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考證/方輿彙編/坤輿典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曆象彙編 庶徵典 古今圖書集成考證
方輿彙編 坤輿典
方輿彙編 職方典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本書冊葉數 考證卷三上
第〇五一冊〇二葉 坤輿總部彙考一之十六管子山至數篇君守大奉一謂之國薄 案管子作謂之國簿
坤輿總部彙考一之十七管子地數出水者八千里六十七山 案管子作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
二七葉 土部紀事之四晉太康地記城陽姑募縣 案晉書地理志募作幕
三五葉 石部彙考一之二十四洞天清錄東坡小有洞天石常與谷身同置一匣 案洞天清祿作常與告身同置一匣
第〇五二冊三七葉 石部紀事二之四銷夏元結唐亭銘唐字凡三見 案原刻皆作𢈪亭亭字原皆作廎
第〇五三冊二四葉 水部藝文一之十四錢起尺波賦礜石愈蹙 謹案
御定歷代賦彙作礐石愈蹙
三一葉 水部藝文三之十四王沂孫春水詞采香幽涇案詞綜亦作涇疑徑之訛
四六葉 泉部彙考一之七楚詞飲泉石兮蔭松柏 案楚詞作飲石泉兮蔭松柏
五八葉 泉部彙考三之三十五廣東瓊州府通惠泉 案蘇集原作惠通泉
第〇五四冊三六葉 井部彙考二之二十蜀都賦火星熒於幽泉高焰煽於天陲 案文選作火井沈熒於幽泉高爓飛煽於天垂
五一葉 輿圖部彙考二之二十周禮其澤藪曰望諸注易氏曰唐宋州虞城縣漢屬沼國 案原作漢屬梁國
五三葉 輿圖部彙考二之三十九周禮其川虖池嘔夷注漢志代郡齒城縣 案原作鹵城
五七葉 輿圖部彙考三之十三漢書地理志襄陵有班氏鄉亭 案漢書作班氏香亭
第〇五五冊〇一葉 輿圖部彙考四之三前志下曲陽注今鼓聚晉陽亭 案漢書作昔陽亭
〇八葉 輿圖部彙考五之十前志廣至莽曰廣垣 案別本漢書皆作莽曰廣桓
一一葉 輿圖部彙考五之四十四前志信都國注劉敞曰百官表成帝永始二年有信都太守是廣川則國除為信都郡矣 案漢書注作是廣川削國
一九葉 輿圖部彙考七之二十後漢書郡國志左馮翊池陽注郭璞曰將瓠中是也 謹案
武英殿本後漢書作懸瓠中
二三葉 輿圖部彙考八之六前志東平國雒陽東六百七十二里 案汲古閣本後漢書同
武英殿後漢書作九百七十五里
二四葉 輿圖部彙考八之十四前志東海郡郯注即勇士萬邱欣 案後漢書作即勇士菑邱欣
二九葉 輿圖部彙考九之二前志房陵建安十三年別蜀新城郡 案後漢書作別屬新城郡
三二葉 輿圖部彙考九之二十八前志上郡潦垣 案後漢書作漆垣
三三葉 輿圖部彙考九之三十八前志遼東郡侯城 案後漢書作候城 元郡侯城案亦作候城
三五葉 輿圖部彙考十之二晉書地理志河南郡新城故戍蠻子之國 案晉書作故戎蠻子之國
三六葉 輿圖部彙考十之十四前志汝南郡濯陽 案晉書作灈陽
輿圖部彙考十之十七前志沛國汶虰蕭 案晉書作虹蕭
三七葉 輿圖部彙考十之二十一前志平原國般放 案晉書無放字
三九葉 輿圖部彙考十一之十一前志武威郡倉松 案晉書作昌松
四一葉 輿圖部彙考十一之三十二前志長廣郡挻 案晉書作挺 大據臨胊案晉書作大劇
四三葉 輿圖部彙考十二之五宋書州郡志立郯胊利城況其原丘西隰襄賁七縣寄治曲阿 案宋書作立郯胊利城三縣而祝其襄賁等縣寄治曲阿
輿圖部彙考十二之十一前志義陽郡厥 案宋書厥下有西字
四四葉 輿圖部彙考十二之十七前志邵陵郡天夷 案宋書作夫夷
四七葉 輿圖部彙考十三之四南齊書州郡志會稽太守靳令 案南齊書作鄞令
第〇五六冊二一葉 輿圖部彙考十九之十四前志武邑郡武強注神光二年併武邑 案魏書俱作神光而實無此紀年疑神龜之訛
二五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之一前志兗州魏晉治邱 謹案邱上應有闕字
武英殿魏書考證作廩邱
二六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之九東清河郡零武城 案郡屬縣七此零應別為一縣謹案
武英殿本魏書零與武城離二字
二七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之十五前志東萊郡東西城案魏書作東曲城
三〇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一之七前志東楚州領郡六案下奪縣二十三字
三四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一之四十一前志自揚州以下二十三州並緣邊新附地居險遠故戶口有時而闕 案魏書戶口上有郡縣二字
六一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七之三十一唐書地理志西受降城北三百里有鳲鵜泉 案唐書作鷿鵜泉
第〇五七冊〇四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八之二十八前志萊州注又有蓬萊鎮丘 案唐書作鎮兵
〇七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九之二前志孟州濟源下蒸川郡原兩見 案唐書皆作邵源
〇八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九之十五前志深州饒陽郡下先二年 案唐書作先天二年 束鹿天寶十五年更名案唐書作十五載
輿圖部彙考二十九之十七前志趙州昭慶注澧水渠 案唐書作灃水渠
〇九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九之十八前志滄州長盧 案唐書作長蘆
輿圖部彙考二十九之二十六前志平州注明𤥇關 案唐書作明垤關
一〇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九之三十一前志江陵郡當陽注六年曰王州 案唐書作玉州
輿圖部彙考二十九之三十三前志朗州武陵注開後鄉渠紹九十七里 案唐書紹作經
一一葉 輿圖部彙考二十九之四十四前志利州益昌郡貢金絲布梁米 案唐書作粱米 景谷注龍別案唐書作龍州
一六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一之五前志蘇州海鹽注有古涇三百 案唐書作三百一
輿圖部彙考三十一之九前志睦州新定郡注有二河戍 案唐書作三河
一八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一之十八前志泉州晉江注有天水淮 案唐書作天水塘
一九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一之三十六前志夷州義泉注以廢邪州之樂安 案唐書作以廢
二〇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二之三前志彭州導江注其東百文堰 案唐書作百丈堰
輿圖部彙考三十二之四前志嘉州為郡注婆寵馬鞍 案唐書作婆籠馬鞍
二一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二之十三前志戎州義賓注本𨚲鄢 案唐書作𨚲䣕 開邊注以石開朱提鹽泉置撫夷縣及開邊案唐書作以石門朱提
