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4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四十三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四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四十三卷目錄

 周禮部彙考七

  經義考二周禮

經籍典第二百四十三卷

周禮部彙考七

[编辑]

經義考二

[编辑]

《周禮》

[编辑]

杜子春《周官注》。

《後漢書》:「杜子春,永平之初,年且九十,能通其讀,頗識其說。鄭眾、賈逵往受業焉 。」 按《禮疏》所引《後漢馬融傳》中文,范史無之,當係謝承、華嶠、袁山松等書中語也。

賈公彥曰:「劉歆門徒河南緱氏杜子春,永平初年且九十,家于南山。」 通《周官說》。

陸德明曰:「河南緱氏杜子春,受業于劉歆,還家以教門徒好學之士,鄭興父子等多師事之。」

晁公武曰:「《周官》,漢永平時,杜子春初能具讀。」

鄭興《周官解詁》。

《後漢書》:「鄭興,字少贛,河南開封人。建武六年,徵為大中大夫。」

按《鄭康成注》稱為「鄭大夫」 者,即興之解詁也。

鄭眾《周官解詁》。

《後漢書》:「鄭眾、賈逵,,洪雅博聞,又以經書記轉相證明。」 杜氏為解,逵解行于世,眾解不行。然眾所解說,近得其實。

按:此《禮疏》所引《范史》無之。

《陸德明》曰:「河南鄭眾,字仲師,大司農。」

晁公武曰:鄭興、鄭眾傳授《周禮》,康成引之以參釋異同,云:「大夫者,興也;司農者,眾也。」

按:《鄭康成注》稱為鄭司農,,孔氏《正義》呼曰「先鄭」 ,而目康成為「後鄭。」

賈逵《周官解故》:

《後漢書》:「逵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帝復令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并作《周官解故》。」

衛宏《周官解詁》。

張衡《周官訓詁》:

《後漢書》:「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安帝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書。為河間相,徵拜尚書。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

劉昭注《續漢書百官志》:「順帝時,平子為侍中,典校書,方作《周官解說》,乃欲以漢次述漢事,會復遷河間,遂莫能立也。」

馬融《周官禮注》。《隋志》十二卷。

孔穎達曰:「馬融為《周禮注》,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後漢以來,始就經為注。」

鄭元《周官禮注》。《隋志》十二卷。

《元自述》。按:已另載,茲不重錄。

《後漢書》:「元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

酈道元曰:湛水出犨縣北魚齒山。《周禮》:「荊州,其浸潁、湛。」 鄭元注云:「未聞。」 蓋偶有不照也。

王炎曰:「《周禮》一書,今學者所傳,康成之訓釋也,可謂有功于《周禮》矣。雖然,《六官》之制度以康成而傳,亦以康成而晦。蓋康成之于經,一則以緯說汨之,一則以臆說汨之,《周官》之意晦矣,是以學者不得不疑。」

王應麟曰:「鄭康成注經,以緯書亂之,以臆說汨之,而聖人之微旨晦焉。」 徐氏《微言》謂鄭《注》誤有三:「《王制》,漢儒之書,今以釋《周禮》」 ,其誤一;「《司馬法》,兵制也,今以證田制」 ,其誤二;《漢官制》皆襲秦,今引《漢官》以比《周官》。小宰,乃漢御史大夫之職,謂小宰如今御史中丞。如此之類,其誤三。

又曰:《唐禮志》云:「讖緯亂經。」 鄭元主其說,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此天也,元以為天皇大帝者,北辰耀魄寶也,兆五帝于四郊,此五行精氣之神也。元以為「靈威仰、赤熛怒、含樞紐、白招拒、汁光紀」 者,五天也。由是有六天之說。顯慶二年,禮官議六天出緯書。南郊、圜丘,一也,元以為二郊。及明堂祭天,而元以為祭太微五帝。啟蟄而郊,郊而後耕。而元謂周祭感生,帝靈威仰,配以后稷,因而祈穀。皆謬論也。

