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戎政典/第081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经济汇编 戎政典 第八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八十一卷
经济汇编 戎政典 第八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戎政典

 第八十一卷目录

 兵法部总论一

  太公六韬

  太公三略

戎政典第八十一卷

兵法部总论一[编辑]

太公六韬[编辑]

文韬[编辑]

《文师》第一。文王初遇吕尚,立以为师。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 彨,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 王。”文王曰:“兆致是乎?”问前人卜兆曾致此否《史编》曰:编之太祖 史畴,为舜占得皋陶兆比于此。文王乃斋三日,乘田 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文王劳而 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 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 曰:“钓有三权。”

钓有三等:《权术》:“始焉以饵取鱼;既焉香饵必有死鱼;终焉因鱼之大小而异用。”

禄等以权。

今“以禄取人等,以饵取鱼” 之权。

死等以权,

“重禄之下,必有死士等” ;“香饵之下,必有死鱼之权。”

官等以“权。”

“《官人》必因其才之大小而异任” ,等于“因鱼之大小而异用” 之权。

“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文王曰:“愿闻其 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 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 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 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文王曰:“惟仁人 能受直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微饵明小 鱼食之;缗绸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 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 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 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默默昧 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

“圣人之以德而诱人归” 者也,固其所独见而独乐者也。

“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立敛焉。

“惟圣人有独见” ,故虑人各有所归之次,而立为“收敛人心” 之法焉。

《文王》曰:“立敛何若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 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 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 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 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 所在,天下归之。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 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盈虚》第二,“气化盈虚” ,皆人事所致。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指气运言 “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道变化自 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 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圣可得 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也,上世所谓贤君 也。”文王曰:“其治如何?”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 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 不宝淫泆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斲, 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 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 于无。”为吏守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 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 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 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 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 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文 王》曰:“大哉,贤德之君也!”

《国务》第三。《国务》者,治国之要务也。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 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 “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乐而勿苦, 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故。”太公曰:“民不失务则 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罪疑而宥则生之,薄赋敛则

予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
考证
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

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 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 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 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大礼》第四。君臣之大《礼》。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太公曰:“为上唯临。”为上 之礼唯在临莅为下唯沉。为下之礼唯在沉伏临而无远,无远于民沉而无 隐。无隐于君为上唯《周》。德意周遍“为”下,唯定。分守安定《周》则天也,定 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 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柔和节制而又先之宁定善与而不争,虚 心平志,待物以正。《文王》曰:“主听如何?”太公曰:“勿妄而 许,勿逆而拒。”

勿妄于听信而许之,勿逆其不可而拒之。

“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及也;深渊 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文王曰:“主明如 何?”大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 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 虑,则无不智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

《明传》第五。《明传》者,以至道之言,明传之子孙也。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 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 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 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 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自止而不进矣柔而静,有所守恭而敬, 非伪恭强而弱,不过强忍而刚,不过忍此四者,道之所起也。 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 灭。

《六守》第六。人君当守《仁》《义》《忠》《信》《勇》、“谋” 之六者。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 公曰:“不谨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文王曰:“六守何 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 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谨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 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重任而观其无转。 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试以事变 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 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 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 人,借人则君失其威。”文王曰:“敢问三宝。”太公曰:“大农 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 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财用 足而无所忧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 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全则国安。

《守土》第七。此言“保守疆土” 之事。

文王谓太公曰:“守土奈何?”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 众,抚其左右。”之人御其四旁。之士《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 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

人已有势而又借国柄以益之,是壑已深而又掘之,丘已高而又附之也。

无舍本而治末。

“国本在权柄” ,若借人国柄,是舍其本而徒治其末。

日中必彗。暴干“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 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 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 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 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 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世。”文王曰:“何谓仁义?”太公 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 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 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守国》第八。《守国》,保守国家之道也。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 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王斋七日,北面再 拜而问之。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圣 人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 物盈;冬道藏,万物静。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 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 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此言仁圣出处之道圣人之在天 地,闲也其宝,所宝在民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 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 以其阳,为之先倡,而“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 莫退而避,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圣人乃发之以阴而为兵刑,会之以阳而为德泽。圣人先倡于上,而天下和行之,倡和之极,则斯民反复于常道之中,自然皆得而无失,莫进而争,亦莫退而避矣。

《上贤》第九;以贤为尊,故曰“上贤。”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 止?”太公曰:“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 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文王曰:“愿闻其道。”太公曰: “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 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 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 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 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陵侮 贫弱,伤庶人之业。《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重赏 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谨勿使为将。二 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谨 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 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谨勿近。四曰奇其冠带, 伟其衣服,博闻辩词,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 而排时俗,此奸人也,王者谨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 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贪利而动以 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谨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 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七曰伪方异技、巫蛊 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故民不尽力, 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 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 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 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 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 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 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文王曰:“善哉!”

