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卷十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王祯农书/卷十四 王祯农书
《农器图谱》之七、八
王祯农书/卷十六 
本作品收录于:《王祯农书

农器图谱[编辑]

卷十五  【農器圖譜 之七】

○蓑笠门[编辑]

传曰:“首戴苎蒲,身服袯襫。”此谓之农。今田家蓑笠,以莎以箬为之者是也。后之御雨蔽日等具,由此增其巧便,为田农必用之物,是可尚也。复以牧笛、葛灯笼等附之,愈贲饰于《图谱》矣。

△蓑[编辑]

雨衣。《无羊》诗曰:“何蓑何笠。”毛注曰:“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唐韵》云:“蓑,草名,可为雨衣。”又名袯(北末切)(施只切)。《说文》云:“秦谓之萆(方历切,又婢赤切)。”《尔雅》曰:“薃侯,莎。”蓑衣以莎草为之,故音同莎。又名薛。《六韬·农器篇》曰:“蓑、薛、簦、笠。”今总谓之蓑。雨具中最为轻便。

王荆公诗云:“采采霜露下,披披烟雨中,蒲茅以为衣,裋褐相与同。勿妒市门人,绮纨被奴僮,当惭边城戍,擐甲徂春冬。”

△笠[编辑]

戴具也。古以台皮为笠,《诗》所谓“台笠缁撮”。今之为笠,编竹为壳,衷以箨箬,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

王荆公诗云:“耕有春雨濡,耘有秋阳暴;二物应时需,九州同我欲。孰能生少慕,得此云自足。君思周伯阳,所愿岂华毂?”

△屝[编辑]

草屦也。《左传》曰:“共其资、粮、屝、屦。”《说文》曰:屝,草屦也。孔疏云:“屝、屦俱是在足之物,善恶异名耳。……《丧服·传》曰:‘疏屦者,粗蒯之屝也。’是屝用草为之。注云‘草屦’者,履、屦通言耳,今云屝、屦,相形以晓人也。”

诗云:蒯菅柔韧自编成,不换仍呼“不借”名。长向绿蓑衣底著,雨行偏称(去声)野夫情。

△屦[编辑]

麻履也。传云:屦满户外。盖古人上堂则遗屦于外。此常屦也。今农人春夏则屝,秋冬则屦,从省便也。《方言》:“屝,粗屦也。徐兖之郊谓之屝;自关而西谓之屦,中有木者谓之复舄,自关而东谓之复履,其卑者谓之䩩(音婉),下襌谓之鞮,(今韦鞮也。)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不借,粗者谓之𡲾(按:扬子、南楚、江沔之间总谓之“麄”,西南梁益之国或谓之“𡲾”。),东北、朝鲜、冽水之间谓之䩕(音卬),或谓之䋀(下瓦切,一音画)。徐土邳沂之间,大粗谓之䩕角。(今漆履有齿者。)”皆屦之别名也。

诗云:织麻成屦足相容,嗜好殊非蜡屐同。未拟平生著几緉,且凭践履有深功。

△橇(输芮切)[编辑]

泥行具也。《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孟康曰:“橇形如箕,摘行泥上。”东坡《秧马歌·叙》云:橇“岂秧马之类欤?”以康言考之,非秧马类也。尝闻向时河水退滩淤地,农人欲就泥裂,漫撒麦种,奈泥深恐没,故制木板以为履,前头及两边高起如箕,中缀毛绳,前后系足。底板既阔,则举步不陷。今海陵人泥行,及刈过苇泊中,皆用之。窃详本字从木从毛,即其义也。

诗云:大禹平水土,泥行即乘橇。后人相地宜,彷像资种艺;材宽一屐馀,迹认双凫蜕。岂知千岁后,翻免足胝弊。

△覆壳(一名鹤翅,一名背蓬)[编辑]