《周禮音》一卷。

魏了翁曰:「康成以漢制解經,以賦為《口率》出泉。」 三代安有口賦?王介甫用之,以誤熙寧,皆鄭注啟之。

王肅《周官禮注》:《隋志》十二卷。

《周禮音》一卷。

陸德明曰。肅著《三禮音》各一卷,七錄惟云《撰禮記》。

司馬伷《周官寧朔新書》。《唐志》八卷王懋約注。

《晉書》:「琅琊武王伷,字子將,起家為寧朔將軍,進封琅琊王,有平吳之功。」

按:《隋志》,梁有《周官寧朔新書》八卷,晉燕王師王懋約撰。《唐志》作懋約注。書以寧朔名,當從《唐志》。

傅元《周官論評》:《唐志》「十二卷。」

《晉書》:「傅元字休奕,北地泥陽人。弘農太守、典農校尉,封鶉觚男。武帝為晉王,以元為散騎常侍,進爵為子,加駙馬都尉。泰始中年為御史中丞,遷太僕。卒諡曰剛,追封清泉侯。」

唐書注陳卲駁

陳卲《周官禮異同評》。《隋志》十二卷。

《晉書》:「陳卲字節良,東海襄賁人。以儒學徵為陳留內史,累遷燕王師。撰《異同評》,甚有條貫,行于世。」

徐邈《周禮音》一卷。

李軌「《周禮音》一卷。」

虞喜《周官·駮難》。《七錄》三卷。

《隋志》:「孫琦問,干寶駁,虞喜撰。」

干寶《周官禮注》:《隋志》十二卷,《釋文序錄》十三卷。 《答周官駁難》。《唐志》五卷《隋志》。《周官禮駁難》四卷孫 略撰,《唐志》入干寶名,注云「孫略問。」

陸德明曰:《官正》以下,鄭總列六十職序,干《注》則各于其職前列之。

按:干氏《周官禮注》,陸氏《釋文》多引之。又《初學記》引干氏注:《周官》「籩人之職,羞籩之實,糗餌粉餈。」 云糗餌者,豆未削末,而烝之以棗豆之味,今餌䭔也。

伊說《周官禮注》。《隋志》十二卷。《唐志》十卷。

宋氏《周官音義》。

《晉書》:韋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家世以儒學稱。宋氏幼喪母,其父躬自養之。及長,授以《周官音義》,謂之曰:「吾家世學《周官》,傳業相繼。此文周公所制經紀典誥、百官品物,備于此矣。吾今無男可傳,汝可受之,勿令絕世。」 屬天下喪亂,宋氏諷誦不輟。其後為石季龍徙之于山東,宋氏與夫在徙中,推鹿車背,負父所授書到冀州。逞時年少,宋氏晝則樵采,夜則教逞,逞遂學成名立。仕苻堅為太常。堅嘗幸太學,憫禮樂遺闕,博士盧壺對曰:「廢學已久,書傳零落。比年綴撰正經麄集,惟《周官禮注》未有其師。竊見太常韋逞母宋氏,世學女,傳其父業,得《周官音義》。今年八十,視聽無闕,自非此母,無以傳授後生。」 于是就宋氏家立講堂,置生員百二十人,隔絳紗幔而受業,號宋氏為宣文君。《周官學》復行于世,時稱「韋氏宋母」 焉。

劉昌宗《周禮音》。《隋志》三卷。

顏之推曰:「李登《聲類》以『糸』音羿,劉昌宗《周官音讀乘》,若承此例甚廣,必須考校。」

陸德明曰:「《周官》巾車為。」請幫助識別此字。戚袞云:「檢《字林》《蒼雅》及《說文》,皆無此字,眾家亦不見有音者,惟昌宗音廢,以形聲會求之,實所未了,當是廢而不用乎?非其音也。」

孫略《周官禮駁難》。《隋志》四卷《唐志》五卷。

崔靈恩集注《周官禮》。《隋志》:「二十卷。」

沈重《周官禮義疏》。《隋志》:四十卷。

王曉《周禮音》一卷。

陸德明曰。江南無此書。不詳何人。

戚袞《周禮》音。

《浙江通志》:「袞字公父,鹽官人。」

聶氏《周官注》。

按陸氏《釋文》。引之云「沈重。」 依其文。

亡名氏。《周官禮義疏》。《隋志》十九卷。

《周官禮義疏》。《隋志》十卷。

《周官禮義疏》。《隋志》九卷。

《周官》分職:《隋志》四卷。

《周官禮圖》:《隋志》十四卷。

賈公彥《周禮疏》。《唐新、舊志》五十卷,今併為十二卷。

公彥《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舊唐書》:「賈公彥,洺州永年人。永徽中官至太學博士。」

