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0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上一卷 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 下一卷▶

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


地理類四

[編輯]

游城南記》•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編輯]

宋張禮撰。禮字茂中,浙江人。元祐元年與其友楚人陳微明游長安城南,訪唐代都邑舊址,因作此記,而自為之注。凡門坊、寺觀、園囿、村墟及前賢遺跡見於載籍者,敘錄甚備。如《嘉話錄》載慈恩寺題名始於張莒,禮則引《唐登科記》謂進士中有大中十三年及第之張台,而無張莒。又《長安志》載章敬寺本魚朝恩莊,後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為名。禮則以宋代寺基與志所載地理不同,而疑其已非古址。皆能據所目見而考辨之。其徵據頗為典核,所列金石碑刻名目,亦可與《集古錄》諸書互相參證。每條下間有續注,不知何人所增。中有金代年號,其「薦福寺」一條,又有「辛卯遷徙」之語。案辛卯為金哀宗正大八年,史載是年四月,元兵克鳳翔兩行省,棄京兆,遷居民於河南,所雲遷徙,當即此事。蓋金末元初人也。


河朔訪古記》•二卷永樂大典本

[編輯]

不著撰人名氏。明焦竑《國史經籍志》著錄,亦不雲誰作。考元劉仁本《羽庭集》有是書序曰:「今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葛邏祿迺賢易之,自其先世徙居鄞。至正五年,挈行李,出浙渡淮,溯大河而濟。曆齊、魯、陳、蔡、晉、魏、燕、趙之墟,弔古山川、城郭、邱陵、宮室、王霸人物、衣冠文獻、陳跡故事,暨近代金宋戰爭疆場更變者。或得於圖經地誌,或聞諸故老舊家,流風遺俗,一皆考訂。夜還旅邸,筆之於書。又以其感觸興懷,慷慨激烈,成詩歌者繼之,總而名曰《河朔訪古記》,凡一十六卷」云云。則此書實為納新作,焦氏考之未審。序稱十六卷,焦氏作十二卷,亦誤也。納新族出西北郭囉祿,因以為氏。郭囉洛者,以《欽定西域圖志》考之,即今塔爾巴哈台也。元時色目諸人,散處天下,故納新寓居南陽,後移於鄞縣。初辟為浙東東湖書院山長,以薦授翰林編修官,出參桑戩失裏軍事,卒於軍。所著《金台集》,尚有刊本,惟此書久軼。今散見《永樂大典》中者,惟一百三十四條,所紀皆在真定、河南境內,而其餘不存。又仁本所稱繼以詩歌者,亦不復可見。然據今所存諸條,其山川古跡,多向來地誌所未詳。而金石遺文,言之尤悉,皆可以為考證之助。謹匯而編之,核其道裏疆界,各以類從。真定路為一卷,河南路為一卷,仍錄劉仁本原序冠之。雖殘闕之餘,十存一二,而崖略宛在,條理可尋,講輿地之學者猶可多所取資焉。


徐霞客遊記》•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編輯]

明徐弘祖撰。弘祖,江陰人,霞客其號也。少負奇氣,年三十齣遊,攜一襆被,遍曆東南佳山水。自吳、越之閩,之楚,北曆齊、魯、燕、冀、嵩、雒,登華山而歸。旋複由閩之粵,又由終南背走峨嵋,訪恆山。又南過大渡河至黎雅尋金沙江,從瀾滄北尋盤江,複出石門關數千里,窮星宿海而還。所至輒為文以志遊跡。沒後手稿散逸,其友季夢良求得之,而中多闕失。宜興史氏亦有抄本,而訛異尤甚。此則楊名時所重加編訂者也。第一卷自天臺、雁蕩以及五台、恆、華,各為一篇。第二卷以下皆西南遊記,凡二十五篇。首浙江、江西一篇,次湖廣一篇,次廣西六篇,次貴州一篇,次雲南十有六篇,所闕者一篇而已。自古名山大澤,秩祀所先,但以表望封圻,未聞品題名勝。逮典午而後,游跡始盛。六朝文士,無不託興登臨。史冊所載,若謝靈運《居名山志》、《遊名山志》之類,撰述日繁,然未有累牘連篇,都為一集者。弘祖耽奇嗜僻,刻意遠遊。既銳於搜尋,尤工於摹寫。遊記之夥,遂莫過於斯編。雖足跡所經,排日紀載,未嘗有意於為文。然以耳目所親,見聞較確。且黔滇荒遠,輿志多疏,此書於山川脈絡,剖析詳明,尤為有資考證。是亦山經之別乘,輿記之外篇矣。存茲一體,於地理之學未嘗無補也。

