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 |
序 言
[编辑]“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太仓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太仓率先实现“与沪同城”、提升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迈向“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愿景的关键阶段。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太仓市委关于制定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太仓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立于新起点的太仓
[编辑]第一节 发展基础
[编辑]“十三五”时期是太仓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五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担当实干、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①,大力实施“1115”②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见表1),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2020年,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六、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三。连续两年获评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0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3万元,年均增长6.2%。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12亿元,年均增长8.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优化至2.5∶47.5∶50。先进制造业优化提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05亿元,年均增长4.7%。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100亿元。航空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8.2%,较“十二五”末提高8.1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专精特新产品4个、首台套产品7个。太仓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十二五”末提高3.7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8%。入选长三角县域商业十强县(市)。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物贸总部经济规模突破1200亿元。拥有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2家。市级总部企业34家。斯凯奇、似鸟等物贸项目建成投运,恒大、复星文旅项目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稳中提质。建成高标准农田4.2万亩,认定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5.37万亩。新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35家。获评国家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璜泾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电站村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精品园区。蔬菜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猪肉收储和供应力度加大。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34%,较“十二五”末提高1.0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0%,较“十二五”末提高14.8个百分点。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74家,较“十二五”末增加459家,新增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1家。引进建设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建成投运。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载体4个,省级载体24个,新认定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82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2件,较“十二五”末增加45.5件。新增国家级重大人才培育工程1人、省双创人才34人,省双创团队1支。高新区获评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改革开放亮点纷呈。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陆渡街道挂牌成立。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沙溪、浏河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位列营商环境百强县第六、信用城市监测全国第五。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对外开放深入拓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内资项目13050个,新增注册资本1060亿元;实现注册外资55.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8亿美元,引进超亿美元项目32个;实现进出口总额650.6亿美元。太仓港跨越式发展。跃居全球百强集装箱港口第30位。2020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521万标箱、货物吞吐量2.16亿吨。共有各类码头泊位91个,其中集装箱泊位10个;开通航线211条(班)。“沪太通关一体化”全面落地。集装箱码头四期工程交工验收,疏港铁路开工建设。沪太同城效应不断放大。沪苏通铁路一期开通运行,岳鹿路对接嘉定城北路顺利通车。“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上海项目1223个,注册资本208亿元。嘉昆太协同创新深入推进。与沪上高校院所深化合作。开通跨省城际快速公交线路5条。交通、医保率先实现“一卡通”。对德合作全面深化。集聚德企364家,建成投运全球第六家、全国第三家德国中心。中德(太仓)合作创新园加快建设。与德国于利希市缔结友好城市,与莱茵—内卡地区建立地区性友好伙伴关系。“双元制”教育③、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
城市能级显著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构建沪苏通铁路一期、沪苏通铁路二期、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和上海嘉闵线组成的“5+1”铁路网络。娄江新城拉开框架,“1222”重大项目④加快建设。主城区全面提档。被撤并镇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城市智慧化建设和管理取得成效。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污防攻坚推进有力,长江大保护成效显著。“一心两湖三环四园”城市生态体系⑤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85.2%,地表水国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100%,自然湿地保护率全省领先。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位列县级市榜首。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2020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1070元和37460元,年均分别增长7.2%和7.9%;城镇登记失业率1.77%。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大病医保”“政社互动”等诸多创新实践开全国先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太仓模式”全国推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软硬件水平全面提升,救助、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各项民生实事如期落实,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表1 太仓市“十三五”规划指标执行情况表
指标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十三五”目标值 | “十三五”预计完成 | 指标属性 | |
---|---|---|---|---|---|---|
经 | 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 7左右 | 6.5 | 预期性 | |
济 | 2 |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26 | 38 | 预期性 | |
强 | 3 | 城镇化率(%) | 70 | 68.5 | 预期性 | |
4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左右 | 3.34 | 预期性 | ||
5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65 | 72 | 预期性 | ||
6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38 | 72 | 预期性 | ||
7 | 最终消费率(%) | 40左右 | 40 | 预期性 | ||
8 |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0左右 | 50 | 预期性 | ||
9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40 | 50 | 预期性 | ||
10 | 高层次人才总量(人) | 12000 | 20500 | 预期性 | ||
11 |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 | 95 | 86.24(监测体系调整) | 预期性 | ||
12 | 货物吞吐量(亿吨) | 2.5 | 2.16 | 预期性 | ||
13 |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 600 | 521 | 预期性 | ||
百 | 14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高于GDP增速 | 7.2 | 预期性 | |
姓 | 15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高于GDP增速 | 7.9 | 预期性 | |
富 | 16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居全国 | 84.7 | 预期性 | |
前列 | ||||||
17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 | 1.77 | 预期性 | ||
18 |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 6 | 超6 | 预期性 | ||
19 |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9以上 | 99以上 | 约束性 | ||
20 | 新增保障性住房完成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
环 | 21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境 | 22 | 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超额完成苏州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美 | 23 |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超额完成苏州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24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万元) | 13以下 | 12.69(按原口径) | 约束性 | ||
25 |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公顷/亿元) | 14.32 | 14.3 | 预期性 | ||
26 | 地表水全要素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完成苏州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27 | 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 | 9以上 | 18.1 | 约束性 | ||
28 | 林木覆盖率(%) | 19 | 19 | 约束性 | ||
环 | 29 | 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 | 化学需氧量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境 | 二氧化硫 | 约束性 | ||||
美 | 氨氮 | 约束性 | ||||
氮氧化物 | 约束性 | |||||
30 |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 70 | 85.2 | 约束性 | ||
社 | 31 | 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人) | 2.3以上 | 3.27 | 约束性 | |
会 | 32 |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张) | 45以上 | 45 | 约束性 | |
文 | 33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6 | 6 | 预期性 | |
明 | 34 | 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人) | 0.4 | 0.5 | 预期性 | |
程 | 35 | 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人) | 4.2 | 5.2 | 预期性 | |
度 | 36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75 | 75.66 | 约束性 | |
高 | 37 | 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 | 90以上 | 90 | 预期性 | |
38 | 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十三五”实践为太仓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一是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定向。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苏州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勇于破除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确保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在太仓落地落实。二是始终坚持因势而谋主动作为。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锚定“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总目标和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目标定位,突出做亮特色、提升能级、补齐短板工作路径,坚持系统谋划、靶向发力、狠抓落实,推动“强富美高”美好蓝图在太仓转变为现实图景。三是始终坚持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四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群众关切,回应群众期盼,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力度,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全力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五是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统领全局发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提升党的建设质量,锻造勇当先锋、善于落实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凝心聚力、敢为人先的干事创业精神状态。这些经验弥足珍贵,也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产业转型步伐需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有待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力度还需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支撑产业能级、动能转换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亟需提升;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公共服务的优质供给仍需增加,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的任务还比较重。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编辑]“十四五”时期,太仓经济社会发展既处于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格局进入重构期。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但应该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这对坚持开放和创新的太仓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既要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新机遇,也要充分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从全国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没有变,动力源却不同以往,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加速构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能力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同时,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以消费、服务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引领带动结构转型升级。太仓要充分利用优异的资源禀赋条件,加快形成产业特色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从太仓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太仓发展迎来新的“窗口期”。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太仓叠加实施。“十四五”时期,加速构建的5+1”铁路网络,加快建设的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建成投运的恒大、复星两大文旅项目,全面起势的娄江新城,都将给太仓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但也应看到,长三角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高铁网络将重塑区域格局,太仓传统优势面临冲击。太仓必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深度融入一体化,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实现与上海的协同错位发展。
