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卷032
卷三十一 ◄ | 海國圖志 卷三十二 |
► 卷三十三 |
◎西南洋
○北印度以外疆域考一〈(魏源)〉
五印度之疆域,南印度以大海界之,西印度有紅海、地中海界之,古今截然不紊。惟東北二印度,陸地界淆各國。然東印度航海相通,商夷共習。至北印度中隔蔥嶺,所幸克什彌爾為唐宋之迦濕彌羅國,千餘載不易。有大雪山界其北,得據為北印度之罽賓,自元始以鐵門為東印度,明始以賽馬爾罕為古罽賓,於是印度北境終不可明。考《皇清通典·邊防門》曰:自塔失罕西南行七百里外,逾錫爾河,又逾那林河,為賽馬爾罕城;又西南為哈那科爾城,又西臨達裏岡阿泊,是為西海〈(此西海即鹹海也)〉。一統志》曰:納林河在蔥嶺西北,經流數千里,霍罕、安集延、塔什幹諸國瀕以居。其水發源布魯特境,西行過安集延城北,又西過瑪爾哈朗城,又西過賽馬爾罕城北,又折東南入於達裏岡阿泊。泊廣千餘里,為西境巨浸,凡蔥嶺西之水皆歸之。是賽馬爾罕城實在敖罕境內,為古大宛之區。南距克什彌爾尚二千餘里,而以為古之罽賓,其顛一。
《明史》又稱賽馬爾罕疆域,東有養夷、沙鹿、海牙、賽蘭、達失幹〈(即今塔什幹)〉,西有渴石、迭裏密諸城,又渴石西三百里,大山屹立,中有石峽,兩岸似鐵,路通東西,番兵守之。謂即元太祖至東印度鐵門關遇一角獸之地,或疑渴石即克什彌爾。考《明史》言渴石在賽馬爾罕西南三百六十里,宮室壯麗,為其先賽馬爾罕酋長所居云云,若克什彌爾距敖罕,豈止三百餘里,且克什彌爾乃元初篤來帖木兒所封,賽馬爾罕乃駙馬賽因帖木兒所封,各人各國〈(《元史·地理志》:乞石迷西,即克什彌爾)〉,何得以此帖木兒當彼帖木兒,張冠李戴,南轅北轍。蓋克什彌爾之地,北負雪嶺,三垂黑山,疆域險固,自古別為一國。賽馬爾罕不能越險而並有之也。其顛二。
鐵門見《唐玄奘西域記》,在縛芻河之北,出鐵門,過睹賀羅國,南北千餘里,又逾大雪山國,至迦畢試國,凡數千里而後至北印度迦羅國。邱長春《西遊記》:過鐵門後,逾七日渡小河,又七日渡阿母河,又四日,方至元太祖行在。時太祖恐印度炎熱,故回雪山避暑,是雪山距鐵門南北已二千里。《蒙古源流》雲,成吉思汗將進征額納特阿克,直抵齊塔納淩嶺之山脊,遇一獨角獸名曰賽魯,奔至汗前,屈膝而叩。汗曰:彼額納特阿克,乃古昔大聖降生之地,今奇獸至前,殆上天示意。遂振旅而還。此明言遇獸在雪山,非鐵門,非東印度,且非因楚材之諫。蓋楚材在西域十餘年,止駐守尋思幹城,即賽馬爾罕城也,終身未至印度北之大雪山。後人作《耶律神道碑》者,必欲歸功楚材,故移雪山之事於鐵門以遷就之。不知千里之謬,而《元史》因之,《明史》因之,其顛三。
元太祖軍逾雪山,追算端,實止至北印度,未親至中印度,有《長春西行記》可證。若僅及鐵門,則北印度尚未至,況能逾中印度而至瀕海之東印度乎。此則萬里之謬,亦始於《耶律神道碑》,而《元史》因之,《明史》因之。其顛四。
漢時大月氏、大夏境域,即賽馬爾罕之域,兼今敖罕、布哈爾、愛烏罕諸部地。自嘉靖後入貢,一國稱王五十餘人,則已四分五裂。故今蔥嶺西無復賽馬爾罕之名。而圖西域者,尚列其舊國以統蔥嶺諸部。《坤輿》、《職方》諸圖,《海國聞見錄》、《莊氏地球圖》並同,殊非核實從今之義。故詳辯之,以祛正史之誣,並以祛後來諸圖之惑。
○北印度以外疆域考二〈(魏源)〉
問曰:賽馬爾罕國在敖罕境,其非罽賓,非北印度,固已至其疆域為蔥嶺以西第一大國,東西三千餘里,斷非止今敖罕八城之地,且《明史》賽馬爾罕外達失幹,即今塔什幹,卜花爾即今布哈爾,八答哈商即今拔達克山,各自為國,則將以何者為賽馬爾罕之疆域耶。
曰:史稱永樂中,傅安等使西域,賽馬爾罕使人導安等遍曆諸國數萬里,以誇其國廣大。則是蔥嶺以西皆其屬國,又卜爾花,雖在賽馬爾罕西北七百餘里,而初境狹小,至明末賽馬爾罕地裂為數十,今則盡並於布哈爾,故撫有百餘城。包敖罕西南北三面,近且滅敖罕而有之,則今布哈爾之域即昔賽馬爾罕之域,西抵裏海,東抵蔥嶺,北接鄂羅斯,南接愛烏罕、巴達克山,兼古大宛、大夏之地。史言大宛七十餘城,今敖罕止七城,又史言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媯水南,媯水在葉水之南,葉水即今之納林河,則媯水為蔥嶺龍池所出之縛芻河,二水之間,是其疆域矣。
曰:《西域聞見錄》言有塞克大國者,在敖罕西,部落數百,與敖罕敵。西北與鄂羅斯、薩穆接壤,亦與阿喇克等國,犬牙相錯,是果何國耶?
