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卷106中
兖州
[编辑]兖州〈后汉治山阳昌邑,魏、晋治廪丘,[1]刘义隆治瑕丘,魏因之。〉
- 领郡六 县三十一
- 户八万八千三十二 口二十六万六千七百九十一
- 领郡六 县三十一
- 泰山郡〈汉高帝置。〉
- 领县六
- 户二万六千八百 口九万一千八百七十三
- 领县六
- 钜平〈二汉、晋属,治平乐城。有亭亭山祠、霍城、阳关城、钜平城、祝丘、防城、龙山祠。〉 奉高〈二汉、晋属。有梁父山、岱岳祠、玉符山、故明堂基〉。 博平〈二汉、晋曰博,属,后改。有博平城、防城、龙山祠、野首山、[2]牟山祠、伍子胥庙。〉 嬴〈二汉、晋属。有马耳山祠,汶水出焉。唐阜、嬴城、铜治山。〉 牟〈汉、晋属。有莱芜城、平州城、牟城、望石山。〉 梁父〈二汉、晋属。有菟裘泽,徂来山在北,梁父城、龟山、羊续碑、贞女山祠、云母山。〉
- 鲁郡〈秦置,为薛郡,高后改为鲁国。皇兴中改。〉
- 领县六[3]
- 户一万五千一百六十 口四万七千三百二十九
- 领县六[3]
- 鲁〈二汉、晋属。有牛首亭、五父衢、尼丘山、房山、鲁城、叔梁纥庙、孔子墓、庙、沂水、泗水、季武子台、颜母祠、鲁昭公台、伯禽冢、鲁文公冢、鲁恭王陵、宰我冢、兒宽碑。〉 汶阳〈二汉、晋属。有桑杜丘、新甫山、嵎山、春舒城、汶阳城。〉 邹〈二汉、晋属。有叔梁纥城、峄山、邹山。〉 阳平〈刘骏置,魏因之。有滕城。〉 新阳〈前汉属东海,后罢,刘骏复,魏因之。〉
- 高平郡〈故梁国,汉景帝分为山阳国,武帝改为郡,晋武帝更名。〉
- 领县四
- 户一万一千一百二十四 口二万五千八百九十六
- 领县四
- 高平〈二汉属山阳,晋属。前汉橐也,后汉章帝更名。有洸水、千秋城、胡陆城、齐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 方与〈二汉属山阳,晋属。有方与城。〉 金乡〈后汉属山阳,晋属。有金乡山、范巨卿冢碑。〉 平阳〈二汉、晋曰南平阳。汉属山阳,晋属。有平阳城、漆城、白马沟。〉
- 任城郡〈后汉孝章帝分东平为任城国,晋永嘉后罢,神龟元年分高平置。〉
- 领县三
- 户八千五十 口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九
- 领县三
- 任城〈前汉属东平,后汉、晋属。有任城、唐阳城、华阳城。〉 亢父〈前汉属东平,后汉、晋属。有亢父城、女娲冢、风伯祠。〉 钜野〈二汉属山阳,晋属高平,后属。有钜野城、武安城、武平城、任山祠。〉
- 东平郡〈故梁国,汉景帝分为济东国,武帝改为大河郡,宣帝为东平国,后汉、晋仍为国,后改。〉
- 领县七
- 户二万七百五十二 口六万一千八百一十
- 领县七
- 无盐〈二汉、晋属。有龙山、无盐城、南章、北章城。〉 范〈有涞沟。〉 须昌〈前汉属东郡,后汉、晋属。治须昌城。有济沟。〉 寿张〈有郈城。〉[4] 平陆〈二汉、晋属,曰东平陆,后改。有广武城。〉 富城〈二汉、晋属。有富城、卜城、武强城、左丘明冢。〉 刚〈前汉属泰山,后汉属济北,晋曰刚平,后改。治刚城。〉
- 东阳平郡〈故东平地,刘义隆置,寻罢。刘骏复,魏因之。治平陆城。〉
- 领县五
- 户六千一百四十六 口一万八千九十四
- 领县五
- 元城〈刘义隆置,魏因之。有宁阳城。〉 乐平〈刘义隆置,魏因之。有青山祠、鲁沟水。〉 顿丘〈刘骏置,魏因之。有乘城。〉 馆陶〈刘义隆置,魏因之。有唐阳城。〉 平原〈刘骏置,魏因之。有苦城、钜野泽。〉
青州
[编辑]青州〈后汉治临淄,司马德宗治东阳,魏因之。〉
- 领郡七 县三十七
- 户七万九千七百五十三 口二十万六千五百八十五
- 领郡七 县三十七
- 齐郡〈秦置。〉
-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平寿城。〉
- 领县五
- 户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七 口四万六千五百四十九
- 领县五
- 下密〈前汉属胶东国,后汉属,晋属齐郡,后属。〉 剧〈二汉属,晋属琅邪,后属。有仓山。〉 都昌〈二汉属,晋属齐郡,后属。有徐伟长冢。〉 平寿〈二汉属,晋属齐郡,后属。有浮山。有金关山。〉 胶东〈前汉曰胶东国,后汉属北海,晋属齐郡,后属。有逢萌冢。〉
- 乐安郡〈汉高帝为千乘国,后汉和帝更名乐安国,晋改。〉
- 领县四
- 户五千九百一十六 口一万三千二百三十九
- 领县四
- 千乘〈前汉属千乘,后汉属,晋罢,后复属。〉 博昌〈前汉属千乘,后汉、晋属。〉 安德 般
- 勃海郡〈故临淄地,刘骏置,魏因之。〉
- 领县三
- 户五千二百七十九 口一万三千七百五
- 领县三
- 重合 修 长乐〈有王陵冢。〉
- 高阳郡〈故乐安地,刘义隆置,[6]魏因之。〉
- 领县五
- 户六千三百二十二 口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七
- 领县五
- 高阳 新城 邺 安次 安平
- 河间郡〈刘义隆置,魏因之。〉
- 领县六
- 户五千八百三十 口一万四千八百一十八
- 领县六
- 阜城 城平 武垣 乐城 章武〈有张释之冢。〉 南皮〈刘骏置,魏因之。有望海台。〉
- 乐陵郡〈故千乘地,刘义隆置,魏因之。〉
- 领县五
- 户七千九百七十一 口一万八千五百一十五
- 领县五
- 阳信〈有千乘城、博昌城。〉 乐陵〈有薄姑城。〉[7] 厌次 新乐 湿沃
齐州
[编辑]齐州〈治历城。刘义隆置冀州,皇兴三年更名。〉
- 领郡六 县三十五
- 户七万七千三百七十八 口二十六万九千六百六十二
- 领郡六 县三十五
- 东魏郡〈刘骏置,魏因之。治历城,后徙台城。〉
- 东平原郡〈刘裕置,魏因之。治梁邹。〉
- 领县六
- 户一万三千九百二十九 口四万四百三
- 领县六
- 平原〈有黄山。〉 鬲〈有高苑城、平原城。〉 临济〈有邹平城、建新城。〉 荏平〈有□城。〉 广宗〈有胡山、平郭城。〉 高唐
- 东清河郡〈刘裕置,魏因之。治盘阳城。〉
- 领县七
- 户六千八百一十 口二万二千五百七十四
- 领县七
- 清河 绎幕〈有陇水。〉 鄃〈有淳于髠冢、金雀山。〉 零 武城〈有昌国城。〉 贝丘〈有莱芜城。〉 饶阳〈旧属青州,太和十八年分属。〉
- 广川郡〈刘裕置,魏因之。〉
- 领县三
- 户三千九百四十五 口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
- 领县三
- 武强 索卢 中水〈有长城、三总山。〉
- 济南郡〈汉文帝为济南国,景帝为郡,后汉建武中复为国,晋改。〉
- 领县六
- 户二万一十七 口六万八千八百二十
- 领县六
- 历城〈二汉、晋属。有黄台、华不注山、华泉、匡山、舜山祠、娥姜祠。〉 蓍〈二汉、晋属,治蓍城。〉 平陵〈二汉、晋属,曰东平陵,后改。有章丘城、洛盘城、平陵城、女郎山祠。〉 土鼓〈二汉属,晋罢,后复。有龙盘山。〉 逢陵〈有于陵城。〉 朝阳〈二汉属,后汉曰东朝阳,后改。晋属乐安,后属。有朝阳城。〉
- 太原郡〈刘义隆置,魏因之。〉
郑州
[编辑]郑州〈天平初置颍州,治长社城。[12]武定七年改治颍阴城。〉
- 领郡三 县九
- 户六万二千一百七十三 口二十七万四千二百四十二
- 领郡三 县九
- 许昌郡〈天平元年分颍川置。〉
- 领县四
- 户二万五千三百二十七 口一十万四千四百六十三
- 领县四
- 许昌〈二汉、晋属颍川,即许都也。治许昌城。有西梁城。〉 扶沟〈前汉属淮阳,后汉、晋属陈留,真君七年并长平属焉,后属。有白亭城、蔡河、扶沟城、康沟水、龙洲陂、刀陵冈。〉 鄢陵〈二汉、晋属颍川。有鄢陵城、马领城、向城、张扬城、蔡泽陂、深陂、三门陂、唐且冢。〉 新汲〈二汉、晋属颍川。有新汲城、长合城、[13]临春城、平侯城、鸭子陂。〉
- 颍川郡〈秦置,汉高改曰韩国,寻复。〉
- 阳翟郡
- 领县二
- 户一万四千八百二 口六万三千八百七十
- 领县二
- 黄台〈兴和元年分阳翟置。有葛沟水、黄台冈。〉 阳翟〈二汉属颍川,晋属河南尹,兴和元年属。有阳翟城、康城、禹山祠、赤沙涧、九山祠、吕不韦墓。〉
济州
[编辑]济州〈治济北碻磝城。泰常八年置。〉
- 领郡五 县十五
- 户五万三千二百一十四 口一十四万五千二百八十四
- 领郡五 县十五
- 济北郡〈汉和帝置。〉
- 领县三
- 户九千四百六十七 口二万九千三百九十九
- 领县三
- 临邑〈二汉属东郡,晋属。有昌乡城、临邑城、吴城。〉 东阿〈二汉属东郡,晋属。有东阿城、卫城、济城。〉 卢〈前汉属泰山,后汉、晋属。有柳舒城、鼓城、[15]卢子城。〉
- 平原郡〈汉高帝置。皇始中属冀州,太和十一年分属,武泰初立南冀州,永安中罢州。〉
- 领县四
- 户二万二千二百五十 口五万九千四百三十七
- 领县四
- 聊城〈二汉属东郡,晋属。魏置太平镇,后罢并郡。有王城,郡、县治。有畔城。〉 博平〈二汉属东郡,晋属。有博平城、桑叶城、湿水。〉 茌平〈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北,晋属。治鼓城。有茌平城、阳城。〉 西聊〈孝昌中分聊城置。治聊城。〉
