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馀编/上
目录 ◄ | 读书杂志馀编 卷上 |
► 卷下 |
卷上
[编辑]后汉书
[编辑]圣迹滂流
[编辑]《章帝纪》:“追惟先帝勤民之德,底绩远图,复禹宏业,圣迹滂流,至于海表。”念孙案:滂,当作旁,此因“流”字而误加水旁耳。旁,溥也,遍也。流,行也。谓圣迹遍行天下,至于海表也。此言圣迹,非言圣泽,则旁流之“旁”,不当作“滂”。《说文》曰:“旁,溥也。”溥,亦遍也。《系辞传》曰:“旁行而不流”,谓遍行而不流也〈(说见《经义述闻》)〉。《周官•男巫》曰:“旁招以茅”,谓遍招于四方也。《晋语》曰:“乃使旁告于诸侯”,谓遍告于诸侯也。《楚语》曰:“武丁使以象梦,旁求四方之贤”,谓遍求四方之贤也。秦之《罘刻石文》曰:“威𬊤旁达,莫不宾服”,谓威𬊤遍达也。旁与方,古字通。〈(《尧典》:“共工方鸠僝功”,《史记•五帝纪》作“旁”。《皋陶谟》:“方施象刑惟明”,《新序•节士篇》作“旁”。《吕刑》:“方告无辜于上”,《论衡•变动篇》作“旁”。《士丧礼》“牢中旁寸”,郑注:“今文旁为方。”)〉《立政》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齐语》曰:“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汉书•地理志》曰:“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其义一也。)〉。至于海表,罔有不服。”此云:“底绩远图复禹宏业,圣迹旁流,至于海表”,意本于《立政》也。
奉盘错鍉
[编辑]《隗嚣传》:“牵马操刀,奉盘错鍉,遂割牲而盟。”李贤注曰:“按萧该《音引字诂》,鍉抃即题,音徒启反。”《方言》曰:“宋楚之间,谓盎为题。”据下文云:“鍉不濡血”,明非盆盎之类。前书《匈奴传》云:“汉遣韩昌等,与单于及大臣俱登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应劭云:“留犁,饭匕也,挠搅也,以匕搅血而歃之,今亦奉盘措匙而歃也。”以此而言,鍉即匙字。错,置也,音七故反。引之曰:鍉当为<缶是>掞,其字从缶不从金〈(《广韵》“鍉,都奚切,歃血器”。《集韵》“鍉,歃器”。皆沿误本《后汉书》)〉。注内“题”字当为“㼵”,其字从瓦不从页。《方言》:“甂,陈魏宋楚之间谓之㼵。”郭璞曰:“今河北人呼小盆为㼵子。”杜启反。《广雅》曰:“㼵,瓯甂也。”《太平御览》引《通俗文》曰:“小瓯曰㼵。”凡从瓦之字或从缶,故《字诂》<缶是>与㼵同。《玉篇》“<缶是>,徒启切,亦作㼵。㼵,徒启切,小盆也”。《集韵》亦曰:“㼵或从缶作<缶是>。”皆其证矣。贤意谓据“<缶是>”字,则为盆盎之“㼵”。据下文,则当训为“匙”耳。案《周官• 玉府职》:“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郑注曰:“合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槃以盛牛耳,尸盟者执之。玉敦,歃血玉器,戎右职。盟,则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赞牛耳桃茢。”注曰:役之者,传敦血授当歃者,血在敦中,以桃茢拂之。耳者,盛以珠盘,尸盟者执之。若然,则盘以盛耳,敦以盛血,二器并设矣。今《传》曰:奉盘,盘外当更有盛血之器。下文曰:“有司奉血<缶是>进,护军举手揖诸将军曰:‘<缶是>不濡血,歃不入口,是欺神明也。’”明<缶是>者,盆盎之类,所以盛血,如古之有敦耳,不得如贤注所云。且隗嚣遵用古礼,何肯效法匈奴乎?
首施两端
[编辑]《邓训传》《西羌传》并云:“首施两端。”注曰:“首施,犹首鼠也。”念孙案:《史记•魏其武安传》“何为首鼠两端”,故李本之为注。今案施,读如“施于中谷”之施,首施,犹首尾也。首尾两端,即今人所云进退无据也。春秋鲁公子尾字施父,是施与尾同意。服虔注《汉书》曰:“首鼠,一前一却也。”则首鼠亦即首尾之意。
胎养
[编辑]《鲁恭传》:“今始夏,百谷权舆,阳气胎养之时。”注曰:“万物皆含胎长养之时。”念孙案:胎,亦养也。《方言》曰:“台,胎,养也。晋、卫、燕、魏曰台,汝、颍、梁、宋之间曰胎。”《列女传》颂义小序曰:“胎养子孙,以渐教化。”是胎与养同义。此言阳气胎养万物,非谓万物含胎也。《方言》注曰:“台,犹颐也,音怡。”《序卦》传曰:“颐者,养也。”胎、台、颐,声近而义同。
或裵回藩屏或踯躅帝宫
[编辑]《苏竟传》:“太白、辰星,或裵回藩屏,或踯躅帝宫。”注曰:“帝宫,北辰也。藩屏,两傍之星也。”念孙案:北辰在紫宫之中,与左右两藩,皆非黄道所经。太白、辰星无缘到此。今案:帝宫,谓太微宫藩屏,谓太微之两藩,皆五星所经也。《史记•天官书》曰:“太微,三光之廷,匡卫十二星藩臣。”《淮南•天文篇》曰:“太微者,太一之廷也〈(太一,当作五帝。辨见《淮南》)〉。”故云“裵回藩屏,踯躅帝宫”。
百兽骇殚
[编辑]《班固传•两都赋》:“遂绕酆镐,历上兰,六师发胄〈(胄,与逐同)〉,百兽骇殚。”注曰:“骇殚,言惊惧也。”念孙案:李训“骇殚”为惊惧,则殚字本作惮,今作“殚”者,后人据误本《文选》改之也。韦昭注《周语》曰:“惮,惧也。”惧与惊义相通〈(《尔雅》:“惊,惧也。”《方言》:“惧,惊也”)〉。故《楚辞•招魂》“君王亲发兮,惮青兕”。王逸注曰:“惮,惊也。”《淮南•人间篇》曰:“惊惮远飞。”司马相如《上林赋》曰:“惊惮慑伏。”惊惮,即骇惮,故《广雅》曰:“骇惮,惊也。”言六师发逐而百兽皆惊也。又案:《文选》“百兽骇殚”。殚字,李善无注。张铣注曰:“言天子纵六军,逐百兽,骇惊践蹋,十分杀其二三。”骇惊,即骇惮。践蹋,即下文之蹂躏,而独不为殚字作解。然则李善及五臣本,皆作“百兽骇惮”。而今本作“殚”,亦是后人所改明矣。后人改“惮”为“殚”者,以惮音徒案反,与兰字韵不相协故耳。不知惮从单声,古音徒丹反,故与兰为韵。《庄子•达生篇》“以钩注者惮”。《释文》惮,徒丹反,是其证也。后人不晓古音而妄改为“殚”。殚者,尽也。百兽骇尽,则甚为不词。且此句但言百兽惊骇,下文乃言蹂躏其十二三,卒乃言草木无馀,禽兽殄夷,若先言百兽已尽,则下文皆成赘语矣。此字盖近代浅学人所改,而各本《后汉书》《文选》,皆相承作“殚”,莫能正其失,良可怪也。
保界河山
[编辑]“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注曰:“保,守也,谓守河山之险以为界。”念孙案:赋言“保界河山”,非谓保河山以为界也。今案界,读为介。保、介,皆恃也。言恃河山以为固也。僖二十三年《左传》:“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吕氏春秋•诚廉篇》“阻兵而保威”。高、杜注并曰:“保,恃也。”襄二十四年《左传》:“以陈国之介恃大国,而陵虐于敝邑。”介,亦恃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阻,负,介,皆恃也〈(《索隐》:介,音界。言楚以江淮为界。一云:介者,夹也。皆失之。)〉。《汉书•五行志》“虢介夏阳之阸,怙虞国之助。”介,怙,皆恃也〈(颜师古曰:“介,隔也。”失之。)〉。《南粤传》:“欲介使者权。”师古曰:“介,恃也。”是保、介皆恃也。作界者,假借字耳〈(界与介古字通。《汉书•杨雄传》:“界泾阳,抵穰侯而代之。”《文选》“界”作“介”。《史记•晋世家》:“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续汉书•郡国志》作“界山”。《春秋繁露•立元神篇》:“介障险阻。”《淮南•览冥篇》“介”作“界”。《郭有道碑》“介休”作“界休”。)〉。“矜夸馆室”。夸,亦矜也。“保界河山”。界,亦保也。“矜夸”、“保界”,皆两字平列。
蕴孔佐之宏陈
[编辑]《典引》:“蓄炎上之烈精,蕴孔佐之宏陈。”注曰:“蕴,藏也。”孔佐,谓孔子制作《春秋》及《纬书》以佐汉也。宏陈,谓大陈汉之期运也。念孙案:李云“大陈汉之期运”,则“宏陈”之下,必须加数字以解之,而其义始明矣。今案:陈者,道也,言蕴蓄圣人之大道也。李斐注《汉书• 哀帝纪》曰:“陈,道也。”《微子》曰:“我祖厎遂陈于上”,言致成道于上也。《君奭》曰:“率惟兹有陈”,言有道也。《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曰:“君陈则进,不陈则行而退”,言君道则进,不道则退也〈(并见《经义述闻》)〉。“宏陈”与“烈精”相对为文,则“宏陈”之为大道明矣。
微胡琐而不颐
[编辑]“慝亡迥而不泯,微胡琐而不颐。”注曰:“琐,小也。颐,养也。言微细者,何小而不养也。”念孙案:李以微为细,细,即小也。小胡小而不颐,则不词之甚矣。今案:微,读曰徽。《尔雅》曰:“徽,善也。”《立政》:“予旦已受人之徽言。”《汉石经》“徽”作“微”,是微与徽通。“徽”“慝”二字正相对。慝,恶也,言恶者无远不灭,善者无小不养也。
有䩄其面
[编辑]《乐成靖王党传》安帝诏曰:“苌有䩄其面,而放逸其心。”注曰:“䩄,姡也,言面姡然无愧。姡音胡八反。”念孙案:李训“䩄”为“姡”,本于《尔雅》,然云面姡然无愧,则未解“䩄”字之义,并未解“姡”字之义也。今案《说文》“䩄,人面皃也”〈(今本“人面皃”讹作“面见”。案《尔雅•释文》引舍人曰:“䩄,擅也,一口面貌也。”《越语》“䩄然而人面”。韦昭曰:“䩄,面目之貌”,是䩄为人面貌也。《小雅•何人斯》正义引《说文》:“䩄,面见人”,亦是人面皃之讹,今订正。或沿面见人之误,解为无面目相见。失之。)〉。姡,面䩄也〈(《尔雅》训“䩄”为“姡”。《说文》训“姡”为“面䩄”。其义一也。今本“面䩄”讹作“面丑”,《何人斯》释文引《说文》“姡,面丑也”,亦后人据误本《说文》改之。今据《何人斯》正义及《尔雅•释言》疏所引订正。又案《说文》:“嫙,好也。”“●,材也。”“姡,䩄也。”“嬥,直好皃”。姡字在嫙、●、嬥三字之间,则其义亦与好相近,故《何人斯》笺曰:“姡然有面目”,则姡非面丑之貌明矣。)〉。《尔雅》“䩄,姡也。”李巡、孙炎注并曰:“人面姡然也”〈(见《释文》)〉。然则䩄与姡皆人面之貌,而非无耻之貌明矣。《小雅•何人斯篇》“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䩄面目,视人罔极”。《毛传》曰:“䩄,姡也。”郑笺曰:“使女为鬼为蜮也,则女诚不可得见也。姡然有面目,女乃人也。人相视无有极时,终必与女相见,是䩄为人面目之貌,故对鬼蜮言之。”若以䩄为无耻,则与诗意相违矣。又《越语》“余虽䩄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韦注曰:“䩄,面目之貌,是䩄为人面目之貌,故对禽兽言之。”若以䩄为无耻,则与䩄然人面之文不合矣。此诏云:“苌有䩄其面,而放逸其心”,义亦与《越语》同。言苌虽䩄然人面,而放逸其心,实与禽兽无异。下文 “风淫于家,娉取人妻”,是其事也。李以䩄为面姡然无愧,失之矣〈(又案《方言》“㥏,惭也。荆扬青徐之间曰㥏”。此与有䩄面目之䩄异义。而左思《魏都赋》云:“有䩄瞢容,神蕊形茹。”任昉《弹曹景宗奏》云:“惟此人斯,有䩄瞢目。”《玉篇》亦云:“䩄,惭皃”,则是误以䩄为㥏矣。总之䩄为人面目之貌,或以为耻,或以为无耻,皆非也。或误解《说文》之“䩄”为“㥏”,云:“㥏从心,惭在中”;“䩄从面,愧在外”。亦沿左思、任昉之误,不知《说文》之“䩄”为面貌,不与训 “惭”之“㥏”同义也。)〉。
不震厥教
[编辑]“苌慢易大姬,不震厥教。”注曰:“大姬,即苌所继之母也。震,惧也。”念孙案:震,读为祗。祗,敬也,言不敬承其教非谓不惧其教也。祗与震,古同声而通用。《盘庚》:“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汉石经》“震”作”祗”。无佚,“治民祗惧”,《史记•鲁世家》 “祗”作“震”。震字或作振。《皋陶谟》“日严祗敬六德”,《夏本纪》“祗”作“振”。《粊誓》“祗复之”,《鲁世家》“祗”作“敬”。徐广曰:“敬,一作振。”《内则》“祗见孺子”,郑注曰:“祗或作振。”皆其证也。祗从氐声,古音在脂部。震从辰声,古音在谆部。谆部之音,多与脂部相通,故从辰之字,亦与从氐之字相通。《说文》“蚳从氐声,或作●,从辰声”,又其一证也。《恒•上六》,“振恒”,《说文》引作“榰恒”。“曲礼畛于鬼神”,郑注曰: “畛,或为祗。”畛之与祗,振之与榰,犹震之与祗也。
游不伦党
[编辑]《崔骃传》“游不伦党,苟以徇己”。注曰:“伦,谓等伦。”念孙案:伦,择也。“游不伦党”,谓交不择类也。《说文》“抡,择也”。《周官•山虞》曰:“邦工入山林而抡材,少牢馈食礼,雍人伦肤九。”郑注曰:“伦,择也。”是伦与抡通。《荀子•劝学篇》曰:“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补䘺
[编辑]《崔实传》“期于补䘺决坏,枝柱邪倾”。注曰:“䘺,音直苋反。”《礼记》曰:“衣裳䘺裂,纫箴请补缀。”念孙案:李以䘺为䘺裂,非也。䘺,亦补也。“补䘺决坏,枝柱邪倾”,相对为文,若以“补䘺”为补其䘺裂,则“补䘺决坏”四字,文不成义,且与下句不对矣。䘺字,本作姐䋎,又作绽。《说文》“䋎,补缝也。”《广雅》曰:“䋎,缝也。”《急就篇》“针,缕补缝绽紩缘”。颜师古曰:“修破谓之补,缝解谓之绽。”古辞《艳歌行》曰:“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得之不休不获不吝
