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卷028
卷二十七 ◄ | 海國圖志 卷二十八 |
► 卷二十九 |
(此國界西洋西南洋之間故別為一卷)
◎南都魯機國〈(在唐以前為安息北境,諸史有西女國,當在此境。唐後為回國所並。《職方外紀》作度爾格國,與歐羅巴洲之北都魯機同是一國,分跨二洲,與俄羅斯相似,一作土爾幾,一作土爾其,一作都魯幾)〉
[編輯]都魯機國,疆域在阿細亞洲者半,在歐羅巴洲者半。在阿細亞洲者,曰南都魯機,地廣而沃。古時巴比羅尼阿國、阿彌尼阿國、厘底阿國、主底阿國舊基也。主底阿舊為巨國,部民種類,由斯為多。方其盛強,鄰近諸邦,小者滅,大者服。可與敵者,惟西厘阿與斐尼西阿二國耳。斐尼西阿,都於代厘,雄麗蕃庶,在埃阿尼嗬、耶阿厘斯、厘底阿、加厘阿、阿西利阿、巴比羅尼阿諸國之上。此外以大國稱者,又有巴比羅尼阿、阿西尼阿,然皆不能長久,後均降於巴社。斯時巴社之臘西王恃其強盛,西奪小阿細亞,南取伊揖,疆甲諸國。意猶未厭,復統大軍,北攻額力西〈(額力西,歐羅巴洲大國。一作厄勒祭,在意大裏之東。今並於北都魯機)〉。兵驕無紀律,為額力西非厘王之子阿力山達一戰覆之,舉國遂屬於額力西。迨阿力山達嗣位,尤稱富強。身後數子爭立,大將色力玉加斯乘內亂而篡之。惟西隅之地,尚屬阿力山達之子,旋亦為人所侵,割據分裂,一曰伯牙麻司,一曰朋都司,一曰阿彌尼阿,相繼稱王。後值羅馬盛強之日,沿黑海、裏海之間,悉服羅馬。惟晏底古斯、彌特厘底斯二王不服,與羅馬血戰多年,終為羅馬所滅,改國為部落者數百年。
及耶蘇紀歲七百之際,羅馬浸衰,兵戈迭起,西厘阿地、阿西利阿地,均為阿丹回教所據,建都麻那。於是阿丹之遊民蜂擁而至,悉奪小阿細亞疆土,樹建回旂,令所屬地均改奉回教,風俗政事一變。未幾黑海之南,干戈不息。復有頭目荷多曼者,智勇過人,先得歐羅巴之北都魯機,建都其地,旋得南都魯機合為一國。惟耶路薩淩之地,被歐羅巴之克力士頓教人所據。不及百年,克力士頓教人居東不樂,忽退回西。故耶路薩淩仍屬於都魯機矣。南都魯機屢經變亂,民生不聊。自荷多曼得國以後,曆數百年,無干戈之擾。惟回教政尚操切,風俗終不如古。如先日濱底格厘士河岸者,有阿西利阿國,濱歐付底斯河者,有巴比羅尼阿國。及巴社所轄印度河之那麻士加司、依路彌阿、耶路薩淩、薩麻利阿、巴厘阿、斐尼西阿,皆當日巨邦,部落逾百。裏社星羅,野無荒土;衢無停轍,牧畜遍野;舟楫連檣,極一時人物之盛。今其地雖存,名多不同,且奈音位之軍牆,巴比羅尼阿之城郭,巴色波利士之宮殿,耶路薩淩之廟宇何在;與夫阿臘之船廠,代伊爾之巨舶,西倫之機織商賈,兵卒之眾,牲畜之蕃,農夫士女之謳吟,又安在。陵穀滄桑,今古丘壑。人能興地,非地興人,信夫。政事與歐羅巴洲之都魯機同,每大部落立一巴劄轄之。地廣權重,勢成尾大。故千七百年間〈(康熙三十九年)〉,達哈荷麻王時,名雖臣屬,實各專製。征調貢獻,羈縻闊略。按南都魯機處一洲中央,距北都遠,又隔黑海,常懷跋扈。如東隅巴劄之來沙部、巴酸部、荷羅部,鞭長莫及。食稅衣租,不供王室。即主底阿之巴劄亦復如是。若巴比羅尼阿之巴劄曰阿黑,則先後抗拒於那達沙王、疏厘麻王,竟成敵國。千八百有十年〈(嘉慶八年)〉,費幾經營,始能黜革。而新立之巴劄甫經一二年,復擁眾背叛。國王率師往征,竟遭射肩殞命。從此王家不振,特以世臣夾輔,未及淪夷耳。伊揖原其屬國,亦舊設巴劄之一。近日不但不臣,且侵奪都魯機之西厘阿部落,收養亡命,為其爪牙,居民荼毒亦甚矣。各處巴劄,專利削,遇訟獄,則或株連富人而罰之;或聽其入教,令人首報而勒贖之;或置豪民於死刑,而籍其財產,皆彼國之大害。