晁公武曰:「公彥,洺州人。永徽中仕至太學博士。史稱著此書五十卷,今并為十二卷。」 世稱其發鄭學最為詳明。

董逌曰:公彥此疏,據陳邵《異同評》及沈重義為之。二書並見《唐藝文志》,今不復存。

朱子曰:「五經中,《周禮》疏最好,《詩》與《禮記》次之。」 陳振孫曰:「其序《周禮》廢興言,鄭眾以為《書》《周官》即此,《周官》失之,《書》止一篇,《周禮》乃六篇,文異數萬,非《書》類」 ,是則然矣。但《周禮》六官,實本于《周官》,《周官》舉其凡,《周禮》詳其目,則鄭眾之說未得為失,而其可疑者,則「邦土」 、「邦事」 之不同也。

考證

王應麟曰:公彥事張士衡,撰次章句甚多。

陸德明「《周禮釋文》一卷。」

王元度《周禮義決》。《唐志》三卷。

王洙《周禮禮器圖》:

《長編》:「至和元年九月,翰林學士王洙上《周禮禮器圖》。先是洙讀《周禮》,帝命畫車服、冠冕、籩豆、簠簋之制。及是圖成上之。」

李覯《周禮致太平論》:《集》十卷。

覯《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王應麟曰:李泰伯撰《周禮致太平論》五十一篇,內治七,國用十六,軍衛四,刑禁六,官人八,教道九,共為十卷。

孫緯《周禮義辨疑》:《讀書後志》一卷。未見

晁公武曰:「《周禮義辨疑》一卷,乃皇朝孫緯撰,任宗正寺丞。」

楊杰《周禮講義》。

杰《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劉彝《周禮中義》。《宋志》十卷,《通考》八卷。

陳振孫曰:「祠部員外郎長樂劉彝執中撰。」 彝諸經皆有《中義》。

王應麟曰:劉氏《中義》以《匠人》溝洫求合乎《遂人》治野之制,謂《遂人》言積數,《匠人》言方法。

劉恕《周禮記》。

周諝《周禮解》。

衛湜曰。延平周諝希聖撰。熙寧進士第入仕值新法行。不忍詭隨。賦詩去官。嘗注《周禮解》。《王文公新傳》多采其說。而沒其姓名。豈忘其人之有傳耶。

王安石《新經周禮義》。《朱志》二十二卷。未見

蔡絛曰:「王元澤奉詔修《三經》義,時王丞相介甫為之提舉,蓋以相臣之尊,所以假命于其手也。《詩》《書》多出元澤暨諸門弟子手,至若《周禮新義》,實丞相親為之筆削者,政和時,朝廷悉命藏諸祕閣,用是吾得見之。《周禮新義》筆跡猶斜風細雨,誠介甫親書。」

晁公武曰:「《周禮》,王莽嘗取而行之,馴致大亂。熙寧中,設經義局,安石自為《周官義》十餘萬言,不解《考工記》,安石以其書理財者居半,愛之,如行青苗之類皆稽焉。所以自釋其義者,蓋以其所制新法盡傅著之,務塞異議者之口。後其黨蔡卞、蔡京、紹述介甫期盡行《周禮》焉,圜土方田皆是也。久之,禍難並起,與莽曾無」 少異,殆《書》所謂「與亂同事」 耶?陳振孫曰:「熙寧八年,詔頒之國子監,且置之《義解》之首。」

按:萬曆中重編《內閣書目》,尚存荊公《周禮義》三冊。

龔原《周禮圖》。《宋志》「十卷。」未見

陳祥道《周禮纂圖》:

王昭禹《周禮詳解》《宋志》「四十卷。」

陳振孫曰:「近世為舉子業者多用之」 ,其學皆宗王氏《新說》也。

王與之曰:「昭禹,字光遠,有《周禮詳解》,用荊公而加詳。」

昭禹《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章縡「《周官議》十六篇。」

《孫覿志墓》曰:「公諱縡,字伯成,世家豫章,後徙建安,又徙蘇州之吳縣。贈太師、秦國公諱楶之子也。熙寧九年進士,仕為尚書郎、提點淮南刑獄、權揚州事,積官至朝奉大夫。」

