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3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三十九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目錄

 廬山部彙考三

  考

 廬山部總論

 廬山通志總論登山道路 論東道 論西道 論南道 論北道 論小徑

山川典第一百三十九卷

廬山部彙考三

[编辑]

[编辑]

按:《廬山通志登山路紀》山南路,「自五老峰東北行至 吳章山。」

五老峰下獅子峰東有水逕華嚴寺,出楊梅橋。《南康 志》云:「華嚴寺舊名般若院,宋規圓禪師建。」

寺之東南有華蓋石,其石上大下小,亭亭如蓋,故名。 寺之東北有龍雲寺,舊名「永福院。」《巖頭》請幫助識別此字。禪師建。 寺側有「雨花洞」,在凌雲峰下。

龍雲寺東北為觀山,其下有尋真觀。《真仙通鑑》云:「蔡 尋真者,侍郎蔡某女也。李騰空者,宰相李林甫女也。 幼並超異,生富貴而不染。」貞元中同入廬山尋真,煉 丹于此。

「虛白館」在觀山下。

觀山之北為麻姑崖。崖上為大鵬峰。《山疏》云:「舊名鐵 壁峰。」半崖上有石格子,方目疏楞,如出鬼工,去地數 十丈。旁有誌刻,高不可辨。

其旁有毘盧峰,其下有玉川門,門內有禪室。《山疏》云: 「玉川門者,當三疊水口,其兩崖壁立萬仞,澗從中闢 路。行處兩石相磕,中穿一竇,遊者低首而進。其石色 白如玉,故名。」

玉川門外有水竹居凌雲舍,《山疏》云明,憨如老宿住 凌雲舍。

羅彥庵書院彥庵,仙隱竹林寺院,乃後人建。

瑞雲崖、水簾洞舊《志》云:「水簾洞在三疊泉峽中, 五老峰左腋下有巨瀑轟天而吼者,三疊泉也。」《山疏》 云:「三疊之水,出自大月山下,由五老背而東注焉。凡 廬山之泉,多循崖而瀉。乃三疊泉不循崖瀉,由五峰 北崖口懸注大磐石上,裊裊如垂練。既激于石,則摧 碎散落,蒙密紛紜,如雨如霧,噴灑二級大磐石上,會 為洪流,下注龍潭,轟轟若萬人鼓也。」《紀遊集》云:「上級 如飄白練,中級如碎玉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散珠 噴雪,真天下絕景,非谷濂瀑布所可彷也。」朱晦翁《與 黃商伯書》:「新泉之勝,聞之爽然自失,安得復理杖履, 扶此病軀,至其所,仰觀俯濯,如昔年時,何可得也?或 有善畫者,得為使畫以來,幸甚。」又書云:「五老新泉,曾 往觀焉,夢寐不忘也。」又書云:「《新泉圖》子與和成,既為 定稿,必已能盡寫其佳處,只就覓此草木,不必重摹 俗工,未能反敗人意也。自聞此泉新出,恨未能一遊 其下,以快心目,濺雷噴雪,發夢寐也。」書又云:「《瀑圖韻 譜》,近方得之,圖張屋壁,坐起對之,恨不能到其下也。」 又《與楊伯起書》:「白鹿舊遊」,怳然夢寐,但聞五老峰下 新泉三疊,甚為奇勝,計此生無由得至其下,嘗託黃 商伯、陳和成摹寫以來,摩娑素墨,徒以嘅嘆。桑喬生 曰:「三疊奇勝,為廬山第一,李太白、朱晦翁皆未之見, 非遺之也。」其時泉尚隱,人未知之。待朱子解郡之後, 有樵者昉見而傳之。石劖「天泉」二大字在第三龍潭 上。一、二龍潭上石刻最富。

三疊泉,上有觀音洞。舊《志》:鈐岡嶺東下有觀音洞,深 進半里許。洞旁有竹林寺遺跡、石劖、「竹影疑蹤」四大 字,鄧元昭書其洞上。山嶙峋,東走為大梁津。《山疏》云: 大嶺過脈,下結青山。其大梁津長數十丈,廣不盈尺, 兩旁皆山,下臨無地,形如大梁,通五峰東道,故名大 梁津。俗謂之大塘堘,非也。 三疊之水逕石牛山,出為相。《辭澗山疏》云:「《唐元集》:虛 居相辭澗,白樂天在江州時,嘗與往來。」

石牛山迤東,傍湖有山獨峙,為長嶺,其下有迴風寺。 《南康志》云:「迴風寺在迴風觜,去郡東北二十五里,宋 僧惠益為始闢。」

長嶺東北為青山,在大廣湖東。其上有「桃花庵」,以庵 多碧桃花,故名。

石牛山東北為香山,其上多香草,其下有「佛佑庵。」明 景泰中,僧弘贊建。

庵西南山有洞,如石屋,內有《觀音像》一尊。

洞前為九豬澗、龍王井。九豬澗俗呼為「野豬窪。」 香山之東北有古佛庵,在佛佑庵東。

古佛庵東北有「女真潭」,潭水與「《九豬澗》水」合流入「太 廣湖。」

又東北有登雲寺。寺為僧登雲所建,不知何時人也。 後廢。明僧月明復建。四仙中徐道人嘗趺坐於寺旁 左巨石上香山之東有固城山、石子山、茶山嶺、穀山湖。《山疏》云: 「湖在石子山東隅。」

香山之東北,有山相比者為卓嶺。其東有昭德觀,即 女真李騰空之居也。騰空事具宋《楊傑碑記》。

卓嶺之北有大谷,入谷西南行至牯牛嶺,又行至屋 脊嶺,兩山之間曰女兒城山。《疏》云:「此數嶺與鈐岡爭 勢。」劉世揚曰:「廬山最高處。」

屋脊嶺東北為麥社山,其下為大麥社。元人避兵於 此種麥處,故名。其中有「仁王寺」,不知何人建,事無可 攷。

上庵、中庵、下庵。《山疏》云:「《舊志》有上庵、下庵,無中庵。今 麥社有中庵,無上庵、下庵。今三庵俱錄,以便後覽。」大 麥社有隱者居七、八所。

麥社之北,有劉家砦、王家坡。麥社之西南為海螺城。 山形如海螺堆疊,故名。

麥社東南有二澗,曰「大澗」,曰「磨刀澗」,樵人所磨刀處。 麥社東有恩德嶺,其上有朝陽洞,恩德嶺有靜者居 三數。

恩德之東北為馬英山。其下有淨慧寺,乃宋昌院禪 師建,江州守李逢宗為之請額。祥符初,名「宋昌院。」明 天順中,僧繼成重建,改今名。為匡東之要道也。寺有 大士泉、丁仙井。丁仙,不知何許人。