《举贤》第十。《举贤》者,举用贤才也。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能获其功,世乱愈甚, 以至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 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 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其贤也。”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 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 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 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 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 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赏罚》第十一。赏有功而罚有罪也。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 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赏者贵 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见闻,则所不 见闻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达于天地,通彻于神明, 而况于人乎?”

《兵道》第十二。《兵道》,用兵之要道也。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 一。”心专一一者能独往独来。无敌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 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 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 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 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曷忧其流乎?”武王曰:“两军相 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 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 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 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 西,袭其东。”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太公 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 不意。”

“言兵之所以胜之术,在乎我者宜密,无使其知而通,而吾又不可不知彼之机而速乘之” 也。

武韬

《发启》第十三。此开发启迪忧民之道。

文王在《鄷》,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 助予忧民,如何?”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 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 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 其心。”

见其显者隐者,而知其心之昏惑。

“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

见其《作外作内》,而知其意之迷乱。

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

见其所疏所亲,而知其情之乖戾。

“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 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 微哉微哉!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 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 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 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

“以智谋勇利而利天下” 者,天下之人自以智谋勇利启之;吾以智谋勇利害天下者,天下之人必闭之而不启矣。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 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 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以

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
考证
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

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鸷鸟将击,卑 “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 彼有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证 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 吏,暴虐残疾,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 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 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文启》第十四。“以《文治》” ,启文王。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执守《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 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

“圣人无所忧虑吝啬” ,而万民自得,所自聚集。

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 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而游之,展转求之, 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 勿复明之。不自表著其功也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 不自明,故能名彰。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 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 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 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 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烦,刑 烦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 之曰大失。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 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始则知其终。”文王曰:“静 之奈何?”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 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 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文 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文伐》第十五。“以文事伐人” 之法: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太公曰:“凡文伐有十 二节: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 苟能因之,必能去之。”骄其志而因谋去之二曰“亲其所爱,以分 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曰 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曰辅其 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 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 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 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六曰收其内,间 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七曰欲锢其心, 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其轻业,而蓄 积空虚。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 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必 败。”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 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使自尊大十曰“下 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 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与之相信十一曰“塞之以道。” 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危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 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之阴,内智士使图其 计,内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 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

收彼豪杰,纳彼智勇,以益君之党。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 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 伐之。

《顺启》第十六,“顺人心” 以启发天下之事。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曰:“大盖天 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 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 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 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故利天下者, 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 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 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三疑》第十七武王所疑者三:

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 亲散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因之慎谋用财”,

因敌之强,而能慎我之谋,用我之财。

“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故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凡谋之道,周密为 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欲离其亲,因其所 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 志。彼贪利甚喜,遗疑乃止。”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 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淫之以色,啖之以利,养 之以味,娱之以乐。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扶 而纳之,莫觉其意,然后可成。惠施于民,必无爱财。民 如牛马,数餧食之,从而爱之。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 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以吾心之智生财” ,由是“以财而致众,以众而致贤,以贤而致王” 矣。

龙韬

《王翼》第十八。“王者行师” ,必用人以为羽翼。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 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举兵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 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纪纲。故 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 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武王曰:“请问其目?”太公曰: “腹心一人,主赞谋应卒,揆天消变,总揽计谋,保全民 命。”“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 位,决嫌疑,定可否。”“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 日,考符验,校灾异,知天心去就之机。”“地利三人,主军 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 法。”“通粮四人,主度饮食,备蓄积,通粮”道,致五谷,令三 军不困乏。“奋威四人,主择才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 知所由。”“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诡符印,谬号 令,暗忽往来,出入若神。”“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 堑,治壁垒,以备守御。‘通才二人,主拾遗补过,应对宾 客,议论谈语,消患解结’。”“权士三人,主行奇谲,设殊异, 非人所识,行无穷之变;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 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 军,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 方,动四境,以弱敌心。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 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 神,以惑众心。方士三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 法等”二人,主会计三军营垒粮食财用出入。

《论将》第十九,评论将帅之贤否也。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 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 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 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 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 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 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轻死 者,可暴”杀之也。急而心速者可久,持之也。“贪而好利者,可 赂”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扰之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 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 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事烦之也“懦而 喜任人者,可欺也。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 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 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 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两国不有一亡,则必有一破军杀将” ,此见将之关系最重。

《选将》第二十。简选士之能者而任之,为将也。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 之奈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众”,作中情相应者十五: 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 者,有外廉谨而内无恭敬者,有精精而无情者。外若详细 而中无情实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无决者。有《如果 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 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 而反易人者,有嗃嗃而《反静悫》者。外貌严厉而中反沉静愿悫有 “势虚形劣,而出外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出外克称任使“天 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不知,非有大明,不能见其际。 此士之外貌,不与众情相应者也。”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详;二曰 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闲谍,以观其诚。四曰 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 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 “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立将》第二十一。“建立” 大将也。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 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 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 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君入庙门,西面 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 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 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 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 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士未坐而勿坐,士未食而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士众 必尽死力。”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 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 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 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 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苦驰骛,兵 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上赏,百

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榖豊登,社稷安
考证
宁。”武王曰:“善哉!”