- 东平郡〈泰常中置,太和末罢,建义中复。治秦城。〉
- 领县二
- 户八千八百九十六 口二万五千一百三
- 领县二
- 范〈二汉属东郡,晋属兖州东平,后属。治秦城。〉 寿张〈前汉曰寿良,属东郡,光武改。后汉、晋属兖州东平,后属。有梁山、高阳城、丰城、云城。〉
- 南清河郡〈晋泰宁中分平原置。治莒城。〉[16]
- 领县三
- 户一万一百三十五 口一万三千九百八十五
- 领县三
- 鄃〈二汉、晋属清河,太和中属平原。治鄃城。〉 零〈二汉、晋属清河,太和中属平原,后属。治零城。有莒城。〉 高唐〈二汉、晋属平原,后罢,景明三年复。〉
- 东济北郡〈孝昌三年置。〉
- 领县三
- 户二千四百六十四 口六千六百七十八
- 领县三
- 肥城〈前汉属泰山,后汉属济北,晋罢,后复属。治肥城。〉 谷城〈后汉属东郡,晋属济北,后属。〉 蛇丘〈前汉属泰山,后汉、晋属济北,后属。〉
光州
[编辑]光州〈治掖城。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延兴五年改为镇,景明元年复。〉[17]
- 领郡三 县十四
- 户四万五千七百七十六 口一十六万九百五十
- 领郡三 县十四
- 东莱郡〈汉高帝置。〉
- 领县四
- 户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五 口六万二千四十四
- 领县四
- 掖〈州、郡治。二汉属,晋罢,后复。有掖山祠、秀阳山、斧山。〉 西曲城〈二汉、晋曰曲城,属,后改。有仓石山。〉 东曲城〈皇兴中分曲城置。有昌丘、日山。〉 卢乡〈二汉、晋属。有高君山、方山。〉
- 长广郡〈晋武帝置。治胶东城。〉
- 领县六
- 户一万五千八百三十三 口五万一千五百六十七
- 领县六
- 昌阳〈二汉属东莱,后罢,晋惠帝复,后属。有挺城、望石山、凡马祠、五龙庙、浮游水。〉 长广〈前汉属琅邪,后属东莱,晋属。有马山祠、即墨城、康王山祠、金泉山、昌城、沽水。〉 不其〈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属。有牢山、鱼脊山。〉 挺〈前汉属胶东,后汉属北海,晋属。有乐毅城。〉 即墨〈郡治。前汉属胶东国,后汉属北海,晋属。有三户山、胶水、甯戚冢。〉 当利〈二汉、晋属东莱,后属。有当利城。〉
- 东牟郡[18]
- 领县四
- 户一万七百四十八 口四万七千三百三十八
- 领县四
- 牟平〈二汉属东莱,晋罢,后复。有之罘山、成山、牟城、[19]东牟城、刘宠墓、风山。〉 黄〈二汉、晋属东莱。有黄城、莱山祠、龙溪。〉 惤〈二汉、晋属东莱。有弦城、罗山。〉 观阳〈前汉属胶东,后汉属北海,后罢。兴和中复属。有淳于城、观阳城、昌城、马宾山、牛耳山。〉
梁州
[编辑]梁州〈天平初置。治大梁城。〉
豫州
[编辑]豫州〈刘义隆置司州,治悬瓠城。皇兴中改。〉
- 领郡九 县三十九
- 户四万一千一百七十二 口九万六千九百一十六
- 领郡九 县三十九
- 汝南郡〈汉高帝置。〉
- 领县八
- 户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九 口三万七千六十一
- 领县八
- 上蔡〈州、郡治。二汉、晋属。有武陵城。〉 临汝〈刘裕置,魏因之。有固城。〉 平舆〈二汉、晋属。有平舆城。〉 安城〈二汉、晋属。〉 西平〈二汉、晋属。〉 瞿阳〈二汉、晋为灈阳,[23]属,后改。有瞿阳城。〉 阳安〈二汉、晋属。〉 保城〈刘骏置,魏因之。〉
- 颍川郡〈太和六年置。〉
- 领县三
- 户八千三百九十六 口二万六百四十
- 领县三
- 邵陵〈二汉属汝南,晋属。有邵陵城、邓城。〉 临颍〈二汉、晋属。有葛丘、王陵城。〉 曲阳〈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晋罢,后复属。有华岳祠、郾城。〉
- 汝阳郡
- 领县三
- 户七千二百五十四 口一万五千二百四十五
- 领县三
- 汝阳〈郡治。二汉、晋属汝南,后属。有章华台。〉 武津〈有武津城。〉 征羌〈后汉属汝南,后属。〉
- 义阳郡〈永安三年置郢州,天平四年罢州置。〉
- 领县五
- 户一千七百九十 口四千五百九十五
- 领县五
- 义阳 清丘〈有锺离城。〉 平阳〈有马乡城。〉 真阳〈有宜春城。〉 安阳〈后汉属汝南,晋罢,后复属。有真阳城。〉
- 新蔡郡〈晋置,孝昌中陷,后复。治石母台。〉
- 领县三
- 户一千九百一十七 口四千七百七十八
- 领县三
- 新蔡〈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孝昌中陷,后复属。〉 鲖阳〈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司马衍并新蔡,后复属,魏因之。永安中陷,武定中复。有蔡城。〉 固始〈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前汉寖,后汉光武更名,后属。〉
- 初安郡〈延兴二年置,孝昌中陷,后复。〉
- 领县四
- 户二千二十六 口五千九百二十二
- 领县四
- 新怀〈有乐山。〉 安昌〈前汉属汝南,后属。〉 怀德〈有清水山、铜山、浮石山。〉 昭越〈有木连山。〉
- 襄城郡〈晋武帝置,治襄城。〉
- 领县三
- 户一千四百四十六 口四千六十三
- 领县三
- 义绥 遂宁 武阳
- 城阳郡〈太和三年置,后罢,武定初复。〉
- 领县五
- 户五百四十六 口一千三百八十八
- 领县五
- 安定 淮阴 真阳 建兴 建宁
- 广陵郡〈兴和中分东豫州置。〉
- 领县五
- 户一千九百六 口三千二百二十四
- 领县五
- 宋安〈兴和中置。〉 光城〈兴和中置。〉 安蛮〈兴和中置。〉 新蔡〈兴和中置。〉 汝南〈兴和中置。〉
北豫州
[编辑]北豫州〈后汉治谯,魏治汝南安城,晋治项。司马德宗置司州。泰常中复,治虎牢,太和十九年罢,置东中府,天平初罢,改复。〉
- 领郡三 县十二
- 户四万七百二十八 口一十八万二千五百五十一
- 领郡三 县十二
- 广武郡〈天平初分荥阳置。治中左城。〉[24]
- 荥阳郡
- 成皋郡〈天平元年分荥阳置。〉
- 领县二
- 户三千六百六十 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
- 领县二
- 西成皋〈天平元年分荥阳之成皋置,州、郡治。有厄井、汉高祖坛、汜水、成皋城。〉 巩〈二汉、晋属河南,天平初属。有长罗川、巩城、九山祠。〉
徐州
[编辑]徐州〈后汉治东海郡,魏、晋治彭城。〉
- 领郡七 县二十四
- 户三万七千八百一十二 口一十万八千七百八十七
- 领郡七 县二十四
- 彭城郡〈汉高帝置楚国,宣帝改,后复为楚国,后汉章帝更名彭城国,晋改。〉
- 领县六
- 户六千三百三十九 口二万三千八百四十一
- 领县六
- 彭城〈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有寒山、孤山、龟山、黄山、九里山、桓魋冢、亚父冢、楚元王冢、龚胜冢。〉 吕〈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有吕梁城、茱萸山、偪阳城、明星陂、龙泉塘、石头山、项羽山。〉 薛〈二汉、晋属鲁国,后属。有奚公山、奚仲庙、薛城、孟尝君冢。〉 龙城〈有楚王墓、龙汉赤唐陂、[27]龙城。〉 留〈二汉、晋属。有微山、留城、微子冢、张良冢、祠、广戚城、薛城、戚夫人庙、黄山祠。〉 睢陵〈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下邳。晋乱,属济阴。武定五年属。有睢陵城、九子山、荆山。〉
- 南阳平郡〈治沛南界,后寄治彭城。〉
- 领县三
- 户三千七十一 口六千三百五十八
- 领县三
- 襄邑 阳平 濮阳
- 蕃郡〈孝昌三年置,元象二年并彭城,武定五年复。〉
- 沛郡〈故秦泗水郡,汉高帝更名,后汉为国,后改。〉
- 领县三
- 户四千四百一十九 口一万二千二百七十八
- 领县三
- 萧〈二汉、晋属。有萧城、汉高祖庙、谷水、华山。〉 沛〈二汉、晋属。有汉高祖庙、沛城、吕母冢。〉 相〈二汉、晋属。有厥城、相城、相山庙、罗山。〉
- 兰陵郡〈晋置,后罢。武定五年复,治承城。〉[29]
- 领县四
- 户七千四百二十四[30] 口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六
- 领县四
- 昌虑〈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挑山、孤山。〉 承〈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抱犊山、承城、坊山。〉 合乡〈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三孤山。〉 兰陵〈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兰陵山、石孤山、荀卿冢。〉