二二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二之十四前志戎州歸順注析𨚲鄢縣地 案唐書作𨚲䣕
輿圖部彙考三十二之十五前志悉州歸誠郡并置悉唐識曰二縣 案唐書作識臼二縣
輿圖部彙考三十二之十七前志真州昭德注本識曰 案唐書作本識臼
二五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三之十四前志橫州甯浦郡甯浦注後又省嶺南 案唐書作省嶺山
輿圖部彙考三十三之十七前志藤州感義郡注西甯人容州 案唐書作而甯人隸容州
二六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三之二十八前志白州南昌郡博白下武德四年并置郎平周羅貞觀十二年省郎平 案郎平唐書皆作朗平
二七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三之三十四前志安南中都護府交趾下并置慈廉鳥延 案唐書作烏延
輿圖部彙考三十三之三十七前志驩州日南郡越裳下初以隋林邑郡置林州北景郡置匕州 案唐書作比景郡七州之七許氏說文解字以匕為變化之本字
二八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四之四前志回紇燕然州注以
多監葛部地置 案唐書作多濫葛部
二九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四之六前志党項州下酋長細封步內附 案唐書作細封步賴
三〇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四之二十前志答爛州都督府後接回紇州三府一 案唐書於答爛都督府後尚有右隸北庭都護府一行七字
三一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四之二十八前志西域府大夏氏 案唐書作大夏州
三二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四之三十二前志寫鳳都督府泠淪州以侯麟城置 案唐書作以俟麟縣
三三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四之四十八前志諸蠻州浪川州下郎乍囚閭 案唐書作郎仁因閤
三五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三通典亦為之上霸陵也 案通典作亦謂之上霸陵也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四前書藍田有關秦嶢也 案通典作秦嶢關也 醴泉有九峻山案通典作九嵕山
三六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五前書三原㠔山 案通典作嶭山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六前書金城周曰太邱案通典作犬邱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七前書武功注北流至入渭 案通典作至郿入渭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八前書同官下置銅官縣屬地郡 案通典作屬北地郡 華原注尋改為通州郡案通典作通川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九前書華州注垂拱元年改為太州 案通典作泰州 華陰注秦曰甯奏案通典作甯秦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十前書下邽秦漢舊縣邽戎之人而來為此縣 案通典作取邽戎之人 馮翊郡西至華陰郡下邽縣八十九里南至華陰縣七十八里北至中部郡鄜城縣二百四十二里案通典作南至華陰郡下邽縣八十九里西至京兆府二百七十里通典此本乃崇仁謝氏影
武英殿本重刊此後四至八到數目間有未符未知所據何本不敢存札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十一前書朝邑古大荔戎因漢臨晉縣 案通典作古大荔戎國漢臨晉縣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十二前書白水亦漢栗邑縣地 案通典作粟邑縣 岐州屬至雍漢舊縣案通典作岐州屬雍 郿下秦甯公徙居平陽即山斜水自北入渭案通典作秦甯公徙居平陽即此
三七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十四前書岐山注苻堅為姚萇將吳中所執 案通典作吳忠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十六前書三水注亦漢枸邑縣地 案通典作栒邑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十八前書襄樂漢襄樂縣也 案通典作漢襄洛縣地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十九前書安化漢都郅縣地 案通典作郁郅 樂蟠漢略道地案通典作略畔道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二十一前書原州平高案通典作高平 百泉有彈峽通典亦作字無義謹查
敕撰大清一統志彈箏峽在平涼縣西平涼即古百泉疑彈即彈箏 靈州春秋時秦始皇屬北地郡案通典作春秋時秦地此脫一地字
三九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三十三前書秦州上邽又有漢四城縣 案通典作漢西城縣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三十四前書又有谷泉 案通典作葭谷白水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三十五前書渭源障後魏置 案通典作後漢置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三十七前書安鄉郡西北到西平郡臨支縣 案通典作龍支縣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三十八前書河州晉惠帝時屬普興郡 案通典作晉興郡 西秦乞伏乾歸入據於此案通典作又據於此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三十九前書和政郡西南到臨洮郡潭縣 案通典作臨潭縣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四十前書甯塞郡東北到西平郡隴支縣 案通典作龍支
