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0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三卷目錄
春秋部紀事三
經籍典第二百三卷
春秋部紀事三
[編輯]《宋史吳廷祚傳》:「子元扆,字君華,尚太宗第四女蔡國 公主,授左衛將軍、駙馬都尉。大中祥符四年,領山南 東道,卒贈中書令,諡忠惠。元扆性謹讓,待賓客以禮, 喜讀《春秋左氏》,真宗深嘉嘆,於帝婿中獨稱其賢。」 《李處耘傳》:「子繼隆,字霸圖,以父蔭補供奉官,選為果 閬監軍。太平興國二年,改六宅使,累加開府儀同三 司。」繼隆好讀《春秋左氏傳》,喜名譽,賓禮儒士。
《曹彬傳》:「彬子璨,字韜光,以蔭補供奉官,領富州刺史。 天禧三年,授河陽節度使同平章事。璨習知韜略,好 讀《左氏春秋》。」
瑋字寶臣,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春秋》三傳,於《左氏》尤 深。
《張昭傳》:昭父直,以《周易》《春秋》教授弟子,學者自遠而 至,時號「逍遙先生。」
《劉熙古傳》:「熙古字義淳。年十五通《易》《詩》《書》,十九通《春 秋》、子、史。後唐長興中,以《三傳》舉。時翰林學士和凝掌 貢舉,熙古獻《春秋極論》二篇、《演論》三篇。凝甚加賞,召 與進士試,擢第,遂館於門下。太祖即位,召為左諫議 大夫。乾德六年,拜端明殿學士。開寶五年,以本官參 知政事,拜戶部尚書致仕。」
《張宏傳》:「宏字巨卿,青州益都人。父峭,業《春秋》。一舉不 第,退居丘園。後補協律郎,至平利令。」
《顏衎傳》:「衎字祖德,兗國公四十五世孫。少苦學,治《左 氏春秋》。太祖征兗州,駐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 廟。城平,以衎權知州事。歸朝,權知開封,授工部尚書, 致仕還鄉里,臺閣縉紳祖餞都門外,冠蓋相望,時人 榮之。」
《寇準傳》:「準字平仲,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年十九,舉進 士。太宗取人多臨軒顧問,年少者往往罷去。或教準 增年,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耶。後中第,授大理評事, 累遷殿中丞,擢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 部東銓。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合, 帝復坐事決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 之得魏徵也。拜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同知院事。 《聶冠卿傳》:冠卿字長孺,舉進士,授連州軍事推官,入 翰林為學士。未幾,兼侍讀學士。冠卿每進讀《左氏春 秋》,必引尊王黜霸之義以諷。冠卿嗜學好古,手未嘗 釋卷。
《尹洙傳》:「洙字師魯,少與兄源俱以儒學知名。舉進士, 調正平縣主簿。用大臣薦,召試為館閣校勘,遷太子 中允,直集賢院。上奏,仁宗嘉納之。以右司諫遷起居 舍人,直龍圖閣,坐貶監均州酒稅,卒。洙內剛外和,博 學有識度,尤深於《春秋》。」
《楊澈傳》:「澈字晏如。幼聰警,七歲讀《春秋左氏傳》,即曉 大義。周宰相李穀召令默誦,一無遺誤,穀甚異之。建 隆初,舉進士,調青州司戶。太祖知其名,召試禁中,改 著作郎。」
《杜鎬傳》:「鎬字文周,幼好學,博通經史。舉明經,解褐集 賢校理,入直澄心堂。太宗即位,江左舊儒多薦其能, 改國子監丞,崇文院檢討。景德四年,拜右諫議大夫, 龍圖閣直學士,賜襲衣金帶。鎬年踰五十,猶日治經 史數十卷,或寓直館中,四鼓則起誦《春秋》。所居僻陋, 僅庇風雨,處之二十載不遷徙。性和易,清素有懿行」, 士類推重之。
《狄棐傳》:「子遵度,字元規,少穎悟,篤志於學,每讀書意 有所得,即仰屋瞪視,人呼之弗聞也。少舉進士,一斥 於有司,恥不復為。以父任為襄縣主簿,居數月棄去。 好為古文,著《春秋雜說》,多所發明,人多稱之。」
《范正辭傳》:「正辭字直道,治《春秋公羊》《穀梁》。登第,調安 陽主簿。開寶中,判入等,遷國子監丞,知戎州,改著作 佐郎。」