張璪曰:「章公《周官議》十六篇,非近世之文也。」

徐庚《周禮講義》。

《樂平縣志》:「庚字叔義,紹聖四年進士,歷仕四十年。建炎初,提點福建刑獄,歸,自號寄傲老人。」

黃裳《周禮講義》六卷。

《裳: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聞人宏《周官通解》。

《姓譜》:「宏字君度,嘉興人。大觀三年進士,判常州。」

林之奇《周禮講義》。《玉海》三十九卷《訂義》作《全解》。未見

王與之曰:「三山林氏之奇,字少穎,有《周禮全解》,祖荊公昭禹所說。」

之奇《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楊時《周禮辯疑》《宋志》一卷。

晁公武曰:「此攻安石之書。」

黃穎《周禮解義》。

《閩書》:「黃穎字秀實,龍谿人。崇寧五年進士。調崇德簿,歷中書舍人。」

董濬《周官辯疑》:

《江西通志》:「董濬字禹川,德興人。崇寧進士,歷祕書少監,出為江西提刑,知興仁府。」

王居正「《周禮辯學》五卷。」

呂祖謙作《行狀》曰:「公之學根極六藝,深醇閎肆,以崇是闢非為己任。自其少年,已不為王氏說所傾動,慨然欲黜其不臧,以覺世迷。其在兵部,以事請。」

對,及因王安石新學為士大夫心術之害,請以辯學獻,上許之。公既上辯學,而龜山楊先生《二經義辯》亦上于祕府,于是孔、孟之本指始明,天下遂不復宗王氏學。

程瑀《周禮義》。

孫奇《周禮備檢》。

《南昌府志》奇字師穎,豐城人。

徐煥《周官辯略》:《宋志》十八卷。或作《周官解》。 胡銓《周禮傳》《宋志》「十二卷。」

銓《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吳沆《周禮本制圖論》:

《六官析微論》:

樓鑰曰:「環溪深于《易》,三十而著《璇璣圖論》,深于《禮》,故又二年而著《周禮本制圖論》《六官析微論》,皆行于世。」

周必大《周官講義》:

按清源丘氏引之

尤袤《周禮辯義》

《中興館閣錄》:「尤袤字延之,毘陵人。王佐榜進士出身。淳熙十五年,權禮部侍郎。」

王十朋《周禮詳說》。

按清源丘氏引之

鄭鍔《周禮解義》。《宋志》「二十二卷。」未見

王與之曰:「三山鄭氏鍔。字剛中。有《周禮全解》。淳熙十年進。」

《中興藝文志》:「《周禮》一經,說者多穿鑿。淳熙中,鄭鍔為解義,詳制度,明經旨,學者宗其書。」

王應麟曰:「鄭剛中《解義》,如冕服九章、授田三等,治兵、大閱、旗物之互建,六鄉、六遂、師都之異名,陰陽之祀有用牲之疑,九畿之國有朝貢之惑,豆、區、鍾、釜有多少之差,世室重屋非明堂之制,皆辯明使有條理。」

薛季宣《周禮辯疑》。未見

王與之曰:「永嘉薛季宣。字士隆,有《周禮釋疑》。」

陳傅良《周禮說》。《宋志》一卷,《讀書附志》三卷。未見

趙希弁曰:「《周禮記》三卷。朝奉郎祕書少監陳傅良所進。舊刊于《止齋文集》中。曹叔遠別為一書而刻之。且為之說。」

朱子曰:「陳君舉推《周官》制度亦詳,然亦有杜撰錯說處。」

傅良進《周禮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周官制度精華》:《玉海》二十卷。未見

《朱子》曰:「上半冊陳君舉,下半冊徐元德。」

王應麟曰:「陳傅良、徐元德撰。」

「《易》祓」,《周禮總義》《宋志》三十六卷,《讀書附志》三十卷。

未見

趙希弁曰:「《周禮總義》三十卷。」 山齋易祓所著也。許儀為之序。刻于衡陽。

魏了翁曰:「《易》彥章,《周禮》漢軍制,端足補先儒傳記之所未及。」

王與之曰:「長沙易彥祥有《周禮總義》,皆推廣諸家說。」按前作「彥章。」 此作「彥祥。」 未知孰是。

王應麟曰:「《易氏總義》云:『府史胥徒,《通典》總言其為六萬三千六百七十五人』。」 愚考之《通典》,周三萬三千六百七十五員,內二千六百四十三人外諸侯國官六萬一千三十二人,此乃官數,非謂府史胥徒也。

胡維寧《周官類編》。

黃碩《周官講義》。

俞庭椿《周官復古編》。《宋志》三卷。

庭椿《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丘葵曰:「宋淳熙間臨川俞庭椿著《復古編》,新安朱氏一見,以為冬官不亡,考索甚當。鄭、賈以來皆當斂衽退三舍也。」

