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全览1
陜西通志 全览1 |
陜西通志
进表
吏部尚书署理陜西总督印务并办军需事件〈臣〉刘于义户部尚书总理陜西巡抚并一切军需事务〈臣〉史贻直陜西巡抚〈臣〉硕色等恭承
敕旨纂修陜西通志今已成书共一百卷谨奉
表上
进者〈臣〉于义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上言伏以诞敷文命遂成禹贡之篇肇启姬宗爰有职方之纪故楚之良史能读八索九邱鲁有闻人颇采郑书周语马迁网罗百代乃作八书班固囊括群言初为十志周官外史之掌四方之志乘可稽汉家太史之藏列郡之计书咸在秘府虽有两京之记而山川风土尚略而不详开元即有十道之图而文物声明悉阙而不备盖历代之方舆杂录大都多私撰之书而百家之郡国图经未尽奉明廷之敕是既无以备累朝之掌故并不足以定一省之章程惟生际夫
昌期方躬逢乎
盛典钦惟
皇帝陛下
道冠百王
治隆千圣
至诚而临宝祚乾健离明
大徳以育群生巽风兑泽
圣教光昭于四表日星云物嘉祥史不胜书
天威震叠乎八埏乌弋黄皮绝域人知向化乃颁明诏复沛
恩纶谓
本朝
列圣相承厚泽深仁已沦浃于遐迩而薄海群黎遍徳风
谣物土须简䇿以编摩爰
命廷臣纂
大清一统之志因
敕大吏修直省通志之书而〈臣〉等忝任秦疆职司监辑伏念雍州天府尤九州之上腴龙首神皋为万方之纲领历井扪参之境被服于
皇化者百馀年襟梁跨益之墟沐浴于
圣恩者十三载山则终南太华胥效其灵水则清渭洪河长流其泽龙兴虎视实周秦之故都璇馆瑶台多汉唐之名迹展也河山之固秦得百二焉诚哉陆海之饶富居什六矣连衢甲第昔称七相而五公编籍丁黄今号三男而二女数千村烟火士食旧徳而农服先畴十万井提封荷锸成云而决渠降雨莘莘爼豆荷
圣人之教育尚有辟雍钟鼓之风济济冠裳蒙
天子之生成依然棫朴菁莪之盛泾汭之田上等而任土作贡厥有球琳琅玕汧渭之马成群而物产孔多何止竹林檀柘彼都人物不徒以城南韦杜相推列郡官师岂独以京兆赵张称最以至家敦仁让而比屋可封野尽干城而名将多出制度不无沿革凡典礼之大悉凛于
王章风尚或有推移虽艺术之微一遵乎
天宪此皆
皇恩之高厚实浩荡于五郡十州所以方志之详明遂灿著乎宏纲钜目〈臣〉等未能数典罔识阙疑恭承
宝训之煌煌敬以冠诸缃素伏读
圣谟之秩秩跽而授之雕镌蒐讨图编足以识大而识小校雠亥豕庶乎征献而征文拟之三辅黄图规模差备律以长安宋志凡例加严比及三年每抚寅衷而兢惕釐为百卷谨呈
乙夜以览观伏愿
玉烛常调
金瓯永奠
鸿藻经天而纬地
御撰日新
元符迈五而登三
皇图天焕则东鹣西鲽万年同轨而同伦北燮南谐九译来王而来享矣谨按星野一卷建置四卷疆域二卷山川六卷城池公署各一卷关梁封爵各二卷职官四卷贡赋三卷学校一卷祠祀二卷选举四卷兵防二卷驿传一卷屯运水利各二卷盐法茶马各一卷物产二卷风俗一卷祥异二卷帝系二卷名宦五卷人物十五卷陵墓古迹经籍各二卷纪事七卷徳音二卷艺文十三卷拾遗三卷刊刻告成〈臣〉等曷任瞻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
表随
进以
闻
雍正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吏部尚书署理陜西总督印务并办军需事件〈臣〉刘于义
经筵讲官戸部尚书总理陜西巡抚并一切军需事务加四级〈臣〉史贻直
陜 西 巡 抚〈臣〉硕 色谨上表
陜西通志
凡例
一秦省为历代都会地居上㳺西京之盛莫可殚述比来承流宣化拱卫
神京休养生息百年于兹五府十州极丰亨乐利之象通志一书正以鼔吹休明扢鸿业也使专尚简贵则典章制度未免纪载疏略何以昭示不朽兹于上下古今搜罗考订分为三十二类列为百卷未敢云取多用弘或不至因陋就简
一陜志为秦地纪载之书而于
朝廷六典制度靡不殚究吏之职官户之贡赋盐钱礼之学校祠祀选举兵之兵防驿逓工之城池关梁水利皆有关于政事者也然非符檄考核卷案征信不敢滥登庶几有禆于留心经济者尔
一事关制度典章为直省通行遵奉者已经详载
大清会典非秦志所宜专书如
训饬士子文月吉讲读乡饮宾兴祀典乐章
表笺以及律例改定条款俱不敢载
一往古事迹尤为居今所必稽但虑世远言湮传闻异同于是广捜四库摭拾旧闻务求征信所有采录原书每条登注寻览者因流溯源可以知所自矣〈古书日就散佚或今本所无而昔贤所引如谢承后汉书晋阳秋之类尚仍故名郦注虽逸者亦称水经注是也〉
一旧志成于康熙初年前抚臣贾汉复之手贾尝抚豫再抚秦其所撰两省通志
朝议取为他省程式但
国家当奕叶重光之后深仁厚泽浃洽区宇其间政化多随时随地以为因革损益在
会典已经再修今日之执简而书者何敢从略而马谿田冯仲好旧志均有可取故补葺较多于删削焉
一分类无义叙次无伦著述家所弗取此志原本史裁折衷诸说离为三十二类首星野言地必本于言天也王者继天出治度地居民必先分疆画野故次之以建置建置定而疆域分于是封山濬川筑城凿池治事之廨宇立焉险厄之关梁设焉皆建置中所有事也立国以治民封建在先郡县在后故封爵职官次之有土斯有财咸则三壤所以成赋厚生必正徳敬敷五教所以明伦故贡赋学校次之事神以治阴求贤以治阳幽明之别也故祠祀选举又次之安内以文徳攘外以武功兵防其要也置邮兴屯皆武备所当修举者也故兵防之后次以驿传屯运屯运以裕盖藏沟洫以备旱潦水利者农政所资也一曰食二曰货盐钱茶马物产皆民生所以利用者也皇极之建必乂以三徳稽疑之用必验于庶征俯察五方之风气仰观五行之休咎天人之际相为感应者也故受之以风俗又受之以祥异从来人存政举都此土而主治者帝王莅此土而佐治者牧伯沐浴教化锺毓灵秀产于此土之贤皆可传述者也乃人亡事往抔土依然世远年湮遗踪宛在故帝系名宦人物之后又受之以陵墓古迹至于古今名山石室之藏人虽往而言不朽也历代治乱得失之林事虽远而功可溯也故受之以经籍又受之以纪事鸿文典册仁政尤先徳音所以昭
本朝之盛艺文所以扬历代之休也其馀碎金杂俎诸类所不及志者亦俱收并采虽稗野卮言在所不弃故受之以拾遗终焉
一分类三十有二多师前人规格其中有附者取其相近〈如形胜之于疆域〉有合者取其相因〈如关隘与津梁屯田与漕运〉有并者取其相属〈如人物中包忠节孝义流寓释道方技列女数种盖彼亦人物中人无庸另为区别也〉如经籍表作述之功纪事垂古今之鉴徳音宣
朝廷之徳特为増类以备参考
一各类之中条件甚多叙次厐杂无由醒目故史志中自汉以下咸析小目〈如经籍则分经史子集礼仪则分吉凶军宾嘉是也〉今名宦人物艺文经籍选举风俗物产古迹拾遗各以其所包者析之而仍标目于下以便流览
一各类中有因时起例与通体微异者即于本类下注明或有考究异同订证舛错阙疑传疑之处俱于本条下加按字以别于原书之本注
一龙门首辟史法创为年表之例纵横指画事理包举后有作者靡不效之兹于建置封爵亦仿其例庶幅𢄙广袤世系相承上下数千载历历如在目前
一古地理书多为图经魏书直谓之地形志则可知画沙聚米非绘事弗明也兹于各类若山川水利古迹兵防驿逓作图归于本类而于建置疆域尤加详焉盖古来沿革不一不独郡邑名称屡更即城郭关河远近疏密迥不相侔绘图以补表之所不逮则前代一览无馀再合以
本朝疆域尤了如指掌矣
一疆域绘图限于尺幅不能详备今照
皇舆图首列通省总图祗载府州县及名山大川其次作五府十州图载山川关驿镇营道路又次二州七十三县各作一图有城池泉渠祠宇桥渡古迹陵墓镇店铺逓分界悉列焉其地形之方员斜锐长短凹凸如其本形离之各成方幅界不逾域合之即成总图间不容发虽或山川阻深涂径迂折而大槩已较然矣
一凡山川廨宇关梁祠庙河渠陵墓古迹必以今州县治为凖而首掲其所在之方向里数然后援引故实发明订正庶几眉目朗如故虽有近代之书可径列经史之前不嫌倒置又虑所引之书各代州郡建治不同于今因而方向里数与今迥别故又于建置中作列朝地图考览者从此互订则抵牾适相符合矣
一山川等类固当先标其所在之方向里数而有不可以方向里数计者如山则有巅有麓洞峪深入甚远坡迳聨接则又甚近是里数不可定也川则有曲流有环绕出山或在西南流衍或在东北方向亦不能定也故考之志册间有不符至于疆域之四至八到广袤里数更难画一盖郡邑地形百出方员欹锐凹凸钩环加以高山深谷四面八隅不能咸备而分界之处多在通达之衢未必适当其方位且旧志所载道里有自治起者有自城起者有以邻界止者有以邻治止者参差不齐故不独里数不侔而方向亦多错出不知营城邑设官守当以治为凖分壤地辨封疆当以界为止今疆域一类先载治距所隶之里数次载四正四隅分界里数若以两界各至治若干里合算则邻邑至治之里数已寓于中矣尝见元和志式有至某界正东微南微北之说甚为得解今所标者虽不能作章亥履勘而或治或界偏左偏右必折衷至确乃敢登载其形有不齐者仿照元和志式庶几详备云
一职官选举题名旧志祗详于明代今搜辑群书及金石刻各依官制科分増录以备稽考其或有创设特遣之官官制所无及无科目可考者槩附一代之末
一旧例各类叙次多分府州但如人物一种古书纪载有泛称秦入者既未便强属何郡而古今地名沿革不一未必尽如今之分界又方技隐逸释道诸类中多有异域他省之人更难附属是以按代编次而同时者则略以地叙云
一名宦人物列传采录各史原文一字不敢妄増如原文内有地名在前人名居后或世系里居不详于本传而别见他传者俱用小字旁注以别原文
一史家之体彰瘅并行志则隐恶扬善亦忠厚之意也然而好恶之公不容偏废使前愆烱鉴常悬心目未必不收惩创之益故于列传用欧阳史例别为杂传以外之而拾遗中更标征应鉴戒二目以寓儆惕之义焉
一秦中自周秦汉唐建国于此凡宫廷事宜俱关天下之大非专属畿辅也故自周官周礼下至汉唐朝官不入职官名宦馆庠游学不入流寓禁军不入兵制至若宫苑遗墟久成古迹银潢戚畹分封畿甸又不得泛视为公家言而槩置弗录也
一纪事一类仿照纲目编年大书巡狩会盟征伐诸大政以存统御之权馀分闰位莫不包举然如彼此战争关乎疆宇则从其重者专载一朝之下〈如蜀魏南北朝宋金元〉若僭据秦土仍以正统为㫁故自秦汉以降凡僭窃之制度〈如莽之改官不入官制改邑不入沿革苻秦石赵之臣不列题名不入名宦人物之类〉不书其分统者不用此例
一历代名篇佳什争鸣艺苑美不胜收兹惟取其有关于斯土之政事文章人心风俗者严其程格以定去存至于投赠谀词并当摈斥或所言止于一乡一邑者亦自有州县志在兹弗槩及
一艺文以有关通省及连数郡邑者始登其他可资各类考订者则皆节采要语入各类中如游览入山川凭吊入古迹陵墓营建入学校祠祀公署著作入经籍奏议入贡赋盐钱兵防驿逓盖典制重于翰墨也
一古人陈迹稗官纪载极繁凡有关于人情风土嗜好歌谣可以广见闻资法戒者固为采风所不废至于畸行遗言谈天说鬼原始要终历代传述为兹土之故实亦必博采以助谈丛其他侮慢鄙䙝有妨风化者虽系斯土槩不滥登
一
御制徳音官制钱糓兵屯建置有关典章者理宜尊崇本朝而以历代附考于后若祥异纪事人物艺文拾遗诸类则仍以古今世次顺叙微有不同
一省志向例俱分郡邑但有界限划然必应分者〈如城池关梁学校祠祀水利陵墓之类〉有统属聫贯必应合者〈如星野之言天文封爵之论世次职官选举之题名兵防盐法之制度纪事徳音祥异之编年帝系之纪传经籍艺文之分类是也〉有缀旒于冕宜先合而后分者〈如建置疆域贡赋屯运以省总冠前而以郡邑额分之〉有若网系纲应分类而不分地者〈如物产人物风俗拾遗之类〉有一经一纬分合兼用者〈如山川之名山大川各自绘图撰考是也〉各随其宜不能强同
一志宜详密而省志亦宜得体如里甲街市坊表之胪列下僚之题名掾史之额设存留之细数廨舍之间架渠堰之受水人物中乡曲之善士祠宇中罗列之姓名槩不滥收以侵郡县志之详备也
一地志以地为经以代为纬地所不属则径阙之如三国之吴六朝之陈与北齐宋时之辽诸类中槩不及之虽其时招集人民侨治他郡而袭故名者封爵建置悉为辨正
一兴汉二属地接荆梁前代分隶他州郡星野兼入翼轸但所躔之度甚微征应自在全蜀全楚兹不具录至古刺史郡守治不在境内而属邑在境内如弘农武都者职官题名未敢槩登而于名宦则仍书之盖当日势分所临既及其地而惠泽所流亦不可泯固善善欲长之义也
一陜甘昔合今分新设府州亦系旧时营堡故于疆域里数赋役额数皆不袭用旧说而以今册为凖其职官中统辖之大僚如总督驻西安学政驻三原均入陜志提督驻固原入甘志至前代之盐学藩臬粮驿各道俱驻省城兼治全陜及但有参政副使等衔而不能强分者悉入陜志
一汉有五原九原唐有安北都䕶宋有天徳军金元有丰云二州咸入版章明世中衰弃河套地如瓯脱延绥遂为边境我
朝声教诞被属国降王愿为保塞
祖宗抚绥荒服仍令驻牧套中今车书一统梯航所至罔不奉图入告况近在塞垣之下乎凡套中山川城砦古迹俱得附榆葭各州县以类而见云
一陜省幅𢄙极广如弘农跨陜豫之郊兴元控雍梁之野以至绥葭昔为赵地凤兴向属武都其间山川人物旧志尚多混淆或因一时失检分晰未清或因志在夸多猎取傅会遂至以讹袭讹遗误后来今于河南湖广山西四川甘省分界各州县山川必究其脉络人物必详其世系古迹必核其时地合者收之不必旧志之所有不合者去之不必旧志之所无也
陜西通志
职名
监修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查郎阿
吏部尚书署理陜西总督印务幷办理军需事件〈臣〉刘于义︵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臣〉史贻直
工部左侍郎世袭拖沙喇哈番加四级前署理陜西巡抚印务〈臣〉马尔泰巡抚陜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纪录一次〈臣〉硕 色提督陜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臣〉王兰生
提调
〈臣〉杨 馝
陜西西安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一级又加三级〈臣〉程仁圻陜西西安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纪录二次〈臣〉何师俭
编辑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沈青崖
采访
署理陜西西安等处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臣〉伟 璱陜西布政使司分守潼商道佥事〈臣〉张正瑗
陜西按察使司分巡榆葭道副使〈臣〉王 凝
陜西按察使司分巡延绥鄜道参议〈臣〉朱一凤陜西按察使司分巡汉兴道副使〈臣〉姚培和
原 任 西 安 府 知 府〈臣〉王绍文
西 安 府 知 府〈臣〉乌灵阿延 安 府 知 府〈臣〉徐洹瀛
凤 翔 府 知 府〈臣〉冯庆长
汉 中 府 知 府〈臣〉朱闲圣
榆 林 府 知 府〈臣〉王大士
兴 安 州 知 州〈臣〉鲍遐龄
商 州 知 州〈臣〉王如玖
同 州 知 州〈臣〉董权文
华 州 知 州〈臣〉王徳地
耀 州 知 州〈臣〉朱绍峒
干 州 知 州〈臣〉王以观署 邠 州 知 州〈臣〉李肖筠
鄜 州 知 州〈臣〉李如沆署 绥 徳 州 知 州〈臣〉董朝鼎署 葭 州 知 州〈臣〉程材传
分编
西 安 府 咸 阳 县 知 县〈臣〉冯运栋西 安 府 署 渭南 县 知 县〈臣〉梁成武延 安 府 署 宜 川县 知 县〈臣〉刘国泰凤 翔 府 宝 鸡 县 知 县〈臣〉钱 界凤 翔 府 署 郿 县 知 县〈臣〉乔履信汉 中 府 署 城 固县 知 县〈臣〉王邦光兴 安 州 署 白 河县 知 县〈臣〉唐效尧同 州 署 蒲 城 县 知 县〈臣〉沈 华耀 州 署 同 官 县 知 县〈臣〉杨 绎邠 州 署 三 水 县 知 县〈臣〉文 魁
学 习 进 士〈臣〉李之兰
学 习 进 士〈臣〉冷 崇
学 习 进 士〈臣〉古 沣
订正
绥 徳州 署 清 涧 县 知 县〈臣〉王起鹏
举 人〈臣〉胡 淦
监 生〈臣〉申存寅
监 生〈臣〉杨煜曽
廪 生〈臣〉支 期
分校
西 安 府 富 平 县 教 谕〈臣〉白 塘凤 翔 府 麟 游 县 教 谕〈臣〉马国镇举 人 拣 选 知 县〈臣〉李清佐举 人 拣 选 知 县〈臣〉崔 昭
廪 生〈臣〉刘绍攽
廪 生〈臣〉解含章
缮录
举 人〈臣〉单 洁
监 生〈臣〉张国栋
生 员〈臣〉李允宽
生 员〈臣〉王 秦
生 员〈臣〉赵佩琇
生 员〈臣〉王家隲
生 员〈臣〉上官一
収掌
西 安 府 署 照 磨 所照 磨〈臣〉张元龙西 安 府 长 安 县 县 丞〈臣〉罗之晋
校刊
西 安 府 咸 宁 县 知 县〈臣〉陈齐贤西安 府 署 长 安 县 知 县〈臣〉王 端
绘图
布 衣〈臣〉张 谦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陜西通志目录 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卷一
星野
卷二
建置一〈图 表〉
卷三
建置二〈考〉
卷四
建置三〈考〉
卷五
建置四〈考〉
卷六
疆域一〈图〉
卷七
疆域二〈考 形胜附〉
卷八
山川一〈图 考〉
卷九
山川二〈西安〉
卷十
山川三〈延安 凤翔〉
卷十一
山川四〈汉中 榆林〉
卷十二
山川五〈兴安 商 同〉
卷十三
山川六〈华 耀 干 邠 鄜 绥 葭边外〉
卷十四
城池
卷十五
公署
卷十六
关梁一
卷十七
关梁二
卷十八
封爵一〈上古至北魏〉
卷十九
封爵二〈北周至明〉
卷二十
职官一〈汉至隋〉
卷二十一
职官二〈唐 五代 宋〉
卷二十二
职官三〈金 元 明〉
卷二十三
职官四
〈本朝文职 武职〉
卷二十四
贡赋一
〈本朝民地丁〉
卷二十五
贡赋二
〈本朝民地丁 更名地丁 课程〉
卷二十六
贡赋三〈历代田赋 户役 课程 经费〉
卷二十七
学校
卷二十八
祠祀一〈寺观附〉
卷二十九
祠祀二〈寺观附〉
卷三十
选举一〈征荐 诸科 进士〉
卷三十一
选举二〈举人上〉
卷三十二
选举三〈举人下 贡生 馆学生〉
卷三十三
选举四〈武科 将材 封䕃 掾吏〉
卷三十四
兵防一
〈本朝兵制〉
卷三十五
兵防二〈历代兵制 军储 塞垣 边防〉
卷三十六
驿传
卷三十七
屯运一
〈本朝屯地屯丁 仓庾 转运事例〉
卷三十八
屯运二〈历代屯田 漕运〉
卷三十九
水利一〈图 考〉
卷四十
水利二〈考〉
卷四十一
盐法〈钱法附〉
卷四十二
茶马
卷四十三
物产一〈榖属 疏属 药属 货属〉
卷四十四
物产二〈草属 木属 禽属 兽属 鳞属介属 豸属〉
卷四十五
风俗〈习尚 时令 礼仪 方言 化导〉
卷四十六
祥异一
卷四十七
祥异二
卷四十八
帝系一〈皇帝 后妃 太子〉
卷四十九
帝系二〈诸王 公主 外戚 宦官〉
卷五十
名宦一〈节镇上〉
卷五十一
名宦二〈节镇下〉
卷五十二
名宦三〈敕使 监司 牧守〉
卷五十三
名宦四〈令长〉
卷五十四
名宦五〈僚佐 将弁〉
卷五十五
人物一〈圣贤 名臣〉
卷五十六
人物二〈廉能上〉
卷五十七
人物三〈廉能下〉
卷五十八
人物四〈勇略上〉
卷五十九
人物五〈勇略下〉
卷六十
人物六〈直谏〉
卷六十一
人物七〈忠节〉
卷六十二
人物八〈孝义〉
卷六十三
人物九〈儒林 文学〉
卷六十四
人物十〈隐逸 流寓 方伎 杂传〉
卷六十五
人物十一〈释道 人瑞〉
卷六十六
人物十二〈列女一〉
卷六十七
人物十三〈列女二〉
卷六十八
人物十四〈列女三〉
卷六十九
人物十五〈列女四〉
卷七十
陵墓一
卷七十一
陵墓二
卷七十二
古迹一〈宫阙 坛庙〉
卷七十三
古迹二〈府第 园池 薮泽 郊坰〉
卷七十四
经籍一〈经 史〉
卷七十五
经籍二〈子 集〉
卷七十六
纪事一〈唐虞至汉〉
卷七十七
纪事二〈后汉 魏〉
卷七十八
纪事三〈晋至魏〉
卷七十九
纪事四〈周至唐〉
卷八十
纪事五〈唐〉
卷八十一
纪事六〈五代 宋〉
卷八十二
纪事七〈金 元 明〉
卷八十三
徳音一
卷八十四
徳音二
卷八十五
艺文一
〈御制 诏诰〉
卷八十六
艺文二〈奏疏〉
卷八十七
艺文三〈表 状 议 策 檄 露布〉
卷八十八
艺文四〈赋上〉
卷八十九
艺文五〈赋下〉
卷九十
艺文六〈颂 赞 箴 铭〉
卷九十一
艺文七〈碑 记上〉
卷九十二
艺文八〈记下〉
卷九十三
艺文九〈序 传 书启〉
卷九十四
艺文十〈论说 辨考 题跋 祝祭 吊诔杂文〉
卷九十五
艺文十一〈乐府 古诗〉
卷九十六
艺文十二〈律诗〉
卷九十七
艺文十三〈排律 绝句 诗馀〉
卷九十八
拾遗一〈博古 风雅 闲适 语林〉
卷九十九
拾遗二〈轶事 微应 订讹 琐碎〉
卷一百
拾遗三〈权奇 滑稽 神异 鉴戒〉
后序
〈臣〉等谨案陜西通志一百卷
国朝署理陜西总督吏部尚书刘于义等监修陜西旧通志为康熙中巡抚贾汉复所修当时颇称其简当而阅时既久因革损益颇不相同雍正七年
敕各省大吏纂辑通志陜西督抚以其事属之粮储道沈青崖青崖因据汉复旧本𠫵以明代马冯二家之书斟酌增删釐成百卷分为三十二类雍正十二年于义等始表上之陜西省治本汉唐旧都故纪载较多如三辅黄图长安志皆前人所称善本而卷帙既繁异同亦伙至其隶辖支郡若绥葭凤兴之类则又地近边隅志乘荒略不免沿习传讹是编订古证今详略悉当视他志之扯挦附会者较为胜之书中间有案语以参考同异亦均典核可取云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一
星野
维天垂象应兹分壤表里关河鹑首炳朗两界划开雍为吭颡地脊中衡诸州雄长南北之纪脉络攸昉右轸左参繋纲若网斗枢照临三秦咸仰术溯甘公龙门世掌作星野志第一
鹑首之次〈秦为鹑首天官家皆言之至泠州鸠有岁在鹑火我周分野之言而易氏遂疑鹑火为西周岐丰之地今考唐历志云武王嗣位克商岁进及鬼而退守井明年周始革命岁进留于张据此则周语以岁所在为周分盖以其历鹑首而至鹑火非即以鹑火为西周也今一以鹑首井鬼分野为凖而凡鹑首之次所丽之杂座皆依丹元子步天歌纂入〉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一>
鹑首秦也〈郑氏周礼注〉东井舆鬼雍州〈史记天官书〉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皆属焉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秦之分也〈汉书地理志〉东井舆鬼秦〈淮南子〉东井鬼星散为雍州分为秦国东距殽函西有汉中南含高山北阻居庸得东井动深之萌其气险也〈春秋元命苞〉鹑首井十至柳三芒种夏至秦〈刘昭月令章句〉昔者大帝悦秦穆公而觐之响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䇿锡用此土而剪诸鹑首〈张衡西京赋〉自井至柳谓之鹑首之次秦之分也言尽取鹑首之分为秦之境〈六臣文选注〉仰东井之舆鬼览西秦之伯邑〈张衡周天大象赋〉东井谓之鹑首〈博雅〉鹑首之次于辰在未谓之洽协于律为㽔宾斗建在午今秦分野〈帝王世纪〉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秦之分野属雍州费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陈卓范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亮并云东井舆鬼雍州〈晋书天文志〉东井舆鬼鹑首也初东井十二度馀二千一百七十二秒十五太中东井二十七度终柳六度自汉三辅及北地上郡西自陇坻至河右西南尽汉中之地古秦梁豳芮丰毕骀杠有扈之国〈唐书天文志〉鹑首当河山之右太王以兴后稷封焉而宗周之所宅也〈唐书历志〉关内道古雍州之域汉三辅北地上郡及弘农陇西五原西河云中之境京兆华同凤翔邠陇鄜坊丹延绥宥为鹑首分山南道兴元金洋凤兴为鹑首分〈唐书地理志〉东井八星钺一星鬼四星质一星为鹑首皆秦之分野〈张守节史记正义〉鹑首秦此系之二十八宿者也〈地理通释〉井鬼在未自井九度至柳三度属秦分雍州则陜西永兴凤翔凤陇邠丹同华耀坊延鄜兴元及西夏之西偏秦凤之西北皆秦分也〈清类天文分野书〉自井八度三十三分三十八秒起历井二十三度鬼二度柳五度一十二分三十八秒共二十九分一秒为鹑首之次其辰在未斗柄建午律应㽔宾〈明世法录〉
井宿
东井为水事祸成井〈史记天官书〉东井秦地汉王入关五星从岁星聚五年遂定天下此东井为秦地之明效也〈汉书天文志〉东井三辅宿〈后汉书天文志〉西南方曰朱天其星曰东井〈淮南子〉东井八星主水衡也〈春秋元命苞〉秦故治雍今内史也陇西汉中东井也〈越绝书〉镇星主东井木守东井有土功之事一曰大水五星及客星在井皆为水〈黄帝星经〉太白守井五糓不成〈巫咸占〉镇星在东井天下大水其大出流杀人太白入东井留一日以上乃占期三月若一年远五年〈石氏星经〉客星干犯东井则大臣诛彗星在东井国大人死七十日主当之五十日相当之三十日兵将当之流星出东井所之国大水〈荆州星经〉东井八星天之南门黄道所经天之亭候主水衡事王者用法平则井星明而端月宿井有风雨〈晋书天文志〉旧经东井去极七十度浑天仪测东井去极六十八度○东井居两河之阴自山河上流当地络之西北〈唐书天文志〉傅奕曰天上东井黄道经其中正是荧惑行路所涉不为怪异若荧惑入地上井是为灾也〈旧唐书传奕传〉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黄道七曜常行其中为天之亭候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武密占曰井中为三光正道五纬留守若经之皆为天下无道不欲明明则大水又占曰用法平井宿明月宿其分有风雨日食秦地旱民流晕则多风雨有青白赤气在日为冠天子立侯王月食有内乱大臣黜后不安五谷不登分有兵丧月晕为旱为兵为民流国有忧一曰有赦阴阳不和则晕晕及三重在三月为大水在十二月壬癸为大赦月犯之将死于兵水官黜刑不平岁星犯之主急法多狱讼水溢将军恶之逆行入井川流壅塞荧惑犯之兵先起者殃入守经旬下有兵贵人不安守三十日成勾巳角动色赤黑贵人当之百川溢兵起填星入犯之兵起东北大臣忧在觜而去东井其下亡地太白犯之咎在将久守其分君失政臣为乱辰星犯之星进则兵进退则兵退刑法平又曰北兵起岁恶芒角动揺色赤黑为水为兵起客星犯之榖不登大臣诛有土功小儿妖言彗星犯之民谗言国失政一曰大臣诛其分兵灾流星犯之在春夏则秦地谋叛在秋冬则宫中有忧乙巳占流星色黄润国安赤黑秦分民流水灾○汉永元铜仪井宿三十度唐开元游仪三十三度去极七十度景祐测验亦三十三度距西北景去极六十九度〈宋史天文志〉汉洛下闳测井三十三度宋崇宁测井三十三度少志元测井三十三度三十分〈元史历志〉井三十一度井八星以近钺一星为距三十四度○井南方七宿之一八星如井横列河中参旁之东有玉井故井宿曰东井〈明世法录〉南方七宿井喙鬼目井主秦雍也〈天星订考〉井主水衡法令中平之事物之平者莫如水故营国制城画野分州皆取象焉○东井一曰天府一曰东陵一曰天井一曰天门一曰天渠一曰天候一曰天齐一曰天池水星也主水泉亦为天之南门日月五星贯之为中道又主酒食女主之象主三公之位为天之亭候主水衡法令之所取平也三光行不由其中道为下无道虽经之不得留之王者心正则井星正明则法度正号令明大盛则多风雨有大水暗中不正则国弱兵乱动揺变色则诸侯帝移徙则国乱君忧决水为灾又曰井为天子府暗芒角日月食五星犯逆大臣谋乱兵起中有六星不欲大明明即火灾○井八星距西扇北第一星去极六十九度○井八星三十一度为水患为行舟在气为木在肖为犴〈图书编〉
鬼宿
舆鬼鬼祠事〈史记天官书〉舆鬼秦也〈汉书天文志〉舆鬼五星天府也〈后汉书天文志〉荧惑主舆鬼〈星经〉南方曰炎天其星曰鬼〈淮南子〉舆鬼谓之天庙〈博雅〉舆鬼天目也朱雀头也岁守鬼十日金钱散诸侯荧惑犯守鬼国有大丧有女丧大将有死者土犯鬼后有忧失亡其势镇入鬼中大臣诛〈黄帝星经〉岁星入留舆鬼五十日不下民有大丧百日不下民半死太白入鬼一曰病在女主一曰将戮死〈石氏星经〉月五星入舆鬼大臣诛岁入鬼五糓多伤民以饥死者无数辰星入舆鬼以罪诛大臣一曰后疾一曰大人忧〈郄萌占〉镇入鬼中有土功事〈巫咸占〉太白入鬼乱臣在内〈韩杨占〉荧惑犯鬼忠臣戮死不出一年中〈荆州星占〉舆鬼五星天目也主视明察奸谋东北星主积马东南星主积兵西南星主积布帛西北星主积金玉随变占之鬼星明大则糓成不明则百姓散〈晋书天文志〉浑天铜仪测舆鬼去极六十八度○舆鬼居两河之阳自汉中东尽华阳与鹑火相接当地络之东南〈唐书天文志〉舆鬼主观察奸谋日食国不安有大丧贵人忧晕则其分有兵大臣有诛废者月食贵臣皇后忧期一年晕为旱为赦月犯之秦分君忧一曰军将死贵臣女主忧民疫岁星犯之国伤民饥君不听事荧惑犯之忠臣诛一曰兵起后失势入则后及相忧一曰贼在君侧有兵丧勾已国有赦留守十日诸侯当之二十日太子当之勾已环绕天子失庙填星犯之大臣女主忧守之忧在后宫为旱为土功太白入犯之为兵乱臣在内一曰将有诛贯之而怒下有叛臣久守之下有兵为旱为火万物不成辰星犯之五糓不登守为有丧忧在贵人客星犯之国有自立者败一曰多土功入之有诅盟祠鬼事彗星犯之兵起国不安星孛其下有丧兵起宜修徳禳之○汉永元铜仪舆鬼四度旧去极六十八度景祐测验舆鬼三度距西南星去极六十八度〈宋史天文志〉汉洛下闳测鬼四度唐一行测鬼三度宋皇祐测鬼二度崇宁测鬼二度半至元测鬼二度二十分〈元史历志〉鬼宿四星曰舆鬼一曰天目主视明察奸伪朱雀头眼一曰天铁锧主诛杀一曰天庙主祀事一曰天松一曰天匮一曰天圹主疾病死丧土星也其中为日月五星中道〈观象玩占〉鬼四星以右二星为距二度〈明世法录〉鬼四星距西南星去极六十九度半○鬼三度为淫辞为妖孽在气为金在肖为羊其馀气为暗金〈图书编〉鬼四星欲其明明则五糓成动揺则疾病水灾人死如麻月犯鬼人疾疫入鬼人多病死〈群芳谱〉
井钺〈以下系井宿杂座〉
井西曲星曰钺伤成钺〈史记天官书〉晋灼曰贼伤之占先成形于钺〈史记注〉败成钺〈春秋文耀钩〉钺淬水而刑及〈张衡周天大象赋〉钺一星附井之前主伺淫奢而斩之故不欲明明与井齐则天子用钺于大臣〈晋书天文志〉钺一星附井宿前月犯井钺大臣诛有水事岁星犯井钺近臣为乱兵起填星入井钺王者恶之〈宋史天文志〉钺一星在井边二寸〈明世法录〉钺附于井所以断也○钺一星附井口第一星主边兵起主伺淫奢而斩之不欲其明大大而明则𫓧钺用事兵起揺动芒角则大臣多死于法者星芒则天下大水○钺一星去极六十九度少入参半度〈图书编〉
南河北河
钺北北河南南河火守南北河兵起糓不登〈史记天官书〉两河占胡越之域〈张衡周天大象赋〉南河北河各三星夹东井一曰天高之关门也主关梁南河曰南戍一曰南宫一曰阳门一曰越门一曰权星主火北河曰北戍一曰北宫一曰阴门一曰胡门一曰衡星主水日月五星之常道也〈晋书天文志〉两河夹井以相望〈张渊观象赋〉南河三星与北河夹东井河戍动揺中国兵起河星不具则路不通水泛溢月出入两河间中道民安岁美无兵出中道之南君恶之大臣不附星明为吉昏昧动揺则边兵起远人叛主忧月犯之为中邦忧一曰为兵为丧为旱为疫行西南为兵旱入南戍则民疫晕则为土功乘之四方兵起经南戍南则为刑罚失岁星犯之北主忧荧惑犯两河为兵守三十日以上川溢守南河糓不登女主忧守南戍西果不成在东则有攻战填星守两河为旱民忧守之为兵道不通太白舍三十日川溢一曰有奸谋守两河为兵起客星守之为旱为疫彗孛出为兵守为旱流星出为兵丧边戍有忧北河亦三星五星出入留守之为兵起犯之为女丧乘之为北主忧岁星入北戍大臣诛荧惑从西入北戍六十日有丧从东入九十日有兵一曰出北戍北守之边将有不请于上而用兵外国者胜填星守之兵起六十日内有赦一曰有土功若守戍西五糓不实太白舍北戌三十日为女丧有内谋守阴门不出百日天下兵悉起辰星守之外兵起边臣有谋留止则兵起四方客星入犯之有丧于外奸人在中入自东兵起期九十日入自西有丧期六十日守之为大水流星经两河间天下有难入为北兵入中国关梁不通〈宋史天文志〉南北两河地之关门南北两界逆斜彗客犯南河为旱北河为水〈历学会通〉北河为阴国主攻伐之政南河为阳国主礼乐之政南北二河所以分诸夏而定夷貊○北河三星距东大星去极六十一度半入井宿二十度南河三星距东大星去极八十三度半入井宿二十一度〈图书编〉两河间为天中道七曜常行而过之则吉久留则殃咎生〈群芳谱〉
天樽
天樽奠馔而翕集〈张衡周天大象赋〉天樽主盛𫗴粥以给贫馁〈晋书天文志〉天樽三星樽器也明为丰暗则岁恶〈宋史天文志〉天樽主樽罍天子酒器〈历学会通〉天樽三黑星在井北五诸侯南三星鼎足立〈明世法录〉天樽三星距西星去极六十度入井宿十六度〈图书编〉
五诸侯
五侯疑议而衡立〈张衡周天大象赋〉五诸侯五星在东井北主刺举戒不虞又曰理阴阳察得失亦曰主帝心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常为帝定疑议〈晋书天文志〉五诸侯五星断疑刺举戒不虞星明大润泽则天下治五礼备则光明不相侵陵暗则贵人谋上芒角祸在中岁星犯之兵起三年荧惑犯之大臣叛不成太白犯之诸侯兴兵亡国经天昼见则诸侯受诛客星犯王室乱诸侯亡地秦国殃守之诸侯亲属失位彗孛犯之执法臣诛又曰贵臣当之期一年〈宋史天文志〉五诸侯畿外诸侯也圣王所以建国而养民者也○五诸侯决疑断狱○五诸侯距西星去极五十六度半入井宿六度半〈图书编〉
积水
荧惑入积水水兵起入积薪旱兵起守之亦然积水在北戍东北〈汉书天文志〉积水醖燕酎之劳〈张衡周天大象赋〉积水一星在河西北水河也所以供酒食之正也〈晋书天文志〉积水候水灾〈隋书天文志〉积水一星在北河西北不见为灾岁星犯之水物不成鱼盐贵民饥荧惑犯之为兵为水辰星犯之为水旱客星犯之兵起大水大臣忧期一年〈宋史天文志〉积水积薪六府之首事也○积水积薪主水火之齐以给烹饪○积水一星去极五十四度半入井宿五度〈图书编〉积水一星在北河上主聚美水给天子酒食明则天下大安宴享行暗则五糓不登人民忧明大动揺河海溢决津梁不通五星犯守有水灾火犯之主旱流星抵积水若入之大水〈群芳谱〉
积薪
积薪在北戍西北〈汉书天文志〉积薪备牲庖之给〈张衡周天大象赋〉积薪一星在积水东北供庖厨之正也〈晋书天文志〉积薪一星不明五糓不登荧惑犯之为旱为兵为火灾客星守之薪贵〈宋史天文志〉积薪一星去极六十五度半入井宿七度半〈图书编〉积薪聚薪也给享祀供庖厨星明则五糓熟享祀修庖厨足暗则庖厨空天下旱岁歉人饥积水积薪相去五尺以内则天下平五糓登一丈内则天下饥荒人民流亡火守之旱水守之大水五星犯积薪若守之五谷不成民饥流亡〈群芳谱〉
水府
水府司乎百川〈张衡周天大象赋〉东井西南四星曰水府主水之官也〈晋书天文志〉水府四星主堤塘道路梁沟以设堤防之备荧惑入之有谋臣辰星入为水客星入天下大水流星入色青所主之邑大水赤为旱〈宋史天文志〉水府四黑星在井西南钺下〈明世法录〉水府天子宫内水官〈历学会通〉水府主堤防沟洫之事○水府四星距西星云极七十六度半入井宿十度半〈图书编〉
水位
水位四星㵼溢流移流近河北则国没〈巫咸占〉水位㵼流而迅崩〈张衡周天大象赋〉水位四星在积薪东主水衡〈晋书天文志〉水位四星在积薪东一曰在东井东北主水衡岁星犯之为大水一曰出南为旱荧惑守之田不治客星犯之水道不通伏兵在水中一曰客星若水火守犯之百川流溢彗孛出为大水糓不成流星入之天下有水糓败民饥〈宋史天文志〉水位四星东井西南列主水衡泻淫溢水官也石氏曰衡平象水水平而后流〈观象玩占〉水位四星距西星去极七十三度半入井宿十八度〈图书编〉水位以㵼淫溢水官也微小如常则雨泽时天下安明则大水横流五糓伤民饥五星犯之大水入城郭伤人五星守之北大水南大旱客星守之百川泛溢彗孛犯之水路不通〈群芳谱〉
四渎
四渎断江淮之候〈张衡周天大象赋〉东井南垣之东四星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晋书天文志〉四渎四星明大则百川决〈宋史天文志〉四渎四黑星在南河之里东井之南轩辕之东〈明世法录〉四渎四星距西南星去极八十六度入井宿二度〈图书编〉
军市
军市通货以圆缀〈张衡周天大象赋〉军市十三星在参东南天军贸易之市使通有无也〈晋书天文志〉军市十三星状如天钱中星众则军馀粮小则军饥月入为兵起主不安五星守之军粮绝客星入则刺客起将离卒亡流星出为大将出〈宋史天文志〉军市天军货物之市水官也〈观象玩占〉军市十三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七度半入井宿初度〈图书编〉
野鸡精
野鸡俟兵而据市〈张衡周天大象赋〉野鸡一星主变怪在军市中〈晋书天文志〉野鸡伺晨于参墟〈张渊观象赋〉野鸡一星在军市中主变怪出市外天下有兵守静为吉芒角为凶〈宋史天文志〉野鸡主知变怪虞伏奸又曰野鸡大将也主屯营军之号令警急设备〈观象玩占〉野鸡在军市中掌野外之禽鸣则天下野鸡尽雊一曰知夜辰鸣则凡鸡始鸣也〈历学会通〉野鸡雉也与狼俱山野物也雉性刚决狼性贪戾狼之盗主西北之国盖井在斗魁之西北也〈天星订考〉军市行军之市野鸡精主知物价察奸慝贾师也○野鸡一星去极一百九度半入井宿四度半〈图书编〉
孙
孙孕绪而连绵〈张衡周天大象赋〉子东二星曰孙〈晋书天文志〉孙二星在子星东以天孙侍丈人侧相扶而居以孝慈不见为灾居常为无咎〈宋史天文志〉孙子主孝爱以侍丈人○孙二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一十五度入井宿六度〈图书编〉
子
子扶尊而渺邈〈张衡周天大象赋〉丈人东二星曰子〈晋书天文志〉子孙嘒嘒于参隅〈张渊观象赋〉子二星侍丈人侧不见为灾〈宋史天文志〉子二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二十八度入星宿四度〈图书编〉
丈人
丈人通臣而夜悬〈张衡周天大象赋〉军市西南二星曰丈人〈晋书天文志〉丈人极阳而恍惚〈张渊观象赋〉丈人二星主夀考悼耄矜寡以哀穷人星亡人臣不得自通〈宋史天文志〉丈人国之老臣也又曰主夀考而哀孤穷〈观象玩占〉丈人二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二十八度入参宿四度〈图书编〉
阙邱
两河天阙间为关梁〈史记天官书〉正义曰阙邱二星在河南〈史记天官书注〉阙邱拟乎两观〈张衡周天大象赋〉南河南三星曰阙邱主宫门外象魏也〈晋书天文志〉西河之滨所以设险限秦晋故其地上应天阙其南曲之阴在晋地众山之阳南曲之阳在秦地众山之阴阴阳之气并与东井通河东永乐芮城河北县及河曲丰胜夏州皆东井之分〈唐书天文志〉阙邱三星在南河南〈宋史天文志〉阙邱三星在南河东主象魏天子之双阙诸侯之两观也金火守之兵战阙下〈文献通考〉阙邱二星距大星去极九十步少入井宿十五度〈图书编〉
狼
参星东有大星曰狼狼角变色多盗贼〈史记天官书〉狼援戈而野战〈张衡周天大象赋〉狼一星在东井东南狼为野将主侵掠色有常不欲动也〈晋书天文志〉狼星揺动于霄端〈张渊观象赋〉秦人占狼弧〈乙巳占〉鹑首之外云汉潜流而未达故狼星在江河上源之西西羌吐蕃吐谷浑及西南徼外夷人皆占狼星〈唐书天文志〉狼一星芒角动揺则兵起明盛兵器贵移位人相食色黄白为凶赤为兵月犯之有兵不战一曰有水事月食在狼外国有谋五星犯之兵大起多盗彗孛犯之盗起客星守之色黄润为喜黑则有忧〈宋史天文志〉狼主杀掠一曰夷将一曰天陵主南夷主盗贼金官也〈观象玩占〉狼一星去极一百七度半入井宿十度〈图书编〉
弧矢
仲春之月昏弧中〈礼记月令〉昏旦中星皆举二十八宿此云弧星中以弧星近井度多星体广不可的指故举弧以定其中也〈礼记月令疏〉狼下有四星曰弧直狼〈史记天官书〉弧属矢而承天〈张衡周天大象赋〉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常向于狼弧矢动移不如常者多盗贼边兵大起狼弧张害及民天下乖乱又曰天弓张天下尽兵〈晋书天文志〉弧精引弓而持满〈张渊观象赋〉弧矢鸡犬皆徼外之备也〈唐书天文志〉弧矢九星主行阴谋以备盗常属矢以向狼武密曰天弓张则北兵起动揺明大则多盗矢不直狼为多盗引满则天下尽为盗月入弧矢臣逾主月晕其宿兵大起客星入南夷来降若舍其分秋雨雪谷不成守之外夷饥出入之为兵出入流星入北兵起屠城杀将〈宋史天文志〉弧矢主备非常〈观象玩占〉弧主天子弓以备盗贼矢主羽箭〈历学会通〉弧矢天弓也狼为奸冦弧司其非故常注矢以向狼矢端直则狼不敢动〈明世法录〉弧与矢备盗防私○弧矢九星去极一百十四度入井宿十五度〈图书编〉
老人
秋分日飨夀星于南郊〈月令〉夀星南极老人也〈月令注〉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史记天官书〉老人作主而秋焕〈张衡周天大象赋〉老人星一名夀星色黄明大则主夀昌天下多贤士〈黄帝星占〉王者承天则老人星见临其国〈孙氏瑞应图〉王者安静则老人星见〈春秋文曜钩〉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常以秋分之旦见于景春分之夕没于丁见则治平主夀昌〈晋书天文志〉即长春而隐见当丙丁而的皪晃如金粟灿若银烛其光如丹其大如李〈唐老人星赋〉老人一星在弧矢南见则治平天子夀昌不见则兵起岁荒君忧客星入为民疫一曰兵起老人忧流星犯之老人多疾〈宋史天文志〉南极老人在弧矢南司天下人民夀算盖北极在丑艮故南极在未坤南极入地三十六度不可得而见也故其精神出地以见乎南谓之南极老人然其出地亦不甚远故隐见不常见则为祥其势位等威盖与中斗相埒以辅上帝故虽在井分井不得而司之也〈宋中兴天文志〉老人主夀考去疾疫除毒气一曰夀星巫咸曰老人木官也〈观象玩占〉老人所以占大人夀考者也○老人一星去极一百四十三度入井宿三度〈图书编〉
鬼积尸气〈以下系鬼宿杂座〉
舆鬼鬼祠事中白者为质诛成质〈史记天官书〉晋灼曰舆鬼五星其中白者为质正义曰鬼中一星为积尸一名质主丧死祠事荧惑入鬼天质占曰大臣有诛〈史记注〉舆鬼中央星如粉絮鬼为变害故言天尸斧钺或以病亡或以诛斩火克金天以制〈黄帝星经〉舆鬼者天之尸也弧射狼误中参左肩举尸之东井治留尸舆鬼故曰天尸鬼之为言归也又占月五星有干钺乘质者君贵人金玉用民人多死从南入为男子从北入为女从西入为老人从东入为壮丁棺木倍价〈郄萌占〉质明祀而变生〈张衡周天大象赋〉舆鬼中央星为积尸主死丧祠祀一曰𫓧锧主诛斩质欲其忽忽不明明则兵起大臣诛〈晋书天文志〉岁犯鬼锧执法臣诛填星入锧王者恶之犯积尸在阳为君在阴为后左为太子右为贵臣随所守恶之流星犯鬼锧有戮死者入则四国来贡○积尸气一星在鬼宿中孛孛然入鬼一度半去极六十九度在赤道内二十二度主死丧祠祀〈宋史天文志〉中央色白如粉絮者谓之积尸气一曰天尸主死丧祠祀一曰铁锧主刑罚主诛斩如云非云如星非星见气而已〈观象玩占〉鬼主祀事祖考之象中央积尸所以象神也甘氏云积尸摇动则疾病鬼哭人荒〈图书编〉天汉新法测以远镜始知是无算小星攅聚成形积尸气亦然〈汤若望新法表异〉
爟
爟含烽而喋冦实防边之有候〈张衡周天大象赋〉轩辕西四星曰爟爟者烽火之爟也边亭之警候〈晋书天文志〉爟四星在鬼宿西北一曰在轩辕西主烽火备边之警急以不明为安明大则边有警〈宋史天文志〉爟主烽火备急行边庭掌四时火变〈历学会通〉爟火也夏官行火令四时变火以救民疾春榆柳青夏枣杏赤秋柞楢白冬槐檀黑〈天星订考〉爟四星距西北星去极六十度半入井宿二十九度〈图书编〉
天狗
天狗吠盗而映涟〈张衡周天大象赋〉狼北七星曰天狗主守财〈晋书天文志〉天狗接狼以吠守〈张渊观象赋〉天狗七星在狼星北动移为兵为饥多冦盗有乱兵填星守之人相食客彗守之则群盗起〈宋史天文志〉天狗七星在鬼西南狼之北横河中以守贼也移徙则兵起金火守之人相食〈文献通考〉天狗守御以防奸也亦祭宴之牲也〈天星订考〉天狗七星距西星去极一百二度入井宿二度〈图书编〉
外厨
外厨调列膳之滋〈张衡周天大象赋〉柳南六星曰外厨〈晋书天文志〉外厨六星为天子之外厨主烹宰以供宗庙〈宋史天文志〉外厨六星祭祀烹宰之屠也〈观象玩占〉外厨曰外者对紫宫内厨言也以享以祀而烹宰也〈天星订考〉外厨六星距大星去极九十二度半入鬼宿二度〈图书编〉
天社
惟天社之赫若实勾龙之神焉〈张衡周天大象赋〉弧南六星为天社昔共工氏之子勾龙能平水土故祀以配社其精为星〈晋书天文志〉天社六星明则社稷安不明揺动则下谋上太白荧惑犯之社稷不安客星入有祀事于国内出则有祀事于国外〈宋史天文志〉天社在老人星东南似柳直明则吉〈文献通考〉天社弧东南社神也〈观象玩占〉天社祝祠之官〈历学会通〉天社春社以兴农事秋社以报秋成后土之精也郑氏曰天社者东井舆鬼之外地神也即社稷之社也勾龙者侑食之人鬼也〈天星订考〉天社六星距西南星去极一百三十四度入井宿十二度〈图书编〉
天纪
天纪录禽而献齿〈张衡周天大象赋〉厨南一星曰天纪主禽兽之齿〈晋书天文志〉天纪一星在外厨南太白荧惑守犯之禽兽死民不安客星守之则政𮥠〈宋史天文志〉天纪知禽兽岁齿应天子御马医兽之吏〈历学会通〉天纪一星去极一百一度半入柳宿三度〈图书编〉
尾箕〈折木之次○以下系陜西边境之分属各宿者凡所应无多非全秦分野可比槩不图形〉
凉州入箕十度西河上郡北地入尾十度〈晋书天文志○按晋书地理志凉州金城郡榆中白土即今榆林亦涉晋时凉州边界故并载箕宿〉
觜参〈实沈之次〉
魏地觜参之分野也高陵以东皆魏分〈汉书地理志〉汉中入参九度〈晋书天文志〉魏地西距高陵觜觽参伐实沈也自河东尽西河之地〈唐书天文志〉关内道麟丰胜银夏单于安北为实沈分〈唐书地理志○按左传子产曰高辛氏迁季子实沈于大夏主参故参为晋星魏本晋地高陵河西其为参分无疑惟史记天官书云觜参益州星经云觜参魏益州而晋天文志遂云汉中入参九度夫魏与益州隔绝数千里岂参既主晋复越秦而主蜀欤抑列国分野果以受封时岁星所次为言欤晋书必有定见未可轻非姑并存之以俟知者〉
昴毕〈大梁之次〉
赵地昴毕之分野也西有五原〈汉书地理志○五原在今榆林边外〉
柳星张〈鹑火之次〉
鹑火分野自河华之交北负河南及汉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唐书天文志〉关内道商为鹑火分〈唐书地理志〉柳星张在午自柳四度至张十四度属周分商洛周分也〈清类天文分野〉
翼轸〈鹑尾之次〉
楚地翼轸之分野也汉中楚分〈汉书地理志〉
国星〈属女宿○以下系他宿之杂座主秦分者〉
秦二星在周星东南〈甘石星经〉东西两周次二秦〈隋丹元子步天歌〉十二国十六星在牛女南近九坎各分土居列国之象周东南北列二星曰秦有变动以其国占之〈宋史天文志〉
五车〈属毕宿〉
五潢五帝车舍〈史记天官书〉正义曰五车五星在毕东北西北大星曰天库主秦〈史记注〉五车者五帝舍也西北大星曰天库主太白主秦〈晋书天文志〉五车五星在毕宿北五帝坐也西北大星曰天库主太白秦分及雍州主豆〈宋史天文志〉
北斗〈属紫微垣○以下系三垣中之星主秦分者〉
杓自华以西南〈史记天官书〉正义曰杓北斗第七星也华华山也杓华山西南之地也〈史记注○按晋隋天文志斗七星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北斗惟魁主秦天官书则以魁主海岱杓自华以西南春秋文耀钩以第一星主秦第六星主梁然则所谓杓自华以西南者或指梁而言欤而华之西南半属秦地则又有难以臆断者矣〉玉衡第二星主益州常以五亥日候之乙亥日为汉中〈后汉书天文志○按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璿玑玉衡后汉书则以璇玑为北辰玉衡为斗九星而以弟二星主益州汉中各史天文志未有宗其说者然汉书必非无据姑存之备考〉华岐龙门积石至三危之野雍州属魁星〈春秋文耀钩〉北斗枢为雍州〈广雅〉魁第一星曰天枢主秦〈晋书天文志〉魁第一星曰天枢正星主天又曰枢为天主阳徳天子象其分为秦〈宋史天文志〉雍州主魁此系之北斗者也〈地理通释〉
三台〈属太微垣〉
三台六星中台上星主梁雍〈宋史天文志〉
秦星〈属天市垣〉
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氐房心尾箕斗内西蕃十一星六曰秦〈宋史天文志〉
太白〈以下系纬星主秦者〉
秦之彊也候在太白占于狼弧〈史记天官书〉正义曰太白狼弧皆西方之星故秦占候也〈史记注〉星经曰太白主华阴山雍州〈后汉书天文志〉鹑首实沈以负西海其神主于华山太白位焉〈唐书天文志〉太白主梁雍之地〈图书编〉
辰星
北方水位自河曲黄甫川西经榆林〈寰宇记○秦地界连楚蜀晋豫故分野间有入他宿者然禨祥休咎终难以秦地之边隅占他省之分宿至毕女三垣特一星主秦未可因其一遂占其全也太白辰星其变动在井鬼者载之否则槩从略焉〉
天汉〈星家皆言汉属金水李淳风述天汉起止则东井为汉必丽之辰僧一行论云汉升沉则井钺应汉方升之气而谿田马氏亦以陜应天汉故备列众说以备考焉〉
汉者金之散气其本曰水〈史记天官书〉河精上为天汉〈河图括地象〉天河从北极分为两头其一经东井〈抱朴子〉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分为二道至天津下而合经北河之南入东井水位而东南行络南河阙邱天狗天纪天稷在七星南而没〈晋书天文志〉易五月一阴生而云汉潜萌于天稷之下进及井钺得坤维之气阴始达于地上而云汉上升东井据百川上流故鹑首为秦墟得两戒河山之首鹑首之外云汉潜流而未达故狼星在江河上源之西〈唐书天文志〉天河亦一名天汉东井水位入吾水位过了东南游经次南河向阙邱天狗天纪与天稷七星南畔天河没〈步天歌〉古人有以天河断两界者秦虽西而位坤维之鹑首云汉之升两界之首也〈鬳斋十一稿〉石氏云天汉天一所生天下河汉之源出乎此故河汉者亦地所以为东西南北之限也张衡云汉津者金之精气也其本曰水按陜西乃金水之位而河汉之源并出乎此〈马志〉河山两戒〈按旧志河山两戒绘图分划但细绎一行之说两戒起讫俱不在境内图之恐近于凿故不敢循旧也〉
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史记天官书〉正义曰言中国山及川东北流行若南山首在昆仑连陇山至南山华山渡河黄河首起昆仑渭水岷江发源出陇山〈史记注〉天下河山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是为北纪南戒自岷山嶓冡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自上洛南逾江汉是为南纪星传谓北戒为寒门南戒为越门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谓之北河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会谓之南河故于天象则弘农分陜为两河之会自陜而西为秦负险用武之国也〈唐书天文志〉
干支分野
庚秦午秦〈淮南子〉庚之与未皆主于秦〈魏书崔浩传○按淮南以午主秦未主宋崔浩言未为秦意者崔浩之说以鹑首于辰在未欤〉
北极出地度数
安西府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半强兴元府北极出地三十三度半强〈元史天文志〉各省日出入昼夜时刻俱以本处之北极高度立算陜西北极高三十四度一十六分〈历象考成〉
推节气时刻
各省节气时刻皆以京师为主视各省东西之偏度加减之〈每一度当四分〉陜西偏西七度三十三分四十秒减三十分一十五秒〈历象考成〉
井鬼赤道黄道度数
赤道井三十三鬼四〈汉书律历志〉东井三十三鬼三〈唐书历志〉井三十三鬼三〈纪元历作井三十三少鬼二半宋史律历志〉井三十四度鬼三度〈图书编〉黄道井三十鬼四〈汉书律历志〉东井三十舆鬼二太〈唐书历志〉井三十鬼二太〈纪元历作井三十半鬼二半宋史律历志〉井三十度鬼二度太〈图书编〉
赤道黄道过宫
赤道井十度四十六分抄四十四黄道井九度四十二分抄八十九入秦分鹑首之次在未用艮巽坤乾〈宋史律历志〉
日月蚀占
庚辛华山以西日蚀国君月蚀将相当之〈史记天官书〉
云气占
自华以南气下黑上赤〈史记天官书〉渭水气如狼白尾秦云如行人〈晋书天文志〉苍黑云气入犯井宿民有疾疫黄白润泽有客来言水泽事黒气入为大水常以正月朔日入时候之井宿上有云岁多水潦○五诸侯云气犯之色苍白诸侯有丧不则臣有诛戮天下有大水○积水苍白云气入犯之天下有水○积薪赤云气入犯之为水灾○南河苍白云气入之河道不通出而色赤天子兵向诸侯黄气入之有徳令出为灾北河云气苍白入犯之边有兵疾疫○水位赤云气入为旱饥○狼赤云气入有兵○舆鬼五星白云气入有疾疫黒后有疾忧赤为旱黄为土功入犯积尸贵臣有忧青为病○爟赤云气入天下烽火皆动〈宋史天文志〉南河主越门青气入水伤人北河主胡门白气入边境有兵○积水主水官供给酒食白气入忧水○积薪主外厨以给烹饪之事赤气入忧火○水位主水衡赤气入大人忧旱岁饥荒○狼星主野将侵掠赤气入有兵革民惊○弧矢天弓也主备盗贼赤气入民惊○老人星主夀白气老入忧〈明世法录〉积薪赤气火焚薪〈群芳谱〉
陜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二
建置图表
秦中为周秦汉西魏北周隋唐历代都会其地北暨朔方南环汉沔西抵陇坂东界潼津幅员广袤数千里自肇州以来为国邑为郡县为道府路为军卫所制以代异名以时更纷如绣错今自夏商以降各绘一图使废置分合星罗碁布明于指掌以象告也至图不尽意又缀以两表或胪列一代之郡县使大小相维以为之纬或贯穿累代之沿革使先后相承以为之经一纵一横参伍错综又虑其说无徴复原本经史博采志乘一遵本朝府州县定制溯夏商以逮元明代立一考以与图表互相发明虽蜀汉魏周地志阙如亦必会萃众说捃摭遗文以存一代之概庶几古今建置囊括靡遗矣
本朝省府州县统属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夏商州国邑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周州国邑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秦郡县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两汉部郡县统属考
总部 郡 县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魏晋州郡县统属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北魏州郡县统属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西魏州郡县统属考
总部郡县 总部郡 县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北周州郡县统属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
陜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三
建置第二
本朝〈附释名〉
陜西布政司
国初因明之旧左右布政使司领八府一州康熙二年右布政移治甘省左布政仍驻西安领西延凤汉四府兴安一州雍正三年改西安府属商同华耀干邠六州延安府属鄜绥葭三州直隶陜西布政司九年又改榆林卫为府共领五府十州治西安府释名陜西宋路名明因以名省盖取公羊传自陜以西召公主之之义
西安府 明领州六县三十一
本朝因之又增领卫一雍正二年潼关卫废三年改商同华耀干邠六州为直隶州拨县十七分隶之府领县十四释名西安明府名本元安西路明改西安府即元安西义
长安 西安府治释名长安汉县名秦为长安邑汉以名县三辅黄图云长安本秦乡名
咸宁 治府东偏与长安为东西附郭释名咸宁唐县名本万年天宝初改咸宁郭子章云盖取书万国咸宁之义
咸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咸阳西魏县名本周咸阳邑秦自孝公以下皆都之三辅黄图云山南曰阳水北曰阳其地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皆阳故名咸阳
兴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兴平唐县名至徳初置兴平军寻改为
县从军名也
临潼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临潼宋县名本昭应祥符初避昭应宫
名改为临潼以城西临潼水为名
高陵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高陵秦县名孝公置县后为高陵邑郭子章云县南有奉政原高四五丈高陵之名所由昉也
蓝田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蓝田秦县名献公置县后为蓝田邑元和志云美玉为蓝县出美玉故曰蓝田史记索隐云因蓝田山为名也
泾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泾阳苻秦县名本嬴秦泾阳邑苻秦以
名县
三原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三原后魏县名元和志云以地有丰原孟侯白鹿三原也郭子章云以地有东西中三原也志说非是
鄠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鄠秦县名古扈国秦改为鄠王伯厚云
扈鄠一也
盩厔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盩厔汉县名图经云山曲曰盩水曲曰
厔故名
渭南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渭南西魏县名汉为渭南郡西魏文帝
以名县以县在渭水之南也
富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富平晋县名晋徙北地郡富平县于怀
徳城用其旧名也
醴泉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醴泉隋县名元和志云县有后周醴泉宫因以为名按县东南有醴泉周以名宫隋以名县
延安府
国初因明之旧领州三县十六雍正三年以延安所属州县山多地广去府辽远改鄜绥葭三州直隶陜西布政司拨八县分隶三州府领县八释名隋延安郡宋以名府元和志谓以界内延水为名是也
肤施 明为延安府附郭
本朝因之释名肤施战国赵邑名秦昭王以名县在今绥徳界隋大业初始置于延安界因旧名也
安塞 明隶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安塞元县名本宋安塞堡县从堡名也甘泉 明隶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甘泉唐县名寰宇记云以其泉甘美为名县志云有甘泉在县南五十里天宝初改县名甘泉因此
安定 明隶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安定元县名本宋安定堡因以名县保安 明隶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保安元县名本宋保安军金以名州元以名县郭子章云与安塞安定皆取安宁之义
宜川 明隶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宜川宋县名本后魏义川太平兴国中
改名避太宗匡义讳也
延川 明隶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延川隋县名元和志后魏文安隋改延
川以吐延川为名
延长 明隶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延长唐县名延水经延长入河故以名
县
凤翔府 明领一州七县分隶关西道康熙十年裁隶陜西布政司仍领州一县七释名凤翔唐府名雍胜略云至徳初置凤翔府取凤鸣岐山之义
凤翔 明为凤翔府附郭
本朝因之释名凤翔唐县名本雍县唐改凤翔义与府
同
岐山 明属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岐山隋县名明一统志云本后周三龙县隋移治岐山南遂改为岐山因山名也
宝鸡 明隶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宝鸡唐县名元和志云乾元初改陈仓为宝鸡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
扶风 明隶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扶风唐县名贞观初以扶风名县仍汉
右扶风名也
郿 明隶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郿周邑名秦以名县毛苌云文公所营
是也
麟游 明隶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麟游隋县名义宁初获白麟于废仁夀
宫因置县
汧阳 明隶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汧阳后周县名寰宇记云以县在汧水
之阳而名
陇州 明隶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陇州西魏州名元和志魏改东秦为陇
州因山为名
汉中府 属陜西布政司府志云明汉中府领州一县八
本朝因之释名汉中明府名秦为汉中郡常璩曰郡因水名也明以名府府志云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
南郑 明为汉中府附郭
本朝因之释名南郑周邑名秦以名县耆旧传云郑恒公遗民南奔汉中故以南为称府志云桓公都郑其民徙河南者为新郑奔汉中者为南郑
褒城 明隶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褒城隋县名郭子章云周褒国汉置褒
中县隋改名褒城
城固 明隶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城固秦县名方舆胜览云始城而冀其
巩固之意也
西乡 明隶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西乡晋县名寰宇志云蜀南乡晋改西
乡府志云与䕫之东乡对故名
凤 明隶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凤明县名方舆胜览云𬸚𬸦尝鸣于岐翺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凤翔南岐曰凤州至明降州为县因其旧名
宁羌州 明隶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宁羌明州名郭子章云本战国白马氐东境成化中设宁羌取辑宁氐羌之义
沔 明隶宁羌州后隶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沔明县名本汉沔阳以沔水为名也元自略阳移沔州来治明降为县不易其名
略阳 明隶宁羌州后隶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略阳宋县名府志云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故以为名按略阳汉县也在今巩昌界后魏侨置略阳郡县于此赵宋遂以名县沿汉旧也
榆林府 明置榆林卫隶陜西都司
本朝改属榆林道雍正九年改榆林卫为榆林府隶陜西布政司领县四释名榆林府因明榆林卫旧名也本汉榆溪塞水经注所谓诸次水东迳榆林塞是也明因塞置卫遂取名焉
榆林 本明东路双山堡属神木道中路常乐保宁归徳鱼河四堡属榆林道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并五堡置榆林县为榆林府治释
名榆林县本榆林堡地义与府同
怀远 本明中路怀远波罗响水威武清平五堡属榆林道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并五堡置怀远县属榆林府释名
怀远本明怀远堡县因堡名也
靖边 本明西路靖边宁塞镇罗镇靖龙州五堡属靖边道
本朝裁靖边道改属榆林道雍正九年并五堡置靖边县属榆林府释名靖边本明靖边堡盖取绥靖边疆之意县因堡名也
定边 本明西路定边盐场砖井安边柳树涧五堡属靖边道
本朝裁靖边道属榆林道雍正九年并五堡置定边县属榆林府释名定边本明定边堡盖取底定边疆之意县因堡名也
兴安州 明领六县隶陜西布政司徙治赵台山下
国初复徙旧城即今治也仍领县六释名兴安明州名续通考云明初为金州万历十年改兴安州因徙置锡佳名也
平利 明隶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平利唐县名旧唐书云后周于平利川置吉阳县武徳初改曰平利县以川名也
洵阳 明隶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洵阳战国楚邑名寰宇记云汉旧县以
在洵水之阳而名
白河 明隶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白河明县名县志云成化中置白河堡
以白石河为名寻改为县
紫阳 明隶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紫阳明县名郭子章云正徳壬申立紫阳堡癸酉升县县南紫阳滩旁有三洞乃紫阳真人所居县名本此
石泉 明隶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石泉西魏县名寰宇记云以县北石泉
为名或云今有石泉在县治南
汉阴 明隶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汉阴唐县名本汉安阳至徳初改汉阴县志云旧治汉江南绍兴初徙治新店按水南曰阴初治汉南故名汉阴后徙汉北而仍名汉阴者袭旧名而悮也
商州 明隶西安府领四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商州直隶陜西布政司仍以四县隶州释名商州后周州名贾志云商本山名在州东南故名按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商国名也周秦为商于地故汉以名县后周以名州
镇安 明隶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镇安仍属州释名镇安明县名本唐安业县地景泰初重置更名郭子章云县南门外有镇安河盖县因水名也
雒南 明隶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洛南仍属州释名雒南隋县名寰宇记云开皇初改拒阳为雒南以在洛水之南为名明以光宗讳洛改为雒南
山阳 明隶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山阳仍属州释名山阳明县名贾志云以在山之阳故名县志云在北山之南丰水之北故名
商南 明隶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商南仍属州释名商南明县名本后魏南商县地成化间置县曰商南郭子章云以县在商州之南也
同州 明隶西安府领县五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同州直隶陜西布政司又以同之白水割隶耀州州领县四释名同西魏州名州志云以城南九龙泉九源同流故名按路史云春秋地图云同州为𨚯国则州之名同亦沿国旧名也
朝邑 明隶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隶州朝邑仍属焉释名朝邑西魏县名本南五泉西魏改朝邑元和志云以北据朝坂故以为名
郃阳 明隶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隶州郃阳仍属焉释名郃阳汉县名本有莘国诗所谓在洽之阳也春秋晋为合阳邑汉以名县水经注云城南有郃水县取名焉
澄城 明隶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隶州澄城仍属焉释名澄城后魏县名本春秋北徴地汉置徴县后魏为徴城县通典云徴澄音相近故名元和志徴澄同声后人悮为澄
韩城 明隶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隶州韩城仍属焉释名韩城隋县名本周韩侯国雍胜略云隋置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
华州 明隶西安府领县二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华州为直隶州仍领县二五年改潼关卫为县并隶州领县三释名华西魏州名南有少华山东连大华故州以取名焉
华阴 明隶西安府华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县属直隶华州释名华阴汉县名本禹贡华阴地寰宇记云汉改华阴以在太华之阴故名
蒲城 明隶西安府华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县属直隶华州释名蒲城西魏县名本南白水西魏改蒲城寰宇记云以县东故蒲城为名也或云以县东有蒲池即小蒲川
潼关 明设潼关卫隶南京中军都督府
国初改隶西安府雍正二年裁潼关卫归并同华等州五年以输纳不便照甘省改卫为县之例设县专理就近属华州释名潼关本后汉关名故明以名卫
本朝以名县因关旧名也
耀州 明隶西安府领同官一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耀州为直隶州又拨同州之白水来隶领县二释名耀州唐末李茂贞州名郭子章云州东十五里有鉴山年丰则山中有光耀如鉴州以是名
同官 明隶西安府耀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县仍属之释名同官后周县名元和志云苻秦于铜官川置铜官䕶军后魏改置铜官县周除金作同县因川名也
白水 明隶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耀州改直隶州以同州白水接壤于耀故拨隶焉释名白水秦县名雍大记云秦置白水县以县临白水也元和志后魏置白水县南临白水因以为名
乾州 明隶西安府领二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乾州直隶陜西布政司仍领二县释名干唐州名乾宁二年置乾州雍大记云在长安西北隅故名
武功 明隶西安府乾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乾州为直隶州武功仍属焉释名武功秦县名元和志云县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是县以山水立名也
永夀 明隶西安府乾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乾州为直隶州永夀仍属焉释名永夀唐县名武徳二年于永夀原西置永夀县因原而名
邠州 明邠州隶西安府领三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邠州直隶陜西布政司仍领县三释名邠唐州名元和志云豳公刘所居之地后魏置豳州开元中以豳与幽字相渉改为邠字
三水 明隶西安府邠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三水仍属焉释名三水后魏县名汉有三水县属安定郡后魏重置于今邠州界沿汉旧名也元和志云以县有罗川谷三泉并流故以为号
淳化 明隶西安府邠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淳化仍属焉释名淳化宋县名县志云宋太宗改元淳化立县之始即以为名
长武 明隶西安府邠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长武仍属焉释名长武明县名县志云万历初置长武县取县西长武故城为名
鄜州 明隶延安府领三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鄜州直隶陜西布政司仍领县三释名鄜后魏州名本秦鄜衍文公于其地作鄜畤汉为县后魏以名州郭子章云以地有鄜水故名
洛川 明隶延安府鄜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隶县仍属州释名洛川后秦县名元和志云姚苌置洛川县以县界有洛川水为名
中部 明隶延安府鄜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隶县仍属州释名中部后秦县名汉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兴始置县从中部都尉之旧也
宜君 明隶延安府鄜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隶县仍属州释名宜君后魏县名苻秦置宜君䕶军太武改县地形志云县有宜君水因取名焉
绥徳州 明隶延安府领米脂一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绥徳州直隶陜西布政司又拨延安府之清涧县隶州领县二释名绥徳金州名本后魏绥州宋为绥徳城金升为州因城旧名也
米脂 明隶延安府绥徳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县仍属焉释名米脂金县名本宋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壌宜粟其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金升为县因宋旧名也
清涧 明隶延安府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绥徳为直隶州以县境接壌于州故拨隶焉释名清涧金县名本宋清涧城建康初种世衡因宽州旧垒筑之赐名清涧以县西有清涧河也大定末始升为县
葭州 明隶延安府领三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葭州直隶陜西布政司仍领县三释名葭金州名以州临葭芦川也川在州西五里岸多葭芦故以名州
吴堡 明隶延安府葭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县仍属州释名吴堡金
县名本宋吴堡寨县从寨名也
神木 明隶延安府葭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县仍属州释名神木元县名本宋神木寨也郭子章云县西十五里杨家城内有神松三株枝柯相连故曰神木
府谷 明隶延安府葭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县仍隶州释名府谷五代唐县名文献通考云唐末置府谷镇后唐升府谷为县县从镇名也
右
本朝陜西录司一府五直隶州十州县共七十三自明以县属于州州县又均统于府如西安一府所辖至三十有七属隶太广化理难周又潼关榆林守土莅民职同县府而名仍卫所亦属未协至
本朝雍正三年法唐虞肇州之典使凡府州县统辖适均如西安六州延安三州俱改直隶以分莅诸县又改潼关卫为县升榆林卫为府分二十堡为四县以隶之使一省之中大小相维轻重同得合成运掌之治至郡县释名虽无关大体然盩厔因乎山水肤施沿乎国邑凤翔麟游本乎祥瑞阐释其义可以考命名所由使览者不惑故并附见云
夏商
昔颛顼创制九州为雍梁舜分十二州为雍梁豫夏复为九州禹贡曰黒水西河惟雍州东距西河即龙门之河华阳黒水惟梁州孔安国以为东距华山之南〈通典〉殷因于夏无所变改〈汉书地理志〉武丁之地西不过氐羌北不过朔方〈汉书贾捐之传〉
雍州 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通典〉东崤西汉南商北居庸四山之所拥翳故曰雍〈括地志〉
镐 帝辛三十六年西伯使世子发营镐〈竹书纪年按镐在长安西南三十里以下国邑郡县非更置徙治者其方位远近不重注〉
亳 汤起于亳〈史记六国表〉契封于商后世迁于亳即西亳京兆杜县有亳亭〈郑樵通志〉亳在杜南〈路史 按杜即今咸宁〉
郢 史记正义周书云惟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雍州咸阳东二十一里周之郢邑也〈地理通释 按郢一作程辨见程下〉
毕 帝辛六年文王初禴于毕〈竹书纪年〉毕在咸阳西北〈地理通释〉
鸡闾 新平地古颛顼之墟里名曰鸡闾〈晋书苻坚载记 按新平今邠州〉
丽 㚿娲氏立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长安志云骊山有女娲治处又临潼东二十四里有故丽城商郦国〈路史 按中皇山在平利县〉
戏 炎帝后姜姓之国今新丰有戏亭是也〈路史 按戏亭在临潼东南三十里〉
扈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尚书序〉赵孟曰夏有观扈〈左传〉鄠县本夏扈国故鄠城在县北二里〈元和志〉
崇 舆地志鄠县古崇国也〈鄠县志〉夏有扈国商为崇国〈通考〉商之崇扈今永兴鄠北二十里有故城〈路史〉
丰 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诗经大雅〉文王伐崇作丰邑自岐下徙都〈史记周本纪〉周丰宫文王宫也在鄠县东三十五里〈括地志 按即今秦渡镇〉
甘 在鄠北启扈战于此〈路史〉
骆 县父之国京兆宜夀县有骆谷故盩厔地〈路史〉郝 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也〈路史按骆郝同地但先后异时〉
桥 姬姓国黄帝子孙守桥山者〈路史 按桥山在中部北〉
翟 帝乙十七年西伯伐翟〈竹书纪年 按周时延安以北皆为翟境商末之翟亦应在其地〉
西河 后启征西河〈竹书纪年〉夏世侯伯有西河国后启征之〈路史 按禹贡西河自龙门以下皆是即正义所谓丹同二州也〉
岐 古有岐伯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是也〈路史〉亶父自豳迁岐改国号曰周〈诗注疏〉太王邑岐山之下文王亦治焉〈地理通释〉
郮 郮故国黄帝后封在岐山之阳所谓周原膴膴者〈玉篇〉周文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地为周公旦采地东谓之周〈诗注疏〉
召 召畿内采地奭始食于召故曰召公〈史记索隐〉文王分岐邦地为召公奭采地西谓之召〈诗注疏〉
程 孔氏曰周书称文王在程作程典皇甫谧云文王徙宅于程盖谓此也曹氏曰文王既胜密湏度鲜原于岐山之阳定程邑而都焉〈诗地理考〉文王城在陇州吴山废县东四十五里〈明一统志 按诸志俱谓程即郢合为一处但程在岐阳郢在咸阳东相去绝远故分编之〉
陈仓 渭水东迳陈仓县西应劭曰黄帝都陈在此营氏开山图曰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非陈国所建也〈水经注〉陈黄帝后姬姓国今宝鸡故陈仓有陈山〈路史〉
姜 炎帝后姜姓国扶风美阳有姜氏城〈路史〉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水经注〉
杜 夏世侯伯汉杜阳县地〈路史〉诗自土沮漆齐诗作自杜言公刘避狄而来居杜与漆沮之地〈诗地理考〉杜邑在麟游县〈麟游县志〉
微 微商后今岐之郿县〈路史〉
阮 殷有阮国在岐渭间诗有侵阮徂共之辞〈通鉴注〉阮商诸侯国在岐渭之间〈氏族略〉
莘 莘姒姓夏禹后〈世本〉启封支子于莘〈唐世系表 按吴越春秋鲧娶有莘氏女古已有莘国〉河水迳郃阳城东故有莘邑为太姒之国诗云在郃之阳又曰纉女维莘谓此也〈水经注〉郃阳南二十里古莘国〈郡县志〉
芮 虞芮质厥成〈诗经大雅〉西伯初听虞芮讼杜预云冯翊临晋芮乡在朝邑西南〈路史〉
荼 荼䣝也殷时旧姓郃阳䣝城是〈路史〉李氏曰同州䣝谷〈诗地理考〉
华 尧观于华华封人祝之〈庄子〉有虞氏为豫州之域舜分十二州豫州华山〈通鉴注 按潼关县古桃林地后汉郡国志云黄帝置弘农郡潼关县亦故弘农地〉
蕃 渭水东迳峦都城北故潘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契居蕃阚骃曰蕃郑西今峦城是矣〈水经注 按蕃在今华州西〉
定 定国商后渭水南有定城述征记去潼关三十里〈路史〉
彤 商彤伯地即彤城〈历代纪事年表〉郑县西有故彤城〈华州旧志
按郑县即今华州〉
华原 阴康氏治于华原〈路史 按华原今耀州也〉
阳武 古国有阳武〈路史〉史记仓颉居阳武在今白水县东北十八里阳武村〈贾志〉
彭衙 旧志谓衙在商以老彭封得名〈白水县志 按彭衙在今白水县〉
邰 国名炎帝后姜姓所封帝喾元妃邰氏女也生弃为后稷复封于邰〈说文〉故斄城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括地志〉后稷封邰夏支庶受爵曰子国于此〈郿县志〉
云阳 云阳山在冯翊云阳县少昊居之〈路史 按云阳在今淳化〉甘泉 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史记封禅书〉少昊处甘泉〈路史 按甘泉在今淳化〉
䣛 夏䣛国在干之永夀汉之䣛县〈路史〉
豳 禹贡雍州之地周之先公刘所居诗大雅云笃公刘于豳斯馆是也〈元和志〉古公立薫育侵之乃去豳〈史记周本纪〉古豳地在三水县西南三十里有豳城在厐川水西盖公刘之邑豳谷也〈寰宇记〉
京 依其在京〈诗经大雅〉京地名郑笺以京为周地小别名则京是周所都之邑〈诗注疏 按京在今邠州〉
渠搜 河水自朔方东转迳渠搜故城北禹贡之所云渠搜矣〈水经注〉成汤北发渠搜〈通鉴外纪〉渠搜在废夏州北〈禹贡锥指 按渠搜在今怀远县东北河套中〉
朔方 尧舜地不过数千里北朔方朔南暨声教〈通典〉帝乙三年王命南仲城朔方〈竹书纪年 按朔方在今靖边东北〉
昆夷 夏之衰不窋窜戎狄之间〈国语〉豳国西近戎北近狄〈韦昭注〉夏桀之乱大夷入居邠岐之间成汤攘而伐之〈后汉书西羌传 按史记地理图虞夏以来薫鬻𤞤狁在黄河北昆夷虽居邠岐终非境土故不入图〉
梁州 梁州东据华山之南〈孔氏书传〉华山之南今华阴之西南上洛汉中洋川安康皆是〈郑樵通志〉南郑县东南百八十里有梁山大山四围其中三十里许甚平或云古梁州治也〈通鉴注〉舜置十二州梁州其一也西方金刚其气强梁故曰梁〈通考〉
褒 褒夏后氏后夏有褒君〈路史〉褒国在褒城县东三里许骆驼坪〈贾志〉
西 分命和仲宅西〈书经尭典〉西国和仲所宅今兴元西县
〈路史〉
氐 西戎氐羌咸戴舜之功〈史记五帝本纪〉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诗经商颂〉白马氐今兴武等州地盖岐陇而南汉川以北皆氐云〈路史 按即凤沔宁羌地〉
饶 世本曰舜居饶内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水经注〉饶国有虞氏后今西城有姚墟或谓舜生于此〈路史〉
姚方 汉水东迳锡县故城北又东历姚方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水经注 按姚方在今白河县〉
金 金提国帝尧世有金道华种兰唐韵云周附庸金州也〈路史 按金州即今兴安州〉
锡 商锡国御姓锡时之先今郧乡有锡穴〈路史 按即今白河县〉
上洛 上洛夏氏侯伯商州上洛郡是也〈路史〉
丹 丹水城在商州城南一里吕氏春秋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疑即丹朱所封者〈贾志〉尧使子朱处于丹渊为诸侯丹是其国也〈汉书律历志〉朱之国今朱虚有丹山丹水出焉〈路史〉
商 丹水自上洛迳商县南契始封此鲁连子曰在太华之阳皇甫谧阚骃并以为上洛郡商县也〈水经注〉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古之商国〈括地志〉武关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商城谓故邑也〈盛弘之荆州记〉
右夏商二代兼及上古录州二国邑五十四夫涂山之会万国雍梁二州封建殆不止此然历年既久经史阙如靡究其详仅录其可考者著于篇又如唐之丹虞之饶夏之西商之彭衙间有谓在他境者然诸说相沿谅非无自疑以传疑不敢废也故并录之
周
后稷始封邰公刘徙邑于豳太王徙邑于岐山之阳南有周原始改号曰周王季徙程〈按程一作郢〉文王徙都于丰成王卜洛邑复还丰镐世本曰懿王居犬丘平王徙洛〈帝王世纪〉自陜以西召公主之〈公羊传〉成王地西不过氐羌北不过朔方〈汉书贾捐之传〉高陵以东今冯翊之南境华阴之东境属魏云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属赵〈通典〉
雍州 周礼西曰雍州盖并禹梁州之地周自武王都于鄷镐雍州为王畿平王东迁以岐鄷之地赐秦襄公为秦地〈晋书地理志〉职方九州周之制也无禹贡之梁虽无梁州而雍豫之间是也〈周礼注〉周之九州与禹贡不同者周都雍不可不广故合雍梁为一州〈地理通释〉
镐 镐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镐京自汉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构沦禠今无可究〈水经注〉武王自丰徙都镐是为宗周今丰水之东长安之南三十里去丰二十五里镐池即其故都也〈帝王世纪 按元和志谓镐京在长安西北十八里互异〉
杜 晋范宣子曰昔匄之祖在周为唐杜氏〈左传〉周成王灭唐迁之于杜为杜伯国〈杜预注〉杜在长安南十五里为下杜城〈郑樵通志〉
樊 仲山甫采今京兆杜陵有樊乡〈路史 按在今咸宁南〉芷阳 霸城秦穆公之所筑又名芷阳〈雍录 按在今咸宁东〉咸阳 成王三十四年雨金于咸阳〈竹书纪年〉秦孝公作咸阳徙都之〈史记秦本记〉咸阳在今县东二十里〈明一统志〉
毕 富辰曰毕文昭也〈左传〉毕国在杜邮西北〈杜预注〉毕在咸阳西北毕公高封焉〈通典〉
太丘 渭水东迳槐里县故城南县古太丘也周赧王都之〈水经注〉太丘邑懿王自镐徙都〈史记索隐〉太丘故城在始平县东南十里懿王所都〈括地志 按懿王徙都太丘或作犬丘悮〉
骊 戏水东迳骊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伐之获丽姬于是邑丽戎男国也〈水经注〉骊戎故城在临潼县东三十五里殷周时丽戎国〈雍胜略〉
戏 秦厉公十六年补戏城〈史记六国表〉戏西周地名〈史记注按戏在今临潼县东南〉
栎阳 秦献公三年城栎阳〈史记秦本纪 按栎阳在今临潼东北〉蕞 厐煖入函谷攻秦蕞〈史记赵世家〉新丰有蕞城〈郡国志按蕞在临潼东北〉
鄷 富辰曰鄷文之昭也〈左传〉成王十九年黜鄷侯〈竹书纪年〉丰邑在丰水西镐京在丰水东相去二十五里〈三辅决录 按周有程邑常武之诗云命程伯休父濮氏曰程畿内邑在丰未详〉
崇 宣公元年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我侵崇秦必救之吾以求成焉〈左传 按崇在鄠县北〉
蓝田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为蓝田君孟子向之故邑也〈水经注〉
高陵 高陵邑秦昭王母弟高陵君封〈路史〉
汤社 宁公二年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史记秦本纪〉西戎之君曰亳王成汤之后其邑曰荡社徐广曰一作汤〈史记注〉汤社亳王所居今讹为杨杜里〈马志 按杨杜在三原北三十里〉
泾阳 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诗经小雅〉秦昭王弟悝为泾阳君〈史记秦本纪 按诗𤞤狁整居焦获左传晋及秦战于麻隧济泾及侯丽还国䇿秦北有甘泉峪口之固皆乡聚山薮名故不录〉
频阳 秦厉共公初县频阳〈史记秦本纪〉频阳故城在富平县东北五十五里〈马志〉
上郡 惠文王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史记秦本纪〉绥州春秋白狄所居战国属魏为上郡〈元和志〉上郡今麟延丹坊鄜银夏绥徳保安之地〈地理通释 按上郡今绥徳州〉
肤施 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史记赵世家〉肤施在上郡〈路史 按肤施即上郡治史记所谓十五县之一也〉
定阳 魏围定阳〈国䇿〉定水东迳定阳城南〈水经注 按定阳在今宜川县〉
白翟 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名曰荒服晋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圁洛之间〈史记匈奴传〉白翟及秦同州今鄜坊绥延皆古白翟地〈郑樵通志〉圁银州银川洛水在砖井堡南梁山下〈葭州志〉
朐衍 平王末岐梁泾漆之北有朐衍戎〈史记匈奴传〉盐州古戎狄居之即胊衍戎地〈括地志〉砖井堡盐州地〈延安府志按在今定边县界〉
雍 秦徳公元年初居雍〈史记秦本纪〉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为秦都徳公初居雍即今天兴县也〈元和志按天兴即今凤翔县〉
岐 成王有岐阳之蒐〈左传〉懿王十二年翟人侵岐〈竹书纪年〉岐阳城在岐山县东五十里〈贾志〉
周 周国在王畿内扶风雍县〈通考〉周城在岐山县西北十五里〈贾志 按左传注周公黒肩采地〉
召 召畿内采地奭始食于召宣王时召穆公虎其后也〈史记索隐〉召穆公采地扶风雍县东南有召亭〈杜预左氏注〉
美阳 秦孝公作四十一县美阳其一也〈元和志 按美阳在扶风北〉
武功 秦孝公作四十一县武功其一也在渭水南今郿县地是也〈元和志〉
斄 秦孝公作四十一县斄其一也〈元和志〉斄今武功故城是〈史记注〉
虢 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舆地记〉故虢城在陈仓县东四十里〈括地志〉东迁之际自此之上阳为南虢其处者为小虢〈路史〉
剻 剻伯綮国穆天子西征至于剻剻伯綮逆天子郭地记陈仓有剻城宜在此非沛之剻〈路史 按剻城在今宝鸡东〉
平阳 秦武公有子名白封平阳〈史记秦本纪 按平阳宜在今宝鸡东汧水北〉
郿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诗经大雅〉郿在今凤翔府郿县〈诗注〉今郿县东十五里有故城〈郿县志〉
汧 鱼龙川东迳汧县故城北史记秦文公东猎汧渭遂都其地是也〈水经注 按在今陇州南二里〉
秦 秦城在陇州南三里秦非子所居〈马志 按元和志作二十五里〉汉中郡 秦恵文王二年置郡因水名也〈汉中志〉
南郑 厉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郑〈史记秦本纪〉南郑县故褒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弱秦略取焉〈水经注〉禹贡梁州之域周合梁于雍职方属雍州春秋属秦楚〈雍胜略〉
褒 周幽王伐有褒〈国语〉褒国在褒城东二百步褒姒所出〈元和志〉
成固 秦置汉中郡为成固县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方舆胜览〉
氐羌 凤州春秋氐羌所居兴州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通典 按凤州今凤县兴州今略阳〉
金 唐韵云周附庸金州也〈路史 按金州今兴安州又寰宇记谓金州周庸国括地志亦谓上庸房竹邑及金州皆是苐书注疏谓庸在汉江之南宜在今郧阳界故不录〉
西城 秦恵王置西城县属汉中郡〈兴安州志 按即今兴安州〉洵阳 苏秦说楚王曰北有洵阳〈国䇿 按即今洵阳县〉
锡 古麇国地楚潘崇伐麇至于锡穴〈左传 按锡今白河县〉上洛 楚司马起丰析临上洛〈左传〉晋烈公二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竹书纪年〉商州周属豫州〈雍胜略 按上洛即今商州〉
商 商洛县在商州东本商邑周之商国〈史记正义〉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秦〈通考〉楚使子西为商公〈左传〉甘茂与昭鱼遇于商于〈史记韩世家〉商高黄帝昆孙以地得姓成王时封爵〈商州志〉
菟和 国名纪菟和与阴戎境今上洛有菟和山或云菟氐〈路史 按在今商州境〉
习 丹水自商县东南历少习出武关楚司马使谓阴地之命大夫曰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水经注〉习国名传有少习〈风俗通〉武关商州东百八十里少习之墟今有巡司〈商州志〉
蛮 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蛮子赤奔晋阴地〈左传〉今镇安有蛮王砦即曼川古蛮子国〈贾志〉
阴地 楚司马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左传〉商阪在商洛县南一百里即晋阴地也〈郡县志〉
阴戎 周襄王时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河南山北自今上洛郡以东后韩魏并阴戎灭之〈通考〉
临晋 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史记魏世家〉临晋故城在同州冯翊县南二里〈正义 按冯翊今同州〉晋恵公许赂秦伯列城五南及华山〈左传〉夷吾请割晋河西八城谓同韩等州〈史记正义〉
䣝 出宿于屠〈诗经大雅〉说文䣝在冯翊䣝阳亭李氏同州䣝谷䣝今同州〈地理通释〉
芮 桓王十八年秦人纳芮伯万于芮〈左传〉朝邑南三十里有南芮乡北芮乡皆古芮伯国〈括地志〉
同 同一作𨚯春秋地图谓同州为𨚯国〈路史〉
洛阴 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郑而还筑洛阴〈史记魏世家〉雒漆水也雒阴城在洛水南〈正义〉洛阴在同州西〈括地志〉
王城 秦厉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史记秦本纪〉平王末洛川有大荔戎〈史记匈奴传〉王城在朝邑县东一里盖大荔戎王之城〈寰宇记 按左传晋师济泾而还迓晋侯于新楚注云新楚宜在今朝邑境〉
辅氏 秦伐晋次于辅氏晋魏颗败秦师于辅氏〈左传〉辅氏晋大夫采〈路史〉辅氏在朝邑县西北十三里〈朝邑县旧志〉
合阳 晋攻秦至郑而还筑合阳〈史记六国表〉合向氏邑向戍曰合左师今同之郃阳〈路史〉
羁马 康公六年秦伐晋取羁马〈史记秦本纪〉晋邑也〈服䖍注〉羁马在郃阳县东北二十里〈元和志〉
刳首 晋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左传〉刳首在郃阳县东〈冯志〉
元里 晋文侯十六年伐秦筑元里〈史记六国表〉元里故城在澄城县南十五里〈贾志〉
王官 王官城在澄城县西北六十里左传秦伐晋取王官即此先言渡河史文倒耳〈括地志〉王官故城在澄城县西北四十里〈马志 按同州志谓王官在今河东但以地界考之西北六十里尚在县境〉
南郊 故城在澄城县西北七十里又有北郊西郊皆即孟明伐晋所取〈括地志〉
新城 晋伐秦围新城〈左传〉新城在澄城县东北二十里〈澄城县新志〉
邧 晋伐秦围邧〈左传〉邧秦邑名〈广韵 按邧宜在今同州境〉
北徴 秦伐晋取北徴〈左传〉徴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北徴城今名避难堡〈同州志〉
杜平 秦孝公与魏恵王会杜平〈史记秦本纪〉杜平在同州澄城县界〈正义 按在县南〉
梁 夷吾将奔翟冀芮曰不如走梁梁近于秦〈史记晋世家〉梁国在冯翊夏阳〈史记索隐〉魏文侯六年城少梁〈史记魏世家〉本梁国为秦所灭〈师古注〉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为少梁故城古梁国〈括地志〉
韩 溥彼韩城〈诗经大雅〉韩武之穆也〈左传〉韩城在今县南十八里古韩国也〈括地志〉夏阳西南有韩原韩武子采邑〈博物志〉同之韩城南十八里有故韩城韩原也一曰宗丘与临晋近谓之少梁〈路史 按韩原即古韩国少梁即古梁国俱在韩城县南是韩梁夲同一地但先后异名耳〉
繁厐 魏文侯十二年公子击围繁厐秦厉公十六年补厐城〈史记六国表〉厐城在韩城县东南〈韩城县旧志〉
籍姑 秦灵公十年城籍姑〈史记六国年表〉籍姑在同州韩城县北〈正义〉籍姑在韩城县北三十五里〈明一统志〉
郑 郑豫州之域〈张士佩雍韩考〉郑桓公为周司徒采地咸林〈国语〉渭水迳郑县故城北桓公友之故邑也〈水经注〉古郑城在华州郑县东北二里〈郡县志 按穆天子传云天子入于南郑郭璞注今京兆郑县也不觧郑县何以亦名南郑竟与汉中同名耶〉
拾 系本桓公居棫林〈一作咸林〉徙拾皆古地名自封桓公乃名为郑〈宋𠂻注〉华州东有拾村里今俗讹为石〈华州新志〉
棫林 晋会诸侯伐秦渡泾至棫林还〈史记秦本纪按诸说俱谓棫林即桓公采地在今华州苐观史记渡泾之文则棫林在泾水南似别为一地桓公采地乃咸林也〉
武城 文公八年秦伐晋取武城〈史记秦夲纪〉武城一名武平城在郑县东北十五里〈括地志〉
阴晋 职方氏豫州其镇华山注在华阴〈周礼注疏按华阴周为豫州域〉魏文侯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史记魏世家〉华阴县在州东南六十里县东南五里有古城即六国时阴晋也〈寰宇记〉华阴分秦晋之界边晋之西则曰阴晋〈续通典〉
彤 恵王十三年与秦会彤〈史记魏世家〉彤周彤伯所封国于王畿之内其地在京兆郑县界〈胡氏鉴注〉华州西有故彤城〈华州旧志〉
重泉 简公七年堑洛城重泉〈史记六国年表〉重泉城在蒲城县南四十五里〈明一统志〉
条 史记晋世家晋穆侯七年伐条杜预曰条晋地今朝邑西南有怀徳故城即条近焉〈宋敏求长安志〉
贾 桓公九年贾伯伐曲沃〈左传〉蒲城县有贾城即古贾国〈寰宇记〉贾城在蒲城县西南十八里〈宋敏求长安志〉今其地名贾曲〈雍胜略〉
彭衙 文公二年秦及晋师战于彭衙〈左传〉彭衙故城在白水县东北六十里〈括地志〉
汪 晋伐秦取汪城〈左传〉同之白水有汪城在临晋东晋文二年晋伐秦取汪即此〈路史〉
申 斄亭在武功县西南三十里周为申伯封国〈贾志按诗宣王封申伯于谢此或为畿内采地〉
羌 周羌侯国今武功县界有羌阳故城〈路史〉
邠 尔雅四极西至于邠国〈地理通释 按邠国即今邠州〉
枸 三辅图郇邑城在三水治东二十五里周文王第十七子封郇侯诗称郇伯是也〈三水县志〉邠之三水东北二十五里栒邑原上有郇城周鼎铭云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者班固以为文昭元和志从之非也〈路史〉
义渠 周㐮王时秦晋自瓜州迁允姓之戎于渭汭水口曰汭今新平彭原间一云汭在新平宜禄县〈通考〉义渠城古义渠王国在宜禄镇北〈方舆胜览 按宜禄即今长武〉
雕阴 㐮王五年秦败龙贾于雕阴〈史记魏世家〉雕阴故城在洛交县北二十里〈括地志〉雕阴废县在甘泉县南二十里〈贾志〉
渠搜 周之成康北发渠搜〈汉书武帝本纪 按渠搜在今怀远县北河套中〉朔方 朔方近𤞤狁之国也〈毛氏诗传〉什贲故城在朔方县治北即朔方县之故城〈元和志〉河水东迳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水经注 按朔方在今靖边县北河套中〉
九原 魏㐮王十七年命大夫奴迁于九原〈竹书纪年〉赵主父西北略地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史记赵世家按九原在今怀远县北河套中〉
固阳 魏恵十九年围长城塞固阳〈史记六国表 按固阳在府谷东北河北〉
榆中 赵武灵王二十年西略地至榆中〈史记赵世家〉榆中胜州所治榆林县是〈括地志 按榆中在今府谷东北河套中他若𤞤狁犬戎虽时侵据境土终无常所故不录〉
右周雍州录国三十一郡二县邑六十二夫周宅镐京五等颁爵九服画壌畿内之地建国食采谅必倍于他州逮东迁以后嬴秦踞其西垂韩魏剖其东偏更有大荔骊戎等盘处乎泾漆河渭之间文武之遗封遂不可复识矣今从周礼职方左氏内外𫝊等书掇拾其馀聊存千百之十一以见西周之制云
秦
非子封为附庸邑于秦谷㐮公赐受𨙸鄷之地穆公称伯以河为竟恵公得上郡西河昭王开巴蜀政并六国故秦地于禹贡跨雍梁二州〈汉地理志〉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以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谓之三秦〈元和郡国志〉
内史 秦京师为内史〈汉地理志〉秦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特号内史言其在内以别于诸郡守〈师古注〉秦内史兼治汉三辅地三十六郡内史其一也〈通鉴注〉今京兆华阴冯翊扶风汧阳新平及梁州之域上洛地皆是〈郑樵通志〉孝公十一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四十一县〈史记秦本纪〉
咸阳 渭水东北迳渭城南文颖以为故咸阳秦献公都栎阳至孝公作咸阳而徙都之〈水经注〉孝公十二年于渭北城咸阳至始皇并都之〈元和志〉孝公咸阳今渭城是始皇都咸阳今城南大城是〈关中志〉
景陵 曹参取咸阳将兵守景陵〈史记曹相国世家〉景陵县名〈正义〉在咸阳〈通鉴注 按是时司马欣尚据栎阳曹参守景陵宜在今咸阳县东又史记白起传云武安君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马志云杜邮在今咸阳东五里按杜邮似乡聚非县邑名故附录于此〉
长安 始皇八年弟长安君将兵击赵〈史记秦始皇本纪〉长安本秦旧县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元和志〉长安本秦乡名〈三辅黄图〉
杜 杜陵西北有杜县故城秦武公十一年县之〈水经注〉周杜伯国秦武公灭为县〈雍录〉
芷阳 霸水历白鹿原东霸城之西故芷阳矣〈水经注〉霸城秦穆公所筑又名芷阳〈雍录〉霸城在府东二十五里〈明一统志〉
樊乡 樊哙灌废丘最赐食邑杜之樊乡〈史记樊哙传〉杜陵有樊乡〈索隐〉
废丘 孟康曰县名〈索隐〉古太丘邑也秦以为废丘亦曰舒丘〈水经注〉项王立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史记项羽本纪 按史记非子居犬丘徐广曰今槐里也然观宣王时庄公伐西戎破之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则犬丘似在西垂非懿王之所都也〉
槐里 樊哙撃章邯下槐里摧废丘〈史记樊哙传〉章邯都废丘居槐里〈水经注 按寰宇记兴平西二十五里有槐里故城后魏真君徙槐里县于槐里故城即此疑即秦槐里所在〉
柳中 樊哙攻赵贲下槐里柳中咸阳〈史记樊哙传按哙攻贲自西而东柳中宜在槐里之东咸阳之西似亦秦县邑名〉
栎阳 白渠枝渠东迳栎阳城北史记献公二年城栎阳自雍徙居之〈水经注〉项王三分关中王秦降将长史欣为塞王都栎阳〈史记项羽夲纪〉栎阳故城在栎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括地志〉
丽 始皇十六年魏献地于秦秦置丽邑〈史记秦始皇本纪〉戏水自丽山北迳骊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伐之秦之丽邑矣〈水经注〉京兆新丰秦之骊邑〈汉地理志〉
蕞 厐煖入函谷攻秦蕞〈史记赵世家〉新丰有蕞城〈郡国志按蕞城在临潼东北〉
戏 二世二年陈渉遣周章西至戏〈史记秦始皇本纪〉苏林曰戏邑名在新丰东南三十里今戏亭是也〈水经注〉
高陵 高陵邑秦昭王弟高陵君封今属京兆〈路史〉高陵本秦旧县孝公置〈元和志〉
鄠 扈秦改鄠邑故鄠城在县北二里〈元和志〉
丰 㐮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史记秦本纪〉地在丰水覀〈路史〉
蓝田 献公六年初县蓝田〈史记六国表〉蓝田县本秦孝公置〈汉书地理志〉蓝田故城在县西三十里〈宋敏求长安志〉
泾阳 泾阳本秦旧县地昭王弟封泾阳君即此汉泾阳县在平凉郡界〈通典〉
池阳 周緤还定三秦赐食邑池阳〈史记周緤传〉雍州泾阳县西北三里池阳故地〈史记正义 按汉池阳系恵帝四年置此尚因秦旧县〉
汤社 始皇为汤社属北地郡〈三原县志 按史记宁公灭汤社在今三原境或始皇置县〉
樗里 樗里疾秦昭王之弟也室在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故俗谓之樗里子〈史记樗里子传〉嬴姓国有樗里今渭南阳乡〈路史〉
下邽 渭水东迳下邽县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于此有上邽故加下也〈水经注〉在渭南北五十里〈渭南县志〉
频阳 频阳山在富平县东北七十里秦厉公于山南立频阳县今故城在焉〈雍录〉频阳故城在富平县东北五十五里〈贾志〉
郑 渭水东迳郑故城北武公十一年县之桓公友之故邑也〈水经注〉古郑城在郑县理北三里〈元和志〉
武城 孝公十九年城武城〈史记六国表〉在华州郑县东十三里〈正义〉
彤 六国表商君反死彤地在郑县界〈通鉴注〉郑西有故彤城〈华州旧志〉
宁秦 渭水迳华阴故城北春秋之阴晋也秦恵王五年改曰宁秦〈水经注 按吕氏春秋九薮云秦之阳华晋地道记日童关是也又胡氏鉴注云晋桃林之塞秦阳华是也即今潼关县地〉
重泉 在蒲城南五十里秦简公置〈西安府志〉重泉故城在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括地志〉
临晋 本大荔戎国秦获之更名临晋〈元和志〉在朝邑县西南二里秦筑垒以临晋国〈县道记〉
合阳 孝公二十四年秦大荔围合阳〈史记六国表〉
北徴 秦公子鍼桓公之子景公之弟食邑北徴〈邑志按即今澄城〉
杜平 孝公七年与魏王会杜平〈史记六国表〉灌婴下栎阳赐爵列侯食杜平乡〈史记灌婴传〉杜平在今澄城〈贾志按在澄城县南〉
怀徳 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怀徳县故城也世谓之高阳城非矣〈水经注〉怀徳故城在朝邑县西南四十二里〈寰记〉 朝邑西南有怀徳城秦邑也高祖还定三秦赐周勃食邑怀徳〈同州志〉
夏阳 渭水东南迳夏阳故城北少梁也秦恵王十一年更从今名矣〈水经注〉夏阳故城在韩城县南二十里芝川镇北基址犹存曰西少梁里〈韩城县志〉
衙 嬴姓国有衙同之白水东北六十里彭衙故城是也穆公子采〈路史〉
白水 文公分清水为白水即此〈通典〉秦置白水县以县临白水也〈郡县释名〉
汪 秦邑同之白水有汪城在临晋东〈路史〉
雍 秦徳公既立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史记封禅书〉徳公自汧徙雍〈三辅黄图〉周为召穆公采秦置雍县〈郡县释名〉雍故城在雍县南七里〈括地志〉
虢 秦武公十一年灭小虢〈史记秦本纪〉桃虢城在宝鸡县东六十里秦武公灭虢为县谓之小虢西虢城相去十里〈贾志〉
陈仓 陈仓县秦文公所筑因山为名有上下二城上城文公筑〈元和志〉陈仓城在宝鸡东二十里鸡爪峰下〈贾志〉
美阳 孝公作四十一县美阳其一也〈元和志〉美阳秦县在扶风县北二十五里今为崇正镇〈扶风县志 按长安志谓美阳在武功西七里此乃后魏徙置非秦汉旧县〉
郿 郿县秦文公所营〈毛苌诗传〉郿本秦县今县东十五里有故城〈元和志〉
杜阳 苏代说秦王封小令尹以杜阳〈国䇿〉杜水东迳杜阳故城北世谓之故县川〈水经注 按在今麟游县〉
汧 文公居西垂宫东猎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为诸侯乃卜居占曰吉即营邑之〈史记秦本纪〉世纪㐮公徙汧故城在今陇州南二里〈诗注疏〉
秦 秦城在陇州东南二十五里秦非子养马汧渭之间有功周孝王命为大夫〈元和志〉
平阳 汧水历慈山东南迳郁夷县迳平阳县故城南史记秦宁公二年徙平阳徐广曰故郿之平阳亭也〈水经注〉平阳在郿县西北徙自宁公〈郿县志 按今郿县非汧水所经平阳似不在郿境九域志虢县有平阳镇宜在今宝鸡界〉
好畤 汉高帝元年章邯迎撃汉兵于陈仓止战好畤〈史记高帝本纪〉好畤在乾州东七里好畤县故城〈雍胜略〉
壤乡 曹参围好畤取壌乡〈史记曹相国世家〉壌乡今在雍州武功县东二十里高壌坊是〈史记正义〉
高栎 曹参击三秦军壌东及高栎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皆邑名高栎近壌乡〈史记正义〉
斄 樊哙攻雍斄〈史记樊哙传〉即后稷所封今武功故城是〈史记注〉
武功 孝公作四十一县斄武功在渭水南今郿县地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县以山水立名〈元和志〉
漆 汉王元年周勃北攻漆〈史记周勃传〉豳州新平县古漆县〈史记正义〉
栒邑 汉初郦商破周类军于栒邑〈史记周类传〉在豳州〈史记索隐 按栒邑即今邠州三水县〉
云阳 始皇使蒙恬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又徙五万家于云阳〈史记秦始皇本纪〉云阳城在云阳县西北六十里〈续通典按即今淳化县〉
鹑觚 秦使蒙恬筑城至此以觚奠祭乃有鹑鸟集其上以为灵遂名其县〈周地图记〉离长武县四十里〈鹑觚县碑记按鹑觚秦属北地郡〉
商 秦内史南境今上洛郡〈通考〉卫鞅既破魏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史记商君传〉商秦相卫鞅邑〈汉书地理志按商在今商州东〉
华阳 门水东北历华阳之山即华阳也〈通鉴注〉秦魏冉同父弟芉戎封华阳君即此〈雒南县旧志 按在今雒南县〉
上郡 始皇使蒙恬筑长城居上郡〈史记始皇本纪〉上郡雍州之域今洛交中部延安咸宁上郡银川新秦朔方等郡皆是〈郑樵通志〉
肤施 奢延水迳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水经注〉上郡故城在绥州上县东南五十里即肤施县地〈括地志〉肤施县赵置秦因而不改今属延州〈史记正义〉
高奴 清水东迳高奴县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都之〈水经注〉董翳都高奴即金明县是也〈通鉴注〉即肤施县金明砦地〈雍胜略 按此肤施今延安府治非秦之肤施也〉
雕阴 魏㐮王二年秦取我雕阴〈史记六国表〉高帝初傅宽从定三秦赐食邑雕阴〈汉书傅宽传〉雕阴邑战国属魏后属秦〈纲目注〉
鄜 文公十年初为鄜畤〈史记秦本纪〉县名于鄜地作畤故曰鄜畤〈索隐〉
阳周 蒙恬系诸阳周〈史记蒙恬传〉走马水出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二世赐蒙恬死于此〈水经注 按阳周在今安定县界〉
汉中郡 周赧王二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楚世家〉古汉中郡城在今南郑县东二里许即秦厉公所筑〈舆地纪胜〉汉中梁州之域今汉中洋川安康郡皆是〈郑樵通志〉
南郑 厉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郑〈史记秦本纪〉项王立沛公为汉王王汉中都南郑〈史记项羽本纪〉
褒 汉高祖为汉王张良送至褒中〈史记高帝纪〉即梁州之褒县也旧曰褒中〈师古注〉在褒城县南十里打钟坝村置县自秦始〈贾志〉
城固 秦置汉中郡为城固县盖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方舆胜览〉春秋为楚地秦为城固县〈城固县志〉
西城 秦恵王置汉中郡金州即汉中之西城县也〈雍大记〉秦恵王始置西城县属汉中郡今西城山下即故址也〈兴安州志 按兴安州南三里有西城废县〉
洵阳 苏秦说楚王曰北有洵阳〈国䇿〉郦商攻洵关定汉中〈史记郦商传〉洵关即汉中洵阳〈史记注 按即今洵阳县〉
故道 故道属陇西郡〈通典〉汉王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史记高帝本纪〉武都有故道县〈汉书地理志〉凤州春秋氐羌之所居秦属陇西郡〈通典 按略阳县秦蜀郡地宁羌秦蜀郡葭萌县地〉
九原郡 河水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置九原郡治此〈水经注〉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元和志 按九原在今榆林府东北河套中括地志云胜州连各县本秦九原郡〉
新秦 秦使蒙恬収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史记匈奴传〉秦逐匈奴収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新秦〈水经注〉今夏胜等州秦略取之〈史记正义〉
榆中 始皇三十六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史记始皇本纪〉北河胜州也榆中即今胜州榆林县〈正义 按榆中在今府谷东北河套中〉
固阳 秦孝公十一年魏鞅围固阳降之〈史记六国表〉河水东迳棝阳故城南〈水经注 按固阳在今府谷东北河北一作棝〉
北假 蒙恬度河据阳山北假中〈史记匈奴传〉北假在河北〈禹贡锥指〉
临河 河水东迳高阙南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水经注〉延水县本秦临河县地〈元和志 按水经注河自高阙东迳临河县北高阙在今榆林府西北黄河北临河县即在其南岸去延水县绝远元和志误〉
右秦世都关中录郡四县邑七十四夫郡县之制始于秦而龙门不载其沿革盖略之也惟范蔚宗云秦内史武帝改其四县是汉制即秦之旧规也况废封建为郡县后世咸因之则建置亦不可不详故并著于篇
汉
秦罢侯置守汉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昭宣之后郡县亦有增损〈隋书地理志〉汉以秦地太大更加置郡国〈郑樵通志〉京兆尹 故秦内史高帝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为京兆尹县十二〈汉书地理志 除湖县在河南界外增邑国二〉太初元年以长安以东为京兆尹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属右扶风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又三辅共治长安城中〈三辅黄图〉平帝元始四年分京兆置前煇光后承烈二郡〈汉书平帝本纪〉前煇光领长安以南诸县后承烈领长安以北诸县〈通鉴注〉司隶校尉部武帝征和四年置察三辅弘农〈汉书武帝本纪〉元帝永始四年诸陵分属三辅〈汉书元帝本纪〉先是诸陵总属太常今各因其地界属三辅〈师古注按景帝时晁错为左内史又武帝纪建元三年诏左右内史是内史之分非自建元六年始也汉书百官表云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
长安 高帝五年置〈汉地理志〉七年自栎阳徙都长安〈史记高帝本纪〉高帝始都长安实曰西京〈三辅黄图〉渭水迳长安城北汉恵帝元年筑六年成即咸阳也秦离宫无城故城之王莽更曰常安〈水经注〉长安故城在长安县西北二十里汉之旧都〈括地志〉
新丰 高帝十年更名郦邑曰新丰〈汉书高帝本纪〉池水迳新丰县故城东故丽戎地高帝王关中太上皇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名为新丰〈水经注〉新丰故城在昭应县东十八里汉新丰城也〈元和志 按渭南县志云汉以渭南置密畤县隶京兆尹建武中省入新丰旧史失传〉
昌陵 鸿嘉元年于新丰戏乡为昌陵县以奉初陵永始元年罢〈关中记〉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水经注〉
船司空 地理志曰渭水东至船司空入河服䖍曰县名都官三辅黄图有船库官后改为县王莽之船利也〈水经注〉船司空后省入华阴〈郑樵通志〉船司空故县在华阴县东北十五里〈通典〉
蓝田 秦孝公置汉因之〈贾志〉
华阴 秦宁秦高帝八年更名华阴〈汉书地理志〉渭水迳华阴故城北王莽之华疆也〈水经注〉
郑 本秦旧县汉属京兆〈元和志〉郑县故城在郑县北二里〈括地志 按郑县今华州〉
塞 塞侯直不疑〈史记直不疑传〉塞国名今桃林塞〈史记索隐〉桃林县以西至潼关皆桃林塞〈史记正义按塞国后废〉
下邽 本秦旧县属京兆〈元和志〉
南陵 文帝七年置〈汉书地理志〉平帝四年罢南陵为县〈汉书平帝本纪〉南陵故城在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括地志按万年今咸宁〉
奉明 宣帝元康元年益奉明园戸为奉明县〈汉书宣帝本纪〉宣帝立奉明县以奉悼园在东都门外〈水经注〉长安县北八里奉明故县是〈宋敏求长安志〉
霸陵 霸陵故芷阳也文帝起陵邑因更名〈通鉴注〉霸水东迳霸县故城南汉文之霸陵县也王莽更曰水章〈水经注〉
杜陵 元康元年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汉书宣帝本纪〉杜陵王莽之饶安也〈水经注〉秦杜县之东有原名东原东原之地为杜陵县遂改杜县为下杜以别之〈雍录〉杜陵故城在万年南十五里〈括地志 按在今咸宁东南〉
左冯翊 故秦内史高帝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改左冯翊县二十四〈汉书地理志〉渭桥南有石柱柱南京兆立之柱北冯翊立之〈水经注〉
高陵 白渠枝渠东迳高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辅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水经注〉
栎阳 白渠枝渠东迳栎阳城北高帝定关中始都之王莽之师亭也〈水经注〉汉栎阳在临潼东北七十里〈禹贡锥指〉
翟道 莽曰涣〈汉书地理志〉中部县本汉翟道县地〈元和志〉翟道城在中部西北四十里才有馀址〈寰宇记〉后汉省〈贾志〉
池阳 泾阳本秦旧县恵帝改置池阳县〈元和志〉今泾阳县北广吉阳乡有迎东驿本池阳县城〈十道志〉
夏阳 横溪水东迳夏阳县故城北王莽之冀亭也〈水经注〉
衙 莽曰逹昌春秋秦晋战于彭衙〈汉地理志〉景帝时于彭衙置衙粟邑属左内史〈同州志〉
粟邑 沮水东迳粟邑县故城北莽名粟城也〈水经注〉白水县本汉粟邑地故城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元和志〉春秋彭衙汉为粟邑淮南子苍颉造书天雨粟即此处〈雍胜略 按秦白水县汉废〉
谷口 文帝后元三年置谷口邑〈史记汉兴年表〉莽曰谷喙〈汉书地理志〉谷口故城在醴泉县东北四十里〈括地志〉醴泉县本汉谷口县地在九𡽀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处故谓之谷口〈元和志〉
莲勺 沮水迳莲勺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以草受名也〈水经注〉莲勺在渭南县北七十里汉初于渭北下邽东二十里置莲勺城〈贾志〉渭南县东北来化镇有莲花池即莲勺故址〈渭南县志〉
鄜 莽曰修令〈汉书地理志〉鄜地名后为县〈索隐〉洛川汉鄜县
地〈通典〉
频阳 美原本汉频阳县〈通典〉频阳故城在富平县东北五十里〈禹贡锥指〉
临晋 冯翊汉临晋县地故城在朝邑县西南二里〈括地志〉景帝时始置临晋县属左内史新莽更为监晋〈同州志 按临晋秦县州志悮〉
重泉 莽曰调泉〈汉地理志〉蒲城汉重泉地〈雍胜略〉
郃阳 河水迳郃阳城东又徐水迳刘仲城北是高祖仲兄刘仲之封邑也故徐广曰郃阳国名也〈水经注〉郃阳故城在县东四十里〈贾志〉
祋祤 沮水东南迳祋祤县故城西县汉景帝二年置〈水经注〉耀有祋祤庙疑祋祤是一兵器其秦祷兵之所乎〈江邻㡬杂志 按汉立县本此〉祋祤故城在耀州东北一里〈贾志〉
武城 石桥水迳武平城东地理志云左冯翊有武城县王莽之桓城也〈水经注〉武城在华州东十三里〈冯志〉
沈阳 石桥水迳沈城北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沈阳县王莽更名制昌盖藉水以取称矣〈水经注〉沈阳在华州东北十五里旧在渭水北后汉安帝初移于此〈明一统志 按长安志郡县图沈阳在今三原界〉
怀徳 左冯翊领怀徳县〈汉书地理志〉周勃赐食邑怀徳〈史记绛侯传〉
徴 莽曰汜爱师古曰今澂城是也左传云王取北徴谓此地耳〈汉地理志〉澄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北徴城汉置徴县〈同州志〉
云陵 昭帝后元二年起云陵以其地置云陵邑〈汉书昭帝本纪〉平帝元始四年罢云陵为县〈汉书平帝本纪〉云陵故城在淳化县北三十里〈明一统志〉
万年 高帝置莽曰异赤〈汉书地理志〉汉高祖葬太上皇于万年陵仍分栎阳置万年县理栎阳城中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续通典〉
长陵 高帝置莽曰长平〈汉书地理志〉长陵故城在咸阳东北三十里〈元和志〉有萧城在咸阳县东北四十里长陵北世传萧何筑以守长陵盖即长陵城矣〈水经注〉
阳陵 景帝五年作阳陵邑〈汉书景帝本纪〉故弋阳景帝更名莽曰渭阳〈汉书地理志〉阳陵故城在咸阳东北四十一里〈寰宇记 按禹贡锥指高陵西南三十里有阳陵故城互异〉
云阳 汉云阳故城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括地志〉在淳化县西北五十里城基犹存〈贾志〉
右扶风 故秦内史高帝二年更为中地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县二十一〈汉书地理志按増县一〉渭桥石柱以北属扶风石柱以南属京兆〈关中记〉
渭城 故咸阳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属长安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汉书地理志〉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之阳王莽之京城也〈水经注〉故渭城在今咸阳县东北二十二里〈寰宇记 按在东北三十里〉
槐里 章邯都废丘居槐里汉祖引水灌城灭章邯三年改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水经注〉槐里故城在始平县东南十里〈括地志 按长安志云兴平县北故城是互异〉
鄠 汉于故鄠城置县其城周四里頺垣尚在〈寰宇记〉盩厔 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以名县〈图经〉终南城在县东三十里旧县谷郡国记曰即汉盩厔县城也〈贾志〉
斄 汉扶风郡领斄县〈汉书地理志〉古斄城在武功县南八里前汉徙置县西南三十里〈贾志〉
郁夷 渭水迳郁夷县故城南王莽更曰郁平〈水经注〉郁夷废县在陇州西五十里〈寰宇记〉
美阳 雍水南迳美阳县西〈水经注〉有美阳城在县西北二十里今为崇正镇〈扶风县志〉
郿 郿城在郿县北十里渭水北汉置郿县〈冯志〉渭水东迳郿县故城南在今县东北十五里〈禹贡锥指〉
雍 故城在天兴县南七里〈玉海 天兴今凤翔县〉
漆 新平本汉漆县即邠州理是也〈元和志〉漆县在麟游县西一百二十里隋唐为普润县〈麟游县志 按普润亦漆县地〉
栒邑 县东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栒邑故城即汉理所〈寰宇记〉
隃麋 汧水东南迳隃麋县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水经注〉隃麋泽在汧阳县西八里许汉以此名县〈元和志〉隃麋故城在汧阳县东三十里〈明一统志〉
陈仓 渭水东迳陈仓县南〈水经注〉汉陈仓城在今县东二十里〈通典〉汉陈仓在宝鸡县东十五里前凸后凹中可容数千人〈宝鸡县志〉
蒯成 蒯成县陈仓县之故乡聚名周緤所封也〈舆地志〉高祖十二年以緤为蒯成侯〈史记周緤传 按蒯成汉志未载今増入在宝鸡县东后废〉
杜阳 杜水东迳杜阳故城世谓之故县川即王莽之通杜〈水经注〉麟游汉杜阳县地〈元和志〉
汧 汧源县本汉汧县地在汧水之北〈元和志〉陇州东南三里有汧县故城〈禹贡锥指〉
好畤 莫水出好畤县梁山水东有好畤县故城王莽之好邑也〈水经注〉今乾州东十里有好畤村即汉县所在或云县当在永夀境悮〈乾州志〉
虢 虢在凤翔府南三十五里〈九域志〉故城在宝鸡县东六十里〈明一统志〉
安陵 成国故渠迳惠帝安陵南北有安陵故城地理志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水经注〉安陵故城在咸阳东二十一里〈括地志〉
茂陵 成国渠东迳茂陵县故城南武帝建元二年置宣帝县焉王莽之宣城也〈水经注〉武帝于槐里之茂乡置茂陵邑〈三辅旧事〉汉茂陵在兴平县东北十七里〈元和志〉黄图曰去长陵十里〈宋敏求长安志〉
平陵 成国渠东迳平陵县故城南地理志昭帝置王莽之广利也〈水经注〉平陵与茂陵相去二里武帝置茂陵昭帝徙治平陵〈郡国记〉兴平县东二十里平陵古城是〈宋敏求长安志〉
武功 渭水东迳武功县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水经注〉元始五年以武功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汉书平帝本纪〉武功故城在郿县东四十里渭水南〈寰宇记 按以上属右扶风〉
商 属弘农郡〈汉书地理志〉丹水自上洛又东南迳商县南〈水经注〉商洛县在商州东九十里〈寰宇记〉商洛汉商县〈唐书地理志〉
上雒 属弘农郡〈汉书地理志〉汉元鼎四年置居洛水上因以为名〈通鉴注〉
汉中郡 秦置莽曰新成属益州县十二〈汉书地理志按除房陵等四县在胡广界〉武帝元鼎中雍州之南置益州〈通鉴注〉
西城 汉中郡治西城〈汉书地理志〉今金州西北四里西城山东魏兴郡故城是也〈寰宇记 按金州今兴安州又州志云高帝定汉中置萧山县即今秦郊镇未几废〉
洵阳 洵水东南迳洵阳县南〈水经注〉洵阳本汉旧县〈寰宇记〉南郑 高帝元年立为汉王王汉中都南郑〈汉书高帝本纪〉高祖入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水经注〉南郑故城在府东二里〈冯志〉
褒中 昭帝元凤六年置〈汉中志〉褒水南迳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矣〈水经注〉褒州在县南十里打钟坝村汉曰褒中〈贾志〉
安阳 汉汉中郡领安阳县〈汉书地理志〉安阳故城在汉阴县西二十四里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寰宇记〉
城固 涔水东北流迳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所筑未知定所制矣〈水经注〉城固今县东六里故北城是以有南城故谓此为北城〈县道记按水经注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度水南迳平阳县故城东贾志云平阳城在今西乡县洋川高祖置县后废〉
沔阳 沔水南迳沔阳城南萧何所筑其城南临汉水北帯通逵〈水经注〉沔阳故城在今沔阳县东南十里〈禹贡锥指〉
锡 汉水东迳锡县故城北春秋之锡穴王莽之锡治也〈水经注 按即今白河县以上诸县属汉中郡〉
故道 属武都郡〈汉书地理志 按武都属凉州〉故道水迳故道城东〈水经注〉凤州在汉为故道县地〈雍胜略〉
沮 属武都郡〈汉书地理志〉武兴汉武都沮县也〈续通典〉沮县废基在略阳县东一百二十里沮水河侧〈略阳县志按宁羌州本汉广汉郡葭萌县地〉
阴槃 属安定郡〈汉书地理志 按安定属凉州〉汉阴槃城在宜禄县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 按阴槃今长武地〉
直路 属北地郡〈汉书地理志 按北地属凉州〉沮水自直路县东南迳燋石山〈水经注〉直路县后汉已废其故城在中部县西北二百里又姚秦置中部县直路故城在焉〈禹贡锥指〉
鹑觚 属北地郡〈汉书地理志〉宜禄汉鹑觚地〈通典〉鹑觚旧治长武县南四十里枝村原故址尚存〈长武县志〉
上郡 秦置高帝元年更为翟国七月复故属并州二十三〈汉书地理志 按除十二县在西省山西界兼冇未详所在者〉马援兄员王莽时为增山连率〈后汉书援传〉莽改上郡为增山〈后汉书注〉隋唐绥州延州汉上郡地〈通鉴注〉
肤施 奢延水东迳肤施县南秦置上郡治高祖并三秦复以为郡〈水经注〉
独乐 有马湖峪在今米脂县北碎金驿康湾之南即故独乐县宋改为永乐〈延绥志〉
阳周 走马水出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王莽更名上陵〈水经注〉阳周故城在安定县北九十里〈安定县志〉
浅水 王莽改曰京室〈水经注〉宜禄本汉浅水县地〈元和志〉折墌城在长武县北五里即浅水故县〈贾志 按上郡与长武相去绝远浅水似非长武地〉
奢延 奢延水出奢延县西南东北流迳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水经注〉奢延故城在废夏州西南〈禹贡锥指按在今榆林府怀远县〉
雕阴 雕阴废县在洛交县北三十里〈括地志〉甘泉县本汉雕阴县城在甘泉县南四十里〈元和志〉
龟兹 诸次水出上郡诸次山东迳榆林塞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也绿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出故广长榆也〈水经注〉榆林卫本汉上郡龟兹县地北至边墙十里其外皆战国云中九原地也〈禹贡锥指 按龟兹即榆林府榆林县地〉
定阳 定水迳定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定水之阳也〈水经注 定阳在今宜川县西北〉
高奴 清水东迳高奴县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高祖破以县之王莽之平利矣〈水经注〉延州城即汉高奴县〈括地志〉
白土 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迳其县南王莽更曰黄土〈水经注 按白土县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高望 属上郡莽曰坚宁〈汉书地理志 按高望县在榆林府北河套中〉西河郡 武帝元朔二年置莽曰归新属并州县三十六〈汉书地理志 按除二十八县在山西界兼有未详所在者〉
富昌 湳水东迳西河富昌故城南王莽之富成〈水经注〉富昌故城在胜州南〈延绥旧志 按富昌在榆林府东北河套中〉
美稷 湳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入长城东〈水经注按美稷在榆林府东北河套中又有美稷乡在山西宁州界乃后汉所徙置非故县〉
大城 莽曰好成〈汉地理志 按义熙二年柔然献马于姚兴济河至大城即此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鸿门 属西河郡〈汉地理志〉圁水东迳鸿门县县故鸿门亭风俗记曰圁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水经注 按鸿门在今米脂西〉
圁阴 属西河郡〈汉地理志〉圁水东迳圁阴县北恵帝五年置王莽改曰方阴〈水经注〉县在圁水之阴因以为名今有银州银川即是旧名犹存但字变耳〈师古注〉
圁阳 属西河郡〈汉书地理志〉圁水出白土县圁谷东迳圁阴县北又东迳圁阳县南今米脂县有圁阴故城圁阳当在东北〈禹贡锥指〉
增山 汉西河郡领增山县有道西出雷塞北部都尉治〈汉地理志〉
虎猛 属西河郡西部都尉治〈汉书地理志 按天凤元年匈奴至西河虎猛制虏塞下告欲和亲即此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朔方郡 武帝使卫青出云中以西击楼烦白羊王于河南遂取河南地筑朔方〈汉书匈奴传〉汉元朔二年置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水经注〉朔方郡属并州领县十〈汉书地理志 按除修都一县未详所在〉
三封 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二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水经注按三封在今定边县北河套中〉
朔方 河水南迳马阴山西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水经注〉什贲故城在夏州朔方县北即汉朔方县故城〈元和志〉朔方县汉朔方郡治〈禹贡锥指 按朔方在怀远县北河套中〉
临河 河水东迳高阙南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王莽之监河也〈水经注〉西受降城在丰州西八十里汉临河县故理处〈元和志〉临河故城在今榆林卫西北〈禹贡锥指 按临河在今靖边县北河套中〉
窳浑 河水东迳沃野故城南又北迆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治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水经注〉窳浑故城今在废夏州西北〈禹贡锥指按窳浑在靖边县北河套中〉
渠搜 河水自朔方东转迳渠搜县故城北王莽之沟搜亭也〈水经注〉渠搜在废夏州北〈禹贡锥指 按渠搜在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沃野 河水东迳临戎县故城西又东迳沃野故城南武帝元朔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水经注〉沃野故城在天徳军城北六十里〈地理通释 按沃野在靖边县西北河北岸〉
广牧 河水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王莽之盐官也〈水经注〉废丰州城在榆林卫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汉朔方郡之广牧县〈禹贡锥指〉
临戎 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王莽之推武也〈水经注〉唐永丰县在丰州西一百六十里本汉临戎县地〈元和志 按临戎在定边县北河套中〉
呼遒 朔方郡领呼遒县〈汉书地理志 按后魏代名郡有呼遒县在今榆林境当即汉县旧地〉
五原郡 元朔二年遣卫青出云中至高阙収河南地置五原郡〈汉书武帝本纪〉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莽曰获降属并州领县十六〈汉地理志 除六县未详所在〉胜州榆林县西有汉五原城〈通典〉
