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卷0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九 海國圖志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大西洋[編輯]

○荷蘭及彌爾尼壬兩國總記(彌爾尼壬國,一名伊宣,又名北義)[編輯]

荷蘭及彌爾尼壬兩國同區,總名曰尼達蘭,犬牙互錯,參差不齊。幅員二萬四千八百七十方里,半水半陸,居歐羅巴洲南北之中,為貿易之總埠。彌爾尼壬,地勢平蕪,而多高阜。惟荷蘭處於低窪,四圍濱海,潮至高出地面,修堤捍衛。二國先皆無王,連合為一。彌爾尼壬之人強悍,與意大里亞之西撒爾鏖戰,為所服。荷蘭則結意大里亞為援應,於是兩處皆為意大里亞之藩部。中世各國兵起,兩處旋屬於佛蘭西。嗣佛蘭西之渣麻額釐王薨,其子各霸一方,荷蘭、彌爾尼壬分屬佛蘭西之麻更里管轄。麻更里以女嫁於奧地里亞國王,割十七部落為奩贈,荷蘭、彌爾尼壬即在其中。繼復為大呂宋所得,迨大呂宋之菲釐王昏虐無道,荷蘭、彌爾尼壬不服統轄,興兵血戰五十載。彌爾尼壬以邊無險隘,不能拒守,惟荷蘭抗拒如故,呂宋決堤浸灌,城不沒者三版,固守不下,會奧大利亞國兵來援,呂宋退走,荷蘭遂撫沃饒之七部落,自為一國,建都於岩士達攬。築城練武,以舟師東征,克因里阿,西攻南墨利加洲之墨臘濟爾,遂與東洋通貿易,國都日盛。會佛蘭西兵取彌爾尼壬,旋進荷蘭,據好司阿蘭治,於是兩國仍為佛蘭西所屬。千七百九十九年(嘉慶四年),俄羅斯、英吉利慾恢復荷蘭,不克。迨佛蘭西之那波里稔王即位,以其弟羅彌斯王荷蘭,仍節制佛蘭西之岩士達攬市埠,英吉利商賈所聚也。佛蘭西與英吉利構兵連年,遂封荷蘭港口,以斷英商之貿易,荷蘭埠市遂微。嗣奧大利亞國復取回荷蘭,並得彌爾尼壬,合為一屬國,名曰尼達蘭,設好司阿蘭治鎮守,以防佛蘭西侵奪。第荷蘭與彌爾尼壬雖同區,而音語教門迥異,名合心離。千八百三十年(道光十年),二地果生釁,大戰旬月,奧地里亞兵鞭長莫及。於是,歐羅巴五大國調停講和,仍分兩國。遂議彌爾尼壬別立一王,公舉色斯哥麥之子釐阿波爾主之(今英國女王贅色斯哥麥國之王子為夫即此國也),即名其國曰彌爾尼壬國。建都於墨臘西爾斯,轄大部落者九,荷蘭轄大部落十有二。其荷蘭舊所奪東洋之因里阿地、葛留巴島、沙麻特拉島、細利窪島、文萊島、麻拉馬島、哥羅曼尼島,即在阿非里加洲之伊爾彌俄爾、果色諸地,並其地駐防之水師船,仍專歸荷蘭統轄。荷蘭向尊波羅特士頓教,彌爾尼壬向尊加特力教,今亦各仍其舊,從茲分國,不復名尼達蘭矣。

政事,荷蘭國都,設色特底司衙門一,仁尼臘爾衙門一。在色特底司供職者,終身不易;在仁尼臘爾供職者,三年一易。居期歲更三之一,俟有熟手接代。彌爾尼壬國都,設立西那底衙門一,釐勃力新撻底衙門一。在西那底供職者,八年一更;在釐勃力新撻底供職者,四年一更。二國未分時,共有兵六萬。其各部落久作佛蘭西及奧大利亞兩國之戰場,近分兩國,各設兵丁,未詳其數。荷蘭大小戰船百三十隻,火船四隻。兩國賦稅歲徵銀三百五十萬圓,戶六百萬三千五百七十八口。分國後,荷蘭得五之三,其國習勤儉,精技藝,善繪畫。遇有乞丐,即送工作房差使,其不能工作者,則令戽水。無遊民,寡盜賊。文學以依臘斯毋士、俄羅是阿斯為最,各村皆設義學。彌爾尼壬遜之。河道三,柰因河,發源極遠,經蟻爾那蘭,由特力治至獵達里部落西。繆色河,亦發源遠方,自南至北經彌爾尼壬境內,至休斯倫比,與柰因河合流出海。色支爾河,亦發源遠方,經過彌爾尼壬諸部落,至奄都窪而注之海。歐羅巴洲有數大河,皆由此出海。故奄都窪最為大市埠,土產米、麥、豆、麻、果、大呢、白紵布、洋布、鼻煙、菜、油、海鰍、骨磁器、煤、鐵。

○荷蘭國十二部[編輯]

