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海国图志/卷03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十一 海国图志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西南洋

○北印度以外疆域考一(魏源)

五印度之疆域,南印度以大海界之,西印度有红海、地中海界之,古今截然不紊。惟东北二印度,陆地界淆各国。然东印度航海相通,商夷共习。至北印度中隔葱岭,所幸克什弥尔为唐宋之迦湿弥罗国,千馀载不易。有大雪山界其北,得据为北印度之罽宾,自元始以铁门为东印度,明始以赛马尔罕为古罽宾,于是印度北境终不可明。考《皇清通典·边防门》曰:自塔失罕西南行七百里外,逾锡尔河,又逾那林河,为赛马尔罕城;又西南为哈那科尔城,又西临达里冈阿泊,是为西海(此西海即咸海也)。一统志》曰:纳林河在葱岭西北,经流数千里,霍罕、安集延、塔什干诸国濒以居。其水发源布鲁特境,西行过安集延城北,又西过玛尔哈朗城,又西过赛马尔罕城北,又折东南入于达里冈阿泊。泊广千馀里,为西境巨浸,凡葱岭西之水皆归之。是赛马尔罕城实在敖罕境内,为古大宛之区。南距克什弥尔尚二千馀里,而以为古之罽宾,其颠一。

明史》又称赛马尔罕疆域,东有养夷、沙鹿、海牙、赛兰、达失干(即今塔什干),西有渴石、迭里密诸城,又渴石西三百里,大山屹立,中有石峡,两岸似铁,路通东西,番兵守之。谓即元太祖至东印度铁门关遇一角兽之地,或疑渴石即克什弥尔。考《明史》言渴石在赛马尔罕西南三百六十里,宫室壮丽,为其先赛马尔罕酋长所居云云,若克什弥尔距敖罕,岂止三百馀里,且克什弥尔乃元初笃来帖木儿所封,赛马尔罕乃驸马赛因帖木儿所封,各人各国(《元史·地理志》:乞石迷西,即克什弥尔),何得以此帖木儿当彼帖木儿,张冠李戴,南辕北辙。盖克什弥尔之地,北负雪岭,三垂黑山,疆域险固,自古别为一国。赛马尔罕不能越险而并有之也。其颠二。

铁门见《唐玄奘西域记》,在缚刍河之北,出铁门,过睹贺罗国,南北千馀里,又逾大雪山国,至迦毕试国,凡数千里而后至北印度迦罗国。邱长春《西游记》:过铁门后,逾七日渡小河,又七日渡阿母河,又四日,方至元太祖行在。时太祖恐印度炎热,故回雪山避暑,是雪山距铁门南北已二千里。《蒙古源流》云,成吉思汗将进征额纳特阿克,直抵齐塔纳凌岭之山脊,遇一独角兽名曰赛鲁,奔至汗前,屈膝而叩。汗曰:彼额纳特阿克,乃古昔大圣降生之地,今奇兽至前,殆上天示意。遂振旅而还。此明言遇兽在雪山,非铁门,非东印度,且非因楚材之谏。盖楚材在西域十馀年,止驻守寻思干城,即赛马尔罕城也,终身未至印度北之大雪山。后人作《耶律神道碑》者,必欲归功楚材,故移雪山之事于铁门以迁就之。不知千里之谬,而《元史》因之,《明史》因之,其颠三。

元太祖军逾雪山,追算端,实止至北印度,未亲至中印度,有《长春西行记》可证。若仅及铁门,则北印度尚未至,况能逾中印度而至濒海之东印度乎。此则万里之谬,亦始于《耶律神道碑》,而《元史》因之,《明史》因之。其颠四。

汉时大月氏、大夏境域,即赛马尔罕之域,兼今敖罕、布哈尔、爱乌罕诸部地。自嘉靖后入贡,一国称王五十馀人,则已四分五裂。故今葱岭西无复赛马尔罕之名。而图西域者,尚列其旧国以统葱岭诸部。《坤舆》、《职方》诸图,《海国闻见录》、《庄氏地球图》并同,殊非核实从今之义。故详辩之,以祛正史之诬,并以祛后来诸图之惑。

○北印度以外疆域考二(魏源)

问曰:赛马尔罕国在敖罕境,其非罽宾,非北印度,固已至其疆域为葱岭以西第一大国,东西三千馀里,断非止今敖罕八城之地,且《明史》赛马尔罕外达失干,即今塔什干,卜花尔即今布哈尔,八答哈商即今拔达克山,各自为国,则将以何者为赛马尔罕之疆域耶。

曰:史称永乐中,傅安等使西域,赛马尔罕使人导安等遍历诸国数万里,以夸其国广大。则是葱岭以西皆其属国,又卜尔花,虽在赛马尔罕西北七百馀里,而初境狭小,至明末赛马尔罕地裂为数十,今则尽并于布哈尔,故抚有百馀城。包敖罕西南北三面,近且灭敖罕而有之,则今布哈尔之域即昔赛马尔罕之域,西抵里海,东抵葱岭,北接鄂罗斯,南接爱乌罕、巴达克山,兼古大宛、大夏之地。史言大宛七十馀城,今敖罕止七城,又史言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妫水在叶水之南,叶水即今之纳林河,则妫水为葱岭龙池所出之缚刍河,二水之间,是其疆域矣。

曰:《西域闻见录》言有塞克大国者,在敖罕西,部落数百,与敖罕敌。西北与鄂罗斯、萨穆接壤,亦与阿喇克等国,犬牙相错,是果何国耶?

