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禎農書/卷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九 王禎農書
《百穀譜集》之九、十、十一
卷十一 
本作品收錄於:《王禎農書

百穀譜集

[编辑]
卷十  【百穀譜集 之九】

○竹木

[编辑]

△竹(筍附)

[编辑]

“種竹,宜高平之地。(近山阜,尤是所宜。下田得水即死。)黃白軟土為良。正月、二月中,劚取西南引根並莖,芟去葉,於園內東北角種之,令坑深二尺許,覆土厚五寸。(竹性愛向西南引,故於園東北角種之。數歲之後,自當滿園。諺云:‘東家種竹,西家治地。’為滋蔓而來生也。其居東北角者,老竹,種不生,生亦不能滋茂,故須取其西南引少根也。)稻、麥糠糞之。(二糠各自堪糞,不令和雜。)不用水澆。(澆則淹死。)勿令六畜入園。

三月,食淡竹筍;四月、五月,食苦竹筍。其欲竹器者,經年乃堪殺。(未經年者,軟未成也。)

移竹,多用辰日,又用臘月,非此時移栽則不活。惟五月十三日,謂之“竹醉日”,又謂之“竹迷日”,栽竹則茂盛。

種竹,宜去梢葉。作稀泥於坑中,下竹栽,以土覆之,杵築定,勿令腳踏;土厚五寸。竹忌手把,及洗手面脂水澆著,即枯死。

月庵種竹法:‘深闊掘溝,以乾馬糞和細泥,填高一尺;無馬糞,礱糠亦得;夏月稀,冬月稠;然後種竹。須三四莖作一叢。亦須土鬆淺種,不可增土於株上。泥若用钁打實,則筍不生。’

《夢溪》云:種竹,但林外取向陽者,向北而栽,蓋根無不向南。必用雨下;遇“火日”及有西風則不可。花木亦然。諺云:“栽竹無時,雨下便移。多留宿土,記取南枝。”

《誌林》云:竹有雌雄。雌者多筍,故種竹常擇雌者。物不逃於陰陽,可不信哉?凡欲識雌雄,當自根上第一枝觀之:有雙枝者,乃為雌竹,獨枝者為雄竹。若竹有花,輒槁死。花結實如稗,謂之“竹米”。一竿如此,久之則舉林皆然。其治之之法,於初米時,擇一竿稍大者,截去近根三尺許,通其節,以糞實之,則止。

《瑣碎錄》云:引筍法:隔籬埋狸或貓於牆下,明年筍自迸出。竹以三伏內及臘月中斫者,不蛀。一云:用血忌日。

筍,陸佃云:“字從勹從日,包之日為筍,解之日為竹。”又曰:“字從竹從旬,旬內為筍,旬外為竹。”

采筍之法,視其叢中斜密者,芟取之。竹鞭方行處,不宜采,采則竹不繁。采時可避露,日出後,掘深土取之。半折取鞭根,旋得投密器中,以油單覆之,勿令見風,風吹則堅。

筍味甘美,有毒,惟香油與薑能殺其毒。煮宜久熟,生則損人。然食品之中,最為珍貴。故《禮》云:“加豆之實,……筍菹、魚醢。”《詩》云:“其蔌伊何?維筍及蒲。”蓋貴之也。

△松(杉、柏、檜附)

[编辑]

《事類全書》云:“栽松,春社前帶土栽培,百株百活;舍此時,決無生理也。斫松木,須五更初,便削去皮,則無白蟻。血忌日尤好,山人斫老松根,取松明燃之,以代油燭,亦貧家之利。”

插杉:用驚蟄前後五日。斬新枝,劚坑,入枝,下泥,杵緊。相視天陰即插;遇雨十分生;無雨,即有分數。

種松柏法:八九月中,擇成熟松子,(柏子同)。去臺收頓。至來春春分時,甜水浸子十日。治畦,下水,土糞,漫散子於畦內,如種菜法——或單排點種 ——上覆土厚二指許。畦上搭矮棚蔽日。旱則頻澆,常須濕潤。至秋後去棚。長高四五寸,十月中,夾薥秸籬以禦北風。畦內亂撒麥糠覆樹,令梢上厚二三寸止。(南方宜微蓋。)至穀雨前後,手爬去麥糠,澆之。次冬,封蓋亦如此。

