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24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四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二百四十三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四十四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四十三卷目录

 周礼部汇考七

  经义考二周礼

经籍典第二百四十三卷

周礼部汇考七

[编辑]

经义考二

[编辑]

《周礼》

[编辑]

杜子春《周官注》。

《后汉书》:“杜子春,永平之初,年且九十,能通其读,颇识其说。郑众、贾逵往受业焉 。” 按《礼疏》所引《后汉马融传》中文,范史无之,当系谢承、华峤、袁山松等书中语也。

贾公彦曰:“刘歆门徒河南缑氏杜子春,永平初年且九十,家于南山。” 通《周官说》。

陆德明曰:“河南缑氏杜子春,受业于刘歆,还家以教门徒好学之士,郑兴父子等多师事之。”

晁公武曰:“《周官》,汉永平时,杜子春初能具读。”

郑兴《周官解诂》。

《后汉书》:“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建武六年,征为大中大夫。”

按《郑康成注》称为“郑大夫” 者,即兴之解诂也。

郑众《周官解诂》。

《后汉书》:“郑众、贾逵,,洪雅博闻,又以经书记转相证明。” 杜氏为解,逵解行于世,众解不行。然众所解说,近得其实。

按:此《礼疏》所引《范史》无之。

《陆德明》曰:“河南郑众,字仲师,大司农。”

晁公武曰:郑兴、郑众传授《周礼》,康成引之以参释异同,云:“大夫者,兴也;司农者,众也。”

按:《郑康成注》称为郑司农,,孔氏《正义》呼曰“先郑” ,而目康成为“后郑。”

贾逵《周官解故》:

《后汉书》:“逵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帝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

卫宏《周官解诂》。

张衡《周官训诂》:

《后汉书》:“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安帝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书。为河间相,征拜尚书。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

刘昭注《续汉书百官志》:“顺帝时,平子为侍中,典校书,方作《周官解说》,乃欲以汉次述汉事,会复迁河间,遂莫能立也。”

马融《周官礼注》。《隋志》十二卷。

孔颖达曰:“马融为《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

郑元《周官礼注》。《隋志》十二卷。

《元自述》。按:已另载,兹不重录。

《后汉书》:“元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

郦道元曰:湛水出犨县北鱼齿山。《周礼》:“荆州,其浸颍、湛。” 郑元注云:“未闻。” 盖偶有不照也。

王炎曰:“《周礼》一书,今学者所传,康成之训释也,可谓有功于《周礼》矣。虽然,《六官》之制度以康成而传,亦以康成而晦。盖康成之于经,一则以纬说汨之,一则以臆说汨之,《周官》之意晦矣,是以学者不得不疑。”

王应麟曰:“郑康成注经,以纬书乱之,以臆说汨之,而圣人之微旨晦焉。” 徐氏《微言》谓郑《注》误有三:“《王制》,汉儒之书,今以释《周礼》” ,其误一;“《司马法》,兵制也,今以证田制” ,其误二;《汉官制》皆袭秦,今引《汉官》以比《周官》。小宰,乃汉御史大夫之职,谓小宰如今御史中丞。如此之类,其误三。

又曰:《唐礼志》云:“谶纬乱经。” 郑元主其说,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此天也,元以为天皇大帝者,北辰耀魄宝也,兆五帝于四郊,此五行精气之神也。元以为“灵威仰、赤熛怒、含枢纽、白招拒、汁光纪” 者,五天也。由是有六天之说。显庆二年,礼官议六天出纬书。南郊、圜丘,一也,元以为二郊。及明堂祭天,而元以为祭太微五帝。启蛰而郊,郊而后耕。而元谓周祭感生,帝灵威仰,配以后稷,因而祈谷。皆谬论也。

《周礼音》一卷。

魏了翁曰:“康成以汉制解经,以赋为《口率》出泉。” 三代安有口赋?王介甫用之,以误熙宁,皆郑注启之。

王肃《周官礼注》:《隋志》十二卷。

《周礼音》一卷。

陆德明曰。肃著《三礼音》各一卷,七录惟云《撰礼记》。

司马伷《周官宁朔新书》。《唐志》八卷王懋约注。

《晋书》:“琅琊武王伷,字子将,起家为宁朔将军,进封琅琊王,有平吴之功。”

