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作者:李隆基
本作品收录于《正统道藏
道德经》注本
《道德经》 王弼注
《河上公章句》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李隆基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赵佶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朱元璋
《老子想尔注》张道陵
《道德真经口义》林希逸
《道德真经论》司马光
《道德真经传》唐 陆希声
《老子指归》庄遵
《老子翼》 焦竑
《道德经注释》 黄元吉
《太上玄元道徳经》孚佑上帝全经阐义、八洞仙祖分章合注
道德经纯阳真人释义
《太上道德经讲义》清 宋常星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序[编辑]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馀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玆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针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朕所虚怀渴于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一 道经上[编辑]

道可道章第一[编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者,虚极之妙用。名者,物得之所称。用可于物,故云可道。名生于用,故云可名。应用且无方,则非常于一道。物殊而名异,则非常于一名。是则强名曰道,而道常无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者,妙本也。妙本见气,权舆天地,天地资始,故云无名。有名者,应用也。应用匠成,茂养万物,物得其养,故有名也。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若常守清静,解心释神,返照正性,则观乎妙本矣。若不正性,其情逐欲而动,性失于欲,迷乎道原,欲观妙本,则见边徼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如上两者,皆本于道,故云同也。动出应用,随用立名,则名异矣。

同谓之玄。

出则名异,同则谓玄。玄,深妙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执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又玄峡遗玄,示明无欲于无欲能如此者,万法由之而自出,故云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章第二[编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善者,生于欲心,心苟所欲,虽恶而美善矣。故云皆知,以己之所美为美,所善为善矣。美善无主,俱是妄情,皆由封执有无,分别难易,神奇臭腐,以相倾夺。大圣较量,深知虚妄,故云恶已。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六者相违,递为名称,亦如美恶,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之事,无事也。寄以事名,故云处。不言之教,忘言也,寄以教名,故云行也。

万物作而不辞,

令万物各自得其动作,而不辞谢于圣人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令万物各遂其生,不为己有,各得所为,而不负恃,如此即太平之功成矣。犹当日慎一日,不敢宁居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唯不敢宁居,而增修其德者,则忘功而功存,故不居而不去也。

不尚贤章第三[编辑]

不尚贤,使民不争。

尚贤则有迹,徇迹则争兴。使贤不肖各当其分,则不争矣。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难得之货,谓性分所无者,求不可得,故云难得。夫不安本分,希效所无,既失性分,宁非盗窃?欲使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则难得之货不贵,性命之情不为盗矣。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既无尚贤之迹,不求难得之货,是无可见之欲,而心不惑乱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心不为可欲所乱,则虚矣。

实其腹,

道德内充,则无矜徇,亦如属厌而止,不生贪求。

弱其志,

心虚则志弱。

强其骨。

腹实则骨强。

常使民无知无欲,

常使民无争尚之知,无贪求之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清静化人,尽无知欲。适有知者,令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于为无为,人得其性,则淳化有孚矣。

道冲章第四[编辑]

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

言道动出冲和之气,而用生成。有生成之道,曾不盈满。云或似者,于道不敢正言。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深静也。道常生物,而不盈满,妙本渊兮深静,故似为万物宗主。

挫其锐,解其纷,

道以冲和,故能抑止铦利,释散纷扰。若俗学求复,则弥结矣。

和其光,同其尘。

道无不在,所在常无。在光在尘,皆与为一。一光尘尔,而妙本非光尘也。

湛兮似或存。

和光同尘,而妙本不杂,故湛兮似有所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道所从生,明道非生法,故无父道者,似在乎帝先尔。帝者,生物之主。象,似也。

天地章第五[编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仁者,不为仁恩也。刍狗者,结刍为狗也。犬以守御,则蔽盖之恩。今刍狗徒有狗形,而无警吠之用,故无情于仁爱也。言天地视人,亦如人视刍狗,无贵望尔。尝试论之曰:夫至仁无亲,孰为兼爱?爱则不至,适是偏私。不独亲其亲,则天下皆亲矣。不独子其子,则天下皆子矣。是则至仁之无亲,乃至亲也,岂兼爱乎?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橐者鞴也,籥者笛也。橐之鼓风,笛之运吹,皆以虚而无心,故能动而有应。则天地之间,生物无私者,亦以虚而无心故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籥虚之而不屈挠,动之而愈出声,以况圣人心无偏爱,则无屈挠之时,应用不穷,可谓动而愈出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而不酬,故数被穷屈。兼爱则难遍,便致怨憎,故不如抱守中和,自然皆足。

谷神章第六[编辑]

谷神不死,

谷者虚而能应者也。神者,妙而不测者也。死者,休息也。谷之应声,莫知所以。有感则应,其应如神,如神之应,曾不休息。欲明至道,虚而生物,妙用难名,故举谷神以为喻说。

是谓玄牝。

玄,深也。牝,母也。谷神应物,冲用无方,深妙不穷,能母万物,故寄谷神玄牝之号,将明大道生畜之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深妙虚牝,能母万物,万物由出,是谓之门矣。天地有形,故资禀为根本矣。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虚牝之用,绵绵微妙,应用若存,其用无心,故不勤劳矣。

天长地久章第七[编辑]

天长地久。

摽天地长久者,欲明无私无心,则能长能久,结喻成义,在乎圣人,后身外身,无私成私耳。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生物,德用甚多,而能长且久者,以其资禀于道,不自矜其生成之功故尔。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后身则人乐推,故身先。外身则心忘淡泊,故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忘生养之功,是无私。而能长且久,是成其私。圣人后外其身,是无私而能先能存,是成其私也。

上善若水章第八[编辑]

上善若水。

将明至人上善之功,故举水性几道之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几,近也。

居善地,

上善之人,处身柔弱,亦如水之居地,润益一切,地以卑用,水好下流。

心善渊,

用心深静,亦如水之渊停矣。

与善仁,

施与合乎至仁,亦如水之滋润品物也。

言善信,

发言信实,亦如水之行险,不失其信矣。

政善治,

从政善治,亦如水之洗涤群物,令其清静矣。

事善能,

于事善能因任,亦如水性方圆随器,不滞于物矣。

动善时。

物感而应,不失其时,亦如水之春泮冬凝矣。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之人,虚心顺物,如彼水性,壅止决流,既不违迕于物,故无尤过之地。

持而盈之章第九[编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执持盈满,使不倾失,积财为累,悔吝必生,故不如其已。已,止也。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度锐利,进取荣名,富贵必骄,坐招殃咎,故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此明盈难久持也。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此明锐不可揣也。骄犹心生,故咎非他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遂者,当退身以辞盛,亦如天道虚盈有时,则无忧患矣。