曰:阿喇克即哈薩克之音轉,塞克即薩克之音轉,蓋布哈爾即西哈薩克國,乃訛而為阿喇克,又訛而為塞克,遂分一國為三國矣。哈薩克有四部,左哈薩克其東部,右哈薩克、塔什幹,其中部,布哈爾其西部也。此三部外,尚有北哈薩克,逼近鄂羅斯,不通中國。其即此錄所謂阿喇克者歟。左右二部為古康居,西北二部為古大宛、大夏。明時為賽馬爾罕地,明末分裂,敖罕得其十之二,布哈爾得其十之八。近日則大宛、大夏皆並於布哈爾焉。
曰:《明史》言蔥嶺以西,惟賽馬爾罕及哈烈二國最大,其哈烈即賽馬爾罕分封其子之地,當今何地耶?
曰:史言哈烈在賽馬爾罕西南三千餘里,俗崇回教,不知其為今之愛烏罕歟,抑為今之南都魯機歟。愛烏罕在裏海之東南,都魯機則在裏海以西,地中海以東。凡《西域圖志》、《一統志》所稱西海者,皆裏海,非地中海也。然則《西域聞見錄》謂塞克國絕非回子種類,今謂為西哈塞克回部者何?曰:《明史》言天方入貢,始僅一王,嘉慶中入貢,稱王者至二十七人。故《西域圖志》言回部二十五世,始分十二支,分適布哈爾、敖罕、痕都斯坦、克什彌爾、拔達克山各國,則布哈爾正回教後裔,《西域聞見錄》於西洋鄂羅斯之奉天主者,妄指為北方回子大國,而於塞克之即西哈薩克回部者,反誣為非回教。顛倒迷謬,胡壹至此。
○元代征西域考上〈(魏源)〉
太祖之用兵西域也,專為回回興師。回回即西契丹,其地奄有天山南路及蔥嶺西敖罕境,若天山北路之回鶻,一名畏吾〈(畏吾,一作畏兀,皆回鶻之音轉)〉,其時畏吾國王,亦都護,已降。故太祖於北路回鶻,未嚐煩兵。而直攻回回國都於蔥嶺以西,又遣諸皇子分兵攻回回諸城於天山以南,皆於回鶻無涉也。回回西契丹,乃遼之後裔,於金初率眾西奔。初居於漠北乃蠻部內〈(見《契丹國志》)〉,後假道回鶻,南攻回回,盡有其地。其國都有二,一在蔥嶺西之尋思幹城,即賽馬爾罕城,在今敖罕境。一在蔥嶺東之布魯特,當伊犁西境。其地南界印度,北界阿速,西抵裏海,東抵伊犁,袤數千里。此二大國為諸小國之綱,故元兵攻取亦分二路。太祖自將由北路,十四年取阿答剌城,禽其酋〈(此回回別部之酋,非其汗也)〉。十五年克蒲華城〈(《地理志》作胡瓦,在蔥嶺西)〉、尋思幹城〈(即賽馬爾罕都城)〉、脫羅爾城〈(《地理志》作羅耳)〉。十六年,攻卜哈爾城〈(《明史》作卜花爾,元《地理志》作阿八哈耳,今作布噶爾,更在尋思幹之西北)〉、薛迷思幹城〈(《長春西遊記》作邪迷思幹,即尋思幹也。《元史》誤分為二)〉、班勒紇城〈(《長春西遊記》有班裏城,在鐵門及阿母河之南,近大雪山)〉。西域主劄蘭丁出奔,與蔑裏可汗合,帝禽蔑裏。《元秘史》兔年,太祖征回部。命哲伯為前鋒,速不台繼之,脫忽察爾又繼之,命所過毋攻城,毋虜掠,直走王城,俟太祖大軍至夾攻。回回王劄剌丁與蔑力克合兵拒戰〈(此蔑力克汗,當是乃蠻之子篡西契丹國者,蓋回部西奔,與西契丹合兵也)〉,太祖軍佯卻誘之,而哲伯等兵夾攻其後,回兵大敗,走至申河,溺死殆盡〈(此申河,即印度河上遊也)〉,惟劄剌丁及蔑力克二酋沿河西遁。太祖自取兀都剌爾各城,於阿勒壇廓爾山過夏〈(此謂印度北之大雪山,非阿爾泰山也)〉。命速不台征迤北、東鄰等十一部。前後征回城七年,使巴剌窮追劄剌丁二酋,班師。此太祖親軍由回鶻五城,而攻西契丹乃滿酋於蔥嶺以西也。
皇子術赤〈(長子)〉、察哈台〈(次子)〉、窩闊台〈(三子,即太宗)〉等,分攻養吉幹城、巴爾真城、玉龍傑赤城〈(今作玉隴哈什,即和闐河也)〉、馬魯察城、葉爾馬魯城〈(疑即葉爾羌城)〉、昔剌思城。皇四子拖雷等,分攻徒思匿城、察兀爾等城,並下之。還掠木剌夷國,遂度朔朔蘭河〈(疑即烏蘭烏蘇河)〉,克耶裏等城。與帝會兵,攻塔裏寒寨,拔之〈(即今蔥嶺西北之塔什幹城)〉。西域主劄蘭丁出奔,此天山南路之兵,又分二路。術赤等由南山之於闐而至葉爾羌,拖雷等由天山之庫車、阿克蘇、烏什而至喀什噶爾。故拖雷先會太祖於蔥嶺西也。十八年,皇子術赤等三人兵亦來會,遂定西域,置達魯花赤監治之。