陳深曰:「《周禮》六職,先王設五職以存體而虛其一以待用,故司空有官而無職,蓋自唐虞已然,故禹作司空,平水土而亦以總百揆。召康公以太保而營洛,仲山甫以冢宰而城齊,召穆公平淮亦命以營謝;宋皇國父以太宰為平公築臺而司城,子罕以行扑。《春秋》築城作邑無慮至千,能者為之,亦未有專屬於司空」 也。且其命官則謂之冬。冬者,藏也。董仲舒亦云:陰常居大冬,積於空虛不用之地,而時出以佐陽,故謂之司空。曰:空與冬,聖人之意見矣。由此言之,司空不補何害?宋俞庭椿作《復古編》,謂冬官不亡,錯簡五官之內,於是取其近似者別為一卷,以補《冬官》。又於五官之內剔其不類者,而各從其類。夫《周官》曷常有類,其精神脈絡,環流於三百六十之屬而無所不通,非如後世某官而任某職,某事而專責一官也,安用類為?自俞氏之求類也,而五官大亂,以古本校之,非復周公之舊矣。其後王次點氏、丘葵氏、吳澄氏,最後何喬新氏相

考證

繼而增損之,以補俞氏之未備。此五家者,人各持其所見,於是有臨川之書,有《永嘉之書》《清源》之書、《崇仁》之書、《椒丘》之書。此如無主之田,而五人為之耦也,其不墾而傷也者希矣。

《江西通志》:「庭椿字壽翁,臨川人。乾道八年進士,仕至古田令。」

徐氏曰:俞氏《復古》一編,儒者稱其超越於漢儒之見,而有功於《周禮》,信然。

《周禮》闕《冬官》,漢儒以《考工記》補之,蓋惜其書之未完,而為是綴緝之計。雖不免續貂之誚,而於聖人之全經猶為無害。至宋俞庭椿乃以《工官》散見於五官之內而未嘗闕,遂掇取五官之屬而用以補《冬官》之闕。夫《周禮》一書,聖人用意深遠精密,其設一官,分一職,即如府史胥徒之賤,酒醴鹽醬之微,好用匪頒之末,分布聯屬,靡不各有意義,而於其中任意割裂,以相補塞,則此足而彼虧者,惟《冬官》之闕,而今則五官俱闕也。昔之《周禮》雖闕而猶全,今則雖補而實亡也,其為聖經害也大矣。

按:俞氏《復古編》以《天官》之屬獸人、䱷人、鱉人、獸醫、司裘、染人、追師、屨人、掌皮、典絲、典枲改入《冬官》;以《地官》之屬鼓人、舞師改入《春官》;封人、載師、閭師、縣師、均人、遂人、遂師、遂大夫、土均、丱人、稻人、土訓、山虞、林衡、川衡、澤虞、丱人、角人、羽人、掌葛、掌染艸、囿人、場人改入《冬官》;以春官之屬天府、世婦、內宗、外宗、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改入《天官》,典瑞、典同、巾車、司常、冢人、墓大夫改入《冬官》,以《夏官》之屬《弁師》、司弓矢、槁人、職方氏、土方氏、形方氏、山師、川師、邍師改入《冬官》,以《秋官》之屬大行人、小行人、司儀、行夫、掌客、掌訝、掌交、環人改入《春官》。

許奕《周禮講義》六卷。

薛衡《周禮序官考》:未見

王與之曰:「金華薛衡。字平仲。有《周禮序官考》。」

李叔寶《周禮精意》。未見

王與之曰:「莆陽李叔寶。字景齊。有《周禮精意》。刊行。」

戴仔《周禮傳》。

俞《周禮釋》:

高崇「《周官解》十二卷。」

《魏了翁狀》曰:「崇,字西叔,世家卭之蒲江,以進士出身知𥟖州,兼管內安撫」 ,有《周官解》十二卷。

史守道《周禮略》十卷。

劉汝談《周禮注》。

樂思忠《周禮攷疑》。《讀書附志》七卷。未見

趙希弁曰:「《周禮攷疑》七卷。祝融居士樂思忠仲恕所著也。」 永嘉戴溪肖望、豐城劉德秀仲洪為之序。

喬行簡《周禮總說》

《宋史》:「喬行簡字壽朋,婺州東陽人。學于呂祖謙之門,登紹熙四年進士。嘉熙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蕭國公,進封曾國公。卒贈太師,諡文惠。著有《周禮總說》。」

