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1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十七卷目錄
禮記部彙考七
經義考二〈禮記〉
經籍典第二百十七卷
禮記部彙考七
[編輯]經義考二
[編輯]《禮記》
[編輯]孔穎達《禮記正義》。〈注〉《唐志》「七十卷。」〈佚〉
穎達《自序》。〈按:穎達《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新唐書志禮記正義》七十卷祭酒孔穎達、司業朱子奢、國子助教李善信、太學博士賈公彥、柳士宣、范義頵、魏王參軍事張權等奉詔撰,周元達、趙君贊、王士雄、趙弘智等覆審。
衛湜曰:「自晉、宋而下,傳《禮》學者,南人有賀循、賀瑒、庾蔚、崔靈恩、沈重、范宣、皇甫侃等,北人有徐道明、李業興、李寶鼎、侯聰、熊安生等,何止數十家,《正義》實據皇甫侃以為本,而以熊安生補其所不備,後世但知為孔氏之書而已。」
又曰:劉原父《七經小傳》載《檀弓》「聖人之葬人,與人之葬聖人也。」 以與為語助辭,世多稱之。然《正義》已有是說。
王應麟曰:祭酒邢昺等奉詔是正。咸平二年六月,昺上新印《禮記疏》七十卷,賜諸王輔臣,人一本。陳澔曰:鄭氏祖讖緯,孔疏惟鄭之從,雖有他說,不復收載,固為可憾。然其灼然可據者,不可易也。
魏徵《類禮》:〈注〉《唐書》。作《次禮記》。《唐志》。二十卷。〈佚〉
《舊唐書》,「魏徵以戴聖《禮記》編次不倫,遂為《類禮》二十卷,以類相從,刪其重複,采先儒訓注,擇善從之,研精覃思,數年而畢。太宗賢而善之,賜物千段。」 魏鄭公《諫錄》詔曰:「《禮經》殘闕,其來已久。漢代戴聖,爰記舊聞,古今所宗,條目雜亂。先儒傳授,多歷年數,咸事因循,莫能釐正。特進、鄭國公徵文高翰林,學綜冊府,服膺典」 禮,有志討論,乃依聖所記,更事註解,文義粲然,遂得先聖微言,因茲重闡,後之學者,多有弘益,宜付祕省。
《唐會要》:「貞觀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詔以特進魏徵所撰賜皇太子及諸王,並藏本於祕府。」
朱子曰:「魏徵以《小戴禮》綜彙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數年而成。太宗美其書,錄寘內府。今此書不復見,惜哉!」
陸德明「《禮記釋文》四卷。」〈存〉
王元度注《禮記》。〈注〉《唐志》:「二十卷。」〈佚〉
王元感《禮記繩愆》。〈注〉《唐志》:「三十卷。」〈佚〉
王方慶《禮經正義》。〈注〉《唐志》「十卷。」〈佚〉
元行沖《類禮義疏》。〈注〉《唐志》「五十五卷。」〈佚〉
《舊唐書》:「元行沖,河南人。上令行沖撰義疏,開元十四年上之。」
成伯璵《禮記外傳》。〈注〉《唐志》「四卷。」〈佚〉
《中興書目》:「《禮記外傳》四卷,中山成伯璵撰,吳郡張幼倫注,四門博士劉素明序。凡一百一十條,分義例、名數二體,又各分上下卷。雖舉《禮記》為目,兼三禮言之。」
晁公武曰:《義例》二卷,五十篇;《名數》二卷,六十九篇。雖以《禮記》為目,通以《三禮》言之。劉素明序,張幼倫注。
按:《禮記外傳》今逸不傳,《太平御覽》每引之,有曰:「吉、凶、軍、賓、嘉,五禮之目也。吉禮者,祭祀、郊廟、社稷之事是也;凶禮者,喪記之說,年糓不登,大夫去國之事也。軍禮者,始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賓禮者,貢獻朝聘之事是也;嘉禮者,好會之事也。起自伏羲,以儷皮焉,始制嫁娶,其後有冠、鄉飲酒、鄉射、食、耆老、王、燕族人」 之事是也。但前代象天,其禮質而略;後代法地,其文煩而文。唐虞之際,五禮明備,周公所制,文物極矣。觀此則一書之大綱略可見矣。
楊逢殷《禮記音訓指說》:〈注〉《宋志》「二十卷。」〈未見〉
亡名氏:《禮記》字例異同。〈注〉《唐志》一卷。〈未見〉
《新唐書》:「元和十三年詔定。」
邢昺「《禮選》二十卷。」〈佚〉
