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06
卷五 ◄ | 千百年眼 卷六 |
► 卷七 |
漢儒解經之陋
[編輯]《易》本卜筮之書也,後之儒者知誦《十翼》而不能曉占法;《禮》本品節之書也,後之儒者知誦《戴記》而不能習儀禮。何哉?義理之說太勝焉耳。春秋、戰國之時,去古未遠,先王禮制不盡淪喪,故巫、史、卜、祝,小夫、賤隸,皆能知其數,而其義則非聖賢不能推明之。及其流傳既久,所謂義者布在方冊,格言大訓,炳如日星,千載一日也,而其數則湮沒無聞久矣。姑以漢事言之,若《詩》若《禮》若《易》,諸儒為之訓詁,轉相授受,所謂義也。今訓詁則家傳人誦,而制氏之鏗鏘,徐生之容,京、費之占,無有能知之者矣。蓋其始也,則數可陳而義難知。及其久也,則義之難明者,簡編可以紀述,論說可以傳授,而所謂數者一日而不肄習則亡之矣。數既亡則義孤行,於是疑儒者之道,有體而無用,曷足怪哉?
古《易》
[編輯]古人慾發明聖賢經傳,皆自為一書,不以相附。孔子作《十翼》以贊《易》,而王弼乃以《十翼》雜於經文。不知《易》文有韻,不可以他語間之。且伏羲有伏羲之《易》,文周有文周之《易》,孔子有孔子之《易》,又有難強同者,故朱子作《本義》以還其舊。成化間一俗儒復分散如王弼本義,舉者便之,至今遂不復見《易》之原文,良可嘆也。宋人云:晁說之作古《易》,彖、象別異於卦、爻,欲學者不執彖以論卦,不執象以論爻,語為得之;然謂古《易》作於說之,甚謬。
《尚書》古文今文辨
[編輯]國子學正梅鷟曰:《尚書》唯今文四十二篇傳自伏生口誦者,為真古文;十六篇出孔壁中者,盡漢儒偽作,大抵依約諸經《論》、《孟》中語,並竊其字句而緣飾之。其補《舜典》二十八字,則竊《易》中「文明」、《詩》中「溫恭允塞」等成文。其作《大禹謨》「後克艱厥後,臣克艱厥臣」等句,則竊《論語》「為君難,為臣不易」成文;「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等句,則竊《論語》「允執厥中」等語成文。征苗誓師、贊禹還師等,原無此事。舜分北三苗與竄三苗於三危,已無煩師旅,偽作者徒見《舜典》有此文,遂模仿為誓召還兵,「有苗格」諸語。「益稷賡歌」,亦竊《孟子》「手足腹心」等句成文。其外《五子之歌》竊《孟子》「忸怩」之語,《泰誓》三篇取《語》、《孟》「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若崩厥角稽首」之文。其外《胤征》、《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咸有一德》、《說命》、《武成》諸篇,文多淺陋,必非商、周之作。相傳共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之。不知竹簡漆書豈能支數百年之久?壁間絲竹八音是何人作?尤謬妄不經之甚也。按此說甚精,吳文正公有《敘錄》,揭曼石稱其綱舉目張,如禹之治水。後歸熙甫仿其意厘為今文,近時焦弱侯又見趙子昂真跡一卷,亦具論此,且雲分古文今文而為之集註,乃知人心有同然也。
毛、鄭說《詩》之妄
[編輯]《周頌·昊天有成命》曰:「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所謂二後者,文、武也,則成王者,成王也,猶文王之為文王,武王之為武王也。然則《昊天有成命》當是康王以後之詩。而毛、鄭之說,謂頌皆是成王時作,遂以成王為成此王功,不敢康寧。《執競》曰:「執競武王,無競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所謂成康者,成王、康王也,則夫《執競》者,當是昭王已後之詩。而毛、鄭謂是武王時作,各出其意,以增就其說,而意又不同。毛以為成大功而安之,鄭以為成安祖考之道。若此者,使後世何所適從哉?噫!以為成王、康王,則於詩文理易通,如毛、鄭之說則文義不完而難通。然學者舍簡而從迂,舍直而從曲,舍易通而從難通,或信焉而不知其非,或疑焉而不敢辨者,以時世既遠,茫昧而難明也。
衛宏序《詩》之謬
[編輯]漢人立學官講《詩》,專以義理相傳,是故衛宏序《詩》,以樂為樂得淑女之樂,淫為不淫其色之淫,哀為哀窈窕之哀,傷為無傷善之傷。如此說《關雎》,則洋洋盈耳之旨安在乎?
