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山集 (兪肅基)/卷四
書
[編輯]答尹屛溪癸丑
[編輯]向嘗奉一書。託明允傳往。未及入達。間伏承前月旬後所出辱賜書。仰審閑居味道起處沖福。積年瞻想之餘。其爲欣豁可知。第承以廊底不安。頗有戒心。不審今已乾凈。無可憂者歟。區區旋切貢念。肅基女婚始定於前月十六。因郞家病憂危急。進行於初旬。臨時窘束。怱怱忙忙。餘擾久未定。比稍寧息。家姪與庶弟。俱患時令。一時痛臥。鄕曲無醫藥。晝夜焦心。近數日。幸得大勢回頭。而尙未離危境。種種憂悶。言豈可盡喩。令姪三加時。重違長者之勤速。猥忝賓階。追思可愧。字說與詩律。殊不成語。而卻被奬諭。尤增愧赧。此郞穎敏夙成。甚是後來之秀。可占德門之昌大。令人堪賀。今以指導之責。託之無似之身。則悚蹙不敢當。家姪識解文理。亦不甚鹵莾。將來頗可望。親事期在季夏。而顧今疾病如許。不知其間能得蘇健否也。蒙念問故及之。頃年所賜別紙。因循闕復。流離遷次之餘。又不知藏在何處。前書敢請更煩錄示。日昨始搜得於箱篋間。得以反復紬繹。輒敢悉䟽鄙見。錄在別紙以就正焉。蓋所稟三條。俱是緊要疑難。戒懼若不通貫動靜。則君子體道之功。將有滲漏不周遍之時矣。心與氣質。混而無別。則明德將爲有萬不齊之物矣。人物之性。單指而亦不同。則太極將爲碎碎尖斜之物。而一原之同處。無可論之地矣。此其所爭。不但係於文義之末而已也。迷滯之見。旣未能猝然開惑。則疑當思問。道理然也。伏乞留神覽觀。更與反復條敎。如何如何。千萬憂擾中。草草布謝。只祝險歲。闔內珍衛。副此區區。
別紙敎告。敬悉盛意。甚荷長者不鄙愚陋。與之反復酬酢若是之勤。而顧於鄙見。實有多少疑晦。且以長者精深之見。而猶有未盡乎人言之意者。則亦何可以煩冒爲嫌而不一奉質。以冀卒承明誨也哉。來敎以首章自第一節。已分道之體用。而下數節。亦雙柱立說。爲戒懼愼獨分屬動靜之證。夫中庸一書首尾累千餘言。而約而言之。則不過明道之體用。而君子之體道。亦各有動靜兩項工夫耳。不獨首章然也。鄙雖愚昧。前後讀此。亦旣累百周矣。非全昧乎此者。豈不知第二節專屬未發。第三節專屬已發。則其於上下文勢。尤豈不齊整也。而終無奈章句或問之意有不如此者。朱子之意。實以若作如此說。則其於君子體道之功。有滲漏而不該者故耳。夫道也者之道字。承上節天命率性而言。實兼體用兩義。而朱子釋之曰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則須臾二字所包甚廣。亦兼體用。不但如小註之只貼不覩不聞說者可知也。〈來敎謂不覩不聞。雖是須臾之頃。而亦致戒愼之功。豈仍襲小註說而致誤耶。〉道不可須臾離一句。旣兼體用說。則戒懼之爲統體工夫者。自可推知矣。原子思立言之意。蓋曰道不可以須臾離也。故君子體道之功。無所不用其戒懼。雖至於不覩不聞之時。而亦不敢有忽焉。則夫所謂戒愼恐懼者。語若偏於不覩不聞。而意實貫於所覩所聞也。朱先生實用是意而解之。故章句則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或問則曰日用之間。須臾之頃。持守工夫。一有不至則云云。又曰上言道不可離。而下言君子自其平常之處。無所不用其戒懼而極言之。以至於此也。凡此皆所以明戒懼工夫通貫動靜之意也。今不察此。而只看不覩不聞之屬靜一邊。遂以爲戒愼恐懼者。亦偏於靜而不貫動。則不幾於執文而迷旨乎。且謂無時不然常存等語。亦指未發而言。尤非文勢之所安。夫如是則或問所謂日用之間平常之處者。亦皆指未發而非所覩所聞之謂也耶。其必不然矣。至於第三節。則亦言君子於無時不謹之中。尤所當謹者。在於隱微之中。故必於此而加謹焉雲爾。章句所謂尤加謹焉及或問所稱許多尤字。實有精義存焉。乃其字眼也。惟其尤所當謹者。在於獨也。故上文所論體道之功。非不該矣。而又就其中。抽出而言之。以致反復丁寧之意也。如是解去然後。此尤字方爲有力。今乃平分兩節。以上一節專屬靜一邊。下一節盡占動一邊。而謂君子旣謹於靜時。尤謹於動時雲。則不亦少意味乎。不但此也。獨只是此心方發之初幽隱之地。則其不可盡占動一邊也審矣。上節之戒懼。旣不能通貫動靜。而專在於不覩不聞之時。下節之愼。又只在幽隱之地。而不能盡占動一邊。則是日用平常所覩所聞之時者。獨反見漏。初不與於戒懼之中。而道眞有可離之時矣。此又豈爲文義之失而已乎。若曰自夫此心方發之初。而早已謹之。則所覩所聞之戒懼。包在其中。不妨愼獨之盡占動一邊。則是愼獨二字中。已兼致字意矣。更着致和一段工夫者。不幾於蛇足乎。此愚所以於第二第三兩節。則姑論工夫之有統體零碎。而到致之之功然後。方分動靜也。其說已具於前書。蓋戒懼謹獨。只是此心畏愼之意。故隨其地頭。而或統言或對言。縱橫竪倒。緫不妨於下手之實事耳。若夫章下註存養二字及末章屋漏節舊讀。亦嘗兼動靜。作統體工夫看。恐未足爲戒懼專屬靜一邊之證也。如何如何。至於未發。不可着得偏倚二字。亦不待諄諄之敎。而粗已見得。前書之意。蓋謂若以不覩不聞屬靜之初。而爲攝用歸體之際。則不妨此時容有偏倚者存焉。而旋又曰未發有層級之論。恐非朱子本意。至其下縷縷爲言者。猶恐未發之有偏倚。而來敎卻謂愚以不覩不聞。