曰:阿喇克即哈萨克之音转,塞克即萨克之音转,盖布哈尔即西哈萨克国,乃讹而为阿喇克,又讹而为塞克,遂分一国为三国矣。哈萨克有四部,左哈萨克其东部,右哈萨克、塔什干,其中部,布哈尔其西部也。此三部外,尚有北哈萨克,逼近鄂罗斯,不通中国。其即此录所谓阿喇克者欤。左右二部为古康居,西北二部为古大宛、大夏。明时为赛马尔罕地,明末分裂,敖罕得其十之二,布哈尔得其十之八。近日则大宛、大夏皆并于布哈尔焉。

曰:《明史》言葱岭以西,惟赛马尔罕及哈烈二国最大,其哈烈即赛马尔罕分封其子之地,当今何地耶?

曰:史言哈烈在赛马尔罕西南三千馀里,俗崇回教,不知其为今之爱乌罕欤,抑为今之南都鲁机欤。爱乌罕在里海之东南,都鲁机则在里海以西,地中海以东。凡《西域图志》、《一统志》所称西海者,皆里海,非地中海也。然则《西域闻见录》谓塞克国绝非回子种类,今谓为西哈塞克回部者何?曰:《明史》言天方入贡,始仅一王,嘉庆中入贡,称王者至二十七人。故《西域图志》言回部二十五世,始分十二支,分适布哈尔、敖罕、痕都斯坦、克什弥尔、拔达克山各国,则布哈尔正回教后裔,《西域闻见录》于西洋鄂罗斯之奉天主者,妄指为北方回子大国,而于塞克之即西哈萨克回部者,反诬为非回教。颠倒迷谬,胡壹至此。

○元代征西域考上(魏源)

太祖之用兵西域也,专为回回兴师。回回即西契丹,其地奄有天山南路及葱岭西敖罕境,若天山北路之回鹘,一名畏吾(畏吾,一作畏兀,皆回鹘之音转),其时畏吾国王,亦都护,已降。故太祖于北路回鹘,未尝烦兵。而直攻回回国都于葱岭以西,又遣诸皇子分兵攻回回诸城于天山以南,皆于回鹘无涉也。回回西契丹,乃辽之后裔,于金初率众西奔。初居于漠北乃蛮部内(见《契丹国志》),后假道回鹘,南攻回回,尽有其地。其国都有二,一在葱岭西之寻思干城,即赛马尔罕城,在今敖罕境。一在葱岭东之布鲁特,当伊犁西境。其地南界印度,北界阿速,西抵里海,东抵伊犁,袤数千里。此二大国为诸小国之纲,故元兵攻取亦分二路。太祖自将由北路,十四年取阿答剌城,禽其酋(此回回别部之酋,非其汗也)。十五年克蒲华城(《地理志》作胡瓦,在葱岭西)、寻思干城(即赛马尔罕都城)、脱罗尔城(《地理志》作罗耳)。十六年,攻卜哈尔城(《明史》作卜花尔,元《地理志》作阿八哈耳,今作布噶尔,更在寻思干之西北)、薛迷思干城(《长春西游记》作邪迷思干,即寻思干也。《元史》误分为二)、班勒纥城(《长春西游记》有班里城,在铁门及阿母河之南,近大雪山)。西域主札兰丁出奔,与蔑里可汗合,帝禽蔑里。《元秘史》兔年,太祖征回部。命哲伯为前锋,速不台继之,脱忽察尔又继之,命所过毋攻城,毋虏掠,直走王城,俟太祖大军至夹攻。回回王札剌丁与蔑力克合兵拒战(此蔑力克汗,当是乃蛮之子篡西契丹国者,盖回部西奔,与西契丹合兵也),太祖军佯却诱之,而哲伯等兵夹攻其后,回兵大败,走至申河,溺死殆尽(此申河,即印度河上游也),惟札剌丁及蔑力克二酋沿河西遁。太祖自取兀都剌尔各城,于阿勒坛廓尔山过夏(此谓印度北之大雪山,非阿尔泰山也)。命速不台征迤北、东邻等十一部。前后征回城七年,使巴剌穷追札剌丁二酋,班师。此太祖亲军由回鹘五城,而攻西契丹乃满酋于葱岭以西也。