聲歌之妙至晉而亡
[編輯]兩漢之言《詩》者,唯儒生,論義不論聲,而聲歌之妙猶傳於瞽史。經董卓、赤眉之亂,禮樂淪亡殆盡。魏人得漢雅樂郎,僅能歌《文王》、《鹿鳴》、《騶虞》、《伐檀》四篇而已。太和之末,又亡其三,唯有《鹿鳴》,至晉又亡。自《鹿鳴》亡後,聲詩之道絕矣。夫《詩》之本在聲,而聲之本在興,鳥獸草木乃發興之本。漢儒之言《詩》者,既不論聲,又不知興,故鳥獸草木之學廢矣。
揚雄始末辨
[編輯]揚子云古以比孟、荀。紫陽氏著《通鑒綱目》,直書之曰「莽大夫揚雄死」,蓋舉市國之褚淵、歷姓之馮道所未嘗加者而加之。不知雄至京見成帝,年四十餘矣,自成帝建始改元至天鳳五年,計五十有二歲。以五十二合四十餘,已近百年,則與所謂年七十一者又相牴牾矣。又考雄至京,大司馬王音奇其文,而音薨永始初年.則雄來必在永始之前無疑。然則謂雄為延於莽年者,妄也。其雲媚莽,妄可知矣。按:雄郫縣人,郫人簡公紹芳辯證尤悉。簡引桓譚《新語》曰:雄作《甘泉賦》一首,夢腸出,收而內之,明日遂卒。而祠甘泉在永始四年,雄卒永始四年,去莽篡尚遠,而《劇秦美新》或出於穀子雲。然考之《法言》,雲漢興二百一十載。爰自高帝至平帝末,蓋其數矣,而謂雄卒永始,亦未必然。計雄之終,或在平帝末,則其年正七十餘矣。因雄歷成、哀、平,故稱三世不徙官;若復仕莽,詎止三世哉!由是知雄決無仕莽、投閣、美新之事,紫陽亦未可為實錄也。
方望賢於范增
[編輯]方望為隗囂軍師,後囂不聽其言,望以書謝之曰:「范蠡收責句踐,乘扁舟於五湖。舅犯謝罪文公,亦逡巡於河上。望之無勞,固其宜也。望聞烏氏有龍池之山,微徑南通,與漢相屬,其傍時有奇人。聊及閑暇,廣求其真。望將軍勉之。」望之見幾亂邦,托跡方外,飄然行遁,邈焉莫追,賢於范增遠矣。
高、光二帝不可優劣
[編輯]高帝不免韓、彭之誅,而光武乃能全功臣,此大有說。一則逐鹿之勢,外相臣服,事定難制;一則祖宗之業,名位素定,事已相安。一則大度中有謾罵之失,人心素疑;一則大度中能動如節度,人心素定。一則效其死力,封爵過度,不計後患;一則赤心在人,監戒覆轍,務在保全。兩者絜論,本末乃見。後世為高、光分左右袒者,是所謂不盡人之情而欲懸斷其曲直也,失之遠矣。
子陵不仕有深意
[編輯]光武中興,令主也;而廢郭后及太子強,頗為後世口實。國朝方正學《題嚴陵圖》有云:「糟糠之妻尚如此,貧賤之交可知矣。羊裘老子蚤見幾,故向桐江釣煙水。」宛轉二十八字,可謂發千古之隱矣。
客星為災
[編輯]桑悅《客星亭記》云:「客星有曰周伯,曰孝子,曰王蓬絮,曰國皇,曰溫星。凡有所犯,無不災兇。《後漢·天文志》:客星居周野,光武崩應之,於此不書,似因子陵而諱占也。且犯帝之變,劉聰遂亡,光武無應者,豈目前下賢一事,亦可弭其災患歟?」此論奇特,民怪非徒狂者。
伏波未是烈士
[編輯]「大丈夫暴骨邊庭,不猶愈於病死牖下?」此伏波之志也。伏波乃欲裹屍還葬,則是東坡所謂「劉伶忘死未忘骸」耳,諒為烈士,骨暴不收可矣。