- 北济阴郡〈刘骏置,魏因之。治单父城。〉
- 领县三
- 户八千五百四十六 口二万一千九百八十八
- 领县三
- 丰〈二汉、晋属沛,后属。有丰城、汉高祖旧宅、庙碑。〉 离狐〈晋乱置。郡治。有单襄公祠、宓子贱祠、汉高祖祠、平洛城。〉 城武〈前汉属山阳,后汉、晋属济阴,后属。治郜城。〉
- 砀郡〈孝昌二年置,治下邑城。〉
- 领县二
- 户三千六百二十一 口八千七百五十四
- 领县二
- 安阳〈孝昌二年置,治麻城。〉 砀〈二汉属梁国,晋罢,后复属。治鲁城。〉
西兖州
[编辑]西兖州〈孝昌三年置,治定陶城,后徙左城。〉
- 领郡二 县七
- 户三万七千四百七 口一十万三千八百九十四
- 领郡二 县七
- 沛郡〈兴和二年置,治孝昌城。〉
- 领县三
- 户七千五百七十一 口二万三百一十四
- 领县三
- 考[31] 己氏〈前汉属梁国,后汉、晋属济阴,后属。有新中城、安阳城。〉 新安〈兴和中置。〉
- 济阴郡
- 领县四
- 户二万九千八百三十六 口八万三千五百八十
- 领县四
- 定陶〈二汉、晋属。有定陶城。〉 离狐[32]〈前汉属东郡,后汉、晋属。有离狐城、桃城。〉 冤句〈二汉、晋属。治冤句城。有南阳城。〉 乘氏〈二汉、晋属。有大乡城、梁丘城、廪城。〉
南兖州
[编辑]南兖州〈正光中置。[33]治谯城。〉
- 领郡七 县二十一
- 户三万七千一百三十 口一十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九[34]
- 领郡七 县二十一
- 陈留郡
- 梁郡〈故秦砀郡,汉高帝为梁国,后改。治梁国城。〉
- 领县二
- 户一万三百五十九 口二万五千九百九十五
- 领县二
- 襄邑〈二汉、晋属陈留,后属。治胡城。〉 睢阳〈二汉、晋属。郡治。〉
- 下蔡郡〈太和十九年置,孝昌中陷,兴和中复。〉
- 谯郡〈二汉县,属沛,晋以为郡。[36]太昌中陷,武定中复。〉
- 领县三
- 户五千一百三十二 口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一
- 领县三
- 蒙〈二汉、晋属梁国,后属。〉 蕲〈二汉属沛,晋属。〉 宁陵〈前汉属陈留,后汉、晋属梁国,后属。孝昌中陷,后复。〉
- 北梁郡
- 领县二
- 户八千二百三十一 口四万一千七百三十八
- 领县二
- 城安〈孝昌中置,郡治。有蛟龙城。〉 孝阳[37]〈孝昌中置。治亳城。〉
- 沛郡〈延昌中置,正光中陷,后复。治黄杨城。〉
- 领县二
- 户一千八百四十八 口四千五百六十五
- 领县二
- 萧〈延昌中置。治虞城。〉 相〈延昌中置。〉
- 马头郡〈司马德宗置,魏因之。正光中陷,天平中复。治建平城。〉
- 领县三
- 户一千九百六十八 口五千五百二十八
- 领县三
- 蕲〈正光中陷,天平中复。〉 已吾〈后汉属陈留。正光中陷,兴和中徙治平石城。〉 下邑〈前汉、晋属,晋属梁国。孝昌元年置临涣郡,县属。兴和中罢郡,属。〉
广州
[编辑]广州〈永安中置。治鲁阳。武定中陷,徙治襄城。〉
- 领郡七 县十五
- 户二万八千六百九十六 口九万六千七百五十[38]
- 领郡七 县十五
- 南阳郡
- 领县二
- 户七千四百八十九 口二万六千七百二十八
- 领县二
- 南阳〈有大刘山祠。〉 埉城〈有埉城。〉
- 顺阳郡〈太和中置县,后改。〉
- 领县二
- 户二千四十五 口七千二百五十二
- 领县二
- 龙阳〈太和十七年置。〉 龙山〈太和十七年置。有龙山。〉
- 定陵郡〈永安中置。〉
- 鲁阳郡〈太和十一年置镇,十八年改为荆州,二十二年罢,置。〉
- 领县二
- 户二百四十五 口七百七十五
- 领县二
- 山北〈太和十一年置。有应山、应城。〉 河山〈太和二十一年置。〉
- 汝南郡〈永安元年置。治符垒城。〉
- 领县二
- 户七百八十三 口二千三百四十四
- 领县二
- 汝南〈太和十八年置。〉 符垒〈太和中置。有沙水。〉
- 汉广郡〈永安中置。〉
- 领县二
- 户六千二百 口八千一十七
- 领县二
- 昆阳〈二汉属颍川,晋属襄城,后属。有汉广城、昆阳城、新安。〉 高阳〈太和元年置。有滍水、南襄城、东西二蒲城、高阳山、皮城、首山祠。〉
- 襄城郡〈晋置。〉
- 领县二
- 户八千二百四十四 口四万二千八百七十八
- 领县二
- 繁昌〈晋属。有繁昌城、颍乡城、安阳城、阳城陂。〉 襄城〈二汉属颍川,晋属。有颍阳城、繁丘城。〉
胶州
[编辑]- 领郡三 县十四
- 户二万六千五百六十二 口六万三百八十二
- 领郡三 县十四
- 东武郡〈永安二年置。〉
- 领县三
- 户八千六百一十七 口一万八千七百五十七
- 领县三
- 姑幕〈二汉属琅邪,晋属城阳,后罢。永安中复属。有荆苔山、公冶长墓。〉 扶其〈永安中置。有常山祠、扶其水、沙城、云母山、卢水。〉 梁乡〈永安中置。有梁乡城。五弩山,胶水出焉。纪丘山、琅邪台、秦始皇碑。兴和中立临海郡,寻罢,属焉。〉
- 高密郡〈汉文帝为胶西国,宣帝更为高密国,后汉并北海,晋惠帝复,刘骏并北海。延昌中复。〉
- 领县五
- 户七千五百五 口一万六千一百五十三
- 领县五
- 高密〈前汉属,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后属。有高密城、维水、郑玄墓。〉 夷安〈前汉属,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后属。有夷安城、夷安泽。〉 黔陬〈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属城阳,后属。有黔陬城、野艾山祠。〉[40] 平昌〈前汉属琅邪,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魏初属平昌郡,延昌中属。治平昌城。有龙台山,上有井,云与荆水通。〉 东武〈二汉属琅邪,晋属城阳,后属。有平昌城。〉
- 平昌郡〈魏文帝置,后废,晋惠帝复。〉
洛州
[编辑]洛州〈太宗置,太和十七年改为司州,天平初复。〉
- 领郡六 县十二
- 户一万五千六百七十九 口六万六千五百二十一
- 领郡六 县十二
- 洛阳郡〈天平初置。〉
- 领县二
- 户三千六百五十九 口一万五千七十二
- 领县二
- 洛阳〈二汉、晋属河南。天平初置。〉 缑氏〈二汉、晋属河南。太和十七年并洛阳,天平初复属。有缑氏城。〉
- 河阴郡〈元象二年置。〉
- 领县一
- 户二千七百六十七 口一万四千七百一十五
- 领县一
- 河阴〈晋置,太宗并洛阳,正始二年复属河南。〉
- 新安郡〈天平初置。〉
- 领县三
- 户四百九十 口一千九百一十一
- 领县三
- 新安〈二汉属恒农,晋属河南。太和十二年改为郡,十九年复,后属。〉 东垣〈二汉、晋属河东,后属。〉 河南〈二汉、晋属河南,后属。〉
- 中川郡〈天平初置。〉
- 河南郡〈秦置三川守,汉改为河南郡。后汉、晋为尹,后罢。司马德宗置,后罢。太宗复,太和中迁都,为尹,天平初改。〉
- 领县一
- 户三千六百四十二 口一万四千七百一十五
- 领县一
- 宜迁〈天平二年置。〉
- 阳城郡〈孝昌二年置。〉
- 领县三
- 户三千四十三 口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三
- 领县三
- 阳城〈二汉属颍川,晋属河南,后罢。正光中复属。有少室山、嵩高山、许由墓、启母庙。〉 颍阳〈二汉属颍川,后属。〉 康城〈孝昌中分阳城置。有阳城关、箕山、许由隐窟、刑山、郑子产庙。〉
南青州
[编辑]南青州〈治团城。[43]显祖置,为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改。〉
- 领郡三 县九
- 户一万五千二十四 口四万五千三百二十二
- 领郡三 县九
- 东安郡〈二汉县,晋惠帝置。〉
- 领县三
- 户四千六百四十 口一万六千五百五十一
- 领县三
- 盖〈二汉属泰山,晋属琅邪,后属。有东安城、灵山庙。〉 新泰〈有蒙山。〉 发干〈有𡶄山庙。〉[44]
- 东莞郡〈晋武帝置。〉
- 领县三
- 户九千六百二十 口二万六千五百六
- 领县三
- 莒〈前汉、晋属城阳,后汉属琅邪,后属。有莒城。〉 东莞〈二汉、晋属琅邪,后属。〉 诸〈二汉属琅邪,晋属城阳,后属。〉
- 义塘郡〈武定七年置,治黄郭城。〉
- 领县三
- 户七百六十四 口二千二百六十五
- 领县三
- 义塘〈武定七年置。〉 归义〈武定七年置。有卢山、盐仓。〉 怀仁〈武定七年置。有吴山、魏山、莒城。〉
北徐州
[编辑]北徐州〈永安二年置。〉
- 领郡二 县五
- 户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一 口四万一百二十五
- 领郡二 县五
- 东泰山郡〈皇兴三年分泰山置,属兖州,永安中属。〉
- 领县三
- 户五千七 口一万六千三百八十一
- 领县三