《将威》第二十二,《论将之不可无威也》,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 而令行?”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诛及于大则威以《赏小》为明, 赏及于小则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用罚详审则三军顺从故“杀一 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民悦者,赏之。杀贵 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人,是“刑上极”也;赏及牛 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 威之所行也。

《励军》第二十三,激励军士,使前进也。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 先赴。闻金声而怒。”恶退闻鼓声而喜。乐进“为之奈何?”太公 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 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 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途,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 舍;炊者皆熟,将方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 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 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 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 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 而见劳苦之明也。”

《阴符》第二十四:人主阴,为符节,以通将意。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 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 为之奈何?”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 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 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 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 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 泄告者,闻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 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武王曰: “善哉。”

《阴书》第二十五,君将又有《阴书》,以通《阴符》之所不能尽。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行 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相去辽 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 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 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 言三人操一分,相参而不使知情也。”

以一书分作三部,使三人各操一分,送与一人知之,而三人虽操,亦不知情也。

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武王曰:“善哉!”

《军势》第二十六。军行迟速之势。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于敌家 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 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 者,其状不定见也。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 兵也。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辩则危。”

“闻敌之情,则思议之。” “见敌之情,则思图之。” “知敌之情,则思困之” ;“辨敌之情,则思危之。”

“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胜敌者胜 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 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 也;技与众同,非国士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元 默,动莫大于不意,谋莫大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 于敌而后战者也,故士半而功倍焉。圣人征于天地” 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 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 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 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 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 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 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 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夫将有所不言而守 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 无横敌,对无立国。”武王曰:“善哉!”

《奇兵》第二十七;“兵原无奇” ,以每事皆从权变,便为奇也。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法,大要何如?”太公曰:“古之 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 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夫两陈之间,出甲陈兵, 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为变动不测之计《深草蓊蘙》者,所 以遁逃也。处军于此为逃遁之备“溪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 也。止御敌人之车骑“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借险阻之势为助 《拗泽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 力也。“疾如流矢,击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也。疾战以破敌谋 之精微“诡伏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 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也。击破敌人方圆之势因其惊骇者,所 以一击十也。因其劳倦暮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技 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 也。逾水而战“长关远候,暴疾《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讙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 后也。乘机以击敌之前掩敌之后伪称“敌使”者,所以绝粮道也。绝敌 粮道“《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备走北也。“战必以义”者, 所以励众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 重罚”者,所以进罢怠也。一喜一怒,一予一夺,一文一 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三军,制一臣下也。“处高敞” 者,所以警守也。便眺望“保险阻”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 秽”者,所以“默往来”也。往来潜默深沟高垒,积粮多者,所以 持久也。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 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故曰:“将不仁则 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 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 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 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 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武王曰:“善哉!”

《五音》第二十八:《兵》家“察五音以佐胜” 之理。

武王问太公曰:“律音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 之决乎?”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 五音:宫、商、角、征、羽,此真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 道之常也。”

“宫属于中方之土神,商属西方之金神,角属东方之木神,征属南方之火神,羽属北方之水神,此乃道之经常” 者也。

“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也。

然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各以其胜者而攻不胜者也。

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无为而治“以制刚强。”“无有文字”, 皆由《五行》。

《法》五行之相克者,以制刚强。

《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五行》皆天地自然之道,与六甲各有分属,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是也。且其神又极微妙,如木神曰青龙,火神曰朱雀,土神曰勾陈,金神曰白虎,水神曰元武是也。

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 之垒,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当耳大呼惊之,有声应 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征声应管,当以元 武;商声应管,当以朱雀;羽声应管,当以勾陈。五管声 尽不应者,宫也,当以青龙。

其声应乎角音之管,是敌阵木神用事矣,当以白虎方位、日时胜之。盖角声属木,白虎属金,以金能克木也。馀仿此。

此五行之符,佐胜之征,成败之机。武王曰:“善哉!”太公 曰:“微妙之音,皆在外候。”

言“五音微妙,又有候于外而得之,显微相符” 者。

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敌人惊动则听之。”听其声“闻 枹鼓之音”者,角也。

角属木,枹鼓以木为之,故闻敌人枹鼓之音,则知为角声之应。

“见火光”者,征也;

征属火,故见敌人火光,则知为征声之应。

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

《商》属金,而金铁矛戟皆金也,为“商声” 之应。

“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

啸呼属口,口属水,羽亦属水,水声清亮,啸呼之声似之,故为羽声之应。

“寂寞无声”者,宫也。

宫属土,土性静而无声,故为“宫声之应。”

此五音者,声色之符也。

《兵征》第二十九,兵家“胜负之征兆。”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豫见胜 负之征,为之奈何?”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 察之,其效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 妖祥,士卒所告。凡三军悦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 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 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强敌,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 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 三军齐整,陈势以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 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 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阵不固,旌旗乱 而相绕,遂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 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 沐,此大败之征也。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 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可降。 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 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 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此胜负之征见 于地也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 《大辅》之人,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此胜负之征见 于天也武王曰:“善哉!”