旣以爲未發而猶謂有偏倚。此則爲有病痛底。未發義理大錯。竊恐長者於此未能盡乎人言之意也。然此一段文義。彼此所論。幾皆符合。則枝葉所係。正不須呶呶爲說也。但章句自至二字。恐只以工夫之從淺入深言爲是。若使不覩不聞與至靜之中者。爲兩等時節。則或問上雖言自其不覩不聞之前雲。而下豈不更提至靜字耶。條辯蔡虛齋所謂工夫有淺深。動靜無優劣者。恐爲得之。此亦詳在前書。幸更留神也。至於心與氣質之說。係是十分精奧。來敎所謂此實心學原頭。不可草草了當者是也。前書所稟。自謂粗提綱領。其意無甚難見。而及讀批誨。一切相反。卻成燕越。甚矣講論之難契也。來敎謂心之靈昭不昧。活化不測者。論其大體。舜跖賢愚之一般。此則然矣。而但其下卽反其辭曰所稟之淸濁。旣各不同。則其所謂精爽者。亦各言所稟之精爽也。稟淸者之精爽。與稟濁者之精爽。不能無異。而美惡相雜。分數等差。千百其狀此一段。則有可以商量者。夫以精爽之靈昭活化者。與所稟之淸濁美惡者。謂雖是一氣。而有精粗本末之殊。故稟濁稟惡者。則其精爽。卻爲惡濁所蔽拘。而不能如聖人之心淸明純粹則可也。今盛意旣以心爲氣質。而淸濁美惡有萬不齊雲。則淸濁美惡之相雜者。尙有美者淸者在。猶可說也。其全稟惡濁之氣者。將無精爽之可言也。夫旣曰惡濁。則尙可以靈昭活化稱之也乎。夫如是則安在其大體之爲舜跖賢愚之一般也。此恐少矛盾矣。如何。若曰惡濁而猶自靈昭活化。靈昭活化而終是惡濁。則豈淺見之所及也哉。來敎又謂聖人之睿智。衆人之強柔不同。果不由於此心之不同。而一皆軀殼血氣之爲使耶雲。而其下雜引中庸或問論心字及孟子程朱所說才字之義。以爲心卽氣質之證。此亦有可商量者。原來不獨性有本然氣質之殊也。心亦有兩箇般㨾。觀於語類以神明不測之心與肺肝五臟之心。指別言之者。可見矣。夫神明不測之心。卽本體之心。而孔子所謂操存舍亡者也。肺肝五臟之心。卽血氣之心。而朱子所謂可用藥補者也。夫本體之心與血氣之心。雖同是一氣。而其精粗本末之分。則有不能無辨者。故本體之心。氣之精也本也。而聖凡之所同。明德所以得名也。血氣之心。氣之粗也末也。而賢愚之攸分。氣質所以得名也。二者之間。其界分故自不同。而人之所以靈貴於萬物。可以參天地贊化育者。在於神明不測本體之心。而不在於淸濁相雜血氣之心。故從上聖賢之論心者。只就本體之心言之。而其於血氣之心者。有未數數也。今愚之所論心字。卽所謂本體之心者。而執事所論心字。以愚觀之。只是血氣之心也。宜乎其牴牾而不合也。本體之心。固貴於血氣之心。而其或有時而昏明。有時而善惡者。實由於血氣之淸濁粹駁。故聖人之睿智。不爲所拘。而並血氣皆淸。能全其本體之明者也。衆人之剛柔。被其所拘。而多出於血氣之作用。又不特本心之氣有剛有柔而已也。然剛柔之說。又是別也。鄙亦何嘗以爲心不可以剛柔論耶。心固聚五行精英之氣。則其木之氣當柔。金之氣當剛。而以其爲是氣之精也本也。故其爲物。至精至粹。着不得一毫濁駁。是乃張子所謂湛一之氣。栗翁所謂本然之氣也。人之所以爲人。專在此處。則固不可謂聖人之獨得而衆人莫與也。亦不可謂聖人之精爽。獨能有淸無濁。有粹無駁。而衆人之精爽。卻有濁駁之相雜也。夫如是則凡人氣質之淸濁美惡。當論於血氣之心。而不當論於本體之心者。豈不較然矣乎。孟子曰氣體之充也。體之充者。非血氣而何。或問浩然之氣與血氣何別。朱子曰只是一氣。義理附於其中。則爲浩然之氣。不由義理而發。則只爲血氣。然則所謂血氣者。又豈可以小看乎哉。至於孟子所說才字。只就其本心之用而言之。故曰才無不善也。程朱所說才字及中庸或問所論心字。又以本體之心。兼血氣而言之。故或曰才有善惡昏明之別。或曰惟聖人之心。淸明純粹。此正如論性之以單指兼指而有別也。程朱所說才字。若單指本心之用言。而謂有善惡昏明之別。則是孟子所謂才無不善者。全是失實之言。可但以不備目之乎。中庸或問所論心字。若不並指血氣之心而言。則必着虛靈神妙等字然後。方爲訓此心之本色矣。又豈但曰淸明純粹而已乎。來敎謂鄙說之據而主張者。專在於大學章句誠是矣。章句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云云。則此德之爲人人同得。不以聖凡有間。而其爲體。又不過以本心之統性情而言者可知也。其下卽承之曰但爲氣稟所拘云云。則所謂虛靈不昧與氣稟者。其果同乎否乎。勿論義理如何。卽其文勢語脈之間。而其爲同爲異。必有能辨之者矣。若如盛意。此虛靈不昧者。乃爲有萬不齊之物。則是自其說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十四字之間。而已有淸濁美惡之殊矣。其下更說但爲氣稟所拘雲者。不亦贅乎。若曰虛靈不昧云云。以心之好處而大體說。氣稟所拘云云。以心之不好處而細分說雲。則是明德之義。必合是兩節然後方備也。又不知成何文字體要乎。不但此也。先生所論心之體段之全。莫備於正心章或問。而今不暇徧擧也。只擧最初一句而問之。曰人之一心。湛然虛明。如鑑之空。如衡之平。以爲一身之主者。固其眞體之本然。〈或問說止此。〉苟使此心。若雜一毫濁底。則還下得湛然虛明字。得乎否乎。若雜一毫惡底。則還下得鑑空衡平字。得乎否乎。此愚之所欲聞者爾。來敎謂苟非上聖淸明純粹之稟。其爲靈覺。