载营魄章第十[编辑]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曰魂。魄则阴虚,魂则阳满,言人载虚魄,常须营护复阳。阳气充,魄则为魂,魂能运动,则生全矣。一者,不杂也。复阳全生,不可染杂,故令抱守淳一,能无离身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一冲气,使致和柔,能如婴儿,无所分别。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心照也。疵,瑕病也。涤除心照,使令清净,能无瑕病。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养万人,临理国政,能无为乎?当自化矣。自上营魄,皆教修身。身修则德全,故可为君矣。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历数所从出。开阖,谓治乱。言人君应期受命,能守雌静,则可以永终天禄矣。又解云:《易》曰:一阖一辟谓之变,言圣人抚运,应变无常,不以雄成,而守雌牝,亦如天门开阖,亏盈而益谦也。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人君能为雌静,则万姓乐推其德,明白如日四照,犹须忘功不宰,故云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令物各遂其生,而畜养之。遂生而不以为有修,为而不恃其功,居长而不为主宰,人君能如此者,是谓深玄之德矣。

三十辐章第十一[编辑]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此明有无功用,相资而立。三十辐者,明造车也。共一毂者,因言少总众。夫辕箱之有,共则成车,车中空无,乃可运用。若无辕箱之有,亦无所用之车。车中若不空无,则辕箱之有,皆为弃物。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和也。埴,土也。陶匠和土,为瓦缶之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古者陶穴以为室宇,亦开户牖,故云凿尔。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体利无,以无为利。无体用有,以有为用。且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将明至道之用,约形质以彰,故借麤有之利无,以明妙无之用有尔。

五色章第十二[编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目悦青黄之观,耳耽宫征之音,口燕刍豢之味,伤当过分,则坐令形骸聋盲。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代务,耽著有为,如彼田猎,唯求杀获,日以心斗,逐境奔驰,静而思之,是发狂病。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性分所无,求亦不得。妄求难得,故令道行有所妨伤也。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取此含受之腹,去彼妄视之目。

宠辱章第十三[编辑]

宠辱若惊。

操之则栗,舍之则悲,未忘宠辱,故皆惊也。

贵大患若身。

身为患本,矜贵其身,即如贵大患矣。此合云贵身如贵大患,而乃云贵大患如身者,欲明起心贵身,即是大患。有贵即身是大息,故云贵大息如身。若,如也。此上两句正标。

何谓宠辱?宠为下,

前标宠辱如惊,恐人不了,故问何谓宠辱?夫得宠骄盈,无不生祸,是知宠为辱本,故答云宠为下矣。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循环,宠为辱本。凡情惑滞,惊辱而不惊宠,故圣人戒云:汝之得宠,当如汝得辱而惊,则汝之失宠得辱,亦如吾戒,汝得宠而惊惧也。故结云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恐人不晓即身是患本,故问之。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身相虚幻,本无真实,为患本者,以吾执有其身,痛瘥寒温,故为身患。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能知天地委和,皆非我有,离形去智,了身非身,同于大通,夫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章首标宠辱之戒,后以寄托结成者,宠辱若惊,未忘宠辱贵爱。以为未忘贵爱,故以辱校宠,则辱不如宠。以贵方爱,则贵不如爱。惊宠辱者,尚有宠辱介怀,存贵爱者,未为谦忘天下。故初则使惊宠如辱,后欲令宠辱俱忘,假寄托之近名,辩兼忘之极致。忘宠辱则无所复惊,忘身则无为患本,忘天下则无寄托之近名。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编辑]

视之不见名曰夷,

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视不可见。以其于无色之中而能色焉,故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者,声之微也。道非声,故听之不闻。以其于无声之中独能和焉,故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执持也。微,妙也。道无形,故执持不得。以其于无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复混而为一。

三者将以诘道,道非声色形法,故诘不可得,但得夷希微尔。道非夷希微,故复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昧,唯道于上非上,在上亦不明。于下非下,在下亦不昧也。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绳者,运动不绝之意。不皦不昧,运动无穷,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是谓无形状之状,无物质之象,不可名有,不可者无,无有难名,故谓之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无为之道,以御今有为之事,则还返淳朴矣。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知古始所行,是谓道化之纪纲。

古之善为士者章第十五[编辑]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士,事也。言古之善以道为事者,于彼微言妙道,无不玄鉴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识知。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夫唯德量难识,故强为容状以明之,谓下文。

豫若冬涉川,

豫,闲豫也。善士于代闲法,如涉冬川,众人贪著,故畏惧,今我不染,故闲豫也。

犹若畏四邻,

犹豫,疑难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闲豫,及观行事,甚疑难,如今代人惧邻戒。

俨若客,涣若冰将释。

虽则俨然若客,无所造为,而不凝滞于物,涣然若春冰之释散也。

敦兮其若朴,

虽涣然冰释,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质朴无所分别。

旷兮其若谷,

其德量旷然宽广,无所含容,若彼空谷。

浑兮其若浊。

和光混迹,若浊而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谁也。谁能于彼浑浊,以静澄止之,令徐自清乎?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安静于此清以久,更求胜法,运动修行,令清静之性,不滞于法,而徐动出也。生犹动出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当须无所执滞,若执清求生,是谓盈满,将失此道。故云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夫唯不盈满之人,故能以新证之,行为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滞著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编辑]

致虚极,守静笃。

虚极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及形有受纳,则妙本离散。今欲令虚极妙本必致于身,当须绝弃尘境染滞,守此雌静笃厚,则虚极之道自致于身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君云:何以知守雌静则能致虚极乎?但观万物动作云为,及其归复,常在于静,故知尔。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又云所以知万物归复常在于静者,为物华叶芸芸,生性皆复归于其根本,故有作云云者,动作也。言夫物云云动作者,及其归复皆在根本尔。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华叶云云者,生性归根则静止矣。人能归根至静,可谓复所禀之性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守静复命,可谓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了。

不知常,妄作凶。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失常妄作,穷凶必至矣。

知常容,

知守真常,则心境虚静,如彼空谷,无不含容。

容乃公,

含容应物,应物无心,既无私邪,故为公正。

公乃王,

能公正无私者,则为物所归往。

王乃天,

群物乐推,如天之覆,则与天合德。

天乃道,

王德如天,乃能行道。

道乃久。

道行天下,乃可以久享福祚矣。

殁身不殆。

同天行道,则终殁其身,长无危殆之事矣。

太上章第十七[编辑]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无施教有为之迹,故人无德而称焉。

其次,亲之誉之。

逮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见故亲之,功高故誉之。

其次,畏之侮之。

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则驱以刑罚,故畏之。怀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犹其贵言。

亲之誉之者,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贵其言而亲誉之。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百姓日用而不知,谓我自然而成遂,则太上下知有之之谓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编辑]

大道废,有仁义。

浇淳散朴,大道不行,曰仁与义,小成遂作。濡沬生于不足,凋弊起于有为,然则圣人救代之心未尝异,而夷险之迹不得一尔。

智慧出,有大伪。

用智慧者,将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则有大伪矣。并窃符玺,可不信然?