九原 河水迳河阴县故城北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王莽之获降郡城平县矣〈水经注〉九原故城在胜州西界今连谷县是〈史记正义 按九原在神木县北河北岸〉
五原 九原县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故城王莽填河亭也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水经注 按五原在神木北河北岸〉
临沃 河水东迳副阳城南又东迳临沃县南王莽之振武也〈水经注〉临沃县在稒阳西〈禹贡锥指 按临沃在府谷北河北岸〉
宜梁 河水东迳原亭城南又东迳宜梁县故城南阚骃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水经注〉今在废丰州东〈禹贡锥指 按宜梁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河阴 河水东迳副阳城南又东迳河阴县故城北〈水经注 按河阴在神木县北河套中〉
曼柏 莽曰延柏〈汉地理志〉曼柏县在胜州银城县〈后汉书注 按曼柏在府谷北河套中〉
成宜 河水东迳田辟城南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虏〈水经注〉城在废丰州界〈禹贡锥指 按成宜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稒阳 河水东迳宜梁县故城南又东迳稒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又北出石门障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水经注 按稒阳在府谷东北河北岸又史记武帝太初元年使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甘露三年单于自请愿留光禄塞下有急保受降城城近光禄塞〉
西安阳 河水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水经注〉莽曰障安〈汉书地理志〉城在废丰州东北〈禹贡锥指 按西安阳在怀远县北河北岸〉
河目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南屈迳河目县左〈水经注〉河目故城在北假中河北〈括地志 按河目在怀远县西北河北岸以上属王原郡〉
沙南 属云中郡〈汉书地理志〉河水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水经注〉桢陵即废东胜州其故城在卫西北河东岸沙南县在西岸榆林塞外唐为胜州地〈禹贡锥指 按沙南在府谷东北河套中〉
右汉录郡八县邑一百一十有五子云谓高祖创业蜀汉发迹三秦而帝天下故其后用奉春之䇿仍都关中惩秦孤立虽大启尔宇而畿内之地不以封建惟析秦内史为三郡以弼成都邑而郡县之制遂相沿不废逮建元以后开置朔方五原等郡关中幅员愈广其所建置益倍于秦至于新莽窃位十馀年中妄意改作分三辅为六尉或至一郡五易其名此类本不足纪苐兰台该载之故亦略附见云
后汉
中兴以来郡县改易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后所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又世祖中兴官多役烦乃命并省郡国县邑至明帝后所省县渐复分置〈郡国志〉光武都洛阳关中复置雍州后罢复置司隶统三辅如旧〈晋书地理志〉献帝初平元年迁都长安〈后汉献帝纪〉建安十八年省并州郡复禹贡之九州冀州得西河云中五原朔方雍州得弘农京兆冯翊扶风上郡陇西武都益州有汉中〈后汉书百官志注按后汉司隶治河南故不录〉
京兆尹 属司隶领十城〈郡国志 外増县一〉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汉初都长安谓之三辅中兴都洛阳以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后汉书百志 按汉京兆尹领南陵奉明船司空三县俱后汉废〉
长安 王莽改常安东汉复为长安〈冯志〉渭城县后汉省入长安〈咸阳县志〉
霸陵 后汉京兆尹领霸陵县〈郡国志 按通鉴建武二年蒋震据霸陵〉杜陵 宣帝起杜陵邑后汉为县属京兆〈通鉴注〉
郑 黄图下邽县并郑〈郡国志〉
下邽 下邽县并郑桓帝西巡复之〈三辅黄图〉董卓迁都长安华歆求出为下邽令即此〈元和志下邽増入〉
新丰 灵帝建宁三年改为都乡封耿叚为侯国〈水经注〉昭应县东三十里有故城后汉灵帝末移安定郡阴槃县寄理于此今谓阴槃城〈寰宇记 按昭应今临潼〉
蓝田 后汉京兆尹领蓝田县〈郡国志 按通鉴建安初延岑据蓝田〉长陵 故属冯翊〈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商 故属弘农〈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
上雒 侯国故属冯翊〈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王遵封上雒侯即此〈雒南县志〉
阳陵 故属冯翊〈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华阴 属弘农郡故属京兆〈郡国志〉前汉书渭水至船司空入河后汉省船司空属华阴〈通鉴注〉
左冯翊 属司隶领十三城〈郡国志〉顺帝六年以羌寇充斥徙北地居左冯翊永建四年还旧治后复徙之〈通鉴注〉建安初关中始开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内史郡治高陵〈三国魏略 按汉左冯翊领谷口翟道武城栎阳沈阳怀徳鄜徴云陵九县俱后汉省〉
高陵 光武东都后冯翊出治高陵〈关中记〉今高陵县西南二里即高陵故城〈禹贡锥指〉
池阳 谷口故城在醴泉县北后汉为池阳〈通典〉永初五年徙郡以避冦难北地徙池阳故城在今泾阳县地〈通鉴注〉
云阳 后汉左冯翊领云阳县〈郡国志〉永康元年先零掠云阳〈后汉书和帝纪 按云阳在今淳化县西北〉
祋祤 永元九年复〈郡国志〉永康元年先零寇关中围祋祤〈后汉书和帝纪〉耀州华原同官县本汉祋祤县地〈续通典按祋祤盖建武中省〉
频阳 后汉左冯翊领频阳县〈郡国志 按频阳在富平东北五十里〉沮水自土门东迳怀徳城南城在北原上〈水经注〉怀徳故城在今富平县西南十里非汉怀徳县也盖后汉三国时因汉旧名于此立县今有废城〈禹贡锥指〉
万年 白渠枝渠东迳栎阳城北建武二年封景丹为侯国〈水经注〉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元和志〉汉栎阳万年为二县后汉始省并〈通鉴注〉
莲勺 后汉左冯翊领莲勺县〈郡国志〉
重泉 莽曰调泉后汉复旧〈宋敏求长安志〉汉徴县光武省徴为重泉地〈贾志〉
临晋 建安初诏分冯翊以西数县为左内史郡以东数县为本郡治临晋〈鱼豢魏略〉汉临晋在朝邑县界后汉移置于此取故城为名〈寰宇记 按临晋在今同州〉
郃阳 永平二年复〈郡国志 按郃阳盖建武中废〉
夏阳 顺帝永和五年徙上郡居夏阳〈后汉书顺帝本纪〉衙 永初元年徙上郡居衙〈后汉书安帝本纪〉安帝时羌乱以上郡寄理于此因省衙县〈寰宇记 按上郡永建初自衙还旧理至永和初复徙夏阳〉
粟邑 永元九年复〈郡国志〉沮水东迳粟邑故城北后汉封耿䕫为侯国〈水经注〉
右扶风 属司隶领十五城〈郡国志増县一〉扶风治在夕阴街北光武后出治槐里〈三辅黄图〉顺帝六年徙安定居扶风〈后汉书顺帝纪〉献帝中平六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镇雍渝糜杜阳陈仓汧五县〈献帝起居注 按汉右扶风领渭城盩厔斄郁夷虢五县俱后汉省〉
槐里 渭水东迳槐里县故城南桓帝封皇甫嵩为侯国〈水经注〉
安陵 后汉右扶风领安陵县〈郡国志 按安陵王莽改嘉平后汉复故〉平陵 后汉右扶风领平陵县〈郡国志 按平陵王莽改广利后汉复故〉茂陵 后汉右扶风领茂陵县〈郡国志 按茂陵王莽改宣城后汉复故〉鄠 建武三年任良据鄠〈通鉴〉汉鄠县属右扶风东汉因之〈贾志〉
郿 渭水东迳郿县故城南诸葛亮屯郿司马懿欲据郿拒亮即其县也又渭水东迳郿坞南汉董卓发卒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水经注〉董卓坞在郿县东北六十里〈元和志〉
武功 永平八年复〈郡国志〉后汉省斄县自渭南移武功县于故斄城因谓之武功城〈寰宇记〉盩厔县光武省入武功〈武功县志 按故斄城在今武功南八里即后汉武功治〉
陈仓 献帝中平六年汉安郡领陈仓县〈献帝起居注按陈仓即今宝鸡县〉
汧 建武初诸将下陇祭遵军汧故城在陇州汧源县西〈通鉴注〉郁夷县在陇州西五十里〈寰宇记〉郁夷省并郿〈地道记 按郁夷与郿相去绝远后汉末寄理于郿因并郿耳〉
隃麋 汧水迳隃麋故城南建武四年封耿况为侯国〈水经注〉
雍 安帝初元元年先零寇雍城右扶风雍城县也〈通鉴注〉虢县后汉并于雍〈寰宇记〉
栒邑 后汉末属新平郡〈通考 按汉属右扶风后汉兴平初改隶新平〉美阳 岐水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永元二年封耿秉为侯国〈水经注〉永初五年诏安定徙美阳〈后汉书安帝本纪〉
好畤 建武二年封耿弇为好畤侯食好畤美阳二县〈后汉书耿弇传〉莫水东有好畤故城〈水经注 按好畤郡国志未载今增入〉
漆 兴平元年分安定扶风为新平郡〈后汉书献帝本纪〉邠州汉漆县后汉于此置新平郡〈元和志〉
杜阳 永和二年复〈郡国志〉周原在岐山阳地属杜阳〈郑氏诗谱〉
汉中郡 属益州秦置城九〈郡国志 除房陵等二县在湖广界外增县四〉建安四年分凉州四郡置梁州十八年省梁州以其郡国并属冀州〈袁宏后汉纪〉蜀置梁州治汉中今兴元〈地理通释〉张鲁据汉中建安五年拜鲁为汉宁太守〈汉中志〉魏武征张鲁复曰汉中郡〈通考〉
南郑 南郑东汉置汉中郡始治此〈汉中府志〉
武乡 武乡谷在汉中府东北三十里蜀汉封诸葛亮为侯国〈十道志 按郡国志无武乡今增入后废〉
城固 蜀以城固为乐城县〈华阳国志〉乐城县在城固县西八十里蜀汉建兴七年丞相亮筑乐城于城固〈贾志〉
龙亭 在洋县龙亭山本汉龙亭县元初元年蔡伦封龙亭侯即此〈贾志〉龙亭县在城固东龙亭山〈禹贡锥指按龙亭郡国志未载今增入〉
定远 洋水自巴山东北迳平阳城汉中记曰本西乡县治也城即定远矣后汉班超封定远侯即此〈水经注〉定远县属汉中郡故城在西乡县治南〈通鉴注 按定远县郡国志未载今补入〉
南乡 西乡即汉城固县地蜀置南乡县〈通鉴注〉在西乡县东南归仁山蜀先主分城固地为南乡县即今渔渡灞口〈贾志 按南乡县郡国志未载今补入以上三县皆寻废〉
褒中 安帝永初三年先零冦褒中〈后汉书安帝纪〉褒中县名汉中褒城县〈后汉书注〉褒州故址在褒城南十里汉曰褒中〈贾志〉
沔阳 沔阳旧传萧何所筑昭烈为汉王权住此城今门外盟坛犹存〈梁州记〉沔阳故城在旧西县东南一十六里〈贾志〉蜀以沔阳为汉城〈华阳国志〉蜀令蒋济守汉城〈地理通释 按通释谓沔阳在西县西〉
西城 西城故汉中郡之属县也汉末为西城郡〈水经注〉建安十二年汉中分西城安阳为西城郡二十四年蜀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三国魏志 按汉汉中郡有洵阳县后汉废〉
安阳 张鲁为汉宁太守袁山松书曰建安十二年分汉中之安阳置汉宁郡〈通鉴注 按安阳在汉阴西二十四里〉
锡 甲水出秦岭山东南至锡入沔当在今白河县界白河汉锡县地也〈禹贡锥指 按以上诸县俱属汉中郡〉
故道 属凉州武都郡〈郡国志〉凤县汉为故道地东汉因之〈冯志 按金牛故城在宁羌州西北蜀为汉夀县地〉
沮 沮今兴州顺政县〈后汉书注 按顺政即今略阳〉略阳汉为沮县地属武都郡东汉因之〈冯志〉
鹑觚 故属北地后汉属凉州安定郡〈郡国志 按汉安定郡领阴槃北地郡领直路俱后汉省〉
上郡 属并州领十城〈郡国志 按除潦垣横林侯官三县未详所在〉王莽以马员为增山连帅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水经注〉永初五年西羌乱诏上郡徙衙永建四年归旧土永和五年复徙上郡居夏阳〈后汉书〉建安二十二年省上郡〈晋地理志 按汉上郡领独乐阳周浅水高望俱后汉省〉
肤施 后汉上郡治肤施县〈郡国志 按汉地理志有阳周县后汉省入肤施高奴二县〉
奢延 段颎追羌出桥门战于奢延泽即上郡奢延县界〈鉴注〉莽曰奢节东汉复旧名后兵扰邑废〈清涧县志按奢延县在今怀远县界〉
雕阴 后汉上郡领雕阴县〈郡国志〉汉雕阴县后汉为雕阴城〈绥徳州志〉
定阳 定水迳定阳县故城南〈水经注 按定阳在宜川县界〉
高奴 河水东迳高奴县东今肤施县北百里有金明城即汉高奴县〈禹贡锥指〉安寨县汉高奴县地〈雍胜略〉
白土 后汉上郡领白土县〈郡国志 按白土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龟兹 后汉上郡领龟兹县〈郡国志〉龟兹在上郡银川之间〈师古注 按龟兹在今榆林县界〉
圁阴 后汉圁阴县属西河郡〈郡国志 按圁阴今米脂地又汉西河郡领富昌鸿门增山虎猛四县俱后汉省〉
圁阳 后汉圁阳县属西河郡〈郡国志 按圁阴在今神木地〉
朔方郡 属并州武帝置领六城〈郡国志〉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并并州二十六年朔方郡民归于本土永和五年徙朔方居五原建安二十年省朔方郡〈后汉帝纪按汉朔方郡领临河窳浑渠搜呼道四县俱后汉省〉
临戎 河水迳临戎故城西旧朔方郡治〈水经注〉永丰县本汉临戎县后汉末废〈元和志 按临戎在定边县北河套中〉
三封 汉三封在今丰州西一百里后汉因之〈元和志按三封在定边县北河套中〉
朔方 建武二十六年南单于居西河使右贤王屯朔方〈后汉南匈奴传 按朔方在怀远县北河套中〉
沃野 沃野故城在天徳军城北〈地理通释 按沃野建安中省在榆林府西北河北岸〉
广牧 九原本汉广牧县地〈元和志 按广牧在榆林府西建安中侨置于新兴郡故县遂废〉
大城 前属西河郡后汉属朔方郡〈通鉴注〉永元六年邓鸿追撃逄侯于大城塞〈后汉书南匈奴传 按大城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五原郡 属并州领十城〈郡国志 按除父国河阴武都三县未详所在〉建安二十年省五原郡徙吏人置河东二十六年五原郡民归于本土〈后汉书光武纪〉永和五年徙朔方治五原〈后汉书安帝纪 按汉五原郡领河阴河目二县俱后汉省〉
九原 建武五年卢芳入居九原略有数郡〈袁宏后汉纪〉永初元年乌桓冦五原战于九原高渠谷九原县名属五原郡〈后汉南匈奴传并注 按九原在今神木东北河北岸〉
五原 南单于使骨都侯屯五原〈后汉南匈奴传 按五原在九原西北今神木北河北岸〉
临沃 临沃县在稒阳西〈禹贡锥指 按临沃在今府谷北河北岸〉
宜梁 在五原西南六十里〈水经注 按宜梁在榆林府西北河北岸建安中省〉曼柏 永平七年初置度辽将军屯五原曼柏在今银城县〈后汉明帝纪 按锥指曼柏在今府谷北河套中〉
成宜 成宜城在废丰州界〈禹贡锥指 按成宜在榆林府北河北岸〉西安阳 西安阳城在废丰州东北〈禹贡锥指 西安阳在怀远县北河北岸以上属五原郡〉
沙南 属并州云中郡〈郡国志〉沙南故城在河西岸〈禹贡锥指〉稒阳 永光元年邓鸿出稒阳塞稒阳县属九原郡故城在今胜州银城县〈后汉和帝本纪 按稒阳在今府谷东北河北岸〉右后汉录郡七县七十九世祖中兴承前汉之烈间有省并终鲜创置故三辅郡县多仍西京之旧至永和以后上郡朔方没于羌戎则疆理日蹙矣蜀汉奋起梁益所得仅西城汉中且诸葛治蜀不置史官故建置靡详惟因其可考者附录于此云
魏晋
魏文帝即位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仍以三辅属司隶又晋恵帝即位改扶风为秦国徙都建兴之后雍州没于刘聪及刘曜徙都长安改号曰赵石勒克长安复置雍州石氏既败苻健据关中又都长安是为前秦乃于雍州置司隶校尉姚苌灭苻氏是为后秦及姚为刘裕所灭其地寻入赫连勃勃号曰南台〈晋书地理志〉愍帝都关中四年〈通考〉
雍州 魏以三辅属司隶晋于长安置雍州统郡国七〈晋书地理志〉晋置雍州理京兆〈地理通释 雍州统郡国七除安定一郡在西省〉
京兆郡 统县八〈晋书地理志外增县三〉汉京兆尹魏改尹为守后改为秦国后复为京兆国晋为京兆郡〈通典〉正始五年复秦国为京兆郡〈魏书齐王本纪 按后汉京兆郡领长陵阳陵二县俱晋省〉
长安 汉长安魏晋皆因之〈冯志〉姚苌改长安曰常安〈后魏书姚苌传〉
渭城 河间王颙顿兵于郑闻刘沈兵起还镇渭城〈通鉴〉汉渭城石勒置石安县苻秦复置渭城县咸阳郡治石安县即汉渭城石勒更名是郡〈通鉴注 按晋志无渭城今增入〉
杜陵 宣帝置杜陵晋改杜城〈冯志 按杜陵晋志仍作杜陵在咸宁东南十五里〉
灵武 建兴初刘曜逼长安曲鉴自阿城进救追曜至零武〈晋书载记〉咸阳县东有灵武乡〈咸阳县旧志 按载记作零武鉴注仍作灵武晋地理志未载今增入〉
霸城 霸陵县汉属京兆晋改曰霸城〈通鉴注 按晋书永康初封赵王伦子为霸城侯即此〉
蓝田 永和九年桓温伐苻秦至蓝田〈晋书载记〉蓝田县汉属京兆晋因之〈冯志〉
高陆 白渠枝渠东迳高陵县故城北太康地记谓之高陆〈水经注〉高陵县汉属冯翊晋改曰高陆属京兆〈通鉴注〉魏黄初元年改为高陆县其治在高陵县西南一里高陆故城是也〈通典〉
万年 万年故栎阳〈晋书地理志〉太和四年秦王坚畋于万年万年汉属冯翊晋属京兆〈通鉴注〉
新丰 晋京兆郡领新丰县〈晋书地理志〉河内王粲在新丰曲特等击粲于新丰〈晋书载记 按新丰即今临潼县〉
渭南 苻坚甘露二年置渭南县〈十六国春秋〉渭南县故城在县北苻坚所置〈宋敏求长安志〉本汉新丰地前秦苻坚割新丰郑二县地置渭南县属京兆郡〈雍胜略 按志未载今增入〉
阴般 汉属安定晋属京兆郡鸿门戏水皆在县界〈魏书地形志 按阴般在今临潼县东〉
冯翊郡 统八县〈晋书地理志〉汉武帝左冯翊魏除左字但为冯翊郡晋因之〈通典 按汉左冯翊有云阳县元和志云魏司马宣王罢又汉左冯翊领池阳衙二县俱 省〉
临晋 本汉临晋武帝改为大荔县〈元和志〉建安初分东数县为左冯翊治临晋晋因之〈同州志 按元和志谓武帝改大荔但地理志仍标临晋故从晋志〉
下邽 晋冯翊郡领下邽县〈晋书地理志〉赵染败南阳王模于长安长驱至下邽〈晋书载记〉
重泉 晋冯翊郡领重泉县〈晋书地理志〉徴县后汉省晋复置寻又省〈寰宇记〉东汉省徴县魏晋并为重泉地〈蒲城县志 按重泉在今蒲城县南〉
频阳 晋冯翊郡领频阳县〈晋书地理志 按频阳在唐美原南三里今富平东北五十里〉
粟邑 刘曜进军屯于粟邑〈晋书载记〉汉安帝时省衙县晋恵帝再置寻又省〈括地志〉衙县魏并粟邑晋因之〈白水县志 按粟邑即今白水〉
莲勺 晋冯翊郡领莲勺县〈晋书地理志 按莲勺在渭南县渭水北下邽东北二十里〉
郃阳 晋属冯翊郡后罢〈宰莘退食录〉
夏阳东汉夏阳属冯翊魏晋因之〈韩城县志 按夏阳今韩城〉扶风郡 统六县〈晋书地理志晋外増四县〉右扶风魏文帝除右字为扶风郡晋太康八年为秦国〈元和志〉永安元年移扶风于文学城今谓故县城〈兴平县志 汉扶风郡领安陵平陵茂陵杜阳四县俱魏间省〉
池阳 秦国治池阳〈晋书地理志〉泾阳本秦旧县后汉及晋为池阳县〈通典〉泾阳恵帝改池阳县苻秦又置泾阳县〈元和志〉苻秦于今县东南二十八里置泾阳县〈宋敏求长安志〉苻秦置泾阳寻废〈泾阳县志〉
好畤 后汉省〈通鉴注〉晋元康中复于好畤县城东南二里再置好畤县〈寰宇记 按好畤在今乾州东晋志未载今增入〉
郿 汉属扶风太康地志属秦国〈宋书州郡志〉姚秦曰郿城〈郿县志〉
雍 晋扶风郡领雍县〈晋书地理志〉永和九年乔秉起雍〈通鉴〉汉杜阳县晋省〈寰宇记〉栒邑县魏省〈通鉴注〉
汧 晋扶风郡领汧县〈晋书地理志〉晋永安初陈安袭汧㧞之〈通鉴 按汧今陇州〉
陇关 郁夷故城在陇州西五十里太康中于此置陇关县〈寰宇记〉陇关县寻废〈贾志 按陇关县晋志未载今增入〉
隃麋 苻坚太初元年苻双以上邽叛乘胜至揄眉〈十六国春秋 按揄眉即隃麋在汧阳县晋志未载今增入〉
陈仓 魏明帝遣郝昭营陈仓城诸葛亮围之不利而还〈水经注〉陈仓城魏太和中郝昭所筑今有上下二城下城是昭筑〈元和志 按陈仓即今宝鸡县〉
苑川 晋末陈仓县废苻姚时于县界置苑川县〈周地图记〉苻健于三交城置武都郡〈十六国春秋 按苑川在宝鸡西四十六里即三交城晋志未载今增入〉
美阳 晋扶风郡领美阳县〈晋书地理志〉在今扶风县北二十里即今法门寺东城垣尚存〈贾志 按以上属扶风郡〉
鹑觚 晋鹑觚属定郡〈晋书地理志 按鹑觚即今长武安定郡属雍州〉北地郡 统县二〈晋书地理志〉魏文帝分冯翊之祋祤置〈后魏书地形志〉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曹魏于其地置北地郡〈元和志〉
泥阳 汉祋祤县魏文帝自彭原县界富平故城徙北地郡于此其县遂废〈宋敏求长安志〉耀州东一里有祋祤故城景帝置祋祤县晋泥阳亦此地〈耀州志〉
富平 晋移北地郡富平县于今县西南怀徳城〈通典〉怀徳故城在今富平县西南十一里〈寰宇记〉
始平郡 统县五〈晋书地理志〉武帝泰始三年分扶风置始平郡〈通鉴注〉苻坚徙始平于茂陵故城〈兴平县志〉
槐里 渭水东迳槐里县故城南世谓之为大槐里太康中始平郡治也〈水经注〉槐里故城在始平县东南十里黄初元年于故城置扶风郡晋太始中徙理郿改此城为始平国〈寰宇记〉
始平 始平县黄初元年改始平因原以建名〈括地志〉汉平陵县魏文帝改为始平晋武帝改始平国〈元和志〉茂陵县后并入始平县〈寰宇记〉
武功 魏太祖以武都孤远于是移郡于小槐里〈三国魏志〉武功县有小槐里谓之槐里西城〈寰宇记〉赫连勃勃以北秦州牧镇武功〈晋志〉武功汉属扶风晋太康地志属始平〈宋书州郡志〉
鄠 穆帝时刘珍起鄠鄠汉属扶风晋属始平郡〈通鉴注〉蒯城 故陈仓之乡聚名周緤所封晋咸宁四年分立为县后废〈舆地记 按蒯城在今宝鸡东〉
新平郡 属雍州统县二〈晋书地理志〉后汉置新平郡姚苌之乱废〈元和志〉晋分扶风置新平郡〈通鉴注〉
漆 晋置新平郡治漆县〈通鉴注〉本汉漆县苻秦改为新平县〈晋书地理志 按新平县即今邠州〉
邠邑 晋邠邑属新平〈晋书地理志 按汉栒邑属右扶风晋为邠邑在今三水东以上属雍州〉
华山郡 姚兴冦晋湖城晋华山太守董迈降〈十六国春秋〉华山郡晋分弘农之华阴京兆之郑冯翊之夏阳置〈通鉴注 晋志无华山郡未详所属今增入领县二〉
郑 义熙中刘裕攻潼关姚讃自定城退还郑城〈晋书载记
按郑今华州〉
华阴 东汉属弘农郡晋因之〈贾志 按后属华山郡〉
中部郡 汉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秦置中部郡〈郡县释名〉中部 姚兴置中部县〈郡县释名 按郡县俱增入〉
上洛郡 属司州泰始三年分京兆南部置统县三〈晋书地理志 按除卢氏一县在河南界外增二县〉上洛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地道记曰郡在洛上故以为名〈水经注〉
上洛 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水经注 按上洛即今商州后汉属京兆晋为上洛郡治〉
商 晋上洛郡领商县〈晋书地理志 按商县后汉属京兆晋改属上洛郡〉拒阳 晋太始三年分上洛地于今县东北八十里置拒阳属上洛郡寻废〈寰宇记〉洛南县建于洛水南燕子山阳即晋〈雒南县志〉拒阳旧址
丰阳 汉商县地晋分商县置丰阳以川为名〈旧唐书地理志〉苻坚皇始二年置荆州于丰阳建元十六年以荆州镇㐮阳而移洛州居丰阳〈十六国春秋〉今山阳县丰阳关〈商州志 按丰阳晋志未载今增入以上属上洛郡〉
沮 晋沮县属武都郡〈晋书地理志按武属秦州〉 本汉沮县地永嘉末为氐人所据郡县荒废〈元和志〉晋末氐人杨茂搜分王武兴今东关即武兴之故址也〈汉中府志 按宁羌州晋为晋夀县地〉
故道 晋故道属武都郡〈晋书地理志〉永嘉后没氐羌县名绝矣〈元和志 按故道今凤县〉
梁州 梁州镇南郑魏景元四年平蜀所置也晋永嘉元年蜀贼没汉中遂治魏兴三年还汉中建兴元年为氐所没桓温平蜀复旧土〈南齐书州郡志〉汉益州魏分置梁州晋初因之恵帝以后李特据之至穆帝时平之其后没于苻坚后又复其地安帝时谯纵据之后又収复〈通典〉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于汉中又江左分梁为秦寄居梁州〈晋书地理志〉
汉中郡 统八县〈晋书地理志 按除蒲池在西省〉后汉末张鲁据其地改汉中为汉宁魏武复曰汉中〈通典〉太康中武帝子汉王受封更曰汉国〈汉中志〉
南郑 南郑县郡治〈汉中志〉
褒中 义熙初谯纵之乱汉中移治魏兴纵灭还治汉中之苞中县所谓南城也〈宋书州郡志〉盟会图梁州褒城县汉之褒中义熙之苞中也〈路史 按宋志路史俱以晋改褒中为苞中但地理志仍作褒中〉
沔阳 魏置梁州初治沔阳〈华阳国志〉
城固 蜀以城固为乐城县晋仍为城固县〈华阳国志〉晋平谯纵后梁州刺史尝理于此〈元和志〉南城义熙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谓之南城〈晋书地理志〉水经注汉水又东迳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县北故曰小城固在洋县东〈禹贡锥指〉
西乡 西乡蜀立曰南乡晋太康二年更名〈宋书州郡志〉蜀立南乡晋改西乡县南十五里平阳故城是也〈寰宇记〉与䕫之东乡对故改名西乡〈汉中府志〉
黄金 本汉安阳县地后魏文帝置因黄金水为名〈元和志〉黄金县在洋县东四十五里黄金谷内〈洋县志按在洋县东北后废〉
兴道 后主遣王平守兴势即今兴道县晋属汉中郡〈通典〉汉水在兴道县南二百步〈寰宇记〉兴道故址在洋县东门内晋置兴道郡〈汉中府志 按晋置兴道县府志误以为郡〉
魏兴郡 属荆州统县六〈晋书地理志〉魏文帝以汉中遗民在东垂者立属荆州〈宋书州郡志〉建安二十四年昭烈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降魏文帝改魏兴郡治西城县故城〈水经注〉魏置魏兴郡晋因之〈通考〉安帝后侨置南上洛郡〈晋书地理志〉
西城 黄初二年申仪为魏兴太守治西城县〈汉中志〉西城故城即金州西北四里汉江之北西城山东魏兴故城是也〈寰宇记 按西城今兴安州〉
晋兴 晋兴县魏立曰平阳晋太康元年更名〈宋书州郡志〉晋兴属魏兴郡后改为永乐置晋昌郡〈雍胜略 按晋兴今石泉晋地理志桓温平蜀立晋吕郡领长乐宁都吉阳等十县长乐今石泉宁都今汉阴吉阳今平利馀未详所在〉
安康 汉水东历敖头魏兴安康县治〈水经注〉二汉安阳县属汉中汉末省魏复立属魏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宋书州郡志〉安阳城在汉阴县西二十里〈贾志按安康即汉安阳县〉
锡 汉水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春秋之锡穴地也故属汉中〈水经注〉太康二年魏兴郡移理锡县今丰利县界东魏兴城是也〈寰宇记 按县在今白河东南〉
洵阳 金州洵阳后汉省晋复置属魏兴郡〈舆地广记〉洵阳县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立〈宋书州郡志〉
上廉 属上庸郡〈晋书地理志 按上庸郡属荆州〉本汉西城县地晋于今平利县南川置上廉县取上廉水为名〈寰宇记〉上廉城在平利县东〈平利县旧志〉
上郡 魏武省上郡朔方五原云中〈晋书地理志〉魏省上郡至晋陷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元和志 按上郡属并州晋地理志未载今采众说补之又贰城三城即苻姚等所置之县也故并录之〉
三城 赫连勃勃以朔方牧镇三城〈晋书地理志〉龙昇元年勃勃攻秦三城以北诸戍〈十六国春秋〉肤施县有三城〈后魏地形志〉
临河 本汉高奴县地晋立为临河县寻废〈寰宇记〉延水县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元和志 按临河在今延川县〉
定阳 苻生夀光二年姚㐮屯杏城遣姚兰扇动定阳羌兵〈十六国春秋〉
杏城 赫连勃勃以秦州镇杏城〈晋书地理志〉姚苌置杏城在中部西〈通典〉
鄜城 姚㐮屯杏城遣姚兰扇动鄜城羌兵〈十六国春秋 按鄜城在洛川东南〉
洛川 本汉鄜县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元和志〉长城 三川县本汉翟道县地苻坚时于长城原置长城县属长城郡〈元和志 按长城县在鄜州西南六十里〉
贰县 太元十一年苻纂据杏城贰县〈晋书载记〉义熙五年姚兴撃夏王勃勃至贰城〈通鉴〉贰城当在杏城西北〈通鉴注 按贰城当在今中部西北〉
黒城 在临真县东二十五里赫连勃勃置〈寰宇记〉黒城在甘泉县东一百七十里〈雍胜略〉
统万城 赫连龙昇七年于奢延水之北黒水之南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今夏州治也〈水经注〉夏州晋为朔方郡晋乱后赫连勃勃建都于此〈通典 按夏州在今榆林府怀远县界〉
朔方 姚兴以勃勃为安北将军五原公使镇朔方〈十六国春秋 按朔方在今怀远县北〉
太城 柔然献马于秦济河至大城勃勃掠取之〈十六国春秋〉大城县后汉属朔方郡魏晋省〈通鉴注 按太城在今榆林府北〉
五原 孝武太元十年刘显奔五原〈通鉴 按鉴注五原本秦郡魏晋废〉代来城 刘卫辰为西单于屯代来城〈十六国春秋按代来城在榆林府北〉
右魏晋录州二郡十一县暨城七十六其于汉三辅地每多析置魏氏之初汉中魏兴得失靡常上郡朔方弃之荒外晋氏虽都关中不常厥邑渡江之后遂为刘石苻姚迭据矣其潜置郡县后世因之者亦并附见庶得溯所縁起尔
陜西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四
建置第三
北魏
自刘石跨擅更相侵食魏孝昌之际潼崤以西烟火断绝至永安末官司文部散弃者多州郡创改随而注之不知则阙自庄明攻伐既广启土逾众一地屡封不可备举故总以为郡其沦陷诸州据永熙绾籍无者不录〈地形志〉
雍州 雍州治长安领郡五〈地形志増郡二〉太武破赫连昌复于长安置雍州〈元和志〉
京兆郡 后汉属司隶魏改属雍州领县八〈地形志〉晋为京兆郡兼置雍州后魏亦然〈通考〉
长安 姚苌改长安曰常安〈后魏书姚苌传〉后魏复为长安〈长安县志〉
杜 二汉曰杜陵晋曰杜城后改杜县〈地形志〉杜陵后魏为杜城在下杜东今在万年东南十五里〈路史 按宋万年今咸宁〉
鄠 晋属始平郡真君七年分属京兆〈地形志〉
山北 山北县姚兴置〈寰宇记〉山北城在西安府东南五十里魏分长安蓝田二县地置以在终南山北而名〈咸宁县志〉
新丰 后魏新丰自阴槃寄理之后移理于故城东三十里零水侧〈寰宇记 按新丰今临潼〉
霸城 郡治〈地形志 按周书王罴京兆霸城人即此在今咸宁东后魏京兆治此〉阴槃 真君七年并新丰太和十一年复〈地形志〉魏太和九年自新丰故城移理于今昭应东三十二里冷水西戏水东司马故村〈寰宇记 按阴槃在今临潼东地形志云太和十一年复寰宇记云九年移理恐有悮〉
蓝田 真君七年并霸城太和十一年复〈地形志 按后魏书韦彪传孝庄末为蓝田太守胡氏鉴注亦云后魏置蓝田郡是置郡非自后周始也〉
冯翊郡 汉为左冯翊后改冯翊郡领县六〈地形志増夏封一县晋冯翊郡领重泉粟邑二县俱后魏省〉
高陆 晋属京兆魏明帝改属冯翊〈地形志〉魏高陆治在今高陵县西南一里后魏移居今所〈通典 按高陆即今高陵〉
频阳 后魏冯翊郡领频阳县〈地形志 按耀州志景明元年罢频阳〉万年 晋属京兆后魏属冯翊〈地形志〉万年城在临潼县东北〈禹贡锥指〉
莲芍 冯翊郡领莲芍县〈地形志〉姚苌废太和三年复置属延夀郡〈寰宇记 按莲芍在渭南县北七十里地形志与寰宇记二说互异〉
广阳 景明元年置〈地形志〉宣武帝分万年为广阳县〈通典〉广阳故城在渭河北〈临潼县志 按临潼县志临潼东北七十里旧有广阳镇或云即古广阳县〉
鄣 太和二十二年置〈地形志〉后魏孝文帝分万年置鄣县〈通典〉渭水东迳鄣县西今临潼县东北有鄣县故城〈禹贡锥指〉
扶风郡 真君七年并始平郡入焉领五县〈地形志按除美阳一县见后〉
好畤 郡治后汉晋罢后复〈地形志〉好畤在乾州东七里〈明一统志〉
始平 魏于茂陵县置始平郡领始平县真君七年郡废永安元年又移县于今县东北十五里始平故城此城遂废〈寰宇记〉永安元年移扶风于文学城〈十道志按始平在今兴平南〉
槐里 晋属始平〈地形志〉真君七年自始平城徙槐里县于今县西二十五里槐里故城此城遂废〈寰宇记〉
盩厔 后汉晋罢后复真君七年并武功属焉〈地形志〉延夀郡 后魏置延夀郡〈通鉴注 按延夀郡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夏封 下邽县后魏避道武讳改为夏封〈元和志〉魏初移于雄霸城〈寰宇记 按雄霸城在今渭南县北〉
渭南郡 后魏孝明帝于今渭南县东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元和志 按渭南郡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南新丰 渭南县本汉新丰地后魏孝明帝置南新丰县〈元和志〉
咸阳郡 领县五〈地形志〉苻坚于咸阳县东北长陵城置咸阳郡后魏太和二十年移郡于泾水北〈寰宇记〉
石安 咸阳郡领石安县石勒置有安陵城〈地形志按石安今咸阳〉
灵武 前汉属北地后汉废晋复置真君七年分属焉〈地形志 按咸阳志县东有灵武乡灵武宜在其地〉
池阳 郡治晋属扶风后属咸阳郡〈地形志 按池阳在今泾阳县西北〉宁夷 后魏咸阳郡领宁夷县〈地形志 按宁夷今醴泉〉
泾阳 真君七年并石安景明二年复属咸阳郡〈地形志〉苻秦置泾阳县今县东南故城是也〈禹贡锥指〉
北地郡 领七县〈地形志増县一〉 后魏明帝时改北地郡为北雍州〈北史〉后魏自今华原县北祋祤故城徙北地郡于华原县通川故城又徙北地郡于宜君县界义亭故城于此置北雍州〈按永安元年又于三原县界置北雍州〉永熙二年自三原县永安故城徙北雍州于今华原县西〈宋敏求长安志〉
富平 真君八年罢泥阳弋居属焉有北地城〈地形志〉泥阳 真君七年并富平景明元年复〈地形志〉宣武时复泥阳〈耀州志 按泥阳即今耀州〉
弋居 真君七年并富平后复〈地形志按县后废〉
云阳 魏司马宣王罢云阳县后魏别立云阳县〈元和志〉云阳在泾阳县北三十里今云阳镇是也镇东有旧城址盖初置甘泉山前在淳化界后徙仙法村再徙今处〈泾阳县志〉
铜官 真君七年置〈地形志〉苻秦于祋祤城东北铜官川置䕶军后魏置铜官县〈通典〉孝庄帝永安元年属宜君郡〈宋敏求长安志 按铜官故城在今县东南十里又地形志无宜君郡〉
土门 汉频阳地后魏别立土门县以频山有二土门状似门故曰土门〈元和志〉景明元年省频阳县析同官置土门县属北地郡〈宋敏求长安志〉土门县在富平县东北六十里〈马志〉
宜君 真君七年置有宜君水〈地形志〉前秦苻坚于祋祤故城置宜君䕶军太武改为宜君县〈元和志〉
三原 本汉池阳县苻秦置三原䕶军后魏太武七年改置三原县属北地郡孝昌三年毛鸿宾立义栅捍贼永安元年置北雍州又割三原为建忠郡以旌其功〈元和志〉建忠郡治清水谷即今旧县〈周地图记〉永安故城即后魏北雍州城在县北五十五〈一作十五〉里〈寰宇记按三原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岐州 太和十一年置领郡三〈地形志〉凤翔府晋为秦国后魏太武于州理东五里筑雍城镇文帝改镇为岐州〈元和志〉
平秦郡 太延三年置领县三〈地形志〉魏扶风郡后魏置平秦郡后魏亦有扶风郡非今地〈通典 按平秦今凤翔府又晋有陇关隃糜陈仓三县俱后魏废〉
雍 晋属右扶风后属平秦郡〈地形志〉扶风雍县后魏置平秦郡〈五代志 按雍今凤翔府〉
周城 真君六年置〈地形志〉周城县在岐山县南后魏建〈岐山县志〉真君置周城县隶平秦郡〈郿县志 按后魏书雀宽传世祖时拜岐阳令似又有岐阳县〉
横水 真君十年分周城置〈地形志〉故城在府东南三十里以近横水而名〈凤翔府旧志按县后废〉
武都郡 太延三年置领县三〈地形志 按高车一县未详所在外増县二〉虢县汉幷于雍后魏立为武都郡〈寰宇记〉
虢 虢县后魏立武都郡〈隋地理志 按地形志无虢县今増入〉
平阳 真君六年置〈地形志〉扶风郿县旧曰平阳〈隋地理志〉晋郿县姚秦号曰郿城真君六年改曰平阳〈郿县志按平阳今郿县〉
宛川 陈仓后魏曰宛川〈隋地理志 按晋有陈仓宛川二县或后魏废陈仓入宛川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南由 渭水迳南由县北〈水经注〉本汉汧县地后魏孝明帝于县西南由谷口置县因谷为名〈元和志 按南由在陇州西南一百里一作南田〉
武功郡 领县二〈地形志〉太和十一年分扶风置武功郡属岐州即汉武功县地〈通鉴注〉
美阳 晋属扶风真君七年罢郡属焉〈地形志〉后魏太和十一年移县于故斄城中又改武功为美阳县仍于此置武功郡〈寰宇记〉美阳故城在武功西七里〈章怀太子注〉
漠西 太和十一年分好畤置〈地形志〉后魏于漠水西置县因名漠西〈寰宇记〉后魏漠西县在乾州西北〈寰宇记〉
东秦州 后魏初于汧源县界置东秦州于故汧城孝昌三年为万俟隗奴所破永熙元年于今州理南八里复置东秦州〈寰宇记 按东秦州并一郡二县地形志俱未载今据诸志増入录郡一〉
陇东郡 后魏于今汧源县界置陇东郡〈寰宇记录县二〉汧阴 永熙元年复置东秦州于州理置汧阴县〈寰宇记按汧阴即陇州〉
长蛇 本汉隃糜县地后魏孝昌二年于长蛇川置长蛇县属东秦州〈元和志 按长蛇县在陇州东南一百一十里〉
修城郡 属南秦州领四县〈地形志 按除平洛等三县在西省又修城亦作修武〉
广长 郡治太和四年置〈地形志〉西汉水自会口东南迳修城道南〈水经注 按修城郡在今略阳西北〉
南岐州 领郡三〈地形志 按除广业二郡在西省〉西汉属武都郡〈通考〉南岐志云有周之兴𬸚𬸦至于岐翺翔至于南岐后魏置南岐州于此〈汉中府志〉
固道郡 延兴四年置〈地形志〉故道县自永嘉后没于氐羌后魏变文为固置固道郡〈元和志 按地形志空立郡名不领县今増县一〉
梁泉 旧曰故道后魏置县曰凉泉寻改曰梁泉〈隋地理志〉本汉故道县地太和元年置取县西梁泉为名〈元和志〉梁泉在凤县东一里今改为山川坛〈贾志〉
东益州 治武兴领郡七〈地形志 按除仇池四郡在西省〉武兴王杨绍先僣称大号傅竖眼攻武兴克之遂灭其国以为武兴镇复改镇为东益州〈北史氏传〉武兴汉武都郡之沮县也宋立东益州〈通鉴注〉
武兴郡 领县四〈地形志 按除景昌三县在西省〉晋为杨茂搜所据其后为梁所灭置武兴蕃王国〈通考〉后魏为武兴郡〈通鉴注〉
武兴 州郡治〈地形志〉昇明元年以杨文度为略阳太守镇武兴〈宋书顺帝本纪〉汉沮县地后魏改为略阳县〈通鉴注〉杨茂搜分王武兴后魏为武兴县又侨立略阳郡略阳县〈雍胜略〉
槃头郡 属东益州领县二〈地形志 按除武世一县未详所在〉汉水东南于槃头郡与浊水合又浊水南迳槃头郡东〈水经注〉槃头故城在长举县南三里因水盘曲为名〈寰宇记〉
苌举 本汉沮县地后魏分置长举县〈元和志〉长举在沔州北八十里魏太武置以长举城为名〈寰宇记〉嘉陵江经长举县南十里〈元和志 按长举本作苌后改为长在略阳北〉
落丛郡 属东益州领县二〈地形志 按除武都一县在西省〉本汉沮县地后魏宣武于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元和志〉
明水 本汉沮县地后魏置鸣水县因谷为名〈元和志〉鸣水县在略阳县西一百一十里后魏于此置落丛郡及鸣水县〈贾志 按地形志后魏置明水县至隋始改鸣水元和志云后魏置鸣水羌又宁误宋齐后魏俱为晋夀县地〉
梁州 萧衍梁秦二州正始中改置领郡五〈地形志按除安康一郡见后又増郡一〉宋梁州更置秦州理南郑齐及梁初多因之后魏得汉中亦曰梁州〈通考〉
晋昌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后魏正始中置兴势县复自石泉移晋昌郡于县因晋旧名也废帝三年改为𣺼城郡〈寰宇记 按魏纪正始三年赵遐破梁军于𣺼城是废帝之前已名𣺼城〉
龙亭 龙亭故城在今兴道县东〈寰宇记〉龙亭废县在洋县龙亭山与真符县废址相连〈贾志 按真符在洋县东十里〉
兴势 后魏正始中分成固于今理西北二十里兴势山置兴势县〈寰宇记〉兴势废县在洋县东北二十三里〈贾志 按兴势郡治〉
南城 涔水东北流迳成固南城北〈水经注 按地形志晋昌郡冇南城县盖后魏于此置县也南城在今成固南后废〉
褒中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褒城县东至兴元府三十三里当斜谷大路后魏于此置褒中郡〈元和志〉
褒中 晋属汉中后罢永平四年复属褒中郡〈地形志按褒中今褒城县〉
武乡 延昌元年置〈地形志〉武乡谷在南郑县东北三十一里〈寰宇记〉
廉水 南郑有古廉水城在县西南七里〈图经〉魏正始中自汉中移此〈汉中记〉廉水县在褒城县南九十里〈汉中府志按县后废〉
汉中郡 领县三〈地形志〉后魏置梁州及汉中郡〈通考〉梁天监三年夏侯道迁以州郡入魏〈通典 按宋汉中太守领西上庸县未详所在〉
南郑 宋孝武大明时梁州治南郑秦州亦治南郑〈郑樵通志〉魏置梁州于南郑〈通鉴注 按宋书元嘉二年刘道禄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南秦州即秦州〉
汉阴 属汉中郡有胡城〈地形志〉汉水东过南郑县南水南即汉阴城〈水经注 按汉阴在今南郑县南后废〉
城固 后魏正始中城固县移居婿乡即今理〈周地胥图记〉乡在城固县东北六里〈贾志〉
华阳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华阳郡梁置华州〈通鉴注〉古白马氐之境刘宋取其地置华阳郡城曰白马城〈汉中府志〉
华阳 后魏华阳郡治华阳县有萧何城〈地形志〉齐华阳县属华阳郡〈南齐州郡志 按华阳在今沔县东〉
沔阳 蜀以沔阳为汉城后魏属华阳郡〈华阳国志〉晋属汉中后属华阳郡〈地形志〉沔阳故城在今沔县东南十里〈禹贡锥指〉
嶓冢 梁州之西县本名白马城后魏正始中分沔阳县地置嶓冢县属华阳县〈郡国记〉嶓冢县在沔县西南四十里接宁羌州界〈禹贡锥指〉
丰宁郡 后魏正始中于丰宁戍置丰宁郡及丰宁县属直州〈寰宇记 按地形志无丰宁郡县今増入又隋志谓萧詧始改东梁为直州寰宇记恐悮〉
丰宁 本汉成固地正始中废西乡县仍于丰宁戍置丰宁县〈元和志 按丰宁今西乡〉
东梁州 领郡三〈地形志〉孝昌三年淳于诞以梁州安康郡阻带江山要害之所置东梁州〈后魏书淳于诞传〉梁为东梁州〈雍大记〉
金城郡 魏置金城郡〈紫阳县志〉金城故城在今汉阴县西〈禹贡锥指〉
直城 汉水合直水东迳直城南又东迳汉阳𣲘口〈水经注〉金城郡治直城县〈禹贡锥指〉
安康郡 刘凖置魏因之领县一〈地形志〉安康太守宋末分魏兴之安康县及晋昌郡之宁都县立〈宋州郡志〉南齐梁州有安康郡领安康宁都二县〈南齐州郡志按州治安康郡〉
安康 晋属魏兴郡后属安康郡〈地形志〉
魏明郡 属东梁州领县二〈地形志〉
汉阳 汉水自虾蟆岭历汉阳𣲘口又东迳宁都县西〈水经注 按汉阳县在宁都西今汉阴县南郡县后废〉
宁都 本蜀郡流民置〈宋州郡志〉西城郡安康县旧曰宁都齐置安康郡后魏置东梁州〈隋地理志〉宁都故城在汉阴县东南七十里〈汉阴县旧志〉
魏兴郡 南宋上洛郡侨寄魏兴〈永初郡国志〉梁王国珍为梁秦二州刺史会夏侯道迁以州降魏道出魏兴遂留镇焉〈梁书王国珍传〉西城郡梁置梁州寻改南梁州〈隋地理志按梁又改北梁州〉
西城 宋魏兴太守领西城令〈宋州郡志 按南宋改郡为太守县为令〉南齐魏兴郡治西城县〈南齐州郡志 按西城即今兴安州〉
锡 南宋魏兴太守领锡令〈宋州郡志〉齐属齐兴郡〈南齐州郡志按锡令白河〉
广城 宋属魏兴〈宋州郡志〉齐属魏兴郡〈南齐州郡志〉汉水自宁都县南迳魏兴郡之广城县县治王谷又东迳鱼脯溪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分界〈水经注〉沈约宋志魏兴郡有广城县故城在今紫阳县东南汉水在今南门外〈禹贡锥指按县后废〉
洵阳 宋属魏兴〈宋州郡志〉齐属魏兴郡〈南齐州郡志〉
长乐 宋省晋昌郡以县属魏兴〈宋州郡志〉石泉县在金州西南三百二十里本汉西城县地梁武帝立晋昌郡治王水口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晋昌郡于长乐县之东阳村〈寰宇记 按长乐今石泉〉
吉阳 宋新兴太守领吉阳令本益州流民〈宋州郡志〉齐属新兴郡〈南齐州郡志〉上廉县后移还上庸于平利川置吉阳县〈周地图志〉
洛州 太延五年置荆州太和十三年改治上洛城领郡五〈地形志 按苻秦置荆州于丰阳后魏疑因其地又地形志谓后魏荆州初治上洛后徙穰城于上洛置洛州领郡五除始平一郡未详所在〉
上洛郡 领县二〈地形志〉魏太延五年遣雍州刺史取上洛刘宋上洛太守弃郡走〈魏太武本纪〉晋置上洛郡后魏因之〈通考〉
上洛 后魏上洛郡领上洛县〈地形志 按上洛今商州〉
拒阳 晋置拒阳县寻废后魏真君二年于今县东四十里武谷川再置〈寰宇记〉三要水在洛南县东南四十里东流迳故县治〈洛南县志〉
上庸郡 皇兴四年置东上洛郡永平四年改领二县〈地形志〉
商 晋属上洛后属上庸〈地形志 按魏商县在今商州东九十里〉
丰阳 郡治太安二年置〈地形志〉丰阳县在州南一百一十里晋泰始三年置后废魏复置〈寰宇记〉丰阳故城在山阳县南五十里〈旧县志〉
阳亭 魏兴郡太延五年置领县一阳亭太和五年置〈地形志〉永初郡国无丰阳有阳亭〈宋州郡志〉西城古魏兴郡治后魏太延五年别置魏兴郡于上洛郡界带阳亭县属洛州〈通鉴注 按齐本有魏兴郡治西城此系后魏侨置于山阳界者未便重列故附县下〉
苌和郡 景明元年置领县一〈地形志按郡后废〉
南商 后魏苌和郡治南商县〈地形志 按南商在今商南县西后废〉新平郡 属泾州领县四〈地形志 除爰得二县在西省〉后汉置新平郡姚苌之乱郡县并无理所后魏又置郡〈元和志〉
白土 本汉漆县地姚苌之乱郡县不立后魏于今县西陈锡原上置白土属新平郡〈元和志 按白土即今邠州〉
三水 本汉旧县属安定郡后魏于今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县取汉旧名属新平郡〈元和志 按晋邠邑后魏改置三水县〉
东槃 属随平郡〈地形志 一作赵平〉后魏明帝熙平二年析鹑觚县置东阴槃县〈周地图记 按东阴槃即长武地〉
华州 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三门澄城白水置领郡三〈地形志 按后魏于今蒲州置秦州〉州治李润堡少梁旧地国初改镇立郡依岳立州因藉仓库未刊名实因移治冯翊古城〈后魏王燮传〉太和十一年废冯翊郡置华州治李润堡景明初徙还冯翊旧治〈同州志 按后魏华州治今同州而华山郡又治今华州州郡各治一城犹前雍州京兆各异其治也〉
华山郡 领县五〈地形志増县一〉 太平真君元年置华山郡孝昌二年改为东雍州〈寰宇记〉雍州郑县后魏置东雍州并华山郡〈隋地里志〉郭村为隋废华州地即后魏置东雍州处〈华州志 一作华阴郡按周书韦孝宽行华阴郡事〉
华阴 晋属恒农后属华山郡〈地形志〉故临晋晋武帝改大荔〈元和志〉汉临晋县太和十年改华阴孝昌三年又改武乡〈寰宇记 按武乡县今同州〉
郑 后魏置东雍州其县移在州西七里〈元和志〉古郑城在华州东北二十里后魏于此置华山郡〈华州志〉
定城 在华阴东十里按志定城县置于永熙三年今华阴定城驿是〈贾志 按地形志未载今増入又定城敷西俱后废〉
夏阳 晋属冯翊后属华山郡〈地形志 按夏阳即今韩城〉
敷西 太和十一年分夏阳置有武平城〈地形志〉敷西县在华阴西南郭縁生述征记苻坚姚苌时有此县寻废〈寰宇记〉敷西城在华阴县西三十里即唐之敷水驿〈华阴县旧志 按敷西既分夏阳置则宜在今韩城境〉
郃阳 晋属冯翊后罢太和二十年复属华山郡〈地形志〉澄城郡 真君七年置领县五〈地形志〉澄城汉冯翊之徴县也魏真君七年置澄城郡〈通鉴注〉
澄城 汉徴县后魏太武七年分郃阳县置又于县理置澄城郡〈元和志 按自后汉省徴县入重泉后魏复置〉
五泉 真君七年置有石谷城〈地形志〉有石崇城在郃阳南二十里或谓即石谷城之悮〈郃阳县旧志〉
三门 真君七年置有衙城〈地形志〉三门废县在澄城县西北三十里今三门村即其故址〈贾志 按三门宫城俱后废〉
宫城 真君七年置〈地形志〉宫城在郃阳县东三十里宫城村一名织锦城〈贾志〉
南五泉 太和十一年析临晋置〈地形志〉朝邑汉临晋县地后魏置南五泉县〈元和志〉
白水郡 太和二年分澄城置领县三〈地形志〉后魏永平三年自白水县移白水郡于白水县西南三十五里奉先县界〈寰宇记〉真君七年改置白水郡于蒲城〈白水县志〉
姚谷 太和二年置〈地形志〉在白水县东北近黄龙山〈白水县旧志按县后废〉
白水 太和二年置有粟邑城〈地形志〉本粟邑及衙县地后魏于此置白水县白水郡〈元和志〉旧城在县南五里〈白水县旧志〉汉粟邑县后魏废〈冯志〉
南白水 太和十一年分白水置〈地形志〉本秦重泉县后魏省孝文分白水置南白水〈元和志〉后魏置南白水县以在白水之南为名〈寰宇记 按郡治南白水今蒲城县〉
北华州 太和十年置东秦州后改治杏城领郡二〈地形志〉汉翟道县地刘石苻姚时于今州理南七里置杏城镇后魏孝文改镇为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元和志〉杏城镇在中部县东七里〈明一统志〉
中部郡 领县四〈地形志〉姚兴于今州理南十八里置中部郡〈寰宇记〉坊州春秋白翟之地后魏置中部郡〈通鉴注〉
中部 姚兴置魏因之〈地形志〉汉翟道县地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后魏因置中部县〈贾志〉
石保 中部郡领石保县有女回山〈地形志 按同州志有女回山在同官县北三十里或即石保县境〉
狄道 中部郡领狄道县有浅石山〈地形志〉猪水出翟道县西翟道山又浅石川亦出翟道山〈水经注 按山在中部县西北四十里浅石山疑翟道别名或即后魏县境所在〉
长城 中部郡领长城县〈地形志〉本汉翟道县地苻坚置长城县东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
敷城郡 属北华州领县三〈地形志〉本汉鄜县地姚苌置洛川县后魏置鄜城郡〈元和志 按西北至州六十里〉
敷城 唐坊州鄜城县是也后魏置敷城县〈通鉴注〉敷城废县在洛川县南七十里〈洛川县志〉
洛川 真君中置〈地形志〉本汉鄜县地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元和志 按姚苌置县或后废真君于此复置〉
定阳 地形志鄜城郡有定阳县在今鄜州鄜城县界〈通鉴注 按定阳在今洛川县界〉
夏州 夏州赫连屈孑所都始光四年平为统万镇太和十一年改置治大夏领郡四〈地形志 按夏州今榆林府地〉
化政郡 太和十二年置领县二〈地形志〉宇文贵从孝武西迁进爵化政郡公〈周书宇文贵传〉
华融 后魏化政郡领华融县〈地形志〉宇文贵封华融县侯〈周书宇文贵传〉
岩绿 后魏化政郡领岩绿县〈地形志〉真君七年名为岩绿〈寰宇记〉朔方县后魏置岩绿县〈元和志 按岩绿在今怀远县界〉
阐熙郡 太和十一年置领县二〈地形志〉阐熙故城在今长泽县西南二十里〈元和志 按唐长泽县即今靖边县又隋志盐州五原县后魏置太兴郡今定边县地〉
山鹿 后魏阐熙郡领山鹿县〈地形志 按灵徴志夏州上言山鹿县木连理即此今靖边县地〉
新𡆾 后魏阐熙郡领新𡆾县〈地形志 按新𡆾开皇三年废入长泽县即今靖边县地〉
金明郡 真君十二年置领县三〈地形志 按金明郡今安塞县地有永丰启宁二县未详所在〉
广洛 真君十一年置〈地形志〉本汉高奴县地魏太武于此置广洛县属金明郡〈元和志〉广洛在延州北五十里〈寰宇记 按广洛今安塞地〉
代名郡 属夏州太安二年置领县二〈地形志 按代名郡在榆林境〉呼酋 太安二年置有横水〈地形志〉
渠搜 太安二年置〈地形志 按汉渠搜在废夏州北即今榆林府西北后魏县宜在其地〉
东夏州 延昌二年置领郡四〈地形志〉永平四年平刘龙驹立东夏州〈魏书薛和传 按传云永平四年立又在延昌之先矣〉
遍城郡 太和元年置领县二〈地形志〉延安丰林县后魏置广武县及遍城郡〈五代志〉
广武 丰林县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遍城郡在今理东四十里〈元和志〉丰林县在肤施县东三十五里本后魏广武县〈明一统志〉
沃野 汉属朔方晋罢后复属〈地形志 按沃野隋并入丰林在今肤施界非汉朔方地也〉
朔方郡 属东夏州领县二〈地形志〉
魏平 延安郡领魏平县后魏置并置朔方郡〈隋志〉魏平城在绥州西南一百五十里〈绥州旧志 按魏平在清间西南〉
政和 后魏朔方郡领朔方县〈地形志 按政和在今清间界〉
朔方 后魏朔方郡领朔方县〈地形志 按朔方在今清涧界〉
定阳郡 二汉属上郡太安中改置领县二〈地形志〉定阳县汉属上郡晋省后魏太安中置定阳郡〈通鉴注按地形志又云延兴四年属汾州孝昌中寄治西河〉
临戎 二汉属朔方晋罢后复属〈地形志 按临戎为定阳郡治在今宜川西北〉
临真 本汉高奴县地后魏文成帝置临真县〈元和志〉临真故城在甘泉东一百八十里〈贾志〉临真后魏为县今为镇〈甘泉县志〉
上郡 属东夏州领县二绥州后魏神龟元年东夏州刺史张郃于此置上郡〈元和志〉
石城 本汉圁阴县地魏晋不立郡县后魏时置石城县〈元和志〉银城县在神木县西南四十里本后魏石城县〈冯志〉
因城 敷政县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和初置因城县〈元和志〉因城县在安塞县西一百三十里〈冯志〉
北汾州 州在河西三堡镇东〈寰宇记 按北汾州郡县地形志未载未详所属今据诸志増入〉
义川郡 永乐县属义川郡〈元和志〉
永宁 本秦上郡地后魏太和十八年于白水川置永宁县在今咸宁县东二十里永乐故城是也〈元和志按咸宁在宜川东四十五里〉
乐川郡 本上郡地后魏孝文置安平县属乐川郡〈元和志 领县一〉
安平 太和八年置安平县理薛河川属北汾州〈寰宇记按安平在今宜川北〉
城中 本秦肤施县地后魏孝明帝于今县理西三十里库仁川置城中县〈元和志〉县在绥州西南一百里后魏神龟元年置城中县〈寰宇记 按城中县在今清涧县西北〉
大斌 县东至绥州一百十里本秦肤施县地后魏神龟元年于今县东五里置大斌县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之义〈元和志 按大斌在绥徳州西北以上二县地形志未载据元和志増入附此〉
沃野镇 魏沃野故城在天徳军城北六十里后魏时六镇从西第一镇也〈元和志〉沃野汉朔方郡沃野县也风土记朔方故城后改为沃野镇去统万八百馀里〈通鉴注 按沃野在靖边县西北河北岸〉
五原 皇兴二年蠕蠕犯塞及于五原〈后魏书高祖本纪 按五原在神木县北河北岸〉
安阳 贺䕶举𤇺于安阳城北〈后魏书清河王绍传按安阳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受降城 真君九年北讨至受降城不见蠕蠕因积粮留守而还〈后魏书世祖纪 按受降城即汉受降城地〉
悦䟦城 敕勒新民分徙河西刘洁屯五原河北安原屯悦䟦城以备之〈后魏书刘洁传 按悦䟦城在榆林北河套中〉
朔州 本汉五原郡延和三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后陷寄治幷州〈地形志〉怀朔即后魏从西第二镇在今中城界〈元和志 按朔州在今榆林府北河套中〉
银城 本汉沙南县地晋魏此地不立县邑至后魏为银城县地〈元和志 按银城在府谷东北河套中〉
稒阳 后魏登国九年使元仪屯田五原至于稒阳塞外〈十六国春秋〉
右北魏录州十四郡四十三县暨镇城一百二十入夫后魏关中地不广于魏晋而建置乃倍两汉者何哉析一县而建数郡析一县而置数县东雍南岐或地仍旧而易其名晋昌魏兴或名仍旧而易其地虽云碁布实类丝棼然亦一代之制不可阙也故备载之至宋齐梁三朝逓兴不能远略关中之地惟有汉中魏兴西南一隅且复旋得旋失靡有宁宇故不另纪亦惟附见云
西魏
后魏孝武自洛阳来都是为西魏又西魏分裂甚多不可悉纪〈通考 按西魏后周既多纷更且无地志今略仿地形志以次其先后其有两朝创置未详所属者各依地界以附州郡之末〉
雍州 西魏雍州部领京兆尹〈冯志 按周书文帝纪帝入关都长安宇文泰授雍州刺史即此录郡七〉
京兆尹 太武于长安置雍州孝武改为京兆尹〈元和志〉永熙三年复置京兆尹〈宋敏求长安志〉
长安 永熙三年魏帝入关都长安〈周书文帝本纪〉
杜城 后魏杜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鄠 后魏属京兆后遂因之〈元和志 按西魏鄠县仍属京兆〉
山北 大兴县有西魏山北县〈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王子直传孝武西迁封山北县男即此〉
新丰 〈按后魏京兆郡有新丰县大统十六年席固封新丰县公即此〉
阴槃 〈按后魏置阴槃至周始废〉
霸城 后魏霸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陈忻传大统元年赐爵霸城县男即此又后魏京兆尹治霸城西魏因之〉
蓝田 〈按后魏蓝田属京兆西魏因之周书王悦京兆蓝田人大统初为蓝田县伯即此〉冯翊郡 〈按后魏冯翊郡西魏因之录县四宇文盛传大统三年除冯翊郡守即此〉
高陆 高陵后魏曰高陆大业初改焉〈隋书地理志按隋志西魏似仍作高陆〉
广阳 〈按广阳在今临潼县东北周书文帝纪东魏窦泰趣潼关宇文泰出军广阳即此又后魏障县西魏无考〉
万年 〈按地形志有万年县周明帝始省入广阳周书柳桧大统四年封万年县子即此又周书大统九年大阅于栎阳或以古县名纪事非改万年为栎阳也〉
莲勺 〈按后魏冯翊郡领莲勺县至隋始并下邽西魏尚存〉
扶风郡 〈按后魏扶风郡治好畤西魏移治始平录县四周书郑伟传郑顶随伟入朝出为扶风郡守即此〉
始平 后魏永安元年移于今县东北十五里魏恭帝元年又移于县东北二十五里〈寰宇记 按始平今兴平〉
好畤 〈按后魏好畤县至周始废〉
槐里 〈按后魏扶风郡领槐里县西魏因之长孙彦大统初封槐里县子即此〉
盩厔 〈按后魏盩厔属扶风郡西魏因之〉
延夀郡 后魏置延夀郡隋废郡〈通鉴注 按周书于谨传于实恭帝二年进爵延夀郡公又寰宇记云西魏废延夀郡互异录县一〉
下邽 樊深大统十五年行下邽县事〈周书樊深传按后魏改下邽为夏封西魏复旧〉
渭南郡 西魏雍州部领渭南郡〈西安府志录县三〉
渭南 本汉新丰地后魏孝明帝于今县东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西魏文帝二年改南新丰为渭南县〈元和志〉渭南故城在县治东南四里西魏大统十六年筑〈括地志〉
灵源 西魏分渭南置灵源县〈隋书地理志〉西魏灵源县在县西与灵源泉相近县以泉名〈渭南县志 按周书杨�[1]传韩仲恭历灵原令即此〉
中源 西魏分渭南置中源县〈隋书地理志〉
咸阳郡 〈按后魏咸阳郡隋开皇初始废录县三周书裴文举传高宾除咸阳郡守即此〉咸阳 〈按后魏石安县西魏仍为咸阳周书文帝纪大统三年宇文泰徴兵会咸阳〉
池阳 〈按后魏池阳为咸阳郡治西魏因之后周始徙郡治泾阳〉
泾阳 〈按后魏泾阳属咸阳郡西魏因之又后魏有灵武县隋志未载盖魏周间废〉
宁夷郡 后魏宁夷县隶咸阳郡西魏改宁夷郡〈醴泉县志
录县二〉
宁夷 雍州醴泉后魏曰宁夷西魏置宁夷郡〈五代志按宁夷在今醴泉北〉
甘泉 〈按隋志后周废甘泉县入宁夷宜在今淳化县界古甘泉之地〉
宜州 废帝三年改北雍州为宜州〈周书文帝本纪〉华原县魏置北雍州西魏改宜州〈隋志录郡三〉
通川郡 华原魏置北地郡西魏改通川郡〈隋书地理志〉本汉祋祤地魏置北地郡废帝三年改为通川郡〈元和志录县三〉
泥阳 华原县元魏废帝三年置通川郡领泥阳县〈续通典〉
富平 后魏大统五年自怀徳城移于今理〈寰宇记〉大统间徙富平县于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石婆原〈富平县志〉废帝改北雍州为宜州以富平县隶之〈耀州志〉
云阳 恭帝三年太祖北巡还自云阳〈周书文帝本纪按魏置云阳在今泾阳界〉
土门 〈按后魏置土门县至隋始废入华原〉
建忠郡 魏文帝嘉韦孝宽功进爵建忠郡公〈周书韦孝宽传〉三原 魏孝明诏北地郡之三原县为建忠郡周武帝二年郡废〈宋敏求长安志 又有建忠县未详所在周书独孤陁文帝十四年封建忠县伯〉
宜君郡 宜君旧置宜君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二〉
宜君 后魏宜君县文帝大统五年移于今华原县北〈元和志 按宜君初置在祋祤故城〉
铜官 永安元年属宜君郡周自今县东南十里徙于今治〈宋敏求长安志 按今县东南即西魏理所〉
岐州 扶风郡旧置岐州〈隋书地理志 录郡三按周书王杰传孝武时除岐州刺史即此〉
岐山郡 后魏置平秦郡西魏改为岐山郡〈隋书地理志〉西魏改平秦为岐阳郡〈通考 录县二按大统十一年西狩岐阳即此〉
雍 扶风郡雍县西魏岐山郡治〈隋书地理志〉
周城 岐山县有后魏周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武都郡 后魏置武都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洛邑 虢县后魏置武都郡西魏改县曰洛邑〈隋书地理志按虢县在宝鸡县东五十里汧水之东〉
郿城 旧曰平阳西魏改郿城〈隋书地理志〉后魏改郿城曰平阳西魏复改平阳曰郿城〈郿县志〉
陈仓 后魏曰宛川西魏为陈仓〈隋书地理志〉大统十六年移苑川县入汉陈仓故城复为陈仓县即今县东二十里故城是也〈周书图记 按陈仓即今宝鸡又宛川一作苑〉
武功郡 〈按后魏置武功郡至隋始废周书苏绰传苏椿大统十六年除武功郡守即此录县二〉美阳 〈按后魏改武功为美阳西魏因之周书苏绰传大统四年封美阳县子即此〉
漠西 隋上宜有旧漠西县〈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置漠西隋始改置上宜在乾州西北〉
陇州 废帝三年改东秦州为陇州〈周书文帝本纪〉后魏置东秦州西魏文帝改陇州〈元和志〉晋属扶风郡西魏置陇东郡兼治东秦州后改陇州〈通考录郡二〉
陇东郡 扶风汧源县西魏置陇东郡〈五代志〉西魏置陇东于汧源唐之陇州是也〈通鉴注录县一〉
杜阳 西魏置陇东郡及汧阴县后改县曰杜阳又后魏置南由县西魏改为镇〈隋书地理志 按杜阳今陇州非汉杜阳地又周书侯植传恭帝元年封一子汧源县伯疑即汧阴地〉
长蛇 后魏置长蛇县开皇中改吴山县〈隋书地理志〉汧阳郡 汧阳县旧置汧阳郡后周罢〈隋书地理志录县一〉汧阳 〈按地形志无汧阳县盖西魏始置〉
修城郡 修城县旧置修城郡〈隋书地理志〉世宗初凤州人围修城郡〈周书赵昶传 录县一后魏修城郡属南秦州〉
广长 修城旧曰广长〈隋书地理志 按广长在今略阳西北〉
凤州 废帝三年改南岐为凤州〈周书文帝本纪〉后魏孝昌中置南岐州废帝改凤州〈元和志〉
归真郡 后魏置郡曰固道西魏改郡曰归真〈隋书地理志录县一〉
梁泉 凤州治梁泉县本汉故道县地〈元和志 按梁泉县在凤县东一里又周书废帝二年伐蜀由故道出白马似西魏尚有故道县但诸志未载〉
兴州 后魏置东益州西魏改兴州〈隋书地理志〉大统十七年达奚武经略汉川梁将杨贤以武兴降〈周书达奚武传〉武兴城在略阳县西一里即古兴州治〈贾志 录县三又周书氐传大统十一年于武兴置东益州互异〉
顺政郡 旧曰略阳西魏置郡曰顺政〈隋书地理志录县四〉汉曲 旧曰略阳西魏置县曰汉曲〈隋书地理志按汉曲今略阳〉灵道 西魏置仇池后改曰灵道〈隋书地理志 按灵道隋大业中并入顺政县在今略阳西北〉
沔阳 西魏属兴州〈明一统志〉
嶓冡 后魏置嶓冡县西魏以县属兴州〈贾志 按宁羌州西魏为晋夀地〉
盘头郡 顺政郡领长举县西魏立盘头郡〈隋书地理志 录县一又地形志有盘头郡此云西魏置或后魏末废〉
长举 长举西魏置〈隋书地理志〉长举汉沮县地西魏置盘头郡〈鉴注 按地形志亦有苌举县或后魏废西魏复置在略阳北八十里〉
落丛郡 鸣水西魏置落丛郡〈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鸣水县西魏置落丛郡地形志有落丛郡或后废复置录县一〉
落丛 鸣水西魏置曰落丛〈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鸣水县西魏改落丛在略阳西一百一十里〉
梁州 后魏置梁州西魏因之〈通典〉魏废帝元年达奚武围南郑梁州刺史萧循以州降〈周书文帝纪录郡四〉
汉中郡 后魏置汉中郡西魏因之〈通典〉梁大统中萧钦克汉中自天监三年失汉川凡经四十三年〈郑樵通志 录县二〉
光义 废帝三年改南郑为光义移理郡东光义府〈寰宇记〉
城固 西魏汉中郡领城固县〈冯志〉晋城固县宋齐西魏皆因之〈明一统志〉
褒中郡 〈按后魏褒中郡西魏因之周书韩果传进爵褒中郡公即此录县二〉
褒中 后魏褒中郡治褒中县〈地形志〉开皇元年改为褒内〈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褒中县至隋始改褒内西魏尚为褒中〉
白云 南郑西魏置白云县〈隋书地理志〉白云县在南郑县东北〈通典 按寰宇记云改武乡立〉
华阳郡 魏帝元年司马裔镇汉中带华阳郡守〈周书司马裔传〉华阳郡梁置华州西魏废〈通鉴注录县一〉
华阳 〈按周书怡峯传孝武时进爵华阳县公即此〉
傥城郡 兴道汉成固县地县城即后魏傥城郡〈通典〉西魏析洋州置傥城郡〈洋县志〉傥城郡在洋县北三十里傥谷后魏立郡取名于此〈贾志录县二〉
兴势 兴势县旧置傥城郡〈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杨干运傥城兴势人〉龙亭 龙亭县属傥城郡〈梁州记 按龙亭在今洋县东〉
洋州 晋宋属汉中郡西魏为洋州〈通典〉西乡县旧曰丰宁置洋州及洋川郡〈五代志〉西乡即汉城固地〈通鉴注〉梁大同间于巴岭侧立东巴州治木马县〈续通典 按周书赵文表传父江历官东巴州刺史即此又有木马城在西乡西南即县故地〉
洋川郡 唐洋州西魏置洋川郡〈通典〉后魏立洋川郡于汉中西乡县〈通鉴注录县二〉
丰宁 西乡本城固县地正始中废西乡置丰宁县废帝于此置洋川因水为名〈元和志 按后魏于县置丰宁郡或西魏改置洋州洋川郡〉
黄金 大统十二年置县属直州废帝三年分属洋川郡〈寰宇记〉本汉安阳地后魏文帝置因黄金水为名〈元和志 按在洋县东北界〉
怀昌郡 西魏废帝二年洋州领怀昌郡〈寰宇记〉西乡旧有怀昌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一〉
怀宁 西魏怀昌郡领怀宁一县〈寰宇记 按怀宁在今洋县西〉直州 安康县魏置东梁州西魏改直州〈五代志 录郡四又周书陆腾传废帝元年安康贼黄众宝攻围东梁州互异〉
金城郡 梁为东梁州西魏复置金城郡〈雍大记〉金城故城在今汉阴县西〈禹贡锥指〉
直城 萧詧改直州因直城为名〈五代志 按周书王杰为金城直城人即此〉
安康郡 〈按周书李迁哲传梁大同二年除安康郡守即此录县一〉
安康 金州安康县萧詧改直州〈五代志 按安康在汉阴县西南〉宁都郡 大统十四年魏封宇文毓为宁都郡公初宇文泰封宁都县子至是改县为郡以封毓〈周书文帝纪 录县一〉
宁都 宇文泰封宁都县子〈周书文帝本纪〉宁都故城在汉阴南〈汉阴县旧志〉
魏昌郡 旧置晋昌郡西魏改魏昌郡〈隋书地理志〉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晋昌郡于东杨村后值黄众宝叛仍移郡于旧理因改曰魏昌〈寰宇记 录县二周书若干恵传孝武西迁进爵魏昌县伯似又有魏昌县〉
石泉 旧曰永乐西魏永乐曰石泉〈隋书地理志〉
魏宁 西魏析置魏宁县〈隋书地理志〉西魏分石泉置〈兴安州志
按魏宁在今石泉界〉
金州 废帝元年王雄平魏兴以其地置东梁州三年改东梁为金州〈周书文帝纪〉汉魏兴郡梁改南梁州西魏改置东梁州因其地出金改为金州〈通考录郡四〉
魏兴郡 梁大同二年李迁哲除安康郡守太清二年移镇魏兴郡〈周书李迁哲传 录县二又南齐有锡广城二县西魏无考〉
西城 〈按寰宇记云后周省西城县始移吉安县于故西城廨理是西魏金州尚治西城李迁哲世宗初进爵西城县公即此〉
吉安 金川梁初曰上廉后曰吉阳西魏改吉安〈隋书地理志〉平利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晋于县南平利川置上廉后魏改吉安〈寰宇记〉
洵阳郡 洵阳县旧治洵阳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一〉
洵阳 齐属魏兴郡〈南齐州郡志 按西魏改属洵阳郡〉
淯阳郡 西城郡黄土县西魏置淯阳郡〈隋书地理志〉本汉洵阳县地晋于此置淯口戌大统十七年置淯阳郡〈寰宇记录县二〉
淯阳 淯阳故城在洵阳东三十里大统元年置淯阳县〈贾志〉
黄土 扶猛上甲黄土人〈周书扶猛传〉大统十七年于淯阳郡西三十三里置黄土县居汉水南黄土山之西为名〈寰宇记〉黄土县城在今县东一百二十里即闾关司坏堞宛然〈洵阳县志 按隋志黄土县又冇赤石甲临江三县周始并入洵阳盖皆西魏置也〉
丰利郡 本汉长利县地宋侨置南上洛郡后魏文帝改为丰利郡〈元和志 按宋南上洛本侨置魏兴或后移此又后魏有锡县似西魏废入上津录县二〉
丰利 后魏文帝立丰利县〈元和志〉丰利县魏分锡县置〈旧唐书地理志〉丰利城在平利县东北一百七十里〈平利县旧志按丰利在今白河界〉
熊川 熊川故城在平利县东〈平利县旧志 按隋志周省熊川阳川二县入丰利盖西魏时置〉
洛州 晋置上洛郡西魏又置洛州〈通考 按洛州后魏置录郡三〉上洛郡 〈按后魏上洛郡西魏因之周书泉仲遵世袭上洛郡公即此录县一〉
上洛 上洛人泉岳谋翻洛州以应东军〈周书泉企传按上洛今商州〉
拒阳郡 洛南县旧曰拒阳置拒阳郡〈隋书地理志按北魏拒阳县属上洛郡则拒阳郡系西魏置录县一〉
拒阳 〈按拒阳县为拒阳郡治周书有拒阳人杜窋〉
上庸郡 后魏上庸郡领商丰阳二县〈地形志 录县三周书李迁哲传大清二年都督上庸等八郡诸军事即此〉
商 〈按后魏商县至隋始改商洛〉
丰阳 〈按丰阳上庸郡治周书泉企传子仲遵封丰阳县伯即此后魏有阳亭县侨置魏兴郡盖西魏废〉
漫川 在上津县北四十五里魏前废帝二年置〈寰宇记〉漫川里在山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阳县旧志〉
豳州 后魏新平郡大统十四年于今理置南豳州废帝除南字〈元和志录郡一〉
新平郡 〈按后魏复置新平郡西魏因之周书大统十四年魏太子自新平出安定即此录县三〉白土 新平旧曰白土西魏置豳州〈隋书地理志〉
宜禄 后魏熙平二年置东阴槃县废帝元年改曰宜禄〈寰宇记〉宜禄县在邠州西六十里〈九域志〉本后魏东阴槃县废帝以县南临宜禄川因改曰宜禄〈元和志按宜禄今长武县〉
广寿 永寿县后魏大统十四年于今县北广寿原上置广寿县〈寰宇记〉汉漆县地后置广寿县〈雍胜略 按广寿今永寿〉
恒州 三水县西魏置恒州寻废〈隋书地理志〉三水县大统元年升为恒州〈三水县志录县一〉
三水 后魏置三水县大统十四年移县于今邠州西北十五里白马堡〈寰宇记〉
同州 废帝三年改华州为同州〈周书文帝本纪〉同州所理城太统元年王熊筑〈寰宇记 按西安府志西魏同州领蒯城县未详录郡二〉
武乡郡 冯翊后魏曰华阴西魏改为武乡置武乡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三〉
武乡 冯翊后魏改华阴后以名重又改武乡〈元和志按武乡今同州〉
郃阳 〈按后魏郃阳属华州西魏属同州周书阳雄传孝武西迁阳猛封郃阳县伯即此〉夏阳 〈按西魏夏阳属同州周书薛端传薛龙驹徙居冯翊之夏阳即此〉
澄城郡 西魏同州有澄城郡〈贾志 按后魏澄城郡有三门宫城二县西魏无考录县三〉
澄城 〈按西魏澄城郡治澄城周书裴文举传大统中封澄城县子即此〉
五泉 后魏澄城郡有五泉县〈地形志〉后周并五泉县入澄城〈隋书地理志〉
朝邑 后魏曰南五泉西魏改焉〈隋书地理志〉后魏改南五泉为朝邑县〈元和志〉
华州 郑县后魏置东雍州华山郡西魏改华州〈隋书地理志 录郡二〉西魏改东雍州为华州以今考之郭村即其地也〈华州志 按郭村在华州西十五里〉
华山郡 〈按西魏华州领华山郡周书赵肃传大统九年行华山郡事即此录县二〉
郑 〈按郑县西魏为华州治〉
华阴 齐神武陷潼关侵华阴又大统五年大阅于华阴〈周书文帝纪 按后魏华阴侨置同州界西魏始还旧治〉
白水郡 蒲城西魏置白水郡〈隋书地理志 地形志有姚谷县无考录县二〉蒲城 孝文分白水置南白水县西魏改蒲城县〈元和志〉后魏置南白水西魏废帝二年改蒲城〈寰宇记〉
白水 〈按后魏置白水县西魏因之周书大统十年大阅于白水即此〉
鄜州 废帝三年改北华州为鄜州〈周书文帝纪录郡二〉魏置东秦州西魏改敷州〈五代志 按鄜州一作敷又魏置东秦州寻改北华州〉
中部郡 后魏北华州领中部郡〈地形志〉内部旧置敷州及内部郡〈隋书地理志 按隋避庙讳始改内部西魏尚为中部又后魏狄道县无考录县三〉
中部 姚兴于今县南置中部县大统九年移理杏城〈寰宇记〉
石保 后魏中部郡领石保县〈地形志 按周书阎庆传孝闵践祚进爵石保县公即此〉
三川 旧名长城西魏改焉〈隋地理志〉苻坚长城县后魏废帝改为三川〈元和志〉三川县东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
鄜城郡 后魏置敷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元和志按周书杨绍传大统四年出为鄜城郡守又地形志鄜城郡有定阳县西魏无考录县二〉
鄜城 后魏曰鄜城大业中改敷城〈隋书地理志〉鄜城故城在洛川县东南七十里〈延绥志〉
洛川 洛川县西魏属敷州〈贾志〉
夏州 大统二年东魏袭陷夏州留其将张琼许和守之三年许和张琼以夏州降〈周书文帝纪〉长孙俭为秦州长史时西夏州未内属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和举州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周书长孙俭传按西夏州即夏州〉
弘化郡 太和十一年置化政郡〈地形志〉西魏置弘化郡〈隋书地理志 录县一又后魏有华融县西魏无考〉
岩绿 弘化郡治岩绿县〈隋书地理志 按隋书李彻传彻朔方岩绿人宇文䕶引为亲信即此〉
金明郡 〈按后魏夏州领金明郡领县三有永丰启寕二县无考录县一〉
广洛 〈按后魏广洛属金明郡隋始改属延州〉
长州 废帝三年改南夏为长州〈周书文帝本纪 录郡一〉
阐熙郡 长泽西魏置阐熙郡又有后魏大安郡及置长州〈隋书地理志〉阐熙故城在长泽县西南二十三里〈元和志 按阐熙郡后魏置或后废西魏复置又大安郡无考录县三〉
长泽 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三封县地后魏于此置长泽县〈元和志 按地形志无长泽县盖西魏置又隋志云西魏置西安州后改盐州延绥志云定边营西魏盐州地即今定边县〉
山鹿 后魏阐熙郡领山鹿县〈地形志 按山鹿新𡆾隋始废入长泽西魏时县尚存〉
新𡆾 后魏阐熙郡领新𡆾县〈地形志 按地形志后魏代名郡领呼酋渠搜二县至隋始废〉
延州 魏废帝三年改东夏为延州〈周书文帝本纪 录郡四〉后魏改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元和志 按后魏东夏州领定阳郡侨置今宜川界西魏无考〉
遍城郡 后魏置遍城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二〉广武 后魏置曰广武开皇启丰林〈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侯莫陈崇西魏时封广武县伯即此在今肤施县东〉
沃野 〈按后魏遍城郡领沃野县隋始并入丰林周书豆卢𪟝孝闵帝践祚封沃野县公即此〉朔方郡 〈按隋志后魏置朔方郡属东夏州后周废录县三〉
魏平 〈按魏平县后魏置周隋并因之在今清涧县界〉
政和 〈按后魏置政和县后周始并魏平在今清涧县界〉
朔方 〈按后魏置朔方县后周始并魏平在今清涧界〉
神木郡 临真县有西魏神木〈一作水〉郡〈隋书地理志按后魏定阳郡领临戎临真二县后郡及临戎无考或系西魏改置录县二〉
临真 〈按后魏置临真县至隋并因之在今甘泉县东北八十里一作临贞孝武西迁王雄封临贞县伯即此〉
真川 临真县有西魏真川县〈隋书地理志〉甘泉西魏为真川县属神木郡〈县志〉
上郡 大统七年稽胡帅夏州刺史刘平伏据上郡叛〈周书文帝本纪〉天和六年使郭荣于上郡延安筑咸宁等五城〈隋书郭荣传 录县二按地形志上郡亦属东夏州〉
银城 后魏置石城废帝改银城〈元和志 按银城在神木西南〉因城 后魏置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按因城在安塞县西〉
文安郡 西魏置文安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三〉
文安 延川西魏置曰文安〈隋书地理志〉文安城在延川县西南三十里西魏为文安县寻改为文安郡〈延安府志〉
延安 延安县西魏置〈隋书地理志〉后魏置广安县西魏置延安〈延长县志 按延安在今延长县南〉
义乡 西魏又置义乡县〈隋书地理志 按义乡在今延长西南〉
丹州 废帝三年改汾州为丹州〈周书文帝本纪〉大统三年割鄜延二年改为汾州理三堡镇废帝以河东汾州同名改丹州因丹阳川为名〈元和志录郡二〉
义川郡 古孟门河西之地西魏置义川郡〈通鉴注录县三〉义川 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属义川郡因川为名〈元和志按义川今宜川县〉
云岩 大统三年于今县薛和川置永平县属义川郡十三年改为云岩县大统九年大水漂荡移于桑枢原〈寰宇记〉云岩县在宜川西北七十里〈马志〉宜川在云岩镇〈九域志〉
太平 咸宁旧曰永宁西魏改为太平〈隋书地理志〉后魏孝文帝置永宁县在县东二十里文帝改为太平县移于今所〈元和志 按太平在今宜川县东〉
乐川郡 〈按后魏置乐川郡开皇初始废入义川录县二〉
汾川 后魏孝文帝置安平县文帝改为汾川〈元和志〉大统十七年省北汾州乃取丹阳川号立汾川县理高树山南〈寰宇记〉宜川县有汾川镇〈九域志 按县册汾川镇在宜川北九十里当即故县所在〉
乐川 丹州领乐川县〈元和志〉云岩县开皇三年移就废乐川县〈寰宇记〉
绥州 雕阴郡西魏置绥州〈隋书地理志录郡三〉
安宁郡 上县西魏置安宁郡及三县〈隋书地理志录县六〉上县 本秦肤施地后魏于此置上县取郡为名〈元和志〉安宁 上县西魏置安宁县〈隋书地理志〉
绥徳 绥徳县北至州一百里后魏文帝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县〈元和志〉绥徳县大统十二年置今废为绥徳镇〈寰宇记 按绥徳在今清涧北〉
安人 上县西魏置安人县〈隋书地理志〉延水县北五十里临河故城后魏置安人县属东夏州〈元和志〉
延陵 延福县西魏置曰延陵〈隋书地理志〉县西至州一百十里本秦肤施县地后魏置理延陵村〈元和志〉县在绥州东南废帝元年置〈寰宇记〉
城平 西魏置〈隋书地理志 按元和志后魏置城中隋改城平互异〉
安政郡 雕阴郡领大斌县西魏置安政郡〈隋书地理志 录县一〉
大斌 西魏置〈隋地理志〉县在绥州西北今废为大斌镇〈寰宇记〉
抚宁郡 雕阴郡领开疆县有后魏抚宁郡〈隋书地理志 录郡一〉
抚宁 西魏置〈隋地理志〉汉圁阴地魏废帝于县东抚宁故城置抚宁县属抚宁郡〈元和志〉抚宁县在米脂县西一百四十里〈马志〉
开疆 西魏置〈隋书地理志 按开疆在今米脂界〉
真乡 雕阴郡领真乡县西魏置〈隋书地理志〉真乡故城在今葭州西一百里〈延安府志〉真乡城在双山堡南三十里〈延绥志〉
沃野镇 齐文宣追茹茹于怀朔镇至于沃野〈北齐书宣帝纪〉五原 大统五年太子自北长城东趋五原〈周书文帝纪〉怀朔镇 齐文宣天保六年追茹茹及于怀朔镇〈北齐书宣帝纪〉
连谷 大统八年突厥从连谷入寇〈周书宇文测传〉
右西魏录州二十一郡五十六县暨镇一百三十二孝武西迁关中之地南限于梁东迫于魏幅𢄙愈狭故建置弥多其于后魏之旧半加更析所以愈纷而难纪也且西魏独无专史仅从诸地志中补苴成此以志其槩云
北周
周氏初有关中百度草创多有废省〈隋书地理志〉晋宋之后至周割据分裂州郡乃倍两汉〈地理通释〉
雍州 明帝二年雍州置十二郡建徳二年省雍州内八郡并入京兆冯翊扶风咸阳等郡〈周书明帝本纪 录郡六〉
京兆郡 明帝二年改京兆郡守为尹〈周书明帝本纪 录县六〉京兆郡有后魏杜城县西魏霸城县山北县并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长安 宇文周继西魏都长安〈地理通释 后魏京兆郡治霸城周复旧〉万年 明帝二年分长安为万年县并治京城〈周书明帝本纪〉明帝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始于长安城中置万年县〈元和志 按万年今咸宁县〉
鄠 自汉至隋皆于故扈城置县即县北二里故城是〈雍大记〉
新丰 后周新丰移理于故城东三十里周闵帝元年又徙于天宝废新丰东南七里〈寰宇记 按新丰今临潼县又后魏阴槃县周废〉
蓝田 周闵帝割京兆之蓝田置玉山白鹿二县又置蓝田郡至武帝省郡复为蓝田县属京兆〈元和志〉建徳二年自县西三十里故城徙治峣柳城又后周玉山县在县东二十五里白鹿故城在县西十二里〈宋敏求长安志〉
渭南 后魏置渭南郡西魏分置灵源中源二县后周郡及二县俱废入焉〈隋书地理志〉后周渭南郡废入渭南县属雍州〈西安府志〉
冯翊郡 明帝省雍州内八郡入冯翊等郡〈周书明帝纪 录县四〉
高陆 周明帝省万年入高陵〈续通典 按隋志西魏尚为高陆至隋始改高陵〉
广阳 周明帝省万年入广阳仍移广阳县入旧万年城即今栎阳是〈通典〉周广阳仍隶冯翊郡〈宋敏求长安志〉
三原 后周置建忠郡建徳初郡废〈隋书地理志〉苻秦置三原䕶军后周置三原县〈续通典〉后周建徳二年郡废以县属冯翊郡故城在县北三十一里三原故城是〈宋敏求长安志 按元和志作开皇三年罢建忠郡互异〉
富平 闵帝二年于县置中华郡武帝省郡以县属冯翊〈元和志〉以在中华原故名〈富平县志〉中华郡城在富平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有二石人卓立即郡门所在人称石婆原〈贾志〉
扶风郡 始平故置扶风郡〈隋书地理志〉郑顶为扶风郡守〈周书郑伟传录县四〉
始平 恭帝元年徙于今县东北二十里后周大象二年复徙今县东南十里文学城〈括地志〉
槐里 后周扶风郡领槐里县〈西安府志〉
武功 周武帝置武功县属扶风郡〈通典〉后魏太和十年改武功为美阳县仍于此置武功郡后周天和四年美阳还旧理建徳三年省武功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即本县理也〈寰宇记〉
漠西 晋元康中再置好畤县周建徳三年并入漠西县〈寰宇记 按漠西在今乾州〉
延寿郡 下邽旧置延寿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二〉
下邽 下邽县后魏改夏封大业二年复旧〈元和志按周书樊深传西魏已复旧则周应为下邽〉
莲芍 高祖嗣位莲芍界内数有群盗以刘志为延寿郡守以督之〈周书裴果传 按莲芍一作勺在渭南县北下邽东〉
周南郡 后周从鄠县西北移于今所置周南郡又割雍州之终南郡于此置恒州领周南郡后废州三年移盩厔县于此〈通典〉天和二年移于今鄠县西北三十五里建徳三年移于今所置周南郡〈寰宇记〉盩厔县东五里为恒州故城〈盩厔县志录县一〉
盩厔 后周有仓城温汤二县寻并废〈隋书地理志〉有故县谷在县西仓谷在县西南二谷相连仓城县当在其处〈盩厔县志 按长安志故仓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故县谷在县西二十五里又隋书长孙炽传建徳二年授雍州仓城今即此〉
咸阳郡 建徳二年省雍州内八郡入咸阳等郡〈周书武帝本纪 录县三按周书萧圆肃传保定五年拜咸阳郡守即此〉
咸阳 〈按后魏改石安西魏后周仍为咸阳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咸阳有池水之异即此〉泾阳 旧置咸阳郡〈隋志〉后周建徳中省池阳县〈长安志〉池阳故城在今县北二里后周废入泾阳〈禹贡锥指按后魏郡治池阳周废池阳故郡治泾阳〉
宁夷 西魏置宁夷郡周改秦郡后废又以好畤甘泉二县入焉〈隋书地理志 按宁夷今醴泉长安志作周改宁秦郡隋志作秦郡周书杨荐为秦郡宁夷人长安志误又好畤县寰宇记云并入漠西此云并入宁夷互异〉
宜州 〈按西魏改北雍州为宜州周因之周书郑孝穆传保定三年为宜州刺史即此录郡三〉通川郡 西魏置通川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泥阳 废帝三年通川郡领泥阳县开皇六年改华原〈元和志〉
同官 铜官故城在今县东南十里后周建徳四年徙今治〈寰宇记〉后魏太武置铜官县周除金作同字属宜州〈元和志〉
土门 美原本汉频阳县后周置土门县〈续通典〉
云阳都 京兆郡云阳县后周置云阳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一〉云阳 后周云阳郡领云阳县〈西安府志〉
宜君郡 旧置宜君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一〉
宜君 〈按后魏宜君县后周因之〉
岐州 扶风郡旧置岐州〈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保定五年幸岐州即此录郡二〉岐山郡 西魏岐山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雍 〈按后周雍县为州郡治〉
三龙 岐山后周曰三龙有后魏周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本汉雍县地周武帝天和四年割泾州鹑觚南界置三龙县〈元和志〉三龙故城在岐山县东北四十里即今岐阳镇〈凤翔府志 按扶风县即后魏美阳县寰宇记云后魏移美阳县于故斄城周天和四年还旧理建徳三年省又云天和元年尝置燕州于此隋末废第隋志未载故附见之〉
周城 郿县西魏改为郿城后周废入周城县又后周置云州建徳中废〈隋书地理志〉斜城在渭水南后周武帝置云川城址尚存〈明一统志 按周城本在岐山县界内后周废故县复置于郿县界周书尉迟运以奉迎世宗于岐州进爵周城县公即此又周书天和元年筑武功郿诸城似仍有郿县〉
武都郡 后魏置武都郡西魏改县曰洛邑周置朔州州寻废〈隋书地理志 按明一统志作翔州〉周天和中于县置朔州寻废州移周原郡理之〈寰宇记 按武都郡隋志谓开皇初废寰宇记又云移周原郡理之互异且周原郡未详旧置何所录县二〉
洛邑 虢县周改为洛邑〈元和志 按西魏改洛邑周因之在今宝鸡县东〉陈仓 后周置显州寻州县俱废〈隋书地理志〉陈仓周天和三年于此置显州四年州废〈周地图记 按陈仓今宝鸡隋志云州县俱废周地图记止云州废是县尚存〉
陇州 天和四年罢陇州〈周书武帝本纪〉明帝二年移州及县于今所天和五年省入岐州大象二年复置〈寰宇记按后魏所置州在今州东南八里录郡一〉
陇东郡 西魏置陇东郡〈隋书地理志 按纂保定元年封陇东郡公即此录县四〉
汧阴 西魏置汧阴县后改曰杜阳后周又曰汧阴〈隋书地理志〉
长蛇 〈按后魏置长蛇县至开皇中始改吴山是后周县尚存〉
汧阳 旧置汧阳郡后周罢〈隋书地理志〉本汉隃麋地周武帝置汧阳郡及县寻省郡以县属陇州〈元和志〉后周天和五年于马牢故城置县以在汧水之阳而名建徳四年移于今理〈寰宇记〉
南由 后魏置西魏改为镇〈隋书地理志 按后周复为南由县在陇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凤州 后魏置南岐州后周改凤州西魏改郡曰归真后周废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一〉
梁泉 凤州治梁泉县周废龙安商乐二县入焉〈隋书地理志 按梁泉在凤县东龙商二县未详所始〉
兴州 〈按西魏兴州周因之明帝时冇兴州人段叱录郡二兴州即今略阳〉
顺政郡 西魏置顺政郡隋初郡废〈通典录县四〉
汉曲 西魏置县曰汉曲开皇中改名顺政〈隋书地理志〉灵道 西魏置仇池县后改灵道大业初并顺政〈隋书地理志 按灵道在今略阳〉
沔阳 沔阳故城在西县东南六十里开皇三年废〈寰宇记〉
嶓冡 〈按郡国记后魏置嶓冢县大业三年始改西县在今沔县西四十里〉
落丛郡 周世宗时氐酋姜多攻陷落丛郡〈周书氐传录县三落丛在今略阳西〉
落丛 鸣水县西魏置曰落丛开皇初改厨北〈隋书地理志〉长举 后魏长举县属盘头郡周武帝废郡改属落丛郡〈元和志 按在今略阳北〉
广长 旧置修城郡县曰广长后周郡废〈隋书地理志按广长在今略阳西北又周书明帝二年以修城郡置康州与隋志异〉
梁州 汉川郡旧置梁州〈隋书地理志录郡三〉
汉川郡 南郑旧置汉川郡〈隋书地理志〉后魏置汉中郡后周改汉川郡〈通考〉后周梁州部领汉川郡〈贾志录郡四〉
光义 南郑后魏改光义开皇元年复故〈元和志 按后周尚为光义〉
白云 白云废城在南郑县东后周武帝天和中改武乡县立〈寰宇记 按隋志作西魏置〉
褒中 〈按褒中县有西魏褒中郡后周无考〉
城固 〈按西魏城固属汉中郡后周属汉川郡〉
华阳郡 雄亮父桧仕周为华阳太守遇黄众宝作乱攻陷华阳〈隋书雄亮传〉
华阳 〈按华阳郡治华阳县在今沔县东〉
傥城郡 旧置傥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一〉兴势 后魏置兴势县贞观初改〈通典〉兴势县后周属汉川郡〈雍胜略 按西魏有龙亭县后废又隋书观徳王传父纳仕周为傥城县公仍似又有傥城县〉
洋州 梁属汉中部西魏后周并为洋州〈通考录郡一〉洋川郡 梁属汉中郡后周为洋川郡〈通考录县三〉
丰宁 西乡旧曰丰宁置洋州及洋川郡〈隋书地理志〉黄金 〈按黄金县西魏置属洋川郡周因之〉
怀昌 西魏洋州领怀昌郡后周天和五年省郡改怀宁为怀昌县〈寰宇记〉怀昌城在西乡县西〈西乡县旧志按郡省后县未详所属依地界附此〉
直州 东梁州萧詧改直州大业初州废〈隋书地理志录郡二〉金城郡 金川县旧有金城郡后周省魏昌郡入金城郡〈隋书地理志〉
直城 〈按直城金城郡治故城在今汉阴县西周书王杰金城直城人〉
安康郡 西城安康县齐置安康郡〈通鉴注录县二〉
安康 〈按周书乐广封安康县公即此又寰宇记云安阳故城在汉阴县敖口东十里江北周徙今治似即安康之讹〉
宁都郡 杨异周闵帝时为宁都太守〈隋书杨异传录县一〉宁都 安康旧曰宁都〈隋书地理志〉
金州 隋西城郡金州县后周置洵州寻废〈隋书地理志 录郡二〉
吉安郡 隋金川旧有吉安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按吉安郡盖周改魏兴置〉
吉安 后魏吉安县后周天和四年省西城县仍移吉安于故西城县廨理为金州治故城遂废〈寰宇记按吉安今兴安州周自平利县界徙此〉
石泉 周武成三年魏昌郡移理东阳川仍并所领诸县为永乐一县续改名石泉保定三年废魏昌郡移石泉县理郡城即今治也〈寰宇记〉西魏析置魏宁县后周省魏宁入石泉县〈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独孤信传子善封魏宁县伯与隋志互异〉
洵阳郡 旧置洵阳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洵阳 〈按西魏洵阳属洵阳郡后周仍旧〉
黄土 西魏置淯阳郡后周改郡置县曰长冈后郡省入甲郡置县曰黄土并赤石甲临江三县入焉〈隋书地理志〉保定二年改淯阳郡为长冈郡三年郡废移黄土县于淯阳郡廨为理〈寰宇记 按黄土县在今洵阳县界又西魏淯阳县亦周废〉
丰利 梁置南上洛郡西魏改郡曰丰利后周省都入上津郡以熊川阳川二县入丰利〈隋书地理志 按丰利在今白河界〉
商州 后魏置洛州宣政元年改商州〈寰宇记录郡二〉
上洛郡 上洛县旧置上洛郡〈隋书地理志〉后周上洛郡领商丰二县〈商州志录县四〉
上洛 后周商州治上洛县〈地理通释〉
商 后周上洛郡领商县〈西安府志 按后魏商县属上庸郡盖周改属也〉上庸郡 陆腾天和六年进爵上庸郡公〈周书陆腾传〉丰阳 上洛郡丰阳县周置〈隋书地理志〉后周复为丰阳县〈西安府志 按丰阳今山阳县周上庸郡治〉
南阳 开皇初并南阳县入丰阳〈隋书地理志 按南阳县未详所始或疑即后魏阳亭故地又有漫川县后周并入上津〉
拒阳郡 洛南县旧置拒阳郡〈隋书地理志〉
拒阳 洛南县旧曰拒阳〈隋书地理志〉
豳州 西魏置豳州后周因之〈通考 按周书宇文贵为豳州刺史即此录郡一〉
新平郡 后周有新平郡〈西安府志 录县三周书杨�[1]传韩盛保定四年出为新平郡守即此〉
白土 西魏宜禄县周为白土县〈元和志 按白土即今邠州或周并宜禄于白土〉
三水 三水南一里有故城建徳二年置郇州三年州废〈路史〉
永寿 魏大统十四年置广寿县后周大象元年改为永寿〈寰宇记〉后周永寿县即今永寿镇〈永寿县志〉后周新平郡领永寿县〈西安府志〉
同州 〈按西魏置同州后周因之周书武帝纪保定三年幸同州即此录郡二〉
武乡郡 西魏置武乡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郡二〉武乡 冯翊华阴县西魏改武乡周尝以此封傅伏〈五代志 按周书裴果传刘志世宗即位进爵武乡县公即此〉
夏阳 〈按通典谓后周分郃阳置韩城县然后周尚为夏阳周书薛善传领同州夏阳十二屯监是也〉澄城郡 后周有澄城郡〈西安府志录县三〉
澄城 五泉县后周并入澄城〈隋书地理志〉
郃阳 郃阳周武帝时属澄城郡〈元和志〉
朝邑 〈按西魏改南五泉为朝邑至隋因之〉
华州 〈按西魏改东雍为华州后周仍旧周书郑孝穆传保定初转华州刺史即此录郡二〉华山郡 古郑城在华州东北二十里后魏置华山郡后周移于西南今华时村之址即其地也〈华州志录县二〉
郑 古城连接州城齐天保中官路经其中宇文周移县于西北九里〈县道记〉
华阴 〈按西魏复为华阴后周因之〉
白水郡 〈按后魏置郡至隋始废录县二〉
蒲城 〈按西魏蒲城县后周因之郡县释名云后周封郭荣为蒲城县公即此〉
白水 〈按后魏白水县后周因之〉
敷州 后魏北华州后周改为敷州〈通典〉周天和七年元皇帝牧放鄜州〈元和志 按敷州一作鄜州录郡二〉
中部郡 内部旧置内部郡〈隋书地理志录县四〉
中部 姚秦置中部县后周改内部〈元和志〉西魏曰内部后周属敷州〈洛川县志 按周书梁台传孝闵践祚进爵中部县公是魏周俱为中部至隋始讳中为内元和志误〉
石保 〈按隋书阎毗传父庆周上柱国毗袭爵石保县公即此〉
三川 洛交县苻坚为长城县周为三川县地〈元和志〉利人 翟道故城在中部县西北四十里宇文周曽于此置利人县寻废〈寰宇记〉
敷城郡 后魏置鄜城郡开元三年罢郡〈元和志录县二〉敷城 后魏为敷城大业中改鄜城〈隋书地理志〉
洛川 〈按西魏洛川县属敷城郡周仍旧周书秦族上郡洛川人即此〉
夏州 后魏置夏州后周置总管府〈隋书地理志录郡二〉弘化郡 西魏置弘化郡隋初废〈隋书地理志 录县二又后魏华融县周无考〉
岩绿 后魏置岩绿县贞观二年改朔方〈元和志 按岩绿在今怀远县界〉
宁朔 宁朔县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朔方地周置宁朔县属弘化郡〈元和志 按宁朔在今榆林县界〉
金明郡 后魏置金明郡隋废郡为县〈通鉴注录县一〉
广洛 后魏广洛县仁寿元年改金明〈元和志 按金明郡更有永丰启宁二县无考〉
长州 〈按隋志后魏置长州大业初废录郡一〉
阐熙郡 西魏置阐熙郡开皇三年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长泽 〈按元和志后魏置长泽至隋并因之隋志西魏置盐州今定边县盐州地又地形志后魏代名郡领呼酋渠搜二县至隋始废亦在今榆林府界〉
山鹿 〈按后魏山鹿县隋始废入长泽〉
新𡆾 〈按后魏新𡆾县隋始废入长泽〉
延州 〈按西魏改延州后周因之周书于谨传天和二年延州贼反攻逼丹州于宝讨平之除延州刺史即此录郡三〉
遍城郡 后魏置遍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二〉丰林 后魏置广武县周宣帝改丰林属延州〈元和志〉本高奴县地后魏置广武县后周大象元年移于今所改名〈寰宇记 按丰林今肤施县地隋志谓开皇十八年改丰林与二说异〉
沃野 〈按后魏遍城郡领沃野县至隋始并入丰林在今肤施县东周书豆卢宁传孝闵践祚封沃野县公即此〉
真川 隋临真县有西魏神木郡真川县后周郡废〈隋书地理志 按真川在甘泉县界周废郡县未知所属但地近延安故附此〉
临真 县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后魏置临真县属遍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攻破郡城遂移于今理〈元和志〉后魏太武置临真县周天和初移于流川〈寰宇记按临真在甘泉东后魏属定阳郡周未知所属〉
魏平 魏平县后魏置并置朔方郡后周郡废并朔方政和二县入焉〈隋志 按魏平在清涧县界周废郡后县未知所属又周置定胡县在山西界吴堡其属地也〉
上郡 天和六年郭荣于上郡延安筑咸宁五郡〈隋书郭荣传 录县二〉
银城 后魏置石城废帝改银城保定二年移于废石龟镇〈元和志〉银城废县在神木县西南四十里〈明一统志 按隋志作周置石城后改名〉
因城 后魏置后周废寻又置〈隋书地理志〉在安塞西南一百三十里〈冯志〉
文安郡 西魏置文安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文安 后魏置文安县隋改延川〈元和志 按元和志后周尚为文安县〉义乡 〈按西魏置义乡县大业中废入延安〉
延安 〈按西魏置延安隋并因之〉
丹州 西魏置汾州后改丹州后周因之〈通考〉
义川郡 西魏置义川郡后周因之〈通考录县四〉
丹阳 后魏丹州领义川县〈元和志〉后周改县为丹阳〈隋书地理志〉丹州城在宜川县东北二十九里本后周丹阳县〈宜川县志 按西魏有乐川郡及县周隋间废〉
太平 〈按西魏大平县至隋改咸寕〉
云岩 周大象元年分云岩置门山县〈元和志〉云岩在宜川西北七十里〈冯志〉
门山 汉定阳县地大象元年分汾川云岩二县南六里置以北有山形似门因名〈元和志〉门山在义川县北一百里〈宜川县志〉
乐川郡 〈按后魏置乐川郡开皇初始废周书赫连达传保定间进爵乐川郡公即此又西魏乐川县周废录县一〉
汾川 西南至州六十里后魏安平县属乐川郡文帝改为汾川〈元和志〉汾川县初理高树山周保定二年移就库利川北甚寒原〈寰宇记〉
绥州 〈按绥州西魏置周因之周书扶猛传保定三年转绥州刺史即此录郡三〉
安宁郡 〈按隋志安宁郡西魏置至隋始废录县六〉
上县 〈按隋志安宁郡治上县西魏置周因之〉
安宁 〈按隋志安宁县西魏置大业初废在今绥徳州界〉
绥徳 〈按元和志后魏置绥徳县隋不改在今清涧县北〉
安人 〈按隋志西魏置安人县至隋始改吉万〉
义良 后周置〈隋志 按义良在今绥徳界〉
延陵 〈按隋志西魏置延陵至开皇初改延福在吴堡县西北〉
安政郡 〈按隋志西魏置郡开皇初废录县一〉
大斌 后魏置大斌县周不改〈元和志 按在今绥徳州西北〉
抚宁郡 开疆县有后魏抚宁郡开皇三年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二〉
抚宁 废帝置抚宁县属抚宁郡〈元和志 按在今米脂西〉
开疆 〈按隋志开疆县西魏置隋因之在今米脂界〉
银州 保定三年于乞银城置银州〈周书武帝纪〉苻秦骢马城后周置真乡开光二郡兼置银州〈通典〉汉圁阴地周武帝保定三年分置银州因谷为名〈元和志〉银州城在真乡城西永乐城东又永乐城距故银州治二十五里〈葭州志录郡二〉
真乡郡 真乡县西魏置后周置真乡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一〉真乡郡城葭州西北一百里真乡川东柳树会疑其故址在葭州境内今归并榆林〈葭州志 按真乡在今榆林县东南一百里〉
真乡 县西至州一百里周武帝保定二年置〈元和志〉真乡故城在葭州西北一百里鼔楼尚存今呼为圆峰子〈延安府志〉
开光郡 后周置开光郡隋初郡废〈通典 录县一〉开光县在米脂南四十五里后周置开光郡〈冯志 按延安府志谓在葭州北百里〉
开光 开光县后周于此置开光郡〈通典 按元和志云大象二年废开光郡置开光县属抚宁郡与唐志通典异恐非〉
朔方郡 源雄从武帝伐齐封朔方郡公〈隋书源雄传〉五原郡 辛彦之周武帝时进爵五原郡公〈隋书辛彦之传 按朔方五原周时尚为郡第所属之县未详故附录于此〉
永丰镇 本汉临戎县旧地保定三年于此置永丰镇〈元和志〉
甘草城 本汉广牧县旧地其城周隋间俗谓之甘草城〈元和志〉
沃野镇 宇文盛父文孤为沃野镇军主〈周书宇文盛传〉右周录州二十一郡四十六县暨镇城一百一十有六宇文氏承西魏之后仍都关中其于魏氏郡县时有省并亦间多新置惜周书不载其地志故沿革靡得其详其轶散见于隋志及他说者今辑而编之存一代之遗规为隋唐之草创故不可略也
隋
开皇三年废诸郡九载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初嗣位并省诸州寻改州为郡自京城至于外郡得冯翊扶风是汉之三辅北地上郡于古为六郡之地雕阴延安连接山胡朔方榆林五原地接边荒〈隋书地理志〉关中秦时在渭水之北汉时在渭水之南终南之北隋文帝遂移居西北〈疑作东南〉稍远汉之都唐都在隋一偏西北〈疑作西南〉角〈朱子语类〉
京兆郡 统县二十二〈隋书地理志増县一〉开皇三年自长安故城迁都于龙首川废京兆尹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元和志〉
大兴 文帝都长安开皇二年营建新都在汉故城东南十三里本后周万年县界三年迁新都名其城曰大兴城〈隋书地理志〉
长安 带郡有旧长安城〈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迁都长安县移至长夀坊西南隅〈元和志〉开皇初设京兆府万年长安二县皇城南朱雀街广百步二县以此分界各领东西市〈咸宁县志〉
始平 故置扶风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旧隶扶风开皇三年隶京兆郡大业九年徙于今治〈宋敏求长安志〉
武功 恭帝义宁元年为稷州寻废之复故〈通典〉
盩厔 隋京兆郡领盩厔县〈隋书地理志〉
醴泉 后魏宁夷县开皇十八年改县名醴泉〈隋书地理志〉上宜 开皇十七年置有旧莫西县十八年改名好畤大业三年废入焉〈隋书地理志〉上宜县开皇十八年置〈元和志 按上宜在今乾州〉
鄠 自汉至隋皆于故鄠城置县大业十年移于今所〈寰宇记〉故鄠城即今县北二里故鄠城是〈雍大记〉
蓝田 隋京兆郡领蓝田县〈隋书地理志〉
新丰 周徙于废新丰县东南七里大业六年又徙于天宝中废县所理〈寰宇记 按新丰县在今临潼县东北〉
华原 西魏宜州通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及土门县入焉〈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罢通川郡以泥阳县隶宜州六年改泥阳为华原县大业三年省宜州以华原隶京兆郡〈元和志〉华原故城在今耀州北三里隋筑遗址尚存〈耀州志〉
土门 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再置〈元和志 按土门县隋志未详今増入〉
宜君 旧置宜君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
同官 周属宜州大业二年省宜州属雍州〈元和志〉后魏以前作铜官隋以后作同官〈通典〉
郑 后魏置东雍州并华山郡西魏改曰华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隋书地理志〉义宁二年复置华山郡〈元和志〉古城连接今州城宇文周移县于西南九里开皇三年移理州北故郑城四年又移于废华州城〈郡国记按郑县今华州〉
渭南 开皇十四年自明光原移于今理〈寰宇记〉
万年 京兆郡领万年县〈隋书地理志 按后周省万年入广阳元和志云开皇初广阳属雍州今隋志无广阳有万年或大业中避讳复改耳〉
高陵 后魏曰高陆大业初改焉〈隋书地理志〉大业二年复为高陵〈元和志〉
三原 后周建徳二年以县属冯翊郡隋属雍州〈宋敏求长安志〉
泾阳 后魏置咸阳郡文帝罢郡移泾阳县于咸阳郡属雍州〈元和志〉苻秦置泾阳县今县东南故城是也隋移今治〈禹贡锥指〉开皇初废咸阳县九年改泾阳为咸阳十一年徙故咸阳城西三里即秦之杜邮也大业三年省入泾阳〈宋敏求长安志〉
云阳 后周置云阳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后魏置云阳县隋因之〈元和志 按云阳在今泾阳县北〉
富平 周武帝省中华郡以县属冯翊开皇三年属雍州〈元和志〉
华阴 县西至华州六十五里大业五年移于今理〈元和志〉
冯翊郡 西魏同州冯翊郡隋初郡废帝初州废复置冯翊郡〈通典〉统县八〈隋书地理志〉
冯翊 西魏武乡置武乡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名冯翊置冯翊郡〈隋书地理志〉
韩城 开皇十八年置〈隋书地理志〉汉夏阳县地文帝分郃阳于此置县〈元和志〉隋置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雍胜略〉
郃阳 周武帝时属澄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同州〈元和志〉郃阳城今河西县南三里故城是也隋开皇十六年自故城移县理〈寰宇记 按隋郃阳即今县治〉
朝邑 冯翊郡领朝邑县〈隋书地理志〉
澄城 后魏澄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
蒲城 西魏蒲城置白水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下邽 旧置延夀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并莲勺县入焉〈隋书地理志〉大业初自雄霸城移入即县理〈寰宇记〉
白水 后魏文帝分澄城郡于此置白水县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同州〈元和志〉
扶风郡 统县九〈隋书地理志増县三〉开皇元年于州城内置岐阳宫移岐州于今理〈元和志〉西魏岐阳郡隋初郡废置岐州帝初州废置扶风郡〈通典〉
雍 扶风郡治雍县〈隋书地理志 按雍县即今凤翔县〉
岐山 周置三龙县开皇十六年移于岐山南十里改名〈元和志〉大业九年移于县东北八里岐山之麓〈寰宇记〉
陈仓 西魏陈仓周置显州寻州县俱废开皇十八年复置〈隋书地理志〉大业十年移县理于渭北留谷城即今县〈周书图记 按陈仓今宝鸡〉
虢 后魏置武都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周移周原郡理之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三年改洛邑为虢县〈寰宇记〉虢县故城在宝鸡六十里〈今按隋志寰宇记二说参差辨见前又汧河在宝鸡东三十里虢在汧东三十里〉
郿 开皇十八年改周城为渭滨大业三年改曰郿〈隋书地理志〉义宁二年于县界置郿城郡领郿凤泉二县〈旧唐书地理志〉郿城在县北十五里隋于此置郿城郡〈马志〉
凤泉 在郿县东五十里隋末析置此县地有凤泉县以此名〈贾志〉郿县有凤泉县西距县五十里〈郿县志按凤泉县隋志未载今増入〉
普润 南至府九十里大业元年置普润屯后废屯置县在汉为漆县地〈元和志〉大业三年于细川谷置县盖以杜岐漆三水溉灌田畴因以为名十三年移于今理〈寰宇记〉普润废县在今麟游县西一百二十里颓基尚存〈明一统志 按普润在麟游西北今名万家城〉
麟游 本汉杜阳县地隋于此置西麟州营仁夀宫义宁元年置麟游县〈元和志〉义宁元年于仁夀宫置凤栖郡及麟游县其郡领麟游上宜普润三县二年改为麟游郡〈旧唐书地理志 按麟游县隋志未载今増入〉
汧源 后周汧阴县开皇三年改为汧源西魏置陇东郡开皇三年郡废又有陇州大业二年州废〈隋书地理志〉义宁二年于县置陇东郡〈元和志 按汧源今陇州〉
汧阳 扶风郡领汧阳县〈隋书地理志〉汧阳故城在今县西五里其北里许又有旧城乃隋唐旧治〈汧阳县志〉
南由 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开皇三年省长蛇县并入南由属岐州〈元和志 按南由在陇州西南〉
吴山 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隃麋县地后魏置长蛇县开皇十八年改为吴山县〈元和志〉后魏于南由县长蛇川置县开皇十三年自长蛇川故地移于今县十八年改名取县西吴山为称〈寰宇记 按吴山县隋志未载今増入〉
新平郡 后魏新平郡开皇三年罢郡置豳州大业二年省入宁州〈元和志〉隋北地郡之新平县义宁二年割新平三水二县置新平郡〈旧唐书地理志〉
新平 旧曰白土开皇三年移县于州城中四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元和志〉大业初自邠州西北十五里移于县北十五里半川府后陇川堡〈邠州志〉后周永夀县开皇三年省入新平〈寰宇记〉
三水 后魏置三水县属新平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豳州〈元和志〉大统十四年移县于今邠州西北十五里白马堡开皇三年移理于今邠州三里〈寰宇记 三里上似脱一东字〉三水废城在县东五里隋城台基门落尚存〈贾志〉
上郡 西魏敷州大业三年改为鄜城郡后改为上郡统县五〈隋书地理志〉大业三年罢鄜州置鄜城郡其年自杏城移于五交城即州理也〈寰宇记〉
洛交 开皇三年置〈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县置洛交县以在洛水之交故名〈元和志 按洛交今鄜州治〉
内部 旧置敷州内部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隋书地理志〉后魏中部县开皇九年避庙讳改曰内部大业三年自杏城移于今理〈寰宇记 按内部今中部〉
三川 三川隋县以华池水黑水洛水三水会同因名〈旧唐书地理志〉三川县东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三川镇在鄜州南六十里即故三川县也〈中部县志〉
鄜城 后魏曰敷城大业初改焉〈隋书地理志〉鄜城故城在今雒川县东南七十里〈延绥志〉
洛川 县西北至州六十里后秦洛川县后魏属敷城郡开皇三年郡废属鄜州〈元和志〉开皇三年自高槐移于今所〈寰宇记〉
雕阴郡 西魏置绥州大业初改为上州统县十一〈隋书地理志〉废帝元年于郡内置绥州隋改为上郡又改雕阴郡以雕山在西南故名〈元和志〉后周置真乡开光二郡兼置银州隋初二郡并废而银州如故帝初州废以其地并入雕阴郡〈通考〉
上县 西魏置安宁郡与安宁绥徳安人三县同置开皇初郡废改安人为吉万大业初置雕阴郡废安宁吉万二县入又后周置义良县亦废入焉〈隋书地理志〉上县故城在绥徳州西北五十里〈延绥志〉
大斌 西魏置立安政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 按大斌在今绥徳州西北〉
延福 西魏置曰延陵开皇中改焉〈隋书地理志〉县在州东南后魏废帝元年置隋开皇十七年改名其城据崕三面𤔫绝今废为镇〈寰宇记 按延福在今吴堡县北三十里〉
儒林 本汉圁阴地开皇三年于此置儒林县属银州大业二年废银州以县属雕阴郡〈元和志 按儒林在今米脂界〉
真乡 后周置真乡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后周中乡县开皇元年避讳改名〈寰宇记〉
开光 旧置开光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开光县大业中废入真乡〈寰宇记〉大象二年废开光郡置开光县属抚宁郡隋罢郡属银州〈元和志〉开光城在建安堡南开荒川〈延绥志 按开光郡隋志谓开皇三年废元和志作大象二年废二说互异恐有一悮又开光县寰宇记谓大业中废今隋志尚载其名或废而复置与县在今葭州北〉
银城 后周曰石城后改名焉〈隋书地理志〉银城废县在神木县南四十里〈明一统志〉
城平 后魏于今县理西库仁川置城中县隋改为城平县自库仁川移于今理〈元和志〉绥平城在清涧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即隋城平县〈清涧县志〉
开疆 西魏置有后魏抚宁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按开疆在米脂县界〉
抚宁 本汉圁阴县地废帝于县东抚宁故城置抚宁县开皇三年移于今理〈元和志 按抚宁在米脂县西〉
绥徳 后魏文帝分上郡南界邱尼谷置绥徳县隋不改〈元和志 绥徳县在今清涧县北〉
延安郡 统县十一〈隋书地理志〉后魏置东夏州又改延州隋文帝废炀帝复置延安郡〈通典〉
肤施 大业三年置〈隋书地理志〉大业二年分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元和志〉
丰林 后魏置广武县及遍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丰林大业初并沃野县入焉〈隋书地理志〉丰林在肤施东三十五里〈雍胜略〉
魏平 〈按大业末地属梁师都置魏州〉
金明 后魏广洛县属金明郡开皇四年属延州仁夀元年以太子名广改为金明县大业十三年省入肤施〈元和志〉后魏置金明郡隋废郡为县县又寻废〈通鉴注〉
临真 有西魏真川县大业初废真川入焉〈隋书地理志〉临真县周移流川大业十二年移就葛鸡城〈寰宇记〉甘泉县在隋为临真〈雍胜略〉
延川 西魏置曰文安及置文安郡开皇初郡废改县为延川〈隋书地理志〉大业十三年改为文州〈寰宇记〉后为文安县隋改延川〈元和志 隋延川即今县治〉
延安 西魏置义乡县大业初废义乡入焉废帝元年置广安仁夀元年以避太子名改延安大业末废〈元和志 按延安今延长〉
因城 延安郡领因城县〈隋书地理志 按因城在安塞西南〉
义川 后周丹阳县开皇初改县曰义川西魏丹州义川郡开皇初郡废又废乐川郡入大业初州废又废云岩入焉〈隋书地理志〉大业三年废丹州于义川县置延平县十三年为刘步禄所据义宁七年于义川县置丹阳郡〈元和志〉义宁元年分延州之义川咸宁汾川置丹州咸宁郡〈通鉴注〉
汾川 大业初废门山县入焉〈隋书地理志〉周移库利川大业十年又移于土壁堡〈寰宇记 按汾川在今宜川县东北〉
咸宁 西南至州四五十里隋文帝十八年改太平为咸宁以界内有咸宁镇为名〈元和志〉咸宁隋县治白水川〈旧唐书地理志 按咸宁在宜川县东北〉
朔方郡 西魏置弘化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朔方郡统县三〈隋书地理志〉魏置夏州大业元年为朔方郡隋末为梁师都所据〈元和志〉
岩绿 后魏置岩绿县隋因之〈元和志 按岩绿在今怀远县界〉宁朔 周置宁朔县属化政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元和志 又按元和志宁朔县西北至夏州一百三十里在今榆林县西〉
长泽 西魏置阐熙郡及置长州开皇三年郡废又废山鹿新𡆾二县入焉大业三年州废〈隋书地理志〉后魏长泽县属阐熙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元和志 按长泽即今靖边县又定边县砖井堡为隋盐川郡地〉
汉川郡 旧治梁州汉中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郡统县八〈隋志 按除难江一县在巴州〉隋初郡废而梁州如故帝初州废复置汉川郡〈通考〉
南郑 西魏置白云县大业中并入焉〈隋书地理志〉后魏废帝改南郑为光义县隋复故名大业八年又移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即今所理故城在今县东北〈寰宇记〉
西 后魏嶓冡县属华阳郡开皇三年罢郡大业二年改嶓冡为西县以县东南有西乐城为名〈郡国志〉废西县在沔县西四十里〈贾志〉隋省沔阳入嶓冡〈禹贡锥指〉
褒城 开皇初曰褒内仁夀九年因失印更给改名焉〈隋书地理志〉开皇元年以避庙讳改为褒内仁夀元年改为褒城〈元和志〉义宁二年又更名褒中〈唐书地理志〉
城固 隋旧县〈旧唐书地理志〉城固隋属梁州〈明一统志〉
兴势 旧置傥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后魏于兴势山置兴势县大业二年自山上移县居废郡廨〈寰宇记按兴势即今洋县〉
西乡 旧曰丰宁置洋州及洋川郡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废州改县曰西乡又有后周怀昌县至是入焉〈隋书地理志〉大业二年废洋州改丰宁为西乡移理废州廨即今治也〈寰宇记〉
黄金 废帝三年属洋川郡大业二年属汉川郡十一年移于县治北六十里巴岭镇〈寰宇记〉县西南至洋州一百三十里〈元和志 按黄金县在今洋县东北又宁羌州隋为绵谷县地〉
西城郡 西魏金州旧有金城吉安二郡开皇初并废大业三年置西城郡统县六〈隋书地理志〉
金川 开皇十八年改县为吉安大业三年改曰金川〈隋书地理志〉西城本金川义宁二年更名〈唐书地理志〉西城故城在金州西北四里江汉之北西城山东魏兴郡故城是也〈寰宇记 按金川今兴安州〉
石泉 后周省隋复置属西城郡〈明一统志〉
洵阳 旧置洵阳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白河隋洵阳县地〈雍胜略〉
安康 旧曰宁都后魏置梁州萧詧改直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改曰安康〈隋书地理志 按安康在汉阴县西〉
黄土 黄土县义宁元年属上州〈唐书地理志〉黄土故城在洵阳县东一百二十里坏堞尚存即闾关司〈洵阳县志〉
丰利 西城郡领丰利县〈隋书地理志〉汉水南去丰利县二十里〈元和志 按丰利在白河县南〉
河池郡 后周凤州大业初置郡统县四〈隋书地理志按除两当三县在西省界〉后周凤州帝初废州置河池郡〈通考〉
梁泉 河池郡领梁泉县〈隋书地理志〉梁泉废县在凤县治东〈明一统志〉
顺政郡 西魏兴州置郡曰顺政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统县四〈隋书地理志〉
顺政 西魏曰汉曲开皇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省灵道县并入〈隋志〉顺政县在沔县西一百一十里隋置〈方舆胜览 按顺政今略阳〉
鸣水 西魏置县曰落丛并置落丛郡开皇三年郡废六年改县曰北厨又改曰鸣水〈隋书地理志 按鸣水在略阳县西一百一十里〉
长举 周属落丛郡开皇三年罢郡〈元和志〉汉沮县地隋为长举县治槃头城〈旧唐书地理志 按长举在略阳北八十里〉
修城 旧置曰广长仁夀初改名焉〈隋书地理志 按修城在略阳西北十里西汉水东〉
上洛郡 旧置上洛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统县五〈隋书地理志 除上津一县在今郧阳府界〉
上洛 隋于县置上洛郡〈旧唐书地理志按上洛今商州〉
商洛 汉商县隋文加洛字〈旧唐书地理志〉商洛县在商州东九十里〈寰宇记〉以境有商山雒水故名今商雒镇〈商州志〉
洛南 旧曰拒阳置拒阳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隋书地理志〉后魏于今县东南置拒阳县开皇三年改曰洛南以在洛水之南为名大业十一年移理清池川〈寰宇记〉
丰阳 后周置开皇初并南阳县入焉〈隋书地理志〉丰阳故城在山阳县西南五十里〈山阳旧志〉又曼川县隋并入上津今山阳曼川关〈商州志〉
榆林郡 开皇二十年置胜州大业初置郡统县三〈隋书地理志〉东至河四十里北至河五里〈通典〉本汉云中五原二郡地隋置胜州治榆林县〈禹贡锥指 按在府谷东北河套中〉
榆林 本汉沙南县地历魏晋及周此地皆无县邑开皇七年置榆林县地西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元和志〉
富昌 开皇十年置〈隋书地理志 按富昌在故胜州南今府谷东北河套中〉金河 开皇三年置曰阳夀及置油云县五年置云州十八年改阳夀曰金河二十年云州移二县俱废仁夀二年又置金河县带关〈隋书地理志 按元和志榆林关在榆林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开皇三年置城及关是即金河县治所也〉
五原郡 统县三〈隋书地理志〉周置永丰镇开皇三年于镇置丰州〈元和志〉炀帝初州废置五原郡〈通典〉丰州城在榆林卫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汉朔方郡之广牧县〈禹贡锥指〉
九原 开皇五年置〈隋书地理志〉本汉广牧旧地其城周隋间俗谓之甘草城〈元和志 按九原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永丰 本汉临戎旧地周置永丰镇开皇五年废镇置永丰县〈元和志 按永丰在今定边县北河套中〉
大同城 天徳旧城在西城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本是永清栅即隋氏大同城旧理〈元和志〉开皇九年突厥谋攻大同城〈隋书地理志 按大同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二十里今榆林府北河北岸〉
右隋录郡十五县暨城一百有七南北分裂百有馀载隋始统一宇内仍都关中开皇三年杨尚希上表以为自秦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或地无百里数县并建或戸不满千二郡分领于是始议裁省郡县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然关中建置犹倍两汉抑亦地辟民众势不得已至大业义宁稍有更置终存大体以下启三唐卜世虽促而规模弘整矣
陜西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五
建置四
唐
隋氏改州为郡高祖受命改郡为州自隋季䘮乱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曰关内道曰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曰京畿关内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旧唐书地理志〉凡州郡县无所更置者皆仍隋旧〈唐书地理志 按通典京畿道领京兆华阴冯翊扶风新平等郡关内道领延安榆林五原朔方等郡而新旧唐书不分列京畿道仍以关内道统诸郡今仍之〉
关内道 古雍州之境京兆至绥银等州东距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之山北边沙漠又开元中以近畿之州同华岐蒲为四辅〈唐六典〉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复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唐书地理志〉天授二年置鸿宜鼎稷等州制云京兆之地一州独治事多拥滞宜令雍州管内析置五州〈文苑英华〉
京兆府京兆郡 隋京兆郡武德元年改雍州天授元年改京兆郡其年复旧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旧唐书地理志〉京兆郡领县二十〈唐书地理志 按天祐中仍以奉先属隶同州〉唐京兆即隋大兴城〈宋敏求长安志〉
万年 周万年县隋改大兴武德元年复为万年乾封元年分置明堂县理永乐坊长安三年废天宝七年改为咸宁乾元元年复名万年〈元和志〉
长安 乾封元年分置乾封县理怀真坊长安三年废〈元和志 按文苑英华作总章元年析置二县无元和志异〉皇城南大街曰朱雀街东万年县领之西长安县领之〈旧唐书地理志〉城内为京县〈唐六典〉
咸阳 隋废县武德二年复分泾阳置初治鲍桥其年移治杜邮〈旧唐书地理志〉武徳二年徙白起堡六年又徙便桥西北即今县〈宋敏求长安志〉
兴平 隋始平县天授二年隶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景龙四年送金城公主于此因改金城至德二年改兴平县〈旧唐书地理志〉景龙四年改金城移治马嵬故城复还故治改为兴平寻复为金城今又为兴平〈括地志〉
云阳 武德元年析置石门县三年以石门温秀置泉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温秀更石门曰云阳云阳曰池阳八年省云阳更池阳曰云阳天授二年以云阳置鼎州大足元年州废〈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移云阳于县南十五里治水冲城〈寰宇记〉云阳镇在泾阳县北三十里即旧云阳县长街镇在泾阳县北五十里即故鼎州〈泾阳县志〉
泾阳 隋县天授二年隶鼎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
三原 武德四年移治清父南故任城改为池阳六年又移故所改置华池县仍分置三原县属北泉州贞观二年废三原仍改华池为三原县属雍州天授元年改隶鼎州大足元年隶京兆府〈旧唐书地理志按北泉州新唐志作泉州清父南雍大记作清水谷〉
渭南 武德元年隶华州五年还隶雍州天授二年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以渭南庆山等县置鸿州寻省鸿门大足元年州废开元二十五年更置〈唐书地理志〉天授中于零口置鸿州〈渭南县志〉
昭应 隋新丰县治古新丰城北埀拱二年改为庆山县神龙元年复为新丰天宝二年分新丰万年置会昌县七载省新丰县改会昌为昭应治温泉宫北〈旧唐书地理志〉昭应在骊山下庆山在东北〈临潼县志〉
高陵 隋县天授二年隶鸿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志〉武德元年析置鹿苑县贞观元年省〈唐书地理志〉鹿台城在县南二十五里有果园名鹿苑唐置县〈贾志〉
同官 属宜州贞观十七年改属雍州天授二年改属宜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旧唐书地理志〉
富平 隋县天授二年隶宜州大足元年还隶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开元间徙富平县于义亭城即旧县地在今富平东北十里〈贾志〉
蓝田 武德二年析置白鹿县三年更曰宁民又析蓝田置玉山县贞观三年皆省〈唐书地理志〉宁民故城在蓝田西南三十二里玉山故城在县东四十三里今名万金堡〈宋敏求长安志〉
鄠 京兆郡领鄠县〈唐书地理志〉
奉天 文明元年析醴泉置乾宁二年以县治乾州及覃王出镇又以畿内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隶之〈唐书地理志〉奉天县文明元年以管乾陵分醴泉置天授二年隶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唐乾宁二年改置乾州以在长安西北隅故名〈贾志〉
好畤 故上宜武德二年析醴泉置好畤贞观八年废上宜入岐阳二十一年省好畤岐阳复置上宜又更上宜曰好畤〈唐书地理志〉好畤武德二年置属雍州三年改隶稷州贞观元年复属雍州天授二年改隶稷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唐置好畤县于漠谷东南今奉天西北六里隋太子庄陵城是〈宋敏求长安志〉
武功 武德三年以武功置稷州又析始平置扶风县贞观元年州废省扶风天授二年复置稷州大足元年州废〈唐书地理志〉武功大足元年属雍州〈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置稷州因后稷所封为名贞观元年废州以县属京兆〈元和志〉
醴泉 武德九年析置温秀县后省醴泉贞观十年析云阳咸阳复置〈唐书地理志〉天授元年改隶鼎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醴泉城在县北十里即古仲桥城贞观十一年置今为泔北镇温秀岭在县东北四十里武德元年析置温秀县〈贾志〉
华原 义宁元年以华原置宜君郡武德元年曰宜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以华原隶雍州垂拱二年更华原曰永安天授二年复置宜州大足元年州废神龙元年复永安曰华原天祐二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耀州〈唐书地理志〉华原在耀州北五里〈冯志〉
美原 旧宜州土门县贞观十七年废咸亨二年又置改为美原县天授二年又属宜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旧唐志〉天祐二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鼎州〈唐书地理志〉富平县东北六十里有美原故城唐改土门为美原即此〈耀州志〉
华州华阴郡 上辅义宁元年析京兆郡之郑华阴置垂拱二年曰大州神龙元年复故名上元二年又更名大州宝应元年复故名乾宁四年曰兴德府光化三年复为州县四〈唐书地理志〉
郑 开皇四年县移于废华州城唐武德四年自州城移于州东一里兴元元年仍移县于州西三里官路南〈县道记〉
华阴 垂拱元年更名仙掌天授二年析置潼津县在关口后隶虢州圣历二年来属长安中省神龙元年复曰华阴上元二年曰太阴宝应元年复故名〈唐书地理志〉潼津故县令废为驿〈贾志 按寰宇记作宝历中改太阴宜以唐志为正〉
下邽 本隶同州垂拱元年来属〈唐书地理志 按下邽在今渭南县北〉栎阳 故万年隶雍州武德元年更名又析置平陵县二年更平陵曰粟邑贞观八年省天祐三年来属〈唐书地理志〉贞观八年废粟邑并栎阳天授三年隶鸿州大足元年还隶雍州〈旧唐书地理志〉粟邑废镇在栎阳县东四十里石川河东〈宋敏求长安志 按栎阳在今临潼县东北〉
同州冯翊郡 上辅隋冯翊郡武德元年改为同州天宝元年改冯翊郡乾元元年复为同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八〈唐书地理志〉
冯翊 武德九年析置临沮县贞观九年省〈唐书地理志〉朝邑 武德三年析置河滨县贞观元年省乾元三年曰西河隶河中府大历三年复为朝邑还隶同州〈唐书地理志〉
韩城 武德八年徙置西韩州贞观八年州废以韩城来属天祐二年更名韩原〈唐书地理志〉
郃阳 武徳八年西韩州领郃阳县贞观八年废西韩州县还属同州〈旧唐书地理志〉
夏阳 武德三年分郃阳置河西县又于县置西韩州贞观八年废州以县属同州乾元三年改为夏阳〈元和志〉乾元三年隶河中府后复来属〈唐地理志〉夏阳故城在郃阳县东南四十里〈郃阳县志〉
白水 白水隋县〈旧唐书地理志〉唐冯翊郡白水县〈唐书地理志〉澄城 武德三年析置长宁县贞观八年省〈唐书地理志〉长宁城在澄城西北四十里长宁河南故址犹存〈澄城县志〉
奉先 本属同州开元四年以县置桥陵改为奉先县属京兆〈元和志〉天祐三年来属〈唐书地理志〉奉先故城在蒲城县东三十里今名奉先里〈贾志〉
商州上洛郡 隋上洛郡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天宝元年改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六〈唐书地理志 除上津一县在今湖广郧阳府界馀五县在陕省境内〉
上洛 商州上洛郡治上洛县〈唐书地理志〉
丰阳 丰阳旧治吉川城麟德元年移理丰阳川〈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自故丰阳川移于商州南百六十里甲水西五十步麟德元年又移于新理〈寰宇记 按丰阳即山阳县〉
洛南 旧治拒阳川显庆三年移理清川〈旧唐书地理志〉商洛 武关西一百二十里有商城谓故邑城也唐武德二年移于新所〈荆州记〉商洛在商州东八十里〈九域志〉
乾元 本安业县万岁通天元年析丰阳置景龙三年隶雍州景云元年来属乾元元年更名隶京兆寻还属〈唐书地理志〉永泰元年徙治县西北六十里长庆二年复徙于县治光启二年又徙县于县西王峪龙纪元年复归旧县〈宋敏求长安志〉唐始分丰阳立安业即镇安境〈山阳县志〉
凤翔府扶风郡 上辅本岐州至德元年更郡曰凤翔二载复郡故名号西京为府上元二年罢京元年曰西都未㡬复罢都县九〈唐书地理志 按唐书肃宗本纪宝应元年以凤翔为西都唐志元年上遗宝应二字〉武德元年为岐州至德元年改为凤翔郡乾元元年改凤翔府〈元和志〉
天兴 本雍县至德二载曰凤翔析置天兴县宝应元年省凤翔入天兴〈唐书地理志〉雍县至德二载分置凤翔县永泰元年废改雍县为天兴县〈元和志〉至德二载析置天兴县于城南七里〈凤翔县志〉
岐山 贞观七年析岐山及上宜置岐阳县八年省上宜入岐山永徽五年复置元和三年省〈唐书地理志〉岐山旧县在今岐山县龙尾镇北五里有遗址武德初析置岐阳县于龙尾坡贞观八年又移猪泉驿南十里至德中仍名岐山即今县〈贾志〉
扶风 本汉美阳县地武德二年分岐山县置围川县属岐州〈按县以𣲗水取名俗讹𣲗为围〉四年隶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以县属岐州八年改为扶风〈元和志〉武德初置𣲗川县即今治〈贾志〉
麟游 隋麟游郡武德元年改麟州贞观元年废州以县隶岐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初治仁寿宫贞观六年自宫城移于县理〈寰宇记〉
普润 本属麟州贞观元年来属〈旧唐书地理志〉普润在麟游县西一百二十里〈贾志 按在西北〉
宝鸡 隋陈仓县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日改为凤翔县十八日改为宝鸡〈旧唐书地理志〉陈仓城在县东二十里〈贾志〉
虢 隋县贞观八年废入岐山县天授二年复分岐山置虢县〈旧唐书地理志〉故城在宝鸡县东六十里〈明一统志〉
郿 义宁二年置郿城郡又析置凤泉武德元年曰郇州三年州废以郿隶稷州七年来属贞观八年省凤泉〈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移县于郇州〈寰宇记〉斜城在渭水南斜口武德初置郇州城址尚在〈贾志 按唐以前郿县俱治渭北自唐始移渭南〉
盩厔 本隶雍州武德二年析置终南县贞观八年省天宝元年更名宜寿至德二载复故名乾宁中隶乾州天复元年米属〈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属稷州贞观二年还雍州天授二年属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旧唐书地理志〉宜寿城在县西一里〈宋敏求长安志〉武德二年于盩厔故城置终南县〈雍大纪〉终南故城在盩厔县东三十里旧县谷〈贾志〉
邠州新平郡 隋新平郡武德元年改为豳州天宝元年改新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邠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四〈唐书地理志〉开元十二年以豳字与幽字相涉诏改为邠〈元和志〉长武魏曰浅水贞观中裁县而隶于邠〈三水县志〉