《王濟傳》:「濟字巨川,歷江南西路安撫使,頗涉經史,好 讀《左氏春秋》。」
《孫何傳》:「何字漢公,十歲識音韻,十五能屬文,篤學嗜 古,為文必本經義,在貢籍中甚有聲。王禹偁推重之, 嘗作《春秋》意聞於時。淳化三年舉進士,開封府、禮部 俱首薦及第,又得甲科,歷右司諫。」
《喬維岳傳》:「維岳字伯周,陳州南頓人。治三傳。周顯德 初登第。開寶中,右拾遺劉稹薦其才,擢為太子中舍。 真宗踐祚,特授海州刺史《劉敞傳》:「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人。舉慶曆進士,廷試第 一,直集賢院判,同修起居注。未一月,擢知制誥,拜翰 林侍讀學士。敞學問淵博,為文贍敏,掌外制,時將下 直,會追封王主,九人立馬」卻坐,頃之九製成。歐陽修 每於書有疑,折簡來問,對其使揮筆答之不停手。修 服其博。長於《春秋》,為書四十卷,行於世。
《王安石傳》:「初安石訓釋《詩》《書》《周禮》,既成,頒之學官,天 下號曰新義。」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 「斷爛朝報。」
《常秩傳》:「秩字夷甫,舉進士不中,屏居里巷,以經術著。 嘉祐中,除國子直講,不受。神宗即位,拜天章閣侍講。 秩平居為學求自得。王回,里中名士也,每見秩與語, 輒欿然自以為不及。歐陽修、胡宿、呂公著、王陶、沈遘、 王安石皆稱薦之,翕然名重一時。秩長於《春秋》,至斥 孫復所學為不近人情。著《講解》數十篇,自謂聖人之 道皆在於是。」及安石廢《春秋》,遂盡諱其學。
《沈遼傳》:「遼字叡達,幼挺拔不群,長而好學尚友,傲睨 一世。讀《左氏》小,摹倣之輒近似,迺鉏植縱捨,自成一 家。趣操高爽,飄飄然有物外意,絕不喜進取。」
《司馬光傳》:「光字君實。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 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 至不知飢渴寒暑。元祐元年,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 侍郎。」
《蘇轍傳》:「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 策制舉,授商州軍事推官,改著作佐郎。元祐元年,為 右司諫。宣仁後臨朝,進戶部侍郎,代軾為翰林學士。 尋擢吏部尚書。使契丹,館客者侍讀學士王師儒,能 誦洵、軾之文及轍《茯苓賦》,恨不得見全集。使還,為御 史中丞。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徽宗即位,大」 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號「潁濱遺老。」轍性沉靜簡潔, 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 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所著《春秋傳》行於 世。
族孫元老,字子廷,幼孤力學,長於《春秋》。軾謫居海上, 數以書往來,軾喜其為學有功,轍亦愛獎之。黃庭堅 見而奇之,曰:「此蘇氏之秀也。」舉進士,歷太常少卿。元 老外和內勁,不妄與人交,言者遂論元老蘇軾從孫, 且為元祐邪說,其學術議論頗倣軾。轍不宜在中朝。 罷為提點明道宮。元老歎曰:「昔顏子附驥尾而名顯」, 吾今以家世坐累,榮矣。
《劉摰傳》:「摯字莘老,永靜東光人。兒時,父居正課以書, 朝夕不少間。或謂君止一子,獨不可少寬邪?居正曰: 『正以一子,不可縱也』。嘉祐中,擢甲科。用韓琦薦,得館 閣校勘。月餘為監察御史。哲宗即位,召為吏部郎中, 擢侍御史。元祐元年,拜尚書右丞,連進左丞、中書侍 郎,遷門下侍郎。摯嗜書,自幼至老未嘗釋卷。家藏書」 多自讎校,得善本,或手抄錄,孜孜無倦。晚好《春秋》,考 諸儒異同,辨其得失,通聖人經意為多。