[编辑]《张衡传》:“应间得之不休,不获不吝。”注曰:“休,美也。吝,耻也。”念孙案:休,喜也。吝,恨也。言得之不喜,不得不恨也。《小雅•菁菁者莪篇》曰:“我心则喜,我心则休。”休,亦喜也。《吕刑》曰:“虽畏勿畏,虽休勿休”,言虽喜勿喜也〈(并见《经义述闻》)〉。《周语》曰:“为晋休戚。”韦注曰:“休,喜也”〈(《广雅》同。今俗语犹云“休戚相关”。)〉。《楚语》曰:“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言喜惧其动也。《说文》曰:“吝,恨惜也。”《屯六三》,“往吝”。马融注曰:“吝,恨也”〈(《广雅》同。)〉。下文《思玄赋》曰:“柏舟悄悄吝不飞。”字或作悋。《方言》曰: “悋,恨也。”
岂爱惑之能剖
[编辑]《思玄赋》:“通人暗于好恶兮,岂爱惑之能剖。”注曰:“剖,分也。言通人尚暗于好恶,况爱宠昏惑者,岂能分之。”念孙案:李以爱为爱宠,非也。爱者,蔽也。《说文》:“{爱},蔽不见也。”《广雅》曰:“�,壅、蔽、障也。”《尔雅》“薆,隐也”。郭璞曰:“谓隐蔽。”《方言》:“掩,翳,薆也。”郭璞曰:“谓薆蔽也。”引《诗•邶风•静女篇》“薆而不见”。今《诗》“薆”作“爱”。《楚辞•离骚》云:“众薆然而蔽之。”{爱}、薆、爱,古字通,皆谓障蔽也。此言通人尚暗于好恶,岂蔽惑之人所能分剖也。蔽与惑义相近。蔽惑与通人义相反。若以“爱”为爱宠,则与上下文俱不相涉矣。《文选》“爱惑”作“昏惑”,盖后人不晓“爱”字之义而改之也。
左概嵩岳 箕背王屋
[编辑]《马融传•广成颂》:“右矕三涂,左概嵩岳,面据衡阴,箕背王屋。”念孙案:概,当为枕字之误也〈(草书“概”字作“�”,“枕”字作“�”,二形相似。)〉。《水经•汝水注》《太平御览•地部》引此并作“左枕嵩岳”。“箕背”,当为“背箕”。“背箕”与面据相对。箕,读为基〈(《立政》“以并受此丕丕基”。《汉石经》“基”作“其”。《周颂•昊天•有成命篇》:“夙夜基命宥密。”《孔子闲居》“基”作“其”。《说文》 “其”,籀文“箕”字。)〉。基,亦据也〈(《释名》曰:“基,据也。在下物所依据也。”)〉。言前据衡阴,后据王屋也。《水经•汝水注》引此正作“背基王屋”。
脰完羝㧑介鲜 梏羽群
[编辑]“绢猑蹄,𫓩特肩,脰完羝,㧑介鲜,散毛族,梏羽群”。注曰:“绢,系也。与罥通,音工犬反。𫓩,犹撞也。音楚江反。脰,颈也。谓中其颈也。梏,诸家并古酷反,案字书捁从手,即古文搅字,谓搅扰也。”念孙案:李训“脰”为颈,颈完羝则为不词,故又释之曰:“谓中其颈”,殆失之迂矣。今案脰,读为剅。《广雅》曰:“剅,裂也。”《玉篇》曰:“小裂也。作脰者,借字耳。”绢、𫓩、脰、㧑、散、梏六字,字法皆相似,若训“脰”为颈,则与上下文不类矣。介、鲜二字,亦为不类。鲜当为鳞,凡隶书从“粦”之字或作“�”,故鳞字或作�,形与鲜相近,因讹为鲜,以下文“毛”“羽”例之,则此当为介鳞也。《说文》曰:“㧑,裂也,谓裂介鳞也。”梏,读为喾。《广雅》曰:“喾,分也。”脰、㧑,皆裂也。散、梏,皆分也。李以梏为搅扰之搅,亦失之。
仪建章
[编辑]《杜笃传•论都赋》:“规龙首,抚未央〈(抚与摹同)〉,覛平乐,仪建章。”注曰:“覛,视也。”“仪”字无注。念孙案:仪者,望也。《吕氏春秋•处方篇》:“射者仪毫而失墙,画者仪发而易貌。”《淮南•说林篇》:“射者仪小而遗大。”高注并曰:“仪,望也。”仪,古读若俄,字或作我。定八年《公羊传》注,训我为望,班固《西都赋》曰:“希秦领,我北阜。”我与仪,古今字耳。“规龙首,抚未央”。“抚”,亦规也。“覛平乐,仪建章”。仪,亦覛也。“希秦领,我北阜”。我,亦希也。
田田相如
[编辑]“厥土之膏,亩价一金,田田相如。”注曰:“相如,言地皆沃美相类也。”念孙案:如,读为纷挐之挐,田田相挐,犹今人言犬牙相错也。杨雄《豫州箴》曰:“田田相挐,庐庐相距”,是其证。
三十𬭤
[编辑]《南蛮传》:“其民户出鸡羽三十𬭤。”注曰:“《毛诗》四𬭤既均。《仪礼》𬭤矢一乘。”郑注曰:“𬭤,犹候也。候物而射之也。”念孙案:𬭤者,矢名,此言鸡羽三十𬭤,则非谓𬭤矢也。𬭤读为翭。《方言》“翭,本也”〈(《广雅》同)〉。郭璞曰:“今以鸟羽本为翭。”《说文》曰:“翭,羽本也。”《九章算术•粟米章》:“买羽二千一百翭。”刘徽曰:“翭,羽本也。数羽称其本,犹数草木称其根株也。”义与此“鸡羽三十翭”同,作𬭤者,借字耳。
汾隰
[编辑]《西羌传》:“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注曰:“二水名。”念孙案:李以隰为水名,非也。汾隰,谓汾水旁下湿之地。《尔雅》曰:“下湿曰隰。”桓三年《左传》:“逐翼侯于汾隰。”杜注曰:“汾隰,汾水边。”是也。
老子
[编辑]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编辑]王弼本第十七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河上公本无下“焉”字。念孙案:无下“焉”字者是也。“信不足”为句,“焉有不信”为句。焉,于是也。言信不足,于是有不信也。《吕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犹于此也。”《聘礼记》曰:“及享,发气焉盈容。”言发气于是盈容也。《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备具于天子之下,此后人不晓文义而妄改之。今据《吕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时则篇》订正。)〉。”言天子于是始乘舟也。《晋语》曰:“焉始为令。”言于是始为令也。《三年问》曰:“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言先王于是为之立中制节也〈(《荀子•礼论篇》“焉”作“安”。杨倞曰:“安,语助,或作安,或作案。”《荀子》多用此字,焉安案三字同义。详见《释词》)〉。《大荒南经》曰:“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群帝焉取药。”言群帝于是取药也。《管子•揆度篇》曰:“民财足,则君赋敛焉不穷。”言赋敛于是不穷也。《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汤焉敢奉率其众以乡有夏之境。”言汤于是敢伐夏也。《楚辞•九章》曰:“焉洋洋而为客。”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言于是洋洋而为客,于是舒情而抽信也。又僖十五年《左传》:“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晋语》作“焉作辕田,焉作州兵”。《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记•周本纪》作“君何患于是”。是焉与于是同义。庄八年《公羊传》“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管子•小问篇》:“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是于是与焉同义。河上公注云: “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则字正解焉字之义。《祭法》曰:“坛𫮃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言坛𫮃有祷则祭之也。《大戴礼•曾子制言篇》曰:“有知,焉谓之友。无知,焉谓之主。”言有知则谓之友,无知则谓之主也。《荀子•礼论篇》:“三者偏亡,焉无安人。”《史记•礼书》“焉”作“则”。《老子》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天下。”《淮南•道应篇》引此“则”作“焉”,是焉与则亦同义。后人不晓焉字之义,而读 “信不足焉”为一句,故又加“焉”字于下句之末,以与上句相对,而不知其谬也。又王弼本二十三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河上公本亦有下“焉”字。案河上公注云:“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君以不信也”,与十七章注正同,则正文亦以“焉有不信”为句明矣。乃后人既以“信不足焉”为句,而加“焉”字于下句之末,又移此注于“信不足焉”之下,而改注内“应君以不信”,为“应君以不足”,甚矣其谬也。又案王弼注十七章云:“信不足,则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则有不信”,即“焉有不信”,是王弼亦以“焉有不信”为句。今本王注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焉”字亦后人所加。二十三章注云:“忠信不足于下,焉有不信也〈(《永乐大典》本如此。)〉。”今本“也”字作“焉”,亦后人所改。此皆由不晓焉字之义,而读“信不足焉”为一句,故训诂失而句读亦舛,既于下句末加“焉”字,遂不得不改注文以就之矣。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编辑]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念孙案:善、饰二训,皆于义未安。古所谓兵者,皆指五兵而言,故曰兵者不祥之器〈(见下文)〉。若自用兵者言之,则但可谓之不祥,而不可谓之不祥之器矣。今案“佳”,当作“隹”,字之误也。隹,古唯字也〈(唯或作惟,又作维。)〉。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八章云:“夫唯不争,故无尤。”十五章云:“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又云:“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二十二章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皆其证也。古锺鼎文唯字作隹,《石鼓文》亦然。又夏竦《古文四声韵》载《道德经》“唯”字作�,据此则今本作“唯”者,皆后人所改。此“隹”字若不误为“佳”,则后人亦必改为“唯”矣。
为天下正
[编辑]王弼本三十九章:“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河上公本“贞”作“正”,注云:“为天下平正。”念孙案:《尔雅》曰:“正,长也。”《广雅》曰: “正,君也。”《吕氏春秋•君守篇》“可以为天下正”。高注曰:“正,主也,为天下正,犹《洪范》言‘为天下王’耳。”下文“天无以清,地无以宁”,即承上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言之。又云:“侯王无以贵高”,“贵高”二字,正承“为天下正”言之,是“正”为君长之义,非平正之义也。王弼本“正”作 “贞”,借字耳。
唯施是畏
[编辑]五十三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王弼曰:“唯施为之是畏也。”河上公注略同。念孙案:二家以“施为”释施字,非也。施,读为迤。迤,邪也。言行于大道之中,唯惧其入于邪道也。下文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河上公注:“径,邪不正也”,是其证矣〈(案“径”,即上文所谓“施” 也。邪道足以惑人,故曰“唯施是畏”。王注曰:“言大道荡然正平,而民犹尚舍之而不由,好从邪径,况复施为以塞大道之中乎?”于正文之外又增一义,非是。)〉。《说文》“迤,邪行也”。引《禹贡》“东迤北会干汇”。《孟子•离娄篇》“施从良人之所之”。赵注曰:“施者,邪施而行。丁公著音迤。”《淮南• 齐俗篇》“去非者,非批邪施也”。高注曰:“施,微曲也。”《要略篇》“接径直施”。高注曰:“施,邪也,是施与迤通。”〈(《禹贡》“东迤北会于汇”。马融曰:“迤,靡也。”《文选•甘泉赋》“封峦石关,迤靡平延属”。《汉书•杨雄传》“迤”作“施”。)〉《史记•贾生传》“庚子日施兮”。《汉书》“施”作“斜”。斜,亦邪也。《韩子•解老篇》释此章之义曰:“所谓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谓貌施也者,邪道也。所谓径也者,佳丽也。佳丽也者,邪道之分也。”此尤其明证矣。
庄子
[编辑]培风
[编辑]《逍遥游篇》:“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释文》曰:“培,重也。本或作陪。”念孙案:培之言冯也。冯,乘也〈(见《周官•冯相氏》注。)〉。风在鹏下,故言负。鹏在风上,故言冯。必九万里而后在风之上,在风之上而后能冯风,故曰“而后乃今培风”。若训“培”为重,则与上文了不相涉矣。冯与培声相近,故义亦相通。《汉书•周緤传》:“更封緤为崩阝城侯。”颜师古曰: “崩阝,吕忱音陪,而《楚汉春秋》作冯城侯。”陪冯声相近,是其证也〈(冯字古音在蒸部,陪字古音在之部,之部之音,与蒸部相近,故陪冯声亦相近。《说文》曰:“陪,满也。”王注《离骚》曰:“冯,满也。”陪冯声相近,故皆训为满。文颖注《汉书•文帝纪》曰:“陪,辅也。”张晏注《百官公卿表》曰:“冯,辅也。”《说文》曰:“倗,辅也。”陪冯倗声并相近,故皆训为辅。《说文》曰:“倗从人朋声,读若陪位。”“崩阝从邑崩声,读若陪。”《汉书•王尊传》“南山群盗傰宗等”。苏林曰:“傰,音朋。”晋灼曰:“音倍。”《墨子•尚贤篇》“守城则倍畔”。《非命篇》“倍”作“崩”。皆其例也)〉。
朝菌