《农器》第三十。“以农器喻” ,即兵器。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争,战攻之具,可无

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 在于人事。”

言“攻守之器具尽于农人之事,相为符合。”

“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 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蓑筛簦笠者,其甲胄干橹也;䦆 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也。鸡犬, 其伺候也。妇人织纴,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 春䥽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 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田里相伍”, 其约束符信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周垣, 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取刍”,其廪库也。“《春秋》治城 郭,修沟渠”,其堑垒也。故用兵之具,尽于人事也。善为 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究其处 所。不使杂居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纴有尺度。每日限其尺寸 之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武王曰:“善哉!”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军之器用也。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 众寡,岂有法乎?”太公曰:“大哉王之问也!夫攻守之具, 各有科品,此兵之大威也。”武王曰:“愿闻之。”太公曰:“凡 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冲、大扶胥三十六 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一车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 车轮,车上立旗鼓,兵法谓之震骇。陷坚阵,败强敌,武 翼大橹,矛戟扶胥。”车上之蔽七十二具材士强弩,矛戟为 翼,以五尺车轮绞车,连弩自副。陷坚阵,败强敌,提翼 小橹扶胥。亦车上之蔽一百四十六具,绞车连弩自副,以 鹿车轮,陷坚阵,败强敌;“《大黄参》连弩”、大扶胥三十六 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凫电影自副。飞凫,赤茎白 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首。“昼则以绛缟, 长六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长六尺,广六寸, 为流星。”陷坚阵,败步骑;“《大扶胥》冲车。”从旁𧘂击者也《三十六》 《乘螳螂》虫名有奋击之势故取之武士共载,可以击纵横,可以败 强敌。辎车骑寇,一名“电车”,《兵法》谓之“电击”,陷坚阵,败 步骑。寇夜来前矛戟扶胥。轻车一百六十乘,螳螂武 士三人共载,《兵法》谓之“霆击”,陷坚阵,败步骑。

此上俱论车,此下俱论器。

方首《铁棓维》。重十二觔,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 一名“天棓。”大柯斧,刃长八寸,重八觔,柄长五尺以上 千二百枚,一名“天钺。”方首铁槌,重八觔,柄长五尺以 上千二百枚,一名“天槌”,败步骑群寇。飞钩长八寸,钩 芒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千二百枚,以投其众。三军 拒守,木螳螂剑,刃扶胥广二丈,一百二十具,一名“行 马平。”《易地》以步“兵败车骑。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 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轴,旋短冲,矛戟扶胥, 百二十具,黄帝所以败蚩尤氏,败步骑,要穷寇,遮走 北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 上,千二百具,败走骑突暝来前,促战,白刃接,张地罗 铺两镞蒺藜参连织女,芒间相去二尺,万二千具。旷 野草中,方胸铤矛千二百具。张铤矛法高一尺五寸, 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地陷。铁械锁参连, 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垒门拒守。矛戟小 橹十二具,绞车连弩自副,三军拒守。天罗、虎落参连 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虎落剑刃扶胥, 广一丈五尺,高八尺,五百一十具。渡沟堑飞桥一间, 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著转关辘轳八具。”欲其通也以 《环利通索》张之,欲其围也渡大水飞江,广一丈五尺,长二 丈以上,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天浮铁螳螂,矩内圆, 外径四尺以上,环络自副,三十二具,以天浮张飞江 济大海,谓之“天潢”,一名“天船。”

此言飞江及天。浮铁螳螂之用以济大海。

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环利铁锁,长二丈以上千二 百枚;环利大通索,大四寸,长四丈以上六百枚;环利 中通索,大二寸,长四丈以上二百枚;环利小徽缧,长 二丈以上万二千枚。天雨盖重车上板,结泉鉏铻,广 四尺,长四丈以上,车一具,以铁杙张之。伐木天斧,重 八觔,柄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棨䦆刃广六寸,柄长五 尺以上三百枚。铜筑固为垂,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鹰 爪方胸铁杷,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铁叉,柄长 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两枝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 百枚。芟草木大镰,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大橹,刃重 八觔,柄长六尺三百枚。委环铁杙,长三尺以上三百 枚。杙,大槌重五觔,柄长二尺以上,百二十具,甲士 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楯二千,修治攻具,砥砺 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用之大数也。武王曰:“允哉!”