《王巖叟傳》:「巖叟字彥霖,大名清平人。幼時語未正,已 知文字。仁宗患詞賦致經術不明,初置明經科。巖叟 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熙寧中,韓琦留守北京, 以為賢,辟管勾國子監。韓絳代琦,復欲留用。巖叟謝 曰:『巖叟,魏公之客,不願出他門也』。士君子稱之。哲宗 即位,用劉摰薦,為監察御史,遷左司諫兼權給事中」, 復以起居舍人日侍講,奏曰:「陛下退朝無事,不知何 以消日?」哲宗曰:「看文字。」對曰:「陛下以讀書為樂,天下 幸甚。聖賢之學,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積累之要在 專與勤。屏絕它好,始可謂之專,久而不倦,始可謂之 勤。願陛下特留聖意。」哲宗然之。元祐六年,拜樞密直 學士、簽書院事。有《春秋傳》行於世。
《陸佃傳》:「佃字農師,越州山陰人。居貧苦學,夜無燈,映 月光讀書,躡屩從師,不遠千里。熙寧三年,應舉入京, 禮部奏名為舉首。方廷試賦,遽發策題,士皆愕然,佃 從容條對,擢甲科,補國子監直講,加集賢校理,崇政 殿說書、同修起居注,擢中書舍人、給事中。哲宗時遷 吏部侍郎。佃著書二百四十二卷,如《春秋後傳》,皆傳」 於世。
《孫覺傳》:「覺字莘老,高郵人。甫冠,從胡瑗學。瑗之弟子 千數,別其老成者為經社。覺年最少,儼然居其間,眾 皆推服。登進士第。嘉祐中,擇名士編校昭文書籍,覺 首預選,進館閣校勘,直集賢院。哲宗即位,兼侍讀,遷 右諫議大夫。有《春秋傳》十五卷。」
《鮮于侁傳》:「侁字子駿,閬州人。性莊重力學,舉進士,歷 集賢殿修撰。侁刻意經術,為范鎮、孫甫推許。孫復與 論《春秋》,謂今學者不能如之。」
《陳瓘傳》:「瓘字瑩中,南劍州沙縣人。少好讀書,中甲科, 調湖州掌書記,遷祕書省校書郎。徽宗即位,遷左司 諫。紹興二十六年,高宗謂輔臣曰:『陳瓘昔為諫官,甚 有讜論。近覽所著《尊堯集》,明君臣之大分,合於《春秋》 之法,宜特賜諡以表之。諡曰忠肅』。」
《吳師禮傳》:「師禮字安仲,杭州錢塘人。太學上舍賜第知天長縣。召太學博士,祕書省正字。徽宗初,擢右司 諫,改右司員外郎,以直祕閣知宿州。師禮遊太學時, 兄師仁為正,守《春秋》學。它學官有惡之者,條其疑問 諸生,師禮悉以兄說對。學官怒,鳴鼓坐堂上,眾質之, 師禮引據三傳,意氣自如。江公望時在旁,心竊喜。後」 相遇於泌陽,公望謂曰:「子異日得志當如何?」曰:「但為 人作豐年耳。」遂定交。
《陸蘊傳》:「蘊字敦信,福州候官人。少知名,登進士第,為 太學《春秋》博士。經廢員省,改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 崇寧中,拜禮部員外郎,遷大司成,擢御史中丞。」 《張浚傳》:「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人。中進士第。高宗即位, 除樞密院編修官,擢殿中侍御史,除禮部侍郎。高宗 召諭曰:『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朕將有為,正如欲一 飛沖天,而無羽翼,卿勉留輔朕』。」除御營使司參贊公 事。建炎三年,除禮部尚書。九年,除資政殿大學士。十 二年,封和國公,贈太師,諡忠獻。《詩》《禮》《春秋》各有解。 李光傳孟傳,字文授,光幼子也。光南遷之日,才六歲。 以光遺表恩,累官至太府丞,以朝請大夫直寶謨閣 致仕,年八十。有《左氏說》十卷。博學多聞,持身甚嚴,時 推「能世其家。」
《許翰傳》:「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祐三年進士第。 宣和七年,召為給事中。靖康初召對,除翰林學士,尋 改御史中丞。高宗即位,拜尚書右丞,兼權門下侍郎。 紹興元年,召拜端明殿學士,贈光祿大夫。翰通經術, 所著書有《春秋傳》。」
《陳禾傳》。「禾字秀寔,明州鄞縣人。舉元符三年進士,累 遷辟雍博士。時方以傳注記問為學,禾始崇尚義理, 黜抑浮華。入對契旨,擢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遷左 正言。俄除給事中,贈中大夫,諡文介。禾性不苟合,立 朝挺挺有風操,有《春秋傳》十二卷。」
《岳飛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少負氣節,沈厚寡言, 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