四〇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四十一前書西平郡西至緌戎硤 案通典作綏戎硤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四十三涼州姑臧有循野澤 案通典作豬野澤 張掖郡北至張掖河屈曲過同城鎮案通典作北傍張掖河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四十四東北到武威郡番水縣 案通典作番禾縣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四十六前書肅州注又於其地置西海郡即漢舊常置郡今郡之直北一千二百里也 案通典作即漢舊常置郡之地今郡直北云云 瓜州晉昌正光中置會稽郡案通典郡下有於此二字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四十八前書有鳴沙山渥注 案通典作渥洼水 南陽斬野人案通典作新野人 壽昌有菖蒲海案通典作蒲昌海 伊吾郡西北至時羅漫山東北到時羅𤁻山案通典皆作折羅漫山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四十九南至三百五十里荒過山 案通典作過荒山 交河郡北至荒庭都護府案通典作北庭
四一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五十前書交河郡交河下今名祈羅漫山 案通典作折羅漫山
輿圖部彙考三十五之五十一前書庭州下後北庭都護府 案通典作後置北庭都護府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一前書蒙蔡旅平 案通典作蔡蒙旅平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三前書漢中郡南鄭下古白雲縣漢中郡故城 案通典作漢漢中郡故城 褒城漢褒中漢案通典作漢褒中縣 城固犍為縣案通典作城固漢舊縣 金牛漢犍為縣地案通典作漢葭萌縣地
四二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五前書洋州黃金北枕右道 案通典作北枕古道 上洛郡東南到武當郡豐和縣案通典作豐利縣 商州隋煬帝復置上都郡案通典作復置上洛郡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六前書商州上洛下即今七盤十二繞 案通典作十二䋫 商洛下蓋今南陽郡界所商於地案通典作蓋今南陽縣界所謂商於也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十前書潾山郡西北到成安郡二百里 案通典作咸安郡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十二前書涪州武龍樂溫賓化已上并武德初置 案通典作武龍本漢涪陵枳二縣地唐置武龍縣因山為名樂溫唐置有溫山大江容溪賓化唐置有汝清山 南川郡下秦溪凡三見案通典皆作溱溪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十三前書大唐為瀘州或為瀘州郡 案通典作瀘川郡 瀘川漢江陽縣案通典作本漢江陽縣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十四前書瀘川合江 案通典合江下有漢符縣後周改曰合江有安樂溪 清化郡北至扶陽郡案通典作符陽郡
四三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十七前書符陽郡去西京取郡北巴路至漢中郡郭下過縣取斜谷路 案通典作過南鄭縣取斜谷路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十九前書南賓郡西至信陵郡 案通典作西至涪陵郡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二十二前書安岳郡西至安陽郡 案通典作陽安郡
四五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三十二前書鳳州兩當漢故縣地 案通典作漢故道縣地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三十四前書成州上祿上有岡阜泉源王於上立宮室囷倉 案通典作在於上立宮室囷倉 同谷郡同谷舊名武衛城案通典作武街城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四十前書益昌古劍閣道秦使司馬錯伐蜀所由為之石牛道 案通典作古劍閣道秦使司馬錯伐蜀所由謂之石牛道
四六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四十三前書梓州飛鳥案通典作飛烏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四十四前書益州下東晉永譙縱 案通典作東晉末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四十六前書漢州綿竹紫宕山 案通典作紫巖山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四十七前書唐安郡西至青山八十里 案通典作西至青城山八十里
四七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五十前書茂州晉屬汶州郡 案通典作汶川郡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五十一前書歸城凡七見 案通典皆作歸誠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五十五歸城 案通典作歸誠 雲山郡東至維川郡風流鎮西至天保軍案通典作風流嶺天寶軍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五十七前書黎州後周置黎郡 案通典作後周置黎州
輿圖部彙考三十六之五十八前書黎州漢源案通典作洪源
四八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三前書洛州洛陽有卭山 案通典作邙山 都水所湊古今以為津案通典作都道所湊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六前書永甯注其山南臨可蔭 案通典作南臨河陰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八前書濟源下沃為滎案通典作溢為滎
四九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十前書長水下國家改馬土 案通典作國家改焉土在縣西北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十一前書陝州陜下郡北大陽橋 案通典作曹公改為好陽澗北大陽橋 平陸下吳山即吳驥垂耳駕鹽車之所案通典作騏驥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十五前書滎陽郡北至河內郡獲嘉縣界黃河中河九十六里 案通典作黃河中流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十七前書鄭州武原 案通典作原武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十八前書汴州陳留有宰城國語謂之華墟 案通典作莘城莘墟