六亲不和,有孝慈。

父子夫妇兄弟,六亲也。疏戚无伦,不和也。各亲各子,有孝慈也。皆由失道,故有偏名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太平之时,上下交足,何异名乎?昏乱之日,见危致命,有忠臣矣。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编辑]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圣人言教之迹,则化无为。弃凡夫智诈之用,则人淳朴。淳朴则巧伪不作,无为则矜徇不行。人抱天和,物无天枉,是有百倍之利。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兼爱之仁,弃裁非之义,则人复于大孝慈矣。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人矜偏能之巧,必有争利之心,故绝巧则人不争,弃利则人自足。足则不为盗贼矣。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此三者但令绝弃,未示修行,故以为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属者,谓下文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真素,抱淳朴,少私邪,寡贪欲。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二 道经下[编辑]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编辑]

绝学无忧。

绝有为俗学,则淳朴不散。少私寡欲,故无忧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则恭应,阿则慢应,同出于口,故云相去几何?而恭应则善,慢应则恶,以喻俗学。绝之则无忧,不绝则生患,只在心识回照,岂复相去远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凡人所畏者,慢与恶也。善士所畏者,俗学与有为也。皆当绝之,故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若不畏绝俗学,则众生正性荒废,其未有央止之时。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众人俗学有为,熙熙逐境,如临享太牢,春台望登,动生贪欲。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我独怕然安静,于其情欲,略无形兆,如彼婴儿,未能孩孺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至人无心,运动随物,无所取与,若行者之无所归。乘乘,运动貌。

众人皆有馀,

众人耽嗜尘务,矜夸巧智,自为有馀,以示光大。

而我独若遗。

常若不足,有所遗忘。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我岂愚人之心,遗忘若此也哉?但我心纯纯,故若遗尔。

俗人昭昭,

矜巧智也。

我独若昏。

自韬晦也。

俗人察察,

立法制也。

我独闷闷。

唯宽大也。

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容貌忽然若昏晦,而心寂兮绝于俗学,似无所止著。

众人皆有以,

众人于代间,皆有所以,逐境俗学之意。

我独顽似鄙。

顽者无分别,鄙者陋不足,而心实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尔。

我独异于人,

人有情欲,我无爱染。人与道反,我与道同。

而贵求食于母。

求食于母者,贵如婴儿无营欲尔。上文云如婴兄之未孩,下经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如此所以独异于人。先无求、于两字,今所加也。且圣人说经,本无避讳,今代为教,则有嫌疑。畅理故义不可移,临文则句须稳便。便今存古,是所庶几。又司马迁云:老子说五千馀言,则明理诣而息言,不必以五千为定格。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编辑]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甚也。从,顺也。设问甚有德之人,容状若何?言此有德人所行,唯虚极之道是顺。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冲用难名,故云恍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无也。恍,有也。兆见曰象。自无而降有,其中兆见一切物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物者,即上道之为物也。自有而归无,还复至道,故云其中有物也。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惚恍有无,杳冥不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杳冥之精,本无假杂,物感必应,应用不差,故云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言道自古及今,生成万物,物得道用,因用立名。生成之用,既今古是同,应用之名,故古今不去。

以阅众甫。

阅,度阅也。甫,本始也。言至道应用,度阅众物本始,各遂生成之用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以此令万物皆禀道,妙用生成故尔。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编辑]

曲则全,

曲已以应务则全。

枉则直,

枉己以申人则直。

洼则盈,

执谦德则常盈。

弊则新,

守弊薄则日新。

少则得,

抱一不离则无失。

多则惑。

有为多门则惑乱。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抱守淳一,故可以为天下法式。

不自见故明,

人能不自见其德,常曲己以应务,则其德全自明。

不自是故彰,

人能不自以为是,而枉己以申人,则其是直自彰矣。

不自伐故有功,

人能不自伐取,则其功归己矣。

不自矜故长。

人能长守弊薄,不自矜衒,则人乐推其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物争,谁与争者,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有曲全之言,岂虚妄哉?实能曲者,则必全理而归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编辑]

希言自然。

希言者,忘言也。不云忘言而云希者,明因言以诠道,不可都忘。悟道则言忘,故云希尔。若能因言悟道,不滞于言,则合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风雨飘骤,则暴卒而害物,言教执滞,则失道而生迷。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至大,欲为暴卒,则伤于物,尚不能久,以况于人,执言滞教,则害于道,欲求了悟,其可得乎?

故从事于道者,

故从事于道之人,当不执滞言教。

道者同于道,

体道者,悟道忘言,则同于道矣。

德者同于德,

德者道用之名,人能体道忘功,则其所施为,同于道用矣。

失者同于失。

执言滞教,无由了悟,不悟则迷道,自同于失矣。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方诸挹水,阳燧引火,类族辨物,断焉可知。

信不足,有不信。

执言滞教,不能了悟,是于信不足也,自同于失,失亦乐来,是有不信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编辑]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举踵而望也。跨,以跨挟物也。以喻自见求明,明终不得,何异夫跂求久立,跨求行履乎?

自见者不明,

露才扬己,动而见无,故不明。

自是者不彰,

是己非人,直为怨府,故不彰。

自伐者无功,

专固伐取,物所不与,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矜衒行能,人所鄙薄,故不长。

其于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自见等行,于道而论,是曰残馀之食,疣赘之行。凡物尚或恶之,故有道之人,不处斯事矣。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编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将欲明道立名之由,故云有物。言有物混然而成,含孕一切,寻其生化,乃在天地之先。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有物之体,寂寥虚静,妙本湛然常寂,故独立而不改。应用遍于群有,故周行而不危殆。而万物资以生成,被其茂养之德,故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吾见有物生成,隐无名氏,故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体,强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妙用无方,强名不得,故自大而求之,则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则远不及矣。若能了悟,则返在于身心而证之矣。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其所大而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天大能覆,地大能载,王大能法地则天行道,故云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申其鉴戒,故云而王居其一,欲警王令有所法,谓下文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谓王也,为生者先当法地安静。既尔又当法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已,又当法道,清静无为,令物自化。人君能尔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编辑]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者制轻,故重为根。静者持躁,故静为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车也。重者,所载之物也。轻躁者贵重静,亦由行者之守辎重,故失辎重则遭冻馁,好轻躁则生祸乱。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人君者,守重静,故虽有荣观,当须燕尔安处,超然不顾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奈何者,伤叹之辞也。天下者,大宝之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从欲,轻用其身,令亡其位也。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君轻易,则人离散,故失臣。臣躁求,则主不齿,故失君。

善行章第二十七[编辑]

善行无辙边,

于诸法中体了真性,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如此则心与道冥,故无辙进可寻求。

善言无瑕谪,

能了言教,不为滞执,遣象求意,理证言忘,故于言教中无瑕疵谪过。

善计不用筹算,

能了诸法本无二门,一以贯之,不生他见,故无劳筹算,自能照了,既无计算,非善而何?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兼忘言行,不入异门,心无边境之迷,境无起心之累,虽无关楗,其可开乎?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体了真性,本以虚忘,若能虚忘,则心与道合,虽无绳索约束,其可解而散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以圣人常用此五善之教以教之,故无弃者。