亦不能十分盡到。而少涉惡濁。又謂雖衆人惡濁相雜之心。亦自活化不測。夫旣曰靈覺。則不可謂之全是惡濁。旣曰全是惡濁。則又不可謂活化不測。故雖以執事主張心卽氣質之說甚力。而於此猶不免輕輕下語曰不能十分盡到。曰少涉惡濁。曰惡濁相雜。然氣質之稟。固有全濁而無一分淸者。全惡而無一分善者。未知此氣還可謂之靈覺而活化不測否乎。若於此明示一言可否。則愚可以解惑矣。至於以目之光明。比心之精爽。而以爲心有不齊之證。則尤不敢聞命。孟子於此已有大體小體之訓矣。今以兩者比並較量。故自不侔。而亦有可商者。今且就目之所稟之氣。論其精粗本末。則睛瞳所成者。血氣之粗也末也。精彩所照者。神氣之精也本也。精彩所照之有不同者。固由於血氣之稟有不同。而非精彩之中有淸有濁。有萬不齊也。此如本心之昏明善惡。固由於血氣之淸濁粹駁。而非靈覺上面。淸濁雜而善惡混也。如是言之。果可爲心有不齊之證乎。若夫朱子比理有跡。比氣又靈之訓。實爲心不可便以氣質當之之明證。雖來敎。亦謂心較他軀殼之氣。卻靈矣。則其不可以濁駁目之也亦明矣。愚所以引之者。其意亦欲明其心之氣實與充滿百體。而惡濁相雜之氣。不可混而無別而已。鄙之爲說曰心與氣質。雖同是一氣。而但有精粗本末之分。故以爲心卽氣質則不可也。何嘗謂心不可謂氣也耶。來敎以如高明說。則心乃非理非氣。而別爲中間一物見詰。此亦恐未爲能盡乎人言之意者也。所引中庸章句鬼神之說。正好爲鄙說之證。陰陽之靈處爲鬼神。不可便以陰陽爲鬼神也。猶氣之精爽處爲心。不可泛以氣質爲心也。今若求心於氣質之外。則是猶論鬼神於陰陽之外也。固不可也。鄙之爲說。則曰就氣質上。指其精爽處爲心。則亦何異於就陰陽中。指其靈處曰鬼神也。若如盛意。以爲氣質卽心。則是便以陰陽爲鬼神也。其可乎。所引農巖之說。旣曰栗谷之說如彼。吾之說如此。則以淸濁而論心。自是栗谷之說。非農巖之說。而來敎必欲合而一之者何也。且栗谷此說。當是兼指血氣之心而言。如程朱之說才字耳。故曰心有淸濁。何得爲本心。爲氣質之證。而發者氣之氣。淸氣濁氣之氣。又何以必知其單論本體之心者耶。似此援引。恐皆未足以開愚之惑矣。至於末段所諭人物理不同之說。尤覺幽眇。此蓋創聞於執事矣。來敎所論鄙說。多非其本意。雖被見處灑然之奬。而亦非幸也。鄙說大意。不過以爲道之乘機發見。雖各不同。而初非和氣之物。故其本體則未嘗不同。以斥和氣言道者之非而已。何嘗以爲理雖單言而無害於各異耶。夫從上聖賢論人物之性者。其說多端。而朱子所論一原異體之說。盡之矣。所謂一原者。單指其本然言。故曰理同。所謂異體者。兼指其氣質言。故曰理絶不同。理之不同者。非理之本然。乃氣之爲也。故雖在異體之中。而若單指其本然之理而言。則亦未嘗不同也。今之論者。徒據異體上。論其不同之理。而更不究其單指之理。初未嘗不同者存焉。則其於人物之性同異之際。宜乎擧其一而廢其二。見其末而忘其本也。不謂以執事高明精密之見。而猶且瀾漫於彼說也。愚請得以條稟而質之。惟執事察焉。來敎謂禽獸草木形氣旣各不同。則雖初不和氣。而單言其所囿之理。亦各異。夫形氣局而理各異者。是則異體之性。兼氣質而言者也。何得謂之單言乎。又謂旣不和氣而單言之。則卽本然之性也。耕馳飛躍之性。雖自不同。而不害爲各循之天命。何乃於禽獸草木。而必曰仁義禮智然後。始可謂本然之性耶。旣曰單言而爲本然之性。而旋曰不同。則是分明以單指之理。本然之性。爲隨物而不同也。夫單指之理。本然之性。而猶不得同。則所謂理同者。果指何物而言耶。且天下亦安有不本於仁義禮智而可以爲本然之性者乎。又謂物各成性。而理一本色元自在。氣之正而理亦正。氣之偏而理亦偏。其正其偏。非理之局也。氣之局也。故正之理而若移之偏則亦偏。偏之理而若移之正則亦正。非如氣之局而無所變者。此乃理之通處。〈來書止此〉夫理通氣局四字。發自栗翁。而其意蓋曰人物所受之理則同。而人物所稟之氣則異也。飛潛動植。氣雖局定。而渾然太極。無乎不在。則雖在其氣之局處。而若單指其理而言。無彼無此。無間無隔。是乃所謂理通也。今盛意旣以單指之理。亦隨物而各異。則是此理之在氣局之中者。雖不和氣而言之。已自不同矣。若是者徒見其氣之局而已。烏在其理之通耶。且單指之理。旣在氣中。而亦不免於有正有偏。則是已失理一本色矣。亦安得謂正之理而移之偏則偏。偏之理而移之正則正也。鄙之爲說曰牛馬鳶魚。固有耕馳飛躍之不同。而若所謂道者。就耕馳飛躍之中。單指其所乘之理而言也。誠使在牛之理。乘馬之氣而發。則亦當爲馳。在馬之理。乘牛之氣而發。則亦當爲耕。以之鳶之飛也魚之躍也。莫不易地皆然。則此可以見理之初無不同。而道未嘗雜乎氣也。苟果雜氣也。則在彼在此。宜有一定而不相通。顧安得以通活無間隔。如前之說哉。〈鄙說止此〉未知此果如盛說之意乎。又謂今若只見成性之各異。而覷一理本同底不得。則亦何足以盡性命之原哉。此論甚當。徒見異體之理而不見一原之性。徒知氣質之異而不知本然之同。則果不足以盡性命之原。而今盛意旣以單指之理本然之性。作隨物不同底物事。則將於何而見其理一本同底耶。是未可知也。又謂高明之意以爲馬牛鳶魚。皆受一原之理。理同則性同。性旣同則仁義禮智是性也。本無人物之殊。而至其發用然後。耕馳飛躍。與愛敬宜別者不同雲爾。此蓋高明只知人物之氣。發用則異。故所乘之理。