《魏矼傳》:「矼字邦達,和州歷陽人。少穎悟,時方尚王氏 新說,矼獨守所學。宣和二年,上舍及第。紹興元年,擢 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臨安火,延燒數千家,獻諛 者謂非災異。矼言《春秋》定哀間,數言火災。說者謂孔 子有德而魯不能用,季孫有惡而不能去,故天降之 咎。今朝廷之上有奸慝邪佞之人,未逐乎百執事之 間,有朋附奔競之徒,未汰乎?搢紳有公忠宿望,及抱 道懷藝、有猷有守之士未用乎?宜鑒定哀之失,甄別 邪正,亟加進用。」除吏部侍郎。
《呂本中傳》:「本中字居仁,幼而敏悟,公著奇愛之。祖希 哲師程頤,本中聞見習熟,少長從楊時、游酢、尹焞遊, 三家或有疑異,未嘗苟同。紹興六年,特賜進士出身, 擢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學者稱為東萊先生。有 《春秋解》一十卷行於世。」
《陳公輔傳》:「公輔字國佐,台州臨海人。政和三年上舍 及第,調平江府教授。累遷權應天府少尹,除祕書郎。 靖康初,擢為右司諫。紹興六年,召為吏部員外郎。疏 言:王安石學術之不善,尤甚於政事。政事害人才,學 術害人心。《三經字說》詆誣聖人,破碎大道,非一端也。 《春秋》正名分,定褒貶,俾亂臣賊子懼安石,使學者不」 治《春秋》《史》《漢》,載成敗安危、存亡理亂,為聖君賢相、忠 臣義士之龜鑑。安石不使學者讀《史》《漢》,王莽之篡,揚 雄不能死,又仕之。安石乃曰:「『雄之仕,合於孔子無可 無不可之義』。使公卿大夫皆師安石之言,宜其無氣 節忠義也。」授左司諫,遷尚書禮部侍郎。
《羅汝楫傳》:「『汝楫字彥濟,徽州歙縣人。登政和二年進 士第,監登聞鼓院,遷大理丞、刑部員外郎,拜監察御 史,遷起居郎兼侍講。帝問:或謂《春秋》有貶無褒,此誼 是否』?對曰:『《春秋》上法天道,春生秋殺,若有貶而無褒, 則天道不具矣』。帝稱善,嘗曰:『自王安石廢《春秋》學,聖 人之旨寖以不明,近世得其要者,唯胡安國與卿耳』。」 兼權中書舍人除右諫議大夫,遷御史中丞,除龍圖 閣學士。
《范如圭傳》:「如圭字伯達,建州建陽人。少從舅氏胡安 國受《春秋》。登進士第,授左從事郎,武安軍節度推官, 召試祕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史館校勘。」
《虞允文傳》:「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人。六歲誦九經,七 歲能屬文。紹興二十三年,登進士第,通判彭州,權知 黎州、渠州。高宗召對,除祕書丞,累遷禮部郎官。乾道 五年,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允文 多薦知名士,如洪适、汪應辰。及為相,籍人才為三等, 有所見聞即記之,號《材館錄》。凡所舉,上皆收用,如胡」 銓、周必大、王十朋、趙汝愚、晁公武、李燾,尤章明者也。 胡銓以臺評去,允文奏留之經筵。銓薦朱熹,上問「允 文識熹否」,允文謂熹不在程頤下,遂召熹,熹不至。上 以僕射名不正,改為左右丞相。八年二月,授允文特 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允文姿雄偉,慷慨磊落,有大志, 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早以文學致 身臺閣,垂二十年,孜孜忠勤無二焉。有《經筵春秋講義》三卷。
《汪澈傳》:「澈字明遠,第進士,教授衡州、沅州。用万俟卨 薦,為祕書正字、校書郎,除監察御史,進殿中侍御史。 二十三年,上元前一夕,風雷雨雪交作,澈言:春秋魯 隱公時,大雷震電,繼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間再有 大變,謹而書之。今一夕間,二異交至,此陰盛之證,殆 為金人。今荊襄無統督,江海乏備禦。因陳修攘十二」 事,除御史中丞。
《王剛中傳》:「剛中字時亨,饒州樂平人。剛中博覽強記, 紹興十五年進士第二人,任某州推官,改左宣義郎, 擢祕書省校書郎,遷著作佐郎。孝宗為普安郡王,剛 中兼王府教授。每侍講,極陳古今治亂之故,君子小 人忠佞之辨。遷中書舍人。孝宗受禪,除禮部尚書,直 學士院兼給事中,為鹵簿使,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 密院事,進同知院事,贈資政殿大學士、光祿大夫。剛 中繇布衣至公卿,無他嗜好,公退惟讀書著文為樂。 有《春秋通義》。
