新纂辟瘟方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新纂辟瘟方
作者:许浚
1613年
万历四十一年二月日
维基百科 参阅维基百科中的:处方流行病
更多资料:辟疫神方
更多资料:辟瘟新方

新纂辟瘟方序[编辑]

万历壬子,关北疫疠,始自六镇,传[1]炽于南,死者以千数。自秋徂冬,迄于癸丑春,八路无不然。上甚忧之,以为天时不齐,沴气为灾。是固在予,予曷敢不力?分遣侍臣,赍香祝祭祷之,冠盖络属,药医交道,又命有司吊死、恤其家,凡祈禳之方、治疗之法,靡不毕举。

医局旧[2]有《简易辟瘟方》,命印累百本颁布各道,而尚虑其粗率,乃于筵中。上语及民灾,愍然不怡。大臣及该官请令内局老医慱采诸方,更谕中外。上遂命阳平君许浚撰㝎以进,俾[3]广其传。

噫!天心仁爱,人君一念之诚,足以召和致祥。我圣上眷眷如伤之泽,至于此极。知是书之布域中,疲病之民欣欣,咸有更生之望。寿域春䑓之治,只在于一转移之间,岂不韪㢤?书成,命略记其事于卷面。

万历四十一年二月下澣,崇禄大夫行礼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世子右賔客同知经筵事李廷龟奉教谨序。

火运之岁[4]多疫疠[编辑]

五运之中,戊癸属火。火有君火、相火,君火为少阴,相火为少阳。少阴司天,下疵疫;少阳司天,疫疠大行。丑未之岁少阴加临,则民病,瘟疫盛行,远近咸若火运之岁。荧惑星名光明,天下疫疠。《内经

运气之变[5]成疫[编辑]

  • 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也。五运流行,有大过不及之异[6];六气升降,有逆从胜复之差。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为变眚,皆能病人,故谓之时气也。《三因
  • 一岁之中病证相[7]同者,五运六气所为之病也。《纲目
  • 疫气之发,大则流行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悉由运气郁发,有胜有复,迁正退位之所致也。《正传

四时失节亦为疫[编辑]

  • 凡时行病者,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幼,大率多相似。此则时行瘟疫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活人》
  • 寒暄不时,人多疾疫。《得效》

疫杂鬼厉[编辑]

  • 疫疾如有鬼厉相似,故曰疫疠。《入门》
  • 又谓鬼厉之气。夫鬼,无所归,乃为厉尔。若夫天地有不正之气,鬼厉依而为祟。杨玄操云“谓杂其鬼厉之气,不知何经之动也”亦其义也。《类聚》

瘟疫各有所因[编辑]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温。《内经》
  • 斯疾之召,或沟渠不泄,秽恶不修,熏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气,郁发而成者;或官吏枉抑,怨讟而成之者。世谓狱温、场温、墓温、庙温、社温、山温、海温、家温、灶温、岁温、天温、地温等,不可不究。《三因》

瘟病有温有热[编辑]

  • 温热病者,春发者为温病,夏发者为热病,皆瘟疫之类也。《丹心》

瘟疫脉[编辑]

  • 尺肤热、脉盛躁者,病温也。《灵枢》
  • 阴阳俱盛,病热之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惟有温病脉散诸经各随所在,不可指名。《脉诀》
  • 时疫之脉无定据,随时审思乃得,未可轻议。《得效》

瘟疫形证[编辑]

  • 冬合寒反暖,春发温疫。其证发热,腰痛强急,脚缩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涩涩增寒复热。
  • 春合暖反凉,夏发燥疫。其证身体战掉不能自禁;或内热,口干舌破,咽塞声嘶。
  • 夏合热反寒,秋发寒疫。其证头重颈直,皮肉强痹;或蕴而结核,起于咽喉颈项之侧。
  • 秋合凉反阴雨,冬发湿疫。其证乍寒乍热,暴嗽呕逆;或体热发癍,喘咳引气。《三因》
  • 感四时不正之气,使人痰盛烦热,头痛身疼,增寒壮热,项强睛疼,甚至声哑;或赤眼口疮,腮肿喉痹,咳嗽喷嚏。《医鉴》

