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傷寒明理論/噦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衄血 傷寒明理論
卷上/噦
 

傷寒噦者,何以明之,噦者俗謂之欬逆者是也,(噎音)近於噦,者但胸喉間氣,塞不得下通,然而無聲也,若噦則吃吃然有聲者是也,噦者成金也,胃受疾故噦,噦也,也,皆胃之疾,但輕重有差爾,虛寒相搏,反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言胃氣虛竭也﹐傷寒大吐大下之後,極虛復極汗出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又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即是觀之,噦﹑皆胃疾可知矣,經曰,趺陽脈浮,則為氣,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之過也,大抵妄下之後,胃虛氣逆,則成噦也,經曰,濕家若下之太早則噦,本虛攻其熱則噦,而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諸如此者,皆下之後,胃虛而噦者也,然者正為水寒相搏,必曰小青龍湯去麻黃附子而可矣,至於噦者,則又熱氣壅鬱,氣不得通而成者也,輕者有和解之證,重者有攻下之候,經曰,有潮熱時時噦,與小柴胡湯者,即是和解之證也,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即可攻下之候也,傷寒至於噦,則病已極也,非若渴煩等輕緩之候,如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陰陽俱虛竭,身體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是言其極也,又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是為真病,其若是者,雖有神醫之術,當斯脫絕之候,又何以措其手足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