按:《隋志》,梁有《周官宁朔新书》八卷,晋燕王师王懋约撰。《唐志》作懋约注。书以宁朔名,当从《唐志》。

傅元《周官论评》:《唐志》“十二卷。”

《晋书》:“傅元字休奕,北地泥阳人。弘农太守、典农校尉,封鹑觚男。武帝为晋王,以元为散骑常侍,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泰始中年为御史中丞,迁太仆。卒谥曰刚,追封清泉侯。”

唐书注陈卲驳

陈卲《周官礼异同评》。《隋志》十二卷。

《晋书》:“陈卲字节良,东海襄贲人。以儒学征为陈留内史,累迁燕王师。撰《异同评》,甚有条贯,行于世。”

徐邈《周礼音》一卷。

李轨“《周礼音》一卷。”

虞喜《周官·駮难》。《七录》三卷。

《隋志》:“孙琦问,干宝驳,虞喜撰。”

干宝《周官礼注》:《隋志》十二卷,《释文序录》十三卷。 《答周官驳难》。《唐志》五卷《隋志》。《周官礼驳难》四卷孙 略撰,《唐志》入干宝名,注云“孙略问。”

陆德明曰:《官正》以下,郑总列六十职序,干《注》则各于其职前列之。

按:干氏《周官礼注》,陆氏《释文》多引之。又《初学记》引干氏注:《周官》“笾人之职,羞笾之实,糗饵粉糍。” 云糗饵者,豆未削末,而烝之以枣豆之味,今饵䭔也。

伊说《周官礼注》。《隋志》十二卷。《唐志》十卷。

宋氏《周官音义》。

《晋书》:韦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家世以儒学称。宋氏幼丧母,其父躬自养之。及长,授以《周官音义》,谓之曰:“吾家世学《周官》,传业相继。此文周公所制经纪典诰、百官品物,备于此矣。吾今无男可传,汝可受之,勿令绝世。” 属天下丧乱,宋氏讽诵不辍。其后为石季龙徙之于山东,宋氏与夫在徙中,推鹿车背,负父所授书到冀州。逞时年少,宋氏昼则樵采,夜则教逞,逞遂学成名立。仕苻坚为太常。坚尝幸太学,悯礼乐遗阙,博士卢壶对曰:“废学已久,书传零落。比年缀撰正经麄集,惟《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太常韦逞母宋氏,世学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阙,自非此母,无以传授后生。” 于是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而受业,号宋氏为宣文君。《周官学》复行于世,时称“韦氏宋母” 焉。

刘昌宗《周礼音》。《隋志》三卷。

颜之推曰:“李登《声类》以‘糸’音羿,刘昌宗《周官音读乘》,若承此例甚广,必须考校。”

陆德明曰:“《周官》巾车为。”请帮助识别此字。戚衮云:“检《字林》《苍雅》及《说文》,皆无此字,众家亦不见有音者,惟昌宗音废,以形声会求之,实所未了,当是废而不用乎?非其音也。”

孙略《周官礼驳难》。《隋志》四卷《唐志》五卷。

崔灵恩集注《周官礼》。《隋志》:“二十卷。”

沉重《周官礼义疏》。《隋志》:四十卷。

王晓《周礼音》一卷。

陆德明曰。江南无此书。不详何人。

戚衮《周礼》音。

《浙江通志》:“衮字公父,盐官人。”

聂氏《周官注》。

按陆氏《释文》。引之云“沉重。” 依其文。

亡名氏。《周官礼义疏》。《隋志》十九卷。

《周官礼义疏》。《隋志》十卷。

《周官礼义疏》。《隋志》九卷。

《周官》分职:《隋志》四卷。

《周官礼图》:《隋志》十四卷。

贾公彦《周礼疏》。《唐新、旧志》五十卷,今并为十二卷。

公彦《自序》。按:《序》已另载,兹不重录。

《旧唐书》:“贾公彦,洺州永年人。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

晁公武曰:“公彦,洺州人。永徽中仕至太学博士。史称著此书五十卷,今并为十二卷。” 世称其发郑学最为详明。

董逌曰:公彦此疏,据陈邵《异同评》及沉重义为之。二书并见《唐艺文志》,今不复存。

朱子曰:“五经中,《周礼》疏最好,《诗》与《礼记》次之。” 陈振孙曰:“其序《周礼》废兴言,郑众以为《书》《周官》即此,《周官》失之,《书》止一篇,《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非《书》类” ,是则然矣。但《周礼》六官,实本于《周官》,《周官》举其凡,《周礼》详其目,则郑众之说未得为失,而其可疑者,则“邦土” 、“邦事” 之不同也。