皇子术赤(长子)、察哈台(次子)、窝阔台(三子,即太宗)等,分攻养吉干城、巴尔真城、玉龙杰赤城(今作玉陇哈什,即和阗河也)、马鲁察城、叶尔马鲁城(疑即叶尔羌城)、昔剌思城。皇四子拖雷等,分攻徒思匿城、察兀尔等城,并下之。还掠木剌夷国,遂度朔朔兰河(疑即乌兰乌苏河),克耶里等城。与帝会兵,攻塔里寒寨,拔之(即今葱岭西北之塔什干城)。西域主札兰丁出奔,此天山南路之兵,又分二路。术赤等由南山之于阗而至叶尔羌,拖雷等由天山之库车、阿克苏、乌什而至喀什噶尔。故拖雷先会太祖于葱岭西也。十八年,皇子术赤等三人兵亦来会,遂定西域,置达鲁花赤监治之。

十九年,追若弗义算端,逾大雪山至北印度角端见,班师。《郭宝玉传》:甲戌,从帝讨契丹遗族,历古徐鬼国讹夷朵等城,破其兵三十馀万,寻收别失兰等城。次忽章河,西人列两阵迎拒,追杀几尽,进兵下寻思干城。次暗木河,敌筑十馀垒,陈船河中,宝玉发火箭,乘风烧其船,破护岸兵五万,收马里四城。辛巳,可弗义国唯算端罕破乃满国,引兵据寻思干。闻帝将至,弃城南走,入铁门屯大雪山。宝玉追之,遂奔印度。帝驻大雪山前,时谷中雪深二丈,诏封其昆仑山为元极王,大盐池为惠济王。此北印度算端袭据契丹西都太祖兵,又攻诸印度以南也。计二国中,惟西契丹用兵最久。盖自耶律大石以来,建国七十载,阅五帝(并二女主数之),至是为乃蛮袭据,已阅十馀载(太祖灭乃蛮,杀太阳汗,其子屈出律奔西契丹,袭执其汗,尊为太上皇,据其国,仍契丹之号。太祖西征,乃灭之)。地袤万里,风俗剽悍。又有邻部北印度汗,觊乘我军退后,收渔人之利。使非禽渠徙种,则大军返后,旋服旋叛。故太祖驻军数载,以寻思干城为葱岭以西要扼,令耶律楚材守之。分一军北出追蔑里二酋于钦察,而自率大军南出铁门,逾阿母河,逾大雪山,追若弗义酋于北印度。旋师后,复遣将追至忻都(即温都斯怛中印度也),穷及申河,算端死乃返(算端者,西域汗名)。其后遂封驸马帖木儿于寻思干城,以镇守之。而设行省于阿母河,以总控西域。阿母河,即佛经之缚刍河,源出葱岭之大龙池,西注咸河,为葱岭西第一干河,南可控印度,北可控寻思干。

以今地里计之,太祖兵力由伊犁西布鲁特境,攻取敖罕布哈尔塔什干,而后南败巴达克山(《元史·地里志》作巳答哈伤),追至克什弥尔(元《地理志》作迄石弥西)。又遣将追至痕都斯坦而还。太祖亲至北印度,未亲至中印度。《元史》误以北印度为东印度,又误以见角端之地为铁门,缪之又缪。《元史》于乃蛮、于回鹘、于回回、于西契丹,当仿《宋史》李煜、刘𬬮、钱椒之例,各立一传,以见太祖初年削平各国次第,乃疆域沿革一切茫然,竟不知在何方,疏之又疏。至其兼并五印度则在宪宗之世,盖太宗全力平金,平北方,未遑南略。

宪宗二年,命忽必烈征大理诸王,图尔花撒征身毒,彻底不花征没里奚(即刘郁《西使记》之木乃奚国也),旭烈征西域素丹等国。案:身毒即中印度,素丹即西印度。没里奚则在印度之北,赛马尔罕之西,介咸海及里海之间,皆葱岭西之三大部,故分兵三路征之。八年,旭烈讨回回哈里发,平之,禽其王,遣使来献捷(哈里发,即《明史》之哈烈国,史言哈烈在赛马尔罕西南二千馀里,与赛马尔罕并为西域大国,当为今之爱乌罕也。又案:此一事《元史》误于二年,书旭烈薨而三年,别书旭烈兀征西域,以一事为二事,一人为二人,今以刘郁《西使记》正其失)。三年,命兀良哈台等征西域哈里发、八塔塔等国,又命塔塔尔带撒里土鲁花等征欣都思(即痕都斯坦中印度)、怯失迷尔等国(即克什弥尔北印度也,此二军皆以佐旭烈之师,而史误为嗣旭烈之任)。当以《郭侃传》与刘郁《西使记》参考之,其所述宪宗世西征战事,皆在西印度。若北中二印度,则不大烦兵而服。南东二印度,则兵未之及焉。元初设阿母河行尚书省,盖以此控契丹故墟,南控印度诸国。然印度恃大雪山之隔,旋各擅命不受统辖(见《海国图志》)。中叶后,则赛马尔罕以隔于葱岭,则各自为国。朝廷鞭长莫及,遂罢阿母河等处行省,惟以阿力麻里、别失八里二元帅府控制天山南北二路,又以曲先塔林元帅府控玉门、阳关东路而已。(东路,今谓之安西路)