《三陈》第三十二:天地《人》。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陈,地陈,人陈,奈何?”太公 曰:“日月星辰斗柄,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陈。”兵家 取此象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陈》。兵家取此 利“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陈》。兵家取此用武王曰:“善 哉

《疾战》第三十三。《受围疾战》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 奈何?”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 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 疾击之,可以横行。”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 为之奈何?”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 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必出》第三十四。受围必出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敌人四合而围 我,断我归道,绝我粮食,敌人既众,粮食甚多,险阻又 固,我欲必出,为之奈何?”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为宝, 勇斗为首,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 将士持元旗,操器械,设御枚,夜出勇力飞走,冒将之 士居前,平垒为军开道,材士强弩为伏兵居后,弱卒 车骑居中。陈毕徐行,慎无惊骇,以武冲扶胥前后拒 守,武翼大橹,以蔽左右,敌人若惊,勇力冒将之士,疾 击而前,弱卒车骑以属其后,材士强弩,隐伏而处,审 候敌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多其火鼓,若从地出,若 从天下,三军勇斗,莫我能御。”《武王》曰:“前有大水,广堑 深坑,我欲逾渡,无舟楫之备。敌人屯垒,限我军前,塞 我归道,斥堠常戒,险塞尽守,车骑要我前,勇士击我 后,为之奈何?”太公曰:“大水广堑深坑,敌人所不守,或 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 我军,勇力材士,从我所指,冲敌绝阵,皆致其死。先燔 吾辎重,烧吾粮食,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已 出,令我踵军。”后军“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敌 人车骑必不敢远追长驱,因以火为记。先出者令至 火而止,为四武冲阵。如此则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 我能止。”武王曰:“善哉!”

《军略》第三十五,《三军》之谋略也。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谿大谷险 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 得属于前,无舟梁之备,又无水草之资。吾欲毕济,使 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太公曰:“凡帅师将众,虑不先 设,器械不备,教不精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 者之兵也。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若攻城围 邑,则有轒辒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 则有武冲大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 卫其两旁;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行马蒺藜。昼则登 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 鼙铎,吹鸣笳;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济大 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三军用 备,主将何忧。”

《临境》第三十六:与敌临境相拒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 以往,陈皆坚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以 来,为之奈何?”太公曰:“兵分三处,令我前军深沟增垒 而无出,列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 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 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而不来矣。”武王曰:“敌 人知我之情,通我之机,动则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 草,要我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太公曰:“令我前军 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扬尘,鼓呼而往 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 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 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动静》第三十七。《觇》敌动静以应之也。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 两阵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 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走,前陈数顾,鼓 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发我 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 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 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武王》曰:“敌 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 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 为之奈何?”太公曰:“诚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 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 死地,与敌相避,远我旌旗,疏我行阵,必奔其前,与敌 相当。战合而走,击金而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 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武王曰:“善 哉!”

《金鼓》第三十八;此言随时御敌之道,以《金鼓》各篇语进退也。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 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隘塞不守,斥堠懈怠, 士卒不戒,敌人夜来,三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 典谁何之人也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 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 人若来,视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 士,随而击之。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遇伏。敌伏“而还,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我垒, 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其处所,为之奈何?”太公曰: “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前 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绝道》第三十九,敌人《绝我粮道而御之之策》: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 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 可久,为之奈何?”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地之 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 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 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武王曰:“吾三 军过大林广泽平易之地,吾候望失误,卒与敌人相 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我两旁,越我前 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 远候,去敌二十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 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 里,即有警急,前后相知。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武 王曰:“善哉!”

《略地》第四十。“战胜深入” ,略人之地也。

武王问太公曰:“战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 别军守险,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 而薄我,中外相合,击我表里,三军大乱,上下恐骇,为 之奈何?”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 其内外。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武 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 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 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 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 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 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邀其前,勿令 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 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出,慎 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人积聚, 无毁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 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辜在一人。如此 则天下和服’。”武王曰:“善哉!”