篾竹编如龟壳,衷以箨箬。覆于人背,绳系肩下,耘薅之际,以御畏日,兼作雨具。下有卷口,可通风气,又分雨溜。适当盛暑,田夫得此,以免曝烈之苦,亦“一壶千金”之比也。

诗云:田头赫日曝肤赪,微智能令庇荫清,竹股合编深可覆,箬胎层布薄还轻。制成龟背兼龟兆,俯作鹤躯如鹤行。南北薅锄人得此,随身长若片云生。

△通簪[编辑]

贯发虚簪也,一名气筒。以鹿角梢尖作之,(如无鹿角,以竹木代之,或大翎筒亦可。)长可三寸馀,筒之周围,横穿小窍数处,使俱相通,故曰通簪。田夫田妇,暑日之下,折要俛首,气腾汗出,其发髻蒸郁,得贯此簪一二,以通风气,自然爽快。夫物虽微末,而有利人之效,甚可爱也。

诗云:汗随低首沛如淋,散髻斜横得此簪,(散字上声。《晋书》王俭作散发髻,斜横簪。)冰箸玲珑清吹(去声)入,月痕依约墨云深。孤标不作附炎态,虚腹宁无利物心?微眇弃馀能适用,何殊弊帚直千金。

△臂篝篝(古侯切,笼笿也)[编辑]

状如鱼笱,篾竹编之,又名臂笼。江淮之间,农夫耘苗或刈禾,穿臂于内,以帣(居愿切)衣袖。犹北俗芟刈草木,以皮为袖套。皆农家所必用者。

诗云:筠篝编织作中虚,穿臂农夫护若肤;不似舞姬华宴上,巧笼衣袖络珍珠。

△牧笛[编辑]

牧牛者所吹。早暮招来群牧,犹牧马者鸣笳也。尝于村野间闻之,则知时和岁丰,寓于声也。每见模为图画,咏为歌诗,实古今太平之风物也。

王荆公诗云:“绿草无端倪,牛羊在平地。芊绵杳霭间,落日一横吹。迢遥送晚响,诞谩写真意。岂比卖饧夫,吹箫贩童稚?”

△葛灯笼[编辑]

《南史》,宋武祖微时,躬耕于丹徒。及受命,耨耜之具,颇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示子孙。及孝武帝大明中,坏[武帝]所居阴室,起玉烛殿,与群臣观之,床头有障,壁挂葛灯笼。侍臣盛称武帝素俭之德。帝曰:“田舍翁得此足矣!”今农家袭用,以凭暮夜提携,往来照视,有古之遗风焉。

诗云:田家破厚夜,膏火固常然;匪加覆护功,莫御长风前。瞻彼蔹蔓葛,体质相缠绵,物兮用有宜,所贵求天全。采采施(以豉切)谷姿,篝灯手亲编,顺彼自然性,非杞柳杯棬。贪我拔擢思,结尔继晷缘;持之或远适,处也或中悬。所要效实用,照暗凭周旋。缅怀宋武事,俭德垂千年。施之田舍翁,朴俗非求妍。火城烂红纱,赋分何独偏!

  ↑返回顶部
卷十五  【農器圖譜 之八】

○蓧蒉门[编辑]

蓧、蒉,皆古盛谷器也。《论语》谓“荷蒉”、“荷蓧”,今以名篇,遵古制也。由是类而书之。然谷物别(入声)精粗之异等,故器用随细大之有差;方俗称呼,分彼此之名;室家用舍,备盈虚之数;既贮储之多便,复簸蹂之同资:今总收录,庶不乏用云。

△蓧(徒吊切)[编辑]

字从草从条,取其象也,即今之盛谷种器。《语》曰:“遇丈人以杖荷蓧。”盖,蓧器之小者,可杖荷之,既农隐所用,必为盛谷器也。包氏曰:“蓧,竹器。”考其字体非从竹,若谓竹器,非也。《说文》曰:耘器。稽之书传,钱、镈、锄、耨,皆刃为之,谓蓧为耘器,亦非也。当与蒉相类,皆盛谷器,但有大小之差。故因辩之,以祛世感。(南方盛稻种用箪,以竹为之。北方藏粟种用篓,多以草木之条编之。蓧,盖是此类。案:蓧、蒉皆盛榖器,故并作一诗系在蒉条之下。)