考证

王应麟曰:公彦事张士衡,撰次章句甚多。

陆德明“《周礼释文》一卷。”

王元度《周礼义决》。《唐志》三卷。

王洙《周礼礼器图》:

《长编》:“至和元年九月,翰林学士王洙上《周礼礼器图》。先是洙读《周礼》,帝命画车服、冠冕、笾豆、簠簋之制。及是图成上之。”

李觏《周礼致太平论》:《集》十卷。

觏《自序》按:《序》已另载,兹不重录。

王应麟曰:李泰伯撰《周礼致太平论》五十一篇,内治七,国用十六,军卫四,刑禁六,官人八,教道九,共为十卷。

孙纬《周礼义辨疑》:《读书后志》一卷。未见

晁公武曰:“《周礼义辨疑》一卷,乃皇朝孙纬撰,任宗正寺丞。”

杨杰《周礼讲义》。

杰《自序》按:《序》已另载,兹不重录。

刘彝《周礼中义》。《宋志》十卷,《通考》八卷。

陈振孙曰:“祠部员外郎长乐刘彝执中撰。” 彝诸经皆有《中义》。

王应麟曰:刘氏《中义》以《匠人》沟洫求合乎《遂人》治野之制,谓《遂人》言积数,《匠人》言方法。

刘恕《周礼记》。

周谞《周礼解》。

卫湜曰。延平周谞希圣撰。熙宁进士第入仕值新法行。不忍诡随。赋诗去官。尝注《周礼解》。《王文公新传》多采其说。而没其姓名。岂忘其人之有传耶。

王安石《新经周礼义》。《朱志》二十二卷。未见

蔡絛曰:“王元泽奉诏修《三经》义,时王丞相介甫为之提举,盖以相臣之尊,所以假命于其手也。《诗》《书》多出元泽暨诸门弟子手,至若《周礼新义》,实丞相亲为之笔削者,政和时,朝廷悉命藏诸秘阁,用是吾得见之。《周礼新义》笔迹犹斜风细雨,诚介甫亲书。”

晁公武曰:“《周礼》,王莽尝取而行之,驯致大乱。熙宁中,设经义局,安石自为《周官义》十馀万言,不解《考工记》,安石以其书理财者居半,爱之,如行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盖以其所制新法尽傅著之,务塞异议者之口。后其党蔡卞、蔡京、绍述介甫期尽行《周礼》焉,圜土方田皆是也。久之,祸难并起,与莽曾无” 少异,殆《书》所谓“与乱同事” 耶?陈振孙曰:“熙宁八年,诏颁之国子监,且置之《义解》之首。”

按:万历中重编《内阁书目》,尚存荆公《周礼义》三册。

龚原《周礼图》。《宋志》“十卷。”未见

陈祥道《周礼纂图》:

王昭禹《周礼详解》《宋志》“四十卷。”

陈振孙曰:“近世为举子业者多用之” ,其学皆宗王氏《新说》也。

王与之曰:“昭禹,字光远,有《周礼详解》,用荆公而加详。”

昭禹《自序》。按:《序》已另载,兹不重录。

章縡“《周官议》十六篇。”

《孙觌志墓》曰:“公讳縡,字伯成,世家豫章,后徙建安,又徙苏州之吴县。赠太师、秦国公讳楶之子也。熙宁九年进士,仕为尚书郎、提点淮南刑狱、权扬州事,积官至朝奉大夫。”

张璪曰:“章公《周官议》十六篇,非近世之文也。”

徐庚《周礼讲义》。

《乐平县志》:“庚字叔义,绍圣四年进士,历仕四十年。建炎初,提点福建刑狱,归,自号寄傲老人。”

黄裳《周礼讲义》六卷。

《裳:自序》按:《序》已另载,兹不重录。

闻人宏《周官通解》。

《姓谱》:“宏字君度,嘉兴人。大观三年进士,判常州。”

林之奇《周礼讲义》。《玉海》三十九卷《订义》作《全解》。未见

王与之曰:“三山林氏之奇,字少颖,有《周礼全解》,祖荆公昭禹所说。”