是谓袭明。

密用曰袭,五善之行在于忘遣,忘遣则无迹,故云密用。密用则悟了,故谓之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师,法也。资,取也。善人可师法,不善人可取役使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此章深旨,教以兼忘,若存师资,未为极致。今明所以贵师为存学相,学相既空,自无所贵,所以爱资为存教相,于教忘教,故不爱资。贵爱两亡心,而道自化。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师资两忘,是谓玄德。凡俗不悟,以为大迷,故圣人云虽知凡俗以为大迷,以道观之,是为要妙。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编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者,患于用牡,故知其雄,则当守其雌,谦德物归,是为天下谿谷,则真常之德不离其身,抱道含和,复归于婴儿之行矣。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能守雌静,常德不离,德虽明白,当如暗昧,如此则为天下法式。常德应用,曾不差忒,德用不穷,故复归于无极。忒,差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德虽尊荣,常守卑辱,物感斯应,如谷报声,虚受不穷,常德圆足,则复归于道矣。朴,道也。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含德内融,则复归于朴。常德应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圣人用之,则为群村之官长矣。

故大制不割。

圣人用道,大制群生,暄然似春,蒙泽不谢,动植咸遂,曾不割伤。

将欲章第二十九[编辑]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者,大宝之位也,有道之者,必待历数在躬,若暴乱之人,将欲以力取而为之主者。老君戒云: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

大宝之位,是天地神明之器,谓为神器,故不可以力为也。故曰为者败之,此戒奸乱之臣。

执者失之。

历数在躬,已得君位,而欲执有斯位,凌虐神主,天道祸淫,亦当令失之。此戒帝王也。

故物或行或随,或煦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

欲明为则败,执则失,故物或行之于前,或随之于后,或煦之使暖,或吹之使寒,扶之则强,抑之则弱,有道则载事,无德则隳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睹或物之行随,知执者之必失,故去其过分尔。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编辑]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人臣能以道辅佐人主者,当柔服以德,不用甲兵之威,取强于天下。何则?兵者凶器,战者危事。抗兵加使,彼必应之,其事既好还报,则胜负之数,未可量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军师所处,战则妨农,农事不修,故生荆棘。兵气感害,水旱继之,农废于前,灾随其后,必有凶荒之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善辅相者,果于止敌。盖在于安人和众,必不敢求胜取强。故虽果于止敌,敌不为寇。慎勿矜功伐取,以自骄盈,骄则败亡,故为深戒。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前敌来侵,不得休止,故用兵以止之,如是则果在于应敌,非果以取强也。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之用壮,由兵之恃强。物壮则衰,兵强则败,是谓不合于道,当须早止不为。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编辑]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佳者,好也。兵者,谋略也。凡人修辞立诚,不能以道德藏器,而以兵谋韬略为好。谋略之用,只在于攻取杀伐,故为不善之材器。凡物尚或恶之,是以有道之人不处身于此尔。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左,阳也。阳和则发生,故平居所贵。右,阴也,阴凝则肃杀,故用兵所贵。

兵者,不祥之器,

祥者,善也。好兵者尚杀,故为不善之材器也。

非君子之器。

君子以道德为材器,不贵兵谋。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夷狄内侵,故不得已。善胜不争,是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制胜于敌,必哀其人,故不以为美也。夫胜必多杀人,若以胜为美者,是乐多杀人,乐多杀人,人必不附。欲求得志,不亦难乎!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

偏将军卑而处左者,不专杀人。上将军尊而处右者,主兵谋也。

言以丧礼处之。

丧礼尚右,今上将军居右者,是以丧礼处置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以生灵之贵,而交战杀之,有恻隐之心,故以悲哀伤泣之尔。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勇士雄,入战而获胜,胜则受爵,居于右位,尚右非吉,是以丧礼处之。但以为不祥之器,亦何必缟素为资。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编辑]

道常无名。

道以应用为常,常能应物,其应非一,故于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妙本也,妙本精一,故云小。而应用匠成,则至大也,故无敢以道为臣者。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侯王若能守道精一,无为而化,则万物将自宾服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侯王若能抱守精一,则地平天成,交泰致和,故降洒甘露。夫甘露既降,萧兰俱泽,不烦教令,而自均平。取譬侯王,称物平施。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人君以道玫平,始能制御有名之物,故有名之物,亦尽为侯王所有矣。既,尽也。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则夫有名之物,亦将知依止于侯王,知依止有道之君,所以无危殆之事。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天降甘露,以瑞有道,故譬有道之君,在宥天下,天则应之,犹如川谷与江海通流尔。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编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鉴微,智则有所不知,明则无所不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制胜人者,适可谓有力。能自胜其心使柔弱者,方可全其强尔。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止足者无贪求,可谓富矣。强力行者不懈怠,可谓有志节矣。

不失其所者久,

知足强力,不失其所恒,则是久于其道者。

死而不亡者寿。

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夭枉之数,寿者一期之尽,夫知人胜人,又招殃咎,知足强力,动得天常。得天常者,死而不亡。是一期之尽,可谓寿矣。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编辑]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大道汎兮,无系而能应物,左右无所偏名矣。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言万物恃赖冲用而生化,而道不辞以为劳,功用备成,不名己有。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爱养群材而不为主宰。于物无欲,则可名于小,言不可名小。

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于大。

爱养之,故万物归之,有万不同,而不为主,可名为大。非小非大,所以难名。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法道忘功,终不自为光大,故能成其光大之业。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编辑]

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大道也。帝王执持大道,以理天下,则天下万物归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物往而不伤害,则安于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乐,音乐也。饵,饮食也。言人家有音乐饮食,则行过之客皆为之留止。如帝王执道以致平泰,亦为万物所归往矣。又解云:乐以声聚,饵以味聚,过客少留,非久长也。是以蘧庐不可以久处,仁义顜之而多责。故人君体道清净,淡然无味,始除察察之政,终化淳淳之人,故下文结云用不可既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人君以道德清净为教,初出于口,淡乎其无味,不似俗中言教,有亲誉畏侮等也。