[编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释文》司马云:“朝菌,大芝也。天阴生粪上,见日则死。一名日及,故不知月之终始也。”支遁云:“一名舜,朝生暮落。”潘尼云:“木槿也。”引之曰:《淮南•道应篇》引此“朝菌”作“朝秀”〈(今本《淮南》作“朝菌”,乃后人据《庄子》改之。《文选•辩命论注》及《太平御览•虫豸部》六,引《淮南》并作“朝秀”。今据改。《广雅》作“朝蜏”。)〉。高注曰:“朝秀,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孳母。”据此则“朝秀”与“蟪蛄”,皆虫名也。“朝秀”“朝菌”,语之转耳,非谓芝菌,亦非谓木槿也。上文云:“之二虫又何知”,谓蜩与学鸠。此云“不知晦朔”,亦必谓朝菌之虫。虫者,微有知之物,故以知不知言之,若草木无知之物,何须言不知乎。
蚊虻仆缘
[编辑]《人间世篇》:“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向秀解“蚊虻仆缘”曰:“仆仆然蚊虻缘马,稠穊之貌。”崔撰曰:“仆御。”念孙案:向、崔二说皆非也。仆之言附也,言蚊虻附缘于马体也。仆与附声近而义同。《大雅•既醉篇》“景命有仆”。《毛传》曰: “仆,附也。”郑笺曰:“天之大命,又附著于女。”《文选•子虚赋》注引《广雅》曰:“仆,谓附著于人〈(案今《广雅》无此语,《广雅》疑《广仓》之讹。)〉。”
诊其梦
[编辑]“匠石觉而诊其梦。”向秀、司马彪并云:“诊,占梦也。”念孙案:下文皆匠石与弟子论栎社之事,无占梦之事。诊,当读为畛。《尔雅》“畛,告也”。郭注引《曲礼》曰:“畛于鬼神。”畛与诊古字通,此谓匠石觉而告其梦于弟子,非谓占梦也。
与造物者为人不与化为人
[编辑]《大宗师篇》:“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应帝王篇》“子方将与造物者为人”。郭象曰:“任人之自为。”《天运篇》“久矣夫某不与化为人”。郭曰:“夫”与“化为人”者,任其自化者也。引之曰:郭未晓人字之义。人者,偶也,为人,犹为偶也。《中庸》“仁者,人也”。郑注曰:“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偶之言。《桧风•匪风》笺曰:“人偶能割亨者,人偶能辅周道治民者。”《聘礼》注曰: “每门辄揖者,以相人偶为敬也。”《公食大夫礼》注曰:“每曲揖,及当碑揖,相人偶”,是人与偶同义,故汉时有“相人偶”之语。《淮南•原道篇》“与造化者为人”,义与此同〈(高注:“为,治也。”非是。互见《淮南》)〉。《齐俗篇》曰:“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是其明证也。
以已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编辑]《应帝王篇》:“君人者,以已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释文》曰:“出经,绝句。”司马云:“出,行也。经,常也。”崔云:“出,典法也。式义度人,绝句。式,法也。”崔云:“式,用也,用仁义以法度人也。”念孙案:此当以“以已出经式义度”为句,“人孰敢不听而化诸”为句。义,读为仪〈(仪与义,古字通。《说文》:“义,己之威仪也。”《文侯之命》“父义和。”郑注:“义,读为仪。”《周官•肆师》“治其礼仪”。郑注:“故书仪为义。”郑司农云:义读为仪,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为“义”为“谊”。《小雅•楚茨篇》“礼仪卒度”。《韩诗》作“义”。《周官•大行人》“大客之仪”。《大戴礼•朝事篇》作“义”。《乐记》“制之礼义”。《汉书•礼乐志》作仪。《周语》“示民轨仪”。《大射仪》注引作“义”。)〉”。仪,法也〈(见《周语》注。《淮南•精神篇》注。《楚辞•九叹》注。)〉。“经式仪度”,皆谓法度也。解者失之。
波流
[编辑]“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郭象曰:“变化颓靡,世事波流,无往而不因也。”《释文》曰:“波流,崔本作波随,云:常随从之。”念孙案:作波随者是也。蛇何靡随为韵。蛇,古音徒禾反〈(“委蛇”之“委”,古音于禾反。委蛇,叠韵字也。《召南•羔羊篇》“委蛇委蛇”,与皮紽为韵。皮,古音婆。《庄子•庚桑楚篇》“与物委蛇”,与为波为韵。为,古音讹。委蛇,或作委佗。《鄘风•君子偕老篇》“委委佗佗”,与珈河宜何为韵。宜,古音俄)〉。靡,古音摩〈(《中孚•九二》:“吾与尔靡之”,与和为韵。《庄子•知北游篇》“安与之相靡”。与化多为韵。成二年《左传》“师至于靡笄之下”。靡,一音摩。《史记•苏秦传》“期年以出揣摩”。邹诞本作“揣靡”。)〉。随,古亦音徒禾反〈(波、随叠韵字。《诗序》:“男行而女不随”。《老子》 “前后相随”。《管子•白心篇》“天不始不随”。《吕氏春秋•审应篇》“人先我随”。《韩子•解老篇》“大奸作,则小盗随”。《淮南•泰族篇》“上动而下随”。《史记•太史公自序》“主先而臣随”。并与和为韵。又《吕氏春秋•任数篇》“无先有随”,与和多为韵。《贾子•道术篇》“有端随之”,与和宜为韵。《淮南•原道篇》“祸乃相随”,与多为韵。《说文》“随,从{一},隋声。隋,音他果反”。《史记•天官书》“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索隐》曰:“随音他果反。”)〉。
擢德塞性
[编辑]《骈拇篇》:“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念孙案:塞与擢义不相类。塞当为搴,擢搴,皆谓拔取之也。《广雅》曰:“搴,取也〈(《楚辞•离骚》注,及《史记•叔孙通传•索隐》引许慎,并与《广雅》同。《方言》作“攓”,云:“取也。南楚曰攓。”《说文》作“扌寒”,云:“拔取也。”)〉。拔也〈(樊光注《尔雅》及李奇注《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并与《广雅》同。)〉。”此言世之人皆擢其德,搴其性,务为仁义以收名声,非谓塞其性也。《淮南•俶真篇》曰:“俗世之学,擢德攓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又曰:“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攓取吾情。”皆其证也。隶书“手”字或作“C15”〈(若举字作举,C18字作奉之类。)〉,故搴字或作C19,形与塞相似,因讹而为塞矣。
刻之雒之
[编辑]《马蹄篇》: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司马彪曰:“雒,谓羁络其头也。”念孙案:雒读为铬〈(音落)〉,字或作各刂,通作雒,又通作落。铬之言落也,剔去毛鬛爪甲谓之铬。《说文》曰:“铬,{髟剔}也。”《广雅》曰:“各刂,剔也。”《吴子•治兵篇》说畜马之法云:“刻剔毛鬛,谨落四下。”此云:“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语意略相似。司马以“铬”为“羁络”,非也。下文连之以“羁馽”乃始言“羁络”耳。
仁义存焉 义士存焉
[编辑]《胠箧篇》:“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引之曰:“存焉,当为焉存。焉,于是也。言仁义于是乎存也。”《吕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犹于此也。”《聘礼记》曰:“及享,发气焉盈容。”言发气于是盈容也。《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备具于天子”之下,此后人不晓文义而妄改之。今据《吕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时则篇》订正。)〉。”言天子于是始乘舟也。《晋语》曰:“焉始为令。”言于是始为令也。《三年问》曰:“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言先王于是为之立中制节也〈(《荀子•礼论篇》“焉”作“安”。杨倞曰:“安,语助,或作安,或作案。” 《荀子》多用此字。焉安案三字同义,详见《释词》)〉。《大荒南经》曰:“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群帝焉取药。”言群帝于是取药也。《管子•揆度篇》曰: “民财足则君赋敛焉不穷。”言赋敛于是不穷也。《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汤焉敢奉率其众,以乡有夏之境。”言汤于是敢伐夏也。《楚辞•九章》曰:“焉洋洋而为客。”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言于是洋洋而为客,于是舒情而抽信也。又僖十五年《左传》“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晋语》作“焉作辕田,焉作州兵”。《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记•周本纪》作“君何患于是”。是焉与于是同义。庄八年《公羊传》“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管子•小问篇》“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是于是与焉同义。此四句以“诛”、“侯”为韵。“门”、“存”为韵。其韵皆在句末。《史记•游侠传》作“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是其明证也。《盗跖篇》“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 “存焉”,亦当作“焉存”。此皆后人不晓“焉”字之义而妄改之耳。
钩饵
[编辑]“钩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念孙案:钩,本作钓,钓即钩也。今本作“钩”者,后人但知“钓”为钓鱼之“钓”,而不知其又为“钩”之异名,故以意改之耳。今案《广雅》曰:“钓,钩也。”《田子方篇》曰:“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以上六钓字,唯 “其钓”与“持其钓”两钓字,指钩而言。馀四钓字皆读为钓鱼之钓。)〉。《鬼谷子•摩篇》曰:“如操钓而临深渊。”《淮南• 说山篇》曰:“操钓上山,揭斧入渊。”《说林篇》曰:“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鸟,无饵之钓,不可以得鱼。”东方朔《七谏》曰:“以直针而为钓兮,又何鱼之能得?”是古人谓钩为钓也。又案《释文》云:“饵,如志反。罾音曾,笱音苟”,此是释饵、罾、笱三字之音。下又云:“钓,钩也。饵,鱼饵也。”《广雅》云:“罟谓之网。罾,鱼网也。”《尔雅》云:“嫠妇之笱谓之罶。”此是释钓、饵、网、罟、罾、笱六字之义,后人既改正文“钓”字为“钩”,又改《释文》笱、音、苟、钓、钩也六字,为笱、音、钩、钓、钩也,其失甚矣。又《外物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释文》“钩”,本亦作“钓”,亦当以作“钓”者为是。《文选•七启》注、傅咸《赠何劭王济诗》注、谢灵运《七里濑诗》注、及《太平御览•资产部》十四,引此并作“钓”也。又《列子•汤问篇》“詹何以芒针为钓”。后人改“钓”为“钩”,不知《御览》引此正作“钓”也。又下文“投纶沈钓”,今本 “钓”作“钩”,亦是后人所改。《韵府群玉》“钓”字下,引《列子》“投纶沈钓”,则所见本尚作“钓”也。又《齐策》“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钓不能牵。”后人改“钓”为“钩”,不知《御览•鳞介部》七引此正作“钓”。《淮南•人间篇》亦作“钓”也。又《淮南•说山篇》“人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己之钓”。高注云:“钓,钩也。”后人既改正文“钓”字为“钩”,又改注文为“钩”“钓”也,则其谬滋甚。盖后人不知“钓”为“钩”之异名,故以其所知,改其所不知,而古义浸亡矣。
吐尔聪明
[编辑]《在宥篇》:“堕尔形体,吐尔聪明。”引之曰:“吐,当为咄。咄与黜同〈(《徐无鬼篇》“黜耆欲”。司马本作“咄”)〉。”韦昭注《周语》曰:“黜,废也。”黜与堕义相近。《大宗师篇》“堕枝体,黜聪明”即其证也。隶书出字或省作士〈(若C21省作敖,{出买}省作{士买},祟省作款之类。)〉,故咄字或作吐,形与吐相似,因讹而为吐矣〈(咄之讹作吐,犹吐之讹作咄。《汉书•外戚传》“必畏恶吐弃我”。《汉纪》“吐”讹作“咄”。)〉。
天下功
[编辑]《天道篇》:“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郭象曰:“功自彼成。”念孙案:如郭解,则“功”下须加“成”字而其义始明,不知“功”即“成”也,言无为而天下成也〈(《中庸》曰:“无为而成。”)〉。《尔雅》曰:“功,成也。”《大戴礼•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为有功。” 《周官•稿人》“乃入功于司弓矢及缮人”。郑注曰:“功,成也。”《管子•五辅篇》曰:“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功材,谓成材也。《荀子•富国篇》曰:“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谓待之而后成也。“万物化”,“万物育”,“天下功”,相对为文,是功为成也。