十九年,追若弗義算端,逾大雪山至北印度角端見,班師。《郭寶玉傳》:甲戌,從帝討契丹遺族,曆古徐鬼國訛夷朵等城,破其兵三十餘萬,尋收別失蘭等城。次忽章河,西人列兩陣迎拒,追殺幾盡,進兵下尋思幹城。次暗木河,敵築十餘壘,陳船河中,寶玉發火箭,乘風燒其船,破護岸兵五萬,收馬裏四城。辛巳,可弗義國唯算端罕破乃滿國,引兵據尋思幹。聞帝將至,棄城南走,入鐵門屯大雪山。寶玉追之,遂奔印度。帝駐大雪山前,時穀中雪深二丈,詔封其昆侖山為元極王,大鹽池為惠濟王。此北印度算端襲據契丹西都太祖兵,又攻諸印度以南也。計二國中,惟西契丹用兵最久。蓋自耶律大石以來,建國七十載,閱五帝〈(並二女主數之)〉,至是為乃蠻襲據,已閱十餘載〈(太祖滅乃蠻,殺太陽汗,其子屈出律奔西契丹,襲執其汗,尊為太上皇,據其國,仍契丹之號。太祖西征,乃滅之)〉。地袤萬里,風俗剽悍。又有鄰部北印度汗,覬乘我軍退後,收漁人之利。使非禽渠徙種,則大軍返後,旋服旋叛。故太祖駐軍數載,以尋思幹城為蔥嶺以西要扼,令耶律楚材守之。分一軍北出追蔑裏二酋於欽察,而自率大軍南出鐵門,逾阿母河,逾大雪山,追若弗義酋於北印度。旋師後,復遣將追至忻都〈(即溫都斯怛中印度也)〉,窮及申河,算端死乃返〈(算端者,西域汗名)〉。其後遂封駙馬帖木兒於尋思幹城,以鎮守之。而設行省於阿母河,以總控西域。阿母河,即佛經之縛芻河,源出蔥嶺之大龍池,西注鹹河,為蔥嶺西第一幹河,南可控印度,北可控尋思幹。
以今地裏計之,太祖兵力由伊犁西布魯特境,攻取敖罕布哈爾塔什幹,而後南敗巴達克山〈(《元史·地裏志》作巳答哈傷)〉,追至克什彌爾〈(元《地理志》作迄石彌西)〉。又遣將追至痕都斯坦而還。太祖親至北印度,未親至中印度。《元史》誤以北印度為東印度,又誤以見角端之地為鐵門,繆之又繆。《元史》於乃蠻、於回鶻、於回回、於西契丹,當仿《宋史》李煜、劉鋹、錢椒之例,各立一傳,以見太祖初年削平各國次第,乃疆域沿革一切茫然,竟不知在何方,疏之又疏。至其兼並五印度則在憲宗之世,蓋太宗全力平金,平北方,未遑南略。
憲宗二年,命忽必烈征大理諸王,圖爾花撒征身毒,徹底不花征沒裏奚〈(即劉鬱《西使記》之木乃奚國也)〉,旭烈征西域素丹等國。案:身毒即中印度,素丹即西印度。沒裏奚則在印度之北,賽馬爾罕之西,介鹹海及裏海之間,皆蔥嶺西之三大部,故分兵三路征之。八年,旭烈討回回哈裏發,平之,禽其王,遣使來獻捷〈(哈裏發,即《明史》之哈烈國,史言哈烈在賽馬爾罕西南二千餘里,與賽馬爾罕並為西域大國,當為今之愛烏罕也。又案:此一事《元史》誤於二年,書旭烈薨而三年,別書旭烈兀征西域,以一事為二事,一人為二人,今以劉鬱《西使記》正其失)〉。三年,命兀良哈台等征西域哈裏發、八塔塔等國,又命塔塔爾帶撒裏土魯花等征欣都思〈(即痕都斯坦中印度)〉、怯失迷爾等國〈(即克什彌爾北印度也,此二軍皆以佐旭烈之師,而史誤為嗣旭烈之任)〉。當以《郭侃傳》與劉鬱《西使記》參考之,其所述憲宗世西征戰事,皆在西印度。若北中二印度,則不大煩兵而服。南東二印度,則兵未之及焉。元初設阿母河行尚書省,蓋以此控契丹故墟,南控印度諸國。然印度恃大雪山之隔,旋各擅命不受統轄〈(見《海國圖志》)〉。中葉後,則賽馬爾罕以隔於蔥嶺,則各自為國。朝廷鞭長莫及,遂罷阿母河等處行省,惟以阿力麻裏、別失八里二元帥府控製天山南北二路,又以曲先塔林元帥府控玉門、陽關東路而已。〈(東路,今謂之安西路)〉
○元代征西域考下〈(魏源)〉