隨氣各異。而不知人物之氣。已自稟初而異。故不待發用。而其所囿之理。隨其位分。亦已不同矣。〈來書止此〉夫天下之理。莫不體同而用異。性之一原。當論於體也。道之萬殊。當論於用也。性之體發而爲道之用。性旣同則道宜無不同。而以其乘氣流行。着於事物。故道不得不萬殊也。雖則萬殊而非理之不同。乃氣之不同。故就其乘氣流行之中。單指其理者爲道則固未嘗不同。故朱子曰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觀於此則不獨性同。道亦同可知也。且仁義禮智之爲性。人與物旣同。而四者在人則發而爲愛敬宜別之用。在物則發而爲耕馳飛躍之用者。以其乘氣流行而發見有不同焉耳。誠使善觀者。卽其不同之中。認取其氣像意思。則夫所謂耕馳飛躍者。何莫非仁義禮智之發。而與所謂愛敬宜別者。畢竟同歸於一般也。要須同中見其有異。異中見其有同然後。方可以絶滲漏無病敗。而不迷於大本之一原矣。今來敎之論鄙意處。只論其體同用異處。而不論其用之異者。又未嘗不同之實。則無乃擧其半而逸其半乎。鄙見則實不但如此而已也。且所謂人物之氣異。故不待發用。而所囿之理不同者。愚則曰氣質之性。而執事則曰本然之性也。然旣曰本然之性。而猶且不同雲。則是不獨道不同也。性亦不同也。何其與朱子所謂性道同者相反也。又謂體循於用。用循於體。今以耕馳飛躍者。謂不由於耕馳飛躍之本性。而必循夫仁義禮智之性。不知耕者卽循夫仁耶義耶。馳者亦循夫禮耶智耶。飛者潛者。果亦於仁義禮智。何所當耶。道者性之用。而道與性不相該。則成甚箇義理耶。〈來書止此〉執事之言及此。實愚意望之外也。夫性理之說。雖若難究。而本然氣質餘外無地。單指兼指窠窟盡見。單指本然而論性。則不惟牛馬鳶魚之性與人同。卽一草一木之性。亦莫不與人同也。兼指氣質而論性。則又不惟牛馬鳶魚之性與人殊。卽人與人之性。已自千萬不齊矣。今來敎所謂耕馳飛躍之本性者。愚未知以單指本然者言耶。抑以兼指氣質者言耶。若是兼指氣質而言。則固有人物彼此之殊。而如果單指本然而言。則謂與仁義禮智之性差殊觀者。愚未知其爲何說耶。且所謂仁義禮智者何物也。卽金木水火之氣所載之理也。理不出於健順五常。氣不出於陰陽五行。故雖天地之大塵芥之微。而論其所以爲物之理氣。亦不過曰二五而已。天下固無舍五行而爲氣者。則亦安有外五常而爲理者哉。此其說已具於中庸首節章句或問及大學首章或問中。而朱子又嘗曰是性也。不獨己有。人亦也有。不獨人有。物亦也有。此可以見凡有形色貌象於天地之間者。莫不有此仁義禮智之性也。誠以舍是則無可以言性故也。但此仁義禮智者。於人則全而於物則偏。於人則易見而於物則難見。故牛馬鳶魚之耕馳飛躍。其爲仁義禮智之用者。固不如在人而爲愛敬宜別之親切易見。然其實何嘗外此四者。而別占一理窠坐也哉。執事必欲聞其說。則愚當曰馬之馳鳶之飛屬乎陽。牛之耕魚之躍屬乎陰。陽之理曰健。而健又細分之則仁也。陰之理曰順。而順又細分之則義也。然則馬馳鳶飛。不妨謂之循乎性之仁也。牛耕魚躍。不妨謂之循乎性之義也。亦何憂道與性之不相該也耶。且所謂牛耕馬馳雲者。亦以其當然之道最親切者言也。固非謂別有耕之馳之之理。爲性於四者之外。而亦非謂只此耕馳之外。無他可指之理也。且如牛之舐犢。馬之戀主。其爲仁義之發。尤爲分曉。而草木之榮悴開落。亦可見仁義禮智之氣像意思。則天下之物無性則已。有性則安有舍是四者而爲性者哉。愚願執事勿低看此仁義禮智。言理則必以四者而統之。亦勿高看此仁義禮智。語物而亦以四者而該之。且於事物之理。只取四者之氣像意思。而不必切切然求之曰仁耶義耶禮也智也。或問筆亦有仁義否。朱子曰小小底。不必分仁義。如使筆無仁義之理。則朱子當曰不可言仁義可。但曰不必分而已耶。今於其偏塞者。欲求其如正通者之發見親切而不能得。則乃曰物之性。不可以仁義禮智爲言。是豈善言理者哉。且如執事之言。此耕馳飛躍者。旣不屬於仁義禮智。則是牛馬鳶魚所稟之理氣。當在於健順五常陰陽五行之外也。未知耕馳飛躍者。旣非仁。又非義。旣非陽。又非陰。而別稟何理何氣而爲物也耶。且在牛之理。只可曰耕而已。在馬之理。只可曰馳而已。則彼舐犢戀主之心。必有其所自發之原。未知於耕之之理馳之之理外。當別占一理而爲性也耶。抑無所本而自生出來耶。如執事之論。必居一於此矣。大抵來諭反復爲說多端。而語其大致。則不過曰理旣墮在氣中。則雖不和氣。而言其本然之理。亦不相通。故在物之理。只得爲其物之理。而不得與人之性同。夫旣墮在氣中而自爲一理。則是乃氣質之性也。何得爲本然之性也。夫旣單指本然而爲性。則當是朱子所謂通天下一性。又何得爲不同耶。是進不得爲本然之性。退不得爲氣質之性。而別爲一性於本然氣質之外也。是豈性也哉。且單指其本然之理。而猶不得相通。則只見其氣之異耳。於何而見其理之同耶。若曰人物成性之後。只可言異體之理。而不可言一原之性。則是欲擡論一原於稟生之前也。此卽彪德美之論。而朱先生辨之詳矣。且果如此。則張子當曰命者萬物之一原也。何可曰性者萬物之一原耶。且氣質之性之外。有本然之性。本然之性外。又別有一原之性。則性果是三層物耶。且人物之理。墮在氣中者。旣不得相通而自爲一理。則在天之理。亦未嘗有不在氣中而懸空獨立之時。何者。在陽之理。爲健而異於順。在陰之理。爲順而異於健。以之元亨利貞。皆各自爲一理。而俱不得相通。則所謂一原者。當論於何處耶。若於此的示一言可否。則愚可以開此惑矣。夫此人物之性同異之論。所由起遠矣。固非造次所可罄。亦非筆舌所可爭。而如今來敎之雲。則迷滯之見。未能猝然開惑。略䟽所疑而奉質如右。伏乞執事恕其僭妄。而幷與開示。乃荷大賜。千萬之祝。