之奇《自序》:按:《序》已另载,兹不重录。

杨时《周礼辩疑》《宋志》一卷。

晁公武曰:“此攻安石之书。”

黄颖《周礼解义》。

《闽书》:“黄颖字秀实,龙谿人。崇宁五年进士。调崇德簿,历中书舍人。”

董濬《周官辩疑》:

《江西通志》:“董濬字禹川,德兴人。崇宁进士,历秘书少监,出为江西提刑,知兴仁府。”

王居正“《周礼辩学》五卷。”

吕祖谦作《行状》曰:“公之学根极六艺,深醇闳肆,以崇是辟非为己任。自其少年,已不为王氏说所倾动,慨然欲黜其不臧,以觉世迷。其在兵部,以事请。”

对,及因王安石新学为士大夫心术之害,请以辩学献,上许之。公既上辩学,而龟山杨先生《二经义辩》亦上于秘府,于是孔、孟之本指始明,天下遂不复宗王氏学。

程瑀《周礼义》。

孙奇《周礼备检》。

《南昌府志》奇字师颖,丰城人。

徐焕《周官辩略》:《宋志》十八卷。或作《周官解》。 胡铨《周礼传》《宋志》“十二卷。”

铨《自序》。按:《序》已另载,兹不重录。

吴沆《周礼本制图论》:

《六官析微论》:

楼钥曰:“环溪深于《易》,三十而著《璇玑图论》,深于《礼》,故又二年而著《周礼本制图论》《六官析微论》,皆行于世。”

周必大《周官讲义》:

按清源丘氏引之

尤袤《周礼辩义》

《中兴馆阁录》:“尤袤字延之,毘陵人。王佐榜进士出身。淳熙十五年,权礼部侍郎。”

王十朋《周礼详说》。

按清源丘氏引之

郑锷《周礼解义》。《宋志》“二十二卷。”未见

王与之曰:“三山郑氏锷。字刚中。有《周礼全解》。淳熙十年进。”

《中兴艺文志》:“《周礼》一经,说者多穿凿。淳熙中,郑锷为解义,详制度,明经旨,学者宗其书。”

王应麟曰:“郑刚中《解义》,如冕服九章、授田三等,治兵、大阅、旗物之互建,六乡、六遂、师都之异名,阴阳之祀有用牲之疑,九畿之国有朝贡之惑,豆、区、锺、釜有多少之差,世室重屋非明堂之制,皆辩明使有条理。”

薛季宣《周礼辩疑》。未见

王与之曰:“永嘉薛季宣。字士隆,有《周礼释疑》。”

陈傅良《周礼说》。《宋志》一卷,《读书附志》三卷。未见

赵希弁曰:“《周礼记》三卷。朝奉郎秘书少监陈傅良所进。旧刊于《止斋文集》中。曹叔远别为一书而刻之。且为之说。”

朱子曰:“陈君举推《周官》制度亦详,然亦有杜撰错说处。”

傅良进《周礼说序》。按:《序》已另载,兹不重录。

《周官制度精华》:《玉海》二十卷。未见

《朱子》曰:“上半册陈君举,下半册徐元德。”

王应麟曰:“陈傅良、徐元德撰。”

“《易》祓”,《周礼总义》《宋志》三十六卷,《读书附志》三十卷。

未见

赵希弁曰:“《周礼总义》三十卷。” 山斋易祓所著也。许仪为之序。刻于衡阳。

魏了翁曰:“《易》彦章,《周礼》汉军制,端足补先儒传记之所未及。”

王与之曰:“长沙易彦祥有《周礼总义》,皆推广诸家说。”按前作“彦章。” 此作“彦祥。” 未知孰是。

王应麟曰:“《易氏总义》云:‘府史胥徒,《通典》总言其为六万三千六百七十五人’。” 愚考之《通典》,周三万三千六百七十五员,内二千六百四十三人外诸侯国官六万一千三十二人,此乃官数,非谓府史胥徒也。

胡维宁《周官类编》。

黄硕《周官讲义》。

俞庭椿《周官复古编》。《宋志》三卷。

庭椿《自序》。按:《序》已另载,兹不重录。

丘葵曰:“宋淳熙间临川俞庭椿著《复古编》,新安朱氏一见,以为冬官不亡,考索甚当。郑、贾以来皆当敛衽退三舍也。”