城中山河表裏,自成境界,然亦不如印度希麻臘牙、唵底斯兩山之形勢。在阿彌阿者,以阿臘山為最高,次即西厘阿之黎巴倫山。終年積雪,而中多平原可耕。若主底阿全是山阜,而無高聳。其西隅,有兩山夾峙,中僅通人者;有四面拱抱,內皆沃野者。雖綿亙邐迤,而高則僅同主底阿之山。諸河皆導源是山,其最巨者,曰歐付臘底斯河。底格厘士河,一直一曲,均會麻疏臘,同行百有五十里,而出印度海。故歐付底司河,長千四百里,而底格厘阿河,僅八百里,曲直之別也。此外小河紀載未詳。湖有底比厘阿湖、晚湖,雖不甚大,山環樹繞,風景宜人。風俗、教門、文學,大約與歐羅巴洲之都魯機同。而各部種類,性情經異。在各處海岸海島者,俱額力西種也,謂之上等人。在山中者,達戈曼種也,遠隔巴劄,不服約束。容貌風俗,似是如士比奄之後裔。而遊牧為生,好勇鬥狠,全類韃韃裏。如遇行軍,但許其虜掠,竟可毋給行糧。然亦難以禦節製之師。其在西厘阿、巴裏士達、巴比羅尼阿各部者,俱阿丹種也。美髯善騎,經商致富,文雅甲通國。在裏麻倫山居住者,有二種。一馬羅奈底士,一特魯西士,均阿丹人也。
馬羅奈底士乃賢者馬倫所化導之人,因此得名。原居於格斯羅晚山谷,俗奉克力士頓教,阿丹以兵勒令改教,棄家逃來,日久蕃庶,遂攻阿丹近邊,並欲侵據耶路薩淩部落,致都魯機之阿母臘王於千五百八十八年〈(明萬曆十六年)〉,率兵深入其地,馬羅奈底士寡不敵眾,始輸貢獻,改從回教。其俗每村必有一廟,立道觀二百餘所,道士業耕種,僧則牧畜,能甘淡泊,人咸敬之。雖幼小之僧,有人遇諸途,亦必口嘬其手。官民毋分尊卑,節儉甚於百姓。而日用尚有不足,政事、會議、公所,以阿丹之教斷之。彼此有仇,準私報復。其戶口十一萬五千,兵三萬四千。
又有特魯西士者,種類強悍,亦宗伊揖巴劄伐底美所立之回教。在耶穌紀年一千時〈(宋咸平四年)〉,其教始行。與阿丹回教不盡同,被阿丹禁逐,遂逃於裏麻倫山極高之地。迨阿母臘王統兵征服馬羅奈底士之時,特魯西士亦往歸服。令其自立頭目,約束一方。以麥羅為首部,歲貢方物。後因遊於意大裏,染習奢華,為人中傷而死。其家別選一人,續充教師,世代相繼不選外人。部落有大事,即傳各小頭目會議,並許部眾參議,與英吉利政事略同。其人勇敢輕生,聞戰爭先恐後,不暇覓器械,徒手短衣,長驅赴敵。其戰不長平陸,而長山險。居高陵下,鳥槍發無不中。境內所崇祀者,一克力士頓廟,一回教廟。每逢禮拜,兩廟俱至。雖無區別,而至克力士頓廟者多。其教師以為經典天神所授,大言自聖。歐羅巴人慾見其經典,從不可得。大抵亦無甚精奧,觀於同族聯姻,自娶娣妹,已可概見。其額兵共有四萬,其戶口約二十萬。