二年之後,三月中,帶土移栽。先掘區,用糞土相合納區中,水調成稀泥,植栽於內,擁土令區滿,下水塌實。(毋用杵築、腳踏。)次日,有裂縫處,以腳躡合。常澆令濕。至十月,袪倒,以土覆藏,毋使露樹。至春,去土。次年,不須覆。栽大樹者,於三月中移。廣留根土,(謂如一丈樹,留土方三尺,地遠移者二尺五寸;一丈五尺樹,留土三尺或三尺五寸)。用草繩纏束根上。樹大者,從下剸去枝二三層。樹記南北。運至區處,栽如前法。

檜:種如松法。插枝者,二三月檜芽蘖動時,先熟劚黃土地成畦,下水飲畦一遍,滲定,再下水,候成泥漿;斫下細如小指檜枝,長一尺五寸許,下削成馬耳狀,先以杖刺泥成孔,插檜枝於孔中,深五七寸以上。栽宜稠密,常澆令潤澤。上搭矮棚蔽日。至冬,換作暖蔭。次年二三月後去。候樹高移栽,如松柏法。

△榆

[编辑]

榆,白枌也。又曰:“藲,荎(直之切)”,《詩》所謂“山有榆”是也。

榆性扇地,其陰下五穀不植。(隨其高下廣狹,東西北三方所扇,各與樹等。)種者,宜於園地北畔。秋耕令熟。至春,榆莢落時收取,漫散,犁細畊勞之。明年正月初,附地芟殺,以草覆上,放火燒之。(一根上必十數條俱生,止留一根強者,餘悉掐去之。)一歲之中,長八九尺矣。(不燒則長遲也。)後年正月、二月,移栽之。(初生即移者,喜曲,故須叢林長之三年,乃移種。)初生三年,不用采葉,尤忌戕心;(戕心則科茹不長,更須依法燒之,則依前茂矣。)不用剶沐。(剶則長而細,又多瘢痕;不剶雖短,粗而無病。諺曰:“不剶不沐,十年成轂。”言易粗也。必欲剝者,宜留二寸許。)於塹坑中種者,以陳屋草布塹中,散榆莢於草上,以土覆之。燒亦如法。(陳草速朽,肥良勝糞。無陳草者,用糞糞之亦佳。不糞,雖生而瘦。既栽移者,燒亦如法也。)

又種榆法:其於地畔種者,致雀損穀;既非叢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種之。其白土薄地不宜五穀者,惟宜榆及白榆。地須近市。(賣柴、莢、葉,省功也。)梜榆、刺榆、凡榆三種色,別種之,勿令和雜。(梜榆,莢、葉味苦;凡榆,莢味甘。甘者春時將煮賣,是以須別也。)耕地收莢,一如前法。先耕地作壟,然後散榆莢。(壟者看好,料理又易。五寸一莢,稀穊得中。)散訖,勞之。榆生,共草俱長,未須料理。明年正月,附地芟殺,放火燒之。亦任生長,勿使棠(杜康反)近。又至明年正月,劚去惡者;其一株上有七八根生者,悉皆斫去,惟留一根粗直好者。三年春,可將莢、葉賣之。五年之後,便堪作椽。不梜者,即可斫賣。梜者鏇作‘獨樂’及盞。十年之後,魁、碗、瓶、榼,器皿,無所不任。十五年後,中為車轂及蒲桃缸。

崔寔曰:“二月,榆莢成,及青收,乾,以為旨蓄。(旨,美也;蓄,積也。收青莢,小蒸曝之,至冬以釀酒,滑香宜養老。《詩》云:“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色變白,將落,可作𥎈䤅。(𥎈,音牟;䤅,音頭。)”即榆醬也。“能助肺,殺諸蟲,下氣。”“隨節早晏,失其適。”