北荷蘭部,東北界海及由特力治,西界南荷蘭,南界西蘭島,又勒治墨那滿,領小部落十有八。

非利斯蘭部,東界俄羅忍銀,及阿委釐斯,南界特凌題,西北界海,領小部落二十。

俄羅忍銀部,東界耶瑪尼,南界阿威釐斯,西界非力斯蘭,北界海,領小部落十有二。

阿威釐斯部,東界□□□,南界特凌題,西界非力斯蘭,北界俄羅忍銀,領小部落十有一。

特凌題部,東界耶瑪尼,西界海,南界蟻爾那蘭,北界阿威釐斯,領小部落二十有二。

蟻爾那蘭部,東界耶瑪尼,西界海及由特力治,南界勒治墨那,北界特凌題,領小部落二十有四。

由特力治部,東界蟻爾那蘭,南界勒治墨那滿,西界北荷蘭,北界海,領小部落八。

南荷蘭部,東界由特力治,南界勒治墨那滿,西界海,北界北荷蘭,領小部落十有五。

西蘭島部,東界勒治墨那滿,南界彌爾尼壬,西界海,北界南荷蘭,領小部落十。

勒治墨那滿部,東界耶瑪尼,南界彌爾尼壬,西界西蘭島,北界南荷蘭、蟻爾那蘭,領小部落二十有二。

臨麥部,東界耶瑪尼,東南界彌爾尼壬,西北界勒治墨那滿,領小部落十有二。

勒心麥部,東界耶瑪尼,南界佛蘭西,西北界彌爾尼壬,領小部落十有六。

○彌爾尼壬國九部[編輯]

小墨那滿部,東界臨麥,南界希撓爾那摩,西界依色佛蘭那,北界奄都窪,領小部落十有六。

奄都窪部,東界臨麥,西界依色佛蘭那,南界小墨那滿,北界荷蘭,領小部落十有八。

依色佛蘭那部,東界小墨那滿,西界威色佛蘭那,南界希撓爾,北界荷蘭,領小部落十有七。

威色佛蘭那部,東界依色佛蘭那,西界海,南界佛蘭西,北界荷蘭,領小部落十有六。

臨麥部,東界荷蘭,西界奄都窪、小墨那滿,南界裡尼,北界荷蘭,領小部落十。

希撓爾部,東界那摩,南界佛蘭西,西界威色佛蘭那,北界小墨那滿及依色佛蘭那,領小部落十有九。

那摩部,東界尼里,南界佛蘭西、勒新麥,西界希撓爾,北界臨麥及小墨那滿,領小部落十有五。

里尼部,東界耶麻尼,西界那摩,南界勒新麥,北界臨麥,領小部落二十有四。

勒新麥部,東界荷蘭,南界佛蘭西,西界那麻,北界裡尼,領部落十有四。

○荷蘭國沿革(原無今補)[編輯]

明史》:和蘭,又名紅毛番地,近佛郎機,古不知何名。永樂宣德時,鄭和七下西洋,歷諸番數十國,無所謂和蘭者。其人深目、長鼻,鬚眉髮皆赤,足長尺二寸,頎偉倍常。萬曆中福建商人,歲給引往販大泥、呂宋及交留巴者,和蘭人即就諸國轉販,未敢窺中國也。自佛郎機市香山、據呂宋(佛夷惟市香山,未嘗據呂宋。據呂宋島者,乃西洋之大呂宋,以其國名名此島,至今尚然。未嘗為佛郎機所據也,此語亦誤),和蘭聞而慕之,萬曆二十九年,駕大艦,攜巨礮,直薄呂宋。呂宋人力拒之,則轉薄香山澳,澳中人數詰問,言欲通貢市,不敢為寇。當事難之,稅使李道即召其酋入城,與遊處一月,亦不敢聞於朝,乃遣還。澳中人又慮其登陸,力為防禦,始引去。海澄人李錦及奸商潘秀、郭震,久居大泥,與和蘭人習語及中華事。錦曰:若欲通貢市,無若漳州者。漳南有彭湖嶼,去海遠,誠奪而守之,貢市不難成也。其酋麻韋耶曰:守臣不許,奈何。曰:稅使高審嗜錢甚,若厚賄之,彼特疏上聞天子,必報可,守臣敢抗哉。酋曰:善。錦乃代為大泥國王書,一移審,一移兵備副使,一移守將俾秀、震齎以來。守將陶拱聖大駭,亟白當事,繫秀於獄,震遂不敢入。初秀與酋約入閩有成議,當遣舟相聞,而酋卞急不能待,即駕二大艦直抵彭湖,時三十二年之七月。汛兵已撒,如入無人之墟,遂伐木築舍,為久居計。錦亦潛入漳城,偵探詭言,被獲逃還。當事已廉知其狀,並繫獄。已而議遣二人,諭其酋還國,許以自贖,且拘震與俱。三人既與酋成約,不欲自彰其失,第雲我國尚依違未定,而當事所遣將校詹獻忠齎檄往諭者,乃多攜幣帛食物覬其厚酬,海濱人又潛載貨物往市,酋益觀望不肯去。當事屢使使諭之,見酋語輒不競,愈為所慢。而審已遣心腹周之範詣酋,說以三萬金饋審,即許貢市。酋喜與之,盟已就矣。會總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將兵往諭。有容負膽智,大聲諭說,酋心折,乃曰我從不聞此言。其下人露刃相詰,有容無所懾,盛氣與辨,酋乃悔悟,令之範還所贈金,止以哆囉嗹、琉璃器及番刀番酒饋審,乞代奏通市。審不敢應,而撫按嚴禁奸民下海,犯者必誅。由是接濟路窮,番人無所得食,十月末揚帆去。巡撫徐學聚劾秀錦等罪,論死遣戍有差。