恩德之南為梭子澗,舊名「索子澗。」其水與磨刀澗合, 出《淨惠寺》。

馬英山東北為張家山,其下有大成寺,在張家山南 平陸中。宋乾道中,雪峰禪師建,與巖頭請幫助識別此字。同時事見 《五燈會元》。大成之墟,曰高壟。

大成之東北有浮橋寺,明正統中,僧德觀始開闢也。 寺前有瀑布,曰「馬尾水。」寺東北為牛角衝,又東北為 佛頭峰,其下有睡龍潭。大雄庵舊《志》云:「大雄庵,唐僧 尋山建,明正統中,僧惠嚴重建。」

佛頭之東北為玉巒峰,其下有仙居洞,洞內有「白龜 池。」

慧日寺,宋僧如義建,後兵廢。明天順間,僧惠廣重建。 慧日之水,逕破山南流入穀山湖。玉巒峰東北有鷹 嘴崖、青牛洞。智林寺,《南康志》云:「智林寺即慈雲院,晉 僧濟法建。明天順中,僧惠宗者重建。」智林寺西南有 雲頭庵。

《山北路》:由吳章山東北行,至南湖觜。

吳章山者,匡山之末也。或謂之「吳障山」,為西吳之保 障也。昔有吳章者家此,故名。

吳章山東,亦有「香爐峰」,其上有「紫雲庵。」

吳章山東南為馬祖山,其上有馬祖寺,其東有香積 寺,其下有馬祖洞。馬祖者,唐道乙禪師也。初祖達摩 直指明心教,人授一人,謂之「單傳。」至六祖能大師傳 之廣矣。能再傳至馬祖,與希遷愈傳愈廣。馬祖之弟 子入室者百三十二人。山下又有白蓮池,馬祖得法 後居此。一紀白蓮,皆馬祖手植也。

馬祖山東北為大孤山、女兒港,又東北為塔尖山,其 下有龍泉寺。《九江志》云:「龍泉寺者,晉僧慧遠建也,未 幾而廢。至明洪武初,僧祖觀重建。」《潯陽舊志》云:「龍泉 井即晉遠公以杖刺地出泉處。天旱時,有僧禱之,即 雨。」其東有仁壽寺,不知何代建。

又東北有金沙洲,洲沙如金,故名。

洲東大湖中有小山,孤峙如鞋形,是為鞋山。《水經注》: 孤石介立大湖中,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其上有玉 膏可採。所未詳也。耆舊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 功。或言秦始皇所勒《搜神記》云:「嘗有估客舟下都者, 過之,見二女子,謂曰:『至都幸為買兩緉絲履』。」估客意 其神也,至都即為市履,盛以小笥,并置書刀其中。比 還至廟,薦笥履而去,忘書與刀。舟方泛,忽一鯉躍入 舟中,剖之,得書與刀。

吳章山北為洞林山,其北為峽石谷。東北為覆船山, 其下為方塘湖,在吳章東北,縱橫數十里,其水入鄱 湖。

洞林山迤北有小山,為長嶺,其東有陶九墓。《紀略》云: 「至正壬辰,天完將陶九以兵陷瑞州,癸巳,江西行省 左丞大你赤復瑞州,九敗走,後卒墓于此。」

陶墓之東為牛頭山,其東北有高山廟。又東北為江 磯山,又東北為南湖觜山。《疏》云:「南湖觜山當鄱陽湖 口,其山迤𨓦,突出湖心數里,左江右湖,其勢甚險。東 引鄱陽,北俯楊家穴,南控揚瀾、左蠡諸山,而與青山 白石相望,為氣勢制禦水盜地甚要。山水旦夕四時 之變,陰晴顯晦不齊之觀,其境甚清。」

《山北路》:由吳章山西南行至三山澗。

吳章山西為虎山,又西南為大山,其側有龍潭庵。《山 疏》云:「虎山有石如虎,故名。」龍潭在大山下。

虎山西北為天花井山,其巔有三井、二庵。天花事無 可攷。

天花井山北有寶積寺,山西有興福庵、獅子庵。《九江 志》云:「寶積寺,宋僧允光建,後廢。明宣德中僧道復重建。成化中僧慈瑛,正德中僧行湧繼修。」

天花井山東北為烏稍嶺,西北為丫髻山。山側有地 名「天子堂」,然皆穿鑿斷裂不完整,非勝也。山中有寶 巖寺,《香嚴》閑禪師之道場也。

丫髻山東北為鳳凰山。

天花井。山西北為栗嶺,即栗樹嶺,其下有濂溪先生 墓。西南山下即為天子堂,已皆穿鑿斷裂不完整。自 烏稍丫髻而至潯陽東門之外,後人斲之,而丫髻所 斲處名缺子坳,深八九尺,廣五六尺。俗所傳銅釘釘 狗取狗厭之說,與《桯史》所記無異。而東門之壟乃斲 為大梁,通老鸛塘,當初斲時出水皆赤色,然不知孰 斲之?或曰元順帝斲。或曰「陳友諒斲。」或曰「劉基見友 諒都江州得勝地,使諜誘之,斲渠以泄,敗之。」或曰「友 諒既敗,劉基以地形勝,慮生英雄覬覦之心,言于明 太祖而斲之也。」

丫髻山之西為大源山,其下有馬尾水谷,谷有水梘 衝、黃茅衝。谷東南有天花庵。谷。西南有九峰庵,馬尾 水出谷,與龍門水合。

大源山西有興隆寺。《九江志》云:「興隆寺即馬安寺,宋 僧質曇建,明永樂中僧;祖祥,正統中僧;師益,成化中 僧。」請幫助識別此字。旺相繼重修 大源山西南有高峰,其下有大壑,曰龍門,有寺曰龍 門寺。《山疏》云:「龍門寺在澗東山巔,然高寒,屋不可瓦。 洞在絕壁,亦昔人所嘗居。洞旁有字,刻不可辨。 龍門之西為雙劍峰,其下有劍峰庵,正與九江郡治 對。其峰雖峭峻,然不及山南劍峰也。」

雙劍峰下有池,亦名「小天池」,其池冬夏不涸,常有龍 居。

雙劍之西北有太乙宮山。《疏》云:「太乙宮即祥符觀,亦 董奉之道場也。」

雙劍之西南為雞公石山。山椒有石如雞,故名 「雞石山。」東北為圭璧峰,其下有圭璧庵,或曰「龜背峰。」 圭璧庵,正德中,僧本聰開建。

圭璧之西南為錦繡峰,其下有「錦繡庵」,山蔥蒨如紓 錦繡,故名。

錦繡之西南為蓮花峰,即周元公所卜居者也。數峰 攢簇如蓮花,故名。其下有蓮花庵。正德中,僧大遷修。 蓮花峰下為董奉館。又有「祥庵主塔」,在峰南。

圭璧之東北為筋竹嶺,有僧室二:曰「朝陽庵」,曰「筋竹 庵。」嶺多筋竹,故名。

三峰之下為蓮花洞。蓮花洞者,三峰之墟是也。其中 有《谷口草堂》,江州黃宦建。

三峰之水西北行逕花山,過新橋,為濂溪港。《山疏》云: 「山口有崖曰龍蕩崖,有石如船,謂之石船澗。」

三峰之北有峰曰撥雲峰,其北有半雲庵,又北有清 虛觀。《九江志》云:「庵即清虛觀,宋皇甫真人之居也。後 兵燬,明僧道本重建」,覺海、行安繼修。按《宋史》:皇甫坦, 峽江人,工醫術,善相人,療顯仁太后目。