榆葉曝乾,搗羅為末,鹽水調勻,日中炙曝,天寒於火上熬過,拌菜食之,味頗辛美。“榆皮,去上皺澀乾枯者,將中間嫩處,剉,乾,磑為粉,當歉歲亦可代食。”昔沛豐歲饑,民以榆皮作屑,煮食之,人賴以濟焉。

△柳

[编辑]

《說文》曰:“柳,小楊也。從木,卯聲。”

種柳:以正月、二月中,取弱柳枝,大如臂,長一尺半,燒下頭二三寸,埋之令沒。常足水以澆之。必數條俱生,留一根茂者,(餘悉掐去。)別豎一柱以為依主,以繩攔之。(若不攔,必為風所摧,不能自立。)一年中,即高一丈餘。其旁生枝葉,即掐去,令直聳上。高下任人,取足,便掐去正心,即四散下垂,婀娜可愛。(如不掐心,則枝不四散,或斜或曲,生亦不佳也。)六七月中,取春生少枝種,則長倍疾。(少枝葉青氣壯,故長疾也。)

種綿柳:下田停水不得五穀之處,及山澗河旁,至春凍釋,於山陂河坎之旁,刈取箕柳,三寸截之,漫散,即勞。勞訖,引水停之。至秋收刈,任為箕、箱之類。(山柳赤而脆,河柳白而韌。)憑柳可以為楯、車輞、雜材及椀。

陶朱公曰:種柳千樹則足柴,又堪屋材。十年以後,髡一樹,得一載。每歲髡二百樹,五年一周。其材用、柴薪,不可勝用。

△柞(楝附)

[编辑]

柞,《爾雅》云:“栩,杼”也。注云:“柞樹。”“按:俗人呼杼為橡子,以橡殼為杼斗,以剜似斗故也。橡子儉歲可食,以為飯;豐年放豬食之,可以致肥也。”

宜於山阜之曲,三遍熟耕,漫散橡子,即再勞之。生則薅治,常令淨潔。一定不移。十年之中,逆順各一,到場中寛狭,正似葱壟。從五月初盡七月末,每天雨時,即觸雨折取春生少枝長一尺已上者,插著壟中,二尺一根。數日,即生少枝。長疾,三嵗成椽,比如餘木,雖微脆亦足堪事。嵗種三十畝,三年種九十畝;嵗賣三十畝,終嵗無窮。

(音練),《說文》云:苦楝木也。鵷雛食其實。

以楝子於平田耕熟作壟種之,其長甚疾。五年後,可作大椽。北方人家欲構堂閣,先於三五年前種之,其堂閣欲成,則楝木可椽。

△榖楮

[编辑]

《說文》云:“榖者,楮也。”有二種:一種皮有斑花文,謂之斑榖,今人用為冠者;一種皮白無花,枝葉相類。或云:斑者是楮,白者是榖。

楮宜澗谷間種之。地欲極良。秋上候楮子熟時,多收,淨淘,曝令燥。耕地令熟。二月耬耩之,和麻子漫散之,即勞。秋冬仍留麻勿刈,為楮作暖。(若不和麻子種,率多凍死。)明年正月初,附地芟殺,放火燒之。一歲即沒人。(不燒者瘦,而長亦遲。)三年便中斫。(未滿三年者皮薄,不任用。)斫法:十二月為上,四月次之。(非此兩月而斫者,楮多枯死也。)每歲正月,常放火燒之。(自有乾葉在地,足得火燃。不燒則不滋茂也。)二月中,間劚去惡根。移栽者,二月蒔之。亦三年一斫。(三年不斫者,徒失錢,無益也。)

指地賣者,省功而利少。煮剝賣皮者,雖勞而利大。(其柴足以供燃。)自能造紙,其利又多。種三十畝者,歲斫十畝,三年一遍,歲收絹百匹。

南方鄉人以榖皮作衾,甚堅好。鬻之,實為貧家之利焉。

△皂莢

[编辑]

皂莢有二種,生雍州川穀及魯鄒縣。今處處有之。如豬牙者良。其角亦有長尺一二寸者。

種者,二三月種。不結角者,南北二面,去地一尺鑽孔,用木釘釘之,泥封竅,即結。或云:“樹不結,鑿一大孔,入生鐵三五斤,以泥封之,便開花結子。既實,以篾束其本數匝,木楔之,一夕自落。”