○元代征西域考下(魏源)

问:《元史》、《元秘史》及《长春西游记》元太祖皆无征乌斯藏之事,惟《蒙古源流考》曰青吉斯年三十三岁,起兵伐金;三十五岁,进兵托克摩克,斩萧古里苏勒德汗(即泰赤乌部);三十七岁,破克里特业之翁汗(即克烈部王罕也,曾纳为父子,故云翁汗);三十九岁,破奈曼之图们汗(即乃蛮);四十一岁,破郭尔罗斯之纳林汗今汉南蒙古有郭尔罗斯,殆其故地);四十三岁,破哈尔里固特之阿尔萨兰汗(当即回鹘回回也,但未知何部);四十五岁,用兵土伯特之古鲁格多尔济汗,其汗遣使献驼只辎重无算。青吉斯汗致书于大剌麻,遥申皈礼。由是收复阿里三部属八十万,土伯特人众。然则元太祖兵果至西藏乎?

曰:此言致书剌麻,则兵未至藏,尚在葱岭北印度与西藏交界地,其言收复阿里三部者,特以大剌麻通好,即谓之收服耳。又言遂进征额纳特阿克(中印度),直抵齐塔纳凌岭之山脊,遇一独角兽,名曰塞鲁,奔至汗前,屈膝而叩。汗知上天示意,遂振旅而还。案:齐塔纳凌岭之山,即北印度迦湿弥罗国北之大雪山也。自西至东,绵亘千里,为印度与回北之大界。是太祖亲征实至北印度而止,其诸皇子兵至和阗南路而止。自元人铺张耶律楚材,则以铁门为见角端之地。而《蒙古源流》乃剌麻所撰,好铺张唐古特,则又谓成吉思汗有亲至唐古特境之事。其于地域,则差歧数千里,疑误千百年。苟得其情,片言可折也。

曰:《蒙古源流》又述成吉思汗曰,承上帝之命,驾驭天下十二强汗,平定诸恶劣小汗,今当养息安居,十有九年。以唐古特人众未服,丁亥岁遂攻锡尔固汗,禽之。此非明言征唐古特乎?

曰:此非征唐古特之事,乃征西夏事也。元初称西夏、高丽、高昌皆不举其国,而举其氏。西夏曰唐兀氏,高丽曰肃良合氏,亦犹称高昌为畏吾儿也。《元秘史》云,征唐兀部时,其酋布尔罕来降,约其攻回回,请为军右翼。至是令其出军,其臣阿沙敢布言,俟大国兵败时,我再出兵。太祖大怒曰,我先破回回,再灭尔国。前后攻回城凡七年,还至士剌河黑林旧营。明年遂征唐兀部,先破其将阿沙敢布于贺兰山,还围其酋于灵州城,诛之。灵州及贺兰山皆西夏地,而初次称降者,即西夏纳女请和之事。后次讨诛者,即诛夏主李见之事,而征唐兀部在征回部之后,年岁亦合。至《蒙古源流》称唐兀部为唐古特者,译音。古特合声为兀字,亦犹称回鹘为畏吾也。太祖未征西藏,可决也(此初刊本疑唐兀与畏吾为一,而回鹘与畏吾为二,既知其误,乃改订前后段,附识于此)

○葱岭以东新疆回部附考上(原无今补辑。案:此与海国无涉,以印度回教沿革,非此不备。故附之)

《法显佛国记》曰:鄯善国王,奉法有四千馀僧,悉小乘学。从此西行所经诸国,语各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西南行一月,得至于阗,僧数万人,多大乘学,家家门前起小塔高二丈许。国王安置法显等于僧迦蓝,三千僧共揵槌食,威仪斋肃,器钵无声。及夏四月,观佛行像,国王夫人散华供养。城西七八里有僧伽蓝,高二十五丈,经三王方成,庄严妙好,非言可尽。岭东六国诸王,皆以上宝供养。