然是時佛郎機橫海上,紅毛與爭雄,復泛舟東來,攻破美洛居國,與佛郎機分地而守。後又侵奪臺灣地,築室耕田,久留不去,海上奸民闌出貨物與市。已又出據彭湖,築城設守,漸為求市計。守臣懼禍,說以毀城遠徙,即許互市,番人從之。天啟三年,毀彭湖所築城,移舟去。巡撫商周祚,以遵諭遠徙上聞。然其據臺灣自若也,已而互市不成,番人怨,復築城彭湖,掠漁舟六百餘艘,俾華人運土石助築。尋犯廈門,官軍禦之,俘斬數十名。乃詭詞求款,再許毀城遠徙,而修築如故。已又泊舟風櫃仔,出沒浯嶼、白坑、東椗、芾頭、古雷、洪嶼、沙洲、甲洲間,要求互市,而海寇李旦復助之。濱海郡邑為戒嚴,其年巡撫南居益初至,謀討之。上言臣入境以來,聞番船五艘續至,與風櫃仔船合,凡十有一艘,其勢愈熾。有小校陳士瑛者,先遣往交留巴宣諭其王,至三角嶼遇紅毛船,言交留巴王已往阿南國,因與士瑛偕至大泥,謁其王。王言交留巴國主,已大集戰艦,議往彭湖求互市,若不見許,必致構兵。蓋阿南即紅毛番國,而交留巴、大泥與之合謀,必不可以理諭。為今日計,非用兵不可。因列上調兵足餉方略,部議從之。天啟四年正月,遣將先奪鎮海港而城之,且築且戰,番人乃退守風櫃城居,益增兵往助攻擊數月,寇猶不退,乃大發兵,諸軍齊進。寇勢窘,兩遣使求緩兵,容運米入舟,即退去。諸將以窮寇莫追,許之。遂揚帆去,獨渠師高文律等十二人據高樓自守,諸將破擒之,獻俘於朝。彭湖之警以息,而其據臺灣者猶自若也。崇禎中,為鄭芝龍所破,不敢窺內地者數年。乃與香山佛郎機通好,私貿外洋。崇禎十年,駕四舶由虎跳門薄廣州,聲言求市。其酋招搖市上,奸民視之若金穴,蓋大姓有為之主者。當道鑒壕鏡事,議驅斥,或從中撓之。會總督張鏡心初至,力持不可,乃遁去。已為奸民李葉榮所誘,交通總兵陳謙為居停。出入事露,葉榮下吏,謙自請調用以避禍,為兵科凌義渠等所劾,坐逮訊。自是奸民知事終不成,不復敢勾引,而番人猶據臺灣自若。

其本國在西洋者,去中國絕遠,華人未嘗至。其所恃惟巨舟大礮,舟長三十丈,廣六丈,厚二尺餘,樹五桅,後為三層樓傍。設小窗,置銅礮,桅下置二丈巨鐵礮,發之可洞裂石城,震數十里。世所傳紅夷礮,即其製也。然以舟大難轉,或遇淺沙即不能動,而其人又不善戰,故往往挫衄。其所役使,名烏鬼,入水不沉,走海若平地。其柁後置照海鏡,大徑數尺,能照數百里。其人悉奉天主教,所產有金銀、虎珀、馬瑙、玻璃、天鵝絨、瑣服、多羅璉。國土既富,遇中國貨物當意者,不惜厚資,故華人樂與為市。

《皇清四裔考》:荷蘭俗稱紅毛番,亦曰紅夷,在西北海中,西北與佛郎機接,去中國水程五萬餘里。其國有大山名那蘭山,山麓建城,名那蘭城。其國受朝敕稱王,名列外服。其臣下官爵,見於奉使者,亦有戶部官、總兵官等名。俗奉天主教,與英吉利同。性強悍,好爭雄,所恃惟巨舟大礮。明萬曆中,荷蘭來侵呂宋,泊香山澳,入彭湖嶼,尋據臺灣。又與葛剌巴合,將入彭湖求互市,明發兵擊敗之。崇禎十年,復為明將鄭芝龍所破,餘眾猶據臺灣,教習土番耕作,築平安、赤嵌二城以自固。順治九年,鄭成功寇鎮江敗歸,謀取臺灣。會荷蘭通事何斌逋夷負,遁投成功,說成功以水師從鹿耳門入,與荷蘭相持久,荷蘭戰屢敗,棄臺灣走。十年,廣東巡撫奏報荷蘭願備外藩,謹修職貢。十三年六月,齎表朝貢,經禮部議覆,應五年一貢,貢道由廣東入。詔改八年一貢,以示柔遠。康熙三年,大兵渡海攻鄭錦等,進克廈門。荷蘭國率舟師助剿,以夾板船乘勢追擊,斬首千餘級,遂取浯嶼、金門二島,事由靖南王耿繼茂奏聞,賜國王文綺、白金等物。先是二年六月入貢,有刀劍八,皆可屈伸;馬四,鳳膺鶴脛,迅速異常。二十五年,獻方物,請定進貢限期,五年一次。又貢船例由廣東入,但廣東路近而泊地險,福建路遠而泊地穩,嗣後請由福建入,部議應如所請。是年,定減荷蘭貢額。乾隆元年,裁減荷蘭稅額。諭曰:朕聞外洋紅毛夾板船到廣時,泊於黃浦,輸稅之法,海船按梁頭徵銀二千兩左右,再按則抽其貨物之稅,此向例也。近於額稅之外,將伊所攜置貨現銀,另抽加一之稅,名曰繳送。與舊例不符,非朕嘉惠遠人之意,著查例裁減,並宣諭各夷知之。荷蘭故居西北地界西隴,去中國甚遠。自通市後,常占居葛剌巴地,事詳《葛剌巴傳》。乾隆六年,閩浙總督策楞奏稱西隴為荷蘭祖家,去葛喇巴甚遠。所謂西隴者,當即西洋故地。荷蘭雖占居葛喇巴,而荷蘭之名久通朝貢,故仍其故號雲。