答尹屛溪辛未
[編輯]天時向暖。伏惟履道起居。神相萬福。區區瞻溯。日以勤止。前夏下狀。敬悉多少敎告。所以眷顧收遇於薰沐之末者。極其隆摯。苟非長者愛予之深至。何以及此。伏讀累周。感幸難狀。而承拜之日。卽遭庶母喪。擧家奔避。悲擾畏約。直至秋末而少靜。然宿患喘症。遇寒添㞃。出沒人鬼。去死如隔紙者。殆半年之久。凡干酬酢。一切廢卻。尙不得奉一書以謝盛意之萬一。時於病裡。忽然起思。不覺凜然悚恐。如負大罪。雖以雅度之廣大。敢冀有以俯諒而曲恕耶。竊想已在斥絶之科矣。賤疾祟於胃虛而痰盛。夜則喘喘。辛苦萬狀。少有動作。輒見虛汗遍體。氣急欲絶。以故戶庭出入。亦不得如意。家廟廢晨謁禮。先世祭祀。不敢爲參過計。親戚知舊之喪。吊問禮數。都置之相忘之域。如是而尙可備數於人類中耶。自念十數年來。奔走汩沒於祿仕之途。舊業荒廢。尤悔山積。及此罷官閑居。所宜收拾晩暮。爲息補黥劓之地。而卻被病魔所困。無以自力。是亦命也。謂之何哉。癃疲之狀。本不宜仰凂崇聽。而欲述目前光景。自爾覼縷至此。寫畢覽過。宛然一箇病錄。長者見之。想亦一笑而一憐也。病中不得尋理生面文字。卻將大學。早晩閑看。其中有一二疑端。錄在別紙。伏乞詳賜剖敎。以祛蒙蔽也。南塘喪事。實關斯文厄會。伏惟悲悼。難爲懷也。溫宮入對時恩禮曠絶。士類聳聽。而末後一䟽。重觸天怒。致有權輿之不承。此卻可歎。然森然斥扶之嚴。足以有辭來後。他亦不須言也。申嚴甫見鄙病。謂多服人蔘。尙可責效雲。而無力可辦。請思其次。命以溫中之劑百餘貼。已服數十貼。而姑無動靜。此亦難繼。不免中輟。然邇來暄淑。稍覺有一分生意。搜篋得盛札讀之。如奉雅誨。試檢其月日。恬然歲且周矣。不勝慚忸而面發赤。亟力疾取筆書此。以謝逋慢。神昏手掉。不能盡所欲言。自餘惟祝爲道保重。以幸士林。
答申明允暻○辛卯
[編輯]所諭論孟疑義。謹聞命矣。夫子所謂器小之小字。固是褊淺卑狹之義。而其氣像意思。與君子之儉簡貧約者看見。甚不相遠矣。蓋當時王伯之辨不明。世之人方且靡然以仲爲大聖大賢而無敢瑕者。一聞器小之說。或者謬見。旣不能究見聖人之意。而心已偏了。褊淺卑狹者則直是意所不到。故乃以其相似之好題目。擧而請問。拖至於不儉之爲禮。而兩皆見斥然後。遂不敢復言矣。今只見得褊淺卑狹與儉簡貧約者氣像相似處。則義自瞭然矣。如何如何。至於曾子之說。則去亂之際。屬人之辭也。其意蓋曰備守牢固。毋使冦入我室而毀傷其薪木也。大抵薪木被傷則冦入室矣。冦入室則豈非可憂耶。此又非有意眷眷於薪木也。蓋雖如薪木之微者。亦不被傷。則其冦之不入室可知。只是尋常警戒之意也。恐不必深致疑也。妄意如此。不審高明以爲如何。必多不中。乞賜擿敎。
答申明允
[編輯]竊味來敎。意欲廢尋訪絶來往。只去讀書窮格。此意甚切。非悠悠者所堪聞也。然區區輒妄有言。惟明者察之。肅基之從遊淸範。亦旣久矣。冗故紛汩。雖未能亟往亟來。愚陋無聞。又未嘗偲切講討。而對其人。斂袵興慕。見其書。諷誦開警。幾覺一副當鄙吝之消落。損於兄者必有之。而益於吾則大矣。今欲廢往絶來。不與交遊。則如肅輩損固不足爲有無。世之君子若古人所謂責善輔仁者。並以廢之。則區區過慮。不能不爲高明懼之。子思子曰博學而審問之。夫學不博而問。問而不審者。固吾儕之所當戒。朱先生有言不可謂博學時未暇審問。審問時未暇謹思。今但學而有疑思。思而不通然後。問於人講於人。以求至當。則庶不失兩夫子之旨矣。若未十數年讀書前。便不與朋友往來。必待十數年讀書然後。始欲與之往來講論。不亦遠乎。朋來友往。又好相觀以善。不獨講學一事而已也。況日月如流。人事難聊。從師問友之事。正宜及時。不可忽也。如何如何。來敎意非不切。而亦似失之太快。故見愛之深。不覺煩縷至此。悚息悚息。
答申明允
[編輯]示諭縷縷。足見端居硏究之功。欽歎之餘。深荷不鄙。俯問之盛意也。別紙秋江說。誠如來諭。多不可曉。而其辨則來說已自得之。更容何喙。然旣辱俯問。不敢默默。略此布聞。幸垂察焉。蓋孔子明說出入無時。惟心之謂歟。何以言心無出入耶。且如今以嚴肅整齊。齋莊端一。持守檢防。交致其功。則此心常在於腔子之內。雖日用之間。應萬事之理。思千里之外。卻只在此而應。在此而思。及事應旣已。則又澹然虛明。寂然淵靜。是則所謂操存而入者然也。其不能然而昏昧放逸。任其自運。則其事物之來。摎擾紛亂。旣不能使物各付物。雖事去物往。亦常馳騖流揚。天飛淵淪。而走作於腔子之外。一身無主。萬事無綱。是則豈非捨亡而出之云乎。今秋江之說。其指意歸宿。專在於心不受邪一語。做成許多說話。故云纔出諸身而便斃矣。其意蓋以捨亡而出者。爲此心掩於私慾之致。而不可便以爲惡也。殊不知所謂捨亡而出者。正以其中之所主者慾。故心亦流於不善。而致得如此走作也。此雖非心之本然。亦何可不謂之心也。況其所謂亡者。豈眞其枯死牿亡。所謂出者。亦豈是深逃遠遁。而便皆無與於己耶。然則其所謂出身便死者。愚恐其察之未精。而憂之太深。慮之太過也。其所引醫書心不受邪者。實是創聞。朱子之言曰心體固本靜。然亦不能不動。其用固本善。然亦能流而入於不善。夫其動而流於不善者。固不可謂心體之本然。亦不可不謂之心也。惟此一語。可謂此說之斷案。何用多言。蓋此所謂心不受邪者。若兼說體用。已不能無病。若只說體而已。則又豈不偏耶。至於鄭先生心遊千里。卷在腔子之說。以愚觀之。說出入兩字。儘是精約。雖明者所謂不及之病。亦未見其必有。而秋江便詆以以辭害義。蓋秋江之看岳陽之說。出字必以離形遠遁。無與於己疑之。故便詆之以此。而其實不知自家之看岳陽說。已先以辭害義。此正眉睫之見也。此餘所可論者非一。而玆不能盡。都留面講。區區之見。妄意如此。不審高明以爲如何。如有未當。擿其病處。還以砭敎爲企。