视之不可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以道镇净,初无言教,故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淳风大行,万物殷阜,岁计有馀,故用不可既。既,尽也。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编辑]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经云: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权。权,反经而合义者也。故君子行权贵于合义,小人用之则为诈谲。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信矣。故老君前章云执大象,斯谓之实。此章继以歙张,是谓之权。欲量众生根性,故以权实覆却相明,令必致于性命之域。而惑者乃云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故将欲歙敛众生情欲,则先开张,极其侈心,令自困于爱欲,则当歙敛矣。强弱等义,略与此同。此道甚微,而效则明著,故云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巽顺可以行权,权行则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必胜于刚强矣。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脱,失也。利器,权道也。此言权道不可以示非其人,故举喻云:鱼若失渊,则为人所擒,权道示非其人,则当窃以为诈谲矣。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编辑]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妙本清静,故常无为。物恃以生,而无不为也。侯王若能守道无为,则万物自化。君之无为,而淳朴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言人既从君上之化,已无为清净,而复欲动作有为者,吾将以无名之朴而镇静之。无名之朴,道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言人君既以无名之朴镇静苍生,不可执此无名之朴而令有迹,将恐寻迹丧本,复入有为,故于此无名之朴,亦将兼忘,不欲于无欲,无欲亦亡,泊然清浄,而天下自正平矣。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三 德经上[编辑]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编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者道之用也,庄子曰:物得以生谓之德,时有淳醨,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朴,德用不彰,无德可称,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无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建德下衰,功用稍著,心虽体道,迹涉有为,执德可称,故云不失。迹涉矜有,比上为粗,故云是以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知无为而无为者,非至也。无以无为而无为者,至矣。故上德之无为,非徇无为之美,但含孕淳朴,适自无为,故云而无以为,此心迹俱无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下德为之者,谓心虽无为以功用彰著,而迹涉有为,故云为之。言下德无为而有所以为,此心无为而迹有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仁者兼爱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见,所以为兼爱之仁,故云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无为,故云而无以为。此则心有为而迹无为也。且上仁称无为者,据迹欲无为而方上义尔,未可以语下德之有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义者裁非之义,谓为裁非之义,故曰为之。有以裁非断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为,此心迹俱有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六纪不和,则为礼以救之,故曰为之。礼尚往来,不来非礼,行礼于彼,而彼不应,则攘臂而怒,以相仍引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义者,时俗夷险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见,德衰而仁存,仁亡而义立,义丧而礼救,斯皆适时之用尔。故论礼于淳朴之代,非狂则悖,忘礼于浇醨之日,非愚则经,若能解而更张者,当退礼而行义,退义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朴,则上德之无为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制礼者,为忠信衰薄而以礼为救乱之首尔,用礼者,在安上理人,岂玉帛云乎哉!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识者,人之性识也,谓在人性识之前,而制此检外之礼,虽欲应时,实丧淳朴,故云道之华。礼以救乱,所贵同和,而失礼意者,则将矜其玉帛,贵其跪拜,如此之人,故为愚昧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有为者,道之薄。礼义者,德之华。故圣人处无为之事,其厚也,不处其薄矣。退礼义之行,其华也,自居其实矣。

故去彼取此。

去彼华薄,取此厚实。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编辑]

昔之得一者,

一者,道之和,谓冲气也。以其妙用在物为一,故谓之一尔。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

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道在则名立,用失而实丧矣。故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皆资妙用以致之,故云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得一者不可矜其用,故诫云:天无以其清而矜之,将恐分裂;地无以其宁而矜之,将恐发泄;神矜则灵歇,谷矜则盈竭,物矜则生灭,侯王矜其贵,则将颠蹶矣。圣教垂代,本为生灵,虽远举天地之清宁,而会归只在于侯王守雌用道尔,故下文云。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侯王贵高,兆民贱下,为国者以人为本基,当劳谦以聚之,令乐其恺悌之化,不有离散。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孤寡不穀,则凡情所恶,侯王自称,以谦为本。非乎者,明是以贱为本尔。

故致数舆无舆。

数舆则无舆,轮辕为舆本,数贵则无贵,贱下为贵本。辕为舆本,当存辕以定舆,贱为贵本,当守贱以安贵。将戒侯王,以贱为本,故政此数舆之谈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贱为本。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编辑]

反者道之动,

此明权也,反者取其反经合义。反经合义者,是圣人之行权,行权者是道之运动,故云反者道之动也。

弱者道之用。

此明实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静,柔弱雌静者,是圣人处实。处实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实之于权,犹无之生有,故行权者贵反于实用。有者必资于无,然至道冲寂,离于名称,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两忘权实,双泯有无,数舆无舆,可谓超出矣。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编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了悟故勤行。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可上可下,故疑。疑则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迷而不信,故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为玄妙至道也。

建言有之:

建,立也。将欲立言,明些三士于道不同。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士动行,于明若昧,于进若退,于夷若颣,故中士疑而下士大笑之。

上德若谷。

虚缘而容物。

大白若辱。

纯洁而含垢。

广德若不足。

大成而执谦也。

建德若偷。

立功而不衒。

质真若渝。

淳一而和光。

大方无隅。

不小立圭角。

大器晚成。

且无近功。

大音希声。

不饰小言说。

大象无形。

故能应万类也。

道隐无名。

功用不彰,无名氏。

夫唯道,善贷且成。

虽隐无名氏而实善,以冲和妙用资贷万物,且成熟之。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编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一者冲气也,言道动出冲和妙气,于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能独生,又生阴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积阳气之二,故云二生三也。

三生万物。

阴阳含孕,冲气调和,然后万物阜成,故云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得阴阳冲气生成之故,故负抱阴阳,含养冲气,以为柔和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万物皆以冲和之气为本,而冲气和柔守本者,当须谦卑柔弱,故王公至尊,而称孤寡不穀者,以谦柔为本故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自损者,人益之。自益者,人损之。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

老君云:人君所欲立教教人者,当以吾此柔弱谦卑之义以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强梁之人,动与物亢,求益而损,物或系之,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吾见强梁者亡,柔弱者全,故以柔弱之教为众教之父也。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编辑]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之至柔者,正性也。若驰骋世务,染杂尘境,情欲充塞,则为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有者,不染尘境,令心中一无所有。无间者,道性清净,妙体混成,一无间隙。夫不为可欲所乱,令心境俱静,一无所有,则心与道合,入无间矣。故圣人云吾见身心清净则能合道,是知有为之教,不如无为之有益尔。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言天下众教,少能及之者。

名与身孰亲章第四十四[编辑]

名与身孰亲?

名者实之宾,世人徇名以亡身,设问谁亲,欲令去功与名,而全其真尔。

身与货孰多?

徇名者将以求财,财得而亡身,设问孰多,欲令掷玉毁珠,以全其和。

得与亡孰病?

问得名货与亡名货,孰者病其身?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甚爱名者,叉劳神,非大费乎?多藏货者,必累身,非厚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者,不甚爱。知止者,不多藏,既无辱殆,故可长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编辑]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学行大成,常如玷缺,谦则受益,故其材用无困弊之时。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禄位盈满,常若冲虚,俭不伤财,故所用不穷匮。

大直若屈,

直而不肆,故若屈。

大巧若拙,

巧不伤于分外,故若拙。

大辩若讷。

不饰小说,故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于躁胜者则寒,寒,薄也。于静胜者则热,热,和也。故若屈者大直,清静为正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编辑]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之主,无为化行,既不贪求,故无交战,屏却走马之事,人得粪除田园。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无道之君,纵欲攻取,故兵戎士马寄生于郊境之上矣。

罪莫大于可欲,

心见可欲,为罪大矣。

祸莫大于不知足,

求取不已,为祸大矣。

咎莫大于欲得。

殃咎之大,莫大于欲,于欲必令皆得,皆得则祸深,故云咎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心若知足,此足则常足矣。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编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垂拱无为,不出教令于户外,是知理天下之道,人事和则天象顺,故不烦窥牖而天道可知。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若不能无为,假使出令弥远,其知理天下之道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出户,故云不行,无为淳朴,而知为理之道。