撥雲峰又北為「花山」,其下有「雲溪寺。」永樂中,僧子空 建。嘉靖中,請幫助識別此字。鏡修 撥雲峰,丁有清虛庵《山疏》云:「清虛庵即清虛觀,自皇 甫坦仙去,其觀久廢,業盡屬民。明成祖甲申,僧慈渭 贖業建庵。成化丁亥,僧鏡台道岸重建,趙師尹扁曰 『鷲峰真隱,庵右有凌虛閣,明僧道真建,德化令趙之 驊題額。左有青蓮庵,僧太思建,九江司理席教事題 額。庵後有泉曰神泉,古有亭,今廢。其泉甘洌,庵』」僧以 為日汲。

蓮花洞中有「報國寺」,宋僧守端建。又有「雲溪寺」,亦守 端建。又有「報國寺」,已久廢,址亦無存。

棲霞庵新建。昔有老僧號「棲霞」,居此,故名。

《蓮花峰》之支北行,有山崛起,環抱一區,是為「谷口草 堂。」江州黃雲師,築室于蓮花峰麓,曰「谷口草堂。」匡 廬社中名人巨衲皆有詩。

蓮花峰北麓,有劉仙官壇。《搜神記》云:漢時有仙官劉 綱,謫居蓮峰下,奉章上帝,救德化縣令張某之死。又 唐乾寧中,廬山書生張璟,以所業之桂州,欲謁連帥 張相。至衡州犬嗥灘,損船上岸,寢于江廟。廟神延座, 從容云:「有王立仁者,罪合誅族,吾為其分理。」奏于嶽 帝,無人作奏。璟為草之,既奏,蒙允,神喜,以白金餅為 贈。今其壇久廢,基亦無存。

龍蕩崖、石船河。《山疏》云:「龍蕩崖在蓮花峰之水口,有 石如船,當水所行道,謂之石船,其澗曰石船河。」 禪智院,宋周必大《記》云:「禪智院對雙劍峰稍偏,正,對 山之山外峰曰小石榴峰,以其為舊屋,故遊焉。記言 院後有綠野亭,忘記詢問。進至雙溪寶嚴禪院,同長 老步過雲慶菴,記言因流泉為池,多畜魴鯉,今僅存 坳窪」耳。

雙劍峰東北麓,窈窕而深,曰避難衝。衝在龍門之西 南二三里,元末兵亂,土人所保以避兵處也。龍門雙 劎之下,徑路險仄,其兩崖石皆奇削。 雙劎峰北麓有定慧庵,即新庵,明僧錦天建蓮花洞。水與龍門水合,逕濂溪港,出潯陽江,潯陽為 九江,郡治焉。《山疏》云:「九江郡之南湖,築堤而徑廬山 者,肇自唐李渤守九江」時因名堤甘棠亦以「甘棠」名 湖,橋曰「思賢橋。」

郡城之北有庾亮樓。舊志云:「庾樓久廢磯存,時人稱 庾樓磯。」《晉史》:「明帝九年,以庾亮都督荊、江等州諸軍 事,鎮武昌,辟殷浩為記室。浩與褚裒、杜乂皆識度清 遠,談《老》《易》,擅名江東,而浩尤為風流所宗。」《世說》:「庾太 尉在武昌,秋夜佐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樓嘯詠, 音調始遒,忽聞函道履聲甚厲,疑其庾也。俄而庾果」 率左右徒步來,諸賢欲趨避之,庾徐曰:「止!止!老子于 此,興復不淺。」便據胡床與諸公詠謔。後王逸少下都, 具為丞相言之,丞相曰:「元規爾時風範得毋少頹耶?」 逸少曰:「惟丘壑獨存焉。」李太白詩云:「清景南樓夜,風 流在武昌。」

庾樓之側浪井,《潯陽記》云:「浪井,漢灌嬰之所鑿,已而 堙塞。孫權至湓城,自標井地,令人掘之,正得古井,銘 云:『潁陰侯所開,開三百年當塞,塞不百年當為應運 者所開』。」權大悅,以為己瑞。云:「井與江通,每風起輒有 浪。」李白詩云:「浪動灌嬰井,潯陽江上風。」

郡治前有能仁寺,唐大曆間建白雲端禪師道場,內 有塔,高出天表。

龍池寺晉太元間,釋慧遠法師建,後廢。明洪武間,僧 本明重建。

舍利寺。

海天寺。

壽聖觀宋慶元間,道士楊權建。

萬壽宮「洪武間,道士潘心古建。」

德馨庵:總鎮楊捷建,在府右。

「普潤庵」:僧朽木建。

琵琶亭湖心一土墪如月,白居易亭之曰「浸月」,即今 煙水亭。

桑落洲在府治東北江心。昔江水泛漲,有桑流至此 洲自植,故名。《郡志》云:「府東北渡江五十里為桑落洲。」 鶴問湖,湖在故城側,晉陶侃擇地葬母,至此遇異人 言「前有牛眠地,可葬。」已化白鶴飛去,因名湖。《志》云:「陶 母墓在湖口縣之白鶴鄉,大禾壟上有白鶴觀,後更 隸南康。」

百花亭、倚天閣俱在都統司後。張孝祥取「長劍倚天 外」以名閣。今九江府治即其處。百花亭邵陵王綸建。 九疊樓在郡治後百二十步,唐李渤建,樓久廢矣。 生意亭亦在府治後。周元公建。

祖將軍廟,《志》云:「顏魯公頃為湖州牧,州產碑材,公選 其尤者載還,次江州,蛟奔螭引,直至湖心,則茂林削 石,勢環氣勝,有神祠曰祖將軍廟,異之,乃為捐金建 亭,製文勒碑,以紀其事。後被典州,削去為九江驛碑, 歐陽行周作文弔之。」

稽亭在舊驛旁。《寰宇記》云:「使客經過於此,歷覽江山 勝概,為之稽留時日,故名。」

「小匡山」上有《陽明書院》。

天慶觀去郡二里,即唐之紫極宮。堂中舊有扁,刻《李 太白詩》。

《水月亭榭涼廳》俱在庾亮樓基下。

北林院在庾樓基山澗中,言可以分東西二林之勝。 北亭,白樂天詩云:「迢迢數千尺,茅亭居山頭」是也。亭 今廢。

鎖江樓在府治北。其基乃一石山也,插入江心,竟砥 楚流。樓半頹,總鎮楊捷更新之。

飛魚徑去郡治西二里。

懷玉城,去郡城十五里。晉義熙八年,孟懷玉築 湓浦。《郡國志》云:「有人于此洗盆,忽水瀑漲,墜浦中,遂 投取之,見一龍銜盆而去。蕭子顯,齊世祖于湓城得 五尺刀十二口,應永明享曆之數焉。」

