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卷0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九 海國圖志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地球圖說》:天竺國,東界阿瓦國、西藏國、並旁葛剌海,南界印度洋並旁葛剌海,西界亞拉比亞海,並皮路直坦國、亞加業坦國,北界西藏國。其百姓約有十四千萬之數,都城地名甲穀他,城內民六十五萬,大半釋教,小半回回教。現有花旗國並英吉利國人,在是國傳耶穌教。人民聰明,能織羊毛布匹,體弱麵黑,含笑溫和。南方最熱,不見冰雪。東南北三方,俱有高山。中央平坦,惟北方之山更高,上有積雪。國內分列三部:曰旁葛剌,曰馬搭剌,曰網買。現屬英國管轄,故英官長教其庶民,各歸四業:一僧,二兵,三商,四役。各傳其業,無相奪倫,不許互相姻好。一出其類,父母惡之,眾民棄之,親友疏之。有三大江:曰沿絕斯江,印度江,布蘭布塔江。其沿絕斯江,僧人愚其國人,以為聖江,能投赤子以飼鱷魚,則神佛護佑。遇大偶像,乘車而來,凡所過境,民爭以子及身投於輪下。男或病亡,則其婦與其夫之屍,一齊焚化,誠可傷矣。旁葛刺之城,名比拿力,內有高樓五六層,僧言古昔菩薩親手創造,妄稱聖域。人能至此燒香,即免地獄之苦。有河一帶,能入河洗滌,則罪惡俱淨,以此取人之利。國內有極大之榕樹,其枝倒垂於地,則枝復生根,綿延不絕。故一樹根株,遠約二里,其下可容三四千人。國西有曠野沙漠,物產全無,禽獸繁殖。又一城名俄亞,現係葡萄牙國人管轄,逼合土人入天主之教,不從則鞭責,甚至火焚,何其忍也。大小書院,學習文藝,處處皆有,不計其數。土產五穀、白糖、胡椒、果品、檀香、蘇木、青黛、棉花、鴉片、金鋼鑽、紅寶石、石榴、珠嫩黃玉、金色玉、珊瑚、瑪瑙、鐵硝、象、虎、豹、熊、鹿、水牛、鷹鹙、各大鳥,又有最毒之大蛇等物。再南有一島名錫蘭洲,現與英吉利管轄,耶穌門徒亦在此傳教。是洲土產與天竺國無異,但另有桂皮、香料、象(土人用之如牛馬)。山內多寶玉,海濱多珍珠,至於架非,近亦栽種不少。

《地理備考》曰:印度國,又名天竺,在亞細亞州之南。北極出地七度起,至三十六度止;經線自東六十五度起,至九十三度止。東至阿瓦國,暨榜加剌海灣,西連阿付幹國,暨科曼海灣,南枕印度海,北界西藏。長七千五百里,寬五千五百里,地面積方約一百六十六萬里。煙戶一垓三京四兆餘口。本國地勢,東南北三方,重岡疊嶺,迤邐延袤。中央平原坦闊,風景幽雅,湖河甚多,地方沃潤。河之長者有九:一名安日,一名印度,一名巴剌迷尼,一名瑪合奴的,一名哥達威黎,一名基斯德那,一名加威利,一名內爾布達,一名達布的。湖之大者有四:一名幾爾架,一名郭拉伊爾,一名林,一名達爾。田土膏腴,生殖蕃衍。土產金、銀、銅、鐵、錫、鉛、珍珠、水晶、硇砂、鑽石、花石、鴉片、棉花、藍靛、木料、香料等物。地氣酷熱,海風清涼。南方高山峻嶺,南北綿亙迤邐,冬夏互異,冷熱懸殊。每十二時,風色兩轉,由子至午,風向海去,則酷熱異常。由午至子,風向岸來,則清涼復生。國製名位不一,或為王,或為酋,或自設官長,或他國兵帥兼轄。所奉之教,或巴拉馬,或那內克,或回回,或天主,或釋,各教紛紛,趣向不一。技藝精巧,工肆林立,五方輻輳。史書紀載,淵源久遠,年歲迢遞。耶穌未誕之前,全奉釋教。耶穌降生之後,一千年間,回王肇居北偏,始創回教。明孝宗宏治十年,布路亞國人,航海訪護水路,遂至其地。而賀蘭、英吉利、佛蘭西三國,次第接踵而至。所得境土惟英吉利國人居多。通國之地,約分為三。一屬於別國管轄,一不屬於別國管轄,一進貢於英吉利國。自是天主教大興。

其一分,內建四國:一名新的亞,一名塞哥,一名信地,一名尼巴爾。其新的亞國,在印度之中,東西南北四至,皆英國兼攝之地。土地版圖,不相聯絡,錯落別國疆域之中。統計地面積,方約有四萬一千三百餘里,煙戶四百萬口。通國分為三方:一名亞加拉,首城瓜利爾,乃國都也。建於平原之中,屋宇峻麗,人煙稠密,百貨駢集。一名於德宜至,一名馬盧襪。其塞哥國,在印度西北。中為隆德勒,至河分歧。在河左者為英國兼攝,別序於後。在河右者東界西藏,西界北羅吉斯丹、阿付千二國,南界信地國,北界西藏、阿付千二國。長約二千五百里,寬約一千里,地面積方約十八萬零五百五十里,煙戶八百萬口。昔則列君分據,各霸一方,彼此結盟,不相統屬。今則一君統攝,世襲王位。通國分為十二部:一名本若,首部曰勞爾,乃本國都也。建於拉維河岸,昔繁華,今蕭條。貿易仍盛,技藝猶巧。一名固宜斯丹,一名加支迷爾,一名著者,一名亞薩勒,一名北朝威爾,一名幾爾加布,一名木爾丹,一名勒亞,一名德拉義斯馬伊汗,一名德拉合西汗,一名巴合瓦爾布。其信地國,在印度之西。東界亞日、迷爾加支二部,西界北羅吉斯丹國,南界加支部,暨科曼海灣,北界北羅言斯丹、塞哥二國。長約一千餘里,寬約五百里,地面積方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里,煙戶一百萬口。至於朝綱王位,曆代相傳。首域名海德拉巴,乃本國都也。其通商衝繁之地,一名達大,一名哥拉齊,一名給伊布耳,一名拉爾加納,一名奴沙辣。其尼巴爾國,在印度之北。東界布丹國,西界德列部,南界烏德國,暨阿爾部,北界西藏。長一千六百里,寬四百里。地面積方約五萬五千五百六十里,煙戶二百五十萬口。王位曆代相傳。通國分為九邑:一名尼巴爾,首城曰加德滿都,乃國都也。一名念四汗,一名念二汗,一名馬各王在爾,一名幾拉德斯。其中各汗分據,首城非一,一名加當,一名劄言布爾,一名薩巴帶,一名麼隆。