《王十朋傳》:「十朋字龜齡,溫州樂清人。資穎悟,日誦數 千言。及長有文行,聚徒梅溪,受業者以百數。入太學, 主司異其文。上親政策士,諭考官曰:『對策中有陳朝 政切直者,並寘上列。十朋對萬餘言。上嘉其經學淹 通,議論醇正,遂擢為第一。學者爭傳誦其策,以擬古 晁董。授紹興府簽判,召為祕書郎兼建王府小學教』」 授。先是,教授入講堂,居賓位,十朋不可。皇孫特加禮, 而位教授中坐,除著作郎。三十一年正月,風雷雨雪 交作,十朋以為陽不勝陰之驗,遺陳康伯書,冀以《春 秋》災異之說力陳於上,「崇陽抑陰,以弭天變。」遷大宗 正丞。
《李燾傳》:「燾字仁甫,眉州丹稜人。紹興八年,擢進士第, 調雅州推官,改知雙流縣,以餘暇力學。燾恥讀王氏 書,獨博極載籍,搜羅百氏,慨然以史自任。乾道五年, 遷祕書少監,兼權起居舍人。燾性剛大,特立獨行,早 著書,長編一書,用力四十年。葉適以為春秋以後纔 有此書。有《春秋學》十卷。」
《家願傳》:父勤國,慶曆、嘉祐間,與從兄安國、定國同從 劉巨遊,與蘇軾兄弟為同門友。王安石久廢《春秋》學, 勤國憤之,著《春秋新義》。
《黃裳傳》:「裳字文叔,隆慶府普城人。少穎異,登乾道五 年進士第,調巴州通江尉。益務進學,文詞迥出流輩, 人見之曰:『非復前日文叔矣』。」遷國子博士,進祕書郎, 遷嘉王府翊善,講《春秋》。王正月,曰:周之王即今之帝 也。王不能號令諸侯,則王不足為王。帝不能統御郡 鎮,則帝不足為帝。今之郡縣,即古諸侯也。周之王惟 「不能號令諸侯,故《春秋》必書『王正月,所以一諸侯之 正朔。今天下境土,比祖宗時不能十之四,然猶跨吳、 蜀、荊、廣、閩、越二百州,任吾地者,二百州守也,任吾兵 者,九都統也。苟不能統制,則何以服之』?」他日,王擢用 東宮舊人吳端,端詣王謝,王接之中節裳。因講《左氏》 禮有等衰,問王:「比待吳端得重輕之節,有之乎?」王曰: 「有之。」裳曰:「王者之學,正當見諸行事。今王臨事有區 別,是得等衰之義矣。」紹熙二年,遷起居舍人,贈資政 殿學士。裳為人簡易端純,每講讀,隨事納忠,上援古 義,下揆人情,氣平而辭切,事該而理盡。恥一書不讀, 一物不知,推賢樂善,出乎天性。所為文明白條達,有 《王府春秋講義》。
《倪思傳》:「思字正甫,湖州歸安人。乾道二年進士,中博 學宏詞科,累遷祕書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權直。光宗 即位,遷將作少監兼權直學士。阮升中書舍人兼直 學士院,同修國史,尋兼侍講。時李皇后寖預政,思進 講姜氏會齊侯於濼,因奏人主治國,必自齊家始。家 之不能齊者,不能防其漸也。始於狎褻,終於恣橫,卒 至於陰陽易位,內外無別,甚則離間父子。漢之呂氏、 唐之武、韋,幾至亂亡,不但魯莊公也。」上悚然。趙汝愚 同侍經筵,退語人曰:「讜直如此,吾黨不逮也。」寧宗即 位,除吏部侍郎,諡文節。
《辛棄疾傳》:棄疾字幼安。帥長沙時,士人或愬考官濫 取第十七名《春秋》卷,棄疾察之信然,索亞榜春秋卷 兩易之,啟名則趙鼎也。棄疾怒曰:「佐國元勳,忠簡一 人,胡為又一趙鼎?」擲之地。次閱《禮記》卷,棄疾曰:「觀其 議論,必豪傑士也,此不可失。」啟之乃趙方也。
《李好義傳》:「好義下邽人,喜《孟子》《左傳》,以為終身行此 足矣。」
《洪咨夔傳》:咨夔字舜俞,於潛人。嘉定二年進士,為饒 州教授。作《大冶賦》,樓鑰賞識之,遷金部員外郎,拜監 察御史。時登進諸儒,以廣講讀說書之選,咨夔言,聖 學之實所當講明而推行者有六:一親睦本支,二正 始閨門,三警肅侍御,四審正邪用舍,五儲養文武之 才,六憂根本無生事邀功,擢中書舍人,所著有《春秋 說》。
《楊簡傳》:「簡字敬仲,乾道五年,舉進士,知溫州。帝遣使 至郡,譏察使於簡為先世契,出郊迎不敢當,從間道走州,入客位。簡聞之不敢入曰:『使者銜天子命,辱臨 敝邑,天使也。某不敢不肅』。遂從西翼偕進,禮北面東 上,簡行則常,西步則後,及階莫敢升。已乃同升自西 階,足踧踧,莫敢就主席。使者曰:『邦君之庭也,禮有常』」 尊。簡曰「《春秋》王人」雖微,例書大國之上,尊天子也。況 今天使乎?持之益恭。邦人見之,莫不瞿然竦觀,屏息 立
簡門人錢時,字子是。幼奇偉不群,讀書不為世儒之 習,絕意科舉,講明理學。江東提刑袁甫作象山書院, 招主講席,學者興起,政事多所裨益。郡守及新安、紹 興守皆厚禮延請,開講郡庠。其學大抵發明人倫,論 議宏偉,指摘痛快,聞者皆有得焉。丞相喬行簡知其 賢,特薦之朝,授祕閣校勘。詔守臣以時所著書來上, 其書有《春秋大旨》。