{厉虫}虿
[编辑]《天运篇》:“其知憯于{厉虫}虿之尾。”《释文》曰:“{厉虫},敕迈反,又音例,本亦作厉。郭音赖,又敕介反。虿,许谒反,或敕迈反。或云:依字上当作虿,下当作蝎。”引之曰:陆读{厉虫}为虿,读虿为蝎,皆非也。{厉虫}音赖,又音例。陆云:本亦作厉,即其证也。虿音敕迈反,蝎音许谒反,{厉虫}、虿皆蝎之异名也。《广雅》曰:“虿,{剌虫}蝎也〈(今本《广雅》脱“{剌虫}”字,《一切经音义》卷五引《广雅》“虿、{剌虫},蝎也。”《集韵》引《广雅》“{剌虫},虿也”。今据补)〉。{剌虫}音卢达反。虿、{剌虫}皆毒螫伤人之名。虿之言旦〈(旦,音哲。《一切经音义》卷十引《字林》曰:“旦,螫也。”僖二十二年《左传》正义引《通俗文》曰: “蝎毒伤人曰旦。”)〉,{剌虫}之言瘌也〈(瘌音卢达反。郭璞注:《方言》曰:“瘌,辛螫也”,字或作“剌”。左思《魏都赋》曰:“蔡莽螫剌,昆虫毒噬。”)〉。《广雅•释诂》云:“毒旦,瘌,痛也”,是其义矣。{剌虫}与{厉虫}古同声。《庄子》作“{厉虫}”《广雅》作“{刺虫}”,其实一字也〈(《史记•秦本纪》“厉共公”,《始皇纪》作“剌龚公”,剌之通作厉,犹{剌虫}之通作{厉虫}矣。)〉。
井蛙
[编辑]《秋水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引之曰:蛙本作鱼,后人改之也。《太平御览•时序部》七,《鳞介部》七,《虫豸部》一,引此并云:“井鱼不可以语于海”,则旧本作鱼可知。且《释文》于此句不出“蛙”字,直至下文“坎井之蛙”,始云:“蛙”本又作“蛙”,户蜗反,引司马注云: “蛙,水虫,形似虾蟆。”则此句作鱼不作蛙明矣。若作“蛙”,则户蜗之音,水虫之注,当先见于此,不应至下文始见也。再以二证明之。《鸿烈•原道篇》“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梁张绾文:“井鱼之不识巨海,夏虫之不见冬冰。”〈(《水经•赣水注》云:“聊记奇闻以广井鱼之听。”)〉皆用《庄子》之文,则《庄子》之作井鱼,益明矣。《井•九三》:“井谷射鲋。”郑注曰:“所生鱼无大鱼,但多鲋鱼耳〈(见刘逵《吴都赋》注)〉。”《困学纪闻》〈(卷十)〉引《御览》所载《庄子》曰:“用意如井鱼者,吾为钩缴以投之。”《吕氏春秋•谕大篇》曰:“井中之无大鱼也。”此皆井鱼之证。后人以此篇有“坎井蛙”之语,而《荀子》亦云:“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见《正论篇》)〉。”遂改“井鱼”为“井蛙”,不知井自有鱼,无烦改作蛙也。自有此改,世遂动称井蛙夏虫,不复知有井鱼之喻矣。
拘于虗
[编辑]崔撰注“拘于虗”曰:“拘于井中之空也。”念孙案:崔训“虗”为空,非也。虗与<土墟>同,故《释文》云:“虗,本亦作<土虗>。”《广雅》曰: “<土虗>,凥也。”〈(凥,古居字。)〉《文选•西征赋》注引《声类》曰:“<土虗>,故所居也。”凡经传言邱<土虗>者,皆谓故所居之地。言井鱼拘于所居,故不知海之大也。鱼居于井,犹河伯居于涯涘之间,故下文曰:“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也。”
鸱鸺
[编辑]“鸱鸺夜撮蚤,察豪末。”引之曰:鸺字,涉释文内“鸱鸺鹠”而衍〈(《埤雅》引此已误。)〉。案《释文》曰:“鸱,尺夷反。”崔云:“鸱,鸺留”,而不为“鸺”字作音,则正文内本无“鸺”字明矣。《淮南•主术篇》亦云:“鸱夜撮蚤。”
无东无西
[编辑]“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念孙案:“无东无西”,当作“无西无东”。北、测为韵,东、通为韵。
腞楯之上聚偻之中
[编辑]《达生篇》:“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释文》:司马云:“腞,犹篆也。楯,犹案也。聚偻,器名也。今冢圹中注为之。一云:聚偻,棺椁也。一云:聚,当作菆,偻当作蒌,谓殡于菆涂蒌翣之中。”念孙案:腞读为辁,谓载柩车也。《杂记》:“载以耑车。”郑注曰:“耑,读为辁〈(《释文》辁,市专反,又市转反)〉。”《士丧礼》记注曰:“载柩车”,《周礼》谓之“蜃车”,《杂记》谓之“<囗>”,或作“辁”,或作“榑”。声读皆相附耳。其车之舆,状如床,中央有辕,前后出,设前后辂,舆上有四周,下则前后有轴,以辁为轮。许叔重说:“有辐曰轮,无辐曰辁。”辁、耑、榑、<囗>,并字异而义同,此作“腞”,义亦同也。楯,读为盾,亦谓载柩车也。《檀弓》曰:“天子之殡也,菆涂龙盾以椁。”又曰:“天子龙盾而椁帱,诸侯盾而设帱。”《丧大记》曰:“君殡用盾。”郑注曰:“天子之殡,居棺以龙盾,诸侯盾不画龙,大夫废<盾>。”《士丧礼•下篇》注曰:“�状如长床,穿桯,前后著金而关轴焉。大夫诸侯以上有四周谓之盾〈(此谓朝庙时所用。)〉。”盾与楯,古字通。《杂记》注曰:“载柩以楯”,是其证也。聚偻谓柩车饰也。众饰所聚,故曰聚偻,亦以其形中高而四下,故言偻也。《杂记》注曰:“将葬载柩之车饰曰柳。”《周官•缝人》“衣翣柳之材”。注曰:“柳之言聚,诸饰之所聚。”《释名》曰:“舆棺之车,其盖曰柳。”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檀弓》曰:“设蒌翣。”《荀子•礼论篇》曰:“无者丝歶缕翣,其貌以象菲帷帱尉也。”柳、蒌、缕、偻,并字异而义同。《吕氏春秋• 节丧篇》:“偻翣以督之”,其字亦作“偻”。《释文》所引,或说以“偻”为“蒌”、“翣”字,是也。馀说皆失之。
杀雁而亨之
[编辑]《山木篇》:庄子“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亨之。”释文:“亨,普彭反,煮也。”念孙案:亨,读为享。享之,谓享庄子。故人喜庄子之来,故杀雁而享之。享与飨通。《吕氏春秋•必己篇》作“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是其证也。古书享字作亨,烹字亦作亨,故《释文》误读为烹,而今本遂改“亨”为烹矣〈(原文作“亨”,故《释文》音普彭反,若作烹,则无须音释。)〉。
必取其绪
[编辑]“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释文》曰:“绪,次绪也。”念孙案:陆说非也。绪者,馀也。言食不敢先尝,而但取其馀也。《让王篇》“其绪馀以为国家”。司马彪曰:“绪者,残也,谓残馀也。”《楚辞•九章》“欸秋冬之绪风”。王注曰:“绪,馀也。”《管子•弟子职篇》“奉碗以为绪”。尹知章曰: “绪,然烛烬也。”烬,亦馀也〈(见《方言》《广雅》)〉。
真泠禹曰
[编辑]“舜之将死,真泠禹曰:‘女戒之哉。’”《释文》曰:“真,司马本作�;泠音零。”司马云:“泠,晓也。谓以真道晓语禹也。泠或为命,又作令。命,犹教也。”引之曰:“�当为�。�,籀文乃字。隶书作迺,�形似真〈(《绎山碑》“乃今皇帝”,乃字作�形,似�。)〉,故讹作“�”,又讹作“真”。命与令,古字通〈(《周官•司仪》 “则令为坛三成”,《觐礼注》引此“令”作“命”。僖九年《左传》“令不及鲁”,“令”本又作“命”。《庄子•田子方篇》“先君之令”,令,本或作命。《周官•大卜注》“以命龟也”,命,亦作令)〉,作“命”作“令”者是也。“�令禹”者,“乃命禹”也。
目大运寸
[编辑]“庄子游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司马彪曰:“运寸,可回一寸也。”念孙案:司马以运为转运之运,非也。“运寸” 与“广七尺”,相对为文。广为横,则运为从也。“目大运寸”,犹言目大径寸耳。《越语》“句践之地,广运百里。”韦注曰:“东西为广,南北为运。”是运为从也。《西山经》曰:“是山也,广员百里。”员与运同。《周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士丧礼记》“广尺,轮二尺”。郑注并曰:“轮,从也。”轮与运声近而义同。广轮即广运也。
三月不庭
[编辑]“庄周反入,三月不庭,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吾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释文》曰:“三月不庭,一本作三日。司马云:‘不出坐庭中三月。’”念孙案:如司马说,则庭上须加出字而其义始明。下文云:“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若以“甚不庭”为“甚不出庭”,则尤不成语。今案庭当读为逞,不逞,不快也。甚不逞,甚不快也。“忘吾身”,“忘吾真”,而为虞人所辱,是以不快也。《方言》曰:“逞晓,快也,自关而东或曰晓,或曰逞。江淮陈楚之间曰逞。”桓六年《左传》“今民馁而君逞欲”。《周语》“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韦杜注并曰:“逞,快也。”逞字古读若呈,声与庭相近,故通作庭〈(张衡《思玄赋》“怨素意之不逞”,与“情”、“名”、“声”、“营”、“平”、“峥”、“祯”、“鸣”、“荣”、“宁”为韵。《说文》“逞从辵呈声”,僖二十三年《左传》“淫刑以逞”。《释文》“逞作呈”。《方言》“逞,解也”。《广雅》作“呈”)〉。三月不庭,一本作三日是也。下文言夫子“顷间甚不庭”,若三月之久,不得言顷间矣。
臣有守也
[编辑]《知北游篇》:“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念孙案:守,即道字也。《达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是其明证矣。道字古读若守,故与守通〈(凡九经中用韵之文,道字皆读若守。《楚辞》及《老》《庄》诸子并同。《秦会稽刻石文》:“追道高明。”《史记•秦始皇纪》“道”作“首”。首与守同音。《说文》“道,从辵首声”,今本无声字者,二徐不晓古音而削之也)〉。
简发而扻
[编辑]《庚桑楚篇》:“简发而扻,数米而炊。”《释文》:“扻,庄笔反,又作栉,亦作楖,皆同。郭音节,徐侧冀反。”引之曰:《玉篇》“扻,苦敢切,打扻也”,不得音庄笔反。又音节。扻,当为扌次,即《玉篇》{次手}字,隶书转写手旁于左耳。《玉篇》“{次手},七谘切,挐也。”此借为栉发之栉,故音庄笔反。又音节,凡从次声之字,可读为即。又可读为节,《说文》“垐,以土增大道上,从土次声。”古文垐从土即声,引《虞书》“朕堲谗说殄行”。《玉篇》音“才资”“才即”二切。《说文》“谘,欂栌也,从木谘声〈(谘从口次声。)〉。”即是山节藻棁之节。《康诰》“勿庸以次女封”。《荀子•致士篇》引此“次”作“即”,皆其例也。扌次为栉发之栉,当读入声,而其字以次为声,则亦可读去声,故徐邈音侧冀反。
吉凶
[编辑]“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念孙案:吉凶,当为凶吉。“一”、“失”、“吉”为韵, “止”、“已”、“己”为韵。《管子•心术篇》“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是其证〈(《内业篇》“凶吉”亦误为“吉凶”,唯《心术篇》不误)。〉。
儒以金椎控其颐
[编辑]《外物篇》:“儒以诗礼发家。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念孙案:儒以金椎控其颐。《艺文类聚•宝玉部》引此“儒”作“而”,是也。而,汝也。自“未解裙襦”以下,皆小儒答大儒之词,言汝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其口中之珠也。而、儒声相近,上文又多“儒”字,故而误作儒。
哽而不止则跈
[编辑]“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郭象曰:“当通而塞,则理有不泄而相腾践也。”《释文》“跈,女展反。”《广雅》云:“履也,止也,本或作蹍同。”念孙案:践履与壅塞,二义不相比附。郭云“理有不泄而相腾践”,所谓曲说者也。本或作蹍,亦非也。今案“跈”读为“抮”。抮,戾也,言哽塞而不止,则相乖戾,相乖戾,则众害生也。《广雅》曰:“抮,盭也〈(盭,与戾同。)〉。”《方言》曰:“轸,戾也。”郭璞曰:“相了戾也。”《孟子•告子篇》“紾兄之臂而夺之食”。赵岐曰:“紾,戾也。”此云:“哽而不止则跈”,义并与抮同。
上谋而下行货
[编辑]《让王篇》:“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行货,阻兵而保威。”念孙案:“上谋而下行货”,“下”字后人所加也。上,与尚同。上谋而行货,阻兵而保威,句法正相对,后人误读“上”为“上”“下”之上,故加“下”字耳。《吕氏春秋•诚廉篇》正作“上谋而行货,阻兵而保威”。
病瘦
[编辑]《盗跖篇》:“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释文》:“瘦,色又反。”念孙案:瘦,当为瘐,字之误也。瘐,亦病也。病瘐为一类,死丧为一类,忧患为一类。瘐,字本作愈。《尔雅》曰:“愈,病也。”《小雅•正月篇》:“胡俾我愈。”《毛传》与《尔雅》同。《汉书•宣帝纪》:“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饥寒瘐死狱中。”苏林曰:“瘐,病也。囚徒病,律名为瘐。”师古曰:“瘐,音庾,字或作愈。”《王子侯表》曰:“富侯龙下狱瘐死。”