陈深曰:“《周礼》六职,先王设五职以存体而虚其一以待用,故司空有官而无职,盖自唐虞已然,故禹作司空,平水土而亦以总百揆。召康公以太保而营洛,仲山甫以冢宰而城齐,召穆公平淮亦命以营谢;宋皇国父以太宰为平公筑台而司城,子罕以行扑。《春秋》筑城作邑无虑至千,能者为之,亦未有专属于司空” 也。且其命官则谓之冬。冬者,藏也。董仲舒亦云:阴常居大冬,积于空虚不用之地,而时出以佐阳,故谓之司空。曰:空与冬,圣人之意见矣。由此言之,司空不补何害?宋俞庭椿作《复古编》,谓冬官不亡,错简五官之内,于是取其近似者别为一卷,以补《冬官》。又于五官之内剔其不类者,而各从其类。夫《周官》曷常有类,其精神脉络,环流于三百六十之属而无所不通,非如后世某官而任某职,某事而专责一官也,安用类为?自俞氏之求类也,而五官大乱,以古本校之,非复周公之旧矣。其后王次点氏、丘葵氏、吴澄氏,最后何乔新氏相

考证

继而增损之,以补俞氏之未备。此五家者,人各持其所见,于是有临川之书,有《永嘉之书》《清源》之书、《崇仁》之书、《椒丘》之书。此如无主之田,而五人为之耦也,其不垦而伤也者希矣。

《江西通志》:“庭椿字寿翁,临川人。乾道八年进士,仕至古田令。”

徐氏曰:俞氏《复古》一编,儒者称其超越于汉儒之见,而有功于《周礼》,信然。

《周礼》阙《冬官》,汉儒以《考工记》补之,盖惜其书之未完,而为是缀缉之计。虽不免续貂之诮,而于圣人之全经犹为无害。至宋俞庭椿乃以《工官》散见于五官之内而未尝阙,遂掇取五官之属而用以补《冬官》之阙。夫《周礼》一书,圣人用意深远精密,其设一官,分一职,即如府史胥徒之贱,酒醴盐酱之微,好用匪颁之末,分布联属,靡不各有意义,而于其中任意割裂,以相补塞,则此足而彼亏者,惟《冬官》之阙,而今则五官俱阙也。昔之《周礼》虽阙而犹全,今则虽补而实亡也,其为圣经害也大矣。

按:俞氏《复古编》以《天官》之属兽人、䲣人、鳖人、兽医、司裘、染人、追师、屦人、掌皮、典丝、典枲改入《冬官》;以《地官》之属鼓人、舞师改入《春官》;封人、载师、闾师、县师、均人、遂人、遂师、遂大夫、土均、丱人、稻人、土训、山虞、林衡、川衡、泽虞、丱人、角人、羽人、掌葛、掌染艸、囿人、场人改入《冬官》;以春官之属天府、世妇、内宗、外宗、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改入《天官》,典瑞、典同、巾车、司常、冢人、墓大夫改入《冬官》,以《夏官》之属《弁师》、司弓矢、槁人、职方氏、土方氏、形方氏、山师、川师、邍师改入《冬官》,以《秋官》之属大行人、小行人、司仪、行夫、掌客、掌讶、掌交、环人改入《春官》。

许奕《周礼讲义》六卷。

薛衡《周礼序官考》:未见

王与之曰:“金华薛衡。字平仲。有《周礼序官考》。”

李叔宝《周礼精意》。未见

王与之曰:“莆阳李叔宝。字景齐。有《周礼精意》。刊行。”

戴仔《周礼传》。

俞《周礼释》:

高崇“《周官解》十二卷。”

《魏了翁状》曰:“崇,字西叔,世家卭之蒲江,以进士出身知𥟖州,兼管内安抚” ,有《周官解》十二卷。

史守道《周礼略》十卷。

刘汝谈《周礼注》。

乐思忠《周礼考疑》。《读书附志》七卷。未见

赵希弁曰:“《周礼考疑》七卷。祝融居士乐思忠仲恕所著也。” 永嘉戴溪肖望、丰城刘德秀仲洪为之序。

乔行简《周礼总说》

《宋史》:“乔行简字寿朋,婺州东阳人。学于吕祖谦之门,登绍熙四年进士。嘉熙三年拜平章军国重事,封萧国公,进封曾国公。卒赠太师,谥文惠。著有《周礼总说》。”