△蒉[编辑]

草器,从草,贵声。《论语》:“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古文作臾,“象形”。盛谷器。《集韵》作“籄”,字从竹,举土笼也。《语》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书》云:“功亏一篑。”俱从竹。注云:“土笼。”今上文从草,以草为之,即盛谷器也。

诗云:伊昔丈人辈,荷蓧与荷蒉;蓧蒉虽若殊,知皆古农器。视彼隐者流,避世复避地,为兹身口谋,宁同圣人意?寥寥千载后,犹能睹馀制;因物想遗风,怃然发三谓。案:此蓧、蒉二条原本误列于蓧蒉门小引之前,谨改正。

△筐[编辑]

竹器之方者。《诗》注云:筐,篚属。可以行币帛及盛物。《三礼图》曰:“大筐以竹,受五斛,以盛米,致馈于聘宾;小筐以竹,受五升,以盛米。”又曰:“筐以盛熬谷。”《诗》曰:“采采卷耳,不盈顷(音倾)筐。”又曰:“女执懿筐,……爰求柔桑。”筐之制,其来已久,今用于农家者多矣。案:筐、筥亦一类,故亦并作一诗系于筥一条之下。

△筥[编辑]

亦作𥱿,竹器之圆者。注曰:筥,圆而长,但可实物而已。《三礼图》曰:筥,受五升,盛饔饩之米,致于宾馆。《良耜》诗曰:“载筐及筥。” 《左传》:“筐、筥、锜、釜之器。”《字说》云:筐、筥,一器也,特方圆之异云耳。“江沔之间谓之籅(音馀),赵代之间谓之䈱(兮考切),淇卫之间谓之牛筐。小者,南楚谓之篓(音缕),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箄(方氏切)。筥,其通语也。”

诗云:古今制器同,方、圆曰筐、筥。是用采𬞟蘩,于以盛稷黍。修诚荐王公,居贫侑尊俎。物兮苟适用,雅素吾所与。

△畚(音本)[编辑]

土笼(力董切)。《左传》:乐喜“陈畚梮”。注云:“畚,篑笼。”《集韵》作“𤲙”。《晋书》:王猛“少贫贱,尝鬻畚为事”。《说文》:畚,𤳊(音瓶)属。又:蒲器也,所以盛种。“杜林以为竹筥,扬雄以为蒲器。”然南方以蒲、竹,北方用荆、柳。或负土,或盛物,通用器也。

诗云:江南贵蒲竹,汉北取荆柳。致用与篑均,联名惟臿偶。不辞编织劳,常为贫贱有。他日兴土工,嗟哉须汝负。

△𥫱(徒本切) [编辑]

《集韵》云:盛谷器。或作囤。又“籧也”。北方以荆、柳或蒿卉,制成圆样;南方判竹、编草,或用籧篨,空洞作围:各用贮谷。南北通呼曰𥫱,兼篅、𤳯而言也。𥫱多露置,可用贮粮;篅、𤳯在室,可用盛种。皆农家收谷所先具者,故并次之。

△篅(市专切)[编辑]

《说文》云:判竹,圆以盛谷。𥫱类也。篅,或作圌。此𤳯与篅,皆𥫱之别名,但大小有差。亦、蒉之旧制,不可遗也。

△𤳯(章恕切)[编辑]

《集韵》云:𤳯,筐。盛种器。盖连底小𥫱,便于移用。𤳯,作𥷿,又作𤳼。

诗云:农家屯粮元有具,以𥫱为名须用竹;体圆制密涂塈茨,正则能容倾则覆。南北由来无异名,露置当阳安用屋?乐岁先为歉岁防,一年耕有三年蓄。但令积粟比任生,未必指囷无鲁肃。先民作器兼细巨,下逮人间篅与𤳯;篅与𤳯,悴小毋虑,酌量出纳宜朝暮。日计不足月有馀,徙顿东西无定处。家存户置多贮储,贵可无忧贱无蠹。便当封作富民侯,彼腹才饥吾腹饫。国不空虚仓廪助,岁岁丰年歌黍稌。