五〇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十九前書宋州虞城有編城 案通典作綸城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二十一前書亳州城父有淝水包漢水 案通典作泡漢水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二十二前書曹州濟陰古三亭 案通典作古三朡亭 成武漢舊縣有置戴州案通典作隋置戴州 曹州考城南亳在谷北案通典作南亳在穀熟北又
巨北部城案通典作又有北郜城 南華漢離孤縣地案通典作離狐 乘氏左傳盟句待之邱是案通典作盟句瀆之邱是
五一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二十七前書汝南郡郎山有郎陵山漢郎陵縣在今縣西南 三郎字案通典皆作朗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二十九唐州比陽馬仁陂 案通典作馬城陂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三十鄧州南陽漢置范縣 案通典作宛縣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三十二前書襄陽郡東南到當水郡 案通典作富水郡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三十三前書襄陽郡臨漢有古樊城及苑水 案通典作宛水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三十四前書襄陽穀城注臣瓚及文潁等注 案通典作文穎 小子延為築陽侯案通典作筑陽侯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三十五前書隋州隋注後漢初斗林兵起 案通典作平林兵起
輿圖部彙考三十七之三十六前書棗陽注自零陵令道縣徙於此 案通典作泠道縣
五二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三前書汲郡西南到河南郡二百六十里 案通典作到河內郡
五三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五前書衛州黎陽注又有在人山 案通典作枉人山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七前書洺州武帝改為平于國 案通典作平干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十二前書趙州昭慶注漢廣河縣 案通典作廣阿縣 及高南鉅鹿郡案通典作及高齊 趙州柏鄉注漢高欒縣故城案通典作南䜌
五四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十四前書博陵郡東南到堯陽郡 案通典作饒陽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十七前書河閒郡瀛州注漢屬涿郡後漢為河閒國晉因之 案通典作漢屬涿郡後為河閒國後漢及晉因之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十九前書深州安平注漢貫縣 案通典作漢舊縣 鹿城注漢舊縣故城在西南案通典作漢貰縣城在西南又有漢湟城在東案通典作鄡城鄡音苦堯反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二十前書易州遂州 案通典作遂城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二十二前書幽州蒯燕國都 案通典作薊燕國都 幽州昌平注古居庸關在縣西北齊改為納疑案通典亦作納疑唐書地理志注作納款關讀史方輿紀要引通典正作納款昌平山水記亦引作納款
五五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二十六前書川漁陽郡西南到范陽郡雍奴縣界 案通典作安次縣界 蒯州注析幽州置蒯州案通典皆作薊州 薊州漁陽七國時屬燕燕後以為右北平郡案通典作七國時屬燕燕後漢為右北平郡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二十七前書北平郡北至上洛北百八十里東南到榆林關百八十里 案通典作北至塞百八十里東南到臨渝關百八十里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三十前書蒲州河東注秦晉戰於河曲郡其地也 案通典作即其地也 猗氏注濟河圖令狐案左氏傳作圍令狐
五六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三十五前書澤州晉城注漢曰高都尉 案通典作高都縣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三十六前書上黨郡西南到陽城郡沁縣界 案通典作沁源縣界潞州後周後置潞州案下後字通典所無長子注周史新甲所封案通典作辛甲
五七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四十四前書并州文水注有泌水文水 案通典作有沁水文水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四十七前書嵐州合河注合和關在北 案通典作合河關在北
五八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五十前書朔州下劉琨表以鮮卑倚盧為大單于 案通典作鮮卑猗盧 雲中郡西至東天郡五十里案通典作東尖谷
輿圖部彙考三十八之五十一前書雲中郡東北到阿谷三百四十里蕃界 案通典作東北到陽阿谷蕃界三百四十里 單于 東至案通典作單于府 單于大都護府下又移澣海都護府於磧北案通典作瀚海