其一分,內建十二國:一名烏德、一名德幹,一名那哥布爾,一名曷爾加耳,一名賣索耳,一名日瓜爾,一名剌日布德,一名西林德,一名邦德爾幹,一名波保爾,一名薩達拉,一名達拉王哥爾。

其烏德國,在印度之北。東界巴阿爾,西界德列暨亞加拉,南界亞拉合巴爾德,北界呢巴爾國。長約九百里,寬約三百五十里。地面積方約二萬三千三百三十里,煙戶三百萬餘口。朝綱王位,曆代相傳。首城名盧各腦,乃本國都也。建於高翁的河岸,其通商衝繁之地,一名非薩巴爾,一名幾拉巴,一名巴來支,一名丹達。

其德千國,又名尼桑,在印度之南。東界那哥布爾國,西界薩達拉國,南界加爾那德部,北界馬爾襪部。長約三千七百五十里,寬約三千三百里,至於朝綱王位,曆代相傳。通國分為五部:一名海德拉巴,乃本國都也。一名比德爾,一名北拉爾,一名亞瓦,即加巴。一名北乍布爾。

其那哥布爾國,在印度西南。東界阿利薩部,西界尼桑國,南界西爾加部,北界亞拉把部。國境長約一千五百里,寬約一千里,地面積方約八萬里,煙戶二百四十七萬口。王位曆代相傳。首城亦名那哥布爾,乃本國都也。其通商衝繁之地,一名霸架爾,一名郎德各,一名昭布爾,一名拉登布爾,一名馬合罷,一名列布爾,一名古達,一名威拉合爾。

其曷爾加耳國,在印度之西。東界新的亞國,西界古薩拉的部,南界千的是部,北界剌日布德國。地面積方約一萬五千里,煙戶一百二十萬口。王位曆代相傳,首郡亦名曷爾加耳,乃本國都也。

其賣索爾國,在印度之南。東南二方,界加爾那德部,西界加那剌部,北界貝查布爾部。長約七百五十里,寬約六百里,地面積方約四萬五千里,煙戶二百二十七萬口。王位曆代相傳,首郡亦名賣索爾,乃國都也。其通商衝繁之地,一名邦加羅爾,一名幾那巴登,一名幾德拉克,一名賽拉,一名哥剌爾。

其日瓜爾國,又名古宜加瓦爾,在印度之西。東界亞美大巴府,西南北三方皆界屙曼海灣。長約五百五十里,寬約四百餘里,地面積方約二萬三千五百里,煙戶二百萬口。王位曆代相傳。首郡名巴羅達,乃本國都也。

其剌日布德國,在印度西北。東界亞哥拉部,西界阿付千國,南界古斯拉德部,北界塞哥國。長約一千二百六十里,寬約七百二十里,地面積方約九萬里,煙戶三百餘萬口。侯位相傳,各分部落。通國分為九部:一名曰宜布爾,一名哥達,一名奔的,一名柯代布爾,一名入德布爾,一名當克,一名日薩迷耳,內有諸酋分部,一名比加尼爾,一名巴的,內有諸酋分部。

其西林德國,即薩德勒至河左之塞哥國也,在印度之北。東界德列部,西北界塞哥國,南界剌日布德國。長約八百餘里,寬約四百里,地面積方約三萬餘里。至於朝綱,諸酋統轄,各分部落。首郡一名巴的亞拉,一名達內薩爾,一名拉的亞納,一名翁巴拉。

其邦德爾幹國,在印度之中。東界烏德國,西界新的亞國,南界亞拉合巴部,北界德列部。長約六百里,寬約五百餘里,地面積方約三萬里。諸酋統轄,各分部落。首郡一名劄德爾布,一名某,一名布那。

其波保爾國,在印度之中。東南界亞拉合巴部,西北界新的亞國。長寬皆約三百里,地面積方約九千里。至於朝綱,王位臨禦。首郡亦名波保爾,乃本國都也。

其薩達拉國,在印度之西。周圍四方,皆英國屬地,北惹布爾部包括。長約五百里,寬約四百里,地面積方約一萬餘里。王位臨禦。首郡亦名薩達拉,乃國都也。其通商衝繁之地,一名馬合比裏昔爾,一名美黎至,一名般德爾布,一名合達尼。

其達拉王哥爾國,在印度之南。東北界加爾那德部,西南界海。長約五百餘里,寬約二百餘里,地面積方約一萬里。王位臨禦。首郡名的裏灣德棱,乃本國都也。其通商衝繁之地,一名達拉王哥爾,一名波爾架,一名固蘭,一名安任加。

《地理備考》曰:本州之地,隸英吉利者實多,有國君專管之地,即錫蘭海島。有印度公司兼管之地,即印度之榜加剌等十九部暨亞桑,阿剌幹,馬爾達般,達威新埠,息辣,馬拉加各等處。分四兵帥管攝,一在榜加剌駐劄,一在亞加剌駐劄,一在馬達拉斯駐劄,一在孟買駐劄。錫蘭海島。在印度之南,緯度自北五度五十分起,至九度五十二分止;經度自東七十七度三十分起,至七十九度止,長約一千里,寬約四百里,煙戶一兆五億口。田土肥饒,穀果豐登。土產稻、煙、絲、麻、椰子、檳榔、胡椒、桂皮、棉花、木料、金石之類。禽獸充,鱗介紛繁。地近赤道,暑多寒少。貿易昌盛,商舟絡繹。首郡名哥倫波,有國君所派總兵一員駐劄。

榜加剌部。東界阿瓦國,西界阿拉合巴暨巴合爾二部,南界印度海,北界布丹國。長寬皆約一千二百五十里,地面積方十五萬六千二百五十里,煙戶二京五兆三億口。地勢土產,已詳印度國誌。貿易興隆,五方輻輳。總領十八府,首府名加爾古達,乃都會也。建於烏給黎河之左,地勢平坦,澤隰間隔。屋宇峻麗。