山北松光嶺西谷為養鹿池。《山疏》云:「池由晉遠公刱 蓮社時,有獵者獲鹿有孕。遠見而憫之,即以衣物與 獵者易鹿,命徒放此,故名。」其中有念佛堂,明法船法 師來此,篤志高蹈,時人咸推其德,相集為蓮社,以踵 虎溪。師將逝,先日告眾曰:「幻身無常,吾當逝矣。」次日 果有祥雲西來,香風入室,師端然坐脫。鹿池念佛之 會由此始。

又有松筠室、月老庵、龍湫室、鳳崖古松廬、清鏡堂、枝 憩堂、鹿友居、獲隱居、湧錫居、寶筏居、屏風石、道光庵、 竹隱居、金星居、簝葉洞、月臺庵、湧蓮庵、鍊鶴居、拈花 室、太初居、五髻峰《山疏》云:「鹿池靜室,大小四十八所, 蓮社之峰,繩繩未艾。」

池北為聖治峰,其南有仙人巖,其東北有三山澗,其 水源於松光嶺。有三龍湫其上湫在絕壁間,天將雨, 輒有雲氣出。湫中舊有龍王祠,有飛雲洞,深不可測。 老君崖西有太平宮。《山疏》云:「太平宮者,唐元宗所建 九天使者廟也。九天使者,即廬山使者廟,建於唐開 元十九年,明皇以繆篆親書額賜之曰『九天使者之殿』。」當是時,祀典猶未特隆。五代李唐,改號其廟曰通 元府。至太平興國中,始以紀元,易名為觀。熙寧中,又 置祠官以寓祿。當是時,道流常三數千人,崇軒華構, 彌山架壑,廢而又新,其所糜費,不可勝紀。其田多散 在旁縣,凡三十六區,其侈盛無以加矣。至元末兵燬, 蕩無凌節。後復構,然甚陋,僅存而不廢。嘉靖中,楊家 穴,人以爭立許旌陽廟,訟諸府,知府鍾卿使送旌陽 之像於太平宮,以息其爭。由是江南北人無遠近,咸 走太平宮進香,曰:「朝許真君。」施捨填委,宮遂驟富。因 斂其貲以建殿宇,頗壯麗。其宮有寶石池,池有異石 晶瑩,夜發光彩,有劉仙石。《劉仙石記》云:「仙名越,嘗邀 康阜過其所居,云山陰有石,高三丈者,吾宅也,扣之 即見我焉。」如其言往扣之,果睹異境。有二童子引見 越。越冠元玉冠,朱綬劍佩,飲阜以玉酒三爵,延生保 命丹湯一盞。阜心知其異,私念欲留居之。未出口,越 即已先知之,曰:「子未應留,姑去,他日來居未晚也。」既 出,忽然猶巨石矣。因號其石曰劉越洞天。今無復見 者。又有墨仙泉,《太平志》云:「道士胡用琮遇道流於雲 堂,留之飲酒。既醉,道流以刀剜土,瀝酒漱津,和之成 墨,以授用琮,投之几上,鏗然有聲。翌日視之,紫磨金 也。其剜土處出泉,故名。」又有白玉蟾《丹井山疏》云:「玉 蟾,瓊州人,姓葛,好幻術。」宮內又有馴鹿場、磬湖、鏡泉、 誦經臺、匡山精舍。《山疏》云:「精舍,元學士姚」璲讀書處。 璲以文章名。

其寓祿外宮,領祠,有自請,有特差,其官名有使,有提 舉,有管勾。山疏云:「《宋史》:提舉管勾太平宮,官眾不書。」 居宮道子三人:畢養素、黃知微、劉虛谷。山疏云:「知微 佯狂,人謂之黃瘋子。一袖百結,寒暑弗易。」生平不攻 詩而多佳句,如「溪雲拂地送殘雨,谷鳥向人啼落花, 萬里碧雲開暮色,一條銀漢在秋天」之類,皆可諷詠。 後不知所終。劉虛谷善修養術,著《丹還篇》,能以智慧 性斷煩惱殃,乃至有無通用之祕。朱文公嘗與往來 談《易》,論還丹之旨,贈以詩畢養素,事具《太平宮志》。 太平宮東北十五里,有濂溪書堂,即濂溪祠,在石塘 橋西北。先生在南昌時,嘗過潯陽,愛蓮花峰之勝,遂 著名焉。內有《蓮池山疏》:昔濂溪先生作書堂,嘗於堂 前穿池種蓮,名其堂曰「愛蓮」,且自為《愛蓮說》。又有光 風霽月亭,朱晦翁建,自為記。記後有云:「祁真卿、吳兼 善、僧志南與熹敬書以誌」書。堂東北八里為九江府。

《山北路》自分水嶺西行至嶺末。

松光嶺之西,有烏龍潭。《山疏》云:烏龍有上、中、下三潭 焉。初,遠公居東林寺,其龍實與力。寺既成,遠公與龍 約,歲一致祭。今東林住持者,每歲六月以蔬食奠而 投諸潭中,曰「送龍飯。」有不虔潔者,水輒湧食出寘石 上,不食之矣。其水逕分水嶺,西北流,與石門合。 峽中有龍潭庵,其西為臥雲寺。寺乃元僧東岩建,明 僧宗元、行淳相繼修。

分水嶺西有繙經臺,東晉謝靈運以北本《涅槃》繙為 南本,凡三十二卷於此處,故名臺。

臺南下,為上方塔院,有舍利塔山。《疏》云:「舍利塔,西域 佛馱跋陀羅尊者自其國持佛舍利五粒來瘞於此 山,故以名塔。」

塔左有虎跑泉,塔南為東林寺。《紀遊集》云:「初,遠公自 樓煩至廬山,結庵於西林之東以居曰龍泉精舍。其 後刺史桓伊為之請,立寺曰東林,而名殿曰神運殿。」 寺有白蓮社,以修淨土。《高賢傳》云:「謝靈運心服遠公, 為之鑿池栽白蓮,而名其社焉。」社中真信之土百二 十三人,釋慧遠、劉程之等十八人為之冠。十八人者, 儒六人:劉程之字仲思,周續之字道祖,雷次宗字仲 倫,宗炳字少文,張野字莘民,張詮字季願。釋十二人: 慧遠、慧永、慧持、佛馱耶舍、佛馱跋陀羅、道生、曇叡、道 敬、曇順、曇恆、道昺、曇詵。寺有遠公影堂,十八:高賢影 堂、虎溪三笑亭。《高賢傳》云:「遠公送客不過此溪,過則 虎輒鳴吼。嘗送陶靖節、陸修靜,不覺過溪,虎鳴吼,相 向大笑」,世為傳耳。又有「冰壺聰明卓錫三泉鬼壘牆。」 《蓮花漏山疏》云:「遠弟子以芙蓉十二葉立於泉水上, 因波轉,以定十二時。」又有金像《文殊。遠法師傳》云:「初 陶侃剌廣州,有漁者得金文殊像於海上,阿育王之 所造也。侃送詣五昌寒溪寺。及侃督江州使迎像來 江州,積十力不能動」,比入舟,舟輒沒,遂已。其後東林 寺成,遠默籲之像,泠然自至,遠為之建閣以祀之。又 有「蘇白堂」,以祀香山東坡者。