《陳宓傳》:「宓字師復,丞相俊卿之子,少嘗及登朱熹之 門,熹器異之。長從黃榦遊,以父任知安溪縣,擢太府 丞。宓天性剛毅,信道尤篤,嘗為朱墨銘,謂朱屬陽,墨 屬陰,以驗理欲分寸之多寡。自言居官必如顏真卿, 居家必如陶潛,而深愛諸葛亮,身死家無餘財,庫無 餘帛,庶乎能蹈其言者。」所著書有《春秋三傳抄》 《范應鉁傳》:「開禧元年,舉進士,直煥章閣。讀書明大義, 尤喜《左氏春秋》。」
《牟子才傳》:「子才字存。」井研人。少從其父客陳咸,咸 張樂大宴,子才閉戶讀書,若不聞,見者咸異之。學於 魏了翁、楊子謨、虞剛簡,又從李方子,方子,朱熹門人 也。嘉定十六年舉進士,擢史館檢閱,遷著作郎。度宗 即位,授翰林學士、知制誥。有《春秋輪輻》。
《朱貔孫傳》:「貔孫字興甫,浮梁人。淳祐四年進士,授福 州學教授,遷太學博士。帝親擢監察御史兼崇政殿 說書兼太子右諭德,詔許乘馬赴講。貔孫諭導得體, 衍說經義,有關於君道者必委曲敷暢,陰寓警戒。太 子每為之動容。推《春秋》尊王黜霸之旨,勸帝崇仁政, 用吉士,行正論,賜賚甚渥。擢殿中侍御史兼侍講。度 宗即位,擢右諫議大夫,賜紫金魚袋,兼賜章服、犀帶。」 《張惟孝傳》:「惟孝字仲友,襄陽人,長六尺,通《春秋》。」 《趙善湘傳》:「善湘字清臣,慶元二年,舉進士,調金壇縣 丞,知餘姚縣,遷大宗正丞,兼權戶部郎官。嘉定十七 年,拜右文殿修撰。紹定三年,進煥章閣直學士。淳祐 二年,帝手詔求所解《春秋》,進觀文殿學士。」所著有《春 秋三傳通議》三十卷。
《趙與懽傳》。「與懽,字悅道,嘉定七年進士,調大理評事, 遷宗正少卿,兼權戶部侍郎,進《春秋》解,升大學士。諡 清敏,贈太師。」
《皮龍榮傳》:龍榮字起霖,一字季遠,潭州醴陵人。淳祐 四年進士,官宗學諭,授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兼資善 堂直講。入對,請以改過之實易運化之名,一過改而 一善著,百過改而百善融。遷祕書郎,升著作郎。景定 元年四月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進封伯,參知 政事,兼太子賓客。龍榮少有志略,精於《春秋》學。 《家鉉翁傳》。鉉翁,眉州人,以廕補官,累官端明殿學士, 簽書樞密院事。鉉翁狀貌奇偉,身長七尺,被服儒雅, 其學邃於《春秋》,自號「則堂」,改館河間,迺以《春秋》教授 弟子。
《楊大異傳》:「大異字同伯,從胡宏受《春秋》大義。登嘉定 十三年進士第,擢知登聞鼓院,進直祕閣,除祕閣修 撰、大中大夫,提舉崇禧觀,醴陵縣開國男,食邑三百 戶,賜紫金魚袋。歸里第,與居民無異。學者從之講肄 諄諄,相與發明經旨,條析理學。」
《危昭德傳》:「昭德,昭武人,寶祐元年進士,歷官為史館 檢閱校勘,遷祕書郎,權工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 院。昭德在經筵,以《春秋》進講,反覆規正者甚多。」 《循吏傳》:「魯有開,字元翰,參知政事宗道從子也,好禮 學,通《左氏春秋》。用宗道廕,知韋城縣,有古循吏風。官 至中大夫。」
《道學傳》:「程頤字正叔,年十八,游太學,見胡瑗問諸生 以顏子所好何學,頤因對曰:『學以至聖人之道也。聖 人可學而至歟』?」曰:「然。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 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直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 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 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 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 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於邪僻,梏其 性而亡之。