用以洗垢滌膩最良。角與刺俱堪入藥。亦物之利益於世者。

△葦(荻附)

[编辑]

葦,《爾雅》云:蒹、葭、蘆,“葦也。”荻,一名。《說文》曰:蘆,荻也。

葦:四月苗高尺許,選取家葦,連根裁成土墩,如碗口大,於下濕地內,掘區栽之,縱橫相去一二尺。(欲疾得力,則密栽。)至冬,放火燒過。次年春芽出,便成好葦。十月後刈之。

一法:二月,熟耕地,作壟,取根臥栽,以土覆之。次年成葦。

又壓栽法:其葦長時,掘地成渠,將莖袪倒,以土壓之,露其梢;凡葉向上者,亦植令出土:下便生根,上便成筍,與壓桑無異。五年之後,根交,當隔一尺許劚一钁,即滋旺矣。

荻:栽與葦同。

《呂氏春秋》云:“季秋之月,……命虞人[入]材葦”,供國。《郭璞傳》云:不宜焚荻。《地理誌》云:名山大川不封。蓋欲與民同利也。以是觀之,葦荻雖微物,亦可以供國利民如此。

△漆

[编辑]

漆樹,皮白,葉似椿,花似槐子。今處處有之,而梁、蜀者為勝。

春分前後移栽。後樹高,六七月,以剛斧斫其皮開,以竹管承之,汁滴則成漆。

用漆,“在燥熱及霜冷時,則難乾;得陰濕,雖寒月亦易乾,物之性也。若霑漬人,以油治之。凡驗[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細而不斷,斷而急收起,及塗於乾竹上蔭之,速乾者,乃佳。”

樊宏父“嚐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皆求假焉。資至钜萬。”蓋漆易成而利博故也。

  ↑返回頂部
卷十  【百穀譜集 之十】

○雜類

[编辑]

△苧麻

[编辑]

苧麻有二種,一種紫麻,一種白苧。其根“舊不載所出州土”。本南方之物,近河南亦多藝之,不可以“風土所宜”例論也。皮可以績布。苗高七八尺,葉如楮,葉面或青或紫,背則皆白,有短毛。夏秋間著細穗青花其根黃白而輕虛。又有一種山苧,亦頗相似。

《農桑輯要》云:“栽種苧麻法:三四月種子者,初用沙薄地為上,兩和地為次,園圃內種之;如無園者,瀕河處亦得。先倒劚地一二遍,然後作畦:闊半步,長四步。再劚一遍。……用濕潤畦土半升,子粒一合,相和勻撒子。一合可種六七畦。撒畢,不用土覆;土覆則不出。於畦內用極細梢杖三四根,撥剌令平可。畦搭二三尺高棚,上用細箔遮蓋。五六月炎熱時,箔上用苫加覆,惟要陰密,不致曬死。稍乾,用炊帚細灑水於棚上,常令其下濕潤。如遇天陰及早、夜,撤去覆箔。……苗出,有草即拔。苗高三指,不須用棚。如地稍乾,用微水輕澆。約長三寸,卻擇比前稍壯地,別作畦移栽。臨移時,隔宿先將有苗畦澆過;明早,亦將做下空畦澆過。將苧麻苗用刃器帶土撅出,轉移在內,相離四寸一栽。務要頻鋤。三五日一澆。如此愛護二十日後,十日、半月一澆。至十月後,用驢馬生糞厚蓋。”

按:陸機《草木疏》云:“苧,一科數十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須栽種。荊、揚間,歲三刈。”

“每刈時,須根旁小芽出土高五分,其大麻即可割。大麻即割,小麻榮長,即是下次再割麻也。……大麻不割,不惟小芽不旺,又失已成之麻。大約五月初一鐮,六月半一鐮,八月一鐮。”鐮畢,剝取其皮:“用竹刀或鐵刀從梢分批開,用手剝下皮。即以刀刮其白瓤,其浮上皴皮自去。”其漚曝之法,刮製之具,亦嚐具述。(見《農器圖譜》)。“若值陰雨,即於屋底風道內搭涼去聲,恐經雨黑漬故也。”

或又謂:“孕婦胎損方所須。又主‘白丹’,濃煮水浴之,日三四,瘥。韋宙療癰疽、發背,初覺未成膿者,以苧根、葉熟搗,敷上;日夜數易之,腫消則瘥矣。”

夫苧,初種若成,宿根自在,土培之,糞壅之,又加以鋤治之工,有三刈之可收,實一勞而永利。按之《本草》,根葉亦足療人;績為布衣,寒暑俱可被體,其利溥哉!