- 南城〈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泰山。有东安城、武城、□石山。〉[45] 新泰〈魏置,晋属泰山,后属。有㠂山。〉 武阳〈二汉、晋为南武阳,属泰山,后改。有颛臾城、蒙山。〉
- 琅邪郡〈秦置,后汉建武中省城阳国,以其县属。〉
- 领县二
- 户九千七百七十四 口二万三千七百四十四
- 领县二
- 即丘〈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缯城、临沂城、即丘城、鲁国山庙、王休征冢。〉 费〈前汉属东海,后汉属泰山,晋属。有费城。〉
北扬州
[编辑]北扬州〈天平二年置。治项城。〉
- 领郡五 县十九
- 户九千八百四十五 口三万二千一百三十九
- 领郡五 县十九
- 陈郡〈汉高帝置,为淮阳国,后汉章帝更名陈国,晋初并梁国,后复,改。〉
- 南顿郡〈晋惠帝置。〉
- 领县四
- 户二千五百二十 口七千二百六十五
- 领县四
- 南顿〈二汉、晋属汝南,后属。有颍阴城、南顿城、汉光武庙。〉 和城〈有高阳丘。〉 平乡〈有平乡城。〉 新蔡〈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后属。〉
- 汝阴郡〈晋武帝置,太和十八年为东郢州,后罢。治社亭城。〉
- 领县三
- 户一千七百九十四 口八千四百九十八
- 领县三
- 汝阴〈二汉属汝南,晋属。〉 宋〈前汉曰新郪,属汝南,后汉改,晋属,后罢,太和元年复属。〉 许昌
- 丹杨郡
- 领县四
- 户二千一百四十四 口七千九百三十一
- 领县四
- 秣陵〈有次水。〉 邵陵 南阳 白水
- 陈留郡〈武定六年置,及县。〉
- 领县四
- 户三百六十七 口七百七十五
- 领县四
- 小黄 宋 雍丘 新蔡
东楚州
[编辑]东楚州〈司马德宗置宿豫郡。高祖初,立东徐州,后陷,世宗初,改为镇,后陷。武定七年复改。为宿豫郡。〉[47]
- 领郡六 县二十
- 户六千五百三十一 口二万七千一百三十二
- 领郡六 县二十
- 宿豫郡
- 领县四
- 户一千六百五十五 口七千三百七
- 领县四
- 宿豫〈武定七年置。〉 新昌〈武定七年置。〉 临泗〈武定七年改萧衍平原、清河置。有东西二竹城。〉 濠夷
- 高平郡〈治大徐城。〉
- 领县四
- 户九百二十 口三千九十六
- 领县四
- 高平〈武定七年改萧衍东平、阳平、清河、归义四郡置。〉 朱沛〈武定七年改萧衍朱沛、修仪、安丰三郡置。有朱沛水。徐君墓,即延陵季子挂剑处。〉 白水〈武定七年改萧衍济阴郡置。〉 襄邑〈武定七年改萧衍馆陶、下邳、梁招、高平四县置。〉
- 淮阳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四
- 户一千六百一十七 口七千二百七十七
- 领县四
- 角城〈武定七年改萧衍临清、天水、浮阳三县置。有昌武城。〉 绥化〈武定七年改萧衍绥化、吕梁二郡置。有单甫城。〉 招义〈武定七年改萧衍恩抚郡二县置。〉 淮阳〈武定七年改萧衍西淮郡七县置。〉
- 晋宁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四
- 户一千二百二十二 口五千二十三
- 领县四
- 临清〈武定七年置。〉 魏兴〈武定七年改萧衍梁兴、临沂、兴义三县置。有鹄城。〉 富城〈武定七年改萧衍下邳、扶风、清河三郡置。〉 招农〈武定七年改萧衍兰陵郡十二县置。有晋宁城。〉
- 安远郡〈武定七年改萧衍安远戍置。治安远城。〉
- 领县二
- 户五百八十 口二千三百八十二
- 领县二
- 钜鹿〈郡治。武定七年改萧衍钜鹿郡六县置。〉 淮浦〈武定七年改萧衍太山郡四县置。有宁浦。〉
- 临沭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二
- 户五百三十五 口二千一百七
- 领县二
- 临沭 招远〈有马微城。〉
东徐州
[编辑]东徐州〈孝昌元年置,永熙二年州郡陷,武定八年复。治下邳城。〉
- 领郡四 县十六
- 户六千二百八十一 口三万六百六十五
- 领郡四 县十六
- 下邳郡
- 领县六
- 户一千一百四十八 口三千七百三十九
- 领县六
- 下邳〈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沂水、巨川神祠。〉 良城〈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柏山。〉 僮〈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 坊亭〈武定八年改晋宁置。〉 栅渊〈武定八年分宿豫置。〉 归正〈武定七年置。有陈珪墓。〉
- 武原郡〈武定八年分下邳置。〉
- 领县三
- 户二千八百一十七 口二万五十五
- 领县三
- 武原〈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彭城,后属。有武原水、武原城、徐偃王墓。〉 开远〈武定八年分良城置。有睹阑山祠。〉 艾山〈武定八年分僮置。〉
- 郯郡〈秦置,汉高改为东海,后汉为国,晋复,武定八年改。治郯城。〉
- 领县四
- 户一千二百一十九 口三千三百八
- 领县四
- 郯〈二汉、晋属。有建陵山。〉 临沂〈前汉属,后汉、晋属琅邪,武定八年复。〉 建陵〈前汉属。有建陵山。郡治。有海王神、白马泽、马岭山。〉 归昌〈武定八年置。〉
- 临清郡〈孝昌三年置盱眙郡,武定八年改。〉
- 领县三
- 户一千五百一十七 口三千五百六十三
- 领县三
- 下相〈前汉、晋属临淮,后汉属下邳,后属。〉 睢陵〈武定七年置。有睢水。〉 归义〈武定七年置。〉
海州
[编辑]海州〈刘子业置青州,武定七年改。治龙沮城。〉
- 领郡六 县十九
- 户四千八百七十八 口二万二千二百一十
- 领郡六 县十九
- 东彭城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三
- 户八百 口三千四百六十九
- 领县三
- 龙沮〈萧衍置,魏因之。有即丘城、房山。〉 安乐〈萧衍置彭城县,武定七年改。有伊莱山神、圣母祠。〉 勃海〈萧衍置清河县,武定七年改。有东海明王神。〉
- 东海郡〈萧衍改置北海郡,武定七年复。〉
- 领县四
- 户一千二百四十二 口五千九百四
- 领县四
- 赣榆〈前汉属琅邪,后汉、晋属。〉 安流〈萧衍置都昌县,武定七年改。〉 广饶〈萧赜置,魏因之。〉 下密〈萧衍置,魏因之。有尧庙。〉
- 海西郡〈萧鸾置东海郡,武定七年改置。〉
- 领县三
- 户八百六十 口三千九百五十
- 领县三
- 襄贲〈二汉、晋属。〉 海西〈武定七年分襄贲置。〉 临海〈萧衍置,魏因之。〉
- 沭阳郡〈萧衍置僮阳郡,武定七年改。〉
- 领县四
- 户一千三百九十七 口七千五百八十三
- 领县四
- 下城〈武定七年置。有浮渎神。〉 临渣〈武定七年置。〉 怀文〈武定七年置。〉 服武〈武定七年置。有武都山。〉
- 琅邪郡
- 领县三
- 户三百五十六 口一千三百七十一
- 领县三
- 海安〈萧衍置,魏因之。有坠屋山、芦石山。〉 朐〈二汉属东海,晋曰临朐,属。萧衍改为招远,武定七年复。有朐城,朐山郡治。〉 山宁〈萧衍北谯郡,武定七年改置。〉
- 武陵郡
- 领县二
- 户二百二十三 口七百三十三
- 领县二
- 上鲜〈萧衍齐郡,武定七年改置。〉 洛要〈萧衍高密县,武定七年改。有武陵城。〉
东豫州
[编辑]东豫州〈太和十九年晋治广陵城。[48]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 领郡六 县十六
- 户三千九十九 口一万一千二十一
- 领郡六 县十六
- 汝南郡〈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 领县五
- 户一千六百二十九 口六千四百八十二
- 领县五
- 南新息〈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北新息 安阳 汝阳 长平
- 东新蔡郡
- 新蔡郡〈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
- 领县二
- 户四百六十五 口一千五百一十三
- 领县二
- 苞信〈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长陵
- 弋阳郡〈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 领县一
- 户一百三十七 口五百三十三
- 领县一
- 弋阳〈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有弋阳城、黄水。〉
- 长陵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三
- 户三百八十七 口一千三百六十三
- 领县三
- 长陵〈萧衍置,魏因之。〉 苞信〈萧衍置,魏因之。〉 安宁〈萧衍置,魏因之。有期思城、孙叔敖庙。〉