問:《元史》、《元秘史》及《長春西遊記》元太祖皆無征烏斯藏之事,惟《蒙古源流考》曰青吉斯年三十三歲,起兵伐金;三十五歲,進兵托克摩克,斬蕭古裏蘇勒德汗〈(即泰赤烏部)〉;三十七歲,破克裏特業之翁汗〈(即克烈部王罕也,曾納為父子,故云翁汗)〉;三十九歲,破奈曼之圖們汗〈(即乃蠻);四十一歲,破郭爾羅斯之納林汗今漢南蒙古有郭爾羅斯,殆其故地)〉;四十三歲,破哈爾裏固特之阿爾薩蘭汗〈(當即回鶻回回也,但未知何部)〉;四十五歲,用兵土伯特之古魯格多爾濟汗,其汗遣使獻駝隻輜重無算。青吉斯汗致書於大剌麻,遙申皈禮。由是收復阿裏三部屬八十萬,土伯特人眾。然則元太祖兵果至西藏乎?
曰:此言致書剌麻,則兵未至藏,尚在蔥嶺北印度與西藏交界地,其言收復阿裏三部者,特以大剌麻通好,即謂之收服耳。又言遂進征額納特阿克〈(中印度)〉,直抵齊塔納淩嶺之山脊,遇一獨角獸,名曰塞魯,奔至汗前,屈膝而叩。汗知上天示意,遂振旅而還。案:齊塔納淩嶺之山,即北印度迦濕彌羅國北之大雪山也。自西至東,綿亙千里,為印度與回北之大界。是太祖親征實至北印度而止,其諸皇子兵至和闐南路而止。自元人鋪張耶律楚材,則以鐵門為見角端之地。而《蒙古源流》乃剌麻所撰,好鋪張唐古特,則又謂成吉思汗有親至唐古特境之事。其於地域,則差歧數千里,疑誤千百年。苟得其情,片言可折也。
曰:《蒙古源流》又述成吉思汗曰,承上帝之命,駕馭天下十二強汗,平定諸惡劣小汗,今當養息安居,十有九年。以唐古特人眾未服,丁亥歲遂攻錫爾固汗,禽之。此非明言征唐古特乎?
曰:此非征唐古特之事,乃征西夏事也。元初稱西夏、高麗、高昌皆不舉其國,而舉其氏。西夏曰唐兀氏,高麗曰肅良合氏,亦猶稱高昌為畏吾兒也。《元秘史》雲,征唐兀部時,其酋布爾罕來降,約其攻回回,請為軍右翼。至是令其出軍,其臣阿沙敢布言,俟大國兵敗時,我再出兵。太祖大怒曰,我先破回回,再滅爾國。前後攻回城凡七年,還至士剌河黑林舊營。明年遂征唐兀部,先破其將阿沙敢布於賀蘭山,還圍其酋於靈州城,誅之。靈州及賀蘭山皆西夏地,而初次稱降者,即西夏納女請和之事。後次討誅者,即誅夏主李見之事,而征唐兀部在征回部之後,年歲亦合。至《蒙古源流》稱唐兀部為唐古特者,譯音。古特合聲為兀字,亦猶稱回鶻為畏吾也。太祖未征西藏,可決也〈(此初刊本疑唐兀與畏吾為一,而回鶻與畏吾為二,既知其誤,乃改訂前後段,附識於此)〉。
○蔥嶺以東新疆回部附考上〈(原無今補輯。案:此與海國無涉,以印度回教沿革,非此不備。故附之)〉
《法顯佛國記》曰:鄯善國王,奉法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從此西行所經諸國,語各不同,然出家人皆習天竺書、天竺語。西南行一月,得至於闐,僧數萬人,多大乘學,家家門前起小塔高二丈許。國王安置法顯等於僧迦藍,三千僧共揵槌食,威儀齋肅,器缽無聲。及夏四月,觀佛行像,國王夫人散華供養。城西七八里有僧伽藍,高二十五丈,經三王方成,莊嚴妙好,非言可盡。嶺東六國諸王,皆以上寶供養。
《洛陽伽藍記》:魏神龜元年,太后遣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經,從鄯善西行千六百四十里至左末城,有中國佛菩薩像,無胡貌。又捍{麻女}城有大寺,僧三百餘,金像丈六,相好炳然,恆麵東,不西顧。言自南方騰空而來。於闐國王親見禮拜,載像歸,中途夜宿,忽還本處,因起塔供養。西行八百七十八里至於闐國,有辟支佛靴,於今不爛。《魏書·西域傳》:於闐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眾。王每設齋,親灑掃饋食。城南有讚摩寺,即昔羅漢比丘盧旃,為其王造覆盆浮圖之所。石上有辟支佛跣處,雙跡猶存〈(《水經注》雲,於闐國寺中有石靴,石上有辟支佛跡。法顯所不傳,疑非佛跡云云。案道元但據法顯傳,未考惠生《使西域記》耳。惠生記所目驗,故史據之)〉。疏勒國,當高宗遣使獻釋迦牟尼佛袈裟一,長二丈餘,高宗以審是佛衣,應有靈異,遂置猛火之上,經日不然。觀者悚駭,心形俱肅。