不见而名,

不窥牖,故云不见。人和天顺,而能名其太平。

不为而成。

不为言教,而天下化成。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编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者,日益见闻。为道者,日损功行。益见闻为修学之渐,损功行为悟道之门,是故因益以积功,忘功而体道矣。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者,积功行,为道者,忘损之,虽损功行,尚有欲损之心,兼忘此心,则至于泊然无为。方彼镜象而无不应,故无不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

无为无事,天下归怀,故可取天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有事则烦劳,烦劳则凋弊,故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编辑]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之心,物感而应,应在于感,故无常心。心虽无常,唯在化善,是常以化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善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之。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在理天下,化引百姓,常惵惵用心,令德善信而圣心凝寂,德照圆明,浑同用心,皆为天下,故云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百姓化圣德为善,故倾注耳目,以观听圣人。

圣人皆孩之。

圣人念彼苍生,犹如慈母,故凡视百姓,皆如婴儿。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编辑]

出生入死。

了悟则出生,迷执则入死,正标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汎论众生当生安生得生理,处死顺死得死理,如此者,大凡十中有三人尔。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徇生太厚,以养伤生,既心矜此生,故动往死地,此则生理既失,死理亦亏,如此之辈,亦十中有三人尔。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设问所以动之死地,夫缘何故?但以其求生此生太厚之故。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善摄卫生理之人,心照清静,无贪取之意,则凡是外物不可加害,陆行不求遇虎兕,入军不被带甲兵,此不求害物也,则物无害心,故无投角措爪容刃之所矣。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夫何故?兕虎甲兵无容措之所乎?以其顺化无私,不以死为死,则物不得害其生,故云无死地也。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编辑]

道生之,

妙本动用降和气。

德畜之,

物得以生养万类。

物形之,

干知坤作兆形位。

势成之。

寒暑之势各成遂。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万物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贵之。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言道德之尊贵,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贵尔。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是以人莫不尊道而贵德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具如载营魄章所释,彼章言人修如道,此章明道用同人。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编辑]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始者冲气也,言此妙气生成万物,有茂养之德,故可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万物既得冲和茂养,以知其身即是冲气之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始。

既知身是冲气之子,当守此冲和妙气,不令离散,则终没其身长无危殆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兑,爱悦也。目悦色,耳悦声,六根各有所悦,纵则生患,是故塞之。不纵六根爱悦,则祸患之门闭矣,故终身不勤劳矣。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开张六根,纵其视听,以成济其爱悦之事,则常有祸患,故终身之不救尔。

见小曰明,

人能于事微小,则见而改行,可谓明o

守柔曰强。

守柔弱,则人不能加,可谓强矣。

用其光,复归其明。

见小则明,守柔则强,若矜明用强,将失守柔见小之义,故当用光外照,复归守内明,长无患累矣。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遗,与也。言还守内明,则无与身为殃咎者,如此是谓密用真常之道。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编辑]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甚畏。

老君言:若使我耿介然矜其有知,欲行大道,既与道不合,故唯所施为,是皆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大道平易,是畏有知,而人多故,欲心求捷,如彼行人好从邪径。邪径之弊,具如下文。

朝甚除,

尚贤矜智生巧伪。除,理也。

田甚芜,

浮食堕业废农事。

仓甚虚,

南亩不收无储积。

服文釆,

刻雕绮绣害工利。

带利剑,

文德不修尚武备。

厌饮食,

烹肥击鲜重滋味。厌,饫足。

财货有馀,

聚敛积宝饶珍异。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矜其有知,动以成弊,行同盗窃,仍自矜夸,夸盗非道,适令兴叹也。哉者,叹辞。

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编辑]

善建者不拔。

善能以道建国立本者,不可倾拔也。

善抱者不脱。

善能以道怀抱百姓者,不可脱离。

子孙祭祀不辍。

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于后,爱其甘棠,况其子孙乎?而王者祖有功,宗有德,故周之兴也,始于后稷,成于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虽卜代三十,卜年七百,毁庙之主,流溢于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杞,不辍止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道于身,德乃真纯。

修之家,其德乃馀。

一家尽修,德乃馀羡。

修之乡,其德乃长。

一乡尽修,德乃长久。

修之国,其德乃丰。

一国尽修,德乃丰盈。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若天下尽修,其德施乃周普矣。

故以身观身,

以修身之法观身,能清静者真。

以家观家,

以修家之法观家,能和睦者有馀。

以乡观乡,

以修乡之法观乡,能顺序者乃长。

以国观国,

以修国之法观国,能勤俭者乃丰。

以天下观天下。

以修天下之法观天下,能无为者乃普。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以此观身等观之,则可知尔。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编辑]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至人含怀道德之厚者,其行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至人神矣,物不能伤,既无害物之心,故无螫搏之地,此至人之含德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未知阴阳配合,而含气之源。动作者,犹精粹之至。终日啼号而声不嘶嘎,犹纯和之至,此赤子之全和也。

知和曰常,

能如婴儿,固守和柔,是谓知常之行。

知常曰明。

守和知常,是曰明了。

益生曰祥,

祥者吉凶之兆,言人不知守常,而求益生越分,动之死地,是曰凶祥。

心使气曰强。

心有是非,气无分别,若役心使气,是曰强梁之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凡物壮极则衰老,故戒云矜壮恃强,是谓不合于道,当须早已。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编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了悟也。言,辩说也。

塞其兑,

了悟者于法无爱染,于言无执滞,故云塞其兑也。

闭其门。

既无爱染,则嗜欲之门闭矣。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解具如道冲章,彼则约道,此则约人。言人能体道,是为与玄同德也。

故不可得而亲,

玄同无私,故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汎然和众,故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无欲,故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争,故不可得而害也。

不可得而贵,

体道自然,故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洗然无滓,故不可得而贱也。

故为天下贵。

体了无滞,言忘理畅,锐纷尽解,光尘亦同,既难亲疏,不可贵贱,故为天下至贵矣。

以政治国章第五十七[编辑]

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在宥天下,贵乎无为,为政若以政教理国,奇诈用兵,斯皆不合于道。唯无事无为,可以取天下,此三句标也。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以此,下文知之。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以政理国,动多忌讳,人失作业,故令弥贫也。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利器,谓权谋,人主以权谋为多,不能反实,下则应之以诈谲,故令国家滋益昏乱。

人多仗巧,奇物滋起。

人主以伎巧为多,不能见素,下则应之以奢泰,故令淫奇之物滋起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无为既失,法令益明,窃法为奸,尽成盗贼,岂非多有乎?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则清静,故人自化。无事则不扰,故人自富。好静则得性,故人自正。无欲则全和,故人自朴。此无事取天下矣。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编辑]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政教闷闷,无为宽大,人则应之淳淳然而质朴矣。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政教察察,有为苛急,人则应之缺缺然而凋弊矣。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倚,因也。伏,藏也。上言其政闷闷,俗则以为无政理之体,人反淳淳然而质朴,此则祸为福之所因也。其政察察,而俗则以为有政理之术,人乃缺缺然而凋弊,此福为祸之所藏。