新平 武德元年属豳州〈元和志〉漆县唐为新平县〈禹贡锥指〉广德元年吐蕃焚略移县东北三十里职田镇元和四年复移旧治陇川堡盖即寰宇记所云陇堡矣〈新平县志 按新平今邠州〉
三水 开皇三年属邠州唐因之〈元和志〉在州东北六十里〈九域志〉
永寿 武德二年分新平置神龙三年改属雍州景龙元年复属邠州〈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分新平县南界于县理北三十里永寿原西置永寿县贞观二年移于州东南八十里兴元元年又移于顺义店即县理是也〈元和志〉武德四年南移于义丰塠〈寰宇记〉
宜禄 贞观二年分新平置宜禄县后魏旧名也浅水原即县理所〈元和志 按宜禄今长武〉
陇州汧阳郡 隋置陇东郡武德元年改陇州天宝元年改汧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陇州〈旧唐书地理志〉县三〈唐书地理志〉
汧源 陇州汧阳郡治汧源县〈唐志〉汉汧县唐为汧源县〈禹贡锥指 按汧源即今陇州治〉
汧阳 陇州领汧阳县〈唐书地理志〉县西五里晖河西北有旧城乃隋唐旧治〈汧阳县志〉
吴山 本长蛇义宁二年置贞观元年更名上元二年曰华山寻复曰吴山武德元年以南由县置含州四年州废元和三年省入焉〈唐书地理志〉贞观元年治槐衙堡上元元年移治龙盘城〈旧唐书地理志〉吴山县故城今为县头镇本汉隃麋县〈陇蜀馀闻〉吴山县在陇州东南一百二十里〈贾志〉
鄜州洛交郡 隋上郡武德元年改为鄜州天宝元年改洛交郡乾元初复为鄜州〈旧唐书地理志〉县五〈唐书地理志〉
洛交 隋置洛交县〈旧唐志〉唐鄜州洛交郡领洛川县〈唐书地理志〉
三川 鄜州洛交郡领三川县以华池水黒水洛水三水会同因名〈旧唐书地理志〉三川县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翟道县地〈元和志 按有三川镇在州南六十里即故县〉
直罗 隋直罗城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二县于此置县因城为名〈元和志〉鄜州西百二十里有直罗巡司即旧直罗县〈鄜州志〉
甘泉 武德元年分洛交县于伏陆城置县取城为名天宝元年改为甘泉县本汉雕阴县城在今县南四十里〈元和志〉有甘泉在县南五里唐改县名甘泉因此〈甘泉县志〉
坊州中部郡 周天和七年元皇帝作牧鄜州于此置马坊武德二年分鄜州置坊州以马坊为名天宝元年改中部郡乾元元年复为坊州〈旧唐书地理志〉坊州武德二年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县四〈唐书地理志 按坊州在今中部〉
中部 隋曰内部武德元年属鄜州二年改中部属坊州〈旧唐书地理志〉
宜君 本隶宜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县亦省二十年复置县隶雍州永徽二年县又省龙朔三年析中部同官复置来属〈唐书地理志〉三年复置宜君县理古祋祤城北〈旧唐书地理志〉
升平 天宝十二载析宜君置宝应元年省后复置〈唐书地理志〉唐分宜君升平等乡置以乡为名东南去宜君三十五里寻以吐蕃侵破移县在横林川东〈寰宇记〉
鄜城 隋县武德元年属鄜州二年改属坊州〈旧唐书地理志〉唐末以县置翟州〈唐书地理志〉鄜城在洛川县东南七十里〈贾志〉
丹州咸宁郡 义宁元年于义川置丹阳郡武德元年改为丹州天宝元年改咸宁郡乾元元年复为丹州〈旧唐书地理志〉县四〈唐书地理志〉永徽二年移于赤石川〈元和志〉故丹州城在宜川县东北二十九里〈寰宇记〉
义川 义宁元年于旧城置丹阳郡县在城内永徽初移新里〈元和志〉
云岩 武德元年析义川置〈唐书地理志〉云岩县开皇三年移就废乐川县后废唐初复置于回城堡咸亨四年移居库利川开元三年移于东南百步即理所〈寰宇记按云岩镇在宜川县西北即故云岩县〉
汾川 西南至州七十里大业二年属延州武德元年属丹州〈元和志〉隋移土壁堡开皇二十三年移于甘泉坊即县理〈寰宇记〉
咸宁 隋县治白水川景龙二年移长松川〈旧唐书地理志 按咸宁在宜川东北〉
延州延安郡 隋延安郡武德元年改为延州天宝元年改延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延州〈旧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年为都督府寻罢府为州〈元和志〉县十〈唐书地理志〉
肤施 隋属延安郡唐因之〈元和志〉魏东夏州治广武唐改延州治肤施〈通鉴注〉
延长 本延安武德二年以县置北连州并置义乡齐明二县以隶之贞观二年州废省二县入延安来属广德二年更名〈唐书地理志〉延安大业末废贞观六年又置移于府北去斤川广德二年改为延长〈元和志〉
临真 武德元年隶东夏州贞观二年州废来属〈唐书地理志〉大业二年移就葛鸡城武徳三年又移就流川〈寰宇记〉汉定阳县唐为延州临真县〈通鉴注〉临真废县在甘泉县东一百八十里〈贾志〉
金明 金明隋废县武徳二年置北武州领开远全义崇徳永安安义五县复分肤施置金明县贞观二年废北武州以开远等五县并入金明县〈旧唐书地理志〉金明故城在延州北五十里〈寰宇记 按金明县在今安塞县北永安县后为永安镇〉
丰林 武徳四年侨置云州及云中榆林龙泉三县八年州废省龙泉入临真省云中榆林入丰林〈唐书地理志〉丰林隋末废武徳元年复置〈寰宇记〉丰林镇即古丰林县在肤施东南〈肤施县旧志按在县东〉
延川 武徳二年招慰稽胡置基州又置义门县以义门置南平州三年析绥州之城平置魏平县四年废南平州省义门魏平五年更基州曰北基州贞观八年州废来属〈唐书地理志〉
敷政 隋因城县武德二年移治于金城镇改为金城县又于界内置永州领金城洛盘新昌土塠四县贞观四年移永州于洛源县八年废洛盘等三县并入金城属延州天宝元年改金城为敷政〈旧唐书地理志〉敷政废县在安塞县西南一百三十里置巡检司〈明一统志〉西县堡即敷政县故基其街舍遗迹尚存〈安塞县志按金志肤施县有乐盘镇即唐废落盘县故址〉
延昌 武德二年置北平州贞观三年废十年于废州置罢交县天宝元年改名为延昌县〈旧唐书地理志按北平州新唐志作北仁州〉本汉高奴地贞观十年置罢交县取城北罢交谷为名〈元和志〉延昌县在今安塞县北一百三十里〈安塞县旧志〉
延水 武徳二年分延川县置西和州领安人修文桑原三县贞观二年废西和州以修文桑原并入安人属北基州二十二年改为弘风县神龙元年改为延水〈旧唐书地理志〉延水县在延川县东南七十里〈延安府志〉
门山 隋废县武徳三年分汾川县置治宋斯堡总章二年移治库利川〈旧唐书地理志〉武徳三年隶丹州广徳二年来属〈唐书地理志〉门山县在今县北一百里门山村有古城二十馀丈〈宜川县志〉
夏州朔方郡 县三〈唐书地理志〉朔方郡隋末为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讨平之改为夏州天宝元年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夏州〈元和志〉贞观七年于徳静县置长州十三年废长州以徳静长泽二县来属〈旧唐书地理志〉榆溪州在卫城西四十里有废址俗名古城儿〈贾志按明一统志谓夏州即宁夏卫故诸志相沿俱讹今按通典及元和志夏州东至银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延州四百里又续通典绥州北至夏州二百六十里以地界考之夏州在今榆林府界内无疑明一统志及诸说俱谬〉
朔方 隋岩绿县贞观二年改为朔方县永徽五年分置宁朔县长安二年废开元四年又置九年又废还并入朔方〈旧唐书地理志 按朔方在今榆林府怀远县〉
徳静 隋县贞观七年属北开州八年改北开州为化州十三年废化州以县属夏州〈旧唐书地理志〉徳静县西南至州八十里〈元和志 按徳静在今怀远县界〉
宁朔 武徳六年置南夏州贞观二年州废县省入朔方五年复置来属长安二年省开元四年又置九年省其后又置〈唐书地理志〉宁朔县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 按宁朔在今榆林县界〉
绥州上郡 本雕阴郡地唐初没梁师都武徳三年以归民于延州丰林县侨置六年徙治延川境七年徙治魏平贞观二年师都平归治上县天宝元年更郡名县五〈唐书地理志〉唐末蕃寇侵扰所管五县并废〈寰宇记〉
龙泉 本上县天宝元年更名〈唐书地理志〉唐龙泉县以龙泉为名〈寰宇记〉龙泉县在绥州东三里〈延安府志〉
延福 武徳六年析置北吉州并置归义洛阳二县又析置罗州并置石罗开善万福三县又析置匡州并置安定源泉二县贞观二年州县皆废〈唐书地理志〉延福县在吴堡县城北三十里杨家原唐长庆间置故址犹存〈葭州志〉匡州城在延福县西北五十里武徳中置〈寰宇记 按延福在今吴堡界为地㡬何宁堪析置三州七县乎武徳之初梁师都尚未平即葭州亦未归版图不过权设州县虚存名号是以故迹多不可考云〉
绥徳 隋县武徳二年复置六年又分置云州领信义淳义二县龙州领风乡义良二县贞观二年二州及县俱废地并入绥徳〈旧唐书地理志〉后魏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县武徳二年移于吐延水北即县理也〈元和志按绥德在今清涧界〉
城平 隋旧县武徳三年又置魏平县属南平州又置魏州领安故安泉二县七年又于魏平城中置绥州并大斌县贞观二年废南平州清州〈按清州恐系魏州之讹〉及魏平安故安泉三县移绥州治于上县大斌治于今所〈旧唐书地理志〉宽州名胜志云在绥州废城平县内今清涧县东三十里有石城故宽州也县志云即今山后砦唐初置〈贾志 按新旧唐志并无宽州只云武徳三年置魏州或系唐末改建〉
大斌 武徳七年徙治魏平城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以名〈唐书地理志〉贞观二年移治今所〈旧唐书地理志按大斌在今绥徳州西北〉
银州银川郡 隋雕阴郡之儒林县贞观二年平梁师都置银州〈隋旧名〉天宝元年改为银川郡乾元元年复为银州〈旧唐书地理志〉贞观二年析绥州之儒林真乡置县四〈唐地理志〉
儒林 大业二年废银州县属雕阴贞观二年重置银州县又属焉〈元和志 按儒林在今米脂县界〉
真乡 周属银州唐因之〈元和志〉在米脂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延安府志〉唐贞州置于银州真乡县〈葭州志〉
开光 隋县贞观二年属绥州八年改属柘州十三年柘州废属银州〈旧唐书地理志〉开光县大业中废入真乡贞观二年平梁师都复置〈寰宇记〉开光故城在葭州北一百里〈葭州志〉
抚宁 隋旧县贞观二年属绥州八年改属银州治龙泉川开元二年移于今所〈旧唐书地理志〉抚宁县在州东南八十里〈寰宇记 按抚宁今米脂地又延安府志云吴堡县唐为石州定胡县地〉
麟州新秦郡 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十四年废天宝元年复置县三〈唐地理志〉天宝元年王嗣忠奏割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其年改为新秦郡乾元元年复为麟州〈旧唐书地理志〉麟州在城北六十里本汉新秦地唐置麟州今在塞外〈神木县志〉
新秦 开元二年置七年又置铁麟县十四年州废皆省天宝元年复置新秦〈唐地理志 按唐志云新秦县开元二年置至麟州又云开元十二年置或先置县而后始置州郡耶否则十字系衍文〉
连谷 贞观八年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宝元年割属麟州〈元和志〉连谷在神木县北六十里〈冯志〉连谷县在麟州北十里〈神木县志〉
银城 贞观二年置四年隶银州八年隶胜州〈唐志〉旧属胜州天宝元年来属〈旧唐书地理志〉银城县在城南四十里本魏石城〈神木县志〉
胜州榆林郡 隋置胜州大业为榆林郡武德中复置胜州天宝元年复为榆林郡乾元元年复为胜州领县二〈旧唐书地理志〉
榆林 胜州治榆林县本汉沙南县地西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元和志 按榆林在今府谷东北河套中〉
河滨 隋榆林郡地贞观三年置云州于河滨因置河滨县四年改为威州八年州废河滨属胜州〈旧唐书地理志〉贞观三年置河滨县东临河岸因以为名黄河在县东一十五步渡河处名君子津〈元和志〉县在州南一百九十里〈寰宇记 按河滨在今府谷东北河套中〉
丰州九原郡 隋文帝置后废贞观四年以突厥降附置丰州不领县二十一年废入灵州二十二年又改丰州天宝元年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领县二〈旧唐书地理志〉东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河西城八十里又废丰安县在州东南四十里开皇六年置镇麟徳元年改为安丰县天宝末废〈元和志〉
九原 永徽四年于郭下置九原县又九原本汉之广牧旧地〈元和志 按汉广牧在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永丰 隋县武徳六年省永徽元年复置〈旧唐书地理志〉永丰县在州西一百十六里本汉临戌旧地〈元和志〉
安北都䕶府 本燕然都䕶府龙朔三年曰翰海都督府总章二年更名开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治丰胜二州之境十二年徙治天徳军县二〈唐书地理志〉天徳旧城在西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本是永清栅即隋氏大同城旧理去本城约三里〈元和志 按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阴山 天宝元年置〈唐书地理志 按阴山县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通济 安北大都䕶府领通济县〈唐书地理志 按通济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宥州 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丽含塞依契州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丽契塞四州十八年复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置宥州及延恩等县其后侨治经略军至德二载更郡曰怀徳乾元元年复故名宝应后废元和九年于经略军复置距故州东北三百五十里十五年徙治长泽为吐蕃所破长庆四年复置县二〈唐书地理志〉废宥州在盐州东北三百里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元和志 按宥州在今靖边北河套中〉
延恩 开元二十六年以故匡州地置又以故塞门县地置怀徳县以故兰州之长泉县地置归仁县宝应后皆省元和九年复置延恩〈唐书地理志〉
长泽 本隶夏州贞观七年置长州十三年州废隶夏州元和十五年来属〈唐书地理志〉长泽县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 按长泽在今靖边界又定边县唐为盐州五原郡地〉
中受降城 三受降城景云三年张仁愿所置也先是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仁愿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馀里又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元和志〉宋祈曰中城南直朔方〈通鉴注〉中城在废夏州北八百里〈禹贡锥指 按中城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西受降城 在丰州西北八十里汉朔方郡临河县故理处开元初为河水所坏十年总管张说于故城东别置新城〈元和志 按东受降城在山西大同界〉西城在丰州北黄河外八十里〈通鉴注〉
大同城 自十贲故城十里至宁远镇又五十里至安乐戍其东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济栅也〈唐书地理志 按唐大同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二十里西南去永清栅五里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北岸〉
金州汉阴郡 属山南东道隋西城郡武徳元年改为金州天宝元年改为安康郡至徳二载改为汉南郡〈按新唐志作汉阴郡〉乾元元年复为金州领六县〈旧唐书地理志 按山南东道治襄州领州府十七惟金州一州隶陜西故不录〉
西城 州所理〈旧唐书地理志按西城今兴安州〉
洵阳 汉县名武徳元年置洵州又分洵阳置洵城驴川二县七年废洵州三县属金州贞观二年省驴川八年省洵城并入洵阳〈旧唐书地理志〉驴川县旬阳县西三十里与闾川水相近即今闾川铺〈洵阳县旧志 按驴川县一作闾川〉
淯阳 本黄土天宝元年更名大历六年省入汉阴永贞元年复置〈唐地理志 按淯阳在今洵阳县〉
石泉 圣历元年曰武安神龙元年复故名大历六年省入汉阴永贞元年复置〈唐地理志〉大历六年以户口散落并入汉阴永贞元年姜公辅于旧所复立〈寰宇记〉姜公辅于州西九十里石泉坝更置石泉县〈兴安州志〉
汉阴 安康县武徳元年置西安州立宁都广徳二年改西安州为直州州废省宁都广徳二县入安康至徳二年改为汉阴县〈旧唐书地理志〉紫阳唐汉阴县地〈雍胜略〉宁都故城在汉阴县东南七十里〈汉阴县旧志 按新唐志作宁郁〉
平利 武徳元年以故吉安置大历六年省入西城长庆初复置〈唐书地理志〉武徳元年于上廉城置平利县八年又移于古声口戍南声水之东黄洋之北即县治也〈寰宇记〉平利县旧基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女娲山之东〈马志 按以上六县属金州〉
丰利 魏分锡县置武徳元年属上州贞观十年州废属均州〈旧唐志〉丰利城在平利县东北一百七十里〈平利县旧志〉
山南西道 山南道古荆梁二州之域唐金梁洋凤兴等州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据商华之南〈唐六典〉太宗元年分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分山南东西道〈唐地理志〉山南西道治汉中〈郑樵通志〉
兴元府汉中郡 隋汉川郡武徳元年置梁州开元十三年改褒州二十年又为梁州天宝元年改汉中郡乾元元年复为梁州兴元元年升兴元府领县五〈旧唐书地理志〉开元十三年以梁凉声相近更名褒州〈唐书地理志〉
南郑 梁州兴元府南郑县州所理〈旧唐书地理志〉
褒城 义宁三年改为褒中贞观三年复为褒城〈旧唐书地理志 按有黒水废县在县西北马道西百里天复二年西川将王宗播攻兴元破黑水堡城砦即此〉
城固 武徳二年更名唐固三年析置白云县九年省贞观二年复故名〈唐书地理志〉白云县在县东北三十里白云山〈城固县志〉
西 武徳二年以县置褒州析利州之绵谷置金牛县八年州废二县来属宝历元年省金牛县入焉〈唐书地理志〉金牛县汉褒县地开元十八年自褒城县西四十里故县移就白土店置即县治南临东汉水西临陈平水〈寰宇记〉白土店即金牛镇今为驿在宁羌州东北七十里〈禹贡锥指 按西县在今沔县西四十里〉
三泉 武徳四年分绵谷县置南安州领三泉嘉牟二县八年废南安州及嘉牟县以三泉属利州天宝元年改属梁州移治沙溪之东〈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自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故县移理于嘉陵江东一里关城仓陌沙水西即县理〈寰宇记 三泉在今宁羌州西北嘉牟县在州南入四川境〉
洋州洋川郡 隋汉川郡西乡县武徳元年割梁州三县置洋州天宝元年改为洋川郡乾元元年复为洋州〈洋州旧志〉武徳元年析梁州之西乡黄金兴势置天宝十五载徙治兴道县四
兴道 隋兴势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旧唐书地理志〉洋州在古洋州今西乡境天宝初徙治于今洋县即兴道故城〈禹贡锥指〉兴道废县在洋州城东门内〈明一统志〉
西乡 武徳四年析置洋源县宝历元年省〈唐书地理志〉武徳元年复于西乡立洋州复移理兴道以县属焉〈元和志〉洋源县在西乡县南二十里〈马志〉
黄金 黄金县隋治巴岭镇贞观三年移于今治〈旧唐书地理志〉广徳后因羌乱权移于蚌湍元和以后仍移旧理〈寰宇记〉县西南至洋州一百三十里〈元和志 按贾志云在今洋县东八十里黄金谷〉
真符 本华阳开元十八年析兴道置天宝三载省八载复置因凿山得玉册更名隶京兆府十一载来属〈唐地理志〉本安阳县地初置于棃园北以去州偏远移县就桑坪店北〈寰宇记〉真符县在洋县东六十里〈贾志〉
凤州河池郡 武德元年改为凤州天宝元年复为河池郡乾元元年复为凤州〈旧唐书地理志〉县三〈唐书地理志按两当河池二县在巩昌界〉
梁泉 州郡治武徳元年析置黄花县宝历元年省〈唐书地理志 按旧唐志作武德四年置〉黄花故城在凤州北六十里本汉故道县地梁泉县之梁道乡也其东有黄花川故名〈寰宇记〉
兴州顺政郡 隋顺政郡武徳元年改为兴州天宝元年改为顺政郡乾元元年复置兴州〈旧唐书地理志〉领县二〈唐地理志 按修城县唐省〉
顺政 武徳元年复置兴州治顺政县本汉沮县地〈元和志〉今略阳县治武兴故城唐为兴州顺政县〈禹贡锥指〉
长举 隋长举县本治槃头城贞观二年移于今所〈旧唐书地理志〉鸣水县长庆元年省入〈唐书地理志〉长举废县先在沔州北八十二里贞观二年移治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元一统志〉
右唐录道三府四州二十郡二十二县暨城一百二十其中更有置而复废废而复置而仍废者不在此数盖唐于关中为畿内地高祖崛兴权置既多武后伪立纷更弥甚故较隋氏郡县更为过之今合新旧唐书兼采元和诸志一代建置斯为偹矣
五代
唐自僖宗以来日益割裂五代世乱文字不完时有废省不可考究其详其可见者具之如谱又州县凡唐故而废于五代若五代所置而见于后及县之割隶后因之者皆列以备职方之考〈职方考 按唐书地理志不录方镇而五代史录之然军主兵戎非职方所掌也今非废州府而特置之军不录〉
京兆府 唐上都昭宗迁洛废为祐国军梁初改京兆府曰大安唐复为西京晋废为晋昌军汉改曰永兴周因之〈职方考〉梁开平元年复京兆府为雍州〈五代史梁本纪〉唐同光元年复以大安府为西京京兆府〈通鉴〉汉府名仍旧〈游城南纪注 按书地理志京兆郡领县二十五代割五县隶耀州凡未经改割者悉仍唐旧〉
大年 梁开平中改大年后唐同光元年复故〈寰宇记〉大安 梁改大安县后唐复旧〈续通典〉
咸阳 兴平 泾阳 昭应 高陵 蓝田 鄠〈以上七县悉仍唐旧〉
好畤 乾宁中割属威胜军后唐天成三年还属京兆府〈寰宇记〉同光中隶凤翔府长兴元年还隶京兆〈马志按好畤在今乾州〉
武功 同光中割属凤翔长兴元年却还京兆〈寰宇记〉后晋置武功郡后周复为县〈武功县志〉
醴泉 乾宁中割属乾州同光中还属京兆〈寰宇记〉梁乾化中以醴泉隶威胜军后唐同光二年隶京兆〈县志〉
奉先 梁以京兆之奉先属同州唐以奉先还隶京兆〈通考〉周属京兆府〈西安府志〉
乾祐 商州乾元汉改曰乾祐割隶京兆〈职方考〉汉乾祐二年又以年号名县属京兆〈寰宇记〉乾祐县在镇安县北七十里汉乾祐二年置〈冯志 按即今旧县关〉
三水 晋属晋昌军后唐及汉俱属京兆府〈三水县志〉永寿 唐干宁中割属威胜军后唐同光中改属京兆府〈寰宇记〉
乾州 李茂贞以京兆奉天县置乾州领县一梁为威胜军〈通考〉同光中属凤翔府〈寰宇记〉梁改威胜军后唐复为乾州〈乾州志〉
奉天 乾州李茂贞置治奉天〈职方考〉
耀州 唐末李茂贞以京兆华原县置耀州领县一梁改崇州后唐复为耀州以京兆之富平三原云阳同州之同官美原五县来属〈通考〉李茂贞以华原置茂州寻改耀州〈通鉴注〉
华原 耀州李茂贞置治华原县〈职方考〉
云阳 唐京兆郡领云阳县〈唐地理志〉后唐同光中割属耀州在州南七十里〈寰宇记〉
三原 后唐割属耀州在州南五十里〈寰宇记〉
同官 故属京兆府〈职方考〉梁开平二年改属同州后唐同光元年属耀州〈宋敏求长安志 按同官在州北少东六十里〉
富平 五代梁属耀州〈明一统志〉后唐自雍州隶耀州〈耀州志〉美原 故属同州李茂贞尝置鼎州而治之梁改为裕州后不见其废时同光三年割隶耀州〈职方考〉美原梁改裕州后唐废裕州以美原属同州又改属耀州〈通考〉
华州 五代俱有〈职方考〉唐同光元年为镇国军周显徳元年降为州〈寰宇记〉
郑 华阴 下邽 栎阳 〈按以上四县俱仍唐旧〉
渭南 显徳三年自京兆割隶华州〈寰宇记〉
同州 五代俱有〈职方考〉
冯翊 同州儒学东冯翊废县为五代邑治〈同州志按冯翊今同州〉
朝邑 大历初属同州五代仍旧〈明一统志〉
韩城 梁以韩城隶河中府唐以韩城还隶同州〈通考〉郃阳 梁以郃阳属河中府唐以郃阳还隶〈通考〉梁割属河中府天成元年复故〈寰宇记〉
澄城 梁割属河中府后唐同光初复旧〈寰宇记〉
夏阳 白水 〈按以上二县俱仍唐旧〉
商州 五代俱有〈职方考〉开平三年商州军乱〈五代史梁本纪〉上洛 丰阳 商洛 〈按以上三县皆仍唐旧〉
洛南 故属华州周割隶商州〈职方考〉
岐州凤翔府 昭宗景福元年李茂贞攻兴元取其地诏以茂贞为凤翔兼山南西道节度使茂贞于是尽有凤翔兴洋十五州之地〈唐书昭宗本纪〉岐为凤翔唐晋汉周俱有〈职方考〉乾祐元年蜀改凤翔曰岐阳军〈通鉴〉
天兴 岐山 扶风 麟游 普润 宝鸡 虢 郿
〈按以上八县皆仍唐旧〉
盩厔 唐同光元年割属凤翔〈寰宇记〉梁开平中隶大安府后唐隶京兆府后晋天福元年隶凤翔北汉仍隶凤翔〈凤翔县志〉
邠州 五代俱有岐为静难军晋罢军〈职方考〉李茂贞开平已后邠鄜坊入于梁〈五代史李茂贞传〉
新平 三水 宜禄 〈按以上三县俱仍唐旧〉
陇州 岐唐晋汉周俱有〈职方考〉通正元年王建遣王宗绾攻岐取陇州〈五代史蜀世家〉
汧源 汧阳 吴山 〈按以上三县俱仍唐旧〉
鄜州 岐五代俱有〈职方考〉梁开平三年刘知俊克鄜州〈五代史梁本纪 按唐鄜领县五后唐又割坊州鄜城来属领县六〉
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罗 甘泉 〈按以上五县俱仍唐旧〉鄜城 在鄜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唐末李茂贞建为翟州梁开平三年改曰禧州又改县曰昭化后唐同光元年复曰鄜城属鄜州〈寰宇记 按鄜城在洛川东南〉
坊州 岐五代俱有〈职方考〉梁开平三年刘知俊克坊州〈五代史梁本纪 按唐坊州领县四后唐割鄜城隶鄜州领县三〉
中部 宜君 升平 〈按以上三县皆仍唐旧〉
丹州 岐五代俱有咸宁县周废〈职方考〉高万兴降梁梁取鄜坊丹延〈五代史高万兴传 按唐丹州领县四周废咸宁领县三〉
义川 云岩 汾川 〈按以上三县俱仍唐旧〉
延州 岐五代俱有〈职方考〉延州有东西二城其中限以深涧〈薛史〉开平二年延州高万兴叛于岐〈五代史梁本纪 按唐延州领县十五代时省延昌领县九〉
肤施 临真 金明 丰林 延川 敷政 延水门山 〈按以上八县俱仍唐旧〉
延长 唐武徳二年移于濯筋川西南后唐天成三年遭大水移就旧县北一百步绿坡置〈寰宇记〉
夏州 五代有〈职方考〉唐末拓跋思㳟镇夏州世有夏银绥宥之地〈通考 按唐夏州领三县〉
朔方 静徳 宁朔 〈按以上三县皆仍唐旧〉
绥州 五代有〈职方考 按唐绥州领五县〉
龙泉 延福 绥徳 城平 大斌 〈按以上五县皆仍唐旧〉银州 五代有〈职方考 按唐银州领四县〉
儒林 真乡 开光 抚宁 〈按以上四县皆仍唐旧〉
宥州 五代有〈职方考 宥州侨治长泽〉
长泽 〈按长泽县仍唐旧〉
麟州 唐晋汉周北汉俱有〈职方考〉广顺四年北汉麟州刺史举城降〈通鉴〉周显徳二年移垒小堡〈元一统志按唐麟州领三县〉
新秦 连谷 银城〈按以上三县皆仍唐〉
府州 唐庄宗时折从阮招回纥归国诏以府谷县建府州以契丹侵扰移州于留得人堡即今州理汉高祖升府州为永安军〈寰宇记〉府州领府谷一县后唐以麟州东北河滨地置〈通鉴注〉
府谷 本河西府谷镇后唐天祐七年升镇为府谷县八年升建府州〈续通典〉唐末置府谷镇属麟州〈通考〉
金州 故属山东南道唐末入于蜀晋高祖置怀徳军寻罢〈职方考 按唐金州领六县〉
西城 洵阳 淯阳 石泉 汉阴 平利〈按以上六县皆仍唐旧〉
丰利 〈按唐属均州五代仍旧〉
兴州兴元府 蜀为山南西道唐有寻属后蜀〈职方考〉李茂贞被梁围兴元遂入于蜀〈五代史李茂贞传〉王蜀改兴元府为天义军后复故〈通考 按梁州唐领五县〉
南郑 褒城 城固 西 三泉〈按以上五县皆仍唐旧〉
源州 蜀有唐有寻属后蜀〈职方考〉李思敬以洋州降于王建〈编遗录〉蜀避知祥讳改洋州为源州〈寰宇记 按唐洋州领四县〉
兴道 西乡 黄金 真符〈按以上四县皆仍唐旧〉
凤州 岐蜀唐晋汉周俱有〈职方考〉李茂贞开平已后凤州入于蜀〈五代史李茂贞传〉后蜀广政十二年遣孙汉昭攻下凤州悉有王衍故地十八年周世宗伐蜀秦凤复入于周〈五代史后蜀世家按凤州领县一〉
梁泉 〈按梁泉县仍唐旧〉
兴州 属蜀唐有寻属后蜀〈职方考〉
顺政 长举〈按以上二县仍唐旧〉
右五代录府三州二十三县一百一十二夫五十馀年间国更五姓力疲于战攻故制阙于经理关中州县大抵多沿唐旧少所建革而欧史职方一考尤极简略今所编次悉依唐书地理志以县系州其有改革则分注之庶㡬传之宋代有所稽考
宋
五季迭兴㝢县分裂兴国五年天下既一至道三年分为十五路元丰又析为二十三曰京西南曰永兴曰秦凤曰河东曰利州大抵宋有天下州郡沿革无大增省〈宋史地理志〉宋为陜西路及河东路内夏银绥盐诸郡为西夏所据庆历初分陜西縁边为秦凤鄜延路熙宁五年为永兴等路绍兴初置川陜等路富平之败陜西五路俱陷于金〈通考〉
永兴路 有二京兆〈除河中府在山西界〉州十五延同华耀邠鄜商坊丹〈除陜解等六州在河南山西省界〉军一保安其后延州改府又增银州醴州及绥徳军〈宋史地理志〉
京兆府京兆郡 宣和二年诏永兴军守臣等衔不用军额称京兆府县十三〈宋史地理志 按武功后改隶醴州〉
长安 梁改大安后唐复旧宋因之〈续文献通考〉
樊川 旧万年县宣和七年改〈宋史地理志 按樊川今咸宁县〉
鄠 唐宋俱属京兆府〈西安府志〉
蓝田 唐属京兆府宋因之〈冯志〉
咸阳 唐属京兆郡宋仍旧〈明一统志〉
泾阳 宋京兆府领泾阳县〈宋史地理志〉
栎阳 宋京兆府领栎阳县〈宋史地理志 按栎阳在临潼东北七十里〉高陵 唐属雍州宋属永兴军〈冯志〉
兴平 唐兴平县宋因之〈西安府志〉
临潼 县西至府五十里大中祥符八年避玉清昭应宫名改县曰临潼〈宋敏求长安志〉
醴泉 后唐同光二年以醴泉隶京兆政和八年改隶醴州〈醴泉县志〉
乾祐 汉乾祐县宋因之〈续通考〉旧县在镇安县北八十里〈贾志〉
清平军 本凤翔府盩厔县清平镇大观元年升为军隶京兆府清平军使兼知终南县事县一〈宋史地理志〉
终南 大观元年置终南县〈宋史地理志〉终南故城在盩厔县东三十里即汉盩厔城也〈马志〉
商州上洛郡 领县五〈宋史地理志 按除上津在湖广界〉绍兴二年守臣以商虢降刘豫六年邵隆收复十二年金人求商州乃割商秦之半存上津丰阳三十一年王彦复商州〈通考〉
上洛 商州治上洛〈通考〉
商洛 商州领商洛县〈宋史地理志 按商洛在今商州东〉
洛南 隋洛南县宋因之属商州上洛郡〈冯志〉绍兴三年割商秦之半畀金商之半即洛南地也〈雒南县志〉
丰阳 本属商州绍兴四年改属金州〈宋史地理志〉绍兴中割商秦之半畀金以鹘岭为界止存丰阳〈通鉴注〉
同州冯翊郡 领县六〈宋史地理志〉永兴路建炎元年没于金〈通考〉
澄城 后唐属同州宋仍旧〈续通考〉
朝邑 唐朝邑宋仍旧〈续通考〉
郃阳 熙宁四年省夏阳为镇入焉〈宋史地理志〉
白水 唐省入奉先县宋复置〈续通考〉
韩城 元祐二年置〈宋史地理志〉
华州华阴郡 领县五〈宋史地理志〉建炎元年没于金〈通考〉郑 华州治郑县〈通考〉
下邽 宋华州领下邽县〈通考 按下邽在渭南县北〉
蒲城 唐奉先县开宝四年改建隆中自京兆隶同州天禧三年自同州来隶〈宋史地理志〉开宝四年改同州奉先为蒲城县〈隆平集〉
华阴 宋华州领华阴县〈宋史地理志〉在华州东六十五里太华山在县南八里〈雍录〉
渭南 熙宁六年省为镇入郑元丰元年复为县旧自京兆府来隶〈宋地理志〉
耀州华原郡 领县六〈宋史地理志〉太平兴国初改耀州为武徳军元祐三年复为耀州〈雍大记〉
华原 耀州治华原有祋祤城〈通考〉
富平 梁属耀州宋仍旧〈续通考〉
三原 宋时三原县治在今县治东北三十里张家里遗址尚存〈林洪博三原改隶西安记〉
云阳 宋华原郡领云阳县〈宋史地理志 按续通典谓云阳县宋属京兆悮〉同官 五代唐属耀州宋仍旧〈续通考〉
美原 宋美原属耀州〈通鉴注〉
邠州新平郡 属永兴军路绍兴后没于金县五〈通考按除定平县属西省〉
新平 邠州治新平县〈通考 按新平即今邠州〉
宜禄 邠州领宜禄县有长武城〈通志 按宜禄即今长武县〉三水 本淳化县地宋淳化十四年析置〈续通考〉
淳化 淳化四年升耀州黎园镇为县宣和元年自耀州来隶〈宋志〉宋太宗改元淳化立县之始即以为名〈淳化县志〉
醴州 本京兆奉天县旧置乾州熙宁五年废以奉天还隶府政和七年复以县为州更名曰醴八年割属环庆路县五〈宋史地理志〉
奉天 乾州治奉天〈通考〉熙宁三年废州以县属永兴军〈宋敏求长安志〉
永寿 干徳三年省邠州来隶熙宁五年废乾州永寿隶邠州政和八年来隶〈宋史地理志〉
武功 县本属京兆府政和八年割属醴州〈宋史地理志〉醴泉 县本属京兆府政和八年割属醴州〈宋史地理志〉好畤 熙宁五年废乾州以好畤县隶凤翔政和八年又以好畤隶醴州〈宋史地理志〉宋好畤即上宜在乾州西北三十五里〈寰宇记〉
延安府延安郡 本延州元祐四年升为府旧置鄜延路统延鄜丹坊保安四州一军其后増置绥徳军又置银州凡五州二军银州寻废县七〈宋史地理志〉延州城旧在延水东庆历五年改卜水西〈元一统志〉哲宗自延安郡王升储升延州为延安府〈挥麈前录〉
肤施 熙宁五年省丰林县为镇金明县为砦并入焉〈宋史地理志〉延安府治肤施县〈通考〉
延川 熙宁八年省延木县为镇入焉〈宋史地理志〉
延长 唐属延州宋属延安府〈贾志〉
门山 延安府领门山县〈宋史地理志〉
临真 宋临真县在甘泉县东一百八十里今为镇〈甘泉县志〉
敷政 延安府领敷政县〈宋史地理志〉敷政在安塞县西一百二十里〈贾志〉
甘泉 唐属鄜州宋属延安〈续通考〉
鄜州洛交郡 属永兴军路建炎三年没于金领县五〈通考 按唐鄜州领洛交等五县至金尚存而宋志鄜州止领宜川一县并无洛交等县且宜川原属丹州从未割隶鄜州明系宋史遗简今据通考补正〉
洛交 鄜州治洛交县〈通考 按洛交即今州治〉
洛川 宋鄜州领洛川县〈通考〉隋属鄜州唐宋皆仍旧〈明一统志〉
三川 唐为三川县宋因之明改三川驿〈马志 按三川县在鄜州西南六十里〉
直罗 宋鄜州领直罗县〈通考 按直罗县在鄜州西一百二十里〉
鄜城 宋鄜州领鄜城县〈通考〉康定二年即鄜城县置康定军〈九域志 按鄜城县在洛川县东南七十里〉
坊州中部郡 坊州领县二〈宋史地理志〉宋属永兴军建炎后没于金〈通志〉
中部 坊州治中部县〈通考〉唐中部县宋仍旧〈贾志〉
宜君 熙宁元年省升平县为镇入焉〈宋史地理志〉
丹州咸宁郡 宋属永兴军路领县三〈通考 按有汾川云岩二县寻废领县一又宋志前永兴军领州十五原有丹州后乃不列州名惟以丹州所治之宜川县属鄜州亦史有脱悮今据通考改正〉
宜川 后魏义川县太平兴国中改名以鄜州废咸宁县入焉熙宁三年省汾川县七年省云岩县为镇入焉〈宋志〉宋丹州治宜川县〈通考〉
保安军 本延州永安镇太平兴国二年建为军属永兴路建炎四年没于金〈宋史地理志 按保安军不领县即今保安县〉
绥徳军 唐绥州熙宁三年收复废为城隶延州在州东北三十里元符二年改为军〈宋史地理志 按宋绥徳军不领县所领城砦中有米脂砦元丰四年为米脂城即今米脂县地又有清涧城宋史种世衡传言延州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废垒而兴之城成赐名青涧即今青涧县地〉
银州 银州银川郡领四县五代以来为西夏所有元丰四年收复五年即永乐小川筑新城距故银州二十五里旋被西人陷没崇宁四年收复仍为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宋史地理志〉
秦凤路 府一凤翔州十二陇凤〈宋史地理志 按馀秦泾等十州俱属西省〉
凤翔府扶风郡 领县九〈宋地理志〉
天兴 凤翔府治天兴县〈通考〉
岐山 宋凤翔府领岐山县〈宋史地理志〉
扶风 唐扶风宋仍旧〈明一统志〉
盩厔 大观元年以盩厔县清平镇置军〈宋史地理志按析县东界置军盩厔仍属凤翔〉
郿 唐属凤翔府宋因之〈明一统志〉
宝鸡 唐宝鸡县属凤翔府宋仍旧〈贾志〉
虢 凤翔府领虢县〈宋史地理志 按虢县在今宝鸡县东〉
麟游 唐属凤翔府宋仍旧〈明一统志〉
普润 宋凤翔府领普润县〈宋史地理志 按普润在今麟游西北〉陇州汧阳县 属秦凤路绍兴后没于金领县四〈通考〉汧源 汧源县唐宋为州附郭〈明一统志〉
汧阳 汧阳旧县在今县西八十里后周于马牢故城置宋移于此〈明一统志〉今县西五里晖河西北有旧城乃唐宋旧治〈汧阳县治〉
吴山 陇州领吴山县〈宋史地理志 按吴山县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陇安 开宝元年诏陇州置陇安县〈隆平集〉本南由镇古南由县地开宝二年割汧阳县四乡于陇州界置陇安县从转运使李守信之奏也〈寰宇记〉陇安在州东南八十里〈九域志 按在州南百里吴山县西以上属陇州〉
长武 属泾州咸平四年升长武镇为县五年省为砦大观二年复为县〈宋史地理志〉咸平四年以泾州长武镇为县仍隶泾州〈隆平集〉
利州路 南渡后府三兴元〈除隆庆同庆二府在今四川界〉州十二金洋沔凤〈除利阆八州在四川界〉军二大安〈除天水军在秦州界〉建炎后分利州为东西路兴元金洋大安为东路治兴元凤兴为西路治兴州乾道四年合为一路淳熙二年复分〈宋史地理志〉
兴元府梁州汉中郡 兴元府领县四南渡后复增县一〈宋史地理志〉
南郑 兴元府治南郑县〈通考〉
城固 崇宁三年县尉柴炳移于今治旧县城在今城固县西十八里〈汉中府志〉
褒城 宋嘉祐中徙治于山河堰北〈九域志〉唐建县于打钟坝村宋徙山河堰〈汉中府志〉
西 至道三年割隶大安军三年还隶〈宋志〉本属兴元府宋平蜀以县当冲要直属朝廷〈县道记〉
廉水 绍兴四年析南郑县置以廉水为名〈宋史地理志〉绍兴四年宇文介奏于南郑县南路石幢修置廉水县以便民输纳〈宋书宇文介传〉宋兴元路领廉水县后废廉水入南郑〈元志〉廉水县在汉中府南五十里绍定中废〈贾志按在汉水南〉
洋州洋川郡 宋属利州路领县三〈通考〉蜀改源州宋复故〈洋县志〉
兴道 洋州治兴道县〈通考〉兴道县在洋县东门内〈冯志〉西乡 洋州领西乡县〈宋史地理志〉宋建于蒿坪山之阳未有城池〈汉中府志 按续通考西乡宋端平中废〉
真符 真符废县在洋县东十里其治旧在桑坪店北宋末废〈明一统志〉黄金县干徳四年并入真符仍移县就废黄金县〈舆地纪胜〉
沔州顺政郡 本兴州绍兴十四年为利州路治开禧三年吴曦僭改开徳府曦平改沔州县二〈宋史地理志〉
顺政 开禧三年改为略阳〈宋史地理志〉沔州治顺政县〈通考
按顺政今略赐县〉
长举 宋沔州领长举县〈宋史地理志 按长举在略阳县西一百里〉大安军 本三泉县属兴元府干徳三年平蜀以县直属京师至道二年建为大安军三年军废县仍属京绍兴三年复升军南渡后复置三泉县隶军〈宋史地理志〉至道三年建三泉县为大安军以西县隶焉〈隆平集〉唐三泉县移治嘉陵江东一里即宋故大安军也今在宁羌州西北金牛驿西六十里〈禹贡锥指 按锥指又云绍兴三年改建大安军于今沔县界即今沔县西南九十里大安驿〉
金州安康郡 宋隶京西南路惟此一州未没于金建炎四年属利州六年复隶京西南路十三年复隶利州路领县五〈宋史地理志〉
西城 金州治西城县〈通考〉西城在兴安州城西四里〈冯志〉汉阴 绍兴二年迁治新店以旧县为镇嘉定三年升滶口镇为县〈宋史地理志〉旧治在石泉界汉江之南皇祐四年没于汉水绍兴初徙治新店即今治也〈汉阴县志〉
洵阳 干徳四年废淯阳县入焉〈宋史地理志〉
石泉 石泉县宋仍唐旧〈续通典〉
平利 熙宁六年省为镇入西城元祐复〈宋史地理志〉宋以平利为镇寻复置县隶云安郡后仍属金州〈兴安州志〉
凤州河安郡 旧属秦凤路绍兴十四年来隶县三〈宋史地理志 按两当河池二县在今巩昌界〉
梁泉 宋凤州治梁泉县〈通考 按梁泉在今凤县东一里〉
麟州新秦郡 属河东路干徳初移治吴儿堡县一〈宋史地理志〉靖康元年京城受围割麟府丰三州与夏人〈通考〉有杨家城在神木县西北四十里即麟州也〈延安府志〉麟州在神木北六十里〈神木县志 按麟州在神木北河套中〉
新秦 政和四年废银城连谷二县入焉〈宋史地理志〉府州荣河郡 属河东路本永安军政和五年赐郡名荣河旧置麟府路县一〈宋史地理志〉
府谷 府州治府谷县〈宋史地理志〉
丰州宁丰郡 庆历元年元昊攻陷州地嘉祐七年以府州萝泊川掌地复建为州政和五年赐郡名宁丰〈宋史地理志〉丰川南至府州一百十五里西南至麟州一百四十里领寨二〈九域志〉靖康初入夏〈通考按丰州在府谷东北河套中〉
晋宁军 属河东路本西界葭芦砦元丰五年收复六年并吴堡砦隶石州元祐四年以葭芦给赐夏人绍圣四年收复元符二年以葭芦砦为晋宁军大观三年以石州定胡来隶〈宋史地理志 按晋宁军所领二县俱在山西界惟定胡县领吴砦即今吴堡县〉
夏州 太平兴国五年李继捧来朝得州四夏银绥宥县八雍熙元年复以四州授继捧自后不复领职方〈宋史地理志〉西夏河南之州曰夏州〈宋史西夏传 按继迁来朝四州尚领八县则夏宥等州应复领县但沿革未详夏州今榆林府〉
宥州 西夏河南之州曰宥州盐州〈宋史西夏传 按宥州自唐寄治长泽县在今靖边县界元昊约张子奭留于宥州即此又定边县古盐州地〉
云内州 本中受降城地辽初改云内州有永济栅拂云堆县二〈辽志〉靖康元年夏人渡河取云内〈宋史西夏传 按云内州在今榆林府北河北岸〉
柔服 唐中受降城本汉九原地辽置云内州领柔服县〈明一统志〉
宁人 秦汉九原县地〈明一统志〉
天徳军 本中受降城开元中置天安军于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徳移永济栅今治是也辽太祖平党项遂破天徳军〈辽志〉靖康元年夏人渡河取天徳〈宋史西夏传 按天徳军在榆林府西北河北岸〉
东胜州 唐胜州辽太祖神册元年破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趋河东州废晋割代北来献复置统县二〈辽史地理志 按辽东胜州即唐胜州旧地尚在河西岸今府谷东北〉
榆林 唐胜州治榆林县后废辽复置〈明一统志〉
河滨 隋榆林县地唐析置此县后废辽复置属东胜州〈明一统志〉
金肃州 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金史地理志〉靖康元年夏人由金肃渡河取天徳军〈宋史西夏传〉有金宿城在府谷县木瓜园北寨外〈延绥志 按金宿即金肃也在府谷县北河套中〉
落思城 帝征西夏经落思城大掠而还〈元史太祖本纪 按落思城在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右宋录路三府三州二十郡二十军六县暨城九十四夫宋都东京则陜为外路开国之初夏银绥宥已不领职方南渡之后永兴秦凤亦咸非版籍所存者惟利州两路陜之东南半壁而已今即宋史所载合南北终始而详其制其地有入于夏辽而可考者亦并附见焉
金
金壤地封疆包东胜接西夏逾黄河复西历葭州及米脂界又循渭至大散关并出入京兆络商州南与宋为表里〈金地理志〉天会九年以陜西赐齐十五年齐废天眷元年以陜西地归宋三年复取之〈历代纪事年表〉
京兆府路 宋为永兴军路皇统二年省并陜西六路为四曰京兆曰鄜延〈除庆原熙秦二路在西省〉府一郡四〈金史地理志〉金分陜西为五路京兆为东路〈冯志〉
京兆府 宋京兆郡永兴军皇统二年置总管府县十二〈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军路建炎二年金围长安城陷三年张浚复取旋复失〈通考〉
长安 倚郭〈金志〉后唐长安金因之〈冯志〉
咸宁 倚郭本万年后更名泰和四年废寻复〈金史地理志〉咸宁县大定二十一年改名〈清类天文书〉后唐咸宁宋改樊川金复为咸宁〈西安府志 按金志咸宁有乾祐镇即故乾祐县〉
兴平 唐兴平县金仍旧〈续通考〉
泾阳 金属京兆府〈贾志〉
临潼 宋临潼县金仍旧〈续通考〉
蓝田 唐属京兆府金因之〈西安府志〉
云阳 金京兆府领云阳县〈金史地理志 按云阳在泾阳县西北二十里〉高陵 宋属永兴军金属京兆府〈冯志〉
终南 宋清平军〈金史地理志 按宋清平军领终南县故城在盩厔县东三十里金废军〉栎阳 金京兆府领栎阳县〈金史地理志〉
鄠 宋属京兆金仍旧〈续通考〉
咸阳 唐属京兆金因之〈西安府志〉
乾州 宋尝改为醴州天徳三年复县四〈金史地理志〉奉天 乾州治奉天县〈金史地理志〉
醴泉 宋隶醴州金属乾州〈续通考〉
武亭 本武功大定二十九年以嫌显宗讳更〈金史地理志〉武功金改武亭〈续通考〉
好畤 金乾州领好畤县〈金史地理志 按好畤在今乾州〉
同州 宋冯翊郡县六〈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路建炎元年没于金改属陜西京兆路〈通考〉
冯翊 倚郭〈金史地理志〉
朝邑 左冯翊之东南逾三十里有县曰朝邑〈金赵抃记〉唐朝邑金仍旧〈续通考〉
白水 宋复置属同州金因之〈冯志〉
郃阳 贞祐三年以县隶桢州〈金史地理志〉
澄城 唐属同州金仍旧〈续通考〉
韩城 贞祐三年升为桢州以郃阳县隶焉〈金史地理志〉耀州 耀州领县四〈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路建炎四年没于金金隶陜西京兆府路〈通考〉
华原 金耀州治华原县〈金史地理志〉
同官 后唐属耀州金仍旧〈续通考〉
美原 金省富平入美原县〈富平县志〉
三原 后唐属耀州金仍旧〈续通典〉
华州 宋华阴郡治郑国初因之县五〈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军建炎元年没于金改属陜西京兆路〈通考〉
郑 金华州治郑县〈金史地理志〉
华阴 宋华阴金仍旧〈续通考〉
下邽 金华州领下邽县〈金史地理志〉
蒲城 天禧四年改隶华州金因之〈蒲城县志〉
渭南 宋省后复置金仍旧〈续通考〉
商州 宋上洛郡贞祐四年改隶陜州兴定二年复来属元光二年改隶河南路县二〈金史地理志〉宋绍兴十二年金求商州乃割商秦之半〈通考〉
上洛 金商州治上洛县商洛丰阳皆旧为县贞元二年废为镇〈金史地理志〉
洛南 宋洛南金仍旧〈续通考〉
凤翔路 府二〈除平凉在西省〉防御二〈除秦川在西省〉刺郡二〈俱在西省 金史地理志〉
凤翔府 宋扶风郡皇统二年升为府县九〈金史地理志〉凤翔 倚郭旧名天兴县大定十九年更〈金史地理志〉金大定中以天兴县与庆衍殿字音相同改为凤翔〈凤翔县志〉
宝鸡 金凤翔府领宝鸡县〈金史地理志〉
虢 金凤翔府领虢县〈金史地理志 按虢县在今宝鸡东〉
郿 贞祐四年属恒州后又属京兆府路〈郿县志〉
盩厔 贞祐元年隶京兆府〈雍大记〉四年升为恒州以郿县隶焉〈金史地理志按恒州寻废〉
扶风 国初作扶兴〈金史地理志按后仍为扶凤〉
岐山 金属凤翔府〈续通考〉
普润 凤翔府领普润县〈金史地理志 按普润在今麟游界〉
麟游 唐属凤翔宋金并仍旧〈冯志〉
陇州 宋汧阳郡海陵时隶熙秦路大定二十七年来属县三〈金史地理志増一县〉
汧阳 倚郭〈金史地理志 按唐宋陇州俱治汧源惟金治汧阳似自金徙治〉
汧源 金陇州领汧源县有吴山镇〈金史地理志〉
陇安 太和八年以陇安寨升〈金史地理志 按陇安本宋县或废为寨金复置耳〉
吴山 大定二十七年増吴山镇为县〈续通考 按吴山县金志未载今増入〉
鄜延路 府一领节镇一刺郡四〈金史地理志〉
延安府 宋延安郡皇统二年置彰武军总管府县七〈金史地理志〉
肤施 延安府治肤施县〈金史地理志〉
延川 宋属延安府金仍旧〈贾志〉
延长 延长古高奴地大定二十二年勘定延长县治西北依山陇东南为平城〈金张廷桢筑城记〉大定时县令董成务筑延长城移建县治〈延长县志〉
临真 金延安府领临真县〈金史地理志〉唐临真县在州东南一百十里金因之〈九域志 按在甘泉东百八十里〉
甘泉 宋属延安府金仍旧〈明一统志〉
敷政 金延安府领敷政县〈金史地理志 按敷政在今安塞县西南〉门山 金延安府领门山县〈金史地理志 按门山县在今宜川界〉丹州 金丹州领县一〈金史地理志〉
宜川 宋宜川县金属丹州〈明一统志〉
保安州 宋保安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县一〈金史地理志〉
保安 大定十一年以保安军置〈金史地理志〉
绥徳州 宋绥徳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县一清涧〈金史地理志〉宋绥徳军金为州领八县〈元史地理志 按金志绥徳州领县一元志作领八县考八县中多宋时堡砦或金末置为县今据元志补入〉
绥徳 金绥徳州领绥徳县〈元史地理志 按宋改绥徳城为绥徳军元复并绥徳县入本州金之绥徳或即州附郭县〉
清涧 本宋清涧城大定二十二年升〈金史地理志〉金绥徳州领清涧县〈元史地理志 按元史惟此一县与金志合但清涧元作青涧〉
米脂 金绥徳州领米脂县〈元史地理志〉
绥平 金绥徳州领绥平县〈元史地理志 按宋绥徳军领绥平砦东至绥徳八十里或金因砦置县〉
怀宁 金绥徳州领怀宁县〈元史地理志 按宋绥徳军领怀宁砦东至军四十里〉
定戎 金绥徳州领定戎县〈金史地理志 按宋志绥徳军领克戎城东至军六十里或即金定戎地〉
义合 金绥徳州领义合县〈元史地理志〉义合废县在绥徳州东北五十里今为驿〈延安府志〉
嗣武 金绥徳州领嗣武县〈元史地理志 按宋绥徳军领嗣武砦南至米脂三十里〉
鄜州 宋洛交郡国初因之县四〈金史地理志〉
洛交 倚郭〈金史地理志〉
直罗 唐直罗县金因之〈九域志 按直罗在今鄜州西〉
鄜城 康定二年即鄜城县置康定军今因之〈九域志〉洛川 宋洛川金仍旧〈续通考〉
坊州 宋中部郡县二〈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军路建炎后没于金金隶陜西鄜延路〈通考〉
中部 坊州治中部县〈金史地理志〉唐中部县金仍旧〈续通考〉宜君 唐宜君属坊州金仍旧〈续通考〉
邠州 宋新平郡靖难军国初因之县五〈金史地理志〉宋属永兴路金隶庆原路〈通考〉
新平 倚郭〈金史地理志 按新平即今邠州〉
淳化 宋属邠州金因之〈贾志〉
宜禄 金邠州领宜禄县〈金史地理志〉
永夀 宋隶醴州〈金史地理志〉宋属醴州金属邠州〈续通考〉三水 唐属邠州金因之〈西安府志 按以上五县属邠州〉
长武 金泾州领长武县〈金史地理志〉
葭州 本晋宁军贞元中隶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为晋宁州二十四年更今名兴定二年改隶延安府〈金史地理志〉葭州金初为夏人所践皇统三年复立军治后为州正大三年改属鄜延路〈元一统志〉旧州址在州南二百步〈马志 按金志葭州不领县今据元一统志补县五〉
通秦 金正大三年葭州领通秦县至元六年省入州〈元一统志〉通秦寨在葭州北少西五十里〈延安府志〉在双山堡南一百里〈延绥志 按葭州志云州西北百里碑记云古定西州也或金宋间置〉
弥川 金正大三年葭州领弥川县至元六年并入州〈元一统志〉弥川故砦在葭州北一百四十里〈延安府志〉
太和 金葭州领太和县至元六年并入神木〈元一统志〉有旧县城在神木县西南五十里即太和寨也〈延安府志〉
建宁 金末葭州领建宁县本宋银城县地至元六年并入府谷〈元一统志〉建宁堡在府谷西北七十里〈葭州旧志〉
吴堡 葭州金正大三年领吴堡县本吴堡寨〈元一统志〉元丰五年置吴堡砦金改为吴堡县〈延安府志 按宋志有麟州在神木北元一统志云麟州金陷西夏〉
丰州 属西京路丰州天徳军辽尝更名应天寻复金因之〈金史地理志〉
富民 在古丰州境本汉临戎县地〈明一统志 按富民在今定边县北河套中〉
云内州 属西京路领县二〈金史地理志 按云内州本中受降城地在今榆林府北河北岸〉
柔服 金云内州旧领柔服县〈元史地理志〉宁人旧县大定后废为镇〈金地理志〉
云川 本曷董镇后升为裕民县皇统九年复废大统二十九年复升更为今名〈金史地理志〉
右金录路三府二州十五县八十有三夫金取陜地始而畀齐旋复归宋继复取之其地北包东胜西抵大散南络商州与宋相为表里惟金商汉中之地终非其有宋史所谓以鹘岭为界也至于省郡并州渐归简要后世亦多因之云
元
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元史地理志〉
陜西行中书省 路四〈除脱思麻路在四川〉府五〈除巩平临庆四府在西省〉州二十七属州十二〈除泾州等二十六州在西省四川〉中统三年立陜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二十三年改为陜西等处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
奉元路 至元十六年改京兆为安西路皇庆元年改安西为奉元路领县十一州五〈元史地理志〉
咸宁 金咸宁县元仍旧〈明一统志〉天祐初韩建筑新城后为奉元路治〈咸宁县志〉
长安 后唐长安县元仍旧〈明一统志〉金属京兆元属奉元路〈西安府志〉
咸阳 元省入兴平寻复置〈续通考〉
兴平 唐兴平县元仍旧〈明一统志〉元属奉先路〈冯志〉
临潼 至元四年省安西路栎阳县入临潼〈元史世祖本纪〉蓝田 元属奉元路〈冯志〉
泾阳 至元二年并入高陵县三年复立〈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四年以云阳县并入泾阳〈冯志〉
高陵 元属奉元路〈西安府志〉
鄠县 元属奉元路〈西安府志〉
盩厔 至元初并终南入盩厔又废恒州以盩厔隶安西路〈元史地理志〉
郿 旧为郿州添置柿林县至元元年省郿州为郿县废柿林〈元地理志〉元初为郿州隶平凉府至元中废州为县属安西路〈郿县志〉柿林废县在县东四十里元时置郿州遗址犹存〈马志〉
同州 宋定国军元仍为同州领县五〈元史地理志〉至元六年省冯翊县并同州隶安西路〈同州志〉
朝邑 元同州领朝邑县〈元史地理志〉元属安西路〈西安府志〉白水 宋复置元仍旧〈续通考〉古城在县南五里今名南寨堡元同佥陆大用筑〈贾志〉
郃阳 元初属桢州后仍旧〈明一统志〉
澄城 后唐属同州元仍旧〈续通考〉
韩城 唐宋为韩城县金曰桢州至元元年州废二年再立六年州又废止设县〈元史地理志〉韩故城在薛封土岭下天文志云至元二年复置桢州兼管韩城郃阳据此韩之旧城升为桢州土岭为韩又建一城故今有遗迹也〈韩城县志〉
华州 领三县〈元史地理志〉郑县元始省入州〈郡国记〉至元十二年复华州郑县〈元史世祖本纪 按本纪似郑县废而寻复但志未载〉
华阴 唐改太阴宋元仍旧〈续通考〉
蒲城 元中统初省至元二年复置〈华阴县志〉
渭南 元省下邽县入渭南名曰并管下邽〈渭南县志〉耀州 元至元元年并华原县入州又并美原入富平领三县〈元志〉辉州古耀州也〈纲目集览〉元改耀州为辉州隶奉元路〈三原县志〉
三原 三原县治南有城在清河南元至元时自东原下旧县徙此其城盖徙时筑也〈马理修新城记〉至元二十四年徙三原县于龙桥镇即今县治〈三原县志〉
富平 至元元年并美原入富平〈元史地理志〉金省富平入美原元复富平又以美原入之〈富平县志〉
同官 五代唐属耀州元仍旧〈续通考〉
乾州 宋醴州金复改乾州至元元年并奉天县入州五年复置奉天省好畤入焉又割永寿来属后又改奉天为醴泉领三县〈元史地理志 按元本有醴泉县元志云改奉天为醴泉疑悮〉
醴泉 金隶乾州元因之〈醴泉县志〉
武功 金改武亭县元复武功属乾州〈续通考〉
永寿 宋金属邠州至元十五年徙县治于麻亭〈元史地理志〉宋隶邠州今属乾州〈元单鹄学记〉
商州 领一县〈元史地理志〉宋属永兴军路元属安西路〈明一统志〉
洛南 乾祐县至元丙子改为乾祐巡检司至壬辰仍复县于旧地甲午裁革〈雍大记〉山阳古丰阳也碑记大元商州丰阳县后遭兵燹废〈新建县治记〉
延安路 金鄜延路元改延安路领县八州三〈元史地理志〉延州城旧在延水东宋改卜水西即今路城〈元一统志〉
肤施 元延安路治肤施县〈元史地理志〉
甘泉 临真县至元二年并入甘泉〈元一统志〉
宜川 至元六年并丹州入宜川县属延安路〈元一统志〉元省门山县入宜川〈贾志〉
延长 广徳初改延长元仍旧〈续通考〉
延川 元延安路领延川〈元史地理志〉
安定 本宋旧堡元壬子年升为安定县至元元年析置丹头县四年并丹头入本县〈元史地理志〉在今安定县东宋安定堡元升为县〈贾志〉丹头城在县东六十里后废为镇〈安定县旧志〉
安塞 本金旧堡壬子年升为县〈元史地理志〉元省敷政县合为一〈安塞县志〉
保安 金为保安州至元六年降为县〈元史地理志〉
鄜州 旧领四县元至元四年并鄜城入洛川又并洛交直罗入州六年废坊州以中部宜君二县来属领三县〈元史地理志〉
洛川 本汉鄜县地金元皆仍旧〈续通考〉
中部 元废坊州以县属鄜州〈续通考〉坊州在中部西南元省入中部县〈冯志〉
宜君 元废坊州以县属鄜州〈续通考〉
绥徳州 宋为绥徳军金为州至元四年并义合绥徳入本州领二县〈元史地理志〉
清涧 归附后并绥平入怀宁至元四年并怀宁入清涧〈元史地理志〉元属绥徳州又改隶延安路〈清涧县志〉
米脂 归附后并嗣武入米脂至元四年又并定戎入米脂〈元史地理志〉宋置米脂城金升为县元以嗣武克戌二县省入〈续通考〉榆林卫元为米脂县地〈禹贡锥指〉
葭州 金葭州元至元六年并通秦弥川葭芦入州领三县〈元史地理志〉
神木 元初立云州于麟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废州为县又并太和入神木〈元史地理志〉云州故城在今县东三里㢲山〈明一统志〉元碑载至正八年改云州为神木县因㢲山有神树二株故名〈神木县志〉
吴堡 至正元年省二年复置〈元一统志〉元世祖辛邜改吴州乙未复为吴堡〈葭州志〉
府谷 后唐为府州元初建州治至元六年废为县又并建宁入府谷〈元史地理志〉金皇统八年麟府为西夏所据元初收附复建府州治改属延安路至元元年州废二十六年县属葭州〈元一统志〉
兴元路 唐兴元府元立兴元路以凤金洋三州隶焉元初割西县属沔州以洋州西乡县来属领县四州二〈元史地理志〉
南郑 兴元路治〈元史地理志〉
城固 唐城固宋元仍旧〈续通考〉
褒城 元徙治于山河堰东南五里〈续通考〉
西乡 宋端平中废元复置〈续通考〉宋改建于蒿坪之阳百步元皇椢公屯戍西乡改迁今治去蒿坪一里许〈西郡县志〉
凤州 至元五年以在郭梁泉县并入州隶兴元路〈元史地理志〉
洋州 宋洋州至元二年省兴道真符二县入州〈元史地理志〉
金州 宋升为金房开达四州路元为散州〈元史地理志〉州初治汉江北去水百步后移南〈元旧志〉平利洵阳汉阴石泉元并省入金州〈续通考〉元改平利洵阳汉阴为巡检司改武安为石泉巡检司既而复汉阴为县故老相传元人杀戮殆尽县尽改巡司〈兴安州志 按西城县亦元省入州〉
凤翔府 元初立凤翔路至元九年更为散府领县五〈元志〉凤翔府属陜西行省〈凤翔府志 按元志陜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治凤翔〉
凤翔 金凤翔县元仍旧〈续通考〉
扶风 唐扶风县元仍旧〈贾志〉
岐山 元凤翔府领岐山县〈元史地理志〉
宝鸡 虢县元省入宝鸡故城在县东六十里〈明一统志〉麟游 元废普润入麟游〈明一统志〉
邠州 金领宜禄永寿三水等五县元领二县〈续通考〉初属庄浪路寻改属凤翔府又直隶陜西行省〈邠州志按元志至元二十一年以邠州隶汉中道宣慰司〉
新平 元邠州治新平县〈元史地理志〉
淳化 至元七年并三水入本县〈元史地理志〉宋淳化县元移县治于三水改为三水县至正十八年知县贾克礼移治为今淳化县〈邠州志 按长武元并入泾州〉
陇州 属巩昌府旧领四县元领县二〈元史地理志〉
汧源 元至元七年省吴山陇安入汧源〈元史地理志〉延祐四年并汧源县入陇州〈元史仁宗本纪〉
汧阳 古城在北山麓唐太和中所筑元至元二年因圮坏移建新城在汧晖二河之间〈汧阳县志〉
沔州 宋沔州至元四年隶广元路二十年废褒州止设铎水县迁沔州而治焉领三县〈元史地理志〉壬子年复立沔州于旧治至元二十年迁州治铎水县略阳属焉〈元一统志〉
铎水 沔州治铎水县本西县旧镇也戊午年以其地升为褒州改镇为县至元二十年废褒州移沔州来治后省县入州东北至褒城县六十里〈元一统志〉
大安 初为大安州至元十二年降为大安县属沔州寻并三泉县入之〈元一统志 按大安即宁羌州〉
略阳 至元二十年并长举及西县入焉〈元史地理志〉元移沔州治铎水仍以略阳为属县〈续通考〉
丰州 属大同路唐丰州金为天徳军元复为丰州旧有富民县元至元四年省入州〈元史地理志 按元丰州仍唐旧地在今榆林府定边县北河套中〉
云内州 属大同路唐天徳军即中受降城之地金为云内州旧领云川柔服二县元初废云川至元四年省柔服入州〈元史地理志 按唐榆林郡元为东胜州地〉
右元录省一路三府一州十六县五十八夫元当统一之后北据朔方五原南有兴商汉沔关中土宇较宋与金增其式廓矣而陜右建置反略于两代岂真存要去闲哉盖縁兵燹之后土旷人稀故朔漠丰云空建州名东南金洋邈无属县亦稍荒略矣因辑而录之以志其槩云
明
陜西布政司 明初立陜西行中书洪武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领八府一州〈贾志 按除平庆巩临四府在西省〉明置都指挥使领榆林潼关等卫〈续文献通考〉
西安府 洪武二年徐达入奉元路改西安府〈名山藏〉明初西安府领州五县二十六景泰三年增置县一〈镇安〉成化十三年增置州一〈商〉县三〈山阳商南三水〉万历十一年又增县一〈长武〉乃领州六县三十一〈西安府志〉
长安 元属奉元路明为西安府附郭县〈西安府志〉城自天祐间袭唐之旧而约其制洪武初始増修之〈咸宁县志〉县在城西门外洪武四年移于今治〈雍大记〉
咸宁 明与长安俱为西安府附郭〈西安府志〉县在城东门外洪武三年移于今治〈雍大记〉
咸阳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明一统志〉洪武二年井邑丘墟于东原之阪就民居为县四年县丞孔文郁始迁邑复故址〈李炳迁县记〉
兴平 在府城西一百里宋元仍旧明因之〈明一统志〉临潼 在府城东五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续通考〉泾阳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明一统志〉元复置明因之〈续通考〉高陵 在府城东北八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奉元路明隶西安府〈贾志〉明析东南数里于临潼县于是𥚹小〈高陵县志〉
鄠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续通考〉蓝田 在府城东南九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贾志〉
盩厔 在府城西南一百六十里〈明一统志〉元隶奉元路明洪武二年隶西安府〈雍大记〉
三原 在府城北九十里〈明一统志〉旧隶耀州弘治四年改隶〈明会典〉弘治三年本县民巨海陈请三原隶耀州转运不便因改隶西安府〈三原县志〉
渭南 在府城东七十里〈明一统志〉旧隶华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隶〈明会典〉洪武十四年始革并管下邽名隶华州〈渭南县志〉
醴泉 在乾州东七十里〈明一统志〉旧隶乾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隶〈明会典〉御史梁汝魁改隶西安府〈醴泉县志〉
商州 在府城东南二百六十里〈明一统志〉洪武七年降州为县隶西安府成化十三年盗王彪平巡抚原杰议析商县东为商南县南为山阳县升商县为州并洛南镇安属焉隶西安府又商州治因元之旧〈商州志〉
镇安 在府城南二百五十里〈明一统志〉镇安县洪武八年立乾祐巡检司属咸宁县景泰三年先建于野猪坪后迁谢家湾即今县治〈雍大记〉景泰三年置镇安县属西安府成化八年改属商州〈西安府志〉乾祐县元废明于废县北二十里置镇安县〈明一统志〉
雒南 在府城南二百里〈明一统志〉明初降商州为县割本县属华州成化十三年升商县为州复属商州天启初讳洛为雒〈雒南县志〉
山阳 在州城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山阳古丰阳也明以户口鲜少降丰阳为巡检司〈山阳县志〉成化十三年徙巡检司于曼川于丰阳故址置山阳县又以在北山之南故名〈山阳县旧志〉
商南 在州城东六十里〈明一统志〉成化十三年巡抚原杰奏分商县以东地置商南县初置层峯驿寻徙沐水西即今治〈商南县旧志〉商南地面对群山左跨沐水成化十七年巡抚余子俊创建兹邑〈黄俨建商南县碑记按二说不同大抵原创置县于层峯驿余徙治于沐水西〉
同州 在府城东北二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领五县明因之〈续通考〉明州县皆仍元旧隶西安府〈同州志〉
朝邑 在州城东三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安西路明属同州〈西安府志〉
郃阳 在州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同州明因之〈续通考〉
澄城 在州城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续通考〉
白水 在州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旧城在县南五里明洪武初移于今治〈旧县志〉元末兵乱寄治于南临川张既至谓南临川阻河傍谷不免冲激始反旧治〈白水县志〉
韩城 在州东北二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废桢州止设县明因之〈续通考〉
华州 在府城东二百里〈明一统志〉隶西安府领四县成化间改洛南隶商州嘉靖间改渭南隶西安〈华州志〉
华阴 在州城东七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华州明因之〈西安府志〉蒲城 在州城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至元二年复置明因之属华州〈西安府志〉
耀州 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改耀州为辉州洪武二年仍改耀州〈三原志〉耀州属西安府领四县后宜君改隶延安弘治三年改三原隶西安〈耀州志〉
同官 在州城北七十五里元属耀州明因之〈明一统志〉富平 在州城东南七十五里〈明一统志〉元张思道据县依窑桥险居徐达经略关中即以为县隶耀州故城在县东北十里〈富平县志〉本名窑桥头元徙治于此景泰初知县张应举始筑城〈贾志〉
乾州 在府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领三县嘉靖三十八年以醴泉隶西安〈乾州志〉
武功 在州城西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元隶奉元路明隶乾州〈雍大记〉
永寿 在州城北九十里〈明一统志〉元属乾州明因之〈续通考〉元徙县于麻亭镇明末城郭倾颓因结寨于虎头山〈永寿县志〉
邠州 在府城西北三百五十里〈明一统志〉元领二县明以新平省入州复置三水长武二县并淳化领县三属西安府〈续通考〉
淳化 在州东二百里〈明一统志〉元并三水入县明因之〈明一统志〉
三水 在州城东四十里〈明一统志〉元以三水并入淳化成化十四年始割淳化十六里为此邑〈三原县志〉成化丁酉余子俊奏复故县〈雍大记〉
长武 宜禄县明省入邠州改宜禄镇万历十一年复置长武县属邠州〈西安府志〉取县西长武故城为名〈长武县志〉
凤翔府 元属凤翔路明为凤翔府领州一县七〈明一统志〉凤翔 凤翔府附郭〈明一统志〉
岐山 在府城东五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凤翔府明因之〈续通考〉
宝鸡 在府城西南九十里元仍旧明因之〈明一统志〉扶风 在府城东一百一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隶凤翔府〈贾志〉
郿 在府城东一百四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安西路明隶凤翔府〈郿县志〉
麟游 在府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元仍旧明因之〈明一统志〉陇州 在府城西一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领县二明以汧源省入改属凤翔府领汧阳一县〈续通考〉汧源县为州之附郭洪武初始归并本州〈陇州志〉
汧阳 在州城东九十里〈明一统志〉汧阳废县在县西五里嘉靖二十六年为大水冲陷明年始移今治〈汧阳县志〉旧隶陇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隶〈明会典〉
汉中府 元立兴元路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领宁羌兴安二州十四县〈续通考〉万历二十三年兴安州改直隶割六县隶州府领州一县八〈汉中府志〉
南郑 汉中府附郭〈明一统志〉县治旧在城西南隅洪武八年改创城中〈雍大记〉
褒城 在府城西北四十五里〈明一统志〉元徙治于山河堰东明因之〈续通考 按褒城县志有云雾废县在县西一百七十里未详所始〉
城固 在府城东七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隶汉中府〈贾志〉
洋 在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省兴道真符入洋州明省为县〈续通考〉
西乡 在府城东南二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属兴元路明属汉中府〈冯志〉
凤 在府城西北三百八十里〈明一统志〉洪武三年仍为凤州隶凤翔府四年改隶汉中七年降州为县〈汉中府志〉县之南岐山凤曾翔集遂以名县〈汉中府志〉
沔 在府城西北一百一十里〈明一统志〉旧隶宁羌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隶〈明会典〉洪武二年仍为沔州七年降州为县成化二十二年改属宁羌州嘉靖三十八年属汉中府〈沔县志 按汉中府志作崇祯间始隶府〉明初改州为县洪武四年知州王昱移于今治旧治在今县东二十里置铺又县以沔水为名〈汉中府志〉
略阳 在府城西北三百一十里〈明一统志〉洪武七年废沔州长举总为略阳县隶宁羌州崇祯间隶汉中府明初属沔州洪武七年改属汉中府成化二十二年隶宁羌州〈贾志〉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因平氐羌之乱南北朝以此为名〈略阳县志〉
宁羌州 在府城西三百里〈明一统志〉本沔阳县地名羊鹿坪洪武三十年建宁羌卫成化二十二年巡抚郑时以地僻山险奏设州于卫治南领沔县略阳崇祯间以县去州远不领县以宁羌为名欲羌之永宁耳〈汉中府志〉
兴安州 明初为金州属汉中府万历中改兴安州领六县〈续通考〉万历十一年大水城坏分守刘致中筑新城于赵台山下易名兴安州属汉中府二十年州人以十不便条议复以兴安直隶陜西布政司仍以石泉汉阴二县属焉又州初治汉水北后移水南万历十一年移治于故城南原三里许〈兴安州志〉
平利 在州南九十里〈明一统志〉元改为巡检司隶兴元路洪武五年仍为平利县属汉中府嘉靖二十九年复隶金州万历十一年隶兴安州又洪武五年改迁平利县先是平利县旧治在白土关东既而迁于石牛河口至是始改迁于女娲山西灌河口〈兴安州志〉
石泉 在州西八十里〈明一统志〉元省入金州明复置〈续通考〉旧隶金州嘉靖二十八年改隶汉中府〈明会典〉万历二十四年还属兴安州〈兴安州志〉
洵阳 在州东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元并入金州洪武三年复置隶兴安州〈贾志〉
紫阳 在州城西二百二十五里〈明一统志〉正徳七年添设〈明会典〉本汉阴县之东南隅正徳五年立紫阳堡六年总制洪钟奏升为县又县治初设于紫阳滩之左是为旧县无城垣嘉靖三十五年知县张亨甫迁于紫阳滩之右是为新县〈紫阳县志〉
汉阴 在州西一百五十里〈明一统志〉元省入金州明复置〈续通考〉汉阴县旧隶金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隶汉中府〈明会典〉万历二十四年复改属兴安州〈兴安州志〉
白河 在州南二百一十里〈明一统志〉成化十三年添设〈明会典〉成化八年立白河堡十二年巡抚原杰置白河县隶郧阳府后改属兴安州〈州志〉成化中原公抚安流逋割洵阳地三分之一为白河县〈洵阳县志〉白河县后移治唐家洲〈册说〉
延安府 元延安路明洪武二年复为延安府〈雍大记〉领绥鄜葭三州十六县〈续通考〉
肤施 元属鄜延路明为延安府附郭〈肤施县志〉
安塞 在州城西北四十里元置安塞县明因之〈明一统志〉邑城本秦汉高奴故地嘉靖间因城北水患邑令韩震等移南就北规模悉遵旧制〈安塞县志〉
甘泉 在府城西南九十里〈明一统志〉元甘泉县明因之隶延安府〈贾志〉
安定 在府城北一百九十里〈明一统志〉金安定堡元升为县洪武三年仍为安定县〈马志〉
保安 在府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降州为县明因之〈续文献通考〉
宜川 在府城东南二百八十里〈明一统志〉元隶延安路明因之隶延安府〈贾志〉
延川 在府城东二百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续通考〉延长 在府城东一百五十里〈明一统志〉上城在县北二百步高部山四面陡绝明末避乱建县治
清涧 在绥徳州城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旧隶绥徳州嘉靖四十一年改隶〈明会典〉元隶延安路洪武二年隶绥徳州弘治九年知县岳玉引元制复隶延安府〈清涧县志〉
鄜州 在府城南一百八十里元鄜州属延安路明因之领县三〈明一统志〉
洛川 在州城东六十里〈明一统志〉元仍旧明因之〈续通考〉中部 在州城南一百四十里〈明一统志〉明初元县丞伯颜以城降仍为中部〈中部县志〉明末乱起西北陷城自中部始姚侯因城上城即古坊州〈王相业修城记〉
宜君 在州城南二百一十里〈明一统志〉元属鄜州明因之〈续通考〉
绥徳州 在府城东北三百六十里〈明一统志〉元领二县明改清涧属延安领米脂一县〈续通考〉洪武四年领清涧米脂葭县三县八年升葭县为州弘治九年清涧隶延安府止领一县〈绥徳州志〉
米脂 在州城北八十里金米脂县属绥徳州明因之〈明一统志〉
葭州 在府城北五百八十里〈明一统志〉金葭州隶延安府明仍隶延安领县三〈贾志〉洪武四年改为葭县隶绥徳州八年复曰葭州〈雍大记〉
吴堡 在州城南八十里〈明一统志〉元吴堡县洪武十年主簿苏守正言县事不敷并绥徳州十四年寻复属葭州〈吴堡县志〉
神木 在州城东北三百里〈明一统志〉元神木县洪武六年废十四年复属葭州〈葭州志〉元县在城东三里正统八年徙今治〈神木县志〉
府谷 在州城东北五百里〈明一统志〉元府谷县洪武六年省十四年复置属葭州〈延安府志 按马志有芭州城在府谷县北九十里未详所始〉
陜西都指挥使司 领卫二十六守御千户所四〈贾志按都司治西安除十八卫及工所在西省〉
西安前卫 在西安府治东南洪武初建〈明一统志〉
西安后卫 在西安府治东南洪武中建〈明一统志〉
西安左卫 在西安府治东南〈明官制 按亦洪武中建〉
西安右卫 在西安府治东为秦府置〈明官制 按亦洪武中置今徙置西省〉
延安卫 属陜西都司在延安府治北洪武二年建〈明一统志〉
塞门所 塞门守御百户所属延安卫在安塞县北一百五十里洪武十二年建〈明一统志〉
安定所 安定守御百户所属延安卫在保安县治北洪武二年建〈明一统志〉
保安所 保安守御百户所属延安卫在保安县治南洪武十二年建〈明一统志〉
绥徳卫 属陜西都司在绥徳州治北洪武六年建〈明一统志〉
镇羌所 镇羌守御千户所属陜西都司在神木县治西正徳二年建〈明一统志〉
榆林卫 属陜西都指挥使〈贾志〉明初为榆林庄本绥徳卫屯所东胜失守始筑榆林城成化间余子俊移绥延镇于榆林庄置榆林卫分东中西三路为守中路属镇城堡十东有双山常乐西有保宁响水波罗怀远威武清平至归徳鱼河则在镇南西路堡十有龙州镇靖镇罗靖边宁塞桞树涧安边砖井定边盐场〈图书编〉河套元末为王保保所据明初追逐之筑东胜等城正统间失东胜退守黄河套中成化八年筑榆林三路边墙遂弃河守墙〈九边考〉天顺二年毛里孩等始入居河套汉朔方五原二郡遂不登版图〈禹贡锥指〉
凤翔所 凤翔守御千户所属陜西都司在凤翔府治东洪武二年建卫四年改为所〈明一统志〉
汉中卫 属陜西都司在汉中府治西洪武四年建〈明一统志〉
宁羌卫 在宁羌州城内〈明一统志〉洪武三十年建〈汉中府志〉沔县右所 守御沔县右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中隶汉中卫〈明一统志〉
金州所 属陜西都司〈贾志〉金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间建〈明一统志〉
潼关卫 初设潼关守御千户所隶陜西都司后改潼关卫隶河南都司复改隶中军都督府〈贾志〉南京中军都督府领河南都司旧有潼关卫后属直隶〈明会典按司卫所后多废改〉
右明录司一府四州十二县六十六卫八所七洪武二年始命徐达经理关中凡郡县系金元省并者多仍其旧惟改奉元路为陜西布政司以统四府又以府统州以州统县使相维相制至于关中厄塞兼置卫所即宋之军也名掌军戎职同守令亦职方之所当考因并详其制以备前朝典故云
陜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六
疆域一〈省府州县图〉
〈天府名邦幅员式廓冀豫荆梁壤连绣错屏卫中原隔阂沙漠近服遵循远疆启拓聚米布碁井里城郭支祈效摉章亥奋𫏋四塞〉
〈雄图西陲锁钥大化覃敷帡幪永托作疆域志第三 谨按西安面临终南背据泾渭其西自陇坻踞汧渭上㳺为凤翔〉〈其西北介梁岐泾渭之间为干左阻石门踞泾上㳺为邠其北界秦山跨漆沮者为耀自子午岭东跨洛为鄜又北界横山东濒河〉〈为延安自横山北接套地为榆林其东北界梁山控带河洛为同又循河而北为绥德又东北抵套为葭其西南自嶓冡至太白之〉〈阳跨汉为汉中其南居终南之阳为兴安其东自秦岭至于太华在岳之阴为华其东南在岳之阳为商此陜东疆域之大凡也〉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
陜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七
疆域二〈形胜附〉
陜西布政司
治在 京师西南二千六百五十里东至河南阌乡县界三百五里西至秦州清水县界六百三十里南至四川太平县界一千三十里北至榆林边墙一千三百九十六里〈按旧志多载广袤若干里盖即合东至西至而成东西相距之里数合南至北至而成南北相距之里数如自阌乡至清水东西合计九百三十五里即广数也自太平至榆林边墙南北合计二千四百二十六里即袤数也读者合观自能知之故不复赘至于府州之境循例似宜先列广袤但如华之蒲城中隔西安属之渭南耀之白水中隔华州属之蒲城绣错之处殊难以不聨属者强计里数也兹亦从略玩图自明〉东南至河南淅川县界六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广元县界一千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山西河曲县界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至庆阳府征宁县界三百二十里领五府十二州七十三县形胜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史记苏秦传〉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崤之险〈荆轲传〉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悬隔千里持㦸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形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高祖本纪〉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留侯世家〉三辅南有江汉北有河渭汧陇以东商雒以西厥田肥饶所谓陆海〈东方朔传〉东有函谷蒲津西有散关陇山南有峣山武关北有萧关黄河〈史记正义〉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贾谊过秦论〉东沟大河南阻高山西采雍梁北卤泾垠〈扬子法言〉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汉书娄敬传〉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终南太华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班固西都赋〉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岐梁汧雍陈宝鸡鸣在焉于前则终南太一隆屈崔崪隐辚郁律连冈乎嶓冡抱杜含鄠欱沣吐镐于后则高陵平原据渭踞泾澶漫靡迤作镇于近其远则有九𡽀甘泉涸阴沍寒广衍沃野厥田上上实为地之奧区神皋〈张衡西京赋〉右陇蜀左崤函襟凭终南太华之阴背负清渭浊河之固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兵强士勇用武之国秦汉所以成帝业也〈郭子仪奏议〉自万年至于渭南其蔽曰华州其关曰潼关自华而北界于栎阳其蔽曰同州其关曰蒲津自灞而南至于蓝田其蔽曰商州其关曰武关自长安至于盩厔其蔽曰洋州其关曰华阳自武功而西至于好畤其蔽曰坊州自咸阳而西至于奉天其蔽曰邠州由四海之内总而合之以至于关由关之内束而会之以至于王都〈柳柳州文集〉夫秦四塞之国也虽偏镇于西隅而国之形势实为天下雄固帝霸之业也〈鸿书〉潼关制全陜之命汉中实楚蜀之冲〈朱思本舆地总图说〉关中形胜西自昆仑发脉落于三辅长河自西北而南华岳诸山自西而东会于潼关水口关锁之密结构之巧天下莫并〈韩苑洛集〉太乙峙其南丰镐出其西华岳镇其东龙首乘其北周环八水襟带三川形胜实甲于天下〈颜敏重修藩司公𪠘记〉
西安府〈最要〉
治在布政司西东至华州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武功县界一百四十五里南至镇安县界一百六十里〈正南微西至石泉县界四百三十里 按长安县南境旧说祗以镇安之西北为界故止于一百六十里若微西取子午谷道抵五郎关虽非坦途亦属封域何可竟置不论故凡系补入而里数悬绝者皆此类也玩图可互证〉北至耀州界一百七十八里东南至商州界二百里西南至洋县界三百六十里东北取高陵路至蒲城县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永寿县界二百里领一十四县
形胜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司马相如上林赋〉九𡽀嶻嶭太一巃嵸南有元灞素浐汤井温谷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浸决郑白之渠漕引淮海之粟〈潘岳西征赋〉凭山河之形势宅田里之上腴〈陆宣公奏议〉天府惟雍神皋作京当四海之会同在三辅而尤剧〈常衮撰孟皥京兆尹制〉京兆府挟沣灞据函崤得百二方千里〈唐类函〉终南太乙为天地肺腑之区气之所蟠以森以毓〈左𢡟第集〉
长安县〈最要〉附郭在府治西偏东与咸宁分治西至咸阳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镇安县界一百六十里正南微西至石泉县界四百三十里北至泾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鄠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咸阳县界三十里编户四十九里〈按旧志所载疆域里数或治或界纷错互见致有异同兹于府州分域祗列界限而州县専封则先列四至八到与邻邑接壤之里数而后附以四邻距治之里数庶几为界为治一览了然〉
西至咸阳县治五十里北至泾阳县治七十里西南至鄠县治七十里
形胜长安界在旧岐丰之左揽结太乙终南之气夙称神皋陆海〈李华然县志序〉为雍秦之首邑帝王之故都形胜奥区〈梁禹甸县志序〉终南峙其前渭流绕其后〈县志〉
咸宁县〈最要〉附郭在府治东偏东至临潼县界四十五里西与长安分治南至旧县关镇安县界二百五十里北至高陵县界三十里东南至蓝田县界五十里东北至高陵县界三十五里编户六十六里
东至临潼县治五十里东南至蓝田县治九十里东北至高陵县治七十里南至镇安县治三百四十里形胜居会城之左百二名邦实据上游几终南屏渭水带五冈襟三川浐灞左纒滈潏右抱白鹿丰梁护其东凤栖神禾环其南金銮铜人关其北千峯拥玉案以遥迎两雁来伭都以近侍代为帝都世称天府〈县志〉
咸阳县〈要〉治在府西少北五十里东至长安县界二十五里西至兴平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鄠县界二十里北至泾阳县界三十八里东南至长安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盩厔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泾阳县界四十里西北至醴泉县界四十里编户十里
东至长安县治五十里西至兴平县治五十里南至鄠县治五十五里东北至泾阳县治五十里西北至醴泉县治七十里
形胜南临渭水北倚九𡽀〈方舆胜览〉左挟崤函右控陇蜀原隰壮丽山川被贯九𡽀峙其北渭水流其南〈李炳迁县〉记渭水临于南𡽀山倚于北长安控其东槐里绕其西川原沃野称为秦陆海之最区〈县志序〉
兴平县〈要〉治在府西一百里东至咸阳县界二十五里西至武功县界四十五里南至盩厔县界二十五里北至醴泉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麻纸头咸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薛固邨武功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夏家寨咸阳县界三十三里西北至张染邨醴泉县界四十里编户十五里
东至咸阳县治五十里西至武功县治九十里北至醴泉县治五十五里东南至鄠县治五十里西南至盩厔县治七十里
形胜地势高阔平原雄峙翠吸终南屏倚九𡽀幅麓山以在座带渭水而前流掖咸阳于左腋兮跨扶风于右肋引醴泉之秀瑞兮盩厔拱而朝额抗谷口之窈阻兮泾干翼而拱背豁汉中之庭衢开武功之门户〈费尚彬兴平县赋〉后倚高原前襟渭水元𡽀峙其北终南扄其南〈府志〉北倚高原而峙九𡽀南襟丰渭而对终南西由岐凤以控巴蜀东迎华岳以聨嵩洛风气攸萃古右辅之地也〈县志〉
临潼县〈要〉治在府东五十里东至渭南县界四十七里西至咸宁县界十五里南至蓝田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富平县界七十里东南至蓝田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咸宁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蒲城县界九十五里西北至高陵县界三十里编户四十里
东至渭南县治八十里西至咸宁县治五十里南至蓝田县治八十五里北至富平县治九十里东北至蒲城县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高陵县治五十里形胜骊峯嶻嵲启其阳渭水潆洄环其朔〈南居仁魁楼记〉靣眺骊山背阻渭水鸿门控其左灞陵接其右〈府志〉西接终南南走蓝田北俯渭水东控鸿门盖西京以来称冲要名区云〈县志〉
高陵县〈简〉治在府东北七十里东至临潼县界十五里西至康桥堡泾阳县界二十里南至苏马堡咸宁县界二十里北至仁村三原县界十里东南至嘴头临潼县界二十里西南至咸宁县界三十五里东北至齐家堡三原县界七里西北至桑园邨三原县界十五里编户十五里
东南至临潼县治五十里西南至〈长安咸宁〉县治七十里西至泾阳县治五十里东北至富平县治五十里西北至三原县治三十五里
形胜南临渭水北枕平原清谷跨其左洪波襟其右〈府志〉泾渭属流于前山原遥峙于后清谷在左洪波在右盖古形胜之区高明之国〈吕柟地理志〉
鄠县〈中〉治在府西南七十里东至长安县界三十里西至盩厔县界十五里南至终南山二十里〈山南靣复属长安县境界〉北至咸阳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长安县界一百里西南至盩厔县界三十里东北至长安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兴平县界二十里编户十五里
东北至〈长安咸宁〉县治七十里西至盩厔县治八十里北至咸阳县治五十五里西北至兴平县治五十里形胜靣拱终南背倚渭水沣水绕其东涝水环其西〈府志〉
蓝田县〈简〉治在府东南九十里东至大龙庙渭南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咸宁县界五十里南至郭庵子镇安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小金山临潼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新店铺商州略七十五里西南至填安县界二百里东北至厚子镇渭南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新街填咸宁县界四十里编户二十里
东南至商州治二百一十里西南至镇安县治二百九十里北至临潼县治八十五里东北至渭南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长安咸宁〉县治九十里
形胜峣关青泥之险为三辅藩蔽〈李东抚治商洛碑记〉南山秀拔北山雄剑㦸森然对群玉〈王渥游蓝田诗〉南面七盘北背绣岭玉山左峙灞水右环〈府志〉玉山金岭相接抵渭七盘蓝关蜀楚要津巨哉其秦之咽喉也〈疆圉志〉
泾阳县〈中〉治在府西北七十里东至高陵县界二十五里西至醴泉县界三十二里南至咸阳县界十五里北至淳化县界五十里东南至长安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咸阳县界十五里东北至三原县界十五里西北至淳化县界六十五里编户四十四里
东至高陵县治五十里西至醴泉县治九十里南至〈长安咸宁〉县治七十里西南至咸阳县治五十里东北至三原县治三十里西北至淳化县治九十里
形胜东峙唐原西拱仲山泾流绕其南嵳峩镇其北〈府志〉峩仲耸于北泾水环其南带文川襟西城背丰稔面毕原平畴旷衍村落相连有河渠之饶有岩寨之险〈县志〉
三原县〈中〉治在府北九十里东至临潼县界四十里西至泾阳县界八里南至泾阳县界八里北至富平县界五十五里〈正北偏西至韩家村耀州界五十里旧称北至耀州界四十五里按三原北抵陵前镇又北乃入富平界非耀州界也且耀州南三里即属富平何可越富平而以耀为界旧说盖指正北微西而言〉东南至高陵县界二十里西南至泾阳县界八里东北至富平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淳化县界五十里编户三十里
北至耀州治八十里东南至高陵县治三十五里西南至泾阳县治三十里东北至富平县治六十里形胜京兆壮县道通八郡之肯綮〈张缙彦减税记〉京兆上郡衢通九边吭扼三疆〈陈嘉绩并关税记〉南据泾渭之流北倚嶻嶭之山仲山拱于西清水环于东〈县志〉
盩厔县中治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东至鄠县界六十五里西至郿县界四十里南至洋县界四百里北至武功县界五里〈旧称北至兴平县界二十里按县北五里抵渭河马家村即武功界自北而东乃兴平界也旧说指正北微东而言〉东南至鄠县界五十里南微东至石泉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洋县界二百里东北至兴平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武功县界三十里编户四十里
东至鄠县治八十里西至郿县治一百里南至洋县治五百里东北至兴平县治七十里西北至武功县治五十里
形胜道通巴汉三蜀南极山不尽三十里北阻渭短长之补与南而近其野半为泽麓〈沈亚之盩厔县丞𠫊壁记〉谷水绕其东沟阜阻其西南山叠拱北渭带流〈建置志〉
渭南县〈要〉治在府东一百四十里东至华州界二十三里西至临潼县界三十三里南至商州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蒲城县界六十里东南至雒南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蓝田县界七十里东北至同州界五十五里西北至富平县界六十里编户五十六里东至华州治五十里西至临潼县治八十里南至商州治三百里北至蒲城县治一百里东南至雒南县治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蓝田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同州治一百里西北至富平县治一百里
形胜南面秦岭北带渭河少华峙其左湭水绕其右〈旧志〉左控仓堡右扼青原风门前列渭薮后汇〈县志〉
富平县要治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取三原路一百五十里〉东至蒲城县界四十里西至三原县界三十里南至临潼县界二十里北至同官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关山里蒲富临渭四县界四十里西南至三原县界三十里东北至六井村蒲城县界九十里〈旧称东北至蒲城界四十里按富平东至庄子镇蒲城界四十里东北九十里抵六井村始尽其境旧说盖指庄子镇稍北而言〉西北至耀州界四十里编户四十里
东至蒲城县治九十里南至临潼县治九十里西北至耀州治六十五里西南至高陵县治五十里微南偏西至三原县治六十里东南至渭南县治一百里形胜频阳北当上郡西河为数郡凑〈汉薛宣传〉北倚频山南限漆沮沟会脉连堤堘𨧡𨧡〈府志〉负频面荆带以石温而浮山凤凰若左右翼非蕞尔一奥区哉〈县志〉
醴泉县〈要〉治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东至泾阳县界五十八里西至乾州界五里南至兴平县界二十里北至淳化县界八十里东南至兴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武功县界七十里东北至土门脚底泾阳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永寿县界六十里编户十八里
东至泾阳县治九十里西至乾州治四十里南至兴平县治五十五里北至淳化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咸阳县治七十里西南至武功县治九十里西北至永寿县治一百四十里
形胜终南耸其前九𡽀峙其后襟泔泾带渭水左聨殽函右接陇蜀居百二之冲实形胜之国也〈县志〉
延安府〈要〉
治在布政司北七百二十里东至山西永宁州界三百里西至合水县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鄜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米脂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南至韩城县界三百五十五里西南至鄜州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清涧县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靖边县界二百五十里距 京师二千二百里领八县
形胜济河而西山河回流其左右秦已上为戎都汉已下为巨防有府城襟带焉其风悍其国险〈杨炎河西节度使𠫊记〉上郡北地义渠故国临制戎狄屏于关中〈常衮丹延团练使制〉形胜之地为五路襟喉〈宋史赵高王庶传〉其城据山四面甚险边陲之郡〈寰宇记〉三城鼎峙秦地要区〈元志〉处万山夹谷之中水势分南拱北冲之要三山鼎峙二水带围观风者占为胜槩〈赵廷锡祭河神文〉东距黄河西接弘化京兆踞南沙漠界北控奇扼险果秦之上郡也〈府志序〉襟带关陜控制灵夏〈府志〉
肤施县〈中〉附郭东至延长县界六十里西至安塞县界四十里南至甘泉县界四十五里北至安塞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邓旗屯甘泉县界八十里西南至甘泉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上磁窑安定县界一百里西北至郝家砭安塞县界五十里编户四里
东至延长县治一百五十里南至甘泉县治九十里西北至安塞县治四十里东北至安定县治一百八十里
形胜西北长城因河为塞洛水之交三川所会〈图经〉
安塞县〈简〉治在府北少西四十里东至安定县界九十里西至保安县界九十里南至肤施县界一十五里北至靖边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肤施县界二十里西南至甘泉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安定县界一百里西北至保安县界八十里距省七百六十里编户六里
东北至安定县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保安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南至肤施县治四十里
形胜长城为依延水环拱当银夏之冲为金明巨镇〈府志〉东依天泽西亘大河万山环峙二水潆流南逼乌延北连沙漠幅𢄙广辟宁夏襟喉〈县志〉河流环其内阴山横其背西控灵武东逼五原塞亦今古之奥区哉〈县志总论〉
甘泉县〈简〉治在府南九十里东至延长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伍花头鄜州界七十里南至鄜州界四十五里北至肤施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宜川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梅阁岭鄜州界五十里东北至肤施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石门子安塞县界四十里距省六百三十里编户二里
东至宜川县治二百六十里南至鄜州治九十里北至肤施县治九十里西南至合水县治三百里东北至延长县治二百四十里
形胜枕山环谷鄜延冲要〈府志〉
安定县〈简〉治在府北微东一百八十里东至清涧县界八十五里西至靖边县界八十里南至肤施县界九十里北至米脂县界一百里〈按县北至瓦窑铺与米脂接界绥德则东北界也旧称北至绥德州界是指东北为正北矣〉东南至延〈川长〉二县界俱六十里西南至安塞县界五十里东北至绥德州清涧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怀远县界七十里距省九百里编户二里九甲
东至清涧县治一百二十五里正南微西至肤施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安塞县治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延川县治一百四十里东北至绥德州治一百五十里北至米脂县治二百二十里
形胜翠𪩘屏拱河水环澜为西塞要径〈府志〉
保安县〈简〉治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东至安塞县界九十里西至安化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安塞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靖边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安塞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合水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庙儿湾靖边县界一百里西北至安化县界一百三十里距省九百四十里编户六里
东南至安塞县治一百八十里北至靖边县治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化县治三百七十里
形胜襟山带水岭冈重叠三秦咽喉边陲要地〈府志〉
宜川县〈简〉治在府东南二百六十里东至山西吉州界一百里西至鄜州界九十里南至洛川县界七十里北至苏洛邨延川县界二百里东南至韩城县界一百里西南至洛川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冯家坬村延川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虎峪寺甘泉县界九十里距省由韩城县小路七百二十里由洛川县中路七百里由延安府大路九百九十里编户十五里东南至韩城县治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洛川县治一百八十里西至甘泉县治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延长县治一百七十里北至延川县治二百三十里东北至山西大宁县治二百三十里东至山西吉州治一百四十里
形胜东据黄河南扼孟门峻岭广阜名胜要区〈府志〉
延川县〈简〉治在府东少北一百九十里东至山西永和县界七十里西至延长县界七十五里〈按县西七十里抵酒店铺迤南五里为丰年铺始至延长界旧称西至延长界三十里似指文安驿言然非延长界也〉南至宜川县界八十里北至清涧县界十五里东南至山西永和县界一百里西南至交口镇延长县界五十里东北至贺家畔清涧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寒沙寨安定县界一百一十五里距省九百二十里编户四里
西南至延长县治一百二十里北至清涧县治六十里南至宜川县治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安定县治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山西大宁县治一百九十里东北至山西石楼县治一百七十里
形胜西南依山东北临壑延水襟带层峦叠嶂屹然岩邑古今饷道〈县志〉
延长县〈简〉治在府东一百五十里东至宜川县界七十里西至肤施县界九十里南至甘泉县界六十里北至延川县界五十里东南至云岩镇宜川县界九十里西南至甘泉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延川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延川县界六十里距省八百五十里编户十里
西至肤施县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甘泉县治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宜川县治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延川县治一百二十里
形胜后高奴而前翠屏左凤岭而右龙潭〈薛柱斗过街楼记〉北依山势为城南凭延水为池岭谷险厄屹然岩邑〈府志〉
凤翔府〈要〉
治在布政司西少北三百六十里东至武功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清水县界二百七十里南至凤县界一百七十里〈正南微西由宝鸡至凤县界二百二十里〉北至灵台县界七十里东南至盩厔县界谭家寨一百六十五里〈按旧说有谓东南至汉阴县界三百七十里但汉阴在石泉之东不与郿县接壤即汉阴之四正四隅亦无接郿界之语故改从今说〉西南至凤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永寿县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北至华亭县界二百一十里距京师三千里领一州七县
形胜地形险阻原田肥美物产富饶成周兴王之地〈唐志〉右扶风之地跨枕陇蜀扼塞西门〈独孤及送孙传御赴凤翔序〉襟汧拥汉古称右辅以扶助王畿〈沈珣撰崔珙凤翔节度使序〉秦之旧都汉为右地扼戎羌之要害作上国之藩篱〈沈珣撰李玭凤翔节度使序〉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阻〈唐书王承元传〉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观五丈原屈曲如长蛇〈苏轼诗〉渭汧岐漆雍五水皆会于郡界〈寰宇记〉四山之中五水之会〈旧志〉凤郡为西岐旧壤周兴王业之隆秦启霸图之盛汉室地雄西辅唐家镇重南藩太白峙前吴山枕后漆沮潆绕汧渭周流沃野平原素称陆海〈府志序〉关陇阻其西益门扼其南〈府志〉
凤翔县要附郭东至岐山县界四十里西至汧阳县界三十五里南至宝鸡县界四十里北至麟游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岐山县界六十三里西南至宝鸡县界五十里东北至麟游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汧阳县界六十五里编户三十九里
东至岐山县治五十里西至汧阳县治七十里西南至宝鸡县治九十里东北至麟游县治一百二十里形胜岐山峙其左汧渭潆其右〈府志〉南控褒斜西达伊凉岐雍高峙汧渭争流成周兴王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县志序〉横水东环灵山西峙汧河潆带于前君坡屏倚于后〈县志〉
岐山县〈要〉治在府东五十里东至扶风县界三十五里西至凤翔县界十里南至郿县界三十里〈正南微西至凤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麟游县界五十里东南至郿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宝鸡县界四十里东北至扶风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凤翔县界七十里距省三百一十里编户二十九里
东至扶风县治六十里西至凤翔县治五十里东南至郿县治五十五里东北至麟游县治九十里形胜天柱巍耸太白郁苍汧流分导渭水环襄〈王毂岐山怀古赋〉天柱后擎太白前峙凤脉西绕龙尾东环周原奠其中渭水潆乎外〈府志〉渭水南潆潢河东合〈县志〉
扶风县〈要〉治在府东一百十里东至武功县界四十里西至岐山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郿县界三十里北至麟游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武功县界四十里西南至郿县界二十里东北至乾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岐山县界二十里距省二百五十里编户二十九里东至武功县治六十里西至岐山县治六十里南至郿县治四十里北至麟游县治一百一十里
形胜扶风古县在京之西环渭而北望标关辅之首雄压剧秦之大〈陈浩扶风县文庙记〉东临漆水西接岐山南阻渭流北据凤岭〈府志〉诸陵左峙岐岫右环襟太白而带渭流倚周原而绕漆水〈县志〉
郿县〈简〉治在府东南一百一十里东至盩厔县界六十里西至岐山县界三十里南至太白山五十里〈按南至洋县以太白山为界不通路难以里计旧误称至汉阴县界二百八十里详见府疆域中〉北至扶风县界十里东南至盩厔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岐山县界桃川里六十里东北至扶风县界牛蹄堡二十五里西北至岐山县界桃源邨十五里距省三百里编户十八里
东至盩厔县治一百里北至扶风县治四十里西北至岐山县治五十五里
形胜横渠镇跨于东五丈原距于西太白耸其前渭水绕其后〈府志〉亘终南环渭水太白之所盘踞凤泉斜谷之所浸汇〈县志序〉
宝鸡县要治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至岐山县界九十里西至秦州界九十里〈正西微北至陇州界八十里〉南至凤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汧阳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岐山县界一百里〈旧志云东南至郿县界按岐山西南桃川里接凤县境何得越岐至郿今改正〉西南至凤县界九十里东北至凤翔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陇州界四十五里距省四百五十里编户四十九里东北至凤翔县治九十里西南至凤县治二百四十里北至汧阳县治六十里西北至陇州治一百五十里
形胜左金陵右玉涧面渭水背原陵地形险阻之处〈府志〉陈仓靣波千顷目秀万峯汧吴襟带其右岐凤雄峙其左〈旧志〉北屏山原南扼栈云清渭金陵玉涧三水相环如带〈县志序〉前渭水后陵原左金陵右玉涧〈县志〉
汧阳县〈中〉治在府西少北七十里东至凤翔县界三十五里西至陇州界四十五里南至宝鸡县界二十里北至灵台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宝鸡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陇州界五十里东北至凤翔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陇州界三十五里距省四百二十里编户五里东至凤翔县治七十里西至陇州治九十里南至宝鸡县治六十里东北至灵台县治一百五十里形胜南临汧水北倚冯河五里坡蜿蜒于左月曲山盘踞于右山岭重复溪涧险阻〈府志〉
麟游县〈简〉治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至乾州界七十里西至凤翔县界六十里又至汧阳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扶风县界四十里北至永寿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乾州界七十里西南至岐山县界四十里东北至永寿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灵台县界一百一十里距省三百三十里编户六里
东至乾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凤翔县治一百二十里南至扶风县治一百一十里西北至灵台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邠州治一百四十里
形胜因山为城因涧为池麟川绕而凤台峙四山环而道路险〈府志〉环麟皆山环山皆川〈县志〉
陇州〈中〉治在府西少北一百五十里东至汧阳县界四十五里西至清水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宝鸡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崇信县界八十一里东南至宝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胡店秦州界二百二十里东北至灵台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华亭县界七十里距省五百一十里编户二十八里
东至汧阳县治九十里东南至宝鸡县治一百五十里西至甘省清水县治二百里北至华亭县治一百一十里
形胜旁据汧阳横当陇首地有提封之胜军多带甲之雄〈钱珝撰李继文陇州防御使制〉西控天水金城北通回中萧关〈袁揩建署记〉左陇山而右汧河靣五峯而枕灵谷为秦凤要害之地〈府志〉关山蔽亏汧河荡驶固形胜之地也〈州志〉序关山西塞渭水南环带二河之䨇流抗咸宜之险阻咽喉于巩而臂视岐阳实三秦南控之大都会也〈州志〉
汉中府〈要〉
治在布政司西南一千七十里东至石泉县界三百十里西至阶州界五百里〈旧称西至四川广元县界三百七十里西南至广元县治四百八十里按广元在府西南若于正西言界西南复言治是指西南为正西而遗却正西一面矣〉南至四川南江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宝鸡县界五百一十里东南至紫阳县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广元县界三百四十里东北至五颗树盩厔县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两当县界四百八十里距 京师三千五百里领一州八县
形胜地形险固〈三国志〉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西北接秦川〈华阳国志〉秦之坤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欧阳詹集〉汉水上游梁山东险控巴岷之道路作咸镐之藩屏〈唐文宗命温造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诏〉氐羌接轸为威御之镇〈寰宇记〉秦蜀出入之冲〈文同集〉前瞰三秦后蔽四川黄横以为蜀之股肱杨洪以为蜀之咽喉〈孙道夫奏议〉左控三秦右跨西蜀中缠襄楚为关陇一大都会而斗山天柱挟褒斜之险泻嶓𡺪之奇遂擅秦汉以来名胜第一〈陈继儒乐城十景跋〉汉郡关以南一大都会也群山环抱汉江合流〈李乔岳观音阁记〉内为平壤外则险𡾟周以崇岩峻岭倚天插㦸断崖裂岫蛇退猿愁〈府舆地志〉
南郑县〈要〉附郭东至城固县界二十里西至褒城县界三十里南至四川南江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褒城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四川通江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巴州界一百九十里东北至独木山城固县界四十里西北至褒城县界二十里编户十八里东至城固县治七十里西至沔县治一百一十里西北至褒城县治四十里
形胜枕斜襟汉〈秦时吉安民记〉汉山面其南汉水下流环围若带〈府志〉南襟江汉北控褒斜〈县志〉
褒城县〈要〉治在府西少北四十里东至南郑县界二十五里西至钮项铺沔县界三十里南至官仓坪四川南江县界二百里北至凤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龙江铺南郑县界二十里西南至蔡坝宁羌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文川城固县界六十里西北至云雾山沔县界七十里距省一千三十里编户十一里东南至南郑县治四十里西至沔县治九十里北至凤县治三百七十里
形胜栈道千里惟褒斜绾毂其口〈史记〉为蜀西鄙在周南岐〈岑参集〉东环褒水西峙牛山中梁耸其南云栈绕其北〈府志〉
城固县〈中〉治在府东少北七十里东至洋县界十里西至南郑县界五十里南至西乡县界七十里北至凤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南至五堵门西乡县界五十里西南至南郑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关王庙河洋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南郑县界五十里距省一千一百四十里编户二十三里
东至洋县治五十里西至南郑县治七十里东南至西乡县治一百五十里
形胜介梁洋之间南控巴山北距汉水〈郭岂开石峡记〉前瞰巴山后据秦岭汉江湑水合流双乳五峯并峙〈县志〉
洋县〈中〉治在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至桑溪坝石泉县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城固县界四十里南至西乡县界六十里北至盩厔县界一百里〈至华阳山郿县界二百一十里〉东南至申溪西乡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泥鳅沟西乡县界七十里东北至五颗树盩厔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黄溪垭城固县界八十里距省一千一百九十里编户二十四里
东至石泉县治二百三十里西至城固县治五十里南至西乡县治一百二十里北至盩厔县治五百里形胜东连襄汉南蔽巴蜀〈旧洋州志〉要地有三置关有八〈方舆胜览〉骆谷转山围境内汉江奔浪绕城边〈韦宗魏诗〉东南北三靣皆崇山叠嶂绵亘周匝〈邹溶理洋略〉泳游汉水诗歌周召流徽瞻眺秦山势接崤函馀险〈纂修县志征文献引〉龙首峙于北𣺼水汇于西〈府沿革志〉南俯巴山北倚秦岭褒斜西翼楚襄东障上通荆楚旁出雍商秦蜀出入之冲〈县志〉
西乡县〈简〉治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至石泉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城固县界一百里南至四川太平县界五百里北至洋县界三十里东南至紫阳县界一百里西南至四川通江县界四百里东北至石泉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红瓦铺洋县界六十里距省一千二百九十里编户十六里
东南至紫阳县治二百九十里北至洋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石泉县治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城固县治一百五十里
形胜三楚上游关南喉邑〈张台耀重修城垣记〉北屏秦𪩘南障巴岭木溪洋川环流如带盖称岩邑云〈李乔岱建魁楼记〉北倚蒿坪南临木马〈府沿革志〉东绕汉江西峙巴岭〈旧志〉南接蜀川北连秦岭江汉绕其东巴山峙其西为关南险要之地〈县志〉
凤县〈要〉治在府西北三百八十里东至宝鸡县界一百一十里西至两当县界六十里南至褒城县界二百三十里北至清水县界七十里东南至褒城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沔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宝鸡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两当县界七十里距省六百九十里编户九里
南至褒城县治三百七十里东北至宝鸡县治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略阳县治二百三十里
形胜北接蕃戎东绵秦汉〈寰宇记〉大散扼其东武休障其西褒斜阻其南秦岭限其北重峦叠嶂隐然为蜀门重地〈府志〉北连大散南出褒斜秦楚之要膂也〈旧志〉
宁羌州〈要〉治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东至褒沔二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金山寺四川平武县界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四川广元县界七十里北至黄土铺沔县界一百十里〈正北微西至略阳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四川南江县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七盘关广元县界六十五里东北至金堆铺沔县界一百零五里西北至青木川阶州文县界一百二十里距省一千三百二十里编户四里
东北至沔县治一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略阳县治二百一十里西南至广元县治二百里西北至文县治三百五十里
形胜剑阁朝天峙其西五丁嶓𡺪据其北南控川蜀东连汉沔〈元一统志〉控扼蜀门山有嶓𡺪河有漾水〈府沿革志〉汉水绕流地据险固〈府志〉
沔县〈要〉治在府西一百一十里东至褒城县界六十里西至略阳县界四十里南至宁羌州界七十里北至凤县界一百里东南至天池子山褒城县界六十里西南至黄土岭宁羌州界七十里东北至黄沙窑褒城县界五十里西北至上沮水略阳县界六十里距省一千一百三十里编户五里
东北至褒城县治九十里西南至宁羌州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略阳县治一百九十里东至南郑县治一百一十里
形胜西北通秦陇西南控川蜀界居二国之间道路凌空极天下之至险且后依景山龙冈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控云雾百丈汉江诸水经带包络于其间〈隋书地理志〉汉沔形势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张浚奏议〉北通秦陇西控巴蜀〈府志〉通道陇蜀山水高深〈旧志〉西乐石马峙古城于东西〈县志〉
略阳县〈中〉治在府西少北二百九十里东至沔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阶州界一百一十里南至宁羌州界八十里北至徽州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铁佛铺宁羌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阶州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白矾坝沔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阶楼坝成县界一百九十里距省一千三百二十里编户四里东南至沔县治一百九十里正南微东至宁羌州治二百一十里东北至凤县治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成县治二百里
形胜崖谷峻绝十里百折〈柳宗元兴州江运记〉山峯环矗江涛汹涌道路险恶控扼蜀门〈府志〉
榆林府〈最要〉
治在布政司北一千三百五十里东至干沟葭州界九十五里西至花马池宁夏灵州界五百九十里南至班家沟米脂县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鄂尔多斯界五十八里东南至白家沟葭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五个掌儿庆阳府环县界八百二十里东北至鄂尔多斯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鄂尔多斯界八十里距 京师一千七百九十里领四县
形胜榆谿为九塞岩险第一绵亘千里〈郑汝璧都督题名记〉延绥五路之襟喉三秦之要区孤悬绝漠控制诸边左提右携罥足扼吭固今之雄镇也〈李宗枢送张南溪抚延绥序〉榆林为九边重镇〈谭吉璁乡饮酒礼记〉边陲冲要全陜藩篱北临沙漠巍然雄镇〈延安府志〉远际龙沙四无襟带〈榆林旧志〉
榆林县〈最要〉附郭东至葭州界九十五里西至华家梁怀远县界六十里南至米脂县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边墙十里东南至白家沟葭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党家岔怀远县界八十五里东北至羊圏荘边墙八十里西北至寨城荘边墙四十里
东至神木县治二百六十里西至怀远县治一百六十里南至米脂县治一百七十里东南至葭州治由建安堡二百九十里由窑儿湾捷路二百里
形胜榆林城在常乐保宁之中彪腾虎踞左山右水固天设岩疆镇之上游〈延绥镇志〉
怀远县〈要〉治在府西一百六十里东至华家梁榆林县界一百里西至三道河沟靖边县界九十五里南至西川中川米脂县界一百五十里下川绥德州界一百三十里上川安定县界九十里北至边墙二十里东南至马�[2]峪米脂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卧牛城安塞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官庄滩榆林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石渡口靖边县界一百三十里距省一千四百二十里
东至榆林县治一百六十里西至靖边县治二百一十里东南由响水堡至米脂县治二百一十里形胜波罗响水去边七十里威武清平边垣临险阻高峯峻坂可据〈延绥镇志〉
靖边县〈要〉治在府西三百五十里东至清平堡怀远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柳树涧定边县界一百里南至徐家坮保安县界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东南至牛头坡保安县界九十里西南至张千户岔安化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石渡口边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大河湾边界五十里距省一千一百里东至怀远县治二百一十里西至定边县治二百三十里南至保安县治一百四十里
形胜宁塞迤西平川错杂为延安之门户镇靖镇罗皆为要害〈延绥镇志〉
定边县〈最要〉治在府西五百五十五里东至宁塞堡靖边县界一百六十里西至花马池宁夏灵州界四十里南至铁鞭城环县界二百六十里北至大边一里东南至吴起营靖边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五个掌儿环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大边一里西北至大边一里距省一千一百六十里
东至靖边县治二百三十里西至灵州治三百六十里西北至宁夏府治三百二十里
形胜延镇西邻宁夏与花马池接壤者定边之盐场堡也定边转而东砖井各堡皆依山临堑倚险可守〈延绥镇志〉
兴安州〈中〉
治在布政司南六百八十里东至湖广郧县界四百一十五里西至西乡县界三百四十五里〈取汉中赴省驿路至西乡县界三百三十里〉南至四川太平县界三百五十里北至镇安县界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湖广郧县竹山二县界五百四十里西南至太平县界四百四十里东北至湖广郧西县商州山阳县界四百二十里〈一路民塘由桑园铺至镇安县界一百六十五里一路兵塘由老树嘴至镇安县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长安镇安二县界三百九十里取河南路距 京师四千四百四十里〈取山西路四千二百一十里〉领六县
本州境东由江南至洵阳县界七十里由江北至洵阳县界六十里西至汉阴县界一百五里南至平利县界三十里北至燕子岭镇安县界三百里〈旧云北至镇安界一百四十里按州北三百里抵燕子岭与镇安接界未有百四十里之近者惟东北由桑园铺抵洵镇二县界牌湾最近然逾洵阳不与本州接界〉东南至平利县界四十里西南至紫阳县界一百六十里〈至铁佛寺四川太平县界三百七十里〉东北至关沟岭洵阳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凤凰山汉阴县界一百四十里编户二十三里
东至洵阳县治水路一百二十里陆路一百三十五里东南至平利县治九十里西北至汉阴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紫阳县治二百二十里水路二百八十里
形胜北阻方山南临汉水〈元和志〉东接襄沔南通巴蜀西连梁洋北控商虢〈安康郡志〉自汉中而东则谓金多山岭由均房而西则谓金多平旷〈旧图经〉秦头楚尾一大都会〈方舆胜览〉舟车辐辏商贾接踵秦楚之交一大都会也〈旧志〉三靣楚蜀延袤千有馀里砯壑修险梯栈钩连而长江如带舳舻飞挽由来利之〈许尔忠州志图说〉绵亘蜿蜒六邑拱卫屹然江干保障〈李正芳图说〉
平利县〈简〉治在州南少东九十里东至白土关垭湖广竹溪县界一百五十里〈按县东一百五十里抵白土关垭为竹谿界旧误称东至洵阳界一百里洵阳固在其东北也而东南复云至竹谿界一百五十里是盖悮以正东为东南也〉西至狗脊关垭本州界五十里南至鸡心岭四川奉节县界五百一十里北至高望山本州界四十里东南至固城洞竹谿县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花池岭四川太平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大顶山竹谿兴安洵阳三境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纸房河岸本州界三十里距省七百四十里编户五里
东北至洵阳县治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本州治九十里
形胜在万山之中接楚蜀之境前则灌溪萦纡后则月河旋绕〈刘博重建平利县记〉神峯耸立秀水分岐天府之屏藩关中之指臂〈县志〉
洵阳县〈简〉治在州东一百二十里东由江南至白河县界一百二十里由江北至蓝滩铺白河县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庙沟铺本州界六十里南至青山观湖广竹山县界一百五十五里北至下茅坪镇安县界一百六十五里东南至白河县界一百四十里〈至鸡笼山湖广房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了角山平利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蛮川关山阳县界三百里〈微东北至湖广郧西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镇安县界一百六十里距省九百一十里编户四里
东至白河县治二百八十里西至本州治一百三十五里北至镇安县治二百八十里南至竹谿县治三百八十里
形胜背环洵水面临汉江倚山为城阻水为池〈城池志〉东接荆襄西通巴蜀南连房竹北控商洛诚金州之保障天府之屏藩也〈县志〉
白河县〈简〉治在州东四百里东至沙沟湖广郧县界一十五里西至蓝滩铺洵阳县界一百里南至界岭湖广竹山县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汉江湖广郧西县界三里〈旧云北至郧西县界百里按县北三里即为汉江与郧西分界百里则至郧西治矣〉东南至郧县界九十里西南至竹山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郧西县界三里西北至郧西县界五十里距省一千里编户一里
西至洵阳县治二百八十里东至湖广郧县治二百八十五里西南至平利县治二百七十里南至湖广竹山县治二百八十里北至湖广郧西县治一百里形胜前临汉水后拥天池北冈在左南台在右〈城池志〉秦头楚尾〈县志序〉
紫阳县〈简〉治在州西南二百二十里东至本州界四十五里西至团锣寨西乡县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四川太平县界八十里北至五里坡汉阴县界一百里东南至太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二州垭太平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蒿坪河本州界七十里西北至汉阴县界九十里距省八百三十里编户五里东北至本州治二百二十里西至西乡县治二百九十里北至汉阴县治一百八十里
形胜南通巴蜀西接梁洋〈州志〉峯峦矗起江汉纡折险隘扼塞秦蜀之要区也〈疆域志〉
石泉县〈简〉治在州西北二百七十里〈水路五百六十里〉东至汉阴县界五十里西至洋县界七十里南至西乡县界九十里北至长安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火星山汉阴西乡二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渔坝西乡县界六十里东北至镇安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山河界长安县界一百二十里距省一千三百里编户八里
东至汉阴县治九十里西南至西乡县治二百一十里西至洋县治二百三十里
形胜东接荆襄西通汉沔南连巴蜀北距秦关〈县志〉