《宋史》:雍熙中,邢昺撰《禮選》二十卷獻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覽之甚悅,因問衛紹欽曰:「昺為諸王講說,曾及此乎?」 紹欽曰:「常時諸王訪昺經義,每至發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復陳之。」 太宗益喜。上嘗因內閣暴書,覽而稱善,召昺同觀,作《禮選贊》賜之。昺言家無遺槁,願得副本。上許之,繕錄未畢。
而昺卒,亟詔寫二本,一本賜其家,一本俾置冢中。
李清臣《禮論》二篇。〈存〉
《張戴禮記說》三卷。〈未見〉
魏了翁《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章望之《禮論》一篇。〈佚〉
《建寧府志》:「章望之字表民,浦城人。簽書建康軍節度判官,以光祿寺丞致仕。李覯謂仁義、禮智、信樂、政刑皆出於禮,望之因著《禮論》一篇以訂其說。」
劉彝「《禮記中義》四十卷。」〈佚〉
李格非《禮記精義》。〈注〉《宋志》十六卷。〈未見〉
衛湜曰:「李文叔《精義》,就《曲禮》《檀弓》《王制》《喪服小記》《大傳》《少儀》《學記》《樂記》《雜記》《喪大記》《祭法》十一篇中,隨所見為之義。」
王安石《禮記發明》一卷。〈未見〉
《禮記要義》二卷。〈未見〉
周諝《禮記解》。〈未見〉
諝《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衛湜曰:「延平周諝字希聖。解《王制》《禮運》《禮器》《郊特牲》《玉藻》《學記》《樂記》《祭義》《祭統》《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中庸》《表記》《大學》共十七篇。」 不見於《中興館閣書目》。
陳祥道《禮記講義》二十四卷。〈未見〉
陳暘《禮記解義》。〈注〉《宋志》「四十卷。」〈佚〉
方慤《禮記解義》〈注〉《通考》二十卷。〈未見〉
朱子曰:「方氏《禮解》儘有說得好處。」
陳振孫曰:政和三年表進,自為之序。以王氏父子《禮記》獨無解義,乃取所撰《三經義》及《字說》申而明之,著為此解,由是得上捨出身。其所解文義亦明白。
衛湜曰:「方氏、馬氏及山陰陸氏三家,書坊鋟板傳於世,方氏最為詳悉,有補初學。然雜以《字說》,且多牽合,大為一書之累,間有與長樂陳氏《講義》同者,方《自序》亦謂諸家之說與王氏有合者,悉取而用之。則其說不皆自己出也。」
《浙江通志》:「方慤字性夫,桐廬人。父死,廬墓覃思積年,注《禮記集解》。政和三年,領鄉薦,至京師,表進於朝,詔賜上舍,釋褐而頒其書於天下。八年,中進士,仕至禮部侍郎。」
馬晞孟《禮記解》。〈注〉《通考》七十卷。〈未見〉
陳振孫曰。晞孟字彥醇。未詳何人。亦宗王氏者。朱子曰:「方、馬二解。合當參考。儘有好處。不可以其新學而黜之。」
衛湜曰:「方氏、馬氏及山陰陸氏三家,方氏最詳,馬氏頗略。馬氏《大學解》又與藍田呂氏同,朱文公《或問》以為呂氏,今從之。」
《江西通志》:「馬晞孟,廬陵人。熙寧癸丑登第。」
呂大臨《芸閣禮記解》〈注〉《通考》十卷,《中興書目》一卷。〈未見〉
晁公武曰:「《芸閣禮記解》十卷,呂大臨與叔撰。與叔師事程正叔,禮學甚精博,《中庸》《大學》尤所致意也。」 陳振孫曰:「按《館閣書目》作一卷,止有《表記》《冠》《昏》《鄉》《射》《燕》《聘義》《喪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禮上下》《中庸》《緇衣》《大學》《儒行》《深衣》《投壺》八篇。」 此晦庵朱氏所傳本,刻之臨漳射垛,書坊稱「芸閣呂氏解」 ,即其書也。
衛湜曰:「藍田呂與叔《禮記解》。《中興館閣書目》止一卷。今書坊所刊十卷。有《禮記》上、《下》《孔子閒居》《中庸》《緇衣》《深衣》《儒行》《大學》八篇。」
《禮記》傳。〈注〉《宋志》十六卷。〈未見〉
張萱曰:「《呂氏禮記傳》十六卷,今闕第三卷。」 宋淳熙中朱晦菴刻之臨漳學官。
何述「《禮記傳》二十卷。」〈佚〉
《閩書》:「何述字明道,浦城人。元豐二年進士。歷徽猷閣待制,知永興軍,移帥涇原。」
楊訓《禮記解》二十卷。〈佚〉
《閩書》:「楊訓字公發,浦城人。元豐五年進士,知東陽縣,轉朝奉郎。」
慕容彥達《禮記解》。〈佚〉
陸元輔曰:「彥達字叔遇,毘陵人。元豐中登科。」
陸佃《禮記解》〈注〉《宋志》「四十卷。」〈佚〉
衛湜曰:「陸氏說多可取,間有穿鑿,亦字學之誤也。」 《宋中興藝文志》:陸佃《新義》牽於《字說》。宣和末,其子宰上之。