《劉之遴傳》云:鄱陽嗣王範,得班固所上《漢書》真本,謂今本諸王傳雜在諸傳中,古本悉類項傳前。又謂古本《漢書》稱「永平十六年五月十一日己酉,郎班固上」,而今本無之。古本《敘傳》號「中篇」,今本稱為「敘傳」。今本《敘傳》載班彪行事,而古本雲「班生彪自有傳」。今本紀及表、誌、傳不相合為次,而古本相合為次,總成三十八卷。今本《外戚傳》在《西域傳》後,而古本《外戚傳》在帝紀下。今本《韓彭英盧吳》述云:「信唯餓隸,布實黥徒,越亦狗盜,芮尹江湖,雲起龍驤,化為王侯。」而古本述云:「淮陰毅毅,仗劍周章。邦之傑兮,實為彭、英。化為王侯,雲起龍騰。」古本第三十七卷解音釋義,以助雅談,而今本無此卷。其不同如此。所謂古本《漢書》,乃蕭琛在宣城,有北僧南渡,惟賫一葫蘆,中有《漢書敘傳》。僧曰:「三輔耆老相傳,以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書多有異今者,紙墨亦古,文字多如龍舉之例,非隸非篆。琛甚秘之,乃以餉鄱陽王。見琛傳。
班掾史妙
[編輯]班掾《元帝紀》,稱其「鼓琴瑟,吹洞蕭,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極幻眇。」《成帝紀》:「善修容儀,臨朝淵嘿,尊嚴若神,可謂穆穆天子之容。」此皆稱其所長,則所短不言而自見,最得史臣之體。
楊王孫、文翁史失其名
[編輯]《漢書·楊王孫傳》失其名。《西京雜記》:「楊貴,字王孫,京兆人也。生時厚自奉養,死則裸葬於終南山。子孫掘土鑿石,深七尺而下屍,上覆蓋以石。」又張崇文《歷代小志》:「文翁,姓文,名黨,字仲翁,景帝時為蜀郡太守。」史亦失其名。
《漢書》缺典處,兵無志,選舉無志。為太史公未作得此二書,故孟堅因陋就簡。
程伊川論班、馬
[編輯]程伊川云:「子長著作,微情妙旨,寄之文字蹊徑之外。孟堅之文,情旨盡露於文字蹊徑之中。讀子長文,必越浮言者始得其意,超文字者乃解其宗。班氏文章,亦稱博雅,但一覽之餘,情詞俱盡。此班、馬之分也。」評《史》、《漢》者獨此語為核。張輔以文字多寡為優劣,此何足以論班、馬哉!
明帝前已有佛典
[編輯]佛典,世謂漢明帝時始通中國,不知明帝之前已有之。劉向《列仙傳》曰:「歷觀百家之中,以相檢驗,得仙者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經。」《霍去病傳》:「收休屠祭天金人」,顏師古註曰:「今佛像是也。」《漢武故事》曰:「毘邪殺休屠王,以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宮。金人皆長丈餘,其祭不用牛羊,唯燒香禮拜。上使依其國俗祀之。」魚豢《魏略·西戎傳》曰:「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傳浮屠經。」此皆明帝以前事也。使明帝前未有佛典,傅毅對明帝之言何從而得之?但未盛行如今日耳。
漢選法之善
[編輯]漢選部有尚書,自縣令以上,始赴尚書調選。其餘郡縣之屬吏,至於公府之掾曹,各自辟於其長。其諸侯王國,自內史以下,亦皆得以自除。朝廷無遷選之勞,官府有薦賢之實,賢否勤惰,各察於其屬之長而黜陟之。故幹佐曹吏拔於州縣者,然後為五府所辟;五府舉掾曹,然後為朝廷所用。推而至於公卿之尊,初未始有限也。故何武以大司空辟鮑宣為佐曹掾,史高領尚書事而辟匡衡為議曹史,此曹掾之辟於公府者也。周景以刺史而辟陳蕃為別駕,王渙以方城令而辟仇覽為主簿,此屬之辟於郡縣者也。是以士之修潔於家,而聞譽達於朝廷,往往辟書交至其門而無遺才。此漢之選吏,所以一付之公論,而尤未至纖悉於法也。後世吏部註擬,下自監官管庫之微,一切選之尚書,按其年勞資格,而例以與之,若執左卷而責償其主,奚暇問其賢不肖哉!