汉阴县〈简〉治在州西少北一百八十里东至越梅铺本州界七十五里西至草沟石泉县界三十五里南至紫阳县界八十里北至离恨坡镇安县界三百一十里东南至圆潭子紫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清溪西乡县界一百二十里〈微西南至猪头山西乡县蜡溪地界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本州界八十里西北至石泉县界九十里距省一千二百一十里编户四里
东至本州治一百八十里西至石泉县治九十里南至紫阳县治一百八十里
形胜龙冈北枕凤岭南屏〈县志〉
商州〈中〉
治在布政司东南三百里东至河南卢氏县界取商南道三百三十里西至蓝田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湖广郧西县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华阴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河南淅川县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兴安州界四百三十里东北至河南阌乡县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渭南县界二百里距 京师二千九百里由雒南赴潼关路二千六百里领四县
本州境东至武关商南县界一百九十里西至牧护关蓝田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下官坊山阳县界九十里北至药子岭雒南县界七十里东南至申家垤山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药王坪山阳县界一百一十里东北至鹳崖雒南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郑家坪蓝田县界一百四十里编户十六里
东北至雒南县治九十里东至商南县治二百五十里南至山阳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镇安县治三百四十里西至蓝田县治二百一十里
形胜绕霤之固南当荆楚〈王莽命前关将军〉江河之交〈孔颕达注〉西接蓝田东武关有唐名郡数商颜〈王禹偁小畜集〉武关东塞峣篑西据南面龟山北背太华〈西安府志〉鹘岭有僧道之关吕湾有廉康之迹山峯削立以㠝岏石壑悬嵒而嵚﨑岭叹资峪关名鬼门信为四塞之雄永作上游之胜〈旧志〉北接熊华南临汉江东连荆襄西通关辅固秦楚咽喉也〈牛维曜州志序〉东襟楚豫西屏秦蜀高山环绕自为隩区〈王廷伊州志序〉内而屏倚金凤襟带丹流龙峯左蔽娥壁右闲且东溪西平楚乳荆泉诸水包络环互高车天柱熊龟鸡莵诸山保障并峙外则东有武关之天险西有牧护之要区南有刘岭绵亘千里北有黄沙高踞千寻至于邻邑之富水丰阳篑峣函谷等关又可作商之重门外郛古称四塞信不诬云〈州志〉
镇安县〈简〉治在州西南三百四十里东至山阳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五郎坝〈石泉长安〉二县界三百五十里南至洵阳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咸宁县界九十里〈按县北九十里抵旧县关咸宁界旧云至蓝田界百五十里以东北为北矣〉东南至元树岭郧西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紫溪河兴安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蓝田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涧长庵长安县界一百六十里距省三百四十里编户二里
东至山阳县治二百二十里南至洵阳县治二百八十里北至咸宁县治三百四十里东北至蓝田县治二百九十里
形胜北阻秦岭南通巴汉东接商山西连石马冈峦层叠河水潆洄〈县志〉
雒南县〈简〉治在州东少北九十里东至河南卢氏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本州界三十里北至华阴县界一百里东南至老鹳崖商南县界二百一十里西南至药子岭本州界二十里东北至扇车峪河南阌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杨家河渭南县界一百一十里距省由商州铺递大路三百六十里一捷径自县西三十里至火烧寨商州界到省三百里编户十二里
东南至商南县治二百七十里北至华阴县治一百七十里东北至潼关县治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华州治一百八十里
形胜东障太华西环洛水北控秦岭南据武关〈西安府志〉雒虽弹丸而实据伊洛上游左顾崤函右顾峣武地形既接利害亦相关〈地理志论〉秦岭限其北中干绕其南西枕峣关东临嵩虢洋洋洛水横贯其中所谓四塞之国〈县志〉
山阳县〈简〉治在州南少东一百二十里东至商南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镇安县界一百里南至湖广郧西县界一百二十里〈按县南至龙王庙郧西界百二十里东南至任岭百三十里旧云南至郧西县界百三十里是以东南为正南也〉北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任岭郧西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七星碥郧西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申家垤本州界七十里西北至药王坪本州界七十里距省四百二十里编户二里东至商南县治二百六十里西至镇安县治二百二十里北至本州治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广郧西县治二百四十里
形胜东负竹林雄关之险西阻杀虎峻岭之扼鹘岭层阿石门崇墉〈西安府志〉北倚秦岭南近汉江扼荆襄之上游壮武关之声势〈旧志〉莲岭后围翠屏前障一水逆流万山环拱东之灵官一碥人不能并肩马不能疾驰一夫扼要万人自废西北金井一河浩若天堑截流登岸即仰陟沙狐岭绵亘若长城南有鹘岭之阻石磴崎岖北有高碥之险石门狭隘此山邑之形胜四塞可恃者也〈县志〉
商南县〈简〉治在州东少南二百五十里东至河南淅川县界四十里西至四条岭本州界五十里〈正西微南至姚家湾州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湖广郧县界二百七十里北至卢氏县界八十里东南至月儿湾淅川县界九十五里〈微东南至木家凹淅川县界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郧县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山凹卢氏县界六十里西北至雒南县界四十三里距省五百四十里编户一里
西南至山阳县治二百六十里西至本州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雒南县治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河南淅川县治三百里
形胜面对群山背负丛岭左跨沐河右环峻坂诚南北襟喉诸路管辖也〈黄俨创建县治记〉左依富水右据武关角山峙其北两河经其南〈西安府志〉
同州〈要〉
治在布政司东北二百四十里〈取沙苑路二百六十里〉东至山西蒲州府永济县界五十八里西至蒲城县界三十里南至华州界三十五里北至洛川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渭河华阴县界五十里西南至乔店村渭南县界五十里东北至龙门山西河津县界二百六十里西北由澄城至洛川县界一百九十里取蒲津路距 京师二千一百三十里领四县
本州境东至朝邑县界十里西至蒲城县界三十里南至华州界三十五里北至澄城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渭河华阴县界五十里西南至乔店村渭南县界五十里东北至厮罗寨北朝邑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坊舍镇蒲城县界三十里编户三十四里
东至朝邑县治三十里西北至蒲城县治七十里南至华州治七十里东南至华阴县治七十八里东北至郃阳县治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渭南县治一百里形胜羌魏两民之交许洛水陆之际先汉之左辅皇魏之右翼形胜名都实惟西藩奥府〈北魏安定王燮表〉商原故地沣水攸同襟带山川接轸甸服〈李云仲同州刺使兼防御使制〉前临沙苑后枕许冈左接平原右带雒水〈旧志〉
朝邑县要治在州东三十里东至山西蒲州府永济县界二十八里西至本州界二十里南至华阴县界四十里北至郃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华阴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华阴县界四十里东北至乌牛镇郃阳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澄城县界五十里距省三百二十里编户三十六里
东南至潼关县治六十里南至华阴县治六十里北至郃阳县治一百里西至本州治三十里西北至澄城县治一百里东至山西永济县治三十里
形胜洛水浩荡于前平原崚嶒于后黄河左带冯翊右连〈西安府志〉邑界两邦之间左蒲坂而右冯翊上下隙道四出系一方之要害与潼关埒〈旧志〉界秦晋襟带河渭左蒲关而右同华〈后志序〉左蒲坂右冯翊南据渭水北枕镰山大河通津韩淮阴陈兵之所长春别殿马北平降叛于斯盖秦晋绣错之奥区实百二腰腹之隙道也〈县志〉
郃阳县〈要〉治在州东北一百一十里东至黄河山西临晋县界四十里西至王村澄城县界二十里南至朝邑县界五十里北至韩城县界五十里东南至黄河山西蒲州府永济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澄城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大枣邨北韩城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澄城县界四十里距省三百七十里由朝邑华阴华州至省四百二十里编户四十四里
西至澄城县治四十里南至朝邑县治一百里东北至韩城县治九十里西南至本州治一百一十里东南至山西蒲州府治一百里
形胜乳罗面其南梁山负其北东带黄河西襟金水〈西安府志〉黄河左环大谷右绕〈封域志〉枕梁山面乳罗洽水出其北诗所谓在洽之阳又以大邦称者也〈地理志〉控延安障同州唇齿澄韩朝邑〈宰莘退食录〉
澄城县〈中〉治在州北一百里东至郃阳县界二十里西至白水县界四十里南至本州界六十里北至洛川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双泉镇朝邑县界六十里西南至污泥河蒲城县界六十里东北至九郎山韩城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洛川县界九十里距省三百二十里编户四十里
东至郃阳县治四十里东南至朝邑县治一百里南至本州治一百里西至白水县治九十里西南至蒲城县治九十里东北至韩城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洛川县治二百二十里
形胜其地西北山环之县境笼其趾沙石相礴〈杜牧同州澄城县功仓户尉厅壁记〉前拱原阜后倚山垅大谷河绕其左甘泉水罗其右诚三辅之名城冯翊之岩邑也〈县志〉
韩城县〈要〉治在州东北二百二十里东至山西荣河县界十五里西至神道营石堡洛川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后窑头郃阳县界四十里北至宜川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黄河荣河县界二十里西南至营铁村郃阳县界七十里东北至龙门山西河津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北池山下宜川县界一百二十里距省四百四十里编户二十八里
南至郃阳县治九十里西南至澄城县治一百二十里西至洛川县治二百八十里西北至宜川县治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山西荣河县治三十里
形胜龙门界其东北大河中泻而左旋梁山镇于西南澽水内出而右绕〈王盛重修儒学记〉三岭龙嶓于后古城虵舒于前东阻汤汤洪水西塞岩岩叠峯冯翊幽壤关中奥区〈旧志〉西枕梁麓千岩竞秀北峙龙门九曲奔流诸水襟带其前大河朝宗于外崇峦峻岭回环叠抱封域宅中地造天设〈县志〉
华州〈要〉
治在布政司东一百九十里东至河南阌乡县界一百一十五里西至渭南县界二十七里南至雒南县界八十里北由蒲城至白水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雒南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箭峪口石家村渭南县界六十里东北至朝邑县界一百里西北由蒲城至同官县界二百一十里距 京师二千四百六十里领三县
本州境东至华阴县界四十里西至渭南县界二十七里南至雒南县界八十里北至渭南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华阴县界一百一十五里西南至渭南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同州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渭南县界三十里编户四十一里
东至华阴县治七十里西至渭南县治五十里东南至雒南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同州治七十里形胜东雍地界山河境连巴蜀形胜之会〈册府〉自洛而东东距洛师抗雄多临大道其县有七若接壤天府号因旧国分郑为之首〈梁肃郑县尉厅壁记〉前据华岳后临泾渭左控桃林之塞右阻蓝田之关所谓百二之胜天府之国也〈元一统志〉位曰上游为函谷咽喉之地〈州志〉
华阴县〈要〉治在州东七十里东至潼关县界三十五里〈按县东旧包潼关至河南阌乡县界四十五里雍正三年改潼关为县建满城于西遂以满城西门外分界止三十五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雒南县界四十里北至朝邑县界二十里东南至雒南县界四十里西南至雒南县界八十里东北至朝邑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渭河同州界三十里距省二百六十里编户二十七里
东至潼关县治四十里北至朝邑县治六十里南至雒南县治一百七十里西至本州治七十里西北至同州治七十八里
形胜太华为屏首阳为卫渭洛绕其北大河萦其东四镇之咽喉滇蜀之门户也〈元一统志〉华山峙其前渭水绕其后左据潼关雄镇右引下邽洪流〈西安府志〉三峯壁立河渭环拱如带〈冯从吾县志序〉州境之咽喉潼关之肘腋〈县志〉
蒲城县〈要〉治在州北少西一百二十里东至同州界四十里西至富平县界五十里南至渭南县界四十里北至白水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同州界四十里西南至临潼县界七十里东北至澄城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同官县界九十里距省二百二十里编户五十四里
东南至同州治七十里西至富平县治九十里南至渭南县治一百里北至白水县治五十里东北至澄城县治九十里
形胜前峙二华诸峯之秀旁连泾渭大河之流〈郑松修学记〉左襟洛水右控龙原北枕尧山南临大泊〈县志〉
潼关县〈要〉治在州东一百一十里〈按治内境土皆屯卫旧区错处华阴朝邑及河南灵阌诸邑分布参差难以广袤道里计今苐就建治一区列其近界〉东至河南阌乡县界五里西至满城西门外华阴县界五里南门外不数武即华阴阌乡二县界北至山西蒲州府界一里距省三百里
西至华阴县治四十里西南至雒南县治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朝邑县治六十里北至山西永济县治七十里东至河南阌乡县治七十五里
形胜秦有潼关蜀有剑阁皆国之门户〈春秋传〉上跻高嵎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谓天险河之北岸则风陵津北至蒲关六十馀里河山之险迤逦相接自此相望川途旷然盖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百二之固信非诬也〈元和志〉南据连山北限大河〈元史〉东连鼎湖西接太华秦岭障其南黄河绕其北〈西安府志〉潼关南薄山北阻河中通一径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列一夫当关亿万之众不可逾也若南据秦峪之险而襄邓之门户一塞北严渡口之防而晋阳之隙道难成是非三秦之枢纽寰宇之雄镇哉〈华州志〉关之南秦岭雄峙东南有禁谷之险禁谷南设十二连城以防秦岭诸谷北有洛渭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则华岳三峯耸环诸山高出云霄〈县志〉
耀州〈中〉
治在布政司北一百八十里东至富平县界十里西至淳化县界五十里南至富平县界三里〈旧云南至三原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富平界三里是以正南为东南矣按州南三里为岔口即富平界不与三原接壤详见三原〉北至宜君县界一百里东南至梅家坪富平县界七里西南至三原县界二十里东北逾蒲城地由白水至洛川县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岸门三水县界九十里距 京师二千四百里领二县
本州境东至富平县界十里西至淳化县界五十里南至富平县界三里北至同官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富平县界七里西南至三原县界二十里东北至同官县界十五里西北至三水县界九十里编户六里南至三原县治八十里北至同官县治七十里西至淳化县治九十里东南至富平县治六十五里西北至三水县治一百六十里
形胜前抱乳山后倚高原漆水经其东沮水绕其西〈西安府志〉东连冯翊南肘长安关辅之襟喉延庆之腰膂〈旧志〉步寿原控其北宝鉴诸山翼其左星原环其右漆沮会流乳山合抱四塞形胜之区〈州志〉
同官县〈简〉治在州北七十里东至蒲城县界五十里〈旧云至白水界按白水中隔蒲城地不与同官接界〉西至本州界四十里南至本州界五十里北至宜君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富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五十里东北至乌泥川蒲城县界六十里西北至袁家山宜君县界五十里距省二百五十里编户六里
东南至〈富平蒲城〉县治〈九 十 里一百四十里〉南至本州治七十里北至宜君县治九十里
形胜峯峦环峙原阜旋回左襟漆水右带同川〈西安府志〉北控神水峡旁以龙虎诸山为城以漆水为池内倚济阳永宁足备缓急其扼阻加于他处〈耀州志〉南则关中之襟喉北则延宁之要害〈地理志〉群山错峙北当金锁之冲同水奔流南据上游之势〈旧志〉
白水县〈简〉治在州东北二百十里东至洛河澄城县界四十里西至白石河蒲城县界四十里〈不与同官接界说见同官〉南至临川铺蒲城县界五里北至洛川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故现村蒲城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西河下蒲城县界五里东北至孔走镇澄城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宜君县界七十里距省二百六十里编户二十里东至澄城县治九十里南至蒲城县治五十里东南至同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富平县治一百四十里北至洛川县治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宜君县治一百六十里
形胜前峙尧龙后拥秦马左襟洛川右带白水〈马朴文昌阁记〉西逦岍首会于岐陇东连黄麓抵于梁山南通同华北接延庆盖全陜之冲〈张三同筑城记〉北枕秦山东环洛水尧嵂南崿漆流西抱〈西安府志〉密迩临晋上通鄜延环庆重冈邃涧战争所趋〈县志〉
乾州〈要〉
治在布政司西北一百六十里东至醴泉县界三十五里西至扶风县界六十里南至盩厔县界九十五里北至邠州界一百二十五里东南至盩厔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扶风郿县界七十五里东北至邠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邠州界一百四十里距 京师二千八百里领二县
本州境东至醴泉县界三十五里西至扶风县界六十里南至武功县界四十里北至永寿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兴平县界六十里西南至武功县界五十里东北至永寿醴泉二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麟游县界六十里编户二十四里
东至醴泉县治四十里西至麟游县治一百二十里北至永寿县治九十里西南至武功县治六十五里形胜九𡽀诸山控扼东北泾渭二水环带东南〈元一统志〉陆陌临平阳峪屹兮后拥甘河武水清渭带兮前容是宜桑山人献防危之䇿严京兆树拓城之功〈杨通奉天一览赋〉九𡽀控其东武水环其西北枕梁山南接平壤诚秦地之上游北门之锁钥也〈州志〉
武功县要治在州西南六十五里东至兴平县界四十五里西至扶风县界二十里南至盩厔县界三十五里北至乾州界二十五里东南至薛固村盩厔兴平二县界六十里西南至杨陵镇郿扶二县界十五里东北至东马午兴平乾州界三十里西北至黄家河扶风乾州界二十里距省一百九十里编户十四里东至兴平县治九十里西至扶风县治六十里东南至盩厔县治五十里东北至乾州治六十五里西南至郿县治七十里
形胜古后稷封有斄之地其土疆沃美高厚有丘陵坟衍之大〈柳宗元武功县丞厅记〉凤冈西拱武水南倾〈游靖重修县厅〉碑平原控其东凤冈翼其西长川带其北终南太白揖其南盖古形胜之区强武之国也〈旧志〉
永寿县要治在州北九十里东至大𣲖邨醴泉县界八十里西至杨家村麟游县界三十里南至本州界四十五里北至邠州界三十五里东南至东五式村醴泉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明月山乾州扶风县二界八十里东北至邠州界七十里西北至邠州界三十里距省二百五十里编户五里〈按永寿旧城在县南三十里至醴泉治一百一十里今治康熙八年改建故多三十里〉
东南至醴泉县治一百四十里北至邠州治七十里西南至麟游县治一百里
形胜虎岭峙于右龙峯蟠于左川原绕于前烈山屏于后〈张焜新造城池记〉五峯耸其东明月峙其西〈张朝纲游武陵山记〉东环泾水西接麟游平原面其南高冈峙其北〈西安府志〉东接泾水南抵乾陵西界麟游北倚古邠山城险固地势崔嵬〈县志〉
邠州〈要〉
治在布政司西北三百二十里东至耀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泾州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永寿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宁州界六十里〈正北微东至征宁县界六十里〉东南由淳化至泾阳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麟游县界七十五里东北至宜君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汤溪村宁州界一百二十里距 京师三千里领三县
本州境东至淳化县界八十五里西至长武县界四十里南至永寿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宁州界六十里东南至淳化县界八十里西南至麟游县界七十五里东北至三水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宁州界七十五里编户二里
东至淳化县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长武县治八十里南至永寿县治七十里东北至三水县治六十五里西南至麟游县治一百四十里
形胜王畿之腋划为巨防外殿朝那作捍西疆中拱皇都以临诸夏〈李直方邠州节度使院壁记〉泾水绕其北邠崖峙其南依山为城地势雄壮〈元一统志〉东指甘泉南枕梁山西距回中北临石门〈元志〉东以枣池为扄牖西以秦羽作边陲南望则逾鸡红之岭北据则峙堡嘴之㕒〈文在中钜赋〉山川秀丽地势雄伟有周肇基之所实天造之扼塞〈州志〉
三水县〈简〉治在州东北六十五里东至〈耀 州宜君县〉二界俱六十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淳化县界五十里北至征宁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岸门耀州界七十里西南至本州界四十里东北至宜君县界九十里西北至长沟川征宁县界六十里距省二百七十里编户八里
东至宜君县治二百一十里东南至耀州治一百六十里南至淳化县治一百里西南至本州治六十五里
形胜山环水绕地形完美〈李锦修城记〉界入公刘之𢄙境络古公之乡豳有九谷而邑当其中为陶穴之隩区〈文倬天林邑侯颂序〉鸡阜山雄其左双槐堡峙其右五峯拥后三水面南〈邠川志〉
淳化县〈简〉治在州东少南一百四十里东至耀州界四十四里西至本州界四十五里南至醴泉县界四十里北至三水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泾阳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南庄村醴泉县界五十里东北至孟侯村耀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二十里原三水县界四十里距省一百六十里编户六里
东至耀州治九十里西至本州治一百四十里南至醴泉县治一百二十里北至三水县治一百里东南至泾阳县治九十里
形胜仲山居其前石门拥其后右环泾水左峙唐山〈西安府志〉石门仲山拥其前后左有高岭右有深沟依山为城临水为池〈邠州志〉山环水绕鼍伏凤举亦都城西北一奧区也〈县志序〉右环泾水左挹清渠仲山居其前石门拥其后〈县志〉
长武县〈中〉治在州西北八十里东至本州界四十里西至泾州界三十里南至途店镇灵台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宁州界三十里东南至少寨镇灵台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响河村泾州界三十里东北至梁社邨本州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汤溪邨宁州界四十里距省四百里编户三里
东至本州治八十里西至甘省平凉府泾州治一百一十里南至平凉府灵台县治五十五里北至庆阳府宁州治九十里东南至麟游县治一百二十里形胜东环黒水西距回中南枕宜山北带泾河〈西安府志〉漆水绕其东阮共控其西南枕宜山北环泾水四府之通衢三边之咽喉也〈县志〉
鄜州〈中〉
治在布政司北五百五十里东至韩城县界二百一十里西至合水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同官县界二百四十里北至甘泉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澄城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征宁县界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宜川县界九十里西北至保安县界二百里〈至安塞县界一百五十里〉距 京师二千五百里领三县
本州境东至洛川县界三十里西至合水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中部县界八十里北至甘泉县界四十五里〈按州北四十五里抵倒坐铺甘泉界东北九十里抵界牌山宜川界旧云北至宜川界九十里是以东北为北矣〉东南至街子河洛川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原村中部县界九十里东北至界牌山宜川县界九十里西北至保安县界二百里〈至安塞县界一百五十里〉编户十八里
东南至洛川县治六十里西至合水县治二百九十里南至中部县治一百四十里北至甘泉县治九十里东北至宜川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保安县治三百五十里
形胜渭州之北秦山之东乃眷雕阴实曰鄜畤兵家完劲赋舆殷繁扼朔塞之咽喉为镐京之管钥〈封敖撰刘础鄜坊节度使制〉洛水交波鄜城旧畤地当寇垒界接王畿外为襟带之邦中有赋舆之实〈封敖撰陈君从鄜州节度使制〉秦塞要险地连京师〈寰宇记〉山峙水环城当冲要延州喉襟之地〈延安府志〉阻龟山带洛水固范希文经略西夏之重地也〈刘仕増建城垣记〉襟带三川咽喉五路〈州旧志序〉四山雄峙三川纡回被山带河五路咽喉连西夏而控延朔掖黄河而屏华岳居三秦上游为北门锁钥〈州志〉
洛川县〈简〉治在州东南六十里东至阿石崖韩城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史家河白水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闻喜邨东河阴〈鄜 州宜川县〉二界九十里东南至界头山澄城县界一百三十里〈旧云至白水界一百二十里以正南当东南矣〉西南至中部县界七十里东北至界牌山宜川县界六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距省四百五十里编户九里
东至韩城县治二百八十里西北至鄜州治六十里南至白水县治二百一十里西南至中部县治一百一十里东北至宜川县治一百八十里
形胜山城天堑据险成雄为鄜延冲路〈延安府志〉枕鄜之胸跨韩之背〈王高修城记〉邑在西延之交黄龙故横阻为冯翊屏蔽其地多古人据险拒战之地〈旧志〉缘山阻涧亦天险也〈县志〉
中部县〈简〉治在州南少西一百四十里东至曹村洛川县界四十五里西至党家崾崄征宁县界一百八十五里南至曹家坬宜君县界二十里北至拦虎村本州界五十里东南至秦官村洛川县界六十里西南至许家原宜君县界二十里东北至交口洛川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桃树村征宁县界二百里距省四百里编户一里
南至宜君县治七十里北至鄜州治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洛川县治一百一十里
形胜北据桥山南环沮水屹然鄜延门户〈延安府志〉桥山顶峙沮水腰缠秦中一名胜区也〈县志序〉
宜君县〈简〉治在州南二百十里东至石盘里洛川县界九十里西至双槐树征宁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烈泉铺同官县界三十里北至东湖桥中部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暗门白水县界一百里西南至泊铁三水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嘴儿头中部县界一百里西北至征宁县界一百一十里〈微西北至七里镇中部县界八十里〉距省三百三十里编户九里
南至同官县治九十里北至中部县治七十里西南至三水县治二百一十里东南至白水县治一百六十里西至庆阳府征宁县治二百二十里
形胜城据山岩路当冲要〈延安府志〉
绥德州〈要〉
治在布政司东北一千一百里东至西河渡黄河山西永宁州界一百三十里〈正东微北至岔道坞吴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折家坪安定县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延川县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榆林县界八十五里东南至延川县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安定县界八十里东北至葭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雷家寨怀远县界二百八十里距 京师一千八百里领二县
本州境东至黄河永宁州界一百三十里西至米脂县界二十里南至清涧县界二十里北至米脂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福乐坪清涧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沐沟清涧县界五十里东北至石岔里吴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高和尚砭米脂县界五十里编户七里
东至吴堡县治一百四十五里东南至清涧县治一百四十里正北微西至米脂县治八十里西南至安定县治一百五十里
形胜绥德为石隰襟喉延鄜门户崇墉巨障雄列其间实山陜扼险之地〈世法录〉前依雕山后连川水黄河在其东沙漠在其北襟带关陜控制灵夏实为用武之地〈州志〉
米脂县〈简〉治在州北少西八十里东至高家园葭州界六十里西至安定县界八十里南至高和尚砭本州界三十里北至榆林县界五里东南至吴堡县界五十里西南至安定县界八十里东北至葭州界五十里西北至狄青园怀远县界二百里距省一千二百里编户五里
东至葭州治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治八十里北至榆林县治一百七十里西南至安定县治二百二十里
形胜形据山川境连沙漠为延绥襟喉地〈延安府志〉地接长城邑连上郡为榆塞襟喉〈白乃正县志序〉山环水绕控雄边而枕紫塞〈高京县志序〉前对文屏后倚烟洞左黄河右银水北连榆林南通关陜极冲要地〈县志〉
清涧县〈简〉治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东至黄河山西石楼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安定县界四十里南至延川县界四十五里北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山西石楼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延川县界三十里东北至绥德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米脂县界一百二十里距省九百五十里编户九里
南至延川县治六十里北至本州治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定县治一百二十五里
形胜东据黄河西绕黒水锺楼官山前后耸峙延安扼要地〈延安府志〉前河后寨左涧右隘主草冈而食清流形胜之地也〈旧志〉冈岭重叠谿谷深阻左可致河东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势北可控沙漠之地屹为麟延之冲〈县志〉
葭州〈要〉
治在布政司东北一千三百二十里东至山西临县界二里西至米脂县界六十里南由吴堡至绥德州界二百二十五里北至边墙一百八十里东南由吴堡至山西永宁州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绥德州界八十里东北至山西河曲县界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榆林县界一百七十里距 京师一千八百里领三县
本州境东至山西临县界二里西至米脂县界六十里南至吴堡县界一百一十里北至神木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山西临县界二里西南至绥德州界八十里东北至神木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榆林县县界一百七十里编户三里
东至山西临县治一百一十里西至米脂县治一百二十里南至吴堡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北由建安堡至榆林县治二百九十里由捷路二百里东北至山西兴县治二百二十里
形胜葭处榆林东隅肤切于边延绥之腹背关陜之襟喉〈章评修城记〉乱山回绕川水夹流崎岖险阻边方用武之地〈延安府志〉东连黄河西绕芦水峰峦回抱道路险阻〈旧志〉东临晋地万山罗列芦水黄河左右环抱一峯据其北横岭绕其南谚以铁葭州称之良不诬与〈州志〉
吴堡县 治在州南一百八十里东城下即黄河山西永宁州界〈旧云东至永宁界二十里是指东南为东也〉西至绥德州界三十里南至绥德州界二十五里〈按县南二十五里抵河西驿与绥德接界旧称南至绥德界六十里是以西南为南也〉北至本州界七十里东南至永宁州界三十里西南至绥德州界六十里东北至孟门镇永宁州界三十里西北至米脂县界五十里距省一千二百四十里编户六里
西至绥德州治一百四十五里北至葭州治一百八十里东至山西永宁州治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山西临县治一百二十里
形胜因黄河为池据西山为城边陲负险之地〈延安府志〉左蟠龙穴右踞虎冈沙漠相连隇䧅四塞因河为固夙号铜吴堡秦晋咽喉边陲要地〈县志〉
神木县〈要〉治在州东北二百六十里东至盘塘府谷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边墙五十里南至枣湾沟本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东南至兴县界一百里西南至葭州界一百里东北至府谷县界八十里西北至边墙三十里距省一千六百三十里编户四里三分
东北至府谷县治一百七十里西至榆林县治二百六十里西南至葭州治二百六十里
形胜西藩榆阳东控河朔南翰关华北当套虏〈余廷谏建石城记〉东阻黄河北控沙漠山谿险隘延州保障之地〈延安府志〉两山雄峙三水环流南望关中北临河套秦晋之咽喉榆城之屏翰也〈县志〉
府谷县〈中〉治在州东北四百三十里东至黄河山西河曲县界一里西至万家墩神木县界一百里南至黄河保德州界一里北至鄂尔多斯界九十里东南至保德州界一里西南至李家石堡神木县界四十里东北至焦家坪山西河曲县界九十里西北至鄂尔多斯界九十五里距省由榆林府路一千七百九十里编户四里
西至神木县治一百七十里东至山西河曲县治七十一里南至山西保德州治四里
形胜境连沙漠势据黄河延安之藩篱〈延安府志〉黄河带其南长城绕其北地据上游势若建瓴实秦晋之咽喉关陜之险要也〈县志〉
陜西通志卷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八
山川一〈名山图 图考 大川图 图考〉
奠自鸿濛封濬肇功三山八水流峙称雄扶舆清淑荟萃关中川环河汉岳匹岱宗壮哉四塞百二秦封蓐收之野高深曷穷媚珠辉玉踞虎蟠龙怀柔有道百神效忠作山川志第四
谨按古山海经详于荒服而略于内地至桑经郦注以水为经即以水所历之山谷城邑为纬顾世代𨔛远陵谷变迁即山川之见于史志者尚多不可推究而况名称错出传闻异同必欲援古证今以求其合难矣兹于关中名山大川各绘专图依今水道溯源迄委支分𣲖合而以所迳之郡邑诸山附见焉不敢蔑古以自是亦不敢泥古以傅会盖亦窃取桑郦之意也苐图考提纲挈领其难以櫽括者则皆散见各州县庶按图而索可并得其详云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华岳〈在华阴〉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书经舜典〉西岳华山〈蔡氏注〉西倾朱圉鸟䑕至于太华〈禹贡〉括地志云太华在京兆华阴县南〈孔疏〉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周礼职方氏〉华山在今华阴〈职方氏注〉僖公十五年晋赂秦河外列城五南及华山〈左传〉华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史记封禅书〉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山海经〉即西岳华阴山也今在弘农华阴县西南山形上大下小〈郭璞注〉华之为言获也万物成熟可得获也〈白虎通〉华者华也万物滋然变华于西方也〈风俗通〉西岳太华山者当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踞中土西偏当七官正位其行配金其辰直酉前对华阳之国后压华阴之郡左抱桃林之塞右产蓝田之玉少昊之下都辱收之别馆也〈唐元宗华山碑略〉上元二年改华山曰太山宝应元年复故名〈唐书地理志〉洞天记华山名太极总仙之天即少昊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宿之精下镇秦地之分野〈天中记〉华山高崖四合重岭秀起上有石池北有石鼓父老相传常有闻其鸣者〈唐类函〉华山四州之际东北冀东南豫西南梁西北雍十字分之四隅为四州〈九域志〉华山在长安东三百里不知其几千叠如半天之云〈三秦记〉华山从麓至顶升降迂回凡三十三里〈述征记〉华岳有三𡶶直上数千仞基广而𡶶峻叠秀迄于岭表〈寰宇记〉华岳三𡶶芙蓉明星玉女也〈方舆胜览 按芙蓉即莲花𡶶明星玉女疑是一名即东玉女𡶶也〉三𡶶直上晴霁可观谓莲花玉女松桧也〈华山记〉上有三𡶶上接三光中有石池二十八所上应二十八宿怀蕴金玉蓄藏风雷为大帝之别宫乃神仙之窟宅也〈昭文馆记〉华山古文以为惇物〈括地志〉华山古之惇物山也高七千丈周回二十里〈云笈七签 按尚书孔传惇物垂山也疏云垂山古文以为惇物或别是一山〉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因名华山〈名山记〉以西有少华山故曰太华〈雍胜略〉王元冲登华顶旬馀下云𡶶顶有池菡蓞盛开傍有破铁舟焉〈三水小牍 按李攀龙记以绝顶三峯削成四方者为岳正体其下群峯众壑环拥三峯合之皆华山也因将峯谷名目并升岳次第序列如左〉
玉泉在张超谷口其水色如浆相传云玉井渗出者清冽而甘服之可去沉疴因置玉泉院有山荪亭〈雍胜略〉西岳行宫至云台观十里云台观至玉泉院一里〈图书编〉玉泉院有祠祀希夷先生祠后石洞为先生睡像左畔有山荪亭踞盘石上佳木四周泉声泠泠出其下〈魏光绪记〉希夷洞侧有大石玉泉环流上镌山荪亭三大字有树四株名无忧树〈陇蜀馀闻〉 谷口出玉泉院东南上为谷口有崇崖㟧嶂𨔛互亏蔽〈杨嗣昌记〉从北南入谷七里又屇一祠谓之石养文母石龛木主存焉〈水经注〉两壁直立如削高千馀仞谷底阔不盈尺宽者或二三寻谷流转折随山约五里许〈范守己记〉 第一关自玉泉院至关五里〈图书编〉巨石突塞谷口为石门人佝偻上若隧道然是为第一关〈范守己记〉玉泉院至五里关往时避兵者就险垒石为关额曰通天第一门〈三才图会〉 桃林坪在五里关上山色四围〈图书编〉盖取昔放牛桃林义〈张献图记〉 张超谷五里关南为张超谷〈杨嗣昌记〉华阴山南有公超市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汉书张楷传〉又称张超雾市〈𡶶麓名胜记〉一名仙谷以张超结庐改名今石室依然〈华岳图〉 卧仙坪在张超谷内有石室为超蜕骨所樵牧戏其间有飞石来塞其穴〈𡶶麓名胜记〉希夷峡第一关四里至方洞洞石斗厓百尺名希夷
峡其上类穴乃其蜕骨所旧有垂鏁可攀以上见骨盛木函色微红香甚有人窃趾骨去道士愤之断其鏁自是人不得上〈都穆记〉嘉靖末姚直指葬于祠内香椟下〈范守己记〉 第二关希夷峡西折四十步为第二关大石中分若斧劈者〈都穆记〉 石羊城在张超谷西乃黄初平叱石化羊处与兄初起俱仙隐于此又名仙谷〈名山记〉 算场芦花池在张超谷中〈雍胜略〉后魏道士冦谦之洞晓浑天仪曾定天元五纪后随成公兴去弃其馀算筹化为葭荻即成芦花池〈述异记〉 壶公石室在岳西北孤𡶶上石室可容十馀人有泉东北入雾市谷东谷中即冦谦之算场西谷中即修羊公石榻〈𡶶麓名胜记〉 车箱潭在仙谷内十里〈雍胜略〉华山车箱潭乃第七水府也〈水府记〉宋仁宗岁遣使投玉简于此崇宁二年封丰润侯〈贾志〉 修羊公石榻在岳西北仙谷中〈𡶶麓名胜记〉 瓮谷在华山西谷口环抱如瓮为商洛迳道 桃谷在华山西入谷八里为张果晒经处 牛心谷在华山东即杨震教授生徒处〈贾志〉其地多槐称杨震槐市山间多五色鹜鸟〈𡶶麓名胜记〉文仙谷在华山东吕真君修道处〈贾志〉 藏马谷在华山东与黄神谷相近汉武帝求仙有神马自华山出马不久留寻之在此谷石龛下故又名藏马龛东北涧中石上马迹尚存〈雍胜略〉 黄神谷在华山东真人黄芦子隐居处〈贾志〉 黄龙潭在黄神谷内旱则祷焉宋封广润侯〈华阴县志〉 种药坪道士王晖魏时人居华岳熊牢岭常种黄精于溪畔虎豹为之耕耘因名其坪〈真仙通鉴〉 娑罗坪自希夷峡至娑罗坪半里〈图书编〉第二关行三里至娑罗坪土旷而夷〈都穆记〉有桫罗庵庵外东面石壁可数十丈鸣瀑挂壁而下〈三才图会〉山至是两壁各缩约十馀丈谷浒宽平如几有祠游者过此祈祷〈范守己记〉有莎罗树一本盖即菩提树〈文翔凤记 按自谷口至娑罗坪尚属山麓地多幽壑曲涧凡张超谷以下皆环绕于坪之左右者也〉
上方𡶶娑罗坪东对小上方又上为大上方深洞偃松寻途阻绝〈杨嗣昌记〉洞天坪即娑罗坪其东绝𪩘处为上方𡶶突面攀鏁险不可视非登岳要路〈华岳图〉上方白云宫中方太清宫下方云台宫皆在娑罗坪东𡶶上因羽人焦道广建〈雍胜略〉
瓮肚𡶶在华山中方上又有驾鹤轩在中方半路〈贾志〉山突起如半瓮明皇嘉其高迥欲于𡶶腹大凿开元二字填以白石令百馀里皆见谏官谏乃止〈唐开元记〉 西元门上方𡶶攀鏁尽处有石罅号西元门此𡶶唐金仙公主驾鹤升仙处门则元宗觅金仙而凿者也〈王履记〉第四华山西元洞周回三十里名极真洞天乃长春之境〈十大洞天记〉 八仙洞在娑罗坪西洞面崖石壁立每尺许即凿为小坎险不可上〈都穆记〉 系马𡶶娑罗坪北望山头有石如柱名系马𡶶 十八盘逾娑罗坪至十八盘山最陡者十有八折乃得上故名〈三才图会〉坪之上为盘最下三盘曰斗三盘〈杨嗣昌记〉逆十八盘而上孤危错落山犹左右截也〈李之椿记〉 青柯坪自希夷峡至青柯坪十里〈图书编〉在十八盘之上有青柯馆游者至此舍舆易装〈雍胜略〉至此山恰半入山来悉﨑嵚侧塞夷者惟此〈王履记〉坪在西𡶶下回陀曲磴浮苍点黛疏密如柯叶〈杨嗣昌记〉坪东悬岩上镵青柯坪三大字〈范守己记 按自云台观一里至玉泉院又五里至第一关又四里至希夷峡又十里至青柯坪计二十里当山之半凡上方以下皆环绕于坪之左右者也〉
北斗坪青柯坪西有𡶶插天名北斗坪盖四毛女拜斗得仙之地〈华岳图〉北斗坪俨树绣屏两山虚处平田万顷〈李之椿记〉 寥阳洞青柯坪右为寥阳洞〈都穆记〉洞旁架木为祠迤北皆石崖壁立〈范守己记〉 回心石从青柯坪左上里许至回心石〈图书编〉东南路皆斜削绝壁攀铁鏁自此始游者畏险辄还故曰回心〈乔宇记〉卧石塞道中隆旁杀俯瞰断崖千尺〈都穆记〉 千尺㠉在青柯坪东上三里许〈图书编〉南至天井裁容人穴空迂回倾曲而上可高六丈馀上者皆所由涉更无别路欲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也〈水经注〉绝壁中裂两旁稍凿横木承足凡千尺云〈三才图会〉一𡶶直立划焉中崩如锯曳痕左偃右覆人自壁中行阔尺许高百馀寻〈范守己记〉形如槽枥持金绳探石窦以上或时晦暝疑在䑕穴木空也〈杨嗣昌记〉 百尺峡在㠉上东北转一里许〈图书编〉东上百丈崖升降皆须攀绳挽葛而行〈水经注〉峡如㠉而缩险与㠉称〈华岳图〉𡶶如前而杀亦中崩夹壁益狭两腋摩壁石以行上有块石撑之若恐其复合者〈范守己记〉 云头石盘百尺峡顶有巨石如云题云头石三字〈吴同春记〉出峡登望仙台方丈平石可伫立远眺〈三才图会〉 二仙桥百尺峡东北行二里许面崖执鏁足踏木栈以渐东移横行百步曰仙人桥〈乔宇记〉桥当山曲径术中断金橛贯石骨中架栈悬度〈杨嗣昌记〉 俯渭崖过二仙桥龙背石又数转高崖傍踞坐见渭水题俯渭崖三字于上〈吴同春记〉 车箱崖在二仙桥西崖如车箱人縁轮以行〈三才图会〉车箱谷西一石长数丈高数尺平如切而有横理似箱中之板〈杨嗣昌记〉 猢狲愁自仙人桥东北行里许攀行六十步曰猢狲愁〈乔宇记〉崖壁奇峭上有铁猿颦踞崖畔〈三才图会〉石坎数十扪壁横度〈魏光绪记〉 老君犁沟在峡上五里许有山如砺中有沟如犁辟然凿石牵挽而上〈华岳图〉自阎王峡行二里许攀行七八十步曰犁沟〈图书编〉石壁插天若刬若削水霤一道自上而下直若引绳深若发耜〈范守己记〉犁险于㠉㠉暗而犁突〈李之椿记〉一云离垢谓老君登华离却尘垢云〈三才图会〉
云台𡶶自犁沟又行四里许至云台𡶶〈图书编〉两𡶶峥嵘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嶷然独秀有若云台下有穴昔有人入此东去云经黄河底上闻流水声〈雍胜略〉循岭而北二十馀步有坊曰云台𡶶第一门又五十馀步有坊曰白云仙境又北复数百步为𡶶顶广袤三丈许平衍如掌新构倚云亭𡶶东有良掌诸𡶶〈范守己记〉 玉女窗在云台南𡶶上有石门入丈馀直上石窑如窗望见南𡶶明星玉女之别馆也〈𡶶麓名胜记〉 神土岩在云台𡶶东南百步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居云台𡶶帝亲问道因于谷口置云台观道广欲构房廊精思所感石上涌出神土用尽复生于今尚然〈雍胜略〉 仙油𣹟在云台𡶶壁中焦道广每设醮天降油于此后道广乘麟去油不复见 试凿穴在云台北𡶶北面高百尺深不测穴边一石如凿状乃希夷先生蜕骨所〈𡶶麓名胜记〉
公主𡶶与云台𡶶相近汉南阳公主避王莽乱入山得仙有朱履遗迹〈述异记〉 长春石室在云台𡶶侧贞观中有道士杜怀谦居此自号长春先生〈𡶶麓名胜记〉窦谷在华山东即王遥隐居处〈贾志〉 王刁三洞在华山东窦谷中仙人王遥刁自然登仙处上洞莫能到中洞有飞石遮洞门下洞隐居者皆在其中〈雍胜略〉 碧云洞与王刁三洞相近下为碧云溪宋有郑云叟翟士端郑明处罗隐之居此时称四高士居〈𡶶麓名胜记〉
白云𡶶在岳东北唐金仙公主修行之所名曰白云宫宫侧有焦真人石洞〈𡶶麓名胜记〉白云𡶶一迳北去狭而长诗所谓嶞山也尖𡶶耸拔飞云冉冉羃其上〈魏光绪记〉蜡烛𡶶在白云𡶶北稍高于白云〈吴同春记〉
白羊𡶶在岳西北五里层崖晃朗洞室空濛昔有人隐此莫知姓名常乘白羊往来因以名𡶶〈雍胜略〉白羊𡶶每至三元八节及诸斋日即有神灯或三或五见于崖壁焦公崖在岳东南真人焦孝龙居此野火焚其庵坐
火中徐起常于雪中单衾卧〈𡶶麓名胜记〉
毛女𡶶在岳西𪩘〈贾志〉秦时宫人字玉姜入山隐此𡶶上食柏饮水体生绿毛人常见之有毛女洞至今洞中犹闻鼓琴之声〈雍胜略〉 太极总仙洞在岳西北毛女𡶶西其下有车箱潭〈𡶶麓名胜记〉第三西岳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总仙洞天〈三十六小洞天记〉
擦耳崖自犁沟东转至崖路仅容趾下临绝堑行则崖石擦耳〈吴同春记〉从云台𡶶南行数十步东出乱石间崖规若釜植石为杙扪鏁摩石以度〈范彤弧记〉 仙人碥自云台𡶶南去出第一门半里许循崖东转而南路不盈尺〈范守己记〉鸟道一线足垂二分平临万仞〈范彤弧记〉 阎王碥自猢狲愁又东北行二里许凡攀行十步名阎王碥又攀行三十步名阎王峡〈乔宇记〉道隘不盈尺下视数千仞不辨水石行者度是人鬼关也〈范守己记〉 日月崖自云台𡶶折而南行三里许至日月崖〈图书编〉崖如斩块挽鏁而上百馀步名上天梯有日月圏形〈吴同春记〉谓两崖高起日月出没从山隙射之当是奇观〈三才图会〉崖形上大下小无草树黑黄白相间上有赤白二圆形〈王履记〉 金天洞在日月崖下南向颇开朗顶泐一隙阔五寸长二三寻天光下照〈范守己记〉石腹甚皤高二丈有疏蹬浅凹以身面壁凭足揣投石上为洞〈杨嗣昌记〉 三元洞循日月崖西南去复半里许有三元洞东向 御道过门王碥行乱石上阎石若连屏直立循屏而度又一石稍阔为坊其上曰升岳御道苍龙岭斜倚御道坊前〈范守己记〉御道在仙掌𡶶北乃升岳路也汉武帝唐元宗曾由此因名今两旁有石臼乃当时栽栏纒锦以遮危险者〈𡶶麓名胜记 按御道通指苍龙岭而言其石坊则在岭北〉 白鹿龛在岳东升岳路之右〈𡶶麓名胜记〉鲁生女乘白鹿从王母而去故曰白鹿龛〈汉武内传〉 苍龙岭自日月崖转西南行三里许是为山脊〈图书编〉至胡趋寺神像有童子之容从祠南历夹岭广裁三尺馀两箱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则云与之平也然后敢度犹须骑岭抽身渐以就进故世谓斯岭为搦岭〈水经注〉列铁柱闲鏁左右过则坐脊秉鏁渐移而前百步许〈乔宇记〉两旁铁柱有立有仆旧尝有栏是汉武帝升山御道也〈三才图会〉古无栏砌今可平视徐步岭中有𫮃前后各百馀级合数之得二百四十有六〈杨嗣昌记〉岭凡两折中隆旁杀如背色正黑〈王履记〉岭尽为龙口冒一大石有镵曰韩退之投书所〈说铃 按华岳图青柯坪至𡶶顶二十里据图书编及各家所记至苍龙岭已二十馀里险径迂曲非有定程又按岳图三𡶶拔起外环巨壑众𡶶俱隔壑外止苍龙岭一线可度凡云台𡶶以下皆环列于岭之前后左右者也〉
鹞子翻身过苍龙岭又上行一里许复由深洞以入三十步许转而上名鹞子翻身〈图书编〉度苍龙岭至其巅路忽绝由崖下凿石折身反度〈吴同春记〉 八公龛度苍龙岭复循高崖下黄上黑曰八公龛有水泉积雪树最古者曰将军树〈范彤弧记〉五将军树度岭见双树耸出空际曰将军树〈三才图会〉树有五仅存其四一仍萎大数人围高数十仞〈杨嗣昌记〉 上马石石岭如马脊自东逾石而西若骗马状石两旁如削 单人桥过上马石复一石亘跨岭际为单人桥〈范守己记〉巨石若斧斤所辟〈范彤弧记〉 通天门单人桥南衔石背而上为通天门〈杨嗣昌记〉箭筈通天有一门〈唐杜甫诗〉仇池记云石角外向如雉堞唯一门可通〈杜诗注〉 宗土祠趋云山崖有宗土祠谓华为群山之宗也〈三才图会〉过骗马石度单人桥五龙冈入通天门至宗土地祠则东𡶶之麓矣〈吴同春记〉华岳有三麓首谷口次青柯坪次宗土地祠为削成四方之下逾之则至三𡶶〈说铃〉 四仙庵近宗土祠有四仙庵为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邱长春修炼之所〈三才图会〉 细辛坪在顶之西南隅方圆三四亩尽是细辛〈雍胜略〉三𡶶特起从县道望之如古司冦冠以其披旉而冶又谓之莲花𡶶至洗心坪莲花之瓣始坼坼于左为东𡶶中𡶶坼于右为西𡶶南𡶶东𡶶之顶两成而𫖳然于前西𡶶锐末其旁多窦南𡶶凌出两𡶶之上〈尹伸记〉三𡶶总为一大𡶶周十馀里至巅始分三岭其间有二谿一自细辛坪北直界山顶为二东则东𡶶及玉女𡶶西则南𡶶及莲花𡶶也一自玉井东来抵玉女𡶶下与南谿合直泻北崖下是为瀑布飞流也 太极东元门自细辛坪东过溪口登巨石上有铁坊曰太极东元门 朝阳洞自细辛坪西行百馀步有坪一方北有朝阳洞东南向〈范守己记〉洞颇高旷颜曰迎阳盖华当少阴迎阳令有生气〈三才图会 按朝阳迎阳应是一洞〉
玉女𡶶东𡶶左襟下为玉女𡶶昔有人见玉女乘白马入𡶶间〈华岳图〉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上升〈集仙录〉玉女𡶶在东𡶶右同阯而异𪩘〈范守己记〉玉女𡶶偃伏东𡶶之内若闺阁间〈许孚远记〉玉女𡶶东北岩努如鸟啄上丰下缩努处小松附岩侧曰舍身树 玉女殿在𡶶顶雪壁烁日〈玉履记〉有巨石若龟状背上叠石为玉女祠〈范守己记〉石龟蹑在玉女祠下东西八九步南北二十馀丈两头壁立其形如龟〈𡶶麓名胜记〉龟腹刳为石室旧有杨妓师事韩姑于此韩肉身犹在〈三才图会〉 醴泉在玉女祠旁水微有酒香为国之瑞屡招凤饮〈𡶶麓名胜记〉 玉女洗头盆祠前度石梁而南一石突兀广二丈长十馀丈有坎可容五斗水曰玉女洗头盆〈范守己记〉祠前有五石臼水绀碧澄彻不干不溢又有玉女石马甚灵异常夜闻嘶啖之声〈雍胜略〉洗头盆前石裂可五尺以石投之食顷犹有声或云下通黄河〈三才图会〉石北泐可五寸其深不测是为唐人进简处〈范守己记〉
东𡶶朝阳𡶶也〈名山志〉东𡶶冈石斜削可数十丈凿足迹手援以上〈三才图会〉东𡶶有三玉女在左石楼在右〈说铃〉 三茅洞东𡶶上有三茅洞前为小殿殿左有崖当东𡶶尽处〈三才图会〉 仙掌崖在东𡶶东北〈雍胜略〉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西京赋〉眺华岳之阴崖觌仙掌之遗迹〈西征赋〉今华岳北面有巨灵神掌迹〈文选注〉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水经注〉𡶶有五崖北壑破崖而列自下远望偶为掌形〈王涯仙掌辨〉崖壁黑色石膏自中流出随膏凝结黄白相间远望之见其大者五岐如指〈三才图会〉掌二丈许掌形覆其拇北引如三寻之㦸从县中望见五指参差出壁上也〈李攀龙记〉华岳掌其石丹紫如人肉色日照则见暮则渐隐〈贾氏闲谈〉 石月在仙掌上〈华岳图〉上有石月半轮光可鉴〈名山记〉 卫叔卿博台在岳顶东南隅别一孤𡶶上遥望有石方如屏榻真若棋局〈雍胜略〉秦昭王令工施钩梯而上华山以节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碁长八寸而勒之曰王与天神博于此〈韩非子〉东𡶶南下有小𡶶平顶当岳𡶶之胸上有铁瓦亭一区铁碁一枰为卫叔卿围碁处路由悬崖铁鏁直缒约十馀丈鏁尽跖崖自度﨑岖九折乃至其所〈范守己记〉老君碁石方径五尺三十二子铁为之重不可举〈三才图会〉
石楼𡶶高于玉女其东壁则为仙人掌〈名山记 按至宗土祠己抵玉女𡶶下自玉女西麓西南去三里许至细辛坪有溪直界乃东𡶶与西南二𡶶分界处升岳者度溪至东元门必先登玉女故以东𡶶次玉女后而玉女祠诸胜则附玉女三茅洞诸胜则附东𡶶也〉
西𡶶曰莲花𡶶一曰芙蓉𡶶〈雍胜略〉莲花𡶶为太上山回峦四合三𡶶峥嵘上广十里〈昭文馆记〉西𡶶东面窊隆如莲花所谓西岳莲花𡶶也〈王履记〉西𡶶最幽奥有石叶如莲瓣覆崖巅下有石龟却立昂首如欲行盖叶上是即所谓莲花𡶶〈袁宏道记〉从云台望东西二𡶶上分下合若并蒂莲花南𡶶藏其间如莲房〈名山记〉西𡶶之顶缺空丈许有大石盖覆于上〈乔宇记〉西𡶶有三石楼在前老君炉在后石楼𡶶与东𡶶石楼相对乃白帝建钟鼓之所〈说铃〉 镇岳宫在三𡶶中央又有玉井楼〈雍胜略〉镇岳宫在莲花𡶶顶倚崖而构今亡〈范守己记 按三才图西岳大殿东折而下为镇岳宫李攀龙记削成上四方顾其中污也上宫在污中西北盖三𡶶踞东西南三面其北面空处所谓中污也宫在其间不在𡶶顶〉巨灵足迹在西𡶶顶〈华岳图〉迹在石岭上长三尺许深
一寸许俨然踵趾痕〈范守己记〉冈上深可三寸旁镌巨灵足三字〈王履记〉 神香子斧劈石长十数丈浮置𡶶顶斩然断而为三其北若夹壁上有覆石其下若门裁可容人石西下临深壑五千仞石东亦𨺗削直至谿底〈范守己记〉石罅二尺直下相传神香子斧劈之〈三才图会〉 玉井在莲花𡶶旁〈雍胜略〉太华𡶶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唐韩愈诗〉记云井中生千叶白莲服之令人羽化〈韩诗注〉深可十丈圆径半之〈三才图会〉玉井涓渫异常泉敝宇覆之左方为镇岳宫右上即南𡶶路〈杨嗣昌记〉或曰谷口玉泉即玉井所注〈许孚远记〉 二十八宿潭在玉井旁〈华岳图〉𡶶之下有石洼如臼凡二十有八上应列宿自北而南如贯珠自崖端挂下山腹水帘洞泄之〈三才图会〉列宿潭石窦欹圆可见者裁六七潭在南𡶶之足注西𡶶水盖入莲华之腹而行其肾肠〈杨嗣昌记〉 八卦池太乙池俱在岳顶莲花𡶶上〈𡶶麓名胜记〉 石仙人水洞在岳北面半腹中〈雍胜略〉洞深三百里中有瑶台玉室石髓金精遥望方圆可丈馀鸟道绝通时出异色云气洞口上有丹石间青石似丹青画出仙人之状冠帔衣服无不周备号曰石仙人上有瀑布飞流直下三千馀丈〈登真隐诀〉洞在西𡶶之腰正临削壁谚名老君脐玉井出西𡶶汇二十四潭奔注两𡶶间悬瀑数千仞至洞口下有丹石承之泉倒灌入洞伏而不见至青柯坪于石隙中如珠散布而出流行成涧出谷口入渭〈范彤弧记〉岳有四洞东曰昭阳西曰西元南曰正阳北曰水 洞元石室在顶之西北𡶶上东西有二门初裁容身侧入至室中周回五六丈有石道君像高三丈〈𡶶麓名胜记〉一名裴君石室真人裴君入石室精思至道积二十三年降五龙元老之所〈名山记〉 肥𧒭穴在顶之西北𡶶上〈𡶶麓名胜记〉太华山有蛇焉名肥𧒭六足四翼见则大旱〈山海经〉 屈岭自上宫东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岭〈水经注〉西𡶶有一臂诘曲如苍龙岭广倍之名曰屈岭度岭径巨壑四五乃至南𡶶〈说铃〉 老君炼丹炉在莲花𡶶北古柏宛有道意〈李之椿记〉石炉径丈馀高可六尺〈三才图会〉南𡶶西为老君炼丹炉〈魏光緖记〉 舍身崖西𡶶北上为西岳大殿殿之北为舍身崖〈三才图会 按玉井白莲自古著称有谿自玉井东至玉女𡶶北注乃西𡶶与南𡶶分界处南𡶶独高西𡶶最奇其三𡶶统称莲花实由西𡶶得名也凡玉井诸胜俱附西𡶶之后〉
朝来𡶶 松桧𡶶 玉柱𡶶 玉秀𡶶此四𡶶上尽青松桧柏常有异云覆之人迹罕到〈𡶶麓名胜记 按朝来即窦谷之山松桧乃南𡶶之一玉柱玉秀应在西𡶶西壑之外〉 南𡶶即落雁𡶶也𡶶端石色平满坚固如古佛顶〈杨嗣昌记〉李白登华山落雁𡶶曰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帝座恨不携谢眺惊人语来搔首问青天耳〈唐语林〉计县中所见如冠形者中𡶶隐约与东西𡶶相对南𡶶为西𡶶所障蹑松桧𡶶始识其面绝其巅而后见东西𡶶之在下也〈尹伸记〉南𡶶踞两𡶶上如人危坐双引其膝〈袁宏道记〉南𡶶有三落雁在东宝旭在西〈说铃〉南𡶶五岐并起如掌中落雁𡶶东松桧𡶶又东为贺老石室西则老君丹炉其一未有名或曰宝旭〈魏光绪记按南𡶶以落雁为中𡶶说铃似非〉南𡶶东下瞰玉女祠历少辛坪〈细辛坪一名少辛坪〉至东𡶶之顶西下瞰巨灵迹历炼丹台至西𡶶之顶白帝祠在松桧𡶶襟带间〈杨嗣昌记〉中𡶶五鼓观日出东际赤烁如金初见半轮忽全露大莫能状彩色映𡶶巅𡶶下犹暗如夜经六刻许渐别下色东海如在几席间〈吴同春记〉黑龙潭在顶之南𡶶上旱祷必应宋崇宁二年封显
润侯〈𡶶麓名胜记〉潭有三深浅不等深者不过二三尺虽大旱不涸〈王履记〉龙在则水黑去则水清华之顶门水也〈说铃〉菖蒲池在太上泉旁池有菖蒲一寸九节〈雍胜略〉届山
顶上方七里灵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涧一名太上泉东注涧下〈水经注〉顶上者名蒲池东偏者名太上泉水青绿作瑟瑟光俗谓之仰天池〈杨嗣昌记〉太上泉在老君洞次北 老君洞在顶之东南𡶶〈𡶶麓名胜记〉 朝元洞南𡶶南面上下壁削镵壁成堮叠石置阑窽石以入深可四丈广近之高又倍焉纯白如雪昔贺老营此四十年〈王履记〉自迎阳洞上之为雷神洞复右折为朝元洞 贺老避静处朝元洞之下有贺老石室室凭突崖灶犹在〈三才图会〉从朝元洞垂双鏁下缒鏁尽以铁杙插壁承以狭板横缀鏁当人膺行则面壁舒臂縁鏁以足横移洞额即全真岩〈吴同春记〉长空栈在壁半广八寸长数十丈背空虚行栈尽得贺老窑俯临千仞〈说铃〉 全真崖在静室傍有崖高十馀丈遥覆其室朱书全真崖三大字〈三才图会〉字各大仞许非御虚者不能成〈华岳图〉 避诏崖由𡶶顶东南下为避诏崖〈范守己记〉崖上覆如屋似蜂窠然颇类太湖石或类涛波荡潏〈王履记〉崖形覆前缩后约数十丈〈李之椿记〉希夷表云一片野心却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因以此名崖有希夷手书避诏崖三字今墨迹犹新〈华岳图〉 三公山在岳东南三𡶶森秀上象三台〈𡶶麓名胜记〉南𡶶背临绝壑壑外更为三𡶶名三公山高与前埒两畔千𡶶林立若青莲瓣瓣拥䕶〈魏光绪记〉南𡶶之背为赛华山学三𡶶而未至〈杨嗣昌记〉 燕公石室在三公山汉明帝时有燕子微隐此服苍术黄精得仙〈𡶶麓名胜记〉三凤山在三公山稍西山巅各一石起立如危栏相倚环三𡶶者层樊细皴如千叶宝莲〈杨嗣昌记 按三公三凤诸山在南𡶶之南大壑外其神灵胜迹俱在岳北盖三𡶶各踞其方北面无𡶶则岳体北向南其背也南𡶶最峻东西二𡶶仅及其腰升岳者必登南𡶶之顶而极凡黑龙潭以下诸胜俱附南𡶶之后〉
岳庙西南十里为云台观观南二里为玉泉院山荪亭此谷口也〈按图自云台至玉泉一里〉入谷五里为桃林坪〈按图玉泉五里至第一关坪在关上〉又为张超谷〈按谷口即张超谷此指张超雾市特谷中一处〉希夷峡〈按图自关四里至希夷峡〉又上为娑罗坪〈按图自希夷峡半里至娑罗坪〉其东为上方中方下方三𡶶突面攀鏁险不可上〈非登岳要路禁不许上〉娑罗坪又南为十八盘至青柯坪〈按图自希夷峡十里至青柯坪𡶶麓记云自顶至青柯坪二十里青柯坪出谷口二十里〉又迤东而上曰千尺㠉百尺峡即述征记所称百丈崖水经注所谓天井也〈按图青柯坪一里至回心石乂三里至千尺㠉又一里至百尺峡〉又上为老君犁沟〈按图峡上五里至犁沟〉又西上为日月崖〈按图犁沟四里至云台𡶶自云台𡶶折而南行凡三里至日月崖〉又南上为苍龙岭〈按图日月崖南三里至苍龙岭据𡶶麓记青柯坪至顶二十里至苍龙岭仅可十馀里各家游记所历各殊不可为凖〉又南至玉女祠〈按图度岭又一里至鹞子翻身过单人桥至宗土祠为玉女𡶶麓〉南为细辛坪〈按记自玉女𡶶西南三里许至细辛坪〉西南为镇岳宫玉井楼则在三𡶶环抱之中〈按图镇岳宫玉井楼相近俱在西𡶶之麓适当三𡶶交接之处〉由细辛坪则先东𡶶而登南𡶶〈按细辛坪在南有谿分界左近东𡶶〉由玉井楼则先西𡶶而至南𡶶〈按玉井楼在西有谿分界右倚西𡶶〉此升岳之大都也
唐一行曰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积石终南负地络之阴而东及太华南戒自岷山嶓冡负地络之阳而东及太华河自北戒之首循雍州北徼以逹华阴江自南戒之首循梁州南徼以逹华阳按此则是太华总两戒河山之会为阴阳翕辟之枢而且列宿名潭上配天文非直应乎井鬼四州分界下当地轴岂但卫乎雍梁昔人以吴山为西岳以太华为中岳盖有谓也况夫势控雄藩险凭百二带襟河曲居六合之上游锁钥潼关作三秦之巨镇西屏陇塞北拱
神京斯宇内之奥府神区岳中之文经武纬故叙次独详焉
吴岳〈在陇州〉
导岍及岐〈书经禹贡〉吴岳在扶风汧县西古文以为岍山〈孔疏〉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周礼职方氏〉吴岳也在汧〈郑注〉吴山为河西镇〈尔雅〉吴山为西岳〈埤雅〉吴山在右扶风美阳县西〈夏本纪注〉汧县有吴岳山别名吴山〈汉书郡国志〉汧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𡶶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常有落势国语所谓虞矣〈水经注 按古字虞同吴〉关内道名山曰吴山〈唐六典〉山在吴山县西南五十里秦都咸阳以为西岳今为国之西镇山国语谓之西吴〈元和志〉郭璞曰吴岳别名开山〈寰宇记〉吴山在今陇州南七十里山有五𡶶一曰镇西二曰大贤三曰灵应四曰会仙五曰望辇〈图书编〉吴山为𡶶十有七得名者五〈凤翔府志〉
镇西𡶶在四𡶶之中卑而独秀诸𡶶列峙初锡封号即此𡶶也〈陇州志〉大贤𡶶在镇西𡶶左秀抜突起有俨然拱肃之象 毓秀𡶶凝翠𡶶俱在大贤𡶶左〈州志〉
灵应𡶶在镇西𡶶右 擎天𡶶在灵应𡶶左 凌云𡶶在灵应𡶶右 晴岩在灵应𡶶下岩高千丈飞流飘漾若晴日飞雨然 判官池在晴岩下又元鹤巢有二鹤巢于崖中时翺翔于五𡶶上 一天门在振衣亭上由石磴而上恍若登天 真人洞在一天门右相传吴真人修炼于此有湫在洞上树心内澄水一旱亦不竭灵湫在灵应𡶶下广丈馀岁旱祷雨辄应下刻有云
根雨脉字 餐霞洞在灵应𡶶左小𡶶下 栖霞岛在灵应𡶶前一阜突起时有霞彩下有倚云楼啸月台阎王窆在栖霞岛上石磴巉险故名 雷神洞在灵应𡶶右上有湫 玉皇洞在雷神洞右有湫 凤凰石巢在山顶人迹罕到古志有凤凰巢焉〈州志 按五𡶶灵应为最高尤多奇胜其上旧有灵应宫〉
会仙𡶶在灵应𡶶南层峦叠翠林壑幽𥥆时有逸人高士游栖于此 大王湫在会仙𡶶左 牛心石在会仙𡶶阴状若牛心〈州志〉
望辇𡶶在大贤𡶶左秀并群𡶶形若北顾故名望辇晴映𡶶鹦鹉𡶶来鹤𡶶并在望辇𡶶左右 小锦屏大锦屏并在望辇𡶶下相去一里许耸峭壁立环列若屏〈州志〉
笔架山在岳庙前山势逶迤宛如笔架一名小五𡶶王师岭在笔架山北二里 天地奥区在五𡶶谷口两山对峙一水前流奇𡶶翠岭深邃莫测〈州志 按此并在陇州南五𡶶之前皆入岳之所必经者也〉
胡渭禹贡锥指曰周礼雍州山镇曰岳山汉志以吴山为雍州山是吴山即岳山也朱长孺云商周之世疑以岍为西岳故尔雅职方皆名岳山按吴岳班郦皆谓即古岍山然封禅书言自华以西名山七曰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岳鸿蒙渎山而无岍山又析吴岳与岳山为二〈据裴骃集解以郿之太白山为岳山〉陇州志则以州西四十里之吴山为岍山州南八十里之岳山为吴岳诸说互异窃谓吴山汉志虽云在县西而冈峦绵亘延及其南与岳山只是一山自周尊岍山曰岳山俗又谓之吴山或又合称吴岳而岍山之名遂隐其实此二山者周礼总谓之岳山禹贡总谓之岍山当以汉志为正今按吴山西连关陇岍慈诸山则禹贡所云导岍自应指目大槩而自唐以来崇祀皆以五𡶶为主则唐以前凡举祀者亦在五𡶶可知也又考马融王肃三条之说以导岍为北条之首郑元四列之说以导岍为阴列之首则吴山实西北诸山之纲纪众水之统宗宜乎巃嵸屼峍与太华相伯仲而膺西岳之显号飨历代之明禋亦为秦中巨镇也夫终南山〈在西安府〉
终南惇物〈书经禹贡〉终南山一名太一山又名地肺〈孔传〉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在扶风武功县东〈汉书地理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诗经秦风〉终南周之名山中南也〈毛传〉终南山名在今京兆府南〈朱传〉司马侯曰中南九州之险也〈左传〉中南一作终南在始平武功县南〈杜预注〉南山天下之阻也其山出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汉书东方朔传〉伊彼终南岿嶻嶙囷〈班固终南山赋〉终南太一隆崛崔崒〈张衡西京赋〉南山即连终南山从京南东至华山过河东北连延至海即中条山也从京南连接至葱岭万馀里〈大宛传〉于阗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西域传〉终南山一名中南言居地络阴阳之中在都之南故曰中南〈关中记〉终南山东接骊山太华西连太白至于陇山北去长安城八十里南入楚塞连属东西诸山周回数百里名曰福地〈福地记〉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周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秦山一名地肺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括地志〉西至于褒斜又西至于陇首以临于戎东至于商颜又东至于太华以距于关实能作固以屏王室其物产之厚器用之出则璆琳琅玕夏书载焉纪堂条梅秦风咏焉〈柳柳州文集〉终南山在西安府南五十里东自蓝田县界西入咸宁县界〈何景明雍大记〉
太乙山在西安府西南八十里长安县界太乙谷中有太乙元君湫池汉武帝元封二年祀太乙于此建太乙宫〈雍大记〉 五台山在县南五十里一名南五台延袤十里许有奇𡶶五其上有观音寺火龙洞南山佳丽惟此为最〈咸宁县志〉 日月岩自牛头寺南行四十里至普光寺为终南之麓道益峻险蹑乱石冒悬崖屈曲而上至日月岩〈三才图会〉日月岩之下刻石篆书松泉二大字 抱子岩玉泉洞在日月岩上又八仙洞在山之西壁限以流泉非跣足不得入又上有石俨若老妪凭岩而休左有圆石明可鉴物谓之石镜〈都穆终南山记〉 竹谷在府南六十里〈雍大记〉在石鳖谷东南五台路由此入方舆记曰竹水俗谓之赤水出于媚谷〈咸宁县志〉 太乙谷一名灵母谷在县南六十里陆长源曰长安城南四十里有灵母谷俗呼为炭谷〈宋敏求长安志〉太乙谷在竹谷东 太乙𡶶在炭谷内 太乙池在太乙𡶶下迤上有吕公洞黄龙洞又有水湫 太乙湫在太乙谷内一名南山湫初在平地一日风雷移于山上下湫遂化为土〈咸宁县志〉自干湫既涸炭谷之水遂著灵异历代崇为太乙湫一名龙移湫今干湫在神禾原皇甫村东〈城南记〉澂源池一名太一湫其上环以群山雄伟秀特势逼霄汉水广可数丈深丈许锦鳞浮游人莫敢触鳞之大有二三尺者自昔祷雨咸在于是其南即太一殿 三官洞雷神洞俱在太一殿左金华洞在山之最高处有积水人不能至〈都穆记〉 龙
泉在太一山普光寺上无坏尊者谈经有龙出听故名又谓之仰天池 玉案𡶶在太乙𡶶东平齐如案古诗云云从玉案𡶶头起雨自金华洞口来 雾岩峯在玉案𡶶东〈咸宁县志 按终南绵亘甚远以其近者而言自石龞谷西南如长安之豹林子午诸谷鄠之云际子房万花鸡头白云将军牛首诸山大顶凌霄罗汉三阁圭𡶶诸𡶶神水高冠太平曲谷黄柏乌桑华阳皂谷直谷栗谷马谷涝谷诸谷盩厔之清凉五福石楼黑凤耐山安乐诸山太微诸𡶶五泉高山沈岭扫帚诸岭甘谷耿谷赤谷牛谷檀谷田谷就谷飞升西观东观团标黄谷韩谷芒谷虎谷骆谷强谷车谷韦谷诸谷又西南接郿之太白山自石鳖谷东南如咸宁之郊谷土门羊谷小义大义白道诸谷蓝田之七盘蒉山峣山全山王顺玉山诸山辋谷石门库谷采谷悟真蓝谷倒回铜谷倾谷诸谷又东南接商之秦岭其终南之阳自秦岭而西如镇安之梦谷平顶长陵白崖石马天书车轮考山栗园旬山诸山西王都家圪陡赛秦诸岭蕴谷诸谷汉阴之六面石门横山马蝗箭干诸山瘦驴龙会鱼洞诸岭石泉之五攒云雾四方诸山天竹磨儿诸岭迤西亦与洋之太白接合之皆终南也并详见各县〉
太白山〈在郿县〉
华西名山有岳山〈史记封禅书〉武功县有太一山又有岳山〈裴骃集解〉美阳县有太白山〈魏书地形志〉武功县太一山亦曰太白山去长安二百里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暴雨至〈水经注〉山半有横云如瀑布则澍雨人常以为候语曰南山瀑布非朝即暮〈周地图记〉郿县有太白山〈隋书地理志〉关内道名山曰太白〈唐六典〉天宝八载太白山人李浑于金星洞见老人云有玉版符命王𫟹入山求得之〈唐书王𫟹传〉其地寒冰雪之积未尝已〈柳宗元碑〉侯道士居太白山苦寒霜雪常集虽夏五六月赫日在上群𡶶若焚我独皓然玉耸〈陆龟蒙送侯道士序〉太白山在郿县东南四十里锺西方金星之秀关中诸山莫高于此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上有铁铸山神牌三曰大阿福二阿福三阿福有湫池虽三伏亦凝冰山巅常有积雪故以太白名关中遇旱则登山取湫然山既高寒登者多死俗传太白神能留人非也麓有鬼谷即鬼谷子授苏秦捭阖术处〈三才图会〉太白山常积雪望之皎然上有洞道书第十一洞天〈潜确类书〉
逹摩洞在县东南四十里太白山下云庵之后金时云庵和尚隐此明山人孙太初亦隐此洞刻逹摩像其石剖之有松柏文人呼为柏朵石俗传为逹摩传法神光处今洞北道傍有云庵和尚塔铭〈郿县志〉 锺吕坪在县东南五十里南山内小山不甚高而顶宽平俗传锺吕传道于此其相近有汤峪峪内有金钱石其形上大如房屋下小如碾盘傍临深渊用手揺之即动视之隐然有金钱〈凤翔府志〉 三官池〈按太白山旧图在山麓稍东〉自清湫庙〈庙在县东二十五里〉至此三十三里池水清澈祷雨者多取水于此以山高不易到也 大雪岩〈按图在三官池西南〉自三官池上至此二十里穿林涉潦有雷神洞再入有朝阳洞二仙桥龙盘山西望香烟山为大士佛地 万笏山〈按图在大雪岩南〉自大雪岩上至此三十里初名石垒山以众𡶶排矗如万笏改今名又过水七十馀处十里至石垒山顶一𡶶挺秀拔萃群𡶶之中名曰独秀𡶶 黑风岭〈按图在独秀𡶶东南〉自独秀𡶶上至此十五里一名神会夭坡皆黄土自六月朔至月终雾撤山显曰开山其先后为雾雪所塞曰封山山中狼虎虺蟒熊罴之属最伙人罕至者 松花坪〈按图在黑风岭西南〉自黑风岭上至此二十里苍松数万丛郁森列登此坪甚险下有水洞景极佳 二仙山〈按图在松花坪西南〉自松花坪至此二十里山有二石如人其下有下坂寺又十里至望仙石 救苦岭〈按图在二仙山东南〉自望仙石至此二十里险峻益甚又十里至上坂寺人行乱石间䃕确相错又三里至寒风关 神洼〈按图在救苦岭西南〉自寒风关至此二十里皆直上如縁墙壁土人言太白常放异光现神像或星光如斗大至此鸟兽草木甚稀境凛冽不可处又三里至魔女岭又三里至东天门 冲天岭〈按图在神洼东南〉自东天门上至此四里有雷神峡皆陡绝下视多股栗 分天岭〈按图在冲天岭西南〉自冲天岭至此五里西风起则山东向阳颇热山西面风虽大暑若祁寒一山之间暄寒顿异故名 孤魂洼〈按图在分天岭西〉自分天岭至此五里径既险峭风复凄寒人行岭上风起必伏若起则吹堕如叶矣更有观云海处极佳宇宙茫然云如叠絮在海中洼之上有三山九牙十二重楼诸胜高插碧空又十八里至二里关又里许至金锁关鸟兽草木绝无矣山势森罗石貌有若人拱立者行相揖者坐相戏者奇兽卧者鼎彛列者 大太白池〈按图在孤魂洼西南〉自金锁关至此里许池广三十馀亩清鉴毛发无寸草点尘亦无他水族惟龙潜焉池面常放五色光万字光夀字光珠光油光各肖其类人䖍叩则应否则无池为云雾笼𦋐不常见曰封池祷而后见曰开池馀六池皆然 雷神池〈按图在大太白池东南〉自大太白池上至此三里池在洞中有亘古凝冰洞上有石塔名观星楼又有龙凤二小池二太白池〈按图在大太白池西南〉自大太白池过稻地洼至此十里池大数亩又五里至三太白池大亦数亩其傍不可久憩久则雷电疾至 玉皇池〈按图在大太白池东南〉自三太白池至此十里大二十馀亩其东为龙门有龙可见又上有走马岭相传为山神乘马处石上蹄迹宛然 佛池〈按图在玉皇池西〉自玉皇池至此十里大数亩又五里有三清池池傍金背枇杷甚多撷其叶可疗百病诸池皆神所司凡祷者以黄楮投之诚则楮沉若有掣入者否则楮浮自清湫庙上至三清池共计二百九十里〈贾𫟷太白山祷雨记〉武功山在太白山南即古垂山今呼为嶅山〈贾志〉武功县东有垂山古文以为惇物〈汉书地理志〉武功县有武功山〈九域志〉太白武功二山在郿县盖旧武功县地〈雍大记〉 枫木凹即武功东界自凹十五里许至迎仙桥桥北为图坪庵一名小桃源又十五里有葛仙坛 白鹤𡶶在葛仙坛上云雨皆出其下白鹤仙居之武功水发源其巅相传为葛仙炼丹池 雷崖在炼丹池西北游者必絙掖而升人或䙝之即迅霆霾曀故名雷崖上有数十洞恍惚有人居其中可望而不可即盖葛仙藏书处又其阻有齐云山山径亦涩惟猎者时入焉〈三才图会〉
瓦窑山在太白山西其相近有驼羊𡶶〈郿县志〉
四嘴山在太白山北其上有仰天池〈凤翔府志〉山峦若叠障迤𨓦凌高比登太白𡶶则俯瞰若冈阜矣〈郿县志 按太白山之阳为洋县境如洋县之石柱青山神明琉璃寒泉宋军华阳福仁女冠金紫三岭南岐诸山合之皆太白也详见洋县〉
程大昌雍录曰西域传云于阗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数千里未尝间断故李吉甫在元和间核关中终南山所历而著诸郡县自鄠郿武功以至长安万年每县皆著终南又曰终南既高且广多产百物故禹贡曰终南惇物也不当别有一山名惇物也武功县有太一山垂山汉志引古文而曰太一者终南也垂山者惇物也则是各为一山不知其何所本王应麟通释曰西京赋以终南太一并列唐六典又以终南太白并列明非一山盖终南南山之总名太一太白此山之别号胡渭禹贡锥指曰古终南止于盩厔自秦徙都于汧国人作诗以终南起兴终南远接岍岐盖自此始汉人又以都南之山为秦岭而终南则以武功之太一当之殊不可晓按西征赋注太一明与终南别山窃意太一垂山皆禹贡之惇物后人改名离为二山耳盖垂山即太一之北𡶶也后人又以太一之南为武功其北为太白在禹贡则总为惇物郭景纯所谓一实数名者也雍录谓不当别有一山名惇物此臆说也雍录又曰古图志无言太白即为太一者万年县炭谷有太一祠始可命为太一而非武功之太白矣古文谓武功之终南即太一是殆误认而世人莫或正之耳马理通志亦曰太一者犹曰天下第一山也今考太乙谷西名五台山者即太一山也南山秀丽惟此为最夫谷为太乙则山为太一无疑矣按诸说纷纷皆由人多信今疑古致成聚讼窃谓班固秦人宁不知终南之密迩京兆而必远以属之扶风且以杜郦诸人之博核亦贸然皆沿其误也哉盖终南一山绵亘虽远而郿之太白武功独为峻绝故古有去天三百之谚今观终南他处崇岩绝𪩘不可胜数然犹为人迹所可至惟太白四时积雪最为高寒由来罕穷其巅意汉志以为在武功者不过举最高者以为指名盖谓太一本属终南而非谓终南之果专于太一也即今以终南系之西安又安得谓终南専属西安哉又武功即垂山古文之惇物今之所谓嶅山也雍录为终南即惇物固属臆断而锥指谓太一即垂山亦非确论至若咸宁县南之五台有太乙峰太乙谷太乙池皆以古有太乙祠得名即以此命为太一山亦无不可但以汉志之太一即指此则亦曲说耳因终南为秦域重望故特援引众说附辨于此俟博识者考焉 又按终南一山首联羌陇尾蟠商洛左渭右汉挟二水以分流北雍南梁为两州之界划九𡽀岐梁拱揖于其后太华讙举耸矗于其东兼以䋫道潜通楚豫蚀中直达梁洋𣺼骆悬车褒斜绾毂类皆由间道以出奇亦可因地形以设险古以关中为天下之脊实以终南为关中之脊也是以丰镐卜宅文武肇兴秦汉于此定都隋唐因之奠鼎皆以其形胜之雄也然而王气所钟不常厥邑昔人云在徳不在险谅哉龙门山〈在韩城〉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书经禹贡〉山在河东之西界〈孔传〉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弗能及〈慎子〉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尸子〉北登龙门九河之磴〈穆天子传〉龙门山在左冯翊夏阳县北〈汉书地理志〉龙门山其西在今韩城县北其东在今蒲州龙门县北而河从其中流出〈颜师古注〉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岸上并有庙祠〈魏土地记〉河水南出龙门口昔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水经注〉夏阳县有龙门山〈魏书地理志〉龙门水悬船而行两傍有山水陆不通龟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三秦记〉韩城县有龙门山〈唐书地理志〉龙门山在韩城县北五十里此河西之山东与壶口隔水相望〈括地志〉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仭其下湍澜惊波如山如沸两崖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名山记〉禹门禹贡龙门也亦曰禹门渡两山石立河出其中广百步世谓禹凿〈三才图会〉龙门山一名崶山形似笔架又名笔架山上多紫荆又名紫荆山自麓达岭约五里自东徂西约十里〈卫氏地图记〉龙门山即梁山别麓其南俗呼禹王陵在大河中浮于水面望之如沙渚然极冲激不能浸没人谓与河为消长非也盖禹凿山时巨石堕中流沉凝固结成坵阜耳〈韩城县志〉龙门在韩城东北广八十步袤九里三分两岸断壁状尽斧凿高者千仭卑者数十百仭出龙门有洲若陵陵咸砾石人云治梁为门之屑也〈韩城县旧志〉观音洞在龙门山绝顶相传霹一震山破崖开观音及诸罗汉石像自出因就洞筑室洞口常有云气覆之 玉镜岩在龙门山正东白石嶙峋上凌霄汉河东百里外一望辄见之 梯子崖迤槖駞岭西而北羊肠鸟道迳桑园坡老虎嘴又北里许过攅滩攀崖而上石磴层折谓之梯子崖由龙门登禹阁达金门以至相工坪后之石城率由是道 金门由龙门而上六七里又金门之右山半有相工坪广二丈馀长四丈馀片石临河莹洁可爱相传为大禹督工处 鸽子堂在金门西岸半山间削壁屹立悬崖横峙形如帷幔又髣髴梁欐下有石窟广可五丈高三倍仰攀无极俯临无地惟鸽鸟累百栖息其中可望而不可即俗呼为它里〈卫氏地图记〉
胡渭禹贡锥指曰自后魏改汉河东皮氏县曰龙门县而龙门之名遂被于东岸故颜师古谓龙门山其西在今韩城县北其东在今龙门县北宋改龙门县曰河津县县西北二十五里有龙门山盖即壶口之南支古时东岸无龙门之名也按禹贡龙门之在夏阳固已尝考黄河大势自故胜州东北折而南行至韩城东北则又折而西南以至华阴而龙门自梁山奋矗而来适当其折处盖与东岸诸山左右夹峙上承孟门之险水道隘仅百步使其奔腾迅泻之势束不得舒即今疏凿之后尚复震荡湍悍悸心骇目则未凿之先又可想已斯固山川凝结之奇以表神圣平成之绩也登眺者念禹功而怀明徳不于此益信哉
嶓冢山〈在宁羌〉
导嶓冢至于荆山〈书经禹贡〉漾水出嶓冢在梁州〈孔传〉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沔〈山海经〉嶓冢今在武都氐道县南〈郭璞注〉嶓冢有二一在天水一在汉中宁羌汉水所出〈吴任臣注〉终南太一连冈乎嶓冢〈张衡西京赋〉跨平原而连嶓冢〈潘岳西征赋〉漾水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华阳国志〉汉中金牛县嶓冡山禹导漾水东流为汉水〈通典〉山南道名山曰嶓冢〈唐六典〉嶓冡以东水皆东流嶓冡以西水皆西流故俗以嶓冡为分水岭〈汉中记〉嶓冡山在宁羌州北九十里其相连者为汉王山〈汉中府志〉
五丁山在宁羌州东北四十里有峡曰金牛峡一名五丁峡〈贾志〉秦献美女于蜀王使五丁迎女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引蛇山崩五女皆上山化为石〈蜀王本记〉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水经注〉金牛峡在沔县西南百七十里〈雍大记〉 山下有通秦乡古称蜀道之
最险者峡南两崖峙立悬两大石东崖为石鼓
西崖为石钟明弘治中知州张简常修凿之〈宁羌〉
〈州志〉
禹贡锥指曰山海经云汉水出鲋嵎山盖嶓冡之异名也本在汉中郡沔阳县界后魏析沔县置嶓冡县故地形志云其县有嶓冡山隋改置西县故隋志云西县有嶓冡山唐分置金牛县而山入其境故括地志云嶓冡在金牛县东二十八里后又分置三泉县又省金牛入三泉故寰宇记云嶓冡在三泉县东宋升三泉县为大安军又改建军于西县界复置三泉县隶军故舆地纪胜引宋朝郡县志云今之言汉水以西县之嶓冡为源后又省三泉入军故地理通释云嶓冡在大安军西元降军为县故大一统志云汉水源出大安县嶓冡山明初以其地改置沔县又于县西南置宁羌卫又即卫置州故汉中府志云嶓冡在宁羌州北九十里盖此山本在汉沔阳界西南接葭萌自后魏以来言山之所在曰嶓冡曰西县曰金牛曰三泉曰大安曰宁羌地名六变而山则一皆在古梁州之域其为禹贡之嶓冡无疑也按嶓冡背连氐道前接葭萌东西两汉界以分流梁益二州雄为厄塞踞褒沔之上游当巴蜀之门户故苏氏有云大散以南剑门以北中间几及千里山谷纠纷险厄相错自古惟汉高出陈仓邓艾走阴平深得用兵之意盖谓石牛道为秦蜀要害也言地利者其亦究心于此哉
骊山〈在临潼〉
骊山在新丰县南〈汉书地理志〉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经注〉始皇使刑徒七十万人作骊山北山石为磶〈古史考〉长安东则骊山西则白鹿原北望云阳悉见山阜之形而恒若云雾之中〈述征记〉骊山在长安东北三十里〈三辅故事〉开元元年讲武于骊山〈唐书玄宗本纪〉骊山在昭县东南二里温汤出山下〈寰宇记〉骊山之阳即蓝田山〈括地志〉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三秦记〉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山七载又改曰昭应山〈长安志〉女娲继兴于丽长安志云骊山有女娲治处又云蓝田谷次北有女娲氏谷三皇旧居之所即骊山也〈路史〉临潼县有骊山〈金史地理志〉山在县南里许绵亘而东五十馀里又水经注云冷水出胏浮山盖骊山连麓而异名也旧志云胏浮山盖骊山东之支麓〈临潼县志〉
温汤在县南百十步骊山西北〈雍胜略 按汤在山下东西岭皆由此升又温汤详见古迹〉
东绣岭在骊山右〈雍大记〉当时林木花卉之盛类锦绣然故名〈明都穆骊山记〉 金砂洞在县南长生殿南〈县志〉骊山有金砂洞〈杨妃外传〉 玉蕊峰在东绣岭东〈县志〉骊山有玉蕊𡶶〈杨妃外传〉 金斧山在骊山东麓别峰石罅中有斧金色以杖抵之则动取之则不能出〈马志〉金斧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县志〉 石瓮谷在县东五里南山半腹有石瓮寺〈雍胜略〉石瓮谷有悬泉激石成臼似瓮形因以谷名名寺〈西京道里记〉石瓮谷在东绣岭左谷中尽植兰蕙亦谓之芝兰谷其上即石鱼岩〈县志〉 石鱼岩下有天然石瓮以贮飞泉故玄宗以为寺名寺僧于上层飞楼中悬辘轳斜引修绠长二百馀尺以汲瓮泉出红楼高树之杪〈津阳门诗注〉飞泉在石瓮谷中其水瀑泻喷激如飞〈马志〉
风谷在县东南五里即石瓮之右涧〈县志〉 艾叶沟在骊山东南十二里其中有蟒石 走马岭在骊山东南二十七里其岭平坦可乘马故名〈县志〉
西绣岭在骊山左〈雍大记〉岭上二里即老君殿 饮鹿槽在岭西南今涸〈明都穆骊山记〉长生殿山城内多驯鹿饮涧水因号鹿饮泉〈潜确类书〉 丹霞泉在老君殿前 饮济泉在殿西南即潼水 牡丹沟在骊山西两岸尽植牡丹至今犹存〈马志〉燕子龛在降圣观南 石骆驼峰在西绣岭西〈县志〉 坑儒谷在县西南五里或曰县西二十里有活坑即坑儒处〈县册〉始皇以骊山温处令人冬月种瓜招天下儒者议之各说不同因发机陷之唐明皇改为旌儒乡立旌儒庙〈寰宇记〉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相传为坑儒处〈颜师古汉书注〉 硙子谷在县西南七里〈长安志〉 蟾井在白鹿观中有一金色虾蟆三足贺兰先生见之曰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飞升〈拾遗记〉 凤凰原在县西南十五里〈县志〉昭应县有清虚原即凤凰原〈唐书地理志〉凤凰原骊山别麓也后汉延光三年凤凰集新丰西亭即此原〈雍胜略〉 鹦鹉谷在县西南二十里一名韩峪沟〈县志〉武徳元年七月新丰鹦鹉谷水清代传云此水清天下平开皇初暂清寻浊至是复清〈唐书五行志〉昭应县有幽栖谷即鹦鹉谷〈唐书地理志〉韦嗣立营别第于骊山凤凰原鹦鹉谷帝亲临幸封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逍遥谷〈翰林志〉
按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纪其出治则亦神灵之迹也且自周秦汉唐以来以其密迩郊畿代多游幸离宫别馆既入遗编绣岭温汤皆成佳境至若南阜烽台北山石磶瓮寺蕊峰之标名琴垒香船之斗巧游客留连往事骚人凭吊遗踪非徒一邑之胜观抑亦千秋之烱鉴也故并附列诸山考之后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八>
黄河〈自府谷至潼关〉
黑水西河惟雍州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书经禹贡〉雍州东据河龙门之河在冀州西〈孔传〉河从积石北行又东乃南行至于龙门计应三千馀里〈孔疏〉河水又南迳西河圁阳县东〈今神木县〉又南迳离石县西〈今永宁川〉又南迳土军县西〈今石楼县〉又南迳上郡高奴县东〈今肤施县〉又南迳河东北屈县西〈今吉州〉有孟门山又南过皮氏县西〈今河津县〉又南出龙门口又南迳梁山原东〈在今韩城〉又南过汾阴县西〈今荣河县〉又迳郃阳城东又南迳陶城西〈今临晋县〉又南过蒲坂县西〈今蒲州〉又南迳雷首山西又南至华阴潼关历船司空与渭水会〈水经注〉西河东与冀分界自故胜州东北折而南西经府谷神木又西南经葭州吴堡又南经绥徳清涧延川延长又东南经宜川又南经韩城郃阳朝邑以至于华阴与豫接界河行凡一千七百馀里〈禹贡锥指 按黄河今不经延长境〉
按河水自宁夏出塞垣东行经三受降城为河套至故胜州东北折而南流入塞垣为府谷东境迳太子滩唐家汇黄甫川自塞外牛武城来南流入之又西南清水川自塞外来合石山子沟迳清水堡东而南流入之又西南为天桥峡两岸悬崖攅合河流甚狭隆冬则积冰凝而成桥亦谓之冰桥峡
河水又西南迳府谷县东南百步〈东岸为山西河曲县保徳州〉孤山川〈一名九股水〉源出塞外九源合流入塞迳孤山堡西右合桑家沟水又左合木瓜口水东南流入之又石马川自万家墩南流入之又西南至盘塘渡入神木界
河水又西南迳神木县东南百二十里〈东岸为兴县〉曰沙峁头屈野河入焉 屈野河源出塞外右合老龙泉水叉迳笔架山东右合芹河水又迳县西南泗沧河自永兴堡来西南流入之又柏油河自塞外流入迳柏油堡合关王峁水东南流入之又柏林河自柏林堡东南流入之又东南入于河河水又西南至枣峪沟入葭州界迳万户峪南弥勒河东南注之又西南秃尾河入焉 秃尾河〈即汉志之圜水水经注之圁水〉自建安堡北塞外流入又东南迳高家堡西永利河自柏林堡西合水掌儿水西南流入之又蒺藜川自建安堡东南流入之又东南迳虎头峁开光川迳三角城东南流入之又东南入于河河水又稍折而南行宁河东南注之
河水又南为红石滩迳葭州东一里〈东岸为临县〉至卧龙湾葭芦川入焉 葭芦川〈即水经注之诸次水一名沙河〉自塞外来出榆林东之常乐双山二堡间合宋家河水又合车道沟水又迳建安堡南右合关家川水又右合真乡川水又南迳通秦砦右合五女川水又东南流迳州南而东入河河水又南神泉水东流入之又南乌龙河东流入之又南迳浮图峪黑水坑水自米脂来东南流入之又南至螅蜊峪入吴堡界又南迳桃花庄东水滩沟水东流入之
河水又南为停仙坪又迳吴堡县东一里〈东岸为永宁州〉相公泉水迳县南东流入之河水又稍折而西南落杨沟水东南流入之又西南清河沟水东南流入之又南至康家塔入绥徳界
河水又南迳绥徳州东百二十里〈东岸为宁乡县〉又南至界首渡入清涧界迳白草原无定河入焉 无定河〈即水经注之奢延水一名滉忽都河〉源出龙州堡南宜家畔合靖边城西之红柳河城东之荍麦河水东流出塞至怀远县之清平堡东北又入边墙右合清平水柳儿泉狄青原诸水又东迳威武堡北合海棠河水又东迳怀远县北复出塞合塞外之圁水〈说见怀远县〉及打狼河石窑川水〈即晋书之黑水〉至波罗堡北复入而东南流黑木头沟水东流会之又迳响水堡东东南入榆林界又迳鱼河堡西榆林之西河〈即汉书之帝原水一名榆溪〉左合獐河右合芹河又左纳城南锺家沟水又左纳刘指挥河水又右纳柳河水又左纳三岔川水又南迳鱼河堡西合于无定河又南迳镇川堡西入米脂界背于川自葭州西南流入之又南迳米脂县西城南之米脂水合城西之饮马河流入之又东南迳高和尚砭入绥徳界又东南迳州西北大理河〈即水经注之平水〉自怀远县合小理河又迳米脂东流入之又东南迳朔方台南绥徳州北怀宁河〈即水经注之走马水〉自安定县东流迳清涧合黑水河又东北流迳州东入之又东南迳凤凰山南左合满堂川水又迳清涧县东北右纳白家河水又东南至新关渡入于河
河水又南迳清涧县东百二十里〈东岸为石楼县〉又南为老牛滩至张家山入延川界
河水又南迳延川县东七十里〈东岸为永和县〉又南迳延水关秀延水入焉 秀延水〈即山海经之辱水一名吐延水〉源出安塞县北王家掌东流入安定境右合麻儿河水又左合于坌川黑牛川水又东迳安定县北又东右合李家川左合革班堡川诸水又东迳古丹头城南入清涧界西河水自官山流至县西入之又迳清涧县南东河自吐谷岭合苜蓿岭党家崾二水西南入之又永平川自安定县来迳延川县北合白津川东南流入之又东南站川水自禅梯岭东流入之又东南迳延川县东县南之南河东流入之又交口川自延长界东流入之又东南入于河河水又南为涧滩迳清水关入宜川界濯筋河入焉 濯筋河〈即古区水水经注一名清水〉源出安塞县北芦关岭东南流迳安塞县西入肤施界西川水〈一名杏子河〉自靖边县东南流迳保安县东安塞县西又东南入肤施界右合金明川水〈即水经注之龙尾水〉东入于濯筋河濯筋河又东南迳肤施县东南河〈亦名杏子河〉自野猪峡来合牡丹川水东北流入之又东迳清凉山南左得牧龙川水又东左得乌耶谷水又东迳丰林镇南清化河源出安定县之鸦鸽岭为潘陵川右合雷公川水南流入之又东南入延长界迳九连山北关子口川东流入之又东迳延长县南城东河南流入之又安沟河东流入之又东南入于河河水又南历石溞迳孟门山汾川水〈即水经注之黑水寰宇记之库利川〉自甘泉县麻洞东南流合马市川又东南迳临真镇南库利山北又东入于河
河水又南迳宜川县东百里〈东岸为大宁县吉州乡宁县〉丹阳水入焉 丹阳水〈即水经注之丹水〉源出洛川界东北流迳县境右合赤石川又迳宜川县东北左合银川水〈一名西川水〉又折而东左合仕望川水又东至蟒头山入于河河水又南白水川东北流注之又南河清川东北流注之又南至流源头入韩城界迳龙门山河道甚狭稍折而西南冶尸川〈一名错开河〉东流入之又南至龙门渡中流有高阜俗呼禹王坟又南迳开化寺盘水〈即水经注之畅谷水〉合文水东流入之又南谷水东流入之河水又南迳韩城县东十五里〈东岸为河津县荣河县〉又南澽水合芝水入焉 澽水〈即水经注之崌谷水〉源出麻线岭东流为白马潭右受离水左受峪水洫水又迳县城西转而南流右受涧水𣷾水潦水浍水又南芝水〈即水经注之陶渠水〉源出香山东南流左得潗水右得澻水又左得沆水又东迳芝川镇南司马子长祠北与澽水合流南入于河河水又南入郃阳界百良河东南流入之又南桥头河〈即水经注之徐水〉自梁山东峪东南流入之河水又南迳郃阳县东四十里〈东岸为临晋县〉又南迳飞浮山至洿峪村入朝邑界洽河〈即水经注之瀵水一名金水河〉自梁山西峪来迳郃阳城南东南流入之
河水又南迳朝邑县东七里之大庆关〈其东二十里有旧大庆关为黄河故道接永济县界〉又南迳赵渡镇东与洛水会〈洛水旧入渭今改流入河别见图考〉又南迳望仙观东与渭水会〈别见图考〉入华阴潼关界
河水又折而东行迳华阴县东北四十里潼关县北一里杨家河自城西入之又潼河〈即水经注之灌水〉自华阴界来合嵩岔峪水穿城北流入之中流有石屹然曰砥柱石又源望沟水自城东而北流入之是为河曲入于豫境〈南岸为河南阌乡县北岸为永济县〉
渭水〈自陇州至华阴〉
导渭自鸟䑕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书经禹贡〉陇西首阳西南有鸟䑕同穴山渭水所出至京兆北船司空县入河过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孔疏首阳今属渭源船司空今属华阴过郡四陇西扶风京兆冯翊也〉鸟䑕同穴之山渭水
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山海经〉雍州其浸渭洛〈周礼职方氏〉渭水秦大川也〈洪范五行传〉渭水东南出石门度小陇山迳南由县南〈在陇州〉又东迳陈仓县南〈在宝鸡〉又东迳郿县故城南又东迳武功县北〈在郿县〉又东迳美阳县南〈在扶风〉又东迳槐里县南〈在兴平〉又东北迳渭城南〈在咸阳〉又东迳长安城北又东迳霸陵县北〈在咸宁〉又东与高陵分水又东迳鄣县西〈在临潼〉又迳新丰故城北〈在临潼〉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北〈在渭南〉又东迳峦都城北〈在华州〉又东迳郑县故城北〈在华州〉又东迳平舒城北〈在华阴〉又东迳华阴县北又东迳定城北〈在华阴〉又东入于河〈水经注〉关内道大川曰渭水〈唐六典〉按渭水源出临洮渭源县西鸟䑕山东流〈迳陇西通渭宁远伏羌泰安秦州清水〉入陇州界又东迳金门山两山夹峙渭水出其中即郦注所谓石门也
渭水又东迳陇州南百四十里又东入宝鸡界长蛇川〈即古楚水〉东南流入之又东迳八弓山北塔河〈即水经注之捍水〉自大散岭北流入之又东流玉涧水自县西而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宝鸡县南一里清涧水自煎茶坪东北流入之又东金陵河自陇州来迳县北之陵原东南流入之又东清水河〈即水经注之陈仓水〉自石鼓山北流入之又东汧水会焉 汧水源出陇州之陇山东南流合关山河又东南右得蒲峪水〈即古蒲薮〉又东迳陇州城南州北之北河合温泉水东南注之为鱼龙川又白龙泉东北流入之又八渡河东北流入之〈即水经注所谓一水发南山西侧者也辨见陇州〉又东至川口铺入汧阳界草壁峪溪自石鱼沟南流入之又东晖川河南流入之又东东江河〈一名诸施沟水〉南流入之汧水又东迳汧阳县南天池沟水迳县东而南流入之又东为大小石门涧口河南流入之又东南迳凤翔县西界又东南入宝鸡界至邸店入于渭渭水又东马峪河北流入之又东洛谷水〈即水经注之绥阳溪水〉北流入之又东迳磻溪宫北伐鱼河北流入之又东箕谷水北流入之又东磻溪水〈一名璜水〉北流入之又东至朱家滩入岐山界
渭水又东迳岐山县南四十里白玉沟水自五丈原北流入之又东至桃源村入郿县界斜谷水〈一名石头河一名桃川〉自太白峡来迳斜谷关西合青𡶶涧朱石涧水北流入之又东清水河上承斜水枝津迳马鞍山循红崖头东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郿县北三里干沟河〈一名五谷水〉合磨石谷井索谷万户谷桐谷骆谷五谷之水北流迳吕布城西又有苍龙谷水西合斜水枝津之磨渠河流迳县北又至县东合于干沟河又北流入于渭渭水又东赤谷水源出太白湫之瀑布泉分为三派一为洪沟河其东为教坊河又东为清湫河右纳白马池之黑谷水皆北流入于渭渭水又东山河水〈一名槐芽泉〉迳槐芽镇北流入之又东汤谷河〈即水经注之温泉〉迳故凤泉宫北流入之又东至清化镇入盩厔界〈其北为武功兴平界〉韦谷水合大振谷水凤凰泉水北流入之又东强谷水合稻谷水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武功县南三十五里盩厔县北五里雍水来会焉 雍水源出凤翔西北之雍山又东南流迳县南三良冡南东湖水自县东而南流入之又东塔寺河〈即水经注之左阳水〉合邓公泉凤凰泉水东南流入之又东横水河〈即水经注之小横水一名杜阳川一名潢河〉合麟游之漆岐二水迳横水镇东南流入岐山界北受周公庙之润徳泉水又北受南寺沟水迳岐山县南至交河合于雍水雍水又东左受鲁班沟龙尾沟麻叶沟诸水〈按寰宇记𣲗水源出县东北六里𣲗谷则𣲗乃入雍之水其流较雍为甚小疑即鲁班沟诸水乃今皆以雍水目为𣲗水矣〉又东迳扶风县南畤沟河〈一云即漆水〉自县东而东南流入之又东美水合泰川水迳浪店东南流入之又东迳班固墓南马超庙北入武功界迳武功县姜嫄墓南与武亭川合 武亭川〈即水经注之杜水一名大横水〉源出麟游招贤镇杜山东南流迳屏山南左受西海口水又迳唐九成宫南右受清水河水〈即水经注之二坑水〉又左受五龙泉水又东迳麟游县南又东澄水〈即水经注之郷谷水〉合岭西河四郎庙峡内诸水东南流入之又东迳石臼山右得史家河水又左得尉迟涧水又东南迳乾州西又南入武功界漠谷水〈即水经注之荚水一名夹道水〉源出永夀麻亭岭南流迳乾州西北之龙塘右合锦川河又南流至武功县东北合于武亭川又南迳县南合于雍水雍水又东南合于渭〈自汧以东历凤岐扶武四邑诸水无径逹于渭者以雍为宗也〉渭水又东骆谷水〈一名沙河〉合新口谷水东北流迳县南汉丁公墓南又屈迳县东入之又东黑水河〈即水经注之芒水〉源出芒谷东北流分为三派西曰卢家河东曰泥河又东为黑河合就谷水并东北入于渭渭水又东田谷水合闻仙谷东观谷诸水北流入之又东赤谷水〈即水经注之漏水〉合牛谷檀谷诸水北流入之渭水又东迳兴平县南二十里又东耿谷水〈一名白马河〉迳临川寺北流入之又东甘谷水分为二支其西支为沙河其东支为瑞福河并北流入之渭水又东至田阜村渡入咸阳界
渭水又东迳鄠县北三十里涝水自南山来左得渼陂胡公泉水又右合吕公河水北流入之又东化羊谷水〈一名泥渠水〉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咸阳县南一里又东沣水入焉 沣水源出鄠县之丰谷合高冠太平诸谷水北流交河〈即水经注之沈水一名潏河〉自咸宁长安纳终南诸谷之水西北流合樊川御宿及镐水诸水西流合于沣水沣水又北流右纳圣女泉〈即古滮池水〉迳三里桥入于渭渭水又东至涧滩铺入长安界又东迳三桥镇北皂河〈即漕河〉上承潏水枝津迳丈八沟西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西安府长安咸宁二县北三十里又东灞水合浐水入焉 灞水〈即古滋水〉源出蓝田县东南之秦岭西北流右得铜谷倾谷水又左得刘峪水〈即古青泥水〉又左得蓝谷水〈一名清水〉又右纳白马谷水〈一名土胶河〉又西南迳蓝田县南辋川水〈即水经注之渥水〉自南山来合蓼子涧水北流入之又西北循白鹿原东右得渏水又右得注水又右得沙河水又右得红河水又西北与浐水合 浐水〈即汉志之沂水〉源出蓝田之南山为荆溪狗枷二水之下流合荆峪广峪采峪石门库峪诸水北流循白鹿原西迳咸宁县东合于灞水又北流会于渭渭水又东入高陵界至上马渡泾水会焉〈别见图考〉渭水又东迳高陵县南十里又循奉政原南东入临潼界水碓河北流入之又东石涧河〈一名冷水河〉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临潼县北十五里县西之潼河〈即饮济泉〉与县东之临河至县北合流入之又东阴槃河北流入之又东新丰河〈即水经注之鱼池水〉北流入之又东戏水北流入之又东至交口渡漆沮来会焉 漆水源出同官县之北高山西南流合铜官川又左受雄同川水又西南右受雷平川水又南流迳耀州东五台山西又至州南与沮水合 沮水源出中部县西北子午岭南流迳宜君县西左受姚渠川为宜君水又南入耀州界受郑川水又过唐家店受大峪河水又南过耙楼山受纸房河水又南受姚谷河石嘴河府西河水又南入同官境受吕村河水又西南受沙罗水又南复入州境受胡思泉水又迳耀州城西南循西乳山受梁家泉水又东南与漆水会为石川河又南出鹳鹊谷入富平界〈漆沮故道自富平西南又迳白水南而东注于洛故古人多以洛水为漆沮自郑渠堙废漆沮自富平断绝不复入洛〉涧谷河〈一名赵氏河一名金定河〉亦自耀州流来迳盘龙原东南流入之漆沮水又折而东流迳富平县南荆山之阴至断原口入临潼界泽多泉〈即水经注之泽泉水〉合温泉水自富平县北东南流入之又南至相桥镇与清谷水合 清谷水〈即水经注之清水〉源出三水县之石门山东南流迳耀州西合环河水又东南迳泾阳县北又东南迳三原县西北辛管汇与冶谷水合 冶谷水〈一名淳化河〉源出淳化县北蝎子掌山南流迳钩弋夫人墓东右纳甘泉水又左纳马跑泉水又南迳县东南右纳葫芦河水又东南迳石桥镇左纳米仓沟水又东南出冶谷口迳泾阳县西北又东南至三原界与清谷水合清谷水又折而东穿三原县两城之间又东南迳高陵县北又至临潼县北合于漆沮水漆沮水又南至交口渡合于渭渭水又东冷水〈一名零水一名百丈水〉自渭南界西北流合白庄沟水又合三岔河水北流至县境入之渭水又东至方家渡入渭南界杜化谷水北流入之
渭水又东迳渭南县北四里湭水〈即水经注之首水〉源出石鼓山北流南纳小峪大峪清水河诸水流迳县西又迳县北入之又东明光峪水北流入之又东西阳水北流入之又东阳水北流入之又东至大涨村入华州界大赤水〈即水经注之竹水寰宇记之箭谷水〉源出箭峪岭合羊峪黑掌峪葫芦峪诸水北流入之又东小赤水〈即山海经之灌水〉源出石脆山合乔峪水〈即水经注之禺水〉又合渔村川水短岭水北流入之又东西石桥水〈见水经注〉合赤堤谷水迳禹王庙东而北流入之又东西溪水〈一名小曲江〉自州西而北流至州北合城东之太平桥水流入之渭水又东迳华州少华山北又东罗纹桥水〈即小敷峪水〉北流入之又稍东北移山潭水自白厓湖北流入之又构峪水〈即水经注之沈水一名石桥水〉北流入之又东北入华阴界方山谷水北流入之又东北迳洛村渡葱谷水北流入之又东敷水〈见水经注〉发源挝鼓潭百索潭北流至滩子里入之又东良馀水〈见水经注一名宣水〉北流入之又东黄酸水〈见水经注一名干渠水〉合车箱潭之仙谷水北流入之渭水又东迳华阴县太华山北西河〈即水经注之长涧水一名清河〉源出太华山之瀑布泉西北流合县南之小涧水〈即窦谷水〉又合县东南之大涧水〈即黄龙潭水〉又东北流至员庄入于渭渭水又稍东南蒲谷涧水〈即水经注之沙渠水〉自朝阳山西而北流入之又东灵应泉北流入之又东为寺南渡灵峪水合水峪水〈即水经注之泥泉水〉迳杨桥铺杨太尉墓西而北流入之渭水又东至三河口入于河〈即禹贡渭汭汉之船司空境易氏曰渭水出渭源县至南由县五百四十六里又三百二十里至岐山县又二百七十里至万年县又二百六十里至华阴县又三十五里至永丰仓入河通计止一千四百三十一里较汉志所云行千八百七十里少四百三十九里今按南由故县在今陇州则是自陇州至永丰仓共行八百八十五里也〉
泾水〈自长武至高陵〉
泾属渭汭〈书经禹贡〉数历之山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山海经〉泾水出安定朝那县西笄头山东南经新平扶风至京兆高陵县入渭〈郭璞注 朝那今属平凉县新平今属邠州〉雍州其川泾汭〈周礼职方氏〉泾出泾阳〈郑注汉泾阳亦属今平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诗经𨚍风〉泾水出原州百泉县笄头山东南〈朱传 百泉即汉朝那及泾阳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汉书沟洫志〉禹贡泾水出泾阳开头山东南至阳陵入渭过郡三行千六十里〈汉书地理志 阳陵今属高陵县过郡三安定扶风冯翊也〉关内道大川曰泾水〈唐书地理志〉
按泾水源出平凉府平凉县西南笄头山东南流〈迳华亭泾州〉又东入长武界马莲河自宁州东南流入之泾水又东迳长武县北二十里泥水河亦自宁州流入之又东迳停口镇入邠州界黑水河〈即古汭水一名宜禄川〉自长武县南合灵台河东流入之又东安化河北流注之又东水帘河北流注之〈一云即新平之漆水〉又东洪龙河北流注之〈一云即过涧〉
泾水又东迳邠州北三里南河水北流迳城东注之〈一云即皇涧〉又敕修川自三水县合支唐川西南流入之又梁渠川西南流入之〈按三水志梁渠川即皇涧支唐川即过涧以地势考之皇过二涧去芮鞫不远当以在邠州者为是而古水经又以大陵小陵水当之则支唐诸水自徴宁来似亦可据姑缺以俟考〉又东南汃水入焉 汃水〈一名师水一名三水河〉源出宜君界之竞窝山西南流合石门山之连家河又北受东涧河水又迳三水县南左受稍泉水又左受玉泉水又右受城西之西溪河水又右受温凉河水又左受苍耳沟水又西南入于泾泾水又东南太峪河源出永夀县之分水岭东北流注之又东南流为九曲入淳化界七里川〈一名姜嫄河〉源出三水县之石门山左合小峡沟水又左合五龙谷水南流注之又通润沟水南流注之
泾水又东南迳淳化县南三十里出九𡽀仲山之间谓之谷口入醴泉界甘河自永夀乾州流来左受石泉谷水又东迳醴泉县北左受白水谷波水谷豆卢谷巴谷诸水又右受泥河水又左受岩谷河水至泾泔渡入于泾
泾水又东南迳醴泉县东北五十里又东南入泾阳界
泾水又折而东行迳泾阳县南七里又东至永乐镇入高陵界又东迳毘沙镇南鹿苑原北
泾水又东南迳高陵县西南二十里至上马渡合于渭
洛水〈自保安至朝邑〉
白于之山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山海经〉雍州其浸渭洛〈周礼职方氏〉洛出怀徳〈郑注 怀徳今属富平〉洛出怀徳者此洛即诗云瞻彼洛矣者也与禹贡导洛自熊耳者别〈贾疏〉瞻彼洛矣维水泱泱〈诗经小雅〉洛宗周溉浸水也〈毛传〉周幽王时三川震〈周语〉三川泾渭洛也〈韦昭注〉筑长城自郑滨洛以东至上郡〈史记魏世家〉晋灼曰洛水在冯翊怀徳县东南入渭又按水经云出上郡雕阴泰昌山过华阴入渭〈索隐匈奴传注 雕阴今属甘泉〉渭水又东迳华阴县北洛水入焉〈水经注〉洛水出洛源县白于山东流至鄜州洛交县又东南流至京兆府云阳县东又迳同州澄城西北去富平之怀徳亦近〈诗地理考 洛源今属安化洛交今属鄜州云阳今属淳化〉洛水自迳朝邑县西之朝坂又南自赵渡镇历华阴县西北葫芦滩入渭明成化中洛水改流东过镇南径趋于河不复至华阴入渭矣〈禹贡锥指〉
按洛水源出庆阳安化县北白于山〈禹贡锥指云庆阳志白于山在合水县北误〉东南流合白豹川水入保安界至金汤城瑠璃庙水〈亦名洛水〉自定边县来合铁鞭城水南流会之又东南迳金鼎山吃莫河南流注之
洛水又东南迳保安县西八十里又东南迳大小石楼山周水自靖边县来左受阿姑泉三岔沟水又迳保安县西右受西阳沟紫马沟左受空笼沟诸水南流入之又东南至白家庄入安塞界
洛水又东南迳安塞县西南百二十里至马超洞入甘泉界折而南流野猪峡水〈一名北小河〉左合阿伏斤水迳大小劳山合龟川水西南注之
洛水又南迳甘泉县西百步甘泉水自太和山东南流注之又煖泉水西南注之又南迳雕阴山东清泉水西南流注之又南至倒坐铺入鄜州界又南牛武川西南注之又采铜川东南注之
洛水又南迳鄜州东百步又南右得火焰沟水又右得苇谷水又右得沙飞沟水又南入雒川界
洛水又南迳雒川县西七十里开抚川合厢西河自县西北流注之又南迳晋浩镇入中部界至交口西与华池水黑水合 华池水出庆阳府合水县东流入鄜州迳直罗故城与黑水合又东南迳鄜州南合会道河馀乐川水又西南迳葡萄寨与洛水会所谓三川也洛水又左受仙宫河水又南与沮水枝津合沮水源出征宁界子午岭分为二流其一自中部
宜君南流入耀州界〈此入渭者〉其一东南流为子午河合冦家河水又东迳宜君县北右合慈乌河及玉华川纒带谷水仍东入中部界环绕县城西南东三面又北合泥峪河为龙首川入于洛洛水又南黄梁河西南流入之
洛水又南迳中部县东三十五里又南右纳宜君之五交河水入宜君界左受聿津河水
洛水又南迳宜君县东八十里又右受冯家河水又折而东南迳秦山北至暗门入白水界铁牛河自秦山东流注之又东南孔走河〈即古彭衙水〉西南流入之洛水又东南迳白水县东三十里入澄城界左得玉泉水又迳古王官城西长宁河〈一名三娘子川〉合云门红罗二谷水又右合阴泉南流入之又东南迳分水岭洛水又南迳澄城县西二十里入蒲城界白水河源出同官之乌泥川东流入白水界左受白石河水又东迳杜康墓南左得龙门沟虎头沟水又东迳白水县南左得凤凰沟钳耳沟水又东至五龙山阴合于洛洛水又南澄城之县西河〈即古酒泉一名甘泉〉合隋公泉澂泉洗肠泉搠枪泉水西南注之又南太峪河〈一名扑地河〉自郃阳澄城西南流入之又温汤水西南流入之洛水又南迳蒲城县东四十里又南至晋王船舍入同州界
洛水又折而东南迳同州南五里沙苑北又东至霸城村入朝邑界
洛水又东南迳朝邑县南五里又东南至赵渡镇入于河
南雒水〈一作洛在雒南〉
导洛自熊耳〈书经禹贡〉讙举之山洛水出焉而流注于元扈之水〈山海经〉禹贡洛水出冢岭山东北至巩入河〈汉书地理志冢岭即讙举山今名秦岭〉水出上洛县讙举山又东迳熊耳山〈水经注〉洛字或作雒汉火行忌水故去水加隹〈鱼豢典略〉
按雒水源出冢岭山之洛水泉〈洛水泉在渭南县境去洛南县界五里〉东南流为杨家河又十里为冀家河又五里地画岔水东流入之又东南左受阶峪水经两岔口东南流经阳虚山南元扈山北至保安村构峪水南流注之〈水经注有丹水户水乳水龙馀水并入于洛疑即地画岔诸水也〉又东南黑潭水〈即山海经之元扈水〉东北流注之又东南经羚羊山北书堂山西文峪川自华州界来南流注之
雒水又东南迳雒南县北五里又东南石门川〈即寰宇记之鱼难水〉源出黄龙山右合麻坪河穿石门而南流注之又东南至锅底潭县河入焉 县河〈即水经注之武里水寰宇记之清池川〉其上源曰洗马河右合秦王川水〈一名黄柏川〉又东右合大渠小渠二水又东迳雒南县南右得干河水〈一名南川〉又东右得�带谷水〈一名东川〉又东北入于雒雒水又屈曲东南流迳茶臼山北沙河水北流注之又东迳钻天岭南苇坪河右合常水左合桑坪水南流入之又东迳页山北故县川〈即水经注之要水〉迳拒阳故城东北流入之又东南迳梁头原扇车峪水自阌乡界来南流注之又灵泉水北流入之又东南迳大圣山南西峪河自卢灵关来南流注之又八里干涧水迳云显山东北流注之又东南迳熊耳山北东入卢氏界为豫境〈计流雒南县境三百二十里〉
汉水〈自宁羌至白河〉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书经禹贡〉泉始出山为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汉水〈孔传〉嶓冢之山汉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沔〈山海经〉沔水出武都东南入江〈汉书地理志〉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盖与沔合也沔水又东迳沔阳县故城南〈在沔县〉又东迳西乐城北〈在沔县〉又东迳万石城下〈在褒城〉又东迳南郑县南又东迳城固县南又东迳魏兴安阳县南〈在洋县〉又东迳小城固南〈在洋县〉又东迳直城南〈在汉阴〉又东迳晋昌郡之宁都县南〈在汉阴〉又东迳魏兴郡广城县〈在紫阳〉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在兴安州〉又东迳锡县〈水经注 锡县属楚境〉汉中金牛县嶓冢山禹导漾水东流为汉水亦曰沔水〈杜佑通典金牛今属宁羌〉
按汉水出宁羌州北嶓冢山初名漾水导漾东流西受五丁峡水又东大安河南流入之又东濒仓河〈一名三泉水〉自铁佛铺来南流入之又东至金堆铺南入沔县界漾水又东至炭场寺玉带河自宁羌州左合洄水河又迳州北东北流左合白崖河东北流注之又东蔡坝河南流注之又东沮水出凤县之紫柏山南流合泉街水又南至沮口合漾为沔〈水经注以沮水为汉之正源〉沔水又东桑园沟水北流入之又东白马河〈即水经注之浕水〉南流注之又东龙王沟水北流入之沔水又东经沔县城南又东旧州河〈即水经注之度水〉自百丈坡东南流注之又东养家河〈即水经注之容裘水〉源出巴山左合黄坝河东北流注之又东黄沙河〈见水经注〉南流注之又东至扭项铺入褒城界华阳河南流注之
沔水又东迳褒城县南二十四里又东至龙江铺入南郑界为汉水褒水会焉 褒水〈一名黑龙江〉源出太白山西之奥山为虢川水又西南流迳进口关入凤县界为紫金水又西南右合车到河蒿坝河诸水又南迳连云栈西合武关河水又南迳凤凰山东右合马道河水又南迳青桥驿右合青桥河水又南迳堡子铺右合沙河冷水河水又南迳箕山鸡头关过褒城县东又南至县界会于汉汉水折而少南又折而东廉水源出巴山自褒城界来合马鞍泉双泉水东北流入之
汉水又东迳汉中府南郑县南三里老渚河〈即汉志之池水水经注之獠子水〉源出米仓山合冷水河红花河北流注之又东至安家渡入城固界又稍折而东南南沙河北流注之〈即水经注之盘余水〉又文川水〈即水经注之文水〉合玉谷泉水南流注之又黑水河南流注之
汉水又东迳城固县南四里小沙河北流入之又东迳汉王城南项王庙北入洋县界婿水〈即水经注之听水一名智乡水〉自太白山来合清溪水东南流注之又东溢水河〈即水经注之益水〉南流注之又东小沙河东北流注之又苎溪水东南注之又东𣺼水〈见水经注〉合铁冶河〈即水经注之洛谷水〉南流注之
汉水又东迳洋县南二里又东贯溪河南流注之又东大小龙溪〈即舆地纪胜之龙涓水〉南流注之又东迳龙亭山蔡伦墓南酉水〈见水经注〉南流注之又东大沙河合东峪河东北流注之汉水又折而东北金水河〈即水经注之蘧蒢水元和志之黄金水〉南流注之又东北过黄金峡子午河入焉子午河发源盩厔之秦岭曰蒲河其东曰文水河
西曰椒溪河三水会于三河口为子午河又迳白沙铺南流入汉汉水又折而东南至渭门镇出峡入西乡界
汉水又东南迳西乡县东北百二十里洋河合木马河入焉 洋河〈即水经注之洋水〉源出星子山东北流合七十二渡水又左合捞旗河水又左合大竹河水又左合杨家河水又左合西龙溪水又右合东龙溪水又迳西乡县东与木马河合 木马河〈即舆地纪胜之马源水〉源出巴山东北流左合私陀河水右合左西河水又东北合𦱇莒河水又左得三里河水又东迳西乡县南受县北之寺溪河水与洋河合又东北左受清凉川水又左受神溪河水又右受高川水至茶溪镇入于汉汉水又东入石泉界左溪河南流注之又缯溪河北流注之又东迳白虎石饶风河自洋县之子午河分流纳蒲溪麻庄河昝家河水又左合大坝河珍珠河水东南流入于汉
汉水又东迳石泉县南五十步红河南流迳县东入之又东迳莲花石迟河〈即水经注之直水一名池河〉自镇安南流迳汉阴界又南迳县境入之汉水又折而南行大小柳溪水东流注之又东至汉阳坪入汉阴界又南富水河东北流入之又大涨河南流入之
汉水又东迳汉阴县南九十里屈曲东南流至马家营入紫阳界又迳汉王城南松河合闹河林本河西南流入之又东南绵鱼河合五郎白杨漆园三河之水东南流入之又东南沔峪河西南流入之又迳陈公岩折而东行至县城西南之石梁滩任河入焉任河自蜀之太平县来东北流左得王瓜溪水又右合东西灌河水〈一作权河〉又左合西乡之渚河小石河水又右纳显钟沟左纳瓦房沟水流入于汉
汉水又东迳紫阳县城南右得龙洞沟水又右得紫阳沟水又东东西汝河合而北流入之又东东西洞河合而北流入之又东北至石门滩入兴安界大道河东北流入之又小道河东北流入之又蒿坪河自紫阳来东南流入之又东五堰河南流入之又东易家河南流入之又东岚河〈见水经注〉自蜀之太平界流迳平利界之化龙山合牙河水又至州境北流入之又东吉河〈即水经注之急溪九域志之吉水〉亦自平利界来北流入之又东月河入焉 月河〈即水经注之月川月一作越〉源出汉阴西之分水岭东流右受仙溪河水又左受沐浴河水又右受墩溪河水又东观音河自马蝗山南流入之又东迳汉阴县南右得板峪河水又左得池龙沟水又右得卢峪沟水又右得铁溪沟水又东钟河自瘦驴岭来合青泥河迳云门山西而南流入之又东右得龙王沟水又右得蒲溪河水又东左得田禾沟水右得花石河水又东左得双乳沟水又东南流入州境迳越岭关至恒口铺东恒河合黑水河南流入之又至秦郊铺东傅家河自王莽山来南流入之又东南至州西北入于汉
汉水又东迳兴安州北一里又东黄洋河自平利界来右合灌溪河月溪河水北流入之又东神滩河合琉璃沟水南流入之又东至二郎铺入洵阳界又东闾河入焉 闾河〈闾一作驴即寰宇记之涧水〉源出平利界之连尖山北流金河水西流注之又神河水东流注之又折而西北流与平利之冲河合 冲河〈一名界溪河〉源出楚之竹溪界合秋河松杉河水又左合太平河水又右合石牛河水又右合连仙河水又北流至白土营为坝河又北入洵阳境为孟家河右与闾河合又西北右受平顶河水至闾河铺入于汉
汉水又东迳洵阳县南百十步又东洵河入焉 洵河〈即汉志之旬水〉源出长安之秦岭东南流左受孝义川水又右受小任河水又右受大任河水又东南至两河关与乾祐河合 乾祐河〈即水经注之柞水〉亦出咸宁之秦岭南流右得温水河水〈即长安志之蕴水〉又南右得纸桥沟水又南迳镇安县东右合镇安河水〈一名云盖川〉又南入洵阳界合洵河洵河又东南流右纳麻坪河水又左纳冷水河水屈曲东南流迳洵阳县北又迳县东之灵岩寺南入于汉汉水又东蜀河〈即水经注之淯溪水〉合西岔河南流注之又东仙河自山阳来南流注之又东至鱼窝铺入白河界崩头沟水北流入之又东冷水河自楚之竹山界北流左合漫水河又左合马庄河又北右合小冷水河流注之又东麒麟沟水北流注之又东麻虎沟水北流注之又东长春涧水合洞滨涧水北流注之
汉水又东迳白河县北三里又东为将军石大小白石河亦自竹山界来合而东北流右合厚子河水又左得凉水涧白崖涧高名涧水又右合红石河店子沟水又左得清风涧水流入于汉汉水又东迳纱帽山北沙沟水北流入之又东南入楚之郧西界〈易氏曰漾水东流一百八十里经南郑又七十二里至城固又三百里至兴道又五百里至金州西城今兴安州即汉西城又自州至白河凡二百七十里合之得一千三百二十里〉
西汉水〈自略阳至宁羌〉
西汉水出西县嶓冡山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汉书地理志 西县今属秦州白水今属四川昭化县江州今属巴县〉西汉水东南迳修城道南〈在略阳〉又东南于槃头郡南〈在略阳〉与浊水合又东迳武兴城南〈即略阳〉又西南迳关城北〈在宁羌〉又西迳石亭戍〈属广元界水经注〉秦州上邽县嶓冡山西汉水所出经嘉陵曰嘉陵江〈杜氏通典 上邽亦属今秦州〉西汉水在西和县源出嶓冡山此上邽之嶓冡在今秦州〈禹贡锥指〉
按嘉陵江〈即汉志之西汉水〉源出秦州嶓冡山东南流〈迳西和礼县成县〉至略阳县北与白水江合 白水江〈即水经注之浊水〉自徽县来南流合故道水 故道水〈见水经注一名两当水〉源出宝鸡县大散岭之阳西南流迳凤县东黄花川南流入之又安河水〈即水经注之马鞍山水〉自马鞍山西北流入之
故道水又西迳凤县北一里又西小峪河〈即水经注之北川水〉合秦州之红崖河水西南流入之又迳单河铺入两当界又西南野羊河自凤县之紫柏山北流合东沟河水又屈而西北流入之又西南至略阳界与白水江合又西南青泥河南流入之又南与嘉陵江合嘉陵江〈俗名犀牛江辨见略阳县〉又南横现河东南流入之
嘉陵江又南迳略阳县城西八渡河〈即水经注之北谷水寰宇记名黄坂水〉源发三川西南流会城东之夹渠河〈即水经注之东溪水〉又折而西流迳县南入之又西南落索河东南流入之又西南入宁羌界黑水河合老兵河西流入之又西南迳阳平关西燕子河西流入之又广平河〈见水经注〉东南流入之又西南入蜀之广元界
丹水〈自商州至商南〉
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吕氏春秋〉尧五十八年放子朱于丹水〈竹书纪年〉丹水更其南〈司马相如上林赋〉丹水出上雒冡岭山东至析入钧〈汉书地理志〉故丹城去丹水二百步〈史记正义〉丹水出上洛县西北冡岭山又东南过其县南又自仓野东历莬和山又东南过商县南历少习出武关又东南流入臼口历其戍下又南合汋水谓之淅口〈水经注 按禹贡锥指汋盖汮字之误汮与均钧并同〉中宗时崔湜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使湜通之不就〈唐书〉李秀卿次第天下名水二十种以武关西水为第十五种即丹水也出丹鱼得者多夀故名东南入汉江〈商州志〉丹江自龙驹寨东南一里为界牌石滩又一里为黄坝滩又三里为狼窝子滩又三里为资峪口滩又一里为虾蟆口滩两岸有石如门又二里为大小鸡冠滩又二里为大小槽口滩又一里为月儿潭又十二里为张家背滩又一里为双庙子滩又八里为铁炉子滩又一里为铁床子滩又三里为阎王碥又七里为大小毛家滩又四里为大小长滩又三里为棺材石滩又七里为湘子滩又三里为楝子树滩又六里为大小饮石滩又二里为菊花嘴又六里为桃花站又一里为手扒滩又四里为顾氏峡又四里为石碑子滩又四里为王家园滩又三里为十八盘滩又四里为三皇滩又一里为苏沟滩又二里为孤山子滩又七里为冯家园滩又六里为大小桑园滩又四里为堰口滩又三里至竹林关〈自龙驹寨至此计一百二十里〉又入山阳境一里为州河口与银花水合又十馀里至古树扒儿滩又三里至雷家洞〈自州河口至此计一十四里〉又南入商南境三里为王家洞又八里为姚家站滩又七里为木巨石滩又二里为梁家湾又一里为皮钵子滩又一里为回回鼻滩又六里为周家滩又六里为鸳鸯滩又二里为戴溪河又四里为红白萝卜滩又四里为香毛滩又二里为铁匠树滩又二里为竹里沟又一里为羊皮峡又七里为武关河又五里为毕家洲又五里为呀虎滩又八里为观音滩又四里为趷𨃚滩又一里为新滩又四里为瓦房滩又十四里为师婆子滩又三里为鳖滩又五里为皮狐子岭滩又四里为官渡滩又五里为黄龙尾滩又五里为徐家店滩又四里为龙虎三滩又六里为草场滩又四里为巴东滩又五里为青泥涡又一里为黄石梁又四里为乌龙滩又四里为重盘滩又四里为猪槽滩又一里为磙子沟又五里为钓金崖又十五里为木耳滩又十里为香花沟又十里为连滩又十里为马鞍滩又四里至梳洗楼其下为不静滩又六里为乱石滩又八里为白石滩入淅川界〈自雷家洞至此计二百二十里 州册 按商之龙驹寨为商舶辏集之所而自寨至豫之淅川重滩叠濑险峻多石每为舟楫患然关中乞籴楚豫由此舟运较陆运劳费甚省是亦秦民利赖之大者也故于丹江诸滩详缀于此庶有心修濬者得有所考云〉按丹水源出商州西北冡岭山之息邪涧黑龙峪水自蓝田界来南流注之又东洪门河〈一名韩峪川〉南流注之又东南泥峪河合蒲岔沟水东北流入之又东迳熊耳山南水道河入焉 水道河〈即水经注之清池水〉有二源曰大荆川其西曰西荆川合而南流迳上板桥与泉水合 泉水源出州北泉村集左受大小黄川紫峪河水又左得岔口河水与荆川合又左受大小桃岔河水又左受十九河水又南流入于丹水丹水又东迳胭脂关南构峪河南流入之
丹水又东南迳商州南一里东溪水南流入之又东乳水入焉 乳水〈即水经注之楚水魏志之南秦水〉源出秦望山东流受黄柏岔水又右受军岭川水又右受上秦川水左受五峪河水又东过高车岭南迳州南右受楚水又东北入于丹水丹水又东流峪水北流入之又张峪河北流入之又东亢峪河南流入之又东张村河南流入之又大张家河自北山分流南入之丹水折而南行又折而东龙潭水北流入之又会峪河南流入之又东迳夜村铺涝峪河分流北入之又东迳棣花铺恨峪河南流入之又洛峪河北流入之又东迳商山北四皓墓南老君河南流入之又大峪河北流入之又东南背峪河南流入之又东南迳龙驹寨南涌峪河北流入之又东南资峪河南流入之又东南铁峪河南流入之又东迳竹林关入山阳界
丹水又东迳山阳县东百五十里银花河自山阳之圏岭左受高八店水又左受中村水东北流入之又东迳雷家洞入商南界又东至吕家湾武关河自州境之武关东南流入之又东清油河自雒南界来南流入之
丹水又东南迳商南县西四十里折而南行沐河自卢氏界来西南流迳商南县南右合宝于河又右合索峪河水流入之又南商河东流入之丹水又折而东迳梳洗楼南为不静潭又东至白石滩入豫之淅川界〈丹水计经商州境三百二十里经山阳境十四里又经商南境二百二十里共五百五十四里出境〉
陜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九
山川二〈西安府〉
西安府长安县
终南山〈一名南山〉在县南五十里东接咸宁西接鄠县界太乙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即终南之异名〈县志〉南山一名终南在县南七十里连乾祐县界〈宋敏求长安志乾祐县今属镇安〉东西连亘蓝田咸宁长安鄠盩厔五县境〈府志〉太乙山在终南山南二十里〈明一统志 详见图考按山水有屡易其名者名称岐出每易混淆兹凡山水有别名皆注于本山本水之下庶一览可晣后皆仿此〉
龙首山 在县北十里〈贾志〉规龙首抚未央〈杜笃论都赋〉未央宫因龙首制前殿〈三辅黄图〉萧何因龙首山营未央宫山长六十馀里头入于渭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坚云昔有黒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迹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长安城〈水经注〉山首在长安故城中自汉筑长安城及营宫殿咸以堙平其馀即今宫城之太仓以东是也〈括地志〉山在长安城北禁苑西偏〈胡氏鉴注〉京城后枕龙首山〈唐书地理志〉山之馀尾城南皆已堙平坡陀北出复见于唐大安宫东西横亘迤逦而去今宫城及内苑后墙含元殿台一带俱在山上下去平地可六七丈〈长安图志〉长安城南鼎门西南北附城有土岭可二三百步隐然如城俗名曰土蛇岭即此山之馀土也〈雍大记〉龙首山西北高处为秦长乐汉未央稍东南六坡为隋城唐西内其东为唐南内兴庆龙池之所其北为唐东内大明宫含元宣政紫宸蓬莱金銮诸殿南内东南引浐水入城为龙首渠入东苑为龙首池龙首殿皆以是原得名〈名山记〉隋以长安城狭小作新都于龙首山迁焉〈明一统志 按凡叙山有名山为境内之镇者则以冠首馀则以方位循次叙之其自北而西而南而东以地势西北多高东南多下而水道因之取其与诸水相比附也后皆仿此〉
故市坡 在京坡西即旧西市市废其坡号为故市云〈府志〉
高阳原 在县西南二十里接咸阳界〈雍大记〉故渠有二流合于高阳原〈水经注〉
毕原 在县西南〈县图〉毕文王墓近镐也〈尚书注〉周公葬毕在镐东南杜中〈史记周本纪〉毕终南之道名也〈毛诗注〉李奇曰毕在岐周之间〈裴骃集解〉汲郡古文曰毕西去丰三十里〈臣瓉注〉毕原在长安县西南二十八里雍大记据长安志云属咸宁与咸阳县界接非矣盖在宋属咸宁今属长安而今之咸宁固不与咸阳界接也〈雍胜略按文武陵周公墓今俱在渭北咸阳境〉
细柳原 在县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细柳非亚夫屯军之所〈元和志〉在旧昆明池南〈县志〉
少陵原 在县南四十里东接万年县界西入县界五里〈宋敏求志 详见咸宁县万年县今属咸宁〉
石鳖谷〈鳖一作壁〉在县南六十里长咸以此分界〈县志 详见咸宁县〉豹林谷 在县南石鳖谷西种放隐居之地〈城南记〉近子午谷〈雍录〉在终南山麓宋种放隐此山东明峰〈府志〉
子午谷 在县南百里长六百六十里〈县图〉张仪说赵曰秦一军塞午道〈战国䇿〉长安有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则午道秦南道也〈鲍氏注〉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汉书王莽传〉延光四年罢子午道〈后汉书顺帝纪〉建兴六年魏延谓丞相亮曰愿假奇兵五千当子午而北不十日可到长安〈三国蜀志〉子北方午南方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道者名子午谷〈颜师古注〉子午谷长安正南山名〈三秦记〉子午岭在府南四十里至东杜甫村景祐二年置关〈雍大记 按汉高帝纪云元年就国从杜南入蚀中如淳注云蚀入汉中道川谷名今此谷正当杜南疑子午谷即蚀中也〉
〈附考〉长安记曰长安城西北有武将山即汉辛孟隐处〈雍大记 按武将山不在县境今在醴泉县相去甚远疑长安记之误〉
渭水 在县北三十里自咸阳界流入又东入咸宁界〈禹贡锥指〉渭水自合丰水又东北与镐水合又东北迳渭城南沈水注之又东分为二水其渎东北流迳郭淮碑南又东南合一水迳两石人北又迳阳侯祠北渭水又东注此水水上有渭桥又东与沈水枝津合又迳长安城北又东合昆明故渠又东迳霸陵县〈水经注详见图考渭城今属咸阳霸陵今属咸宁按凡叙水有大水为境内之汇者则以冠首而以所入之水附焉其所入之水则不拘大小以入之先后为次庶源流可一览而晰也后皆仿此〉
丰水〈丰一作沣〉在县西南四十里自鄠县界流入又北至咸阳入渭〈县册〉成帝时王商穿长安城引内沣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汉书元后传〉大兴中刘曜命于水上起酆明观寻省酆水囿以与贫户〈晋书载记〉丰水出丰溪西北流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为支津一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东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迳灵台西又北至石徼注于渭〈古水经注〉沣水今名贺兰渠东北流注交水〈括地志〉镐在丰水东丰在镐水西相去二十五里〈三辅决录注〉丰水自鄠县界来由马坊村入咸阳合渭水〈宋敏求志〉子午谷水源出长安县秦岭北得万阳三川水西北经子午谷得折腰岭水又西入丰谷水水出丰谷口北流其西高观太平二谷水入焉其东则雪谷龙骡西和白石罗什诸谷水入焉为西交河又北则有东交河水入焉〈雍胜略〉
潏水〈即沈水一名高都水一名漕水〉在县南二十里自咸宁县流入又西北入渭〈县志〉沈水自迳下杜城又西北与昆明故池会又北迳秦通六基东又北迳堨水陂东又北合陂水又北迳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又北迳凤阙东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迳神明台东又北迳渐台东又北流注渭亦谓是水为潏水也又谓之高都水又沈水枝津上承沈水东北流迳邓艾祠南又东分为二水一水东入逍遥园注藕池一水北流入渭〈水经注 下杜城今属咸宁〉漕水即沈水也东自万年界流入亦谓之潏水〈寰宇记〉潏水在县南十里东自万年县界流入交水又漕河在咸阳县南十五里自万年界来经咸阳界五里入渭〈宋敏求志〉丈八沟在县西南十五里即漕河岸最深处〈贾志〉皂河自牛头寺入县境西北流至丈八沟一分流为通济渠一西北流迳三桥镇入渭〈县册 按皂河即漕河之讹〉
交水〈交一作郊〉郊河水在县南三十二里自万年县界迳本县三十里合丰水〈图经〉交水一作郊水水经注曰交水又西南流与丰水枝津合其北又有汉故渠出焉又西至石碣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丰一水北迳细柳诸原北流入昆明池又坈谷水在县南二十七里自万年县界流迳本县五里合交水又楩梓谷水出南山北流合润国渠又西北豹林谷水入焉又西北至县东南三十里入交水其豹林谷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来会之又北流二里子午谷水自东来会之自此以下亦谓之子午谷水合入交水又有龙骡谷水太和谷水皆流合于交水〈宋敏求志〉