综观全局,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机遇大于挑战,“十四五”时期的太仓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要求太仓必须明大势、识大局,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使命,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将势能转化为动能、优势转化为胜势,应对挑战,奋勇前进,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 开启“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建设新征程
[编辑]第一节 指导思想
[编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扣“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和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目标定位不动摇,不断强化“田园”“幸福”概念,深刻把握多重叠加战略机遇,积极顺应深度融合的开放大势,巩固扩大厚积薄发的发展态势,持续做优新时期对外开放“三篇文章”⑥,加快打造苏州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能级城市、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奋力展现具有时代特征、太仓特点的基本现代化建设现实模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第二节 远景目标
[编辑]展望2035年,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是: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的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再迈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增长两倍。创新体系竞争优势明显,建成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太仓、平安太仓。文化、教育、人才、体育、健康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城市软实力显著增强。碳排放提前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取得新成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参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新突破,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编辑]“十四五”时期,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方位巩固,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大幅提升,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太仓建设再迈新台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取得良好开局。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持续增强,经济密度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链迈向中高端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取得突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内外需结构有效转型,有效投入持续增加,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城市能级达到新高度。规划建设水平显著增强,主城区加速提档升级;娄江新城建设提速推进,科教创新区基本建成,高铁商务区、临沪国际社区、智能制造区初具形态;环天镜湖片区功能形态更加完善,城区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显著增强。板块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明显。枢纽功能全面提升,“5+1”铁路网络基本构建形成,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城乡路网高效衔接,公共交通更加便捷,港口功能不断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通达度进一步提升。功能品质更加厚实,城市设计水平明显提升,引入更多高端功能性项目,新型基础设施系统布局,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更加明显,城市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幸福生活实现新提升。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个性化、便利化、精品化的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安居乐业得到充分保障。美丽太仓建设深入推进,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文明城市建设基础更加牢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社会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
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党的领导、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现代社会治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标准,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率先基本建成,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发展具体指标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设置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和保障安全五大类30项指标(见表2)。
表2 太仓市“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
分类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十三五”期末预计 | “十四五”规划目标 | 指标属性 | 责任部门 |
---|---|---|---|---|---|---|
经济强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6.5 | 6以上 | 预期性 | 发改委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29 | 32 | 预期性 | ||
3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34 | 4.2 | 预期性 | 科技局 | |
4 |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72 | 80以上 | 预期性 | 市场监管局 | |
5 | 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 44.5 | 46 | 预期性 | 工信局 | |
6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50 | 52 | 预期性 | 科技局 | |
7 |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68 | 70 | 预期性 | 发改委 | |
8 |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分) | — | 90 | 预期性 | 农业农村局 | |
9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8.5 | 70 | 预期性 | 公安局 | |
10 | 5G网络用户普及率(%) | 20 | 75 | 预期性 | 工信局 | |
11 | 千兆宽带网络用户普及率(%) | 7.5 | 60 | 预期性 | ||
百姓富 | 12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8.3 | 高于经济发展增速 | 预期性 | 发改委 |
13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77 | 控制在2.5以内 | 预期性 | 人社局 | |
14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1.5 | 12.5 | 预期性 | 教育局 | |
15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84.7 | 全国前列 | 预期性 | 卫健委 | |
16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3.27 | 3.5 | 预期性 | ||
17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 45 | 50 | 预期性 | 民政局 | |
环 | 1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超额完成苏州下达任务 | 完成苏州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工信局 |
境 | 19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降低(%) | 约束性 | 生态 | ||
美 | 环境局 | |||||
20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 约束性 | 水务局 | |||
21 | 地表水国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完成苏州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生态 | ||
22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85.2 | 约束性 | 环境局 | ||
社会文明程度高 | 23 | 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分) | 90 | 92 | 预期性 | 宣传部 |
24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4.3 | 10 | 预期性 | 文体 | |
25 | 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次) | 10 | 15 | 预期性 | 广旅局 | |
26 | 法治建设满意度(%) | 90 | 94 | 预期性 | 司法局 | |
保障安全 | 2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 0.0086 | 持续下降 | 约束性 | 应急局 |
28 | 群众对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 | 74.6 | 80 | 预期性 | 市场 | |
监管局 | ||||||
29 | 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分) | 90以上 | 90以上 | 预期性 | 发改委 | |
30 | 公众安全感(%) | 98以上 | 98以上 | 预期性 | 政法委 |
第四节 总体要求
[编辑]实现“十四五”奋斗目标,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总体要求。
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历史机遇,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突出“区域一体、双向赋能”,瞄准率先实现与上海的同城化,做优做亮“融入上海”这篇大文章,努力成为临沪综合性价比最高地,加快打造苏州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贡献太仓力量、提供太仓经验。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紧扣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自觉对照“表率”要求,不断做亮特色、提升能级、补齐短板,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做排头、当表率。
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太仓开放程度高的外循环优势、产业基础好、经济腹地广的内循环优势,全面提升对优质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展现新作为。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探索构建市场体系、交通运输体系、商贸流通体系、社会支撑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等,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力支点。持续丰富新时期“三篇文章”内涵,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格局。
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州提出的“勾画现代化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经验”的殷殷嘱托,牢牢把握“率先实现”和“走在前列”的逻辑关系,着眼未来,用更宽视野、更长眼光审视谋划现代化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出发,用好力、把握好节奏、掌握好平衡,实现稳和进、近和远、质和量的有机统一。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和总体部署,在“强富美高”框架内,对标现代化国际经验、先进地区试点经验,积极探索具有太仓特色和实践内涵的现代化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第三章 建立多规融合的空间规划体系
[编辑]围绕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目标,优化调整区域功能定位,促进人口合理分布,推动城乡差异发展、集约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构建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体系。
第一节 完善国土空间格局
[编辑]遵循并延续现代田园城的规划建设理念,按照“中心更集聚、板块更特色”要求,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水清岸绿为目标,构建“双心驱动、多级带动”的国土空间格局。
双心驱动:即以主城为市域发展主中心,港城为市域发展副中心,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主中心:包括老城区、娄江新城、科教新城等片区,联动双凤镇新湖片区、沙溪镇岳王片区。主中心定位为太仓沿沪区域发展核心,以娄江新城为重点,同步优化老城区功能布局,深度促进与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创新现代城市治理模式,全面引领城市品质提升和转型发展,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幸福宜居城市。副中心:港城以浮桥镇为空间载体,强化与港口、港区协同发展。副中心定位为太仓沿江区域发展核心,重点突出临港产业特色,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及效益,深度推动港口与产业互动发展、沿江与腹地联动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港口城市。