第〇五八冊〇一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一前書兗州川曰河沛案通典作河泲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二前書靈昌郡東南到濟陰 案通典作到濟陽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三前書胙城注古傳曰案通典作左傳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四前書濮州雷澤漢郕陽縣 案通典作成陽縣 濮陽注寒泉在縣東南浚城在案通典作寒泉在縣東南有古浚城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五前書長清注齊二窌邑 案通典作石窌邑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七前書博平郡東北到平原郡及縣界 案通典作平原郡界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八前書博平郡聊城又有漢莊平縣故縣 案通典作茌平縣故城武水漢陽平縣也案通典也作地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九前書西狩獲麟亦在此也 案通典作亦在此地
〇二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十一前書樂安郡滴河案通典作啇河注啇音滴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十四前書清河郡清陽注劉昭又云在北海郡博昌縣而未知孰是案通典作博昌縣西未知孰是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十七前書北海郡壽光古紀臺城在縣西南 案通典作古紀國城博昌注周禮曰川曰沛案通典作曰泲 今清河郡即貝邱縣也案通典作在今清河郡貝邱縣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十八北海郡臨朐注晏弱城東陽州逼萊齊境上邑漢邑 案通典作城東陽以逼萊無漢邑二字 齊州景帝改為濟南郡樂安郡地宋亦為濟南郡案通典作景帝改為濟南郡後漢晉因之宋亦為濟南郡
〇三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二十一前書諸城漢東武郡 案通典郡作縣 琅琊山案通典下有秦始皇幸齊遂登琅琊累臺山上十三字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二十二前書萊州掖注祠三山漢武帝元封元年旱禱之 案通典祠三山下有為陰主有萬里沙七字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二十三前書登州蓬萊案通典有注二十八字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二十六前書彭城郡豐漢高帝大邑亦漢舊縣 案通典作漢高帝所生邑亦舊縣
〇四葉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二十九前書魯郡瑕邱注又有漢楚縣故城 案通典楚作樊
輿圖部彙考三十九之三十二前書琅琊郡新太注其山堂阜在縣東也 案通典作堂阜在縣東
〇五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七前書濠州鍾離注因是引東面二冶 案通典作引東西二冶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九前書壽州安豐注叔敖作朝思陂 案通典作期思陂
〇六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十一前書和州歷陽注以距曹公 案通典距作拒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十三前書舒州古睆國也案通典作皖凡六字 懷甯注有兒水案通典作皖水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十六前書弋陽郡殷城漢期恩縣地 案通典作期思縣
〇七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二十四前書湖州下守封寓之山 案通典作封禺之山 湖州烏程注隋廢東遷縣入案通典作隋廢郡并東遷縣入焉 武康注吳乃改會稽之餘既案通典作餘暨 封山萬山案通典作禺山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二十五杭州領縣八 案通典八作九 錢唐注蔽不復取案通典作譎不復取 石膏山敷用為最案通典作藥用為最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二十六前書鹽官臨平湖案通典無下三字 新城後應增餘杭一縣
〇八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二十八前書會稽郡東北到浹邱海際 案通典作浙江海際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三十一前書臨海郡臨海漢合浦縣地 案通典作回浦縣 有天台山案通典此四字在始豐下 縉雲郡北至棗陽郡案通典作東陽郡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三十五前書衢州玉山有玉山崖 案通典作玉山嶺
〇九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三十七前書江州尋陽雲廬山 案通典作匡廬山
一〇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四十六前書汀州領縣三長汀龍巖甯化 案通典作領縣二長汀甯化查龍巖甫見於漳浦郡不應又屬於此
輿圖部彙考四十之四十七前書潮陽郡西至海豐郡汝豐縣 案通典作海豐縣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一前書江漢同歸于海案通典作朝宗于海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二兼分入淮南道今嶺南道 案通典作及嶺南道 江陵郡西南到夷陵郡建安縣案通典作遠安本書夷陵郡亦作遠安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三前書江陵郡松滋注北接大江 案通典作北枕 當陽注左傳曰楚攻王師于漳澨案通典作楚文王
一一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五前書硤州長揚注佷音𢘆出𢘆山 案通典作出藥草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八前書郢州西魏分蜀安州 案通典作分屬 京山注西魏置新州案通典作置溫州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十一前書漢陽郡西北到安陵郡 案通典作安陸郡
一二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十六前書岳州巴陵注有石山洞庭湖 案通典作君山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二十前書道州永明注有永明郡 案通典作有永明嶺