瘟疫治法[编辑]

  • 春发温疫,宜葛根解肌汤。夏发燥疫、冬发湿疫,宜甘桔汤。《入门》
  • 春发温疫,宜加味败毒散。夏发燥疫,宜五苓散。《得效》
  • 宜辨表证、半表里证,里证而治之。《入门》

葛根解肌汤[编辑]

治春疫发热而渴。葛根三钱、麻桂枝一钱、甘草八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三、枣二,水煎服。《入门》

调中汤[编辑]

治夏发燥疫口干咽塞。大黄一钱半,白术、甘草各一钱。右锉作一贴,水煎服。《活人》

苍术白虎汤[编辑]

治秋发寒疫结核起于咽项、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汗多烦渴。石膏五钱,知母二钱,苍术一钱,甘草七分,粳米半合。右锉作一贴,水煎服。《入门》

甘桔汤[编辑]

治冬发湿疫暴嗽咽痛。桔梗二钱,甘草、荆芥、防风、黄芩、薄荷、玄参各一钱。右锉作一贴,水煎,徐徐服之。《必用》

加味败毒散[编辑]

治春发瘟疫。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桔梗、赤茯苓、人参、防风、荆芥、苍术、白术、赤芍药、当归、生地黄各六分,薄荷、甘草各三分。右锉作一贴,入姜枣,水煎服。《正传》

大柴胡汤[编辑]

治夏发燥疫。柴胡四钱,黄芩、赤芍药各二钱半,大黄二钱,枳实一钱半,半夏一钱。右锉作一贴,入姜三、枣二,水煎服。《正传》

五积散[编辑]

治秋发寒疫。苍术二钱,麻黄、陈皮各一钱,厚朴、桔梗、枳壳、当归、干姜、白芍药、白茯苓各八分,白芷、川芎、半夏、桂皮各七分,甘草六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入门》

五苓散[编辑]

治冬发湿疫,泽泻二钱半,赤茯苓、白术、猪苓各一钱半,肉桂五分。右为末,每二钱白汤调下,或锉作一贴,水煎服。《入门》

瘟疫表证宜汗[编辑]

瘟疫初得二三日,头痛身疼,或寒或热,此邪气在表,宜汗之,用九味羌活汤、十神汤、圣散子、香苏散、十味芎苏散、加味败毒散方见上、柴胡升麻汤、清热解肌汤、单方三。

九味羌活汤[编辑]

治瘟疫初感一二日,间服之。取川芎、白芷、黄芩、生地黄各一钱二分,细辛、甘草各五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三、枣二、葱白二,水煎服。《入门》

十神汤[编辑]

治瘟疫初感。葛根二钱,赤芍药、升麻、甘草各一钱。右锉作一贴,入姜五、葱白三,水煎服。《正传》

圣散子[编辑]

治瘟疫初感及风温、湿温。草豆蔻、猪苓、石菖蒲、赤茯苓、良姜、独活、赤芍药、附子、麻黄、厚朴、稿本、枳壳、柴胡、泽泻、细辛、防风、白术、藿香、半夏、吴茱萸、苍术、甘草各五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三、枣二,水煎服。

  • 平朝煮一釜,老少各饮一杯,则时气不入。《活人》

香苏散[编辑]

治瘟疫流行。香附子三钱,紫苏叶二钱半,陈皮一钱半,苍术、甘草各一钱。右锉作一贴,入姜三、葱白二,水煎服。《得效》

  • 昔有白发老人授此方与一富家,令其合施城中大疫,病者服此皆愈。鬼问富人,富人以实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䫙以退。《局方》

十味芎苏散[编辑]

治瘟疫初感。川芎一钱半、半夏一钱二分、赤茯苓、紫苏叶、柴胡、干葛各一钱,陈皮、枳壳、甘草各七分,桔梗五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三、枣二,水煎服。《丹心》

柴胡升麻汤[编辑]

