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國演義/附錄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三國演義
◀上一回 附錄二  下一回▶

  余嘗集才子書者六,其目曰《》也,《》也,馬之《史記》也,杜之律詩也,《水滸》也,《西廂》也。已謬加評訂,海內君子皆許余以為知言。近又取《三國志》讀之,見其據實指陳,非屬臆造,堪與經史相表裏。由是觀之,奇又莫奇於《三國》矣。或曰:凡自周、秦而上,漢、唐而下,依史以演義者,無不與《三國》相仿,何獨奇乎《三國》?曰:三國者,乃古今爭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三國者,又古今為小說之一大奇手也。異代之爭天下,其事較平,取其事以為傳,其手又較庸,故迥不得與《三國》並也。

  吾嘗覽三國爭天下之局,而嘆天運之變化,真有所莫測也。當漢獻失柄,董卓擅權,群雄並起,四海鼎沸,使劉皇叔早偕魚水之歡,先得荊襄之地,長驅河北,傳檄淮南、江東,秦、雍以次略定,則仍一光武中興之局,而不見天運之善變也。惟卓不遂其篡,以誅死,曹操又得挾天子以令諸侯,名位雖虛,正朔未改。皇叔宛轉避難,不得早建大義於天下,而大江南北已為吳、魏之所攘,獨留西南一隅為劉氏託足之地。然不得孔明出而東助赤壁一戰,西為漢中一摧,則漢益亦折而入於曹,而吳亦不能獨立,則又成一王莽篡漢之局,而天運猶不見其善變也。逮於華容遁去,雞肋歸來,鼎足而居,權侔力敵,而三分之勢遂成。尋彼曹操一生,罪惡貫盈,神人共怒,檄之、罵之、刺之、藥之、燒之、劫之、割鬚、折齒、墮馬、落塹,瀕死者數,而卒免於死,為敵者眾,而為輔亦眾,此天之又若有意以成三分,而故留此奸雄以為漢之蟊賊。且天生瑜以為亮對,又生懿以繼曹後,似皆恐鼎足之中折,而疊出其人才以相持也。自古割據者有矣,分王者有矣,為十二國、為七國、為十六國、為南北朝、為東西魏、為前後漢,其間乍得乍失,或亡或存,遠或不能一紀,近或不踰歲月,從未有六十年中,興則俱興,滅則俱滅,如三國爭天下之局之奇者也。今覽此書之奇,足以使學士讀之而快,委巷不學之人讀之而亦快;英雄豪傑讀之而快,凡夫俗子讀之而亦快也。

  昔者蒯通之說韓信,已有鼎足三分之說。其時信已臣漢,義不可背:項羽粗暴無謀,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勢不得不一統於群策群力之漢。三分之幾,虛兆於漢室方興之時,而卒成於漢室衰微之際。且高祖以王漢興,而先主以王漢亡,一能還定三秦,一不能取中原尺寸;若彼蒼之造漢,以如是起,以如是止,早有其成局於冥冥之中,遂使當世之人、之事,才謀各別,境界獨殊,以迥異於千古。此非天事之最奇者歟?

  作演義者,以文章之奇傳其事之奇,而且無所事於穿鑿,第貫穿其事實,錯綜其始末,而已無之不奇,此又人事之未經見者也。獨是事奇矣,書奇矣,而無有人焉起而評之;即或有人,而使心非錦心、口非繡口,不能一一代古人傳其胸臆,則是書亦終與周秦而上、漢唐而下諸演義等,人亦烏乎知其奇而信其奇哉!余嘗欲探索其奇以正諸世,會病未果。忽於友人案頭,見毛子所評《三國志》之稿,觀其筆墨之快、心思之靈,先得我心之同然,因稱快者再,而今而後,知「第一才子書」之目,又果在《三國》也。故余序此數言,付毛子授剞之日,弁於簡端,使後之閱者,知余與毛子有同心雲。

 時 順治歲次甲申,嘉平朔日,金人瑞聖嘆氏題。

◀上一回 下一回▶
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