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祆。

祸福之极,岂无正邪,但众生迷执,正者复以为奇诈,善者复以为祆祥,故祸福倚伏,若无正尔。

民之迷,其日固久。

以正为奇,以善为祆,如此迷倒,其为日也,固以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善化,不割彼而为方,不刿彼而为廉,不申彼而为直,不耀彼而为光,修之身而天下自化矣。肆,申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编辑]

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爱也。人君将欲理人事天之道,莫若爱费,使仓禀实,人知礼节,三时不害,则天降之嘉祥。人和可以理人,天保可以事天矣。

夫唯啬,是谓早服。

何以聚人?曰财,故能俭爱,则四方之人将襁负而至,早服事其君矣。服,事也。

早服谓之重积德。

夫唯俭啬,以是有德,人归有德,早事其君,故云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圣人积德,四海归仁,则无有不能制服者矣。克,能也。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人君之德,无有不能制御者,则无远不至,故四方莫知其穷极也。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莫知其穷极,然后可以为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有国而茂养百姓者,则其国福祚可以长久矣。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积德有国,则根深花蒂固矣。深固者,有国长生久视之道。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四 德经下[编辑]

治大国章第六十[编辑]

治大国若烹小鲜。

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临莅天下,不求有妄之福,故鬼无以见其神明。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

上言其鬼不神,非谓鬼歇灭而无神,但有其神而不见神怪以伤民也。

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

鬼见神怪则伤民,圣人有为则伤民,今鬼所以不见神怪而伤民者,盖以圣人无为清静故尔。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鬼神伤民则害国亏本,圣人伤民则匮神乏祀,今两不相伤物,故德交归焉。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编辑]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下流者,谦德也。大国当下流开纳,则天下之人交至矣。

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天下之人交至者,归于谦德,则如牝以雌静,常为牡动所求,由以静为下故。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大取小,以为臣妾。小取大,以为援助。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以者,大取小。而者,小取大。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大国执谦德而下小国者,不过欲兼畜小国为臣妾。小国赞贡赋以下大国者,不过欲入事大国为援助也。

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一求臣妾,二求援助,是两者各求得其所欲,然大国者常戒于满盈,故特云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编辑]

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皆资妙本以生成,是万物取给之所,故兴言云为万物之奥。奥,内也。

善人之宝,

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常宝贵之,而无患累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住也,不善之人,不能宝贵至道,及有患难,即欲以身保住于道,自求免尔。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其行,可以加人,以况圣人,以甘美法味之言,尊高清静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贾之售,相率而从善矣。故下文云也。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不善之人,亦在化之而已,何弃遗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共教不善之人。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三公辅佐,虽以合拱之璧,先导驷乘之马以献之,犹不如坐进此无为之道于君,以化人尔。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何,问辞也。

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道在于悟,不在于求,不如财帛,故可日日求而得之,故云不日求以得。既悟则自无罪累,岂待有罪方求免也?可以为天下贵。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编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于为无为,于事无事,于味无味者,假令大之与小,多之与少,既不越分,则无与为怨。若逐境生心,违分伤性,则无大无小,皆为怨对。今既守分全和,故是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肆情纵欲者,于为无不难,于事无不大,今欲图度其难,营为其大,当须于性未散而分未越,则是于其易细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明上文所以预图为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因云大事必作于细,将明圣人所以能成其大者,以不为其难事大事,故能成其尊大耳。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诺诈人,必寡于信,动作多易,后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难为轻诺多易,故终无难大之事。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编辑]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言人正性安静之时,将欲执持,令不散乱,故虽欲起心,尚未形兆,谋度绝之,使令不起,并甚易耳。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欲心初染,尚自危脆,能绝之者,脆则易破。祸患初起,形兆尚微,将欲防之,微则易散耳。

为之于未有,

覆上易持易谋也,所以易者,为营为之于未有形兆耳。

治之于未乱。

覆上易破易散也,所以易者,为理之于未成祸乱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此三者喻其不早良图,使后成患。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凡情不能因任,营为分外,为者求遂,理必败之。于事不能忘遣,动成执著,执著求得,理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民之始从事于善者,当于近成而自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其终,未尝如始,从善之心,则必无祸败之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难得之货,为性分所无者,今圣人于欲不欲,不营为于分外,故常全其自然之性,是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不求过分之学,是于学不学,将以归复众人过分之学,以辅自然之性,不敢为俗学与多欲也。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编辑]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人君善为道者,非以其道明示于民,将导之以和,使归复于朴,令如愚耳。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君将明道以临下,下必役智以应上,智多则诈兴,是以难洽。

是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以,用也。人君任用多智之臣,使令治国,智多必作法,法作则奸生,故是国之贼也。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若不用巧智之臣,但取纯德之士,使偃息蕃丑,弄丸解难,自然智诈日薄,淳朴日兴,人和年丰,故是国之福也。

知此两者,亦楷式。

役智诈则害于人,任淳德则福于国,人君能知此两者,委任淳德之臣,是以为君楷模法式。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人君常知所委任,是谓深玄至德矣。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玄德深远,能与物反,归复其本,令物乃至大顺于自然之性也。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编辑]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所以能令百川委输归往者,以其善能卑下之,故百川朝宗矣。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

谦为德柄,尊用弥光,以言谦下之,百姓欣戴,故处其上而人不以为重,以身退后之,百姓子来,故处其前而人不以为害也。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是不重不害之故,故天下之人乐推崇为之主,而不厌倦。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谦退,不与物争,天下共推,谁与争者?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编辑]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肖,似也。老君云,天下之人皆谓我道大,无所象似,我则答云耳。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夫唯我道至大,故无所象似。若如代问诸法,有所象似,则不得称大,久已微细也夫。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

我道虽大无所象似,然有此三行甚可珍贵,能常保倚执持,可以理身理国也。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则广救,俭则足用,不敢为天下先,故乐推而不厌也。

夫慈故能勇,

慈人敏惠,则德有馀,故勇于救济也。

俭故能广,

节俭爱费,财用有馀,故施益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俭之德,谦伪益光,推先与人,人必不厌,故能成神器之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今舍慈且勇,勇则害物,舍俭且广,广则伤财。舍后且先,先则人怨。伤财害物,聚怨于人,是必死之道,故云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用慈以战,利在全众,用慈以守,利在安人,各保安全,故能胜固耳。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以慈战守,岂但人和,天道孔明,亦将救卫。战胜,天救也。守固,天卫也。是皆以慈故,故云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编辑]

善为士者不武,

士,事也。善以道为理国之事者尚德,故云不武。

善战者不怒,

事不得已,必须应敌,以慈则善,故不凭怒。

善胜敌者不争,

师克在和,和则善胜,全胜之善,故不交争。

善用人者为之下。

悦以使人,令尽其力,必先下之,是为善用。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善胜是不争之德,为下是用人力,能如此者,可以配天称帝,是古之至极要道也。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编辑]