《海錄》:荷蘭國,在佛郎機西北,疆域、人物、衣服,俱與西洋同。唯富家將死,所有家產欲給誰何,必先呈明官長,死後即依所呈分授,雖給親戚朋友亦聽。若不預呈,則必籍沒,雖子孫不得守也。原奉天主教,後因寺僧滋事,遂背之,然仍立廟宇,亦七日禮拜,死則葬於墳園。國王已絕嗣,群臣奉王女為主,世以所生女繼,今又絕,國中不復立王,唯以四大臣辦理國政。有死者則除其次,如中國循資格,以次遷轉,不世襲。所屬各埠各島,雖在數萬里之外,悉遵號令,無敢違背。亦以天主教紀年,國中所用銀錢為人形,騎馬舉劍,謂之劍錢,亦有用紙鈔者。土產金、銀、銅、鐵、琉璃、哆羅絨、羽紗、嗶嘰、番<鹵見>酒、鍾、表、羽紗,而琉璃尤甲於諸國。

伊宣國,在荷蘭北,疆域較布路亞稍狹。由荷蘭向北行,約七八日可到。風俗土產與布路亞同(此即所謂彌爾尼壬國也,與荷蘭運疆域,始合終分,奉加特力教,與荷蘭異)

盈蘭尼士國,在伊宣西北,疆域、風俗、土產,與伊宣同。由伊宣沿海向北少西行,約旬餘可到。

亞里披華國,在盈蘭尼士東,其南與佛郎機毗連,由盈蘭尼士向東少北行,約數日到。人頗豪富,男子所穿衣,較布路亞稍長,女人以巾裹頭,連下頷包之,頭戴一圈,平頂插以花,其額圍以珠翠,亦與布路亞稍異雲。

壬頗輦國,在亞里披華東北,風俗、疆域、土產略同。其伊宣、盈蘭尼士、亞里披華、壬頗輦各國交界處,有地名郎瑪,眾建一廟,禮拜者日無隙晷。是布路亞、呂宋、佛朗機、伊宣、壬頗輦、雙鷹、單鷹七國所共奉祀,盈蘭尼士、亞里披華二國則不拜(《四洲地理志》:佛朗西、布路亞、大呂宋俱尊加特力教,此廟必是也。其不拜者,殆與荷蘭均奉波羅士特教)

《貿易通志》曰:荷蘭國沿海,有大港口,自古專務貿易。其通商自順治康熙年間甚盛,於今漸衰。所載出者為牛油、酥餅、丹參、麻子、麻布、酒等,進口者各南洋之貨。道光十年,國都進口之船千有九百八十四隻,進口貨價千五百萬員,出者千四百萬員。國帑虧空,故重徵餉稅,甚塞通商之路。南有羅得坦埠頭,道光八年,進口船二千零八十五隻。其餘海口,各港各埠,贏縮不等。

《職方外紀》:法蘭得斯,在亞勒馬尼之西南,地不甚廣,人居稠密。有大城二百八十,小城六千三百六十八,共學三所,一學分二十餘院。人情俱樂易溫良,最好談論,善謳歌。其婦人與人貿易,無異男子,顧其性極貞潔,能手作錯金絨,不煩機杼。西洋布最輕細者,皆出此地。

《萬國地理全圖集》曰:荷蘭國極褊小,東連日耳曼國,南至北義,西北至海,西離英國不遠。地雖最窄,人戶稠密,共計三百六十萬丁。其地似中國之江蘇,形勢極底,若不築堤防範,則海水漲溢,其害無窮。由佛日兩國所流出之江,支曼入海矣。內地運河無數,船隻往來不絕,田疇不多,到處牧場,故奶餅牛油,盛於他國。

古時荷地,原係水澤,蠻夷所居。國民勤勞,築堤掘河,是以從日佛兩國所流之水入海,不漲而肥,草場興焉。土民皆自幼習水,故出水手。自古專務通商,於宋元等朝,西洋列國以荷為通市,商賈雲集,舟車輻輳。善造氈呢、布匹,是以大城富邑興焉。當明朝時,呂宋國王操權,欲荷蘭背波羅士特教而遵加特力教,荷民死拒不從。呂宋欲以兵船強服之,連戰八十年,後不得不議和。荷則廣開通商,乃合七部自為一邦,選中國英傑統督各部。當此時荷船駛到四海,戰舟與英佛交鋒獲勝,其商賈駛開新地,又在東南蓋建葛拉巴,又據臺灣,與日本國往來,其勢隆隆,炎炎日盛。不幸乾隆年間,為佛蘭西國所逼,降服請盟。嘉慶十七年,荷賴他國協力驅逐佛軍,與北義部合為一國,十五年不變。忽然北義作亂而逐荷王,兩國交戰,又永絕交焉。

其居民樸實勤儉,以積財為務,身體壯健,好食酒煙。屋宇街市,灑掃淨潔。古時與萬國貿易,近日他國乘機各自交易,故荷船減少。國分七部,鄉鄉相續,邑邑相連,人物如蟻,但恨其人好酒。其國欠項最重,納稅倍於他國。國王不得專制其國,惟聽紳士會議施行。其都安特堤,在海隅,其居民二十萬丁。建屋在澤上,用木扶之。各街有河汊,其房高大,內外美觀。每年進口船二千隻。鹿特堤城,廣街多屋,城內無處不通舟楫,居民溫和,厚接遠客。合琪乃國王所居,離海不遠,殿廷不高大,然其良民之屋甚美。來丁鳥特等城,內有大書院,名儒賢士所出也。荷國語音,北與日耳曼艮如出一轍。