《浙江通志》:「陸佃字農師,山陰人。官至尚書右丞。」
《述禮新說》。〈注〉《宋志》「四卷。」〈佚〉
《禮象》。〈注〉《宋志》十五卷。〈存〉
陳振孫曰:陸佃撰。以改舊圖之失。其尊、爵、彝皆取公卿家及祕府所藏古遺器,與聶《圖》大異。戴岷隱分教吾鄉,作閣齋館池上,畫此圖於壁,而以「禮象」 名閣,與論堂《禮圖》相媲雲。
葉夢得《禮記解》。〈未見〉
衛湜曰:「葉少蘊解《曲禮檀弓》《王制》《文王世子》《祭義》。」
《祭統》、「《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學》《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十九篇。仲子模《過庭錄》時有論說。」
李夔「《禮記義》十卷。」〈佚〉
陸元輔曰:「宋朝奉大夫右文殿修撰邵武李夔則和撰。」
亡名氏《禮記小疏》。〈注〉《宋志》「二十卷。」〈佚〉
《禮記》名義。〈注〉《通志》十卷。〈佚〉
《禮記·名數要記》。〈注〉《通志》三卷。〈佚〉
《禮記外傳》名數:〈注〉《通志》三卷。〈佚〉
《禮記》詳要。〈注〉《通志》十五卷。〈佚〉
《禮樞》一卷。〈佚〉
右見《紹興續到闕書目》。
《禮鑰》。〈佚〉
右見朱子語類
胡銓《禮記傳》。〈注〉《宋志》十八卷。〈佚〉
衛湜曰:「《禮記解義》,惟嚴陵方氏、廬陵胡氏始末全備。」
陳長方《禮記傳》。〈佚〉
劉懋《禮記集說》:〈佚〉
陸元輔曰:「劉懋字勉之。」 胡藉溪門人。學者稱「恆軒先生。」 爚之父也。
夏休破《禮記》。〈注〉《宋志》「二十卷。」〈未見〉
《中興藝文志》:「夏休以《禮記》多漢儒雜記,於義有未安者,乃援《禮經》以破之。然《中庸》《大學》實孔氏遺書也。」
衛湜曰:「紹興間進士夏休撰。破《禮記》二十卷。斷章析句。妄加譏詆。《中庸》《大學》猶且不免。其不知量甚矣。」
黃祖舜《禮記說》:〈佚〉
吳仁傑《禮記解》。〈佚〉
朱子曰:「吳斗南說:《禮》,不王不禘王。如來王之王,要荒之君,世見中國一世王者立,則彼一番來朝,故王者行禘禮以接之;彼本國之君一世繼立,則亦一番來朝,故歸國則亦行禘禮。」 此說亦有理。所謂「吉禘於莊公者亦此類,非五年之禘也。」
蔣繼周「《禮記大義》七卷。」〈佚〉
《括蒼彙記》:「蔣繼周字世修,青田人。紹興甲戍進士,歷館職二十年,仕至御史中丞、禮部尚書。卒贈文恭。」
游桂《禮記經學》十二卷。〈佚〉
衛湜曰:「廣安游桂,字元發,著《經學》十二卷。」
曹學佺曰:「宋廣安游桂著。柱號畏齋。隆興進士。官四川制置。《大全注》采入者十七條。」
樊光遠「《禮記解義》二卷。」〈佚〉
呂祖謙《禮記詳節》〈佚〉
王炎《禮記解》。〈佚〉
楊炳《禮記解》。〈佚〉
《閩書》:「楊炳字若晦,晉江人。乾道二年進士。累遷中書舍人,權吏部尚書,以寶謨閣直學士奉祠。」
莊夏《禮記解》〈佚〉
陸元輔曰。莊夏字子禮。永春人。淳熙中進士。官至兵部侍郎。以寶謨閣待制奉祠。進煥章閣待制。自號「藻齋老人。」 著《禮記解》。
黃樵《仲禮記解》。〈佚〉
《閩書》:「樵仲字道夫,龍谿人。淳熙二年進士,汀州錄事參軍。」
曾光祖「《禮記精義》十五卷。」〈佚〉
周必大曰:「光祖字景山。吉州安福人。淳熙乙未登第。奉議郎知臨江新喻縣事。」
郭叔雲:「《禮經》疑。」〈闕〉
《廣東通志》:「郭叔雲字子從,潮陽人。有《禮經疑》二十餘條,見《文公集》中。」
顏棫《禮記解》。〈佚〉
王圻曰:「棫字叔堅。淳熙中以上舍釋褐,官至吏部尚書。」
輔廣《禮記解》。〈未見〉
衛湜曰。慶源輔漢卿取《註疏》方氏、馬氏、陸氏、胡氏諸說,倣呂氏《讀詩記》論集,間有己說。
劉爚《禮記解》。〈佚〉
許升《禮記文解》。〈佚〉
趙汝談《禮記》注。〈佚〉
李心傳「《禮辨》二十三卷。」〈佚〉
余復《禮記類說》。〈佚〉
王圻曰:復,寧德人。光宗初策士,大廷覽復所對,曰:「余復直而不訐。」 擢第一。後入史館,兼《實錄》檢討。
林震《禮問》。〈佚〉
舒璘《禮解》。〈佚〉
邵囦《禮解》。〈未見〉
衛湜曰:「金華邵囦字萬宗。解《曲禮》《王制》《樂記》《中庸》《大學》五篇。」
應鏞《禮記纂義》二十卷。〈未見〉衛湜曰:「金華應鏞。字子和。有《纂義》二十卷。」
陳澔曰:近世應氏《集解》於《雜記》《喪大小記》等篇皆闕而不釋,噫慎終追遠,其關於世道人倫,非細故而可略哉!