治瘟疫初感,头痛壮热。柴胡、前胡、赤芍药、葛根、荆芥、石膏各一钱,桑白皮、黄芩各七分,升麻五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三、葱二煎服。《入门》

清热解肌汤[编辑]

治天行瘟疫,头痛壮热。葛根三钱,赤芍药、黄芩各一钱半,甘草一钱。右锉作一贴,水煎服用。《得效》

单方三[编辑]

桃叶汤[编辑]

治瘟疫汗不出。桃叶多取,浓煎汤,置床下,坐其上,衣被盖之,须臾当汗便差。又取桃枝锉,煮汤,洗浴亦佳。《本草》

葱白粥[编辑]

治瘟疫头痛壮热。连根葱白二十茎,粳米半升,煮成粥,加入好醋半椀,再煮一沸,温服,取汗即愈。

  • 浓煎葱白汤,饮之亦效。《本草》

芥菜子法[编辑]

治疫气初觉头痛。取子为末,填脐中,以热物隔[8]衣一层,熨之即汗而愈。《种杏》

瘟疫半表里证宜和解[编辑]

瘟病四五日,头身痛,壮热烦渴,舌黄尿赤,或衄血,用清凉之药和解之,宜小柴胡汤、苍术白虎汤方见上、竹叶石膏汤、清热解毒散。衄血者犀角地黄汤,合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编辑]

治温热病在半表半里往来寒热或发潮热。柴胡三钱,黄芩二钱,人参、半夏各一钱,甘草五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三、枣二,水煎服。《入门》

竹叶石膏汤[编辑]

治温热病热盛自汗烦渴。石膏四钱,人参二钱,麦门冬一钱半,半夏一钱,甘草七分。右锉作一贴,入青竹叶七片,粳米半合,水煎去滓,入姜汁二匙服。《入门》

清热解毒散[编辑]

治天行热病瘟疫。羌活二钱,白芍药、人参、石膏各一钱二分半,黄芩、知母并酒炒、升麻、干葛各一钱,甘草七分,黄连酒炒、生地黄酒洗各五分。右锉作一贴,姜三煎服。《节斋》

犀角地黄汤[编辑]

治瘟疫热病衄血多。生地黄三钱,赤芍药二钱半,犀角屑、牡丹皮各一钱。右锉作一贴,水煎服。加黄连、黄芩、栀子各一钱尤佳。《入门》

瘟疫里证宜下[编辑]

瘟病六七日,目赤舌黑,发狂谵妄,大渴,是热毒入里极盛,宜用大柴胡汤方见上、茵蔯丸、黑奴丸、九味清心元、三黄石膏汤、单方十。

茵蔯丸[编辑]

治瘟疫热病热毒入里发狂发黄。茵蔯、栀子、大黄、芒硝各一两,杏仁六钱,常山、鳖甲、巴豆霜各四钱,豆豉二钱。右为末,蒸饼,和丸梧子大,每五丸温水吞下,吐利瘥。一名瘴疸丸。《入门》

黑奴丸[编辑]

治瘟疫热病大渴发狂垂死。麻黄、大黄各二两,黄芩、釜底煤、芒硝、灶堗墨、梁上尘、小麦奴各一两,右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新汲水化服,须臾振寒汗出而解,若未汗再服。《入门》

九味清心元[编辑]

治心胸毒热最妙。蒲黄二钱半,犀角、朱砂、黄芩各一钱半,牛黄一钱二分,羚羊角、麝香、龙脑各一钱,雄黄八分。右为末,炼蜜和匀,一两分作三十丸,金箔为衣,每取丸井水调下。《医说》

三黄石膏汤[编辑]

治瘟疫热病发狂欲走谵妄。石膏三钱、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各一钱半,麻黄一钱,香豉半合。右锉作一贴,入姜三、茶一撮,水煎服。《医鉴》

单方十[编辑]

人粪汁[编辑]

主天行瘟疫大热狂走。取干者沸汤渍饮之,或取干者盛器中净沙覆之浇井水取清饮之,治热病最佳。一名野人干水。《本草》

猪粪汁[编辑]