无转而行
[编辑]“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念孙案:“无转而行”,转,读为专。《山木篇》云:“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即此所谓“无专而行”也。此承上文“与时消息,与道徘徊”而言。言当随时顺道,而不可专行仁义。若专而行,成而义,则将失而所为矣。故下文云:“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离其患也。”“必其行”,即此所谓专而行也。《秋水篇》“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一,亦专也。无专而行,犹言无一而行也。专与转古字通,又通作抟。《史记•吴王濞传》“燕王抟胡众入萧关”。《索隐》曰:“抟,音专,谓专统领胡兵也。”《汉书》“抟”作“转”。
冯气
[编辑]“今富人侅溺于冯气,若负重行而上也,可谓苦矣。”《释文》曰:“冯气,冯,音愤。愤,满也。言愤畜不通之气也。”念孙案:冯气,盛气也。昭五年《左传》“今君奋焉震电冯怒”。杜注曰:“冯,盛也。”《楚辞•离骚》“冯不厌乎求索”。王注曰:“冯,满也。”楚人名满曰冯,是冯为盛满之义,无烦改读为“愤”也。
达于知者肖
[编辑]《列御寇篇》:“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郭象曰:“傀然大,恬解之貌。肖,释散也。”念孙案:郭以“傀”为“大”,是也。以“肖”为“释散”,则非。《方言》曰:“肖,小也〈(《广雅》同。)〉。”肖与“傀”正相反,言任天则大,任智则小也。肖,犹宵也。《学记》“宵雅肄三”,郑注曰:“宵之言小也。”宵、肖古同声,故《汉书•刑法志》肖字通作宵。《史记•太史公自序》“申吕肖矣”。徐广曰:“肖,音痟。”痟,犹衰微,义亦相近也。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编辑]《天下篇》:“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郭象断“天下多得一”为句,《释文》曰:“得一,偏得一术。”念孙案:“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当作一句读。下文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句法正与此同。一察,谓察其一端,而不知其全体。下文云:“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即所谓“一察”也。若以“一”字上属为句,“察”字下属为句,则文不成义矣。
吕氏春秋
[编辑]蛰虫始振蛰虫咸动
[编辑]《孟春篇》:“蛰虫始振。”高注曰:“蛰伏之虫乘阳,始振动苏生也。”《仲春篇》“蛰虫咸动”。注曰:“蛰伏之虫皆动苏。”念孙案:如高注,则 “始振”及“咸动”下皆当有“苏”字。今本无“苏”字者,后人依《月令》删之耳。苏,本作稣。《淮南•时则篇》“蛰虫始振稣”,高注曰:“振,动;稣,生也。”又“蛰虫咸动稣”,注曰:“稣,生也。”足与此文互相证明矣。
其谁可而为之
[编辑]《去私篇》:“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高注曰:“而,能也。”念孙案:而、能古虽同义,此“而”字不可训为“能”。而,犹以也,言谁可以为之也〈(谁可以为之,犹言谁能为之,若云谁可能为之,则不辞矣。)〉。古者而与以同义,故可以或曰可而。《功名篇》曰:“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而与以同义。故二字可以互用。)〉。”《不屈篇》曰:“惠子曰:‘若王之言,则施不可而听矣。’”《用民篇》曰:“处次官,执利势,不可而不察于此。”《墨子•尚贤篇》曰:“使天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为暴者可而沮也。”又曰:“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尚同篇》曰:“上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下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皆其证也。馀见《荀子》“刭而独鹿”下。
达帝功
[编辑]《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六曰达帝功”。毕氏弇山改“达”为“建”,说云:“《文选•上林赋》注,张揖引作 ‘彻帝功’,李善谓以‘建’为‘彻’误,则当作‘建’也。”念孙案:《上林赋》注,张揖曰:“葛天氏八曲,六曰彻帝功。李善曰:《吕氏春秋》六曰达帝功。今注以‘达’为‘彻’,误。”念孙谓彻者,通也,通,亦达也。《释名》曰:“达,彻也。”昭二年《左传》:“彻命于执事。”《周语》:“其何事不彻。” 韦、杜注并云:“彻,达也。”彻与达义同而声亦相近,故张揖引此“达”作“彻”。李善驳之,误也。至今本《文选》注“达”作“建”,乃传写之误。建与彻,声义皆不相近,若本是“建”字,张揖无缘改“建”为“彻”。考《初学记•乐部》上、《太平御览•乐部》四,引此并作“达帝功”,则作“达”者是也〈(《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引作“建帝功”,亦后人据误本《文选》改之。)〉。今据误本《文选》以改本书,失之矣。
水道壅塞不行其原
[编辑]“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旧校云:“一作阳道壅塞,不行其次。”孙氏诒谷云:“李善注《文选》傅武仲《舞赋》张景阳《七命》,俱引作‘阳道壅塞’。”念孙案:作“阳道”者是也。“阳道壅塞”与“阴多滞伏”正相对,后人以高注云:“故有洪水之灾,遂改阳道为水道”,不知高注自谓“阳道壅塞,故有洪水之灾”,非正文内本有“水”字也。“原”当为“序”,字之误也〈(《庄子•则阳篇》“随序之相理”。《释文》“序,或作原”。)〉。阳道壅塞,故行不由序。别本作“不行其次”。“次”,亦“序”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引此,正作“阳道壅塞,不行其序”。
苓管
[编辑]“吹苓管埙篪。”引之曰:苓,当为笭,即笙字也。古从生声之字,或从令声。笙之为笭,犹旌之为旍也〈(《玉篇》云:“旍同旌”,见《礼记》。《尔雅•释天》释文云:“旌,本又作旍。”《月令》载“旌”。《吕氏春秋•季秋篇》“旌”作“旍”)〉。隶书从“”之字,多变从“艸”,故“笭”讹作“苓”,或曰“籥”字之讹“竹”误为“艸”,又脱下半耳。
贤者益疑
[编辑]《禁塞篇》:“救守之说出,则不肖者益幸也〈(“也”当作“矣”,与下句文同一例。今作“也”者,因与上文“不肖者之幸也”相涉而误。)〉,贤者益疑矣。”高注曰:“疑怪其何以益幸也。”念孙案:高说非也。疑者,恐也,言不肖者益幸,而贤者益恐也。古者谓“恐”曰“疑”。《杂记》曰:“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郑注曰:“疑,犹恐也。”《大戴礼•曾子立事篇》曰:“君子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终身。”《管子•小问篇》曰:“驳食虎豹,故虎疑焉。”《荀子•宥坐篇》“其赴百仞之谷不惧”。《大戴礼•劝学篇》“惧”作“疑”。皆其证也。上文云:“守无道而救不义,则祸莫大焉。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故此言救守之说出,则不肖者益幸而贤者益恐。
忧恨
[编辑]《怀宠篇》:“忧恨冒疾,遂过不听。”引之曰:“忧恨”与“遂过不听”,义不相属。忧,当为复。复与愎同〈(古无愎字,故借复为之。或通作复。《韩子•十过篇》“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赵策》“愎”作“复”。是也。又通作覆。《管子•五辅篇》“下愈覆鸷而不听从”。是也。又通作蝮。《史记•酷吏传•赞》“京兆无忌,冯翊殷周蝮鸷”。是也)〉。隶书复字或作�,忧字或作�,二形相似而误〈(《书•尧典》、正义、《夏侯》等书,心腹肾肠曰忧,贤阳。《史记•秦始皇纪》刻碣石门辞,“文复无罪”。徐广曰:“复,一作忧,盖腹、复并通作复”,因误为“忧”也)〉。恨,与很同〈(《尔雅》“阋,恨也。”孙炎本“恨”作“很”。又《荀子》见下。)〉。《庄子•渔父篇》曰:“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说文》曰:“很,不听从也。”宣十二年《左传》注曰:“愎,很也。”故曰:“愎很冒疾,遂过不听。”《逸周书•谥法篇》曰:“愎很遂过曰剌。”《荀子•成相篇》曰:“恨复遂过不肯悔〈(恨复,与很愎同。今本“复”讹作后,辩见《荀子》)〉。”义并与此同。
奋投
[编辑]《爱士篇》:“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念孙案:投,当为杸,字之误也。《说文》“杸,军中士所持殳也。从木从殳。”引《司马法》“执羽从杸”。《急就篇》曰:“铁锤楇杖棁柲杸。”今经传通作“殳”。
载旍舆受车以级
[编辑]《季秋篇》:“命仆及七驺咸驾,载旍舆〈(旍与旌同)〉。受车以级,整设于屏外。”高注曰:“田仆掌佐车之政,令获者植旍,故载旍也。舆,众也。众当受田车者,各以等级陈,于屏外也。”引之曰:注言“载旍”而不及“”,则“旍”下无“”字。“”字盖后人据《月令》加之也。《淮南•时则篇》作“戴荏”。 “荏”即“旌”之讹。“荏”下亦无“”字,当删去。其“舆”字当读为“”,属上句读。《月令》云“载旌”,此云“载旍”,旐皆旌旗之属,各举一物言之耳。高以“舆”字属下句读,又训为“众”,皆失之。
刬而类揆吾家
[编辑]《知上篇》:“静郭君大怒曰:‘刬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高注曰:“刬,灭也。而,汝也。傔,足也。揆度吾家,诚可以足剂貌辨者,吾不辞也。”念孙案:刬与残同。《观世篇》“以兵相刬”,《谨听篇》“刬”作“残”,是其证也。揆与睽同。《后汉书•马融传》注曰:“睽,离也。”言虽残害汝类,离析吾家,苟可以快剂貌辨者,吾不辞也。《齐策》“作刬而类,破吾家”。破与睽,离义亦相近。高以“揆”为揆度,则与上句不类矣。
官人事
[编辑]《安死篇》:“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高注曰:“既惮耕稼,又不肯居官修治人事也。”念孙案:官,犹事也〈(事如请事斯语之事)〉。言不肯事其民事也。《乐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郑注曰:“官,犹事也。人事,即指耕稼而言。”高误以“官”为居官,遂分“耕稼”与“人事”为二。
为我死
[编辑]《异宝篇》:“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为我死,王则封女,必无受利地。’”毕曰:“为字衍。《后汉书• 郭丹传》注引此无。”念孙案:为,犹如也。言如我死而王封汝,汝必无受利地也。古或谓如曰为。《管子•戒篇》“管仲寝疾,桓公往问之,管仲曰:‘夫江黄之国近于楚,为臣死乎,君必归之楚而寄之。’”言如臣死也。《秦策》“秦宣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言如我葬也〈(《长见篇》“魏公叔痤对惠王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竟。’”言如不能听也。《韩子•内储说》“荆王新得美女,郑袖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言如近王也。《秦策》“公孙衍谓义渠君曰:‘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焫获君之国。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言中国如有事于秦也。)〉。考《列子•说符篇》亦作“为我死”,则“为”非衍字明矣。《后汉书》注引此无“为”字者,注内引书例得从省,不可援以为据也。
侍老
[编辑]《异用篇》:“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高注曰:“侍,亦养也。”念孙案:正文及注内两侍字,皆当为持。持老谓养老也。《长见篇》曰:“申侯伯善持养吾意。”《管子•明法篇》曰:“小臣持禄养交,不以官为事。”《墨子•天志篇》曰:“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荀子•劝学篇》曰:“除其害者以持养之。”《荣辱篇》曰:“以相群居,以相持养。”《议兵篇》曰:“高爵丰禄以持养之。”是持与养同义。故注云:“持,亦养也。”
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