──右「地理類」遊記之屬,三部、十五卷,皆文淵閣著錄。


佛國記》•一卷內府藏本

[編輯]

宋釋法顯撰。杜佑《通典》引此書,又作法明。蓋中宗諱顯,唐人以明字代之,故原注有「國諱改焉」四字也。法顯,晉義熙中自長安遊天竺,經三十餘國。還到京,與天竺禪師參互辨定,以成是書。胡震亨刻入秘冊函中,從舊題曰《佛國記》。而震亨附跋則以為當名《法顯傳》。今考酈道元《水經注》引此書,所雲「於此順嶺西南行十五日」以下八十九字,又引「恆水上流有一國」以下二百七十六字,皆稱曰《法顯傳》,則震亨之說似為有據。然《隋志•雜傳類》中載《法顯傳》二卷,《法顯行傳》一卷,不著撰人,《地理類》載《佛國記》一卷,注曰沙門釋法顯撰。一書兩收,三名互見,則亦不必定改《法顯傳》也。其書以天竺為中國,以中國為邊地。蓋釋氏自尊其教,其誕謬不足與爭。又於闐即今和闐,自古以來,崇回回教法,《欽定西域圖志》考證甚明。而此書載其有十四僧伽藍,眾僧數萬人,則所記亦不必盡實。然六朝舊笈,流傳頗久,其敍述古雅,亦非後來行記所及。存廣異聞,亦無不可也。書中稱弘始三年,歲在己亥,案《晉書》姚萇弘始二年,為晉隆安四年,當稱庚子,所紀較前差一年。然《晉書》本紀載趙石虎建武六年,當咸康五年,歲在己亥。而《金石錄》載《趙橫山李君神碑》及《西門豹祠殿基記》,乃均作建武六年庚子,複後差一年。蓋其時諸國紛爭,或逾年改元,或不逾年改元,漫無定製。又南北隔絕,傳聞異詞,未可斷史之必是,此之必非。今仍其舊文,以從闕疑之義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編輯]

唐釋玄奘譯,辯機撰。玄奘事蹟具《舊唐書》列傳。晁公武《讀書志》載是書,作元奘撰,不及辯機。鄭樵《通志•藝文略》則作《大唐西域記》十二卷,玄奘撰,《西域記》十二卷,辯機撰,又分為兩書。惟陳振孫《書錄解題》作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大總持寺僧辯機撰,與今本合。考是書後有辯機序,略雲:「玄奘法師以貞觀三年褰裳遵路,杖錫遐征。薄言旋軔,謁帝洛陽。肅承明詔,載令宣譯。」辯機為大總持寺弟子,撰斯方志,則陳氏所言為得其實矣。昔宋法顯作《佛國記》,其文頗略。《唐書•西域列傳》,較為詳核。此書所序諸國,又多《唐書》所不載。則史所錄者朝貢之邦,此所記者經行之地也。《讀書志》載有玄奘自序,此本佚之。惟前有尚書左僕射燕國公張說序,後有辯機自序。句下間有注文,或曰唐言某某,或曰某印度境,疑為原注。又有校正譯語雲,舊作某某訛者,及每卷之末附有音釋,疑為後人所加。第十一卷「僧伽羅國」條中,有「明永樂三年太監鄭和見國王阿烈苦柰兒事,是今之錫蘭山,即古之僧伽羅國也」,至「祈福民庶作無量功德」共三百七十字,亦注者附記之語,吳氏刊本誤連入正文也。所列凡一百三十八國,中摩揭陀一國厘為八、九兩卷,記載獨詳。所述多佛典因果之事,而舉其地以實之。晁公武《讀書志》稱,玄奘至天竺求佛書,因記其所曆諸國,凡風俗之宜,衣服之制,幅員之廣隘,物產之豐嗇,悉舉其梗概。蓋未詳檢是書,特姑據名為說也。我皇上開闢天西,鹹歸版籍。《欽定西域圖志》,徵實傳信,凡前代傳聞之說,一一釐正。此書侈陳靈異,尤不足稽。然山川道裏,亦有互相證明者。姑錄存之,備參考焉。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四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編輯]