△木綿

[编辑]

木綿,一名吉貝。穀雨前後種之,立秋時隨獲所收。其花黃如葵,其根獨而直。其樹不貴乎高長,其枝幹貴乎繁衍。不由宿根而出,以子撒種而生。所種之子,初收者未實,近霜者又不可用,惟中間時月收者為上。須經日曬燥,帶綿收貯。臨種時再曬,旋碾即下。

其種本南海諸國所產,後福建諸縣皆有。近江東、陝右亦多種,滋茂繁盛,與本土無異。種之則深荷其利。悠悠之論,率以“風土不宜”為說。按:《農桑輯要》云:“雖托之風土,種藝不謹者有之;種藝雖謹,不得其法者有之。”信哉言也。

夫種木綿,“擇兩和地,不下濕肥地,於正月地氣透時,深耕三遍,蓋調熟,然後作成畦畛。每畦長八步,闊一步,……內半步作畦背”,上堆積土。 “至穀雨前後,揀好天氣日下種。先一日將已成畦畛,連澆三次。用水淘過子粒,堆於濕地上,……用少灰搓得伶俐,看稀稠,撒於澆過畦內。將元起出覆土,覆厚一指。再勿澆。待六七日,苗長齊時,旱則澆溉。鋤治常要潔淨。稠則移栽,稀則不須。每步隻留兩苗,稠則不結實。苗高二尺之上,打去衝天心,傍條長尺半,亦打去心。葉葉不空,開花結實。直待綿欲落時,旋熟旋摘,隨即攤於箔上,日曝夜露。待子粒乾,取下”製造。(其器用見《農器圖譜》)

夫木綿為物,種植不奪於農時,滋培易為於人力,接續開花而成實,可謂不蠶而綿,不麻而布,又兼代氈毯之用,以補衣褐之費,可謂兼南北之利也。

△檾

[编辑]

(邱穎切),《說文》云:“枲屬。從林,熒省聲。”林(匹刃切),麻片也。《爾雅翼》曰:“檾,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苧而薄,實如大麻子。……或作䔛。”《周禮·典枲》“麻草”注:“草,葛、䔛”也。《集韻》或作“檾”。當從林,非從林也。

檾,種與麻同法,但科行頗稀。其長也如竹,葉大如扇,上團如蓋。花黃,結子蓬如橡斗然。與黃麻同時熟。刈作小束,池內漚之,爛去青皮,取其麻片,潔白如雪,耐水不爛。可織為毯被,及作汲緶、牛索,或任牛衣、雨衣、草覆等具。農家歲歲不可無者。

△茶

[编辑]

《茶經》云:“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舒列切),四曰茗,五曰荈(音舛)。”早采曰茶,次曰檟,又其次曰蔎,晚曰茗,至荈則老葉矣,蓋以早為貴也。《爾雅》云:“檟,苦荼。”(注云:樹似梔子。早采為荼,晚曰茗。蜀人名苦荼。)六經中無茶字,蓋“荼”即茶也。《詩》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以其苦而味甘也。閩、浙、蜀、荊、江湖、淮南皆有之,惟建溪北苑所產為勝。

《四時類要》云:茶熟時收取子,和濕土拌勻,筐籠盛之,穰草蓋覆;不即凍死不生。至二月中,出種之:樹下或北陰之地開坎,圓三尺,深一尺,熟劚,著糞土,每坑中種六七十顆,蓋土厚一寸強。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種一方。旱時從米泔澆之。此物畏日,宜桑下、竹陰地種之。二年外,方可芸治。微以火糞薄壅之,多則傷根。峻坡為宜;平地則兩畔深溝以泄水;水浸即死。種之三年,即收其利。此種藝之法。