△谷匣[编辑]

盛谷方木层匣也。用板四叶,相嵌而方;大小不等,高下随宜;下作底足,叠累数层;上作顶盖,贮谷于内。置穴于下,可以启闭。用之多在屋室;亦可露置,以瓦覆之。比之囤、京,可以移顿;较之篅、𤳯,可以增减。既无雀鼠之耗,又无湿浥之虞,实谷藏之佳者。

诗云:取制异囷京,初凭梓匠成,虚中元有受,正立乃无倾。封𫔎开还泻,方层贮每盈。家家能置此,亦号小“常平”。

△箩[编辑]

竹为之,上圆下方,挈米谷器,量可一斛。《方言》:箩,所以注斛,陈魏宋楚之间谓之䈪,自关而西谓之注箕。皆箩之别名也。(案:箩与𥰭亦并作一诗,系𥰭一条之下。)

△𥰭(才何切)[编辑]

亦箩属,比箩稍匾而小,用亦不同。𥰭则造酒、造饭,用之漉米,又可盛食物。盖箩盛其粗者,而𥰭盛其精者,精粗各适所受,不可易也。

诗云:匾小即云𥰭,圆大则为箩,从竹皆盛器,协音岂异科?贩夫挑自便,田舍用还多。今岁租粮毕,空虚奈尔何!

△儋(都监切)[编辑]

贮米器也。《汉书》:扬雄“无儋石之储”。晋刘毅家无儋石之储。应劭曰:“齐人名罂为儋,受二斛。”颜师古曰:“儋者,一人所负担也。”《方言》云:“罃,陈魏宋楚之间曰㼶(音臾),或曰㼡(音殊),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瓺(音畅),……周洛韩郑之间谓之甀。”儋,或作甔,字从瓦,瓦器也。今江淮间农家造泥为瓮,披以麻草,用贮食米,可以代儋,细民甚便之。

诗云:腹宽口绰岂瓶罂,力负从知一担平。外备五名因俗异,中容两斛赖陶成。扬雄嗜酒嗟常乏,刘毅呼卢愧岂盈。我愿贮储能稍给,不须攀慕二公名。

△篮[编辑]

竹器。无系为筐,有系为篮。大如斗量。又谓之笭(郎鼎切)(桑鼎切)。农家用采桑柘,取蔬果等物,易挈提者。《方言》:“笼,南楚江沔之间谓之篣,或谓之笯。”郭璞云:“亦呼篮。”盖一器而异名也。

诗云:卖花、担上两相宜,㔉药山前屡挈归;何似采桑盛叶好,是中还有绮罗衣。

△箕[编辑]

簸箕也。《说文》云:“簸,扬米去糠也。”《庄子》曰:箕之簸物,虽去粗留精,然要其终,皆有所除,是也。然北人用柳,南人用竹,其制不同,用则一也。《诗》云:“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箕四星,二星为踵,二星为舌,哆、侈,谓踵已大而舌又广也。又:“维南有箕,载翕其舌。”故箕皆有舌,易播物也。谚云:“箕星好风。”谓“主簸扬”。农家所以资其用也。

王荆公诗云:“精良止如留,疏恶弃如摈;如摈非尔憎,如留岂吾吝?无心以择物,谁喜亦谁愠。翁乎勤簸扬,可使糠秕尽。”

△帚[编辑]

今作帚,又谓之篲。《集韵》云:“少康作箕帚。”其用有二:一则编草为之,洁治室内,制则匾短,谓之条(亦作苕)帚;一则束为之,拥扫庭院,制则丛长,谓之扫帚。又有种生扫帚,一科可作一帚,谓之独扫;农家尤宜种之,以备场圃间用也。

诗云:有星常在天,扫除即名彗。观象者何人,为帚以洁地。身居百谷后,名擅千金义。能清四海尘,此事乃极致。

△籭(所宜切)[编辑]