极疗天行热病大热温毒。取干者水渍,取清饮之。《本草》

腊雪水[编辑]

治天行瘟疫。热盛取饮之最效。《本草》

地龙汁[编辑]

主天行瘟疫热盛。取生地龙,塩化为水,取饮之。《本草》

蓝叶汁[编辑]

主天行瘟疫热狂。取青蓝叶,捣取汁饮之。《本草》

水中细苔[编辑]

主天行瘟疫热闷。多采,捣绞取汁饮之。《本草》

竹沥[编辑]

治时气瘟疫热盛烦躁。取竹沥半盏,井水半盏,和服之。《本草》

月经水[编辑]

治天行瘟疫热盛发狂。取年少妇月经衣,水渍饮之,衄血尤佳。《本草》

菉豆粥[编辑]

主天行疫疠热毒。煮作粥,啜之。《本草》

水渍法[编辑]

天行瘟疫大热发狂,不能制伏:青布五六尺叠折,新水浸之,搭病人心胸上,须臾蒸热,又浸水搭之,日数十易,自止。《得效》

瘟疫发黄[编辑]

天行瘟疫热病忽发黄,不治杀人。宜用茵蔯泻黄汤、退黄散、茵蔯丸方见上、瓜蒂散。

茵蔯泻黄汤[编辑]

治时气发热变为黄疸(所谓瘟黄)。葛根一钱半,茵蔯、黄连姜汁炒、栀子、白术、赤茯苓、白芍药、厚朴、木通、人参各一钱,木香七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三,水煎服。《节斋》

退黄散[编辑]

治天行热病发黄面如金、小便如黄柏汁。柴胡、升麻、草龙胆、茵蔯、黄连、黄芩、栀子仁、黄柏、木通、滑石各一钱,甘草五分。右锉作一贴,入灯心一握,水煎服。《医鉴》

瓜蒂散[编辑]

瓜蒂炒,为末,取大豆许,吹二两鼻中,出黄水。又取少许,水调服,得吐黄水即差。《本草》

瘟疫通治[编辑]

凡天行温热疫疠,通用五瘟丹、如意丹、人中黄丸、茵蔯丸方见上、神授太乙散。

五瘟丹[编辑]

治流行瘟疫。

  • 黄连属火,戊癸年为君。
  • 黄柏属水,丙辛年为君。
  • 黄芩属金,乙庚年为君。
  • 甘草属圡,甲巳年为君。
  • 香附子属木,丁壬年为君。
  • 紫苏叶

各一两,为君者倍入。右皆生用,冬至日制为末,用锦纹大黄三两浓煎汤,去渣熬成膏,和丸弹子大,朱砂、雄黄末为衣,再贴金箔。每一丸井华水磨服。《囬春》

如意丹[编辑]

专治瘟疫及一切鬼祟、山岚瘴气。川乌八钱,槟榔、人参、柴胡、吴茱萸、川椒、白茯苓、干姜、黄连、紫菀[9]、厚朴、肉桂、当归、桔梗、皂角石、菖蒲各五钱,巴豆霜二钱半。右择吉日于不闻鸡犬处净室收合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五丸或七丸温水吞下。《入门》

人中黄丸[编辑]

治四时疫疠。大黄、黄芩、黄连、人参、桔梗、苍术、防风、滑石、香附子、人中黄各等分。右为末,神麹糊和丸梧子大,每七十丸,气虚:四君子汤,血虚:四物汤,痰多:二陈汤,作汤吞下。如无人中黄,人屎烧存性代之。或以朱砂、雄黄为衣亦妙。《入门》

神授太乙散[编辑]

通治瘟疫流行头痛寒热。羌活、赤芍药、藿香、细辛、青皮、川芎、白芷、桔梗、枳壳、柴胡、陈皮、香附子、苍术、防风、稿本、甘草各七分,干葛、升麻、紫苏叶各三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七、枣七、葱七,水煎服。《类聚》

大头瘟[编辑]