- 阳安郡
- 领县一
- 户二十二 口一百三十一
- 领县一
- 永阳
义州
[编辑]义州〈萧衍置,武定七年内属。〉
- 户二百一十五 口三百二十二
颍州
[编辑]- 领郡二十 县四十
- 户三千六百一 口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三
- 领郡二十 县四十
- 汝阴、弋阳二郡〈萧衍置双头郡县,魏因之。〉
- 领县七
- 户一千六百六十五 口六千七十八
- 领县七
- 汝阴 陈留〈萧衍置,魏因之。有高塘陂、蟹谷陂。〉 楼烦〈建义中陷,武定七年复。〉 宋〈萧衍置,魏因之。有荆亭城。〉 弋阳 新息〈太和十九年置弋阳,后陷,武定七年复。萧衍置新息,合弋阳,魏因之。〉 期思〈萧衍置,魏因之。〉
- 北陈留、颍川二郡〈萧衍为陈州,武定七年改置。〉
- 领县五
- 户三百五十一 口一千二百七十二
- 领县五
- 许昌〈萧衍置,魏因之。〉 圉城 雍丘〈有蓬丘、校水。〉 陈留 小黄〈治安阳城。〉
- 财丘、梁兴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四
- 户二百八十三 口一千六十九
- 领县四
- 梁兴〈萧衍置,魏因之。有艾亭丘。〉 财丘 梁城〈萧衍置,魏因之。〉 汝阳〈萧衍置,魏因之。〉
- 西恒农、陈南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三
- 户二百三十一 口八百六十四
- 领县三
- 恒农 胡城〈萧衍置,魏因之。有燋丘雉鲖二陂、神庙。〉 南顿〈萧衍置,魏因之。有闰水、东陵城。〉
- 东郡、汝南二郡〈治牛心丘。〉
- 领县二
- 户一百四十七 口六百二十一
- 领县二
- 白马 济阳〈萧衍置,魏因之。有石历陂。〉
- 清河、南阳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三
- 户一百三十二 口五百五十五
- 领县三
- 清河〈萧衍置,魏因之。〉 南阳 汝南〈萧衍置,魏因之。〉
- 东恒农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三
- 户一百一十九 口四百四十
- 领县三
- 荥阳 阳武〈萧衍置,魏因之。〉 淮阳〈武定七年置。有平陆。〉
- 新蔡、南陈留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一
- 户三百五十七 口一千二百四十二
- 领县一
- 鲖阳〈萧衍置,魏因之。〉
- 荥阳、北通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四
- 户一百七十七 口四百七十二
- 领县四
- 北通 临淮〈萧衍置,魏因之。〉 临沂 汝阴〈萧衍置,魏因之。〉
- 汝南、太原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四
- 户八十七 口四百六
- 领县四
- 平豫 安城〈萧衍置,魏因之。〉 太原 新息〈萧衍置,魏因之。〉
- 新兴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四
- 户一百一十二 口三百二十四
- 领县四
- 安城〈郡治。萧衍置,魏因之。〉 都立〈萧衍置,魏因之。〉 新兴〈萧衍置,魏因之。〉 义兴〈萧衍置,魏因之。〉
谯州
[编辑]谯州〈景明中置涡阳郡,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置州。治涡阳城。〉
- 领郡七 县十七
- 户二千六百一十七 口七千八百二十一
- 领郡七 县十七
- 南谯郡〈司马昌明置,魏因之。〉
- 领县四
- 户四百七十六 口一千七百三十四
- 领县四
- 涡阳〈武定六年置。有北平城、曹操祠。〉 茅冈〈武定六年置。有石山祠。〉 柏桥〈武定六年置。〉 蜀坡〈武定六年置。〉
- 汴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二
- 户二百五十三 口八百二十九
- 领县二
- 萧〈有平阿山。〉 颍川
- 龙亢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二
- 户三百三十三 口一千六十六
- 领县二
- 葛山〈武定六年置。〉 龙亢〈武定六年置。〉
- 蕲城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二
- 户三百二十四 口七百六
- 领县二
- 广平〈武定六年置。有艾平城、黄丘。〉 蕲城〈武定六年置。有蕲城。〉
- 下蔡郡〈萧衍颍川郡,武定六年改置。〉
- 领县二
- 户三百四十 口八百七十八
- 领县二
- 黄城〈萧衍黄城戍,武定六年改置。〉 肥阳〈萧衍宁陵县,武定六年改。有大浮城、石子涧。〉
- 临涣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三
- 户七百九 口二千六十二
- 领县三
- 白掸〈治白掸城。〉 丹城〈治费城。〉 涣北〈有石城。〉
- 蒙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二
- 户一百八十一 口五百四十六
- 领县二
- 勇山〈有丹城、勇山祠。〉 蒙〈郡治。〉
北荆州
[编辑]北荆州〈武定二年置。〉
- 领郡三 县八
- 户九百三十三 口四千五十六
- 领郡三 县八
- 伊阳郡〈武定二年置。治伏流城。后陷,寄治州城。〉
- 领县一
- 户四十八 口二百八十三
- 领县一
- 南陆浑
- 新城郡〈天平中置。治孔城。后陷,徙治州城。〉
- 汝北郡〈孝昌三年置。治阳仁城。天平二年罢,武定元年复。移治梁崔坞。[50]五年陷,□年复。治杨志坞。〉
- 领县五
- 户五百五十四 口二千二百八十九
- 领县五
- 石台〈有平州城。〉 南汝原〈有汝水、石涧水。〉 治城 东汝南〈有石楼山、黄陂、隔陂。〉 梁〈有广城泽。〉
阳州
[编辑]阳州〈天平初置,寻陷,武定初复。〉
南司州
[编辑]南司州〈刘彧置司州,正始元年改为郢州,孝昌三年陷,萧衍又改为司州,武定七年复,改置。〉
- 领郡三 县七
- 齐安郡〈正始元年置。〉
- 领县三
- 保城〈刘骏置,魏因之。有罗山庙。〉 𨞚〈有石城山,有霸山庙。〉 齐安〈正始元年置。〉
- 义阳郡〈魏文帝置,后罢,晋武帝复。〉
- 领县二
- 平阳〈有师水。〉 义阳〈晋属。〉
- 宋安郡〈刘彧置,魏因之。〉
- 领县二
- 乐宁〈有成阳关、[52]鸡头山。〉 东随〈有黄岘关、长平山庙。〉
楚州
[编辑]楚州〈萧衍置北徐州,武定七年改。治锺离城。〉
- 领郡十二 县二十九
- 彭、沛二郡
- 领县三
- 南阳〈有曲阳城。〉 中阳 洛阳
- 马头郡
- 领县二
- 蕲 平预
- 沛郡
- 领县三
- 萧 相 已吾〈有当涂山、荆山。〉
- 安定郡
- 领县四
- 濮阳 临泾 新丰 南阳
- 广梁郡
- 领县一
- 相邑
- 鲁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三
- 邹 砀 鲁
- 北谯郡〈治阴陵城。〉
- 领县二
- 南蔡 北谯〈有苟甫城、[53]龙渊。〉
- 济阳郡
- 领县四
- 乐平 睢阳 顿丘 齐丘
- 北阳平郡
- 领县二
- 阳平 濮阳
- 锺离、陈留二郡
- 领县五
- 燕〈有孤山、白石山。〉 朝歌〈有九山城、黄溪水。〉 零 浚仪 灌丘〈有郡阳城。〉[54]
合州
[编辑]合州〈萧衍置,魏因之。治合肥城。〉
- 领郡八 县十七
- 汝阴郡〈州治。〉
- 领县二
- 汝阴 天水
- 南顿郡
- 领县二
- 南顿 和城
- 南梁郡
- 领县二
- 慎 南高
- 北梁郡
- 领县二
- 北蒙 北陈
- 南谯郡
- 领县二
- 蕲 邵陵
- 庐江郡
- 领县三
- 潜〈有野父山。〉 北始新 南始新
- 西汝南郡
- 领县二
- 安城〈有金牛山。〉 新野
- 北陈郡
- 领县二
- 西华〈有野王城、舒水。〉 阳夏
霍州
[编辑]霍州〈萧衍置,魏因之。〉
- 领郡十七 县三十六
- 安丰郡〈治洛步城。〉
- 领县一
- 安丰〈郡治。〉
- 平原郡
- 领县一
- 清化
- 北颍川郡
- 领县三
- 颍川 邵陵 天水
- 梁兴郡
- 领县一
- 阳夏〈郡治。〉
- 陈郡
- 领县三
- 开 阳夏 鲖阳
- 北陈郡〈治冢山城。〉
- 领县一
- 阳夏
- 扶风郡[55]〈治乌溪城。〉
- 北沛郡
- 领县五
- 沛 曲阳 相 顺 新蔡〈郡治。〉
- 南陈郡〈州治。〉
- 领县二
- 南陈〈治玄康城。〉 边水
- 新蔡郡
- 领县三
- 汝阳 新蔡 固始
- 岳安郡
- 领县二
- 安成 义兴
- 边城郡〈治麻步山。〉
- 领县一
- 史水
- 西边城郡
- 领县三
- 史水 宇楼 开化
- 西沛郡
- 领县三
- 萧 沛 平阳
- 淮南郡
- 领县三
- 淮南 新兴 清河