多级带动:即以片区差异化发展促进全域城镇化,强化主城带动作用,推动重点乡镇特色化发展,形成主城和乡镇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沿沪片区:包括高新区和城厢镇,是融入上海发展的主导区。大力推进娄江新城、科教新城等功能板块的建设,优化片区内功能布局,加强跨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创新产业共建共享,着力提高土地开发效益。高新区定位为沿沪片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商务服务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带动发展的城市新区。城厢镇定位为沿沪片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镇。沿江片区:包括港区(含浮桥镇)、浏河镇、璜泾镇,是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的主阵地。采取带状组团开发模式,构建“一主两辅”的功能空间布局。港区(含浮桥镇)定位为沿江片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滨江新城;璜泾镇定位为沿江片区以生态农业发展为重点的功能型城镇;浏河镇定位为沿江片区以休闲旅游度假为重点的功能型城镇。中部片区:包括沙溪镇、双凤镇,是市域生态、农业及旅游的核心区。采取分散低密度点状开发模式,依托沙溪古镇,环集直塘老街、双凤老街、金仓湖、岳王、归庄等区域的特色资源,构建“一心多点”的功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沙溪镇定位为中部片区综合发展型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双凤镇定位为中部片区以生态休闲为重点的城乡生活服务功能型城镇。
第二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编辑]坚持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构建沿江、临沪两大产业带,不断提升重点功能区发展水平,壮大产业能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沿江产业带:包括港区(含浮桥镇)、沙溪镇、浏河镇、璜泾镇。发挥通江达海港口优势,依托太仓港及临江产业载体,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以专用设备制造、生物制药、航空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壮大以世界500强、中央企业、跨国企业为代表的“领航型”特色企业集群,打造竞争力强的临江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太仓港和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贸、跨境电商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综合保税区功能,争取融入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太仓港航运物流运营中心、知名品牌物贸结算中心、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打造临江现代物贸基地。发挥恒大文旅城的带动作用,挖掘滨江文旅资源,发展集童话主题游、临港工业游、郑和文化游、滨江生态游、文化古镇游、农业休闲游为一体的滨江旅游产业。
临沪产业带:包括高新区、城厢镇和双凤镇。充分发挥临沪和对德合作优势,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为契机,以娄江新城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创产业高地和对德合作示范基地。对接上海“大虹桥”,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培育做大数字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总部经济。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太仓分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太仓中心等载体平台,超前布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四新”经济示范区。发挥复星复游城的带动作用,开发城厢、双凤旅游资源,发展集主题体验游、娄东文化游、生态乡村游、美食购物游为一体的休闲文旅产业。
第三节 提高空间治理水平
[编辑]严格落实“三区三线”⑦。加快编制实施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统筹资源保护与利用,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突出“三区”主导功能,严格用途管控。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城镇化推进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格落实“三线”刚性管控。
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加强长江岸线保护,优化岸线利用。加快编制和实施市域骨干河湖岸线利用、河湖保护等规划。严格实施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实行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推进河道划界、蓝线规划和重点建筑物布局成果纳入国土空间统一管控体系。
第四章 建设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
[编辑]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优化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编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新型政产学研合作体系。鼓励企业通过成立研发平台、签订共同技术开发协议和创新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联盟、技术并购、企业孵化等形式,实现创新要素的互利共享。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国家、省、苏州市重大项目,参与重要标准制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领军型企业建设国家、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超65%。
壮大创新企业集群。完善创新企业培育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壮大以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瞪羚”和“独角兽”⑧培育企业为标杆的创新梯队。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品牌等话语权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壮大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扩大科技上市企业规模。发挥大企业领军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推动民营企业嫁接创新资源,运用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外资企业属地研发创新,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超1600家。
第二节 打造一流创新载体平台
[编辑]加快“两校两院”建设。推进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建设。到2025年,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开办民用航空学院等10个学院、无人机研究中心等10个研究中心,设置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17个本科专业、航空器结构与适航技术等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空间应用科学与工程等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博士后流动站,招生规模达10000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开办智造生态等7个学院,招生规模达5000人。充分发挥两所大学创新引领重要作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建设航空领域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新材料创新基地,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建设长三角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紧扣创新、产业、人才“三个高地”建设,争创以对德科技创新合作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德高科技产业园,打造对德合作的全国标杆示范园区。支持高新区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航空、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高科技人才、高管人才、高技能人才集聚高地。加快建设清华力合天镜湖未来科技谷、太仓智能激光制造创新研究院、航空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
支持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对接上海、北京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资源,做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大院大所。推动与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的战略合作,引进更多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加快太仓港科创园建设,打造太仓科创产业驱动新高地。支持各镇打造特色鲜明、服务体系健全、产业导向突出的创新载体。建立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支持健雄学院联合企业创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全链条,支持各区镇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现有孵化器强化服务,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5年,市级孵化器突破20家。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编辑]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整机制,推行紧缺专业人才动态目录,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建立健全创新发展顾问制度,完善专家支撑体系。重点培养现代物贸、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等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高技能人才占产业工人比重。构建中职、高职、本科及社会培训融合贯通、互为补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超25万人,科技领军人才数超700人,其中先进载运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等重点专项领域人才数超200人,区域人才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和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办法,实施新一轮人才工程建设。创新人才服务模式,打造人才服务“一站式”窗口,建设“人才云”大数据平台。落实就业创业政策,鼓励院校毕业生留太就业创业。深入实施“人才乐居”工程,构建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多元化投入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推进“高层次人才优享计划”,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生活待遇方面完善配套措施。
第四节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编辑]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多渠道增加金融资本供给。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建立综合金融服务机制,发挥综合金融服务、股权融资服务等平台作用,拓展“苏科贷”“娄城贷”“信保贷”等金融服务产品,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放大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加快推进子基金落地,探索建立“基金+园区+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到2025年,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0家。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双创债”“绿色债”融资。设立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企业合规高效利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资本。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专利创造,争取更多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高价值的核心专利。探索设立专利池共享机制及相互授权机制。“十四五”期间,年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200件。到2025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80件。加强商标品牌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注册商标10000件。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及违法处罚力度,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机制。开展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推动重点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完善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大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建立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优势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赋予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营造开放包容、鼓励试错、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第五章 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编辑]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优化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贸总部经济三个千亿级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航空两个五百亿级产业,构建“11155”产业矩阵。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赋能,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提升产业能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建设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编辑]壮大主导产业能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培育生物医药、航空等先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高精密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依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大力发展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特种纤维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创新建设生物医药载体平台,承接上海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成果,培育长三角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强化与上海大飞机产业对接协作,全面建设航空产业“一中心三基地”,全力打造航空产业地标,不断提升太仓航空产业的标识度。
专栏1 “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突破数控加工中心、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成套设备和核心功能部件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重点培育高精密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链,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围绕上海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积极对接汽车龙头企业,推进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发展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重点加强与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对接合作,重点服务上海特斯拉、大众MEB(生产智能化、网联化、纯电动汽车的模块化平台项目)等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产业项目,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十四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力争实现年均增长8%。