预先分军三处,其大城置一空缺,使得出走。吾以一军要击之,以一军御其别军,以一军入城,于其老弱者抚之而勿杀。

《火战》第四十一。此言“用火攻战” 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草蓊秽周 吾军前后左右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敌人 因天燥疾风之利,燔我上风,车骑锐士坚伏吾后,吾 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太公曰:“若此者,则以 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见火起即燔吾前而 广延之,又燔吾后。敌人苟至,即引军而郤,按黑地而 坚处,敌人之来,犹在吾后,见火起,必远走。吾按黑地 而处,彊弩材士卫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则敌人 不能害我。”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覆 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为之奈何?”太公曰:“若此者 为四武,冲陈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

《虚垒》第四十二,“敌人以虚垒疑我而我应之” 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太公 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 观敌人之变动,望其垒则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 其去来。”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铎无 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 为偶人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反者,彼用其士” 卒太疾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陈必乱。 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败矣。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林中交战》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大林,与敌人 分林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太公 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陈,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 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三 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林战。林战之法,率吾矛 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 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三军 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各安其部,是谓 “林战之纪。”

《突战》第四十四,《冲突战斗》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 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为敌 所掳。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如 此者谓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 前。令我远邑别军,选其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 会于晦。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掳。”武王曰:“敌人 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 军未尽至,而使寇薄吾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 何?”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以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 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 锐士隐伏而处。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 吾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 必薄吾城下,发我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 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 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武王曰:“善哉!”

《敌强》第四十五,“敌人强勇而《与交战》” 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相 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 右,三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之奈何?”太 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 士、强弩车骑为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 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武王曰:“敌人远遮我 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吾内外不得相闻, 三军扰乱,皆败而走。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 奈何?”太公曰:“明哉王之问也!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 冒将之士。人操炬火,二人同鼓,必知敌人所在,或击 其表里。微号相知,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 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亡。”武王曰:“善哉!”

《敌武》第四十六,《敌人武勇而与交战》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卒遇敌人,甚众 且武;武车骁骑,绕吾左右,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为 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谓之败兵。善者以胜,不善者 以亡。”武王曰:“为之奈何?”太公曰:“伏我材士强弩,武车 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敌人逐我,发我车骑, 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武王曰:“敌 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 锐,吾陈不敢当,为之奈何?”太公曰:“选我材士,强弩伏 于左右,车骑坚陈而处。敌人过我,伏兵积弩射其左 右车骑,锐兵疾击其军,或击其前,或击其后。敌人虽 众,其将必走。”武王曰:“善哉!”

“《乌云山》兵”第四十七;《处山》之兵。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高山磐石,其 上亭亭,无有草木,四面受敌,吾三军恐惧,士卒迷惑。 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三军 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既以 被山而处,必为乌云之阵。乌云之阵,阴阳皆备。或屯 其阴,或屯其阳。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 之阳;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敌所 能陵者,兵备其表衢道通谷,绝以武车,高置旌旗。谨 敕三军,无使敌人知我之情,是谓“山城。”行列已定,士 卒已陈,法令已行,奇正已设。各置冲陈于山之表,便 兵所处。乃分车骑,为乌云之陈。三军疾战,敌人虽众, 其将可擒。

“《乌云泽》兵”第四十八,《处泽》之兵。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临水相 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 日,则粮食少。吾居斥卤之地,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 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为之奈何?”太公曰:“三军 无备,牛马无食,士卒无粮,如此者,索便诈敌而亟去 之,设伏兵于后。”武王曰:“敌不可得而诈吾士卒迷惑, 敌人越我前后,吾三军败而走,为之奈何?”太公曰:“求 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为宝。”

当用金玉于敌使而求其途,又不可被其误。

武王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 于水,吾三军大恐,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分为冲 陈,便兵所处,须其毕出,发我伏兵,疾击其后;强弩两 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乌云之阵,备其前后。三军疾 战。敌人见我战合,其大军必济水而来,发我伏兵,疾 击其后,车骑冲其左右。敌人虽众,其将可走。凡用兵 之大要,当敌临战,必置冲陈,便兵所处,然后以车骑 分为乌云之陈,此用兵之奇也。所谓乌云者,乌散而 云合,变化无穷者也。”武王曰:“善哉!”

《少众》第四十九;《以少御众》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为之奈何?” 太公曰:“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 路;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武王曰:“我 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 与,又无邻国之助,为之奈何?”太公曰:“妄张诈诱以荧 惑其将,迂其途,合过深草,远其路,令会日暮,前行未 渡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 其前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 士,厚其币,卑其辞。如此则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矣。” 武王曰:“善哉!”

《分险》第五十。“遇险阻而分守” 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相遇于 险厄之中,吾左山而右水,敌右山而左水,与我分险 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处 山之左,急备山之右;处山之右,急备山之左。”

此言处山险之法

险有大水,无舟楫者,以天潢济吾三军;已济者,亟广

吾道,以便战所。

此言处水险之法

“以武冲为前后,列其强弩,令行阵皆固。衢道谷口,以 武冲绝之,高置旌旗,是谓军城。凡险战之法,以武冲 为前,大橹为卫,材士强弩,翼吾左右。三千人为一屯, 必置冲阵,便兵所处。左军以左,右军以右,中军以中, 并攻而前。已战者还归屯所,更战更息,必胜乃已。”武 王曰:“善哉!”