《唐玄奘西域記》曰:焉耆國、龜茲國、姑墨國,文字並取則印度,伽藍各百十所,僧徒少者數千,多者萬餘。習學小乘。又曰歸途至於闐國〈(記作瞿薩旦那國)〉,文字遵印度,崇尚佛法,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並多大乘法教。王甚驍武,敬重佛法,自雲毗沙門,天之祚胤也。城南十餘里,有大伽藍,此國先王為遍照阿羅漢建。西南牛角山,有大石崖,中有阿羅漢人滅心定待慈氏佛,近者崖崩掩塞門徑。
《晉書·藝術傳》:鳩摩羅什,天竺人也。父鳩摩羅炎,辭相位出家,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其名,郊迎請為國師。逼妻以妹,遂生羅什。幼時日誦千偈,沙羅國王重之,專以大乘為化。年二十,龜茲王迎還國。苻堅聞而欲迎之,遣呂光將兵七萬西伐,諭以若獲羅什,即馳驛送之。還至涼州,聞秦亡,遂留姑臧。迨姚興遣姚碩西伐破呂隆,乃迎羅什至秦。
《唐書·西域傳》:太宗之遣郭孝恪擊焉耆也,龜茲有浮屠善數,歎曰:唐家終有西域。不數年,吾國亦亡〈(源案:以上四事,皆唐以前西域,並行佛法,無回教之證也。至蔥嶺以西印度以外,凡今回教各國,唐以前亦皆佛教,晉見於法顯、魏惠生、唐玄奘所記,矧蔥嶺以東乎)〉。
《明史·西域傳圖》:蘇魯國、阿克蘇國、沙哈魯國,俗皆敬佛惡鬥〈(案:《明史》皆據永樂中陳誠《使西域記》之言,此又明初回部尚奉佛未盡從回教之證也,況唐宋元之世乎)〉。
《舊唐書》:疏勒國西帶蔥嶺,俗事祅神,有胡書文字。於闐國,好事襖神,崇佛教。罽賓國,在蔥嶺南,常役屬於大月氏。其地暑濕,人皆乘象,尤信佛法〈(此祅神,未知為回教為天主教,然亦不過與佛教雜行之證也)〉。
《宋史》:於闐國西抵蔥嶺,與婆羅門接,相去二千餘里〈(此婆羅門,即蔥嶺西之回教)〉。又曰:龜茲本回紇別種,景祐中入貢,賜以佛經一藏。紹聖三年上表獻玉佛。又曰:高昌漢車師前王之地,其地頗有回教,故亦謂之回紇。乾德三年,西州回紇可汗遣僧法淵獻佛牙。國中佛寺五十餘所,皆唐朝賜額。寺中有大藏經、唐韻玉篇經音等。宋太宗遣供奉官王廷德使其國,遊佛寺,曰應運大寧之寺,貞觀十四年造。復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經所謂外道者也〈(案:摩尼寺,波斯外道,皆天主教。宋時回強特間有之)〉。又曰雍熙元年,西州回紇與婆羅門僧永世波斯外道阿裏煙同入貢。景德四年,遣尼法仙等來朝獻馬,請遊五台山。又遣僧翟入奏,欲於京城建佛寺祝聖壽,不許。熙寧元年,入貢,求金字大般若經,以墨本賜之〈(此宋時回部僅間有一二他教,其全境仍奉佛教之證也)〉。《西域水道記》曰:葉爾羌城內東南隅,有古浮圖一,高三十餘丈,回人名曰圖持。謂是喀喇和台國人所造也〈(回謂漢人曰和台)〉。
阿克蘇城,赫色勒河南流三十餘里,經千佛洞、西緣山,法像尚存金碧,壁有題字曰惠勤,蓋僧名也。東彙於渭河,折而南四十餘里,經丁穀山西,山勢鬥絕,上有石室五所,高丈餘,深二丈許,就壁鑿佛相數十,鋪瓔珞香花,丹青斑駁。洞門西南向,中有三石楹,方徑尺,隸書梵字鏤刻,日環積石剝蝕,惟辨建中二年字。又有一區是沙門題名。《水經注》言龜茲國北四十里山中有寺名雀離大清淨,今溯遺跡,差存仿佛。