茶之為物,釋滯去垢,破睡除煩,功則著矣。其或采造藏貯之無法,碾焙煎試之失宜,則雖建芽浙茗,祇為常品。故采之宜早,率以清明、穀雨前者為佳,過此不及。然茶之美者,質良而植茂,新芽一發,便長寸餘,其細如針,斯為上品。如雀舌、麥顆,特次材耳。

采訖,以甑微蒸,生熟得所。(生則味澀,熟則味減。)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焙令乾,勿使焦。編竹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氣。茶性畏濕,故宜箬。收藏者必以箬籠,剪箬雜貯之,則久而不浥。宜置頓高處,令常近火為佳。

凡煎試,須用活水活火烹之。故東坡云:“活水仍將活火烹”者是也。活水謂山泉水為上,江水次之,井水為下;活火謂炭火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始則蟹眼,中則魚目,纍然如珠;終則泉湧鼓浪:此候湯之法,非活火不能爾。東坡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鬆風聲。”盡之矣。

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蠟茶。凡茗:煎者擇嫩芽,先以湯泡去熏氣,以湯煎飲之。今南方多效此。然末子茶尤妙:先焙芽令燥,入磨細碾,以供點試。凡點:湯多茶少,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麵聚。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極勻,又添注入,⒋環擊沸,視其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度。其茶既甘而滑。南方雖產茶,而識此法者甚少。蠟茶最貴,而製作亦不凡:擇上等嫩芽,細碾,入羅,雜腦子諸香膏油,調劑如法,印作餅子,製樣任巧。候乾,仍以香膏油潤飾之。其製有大小龍團、帶胯之異。此品惟充貢獻,民間罕見之。始於宋丁晉公,成於蔡端明。間有他造者,色、香、味俱不及。蠟茶珍藏既久,點時先用溫水微漬,去膏油,以紙裹槌碎,用茶鈐微炙,旋入碾、羅。(旋碾則色白,經宿則色昏。新者不用漬。)茶鈐,屈金、鐵為之。砧用石;椎用木;碾,餘石皆可。

茶之用芼,核桃、鬆實、脂麻、杏仁、栗任用,雖失正味,亦供咀嚼。然茶性冷,多飲則能消陽,山穀益以薑鹽煎飲,其亦以是歟?因並及之。

夫茶,靈草也,種之則利博,飲之則神清。上而王公貴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賤隸之所不可闕,誠生民日用之所資,國家課利之一助也。

△枸杞

[编辑]

枸杞,《爾雅》云:“杞,枸檵。”注云:“枸杞也。”《詩》云:“集於苞杞。”《疏》云:“一名地骨。”“春夏采葉,秋采莖、實,冬采根。”枸杞千歲,其形如犬。朱孺子幼事道士王元正,居大若岩,汲於溪,見二花犬,因逐之,入於枸杞叢下。掘之,根形如二犬。食之,忽覺身輕。

種枸杞法:秋冬間收子,淨洗,日乾。春耕熟地,作畦,闊五寸。紐草稕如臂大,置畦中,以泥塗草稕上,然後種子。以細土及牛糞蓋令遍。苗出,頻水澆之。又可插種。

葉作菜食。子、根入藥,輕身益氣。“諺云:‘去家千里,勿食蘿摩、枸杞。’言其補精氣也。”

△紫草

[编辑]

紫草,《爾雅》謂之“藐”,《廣雅》謂之“茈䓞”。苗似蘭香,節青。

種紫草,宜黃白軟良之地,青沙地亦善;開荒黍穄下大佳。性不耐水,必須高田。秋耕地,至春又轉耕之。三月種之:耬耩地,逐壟手下子,(良田一畝用子二升,薄地用子三升。)下訖,勞之。鋤如穀法,潔淨為佳;其壟底草則拔之。(壟底用鋤,則傷紫草。)九月中子熟,刈之。候稃(芳蒲反)燥載聚,打取子。(濕載,子則浥鬱。)