宋徐兢撰。兢字明叔,號自信居士。是書末附其行狀,稱甌寧人,《文獻通考》則作和州曆陽人,思陵《翰墨志》又作信州徐兢。似當以行狀為確。《通考》又稱兢為鉉之裔,自題保大騎省世家,考王銍《默記》,稱徐鉉無子,惟鍇有後,居攝山前開茶肆,號徐十郎。鉉、鍇誥敕尚存,則《通考》亦誤傳也。據兢行狀,宣和六年高麗入貢,遣給事中路允迪報聘。兢以奉議郎為國信使,提轄人船禮物官,因撰《高麗圖經》四十卷,還朝後詔給劄上之。召對便殿,賜同進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事,兼掌書學,後遷尚書刑部員外郎。其書分二十八門,凡其國之山川、風俗、典章、制度,以及接待之儀文,往來之道路,無不詳載。而其自序尤拳拳於所繪之圖。此本但有書而無圖,已非完本。然前有其侄蕆題詞一首,稱書上禦府,其副藏家。靖康丁未,兵亂失之。後從醫者得其本,惟《海道》二卷無恙。又述兢之言,謂世傳其書,往往圖亡而經存。欲追畫之,不果就,乃以所存者刻之澂江郡齋。周煇《清波雜誌》亦稱兢仿元豐中王雲所撰《雞林志》為《高麗圖經》。物圖其形,事為其說。蓋徐素善丹青也。宣和末,老人在曆陽(案此「老人」字疑為先人之訛,蓋指其父邦彥也)雖得見其書,但能抄其文,略其繪事。乾道中刊於江陰郡齋者,即家間所傳之本,圖亡而經存。蓋兵火後徐氏亦失元本云云,是宋時已無圖矣。又張世南《遊宦記聞》曰:高麗是年有請於上,願得能書者至國中,於是以徐兢為國信使、禮物官。則兢之行,特以工書遣,而留心記載乃如是。今其篆書無一字傳世,惟此編僅存。考魏了翁《鶴山集》,稱兢篆於《說文解字》以外自為一家,雖其名兢字見於印文者,亦與篆法不同云云。則其篆乃滅裂古法者,宜不為後人所藏弆。然此編已足以傳兢,雖不傳其篆可也。


諸蕃志》•二卷永樂大典本

[編輯]

宋趙汝適撰。汝適始末無考,惟據《宋史•宗室世系表》,知其為岐王仲忽之玄孫,安康郡王士說之曾孫,銀青光祿大夫不柔之孫,善待之子,出於簡王元份房,上距太宗八世耳。此書乃其提舉福建路市舶時所作,於時宋已南渡,諸蕃惟市舶僅通,故所言皆海國之事。《宋史•外國列傳》實引用之。核其敘次事類,歲月皆合。但《宋史》詳事蹟而略於風土、物產,此則詳風土、物產而略於事蹟。蓋一則史傳,一則雜誌,體各有宜,不以偏舉為病也。所列諸國,「賓瞳龍」史作「賓同隴」,「登流眉」史作「丹流眉」,「阿婆羅拔」史作「阿蒲羅拔」,「麻逸」史作「摩逸」。蓋譯語對音,本無定字。龍、隴,三聲之通。登、丹,蒲、婆,麻、摩,雙聲之轉。呼有輕重,故文有異同。無由核其是非,今亦各仍其舊。惟南宋僻處臨安,海道所通,東南為近。志中乃兼載大秦天竺諸國,似乎隔越西域,未必親睹其人。然考《冊府元龜》,載唐時祅教稱大秦寺,《桯史》所記廣州海獠,即其種類。又法顯《佛國記》載陸行至天竺,附商舶還晉。知二國皆轉海可通,故汝適得於福州見其市易。然則是書所記,皆得諸見聞,親為詢訪。宜其敍述詳核,為史家之所依據矣。


溪蠻叢笑》•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書

[編輯]