《西域水道記》:伊犁河,徑拱宸城南,經故回部王吐呼魯克吐木勒罕墓西。回人《庫魯安書》雲,其部初有女子,曰阿郎固庫勒魯者,天地使一丈夫,向女吹噓白氣,感而有身,生子曰麻木哈伊項,為回部王。傳至三世,童蒙習佛法。又傳十四世,為吐呼魯克吐木勒罕。年二十二,嗣為國主。後二歲獵於阿克蘇,遇回人授派噶木巴爾法。返伊犁,又有回教七人來教其部眾,遂盡返舊俗。在位十年卒〈(案:伊犁與蔥嶺及哈薩克近,故元末有回酋,非若南路八城之皆元裔世藩也,然此回酋亦先奉佛教,中年始遇回教,此亦元末回教未盛行之一證)〉。有滿克國回部長,以橐駝四十,負滿克國土,為建此塚,覆以碧琉璃,刻墓門識營造之年。至今嘉慶二十五年,凡四百七十四年。推以彼術,三十年積一萬六百三十一日,則四百七十四年,當積一十六萬七千九百六十九日又十分日之八。以歲實約之,得四百五十九年又三百二十三日。大半日從庚辰逆數之,蓋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庚子歲。
《西域聞見錄》曰:庫車城西六十里有大佛洞山,山上下前後鑿洞四五百處,內皆五採金粉,繪為佛像,最高一洞三楹,壁鑿大士像,漢楷輪回經一白衣部,鐫壁上。相傳唐代所為〈(以上三事,皆今日回部尚存古時佛教遺跡之證)〉。
○蔥嶺以東新疆回部附考下
《欽定西域圖志》:回部世係,其始祖青吉斯汗為第一世〈(案:即元太祖也)〉,子察罕岱為第二世〈(案:太祖次子,分封回部者是為回酋之初祖,山南山北,皆其分地,不止今山南也)〉,哈喇拜蘇畢喇克為第三世,達瓦齊為第四世〈(案:此與乾隆所俘準酋同名,其人則在元初)〉,巴爾當為第五世,巴圖爾博汗為第六世,圖墨訥為第七世,阿沽斯為第八世,海都為第九世〈(案:元世祖時,有海部叛玉,乃太宗裔孫,非此人也)〉,薩木布瓦為第十世,特木爾圖胡魯克為第十一世,克則爾和卓為第十二世,錫喇裏為第十三世,錫喇瑪哈木特為第十四世,瑪木特為第十五世,王努斯為第十六世,阿瑪特為第十七世,賽葉特為第十八世,阿布都裏錫特為第十九世,阿布都喇伊木為第二十世,巴巴汗為第二十一世,阿克巴錫為第二十二世,阿哈木特為第二十三世,莽蘇爾哈色木為第二十四世,阿布都勒拉為第二十五世〈(案:即順治十二年上表之葉爾羌回汗也)〉。
《欽定外藩王公表傳》:順治三年,吐魯番、蘇勒檀、阿布勒、阿哈默特、阿濟汗遣使表貢。諭曰:吐魯番,乃元成吉思汗次子察罕岱受封之地,前明時隔絕二百八十餘載。今幸而復合,豈非天乎。所受明朝敕印,可悉繳工別錫封爵。蘇勒檀者,猶蒙古稱汗,明成化時回號也。順治六年,河西逆回丁國棟等叛,偽立哈密巴拜汗子士倫泰為王,據肅州叛。提督張勇討平之。十二年,回目克拜齎、葉爾羌表至,稱哈密、巴拜汗為葉爾羌阿布都剌汗所禁,獻還內地民請罪。張勇詰其表異名之故,克拜告曰,哈密、吐魯番、葉爾羌皆昆弟,其父曰阿都剌汗,居葉爾羌,卒已久,子九人,長即阿布都剌汗,居葉爾羌;次即阿布勒阿哈默特汗,居吐魯番;次巴拜汗,居哈密。以得罪天朝,故為葉爾羌汗所拘禁。其次諸弟分阿克蘇、庫車、和闐,前貢使來自吐魯番,故署吐魯番汗名。今以葉爾羌汗為昆弟長,故表稱葉爾羌汗名。康熙十二年,吐魯番使貢馬及璞玉,表稱烏木特賽伊特汗,署一千八十三年,即阿布勒阿哈默特汗之子也〈(案:此以元酋裔長而奉回教年號,此明季南路初改回教之證)〉。二十五年後,貢表稱臣成吉思汗裔承蘇賚滿汗業云云。康熙二十一年,噶爾丹以嫌,縶山南阿布都爾實特。三十五年,噶爾丹敗阿布都爾實特脫出來歸,詔遣人護至哈密,使歸葉爾羌〈(案:回疆自後汗位遂絕,蓋外迫於準部,內分於回教和卓木,而元裔亡矣)〉。乾隆二十年,定北將軍班第奏吐魯番舊頭目莽蘇爾為元太祖裔,居喀喇沙爾,應遣歸,轄其舊屬。五十一年,陝甘總督黃廷桂獻額敏和卓繪吐魯番圖,奏吐魯番不復有蒙古裔。瓜州回民願歸故土,請視舊納準夷賦為貢額。