岳珂《小戴記集解》。〈佚〉
魏了翁《禮記要義》〈注〉《宋志》三十三卷。〈未見〉
按:《聚樂堂藝文目》有之。
衛湜《禮記集說》〈注〉《宋志》:「一百六十卷。」〈存〉
魏了翁《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湜《自序》〈亦另載。〉
又《後序》曰:「予舊習諸家訓解,每病世儒𠞰取前人之說,以為己出。近得延平周諝希《聖解》,一再繙閱,始知陳氏、方氏亦推衍其說者耳。比歲樞密何公澹本生繼母亡,疑於持服,太學生喬哲、朱九成、黃會卿移書何公,引『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之文以為本朝。方慤解此一節,謂特庶人之禮耳。此說見鄭康成注,乃指為方慤。蓋後人掇拾前言,而觀者據新忘舊,莫究其始。先儒之書日就湮晦,此予之所慨嘆,而《集說》所由作也。他人著書,惟恐不出於己,予之此篇,惟恐不出於人,因不敢謂此編能盡經旨,後有達者,何嫌論著?謹無襲此編所已言,沒前人之善可也。」 又跋尾曰:「紹定辛卯歲,湜備員江東漕筦,大資政趙公善湘以制師攝漕事,見余《集說》,欣然捐資鋟木以廣其傳。次年秋,予秩滿而歸。迨嘉熙己亥夏,首尾閱九載矣。中雖倅金陵,叨綸院,僅食年餘之祿,餘悉里居需次,因得徜徉於書林藝圃,披閱舊帙,搜訪新聞,遇有可採,隨筆添入,視前所刊增十之三,間亦刪去穴複。」 朅來嚴瀨,適繼郡計空竭之後。廉勤自力,補苴培植,粗可支吾。乃撙節浮費,別刊此本,期與學者共之。
陳振孫曰。直祕閣崑山衛湜正叔。集諸家說。自注《疏》而下為一書。各著姓氏。寶慶二年表上。由是寓直中祕。魏鶴山為作序。
盧熊《蘇州府志》:「湜字正叔,好古博學,除太府寺丞、將作少監,皆不赴。嘗集《禮記》諸家傳注為一百六十卷,名曰《禮記集說》。寶慶二年上之。終朝散大夫,直寶謨閣、知袁州。學者稱為櫟齋先生。」
張萱曰:「《櫟齋禮記集說》,宋寶慶間武進令衛湜撰。進取鄭注、孔義、陸釋以及百家講說,稡為一書,凡一百六十卷,各記論說姓名,以聽學者自擇。魏了翁序之。」
按:衛氏《集說》援引解義凡一百四十四家,不專采成書也。如文集、語錄、雜說及群經講論有涉於《禮記》者,皆裒輯焉。今以《經籍藝文志》暨諸家書目未著於錄者疏之。晉有淳于纂、曹述初、劉世明,唐有田瓊,宋則四明沈煥晦叔宣、繒子平,吳興沈清臣正卿,錢唐於有成君錫,新安顧元常平甫、邵甲仁仲、嚴陵俞仲可。可中不書字者,柯山周處約、四明李元白、演山黃敏求、高要譚惟寅、宣城奚士達、建安潘植、會稽高文彪、眉山家頤孫佖、臨卭宋遠孫。不書地者,劉氏孟冶、葉氏棣、吳氏華、王氏子墨、孫氏、景南林氏坰、晏氏光、湛氏循、毛氏信卿、蔣氏《君實》。書地不書名者,東山何氏、建安劉氏、新安王氏、海陵查氏、西蜀董氏,止書「姓」 者費氏、虙氏、施氏、盧氏、譙氏、許氏、俞氏、王氏、陳氏、葉氏、鄭氏、二張氏,姑就其目存之,俟博古君子或有攷雲。
竺大年《禮記訂義》。〈佚〉
《寧波府志》:「竺大年字耕道,奉化人。受業於沈渙,著《禮記訂義》。楊琪銘其墓。」
戴良《齊禮辨》。〈佚〉
林右曰:當今經書雖皆具完,而《禮經》獨為殘闕,加以漢儒之說有不純也。郡先哲戴大監嘗力為之辨,草廬吳文正公師之,得其說。
謝鐸曰:「戴良齊。字彥肅。號泉溪。黃巖人。嘉熙二年進士。累官祕書少監。」
黃以翼《禮記說》〈佚〉
何喬遠曰:宗台受業於陳北溪,著《禮說》。
楊畿《禮記口義》。〈佚〉
宋聞禮《禮記解》。〈佚〉
范鍾《禮記解》。〈佚〉
《宋史》:「范鍾字仲和,蘭溪人。嘉定二年進士。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參知政事。淳祐五年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封東陽郡公。卒贈少師,諡文肅。著《禮記解》。」
徐畸「《戴記心法》二十卷。」〈佚〉
陸元輔曰:「宋蘭溪徐畸南夫撰。」
韓謹《禮記義解》。〈佚〉
張泳《禮記遺說》。〈佚〉
韓惇《禮義解》。〈佚〉何炎《禮記注》:〈佚〉
「黃震《讀禮記日抄》」十六卷。〈存〉
震《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姚世昌曰:《五經》,朱子於《春秋禮記》無成書。慈谿黃東發取二經為之《集解》,其義甚精。蓋有志補朱子之未備者,且不欲顯,故附於《日抄》中。其後程端學有《春秋本義》,陳澔有《禮記集說》,皆不能過之。永樂初修《五經大全》,諸臣皆未見《日抄》,故一無所取。