又有黑兩西者,其種類亦居裏麻倫山最高之處,屬於西厘阿。所奉回教,略同巴社。飲食器皿,非己不用。欲洗自己之罪過,須殺別教自代,都魯機人皆斥為邪教。惟遇爭戰,奮不畏死,從未敗績。常以數千而敵萬人,國中亦賴此不為俄羅斯吞並。又阿彌尼阿部者,當昔大亂迭起時,受災較少,戶口約十七萬。原奉克力士頓教,因羅汶之人前曾至此,故習加特力者亦約二萬。第克力士頓之和尚,僅不茹葷,仍皆婚娶,故甚尊加特力之和尚。風俗、政事、教門,與由斯相似,而不慳嗇。其貿易近則巴社,遠則歐羅巴及印度,並有深入阿未裏加洲者。阿彌阿之南,即戈底士丹部落,濱臨底格厘士河。地險難耕,多遊牧於韃韃裏。而巴社俗尤剛強,動轍攘奪,為通阿細亞洲中之最悍。產羊裘、地氈、葡萄乾、布、絲、藥材、樹膠、寶石、酒、穀、麥、五金。國中港口,在四馬那部內。南都魯機,在阿細亞洲之最西,又名小阿細亞。東抵巴社,以底格厘士河分界,西抵地中海,南界阿那比阿〈(阿那比阿即阿丹也)〉,北界黑海。東西距千二百里,南北距八百里,幅員五十萬方里,戶口千萬丁。領大部落九,小部落二百十有六。
阿那多裏阿,東界路彌阿加、那馬尼阿,西南北界海,領小部落八十有四。
加那馬尼阿,東北界路彌阿,西北界阿那多尼阿,南界依芝爾,領小部落十有六。
依芝阿,東界阿爾尼悉阿,南界西裏阿海,北界加臘馬尼阿、路彌阿,領小部落十有六。
路彌阿,東界阿彌尼阿,西界阿那多裏阿、加那馬尼阿,南界阿爾尼西阿、依芝爾,北界海,領小部落二十有七。
阿彌尼阿,東界巴社,南界哥底士丹、阿爾尼西阿,西界路彌阿,北界海及俄羅斯,領小部落二十有四。
哥底士丹,東界巴社,南界依那加比,西界阿爾尼西阿,北界阿彌尼阿,領小部落十有六。
伊那加比,東界巴社,南界阿拉比阿,西界阿爾尼西阿,北界哥底士丹,領小部落十有九。
阿爾尼西阿,東界依那加比、哥底士丹,南界阿拉比,西界西裏阿,北界路彌阿尼阿,領小部落二十有九。西裏阿,東界阿爾尼西阿,南界阿臘比阿、伊揖,西界海,北界芝爾,領小部落二十有五。
◎南都魯機國沿革〈(漢唐皆為安息、大食西北境,有西女國亦在境內,元為哈烈國,明為度爾格,今為南都魯機。原無今補)〉
[編輯]《職方外紀》:百爾西亞西北諸國,皆為度爾格所並,內有國曰亞刺比亞,中有大山名西奈山,天主傳十誡之處也。土產金、銀,極精,亦多寶石。地在二海之中,氣候常和,一歲再粟。有樹如橡栗,夜露墮其上,即凝為蜜,晨取食之,極甘美。更產百物,俱豐,自古稱為福土。其地有沙海,廣二千餘里,沙乘大風如浪,行旅遇之,偶為沙浪所壓,倏忽上成邱山。凡欲渡者,須以羅經定方向,測道裏,又須備糧糗及兼旬之水,乘以駱駝,駝行甚急,可日馳四五百里,又耐渴,一飲可度五六日。其腹容水甚多,客或乏水,則剖駝飲其腹中水。傳聞有鳥名弗尼思,其壽至四五百歲。自覺將終,則聚干香木一堆,立其上,待天甚熱,搖尾燃火自焚矣。骨肉遺灰變成一蟲,蟲又變為鳥,故天下止有一鳥而已。西國言人物奇異無兩者,皆謂之弗尼思雲。其地有一海,長四百里,廣百里,水味極鹹,性凝結,不生波浪,嚐湧大塊如鬆脂不能沉物,雖用力按,抑不能入。曾有國王異之,往觀。命人沉水,試之,終不可入。海色一日屢變,日光炫耀,文成五色。因其不生水族,故命曰死海。度爾格之西北,曰那多理亞國,有山多瓊石。國人嚐往鑿之,至一石穴,見石人無算,皆昔時避亂之民,穴居於此,死後為寒氣所凝,漸化為石。其地西界歐羅巴處,中隔一海,寬五里許,昔有一名王曰失爾塞者,造一跨海石樑,通連兩地,今為風浪衝擊,亦崩頹矣。又有地名際剌,產異羊。羊之絨輕細無比,雨中衣之,略不沾濡,即漬以油,毫不汙染也。一種異犬,性好竊衣履巾帨之屬,稍不慎,輒為竊匿矣。有山生草木皆香,過之則香氣馥鬱,襲人衣裾〈(案:《後漢·西域傳》從安息繞海北行,有飛橋數百里,即此五里石樑之訛傳)〉。