即深細耕。(不細不深,則失草矣。)尋壟以杷耬取,整理:(收草宜並手力,速竟為良,遭雨則損草也。)一扼隨以茅結子,(擘葛彌善。)四扼為一頭,當日則斬齊。顛倒十重許為長行,置堅平之地,以板石鎮之,令扁。(濕鎮直而長,燥鎮則碎折;不鎮,賣難售也。)兩三宿,豎頭著日中曝之,令浥浥然。(不曬則鬱黑,太燥則碎折。)五十頭作一‘洪’,(洪,十字,大頭向外,以葛纏絡。)著廠屋下陰涼處棚棧上。其棚下勿使驢馬糞及人溺;又忌煙:皆令草失色。其利勝藍。

若欲久停者,入五月,納著屋中,閉戶塞向,密泥,勿使風入漏氣。過立秋,然後開出,草色不異。若經夏在棚棧上,草便變黑,不複任用。

種訖,拖瓶罷之,或以輕屯碾過。秋深子熟,旁去其土,連根取出,就地鋪穧。頗乾,輕振其土,以茅䇿束,切去虛梢。以之染紫,其色殊美。

△紅花

[编辑]

紅花,一名黃藍,葉頗似藍,故有“藍”名。生於西域,張騫所得。今處處有之。

(花地欲得良熟。二月末三月初種也。)種法:欲雨後速下;或漫散種,或耬下,一如種麻法。亦有鋤掊而掩種者,子科大,而易料理。花出,日日乘涼摘取。(不摘則乾。)摘必須盡。(留餘即合。)五月子熟,拔,曝令乾,打取之。(子亦不用鬱浥。)

五月種晚花。(春初即留子,入五月便種;若待新花熟後取子,則又晚也。)七月中摘,深色鮮明,耐久不黦(紆物反,色壞也。)勝春種者。收子與麻子同價,既任車脂,亦堪為燭。

一頃花,日須百人摘,以一家手力,十不充一。但駕車地頭,每旦當有小兒僮女,十百為群,自來分摘;正須平量,中半分取。是以單夫隻婦,亦得多種。

曬紅花法:摘取,即碓搗使熟,以水淘,布袋絞去黃汁;更搗,以粟飯漿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絞去汁,即收取染紅,勿棄也。絞訖,著甕器中,以布蓋上,雞鳴更搗令均,於席上攤而曝乾。(勝作餅。花作餅者,不得乾,令花浥鬱也。)以染真紅,及作胭脂,其利殊博也。

△藍

[编辑]

藍,染草也。《爾雅》云:“葴,馬藍。”藍有數種:有木藍,有鬆藍,可以為靛者;有蓼藍,但可染碧,不堪作靛。” 藍一本而有數色;刮竹青、綠雲、碧青、藍黃,豈非‘青出於藍而青於藍’者乎?”

種藍之法:藍地欲良。三遍細耕。三月中浸子,令芽生,乃畦種之。治畦下水,一同葵法。藍三葉澆之。(晨夜再澆。)薅治令淨。五月中新雨後,即接濕耬耩;拔栽之。三莖作一科,相去八寸。(栽時宜並力急手,無令地燥也。)白背即急鋤。(栽時既濕,白背不急鋤則堅確也。)五遍為良。七月中,作藍靛。

崔寔曰:“榆莢落時,可種藍。五月,可別藍。六月,可種冬藍。(冬藍,大藍也。)

藍,非獨可染青,絞其汁飲之,最能解蟲豸、諸藥等毒。不可闕也。

  ↑返回頂部
卷十  【百穀譜集 之十一】

○飲食類

[编辑]

△備荒論

[编辑]

蓋聞天災流行,國家代有。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雖二聖人亦不能逃其適至之數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書“大有年”僅二,而水、旱、螽、蟲,屢書不絕。然則年穀之豐,蓋亦罕見。為民父母者,當為思患預防之計。故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製國用,雖有旱乾水溢,而民無菜色者,蓄積多而備先具也。

其蓄積之法,北方高亢多粟,宜用竇窖,可以久藏;南方墊濕多稻,宜用倉廩,亦可曆遠年。(倉、廩,竇、窖,詳見《農器譜》。)