一三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二十五前書黔中大唐為黔州 案通典作復為黔州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二十七前書思州思川案通典作思王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三十前書施州建始 案通典建始下有漢巫縣地四字
輿圖部彙考四十一之三十一前書涪川郡南至甯夷郡思川縣 案通典作思王
一四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一前書篇首後屬以建甯太守遙領交州 案通典屬作蜀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二前書廣州增城注吳置東官郡 案通典作東莞後東官亦作東莞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三前書廣州清遠注滇陽硤又滇陽縣 案通典皆作湞陽 始興郡西北到南海郡界案通典作南陵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四前書韶州化仁滇昌翁源陳清遠郡 案通典作仁化湞昌翁源陳清遠縣 海豐郡東至湖陽郡案通典作潮陽後東南到湖陽郡皆是潮陽
一五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五前書循州宋屬南海東官永平三郡地 案宋有東官郡此官字是通典莞非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六春州陽春漢高縣地案通典作漢高涼縣地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十一前書高州煬帝初州郡屬高涼永熙二郡 案通典作州廢屬高涼永熙二郡
一六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十六前書昭州恭城有滎山山多目容 案通典作山多乳穴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十七前書蒙州領縣二立山純義 案通典作領縣三立山純義東區注云並漢荔浦縣地
一七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二十四前書融水郡西南到羈縻州二十五朗甯郡西南到羈縻州 案通典於闕處皆作左州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二十七前書甯仁郡東北到平琴郡 案通典作東北到常林郡
輿圖部彙考四十二之二十八前書田州大唐為橫州 案通典作大唐為田州
二三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三之二十四五代史職方考威州下甯州之木波 案五代史作末波
二四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之三文獻通考刑州堯山有泯水 案通考作泜水 平鄉古大廣之野案通考作古大鹿之野 鉅鹿有廣澤河案通考作廣阿澤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之四前書定州新樂有派水 案通考作泒水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之七前書雄州西河之地置三關 案通考作兩河
二五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之九前書并州文水漢大林縣 案通考作大陵
二六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之十九前書順州賓義屬順義縣 案通考作順義郡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之二十二前書濟州鄆城有農水 案通考作濮水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之二十七前書澶州臨河有旄山 案通考作旄邱
二七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之三十前書萊州萊陽縣注後漢改 案通考作後唐改
二九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之四十八前書吉州新淦有玉筍山永新有勝業山 案通考作玉笥山作勝業水
輿圖部彙考四十四之五十前書福州候官有蟬邱 案通考作有螺江
三〇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五之六前書全州清湘有湘山浮穴 案通考作乳穴
三一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五之十五前書亳州酇有龍元城 案通考作龍亢城
三五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五之四十八前書環州以甯州木坡馬嶺二縣隸焉 案通考作二鎮 秦州成紀有朱固山案通考作朱圉山
輿圖部彙考四十六之一遼史苪奚部曰徒河州 案遼史作芮溪部
三六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六之十三前書饒州匡義軍臨河縣本豐永縣人 案遼史作本永豐縣人
四一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七之十四前書宋王曾上契丹事曰清和後易之 案遼史作請和後易之
四二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七之十九前書灤州下見山神俞鬼 案遼史作俞兒
四六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八之二十二宋史順昌府舊州 案宋史作舊隸州
五六葉 輿圖部彙考四十九之五十三前書蘭州龕谷砦北至定邊城 案宋史作至定遠城
輿圖部彙考四十九之五十四前書京玉關注北至西六嶺分界 案宋史作六嶺
五七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之三前書平江府吳江望 案宋史作吳江緊
五八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之八前書衢州信安本常川縣 案宋史作常山
輿圖部彙考五十之十一前書亳州縣七佚蒙城
五九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之十七前書招信軍天長注末十三年復為縣 案宋史縣下有隸字 淮安軍五河注有涇馳崇淮案宋史馳作沱崇作漴
六二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之四十一前書辰州下廢明溪豐溪會溪 案宋史會溪作余溪