余复《礼经类说》。

陆氏曰:复,宁德人。光宗初策士,大廷擢第一,后入史馆,兼“《实录》检讨。”

叶秀发《周礼说》。

《姓谱》:“秀发字茂叔,金华人。师事吕祖谦,知高邮军。”

徐筠《周礼微言》:《宋志》“十卷。”未见

《续中兴馆阁书目》:徐筠学《周官》,于陈傅良记所口授,成书十卷。自谓闻于傅良曰:“‘《周礼》纲领有三,养君德,正纪纲,均国势’。郑氏注误有三;《王制》,汉儒之书,今以释《周礼》;《司马法》,兵制也,今以证《田制》;《汉官制》皆袭秦,今引《汉官》以比《周官》。其误三也。”

《江西通志》:“徐筠字国坚,清江人得之子。蚤岁擢第,初主攸县簿,后知全州。”

曹叔远《周官讲义》。

《宋史》:“曹叔远字器远,温州瑞安人。少学于陈傅良,登绍熙元年进士第,历礼部侍郎。终徽猷阁待制。谥文肃。”

林椅《周礼纲目》。《宋志》“八卷。”

《周礼摭说》:《宋志》一卷。

陈振孙曰:“《林氏纲目》八卷。《摭说》一卷。” 绍兴府教授括苍林椅奇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王与之曰:“林氏《周礼纲目》,于开禧间曾进。”

《括苍汇记》:“林椅字奇卿,丽水人。绍熙庚戌进士。以《周礼》为周公经世之书,凡民极所由立,日用之常,诚伪之变,莫不区别,纤悉毕备,乃随类条列之,名曰《周礼纲目》。翰林学士楼钥、礼部尚书倪思表进,除工部架阁。”

陈兢《周礼解》。

陆元辅曰。漳州陈兢戒叔。绍熙进士。撰《周礼解》。

陈汪《周官小集》。

丘葵曰:“汪字蕴之。永嘉人。”

孙之宏《周礼说》:

《丘葵》曰:“之宏字伟夫,山阴人。”

杨恪《周礼辨疑》:

《丘葵》曰:“恪字谨仲,永嘉人。”

陈汲《周礼辨疑》。

《丘葵》曰:“汲字及之。永嘉人。”

陈谦《周礼说》:

王瓒曰:“谦。字益之。永嘉人。乾道壬辰进士。历官宝谟阁待制。江西湖北宣抚副使。”

徐畸《周礼发微》三卷。

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统集》。《宋志》“七卷。”

伯谦《自序》。按:《序》已另载,兹不重录。

《高叔嗣序》。亦另载。

魏了翁“《周礼要义》三十卷。”未见

包恢《六官疑辨》。

刘克庄曰:“宏斋包公著《六官疑辨》,盖先儒疑是书者非一人,至宏斋始确然以为国师之书。一日,克庄于缉熙殿进讲《天官》,至䲣人奏曰:‘《周礼》一用于新室,再用于后周,三用于熙宁,皆为天下之祸。臣旧疑其书,近见恢辨疑,豁然与臣意合'。陛下试取其书观之,便见其人识见高,非世儒所及’。” 上颔之。是日,贵主将下降讲退,见箱箧塞殿庑,窃意所奏,未必留圣虑矣。及还舍,坐未定,得宏斋柬,谓“有旨宣谕,刘某奏卿有《周礼解义》,可录进呈。” 宏斋既奉诏,遂抄其书奏御。

吴澂曰:“毁《周礼》非圣经,在前固有其人,不若吾乡宏斋包恢之甚。毫分缕析,逐节诋排,如法吏定罪,卒难解释,观者必为所惑。近年科举不用《周礼》,亦由包说惑之也。然愚尝细观深叹其无识而已。” 《江西通志》:“包恢,南城人。嘉定十三年进士。历官佥书枢密院事,卒赠少保,谥文肃。”

王与之《周礼订义》。《宋志》“八十卷。”