朱申「《禮記詳解》十八卷。」〈佚〉
鄭璞翁《禮記正義》一卷。〈未見〉
《浙江通志》:「鄭璞翁字宗仁,溫州平陽人。咸淳十年,以上舍釋褐,為福州教授,尋除國子正。宋亡,諸陵被發,與其友林景熙謀間行拾之。見《景熙志》中。既而歸隱薌山瀑下,山陰王英孫延教子弟。後以病返,卒於家。」
繆主一《禮記通考》。〈佚〉
陳普《禮記講義》一卷。〈存〉
陳煥《禮記釋》。〈佚〉
煥字時可,豐城人。宋末兩與漕薦,入元不仕。
賈蒙《禮記輯解》〈佚〉
《天台縣志》:「賈蒙字正叔,著《禮記輯解》,集二十六家之說,視衛湜、岳珂為要。舊有抄本在儀真,見《黃氏書錄》。」
張應辰《禮記集解》。〈佚〉
《閩書》:應辰,德化人。
汪自明《禮記義林》四十卷。〈佚〉
《嚴州府志》:「淳安人。時稱汪六經。」
《王氏禮記解》。〈未見〉
衛湜曰:「新安王氏解《曲禮》上下、《王制》《月令》《文王世子》《禮運》《禮器》《郊特牲》《內則》《玉藻》《明堂位》《大傳》《中庸》。」
大學投壺十五篇
張氏《禮記解義》十卷。〈未見〉
衛湜曰:「《張氏講義》十卷,不知作者。又有傳錄訓解,不著姓名。」
吳澂《禮記纂言》三十六卷。〈存〉
澂《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吳尚志序》。〈亦另載。〉
楊士奇序。〈亦另載。〉
《魏校序》〈亦另載。〉
王守仁《序》。〈亦另載。〉
高梯《序》曰:「秦燔孔烈,禮樂得之煨燼者無幾。」 迨后蒼諸家,收攬之功雖勤,尤未免得此失彼。至於樂律,漫不經意,君子不能無遺憾。《大唐類聚》《通禮》既不可得而見,考亭《經傳通解》則亦非其全書,此雲《莊》之《集說》,姑以其簡便而列於學官有由矣。若夫《備集說》之未備,可為禮家之所採錄者,蓋不能不取於吳公之《纂言》也。愚嘗就《四經》之纂言而讀之,尤於《禮》而三復之,其辭古,其論博,其考訂精,其分類詳拘且泥焉無有也。學《禮》者以《集說》為正,而復資之以此,則諸家疏釋宏通之論,制度文為品秩之跡,皆可不勞而得矣。
張萱曰:《禮記》出自漢儒,《會稡》二百四篇。戴德刪為八十五篇,其弟聖又刪為四十三篇,及馬、鄭諸儒分增為四十九。其間關於《禮經》者,纔十數篇耳。餘皆收拾殘編斷簡,而無詮次,朱晦庵、呂東萊每欲商訂,未遑也。元吳澂取朱子遺意,次序此書,謂《大學》《中庸》已經程、朱表章,不容復列。如《投壺》《奔喪》《六義》等篇,既為禮之正經,宜附《禮經》之後。餘存者分類次第,曰《通禮》,曰《喪禮》,曰《祭禮》,曰《通論》,共三十六篇。
陸元輔曰:「是書一刻於正德庚辰寧國守胡汝登,而王伯安為之序。再刻於嘉靖己丑,而高梯為之序。三刻於崇禎己巳侍御史張養,而王象晉為之序。」
彭絲《禮記集說》四十九卷。〈未見〉
王圻曰:安福人。父應龍,弟齊叔,父子兄弟相為師友,俱以著述為業。
陳伯春《禮記解》。〈佚〉
《閩書》:「陳伯春晉江人,字耀卿。」
呂椿《禮記解》。〈佚〉
王圻曰:「晉江人。學於丘葵。」
陳澔「《禮記集說》三十卷。」〈存〉
澔《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陸元輔曰。澔字可大。都昌人。宋亡。不樂仕進。教授鄉里。學者稱「雲莊先生。」
高梯曰:「《雲莊集說》以其簡便而得列於學官。按自漢以來,治《小戴》之記者,不為不多矣。以公論揆之,自當用衛氏《集說》取士,而學者厭其文繁,全不寓目。若《雲莊集說》,直兔園冊子耳,獨得頒於學官,三百餘年不改,其於度數品節,擇焉不精,語焉不詳,《禮》雲禮雲,如斯而已乎!」
程時登《禮記補注》。〈未見〉陳櫟《禮記集義詳解》十卷。〈未見〉
櫟《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程龍《禮記辨證》。〈佚〉
周尚之《禮記集義》。〈佚〉
柳貫作《志》曰:「周尚之,東揚其字。延祐四年,江西以《春秋》舉上禮部,不得第。至元元年,擢丙科,授將仕郎、永州零陵縣丞,調南安路上猶縣尹。所著有《禮記集義》若干卷,藏於家。」
韓性《禮記說》四卷。〈佚〉
王夢松《禮記解》。〈佚〉
《括蒼彙紀》:「王夢松字曼卿,青田人。隱居不仕,學者稱順齋先生。」
張宏圖《大禮記》。〈佚〉
王圻曰:宏圖字巨濟,福清人。以宋人說《禮》者多訛舛,因著此書。
葉遇春《禮記覺言》八卷。〈佚〉