巴合爾部。東界榜加剌部,西界烏德國暨阿拉合巴部,南界岡都亞那部,北界尼巴爾國。長一千里,寬七百五十里,煙戶一京餘口。總領六府,首府名巴達那,乃都會也。

科黎薩部。東界榜加剌海灣,西界岡都亞那部,南界哥達威利河,北界榜加剌部。長寬皆約三百里。總領六府,首府名古達克,乃都會也。

岡都亞那部。東界科黎薩部,西界北拉爾根的土二部,南界義德拉巴、北西爾加耳二部,北界馬爾襪、阿拉合巴二部。長二千里,寬一千八百里,地面積方十五萬四千四百里,煙戶三兆口。為英國兼攝者。隻東北二方,首府名倭巴爾布。

以上四部,皆屬駐榜加剌之兵帥管轄。亞加拉部。東界烏德國暨阿拉合巴部,西界亞日迷爾部,南界馬爾襪部,北界德列部。長九百里,寬六百里,煙戶六兆口。總領五府,首府亦名亞加拉,乃都會也。

阿拉合巴部。東界卑合爾、榜加剌二部,西界馬爾襪、亞加拉二部,南界岡都亞那部,北界亞加拉部暨烏德國。長九百七十里,寬四百三十里,煙戶七億口。總領六府,首府亦名阿拉合巴,乃都會也。

德列部。東界烏德國,西界亞日迷爾部,南界亞加拉部,北界古爾瓦勒部。長寬皆約五百里,煙戶八兆口。總領六府,首府亦名德列,乃都會也。

古爾瓦勒部。東界尼巴爾國,西界勞爾府,南界德列部,北界西藏。長約一千里,寬約八百里,煙戶五億口。總領三府,首府名西裏那都,乃都會也。

亞日迷爾部。東界亞加拉部,西界阿付千國,南界古塞拉德部,北界勞爾府。長一千二百六十里,寬七百二十里,煙戶三兆口。此部惟首府亞日迷爾為英國兼攝。

以上五部,皆屬駐東方亞加拉之兵帥管轄。案:克什彌爾,惟首郡屬英,則北印度未全為英夷有也。

加爾那的部。東南界榜加剌海灣,西界達拉王哥爾暨賣索爾二國,北界北日布爾部。長二千里,寬約三百里。總領十府,首府名馬達拉斯大,乃都會也。

哥英巴都爾部。東界加爾那的部,西界馬拉巴爾部,南界丁的古爾府,北界加的山。長約五百里,寬三百里,煙戶六億口。總領二府,首府亦名哥英巴都爾,乃都會也。

馬拉巴爾部。東界哥英巴都爾部,西界海,南界達拉王哥爾國,北界加那拉部。長七百里,寬二百里,煙戶九億口。總領一府,首府多加裏古都。

加那拉部。東界賣索爾國,西界大海,南界馬拉巴爾部,北界北日布爾部。長七百里,寬約二千里,煙戶三億九萬口。總領五府,首府名蒙加羅爾,乃都會也。

巴拉加部。東界加爾那的部,西界加那拉部,南界薩靈部,北界義德拉巴部。長一千里,寬八百里,煙戶二兆口。總領二府,首府名北拉利,乃都會也。

北西爾加部。東南界榜加剌海灣,西北界窩黎薩部。長一千二百五十里,寬約二百里,煙戶五兆五億口。總領五府,首府名千都爾,乃都會也。以上五部,皆屬駐南方馬達拉斯大之兵帥管轄。

科隆加巴部。東界德千國之東比德爾府,西界科曼海灣,南界北日布爾部,北界根的土部。長約六百里,寬約五百五十里。總領十府,首府名孟買,乃都會也。

北日布爾部。東界義德拉巴部,西界印度海,南界賣索爾國暨加那拉部,北界科隆加巴部。長一千三百里,寬七百五十里,煙戶七兆口。總領五府,首府亦名北日布爾,乃都會也。

根的土部。東界北拉爾部,西界古塞拉德部,南界科隆加巴部,北界馬爾襪部。長六百五十里,寬約五百里。總領三府,首府名高爾那,乃都會也。

古塞拉德部。東西南界海,北界亞日迷爾部,長一千四百里,寬六百五十里,地面積方約四萬四千里。煙戶二兆一億六萬口。總領四府,首府名蘇拉的,乃都會也。

以上四部,皆屬駐孟買之兵帥管轄。

《地理備考》曰:本州之地為葡萄亞兼攝者,曰科襪,又名小西洋,在印度之西。緯度自北十四度五十四分起,至十五度五十三分止;經度自東七十一度三十分起,至七十二度五分止。東南至加那拉部,西枕屙曼海灣,北界北日布爾部。長二百五十里,寬一百二十里,地面積方約一千五百里。煙戶三億一萬餘口。內有一十九島,岡陵疊起,絡繹回環。田土肥饒,穀果茂盛。土產鹽、麻、綿花、豆蔻、胡椒、椰子、檳榔等物。禽獸草木,靡弗蕃衍。地氣炎熱,夏多颶風。技藝平常,貿易清淡。其地分為三部,一名屙襪,首府邦靖,設有總管衙門。一名薩爾塞的,首府馬爾岡。一名巴爾德斯,首府馬布薩。此外又有新疆之地,內分十部。一名奔達,一名加那哥納,一名比吉靈,一名薩達利,一名北爾寧,一名阿斯德拉加,一名巴黎,一名英巴爾巴開,一名順達拉瓦的,一名加哥剌。

達蒙。在印度國古塞拉的部內,其地甚小,長寬不過數十里,煙戶約一萬五千口。在昔貿易興隆,今甚淩替。

的玉。在印度國內,地方狹窄,人煙稀疏,海口深闊,泊舟便利。

《地理備考》曰:佛蘭西國兼攝之地,皆在印度國內,分為五府。一名奔的支黎府,在加爾那的部內。於北極出地十一度五十五分,經線自東七十七度三十一分。煙戶四萬口。土產米、糖、藍靛、鴉片、藥材等物。設有總管衙門。一名加黎架爾府,亦在加爾那的部內。於北極出地十度五十五分,經線自東七十七度二十八分。煙戶一萬五千口。土產綿花。一牙那安府,在北西爾加耳部內。其北極出地十六度五十五分,經線偏東七十九度五十分。煙戶一萬八千口。土產木料。一名商德爾那哥府,在榜加剌部內。其北極出地二十二度五十五分,經線偏東八十六度九分,煙戶一萬五千口。土產鴉片。一名馬黑府,在馬拉巴爾部內。其北極出地十一度四十二分,經線偏東七十三度十六分,煙戶一萬口。土產胡椒。