《洛阳伽蓝记》:魏神龟元年,太后遣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经,从鄯善西行千六百四十里至左末城,有中国佛菩萨像,无胡貌。又捍{麻女}城有大寺,僧三百馀,金像丈六,相好炳然,恒面东,不西顾。言自南方腾空而来。于阗国王亲见礼拜,载像归,中途夜宿,忽还本处,因起塔供养。西行八百七十八里至于阗国,有辟支佛靴,于今不烂。《魏书·西域传》:于阗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众。王每设斋,亲洒扫馈食。城南有赞摩寺,即昔罗汉比丘卢旃,为其王造覆盆浮图之所。石上有辟支佛跣处,双迹犹存(《水经注》云,于阗国寺中有石靴,石上有辟支佛迹。法显所不传,疑非佛迹云云。案道元但据法显传,未考惠生《使西域记》耳。惠生记所目验,故史据之)。疏勒国,当高宗遣使献释迦牟尼佛袈裟一,长二丈馀,高宗以审是佛衣,应有灵异,遂置猛火之上,经日不然。观者悚骇,心形俱肃。

《唐玄奘西域记》曰:焉耆国、龟兹国、姑墨国,文字并取则印度,伽蓝各百十所,僧徒少者数千,多者万馀。习学小乘。又曰归途至于阗国(记作瞿萨旦那国),文字遵印度,崇尚佛法,伽蓝百馀所,僧徒五千馀人,并多大乘法教。王甚骁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门,天之祚胤也。城南十馀里,有大伽蓝,此国先王为遍照阿罗汉建。西南牛角山,有大石崖,中有阿罗汉人灭心定待慈氏佛,近者崖崩掩塞门径。

《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天竺人也。父鸠摩罗炎,辞相位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名,郊迎请为国师。逼妻以妹,遂生罗什。幼时日诵千偈,沙罗国王重之,专以大乘为化。年二十,龟兹王迎还国。苻坚闻而欲迎之,遣吕光将兵七万西伐,谕以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还至凉州,闻秦亡,遂留姑臧。迨姚兴遣姚硕西伐破吕隆,乃迎罗什至秦。

《唐书·西域传》:太宗之遣郭孝恪击焉耆也,龟兹有浮屠善数,叹曰:唐家终有西域。不数年,吾国亦亡(源案:以上四事,皆唐以前西域,并行佛法,无回教之证也。至葱岭以西印度以外,凡今回教各国,唐以前亦皆佛教,晋见于法显、魏惠生、唐玄奘所记,矧葱岭以东乎)

《明史·西域传图》:苏鲁国、阿克苏国、沙哈鲁国,俗皆敬佛恶斗(案:《明史》皆据永乐中陈诚《使西域记》之言,此又明初回部尚奉佛未尽从回教之证也,况唐宋元之世乎)

《旧唐书》:疏勒国西带葱岭,俗事祅神,有胡书文字。于阗国,好事袄神,崇佛教。罽宾国,在葱岭南,常役属于大月氏。其地暑湿,人皆乘象,尤信佛法(此祅神,未知为回教为天主教,然亦不过与佛教杂行之证也)

《宋史》:于阗国西抵葱岭,与婆罗门接,相去二千馀里(此婆罗门,即葱岭西之回教)。又曰:龟兹本回纥别种,景祐中入贡,赐以佛经一藏。绍圣三年上表献玉佛。又曰:高昌汉车师前王之地,其地颇有回教,故亦谓之回纥。乾德三年,西州回纥可汗遣僧法渊献佛牙。国中佛寺五十馀所,皆唐朝赐额。寺中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宋太宗遣供奉官王廷德使其国,游佛寺,曰应运大宁之寺,贞观十四年造。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经所谓外道者也(案:摩尼寺,波斯外道,皆天主教。宋时回强特间有之)。又曰雍熙元年,西州回纥与婆罗门僧永世波斯外道阿里烟同入贡。景德四年,遣尼法仙等来朝献马,请游五台山。又遣僧翟入奏,欲于京城建佛寺祝圣寿,不许。熙宁元年,入贡,求金字大般若经,以墨本赐之(此宋时回部仅间有一二他教,其全境仍奉佛教之证也)。《西域水道记》曰:叶尔羌城内东南隅,有古浮图一,高三十馀丈,回人名曰图持。谓是喀喇和台国人所造也(回谓汉人曰和台)

阿克苏城,赫色勒河南流三十馀里,经千佛洞、西缘山,法像尚存金碧,壁有题字曰惠勤,盖僧名也。东汇于渭河,折而南四十馀里,经丁谷山西,山势斗绝,上有石室五所,高丈馀,深二丈许,就壁凿佛相数十,铺璎珞香花,丹青斑驳。洞门西南向,中有三石楹,方径尺,隶书梵字镂刻,日环积石剥蚀,惟辨建中二年字。又有一区是沙门题名。《水经注》言龟兹国北四十里山中有寺名雀离大清净,今溯遗迹,差存仿佛。