镐水〈镐一作鄗又作滈一名镐池〉在县西南〈县图〉长安西南有镐池〈史记孟康注〉昆明池北有镐陂〈徐广注〉庙记曰长安城西有镐池周匝二十一里〈三辅黄图〉镐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又北流与滮池水合又北迳清泠台西又迳磁石门西北注于渭〈水经注〉滈水源出长安县西北滈池今按镐池水北流入永通渠不复入渭〈括地志〉镐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始皇毁之〈十道志〉镐水或作滈出县西北十八里镐池图经云水在县西四十里自鄠县界入本县界十里入清渠〈宋敏求志〉镐池在咸阳县西南二十五里〈长安图〉镐水在丰东二十五里源出太乙山西谷中北流迤西得七姑谷水又西得漆谷磻谷鸿兴竹谷桐梓石鳖豹林诸谷水过御宿川北香积寺南西合潏水为东交河又西入丰水〈雍胜略〉水源亦出南山谷中北流经故长安城西南注昆明池又北为镐池又北入于沣水自唐堰入昆明池而沣镐之流绝今则昆明池亦涸为民田矣〈县志〉
御宿川〈宿一作羞〉在县西南四十里〈县志〉武帝元鼎二年置御羞禁圃令丞〈汉书百官表〉御羞地名在蓝田〈如淳注〉夏游蓹宿〈汉书元后传〉即今长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蓝田羞宿声相近故或云御羞或云御宿耳〈颜师古传〉武帝开上林东南至御宿〈雄羽猎赋序〉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出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三辅黄图〉樊川一名御宿川〈三秦记〉樊川御宿皆上林苑地〈城南记〉御宿川北岸之西潏水来会为东交河南岸之西为西交河又西为丰水又北至定昆池为丰镐之间又北为镐入丰处御宿之地尽矣其形逶迤自东南而西北故杜甫诗曰昆吾御宿自逶迤是也〈马志〉
圣女泉水〈即滮池一名冰池〉在县西北二十里〈县志〉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诗经小雅〉滮流貌〈毛传〉丰镐之间水北流也〈郑注〉长安县有滮池水〈魏书地形志〉滮池水出镐池西而北流入于镐世传以为水名〈水经注〉滮池一作滮沱〈说文〉冰池在长安西〈三辅黄图〉冰池在县西北十五里〈图经〉滮池一名圣女泉盖冰滮声相近而讹也〈旧图〉圣女泉出昆明池北平地上周十步西北流五十步与牧猪泉合〈宋敏求志按志中凡沟池泉涧之无所流注者并附诸水后其流衍而入于他水者则以所入之序为次而加一水字别之后皆仿此〉
布政司井 在城中布政司库内相传即昊天观水是否未详〈咸宁县志〉李徳裕在中书喜饮常州惠山泉因置水逓有僧诣徳裕曰京师一眼井与惠山泉脉相通李笑其诞曰井在何方曰昊天观库后是也李乃以惠山一罂昊天一罂杂以八瓶遣僧辨析僧因啜尝取惠山与昊天馀八乃同味徳裕大奇之因停水逓〈芝田录〉
刘公井 在城中按察司署内扶沟刘自强莅官时凿时旱甚城内外渠井皆涸既穿味极甘冽因名刘公井〈咸宁县志〉
咸宁县
终南山 在县南五十里〈县图〉终南山东自蓝田县西入县界石鳖谷以谷水与长安分界东西四十里〈长安志〉终南山东接蓝田西接长安延四十里南界镇安袤二百里又秦岭在县南南山峰脊也江河水由此分南流皆谓江北流皆谓河属邑界者东西约七十里〈县志 详见图考按三秦记云秦岭东起商洛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则秦岭即终南也乃今多指商蓝之界为秦岭亦因其地为唐韩愈所经而遂专目之耳〉
金銮坡 在县北郭外〈县图〉金銮坡者龙首山之支陇隐起平地而坡陀靡迤其上有金銮殿故殿旁之坡亦遂名也坡在蓬莱山正西微南〈雍录〉京兆元武门外龙首坡上出三稄人呼为三稄坡〈府志〉三棱坡西亘长安又有龙首坡在金銮坡东〈县志〉
草场坡 在县南郭外〈县志〉坡在永乐坊即横冈之第五爻也〈宋张礼城南记〉在朱雀门外乃旧草市有坡〈府志〉
胭脂坡 在县治东南董子祠后即翡翠坡或云与翡翠相接在宣平坊南〈县志〉
开元坡 在县东兴庆池西为明皇藩邸后废为坡〈县志〉石鳖谷〈鳖一作壁〉在县西南五十五里谷口大石如鳖咸长以此分界内有景阳川梅花洞九女潭仙人迹宋吕大防曰隋筑都城南直南山石鳖谷〈县志〉谷口有白圆石其巨如屋类鳖〈雍大记〉谷有广惠神祠其西有百塔〈城南记〉
乐游原〈即乐游苑〉在县南八里〈贾志〉亦龙首杜原之横冈随地异名也〈县志〉
塔坡 在县南二十里〈县册〉坡在韦曲西以其地有浮图故名唐何将军山林也杜甫有游何将军山林诗〈长安图说〉
勲䕃坡〈一名牛头山〉在县南二十五里牛头寺下〈贾志〉今牛头寺之坡也寺即牛头山遍照禅师之居又有龙堂坡在牛头寺西地甚平衍中多植杏谓之杏花坪〈城南记〉勲䕃坡在樊川北隈为韦杜故里〈县志〉
杜坡〈即杜固一名马塴崖一名凤凰嘴〉在县南即杜固也唐杜正伦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今所凿处崖堑尚存俗曰马塴崖或曰凤凰嘴〈城南记〉在神禾原东北〈县志〉
神禾原 在县南三十里〈贾志〉原上有莲花洞唐郑驸马所居杜甫诗主家阴洞细烟雾指此〈长安图说〉原在御宿川北樊川之原上东西三十里〈雍大记〉原在县南下临樊川其原南起竹谷东西北行三十里入长安为潏水界断其南为御宿川剧谈录云晋天福六年产禾一穗重六斤故名〈县志〉
高望堆〈一名高望原〉在县南少陵原北一名高望原〈县志〉凭高望之阳隈〈潘岳西征赋〉高望堆在延兴门南八里〈长安图〉
凤栖原 在县南少陵原北〈贾志〉少陵西北三十里皆此原〈长安志〉柳宗元为伯妣志曰葬于万年之凤栖原〈雍大记 万年故城在县东北〉汉神爵四年凤凰十一集杜陵故名在唐为安化里其东南有鲍陂〈县志〉
少陵原〈即鸿固原〉在县南四十里〈贾志〉少陵原即汉鸿固原也〈寰宇记〉少陵原南接终南北至浐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长安志〉凤栖少陵其实一本因地异名耳汉总谓之鸿固原〈城南记〉杜甫取以为号者此迤西为鲍陂其北为凤栖原迤西北为鸿固原其下有鸿固陂〈马志〉宣帝许后葬于此故名少陵〈府志〉
朱坡 在县南四十里〈贾志〉在御史荘东华寺〈城南记〉坡瞰南山之胜少保杜公池亭在焉〈雍大记〉在华严寺下为丞相朱博故里〈县志〉
杜原〈一名杜陵原一名东原〉在县东南十五里汉宣帝以杜东原上为初陵置杜陵县谓之东杜〈雍胜略 杜陵故城在县东南〉杜原在潏水东浐水西即杜伯国地故名杜原以在秦汉隋唐都城之东又名东原宣帝以为已陵又名杜陵原〈马志〉杜原为终南之麓故南高至乐游原视秦川犹云如掌其高可知至秦杜县处渐卑则原之尾也其西即韦杜二曲〈县志 杜县故城在县东南〉
白鹿原 在县东南二十里自蓝田县界至浐水川尽东西十五里南接终南北至灞川尽南北十里亦谓之灞上又荆谷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长安志〉霸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三十里〈应劭汉书注〉霸水历白鹿原东霸川之西是谓霸上〈水经注〉霸上即今所谓霸头〈颜师古注〉白鹿原亦谓之灞上〈元和志〉灞水所从来高故能中白鹿原为道而行乎其上文帝尝欲驰车下霸西峻坂因袁盎谏而止即白鹿原西坡也〈雍录〉原在县东南浐水东灞水南南接南山自蓝田县西五里入县境〈雍胜略〉原高逾龙首居民凿井深数百尺汲引甚艰荆谷神谷其西南二壑也原半有涌泉味甘冽酿酒甚美唐以神策军禁守谓之神谷日以骆駞运水大明宫醖造御酒又有孝子岭在原西北俗呼鹞子岭又有七里坡在高桥路亦达于白鹿原〈县志 亦见蓝田县〉
郊谷 羊谷 锡谷 俱在县东南六十里锡谷有路至旧归安镇合义谷路〈长安志〉郊谷在炭谷东谷口有遇仙桥其上为仰天池又土门谷在郊谷东又羊谷在土门谷东又小义谷在羊谷东其内有仙人潭又白道谷在小义谷东谷内为嘉五台山有苍鹰岭〈县志〉
大义谷 在县东南八十里东南至乾祐县及金商等州西南有路至兴元府〈长安志 乾祐县今属镇安金州即今兴安兴元府即今汉中〉义谷锡谷东南至旧归安镇合路通汉中谷在白道谷东有路通兴安龙首原发脉于此周庾信有义谷铭又有库谷在义谷东又谷之内有大兴山〈县志〉
风凉原〈风凉一作丰梁〉在少陵原东南西为𤀺川东为焦戴川〈县志〉山北县有风凉原〈魏书地形志 山北故城在县东南〉少陵东接丰梁原浐水出焉东北对白鹿原荆谷水出焉二水合流入渭杜甫诗所谓天高素浐源是也〈城南记详见蓝田县〉
北五台山 在县东三里〈县志〉
龙首原 在县东〈县图〉龙首原起自南山东义谷浐水西岸至长乐坡西北屈曲至长乐古城六七十里隋唐宫殿皆依此原〈三秦记〉隋大兴城西据龙首原宇文恺营都之初谓横坡六条可象乾爻者正龙首山之支脉也〈唐六典〉狗脊岭在京城东市盖龙首山之支陇〈唐书地理志〉龙首原俗呼小儿原或曰今原有西番塔元季武元中所建其下有古冡堑之得石椁有篆文曰小儿塜〈雍大记〉龙首山北行之势垂坡东下以为平原是为龙首原〈雍胜略〉杜陵鸿固凤栖诸原皆其横冈宜春芙蓉曲江诸苑池皆其洼下东界浐水西界樊川延六七十里又狗脊岭在县城东南明张治道诗岭东在城外岭西在城中〈县志〉狗脊岭在城东门外唐胜业坊即隋之宜仁坊地〈府志〉
长乐坡 在县东北十里即浐水西岸〈雍胜略〉旧名浐坂隋文帝恶之改今名汉长乐宫在其西北〈十道志〉
铜人原 在县东北〈县图〉魏明帝欲徙铜人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关中记〉在霸陵东北十五里〈雍胜略〉即蓟子训与老父摩挲铜狄处〈府志〉
渭水 在县北三十里自长安界流入又东迳高陵界入临潼界〈县图〉渭水自合昆明故渠又东迳霸陵县北霸水合浐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又东会成国故渠又东与高陵分水又东迳王谭墓北〈水经注 详见图考霸陵故城即霸县在今县东〉
潏水〈一名泬水一名沈水一名高都水一名石壁谷水一名坑河〉在县南三十里西北流入长安界〈县图〉上林苑有淹潏〈子虚赋〉潏水在杜陵从皇子陂西北流迳昆明池入渭〈三辅黄图〉沈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其水西北流注杜县之杜京西又西北迳杜伯冡南又西北迳下杜城又西北枝合故渠又北与昆明故池会亦谓之潏水〈水经注 下杜城在县东南〉潏水今名泬水〈说文〉潏水又名石壁谷水〈括地志〉义谷水自乾祐县下流入山一百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锡谷羊谷水入坑河西流十五里入长安界又郊谷水北流十里合锡谷水自谷口北流十里为坑河入长安界又石鳖谷水北流十五里复西流十里入长安界又漕水由县界坑河分水约五里西流〈长安志〉潏水今名沈水一作坑水自南山流至皇子陂今潏水不至皇子陂由瓜洲村附神禾堑上穿申店而原愈高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俗谓之坑河潏水上源西北流合御宿川水是名交水在香积寺西南〈城南记〉潏水源出南山石壁谷东得东西二义谷水锡谷水北流西得羊谷水又西得土门谷炭谷太乙谷水为河西迳杜曲樊川南又西过韦曲华严川南又过下杜城南神禾原北折而过神禾原西至香积寺西南与镐水合为东交河今按潏水自南山下分为二一西北流会镐水为交河一自东岸北流入城为通济渠〈马志〉其字或作傍穴与沉字相似俗因名沈水括地志名高都水汉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水入长安城字书潏音述人力作曰潏今按其水西北流经申店西有香积堰凿神禾原西南流至香积寺投镐入沣也〈县志按水经注则交水为上源而潏水为下流按长安志则潏水为上源而交水又为下流然二水本为一水无庸区别因水经注各有名目故亦两存之也〉
交水〈一名福水福一作湢〉在县南三十里西流至石堨遂分为二一注沣水一入昆明池〈贾志〉交水故渠有二流合于高阳原而北迳河池陂东而北注沈水〈水经注〉万年县有福水即交水也上承樊川御宿诸水出县南山石壁谷南三十里与直谷水合即子午谷水也〈寰宇记〉樊川御宿之水交流故名交水〈城南记〉
樊川〈一名后宽川一名华严川〉在县南三十五里一名后宽川一名华严川即潏水所经也〈雍胜略〉樊川即杜陵之樊乡汉高祖以樊哙灌废丘功赐哙食邑于此故曰樊川〈十道志〉长安正南秦岭额根水流为秦川一名樊川〈三秦记〉樊川在潏水河北渠南西北为杜曲又西北为韦曲又西为华严寺寺西有雁鹜陂陂西北有第五桥又迤北为镐池而樊川之地尽矣其地之东原为杜原〈城南记〉樊川有杜佑别墅故裔孙牧目其文为樊川集〈雍录〉自义谷西北四十里至塔坡川入长安界〈县志〉
浐水 在县东十五里自蓝田界流来合灞水〈县图〉长水亦谓之荆溪自白鹿原西北流左合狗枷川水又北入霸县有温泉入焉水发自原下入荆溪水乱流注于霸〈水经注〉浐水在万年即荆溪狗枷之下流〈括地志〉浐水在县东北流四十里入渭又库谷水北流二十五里合采谷水下流入荆谷水号浐水又下流二十五里合灞水又北流二里入渭又采谷水自蓝田县西北流三十里入县界又二十里合库谷水为浐水又北流四十里入灞水又石门谷水自蓝田县北流十里入县界合采谷水又北流十五里合库谷水为浐水又荆谷水一名荆溪自蓝田流至康村入县界西流二十里出谷至平川合库谷采谷石门水为荆谷水一名浐水〈长安志〉𤀺川在城东南三十里焦戴川自东南来𤀺川自西南来两川相合为浐与樊川御宿号为三川〈府志〉
灞水 在县东二十一里自蓝田县来合浐水北流入渭〈长安志〉霸水自迳蓝田县又左合浐水历白鹿原东又北合长水又北会两川又北故渠右出焉又北迳王莽九庙南又北迳枳道其北左纳漕渠又北迳秦虎圏东又北入渭〈水经注〉往时霸水为畿南大川唐贞元四年霸水溢溺百馀人自唐以后经流盖多迁徙矣〈县志〉
饮马池 在治西京兆驿后相传明嘉靖中正一张真人宿此驿恶蛙声聒耳以法镇之其后蛙声遂绝池今废〈县志〉
通寺井〈一名八角井〉在长乐坊赵景公寺前俗呼为八角井元和初有公主夏中过令从婢以银稄碗就井承水误堕井中经月馀出于渭河〈县志〉
二龙寺井 在县治北寺之佛殿中稍南宋咸淳癸酉释昙延设无遮会登座说法有二人冕服执简自井出侍立座侧昙问之曰弟子井之二龙也欲听师法言讫不见后人有疾饮此水即愈明成化间旱都御史陈镒祷此立应井今存寺僧覆以石盖〈县志〉井在永宁坊唐开元时创〈府志〉
曹氏井 在参政曹韩别墅以水味甘名甘泉书院后废为民马氏有一夕变为咸卤人皆异之〈县志〉
冰井 在县西一里许水寒冽如冰故名〈县志〉
涌珠泉 在县东南白鹿原半泉阔数丈深不见底涌水如珠流百步落高崖为瀑布下有大石龛水溅如雪名为喷雪崖其水下流入员庄〈县志〉
鸣犊泉 在县东南六十里鸣犊镇〈贾志〉泉在少陵东冈下浐水西岸〈城南记〉
咸阳县
毕原〈即毕郢一名毕陌一名池阳原一名长平阪一名石安原一名咸阳原一名咸阳北阪一名洪渎原〉在县北〈县图〉文王卒于毕郢〈孟子〉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封之于毕〈史记〉文武周公葬于毕〈刘向传〉咸阳县北五里有毕原〈左传杜注〉三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平原广数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水经注〉毕陌在长安西北四十里〈颜师古注〉文王武王周公皆葬毕陌南北〈三辅故事〉毕原在咸阳县西北十五里〈括地志〉初王季都之后毕公高封焉〈通典〉毕原即咸阳县所理左传毕为文昭即此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亦谓之毕陌〈元和志〉关中记云高陵北有毕原秦谓之池阳原汉名长平阪又名石安原〈寰宇记〉咸阳原在渭水北九𡽀山南〈雍大记〉西起武功东尽高陵其上文武成康周公太公及秦汉君臣陵墓多在焉亦曰咸阳原又谓之咸阳北阪又有洪渎原在县北二里毕原之趾东西一冈阔七里许〈县志〉今按其地有潦池故曰洪渎实即毕原地分言则其名有七实一原也旧志分见误〈马志〉
短阴原〈短一作矩〉在县西南二十里〈元和志〉渭水与丰水会于短阴山内水会无他高山异峦惟原阜石激而已〈水经注〉短阴原即短阴山也秦中诸原类皆有山体故或谓之山不必峭㧞也〈禹贡锥指〉
高阳原 在县东南二十里秦始皇作阿房宫依此〈县志〉与长安接界〈马志〉
鲜原 在县东二十里〈贾志〉度其鲜原〈诗经大雅〉文王既克密须于是相其高原而徙都所谓程邑也〈苏氏注〉其地于汉为扶风安陵今在京兆咸阳县〈朱子传 按安陵故城在今县东二十一里地理志云右扶风安陵阚骃以为本周之程邑朱传本此然史记正义又云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咸阳东二十一里则所谓文王之程即王季之郢也既为旧都奚以云徙又考通鉴外纪云西伯自岐徙鲜原在岐山之阳不出百里郑笺云鲜原在岐山之南渭水之侧窃意鲜原当去岐山不远而文王程邑恐不得云在咸阳也〉
渭水 在县南一里自兴平界流入迳县南合丰水又东迳鄠县界入长安界〈禹贡锥指〉渭水东会于沣〈书经禹贡〉渭水自合甘水又东与丰水会于短阴山南又迳太公庙北又东北与镐水合又东北迳渭城南沈水注之〈水经注 详见图考渭城故城在县东北〉
涝水 在县西南二十里源自鄠县来北流迳县境入渭〈县志 详见鄠县〉
泥渠水〈一名扈水〉在县南十五里一名扈水出鄠县化羊谷流入县境又东北迳钓鱼台入渭〈县志〉
沣水 在县东南三里源自鄠县终南山丰谷流入长安界又迳县境北流入渭〈县志〉渭水与丰水会于短阴山〈水经注〉丰水在县西十一里自长安界来流至宋村入渭其水縁南山郊水合流又有祥谷水白谷水俱合于沣水〈长安志〉
泾水 在县北四十里毕原下流至咸泾之交曰鹿台东注高陵秦中八水咸阳有四焉〈县志 详见图考〉
野韭泽〈即牛首池〉在县南八里其地坦卤不树五榖惟野韭自生东西平开一道阔十步长五六里独可耕史记曰秦上林苑傍牛首池有自生韭即此〈县志〉即汉牛首池也〈长安志〉
陈涛泽〈即陈涛斜涛一作陶〉在咸阳县东斜者山泽之名故又曰陈陶泽〈通鉴注〉陈涛泽名其路斜出故曰斜〈胡三省注〉
双泉 在县北二里其水甘冽有药王庙〈县志〉
要册泉 在县北八里其水极凉取汲不竭〈马志〉
李村泉 在县西北十里又县西北十五里有下村泉〈长安志〉
窦氏泉 在县西北今堙〈县图〉成国故渠迳平陵故城南渠南有窦氏泉〈水经注 平陵县今属兴平〉石安县有窦氏泉〈魏书地形志 石安故城在县东〉
马跑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长安志〉相传唐太宗猎此马跑地泉出因名其水旱不竭涝亦不溢〈县志〉
兴平县
黄麓山〈一名黄山一名始平原一名北芒岩〉在县北一里或谓之黄山即始平西原也〈县志〉北绕黄山濒渭以东〈雄甘泉赋序〉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芒岩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三里〈西京杂记〉黄山旧绕汉宫斜〈唐王维诗〉长安城北有始平原长数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汉时谓之北芒岩何武葬于北芒龙薄阪〈三秦记〉黄麓山一名始平原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北阪西至武功界武水东岸〈雍胜略〉
马嵬坡 在县西二十五里即杨妃葬处〈县志〉马嵬人名于此筑城以避难〈孙景安征途记〉
渭水 在县南二十里自武功县流入与盩厔分界又东入咸阳界〈县图〉渭水又东合雍水又东合洛谷水又东合芒水又东过槐里西城南又东与芒水枝流合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就水注之又东合田溪水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有漏水北入之又东合甘水〈水经注详见图考槐里故城在县西又洛谷诸水俱在渭水南详见盩厔县〉
川河〈即雍水〉在县西南渭河之北自武功县川口流入有三支其自武功西北来者曰漆水俗名游丰河源出麟游其自武功东北来者曰沮水亦名浴水俗名沐浴河源出永夀其自武功西南来者曰𣲗水俗名浑水河源出凤翔县漆沮二水合流于武功县东五里其下流又合𣲗川水经川口东流入本县界胡浃桥又东至清化坊东南入渭〈县册〉
马牧泽 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元和志〉明时其地属于秦藩〈县志〉
浪井 在县西三里耿祠乡唐贞元五年自然涌出有疾者饮之多愈远近取汲朝夕如市〈贾志〉
汤台泉 在县西十五里〈县志〉
板桥泉 在县西十七里〈县志〉槐里县有板桥泉〈魏书地形志〉在兴平县西北十七里深百尺〈长安志〉
龙泉〈一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在县西十七里一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周数十步深不可测〈长安志〉始平县有温泉〈魏书地形志始平故城在县南〉成国故渠东迳龙泉北〈水经注〉泾龙泉新泉相去十馀步在县西〈马志〉
马嵬泉〈俗名娘娘泉〉在县西二十五里今俗名娘娘泉〈马志〉在县西周数十步深百尺流入白渠〈长安志〉史家泉在县西三十五里又马嵬镇西北有五龙泉〈县志〉
清水泉〈一名徐洪泉又名永济泉〉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胡浃桥旧有泉堙废顺治十五年知县徐开熙开濬典史洪廷宪共勷之因名徐洪泉又曰永济泉〈县志〉
醴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长安志〉兴平县有醴泉〈金史地理志〉旧图经曰泉在扶风乡唐贞观十二年自然涌出其味如醴饮之疗疾今涸〈县志〉
灵宝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长安志〉旧图经曰汉边韶得灵宝符于此泉祈祷有应因名〈县志〉
玉女泉 在县东五里高店寨〈县志〉
临潼县
骊山 在县南里许即蓝田北山〈县志 详见图考〉
普陀原〈即奉政原〉在县北二十里〈县图〉五丈渠迳藕原东东南流注于渭〈水经注〉普陀原在渭河北岸即高陵之奉政原或以为即藕原也〈县志〉
荆原〈一名断原〉在县北八十里即荆山脉尽处自三原县迤𨓦而来至富平临潼二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因名断原〈县志〉
铜人原 在县西南二十里接咸宁界〈县志 详见咸宁县〉新丰原〈一名青原〉在县东南二十里〈雍大记〉泠水历阴槃新丰两原之间〈水经注〉新丰原一名青原西接阴槃东至零口蜿蜒二十馀里与渭南县接皆新丰原也〈县志〉
庆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雍大记〉垂拱二年新丰露台乡有山涌出武后名之曰庆山〈唐书五行志 新丰故城在县东北〉昭应县有庆山〈地理志 昭应故城即今治〉山高二百馀尺〈长安志〉
种金原 在县东〈县志〉
鸿门阪 在县东十七里新丰南原之上西临小河〈县志〉鸿门在新丰古城东未至戏水道南有断原南北洞开也〈史记索隐〉新丰县故城东三里有坂长二里馀堑原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水经注〉鸿门在始皇陵北十里即沛公会项羽处〈关中记〉汉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也即亭尉呵李广处〈长安志〉在丽山北十里〈雍录〉北有鸿陂南有坂口故曰鸿门〈雍胜略〉坂距戏水十里〈潜确类书 按县志有项王营在县东十五里盖即古之鸿门也〉
渭水 在县北十五里自咸宁县流入又东入渭南县界〈禹贡锥指〉渭水自合泾水又东迳鄣县西又东得白渠枝口又东与五丈渠合又东迳新丰县故城北东与鱼池水会又东迳鸿门北又东石川水南注焉又东戏水注之又东泠水入焉又东合首水〈水经注 鄣县故城在县东北〉渭水与泾水合至临潼而益大每水涨弥漫不可渡〈县志 详见图考〉
水碓河〈碓一作硙〉在县西五里〈长安志〉水硙河源出硙子谷至县西北流入渭〈县志〉
石涧河〈一名冷水〉在县西二里源出骊山南涧谓之冷水以别温泉也〈县志〉
潼水 在县西半里源出骊山南谷中即饮济泉也流至县西门外数百步合县东之临河入于渭〈县志〉
新丰河〈即鱼池水〉在县东十五里新丰镇〈县册〉鱼池水出丽山东本导源东流后始皇葬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回四里池水西北流迳始皇冡北又西北迳鸿门西又迳新丰县故城东其水际北城世谓是水为阴槃水又北绝漕槃沟注于渭〈水经注〉鱼池水在始皇陵东北五里又阴槃河水在县东北十四里源出县北阳村社〈长安志 按水经注则阴槃水即鱼池水下流而长安志又以阴槃鱼池为两水今据县册则果属两水也〉
戏水 在县东二十七里〈雍胜略〉戏在新丰东今有戏水驿其水出蓝田北界横岭至此北流入渭〈颜师古汉书注〉戏水周幽王与褒姒游于此故以为名水至浊〈两京道里记〉今新丰东北十里有戏水当古道即周章军至处〈史记正义〉阴槃县有戏水〈魏书地形志 阴槃故城在县东〉戏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流又北迳丽戎城东又北右总三川迳鸿门东又北迳戏亭东又北分为二水并注渭〈水经注〉
市谷水〈一名玉桥河〉在县东三十里流入渭〈长安志〉玉桥河即市谷水下流〈县志〉
漆沮水〈漆一作柒一名石川河俗名张家河又名交口河〉在县东北四十里渭水北自富平县流入又南入渭〈县图〉渭水又东过漆沮入于河〈书经禹贡〉万年县有漆沮水〈魏书地形志 万年即栎阳在县东北〉沮水自绝白渠东迳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阚骃曰栎阳西有泾渭北有小河谓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迳郭𦵧城西与白渠枝渠合又南入于渭水〈水经注〉石川河在栎阳县东三十里自华原富平两县界来入县界合渭水〈长安志 华原县今属耀州〉石川河在县东北永丰乡通富平县河水〈雍大记〉石川河在县东北八十里水中多圆石故名自富平县流迳断原入县境东迳康桥受葡萄河水又折而南至相桥与清河合流西南至交口入渭其葡萄河发源富平之温泉至康桥西流入漆沮其水微温冬月不冰中多蟹蛤〈县志〉交口河北经张家村又名张家河〈马志〉
清谷水〈一名清河一名五丈河〉在县北五十里自高陵界来东流合石川河入渭〈县册〉清水东南入万年县谓之五丈渠又迳藕原东东南流注于渭〈水经注〉即冶谷水下流也自三原高陵界来入白渠至县界合渭水〈长安志〉清河在县北自三原界随荆山东下至黑䇿桥折而南至栎阳镇一名五丈河复折而东至相桥入石川河〈县志〉
泠水〈一名百丈水一名零水〉在县东四十里接渭南界〈县图〉泠水南出胏浮山北会三川统归三壑历阴槃新丰两原之间北流注于渭〈水经注〉泠水别名百丈水〈寰宇记〉泠水一作零水〈长安志〉源出渭南县南山北西北流迳新丰原之右又北迳零口镇入于渭〈县志〉
温汤 在县东南骊山下〈县图 详见古迹〉
煮盐泽 在县北三十五里〈县册〉栎阳县有煮盐泽〈唐书地理志〉在栎阳县南十五里泽多咸卤苻秦时于此煮盐〈元和志〉今走马村水多咸或即其地〈县志〉
鸣犊泉 在县西北十五里今西泉已涸惟东泉有水〈县册〉泉在县西北独村有二泉东西相隔俗云东泉一犊没泉底牛母悲鸣其犊自西泉出故名〈雍胜略〉县西北十里有响泉厓下有声如笙簧〈县志〉
八角井 在县西十五里窑村〈县志〉
灥澄泉〈灥从縁切雨而泉出也一作淼〉在县西南五里〈长安志〉
石塔泉 在县东南十五里〈县志〉
平泉 在县东五十里〈县志〉
喝吽井〈喝吽一作蝎蚌疑字误〉在县东北上七里官道侧井傍有环道萦绕及于水次〈长安志〉
阿姑泉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县志〉
饮马泉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今堙〈县册〉
高陵县
奉政原〈政一作正又名降驾原〉在县南十里周汉隋唐王侯将相多葬于此〈府志〉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三里〈长安志〉原自泾阳来过县境尽于临潼长几百里高者四五丈泾渭之不能北徙者此原障之也一名降驾原相传汉文帝自代来次高陵毘沙镇四日或云原上有崇皇寺唐明皇两幸之故名〈县志〉
鹿苑原〈亦名奉政原一名鹿台〉在县西南三十里东西长十五里南北阔一里〈长安志〉原上有鹿台祠岁旱百姓祈祷辄应号为鹿台将军〈寰宇记〉原自咸阳县来当泾渭二水之间亦名奉政原阳陵之所在也〈县志 阳陵故城在县西南〉
渭水 在县南十里自咸阳县流入与咸宁县接界又东入临潼界〈县册〉渭水又东会于泾〈书经禹贡〉渭水东迳霸县北与高陵分水又迳平阿侯王谭墓北左则泾水注之又东迳鄣县〈水经注 霸县今属咸宁鄣县今属临潼〉渭水来自咸阳又流入栎阳界〈长安志 栎阳今属临潼〉渭水在县南每遇泛涨弥漫十馀里然皆南徙其北岸即数年一圯不过一二丈故曰高陵〈县志 详见图考〉
泾水 在县西南二十里〈县图〉泾水自泾阳入县境至上马渡入渭〈县志〉自入境东行十里至船张村入渭〈县册详见图考〉
清水 在县东北自三原县流入又东南入临潼界〈县册〉清水东南入高陵县迳黄白城西又南绝白渠又屈而东流谓之曲梁水又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又东南绝白渠枝渎而东南入万年县〈水经注 万年县今属临潼〉
莲池 在县治东偏元至元中县令王珪引昌连渠水入城注之今废〈县志〉
渭北沟 在县南奉政原上〈县志〉
御井〈一名八角井〉在县西十里唐高祖时龙跃宫中井也今龙泉寺八角井是〈贾志〉
饮马泉 在县西十五里相传汉文帝饮马于此今堙〈县志〉
鄠县
终南山 在县南东接长安西接盩厔界〈县图〉鄠县有终南山〈隋书地理志〉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元和志〉终南山在县境随地异名远者三十里近者二十里皆终南也〈县志详见图考〉
涝峪 在县西南二十里接盩厔界〈县图〉宣帝时鄠县有劳谷五床山祠〈汉书郊祀志〉涝水出南山涝谷〈水经注〉去涝峪二里有支锅潭潭南有卧龙石桃花沟磨石沟瓦统沟十八盘银洞沟朝阳洞沿峪两岸则西盩东鄠分界也张士奇曰峪内苦竹沟八里坪犁辕坪土田并肥美〈县志 按峪音欲尔雅释水注谿曰峪或从山则是峪与谷通故秦地于谷多谓之峪凡谷峪字并从原本非互异也后皆仿此〉
栗峪 在县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马峪〈县图〉栗峪内有马连岔车辕坡石墙沟东夹沟西夹沟山口至黒龙大王岭约三十里〈县志〉
皂峪 在县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直峪〈县图〉皂峪内有东平沟西平沟子房洞兵沟铁楼沟黄土坡又石门有仙人迹将军石山口至上银洞三十里〈县志〉
牛首山 在县西南〈县图〉牛首之山涝水出焉〈山海经〉今长安西南有牛首山〈郭璞注〉绕黄山而款牛首〈西京赋〉甘泉宫有牛首山〈三辅黄图〉牛首山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南接终南在上林苑中涝水所自出〈元和志〉南有万仞层山而有小洞在其下宛若牛伏左右两泉相传为牛乳首东镇清流尾西蟠胡岭又东为牛心岭樊家山岭上有晋王池又华阳峪在牛首山西其最高者曰将军山〈县志〉
白云山 在县南二十里〈县册〉山与县治对其下有白云观老子泉其相近为檀峪又有五里坡李靖泉〈县志〉
曲峪 在县南二十里曲峪之内有莲花山石灰洞蒿平潭石青洞班鸠岭上至一碗泉岭又相近有黄柏峪内有土地岭又有乌桑峪内有长仙洞观音淬赤干岭〈县志〉
圭峯 在白云山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又有小圭峯其相近为太平峪有长啸洞〈县志〉自高冠谷入太平谷山水益奇绝石道甚险入长啸洞过虎溪西南下至重云阁访凤池观云顶凌霄罗汉三峯登东岭望大顶积雪复东北来云际遂宿大定寺晨登上方北望大顶重峦无际下山縁东涧复憩于重阴下院出阁游太平宫故基而归〈宋程颐鄠山诗序〉
丫髻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山分岐似髻故名其相近有旨壁崖〈县志〉
鸡头山〈一名小武当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长安志〉秦苻生弃长安欲西上陇山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十六国春秋〉形似鸡头故名俗呼为小武当山〈雍胜略〉在太平峪西〈县册〉
高冠峪 在县东南三十里峪内有高冠潭老军渴仓头岔〈县志〉高冠峪在紫阁东〈城南记〉
万花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册〉在太平峪中又有药王洞黄崖洞草坪其外即隋太平宫唐避暑宫遗址〈县志〉
紫阁峯 白阁峯 黄阁峯 俱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图〉紫阁峯阴入渼陂〈唐杜甫诗〉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岑参诗〉紫阁峯有瀑布景特奇绝〈王九思终南山记〉紫阁峯在县东南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然白阁阴森积雪弗融〈雍胜略〉三峯相距不甚远又大顶峰凌霄峯罗汉峯俱在三阁东明道先生尝游此〈贾志〉内有羊圏崖鱼盘岭又子房山在紫阁峯北有黄石洞相传为张良辟榖处〈县志〉
神水峪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册〉峪内有睡佛洞〈县志〉云际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有大定寺〈长安志〉夜半月归云际寺〈杜甫诗〉山东接长安界〈县图〉
渭水 在县北三十里自盩厔县流入又东入长安界〈县图〉渭水自合漏水又东合甘水又东丰水南来注之〈水经注〉渭河自兴平界流来至县之元村东北十五里入咸阳境〈县册 详见图考〉
耿谷水 在县西接盩厔界〈县图〉耿谷水在县西南三十里甘谷水在县西南二十二里皆北流入兴平界入渭水〈长安志〉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也又水名今在鄠县西〈书孔传〉甘水出鄠县南甘谷书曰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即此地也至甘河镇合于渭〈雍大记〉
涝水〈涝一作潦〉在县西二里又流入咸阳界〈县志〉牛首之山涝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山海经〉上林苑有潦潏〈子虚赋〉潦水即涝水也〈李善注〉潦音牢出鄠县西南山潦谷〈颜师古注〉涝水出南山涝谷北迳汉宜春观又东北迳鄠县故城西际城北出合渼陂水又北流入于渭〈水经注〉鄠县有涝水〈隋书地理志〉涝水出扶风鄠县北入渭〈许氏说文〉涝水至县北之元村入渭〈长安志〉涝水合渼陂水流至长安县界入潏水〈贾志 按今涝水入渭不合潏水贾志殆袭山海经之说而未之考耳〉
渼陂水〈一名五味陂〉在县西五里〈元和志〉渼陂水出宜春观北东北流注涝水〈水经注〉鄠县有渼陂〈唐书地理志〉本五味陂陂鱼甚美因误名之〈十道志〉渼陂在鄠县周十四里北流入涝水〈说文〉渼陂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唐宝历二年敕渼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杂人采捕其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废碾硙之用文宗初诏并还府县〈长安志〉山谷之水并胡公白沙诸泉合而北注渼陂受之自陂头南至曲抱村可数里许高岸环堤一荡漾层峦叠嶂影落数百顷波涛半陂以南纯浸山此实际语也〈刘士龙渼陂记〉陂在县西又有锦绣沟即渼陂之上游自瓜牛台北而下至渼陂二里许元季以陂鱼可治痔漏游兵决陂取之陂遂废其地皆为水田明末知县张宗孟重加障筑其胡公泉在县西南十里丈八村泉上有陈胡公庙又刘士龙云白沙泉色如银而加湛味如饴而加冽在割耳庄〈县志〉
吕公河〈一名白公河〉在县东〈县图〉檀谷水出终南山檀谷即长乐渠上源〈寰宇记〉栗峪口水源出清凉山与皂峪口水俱入于涝明万历中知县吕仲信引潭谷皂谷及阿福泉诸水经县东关北折而西入涝水人谓之吕公河知县白应辉复加疏濬又凿栗谷直谷诸水为新河引流入吕公河人亦谓之白公河后渐堙废明末知县张宗孟复濬深广引涝水自白云山迳天和村罗什寺至南关外入新河及城壕民享其利后仍淤塞康熙间知县康如琏重濬治之又县北有三里河自南涝店迤南引涝河水迳涝店镇至龙台坊入渭河〈县志〉
扈阳谷水〈扈阳一作化羊即泥渠水一名扈水又名马腹陂〉在县东二十里北流入咸阳界〈县图〉扈水上承扈阳池〈古水经注〉一名扈水今名马腹陂〈十道志〉鄠南化羊谷有水出焉或本名扈阳讹为化羊也其水流至咸阳县为泥渠之上源〈县志〉
丰水〈丰一作酆一作澧〉在县东三十里流迳长安入咸阳界〈县图〉沣水攸同〈书经禹贡〉漆沮入渭沣水所同同之于渭〈孔传〉丰水东注维禹之绩〈诗经大雅〉尧时洪水丰水亦汜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河〈毛笺〉丰水深十仭而不受尘垢金铁在中形见于外〈老子〉沣水出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入渭〈汉书地理志〉沣水出鄠县南山丰谷〈汉书音义〉丰水自县东南终南山发源北流迳县东二十八里又北流入渭〈元和志〉丰水一作酆又作沣出长安县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丰谷源阔十五步其下阔六十步水深三尺〈长安志〉自紫阁而下迳秦渡镇北入渭〈县册〉
太平谷水〈即清渠水一名林谷水〉高冠谷水〈冠一作观〉俱在县东南三十里太平谷水阔七步深二尺高冠谷水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沙石北流入长安县界合丰水〈长安志〉太平谷水一名林谷水源出终南山即清水渠之上流〈寰宇记〉太平谷中有凤池即水之源也高观谷水源出高观谷谷有石穴石潭潭最灵旱祷辄应〈县志〉
满池泺〈即滈水〉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周三里〈长安志〉即滈水上源东北流入长安县冯席村〈县志〉
八部泽 在县东南十八里〈长安志〉在县东南五里周回五十里〈元和志〉
龙台泽〈一名观水〉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回二十五里泽中有马祖坛〈元和志〉龙台泽一名观水在丰水西北〈寰宇记〉
冷泉 在县东南双荘〈县志〉
没猪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孙谷村〈县志〉在县东南俗传有野猪没而为泉图经曰按说文猪亦潴也水所停曰潴禹贡雍州有猪野今鄠实终南之隈没汩没也盖泉泽即水所停耳俗神之非也〈长安志〉
丹阳井 在县东三十里相传为元真人马丹阳取水炼药处〈贾志〉
〈附考〉阿姑泉水甚甘冽有阿姑庙〈县志 按此泉无考疑即入涝水之阿福泉〉
蓝田县
终南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与咸宁接界〈县志 详见图考〉秦岭 在县东南接商州界〈明一统志〉蓝田县有秦岭〈通典〉即南山别出之岭凡入商洛者必越岭而后达东出即蓝田关也今岭上有昌黎公祠〈县志〉
横岭 在县北三十五里自临潼之骊山东入县界横接华州界〈长安志〉岭下有水名横河〈县志〉
阿福原 在县北四十里世传为太白神祖居今有太白祠又相近有下驾原秦昭王冡在焉一云以当时葬时执绋者名也〈县志〉
白鹿原 在县西二里许袤广百五十里半入咸宁境〈雍胜略〉霸水合浐水历白鹿原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是谓之霸上〈水经注 芷阳县今属咸宁〉蓝田县有白鹿原〈魏书地形志〉骊山西有白鹿原昔文帝至霸陵居北临厕指新丰路示慎夫人韦昭曰高岸夹水为厕今斯原夹二水也〈三秦记 霸陵今属咸宁县〉平王东迁之后有白鹿游此原以是名则秦运之象也〈寰宇记〉在县西五里其原南接南山西北入万年界〈长安志 万年今属咸宁县〉白鹿原者南山之麓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四十里霸水行于原上至于霸陵皆此原也〈雍录〉鹿走沟在白鹿原去县西十里俗名卢子沟又有凫峪亦在白鹿原去县西十五里又獐坡在县西二十里又龙凤坡在县南二十里盖白鹿原之尾也接咸宁界〈县志〉
辋谷〈谷一作峪〉在县西南二十里又采谷在县西南三十里二谷并有细路通上洛〈长安志 上洛今属商州〉商岭水流至蓝桥复流至辋谷如车辋环凑落叠嶂入深潭有千圣洞细水洞茶园栗岭唐右丞王维荘在焉所谓辋川也〈雍大记〉辋川口即峣山之口去县南八里两山夹峙川水从此北流入灞其路则随山麓凿石为之计五里许甚险狭即所谓匾路也过此则豁然开爽此第一区也团转而南凡十三区其胜渐加计三十里至鹿苑寺即王维别墅〈县志〉
石门谷 在县西南四十里即唐昭宗所幸处〈长安志〉狗枷东川出南山之石门谷〈水经注〉谷有汤泉旧图经曰唐初有异僧止此见雪融不积曰必温泉也掘之泉果涌出〈府志〉
风凉原〈一作凉风原〉凉风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县界〈长安志〉开山图曰丽山之西川中有阜曰风凉原在磈山之阴雍州之福地〈水经注 磈山长安志作砚山〉
库谷 在县西南五十里〈长安志〉蓝田县有库谷〈唐书地理志〉峪有峣关〈县志〉
七盘山 在县南十里䋫坡即其近地〈雍胜略〉贞元七年刺史李西华自蓝田至内乡开新道七百馀里回山取涂人不病涉谓之偏路〈唐书地理志〉七盘十二䋫蓝田之险路〈杜佑通典〉七盘山延亘绵远西接终南东通商洛险峻纡回即所云七盘十二绕〈县旧志〉
蒉山 在县南十里其下即辋川口〈县志〉汉高帝引兵逾蒉山击秦军即此〈贾志〉
虎坷山 在县南十五里许即辋川之北垞〈县志〉
悟真谷 在县南十五里相传昔有高僧写涅槃经群鸽自空中含水以注砚今其地为蓝田绝胜处人多游眺于此〈县志〉
峣山〈一名峣岭又名青泥岭〉在县南二十里峣关盖因此山而名亦谓之峣岭〈长安志〉山在上洛北蓝田南武关之西〈汉书注〉峣山又名青泥岭故水经曰峣桞城俗谓之青泥城〈雍录〉
桓公堆〈一名愁思堆一名韩公堆〉在县南二十五里〈县志〉桓温征关中苻健遣子生弟雄等屯峣桞愁思塠以拒温〈晋书本传〉韩公堆上䟦马时回望秦川树如荠〈唐李商隐诗 按愁思塠即桓公堆盖以桓温而名后乃讹桓而为韩耳〉
锡水洞 在县南三十里相传昔有高僧以锡杖自蓝桥山下通之其水遂由山穴经洞前流入辋谷河〈县志〉
全山 在县南五十里峭㧞天表树木森郁与碧仙洞对峙洞在蓝桥东高数十丈相传为韩湘子修真处又名韩湘子洞〈县志〉
王顺山〈一作望舜〉在县东南二十里〈长安志〉旧图经云昔道人王顺隐此山得道因名俗呼望舜山音讹也其相近有蓝谷〈县志〉
蓝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车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玉山〈雍胜略〉蓝田县山出美玉〈汉书地理志〉蓝田山形如覆车又名覆车山〈述征记〉蓝田县有覆车山〈唐书地理志〉玉山高并两峯寒〈唐杜甫诗〉县西北四十里有骊山即此山之北阜〈括地志〉按后魏风土记云山巅方二里仙圣游集之所霸水源出此又西有华胥氏陵尊卢氏陵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寰宇记〉山有唐公主洞青葱绮丽俗传唐时有公主好道辟此居之又山下有玉浆井深丈馀本无水有疾者䖍祷之悬瓶井中即得水色白味甘如玉浆饮之辄愈〈县志〉
倒回谷〈即蓝田谷〉在县东南五十里灞水出此谷内通商州洛南界盖即水经注之蓝田谷也〈长安志〉霸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水经注〉鸦谷在县东南即白鸦谷也杜甫诗盘剥白鸦谷口栗即此〈县志〉
铜谷〈铜一作同〉倾谷〈即轻谷〉俱在县东〈县图〉蓝田谷西北有铜谷次东有轻谷〈水经注〉倾谷在县东五十里又铜谷在倾谷西〈长安志 按同倾即铜轻之讹〉
阜儿山〈阜一作凤〉在县东六十里俗传有凤栖此因名凤儿山讹凤为阜也〈长安志〉
元象山〈即倒虎山倒一作侧〉在县东接渭南界〈县图〉侧虎山一名元象山在覆车山北〈寰宇记 详见渭南县〉
金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昔风后逐蚩尤有功后世封为金山之神土人立祠祀焉今县南五里有蚩尤岭〈县志〉
〈附考〉蓝田县有虎候山〈汉书地理志〉虎候山在县境〈地道记按此山无考〉
灞水〈灞古作霸即滋水一名蓝谷水〉在县南又西北入咸宁界〈县图〉灞水出蓝田谷北入渭〈汉书地理志〉灞水亦名蓝谷水即秦岭水之下流〈史记封禅书注〉南有元灞素浐〈潘岳西征赋〉霸水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霸水以显霸功水出蓝田县蓝田谷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轻谷水二水合而西注之又西流合渥水又北历蓝田川迳蓝田县又左合浐水历白鹿原东〈水经注〉蓝田县有滋水〈隋书地理志〉灞水东南自商州上洛界流入又西北合浐水入渭〈元和志〉关内道大川白灞水〈唐书地理志〉源出县东南秦岭倒回谷西北流九十里入万年县界骞村岸阔六十尺〈图经〉十道志云灞水为荆溪狗枷二水之下流今接𤀺川焦戴川及汤谷石门诸谷水皆会焉不独荆溪狗枷二水也〈咸宁县志〉商州牧䕶关水发源秦岭西出蓝田即灞水之源〈商州志 按言灞源者其说不一盖南北水道皆由秦岭而分其东南入商境者为丹其西北入蓝田者为灞即牧䕶关水也大约秦岭西北诸谷之水皆注于此故其说不免岐出也〉
刘峪水〈一名泥水又名青泥水〉在县东南〈县册〉刘谷水一名泥水又铜谷水出县东铜谷合轻谷水西注泥水〈长安志〉水出蓝田山东谷俗谓之刘谷西北与石门水合〈古水经注〉一名青泥水水经注云青泥水历峣桞城南杜甫诗云饭煮青泥坊底芹即此〈雍胜略〉
蓝谷水〈即蓝水一名清河〉在县东南三十里〈府志〉蓝谷水发源秦岭北迳蓝关蓝桥过王顺山下西北流入灞水杜诗蓝水远从千涧落即此〈雍胜略〉蓝水迳悟真寺一名清河〈县志〉
白马谷水〈一名土胶河〉在县东半里以其混浊不清一名土胶河源出石鼓山会里峪诸涧水西流入县界〈县志按图今讹为土桥河〉白马谷水出县东白马谷南流迳县南又西北流入灞水〈长安志〉
辋谷水〈即渥水〉在县南八里〈县图〉渥水西绕峣关北历峣桞城又西北流入灞水〈水经注〉渥水即辋谷水〈雍大记〉辋谷水出南山辋谷北流入灞又有蓼子涧水在县南三里出南山西北流入辋谷水又岐谷水出县西南岐谷南流入灞水〈长安志〉县南八里至川口两山壁立其下即辋谷河〈明陈文烛辋川记〉辋川在县南峣山之口其水沦涟如车辋然故名〈贾志〉
渏水 在县北三里又注水在县北五里源出青冈凹又沙河在县北二十里其水并流入于灞〈县志〉白牛谷水出县西北白牛谷西南流入灞水〈长安志 按白牛水疑即渏注等水然无可考〉
浐水〈一名沂水〉在县西南〈县图〉终始灞浐〈司马相如上林赋〉南陵县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汉书地理志 按此即浐水也南陵县今属咸宁〉浐水自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历蓝田川又北流注于霸水〈水经注〉关内道大川曰浐水〈唐书地理志〉浐源出蓝田县境西稍北行至白鹿原西即趋大兴城直至霸陵乃始合灞其力比灞差小而与之对行故言灞者多举浐而与之俱也〈雍录 大兴城今属咸宁〉浐水出蓝田南山谷西北流至咸宁界得荆谷广谷水又得采谷石门库谷水过白鹿原西又过省城东合灞水北入渭〈雍胜略〉
狗枷川水 荆谷水 俱在县西南五十里〈县图〉狗枷川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研槃谷次东有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迳风凉原西右合东川水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次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北注西北历风凉原东又北与西川会又北迳宣帝许后陵东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又北迳杜陵东又北注荆溪长水出杜县白鹿原西北流谓之荆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北入霸县〈水经注 杜陵杜县霸县今并属咸宁〉山北县有苦谷浐水出〈魏书地形志 山北县今属咸宁〉狗枷东川水出县西南终南山又有石门谷水采谷水俱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万年县界又有库谷水亦自南山出北流入万年界又有金谷水出终南山金谷东北流注浐水又北流入灞〈长安志 按金谷水即水经注之荆溪也〉韦述两京记曰长水以避姚苌讳改名荆溪因此失其本名虽以颜师古之博而不能正〈雍录〉荆谷水自蓝田来至咸宁平川合广谷水入浐〈马志〉荆谷水一名荆溪本名长水自蓝田至康村入县界下流合采谷石门水为浐〈咸宁县志〉荆峪水发源秦岭荆峪西北合广峪库峪石门峪诸水经白鹿原东流入浐又库峪水在县西南五十里又𤀺川在县西南又石门汤泉在县西南四十里俗名汤峪有泉五曰玉女曰融雪曰连珠曰漱玉曰濯缨人病风湿者浴之多愈又焦岱河在县西三十里采谷水在县西南三十里其水俱北流合浐入灞〈县志 按荆溪即长水也今考霸水之西咸宁之东惟荆溪狗枷二水源流差远可与灞匹故魏志以苦谷为浐源而括地志长安志诸书又合荆溪狗枷诸水为浐而长水之名遂隐窃意浐水狗枷荆溪皆异源而同流自魏志之苦谷后人不知确属何谷故浐水之源无可指而遂以其下流当之也或云苦谷即今库谷〉
木峪沟水 双溪水 俱在县西二十里〈县志〉木峪沟水下流入堰儿沟经咸宁界入浐河双溪水自獐坡流来入鲸鱼沟经咸宁之高桥入浐河〈县册〉
冰池 在县东南六十里唐凿冰之所〈长安志〉
莲花池 在县东五里〈县志〉
淹池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县志〉
咽瓠泉 在县北十五里即李筌遇骊山老母处〈县志〉冰井 在县西近咸宁界〈县册〉雾岩玉案二峯之间有冰井长安夏则取冰于此〈城南记〉井深数丈水落井中辄作冰经夏不消长安不藏冰于此井取之〈潜确类书〉
桂泉 在县东北四十里泉畔旧有桂一枝因名〈长安志〉
泾阳县
嵯峨山〈一名嶻嶭山一名慈峩山〉在县北五十里一名嶻嶭山〈贾志〉嶻嶭山在池阳县北〈汉书地理志 池阳故城在县西北〉泥阳县有慈峩山〈魏书地形志 泥阳县今属耀州〉郑渠东迳嶻嶭山南〈水经注〉嵯峨山在云阳县东北十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云必雨人以为候〈元和志 云阳故城在县北〉崇陵在云阳县北十五里嵯峨山〈唐书地理志〉慈峨山今土人谓之嵯峨山音黄帝铸鼎于此〈云阳宫记〉山东北属三原西北属淳化西南属泾阳〈雍胜略〉山在县北东抵清谷西抵冶谷上有三峯其东曰钵盂台旱祷多应中曰大台峰顶有仰天池冬夏不涸其西有穴曰石窟深五六里风从内出昔金元之季人多避乱于此其西又有二小峯山左故有潦池洼今涸〈县志〉
丰稔原〈一名北原〉在县北二里所谓北原也自仲山之麓蜿蜒东南至高陵始尽〈县志〉
西城原 在县北四十里东自天井渠抵洪门监东西四十里南北十五里〈县志〉
覆车原〈覆一作舆〉在县西北三十里自仲山之麓东至冶谷口或讹为舆车原〈县志〉
百顷原 在县西北六十里东连嵯峨西抵冶谷东西十里南北五六里高数百丈〈县志〉
冶谷〈即寒门一名谷口又名东谷口〉在县西北六十里〈县图〉申公曰所谓寒门者谷口也〈史记封禅书〉寒门黄帝仙处〈服䖍注〉冶谷去云阳宫八十里封禅书所谓谷口其山出铁有冶铸之利因以为名入谷便洪潦沸腾清泉激射两岸皆峭壁孤竖横盘坎谷凛然凝冱常如八九月中朱明盛夏当昼暂暄凉秋晚候缊袍不暖所谓寒门者也〈王褒云阳宫记〉小颜云谷口中山之谷口也今呼为冶谷去甘泉八十里〈索隐〉冶谷亦曰东谷口与泾水所出之谷口东西相去二十馀里有岩曰郑岩泉曰郑泉即郑子真隐处〈县志 辨见醴泉县〉
仲山〈即中山一名小仲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县册〉武帝获宝鼎于汾阴将荐之甘泉迎至中山曣㬈有黄云盖焉〈史记封禅书〉山在冯翊谷口县西近九嵕山〈索隐 谷口县今属醴泉〉关中有中山〈徐广注〉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河渠书〉郑渠东迳中山南俗谓之仲山非也〈水经注〉宫南三十里有仲山山有竹箭生焉俗谓高祖兄仲所居今山有仲子庙积旱祈之围此而射猎则风雨暴至庙有泉〈云阳宫记〉山在云阳县西十五里〈括地志〉小仲山在云阳县西北四十里〈长安志〉山东北接嵯峨西麓中隔冶谷西南连九嵕山泾水迳其中故曰中山或曰以山在冶水西泾水东也相传山巅小峯旧有中山二大字四周有仲山小字数十白如垩若镌刻者故又名小仲山中仲二字互称久矣山半有泉曰小师泉盖即云阳宫记所称仲子庙之泉也又山之麓有虎坪〈县志〉
石蛇山 在县西北〈县册〉古石蛇在云阳县西北四十里〈寰宇记〉临江潭上有古石蛇头在山上因名郑岩在其下〈县志〉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一名磨石岭〉在县西北〈府志〉云阳县有甘泉山〈唐书地理志〉在云阳县西北九十里周六十里〈长安志〉甘泉山俗云磨石岭汉书单于烽火通于甘泉即此〈雍大记〉甘泉山在泾阳亦曰石鼓原甘泉水出焉甘泉宫在其上即雄作赋梦吐凤于楮上者〈潜确类书 按甘泉山石蛇山今俱属淳化境详淳化县〉
石安原〈即毕原又名南原〉在县西南七里〈长安志〉苻坚攻张琚于宜秋还登石安原而叹曰美哉斯原怅然有终焉之志〈崔鸿前秦录〉原在县南七里高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界〈元和志〉即毕原也又谓之南原西自武功东讫高陵在泾渭之间绵亘二三百里晋时石勒置石安县以此〈县志 石安县今属咸阳〉其北陲傍泾者入县境东西三十八里〈县新志〉
长平坂〈一名眭城坂又名长平坡〉在县西南十里〈县志〉武帝上甘泉至长平坂有虫盘而覆地色如生肝头目口鼻皆具上令东方朔视之还对曰必秦故狱地也按地图果然问何以去之曰积忧者得酒而释洒之立消〈东方朔记〉长平坂在池阳南上原之坂有长平观去长安五十里〈汉书如淳注〉今泾水南原眭城坂是也〈颜师古注〉坂在县西南亦名长平坡〈元和志〉
金锦峪〈锦一作线〉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原〈县志〉峪东南有台即唐学士所游瀛洲故址东西相向〈府志〉
清凉原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又丰乐原在县东北五十里清谷西岸东西十五里南北五六里与百顷清凉三原俱逶迤嵯峨山前宜黍稷〈县志〉
泾水 在县南自醴泉界流入又东入高陵界〈县图〉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诗经小雅〉云阳县有泾水〈隋书地理志〉泾水在云阳县西南二十五里又迳泾阳县南七里又东南入高陵界秦人毒泾即此处〈元和志〉水经注云泾水东流历峡谓之泾峡又东南迳口郑白二渠出焉〈寰宇记〉泾水在泾阳县西北界〈长安志〉泾水自县西北仲山嵕山之间出谷口始落平壤又东南迳县南入高陵界县以此名〈县志 详见图考〉
五龙谷水 在县西北自淳化界来其流入泾〈县册详见淳化县〉
焦获泽〈一名口一名洪门又名洪口〉在县西北六十里〈县册〉整居焦获〈诗经小雅〉十薮周有焦获〈尔雅〉今扶风池阳县中是也〈郭璞注〉韩水工郑国说秦令凿泾水自仲山西抵口为渠〈汉书沟洫志〉夕宿口之元宫〈班彪北征赋〉即焦获也〈本注〉中山西有口所谓中也〈水经注〉焦获薮亦名口〈元和志〉焦获薮在泾阳县北外十数里〈寰宇记〉谷口下泾水出山东南流两岸阻大原中衍为川迤𨓦而开其形如一名洪门又名洪口〈县志〉
冶谷河〈一名临江潭〉在县西北五里自淳化县流入又东南入三原界〈贾志〉郑渠自中山又东迳舍车宫南绝冶谷水〈水经注〉冶谷河自淳化县界来迳云阳县嵯峨武康青龙等乡〈长安志〉冶谷河当仲山东嵯峨山西出谷处为临江潭在县西北六十里瀑布飞流喷薄激荡俗呼为龙潭稍南流即折而东至县东北辛管汇东合清谷水〈县志〉文川水在龙潭东北接百顷原水村花卉望之甚丽故名〈府志〉
清谷水〈一名靖川〉在县东北自三原县迳嵯峨东麓出谷南流迳清凉原至窦村乃折而西四里谓之靖川唐李卫公故居也又折而南至辛管汇后谢家村合冶谷水〈县志〉自耀州界来东南流入高陵县〈雍大记〉
龙泉陂 在县南三里周回六里多蒲鱼之利〈元和志〉今堙〈县新志〉
流金泊 在县东北三十里峩山之南大石仙里之北东接李家庄西接仇家村今堙〈县志〉在云阳县东北十里〈寰宇记〉
〈附考〉云阳县有蒲池水〈魏书地形志按此水无考〉
三原县
嵯峨山〈一名嶻嶭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册〉嶻嶭山在三原县西〈颜师古注〉嵯峨一名嶻嶭山〈长安志〉在天齐高原之上特出云表登其巅则泾渭黄河皆在目前〈雍胜略〉天齐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山东峯属县界〈贾志〉山分三面西南泾阳西北淳化东北属本县秀拔苍翠三峯并列隐然若笔架盖邑之主山也上有灵湫旱祷辄应其东麓即天齐原〈县志 详见泾阳又见淳化县〉
孟侯原 清酆原〈一名丰原〉白鹿原 俱在县北四十里又有浮山在孟侯原西〈县图〉三原䕶军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元和志〉西连嵯峨东至断原四十里中分三原曰孟侯清酆白鹿终县东西界故县以此名丰原在旧县北浊谷口东一名清酆原孟侯原在旧县西白鹿原在旧县东又浮山在县北二十里〈县志 三原故城在今县北〉
清峪〈一云即鬼谷〉在县西北一名鬼谷昔苏张师事鬼谷先生即此〈寰宇记〉晋太康地记池阳县有鬼谷今三原县即古池阳也裴秀雍州记亦云在池阳而司马彪乃云鬼谷在嵩山未详孰是也〈十道志〉
尧门山〈一名石门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志〉尧门山俗名石门在三原县西北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括地志〉三原县有尧门山〈金史地理志〉尧门山在三原上有唐徳宗陵〈潜确类书〉
清谷水〈即清水一名曲梁水今名清河〉在县南北两城之中自耀州流入又东南迳泾阳复迳县境入高陵界〈县图〉清水自祋祤县历南原出谓之清水口东南流绝郑渠又东南入高陵县〈水经注 祋祤县今属耀州〉清谷水在县西北自华原县流入〈寰宇记 华原今属耀州〉清谷水亦名清河自耀州界来至县西北十五里许出谷口西南冶谷水自淳化来与之合又东迳县北门外东流至临潼界入石川河〈县志〉
浊谷水〈一名楼底河〉在县北自耀州流入〈县图〉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黒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又东南出原注郑渠又东历原迳曲梁城北又东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迳原东与沮水合〈水经注〉浊谷河自县西北华原界来迳县西十五里东流〈长安志〉浊谷近九嵕山麓盖亦浊水历原南出之处谓之浊谷也〈胡氏鉴注〉浊谷水南至三原曰楼底河又东至张村分数渠灌田至唐村无复河道〈耀州志〉在县北清谷水东自耀州界来出浮山峪口南下东流其水峻急浑浊故名〈县志〉
赵氏河〈即涧谷河〉在县东北其上源曰涧谷河自耀州流入下流至富平界科子头与石川河会〈县志〉
焦获泽〈一名口又名三渠口〉在县西名口〈雍胜略〉焦未详所在郭璞以为中今在耀州三原县〈朱子诗传〉口即今三渠口在县西五里〈县志 详见泾阳县按焦获所传与泾阳县志各异〉
五龙泉 在县东北三十里五龙村池方一里许五泉合流〈县志〉
神泉〈一名白马泉又名白龙泉〉在县东北四十里〈府志〉一名白马泉其泉澄旱祷即应〈县旧志〉泾渭之北漆沮之西池阳之间有白龙之谷神白龙居之白龙之水出焉南流注于田其上多斥其下多滥有物焉四足而负甲其色正元其状如龟下涂之所潜也见则数雨崇祯七年秦大旱邑令张缙彦吁祀于神白龙乃决下涂有神瀵之水出焉其浸千亩获元介焉雨三日秋乃大熟〈明焦源溥白龙泉记〉泉在后土庙东沟内有云气覆其上〈县志〉盩厔县
终南山〈一名太一山〉在县南三十里〈雍胜略〉盩厔县有太一山〈隋书地理志〉亦名南山东接鄠县西接郿县界其枝峯别岭随地异名〈县志 详见图考〉
韦谷〈一名泥谷〉在县西南五十里俗讹为泥谷与郿县接界〈县志〉
扫帚岭 在县西南韦谷南三十里〈县志〉
安乐山 在县西南韦谷东五里又韦谷之北十里为仓谷长安志云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其东文王庙有玉女泉人传与岐山文王庙之水相为消长其北有故县谷又韦谷之东七里为底保谷今名车谷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又车谷南十五里为翠峯其巅有唐仙姑祠谷东三里为强弩谷今名强谷在县西南三十八里又东五里为稻谷又东四里为耐山又东四里为骆谷〈县志〉
骆谷 在县西南三十里又南八十里为十八盘又南十里至河底为故骆谷关通洋县〈县志〉骆谷口在盩厔县西南二十里〈括地志〉骆谷道汉魏旧道也近代废塞武徳七年复开〈元和志〉自县西南入骆谷出谷入洋州兴势县界〈寰宇记 兴势今属洋县〉骆谷在长安西南二百里谷长二百四十里〈地理通释〉
黒凤山 在县西南骆谷东二里又东三里为新口谷又东二里为熨斗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又东二里为虎谷又东五里为黒水谷〈县志〉
黑水谷〈即芒谷〉在县南二十五里〈县图〉芒水出南山芒谷山侧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水经注〉玉女洞在县南三十里洞门崇四尺阔三尺〈长安志〉芒水色黑因以芒谷为黑水谷其南三里仙游潭北有玉女洞又潭傍为罗汉洞东侧有马融读书石室又南一百八十里即秦岭也又芒谷口内三里为韩谷口外稍东为黄谷又东四里为团标谷有石笋卓立如塔可十丈馀其顶有双柏树又东五里为马岔谷又东二里为就谷
沈岭〈一名姜维岭〉在县南五十里一名姜维岭〈元和志〉自骆谷北出扶风隔以终南山其间有三岭一曰沈岭近芒水一曰衙岭一曰分水岭〈胡氏鉴注〉即姜维出骆谷经沈岭之地后遂呼为姜维岭〈雍大记〉
就谷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图〉就水出南山就谷〈水经注〉其西有吾老洞石穴深邃莫测听有风声相传中有玉匣即老子墓洞上有殿奉老子石像谷之东三里为飞升谷又东二里为西观谷有佛塔俗呼为塔儿谷又东二里为东观谷又楼子山去塔峪三十里唐大慧禅师父为武功令武三思欲交之因隐于此其上有洞〈县志〉
东观谷 在县东南三十里其东为卧牛池相传老子入关驾车牛徐甲牧之曾卧此其西为化女泉相传老子植杖化一女子以验徐甲之心拔杖泉涌故名泉下又有晒丹石〈县志〉
太微峯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东观谷东一里形势嵯峨直接太虚相传老子飞升于此其下有炼丹峯又有上善池在说经台之麓池上有赵孟𫖯隶书碑又东侧为闻仙谷其东崖为吕公洞相传为唐吕嵓隐处谷之东二里即田谷〈县志〉
田谷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县图〉田谿水出南山田谷〈水经注〉谷南五里为仰天池在山顶池广二亩馀水深数尺旱祷有应又南五里有十老洞洞中有石像十故名〈县志〉
石楼山〈一名楼观山〉在县东南三十七里山形重叠如楼〈雍胜略〉一名楼观山以上有楼观也〈县志〉
五福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五峯高峙秀丽〈贾志〉其南鸟道萦纡可通洋县〈县志〉
赤谷 在县东南五十里〈县图〉漏水出南山赤谷〈水经注〉谷南五里曰迎阳洞相传为锺离权修炼之所又谷东过岭为牛谷今名牛角岔又东三里为檀谷今名大渠谷谷之南有红石洞檀谷之东三里为耿谷〈县志檀一作坛又作潭〉
耿谷〈耿一作景〉在县东南六十里〈县图〉耿谷水出南山耿谷〈水经注〉今讹为景谷又高山岭在耿谷南六十里有池周五里〈县志〉
甘谷 在县东南七十里〈县图〉甘水出南山甘谷〈水经注〉甘谷在耿谷东十里其东为望仙坪其西为遇仙观有老子石像甚工致〈县志〉
五泉岭 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岭北十里有石镜谷在甘谷东四里岭半有石方丈馀明莹如镜远照长安谷之西为佛骨堆又东为清凉山又东四里为涝谷接鄠县界〈县志〉
渭水 在县北五里自郿县流入又东迳兴平入鄠县界〈禹贡锥指〉渭水自迳郿坞又东合洛谷水又东芒水从南来注之又东迳槐里西城南又东与芒水枝流合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就水注之又东合田溪水又东迳盩厔县北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东有漏水北注之又东合甘水〈水经注 槐里县今属兴平〉渭河由郿县青化堡入境东流迳凤泉里四十里过县北为武功界又东流历辛庄落城西寨临川诸里计六十里入与平界〈县志 详见图考〉
韦谷水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店入渭〈长安志〉源出韦谷其正流西迳郿县境支流东引为韦谷渠散没县界又韦谷东之寻罗沟水瓦庙沟水及马跑泉水合流至闹左子又北至油房头合于凤泉水又安乐山东之火炉山沟水红崖沟水北至鸭口合流又合海子沟水又合凤凰泉水至油房头合闹庄子水经哑柏镇之西北入渭〈县志〉
强谷水〈一名阳化河〉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强弩谷北流五里合稻谷水又北迳阳化铺为阳化河东北入渭〈县志〉曲河在县西五里其水合乱泉北流入渭〈长安志〉煖泉在县西南二十里迳南旺里流三十里入渭又耐山寺前有泉至闫家舍合煖泉水〈县册〉盩厔县有温汤〈隋书地理志〉
骆谷水〈骆一作洛一名沙河〉在县东二里〈府志〉洛谷水出南山洛谷北流迳长城西入渭〈水经注〉沙河在县东自终南山北流迳县界三十五里入渭〈长安志〉骆谷水正流为沙河至人远村南合新口谷水又北迳县东二里尖角村北入渭其支流北至西关引为城壕东西分流又合马家河北入渭又有清凉寺泉下流至滹沱寨合时家山泉入于沙河〈县志〉
黑水河〈即芒水〉在县东十六里〈县图〉芒水出南山芒谷北流迳玉女房又北迳竹圃中分为二流一水北流注于渭其支流自竹圃东北流又屈而西北入于渭〈水经注〉黒水源出黑水谷即芒水也水色黑俗呼为黑河合韩谷黄谷诸水流至红崖头分为卢家河又东北至沙谷堆分为泥河又东北迳司竹局阿岔村黒河湾北入渭其卢家河自红崖头北流又有熨斗谷水北流至马召村北合虎谷水至东火烧庄北合新口谷枝水又迳高店子西北入卢家河又东北入于渭其泥河则自沙谷堆北迳红花铺东北入渭〈县志〉韩水在县南三十里出南山蒲涧北流二十五里入渭〈长安志按此疑即韩谷水也〉
就谷水〈今名沙河〉在县东〈县图〉就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历陵北与黑水合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泉奇发言归一渎北流左迳就水又北流注于渭〈水经注〉就谷水北流至三清殿军寨之东为沙河又迳焦家巷西合飞升谷水迳大谷村北合西观谷水又迳大坚社入于黑河〈县志〉
田谷水〈一名万里河〉在县东二十里〈县图〉田溪水出南山田谷北流迳长杨宫西又北迳盩厔县故城西又东北与一水合水上承盩厔南南泉北迳其县东又北迳思乡城西又北注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水经注 盩厔故城在县东〉田谷河出终南山下北流入黑水河〈长安志〉田谷水自田谷北流迳界上铺之东二里至大坚社为万里河入于黑河其西支流为磨渠至楼观村合闻仙谷水又至省村合东观谷水北流至辛庄入黑河其东支流为金水渠北迳吕马村东又北迳终南里东入黑河〈县志 按县图田谷水今各入渭不合于黒水〉
赤谷水〈即漏水一名涧河〉在县东南〈县图〉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流迳长杨宫东又北迳苇园西又北迳望仙宫又东北耿谷水注之又北迳思乡城东又北注渭水〈水经注〉赤谷水即漏水也自赤谷北流牛谷水注之水出牛谷东北至南集贤合檀谷水又迳马蓬头合赤谷水至南寨涧为涧河北入渭〈县志〉
耿谷水〈一名白马河〉在县东五十里〈县图〉水发南山耿谷北流与桞泉合东北迳五柞宫又北迳仙泽东北又迳望仙宫东又北与赤水会〈水经注〉耿谷水在鄠县西南三十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砂石北流入兴平县界合渭水〈长安志〉耿谷水一名白马河其正流迳槐道村东过石桥又迳胡家村晋家庄东又至临川寺五里入渭〈县志〉
甘谷水〈一名沙河一名瑞福河〉在县东六十里接鄠县界〈县册〉甘水出南山甘谷北迳萯阳宫西又北迳五柞宫东又北迳甘亭西又东合于涝水〈水经注〉水在鄠县西南二十二里阔三步深一尺北流入兴平县界合渭水〈长安志〉甘谷水北流至李家寨分二支其西支流迳双溪镇西为沙河至原马店宋村东北入渭其东支流迳双溪镇中为瑞福河至成道宫史家庄入渭〈县志〉
涝谷水 在县东七十里谷岸西为本县境东为鄠境北流至涝店入兴平界〈县志〉
仙游潭〈一名五龙潭〉在县南三十里即黑水潭阔二丈其水黑色号为五龙潭宋时每岁降中使投金龙以祀之岁旱祷雨多应潭上有石壁峭绝谓之苏章石壁相传宋苏轼章惇同游惇履险以漆墨书壁处又仙游泽在县东南十五里周十二里今淤不知其处〈县志〉
望仙泽〈一名仙泽〉在县东南三十七里〈寰宇记〉漏水又北迳苇园西亦谓之仙泽〈水经注〉泽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中有龙尾堆〈元和志〉望仙宫南泽中有石盘龙两所鳞甲动有云气声如鸣钟〈周地图记〉泽周十里〈长安志〉檀谷南有红石洞洞中有止泉洞口有石盘龙其东有富谷堆疑即龙尾堆也〈县志〉
白龙泉 在县东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长安志〉
没底泉〈没一作莫〉在县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长安志〉及夕照之日见水中谓之夕阳晚照〈县志〉
永女泉〈永一作涌〉在县西七里旧方七分久塞后浚为小泉〈县志〉
玉女洞泉 在县西南三十里〈县册〉在中兴寺下玉女即秦弄玉也洞有飞泉甚甘冽饮之者愈疾苏轼尝爱其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县志〉
金井〈一名御井〉在县南三十里〈贾志〉有东西二井俱在马召村相传隋文帝尝饮此人呼为御井〈县志〉
咸泉 在县东南三十里今淤不知其处〈县志〉
六耳泉 在县东南六十五里惟一存五淤塞矣〈县志〉
渭南县
元象山〈即倒虎山一名倒兽山〉在县南七十里〈县册〉首水出倒虎山〈水经注〉倒兽山一名元象山在县东南五十里王子年隐处〈元和志〉在凤凰山南其峪曰倒兽峪相传晋周处杀白额虎于此亦名大峪峪之西又有小峪山〈县志〉
神川原〈一名小原〉在县城东南俗名小原有东西二坡其附城盘折而下曰西坡其附泰宁宫而下者曰东坡坡底有井清冽〈县志〉
丰草原 在县城北秦村西南其土润其植蕃故名西北扺富平之石川河东南至龙背寨〈县志〉
梁店坡 在县西二十里又西十里为城店坡又东为驹儿岭在马峪东〈县志〉
灰塠 在县西南〈县册〉在县西南五里崇三十尺周百步〈长安志〉俗传为始皇焚书之所〈府志〉灰塠之西为罗家坡又西曰双城坡又西曰芝山又西曰沈家坡有杜化谷〈县志〉
新丰原〈一名青原又名丰原〉在县西南〈县册〉在县西南二十里一名青原〈长安志〉泠水历阴盘新丰二原之间〈水经注 长安志云今泠水经此原之右〉丰原在县南小原之南其地水旱尝丰故名原东西亘县境接临潼界南抵灵台元象诸山湭水经其中水东曰东原有五指山其𪩘凡五如人指然西曰西原西原即新原也〈县志〉今以东原为丰原西原为青原湭水经其中不相接连〈县新志 按新丰原本与临潼界接而临潼在西茍以西原别为青原则是丰原不与临潼接矣此盖后人因湭河之隔遂以丰原之名属东青原之名属西其实东西本为一原也〉
羝𦍫坡〈羝𦍫一作𦍩羝〉在县西南〈县册〉在县西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长安志〉𦍩羝坡在青原东坡之下即清涧头〈县新志〉
石鼓山〈即石楼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县志〉酋水出县西南石楼山〈元和志〉
分水岭 在县西南五十里马鞍岭西南岭东北麓之水入于湭岭西南麓之水入蓝田故名又相近有堠子岭其西北曰牛思岭其东北麓曰严坡有严峪俗传汉严光隐处严峪之南即马峪也〈县志〉
龙尾坡 在县南五里〈县册〉在胡城坡东北上有朝元洞又上有秦女峯西当湭川口曰风门〈县志〉风门在新丰县东南两阜相对其中多风〈三秦记 新丰县今属临潼又南新丰在县东南〉
胡城坡 在县南〈县册〉在县南十五里东西十五里南北接山三十里〈长安志〉以地有胡城故名〈县志〉坡在丰原西北隅〈县新志〉
蜯蛤塠 在县南〈县册〉在县南二十里崇三十尺周二百步〈长安志〉
黄狗峪 在县南六十里〈县册〉黄狗峪在小峪西小峪在大峪西由黄狗峪入折而东南有二山曰南月圆北月圆清水河经其中南月圆山四面悬崖仅通一径山上有仰天池池傍有田千馀亩其西南有马鞍岭〈县志〉岭在黄狗谷口西南〈县新志〉
孟家塠 在县南〈县册〉在县南六十里崇百尺周四百步〈长安志〉
坑峪 在县南七十里〈县册〉在分水岭东南峪东南有南古庄北古庄峪之中曰白杨沟曰铁洞岔曰松柏岔又南古庄之南曰七岭逾岭即大岭之南北川也〈县志〉
大岭 在县南七十里〈县册〉自青冈坪至东西川之南曰大岭其东南曰小秦岭岭南属商州界〈县志〉
明光原 在县东南四里即后魏置南新丰县处其东北有仓堡嘴〈县册〉明光谷在梁泉东谷之东曰三娘坡坡之北曰仓堡嘴以旧有仓堡城故名〈县志〉
广乡原 在县东南〈县册〉在县东南十里〈长安志〉郑县有广乡原〈魏书地形志 郑县今属华州〉东阳水西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水经注〉王嘉在东阳谷口凿岸为穴而居之诸从学者人各一穴遂至数百穴〈车颎秦书〉原北有西阳东阳二谷东谷即王嘉隐处〈县志〉
柳侯坡〈一作侯柳〉在县东南〈县册〉在县东南十五里东西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长安志〉在胡城坡东〈县志〉
钓鱼峯 在县东南〈县册〉在县东南十七里〈长安志〉峯东滨赤水相传王嘉尝钓于此〈贾志〉在露台坡南〈县志〉
凤凰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县册〉
箭峪岭 在县东南四十里葫芦峪东与华州接界有岭曰箭峪岭其东南曰青冈坪〈县志〉南通商洛一带其东南与武关通〈府志 详见华州〉
灵台山〈一名七星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山顶高而平四面方整其西南有曹峪〈县图〉渭南县有灵台山〈金史地理志〉上有七星塔又谓之七星山〈雍胜略〉上有宋仁宗曹皇后所建灵台寺〈贾志〉灵台山稍西而低者曰半截山其东曰羊峪又东曰黑掌峪又东曰葫芦峪灵台之北曰寺峪峪口有泉凡十故其村曰十泉村又有坡曰雾子坡灵台之西南曰曹峪又西北曰伴红坡曹峪水经其右又灵台之相近者曰塌山又有望竿岭在花园川西〈县志〉
杜原〈一名仕原〉在县东北五十里〈县册〉在故下邽城西自三原界迤𨓦至此后以冦莱公准葬此改名仕原其西南曰杜桥岭〈县志 下邽故城在县东北〉
渭水 在县北四里自临潼界来东迳县北又东入华州界〈禹贡锥指〉渭水自合泠水又东得首水又东得西阳水又东得东阳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又东与竹水合〈水经注〉渭水自临潼交口渡东入县境东折至县城北曰上涨渡又东南流至仓堡嘴曰下涨渡又东北折而流至大李渡入华州境〈县新志详见图考〉
泠水 在县西四十里又流入临潼界〈县册〉泠水发源马峪老池头北流迳南雒底又白庄沟水出驹儿岭北西北流与泠水合又西北合三岔河流迳临潼之零口镇北入于渭〈县志 泠水详见临潼县〉
杜化谷水 在县西南十里〈马志〉杜化谷水出县西南零谷〈长安志〉零谷口水在县西步高宫东历新丰原北入渭〈县志〉
湭水〈即首水湭一作酋〉在县西门外〈府志〉首水南出倒虎山南总五水单流北注迳秦步高宫东历新丰原东而北迳步夀宫西又北入渭〈水经注〉酋水出县西南石楼山北入渭〈元和志〉湭水古首水也源出石鼓山麓与武渠小峪羊峪曹峪清水石泉诸水合流于清涧头迤𨓦而北迳邑城西北二门东注于渭〈朱可衧湭水桥记〉湭水出石鼓山北流迳石泉严峪又迳望竿岭西武渠沟至清涧沟头有羊河源出元象山之大峪又有小峪河源出小峪山流迳花园村东合于清水河清水河一名花园川以曹后花园名也在县南三十里花园村西一名清涧源出黄狗峪迳南北月圆山之中合于小峪水又有曹峪水源出曹峪流迳伴红坡俱北流入于湭水又北迳丰原北麓之口又北迳密畤台之右循县城西而北入渭〈县志 按酋与首疑因字之形似而讹然考字书湭水名在雍州则其来已久又渞亦音湭也〉
明光峪水 在县东三里源出明光峪相传昔时崖畔有光出现故名其水北流入渭〈县志〉
西阳水 在县东八里源出西阳谷其东为东阳水源出东阳谷〈县志〉西阳水东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俱北入渭〈水经注〉阳谷水在县东其水北流至官路南北突如脊名分水岭故其水分东西流北入渭〈县新志〉
大赤水〈即竹水一名箭峪水又名清水河〉在县东二十里华渭之界〈贾志〉竹水南出竹山北流迳郿加谷历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水经注〉大赤水一名箭谷水〈寰宇记〉赤水一名清水河相传晋周处斩蛟于此又县东南有羊峪水又东有黑掌峪水葫芦峪水俱东北流入于赤水〈县志 按水经注赤水有二竹水为大赤水在西灌水为小赤水在东寰宇记以大赤水为箭峪水盖以其水出竹山而竹可为箭故名华州志以小赤水为出箭峪混二水为一水误矣〉
大岭川 在县西南百五十里〈县册〉自青冈坪至东西川之南总谓之大岭川〈县志〉
万夀涡 在县北渭河北〈县册〉在下邽县南四十里古来此涡或兴雾起云时有牛马猪羊变见形状游沙渚还入其涡今涸〈寰宇记〉
王尚泽 在县西〈县册〉在县西十五里〈长安志〉
齐家滩 在县东北十里龙背寨东北〈县志〉
吕家沟 在县东南二十里雾子头坡东姚堡北〈县志〉灵池 在县东南〈县册〉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后魏永熙元年水自涌成池周八十步〈长安志〉池在坳底村〈府志〉
古湫池 在县东北五十里交斜镇今涸〈县志〉
盐池〈即古卤中〉在县东北六十里〈县图〉宣帝尝困于莲勺卤中〈汉书宣帝纪〉莲勺有盐池纵横十馀里其乡人曰卤中〈如淳注 莲勺故城在县东北〉卤者咸池也今在栎阳县东〈颜师古注栎阳今属临潼〉莲花池在县东北来化镇今涸即莲勺县故址〈县志 详见蒲城县〉
涌泉 在县城北莳莲百馀亩五六月临眺芳气袭人颇称佳境〈县新志〉
袁公泉 在襟湭门外官路北〈县新志〉
梁泉 在县东南〈县册〉在县东南百五步〈长安志〉龙尾坡底之东有梁泉其西有姜泉〈县志〉
甘泉 在县东南神川原东南〈县志 按长安志甘泉在城内以故城在今县东南故泉昔在城内今在城外也〉
蔡泉〈一名蔡顺井又名蔡孝子井〉在县城东亦名蔡顺井神川原北麓有井凡九曰魏王井相传西魏都长安时所甃者此特其一馀皆堙塞莫可考〈县志〉在甘泉东又名蔡孝子井〈县新志〉
龙泉 在县西南四十里清涧头东原之下〈县新志〉龙泉在𦍩羝坡东麓又灵源泉在龙泉西南即西魏置灵源县处〈县志 灵源故城在县西南〉
石泉〈石一作十〉在县西南五十里〈县册〉在马峪口其村曰十泉村〈县志〉
瑞泉 在县南五里风门西阜之坳当龙尾坡之半悬流如练旱祷多应故名〈县志〉
东西咸井 在县东北四十里〈县册〉在甘泉社其井有二水味颇咸〈县志〉
富平县
荆山一一〈名强梁原名掘陵原〉在县西南十里〈贾志〉导岍及岐至于荆山〈书经禹贡〉荆山在岐山东〈孔传〉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上天因名其处曰鼎湖〈史记封禅书〉怀徳县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汉书地理志 怀徳故城在县西南〉禹铸鼎于荆山在怀徳县南今其下有荆渠是〈帝王世纪〉富平县有荆山〈隋书地理志〉荆山今名掘陵原〈括地志〉在富平县西南二十五里〈元和志 唐富平县在今治东北〉山下有渠曰荆渠近渠即强梁原也〈耀州志 按雍胜略以嵯峨为荆山颇与地理括地诸志不合〉
黄金塠 在县北二十里〈长安志〉即通关以西雷村以东山也又有黄金阜即土山之隆起者〈县志〉
龙泉山〈一名屏风山一名凤凰山〉在县北三十里一名屏风山〈府志〉富平县有龙泉山〈唐书地理志〉中宗定陵在龙泉山〈元和志〉山有五泉涌出故名〈耀州志〉一名凤凰山〈贾志〉后周太祖成陵在凤凰山南〈县志〉
月窟山 在县北四十里有泉深数仞旱祷必应〈府志〉万历癸未秋有僧夜闻空中丝竹声渐逼泉所近视则无其南三十步有王石洞世传为王仙隐处又右有玉女洞左有仙人洞深俱不测山东有古蜂洞在悬崖中蜜流如瀑〈县志〉
瓮金山〈瓮金一作金瓮一名虎山〉在县北五十里月窟山东〈府志〉富平县有瓮金山〈唐书地理志〉山有顺宗丰陵〈元和志〉一名虎山状如虎踞〈贾志〉
东西女学洞 在县北〈县册〉定陵后通关乡入谷二十馀里有二洞一名东女学一名西女学东女学洞崖壁悬绝跻攀不及夜往往闻读书声相传山前有神雕常䕶洞门人或犯者神雕击之西女学洞有一石室秉炬可行一二十里近闭不通人又山顶有天井直下深二丈许底傍有崖龛梯磴而上屈曲甚广龛内有道经置柏床上有石人俛首凭案而坐形如生又北行二十馀里有三泉山谷内有三石盆各广丈馀光滑殆非人工泉水常满古老云时有仙人浴此大都此山有犯者即立致雷雹伤稼〈录异记 三泉山又见同官县〉
铁牛山〈一名老君山〉在县北七十里其相近有牡丹山〈耀州志〉锦屏山东南十里为蟠桃山其上有三泉又折而东北三里为老君山山南有铁牛洞即铁牛山也又北三里为左眼山山之右有老君洞又东二里为石窝山山之北有盆倾峪车辋窑又西一里有牛窑又东二里为底店山一名立地山其下有三泉峪峪之北为中岭其下亦有泉流止一里又东二里为龙眼山其下有药泉峪〈县志〉
北陆原〈陆一作虏〉在县西北〈县图〉北虏原在县西北十里〈长安志〉其下为北虏川即张浚战处〈府志 按魏书地形志频阳县有南卤原疑即此频阳故城在今县东北故谓为南原然魏志作卤当以有盐而名不然则非一原也〉
天乳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府志〉两峯相对如乳唐文宗章陵在焉〈雍大记〉
檀山〈檀一作坛〉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府志〉富平县有檀山〈唐书地理志〉有代宗元陵〈元和志〉檀山傍为邑子山有马跑泉〈耀州志〉在檀山西以北有邑山此山小若子然故名〈县志〉
锦屏山〈一名将军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其傍为高阳峯〈耀州志〉山上有王翦庙其下即锦川〈贾志〉一名将军山〈府志〉高阳峯一名走马岭在邑子山东一里〈县志〉
紫金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长安志〉虎头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有唐懿宗简陵盖即紫金之支陇也〈耀州志〉
椅子山〈一名邑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其形如椅〈府志〉一名邑山山后有目莲塔又东五里为五龙山山之阴五泉合流为小河〈县志〉
万户塠 在县西三十里〈长安志〉
迤山〈一名瓦窑头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俗名瓦窑头山〈县志〉秦襄公列为诸侯其封城东至迤山〈郑氏诗谱〉
盘龙原 在县南石川河所经〈县志〉
中华原〈一名石婆泉一名华原头〉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石婆原其高处曰华原头后周中华郡以此名有元魏孝文帝陵〈县志 中华故城在县南〉
羊蹄原 在县东南三十里〈长安志〉自贺兰观东至高堂村为羊蹄原〈县志〉
八公塠〈一名八公原〉在县东四十里〈府志〉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塠两畔各有小谷象八字中心有堆象公字因以为名亦谓之八公原〈寰宇记〉即贺师范与金人战处〈耀州志〉
浮原〈一名浮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又名浮山〈县志〉
土门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山豁如门〈耀州志〉频阳城北有频山〈水经注〉土门县有土门山〈魏书地形志 土门故城在县北〉频山在美原县西北十一里山有二土阙状似门后魏以此名县〈元和志〉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北上唯土门连天走穷谷〈杜甫诗 华原今属耀州〉频山一名明月山其南麓有频山神庙中有高阜仅数亩许九山环抱若拱向然其西北麓一小山陡出曰堡子山其北麓曰千尺崖壁立百仞鸟道可通下有千尺泉其东麓曰赵老峪又玉镜山一名金丝山两傍峪如两门盖即古土门山也山巅之阳凿其半东西二百步南北半之世传秦苻坚作离宫于此〈县志〉明月山在美原县西北二十里〈寰宇记〉山南有频阳故城王翦故宅又明月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与同官鳌背山相接其下有勾谷涧〈耀州志〉土门山一名玉镜山在县东北〈贾志 按元和志以频山为土门贾志则以玉镜山为土门今考美原故城在县东北六十里而频山在美原西北十一里适当县东北七十里则频山之为土门无疑也贾志殆沿县志而误〉
揣天山 在县东北玉镜山北又西一里为星宿坡其东为小水峪又西崖有洞曰风洞〈县志〉
玉女山 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府志〉在美原县西三十五里〈寰宇记〉山之东即玉镜山又东有大小石谷涧〈耀州志〉
高石崖 在县东北赵老峪北十里崖下有苻坚插剑走马遗迹西为清水峪东为车辐峪西为冦莱公河东北为峪头河〈县志〉
十二盘岭 在县东北高石崖东北五里又东北五里为三尺岭〈县志〉
石叠山〈一名楼子山〉在县东北一名楼子山〈县册〉在美原县北十五里〈长安志〉其东麓为大水峪峪之东即万斛山〈县志〉
万斛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石如斗斛者数万又西北二十里为熨斗坪〈县志〉
金粟山〈一名紫金山一名菩萨山一名灵泉山〉在县东北九十五里一名紫金山〈府志〉在美原县北十五里〈长安志〉在玉镜山东北一名菩萨山山有龙泉每岁清明人多取其水以祈年又谓之灵泉山其巅有高禖祠又山之东有刘仙洞人题之曰碧云岛〈县志〉
岳山 在县东北万斛山北三十里其东麓为石坡峪接蒲城界〈县志〉
漆沮水〈漆一作柒一名石川河〉在县南自耀州流入又南入临潼界〈县图〉沮水自历土门南原下又东迳怀徳城南又东迳汉上皇陵北东注郑渠分为二水其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柒水又谓之柒沮水绝白渠东迳万年县其一水东出即沮水也东与泽泉合又循郑渠东迳当道城南又东迳莲勺县故城北〈水经注 万年县今属临潼当道城在县东北莲勺县今属渭南〉漆沮水亦名石川水西北自华原县界流入〈寰宇记〉漆沮水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入义亭脾阳丰润三乡通过〈长安志〉漆沮水从县西而南至盘龙原涧谷水入之又东流历荆山之阴自断原口而南温泉河入之〈县志〉
金定河〈一名涧谷河一名赵氏河〉在县西十八里一名赵氏河〈府志〉即耀州涧谷河之下流经盘龙原入石川河〈县志〉自田家营入境至程家堡入石川河计流县境十里〈县册〉
泽多泉〈即泽泉水〉在县西北〈县图〉泽泉水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谓是水为渠水东流迳薄昭墓南又迳怀徳城北东南至郑渠合沮水〈水经注〉泽多泉在县西十三里永润乡温泉村东入薄台川三十里东南入漆沮河〈长安志〉薄台川在县南八里〈府志〉温泉河源出县西北之中山麓隆冬不冰又涧头泉在县西北十里流迳怀徳城西泽多泉入之为薄台河又流至县北北泉入之又至窦村丰泉入之俗谓之稻地泉今涸又东至南阳村北陆川入之即军塞西泉也又至安头之南入石川河〈县志〉北陆川在县东北五里〈府志〉
频水 在县东北七十里源出频山即大小石谷二涧水又梁丘涧在县北五十里〈府志〉频阳县在频水之阳〈晋书地理志〉大石谷涧在美原县北十五里小石谷涧在县北十里〈长安志〉频水微甚出山不一二里即涸山前为通川一名锦川秦王翦求美田即其地〈县志〉
卤泊滩〈即盐池泽一名东滩一名明水滩〉在县东今堙〈县图〉频阳县有盐池〈魏书地形志〉富平县有盐池泽〈唐书地理志〉盐池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二十里〈元和志〉白马泉在咸泉东十里即阴村右泉东流至张北里东南与龙泉水合而东流五里为卤泊滩即明水滩一名东滩冬夏不竭可煮盐又县西二十里为臧村滩岁旱其土可煎盐谓之西滩〈县志〉
五龙泉 在县西北〈县志〉
咸泉 在县东十里曩时咸近味颇甘可饮〈县志〉
醴泉县
九嵕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县志〉九嵕嶻嶭〈上林赋〉冠以九嵕〈西都赋〉九嵕甘泉涸阴冱寒〈西京赋〉谷口县九嵕山在西〈汉书地理志 谷口故城在县东北〉宁夷县有九嵕山〈魏书地形志宁夷故城在县北〉醴泉县有九嵕山〈隋书地理志〉关内道名山曰九嵕〈唐六典〉九嵕山东连仲山西当泾水出焉高六百五十丈周回十五里广一里〈四夷郡县志〉九嵕山在醴泉昭陵陪葬诸臣墓在焉〈潜确类书〉山有九峯峻耸其南麓即咸阳北阪〈县志〉
泥泉谷 在县北城下〈府志〉
安谷 在县北二十里〈县志〉
武将山〈武一作五一名冯山〉在县北三十里一名五将山晋苻坚为慕容冲所逼走入五将山即此〈府志〉醴泉县有武将山一名冯山〈唐书地理志〉山有唐肃宗陵及郭子仪墓即汉末辛孟隐处〈雍胜略〉
无劳山 在县北五十里其相近有敬徳洞〈县志〉
五峯山〈即温宿岭〉在县北五十里〈府志〉温宿岭在醴泉县北〈颜师古注〉醴泉县有温秀岭〈隋书地理志〉汉时温宿国人内附令居此地田牧故名后魏置温秀䕶军唐温秀县俱以此名〈长安志 温秀故城在县北〉五峯山在无劳山西与永夀接界上有灵湫旱祷辄应〈县志 按此即温秀岭也亦见永夀县〉
承阳山 在县北六十里又两水谷在县北五十里〈府志〉承阳山西有两水谷〈长安志〉石泉谷在县西北四十里一名两水谷〈县志〉
巴谷 在县北八十里又稍西为白水谷〈县志〉
泔谷 在县西北五里〈府志〉
岩谷 在县东北三十里谷后有石洞在观音堂右〈县志〉凤凰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附丽九嵕相传周时凤翔于此有唐魏徴墓〈县志〉
青峯山〈青一作清〉在县东北五十里〈县志〉
覆甑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青峯山稍东〈府志〉山以形似名与九嵕冈陇相接其相近有烟霞洞又县东北五十五里有龟山〈县志〉
芳山〈芳一作方〉在县东北六十里一作方山〈县志〉醴泉县有芳山〈唐书地理志〉
谷口 在县东北七十里〈县图〉公孙卿言黄帝升仙于寒门寒门者谷口也〈汉书郊祀志〉九嵕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谷之处谓之谷口〈郡县志 详见泾阳县〉
波水谷 在县东北七十里其相近有豆卢谷又县东北八十里有黑狗谷〈县志〉
泾水 在县东北五十里自淳化界流入县境又东南入泾阳界〈县册〉泾水东迳九嵕山东仲山西〈水经注〉泾水入县界泔水流入焉东岸则郑白渠所出也〈县志详见图考〉
泔河〈泔一作甘〉在县北十里自乾州流入又东合于泾水〈县图〉宁夷县有甘泉〈魏书地形志〉醴泉县有甘泉水〈隋书地理志〉甘河自县西北甘北镇来至县东北泾甘渡入泾水〈长安志〉
石泉谷水〈即浪水〉在县西北四十里水自石出两水合流入于泔民因其流为水磨〈县志〉醴泉县有浪水〈隋书地理志〉承阳山有石泉三辅黄图谓之浪水〈寰宇记〉
白水谷水 在县北八十里又波水谷水豆卢谷水俱在县东北七十里又巴谷水流迳昭陵之右并南流入于泔水〈县册〉醴泉县有波水〈隋书地理志〉
泥河 在县城北源出泥泉东流入泔水〈县册〉
岩谷水 在县东北观音堂水出石罅中南流入泔水〈县册〉
湫池 在县东南十五里显圣庙南水清而深祷雨有应〈县志〉
麻池 在县东五十里〈府志〉
志公泉 在县城北泥河北岸相传志公卓锡于此喜其泉之甘冽取以瀹茗因名〈县志〉
郑公泉 在县城西北望干桥下知县郑廷秀修桥时有泉涌出后因以名泉〈县志〉
醴泉 在县东南三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汉宣帝时涌出其味如醴隋置县取此〈贾志〉
郑泉 在县东北七十里相传郑子真躬耕谷口时挹泉于此〈县志 按郑朴字子真褒中人也家谷口世号谷口子真考舆地纪胜褒城县箕山有道人谷即子真隐处则指醴泉之谷口以为郑隐处者疑误也〉
陜西通志卷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十
山川三〈延安府 凤翔府〉
延安府肤施县
凤凰山 在府西城跨其上雉堞巍然为郡山首上有镇西楼宋范仲淹建残碑犹存今重修〈府志〉
云梯山〈一名云梦山〉在府北关一名云梦山文庙在焉又笔架山在府学东又文庙西北有碧簪山〈府志〉山形如簪高数百丈〈雍胜略〉
草山 在县西南百五十步山脊入城中与府治相连〈雍大记〉
太和山〈一名清凉山〉在县城东北七十步其巅最高一峰曰莲花峰上有尸毘岩又万佛洞内有石佛万馀〈潜确类书〉佛书言昔尸毘王割身肉饲鹰后人言肤施即此地按汉书肤施乃秦县其时未有佛书此傅会之说也〈雍胜略〉又有仙石洞落星岩文冈烂骨泉相传为樵子观仙棋烂骨处〈府志〉清凉山阿多名人题咏石刻参差磊落里人呼为诗湾邑令翟善爱其名勒石志之〈华岳集〉仙石洞下有撒珠坡万佛洞下有插金崖〈县册〉
五龙山 在城东一里〈县图〉肤施倚有五龙山〈金史地理志〉山下有黑龙泉〈府志〉
嘉岭山 在县东南百八十步南河之滨形势高峻上有古塔〈县册〉范仲淹大书嘉岭山三字刻于石〈潜确类书〉熙宁十年帅延因时游观南上嘉岭北上九州台西北猎于伏虎龙头山东阅武于武家坪皆极高深之致〈宋吕惠卿筑四堡记〉山有先忧后乐宋朝人物第一胸中自有数万甲兵泰山北斗出将入相一韩一范各大字山顶古塔九级唐建洪钟一口金造〈府志〉
三台山 在县南一里〈县册〉有大通寺山下有龙耳泉〈府志〉伏龙山〈一名虎头山〉在城北五里一名虎头山〈府志〉肤施倚有伏龙山〈金史地理志〉上郡之名山〈郡国志〉伏龙山在肤施状如卧龙故名〈潜确类书〉
牡丹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许〈名山记〉牡丹山在肤施名曰花园头产牡丹极多樵者以之为薪〈潜确类书〉相传杜甫避乱时游此〈贾志〉
卧虎山 在府南十里以形似名〈府志〉
亚支山〈一名野猪峡〉在府南四十里又名野猪峡〈府志〉险窄可避兵南接甘泉界〈县册〉
琉璃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县册〉在丰林县北九十五里〈元和志 丰林故城在县东〉
〈附考〉肤施县有丰林山〈隋书地理志〉肤施县有牢山〈隋书地理志按二山俱无考〉
清水〈即区水一名去斤水一名濯筋水〉在县城东北自安塞县南流入县界又东入延长界〈县图〉清水又东得龙尾水口又东会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东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迳高奴县合丰林水地理志谓之洧水故言高奴有洧水肥可㸐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丰林川长津泻注北流会洧洧水又有谿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东南流入洧水〈水经注 高奴故城在县北〉肤施县清水鲜卑谓之去斤水斤一作筋北自金明县界流入〈元和志 金明县今属安塞〉濯筋水在县北二十九里又流入丰林县界耆老云昔尸毘王割身救鸽身肉并尽于此水中濯其筋骨因名〈寰宇记〉肤施县有濯筋水金志谓之濯巾水〈九域志〉延水在府城东门外源出安塞县芦关岭东南流入府境俗称濯筋水〈明一统志〉自入境至虎头峁合西小河水又迳县东合杏子河水东流至延长界计行二百八十里〈县册 按西小河即安塞之小平川水又按此杏子河别是一水非保安之杏子河也〉
金明川〈一名西小河〉在县西北五里俗名西小河自安塞县流来入延水〈县册〉
定㾜泉水〈㾜一作甲〉在县东一里百二十步万佛寺北山半崖其泉温洁流入延水〈雍胜略〉以尸毘王割肤疗之故名〈府志〉
南河水〈一名杏子河〉在城南门外源自甘泉野猪峡北流至城东入延水〈贾志〉一名杏子河自亚支山流至郡城嘉岭山下凡四十五里入延水〈府志〉小河在县南七里源出牡丹山东南流四十里入杏子河一名牡丹川又名杜甫川以子美常居此故名〈县册〉
柳湖水 在城南门外昔多种柳其上故名〈贾志〉种柳穿湖后延安盛可游〈宋范仲淹诗 按南河柳湖疑即古三湖水然无可考〉
牧龙川〈一名龙泉〉在县东北五龙山下泉池盖饮马所也〈府志〉龙泉在土军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多产名驹〈水经注〉龙泉在延州牧龙川多产骏马〈九域志〉五龙泉出山东一里平石缝雄吼甘美上有五龙堂〈寰宇记〉城东两山相夹处俗称黑龙沟是谷幽处城市中苍苍冥窅近之摸断碣披虫刻有云根雨脉四字〈赵廷锡黑龙祠序〉
乌耶谷水 在县东〈县册〉源出乌耶谷流入濯筋水〈府志〉清化水〈一名潘陵川〉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嘉泉东流入濯筋河〈贾志〉嘉泉在丰林废县东北耆老云水涌出飞流一丈喷激可嘉〈府志 一云此即谿谷水〉自安定县流入𭅺潘陵川〈县册〉
恵民泉 在县南门瓮城内〈府志〉
暖泉井 在府西北五十里泉有七孔其味甘美大寒众泉皆冻惟此流溢不减〈雍胜略〉
石油泉 在府南二十五里〈府志〉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膏车及燃灯极明〈酉阳杂俎〉
不流泉 在府东十里汲之不竭亦不流〈府志〉
鹫峰泉 在城东北清凉山下泉脉出崖石中清冽可饮寺僧于悬崖置辘轳垂绳八十馀尺汲之〈雍胜略〉安塞县
天泽山 在县治东五十步其山土石相间上有天泽泉四时不竭〈雍大略〉嶙峋挺峙远瞰清流山上有翟王泉董翳所凿又有恵民井在山之坳处〈县志 按二泉今俱堙〉金龙山在县南门外又名龙吟山与天泽山相连有石刻金明砦三字〈府志〉
凤凰山〈一名北邙山〉在县西南二里〈县图〉形若舞凤又名北邙山〈县志〉
龙安山 在县西一里高数百丈如盘龙旧建龙安砦〈雍大记〉
灵台山〈灵一作云又名石嘴山又名石峰山〉在县北五里俗呼石嘴山巨石高险势如削成〈府志〉一名石峰山一峰孤峙二水环流上建灵台观祠真武颇多游咏〈县志〉
青山 在县北七里〈县册〉幽谷清窈石磴盘纡中多洞穴为邑人避迹之所〈县志〉
芦关岭 在县北百五十里接靖边界延水所出〈府志〉椒蒿山 在县西北百馀里时有云气掘地多蝮蛇〈县志〉狮子山 在县西二十里以形似名上有报恩寺〈雍胜略〉凤头山 在县西五十里其相近有白昼山〈县志〉
摩云山 在县西六十里近西川〈府志〉巉岩高耸直逼云霄〈县志〉
石门山 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两山壁立如门洛水经其下又相近为墨台山〈府志〉山色如墨不可耕作又马超洞在洛河川相传为马超所凿〈县志〉
女洛峪 在县西南百二十五里相传室女坐化今有寺存〈府志〉
三塠山 在县西南百三十里即古敷政县望山也〈雍大记〉在敷政县北一里其山土石相杂上有三冡遥望如塠因名〈寰宇记 敷政故城在县西南〉
洛水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自保安界来东南迳县西南入甘泉界〈县册〉洛河在敷政县西七十里穿番部来至城下〈寰宇记〉洛水抵敷政城下东过甘泉鄜坊入白水境〈县志 详见图考〉
清水〈即区水一名清水一名濯筋水又名延水〉在县西北源出芦关谷南流抵城下迳凤凰山会西川水又东南入肤施界〈县志〉阴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区水世谓之清水上郡东流入于长城迳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人谷〈水经注〉金明县有清水〈隋书地理志 金明故城在县北〉
西川水〈一名浑州川〉在县西自保安县黄花城牛头坡东南流入与小平川会〈贾志〉浑州川水在县西二十里自阁门府来至县西合濯筋水〈县志〉西川水至县东南二十里合小平川入肤施界注于延水〈县册〉
小平川〈即龙尾水一名金明川〉在县西北〈县图〉龙尾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龙尾溪东南流注清水〈水经注〉一名金明川隋改置金明县取此〈贾志〉自县北番部来十五里过县西又南流入肤施界合延水〈县册〉
背水 在县北百五十里源出武家南塔东流至卧牛城三十里入绥徳州合于无定河〈县册〉塞门水在县西北即圁水无定河之一也〈贾志 按贾志以此为圁水误〉
上龙湫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又下龙湫在县西南百里皆旱祷有应〈县册〉
黑龙泉 在县北三十五里〈县册〉
䑛目泉 在县西十五里元孝子王思聪噙水䑛其母目水甚清冽傍有涌泉寺〈县志〉
洗心泉 在县西四十里山麓涌出清湛可鉴眉目邑人韩一识建洗心精舍〈县志〉
龙潭牛 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潭深水清四时不竭祷雨辄应〈贾志〉
甘泉县
伏陆山 在县城内东北有阿伏斤谷其水出又潜流隐伏川陆故号伏陆天宝元年改为甘川谷〈元和志〉唐置伏陆县以此〈雍胜略〉
文昌山〈一名钟楼山〉在县城东南又山之东为东岳山〈县图〉钟楼山连峰嵯峨上有文昌阁〈县志〉
太崇山〈一作大虫山〉在县西北一里许洛水西岸又相接者有白马双峰〈县图〉
笔架山 在县西南二里洛水西岸连太和山〈县册〉三峰秀㧞如笔架与文昌山对峙〈县志〉
黑龙山 在县东北二里又相近有云阳山〈县图〉荒史循蜚记云阳帝都此〈府志〉
太白山 在县北二里雄峙县城有太白庙址〈县志〉大小劳山 在县北二十里〈贾志〉甘泉县有大小劳山宋狄青与夏人相拒军疲憩此因名〈香祖笔记〉大劳山在小劳山北五里〈县册〉
马超洞 在县北四十里与安塞接界崇山峻岭上有十馀石洞洛水迳其下与青州城对峙道通边塞相传为马超屯兵处〈县志〉
野猪峡 在县北四十五里与肤施县亚支山接〈府志〉山有屯兵古戍杏水出其下北流入延郡〈县册〉
太和山 在县西南五里一峰突起高耸孤立洛水经其下〈县志〉
神林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中有神祠〈雍胜略〉连山包络此山独高于诸峰下有龙湫祷雨辄应〈县志〉
温泉山 在县南〈县册〉山下有温泉〈雍大记〉
雕阴山〈一名秦望山〉在县南二十里洛水西二百步山多土穴为鹰雕所居又名秦望山〈寰宇记〉雕阴山在雕阴县西南〈应劭注〉雕阴寒食足游人〈唐韦庄诗〉其相近有门限岭〈县册 雕阴故城在县南〉
圣石岩 在县东三十里〈雍胜略〉
清泉山 在县东四十里林木丛茂山路﨑岖通临真要径〈县志〉
左家山 在县东七十里〈县册〉
空洞山 在县东百七十里〈县册〉
洛水 在县西百步自安塞界流入迳县西又东南入鄜州界〈县图〉甘泉县有洛水〈金史地理志〉从马超洞东南流十里至白洛院寺又三十里至县郭西迳太和山东又东南流四十五里迳旧抚安驿入鄜界〈县册 详见图考〉
野猪峡水〈俗名北小河〉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出峡左迳苏家河至大劳山其水渐大阿伏斤水入此河俗名北小河西南入洛〈县册〉
阿伏斤水 在县东北三十里〈府志〉源出大盘山东南姚崄谷流入洛河〈寰宇记〉细流十里合北小河又二十里入洛〈县册〉
臭水 在县北十里泉色青黑微有臭气人言其下有铜矿〈府志〉即北小河倚出之水渟聚数小科不流〈县册〉
龟川 在县北一里突起圆峰似龟其水入洛〈县册〉煖泉水 在县南三里其味甘美冬煖夏凉流至石桥入洛〈县志〉
甘泉水 在县西南五里出洛水西太和山巅近颇堙塞惟存细流一线入洛〈县册〉在县南崖谷上泉去地一丈飞流激射厥味甘美隋炀帝游此饮之取入禁内〈潜确类书〉泉水作饮馔盛暑不变唐天宝元年县名甘泉以此〈县志〉
清泉水 在县东四十里清泉山下其水清冽虽潦不浊流至板桥沟三十里入洛〈县志〉
麻洞川〈即黑水一名库利川一名临真河一名汾川水〉在县东百二十里源出麻洞东南流汇库利水又东南入宜川界谓之汾川水〈县志〉黑水出定阳县西山二源奇发同泻一壑东南流至其县〈水经注 定阳县今属宜川〉库利川在临真县北十五里〈寰宇记 临真故城在县东〉麻洞川源出九峪沟至水汇庄又至傅家湾合马市川水又迳临真城下入宜川境其马市川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水流细微东南入于麻洞川〈县册〉
安定县
凤翼山 在县城西南为县右辅自子午谷来蜿蜒东行数百里遂折而西形似凤翼又二郎山即凤翼山之岭上有二郎庙邑令朱尚义更名曰锦屏又文笔山在东关城内一名文昌山西连锦屏上建文昌阁山巅有塔故以文笔名〈县志〉
鹏山 在县东门外河北相传明成化中有大鹏栖其处又锺山在县东二里即安定砦其下有石宫寺又冠山在县河北一里山形似冠故名〈县志〉
眉月山 在县北六十里形似半月〈县志〉
五台山 在县北七十里五峰层叠上出重霄〈县志〉高柏山〈即桥山〉在县北八十里〈县册〉上郡阳周县桥山在南有黄帝塜〈汉书地理志〉山有古柏故名〈雍胜略〉怀宁河出此即汉志阳周县南之桥山秦二世赐蒙恬死处〈县志按阳周故城在县北九十里又水经注云走马水出长城北阳周故城南桥山上有黄帝塜则桥陵似当在县境今陵在中部县北〉
滴溜山 在县北百里古木阴翳泉出崖石间边境称为幽胜〈府志〉高出众山远望如卧牛上有古砦〈县志〉
那娘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县册〉殄羌砦地名那娘山元符元年赐名〈宋史地理志〉
堡子山 在县西二十里古为军堡宋元丰四年曲珍败夏人于此〈县志〉
祖师山 在县西三十里守经峪内矗矗屹立俯视众山上有真武庙址〈县志〉
黑龙山 在县西三十里翠柏千章蔚然深秀周围百馀里皆可望见上有龙王庙乡人祷雨处〈县志〉
于岔山 在县西五十里〈潜确类书〉
泰重岭 在县西南三十里高耸插天〈县志〉
鸦鸽山 在县南四十里林木蔚然〈贾志〉山产鸦鸽二鸟并居亦鸟䑕同穴之类〈潜确类书〉山下有灵湫祷雨辄应建有龙王庙〈县志〉
神木山 在县南六十里有古树千株樵采不敢入人以为神〈潜确类书〉雷公山在县南六十里古柏森然上有雷神庙〈县志〉
蟠龙山〈一名忠山〉在县南八十里蜿蜒起伏势若龙蟠岭上柏林苍翠相传潘美墓在焉陈桥之变独潘美俯首掏其柱又名忠山以此〈县志〉
黑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县图〉山形奇挺上有真武庙〈县志〉杨家山 在县东三里峰峦秀丽环拱如屏上有古塔废〈府志〉
灌清谷 在县东三十里〈县册 按县志有九峪曰磨石峪曰黑狼峪曰东麻池峪曰西麻池峪曰石峡峪曰鹳嘴峪曰官罗峪曰守经峪曰张迹峪麻池峪即县西七里之麻池鹳嘴疑即灌清之讹守经峪在祖师山南馀所在之处俱未详〉
木瓜峰 在县东八十里〈县册〉
怀宁河〈即走马水〉在县东北八十里源出高柏山迳柏山寺下又流入清涧界〈府志〉走马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上有黄帝塜其水东北流入长城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即此处也〈水经注〉
黑水河 在县北百里自黑水堡东流至清涧界入怀宁河〈县志〉
秀延水〈即辱水一名吐延水又名清涧水俗呼县河又名北河〉在县北门外源出安塞县北王家掌东流迳泰重岭又东迳城北通城濠又东入清涧界谓之清涧水〈县册〉辱水出鸟山东流入于河〈山海经〉辱水俗谓之秀延水东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转穷溪即浣水之源也延水又东会于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发而东北注延水东南露跳水西出露溪东流又东北入延水乱流注于河〈水经注 按浣水根水露跳水盖即县境之麻儿河等水及清涧之东西二河延川之站川诸水也然未有明证不可考〉
麻儿河 在县西发源泰重岭西北东流入县河〈县志〉于岔川 在县西五十里出于岔山入北河〈县册〉
黑牛川 在县西四十里发源白庙岔东流入县河〈雍胜略〉
李家川 在县南三十里东流入县河〈县志〉
革班堡川 在县东北四十里南流至斜溪寺入县河〈县志〉
宁塞川 在县东北八十里至清涧界南入县北河〈县志〉白津川 在县东七十里流入延川界〈县志〉
郝家川 在县东南七十里流入延川界〈县志〉县东南栾家沟水源出山下迳余家坪曰郝家川流五十里入延川县为永平河〈县册〉
潘陵川〈一名清化河〉在县南八十里发源县之鸦鸽岭南流入肤施界为清化河又雷公川在县南七十里流入潘陵河〈县志〉县南南塔水源出山下迳白家坪为雷公川流七十里至盘龙镇合县南之云山寺水入于肤施县清化河〈县册〉
麻池 在县西七里峭壁临流晨兴见有烟气即日雨农人以之为验〈县志〉
黑龙泉 在县西北百七十里龙州砦〈县册 按此今属靖边境〉
保安县
候雨山〈一名官家山〉在县西一里傍有石室天将雨则烟雾四起人以为候〈府志〉官家山在县西一里元时拨学田于此〈雍大记〉狮峰在县西南城垣所依〈县图〉
唐毛山 在县西北近榆林宁塞营明时官军败于此〈县册〉
九吾山 在县西五十里上有湫旱祷辄应〈雍大记〉金鼎山 在县西百二十里洛水中四面无依兀然孤起居民凿石为垛穿石为门以避寇乱接庆阳府安化县界〈府志〉
三台山 在县南四十里山从川起三峰高耸并峙〈府志〉石楼台山 在县南七十里洛水之隈奇峰突兀峭壁陡绝下临重渊土人筑塞于此又于崖际凿窑穴居之〈贾志〉北为小石楼南为大石楼〈县册〉
马头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县图〉形类马首山高谷深松柏苍翠有元帝行宫〈府志〉
艾蒿岭 在县东六十里即子午岭之分名也绵亘延庆两府几数百里相传吕布生于此有吕布窑〈贾志〉县东六十里有响崖空谷中时有声〈雍胜略〉
洛水 在县西百里自庆阳府安化县流入又东南入安塞界〈县册〉源出合水县白于山又流迳安化县合白豹川入保安界〈贾志〉源出安边堡井鬼畔东南流入保安境〈安塞县志〉在县西古金汤城下流入安塞县〈县志详见图考〉
马步川 在县西百三十里源自安化县东流入洛〈雍胜略 按此即白豹川〉
州川水 在县西百里源自沙漠来至石沟门入洛水〈县册〉
吃莫河 在县西六十里自靖边界流入〈县图〉在保安军北十里源出番部吃莫川南流经军城西六十里入洛河不胜船筏〈寰宇记 宋保安军即今治〉
周水 在县城西源出靖边县饮马坡流至县东南入洛〈县册〉
阿姑泉水 在县北十里相传何氏女化为神崖下有清泉祈嗣者祷而饮之即应〈县志〉其水西南流入周水〈县册〉
三岔沟水 在县北西南流入周水〈县册〉
西阳沟水 在县西南二里流十里入周水〈县册〉
紫马沟水 在县西南相传三国时牧马于此水涨则注于吃莫河〈县册〉
空笼沟水 在县南十里流四十里入周水〈县册〉
园林川〈一名杏子河一名东川又名响崖川〉在县东八十里一名杏子河又名东川水源出牛头坡至县东六十里为响崖川南流入安塞界为西川水〈县册〉东川水流迳园林驿入安塞县合延水〈府志〉
混牛湫 在县北八十里〈县册〉
三郎泉 在县东南三里〈县册〉
石井泉 在县东四十里又勃海泉在县东九十里〈县册〉
宜川县
七郎山 在县城西南三峰鼎峙壁立千仭相传宋将杨业之子七郎屯兵处〈县册〉县城主山上有石洞建达观楼〈府志〉
文峰山 在县南城外〈府志〉上有石塔邑令赵时雍建〈县册〉凤翅山 在县河东上有石台寺大佛阁〈县册〉在县南县廨宇在其上〈寰宇记〉形如凤翅故名山岔有浑瑊庙〈雍胜略〉
虎头山 在县北二里形似虎头赤石银川二水会于其下又县西北三里有公字山山形象公字〈县册〉
石阁山〈一名高山〉在县北九十里今呼为高山耸峙特立俯视群山下瞰黄河上有古寨〈府志〉在云岩县东北三十五里丹延两州界形似楼阁〈寰宇记 云岩故城在县北〉
云岩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魏云岩县以此名〈县册〉在云岩县东十里山形重叠如云〈寰宇记〉宜川县有云岩山〈金史地理志〉
库利山 在县西北百里云岩西与旧临真县相接〈县册〉临真县有库利山〈金史地理志 临真县今属甘泉界〉库利山在宜川县界〈明一统志〉
丹阳山 在县西南〈县图〉丹水出丹阳山〈水经注〉临真县有丹阳山〈魏书地形志〉丹岩山上有仙人炼丹炉〈雍胜略〉丹阳山一名丹岩山即县之面南山也脉自洛川界牌山来为邑主山〈县册〉
晋祠山〈祠一作师〉在县西南百里与鄜州接界昔晋文公驻师于此〈贾志〉
压石山 在县南九十里〈县册〉
八郎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临黄河〈县册〉高峻险绝与韩城县接界有庙祀八郎神〈府志〉
盘古山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古碣剥落难晓俯视万山传为盘古氏卜婚处〈贾志〉山势纡回翼带河滨〈县册〉
牡丹原 在县东二十五里盛产牡丹故名〈雍胜略〉在秋林镇东山上牡丹满山土人采以为薪〈府志〉
夀峰 在县东八十里高秀奇险有石寨〈府志〉
蟒头山 在县东百二十里〈县册〉山耸起如蟒头人曾于迅雷浓雾中隐见有龙每春暮桃花与松柏相间〈府志〉
安乐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高树岭东一抺平原忽起孤峰秀入云表上有真武庙〈县册〉山在宜川相传昔时屯兵于此主帅令唱安乐词以慰其意故名〈九域志〉
杀狗岭 在县东北九十里〈县图〉在汾川县西〈寰宇记〉孟门山 在县东北百十里与山西吉州接界黄河中流大石横亘数百步河水分流俯视如门禹凿石导流之处又石溞在水南村黄河中远望横崖数百丈其形壁立水气喷薄如雾人不能近土人呼为溞口〈县册〉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吕氏春秋〉北登孟门九河之磴〈穆天子传〉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谓黄河之巨厄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窥深悸魄悬流千丈浑洪赑怒濬波頺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驶竹箭非驷马之追也〈水经注〉在汾川县东南二十里〈寰宇记 汾川故城在县东北〉在宜川县东北石溞下三里〈明一统志〉西直宜川县与韩城之龙门相对在黄河中长七十馀尺〈禹贡锥指〉
重复山 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县图〉门山县北有山其形似门〈元和志 门山故城在县北〉在门山县东二十七里山形重叠故名〈寰宇记〉
〈附考〉丰林山周回二十三里两山相夹林木茂盛百兽丛杂〈雍胜略 按此山无考今丰林故城在肤施则山疑亦在肤施境也〉
黄河 在县东百里北由延川界迳本县南至龙门入韩城界东岸即大宁永和吉州乡宁等地中有壶口孟门即禹贡所谓既载壶口也〈县志〉河水又南右会区水又南合黑水又南过北屈县西其南为孟门山又南得鲤鱼又南合赤水水出西北罢谷川东谓之赤石川东入于河河水又南合蒲水又南合丹水又南合黑水水西出丹水东北入于河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河水又南出龙门口〈水经注 北屈县今属吉州按西出丹山之黑水与猎山之洛水今俱无考〉黄河在门山县东三十五里又在汾川县东七里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盖禹治水凿石导河之处石槽长一千步阔三十步悬水奔流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元和志〉黄河自延川界来至本县冯家坬入境又南至流源头入韩城界计经县境三百馀里〈县图 详见图考〉
清水〈一名岔界河〉在县东北百二十里自延长界来东流入黄河〈县图〉清水自合洧水又东注于河〈水经注〉渭牙川在云岩县北二十五里从延长界来五十里入门山县界川内有水木稽胡呼水木为渭牙因名〈寰宇记〉门山县有渭牙川〈金史地理志〉泽径水在县东北百二十里东流入黄河〈府志〉岔界河由府城东流迳延长县入本县平乐里界历丰庆安仁平安三里地方名岔界河计一百五十馀里两岸皆石河道逼窄过渡甚险〈县册按泽径水即渭牙川也疑当别有一水乃今皆以清水指为泽径水矣〉
汾川水〈即黒水一名库利川一名云岩河〉在县北八十里〈府志〉黑水源出定阳县西山二源奇发同泻一壑东南流迳其县北又东南流合定水定水俗谓之白水出定阳县南山定水谷又迳定阳县故城南又东注于黑水乱流东南入于河〈水经注 定阳故城在县西北〉云岩县有库利川在县郭南昔有贼居此川内稽胡呼为库利因名〈元和志〉汾川源出甘泉县界迳本县云岩安富汾川等里行一百七十里东流入黄河〈县册〉
仕望川 在县西北四十里源出甘泉县东境东流过平路堡又东合于银川又库碢水在县西北二十里川南为汉北为蕃其人于川内共缔香火故呼香火为库碢〈府志〉仕望川源出甘泉界之钟楼寺山流至本县加阳里与赤石银川二水合〈县图〉
银川水〈今名西川水〉在县西一里围绕县城北流合城南河〈雍胜略〉源出鄜州晋师山流迳县西北城外又迳县东与赤石川合又乔家河在县东北合于银川〈县册按乔家河当即仕望川之别名〉
丹阳水〈即丹水〉在县西南〈府志〉蒲水两源并发俱导一山出西河阴山县阴山东麓南又东北与长松水合水出西三阳山东东北流入蒲水蒲水又东北与北溪会东北注河丹水出丹阳山东北迳丹阳城东又东北合白水口又东入河〈水经注 丹阳城即今县阴山县无考〉西魏置丹州因丹阳川为名〈元和志〉蒲川水自鄜州洛川县流入丹阳川〈寰宇记〉丹阳水源出洛川界牌山迳菩萨寺至付曲村与赤石川合又绕城东北二门至虎头山下合银川水又下合仕望川水迳固城加阳康宁等里东入于河计流县境百七十里〈县册〉
南川水〈一名赤石川〉在县城东〈县图〉赤石川今名南川水源出神道岭至本县付曲村合丹阳水流迳县之东北二门与仕望银川二水合〈县册 按南川今皆以为即赤石川然元和志云丹州唐移于赤石川口寰宇记云赤水川在县西北二里从临真县流入则赤石川当即今之仕望川非南川水也故宁存疑不敢强合〉
白水川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县图〉在白水里以水色偏白名中有小蟹源出韩城朱砂岭东流入黄河〈府志按白水今在丹水之下入河恐非水经注之白水〉
河清川 在县东南百三十里水至澄清虽淋潦不渣〈县册〉源出韩城朱砂岭东北流入黄河〈府志〉
圣马沟 在县北九十里相传有唐太宗乘马遗迹〈府志〉玉莲池 在县北池广千顷为一方之胜今堙〈府志〉圣惠泉 在县河东凤翅山浑瑊祠下泉极甘美深二三丈龙常吸水其中旱祷有应且能疗疾又有石台泉在凤翅山石台寺大佛阁右水至甘冽〈府志〉
甘泉 在县西十五里〈县志〉
延川县
东峰山〈一名太和山〉在县东一里又名太和山城跨山麓〈县册〉西山 在县西一里旧为烽堠之所〈贾志〉
青眉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府志〉后魏时有吐蕃青眉族居此〈寰宇记〉
玉皇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贾志〉
官道山 在县西四十里山下为孔道又相近有梁家山〈县册〉
蒿岔峪 在县西六十里〈县册〉
鏊子山 在县西七十里又相近有禅梯岭为县境扼吭要口中有石洞〈县志〉
洼山 在县南百里上有圣水泉旱祷即应〈雍胜略〉黄河 在县东七十里自清涧县流入与山西永和县分界又南入宜川界〈县册〉河水又南右纳辱水又南过高奴县东右会区水〈水经注 延川在汉亦属高奴地〉黄河在延水县东八里〈元和志 唐延水县在县东南〉延川县有黄河〈九域志详见图考〉
秀延水〈即辱水一名清涧水又名吐延水今俗名县河〉在县东城下〈府志〉秀延水东会根水又东南会露跳水乱流注于河〈水经注〉县有吐延水北自绥徳县流入〈元和志 绥徳县今属清涧〉自清涧县南流入迳县东北至永宁关入黄河又有紫沟社树坪沟俱在县西北王家沟唐家岔沟皆在县西土谷岔沟滔水川皆在县北柏岔沟五龙川皆在县东北王林沟沙泉沟皆在县南俱流入清涧水〈县册〉
永平川 在县西八十里〈府志〉源出安定界黑山迳寒沙寨永平镇又迳寺村马家坪东流一百十五里入县河又有楼儿河亦自安定界东流迳石窑村马家湾合于永平河〈县册 按永平川即安定之郝家川楼儿河即安定之白津川也〉
站川水 在县北一里源出禅梯岭东流迳文安驿又东入清涧水又小瞿唐在县西五里南为冈北为砠中有石涧甚隘水流湍急名为小瞿唐云间张文藻镌山水奇处四字于石〈县志〉
南河 在县南自官道山东流又迳通济桥杨家𪤨入县河〈县图〉
高家原水 在县南自县西南流迳槐树坪又东流迳稍道河入县河〈县图〉
骨胡川〈一名干川〉延水县有骨胡川亦自绥徳县流入四十里入黄河故老云番名骨胡川汉名干川今无水〈寰宇记〉
响水潭 在县南二里俗传夏王葬潭底上建夏王庙有遗址邑人旱祷诣潭取水〈县志〉
石油井 在县西北八十里永平邨井出石油可燃灯〈元一统志〉延川县井出石油每岁六月取之涂已疮疾〈潜确类书〉其地名石油沟〈县志〉
五龙泉 在县东南〈县册〉
延长县
锦屏山〈一名翠屏山〉在县南一里四时花木苍翠构有寺庙楼阁望如锦屏故名〈名山记〉高耸秀丽形如画屏翟水经其下〈潜确类书〉漱玉崖在县东一里崖下有泉声如漱玉〈雍胜略〉轩豁可容百人泉出如练其下为鸳鸯渚萦回曲折翠蒲绿莎映带如画〈府志〉
高奴山 在县城北〈县图〉崔嵬峻险山顶平衍上有古寨〈雍胜略〉
九连山 在县西十五里九峰相接不断故名〈雍胜略〉盘龙山 在县西五十里平青铺悬崖峭绝延水环其下山有盘龙寺又花石崖在县西七十里千谷驿西悬崖耸出玲珑奇巧观者比之太湖〈县志〉
石䟦山 在县南五十里〈县志〉
姑姑山 在县南七十里与宜川接界绵数十里人烟绝少行客戒备昔设防兵守之〈县志〉
凤凰山 在县东三十里延水西绕其下〈府志〉
髑髅山 在县东六十里有庙相传古时战斗收人首数十万于此山因置庙祀之〈寰宇记 按独异志赫连勃勃杀人积其头为京观谓之髑髅台或即此也〉
独战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县志〉延长县有独战山〈金史地理志〉其山险峻一人拒守可以当千交口川绕之〈潜确类书〉
交口川 在县东北六十里源出县西北东流经独战山下入延川界〈县册〉
清水〈即区水一名翟水一名去斤水一名濯筋水一名朝阳水又名延水〉在县南自肤施县流入又至县东八十里白家河流入宜川界〈县图〉唐移县于去斤水〈元和志〉唐移县就濯筋川〈寰宇记〉延长县有濯巾水〈金史地理志〉自肤施盘曲而来经县南流入黄河一名翟水即濯筋河也又县西石磴矗起盘折流向西门后人凿石通水建永逸桥谓之朝阳水〈县志〉
关子口川 在县西南五十里〈县册〉发源甘泉界之杨师婆沟至槐林坪四十里许入延水〈县志〉
井沟水 在县治后流一里至城南入濯筋河〈县册〉凿井供县汲取馀流穿城入延水〈县志〉
城东河 在县东源出漱玉岩稍东南为鸳鸯渚又东南入延水〈县册〉
安沟河 在县南三十里源出岔口经安沟至枣林镇入延水〈县志〉
恵民泉 在县城内儒学后自三石穴流出清冽甘美注入学池〈县志〉
石油井 在县南锦屏山下〈旧志〉近河有凿开石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癣〈元一统志〉
凤翔府凤翔县
雍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明一统志〉雍水出雍山〈水经注〉四面积高曰雍在春秋为雍邑盖因山得名〈府志〉秦汉以此名县又地神庙山每雨多于此发云庙在山麓废不敢修相传庙建则旱或曰即雍山〈县册〉
黄花谷 在县北二十里〈府志〉
鸡冠山 在县北三十里以形似名〈县志〉
展诰山 在县城西北〈县志〉
回龙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落城村〈县志〉
灵山〈一名灵鹫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一名灵鹫山其相近有彭祖原〈县志〉
五里坡 在县西四十里宋建炎三年陇右督䕶张严追击金将娄室遇伏发战没于此〈府志〉宋置五里镇其地与汧阳接界〈县志〉
西平原 在县西南三十里接宝鸡界〈县志 详见宝鸡县〉五畤原 在县南二十里〈县志〉雍县有五畤〈汉书地理志雍县故城在县南〉五畤祠以上祠祀五帝〈水经注〉
紫荆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府志〉
杜阳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杜水所出〈雍胜略〉故雍县有杜阳山北有杜阳谷有地穴北入不知所极在天柱山南〈水经注〉凤翔倚有杜阳山〈金史地理志〉其麓有老君坡〈明一统志〉唐岐州刺史柴绍破突厥于杜阳谷即此〈县志〉
汧水〈一名汧阳河〉在县西三十里河之西即宝鸡界〈县志〉自汧阳县流入〈县图〉
雍水〈一名中牢水又名冰井水又名淬空水〉在县南又东南流入岐山界〈县图〉雍水出雍山东南流历中牢溪世谓之中牢水亦曰冰井水南流迳胡城东而左会左阳水又与东水合世亦名之为淬空水又东流邓公泉注之〈水经注〉雍水源出县西北平地〈寰宇记〉
返眼泉水〈即东水〉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志〉东水北出河桃谷南流右会南源世谓之返眼泉乱流南迳岐州城东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之中南则两川之交会也〈水经注 岐州故城在县南〉泉出似人返眼故名源出雍山下即雍水上源也〈府志 按府志以返眼泉为上源颇与水经注不合〉
七里河 在县西七里源出泉浦村其水渐大东南过岐入渭又白鸡河源出县西北五里环流东南入于七里河又曲家河在县北源出县北三十五里𡩋家沟其水声可验阴晴今皆无水〈县志〉
东湖水 在县东门外宋苏轼官凤翔时八观之一也〈县志〉其水南流入雍水〈县图〉
塔寺水〈即左阳水一名西水〉在县东二里〈县图〉左阳水世名之西水北出左阳溪南流迳岐州城西又南流注于雍水〈水经注〉左阳水行十里至西平伏不见伏三十里至三岔复出东流合于塔寺河〈县志〉塔寺河在城东从西来转南达于雍水又凤凰泉在城西北绕城而流南合于塔寺河〈府志〉
邓水〈即邓公泉〉在城北十里合塔寺水入渭〈府志〉水出邓艾祠北故名曰邓公泉数源俱发迳雍县城南又东流注于雍水〈水经注〉
横水〈一名小横水一名杜阳川又名夜乂河〉在县东三十里〈明一统志〉杜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又东南流左会漆水俗谓之小横水〈水经注〉俗呼为夜乂河〈府志〉东南流入岐山界〈县图〉
饮马池 在城南七里旧相传为秦穆公饮马处有一凹俗云六十年有水六十年无水视岐山卷阿之水为往来谓之南凹〈县志〉
槖泉 在县内东南隅其泉注水不盈旋盈旋涸有似无底故名槖泉〈县志〉雍县有槖泉宫〈汉书地理志〉
忠孝井 在府治东文昌宫内〈明一统志〉今改为分守道井堙〈府志〉
谦泉 在东关通津门外泉甘可饮盈而不溢有似乎谦故名〈县志〉
玉泉 一在城西三里一在城北三十里牛钵峪上有玉泉寺旱祷辄应又名观音湫今俱堙〈县志〉
灵泉 在城东北十里普门寺前〈明一统志〉
虎跑泉〈一名金沙泉〉在城东北十五里〈名山记〉金沙泉涌雪涛香洒作醍醐大地凉〈宋苏轼诗〉在大像寺前一名金沙泉〈贾志〉
岐山县
岐山〈一名天柱山一名箭栝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府志〉导汧及岐〈书经禹贡〉岐在雍州〈孔传〉岐在右扶风美阳县西北〈孔疏 美阳县今属扶风〉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周之兴也𬸚𬸦鸣于岐山〈国语〉成有岐阳之蒐〈左传〉岐山九山之一也〈吕氏春秋〉岐山在美阳县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汉书地理志〉小横水历周原下水北即岐山〈水经注〉岐山县有岐山〈隋书地理志〉其山两岐俗呼为箭栝岭〈颜师古注〉关内道名山曰岐山〈唐六典〉岐山一名天柱山〈括地志〉岐山时人亦谓之凤凰堆或曰其峰高峻迥出诸山状若天柱故以为名〈寰宇记〉箭栝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与麟游接界又山之西为三龙山后周以此名县〈县志 三龙故城在县东北〉
书卷山 在县北十里骆驼巷口其山层叠秀丽有似书卷故名〈县志〉
凤凰山 在县北十五里周公庙后即凤鸣处石上有爪迹其山出五色土〈府志〉山之下有朝阳洞在周公庙东又张仙洞相传张三丰曾寓此在庙西又凤山洞在张仙洞南〈县志〉
五将山〈五一作武〉在县北五十里一名武将山后秦苻坚为慕容冲所逼奔五将山即此〈府志〉山接麟游界〈县册〉
石桥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接宝鸡界〈府志〉
令狐坡〈一名渭阳坡〉在县南二十里一名渭阳坡其下即莲花湾又县南二十五里有永乐洞其下有珍珠泉一在洞前泉水清澈如珠迸出深丈许一在令狐庵〈府志〉
三刀岭 在县南三十里其相近有田家坡即蔡家坡〈县志〉
五丈原 在县南五十里接郿县界〈县志 详见郿县〉平阳县有五丈原〈魏书地形志 平阳故城在县西南〉在斜峪口诸葛亮遣孟谈据五丈原即此〈雍大记〉原之西有白玉岭〈府志〉
石楼山 在县南五十里接宝鸡界山形如楼阁故名上有龙湫祷雨辄应〈县志〉
奥山 在县南八十里太白山西山麓有匀泉洞其右有瀑布泉〈县志〉
青峰山 在县南百五十里峰峦苍翠接宝鸡界〈贾志〉又有五星坡岭在桃川西界八里漫岭在桃川东界〈县志〉
龙尾坡 在县东二十里唐郑畋破黄巢兵处〈雍大记〉唐武徳七年移县治于此〈县志〉
周原 在县东北四十里周太王营邑处〈雍胜略〉周原膴膴〈诗经大雅〉周原漆沮之间也〈毛氏传〉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原田肥美〈诗谱 杜阳县今属麟游〉岐山下有周原上置城周原膴膴然肥美也〈史记正义〉周城南有周原〈帝王世纪〉小横水自周城历周原下〈水经注〉岐山之南周原在焉东西横亘肥美宽平〈禹贡锥指〉
崛山〈一名耆阇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府志〉耆阇山在县北四十里〈元一统志〉崛山多石穴唐时建耆阇崛山寺山之中有金仙洞前有卧佛一躯其后有滴泉盈而不溢山之后有石埧岭又洞之东十里有景阳洞前有阁后有流泉〈县志 按水经注西域波丽国有耆阇崛山两峰双立相去二三里鹫鸟常居其岭是山之名盖拟此也〉
渭水 在县南四十里自宝鸡界流入又东入郿县界〈县图〉渭水自合磻谿水又东迳石原南又东迳五丈原北又东至郿县〈水经注详见图考〉
白玉沟水 在县南五十里渭南小水也源出五丈原西凉卢山下北流入渭〈县志〉
斜谷河〈即斜水一名桃川一名石头河〉在县南自褒城界流入又东北至郿县界入渭〈县图〉褒水通沔斜水通渭褒之绝水至斜间百馀里〈史记河渠书〉斜水出衙岭山与褒水同源而派分〈括地志〉桃川在县南百五十里其水出大山中流为斜谷水迳太白峡斜谷关北流入渭一名石头河又青峰涧水在县南百五十里桃川西朱石涧水在县南百十里俱在斜谷关内缭曲四十里许北流入渭〈县志〉
雍水〈一名树亭川俗名睢河又名后河乂名交河〉在县南十里自凤翔界流入又东入扶风界〈县图〉雍水自合邓公泉又东迳邵亭南世谓之树亭川盖邵树声相近而误耳又东南流与杜水合〈水经注〉睢河一名后河东流合于潢河〈县志按图即雍水也〉
横水〈即杜水一名小横水一名米流川一名岐水一名姜水俗名潢河一名水南河一名双溪〉在县南三里自凤翔界流入合雍水〈县图〉杜水东南流合漆岐二水俗谓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而又屈迳周城南又历周原下自下亦名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与雍水合〈水经注 周城在县东北〉岐山县有姜水〈九域志〉潢河一名水南河自凤翔界流来合润徳泉水又迳县西有南寺沟水自实相寺南流入之又八亩沟水自县城北来流入之潢河又东南流会濉河为交河亦名双溪〈县志 按潢河即横水盖亦以木而讹水也〉
润徳泉水〈一作徳润又名佛儿沟〉在县西北十五里周公庙后即古卷阿也相传世治则泉出否则竭〈府志〉唐大中元年十月大风忽作飞泉喷涌节度使崔珙上其事褒赐今名又流迳县西七里为佛儿沟〈县志〉