用兵有言:

老君伤时,轻残人于兵,故托古以陈戒。有言者,谓下句。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主有动作,则生事而贪。客无营为,则以慈自守。自守则全胜,生事则败亡。进虽少不能无事,退虽多不失谦让,故不敢进于寸,而退于尺。

是谓行无行,

为客退尺,不与物争,虽行应敌,与无行同矣。

攘无臂,

攘臂所以表怒,善战不怒,故若无臂可攘。

仍无敌,

仍,引也。引敌者,欲争不争,故若无敌可引。

执无兵。

执兵所以表杀,今以慈和为主,故虽执兵,与无兵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

为祸之大,莫大于轻侮敌人,轻侮敌人者,则殆丧吾以慈之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抗,举也。两国举兵以相加,则慈哀于人者胜之。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编辑]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君云,吾所说言契理,故易知,简事,故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天下之人滞言而不悟,烦事而不约,故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言者在理,理得而言忘,故言以无言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无事为君也。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夫唯代人无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无言无事之教。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了知我忘知之意者希少,法则我不言之教者至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被褐者,晦其外。怀玉者,明其内。故知我者希少耳。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编辑]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了法性空,本非知法,于知忘知,是德之上。不知知法,本性是空,于知强知,是行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能病,能知之病,是以不为强知所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唯圣人所以不病病者,以其病众生强知之病,是以不病。

人不畏威章第七十二[编辑]

人不畏威,则大威至。

有威而可畏,谓之威。言人于小不畏,拙于慎微,则至于大可畏也。

无狭其所居,

神所居者,心也。无狭者,除情去欲,使虚而生白。

无厌其所生。

身所生者,神也。无厌者,少思寡欲,使不劳倦。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夫唯人不厌神,是以神亦不厌人。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自知其身,防可畏之事,自爱其身,无厌神之咎,不自见其能以犯息,不自贵其身以聚怨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见贵,取此知爱。

勇于敢章第七十三[编辑]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敢谓果敢,言人勇于果敢从事,则失于谦柔退让,必害于身,故云则杀。不敢者,则可以活身矣。

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两者,敢与不敢也。或,有也。能知不敢者有利,敢者有害,当须勇于不敢,此勇敢之人。动有灾害,乃天之所恶,孰能知其故哉?

是以圣人犹难之。

圣人犹难为勇敢之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此下言天道谦虚,以戒人事勇敢。天不与物争,四时盈虚,物无违者,故善于胜。

不言而善应,

天何言哉?福善祸淫,曾无差忒,故云善应。

不召而自来,

天道不召物使从己,物不能违,自来顺天耳。

𦈎然而善谋。

天道玄远,𦈎然宽大,垂象示人,可则之,故云善谋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之网罗,虽恢恢疏远,刑淫赏善,毫分不失。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编辑]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纵放情欲,动之死地,习以为常,尝无畏者,人君当以清静化之,奈何更立刑法以诛杀恐惧之?

若使人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若使代人皆从清静之化,不敢溺情纵欲,常畏于死,而独为奇诈者,假令吾势得执杀此奇诈之人,孰敢即杀?故下文云。

常有司杀者杀。

如此奇诈之人,天网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杀者杀之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人君好自执杀,必不得天理,是犹拙夫代大匠斲木。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拙夫代斲,岂但伤材,亦自伤其手。人君任用刑法,代彼司杀,岂唯残害百姓,抑亦自丧天和也。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编辑]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天下之民所以饥之不足者,以其君上食用赋税之太多故耳。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天下之民所以难治化者,以其君上之有为,有为则多难,多难则诈兴,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天下之人所以轻其死者,以其违分求生太厚之故,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自然之分定则生全,若养过其分,分过则生亡矣。故夫唯无以厚其生为者,是贤于矜贵其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编辑]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之柔弱,和气全也。死之坚强,和气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为强粱者,亡身失性。

是以兵强则不胜,

见哀者胜,故知恃强者必败。

木强则共。

木本强大,故处于下。枝条柔弱,共生于上。盖取其柔弱者在上,强梁者在下,故下文云。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编辑]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天道玄远,非喻不明,故举张弓以彰其用耳。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张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犹天道亏盈益谦,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举下之道。

天之道,损有馀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天道平于,裒多益寡,人则违天,翻损不足。

孰能以有馀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以己之有馀,奉与天下之不足者乎?独有道者能耳。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圣人法天,称物均施,施平于物,而不恃其功。

功成不处。

推功于物,不处其成。

其不欲见贤。

圣人所以推功不处者,盖不欲令物见其贤能。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编辑]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以坚攻坚,叉两坚俱损,柔制强者,则强损而柔全。故用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者矣。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之道,胜于刚强,天下之人,无不知者,知有此道,不能行也。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引万方之罪,是受国之垢浊。称孤寡不穀,是受国之不祥。其德如此,则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归往矣。

正言若反。

受国之垢,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云正言若反。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编辑]

和大怨,

与身为怨对之大者,情欲也。和谓调和也。言人君欲以言教调和百姓,使无情欲,故曰和大怨。

必有馀怨。

立教化人,不能无迹,斯迹之弊,还与为怨,故曰必有馀怨。

安可以为善?

既有馀怨,则不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左契者,心也。心为阳藏,与前境契合,故谓之左契耳。圣人知立教则必有迹,有迹即是馀怨,故执持此心,使令清静,下人化之,则无情欲,不烦诛责,自契无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主也。彻,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则人自化。无德之主,则将立法以通于人,为法之弊,故未为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司契则清静,立法则凋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人君者,常思淳化于无为,不可立法而生事。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编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仵也。伯,长也。此章明人君含其淳和,无所求及,适有人村器堪为什仵伯长者,亦无所用之矣。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少思寡欲,不轻用其生,敦本无求,不远迁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矣。

舟舆所以利迁徙,甲兵所以徇攻战,两者无欲,故无所乘陈。返朴还淳,复归于三皇结绳之用矣。

甘其食,

不食滋味,故所食常甘。

美其服,

不事文绣,故所服皆美。

安其居,

不饰栋宇,故所居则安矣。

乐其俗。

不浇淳朴,故其俗可乐也。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

言其近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彼此俱足,无求之至。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编辑]

信言不美,

信言者,圣教也。信,实也,言不韵于俗,故不美。

美言不信,

美言者,代教也。甘美之言,动合于俗,故不信。

善者不辩,

善者在行,无辩说。

辩者不善。

空滞辩说,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了悟也。博者多闻也。

圣人不积。

积者执言滞教,有所积聚也。圣人了言忘言,悟教遗教,一无执滞,故云不积。

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此明法性无尽。言圣人虽不积滞言教,然以法味诱导凡愚,尽以与人,于圣人清静之性,曾无减耗,唯益明了,故云愈有愈多。有,明自性,多,明外益。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举天道利物不害者,将明圣人之道施为弘益,常以与人,故不争也。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远远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