《西域水道记》:伊犁河,径拱宸城南,经故回部王吐呼鲁克吐木勒罕墓西。回人《库鲁安书》云,其部初有女子,曰阿郎固库勒鲁者,天地使一丈夫,向女吹嘘白气,感而有身,生子曰麻木哈伊项,为回部王。传至三世,童蒙习佛法。又传十四世,为吐呼鲁克吐木勒罕。年二十二,嗣为国主。后二岁猎于阿克苏,遇回人授派噶木巴尔法。返伊犁,又有回教七人来教其部众,遂尽返旧俗。在位十年卒(案:伊犁与葱岭及哈萨克近,故元末有回酋,非若南路八城之皆元裔世藩也,然此回酋亦先奉佛教,中年始遇回教,此亦元末回教未盛行之一证)。有满克国回部长,以橐驼四十,负满克国土,为建此冢,覆以碧琉璃,刻墓门识营造之年。至今嘉庆二十五年,凡四百七十四年。推以彼术,三十年积一万六百三十一日,则四百七十四年,当积一十六万七千九百六十九日又十分日之八。以岁实约之,得四百五十九年又三百二十三日。大半日从庚辰逆数之,盖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庚子岁。

《西域闻见录》曰:库车城西六十里有大佛洞山,山上下前后凿洞四五百处,内皆五采金粉,绘为佛像,最高一洞三楹,壁凿大士像,汉楷轮回经一白衣部,镌壁上。相传唐代所为(以上三事,皆今日回部尚存古时佛教遗迹之证)

○葱岭以东新疆回部附考下

《钦定西域图志》:回部世系,其始祖青吉斯汗为第一世(案:即元太祖也),子察罕岱为第二世(案:太祖次子,分封回部者是为回酋之初祖,山南山北,皆其分地,不止今山南也),哈喇拜苏毕喇克为第三世,达瓦齐为第四世(案:此与乾隆所俘准酋同名,其人则在元初),巴尔当为第五世,巴图尔博汗为第六世,图墨讷为第七世,阿沽斯为第八世,海都为第九世(案:元世祖时,有海部叛玉,乃太宗裔孙,非此人也),萨木布瓦为第十世,特木尔图胡鲁克为第十一世,克则尔和卓为第十二世,锡喇里为第十三世,锡喇玛哈木特为第十四世,玛木特为第十五世,王努斯为第十六世,阿玛特为第十七世,赛叶特为第十八世,阿布都里锡特为第十九世,阿布都喇伊木为第二十世,巴巴汗为第二十一世,阿克巴锡为第二十二世,阿哈木特为第二十三世,莽苏尔哈色木为第二十四世,阿布都勒拉为第二十五世(案:即顺治十二年上表之叶尔羌回汗也)

《钦定外藩王公表传》:顺治三年,吐鲁番、苏勒檀、阿布勒、阿哈默特、阿济汗遣使表贡。谕曰:吐鲁番,乃元成吉思汗次子察罕岱受封之地,前明时隔绝二百八十馀载。今幸而复合,岂非天乎。所受明朝敕印,可悉缴工别锡封爵。苏勒檀者,犹蒙古称汗,明成化时回号也。顺治六年,河西逆回丁国栋等叛,伪立哈密巴拜汗子士伦泰为王,据肃州叛。提督张勇讨平之。十二年,回目克拜赍、叶尔羌表至,称哈密、巴拜汗为叶尔羌阿布都剌汗所禁,献还内地民请罪。张勇诘其表异名之故,克拜告曰,哈密、吐鲁番、叶尔羌皆昆弟,其父曰阿都剌汗,居叶尔羌,卒已久,子九人,长即阿布都剌汗,居叶尔羌;次即阿布勒阿哈默特汗,居吐鲁番;次巴拜汗,居哈密。以得罪天朝,故为叶尔羌汗所拘禁。其次诸弟分阿克苏、库车、和阗,前贡使来自吐鲁番,故署吐鲁番汗名。今以叶尔羌汗为昆弟长,故表称叶尔羌汗名。康熙十二年,吐鲁番使贡马及璞玉,表称乌木特赛伊特汗,署一千八十三年,即阿布勒阿哈默特汗之子也(案:此以元酋裔长而奉回教年号,此明季南路初改回教之证)。二十五年后,贡表称臣成吉思汗裔承苏赉满汗业云云。康熙二十一年,噶尔丹以嫌,絷山南阿布都尔实特。三十五年,噶尔丹败阿布都尔实特脱出来归,诏遣人护至哈密,使归叶尔羌(案:回疆自后汗位遂绝,盖外迫于准部,内分于回教和卓木,而元裔亡矣)。乾隆二十年,定北将军班第奏吐鲁番旧头目莽苏尔为元太祖裔,居喀喇沙尔,应遣归,辖其旧属。五十一年,陕甘总督黄廷桂献额敏和卓绘吐鲁番图,奏吐鲁番不复有蒙古裔。瓜州回民愿归故土,请视旧纳准夷赋为贡额。