𣲗水〈一名白水一名围川〉在县东又东南合雍水流入扶风界〈县图〉关中有𣲗渠〈汉书沟洫志〉𣲗水出𣲗谷〈如淳注〉水源出县东北六里𣲗谷东〈寰宇记〉𣲗水一名白水亦名围川唐以此名县又鲁班沟水在县东十里龙尾沟水在县东二十里麻叶沟水在县东二十五里俱有小水南流入交河〈县志 按寰宇记则𣲗水出于县境当即鲁班沟诸水乃今皆直指雍水为𣲗水矣〉
岐水〈一名栾水〉在县北源出麟游县普润里东南流入漆水一名栾水〈府志〉鳌川在县北三十里〈县志 按此疑即漆水〉
仰天池 在县西北周公庙后山上又县南有不溢池引润徳泉注之久而不溢〈明一统志〉
〈附考〉县境有麟川凤川虎溪并见石刻〈府志 按三水今皆无考疑岐漆二水自麟游来者为麟川斜谷水自凤县来者为凤川也〉
扶风县
吴双山 在县北五十里四峰插入云表山阴属麟游界〈贾志 详见麟游县〉
义会山 在县西北十里〈贾志〉
饴原 在县西北十五里诗所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者也〈县志 按此即岐山之周原〉
美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山产奇石青绀嵌空比于灵壁美水出于此〈县志〉
飞凤山 在县南一里𣲗川之南形如飞凤有汉伏波将军庙〈雍胜略〉山顶有亭曰远爱宋苏轼书〈名胜志〉
贤山 在县南二十里相传为昔贤隐处洞迹尚存〈贾志〉蹊径幽奇峰峦峻秀对挹南山远临渭水〈县志〉
三畤原 在县南二十里东连武功界〈雍胜略〉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灵公作吴阳上畤〈史记封禅书〉今阡陇弥望去古既远略无遗迹〈雍大记〉即耿弇所封地〈县志〉
茂陵山〈陵一作林〉在县东三十里〈府志〉林壑秀美〈贾志〉相传为汉威侯马超故居旧有庙今废〈县志〉
明月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白石灿烂夜有光如月〈贾志〉山壑有清风洞洞口径尺许风声常吼其深莫测山之东接乾州界〈县志 亦见乾州〉
梁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东接乾州界〈县志 详见乾州〉渭水 在县南二十里自岐山郿县界流入又东入武功界〈县图〉扶风县有渭水〈九域志详见图考〉
雍水〈一名𣲗川一名白水〉在县南门外自岐山界流入又东入武功界〈县册〉雍水自合姜水又东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水经注 美阳故城在县北〉𣲗川县以县南𣲗水为名〈元和志 唐𣲗川县即今治〉𣲗水一名白水即雍水城数患水势冲激明知县黄铉筑堤植柳以障之今柳伐尽堤尚存〈县志〉
畤沟河〈俗名漆水〉在县东十步〈府志〉漆水一名畤沟河南流与𣲗水合〈贾志〉漆水西北从岐来诗云自土沮漆是也〈县志〉漆水源出县西北五十里自岐山界龙泉寺流来至县东门外合𣲗水〈县册 按此水入雍水与麟游入小横水之漆水别为一水县志引诗疑误〉
美水〈一名浪店沟〉在县东十五里一名浪店沟源出美山迳美阳故城又至县东浪店南入𣲗水又石槽涧在县北凤泉西两山壁立古柏从石罅中出状如虬龙其下为石涧波涛漱激〈县志〉泰川水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出吕寨之温泉隆冬不冰〈府志〉其水南流合于美水〈县册〉
万杨池 在县西二十里〈府志〉其水自岐山之麓伏流至此池边旧有杨柳万株望之蔚然今无〈贾志〉
龙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其泉有九亦祷雨之处〈县志〉信义泉 在县东二十里信义村东渠中形如盆口随汲随盈不汲亦不溢其水甘冽〈县志〉
凤泉 在县东北五十里〈县册〉在明月山西相传文王时凤鸣岐山曾饮于此〈雍胜略〉泉在天度镇北十里其泉为潴水时或溢出槛外已复缩入有祷辄应人称灵异又明月山阴有水碗泉在凤泉之后水自石罅下注于石其形如碗故名又马泉在凤泉东十里〈县志〉郿县
太白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旧在武功县南境今属郿县〈雍胜略〉郿县有太白山〈唐书地理志详见图考〉
熨斗山 在县西北十里北原之上〈县志〉
积石原〈一名北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渭水东迳石原即北原也〈水经注〉郿县有东积石原西积石原〈通典〉原在县西渭水北原也南距五丈原二十五里即诸葛亮与司马懿会战处〈县志〉原接岐山县界〈县册 按府志云在县西南五里误〉
响珰坡 在县西十里人行则有声故名〈府志〉
马鞍山〈即马冢一名马岭山〉在县西南十五里红崖头一名马岭山〈县志〉渭水东迳马冡北〈水经注〉马冡在武功东十馀里有高势〈诸葛亮与步隲书 按明一统志衙岭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俗呼马鞍山今考马鞍岭即马冡之讹若衙岭山在褒城界去此尚远据水经不应渭水经其地也〉
五丈原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元和志〉渭水迳五丈原北又斜水迳五丈原东诸葛亮与步隲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馀里〈水经注〉郿县有五丈原〈隋书地理志〉吕祉曰原高平广远行军者必争之地〈地理通释〉在斜谷口即诸葛亮驻师伐魏处〈名山记〉原接岐山界渭水南原也有兰坑膏腴可田〈县志〉
斜谷 在县西南三十里〈县图〉栈道千里惟褒斜绾毂其口〈史记货殖传〉右界褒斜〈西都赋〉秦宓曰三泉乘祗车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三国蜀志秦宓传〉褒斜在长安西南南口褒北口斜长四百七十里曹操谓为五百石穴〈西京赋注〉正始四年开斜谷旧道〈后魏武帝纪〉平阳县有斜谷〈魏书地形志 平阳县今属岐山界〉斜谷在郿县南谷中皆穴山架木而行〈蜀鉴〉郿县城亦曰斜城城南当斜谷因以为名〈郡县志〉入谷口二百二十里抵凤县西出连云栈复一百五十里出谷口抵褒城两崖高峻谷中水南北分流即褒水斜水也又邸阁在斜谷口盖诸葛亮欲伐魏用流马转运谷中故先治邸阁于此后人因建怀贤阁〈县志〉
秦王岭 在县东十里许其稍西曰小秦王岭有石表曰东西岭堠旧传唐太宗居藩时屯牧于此又或谓为秦文公营邑处皆无据按晋载记苻健据关中尝称大单于秦王传至登破姚苌于马头原后苌又灭登亦自称秦王则郿固二秦战场也岭盖以此得名今清湫堡南亦曰马头原〈县志〉
渭水 在县北三里自岐山界流入与扶风接界又东入盩厔界〈县图〉渭水东迳石原又迳五丈原北又东迳郿县故城南又东迳武功县北斜水自南注之又东迳马冡北又迳武功县故城北又东合雍水〈水经注〉渭河自入县界迳西硙汶家村又迳县北东流过槐芽镇柿林里至龙舞屯凡流七十五里出县界〈县册详见图考〉
斜谷河〈一名武功水〉在县西南三十里与岐山县接界〈府志〉武功县斜水出衙岭山北至郿入渭〈汉书地理志〉斜水出武功县西南衙岭山北历斜谷迳五丈原东以出武功县亦谓之武功水其水北流注于渭〈水经注〉斜谷河分导县境者曰清水河迳马鞍山循红崖东北流二十里入渭源微而委缓清澈可鉴故名其东导一派曰磨渠河迳景家桥与苍龙谷水合亦曰苍谷水南自苍谷北抵官村庵迳老虎沟东入干沟河以在城南亦名南河〈县志〉
干沟河〈一名五谷水〉在县东五里源出桐谷北流入渭〈府志〉干沟河其源有五一名五谷水一曰磨石谷水出滴水崖合井索谷水水出观音池迳曲兀堡合万户谷水又迳西梁阁合桐谷水稍东又合骆谷水自西南抵东北迳洪寺合流纡曲四十馀里雨涝时五谷水皆会旱则绝流故名干沟〈县志 按此骆谷别是一水非盩界之洛谷水也〉
赤谷水〈一名清湫河一名红河一名太白峡水一名瀑布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贾志〉源出太白山迳黑峪至县东又北流入渭〈府志〉骆谷之东有赤谷水俗呼红河源出太白湫名太白峡水自山岩喷飞而下类瀑布又名瀑布泉出谷分三派其迳河底注渭者曰洪沟河又名甯曲河其迳第二坡由教坊注渭者曰教坊河其迳马头原清湫里者曰清湫河北流二十里入渭又有黑谷水在赤谷水东出于滴水崖在南山寨坪坪下有潭清澈见底再南即四嘴山有白马仰天池或曰即谷水之源也北流七里迳田家坡为法泥嘴又九里迳鸡心沟为大栈谷又东过吕家寨北入于清湫河〈县志〉
山河〈一名槐芽泉〉在县东三十里清湫河东〈县册〉源发太白湫出潭谷口流二十馀里为槐芽泉其水湍激西流注于渭〈县志〉
汤谷河〈即温泉一名凤泉汤又名鱼龙泉〉在县东五十里〈雍胜略〉郿县有凤泉汤〈唐书地理志〉隋唐之凤泉县以此名〈潜确类书凤泉故城在县东〉温泉在太白山下一名凤泉汤〈明一统志〉凤泉汤为隋唐胜迹其南有鱼洞岁榖雨先有金鲫浮游少焉大鱼涌出不竭三日乃止有鳞鬛异常者亦名鱼龙泉其水出碌𥑤崖迳锺吕坪出谷口循立坂北流二十五里入渭以源发汤谷故又名汤谷河〈县志〉
两谷河〈又名沙河〉在县东〈县图〉大振谷水俗称仙人峡水在汤谷东源出燕子窝北流二十里至睡佛寺与韦谷水合名为两谷河河有怪石多沙又名沙河北流二十里至太白庙入渭其韦谷水俗讹为泥谷源出扫帚岭北流合大振谷水入渭〈县志 韦谷水扫帚岭亦见盩厔县〉
莲花湾 在县南入山五十里相传生五色莲花风动香闻数十里今不复见〈府志〉
荷池 在县东北十里〈明一统志〉
红崖泉 在县西五里〈县志〉
一碗泉 在县西南十里〈县志〉
宝鸡县
陈仓山〈一名宝鸡山又名鸡峰〉在县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雍大记〉秦文公十九年得陈宝于陈仓北坂〈史记封禅书〉陈仓县有陈仓山山上有宝鸡鸣祠〈水经注 陈仓故城在县东〉山在县南十里南接梁凤二州界〈元和志〉宝鸡县有宝鸡山〈唐书地理志〉山有三峰并峙为邑之胜〈明一统志〉秦文公使髦头骑伐梓树即此相传山有石鸡与山鸡不别故名鸡峰〈贾志〉
陵原 在县治北金陵河迳其左故谓之陵原其脉自吴山延亘而来至此形如屏障为邑之主山〈县志〉蟠龙山在县北二里有故相国党少傅崇雅别业〈陇蜀馀闻〉
八角原〈一名八弓山〉在县西二十里其形八角因名〈府志〉一名八弓山〈县志〉
佛岩 在县西四十里洞开陡壁飞阁悬楼颇为奇丽〈县志〉
麦涧谷 在县西七十里洪武三年产瑞麦五月进呈刘基有颂〈县志〉
益门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山岩险阻凡有事梁益州者必取道于此故曰益门〈县志〉即秦岭北麓之峪〈雍胜略〉
和尚原 在县西南四十里〈贾志〉和尚原凤之东境抵凤翔不能百里自两当县直出凤州取大散关距和尚原才咫尺〈宋中兴四朝志凤州即今凤县〉 原在大散关东〈明一统志〉宋吴玠大破金人于此〈府志〉
大散岭 在县西南〈县图〉光启二年上自宝鸡幸兴元使王建负传国玺从登大散岭岭在宝鸡县南五十二里岭下有关通褒斜大路〈纲目质实〉岭在梁泉县松岭堡南〈胡三省注 梁泉今属凤县〉
煎茶坪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俗传汉高祖引兵由故道出驻马于此〈贾志〉
蛇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其山多蛇〈贾志〉
香岩 在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天真洞在清风台南相传为丘长春修真处〈县志〉
秦岭〈乂名秦山〉在县南六十里南山之脊也〈雍胜略〉凡县治南山皆称秦山〈县志〉
石鼓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明一统志〉陈仓县有石鼓山将有兵此山则鸣〈汉书郡国志〉石鼓记周宣王田猎之事即史籀之迹也本在此山故名〈县册〉
八鱼原 在县东南三十里〈贾志〉
石塔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其形如塔上有石盆旱祷辄应〈贾志〉其麓有烟霞洞在磻溪谷中相传为王乔修仙处又相近有响静山祖佛洞洞悬峭壁栈梯而上傍有湫池祷雨辄应〈县志〉
青峰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山峰秀丽接岐山县界〈县志〉石楼山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形如楼阁接岐山县界〈县志〉
西平原〈一名大虫岭〉在县东北十五里宋将吴玠尝与金将撒离喝相持于此〈府志〉原之高峻处又名大虫岭其原延亘东接凤翔界〈县志〉
〈附考〉虢县有楚山〈九域志 按虢县故城在县东山无考〉
渭水 在县南一里自陇州流入又东入岐山界〈禹贡锥指〉渭水东与楚水合又东入散关又东迳西武功北与捍水合又东右合南山五溪水诸涧流注之又东迳陈仓县西陈仓水东南注之渭水又东与绥阳溪合又东迳郁夷县故城南汧水入焉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又东迳石原〈水经注 详见图考西武功故城在县西南又按寰宇记郁夷故城在陇州西则渭水不应迳陈仓而复迳郁夷也疑传写者之误〉
陆川〈即楚水一名长蛇水〉在县西二十五里即秦地平川尽处〈府志〉楚水南流迳长蛇戍又南流注于渭〈水经注〉
塔河〈即捍水〉在县西南十五里〈县志〉捍水经故道县西又东北历大散关入渭〈水经注 故道县今属凤县〉塔河水自凤县界来东北流入于渭〈县图〉
流玉涧水 在县西南二里源出陵原之下南流五里入渭〈府志〉
清涧河〈即瀑布泉〉在县南五里其水汹涌东北流五十里入渭〈贾志〉瀑布泉在县西南七十里出煎茶坪山顶喷飞如布即清涧河源也〈府志 按此当即郦注之五溪水也〉
金陵河 在县东五里源出五峰山南流入渭〈县志〉在渭水北自陇州流入县境又南迳陵原计流四十里入渭〈县册〉
清水河〈即陈仓水〉在县东南二十里〈县志〉陈仓水出陈仓山下东南流注于渭〈水经注〉在渭水南源出鸡峰山北流五里入渭〈县册〉
汧水〈一名汧阳河〉在县东三十里自汧阳凤翔界流入又东南入渭〈县图〉汧水自迳郁夷县又迳平阳故城南又东流注于渭水〈水经注 平阳今属岐山县〉汧阳河源出陇州北入境东南流六十里入渭〈县册〉
马峪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河傍有石窊如马迹〈县志〉源出秦岭北流七里入渭〈县册〉
洛谷水〈即绥阳溪水〉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入渭〈贾志〉绥阳溪水上承斜水自斜谷分注绥阳溪北届陈仓入渭〈水经注〉洛谷水在渭水南源出明家坡北流十五里入渭〈县册〉
伐鱼河 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秦岭北流三里入渭〈县册〉
箕谷水 在县东南六十五里源出箕谷北流三里入渭〈县册〉
磻溪水〈一名兹泉一名慈泉一名璜河〉在县东南八十里〈明一统志〉磻溪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今人谓之几谷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也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水经注〉慈泉出岐山县西南几谷〈括地志〉虢县有磻溪太公钓处〈通典〉一名璜河在渭水南源出秦岭北流五十里入渭〈县册〉
故道水 在县西南五十馀里又西南流迳黄牛堡入凤县界〈县图〉故道水出陈仓之大散岭西南流迳故道县〈水经注〉
虢川 在县东南百五十里〈县志〉虢县有桃虢川路通汉中〈寰宇记〉虢川水源出奥山下北流十里又折而西流六十里迳进口关入凤县界〈县册 按此即凤县之紫金水源也〉
玉女潭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玉女祠下〈贾志〉
东西官井 在县南门外相距百馀步阔五尺深不及丈其水清甘〈县志〉
九眼泉 在县南六里泉出九穴其水清冽〈府志〉
温泉 在县东南四十里温泉谷其水常温〈府志〉泉在渭水南〈明一统志〉
阿谷泉〈一名神泉〉在县东五里西平原之麓其水清冽触秽辄塞祀祷乃通人号为神泉〈县志〉
鸡跑泉 在县东二十里〈县册〉相传秦穆公神鸡饮此遇旱淘之即雨〈县志〉
滴水泉〈一名三叠泉〉在县东三十里官道傍〈县志〉宝鸡治东三十里官道傍有泉三叠学使许孙荃名为三叠泉系之以诗曰空山殊未雨何自百重泉三叠传声处依稀太古〈华岳集〉
娑罗泉 在县东二里金台观下〈府志〉
汧阳县
龙泉山〈龙一作陇〉在县东十五里有泉出其下故名〈雍胜略〉傅家原 在县北十里又县北十五里为柳家原〈府志〉冯坊原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县图〉
天台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图〉
卧虎山 在县西形如伏虎旧在县东二里今移治故此山在西〈县志〉
龙槐泉 在县西二十里〈府志〉
箭筈岭 在县南十里五代梁贞明六年蜀将陈彦威败李茂贞兵于此其地可资战守〈县志〉
马脊山 在县南二十里〈府志〉县南二十里有秦王洞石穴深数丈寒冽逼人入洞数里水滴沥寒不可入俗传为秦王避难处〈贾志〉
石墨洞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志〉
龟儿山 在县东三里又县东五里有蛇儿岭皆以形似名〈府志〉
歇马原 在县东二十里〈府志〉
马鞍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以形似名山之下为楚作原有望天峡又中作原在县东北中作里〈县志〉
〈附考〉鸣筝峡在县东〈县志 按峡疑即今石门然无可据存考〉
汧水 在县南一里自陇州流入又东南迳凤翔界入宝鸡界〈县图〉汧水自会吴山水又东南迳隃糜县故城又东南历慈山迳郁夷县〈水经注 隃糜故城在县东又按故郁夷县及慈山今俱属陇州说见宝鸡县〉汧水合晖河迳县东玉清宫前有石峡对锁每逢霖雨水发则波势汹涌轰若雷霆谓之大石门又东一里许为小石门或传大禹道汧入渭所凿也〈县志〉
草壁峪溪 在县西三十里其北有石鱼沟旧有石鱼神庙相传沟内有石欲取者䖍祷剖石则两片皆有鱼形否则不全其水流入草壁溪南流六十里入汧〈县志〉
晖川河 在县西源出冯坊里为北山之水所聚势极猛迅南流七十里入于汧又新碧潭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顺治间知县王国玮疏凿引导潭水逹于晖河〈县志〉
东江河〈一名诸施沟〉在县西门外今颇堙塞〈县志〉诸施沟水自县北四十里天台山发源南流三十里入汧河〈县册〉
天池沟水 在县东自高圪塔发源南流三十里入汧河〈县册〉
涧口河 在县东〈县图〉自楚作原南流入汧河〈县志〉源出县东北七十里凤翔界之土王山南流四十里入汧河〈县册〉
隃糜泽 在县东八里汉以此名县〈元和志〉其地近水宜秔稻今多堙废〈县志〉
矿峪沟 在县西二十里龙槐里〈县志〉
三川沟 在县东北歇马里又大鱼沟在县东龙泉里又曲子涧在县东十八里〈府志〉
吴姑泉〈一名雨露泉〉在县西二十里一名雨露泉〈县志〉
冽古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其源澄清四时常温〈县志〉珍珠泉〈一名吐珠泉〉在县南三里〈府志〉在三泉乡其泉自山罅迸出坠落石盘飞洒喷吐又名吐珠泉清冽较胜诸水相传饮此可消瘿又相近有三泉泉出三眼长流不竭〈县志〉
马迹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泉傍石上有人马之迹又有秦王铸剑炉〈县志〉
马跑泉 在县东五里马跑泉铺〈县志〉
麟游县
吴双山〈一名吴重山一名四峰山一名四堆山〉在县东南四十里接扶风县界有四峰北曰接辰南曰联斗东曰萃旭西曰落照俗呼四堆山又名四峰山险峻可资战守明末贼张一明据此月馀始平〈县志〉俗又名吴重山〈明一统志〉
童山 在县治北上有崔府君祠〈府志〉脉自灵台县蜿蜒至此轩然直上为山脉结聚处又有龙穴在县西城外麟溪桥右峭壁悬崖穴有龙形隐如鳞甲爪角之状〈县志〉
石鼓峡 在县北十里澄水所经峡凡三折奔涛激浪如喧雷鼓〈县志〉
加伏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册〉群山环拱联络数十里接灵台县界〈县志〉
天台山 在县西五里唐九成宫西〈雍胜略〉旧构浮图殿于上九成万年两古碑尚存又屏山在凤凰山北苍崖百尺折叠如屏巨石临危若坠复倚清泉自崖半石罅中出如吐珠喷玉一名滴水崖又紫荆山在县西十里〈县志〉
鸣凤山〈一名凤凰山一名凤台山〉在县西五里与天台山相对〈府志〉小峦杰出有如岛屿相传隋文帝时有凤鸣其上亦名凤凰山〈贾志〉一名凤台山〈县志〉
龙窝峡 在县西二十五里山水奇丽曲折入胜〈县志〉杜山 在县西五十里招贤镇杜水所出〈县图〉
宝玉山 在县西七十里有石红白相杂宛然若玉又龙凤山在县西八十里〈贾志〉
青莲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其形似莲草木葱翠〈雍胜略〉九成宫之屏山也〈贾志〉百尺崖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崖壁峻绝青碧如绘〈县志〉
五将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接岐山界〈县图〉渎魁水东历五将山〈水经注〉麟游县有五将山〈金史地理志 又见岐山县按此当别为一山非醴泉之五将山也〉
箭栝山 在县南五十里接岐山界岭悬天半形势嵯峨隋时常伐山除道以通仁夀宫宋末金将粘没喝攻此吴玠遣兵击破之盖邑之险峻处也〈县志 亦见岐山县〉
石臼山 在县南稍东十里许两腋拱起如翼中有灵湫汇而为池将雨则云自池中起旱祷有应山后石室有捣药杵臼盖古仙丹灶处其石壁绝顶可望邠干相传唐太宗每幸九成宫使徐世𪟝屯军于此营垒遗址尚存又鱼塘峡在县南二十里怪石错出层棱如削望之如有落势〈县志〉
马鞍山 在县东南十里以形似名〈贾志〉
火石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志〉
紫石山 在县东二十里二水合流处山石皆紫故名山半有瀑布自石腹中出直下层崖有龙飞凤舞之势〈县志〉
催木岭 在县东北四十里隋营仁夀宫自渭上运木经此因名〈县志 按寰宇记县东北五十里有崔模庙疑当为崔模岭县志所云殆讹传也附考〉麟游县有黝土山〈九域志今无考〉
漆水 在县西东南流入岐山界〈县图〉猗与漆沮〈诗经周颂〉漆沮岐周之二水〈毛传〉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山海经〉漆水出岐山〈郭璞注〉右扶风漆县漆水在县西〈汉书地理志漆县故城在县西〉漆水出杜阳县之漆溪谓之漆渠漆渠水南流大栾水注之二川洋逝俱为一水南与杜水合〈水经注杜阳故城即今治〉普润县城西有漆水〈元和志 普润故城在县西〉漆沮有二诗漆沮入于渭之上流〈段氏注〉漆水出漆县西北至岐山东入渭〈十三州志〉漆水源出普润县东南漆溪〈寰宇记〉漆水合杜岐雍以入渭在泾水西〈禹贡锥指〉源出县西百二十里旧普润县西之青青山合岐水入渭〈县志雍录云岐之与邠固皆同隶汉世漆县然汉志漆水特一出无两漆也元和志务合郑说遂分汉志一漆而著诸两县故普润新平皆有漆水仍于新平立之说曰漆水在县西九里西流注乎泾今麟游亦有漆水与此异据此不独一漆分为两漆而意指所向正谓邠州漆水应经而岐下漆水不与绵应也夫汉志但著一漆而吉甫直以邠漆为漆不以岐漆为漆则酷信郑玄之过也按郑氏绵诗注云公刘迁豳居漆沮之地故元和志谓邠州之漆别为一水入泾而寰宇记亦以白土川当之然又考元和志云隋置普润屯后废屯立县在汉为漆县地则亦明谓普润即漆县矣又安得谓一漆县有两漆水乎程大昌力辨其误似不为无见故存其说以俟考〉
岐水〈一名大栾水〉在县西〈县图〉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淮南子〉牧龟于岐〈史记封禅书〉岐水名〈汉书音义〉大栾水出杜阳县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水经注〉王季葬于滑山之尾栾水啮其墓〈论衡〉普润县有岐水〈隋书地理志〉岐水即大栾水也源出普润县东南流入漆水〈寰宇记〉
杜水〈一名大横水一名麟游水一名招贤川〉在县南城下东南流入乾州界〈县图〉杜阳县有杜水南入渭诗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齐诗作自杜言公刘居杜与漆沮之地〈汉书地理志〉水发杜阳县大岭侧世谓之赤泥岘沿坡历涧俗名大横水疑即杜水矣其水东南流迳杜阳故城世谓之故县川二坑水注之水有二源一水出西北与渎魋水合而东历五将山又合乡谷水水出乡溪东南流入杜谓之乡谷川杜水又南合荚水〈水经注〉普润县有杜水〈隋书地理志〉杜水源出普润县东南溪涧间〈寰宇记〉麟游水在县南源出县西招贤川〈明一统志〉杜水出县西五十里招贤镇杜山之阴行石涧中东南流至旧九成宫西纳凤台山北西海口一带之水而其流始大盖西海口纳良舍西坊两流也又东南纳清水河一带之水而其流愈大杜水又接排云殿山细流而东迳县南北受通济桥五龙泉和尚泉等水又东则南受马家沟口水又东折迳火星庙北过峡东转合澄水县治居杜澄二水之中复折而过慈禅寺受石臼山史家河一派再折至紫石山后受吴双以北之水而可以胜舟矣又数折北受县东之尉迟涧水又受小花石沟水而其势益大出县境迳乾州又至武功入渭〈县志〉
清水河 在县西十里〈县册〉合青莲山箭栝山分水岭下两流北流入杜水〈县志 按此疑即水经注之二坑水〉
五龙泉水 在县西门外水极清冽南流入杜水〈县志〉水味作酒异常宋熙宁中王竦为记立石今不存〈府志〉
澄水 在县东城下〈府志〉在县北源出澄名里纳北来岭西河四郎庙峡内诸水东南入杜水〈县志 按此疑即水经注之乡溪水〉
尉迟涧水 在县东三十里入长安便道两山险阻中横一涧相传太宗幸九成宫尉迟敬徳开修辇路于此〈县志〉
细川谷水 在县西〈县图〉蒲川水出南山蒲谷东北合细川水〈古水经注〉在普润县南又北流入泾州界〈寰宇记〉
玉女潭 在县西南十五里俗传唐武后避暑九成宫时浴此〈名山记〉潭在鱼塘峡内其水自永安宫前流入此潭半山落下声震岩谷四面屏山围绕如画隋文帝时常游宴于此〈县志〉
醴泉 在县西五里〈贾志〉贞观六年帝避暑九成宫历览台观闲步西城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若醴〈唐魏徴醴泉铭序〉泉在九成宫中年久泉涸有醴泉碑铭魏徴撰欧阳询书尚存〈雍胜略〉
旧井 在县北兴国寺东南味甚甘冽〈府志〉
陇州
吴岳 在州南七十里〈州志 详见图考〉
丹阳洞 在州北里许相传为马丹阳成仙处中有三清殿阶下有柏分十股中有清泉四时不涸〈州志〉
青崖山 在州北四十里高峻秀耸上有清凉寺清泉涌流旱祷有应〈州志〉
沙金谷〈沙一作杀〉在州西北十五里宋建炎中败金人于此〈州志〉
景福山〈一名龙门山〉在州西北六十里一名龙门山有龙门洞汉娄敬栖真之所山水奇秀又有凤爪朝元定心三峰其下有甘露泉〈州志〉
蒲峪 在州西二十里〈州志〉汧县北有蒲谷乡中谷〈汉书地理志 汧县故城在州东南〉
慈山 在州西四十里其相近有白环谷在汧源旧县界〈府志 汧源故城在州东南〉汧水东历慈山〈水经注〉白环谷白环水所出〈雍大记〉
岍山 在州西四十里汧水所出〈雍大记〉汧一作岍按有汧水故其字或从山或从水〈夏本纪注〉汧源县有岍山〈隋书地理志〉山在汧源县西四十里东邻岐岫西接陇冈〈括地志〉山在县西六十里北与陇山接禹贡导岍及岐是也〈元和志 按陇蜀馀闻云吴与岍自是两山郦注未详而晁氏则云今之陇山天井金门秦岭皆古之汧山又按县图吴山脉接关山与岍慈诸山相连则岍山即吴岳之支也考汧水之源一西出岍山一南出吴岳之阴故谓禹贡之导岍者或指吴岳或指岍山又安得以吴岳与岍山各自为山而遂谓其绝不相属乎〉
陇山〈即陇坻一名陇坂一名小陇山又名鹦鹉山〉在州西六十里接巩昌府清水县界〈州图〉阪有漆〈诗经秦风〉陇阪也即今陇山地理志陇西有陇坻在其西〈诗注〉天水有大坂曰陇坂〈应劭注〉汧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高崄不通轨辙即古陇坂也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馀家有清水四注下即陇头水也〈三秦记〉陇山东西一百八十里登山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怅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故为之歌〈秦州记〉汧源县有陇山〈隋书地理志〉小陇山在吴山县西四十里〈元和志 吴山故城在州东南〉小陇山在南由县西北〈胡氏鉴注 南由故城在州南〉上有悬溜吐于山中汇为澄潭名万石潭流溢散下皆注于渭〈潜确类书〉山高而长多鹦鹉一名鹦鹉山〈雍胜略〉雍大记云南逾岍陇北接沙漠其名有四一名枪竿岭一名米高山一名湫头山一名龙江峡汉属汉阳郡刺史治名陇坻即祭遵破王元兵处〈州志〉
关山 在州西八十里其山高峻盘折而登经五十里始至绝顶为秦凤要害〈州志〉距关中千里岭之西有长宁驿〈雍大记〉山多鹦鹉为临巩要关〈明一统志〉其顶有分水岭〈贾志〉
大虫峪 在州西南十里又州西南十五里有麦枣峪又州西南二十里有桐树峪又州西南七十里有青阳峡唐杜甫有诗〈州志 麦𬃷峪府志作蜜𬃷〉
天井山 在州西南百里山巅有井四时不涸〈雍胜略〉金门山 在州西南百里天井山东南〈府志〉渭水东南出石门〈水经注〉两山对峙其形如门渭水流其中〈州志按此疑即石门也〉
方山原 在州西南百里宋绍兴中吴玠与金人战于此〈州志〉绍兴十一年割地畀金人求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许之于是遂以大散关为界〈宋会要〉
秦岭 在州西南〈州图〉陇州陇安县有秦岭山〈九域志陇安故城在州东南〉东起商洛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三秦记〉晁氏以为陇山秦岭皆古之岍〈地理通释〉秦岭山在陇安旧县因西秦地势相连其山高于诸岫故名〈雍胜略〉
牛头山 在州西南百二十里以形似名明末总兵杨麒破流贼处〈州志〉
白牛峪 在州南十里又州南十二里有黄花峪产黄花又州南十三里有干峪〈府志〉
紫塠山 在州南四十里望之紫翠成堆旧属吴山县〈府志〉脉接牛心山前连朝天岭〈州志 按唐书地理志吴山县有紫超山疑塠字即超字之讹〉
牛心山 在州南五十里〈州志〉
还魂岭 在州南百七十里〈州志〉
朝天岭 在州东南三十里唐卢照邻有诗〈州志〉
塔儿峡 在州东南四十里旁有石洞数丈可容百馀人青山环峙一水七折方出峡口有三股水合流注下绝为神异〈州志〉
西秦山 在州东南百里〈州图〉在陇安旧县北二十里〈雍大记〉其上有秦王试劔崖〈府志〉
寒居洞 在州东南百二十里县头镇北山下嵩阳居士有记〈府志〉
龙盘山〈即盘龙山〉在州东南百二十七里〈州图〉南由县有盘龙山〈隋书地理志〉龙盘山在吴山旧县东南七里山势盘曲如龙故名〈州志〉
相公山 在州东三十里相传有后汉右丞相墓姓氏莫考〈州志〉
峰台山 在州东四十里上有数峰雄峙〈州志〉
水峪 在州东北四里值雨暴水溢时冲啮州城为患〈州志〉
〈附考〉唐太宗贞观四年幸陇州校猎于贵全谷〈册 元龟 按此谷无考全一作泉〉
渭水 在州南百四十里自秦州清水县入州境又东入宝鸡界〈禹贡锥指〉渭水东南出石门度小陇山迳南由县南东与楚水合又东入散关〈水经注 散关今属宝鸡〉渭水在南由县南四十里〈元和志〉渭河在陇安县西南四十五里〈寰宇记详见图考〉
长蛇水〈即楚水〉在州西南〈州图〉数历之山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山海经〉楚水世所谓长蛇水水出汧县之数历山南流迳长蛇戍东又南流注于渭阚骃以是水为汧水〈水经注 按数历山今无考长蛇戍即魏长蛇县在州束南〉长蛇川在南由县西百步〈元和志〉在吴山旧县境内其流委曲如蛇后魏以此名县〈州志〉
金陵河 在州东南四十里南村镇西又东南流入宝鸡界〈州册〉
汧水〈一名鱼龙川〉在州城南又东流入汧阳界〈州图〉周孝王使嬴非子养马于汧渭之间〈秦本记〉汧县汧水出西北入渭〈汉书地理志〉汧水出岍山〈郡国志〉源出汧源县西南岍山东入渭〈括地志〉汧水出汧县之蒲谷乡中谷尔雅曰水决之泽为汧汧之为名实兼斯举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小陇山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潭涨不测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鱼龙水自下亦通谓之鱼龙川川水东迳汧县故城北又东历泽乱为一右合龙泉又东会一水自水会上下咸谓之鱼龙川又东南迳隃糜县〈水经注 隃糜县今属汧阳〉汧源县有汧水〈隋书地理志〉陇州路七十馀里有洞中有石或大或小随水流出破之中皆有鱼龙形过者并不敢语语者便闻风雷之声〈录异记〉汧河源出岍山东流会北河东南入汧阳界滨水之地自州西至汧阳宝鸡㡬二百里谓之汧川虽隆冬蔬草长青如春又鱼龙川源出小陇山东北流杜甫诗水落鱼龙夜即此〈州志〉
关山河 在州西八十里源出关山东北流合于汧〈州图〉白环谷水在州西水流如环故名〈州志〉吴山县有白环水〈九域志〉汧源县有白环水〈金史地理志〉
蒲峪水 在州西二十里〈州册〉雍州其泽薮曰蒲〈周礼职方氏〉蒲在汧郑司农云蒲或为汧浦〈周礼注〉九薮秦有杨陓〈尔雅〉杨陓在汧〈郭璞注〉汧水出蒲谷乡中谷决为蒲薮〈水经注〉汧源县有蒲薮〈九域志〉蒲薮在州西四十里〈明一统志 按杨陓即蒲而今州西四十里尚有蒲峪寨则其为古之蒲谷郷无疑也〉
北河 在州城北其流最细会温泉水南入汧又温泉水在州西北十五里隆冬不冰一名汤池〈州志〉
金泉水〈一名白龙泉〉在州南四十里〈府志〉汧水右合龙泉泉径五尺源流奋通沦漪四泄东北流注于汧〈水经注〉金泉一名白龙泉〈明一统志〉金泉在州东南梨林川水出如注污之即涸俗传昔人得金鞭于此其水东北注于汧〈州志〉
八渡河〈俗名一水河〉在州东南〈州图〉汧水又东会一水发南山西侧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穴悬波侧注发源成川北流注于汧〈水经注〉一水河发源望辇峰左旋绕庙前东北流入汧水又神岔沟在阆苑西三里许一通五峰山壑一通一水河源即宋吴玠败乌珠处〈州志 按水经注云汧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一水发南山西侧则二源皆汧水也本文甚明自昔人误谓一水为水名而不察汧有二源之语遂呼之为一水河且沿袭而笔之于志其谬甚矣今特为正之〉
汭水 在州西北又东北流入华亭县界〈州图 按汉书地理志云汭水出汧县西北东入泾又水经注云芮水出小陇山朱子诗传云芮水出吴山西北东入泾蔡氏书传云汭水出蒲薮西北今考陇州之水凡出吴山及蒲者或合于汧或入于渭而并无入泾之水汉志诸书所云殊不可解惟郡县志云泾州良原县有芮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陇州华亭县流入今在长武县入泾者是也此正与诗所云芮鞫之即者合故宁据经为断而不敢因传以疑经存其说以俟考可也又见长武县〉
丹泉 在州北二里谷神观东〈雍胜略〉
神泉 在州西十五里平地涌出〈州志〉
凉泉 在州西南十五里凉甫里四时皆凉〈州志〉
莲花泉 在州南四十里南村镇东其水不竭〈州志〉
陜西通志卷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十一
山川四〈汉中府 榆林府〉
汉中府南郑县
旱山〈旱一作𡷛〉在县西南二十里〈寰宇记〉瞻彼旱麓榛楛济济〈诗经大雅〉旱山名〈毛传〉南郑县旱山池水所出〈汉书地理志〉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流百姓四时祈祷〈水经注〉山上有云即雨傍有石牛十二头下有石池水〈周地图记〉一名𡷛山〈贾志〉汉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四峯八面东临老渚河北距汉水南接巴山有池水〈雍大记〉山势奇伟其右为鸠谷谷有栖真洞又有孤云神女祠迤东不数里有茅沟山凌高峻削明末席增光隐其上有茅沟山记〈府志〉鸠谷在县南二十里〈舆地纪胜按南郑治自唐宋以来未尝移徙则寰宇记所云必非无据疑汉旱以音近而讹而后人遂分以为二山也又汉志池水出旱而雍大记池水出汉山益为可据〉
宝山 在县北十馀里旧传山中得宝珠又相近有白云岭岭上有白云屯聚故名〈舆地纪胜〉玊井洞在县北十五里〈贾志〉玉井在玉井观南水色白人谓饮此可疗病〈雍胜略〉俗传宋时大雷雨忽于污泥中涌出老子石像因于此立祠有风洞在座下深不可测投草其中即吹出〈府志〉
狮子山 在县北四十里形如狮子上有宝峯院下有佛洗潭〈雍胜略〉潭在狮子山西南水自悬崖下注其潭有三地险水深〈府志〉
七峯山 在县北五十里七峯峭㧞宋苏轼曾游于此又相近为王子山形如画屏〈贾志〉
听山 在县西北西抵婿水小溪〈舆地纪胜〉婿水北发听山〈水经注〉俗传唐公房仙去婿归惟闻空中歌管声因名听山〈贾志 房一作昉〉
天台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顶平如台郡治枕其冈脉有飞泉数百尺下为深潭号佛子潭〈贾志〉山谷石皆坚润有金星者制砚甚佳俗号石碑谷又其上有楞伽谷〈县册〉
龙冈山 在县西十里相传梁天监中有龙斗于此〈舆地纪胜〉龙冈北临汉水南带廉津〈华阳国志〉南郑县有龙冈山〈隋书地理志〉
中梁山 在县西十五里〈贾志〉南郑县有中梁山〈唐书地理志〉汉中记云以其镇梁州之中故名〈舆地纪胜〉山脉西自沔县定军山来横山之腹有乾明寺〈雍胜略〉一统志云在南郑褒城之界〈潜确类书亦见褒城县〉
立石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又相近有玊泉岭〈舆地纪胜 并详见褒城县〉
玊京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旱山之阳一峯尖耸又相近为鹤腾山〈贾志〉山接褒城界有鹤腾崖鹤腾泉〈县册并详见褒城县〉
黄牛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又相近有青锉山〈贾志〉华阳县有黄牛山〈魏书地形志 后魏县属华阳地〉南郑县有黄牛山〈隋书地理志〉山有石黄色远望如牛因名山下有黄牛川十道记云黄牛川有再熟之稻土人重之〈寰宇记〉
笼盖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其南麓与巴山相接老渚河源出于此〈雍胜略〉
宝顶山〈顶一作鼎〉在县西南七十里与青锉山相接〈贾志详见褒城县〉
金华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与巴山相接峭峯特起左右环绕傍有数泉合为一池〈舆地纪胜详见褒城县〉
双乳山 在县西南七十五里〈府志 详见褒城县〉
高望山 在县南二十里〈县图〉
峨公山 在县南六十里宋元嘉十一年萧承之进据峨公山击败杨难当军梁土民思承之功于峨公山立庙祀之〈县册〉
仙台山〈一名玉女山一名米仓山〉在县南百九十里一名玉女山高峻不可登上有古城三门道经云仙人玊女所居之地故名〈寰宇记〉南郑县有玊女山〈唐书地理志〉仙台山在南廉水县一名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连有韩信庙及截贤岭云萧何追韩信至此〈舆地纪胜 廉水县今属褒城界〉米仓山高耸摩云登其巅则褒沔洋凤俱归一览〈县志〉
大巴山〈一名巴岭〉在县南百九十里东滨汉江与三峡相接山南即古巴国〈元和志〉廉水出巴岭山〈水经注〉孤云山在廉水县东南百七十里相连者曰两角山〈舆地纪胜〉巴山绵亘深远冬夏积雪不消中包孤云两角米仓诸山南与四川巴州之小巴山接〈县志〉
石臼岭 在县东南八十里〈府志〉
幞头山 在县东南百里以形似名又蒿坝洞在县东南小黄村高崖壁立前临深涧洞当半崖有飞桥洞中极宽广巉岩万状石乳参差〈舆地纪胜〉
梁州山〈一名梁山〉在县东南百八十里其西与孤云两角诸山相接大山四围其中三十里许甚平广或云古梁州治也〈舆地纪胜〉梁州山一名梁山〈县志〉
武乡谷 在县东北〈县册〉在府东北三十里蜀封诸葛亮为侯国〈十道志 按府志云在城北门内疑误〉
骆谷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自洋之真符至此屈曲八十里八十四盘姜维伐魏出此〈贾志〉骆谷在南郑县北通盩厔骆谷关〈雍胜略〉
汉水 在县南三里自褒城界流入又东入城固界〈禹贡锥指〉沔至汉中东流为汉水〈书孔传〉汉水自合褒水又东迳汉庙堆下又东过南郑县南合廉水又右合池水又东得长柳渡〈水经注〉汉水经县南去县一百步〈元和志详见图考〉
褒水〈一名黒龙江〉在县西二十里自褒城界来南流至龙江铺西小柏乡入汉〈县册 详见褒城县〉
廉水 在县西南四里自褒城县来东北流入于汉〈府志〉华阳县有廉水〈魏书地形志〉廉水出巴岭山北流迳廉川故水得其名又北注汉水〈水经注〉龙冈山北有廉津廉水所经〈寰宇记〉
老渚河〈即池水一名獠子水一名老子溪〉在县南十里源出笼盖山经城东南十五里北流入汉〈府志〉旱山池水所出东北入汉〈汉书地理志〉池水出旱山俗谓之獠子水夹溉诸田散流左注汉水〈水经注〉旱山下有石池即池水之源〈寰宇记〉老子水在廉水县源出米仓山下流合石劔等水号老子溪即郦道元所谓獠子水也〈舆地纪胜 按獠子既讹为老子而老渚又即老子之讹则所云老溪者当亦即此水也〉冷水河源出汉山又红花水亦出汉山合流入于老溪〈县册〉
婿水〈即左谷水一名听水又名智乡水〉在县西北又东流入城固界一名听水〈县册〉左谷水出汉北即智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智乡水曰智水川〈水经注〉
玉女潭 在县西南二十八里源从褒城县南梁山流入〈寰宇记〉
东湖 在城东南塔影映照湖中为郡佳景〈府志〉
莲花池 在县南十里〈府志〉
白鹿池 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曾有白鹿见于此〈雍胜略〉
金龙井 在城内相传有黄龙见于此〈雍胜略〉
涌泉 在县北六十一里天台山其泉地中行人于泉上砌一井深一尺五寸水深四寸后欲请此水祷雨以瓶著井中水自涌起灌于瓶内因以名之〈雍胜略〉
明珠井 在县西南三里〈县册〉
褒城县
云雾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绝顶有崖高百尺横数十步县境高山此为第一上有水痕如龙黑白各四颠倒悬挂其东西横截者为横当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乃云雾北界也〈贾志〉
伏虎山〈一名馒头山〉在县西北一里俗呼馒头山又县北一里曰黄土坡〈府志〉
连城山〈一名汉王山〉在县北六里下临褒水相传为汉王练兵处亦名汉王山〈贾志〉山内有砖塔高一丈馀傍有水池俗传汉王筑〈雍大记〉山顶有十二峯连接如城垒皆平旷可居峯各有池其下有黑沟泉东麓又有龙潭潴水深广昔有于此得龙蜕者时或有巨蟹大鱼出没人莫敢近又县北入谷十五里曰鸡翁山即连城后山也突起高峯状类鸡冠又县北二十里有桃源坡〈府志〉
箕山 在县北二十里〈县册〉山上有池四时不涸俗呼秦王猎池山南有穴号丙穴有谷号道人谷即郑子真所隐处又七盘坡在县北二十里〈舆地纪胜〉丙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石门穿山通道六丈有馀刻石言汉永平中司隶校尉杨厥所开建和二年大中大夫王升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徳以为石牛道即秦时所开厥盖因而广之蜀都赋曰岨以石门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水经注〉世代绵远通塞不恒自晋氏南迁斯路废矣崖岸崩沦涧阁堙圯南北各数十里车马不通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始开至石门北一里西上凿山为道峭阻盘迂行者苦之三年刺史羊公表求自回万以东开创道路至永平二年毕工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沿溪栈壑砰险梁危自回万至谷口二百馀里连辀骈辔莫不夷而通焉〈后魏王远石门铭序〉蜀诸葛亮遣赵云邓芝等据箕谷即此又七盘山顶曰鸡头山出褒谷〈雍大记〉七盘山在县北十里鸡头关下盘㢠七转方至山顶由此入连云栈山顶有风洞山下有穴大如斗名鱼洞自清明至谷雨有鱼从穴中出〈府志〉石门在县北十里鸡头关下此门通可避七盘之险又南三十步为手扒崖崖南五十步有一点油石〈县志〉
龙峯 在县北二十五里山下巨石崚嶒突出有如龙首直走乌龙江岸波涛吞吐如龙之吸浪其相近为麻坪左绕江流右倚林麓亦山市也又县北二十六里有老君崖〈府志〉
黄草山 在县北四十里东临褒水即连云栈诸山〈雍胜略〉
青桥山 在县北五十里山形险峻缉木以度树萝蒙密岁寒不凋又青桥河北岸有石突起丛薄中前昂后伏宛然若虎名曰虎石〈府志〉
松尖山 在县北六十里青桥西山峯尖耸奇松挺植又石尖山在县北七十里青桥山后石峯耸出与松山对亦即连云栈诸山也〈府志〉
衙岭山 在县北〈县册〉武功县褒斜二水俱出衙岭山〈汉书地理志〉褒水西北出衙岭山〈水经注〉褒水出褒城县西北九十八里衙岭山〈括地志〉马道山在县北九十里马道驿西其东沟巨石宛有马迹又凤凰山在马道驿东北山张两翼形如飞凤一名太白山又县北九十五里为燕子崖〈府志 按括地志所云衙岭山今以道里计之疑即马道凤凰石笋四州诸山也〉
石笋山 在县北百二十里马道山迤西山下有龙潭广一亩许游者至潭隈相戒毋声欬有之则彻底清潭顷刻浑浊见者无不骇心又相近有回水洞在焦崖铺南石崖下褒水至此一派潜入崖穴东通城固县婿水河〈府志〉
四州山 在县北入斜谷一百三十里与武关驿相对登之可望见褒沔洋凤诸境故名又县北二百里有九石坪在深山茂林之中其地平广可种蓺人罕至者〈府志〉
云梦山〈一名社坛岭一名观山〉在县西北五十里牛头山后与云雾山并峙古名社坛岭又名观山陟顶二十里顶最平坦最高处为云梦观观东一里为飞仙崖石峯壁立高三百五十五丈相传有仙女飞升于此崖之下曰白龙洞高五丈阔倍之深数步许下有石池二水滴池中不溢不涸旱祷则应观西三里有青龙洞深丈馀亦有石池三水自上滴入由洞口流出又后有圣水洞石井深丈馀水从底峡中出又观南一里曰牡丹坪又相近者曰照壁山其阳冈岭逶迤通云雾诸山其阴峻峭方正形如屏风又县西北六十里曰黄草坪〈府志〉
赤崖〈一名赤岸〉在县西北褒斜阁道之所经也亦曰赤岸蜀汉置赤岸库以储军资又孔明与兄瑾书曰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即此〈县志〉
牛头山〈一名戴笠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其相近有仙人洞临汉水〈府志〉武乡县有牛头山〈魏书地形志 武乡县今属南郑魏属褒中郡〉褒城县有牛头山〈唐书地理志〉山高百仞其上云覆如笠即雨故后人号为戴笠山〈寰宇记〉山有巨石似牛头故名其下有灵液泉〈雍胜略〉
石人山 在县西五十里上有石峯如人形故名〈府志〉赤谷岭 在县西南十里又县西南五十里有乾龙洞在娑罗关南洞高数丈内有小溪自北壁下流出洞底祷雨者执火而入路多曲折约行三十里可达华山洞〈府志〉
鹤腾岩 在县西南六十里〈县册〉三岩相接状类画屏宝积院有残碑载昔人于此驾鹤仙去岩半有三石洞深邃莫测其下有瀑布泉〈府志〉
马鞍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山麓有泉东流入廉水〈府志〉华山 在县西南百十里根盘百里许有华山洞在县西南九十里高大深邃内有灵湫祷雨辄应又山之相近者曰宝顶山中峯高耸望云之起灭可卜晴雨又县西南百二十里有月崖其形如月〈府志〉
中梁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麓拥高陵势若积谷为县之屏山褒民从此入县有三道最东曰相公岭原名猴子岭中曰土地垭最西曰石梯口石路﨑岖自南而北如下井自北而南若登天岩半有石刻其略云一应盐榷不得从山过盖绍兴五年也迤西孤峯突起者曰大孤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迤东对相公岭屹立两河口者曰小孤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又玉女洞在中梁南麓去县四十里相传有玉女飞升于此洞门高广外绕溪流从峡下悬为瀑布汇为深潭左有一穴如瓮人尝见巨蛇自山而下入此穴中又数步有水涌出名玉女泉山半有洞曰龙王洞云〈府志〉
天池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上有穴曰风洞春夏多风秋冬有气上腾亦谓之气眼顶有池不涸又县南五十里有大壶山形似壶又相近有火石岭石色皆赤又有玉泉岭一名薤谷冈〈府志〉
覆斗山 在县南六十里又其左有金星山相近者为伏龙原今名石灰寺口〈府志〉
立石山 在县南八十里顶有大石无心揺之则动〈府志〉东连青锉西接金华〈贾志〉
双山 在县南八十里两山横列而秀丽相似故名〈府志〉青锉山 在县南九十里山多杉桧其顶有石如锉又相近有虎头山形如伏虎山半有洞〈府志〉
金华山 在县南九十里上有三教庙从外望之层峦叠嶂包褁有如莲花自内视之逶迤平旷最为幽胜山半有洞相传为龙蛰处又相近有双乳山廉水经其中两山并峙如乳又真身洞在县南八十里金华崖虾蟆石南内有金饰真身坐于岩龛相传不知何代时洋县有张令解组寂定于此傍有石刻蚀剥不可考又相近有金水坪在铁峪坝南〈府志〉
孤云山 在县南百二十里与两角山相连上有石刻云汉相国何追韩信至此〈府志〉孤云不掩兴亡事两角曾悬去住心〈王仁裕诗〉兴元南有路通巴州其路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絙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深涧如沦黄泉也复登措大岭盖有稍似平处徐步而进若儒之布武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侯庙在焉〈玉堂闲话〉
玉映山 在县南百九十里初人不识此山明嘉靖三十年旱有神附于人云山有灵液可取致雨人随神所指入山见石洞有刻字云玊映山麒麟洞乃赍火具入洞数里如下井见岩溜下垂凝结若柱又历数门始及泉渊澄莫测沙际有牛足迹疑即麟迹也取水而出果大雨后再取水又雨至今遇旱必祷〈府志〉
藏剑岩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府志〉俗传汉高祖藏剑于此〈舆地纪胜〉
汉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自西而东迤三十五里〈府志〉东北距汉水南接巴山其顶有灵液池接南郑界〈县册详见南郑县〉
黄鹿谷〈一名鹿堂谷〉在县东二十里谷中多鹿土人亦名黄鹿山〈寰宇记〉一名鹿堂谷〈舆地纪胜〉
褒谷〈一名南谷〉在县东北十里自此入连云栈西北一百五十里入凤县界又二百二十里直抵郿县之斜谷今亦谓之南谷所谓南口曰褒也〈县志〉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世家〉褒谷在梁州褒城县北五十里南中山〈史记正义〉良木攒于褒谷〈左思蜀都赋〉褒中县南口斜谷水源在北南流经褒中故北口曰斜南口曰褒同一谷耳长四百七十里〈蜀都赋注 褒中故城在县东〉褒水自小石门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水经注〉褒谷山在县北五里〈元和志〉中间谷道褒水所流昔张良说高祖烧绝栈道曹操出斜谷临汉中诸葛亮由斜谷取郿皆此道也〈郡国志〉
同鼎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与鸡翁山相对西临黒龙江以其三峯鼎峙故名〈雍胜略〉崖半有飞虎洞相传有翼虎伏洞为害一异人掷剑毙之今剑在石窟内可揺不可㧞其迤南与钓鱼台一点油石对者曰铁屏崖崚嶒可赏又大成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同鼎山后峯峦起伏长三十馀里〈府志〉
〈附考〉黄沙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远望山坟嵬嵬状高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有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下有女郎庙及𢷬衣石言张鲁女也〈水经注〉褒城县有女郎山〈隋书地理志 按黄沙水今在沔县界山无考〉
汉水 在县南自沔县流入又东入南郑界即沔水也〈县图〉汉水自合黄沙水又东合褒水又东迳万石城下〈水经注〉沔水在县南二十四里其水独不为埭谚曰汉江不田龙江不船〈县志 详见图考〉
剪子河〈又名杨家河杨一作养〉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以石板布堰故名其水东北入于汉〈县志〉发源南栈山之北流十五里为剪子河又东北流三十里为杨家河又三十里迳沔县之上官庄至黄沙驿入汉〈县册 按杨家河即沔县之养家河也〉
华阳河 在县西北十五里源出牛头山南流入汉〈舆地纪胜〉
褒水〈一名山河一名黒龙江〉在县东一里即黒龙江自凤县界流入又南流入汉〈县图〉孝武时欲通褒斜道及漕事拜御史大夫张汤子卭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史记河渠书〉武功县褒水出衙岭山至南郑入沔〈汉书地理志 武功今属郿县〉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又东南迳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所取名也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又东南历小石门又东南历褒口又南迳褒县故城东又南流入于汉〈水经注〉褒水出县西北九十八里衙岭山与斜水同源而派分〈括地志〉山河水即褒水出太白山又有石鼓在县北四十里褒水中击之有声又有将军石亦在水中入谷十五里有石如兜鍪然又有白玊盆亦在水中大石光白其中可实五斗〈舆地纪胜〉斩蟒石在县北六十里龙江之岸俗传有蟒为害异人斩之其脊化为石又虾蟆石在县北四十八里江滨高六尺许金华山亦有之又鲤鱼石在县北三十里褒水中凡鲤至此不能过故石北上流无鲤又支锅石在堡子铺南四里龙江西浒巨石鼎峙如支锅又五龙石在县北十五里新定铺巨石交错如龙其相近有将军石高数丈又玊盆在县北八里褒水东岸有石自然如盆光洁如玉对岸即钓鱼台也又堰界石在县东三里龙江中上一石横刻使府打量到下镌古界从此石至南大宋乾道元年十一月初五日眉山史可观记下一石镌制置大使司提修造张仪准相命檄自嘉定三年至七年督责军人董工治堰嘉定七年二月记又马鞍石在县东二里江岸〈府志〉褒水在县东门外自东北南流出褒谷至县南二十里入汉江曰两河口县东二里许有石碑滩又北一里为鱼梁滩又三里为五龙潭又五里为滚雪滩有夀云石在滩之右二石倚江文如夀字又五里为响水滩巨石乱峙中流水声如雷又去县北百十里为聚鱼潭潭水深静冬月鱼聚其中又有小江在县东褒水支流也〈县志〉
武关河〈一名石沟河〉在县北百四十里一名石沟河自凤县流迳武休关东合于褒水水经注所云一水西北出仇池盖指此也〈县志 按褒水当以出太白山者为正源而武关河则褒水之别源也〉
腊鱼潭水 在县北百十里其水流入褒水今有腊鱼栈阁〈县志〉
马道河〈即寒溪又名樊河〉在县北九十里源出马道驿西山峡中东流至樊桥合褒水古名寒溪今又名樊河又北岔河在马道西十里迤南流入寒溪又西河在马道西五里自五井沟流入于寒溪〈府志〉
青桥河 在县北六十里青桥驿北源自西南来流合褒水〈府志〉
沙河 在县北二十五里源出县西北横当山流经滴水崖为锅底滩又十里为黒滩又五里为娘娘滩又三里为头渡河顺十八湾又五里为二渡河又十里入龙江〈县志〉沙河源出云雾山北其流入褒水〈贾志〉冷水河在县北六十里源出云雾山麓一名响水河自栈道中西峡流出归沙河迳观音碥入褒水〈县册〉
丙水 在县西北〈县志〉丙水上承丙穴下注褒水〈水经注〉丙水源出县西北牛头山〈寰宇记〉大丙水源出黄崖岭下〈舆地纪胜〉
廉水 在县西南百二十五里源自巴山密谷东北流迳双乳山又北迳中梁山南东北入南郑县界入汉又让水在县西南百三十里一名逊水范柏年对宋明帝臣乡有廉泉让水是也〈县志〉逊水起于廉水东流至故廉水城侧〈舆地纪胜 廉水故城在县南〉廉水源出巴州别流为让水〈贾志〉马鞍泉在县西南九十里源出马鞍山东流与廉水合又双泉水在县西南七十里两泉并涌出于中梁山西南峡中〈府志〉二泉合而复分东南流入廉水河〈县图〉
王母塘 在县南七十里潴水甚盛〈府志〉
鹿鸣池 在县东南十里昔传有群鹿饮于池畔故名〈府志〉
沥水沟 在县东里许自小东沟流来水石相激其声淅沥〈府志〉
仙人沟 在县北八十里山径逶迤林木蓊翳其境甚幽〈府志〉
五道沟 在县南四十里又县南六十里有沙溪沟又县南七十里有冷水沟泉出山谷夏亦清冷又县南八十里有章溪沟在镇谷村〈府志〉
金泉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雍齿坝崖头山下方圆丈馀冬夏不竭又一碗泉在县西南五十里苇池坝山崖下泉形如碗又涌珠泉在县西南五十里火石岭下源出平地三泉鼎列沫涌如珠又相近有没底泉泉极清其深莫测〈府志〉
鹤腾泉 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中梁山由二穴涌出南注溪中有石梁天成平分两渠馀水还峡中下注鹤腾崖为瀑布焉〈府志〉
凉水泉 在县南四十五里中梁山下流至玉女洞前与玉女泉合〈府志〉
碧玉泉〈一名芝泉〉在县南五十里山道村池广一亩深不可测投物其中色皆成碧故名碧玉又曾产灵芝名芝泉其北即玉泉岭也〈府志〉
神惠泉 在县东南十里许宋元丰中营褒徳将军墓众患乏水此泉忽然涌出〈府志 按此或谓即张嶷墓〉
城固县
通关山〈即通关势〉在县北三十里〈雍大记〉婿水经通关势南山高百馀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濬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水经注〉山在婿水北〈舆地纪胜〉
庆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山顶有烽堠故迹西南三里即赤土坡〈雍胜略〉庆山去斗山五里〈府志〉赤土坡一名赤坡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土色赭周围十里昔武侯屯军于此以拒魏〈县志 按舆地纪胜地理通释皆云赤坂在洋县境县志疑误〉
桃林山 在县北四十里上有石观音像隐然崖壁间〈雍胜略〉其相近有风高山上有风洞怒吼不息压之以大石亦吹起又稍东有五峯山五峯环列如屏〈府志〉
九真山 在县北五十里道家谓太白山南六百里与三嵎山相接大峯上有九真玉井〈舆地纪胜〉其相近有鱼洞每逢谷雨鱼自洞出又迤东为珍珠山重峦叠出累如贯珠县脉所由来也其下有呼雷潭在县北四十里水声如雷〈府志〉
马盘山 在县北百里坡陀萦纡二十馀里内有清溪三道〈雍胜略〉山巍然高耸形如卧马故名〈府志〉
石筹山 在县西北十里〈府志〉
斗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与三嵎山对峙脉自三嵎迤𨓦而南回转东向一峯耸起有似斗杓婿水自北萦绕东出上有升仙观古称福地道经云斗山有五穴通昆仑陇山武当青城长安穴有肉芝即干岁虾蟆得而食之可延夀〈雍胜略〉周地图记云斗山上下有石穴〈寰宇记〉兴元有斗山观自平川内耸起一山四面悬绝其上方如斗底有唐公昉拔宅仙迹王仁裕辛巳岁尝题诗版于观旧说斗山一洞西去二千里通青城大靣山又与严真观井相通及仁裕癸未入蜀游严真观见斗山诗版在焉诘之不知所来人皆异之〈玉堂闲话〉斗山之后有石鼓河水冲击其声如鼓又有古松四百六十二株皆合抱者〈县志〉
浮游山〈一名伏牛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两山并峙曰东浮游西浮游亦谓之伏牛山又稍北为深背岭〈府志 按贾志以庆山为即浮游山误〉深背岭在县西北三十三里〈县志〉
三嵎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高耸万仞中多灵药〈舆地纪胜〉三嵎谷在县西九十里周地图记云三嵎山上有三峰如覆鼎足〈寰宇记〉又迤北有狮子山其相近有桃溪洞一日数潮声殷殷如雷又县西北四十五里有亭子岭〈府志〉
天台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其西南属南郑又县西北百二十里有白龙洞山崖高峻泉流洁清〈府志 亦见南郑县〉
听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听水所出〈府志〉
龙王山 在县西南五里上柳渡〈县志〉
少年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西枕沙河路通西乡及四川通江县俗传彭祖祈年于此〈府志〉
老君山 在县南十里上有白鹤观〈府志〉
天池山 在县南三十里山顶有天河池岁旱取水祷雨〈雍胜略〉其迤东为圪兜坡〈县志〉
双乳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两山并峙如乳〈府志〉
宝山 在县东北十里上有蕙香院婿水绕其南与牛蹄山相连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其上有张子房祠址〈县志〉
白云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东有神崖山南有骆驼山西连牛蹄山北接龙泉山多产药物俗传张良辟谷于此〈县志〉
青城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舆地纪胜〉
汉水 在县南四里自南郑界流入又东入洋县界〈县志〉汉水自长柳渡又东迳胡城南又右会盘余水又东左会文水又东黑水注之又东过城固县南又东过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又左合婿水〈水经注胡城在县西安阳故城在县东〉汉水经县南去县二里〈元和志〉洪沟在县西三十里时苦汉水泛溢田多崩陷〈府志 详见图考〉
南沙河〈即盘余水〉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巴山北流入汉〈府志〉盘余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谓之盘余口庾仲雝曰盘余去胡城二十里〈水经注〉南沙河出县西南百里黒龙洞东北流入汉江〈县图〉
文川水〈即门水〉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志〉文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门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东南流迳胡城北三城奇对隔谷罗布深沟固垒高台相距门水右注汉水谓之高桥溪口〈水经注〉文水两水合流有如文字昔范柏年对明帝臣乡有文川武乡即此〈雍胜略〉玉谷泉在县西北二十里汉水记云汉水自魏兴溯流一百八十里至玉谷溪口是也〈舆地纪胜〉玉谷泉源出扁鹊观之龙洞流入文水〈县图〉
黑水 在县西北五里〈府志〉黑水出北山南流入汉庾仲雝曰黑水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指谓是水也〈水经注〉黑水源出梁州城固县西北太山〈括地志〉源出太白山南流入汉〈县志〉
涔水〈涔一作灊即黄水一名鬵谷水〉在县南〈县册〉安阳县有鬵谷水出西南北入汉〈汉书地理志〉涔水即黄水也出南郑县旱山东北流迳城固南城北右岸有恱归馆水历其北又北至安阳入沔〈水经注〉颜师古曰鬵音潜其字亦或从水涔灊古字通或以为禹贡之潜非是〈禹贡锥指 按史记沱潜之潜皆作涔〉
小沙河 在县南十里源出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曹坝林北流入汉〈县图〉
婿水〈即听水一名智水又名北水河〉在县东北六里一名北水河自南郑界来南流入汉〈县图〉听山水谓之智乡水曰智水川唐公房升仙之日婿行未还约以此川为居因号曰婿乡故水亦即名焉又南历婿乡溪东南流迳通关势南又东迳七女冡又迳樊哙台南又东南迳大城固北东回南转又迳其城东而南入汉水谓之三水口〈水经注 按六朝婿字皆书作聓智水智乡疑即聓水聓乡以传写而讹智也〉婿水源出太白山东流迳县北又东南入汉又有上中下清溪在县北七十里源出马盘山南流合于婿水〈府志〉
石槽河 在县北三百里〈府志〉
双溪河 在县北二百七十里〈县志〉
之溪 在县北五十里潆洄曲折如之字故名〈府志〉五门潭 在县西北二十里渊深莫测〈县志〉
响潭 在县南十里谷水冲激有声〈府志〉
九龙池 在县西南十五里俗传有九蟒见池畔故名〈贾志〉
鸭儿池 在县西南三十里池中泥深鹜凫多集故名〈府志〉
莲花池 一在县东五里一在县南十二里多莲花〈府志〉明月池 在县东北〈县图〉婿水东迳七女冢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水经注〉明月池在兴道县西北〈寰宇记兴道今属洋县〉明月池中有台相传为汉高所筑又有七女池按汉中记曰昔人无男养七女父殁女于此负土各为一冢遂成此池〈雍胜略〉
九十亩塘〈一名九圣母塘〉在县西南三十里广约二十亩今讹为九圣母塘〈府志〉
玉井 在县西南三十里〈县图〉在县文川口二井相并〈舆地纪胜〉
洋县
兴势山〈一名镇势山一名兴势坂〉在县北四十三里〈府志〉龙亭县有镇势山〈魏书地形志 龙亭故城在县东〉小城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水经注〉洋州兴道县后魏分置兴势县治兴势山上〈郡县志 兴道故城在今县东门兴势故城在县东北〉在兴道县西北今郡城所枕自然陇势形如一盆外险而内有大谷为盘道以上数里始及四门最为险固〈寰宇记〉
牛首山〈首一作头又名龙首山〉在县北五里形如牛头一名龙首山〈雍胜略〉
筼筜谷 在县北十里〈县志〉筼筜谷在洋州文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苏轼筼筜谷偃竹图记〉由土门入循𣺼水而陟其上内平外昻一览山无遗胜又掘地三尺即得水产佳竹旧有亭今废竹亦荡然〈府志〉
凤凰山 在县北〈县图〉在兴道县北十里其形如凤〈舆地纪胜〉释子山 在县北十五里唐僧法照居于此其山峭削孤危崖腹有洞仅可容身即唐法照念佛声闻长安处也因名念佛岩下临碧潭澄澈如镜每岁五月五日泛五色泡光彩色夺目〈县志〉
𣺼谷〈一名骆谷〉在县北三十里唐徳宗僖宗幸兴元蜀姜维伐魏魏锺会冦蜀曹爽攻汉中晋司马勲伐秦皆由此又相近有两角山山峯双峙如角故名〈县志〉𣺼谷一名骆谷在兴道县北三十里南口曰𣺼谷北口曰骆谷〈元和志〉骆谷路在真符县屈曲八十里凡八十四盘又小盘山在兴道县北三十三里〈舆地纪胜 真符故城在县东〉后魏之𣺼城郡以此名〈潜确类书 𣺼城故郡在今县北〉
焦崖山 在县北五十里元拖雷率众趋华阳截焦崖即此〈县志〉
石锉山 在县北六十里曲折层叠而上共九十四峯高耸连云俯瞰邑境上有石桩石箱〈县志〉石锉山最高每雨必有云出其顶〈雍胜略〉
汉王岭 在县北七十里即骆谷道汉高祖曾经此其相近有八里洞在层山中有平原八里故名〈县志〉
骆驼山 在县北八十里其相近有龙洞洞有三俱有灵湫祷雨辄应〈县志〉
寒泉山 在县北百二十里〈府志〉阳都坂西连寒泉岭汉中记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峻崿百里绝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水经注〉仙人李八百居此唐公昉师事八百昉渴八百以杖指崖间泉即涌出清凉特甚因以名山〈县志〉
宋军山 在县北百三十里旧有寺今止存大殿五楹前有古松二偃盖蟠郁荫广数亩〈县志〉
华阳山 在县北百四十里〈县册 按唐分置华阳县在今县北以此名也〉阴嶂山 在县西北十八里又县西北二十里有中原山上有庙〈县志〉
酆都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山脉远通秦岭为县重镇其北有神仙洞洞中石上有仙人掌迹〈县志〉俗传炎帝十三子实主是山上有庙汉南士庶多祷祈于此有二池深各六七尺下池传有人秽之遂涸上池冬夏不竭然稍秽则浊久之始清又诸葛岭在县西北三十里相传武侯用兵戍此〈府志〉
白岩山 在县西北〈县图〉在兴道县北六十里益水沙溪中山有白石崖因名〈舆地纪胜〉山有白岩院林木葱郁清流环绕〈县志〉
七叠山 在县西北六十馀里〈县图〉在真符县西北三十里叠嶂七层〈舆地纪胜〉
禅堂洞 在县西北九十里有石佛石床遗迹〈县志〉石柱山 在县西北百里有一石柱立山顶又有一石盘常有水岁旱于此祷雨〈雍胜略〉
青山 在县西北〈县图〉在真符县西北百八十里〈舆地纪胜〉神明山 在县西北〈县图〉在真符县西北二百五十里〈舆地纪胜〉
琉璃山 在县西北三百二十里〈府志〉
子房山 在县西四十里传为留侯辟谷处多药苗山接城固界〈府志〉
祈子山〈祈一作鸡又名凤翼山〉在县南七里一名凤翼山〈府志〉旧志云山下瞰汉江东枕沙河上有圣母祠祈嗣辄应故名俗讹为鸡子山山巅有云即雨旱尝祷此〈县志〉
万㯶山 在县南二十里又县南三十里有三盘山〈府志〉荞麦山 在县南四十里明景泰中有妖僧定山作乱据此〈雍大记〉
观山 在县东〈县图〉在兴道县东十里〈舆地纪胜〉
龙亭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昔置龙亭县于此〈县册〉赤坂在洋州东龙亭山土色甚赭建兴八年魏军侵汉武侯次城固赤坂以待之即此〈舆地纪胜 洋州故城即今县治〉赤坂为龙亭入子午谷之口〈地理通释〉赤坂在县东三十里〈府志〉观音洞在县东五十里酉水河岸内有石观音像〈县志〉
文昌山 在县东六十里四靣皆山此独秀拔〈县志〉蒿坪山 在县东六十五里山腹有灵湫祷雨辄应〈雍胜略〉
黄金谷〈一名黄金峡〉在县东八十里汉水经其中亦谓之黄金峡滩石迅恶舟楫难过〈府志〉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氐掠汉中阻此为戍与铁城相对昔杨难当令薛健据黄金姜宝据铁城阴平太守萧祖攻拔之贼退酉水〈水经注〉黄金县西北有百亩山山有黄金谷水陆艰险语曰山水艰阻黄金子午魏曹爽冦蜀蜀将王平拒之于黄金谷即此〈县志 黄金故城在县东北〉
韩仙山 在县东百四十里上建韩仙观山腹有石洞相传韩湘曾居此〈县志〉
苫江山 在县东百六十里汉水经其下〈府志〉
子午谷 在县东百六十里由龙亭东过渭门白沙等处抵谷口与金州安康县接界〈县志 安康县今属石泉界〉黄金县有子午谷路京城前直子午谷〈唐书地理志〉谷在长安县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魏锺会统十万馀众分从斜谷洛谷子午谷趋汉中晋桓温伐秦命司马勲出子午道今洋州东二十里曰龙亭此入子午谷之路至谷六百六十里〈郡县志〉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道者名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为子午道〈颜师古注〉黄金县有驿即子午道也旧道在金州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以旧道縁山避水桥梁多坏乃别开乾道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元和志〉洋州志曰子午骆谷两路重冈绝涧危崖乱石自古为形势之地〈舆地纪胜〉洋州子午谷南北正对长安即唐明皇荔枝路也杜诗云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信为险绝〈明杨慎栈道记〉
马鞍山 山有二一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一在县东南五十里俱以形似名〈县志〉
清水谷〈即青谷〉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名青谷〈县册〉天宝八载真符县开清水谷路〈唐书地理志〉
大龙山 在县东北〈县图〉大龙山在兴道县东北三十八里其相接者为小龙山下有大龙小龙二溪〈舆地纪胜〉
蒙岩洞 在县东北洞前有唐贞观年号〈县志〉在真符县北四十五里〈舆地纪胜〉
城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传为杨难当所筑〈府志〉
福仁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县志〉
女冠山 在县东北灊水出于此〈县志〉在真符县北百七十里上有石壁卓然莹净内有女仙之状〈舆地纪胜〉
金紫山〈金一作擎又一作荆子山〉在县东北百九十里〈县志〉
三岭 在县东北二百馀里传为费祎拒曹爽处〈县志〉南岐山 在县东北三百里又山东北相近有鱼洞每岁仲春有鱼涌出〈县志〉
太白山 在县东北〈县图〉真符县有太白山金星洞〈唐书地理志〉山去真符县四百五十里靣隶凤翔背属真符唐天宝中得玉册于此〈舆地纪胜〉山在县东北五百里关中谓之南山汉中谓之北山〈明一统志 按县图北至郿县界二百一十里而太白山在郿县东南四十里似不应相去如此之远疑明一统志殆承舆地纪胜之误也通志云山在县北四十五里虽有讥其误者然以道里计之大约亦不过二百馀里详见图考〉
〈附考〉洋州东有隔仙山〈会昌解頥录 按宋洋州属县境而山则无考〉
汉水 在县南二里自城固界流入又东入西乡界〈禹贡锥指〉汉水自合婿水又东会益口又东至𣺼城南与洛谷水合又东迳小城固南又东历上涛而迳于龙下盖伏石惊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涛之名龙下地名也度此溯洄从汉为山行之始又东迳石门滩山峡也又东会酉水又东迳妫墟滩又东迳猴径滩山多猴猿好乘危缀饮又东迳小大黄金南又东合蘧蒢溪口〈水经注 小城固故城在县东〉汉水经兴道县南去县一百步〈元和志〉汉水自发源至此屈曲行三百七十里流入金州汉阴县界〈寰宇记〉今县东二里有饮马滩每子午二时潮响如雷又五里为上涛下涛又县东二十里为鸳鸯滩以中流乱石错起㟏岈相峙而名又三十里即石门滩矣〈府志〉自汉王城东至渭门渡凡十六滩凡四十二入县界三十里为四郎滩又五里为龟鹤滩又五里为饮马滩又五里为菜子滩又七里为花滩又六里为上方滩又二里为鸳鸯滩又三里为将军石滩又三里为石门滩又五里为铺滩又三里为长溪滩又三里为捞米滩又五里为后亭滩又十里为吸嘘滩又四里为桃滩又五里为瓮子滩又三里为油滩又三里入峡为高羊角滩地名环珠台又四里为低羊角滩又二里为马尿垠又二里为蒿溪垠又一里为卒滩又四里为九斗米滩又五里为拘滩又五里为石獭垠又十里为小大林滩又五里为大小金滩又三里为鳖滩又二里为笼滩又一里为新滩又十三里为大小瓦滩又五里为广滩又五里为大阳滩又十里为高低白沙滩又十三里为大小唐兴滩又四里为老鹳滩自入峡历二十四险滩出峡口即渭门镇也〈县志 详见图考〉
婿水〈一名智水〉在县西接城固县界〈县图〉源出扶风界秦岭西三十里流迳城固县婿乡又东流二十里入汉〈舆地纪胜〉在县西四十里源出郿县太白山一曰智水经城固流入县境入汉〈县志〉
溢水河〈即益水〉在县西二十五里北出秦岭南流入汉〈县志〉益水出北山益谷东南流注于汉水〈水经注〉
小沙河 在县西南二十里源出南山东北流入于汉〈县册〉
苎溪水 在县西北七里源出县界石子山东流入汉以溪多野苎故名〈舆地纪胜〉源出马垭坪经县西北东南流入汉〈县册〉
𣺼水〈即洛谷水又名铁冶河〉在县西一里〈府志〉洛谷水北出洛谷南流右则𣺼水注之水发西溪东南流合为一水乱流南出际𣺼城西南入汉水〈水经注〉龙亭县有𣺼水〈魏书地形志〉𣺼谷水一名洛谷水在兴道县北三十里南流注汉水〈寰宇记〉𣺼水出洋县北石锉山南流入汉〈明一统志〉铁冶河在县北百八十里下流入于𣺼水〈县志〉
天宁河 在县东五里源出黄泥坡南流入汉〈县志〉平溪河〈一名贯溪〉在县北二十里南流至平野名贯溪南流入汉〈县志〉
大龙溪〈即龙涓水〉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秦岭南流入汉〈府志〉龙涓水在兴道县东二十九里水出龙涓谷屈曲西南流十五里入汉江〈舆地纪胜〉大小龙溪在洋县石上有赤书展溪二字相传为张鲁女感孕生二龙之所〈潜确类书〉
潜水 在县东六十里源出华阳山东南流入汉〈县志按雍胜略以此为即沱潜之潜疑误〉
酉水河 在县东七十里〈县志〉酉水北出秦岭酉谷南历重山与寒泉合水东出寒泉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瀑布颓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源风雨之池其水西流入于酉水酉水又南注汉谓之酉口〈水经注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厌源山西北有洪井井北五六里有风雨池山高濑激霏散远洒若雨〉寒泉在旧黄金县北八十四里〈寰宇记〉
大沙河 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巴山界东北流经鸡子山又东北入汉又有东峪河在县东南四十里源出南山合于大沙河入汉〈县册〉
金水河〈即蘧蒢水一名黄金水〉在县东百里源出秦岭南流至黄金峡之金潭入汉〈府志〉蘧蒢水北出就谷在长安西南其水南流迳巴溪戍西又南迳阳都坂东又南历蘧蒢溪谓之蘧蒢水而南流注于汉谓之蒢口〈水经注〉黄金水源出县西北百亩山黄金谷南流经县西去县九里〈元和志〉黄金水在黄金县西十里南注汉水〈寰宇记〉
子午河 在县东北〈县图〉蒲河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源出秦岭南流会椒溪文水二河名三河口又至白沙铺名子午河南流入汉又椒溪在县东北二百里〈县志〉
桃溪河 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南山东南流至西乡界入汉〈府志〉
五龙潭 在县西一里汉水东岸〈县志〉
鹅公潭 在县西南十五里有石洞水入莫知所出〈府志〉潭在汉江南去兴道县十三里〈舆地纪胜〉
仙浴潭 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有仙女浴此〈县志〉横湖 在县治西北旧有待月台二乐榭文与可守洋故迹也〈县志〉在洋县旧州西〈雍大记〉
大唐池 在县西二十五里阔二十亩〈县志〉
百顷池〈一名九顷池〉在县西南十里一名九顷池〈县志〉
放生池 在县东门外又东南二里有莲花池〈县志〉锡杖泉 在县北念佛岩上唐僧法照以锡杖卓地泉遂涌出因名〈县志〉
马跑泉〈一名殷家泉〉在县西北十五里一名殷家泉〈县志〉涌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普泽院其水喷溢清莹岁旱祈祷则水瓶浮沉若有神凭之者〈县志〉
圣泉 在县西十五里病者饮之多瘳〈府志〉
雷破泉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泉出石上冬夏不竭〈县志〉醴泉 在县南十里龙翼山下醴泉院味甚甘〈府志〉马槛泉 在县南十五里上有龙王庙〈县志〉
神女泉 在县东南六十里泉穴有三旱祷多应〈县志〉龙泉 在县东北十五里其泉清洁冬夏不涸〈府志〉
西乡县
巴山〈一名巴岭山一名大巴山〉在县西南接四川巴州界即南郑县之大巴岭也〈县册〉巴岭山在旧洋源县南十里〈舆地纪胜 洋源故城在县南〉巴山在县西南百五十里小巴山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府志〉巴山在县西南绵亘数百里夏有积雪峰峦险峻林木蓊郁为邑之镇山〈县志 按雍胜略大巴山在西郷县西南六十里似于纪胜为合而府志所载为太远然如县志所云则绵亘西南境者皆巴山也〉
云盘山 在县北二里弥陀寺后〈府志〉
文昌山 在县北十五里〈县志〉
望江山 在县北三十里〈府志〉
老家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又县西四十里有风山〈县志〉楼山 在县西五十里山形如楼又观子山在县西六十里其上有双河观又神山在县西七十里土人筑寨于此〈县志〉
石人山 在县西百里上有石如人端立云表其相近有梅子垭朝阳洞〈县志〉
龙洞 在县西南石壁嵌空洞凡数十处投以石则风雨立至〈府志〉
鹰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龙溪发源于此〈府志〉
箭笴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又天池山在县西南六十五里〈县志〉
杨柳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其相近又有朱砂山上有飞泉〈县志〉
游仙山 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有洞如房室传有仙居于此〈贾志〉
建文崖〈一名红崖〉在县西南三百里一名红崖相传明建文帝遁迹于此〈县志〉
云亭山 在县南八里〈县志〉西乡县有云亭山〈唐书地理志〉图经云山连巴岭五百里崖谷险峻因山兴云其状如亭故名〈舆地纪胜〉
凤凰山 在县南十五里又相近有皂军山一名皂均山宋吴玠屯兵于此上有擂鼓台又县南二十里有元阳洞在龙光嘴康熙间龙洞祈雨以瓶投洞中不出经年馀瓶出于元阳洞中人皆异之〈县志〉
飞龙山 在县南五十里上有紫雾冬不积雪其相近又有马耳山又穿石崖在县南七十里绝壁千仞上有水帘宋进士雷忠避兵处〈府志〉削成一壁高不可测穴容千人白云时聚时散故穴不常见也〈杨尔材穿石崖诗序〉
拴马岭 在县南百里相传为张飞入蜀拴马处〈县志〉席帽山 在县南平乡口〈府志〉在县之平定乡去县一百五十里有石龙洞五百馀丈〈舆地纪胜〉
杨家山 在县南二百里又八海坪在县南二百三十里又父子山在县南二百五十里古木参天苍藤匝地山径迂回十馀里上有龙洞〈县志〉
星子山 在县南三百里洋水源出于此又金竹山在县南三百五十里〈县志〉
白庙山 在县南四百里〈县图〉西乡县有白庙山山有老子庙〈寰宇记〉
午子山〈一名母子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三峯削立二水环流一名母子山山巅有洞四五深不可测风出入有声冬则吐气滃滃然以木叶投之则飞起谓之风洞亦谓之午子洞又圣水峡在山之东有龙泉水出焉遇卯午酉时水潮三五尺潮至则浑潮退则清又有鱼洞在山左河中河水清则洞水浊河水浊则洞水清又飞凤山在午子山左石壁上耸有如凤举镌有飞凤山三字其侧镌虎头崖三字甚遒劲其左有雨穴云起如车盖即雨相传中有千岁蟾蜍人或见之又冠珠山在午子山右一名华表山峯峦峻峭为邑之文峯又金鸡岭亦在午子山右其上有石狗〈县志〉
天仙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有紫衣真人故址〈府志〉鹰嘴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又盐水山在县东南百五十里〈县志〉
归仁山 在县东南四百里〈县志〉
红崖洞 在县东十里茂林修竹高阁临流为邑之胜又堠子岭在县东二十里〈县志〉
铁城山〈一名铁绳山〉在县东三十里一名铁绳山其相近有金牛山一名牛岭山〈县志〉
三郎铺山 在县东三十里〈县册〉秦王洞在县东四十里地名秦里岩洞后多产牡丹〈舆地纪胜〉
白沔峡〈沔一作靣〉在县东七十里一名白靣峡〈县志〉
太白洞 在县东八十里洞口有石人相传为巫化祷雨辄应〈府志〉
蒿坪山 在县东北三里〈县志〉
被紫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县志〉
香积山 在县东北饶风关南又饶风岭在县东北百八十里今名十二先锋岭山路﨑岖险于栈道接石泉界〈县志〉岭在汉江北岸设有关〈县册 又见石泉县〉
汉水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自洋县流入又东南流入石泉界〈县图〉汉水自合蘧蒢水又东右会洋水川流漫阔广几里许又东历敖头〈水经注详见图考〉
桑园河〈一名东峪河〉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东峪河〈县志〉其水接洋县界东北流入沙河入汉〈县册〉
子午河 在县东北百五十里源出子午谷西南流入于汉〈贾志 详见洋县〉
洋水 在县东二十里〈明一綂志〉洋水导源巴山东北流迳平阳城又东北流入汉谓之城阳水口洋川者汉戚夫人所生处也〈水经注 平阳城即西乡旧县在今县南〉西乡县有洋水〈隋书地理志〉洋水在洋源县南三百步又迳西乡县东八里〈元和志〉洋水出废洋川县东巴岭北流入黄金县界〈寰宇记 洋川故城在县南黄金县今属洋县界〉洋河在县西南三百里源出星子山流迳县东合于木马河〈县志〉
七十二渡河 在县东南三百五十里〈县志〉源出金竹山其水潆回凡七十二渡北流入洋河〈雍胜略〉
捞旗河 在县南二百十五里俗传唐明皇幸蜀军士失旗于河因名〈府志〉
大竹河 在县南百里〈县志〉源自龙泉东流入洋水〈县册〉杨家河 在县南八十里〈县志〉其水东流入洋水〈县册〉白铁河 在县南六十里〈县志〉
饮马河〈一名饮马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饮马池〈县志〉东龙溪 在县南二十里其水入洋河〈县册〉
木马河〈一名马源水〉在县南百步东北流合洋水入汉〈县册〉马源水在西乡县源出巴山图经云元名木马水天宝间改名〈舆地纪胜〉木马河源出大巴山在县南二百八十里县西南之左西峡空渠水及县北之清凉川县南之金竹水皆注焉又东北入于汉〈县志〉
私陀河 在县西南七十里〈县志〉源自城固县山河流来入木马河〈县册〉
天子溪 在县西南七十里明建文帝憩息于此故名〈县志〉今无水〈县册〉
左西河 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巴山西北流入木马河〈县册〉平地河 在县西南六十里东流入于木马河〈县册〉西龙溪 在县南六十里〈县志〉
𦱇莒河〈一名空渠水〉在县西南四十里〈县志〉一名空渠水亦出巴山北流注木马河〈县册〉
三里河〈里一作皇〉在县西三里〈府志〉
寺溪河 在县东北五里绕城流入木马河〈县册〉
清凉川〈一名青源川〉在县北五里蒿坪山下自洋县流来入洋河〈县册〉唐徳宗幸梁洋山南节度使严震具军容迎谒于清凉川即此〈寰宇记〉县北十里有清凉山洋水经其下谓之清凉川〈县志〉
神溪河 在县东北四十里相传昔有仙人过此驴迹尚存〈府志〉桃溪河在县北四十里自洋县流来入于神溪河又东入于洋河〈县册〉
洋溪河 在县东南百五十里崖上有石形如双羊因名〈府志〉高川水在县东南百五十里〈县志〉
楮河 在县东南二百里流入紫阳县界〈县册〉
大石川 在县东南二百里〈府志〉流入紫阳界合于楮河〈县册 按此即紫阳之小石河也〉
菩提河 在县南二百五十里流入四川通江界〈县册〉九龙池 在县西南左西峡〈县志〉
天池 在县西南百里〈县志〉
鸳鸯池 在县南大巴山西夏不解冰〈县志〉
温泉 在县西南六十里夏冷冬温〈县志〉
凤县
豆积山〈一名龙脑山龙一作虎一名遁迹山〉在县北一里一名龙脑山〈雍胜略〉在梁泉县北一里为唐冲妙先生张果之别隐淳熙中宪使李大正大书遁迹山三字镌于石麓〈方舆胜览梁泉故城即今治〉一名虎脑山〈雍大记〉山有消灾岩其上有阁
临大散江相传张果为梁泉里人冬居𬸚𬸦夏居豆积即遁迹之讹也〈府志〉
父子谷 在县北二里唐僖宗幸蜀至白石镇有村叟进醴上问其居曰父子谷因赐金帛问其姓名不答〈潜确类书〉父子崖在梁泉县东北二十里有大小石若相怀抱因名〈寰宇记 按此所记道里颇不同〉
贾家寨山 在县北七十里山极险峻上多石灶昔人于此避兵〈府志〉板闸谷在县北百里〈县册〉
红崖山〈即燋崖山〉在县西北接两当界其下为红崖河〈县册〉燋崖山在黄花故县西北四十五里〈寰宇记 黄花故城在县北〉
马岭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有关〈县册〉
君子山〈一名欣云山一名苍坪〉在县西南十五里今名苍坪〈府谷〉又名欣云山山半有灵恵洞〈县册〉
酒奠凹 在县西南四十里相传汉高祖曾经此〈府志〉东西堡子山 在县南三里〈县册〉旧有堡传为吴曦屯兵处〈府志〉
南岐山 在县南十里上有竹云洞内有湫池旱祷多应〈雍胜略〉南岐志云凤之名州其疆理与凤翔府相邻周兴𬸚𬸦尝鸣于岐翺翔至于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凤翔府南岐曰凤州〈方舆胜览〉凤岭在县南二十五里昔凤曾集此故名〈府志〉
武都山 在县南六十里山有谷〈雍胜略〉
新开岭 在县南九十里〈县册〉
麻峪山 在县南百里山形峻险多为盗薮〈府志〉
柴关岭 在县南百三十里〈县册〉形势险峻为虎狼薮设有关〈府志〉
柴柏山〈一名紫柏坂一名龙如山〉在县南百三十里有洞在山巅石壁峻险人不可到〈府志〉紫柏坂在梁泉县东周地图记云其山两头高状如龙形一名龙如山山多紫柏〈寰宇记〉山中有七十二洞仙人多隐于此〈方舆胜览〉紫柏山在柴关岭南相传留侯辟谷于此下有留侯祠〈陇蜀馀闻〉
马鞍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安河水出此〈县册〉马鞍山水东出马鞍山〈水经注〉
太白山 在县东南百八十里上有灵湫祈雨辄应〈县图〉凤凰山 在县东三里世传凤凰尝集于此又九房崖在县东四十里〈雍胜略〉
玉泉山 在县东八十里山极高寒无禽鸟绝顶有大石覆如殿宇中有玉皇古像又前有天然石盆旱祷即雨〈府志〉
牛蹄岭 在县东百里石上有牛蹄迹故名〈府志〉
九峯山 在县东北五里其峯有九〈雍胜略〉
御爱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府志〉僖宗巡幸历山下爱玩不能去〈唐𮧯荘入蜀记〉在县松林堡侧〈方舆胜览〉在旧梁泉东北五十里〈雍大记〉
兴赵原 在县东北〈县图〉绍兴十二年弃和尚原方山原于金以大散关为界于关内则兴赵原为控扼之所〈方舆胜览〉
长松山〈即三松山〉在县东北百里〈府志〉三松山一名长松山山有三峯并有长松因名〈寰宇记〉梁泉县有三松山〈九域志〉
黄牛寨山 在县东北百十里宋吴玠将杨从义与金萨里罕大战于此〈府志〉
〈附考〉梁泉县有龙安山〈九域志 按此山无考〉
故道水〈一名两当水亦名嘉陵江〉在县北一里又西南流入两当县界〈县图〉两当水出陈仓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又西南迳故道城东与马鞍山水合乂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经注 陈仓今属宝鸡故道故城在县东〉大散关西南有嘉陵谷即嘉陵水所出自是始有嘉陵江之名〈九域志〉嘉陵江源出大散关之西去凤州九十里〈方舆胜览〉嘉陵江在沔县西北百八十里按类要云其源出大岩县志云出大散关西恐即大岩也迳凤县北徽州东两当南略阳西迤𨓦而入川江滩石险恶至渔关始通舟楫〈雍大记 详见图考按水经注西汉水西迳兰仓城南又南入嘉陵道为嘉陵水兰仓嘉陵皆今秦州礼县地则是西汉水至礼县始名嘉陵水也今则凤县之故道水与成县之白水江皆名嘉陵盖皆嘉陵上源故得通称矣〉
黄花川 在县东北十里〈县册〉大散水出黄花县东界大散岭流迳县西去城十步〈寰宇记〉大散水流入黄花川唐有黄花县〈方舆胜览〉大散水在县东五里〈府志〉
安河〈即马鞍山水一名斜谷河〉在县东二里一名斜谷河源出夫子岭绕凤凰山西北流入嘉陵江〈县册〉马鞍山水东出马鞍山历谷西流至故道城东西入故道水〈水经注按此别是一水非郿县之斜谷水也〉
红崖河〈即北川水〉在县西七十里源出秦州南流至唐仓合小峪河又流至两当界入嘉陵江〈县册〉北川水出北洛𣜭山南南流迳唐仓城下又南至困冢川入故道水〈水经注 唐仓城在县北〉小峪河在县西三十里源自宝鸡秦岭界西南流入嘉陵江〈府志〉
野羊河 在县南七十里源出紫柏山东其山多野羊故名东流至废丘关与东沟河合〈府志〉东沟河在县南六十里源自三岔驿后东山流来合野羊河又西流至两当界入嘉陵江〈县册〉
紫金河〈即褒水〉在县东南百五十里又南流入褒城县界〈县图〉紫金水在河池县北一里源出太白山沿流至凤州武休关入汉中为山河堰即褒水也〈方舆胜览唐于凤州置河池郡〉车到河在县东南八十里相传夜有神车载佛到此故名又有蒿埧河在县南八十里俱流入于紫金河又有西沟河在县东南百八十里源出安山驿西山后南至武关驿入黑龙江〈县册〉
捍水 在县东北又东北流入宝鸡界〈县图〉捍水出周道谷北迳故道县故城西又东北历大散关西入渭〈水经注〉
蜜蜂沟 在县西南百里地多蜜蜂居民利之〈府志〉鼋鼍池 在县南五十里〈县册〉在三岔驿西七里山顶一池水极澄澈〈府志〉
香泉 在县北十五里水出石罅甘冽可酿酒〈府志〉凉泉 在县西十里后魏以此名县〈县册〉鸣玉泉在县西十里一名滴沥泉〈雍胜略〉
灵泉 在县南三岔驿南七十里泉出石缝傍有神祠〈府志〉
宁羌州
蟠冢山 在州北九十里形如冢汉水所出〈雍胜略详见图考〉月山 在州东一里众山环拱一山如月又冠山在州南门外形如纱帽一名纱帽山〈贾志〉
起凤冈〈一作凤起〉在州治西山形起伏有如凤翥〈府志〉
莲屏山 在州北十里群峰秀耸如莲花又如屏障故名〈府志〉
天王山 在州北〈州图〉在大安军西六十里峰顶峭壁有石如人形〈舆地纪胜 大安故城在州东北屡徙〉
滴水岩 在州北三十里〈州图〉在大安军西七十里两山峭㧞其中一峰有飞泉千丈下至山根激石成五花〈舆地纪胜〉
七星洞 在州北百里崖畔有七孔如星〈名山记〉
仙女崖 在州西北百里崖有穴仅容一人相传仙女飞升于此〈雍胜略〉老兵洞在州西北百里洞广深可容百人为昔时伏兵之所〈州志〉
龙门山 在州西北百五里〈州图〉山下有龙洞深七十三步广半之两傍石壁嵌空若龙角目鼻口鳞甲皆具其下皆平石水行其上〈舆地纪胜〉
鸡鸣山 在州西北百五十里〈县册〉在阳平关其相接者为击鼓山在关西相传为汉王屯军处〈州志〉
鱼山 在州西北百五十里〈州图〉龟山与鱼山同在江北又有龙山在江南〈舆地纪胜〉鱼山在阳平关嘉陵江北岿然独高顶平而阔相传昔武侯屯兵于此又有坳凹山亦在阳平关北〈州志〉鱼鳌山在州西与嘉陵江相近或曰即广元县东北之龙门山也〈州册〉
烽燧山 在州西南五里昔人置烽燧处〈府志〉
龙洞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山常多烟雾相传有神人驱龙于此〈贾志〉上有寒泉时有红鱼出跃相传有龙蛰于此〈府志〉
壶子台山 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州图〉自韩溪西四十馀里水出岩下成潭潭口湍流成溪下流五里平地突出一峯如浮图状上干云霄谓之壶子台〈舆地纪胜〉
箭竹岭 在州南十五里玉带河出此又相近有岫山洞中可容百馀人水滴石乳状成龟马洞口云常封之〈州志〉
圣水崖 在州南三十里〈名山记〉崖畔悬一石如龙首水滴而下过客仰靣可饮味甚甘冽〈潜确类书〉
嘉鱼洞 在州南七十里西流河崖畔秋冬水涸则鱼藏春夏水涨则鱼出味美似鲥所谓出自沔南之丙穴即此〈雍胜略 按丙穴应在褒沔之间今汉江南北鱼洞不一其处盖地气相类故鱼自穴出者多而人皆欲假丙穴以美其名如州境之嘉鱼洞略阳之二景山皆纪载之失实者也〉
龙头山〈本名马靣山〉在州东南二十五里旧名马靣山后以山形岝峉有似龙首改今名〈府志〉石门洞在州东南三十里〈州志〉
天台山 在州东四十里顶平如台势凌霄汉濛濛烟雾夜雨朝晴〈府志〉
燕子洞 在州东七十里秋冬燕子蛰于其内〈雍胜略〉凤凰山 在州东九十里〈州志〉
五丁山 在州东北四十里其峡曰金牛峡又名五丁峡〈贾志 详见图考〉
玉簪山〈一名鸡冠山〉在州东北六十里〈州图〉山有要领亭为一郡登览之要其后最高处曰鸡冠山〈州志〉
天池山 在州东北七十里层峦叠嶂迥出群峯其上有池四时不涸有寒气逼人人莫敢近近则雷雹立至〈府志〉
寨子山 在州东北八十里崖畔有洞昔人避兵立寨其上〈州志〉山有洞中有小池方五尺许山趾有泉即洞中水伏行至此每岁惊蛰后鱼自泉出者无数居民候而取之又有南白崖洞在大安军东八十里宽厂可容千人又有九子崖洞在军东九十里相传有九人修道于此〈舆地纪胜〉
龙泉山 在州东北百里〈州图〉温水溪出此半山有泉水涌地中漩沙而出〈舆地纪胜〉
龙洞 一在州东北百里自高而下凡丈馀洞门三十重皆有二石柱为之障限内有天生石床俗呼为龙床床下有水不竭遇旱取水雨即至一在州西百五十里洞出崖间有天然石梁如龙门状中有石像〈府志〉
西汉水〈即嘉陵江〉在州西北百里自略阳界流入又西南入四川广元界〈州图〉西汉水自合北谷水又西南迳关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溪东南流入于汉汉水又西南迳通谷合通谷水水出东北通溪上承漾水西南流入西汉水又西南寒水注之又西迳石亭戍广平水东南流注之〈水经注 关城即今阳平关在州西北〉嘉陵江经金牛县西去县三十里〈元和志 金牛故城在州东北〉嘉陵江在三泉县西半里〈寰宇记 三泉故城在州西北〉金牛镇有嘉陵江〈九域志 详见图考按庾仲雍曰汉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迳至关城合西汉水禹贡锥指谓此即水经注之通谷水也疑即今之燕子河然无可考〉
安乐河 在州西百三十里东南流合嘉陵江〈府志〉黒水河 在州北其水入嘉陵江又老兵河在州北百里发源老君铺流合黒水河〈州册〉
燕子河 在州北百二十里其水西入嘉陵江〈府志〉广平河 在州西北阳平关西其水南入嘉陵江〈州志〉广平水西出百顷川东南流注汉〈水经注〉
青木川 在州西三百里接蜀之龙安平武县界其水入嘉陵江〈州志〉
黄坝河 在州南百里源出牢固关西南流四十里入广元界〈州册〉
西流河〈即寒水一名韩溪〉在州南六十里其水西流入川江〈府志〉寒水东出寒川西流入汉〈水经注〉韩溪水源出昆山里𨫼洞山下俗传萧何追韩信至此因名韩溪盖即寒水以声近而误也〈舆地纪胜〉西流河源出七眼洞迳麻线滩一百十里入广元界〈州册 按此皆以为即古之寒水然与水经注入汉之序颇不合〉
汉水〈一名漾水一名沔水〉在州东北东南流入沔县界〈州图〉山海经所谓汉出鲋鰅山也东北流得献水口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水经注〉尝登嶓冢山有泉涓涓出山间是为汉水之源即安国传所谓泉始出山为漾者也〈宋陆游文集〉出沔县西门曲折行乱山中沔水流经其中西涉沮水抵大安驿沔沮之间阔者未丈许狭者才二三尺沙石磷磷深不没踝自大安西南乱山益稠至金牛驿北望嶓冢峩然云表一小水自西东流即所谓嶓冡导漾者也水才滥觞不没凫雁合五丁峡水东流为沔其流始大又自宁羌州行十里渡水过百牢关关下有分水岭岭东水皆北流至五丁峡北合漾水入沔岭西水皆南流迳七盘关龙洞合嘉陵水为川江〈王士正蜀道驿程记 详见图考按嶓冢山有二一在本州一在秦州在本州者东汉水之源也在秦州者西汉水之源也自常璩以沔出嶓冢为西汉水而两汉水之源益多纷错惟禹贡锥指尽扫群疑一以经文为主至为了当今从之〉
大安河 在州东北八十里源出略阳界迳火烧关南流入汉〈州册〉
濒仓河〈一名东流河一名三泉水〉在州东北九十里大安镇东门外迳铁佛寺东流四十里入汉一名东流河〈州册 按此即沔县之三泉水〉
玉带河 在州城北〈州图〉源发州南箭竹岭流迳城西而北而东复会于东南盘曲若带围然又东至沔县入汉又有洄水河在州西二十里源出牢固关曲折南流十五里合于玉带河〈府志〉一名罗村河在州北源出牢固关东流入汉又有白崖河在县东北九十里源出林沾沟流三十里入玉带河〈州册〉
莲花池 在州西门外南山如屏障小山聨络如画滩声清响如杂管〈府志〉
黑龙池 在州东四十里烟雾常腾俗传昔有黑龙潜此〈府志〉
寒水泉 在州东阳和门外又活水泉在州南南薫门外〈府志〉
〈附考〉嘉牟水源出朝天泊自分水岭流至宝界院下又有水南溪水合流至西县入汉江〈舆地纪胜 按唐嘉牟故城在州南西县故城在今沔县则嘉牟水疑即玊带河水然无可考〉上青河在州北百里其下流为下青河〈府志 按此水无考疑即嘉陵之别名〉
沔县
定军山 在县东南十里两峯对峙山下有坡可驻万军蜀将黄忠斩夏侯渊于此〈雍胜略〉定军山北临沔水〈华阳国志〉沔阳城南对定军山〈水经注 沔阳故城在县东〉西县有定军山〈隋书地理志 西县故城在县西〉顾璘云武侯兵书匣在定军山上壁立万仞非人迹可到余两经其地初视匣其色淡红后则鲜明若更新者殆不可晓〈陇蜀馀闻〉今山下有诸葛武侯墓〈雍大记〉
卧龙山 在县北一里东连百丈坡上有莲花池池上旧有卧龙亭〈雍大记〉
熢燧山〈一名走马岭〉在县西一里汉时尝置烽堠于其上或又名走马岭〈县志〉
玉簪山 在县西南一里陟其巅则井邑毕见〈府志〉铁山 在县北五里宋隆兴间姚仲置寨于此以御金人〈府志〉其相近有龟山〈县志〉
北山 在县北十五里相传为魏武屯粮处〈县志〉
雷公山 在县北二十里上有元岳观时闻雷声殷殷出其间〈府志〉
石顶原 在县北百里有关接凤县界〈县册 按雍胜略作县南三十里误〉
大丙山 小丙山〈丙一作景〉在县西北八十里两山相连〈县志〉嘉鱼出于丙穴〈蜀都赋〉丙穴在汉中沔阳县有鱼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刘渊林注〉嘉鱼出于沔南之丙穴〈朱子诗传〉大丙山在沔县唐避讳改丙曰景每岁春时有鱼长八九寸从山穴中出即丙穴也〈潜确类书 按水经注丙水合于褒水则当以在褒城者为是而据刘注朱传则当在县境合沮也姑两存以俟考〉
潭毒山 在县西北八十五里〈县册〉在旧大安军之三泉今沔县地宋绍兴三年金萨里罕入兴元刘子羽筑垒于此以扼之〈雍大记 旧大安军三泉故城俱在今县西南接宁羌界〉
马鞍山 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县志〉今属略阳境〈县册〉凤凰山 在县西北百八十里以形似名〈府志〉今属略阳境〈县册〉
白马山 在县西五里〈舆地纪胜〉浕水南迳张鲁治东水西有山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水经注〉西县白马山张衡家传云衡于浕口升仙时乘白马后人遥望山上往往有白马因名〈寰宇记〉
金堆山 在县西七十里〈县志〉
汉王山 在县西百里接宁羌界〈县志〉
黄土岭 在县西南七十里接宁羌界〈县志〉
普明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县册〉
嶓冡山 在县西南百十里接宁羌界〈县册〉西县有嶓冡山〈隋书地理志详见图考〉
鱼山 在县南五里又县南十里有旗竿山〈县志〉鱼山在沔水南〈府志〉
卓笔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峰峦削起如笔架下有圣水亢旱不涸宋元时祷雨多应〈府志〉在西县南二十里泥潭谷中一峰削出有如卓笔因名〈舆地纪胜〉其地名龙门乡山中有泉〈元一统志〉
龙门山 在县南六十里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县志〉在官道傍悬壁环合上透碧虚中敞大洞下漱清泉水帘悬夏冰柱凝冬宋文潞公宋景文赵清献公王素韩綘吕况吕公弼吕大防皆有留题行三里又有后洞苏元老龙洞记自利至兴行五百里几半蜀道而岩洞之可喜莫如龙洞重檐厦屋深不可测〈何景明仇池诸山记〉龙门山东南去军城十里又大安军百龙尾滩由凤州入阆州之道也宋开禧中四川帅安丙杀杨巨源于此或曰即龙尾坡矣〈大安军志〉
天荡山 在县东六十里连接米仓山山上有淮阴侯庙又县东八十里有鸡公山〈府志〉
武兴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东临旧州河西接百丈坡元褒州城在此又百丈坡在县东北二十里〈县志〉由凤县南桑坪铺而入至百丈坡而出路长二百里为古陈仓道今荒塞〈舆程记〉
灌子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有庙其下有泉可灌故名〈府志〉
蓬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县册〉在西县东北黄沙谷口上有洞穴其相近有鹁鸠岭〈舆地纪胜〉
云濛山〈一名云雾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一名云雾山相传徐佐卿驾鹤飞升于此昔有飞仙阁百馀间久废其山四时云雾濛濛盘亘数百里中有故县故关遗址〈府志按此与略阳之飞仙岭所传颇相类疑连亘或即一山不则所传必有一误〉
〈附考〉西县有百牢山街亭山〈隋书地理志〉县境有乾龙洞仙人洞仙女洞〈汉中府志 按山洞俱无考〉
汉水 在县城南亦曰沔水自宁羌界流入又东入褒城界〈县册〉浮于潜逾于沔〈书经禹贡〉汉上曰沔〈孔传〉秦祠沔于汉中〈汉书郊祀志〉北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如淳注〉沔水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者也又东迳白马戍南浕水入焉又东迳武侯垒南又东迳沔阳故城南又东迳西乐城北容裘溪注之又左得渡水口又东右合温泉又东黄沙水注之〈水经注 西乐故城在县东南〉西县有汉水〈隋书地理志〉汉水去铎水县一里〈元一统志 铎水故城在县东南〉明珠曲亦曰明支曲在县南即汉江洄曲处〈县志 详见图考〉
大安河 在县西九十里迳大安驿南流入汉〈县册〉在县西北源出略阳迳火烧关南流入汉〈府志〉
三泉水 在县西八十里其水南流二十里入汉〈县志〉在三泉故县北二十里山下县以此名〈寰宇记〉在大安军东门外濒江石上有泉三大如车轮品列鼎峙泉流涓涓下注水旱无盈缩〈舆地纪胜〉
白岩河 在县西八十里西北流入于汉又有渭溪沟北流入于白岩河〈府志〉蓝溪沟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永兴庵山下西流入白岩河又韩溪沟在县南源出五块石岭下北流入白岩河〈县册〉
蔡埧河 在县西五十里南流入汉〈县册〉
沮水 在县西三十里源出凤县南流合于汉即沔水也〈府志〉汉沔会流处岸上有石铭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传为李斯刻石〈述异记〉沮水出县北百八十里母猪山南流迳县北又南入汉沮口一名凫口〈县志〉
桑园沟水 在县西南十五里北流入汉〈府志〉
白马河〈即浕水一名龙门沟〉在城西三十步出龙门沟南流入汉〈府志〉浕水北发武都氏中南迳张鲁城中又南迳张鲁治东对白马城又南流入沔谓之浕口〈水经注 汉沮县属武都郡即今略阳晋永嘉后入氐〉浕水源出西县北四十五里独石谷南流迳县西二百步注汉水〈寰宇记〉龙门沟在县西北一里即白马河也东为卧龙山西为烽燧山其中如门故名〈府志〉
龙王沟水〈一名圣水又名清泉水〉在县南二十里源出卓笔山一名清泉水〈县册〉即圣水也北流入汉〈府志〉
旧州河〈即度水〉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百丈坡南流入汉〈府志〉度水出阳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清检一曰浊检度水又南迳阳平县故城东又南迳沔阳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汉水〈水经注 阳平故县在今县东北〉沔阳县有度水〈巴汉志〉
养家河〈即容裘溪一名洛水〉在县南源出巴山其水东北流入于汉〈府志〉西乐城在山上有谷谓之容裘谷有容裘溪俗谓之洛水水南遵巴岭山东北流又北迳西乐城东而北注于汉〈水经注〉西县有洛水〈九域志〉养家河自褒城界大铁厂来迳县之镇阜川北流至黄沙驿入于汉又黄坝河自老龙池流三十里入养家河〈县册 按此与宁羌之黄坝河源流各别非一水也〉
金泉水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县志〉汉水又东右会温泉水口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望之白气浩然言能瘥百病浴者皆有硫黄气池水通注汉水〈水经注〉温泉在西县东南三十五里凤凰山南〈舆地纪胜 按金泉疑即温泉〉
黄沙河 在县东四十里源出云雾山南流至褒城界入汉〈府志〉黄沙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及谿曰五丈谿水侧有黄沙屯其水南注汉水〈水经注〉西县有青羊峡黄沙水所出〈舆地纪胜〉
雪公潭 在县东〈县册〉在西县东百馀里山崖断绝溪水随注〈舆地纪胜〉
东池 在县东三十里沔水所溢相传为唐贾岛避暑之所〈县志〉
没底泉〈没一作莫〉在县东南四十里泉出不竭〈县志〉
略阳县
凤凰山〈一名三峯山一名巾子山〉在县东一里〈县志〉一名三峯山首冠群山高耸万仞卓然壁立有杨难当祠又有对融山在凤凰山后〈元一綂志〉凤凰山一名巾子山势如凤翔〈方舆胜览〉山半有洞名朱砂洞〈寰宇记〉凤山传闻曽有凤集其巅又相近有狮山山形如狮子蹲踞上有庙又象山在县城北俯瞰城中明知县牛问仁创建石城于山上可以守望〈府志〉
龙泉山 在县北十里与凤凰山对峙〈县册〉
天池山 在县北四十里山巅有池方一亩水深丈许冬夏澄〈府志〉
八渡山 在县北七十里四靣险阻林木幽深山溪交萃路列三岐要害之区也〈府志〉山接徽县界为徽凤要路〈县志〉
玉屏山 在县北八十里与石门相对有宋欧阳詹栈道铭刻于石〈府志〉
青野原 在县北宋绍兴三年吴璘拒金入驻青野原即此〈县册〉
朝阳洞〈一名药水洞〉在县北百二十里白水江边悬崖间一名药水洞有佛宇其内有锺乳石莲花盆承石上水饮之已疾左壁瀑布十馀寻又雷洞深不可测中殷殷有声又风洞外狭内广时有风出又雨洞则嵌空玲珑顶覆千叶石莲有水四时倾㵼传为胜槩〈府志〉
八盘山 在县北百三十里〈县册〉
青泥岭 在县北百五十里古栈道也后改道于白水江〈府志〉长举县有青泥岭〈九域志 长举故城在县北〉悬崖千仞上多云雨行者多逢泥淖故名〈潜确类书〉乌龙洞在县北百五十里中川之岸洞门仅容一人及入则宽广深邃洞后水势横流莫知首尾或谓之龙潭〈县志〉
宝虹山〈一作保公〉在县西北三十里一作保公山〈县册〉在𦊨口沿江迤西约五里许〈府志〉
分水岭 在县西北八十里岭下水流分东西因名〈县册〉保福山 在县西北百十里白水江北又相近有杀金岭其傍地名杀金坪宋绍兴四年吴玠守杀金坪以拒金人即此〈县志〉杀金坪在长举县境〈方舆胜览〉
宝子山 在县西北〈县图〉在长举县西半里隔嘉陵江相传其山产金宝故名又天窗山在长举铁务壁上有穴如窗又万仞山在长举县后苍崖架日危峯矗云上有白起寨下枕嘉陵江有关〈元一綂志〉
落丛山 在县西北〈县册〉在鸣水县西北十四里〈寰宇记按周武帝改落丛郡以是名也鸣水故城在县西〉
接溪山 在县西北〈县册〉在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元和志〉龙山〈一名盘龙山〉在县西五里山形天矫下有泉水湾环状如盘龙〈方舆胜览〉一名盘龙山〈元一綂志〉三公山在县西五里上有王夫人墓以三子贵故名〈府志〉
堡子山〈一名走马岭〉在县西二十里宋吴曦屯兵其上故名〈贾志〉即走马岭也又县西三十里有白嵓两崖夹对屹立百寻江水从中流出〈县志 按凤县南堡子山亦传为吴曦屯兵处未知孰是存考〉
相公山 在县西六十里唐权徳舆旧有别墅因名〈府志〉厨山 在县西〈县册〉在鸣水县南三里崇峻幽深〈元和志〉长举县有厨山〈九域志〉
太白洞 在县西百二十里西淮坝内有龙湫祷之则雨〈府志〉
角弩谷 在县西接阶州界宋元嘉十一年萧承之破杨难当追至角弩谷即此〈县志〉
寒篷山〈即寒山〉在县西南百里周一百六十里高三十馀里山常积雪有泉甚甘冽〈府志〉寒山在县南百里〈元一綂志〉
玉文山 在县南二里又文笔山在县西南三里一名灵峻山孤峯卓立山阿有武都王庙庙傍有石符旱祷于庙印符取泉雨随至〈府志〉一名雨号山〈县志〉
药水岩〈一名灵岩〉在县南七里嘉陵江上〈府志〉去沔州城七里南有二石洞洞门有泉能疗疾〈方舆胜览 宋改武兴为沔州即今治〉一名灵岩两洞之间有一泉西流入嘉陵江谓之药水饮之愈疾上山约五里又有一洞谓之石乳洞容二千人前有一泉不竭〈元一綂志〉罗汉洞在灵岩寺南深十馀丈阔数寻后又有邃穴深不可测中有石柱洞之左即药水岩〈名山记〉
浮图山 在县东南三里卓然独秀状若浮图〈舆地纪胜〉玊女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雍胜略〉山高千仞云霞映之不见其巅山半有白石如人冠冕坐于崖间前有白石数层如人侍立状〈名山记〉
飞仙岭 在县东南四十里〈贾志〉在沔州东三十里相传徐佐卿驾鹤升仙之处因名上有阁道百馀间即入蜀大路〈方舆胜览〉此路旧从西县过经由沮水宋太平兴国五年移改于是岭〈元一统志 西县今属沔县〉
大丙山〈丙一作景〉在县东南〈县册〉山下有石洞曰丙穴又小丙山与大丙山并峙〈县志〉顺政县有小丙山有穴〈杜氏通典 顺政故城即今治按水经注褒水东南得丙水口则丙山当去褒水不远辨见沔县〉大景小景二山在顺政县东南七十里本名丙唐讳丙故曰景其山峻崖南北相对阔七步其崖峻峭高百馀丈山衣石发被于崖际北有穴方圆二丈馀土人相传为丙穴沮水经穴门而过或谓之大丙水每春三月上旬有鱼从穴跃出谓之嘉鱼〈寰宇记〉
大唐峯 在县东南唐光启三年诏都将李铤屯兵大唐峯以拒王行瑜兵即此〈县志〉
大寨岭 在县东南接沔县界〈县志〉
武兴山 在县东三里山连武兴城故名〈府志〉武兴山在州西一里古兴州城于此〈方舆胜览〉
横岭山 在县东二十里〈府志〉
鹰嘴山 在县东二十七里壁立千仞中有一峯曲如鹰嘴〈元一綂志〉石马洞在县东三十里洞内有石如马又鱼洞在县东四十里洞口径二尺清水沦涟每逢谷雨多鱼涌出非时而出岁辄不登〈府志〉
白熊山 在县东八十里昔有白熊出此〈雍胜略〉
阳山 在县东百里〈县志〉
冉家山 在县东北二里相传为晋穆帝时魏主冉闵故址〈府志〉山势起伏群峯环拱〈贾志〉
石鉴山 在县东北〈县册〉在长举县东五十馀里山崖当中一石片方广尺馀光明可鉴〈县志〉
思宜山 在县东北〈县册〉在废长举县东八十里高秀出于群山〈县志〉
西汉水〈一名嘉陵江〉在县城西自成县流入又南入宁羌州界〈县图〉西汉水自会修水又东南于槃头郡南与浊水合又东南历汉曲迳挟崖与挟崖水合挟崖水西出襜潭交东流入汉水又东迳武兴城南东南与北谷水合又西南迳关城北〈水经注 槃头故郡在县北关城即今阳平关在宁羌州〉元和中节度使严砺自长举县西䟽嘉陵江二百里〈唐书地理志〉嘉陵水经长举县南十里又经顺政县南百步〈元和志〉西汉水在西和县源出嶓冢山西流〈雍大记〉犀牛江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又名东西淮自阶州东流入嘉陵江〈雍胜略〉犀牛江源发礼县自西淮而下舟楫可通流至两河口合嘉陵江又石门河在县西八十里源发白马关至江口入淮河〈府志 详见图考按嘉陵江源有三西和县之西汉水一也成县之浊水二也凤县之故道水三也考水经注及禹贡锥指皆以自西和流迳礼县成县者为嘉陵正源即所谓淮河者也乃今皆以淮河为犀牛江而以浊水故道水群目为嘉陵江是循流而忘其源矣如雍胜略府志皆沿其误兹特为正之〉
故道水 在县北百二十里自大散关分水岭之南迳东河驿凤县又迳徽县至大鱼关可通舟楫又至县北合白水江又至两河口合淮河又合横现河迳县城西南又合夹渠八渡二水又合乐素河迳阳平关至广元县入蜀〈县志〉
白水江〈即浊水〉在县北百二十里〈县册〉浊水自合故道水又南迳槃头郡东而南合凤溪水凤溪水上承浊水于广业郡南迳凤溪凤凰台下东南流左注浊水又南注汉水〈水经注〉长举县有凤溪水〈隋书地理志〉左溪水在鸣水县西南七里自栗亭县北来合于嘉陵江〈寰宇记〉
青泥河 在县西北百五十里源发成县至石门入嘉陵江〈府志 按左溪即凤溪疑即此水〉
横现河 在县西十五里其水东南流入嘉陵江〈府志按此疑即水经注之挟崖水〉
八渡水〈即北谷水一名黄坡水〉在县东八十步源出退水河自徽州来经城西南入嘉陵江〈雍胜略〉北谷水出武兴东北而西南流迳武兴城北又南转迳其城东而南与一水合水出东溪西流注北谷水又南流注汉水〈水经注〉黄坂水在顺政县东一里〈寰宇记〉一百八渡水源发三川众水合流经一百八渡绕城东南会夹渠水入嘉陵江其夹渠河在县东二里源发飞仙岭西流入八渡河〈府志 按八渡河即水经注之北谷水寰宇记之黄坂水而夹渠水即水经注之东谿水也〉
落索河〈落索一作乐素〉在县南八十里其水东南流入嘉陵江〈府志〉
沮水〈一名铎水河又名黑河〉在县东百二十里一名铎水河俗称黑河东南流入沔县界〈县志〉沮县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汉书地理志 沮县故城在县东沙羡今属湖广汉阳县〉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一名沮水阚骃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县亦受名焉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又东南经沮水戌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者也〈水经注 按水经注亦以沮水为汉源〉沮水出顺政县东北八十二里〈元和志〉顺政县有沮水〈九域志〉水源出紫柏山至沔合汉〈府志〉
泉街水 在县东北〈县图〉河池县泉街水南至沮入汉〈汉书地理志 河池今属凤县〉泉街水自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水经注 按此或以为即东谷水考元一綂志东谷水在长举废县后三百步自略阳界来合嘉陵江则东谷水非入沮之水也以为即泉街水者恐误〉
养鱼池 在县东五里相传为吴曦养鱼处甃石尚存〈府志〉东池在沔州城东三里〈方舆胜览 按养鱼池疑即此〉
金池 在县东北八十里金池院中昔人淘金成池故名〈县志〉
榆林府榆林县
驼山〈一名东山〉在城东城半踞其巅高数十丈俗呼为东山土人多穴山居之山形类驼镇之得名驼城以此又山之西有堡儿山三峯翼然其上有塔名文笔峯又堡儿山北为庙儿梁有蒋三尹贤墓〈延绥志〉土山在榆林城中山上旧有烽墩后移于北城外半里〈雍大记〉
马神山 在城东北二里秋祭马神于此〈潜确类书〉
红山〈一名红石峡〉在城北十里〈县册〉山皆红石地近沙阜因筑红山墩〈潜确类书〉山环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其上有款贡城镇北台易马台红山两崖飞湍电转红影外浮一名红石峡昔夏李继迁葬其祖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复引水其上疑即此中有寺复道飞檐望之如画榆柳阴映凫鹭唼呷榆溪漳河之水所自出也越榆溪而西为十里沙风吹日映色如龙鳞逶迤十馀里抵黒山〈延绥志〉峡在红山墩左〈雍胜略〉
黒山 在城西十里〈县图〉水甘草茂北人内侵必驻此以便水草〈雍大记〉明巡抚余子俊筑塞堡植柳万株其下〈贾志〉
王墓山 在城西南十里〈县册〉在黑山南十里有断碑字已磨灭相传为夏元昊祖墓〈延绥志〉
木𥗬神山 在城南五十里〈延安府志〉去半坡峯十里成化时有妖神栖此立庙祀之后有道士经此曰祟也书符咒之庙中隐有哭声即日焚其祠祟遂殄息〈延绥志〉
嗣武城山 在城南百三十里〈县册〉在鱼河堡南五十里由石磴而上四靣石岩高百丈旧为啰兀城〈延绥志〉
马湖峪 在县南无定河西接米脂界〈县册〉
万佛洞山 在城东南十三里孤峯特起其北十馀里有凌霄塔又二十馀里有炭山又二十里有半坡峯〈延绥志〉
羊羔山 在城东南五十馀里〈县册〉山在木𥗬神山东又南十里有暖泉山〈延绥志〉
石盘山 在城东二十里〈延安府志〉
葭芦川〈即诸次水今名沙河〉在县东又东南流入葭州界〈县册〉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山海经〉水出上郡诸次山东流迳榆林塞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也其水东入长城小榆林水合焉历涧西北穷谷其源也又东合首积水水西出首积溪东注诸次水又东入河〈水经注〉葭芦水源出平地〈寰宇记〉沙河源出双山堡西北即真乡之葭芦河也南合堡东宋家河又南合谢家荘车道沟水又南至投河合关家川水过柳树会又南合真乡川水抵通秦寨流石峡中合五女川为葭芦河至葭州城南入黄河〈延绥志 真乡县今属葭州按水经注诸次水即榆溪延绥志谓为今西河而或以沙河至葭州入河者为诸次水以西河至鱼河堡入无定河者为帝原水与延绥志异而与郦氏水道合从之〉
无定河 在县西南自怀远界来迳鱼河堡与西河合又东南入米脂界〈县册〉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合帝原水又迳肤施县南〈水经注 汉肤施县今属绥徳州〉
西河〈即帝原水一名榆溪〉在城北十里〈县图〉肤施县有帝原水〈汉书地理志〉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又东南注奢延水〈水经注 龟兹故城在县北〉西河在镇城西即榆溪源出塞外葫芦海南合獐河其水源出常乐堡西注榆溪又南流入红石峡水自石崖流下陡落数千仞匝隍堑于城西遂为西河芹河之水入焉龙王泉又东北来注之又少南锺家沟水在卫南西注之又南五里屈而东流得响岔桥合刘指挥河又柳河水自西南注之又南得三岔川又东南十里骟马井水注之又南五十里得黑河水至镇川堡入无定河〈延绥志〉
芹河 在县西〈县图〉源自塞北有湖随山势曲折两岸芹藻缤纷故名经鱼沟子入垣东抵后西门入榆溪〈延绥志〉小芹河在保宁堡东北源出草地东南流入边又东南入西河又有小沙河在小芹河之西亦自塞外流入合于小芹河〈县册〉
龙王泉水〈一名南门河一名南泉〉在城中自山半涌出汇而为池疏而为窦周灌城中镇人所汲养也严冬蓊勃水气如蒸又西南入西河一名南门河又名南泉又一自钟楼街中出者为北泉渟潴不流其上皆有龙王庙故名〈延绥志〉
刘指挥河 在县南〈县册〉源出卫东北水掌儿西南流抵蓝家桥入西河〈延绥志〉
柳河 在县西南十五里〈县册〉源自西南入西河长湖数顷其地可耕成化中植柳数千株万历中剪伐殆尽〈延绥志〉
三岔川 在县南二十里〈县册〉川纳石窑沟水又纳焦家川水又纳纪家湾水自川东李三家沟而上得铁炉荘又东得杀草湾石窑水之源也又自杀草湾至张官儿峁之东得刘家湾焦家川水所发而会于纪家湾同注于西河〈延绥志〉
黑河 在城西南五十里东入西河〈县册〉
杨官海 在城西二十里又西十里曰方家海又西十里曰酸梨海又稍南曰天鹅海凡水之所会渟而不流者边人通谓之海水不大而海之者渟之盛也〈延绥志〉
怀远县
龙凤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县图〉
牛心山 在县西南〈县图〉在威武关东十馀里又牛心山西二十里有赤木山〈延绥志〉
狄青原 在县西南五十里〈县册〉在威武堡南十里明成化二年总兵杨信破北兵于此〈延绥志〉
横山 在县西南即古桥山接安定县界宋元丰中种谔上言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且有盐铁之利其城垒控险足以守御即此〈县册〉
马鞍山 在县东南〈县图〉在土门砦北五里〈延绥志〉
五龙山〈五一作乌〉在县东南波罗堡南三十里一名乌龙山〈县册〉
无定河〈即生水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俗名滉匆都河〉在县北〈县册〉赫连勃勃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都城〈晋书载记〉奢延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山海经所谓生水出孟山者也俗谓之奢延水又谓之朔水东北流迳其县故城南又东北与温泉合又东黒水入焉又东合交兰水又东北流与镜波水合〈水经注 奢延故城在县西北〉朔方县无定河一名奢延水源出县南百步〈元和志 唐朔方故城在县北〉滉忽都河出龙州堡南冝家畔合城北乌龙洞泉及城西水东流四十里清平水北注之又东柳泉儿水北注之又东狄青原水北注之又过响铃塔威武堡暗门水出其东又海棠河及东西二河俱出镇靖堡塞外东流注之又东过怀远堡苦水川合圁水会之为无定河至波罗堡北折而南流黑木头沟水鲍家寺水东注之又过响水保东东入榆林界其圁水出清平堡外白城儿东流合夏河儿入波罗堡与滉忽都河会〈延绥志按圁水据水经注在旧圁阴县南入河不入奢延水而唐志则云银州东北无定河即圁水疑亦即指此水附以存考〉
石窑川〈即黒水又名乌水〉在县北〈县图〉赫连勃勃于黒水之南营都城〈晋书载纪〉黑水出奢延县黑涧东南历沙陵注奢延水〈水经注〉乌水出朔方县乌涧本名黑水避周太祖讳改名〈元和志〉石窑川在威武堡北塞外东南流迳怀远堡为乱窑川河又有打狼河自塞外南流迳堡东入焉又东南迳波罗堡入滉忽都河〈县册 按石窑川打狼河及同水俱自边外流入〉
黑木头沟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源出威武堡邓家墕王家墕迳县境五龙山至鲍家寺合寺子沟水又至响水堡合于无定河〈县册〉交兰水出龟兹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水经注〉黑木头沟鲍家寺水在波罗堡东注滉忽都河〈延绥志 按此疑即交兰水〉
大理河 在县东南百五十里自清平堡南东流合小理河迳县境一百里入绥徳州界又小理河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源出清平堡东老虎墕东流至巡检司沟合于大理河迳县境六十里〈县册〉
〈附考〉温泉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水又镜波水源出南邪山南谷东北流注奢延水〈水经注 按此二水无考〉定边县
冡岭〈一名南梁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县册〉在砖井堡南俗呼南梁山有洛水出焉又北极山与冡岭相对一峯岿然望之若虬龙奋迅而上〈延安志〉
黄羊岭 在县东南九十里砖井堡南为要地又其西为镌天岭〈县册〉
白露山 在县东南百三十里又其东有桃林山又东有乱石山〈县册〉桃林山在新安边堡东又南十里为红麋山〈延绥志〉
洛水 在县东南百五十里〈县图〉晋文公攘戎居于河内圁洛之间〈史记匃奴传〉洛水在冡岭下〈延绥志〉洛水源出瑠璃庙石缝中东南流迳页水川合铁鞭城水入保安界〈县册 按洛水自庆阳府安化县发源则此盖洛水之别源也〉
三山水 在县西南百里源出三山儿东西二岔合石涝池水迳饶阳堡饶家水东注之又南入北萧关合木瓜城水黒城子水跌角城水沙家掌梁家沟水汝麻台水塔儿掌水入红城子经环县西南即马岭水上源也〈县册〉
盐池 在县西北盐场堡北〈县图〉长泽县有胡落盐池〈唐书地理志 长泽县今属靖边〉原属灵夏卫嘉靖九年总制王琼改属本卫池周围三里许中有井引水漑畦一夕视之若积雪此九种之一也又其东南有涝池盐池水卤不可饮涝池水可饮堡人汲者便之又二池之西为宁夏境〈延绥志 按地理通释汉于上郡龟兹县置盐官疑即此〉
靖边县
文昌山 在县治西北山脉自太白来上有文昌阁故名又太白山在县西南里许文昌山西〈县册〉与荍麦城相接皆宋范龙图所筑〈延绥志〉
莲花山 在县西南宁塞堡南十五里〈县册〉宋范龙图立塞于此山有驸马洞相传姬驸马居此〈延绥志〉
饮马坡 在县西南四十里〈县册〉
莺窝山 在县西南又其西有鸣羊山〈县册〉莺窝山在宁塞堡西南二十五里把都河北又有架炮山旗竿山俱在宁塞堡西南三十里把都河南二山崔嵬并峙立有亭燧〈延绥志〉
牛头坡 在县东南九十里杏子河经此〈县图〉
芦关岭 在县东南九十里〈县册〉在镇靖堡东南接安塞县界延水所出〈延绥志〉
箭杆岭 在县东南龙州堡东南〈县册〉
草场山 在县东八十里镇靖堡西堡城所依〈县册〉荍麦河 在县东南十里荍麦城下北流至营北有红柳河自宁塞堡流入迳范老关西又东北至城北合流出边东迳镇罗镇靖二堡北又东至龙州堡合滉忽都河或曰滉忽都河有别源出靖边城西石头沟东北流合城东之黒龙王沟而出边入镇罗界即此又有海棠河在镇靖堡北塞外东流至威武堡东入滉忽都河〈县册〉
把都河 在县西南九十里源出柳树涧至宁塞堡北合倪家沟水出边迳宁塞塘至红柳桥入沙〈县册〉
周水河 在县西南发源饮马沟南流迳徐家台入于保安之洛河流一百五十里〈县图〉
杏子河 在县南三十里发源总管塔南流迳牛头坡又迳杏子城西入保安界〈县图〉
陜西通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十二
山川五〈兴安州 商州 同州〉
兴安州
牛头山〈即牛山〉在州北九十里〈州册〉西城县有牛山〈唐书地理志西城故城在州西北〉牛山为州境群山之冠上有泉不涸不溢祷雨辄应〈舆地纪胜〉黄巢谷在金州牛山〈雍大记 金州即今州治〉牛头山绵亘百馀里高入云汉有金牛洞即昔人掘劔刺黄腰兽处又其巅有五硌山峰峦错互又有蜡烛山青翠插天以形似名〈州志硌音洛〉
九里冈 在州北五十里石磴崚嶒陡峻难上神滩河经其阳琉璃河经其阴为长安孔道〈州志〉
盻阳岭 在州北百里其山高峻日出先及故名麻坪河经其阳洵河经其阴山麓有石砦名辘轳杷〈州志〉
三教山 在州北百二十里山甚高有二龙湫相传为南岳禅师道场二龙得度报以甘泉其傍有乔松二龙所游戏绕三匝而上旧痕宛然岁旱祷雨于此又州北百三十里为观音山〈州志〉
王莽山 在州北三百里莽尝遣兵戍守于此傅家河之水出焉山傍有树高数仭其阴四蔽而空其中名重阳树又王莽山西为燕子岭接镇安界又燕子岭东为二郎山四面险峻其顶平坦可屯数千人泉流皆瀑布林木蓊翳人迹罕至过此则为镇安之下茅坪矣〈州志〉剧盗淡文省据燕子岭距邑二百八十里〈明刘阁香溪洞记〉
心山 在州西北五里又相近有梅花山首枕汉江是为姚墟〈州志〉汉阳厥守汉中弃官修仙于此〈明刘阁记阳一作杨〉
长枪岭 在州西北十五里又折弓垭在州西北五十里相传有将军战没于此失其姓名土人祠之〈州志〉
鲤鱼山 在州西四十里山上有泉旧时泉内有二鲤鱼祷雨多应今泉涸其相近有赤崩湾宋将杨大勲死节处〈州志〉州西三十里地名秦郊渡月河约二里有山最高曰鲤鱼山与汉阴凤凰山相连以凤凰为头鲤鱼为尾共一百二十里〈舆地纪胜〉
三条岭 在州西六十里明末寇乱郧将黄元吉死处又州西六十五里曰擂鼓台土阜岿然亦古战场也〈州志〉
凤凰山 在州西七十里悬耸万仭冠绝群山〈雍胜略〉山西阻池河北阻越河东南阻汉亘二百五十里跨兴汉石紫四郡县地又天马山在州西九十里亦凤凰山之支也越河经其下其相近有越岭与天马山对峙设有越岭关与汉阴接界又小垭子在州西百二十里两山壁立中通一路如线〈州志〉
七宝山 在州西百五十里接紫阳界〈州志〉
西城山 在州西南五里古县治建其下今有三石塔存其相近又有药王山以祠祀孙真人而名〈州志按寰宇记西城故城在汉江北西城山东与州志不合〉
魏山 在州西南九里〈元和志〉心山二里至魏山三面险绝惟北小径可扪葛而升晋吉挹督䕶梁州秦韦锺来寇挹婴垒急口岐山固守三年不可下即兹山也〈明刘阁牛山记〉
天柱山〈一名砦子山〉在州西南四十里一名砦子山高险壁立其下有碧瑱洞今封闭〈州册〉
郎家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州志〉
马蝗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香河水经此〈州志〉
南宫观山 在州西南百五十里石笋凌空四壁如削岚河水经其下砰䂴如雷不通舟楫〈州志〉
赵台山 在州南二里梁时汉水泛溢人皆走避此山〈元和志〉州南三里曰欢喜岭山色皆赭有巨冢名太子坟俗传为尧第九子无所考昔有牧儿陷入见殿廷俨然皆上古时物以土封之后遂失其处〈州志〉
玉屏山 在州南五里山多青白垩香溪水出此其相近又有尖峰山〈州志〉
文笔山 在州南七里其相近有香溪洞〈州册〉平利县北数十里有香溪柴扉洞〈舆地纪胜〉自魏山又三里度香溪沟入崇山中有石洞相传吕洞宾郭尚灶传道兹洞洞前有石棋枰及子人不敢取尚书胡濙有诗镵石壁〈明刘阁香溪洞记〉出郭循溪而南度仙关折而南为纯阳洞又南为八仙洞又西为三茅洞亦名凌霄洞与纯阳洞隔溪相望桥上有玉皇阁相传即吕郭栖息处又相近有龙门谷谷有龙门洞洞有三泉旱祷辄应〈州志〉
五峰山 在州南五十里五峯耸秀为州胜槩〈州志〉牛蹄岭 在州东南十五里路极险峻黄洋河经其下〈州志〉老君山 在州东三十里其相近有古庙岭磨沟水所出又州东四十里有高洞山又州东四十五里有青碌山有石洞十二处〈州志〉
高王山〈王一作望〉在州东六十里迥出众山有高王祠又歪头山在州东八十里〈州志〉
鹘岭 在州东接上津县界地极险要〈雍胜略〉
白云山 在州东北五里白云之泉出焉一名卓锡泉相传为南岳怀让禅师卓锡得泉处又大团山小团山俱在州东北十里〈州志〉
龙王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上有龙湫大旱不涸其相近有老树嘴相传昔山有豫章树因以是名北望终南南望吉阳诸山簇簇如画〈州志〉
将军山 在州东北四十里相传旧有将军战殁故名山后有石洞内藏铁盔甲不知所自人不敢近〈贾志〉其相近有古墓岭〈州志〉
〈附考〉金川县有焦陵山〈隋书地理志〉西城县有伏羲山〈寰宇记按金川西城俱属州境山无考又按路史注伏羲山在西城女娲山在平利与伏羲山接则山当在州东南近平利界疑即今之高王山也〉
汉水 在州城北一里自紫阳界入境又东入洵阳界〈州图〉汉水自迳鱼脯溪口又东过西城县南又东迳鳖池鲸滩又东迳岚谷北口又东右得大势左对月谷口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又东为鳣湍〈水经注〉汉水去州城百步〈元和志〉汉江自楼子滩入州境又东为月池滩在州西南百六十里又东三十五里为马尿滩又东五里受道河之水为思滩又东三十里为高洋滩低洋滩又东十里受蒿坪河五堰河溜水河岚河之水为三堆滩又东五里为织女滩又东五里为串滩又东四十五里为麸滩又东二十里受吉河月河之水为月河滩又迳州城下为州身滩又东去州十里为立石滩又东二里为下立石滩又东三十里受神滩河水为神滩又东五里为二郎滩又东七十里为洵阳界诸滩之中麸滩串滩二郎滩为险而神滩尤甚明成化间知州郑福于沍冬时用火烧石疏凿以杀其势舟行利焉又江中有安康石因郡得名常隐不见见则岁饥又有美女石亦在石泉坝汉水北岸〈州志 详见图考〉
大道河 在州西南二百二十里又小道河在州西南百八十里源俱出界岭各东北流入于汉〈州册〉
蒿坪河 在州西百十里〈州册〉源出凤皇山自紫阳界来西南流入于汉〈州志〉