北義國,即彌爾尼壬國。道光十一年,與荷相絕。南及佛,北連荷,東交日耳曼,西至海,居民二百六十七萬丁。其地與荷無異,但其河不多,產五穀蔬菜。其百姓固執加特力教,效是班牙國之尤。庶民勤勞度生,飲食過量,又好動,輕諾寡信。其國王非與百姓公舉之紳士商議,不能立法納餉。現王愛其民,但其僧誘民糾眾犯法,絕荷以後,貿易路塞,昔所進港口之船,移往他處。但城中之民,皆巧手造織呢布,今亦製鐵歷轆路,以便經商。其王都北歷悉美城,遍栽樹林以為樂園,俾民人遊賞山水。安威耳,乃大馬頭,船隻往來甚便,而荷蘭忌之,封其江口也。

《地球圖說》:荷蘭國,東界波路西亞國並亞利曼諸小國,南界北利諸恆國,西北界北海,百姓約二百五十萬。都城名海克,城內民六萬,大半耶蘇教,小半天主教。地極低陷,連間江河,若不時時修築堤防,則潦漲橫溢。土地膏腴,故務農者眾,而牧羊者亦不少。身體壯健,性愛清白,房屋街衢,統勿汙穢,惜好煙酒耳。其土民嫻習於水,故多為水手。復有於水澤腹堅之際,用木屐流行冰上,其捷如飛,經營不懈。國內兵船不若往昔,故昔時能與英吉利、佛蘭西戰勝,復能至中國據臺灣,與日本往來,盡據有亞細亞之南海各島,今則僅有四分之一焉。所出土產牛油、奶餅、火酒、毯、氈呢、綿布、羊毛布等物。

《地理備考》曰:賀蘭國在歐羅巴州之中,北極出地五十一度七分起,至五十三度止;經線自東一度起,至四度四十八分止。東連亞里曼之亞諾威國,暨布魯西國;南北爾日加國,西北至海。長約六百五十里,寬約三百五十里,地面積方一萬八千三百三十里,煙戶二兆五億五萬八千口。本國除給爾德勒暨盧森不爾厄二處,丘阜寥寥外,其餘各地平坦低窪,荒沙澤濕。河至長者五,湖則甚多,其至大者曰亞爾零海。地氣濕寒,北方少穀果,南方則禾稼豐盈,土產胡麻、茜草、材木、煙葉、滑石、生鐵、花石,惟煤甚富。禽獸蕃衍,鱗介充斥。王位傳男,以長幼為序,無男方得立女。奉加爾威諾修教者過半,奉天主公教暨路得羅修教者稍少,若外國人寄寓或奉別教者不為禁止。工肆林立,技藝精巧,百貨駢集。本國耶蘇未生以前,皆為加理亞及亞里曼二國之地,繼為羅馬國人所克服。耶蘇降生後四百年間,始則盡為法郎哥人所服,繼則歸於佛蘭西國統屬。至耶蘇九百餘載,佛蘭西國變亂,本國諸酋紛紛自立,分為十七小國。明成化中,盡歸奧斯的里國所取,傳位於呂宋國王。明穆宗隆慶中,呂宋國王設稽查邪教院,凡國人信從左道者,從重治罪,因此國人叛亂,廢君逐官,分通國為七部,自立官宰,互相結盟,各不統屬。再越二百十六載,即乾隆六十年,又遭佛蘭西兵占據。迨佛蘭西國君那波良臨御之後,封建其地,復立為國。迨那波良敗績後,國人乃將北爾日加國,合為一邦。道光十一年也,北爾日加國亂,不服管轄,自立為國。分十一部,一北賀蘭部,乃本國都也,建於義河岸,屋宇峻麗,商賈雲集,仍為歐羅巴州富麗之國。一南賀蘭部,一斯蘭的部,一北巴拉班部,一烏德勒支部,一科爾威義塞耳部,一德倫得部,一哥羅寧加部,一非里薩部,一靈不爾厄部。除此十一部外,尚有一區名曰盧森布厄,長二百五十里,寬二百里,地面積方三千九百四十里,煙戶二十九萬五千口。與亞里曼各國結盟,應出兵丁二千五百五十六名。其地應為頭等公爵統攝,即賀蘭國王也。所兼攝各地,凡亞非里加州、亞美里加州、阿塞里亞州皆有之。

《外國史略》曰:荷蘭國,瀕海地窪,潮水漲溢,晝夜築堤以捍海水,水退則陸地成草場,足資遊牧。民猛勇善戰,不服羅馬之軍。唐朝時進天主教,尚分數國,各擅其民,互爭強弱。國內江河無數,以通商為業,土產甚多。而居民稠密,勤織布匹,以補食用。自明洪武及嘉靖,國蒸蒸蔚起,舟艦雲集,街衢輻輳。民恃庶富,屢逆國命,於明嘉靖時,有豪氏倚西班亞之助,於日耳曼近地,僭號曰甲利,號第五王。甲利王崇天主新教,立志殄滅老教,禁諭甚嚴。凡老教拜上帝之人,寧死不從,北方七部,難民並起,立首領抗拒,八十年交戰不息。西班亞國助之,亦師老餉糜,於順治四年,北七部各自主其地,惟南部仍歸西班亞國,入日耳曼國之版輿,仍天主新教。商賈工匠,皆畏避他徙。故北方率富,而南方益衰。是時荷蘭疊與西班亞戰勝,廣通商之路,至五印度國,奪葡萄亞人所開之牙瓦島,開市葛留巴,兩攻澳門不得志。萬曆二年,又開埠臺灣,後亦歸中國。順治康熙年間,荷蘭國運貨至粵貿易,歐羅巴各國忌其富,佛蘭西、英吉利水陸交攻之,幸上帝保護其國,能勝敵而通商益廣。其時英吉利奉耶蘇老教之民,不從天主新教,於康熙二十七年,逐英吉利王,招賀蘭君即位。佛蘭西亦懼來結平,他國有缺乏者,赴賀蘭貸之,其國庫常充。乾隆五十七年,佛蘭西背荷蘭國,驅其君,掠積聚,佛君波羅穩王乃復立其弟為荷蘭王。其時荷蘭已失藩屬,貿易之商船又畏英人之戰艦,不敢航海。於嘉慶十八年,其民會合歐羅巴各國,驅佛蘭西兵,復自立其舊君,復南方之地,時道光十三年也。南北交戰遂分二國,其北部仍歸舊主,存荷蘭之名號,其南方為北義國,乃昔日英吉利女王之所配者。南北雖尚通商,然較曩時貿易,大不如矣。