- 乐安郡
- 领县三
- 新蔡 乐安 颍川
- 南颍川郡
- 领县一
- 谯
睢州
[编辑]- 领郡五 县十二
- 淮阳郡〈武定六年置。〉
- 领县二
- 淮阳〈武定六年置。〉 睢陵〈武定六年置。有马牙城。〉
- 穀阳郡〈治穀阳城。太和中置镇,世宗开置平阳郡。[57]孝昌中陷,武定六年复,改。〉
- 领县二
- 连城〈武定六年置,有豪城、濊水。〉 高昌〈武定六年置。郡治。有项羽祠。〉
- 睢南郡〈萧衍置沛郡,武定六年改。〉
- 领县二
- 斛城〈武定中改萧衍淮阳置。有五丈陂、扶离城。〉 新丰〈武定六年置。〉
- 南济阴郡〈治竹邑城。孝昌中陷,萧衍为睢州,武定五年复。〉
- 领县二
- 顿丘 定陶〈有诸阳山。〉
- 临潼郡〈治临潼城。孝昌中陷,武定六年置。〉
- 领县四
- 晋陵〈郡治。武定六年置。〉 取虑〈州治。〉 宁陵〈武定六年置。〉 夏丘〈武定六年置。有夏丘城。〉
南定州
[编辑]南定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蒙笼城。〉
- 领郡五 县七
- 弋阳郡〈州治。〉
- 领县二
- 汝南 期思
- 汝阴郡〈治汝阴城。〉
- 领县一
- 汝阴
- 安定郡
- 领县一
- 安定
- 新蔡郡〈治新蔡城。〉
- 领县一
- 新蔡
- 北建宁郡
- 领县二
- 建宁 阳武
西楚州
[编辑]西楚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楚城。〉
- 领郡三 县七
- 汝阳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一
- 义阳〈萧衍置,魏因之。〉
- 仵城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二
- 城阳〈萧衍置,魏因之。〉 淮阴〈萧衍置,魏因之。〉
- 城阳郡〈萧衍置,魏因之。〉
- 领县四
- 淮阴〈萧衍置,魏因之。〉 平春〈萧衍置,魏因之。〉 义兴〈萧衍置,魏因之。〉 晈城〈萧衍置,魏因之。〉
蔡州
[编辑]蔡州〈治豫州鲖阳县新蔡城。〉
- 领郡二 县四
- 新蔡郡〈治四望城。〉
- 领县二
- 南赵 新蔡
- 汝南郡〈治白马涧。〉
- 领县二
- 新息 南顿
西淮州
[编辑]西淮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豫州界白苟堆。〉
- 领郡一 县二
- 淮川郡〈州治。〉
- 领县二
- 真阳 梁兴
谯州
[编辑]谯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新昌城。〉
- 领郡四 县十五
- 高塘郡〈治高塘城。〉
- 领县四
- 平阿 盘塘 石城 兰陵
- 临徐郡[58]〈治葛城。〉
- 领县三
- 怀德 乌江 酂
- 南梁郡
- 领县四
- 慎 梁 蒙 谯
- 新昌郡〈州治。〉
- 领县四
- 赤湖 荻港 薄阳 顿丘
扬州
[编辑]扬州〈后汉治历阳,魏治寿春,后治建业。晋乱,置豫州,刘裕、萧道成并同之。景明中改,孝昌中陷,武定中复。〉
- 领郡十 县二十一
- 梁郡〈州治。〉
- 领县二
- 崇义〈有楚城、韩城。〉 蒙〈有马头城。〉
- 淮南郡
- 领县三
- 寿春〈故楚。有仓陵城。〉 汝阴〈有杨泉城、少沟水。〉 西宋
- 北谯郡〈永平元年置。〉
- 领县二
- 安阳 北谯
- 陈留郡
- 领县二
- 浚仪〈有竹城。〉 雍丘〈有曹城。〉
- 北陈郡
- 领县一
- 长平〈有沙陵城。〉
- 边城郡
- 新蔡郡
- 领县二
- 新蔡〈郡治。有太苏山。〉 固始〈有大城陂。〉
- 安丰郡
- 领县二
- 安丰〈有阙城。〉 松兹〈有阙城、阙城。〉
- 下蔡郡
- 领县二
- 下蔡 楼烦
- 颍川郡
- 领县三
- 相 西华〈有泽水。〉 许昌〈有峡石山。〉
淮州
[编辑]淮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淮阴城。〉
- 领郡四 县九
- 盱眙郡〈治盱眙城。〉
- 领县三
- 盱眙〈郡治。〉 阳城 直渎
- 山阳郡〈治山阳城。〉
- 领县二
- 山阳〈郡治。〉 左乡
- 淮阴郡
- 领县三
- 富陵 怀恩〈州、郡治。〉 鲁
- 阳平郡〈治阳平城。〉
- 领县一
- 太清〈郡治。〉
仁州
[编辑]仁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赤坎城。〉
- 领郡一 县二
- 临淮郡
- 领县二
- 已吾〈州、郡治。〉 义城
光州
[编辑]光州〈萧衍置,魏因之。治光城。〉
- 领郡五 县十
- 北光城郡
- 领县二
- 光城〈州治。〉 乐安
- 弋阳郡
- 领县二
- 北弋阳〈郡治。〉 南弋阳
- 梁安郡
- 领县二
- 济阳〈郡治。〉 阳城
- 南光城郡
- 领县二
- 光城〈郡治。〉 南乐安
- 宋安郡〈治大城。〉
- 领县二
- 乐宁〈郡治。〉 宋安
南朔州
[编辑]南朔州〈萧衍置,魏因之。治齐冢城。〉
- 领郡六 县六
- 梁郡
- 领县一
- 新息
- 新蔡郡
- 领县一
- 鲖阳
- 边城郡〈治石头城。〉
- 领县一
- 边城
- 义阳郡
- 领县一
- 义阳
- 新城郡〈治新城。有关城。〉
- 领县一
- 新城
- 黄川郡
- 领县一
- 安定
南建州
[编辑]南建州〈萧衍置,魏因之。治高平城。〉
- 领郡七 县十七
- 高平郡
- 领县四
- 高平 谯 弋阳 义昌
- 新蔡郡
- 领县二
- 新蔡 安定
- 陈留郡
- 领县三
- 陈留〈郡治。〉 京兆 颍川
- 鲁郡
- 领县二
- 鲁 义兴
- 南陈郡
- 领县二
- 南陈 环城
- 光城郡
- 领县三
- 光城 边城 婆水
- 清河郡
- 领县一
- 清河
南郢州
[编辑]南郢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赤石关。〉
- 领郡三 县四
- 定城郡
- 领县二
- 宇娄 边城
- 边城郡
- 领县一
- 茹由
- 光城郡〈治赤石城。〉
- 领县一
- 光城
沙州
[编辑]沙州〈萧衍置,魏因之。治白沙关城。〉
- 领郡二 县二
- 建宁郡
- 领县一
- 建宁
- 齐安郡
- 领县一
- 梁丰
北江州
[编辑]北江州〈萧衍置,魏因之。治鹿城关。〉
- 领郡六 县六
- 义阳郡
- 领县一
- 义阳〈州、郡治。〉
- 齐昌郡
- 领县一
- 齐昌
- 新昌郡
- 领县一
- 兴义
- 梁安郡〈治建昌城。〉
- 领县一
- 梁兴
- 光城郡
- 领县一
- 光城
- 齐兴郡
- 领县一
- 西平
湘州
[编辑]湘州〈萧衍置,魏因之。治大治关城。〉[61]
- 领郡三 县三
- 安蛮郡
- 领县一
- 新化〈州、郡治。〉
- 梁宁郡
- 领县一
- 滠阳
- 永安郡
- 领县一
- 新城
汴州
[编辑]汴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汴城。〉
- 领郡二 县四
- 沛郡
- 领县三
- 萧 颍川 相
- 临淮郡
- 领县一
- 临淮
财州
[编辑]财州〈武定八年置。治豫州鲖县固始城。〉
前件自阳州已下二十三州并缘边新附,地居险远,故郡县户口有时而阙。
校勘记
[编辑]- ↑ 魏晋治廪丘 诸本“廪”字方框或注“阙”。杨校:“《宋志》,〈卷三五州郡志一〉‘魏、晋治廪丘’,则此阙‘廪’字也。”殿本考证、钱、温并云当脱“廪”字。今据补。
- ↑ 野首山 温校:“‘野首’疑‘社首’之误。《史记集解》引应劭曰:山在博县。”按《元和志》卷一0兖州乾封县下有“社首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唐之乾封,即魏之博平。温说是。
- ↑ 领县六 局本“六”作“五”,诸本作“六”。按下只举五县,疑局本是。但上文兖州下称领县三十一,若此作“五县”,就少一县,可能下脱一县,也可能上兖州领县数衍“一”字,今皆不改。
- ↑ 有郈城 诸本“郈”作“郃”。温校改“郈”,云:“《汉志》,〈卷二八下东平国〉‘无盐有郈乡’。”按“郈乡城”见水经注卷二四汝水篇,在无盐、寿张间,温改是,今从之。
- ↑ 二汉晋曰东平 温校:“按《宋志》:〈卷三六州郡志二青州〉‘安平令,六国时,其地曰安平,二汉、魏、晋曰东安平。’此脱‘安’字。”
- ↑ 高阳郡故乐安地刘义隆置 汲、局本“乐安”作“安乐”,百衲、南、北、殿四本并作“乐安”。杨校:“按当作‘西安’,此汉、晋西安县地。”按水经注卷二五淄水篇:“时水北迳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注之。”魏所置高阳侨郡亦见淄水篇,即在系水入时处,故杨云“此汉、晋西安县地”。又温校据《宋书》卷三六州郡志二冀州高阳郡注,云“刘义隆置”当作“刘骏置”。