漢鄉亭之重
[編輯]漢時鄉亭之任,則每鄉有三老、孝弟、力田,掌勸導鄉里,助成風俗,皆有祿秩。而三老、孝弟、力田為尤尊,可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故戾太子得罪,而壺關三老得以言其冤。王尊為郡,而東郡三老得以奏其治狀。至於張敞、朱博、鮑宣、仇香之徒,為顯宦有聲名,然其猷為才望,亦皆見於為亭長、嗇夫之時。隋、唐以後,所謂鄉亭之職,至困至賤,貪官汙吏非理徵求,極意淩蔑。故雖足跡不離閭裏之間,奉行不過文書之事,而期會追呼、笞捶,比較其困踣無聊之狀,則與以身任軍旅土木之徭役者無以異,而至於破家蕩產不能自保,則徭役之禍,反不至此矣。然則差役之名,蓋後世以其困苦卑賤同於徭役而稱之,非古人所以置比閭族黨之官之本意也。故或倚法以為奸,或匿賦以規免,而漢之所以待三老、嗇夫、亭長者,遂不可望於後世。吁!可嘆矣!
陳蕃懸榻
[編輯]陳蕃初為青州太守。郡人周璆,高潔之士,郡守召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特為一榻,去則懸之。後為豫章太守,不接賓客,唯徐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右二事相類,蕃平生所接賓客亦罕矣。楊升庵曰:「蕃亦癡矣!為郡守,采一郡之風謠,為宰相,以天下為耳目。若開閣、懸榻,乃干木、泄柳之所為,豈郡守、宰相事乎?宦官之禍,其及宜矣!」〈[夏君憲曰:賓客之可接者亦罕矣,開閣懸榻而後真士至焉。韓退之《上邢尚書書》可觀也。朱伯厚何人哉?既收葬其屍矣,又能匿其子逸,慷慨赴義,九折不回。然則賓客又烏用多耶?先生此論,亦苛於索斑矣。]〉
李膺已甚
[編輯]李膺為司隸校尉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道,橫殺孕婦。聞膺至,懼罪逃還京師,匿兄讓第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詞畢,即殺之。嗚呼!人臣挾簡亢之風,致令天子幸侍之弟逃命柱中,可謂威望已極。而必欲殺之,膺於是有死道矣。文帝時,申屠嘉為相,亢直何減膺,鄧通以小臣戲殿上,亦只令之免冠徒跣叩頭流血而已,未嘗必殺之乃為快也。使膺處此,當復求進於是矣。噫!天下之事,所貴君子通時達變,毋徒苛求已甚。釀成禍端,亦不得不分其責矣。
景毅恥不與黨錮
[編輯]景毅,蜀郡人,為漢侍御史。子顧為李膺門徒,未有錄牒,不及於譴。毅慨然曰:「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脫名籍茍安而已?」遂自表免歸。然則恥不與黨人,不獨皇甫規也。
清談始於漢末
[編輯]世謂清談放曠起於晉,非也。漢末已有之矣。仲長統《見志詩》曰:「寄愁天上,埋憂地下。叛散五經,滅裂風雅。」鄭泉嗜酒,臨卒謂同類曰:「必葬我陶家之側,庶百歲之後,化為成土,幸見取為酒壺,實獲我心矣。」二子蓋阮籍、劉伶之先著鞭者也。
蔡中郎秘《論衡》
[編輯]中郎以《論衡》為談助,蓋目為稗官野史之流,且此篇驟出未行而新奇可喜,故秘之帳中。如今人收錄異書,文固非所論也。自《論衡》不甚稱,後世究竟舉主,多歸咎中郎者,特為一灑之。
蔡邕有後
[編輯]白樂天詩:「各有文姬才稚子。」自註:「蔡邕無子,有一女文姬。」昔人謂邕無子,悉以書授王粲。按《羊祜傳》:「祜,蔡邕外孫,景獻皇后同母弟。祜討吳有功,將進爵土,乞以賜舅子蔡襲。詔封襲關內侯。」《蔡充別傳》:「祖睦,蔡邕孫也。」按邕傳不言有子無子,此可補傳缺。