《西域圖志》又曰:回教之祖派,噶木巴爾第一世,同祖兄子阿裏為第二世,鄂賽音為第三世,再努勒阿畢丁為第四世,瑪木特巴克爾為第五世,劄丕爾薩氐克為第六世,木色伊喀則木為第七世,阿裏伊木西裏雜為第八世,賽葉特勒塔裏布為第九世,阿布勒拉為第十世,阿布雜勒為第十一世,阿布都勒拉為第十二世,阿哈瑪特為第十三世,瑪木特為第十四世,沙喀三為第十五世,沙額色尹為第十六世,紮拉裏丁為第十七世,克瑪裏丁為第十八世,布爾哈尼丁為第十九世,米爾氐瓜納為第二十世,瑪木特為第二十一世,布喇尼丁為第二十二世,紮拉裏丁為第二十三世,瑪哈圖木阿雜木為第二十四世,瑪木特額敏為第二十五世,瑪木特王素布為第二十六世〈(案:第二十六世為初遷喀城之祖,見《西域水道記》至霍集占僅四世耳)〉,伊達雅圖勒拉和卓為第二十七世,雅雅和卓為第二十八世,瑪罕木特為第二十九世,波羅尼都霍集占為第三十世。
又曰:瑪罕木特子波羅尼都霍集占,即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兩逆酋也。其第二十五世之巴哈古敦、阿布都哈、裏克、瑪木特、伊布喇伊木、伊薩木瑪木特、阿裏阿拉、勒顏瑪木特、色德克阿、三沙、伊赫和卓、阿布都勒拉,共十二支,析居布哈爾、痕都斯坦諸處。第二十六世之哈色木,後遷布哈爾、木薩爾,後遷拜勒哈,世次不備載。
《西域水道記》曰:瑪木特玉素普之初遷喀什噶爾也〈(案:即霍集占之高祖)〉,土人龐雅瑪獻所居地為寺,死即葬焉。墓在回城東北十里許,回人即墓為祠堂,曰嗎咱爾。周甃石欄,中列木格,標馬牛鹿尾於其端,謂薦牲祈福也。樹木陰翳,台宇軒敞,外垣以藍色玻璃鏤刻花卉。每日寅未申酉戌五時,誦經咒,日入則鼓吹送之,曰送日鼓。七日為市,曰巴咱爾市。前一日男婦入祠堂膜拜,以求利市。
魏源曰:西域自唐以前,無論蔥嶺西東,皆有佛教無回教,其以回教稱者,自隋唐之間始,且其教止行於極西,而未及蔥嶺以東。其及蔥嶺以東者,自明季始,教雖東行,而山南各回城酋長,尚皆元太祖之裔,於回裔無與。其被滅於準夷,則自國初康熙間始。以此三事,證諸群書,則其言西域自古皆佛教者,見於《晉書·鳩摩羅什傳》及晉僧法顯、魏僧惠生、唐僧玄奘使西域之記,見於魏書、晉唐書、宋史西域各傳,見於今日葉爾羌城內之古浮圖〈(《西域水道記》)〉、阿克蘇城外數十里河岸之千佛洞及石佛洞,庫車城西六十里之大佛洞,皆像好莊嚴,梵經隸刻,是回疆之舊皆佛教,昭如星日。
其言回教皆在極西,明季始被蔥嶺以東者,見於《唐書·西域傳》之大食、波斯,《明史·西域傳》之天方默德那,又見於回部之世譜〈(此見《西域圖志》所引)〉及《西域水道記》,蓋隋唐時謨罕默德崛起天方,臣服諸國,創教事天,西域尊曰天使,番語曰派罕巴爾,其地在蔥嶺西萬餘里,二十五世始分十二支分,適布哈爾、敖罕、痕都斯坦、克什彌爾、巴達克山諸國,至二十六世瑪木特玉素普始東遷喀城,立寺行教,死即葬焉。即霍集古高祖是為新疆南路回教之祖,然仍以極西之祖國為天堂,故回疆習教之人,終身必赴西海禮拜一次,是蔥嶺東之有回教近始明季,又昭如星日。
其言新疆回酋國初以前皆元裔者,見於《元史》、《明史》,見於《欽定外藩王公表傳》所載順治初年之上諭、康熙中之貢表,與夫張勇、班第、黃廷桂先後之奏。蓋元時蔥嶺以西,為太祖駙馬賽馬爾罕封地,蔥嶺以北之阿羅思欽察為太祖長子術赤封地,金山以北為太祖孫海都篤姓昔裏吉等封地,蔥嶺以東天山以南為太祖次子察罕岱封地,建閫於葉爾羌,其苗裔分王南路各城。其見《元史》者,如於闐為宗王阿魯忽所封〈(案:罕岱即《元史》之察合台太子也,阿魯忽王於闐,見《暗伯傳》,《元世祖紀》屢言征傒端,即征於闐叛王也)〉,見《明史》者,哈密為元威武王所封,皆察罕岱之孫,而朝廷別建南路元帥府於別失八里,北路元帥府於阿力麻裏以控禦之。元末,天山北路為強臣脫歡所踞,別為準部,於是元裔惟有天山南路。國初順治中,回酋表貢,尚以葉爾羌酋為太宗,稱臣成吉思汗裔,承蘇賚滿汗業。其諸弟分長八城,即元裔之第二十五世也。至康熙中,並滅於準夷,拘各城元酋遷之山北。雖康熙三十五年滅噶爾丹時,縱回酋歸葉爾羌,亦終於不振。自後汗位遂絕,故乾隆蕩平準部時,各回城無復元裔,於是霍集占以回教橫起據之。前此從無回教酋長表貢之事,是霍集占以前之皆元裔非回裔,亦昭如星日。