宋朱輔撰。輔字季公,桐鄉人。不詳其仕履,惟《虎邱志》載所作《詠虎邱》詩一首,知為南宋末人耳。溪蠻者,即《後漢書》所謂五溪蠻。章懷太子注,稱武陵有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悉是蠻夷所居,故謂五溪蠻,今在辰州界者是也。輔蓋嘗服官其地,故據所見聞,作為是書。所記諸蠻風土、物產頗備,如闌幹布之傳於漢代,三脊茅之出於包茅山,數典亦為詳贍。至其俗尚之異,種類之別,曲折纖悉,臚列明晰。事雖鄙而詞頗雅,可謂工於敍述。用資考證,多益見聞,固不容以瑣屑廢焉。


真臘風土記》•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編輯]

元周達觀撰。達觀,溫州人。真臘本南海中小國,為扶南之屬。其後漸以強盛,自《隋書》始見於《外國傳》。唐、宋二史並皆紀錄,而朝貢不常至,故所載風土、方物往往疏略不備。元成宗元貞元年乙未,遣使招諭其國,達觀隨行。至大德元年丁酉乃歸。首尾三年,諳悉其俗。因記所聞見為此書,凡四十則。文義頗為賅贍,惟第三十六則內記「瀆倫神譴」一事,不以為天道之常,而歸功於佛,則所見殊陋。然《元史》不立《真臘傳》,得此而本末詳具,猶可以補其佚闕。是固宜存備參訂,作職方之《外紀》者矣。達觀作是書成,以示吾邱衍,衍為題詩,推挹甚至,見衍所作《竹素山房詩集》中。蓋衍亦服其敍述之工雲。


島夷志略》•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編輯]

元汪大淵撰。大淵字煥章,南昌人。至正中,嘗附賈舶浮海越數十國,紀所聞見成此書。今以明馬觀《瀛涯勝覽》互勘,如觀所稱「占城之人頂三山金花冠,衣皆縈采帨,產伽南香、觀音竹、降真香之屬。瓜哇之廝村、沽灘新村、蘇馬魯隘、港口諸處,風俗各異。又其國人有三等,其土產有白芝麻、綠豆、蘇木、金剛子、白檀肉、豆蔻、灶筒、玳瑁、紅綠鸚鵡之屬,舊港有火雞、神鹿之屬」,皆為此書所未載。又所載《真臘風土記》亦僅十之四五。蓋殊方絕域,偶一維舟,斷不能周覽無遺。所見各殊,則所記各別,不足異也。至雲瓜哇即古闍婆,考《明史》,明太祖時瓜哇、闍婆二國並來貢,其二國國王之名亦不同。大淵並而為一,則傳聞之誤矣。然諸史外國列傳,秉筆之人皆未嘗身曆其地,即趙汝適《諸蕃志》之類,亦多得於市舶之口傳。大淵此書則皆親歷而手記之,究非空談無徵者比。故所記羅衛、羅斛、針路諸國,大半為史所不載。又於諸國山川、險要、方域、疆裏一一記述,即載於史者亦不及所言之詳,錄之亦足資考證也。考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及焦竑《國史經籍志》皆不載是書,唯錢曾《讀書敏求記》載之,稱為元人舊鈔本。則此書久無刊版,傳播殊稀。又稱至正年間河東張翥、三山吳鑒為之序,今考此本,二人之序俱存。然吳鑒序乃有二篇,前一篇題至正己丑,乃此書原序,後一篇題至正十一年,在前序後二年,乃所作《清源續志》之序,誤入此書。蓋吳鑒修志之時,以泉州為海道所通,賈船所聚,因附刊此書於志末,摘錄者並志序鈔之也。又有嘉靖戊申袁袠跋,頗議其漏載日本。蓋未悉大淵此書,惟紀所見,非海國全志雲。


朝鮮賦》•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編輯]