漢末史傳屈筆
[編輯]漢末之董承、耿紀,晉仞之諸葛、毋丘,齊興而有劉康、袁粲。周滅而有王謙、尉遲迥,斯皆破家徇國、視死猶生,而歷代諸史皆書之曰「逆」,將何以激揚名教、以勸事君者乎?古之書事也,令賊臣逆子懼;今之書事也,使忠臣義士羞。若使南董有靈,必切齒於九泉之下矣。
孔文舉關系
[編輯]坡公極口誦服孔文舉,而或者非之,且議其疏。嗟夫!孔文舉在,無人敢議九錫,文舉既死,董昭掀然而談矣。此豈全無所關系者耶?李卓吾曰:老瞞專國二十五年,終不敢篡漢自立,則孔融雖死,其所裨於漢帝者弘矣。殺其身無益於君,已勝於老死牖下者萬萬,況有益於君耶!西漢哀、平未甚失德也,而王莽從容焉飾智矯廉以取之,潛移默運而不覺,其視此何如也?故知「虎豹在山,藜藿不採」,非虛語矣。
劉表工書
[編輯]今人皆知臨池家有鍾元常,而不知元常有同學友胡昭,又不知元常與昭皆受書法於劉景升也。董北苑曰:劉景升為書家祖師,鍾、胡皆其弟子。昭肥繇瘦,各得一體耳。今景升遺跡絕無存者,《藝文志》有《劉表集》,亦已久亡。獨《三國志》載表與袁尚兄弟書,其筆力不減崔、蔡之流,而表初又為黨人,在「八及」之列,其文行如此,宜乎書法之工也。
曹操不復姓
[編輯]曹操本姓夏侯,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嘗意其富貴之極,何不復姓?後見一書云:當時有以讖緯進者,雲古者名官職不言曹,自漢以來始名官盡言曹也,至吏亦言屬曹,卒言侍曹,此非天意乎?操遂不復姓。此或實事。
曹操疑冢
[編輯]曹操疑冢,在漳河上。宋人俞符有詩曰:「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機到丘壟。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掘盡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屍。」陶九成以為此言詩之斧鉞也,予則以孺子之見耳,使孟德聞之,必見笑於地下。夫孟德之棺,豈真在於疑冢哉!多設以疑人耳。然始為疑冢者孔林。
曹操諷漢復九州
[編輯]三桓諷魯作三軍,合《周禮》矣,其志乃欲卑公室而奪之權。曹操諷漢復九州,合《禹貢》矣,其志乃欲廣冀州而益其地。凡奸人慾濟其邪謀者,未嘗不引經術也,況鬼蜮如操耶!
孫權之劣
[編輯]魏武因弱為強,不階尺土,幾一海㝢。其人不足論,才足稱也。孫權自守虜耳,借父兄之業,亡能尺寸廣也。使昭烈處權,所就當止此乎?蘇氏以劉不如孫,非也。
昭烈先聲
[編輯]昭烈間關於袁紹、呂布、劉表、曹操之間,困矣而氣不衰也,敗矣而望不挫也。魏武以天下英雄推之,魯肅以天下梟雄名之,周瑜、陸遜、程昱、郭嘉咸惴惴焉,胡先聲之震如此也!跡昭烈平生言論風旨,蓋猶有帝王之度焉,遠非孫、曹等也。雖其傳弗遠,亦炎德之將終與?
借荊州所以保吳
[編輯]魯子敬許以荊州借劉先主,後世議之,此論非是。史稱曹公聞孫權以土地借備,方作書,落筆於地。彼知先主得荊州,輔車之勢成,天下未可遽取也。由是言之,借荊州之事,豈唯劉氏所以取蜀,亦孫氏之所以保吳者矣。
荊、蜀形勢
[編輯]荊,天下重地,豪傑所急也,然未有以荊取天下者。無論劉表、蕭銑、馬殷輩,以楚成之強,莊之伯,靈之貪,玄之橫,友諒之桀,而中原不能尺寸也。夫蜀誠一隅,然秦得之輕諸侯矣,漢得之壹四海矣,孔明自昭烈卒,出祁山者六,曷謂欲長守蜀也?