《地理備考》曰:大尼國兼攝之地,俱在印度國內。一名西棱布爾府,在榜加剌部內,烏給黎河之右。其北極出地二十二度四十五分,經線偏東八十六度六分。煙戶一萬三千口。設有總管衙門。一名達郎給巴爾府,在加爾那的部內,其北極出地十一度十五分,經線偏東七十七度三十四分。煙戶一萬二千口。

《外國史略》曰:五印度國,為亞悉亞熱帶地。北極出地自七度至三十五度,偏東自六十七度至九十七度,廣袤方圓四十一萬六千里。其東印度海邊一千二百里,自南至北一帶六千二百三十里。最闊之地,約六千里。若論其交界,北連雪山,稱曰希馬拉雅山,與西藏交界,及大印度海。東及旁甲拉海隅,與緬甸交界。西及印度海西北,與押安比路治等交界,則以印度江畫其疆也。北方之山,高聳二百六十丈,四時積雪,不見巉岩。由此河流直下,岸穀蕃昌,終年花開。樹木蕃盛,然多瘴癘,無居人。入夏則禽獸俱不得生。自此南向,漸有廣坦,當河之支流分為三條:曰布蘭補答,曰恒額,曰印度。其水皆來自西藏。東西兩岸,皆山連山,皆密林延及南方海濱,所謂哥摩林也。印度西北有曠野,廣袤方圓五萬里,夏無草木,飛塵蔽空。惟於深穀內掘井以飲,產水瓜止渴。西北海邊甚低,有二海港:一曰屈治,一曰千拜。內有鹹澤,眾水所入,所謂裏海也。印度之南有錫蘭島,島間有馬那爾海港,其水淺,大抵錫蘭島之間,與巴勒海相隔無多港支,海舶不至。其印度河自西藏湧出,初西北流,後轉西南,入五印度地,眾水之所彙也。至一處,有五支河入之,五印度之所以名者,或亦以此。在新締地,亦有海口,其水淺,大船不能入。恒額河所流出之地,在印度之北界,其地高於海面者九百丈。南流入印度國,又多分支,入旁甲拉海隅,即印度人所稱聖江者是也。流傳謂能浴此河內,即洗滌諸大罪過。故自遠來溺死河邊者不少。榜甲拉有石岸,在南地之河。產金沙、金剛石、紅青藍等玉。巴勒海產珍珠,其北方產米、鴉片、綿花、青靛、糖,南方產胡椒、檀香、各項香木、樹膏、椰子、桂皮、各項材木,獸有象、兕、豹、虎、駱駝、野驢、鹿,惟牛最鮮。有則民稱為神禽,翎羽甚美,但無能鳴者。昆蟲多如海沙,而白蟻最狠,又多青蛇。

印度國自古有名,所出寶物不可勝數,人皆視為樂土。故凡稱他國最美之區,則曰猶五印度雲。自古與東洋西洋各國無往來。其書冊所錄,惟述佛菩薩神明之異。眾民各分品類,各守戒律,有犯必逐。惟聽第一品婆羅門輩之命。其君大國者,皆出此族。周赧王年間,有希臘國王者,侵五印度,自後遂由紅海通商貿易。既而佛教之僧,遍往四方,傳其教,竟至中國。中國百姓,亦盛奉此教。即日本、暹羅、緬甸各國,皆設其像而建其廟。至漢時始與中國交接。自耶穌升天後數十年,其門徒亦至此國,傳福音之理,所立聖會,至今尚存。後五印度各國多年肇釁,互相爭戰。及宋靖康年間,有回回族由白西爾亞伐五印度,據其地創立大國。富強浸盛,於是西域押安之遊牧部落,皆貪其富,而攻伐之。始於元初創國,時爭據其地,壞佛菩薩像,強百姓入教門,不從則斬,亂久不息。明建文元年,西域蒙古撒馬爾罕王諦母爾,強服印度國,創立大蒙古號,管理五印度。大半各國,皆震栗。及明世宗嘉靖八年,蒙古王全操印度之權,建立法度,曆十五年。其國廣袤方圓至七萬餘里,居民四百萬名。歲收餉銀二萬二千四百萬,各國皆景仰焉。時葡萄亞人於明武宗正德七年,初到五印度海西邊通貿易。後占其海口,稱曰峨亞,復於他海口開埠。而荷蘭人亦於嘉靖年間,至此國造船,奪葡萄國所據之錫蘭島,開港通市,然必奉大蒙古之諭。後英吉利、佛蘭西、大尼三國,亦乘機往租地通商,皆在偏隅未開廣市,於時大蒙古之君,威權重大,人皆畏之。其後眾子爭權,內亂並起,各部酋皆乘間自王其地,遂四分五裂。

英吉利國於萬曆二十六年在印度創立公班衙,與各國貿易,得利甚微。萬曆三十八年,又在印度西北蘇拉地方開埠。順治十年,始於馬答拉貿易。康熙二年,葡萄牙國以網買島讓英國,正在印度之西。數年後,大蒙古王肇釁,商人有見殺者。康熙三十八年後,英吉利與佛蘭西肇釁,即在印度之炮台,互相攻擊。前則英失,後則佛奔。於是鄰國皆動幹戈,或助英,或從佛,屢有戰爭。歐羅巴公使出為兩國議平。乾隆二十年,佛國官蠱惑蒙古所駐榜甲拉之兵帥,將所轄之英商弁,盡行禁錮,斃其大半。英人欲雪此仇,調傾國之師,駛入恒額河,與其土酋盟,自逐其蒙古酷主。佛蘭西乘隙,復率荷蘭師船入內河,力拒英人。英人中有才能者曰加裏威,集眾聚議,與其蒙古土君背城一戰,竟獲全盛。於是東印度各君長,皆以其地讓給旁甲拉,以為英人之藩屬。其南方地,或買或和,得之。於是英國調兵帥代理其全地,又擇其年少聰明者,使之學而後執政。恐其受賄賂,則給厚俸,以養其廉。