明董越撰。越字尚矩,寧都人。成化己丑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諡文僖。孝宗即位,越以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同刑科給事中王敞使朝鮮,因述所見聞,以作此賦。又用謝靈運《山居賦》例,自為之注。所言與《明史•朝鮮傳》皆合。知其信而有徵,非鑿空也。考越自正月出使,五月還朝,留其地者僅一月有餘。而凡其土地之沿革,風俗之變易,以及山川、亭館、人物、畜產,無不詳錄。自序所謂得於傳聞周覽,與彼國所具風俗帖者,恐不能如是之周匝。其亦奉使之始,預訪圖經,還朝以後,更徵典籍,參以耳目所及,以成是制乎?越有《文僖集》四十二卷,今未見其本。又別有《使東日錄》一卷,亦其往返所作詩文,不及此賦之典核。別本孤行,此一卷固已足矣。


海語》•三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編輯]

明黃衷撰。衷字子和,南海人。弘治丙辰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是書乃其晚年致政家居,就海洋番舶,詢悉其山川風土,裒錄成編。自序稱鐵橋病叟者,其別號也。《廣東通志》載是書,作一卷。此本實三卷,分為四類:曰《風俗》,凡二目;曰《物產》,凡二十九目;曰《畏途》,凡五目;曰《物怪》,凡八目。所述海中荒忽奇譎之狀,極為詳備。然皆出舟師舵卒所親見,非《山海經》、《神異經》等純構虛詞、誕幻不經者比。每條下間附論斷,詞致高簡,時寓勸戒,亦頗有可觀。書中別有附註,乃其族子學准增加。原本所載,今並存焉。案《明史•滿剌加傳》稱「正、嘉間為佛郎機所滅」,而此書則稱「佛郎機破其國,王退依陂堤裏,佛郎機整眾而去,王乃複所」云云,與史稍有不同。此書成於嘉靖初,海賈所傳,見聞較近,似當不失其實。是尤可訂史傳之異,不僅博物之資矣。


東西洋考》•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編輯]

明張燮撰。燮字紹和,龍溪人。萬曆甲午舉人。考《明史•黃道周傳》,載其《三罪四恥七不如疏》,在崇禎十八年,距燮鄉薦之時已四十四年,尚稱「志尚高雅,博學多通,不如龍溪舉人張燮」,則燮以舉人終於家也。是書成於萬曆丁巳,仿宋趙汝適《諸蕃志》例,惟載海國之通互市者。首《西洋考》,凡十五國,又附錄者四;次《東洋考》,凡七國,又附錄者十二;次《外紀考》,為日本及紅毛番。不通貢市,故別著之;次《稅餉考》,分《水編》、《陸編》、《職官》、《公署》四子目;次《舟師考》,分《內港水程二洋針路》、《祭祀》、《占驗》、《水醒水忌》、《定日》、《惡風》、《潮汐》七子目;次《稅璫考》,紀神宗時內官高寀通番蠹國,劫官擾民始末最詳;次《藝文》;次《逸事考》。其例於交阯、占城、暹羅、彭亨、呂宋、蘇祿名與古同者,仍用古名,他若瓜哇之為下港,柬埔塞之為真臘,大泥之為勃泥,舊港之為三佛齊,麻六甲之為滿刺加,啞齊之為蘇門答剌,思吉港之為蘇吉,丹遲悶之為吉裏地,間汶萊之為婆羅,貓裏務之為合貓裏,則並從今名,使通俗易檢。每國先列沿革事蹟,多與諸史相出入。如占城即古林邑,而《五代史》以為自古未通之類,亦頗有改正。大致與《明一統志》略同,而稍益以諸書。如閩部疏之誤記燕窩菜,及小葛羅誤稱吉蘭丹之類,鹹附辨之。次列海船交易之例,則皆采自海師賈客之口,為傳記之所未詳。其《稅璫》一篇,言利弊最悉。《水程針路》諸篇,尤切於實用。惟明代控制外番,至為無術。無事則百計以漁利,有變則委曲以苟安,事事可為炯戒。而篇末諸論,乃稱功頌德,曲筆實多,蓋當時臣子之詞,置而不論可矣。


職方外紀》•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編輯]