[编辑]《不侵篇》:“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以”字后人所加,说见下。)〉。”高读 “而人不知奚道相得”为一句。说云:“不知以何道得人,乃令之为己死也。”念孙案:高说非也。“而人不知”为句,“奚道相得”为句。道者,由也,言士之轻身重义如此而人不知,则何由与士相得哉〈(不相知则不能相得,故下文云:“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下贤篇》曰:“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知接篇》曰:“智者,其所能接远也。愚者,其所能接近也。所能接近,而告之以远化,奚由相得。”语意略与此同。《有度篇》“若虽知之,奚道知其不为私。”言何由知其不为私也。《晏子春秋•杂篇》“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言何由至于此也。《韩子•孤愤篇》“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言何由得进也。”“奚道”上不当有“以”字,盖后人不能正高注之误,又因注而加“以”字耳。
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
[编辑]念孙案:《尔雅》“北极”谓之“北辰”。昭十七年《公羊传》疏引孙炎注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谓之北辰。”《开元占经》石氏中官占引黄帝占注曰:“北极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辍,而极星不移。”案极星,即北辰也〈(或言北辰,或言北极,或言极星,或言纽星,或言枢星,皆异名而同实。)〉。古者极星正当不动之处,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尔雅》“北极”谓之“北辰”,与角、亢以下,同在星名之列。《公羊传》以北辰、心、伐为三大辰,《乡饮酒义》谓之“三光”,皆指“极星”言之。《考工记》“匠人建国,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偏东为朝,偏西为夕。)〉”。郑注曰:“极星,谓北辰。”尤为明据。《晏子春秋•杂篇》曰:“古之立国者,南望南斗,北戴枢星,彼安有朝夕哉。”《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曰:“正朝夕者视北辰。”并与《考工》相合。《楚辞•九叹》“缀鬼谷于北辰”。王注曰:“北辰,北极星也。”亦与郑注相同。贾逵、张衡、蔡邕、王蕃、陆绩以纽星为不动处,是也。梁祖<恒>测不动处,距纽星一度有馀,今纽星又移,而不动之处,乃在钩陈大星与纽星之间,此因恒星东徙,是以极星移度,后儒遂谓经文之北辰皆指无星之处言之,失其指矣。《吕氏春秋• 有始篇》曰:“众星与天俱游,而极星不移。”高注曰:“极星,北辰星也。语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故曰不移。”盖周秦之间,极星未移,故吕氏之言,正与《考工》相合,故高注引《论语》以证极星之不移,后人见极星已移,乃妄改之曰: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或又改为天枢不移,以强合无星之说,而不知其与高注大相抵牾也。凡言辰者,皆在天成象而可以正时者也。日月星谓之三辰,极星谓之北辰,北辰星伐谓之大辰,其义一也。是以《尧典》言历象日月星辰,《中庸》言日月星辰系焉。《祭法》言日月星辰,民所瞻仰,皆指在天成象者言之。后儒谓天之无星处皆辰,则无稽之言耳。
乃参于上
[编辑]“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高注曰:“远道,外道也。故曰周行四极。近道,内道也。乃参倍于上。夏日高也。”引之曰:高读 “参”为“三”,非也。参如立则见其参于前之参。参,犹值也,言正值人上也。夏至日行北道,日中之时,正值人上,故曰近。《墨子•经篇》曰:“直,参也。”直与值同。《淮南•说山篇》“越人学远射,参天而发,适在五步之内。”高注曰:“越人习水便舟而不知射,射远,反直仰向天而发矢,势尽而还,故近在五步之内。参,犹望也。”案“参天而发”,谓值天而发也。高训“参”为“望”,亦失之。
垔火
[编辑]《应同篇》:“旱云垔火,雨云水波〈(《淮南•览冥篇》作“涔云波水”。)〉。”引之曰:垔,当为熛,字之误也〈(《淮南》亦误作“垔”。辩见《淮南》)〉。《说文》“熛,火飞也,读若标。”《一切经音义》十四引《三苍》曰:“熛,迸火也。”旱云熛火,雨云水波,犹言旱云如火,雨云如水耳。若云旱云垔火,则与下句不类矣。《艺文类聚•天部》上、《初学记•天部》《太平御览•天部》八,引此并误作“垔”。唯旧本《北堂书钞•天部》二出“熛火”二字,引《吕氏春秋》“旱云如熛火〈(陈禹谟依俗本改为垔火)〉。”则所见本尚未误。《慎小篇》曰:“突泄一熛,而焚宫烧积”〈(今本熛字亦误作垔,毕校本已改正。《一切经音义》十三引此正作“熛”)〉。《韩子•喻老篇》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淮南•人间篇》亦曰:“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熛焚。”)〉。《淮南•齐俗篇》曰:“譬若水之下流,熛之上寻也。”《说林篇》曰:“一家失熛,百家皆烧。”《史记•淮阴侯传》曰:“熛至风起。”《汉书•叙传》曰:“胜、广熛起,梁、籍扇烈。”皆其证也。魏徵《群书治要》引《尸子•贵言篇》曰:“熛火始起,易息也。”《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曰:“目若熛火,声如雷霆。”此尤“熛火”二字之明证。而今本《晏子》《韩子》及《淮南》“览冥”“齐俗”“人间”三篇,“熛”字皆误作“垔”。唯《史记》《汉书》《吴越春秋》《淮南》《说林》及《群书治要》《一切经音义》旧本《北堂书钞》所引不误。世人多见“垔”,少见“熛”,固宜其沿误而不知也。
财物资尽
[编辑]《务本篇》:“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尽,则为己。”高读“尽则为己”为一句,说云:“尽,犹略也。无不充仞以为己有。”念孙案:高说尽字之义非是。尽读为賮。张载注《魏都赋》引《仓颉篇》云:“賮,财货也。”賮与尽古字通〈(《孟子•公孙丑篇》作“赆”。《史记•高祖纪》作“进”)〉,《管子•乘马篇》云“黄金一溢,百乘一宿之尽也。”是其证。“财物资尽”四字,连读“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尽,则为己”。句法正相对。若读“临财物资”为句,“尽则为己”为句,则句不成义,且与上文不类矣。
厚用
[编辑]《孝行篇》:“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高注曰:“代,更,更次用之,以便亲性,可谓为善养亲也。”引之曰:厚,当为序,隶书厚字或作�〈(见《汉荆州刺史度尚碑》)〉。又作<广享>〈(见《三公山碑》)〉。形与序并相近,故序讹为厚。“代进而序用之”者,序,亦代也。《燕礼》“序进”,郑注曰:“序,次第也。犹代也。”《郊特牲》“昏礼不贺,人之序也。”郑注曰:“序,犹代也。”是序与代同义。《楚辞•离骚》“春与秋其代序”。是也。高训“代”为“更”。序,亦更也。《周官•御仆》“以序守路鼓。公食大夫礼,序进,仲尼燕居,夏籥序兴。”郑注并曰:“序,更也。”序与次亦同义,故高云:“更次用之。”
隽觾
[编辑]《本味篇》:“肉之美者,隽觾之翠。”念孙案:《说文》《玉篇》《广韵》《集韵》皆无“觾”字,隽觾,当为觿燕。觿,与巂同〈(巂、觿,并户圭反)〉。《尔雅•释鸟》云:“巂周,燕燕鳦。”郭璞以燕燕二字连读,而以巂与周为一物。燕燕与鳦为一物。《说文》云:“巂,巂周,燕也〈(俗本脱下“巂”字。今依段氏注补。)〉。则以巂周二字连读,而以巂周与燕为一物。此云巂燕之翠,义与《说文》同。作“觿”者借字耳。因右畔“巂”字讹作隽,左畔“角”字,又下移于“燕”字之旁,故讹为“隽”“觾”二字。《北堂书钞•酒食部》四、《太平御览•饮食部》十一、《羽族部》十,及《文选•七命》注并引作“巂燕”。《初学记•器物部》十四引作“携燕”。“携”即“觿”之讹。
胜左人中人
[编辑]《慎大篇》:“赵襄子攻翟胜左人中人〈(今本“左人”作“老人”。案俗书左字作�,形与老相近,因误为老。《太平御览•兵部》五十三,引此正作“左人”。《晋语》及《列子•说符篇》亦作“左人”。《淮南•道应篇》作“�人”。�即俗书左字之误。《水经•滱水注》“滱水东径左人城南,应劭曰: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今据改。)〉。”高注曰:“襄子使辛穆子伐翟,胜之,下左人中人城。”念孙案:如高注,则“胜”字自为一句,“左人中人”之上,须加“下”字而其义始明矣。今案“胜左人中人”,五字作一句读。胜者,克也,克“左人”“中人”二城也。凡战而克谓之胜,攻而克亦谓之胜。襄十年《左传》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是也〈(隐二年《传》“司空无骇入极,费{广今}父胜之。”宣十二年《公羊传》“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晋语》曰:“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义与此同。《列子•说符篇》曰:“赵襄子使新⒔穆子攻翟,胜之,取左人中人。”此则以“胜之”为句,“取左人中人”为句,与《国语》《吕氏春秋》不同。
天下之适
[编辑]《下贤篇》:“士所归,天下从之。帝,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高注曰:“适,主也。”念孙案:高说非也。适,亦往也。“天下之适”,“天下之往”,皆承上“天下从之”而言。
无C52
[编辑]“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C52。”高注曰:“无C52,无界畔也。”引之曰:正文及注内两C52字,皆埒字之误。〈(C52,或作望。埒,俗书或作C53,二形相似而误。)〉《淮南•原道篇》云:“知八纮九野之形埒”,是埒为界畔之名,故高云:“无埒,无界畔也。”若作C52,则与界畔之义无涉,且宗、穷为韵,竭、埒为韵。若作“C52”,则失其韵矣。
沟回陆 德回乎天地
[编辑]《贵因篇》:“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高注曰:“回,通也。”念孙案:书传无训回为通者。回,当为迵。“沟回陆”,当为“迵沟陆”。《玉篇》“迵,徒东切,通达也。”昭四年《左传》注曰:“陆,道也。”迵沟陆者,通沟道也。《淮南•本经篇》“平通沟陆”,正与此同义。迵之言洞也。《史记•仓公传》:“臣意诊其脉,曰迵风。”《集解》曰:“迵音洞,言洞彻入四肢也。”《淮南•要略篇》“通迵造化之母〈(今本“迵”误为“回”。辩见《淮南杂志》)〉”。又云:“使人通迵周备。”“迵”,亦通也。又《上德篇》“德回乎天地”。高注曰:“回,通也。”“回”亦“迵”之误,世人多见回,少见迵,故迵误为回矣。
愁虑
[编辑]《察微篇》:“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高注曰:“积累其仁心,思虑其善政,以求致治也。”引之曰:高解“愁虑”二字之义未明。愁,读为揪。揪,聚也。积心揪虑,其义一也。《尔雅》曰:“揪,聚也。”《说文》曰:“[A270],收束也。或作揪。”又曰:“揪,束也。”引《商颂•长发篇》“百禄是揪”。今《诗》作“遒”。《毛传》曰:“遒,聚也。”《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郑注曰:“愁,读为揪。揪,敛也。”《汉书•律历志》曰:“秋,�也。物�敛乃成孰。”�、揪、愁、遒,古同声而通用。
从
[编辑]《正名篇》:“人主虽不肖,犹若用贤,犹若听善,犹若为可者,其患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所为善,而从邪辟〈(为与谓同义。说见《秦策》“苏代伪为齐王曰”下。“邪辟”下当有“也”字。)〉。所谓可,从悖逆也。”念孙案:三从字皆当为徒。高注《异用篇》云:“徒,犹但也。”言所谓贤者非贤也,但不肖耳。所谓善者非善也,但邪辟耳。所谓可者非可也,但悖逆耳。隶书从字作従,形与徒相似,故徒误为从〈(《禁塞篇》“承从多群”。从,一本作徒。《齐风•载驱笺》“徒为淫乱之行”。徒,一本作从。《列子•天瑞篇》“食于道徒”。徒,一本作从。《史记•仲尼弟子传》“壤驷赤,字子徒”。郑国字子徒。《家语•七十二弟子篇》“徒”并作“从”。)〉高不知“从”为“徒”之误,而云使人从不肖使人从邪辟。又云:从悖逆之道,皆失之。
天无形 至精无象
[编辑]《君守篇》:“天无形,而万物以成,至精无象,而万物以化,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群书治要》引此“天”上有“昦”字。念孙案:下文“至精无象”句注云:“说与昦天同”,则天上原有“昦”字明甚〈(本句下注云:“天无所制而物自成”,不言昦天者,省文耳)〉。“昦天无形”,“至精无象”,“大圣无事”,皆相对为文也。又案“至精无象,而万物以化”,象,当作为。《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又曰:“我无为而民自化。”《庄子•天地篇》曰:“无为而万物化。”皆其证也。隶书象字或作�,形与为相似,故为误作象。形、成为韵,为、化为韵,事、能为韵〈(为,古读若讹。能,古读若而。并见《唐韵正》)〉,若作“象”,则失其韵矣。《管子•兵法篇》“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形、成为韵,为、化为韵,正与此同。