荷蘭乃最褊小之地,東連日耳曼,南界北義,西北皆濱海。由日耳曼國來之支流,曰來尼河、馬士悉得等河,皆西流北入海。遍築堤防禦水,尚屢次溢漲覆鄉邑。內地運河船往來不絕,南方多出五穀,餘惟牧場。無林木,西邊多出藍靛、顏料,運賣他國。最著名者花卉,甲於各國。牛高大,多乳,牛油、酥餅有名。人稠地狹,田園不足於耕,故商賈遍遊各國,水手熟悉水性,不憚勤勞,不取樂,不好戰,若激之則猛烈不惜身命,不畏風浪。好潔淨,屋宇街衢,灑掃不輟,故城邑最美,其鄉如城。無極貧者,好飲酒、吸煙,晝夜不輟。不妄耗財而喜賙濟,遍國無丐,若有之,即運送新地,俾自食其力,不容一閒手也。荷蘭本日耳曼之族,故語音風俗相近。

其國之廣袤方圓五百七十五里,居民男百四十萬,女百四十五萬。其屋共計四十四萬,居民十六萬。崇耶蘇老教者,計百七十萬四千;崇天主新教者,百一十萬;猶太人五萬二千國人。敬畏上帝所派之勢師,厚其祿,設禮拜堂。土產牛最多。道光十七年運出之牛油,十九萬四千石,奶餅三十三萬四千石。所製麻布、漂布、羽毛、烝酒皆運之他國,內地之運貨船,萬五千隻,大艇五千六百隻,航海之船千五百隻,別有在藩屬國者。道光十九年,國中進口之船二千三百隻;在鹿得堤入口者三千隻;大洋捕鯨魚黃花魚之艇,二百六十隻,共計運出貨價銀四千四百萬圓,運入銀千六百萬圓。

國內大開書院,學士雲集,講術藝。小學館二千八百餘處,大學院四處,皆聚印翻繹之書。

理國務公會兩班,其一班王自擇之,悉當職者;其一班是民之所尊貴,三年一推選焉。會辦國務,若公會不准,即不得徵餉。外國務、藩屬國務、及兵部戶部水師部,各有大臣。正教門、天主教門,各有首領官。議軍機者,皆有功績之大臣。各部有管地之五爵,紳士議定,然後赴公會視事。徵餉,自道光二十一年,地稅二百四十萬兩,人丁百五十萬兩,印票六十萬兩,白糖八十萬兩,葡萄二十萬兩,酒八十萬兩,牲畜三百六十萬兩,鹽課四十萬兩,番鹼二十萬兩,票紙三十五萬兩,稅餉百三十八萬,蓋綬三十五萬兩,關津稅銀百三十八萬兩。公費自道光二十三年,言三十一萬兩,文官俸二十五萬兩,外國務十三萬兩,刑法師三十九萬兩,國內務百二十六萬兩,耶蘇老教師三十五萬兩,天主新教師十三萬兩,水師百四十萬兩,藩屬地萬一千兩,公項欠利息八百四十萬兩,養廉六十四萬兩,各部公費百五十萬兩,兵餉費一百七十萬兩。因欠項太重,故斂餉較難,雖在南洋之牙瓦島,並他藩屬地,有餘費二百萬兩,而亞墨利加之藩屬地,耗費太過。每年銀八百兩,總共公欠項三萬一千二百萬兩,餘國小費繁,故各物重徵,而民益困。

地分七部,都城曰安得堤,居民二十萬。百年前為海外最大之埠,各國商船雲集。在海港之南,其街直其屋峻,鑿河通海,其土淖,必先鋪木板,始可建造,其公宇長二十八丈,闊二十三丈,高六十丈,上有塔高二十一丈。商賈會館甚美,長二十五丈,闊十四丈,內外之客,所集以議論者。城中二百九十橋,遍通來往水鹹。鮮清泉,夏月溝渠尤臭。居民收雨水用之。海邊有哈地,最美之邑也。建高殿為王居。鹿得堤城,在馬士河邊,居民七萬八千,其與國通商,惟英夷為最,火輪往來不絕。大書院三所,在來丁邑、烏得邑。峨寧音邑之城二,曰鹿堡,曰白他。

《瀛環志略》曰:荷蘭(和蘭。賀蘭。法蘭得斯),歐羅巴小國也。東界日耳曼,南界比利時,西北距大西洋海。壤地褊小,歐羅巴地形,此最低陷。海潮沖齒,劃為洲渚,港道縱橫,交貫其地,沮洳卑濕,而土脈最腴。民擅水利,善築堤防,開溝洫,又善於操舟,能行遠。故歐羅巴海市之道,行自荷蘭始。其地古時為土番部落,時意大里擴地至佛郎西,荷蘭土番悍不聽命,意大里兵阻水不能進,因置為荒服不能爭,後為日耳曼之弗郎哥人所據。蕭齊時,佛郎西取之,置酋長,分領其眾。佛有內亂,諸酋擁地自擅,分為十七部,後復併諸部為一,自立為侯國。北宋時,海潮決堤數百里,居民皆沒,都城幾陷。潮退之後,積水匯為巨浸,曰亞爾零海。經營數十年,戶口繁滋,商賈通行,完富過於曩時。明初,侯查理侵佛郎西,圍其都城,耀兵而還。時荷蘭富民,多恃財犯科律,侯以峻法繩之,刑戮過當,眾怨怒,有叛志。佛郎西乘勢伐之,侯震恐納賂請盟,佛兵乃退。