明西洋人艾儒略撰。其書成於天啟癸亥,自序謂利氏齎進《萬國圖志》,龐氏奉命翻譯,儒略更增補以成之。蓋因利瑪竇、龐我迪舊本潤色之,不盡儒略自作也。所紀皆絕域風土,為自古輿圖所不載,故曰《職方外紀》。其說分天下為五大州。一曰亞細亞州,其地西起那多理亞,離福島六十二度;東至亞尼俺峽,離福島一百八十度;南起瓜哇,在赤道南十二度;北至冰海,在赤道北七十二度。二曰歐邏巴州,其地南起地中海,北極出地三十五度;北至冰海,北極出地八十餘度,徑一萬一千二百五十裏;西起西海福島初度;東至阿北河,距福島九十二度;徑二萬三千里,三曰利未亞州,西南皆至利未亞海,東至西紅海,北至地中海,極南南極出地三十五度,極北北極出地三十五度,東西廣七十八度。四曰亞墨利加,地分南北,中通一峽。峽南之地,南起墨瓦蠟泥海峽,南極出地五十二度;北至加納達,北極出地十度半;西起福島二百八十六度;東至三百五十五度。峽北之地,南起加納達,南極出地十度半;北至冰海,其北極出地度數則未之測量;西起福島一百八十度;東盡三百六十度。五曰墨瓦蠟尼加,則彼國與之初通,疆域道裏,尚莫得詳焉。前冠以《萬國全圖》,後附以《四海總說》。所述多奇異不可究詰,似不免多所誇飾。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錄而存之,亦足以廣異聞也。


赤雅》•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編輯]

明鄺露撰。露字湛若,南海人。鈕琇《觚賸》載其為諸生應歲試時,題為「文行忠信」,乃四比立格,以真草隸篆四體書之,坐是被斥。蓋亦放誕之士。王士禎《池北偶談》又載其少游金陵,客阮大鋮之門,嘗為大鋮作集序,大鋮亦為露作集序。其人殊不足重,迨國朝順治初,王師入粵,露義不改節,竟抱平生所寶古琴,不食而死。士禎詩所謂「南海畸人死抱琴」者,即為露作。其志節乃為世所稱。然露先托契閹兒,所作《嶠雅》,屢稱大鋮為石巢夫子,實貽譏於名教。後雖晚蓋,僅足自贖,固不能與黃淳耀等皦然日月爭光也。是書乃露游廣西之時,遍曆岑、藍、胡、侯、槃五姓土司,因為猺女雲嚲孃留掌書記。歸而述所見聞,所記山川物產皆詞藻簡雅,序次典核,不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下,可稱佳本。惟中間敘岑氏猺女被服名目,溪峒中必無此綺麗。露蓋摭古事以文飾之。又敘猩猩一條,大不近情。敘木客一條,既稱為秦時采木之人,何以能作律詩?所稱《細雨詩》「劍閣鈴逾動,長門燭更深」一聯,何以能用漢、唐故事?是則附會塗飾,不免文士之積習矣。


朝鮮志》•二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編輯]

不著撰人名氏。書中稱《大明一統志》,則成於明代也。卷首略敘疆域沿革,而不標其目,以下分六大綱為經:曰《京都》,曰《風俗》,曰《古都》,曰《古跡》,曰《山川》,曰《樓臺》。以所屬八道為緯。中曰京畿,西南曰忠清,東南曰慶尚,南曰全羅,西曰黃海,東曰江源,西北曰平安,東北曰鹹鏡。皆略如中國地誌。惟《京都》但載宮殿、曹署,而不及城市風俗。多載其國典制,與故事混而為一。又諸道皆無四至八到,古跡多雜以神怪,頗同小說。於體例皆為未協。然遺聞瑣事,為中國史書所未詳者,往往而在,頗足以資考證。其敍述亦皆雅潔,較諸州郡輿圖冗漫無緒者,轉為勝之。宋王雲嘗撰《雞林志》,其書不傳。徐兢《高麗圖經》於山川古跡亦略。此書出其國人所述,當不失真。我國家威德覃敷,八紘砥屬。朝鮮一國,道裏既近,歸化尤先。雖號藩封,實同郡縣,其山川疆域皆宜隸籍於職方。錄而存之,亦足備輿記之一種也。


皇清職貢圖》•九卷

[編輯]