淳祐二年十二月,朝奉郎、直焕章阁、权知温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赵汝腾奏:“右臣准秘省公移,索臣所领乐清县管下士人王与之《周礼订义》,以俟圣览。臣即命工匠就其家印写二本,缴纳讫。臣窃详《经训解》皆有先儒折衷,汇集成书,独二礼阙《周礼》,又不幸遭王安石不善用以祸天下,学者望而疑之。虽程颢颐” 、张载三先生尊信此书,仅有绪言,见于语录,近世大儒朱熹辨明甚至,皆有意表章之,然亦未尝作为训义以行于世,与之以山泽臞儒,乃能遍营天下前后儒先讲解,或一说之精,或一义之当,蒐猎无遗,间亦自附己见,剖析微眇,是非审确。故参预真德秀,击节是书,为之序。德秀没,与之益加意,删“烦取要,由博得约” ,今其书亦精粹无疵矣。上可以裨圣明之治,下可以释学者之惑,有功于六典甚多。缙绅韦布争欲得之,与之刊于家。臣尝识其人,近来假守,益得之于旦评。履践无玷,节守不渝,皓首著书数种,《周官》特其一也,真经明行修之士。臣职在师帅,每欲荐之于朝,适会秘省取其著书,臣“用敢以姓名闻。欲望圣旨下秘省索与之订义,以备乙夜之观。仍少加旌异,以风厉天下。学者幸甚。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三年正月初六日奉圣旨下秘书省宣入。十八日奉圣旨降付尚书省,送检正都司。都司拟上:“照得温州布衣王与之,皓首穷经,其书满家。若《周礼订义》,最为精粹,与之守志厉行” ,无求于世。今秘省取其书,守臣上其名,与献书自鬻者不同,欲特补一官,以示旌异。四月二十六日,奉圣旨:“王与之敕授宾州文学,其《周礼订义》付秘书省。”

真德秀曰:《周礼》之难行于后世也久矣,不惟难行,而又难言,然则终不可行乎?曰:有周公之心,然后能行《周礼》;无周公之心而行之,则悖矣。“然则终不可言乎?曰:有周公之学然后能言《周礼》;无周公之学而言之,则戾矣。《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公之心,禹、汤、文、武之心,而其学则禹、汤、文、武之学也。以此之心布而为政,以此之学著而为《书》,故能为成周致太平,为万世开太平。盖自古祸乱之原非一,而大略有四焉:“君心纵于逸乐,而群下不敢言也;贤才壅于疏逖,而在位非其人也;元元愁痛而上不闻,蔽耳目之近而远弗察也。” 六官之属,凡能导人主以侈欲者,一以冢宰统之。三公之论道,师保氏之诏谏,又皆以辅导为职,而君者立于无过之地矣。士之有德行道艺者,民自兴之,而因使长与治焉。修于家者,莫不达于朝廷,则人才无陆沉天宫,弗私与矣。“居民有法,养民有政,敛民有制,刑民有典,举天下疲癃茕独,无不乐其生者。” 又自王畿之近,至于六服之远,地之相去或千万里,而情之相通如一家。凡此皆禹、汤、文、武之政,公之所思而得者,毕萃于《书》,非有公之心者其能行,非有公之学者其能言乎?新室,盗也;宇文,狄也。

其所经营皆自私也。志先王之道者,莫如唐太宗,然无端身刑家之本,而欲规井田,议封建,宜其卒莫能行。自刘歆用之既悖,儒者哗而攻之曰:“《周礼》不可行也。” 吁,歆之王田,安石之泉府,直窃其一二以自盖尔,安得累吾圣经耶?彼何休指以为六国阴谋之书,既几于非圣无法,而近世之辟荆舒者,又谓废孔子之“《春秋》,用刘歆之《周礼》也。” 独不思《春秋》固出于《周礼》耶?使《周礼》常行于天下,则《春秋》不作矣。盖后世之行《周礼》者,其悖如彼,而言者又其戾如此。故不惟难行而又难言也。郑、贾诸儒,析名物,辩制度,不为无功,而圣人微旨终莫之睹。惟洛之程氏,关中之张氏,其所论说,不过数条,独得圣经精微之蕴。盖程、张之学,公之学也。有公之学,得公之心,而是书所赖以明也。永嘉王公次点,其学本于程、张,而于古今诸儒之说莫不深究,著为《订义》一编,用力甚至,然未以为足也。方将蚤夜以思深原,作经本旨,以晓万世,其心抑又仁矣。以是心而为是学,《周礼》一书,其遂大明矣。呜呼!使是书而果大明在上者,“以周公之心行三王之事,则太平之路开,祸乱之源塞,岂空言哉!” 予嘉次点之志,故序于篇端,而勉使益用力焉。绍定五年闰九月。按是《序》又载刘爚《云庄集》。