新材料。以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特种纤维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为发展重点,发挥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平台作用,大力推进中广核核技术产业园、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苏州研究院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十四五”期间,新材料产业产值力争实现年均增长8%。
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高值耗材、诊断试剂、生物制剂等领域。依托6平方公里市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打造生物制药集聚区,依托生物港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依托娄江新城智能制造区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医药服务外包,依托娄江新城临沪国际社区打造生物医药生活配套载体。大力引进创新型医药企业,培育长三角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
航空。围绕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制造业集群目标,积极对接临港、祝桥等航空产业园,强化与中国商飞、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合作,发挥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优势和太仓精密加工制造的特色优势,推进通用航空、民用航空、卫星应用、无人机等产业项目转化,引育一批航空领域优势企业和龙头项目,建成一批航空科研测试平台,打造国际化航空高端制造基地。到2025年,航空产业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集群化的发展思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力支持纺织、化纤、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工业设计和产品创新为先导,推动服务化转型,培育一批自主品牌。积极应用绿色技术,推动化工、电力、造纸等产业绿色化改造,建设国内领先的绿色产业标杆。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支持进口替代能力强的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产业链控制力,努力形成1~2条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针对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推进一批重大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做精做专做优产业链关键环节零部件产品。分类培育行业领军、“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
第二节 培育优势集聚的现代服务业高地
[编辑]大力发展物贸总部经济。壮大物贸总部经济,“十四五”期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加快港口航运物流运营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知名品牌物贸结算中心、楼宇经济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国际物流、跨境电商,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临江现代物贸基地。坚持招大引强与本土培育相结合,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央企地区总部、500强民企区域总部,鼓励龙头企业第二总部、行业组织总部入驻,培育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特色总部,形成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总部集聚。到2025年,总部企业达到50家。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动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重点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0%。加快构建“公铁水”立体式综合运输体系,强化江海中转和多式联运,推动太仓港从单一物流运输向完整供应链转型,拓展综保区功能,引育供应链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等具有太仓特色的研发设计产业。聚焦工业设计和产品创新,培育一批苏州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深度对接虹桥商务区,大力发展会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专业服务等商务服务业。统筹发展金融、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潜力生产性服务产业。
专栏2 “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供应链管理。依托太仓港综合优势,以耐克、似鸟、斯凯奇等物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国际物流+跨境电商”“自营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多式联运+综合保税”等新模式,建设“四大物贸中心”。“十四五”期间,现代供应链管理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研发设计。大力发展成品药研究,支持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生物制剂和医疗器械等研发,鼓励发展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培育发展航空等研发设计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落户。“十四五”期间,研发设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商务服务。深度对接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和虹桥商务区建设,突出德资商务服务特色,建设中央商务区组合体,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专业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资产评估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娄江新城高铁商务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太仓物流园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完善优化管理机构和运营力量,推动现有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整合优化资源,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争创1~2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合作,打造德资企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促进两业融合发展。面向先进制造领域,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推动先进制造业服务化,支持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建设生产服务支撑平台,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渗透广度和深度,促进研发、咨询、金融等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三节 打造更具特色的现代农业高地
[编辑]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提升“四个十万亩”⑨产业布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高标准池塘和美丽生态牧场“三高一美”建设。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品种,推广渔菜共生等双水双绿综合种养模式。抓好“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精品蔬菜、特色蔬菜。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广四类农业主导产业现代化生产模式。强化“太仓大米”“太仓白蒜”“新毛芋艿”“梅山猪”等品牌影响力,积极争创区域性品牌和地域性商标。拓展农业多样化功能价值,促进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都市型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异地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或离岗创新创业。拓展委培模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力度。到2025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人,新增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
拓展农业空间载体。强化现代农业园区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化发展。推进“双10”园区体系⑩建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覆盖率。积极引导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到2025年,新增苏州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个,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农业园区全面完成提档升级。
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强化“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与农业院所合作,建设农业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建立智慧农业体系,创造一批全国领先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农业“太仓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助农产品,推广农业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健全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新品种、新业态、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的支持力度。
第四节 创建高质量数字经济示范区
[编辑]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围绕苏州建设“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加快融入苏州数字科创中心、数字智造中心和数字文旅中心建设,打造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数字产业园。加快构建数字创新体系,加大数字创新供给能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数字产业园、世纪互联等项目建设。培育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中科院计算所太仓分所,大力发展大数据、AR/VR、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强化太仓在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优势地位,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工业设计创意、数字内容、供应链管理、平台经济等数字服务新业态,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区块链等国际化数字形态。“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6%以上。
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互联网重点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综合赋能平台、行业应用平台、企业自建平台和专业领域服务平台。加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现代物贸、高效设施农业等领域应用场景开发力度,加强5G、工业自动化控制、工业AR、数字孪生、超高清视频等技术示范应用。着力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厂)。全面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着力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项目。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和项目,打造“两化融合”示范区。
第五节 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
[编辑]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军民两用产业,重点在航空、船舶及配套、机械设备、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示范项目。支持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融合,增强军地、军校、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等基础设施融入国防功能,积极承接国家军民两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完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加快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支持军工技术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向民用转化。坚持政府主导、需求引导、市场运作,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方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加强对军民融合企业的服务,拓宽军民融合企业融资渠道。
第六章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编辑]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对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承接“四大功能”辐射,率先实现“与沪同城”,做亮“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鲜明标识,打造苏州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
第一节 全面融入大上海
[编辑]加强城市功能对接。主动对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方面强化规划衔接,服务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凸显太仓在上海都市圈中的综合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加大与上海政府部门、商会协会、研究机构等的交流合作。拓展对沪宣传渠道,强化对沪交流平台建设,常态化举办沪太合作交流活动。
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强化与上海规划、交通、建设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共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实施嘉闵线(含北延伸)至太仓段项目,推进南沿江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北沿江铁路建设。实施沪武高速扩建工程,规划建设沪宜高速苏沪省际衔接段项目,加快打通沪太“断头路”,实现对沪公路网无缝对接。深化与上海港合作,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多式联运,打造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喂给港。加密省际快速公交线路,推动公交班线跨省运营。