取劉璋不系孔明
[編輯]漢昭烈於十六年冬,從劉璋之迎而擊張魯,是時孔明留守荊州。至明年乃自葭萌據涪,出法正之計,昭烈亦強從之。若使孔明在,舉措當不如此。今以取劉璋為孔明病,蓋亦未之考也。
昭烈遺命之非
[編輯]漢昭烈與諸葛孔明經營西蜀,以窺中原,無非為興復劉氏耳。昭烈既崩,其志未遂,嗣子劉禪,昏愚暗弱,雖有孔明,亦未如何。昭烈生前,豈不知之?晏駕顧命,宜曰:「嗣子可輔,輔之,如不可輔,則擇劉氏之賢者立之。」孔明王佐之才,必有以處此,而劉氏興矣。昭烈智不及此,乃曰:「如不可輔,卿可自取。」是置孔明於嫌疑之地,欲變而擇賢,則天下將以昭烈之言而疑已,欲不變,則劉禪又不足與有為,此孔明所以不能混一天下而漢祀遂斬也。宋張文潛有詩:「永安受命堪垂涕,手挈庸兒是天意。」足為孔明置詞矣。
《梁父吟》譏晏子
[編輯]孔明《梁父吟》,當不止一篇,世所傳僅此耳。寓意蓋譏晏氏。夫三子恃功暴恣,漸固難長,借使駕馭有方,則皆折沖之器。既不能以是為齊景公謀,又不能明正典刑以張公室,徒以權譎斃之。至於崔抒弒君,陳恆擅國,則隱忍徘徊,大義俱廢。復沮景公用孔子,而甘與梁丘據輩等列亂朝,區區補苴罅漏,何救齊亡?而後世猶以為賢,至有「管、晏」之目。此《梁父吟》所為作也。自擬隆中,寧取樂毅,而不及晏,厥有旨哉!
孔明比管、樂有取
[編輯]孔明自比管、樂,後人多疑其謙,不知此自有深意。比管仲取其尊王也,比樂毅取其復仇也,蓋隱隱有興復漢室之圖,於比擬間微示其意。乃說者比度才智,較量淺深,於古人心事,毫未窺其所主,何哉?
子房、孔明學術
[編輯]諸葛孔明,才似張子房而學不同。子房出於黃老,孔明出於申、韓。方秦之末,可與圖天下者,非漢高祖而誰?項羽決不足以有為也。故其初即歸高祖,不復更問項羽,與范增之徒異矣。然而黃老之術,不以身易天下,是以主謀而不主事,圖終而不圖始,陰行其志而不盡用其材,雖使高帝得天下而己不與也。孔明有志於漢者,而度曹操、孫權不在於是,故退耕以觀其人,唯施之劉備為可,其過荀文若遠矣。以備不足與驅馳中原而吞操,寧遠介於蜀,伺二氏之弊。乃矯漢末頹弱之失,一齊之以刑名。錯綜萬務,參核名實,用法甚工,而有罪不貸,則以申韓為之也。唯其所見各得於心,非因人從俗以茍作,此所以為黃老而不流於蕩,為申、韓而不流於刻,故卒能輔其才而成其志也。
孔明事業文章
[編輯]孔明,三代之佐也,而與留侯,梁公、範文正俱為殊絕人物;二表,三代之文也,而與《陳情》、《酒德》、《歸去來》俱為第一文章,信篤論乎?「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可與言孔明者,杜氏而已。「大哉言也!《伊訓》、《說命》相表裏。」可與言二表者,蘇氏而已。
《出師表》缺句
[編輯]孔明《出師表》,今世所傳,皆本《三國志》。按《文選》所載,「先帝之靈」下「若無興德之言」六字,他本皆無,於義有缺,當以《文選》為正。
司馬懿非孔明敵
[編輯]司馬仲達出奇制勝,變化如神,雖孫權亦憚之。孔明以步卒十餘萬,西行千里,行行然求與之戰,而仲達以勁騎三十萬,僅能自守,來不敢拒,去不敢追。賈詡等嘗逼之戰矣,兵交即敗,不敢復出。姑以待弊為名,而其為計者,不過日夕望其死而無他術也。然孔明始試其兵,或以饑退,晚年雜耕渭濱,為久駐之基,木牛流馬,日運而至,則其弊不可待矣。遲之一二年,仲達將何辭哉?不戰則君疑之,同列議之,國人輕之,其英氣無所騁,固不免於戰,戰則敗耳。惜乎!軍前之星遽隕,使後世豎儒得肆饒舌也!
楊顒不知孔明
[編輯]孔明為相,身校簿書。主簿楊顒切諫,以為徒勞。後之覽者,無不為孔明惜也。張和仲曰:楊主簿深達相臣之體,而未亮孔明之心。夫死生有命,況孔明之死生何等關系,而謂食少事煩,竟致夭沒也?不意死仲達猶能紿後生明眼人!