第〇五九冊〇一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一之四前書汀州上杭有中寮金場 案宋史作鍾寮下同
輿圖部彙考五十一之七前書成都府開禧元年置宣撫罷制司未幾兩司並置後罷宣撫仍制置制置大使 案宋史作置宣撫罷制置司下作仍置制置大使
輿圖部彙考五十一之八前書崇慶府永康蜀祈青城地置 案宋史作蜀析青城地置
〇二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一之十六前書石泉軍龍安寶祐為後軍治所 案宋史作後為軍治所
輿圖部彙考五十一之十七前書潼川府貢綾曾青空青 案宋史作貢綾繒絹
〇三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一之二十一前書敘州羈縻州哥陵州 案宋史作可陵州 瀘州注元豐元年廢白艻砦案宋史作二年
輿圖部彙考五十一之二十四前書合州赤水中 案宋史作中下
輿圖部彙考五十一之二十五前書榮州榮德注舊名旭州又省公升縣為鎮 案宋史旭州作旭川公升作公井
〇四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一之三十三前書金州縣六案宋史作縣五
〇五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一之四十三前書倫於偏方殆將百年 案宋史作淪於偏方
〇六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二之一前書廣州貢藤簞 案宋史作藤簟
輿圖部彙考五十二之二前書韶州領縣六曲江翁源樂昌仁化建福乳源 案宋史作領縣五建福縣之後有南渡後無建福增縣一乳源云云
一一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三之二十一金史大同府大同注干城外郭 案金史作平城外郭
一二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三之二十三前書撫州柔遠注苑比羊城 案金史作苑北
一三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三之三十四前書涿州定興有白馬河 案金史作巨馬河
一四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三之四十一前書開封府杞鎮一圍城 案金史作圉城
輿圖部彙考五十三之四十五前書唐州泌陽有灃水 案金史作醴水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皆作醴水
輿圖部彙考五十三之四十七前書河南府芝田有軒轅山 案金史作轘軒山疑兩書各得其一字
敕撰大清一統志芝田故城在今鞏縣西南轘轅山在鞏縣境疑是轘轅
輿圖部彙考五十三之四十九前書亳州城父有父水 案金史作殳水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江南潁州府漳河注水經注漳水東北流徑城父縣故城西側城東北流入渦俗又謂之欠水寰宇記欠水在城父縣東錄此以備參考
一五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三之五十前書息州褒信本隸汝州 案金史作本隸蔡州
輿圖部彙考五十三之五十七前書河北西路天會七年析為西安府 案金史作西路府行唐有玉仙山案金史作玉女山
輿圖部彙考五十三之五十八前書沃州平棘甯晉皆有淩水 案金史作皆有洨水
一六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三之六十一前書中山府新樂有派水 案金史作泒水
一七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四之四前書淄州鄒平有啀店鎮 案金史作崖店鎮
輿圖部彙考五十四之五前書萊州即墨枯水曲裏鹽場 案金史作即墨沽水
輿圖部彙考五十四之八前書邳州下邳有冰水 案金史作有沭水
輿圖部彙考五十四之九前書泰安州萊蕪有嬴汶水 案金史作瀛汶水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引金史作嬴汶
輿圖部彙考五十四之十三前書天會六年析河為南北路 案金史作析河東為南北路領節鎮三防禦一案金史無防禦一三字查管州實防禦應有
一八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四之十七前書嵐州置鎮西節度 案金史度下有使字
一九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四之三十一前書德順州洛水 案金史作水洛
二二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五之七元史保安州金為興德府 案元史作德興府
輿圖部彙考五十五之十一前書保定路曲陽古桓州地 案元史作恒州
二三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五之十九前書順德路南河案元史作南和
二五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五之三十六前書德州齊河金創置此州 案元史作此縣
二八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六之六前書瑞州撥頻海荒閒地 案元史作瀕海
三五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七之三十前書夔路又以開達送山三州來屬 案元史作開達梁山
三七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八之二前書中慶路昆明注張立道為勸農使 案元史作為大理等處勸農使 富民注至元四年立黎灢千戶十二年立縣案元史作即黎灢立縣
輿圖部彙考五十八之三前書嵩明州邵甸注舊地名為東甸以朿為邵 案元史作舊地名為朿甸
三八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八之十二前書廣南西路蘭州注隸茶罕章管民官 案元史作察罕章
三九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八之十五前書曲靖宣撫司南甯注至段氏烏蠻莫瀰部酋據五城 案元史作據石城
四一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八之三十二前書大理金齒等處都元帥府下錄司事 案元史作錄事司
四四葉 輿圖部彙考五十九之二十二前書興化路興化後移於莆田縣為屬邑 案元史作此縣為屬邑
四五葉 輿圖部彙考六十之一前書龍興路下十九年復立罷宣慰司二十一年改隆興府為龍興案元史作罷宣慰司隸皇太子位
五八葉 輿圖部總論一之十二輿地廣記景州北景縣案今行影刊宋本輿地廣記正闕此數葉淮南子墬形訓南方曰都廣曰及戶 案淮南子作反戶
輿圖部總論一之十三呂氏春秋禹東至摶木之地 案呂覽作搏木 淮南子墬形訓東南方曰皮母之山 案淮南子作波毋