加快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参与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航空制造产业集群等建设,提升太仓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水平。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加快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发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领域研发优势,推进民用无人机研发中心、航空增材制造等项目,打造长三角航空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强化与张江、临港等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协同联动,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强化太仓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功能,推进临江现代物贸基地建设。发挥临沪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强化科技创新协同。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增强科创服务能力,构建与上海协同配套、互为促进的产业、研发和人才引育体系,打造上海科创产业重要功能区。强化与上海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技平台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建设上海科技成果重要转化基地。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太仓设立服务基地,高效运作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
推动环境联动治理。强化生态保护协作,深化跨区域联动机制,开展联防联控联治,推进毗邻水域生态廊道建设。探索建立长江口生态涵养区,建设新浏河生态廊道示范区。完善生态共治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大气、水环境等联合监测与治理。深化跨区域联动执法机制,联合整治违法行为。
实现民生共建共享。加强医疗、教育、文化等民生事业合作,引入上海优质、高端功能性公共服务资源。开展与沪上知名医院合作,引进专业人才团队,健全医护人员培训、专家坐诊、会诊合作、远程诊疗等交流机制,深化跨地区医联体建设。强化与沪上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合作。完善沪太区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做好沪苏线(太仓段)平安边界工作。
第二节 加强重点区域对接
[编辑]对接“大虹桥”。深度融入上海大虹桥国际枢纽建设。构建与虹桥枢纽高效连接的公交、高铁、轨交多层次交通廊道。对接虹桥商务区,构建链接虹桥的商务功能走廊。承接和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推动与进博会的产业对接、企业对接、人才对接,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推动太仓港建设上海进博会商品贸易重要承接港和中转港,积极争取跨境电商综合试点政策,加快跨境电商发展。对接“大浦东”。强化产业创新资源对接,推动浦东创新成果在太仓转移转化,构建浦东—太仓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主动对接祝桥航空产业园、大飞机创新谷,支持太仓企业融入C919供应链,协同打造国际一流航空产业集群。主动承接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辐射,引育更多优质项目。
对接宝山、嘉定。重点推进与宝山、嘉定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强化与宝山在智能制造、文旅消费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协同打造北上海特色消费区。加快嘉昆太协同合作创新圈建设,推进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建设,构建嘉昆太区域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同办好嘉昆太科技博览会。加强与嘉定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和上海国际汽车城、嘉定工业园等重点区域合作,进一步延伸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价值链。强化嘉昆太在信用、环保、治理等民生领域合作。
第三节 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协同发展
[编辑]加快与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借力长三角地区人才、知识、科技、资本等资源,积极对接南京、杭州、合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融入苏锡常都市圈,推动全方位一体化合作。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建立与长三角地区连接的多层次交通体系。研究规划与苏州城区及周边地区连接的轨道交通和公路交通网络。
扩大太仓辐射带动能力。主动对接国家、上海、江苏、苏州等层面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升太仓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站位和功能。发挥太仓特色优势,强化在苏锡常都市圈中的支点城市功能,推进跨江融合发展。放大高铁辐射效应,推动与苏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主动参与长三角古镇群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和产品的联动开发。
第七章 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平台
[编辑]着眼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融入苏州新时代对外开放示范区建设,做亮对德合作品牌,创新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构筑具有太仓特色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平台。
第一节 建设对德合作城市典范
[编辑]提升对德合作能级。高质量建设中德(太仓)合作创新园,规划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打造国家级对德合作高水平开放平台,争取更多国家、省、苏州开放创新政策在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先行先试。建设中德科技合作联盟、海外创新中心、离岸创新中心,推动法兰克福太仓创新中心、太仓—德累斯顿航空新材料创新中心运作。
壮大德资企业集群。发挥德国中心桥梁纽带作用,着力引进带动力强、知名度高的德国工业4.0代表性企业和规模体量大、行业引领作用强的隐形冠军企业、龙头型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德资企业总量突破500家,其中隐形冠军企业80家。发挥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优势,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航空产业园建设。强化德企与本地企业合作,带动本地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做亮“双元制”教育品牌。放大“双元制”教育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双元制”教育“太仓样板”。建设“双元制”教育研究院,提升本土化人才培养标准,持续扩大“人才池”。深化从中专、大专、本科至研究生的多层次中德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机制,储备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推进德系职业资格比照认定全面延展,促进中德双方在评级认证、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互认互助。
深化城市合作交流。在城市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等领域深化中德交流合作,借鉴德国城市管理经验,打造更多德式生活场景。深化与德国南部、西部9个州的合作交流,拓展与汉堡、萨安州等北部、东部洲的对接联系,促进学校、民间机构与市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推动太仓港与汉堡港缔结姊妹港。持续办好德国“太仓日”等重要活动,积极参与汉诺威工博会。
第二节 开创开放合作新局面
[编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推动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走出去”,探索共建产业园区。以德国为对欧合作的桥头堡,积极拓展与欧盟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推动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太仓联动创新区建设。
提升利用内外资水平。推动和引导内外资深度参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提升利用内外资质量和水平。围绕航空产业、汽车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着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投资体量大的产业项目。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对德、对日、对韩等为重点方向,精心筹划各类专场招商活动。优化完善“云招商”平台服务功能,更新拓展投资热力图资源,构建高效便捷的招商平台。整合各区镇资源载体、优惠政策、准入门槛等各类信息,建立资源信息动态数据库,统筹推进项目招商。
优化外贸发展方式。加大重点外贸企业招引力度,设立集货中心和分拨基地。加快综保区建设,壮大保税物流规模,发展研发检测维修、贸易结算中心等新功能、新业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压缩整体通关时间,优化出口品牌体系建设。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做优做强生物医药外包、科技研发、知识产权等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提升服务贸易比重。
第三节 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编辑]打造长江最美太仓段。全面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高标准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巩固强化长江岸线整治成果,严控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加大长江水源地和七浦塘清水通道修复保护力度,抓好入江支流、沿江排污口整治工作,确保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为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强化滩涂湿地修复、防护林带建设,构建沿江生态屏障,提升沿江空间景观品质。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任务。提升长江堤防防洪能力,建设安澜长江太仓段。
'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理念,推动沿江产业绿色转型。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执行化工、印染、造纸等项目准入政策,加快破解“重化围江”难题。推进港区化工园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循环再生、清洁能源等产业。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引导节能环保、清洁生产、静脉产业、绿色服务等产业形成规模优势。优化升级化工码头,引导货主码头公用化。主动承接长江经济带运输需求,打造江海联动国际物流中心和江海联运中转枢纽。'第八章 增强枢纽门户城市功能
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支撑作用,加快娄江新城建设,提升太仓港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中的地位,增强枢纽门户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太仓城市能级。
第一节 高质量建设娄江新城
[编辑]高起点规划娄江新城。按照太仓“城市的未来、未来的城市”定位和“产城融合、数字智慧、绿色生态、创新科技”的理念,高水平规划建设娄江新城。全面对接上海全球城市目标,对标G60科创走廊,聚焦嘉昆太区域协同,搭建嘉昆太科创产业新平台、产学研一体化新基地,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示范区。依托临沪优势,放大德企之乡品牌效应,联动上海产业发展,引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布局“创新智造圈+智慧服务圈”,建设创智长廊、智能制造、金融商务、现代商贸、会议会展、文化旅游等核心产业载体。秉承娄东园林的灵秀婉约,修复蓝绿生态,建构生态网络和景观结构,凸显韧性安全,弘扬娄东文化,打造人居环境优美、生态体系优良的诗意宜居城市,成为太仓融入上海的“桥头堡”。
高品质打造四大功能区。科教创新区。围绕高教科技研发平台、创新经济孵化基地、产学研一体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的建设发展,有序推进高校院所、众创空间、科创园区、孵化平台、生活配套等功能节点建设,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创业首选地、成果转化集聚地。高铁商务区。围绕长三角国际开放先行区、虹桥商务配套核心区、临沪交通枢纽门户区的发展定位,依托“5+1”铁路网络建设,有序推进轨道换乘枢纽、站前商务区、总部经济区、会议会展区、文体功能区等功能节点建设,主动承接大虹桥商务区功能外溢,全力构建上海北翼国际开放枢纽。智能制造区。围绕产业拓展新空间、高端智造新基地的发展定位,着力推进产业转新变强,有序推进先进制造组团、智造小镇组团等重点功能组团建设,大力发展高端精密仪器、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以城促产、以产带城,全力构筑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智造产业新地标。临沪国际社区。围绕国际高端人才汇聚地、现代产城融合示范区、乐业宜居幸福首善城的发展定位,着重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有序推进TOD综合枢纽、商业综合体、高品质国际学校、邻里中心等功能节点建设,加快陆渡老镇区更新改造,全力打造安居宜业、尚教乐游的品质新城。
专栏3 高质量建设娄江新城
规划范围:沈海高速以东、苏昆太高速以南、沪苏通铁路以西、上海界以北,占地约50平方公里。
愿景定位:长三角中德合作示范区,临沪智能制造集聚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区、虹桥商务核心配套区。
空间结构:一心两轴三核四区。一心:主城东部副中心,两轴:白云渡路融沪发展轴、太仓大道科创发展轴,三核:商务中心、科教中心、市民中心,四区:科教创新区、高铁商务区、智能制造区、临沪国际社区。
四梁八柱:“四梁”
1.“四纵四横”水网:南北向的十八港、江申泾、千步泾、石头塘,东西向的湖川塘、洙泾河、北浏河、新浏河。
2.“四纵四横”路网:南北向的沈海高速、白云渡路、飞沪路、陆新路,东西向的苏州路、太仓大道、江南路、郑和路。
3.“四纵四横”绿网:南北向的十八港、江申泾、千步泾、石头塘,东西向的湖川塘、洙泾河、北浏河、新浏河。
4.一体化管线网络:集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等为一体的地下管网规划。
“八柱”:1.太仓站:苏州东路以南、站前大道以东地块。
2.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苏州路以南、白云渡路以西、江南路以北、沈海高速以东地块。
3.会展中心:太仓大道以北、陆新路以西地块。
4.体育中心:太仓大道以北、江申泾以东地块。
5.三甲医院:郑和东路以北、飞沪路以东地块。
6.娄江新城高中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太仓实验学校:太仓大道以南、千步泾以东地块,金湾路以北、白云渡路以东地块。
7.市民中心:太仓大道以南、白云渡路以东地块。
8.嘉闵线站点TOD综合体:中市路与十八港交口地块、江南路与白云渡路交口地块。
第二节 高水平发展太仓港
[编辑]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以长江黄金水道世界级内河航运体系为依托,以港口型物流枢纽为功能定位,发挥太仓港集成、协同、开放、创新优势,实现水陆联运、水水中转有机衔接,为港口腹地及辐射区域提供货物集散、国际中转、转口贸易、保税监管等物流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打造立足长三角、服务长江经济带、辐射“一带一路”,全国知名、世界有影响力的综合航运与物流枢纽。
专栏4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规划范围:东至长江,南至海港路、七浦塘(七级航道),西至滨江大道、平江路,北至疏港高速、浪港路,占地13.36平方公里(不包括长江码头泊位)。发展定位:两枢纽两中心,即服务长江经济带的集装箱江海联运枢纽、对接“一带一路”的公铁水联运枢纽、联动长三角的航运物流运营中心、面向全球的供应链运作组织中心。
'五大功能区:'1.港口物流区:占地5.13平方公里,建设近洋集装箱直达中心、远洋集装箱集并分拨中心、江海河集装箱转运中心、汽车江海联运中心。
2.多式联运区:占地1.47平方公里,建设海铁联运中心、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
3.供应链物流区:占地3.72平方公里,建设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中心、公共仓储配送中心。
4.保税物流区:占地1.51平方公里,建设国际贸易服务中心、跨境电商物流中心、保税加工中心、研发制造中心、冷链物流中心。
5.分销配送区:占地1.53平方公里,建设国际分销中心、区域分拨配送中心。
大力推进港口建设。围绕建设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近洋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和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喂给港功能定位,提升太仓港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中的地位。建成投用太仓港四期、海通码头等项目,提升货物吞吐能力。建成太仓港疏港铁路,实施苏昆太高速公路东延、滨江大道延伸等工程,完善集疏运体系。规划建设太仓港LNG接收站。加快拓展航线网络,重点开辟近洋航线,力争突破澳洲、中东航线,拓展延伸长江(内河)航线网络覆盖范围。深化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合作,加大“陆改水”力度,增加航线班次。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智慧口岸”水平。到2025年,集装箱班轮航次达250条(班),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000万标箱,年货物吞吐量达3亿吨。