答申明允問目丁酉
[編輯]第一條
[編輯]鄙亦嘗以明德爲合心性情之名。近更看得章句立言之勢。則似是專以心言。而性情特在所統之中耳。蓋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雲。則所謂明德體段。不過恁地。而具衆理應萬事之上下。特下一以字及者也二字。則便見得此虛靈不昧者。乃能具衆理應萬事也。其文勢主客。本自分明。蓋明德卽是虛靈不昧。虛靈不昧卽是心。而心統性情。故遂備言其體用之全。有如此雲耳。初非有意於兼說性情也。如此看。未知於尊意如何。
第二條
[編輯]正心之心。專以用言爲是。蓋正者正其不正也。若心之體則平衡空鑑。本自至正。又何用於正之乎。惟其好樂忿懥之用。或有不得其正者。故須待別着工夫而正之耳。來諭所謂體不虛體不實雲者。恐非常醜差。
第三條
[編輯]絜矩之義。朱子嘗曰上下前後左右。做七箇看便見。若以此意。看此兩圖。則方始分明。蓋畫紙爲圖而示人。則上下前後左右凡六面。其勢不容排鋪於一圖。故爲此兩圖。使之合看也。側圖者當竪看也。地圖者當橫看也。今以側圖竪之於地圖中央而見之。則側圖之前後。與地圖合。而並側圖上下及地圖左右與己。恰作七箇人。所謂合而觀之。則方正之形。隱然在目中者。不過如此。要在以意會之耳。
第四條
[編輯]此段所論。或說爲是。蓋中者體也。而天地卽統體說者。故配之。和者用也。而萬物卽就天地之中。言其功用者。故配之。看章句以天地之心釋天地。以天地之氣釋萬物。則其分屬之意瞭然矣。
第五條
[編輯]此段所詢。鄙舊讀中庸時。亦嘗有私自箚錄者矣。饒說辨疑。退,栗,沙溪三先生論之詳矣。而愚意則栗,沙之非之當矣。蓋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夫以大本之中。爲體爲內。中庸之中。爲用爲外。猶有未精。今以中和與中庸之中。分體用內外。此甚不然。雖德行之說。深得游氏朱子之意。不可易也。而退溪乃以德行對性情言爲說。是則不唯失饒氏之意。其於游氏之說。亦不相通。尋常未敢曉矣。
第六條
[編輯]凡古來圖象。各有意義。河圖自河圖。洛書自洛書。太極圖自太極圖。要在看得活絡。不必引此合彼。將東配西。輒疑其不相似也。然今以河圖觀之。則三八木在東而爲陽動之象。四九金在西而爲陰靜之象。則與太極圖左陽右陰之義。又未嘗不合也。
第七條
[編輯]一二三四五。當合次第多寡兩義看爲是。蓋其次第之序。自爲多寡之數。或說儘合商量。然所謂水火金木。皆資於土而生者。本以土爲地之故。而今此則以天地之生成五行而說。則如是會疑。亦不得矣。但鄙見五者次序。特以其形質之剛柔言耳。非截然有先後。蓋太極肇判。兩儀始分。陽變陰合。生出五行。水火兩者。流動閃爍。其體尙虛。其成形猶未定。故以一二之次當之。到得木金土。則方始確然有定形。故以三四五之次當之。只看太極圖陰陽穉盛之雲。則其意自見矣。未知如何。
第八條
[編輯]知崇法天。禮卑法地。本易繫辭說也。雖去天字。此知字恐不可便以謂無形狀底道理也。第想張子之意。知當法天之高明。無有窮盡。故謂之形以上。禮當法地之厚重。有所依據。故謂之形以下。非以道器分屬之意。然如此說。於文義無甚發揮。而適足以增後人之疑惑。恐不緊着耳。
第九條
[編輯]林隱心學圖。栗谷辨之詳矣。而只一再改正。猶可見用功之次第脈絡矣。若如此圖則鋪置重複。多所未敢曉者。唯精乃是精察於人道二者之界分。則似不可專屬於人心一邊。操存存天理。亦似疊床。戒懼愼獨之置末段。尤不可曉。克復之說。栗谷亦嘗云云。而鄙意則此在顔子分上。則爲高底地位矣。四勿之學。凡學者誰不可用力乎。惟旣雲克復。則復置遏人慾於下面。又不免爲加屋上之屋矣。愚謂古人所作之圖。惟太極圖外。未見其緊切者矣。未知如何。但論說之際。自然妄觸忌諱。僭越之罪。無所逃矣。惟在諒恕。
第十條
[編輯]四端亦有中節不中節之可言。本朱子說。非尤翁創說也。若泛論四段之發。則當從尤翁說。若就論孟子之意。則當從玄江說。恐不相牴牾矣。
第十一條
[編輯]庸言庸行。外面工夫。閑邪存誠。內面工夫。大傳立訓。已是分作兩截之意。朱子所謂無射亦保者是也。退溪內外之說。本自至當。若如來諭。則謂言行謹愼者內無邪思妄念之發。可乎。克己復禮之證。殊未可曉。
與鄭元猷彥煥○乙未