其備旱荒之法,則莫如區田。區田者,起於湯旱時伊尹所製。劚地為區,布種而灌溉之。救水荒之法,莫如櫃田。櫃田者,於下澤沮洳之地,四圍築土,形高如櫃,種藝其中;水多浸淫,則用水車出之。可種黃綠稻;地形高處,亦可陸種諸物。(區田、櫃田,詳見《農器譜》。)此皆救水旱永遠之計也。備蟲荒之法,惟捕之乃不為災。然蝗之所至,凡草木葉,靡有遺者,獨不食芋、桑與水中菱、芡,宜廣種此。其餘則果食之脯,米豆之麨;棲於山者,有葛粉、(取葛根肉為粉。)蕨萁、(取蕨根搗碎,以水淘汰,停粉為萁。)蒟蒻、橡、栗之利;瀕於水者,有魚、鱉、蝦、蟹、蛤、螺、芹、藻之饒:皆可以濟饑救儉。

其或懷金立鵠,易子炊骸,荒饑之極,則“辟穀”之法,亦可用之。

辟穀方者,出於晉惠帝時,黃門侍郎劉景先遇太白山隱士所傳。曾見石本,後人用之多驗,今錄於此:昔晉惠帝時永寧二年,黃門侍郎劉景先表奏:臣遇太白山隱士,傳濟饑辟穀仙方上進,言:“臣家大小七十餘口,更不食別物,惟水一色。若不如斯,臣一家甘受刑戮。”今將其方鏤板廣傳,見下:

大豆五斗,浮淘洗,蒸三遍,去皮。又用大麻子三斗,浸一宿,漉出蒸三遍,令口開。右件二味,豆黃搗為末,麻仁亦細搗,漸下豆黃同搗,令勻,作團子如拳大,入甑內蒸。從初更進火,蒸至夜半子時住火,直至寅時出甑。午時曬乾,搗為末。乾服之,以飽為度。不得食一切物。第一頓得七日不饑,第二頓得四十九日不饑,第三頓得三百日不饑,第四頓得二千四百日不饑。更不服,永不饑也。不問老少,但依法服食,令人強壯,容貌紅白,永不憔悴。渴即研大麻子湯飲之,轉更滋潤髒腑。若要重吃物,用葵子三合許為末,煎,冷服,取下其藥如金色,任吃諸物,並無所損。前知隨州朱頁教民用之有驗,序其首尾,勒石於漢陽軍大別山太平興國寺。

又傳寫方:用黑豆五斗,淘淨,蒸三遍,曬乾,去皮,細末。秋麻子三斗,溫浸一宿,去皮,曬乾,為細末。細糯米三斗,做粥,熟和搗前二味為劑。右件三味合搗,作團如拳大,入甑中蒸一宿,從一更發火,蒸至寅時日出,方才取出甑,曬至日午,令乾,再搗為末。用小棗五斗,煎去皮核,同前三味為劑,如拳頭大,再入甑中蒸一夜。服之,以飽為度。如渴者,淘麻子水飲之,便更滋潤髒腑。無芝麻汁,白湯亦得。少飲。不得別食一切之物。

又許真君方——武當山李道人傳,累試有驗。避難歇食方:用白麵六兩,黃蠟三兩,白膠香五兩。右件,將麵冷水煉令熟,如打麵糊同;然後為圓,如黑豆大,日曬乾。再將蠟溶成汁了,將圓子投入內,打令勻。候冷,單子裹,安在淨處。如服時,每日旱晨,空心可服三五十丸,冷水咽下,不得熱食。如要吃物,任意不妨。

又服蒼朮方:用蒼朮一斤,好白芝麻香油半斤。右件,將朮用白米泔浸一宿,取出,切成片子,前香油炒令熟。用瓶盛。取,每日空心服一撮,用冷水湯咽下。大能壯氣,駐顏色,辟邪,又能行履。饑即服之。

詳此數方,其間所用品味,雖不出乎穀,而民間亦難卒得。若官中預蓄品味,饑歲荒年,給賜饑民,無資糧賑濟之勞,而可延餓殍時月之命。實益世之方,安可秘而不流傳哉?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