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延伸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健康医药等产业链条,加快宝洁新智造中心、利洁时全球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科方生物等项目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关键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加快建设清洁能源数字产业园、东软信息产业学院、同高科技汽车工程装备等项目。前瞻布局光刻胶、蚀刻液等突破“卡脖子”技术相关产业。加快电力能源、轻工造纸、石油化工等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玖龙智能装备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奎克好富顿等一批高端润滑油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物贸产业,加快斯凯奇二期、苏宁环沪电商运营中心、京东健康总部等项目建设。积极对接上海、苏州自贸区,加快构建以“数字+物贸+总部”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价值体系。
全面提升港城面貌。落实港城发展规划,打造沿江先进制造业基地、临港现代物贸园区、滨江新兴港口城市,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共同繁荣。高水平建设港城中心区,加快建设皇冠假日酒店等高端城市功能项目,提升港城发展整体水平和层级,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港区医院、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港城校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第三节 高起点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编辑]加快建设“5+1”铁路网络。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设由沪苏通铁路一期、沪苏通铁路二期、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和上海嘉闵线组成的“5+1”铁路网络,实现与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1小时通勤”。建成通车沪苏通铁路二期、南沿江铁路,开工建设北沿江铁路。建设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实现上海嘉闵线与苏锡常城际铁路在太仓站对接。
专栏5 “5+1”铁路网络
“5”:5条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即沪苏通铁路一期、沪苏通铁路二期、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
“1”:1条上海市域铁路延伸线,即上海嘉闵线(北延伸至太仓)。
沪苏通铁路一期: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海铁路通道和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线电气化铁路,起于南通站,经张家港、常熟、太仓,接入上海安亭站,设计时速200km/h。
沪苏通铁路二期:江苏至上海浦东的首条铁路,北起太仓,途经上海嘉定、宝山,直达浦东,设计时速200km/h。
南沿江铁路:沪宁通道的第二条城际铁路,北起南京,经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至太仓站,在太仓境内线路基本平行于沪苏通铁路一期,设计时速350km/h。
北沿江铁路:沿江高铁主通道、京沪二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上海,经太仓、崇明、南通、泰州、扬州、南京至合肥,设计时速350km/h,远期连接武汉、重庆、成都。
苏锡常城际铁路:以承担沿江城市群城际客流为主,兼顾苏州内部市域(郊)客流的城际铁路。西起常州奔牛机场,向东经常州、无锡、苏州城区、昆山、太仓至上海嘉定,初步设计速度160km/h。
上海嘉闵线(北延伸至太仓):上海首条延伸至周边城市的市域铁路,以服务于沪太高效通勤为主,将从地理上真正实现“沪太同城”,设计速度160km/h。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新建沪宜高速金仓湖互通,实施沪武高速扩建工程,推进太仓港南疏港高速、沪宜高速苏沪省际衔接段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建设。加快快速路网规划研究,适时启动龙江路、G204、S339等快速化改造工程。优化普通国省干线路网,实施S256新改建等工程。加强与周边路网联系,打通东仓新路对接北和公路、健雄路对接霜竹公路等沪太“断头路”。完善区域和城市道路网络,构建市域内部微循环系统。推进干线航道网建设,整合优化岸线资源,提升现有航道等级。开展严家村通用机场前期研究。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布局,提升公交出行效率。
第九章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编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文旅产业加快发展,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建设现代文明城市
[编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机制。培育和塑造体现太仓特质、彰显价值追求的城市精神。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开展社科惠民活动,打造社科精品项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达20%以上。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和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
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推动移风易俗,简办婚丧嫁娶,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垃圾分类、文明餐桌、绿色出行等生活新时尚,引导市民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爱护环境等身边小事做起,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推进科普宣传工作,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
深化双拥创建工作。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推进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创建。完善退役军人优抚褒扬、就业安置工作机制,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现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兵哥哥乐创园镇(街道)全覆盖。加强烈士纪念工作,推进军人公墓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建设过硬民兵预备役队伍。开展群众性军民共建活动,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第二节 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
[编辑]打响两大品牌。建成投运恒大文旅城和复星复游城,打响恒大、复星两大文旅品牌。恒大文旅城建设全室内、全天候、全季节的童话公园,配套特色文创小镇、五星级酒店、万国美食街、缤纷商业街、多功能运动中心等项目。复星复游城建设冰雪世界、水上乐园、欧洲风情街、国际学校、主题酒店等项目,汇聚阿尔卑斯冰雪世界、体育运动公园、地中海俱乐部等众多全球休闲度假品牌。
发展全域旅游。以恒大文旅城和复星复游城为龙头,整合水乡古镇、田园乡村、德国风情、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及特色购物等文旅资源,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丰富沙溪和浏河古镇业态,梳理挖掘直塘古镇和西郊老街资源,建设老城厢历史文化街区,形成古镇老街集群。提档升级弇山园,建设樊村泾遗址公园和博物馆。依托港口风貌,打造独具特色的港口旅游。整合浏河长江口景观、特色美食等资源,建设滨江风情带,将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打造为旅游“打卡地”。以现代农业园为核心,带动农村旅游一镇一品工程,丰富金仓湖、七十二家村田园综合体、孟河村吴家湾等田园旅游功能。到2025年,旅游年接待总人次突破2000万,年总收入突破400亿元,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壮大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支持电竞游戏、数字文创、演艺娱乐等产业发展。持续放大电竞小镇产业特色,积极打造和完善天镜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更多文化产业载体,引进更多优质项目。加强与上海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太仓分所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建设大学文创园,培育本土原创文化产业。聚焦数字娱乐、音乐影视等重点领域,加强与头部文娱企业、机构的合作,争取文创项目落地。到2025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突破1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
促进文旅消费。优化综合性消费载体布局,统筹推进人民路、万达、海运堤等商圈的提档升级。规划建设罗腾堡德风文旅街区,建设德国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太仓啤酒节广场。培育特色住宿业态,引进高端度假酒店、会议酒店、民宿等业态。鼓励传统零售企业拓展线上业务,推动生活服务业线上发展。塑造太仓城市IP形象,打造汇聚世界名品、太仓精品的特色商业街区。举办特色夜市活动,开发南园夜游等内容,构建“夜太美”系列品牌矩阵。完善支持扩大消费的激励政策体系,扩大节假日消费,持续举办旅游文化美食节、乡村旅游节、旅游迎新贺年会等消费促进活动。
强化文旅支撑。建立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开展旅游运营服务。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健全旅游标识引导系统,优化全域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新基建工程,完善智慧旅游总入口,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率和个性化服务水平。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旅产业。加强城市整体营销,进一步提升太仓文旅品牌美誉度。
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编辑]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高水平建成美术馆新馆等文化地标,新建一批图书分馆,建设文献保障中心、少儿图书馆,打造以市民公园为中心的城市客厅。建成沙溪镇文体活动中心,提档城厢镇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融合建设。推进“智慧广电”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面向群众、互动体验、多元智能、内容丰富的“广电+互联网+5G”的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清单制度,制定服务保障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化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到2025年,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15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打造“欢乐文明百村(社区)行”“娄东大讲堂”“娄东戏台”等惠民服务品牌。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百团大展演”“全民阅读节”等活动。繁荣发展档案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传承弘扬娄东文化。提升娄东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办好“娄东之春”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推进沙溪、浏河等古镇老街集群建设,挖掘历史名人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太仓独特韵味的文化项目。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和“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保护传承江南丝竹、滚灯和龙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非遗展示馆。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太仓故事。
第十章 创建绿色智慧城市
[编辑]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遵循城市发展和治理规律,提升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城市韧性,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绿色智慧的美丽宜居典范城市。
第一节 推进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
[编辑]强化智慧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大脑”建设,建立覆盖全域的城市感知网和通信网络。提升政务云平台服务能力,提供集约、安全、稳定的云计算环境,实现感知能力、网络能力、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整合统一服务。建设全域数字底座,强化大数据计算、视觉智能计算、物联网计算等基础服务能力,提升智慧城市应用算力支撑。加快照明控制、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人流监测等智慧终端布局,推广智能机器人、智能支付、虚拟现实等智能化终端设备应用。
探索智慧治理模式。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完善“城市大脑”架构,健全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共享机制,推动交通、教育、环保、医疗、安防等数据资源共享整合。发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的驱动作用,构建纵到底、横到边、体系完整、全网覆盖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太仓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加速AI信号灯、无感停车、智能网联、未来社区等成熟场景的落地实施。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打造“15分钟社区服务圈”“10分钟绿地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口袋公园”,活化城市空间。合理规划和开发城市地下空间,逐步启动市域综合管廊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智慧停车2.0工程,“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停车泊位5500个以上。优化公共自行车站点布设。持续推进背街小巷提档改造,争创省级城市管理示范社区、示范路。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新建1座集中大型转运站,建成投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到2025年,垃圾分类集中处理达100%。深化“厕所革命”,推进“厕所开放联盟”。
第二节 坚持绿色生态发展