《新唐書》:拂菻西際海,有西女國,種皆女子,多珍貨。附拂菻。拂菻君長歲遣男子配焉。俗產男不舉。
《文獻通考》:西女國在蔥嶺之西,其俗與東女同〈(東女在蔥嶺東,南近吐番,後亦為吐番所滅)〉,附於拂菻。唐貞觀八年,朝貢始至。
《坤輿圖說》:韃而靼各國,迤西舊有女國,曰亞瑪作搦。驍勇善戰。建一神祠,壯麗奇巧,非思議所及。今亦為他國所並,僅存其名耳〈(案:為他國所並者,即指度爾格國兼並之事)〉。
《萬國地理全圖集》曰:土爾其藩屬國,北接俄羅斯及黑海,南連亞剌伯及地中海,東接白西國,西至希臘群島海,為亞齊亞洲極西之地方。北極出自三十度至四十度;東偏自二十六度至四十八度。長二千六百里,闊二千四里。北方山極險峻,高接雲霓,河源皆在此山。最長者巴河、地額河,對流而東南,及將入海,兩河乃合。屢次漲潦。其湖最著者曰死海。其北為加利湖。其約爾坦河,自北流南,而入死海。
此地古時分為列國。唐朝年間,回回占據其地,居民塗炭。今已千有餘年,土官橫征私派,並勒令天主教及希臘回教之徒,概進稅貢。山內有蠻族,心野好戰,時時掠其遊牧。所有列國藩屬如左。又曰小亞西亞國,即南都魯機也。其國半土,山險峻,物產多出胡絲、干葡萄果等貨,遍地古跡。昔時興旺,今則衰寂。士麥那城,居民十萬,所運出運進之貨價,每年不止幾百萬金。列西國之賈,悉來其地。但其城市不潔,瘟疫易生。
補撒大城,居民六萬。加士他母尼邑內,有回回廟宇。其黑海北方有得比遜海口,與俄羅斯通商。族類五萬人。內地古地亞城,可尼昔西域之王都也。居民六萬丁。附近安峨剌城,羊毛最細,用之織布最溫軟。西瓦邑,六萬居民。掘山出銅,其東南海濱。居伯羅島,地膏腴,出葡萄酒、南果五穀。女多美麗。但因苛政,民稀土曠。羅得島,水土最宜農。古時各島皆有土酋,今服屬於土爾其。
治阿島,居民十五萬。道光四年,土爾其水師上岸,攻其城池,毀其富庶。
米地鄰島,產酒油。兩河中地,北有亞麥尼地,山嶺險隘,峒峽深邃。洪水初平之際,巨舟閣於其峰。居民奉耶穌之教,好商賈,不憚跋涉。惟回回官甚磨難其民。其都曰葉西倫,有十萬民居。天氣冷,七月有雪。巴牙息在山腳,亞麥尼民之學院,內有壯麗之寺,其教主所會也。近河平坦,地亞北客城,與鄰國通商。
山內古耳得族類,建堡山穴,以賊盜為生。中地之都會,曰摩俗鄰地。或沙或澤,農苦耕耘,賊奪產物。
八塔城,昔回回國都。古時殿宇,祥光燦爛。現時衰廢,獨存其古跡。瓦礫如山,可想其城之廣大。因犯上帝之律例,酷待所虜之猶太人,是以遭廢成野。
在兩河入海之所,曰巴所剌邑。與印度國通商,屋小街窄人穢,然係萬國饒富之市,商賈甚盛。
案:南都魯本韃靼種,舊遊牧蔥嶺、伊犁一帶,展轉西徙,入買諾,居於拉馬尼亞者也。