《西域图志》又曰:回教之祖派,噶木巴尔第一世,同祖兄子阿里为第二世,鄂赛音为第三世,再努勒阿毕丁为第四世,玛木特巴克尔为第五世,札丕尔萨氐克为第六世,木色伊喀则木为第七世,阿里伊木西里杂为第八世,赛叶特勒塔里布为第九世,阿布勒拉为第十世,阿布杂勒为第十一世,阿布都勒拉为第十二世,阿哈玛特为第十三世,玛木特为第十四世,沙喀三为第十五世,沙额色尹为第十六世,扎拉里丁为第十七世,克玛里丁为第十八世,布尔哈尼丁为第十九世,米尔氐瓜纳为第二十世,玛木特为第二十一世,布喇尼丁为第二十二世,扎拉里丁为第二十三世,玛哈图木阿杂木为第二十四世,玛木特额敏为第二十五世,玛木特王素布为第二十六世(案:第二十六世为初迁喀城之祖,见《西域水道记》至霍集占仅四世耳),伊达雅图勒拉和卓为第二十七世,雅雅和卓为第二十八世,玛罕木特为第二十九世,波罗尼都霍集占为第三十世。

又曰:玛罕木特子波罗尼都霍集占,即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两逆酋也。其第二十五世之巴哈古敦、阿布都哈、里克、玛木特、伊布喇伊木、伊萨木玛木特、阿里阿拉、勒颜玛木特、色德克阿、三沙、伊赫和卓、阿布都勒拉,共十二支,析居布哈尔、痕都斯坦诸处。第二十六世之哈色木,后迁布哈尔、木萨尔,后迁拜勒哈,世次不备载。

《西域水道记》曰:玛木特玉素普之初迁喀什噶尔也(案:即霍集占之高祖),土人庞雅玛献所居地为寺,死即葬焉。墓在回城东北十里许,回人即墓为祠堂,曰吗咱尔。周甃石栏,中列木格,标马牛鹿尾于其端,谓荐牲祈福也。树木阴翳,台宇轩敞,外垣以蓝色玻璃镂刻花卉。每日寅未申酉戌五时,诵经咒,日入则鼓吹送之,曰送日鼓。七日为市,曰巴咱尔市。前一日男妇入祠堂膜拜,以求利市。

魏源曰:西域自唐以前,无论葱岭西东,皆有佛教无回教,其以回教称者,自隋唐之间始,且其教止行于极西,而未及葱岭以东。其及葱岭以东者,自明季始,教虽东行,而山南各回城酋长,尚皆元太祖之裔,于回裔无与。其被灭于准夷,则自国初康熙间始。以此三事,证诸群书,则其言西域自古皆佛教者,见于《晋书·鸠摩罗什传》及晋僧法显、魏僧惠生、唐僧玄奘使西域之记,见于魏书、晋唐书、宋史西域各传,见于今日叶尔羌城内之古浮图(《西域水道记》)、阿克苏城外数十里河岸之千佛洞及石佛洞,库车城西六十里之大佛洞,皆像好庄严,梵经隶刻,是回疆之旧皆佛教,昭如星日。

其言回教皆在极西,明季始被葱岭以东者,见于《唐书·西域传》之大食、波斯,《明史·西域传》之天方默德那,又见于回部之世谱(此见《西域图志》所引)及《西域水道记》,盖隋唐时谟罕默德崛起天方,臣服诸国,创教事天,西域尊曰天使,番语曰派罕巴尔,其地在葱岭西万馀里,二十五世始分十二支分,适布哈尔、敖罕、痕都斯坦、克什弥尔、巴达克山诸国,至二十六世玛木特玉素普始东迁喀城,立寺行教,死即葬焉。即霍集古高祖是为新疆南路回教之祖,然仍以极西之祖国为天堂,故回疆习教之人,终身必赴西海礼拜一次,是葱岭东之有回教近始明季,又昭如星日。

其言新疆回酋国初以前皆元裔者,见于《元史》、《明史》,见于《钦定外藩王公表传》所载顺治初年之上谕、康熙中之贡表,与夫张勇、班第、黄廷桂先后之奏。盖元时葱岭以西,为太祖驸马赛马尔罕封地,葱岭以北之阿罗思钦察为太祖长子术赤封地,金山以北为太祖孙海都笃姓昔里吉等封地,葱岭以东天山以南为太祖次子察罕岱封地,建阃于叶尔羌,其苗裔分王南路各城。其见《元史》者,如于阗为宗王阿鲁忽所封(案:罕岱即《元史》之察合台太子也,阿鲁忽王于阗,见《暗伯传》,《元世祖纪》屡言征傒端,即征于阗叛王也),见《明史》者,哈密为元威武王所封,皆察罕岱之孙,而朝廷别建南路元帅府于别失八里,北路元帅府于阿力麻里以控御之。元末,天山北路为强臣脱欢所踞,别为准部,于是元裔惟有天山南路。国初顺治中,回酋表贡,尚以叶尔羌酋为太宗,称臣成吉思汗裔,承苏赉满汗业。其诸弟分长八城,即元裔之第二十五世也。至康熙中,并灭于准夷,拘各城元酋迁之山北。虽康熙三十五年灭噶尔丹时,纵回酋归叶尔羌,亦终于不振。自后汗位遂绝,故乾隆荡平准部时,各回城无复元裔,于是霍集占以回教横起据之。前此从无回教酋长表贡之事,是霍集占以前之皆元裔非回裔,亦昭如星日。