東林寺自遠公而後,主席者七人:虎溪庵主:自遵正 覺禪師、常總照覺禪師、慧圓上座、《覺海》;法因庵主、《法 閦》上座、卍庵道顏禪師。明萬曆間大弘戒法者,千華 三昧和尚也。

《金像現瑞谷》宋王安石《金像文殊現瑞記》云:「番陽劉 定嘗登廬山,臨文殊金像,所沒之谷中,睹光明雲瑞, 圖示臨川王某,求記其事。某曰:『有有以觀空,空亦幻; 空空以觀有,幻亦實。幻實果有辨乎?然則如子所睹, 可以記,可以無記,記無記果亦有辨乎?雖然,子既圖之矣,某不可以無記也。像沒處在影堂東偏,前傍出』」 水池,而文殊金像則在日供丈室中者也。其石劖李 邕、《虞集》二碑,趙孟頫刻。

東林寺西,有常總禪師《塔山疏》云:「師嗣法於黃龍南, 元豐三年,詔升東林為禪寺。南昌守王韶請師住持, 為東林禪祖。其徒眾相謂曰:『遠公讖:七百年後有肉 身大士,改名道場』。今符之矣。」元祐四年,賜號照覺大 師。六年九月,留偈坐脫。

又西有下方塔,院內有遠公塔,謝靈運為《塔銘》。 其側有宗炳宅,今不知處。

離垢園宋劉惠斐構園於東林寺側,因號離垢先生。 張孝秀隱居,《南史》云:「孝秀字文逸,南陽人,為安成王 別駕,棄之隱廬山東林側。」

𥙿老庵,《南史》云:「王韶養性於𥙿老庵, 下方塔有谷,曰香谷,谷中有熙怡大師塔。」《山疏》云:「香 谷即惠永常宴坐處。」

劉遺民《禪室山疏》云:「室在香谷北澗上。」

香谷之南,有西林寺。《山疏》云:「寺為沙門竺曇現之所 刱也。竺逝,其徒惠永自太行尋至江州,因就居之。而 永又立庵於寺後山上,以禪思焉。當是時,有二虎常 侍之,故名庵曰伏虎。又嘗有異香滿谷,因名谷曰香 谷。」事見歐陽詢《石碑文》中。寺內有磚浮屠。《舊志》云:「西 林磚浮屠上有二鴟,其大如鵝,其頸有毛如兔,常與」 兔並行草莽中,因搦而食之,鳴聲甚悲。

寺後有「一如律師塔。」律師,竟陵人,崇禎間重建西林, 大弘戒法。後坐逝,塔於寺後山側。

香谷之西有廣福觀,觀後堂有匡俗先生像。《真仙通 鑑》云:「先生輕舉之後,上帝命司吳越水旱,賜主瘟之 印,統攝八部瘟神」,俗因稱為和瘟先生,水旱疫癘則 禱之。

西林寺側有「蕭存隱居。」蕭存者,元文先生蕭穎之子 也。

《山北路》:自烏龍潭西南行至隘口。

烏龍潭峽口之山曰龍塹,其下有磐石崖。關房《山疏》 云:「關房,嘉靖間田道人建。」

磐石崖西為香爐峰,峰南有石巖、石橋、石澗,有石如 人立,又曰「石人峰」,其北有小瀑布。

其北下有遺愛寺,寺起於白樂天,初名「紫雲庵」,後屢 修屢廢。明成化間,僧慈釗重建。嘉靖中,僧無盡相繼 而修之。

「紫雲庵」側有「鄭弘憲草堂」、《白樂天草堂》。

香爐峰又北有上崇福寺、下崇福寺、林隱庵。《九江志》 云:「上崇福寺,惠遠建,後廢。明宣德中僧祖曇重建。天 順中僧慧善,弘治中僧性端繼修。」林隱庵都綱僧行 清建。

香爐峰西南為講經臺。《山疏》云:「講經臺亦一峰也。峰 頂有磐石,可坐百人。遠公嘗據此講《涅槃經》。又於臺 畔築庵居之。」臺下有風洞關門,石南上即雲頂峰。 講經臺北有上化城寺。《山疏》云:「上寺亦遠公建,明宣 德中,僧行淳繼修。」

寺側有朗公巖、龍王泉、缽盂泉、錫杖泉、觀燈《石山疏》 云:「觀燈,亦觀佛燈之說。」

上化城之西北,有中化城寺。《九江志》云:「中化城寺,隋 開皇中建,明宣德中僧德讓,正德中僧浩常繼修。」 寺西南有聖僧巖山,《疏》云:「巖石有字刻,苔封難辨。」 中化城之西北,有下化城寺。舊《志》云:「下化城亦晉時 寺,久廢。明成化中僧恕聰重建。正德中僧行淳繼修。」 下化城西為靈池口。

講經臺西為虎崖,崖有二石,如人著白衣,傍崖立。 其下有中、下二大林寺。《九江志》云:「中大林寺亦惠遠 建,明洪武中僧永迪重建。正統中僧性湧,弘治中僧 明旵繼修。」

下大林寺之首刱者,臨濟禪師也。《山疏》云:「下大林寺 即資聖寺,唐太和間,臨濟禪師建,久廢。明宣德中,僧」 請幫助識別此字。究重建 「下大林寺」側有雲峰寺,又有接待寺。

天池山麓有小山,曰雲峰,其南峽中有文殊寺。《山疏》 云:「文殊寺在報國寺南,鐵船峰麓。」

「報國寺」,不知何代建。

寺北有九奇庵。《山疏》云:「九奇庵通天池大路,在錦繡 谷口。」

其左有悅安隱居山。《疏》云:「隱居天池山麓間,當錦澗 橋,水多修竹茂林,乃佳遁之地也。」

文殊報國之側有石門澗。《後漢郡國志》云:「廬山西南 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山疏》云:「石門者,天池、 鐵船二山並峙如門也。壁立巉巖,人莫能至。下臨巨 壑,瀑布轟天,乃匡北最絕處也。其匡頂北嶂諸水,皆 從此出。壑內有龍潭三,數有精舍,臨於潭崖。其上即 清涼臺。」