然學之道,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後力行 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篤,信 道篤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 心,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出處語默必於是。久而 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 矣。故顏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仲尼稱之,則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 失之矣。」又曰「不遷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 未嘗復行」,此其好之篤,學之得其道也。然聖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顏「子則必思而後得,必勉而後中。 其與聖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 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後人不達,以 謂聖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不求諸己 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 有至於道者,則今之學,與顏子所好異矣。」瑗得其文, 大驚異之,即延見,處以學職。呂希哲首以師禮事頤, 哲宗初,詔以為祕書省校書郎,既入見,擢崇政殿說 書。頤於書無所不讀,其學本於誠,動止語默一以聖 人為師,其不至乎聖人不止也。著《春秋傳》以傳於世。 序曰:「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 爭奪息,導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 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隨時有作,順乎 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暨乎三王 迭興,三重既備,子、丑、寅之建正,忠、質、文之更尚,人道 備矣,天運周矣。聖王既不復作,有天下者雖欲倣古 之跡,亦私意妄為而已。事之繆,秦至以建亥為正;道 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夫子當 周之末,以聖人不復作也,順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也, 於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諸三王而 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 聖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傳,游、夏不能贊一辭,辭不 待贊者也,言不能與於斯爾。斯道也,唯顏子嘗聞之 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此其準 的也。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至於經世 之大法,則不知也。《春秋》大義數十,其義雖大,炳如日 星,乃易見也。惟其微辭隱義,時措從宜者,為難知也。 或抑或縱,或予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 理之安,文質之中,寬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 衡,揆道之模範也。夫觀百物然後識化工之神,聚眾 材然後知作室之用,於一事一義,而欲窺聖人之用 心,非上智不能也。故學《春秋》者,必優游涵泳,𪐝識心 通,然後能造其微也。後王知《春秋》之義,則雖德非禹 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自秦而下,其學不傳。予悼夫 聖人之志不明於後世也,故作「《傳》以明之,俾後之人 通其文而求其義,得其義而法其用,則三代可復也。」 是《傳》也,雖未能極聖人之蘊奧,庶幾學者得其門而 入矣。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 皆為名士。涪人祠頤於北巖,世稱為伊川先生。嘉定 十三年,賜諡曰「正公。」淳祐元年,封伊陽伯,從祀孔子 廟庭。