余復《禮經類說》。

陸氏曰:復,寧德人。光宗初策士,大廷擢第一,後入史館,兼「《實錄》檢討。」

葉秀發《周禮說》。

《姓譜》:「秀發字茂叔,金華人。師事呂祖謙,知高郵軍。」

徐筠《周禮微言》:《宋志》「十卷。」未見

《續中興館閣書目》:徐筠學《周官》,于陳傅良記所口授,成書十卷。自謂聞於傅良曰:「『《周禮》綱領有三,養君德,正紀綱,均國勢』。鄭氏注誤有三;《王制》,漢儒之書,今以釋《周禮》;《司馬法》,兵制也,今以證《田制》;《漢官制》皆襲秦,今引《漢官》以比《周官》。其誤三也。」

《江西通志》:「徐筠字國堅,清江人得之子。蚤歲擢第,初主攸縣簿,後知全州。」

曹叔遠《周官講義》。

《宋史》:「曹叔遠字器遠,溫州瑞安人。少學于陳傅良,登紹熙元年進士第,歷禮部侍郎。終徽猷閣待制。諡文肅。」

林椅《周禮綱目》。《宋志》「八卷。」

《周禮摭說》:《宋志》一卷。

陳振孫曰:「《林氏綱目》八卷。《摭說》一卷。」 紹興府教授括蒼林椅奇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王與之曰:「林氏《周禮綱目》,于開禧間曾進。」

《括蒼彙記》:「林椅字奇卿,麗水人。紹熙庚戌進士。以《周禮》為周公經世之書,凡民極所由立,日用之常,誠偽之變,莫不區別,纖悉畢備,乃隨類條列之,名曰《周禮綱目》。翰林學士樓鑰、禮部尚書倪思表進,除工部架閣。」

陳兢《周禮解》。

陸元輔曰。漳州陳兢戒叔。紹熙進士。撰《周禮解》。

陳汪《周官小集》。

丘葵曰:「汪字蘊之。永嘉人。」

孫之宏《周禮說》:

《丘葵》曰:「之宏字偉夫,山陰人。」

楊恪《周禮辨疑》:

《丘葵》曰:「恪字謹仲,永嘉人。」

陳汲《周禮辨疑》。

《丘葵》曰:「汲字及之。永嘉人。」

陳謙《周禮說》:

王瓚曰:「謙。字益之。永嘉人。乾道壬辰進士。歷官寶謨閣待制。江西湖北宣撫副使。」

徐畸《周禮發微》三卷。

鄭伯謙《太平經國之書統集》。《宋志》「七卷。」

伯謙《自序》。按:《序》已另載,茲不重錄。

《高叔嗣序》。亦另載。

魏了翁「《周禮要義》三十卷。」未見

包恢《六官疑辨》。

劉克莊曰:「宏齋包公著《六官疑辨》,蓋先儒疑是書者非一人,至宏齋始確然以為國師之書。一日,克莊于緝熙殿進講《天官》,至䱷人奏曰:『《周禮》一用于新室,再用于後周,三用于熙寧,皆為天下之禍。臣舊疑其書,近見恢辨疑,豁然與臣意合'。陛下試取其書觀之,便見其人識見高,非世儒所及』。」 上頷之。是日,貴主將下降講退,見箱篋塞殿廡,竊意所奏,未必留聖慮矣。及還舍,坐未定,得宏齋柬,謂「有旨宣諭,劉某奏卿有《周禮解義》,可錄進呈。」 宏齋既奉詔,遂抄其書奏御。

吳澂曰:「毀《周禮》非聖經,在前固有其人,不若吾鄉宏齋包恢之甚。毫分縷析,逐節詆排,如法吏定罪,卒難解釋,觀者必為所惑。近年科舉不用《周禮》,亦由包說惑之也。然愚嘗細觀深歎其無識而已。」 《江西通志》:「包恢,南城人。嘉定十三年進士。歷官僉書樞密院事,卒贈少保,諡文肅。」