  • 大头病者,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他人所以谓之疫疠。《海藏》
  • 大头病者,头痛肿大如斗是也,大率多是天行时疫病也。《纲目》
  • 天行一种名曰“大头病”,俗呼为狸头瘟。从耳前后肿起,名曰“虾蟆瘟”,从頥颔肿起名曰“鸬鹚瘟”。甚为㓙恶,染此者十死八九。宜推运气治之。《正传》
  • 大头瘟,亦谓之时毒。初发状如伤寒,五七日之间乃能杀人。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增寒发热、头痛、肢体痛,甚者恍惚不宁,咽喉闭塞。《精义》
  • 《东垣》普济消毒饮子最妙,人中黄丸亦妙。《入门》
  • 兼砭刺,出血泄其毒气鍼法见下,又用嚏法。《精义》
  • 大头瘟宜用既济解毒汤、芩连消毒饮、牛蒡芩连汤、漏芦散、二黄汤、僵黄丸、加味僵黄丸、二圣救苦丸、清凉救苦散。

普济消毒饮子[编辑]

治天行大头瘟。黄芩、黄连并酒炒各五钱,人参三钱,陈皮、桔梗、玄参、柴胡、甘草各二钱,鼠粘子、马勃、板蓝根无则用青黛、连翘各一钱,升麻、白僵蚕各五分。右为末,取一半白汤调和,时时呷之。留一半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细嚼,熟水送下;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锉,取一两水煎,细细呷之。

  •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增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染之多死。东垣曰:“身半已上,天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盛。”遂制一方,名曰“普济消毒饮子”,服之皆愈,人谓之仙方,遂刻石,以传永久。《东垣》

既济解毒汤[编辑]

治大头瘟头目赤肿而痛。大黄酒煨、黄芩、黄连并酒炒、桔梗、甘草各一钱,升麻、柴胡、连翘、当归身各五分。右锉作一贴,水煎服。《丹心》

芩连消毒饮[编辑]

治大头瘟咽喉肿痛。黄芩、黄连、柴胡、桔梗、川芎、荆芥、防风、羌活、枳壳、连翘、射干、白芷、甘草各七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又入恶实一撮再煎,入竹沥、姜汁调服。《入门》

牛蒡芩连汤[编辑]

治大头瘟,兼治哑瘴。黄芩酒洗蒸、石膏各一钱,连翘、恶实、玄参、甘草各一钱,荆芥、防风、羌活各五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三煎,徐徐服。《囬春》

漏芦散[编辑]

治时毒疙瘩头面洪肿、咽喉堵塞、水药不下。蓝叶、玄参各二两,漏芦、升麻、大黄、黄芩各一两。右为麄末,每三钱水煎,徐徐服。《纲目》

二黄汤[编辑]

治大头瘟初起。黄芩、黄连并酒炒、甘草各一钱。水煎,细细呷服。再用酒浸大黄、鼠粘子炒煎成汤,入芒硝等分,亦时时细呷之。《正传》

僵黄丸[编辑]

治大头瘟及喉痹。白僵蚕一两,大黄二两。为末,姜汁和丸弹子大,每一丸井水研服。

  • 歌曰:“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和丸弹子大,井华调蜜便清凉。”《易老》

加味僵黄丸[编辑]

治大头虾蟆、鸬鹚等瘟。大黄酒蒸四两,白僵蚕二两,蝉壳六钱半,姜黄二钱半。右为末,姜汁糊和匀,每一两作十丸,蜜水调下一丸。《囬春》

二圣救苦丸[编辑]

大黄四两酒蒸、皂角二两。右为末,面糊和丸菉豆大,每五十丸或七十丸以菉豆煎汤吞下,汗出为效。

  • 万历丙戌,余寓大梁。属瘟疫大作,士民多毙,甚至灭门。其证增寒壮热、头面赤肿,咽喉堵塞,肿痛昏愦,名曰“大头瘟”。余发一秘方,名二圣救苦丸,用皂角以开关窍而发其表,用大黄以泻诸火而通其里,一服即汗,一汗即愈,真仙方也。《囬春》