[編輯]伏蒙不鄙。示以理氣說一通。竊得潛玩數日。足見吾兄議論之縱橫。文詞之浩汗。援引之該備。考據之廣博。非若得之於言語口耳之末而已也。如肅基之愚蒙執滯。自有一副定見。而終不能見悟於三隅之反。實無可同之望。而欲遂默然而奉還乎。則不但辜吾兄當初相示之盛意。若於此大本處。有所歧貳之論。而終至我日爾月之歎。則亦恐非今日吾輩相從之道。是以玆敢就來說中於鄙意所未安處。則逐一奉質如左。非欲以是而遽冀吾兄之言下。卽可速反而改圖也。特以吾兄愛我之無已。故不敢先自阻於左右。不覺傾倒至此耳。竊嘗聞之。君子之著書立言。非徒發明己意。流布吾說而已。將以上傳聖賢之大道。下啓後學之昏蒙。故必也理明義精。道成德立然後。始得下手。而又必貴在簡重含蓄。不事張皇馳驟於辭說之間。所謂不使知德者厭。而無德者惑是也。又況入義理大源之中。較量先儒之議論。而勘斷兩家之是非。尤非後學者容易擔當。故四書或問之成。必待朱子之晩年。此事之不輕而重。爲可見矣。然則吾兄之妙年志學。警敏聦慧。將來固不可量。而在今日遜志懋學之道。則只當益讀古書。益精義理。先儒之說。雖有可論之處。講究不已。自己之見。雖有一班之窺。未遽爲足。毋以一己之私。亂天下之是非。無以先入之說。牿吾心之廣大。如此三二十年。硏究紬繹。直到他日理明義精。道成德立然後。卻將此箇議論。從而是非之。則其所勘定究覈。眞如臯陶斷獄。無一毫未盡。無一分差錯。不惟己之自信無疑。人之觀者。惟恐其持守遵奉之不暇矣。今不察此而反以粗踈一得之見。遽翻先儒已定之案。至乃筆之書而著爲說。猶恐其言之不長。辭之不漫。辨給之不張皇。牽前合後。引此證彼。囫圇混合。打成膠㓒。〈此謂高明折衷兩說之失。〉有若吾之學問道德。已到兩先生上面。眞可以斟酌彼此之得失。而勘斷兩家之是非者然。取捨從違。惟意所欲。就使其言一一皆是。只此氣像。已非後學尊敬先輩之風。況其言之依違苟且。支離扳援。又無一處是當也耶。夫皇宋之後。性理之學。莫明於我東。而至若陶山之沉潛純粹。石潭之英特開發。尤是出諸儒之表。而上接乎濂洛關閩之統者也。雖然義理無窮。立言易差。故兩先生於理氣大本處。不能無少異同之論。其言之是非得失。固非後學之所敢輕議。而但以其見成說話觀之。則退溪之言。多有依㨾失眞。而栗谷之論。率皆通透灑落。是故雖以沙溪縝密之學。尤翁精微之見。亦皆敬守栗谷之說而無有異論。則其爲百世之定論可知矣。雖然退溪之說。自經栗谷之辨論。擧世靡然視之如弁髦。遂不復入思商量。而其甚者往往未窺其藩籬。而妄謂退陶於大本處。元未有見。此正坐不知老先生問學之功。已到至處。而全靠言語。輕加詆斥故也。今若曰退陶雖有名言之失。而其於理氣分開處。則實得千聖相傳之妙。後學不當並爲訾毀。更以栗谷滾合言之之論足之。則其意大明且備。而無復餘蘊雲。則實亦至當而無偏矣。夫誰曰不可乎。而今吾兄之言則不然。在退陶則雖理氣互發四七相對文字。顯然易見之失。而必欲掩藏而周遮。在栗谷則雖在所極論理氣不相挾雜。不相殽亂。明白直截之言。而輒疑其無所分別。肅基前書所謂掩退陶已顯之失。而尋栗谷無過之過者此也。似此立言。不徒無補於退陶。有害於栗谷。浸浸然用意漸巧。其始本欲掩諱前輩過失。而其終卻成差錯自己見解。因以誤人必矣。夫退陶固爲可尊。而栗谷亦豈可忽。在百世高山之仰。宜無異同者。吾兄非不知之。而今觀盛說。則極詆羅整菴以理氣爲囫圇之說。以爲張本一篇議論。而其下結之以惜乎先儒多有不察於此。至有如羅整菴者之病也云云。羅整菴之以理氣爲一物之病。栗谷亦嘗非之。今此所論。固無不可。而及觀下文論栗谷處。則至謂之專以理氣爲一物。而不復論其爲二處。苟如是則栗谷之言。便與整菴同一喚做病。而上段詆斥整菴之說。卽是詆斥栗谷之說矣。設使栗谷之論。眞有如整菴之病。本朝先正。其嚴自別。不宜公肆詆斥。至於此極。況其書尙存。其所兩項相對雙擧而並論之說。無非千聖相傳正法眼藏。而吾兄乃急於主張己見。不復略加檢看。一筆句斷。更無餘地。烏在其高山之仰耶。噫。一自世道之衰。東西之論起。而一邊恠鬼輩之攻栗谷者。莫不以譏斥退陶認氣爲理之說。作爲欛柄。至登於章䟽而徹於乙覽者。不知其幾矣。吾輩雖不幸。晩生於滄桑之後。而其所相期於將來事業者。豈不在於講明吾道。闢邪而距詖乎。而吾兄徒知義理之可講。而不察幾微之所關。若使彼輩知此等議論之出於吾黨。則豈不適足爲增其說益其氣。而自同於推波助瀾之歸乎。凡此之言。誠似過計之憂。不知者固必指而笑之矣。而區區之辨論不置者。豈若專務自是而禦人。取必於然諾者哉。誠以吾兄致知之方。因此而或迷其歸。用心之道。由是而或失其正。而又恃平日舍己從人。樂聞過喜䂓警之盛德。縱言及此。惟在吾兄平心易氣。熟玩而進退之耳。外此非所敢望也。〈理氣辨別錄〉
答鄭元猷