荷蘭舊分南北部,侯政苛虐。南部(即比利時)畫疆不聽命,侯與戰敗績,墮溝中死。正德季年,西班牙查理第五王,新為日耳曼所推立(已詳《奧地利亞圖說》),有大權,擊佛郎西,擄其王。西土諸國,無敢抗顏行者,遂下令兼王荷蘭,荷蘭不敢抗。時荷蘭富甚,王減稅以悅其民,而悉令入天主教,有遵耶蘇教者,積薪燔之。已而西班牙王令其子兼王荷蘭,禁耶蘇教尤急。北部夙崇耶蘇教,西班牙王以峻法繩之,荷蘭人憤甚。有阿蘭治者智勇過人,眾推為主,起兵拒西班牙。西班牙以大眾攻之,荷蘭人殊死戰屢敗,而氣不衰。佛郎西、英吉利嘗引兵救之,已而退去。阿蘭治激其眾曰:西人以我供刀俎,當塗肝腦,決死戰。幸而勝,國之福也。不濟,則決海堤,挈妻子為波臣,不死者乘舟逃萬里外,誓不為之氓。眾皆曰諾。遂引軍獨進,與西班牙鏖戰,數十年,屢挫西軍。西班牙遣客刺殺之,其子繼立,雄武過父,奮力擊西軍,大破之。西班牙乃斂兵議和,由是荷蘭復立為國,晏然富庶者二百餘年。當前明中葉,荷蘭航海東來,至中國之東南洋,據瓜哇海口(即噶羅巴)。迤東迤北各島國,皆建設埔頭,通東西七萬里之海市。故國雖小,而富饒甲於西土。明季嘗以兵船擾閩浙,墾臺灣而據之,後為鄭氏所逐。小西洋各埔頭,亦頗為英、佛諸國所侵削,而南洋數大島,依然荷蘭有也。康熙二十七年,威廉第三王有雄略,英吉人招之渡海奉以為王,幾霸西土。嘉慶初,佛郎西拿破侖侵伐四國,兵及荷蘭,荷蘭王走死荒野,地歸佛郎西。英吉利乘荷蘭之亂也,奪其瓜哇埔頭。拿破侖既敗,荷蘭復立故王之裔,英人乃還其埔頭。

先是荷蘭南部,與北部相仇,當北部與西班牙構兵,南部附西班牙不相助。嘉慶十九年,南部與荷蘭合。道光十一年,南部復絕荷蘭,立他族為王稱比利時國。荷蘭地形平衍,有水無山,東偏僅有丘阜,亦甚寥落。其民俗樸實耐勞,節衣嗇食,治生最勤,無遊手盜賊。利之所在,不遠數千里。性喜潔,房屋時時掃滌,街衢有汙穢,必洗刷淨盡。稅餉頗重,聽紳士籌辦,王不得專。地分十一部。

北荷蘭,西距大西洋海,東環亞爾零內海。都城建於義河之濱,架木水中,上起樓閣,遂以河為街衢,居民二十萬,貿易之盛,為歐土大都會。又有別都曰合其,在海濱,國王所居。殿廷製頗卑狹,而居民極整潔。來丁、鳥特兩城,有大書院,士儒所萃。南荷蘭,在北荷蘭之南,西面大海,南界內港,隔斷成兩洲。會城曰海牙,所屬鹿特堤城,內通舟楫,殷商所萃,街市華潔。

斯蘭德亞,在南荷蘭之南,西面大海,內港縱橫,界隔成六洲。北巴拉班的,在斯蘭德亞之東,輻員頗廣,南與比利時接壤,會城在南荷蘭之東。給爾德勒,在鳥支德勒之東北,西界亞爾零內海,東界日耳曼德得,在給爾德勒之北,西界內海,東界日耳曼。科威義塞,在德倫得之北,東界日耳曼。非里薩,在科威塞之西,三面距內海。哥羅凝加,在科威義塞之北,為荷蘭極北境,東界日耳曼。靈不爾厄,在北巴拉班的之東南隅,與日耳曼接壤。十一部之外,別一部曰盧森不爾厄,在日耳曼界內,長二百五十里,廣二百里。會城同部名,戶口二十九萬,入日耳曼公會,應出兵二千五百。

《瀛環志略》曰:歐羅巴諸國,皆好航海,立埔頭,遠者或數萬里,非好勤遠略也,彼以商賈為本計,得一埔頭,則擅其利權,而歸於我。荷蘭尤專務此,其航海而東來也,亞非利加、印度、麻喇甲、蘇門答臘,即已遍設埔頭。噶羅巴(即瓜哇)一島,大小西洋入中國之門戶,富盛甲於兩洋,為諸島國之綱領。荷蘭以詭謀據其海口,建設城邑,流通百貨,由是迤東迤北諸島國,如婆羅洲(一名蟠尼阿),西里百(一名失勒密士),摩鹿加(一名美羅洛),巴布亞(一名那吉尼)之類,大小凡數十處(說見南洋圖),皆巫來由、繞阿、武吃番族,荷蘭以次據口岸,立埔頭。有租賃其地者,有侵脅得之者,大約近年以來,小西洋諸島國,以英吉利為主,東南洋諸島國,除呂宋屬西班牙,餘皆以荷蘭為主。地本彈丸,而圖國計於七萬里之外,歷數百年無改,亦可謂善於運籌者歟。