煤室
[编辑]《任数篇》:“向者煤室入甑中。”高注曰:“煤室,烟尘也。”《文选•陆机君子行》注引此“煤室”作“炱煤”。又引高注:“炱煤,烟尘也。”炱,读作台。《家语•在厄篇》“炱煤”作“炱墨”〈(今本《家语》“炱”误为“埃”,盖“炱”字似“矣”而误为矣,后人又加“土”旁耳。“墨”“煤”,古同声,说见《唐韵正》)〉。《说文》“炱,灰炱煤也。”《一切经音义》十五引《通俗文》云:“积烟为炱煤。”引之曰:“煤室”,当作“台煤”,台与室字形相似而误,盖正文借“台”为“炱”,而注读“台”为“炱”也。今本“台”“煤”二字误倒,“台”字又讹作“室”,而注内复有脱文。《文选》注所引“炱煤”,亦当作“台煤”,其引高注“炱”读作“台”,当是“台”读作“炱”。今本《文选》亦后人所改。“炱”为正字,“台”为借字,故云“台”读作“炱”。若云“炱”读作“台”,则是反以假借之字易正字,不可通矣。毕校本据《文选》注改“煤室”为“煤炱”,非也。“炱”与“室”形声俱不相近,若本是“炱”字,无缘误为“室”,且《文选》注及《说文》《玉篇》《一切经音义》皆作“炱煤”,非作“煤炱”也。
形性弥羸 莫敢愉𫄧
[编辑]《勿躬篇》:“凡君也者,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若此,则形性弥羸,而耳目愈精。百官慎职,而莫敢愉𫄧。人事其事,以充其名。”高注曰: “愉,解。𫄧,缓。”念孙案:羸,当为赢,字之误也。赢与盈古字通,言人君能处平静,任德化,则形性充盈而耳目聪明也。𫄧,当为𬘩,亦字之误也。𬘩读为挺。《仲夏篇》“挺众囚”。高注曰:“挺,缓也。”郑注《月令》曰:“挺,犹宽也。”宽,亦缓也。《后汉书• 臧宫传》“宜小挺缓,令得逃亡”。《傅燮传》“贼得宽挺”。李贤并云:“挺,解也。”解,亦缓也。故《序卦传》云:“解者,缓也。”挺与𬘩古字通。愉,即安肆日偷之偷〈(偷,古作愉,见《周官•大司徒》)〉。故注训“愉”为“解”〈(与懈同)〉。𬘩为缓也,此以赢、精、𬘩名为韵,若作“𫄧”,则失其韵矣。
手足矜
[编辑]《重言篇》:“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高注曰:“矜,严也。”念孙案:矜,犹奋也。言手足奋动也。《燕策》曰“矜,戟砥剑”。言奋戟也。《墨子•所染篇》曰:“其友皆好矜奋。”《荀子•正名篇》曰:“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淮南•说林篇》曰:“吕望使老者奋,项托使婴儿矜。” 是矜与奋同义。《管子•小问篇》“作漻然丰满而手足拇动者,兵甲之色也”。此尤其明证矣。
倒而投之㶉水
[编辑]《用名篇》:“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㶉水。”高注曰:“倒,杀。”念孙案:倒与杀义不相近。倒,当为刭。《说文》曰:“刭,刑也。”故高训为“杀”,今本作“倒”者。俗书刭字作刭,形与到相似。刭讹为到〈(《史记•韩世家》“不如出兵以劲”之“劲”讹作“到”,是其例。)〉,后人又加人旁耳。《群书治要》引此作“刭而投之谿水”。《论衡•非韩篇》云:“宋人有御马者,不进,刭而弃之于沟中。”此皆其明证矣。又案《水经•淮水注》云“鸡水出鸡陂”。《吕氏春秋》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投之鸡水。”是也。据此则“鸡”为水名。然《论衡》言“刭而弃之沟中”,沟与谿同类,则作“谿”者是也。此直谓杀而投之谿中耳。非谓水名也。谿、鸡形近而讹,郦氏因以为汝南思善之鸡水。误矣。谿,或作溪。鸡,或作鸡。今本作“㶉”,则又“溪”“鸡”二字之合讹也。
谋士
[编辑]《为欲篇》:“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念孙案:原之将下,谋士无由知之。谋士,当为谍出,字形相似而误〈(“谍”旁“世”字,唐人避讳作“廿”,遂与“谋”相似而误。《汉书•艺文志》《大岁谍日晷》二十九卷。今本“谍”误作“谋”。《史记•夏本纪》“称以出”。《大戴礼•五帝德篇》讹作“称以上士”。《墨子•号令篇》“若赎出亲戚所知罪人者,以令许之”。又云:“出候无过十里。”“出”字并讹作“士”,《荀子•大略篇》“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士”。“士”亦“出”之讹)〉。僖二十五年《左传》及《晋语》正作“谍出”。盖谍者,入城探知其情,出而告晋侯也。
焉不知其所由
[编辑]《召类篇》:“以龙致雨,以形逐景,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焉。不知其所由。”念孙案:“焉不知其所由”,本作“焉知其所”。其“不知其所由” 五字,乃是高注,非正文也。今本作“焉不知其所由”者,正文脱去“知其所”三字,而注内“不知其所由”五字,又误入正文耳。此以雨、景、所为韵〈(景字古音在养部,养部之音,多与语部相通,故景与雨、所为韵。《乐记》和、正、以、广,与旅、鼓、武、雅、语、古、下为韵。《淮南•原道篇》翱翔忽区之上,与下野与后为韵。《系辞传》“易之序也”。虞翻本“序”作“象”。《考工记》“陶瓬”,《郑司农》云,“瓬,读为甫始之甫”。皆其例也)〉。若“所”下有“由”字,则失其韵矣。前《应同篇》曰:“故以龙致雨,以形逐景,师之所处,必生棘楚,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高注云:“凡人以为天命,不知其所由也。”是其明证矣。
子侄
[编辑]《疑似篇》:“梁北有黎邱部,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旧本“善”讹作“喜”。《文选•思玄赋》注引此作“善”。今据改)〉。”《太平御览•神鬼部》三,引此“子侄”作“子姓侄”。《文选•思玄赋》注引作“子侄”。引之曰:古者唯女子谓昆弟之子为侄,男子则否。子侄,本作子姓。姓与侄草书相似,故“姓”讹为“侄”。《汉书• 田蚡传》“跪起如子姓〈(师古曰:“姓,生也。”言同子礼,若己所生。)〉”。《史记》讹作“子侄”是其证也。《御览》作“子姓侄”者,后人据误本《吕氏春秋》旁记“侄”字而传写者因误合之。《文选》注作“子侄”,则后人据误本改之耳。古者谓子孙曰姓〈(《周南•麟之趾》曰:“振振公子,振振公姓。”昭四年《左传》曰:“问其姓。”对曰:“余子长矣。”杜注曰:“问其姓,问有子否。”三十二年《传》曰:“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汉书• 儒林传》曰:“丁姓字子孙。”《广雅》曰:“姓,子也。”是姓为子孙之通称。“字”亦通作“生”。《商颂•殷武》曰:“以保我后生。”郑笺曰:“以此全守我子孙。”)〉。或曰子姓。《特牲馈食礼》曰:“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郑注曰:“所祭者之子孙言子姓者,子之所生。”《曲礼》曰:“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郑注曰:“姓之言生也。天子皇后以下百二十人,广子姓也。”《玉藻》曰:“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注曰:“谓父有丧服,子为之不纯吉也。”《丧大记》曰:“乡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注曰:“子姓,谓众子孙也。姓之言生也。”《楚语》曰:“帅其子姓从其时享〈(韦注曰:“姓,同姓也。”非是。下文曰:“比尔兄弟亲戚。”乃始言同姓耳。)〉。”《越语》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韦注曰:“国子姓,年在众子同姓之列者。”亦非是。)〉。”《列子•说符篇》曰:“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韩子•八经篇》曰:“乱之所生者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贤。”《史记•外戚世家》曰:“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
皃之
[编辑]《原乱篇》:“虑福未及,虑祸过之〈(旧本脱“过”字。《淮南•人间篇》云:“计福勿及,虑祸过之。”今据补。)〉,所以皃之也。”毕云:“皃,疑免字之误。”念孙案:皃,当为完。完,全也。言所以全其身也。隶书完字作C64,因讹而为“皃”〈(《黄庭经》云:“保守完坚身受庆。”又云:“玉户金籥身完坚。”字并作皃)〉。
博志
[编辑]《不苟论》凡六篇,五曰《博志》。念孙案:博,当为抟。抟,与专同。谓专一其志也。篇内云:“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是其明证矣。古书以抟为专,传写者多误作博。说见《管子》“博一纯固”下。
似无勇而未可恐狼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
[编辑]《士容篇》:“似无勇而未可恐狼,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高读“似无勇而未可恐”为句。云:“未可恐以非义之事也。”又读 “狼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为句。云:“狼,贪兽也。所搏执坚固。横敢,犹勇敢。士之若此者,不可辱,亦不可害也〈(横敢犹勇敢,旧本“横”下脱“敢”字,今补。“士之若此者”,旧本“士”“之”二字误倒,下注云:“士之如此者,使即南面之君位,亦处义而已。”今据以乙正)〉。”念孙案:高说非也。狼,当为猲,字之误也〈(隶书狼字作�,形与猲相似。)〉。恐猲二字连读,犹今人言恐吓也〈(《一切经音义》一云:或言恐吓,或言恐喝。皆一义也。)〉。《赵策》曰:“以秦权恐猲诸侯。”《史记•苏秦传》作“恐愒”。《索隐》曰:“谓相恐胁也。”《汉书•王子侯表》:“葛魁侯戚,坐缚家吏恐猲受赇。平城侯礼,坐恐猲取鸡。”《王莽传》“各为权势,恐猲良民”。皆其证也。“似无勇而未可恐猲”为句,“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为句〈(《论威篇》云:“深痛执固,不可摇荡。”)〉,二句相对为文。若以“狼执固横敢”五字连读,则文不成义矣。此段以大、猲、害、越、大、外、赖、世、、卫、厉、折十二字为韵,若以“恐”字绝句,则失其韵矣。
田之际
[编辑]《辩土篇》:“农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适也。知其田之际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虚也。”念孙案:际字于义无取,盖除字之误。上言“田之易”,此言“田之除”,易与除,皆治也。《曲礼》“驰道不除”。郑注曰:“除,治也。”且易、适为韵,除、虚为韵,若作际,则失其韵矣。
韩子
[编辑]去旧去智
[编辑]《主道篇》:“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念孙案:“去旧去智”,本作“去智去旧”。恶、素为韵,旧、备为韵。旧,古读若忌。《大雅•荡篇》“殷不用旧”,与时为韵。《召闵篇》“不尚有旧”,与里为韵。《管子•牧民篇》,“不恭祖旧”,与备为韵。皆其证也。后人读旧为巨救反,则与备字不协,故改为“去旧去智”,不知古音智属支部,备属之部,两部绝不相通。自唐以后始溷为一类,此非精于三代两汉之音者,不能辨也。
奸臣
[编辑]“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闻,盖间之讹。间,伺也)〉,故谓之贼。”念孙案:臣,当为匿,字之误也。匿,读为慝,谓居君侧而为奸慝也。《逸周书•大戒篇》“克禁淫谋,众匿乃雍”。众匿,即众慝。《管子•七法篇》:“百匿伤上威。”百匿,即百慝。《明法篇》“比周以相为匿”。《明法》解匿作慝。《汉书•五行志》“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仄慝”。《书•大传》作侧匿。是匿与慝古字通。主、所与虎为韵,侧、匿、忒、贼为韵。若作臣,则失其韵矣。
属官 属下
[编辑]《有度篇》:“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旧注曰:“属官,欲令官之属己。”念孙案:旧注甚谬。属,当为厉,字之误也。“厉官威民”,义正相近。《诡使篇》“上之所以立廉耻者,所以属下也。”属,亦厉之误。俗书属字作属。形与厉相近,故厉误作属。〈(《荀子•富国篇》“诛而不赏,则勤厉之民不劝”。今本“厉”误作“属”。)〉
此道奚出
[编辑]《十过篇》:“卫灵公之晋,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酒酣,灵公起曰〈(旧本“曰”上衍“公”字,今据《论衡•纪妖篇》删。)〉:‘有新声,愿请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念孙案:“此道奚出”,本作“此奚道出”。道者,由也。言此声何由出也。《史记•乐书》作“是何道出”。〈(旧本脱“是”字,今据《太平御览•地部》所引补。)〉《论衡•纪妖篇》作“此何道出”。皆其明证矣。《孤愤篇》“法术之士,奚道得进”。《晏子春秋•杂篇》:“景公问鲁昭公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吕氏春秋•有度篇》:客问季子曰:“若虽知之,奚道知其不为私。”《史记•赵世家》: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义并与此同。今作“此道奚出”者,后人不知“道”字之义,而妄改之耳。