楊維楨《禮經約》。〈未見〉
錢氏曰:維楨字廉夫,會稽人。泰定丁卯進士,署天台尹,改錢清場鹽司令,陞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未上,會兵亂,避地富春山,徙錢塘,又自蘇徙松,築元圃蓬臺於松江之上。海內薦紳大夫與東南才俊之士,造門納屨無虛日。洪武二年召修《禮樂》,書畢,以白衣乞骸骨,給安車還山卒,年七十五。
亡名氏「《禮記評要》十五卷。」〈佚〉
《禮記義例》二卷。〈佚〉
《禮記纂圖》。〈未見〉
右見葉氏《菉竹堂書目》,不書撰人姓氏,未詳何人。
梁寅《類禮》:〈未見〉
寅自述曰:「於《禮記》也,以其多駁雜,惟取格言,以類而分,謂之《類禮》。」
連伯聰「《禮記集傳》十六卷。」〈存〉
洪武十四年,連伯聰以所撰《禮記集傳》進呈,去《學庸》止四十七卷。
黃克禮《經博約》。〈未見〉
克字紹烈,臨川人。洪武二十七年進士,瑞安知縣。
胡廣等《禮記大全》三十卷。〈存〉
陸元輔曰:「《禮記大全》就陳氏《集說》而增益之,凡四十二家。纂修者,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奉政大夫胡廣,奉政大夫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侍講楊榮,奉政大夫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侍講金幼孜,翰林院修撰,承務郎蕭時中、陳循,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周述、陳全、林誌,翰林院編修、承事郎李貞、陳景著,翰林院」 檢討,從仕郎余學夔、劉永清、黃壽生、陳用、陳璲,翰林院五經博士,迪功郎王進,翰林院典籍,修職佐郎黃約仲,翰林院庶吉士塗順,奉議大夫,禮部郎中王羽,奉議大夫,兵部郎中童謨,奉訓大夫,禮部員外郎吳福,奉直大夫,北京行部員外郎吳嘉靜,承直郎,禮部主事黃裳,承德郎,刑部主事段民,承直郎刑部主事洪順、沈升,承德郎刑部主事章敞、楊勉、周忱、吾紳,文林郎廣東道監察御史陳道潛,承事郎大理寺評事王選,文林郎太常寺博士黃福,修職郎太醫院御醫趙友同,迪功佐郎北京國子監博士王復原,泉州府儒學教授曾振,常州府儒學教授廖思敬,蘄州儒學學正傅舟,濟陽縣儒學教諭杜觀,善化縣儒學教諭顏敬守,常州府儒學訓導彭子斐,鎮江府儒學訓導留季安,共四十二人。當日《諸經大全》皆攘竊成書,以罔其上,此亦必元人成書,非諸臣所排纂也。
張洪「《禮記》總類」:〈未見〉
魯穆《禮記日抄》。〈未見〉
穆,天台人,永樂丙戌進士,歷官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何文淵《禮記解義》。〈未見〉
張業《禮記節疏》:〈未見〉
安福人。景泰辛未進士,官國子監司業。
《鄭節禮傳》八十卷。〈佚〉
《廣信府志》:「鄭節字崇倫,貴溪人。天順甲申進士,官御史。嘗病《禮經》殘闕,註疏乖刺,著《禮傳》八十卷。」
羅倫《禮記集註》。〈未見〉
王經《禮記纂要》。〈未見〉
長洲人。成化壬辰進士。其書於「名物度數」 多所折衷。
陳塏《戴記存疑》。〈未見〉
鄞縣人,字山甫。成化壬辰進士,官廣東提學副使。
王傑《禮記集成》。〈未見〉
傑字邦傑,安仁人。成化庚子舉人,官岷府長史。
王華《禮經大義》。〈未見〉
華字德輝,餘姚人,新建伯守仁之父。成化辛丑進士第一,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宋佳《禮記節要》:〈未見〉
奉化人。成化癸未舉人,官長史。
祝萃《禮經私錄》:〈未見〉
朱一是曰:「《萃》字惟真。海寧人。成化甲辰進士。歷官廣東右參政。」
薛敬之《禮記集傳》。〈未見〉
《關學編》:「薛先生敬之字顯思,號思菴,渭南人。成化丙戌以諸生貢入太學,除知應州,陞金華同知。」
劉績《禮記正訓》。〈未見〉
績《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童品《禮記》大旨。〈未見〉
王崇猷《禮記擇言》。〈未見〉
山東曹縣人,字季徵。弘治丙辰進士,歷官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
韓邦奇《禮記斷章》:〈未見〉
顏曄《禮經疏義》。〈佚〉