[編輯]前書後一向無聞。區區戀德。何日不往來於心也。玆於裭中。乃蒙賜以辱書。長牋短幅。表裡殫盡。此固意得而果得者。而在孤陋則幸孰甚焉。因諦新春。侍歡增勝。德業日進。又有非久入城之示。尤不勝傾慰企顒之私也。至於縷縷誨責。多在義理論辨之間。首尾縱橫。殆數萬言。而大抵皆是尙氣務辨。自是禦人。守高明之初見。而罪鄙說之觸冒者。似非出於當初所望平心易氣。熟玩徐思之餘。其在息爭止競之道。固當噤。不敢更宣。而第有所慨然者。略此布聞。惟吾兄察之。兄之理氣說一篇。其排布提挈。製作體段。實與古人之立言著書者。無甚分別。而其斟酌彼此。斷以己意。則又似朱先生或問書之䂓模。高明雖以一時箚錄之類自解。而以他人觀之。固難例之以記疑備忘之書矣。肅之不佞。竊恠其去就從違。略無顧忌。而遣辭之際。多不稱停。大有乖於講論尊敬並行不悖之意。故略效古人切偲箴䂓之義。雖其僭猥妄率。語多不擇。而顧其心則亶出於憂愛吾人之意矣。前書不云乎。誠以高明之意。自有合非斥處。又有合譏斥處故爾。而實非乘快抑勒。𮣡空撰出者。則在高明舍己從人之道。雖有不槪於心下者。只當敎之曰吾之此書。初雖出於備不思還塞之意。而䂓模體制。有同著書。當更商量。吾之某語。初雖出於補先賢罅漏之意。而話頭筆面。致人疑阻。當更刪改。念自己妄作之失。而來朋友䂓警之益可也。今也惟以辨給取勝。辭說駕人。己固辦著書立言之業。而見人之以著書立言爲言。則凂凂不居。己固出不滿先賢之說。而見人之以不滿先賢爲言。則呶呶分䟽。虛受之襟未開。而𧦧𧦧之色先加。不意尊兄之護疾忌醫。一至於此也。大抵盛敎之攻我責我者。多不出於相愛之美意。而似全是不平中帶來。今亦不敢一一指擿。而如曰蔥嶺帶來伊蒲塞氣味。絶聖棄智。離文求道等說。似全不詳鄙意本末。鄙之原書。雖出於卒乍之間。信筆寫去。而大意則蓋以高明之斟酌彼此。勘定兩家。爲有發得太早之嫌耳。何嘗以爲無事閑坐。待此自現好境界耶。雖然此直不過爲不能盡乎人言之歸。最是末段所謂獨不可以退陶之爲彼輩外面推戴之故云。而拖及游夏傳受之失。以爲吾退陶嶺人退陶雲者。則此言又何爲而發也。緣不佞初發可笑無益之談。以致高明之失言至此。彼此皆當刪去此一段可也。大抵高明之今日抑勒而操切者。都是鄙之前書有以激之。到今思之。蓋恨當日率爾妄發。而在高明。不免尤以效之則爲尤失耳。凡此之言。自我先發。固知其極涉殊常。將又見笑於高明。而吾輩之相與。旣欲追古人道義之契。則正不必以些小形跡爲嫌。而況講學。皆將以行之於身也。今日吾輩之徒以聲氣相和者。彼此俱不免來敎所謂小家惡口之相較勝。則卽其粗暴浮薄之習。亦不能革。尙何講學爲哉。深恐一往一復。轉成閑爭競而無益於實事。徒取傍觀之竊笑。要必痛除去此箇口業。先以平物我公心目。換下種子然後。講學始有湊泊。故今於義理之論。不敢一語掛及。而只將此意。先聞於明者之聽。不審尊兄以爲如何。肅基親闈無事。定省粗安。而月初慘見幼子之夭椓。了無意況暇及書冊。一味悠泛捱到今日。撫時循躬。慨然而已。時事固慮其有一塲紛紜。而向來則樓巖被譴。猶是餘事。今則江門俟罪。又是餘事。彼們之猖獗。至犯於老先生。世道之憂。已無復可言。而太學設䟽廳十日。誠仲意外遘疾。以無一人慾當其頭之故。竟至於罷散。此三百年未有事。斯文之厄。一何至此。直令人痛哭而不可得也。謂之奈何。誠仲之病。漸就危㞃。憂歎憤慲。似有以添之。而甚係可慮耳。晦齋集。又蒙遠寄。固知書府所得之分。而種種見惠。感如之何。前此亦嘗一覽。而大抵論事多而論學少。來敎云云。正合鄙見。叔道湖行返已久矣。彼此皆以憂患奔走。竟不得一聚。而數日前渠致書。又告以湖行計已登途。令人悵惘不已。通編卷秩浩多。非尋常工役。而乃又辦之於一然諾之間。蓋歎兄幹具之才也。早晩若蒙付送鄙所。則何難傳致。與從兄兩書。卽已傳送矣。理氣問答。如戒歸納。萬萬來使明卽歸去。故燈下胡草。後會惟付暮春之期。未前益自珍懋。都在神會。
答鄭叔道復天○乙未
[編輯]相離倐忽三改月。消息茫然。懷想德義。伊欝難耐。玆於裭中。伏承前月晦日下復。發凾伸紙。詞理鄭重。三復莊誦。如得接手聯袂於寬閑寂寞之中。其何幸如之。備審旱風。靜學有相。區區尤以慰聳。前書及時講學之說。蓋出於裒多益寡之意。今蒙俯納。其所自道者。尤可見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實。其警發於昏惰者多矣。肅基意外忝榜。極是恠事。而惟以一時慰悅親心。爲可幸。但數十日。都從嬉戱奔汩中過了。此則已所自料者。如今來諭之雲。固是正當。而嘗見退陶書中。有曰先生所令戱事。聊暫爲之。毋令作怒。而至於淫褻鄙悖之擧。則切勿爲之。以害德性。蓋來問之人。多是丈行。而或全不從其道。則時加怒色於父兄之前。此等處便自難處。以故鵲步之類。終未免循俗爲之。令人極不滿意。然向無擔紙奔走於進取之途者。亦何必有是。如老兄之捨去樊籠。超脫自在者。直是快活。可羨也。剛強不足之諭。謹聞命矣。區區服膺之心。猶足以塡補將來。可感可感。展墓之行。初欲卽發。家弟婚期迫頭。不得抽身。勢當趁端陽節發去。而其時日熱。恐未易拖迤至禮。後期杳然。悵如之何。未發說。溫書所謂天君主宰。則血氣退聽於百體者。儘是精密。蓋前日論此。於未發之前氣質二字。每難區處。如今此書之意。則當以此性渾然於澹一之中者。謂之未發。而其元來稟得之査滓駁雜者。則似當論於百體軀殼之上。如此說。未知不悖於此丈本意否。姑奉質其大旨。試一思之如何。末俗嘵薄。名修者謗必集。行高者毀必至。如此丈負士林之重望者。未免上下於俗輩口吻之中。彈劾之章。至發於論思之地。此係斯文世道。豈特吾黨之不幸。只自仰屋。謂之奈何。彈文全書。或慮未及入照。故玆以謄去耳。士孝方棲石室。久不相見。賢美亦一向阻隔。離羣索居。悔尤日積。每有打不過處。倍切相念也。惟冀各自努力。俾他日相刮目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