《地球圖說》:土耳基國,東界白爾西亞國,南界亞拉比亞國,西界地中海,北界黑海。其百姓約有一千二百萬之數,其都城在歐羅巴大洲內。土耳基國相間之處,地名孔士旦,半天主教,半猶太教。北有高山,南有曠野,中央平坦。內有大湖名曰死海,鹹而且臭,終無可用。死海之北有加利利湖,即救主耶穌在此宣講真理,多醫疾病,不時顯聖。有約耳坦江,即耶穌領受洗禮之處。又有許多被天火焰燒之城,即巴米辣、巴皮倫、尼尼瓦等城,雖泯沒,而舊跡尚存。再稽聖書內言真神始以土塵造人名亞丹,復以亞丹之筋骨造女,以為夫婦,復栽以田園,以與二人居住之處,暨耶路撒冷城,係猶太國之都。內有真神殿宇,當時之民,每年必三至禮拜。迄後猶太國民終不信從,真神震怒,即加大罰,殛其民,毀其城,至今大相懸殊也。城外有橄欖山,即耶穌日在耶路撒冷城宣教,夜回橄欖山棲宿之地。並耶穌生身之地,長養之地,葬身之地,均在是國。現其塚上,為天主教門徒建立禮拜堂,以耶穌教之門徒無追墓之理也。國內江河極少,運貨俱用駝馬,必旅伴同行,以禦劫掠。牧羊者眾,務農者少,有大江名由非刺氏江〈(又名比拉江)〉。土產北果、蒲萄酒、五穀、煙葉、綿布、鴉片、胡絲、羊絨布、獸皮、銅等物。道光十六年,被麥西國人侵占西南境界。至二十年,幸歐羅巴大國助而復之。
《外國史略》曰:南土耳其,在亞悉亞藩屬地,南抵亞拉回國,北及黑海,東連峨羅斯、白西等國,西及地中群島等海。達他匿並君士擔海峽隔之。以峨羅斯之微地曰蘇益,與亞非利加相連。北方多山,東方平坦。兩大河彙入白西海隅者,一為以法河,一為得義河。所屬之地,本古各國,後為羅馬所轄。
小亞悉亞,乃半地所凸出者。廣袤方圓八千里,居民五百萬。田甚豐盛,天氣溫和,多物產。南果、葡萄俱美,出綿花、鴉片、薑花、煙、木料、牛、馬。羊尾長,可織布。又出胡絲、花石、鉛。居民多土耳其人,性驕傲。亦多希臘人,多為商匠。在山內者恣遊牧,頗為盜賊。居民造搭膊布並緞。地分八郡,最廣港口曰士默那,居民十二萬五千,多外國商賈。人戶稠密,多瘟疫。港多商船,運出者,鴉片、蠶絲、百果、藥菜、花氈等貨,運入者各工製造之物。廣通商,無積聚。土甲,居民十萬。舊地亞,居民六萬。
屬此地之島曰棋賓島,在敘利海邊,居地中海中。廣袤方圓三百四十里,民多希臘人,亦有教師教主。昔本豐盛,多物產,今隻出葡萄。極大之城曰尼可西亞,居民萬六千。全島之山水美不勝賞,故自古閑逸之士,皆集此以適其意。
羅■島,廣袤方圓二十一里,出南果、綿花、五穀、橄欖油,居民三萬。在地中海邊,地立新埠,今已三百年,服土耳其之權。
勒布,廣袤方圓十二里,居民五萬,屬土族。出無花果及橄欖油,百姓能力於戰。
士其阿,廣袤方圓十八里。數年前居民十二萬。出南果、胡絲、綿花,向時此島本樂境,貿易極旺,道光二十年,希臘人慾脫土爾其之酷,因驅逐土兵,土兵來報復,殺男女老幼四萬,又將三萬人販賣為奴,遂荒其地。
兩河中之地悉廣坦,古本樂地。中地之北方,甚豐盛。有牧場,與亞拉回國交界。係沙野,少產物。兩河邊瀦澤尤廣,地半遊牧,各自有酋長,不服國王之權。山內有新族,亦不畏國君。其都會巴達,係古回回國君之都。居民五萬,即與五印度貿易之處。地平坦,前時建巴比倫、尼尼瓦兩大邑,為兩國之都。於是時據各鄰國,亦陷猶太地,且虜其民人,後為他國所滅。間有遊牧者至其地,遍地荒野,且其河溢漲,居民受困,地雖甚腴,卻無草無菜,又時有瘟疫。其大港曰布所拉,在白西海隅,為兩江彙入,海口商船雲集。