墨染
[编辑]“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念孙案:染,当为漆,谓黑漆其外也。俗书漆字作柒,因讹而为“染”。《困学纪闻》引此已作“染”。《太平御览•人事部》百三十四引此正作“漆”。《说苑•反质篇》亦作“漆”。
轻诬强秦之实祸
[编辑]“听楚之虚言,而𢀖诬强秦之实祸,则危国之本也。”引之曰:此言韩王听虚言而轻实祸,则“轻”下不得有“诬”字。“诬”即“轻”之讹。《韩策》及《史记•韩世家》俱无“诬”字,是其证也。今作“轻诬强秦之实祸”者,一本作“轻”,一本作“诬”,而后人误合之耳。凡从“𢀖”从“巫”之字,传写往往讹溷。说见《经义述闻•大戴礼》“喜之而观其不诬”下。
突隙之烟
[编辑]《喻老篇》:“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引之曰:突隙之烟,不能焚室。“烟”,当为“熛”。“熛”误为“烟”,又转写为“烟”耳。旧本《北堂书钞•地部》十三引此正作“熛”〈(陈禹谟本删去)〉。《说文》“熛,火飞也。读若标。”《一切经音义》十四引《三仓》云:“熛,迸火也。”《吕氏春秋•慎小篇》曰:“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突泄一熛,而焚宫烧积”〈(今本“熛”字亦误作“烟”。《一切经音义》十三引此正作“熛”。)〉。《淮南•人间篇》曰:“千里之堤,以蝼螘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熛焚〈(今本亦误作“烟”。《太平御览•虫豸部》四引此正作“熛”。)〉。”语意并与此同。世人多见烟,少见熛,故诸书中熛字多误作烟。说见《吕氏春秋》“烟火”下。
辄行 辄还
[编辑]《说林上篇》:“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以攻齐。任妄曰:‘臣恐其以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辄行。’”念孙案:辄,当为辍。辍,止也。言荆人知秦之有备而止其行也。后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章云:“彼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是其证矣。又《内储说下篇》“邺令襄疵,阴善赵王左右,赵王谋袭邺,襄疵常辄闻而先言之魏王,魏王备之,赵乃辄还。”辄还,亦当为辍行。言赵王知魏之有备而止其行也。辍字既讹作辄,后人不得其解,故改辄行为辄还,不知上言赵谋袭邺,则兵尚未出,不得言还也。
削地
[编辑]韩宣王谓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王两用之,其多力者树其党,寡力者借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念孙案:削地,当为列地。列,古裂字〈(《艮•九三》曰:“艮其限,列其夤。”《大戴礼•曾子天圆篇》曰:“割列禳瘗。”《管子•五辅篇》曰:“博带梨,大袂列。”《荀子•哀公篇》曰:“两骖列,两服入厩。”)〉。裂,分也。言借外权以分地也。《韩策》作“或外为交以裂其地”。是其明证矣。列字本作C72,形与削相似,因误为削。《说文》“�,分解也。从刀,�声。�,缯馀也。从衣,�声。”今九经中分列之字多作裂,未必非后人所改。此列字若不误为削,则后人亦必改为裂矣。
执鞅持捍 捍弓
[编辑]《说林下篇》:“羿执鞅持捍,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的,弱子捍弓,慈母入室闭户。”引之曰:鞅为马颈靼,非射所用。鞅当为�,�误为泱,后人因改为鞅耳。�,谓韘也。箸于右手大指,所以钩弦也。捍,谓韝也。或谓之拾,或谓之遂,箸于左臂,所以捍弦也。故曰“执氵持捍,操弓关机。”《卫风•芄兰篇》 “童子佩韘”。《毛传》曰:“韘,玦也。”《小雅•车攻篇》“�拾既佽”。《毛传》曰:“韘,钩弦也。拾,遂也。”《周官•缮人》,“掌王之用弓、弩、矢、箙、矰、弋、抉、拾”。郑注引《郑司农》云:“抉,谓引弦区也。拾,谓韝捍也。”《乡射礼》“袒澻”。郑注曰:“�,犹闿也。以象骨为之,箸右大擘指,以钩弦闿体也。遂,射韝也,以韦为之,箸左臂,所以遂弦也。”《内则》曰:“右佩玦捍。”《贾子•春秋篇》曰:“丈夫释玦靬。”抉、玦,并与�同。捍、靬,并与捍同。其“弱子捍弓”之“捍”,当作扜,字从“于”,不从“干”。扜弓,引弓也。《说文》“于,满弓有所乡也。字或作扜”。《大荒南经》 “有人方扜弓射黄蛇”。郭注曰:“扜,挽也。音纡。”《吕氏春秋•壅塞篇》“扜弓而射之”。高注曰:“扜,引也。”《淮南•原道篇》“射者扜乌号之弓”。高注曰:“扜,张也。”弱子扜弓,则矢必妄发,故慈母入室闭户。若作捍御之捍,则义不可通〈(今本《吕览》《淮南》“扜”字皆误作“捍”,唯《山海经》不误,则赖有郭音也。)〉。
得无微
[编辑]《内储说下篇》:“堂下得无微有疾臣者乎?”引之曰:“无”字后人所加,得微即得无也。《邶风•式微传》曰:“微,无也。”《晏子春秋•杂篇》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事乎?”《庄子•盗跖篇》曰:“得微往见跖邪。”皆其证也。后人加“无”字于“微”字之上,而其义遂不可通矣。
粝饼
[编辑]《外储•说左下篇》:“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念孙案:饼,当为饣弁。饣弁,与饭同〈(见《玉篇》《广韵》)〉。粝饭菜羹,犹言疏食菜羹耳。饣弁与饼字形相似,传写往往讹溷〈(《广雅》曰:“饣弁,食也。”《方言》注曰:“{旅},盛饣弁筥也。”《尔雅•释言》释文曰:“飰,字又作饣弁。”今本“饣弁”字并讹作饼)〉。《初学记•器物部》引此正作“粝饭”。
侵孟
[编辑]《难二篇》:“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引之曰:孟当为盂,字之误也。《竹书纪年》帝辛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书大传》“文王受命二年,伐邘”。《史记•周本纪》“文王败耆国,明年伐邘”。作“盂”者借字耳。
侯侈
[编辑]《说疑篇》:“桀有侯侈。”念孙案:侯,当作隹,形相似而误〈(隶书从隹从侯之字,往往讹溷。说见《墨子•非命篇》“惟舌”下。)〉。《墨子•所染篇》《明鬼篇》并作“推哆”。《晏子谏篇》《汉书•古今人表》并作“推侈”。隹与推声相近,故通作推也。其为隹字无疑。
法言
[编辑]多哇
[编辑]《吾子篇》:“中正则雅,多哇则郑。”李轨曰:“多哇者,淫声繁越也。”引之曰:多读为哆。哆,邪也。下文云:“述正道而稍邪哆者有矣,未有述邪哆而稍正也。”哆与多古字通。《孟子•梁惠王篇》“放辟邪侈”。字亦与哆同。多哇,皆邪也〈(邪,本作邪。《广雅》曰:“哇,邪也。”哇,或作蛙。《汉书• 王莽传•赞》“紫色蛙声”。应劭曰:“蛙,邪音也。”《文选•东京赋》“咸池不齐,度于蛙咬”。李善曰:“《法言》曰:哇则郑。”李轨曰:“哇,邪也。” 哇与蛙同。案今李注内无“哇,邪也”之训,盖已非完本矣。)〉。中,亦正也。正则雅,邪则郑。“多哇”与“中正”,正相反也。李以多为繁越,则分多与哇为二义,失其指矣。所恶于郑声者,恶其邪耳,非恶其繁越也。
俄而
[编辑]《问神篇》:“天俄而可度,则其覆物也浅矣。地俄而可测,则其载物也薄矣。”吴秘曰:“俄,犹俄顷。”念孙案:吴说非也。俄而之言假如也。言天假如可度,则覆物必浅;地假如可测,则载物必薄也。俄与假声近而义同。《周颂•维天之命篇》“假以溢我”。《说文》引作“誐以溢我”。是其例也。而、如古字通,见《日知录》卷三十二。
允哲 哲民情
[编辑]《问明篇》:“或问尧将让天下于许由,由耻。有诸曰:好大者为之也,顾由无求于世而已矣。允哲尧儃舜之重,则不轻于由矣。”宋咸曰:“尧以允哲之道禅舜,岂轻之于许由也。”司马光曰:“信以尧禅舜之重为智,则必不轻授天下于由矣。”念孙案:二说皆非也。哲者,知也〈(知读平声,不读去声)〉。言信知尧禅舜之重,则必不轻禅于许由也。《方言》“晓、哲,知也。”知字平、去二声皆可读,故《方言》以晓、哲同训为知。今人犹谓不知事为不晓事也〈(《文选•游天台山赋》“之者以路绝而莫晓”。李善注引《方言》“晓知也”。知字正作平声读)〉。《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篇》曰:“明作哲,哲者,知也。王者明,则贤者进,不肖者退,天下知善而劝之,知恶而耻之矣。”哲,字亦作悊。《汉书•刑法志》书云:“伯夷降典,悊民惟刑。”师古曰“悊,知也。言伯夷下礼法以道民,民习知礼,然后用刑也。”以上二条训哲为知,知字皆读平声。宋与司马皆训哲为智慧之智,失其指矣。又《法言序》云:“中和之发,在哲民情。”李轨曰:“哲,智。”吴秘曰:《五行传》曰:“哲,知也。中和之发,则民之情伪,无不先知。”念孙案:吴说是也。“哲民情”,即“知民情”。《汉书•杨雄传》“中和之发,在於哲民情”。师古曰:“哲,知也。”知字亦读平声。
及其名
[编辑]《五百篇》:“或性或强,及其名一也。”李轨曰:“功业既成,其名一也。”念孙案:李以名为名誉之名,非也。名者,成也,言或性或强及其成则一也。《广韵》引《春秋》说题辞曰:“名,成也。”《广雅》同。
忽眇绵
[编辑]《先知篇》:“敢问先知,曰:不知。知其道者,其如视忽眇绵作丙。”李轨断“其如视”为句,“忽眇绵作丙”为句。注云:“眇绵,远视。”宋咸读 “其如视忽眇绵作丙”为一句。注云:“忽,轻也,眇,细也。绵,远也。丙,谓炳然光明也。”此言先知之道临事则悟,如明目之视忽轻眇细绵远之物,皆炳然而见也。李从“其如视”隔为一句,复以“眇绵”为一事,释之颇失其义。念孙案:宋说近之而未尽然也。忽、眇、绵,皆微也。《一切经音义》五引《三苍》云: “丙,著明也。”视忽眇绵作丙者,见微而知著也。《汉书•律历志》 “无有忽微”。孟康曰:“忽微,若有若无,细于发者也。”《大戴礼•文王官人篇》曰:“微忽之言,久而可复。”是忽为微也。《方言》曰:“眇,小也。”顾命曰:“眇眇予末小子。”是眇为微也。《说文》曰:“绵,联微也。”《广雅》曰:“绵,小也。”《大雅•绵篇》“绵绵瓜瓞”。郑笺曰:“绵绵然若将无长大时。”司马相如《上林赋》曰:“微睇绵藐。”是绵为微也。《广雅》曰:“糸忽、纱、糸丐,微也。”曹宪糸忽音忽,纱音眇,糸丐音蔑。《集韵》“糸丐又音绵”。糸忽、纱、糸丐,与忽、眇、绵同义〈(《孙子•算经》曰:“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秒。”忽与糸忽同。秒与纱同。《说文》“缅,微丝也。”《玉篇》“糸丐,与缅”同。然则糸忽、纱糸丐皆丝之微者。)〉。李以眇绵为远视,宋以忽为轻,绵为远,皆失之。
璜璜
[编辑]《孝至篇》:“武义璜璜,兵征四方。”吴秘曰:“璜璜,犹言煌煌也。”念孙案:璜读为洸。《尔雅》曰:“洸洸,武也。”《释文》“洸,舍人本作僙。”《邶风•谷风篇》“有洸有溃”。《大雅•江汉篇》“武夫洸洸”。《毛传》并与《尔雅》同。《盐铁论•繇役篇》引《诗》作“武夫潢潢”。洸、潢、僙、璜,古同声而通用。
郡劳王师
[编辑]“龙堆以西,大漠以北,郡劳王师,汉家不为也。”李轨曰:“劳王师而郡县之,汉家不为也。”念孙案:李以“郡”为郡县之郡,则与“劳王师”三字义不相属。今案郡者,仍也。仍,重也〈(见《晋语》注)〉。数也〈(见《周语》注)〉。言数劳王师于荒服之外,汉家不为也。《尔雅》曰:“郡,仍、乃也。”乃,与仍同〈(《周官•司几筵》“凶事仍几,故书仍为乃。”《郑司农》云:“乃读为仍。”《吴语》“边遽乃至。”《左传》哀十三年正义引此“乃”作“仍”。《大雅•云汉》笺“天仍下旱灾,亡乱之道。”正义曰:“定本集注‘仍’字皆作‘乃’。”《史记•匈奴传》“乃再出定襄。”《汉书》“乃”作“仍”。)〉。《小雅•正月篇》“又窘阴雨”。郑笺曰:“窘,仍也。”窘与郡同。
即
[编辑]《法言序》〈(案旧本十三篇之《序》列于书后,盖自《书序》《诗序》以来体例如是,宋咸移置于各篇之首,非也。今仍依旧本列于后。)〉:“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司马光曰:“氐下脱不字。”念孙案:司马未解即字之义,故谓氐下脱不字耳。即,犹或也,言诸子之书,大氐诋訾圣人,或为怪迂之说以挠世事也。《汉书• 杨雄传》“大氐”下亦无“不”字,是其证矣。即与或古同义。《越语》曰:“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言或伤君王之所爱也。《尔雅•释地》“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歫虚比,为邛邛歫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歫虚负而走。”言或有难也。《史记•张丞相传》“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言或万岁之后不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