清凉救苦散[编辑]

治大头瘟。芙蓉叶、桑叶、白芨、白敛、车前叶、大黄、黄连、黄柏、白芷、雄黄、赤小豆、芒硝各等分。右为末,蜜水调于肿上,频频敷扫。《囬春》

嚏法[编辑]

大头瘟,俗谓之时毒,常于鼻内搐通气散,取十馀嚏作效。若搐药不嚏者,不可治也。如嚏出脓血者,治之必愈。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毒气,最是良法。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嚏药嚏之,必不传染。《精义》

通气散[编辑]

大头瘟用此喷嚏。玄胡索一钱半,皂角、川芎各一钱,藜芦五分,踯躅花二分半。右为末,用纸撚蘸药,纸入鼻中取嚏,一日三五次。《精义》

瘴疫[编辑]

岭南人感山岚瘴雾毒气发为瘟疫,宜升麻苍术汤、三仙汤、太无神术散。

  • 南方疫疠挟岚瘴溪源蒸毒之气,其壮热乘上焦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而不能言,名为哑瘴,宜加味柴胡汤。《医鉴》

升麻苍术汤[编辑]

升麻、苍术各一钱半,黄连姜汁炒、黄芩酒炒、厚朴、枳实、半夏、桔梗、柴胡、川芎各一钱,木香、木通、甘草各五分。右锉作一贴,入姜五,水煎服。《节斋》

三仙汤[编辑]

治山岚瘴气时行瘟疫。苍术四钱、生干地黄二钱,牛膝一钱。右锉作一贴,水煎服。《经验》

太无神术散[编辑]

治四时瘟疫,专主山岚瘴气。苍术三钱,陈皮、厚朴各二钱,石菖蒲、藿香、甘草各一钱。右锉作一贴,入姜三、枣二,水煎服。《正传》

加味柴胡汤[编辑]

柴胡二钱,黄芩、半夏、人参、枳壳、大黄、甘草各一钱。右锉作一贴,入姜三、枣二,水煎服。《医鉴》

瘟疫禳法[编辑]

  • 《刘根别传》云:瘟疫炽发,可于州治六合处穿地,深至三尺,阔亦如之。取净沙三斛实之,以醇酒三升沃其上,俾使君祝之,斯亦消除疫疠之良术也。所谓太岁六合者,岁泄气之所在,故以所厌禳也。《得效》
  • 一方:“”四字以朱砂书大字,贴门左右边。
  • 又方:“元梵恢漠”四字朱书,佩之且吞服。
  • 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勿令病人知。《类聚》

瘟疫辟法[编辑]

  • 凡瘟疫初起,取香苏散煎一大锅,每人服一盏,可以辟瘟、预防。《必用》
  • 苏合香元,每取九丸,浸一瓶清酒中,时时饮之,最辟鬼疫之气。且绛囊盛三丸,当心带之,亦妙。
  • 常以鸡鸣时净心存诵四海神名三遍,则辟百鬼及瘟疫,甚效:东海神名阿明,南海神名祝融,西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音雍强。《类聚》
  • 预防辟瘟疫,宜用屠苏饮、老君神明散、务成子萤火丸、太仓公辟瘟丹、李子建杀鬼元、神圣辟瘟丹、七物虎头元、太乙流金散、单方十五。

屠苏饮[编辑]

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白术一两八钱,大黄、桔梗、川椒、桂心各一两半,虎杖根一两二钱,川乌六钱。右锉,盛绛囊。十二月晦日日中沉井中,正月朔日早晓出药,入二瓶清酒中煎数沸,从少至老,东向饮一杯,其滓还置井中,常饮之。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千金》

老君神明散[编辑]

辟瘟疫。川乌四两,附子、白术各二两,桔梗、细辛各一两。右为麁末,绛囊盛带之,一里人皆无病。若有疫气,温酒服一钱,覆取汗,得吐即差。《活人》

务成子萤火丸[编辑]