五九葉 輿圖部總論一之十八漢書地理志縣邑千三百二十四 案漢書作一十四
六二葉 輿圖部總論一之四十四通鑑地理通釋今荊襄鄧商復郢隋唐岐歸均房 案地理通釋作峽歸均房
輿圖部總論一之四十六前書欽潯瀼籠田武𡑡澄 案地理通釋作田武環澄 通典開元一十一年分為十五道案原作二十一年
第〇六〇冊〇一葉 輿圖部總論二之八前書合山林川澤宮室除巷所占之地 案原作涂
〇二葉 輿圖部總論二之十五前書秦漢以還河隄履壞 案原作屢壞
〇四葉 輿圖部總論三之二古今治平略禹乃使大章步自東西至於西極 案原作步自東極至于西極
輿圖部總論三之六前書東踰蟠水 案原作蟠木
〇五葉 輿圖部總論三之九前書兗州其澤藪曰壄 案宜作大壄
輿圖部總論三之十三前書萬里廣輸 案宜作廣輪 然則黃帝禹舜之後案原作盛
輿圖部總論三之十四前書使其易地詎不皆然則後王之時所以不及古先哲王之盛者案詎不皆然然字下應再有然字
〇六葉 輿圖部總論三之二十三前書太延以後東平遼東西平姑城 案姑城史無所見疑是姑臧
輿圖部總論三之二十六前書王敦蘇峻踵逆上遊 案遊當作游
〇八葉 輿圖部總論三之三十七前書謝幼度亟戰而敗苻堅 案幼當作幻
一二葉 輿圖部藝文之七地理通釋序鄒虞之為梁鄒案原作騶虞之為梁鄒
一四葉 輿圖部藝文之三十大明一統賦為上棟下壇之禮 謹案
御定歷代賦彙作為上棟下壇之禮
一六葉 輿圖部紀事之二匈奴傳各俱其邊為甌脫 案漢書作各居
一九葉 輿圖部雜錄之二戰國策蘇秦說楚威王曰北有分涇之塞 案戰國策作汾陘之塞
三〇葉 建都部彙考三之五魏書平陽郡公丕傳古昔聖王不必悉舉中原 案魏書作不必悉居中原
三五葉 建都部總論一之三白虎通京師篇不日有能然後居其位 案白虎通作必曰有能然後居其位
四〇葉 建都部總論二之八唐書郭子儀奏後有清濁渭河之固 案原作清渭濁河
四四葉 建都部藝文一之五班固兩都賦混建章而外屬 案文選作連外屬
四五葉 建都部藝文一之十前賦窮覽萬國之有無 案文選作躬覽 祲威盛容案文選作寢威李善注寢或為侵
建都部藝文一之十一前賦奔走來賓 案文選作奔走而來賓 乃盛禮興樂案文選作爾乃
建都部藝文一之十三前賦今將授子五篇之詩 案文選作授子以五篇之詩
四六葉 建都部藝文一之十八張衡西京賦怵悼慄而聳兢 案文選作慫兢
建都部藝文一之二十二前賦竿殳之所揘觱案文選作揘畢
建都部藝文一之二十四前賦垂鼻轔輑 案文選作轔囷
四九葉 建都部藝文二之七左思蜀都賦是故游談者以為美 案此文選六臣注本李善注作以為譽
建都部藝文二之八吳都賦旁魄而論都邑抑非大人之所壯觀也 案此亦六臣本李善注無邑字所字
五〇葉 建都部藝文二之九前賦魚鳥聱取 案文選作聱耴李善注耴牛乙切
建都部藝文二之十前賦重葩掩葉 案文選作殗葉六臣注於劫切 緣葉翠莖冒霜停雪案文選作綠葉
建都部藝文二之十五前賦忘其所以睒 案文選作李善注式乙切 魂褫義懾而自踢䟮者案文選作踼李善注徒郎切
建都部藝文二之十八前賦而與夫尋木龍燭也 案六臣本作尋李善本作樳木
五一葉 建都部藝文二之十八魏都賦蠻陬夷落譯導而通者 案六臣本有者字李善注無 而子大夫之賢案李善本賢下有者字
建都部藝文二之二十前賦是以兆朕振古 案文選六臣注引許慎曰眹兆也是原作眹
建都部藝文二之二十一前賦典璽諸吏 案文選作儲吏 飛陛下輦而徑西案文選作方輦
建都部藝文二之二十三前賦內則街衢輻湊案李善本作街衝引杜預左氏傳注曰衝交道也齒容反
五二葉 建都部藝文二之二十七前賦榷惟庸蜀與鴝鵲同窠 案李善本作搉
建都部藝文二之二十八前賦泉流迸集而映咽 案文選作咽李善注烏朗反
建都部藝文二之二十八前賦風俗以惈為嬧 案李善本作為嫿注引說文曰嫿靜好也音畫
建都部藝文二之三十三庾闡揚都賦牙簟列文於象齒 謹案
御定歷代賦彙作裂文
五三葉 建都部藝文二之三十七李庾兩都賦對天伏以司戈 謹案
御定歷代賦彙作對天仗以司戈
五六葉 建都部藝文三之十六周邦彥汴都賦心駥神悸 謹案
御定歷代賦彙作心駭神悸
五七葉 建都部藝文三之二十四汴都賦捼鋒露 謹案
御定歷代賦彙作古文抽字
六〇葉 建都部藝文三之五十七程大昌五代都雍總說祈來泉 案原作祈年
第〇六一冊〇七葉 建都部藝文四之五十九董應舉皇都賦四百重歸景運復兮 謹案御定歷代賦彙作胡運竭兮
一〇葉 建都部紀事之四漢書翼奉傳於以永世延祚亦不優乎 案漢書作不亦優乎
一一葉 建都部紀事之五後漢書王景傳莫不眷然佇丘西望 案後漢書作佇立西望
一三葉 建都部紀事之二十五宋史紀事本末和州防禦使馬 案非字紀事本末作馬擴
建都部紀事之二十六前書留重臣使行江南案紀事本末作使鎮江南
二四葉 留都部藝文一之二張衡南都賦巨蜯函珠駮蝦委蛇 案文選李善注瑕與蝦古字通是原作駮瑕也
二五葉 留都部藝文一之十四王仲旉南都賦顧電鬣之下垂 謹案
御定歷代賦彙作頎霓鬣之下垂
二六葉 留都部藝文一之十八前賦斯馬落帆 謹案
御定歷代賦彙作嘶馬落帆
留都部藝文一之十九吳芾疏距不可少駐建康 案距當作詎 小雅車攻四牡既駕案原作四黃
三一葉 關隘部彙考一之二十二南陽府鴉路鎮關在南台縣東北 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在南召縣
三二葉 關隘部彙考一之三十四沁州昴車關 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作昂車關
關隘部彙考一之三十七平涼府制勝關舊號大振門 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作大震
關隘部彙考一之三十八秦州石𣖜關 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作石榴關 禮縣尖坌關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作尖岔關
三三葉 關隘部彙考一之四十八雅州八步關 下無在何縣注 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八步關在蘆山縣東北二十里
三四葉 關隘部彙考二之三東關西關南關北關俱州 案無州宜作潁州
三八葉 關隘部彙考二之三十九曲靖府三坌關 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作三岔關
三九葉 關隘部彙考二之四十二永昌府神護關在盞西郵中山 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作邦中山 虎路關在邦杭山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作虎踞關
關隘部彙考二之四十五景東府母瓜關 景蘭關 下無注 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母瓜關在府城南一百里景蘭關在府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麗江府坵塘關謹案
敕撰大清一統志在舊寶山州境
第〇六二冊一七葉 陵寢部紀事之三南史宋武帝紀帝由是益自貞 案南史作帝由是益自負
二四葉 冢墓部彙考一之九方言冢自關而東謂之甘又大者謂之甘 案盧文弨校刻方言本引據宋刻兩甘字皆作業古邱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