雲峰之麓迤邐北行,則至落柁山。《山疏》云:「落柁山去 石門橋北十里。落柁不知其義雲峰迤西為七里岡。《山疏》云:「路通驛。」

雲峰之西南麓,中有福海院、蟠龍庵、羅漢寺、定心庵、 龍溪廟。《山疏》云:「蟠龍庵西南有羅漢洞,可坐數十百 人。」

其上為白雲峰。《山疏》云。「廬山有東西白雲峰,此為西 峰。」

其下有白雲庵,不知何時建。又有龍溪廟、德化祠。德 化祠者,孔嗣宜同合族建,當央結庵,亦曰黃龍庵。 黃、龍二山邃壑,中有上弔橋、下弔橋。《山疏》云:「黃、龍二 山間,下臨絕澗,路為中斷,樵者伐木為橋,緣諸木杪 而濟,故名弔橋。」

弔橋之南為馬耳峰,其下有青雲庵。《山疏》云:「馬耳峰 當漢陽西北。」

馬耳峰之支有小山,曰石壁山、兩屏風山,其下有報 國寺、龍潭庵、約之塔。《九江志》云:「報國寺,乾德中僧約 之建,正德中僧永連,成化中僧元凱修。」

兩屏風山水、石壁山水,合而東北流出甘泉口。《九江 圖經》云:「廬山西嶺有甘泉,昔有船柁自山頂隨流而 下,土人呼為柁下溪。」

甘泉口西為圓通山,山南有圓通寺。《山疏》云:圓通寺 者,本潯陽人侯氏之居也。唐李後主取為功德院,名 曰崇勝寺,命僧緣得居之。宋將曹翰伐江州,以兵入 寺,而德不起於座,翰怒曰:「『汝知有殺人不眨眼將軍 乎』?德曰:『若亦知有不畏死和尚耶』?」翰雖亢暴,猶知嘆 異,禮遇之。凱旋以聞。宋太祖詔賜緣德號道濟禪師, 寺曰「圓通崇勝禪寺。」《九江志》云:「圓通建於唐宋元時, 兵敗,洪武中,僧道鋹重建。弘治中,僧」請幫助識別此字。福。正德中,僧 明璇相繼修「圓通寺。」初開時,得觀音大士像於土中, 故名。

寺中有夜話亭。《山疏》云:「歐陽永叔與居訥禪師談道 處」,或名清音亭,或名歐亭。

又有一翁二季,《亭山疏》云:「嘉祐中,蘇老泉嘗與東坡、 潁濱往來寺中,所謂一翁二季也。」

主圓通席者十有一人:曰道濟德,曰止御,曰居訥,曰 可遷,曰約之,曰印通,曰白雲端,曰簡堂機,曰道旻,曰 真慈。按《寶訓》云:「宋皇祐中,仁宗使銀璫小吏以綠綈 尺書召居訥住孝慈,訥稱疾不起,薦大覺璉。或問之, 訥曰:『學道貴知足,守澹泊,若以聲利自累,何厭之有』?」 十人事見各錄。其一人曰覺浪,《盛山疏》云:覺浪大師, 「明崇禎初,住圓通三載,始下金陵。」

圓通寺西有圓機禪師《塔山疏》云:「圓機名道旻,元人 也,號旻古佛。」

又西有「青居公館」,在「青居鋪。」

馬耳峰西南為石耳峰,其陽有雞鳴庵、侯溪,其陰有 清溪。

石耳峰下有上塔院。《桐樹庵山疏》云:「上塔院者,道濟 禪師之塔也。道濟逝時,囑其徒曰:『甃吾塔,必以青石, 石紅,吾且再來』。」其後石紅而圓機適來,人謂圓機為 道濟之後身云。

上塔院水、桐樹庵水,與清溪水合。《山疏》云:「桐樹庵在 上塔院東北。」

石耳峰南有雞籠山、《張家山山疏》云:「雞籠山有柔石, 可用為礪,人謂之圓通石。」

張家山,西北為清風嶺,西南為面陽山。面陽之陰有 陶靖節書院及墓。《山疏》云:「鹿子坂故有靖節祠,乃後 人即先生之居以祀先生者。」旁有洗墨池,既而兵廢 為他姓田。其後田為水衝,有斷碑出焉,題曰「晉陶靖 節先生故里。」北郡李夢陽乃始以為據,盡復其地,歸 諸陶氏。然田而不祠,時正德之六年也。祠乃建於面 陽山陶墓之側,事由九江守馬紀在嘉靖十二年。蓋 先生之墓,屋與地,亦以兵廢,為他姓。田、李之復宅地 也,亦併復墓地。其後二十二年,紀來為守,乃始請建 祠,著祀典,而名之曰「書院。」

書院之水,出白塔橋面陽山,南有康王谷。《南康志》云: 「康王者,楚懷王之子熊繹也。秦滅六國時,王避難於 谷中,王翦追之急,天忽大風雷雨,翦人馬不能前,得 脫,遂隱谷中不出。」谷中有烏龍潭。《山疏》云:「潭水有二 源,一自仰天坪來,一自漢陽峰來,二水相合匯谷中。 其大龍潭常有龍居之,其上有碑記。其崖口有道人 石」及石船、石馬、石虎。

谷簾泉《山疏》云:「谷簾泉在康王谷中,源即漢陽所發, 西行為花石崖所束,湍怒噴湧,散落紛紜,數十百縷 班布,如玉簾懸注數百丈,故名谷簾泉,亦匡廬第一 奇觀,陸羽所論二十種之一也。」無名氏所云「康王谷 瀑布不下,開先瀑布,騷人見之,管教杜口。」唐宣宗微 時,嘗與黃蘗禪師觀瀑布,蘗吟曰:「穿山透石不辭勞, 地遠方知出處高。」宣宗應聲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 歸大海作波濤。」知非常人云。

雲液泉,《山疏》云:「雲液泉在簾泉側,其味亦清洌甘寒 毒。」龍潭銅馬廟,《山疏》云:「漢王莽時,銅馬久而妖授土 人廟祀之,其妖愈熾,而毒龍潭時時溺人,並為厲。適有道士丁元真得三洞法,能役鬼神,符敕銅馬徙廟 於澗西,其妖乃息。」