《地球圖說》:伯利諸恆國,又名北義國,東界波路西亞國,南界佛蘭西國,西界北海,北界荷蘭國。百姓約四百二十萬,都城名北律悉,城內民十一萬,大半天主教,小半耶穌教。人甚聰明,善繪畫。言語各異,在南則與佛蘭西國土音相似,在北則與亞利曼國土音相似。昔本與荷蘭同國,後於道光十一年間,兩相分析,各自立君。土產呢布、羽毛最佳,五穀最多。

《地理備考》曰:北爾日加國,亦名北義國。在歐羅巴州之中,北極出地四十九度三十二分起,至五十一度二十八分止,經線自東十五分起,至三度四十六分止。東至賀蘭、布魯西二國,西連佛蘭西國暨北海,南接佛蘭西國,北界賀蘭國。長約五百里,寬約三百里,地面積方一萬五千里,煙戶三兆五億六萬口。北方平坦,南方丘陵。河之至長者惟三,一名義士加爾達,一名米於塞,一名勒魯。下流皆在荷蘭,貨船由此出運。地溫、土腴,生殖蕃衍。各礦富庶,製造精良。王位歷代世襲,奉天主公教者過半,奉路得羅修教者無幾。本國當賀蘭國,被法郎哥人攻克時,一併歸其統屬,後又為大呂宋國管轄。康熙五十三年,呂宋國王將此讓與奧斯的里國統攝。越八十一載乾隆間,本國與賀蘭國同歸佛郎西。迨賀蘭西國君那波良敗績後,本國與賀蘭雖合為一,然各奉一教,風俗言語不同。賀蘭視北義人,不許居顯爵,不得入學院。道光十一年,國人遂倡變交戰,驅逐荷蘭監守官出境,佛郎西助之。立日耳曼之薩克撒小侯留波爾多為君,由是復析為二國。國分九部,一南巴拉班的部,乃國都也,建於塞內河岸,宮殿甚壯。一安都厄比部,一東發蘭德部,一西發蘭德部,一海腦德部,一那慕蘭部,一列日部,一林布爾厄部,一盧森布爾厄部。其國通商衝繁之地,或內地,或瀕海。

《外國史略》曰:北義國,微地耳。南及佛蘭西,北及荷蘭,東及日耳曼,西及北海。最長者悉得河,西北流入海。馬士江出佛蘭西,通北義國,流入荷蘭。地方圓五百三十四里,半為田,其餘種菜果,及為牧場,為草場,為林木。其未墾地僅十分之一。出藍色顏料、麻、煙、牛、馬、鐵、石炭,售與他國,價值銀二百萬圓。民力於耕,無閑土,惟南方尚係磽地,廣瀦水。有兩海口,曰安威賓,曰東末。道光十九年,入安威之船千二百隻,他海口之船隻,共百三十七隻。民奉僧,不好學,故男女中不識字者十之七八。娶妻後,夫婦終身不離。好施濟,少聰敏,言語不通。體肥多疑,出外者少。作鐵路以火車往來,迅速如風。國務仿佛蘭西,時君娶英國王女,歿又娶佛國王女。有鄉紳五爵之會,居民每八十五名中,擇一為鄉紳。王必聽其所議,法度有未便,隨時改變。國費最多,其欠項利息銀至六百三十萬圓,賜五爵銀六十萬圓,兵刑各司之俸二百四十萬圓,外國務銀二十一萬圓,國內務九千五十萬圓,工部費二百萬圓,水師十九萬圓,軍營諸費五百八十九萬圓,徵餉費二百二十萬圓,共計二千一百萬圓有餘,所費過所入。兵十萬一千四百,合民壯共計五十九萬九百二十丁。此西洋最微之國,其廣袤不過當中國之三府,然且分為九部,且用費如此其重,非通商所入,曷以至此。

《瀛環志略》云:比利時(比勒治。惟理儀。北義。北爾日加。比爾百喀。密爾閏。彌爾尼壬。比利閏),歐羅巴小國也。北界荷蘭,西北距大西洋海,西南暨正南俱界佛郎西,東接普魯士西部,縱約五百里,橫約三百里,古時本荷蘭南部。荷蘭多水,而比利時多平陸。明初,荷蘭侯查理好用兵,徵調繁苦,比利時不聽命,查理引兵突入其境,掩殺八百人。比利時結大隊復仇,查理敗死。後西班牙王兼王荷蘭兩部,荷蘭人阿蘭治起兵拒戰,相持數十年。比利時隸西班牙,未敢貳。康熙五十三年,西班牙以比利時歸奧地利亞,為奧藩屬者七十餘年。嘉慶初,佛郎西拿破侖兼併諸國,先取比利時,次滅荷蘭。拿破侖敗,荷蘭再立國。嘉慶十九年,比利時復與荷蘭合。先是荷蘭崇耶穌教,因此與西班牙構兵,數十年卒獲勝復國,而比利時毗近佛郎西,顧獨從佛俗,尚天主教。又夙隸西班牙、奧地利,皆天主教國,既與荷蘭合,不肯從荷俗,兩部之民不相能,時時構釁,既絕荷蘭,荷蘭遏其港口,使不得通,乃造鐵歷轆路以火輪車,由陸轉運以達海。

 卷三十九 ↑返回頂部 卷四十一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