乾隆六十年間,有蒙古土酋與英人交鋒,招佛蘭西助之。英軍盡力攻守,至嘉慶四年,土酋父子悉降其地,大半歸英。嘉慶十年,盡驅佛蘭西駐印度之兵,以據其地。又在南方占荷蘭國所據之牙瓦等島也。時英人在此地,尚與印度為對待,既而大蒙古國漸微,其外部盡背叛自立,於是英人入其都。其蒙古王曰得希者,反賴英官賙濟之。其初財積如山,竟成窮乏。此以知大國之不可恃也。嘉慶十六年,各土君在五印度者,皆服。惟有耶加之族類,越境侵擾。英人討之。西北有新起教門,其首領係西刻人,甚勇猛,土君惴惴求英人保護,而納貢焉。緬甸王亦與英人爭鋒,且殺其兵將,入旁甲拉地,攻英藩屬,連年不解。後英軍擊敗緬甸,入其都。緬王求和,讓北方並南海口,且償其兵費。於是各國皆畏英兵之強,五印度國賴以少安。曆數百年,或同盟之土君有叛者,必除其位。是以農力於田,匠勤於肆,商則遍出於其途,皆歸英權轄。忽峨羅斯國使與甲布君盟,合白西國攻擊黑臘城。道光十八年,英軍克甲布地,復立其舊主。二十一年,甲布人又生異心。英人募兵侵甲布,仍復前王之位。此時西刻地之主,復募兵侵英境。英軍旋剿滅,以峨拉升王此國。於是加治彌耳地,亦歸英國,自是五印度皆安堵矣。

五印度人,固執教門,不論佛教、婆羅門、回回,皆一心堅守。民多紫黑色,有麵白者,有正黑者。身體高大,行不能速。發長而黎,身多瘦,貌圓扁。額大而高。女多美。男女以白布繞身。好潔勤洗,常以布纏頭,即纏頭回回也。百姓畏熱少衣,好以金銀器飾手足耳鼻。常赤足不用履。其教門古分四品,即婆羅門等是也。僧長領,軍士,商匠,農工,各分品類等級,世守其業,不得互相婚姻。一出其品類,即謂忘本原,不得比於人數。是以上品世貴,下品世賤。婆羅門為上品,門第最重。婆羅門之巧獪者,藉經術以漁利濟私。此外尚有各國族類,與本土人相雜。歐羅巴中,維葡萄亞人甚多,計約六十萬。皆執天主教,與土人未通往來。英人苗裔在此者,文武兵丁六萬,工商等人四萬。亞拉人亦有來此充兵立業,各類參雜,統計約二十萬萬口,大半服英國權轄。土音係梵語,所撰書冊詩本,惟僧能講。其民土音有三十六種,今則多習英語,譯各藝術之書,以資日用。城內大開書院,廣教學士。崇婆羅門佛教者,居十之九。尤異者,數年前教門之寡婦,必同夫屍自焚。爭赴禮佛菩薩之像,致車輪壓斃者不勝數。此真婆羅酷虐之門,迷惑不悟,大可哀哉。其回回教之人,約千五百萬口。崇耶穌教者,亦幾十萬人。又北印度國錫蘭島等處,皆確守釋迦之教。

英國據印度地大半,分四部:東北方曰榜甲拉部,方圓萬有二百四十八里,居民六千六百九十四萬二千口;中央曰亞加拉部,廣袤方圓四千一百九十六里,居民二千二百一十四萬六千七百口;東南曰馬答拉部,廣袤方圓六千七百里,居民六千四百八十七萬六千口;西方曰網買部,方圓三千六十五里,居民六百八十八萬七千口。北界廓爾加地,南界同名之海隅,東至亞散、緬甸等地,西至巴哈部,經度自二十一度至二十七度。平坦豐盛,恒額河東南流之所在也,海邊有瀦澤。二十四分之中,三分河湖,四分荒蕪,一分鄉城,三分牧場,九分田,四分未墾之地。遍地皆支江,可以灌溉。其水時漲壞田,夏旱又易淺涸,稍雨則水驟長。江河遷變無常,滄桑陵穀盈涸時有。春夏之交,雷雨連月,不勝蒸熱。秋則無雨,零露瀼天氣苦泠。北方則近雪山,寒凍更甚。中央地勢卑濕,平地皆水。家家以小舟通來往。鄉村廣大,皆築高阜以居,生齒浩繁。榜甲拉為米穀所出,夏禾冬麥,兼產豆粟黍薑,並出鴉片、青黛、煙、糖、油,在印度首推沃饒之地。田歲收二次,一穀一菜。但民不善耕,且多貧不能具農器。男女體段,女好染指甲,作赤色。平民亦喜爭訟,當步兵者四分之三。奉婆羅門教甚謹,出蠶絲,善造綢緞,織縐紗布,亦出硝、硇砂,並各藥材。富者開肆,兌換金寶,貸銀取利。不好遠出。榜甲拉西連巴哈,亦屬此部。在廓耳加之南,經度自二十二度,至二十六度。出鴉片、綿花、穀、糖、黛青、油、檳榔、玫瑰花露。榜甲拉之南,曰阿勒撒部,地瀕海,未開墾,多山林密箐,山民聽本宗長領,不服他人。其性蠻,其地磽,江中多毒蟲鱷魚。

榜甲拉之都會,曰甲穀他城,在胡義利河邊,恒額河之支流也。北極出地二十二度三十三分,偏東八十八度二十八分。為榜甲拉之大海口,統印度大兵帥所駐。各文武官商,皆居於此。地甚遼闊,城池高固,四方置大炮台。居民甚雜,乃各國所集之大市。舟車輻輳,每年運出貨價約三千六百萬兩。其軍士則屯於巴拉破利炮台,距荷蘭破利城不遠。其城前屬大尼國,亦美邑也。居民萬三千口,內多回回人,造縐袈裟布。母耳士他城,城在河邊,屋宇三萬間,居民十六萬五千口,多富饒。巴那城,居民三十萬,種罌粟,其土人大半回回,性多傲。

半古答,城壯屋美,民多長壽。距此地不遠,曰若尼宇城。有佛菩薩廟,印度四方之人,每歲來禮拜者,約十萬人。道斃者不少,而僧則愈富足。

東連榜甲拉之亞山地,在雲南交界,亦屬榜甲拉。長一千二百里,闊自六百里,及百二十里不等。地平坦,巴馬布他河支流之下遊也。多礦,沿河有金沙。山內產石炭,出米穀。田未開墾者十之八九,多瘴癘。居民由中國遷來者,建屋築城,其古跡至今尚存。後被緬甸掃蕩,而其地難以復興。居民約三十萬,崇佛教。山民尤樸實,與人無詐騙。其居民大半老掌之族,守分務業,藉英國人為保護。