而近日《西域圖志》獨以新疆南路,從古皆回教,盡斥曆代西域傳之謬。然無以處夫唐以前也,則取元成吉思汗,至順治初,凡二十五世之藩封,並移諸上古,謂其更在派罕巴爾以前,與元太祖同名,又以派罕巴爾即遷喀城始祖,而無如回教祖墓,在天方極西載在《明史》也,則柝派罕巴爾與穆罕驀德為二人,謂回城酋長。自元明即皆回教,而順治間表貢之元裔酋長何人,竟置不問。於《欽定外藩表傳》之官書,亦置不問。推原其故,皆由明季回教由天方至喀城時,諸元裔酋長靡然奉之。故康熙初土魯番貢表署千八十三年,此元裔改奉回教之證。故華人遂誤以元裔為回裔,並誤以新疆自古皆回教。此皆鑿枘之至大者,今特盡錄諸書於前,案而不斷,以昭慎重。《唐書》言於闐、疏勒俗事祆神,《宋史》言其佛寺外,有末尼寺,及波斯寺。此回疆舊兼有天祠之事,豈得謂西域自古皆天主教乎。佛經屢言婆羅門外道,事大自在天祠,雖佛世不能盡絕,豈得謂印度自古皆襖神教無佛教乎。唐時長安有大秦波斯寺,今京師及澳門有天主堂,各省有禮拜寺,又豈得謂中國皆奉襖神,無他教乎。惟回疆南路之祅神,昔時間有其祀,不及佛教十分之一。至其數千里並為一教,家喻戶曉,佛教埽跡不行,則實始於明之末葉。不特此也,回鶻回回,皆蔥嶺以東國名,其教創於天方,本名天方教,不名回教,其蔥嶺以西奉教各國,亦皆不名回回,猶之蒙古崇佛教,豈可並稱印度為蒙古耶。今中土稱天方為回回教,並稱為回回國,不知回部之去天方萬有餘里,正猶天主教行歐羅巴,即古之大秦,後人因並稱天主所生之如德亞為大秦,不知實隔地中海。
◎小西洋利未亞洲各國誌
敘曰:小西洋利未亞洲與歐羅巴隔地中海,其地之廓,人之庶,皆與歐羅巴埒,乃語教化則無持世之哲,語富強則無統一之王,四分五裂,惟產黑奴以拱掠賣,何哉?今東六部,則布路亞國服之;北四部,鄰地中海為海賊,則佛蘭西服之;西二十四部,瀕西海則布路亞、荷蘭、英吉利、佛蘭西各國分踞之。南則斯溜墨大雪山鬥入南海,其極南之兀賀峽,即大浪峰,南極出地三十六度,北極入地三十六度,與中國反對,為大西洋商舶必繞過之地,亦英吉利、荷蘭兵戍守之,皆據海口,立炮台,設市埠,而土人供其驅使。今誌小西洋,實所以誌大西洋也。
魏源又曰:水隨山脈行,山逆則水逆,逆則回環而氣鍾焉。蔥嶺以東水皆東流,故相陰陽。觀流泉者,皆以西流為逆;蔥嶺以西,水皆西注,則又以東流為逆。利未亞洲之泥祿河,自西至東逆行八九千里,而入地中海。蓋山脈東起如德亞峽,南繞伊揖及亞毗心域,及至南利未加,而後折西轉北東行,復至伊揖。周環萬餘里,而水從之。故中利未亞各國,四周環山,不與海國往來,而西洋商舶所通者,皆其山背四隅頑獷之地而已。麥西及亞毗心域二國,居泥祿河下遊,近西印度紅海岸,故風氣早開,聲名文物冠西海。而近掃蕩於回教,全變膻俗。其上遊腹內之地,則除近河兩岸外,餘皆沙漠,炎毒瘴癘,外人所不能入。英吉利曾以火輪船深入其中,半途病疫,不得要領而還。故山川疆域,物產風俗,皆未深悉,於四洲中地氣最劣焉。中利未洲,其人稍晳,西南利未洲則皆黑奴,為歐羅巴兵艘役之而來,華人不知其產二地也,則或謂歐羅巴人種有黔晳雲。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