《上虞縣志》:「顏曄字文華,正德丁卯舉人,澂江知府。」
王崇慶《禮記約蒙》一卷。〈存〉
崇慶《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語有之:「玉巵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當,雖麗非經。」 夫《戴記》四十九篇,純駁不同,諸家復祖讖緯,附會其說,遂成千古禮障。今王先生有《約蒙》焉,政不必侈為議論,而窮禮之源,極禮之致,三千三百,燦然若指掌焉。嗚呼!此不與曲士道也。
吾翕《讀禮類編》。〈未見〉
李鎧曰:《翕》。字廷順,冔子,浙江開化人。正德戊辰進士。
余本《禮記拾遺》。〈未見〉
王漸逵《讀禮記》。〈未見〉
漸逵《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因《草廬纂言》。再為訂正。分章類次之。
張岳《更定禮記》。〈未見〉
《徐文貞公志墓》曰:「公諱岳,字維喬,惠安人。正德丁丑進士。以副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入為兵部侍郎。卒贈太子少保,諡襄惠。」
張孚敬「《禮記章句》八卷。」〈存〉
孚敬《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陸元輔曰:孚敬初名璁,永嘉人。中正德辛巳進士。首上書言《大禮》,當世宗意。累官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恩遇罕比。卒贈太師,諡文忠。其書雖存,人以言禮。逢君薄之,無覽者。
《戴冠禮記集說辨疑》一卷。〈存〉
錢氏曰:冠字章甫,長洲人。其學自經史外,諸子百家、山經地誌、陰陽律曆、稗官小說,莫不貫總。搜彌刳剔,必求緣起而會之以理。為文必以古人為師,下視曹耦,莫有當其意者。久次諸生,以年資貢禮部,授紹興府訓導。
右載濯纓亭筆記
葉瑞齡《禮記粕說》。〈未見〉
《括蒼彙編》:「葉瑞齡字仁夫,青田人。歲貢生,仕為漳州府經歷。」
柯尚遷「《曲禮全經類釋》十四卷。」〈存〉
尚遷《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長樂縣志》:「柯尚遷,縣之下嶼人。嘉靖中貢士,官邢臺縣丞。」
黃乾《行禮記日錄》四十九卷。〈存〉
乾行《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乾行字玉巖,福寧州人。嘉靖癸未進士,官四川重慶知府。讀《小戴記》有所得,則錄其端,故曰《日錄》。初僅三十三卷,此更定本也。
陳褒《禮記正蒙》。〈未見〉
薛應旂《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徐階序》。〈亦另載。〉
何維柏《禮經辨》。〈未見〉
吳性《讀禮備忘》二卷。〈未見〉
《徐文貞公志墓》曰:「公諱性,字定甫,宜興人。嘉靖乙未進士,歷官尚寶司丞。」
陳言《禮疑》。〈未見〉
言:《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濮陽淶《禮記貞義》。〈佚〉
李鎧曰:「濮陽淶字致樂。廣德州人。嘉靖丁酉舉人。官南昌府通判。」
聞人德潤「《禮記要旨補》十六卷。」〈存〉
《呂本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李鎧曰:「餘姚人。嘉靖戊戌進士。」
汪鏜《禮記資記》十八卷。〈未見〉
李鄴嗣曰:「汪公鏜字振宗。嘉靖丁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諭德。歷祭酒。陞南京工部侍郎。進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
閻繩芳《禮經通旨》。〈佚〉
《祁縣志》:「閻繩芳字世武,嘉靖丁未進士。」
丘橓「《禮記摘訓》十卷。」〈存〉
劉應節志墓曰:「公諱橓,字懋寔,別號月林,壽光人。嘉靖庚戌進士,累官南京吏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諡簡肅。所著《四書禮記摘訓》皆精絕,足以翼經而傳後。」
陸元輔曰。其書本為《帖括》而作。有金學曾、劉應節兩序。