北與俄羅斯國所連者曰亞麵地,廣袤方圓千五百九十三里,居民九十五萬。大半山地,所出之穀微,惟牧場頗茂,居民多耶穌教。古原自為一國,被回回攻服,民聰慧善賈,巡遊四方,甚殷實,散布亞悉亞各國。在土耳其國,大開銀局。其國若務大事,惟亞麵人是賴。人奉回教,外多儀,而內極誠實,外國人皆敬之。其會城曰益西倫,在高山上,居民十萬,多製造皮布、兵器,多賣與土爾其國。群商每年自亞悉亞集此貿易,輻輳不絕。附此邑有山,巨舟能入,有水患即避此。
敘利亞部,在地中海邊,東與亞拉國相連,延及小亞悉亞,廣袤方圓二千三百里。有利巴倫山,古多香鬆,今為遊牧之所。東方沙坦,多巉岩。海邊地極豐盛,天氣熱。北方有阿倫得江,足灌溉,兩岸山水甚美,多產南果、蒲桃、煙、綿花、五殺。居民二百五十萬。養駝、綿羊、山羊、蠶、豕、蜜,山出鐵花石及各貨。百姓語音不一,教亦不一。若回回、天主教門,猶太人種種有之。昔推敘利亞部為國主,後歸羅馬所轄。居民久奉天主教,迨亞拉之回回侵迫,令民改從回教。居民不多,荒其田而不耕,較往古盛時,不及百分之一。大馬士革城亦豐盛,居民二十萬,街狹人稠。
安地悉,居民一萬,古為廣大之都。海邊港口曰亞拉,居民萬五千,疊為敵國圍困。昔有破拿倫將軍,後為佛國王,攻伐而退。後麥西國並英人又取之。哈立城,即山麓大城邑,原居民二十萬,於道光二年地震,屋宇倒壞,然山水固極清秀也。猶太國屬敘利亞,古時天主創教之地,為羅馬國所有者五百餘年,後又為回教所屬者五百年,後歐羅巴各國大發憤,會兵攻取耶路撒冷之都,旋為土耳其君所據,仍崇回教。故其地雖豐,今則荒甚,僅存耶路撒冷之民,約二萬餘,多屬天主教。歲有遠方人來拜聖墓,瞻古跡。耶穌之都,亦立教主以訓猶太民。其國大河曰約耳但河,自北而南,其流甚急,入於死海。在北流所通之湖曰加利利,長二里,闊裏餘。在湖濱海南之地多沙,海北地產各物,內多山峰,亦有平坦沃土千里,居民散處無定居。土耳其征其錢糧,按數追納,逃避者多。約耳但河外有平坦,足資遊牧,穀田甚腴。其地分三分,東曰加利利,即耶穌所生長之地;中央曰撒馬利亞,百姓以道雜異端,故甚與猶太人結仇;其南曰猶太,亦在此建都焉。
土耳其國有雜族之民,共二百萬,樂安逸,好勇戰,一人每娶數女。士人甚少,用外國人以代辦事。立酷政以儆脅其下,虜異族小兒斷其勢皮,以為回教。所募之軍,所建之船,一切皆效西洋,招異國人為武官。其希臘人住海口,廣貿易,亦為水手,亦耕田,約百餘萬。崇天主教,或尚羅馬教皇所傳之教。巧獪務利,不樸實。其女美而惑男,今則民數日少。前統管亞悉亞西方,今被土夷所束。亞麵族約十萬名,頗老實,在各大城邑經營致富,與峨國同音,族類七百二十萬人,與破蘭所居相上下,情甚鄙陋,惟飽食無他意,土國製之,易如反掌。其由西國來之雜族,約六百五十萬。其猶太國人散在各部,以本祖所居之國為聖地,雲集居住,數約九十萬。以買賣為業,其東方有亞拉人數百萬,或遊牧,皆崇回教。另有蠻族在山內,以搶奪為生,極兇悍。
其產物多綿花,在歐羅巴地,每年約值銀三百五十萬兩。在麥西國約六十萬石。亦出煙,每處多至二十萬包,國人皆食之。葡萄汁由西方亞悉亞運出者,約六十萬擔。所出之鴉片,約四千箱,皆運入中國。亦產藥材、蠟、蜜、蠶、絲與細羊毛。其馬高大善走。製造之物不多,皆買自外國,而易以土產。國多港口,土人不善營生,希臘亞麵等國之民,爭至此為商。在土默拿一年之貨物,運出運入,約價銀五千萬員。