辟疾病恶气百鬼五兵盗贼虎狼。雄黄、雌黄各二两,萤火、鬼箭羽、蒺藜子、白矾烧各一两,羖羊角、锻灶灰、铁锤柄取入铁处各二钱半。右为末,以鸡子黄并雄鸡冠血一具,和之如杏仁大,缝三角绛囊,盛五丸带左臂上,又挂于户上。

  • 昔冠军将军刘子南受得此方后,于北界与虏战败被围,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马数尺,矢皆堕地,虏以为神人,解围而去,故一名“冠军丸”。《千金》

太仓公辟瘟丹[编辑]

辟却瘟疫并散邪气。苍术八两,乌药、黄连、白术、羌活各四两,川乌、草乌、细辛、紫草、防风、独活、稿本、白芷、香附子、当归、荆芥、天麻、桂皮、甘松、三乃子、白芍药、干姜、麻黄、皂角、甘草各二两,麝香三钱半。右为末,蒸,枣肉和丸弹子大,每取一丸烧之。《囬春》

李子建杀鬼元[编辑]

辟瘟疫,杀一切鬼魅。藜芦二两,虎头一两半,雄黄、鬼臼、天雄、皂荚、芜荑各五钱。右为末,蜜丸皂子大,每烧一丸安床头。《类聚》

神圣辟瘟丹[编辑]

苍术二两,羌活、独活、白芷、香附子、三乃子、大黄、甘松、赤箭、雄黄各一两。右为末,面糊和丸弹子大,黄丹为衣,晒干,正朝早晨焚一炷。

  • 歌曰:“神圣辟瘟丹,留传在世间。正元焚一炷,四季保平安。”《医鉴》

七物虎头元[编辑]

辟瘟、杀鬼、除一切疫气。虎头骨、朱砂、雄黄各一两半,鬼臼、皂荚、芜荑、雌黄各一两。右为末,熔蜡,和丸弹子大,以绛囊盛一丸,系男左女右臂上,又悬屋四角。如值近境疫作,晦望夜半各家当户烧一丸,晨起各人吞下小豆大一丸,则不致传染。《宝鉴》

太乙流金散[编辑]

大辟瘟疫。雄黄一两半,羚羊角一两,雌黄、矾石、鬼箭羽各七钱半。右为麄末,三角绛囊盛一两,带心前,并挂户上。又青布裹少许,中庭烧之。《类聚》

单方十五[编辑]

虎头[编辑]

辟疫气鬼邪。虎头骨作枕,常枕之佳。

  • 昔有人染疫垂死,梦见一官人马驺从甚盛,入室而坐。一吏进曰:“此家有可畏之物,不可久留,请出。”其官人遽起,乘马去。病者寤而视之,架上张一虎皮尔。其病即瘥。非但人畏之,鬼亦畏之。《俗说》

雄黄[编辑]

辟疫气鬼邪,以一块系头上,又佩之,鬼邪不敢近。作末,和温水服一钱,尤佳。

  • 刘无名,成都人也,服雄黄三十馀年。一朝有鬼使至,曰:“泰山直史追蹑子,故我已三日,无计近子。子之黄光照灼于顶,迨高数尺,得非雄黄之功乎?”遂辞而去。《广记》

五辛[编辑]

元日食五辛以辟疫气。一曰葱,二曰蒜,三曰韭,四曰薤,五曰姜。《本草》

温芜菁汁[编辑]

辟瘟疫气。立春后初庚子日,取温芜菁汁,合家大小人并服之。《本草》

朱砂[编辑]

辟瘟疫。朱砂一两,水飞为末,蜜丸如麻子大,正朝早晨勿食诸物,面东吞三七丸,永无疫。《本草》

菖蒲酒[编辑]

辟疫气。五月五日,菖蒲根细切,投清酒中煮一沸,又入雄黄末少许,日中饮之。《本草》

苍术[编辑]

烧之辟疫气。干牛粪烧之亦好。《本草》

安息香[编辑]

烧之辟瘟疫鬼气。降真香尤好。《本草》

爆竹[编辑]