此言“险战” 之法,合“处山” 、“处水” 而言。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三军既分而又合战》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三军分为数处,将欲期会 合战,约誓赏罚,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军 之众,必有分合之变,其大将先定战地,战日然后移 檄书与诸将吏,期攻城围邑,各会其所,明告战日,漏 刻有时,大将设营而陈,立表辕门,清道而待。诸将吏 至者,较其前后,先期至者赏,后期至者斩。如此则远” 近奔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

《武锋》第五十二。“《选用勇武》锋锐以待敌” 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阵选 锋,见可则击之,如何而可击?”太公曰:“夫欲击者,当审 察敌人十四变,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武王曰:“十四 变可得闻乎?”太公曰:“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 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 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不 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练士》第五十三,简练材勇之士,各以类聚也。

武王问太公曰:“练士之道奈何?”太公曰:“军中有大勇 力,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锐气壮 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之士;有奇表长剑,接 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 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 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 之士。”言能寇暴敌兵也有王臣失势,欲复建功者,聚为一卒, 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为其将报仇者, 聚为一卒,名曰《死愤之士》;有贫穷忿怒,欲快其志者, 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赘婿人掳,欲掩迹扬名 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 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才技兼人,能负 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言其待命于上也此军 之练士,不可不察也。

《教战》第五十四。教之“坐作进退分合,解结之法也。”

武王问太公曰:“合三军之众,欲令士卒服习教战之 道奈何?”太公曰:“凡领三军,必有金鼓之节,所以整齐 士众者也。将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 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学战,教成 合之十人;十人学战,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学战,教成 合之千人;千人学战,教成合之万人;万人学战,教成” 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众。故能 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武王曰:“善哉!”

《均兵》第五十五:“车、骑、步” 三者相兼用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以车与步卒战,一车当几步卒?几步 卒当一车?以骑与步卒战,一骑当几步卒,几步卒当 一骑?以车与骑战,一车当几骑?几骑当一车?”太公曰: “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骑 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故车 骑不敌战,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先反言之三军之众, 成陈而相当。

此正言“三军” 之众,车骑与步,各成行阵,而势相当。

则《易》。易地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 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当 一车险。”险地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 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 当一车。”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 万人;十骑走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又申言车骑之胜步卒如此。

武王曰:“车骑之吏数陈法,奈何?”太公曰:“置车之吏数, 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

车之吏数如此

《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 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聚,二十车为屯,前 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五车一长, 纵横相去一里,各返故道。”

“以车而易战” ,险战之陈法如此。

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 一将。”

骑之吏数如此

“《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 间五十步。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 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还各复故处。”武王曰:“善哉!”

“以骑而易战。” 《险战》之陈法如此。

《武车士》第五十六:此言《车战》用武士之法。

武王问太公曰:“选车士奈何?”太公曰:“选车士之法,取 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 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力能彀八石 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 也。”

《武骑士》第五十七:选择材技之人,乘骑以战,谓之《武骑士》。

武王问太公曰:“选骑士奈何?”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 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 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 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 不厚也。”

《战车》第五十八。以车与敌战,务知其地形之便不便也。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 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凡车 之战,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 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 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圮下渐泽,黑土黏埴者, 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阪者,车之逆地也;殷 草横亩,犯历浚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 敌者,车之败地也。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 车之坏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 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 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武王曰:“八胜 之地奈何?”太公曰:“敌之前后行陈未定,即陷之;旌旗 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 陷之;陈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 往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 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 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 乘万骑,前驰旁驱,万战必胜。”武王曰:“善哉!”

《战骑》第五十九。以骑与敌战,而欲取胜也。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武 王曰:“十胜奈何?”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阵未定,前后不 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陈整齐坚 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 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如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 军可克。敌人行阵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 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 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使无得入,敌人必败。敌 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路,敌人必饥。地平 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 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 其兵甚众,其行阵必乱。令我骑士,十而为队,百而为 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旌旗,杂以强弩,或击 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掳,此骑之十胜也。”

言十胜而止有八,或脱简也。

《武王》曰:“九败奈何?”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陈, 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 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 也。往而无以返,入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 穴,此骑之死地也。所从入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 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大涧深 谷,翳茂林木,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 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此骑之艰地 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还,此骑之困地也;污下 沮泽,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 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 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暗将之所陷败也。

《战步》第六十。以步兵与车骑战,而欲取胜也。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奈何?”太公曰:“步兵与 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 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吾惟坚阵疾战, 材士强弩以备我后。”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 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 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 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陈。望敌车骑将来,均 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 步拦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 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武王曰:“善哉!”