赵汝腾《后序》曰:“东岩王君次点汇《周礼》数十家说,衷以己见,为《订义》若干卷,真文忠公既序之矣,又拳拳俾予赘卷。后辞十数,不获将行,束担弛日,以俟予文,遂勉为之言。《周礼》一书,先儒疑信相半,横渠氏遂尊敬之,五峰氏最摈抑之。二说交驰,学者幽冥而罔知所从。尝平心思之,《周礼》,真周公书,《汉志》所谓《周官》六” 篇是也。独不幸有三可憾,在成周未能为成书,在后世不得为全书,此予乃深致其惋惜咨嗟之意。何以的知为周公书?是书之首曰:“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此言宅洛建官之旨;《司徒职》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王国。” 《大宰职》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 国。此演而伸其旨也。洛,天下之中地,六官,太平之盛典。以中地行盛典,此周公佐成王宅洛之本心。《周书·召诰》曰:“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中乂。” 《洛诰》亦曰:“其自时中乂,万邦咸休。” 此周公之心。又《书·周官》载六卿,自冢宰至司空,虽不条陈设属,亦曰:“六卿分职,各率其属。” 大旨与《六典》合,所以的知为周公书。然向使周公得辅成王于洛邑,推行其《六典》,事制曲防之间,文理密察之际,必犹有所考定,庶几为成书以诏后世,惜也。洛邑未及迁,《六典》有书未尝行,可憾一也。仲尼慕周公者也。从周之叹,发于间居,使得遂其为东周之志,《六典》必见于推行,讨论润色,益至于大成。备周公之未备者,不在仲尼乎?横渠氏谓仲尼继周,损益可知,是也。惜明王不作,天下莫能宗之,不复梦周之叹方形,而天复不慭遗矣。可憾二也。秦火后,经籍多残失,礼书为甚。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始得《周官》于民间,比《诗》《书》最晚出,故武帝诏有礼坏之叹。颜师古谓亡其《冬官》,补以《考工记》,有所亡,有所补,非全书也。此伊川氏所谓“《礼经》多出于掇拾灰烬之馀,安得句为之解” 是也,可憾三也。有是三可憾,则是书之存于天下后世,固足以见周公为万世开太平之大旨。然前之既未为成书,后之又不得为全书,则不能不使万世而下抱不得见周公经制大成之深恨。先儒乃尽归咎于刘歆,以为剿入私说,迎合贼莽,不亦甚乎!次点研精覃思,十馀年而订义成。显幽阐微,商是榷非,其有发先儒所未发者多矣。至其释周公将整齐六典以为宅洛计,不幸殁,而成王不果迁,规模不获究。《冬官》未尝亡,错见于五官中,诸儒不能辩,而补以《考工记》,则犹有见于是书本末之端的,故予特表出之。嘉熙丁酉岁中秋日。

东岩《周礼订义》八十卷,载《宋史·艺文志》。“宋之群儒,经义最富,独诠解《周礼》者寡,见于志者仅二十有二家而已。” 盖自王安石当国,变常平为青苗,借口《周官》泉府之遗,作《新经义》,以所创新法尽傅著之。又废《春秋》,不立学官。于是与王氏异者,多说《春秋》而罢言《周礼》。若颍滨苏氏、五峰胡氏,殆攻王氏而并及于《周礼》者与?昔之言《周礼》者,郑康成信为周公成太平之迹,陆倕谓为群经原本,王仲淹美其经制大备,朱子亦称其广大精密,非圣人不能作,则为先秦古书,无可疑焉者。东岩之说,谓周公将整六典以为宅洛计,不幸殁而成王不果迁,规模不获究。其说本郑氏注而畅发之。至云冬官未尝亡,错见于五官中,则临川俞寿翁合其编集诸家之说,宋儒自刘仲原父以下凡五十一家,可谓详且博矣。东岩姓王氏,名与之,字次点,乐清人。从松溪陈氏学,传《六典要旨》。其书淳祐初,郡守赵汝腾

进于朝,付秘书省,特补一官,授宾州文学。终通判

泗州,卒年九十有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