- ↑ 有薄姑城 诸本无“薄”字。温校:“当作‘薄姑城’,脱‘薄’字。《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薄姑故城在博昌县东北。”按水经注卷八济水篇二:“济水又经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青州乐安国〉曰:‘博昌县有薄姑城。’”温说是,今据补。
- ↑ 菅城 诸本“菅”作“管”。温校:“‘管’字误,当作‘菅’,即汉志〈卷二八上〉济南郡菅县也。”按水经注卷八济水篇二称济水“东北过台县北,东北过菅县南”。此注上即“台城”。温说是,今改正。
- ↑ 有土鼓城 诸本“土”作“七”。杨校:“按汉县有‘土鼓’,〈见《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济南郡。〉逢陵县、长白山均在其东,此‘七’为‘土’之误。”按杨说是,今据改。
- ↑ 有靡沟垣城 钱氏《考异》卷二九云:“当云‘垣苗城’,史脱‘苗’字。慕容白曜传,〈本书卷五0〉既至升城,垣苗、糜沟二戍拒守不下,是二城拒升城不远也。‘糜’‘靡’音相近。”按二城并见水经注卷八济水篇二。“靡”作“湄”,音近通用。但“垣苗”作“垣”或是省称,非必脱文。
- ↑ 有唐城 温校:“疑即‘高唐城’,脱‘高’字。左传注:〈襄十九年〉‘高唐在祝阿县西北。’”按水经注卷五河水篇五云:“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温说是。
- ↑ 治长社城 诸本无“社”字。温、杨并云脱。杨校:“《北齐书清河王岳传》:〈卷一四〉武定六年,讨王思政于长社。《元和志》:〈卷八许州长社县〉长社故城在长社〈原误‘葛’〉县西一里,西魏大统十三年诏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进据颍川,东魏遣将清河王岳率冢十万围颍川,即此城是。东魏颍川郡治长社,颍州当亦治长社,此脱‘社’字。”按温、杨说是,今补。
- ↑ 长合城 杨校:“水经洧水注:〈卷二二〉濩陂水南迳新汲县故城东。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北即‘长舍城’。全氏祖望谓‘长舍’即‘长社’之变,则此‘合’为‘舍’误。”《延昌志》亦据洧水篇谓“合”为“舍”之讹,但以“长舍”非即“长社”,中隔许昌一县,驳全说。按若“长舍”非即“长社”,则不能谓洧水篇作“舍”必是,此志作“合”必误。
- ↑ 有殷汤城 水经注卷二二颍水篇云:“颍水又东迳冢阳城南,竹书纪年曰:孙何取冢阳。”杨疏以地形志“殷汤城”即“㶏阳”,云:“‘溵’与‘㶏’同,‘殷’为‘溵’之省,‘汤’为‘阳’之误。”
- ↑ 鼓城 按下平原郡茌平治鼓城,汉之茌平即魏之碻磝,魏之茌平则徙于碻磝西北。并见水经注卷五河水篇五。此卢县在碻磝南,距鼓城甚远。此志“鼓城”与柳舒、卢子城并列。《寰宇记》卷一三郓州须城县有“柳舒故城”,云:“左传:〈哀二十七年〉晋伐郑,齐陈成子救之,及留舒,去谷七里,谷人不知。”此志卢县之“柳舒”即春秋时之留舒,则此“鼓城”当是“谷城”之讹,亦即春秋时之“谷”。
- ↑ 南清河郡晋泰宁中分平原置治莒城 钱氏《考异》卷二九云:“按晋世纪元,有‘太宁’而无‘泰宁’。考房亮传:〈卷七二〉普泰中,济州刺史张琼表所部置南清河郡。乃知‘晋’字本‘普’字之讹,又衍一‘宁’字耳。”
- ↑ 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延兴五年改为镇景明元年复 按卷七上高祖纪上太和七年正月、卷七下高祖纪下太和十九年十月诏、〈此诏又见《文馆词林》卷六六二。〉卷五七崔挺传太和十八年、卷一一二上灵征志上地震类太和十九年,并见“光州”。疑延兴五年于光州置东莱镇,州实未废,或废而旋复,所谓“景明元年复”当误。
- ↑ 东牟郡 诸本下有注云:“孝昌四年分东郡、陈留置,治雍丘。”钱氏《考异》卷二九云:“‘孝昌’以下十三字当在阳夏郡下,误重出于此。”按钱说是,今删。
- ↑ 牟城 温校:“按牟城已见泰山牟县下,当作‘牟平城’,《寰宇记》,〈卷二0登州〉在蓬莱县东南九十里。”
- ↑ 有抱城 《延昌志》卷二东郡阳夏县下作“杞城”,云:“今本收志‘杞’讹作‘抱’。《元和志》〈卷七汴州〉雍丘县:‘雍丘故城,今县城是也,春秋时杞国城也。’”
- ↑ 有陵有亭 《延昌志》卷二东郡尉氏下作“陵树亭”,云:“今本作‘有陵有亭’谬。渠水注:〈水经注卷二二〉康沟东迳平陆县故城北,建武元年,以不满三千罢为尉氏县之陵树乡,又有陵树亭,汉建安中封尚书荀攸为陵树乡侯,故《陈留风俗传》曰:陵树乡,故平陆县也。”渠水篇此条下杨疏亦以为地形志“有树有亭”下“有”字为“树”之讹。
- ↑ 渠水在大梁城东分为蔡渠 百衲本“渠”作“柒”,南本作“㳿”,北、汲、殿、局四本作“泺”。杨校:“浚仪不闻有泺水,据水经,渠水东至浚仪县。‘渠’与‘泺’形近,此‘泺水’为‘渠水’之误。”按百衲本作“柒”,乃“渠”字残缺,南本“㳿”只右角微讹,痕迹甚显,杨说是,今改正。
- ↑ 二汉晋为灈阳 诸本“灈”作“泸”。温校:“《宋志》〈卷三六州郡志二豫州汝南郡〉瞿阳令,汉旧县,作‘灈阳’。应劭曰:“灈水出吴房,东入瀙。〈见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汝南郡灈阳注。〉说文亦同。盖以水氏县也。‘泸’字讹。”按温说是,今改正。
- ↑ 治中左城 温校:“当作‘中牟城’。隋志:〈卷三0地理志中〉荥阳郡管城县,旧曰中牟,东魏置广武郡。”
- ↑ 有中汤城 延昌志“汤”字改“阳”,引水经渠水篇:〈卷二二〉“承水又东北入黄瓮冢,北迳中阳城西,〈中略〉《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釐侯来朝中阳者也。”杨疏于上引条下亦云地形志“汤”为“阳”之讹。
- ↑ 治密城 诸本“密”作“容”。《延昌志》卷二荥阳郡密县下改“密”,云“今本地形志作‘容’误”。杨校:“志例:县已移治者,于故城则曰有某城;未移治者则云治某城。‘容’与‘密’形近,其为‘密’之误无疑。”温迳改‘密’,无说。按杨说是,今改正。
- ↑ 龙汉赤唐陂 “龙汉赤唐陂”无从点断,疑有讹字。
- ↑ 治蕃城 诸本“治”作“合”。温校改“有”,无说。杨校:“按‘合’当‘治’之误。”按“合”字不可通,与“治”形近而讹,今从杨说改。
- ↑ 治承城 诸本“承”作“永”。温校:“‘永’当作‘承’”,无说。杨校:“隋志:〈卷三一地理志下彭城郡〉‘兰陵,旧曰承,置兰陵郡’。则郡治承城,此‘永’为‘承’之误。”按杨说是,今改正。
- ↑ 七千四百二十四 诸本“七”作“十”。殿本考证云:“‘十’必是误字。”按徐州七郡总数为三万七千八百一十二。除兰陵郡外,六郡数相加为三万三百八十八,则兰陵郡应为七千四百二十四,相加,正得三万七千八百一十二。“十”字乃“七”之讹,今改正。
- ↑ 考 杨校:“‘考’下当有‘城’字,盖后魏置考城于此,至孝昌中,又于故考城置县,因曰‘考阳’。”
- ↑ 离狐 诸本“狐”作“孤”。殿本考证云;“‘孤’当作‘狐’,又注‘有离孤城’,亦误,《汉志》可证。”温迳改“狐”,无说。杨校:“《前汉志》〈卷二八上〉及《晋志》〈卷一四〉并作‘离狐’。水经济水注〈卷八〉称‘离狐故城’,则此两“孤”字皆‘狐’之误。”按“孤”字显误,今改正。
- ↑ 南兖州正光中置 按《墓志集释·寇演墓志》〈图版二二六〉称“时南兖州初开,树基谯墎,屈君为征虏府长流参军”。集释五云:“按魏书范绍传:〈卷七九〉‘中山王英攻锺离败,诏以徐豫二境,民稀土旷,令绍量度处所,更立一州。绍以谯城形要之所,置州为便,遂立南兖。’〈中略〉以世宗纪系元英坐锺离败退除名为民事于正始四年证之,州盖正始年置。演卒于神龟初,则南兖之置在正光前无疑矣。”按“正光”当是“正始”之讹。
- ↑ 口一十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九 百衲、北、汲、局四本“一十一万”作“一十万”,南本、殿本作“一十一万”。按今以所属七郡口数相加正得一十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九,与南、殿本合,今从之。此志记诸州口数字,和所属郡的口数字合计常不符合,无可校正者皆不出校记。
- ↑ 龙亢二汉属沛晋属谯国后罢永安三年复属孝昌中陷兴和中复 按“永安”乃元子攸〈孝庄帝〉年号〈五二八-五三0〉,在孝昌〈五二五-五二七〉后,兴和〈五三九-五四二〉前。不得先称“永安三年复”,又称“孝昌中陷”。疑“永安”乃“永平”之讹。〈永平三年为五一0〉上临淮条称“永平二年置”,龙亢是废县,于永平三年复。
- ↑ 谯郡二汉县属沛晋以为郡 殿本考证云:“谯郡始置于曹魏,不始于晋也,志误。”按晋书卷一四地理志总序、宋书卷三六州郡志二豫州谯郡条并云魏武所置。温校引晋、宋志证此志误。
- ↑ 孝阳 温校“孝”迳改“考”,无说。杨校:“隋志〈卷三0梁郡〉‘考城,后魏曰考阳’,此‘孝’为‘考’之误。”
- ↑ 口九万六千七百五十 百衲本、北本、殿本“五十”作“八十”,局本作“二十八”,南本作“五十”。按今以所属七郡口数相加正得九万六千七百五十,与南本合,今从之。