王與之《周禮訂義》。《宋志》「八十卷。」

淳祐二年十二月,朝奉郎、直煥章閣、權知溫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趙汝騰奏:「右臣準祕省公移,索臣所領樂清縣管下士人王與之《周禮訂義》,以俟聖覽。臣即命工匠就其家印寫二本,繳納訖。臣竊詳《經訓解》皆有先儒折衷,彙集成書,獨二禮闕《周禮》,又不幸遭王安石不善用以禍天下,學者望而疑之。雖程顥頤」 、張載三先生尊信此書,僅有緒言,見于語錄,近世大儒朱熹辨明甚至,皆有意表章之,然亦未嘗作為訓義以行于世,與之以山澤臞儒,乃能遍營天下前後儒先講解,或一說之精,或一義之當,蒐獵無遺,間亦自附己見,剖析微眇,是非審確。故參預真德秀,擊節是書,為之序。德秀沒,與之益加意,刪「煩取要,由博得約」 ,今其書亦精粹無疵矣。上可以裨聖明之治,下可以釋學者之惑,有功于六典甚多。縉紳韋布爭欲得之,與之刊于家。臣嘗識其人,近來假守,益得之于旦評。履踐無玷,節守不渝,皓首著書數種,《周官》特其一也,真經明行修之士。臣職在師帥,每欲薦之于朝,適會祕省取其著書,臣「用敢以姓名聞。欲望聖旨下祕省索與之訂義,以備乙夜之觀。仍少加旌異,以風厲天下。學者幸甚。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三年正月初六日奉聖旨下祕書省宣入。十八日奉聖旨降付尚書省,送檢正都司。都司擬上:「照得溫州布衣王與之,皓首窮經,其書滿家。若《周禮訂義》,最為精粹,與之守志厲行」 ,無求於世。今祕省取其書,守臣上其名,與獻書自鬻者不同,欲特補一官,以示旌異。四月二十六日,奉聖旨:「王與之敕授賓州文學,其《周禮訂義》付祕書省。」

真德秀曰:《周禮》之難行於後世也久矣,不惟難行,而又難言,然則終不可行乎?曰:有周公之心,然後能行《周禮》;無周公之心而行之,則悖矣。「然則終不可言乎?曰:有周公之學然後能言《周禮》;無周公之學而言之,則戾矣。《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公之心,禹、湯、文、武之心,而其學則禹、湯、文、武之學也。以此之心布而為政,以此之學著而為《書》,故能為成周致太平,為萬世開太平。蓋自古禍亂之原非一,而大略有四焉:「君心縱於逸樂,而群下不敢言也;賢才壅於疏逖,而在位非其人也;元元愁痛而上不聞,蔽耳目之近而遠弗察也。」 六官之屬,凡能導人主以侈欲者,一以冢宰統之。三公之論道,師保氏之詔諫,又皆以輔導為職,而君者立於無過之地矣。士之有德行道藝者,民自興之,而因使長與治焉。修於家者,莫不達於朝廷,則人才無陸沉天宮,弗私與矣。「居民有法,養民有政,斂民有制,刑民有典,舉天下疲癃煢獨,無不樂其生者。」 又自王畿之近,至於六服之遠,地之相去或千萬里,而情之相通如一家。凡此皆禹、湯、文、武之政,公之所思而得者,畢萃於《書》,非有公之心者其能行,非有公之學者其能言乎?新室,盜也;宇文,狄也。

其所經營皆自私也。志先王之道者,莫如唐太宗,然無端身刑家之本,而欲規井田,議封建,宜其卒莫能行。自劉歆用之既悖,儒者譁而攻之曰:「《周禮》不可行也。」 吁,歆之王田,安石之泉府,直竊其一二以自蓋爾,安得累吾聖經耶?彼何休指以為六國陰謀之書,既幾於非聖無法,而近世之闢荊舒者,又謂廢孔子之「《春秋》,用劉歆之《周禮》也。」 獨不思《春秋》固出於《周禮》耶?使《周禮》常行於天下,則《春秋》不作矣。蓋後世之行《周禮》者,其悖如彼,而言者又其戾如此。故不惟難行而又難言也。鄭、賈諸儒,析名物,辯制度,不為無功,而聖人微旨終莫之睹。惟洛之程氏,關中之張氏,其所論說,不過數條,獨得聖經精微之蘊。蓋程、張之學,公之學也。有公之學,得公之心,而是書所賴以明也。永嘉王公次點,其學本於程、張,而於古今諸儒之說莫不深究,著為《訂義》一編,用力甚至,然未以為足也。方將蚤夜以思深原,作經本旨,以曉萬世,其心抑又仁矣。以是心而為是學,《周禮》一書,其遂大明矣。嗚呼!使是書而果大明在上者,「以周公之心行三王之事,則太平之路開,禍亂之源塞,豈空言哉!」 予嘉次點之志,故序於篇端,而勉使益用力焉。紹定五年閏九月。按是《序》又載劉爚《雲莊集》。