李侗,字願中,南劍州劍浦人。年二十四,聞郡人羅從 彥得河、洛之學,遂以書謁之。其略曰:「侗聞之天下有 三本焉,父生之,師教之,君治之。闕其一則本不立。古 之聖賢莫不有師,其肄業之勤惰,涉道之淺深,求益 之先後,若存若亡,其詳不可得而考。惟洙、泗之間七 十二弟子之徒,議論問答,具在方冊,有足稽焉,是得」 夫子而益明矣。孟氏之後,道失其傳,枝分派別,自立 門戶,天下真儒不復見於世,其聚徒成群,所以相傳 授者,句讀文義而已爾,謂之熄焉可也。其惟先生服 膺龜山先生之講席有年矣,況嘗及伊川先生之門, 得不傳之道於千五百年之後。性明而修,行完而潔, 擴之以廣大,體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各極其至,漢、唐 諸儒無近似者。至於「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並立而 使人化,如春風發物」,蓋亦莫知其所以然也。凡讀聖 賢之書,粗有識見者,孰不願得授經門下,以質所疑。 至於異論之人,固當置而勿論也。侗之愚鄙,徒以習 舉子業,不得服役於門下,而今日拳拳欲求教者,以 謂所求有大於利祿也。抑侗聞之,「道可以治心,猶食 之充飽,衣之禦寒也。人有迫於飢寒之患者,皇皇焉 為衣食之謀,造次顛沛,未始忘也。至於心之不治,有 沒世不知慮,豈愛心不若口體哉?弗思甚矣。」侗不量 資質之陋,徒以祖父以儒學起家,不忍墜箕裘之業, 孜孜矻矻為利祿之學,雖知真儒有作,聞風而起,固 不若「先生親炙之得於動靜語默之間,目擊而意全 也。今生二十有四歲,茫乎未有所止,燭理未明而是 非無以辨,宅心不廣而喜怒易以搖,操履不完而悔 吝多,精神不充而智巧襲,揀焉而不淨,守焉而不敷, 朝夕恐懼,不啻如飢寒切身者,求充飢禦寒之具也。 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為先生之累哉?」從之累年,授 《春秋》之說,從彥亟稱許焉。侗接後學,答問不倦,其語 《春秋》曰:「《春秋》一事,各是發明一例,如觀山水徙步而 形勢不同,不可拘以一法。然所以難言者,蓋以常人 之心推測聖人,未到聖人灑然處,豈能無失耶?」吏部 員外郎朱松與侗為同門友,雅重侗,遣子熹從學,熹 卒得其傳雲。
張洽,字元德,臨江之清江人。少穎異,從朱熹學,自六 經傳注而下,皆究其指歸,至於諸史、百家、山經地誌、 老子、浮屠之說,無所不讀。嘗取《管子》所謂「思之思之, 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通之」之語,以為窮理之要。 熹嘉其篤志,謂黃榦曰:「所望以求斯道之傳,如二三君者,不數人也。」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改袁州司 理。洽數以病請祠,至是,主管建昌仙都觀,賜緋衣銀 魚。時袁甫提點江東刑獄,甫以白鹿書院廢弛,招洽 為長。洽曰:「嘻!是先師之跡也,其可辭?」至則選好學之 士日與講說,而汰其不率教者。凡養士之田乾沒於 豪右者復之,學興,即謝病去。洽自少用力於敬,故以 「主一」名齋。平居不異常人,至義所當為,則勇不可奪。 居閒不言朝廷事,或因災異變故,輒顰蹙不樂。及聞 一君子進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則喜見顏色。所 交皆名士,如呂祖儉、黃榦、趙崇憲、蔡淵、吳必大、輔廣、 李道傳、李燔、葉味道、李閎祖、李芳子、柴中行、真德秀、 魏了翁、李𡌴、趙汝讜、陳貴誼、杜孝嚴、度正、張嗣古,皆 敬慕之。所著有《春秋集注》《春秋集傳》《左氏蒙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