榜甲拉海隅之東為亞拉千地,廣袤方圓千八百里,東連緬甸,以高山為界,內多廣穀支溪,遇雨漲溢,遍地成湖澤。土極豐腴,宜果木而多瘴。異方人不服水土。海口處處可泊,其魚繁。林內多象虎。居民二十一萬六千名。會城曰亞拉千,古極興旺,今又有海口之邑,曰腳地,亦通商之處。

亞山之南,尚有各地。草木叢茂,人跡罕到。然居民健勇可用,此地當東印度、緬甸之交界,乃母尼補、甲治、加特比、拉可西亞各土酋所轄,其民野性不馴,統歸英人羈縻。

亞甲部,在榜甲拉西北,廣袤方圓四千一百八十七里。居民二十萬。當諸河下遊西南,其山漸高,布那出金剛石。西方多牧場,與高山相連。天氣與江浙無異,居民健壯,產麥,多猛獸。東連榜甲拉,西南抵網買、列酋境,北及雪山西刻之地,北極出自二十五及二十八度。內河甚淺,未足灌溉。盛出者綿花、青黛、白糖,居民織粗布,僅足用此地。昔為大蒙古之都,尚有古跡,居民多回回,是為印度之聖城。其都會曰亞拉哈巴城,在恒額河、閏那河會彙之處。居民六萬餘口,印度人在此集會燒香。城為蒙古所造,甚堅固,有大軍局,又有比那勒城,亦五印度之聖城。四方雲集,以拜佛像。婆羅門僧多若蜂聚,其街甚狹,居民二十餘萬。每年自遠方來敬佛者,不下十萬,爭向恒額河浴身。回回五分之一,與土民分黨,不居城內。

亞甲,居民九萬六千,昔係大城,今漸衰矣。內多宮殿古跡,有昔時王後之陵,最壯麗。廣通商。又德希城,大蒙古之故都也,居民十五萬,舊國王苗裔在此,賴英人之祿以度生。

巴勒裏城,居民七萬,回回居三分之一。屬地曰古摩雲,與西藏不遠。山林深邃,冬甚冷。物產茂盛,居民不多,田亦褊少。前婆羅門僧再據此地,與西藏通。廓爾加國君於嘉慶十九年據之,後讓地於英人。英國貴人,多建別墅。每歲從印度來此,作銷夏之會。所駐之地曰新拉,乃印度統帥行館納涼之所。且登山以獵熊虎,夏後仍還印度平坦之地。

尼布他,地在尼布地河之兩岸。其民未向化,惟伐林木為材料,不用銀錢,隻以鹽糖交易。其平地及穀內,亦有印度人。但地未開墾,所交界之雲他瓦地,間有向化之土人,與中國苗蠻無異。

馬他拉部,在印度南,廣袤方圓六千七百里,居民千四百八十七萬。海邊有輕沙如鹽鹵,天氣長熱,雨則全地皆漲,旱則野無青草。南方高山深林,下彙溪澗,可灌全地。山頂結冰,而穀中暑燠難堪。海邊出椰子、綿花,內地產米稻、甘蔗、芝麻。西邊地最低,出胡椒、肉豆蔻、米,山溪內多產金沙。其會城同名馬答拉,計屋二萬七千間,居民四十二萬。雖瀕海口,而無泊處,船難到岸。各炮台內文官,日間務事,晚則歸莊園水榭,以度良夜。其土民所住稱黑城,為數甚繁。旁牙羅利城,在內地高原。英軍屯駐焉。西令牙巴城,高而堅固,居民三萬。英軍前此力攻克者也,君巴歌倫。居民三萬,有大池,雲浴之者可滌諸罪。各信士雲集,以祈清潔。亦恒額河所分彙也。

特治那破裏城,居民八萬,乃土君所駐之都。四方豐盛,多奉耶穌教。曼牙羅利海口,在西方,居民三萬。加裏屈海口,居民數同。葡萄牙人,初到印度時,即抵此港。在西邊為海灣最深入之地,東邊無灣可泊。

網買部,廣袤方圓三千六百六十五里,居民六百八十八萬七千。屬此部者非一處,山多而地磽,五穀不足,惟產綿花,每年四分之一運進中國。又出檀香等貨,居民多回回。會城與部同名,北極出地十八度五十六分,偏東七十二度五十七分,昔葡萄亞國,以此島讓英人,遂建城邑。初不服水土,今已天氣清爽。居民二十三萬,住屋二萬七百八十六間。中多白頭回人,有豪氣,博濟好施,專務通商。其民皆能講十九種語音,尤樂與中國人交易。亦與亞拉白西等國貿易。英國船廠在焉,能造最大戰艦、商船。蘇拉城,亦在海隅。居民六十萬口,大半崇印度婆羅門之教。其愚人或以獸牲為聖畜,養之誠謹。古時此處為通商之埠,但海口潮溜甚急,船難近岸。布那乃,內地之城。居民七萬,有大書館焉。此外城邑尚多。

○五印度土君藩屬國

此外尚有土君之國,雖未設英官,而係為英國藩屬者,今別敘於左。內地有希答巴地,廣袤方圓一萬零五百里,地高坦出好麥。因其國官吏削其農,故民甚貧乏。又罕通商,歲費重餉,約七百萬兩。地大半為爵士所據。其土君昔與英對敵,募兵約八千丁,此嘉慶年間之事。但君既無智能,其臣又奸宄,惟利是圖,故英人時時計議,欲取其國焉。其都城居民八萬口,內多匪惡。雖有一萬二千之英兵屯此,尚時時反側不安。其附近之峨幹他邑,昔曾出珍玉,號為寶庫,茲已盡矣。又有澳龍牙巴,居民六萬,昔盛今衰。土雖豐產,僅足食用。前代後妃之陵,惟在此者最壯麗。

其毗連此部者,為納布裏。廣袤方圓約六千里,多出豆、煙、麥、粟、米,其土君無大權,常以千騎自衛,其都城居民八萬。地頗廣,屋則土寮,附近此城有英人炮台。

薩他拉等部土君,係馬拉他種類,好騎好虜掠,自英人攝權後,悉順服。地無高山,其民好獵。古城廣大,居民罕少。中有聖城,遠方雲集,焚香禮佛,不遠千里。

答文可利部,在南方海邊。山水極佳,果木尤可珍,海口古時被荷蘭所據。居民一萬,大半遷徙別處。內地之米所地,昔有土君,近歸英國,亦廣大之邦。但居民屢遭困迫,不足以獲其益。