五堰河 在州西九十里〈州图〉源出凤皇山老龙池西南流入于汉〈州志〉溜水河源出罗圏崖其水合于五堰河〈州册〉
易家河 在州西南七十五里源出王家山南流四十五里入汉〈州册〉
岚河 在州西南七十里〈雍胜略〉汉水东迳岚谷北口嶂远溪深涧峡崄邃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飗飗故川谷擅其目〈水经注〉源发四川太平县界迳平利县流入州境入汉江〈州旧志〉源出化龙山东流七百馀里中有仙人碥巨灵迹锁龙桩诸胜至石泉坝南北流入汉〈州志〉香河水在州西南九十里迳马蝗山入岚河〈州册〉
吉河〈吉一作急〉急河在州西南十五里源出平利县界东北流入汉江亦谓之吉河〈汉中府志〉汉水右得大势势岨急溪故亦曰急势〈水经注〉西城县有吉水〈九域志〉吉河自界岭来西北流入于汉〈州志 按急势城即晋粱州督䕶吉挹所治则吉河或亦因吉挹而名也〉
月河〈月一作越〉在州西七里自汉阴县流入又东南入汉〈州册〉汉水左对月谷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水经注〉越河出凤凰山东流至汉阴受添水河水过越岭关受白鱼沟水又受恒河水昔迳赤崩湾过牛山之麓明末洪水南徙沙砾皆为沃壤是为截河又东受傅家河水又东流入于汉水口甚狭仅可容舟其恒河在州西北七十里一名衡河源出牛头山亦自汉阴界来曲折南行林莽之中三百馀里南流入月河又有黑水河在州西北二百里东南流入恒河其傅家河在州北二十五里源出王莽山南流入越河〈州志〉
黄洋河 在州东南五里〈州图〉源发平利县境化龙山北流入于汉又陈家沟在州南二里故道由新治内因建新城导流东门外夏秋水涨则循城北绕而西流与施家沟水会迳旧城西南隅折而东过会源桥出闸口入黄洋河每岁五六月水潦暴至则损伤禾稼直冲郡城郡人苦之〈州志〉黄洋河源发平利界之石梁山东流入州界迳狗脊关流七十五里入汉〈州册〉
神滩河 在州东北八十里源出牛山东南流入于汉〈州志〉自夏家垭流来合琉璃沟水入汉〈州册〉
黑龙泉 在州西北八十里桑溪村祷雨有应〈州志〉小丝泉 在州西八里泉𣲖如丝其出不竭〈州志〉
三泉 在州南五十里龙门谷中祷雨有应〈州志〉
金泉〈一名金井泉〉在州治东〈贾志〉子城东之井也取金生水之义〈舆地纪胜〉在州东二里白龙堤金华寺其深四丈水甚甘冽〈州志〉
平利县
女娲山 在县东三十里灌溪源出于此〈贾志〉平利县有女娲山〈唐书地理志〉西城县有女娲山〈九域志 西城今属兴安州〉冈峦起伏蜿蜒四十馀里晋桓温伐秦其将司马勋为苻雄所败退屯女娲堡即此〈县志〉
锦屏山 在县城南又观山在县城西山势起伏屹然为县治水口中有元天观一名元天观冈又龙山在县城北县治倚此〈县志〉
光头山 在县北三十里又高望山在县北四十里孤峰突耸山顶有云必雨人以为候接兴安州界〈县志〉
马鞍山 在县西三十里〈县志〉
嶓冡山 在县西四十里又相近有风洞深不可测四时有风从穴中出〈贾志 按此非宁羌之嶓冡辨见后〉
狗脊岭 在县西五十里接本州界〈县志〉
石梁山 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县志〉九股坪在县西南四百里中有平地一区东临崭崖西接属境昔流贼啸聚于此〈县册〉
化龙山 在县南二百里上有九台十三湾多奇鸟怪兽〈贾志〉
花池山 在县南三百里由化龙山脊百二十里通花池山由花池山脊百七十里通四川太平大宁等处丛林密箐绝少居人又镇坪在县南五百十里接四川界〈县册〉
药妇山 在县东南百里〈县志〉昔有夫妇携子入山其父落崖妻子捣药救之寻俱化为三石人山顶药臼尚存〈周地图记〉
秋山 在县东南百九十里通四川路山顶上下四十里林木蔽日四时凝雪不消中有一碗泉随饮随溢〈县志〉
松子山 在县东六十里山甚高峻其上有池名天心水又相近有马鬃岭以形似名有洞曰罗圏洞〈县志〉
八里冈〈一名花粟冈〉在县东九十里冈东西凡八里俗名花粟冈其地山环若城水绕如带明嘉靖初县被水灾议徙治于此居民重迁事遂寝〈县志〉
笔架山 在县东百五十里其相近有白土关垭〈县志〉了角山 在县东北百里两峰并峙形如了角接洵阳县界〈县志〉
大顶山 在县东北百六十里接湖广竹溪县界〈县志〉岚河 在县西南百五十里源出四川太平县界北流至州界入汉江又有牙河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东通金毛关南通镇坪其水北流入岚河〈县志〉
黄洋河 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风线口西北流入州境注汉江又灌溪河在县南二十步源出女娲山西北流合黄洋河又有月溪河在县北十五步源出高王山南流西折绕县城而会于灌溪河水势环曲如月故名或曰即寰宇记所谓声水〈县志〉
冲河〈一名界溪河一名坝河〉在县东南百十里一名界溪河又至白土营名坝河自湖广竹谿县流入县境又流经洵阳界合于闾河又秋河在县东南百八十里源出四川大宁县界北流入于冲河又松杉河在县东百六十里源出武陵关流入秋河又太平河在县东南百三十里源出秋山其水合于秋河又石牛河在县东南百三十里亦自竹谿县流入合于冲河又连仙河在县东百六十里源出竹谿县大顶山亦南流合于冲河〈县志〉
南江河 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与大宁县接界其上源曰小源溪母猪峡东北流迳县境又东入湖广竹山界〈县志〉
龙潭 在县东六十里阔四丈其深莫测遇旱祷雨辄应〈贾志〉
马池水 在县西四十里源出嶓冡山下之神马渊与西县水会〈贾志 按水经注西县嶓冡山西汉水所导西流与马池水合水出上邽西南谓之龙渊水龙马所生又谓之马池川此西县在今秦州去平利甚远贾志殆以嶓冡之名而误也疑所云嶓冡山亦渉附会特存其说附辨于此〉
天池 在县文庙后池水积彻大旱不涸〈州志〉秀泉在文庙前〈贾志〉
清平泉 在县治前其水至清居人饮之不生瘿瘤〈贾志〉
洵阳县
黄㭔岭〈㭔落胡切黄㭔木名可染〉在县西三里上通黑山之岭为邑主山又骆驼山在县西百二十步东枕县治西接群山以形似骆驼之项故名〈县志〉
临崖山 在县东一里峰峦环拥南枕汉江北控鹘岭上有寺又观音洞在县治北祈祷有应〈县志〉
羊山 在县北四十里〈贾志〉即终南之支也连络千里相传为福地修仙之所绝顶西接商镇南瞰汉江人迹罕到有铁釜一口可容水数石内生松一株大数十围世传张良辟榖于此观址钟鼎尚存山下有仙花洞在县北八十里洞极宏敞上有花藻如雕刻下有泉寒冽异常又有谷粟洞一云谷玺洞在县西北百里内有龙湫知县罗熙祷而得雨为文祭之〈县志〉
仙姑碥 在县北百三十里有碥路至金坪俗传为仙姑所修故名〈县志〉
西北山 在县北百五十里〈县志〉
盻阳岭〈阳一作羊又名杨家岭〉在县西北九十里东临洵河西接本州界又名杨家岭〈县志〉
合抱岭 在县西北百里以山水环抱故名〈县志〉
青山 在县西五十八里东北枕汉江西南接本州界其下有洞产碧瑱石今封闭〈县志〉
留停山 在县南二里〈县志〉行人爱其秀㧞多留停纵览因名〈寰宇记〉
谷山 在县南十里岁旱祷雨多应〈县志〉
马鞍山 在县南五十里以形似名其相近有尖朵山又有镜石崖悬如削光耀夺目数里之内物象悉照〈县志〉
将军山 在县南六十里又风洞在县南八十里洞中有大风极寒人不可当〈县志〉
女华山 在县南百二十里山极高峻林木蓊翳山腰有洞入洞口二里许皆沙河洞中云出必雨人以为候〈县志〉
连尖山〈即连岭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山极高峻以三峯尖耸并峙而名深奥险僻俗传为普庵道场旧名连岭山〈县志〉
紫荆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有洞深可五六里号仙洞山后有石池池傍有石莲花〈舆地纪胜〉
观音崖 在县东八里下瞰汉江多石穴〈县志〉
神仙洞 在县东七十里〈县册〉内有生成石莲花十九朵石狮子一洞门镌紫盖神仙洞天六字〈名山记〉洞门高一丈七尺深不可测有古碑剥落乡民祈雨辄应又黑龙洞在县东百里旱祷亦多应〈县志〉
禹穴 在县东百三十里穴傍镌禹穴二字有古碑剥落相传禹导漾时经此〈雍胜略〉
浮云山 在县东百五十里其峰高耸上有回龙观南临汉水北接群山抵商州界〈县志〉
当门山 在县东百七十里两峰相对望之如门〈舆地纪胜〉朱砂洞 在县东二百四十里今封闭〈县志〉
龙山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山有灵泉旱祷即应〈舆地纪胜〉水银山 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南临蜀河北连鹘岭有朱砂水银洞三处〈县志〉
碧瑱山 在县东北百五十里有碧瑱洞今封闭其相近有鹘岭又相近有穿崖其高千仭崖中一窍南北相通可三里许〈县志〉
〈附考〉县北有悬书崖高五十丈刻石作字今人不能上不知所道山下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名曰马迹山〈水经注〉县有麻岭山金州山〈九域志 按此三山今俱无考〉
汉水 在县南百十步自本州界流入又东入白河界〈贾志〉汉水自鳣湍又东合旬水又东迳木兰塞南又东左得育溪又东得甲水口〈水经注〉汉水在废淯阳县城南东流〈寰宇记 淯阳故城在县东〉洵阳县有汉江〈九域志〉汉江在县南门外至县东三十里为构园沱夏秋水涨舟行甚艰又至县东百五十里有仙滩又东三十里有蓝滩乱石纵横怒涛汹涌为舟楫患〈县志 详见图考〉
闾河〈闾一作驴一名涧水一名闾谷水〉在县西二十五里源自平利县来北流入汉〈雍胜略〉涧水在县西二十七里一名闾谷水北注于汉其闾字亦为驴字〈寰宇记〉平顶河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神仙洞西北流入闾河〈汉中府志〉闾河源出连尖山金河神河坝河平顶河之水皆会焉北流入汉〈县志〉闾河从竹溪平利界来迳青山观入县境北流一百四十里入汉江又金河在县南七十里源出歪头山西流六十里入闾河又神河在县南五十里源出范家山东流五十里入闾河又孟家河在县南三十五里即坝河也自平利界来纳诸水东北流合闾河〈县册〉
洵河 在县东百二十步出自西北山流入汉江县以是得名〈雍胜略〉旬阳县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汉书地理志〉旬水北出旬山东南流迳平阳戍下与直水枝津合又东南迳旬阳县与柞水合又东南迳旬阳南又东南注汉谓之旬口〈水经注 旬阳故城在县北〉洵阳县有洵水〈隋书地理志〉源出镇安之秦岭南流入汉长八百里东西北三面绕县治潆洄可爱中多水磨唐浮休居士有赋〈县志〉
乾祐河〈即柞水〉在县西北百四十里源自镇安县东北乾祐山来南流合于洵河〈县志〉柞水西出柞溪南流迳重崖堡西屈而东流迳其堡南又东南注于旬水〈水经注〉
干溪河〈一名麻坪河〉在县西北发源狮子岭流九十里至龙潭为麻坪河又至干溪铺为干溪河东南入洵水〈县志〉
冷水河 在县北三十八里源出鹘岭西南流入洵水〈县志〉
蜀河〈即育溪水育一作淯〉在县东百四十里出于秦岭中洞河西岔河盖其源也南流迳闾关入汉江〈县志 按此即淯水〉汉水左得育溪与晋旬阳分界于是谷〈水经注〉淯水在废淯阳县西一百步源自商州上津县来东南注于汉〈寰宇记〉洵阳县有淯水〈九域志〉蜀河源自咸宁县来南入于汉〈雍大记〉西岔河在县东北二百里源出西北山东南流入蜀河〈汉中府志〉
仙河 在县东百八十八里源自湖广上津县南流入汉〈雍胜略〉自山阳界流来迳县境牛心石南流一百里至白河界入汉〈县册〉
莲花池 在县东西北各五里有池凡三不由浚凿皆天成也相传花发年丰或邑士有登科之庆〈县志〉白河县
凤岭〈一名绣屏山〉在县西北环绕西南形如凤翥故名〈雍胜略〉绣屏山在县治西山顶旧有天池山腰即县城东向层叠而下直抵东门又下里许即清风涧其在北门外者为北冈又里许为金家坪〈县志 按县图则绣屏山即凤岭之别名也〉
印台山〈一名南台山〉在县南一里层峦方正形如印台故名又泰山在县东北一里前临汉水后连北冈又县东二里有灵应洞〈县志〉
高家坪 在县西三里又县西四十里有解家坪在麻虎沟〈县志〉
罗汉洞 在县西五十里又县西六十里有高瑱子洞〈贾志〉
中华山 在县西七十里上有中华池四时不涸〈县志〉长冈山 在县西九十里小冷水出此亦名长冈岭〈县志〉大都山 在县西百里其相近又有二峰山俱为冷水所经〈县志〉
白崖 在县西南三十里石磴盘纡望如积雪〈县志〉南竹山 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接湖广竹山界大白石水出此〈县志〉
五条岭 在县西南百八十里大冷水出此〈县志〉
龙冈山 在县南二里山势起伏如龙〈县志〉丰利县有伏龙山〈唐书地理志 丰利故城在县南〉郧乡县有伏龙山〈九域志按宋省县入郧乡疑龙冈山即伏龙山也〉
庙山 在县南三十里上有神泉旱祷有应〈县志〉
圣母山 在县南百里上有庙今废其北二十里为茅坪近白石河多绿竹〈县志〉
平顶山 在县南百二十里接竹山界〈县志〉
文笔峰 在县东南三里孤峰耸削故名〈县志〉
申公岭 在县东南百三十里小白石水出此〈县志〉纱帽山 在县东三里山腰有井名温泉井〈县志〉
魁星山 在县东北七里七峰连亘迤𨓦如北斗〈县志按此山今属郧西境〉
〈附考〉锡义山在丰利县东北六十里一名天心山〈元和志〉锡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馀丈世传列仙所居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揺〈水经注 锡县故城在县东南〉丰利县有天心山〈隋书地理志〉郧乡县有锡义山〈九域志〉山在郧县西百八十里〈名胜志〉天柱山在郧乡县锡义乡去县二百里山之左有峰曰天柱峰上有三石门〈舆地纪胜按天柱山疑即锡义山也今当属郧西境〉
汉水 在县北三里自洵阳界流入又东流入郧西为湖广界〈县图〉汉水又东为龙渊又东迳锡县故城北为白石滩又东迳长利谷〈水经注〉汉水南去丰利县二十里〈元和志〉月儿潭在县西五十里即汉江也潆洄澄澈有如秋月因名〈县志 详见图考〉
仙河〈即长利水〉在县西北南流入汉〈县图〉上津县有长利水亦名仙水西北自丰阳县流入丰利县界〈寰宇记 上津县今属郧西丰阳县今属山阳〉
崩头沟水 在县西百里其水北入汉江有崩头石在汉水南岸接洵阳界〈县志〉
冷水河 在县西南百六十里源出洵阳县王铁岭北流去县七十里入汉江又马庄河在县西百二十里源出洵阳界棕溪岭东流入冷水河又小冷水河在县西九十里源出长冈岭西流入冷水河〈县志〉冷水河源出竹山县界岭下流西合漫水河又西合马庄河又东合小冷水河流一百六十里入汉江〈县册〉
麒麟沟水 在县西六十里源出陈家山北流入汉〈县志〉麻虎沟水 在县西三十里北流入汉〈县志〉
长春涧水 在县西北一里源出龙冈两崖花卉四时不绝故名长春其水北入于汉又有洞宾涧在县西北又有普泽泉在县西北一里左右各一穴居民日汲不竭又相近有普润泉其水并流入长春涧入于汉〈县志〉
白石河 在县西南二里〈县图〉汉水东迳锡县故城北为白石滩〈水经注〉白石河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源出竹山界东北流去县二里入汉江又小白石河在县东南九十里亦出竹山界北流入白石河又厚子河在县南四十里北流入白石河又红石河在县东南八十里源出漫营岭至县南十里西北流入白石河〈县志〉白石河源出界岭小白石河源出申公岭〈州志〉县东一里为清风涧又有环碧池水入焉又县南十里有高名涧十五里有白崖涧二十里有凉水涧其水俱流入白石河又县南十五里有店子沟其水流入红石河〈县册〉
沙沟水 在县东十五里其水入汉接郧县界〈县志〉天池 在县南龙冈山上冈阜四起中陷一坪方半亩遇雨积流成池不假人力〈县志〉
凉水泉 在县北里许炎暑其水如冰〈县志〉
龙泉井 在县东门外其水冬温夏凉〈县志〉
紫阳县
神峰山 在县治北数峰壁立如屏县治枕其麓上常有云气〈县志〉
滴水崖 在县北十里怪石嶙峋崖上有洞洞有石龙吐水又有太白池深不可测祷雨辄应〈县志〉
七宝山 在县北四十里七峰高耸故名〈县志〉
凤凰山 在县北七十里接汉阴界叠耸十二层如凤凰翔舞上多仙迹〈县志 又见汉阴县〉
风洞山 在县北七十五里孤峰插天山下有清泉〈县志〉团螺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层峦旋绕如螺接西乡界〈县志〉
酆都山 在县西十五里峰峦秀出上有酆都神祠祷雨辄应〈县志〉
陈公崖〈一名铁纤滩〉在县西五十里旧名铁纤滩南岸石崖数丈𨺗峻壁立人不能行昔有铁绳悬崖上溯流者挽之以行年久废坏舟人苦之顺治十六年沔县陈左参安国募工凿石开路因以名之〈县志〉
鸡鸣坡 在县西南六十里坡甚高相传汉高祖微行至此闻鸡鸣遂止〈雍胜略〉土门垭在县西南六十五里灌河内两山夹峙丛林悬崖俨若巨关〈县志〉
城墙岭 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昔人縁山顶筑墙以御寇南北长亘三十馀里接汉阴县界〈县志 又见汉阴县〉
观音碥洞 在县西南沿任河百二十五里悬崖高覆有天成石龙俯首滴泉下生石瓶盛注不竭不溢洞中可容数十人〈县志〉
二州垭〈州一作舟〉在县西南百六十里为秦之金州蜀之达州接壤明正徳间于达州分建太平县金州分建紫阳县仍于二州垭设戍防守断崖绝壁雄峙一方其上有擂鼓石〈县志〉
天马山 在县南二里山势如马腾骧故名〈雍胜略〉玉屏山 在县南三里其相近有笔架山学宫之右面之有印台山学宫之左面之又瓮山在汉江南岸其形如瓮亦谓之瓮儿山山下有紫阳洞〈县志〉洞在紫阳滩之涯洞有三各深丈许宋紫阳真人张平叔修炼之所县因以名〈雍胜略〉
白崖洞 在县南四十五里〈县册〉沿汝河三十里悬崖峭壁竹木丛茂上下二洞距五丈许洞中垂石乳滴水下有石笋承之形若雌雄相顾四傍石纹如鳞次相传为宋时仙隐处〈县志〉
望夫山 在县南九十里任水之滨其上有望夫石〈县志〉一妇以夫从戎朝夕登望后化为石〈图书编〉
三尖山 在县南百里林谷丛密明嘉靖间土寇李三结寨于此其相近有木竹垭多竹木又有仙女洞洞门常有霞光五色相传洞中水溢时见有胡麻饭流出〈县志〉
文笔峰 在县东南八里一峰突起如笔〈贾志〉
香炉山 在县东南十里上有铁香炉故名山巅云起则雨人以为候〈县志〉
板厂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顺治六年巨寇孙守金据此十年始剿平之〈县志〉
目连山 在县东南百里洞河内山下有目连洞俗传目连和尚结庵于此昔有人闻洞中乐音飘𣺌百卉异香今山半崩裂人迹罕到〈县志〉
光头山 在县东南百五十里接四川太平县界山顶不生草木有二穴极深下有龙洞石门三重内有石床人不敢近云雾起则雨〈县志〉
三台山 在县东三十里山形叠耸其中有石洞龙泉又相近有三十六峰群峰簇拥为诸山冠木石巉岩中多虎豹又县东三十五里有冲天洞在汝河对岸悬崖中有石洞洞前有泉亦紫阳真人修炼处〈县志〉
汉水 在县南门外自汉阴界东南流入又折而东入兴安州界〈县图〉汉水自迳宁都县南又东迳魏兴郡广城县又东得鱼脯溪口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而分界也〈水经注 宁都县今属汉阴广城故城在本县东南西城县今属兴安州〉汉江自马家营为县界东下为铜锣三湾又东为草圏滩又东为五溜子滩又东为龙王滩又东为石壁滩又东为铁纤滩即陈公崖也又东为宦姑三滩又东为怯滩在县西十五里水陡如斗又东为大力滩在县西八里左右皆有石嘴为舟楫患又东为石梁滩在县西当任河口又东为紫阳二滩在县治前又东为中宫滩在县东南一里极高险中流有柱石怒激如雷又东为长滩在县东四里近汝河滩不甚险商舶停集渔火络绎又东为楼子滩又东为柘渎滩又东为石门滩接兴安州界计流一百六十五里又有鸳鸯石在县西三里汉江南岸〈县志〉石有雌雄之状旧在洋县鸳鸯坝顺流至此渔人识之〈名山记详见图考〉
松河 在县北八十里南流入汉〈县册〉宁都县治松溪口〈水经注 按此即指松河〉林本河在县北六十里又闹河在县北八十里皆西流入于松河〈县志〉
绵鱼河 在县西稍南六十里其水东流入于汉〈县册〉五郎河在县西五十里右合白杨河左合漆园河二水皆流合于绵鱼河〈县志〉
沔峪河 在县北三十里西流入汉〈县志〉源出七宝山流三十里入汉〈县册〉
任河 在县西南一里源出四川大宁县流迳太平县又至县境北流入汉崖路﨑岖通西蜀道板木结筏多由此出〈县志〉县西南二十五里任河有之滩横石参差曲折如之字形故名〈州志〉
王瓜溪 在县南九十里其水入任河〈县志〉广城县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水经注 或曰王瓜即王谷之讹〉
灌河〈灌一作权〉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县西南金山谷有东西两河俱流入于任河俗又呼为权河盖字误也〈县志〉
渚河〈渚一作褚〉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西乡县印台山东流合任水又小石河在县西北二十里南流合于渚河〈县志〉渚河自团螺寨入境流一百九十里入任河小石河源出猪头山流一百二十里入渚河〈县志〉
显钟沟水 在县南四十五里昔沟中水涨涌出巨钟二口故名其水东流入任河又瓦房沟水在县西三十里其水北流入任河〈县志〉
龙洞沟水 在县南三里源出笔架山西流入汉又紫阳沟水源出文笔峰北流入汉〈县志〉
汝河 在县东南三十八里有东西二源出于四川之界岭北流入汉〈县志〉
洞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亦有东西二源出于界岭北流入汉〈县志〉
石门沟水 在县东四十五里其水入汉接兴安州界〈县志〉
蒿坪河 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凤凰山东流迳州界入汉〈县志〉
广济泉 在县城北〈县志〉
石泉县
云雾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上有佛殿佛座下有泉云雾四时不散山因以名下有洞不甚高而深不可测岁旱祈祷投石于中即有风从洞出风止即雨〈县志〉
枯柳洞 在县北五里高一丈二尺洞门有石台石炉中有石笾豆杯斚之类皆出天成洞有三梯縁梯而进旁有泉如碗倾耳听之如雷穴深莫测〈贾志〉
五攒山在县北五十里上有五峰相聚亦谓之五攒岭〈贾志〉
四方山 在县北百里〈县册〉
磨儿岭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岭甚高险〈县册〉岭通子午谷为入省捷径其高入云路屈折盘旋如转硙故名〈县志〉
关头山 在县西二里〈县志〉
二郎洞 在县西十里洞旁石上俗传有观音手膝印迹〈贾志〉
古源洞〈古源 作鼓圆〉在县西十五里平地突出大石方圆数亩有石涧数道兴仁堰水从此过崖镌古源洞口四大字又壁间有金铃崖〈县志〉县西二十里有风洞投石则风起〈县册〉
霹雳峰 在县西三十里一峰插云饶风河绕其下〈县志〉天池山 在县西四十里自麓至顶二十里上有天池大可三四亩内产红白二莲若产并蒂则邑有祥瑞〈县志〉
梅子岭 在县西五十里〈县志〉
烟波洞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县志〉汉水之滨峻壁悬崖其下为洞深不可测中有灵湫旱祷辄应相传积薪洞口然之其烟透于天池山下之小洞〈县志〉
饶风岭 在县西七十里宋吴玠败金乌珠兵于此〈县志〉山下有饶风河〈雍大记〉岭南枕汉江与西乡接界险峻倚天石径盘纡为秦楚蜀往来必由之路有关置此〈县册 又见西乡县〉
仙女洞 洞有二一在县西百里山林深䆳人迹罕及中有池方亩许一在县北七十里香炉沟崖上一石当门怪若龙头洞中有莲花石盆祷雨辄应〈县志〉
鹰嘴崖 在县西南五十里近缯溪〈县册〉
父子岭 在县西南六十里〈县册〉相传有父病死于此子亦哭死故名〈县志〉
仙鹤崖 在县南二里汉江南岸〈县册〉相传有双白鹤集此因名〈县志〉
十八盘山 在县南五里汉江南岸〈贾志〉盘曲十八折乃达其巅〈雍胜略〉
银洞山 在县南八里奇峰突兀高出云表有银矿明万历间遣内使开采旋以百姓不便禁闭〈县志〉
关家山 在县南四十里又相近有太白山上有神洞祷雨辄应〈县册〉关家山以山下居民多关姓因名其山〈县志〉
青碥 在县南六十里〈县册〉为南山一带入县总道〈县志〉手把崖 在县南七十里近柳溪〈县册〉
鱼洞 在县南南山下不一其处每年榖雨洞中有鱼簇拥而出土人取之〈县志〉
黄石山 在县南百里其上有药王殿〈县志〉
堰头山 在县东南五里汉江南岸汉水迳此有滩曰渰滩〈县册〉
三台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县志〉
天平山〈天一作太〉在县东南八十里汉江南岸其山高峻绝顶坦平约亩许〈雍胜略〉香柏崖在县东南八十里汉江南岸〈县册〉
马岭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绵亘二十馀里路迳﨑岖纡廽盘绕行人如在天际〈县册〉
天竹岭 在县东北百里〈县册〉
〈附考〉石泉有真山〈舆地纪胜 今此山无考又按废直城在石泉汉阴界而水经注冇直谷县境亦有直水则真山疑即直山之讹也〉
汉水 在县南五十步自西乡界茶溪镇流入又东入汉阴界〈县图〉汉水自会洋水又东历敖头又东合直水又东迳直城〈水经注 直城今属汉阴〉石泉县有汉江〈九域志〉县西四十里汉江中有洪石滩滩下百馀步有阎王坂石崖𨺗峻凿孔为路滩中石大水急舟行最险〈州志详见图考〉
左溪水 在县西南七十里汉江北南流入汉缯溪水在县西南六十里汉江南西北流入于汉〈县册〉
饶风河〈一名毛家河〉在县西五十里源自西乡县子午河分流迳土门关东入汉〈州志〉源出饶风岭之毛家河会蒲溪昝家河诸水迳饶风塘自西而东行穿古源洞又至县西合大坝珍珠两河会于关头山口之白虎石入汉江〈县册〉
大坝河 在县西十五里源出长安县秦岭合县西北之龙洞沟南流入汉〈州志〉源发县西北之云雾山众泉涌出流至山根三十馀里聚于龙洞沟东南流二十馀里会火帝岭之纸房沟水至银杏坝为大坝河又迳铜阡峡流六十馀里又至县西十五里合饶风河南流入汉〈县册〉
珍珠河 在县西三里源出云雾山东北之马蝗岭南流又至县西会饶风河入汉〈县册〉
红河 在县东二里〈县志〉两岸沙石皆红源出五攒岭南流入汉〈雍胜略〉
迟河〈迟一作池即直水〉在县东五十里自镇安界流入〈贾志〉直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又南枝分东注旬水又南迳蓰阁下又东南历直谷迳直城西而南流注汉〈水经注〉安康县有直水〈魏书地形志 安康故城在汉阴县界〉直水源出永兴军乾祐县弱岭姜子关南流迳汉阴县西又南注于汉其北流当终南山子午谷路〈寰宇记 乾祐县今属镇安〉汉阴县有直水〈九域志 唐大历间省县入汉阴〉迟河源自长安县腰竹岭来至莲花石南入汉江相传此水易涨难退故名迟河其地沃衍〈雍胜略 按此即直水直与迟盖以声近而讹〉
大柳溪 在县南六十里小柳溪在县南四十里其流俱入于汉〈县册〉
富水河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水大而险其流东北入于汉〈县册〉
松树沟 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册〉沟有西南二处俱有大松合抱故名〈县志〉
黑沟 在县南四十里〈县册〉
香柏沟 在县东南八十里香柏崖下〈县册〉
草池 在县西北二十里〈县册〉池大十亩馀六月荷花最盛〈县志〉
龙湫 在县南五十里汉水南岸其深莫测旱祷有应〈县志〉
石泉 在县南五十步其泉清冽四时不涸县以此名〈雍胜略〉
〈附考〉梁武帝立晋昌郡治王水口〈寰宇记〉王水在县西〈九域志 按此水无考〉
汉阴县
凤凰山〈一名龙子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汉中府志〉凤凰山一名龙子山叠嶂十二层道书云山上有仙人药园〈寰宇记〉南绕汉江东西二百馀里中有峰似凤因名又山顶有凤凰池仙女池〈县志〉
卧龙冈 在县城北其形蜿蜒如龙又冈之后有长啸崖崖之下有朝阳洞洞之东有泉自崖畔流出名洗心泉〈县志〉
尖山 在县北十五里〈县志〉
六面山 在县北五十里又县北六十里有鸡公嘴〈县志〉箭竿山 在县北七十里与州境群山相接西枕青泥河山产箭竹〈县志〉
瘦驴岭 在县北九十里〈县志〉
龙洞 在县西北三十里洞甚深䆳旱祷有应〈贾志〉石门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册〉两山夹峙宛然如门〈县志〉横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右截群山〈贾志〉
马蝗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又鱼洞岭在县西北九十里又相近有龙会岭层峰叠嶂与凤凰山相埒〈县志〉
千佛洞 在县西二十五里高梁铺北〈县志〉
分水岭 在县西三十里林木丛茂接石泉县界〈县志〉石家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县册〉
炼丹崖 在县南八十里擂鼓台傍有黄龙洞相传为黄龙禅师入定处〈县志〉
城墙岭 在县南百五十里俗名猪头山接紫阳界〈县册〉在汉江南五十里旧城基犹存〈县志〉
大悬崖 在县东南十三里游者颇多题咏〈县志〉
云门山 在县东二十里山下有云门寺〈雍胜略〉
南阳洞 在县东三十里涧池铺北又玉皇洞在红崖道傍又县东四十里蒲溪铺南有湘子洞〈县志〉邑东三十里许曰丹崖峭壁孤悬有古洞三惟临堤一洞犹可攀援其中及最上者路悬一线下视千仭登者难之〈陈典丹崖洞记 按丹崖即红崖则丹崖洞即玉皇洞也〉
双乳山 在县东六十里两峰突起形若双乳〈县志按贾志作县东五里误〉
月岭山 在县东六十里〈汉中府志〉梁门山在县东八十里梁将王神念开拓州境以梁门为之门月川水出此〈元和志〉月岭山有溪出焉名曰月水〈贾志 按此则月岭山疑即梁门山也〉
黑龙洞 在县东北百里洞甚深䆳〈县志〉
汉水 在县南九十里自石泉界流入又东南流入紫阳界〈县图〉汉水自合直水又东迳直城南又东迳千渡而至虾蟆岭历汉阳𣲘口而届于彭溪龙灶并溪涧滩碛之名也又东迳晋昌郡之宁都县南〈水经注详见图考直城故城在县西宁都故城在县东南〉
沙河 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县北石谷垭流入石泉县境合于迟河〈县志〉
富水河 在县西南自石泉县流来东北流入于汉〈县册〉大涨河 在县西南四十里源出石家山南流至渭子溪入汉〈县册〉
月河〈即月川水〉在县西百步〈贾志〉汉阴西有月川水〈唐书地理志〉月川水出县东梁门山〈元和志〉月河源出月岭山东流入州界注汉江〈通志〉明成化间月河水涨坏民庐舍迁民居于水西筑堤障之〈州志〉源出分水岭有仙溪河在县西南十五里又墩溪河在县西南五里又板峪河在县南五里又卢峪沟在县东南八里铁溪沟在县东南十里龙王沟在县东南三十里蒲溪河在县东南四十里花石河在县东南五十里并出凤凰山北流入于月河又沭浴河在县西北十五里观音河在县西北三里池龙沟在县东北五里青泥河在县北十里钟河在县北六十里田禾沟在县东北五十里双乳沟在县东北六十里并自北山南流入月河而观音洞青泥河钟河之流为大〈县志〉观音河源出马蝗山南流入月河又青泥河源出龙会岭迳县西北马蝗山南流迤东南一百五十里又钟河发源县北瘦驴岭南流迳红崖寺西小峡计二百五十里至三清观与青泥河会一名添水河又迳县东偏南流六十里至云门铺入月河〈县册〉
恒河 在县东二十五里北岸有古之淘金场〈雍大记〉其水流入兴安界入月河〈县册〉
天池 在县南百二十里汉江南〈县册〉
莲花池 在县东二十里云门铺古产并头瑞莲〈县志〉甘泉 在县治内城隍庙前邑令张大纶凿又神泉在县治内关圣庙前邑令丁珣凿〈县志〉
一碗泉 在县南四十里〈县册〉在凤凰山南清冽可饮〈县志〉凉泉 在县东六十里〈县志〉其泉清冽夏月饮之冷溅人齿如冰〈雍胜略〉
〈附考〉小漆河在县西百五十里〈县志 按县西即石泉境而此水两县俱无考〉商州
金凤山〈一名凤凰山〉在州北里许州之主山也其西二里许曰凤凰原上有卧牛台〈州志〉相传为邵康节章子厚玩牡丹处〈县志〉
黄沙岭 在州北二十里石径蜿蜒为入都通衢岭上有马跑泉水涌不竭行旅便之〈州志〉
马鞍山 在州北三十里以形似名其相近有胳膊峪〈州志〉
安山〈即清池山〉在州北五十五里山下有紫榆涧清池水出焉盖即清池山也〈州册〉清池水东北出清池山〈水经注〉
文昌山 在州北六十里泉村镇东北山上有文昌祠又二义山在镇西北上有关赵祠明时结寨于此镇之右又有泉山其下多甘泉〈州志〉
扶斗山 在州北七十里孤峰峭㧞大黄川出此其相近有紫峪又有红土岭出红土可饰丹垩又有黄土岭〈州志〉
朝峪岭 在州北八十里岭之下有辋峪道出华州其相近有药子岭相传为真人韦善俊种药处与雒南县分界〈州志〉
马脚山〈一名小华山〉在州北百里一名小华山石山壁立四面如削岩下一穴上出约七八丈登者以木攀援而上出穴口上有两峰峡中细水下泻树多松柏槲栗奇险天设昔多避兵于此〈州志〉
大云山〈一名戴云峰一名㮶刀山〉在州西北十五里州之镇也俗呼为㮶刀山上有元帝庙其后有戴云洞可避兵〈州志〉一名戴云峰以欲雨先云而名〈贾志〉
霍家洞 在州西北二十里由胭脂关北三里许河东岸一山突起西向一穴有井深丈馀逾井而过里宽若数间屋中有两岔石径不盈尺蟹行百馀步一穴向下以木梯度之左右前后岩穴可栖者数十百处明季土人避兵其中贼不能害〈州志〉
木瓜岭 在州西北五十里又州西北六十里有元武山在大荆集西〈州志〉
杨十万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泉村镇西北〈州册〉山在干沟北山上一穴大如斗有泉流注大河每榖雨时有鱼千万拥挤而出山多异石有色似太湖者又有声清越似灵壁者但不可多得其相近有大小韩峪〈州志〉
冡岭山〈即讙举山一名高猪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明一统志〉丹水出𡈽雒冡岭山〈汉书地理志 上雒故县即今州治〉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冡岭山名高猪山也又洛水出上洛县讙举山地理志曰洛出冡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水经注按陆澄云冡岭山即讙举山也大抵州西北百里之山皆秦岭甲水出其南丹水出其东南洛水出其东北其实本一山也贾志云在州南六十里误乂见雒南县〉
竹山 在州西北二百里山夕夕产竹故名〈雍胜略〉丹水出西北竹山〈水经注 按州志秦岭昌黎祠下旧称竹山即秦岭第九山有息邪涧丹水所出今考出息邪涧者即本州至淅入汮之丹水也出竹山者乃洛南入洛之丹水也考水经注则二水源流别自说者指息邪涧为竹山而二丹水之源遂混然竹山在州西北二百里而华州渭南交界适当其地意竹山当即渭南之箭峪而息邪涧为冡岭下之涧愈无疑矣〉
鸦虎岭 在州西五里其相近有构峪峪中有洞为昔人避兵处〈州志〉
西岩山 在州西十里与仙娥峰对其麓有西岩洞古称栖真之地又有说法洞古传祖师说法于此时五鬼窃听故旁有五鬼窑又仙娥峰一名吸秀山乱山中特起一峰下临丹江谓之仙娥溪〈州志〉商山无数峰独爱仙娥好〈唐白居易诗〉
野人峪〈一名仙人沟〉在州西三十里林谷深僻一名仙人沟又州西三十五里为旸峪通磁窑〈州志〉秦末避乱人多居此故名野人峪又为唐董景道隐处〈贾志〉
熊耳山 在州西四十里〈雍胜略〉上洛县有熊耳山〈隋书地理志〉山在上洛县西四十里齐桓公登之以望江汉〈括地志〉两峰插汉以形似名又州西五十里有香炉山〈州志按州属熊耳山有二一在州西一在雒南县东与卢氏接界虽州与雒南俱属古上洛地而洛水所经〉
〈则雒南之熊耳非州之熊耳也乃贾志云州熊耳为伊水所出是误指此熊耳为雒南之熊耳矣考水经注伊水自熊耳东北迳鸾川亭又河南通志云伊水出卢氏闷岭则是熊耳西为雒南东为卢氏壤界虽接而伊水亦不出雒南境也恐贾志贻误故特辨之〉
鸡头山 在州西六十里与熊耳山相对山半有鸡精洞又相近有白石山山多苦竹州人器用资之其相近又有泥峪〈州志〉
白龙洞 在州西九十里近蓝田界〈州册〉在红崖寨山中洞口如瓮燃炬而进膝行里许有石室一区后壁一池如斗大祷雨辄应虽盛暑其冷如冬非旱极不敢入〈州志〉
秦岭 在州西百里朝阳洞玉皇洞雷神洞并在其后又其下有黑龙峪相传汉高祖入关分二道一出蓝田一由此〈州志〉上洛县甲水出秦岭山〈汉书地理志〉上洛县有秦岭山〈隋书地理志〉高九百五十丈〈寰宇记〉东西亘八百里岭根水北流入渭号为八百秦川亦即丹水所出〈三秦记〉岭北为秦南为汉〈王氏通释〉在州西北与蓝田接界唐韩愈南迁经此岭上有祠〈雍胜略〉
高车山〈高一作膏车一作东误一名驼峯俗名双奶山〉在州西南五里〈贾志〉楚水东迳高车岭南〈水经注〉高车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汉惠帝所立高后使张良以驷马高车迎四皓于此故名〈寰宇记〉南过膏车岭川源似掌平〈宋王禹偁诗〉山在乳水北岸两峰如驼俗名驼峰又名双奶山土中尝得矢镞盖古屯兵处又相近为马兰峪〈州志〉逾丹水有马兰谷〈禹贡锥指〉
土地岭 在州西南二十里其东有毘卢殿西有天妃祠其相近有五峪麦当早熟又州西南三十里有羊峪〈州志〉
军岭 在州西南四十里其地名秦王城相传为秦王屯军处〈州志〉
安武山〈即青泥西山〉在州西南五十里关柎水所出〈县册〉关柎水出上洛阳亭县北青泥西山〈水经注 按此盖即安武山也阳亭县今属山阳〉
黑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其石如墨又相近曰石倒峪多美木曰赤水峪多松〈州志〉
秦望山〈即良馀山俗名秦王山〉在州西南九十里即良馀山俗讹为秦王山〈州志〉良馀之山乳水出于其阳〈山海经〉山西南有花水峰亦四皓隐处〈西安府志〉
蛾眉山 在州南一里又南一里有文笔山旧名文屏山山对学宫知州张极建有三塔东连三台山山对镇远门其形三叠首西尾东亦名龟山以形似名其中有水月洞又丹崖山在州南丹水南岸山皆赤壁〈州志〉
南秦岭 在州南二里过岭为南秦川又州南三十里为竹竿岭其势峻削〈州志〉宋邵雍寓此诗云南秦地暖花开早比至春来已数畨〈马志〉
天柱山 在州南五里宋邵雍最爱此山因卜居于此其相近有刘峪又州南八里有小刘峪多花卉〈州志〉
楼山 在州南五十里其北有刘岭一名流岭为唐高太素隐居旧有澄心亭积翠楼凝碧池六逍遥馆今皆芜废又西南有桐谷窎川〈州志〉
高碥山〈一名鬼门关〉在州南八十里巨石壁立左右如门去地数十仭行者如蹑半空号曰鬼门〈州志〉鬼门在州南深沟陡涧巨石壁立如门中穿行路涧上高崖万仭插天下极幽险〈雍大记〉
鸡笼山 在州东南三里古立寨处今犹称鸡笼寨〈州志〉武山 在州东南九十里〈西安府志〉
白阳山 在州东南二百九十里又南为石岩砦与商南接界〈州志〉
龙山 在州东五里丹水北岸又州东七里有观音山石崖中有菩萨洞水泉甘美〈州志〉观音山北与龙山相对〈州册〉
爬楼山 在州东二十里为城东捍蔽山傍有莲花池肇峪武婆泉〈州志〉
亢峪 在州东三十里〈西安府志〉余受檄检踏爁炭自黄沙岭并山东行经白谷越大小亢抵郁隶石门诸谷而还〈宋雍方贤爁炭碑〉山有大亢小亢两峪又州东四十里有蒲峪又州东四十五里有诸天洞在洛原铜佛龛怪石壁立中有水清甘可饮仰䕃飞岩俯临丹水其地可避暑〈州志〉
燕子山〈一名燕子龛〉在州东五十里襄王沟上有龛高百尺两山相合昔土人傍山凿碥避兵其内可容六十馀户以元鸟冬多蛰此又名燕子龛迤南百馀步为雕崖山两山壁立高数百仭土人凿石为路路绝处悬梯以跻约百丈得岩穴亦可容五十户皆昔之避兵处其相近又有涝峪恨峪〈州志〉
棣花山 在州东七十里以地多棣花而名山之内有东旸洞其相近又有罗汉山山有罗汉洞丹崖壁立高数十丈下临丹水明末土人凿栈道避兵其中左右亦有数小洞相近又有老君峪俗传为老子骑青牛过此有路通雒南又州东七十五里有朝阳山俗名两岭子〈州志〉
商山〈即商阪一名地胏山一名楚山一名商谷山一名商洛山一名智亭山〉在州东八十里〈州志〉苏秦说韩宣恵王曰西有商阪之塞〈战国䇿〉商阪即商山在商洛县南一里〈正义 商洛故城在州东〉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胏山亦名楚山〈帝王世纪〉秦始皇时四皓共避世于商山〈高士传〉商阪在商洛间适秦楚之险塞〈史记索隐〉山南道名山曰商山〈唐六典〉商山包楚邓〈王维诗〉一名商谷山四皓仙人隐处〈云笈七签〉七盘十二䋫即商山岭也〈王氏通释〉商州上洛县有商山其地一名商洛山后人名四皓隐处为智亭山〈名山记〉商山一名楚山形如商字汤以为国号郡以为名〈雍胜略〉自乳水之南山皆曰楚山自刘峪口以下丹水之南山亦皆曰楚山又州东八十里有洛峪又州东九十里有大峪背峪〈州志〉
鸡冠山 在州东百里峰峦攒簇为龙驹寨主山山有千佛洞七星洞〈州志〉山有紫阳洞真人张伯端修炼处〈马志〉
伯牙山〈伯牙一作白鸦〉在州东百里耸㧞纡折俗呼为白鸦山相传昔有樵子刈薪其上隐隐闻丝声寻之不得明末有好事者陟山巅得断碣于败叶中镌伯牙二字大如斗意昔牙尝游此而后人因以名其山欤又相近有江流岭在龙驹寨商贾往雒南者路多由此又相近有涌峪〈州志〉
资峪岭〈即莵和山〉在州东百十里〈州册〉哀公四年楚人临上洛左师军于莵和〈左传〉山在上洛县东〈杜注〉上洛县有莵和山〈汉书地理志〉丹水自仓野东历莵和山〈水经注〉今商州东有莵和山通襄汉之道〈马志〉资峪岭即莵和山或曰资峪莵和之南岭也其相近有红崖洞〈州志〉
长冈岭 在州东百三十里商南山阳二县接界又州东百五十里有铁峪又州东百六十里有新开岭为武关西障〈州志〉
武关山〈即少习山〉在州东百八十里〈贾志〉哀公四年楚左司马使谓阴地大夫士蔑曰晋楚之盟好恶同之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左传〉少习商县武关也在今商州东少习山下故亦名少习〈杜预注 商县故城在州东〉山道险厄北接高山南临绝壑为自楚入秦要隘又相近有吊桥岭俗呼第一条岭为武关东障岭上与商南分界〈州志〉
东岩山 在州东北三里有大小赵峪循峪而入有山曰东岩以对仙娥溪北之西岩而名有水曰东溪相传为唐李白侨寓处〈州志〉
囷石山 在州东北十五里盘曲如囷岩阿深䆳为昔人隐逸之地其北有中阜山俗名为北山〈州志〉
石龙洞 在州东北四十里由十九河溯流而上有山嵯峨下嵌一洞方广约五六丈中有石龙十数头奇巧天成鳞角爪牙宛出人工有伏而寝者偃而舒者俯而饮者仰而吸者斗者舞者蟠曲似蛰者独一龙昂首欲飞口中有液滴成小湫每祷雨以瓶承颔下但得一滴瓶即满行不数里辄大雷雨否则终日不获一滴盖视人意之䖍否也〈州志〉
五峰山 在州东北七十里又州东北九十里有孤山接商南界〈州志〉
铁洞岭 在州东北百八十里山多产铁与雒南卢氏接界又有分水岭南水入丹北水入洛故名〈州志〉
牧䕶关水 在州西百二十里源出秦岭西流入蓝田界即灞水上源〈州志〉
金井河〈即甲水〉在州西南源出秦岭纳东西牛槽水入镇安界〈贾志〉上洛县甲水出秦岭山东南至锡入沔过郡三行五百七十里〈汉书地理志 锡县今属白河界〉甲水出秦岭东南流迳金井城〈水经注〉牛槽川在州西南八十里西牛槽水自岭北入石倒峪东牛槽水自岭北入赤水峪南流注金井河〈州志〉
色河〈即关柎水一名安武水〉在州西南五十里〈州册〉源出安武山又名关柎色河南流入山阳界〈州志〉关柎水出上洛阳亭县北青泥西山南流迳阳亭〈水经注〉
丹水〈今名州河一名大商源河又名麻涧河又名仙娥溪又名白杨河又名洛源河又名高桥河又名棣花河〉在州南一里源出州西北东南入商南界〈州图〉丹水出上洛县冡岭山东南流与清水池合又东南过其县南楚水注之又自仓野东历莵和山又东南过商县南又东南历少习出武关又东南入臼口〈水经注〉上洛县有丹水〈魏书地形志〉丹水出秦岭之息邪涧亦曰州河又州西七十里曰大商源河四十里曰麻涧河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厥地宜麻十里曰仙娥溪一名西岩溪在仙娥峰下水南有桃花溪唐李白白居易宋王禹偁裴大亮曾泛舟赋诗于此皆丹水经流之地又月儿潭在州东百十五里唐崔湜谓可通挽输即此〈州志〉水心旧有巨石难通舟楫名月儿滩万历中丹水暴涨沙壅滩平水道便之〈贾志〉丹江至州东四十里为白杨河又东十里为洛源河又东十里为高桥河又东十里为棣花河自发源至出境计二百七十里〈州册 详见图考〉
黑龙峪水 在州西八十里源出蓝田县境南流入州河〈州志〉
洪门河〈即韩峪川〉在州西七十五里自韩峪川来南入州河〈州志〉
泥峪河 在州西五十五里其相近又有蒲岔沟水合流东北入州河〈州志〉
水道河〈即清池水〉在州西二十里〈州图〉清池水源东北出清池山西南流入丹水〈水经注〉州北荆水有二源曰大荆川西荆川南流合为一东南迳州西北之上板桥与泉水合谓之水道河又泉水在州北七十里源出泉村集其水迳集北马角辋峪至上板桥合荆水又有大黄川小黄川紫峪河三水合流至娘娘庙入泉水又有岔口河在州北四十里源出药子岭合阎家店诸水至岔口铺入泉水又桃岔河在州北三十五里自万家山来至马鞍寺入荆水小桃岔河在州北三十里至下板桥入荆水又十九河在州北二十五里自洛南松朵山银厂沟来至黄沙岭入荆泉二水并归于水道河经州西二十里入丹水〈州志〉
构峪河 在州西八里南入州河〈州志〉
东溪水 在州东北五里南流入丹水〈州图〉
乳水〈即楚水又名南秦川秦一作静〉在县南五里〈州图〉楚水出上洛县西南楚山其水两源合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水经注〉上洛县有南秦水〈魏书地形志〉南静川在商州之南二三里平如掌居人百馀家秋来一川红叶又有小桃细竹夹水而生〈王禹偁小畜集自注按此即南秦川也〉乳水即楚水也源出秦望山其色如乳自
黄龙庙口至土门其渡凡七名七渡河又东经南秦岭下名南秦川又东北至三台山东入于丹水又有黄柏岔水自安沟岭来至秦望山合乳水又有军岭川水在州西南三十里东流合乳水又相近有上秦川自白石山来迳土地岭南至全家湾七渡河入乳水又有五峪河在州西南二十里自任家坡西迳土地岭入乳水又有楚水在州南五里源出楚山北流入乳水盖楚水别源也旧志楚水有二源此其东源也〈州志〉
流峪水〈流一作刘〉在州南二十里源出流岭南石底为大流峪水又宽平铺以下之水亦从流峪口出合流北入丹水〈州志〉
张峪河 在州东十五里〈州志〉源出张峪其水北流入丹水〈州册〉
亢峪河 在州东二十里〈州志〉源出亢峪南流入丹水〈州册〉张村河 在州东三十里其北有小石门水又下五里曰池河湾〈州志〉
大张家河 在州东四十里自北山古峰寺分流南入丹水〈州志〉
龙潭水 在州东四十三里源出州东南五十里仰天池北流入丹水其一𣲖分流入山阳界〈州册〉
会峪河 在州东四十五里洛源之东南流合于丹水〈州志〉
涝峪河 在州东五十五里水自岭上分为三流其北流入于州河西流经君子涧东流通马鹿坪并入山阳境〈州志〉
恨峪河 在州东八十里自岭上分水一入雒南境一南流入州河〈州志〉
洛峪河 在州东八十里北流入丹水〈州册〉
老君河 在州东八十里南流入丹水〈州志〉
大峪河〈即商洛川〉在州东九十里商洛镇南北流入丹水〈州册〉商洛川在商洛县东南八里〈寰宇记〉
龙驹寨河〈一名背峪河〉在州东百里南流入丹水襄汉舟楫皆集于此其南为百顷湾〈州志〉
涌峪河 在州东龙驹寨东北流入丹水〈州志〉
资峪河 在州北百二十里源分二流一北入雒南境一南经资峪铺下十里入丹水〈州志〉
铁峪河 在州东百五十里自铁峪铺南纡廽流至周家崖合丹水〈州志〉
武关河 在州东百八十里东流至商南毕家湾入丹水〈州志〉
鱼官潭〈俗名鱼姑台〉在州西北去泉村二十里俗讹为鱼姑台〈州志〉
鹿池 在州东百十八里去月儿潭三里传有白鹿饮此水见人化去〈州志〉
花园泉 在城内西南隅郡人治以为园种莲畜鱼游钓其中又凿渠由东而南出水门入州河又官井在文庙前泮池味甘水盛旱亦不涸又五龙泉在西关龙王庙前泉水迸涌其味清甘或以为与江南惠泉相伯仲又以祷雨有应立碑号甘雨泉〈州志〉
文泉 在州城北启秀阁前又少峪泉在阁东西平泉在大云寺西合黄沙溪水入城中〈西安府志〉慈泉在州西大云寺南其源甚盛味亦甘美〈州志〉
郝家泉 在州东一里可莳园蔬又有石佛湾泉在城东姚家崄与郝家泉相近〈州志〉
泉山泉 在州西北泉村集泉山首尾有泉凡二十馀处最佳者三一在上寺西麓一在玉皇庙后一在寇家村此泉尤奇石上一窠天成可容三四斗其水常满既供取汲馀犹泻注大河且味甘美权之重于他水泉村之得名以此〈州志〉
夀泉 在州南十里官路傍白居易有诗〈州志〉
观音泉 在州东十五里上有古观音寺〈西安府志〉
龙泉观井 在州东七十里棣花镇〈州志〉
镇安县
都家岭 在县北五里〈县志〉岭势嵯峨为县之主山〈西安府志〉长陵山 在县北二十里岩岫联绵故名〈县志〉在乾祐县东七十五里〈长安志 乾祐故城在县北屡徙〉
白岩山 在县北三十里纸桥寨有天仙洞祈雨辄应其相近有徐家坪〈县志〉
石马山 在县北四十里有石如马〈西安府志〉
圪陡岭〈陡一作塔〉在县北四十五里其相近有百神洞洞有神水祈雨者取于此〈县志〉
对峰 在县北六十里乾祐河侧两峯耸峙下有洞相传明代中叶吼声三日忽划为两中有神水祈雨辄应〈县志〉
蕴谷 在县北七十里〈县册〉在乾祐县西南七里〈寰宇记〉赛秦岭 在县北七十里高峻与秦岭埒故名〈县志〉车轮山 在县北八十里其水流为镇安河又相近有野猪坪即旧乾祐治也〈县志〉车轮山在乾祐县南五里〈长安志〉
天书山 在县北八十里宋真宗时知永兴军寇凖得天书于乾祐山中即此〈贾志〉
考山 在县北百七十里〈西安府志〉在乾祐县北七十里蕴水出此〈长安志〉县北二百里有曹家坪〈县志〉
栗园寨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镇安河出此其相近又有西王峪岭与咸宁接界〈县志〉唐末县尝治此〈长安志〉
旬山 在县西北〈县图〉旬水北出旬山〈水经注〉洵河源出长安县界秦岭〈长安志〉
烟墩岭 在县西二里其岭高峻有古烟墩遗址〈县志〉金鸡原 在县西二十里又县西二十五里有木瓜原〈西安府志〉
圣灯崖〈一名圣灯龛〉在县西三十里云盖寺侧相传每良夜辄见一灯出崖畔俄散为七八既复合一〈贾志〉县西三十里有白龙洞又县西三十五里有白侍郎洞相传白居易贾岛游此今洞口有二人问答诗〈县志〉
香炉山 在县西四十里以形似名其相近有云盖岭下有云盖寺相传为唐贾岛所居〈县志〉
翟家岭 在县西七十五里又县西八十里有马尾山又县西百七十里为魔王坪〈县志〉
蒿坪岭 在县西南三十里〈西安府志〉
灵龟山〈一名龟儿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俗名龟儿山又县西南百里为花蛇坪〈县志〉
箸竹原 在县西南百三十里〈西安府志〉
纱帽山 在县南三里以形似名又县南五十里为上茅坪〈县志〉
青峰 在县南七十里以山色葱蒨名其下有镇又县南百五十里有蔡家岭〈县册〉
楸林岭 在县东南七十里又县东南百里有石驴山又县东南百二十里有松树岭〈西安府志〉石驴山在乾祐县东南百八十里有石状如驴〈长安志〉
北阳山 在县东南百五十里内有石洞与楚之上津接界又相近有南阳山相传汉张良寓此中有子房洞〈县志〉
朝羊洞 在县东五里有神羊来朝洞口故名内可容数百人昔多避兵于此其对面有鱼洞又相近有海棠原〈县志〉
分水岭 在县东五十里岭有水东西分流其相近为宽坪〈西安府志〉
云夣山 在县东七十里时有云气覆其上〈县志〉
重崖山 在县东八十里以崖谷重叠名〈贾志〉山之相近者有石瓮岭其路通马鹿坪岩下形如石瓮水涌石激如雷名为七里峡又相近有观音洞在岩屋寨下又相近有水洞坪〈县志〉
秦王洞 在县东百里白塔寨下〈县志〉
金家岭 在县东百十里其相近有香山洞在米粮川上昔之避兵处〈县志〉
高桥马岭 在县东百二十里与山阳接界〈西安府志〉石壁岭 在县东北五里与都家碥相对形势峭立下有鱼洞通乾祐河其深莫测洞口流泉喷瀑每岁霜降游鱼溯流入洞至榖雨后水发鱼逐队出居人截洞口得之其味颇佳拟诸丙穴云又相近有祝家岭〈县志〉
梦谷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又县东北八十里有赤脚坪〈县志〉梦谷山在乾祐县东南其山崇峻常有云起〈长安志〉
平顶山 在县东北百里山高顶平故名〈西安府志〉
西采谷 在县东北百五十里与蓝田接界其东又有东采谷〈县册〉
迟河〈即直水一名东池河〉在县西南百八十里一名东池河下流入石泉界〈县册〉直水源出永兴军乾祐县弱岭姜子关〈水经注〉池河源出长安县腰竹岭〈石泉县志〉
月河 在县西南九十里下流入汉阴界〈西安府志〉
洵河 在县西南七十里自长安界入境又流入洵阳界〈县图〉旬阳县北山旬水所出〈汉书地理志〉旬水北出旬山东南流迳平阳戍下与直水枝津会又东南迳旬阳县〈水经注〉丰阳县有洵水〈隋书地理志 县在隋属丰阳地〉洵河在乾祐县西南百里出万年长安两县界秦岭下东南流入洵阳县〈长安志 万年县今属咸宁〉洵河源出长安县江口至卢家寺入县境又经沙沟口东竹沟大寨沟至洵阳之两河关与乾祐河合自西北而东南至出境计流四百里〈县册〉
孝义川〈一作校尉川〉在县西百里〈西安府志〉源出咸宁县沙岭一名校尉川至川口入洵河〈县册〉
小任河 在县西南八十里源出米粮寺迳霸王滩入洵河〈县册〉
大任河 在县南百里〈西安府志〉源出张家坪流入洵阳界入洵河〈县册〉
乾祐河〈即柞木一作泎〉在县东三里以旧县名〈马志〉柞水西出柞溪南流迳重崖堡西东流〈水经注〉泎水在乾祐县东五里出万年县界秦岭下流入洵阳又蕴水在乾祐县西南七里出考山下流入泎河〈长安志〉乾祐河源出咸宁界秦岭至旧县关入县境流迳野猪坪石瓮子徐家坪上茅坪青铜关梅花铺至洵阳之两河关合洵水凡三百三十里又有温水河在县西北九十里即蕴水也东南流入乾祐河又纸桥沟水在县北三十里其水入乾祐河〈县册〉
镇安河〈俗名县河一名云盖川〉在县城南源出西王峪迳云盖寺名云盖川又迳县西四十里营儿寨又迳县南之旧寺入乾祐河计流八十五里〈县册〉
冷水河 在县东七十五里〈西安府志〉源出龙渠川至洵阳县与乾祐河合又永安川在县东六十里黄龙铺源出分水岭流入冷水河〈县册〉
草家川 在县南百五十里〈县志〉源出东茅坪岭流至洵阳入乾祐河〈县册〉
金井河〈即甲水一名合河又名安乐川〉在县东北百十里一名安乐川自商州流入县境又东南入山阳界〈县图〉甲水流历金井城南又东南经上庸郡北与关柎水合〈水经注〉丰阳县有甲水〈隋书地理志〉金井河在县东北即甲水也亦名合河〈贾志〉金井河源出咸宁丰家河至孟李寨入县境一名安乐川经柴家寨至山阳与葛河合凡流三百里〈县册〉
社川河 在县东北百里〈西安府志〉源出马儿峡至孟李寨入金井河〈县册〉
花水河 在县东南九十里有石磴数十级水激浪涌如花东流注于山阳之合河〈贾志〉源出水峡沟东南流至县东南八十里为米粮川又下流为花水河入山阳界又秋林川在县东八十里源出石瓮岭一名岩屋河又下流为秋林川合于花水河〈县册〉
龙洞川 在县东南八十里〈西安府志〉其水入郧西界〈县册〉运斗潭 在县东南百里〈西安府志〉
青山沟 在县南三里有龙洞祷雨取水于此〈县志〉拦马壕 在县东三十里〈县志〉
活水泉 在儒学北〈西安府志〉
瀑布泉 在县西四十里水自悬崖泻出有若飞练〈马志〉凉水井 在县南十五里〈西安府志〉
龙眼泉 在县东隆兴寺前〈西安府志〉
琵琶泉 在县东百里〈西安府志〉
雒南县
冡岭山〈即驩举山一名秦岭山〉在县西北八十五里〈寰宇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山海经〉洛水出冡岭山〈汉书地理志〉洛水出上洛讙举山〈水经注 县在汉属上洛地〉洛南县有冡岭山〈杜氏通典〉冡岭山在洛南县西七十里陆澄曰即讙举山也〈王氏通释〉秦岭在县北横亘三百里自峣山入县界则名秦岭岭阴即太华稍东即潼关重峰叠嶂自县西抵北而东为洛水发源处即冡岭山矣〈县志 亦见商州〉县西北八十五里有张家坪〈马志〉
燕子山 在县城北县址枕其上山势壁立环绕而西与梁原山冈陇相接即梁原之首也又梁原山在县城西县境诸山多怪石不堪耕治独此山可田〈县志〉
状头山 在县西南里许秀甲诸山又县西南二里有馒头山出五色石〈西安府志〉状头山迤𨓦而东为邑近案上建三浮屠〈县册〉
孤山 在县北十五里周围平地独此孤峰壁立故名又相近有雕儿崖山形似雕屹立故名〈西安府志〉
书堂山 在县北二十里相传张良从赤松子游隐于此山有二洞旧尝闻仙乐有逐鹿者入山闻石屋中书声琅琅屋东桃花一株盛开时正冬寒大雪猎者疑之因以刀刻桃树为记明日复往石屋桃树俱无满山树木皆刀刻痕矣〈雍胜略〉山为邑之主峰出独尊俯视境内山巅奇石峩峩与太华相望山之阳为万夀宫明真人孙碧云藏修处又县北三十里有麻坪〈县志〉
黄龙山 在县北九十里山顶有矿洞招集外奸极为民害嘉靖八年填塞民始安洞口多五色石相传为黄帝鼎成龙降处土人祀之有路通华州〈县志〉
香山 在县北百里〈县册〉相传为仙人王子乔隐处其下有太子坪〈县志〉
阳虚山〈虚一作灵〉在县西北百里古云仓颉造书于此〈雍胜略〉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山海经〉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水经注〉洛南县有阳灵山〈隋书地理志 按阳灵即阳虚之讹〉山前有黑潭潭上有古字不可辨〈贾志〉阳虚山在洛水北〈县志〉
玄扈山 在县西北百里〈寰宇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水经注 按九山谓鹿蹄驩举冡岭竹山发户良馀蛊尾阳虚玄扈也〉黄帝坐于玄扈之阁〈河图〉帝在玄扈阁上与大司马容光左右辅周昌等百二十人临之凤衔图至帝前黄玉为匣署曰黄帝诏司命集帝行录开之其文可晓〈黄帝录〉帝斋宫中坐玄扈凤止东阁〈帝王世纪〉玄扈者石室也临洛水今商之上洛南有玄扈山〈路史〉山在洛水南与阳虚对峙〈县志〉
白花岭 在县西北百里〈县册〉岭之西为和尚沟又西为阶峪和尚沟之下为金堆城其西为东西桃坪〈县志〉桃坪在县西九十里〈马志〉
魏坡 在县西二十里〈马志〉
羚羊山 在县西四十里〈西安府志〉
呼雷山 在县西南五里天雨雷鸣此山闻近故名〈西安府志〉
药子岭 在县西南二十里与本州分界旧传唐真人韦善俊种药于此其墓尚存〈西安府志〉
松朵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产银锡旧为州境所攘奸民匿其中两不得诘明万历中清釐疆界复归本县洞始塞〈县志〉
凤凰山〈一名马鬃山〉在县南五里秀峙雄展有廽翔之势俗又名马鬃山〈县志〉
龙山 在县南十里上有浮图山之东有希夷洞亦名藏修洞相传为宋陈搏隐处有石床石枕遗迹〈县志〉
中干山〈一名莽岭〉在县南五十里由冡岭发脉蜿蜒南绕尽县之境高㡬与秦岭埒俗名为莽岭〈县志〉莽岭在县南八十里〈县册〉
兊山〈一名九龙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当故县之西故名又名九龙山〈县志〉
宝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即上洛旧址〈县志〉
页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故县川之水北流经此西折入洛其下有石青洞今皆积水下彻重泉窅然不可复窥〈县志〉石青洞亦名青绿洞〈西安府志〉
西红崖 在县东南五十里又其东为东红崖〈西安府志〉两山高㧞石色尽赤崖之麓有宋阜民钱冶又崖之中有老君峪相传老子入函谷尝过此今石上有青牛足迹土人庙祀之〈县志〉老君峪有路通武关〈马志〉
三要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南出青草河可通武关东出即卢氏之孔道北望阌灵皆有捷径因名三要明设巡检于此〈县志〉要水出三要山〈水经注〉山之相近者有武平崖〈县册〉
王乔山 在县东南百里俗传仙人王子乔隐此〈西安府志〉云显山〈俗名文显山〉在县东南百里天将雨则山上云气显然故名〈西安府志〉俗讹为文显山山最陡峻登高望之横峙天表为邑东障〈县志〉
熊耳山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县册〉导洛自熊耳〈书经禹贡〉洛水又东迳熊耳山北〈水经注〉上雒县有熊耳山在东北〈汉书地理志〉山在县东商虢分壤之处洛水至此始大故禹导洛始此〈县志 按县境本属汉上洛地而禹贡所云导洛者实县东之熊耳也商州亦有熊耳山人多误指辨见商州〉
唐家坡 在县东四里〈马志〉县东五里有姚家洞高二丈深广五尺相传为王母仙洞〈西安府志〉
峰陵山 在县东十里水口之外奇峰耸秀山南二里有孝感泉〈西安府志〉
茶臼山〈一名茶山〉在县东三十里一名茶山〈西安府志〉山巅石腭齿齿有臼二三可受水数升口圆底剡受杵处光洁泽滑相传为仙人捣茶处〈县志〉
石家坡 在县东四十里〈县志〉县东四十里有罗汉洞中有观音罗汉塑像石刻皆宋元年号〈马志〉
大圣山 在县东八十里山上有龙王庙庙前有圣水泉悬崖飞瀑旱祷辄应又谓之灵峪泉其水入洛故洛水经此又名灵峪河〈县册〉洛水经其下古神龟负图授禹于此〈县志〉
摩天岭 在县东北十五里其山最高又县东北二十里为钻天岭在常水川北其山益高又有桑坪在岭东北以地宜桑而名亦谓之勤桑峪〈县册〉
玉虚洞 在县东北三十里罗家沟后万历十三年有僧见白兔因发其洞深五里许高二丈馀广可容千馀人燃炬行五十馀步陟一山下见石乳之垂而凝者长至丈馀有小如翎孔者薄如蝉翅者散如飞霜之著林木者石壁两傍有诸佛像皆天然而成非妆塑所及乳脂积其下或为狮象或为异兽或如柱而峙或如塔而有级或如栏杆而玲珑或如山而蒙雪或如僧伽坐三五相对中有水积为池水与石平石瓣皆成莲花顶有一穴不可探旁有二岔幽深不可入柳州疑造物者之有无此真绝人思议矣〈贾志〉
大谷龙龛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北接秦岭〈寰宇记〉秦峪岭 在县东北百里〈县册〉
〈附考〉上洛县东北有获舆山〈汉书地理志〉获水南出获舆山〈水经注 今按此山无考〉
洛水 在县北五里源出秦岭东流迳熊耳山入河南卢氏县界〈县图〉导洛自熊耳〈书经禹贡〉讙举之山洛水出焉而流注于元扈之水〈山海经〉洛水出上洛县讙举山东与丹水合又东户水注之又东得乳水又东会龙馀之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又东历清池山傍合武里水又东门水出焉又东要水入焉又东与获水合又东迳熊耳山〈水经注〉上洛县有洛水〈隋书地理志〉洛水在县北一里〈寰宇记〉洛河源出洛水泉在县西一百里秦岭下汩汩东注县境之山皆生于秦岭及中干而两山之水皆归于洛〈县志〉洛河出洛水泉属渭南境五里入县境为杨家河又十里为冀家河又东南受元扈石门诸水计流三百二十里出境〈县册 详见图考〉
地画岔水 在县西北百馀里源出渭南界合于洛又有阶峪川源出金堆城迳蒋家沟入洛又有构峪川南流至保安村入洛〈县图〉竹山之阳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山海经〉丹水出西北竹山注于洛又户水北出发户山乳水北出良馀山皆南流入洛又龙馀水出蛊尾之山东流入洛〈水经注 按此丹水别为一水非商州之丹水又地画岔诸水疑即丹水及户乳龙馀诸水然未有明证也〉
黑潭水〈即元扈水〉在县西八十里〈县图〉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是为洛汭〈山海经〉元扈之水出于元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水经注〉元扈水出元扈山之阴今名黑潭子东北流入洛其入洛处当阳虚山南〈县志〉
文峪川 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华州之金堆城经书堂山西入洛〈县册〉
石门川〈即鱼难水〉在县北十八里鱼难山有扑水崖高五十丈鱼不能过故又曰鱼难水经石门入洛〈寰宇记〉石门川源出黄龙山合麻坪川水南注于洛〈西安府志〉石门在县北十里石门麻坪二水会流处石山突起中辟一门高广各五六丈二水合流其中亦号为龙门〈县志〉
县河〈即武里水一名里清川一名清池川〉在县南二百步〈县图〉洛水东历清池山傍东合武里水其水南出武里山东北流注于洛〈水经注〉里清川谓之清池川盖以水在清池山傍名也〈寰宇记〉县河之上源曰洗马河在县西南四十里世传樊哙洗马处曰王病川一名秦王川在县西南三十里相传唐秦王游此而病故名俗又名黄柏川迳火烧寨北入县河曰大渠川在县西南十里源出凤凰山迳柳林铺西入县河曰小渠川在县西南五里亦出凤凰山折而西绕呼雷山傍合大渠水入县河迤东又有南川一名干河源出中干山迳龙山西入县河又有东川一名�带谷河亦出中干山合东西窄口水入县河又东北入于洛其入洛处曰锅底潭在县东北五里深不可测〈县册〉
沙河 在县东十五里源出鹿池在县东南二十里俗传昔时月夜见群鹿饮此故名〈西安府志〉其水北流经茶臼山入洛〈县志〉
苇坪河〈一名泰峪河〉在县东北源出泰峪西受架路常水东受桑坪等水合流入洛〈县志〉水出泰峪经路家街过钻天岭东南流入于洛〈县册〉
故县川〈即要水〉在县东南四十里〈西安府志〉要水南出三要山东北迳拒阳城西而东北流入于洛〈水经注 拒阳故城在县东南〉源出三要山源远水阔东流而北折经故县治因名又北迳页山下绕回西北入于洛〈县志〉
文峪河 在县东北源出中脉岭南迳北注川入洛〈县志〉自扇车峪入县界绕梁头原入洛〈县册 按此与出金堆城之文峪川源流不同当别为一水〉
灵泉水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乡民祈雨有应〈西安府志〉灵峪口有石泉如缶泉水上涌喷溅如珠其流入洛〈县志〉
西峪河 在县东百二十里源出卢灵关经黄龛南流入洛〈县志〉
八里干涧水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水自莽岭北流伏行地中八里至云显山复出东北流入于洛〈西安府志〉
仰天池 在县东南百里〈西安府志〉
黑马池 在县东六十里〈西安府志〉
真人沟 在县东南百里〈西安府志〉
银洞沟 在县东北五里〈西安府志〉每天爽气清沟吐白气如练〈县志〉
五眼泉 在县东二十里泉有五窦四时不涸〈西安府志附考〉洛水又东门水出焉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 获水南出获舆山俗谓之备水东北迳获舆川世名为却川东北流注于洛〈水经注 按禹贡锥旨门水东北历阳华山又东北至灵宝县入河今县境洛水无分流入他境者门水殊无可考又获水疑即干涧水然亦无可考〉
山阳县
莲花山 在县北五里县主山也〈县册〉形如莲瓣蜿蜒起伏而西昂一首曰苍龙山又曰丰山〈县志〉
玄武山 在县城北山形似龟上有真武祠〈西安府志〉混元洞在县城北明成化间颇加增修康熙三十三年邑令秦凝奎增凿东西龛洞三又建阁三间为讲学之地又琉瑶洞在县城西北山腰岁久石路崩溃不可攀陟又洋廉洞在琉瑶洞西洞前后二层前深二丈后近一丈又黄龙洞在县西里许尖山寨尝天朗气清忽涌浊水竟日而止有石碗木箸随水出数十年一见洞有云则雨一名霪雨山又相近有罗汉洞在永安寺后〈县志〉
南原 房家原 俱在县南一里〈西安府志〉南原一名小庵原〈马志〉
龙首山 在县东南脉自翠屏山来望之如龙首翠屏山在县南三里又县东南十里有凤凰原〈西安府志〉龙首山在翠屏山东北山下有泉入丰河又翠屏山与学宫相对势如屏列有大悲洞昔人题额尚存又山之阴有湘子洞内有石窦四时不涸分前后门一门东向一门西向又名锺馗洞又有笔架山稍低小又有丘形如聚米名聚米丘〈县志〉
苦竹原 在县北二十里〈马志〉
高碥山 在县北五十里凿石如门险塞可守即州南之高碥山也〈县册 按马志有石门在县北四十里亦即此也〉
仙人龛 在县西北五里相传仙人吕洞宾韩湘子游此宋邵康节侨寓旬月龛有勒石〈县志〉
梅峰山 回龙山 俱在县西五里〈西安府志〉
鸣马山 在县西十里〈寰宇记〉
桐峪 在县西二十里峪口有凉水泉〈西安府志〉铜洞在县西三十里〈县志〉
白云洞〈马志作华犂洞〉在县西四十里〈西安府志〉
安禅岭〈禅一作善〉在县西五十里道通镇安〈县志〉
鹞子岭 在县西六十里其相近有枪锋崖又有滂峪〈西安府志〉
樲峪 在县西七十里〈西安府志〉九里坪在县西七十里又有说法洞在坪西南〈县志〉
象山 狮山 并在县西八十里扈家原南北对峙金水从中流出〈县志〉县西八十里有马家山〈马志〉
杀虎岭〈一作沙狐岭〉在县西九十里山高路险绵亘二十馀里昔有勇士杀虎于此〈西安府志〉沙狐岭绵亘若长城高入云端〈县志 按杀虎岭即沙狐岭盖以音近而讹也〉
竹凹 在县西九十里〈马志〉行者洞在县西九十里〈县志〉上高山 下高山 俱在县西百里连附蕨岭〈县志〉鱼台山 在县西百二十里西接镇安南接湖广界其相近有狮子凹〈县册〉
三凤山 在县西百三十里中凡七十二洞内有尧山洞神女洞白龙祖师洞又有仙人崖苍壁数百仭壁间曽有人锤凿樵者见之呼曰尔仙人耶其人即化为石〈县志〉
文壁山 在县西南五里〈西安府志〉
馒头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山有仙羊洞常有水昔有人于此得道飞升传云即葛洪也去入罗浮山〈西安府志〉
舍峪岭 在县西南五十里上有泰山庙又县西南七十里有土地岭〈县志〉
大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又相近有苇围坡〈西安府志〉大山峰峦高耸甲于诸山其西有惠家洞前后有门门高五丈宽十馀丈可容三四十家东有杨仙洞一名杨善洞昔人避寇处〈县志〉
劔架岭 在县西南百里〈县志〉
七里硖 在县西南百馀里山槐南东西两山壁立相向如揖不交合者仅尺馀仰望青天如一线非亭午不见日其中一溪南泻水声如雷〈县志〉白石崖在县西南百二十里〈马志〉
五峰山 在县南二十里山有五峰相传为宋时屯兵处〈西安府志〉
黄毛山 在县南九十里〈西安府志〉宽坪在县南百里〈马志〉嵦臼山〈嵦艾平声〉在县南百十里〈西安府志〉
苏峪 在县东南五十里又鹘岭在县东南六十里高峻势如鹘起〈西安府志〉鹘岭自高八店南六十里道通漫川丰阳关石磴盘纡号为崎险〈县志〉
擂鼓台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由高八店折而南孤峰耸出于诸山中〈县志〉
天柱山〈一名牛山一名天竺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县图〉上津县有天柱山〈隋书地理志 上津县今属湖北郧西界〉天柱山一名牛山在上津县北五十里〈寰宇记〉上津天柱山绝岩壁立秀出众岭有穴名游仙洞洞口有竹数茎寒风凛然人不敢入〈段成式名山记〉天柱山在山阳壁立万仭上有池〈潜确类书〉宋邵雍向商守给户帖居此有诗云一簇烟岚锁乱云孤高天柱好栖真又有青石峡在县东南九十里〈马志〉天柱山一名天竺山唐罗公远宋邵康节皆隐于此〈西安府志〉相传吕洞宾曾居此山山有摘星岩摩天岩净瓶峰雷神洞昔赵知微有道术中秋积阴不解知微曰可登天柱峰翫月及登月色如书下山则风雨如故〈县志 按天柱山有因故上津谓在郧西境者误〉
香炉山 在县东南百里其相近又有老山坡〈西安府志〉王先生坪在县东南百十里其相近有小龛在两岔口〈县志〉
土地岭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岭下即漫川其相近有大龛楼阁亭院甲于山阳又有藏经洞又去藏经洞二里有兴隆洞亦名西洞又去藏经洞三里有千佛洞朝阳洞又有龙眼洞在山槐境前后有门可容三四十家欲登者用数丈梯始得入〈县志〉樱桃凹在县东南百二十里〈马志〉
任岭 在县东南百三十里与湖广上津接界〈县志〉湘子洞 在县东七里近干沟亦名湘子洞〈县志〉
圏岭〈圏一作卷〉在县东二十里山连南北水𣲖东西〈县志按地形志丰阳县有圏地疑即此〉
双峰山〈一名双乳山〉在县东三十里两峰相对其状似乳旧又名双乳山其相近有截峪〈西安府志〉山在官道南其相近有南家垤〈县志〉
将台山 在县东四十里高八店又龙头岭在高八店东北三里许〈县志〉洛峪在县东五十里〈西安府志〉
孤山 在县东六十里官道南四围坦平孤峰独耸〈西安府志〉其相近有凤凰山在中村西有火熖山在中村南土石皆赤〈县志〉
干石峡 在县东七十里〈马志〉其相近有捷峪又县东七十五里有申家垤〈县志〉
天台山 在县东八十里盛产梅每遇花开山如缀玉〈西安府志〉
核桃坪 在县东百五十里〈马志〉
华皮原 在县东二百里〈西安府志〉与商南接界其相近有碾子坪〈县志〉
光照山 在县东二百十里其山向阳故名〈西安府志〉与湖广郧西接界〈县志〉
韩墓原 在县东北八十里与商州接界〈西安府志〉
鱼洞 在县东北百三十里〈西安府志〉嘉鱼穴在上津县东北百五十里穴口阔三尺常有水〈寰宇记 按上津旧县在县东南则嘉鱼穴疑即鱼洞〉
〈附考〉青凤山在县西南二百六十里又丰阳山在县南二百五十里又鬼岭在县南二百七十里〈寰宇记按三山今俱无考疑当属郧西境〉葛山在马头山南〈西安府志 按葛河在县西则葛山亦应在县西疑当因葛洪仙迹而名然无可考〉
金井河〈即甲水甲一作夹一名合河又名金津河〉在县西南七十里自镇安界流入又东南入湖广郧西界〈县图〉上洛甲水东南至锡入沔〈汉书地理志 上洛今属商州锡县今属郧西白河界〉甲水自迳金井城南又东迳上庸郡北与关柎水合又东南迳魏兴郡之洵阳南又东右入汉水〈水经注 魏上庸郡治丰阳属今县境〉丰阳县有甲水〈隋书地理志 丰阳故城在县南〉甲河以甲于诸水在县西百二十里南流入汉或以方向名旧云夹河非是〈马志〉金井河一名金津河〈西安府志〉自镇安柴家庄东来合花水诸河至董家沟合于丰水〈县志〉合河以众水所会而名又东南流迳县南百二十里南入湖广旧上津县境共计流三百八十里至甲河关入汉〈州册〉
姬家河 在县西百二十里与鱼台山不远西接镇安界又葛河亦在县西百二十里其水俱入金井河〈县册〉
花水河 在县西南百里自镇安境白石崖东来流入合河〈县册〉金花交会于城西八十里至干沟交会因名合河〈县志〉
牛耳川 在县西六十里〈西安府志〉源出太伯山流入金井河〈县册〉
色河〈即关柎水一名平阳水今名安武水又名下关坊河〉在县西三十里自商州来南流与丰水合〈西安府志〉关柎水自青泥西山南经阳亭聚西俗谓之平阳水南合丰乡川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水经注 按阳亭聚在今县北今二水相合在县境则合处亦旧属上津地也〉色河源自秦岭流入丰阳河〈马志〉关柎色河其上源曰安武水又名下关坊河出会刘岭之水经苦竹原土桥子仙人龛西流至石碥合于丰水又至县西南六十里有马峡滩甚险峻又有樲峪水东南流至县西三十里入色河〈县志〉
县河〈即丰阳川一名丰乡川又名丰河亦名合河〉在县城南即丰乡川也〈县图〉丰阳川水出弘农丰乡东山西南流经丰乡故城南又西南合关柎水〈水经注 丰乡即丰阳〉县河发源于县东二十里卷岭之干沟逆流而西至石碥又西至岩湾子折而南至秤钩湾合安武水又折而东南西合色河至丰阳关之黎家湾又西至甲河关入汉又有桐峪水自商州黑山寺南来至桐峪店入丰水〈县志〉西河在县西三里〈西安府志〉
箭河 在县南百十里流至黎家湾入合河又有山槐水入莲花池东会箭河入合河又有青崖河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源出青石沟流至黎家湾入于合河〈县志〉
南水河 在县东南百里发源白崖其流入汉〈西安府志〉漫川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西安府志〉源出鹘岭沟经两岔口姚家湾漫川关至沙沟铺入汉〈县志〉隋置县以此川名〈县册〉
龙洞川 罩川 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西安府志〉接郧西界〈县册〉
丹水〈一名两河〉在县东百五十里与商南接界自州东入县境至竹林关与银花水合又银花河在县东八十里源出圏岭东流入两河〈西安府志〉两河即州河之丹水也东路高八店水东流入银花河又东受中村河至竹林关入丹江〈县志 详见图考〉
不溢池 在太初庵旱不涸雨不溢又玉井池在县西南南庵门外又浴龙池在县南门外〈西安府志〉
仰天池 在县北十里内多莲花香闻数里〈西安府志〉龙泉 在县南三里〈西安府志〉
暖水泉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冬夏常温〈西安府志〉
天鉴泉 在县东北〈县册〉舜子均封商生九子卒葬东北山之麓原下平畴中二泉涌出秋冬不涸〈县志〉
〈附考〉上留交水在县西三里南流入皮谷水〈寰宇记〉县有勤王河一名救王河以惠指挥勤王于此又有龙马池以昔有神马饮水而名〈县志 按诸水今俱无考疑留交水即色河皮谷水即金井河也〉
商南县
龙山 在县东北一里与虎山对峙蜿蜒高耸状如龙蟠〈西安府志〉
虎山 在县西一里蹲踞如虎〈马志〉
商洛山 在县南一里〈贾志〉
界岭 在县北二十里岭势雄壮登眺甚远〈西安府志〉千丈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接雒南界〈西安府志〉
寡山 在县西三里其相近有鸡公峪〈西安府志〉索峪在县西七里〈马志〉
分水岭 在县西十里岭有水东西分流故名〈西安府志〉四条岭 在县西五十里南自清油河入岭登降凡四险巇陡峻西至武关三十里其岭与商州接界〈县册〉
双庙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上有双庙〈西安府志〉
吐雾山 在县南七十里其山高峻将雨则有雾起故名〈雍胜略〉
大岭 在县南八十里为楚豫错壤其东南有木家凹〈县册〉
青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道通荆襄又笔峰山在青山之右壁立万仭形锐如笔为县治案山〈西安府志〉发脉于甪山叠嶂层峦望之甚秀〈县志〉
龙王山 在县东二里〈西安府志〉
鱼难山 在县东八十里山下有水崖高数十丈鱼不得过故名〈贾志〉与河南淅川接界〈县册〉
甪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发脉于终南连乎秦岭双峰峻耸如笋汉甪里先生隐处故名其相近有四山凹〈县册〉
丹水〈今名两河水〉在县西四十里〈县图〉丹水即今之两河水也自州境来迳县西南一百里曰上两河合银花河水又东复迳县南四十里曰下两河与沭河商河合又东南入淅川界〈州志〉自县西雷家洞入境迳吕家湾受武关河又受清油河水又迳县西九十里魏家湾折而南流至徐家店受县河水又至梳洗楼去县南一百里又折而东出境入淅川界计流本境二百二十里〈州册〉师婆潭在县西南五十里不静潭在县南九十里近梳洗楼即丹水下流〈西安府志详见图考〉
清油河 在县西三十里〈西安府志〉源出雒南花獐坪自西北入境纳武关以东之水南流迳县西至魏家湾共计流七十里入丹水〈州册〉
沐河〈一名县河〉在县东门外源出县东北西南流入两河〈县图〉沐河即县河发源于卢氏之果岭南流五十里入境又迳县西南流四十里至徐家店入丹水又有宝于河俗讹为保子河在县南十里发源于湿地流入县河又有索峪河在县西七里源出县西北马家崖流三十里入县河〈州册〉
商河〈一名囚河〉在县西南八十里或讹为囚河东流入两河〈西安府志〉
湘河 在县西南百里萡河在县西南百四十里〈西安府志〉湘河源出商州范家山入县境流九十里入丹水又萡河源出县西南索家沟之龙潭流五十里入湘河〈县册〉
滔河 在县西南百七十里发源郧阳自县西南入境迳大竹园又经秦家漫东流一百五十里入淅川界〈州册〉
上扶川 在县南百里中扶川在县南百五十里下扶川在县南二百里〈西安府志〉
富水河 在县东二十五里亦发源卢氏之界岭自东北入境南流至富水关六十里又东流三十里入于河南淅川之淇河〈州册〉
龙潭 在县西五十里石上一潭傍流不入其深莫测〈州册〉
史家潭 在县南十里〈西安府志〉
花子潭〈子一作字又名风雨雷潭〉在县西南百三十里〈西安府志〉有三潭相连俱在石上每潭周十馀丈两傍悬崖下瞰形势险恶亦名风雨雷潭俗传至其地者稍不敬其中即雷声隐隐潭水随溢〈县册〉
三角池 在县南十五里其形三角中多鱼鳖〈西安府志〉五娘沟〈娘一作狼〉在县西北三里又捉马沟在县西十里又秋千沟石槽沟俱在县西四十里又马槽沟在县东北五里〈西安府志〉
南龙庄泉 在县北三十里石岭上周数丈每天欲雨泉必起雾旱祷多应〈州册〉
同州
商原〈即商颜一名许原许一作浒又名高原又名铁镰山又名长虹岭〉在州北二十五里〈西安府志〉水经注云洛水南经商原西俗所谓许原〈寰宇记〉冯翊有商原所谓商颜〈通典 冯翊故城即今治〉许原一名长虹岭又名铁镰山西尽州境绝于雒东经朝邑绝于河延袤八十馀里〈贾志〉许原一名高原其地宽平自蒲城连朝邑界近沮水之浒又名浒原〈雍胜略 亦见朝邑县〉
黄堆山 在州西广徳元年党项冦同州郭子仪败之于黄堆山即此〈州册〉
沙苑〈一名沙阜又名沙泽又名沙海〉在州南十二里一名沙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后魏大统三年周太祖与高欢战于沙苑大破之人栽一树以表其功今树往往犹存〈元和志〉唐置沙苑监在冯翊朝邑两县界唐末废周显德二年于苑内牧马在州南二十五里〈寰宇记〉沙苑在州南雒渭之间亦名沙海亦名沙泽其中坌起者曰沙阜东跨朝邑西至渭南南连华州其沙随风流徙不可耕植唐置沙苑监宋初置牧龙坊今为马坊里明初为郭驸马草地隆庆间有司议加赋民控于朝得免近时居民茭牧其中多树果蓏佳于他产〈州志亦见朝邑县〉
洛水 在州西南五里〈州册〉自澄城蒲城界来南迳商原又迳州南沙阜北东入朝邑界〈禹贡锥指详见图考〉
渭水 在州南三十五里自渭南华州界流入又东入朝邑华阴界〈州册〉渭水东经平舒城北水之阳即怀德县界〈水经注 详见图考平舒城今属华阴汉怀徳县今属朝邑〉
赤岸泽 在州西南〈县图〉贞观中自京师东赤岸泽移马牧于秦渭〈元和志〉泽在长安东北冯翊西南道里适中之地今湮〈县册〉
白马池 在州西南三十里〈西安府志〉
清池 在州西南四十里周二里池水涟漪可爱其相近有莲花池周五里旧多莲今渐堙废〈西安府志〉
泉井 在州学前南城下有三穴又东门井在城东门外又西门井在城西门外城中井水咸苦民多汲此〈西安府志〉牛存节为鄜州留后朱友谦叛附于晋与岐兵合围日久同州水咸而无井欲以渴疲之存节祷而择地凿井八十皆甘可食友谦卒不能下〈五代史牛存节传〉
镰山七泉 俱在州北镰山之麓曰西渠泉又西曰坡底泉又西曰汉村泉义井泉新庄泉冯村泉平王寨泉〈州志〉
红善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又州西南五十里有苏村泉又稍西有北庄泉〈西安府志〉
九龙泉〈一名九龙池又名鹅鸭池〉在州南八里沙苑〈州册〉泉有九穴同为一注因名九龙今谓之鹅鸭池〈寰宇记〉九泉同流州所由得名也锺而为池名九龙池广袤五顷今渐堙废〈州志〉
〈附考〉同州有洱泉〈郡县志 按洱音耳泉无考〉
朝邑县
华原山〈即彊梁原一名朝坂〉在县西门外又紫阳山在县西南三里有灵应观〈贾志〉朝邑县有朝坂〈隋书地理志〉朝邑县以北据朝坂名〈元和志〉水经注云洛水东南历彊梁原俗谓之朝坂〈寰宇记〉华原绕县西而北以绝于河古河堧也一名朝坂亦谓之华原山〈同州志〉邑人刘星柱云有人于地中得古碑乃莘原也世称华原疑误又紫阳山接华原西折而入于同州㡬二十里盖即华原之杰出者〈县志〉
铁镰山〈即许原一名长虹岭〉在县北四十里西接州境东绝于河即许原也又名长虹岭〈县志 详见同州〉
沙苑〈一名沙阜〉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县图〉沙苑一名沙阜其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寰宇记〉在洛渭之间东起县界西跨同州至于渭南在县境者三十里〈县志 详见同州〉
黄河 在县东七里自郃阳界流入与山西蒲州接界又南入华阴界〈县册〉朝邑县有黄河〈金史地理志〉自龙门而来历韩城郃阳经本县临晋关转经潼关界〈雍胜略〉黄河旧自郃阳入朝邑东境南至大庆关东滨蒲州城故曰蒲津禹贡所谓西河也南至金龙渡为河与洛渭交汇之处世称三河口去县东南三十里〈州志〉自明成化中洛水崩于河河之害十倍于前隆庆三年浸县东门万历六年浸太阳诸聚落七年越大庆关浸淫西出乔家滩三徙两阳村浸其半至十二年三河口亦在洪流中矣〈县志 详见图考〉
金水河〈即洽水〉在县北五十里苦泉东北五里自郃阳界南流六十馀里入县界又东流迳洿峪镇入于河〈县志详见郃阳县〉
洛水 在县南五里自本州界流入又东南入河〈县册〉洛水旧流自县南之赵渡镇迳华阴西北葫芦滩入渭明成化中洛水改流东过赵渡镇南径趋于河不复入渭矣〈县志 详见图考〉
渭水 在县南四十里自同州界来又东至华阴界入河〈县册〉渭水又东迳长城北又东至华阴界〈水经注〉朝邑县有渭水〈金史地理志详见图考〉
小盐池 在县西北十五里〈县志〉县有小池有盐〈唐书地理志〉在苦泉南二十里锺水一区旱时可煮水成盐今不恒有〈西安府志〉
太白池 在县西南四十里周十里洞然深黑常有云气〈西安府志〉池多莲开时游览不绝又北五里有麻子池旱则竭潦则溢又西北有莲花池近为风沙所没〈县志〉
马园井 在城内西南隅其水甘美他井不及邑人赖以汲饮〈西安府志〉
镰山五泉 大奇泉在县西北又西为象底泉又西为蔡庄泉〈西安府志〉苦泉在县西北三十里许其水咸苦羊饮之肥今于泉侧置羊牧故谚云苦泉羊洛水浆〈元和志〉苦泉亦名双泉今皆为民田〈县志〉
郃阳县
梁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东西横亘逶迤最远望之如屋梁〈雍胜略〉徐水出西北梁山〈水经注〉山上有石室罗汉洞有泉曰天井曰龙泉曰圣水泉祷雨辄应又有东西峪洽河桥头河二水出焉山与韩城县接界〈县志详见韩城县〉
方山 在县北四十里形如覆斗〈西安府志〉
太乐仙人洞 在县西北三十里洽水北〈县志〉
丹阳洞〈一名老君洞〉在县西二里或谓之老君洞洞口多款冬花俗传为仙植〈县志〉
仙公原 在县西南五十里相传为汉杨宝辟榖于此〈贾志〉
乳罗山〈一作苎萝山〉在县南三十里俗讹为苎萝山有洞亦讹为西施洞〈县册〉相传有人过此山拾一卵青色置箱中后化为蛇名曰乳罗故山名因之〈西安府志〉上有笔架峰邑进士仵魁倡众筑墩排列俨若笔架〈县志〉
飞浮山〈一名非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县图〉郃阳有非山〈金史地理志〉山在黄河中俗传与河水为升降上有子夏石室〈雍胜略〉
翊教洞 在县东北三十里百良河侧〈县志〉
黄河 在县东四十里自韩城界流入与山西临晋县分界又南入朝邑界〈县志〉河水自合陶渠水又南徐水注之又南迳子夏石室又南过汾阴县西又迳郃阳城东又南瀵水入焉又南迳陶城西〈水经注 详见图考汾阴今属荣河县陶城今属临晋县〉
百良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东南流入黄河〈县志〉
桥头河〈即徐水又名腰带水〉在县北十五里〈西安府志〉徐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迳汉武帝登仙宫东东南流绝彊梁石迳刘仲城北又东南迳子夏陵北东入河〈水经注〉桥头河源出梁山东峪迳城东北入河即徐水也顺治中邑人雷学谦引水西流环城而东如围带又名腰带水〈县志〉
金水河〈即洽水一名瀵水〉在县西北三十里又东南入朝邑界〈县图〉在洽之阳〈诗经大雅〉洽水名在今同州郃阳县今流已绝故去水而加邑〈朱传〉应劭曰县在郃水之阳〈汉书地理志〉城北有北瀵水南去二水各数里其水东迳其城内东入于河又城南侧中有瀵水东南出城注于河城南又有瀵水东流注于河即郃水也县取名焉〈水经注〉按中瀵水蒲地瀵水与南瀵水俱在旧河西县南五里今郃阳县界〈元和志 河西故城在县东南〉瀵水总发源黄河西岸平地〈寰宇记〉洽河源出梁山西峪东流注于黄河汉永平间流绝今有干河村其后复流邑人重之呼为金水〈雍胜略〉世传宋太祖游关西经此得疾夜梦金甲神人以金盔酌水饮之而愈遂呼为金水〈西安府志〉县有王村瀵鲤瀵东鲤瀵渤池瀵夏阳瀵叶梦熊曰郃之为瀵泉者五去河仅数武涌出地尺许清冽异〈县志〉
大峪河 在县西二十里与澄城接界其流甚清西南入于洛〈贾志〉
阳班湫〈即刳首水又名洿谷水〉在县东南五十里〈县志〉文公七年秦败晋于令狐至于刳首〈左传〉郃阳有刳首水〈通典〉郃阳县有阳班湫贞元四年堰洿谷水成〈唐书地理志〉瀵水与刳首水相近〈寰宇记〉朝邑东北有刳谷镇以近刳谷口而名〈朝邑志〉
官池 在县治南近城〈县志〉
雁尾沟 在县西二十里〈西安府志〉
溢井 在县西南二十里井溢寨寨有眢井明嘉靖二十年忽溢突于平地自下而上三百尺许盖亦瀵水之旁出者〈县志〉
白泉 温泉 灰泉 俱在县东南四十里夏阳村今没于河〈县志〉
澄城县
社公山 在县北五十里有社公社母庙〈县志〉
将军山 在县北六十里上有秦武安君白起庙山南有村曰社田相传为起食邑居民有白姓者或其苗裔欤〈县志〉
界头山 在县北七十里接洛川界〈县志〉
石楼山 在县北七十里山形如楼其相近有柏谷旧多柏〈西安府志〉
壶梯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云雾集辄雨〈西安府志〉县西北五十里有云门谷谷口若门水气如云故名〈雍胜略〉
石门山 在县西北七十五里〈县图〉其麓有风洞一名风谷其深叵测天将风洞中先有声响振岩谷风欲息则其响如初又相近有麻林陂山又有红罗谷土色多红故名〈西安府志〉
金沙谷〈一名金溪〉在县西三里相传佛图澄游息于此〈西安府志〉一名金溪〈县册〉
伏凤山 在县西二十里〈西安府志〉
临高原 在县南五十里〈县志〉李忠襄公显忠初仕金知同州以计执金撒离喝密图南归后由汉村经临高原奔夏〈宋名臣言行录〉原有泉曰龙泉味甘如醴隋文帝在同州每取致焉〈西安府志〉
武帝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西安府志〉相传汉武帝游梁山经此土人立庙祀之〈县志〉
洛水 在县西二十里自白水界来又东南入蒲城界〈禹贡锥指〉武帝时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汉书沟洫志〉洛即漆沮水徴即澄城也〈颜师古注〉洛水自白水入县西北隅南受玉泉水又南受长宁河盖云门红罗二谷水所会也又南受县西河则甘泉隋公泉澂泉洗肠泉搠枪泉诸水所会又东南有扑地河即郃之大峪水自东北南流西受龙泉水同入于洛〈县志 详见图考〉
玉泉水 在县西北五十里老树偃仰怪石巉岩泉随崖下莹洁如玉隆冬水芹夹岸不啻春夏泉下又有蔬圃药畦引流灌溉元西台御史潘汝劼来游有诗〈县志〉
长宁河〈一名三娘子川〉在县西北四十里即云门红罗二谷水之所会也以流迳长宁城故名长宁河西南流入于洛〈西安府志〉云门谷水源出澄城县界〈寰宇记〉三娘子川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宜君界麻林坡沟底会云门红罗二水入长宁河又有阴泉水在县西北三十里泉自崖阴出味极甘冽东南流入长宁河〈县册〉
县西河〈即酒泉一名甘泉〉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图〉王巡虢守虢公为王宫于玤王与之酒泉〈左传〉酒泉周邑今同州有甘泉出匮谷中造酒尤美名酒泉〈杜注〉甘泉水出匮谷其水甘美堪造酒〈寰宇记〉甘泉水俗名县西河会县西诸泉入于洛又隋公泉在县西北三里许其水清澈可爱东南流入甘泉水〈县志〉隋文帝避暑时宫娃浴此故名〈西安府志〉
澄泉水〈澄一作澂又名官泉〉在县西三里县以此名源出大庆里西庄涧中〈雍胜略〉源洁流清酿酒香美人多用之会甘泉入洛〈雍大记〉在三里涧中又名官泉〈县志〉
洗肠泉水 在县西三里相传晋高僧佛图澄洗肠于此〈名山记〉在三里涧南百馀步金沙谷下油腻如星浮水面旱祷有应〈县志〉
搠枪泉水 在县南三里相传汉光武北征时搠枪得泉故名〈潜确类书〉
大峪河〈一名扑地河又名李家河俗名薄底河〉在县东二十里源出界头山与郃阳分界至蒲城入洛亦名扑地河俗讹为薄底河又谓之李家河〈县册〉
溢池 在县西北七十里注而不溢故名〈西安府志〉
芳泉 在城中邑旧无水远汲三里涧中弘治间知县徐政即预备仓凿一井深三百六十尺命曰芳泉又徐公井亦在城中嘉靖丙午知县徐效贤择隙地凿四井邑人取汲称便号徐公井又有双泉嘉靖庚戍知县敖佐因城中水咸即社稷坛凿二井其水清甘〈县志〉
温泉〈一名帝喾泉〉在县东北十五里〈西安府志〉泉有三源奇川泻注西注于洛又曰帝喾温泉〈寰宇记〉三源并出将军山麓合为一流中隔土岭一里凿引逹县可以利民或疑即古之温泉然非入洛之水也〈县志〉
韩城县
梁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禹贡锥指〉治梁及岐〈书经禹贡〉梁山在雍州〈孔传〉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诗经大雅〉梁山韩之镇也今在同州韩城县〈朱传〉成公五年梁山崩〈春秋〉梁山河上山〈公羊传〉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榖梁传〉禹贡梁山在左冯翊夏阳县西北〈汉书地理志 夏阳故城在今县南〉山在夏阳县西临于河上〈魏土地记〉河水又南迳梁山原原自山东南出河晋之望也〈水经注〉关内道名山曰梁山〈唐十道志〉韩城县有梁山〈唐书地理志〉大梁山在韩城县西五里又有小梁山〈寰宇记 按雍录云梁山在雍州见于诗书者凡两出禹贡治梁及岐此梁山在韩城县诗所云维禹甸之者是也太王去邠逾梁山在奉天西非禹贡之梁矣奉天梁山距冋州治五百里诸家多混合言之误乂按梁山延亘甚远自郃阳西北又迤北抵韩城西北之麻线岭皆梁山也〉
龙门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县志 详见图考〉
凤凰山 在县北四十里〈县图〉
铧镃山 在县北七十里即龙门西山〈县册〉
大象山 在县西北二里出西郭即得山麓澽水南旋山势起伏如象之饮于潭〈解拙存名胜志〉龙门山延亘而南与之相接〈县志〉狮岭山在象山南形如狮子临于潭水躨跜欲动〈县续志〉
苏山 在县西北五里许有汉苏武墓故以名山古径盘曲而上有老柏三百馀柯皆南向其麓多柿树霜后满山红色可爱〈县志〉
横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迤川西北群峰沓互宅中䆳处为横山石奇如砌涧底泉声弄筑振环山有石洞昔道士郝净元羽化其中遗书锢碑底为人㔉取其藏书穴丹灶至今俱存〈名胜志〉文家岭在县西北二十里文水北岭之南有黄花峪〈县图〉
三峡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图〉横溪水出三累山其山层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山下水际有二石室盖隐者故居又崌谷侧溪西北皆有石室昔子夏教西河疑即此也〈水经注 按崌谷水经三峡山南则三累山疑即今之三峡山也又横溪水疑即今之洫水〉
柏林洞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又猿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其东北有虾蟆坎〈县图〉
牡丹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多产牡丹开时红紫满山香闻数十里土人采以当薪又有牡丹坪在渚北村西北亦多牡丹〈县续志〉
五池山 在县西北万峰中为岑凡五深岩䆳谷人迹罕至北池最远去县可百二十里西池次之东南池又次之中池稍近亦且八十里俱有泉俗名海眼山多松中池尤胜自麓及巅青葱夹路幽绝人寰旧志称为五峙者误也〈县续志〉
安国岭 在县西北〈县册〉
朱砂岭 在县西北百十里盘水所出〈县图〉
麻线岭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与雒川县分界明成化八年参议严宪凿山开道以通饷运〈县志 亦见洛川县〉
神道岭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与宜川县接界〈县续志〉土岭 在县西三十五里〈县图〉
牛心峡 在县西四十五里薛峰镇西〈县册〉峡势甚奇其左怪石巉然两水汇处急流如横幅练〈名胜志〉
天鷷头 在县西五十五里薛峰镇西北〈县册〉峰不高而娟秀一川景色尽在望中松树尤多葱郁〈名胜志〉
锦石门 在县西六十里薛峰镇南〈县册〉老石成围森然如楔涧水沄沄野趣甚旷〈名胜志〉
韩原 在县西南八里〈括地志〉僖公十五年秦晋战于韩原〈左传〉即所谓少梁也〈雍胜略〉
高门原〈一名马门原〉在县西南二十里〈贾志〉司马靳葬华池孙昌葬高门〈司马迁自序〉陶渠水南迳高门南盖层阜堕缺故流东门之称今高门东去华池三里〈水经注〉高门原俗名马门原在县西南十八里〈括地志〉原在芝川西北梁山之麓有层阜秀出云表〈县志〉
巍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孤峰独耸而最高〈县册〉登巍山上群峰皆拱揖山椒无树老石班然谚云华山高只值巍山腰地势可知矣〈名胜志〉
香山〈香一作方〉在县西南五十里以唐白少傅得名俗讹为方山〈县续志〉
马头山 在县南十五里形类马首故名〈县旧志〉
〈附考〉苏代曰茂居秦自崤塞至鬼谷皆明知之〈史记廿茂传〉韩城县有鬼谷〈隋书地理志按此谷无考〉
黄河 在县东十五里自宜川界流入与山西河津荣河分界又南入郃阳界〈县图〉河水南出龙门口又南右合畅谷水又南迳梁山原东又南崌谷水注之又南右合陶渠水昔魏文侯与吴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于此也〈水经注〉河自龙门而南距郃阳不百里河堧多客土遇潦辄溃与荣河县接界即韩信以木罂渡军击魏处〈县志 详见图考〉
错开河〈一名治户川〉在县东北七十里龙门山北有河口略似龙门而不能通相传鲧治水时所凿今名错开河〈县册〉错开河由龙门而上六七里曰金门其西有涧曰治户川川口颇多镌迹在昔金门未辟崇伯不谙水性意欲使河直行东北故失利耳书云鲧堙洪水疑即谓此也〈卫氏地图记〉
盘水〈即畅谷水〉在县西北百十里〈县册〉畅谷水自溪东南流迳夏阳县西北东南注于河〈水经注〉盘水源出朱砂岭历县北相公殿迳冯峰口东过薛曲里煖水自西南入焉又南过带村东入于河又县北二十里盘水之南有文水一名汀水一名万泉东流至吴村又至开化寺前合盘水入于河〈县志〉
谷水 在县西北四里源出苏山东流至留庄入河〈县图〉澽水〈即崌谷水〉在县西南一里〈县图〉崌谷水出县西北梁山东南流横溪注之水出三累山细水东流注于崌谷水东南迳夏阳故城北又东南流入于河〈水经注〉出自西山东南流二十二里入黄河〈雍胜略〉澽水源出麻线岭东流为白马潭受七水入河〈贾志〉澽水出麻线岭东流过石门离水自南入焉又东过景封峪水自北入焉又东北过土岭洫水自西北入焉又东出土门岸高口窄水势迅急过邑城西转而南其势益激涧水自西入焉又南过陈村𣷾水自西入焉又南过马头山潦水自西入焉又南过少梁浍水自西入焉又南合芝水入于河〈县志〉白马潭在县西七十里〈西安府志〉
芝水〈即陶渠水〉在县西二十三里源出香山〈贾志〉陶渠水出西北梁山东南迳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又南迳高门南又东南迳华池南又东南迳夏阳县故城南又历高阳宫北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又东南流入河〈水经注〉芝川河源出方山东南流诸山水自西南来会逾高家坡潗水自北入焉又东过铧薛澻水自西南来入焉又东过吕庄沆水自西北来入焉又东过芝川镇南司马祠北同澽水入于河〈县志〉芝川在韩城县南二十里东流入黄河〈雍胜略〉丹阳观碑汉武帝时得芝草于此遂称芝川〈县续志〉
灵潭〈一名青龙潭〉在县西三里峪有潭渊然巉岩之下将雨则絮絮云升相传有龙潜焉山半飞阁岿然松老莓苔如绣旱祷辄应又名青龙潭〈县续志〉
铜底井 在县城东北〈西安府志〉
独泉 在县北百二十里〈西安府志〉
石井 在县西北十里〈西安府志〉
马杓泉 在县西十二里源出石罅以形似名〈西安府志〉天城泉 在县西四十里天城堡〈西安府志〉
龙泉 在县南三里澽水之阴龙王座下冬夏澄碧伏流汇庙前为方池有松偃盖以滃然出云为雨候〈名胜志〉岁旱祷雨有应〈西安府志〉
北泉 在县南芝川镇西张中丞士佩筑北圃自为记图画刻石称一方名胜〈县续志〉
河渎泉 在县东五里〈县图〉
陜西通志卷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十三
山川六〈华州 耀州 乾州 邠州 鄜州 绥徳州 葭州 边外〉华州
少华山 在州南十四里连接太华〈雍大记〉太华山西八十里曰小华山〈山海经〉小华即少华〈郭璞注〉缀以二华〈张衡西京赋〉华山西南有少华山〈水经注〉郑县有少华山〈隋书地理志 郑县故城在州北〉少华山在郑县东南十里〈元和志〉山之中峰即少华峰东为独秀峰一名玉女峰又东为小敷峪宋元祐间小敷峪崩入峪二十三里玉女庙东有金壶峡又十里曰苍坪又十里有仙人洞乃张三丰与华阳真人隐居处其迤北近敷峪口之峰曰阜头峰即宋天禧五年崩处有石子坡今名石滩东西五里南北十里其崩摧遗址名半截山亦名复成山因崩而馀半故名〈详见后〉又东为构峪又南四十里至构岭又三十里即秦岭也〈详见后〉构峪口东为凤谷山〈详见后〉山接秦岭南来之脉突立一峰左右两山如舒翼然又东为三甲山又东为方山接华阴境自少华峰而西为白石峪又西为潭峪即白龙潭也又西为水峪又西为郑南峰在州西南十里以古郑县名也又西为太平峪又西为飞来峰又西为小山〈详见后〉又西为石堤峪在州西南十二里乾宁四年韩建矫杀诸王于此自南入峪曰五里泉又五里曰东岐沟又十里曰灰池又六里为千崖二岔又二里为东西石门又十五里至秦岭度岭十五里曰黑龙潭峡又五里为青冈坪〈详见后〉又东南十五里为金堆城又南二十里为五胜沟接洛南境自石堤峪而西为栲栳山又西为赤堤峪入峪有葫芦潭峪南二十五里即秦岭岭之南曰桃坪亦接洛南境自赤堤峪之西南为小柿原又南为短岭自小柿原迤西曰柳村原其北曰瓜坡古瓜田也自瓜坡而西南曰平原又南曰金堆峪可逹秦岭南之金堆城自瓜坡而西北有三岔坪其右曰乔峪乔峪之麓有白龙泉黑龙泉又下曰千顷漫又迤北有原曰龙王嘴有白泉在龙王庙中喷玉溅珠澄清见底又西南有高堂岭下有灵湫岭以南有李峪又西曰涧峪涧峪之北曰江村原西曰牛耳峪又西曰龙耳山〈详见后〉又西曰箭峪又西为独孤氏坡接渭南界〈州志〉
梁田陂 在州西三十里〈通鉴注〉中和三年李克用进军干坑黄巢将尚让等屯军于梁田陂〈太祖纪年录干坑在今同州〉
丰原 在州西南二十里又州西南四十五里有孤相原〈州册〉小赤水流于孤相原西〈水经注〉孤相原亦谓之孤柏原又细腰原在郑县西南十六里以其中狭而名〈寰宇记〉孤相原在江村原北突起隆阜俗名蔚家原〈州新志〉
圣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赤水遵山而北曰圣山川川以山名也〈州册〉永昌中赤水南岸大山移东数百步㙲赤水涨压张村民三十馀家〈唐书五行志〉旧图经云垂拱四年飞土掩谷为山忽踊四峰高二百馀丈东西五六里南北七里后立圣山庙于其上〈寰宇记〉相传陈抟卖卜于此〈贾志〉
乔峪〈即英山一名王乔谷一名太公谷〉在州西南三十里瓜坡西〈州册〉石脆山西七十里曰英山〈山海经〉禺水出英山〈水经注〉王乔谷俗谓之太公谷即王乔隐处〈寰宇记〉乔谷即古之英山山有招谷讹招为乔也〈州志〉
龙耳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峰峦秀立有如龙耳〈贾志〉涧谷〈即符禺山〉在州西南四十里龙耳山北〈州册〉小华山之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山海经〉符禺水出符禺山〈水经注〉符禺山在郑县西南高一百丈〈寰宇记〉符禺山即今之涧谷〈州志〉
箭谷〈即竹山〉在州西南五十里〈州图〉英山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山海经〉竹水南出竹山〈水经注〉山在郑县西南高一千二百六丈又竹水一名箭谷水〈寰宇记〉箭峪在龙耳山西为竹木繁植之区峪下为华州原峪西为渭南界即古竹山〈州志 亦见渭南县按山海经符禺山西六十里曰石脆山水经注云小赤水源出石脆山然箭峪乃大赤水所出也新志以箭峪为即石脆山恐误〉
青冈坪 在州西南七十五里秦岭南坪东南十五里抵金堆城为洛南界〈州志〉
五龙山〈一名小山〉在州南十里山岩有风穴风出伤稼土人祀之〈贾志〉小山在飞来峰西〈西安府志〉五龙山为少华迤西之枝山石堤峪之东山五峰蜿蜒相聚峰下岩间旧有镇风塔〈州新志〉
马岭山 在州南二十里〈州图〉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积石据其东骊山距其西与华岳同体〈水经注〉
秦岭 在州南〈州图〉宋太平兴国三年华州言秦岭南石洞自开遣吏马文则秉炬视之入数十步得丹砂千二百粒兽形石六以献〈文献通考〉
阜头山〈一名半截山〉在州东南十五里又名半截山〈山册〉天禧五年五月华州少华山前阜头峰越八盘岭摧陷于石子坡东西五里南北十里溃散坟裂踊起堆阜各高数丈长若堤岸至陷民居六社凡数百户〈宋史五行志〉
宁山 在州东南二十里小敷峪东以宋时山摧下建浮图镇之〈贾志〉山之东有狝虎峪〈西安府志〉
凤居山〈一名凤谷山〉在州东南三十里柳子镇南〈州册〉开元中有凤逐二龙龙堕地化清泉二道凤愤而死山僧以石函瘗其骨为塔覆之景泰癸酉乡民因筑城取塔砖石函始露上有刻字景祐四年重修启函凤胫骨长二尺围可六寸股骨长尺五寸围如胫骨其洁如玉语云凤喜食龙脑故龙畏之〈偃曝谈馀〉东汉辛缮隐此光武征不至有大鸟高五尺鸡头燕颔蛇颈鱼尾五色备具而多青栖缮槐树旬时不去弘农太守以闻百官咸以为凤太史令蔡衡曰此鸟多青乃鸾非凤也三公闻之咸避位辟缮不起后人因以名山〈县志〉山上有竹泉〈西安府志〉
蟠龙山〈一作潜龙山〉在州东南四十里一名潜龙山明知州桑溥甘为霖游咏处人以其有惠政因名后山曰甘公山右一峯曰桑公台云〈贾志〉两山环列甲于诸山可通白崖峪白崖之东即构峪也〈西安府志〉
渭水 在州北十五里自渭南界来又东入华阴界〈西安府志〉渭水自白渠口东迳峦都城北又东灌水注之又东合沙沟水又东合西石桥水又东迳郑县故城北又东与石桥水会又东合敷水〈水经注 详见图考峦都城在州西北〉
小赤水〈即灌水一名高谷水〉在州西三十里〈贾志〉小赤水即山海经之灌水也水出石脆之山北迳萧加谷于孤相原西东北流与愚水合又北注于渭〈水经注〉小赤水今名高谷水〈寰宇记 按州志赤水源出箭谷俗名箭谷水北流经圣山亦谓之圣山川又北迳州西入于渭然考箭谷水乃大赤水非小赤水也辨见渭南县〉
乔峪水〈即愚水今名遇仙桥河〉在州西〈州图〉禺水出英山北流注于招水〈山海经〉禺水出英山北流与招水相得乱流西北注于灌〈水经注〉愚水出孤相原〈寰宇记〉愚水亦名乔峪水先时西自龙湾北迳杜家湾又北迳圣山村入灌水明永乐间水暴涨始东折自渔村川而下又北迳遇仙桥而北入渭因名遇仙桥河故道在今高塘朱渠村诸处又有渔村川水旧自州西南金堆谷西北流入乔峪水后亦因水涨遂东折北流迳毛家沟又西折经车徒里入遇仙桥河或疑即古之招水也又有短岭水源出短岭亦流入于遇仙桥河〈州志 按金志郑县有符禺水即山海经所云出符禺山者也而州志以符禺山即今涧谷则涧谷之水疑亦当合于乔峪水也〉
西石桥水〈一名新郑水今名石堤谷水又名五港河〉在州西十里〈州图〉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源泉上通县流数十丈北流注于渭阚骃谓之新郑水〈水经注〉石堤谷水源出石堤谷北流至良侯村之北名五港河合赤堤谷水入沙涧经石桥铺名石桥铺河以逹于渭盖即西石桥水矣〈州志〉
西溪水〈一名小曲江〉在州西南〈州图〉西溪在华州时人目之为小曲江以杜甫为州司功时所尝游也〈潜确类书〉西溪水源出州南山涧经故县沙涧诸村又太平桥水在州东迳州北故兴徳宫南亦谓之泥河亦谓之北溪水合西溪水入于渭〈州志〉
南溪水〈即太平峪水一名五眼泉又名海眼泉〉在州城南门外源出太平峪五眼泉一名海眼泉引细流入于州城〈州志〉
罗纹桥水〈即小敷谷水〉在州东南十五里源出小敷谷流经州北合于渭〈州册〉罗纹桥水源出白石峪盖即小敷峪也〈州志〉
移山潭水〈一名白厓湖〉在州东南十五里阜头峰下即宋天禧五年崩裂处水深不测亦谓之白厓湖其潭水又汇为数区名莲花池〈贾志〉湖之侧有眠云石〈州新志〉
构峪水〈即沈水一名东石桥水〉在州东〈州图〉石桥水故沈水也水亦南出马岭山北流迳武平城东又迳郑县东又北迳沈城北入渭〈水经注 武平即武城县在州东沈城即沈阳县在州东北〉东石桥水源出构峪俗名构峪水北流迳石桥入渭〈州志按州新志构当作榖即楮木也皮可为纸今华峪多榖人以造纸作构者非〉
方山谷水 在州东与华阴接界正徳七年知州桑溥导之北流入于渭〈州志 亦见华阴县〉
仰天池 在州西南龙耳山西岭有二池碧水渟深不可测又其一在太平峪〈州新志〉
天鹅池 在州东北十里东西亘三十里〈贾志〉
甘泉 在州学右柳巷街侧深四五尺甘冽异常水旱无盈缩〈州册〉
白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自沙石涌出浣衣洁白〈西安府志〉泉在良侯寺东〈州志〉
马跑泉 在州西南五十里〈州图〉在理寺村西南相传为汉光武饮马处〈州新志〉
孝感泉 在州南少华山北沟畔水极清以郡举人张之榘名也〈州志〉
龙泉井 在州东南四十五里蟠龙南岭之东深二尺许极旱不涸〈州册〉
华阴县
华岳 在县南十里〈县志〉太华山在华阴县南有祠〈汉书地理志〉华阴县有华山〈隋书地理志〉关内道名山曰华山〈唐书地理志 详见图考〉
好汉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县册〉在仙谷西以山势雄壮名〈县志〉
车箱谷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车子涡去敷水谷七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其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寰宇记〉车箱入谷无多路〈唐杜甫诗〉
良馀山〈一作馀良〉在县西南〈县图〉良馀水出良馀山〈水经注〉馀良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寰宇记〉
大敷谷〈一名罗敷谷〉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罗敷谷曰大敷者别于小敷也入谷十三里为相公岭〈县志〉其相近者曰天台山曰竹谷〈县册〉
葱谷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又其西有大谷〈县册〉
秦岭 在县南属华洛分壌之界西接华郡东抵潼关悬崖叠嶂高不可攀通行者皆曲径实终南一脉〈县志〉
松果山 在县东南〈县图〉在县东南二十七里〈寰宇记〉钱来之山西四十五里曰松果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山海经〉有灌水出松果之上即今潼谷水〈水经注〉华阴县有松果山〈金史地理志〉山通襄邓之间道上有佛头崖云覆其顶辄雨其西曰水谷又西曰灵谷泥泉水所出也〈县志〉
瑞村原 在县东南二十八里〈县册〉在潼关西南十里其稍北为金盆原其稍南为孟村原〈潼关卫旧志〉
朝阳山〈一名留翎巑〉在县东南三十里又相近有龙文山〈县册〉世传杨伯起葬时大鸟落羽于此又名留翎巑〈贾志〉山势嵯峨有大郎庙有二泉祷雨多应又其西曰蒲谷〈县志〉
黄河 在县东北四十里自朝邑界南迳县东北与渭水合又东入潼关界〈县图〉河水南至华阴潼关历船司空与渭水会〈水经注 船司空故城在县东北〉黄河自龙门南下经本县东北葫芦滩寺南至潼关折而东注寺南即渭乱河处〈县志 详见图考〉
渭水 在县北二十里自华州界来与同州朝邑接界又东流入于河是曰渭口〈县图〉渭水东入河水之隈曲曰汭〈杜预左传注〉渭水自合石桥水又东敷水注之又东良馀水注之又东合黄酸之水又东迳平舒城北又东迳长城北长涧水注之又东迳华阴县北洛水入焉阚骃以为漆沮之水又东沙渠水注之又东迳定城北又东泥泉水注之又东入于河春秋之渭芮也〈水经注 平舒故城在县西北定城在县东〉葫芦滩在县东北旧洛水入渭处〈县册 按禹贡锥指洛水自朝邑界来历华阴之葫芦滩入渭今则东过朝邑之赵渡镇径入于河不复至华阴入渭矣并详见图考〉
葱谷水 在县西三十五里源出葱谷经台头村东北至庄子村入渭又有方山谷水在县西水不常有潦则直北兼受华州诸水浸溢而东合于葱谷水〈县志〉
敷水 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大敷谷入谷三里有百索潭又南有挝鼓潭皆敷水之源也其谷受秦岭以北东西诸水故其流最大经敷水镇东北逶迤至滩子里入渭〈县志〉敷水南出石山之敷谷北迳告平城东又北迳集灵宫西而北流注于渭〈水经注 告平城在县西〉
良馀水〈一名宣水一名馀水〉在县西二十里〈县图〉良馀水南出良馀山之阴北流入于渭俗谓之宣水〈水经注〉
黄酸水〈一名干渠水〉在县西十三里〈县图〉黄酸水世名之为干渠水水南出升山北流注于渭〈水经注〉县西南五十馀里有升山黄酸水出焉北流至干渠头东流过页桥合仙谷水又北迳县西长城桥下又东流入于渭〈县志〉仙谷水源出谷中车箱潭亦谓之车箱水其水出谷西北流合于黄酸水〈县册〉
西河〈即长涧水一名王家河又名清河〉在县西门外〈县图〉长涧水源出太华山侧长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水经注〉源出莲峰水洞玉泉三伏见至城南为溪受文仙黄神诸谷水始成大河俗称西河是也〈屈受善驻马桥记〉源出太华山瀑布泉西北流过朝元洞循古长城北注为王家河过县西为西河又西转北折而东流为清河又东至员庄入于渭又有小涧水在县南一名窦谷水源出王刁洞西北流迳城南入长涧河又有大涧水在县东南源出黄神谷一名黄龙潭水俗曰大涧西北流入长涧河〈县志〉
蒲谷涧水〈即沙渠水〉在县东十五里〈县图〉沙渠水出南山北流又西北入长城又北入渭〈水经注〉蒲涧水在朝阳山西其水北流稍西北转曰沙渠水北入清河逹于渭〈县志按县图此水今径入渭不合清河〉
灵应泉水 在县东二十里泉店村南〈西安府志〉其水北流入渭〈县图〉
水峪水 在县东三十五里〈县图〉泥泉出南山灵谷北流注于渭〈水经注〉泥泉水出定城下〈寰宇记〉灵谷在水谷西今近水谷下有泉水浊而赤由小月沟金盆寨过吊桥西北注于渭或以为即泥泉水也〈县志〉
潼谷水 在华阴县东四十里〈寰宇记〉在县东北流迳卫城蝎子山入河古称潼关潼津皆因此又县东南有禁谷水源出禁谷流入潼水〈县志 详见潼关县〉
阳华薮 在县东南〈县图〉九薮有秦之阳华〈吕氏春秋〉桃林西长城是也〈高诱注〉阳华即潼关〈晋地道记〉太元九年慕容苻叡战于华泽〈晋书载记〉华阴之泽也或以为即阳华薮〈胡氏鉴注〉县西南之瓮谷为商洛径道道甚险恶明知县王时雍修治之入谷五十里曰瓮岭东转为华阳川即古阳华之薮也〈县志 按县志所传不同当以地道记为正〉
镐泉〈一名镐池〉在县东二十九里〈西安府志〉其水或涌或止深不可测〈寰宇记〉云是河眼亦谓之镐池〈括地图〉
好女泉 在永丰原下今湮〈县图〉
蒲城县
尧山〈一名浮山〉在县北三十里〈西安府志〉尧山一名浮山旧图经云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惟此山若浮〈水经注〉光陵在奉先县尧山〈唐书地理志 奉先故城在县东〉尧山在丰山东有灵应夫人祠祠东有妆鉴泉西有龙池泉水清泠不竭时或愆旱酌其水雩祭则雨尧山之南里许有重山旧图云以其与尧山有重叠之象故名重山之东有红土坡下为溪头溪东有山秀丽曰峄山又尧山有仙蜕崖金皇綂九年六月大旱邑令马祷于浮山灵应祠雨大霈因增修之以祠址隘狭命工凿崖丈馀于坚石中得骸一躯印于石内头颅臂胫肢体咸具石骨相附有若同体众皆异之乃徙置于旧崖之上为龛以奉之题曰仙蜕崖〈县志 按贾志以此为宋祥符间冯舜臣事然考县志艺文马扬有碑记当以所传马扬为可据〉
丰山〈一名苏愚山愚一作鱼〉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苏愚山〈长安志〉桥陵在奉先县丰山〈唐书地理志〉县之名山在金帜山东其相近有炭谷又县西北三十五里有佛空谷谷内有佛空院唐置今废〈县志〉
金帜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雍胜略〉景陵在奉先县金帜山〈唐书地理志〉在铜斗山东南山势高耸铺张有如县斾故名〈县志〉
铜斗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又白马谷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长安志〉铜斗山在马冡山南西连富平县万斛山山势峻削盘旋如斗〈县志〉
马冡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长安志〉北通秦山重岩复谷易为盗薮〈贾志〉
栗园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西安府志〉
蟠龙神原 在县西三十里〈长安志〉旧图经云唐明皇游此见云雾中有黄龙之状又于下得石宛似蟠龙因以其地为龙乐乡今石在县西虬落原〈潜确类书〉
木塠 在县东偏南四十里塠有四俱在沮水之岸各周二里崇百尺〈县志〉
观音洞 在县东南四十里〈县册〉在常乐村西旧有大谷明万历中崖崩见一洞贮石观音二躯又有石狮石象诸仪物因名〈县志〉
金粟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不群山西〈县志〉泰陵在奉先县金粟山〈唐书地理志〉山有碎石若金粟〈雍胜略〉唐明皇见金粟山有龙蟠凤翥之势复近先茔谓侍臣曰吾千秋万岁后宜葬此得奉先灵故杜甫画马图引有云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潜确类书〉
白堂山〈一名良将谷〉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旧图经云秦白起曾立寨于此故又名良将谷又有不群山在白堂山南旧图经云诸峰累累相接惟此山孤峙故俗谓之孤山〈雍胜略〉
龙山〈一名五龙山〉在县东北峄山东一名五龙山〈县志〉接白水界〈县册〉
洛水 在县东四十里〈县册〉洛水亦曰沮水〈寰宇记〉洛水经白水澄城入县境合南河水折而东南流入同州境〈县志〉自澄城蔡邓村入县境迳石羊村晋王船舍南流八十里入同州界〈县图 详见图考〉
白水河〈一名乌泥川又名南河又名丁家河又名高家河〉在县北自白水县界流来入洛〈县册〉南白水县有白水〈魏书地形志 南白水故城即今治〉白水自同官界来经县西北东流入洛〈西安府志〉即同官之乌泥川入县境或名丁家河或名高家河皆以傍水居民为名东流纳白石水龙门沟虎头沟诸水历县北下马宜阳通泰加禄诸里经五龙山阴入于洛〈县志〉
温汤水〈一名温塘〉在县东六十里源出沮水东岸石穴中西流里许入于沮水四时温煖可浴〈西安府志〉一名温塘旁有太湖山平地突起周五六里高十馀仞左右危石流泉为邑名胜〈县志〉
晋王滩 在县东南三十里晋王镇洛河北岸〈县志〉莲子池 在县西北三十里旧有莲藕之利〈长安志〉今湮不知其处〈县志〉
漫浴池〈一名漫泉河〉在县西十五里漫源村其水微小〈长安志〉源出董家村今人呼为漫泉河〈县册〉
西卤池 在县西南四十里即今明斗村之高春渚池遇旱不涸乡人取水熬盐供一方之用今渐废〈县志〉奉先县有卤池二〈唐书地理志〉
东卤池〈即卤中一名安丰滩〉在县南二十里即汉宣帝困处〈长安志〉宣帝微时尝困于莲勺卤中〈汉书宣帝纪〉如淳曰莲勺有盐池纵广十馀里其乡人名曰卤中服䖍曰或曰泽中孟康曰在莲勺县西北〈汉书注〉按汉莲勺县在此县东南下邽县界此即卤中也〈寰宇记 莲勺下邽二县今俱属渭南〉即安丰滩唐大历十二年东池生瑞盐后敕禁断盐不复生〈县志〉
浩泉 在县西二十里〈西安府志〉桥陵前有浩泉今涸〈县志〉平路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又县东南二十五里有白马泉又县东南四十里有常乐泉〈西安府志〉
潼关县
象山〈一名蝎子山〉在治西南俗名蝎子山山上有田曰黎家坪又稍东为凤凰山其山凸高耸独峙因以为城又麒麟山在治东南上有古寨傍有田千馀亩谓之上寨其相近又有笔架山印台山〈旧卫志〉
虎踞山 在城东门外盘踞似虎〈西安府志〉
桃林塞 在县东〈县图〉放牛于桃林之野〈书经武成〉晋侯使詹嘉处瑕川守桃林塞〈左传〉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杜注〉在长安东四百里〈三秦记〉塞在灵宝以西至潼关皆是〈元和郡国志〉自潼关至函谷俱谓之桃林塞〈地理通释〉自函谷至此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阴又名云潼关又城东南有牧牛山相传即武王放牛处〈旧卫志〉
秦岭 在县南三十里岭以南即雒南界其相近者有龙文山〈县册〉
禁峪〈一名禁坑又名禁沟〉在城南三十里谷势壁立望者禁足因名近雒南界亦功令禁人往来之地广明初黄巢陷虢州张承范屯潼关关左有谷曰禁坑官军忘守即此〈旧卫志〉潼之右有谷平日禁人往来以榷征税名曰禁坑今人谓之禁沟亦名禁谷〈纲目集览〉
潼峪〈潼一作通〉在城南三十里峪口有老君洞〈旧卫志〉灌水北流经通谷即述征记所谓潼谷也〈水经注〉
蒲峪 在城南三十五里其东有水峪又东有麻峪又城南四十里有大峪在麻峪东〈华阴县志 按县册潼峪蒲峪今属华阴境麻峪大峪今属阌乡境〉
董社原 在城东南隋杨元感与宇文述战此〈旧卫志按县册今去县三十里亦属阌乡境〉
黄卷坂 在城东北黄河南岸其坂隆起下望关城〈旧卫志〉溯黄卷以济潼〈潘岳西征赋〉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水经注〉
黄河 在县北一里自华阴界来迳雷首山西本县北又折而东是为河曲入河南界〈禹贡锥指〉河在关内南流潼撃关山因谓之潼关自关东北流经黄卷坂又历北出东㟓即函谷关也〈水经注〉河中有石高水尺馀河水泛涨其石愈高曰砥柱石〈旧卫志详见图考〉
杨家河 在县西门外北流入河康熙十九年潼水涨溢陵城而入城中两岸居民溺死多人漂没官民庐舍已而水缩河裂岸东徙故道尽成平陆〈旧卫志按元和志潼水在关西一里今潼水贯卫城中意城西杨家河乃潼水旧道而今之贯城中以入河者或后人引潼水以通城中水道乎或曰潼水以西关城盖后所展筑也〉
潼河〈一名灌水一名通谷水〉在城中源出潼谷北流入黄河又嵩岔峪水自龙王庙北流合潼水〈县图〉灌水出松果之上北流经通谷世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所谓潼谷水也或说因水以名地也〈水经注〉潼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元和志〉潼谷水在华阴县东四十里〈寰宇记〉水北流经蝎子山入黄河古称潼亭潼津皆以此〈华阴县志〉城中有白莲池引城南岔峪水从上南门入注池中〈旧卫志〉
源望沟水〈一作阎王沟〉在城东门外经通宁桥北流入黄河〈西安府志〉源出刘果山北流入大河俗讹为阎王沟〈旧卫志〉
四眼泉 在城中其水清甘又福泉在城西北隅天将雨则溢又酒泉在城西门外相传造酒香冽〈旧卫志〉
野狐泉 在潼关西泉在道傍店后坡下旧传云野狐掊而泉涌〈南部新书〉广明元年冬黄巢攻潼关关土民皆溃张承范变服率馀众脱走至野狐泉〈旧卫志〉
蟹眼泉 在城东北河将涨则溢〈旧卫志〉
耀州
五台山〈一名北五台〉在州东三里漆水之浒山尽树柏云木中宫殿参差郁郁苍苍号北五台东至骆驼堰西至漆水南至沟岩北至尹师涧又有太元洞在显化台洞之西有洗药池相传为孙真人洗药处又孙家原在太元洞东北八里相传为真人故宅昔有掘地得铁钵药瓢诸物者又洞之东山畔下有仙姑洞〈乔世宁五台山记〉自唐简陵折而西北一峰特起曰鉴山鉴山之下有五峰绝漆沮俯郡城是曰五台盖征士孙思邈隐居地望之如在云际蹑其巅又坦然如台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有石洞曰太元洞嵚﨑幽渺深不可测或云真人疗龙既愈龙为穿此逹同官可四五十里其下有聚虎坪即真人伏虎处自南庵西桥而北崖畔大石臼二水渍柏叶成碧绿色饮之可愈痼疾洗药池也又五台石可为磬叩之铿然有玉声故一名磬玉山去城三里许〈康乃心五台山记〉五台山下有尹师涧羽流尹师居之又宝鉴山在州东十五里〈西安府志〉风孔山在华原县东五里〈长安志 华原故城在今州北〉磬玉山东有巨穴每风从穴出名风洞山〈贾志〉鹳鹊谷在州东南四里中断如门〈雍胜略〉五台山石洞南三里有山自东而西为东乳山亦名落星原自西而东南为西乳山两山环抱州城形如两乳漆沮水会于山下从山隙中出又名鹳鹊谷俗谓之岔口出谷口为富平界又安君山在州东五里磬石山东又东为将军山有王翦祠又东为宝鉴山年丰则山有光如鉴州之得名以此〈州志〉
石皋山 在州北四十里又州北四十二里为树子山〈西安府志〉
把楼山〈把一作耙〉在州北四十五里东与同官之武王山接界〈州志〉
高山 在州北五十里〈西安府志〉
木门山 在州北六十里有上中下三木门相去各三里〈州志〉
九龙寨 在州北六十里神水岭东山有九峰又有九泉故名又东南为唐家堡堡东五里为笠子山〈州志〉
玉女山 在州北六十八里有玉女堡〈西安府志〉
三石山 在州北八十里山麓有奇𡶶洞滴水成泉谓之天浆〈西安府志〉在天活堡东十里三峰突兀号大三石山其上有胜果院又东南为石嘴山又东为神水岭〈州志〉
牛耳山 在州西北十八里两山对峙形如牛耳〈州志〉凤翼山〈一名车盖山〉在州西北六十里金圭山东南一名车盖山西接淳化界又金圭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大唐山东北其北为碁盘岭有寒山仙迹〈州志〉山之相近者为负高原俗名高窑原〈州册〉耀州有负高原故县名华原〈禹贡锥指〉
大唐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后魏文帝陵延昌公主墓在其下〈州志〉
石门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有石如门最为西北要害〈西安府志〉在分水岭西北今属三水县又分水岭在故宁谷镇西北筑有岸门为石门重关其相近有箭干山在姚苌殿东北又有锥子山在魏王楼东皆以形似名又楼东南十里有照金山俗传山有光雨后照人衣如金屡试无验其西北为七里川〈州志〉
小三石山 在州西北百十里横岭东三峰屹立如塔形又东为摩天岭一名钻天岭高二十里又东有鸿�[3]岭太子石〈州志〉
箭穿崖 在州西北百十里桃儿堡东亦名箭穿堡〈州册〉在绣女沟东相传明帝与诸将校射中孔后遂名箭穿崖又张果老崖在箭穿崖西有果老坟与淳化接界〈州志〉
横岭 在州西北百二十五里长条岭北〈州册〉即金杨达夫遇害处有庙〈州志〉
清水谷 在县西三十五里〈寰宇记〉即鬼谷先生所居水自云阳界来〈十道志 云阳今属淳化县〉谷在石门乡〈长安志〉
嵯峨山〈一名慈峨山〉在州西南〈县册〉泥阳县有慈峨山〈魏书地形志详见泾阳三原二县泥阳故城即旧祋祤县在州东北〉
沮水〈一名宜君水又名石川水又名堰头河〉在州西门外自同官界流入又东南入富平界〈州图〉沮水谓之宜君水又得黄嵚水口水西北出云阳县石门山黄嵚谷东南流注宜君水又东南流迳祋祤县故城西其水南合铜官水南出土门山西又谓之沮水〈水经注〉华原县有沮水〈隋书地理志〉沮水出中部子午岭迳州西而东会漆水〈禹贡锥指〉沮水自宜君东北界来一出银儿坪一出太子石俱西南至杨秀川合流为宜君水又南受郑川水又过唐家店受大峪河水又南过耙楼山受纸房河水又南受姚谷河水又南受石嘴河水又南受府西河水又南入同官境合诸水又南至苏家店复入州境为堰头河又南受胡思泉始名沮水过锦阳川迳州城西循西乳山受梁家泉水东会漆水合流出鹳鹊谷入富平界又通名为石川河〈州志〉
漆水〈即铜官水〉在州东门外水出同官县东北西南注铜官水又西南至州南与沮水合〈禹贡锥指〉铜官水又西南流迳祋祤县东又西南流迳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流注宜君水〈水经注〉漆水自华原县东北同官界来经县十五里南流入富平界合沮水俗名石川水〈长安志〉自同官西南入州境尹师涧水入焉涧在五台山北五里又南迳城东五台山西至乳山下合沮水〈州志〉
涧谷河〈一名见底河又名申家河又名鱼池河又名金定河〉在州西南十五里〈州册〉水清见石俗名见底河〈西安府志〉水出州西北孝义乡焦砦村东南过牛村名申家河又东南名鱼池河又东南入三原界〈州志〉
浊谷水〈一名宝泉河又名凉泉河又名楼底河〉在州西南〈州图〉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又东南出原注郑渠〈水经注〉水自华原县西北孝义乡大海村来经县四十五里南流入三原界〈长安志〉水出州西北甲池堡南马鞍口南流二十里为宝泉河又南为凉泉河又南至三原曰楼底河〈州志〉
清谷水〈即清水一名清河〉在州西三十五里自三水县流入又南入三原界〈州图〉清水流迳黄嵚山西又南入祋祤县历原南出谓之清水口〈水经注〉清谷水一名清河出州西北石门山麓南至小丘合环河南经泾阳三原至临潼之相桥入石川河又州境有三谷水皆流入峡中石上往往有凿孔深广尺许盖旧时碾硙遗迹也又环河在州西北六十里源出大唐山流过金圭车盖二山东南与清谷水合〈州志〉
绣女房沟 在州西北百十里〈州册〉有石洞相传后周明帝采女于此以帝尝为宜州刺史云〈西安府志〉
凉泉 在州西南三十里〈州册〉在凉泉里其水极凉又州境有御池泉五龙泉俱自山顶涌出〈西安府志〉
同官县
虎头山〈一名虎踞山〉在县治西北状如虎踞县城依于其麓亦名虎踞山下有石泉清涌不竭引流入县治中〈县志〉
济阳山 在县治西南上有寨下有芳泉甘冽异常又相近有嶂山皆为县城所附〈县志〉
龙蟠山 在县东门外蜿蜒如龙与虎山对峙〈县志〉频山 在县东北一里〈西安府志〉
马兰山〈兰一作栏〉在县北三十里即永平间都尉张光戍守地〈县志〉
女回山 在县北四十里〈西安府志〉同官县有女回山〈唐书地理志〉俗传秦筑长城孟姜女负其夫骸经此而返故名女回〈潜确类书〉女回山横遮无路忽道从峡口出其东即神水峡在县北三十里两山峻削险阻并于石门东北通榆林西北通宁夏甘肃魏收志同官县有关山疑即此〈县志〉
北高山〈一名女华山〉在县北四十里孤峰峭立祷雨有应〈西安府志〉女华山高峰秀出每有大风雷多从华岳至此故老云华岳女君在此山上因立祠每水旱祈祷有验〈寰宇记〉北高山在神水峡北十里上有哭泉相传姜女负夫骸至此道渴哭之其泉涌出〈县志〉女华神庙县志谓之北高山漆水所出与宜君县接界〈县册〉
石盘山〈盘一作槃〉在县北四十里〈县册〉铜官县有石槃山〈魏书地形志〉
金山 在县西北三里有姜女祠山下有济众泉〈州志〉灵泉在山之西麓自石罅中涌出旱祷有应〈县册〉
润山〈一名圣水山〉在县西北十里中有一石每润则雨一名圣水山〈县志〉
西高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志〉
文王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文王射丰即此〈雍大记〉山有文王庙又西为武王山有武王庙与耀州耙楼山接界〈县志〉
白马山 在县西四十八里〈府志〉同官县有白马山〈金史地理志〉在武王山东有白马庙南接耀州界〈县志〉
飞仙山 在县南三十里有飞仙洞俗传为葛洪升仙处又东南为凤凰原〈县志〉
兔窝岭 在县南三十里相传唐太宗为秦王时猎兔于此石上有兔形矢迹〈西安府志〉金牛岭在兔窝岭南俗传有牧儿遇虎一黄牛与格斗得免会秦王擒刘黑闼归亲射其虎于岭上获之因名〈县志〉
三泉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与耀州将军山接界又鳌背山在三泉山东与富平明月山接界〈州志〉
沮水〈即宜君水又名梁寨河〉在县西四十馀里自宜君界迳耀州流入县界又南流复入耀州界即宜君水也〈县册〉宜君水自州西北受府西河南入同官县境为梁寨河又南受吕村河又西南受沙罗水又南复入州境〈州志〉
铜官川〈一名同水〉在县东北一里西南流合漆水入耀州界太元九年苻秦堰铜官川水以困姚苌即此〈县册〉铜官水出祋祤县东北而西南迳铜官川谓之铜官水又西南流迳祋祤县东〈水经注 祋祤县今属耀州〉铜官川在县北五十里〈寰宇记〉铜官川亦谓之同水源出哭泉自县北南流与漆水合〈县志〉
漆水 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北高山以地多漆木而名西南流合铜官川又南受雄同川水又西南受雷平川水又西南入州界其水善溢甚为邑患〈县志〉漆水源出雍家原〈州志〉
雄同川 在县东四十里西南流合铜官水〈长安志〉雷平川 在县西二十里南流入铜官水〈县册〉
大石盘川 在县东北三十里又有小石盘水在县北四十里循马兰山北而东流合大石盘水〈州志〉在马兰山北东流入坊州宜君县界〈长安志〉
乌泥川 在县东北十五里源出车挽沟又有汉井泉水在县东北三十里南流合乌泥川东入蒲城界〈县志〉乌泥川源出鳌背山迳县东南流入白水县为白水又入蒲城县为南河水又东南流入于洛〈县册〉
清廉泉 在县署内以昔有廉官称〈贾志〉芹井在儒学内水味甚佳比他井每斤重二两洪武二年常国公遇春行兵至此凿〈西安府志〉
柏榆泉 在县西南一里〈长安志〉水色极清〈西安府志〉
三山泉 在县东南浴之愈宿疾〈西安府志〉
亭子泉 在县东一里〈长安志〉
白水县
秦山〈即马兰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东连黄麓西接荆岐山路通鄜延环庆有所谓暗门者最为险隘〈贾志〉白水县有马兰山〈隋书地理志〉小秦山在白水县相传自古形势阻隔不通往来后秦王经此军不得过王下马拜山自崩解有路通中部宜君〈雍胜略〉山极高寒虽晴久积雪不消冬旭映射望之如立玉然〈县志〉山高八里许西北跨宜君东南跨白水县之唐寨村收水村车家原俱附此山晋元康六年卢水胡反郡尉张光戍马兰山即此〈县册〉
大神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西安府志〉山势高峻俨如人形特立故名〈贾志〉
牛仙洞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图〉在阿门村石崖畔正徳初有人在洞门见草书数行题至正字〈县志〉
五龙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有五龙庙接蒲城界〈县册〉白水县有五龙山〈魏书地形志〉五龙山在金粟山东〈县志〉
黄龙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盘衍如龙土皆黄色故名〈县志〉仓帝陵在其下〈同州志〉山高五里许跨澄城洛川白水三县〈县册〉
阳武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相传为苍圣发灵之地〈县册
按阳武村在县东北七十里有苍圣庙府志作县东三里误〉
〈附考〉姚谷县有黄崖山〈魏书地形志 按姚谷故城在今县东北近黄龙山则黄龙山疑即黄崖山也〉
洛水 在县东三十里自宜君界来东南迳县东又东南入澄城蒲城界沮水旧循郑渠东至此入洛今富平之流已绝矣〈禹贡锥指〉洛在漆沮之东至白水县与漆沮合而南流所谓洛即漆沮言其本同也〈雍录〉洛水抵黄龙山麓东折又南过阿门村距县三十里又东循五龙山阴南流入蒲〈县志 详见图考〉
铁牛河 在县北三十里河中有铁牛镇水东流入洛河〈县志〉源出秦山之南迳武子渠村三十五里入洛水〈县册〉
孔走河〈即柳谷水一名彭衙水〉在县东北自澄城界来南流入洛〈县图〉衙城侧有柳谷水即彭衙水南流至县理东北入洛〈郡国县道记 衙县故城在县东北〉
白水河〈即沮水亦名漆水又名白石河〉在县西三里东南流至蒲城界入洛〈县图〉直路县沮水东入洛〈汉书地理志 直路县今属中部〉沮水自迳当道城南又东迳莲勺县故城北又东迳汉光武故城北又迳粟邑县故城北又东北注于洛水〈水经注 当道城今属富平莲勺县今属渭南粟邑故城在县西北〉白水县南临白水〈元和志〉洛水东南沮水入焉故洛水亦名漆沮水其境东南多白玉因曰白水〈寰宇记〉白水其色如雪因以名县〈雍胜略〉即乌泥川之下流由县西而来北受白石水又北龙门沟水又受虎头沟水又折而东至五龙山阴入于洛同州志 〈按水经注沮水至富平分二派其一自富平迳临潼北境入渭其一自富平至白水入洛今本县沮水为乌泥川之下流盖富平之流已绝也〉
龙门沟水 在县西二里源出城西北隅西南流入白水〈县册〉
虎头沟水 在县西一里源出城西南隅南流入白水〈县册〉
凤凰沟水 在县东五里〈西安府志〉南流入白水〈县图〉
钳耳沟水 在县东二十里〈县志〉南流入白水〈县图〉
永益池 即城西莲池宋甯参筑堤注水以便民汲饮废址尚存〈县志〉
乾州