景德觀《山疏》云:「觀者,蕭梁大同中,道士張施深栖谷 中,學《老子》術。梁武帝聞而嘉之,詔以立觀,名康王觀。 宋熙寧中,詔改為景德觀,後遷於白龍灣。」

康王谷水,逕康陽坂,入德安。康王谷西南有山橫出 者,為景德崦。又西為馬頭山,其墟有廢楚城縣。《唐書》: 「武德初,改柴桑為楚城縣,後併入德化縣。」

康王谷中,峰巒峭削,不可縷數。其名者曰白雲庵、腳 板崦、木瓜院。《山疏》云:「白雲庵、木瓜院,今廢。」

腳板崦西南為儒良嶺。《山疏》云:「儒良名見《錢氏大宗 家訓碑》。」

《儒良》西。為犢鼻山、桃花尖。

儒良之下,有祝家山、乾壽院。《山疏》云:「乾壽院,不知何 時建。」

儒良坂,水逕儒良橋,出康陽坂山。《疏》云:「儒良嶺又西 南有危磴焉,漢陽峰之西徼也,亦呼筲箕窪。」

儒良又西南為洞門山。在徼之東南,則為般若峰。《虎 爪崖山疏》云:「洞門山者,兩山相對如門,故名。」

洞門山,西南為龍山廟。《山疏》云:「洞門之水逕楊柳橋, 出龍山鋪。」

龍山之西南,為德安所治;龍山之東南,為隘口所連 也。

《物產考》:「山巔深絕處,林木雖茂,亦不聞鳥聲,惟近麓 乃多鳥。」

白鶴多棲於山之陽。

野鵝:《列異記》云:「廬山野鵝以數十計,嘗有狸夜掩食 之,翌日,其狸自伏於沙上死。」

《鴟》。

石鴈:

鸂鶒九疊谷中多有之。

「鬼車鳥」,《簡寂觀》中有之。

《鳴更鳥》「嗚更」者,不知其形狀,夜將央輒鳴,其聲悲。 廬山之下,草木深茂處則有虎豹,人或無往者。其巔 窮巖邃谷中,童稚無不可至矣。

貛,其毛緝以為裘,輕而且煖,勝於氆氌 野牛。其形似家黃牯,頸長腹大,尾如毬。

麞老麞有鬼憑之,則以兩足抱首而鳴,自擲於地,其 地乃凶。

野豕豕。請幫助識別此字。豝也,絕有力,能搏虎,虎不能制 豪豬,其毛如簪,能奮之以射人。

山羊:

猴,數十年前天池之山多有之。人獨行者,猴得而侮 之,今並無。

仙鼠:即蝙蝠也,諸巖洞中有之。五百歲乃色白腦重, 集則頭垂,謂之倒折。按《格物論》:「伏翼一名天鼠。 豺狼行緣諸樹杪,尋虎唼之,遇人則避。」

山貓:貓形虎斑,與家貓同,其尾甚長而大。

《松鼠》松鼠,花眉、黑背、白腹,其行如飛。

山之窮谷中,有古木,年久而成精者,嘗現異獸形,人 或見之,其年不利。

廬山諸澗水中或有小魚,與江河水中之魚不同。 龍山上下有龍潭數十百計,皆有龍,雖六月嘗有冰 雹。

蛟:《郭璞贊》云:「匪蛇匪龍,鱗采輝煥;騰躍波濤,蜿蜒江 漢。漢武羽飲佽飛,劍斷山中,寺僧聞蛟起,輒鳴。」《鐘山 疏》云:「黃蛇野雉,蚯蚓之類,穴山而伏,三十年則化為 蛟。嘗以夏月乘雷雨去之江湖,三數年起一次,則有 百十頭。」

石花魚:諸龍潭有之,大者三數斤。

《砂蝹》大者寸許,小者三四分,群游諸水中。

鯪鯉:即穿山甲。

蛇其數多,不易錄。

《蔬品》有仙菜,古潯陽赤崖峻壁上,多生仙菜,村人嘗 採之。

石芥、        大青。

石耳《西陽雜俎》:「廬山石耳,生絕壁上,其性熱。」

芹諸溪之沚,其芹肥美可食。

苦菜:有多種。

黃精生於桃林澗,

《黃花》:

荳葉生於《漢陽峰之麓》。

松菌:

竹菌,「四五月雨久始生。」

《果品》有獅頭柑,其形雖美,其味酸。

益智:周景式《廬山記》云:「山有益智葡萄。」遠公《答盧循 書》云:「益智乃是一方異味,即於僧中得之。」稽含《草木 志》云:「益智子如筆長,每二月乃花,花色如蓮花實,六 月熟。味辛,維五味中芬馥。」《廣志》云:「益智子如棗大。 榴山出連理枝榴,甚善。」

「山葡萄」,「蘡薁也「杏子        山桃。」

羊桃似雪梨,味酸,無核。有數小黑子如芝麻。

瓜:《舊志》云:「張賓陽藝瓜於筋竹嶺,實大如斗,甘美如 吳瓜。」

《栗山疏》云:「廬栗二種:一尖栗,如蓮子大;二毛栗,村人 多採之。」

山石榴,三月中開,花似海石榴而少,淡紅,敷紫萼,輝 煌可愛。《白樂天詩》云:「山榴花似結紅巾,容艷新妍不 占春。」

木品有佛手松。周景式《廬山記》云:「石門澗北崖即松 柏崖,南臨石門澗,自澗中仰視之,離離如駢麈尾,號 麈尾松」,即佛手松也。

楠產於潯陽之南,西榮東枯。

寶樹,諸名剎門首多植之,鬱鬱如浮屠,即娑羅樹。 黃楊,《酉陽雜俎》云:「黃楊木性難長,世重黃楊,以其無 火。或曰試投之水,沉則無火。伐必以陰晦之夜,不見 一星,為枕不裂。」

「萬年松」多生陰澗中,若以砂石栽之,亦不死。

竹品有千歲竹。《山疏》云:「生山南絕壁間,盛以竹器,培 以砂石,縣之簷下即暢茂。三月著花,壅之土中即枯 死。」

「方竹」生馬祖山及智林寺,大者可杖。

石竹:五老峰前多有之,中實如藤,大者可作杖 筋竹。《酉陽雜俎》:「筋竹,南方以為矛筍,未成時可為弩 弦。」

苦竹。

異竹:陶穀《清異錄》云:「比丘海光在廬山石虎庵,夢一 人,長而臞,衣斑衣,自言願捨身為庵中供養具。俄頃, 有筍生於階下,紫籜斑紋,類所夢衣色。既成,竹長六 七尺而無節,翠綠瑩淨。江州太守聞,欲奪取之,竹忽 摧折,仆地而死。」

《花品》有「白蓮」,遠公結社,謝靈運為鑿池栽白蓮 菊。陶淵明居栗里,於籬邊多種之。

蘭,香草也,生幽谷中,有「春蘭、秋蘭。」

蕙葉似蘭而長,一莖九花。黃《山谷記》云:「蘭似君子,蕙 似士夫。」大概山林十蕙而一蘭。蘭蕙叢生,蒔以砂石 則茂,沃以茗湯則芳,性所同也。

牡丹各庵多蓄之,然山寒不茂。

杜鵑花其花有五色,或深紅、紫艷、淡紅、淺青,惟白色 多生於溪澗邊。

春芙蓉,如蓮花大,其枝高過人者,其葉四時青翠。 薝蔔花白,芬香甚清,即千葉梔子花。

佛桑:一名福桑。《海槎漫錄》云:「佛桑枝葉類木槿,花似 芍樂而輕柔,當三月開,婀娜可愛。」

山茶:其花有紅、白二種。《格物總論》云:「山茶有寶珠茶、 雲茶、石榴茶、海榴茶、躑躅茶、茉莉茶、真珠茶、串珠茶、 正宮粉、一捻香、照殿紅、千葉紅、千葉白,其葉各不相 同,最佳者,寶珠茶也。」