太公三略[编辑]

上略[编辑]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 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 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军谶》曰: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 所助,强者人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 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 动而辄随,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康正八极,密定 九裔。如此谋者,为帝王师。故曰:“莫不贪强,鲜能守微, 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以应事机,舒之弥四 海,卷之不盈杯,居之不以宅室,守之不以城郭,藏之 胸臆,而敌国服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 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 亡。”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 则策无遗所适如肢体相随,骨节相救。天道自然,其 巧无间。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危者安之,惧者欢 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 之,敌者残之,贫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 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 之,归者招之,服者活之,降者脱之,获固守之,获厄塞 之,获难屯之,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敌动伺 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 之,敌悖义之,敌睦携之,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 之,四”网罗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 取。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彼为诸侯,己 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处。世能祖祖,鲜能下下。祖 祖为亲,下下为君。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 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娱,然后选 士以司牧之。夫所谓士者,英雄也。故曰:“罗其英雄则 敌国穷。”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 本,则政行而无怨。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 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 逾时,则下力并,敌国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 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夫将帅者,必与 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故兵有全胜,敌有 全因。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 卒同流而饮。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 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军谶》曰:“军井未 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 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与之安, 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 恩素蓄,谋素合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万军。”《谶》曰: “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 士之所以轻死者,用命也。”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 天如地,乃可使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夫统军持势 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故乱将不可使保军,“乖众 不可使伐人,攻城不可拔,图邑则不废。二者无功则 士力疲敝,士力疲敝则将孤众悖,以守则不固,以战 则奔北,是谓老兵,兵老则将威不行,将无威则士卒 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 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军。”《谶》曰:“良将之统 军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 如河决,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以身 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军谶》曰:“军以赏为表,以罚为 里,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 国畏。”军谶曰:“贤者所适,其前无敌。”故士可下而不可 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士骄则下不 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谋疑则敌国奋,以此攻伐则 致乱。夫将者,国家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军 谶》曰:“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 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故 曰: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 事,将所宜闻。将者能思士如渴,则策从焉。夫将拒谏 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 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 不禁,内顾则士卒淫。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 式,有三则下奔北,有四则祸及国军。《谶》曰:“将谋欲密, 士众欲一,攻敌欲疾。”将谋密则奸心闭,士众一则军 心结,攻敌疾则备不及。设军有此三者则计不夺,将 谋泄则军无势,外窥内则祸不制,财入营则众奸会。 将有此三者军必败。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士 卒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军谶》曰:虑 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此四者,将之 明诫也。《军谶》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军谶》 曰:“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故礼者 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 求者至。故礼而后悔者,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士不使。 礼赏不倦,则士争死《军。谶》曰:兴帅之国,务先隆恩;攻 取之国,务先养民。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 也。故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 其胜可全军。《谶》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视其仓库, 度其粮食,卜其强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国无军 旅之难,而运粮者虚也。民菜色者穷也。千里馈粮,士 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夫运粮千里无一年之 食,二千里无二年之食,三千里无三年之食,是谓国 虚。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 内,是谓必溃。”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赋重敛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 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 盗端。”《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 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军谶曰:“强宗聚奸, 无位而尊,威无不振,葛藟相连,种德立恩,夺在位权, 侵侮下民,国内喧哗,臣蔽不言,是谓乱根。”《军谶》曰:“世 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 谓国奸。”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敌,莫适 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害。”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 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军谶》曰:“枝叶强大, 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军谶》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无 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 迷庸庸,无善无恶,喜与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 作苛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祸殃。”《军谶》曰:“奸雄 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雍塞主聪,各阿所私”,令主 失忠。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迁。主 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谋及负薪,功 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中略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 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 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 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 职不废,虽甲兵之备,而无战斗之患。君无疑于臣,臣 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霸者 “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 士不用命。”《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 功难成。”《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 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 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军势》曰:“无使辞士谈说 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 《军势》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军势》曰: “‘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 主谋。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 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 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故圣王御世,观盛衰,度 得失,而为之制。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 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诛伐,德同势,敌无以 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 故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 阴计无以成功。圣人体天,贤人法地,智者师古。是故 《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 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 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 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 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 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 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 珍玩以悦其心。”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离,威权一与 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 以国,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驳也。存社稷, 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势主秘焉。

下略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 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 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 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 圣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 亡之征。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 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所 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 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 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 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人而 昌,乐身者不久而亡。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 近者,佚而有终。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曰:“务广 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败。舍己而教 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 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 不可无一焉。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 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 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 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 行则政不立,政不立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 臣胜”则主威伤。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是 以明君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废一 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祐,恶者受 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 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 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 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犯上者尊,贪鄙者富,虽 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 众恶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 威刑胁。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 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然后士可致而名可 保。”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 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 之粟。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 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圣王之 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若 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坠,其克必矣。所以 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 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 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常惧而不敢 失道。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 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虚,国 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 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大臣疑主,众奸集 聚。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伤贤者 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 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利一害 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 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