而近日《西域图志》独以新疆南路,从古皆回教,尽斥历代西域传之谬。然无以处夫唐以前也,则取元成吉思汗,至顺治初,凡二十五世之藩封,并移诸上古,谓其更在派罕巴尔以前,与元太祖同名,又以派罕巴尔即迁喀城始祖,而无如回教祖墓,在天方极西载在《明史》也,则柝派罕巴尔与穆罕蓦德为二人,谓回城酋长。自元明即皆回教,而顺治间表贡之元裔酋长何人,竟置不问。于《钦定外藩表传》之官书,亦置不问。推原其故,皆由明季回教由天方至喀城时,诸元裔酋长靡然奉之。故康熙初土鲁番贡表署千八十三年,此元裔改奉回教之证。故华人遂误以元裔为回裔,并误以新疆自古皆回教。此皆凿枘之至大者,今特尽录诸书于前,案而不断,以昭慎重。《唐书》言于阗、疏勒俗事祆神,《宋史》言其佛寺外,有末尼寺,及波斯寺。此回疆旧兼有天祠之事,岂得谓西域自古皆天主教乎。佛经屡言婆罗门外道,事大自在天祠,虽佛世不能尽绝,岂得谓印度自古皆袄神教无佛教乎。唐时长安有大秦波斯寺,今京师及澳门有天主堂,各省有礼拜寺,又岂得谓中国皆奉袄神,无他教乎。惟回疆南路之祅神,昔时间有其祀,不及佛教十分之一。至其数千里并为一教,家喻户晓,佛教埽迹不行,则实始于明之末叶。不特此也,回鹘回回,皆葱岭以东国名,其教创于天方,本名天方教,不名回教,其葱岭以西奉教各国,亦皆不名回回,犹之蒙古崇佛教,岂可并称印度为蒙古耶。今中土称天方为回回教,并称为回回国,不知回部之去天方万有馀里,正犹天主教行欧罗巴,即古之大秦,后人因并称天主所生之如德亚为大秦,不知实隔地中海。

◎小西洋利未亚洲各国志

叙曰:小西洋利未亚洲与欧罗巴隔地中海,其地之廓,人之庶,皆与欧罗巴埒,乃语教化则无持世之哲,语富强则无统一之王,四分五裂,惟产黑奴以拱掠卖,何哉?今东六部,则布路亚国服之;北四部,邻地中海为海贼,则佛兰西服之;西二十四部,濒西海则布路亚、荷兰、英吉利、佛兰西各国分踞之。南则斯溜墨大雪山斗入南海,其极南之兀贺峡,即大浪峰,南极出地三十六度,北极入地三十六度,与中国反对,为大西洋商舶必绕过之地,亦英吉利、荷兰兵戍守之,皆据海口,立炮台,设市埠,而土人供其驱使。今志小西洋,实所以志大西洋也。

魏源又曰:水随山脉行,山逆则水逆,逆则回环而气锺焉。葱岭以东水皆东流,故相阴阳。观流泉者,皆以西流为逆;葱岭以西,水皆西注,则又以东流为逆。利未亚洲之泥禄河,自西至东逆行八九千里,而入地中海。盖山脉东起如德亚峡,南绕伊揖及亚毗心域,及至南利未加,而后折西转北东行,复至伊揖。周环万馀里,而水从之。故中利未亚各国,四周环山,不与海国往来,而西洋商舶所通者,皆其山背四隅顽犷之地而已。麦西及亚毗心域二国,居泥禄河下游,近西印度红海岸,故风气早开,声名文物冠西海。而近扫荡于回教,全变膻俗。其上游腹内之地,则除近河两岸外,馀皆沙漠,炎毒瘴疠,外人所不能入。英吉利曾以火轮船深入其中,半途病疫,不得要领而还。故山川疆域,物产风俗,皆未深悉,于四洲中地气最劣焉。中利未洲,其人稍晳,西南利未洲则皆黑奴,为欧罗巴兵艘役之而来,华人不知其产二地也,则或谓欧罗巴人种有黔晳云。

 卷三十一 ↑返回顶部 卷三十三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