西金地,在西藏旁,褊地也,天氣甚冷,土酋轄之。

烏地,在榜甲拉之北。土雖豐產,居民甚貧。惟土君之帑常充,都城曰鹿那,居民五十萬,英國屯兵在此,時遣大官蒞辦政務。

本得君地,在西北。半歸英權轄,半為各土酋所管,其土無所出。布陂城,小而固,英人嚐再攻不破,三次乃陷。破巴係山地,在匿補他河邊。民不勤作,惟以武藝為重。

突鹿小地,英人所立,在馬拉他族類之中間。

哈甲,係馬拉他種類。古時廣大,屢擾印度各界。英人降其桀驁,而民以靖。

巴羅他廣地,在西北千拜海隅。民以劫盜為生,英人調重兵征服。道光二十四年,復抗拒,再擊敗之。多印度國之聖跡,居民焚香處也。此際歸英國者已大半。

古治,在西北之極。形勢鬥出,常懼地震,逼近火山。故其地磽,不甚產物。民多野心,約三十五萬。惟水手不憚死。會城曰威城,居民三萬丁。英軍屯駐焉。

拉補坦,亦列君之地,居民有膽略,遇險不懼。印度列國之兵,惟此稱武勇。

新蒂地,在印度河邊,多叢林,列君射獵處也。道光二十三年,悉為英人所滅。地豐沃,全賴印度河灌溉。一遇亢旱,五穀遂不登。其都曰希答巴,居民二萬,屋則土寮。城之固者曰答他城,在平原。列土君藏所劫奪之財帛,約數千萬兩,今已罄矣。

西刻地,在後藏南。嘉慶年間,倫亞升王所立國也。此君之祖曾取印度及回教二者參合為一,以宇宙萬物之主宰為萬土之王,盡絕神佛,自為一教。至倫亞升王,募兵攻伐甲布居民,奪加治彌耳等地。且招西國之武官,操練兵法,鄰國畏之。於道光十九年,倫薨,幹戈並起,其子孫越英藩屬境,大肆擄掠。道光二十二年,復侵英藩屬地,乘英人不備,一戰而勝。英人死者甚多,英軍士力拒旬月,始破西刻之軍,直入其國都,於是割地請盟焉。其地長七百六十里,闊百三十里,居民四百萬。地多鹽,可為藥材。每年所掘,約八百萬石。南地多鹵,不產物。北方豐盛,因官吏勒迫,民甚貧乏。惟專意於武戰。與後藏交界,多山嶺,遍地江流,乃印度五支江所派也。其都曰拉合,居民八萬。內有回回廟,其君常至此縱樂。又有雲勒悉城,王所藏庫處。莫但城,乃製造絲緞之處,居民四萬五千。所屬之穀曰加治彌耳,高於海面五百八十丈。所環之峰,最高者約千七百丈。冬夏積雪不消,物產甚多,甲於南北。奈國主酷待其民,故地雖腴,無能興焉。前時居民八十萬,今僅二十萬而已。昔大蒙古之君,夏時於此納涼,為加治彌耳,國之名勝地。居民多為商,與後藏、西藏多年貿易。其都會同名,居民四萬。

各國民經營不一,惟英國所營者為富庶。旁甲拉貨物,共價銀七十萬萬圓,眾務事所收銀一千九百萬;亞甲貨物,共價銀三十五萬萬圓,每年眾務事所收者七萬萬圓;馬答拉銀十四萬萬圓,眾務事所收者共二萬三千六百萬圓;網買部貨物,價值銀萬五百萬圓,眾務事所收者萬七千五百萬圓。貿易甚大,任百姓自作生計。無苛政管束,故民甘出力,宜其旺相也。人皆善積,各安分樂業,印度地豐盛,但不善灌溉。一旱亢則無禾麥,除五穀豆菜外,遍地種青黛,約五十餘萬頃。亦產湖絲,種罌粟,每年出鴉片約四萬箱。榜甲拉所出者五穀,每年價值銀三千三百萬兩,蜀黍九百萬兩,豆千六百萬兩,種子千四百萬兩,白糖煙綿花等貨二千七百餘萬兩,共九千七百七十三萬兩。合五印度各國所陳田產,統計四萬萬兩。百姓以製造物件為重,不出運賣外國。其細布綢緞之美者,惟西洋每歲買之。外有加治彌耳人織造搭膊布,悉不得運出外國。印度人不知掘礦,故鐵、銅、金、玉,必由外國入。道光十七年運入之貨,三千四百六十餘兩,運出者五千三百八十有餘萬兩。現掘河以運貨,立銀局以便貿易。百姓向愚蠢,英人於此設學館教民,於是印度人皆事天主。

五印度各屬地,有大事必問本國公班衙,乃與英國公同會議,復立議士,會同斟酌。在馬答利、網買兩部,各調兵帥,共同議士商辦,聽大帥之命。惟英人能務大事,其土人隻任下職而已。若征田賦,亦立鄉紳總理錢糧。

國費出入,榜甲拉部入八千一百七十萬圓,經費銀七千六十二萬五千九百圓,所調之軍十一萬六千。馬答拉入銀三千一十二萬四千圓,經費二千四百二十二萬六千圓,軍士七萬。網買收銀千四百萬圓,經費千九百七十三萬二千圓,軍士四萬。在旁網兩部調水師戰艦、火輪船,防範其火輪大船二十隻,另建鐵船、小火輪船,其守五印度三營者,大半土人。

西洋各國所據五印度地,葡萄牙屬地曰峨亞,在西南方,海邊港口嘉邑也。地多山,無通路。其田大半能耕,居民五十萬,崇天主教三分之二。地門亦海口,昔與中國通商,撒米居民十萬。

佛蘭西所據東南之偏地,居民二十一萬,其都曰本得識理。海邊種青黛、甘蔗、桑,亦開學院以教其民焉。

○印度各土君之國

新地亞附近之亞甲,即所稱馬臘地也,廣袤方圓四千七百里,居民四百萬有餘口。每年所出之餉,約四百二十萬兩。其都為吳亞未鹿,居民五萬口。鳥音之城,亦堅固,步兵萬四千,騎兵一萬,有大炮二百五十門。常與英抗。