趙汝騰《後序》曰:「東巖王君次點彙《周禮》數十家說,衷以己見,為《訂義》若干卷,真文忠公既序之矣,又拳拳俾予贅卷。後辭十數,不獲將行,束擔弛日,以俟予文,遂勉為之言。《周禮》一書,先儒疑信相半,橫渠氏遂尊敬之,五峰氏最擯抑之。二說交馳,學者幽冥而罔知所從。嘗平心思之,《周禮》,真周公書,《漢志》所謂《周官》六」 篇是也。獨不幸有三可憾,在成周未能為成書,在後世不得為全書,此予乃深致其惋惜咨嗟之意。何以的知為周公書?是書之首曰:「惟王建國,辯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此言宅洛建官之旨;《司徒職》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乃建王國。」 《大宰職》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 國。此演而伸其旨也。洛,天下之中地,六官,太平之盛典。以中地行盛典,此周公佐成王宅洛之本心。《周書·召誥》曰:「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時中乂。」 《洛誥》亦曰:「其自時中乂,萬邦咸休。」 此周公之心。又《書·周官》載六卿,自冢宰至司空,雖不條陳設屬,亦曰:「六卿分職,各率其屬。」 大旨與《六典》合,所以的知為周公書。然向使周公得輔成王於洛邑,推行其《六典》,事制曲防之間,文理密察之際,必猶有所考定,庶幾為成書以詔後世,惜也。洛邑未及遷,《六典》有書未嘗行,可憾一也。仲尼慕周公者也。從周之歎,發於間居,使得遂其為東周之志,《六典》必見於推行,討論潤色,益至於大成。備周公之未備者,不在仲尼乎?橫渠氏謂仲尼繼周,損益可知,是也。惜明王不作,天下莫能宗之,不復夢周之歎方形,而天復不憖遺矣。可憾二也。秦火後,經籍多殘失,禮書為甚。漢武帝時,河間獻王始得《周官》於民間,比《詩》《書》最晚出,故武帝詔有禮壞之歎。顏師古謂亡其《冬官》,補以《考工記》,有所亡,有所補,非全書也。此伊川氏所謂「《禮經》多出於掇拾灰燼之餘,安得句為之解」 是也,可憾三也。有是三可憾,則是書之存於天下後世,固足以見周公為萬世開太平之大旨。然前之既未為成書,後之又不得為全書,則不能不使萬世而下抱不得見周公經制大成之深恨。先儒乃盡歸咎於劉歆,以為勦入私說,迎合賊莽,不亦甚乎!次點研精覃思,十餘年而訂義成。顯幽闡微,商是榷非,其有發先儒所未發者多矣。至其釋周公將整齊六典以為宅洛計,不幸歿,而成王不果遷,規模不獲究。《冬官》未嘗亡,錯見於五官中,諸儒不能辯,而補以《考工記》,則猶有見於是書本末之端的,故予特表出之。嘉熙丁酉歲中秋日。

東巖《周禮訂義》八十卷,載《宋史·藝文志》。「宋之群儒,經義最富,獨詮解《周禮》者寡,見於志者僅二十有二家而已。」 蓋自王安石當國,變常平為青苗,藉口《周官》泉府之遺,作《新經義》,以所創新法盡傅著之。又廢《春秋》,不立學官。於是與王氏異者,多說《春秋》而罷言《周禮》。若潁濱蘇氏、五峰胡氏,殆攻王氏而并及於《周禮》者與?昔之言《周禮》者,鄭康成信為周公成太平之跡,陸倕謂為群經原本,王仲淹美其經制大備,朱子亦稱其廣大精密,非聖人不能作,則為先秦古書,無可疑焉者。東巖之說,謂周公將整六典以為宅洛計,不幸歿而成王不果遷,規模不獲究。其說本鄭氏注而暢發之。至云冬官未嘗亡,錯見於五官中,則臨川俞壽翁合其編集諸家之說,宋儒自劉仲原父以下凡五十一家,可謂詳且博矣。東巖姓王氏,名與之,字次點,樂清人。從松溪陳氏學,傳《六典要旨》。其書淳祐初,郡守趙汝騰

進於朝,付祕書省,特補一官,授賓州文學。終通判

泗州,卒年九十有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