武鄉遺言不及姜維
[編輯]武鄉亟稱姜伯約,論者以為失焉。觀亮遺言,第舉琬、褘而不及維,料之審矣。然維於亮,要不負所知也。以禪之庸、皓之佞,非維則久亡矣。
八陣圖
[編輯]諸葛武侯八陣圖,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宮,一在新都之彌牟鎮。王武子曾為《夔州之西市俯臨江岸沙石下看諸葛亮八陣圖》:箕張翼舒,鵝形鶴勢,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峽水大時,三蜀雪消之際,頻滂滉漾,大樹十圍,枯榿百丈,破礶巨石,隨波塞川而下。水與岸齊,雷奔山裂,聚石為堆者,斷可知也。及乎水已平,萬物皆失故態,唯陣圖小石之堆標聚行列,依然如是者,垂六七百年間,淘灑推激,追今不動。在新都者,其地象城門四起,中列土壘,約高三尺。耕者或鏟平之,經旬餘復突出。此乃其精誠之貫,天之所支,而不可壞者,蓋非獨人愛惜之而已。
漢祚之長
[編輯]漢之亡也,貶獻帝為公,後為山陽夫人。相傳至玄孫秋,猶為公,行漢正朔,用天子禮樂,西晉亡而漢祀始絕。前後計之,漢蓋已有五百餘年,深仁厚澤之報,固不爽也。老瞞篡漢,以貽子孫,相傳五帝,共享國四十一年。其一被弒,其二見廢,唯丕、睿僅存耳。然則老瞞不亦枉苦心耶!
高貴鄉公文學
[編輯]史稱高貴才慧夙成,好問尚詞,即其幸學與諸博士論難,信然。自古末世之君多文采,若隋煬、陳、唐二後主最雋,然不過華靡藻麗耳。至深於經術,莫如高貴。人主之學,與韋布異,不能不為之浩嘆。
李密《陳情表》訛字
[編輯]李密《陳情表》有「少仕偽朝」之句,責備者謂其篤於孝而妨於忠。嘗見佛書引此文,「偽朝」作「荒朝」,蓋密之初文也。「偽朝」字蓋晉改之以入史耳。劉靜修詩有云:「若將文字論心術,恐有無邊受屈人。」蓋指此類乎?
阮籍巧附司馬昭
[編輯]阮籍既為司馬昭大將軍從事,聞步兵廚酒美,復求為校尉。史言雖去職,常遊府內,朝晏必預,以能遺落世事為美談。不知此正其詭譎。佯欲遠昭而陰實附之,故示戀戀之意,以重相諧結。小人情偽,有千載不可掩者。不然籍與嵇康,當時一流人物也,何禮法疾籍如仇,昭則每為保護?康徒以鍾會片言,遂不免耶?至勸進之文,真情乃見。籍著《大人論》,比禮法士為群虱之處褌中。若籍附昭,乃褌中之虱,但偶不遭火焚耳。使王淩、毋丘儉等一得志,籍尚有噍類哉!
晉室久亂
[編輯]王濟以人乳蒸豚。王愷使妓吹笛,小失聲韻便殺之;使美人行酒,客飲不盡亦殺之。時武帝在朝,而貴戚敢如此,知晉室之亂也久矣。
晉武以不廢立致亂
[編輯]自古帝王多以廢立致亂,而晉武獨以不廢立致亂。舉神器之重,以畀昏童,自以由太子而及遹,是由歷及昌之意也,而寧知遹不克終而死耶?天之禍敗人國,固有出於意外者,是所謂報施之巧也。不然,狼顧之懿,方且賈德色於九原,而古公亶父,何不作法於涼也?
晉史矛盾
[編輯]《晉書》載:惠帝聞蛙鳴,問為官蛙私蛙;見餓者,雲「何不食肉糜?」由此言之,愚昧甚矣。及蕩陰之敗,兵人引嵇紹斬之,帝曰:「忠臣也,勿殺!」紹血濺帝衣,左右欲浣衣,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由此言之,英明甚矣。一惠帝也,相去數年,何其乍愚乍明如此?史之言,或虛或實,必居一於此矣。
惠帝廢儲
[編輯]賈謐之譖太子於後也,後信之,以其未有可廢之罪,故為不臣之語,強使醉而書之。然其跡甚明,其情易察,孰有臣子將為逆於君親而敢露其手書乎?惠帝昏庸,既莫之辨,遂使儲君被誣,莫能自白,卒冤以死,不亦哀哉!夫事之可驗,莫如手書,而亦有不可盡據者,此類是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