[编辑]优化区域生态格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一心两湖三环四园”城市生态体系和“中央田带、环城田带、抱城水廊”田园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明确生态敏感地带,构建“一江两城五湖六廊、九纵九横”市域滨水生态格局,打造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体系。推进林地、绿地、湿地“三地”同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强重点时段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点源、交通源、城市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涉VOC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大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强水源地长效管理,推进洙泾河、湖川塘、致和塘等骨干河道综合整治。新建城东水质净化厂,加快推进沙溪、璜泾等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提标改造城区、江城等污水处理厂,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到2025年,建成1~2个生态美丽河湖省级示范样板。建立健全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严格土壤污染防治,强化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强化“散乱污”企业整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污染环节集中治理和腾退疏解。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推动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全面推进“绿岛”建设。全面实施城市雨污分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实施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三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编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推进“激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宅基地权能”等农业农村部改革试点,开展新一轮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支持新乡贤返乡,促进广大人才下沉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推进美丽镇村建设。构建由特色精品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三类建设标准组成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体系。加强被撤并镇(管理区)长效管理。强化古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开展农业遗迹保护行动。推行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完善农房建设管理机制,引导农村居民有序开展农房翻建改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到2025年,全市域初步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农村人居环境示范镇、示范村。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加强农村河道轮浚。打造“金仓丝路”特色品牌,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实施“光网乡村”工程,开展5G网络规划、建设和应用。加强农村物流建设,推动电商资源、快递服务下沉到村。建设农村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站点。强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第四节 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编辑]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布局,持续降低5G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基本建成覆盖全市、深度应用的5G网络,到2025年,建设5G基站4200个,5G网络用户普及率达75%。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推进IPv6规模部署,优化提升网络性能和速率,有效增强家庭千兆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到2025年,千兆宽带网络用户普及率达60%。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应用,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升级。积极推动信息化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构建高标准智慧交通体系,打造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优化公众出行体验。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仓储、物流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智慧港口、智慧铁路等建设,建立健全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物贸产业智能化升级。加强综合能源网络建设,构建以智能电网为基础,与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等多种类型网络互联互通的能源互联网。有序布局智能高效充电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适度匹配建设标准化换电站。
第十一章 打造民生幸福新标杆
[编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编辑]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持续推进富民增收,确保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适时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人群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推动更高质量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清零。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街道、社区提供更多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就业岗位。“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500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支持体系,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建立职业生涯全周期培训体系,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预警监测机制,增强失业保险制度稳定就业功能。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完善劳动人事关系矛盾纠纷多元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消除针对特定群体的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第二节 加快健康太仓建设
[编辑]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强化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疾病干预及防控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推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成果。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水平,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强化基本医疗服务。建成由市属三级甲等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具有特色专科的基层医疗机构构成的三级医疗网络。建设娄江新城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引入全国高端医疗机构管理。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施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深化区域医共体建设,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诊疗格局。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落实紧缺药、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提升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完善“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医养结合、健康产业等领域,开设高层次专科医院、护理院、中医、康复等机构,提高非公立医疗机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序促进社会办医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发展全民体育事业。规划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市体育中心、社会足球场等便民惠民体育场所。引导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升“10分钟体育健身圈”品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引进和申办高等级重大体育赛事,提升“竞走之城”知名度。完善竞技体育训练机制,打造1~2个具有影响力的竞技体育精品项目。
第三节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编辑]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规划布局公办、民办幼儿园,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省和苏州优质幼儿园覆盖率均达90%,创建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布局配置,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学校等高端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推进“高品质高中”建设。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支持健雄学院筹办职业教育本科,加快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港城校区建设。强化产学研融合互动,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双元制”本土化职业教育品牌。加快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家庭教育,加强社区教育,发展老年教育,完善教育体系。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实施师资队伍培优工程,全面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到2025年,苏州市级教学名师翻一番,省市级教育人才占比大幅提升。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机制。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培育教育家型的校长队伍,到2025年,力争特级校长占比达8%。大力推行“活力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教育科研机制,优化教育科研管理。创新校内教学督导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促进教育公平共享。加快推进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完善城乡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共建机制,引导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投向农村。深化集团化办学协同发展机制,加强教育联盟一体化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100%。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统筹解决好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等入学问题。
第四节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编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落实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现低保应保尽保。保持物价总体稳定。加强社保基金监督,完善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应对“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加快推动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新建工程。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新建救助管理站。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信息养老为辅助、文化养老为特色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太仓养老经验影响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10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快标准化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打造全龄化养老社区。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改革,推进社区医养结合试点,推动镇区公办养老机构实现公建民营。深化“互助协会”“助老大联盟”等养老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养老服务组织和企业。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机构人才储备和服务质量。引进中高端养老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50张,总床位突破7900张。
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完善保障妇女儿童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妇女平等获得参与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和就学就业的权利,提高妇女卫生健康、劳动保护、法律援助等能力和水平。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保障儿童身心健康,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完善适度普惠儿童福利体系,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社区)。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落实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市场供给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推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均衡覆盖、扩面增效。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实行实物保障和货币化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方式,重点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
第十二章 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编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对标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第一节 强化改革集成突破
[编辑]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引导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加快城乡经济循环,优化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顺应新型消费发展规律,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释放消费潜力。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围绕“两新一重”⑫、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领域,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保持投资规模合理增长。
完善要素市场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深入推进“三优三保”⑬,深化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⑭,加快促进“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培育发展数据等新兴要素形态,加强数据有序共享,挖掘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完善市场化交易平台,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完善市场运行和监管规则,加强对重点市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专项治理,推动商品和服务市场提质增效。
推动重大改革试点。科学配置各方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城乡融合、扩大内需、绿色转型、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联动突破,推动供需衔接畅通、新旧动能接续转化。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开展特色化、个性化、集成化改革探索,推进系统集成改革,健全重大改革成果统筹推广机制。推进重大改革举措与科学决策有机衔接,完善改革风险预判、成果评估和容错纠错机制。