蓬萊紫,即射囊花,色紫類丁香,號「紫風流。」南唐李後 主取數十株植之移風殿,名曰「蓬萊紫。」

瑞香,種出自廬山,其性愛潔,最忌麝香,觸之即死。《清 異錄》云:其始有比丘寢於石上,夢中聞花香甚清烈, 既寤,緣香氣行求得之,因名睡香,其後更名瑞香。 槿花,二月開至冬月,其色深紅,五出,朝開暮落。 水仙花,葉如帶白,花黃,心直,莖蔟,蕊開雪中,香甚清。 茶品有請幫助識別此字。《林茶山疏》云:請幫助識別此字。林茶鳥雀銜茶子食之,或 有墜於茂林幽谷者,久而生之。山僧或有入林尋採 者,所獲不過三數兩,多則半斤。焙而烹之,其色如月 下白,其味如荳花香。

雲霧茶山居靜者艱於日給,取諸崖壁間,撮土種茶 一二區。然山峻寒高,叢極卑弱,歷冬必用茅苫之,屆 端陽始採焙成,呼為「雲霧茶」,持入城市,易米樂饑卒 歲。近因棍徒捏稱稅事,索騙靜者,以至佳僧半徙他 山,茶因荒蕪矣。一日,南康郡守薛公登山覽勝,見茶 地盡蕪,詢諸靜者,具言前事。太守慨嘆久之,出示招 「僧復住,是後又得培植殘根耳。」

廬山部總論

[编辑]

《廬山通志》。

總論登山道路

[编辑]

明桑子木《廬山紀事》云:「凡登匡廬絕頂,其大道有三: 自雲峰寺入者為北道,自含鄱口入者為南道,自淨 慧寺入者為東道。道皆可輿諸他道及小徑。山僧樵 子所往來者多,不可縷數,皆鳥道巉絕,好奇之士間 一至焉。」今按:匡頂大道有四:自雲峰入者為西道,自 含鄱口入者為南道,自淨慧寺入者為東道,自化城入者,為北道。四者廬山之通衢,從古所闢。《桑紀》何以 西為北?而北之所不載,將無眇視為小道乎?且東道 小過於此,南西二道,亦不廣過於此。其事蹟述之固 詳,校此道景況愈奇。罏峰、經臺,左右排夾,化城、崇福, 迥出道旁。故樂天《草堂記》:「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 峰曰香罏峰,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 又甲廬山。又《遊大林寺序》云:「自遺愛草堂歷二林,抵 化城,憩峰頂,登香罏峰,宿大林寺。」準二記,烺烺可鍳, 姑論而出之,烏昧於山靈而不及遊賞也。

論東道

[编辑]

宋《無為子記》云:「自湓浦南行三十里,抵淨慧寺宿焉。 寺即宋昌院,其西有丁仙井,深不可測。丁仙不知何 許人,相傳蓋牧豎也。戲為巫,引繩自絞,即斃而為神。 鄉人像祀之,以祈雨澤,多應。踰井而南,即登涉,其半 山有巨石當路,遊者至此多返。丁仙使龍驅之磨刀 澗,是後則坦入矣。」

論西道

[编辑]

朱文公《匡廬紀行》云:「石門澗在天池山下,有小庵三 四,是夕宿廣福庵。來日登山,道錦繡谷,再過小橋,橋 皆有亭,下又有亭基二。盡錦繡谷,登山稍高,無復林 木,坡陀而上,至天池院。」

論南道

[编辑]

《薛所習記》云:「由郡之匡廬門北行二十里,至招隱泉, 三里至百花園,過澗東北行五里,至萬壽寺宿焉。寺 亦古剎,今傾圮,止存後閣三楹。斯時也,雲去日沒,梵 天月出,策杖閒步,目窮遠望。而五老、太乙、漢陽諸峰, 羅列目前,樂極頹寢。晨起復臨,奇花夾道,異草穿徑, 蕙密蘭滋,殆履錦繡中。行五里許,有歡喜亭,環憩石」 上,取水烹茗。自山足抵此,約廬山之半。然而邃谷風 清,脩巒景麗,群山錯立,萬態俱起。亭之名「歡喜」者,由 此而漸入佳境耳。

論北道

[编辑]

曹學佺《記》云:「講經臺之背,逶迤而東,為香罏峰,其與 東林俯仰對揖,路由中入。陟其頂,從曠處以觀,人皆 衣絳,客盡酡顏。紺殿襲姿,珠潭變采。峰巒為火裏之 芙蓉,而川水若九虹之爭道。此罏峰之晴煙倒景,互 使然也。」

論小徑

[编辑]

匡廬峰巒,橫潰四出,競秀爭奇,各為尊高。故峰峰有 徑,徑徑達巔,亦不可不鳴於遊者也。東南麓有相辭 澗,從官道分徑入石牛山,上麻姑崖,達九疊屏,而觀 三疊水也。南道棲賢谷,上王照嶺,分徑入桃林澗,登 仰天坪,至曬穀石,達漢陽峰之巔也。青泉澗有徑造 臥龍岡而探崔嘉彥、朱晦翁之遺跡也。瞻家巖有徑, 至五乳寺而登七賢峰也。開先寺有徑抵布水臺,觀 瀑布,登文殊塔,入黃巖而窺石室也。「簡寂觀有徑看 雙瀑」,上黃鶯呰,至廬山寺也。歸宗有徑,觀玉簾泉而 達金輪峰,禮耶舍塔也。栗里有徑入康谷而觀谷簾 泉,陟紫霄,探禹跡也。圓通寺有徑登石耳峰,踰上下 弔橋而進康王城也。七里岡有徑上白雲峰,至上霄 諸處也。蓮社橋有徑,入臥雲寺,至龍潭庵,上聖治峰, 而望秦楚之風塵也。蓮花洞有徑二:其一進養鹿池 而登松光嶺,謁小天池之銅金仙也;其一上筋竹嶺, 入吳賓陽之瓜圃也。龍門峽中有徑,上曇花庵,至振 衣峰,看江州地脈之來處也。濂溪墓旁為官道,走南 則過吳章山,走西則至蛇岡嶺,其分支小徑尤多,有 一至慧日寺者,有一至天花井者,餘則余不知矣。夫 遊人韻士之所造極者,必探幽邃之跡,道泉石之故, 亹亹不倦,較若平生。懽!豈非以其奇勝耶?傳曰:「物大 然後可觀。」彼蹄涔蟻垤,小瑣無煙霞之致,烏足概於 中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