除夜爆竹庭中,辟疫气鬼魅。《本草》

堟上土[编辑]

五月五日,取堟上圡盛瓦器中,埋于门外阶下,则合家不患时气。《本草》

艾人[编辑]

端午日,四民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之户上,辟瘟疫气。《本草》

赤马蹄[编辑]

辟瘟疫。赤马蹄屑二两,绛囊盛,带男左女右。《本草》

腊月鼠[编辑]

辟瘟疫。正旦朝所居之处埋之。

  • 又烧之,辟疫气恶气。《本草》

千金木[编辑]

븕나모

辟瘟疫气取作笠缨子或作珠佩之。《俗方》

赤小豆[编辑]

辟瘟疫。正旦,布裹,置井中,三日出之,举家服。男十枚,女二十枚。冬至日作粥食,佳。《俗方》

不传染法[编辑]

  • 凡入瘟疫家,先令开启门户,以大锅盛水二斗置堂中,取苏合香元二十丸煎之,其香能散疫气,病者各饮一器后,医者乃入诊视,不致相染。《得效》
  • 凡入疫家,行动从容,左位而入。男子病,秽气出于口;女人病,秽气出于阴户。其相对坐立之间,必须识其向背。《囬春》
  • 凡瘟疫家,自生恶气,闻之即上泥丸,散入百脉,转相传染。若仓卒无药,以香油抹鼻端,又以纸撚探鼻,嚏之为佳。又雄黄末调香油,浓涂鼻窍中,虽与病人同床,亦不相染,朝夕点之。《得效》
  • 疫气遍满乡村,善用如意丹见上方最妙,雄黄丸亦妙。《易老》
  • 热病传染者,因闻大汗秽毒以致传染。故《圣惠方》曰:“大汗出,则悬药于户,解其秽毒,无使伤于人也。”《类聚》

雄黄丸[编辑]

治瘟疫,令不相染。雄黄一两,赤小豆炒、鬼箭羽、丹参各二两。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日空心,温水吞下五丸,可与病人同衣床亦不相传染。《易老》

蒸衣法[编辑]

家染时,取初病人衣服浣洗令净,饭甑中蒸之,即无传染之患矣。《类聚》

鍼法[编辑]

  • 治热病五十九刺者,头中行上星、䪿[10]会、前顶、百会、后顶此五穴,以越诸阳之热也。
  • 头两傍谓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此十穴亦泻上热。
  • 又两傍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此十穴亦泻上热。
  • 大杼、膺俞即中府穴、缺盆、背俞即风门穴,此八穴以泻胸中之热也。
  • 云门、髃骨即肩髃穴、委中、髓空即腰俞穴,此八穴以泻四肢之热也。
  • 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此十穴以泻五藏之热也。

《内经》

  • 大头瘟头面肿盛,则不取正穴,但于肿上周匝鍼刺,多出恶血,以泄瘟热之毒气为妙。连日刺,肿灭则止。《东垣》

不治证[编辑]

  •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医鉴》
  • 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
  • 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 汗不出,呕血、下血者,死。
  • 舌本烂,热不止者,死。
  • 热而痉者,死。痉者,腰折瘈、齿噤𬹼也。《医鉴》
  • 大头瘟五日已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声不出、头面大肿、食不知味者,必死。《精义》

禁忌[编辑]

  • 温热病退后百日内犯房室者,死。死时必吐舌数寸而死。
  • 饮酒必再发,食烧肉亦然,羊肉尤甚。《仲景》
  • 温病勿食莼,食者多死。
  • 天行病后,食葵菜顿丧明。《本草》

卷后[编辑]

万历四十一年二月日内医院奉教开刊

监校官:

  • 通训大夫行内医院直长李希宪
  • 通训大夫行内医院直长尹知微

注释[编辑]

  1. 原字“𫝊
  2. 原字“
  3. 原字“𠈷
  4. 原字“
  5. 原字“
  6. 原字“
  7. 原字“𣏬
  8. 原字作“
  9. 原字“𮏑
  10. 原字“𩕄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