徐師曾「《禮記集註》三十卷。」〈存〉
《師曾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徐氏《集註》,刪改陳澔《集說》,而參以自得,多所發明。
戈九疇《禮記要旨》六十卷。〈存〉
李鎧曰:「雨泉」 戈氏九疇,錦衣衛人。嘉靖乙未進士。
李文纘《禮記庭說》:〈未見〉
文纘,南安人。嘉靖辛酉舉人,官岷府長史。〈存。〉
李天埴、王圻「《古之賢禮記裒言》十六卷」〈存〉
鄭玥曰。天埴,廣德州人,隆慶辛未進士。圻,上海人。之賢,梁山人。俱嘉靖乙丑進士。三君同官於楚,又聘教諭廖自伸等,諸生葉維禎等合輯此書。然第為舉子場屋揣摩計,其於《經》義初無大發明也。
黃洪憲《讀禮日抄》。〈未見〉
章潢《禮記劄言》:〈未見〉
姚舜牧「《禮記疑問》十二卷。」〈存〉
舜牧《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馮子咸《讀禮抄》。〈未見〉
李澂中曰:子咸字受甫,臨朐人。萬曆癸酉舉人。再試不第,退隱冶原之上,自號「本軒。」 卒,友人私諡曰「貞靜先生。」
馬翰:「如《禮記》中說。」〈未見〉
翰如,字抄之,陳留人。萬曆甲戌進士,歷官山西按察副使。
汪應蛟《禮略》。〈未見〉
鄒元標「《禮記正義》六卷。」〈未見〉
沈一中《禮記課兒述註》十八卷。〈存〉
黃居中《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陸元輔曰:「一中。鄞縣人。一貫從弟。萬曆庚辰進士。官至貴州布政使。」
徐即登「《禮記說》二卷。」〈未見〉
王荁「《禮記纂注》四卷。」〈存〉
王治皞曰:「荁。字少廣。慈谿人。萬曆癸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
郝敬「《禮記通解》二十二卷。」〈存〉
方大鎮《禮說》。〈未見〉
楊維相《禮記管見》。〈未見〉
余心純《禮經搜義》二十八卷。〈存〉
黃洪憲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顧湄曰:《心純》,字葵明,黃岡人。萬曆壬辰進士。授懷寧知縣。再補嘉善知縣卒。
曹學佺「《禮記明訓》二十七卷。」〈未見〉
靳於中《禮記翼宗錄》五卷。〈未見〉
於中,字習魯,尉氏人。萬曆戊戌進士。歷官南京刑部尚書。
徐鑒《禮經內解》〈未見〉
豐城人。萬曆戊戌進士,官太僕寺卿。
劉宗周《禮經考次正集》十四卷,《分集》四卷〈存〉
宗周《自序》。〈按:《序》已另載,不重錄。〉
按蕺山先生《禮經考次》,有《正集》,有分集,起草於崇禎己卯夏。後先生殉節,其子汋伯繩抱其遺書,手自編校,祕不示客。近先生之孫茂林子本,取草槁討論之,刪其衍者、補其闕者,正其錯出者,定《正集》為十四卷。《夏小正》附以《月令第一》,其次《丹書》,附以《王制》,又次《禮運》《禮器》,又次《樂記》,又次《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又次《坊記》《表記》,又次《祭法》《祭義》,又次《祭統》《大傳》,又次《喪大祭》《喪服小記》,又次《雜記》,又次《曾子問》《檀弓》,又次《奔喪》《問喪》《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又次《深衣》《投壺》《冠義》《昏義》,又次《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分集四卷。首《曲禮》上下篇,次《少儀》《內則》,又次《玉藻》,而以《文王世子》《學記》終焉。可謂善繼先生之志矣。惟是先生自序稱「《大戴記》《曾子》十篇,所謂參也以魯得之,端在於斯。」 又世儒廢《大戴記》不錄,先生謂非通論,竊疑《曾子十篇》之書,似當悉為編入者也。
樊良樞《禮測》二卷。〈存〉
秦繼宗「《禮記疏意》三十卷。」〈未見〉
李鎧曰繼宗,號西汀,蘄水人。萬曆庚辰進士。官南京戶部郎中。
陳有元《禮記約述》八卷。〈存〉
《高兆曰》:「陳有元字長人,𠋫官人。萬曆壬子舉人,清遠知縣。」
朱道行《禮記集》思通。〈未見〉
朱泰禎《禮記意詳》四卷。〈存〉
徐盛全曰:「朱泰禎字道子,海鹽人。」 萬曆丙辰進士。官監察御史。其書有陳正教《序》。。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