第二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编辑]打响“太舒心”品牌。深化“太舒心”营商环境品牌内涵,对标国际一流,打造集办事最便捷、服务最高效、市场最公平、办件最电子化、投资最具活力为一体的“5E”国际版营商服务品牌,营造在太仓办事最容易的营商环境氛围。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1120”⑮改革、“一件事”改革,完善“全链审批”“双信地”等创新举措,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进“一网通办”改革,构建“四端融合、三级联动”全覆盖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线下一窗、线上一网”一体化融合,提供“淘宝式”政务服务体验。优化部门间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实现政务数据资源“一本账”管理。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推进“信用太仓”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奖惩机制作用,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升级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开展“信易贷”“信易批”“信易+民生”等应用,拓宽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强化诚信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社会信用氛围。加强对城市和行业信用状况的监测、预警,防范信用风险。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统筹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管理,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编辑]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城市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医疗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更多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拓宽民营企业家沙龙、“BEGI·N”金融沙龙⑯等政企沟通渠道。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资国企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完善市属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融资能力。引导国有资本投向国计民生、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稳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
第十三章 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编辑]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和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建设“平安太仓”,筑牢安全屏障。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推进法治太仓建设
[编辑]打造法治政府。开启新一轮法治政府建设,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健全重大行政决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全面完成镇域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加强对重点行政执法领域执法监督力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涉企“免罚轻罚”清单进一步落实。加大行政复议监督力度,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加强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完善监督方式和问责机制。加强政府法治信息服务,建立规范性文件数据库。
建设法治社会。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开展“八五”普法教育。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及“宪法进万家”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建设市青少年法治体验中心。深入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优化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实施全域化、全生命周期、智慧型公共法律服务。推进“区块链+公证”,打造公证辅助办证系统,发展涉外公证业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推广“律师+调解”“调解+公证”“调解+行政复议”等组团调解模式,完善“网格+调解”机制。健全司法行政刑罚执行一体化机制,提高社区矫正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第二节 建设平安太仓
[编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健全风险防控“四项机制”⑰,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提升粮食仓储容量,确保粮食安全。布局多源供给体系,保障能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建立健全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早期预警和化解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严格环境风险管控,确保生态安全。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健全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制度,夯实安全生产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安全责任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及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建立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平台。“十四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持续下降。构建城市安全发展体系,争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实施“雪亮工程2.0”,打造智能化雪亮技防工程体系。健全社会治安协调联动机制,强化重点场所安全防范。深化反恐斗争,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确保公众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交通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推进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确保铁路运营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把食药安全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入口关,实施全链条监管,做到全程追溯。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和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协同联动,加快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提升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强化火灾源头管控,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健全水上应急救援体系,提升水上搜救能力。加快灾害监测地面网站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成应急广播发布体系。完善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公民安全教育,培育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提升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完善国民动员体制机制,推进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高效衔接。
第三节 创新基层治理
[编辑]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积极参与苏州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创建,加快构建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完善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网格化联动机制“太仓模式”。启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一体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优化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推进“政社互动”“三社联动”,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完善协商民主自治模式,有序扩大基层群众自治权限。深入实施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居民公约和村规民约制定修订工作。推进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化改革。加快“发展型”幸福社区建设,推动“互联网+”与社区综合服务深度融合。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基层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推进政府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完善社会组织扶持和保障政策,强化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和信息公开。推广“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24人。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共识、各司其职、增强合力,形成分工合作、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为民主党派、无党派、非公有制经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太仓籍海内外知名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依法依规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十四章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保障
[编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统筹实施,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完善实施监督评估制度,确保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编辑]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自觉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中央大政方针政策和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加强政治监督,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充分调动和依靠各方力量,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上下齐心、各方协力的发展态势,确保全面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节 强化规划统筹实施
[编辑]强化规划纲要的统领地位,重点专项规划要切实贯彻规划纲要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加强与规划纲要各项指标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作用,为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组织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明确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责,强化分工落实,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工作责任,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最广泛地调动各方资源,形成联动效应和规划合力,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重点项目得到有效落实。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编辑]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用好用足国家、省和苏州市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强政策配套,打好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环保、投资等相关政策组合拳,释放政策效应。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公共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保障民生实事落实落地。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社会投资。
第四节 健全监督考评机制
[编辑]严格贯彻落实《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增强发展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约束力。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确保各责任单位严格执行规划。强化规划执行督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监督检查,虚心听取政协对规划实施工作的建言献策,保障规划严格实施。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建立健全发展规划评估机制,提高规划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附录
[编辑]部分名词解释
- P1 两地两城:高质量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临江现代物贸基地、现代田园城市样板、中德合作城市典范。
- P1 “1115”:到2020年,力争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产值100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1000亿元,物贸总部经济营业收入1000亿元,用3~5年实现生物医药产值500亿元。
- P4 “双元制”教育:一元在职业学校学习知识,一元在企业接受培训。
- P4 “1222”重大项目:一座娄江新城,恒大、复星两大文旅项目,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
- P5 “一心两湖三环四园”城市生态体系:一心:中心公园;两湖:金仓湖、天镜湖;三环:盐铁塘、新浏河、娄江河、城北河,盐铁塘、湖川塘、十八港、新浏河,吴塘河、新浏河、石头塘、杨林塘;四园:现代农业园、菽园、西庐园、独溇小海。
- P12 对外开放“三篇文章”:融入上海、对德合作、以港强市。
- P22 三区三线:“三区”指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三线”指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 P24 “瞪羚”和“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指估值10亿美元以上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十年内)还未上市的企业。
- P34 四个十万亩:十万亩优质水稻、十万亩特色水产、十万亩高效园艺、十万亩生态林地。
- P35 “双10”园区体系:10个现代农业特色园区、10个水稻园区。
- P59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 P70 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 P70 三优三保:以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以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布局保护耕地,以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护权益。
- P70 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根据苏州划定100万亩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实现10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目标,太仓划定11万亩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实现12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更新。
- P71 “1120”改革: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1个工作日内完成、投资建设项目施工许可20个工作日内完成。
- P72 “BEGI•N”金融沙龙:B代表银行(bank),E代表企业(enterprise),G代表政府(government),I代表投资方(investment),N代表其他主体。
- P74 风险防控“四项机制”: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