尼報裏國,亦曰廓爾加,印度之北地也。與西藏交界。山峰插天,居民專務佛教,多拉麻僧,惟念經好靜。不養父母,一女配數男。山內之民,甚勇猛。曾入貢中國。嘉慶十七年,攻及英界,英人攻戰,始讓地議和,此時英人尚駐。其都所稱甲曼士,居民二萬四千。其民互仇戰鬥,山內各有酋長,自專其地,不聽其王之命。產鐵、鉛、銅等。多印度人,亦有回回族,居住此地。其廓爾加族,即由北方所來之矮人,攻服此地。種類語音不同,教門互異,今尚占據。

布但地與尼報裏,皆西藏所連之微地。山上雪冰恒積,多煙瘴。平地出蔬菜果麥,居民善灌溉。敬其老猿為仙獸。百姓面貌似中國,而剛健習勞,信佛敬僧,多修寺院。其轉世剌麻,號為活佛。與西藏同俗。亦與旁甲拉通商。其都曰他西蘇屯城。此兩國均未信救主耶穌之教。

《瀛環志略》曰:餘嚐見米利堅人所刊地圖,五印度共二十餘國,在東者曰孟加拉,曰麥哈爾,曰尼泊爾,曰阿力邑。在北者曰克什米爾,曰勒懷,曰威聊,曰烏納,曰聶離。在中者曰阿爾各拉阿拉哈板特,曰工窪納,曰馬爾窪。在南者曰甘勒士,曰彌勒爾,曰海特爾拉蠻,曰麻打薩,曰噶納的,曰孟買。在西者曰爾勒士布他拉,曰阿布爾信。據米人雅裨理雲,此係五印度舊部落之名。自英吉利據印度後,有分析,有改革,與此圖不同。後見英人所刊五印度圖,與米利堅圖全不同。地名繁簡亦異,地既屬英,當就英圖立說,以資考核。

塞哥(一作悉國,又作西刻),北印度大國,西域稱為克什米爾(一作加治彌爾,又作加支迷爾,又作夾氏米理裏),乃其別部之名(其國自古以此部為國名。《新唐書》謂之個失密,又謂之迦濕彌羅,《宋史》謂之迦濕彌勒,元人謂之乞石迷耳,皆克什米爾之轉音也),猶尼泊爾之稱廓爾喀,浩罕之稱安集延也。東北雪山環抱,與後藏西徼毗連。西北隅接西域之劄布,西界阿富汗、俾路芝。西南界信地。東西約千里,南北約二千五百里,其地時序和平,山水明秀,沙磧雖多,而田土極沃。農功甚勤,戶口約三百萬。商賈善於行遠,西域、回疆、後藏,處處有之。國舊分左右部,以隆德勤至河為界。河左之西林德部,已降英吉利為屬國。餘諸部皆在河右,各有酋長,不相統屬。乾隆末,勞爾(即剌合)酋長林日星,兼並河右諸部為一。又逾印度河,割阿富汗數城。繼立之王尤雄武,以歐羅巴人為將,戰勝攻取,四鄰畏服。道光十九年,王卒,宗孫嗣立。信任讒佞,大柄旁落,國勢頓衰。先是英吉利攻滅孟加拉,乘勝脅降諸部,值塞哥兩世得賢主,國治兵強,故英人止戈修好。未嚐措意,至是昏庸在位,間隙可乘,遂連年大舉,深入侵割其疆土過半。其所失為何部,尚未得其詳也。國分九部,首曰本若,都城,建於拉維河岸。曰勞爾(一作剌合,米圖作勒懷),貿易繁盛,為通國大都會。曰固宜斯丹,首城名拉德如爾。曰克什米爾,首城同名。曰著這,首城名亞德各。曰亞薩勒,曰北朝威爾,曰幾爾加爾不耳,曰木耳丹,曰勒亞,曰德勒義斯馬伊爾汗,曰德拉合西汗,曰巴合瓦爾不耳,首城皆同名(道光二十年,粵東譯出英人新聞紙,有英軍攻阿付顏尼,峨羅斯約木哈臘欲攻阿付顏尼之說,意在爭北印度也,二十六年,傳聞英人用兵於北印度,有取得西刻之加治彌爾,與後藏接壤,欲赴藏通市之說。西刻即塞哥。加治彌爾即克什米爾。據西人所刻地圖,克什米爾在塞哥極北界。英人果割地至此,則已拊塞哥之背,不止喪地實多,抑且危如朝露矣)。英吉利印度埔頭,孟加拉最盛,孟買次之,麻打拉薩又次之。英吉利本國商船,與歐羅巴諸國之船,每歲往來以數千百計,其稅銀每歲得千餘萬。養兵太多,支銷之外,所餘亦無幾。

中國之布,從前皆以麻織,自元太祖征印度乃得綿花之種(棉花,初稱吉具),流傳中土,至今衣被九州,功駕桑麻之上。其利溥矣,乃鴉片之毒,亦出於此。五印度諸部,皆產此物,而最多者為馬剌他(川南滇西,地近印度故有栽種鶯粟者),鴉片分兩種。成團者為大土,其價昂,聚於孟加拉、麻打拉薩。成片者為小土,其價廉,聚於孟買。五印度貨物,惟綿花、鴉片最多。近年竟以鴉片為主,每歲出運數萬餘箱,宇宙浮孽之氣,乃獨鍾於佛國,何其怪也。

回疆葉爾羌等城,時有克什米爾、溫都斯坦兩處之人往來貿易。《西域聞見錄》謂兩部皆回部大國,由葉爾羌南行六十餘程,至克什米爾,又四十餘程至溫都斯坦。以今考之,克什米爾即塞哥,為北印度大國,溫都斯坦,則五印度總名。部落既多,西域不能辨識。自克什米爾之外,概稱為溫都斯坦耳。又雲兩廣、福建之物,往往由溫都斯坦,販至回疆,此無足怪。溫都斯坦之孟加拉、孟買皆英吉利大埔頭,閩粵之貨山積,由兩處至回疆,皆商賈通行之熟路,轉運固甚便矣。

案:由回疆之葉爾羌、南越博羅,可達後藏。由後藏,越廓爾喀,可達印度。英夷果由印度轉販回疆,未知此以北大雪山蔥嶺,以及葉爾羌南之大戈壁,皆屬陸路,何由得至,豈溯印度河逆流而上與。然究在雪山南也,若用駝馬轉運,或由岡噶江逆折而西而北,以達回疆與,然不可考矣。

 卷十九 ↑返回頂部 卷二十一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