竹器,内方外圆,用筛谷物。《说文》云:可以除粗取精。《集韵》作簛,又作簁;或作筛。其制有疏密大小之分,然皆粒食之总用也。

《耕织图诗》云:“茆檐间杵臼,竹屋细籭簸;照人珠琲光,奋臂风雨过。计功初不浅,坐食良自贺。西邻华屋儿,醉饱正高卧。”

△䉛(于六切)[编辑]

漉米器。《说文》:淅箕也。又云:“漉米䉤(苏后切)。”又:“炊䉛也。”《广雅》曰:“淅、䉴(音箱)、㔯(音旋),䉛。”一曰䉤。《方言》云:“炊䉛谓之缩,(漉米䉛也。)或谓之𥰞(音薮),或谓之㔯。(江东呼为淅签也。) 盖今炊米日所用者。”

△筲(所交切)[编辑]

饭筲也。《说文》:“陈留谓饭帚曰筲。从竹,捎声。一曰饭器,容五升。”今人亦呼饭箕为筲箕。南曰䉛,北曰筲;南方用竹,北方用柳:皆漉米器,或盛饭。所以供造酒食,农家所先。南北名制不同,而其用则一。故附类之。

䉛诗云:筠用亦已多,䉛也惟一器;口圆得㔯名,腹深有䉤义。漉米本所施,爨炊仍可备。日用有馀功,毋为饱时弃。

筲诗云:筲器亦名箕,筠人织竹为,朵颐深且哆,便腹大而垂。适应今时用,良山古制遗。令人常饱德,淅玉趁晨炊。

△筛谷箉[编辑]

竹器。箉与袋同音,《篇》、《韵》俱各不收,盖土俗所呼,传写于文字者如此。其制比籭疏而颇深,如篮大而稍浅,上有长系可挂。农人扑禾之后,同稃、穗、子粒,旋旋贮之于内,辄筛下之。上馀穰槁,逐节弃去。其下所留谷物,须付之飏篮,以去糠秕。尝见于江浙农家。

诗云:谁编疏器破霜筠,谷物相和听尔分;待得细捐穰槁尽,飏篮还得效微勤。

△飏(馀亮切)[编辑]

飏,《集韵》谓风飞也。篮形如簸箕而小,前有木舌,后有竹柄。农夫收获之后,场圃之间所蹂禾穗,糠乞相杂,执此㩍而向风掷之,乃得净谷。不待车扇,又胜箕簸,田家便之。

诗云:稃穗离披与谷同,要凭分别混淆中,柄头能泻精粮在,糠秕从渠走下风。

△种(之陇切)[编辑]

盛种竹器也。其量可容数斗,形如圆瓮,上有𥯃口。农家用贮谷种,庋之风处,不至郁浥,胜窖藏也。古谓修箪窖。《论语》“一箪食”之“箪”,食器,与此字虽同,然制度有大小之殊,作用有彼此之效。《齐民要术》云:“藏稻必用箪。”盖稻乃水谷,宜风燥之。种时就浸水内,又其便也。

诗云:食器尝闻陋巷间,田家贮谷亦名箪。指期播种云弥望,好作资生宝藏看。

△晒槃[编辑]

曝谷竹器。广可五尺许,边缘微起,深可二寸,其中平阔,似圆而长;下用溜竹二茎,两端俱出一握许,以便扛移。趁日摊布谷实曝之。蚕时,农家兼用为篚,但底密而不通风气,终非蚕具。

诗云:平如铺簟浅于舟,谷实摊来亦易收。尝笑昔年高凤麦,漫教平地雨漂流。

△掼(古患切)稻簟[编辑]

掼,抖擞也。簟,承所遗稻也。农家禾有早晚,次第收获,即欲随手收粮,故用广簟展布,置木器或石于上,各举稻把掼之,子粒随落,积于簟上。非惟免污泥沙,抑且不致耗失。又可晒谷物,或卷作𥫱,诚为多便。南方农种之家,率皆制此。

诗云:掼稻当凭广箪中,声如风雨露寒蓬。谁知舒卷皆能用,就贮精粮保岁丰。

  ↑返回顶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