乾隆十六年奉敕撰。以朝鮮以下諸外藩為首,其餘諸藩諸蠻,各以所隸之省為次。會聖武遠揚,戡定西域,拓地二萬餘里。河源月《出骨》之外,梯航鱗集,琛贐旅來。乃增繪伊犁、哈薩克、布魯特、烏什、巴達克山、安集延諸部,共為三百餘種。分圖系說,共為七卷,告成於乾隆二十二年。迨乾隆二十八年以後,愛烏罕、霍罕、啟齊玉蘇、烏爾根齊諸部,鹹奉表入覲,土爾扈特全部自俄羅斯來歸,雲南整欠、景海諸土目又相繼內附,乃廣為《續圖》一卷。每圖各繪其男女之狀,及其部長屬眾衣冠之別。凡性情習俗,服食好尚,罔不具載。考《南史》載梁武帝使裴子野撰《方國使圖》,廣述懷來之盛,自荒服至海表凡二十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梁元帝有《職貢圖》。史繩祖《學齋佔畢》引李公麟雲,元帝鎮荊州,作《職貢圖》,狀其形而識其土俗,凡三十餘國。其為數較今所繪不及十分之一。至《山海經》所載諸國,多出虛撰,概不足憑。《漢書•西域傳》以下,史家所述,多出傳聞。核以道里山川,亦往往失實。又不及今之所繪,或奉贄貢篚,親睹其人;或仗鉞乘軺,實經其地。允攝提合雒以來所未睹之隆軌。然伏讀御題長律,方以保泰承庥,殷殷咨儆,此景命所以重申,天聲所以益播也。自今以往,占風驗海而至者,當又不知其凡幾。珥筆之臣,且翹佇新圖之更續矣。(謹案,此書及《西域圖志》,皆以紀盛德昭宣,無遠弗屆,為亙古之所未有。《西域圖志》恭錄於都會郡縣類中,此則恭錄於外紀者,西域雖本外國,而列戍開屯,築城建邑,已同內地之一省。入於都會郡縣,所以著闢地之廣,彰聖武也。職貢諸方,多古來聲教所不及,重譯所未通。入於外紀,所以著格被之遠,表聖化也。)

坤輿圖說》•二卷內府藏本

[編輯]

國朝南懷仁撰。懷仁,西洋人。康熙中官欽天監監正。是書上卷自《坤輿》至《人物》,分十五條,皆言地之所生。下卷載海外諸國道裏、山川、民風、物產,分為五大州,而終之以《西洋七奇圖說》。大致與艾儒略《職方外紀》互相出入,而亦時有詳略異同。案東方朔《神異經》曰:「東南大荒之中有樸父焉,夫婦並高千里,腹圍(案此下當有腹圍之裏烽,原本脫佚,今姑仍之)自輔天初立時,使其夫婦導開百川。嬾不用意,謫之並立東南,不飲不食,不畏寒暑。須黃河清,當複使其夫婦導護百川」云云。此書所載有銅人跨海而立,巨舶往來出其胯下者,似影附此語而作。又《神異經》曰:「北方層冰萬里,厚百丈,有磎鼠在冰下土中焉。形如鼠,肉重千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熱」云云。此書記此物全與相合。又周密《癸辛雜識》曰:「西域有沙海,正據要津。其水熱如湯,不可向邇。此天之所以限華夷也,終古未嘗通中國。忽一日有巨獸浮水窒,其骨長數十裏,橫於兩涘,如津梁然。骨中有髓竅,可容並馬。於是西域之地始通中國。謀往來者每以膏油塗其骨,懼其枯朽而折,則無複可通故耳」云云,此書記此事亦全與相合。疑其東來以後,得見中國古書,因依仿而變幻其說,不必皆有實跡。然核以諸書所記,賈舶之所傳聞,亦有歷歷不誣者。蓋雖有所粉飾,而不盡虛構。存廣異聞,固亦無不可也。


異域錄》•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編輯]