《地理備考》曰:土耳基國兼攝之地,在亞細亞州之西,緯度起自北三十度起,至四十二度止;經度自東二十三度起,至四十八度止。東至白爾西國,西枕地中海,南接天方國,北界黑海。長四千里,寬二千六百里,地面積方約七十二萬里,煙戶一京二兆五億口。境內嶄岩蔘嵯,岡陵延袤。山之至高者,曰道羅,曰裏巴諾,曰亞拉剌,曰科令伯,曰義大,曰加爾美羅。河之最長者,曰有發拉德,曰的加勒,曰幾西義馬,曰曼德勒,曰若爾丹,曰薩拉巴。湖亦錯雜,大者曰萬,曰亞斯發的德,即死海也;曰巴加馬,曰亞波羅尼,曰亞斯薩約,曰達薩拉,曰亞哥失爾。嶼更羅列,巨者曰西布勒,曰巴達麼斯,曰羅德斯,曰西嶽,曰勒斯波,曰德內德斯。田土肥饒豐茂,金石各礦具備,禽獸充斥。土產絲、酒、油、蜜、香料、藥材等物。地氣互異,山頂冰雪,平原熇暑。技藝精良,貿易豐盛。所奉之教乃回教也。其地分為五部,一名小亞細亞,又名亞那多裏,在西方,內六府。一名亞爾美尼部,在東方,內五府。一名古爾的部,在東方,內二府。一名美索布達迷部,在東南,內三府。一名西利亞部,在南方,內四府。其衝要繁華之地,皆在亞那多裏部,半在亞爾日西拉部。一又名白棱,即耶穌降生之地,皆在西利亞部。
◎西南洋五印度沿革總敘
行海以指南針取向,地球以渾儀辨方,五印度地,當震旦西南。以中國偏東形勢格之,為丙午丁未方;以地平二十四盤分之,則在巽己雲。唐以前西域貢道,由蔥嶺達玉關,道雖迂迢,而曆代取經求法之僧,足與目謀,圖畫指掌。至宋天聖中,防西夏鈔掠,始改大食等國貢道,由海達廣州,自後習於航海之使。於是自古西域西南近海之國,概稱西南洋。古時國名十亡其六,元有天下吞並西域,分封駙馬子弟為王,盡易國名以蒙古語。而古今沿革,十亡其九。明《一統志》,稱自後魏至隋唐,康居、安息二國地界相混,豈知大秦與條支二國、罽賓與印度各國,尤混之混。甚至《宋史》謂天竺以東之注輦國,距廣州四十一萬里〈(天竺以東,當與今滿剌加接壤。在緬甸暹羅之南,距廣州不及萬里)〉。《元史》征爪哇,謂以五千卒,渡海二十五萬里,征從古未至之國〈(《史弼傳》)〉。考其方域,距閩粵皆裏不及萬。至馬八爾國,在天方之西境,較注輦、瓜哇稍遠,亦計裏不過萬餘。而《元史》謂自泉州至其國,約十萬里,皆無稽之說。地周九萬里,自歐羅巴大西洋至中國幾於繞地半周,為裏亦不過五六萬里。烏有阿細亞洲之南洋近接西藏、緬甸,動稱數十萬里者乎。又甚者,以元太祖至鐵門,見角端之地為東印度,不知尚未入北印度也。以西藏、吐番之地為古佛國中印度,反以中印度之痕都斯坦為罽賓〈(《西域圖志》)〉,而不知印度河、印度海,至今尚存西南洋也。以蔥嶺東西回部,自昔皆回教,無佛教,不知自古皆佛教,無回教也。六合以外,存而不論;八荒以外,論而不議;九州以外,議而不辨。西南諸國,近在九州以外,尚非八荒之外也。且海防切膚之災也,烏得不論而烏得不議。輯五印度沿革六篇,恆河考二篇,附北印度疆域考二篇,元伐征西域考二篇,蔥嶺以東新疆回部考二篇。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