- ↑ 治东武陵 钱氏《考异》卷二九及温、杨并以为“陵”乃“城”之讹。按魏之胶州,隋开皇五年改为密州。《寰宇记》卷二四密州总序云:“今州理即鲁之诸城也。”诸城县条云:“本汉东武县,〈中略〉后魏置高密郡。”诸城即东武,隋密州治诸城即因袭魏胶州之治东武。“陵”字不当有,乃“城”字之讹。诸家说是。
- ↑ 野艾山祠 水经注卷二六胶水篇云:拒艾水“出县西南拒艾山,即齐记所谓‘黔艾山’也。”温、杨并引上条证“野艾”为“黔艾”之讹。
- ↑ 有石□墓 诸本阙字作“崇”,百衲本空格。温校:“寰宇记〈卷三河南府〉河南县下引戴延之西征记,石崇冢在邙上,与此地不合。”按《晋书》卷三三石苞附崇传,崇被杀,在洛阳,传称后来“葬以卿礼”,自亦在洛阳,且崇为勃海南皮人,无由于安丘有墓。旧本“石”下本阙一字,其为何人不可知,今从百衲本空格。
- ↑ 有丸山 诸本“丸”作“九”。温校迳改“丸”。水经注卷二六巨洋水篇:朱墟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杨疏,熊会贞于此条下有考云:“郦注以‘丹’为正,《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地理志并作‘凡山’;而《史记·五帝本纪》作‘丸山’。自徐广以来诸家,纷纭不一。”今按此志“九”字讹,“凡”“丸”不知孰是。姑从温校改。
- ↑ 治团城 诸本“团”作“国”。钱氏《考异》卷二九云:“按高闾传:〈魏书卷五四〉以本官领东徐州刺史,与张谠对镇‘团城’。刘休宾传〈卷四三〉亦云东徐州刺史张谠所戍‘团城’,领二郡。则‘国城’当为‘团城’之讹。”杨校:“水经沂水注:〈卷二五〉东莞城,东燕录谓之‘团城’,魏南青州治。此尤州治‘团城’之确证。”温校同。按“国”字显讹,今改正。
- ↑ 有𡶄山庙 诸本“𡶄”作“危”。水经注卷二五沂水篇云:“沂水又东迳爆山西。”杨疏:“按《名胜志》,‘爆山’,即《泰山记》所云‘雹山’,音相类。〈中略〉《元和志》:〈卷一一沂州沂水县〉雹山在沂水县西北二十八里。齐乘:‘雹山’一作‘𡶄山’。故《寰宇记》〈卷二三沂州沂水县〉引地形志,发干县有‘𡶄山’。今地形志‘𡶄’作‘危’,误。”温校亦引寰宇记,无断语。按“爆”“雹”“𡶄”音近互称,“危”字显讹,今改正。
- ↑ □石山 诸本“石”上注阙字,百衲本残存似是“洞”字。
- ↑ 治思都城 水经注卷二三洧水篇:“洧水又南迳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杨疏:“按地形志,襄邑治思都城,‘都’为‘乡’之误,当以此正之。在今西华北二十里。”
- ↑ 东楚州司马德宗置宿豫郡高祖初立东徐州后陷世宗初改为镇后陷武定七年复改为宿豫郡 钱氏《考异》卷二九云:“按《隋志》:〈卷三一地理志下〉宿豫郡〈隋志是下邳郡,即此宿豫郡〉‘后魏置南徐州,梁改为东徐州,东魏又改为东楚州。’与此异。”考异卷二八,世宗纪太和二十三年南徐州刺史沈陵外叛条又云:“按是时沈陵据宿豫以叛,则南徐州治宿豫也,而地形志谓‘宿豫郡,高祖初,立东徐州’,似误。太和之世,东徐治团城,不应更置于宿豫也。”杨校:“《元和志》〈卷九泗州〉亦云后魏置东徐州,而水经泗水注〈卷二五〉云:宿豫城,后魏太和中南徐州治。《舆地广记》同。《隋志》、《通典》〈卷一八0泗州〉并谓后魏置南徐州于下邳,始名东徐矣。〈‘始名’上当有‘梁’字。〉宿豫郡句有误。按隋志、通典,东魏为东楚州。此‘武定七年复改’当断句。依志例,‘为宿豫郡’当作‘治宿豫郡’。”按卷六一沈文秀附沈陵传、卷四七卢玄附卢渊传并称陵为南徐州刺史。唯《南齐书》卷七东昏侯纪永元元年称“伪东徐州刺史沈陵降”。考沈陵传,陵在太和二十二年前已官南徐州刺史。疑此州初置本名南徐,太和二十二年改治团城之东徐州为南青州,而改治宿豫之南徐为东徐。不及数月,沈陵降齐,州亦旋废,故魏书犹称其故官。此志云“高祖初,立东徐州”误,“东”当作“南”。但此州曾名“东徐”,见于南齐书、元和志,未必误。“为宿豫郡”当作“治宿豫郡”,杨说是。
- ↑ 太和十九年晋治广陵城 殿本考证云:“‘年’字下当有‘置’字,各本俱脱。”按若谓脱“置”字,则“晋治广陵城”不可解,疑“晋”乃“置”之讹。
- ↑ 北陆 温校作“北陆浑”,无说。杨校:“伊阳郡有‘南陆浑’,此与之对,当作‘北陆浑’。”
- ↑ 移治梁崔坞 温校“崔”改“雀”,云:“今本‘雀’讹为‘崔’。《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坞’,在梁县东北二十五里。水经注作‘梁雀乡’。”按水经注卷二一汝水篇朱谋炜本、戴震本并作“梁瞿乡”,赵一清本改作“雀”。杨疏以为作“瞿”是,赵改非。此志“崔”字必讹,原作“瞿”或“雀”虽难判断,然“崔”字形尤近“雀”,这里疑当作“雀”。
- ↑ 属□州 诸本“属”下阙。按所阙当是“司”字,太和迁都置司州,西至潼关。孝昌立宜阳郡,当分恒农置,应属司州。
- ↑ 有成阳关 温校:“‘成’当是‘武’字之讹。按义阳三关,谓平靖、武阳、黄岘也。《元和志》,〈卷二七安州〉关在应山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按武阳关亦见同书卷七申州义阳县下。温说是。
- ↑ 有苟甫城 百衲本“甫”字残,南、北、殿三本作“苟甫”,汲本、局本作“荷甫”。按水经注卷三0淮水篇:鹊甫水“出东鹊甫谷,西北流,迳鹊甫亭南,西北流,注于洛水”。此“鹊甫亭”即在北谯郡治阴陵城南。杨疏,熊会贞云:“按《初学记》〈八〉引此亦作‘鹊甫亭’。”又引《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定远下废定远县城有“芰蒲塘”“芰蒲亭”,一本又作“艾甫塘”“艾甫亭”,云:“考《名胜志》引《舆地纪胜》,定远县西八十里有‘芍甫城’,并称梁典作‘芍甫’。‘芍’音‘鹊’,疑‘苟’‘荷’‘芰’‘艾’皆‘芍’之误,‘芍甫’‘鹊甫’一也。”按熊考甚详,这里“苟甫”乃“芍甫”之讹,“苟甫”又讹为“荷甫”。
- ↑ 有郡阳城 温校:“‘郡’当作‘邵’。《通鉴》〈卷一四0、四三七七页〉齐建武二年,‘魏主如邵阳,筑城于水上,栅断水路,夹筑二城’。注:‘邵阳城在锺离城北淮水中’。”
- ↑ 扶风郡 按下不记领县,当是脱去。但若本有领县,又超出州领县三十六之数,亦不合。
- ↑ 睢州萧衍置潼州武定六年平改置 南本、汲本、局本“六”作“九”,百衲本、北本、殿本作“元”。钱氏《考异》卷二九云:“武定纪元止于八年,则以为九年者误矣。据下文淮阳、穀阳、睢南、临潼诸郡俱是六年置,则睢州之置亦当在六年。字形相涉,误为‘元’尔。”按《梁书》卷三武帝纪太清元年〈东魏武定五年五四七〉十一月称东魏将慕容绍宗“进围潼州”,即此睢州。攻围在武定五年十一月,如即占领,已在岁末,改名“睢州”,当在次年。此“元年”乃“六年”之讹,钱说是,今改正。
- ↑ 世宗开置平阳郡 杨校:“晋〈卷一五徐州后序〉、宋志〈卷五五徐州〉作‘阳平’,后魏置郡,当因旧名。志作‘平阳’,恐误。”
- ↑ 临徐郡 钱氏考异卷二九云:“‘徐’当作‘滁’。”杨校:“郡领有乌江、酂等县,皆近滁水。‘滁’一作‘涂’,此‘徐’为‘涂’之误。”
- ↑ 有九日山 百衲本“日”作“彐”,北、汲、殿三本作“ ”,并不成字。南本、局本作“日”。按王先谦《校勘记》亦作“日”,今姑从南、局本。
- ↑ 新息 诸本脱此县,百衲本有。按上明云边城郡领县二,无新息便只期思一县,与上文不合。南本以上期思下注“丰城”二字作大字正文,当是以意改,足二县之数,殿、局二本从之。殿本考证反以北本“丰城”二字入期思下小注为误,不知所脱为“新息”。今从百衲本。
- ↑ 治大治关城 杨校:“《元和志》,〈卷二七黄州〉‘大活关’在黄陂县北二百里;《寰宇记》,〈卷一三一黄州〉‘大阔关’在县东南一百九十步。此‘治’为‘活’之误。”
- 548年 (提及)
- 547年 (提及)
- 495年 (提及)
- 494年 (提及)
- 528年 (提及)
- 585年 (提及)
- 499年 (提及)
- 498年 (提及)
- 北齐
- 魏收
- 473年 (提及)
- 469年 (提及)
- 549年 (提及)
- 539年 (提及)
- 423年 (提及)
- 487年 (提及)
- 502年 (提及)
- 527年 (提及)
- 470年 (提及)
- 475年 (提及)
- 500年 (提及)
- 488年 (提及)
- 526年 (提及)
- 501年 (提及)
- 537年 (提及)
- 472年 (提及)
- 491年 (提及)
- 540年 (提及)
- 535年 (提及)
- 525年 (提及)
- 493年 (提及)
- 467年 (提及)
- 497年 (提及)
- 489年 (提及)
- 533年 (提及)
- 550年 (提及)
- 544年 (提及)
- 543年 (提及)
- 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