國朝圖理琛撰。圖理琛姓阿顏覺羅氏,先世葉赫人。由考取內閣中書,官至兵部職方司郎中。是編乃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圖理琛以原任內閣侍讀奉命出使土爾扈特,由喀爾喀越俄羅斯國,至其地。五十四年三月,回京師複命。因述其道裏、山川、民風、物產以及應對禮儀,恭呈御覽,冠以輿圖。次隨日紀載見聞,其體例略如宋人行記。但宋人行記以月日為綱,而地理附見。此則以地理為綱,而月日附見。所曆俄羅斯境,曰楚庫柏興,曰烏的柏興,曰柏海爾湖,曰尼爾庫城,曰昂噶拉河,曰伊聶謝柏興,曰麻科斯科,曰揭的河,曰那裏本柏興,曰蘇爾呼忒柏興,曰薩瑪爾斯科,曰狄木演斯科,曰托波爾,曰鴉班沁,曰費耶爾和土爾斯科城,曰費耶爾和土爾斯科佛落克嶺,曰索裏喀穆斯科,曰改果羅多,曰黑林諾付,曰喀山,曰西穆必爾斯科,曰薩拉託付,曰塔喇斯科,曰托穆斯科,曰伊裏木城,皆其大聚落也。其地為自古輿記所不載,亦自古使節所未經。如《史記》述匈奴北海,頗作疑詞。故儒者類言無北海。今據圖理琛所記,知伊聶謝柏興距北海大洋一月程。又《唐書》稱薛延陀夜不甚暗,猶可博弈,僅得之於傳聞。圖理琛以五月至其地,知夏至前後確有是事。皆我聖祖仁皇帝德化覃敷,威稜震疊,故軺車所至,莫不具驛傳,供芻糒,涉越三四萬里,如行閨闥。故得以從容遊覽,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纂述成編,以補亙古黃圖所未悉。令備錄其文,使天下萬世知聖化彌綸,迥出於章亥所步之外。且所記俄羅斯、土爾扈特畏懷恭順之忱,尤足見堯天丕冒,砥屬無垠。凡在方趾圓顱,無不鱗集仰流,效誠恐後,為三五以來所未有。今土爾扈特已全部內附,而所記俄羅斯南路十四國,乾隆乙亥以後,又已盡入版圖。並以見武烈文謨,顯承啟佑,所由拓億禩之丕基者,非偶然也。


海國聞見錄》•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編輯]

國朝陳倫炯撰。倫炯字資齋,同安人。父昂,康熙二十一年從靖海侯施烺平定臺灣。烺又使搜捕餘黨,出入東西洋五年。敘功授職,官至廣東副都統。(案副都統為滿洲額缺,陳昂得是官,蓋出特典。)倫炯少從其父,熟聞海道形勢。及襲父蔭,複由侍衛歷任澎湖副將、臺灣鎮總兵官,移廣東高雷廉、江南崇明、狼山諸鎮,又為浙江寧波水師提督,皆濱海地也。故以平生聞見,著為此書。上卷記八篇,曰《天下沿海形勢錄》,曰《東洋記》,曰《東南洋記》,曰《南洋記》,曰《小西洋記》,曰《大西洋記》,曰《昆屯記》,曰《南澳氣記》。下卷圖六幅,曰《四海總圖》,曰《沿海全圖》,曰《臺灣圖》,曰《臺灣後山圖》,曰《澎湖圖》,曰《瓊州圖》。凡山川之扼塞,道裏之遠近,沙礁島嶼之夷險,風雲氣候之測驗,以及外蕃民風、物產,一一備書。雖卷帙無多,然積父子兩世之閱歷,參稽考驗,言必有徵。視剿傳聞而述新奇,據故籍而談形勢者,其事固區以別矣。其《南澳氣記》中稱萬里長沙者,即《列子》所謂歸墟,《莊子》所謂尾閭,《抱樸子》所謂沃焦,《宋史•琉球傳》所謂落漈。但諸書皆言注之不盈,倫炯則推以潮長而此溜落,潮落而此溜長,知水自上入,仍自下出。其言確切近理,足以決千古耳食之疑。又史稱舟落漈者一去不返,倫炯則謂乘潮長之時求出,則外高內下,反不得出。如潮落乘南風棹船,尚可出。雍正丙午,有閩船落漈者,果如其說得還。此語亦前人所未發。惟所記七洲洋帶箭鳥,謂由鄭和呼鳥插箭為記,以導海舶。又記暹羅鬼與鄭和鬥法,夜建寺塔,今尚在焉。則蕃俗信鬼,有此附會之談。倫炯不為辨正,是亦少疏。然是書主於記海道,不主於考故實,彼國既有此說,據而錄之,固亦無害宏旨爾。

──右「地理類」外紀之屬,十七部、九十八卷,皆文淵閣著錄。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