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记言/卷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记言
卷六
作者:许穆
1689年
卷七

古文[编辑]

苍颉见鸟迹。作鸟迹书。颛顼作科斗文字。周媒氏作坟书。伯氏因钟鼎文。作殳书。又有奇字古文。不知其所出。史籀变古文。作十二篇。为籀书。自轩辕氏以来。麟,凤,龟,龙,嘉禾,云,鸟,星文之书。特记瑞而已。不可用。至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隶书作而古文废。然后世慕古文。汉,唐来。诸作十四。芝英,飞帛,金错,玉箸之类七。曹,刘,王,卫,韦,史之作又七。皆非古文。可见秦,汉以降。风气浅薄嗟乎。太昊苍古之气亡于秦。历汉氏无馀矣。

上古苍颉。见鸟迹始制文字。作鸟迹书。神农氏作穗书。黄帝氏作云书。颛顼氏作科蚪文字。务光作薤书。又有奇字古文。苍古难知。汉时杨雄识奇字。凤书龟龙之文。皆因古文记瑞。至周。媒氏作坟书。伯氏作笏记文。曰殳书。亦因古人钟鼎古文。不知作于何世。而三代用之。史佚作鸟书。司星子韦作星书。孔氏弟子作麟书。皆从龟龙古文。史籀变古文作十五篇。曰籀书。秦坏古文。作刻符文字八体。丞相斯作小篆。始皇帝至以衡石量书。文书繁。上谷王次仲变古文为书。令隶人佐书。曰隶书。或云程邈作之。邈出于徒隶。故曰隶书。隶书作而古文废。邈饰小篆。作上方篆。用之印玺。王次仲减隶书。作八分文字。割隶书去八分法小篆取八分云。

秦胡毋敬。因大篆变小篆。汉孝武时。甘泉产芝。令陈遵作芝英篆。曹喜作垂露篆。又作悬针篆。书五经篇目。唐时。有碧落篆。似小篆。阳冰善玉箸篆。后世用之也。

鲁秋胡妻玩蚕作雕虫书。汉时。有鹄头篆。韦诞作翦刀篆。史游造其极。刘德昇观星文。作缨络篆。蔡邕见人以帚求书。作飞帛文字。韦诞又作金错,古钱。晋卫灌三世攻书。作柳叶书。王羲之以飞字龙爪形。作龙爪书。

古文韵律序[编辑]

周官六艺之书六。曰象形。曰指事。曰会意。曰谐声。曰转注。曰假借。自鸟迹古文。以至奇字,殳书,薤书,钟鼎,科蚪文字,大,小二篆。其法皆是也。秦坏古文。程邈作隶书。楷,草无法。六书散乱。玉箸之文。略有古法。然便而不严。天地气数之降。至此。良为叹息。余少好古文。以至老死孤陋。随得随记。作古文韵律四卷。古文不备。通用十三四。如龟龙,鸟兽,司星之篆。当时志异而已。不可用也。后秦八书以下。皆非三代之文。不取。

衡山神禹碑跋[编辑]

老人从东海归。明年王孙朗善君。寄示衡山神禹碑。其文侔天地造化。若鸟翔。若兽跄。若龙腾虎变。灵祥殊状。炳耀威神。殆非笔力可摹者。与伏羲黄帝书不同。志曰。夏后氏作形似篆。洪水方割。人禽鬼神之居相混。禹凿山注海。开九州。奠高山大川。像物铸鼎。奸怪毕见。人得远害而宅土。于是得洛书之瑞。叙九畴。变鸟迹,嘉禾。刻石衡山。亦像物之文也。圣人之迹。至今四千年。昌黎岣嵝山诗。杳然传述异迹而已。刘梦得诗。亦然。碑盖没于世久矣。嘉靖间。衡山岳麓地中。其碑始出。圣人之文显晦。天也。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地志。衡山。在长沙九江西。岣嵝山。衡山南麓别峯云。王孙笃好古文。前年奉使如燕京。得之。以老人颇知羲黄古文。来问之。

夏后氏水土既平。像物制书。其书奇而正。严而不乱。史记曰。禹身为度。声为律。左准绳。右规矩。其文亦有规矩有准绳。

古文示学子[编辑]

古文于世。既无所用之。然上古六书之法。如今鲜有知者。博求四方藏书。得仓,籀氏古文诸法。其书虽变化不一。大抵皆祖鸟迹,六体。其可疑者。无所考。后又得丰叔金石古文。其书自汗简文,说文,演说,古经,石经,夏书,古史,比干冢石椁文,华岳碑,商鼎,周彝,盘,匜,簠,簋之文。籀韵古世本,岐阳石鼓,大传切韵集字,群书古文凡百三十家。其文苍古简严。或怪怪奇奇。多不可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