梁山 在州北十里〈西安府志〉太王去邠逾梁山〈孟子〉始皇三十五年幸梁山宫〈秦始皇本纪〉梁山在岐山东九嵕山西〈颜师古注〉漠西县有梁山〈魏书地形志 漠西故城在州西北〉山在雍州好畤县西北十八里〈括地志 好畤故城在州东〉梁山高宗乾陵所在〈元和志〉山在京兆府奉天县北五里〈地理通释 奉天故城即今州治〉山高三百七十四丈周九里广二里正南两峰并峙直北一峰最高东与醴泉之九嵕比峻西与五峰相映南与武功之太白终南遥拱为一州大观其相近有玉洞在州西北五里〈州志〉
石门山 在州西北十里许其下有响石潭〈州图〉在好畤县西十五里美川乡〈寰宇记〉幕谷在奉天城西北〈通鉴注〉漠谷在州西北十里甘泽庙北崖高数丈壁立嶙峋水落势如瀑布〈州志〉
西崖〈一名武水崖〉在州西五里壁立如削即武水崖又有药王洞在漠谷河东〈州志〉
明月山 在州西〈州册〉在好畤县西十五里与扶风县分界〈寰宇记〉山下有吴妃陵东岭上有娄敬庙〈长安志亦见扶风县云在州东北十二里者误〉
六陌〈六一作陆〉在州东十五里一谓之陆陌有镇〈州志〉
丹崖 在州东三十五里即唐窦氏二女投崖处至今卉草拳曲土石皆赤〈州志〉
豹谷 在州东北十里〈州册〉鸡子堆在州东北十五里有唐僖宗靖陵〈西安府志〉
五峰山 在州东北五十里五峰并峙多产药物上有灵湫祷雨多应〈州志 亦见永夀醴泉二县〉
峗山〈峗邱毁反一作垝〉在州东北接永夀县界〈州图〉垝山在好畤县东〈汉书地理志〉
武亭河〈即杜水一名大横水一名武水〉在州西四十里自麟游界来又南流入武功界一名武水即中亭川之上流水经注之大横水也〈州册〉
漠谷水〈漠一作莫即荚水一名夹道水一名安阳泉〉在州西自永夀县流入合锦川水又南入武功界〈州图〉荚水出好畤县梁山大岭泉南迳梁山宫西〈水经注〉莫谷水在州西北自永夀县麻亭岭流迳好畤又西南入武功界本名安阳泉流迳莫谷故名莫谷水后魏于水西置县因名莫西〈寰宇记〉水迳奉天县西五里其西岸半崖坡内有妲己墓〈长安志〉漠谷河西南流迳州西北四十里地名龙塘口泉温可浴又迳州西南三十里入武功界合渭亦谓之夹道水〈州志〉
泔河〈即甘谷水〉在州东北十五里〈州图〉奉天县有甘谷水〈金史地理志〉水自永夀县温秀岭流至奉天界又入醴泉县合于泾〈寰宇记〉水在州东北二十里流迳县界四十里〈长安志〉甘谷神潭在州东二十里土人听水声以占风雨似风即风似雨即雨〈州志〉
风洞天池 在州西三十里风洞寺下祷雨辄应〈州志〉甘井〈一名御井〉在州城内兴国寺前一名御井井水多咸此独甘唐徳宗行在所用州牧王凤曾作亭表之今废〈州志〉
沙沟泉 在州东十里〈州志〉
武功县
东原西原〈一名上武亭川原又名雍原〉西原在县西即县城所附者东原在县东〈贾志〉亦谓之上武亭川原上武亭川东原至兴平西界二十五里上武亭川西原至扶风东界十一里有奇胡三省曰东西原地皆高平可屯兵〈长安志〉西原一名雍原即古周原也或曰通东西原皆谓之雍原又有凤冈即雍原北冈也〈县志〉
三畤原〈一名南原〉在县西南二十里高五十丈西入扶风界〈元和志〉一名南原自西而东尽于漆水之西浒北临𣲗南距渭在县境者十馀里〈县续志 详见扶风县〉
渭水 在县南三十五里自郿县界来与盩厔接界又东入兴平界〈县册〉渭水自武功县合温泉水又东迳斄县故城南又东合雍水又东迳郿坞南〈水经注 汉武功今属郿县斄县故城在县西南〉渭水由扶风入县界至永安镇南属盩厔北属武功行五十馀里至薛固镇入兴平界〈县续志详见图考〉
雍水〈一名𣲗水一名白水一名围川水〉在县西南十二里自扶风界流来又流入兴平界〈县图〉雍水东迳美阳县之中亭川与大横水合又南迳美阳县西又南流注于渭〈水经注美阳县今属扶风〉雍水俗名白水亦曰围川水西北自扶风界流入〈寰宇记〉雍水至县合武亭水〈长安志〉𣲗水自扶风东门外受凤泉水又至县南合漆水南流入渭〈县志〉
武亭河〈即杜水又名大横水俗呼漆水又名好畤河又名武功河〉在县东门外自乾州界流入合雍水〈县图〉大横水自合乡谷水又南荚水注之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注雍水谓之中亭川〈水经注〉武亭水北自好畤县来至县南立节渡合渭水〈长安志 好畤县今属乾州〉漆水今讹为武水自邠岐之间来至县北受浴水又南流合𣲗水入渭〈县志〉漆水俗呼好畤河至黄家堡入县界行二十馀里至县东门外受漠谷水合流八里许至毛家嘴会𣲗水至桥头入渭〈县续志〉
良沟泉水 在县北十五里永乐初涌出〈贾志〉地名游凤其水入武功河〈雍大记〉
莫谷水〈即荚水又名浴水亦名沮水〉在县东北自乾州流来合武亭水莫一作荚二字形颇相类疑水经注讹莫为荚也〈县图〉荚水南迳梁山宫西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注雍水〈水经注〉武功县有莫谷水〈寰宇记〉莫谷水自奉天县界流十里至武功县东北合武亭水〈旧图经 奉天今属乾州〉浴水即乾州西夹道水也从邠西梁山来意此或即沮水关西人读浴若于于沮固易讹耳〈县志〉自董晁村入县界又十五里入于漆谷读曰峪俗名沐浴盖漠谷之转讹〈县续志〉
浒西溪 在县南五里许〈西安府志〉其地为故明康太史海别墅〈县册〉
建子沟 在县南十七里地近庆善宫以唐太宗生此故名〈西安府志〉
清沟 在县东五十里〈县册〉
陂池 在县北二十里义门乡〈西安府志〉
〈附考〉王井即唐太宗书院井也味极甘美〈西安府志按此井今湮〉永夀县
武陵山〈一名翠屏山〉在城外西南昔在城内上有武陵寺〈县图〉山形如屏亦名翠屏山〈西安府志〉后魏平阳王熙建有浮图〈县志〉
分水岭 在县北十里下有泉分流南北故名其南泉即吕公渠之源〈县志〉
高泉山〈一名甘泉山〉在县北二十五里亦曰甘泉山〈元和志〉永夀县有高泉山〈金史地理志〉在县北二十里莫谷水源出此〈寰宇记〉麻亭岭在县北漠谷水所出〈县册〉
永夀原 在县西北〈县图〉本名广夀原隋避炀帝讳改今名〈寰宇记〉魏广夀县以此名〈西安府志 广夀故城在县北〉
天堂山 在县西北十里上有石洞如堂〈贾志〉
盘道山 在县西五里以径路盘曲名〈西安府志〉
石牛山 在县西十里有石牛神庙〈县志〉
种金坪 在县西南七十里〈县册〉在好畤镇西北〈县志〉明月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夜望之如月〈雍胜略 亦见乾州及扶风县〉
峗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雍胜略亦见乾州〉
五峰山〈即温宿山宿一作秀又作修一名三阳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南界乾州东界醴泉发脉于分水岭连延七十里陡起五峰为九嵕山昭陵之祖脉其下有三女塜或传为邑田氏三贞之墓未详山上寺内有宝泉旱祷则应〈县志〉永夀县有温修山一名温秀山〈寰宇记〉温秀山实三阳山也谓之温秀盖习俗讹耳〈开山图 详见醴泉县〉
烈山 在县东三里上有烈山神祠〈雍胜略〉
灰堆山 在县东三十里〈县志〉
漠谷水〈一名安阳泉又名沐浴泉〉在县西北二里一名沐浴泉南流八十里入乾州之夹道河又至武功为游凤河其水常温宜沐浴故名〈县图〉源出高泉山本名安阳泉南流迳漠谷谓之漠谷水〈寰宇记〉
锦川河〈一名沙凹河〉在县西南六十里一名沙凹河流五十里入于乾州之龙塘合漠谷水〈县册〉川中石多锦文故名〈贾志〉在好畤镇东源出麟游县来经县西南合于安阳水〈县志〉
泔河〈一名东河〉在县东一里一名东河自分水岭东南流九十里入乾州界
指盘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彭村里山势𢌞旋其水不涸不溢〈西安府志〉
大峪河 在县北十馀里源出分水岭东北流入邠州界〈县册〉
庵头沟水 在县东五十里〈县志〉大乘沟水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永夀坊又圣母沟水在县东北五十里其水俱东北流入于泾〈县图〉
麻子沟〈子一作池〉在县南十五里古多沤麻于此〈西安府志〉石泉 在县东一里水从石穴中出〈西安府志〉
吕公泉〈一名惠民泉〉在县北五里〈县图〉邑无井泉宋吕大防为令行近境得泉二欲导之入城而地势高下不一乃用考工置臬法凖之不旬日间疏为渠又益民泉在县西北三里旧流入街市居民便之〈西安府志〉邑人白用字器之至大二年间行至北郭五里许俯瞷流泉汩汩而南乃以锸掘地得导水瓦沟金旧制也续瓦引流直逹城内民利赖之〈贾志〉源出分水岭有三泉汇为一亦谓之吕公惠民泉金太和中主簿邢珣元延祐中白处士重修后渐湮废康熙九年知县张焜修复嗣以地震瓦沟压裂雍正十年知州王以观又修治之有碑记其事〈县册〉
灵泉 在县北七里遇旱其上有雾即雨〈西安府志〉
瀑布泉 在县西南十八里祁家坡飞流直下产妇汲之则水缩禳祭之乃复出又甘井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县志〉
美井 在县南四十里〈县志〉
醴泉〈一名神泉〉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彭村有土桥水过桥南泄涧下久旱闻泉中吼声则雨以秽物投之则水不逾桥渗入土中待秽尽水乃复出人呼神泉〈县志〉
平泉 在县东二十里平地涌出味甘久旱不涸〈县志〉漆泉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其色如漆〈西安府志〉
邠州
紫薇山 在州城内西南隅连跨外郭上有宋金时屯兵故砦〈州志〉山有后稷砦相传内有宅宋杨延昭所居〈雍大记〉
豳山〈一名凤凰山又名豳岩又名安定岩〉在州治南城垣所依又夀山在城东南山高而顶平上有居民及茂林修竹之胜〈贾志〉豳山岩壑欹嵚委曲百折瀑布飞溅一名安定岩〈方舆胜览〉立州依以为城陡峻险固易守难攻〈雍大记〉豳山亦名凤凰山俗以为周初凤凰所栖地左列夀山前依涧水亦谓之邠岩又履迹坪在城南门外俗传为姜嫄履迹处〈州志〉五龙原在豳山之麓或以为即诗所云瞻彼溥原者〈州册〉五龙原在新平县南三里原侧有五泉水因名〈元和志 新平故城即今治〉
龙柏山 在州北三十里山形高耸上多丛柏〈州志〉明岨山 在州西十里其麓有水洞有水流出深不可测唐贞观中凿山为连珠小窍形肖飞阁每岁元宵民率张灯于此以祈年又相近有白兔崖崖石青赤兔形白色〈州志〉
陈阳原 在州西南〈州图〉后魏于陈阳原上置白土县〈元和志 白土故城在州西南〉白土水流经白土原东陈阳原西〈寰宇记按此则陈阳原西又别有白土原也〉
贺家谷 在州西南为唐贺桂故宅〈州志〉
夏侯坡 在州东五里又蒲泽谷在州东七里相传宋潘邠老读书处泉流如带石洞尚存〈州志〉
豳谷 在州东北三十里旧三水县即公刘立国处〈雍大记〉
泾水 在州北三里自长武县流入又东南入淳化界〈禹贡锥指〉西北自宜禄界流入〈元和志 唐宜禄今属长武县〉新平倚有泾水〈金史地理志详见图考〉
黑水河〈即汭水一名宜禄川一名逹溪川〉在州西四十里与长武县接界其流入泾〈州志〉汭水在邠州又东迳宜禄川俗谓之宜禄川水〈潜确类书〉逹溪川源出陇之五马山迳灵台县为西川至邠州入泾邠志云梁山黑水即此〈贾志〉
安化河 在州西二十里北流入泾〈州志〉
[[#水河|水河]]〈即漆水一名白土川〉在州西十里〈州图〉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诗经大雅〉太王去邠渡漆沮逾梁山至岐下〈史记周本纪〉公刘迁豳居漆沮之地〈郑氏注〉漆县故城在邠州新平县沮水不知所在〈后汉书注 漆县今属麟游〉漆水在新平县西九里北流注于泾今麟游县亦有漆水与此异〈元和志〉按水经注云漆水自宜禄界来又东过漆县北以此验之即邠州所理是也今县西九里有白土川东北流迳白土原东陈阳原西或恐即汉之漆水但古今异名耳今麟游县东南亦有漆水南流与杜阳水合非汉之漆水也〈寰宇记 辨见麟游县〉
洪龙河 在州城西或以为即诗之过涧〈州志〉源出州南孙村北流入泾河〈州册〉
南河 在州城东或以为即诗之皇涧〈州志〉南河水源出州南张家堡北流入泾河〈州册 按皇过二涧文翔凤以三水之支唐梁渠二川当之与此不符〉
三水河〈即汃水〉在州东北三十里〈西安府志〉即汃水西南流入泾河〈州册〉
大峪河 在州东三十里源出州南永夀界之分水岭迳新庙头离州七十里东北流入泾河〈州册〉公主川在州东南唐姜庆尚新平公主赐第于此〈州志〉
清溪 在州西南三十里与麟游接界〈州册〉
西湖 在州西北隅有范文正公眉夀堂故址〈州志〉石龙涡 在州西北十里隔泾河〈州册〉山中斗峻人鲜能至间有至者言涡乃一大坎中刻石为龙形然不知埋自何时延祐碑谓祷雨以器取水迎至城隍祠雷即隐隐起座隅久之大雨霶霈〈明都穆石龙涡记〉
仰天池 在州西南七十里今涸〈州志〉
狼乳沟 在州南俗传即平林寒冰之地〈州志〉即弃后稷狼乳处〈雍胜略〉
惠民泉 在州西翠云庵下〈州志〉
锦谷泉 在州东南〈州志〉
惠济泉 鸣玉泉 一碗泉 俱在州东三里又州城东门外有泉出南庵清冽可饮居民呼为南庵水〈州册附考〉新平倚有潘水〈金史地理志按此水无考〉 邠州有要策池宋太平兴国中白龙见于此〈册府元龟 按贾志征宁县东六十里有要册湫疑即此则池当在州东北接征宁界〉
三水县
豳山〈一名翠屏山一名挂榜山〉在县治南县城踞其上亦名翠屏山大雅所谓南冈者也〈贾志〉亦名挂榜山其上有孙真人行祠〈县志〉
凤凰山 在县治西北隅旧有阿陡堡〈县志〉
鸡阜山 在县东里许旧县城址在其前盘回突耸俯视邑隍〈县志〉
后峪 在县北十里又县北二十里为大峪又县北三十里为北峪〈西安府志〉
白虎峪 在县西北十五里茂草四围长峪七折即唐郑谷诗所云峪评白虎藏岩洞也〈县志〉
马岭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县册〉俗名箭栝岭抵庆州界马岭水所出〈寰宇记〉
豳原 在县西十里豳城在原上史记云武王登豳之阜以望商邑盖登此也〈括地志〉
焦家山 在县南五里〈县志〉
甘峪 在县南十里〈西安府志〉路出长安为孔道南上五里长坂通古公原〈县志〉
柳峪 在县南三十里〈州志〉
佛面坡 在县东南五十里〈县图〉黑石岩在县东南五十里石门山西其岩色黝缁似漆壁立万仞〈名山记〉
肖塔山 在县东七里形似浮图〈贾志〉窑峪义峪麻峪皆在其下〈西安府志〉峻耸干云亦石阙之支也其相近有白石洞邑人文倬天种桃百株春月绀红如锦改名桃源〈县志〉
石嘴山〈一名马阙〉在县东十五里三面壁立惟一径可通亦名马阙〈县志〉
蒲峪 在县东二十五里〈西安府志〉
堡岭 在县东三十里即汉之左谷岭有元人所建兰若而一支旁出俗名龙嘴文少苍种柏千株易名龙山绝顶有泉名龙泉亦名天池泉两面石壁数仞泉自岭直下径达堡中昔元人避兵据堡岭汲饮不绝者赖此〈县志〉
中岭〈中一作仲〉在县东三十里堡岭之右峭壁三百尺下临汃水高下穴数十可容数百人相传为汉卢芳所凿今名官家洞宋元明之季民多避兵于此〈贾志〉官家石洞前对石门山后负两女砦左有堡岭寺右有鸡阜山盖先贤造作之遗迹〈石洞碑〉中岭岩覆数丈可避风雨其麓有官家洞亦名飞云洞相传即古公时之陶复陶穴也又桑村洞在官家洞左或谓为元御史桑哥失里所穿门依碧流崖悬翠霭今为览胜之地〈县志〉
刘家山 在县东四十里旧有炭窠康熙四十年久雨崩陷遂失其利〈县志〉
石门山〈一名石阙〉在县东六十里相传为秦太子扶苏赐死处碑刻剥落不可考〈贾志〉五丈渠水出云阳县石门山〈水经注 云阳县今属淳化〉三水有石门山〈金史地理志〉石门山在汉名石阙高峻插天对峙如门汉武时于此立关其北为戴家山林木阴翳千岩环拱又其南为攒天岭峻矗切云文太青改名扪天又扶苏庙下有湫亦名干湫祈雨䖍诚则应湫如甘露或见于屋梁树杪间注之瓶以祷此湫之神异者〈县志 石门山又见淳化耀州〉
兰陵山 在县东六十里〈县册〉
观音崖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藤萝垂阴涟漪绕径中有灵湫深不可测旱祷辄应谓之观音湫又崖之右有赵家洞一名琅天洞深邃宽平内有石屋又流石洞在赵洞右洞开谷中环绕如城而外复有两岩对峙如门〈县志〉
蟠龙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县志〉
两女砦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地势高耸南望平衍其麓有两冢相传为秦扶苏二女葬处〈县志〉其相近有神林山〈县册〉
分水岭 在县东北九十里接耀州界脉自子午岭来北入大漠东为延州西为庆州〈县志 亦见耀州〉
敕修川〈一名罗川〉在县东北三十里〈县册〉三水县有罗川水〈金史地理志〉因后秦姚襄得名源出分水岭南流合皇涧入泾〈县志〉
支唐川〈即皇涧一名陵水〉在县北二十里自庆阳府征宁县流入〈县图〉夹其皇涧〈诗经大雅〉水经注云大陵小陵水出巡和南殊川西南迳宁阳城陵水即皇涧也〈寰宇记〉在溥原之后涧大故称皇俗谓之支唐川〈县志〉
梁渠川〈即过涧又名炭泉〉在县西北十八里〈县册〉溯其过涧〈诗经大雅〉傅氏曰二涧当在邠州界孔氏曰皇涧纵在两傍夹之过涧横故在北向之今过涧在县北二十里〈贾志〉梁渠川即文与可丹渊集所称三泉之炭泉涧起于溥原自北而西南过其境谓之过涧或谓汃川及两涧乃三水之总名〈县志〉
汃水〈汃普八切即师水一名三水河俗名县河〉在县南门外一名三水河〈贾志〉源出石门山流合玉泉白马泉稍泉故以名县〈西安府志〉源出宜君县竞窝山西南流迳县西南合于泾〈州志〉汃水见许氏说文亦名师水取地水师之义也又连家河在县东十里发源石门经中岭北流入汃水〈县志〉
白马泉水 在县东里许入汃水今湮〈县册〉源出大像寺下其水绀碧每阴雨则伏而不流旱则涌溢人莫测其异〈县志〉
东涧河 在县城东宾旸门外清流如线环城而南注于汃水昔尝导之入城今废〈县志〉
稍泉水 在县南一里入汃水〈县册〉在县南矶头之隈有二泉涌出清泠迥异其水产蟹〈县志〉
玉泉水 在县南二里入汃水〈县册〉在县南玉泉观之左水冽而甘渊深丈馀有物秽之则涸康熙甲寅夏邑令林逢泰祷雨立应〈县志〉
西溪河 在县西门外南流入汃水〈县册〉左绕城趾右环槐壁夏秋雨潦澎湃桥宜防备〈县志〉
温凉河 在县西三里源出宝峰峪温泉冬温夏凉味亦清甘南流入汃水〈县志〉三水县西有煖泉亢旱不竭沍寒不冰故名又谓之温凉泉〈钱若愚煖泉记〉
苍耳沟水 在县南十五里西南流入汃水〈县图〉
七里川 在县东南六十里〈县册〉其地旧为宁谷驿山回水折去佛面坡不远至淳化入泾〈县志〉
清水〈一名五丈渠又名清谷水〉在县东六十里源出石门山东南流入耀州界〈县图〉五丈渠出云阳县石门山谓之清水东南流迳黄嵚山西又南入祋祤县〈水经注 祋祤县今属耀州〉
万夀湫 在县东北二十馀里罗唐两川之交〈县志〉三水县北有万夀湫唐大历八年因风雷而成〈唐书地理志〉
金沙泉〈一名金泉〉在县北二十里半川村一名金泉〈州志〉在县北溥源之下昔有人饮此水见金色灿烂故名即唐郑谷诗所云地涌金泉过石门也〈县志〉
松林泉 在县东五十里〈县册〉在秦辉镇松林坡下水出如珠〈西安府志〉
淳化县
嵯峨山〈一名荆山一名嶻嶭山又名北五台〉在县东南五十里古名荆山〈州志〉云阳县有荆山〈汉书地理志 云阳故城在县西北〉一名嶻嶭山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云必雨常以为候〈元和志〉五𡶶秀立土人亦呼北五台东南三原西南泾阳接界〈县志 详见三原泾阳二县〉
夀峰山 在县北二里又东里许高岗之上有岱岳庙或谓即甘泉赋所云三峦山也今俗呼为三楞山〈县志按文选服䖍注椽峦为甘泉南山又李善云三峦即封峦观疑椽峦为三楞山而三峦为观名也〉
蝎子掌山 在县北四十里冶峪水出此〈县志〉
石门山 在县北六十里亦称石门关与耀州三水接界〈县志〉甘泉宫东北有石门山冈峦纠纷干霄秀出有石岩容数百人上起甘泉观〈云阳宫记〉峰岩相对望之如门〈元和志〉尧门山俗云石门尧凿山为门故名史记秦献公二十三年与晋战于石门即此〈贾志 按三原西北有尧门山俗名石门与淳化地界甚远贾志以此即为尧门山疑误姑存其说以俟考又见耀州及三水县〉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又名磨石岭〉在县西北五十里一名石鼓原俗又名磨石岭周六十里〈县志〉范睢说秦昭王曰王国北有甘泉谷口之固〈战国策〉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甘泉也〈史记封禅书〉其阴则冠以九𡽀陪以甘泉〈班固西都赋〉甘泉山名汉置宫于上以祈祀〈西都赋注〉云阳先生之墟也中有神书铁劵玉石之记〈开山图〉今按甘泉谷北有古槐树在故宫南〈十道志〉岭高出他山距长安甚远而能望见长安城堞有通天台云雨皆在台下山中宫殿台观与建章相比〈潜确类书〉
五凤山〈一名五龙谷〉在县西三十五里五峰如凤一名五龙谷〈县志〉
巴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下有石将雨则湫出〈县志〉枣坪 在县南二里其西有封赠原原下有泉〈县志〉仲山 在县南三十里中山西九𡽀东嵯峨山在二山之中得名俗以嵯峨为孟此山为仲故又名仲山其相近曰牛山又冶谷在县东南四十里嵯峨仲山之间谷口有二石龟形如门俗云其中多古迹〈县志详见泾阳县〉
车箱坂〈一名车盘岭〉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亦名车盘岭又相山一名寨盘岭亦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县志〉车箱坂在云阳县西北三十八里萦纡曲折单轨才通上坂则平原弘敞楼观相属即趋甘泉宫道也〈元和志〉淳化县有车箱坂〈金史地理志 按县志车箱坂与相山并载则车盘寨盘必非一岭也〉
避暑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其相近有凤凰山退驾原〈县册〉
大唐山〈一名辰头岭又作神兔岭〉在县东北四十里亦名辰头岭相传唐时取茶于此一作神兔岭南逹泾阳三原西北直石门关通延安庆阳平凉诸郡又吃茶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又有张果老崖其西南麓盘踞县境与耀州接界〈县志〉崖在县东北七十里〈州志〉
泾水 在县西南自邠州流入又东南迳醴泉入泾阳界〈州册〉云阳县有泾水〈隋书地理志〉水经注云泾水东流历峡谓之泾峡〈寰宇记〉在云阳县西南二十五里〈元和志详见图考〉
七里川〈一名姜嫄河〉在县北三十五里自三水县流入〈县志〉源出石门山自三水县西南流为七里川又迳三里原为姜嫄河合小峡沟水南入于泾其小峡沟水在县北二十五里又五龙水在县西俱南流合七里川入泾〈县图〉云阳县有五龙水〈隋书地理志〉五龙水出云阳宫西南〈寰宇记〉
通润沟水 在县西北二十里其水入泾〈州志〉
冶谷河〈一名淳化河一名县河一名临江潭又名龙潭水〉在县东门外即县河源出蝎子掌山迳县东甘泉水自北来入之又马跑泉自东北来流入之又东南流迳县南葫芦河自县西南流入之又一泉水自东北流入之又流迳泾阳县至三原县之谢家村与清谷水合〈县册〉县河南流出冶谷故名冶谷水一名临江潭俗又呼为龙潭水宋政和中有人刻石于潭之东山又河中有石如蛇名石蛇阜〈县志〉
甘泉水 在县北四十里〈州志〉云阳县有甘水〈隋书地理志〉甘泉水出石鼓西原〈十道志〉其味甘美异于他水又有游驾河在县北十里直通古甘泉即秦汉以来诸君经游地也〈县志〉
马跑泉水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迳太山庙下流入冶谷河〈县图〉相传唐太宗猎此马跑地出泉故名〈县志〉
葫芦河 在县西源出石河流迳城南入冶谷河〈县志〉米仓沟水〈一名一泉〉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名一泉南流迳圣人桥流入冶谷河〈县图〉
方里沟水 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神兔岭流入三原界入清河〈县志〉
城前头村小河 在县西四十里〈县册〉在县西流至奉内寺水即伏地不得过善化村谚云水过善化非兵即荒〈县志〉
小师泉 在县东南称为仲山胜地〈县志〉
金泉〈一名观音泉又名金水泉〉在县东南三十里又名观音泉世传其水甘香目眵者洗之可明〈县志〉入冶谷二十里有一槐树其北有泉名金泉有数穴清彻无底〈云阳宫记〉有人饮此水见有金色从山上照水中往取得金故名〈雍州记〉
白龙泉 在县东北三十里〈州志〉
〈附考〉云阳县有走马水〈隋书地理志按此水无考〉
长武县
浅水原〈即鹑觚原又名集贤冈一名四鳌山一名五凤巢〉在县治西即鹑觚原〈县图〉鹑觚县有鹑觚原〈魏书地形志 鹑觚故城在县南〉浅水原即今宜禄县理所〈元和志 宜禄故城即今治〉宜禄县有浅水原〈唐书地理志〉县治北有集贤冈上有唐英公祠回谿巨壑盘旋险峻或称四鳌山又谓之五凤巢即浅水原矣又县北五里有浅水墩盖亦以原而名〈县志〉
神龙山 在县北十五里其山产小蛇长寸许头有两角故名〈县志〉
黄萯原 在县北黄萯草名也原接平凉府泾州界〈县册〉石家山 在县北进贤里接庆阳府宁州界〈县册〉
盘谷 在县西三十里三峰鼎峙二水交流邑中之胜槩〈县志〉
龙纒峰〈一名蟹峰〉在县西南十五里亦谓之蟹峰今建堡〈县志〉在前川河中峰高百馀丈顶仅二亩馀形如螃蟹水流环绕故亦谓之龙纒峰〈县册〉
宜山 在县南十里有隋牛弘别业故址〈县志〉
静山 在县南十五里〈贾志〉其相近有翔雁山建有堡又县南二十里有秀峰层峰秀丽望之如画〈县志〉
马鞍山 在县南二十里〈县志〉
岐山 在县南二十里〈贾志〉
画阁山 在县南三十里有画阁寺为志公说法处旁有温泉冬月不冻可为汤沐〈县志〉山在亭口里接平凉府灵台县界又相近有屏山〈县册〉
黑虎山 在县东南十里〈西安府志〉
香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志〉
三台山 在县东南接麟游界〈县册〉
回龙山 在县东四十里〈县志〉
泾水 在县北二十里自泾州入本境又东南流入邠州界〈县册 详见图考〉
马莲河 在县西北自宁州来东南入泾〈县册〉
泥水 在县东北自宁州界来流入于泾〈县册〉
鸭儿沟水〈即陶林沟〉在县北其水东北入泾〈县图〉陶林沟在县西北五里许宋陶榖故里〈县志〉
黑水河〈即汭水汭一作芮一名宜禄川俗呼为前川后川〉在县南十五里即古汭水〈县图〉芮鞫之即〈诗经大雅〉芮鞫芮水之外也〈苏氏注〉芮水出汧县西北东入泾〈汉书地理志 汧县今属陇州〉泾州良原县有汭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陇州华亭县流入〈郡县志〉西魏废帝以县南临宜禄川因改县名曰宜禄〈元和志〉宜禄川一名芮水自泾州鹑觚县界流入水经注云汭水东迳宜禄川俗谓之宜禄水〈寰宇记〉宜禄县有汭水〈金史地理志〉后川河在县南又南十里有前川河俱自灵台县流入合而东流谓之黑水河经县东四十里停口镇合于泾即宜禄水也〈县志〉黑水河源出陇州西北七十里龙门洞迳泾州至本县刘主村入境东流七十里入泾又灵台河自灵台县流来至本县马成司入境绕县南至河川口合于黑河又漆水在县东四十里流入黑水河〈县册〉
通济泉 在县城北有泉自城下出大旱不竭〈县志〉双泉 在县北厓下二泉涌出交流百步〈县志〉
三泉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县志〉
马跑泉 在县西南二十里去河甚远先是有杨家少妇汲河水归家遇异人于此乞水饮马妇不吝饮毕马跑地出泉〈县志〉
龙女泉 在县东北三十里俗传为柳毅传书处〈县志附考〉水经注云水芹川出罗山县十子山山一名千子岭东流迳宜禄县北〈寰宇记 按罗山今属征宁宜禄今属长武而水则无考〉鄜州
开元坡 在州治北上有开元寺白松甚奇古〈雍胜略〉龟山在州治西山形如龟又州南一里有高奴山州东一里有圣佛谷州北十里有落云石郎中陈棐有铭〈州志〉
郝家原 在州北三十里〈州志〉
清泉谷 在州北四十里〈州册〉
赵家原 在州北五十里〈州志〉
梅柯岭 在州西北三十里相传有梅树为杜甫手植〈贾志〉牡丹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一名花园庄〈州册〉
大槃山 在州西北〈州册〉在直罗县西北百十里〈元和志直罗故城在州西又按金史地理志直罗县有水盘山疑大槃即水盘或有讹字〉
大奇原 在州西二十里又州西三十里为杨圏原又州西五十里为柳池原〈州志〉
大石崖 在州西百二十里郎中陈棐题飞翠流红提学井济题堆琼漱玉刻于石〈州志〉
小山 在州西百五十里取淮南丛桂之义〈州志〉
子午岭 在州西二百里又相近为河上原山有石洞知州潘愚刻天险二字〈州志〉
石空洞 在州西南百十里洞深一丈五尺内有万佛石像世传以为鲁班所凿〈名山记〉
夀峰山 在州西南百二十里峰形如夀星又相近有马尾崖相传唐太宗出征憩此山石有马尾遗迹〈州志〉
樱桃山 在城南三里山多樱桃其相近有苇谷以多芦苇故名〈州志〉
大回岭 在州南十里其上为通道〈州册〉唐杜甫入蜀回车瞻望于此故名〈贾志〉
相里原 在州南二十里〈州志〉
四仙原 在州南七十里〈州志〉
龙尾坡 在州东十里山蜿蜒如龙又黑鹰崖在州东二十里旧多黑鹰栖此相传唐太宗见而射之矢迹犹存其相近为交道原又州东三十里为儒子原〈州志〉
卧牛山 在州东北五十里以形似名〈雍胜略〉
洛水〈一名洛交水又名三川水〉在州东百步自甘泉界流入又南流入洛川界〈禹贡锥指〉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唐杜甫诗〉洛水又谓之洛交水按三川县有三川水谓华池水黑源水洛水同会故名三川〈寰宇记 三川故城在州南〉自州北三十里南杨村入境流七十里至交口村又东南入中部界〈元一统志〉洛水南流至城北合牛武采铜二川南流过城东水流冲激州城数被其患〈州册 详见图考〉
牛武川 在州东北五里西南流注洛水〈州图〉自牛武城东来入洛〈州志〉
采铜川 在州西北十五里有一石窟中出石脂就窟可灌成烛至元七年封扄不采〈州册〉采铜川为少陵经游地在羌村南十里许〈郡人齐国儒独乐园记〉
吉子湾水 在州北五里自东山下流来又西南流里许入于洛〈州册〉
邱家沟水 在州西北三里州人御史邱野所居因名水自西来入洛〈州志〉
火熖沟水 在州西南百步〈州志〉
苇谷水〈一名荻子沟〉在州南五里一名荻子沟〈州志〉水经注云苇谷水自苇谷东南流入三川水又砂罗谷水南流迳黄原祠东合苇川〈寰宇记〉水会三川漾碧波雕阴人唱采花歌旧时白狄今荒壤苇谷凄凄风雨多〈唐郑玉诗〉
沙飞沟水 在州南十里其水入洛〈州图〉
华池水 在州西南自庆阳府合水县流入又黑水在州西南亦自合水县流入至旧直罗县东合华池水〈州图 按禹贡锥指元和志云白于山一名女郎山在洛源县北考归徳废县在安化县东北隋改曰洛源故谓白于山在合水县北者误而谓洛源出合水不出安化者盖亦沿此而误也〉罗川水在直罗县南二里〈元和志〉直罗川自直罗城南注华池水〈州志〉江家川在州西百三十里又会道河在州南八十里自翟道原东南流又馀乐川在州西南八十里东南流入华池水〈州册〉
灵湫 在州西北十五里祈雨多应〈州志〉
龙湫 在州西南七十里周回数里多蒲苇相传有龙在其下〈州志〉
莲花池 在州西北五里旧多莲花〈州志〉
廉泉 在巡道公署内副使许瑶题有记〈延安府志〉
玉女泉 在州治西南二百步其水甚甘〈雍胜略〉在州城内题咏颇多〈延安府志〉泉出龟山下〈州志〉
温泉 在州东一里其水冬温〈州志〉
〈附考〉大塞门川在洛交县西北四里小塞门川在县西北十五里〈寰宇记 按洛交故城即今治则大小塞门川疑即采铜川诸水然无确据存考〉鄜州东百里有相思河河岸有相思铺令狐挺有诗〈宋朝类苑 按相思铺在州东三十里一名厢西铺接洛川界而洛川有厢西河盖亦以语转而讹也其所云百里者疑亦以水源目之耳〉
雒川县
大石山 在县北十里有刘光禄茔〈延安府志〉
白起山 在县北二十里秦白起屯兵于此上有岭为邑祖山〈延安府志〉
三冡山 在县北三十里又县北三十五里有广陵原〈县志〉杜二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昔时屯兵处〈县志〉
高山〈一名大乘山又名五峰岭〉在县北五十里上有唐建古寺〈延安府志〉一名大乘山有五峰并峙亦曰五峰岭〈县志〉
香炉山 在县北六十里太尉里〈县志〉
高庙山 在县北七十里又相近有华塌山〈县志〉
九郎山 在县西南八里许淳化间建九郎庙土人旱潦祷此〈延安府志〉
登高山〈登一作灯〉在县南七十里其相近有鄜畤山秦祀五畤此其一也鄜城以此得名〈县志〉灯高山相传翟王饮马洛浒视山灯为度〈延安府志〉
马翅谷 在县南八十里宋李显宗屯兵于此又县南百十里有车箱原〈县志〉绍兴中李永奇谋南归金人贼杀之于马翅谷〈宋史〉
烂柯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其相近有黄梁谷黄梁水所出〈县志〉相传为王质遇仙烂柯处〈贾志〉
黄龙山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接白水县界〈县册〉常有黄云罩其上髣髴如龙揺曳〈雍胜略 又见白水县〉
紫金山 在县东南百三十里黄龙山东南又相近有望观山山之玉皇庙前有不溢池〈县志〉界头山在县东南百三十里与澄城分界〈县册 按贾志作五十里误〉
麻线岭 在县东南百四十里与韩城县分界〈县图又见韩城县〉
朱砂神岭 在县东南百五十里为韩城往来通道又门限山在县东南百六十里一名门限岭〈县志〉
雄儿山 在县东五十里又圣公山在县东七十里相传为昔时据险保障之地〈县志〉
武帝谷 在县东百二十里上有汉武庙〈县志〉
龙舌崖 在县东北三十里龙尾湾一峦回顾状若龙首饮水上悬一石长七八尺风撼则动而不坠刘司谏有诗刻崖上〈县志〉
界牌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与宜川县分界〈县图〉
〈附考〉鄜城县有女阴山〈魏书地形志 按鄜城故县在今县南山无考〉
洛水〈一名领前河一名上堡河又名高家河〉在县西南七十里自鄜州流入又东南入中部界〈县图〉洛水自鄜州入境南流岸东为洛川岸西为中部至交口会葫芦河又南会沮水又岭前河上堡河一名高家河俱在县西六十里〈县志详见图考按县册领前上堡皆洛水别名〉
厢西河 在县西二十里又三十里鄜州界〈县志〉开抚川在县北五十里源出宜川界迳开抚镇又迳厢西镇南合厢西河入洛〈县册〉
仙宫河〈宫一作姑又名白城桥川〉在县东南四十里一名白城桥川〈县册〉自宜川界西流入洛〈雍胜略〉
黄梁河〈梁一作连〉在县南七十里源出黄梁谷〈县志〉今呼为黄连河源出烂柯山流入于洛〈县图〉
聿津河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源出韩城界朱砂岭西南流迳阿师崖为阿师崖川又迳县东南九十里为五龙河又迳县东南百三十里为石堡川又迳县东南百二十里为石门河又西南为聿津河迳朱龙镇入洛〈县图〉
盘夹川 在县东七十里〈县志〉今无水〈县册〉
杨班湫 在县东南六十里周一里二十步今堙〈县册〉鄜州有杨班湫〈金史地理志〉姚苌立节将军杨班居黄梁谷北其谷西有小谷由来无水夜中有人就班借车牛十具云我是湫神欲移徙班即备车牛置门前至明车湿牛汗乃寻车辙至干谷忽有水方二百馀步其水极深每水旱祈祷有应〈周地图记 按郃阳有阳班湫盖堰洿谷之水而成此疑亦传说附会之讹〉
莲花池 一在城西三里桥畔一在黄连河侧今涸〈县志〉灵泉 在县北二十里〈县志〉
石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石泉寺下其味甘冽〈雍胜略〉青泉 在县西五十里〈县志〉
青龙泉 在县南五十里〈县志〉
柏林泉 在县南七十里其地多古柏又相近有五眼泉〈县志〉
煖泉 在县东百二十里泉出山岭〈县志〉
〈附考〉洛川县有鄜水〈隋书地理志〉洛川县有圜水〈金史地理志 按黄梁河近故鄜城疑即古鄜水又按县志有圁川河在县西三十里古县名然考汉志圁水作圜而圁阴圁阳故县皆在今葭州属境与雒川甚相悬隔疑县志殆因圜水而傅会为圁水也〉
中部县
桥山 在县北一里下有沮水潜穿山底经过因名〈元一綂志〉山下水流通行故谓之桥山黄帝葬此〈山海经〉山锐而高曰桥〈尔雅〉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成帝崩葬于桥山〈古史〉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史记 辨见安定县〉华盖山在桥山后三峰秀丽形如张盖高出诸山即桥山之支阜〈延安府志〉
凤凰山〈即凤岭一名二郎山〉在县西一里其形如凤一名二郎山其中有黄花峪入秋金菊芬芳香气袭人〈县志〉凤岭在西郭外相传轩辕截嶰竹成律吕凤鸣于此〈延安府志 按县图凤岭即凤凰山一作县西百里误〉
衙岭 在县南二里〈延安府志〉沮水经其下〈县册〉
印台山 在县东二里其形如印又相近有龟山其形如龟〈延安府志〉
雕窝谷 在县北十里〈县志〉
回军岭 在县北六十里元孝子王克已庐墓处〈县志〉仙掌崖 在县西北三里〈雍胜略〉山势耸起五峰联峭如掌〈延安府志〉
石堂山〈即翟道山〉在县西北四十里〈贾志〉水经注云猪水西出翟道县西石堂山本名翟道山〈寰宇记 按魏狄道故城在县西北猪水当即浅石川也〉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朔野迳绝翟道升于太行〈穆天子传〉
隋后岭 在县西北六十里〈延安府志〉
双钟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形如覆钟峻秀屹立又相近有三凤冈相传古有逸人隐此崖间石刻犹存〈延安府志〉
子午岭 在县西北二百里接合水界沮水出此〈县图〉南北绵亘延庆二郡之间北通九原云中秦蒙恬堑山堙谷即此〈县志〉
龙荣山 在县西四里元王九皋筑砦于上有故址〈延安府志〉玉仙山在县西五里常有仙人往来其处〈雍胜略〉
仰龙山 在县西十二里〈县志 一云在县东三里误〉
桑园药王洞 在县西五十里深邃可容百人门外有寺砌石方正楼阁工致洞中莲座横列奇怪幽巧得之自然〈县志〉
白石山 在县西六十里山多白石有白石洞〈延安府志〉洞在桑园东北五里〈县志〉
唐峪洞 在县西九十里至正年凿刘征君云先父避兵处明末买于郝氏上有悬崖危崿下筑石城洞中有石井为悬楼六蹬道四壁立千仞自下望之楼阁栏杆如在天际〈县志〉
骆驼冈 在县西百里土人筑砦以避冦其相近有花石峡〈县册〉
石马岭 在县东南二十里相传晋重耳曾居此〈延安府志〉龙首山 在县东十五里又相近有云雾岭其山高峻尝有云雾〈延安府志〉
〈附考〉狄道县有浅石山〈魏书地形志〉沮水历燋石山〈水经注按水经注云浅石川出翟道山则浅石山即今之石堂山矣然与燋石山俱无明证存考〉
洛水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府志〉自鄜州南流迳交口合葫芦河又南合沮水流入宜君界〈县志〉自州境交口村南流入中部县又南流十五里至杨家庄合沮水又东南流四十里至鄜城十二盘出境〈元一綂志 鄜城今属洛川县〉县东十里有古川口即沮洛交会处亦曰龙首川按此不过沮水之枝津至近世下流壅塞不由富平入洛则此遂为二水交会之通川耳〈禹贡锥指详见图考〉
葡萄河〈即华池水一名直罗川一名葫芦河〉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北地郡名黑水又合华池水经三川至交口与洛水合〈县志〉一名葫芦河即鄜州之华池水南流为直罗川又南流经县之葡萄寨为葡萄河〈县册〉
沮水〈一名檀台川一名子午水〉在县西又南流入宜君县界〈县图〉漆沮既从〈书经禹贡〉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冯翊北〈孔传〉漆沮在泾水东故孔以为洛水一名漆沮水志云出冯翊怀徳县东南入渭以水土验之与古公自土沮漆者别〈孔疏 怀徳县今属富平〉直路县沮水出县西东入洛〈汉书地理志直路故城在县西北〉沮水出直路县东南迳燋石山东南流历檀台川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又西南迳宜君川〈水经注〉沮水一名石川水自富平县东南入栎阳〈括地志 栎阳县今属临潼〉自升平县北子午岭出俗号子午水下合榆谷慈乌等川遂为沮水至耀州华原县合漆水至同州朝邑县东南入渭〈寰宇记 升平县今属宜君按慈乌水今合于东沮水〉沮水自子午岭东南流二百里至县东三十里杨家庄东南顺流入洛〈元一綂志〉自子午岭来至三河口纳常川葛家川东流十馀里绕城又东流十里与泥水会又东流十馀里入洛〈县册 按沮水在本境入洛者禹贡锥指以为沮水之枝津见洛水下〉
葛家川 在县西十馀里〈县册〉源出宜君县西孟家河东流纳常川河与沮水会于三河口山水纡回林木葱郁〈县志〉水经注云香川水出中部县北香山在县西南三十七里自宜君界来南香水在县南三十五里出遗谷〈寰宇记 按香山在宜君县西北则香川当即纒带谷水而葛家川即玉华川水也〉
东移泉水〈一名飞来泉〉在县东五里相传轩辕帝思得扬子江水因得此泉其味如之古有石碣今无存其水细流入沮〈县志〉
阳武泉水 在县东十里细流入沮〈县志〉
上善泉水 在县东北二里〈府志〉州郭无水东北七里有上善泉开成二年刺史张怡架水入城以纾远汲刺史崔骈复增修之民获其利〈唐书地理志〉在桥山东县北门外沮水岸侧其水流入于沮〈县志〉
泥峪河〈一名淤泥河〉在县北十五里自土门村隋后岭发源东南至龙首川入沮水〈县志〉水经注云泥水出翟道县泥谷浅石川出翟道山〈寰宇记〉浅石川与泥峪水合流入沮〈贾志〉
长生沟 在县东十七里〈雍胜略〉
虎圏潭 在县西北七十里〈县册〉
白马潭 在县东南十里〈延安府志〉
普照泉 在县北一里又寒泉在县西一里鹫峰阁下又滴珠泉在县西南一里黄花峪口岩下滴水如珠旧名黄花泉御史唐琦改今名又一线泉在县南一里山腰涌出四时甘冽〈县志〉泉垂如线可以疗疾〈延安府志〉
柳窟泉 在县西五里山顶沸出悬溜而下如素练然〈县志〉旁多丛柳秋风叶落随流飘荡故名〈延安府志〉
寒氿泉 在县西十里水从地涌渊深渟静大树重阴夏日生寒故名〈延安府志〉在山寺傍祷雨有应〈县志〉
东义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中产水族颇异〈延安府志〉暖泉 在县东三里〈县志〉泉流涌出隆冬不冻味亦甘美〈延安府志〉
〈附考〉蒲水水经注云源出中部县蒲谷原〈寰宇记〉中部县有蒲谷水〈金史地理志按此水无考〉
宜君县
玉华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有唐建玉华宫宋雍熙初于此获一角兽时以为麟金于此置玉华镇又野火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元一綂志〉玉华山南曰野火谷望之若㸑烟而莫知所自谷之西曰凤凰谷唐置宫故地其西曰珊瑚谷尝有别殿珊瑚之北曰兰芝谷太宗诏沙门元奘译经于此中有石崖崭然天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悬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其西南曰驻銮崖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泉飞㵼而下名曰水〈宋张珉玉华山记〉兰芝谷在县西五十里尝产兰芝故名凤凰谷在县西南五十里昔有五色雀见于此〈县志〉玉华山西有仙人洞又纒带谷在县西二十里近艾蒿凹水流如带又石龙崖在县西三十里〈县册〉
龟山 在县西形似龟县城半跨其上又龙头山在城南其北有官泉又县西五里为龙尾山〈延安府志〉
香山 在县西北十里多产香草〈贾志〉
太白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上有太白庙庙前有湫旱祷辄应山之东有仙宫崖〈县册〉
真人洞 在县西北七十里石径幽折崖壑奇古〈县志〉高脊岭 在县西南七十里〈延安府志〉
三井岭 在县东南五里又相近有烽火原〈延安府志〉太子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贾志〉相传秦太子扶苏筑长城憩此〈潜确类书〉
秦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山势绵亘相传唐太宗为秦王时畋猎于此〈延安府志〉山接白水县界〈县册 详见白水县〉
洛水 在县东北八十里自中部界流入又南与洛川接界又东南入白水界〈县图〉洛水自中部界纳沮水又有党家沟范家沟梁家河水又贺家河源出县之东山下李家河源出县北十里合而为五交河东流入之又南纳冯家河水入白水界〈县册 详见图考〉
石盘川 在县东五十里源出同官县大石盘山东流入县界〈寰宇记〉
煖泉水 在县东七十五里文兴村冬温夏凉喷涌如珠〈延安府志 按图其水入洛〉
沮水〈一名宜君水〉在县西又南流入耀州界〈县册〉沮水西南迳宜君川世又谓之宜君水又得黄嵚水口东南流迳祋祤县〈水经注 祋祤县今属耀州〉宜君县有宜君水〈魏书地形志〉宜君县有沮水〈金史地理志〉子午水在今县西北百三十五里即沮水也〈明一綂志〉沮水自征宁界来分二流其一南流迳马栏镇乱石滩合姚渠川南流入耀州界其一东流合冦家河水又合慈乌水又合玉华川仙人沟纒带谷诸水流迳中部界合于洛〈县图 按县图最为明晣向因未知沮水分东南二流故不免聚讼也〉
姚渠川 在县西七十里〈延安府志〉源出姚渠村北三十里核桃沟南流至乱石滩入沮〈县图〉
慈乌水 在县西北四十里源自升平县分水岭东流入县界〈寰宇记 升平故城在县西北〉东流合杜村河入沮〈县志〉
玉华川〈一名瀑布泉又名醽醁泉〉在县西五十里源出驻銮坡之瀑布泉一名醽醁泉流而成川又有仙人沟水在玉华山北流合玉华川又纒带谷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艾蒿凹亦迳彭村与玉华川仙人沟水合流至杜村合于东沮水至中部入洛〈县册〉
雷声沟 在县东三十里〈延安府志〉
灵湫 在县西百里〈县册〉
石油井 在县西二十里姚曲村有石井汲水澄而取之气味虽臭可疗牛羊疥癣〈县册〉
哭泉 在县南三十里接同官界〈县图〉
绥徳州
疏属山〈一名雕阴山一名嵯峨山〉在州城内〈州册〉贰负之臣曰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山海经〉汉宣帝使人发上郡疏属山于盘石中得一人徒裸被发反缚械一足群臣莫能晓刘向按此言对之帝惊异〈郭璞注〉龙泉县有疏属山亦名雕阴山〈元和志 唐龙泉县本西魏雕阴郡即今治〉山连城横峙其形望之如雕刻城在山北故曰雕阴〈雍大记〉一名嵯峨山〈贾志〉自文屏逾玉枕冈西兀然高耸城外者为雕山〈州志 按州志则疏属雕阴为二山与元和志异盖山脉本相联属也〉
文屏山〈一名二郎山〉在州城南峰峦环列如屏又名二郎山〈延安府志〉
五虎峰 在州城西北大理河西五峯聨络如群虎〈县册〉环城西北潆理水抱云岩为五虎峰〈县志〉
月宫山 在州北二里有月崖建月宫寺〈州册〉少师晋溪王公谪戍绥徳月宫山有石洞公恒憩其中或登眺崖际当大理无定二水之交前直龙湾村烟树郁葱望之如画佥事桑溥与游因更治洞图公像于洞中而刻其上曰晋溪洞〈明康海晋溪洞记〉
合龙山 在州西南五里〈州图〉肤施县有五龙山〈汉书地理志〉奢延水东入五龙山〈水经注 按秦肤施故城在州西北则合龙山疑即五龙山也〉上郡肤施县五龙山盖出治之所也故宣帝立五龙仙人祠于肤施有帝原水黄帝祠〈路史〉
双湖峪 在州西南有窑砦六十馀所明季皆为贼薮官军处处堵截贼走关山岭官军追殱之〈州册〉
香炉峰 在州东南十五里〈州志〉
定仙岭 在州东南七十里〈州志〉延福县有定仙岭〈寰宇记延福故城在州东〉行兵为往来要路金大定中置堡于此〈延安府志〉
圣佛崖 在州东十五里石佛铺〈州图〉延福县有圣佛崖〈寰宇记〉
凤凰山〈一名凤宿岭〉在州东四十里古屯戍处〈州志〉人传郎在凤凰山〈唐张潮诗〉凤宿岭相传有凤集此〈贾志〉
虎儿墕 在州东八十里〈府志〉
〈附考〉废大斌县有柱天山大力山小力山延福县有青龙山洛阳山甬子山〈寰宇记 按大斌延福故城并在州境而山皆无考〉
黄河 在州东百二十里自吴堡界流入与山西永宁州宁乡县分界又南入清涧界〈禹贡锥指〉河水又南迳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水经注 离石县今属永宁州〉绥州延福县有黄河自抚宁县流入州东至石州界黄河一百三十里河上有孟门关在石州西九十五里又州东南至隰州石楼县西北黄河为界一百五十里〈寰宇记详见图考抚宁县今属米脂石州今亦属永宁州〉
无定河〈即奢延水〉在州东门外自米脂界入境又东南入清涧界〈雍胜略〉奢延水自经肤施县又东入五龙山帝原水自下亦为通称历长城东出于赤翟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入之又东走马水注之〈水经注〉龙泉县有无定河一名奢延水自抚宁县界流入〈元和志〉尝过无定河活沙履之百步皆动如行幕上或陷则人马车驼无遗或以为即古之流沙〈沈括笔谈〉无定河即古圁水以溃沙急流深浅不定故名〈明一綂志〉无定河经米脂绥徳而势益大积沙惊浪行人苦之为古战守要地〈州志〉
大理川〈理一作力即平水〉在州西北城下自米脂县流入迳州西北东流入无定河〈县图〉平水西北出平溪东南入奢延水〈水经注〉大斌县有平水〈隋书地理志〉龙泉县有大力川在西又废大斌县有小力川〈寰宇记〉大中祥符三年赵徳明出大理河筑栅苍耳坪又治平四年种谔复绥州夜渡大理水即此〈县志〉大理河源出龙州堡双城儿又小理河源出怀远县之威武堡迳艾蒿峁巡检司沟合大理河入州境〈州册〉
怀宁河〈即走马水〉在州东南十里自清涧县流入又迳州东南入无定河〈州图〉走马水自阳周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流入奢延水〈水经注 阳周今属安定〉
满堂川 在州东五十里其水南流入无定河世传宋将杨满堂屯兵于此〈雍大记〉流七十里至魏家峁入无定河〈州册〉
大河川 在州东南〈州图〉废延福县有大河川〈寰宇记按延福故城在州东南接清涧界则大河川当即清涧之清涧水俗名大河者也〉
石井 在州北十里铺前自石山下流出〈州册〉
龙泉 在州东三里〈州册〉唐龙泉县以龙泉名〈寰宇记〉在无定河东岸泉从石龙口中出故名〈延安府志〉在龙儿湾渊静侯庙内昔有流觞亭为冶游胜地今废〈州志〉
呜咽泉 在州东五里〈州志〉相传即秦太子扶苏赐死处〈名山记〉至今谷口声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唐胡曾诗〉
神井 在州东五里石中泉出因凿为池冬夏不竭〈州册附考〉废延福县有横水〈寰宇记 按此水无考〉
米脂县
烟洞山 在县城东北〈县图〉
文屏山 在县南门外罗列如屏〈县志〉
白云山 在县北二里环抱县城又冯家山在县北三里其西甚峻有泉涌出峰顶又高家山在县北五里下有石洞可容数万人〈县志〉
柴胡岭 在县西北〈县图〉
峰子山 在县西十里〈贾志〉南连高梁东抵县城其相近有鹿鸣山貂蝉洞在无定河西〈县册〉
马湖峪 在县西五十里〈延安府志〉峪接榆林界〈县册〉
相连山 在县西八十里〈延安府志〉
高梁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雍胜略〉
张家山 在县东五里〈延安府志〉
石佛山 在县东七十里〈雍胜略〉高耸峭特县境诸山之冠又等曹峰在县东七十里〈县志〉
蟠龙山 在县东北其东又有卧虎山〈县图〉
黑水坑水 在县东北十里自桃花峁入葭州境东流入黄河〈县册〉
煖泉水 在县东七十里源出县东南东北流迳煖泉砦入葭州界〈贾志〉
无定河〈即奢延水〉在县西十里自榆林界入境又东南入绥徳界〈县册〉奢延水自合帝原水又东迳肤施县〈水经注汉肤施县今属绥徳州〉无定河自夏州界流入又经抚宁县北二十里〈元和志 抚宁故城在县西〉元丰四年种谔攻米脂败夏人于无定河即此〈县志〉
明堂川 在县西北其水自榆林流入无定河宋元丰五年曲珍败夏人于明堂川即此〈县册 按此即榆林西河〉
背干川 在县北三十里自葭州西南流入迳镇川堡入无定河〈延安府志〉
米脂水〈一名南河〉在县东南百步西南流入无定河〈雍胜略〉源出张家山地沃宜粟米汁如脂故名〈县志〉南河自张家岔西南流迳三里楼宋家崄又迳县南文屏山下为流金河合县西之饮马河入于无定河〈县册〉
大理河 在县西六十里自怀远县流入〈县册〉源出沙漠红石川经县境又入绥徳西北城下东北流入无定河〈雍胜略〉小理河在县西百五十里〈延安府志〉
榆林沟 在县北十五里〈县志〉
磨石沟 在县西八十里〈延安府志〉
佛岔沟 在县南四十里〈延安府志〉
溥惠泉 在城内明成化间凿民甚便之〈贾志〉
龙河泉 在县南二里〈延安府志〉
〈附考〉阿剌河自沙漠来经县西南入无定河〈雍大记〉抚宁谷水在县西六十里〈延安府志 按此二水无考疑亦大理河别名也〉清涧县
草场山〈场一作坞又名砦山〉在县治北百步相传为宋种世衡积草处〈贾志〉一名砦山即宽州古城〈县志〉
笔架山 在县西百步三峰秀峙县城凭以为固〈延安府志〉𤇺台山在县西二百步上有古烽墩故名〈县册〉
钟楼山 在县南百步高数百尺崔嵬前峙旧建有钟楼因名〈县志〉
东峰山 在县东一里峰峦秀丽为邑第一名胜〈县志〉虎头山 在县南二里官道西〈县志〉
黑龙原 在县东南三十里又石臼原在县东南六十里〈县志〉
官山 在县北五十里万山旋绕二水萦流为往来官道〈贾志〉
小官山 在县西五十里延安自清化永平过此经怀宁田庄达绥徳古道〈县志〉
吐谷岭 在县东二十里〈雍胜略〉唐以吐谷浑部族侨治州界故名〈县志〉岭之西有苜蓿岭〈县册〉
石桥山 在县东六十里〈县志〉
白草原 在县东百三十里黄河岸侧〈县志〉白草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诗〉
官厅原 在县东北三里〈县志〉
〈附考〉废城平县有吉鱼山河班山保定岭废绥徳县有斜溪岭〈寰宇记 按城平故城在县西北绥徳故城在县北而山皆无考〉
黄河 在县东百二十里自绥徳界流入与山西石楼县分界又南至张家山入延川界〈县图〉河水又南迳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又南过土军县西〈水经注 详见图考离石今属山西永宁州土军今属石楼县〉
无定河〈即生水一名奢延水〉在县东北自绥徳界入境又迳县东八十里东南流入黄河〈县志〉生水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奢延水自合走马水又东与白羊水合又东入于河〈水经注〉无定河在清涧县东北自故银州抚宁县流入南注黄河一名奢延水一名银水〈舆地广记 抚宁县今属米脂〉
怀宁河〈即走马水〉在县西北自安定南沟岔入境流七十里又东北迳绥徳州入无定河〈县册〉源出安定柏山寺下迳县北八十五里东流入无定河〈县志〉
黑水河 在县北百里流入怀宁河〈雍胜略〉自安定界进士沟流来南入怀宁河〈县册〉
白家河 在县东北源出吐谷岭东北流五十里入无定河〈县册 按图东北注奢延者惟有此水疑即水经注之白羊水也〉白羊水出于西南白羊溪巡溪东北注于奢延水〈水经注〉
秀延水〈即辱水一名清涧水又名吐延水俗名大河〉在县西城下自安定界来南流入延川界〈雍胜略〉辱水俗谓之秀延水东流得浣水口又东会根水露跳水〈水经注〉废城平县有清涧水〈寰宇记〉清涧水俗名大河自安定县流入至县北官山折而南流过城西迤东绕城南又东南入延川县即秀延水也亦名吐延水至县南四十里张家湾曰小吕梁以水势似之名张宪使题刻于崖石〈县志〉清涧水自安定界石铺流入南流过县南至贺家湾八十五里入延川界〈县册〉
西河 在城西源出官山南流入清涧水〈县图〉
东河 在县东门外源出吐谷岭西流会苜蓿岭党家崾二源绕城东又西南入清涧水〈延安府志〉
黑龙沟水 在县西南自延川呼家岔流入黑龙沟又东流迳白家原营田铺入清涧水〈县图 按此即延川之永平川〉
石井〈一名种公井〉在县城内西宋种世衡城清涧乏泉凿地百尺馀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予百钱卒得泉今谓之种公井〈县志〉
新井 在城内今湮〈县册〉明正徳中多边警邑令赵辂恐取汲不足更凿一井引东河水自城下穿入谓之新井〈县志〉
黑龙泉 在县北一里清澈澄莹又东石泉在县东门外清洁甘美邑人利之〈县志〉
神泉 在县东黄河岸石崖下今湮〈县志〉
葭州
第一峰 在州北五里高出群峰〈延安府志〉飞来石在州北三里许片石挂于悬崖相传先年飞落于此又州北二十五里为大会坪〈州志〉
龙头冈 在州东南百步又冈之东有果老洞层崖横出洞临黄河俗传果老曾居此又相近有香炉石在州治东麓石笋突出高十馀仞驾木为桥构观音阁其上俯临黄河宛然中流之柱〈州志〉
凤凰山 在州北八十里南凭黄河高数百仞〈延安府志〉万户峪在州北八十里宋咸平中啜讹引赵保吉之众从此入寇麟州至松花砦〈延绥志 麟州今属神木〉万户峪古为沃壤谷中有民万家〈雍胜略〉凤凰山在万户峪东北层峦特出昔百鸟夜集于此以其中有凤凰故名又峪北有狮子石耸峻玲珑其巅突出石笋上阔下狭攀援而上可容数十人东临黄河俯瞰一切一名狮扑石〈州志〉
石鼓崖 在州北百里汉楼子沟西崖崩内落青石一片长丈馀架两石上又落大石一隙其中形如鼓圏覆青石上击之其声如鼓又花石崖在州北百十里弥川寨南石崖凿洞数处土人避乱于此〈州志〉
无量山 在州北百六十里高家堡东南士人王兴大书塞北蓬瀛刻于石崖〈州志〉
题诗崖 在州西北五十里通秦寨葭芦河西岩崩石现朱字诗二首似古鸟迹体首云深山隐玉树馀不能辨〈州志〉
塔儿山 在州西北百四十里上有小塔〈延安府志〉在真乡川北嘉靖间吉囊侵东路至此〈州志〉
麻椿山 在州西北百五十里〈延安府志〉
西岭山 在州西五里葭芦川傍宋将薛义败夏人于葭芦西岭即此又相近有桃李坞在申家湾东绕芦水西峙石崖清泉盈耳桃李怡目〈州志〉
箭筈岭〈一作箭栝坞〉在州西三十里多产竹箭〈贾志〉
天池山 在州西六十里其山外高中卑积水若池〈州册〉落珠崖〈一名万箭崖〉在州西七十里五女川西石崖壁立乱水喷注如落珠相传宋兵至此乱箭射石水随箭镞迸出土人名曰万箭崖州牧郭廷珪题曰落珠〈州志〉
嵯峨峰 在州南三里许〈州册〉狮子崖在州南三里〈延安府志〉崔嵬巨石立南山之崖若蹲踞然其下为龙虎湾〈州志〉龙虎湾在州南旧城下其南山下有石长十馀丈横峙葭芦河中形若卧龙水为所障折而北流其北当水之冲有一石踞坐如虎迎龙其水至此转而南流绕龙之右东出〈雍胜略〉
横岭 在州南五里横列如屏〈州志〉檀家坪在州南五十里滨河又州南六十里有艾蒿坪山多艾蒿〈州册〉
白云山 在州东南五里〈州图〉明万历乙巳玉风真人至此峰顶有白云缭绕因名建有真武并各神殿楼阁石洞峥嵘重叠为一州名胜万历四十六年敕封白云胜境〈州志〉
昇罗岭 在州东北五十里通秦砦又岭之北有官家岔〈州册〉
秋千坞 在州东北百里有大树植两山之巅其下为大道行者望之若秋千架故名〈雍胜略〉
金佛崖 在州东北百二十里〈州册〉在高家堡东四十里〈延绥志〉
黄河 在州东一里自神木界流入与山西兴县临县分界又南入吴堡界〈禹贡锥指〉河水南迳圁阳县东圁水东注之又南端水入焉水西出虢山东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入焉又南汤水注之山海经曰上申之山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水经注 圁阳县今属神木〉自神木县碾峪村西南流十里经葭州长夀村至吴堡县〈元一统志〉自州北神木界沙峁头入州境经东城而南至螅蜊峪入吴堡界沿历二百里〈州志 详见图考〉
弥勒河 在州北七十里自神木界屈家南沟历弥川寨七十里至州北万户峪东入黄河〈州志〉在高家堡南宋置弥勒砦〈延绥志〉
秃尾河 在州东北五十里自边外流入又东入河〈州图〉上郡白土县圜水出县西东入河〈汉书地理志 圜音银白土县今属边外〉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迳其县南东至长城与神衔水合水出县南衔山峡东出至长城入于圁圁水又东迳鸿门县又东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东南流注圁水又东迳圁阴县北又东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东南流入圁水圁水又东迳圁阳县南东注于河〈水经注 鸿门圁阴故城并在州西北〉开光县有圁水〈隋书地理志 开光故城在州北即汉圁阴地〉自建安堡塞外抬瓮山分流一为苏麻河一为恶水河又东迳高家堡北柏林永利水入焉又南蒺藜川入焉又南三十里至虎头峁西开光川入焉束以两山约流二百馀里至州东北入黄河〈州志 按唐志云银州东北无定河即圁水而后人遂皆谓奢延水为圁水然考水经注圁水在东北奢延水在西南各自入河源流迥别故有谓秃尾河即圁水者揆之汉魏地里郡邑方位皆相吻合当非臆断从之〉
永利河 在州北百七十里自神木县界流迳高家堡西北入秃尾河〈州册 一云即水经注之神衔水详见神木县〉
蒺藜川 在州北百三十里〈州册〉源出建安堡大林原崖寺子南流四十里至四字川入秃尾河〈延绥志〉
开光川〈光一作荒〉在州北百里以故县得名俗讹为开荒川〈延安府志〉发源州北百二十里黑龙潭流五十里至三角城虎头峁东入秃尾河即后魏开光郡也宋李继隆军出开光谷西杏子坪即此〈州志 一云此即水经注之梁水〉
宁河 在州东北四十里发源州北八十里王元沟南与宁河寨水合历山谷中行四十里至州东北入黄河〈州志 按此疑即水经注之端水〉
葭芦川〈即诸次水一名沙河〉在州西五里自榆林界流入又东南入黄河〈州图〉诸次水又东合首积水水西出首积溪东注诸次水又东入河〈水经注〉真乡县有葭芦水源出县西北〈元和志 真乡故城在州西北〉以岸多葭苇故名〈明一统志〉源自沙漠来东南流入黄河〈雍大记〉自合真乡川抵通秦寨流石峡中下汇为广泽名滴水坑又南合五女川至州城西山下约一百八十里东入黄河其入河处古有石额卧龙湾三字俗传玉风真人运木于此今名为木厂湾〈州志 详见榆林县〉
关家川 在州西北百三十里至投河合于沙河〈州册〉真乡川〈一名明堂川一作丁香川〉在州西北百里即古真乡郡也今讹为丁香川〈州志〉一名明堂川源自沙漠流来下合葭芦川〈州册 按榆林之西河亦名明堂川与此非一水也〉
五女川 在州西北十里以有五女墓名〈延绥志〉发源州西百二十里姬家畔历落珠崖清风祠南与金明寺水合流一百里至州城西北东入葭芦河〈州志〉
神泉水 在州西十五里许清泉一线自山后出越数武清泉冽出者无数至州南十五里谭家坪东入黄河〈州志〉
乌龙河 在州南二十里发源州西六十里刘世材沟历乌龙镇流山谷中七十里至州南峪口东入黄河〈州志〉
黑水坑水 在州南八十里发源州西南九十里米脂县桃花峁越数十里从悬崖落下为深浍其色如墨至州南八十里荷叶坪东入黄河〈州志〉黑水发源米脂县马跏子沟〈州册 按水经注之汤水当即乌龙黑水诸水然无明证存考〉
背干川 在州西南其水流迳米脂县入无定河〈州册〉黑龙沟 在州西北三十里清泉出崖罅中旱祷有应〈州志〉
盐沟 在州北八十里地出盐泥东距黄河西抵沙漠为州北要区〈延安府志〉
虎峪沟 在州北百七十里高家堡西黄沙四围突出山石一片左右清泉数处环绕成溪花木纷披又相近有金刚沟在高家堡北十里〈州志〉
月宾泉 在州城北郭外迤西一里许有泉自半山石罅出清冽而甘明弘治间河南道许复斋名曰官泉又郭廷珪名曰月宾又有中井在月宾泉西又有官井在中井西〈延安府志〉
苦泉 在州西郭门外味苦天旱蛇浴其中牛饮之立死〈州志〉
仙人井 在州南五里白云山西康熙癸丑有道士杨姓者指云此下有泉凿数尺泉果迸出至今呼为仙人井〈州志〉
吴堡县
塞西山 在县西一里宋置吴堡寨于此金为县故名〈贾志〉北达中原东障黄河层峦拱峙朝气尤爽〈县志〉
火烧山〈一名桃花庄〉在县北十五里一名桃花庄赤砂紫石嶙峋列峙可称奇观其相近有停仙坪在黄河中流两山夹列倾石若坠雪浪银涛中有高坪世传仙人集此〈县志〉
妙峰山〈一名黒龙岑〉在县北七十里又名黑龙岑黄河曲流如带临泉离石诸山如屏上有浄道院〈县志〉
高原砦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巍然天际为众山宗〈县志〉龙凤山 〈名黑虎山〉在县南十里以山势回翔名〈贾志〉又名黑虎山㟽嵷直似玉壁黄河绕流烟云笼罩上有真武行宫〈县志〉
黄河 在县东一里自葭州流入与山西永宁州分界又南入绥徳州界〈禹贡锥指〉河水自合诸次水又南汤水注之〈水经注〉自葭州长夀村又南迳吴堡县东一里下流至丰化村出境〈元一统志〉自县北螅蜊峪入境东流经川口至丁家畔二十里曲折南流经下沙滩横沟砦李家沟七十里至城下复转西流经宋家川杨家店康家塔入绥徳州界〈县志 详见图考〉
水滩沟水 在县北十里有王母行宫二泉交流颇为胜槩〈县志〉流十馀里至宋家滩入河〈县册〉
相公泉水 在县西北五里崇崖夹岸石隙有泉南流绕城西东入于河〈县志〉
落杨沟水 在县南二十里〈县志〉合冯家原沟水流四十里至杨家店入河〈县册〉
清河沟水 在县西二十里黄河水浊此水入河独清故名〈延安府志〉源出辛家沟流五十里至杨家店入河〈县册〉
流觞池 在城南二里石塔寺下涧水曲流清潭静注邑人载酒游览之所〈县志〉
马跑泉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相传宋将杨满堂经此马渴甚以蹄跑之泉出〈县志〉
神木县
龙眼山 在县东南百步上有二穴透穿如龙眼〈贾志〉㟏岈突起类龙头角〈县志〉
了高山〈一名纱帽山〉在县东百步〈延安府志〉纱帽山在县东一里中峰高耸而圆左右两山相联状如展翅故名〈县志〉
香炉山〈一名凤头山〉在县东北一里明武宗戊寅幸榆林驻驆于此赐名凤头山〈贾志〉原名香炉山峰峭如削其顶最圆而稍舒如喙朝霞掩映灼灼生辉〈县志〉山有董家洞又东一里为虎头山〈县册〉
锦屏山 在县东北虎头山南山形峻峭布列如屏丹翠四时不改泗沧之水绕其下〈县志〉山有神仙洞〈州志〉
笔架山〈一名驼儿山〉在县西三里大川经其下本名驼儿山首尾皆峻中稍低凹俨若驼峰明武宗驻驆于此赐名笔架山〈县志〉山有张家洞〈州志〉
沈家寺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县册〉山石有巨人迹长尺五寸阔五寸车辋迹一道俗传周世宗微时贩𠌂憩此又有石盘山亦在柏油堡东南〈延绥志〉
点军崖 在县西南八十里〈县册〉在柏林堡南三十里秦王过此点军今有马蹄及人跪坐衣文在石〈延绥志〉
白龙寺山 在县东南十里四面壁立祇通一径登者拾级聚足以上土人多有结庐而居者又县东十里有凤凰石相传宋时凤鸣于此〈县志〉
高寒岭 在县东北永兴堡又响石崖亦在永兴堡南去县四十里〈县册〉
卧牛峰 在县东北永兴堡东南十五里宋夏将讹厐东侵宋将郭恩被执于此〈县册〉
黄河 在县东百二十里自府谷界流入与山西兴县分界又南入葭州界〈县册〉河水又南过西河圁阳县东〈水经注 圁阳故城在县东〉麟州东至岚州界黄河一百二十里〈元和志 麟州故城在县北岚州即今岢岚州在山西〉县东至保徳州黄河界一百里自府谷县南流至神木县碾谷村又西南流十里入葭州界〈元一统志〉自府谷盘塘南六十里沿河府神二境相杂至沙峁头入本境屈野河入焉又南流二十里至枣塔沟入葭州界〈州志 详见图考〉
屈野河〈一作曲源河〉在县城西百步东南流入黄河〈县图〉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红楼下瞰屈野河〈宋史〉宋司马光有论屈野河西修堡状〈温公文集〉连谷银城二县皆有屈野川〈九域志 连谷故城在县北边外银城故城在县西南〉源出塞地五兰峁儿绕笔架山之阳至县南一百二十里沙峁头入黄河〈县志〉
兔毛川 在县西北十里宋张亢与李元战于此〈县志〉新秦县有兔毛川〈九域志 新秦县在县北〉源出塞外其水流入屈野河〈县册〉
老龙泉水 在县西北十五里树林阴翳泉水清漪有龙神祠旱祷辄应〈县志〉其水入屈野河〈县图〉
芹河 在县西三里〈县册〉源出塞外驼儿川迳笔架山之阳与屈野河合〈县志〉
泗沧河 在县南四里由县东五十里铺沟入境东西环绕至城南入屈野河〈县志〉在县东永兴堡西〈延绥志〉
柏油河 在县西三十里〈县册〉柏油水有东西二源俱出柏油堡境外南流入边又南合柏林城东关王峁水经解家铺东折入屈野河〈延绥志〉水磨川在县南二十里〈县志〉
柏林河 在县西南五十里柏林堡西其水入屈野河〈县册〉
长涧川 在县东六十里〈县志〉县东七十里有燕子峪川源出沙沟其水入屈野河〈县册〉
石盘头川 在县南六十里〈县志〉自清水河来其水入屈野河〈县册〉
苍儿塔川 在县东南六十里其水迳刘家峁入于屈野河〈县册〉
永利河 在县西十里又流入葭州界〈县图〉在柏林堡有二源一出柏林堡境外野麻湾一出水洞岔俱西南流至高家堡青阳岔合柏林堡南水掌儿水迳高家堡城北注秃尾河〈延绥志〉
柴沟 在县西明天顺二年孛来入冦神木总兵张敛败之于柴沟即此〈县志〉
府谷县
五虎山〈一名五龙山〉在县东一里五峰雄峙其形如虎又桃花洞在城南东崖中有朱砂洞艳如桃花〈雍胜略〉五虎山一名五龙山下有香炉山曾有仙人炼丹于此〈贾志〉桃花洞南崖畔有千佛洞〈延安府志〉悬空洞在县东门外高踞城巅俯瞰洪流又洪济洞在县小南门外〈州志〉
水寨山 在县北十五里两川夹流山峙川中又县北二十里有陶家山
大苗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州志〉
鐭子山 在县西六十五里又县西七十里有半坡山〈县志〉
小木山 在县西百里其相近有班家岭〈县志〉
天台山 在县西南二百三十里〈县志〉山接神木界〈县册〉方台山 在县东二里有东岳行宫又黑山在县东十里〈县志〉
塔儿山 在县东七十里黄甫营西南〈县志〉
龙峰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形盘曲纡回上有高峰特立树木阴翳旱祷辄应建有龙王庙〈州志〉
梁家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清水堡东又石山梁在县东北六十里清水堡北〈县册〉
三山 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又古城山在县东北七十九里俱在清水堡南又瓦窑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清水堡西〈县册〉
青石崖 在县东北九十里黄甫营北又相近有竺琭台〈县册〉竺琭台在黄甫川北巨石巑岏又名莲花纒〈延绥志〉
紫城砦 在县东北百里直接大漠〈县册〉
〈附考〉府州有花山乃地之最高者〈元一綂志 按府州即县治而花山不知所在存考〉
黄河 在县东三十步东南正南至河皆一百步自塞外流入又南入神木界〈县图〉河水自君子济又南右得湳水口又南至圁阳〈水经注 圁阳今属神木县湳水在县东北边外〉府谷县有黄河〈九域志〉自西置州冯家会村入境流一百五十里入神木县界〈元一綂志〉有娘娘滩在县东北黄甫川东北四十里滩后数里有太子滩〈延绥志〉由莲花纒入县东北境过太子滩君子济折而西南蜿蜒县境三百一十里〈县志〉自莲花纒入境为唐家汇渡流六十里至杨家川口黄甫川水入焉又十里至沙窑子清水川入焉又南二十里为天桥又三十里迳县城东南孤山川入焉又百五十里至盘塘渡〈州册 详见图考〉
黄甫川 在县东北六十里自塞外牛武城南迳黄甫营边墙入口南流至县东杨家川口入河〈县志〉
清水川 在县东北五十里自西北沙漠界流入迳清水堡过欢喜梁折而东流又东南注于河边方士骑赖以汲饮〈州志〉自塞外野麻湾迳清水营边墙入口南流五十里至县东五十里沙窑子入黄河〈县志〉石山子沟在清水堡东自塞外来流入清水河〈县册〉
九股水〈一名孤山水〉在县西南源出草地九源并导合为一流东南流入边墙迳镇羌堡东孤山堡西又东南流三十里入黄河又桑家沟一名长沙沟源出塞外南流迳镇羌堡西折而东南入九股水又木瓜口河亦自塞外流入迳木瓜园西南流入九股水〈县册〉
石马川 在县西六十里相传有石马至其处今马迹犹存〈县志〉源出镇羌堡万家墩西南流至大堡村入黄河〈县册〉
桃花涧 在县西半里〈雍胜略〉
甘露沟 在县北一里其水甘冽〈雍胜略〉
暖泉沟 在县东十五里其泉冬温又大泉沟在县东七十里〈县志〉
官井 在县西二里泉出山源上有海潮庵〈县志〉
边外
骆驼山 在定边县北套内 在卯孩水东南〈马志按边外山水叙次皆由西而东由套内而套外仍以郡邑约略分属之焉〉
错子山 在定边县北套外 唐会昌元年回纥为黠忧斯所破其牙部奉乌介特勒为可汗南保错子山〈唐书回纥传〉山在西受降城北五百里〈榆林卫旧志〉
木赖山 在靖边县北套内〈榆林府册〉魏废帝元年突厥科罗破邓叔子于沃野北木赖山〈北周书突厥传〉
高阙山 在靖边县北套外 汉元朔四年遣卫青将六将军十馀万人出朔方高阙〈汉书匈奴传〉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云举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自阙北出荒中〈水经注〉
契吴山 在怀远县北套内 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叹曰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十六国春秋〉山在朔方县北七十里〈元和志 按元和志则山当在套内而水经注又云河水左合契吴山水在定襄桐过之下则山当属山西境抑或别有一山姑存俟考〉
木瓜岭 在怀远县北套内 朔方县有木瓜岭〈唐书地理志〉
阳山 在怀远县北套外 河水东迳阳山南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又东迳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西皆北假也〈水经注〉按阳山即阴山也山在中国极北故名阴山水北曰阳山在河水之北故亦谓之阳山汉书侯应曰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馀里计阴山绵亘直抵辽东非河南所能容益信徐广之谬〈禹贡锥指〉阳山在中受降城东北〈榆林卫旧志〉
木根山 在榆林府北套内 苻坚建元元年遣邓羌讨刘卫辰擒之于木根山〈晋书载记〉后魏登国六年讨刘卫辰将军伊谓追至木根山擒其子直力鞮〈魏书刘卫辰传〉七年幸木根山遂次黑盐池〈魏书道武帝纪〉
马良山 在榆林府北套内 明嘉靖二十五年套寇犯保安庆阳诸处总督曾铣遣将李珍捣其巢于马良山后即此〈延绥志〉
阴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五原西安阳县北有阴山〈汉书郡国志〉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徐广注〉汉得阴山匈奴长老过之未尝不哭〈汉名臣奏〉河水又南迳马阴山西汉书音义曰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实不在河南〈水经注〉安北府北至阴山七十里〈唐书地理志 唐安北都䕶府东至榆林二百五十里〉阴山在中受降城东北自阴山而北皆大碛碛东西数千里南北亦千里无水草不可驻牧中国得阴山乘高而望冦所出没踪迹皆见为御边要地〈九边考〉
涿邪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汉天汉二年因杆将军公孙敖出西河与强弩都尉路博徳会涿邪山〈汉书匈奴传〉后汉永平十六年遣度辽将军吴棠出朔方高阙攻皋林温禺犊王于涿邪山〈南匈奴传〉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稒阳塞皆会涿邪山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窦宪传〉后魏登国六年讨蠕蠕破之于大碛南床山长孙嵩及长孙肥追之度碛嵩至平望川斩其帅屋击肥至涿邪山匹侯跋举部降〈魏书蠕蠕传〉
寘颜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汉元狩四年卫青出定襄塞千馀里破单于兵北至寘颜山赵信城而还〈汉书匈奴传〉
大斤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隋开皇末遣太平公史万岁出朔州击突厥逹头于大斤山〈隋书突厥传〉
燕然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汉征和三年李广利出五原匈奴要击汉军于夫羊句山狭〈服䖍曰夫羊地名师古曰句山西山也句音钩〉北兵坏散汉军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又北至郅居水上引还至速邪乌燕然山〈师古曰速邪乌地名山在其中〉单于遮击贰师败降〈汉书匈奴传〉后汉永元元年窦宪破北单于于稽落山追至私渠北鞮海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馀里刻石勒功而还〈窦宪传〉后魏神䴥二年帝讨蠕蠕次于兔园水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馀里南北三千里〈魏书蠕蠕传〉
黑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后魏神䴥二年讨蠕蠕帝出东道向黑山长孙翰从西道向大峨山同会贼庭袭之至栗水大檀众西奔〈魏书蠕蠕传〉唐调露元年裴行俭讨突厥军至单于之北贼众于黑山拒战行俭频战破之馀党走依狼山〈唐书裴行俭传〉开元四年突厥降户叛郭知运领朔方兵邀击于黑山呼延谷大破之〈唐书郭知运传〉元和初回鹘以三千骑至鸊鹈泉振武以兵屯黑山备之〈唐书回纥传〉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有呼延谷〈唐书地理志〉黑山在振武北塞外〈胡氏鉴注〉
铁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唐贞观四年李靖出定襄进屯恶阳岭夜袭颉利颉利惊退牙碛口走保铁山靖复袭击大破之〈唐书突厥传〉
跋那山 在神木县北套内 后魏登国六年讨蠕蠕缊纥提西遁魏主追至跋那山缊纥提降九年缊纥提之子曷多汗弃父西走长孙肥轻骑追至跋那山斩之〈魏书蠕蠕传〉纥那山在胜州西北百二十里〈通典或曰此即跋那山误〉
骨罗山 在神木县北套内 后魏永兴五年帝西幸五原校猎于骨罗山〈魏书明帝本纪〉
鸡秩山 在神木县北套外 汉本始二年祁连将军田广明出西河塞千六百里至鸡秩山〈汉书匈奴传〉
暖泉峰 在府谷县北套内 在丰州西北三十七里〈九域志 丰州故城在府谷北百十五里〉
沙角山 在府谷县北套内 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麄色黄如干糒又山之阳有泉名沙井绵历今古沙不填之人欲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三秦记〉丰州西五十里至沙井岭〈九域志〉
薛林山 在府谷县北套内 后魏泰常四年帝从君子津西渡大狩于薛林山〈魏书明帝本纪〉
拔邻山 在府谷县北套内 后魏始光四年西讨赫连昌济君子津次拔邻山〈魏书太武帝纪〉山去君子津二百馀里〈榆林卫志〉
超没堆 在府谷县北套内 在丰州东北九十里〈九域志〉
犁元山 在府谷县北套内 在东古城南〈马志〉
石门山〈即卢朐山一名石门障〉在府谷县北套外 太初三年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师古曰庐朐山名也朐音劬 汉书匈奴传〉稒阳县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汉书地理志〉石门水出石门山〈水经注 石门山在旧临沃县境〉卢朐山谓之光禄塞按元和志石门障即光禄城古入匈奴大路〈禹贡锥指〉
黄河 在榆林府葭州二属北塞外自宁夏府界流入又东南入府谷界 河水自历石崖山东北经三封县故城东〈石崖山在今宁夏府平罗县东三封县属朔方郡在故长泽县北二十里今定边县北〉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临戎故城即旧朔方郡在今定边县北〉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迳沃野县故城南〈沃野故城在天徳军北六十里今靖边县北〉又北屈而南河出焉〈马志云河自灵州北行至此始折而东流〉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窳浑故城在废夏州西北今靖边县北〉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马志云河分流析支城在此按汉卫青绝梓岭梁北河即此也杜佑曰河经灵武郡西南便北流千馀里过九原郡乃东流汉人谓之西河自九原以东汉人谓之北河〉河水又东迳高阙南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临河县在今靖边县北〉又东迳阳山南又东流迳石迹阜西又南屈迳河目县左〈河目故城在北假中属胜州银城县在今怀远县西北〉又南合南河上承西河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经流二百里许东会于河〈广牧属朔方郡即丰州也在今怀远县北〉河水又南迳马阴山西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什贲故城即汉朔方县在今怀远县北〉又东转迳渠搜县故城北〈渠搜县在废夏州北今榆林府西北〉又东迳西安阳故城〈安阳县属五原郡在废丰州东北今榆林府西北〉又东迳田辟城南〈田辟地名属五原郡〉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成宜县在废丰州界今榆林府北〉又东迳原亭城南〈原亭亦地名属五原郡〉又东迳宜梁县故城南〈宜梁县在五原西南六十里废丰州东今榆林府北〉又东迳副阳城南河阴县故城北〈副阳属东部都尉治河阴县属五原郡俱在今神木县北〉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置九原郡治汉更名五原在今神木县北〉又东过临沃县南〈临沃县属五原郡在今府谷县北〉又东枝津出焉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东南流迳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迳稒阳故城南〈稒阳县在废胜州西南今府谷县东北〉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注于河河水又东迳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迳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迳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迳沙陵县西〈桢陵县即废东胜州沙陵汉属云中郡并在河东岸今属山西沙南县在河西今府谷县东北〉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又南迳赤城东又南迳定襄桐过县西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定襄桐过并在河东岸属山西〉河水又东南左合契吴山水树颓水大罗水〈诸水俱在山西〉又右得湳水口又南迳西河圁阳县〈水经注圁阳故城在神木县〉胜州榆林县榆林关在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自夏州朔方县流入又经河滨县十五步阔一里不通舟楫渡处名君子津〈元和志 榆林河滨二县即汉沙南县地〉夏州北至黄河八百里胜州西北至河二十里北至河五里东北至河十里正东至河四十里〈寰宇记〉黄河在卫北千里自宁夏卫横城堡西折而北过平虏城东百馀里又东北流过古丰州西北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至废东胜州西折而南入府谷县黄甫川东九里其中谓之河套周围数千里〈榆林卫旧志〉河套之地南抵边墙北滨黄河远者八九百里六七百里近者亦一二百里惟黄甫川之南焦家坪及娘娘滩羊圏渡口为最近云〈延绥志〉
咂把湖 在定边县北套内 在旧临戎县南〈延绥志〉在骆驼山东〈马志〉
屠申泽〈一名浑泽〉在靖边县北套内 窳浑县有道西北出鸡鹿塞屠申泽在县东〈汉书地理志〉河水溢于窳浑县故城东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阚骃谓之浑泽〈水经注〉
彬草湖 在靖边县宁塞堡西北套内 又青山湖在宁塞堡塞外荍麦湖在定边县砖井堡塞外牛毛湖在定边堡北塞外其西南有大海子脑又明沙湖在盐场堡北塞外赤木墩西〈榆林府册〉河套中诸小水如黄羊城东之牛心山山东北有月儿海子水石𡏟山城东海子山有水出其下白城子红城子交城子之东有北海子水佛堂寺沟水鸳鸯湖水卯孩水紫河水皆混涛历峡东注于河〈延绥志〉佛堂寺沟在鸳鸯湖东〈马志〉
神水滩 在靖边县东北套内 有水一周百馀步平地突出数丈迸珠溅玉旱潦并无增减〈榆林府册〉在镇靖堡北水如趵突冬夏渊渟〈延绥志〉
横水 在怀远县北套内古朔方县南 会昌二年回鹘乌介可汗入云朔剽横水杀掠甚众〈唐书回纥传〉横水五十九里至什贲故城〈唐书地理志〉
盐泽 在怀远县北套内 金连盐泽青盐泽皆在朔方县南〈唐书地理志〉朔方县有二盐池其盐大而青白青者名曰青盐一名戎盐入药分〈水经注〉盐泽在什贲城西南又长泽县有胡洛盐池在县北五百里周回三十里亦谓之独乐池汉有盐官〈元和志〉朔方县南有莲花城红盐池在其东长盐池在其西〈延绥志〉
地斤泽 安庆泽 在怀远县北套内 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入朝其族弟继迁自银州奔入地斤泽泽距夏州东北三百里又淳化初继迁与继捧战于安庆泽〈宋史夏国传 按安庆泽当亦在榆林府北界〉
余吾水 在怀远县北套外 北鲜之山鲜水出焉北流注余吾水〈山海经〉汉天汉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朔方匈奴闻之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单于自率众待水南接战连日引还征和三年广利复出五原单于悉遣其辎重徙赵信城北邸郅居水左贤王驱其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单于自将精兵度姑且水追汉军至浚稽山转战九日汉兵却敌杀伤甚众至蒲奴水匈奴不利还去〈汉书匈奴传〉余吾水名在朔方北〈颜师古注〉
诺水〈一名诺真水〉在榆林府北套外 汉元帝初元初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使匈奴与单于登诺水东山刑白马为盟〈汉书匈奴传〉诺水即今突厥地诺真水〈颜师古注〉夏州北渡乌水经贺麟泽拔利干泽过沙坎内横刬沃野泊长泽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浑水源又经故阳城泽横刬北门突纥利泊石子岭百馀里至阿颓泉又经大非苦盐池六十六里至贺兰驿又经库也干泊弥鹅泊榆禄浑泊百馀里至地颓泽又经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乌那水经胡洛盐池纥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库结沙一曰普纳沙二十八里过横水五十九里至什贲故城又十里至宁远镇又涉屯根水五十里至安乐戍在河西壖其东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济栅也北经大泊十七里至金河又经故后魏沃野镇城傍金河过古长城九十二里至吐俱麟川傍水行经破落汗山贺悦泉百三十一里至步越多山又东北二十里至缬特泉又东六十里至贺人山山西碛口有诘特犍泊吐俱麟川水西有城城东南经拔厥那山二百三十里至帝割达城又东北至诺真水汊又东南百八十七里经古可汗城至咸泽又东南经乌咄谷二百七里至古云中城又西五十五里有绥远城皆灵夏以北蕃落所居〈唐书地理志〉
鹿浑海 在榆林府北套外 后魏登国五年西征次鹿浑海袭高车袁纥部八年西征侯吕邻部至苦水皆大破之〈魏书道武帝纪〉
鸊鹈泉 在榆林府北套外唐中受降城北 唐贞观中以回纥归附诏于碛南鸊鹈泉之阳置邮〈唐书回纥传〉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栅北口有归唐栅车道也入回鹘使所经又五百里至鸊鹈泉又十里入碛经麚鹿山鹿耳山错甲山计千五百里至回鹘衙帐又别道自鸊鹈泉北经怛罗思山赤崖盐泊浑义河炉门山木烛岭千五百里亦至回鹘衙帐〈唐书地理志〉
额根河 在榆林府北套外 后魏太平真君四年讨蠕蠕帝出中道至鹿浑谷与贼相遇吴提遁走追至额根河破之车驾至石水而还〈魏书蠕蠕传〉
栗水 在榆林府北套外 后魏神䴥二年讨蠕蠕出黑山次于沙漠南轻骑至栗水大檀西奔帝縁栗水西行过窦宪故垒次于兔园水去平城三千七百里〈魏书蠕蠕传〉
大葭芦水 小葭芦水 在神木县北套内 大葭芦水在榆林县西二百二十里小葭芦水在县西二百四十里地甚良沃〈元和志 唐榆林即胜州治在府谷县北〉
湳水〈一名湍波水〉在神木县北套内 湳水出美稷县东南南流俗亦谓之湍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咸水出长城西咸谷东入湳水湳水又东南浑波水出西北穷谷东南流注湳水湳水又东经西河富昌县故城南又东流入河〈水经注 富昌故城在胜州南〉
虎泽〈即武泽一名紫泽〉在府谷县北套内 西河郡榖罗县有武泽在西北〈汉书地理志 按此疑即虎泽〉后汉永初三年南单于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明年度辽将军梁慬赴救至属国故城与战破之单于引还虎泽慬又与种进攻虎泽单于乞降〈汉书梁慬传 美稷属西河郡又按上林赋紫渊经其北文颍曰榖罗县西北有紫泽则虎泽又即紫泽也〉
陜西通志卷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陕西通志卷十四
城池
度地居民轩皇肇制践华因河天然形势由腹逮边大小维系崇墉言言深池淠淠缮治坚完塞垣至计巩固秦疆如带如砺建威销萌浚筑守卫得厥人和金汤百世作城池志第五
西安府〈长安咸宁附郭〉
府城即隋唐京城隋文帝厌长安制小纳苏威諌召高颎等创建新都其地在汉故城东南南直终南子午谷北枕龙首山以据渭水东临浐㶚唐永徽五年筑罗城天祐元年匡国军节度使韩建改筑约其制谓之新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初都督濮英増修周四十里高三丈门四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四隅角楼四敌楼九十八座十七年建钟鼓二楼于城内东西相距半里许正统五年修葺布政王暹为记嘉靖五年巡抚王荩重修城楼有少保王用宾记隆庆二年巡抚张祉甃以砖有布政曹金记崇祯末巡抚孙傅庭筑四郭城闯冦入关焚东门楼及南月城楼
本朝顺治十三年巡抚陈极新修葺如制康熙元年雨圮总督白如梅巡抚贾汉复重修三十八年复修城内鼓楼咸宁知县董弘彪记之
满城在府城内东北隅西界钟楼
本朝顺治六年即故明秦府城改筑门五东仍长乐西南因钟楼东洞西北曰新城南曰端礼西曰西华
咸阳县城池旧在杜邮馆西明洪武四年县丞孔文郁迁今治筑城浚濠有李炳记景泰三年知县王瑾重修周四里一百五十二步南临渭水冲崩为患正德戊寅知县底蕴修河岸制桩板沿堤覆翼嘉靖九年巡抚刘天和复修之检讨王九思为记二十六年巡抚谢兰拓东西北三隅四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凿池深一丈五尺门九东曰朝阳西曰望贤南曰渭阳北曰五陵学道门曰文明上各建楼又有西北小北小南及新城门万历丁亥堤圮水浸及城知县樊镕修筑有御史张应诏记崇祯中知县张名世重加筑濬谯楼在城内西街
兴平县城池隋大业九年建土筑周七里三分高三丈池深一丈明成化十三年知县王琮修筑嘉靖三十一年知县刘贤引泉溉土筑之完固倍昔三十五年知县朱文环堞筑台起舍建四门楼有主事刘永记三十八年知县章评改建谯楼于东南城上匾四门东曰喜雨西曰喜丰南曰喜晴北曰喜雪
本朝顺治中知县徐开熙重修
临潼县城池在骊山之阴汤泉回绕西北唐天宝六载建明洪武初増筑周四里高二丈七尺池深一丈五尺门四东北曰集凤西曰永丰南曰华清北曰临渭万历十一年改建北门于西北隅城楼五
本朝顺治十年塞北门康熙中知县赵于京建临渭亭
于城上子方
高陵县城池隋大业七年建周二里百二十步今曰土城为儒学射圃北垣明景泰元年知县张锦増筑周四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池深二丈五尺门四东曰距河西曰迎翠南曰接蜀北曰通远东南二门知县杨清甃以砖天顺中佥事张绅筑敌台葺铺舍嘉靖中知县邓兴仁辟水门一甃以砖石谯楼在东门内转南城下
鄠县城池旧在县南二里隋大业十年徙建今治金大定二十三年县令刘某重修有靳康侯记周六里七十四步高二丈五尺土筑池深一丈五尺门四东曰宜春西曰通济南曰仁智北曰望威旧俱有楼明崇祯九年知县张宗孟重修建楼两层各三楹竖四隅敌楼悬楼四十二座
本朝康熙二十年知县康如琏重修谯楼在城内正中蓝田县城池本名峣柳城亦名青泥城晋桓温伐苻健遣京兆太守薛珍击青泥破之即此旧城周八里后改筑之因东南一隅仅三里许门二明嘉靖二年知县王科拓之周四里有奇高三丈有奇池深二丈阔一丈辟四门东曰绣岭回春西曰白鹿呈祥南曰㶚水环清北曰玉山映翠御史李东记二十年知县吕好古辟水门于西南隅三十二年知县杨绍先易女墙以砖万历中知县王邦才増筑北门瓮城建门楼西向甃以砖副使秦邻晋记崇祯中知县雷鸣时甃北城以砖
本朝顺治七年知县杨行健修葺瓮城十六年知县郭
显贤修筑
泾阳县城池秦苻坚创建土筑元至正二十七年张思道令右丞魏文佐守御修筑周五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七尺明景泰元年知县曽玉重修建东西二门东曰宣文西曰宁武成化间巡抚余子俊増辟南北二门南曰临川北曰拱辰嘉靖二十六年増置东西郭崇祯四年城圮知县梁士淳重修八年知县王珵増修北门瓮城
本朝顺治九年知县王际有重修南门城楼及铺舍鼓
楼在城内县治前钟楼在圣果寺前
三原县城池本旧龙桥镇元至元二十四年徙县治于此土筑周九里一百八十步高二丈三尺白渠流绕城中东北隅有月城门四东曰宾旸西曰西达甘凉南曰高山远翠北曰凝瑞水门二东西南三面有池深三丈阔五丈北临清河深十丈馀明初筑西郭城周一里六分为邑右翼门二西曰三边要路西南曰遥迎太白城池高深与县城同嘉靖三十六年巡抚谢兰筑北郭城周四里四分高三丈池深如之有光禄马理记万历间少保温纯重加修葺建石梁南与县城相连有尚书李维祯记门四东曰永泰西曰永安南曰永清北曰永宁崇祯七年知县张缙彦以县城北面濒河岸圮増砖垛四百五十四丈馀邑諌议刘曰俊修马墙高八尺八年贡生赵希献首倡筑东郭城周三里三分奇高三丈五尺门二东曰朝阳东南曰迎巽
本朝顺治初知县李溥缮雉堞増修城楼谯楼在城内
正中
盩厔县城池本隋唐旧址东西长南北狭象鱼形周五里三分高三丈二尺四面皆重门东曰迓曦西曰萃金南曰迎薫北曰拱极明嘉靖中知县李春芳于内外东门及西内南外各建楼北内楼则知县黎元续成之又引广济渠由隍西南东西夹流南深一丈广三丈五尺东西较狭而深
本朝康熙元年知县骆锺麟修筑有教谕齐国俍记十八年知县章泰濬壕甃瓮城以砖改建城楼复新城北女墙小亭颜曰观稼自为文记之雍正二年知县董霑修观稼亭谯楼在县治前霑并新之亦自为记
渭南县城池隋大业九年建元至正二十一年元帅阔廓将商暠东拓二百三十五步明洪武初县丞吴云加拓周七里门四东曰拱华西曰望秦南曰通源北曰临渭东西各有楼嘉靖中知县梁沂建北门楼乙邜地震倾圮知县李希雒重筑东南北三面又加拓焉周七里三百二十四步高二丈七尺池深一丈五尺塞南门议甃睥睨敌台会被征辍隆庆初知县崔廷试复辟南门増飞楼二年知县梁许増筑砖甃高三丈増角楼四敌楼十二有副使薛腾蛟记万历初知县褚顺起门阇与城颠齐甃睥睨水道以砖易门额曰引华襟湭带渭抱丰万历末知县徐吉重加修葺
本朝顺治间知县尚九迁康熙间知县孙熿黄培相继増修雍正七年知县岳冠华重筑北城十二丈睥睨俱甃以砖东西门重建吊桥谯楼在县治前
富平县城池本名窑桥头元末张良弼移县治于此明正统初知县高应举始筑土为城周三里高三丈有奇池深一丈门三弘治中知县陈阔辟西门嘉靖中巡抚谢兰増筑城外敌台知县胡志䕫易雉堞以砖乙邜地震城圮知县赵桐缮之知县崔举葺四门知县史灿始竟工扁四门东曰华翔西曰荆踞南曰石盘北曰金屏万历间知县刘兑始创东郭更石盘门引玉带渠水南入隍中
本朝康熙元年知县郑崑修筑谯楼在城内县治东醴泉县城池即古仲桥城元行枢密院副也先速迭儿増筑土城周二里许明成化四年知县撒俊増筑东西南三面外城六里有奇北则修旧城阻小河水之险高二丈八尺池深二丈阔倍之有提学伍福记万历四年知县姚烛建城楼敌台徙钟鼓楼于县左辟五门东曰阳和西内曰西城外曰永安南内曰南薫外曰迎恩北曰永定西北内曰远驭外曰永平有按察韩朝江记崇祯中知县韩景芳重修
延安府〈肤施附郭〉
府城唐天宝初建一云赫连勃勃筑宋范仲淹厐籍经略时继修明弘治初知府崔陞复修周九里三分高三丈石砌池深二丈门三东曰东胜南曰顺阳北曰安定上建重楼又小东门曰津阳西面依山上为镇西楼范仲淹所建也后毁于兵
本朝顺治乙未知府陈培基同进士赵廷锡重建十六年水冲东城门垣知府牛天宿修筑康熙十四年朱逆毁城楼十八年知府陈天植重修又葺城内鼓楼自为记钟楼在城东南嘉岭山古塔旁
安塞县城池本金旧堡元初改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七分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弘治嘉靖间因城北水患知县韩震韩弼继修移北就南䂓模悉仿旧制西南北门三南门西向万历壬子署篆范有志改建正南崇祯壬申寇陷城南面丁丑知县彭尧昇督工补筑谯楼在县治前
甘泉县城池唐天宝初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三分高二丈土筑池深一丈西南北门三西门久闭
安定县城池宋置堡元因为县明洪武中千戸曹忠重修周五里三分宣徳八年知县刘整建保障楼于敌台成化中知县郭演徐彬相继建东关城与内城相连共周九里七分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五尺东西北门三楼四东曰觐日西曰怀远中曰治安东角曰作赋嘉靖二十一年知县和清因城坍圮加修筑新怀远更名御侮二十四年河西道方远宜命知县曹铭以石砌城基女墙四十三年知县孙黄修葺城及关城新御侮治安二楼万历十七年知县王光祖城上下皆砌以石二十二年知县粘锺嵓复修四十三年知县魏天命议石甃东关城筑东门瓮城未竟四十六年知县陈应龙续成辟南门后塞
本朝康熙七年知县朱尚义辟中城门八年知县杨蕴修关城十九年知县王友德筑西门门共四东内曰迎旭外曰仁和西曰义成中曰翊文北曰拱极五十二年知县廖均重加修筑
保安县城池即古栲栳城唐咸亨间驻禁军于此宋设保安军元因为县明洪武二年县丞洪道修筑成化八年侍郎叶盛言保安县去榆林不远宜听总督拨兵设伏以遏虏冲突嘉靖四十年署篆吏目郭邦靖万历三十三年知县陈桂芳相继増修周九里三分高二丈土筑东北门二池深一丈崇祯中截西南角为城
本朝顺治中知县张嗣贤建城南楼匾曰南薫
宜川县城池宋初改建元至正中参政朱希哲修明正统十四年知县张绎重修周四里一百二十八步高三丈土筑门四西南跨七郎山东西北三面距河池深三丈
本朝顺治四年知县陈扆铭补筑南瓮城门雍正三年知县王志深重建东门洞西城被银川水冲崩八年复修
延川县城池本元旧址明正统中知县王坦重筑周四里高二丈八尺南北门二东为水门旋塞之池深一丈二尺嘉靖初知县陈文甃瓮城以石厥后知县金栋王行仁武之屏相继修筑隆庆初知县毛储元重修
本朝顺治戊戍知县刘榖修葺北门庚子东北角圮于
雨榖复修之谯楼在县治前
延长县城池金大定二十六年县令董承务建张廷直记之明弘治中知县王绅重修周四里二百四十四步高二丈二尺北倚砦山南临延水东西门二南为水门池深一丈嘉靖二年分巡道方远宜檄知县张旭阳修东西南三面咸甃以石北堑崖为堞水门并以石甃自为记知县雷洁继修万历中知县王道明修城内中街鼓楼知县陈国柱葺雉堞明末移县治于高部山城距县二百步元脱列伯令参政何远所筑也
本朝康熙九年知县陈天祐复移于下城钟楼在城东
角
凤翔府〈凤翔县附郭〉
府城唐末节度使李茂贞建凤凰泉水绕城四围周一十二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明景泰元年知府扈暹重修正德十三年知府王江増修万历二年知府邹廷望増筑高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五尺阔三丈易女墙以砖鼎新门楼自为记门四东曰迎恩西曰保和南曰景明北曰宁远又有小南门在正南门之东上建五奎楼常闭三十八年通判姚希曽辟重门于正南上构层楼凤翔县知县李棨记之崇祯末知府熊应元缮葺
本朝顺治十八年察院许之渐鼎建门楼
岐山县城池唐武德四年建土筑元至元二十五年重修周五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阔三丈东西二门各建楼明景泰元年知县王泽増修弘治四年知县荣节辟南北二门寻以不利塞之正德中知县王之邻増关外东西二门嘉靖初知县赵进増修东西郭城各周二里许三十四年地震城圮知县令狐一豸重修三十九年知县韩廷芳増筑敌台二十四座万历二年佥事梁许檄知县杨以渐増筑加高九尺知县李敦信刘正言继修易女墙以砖十八年知县于邦栋増筑北城加高五尺三十七年知县韩佥可辟南门后闭崇祯十年知县张名箓重修匾其门东曰鸣凤西曰怀邠
本朝顺治五年知县赵镜修敌楼十四年知县王榖筑
缭垣谯楼在县治前
宝鸡县城池唐至德中建明景泰二年知县刘通重修土筑周二里七分高二丈池阔一丈七尺万历三年知县师嘉言建东西月城増修城楼门三东曰拱极西曰来远南曰解阜
本朝顺治十八年知县黄士冕重修谯楼在县治前扶风县城池明景泰元年知县周本创建土城周四里高二丈西北依冈麓东南因漆𣲗为池深二丈阔四丈门七以便泄水正德十三年知县徐让修葺城楼嘉靖四年知县孙昌复修十一年知县杨瞻修谯楼于县治前修撰康海记三十四年地震城圮知县孙科重筑三十九年知县王世康増修万历七年知县徐三畏补修崇祯八年冦陷城毁十一年知县宋之杰重建阔増一丈三尺高増六尺雉堞悉甃以砖
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刘瀚芳重修康熙五十三年知
县丁腹松复加缮修
郿县城池元至大元年建土筑周仅三里许明景泰元年典史高瑄増筑正德五年知县李镒重修隆庆元年复増筑高四丈有奇万历四年砖甃女墙水道东西南门三上各建楼
本朝顺治中知县陈超祚重修谯楼在县治前
麟游县城池隋义宁中建〈按寰宇记隋初治仁夀宫贞观六年移于今理则县志所称隋建者考之未确也〉土筑周三里门三东曰武川西曰获麟北曰邠风南临陡厓明景泰元年知县张翀重修天顺中知县张绅増筑外城因山为险周九里三分高三丈三尺池阔一丈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张养清于旧城门各建坊以别之崇祯十年知县夏绍虞复修旧城东北二面
本朝顺治中知县吴汝为复加缮修谯楼在县治前汧阳县城池唐太和中筑于北山麓畔元至正二年移今县西五里界汧晖二河之间明嘉靖二十六年大水冲没移建今城周三里四分高二丈六尺土筑门四池深一丈阔一丈五尺壬戌署篆主簿侯儒修东城钟楼题曰奎楼有自记万历二十六年知县李枝秀改建南门
本朝雍正七年署理知县佟钜重修
陇州城池西魏陇州在州南八里周明帝移今治旧城周九里三分土筑西南门二明景泰元年知县钱日新以水患改筑周五里三分五年建北门成化十五年知州李镛建东门嘉靖十八年知州李朴隆庆二年知州杨世卿俱増筑万历五年知州张凤羽重修高三丈池深二丈门四东曰迎恩西曰览翠南曰挹薫北曰拱极
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州黄云蒸修筑康熙五十二年知
州罗彰彝重修谯楼在州治前
汉中府〈南郑附郭〉
府城旧址在府东二里秦厉公所筑汉高祖王汉中时居此宋嘉定十二年徙筑今城明洪武三年知府费震重修周九里八十步高三丈阔二丈五尺门四东曰朝阳西曰振武南曰望江北曰拱辰正德五年知府周东令军民分功修筑悉甃以砖建层楼于上自为记万历二十三年秋雨城圮知府叶修重葺三十年知府崔应科禁人耕于城畔环以池阔十丈深一丈八尺天启元年因建瑞藩展北二丈十步崇祯十五年关南道李应选复加修濬
本朝顺治十三年知府冯逹道修城楼康熙二十七年知府滕天绶复葺之建钟楼于东南角有记
褒城县城池汉唐建县于打钟寺宋徙山河堰北绍兴中兵毁嘉靖元年县令张寅重葺无城郭明弘治十二年知县张表始筑土城门四东曰龙江西曰蜀道南曰大通北曰连云张瑞记之西门后塞正德四年蜀有蓝鄢之乱郧抚蓝璋以褒据秦蜀之冲下令修筑以同知何子奇督之甃城以石甃堞以砖周三里高二丈池深七尺有杨廷仪记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县雷辟重修
城固县城池在汉之东北隅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建乐城后魏正始中移治婿乡宋崇宁二年移建今城仅高寻许三面为门而阙其北无濠堑明正德七年郧抚蓝璋檄通判周盛拓筑砖甃辟北门匾其东曰永和西曰安远南曰通济北曰新宁上建层楼更树楼于四隅外筑月城周七里一十步高三丈六尺厚二丈四尺凿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黄九峰记之北门寻废嘉靖六年知县刘佳辟小东门曰富春小西门曰阜秋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县潘焘修筑自为文记之谯楼
在县治前
洋县城池宋熙宁间文同守洋州筑土为城周七里三分高一丈五尺池深五尺东西南门三小西门一绍定中权知洋州李显忠建谯楼于县治前明
弘治七年知县王勉辟北门东曰朝阳西曰迎恩南曰通津北曰拥翠小西门曰襟江上各建楼隆庆三年知县阎邦宁凿池増深一丈五尺阔三丈崇祯初知县亢孟桧修筑七年知县郭一龙议甃以砖邑尚书李遇知疏请乃甃二十丈十二年知县洪一纬复甃八十丈自北门至小西门止
本朝顺治九年知县金炼之重修东西门楼自西门迤南崩损数十丈补筑有记康熙二十七年知县谢景安濬濠新东门楼三十一年知县邹溶新西门楼谯楼五间在县治前
西乡县城池宋建于蒿坪山之阳元末皇椢公赤及都屯戍西乡迁今治建城砖土相半无池明景泰三年知县邱俊修筑成化八年知县李春重修弘治十三年知县郭玑増建角楼凿池丈许正德中郧抚蓝璋檄通判周盛筑东关新城浚濠池一丈二尺阔三丈嘉靖初知县李㬋悉甃以砖门四东曰元晖西曰利济南曰亨济北曰贞武周三里三分四十步高二丈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关廷访于新城东门之圮者修之建亭其上题曰汉东重锁崇祯二年知县程谦濬濠十年知县杜锺岳复浚深广倍旧十三年知县朱谋㙩加雉堞之砖四尺引北山渠水入濠
本朝顺治七年知县张台曜重修自为记康熙五十五年知县王穆复加修筑疏池通五渠匾其门东曰招徕西曰射虎南曰开运北曰安澜穆自为记谯楼在县治前
凤县城池古凤州旧治元至正二十八年平章蔡均章重修周四里三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五尺明嘉靖十九年知县司恩甃以砖石建楼其上门三东曰拱辰西曰秩成北曰望江万历二十年知县江大鲲补修
本朝顺治十一年知县张石麟重修
宁羌州城池旧为白马氐之羊鹿坪明洪武三十年因羌民田九成据马靣山作乱遣指挥姜观建宁羌卫于此成化二十三年巡抚郑时奏建州于卫治南先是平凉营望见云雾环拥状如城郭至是筑城汉水绕流四靣地据险固门四东曰阳和西曰永惠南曰南薫北曰通济自南至西属州自西转南属卫嘉靖二十五年知州萧遇祥指挥岳乔各依分界増建城楼万历癸未雨倾知州卢大谟缮补周七百七十馀丈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如之鼓楼在州治前
本朝雍正八年知州汪邦彦重修南门楼
沔县城池蜀汉建兴七年丞相诸葛亮筑汉乐二城汉城即沔城也倚山据平地垣堞以土明洪武四年知州王昱迁于西山谷口周三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阔八尺沔水环流万历元年千户李光文甃以砖北半属民南半属军门三东曰镇江西曰拱汉南曰定军东西皆重门门各建楼
本朝顺治十二年知县李煊修西门康熙三年知县郭
元佐修筑
略阳县城池即古兴州城址明正德六年郧抚蓝璋委扶风县知县孙玺筑土城周五里高一丈七尺池深八尺门五东曰永清西曰定远南曰镇江北曰拱极西南曰通济八年知县马翺建楼于四隅环城为屋可通巡警南镗记之后圮于水知县李朝言申请修理委指挥李乾元砌石于外筑土于内崇祯辛未江涨兼地震崩塌二百馀丈知县牛问仁缮修
本朝顺治十一年知县诸保宿同参将梁加琦修筑康
熙二十四年知县施有光复加修筑
榆林府〈榆林县附郭〉
府城半倚驼山为固西临榆谿芹河系极冲重地明初为榆林庄正统初都督佥事王桢建榆林诸堡时镇在绥德弃米脂鱼河等处于外冦入不及御成化九年巡抚余子俊徙镇于此旧有南城创修北城置卫所设镇巡等官二十二年巡抚黄黻展北城弘治五年巡抚熊绣展南城周三十里三百一十四步正德十年总制邓璋以南关人烟辏集疏请筑外城以卫居民隆庆元年巡抚王遴又自水西门起至信地楼止筑逻城七里万历元年巡抚张守中修筑顶阔三丈底阔五丈高三丈六尺池深一丈五尺甃城以砖者则嘉靖时巡抚张珩隆庆时郜光先万历时宋守约王汝梅副使洪忻赵云翔总兵傅津贾国忠相继成之也共大楼十五座腰舗四十七座门七东二西四南一号曰驼城边垣长三十一里三百五十八步墩台七十四座鼓楼二一在中城大街一在南城大街钟楼在北城大街
本朝康熙十年总兵许占魁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谭吉璁重修中城鼓楼十一年修钟楼俱吉璁为记雍正九年改府
怀远县城池明天顺中置堡𪮫土门兵守之城在山上西北距沟系极冲上地周二里十七步东南北门三楼铺一十二座隆庆六年加高一丈五尺万历六年砖甃牌墙垛口加高六尺共高三丈六尺边垣长四十三里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
本朝雍正九年改县
靖边县城池宋夏州兀喇城范仲淹即其东西筑哨马营明永乐初建城改名靖边营周二里许景泰四年巡抚陆矩筑新城成化十一年巡抚余子俊改置靖边营𪮫保安兵守之东西北皆天堑深沟佥事陈忠筑南关城兵备道须澜筑新军营周一里嘉靖乙卯分巡道赵绅招各边北勇筑家丁营周二里有奇连环四城屹为重障有菽麦城在南隔河黄花城在西南隆庆六年兵备道刘应时増筑加高共三丈六尺周六里三百步砖甃四城门洞上各建楼张世烈记之万历六年砖甃牌墙垛口楼铺二十九座边垣长四十五里墩台三十二座
本朝雍正九年改县
定边县城池唐武德元年置都督府贞元二年没于吐蕃九年复城之宋咸平中䧟于夏明正统二年置定边营成化九年余子俊奏修边墙于定边平地仍筑小墩嘉靖中游击梁震设关城城设在平川系极冲上地周四里一百七十五步东西门二楼铺二十八座万历元年展西关四年加高三丈六尺六年砖甃牌墙垛口边垣长五十四里墩台七十七座
本朝雍正九年改县
兴安州
州城旧为金州城宋元以来并为土筑明洪武四年指挥李琛始甃以砖周六里二十八步高一丈七尺门五东曰朝阳西曰宁远南曰安康北曰通津曰临川池深九尺阔五尺成化间巡抚蓝璋命汉中府推官赵清重修金州城高二丈池深一丈门构一楼万历十一年大水城圮十二年分守道刘致中请筑新城于赵台山下易名兴安州周三里一百一十六步高一丈八尺门四东曰乔迁西曰安堵南曰阜民北曰拱辰四靣凿池池各有桥崇祯十六年守道张京复修旧城未及竣后流贼馀孽刘三虎陷新城平其城隍
本朝顺治四年知州杨宗震复移旧城总兵任珍建议截城之半西门移八萧家巷口周七百二十八步高二丈二尺门四东曰仁寿西曰康阜南曰向明北曰拱辰门各有楼四角亦建楼濬濠十年总兵赵光瑞加濬十五年分守道曹叶卜知州王章重加筑濬建四门瓮城康熙五年辟小北门六年总兵喻明简及章重修垛口敌台二十四年总兵程福亮知州李翔凤修筑三十二年汉水瀑涨城圮修筑未竣四十五年城复圮于水四十六年奉
旨动帑改建于赵台山下在旧城南三里周七百三十
三丈
平利县城池唐宋旧县在白土关东明洪武五年始徙今治城东西阻水南北倚山周六里明正德五年知县李瑚重修门四上各建楼隆庆元年知县马云以倾圮难葺议改筑约三分之二悉甃以石高一丈二尺谯楼在县治前
洵阳县城池因山为城阻水为池周三里有奇唯县治仓库缭以石墙孔道所由建四门东曰东作西曰西城南曰阜财北曰拱极又西北隅洞门一今止存东西北三门谯楼建于县前后移堂左
白河县城池明成化八年于洵阳县界立白河堡十二年始改为县周一百一十二丈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明末冦毁
本朝徙泠水河康熙二十六年知县龙家佐始西枕高山砌石为城周半里许高七丈三寸东南北门三
紫阳县城池明正德七年立紫阳堡八年升为县在紫阳滩左嘉靖丙辰知县张亨甫迁紫阳滩右筑土为城周六百四十丈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二尺万历癸酉知县周宗悫重修建东西北门三各有楼丙子知县杨谟修筑加高三尺未及竣知县阎博继修砌以石自为记崇祯七年冦陷十一年署张鹏翺就西南北旧址以山石垒小堡周三百六十丈
本朝顺治七年防将汪鸿程拓南隅周五百一十步建东西北门三康熙二十五年知县沈麟复加缮修
石泉县城池旧无倚山阻水明成化十七年知县张翔筑东北城覆以砖石正德四年有蜀冦副使来天球令四靣筑城寻圮十三年知县卢绣复加完缮周三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门四谯楼在县治左
汉阴县城池明成化元年典史徐铎始筑垣建门二十三年知县张大纶置楼其上弘治九年知县唐希介加拓周四里正德七年知县丁珣増高二丈甃以砖石嘉靖十四年知县李时秀扁其门东曰迎晖西曰承恩南曰南薫北曰拱辰池阔一丈深半之万历十二年知县袁一翰重修崇祯十四年知县张鹏翺増筑六百四十丈东西复筑逻城竖门题曰重关保障重建门楼东北及西北角楼各一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县赵世震重修有修城自序
商州
州城秦孝公十一年城商塞晋兴宁末王靡之改筑故城宋令狐厉建楼城上邵康节有诗元安西路判官寡骨里拓修周五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形如鹤翔靣对龟山谓之龟山鹤城门三东曰觐阳西曰靖羌南曰镇远西南水门一曰靖顺各有楼明洪武间知县陈荣祖重修成化中知州孙昌复修十八年吏目刘玺甃其半嘉靖癸未参议苏干悉甃以砖有检讨段炅记隆庆丁邜知州陈潞増修万历丙子知州李石岭増建敌台垛楼庚子知州王邦俊修门楼
本朝顺治二年商洛道袁生芝重修建谯楼于州治前镇安县城池初在野猪坪后移谢家湾即今治明景泰三年建土城正德七年知县俞鼎甃以砖周四里三分高二丈池深八尺北倚山东西南门三各建飞楼有尚书雍泰记嘉靖四年知县杨永清増修东北月城周一里七分高加旧城二丈俱甃以砖
雒南县城池金兴定二年怀远大将军行商州雒南县事黏割子仁始建土城明正统间知县张玑重修筑成化十七年知县王琪拓修周三里三分高一大七尺池深一丈城北近山南邻水壖惟濬水渠一道深五尺广如之嘉靖十三年知县杨士元甃以石隆庆中知县徐旭増修䕶城敌台飞楼又増高县前鼓楼与之相望以备守御万历二十一年圮于水知县洪其道重甃以石南设重堤城赖以固门三东曰长春西曰永靖南曰朝阳南门稍西辟水门一曰恒庆四十七年雨圮知县贺贡甃以砖石
本朝顺治己亥知县畅体元重甃康熙元年南门及水
门圮体元捐俸重建
山阳县城池即古丰阳城明洪武初为巡检司至成化十二年知县赵信始建十四年知县杨隆续成之有秦府教授陈嘉猷记周二里二分高三丈池深如之门三东曰体仁西曰尚义南曰崇礼俱有楼正德中知县陈鹗甃以砖隆庆中知县黎黔重修万历二年知县贾天祐辟孔庙南路抵城足洞其垣为门曰毓秀有楼府尹王鹤记之今塞
本朝雍正六年知县杜方震详请修筑谯楼在城隍庙
南
商南县城池明成化十三年知县郑瑛建有教谕黄俨记周一里二分嘉靖二年知县郝宗儒拓其西几二里高二丈池深六尺阔一丈三十九年知县王舜民改建四门东曰通知西曰安仁南曰育流北曰镇远万历七年知县方本清甃以砖石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知县宋广业复拓之共周三里葺城楼置更楼其上五十六年知县程赞改修城门题其东曰富水西曰清油南曰商雒废北门止设城楼
同州
州城昉于秦盖厉共公灭大荔而筑者制类龟形元魏改州治于李润堡刺史元爕表还冯翊旧城唐易为方城明弘治十五年知州张鼒建楼于其上嘉靖己卯地震城圮筑者苦费乃去其坎方之赢出者半周九里有奇高三丈池深丈馀阔倍之门四东南曰大安西南曰普济东北曰长宁西曰永定旧有南门以兵馑塞五年从佥事周镐议辟之寻复塞万历初知州韩垲修大安门重堙上起危楼谯楼在州治前知州李懿建
朝邑县城池明景泰二年知县申閠始建成化三年知县郭良十七年知县李英荐増雉堞嘉靖二十年知县刘尚义拓东城起门楼乙卯地震后重筑周四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阔如之门五东曰临河西曰镇羌曰金汤南曰望岳北曰迎恩
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县丁魁南建东门楼康熙六年署篆检校刘声芳建南门楼十九年知县陈昌言修筑戊寅东南北三靣圮于水四十六年知县王兆鳌详请修筑门楼女墙捐俸砌之复于城内县前改建谯楼三楹
郃阳县城池西魏大统三年同州刺史王罴建后圮明正统十四年知县董镒重筑周八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正德六年知县张纶重修始立门浚湟嘉靖三十年知县王纳䇿増修卑薄尚书韩邦奇为之记隆庆二年知县李希松悉甃以砖崇祯五年知县陈箴増修崇五尺康姬鼎记之八年知县范志懋増筑城𬮱名其门东曰雨粟西曰崇墉南曰阜财北曰归极
本朝顺治中知县庄曽明浚湟共深二丈康熙三年知县侯万里重修谯楼在城内县治东明知县张鹤县丞李魁所建也有卢常记
澄城县城池后魏时建周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土筑池深一丈三尺门四明正统景泰弘治间俱重修嘉靖中知县郑光溥改建北门复修县前谯楼尚书韩邦奇有修谯楼记丙午知县徐效贤复加修凿戊申重修四门己酉建四郭门各有记南郭门未竣知县敖佐续成之崇祯癸酉知县王选増高三丈
本朝顺治五年知县姚钦明重修辟水门于西北之左
重建北楼
韩城县城池诗所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者后无考唐王勃有登城楼寓望序金大定四年改置桢州修筑之周四里百五十九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门四东曰迎旰西曰梁奕南曰澽浡北曰拱宸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全文创四门月城后废崇祯三年甃上下各三尺遇雨辄崩五年知县左懋第新西关门楼更名曰望甸十三年大学士薛国观特疏于朝而捐甃焉知县石凤台首捐甃敌台者二荐绅以次竣工更题其门东曰黄河东带西曰梁奕西襟南曰溥彼韩城北曰龙门盛地
本朝雍正七年知县刘方夏修筑重葺四门楼鼓楼在
县前
华州
州城唐永泰元年节度使周智光建元至正中平章公驴拓古城西北隅修筑周七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明嘉靖乙卯地震城圮知州朱茹重建有推官杨孟芳记门四东曰镇潼西曰望安南曰见山北曰带渭上各建楼万历中知州邢振羽重修崇祯时知州史文楷筑濬环列女墙知州邓承藩葺西门楼
本朝康熙中知州冯昌奕葺四门楼及钟鼓楼
华阴县城池本隋唐旧址元至正十八年逹鲁花赤脱力白修筑周二里九分高二丈二尺池深八尺嘉靖四十二年倾圮知县李冲汉重筑睥睨悉甃以砖万历五年知县李承科増厚八尺高二丈七尺东西南门三东西旧有层楼南楼嘉靖中知县袁廷瑛建北楼万历中知县王九畴建稍西又建镇西楼有翰林盛以弘记谯楼在县治前
蒲城县城池西魏时建明景泰元年知县高隆増修正徳间知县张锾置腰铺濠堑植树环之嘉靖初知县杨仲琼増筑甃女墙以砖周八里一百八十步高二丈九尺池深一丈五尺门四隆庆间知县吕宗儒改建南门移东数十步万历丁丑知县田蕙建四门楼崇祯丙子知县田臣浚濠深三丈阔倍之中界以环垣
本朝顺治庚寅雨圮知县张舜举修筑康熙中知县汪
元仕修葺城门谯楼在县治前
潼关县城池宋熙宁中遣侍御史陈泊筑城明洪武五年千戸刘通修筑旧城九年指挥佥事马骙増修睥睨依山势曲折周一十一里七十二步高一丈八尺其北下临洪河东南跨麒麟山西南跨凤象二山门六东曰金陡西曰怀远南曰上南下南北曰大北小北东西南各建楼三十三年成山侯建南水关宣徳间守备魏赟建北水关共水门三正徳七年兵备道张𥤉重修建东西重门竖楼其上嘉靖十八年兵备道何鳌重建南北水关隆庆四年兵备道范懋和增筑修更铺七十二所甃雉堞以砖万历十九年参政张维新重修题东郭门曰天险西郭门曰地维上南曰凌云下南曰迎薰大北曰吸洪小北曰俯晋天启四年河水冲崩北水关七年兵备道黄和修筑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参政高梦说重修雍正五年知县黄宪鲲补修二十七丈七尺六年复修一百二丈七尺钟鼓楼在麒麟山上参政孔兴釪移建有同知李天玑记
满城在县西三里雍正三年建周三里二分东西门二设守尉镇之
耀州
州城本华原县元末兵燹城尽圮明景泰初重建土筑四门皆覆屋成化时漆水啮东面颓其半嘉靖二十五年知州周廷杰作东城石堤三十三年知州李廷宝增修作南门楼三十七年知州江从春增修高厚倍三之一创东西北三门上各建楼砖甃水沟女墙周六里七十步高三丈阔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三尺池深八尺名其门东曰丰门西曰远门南曰雍门北曰夀门谯楼在州治前弘治五年知州任奎创修有张天瑞记
同官县城池后周武帝建徳四年建明景泰元年知县樊荣始为筑濬知县傅鼐继修至成化十九年知县颜顺始续成之弘治元年漆水冲崩知县王恭易以石基嘉靖三十二年知县亢庆鸿増修周四里高二丈池深一丈万历元年知县吴洸修丽谯甃雉堞以砖门四名其东曰望函西曰控羌南曰文明北曰迎恩又东凿二水门十八年水崩北门知县屠以钦改置正北题曰镇远门二十一年知县马铎以北门直突筑北瓮城建宣威门东门圮于水久塞四十一年知县梁善士复辟之题曰启元门建覆屋三楹崇祯末移居山寨城圮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县雷之采截旧城之半建筑新
城周二里三分有奇
白水县城池相传唐尉迟恭监筑元末兵燹主簿丁华权移治于南临川明洪武三年知县张三同还旧治始加修筑周四里高二丈池深一丈建三门自为记嘉靖二十二年兵宪张瀚谕知县温伯仁筑城起自故城西北隅终于东南隅周五里馀高厚二丈顶削下三之一上罗女墙敌台五有修撰韩邦奇记共门五东曰迎祥西曰险宁南曰聚奎北曰星拱东曰汲井崇祯十二年知县王无逸扩筑
本朝顺治三年知县王永命浚湟深三丈阔二丈谯楼
在县治前
乾州
州城唐建中元年徳宗用桑道茂言诏京兆尹严郢发众数千及神䇿兵城之子城周五里罗城周十里有奇高二丈二尺池深二丈阔三丈后子城圮今城即罗城也门六东曰迎阳西曰宝登又有小东门小西门南曰延薰北曰拱斗上各建楼五代汉乾祐中重修明万历甲戌知州李维祐甃城濬池壬辰知州贾一敬筑城外缭垣崇祯壬申雨圮知州杨殿元补筑
本朝知州杨引昌重修谯楼在城内州治东悉新之武功县城池依雍原之麓唐贞元十五年建宋县令孟通修筑元末张良弼李思齐増筑又循雍原列十二城以守明洪武九年都督耿忠奉诏屯戍増筑之周三里二百二十步高二丈池深八尺土筑门四又小北门一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徐奇桂修筑建四门楼及东
西南关城楼谯楼建于县治前
永夀县城池元至正四年徙建麻亭镇明天顺二年知县郭质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崔炳俱重修周五里明末被冦尽圮因结寨于虎头山居之
本朝顺治丁酉知县李如瑾筑寨下南关有贡生赵运熙记康熙八年知县张焜创建新城西南依旧寨四方崒嵂中央坦夷匾曰金盘城周三里高二丈八尺土筑辟西门大小各一曰金盘曰康阜建门楼二角楼四自为文记之
邠州
州城唐始建宋金继修元末李思齐令部将何近仁重修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州孙礼建三门东曰太平遗泽西曰公刘启化北曰姜嫄祖武二十五年知州姚本建南门题曰后稷开基周五里高三丈池深二丈谯楼建于城内州治前
三水县城池西北枕山东南临溪元至正十八年并入淳化明成化十四年复置县知县杨豫创筑迄二十二年知县马宗仁始落成有李锦记周五里五分高三丈土筑池深一丈正徳中知县赵玺増筑创建南门嘉靖中知县吴之翰修葺门堞万历时知县秦渠重修门四名其东曰宾旸西曰志岐南曰凝薰北曰拱辰知县方本清修葺城楼崇祯时知县高知筑双槐堡于西关作小门于志岐门北与堡通
本朝顺治七年知县王儒复葺堡城康熙庚戌知县林逢泰葺垣楼颜南楼曰丹翠有纪咏序建谯楼于县治前乙卯丙辰间复修堡城
淳化县城池宋淳化四年建明嘉靖九年知县马崇増筑周四里一百七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阔五尺门三东曰迎和南曰阜民北曰拱极环城皆山南北深沟东带河四十三年知县张介饬女墙门楼崇祯中知县赵之琴増修知县孟学孔筑敌台于东南角
本朝顺治五年知县赵宾修葺门楼康熙三十九年知
县张如锦补筑谯楼在县治前
长武县城池本唐宜禄县宋元因之明初并入邠州改为宜禄镇万历十一年改县知县梁道凝拓筑周五里高三丈池阻沟东西南门各一北门二崇祯中知县恽绍美修筑谯楼在县治前知县武振建
鄜州
州城西阻龟山东带洛水有内外二城内城相传为元吴知院所筑周二里一百三十步外城周十里洛水为患成化以来时加修筑高四丈池深广各二丈嘉靖丁亥夏洛水暴涨城颓百馀丈副使汪珊知州杜蕙石砌城基尚书刘玑记之十六年副使吴瀚知州金禹绩植柳固堤号柳林城十九年副使谢兰二十年副使刘宗仁知州张旄増建角楼门楼门三东曰瞻洛西曰仰山南曰望岳东北东南及正东水门各一二十九年副使朱用増筑南北城连山辟北门曰镇朔四十一年水侵东北城圮副使张西铭知州苏时化补筑稍移于内四十三年水侵新城圮知州苏璜又稍移内补筑四十五年兵备道冯舜渔以外城宽阔难守北自东北角至龟山后南自东南角至龟山前増城垣二层高厚俱三丈长五千三十馀丈自是南北有二重关矣门各二郎中刘仕记之隆庆六年兵备道程鸣伊増高新城四丈周垣睥睨悉甃以砖改建东南北门东曰镇洛南曰保鄜北曰威朔各建重楼万历六年兵备道李采菲率知州阎思孝砖甃旧内外城门置重楼庚寅兵备道杨时宁创建石堤修葺城垣未竟去知州宋言续成之有中丞王邦俊记崇祯六年兵备道王楫以城阔民稀不便守御截断二层外城止守一层外城十五年兵备道杨彤庭因山为寨伐石修筑作石头城门三东南又辟小门通泉水
本朝顺治初以下城辽阔又截断外一层城止守内城十七年分巡道许瑶首倡捐输修筑下城东南北三面十八年分巡道李荣宗捐修西山城康熙二年复相率居下城鼓楼在州治前钟楼万历间移城上东南角
洛川县城元佥院胡兴筑縁山阻涧周二里一百六十步东西南门三明洪武中知县朱炳重修正徳七年妖贼李牛作乱筑东郭土城高仅丈馀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吉澄重修倍加高厚三十一年知县王一贤建东西门楼万历元年知县李廷仪増筑郭城周三里八分高三丈五尺濬池深二丈阔如之北临壑曲筑长垣甃女墙以砖水道以石建城楼四更缮内城扁其门东曰缉宁西曰阜成南曰开泰谯楼在县治前
中部县城池旧在沮南明成化中改建今治城卑薄隆庆六年知县卫汝霖増筑周四里一百三十六步高三丈因沮水为池甃雉堞建门楼五万历元年知县李迎时筑南城己未知县江之澨増高数尺崇祯五年知县姚一麟筑上城
本朝顺治十二年知县彭圣培重建门楼康熙二年知县金九鼎増筑启东门门七西为水门钟楼在城内南隅
宜君县城池旧无明景泰中主簿李仲和始筑然石滓难成成化中县丞杨安因龟山之势筑削为城周五里三分高二丈五尺门二南向曰保障北向曰金阙池深一丈
本朝康熙十七年知县贾有福増修
绥徳州
州城环水抱山宋鄜延宣抚使郭逵所筑金元以来因旧修葺明洪武中指挥严渊増修周八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砖甃池深一丈五尺门四东曰镇定西曰银川南曰安远北曰永乐跨门为楼各二其在城东山上曰信地楼南关城接连大城方六里三十步门四东曰宾阳西上曰上水西下曰挹秀南曰来远建文中建
本朝顺治十六年知州王元士重修钟楼在城内东偏
迤北为鼓楼
米脂县城池环山纪水古名毕家砦宋改建米脂城金升为县明洪武六年守御千戸王纲修葺成化五年知县陈贵拓东北隅万历元年知县张仁覆増筑周五里三分高二丈九尺砖甃门三跨门为楼东曰拱极南曰化中北曰柔远西角楼一池深一丈阔七尺
本朝康熙二十年知县𡩋养气重修谯楼在县治前清涧县城池本宽州故址宋康定元年种世衡请即废垒营筑土城初苦无水凿井百五十尺至石屑石得泉城成赐名清涧城明洪武初増修东西南临河北据山周三里五步高三丈砖甃池深二丈门三东曰朝阳南曰迎薰北曰拱极正徳六年知县赵辂増修西罗城嘉靖乙巳副使方远宜筑西南二面石城有记癸丑同知何尚贤筑南门瓮城戊辰总督王公檄増筑东北方建敌台重楼辟北关水门一壬申知县方可筑草山重城后圮于水乙卯知县陈汝元改建南门楼于正中匾曰景庾楼自为文记之
本朝顺治中知县廖元发重修
葭州
州城宋熙宁中葭芦寨据山为固因河为池至今称铁葭州云金元以来屡经缮修明洪武初守御千戸王纲改建自北而南截三分之一増筑垣墉分内城北郭隆庆间知州章评増堞南郭外城周三里五分高三丈石甃内城南北门二南曰徳安门上为徳风楼外有月城障之山腰一门东通黄河北曰武上为文昌楼北郭下北门曰镇远万历四年知州尹际可建南郭东西二门东曰天险西曰通泰水门各一天启中知州卢辉修筑
本朝顺治十五年知州武弘祖重修自为文记之康熙十六年知州孙毓奇重建南北门楼有李泰业记谯楼建州治前
吴堡县城池宋金为砦元始为县依山势高下周二里五十七步高二丈五尺土筑东南以黄河为池西北以石壑为堑门四东曰观澜西曰熙皥南曰景阳北曰迎恩嘉靖十五年知县刘钺修筑十七年知县张弛重修二十二年知县李锦筑北门月城建门曰拱辰有知州张绮记三十三年知县李辂増筑瓮城创建南北门楼万历三十五年知县杜邦泰修筑建东门楼参政王霖撰记四十二年知县卢文鸿建西门楼崇祯中知县简国宁建南外门曰带砺
神木县城池金为砦元至元十八年主簿王瑄徙于东山后改县明正统五年都御史王翺查边奏县寨居山顶不便宜移置平川八年复徙建川口周五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门四成化四年巡抚余子俊建罗城増修门楼隆庆六年东路道张守中増筑高三丈七尺建四角楼万历六年东路道覃应元甃以砖三十三年东路道袁谏甃罗城以石自为记后废
本朝雍正四年知县胡増煐修筑钟楼在城内凯歌楼
北南则鼓楼在焉
府谷县城池始建未详〈按五代唐升府谷镇为县复建为州宋又置麟府路则城池始建宜在唐宋间〉明正徳十五年知县张汝涉因故址拓筑石砌周五里八分高二丈五尺因河为池门六嘉靖中重修钟楼在城内西北街
陜西通志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十五
公署
周官三百各建厥宅皋应之旁市㕓远隔华省薫香直庐树㦸鹑野龙山栋宇奕奕甘棠召公黍苗郇伯攸跻攸宁用敷德泽丽谯审时郊馆候客列峙秦疆规模迈昔作公署志第六
西安府
总督部院署在布政司西南旧驻固原镇后移西安顺治初总督孟乔芳创建制府康熙元年总督白如梅以门堂隘浅拓正学书院旧址增廓堂宇高其闬闳建标绩坊树表台鼓角丽谯将校亭庐悉备自为文记之二十三年以汉中为川陜适中地移建制府以便兼辖后寇平仍还原署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
赐总督博济保釐秦陇匾额
督标中军副将署在长安水池三坊
巡抚部院署在布政司西北明宣德七年建嘉靖二十一年巡抚赵廷瑞新后堂辟后轩为北向前作思济亭于五柏之间又曰五柏亭建楼七楹颜曰仰辰翼以两厢十楹葺节镇坊导通济渠由西垣入束垣出左右亭各一左以覆井右以藏碑自为记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巡抚鄂恺重修左佥都房廷祯记
之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
赐巡抚鄂海匾曰为政宽恕聨曰三秦地阔荣开府二华
峰高比重臣
抚标中军参将署在咸宁所二坊
布政使司署在府城东钟楼西相传为秦穆公故府唐为尚书省一云为于志宁郭汾阳宅基有颜真卿郭太保庙碑尚存署中金即其地为行署元设为行省延祐间修之明初洪武七年改为司署设僚属廨舍基宇周罗十七年增置廨宇正统八年左布政郭坚增置后堂厨库右布政王暹记嘉靖二十九年左布政葛守礼建后堂颜曰诚心堂右布政孔天𦙍记
本朝顺治五年左布政刘弘遇大加修葺前后堂及厨库吏舍重门缭垣悉新之右参议朱国夀为记康熙四年布政使颜敏以宅门湫隘增建六楹大堂五楹颜曰寅清翼以壁廊内堂凡三楹壁廊数悉如之自为记广积库在大堂旁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
赐布政使鄂洛云峰及清慎勤二匾额
经历司理问所广积库大使廨俱在本司大门内东偏〈旧有检校副理问司狱司廨俱裁缺照磨广积库副使改甘省〉
粮盐道署在布政司东北按碑图即左参政署康熙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
赐参议黄明清慎勤匾额五十四年𠫵议祖允焜葺东园
于署左自为文记之
永敬仓大使廨在永丰仓内
按察司署在布政司西明洪武初因元御史台为治在布政司东后并入秦府移建今署正统十年按察使邓棨新正堂中门廊庑副使张楷记之成化十年按察使王朝远建官厩十三年按察使刘福贸民地拓修东构屋四十八楹西二十馀楹僚属廨宇以次就绪复缭以穹垣提学伍福记嘉靖壬戍按察使刘自强濬井于廨舍东南号曰刘公井提学孙应鳌记
本朝顺治十六年按察使翟凤翥颜其堂曰如冰堂自
为记康熙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
赐按察使何嘏清慎勤匾额四十八年按察使满普重建两庑狱在署西偏雍正七年按察使硕色修葺自为记
经历司司狱司俱在本司内〈旧有检校廨缺裁照磨改移甘省〉
驿传道署在布政司西北本察院旧址先是道署在按察司内明成化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裁缺署废三十一年复设副使张霖徙今治重建内署门庑厅事射堂宾馆自为文记之
城守营参将署在布政司北长安所一坊
贡院在布政司西近安定门明景泰间左布政使许资奏建嘉靖四年巡抚王荩巡按郑气建搜阅堂四楹新屋宇号舍旧为席棚悉易以木又拓增数百间筑内外缭垣颜大门楼曰腾蛟起凤又引通济渠于五星堂下检讨段灵为记十九年巡按张光祖重修改建门坊暸望楼峙四隅明远楼在中北为至公堂堂北为四所收掌所南有为国荐贤堂其北为外帘匾以精白一心又匾曰明公皆居文衡门南北则聚奎堂旧止三檼增为五檼又其北为主考厅五经房列左右咸更新焉有侍郎吕柟记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布政使萨穆哈增建南号舍雍正
元年巡抚噶世图续建悉易以瓴甓
〈旧有按院署在布政司西北顺治十八年裁缺今改为驿传道署督学署旧在关中书院康熙六十一年改驻三原旧行署右布政署在布政司西康熙六年移驻兰州都司在布政司东南雍正元年裁缺关内道在布政司西提学道在按察司内今俱裁缺〉
知府署在布政司西本元奉元路址明洪武二年建永乐间补葺正统四年知府邓晟改建中门训导董懋为记天顺四年知府余子俊新后堂复拓修八年重建正堂退徙于北吏舍退徙于东西移常济库于中门之东自为记弘治十五年知府马炳然拓修后堂颜曰絜矩内署吏舍悉新之亦自为记嘉靖十三年知府夏雷易西隅民房改建僚佐廨舍堂后建东西棚屋各三楹堂东建𠕋库六楹复建坊门外匾曰关中首郡检讨王九思记二十四年知府吴孟祺分建廨舍中判二区缭垣分坊门径殊轨丞御其东倅处其西有右佥都许宗鲁记狱在堂西南二十六年知府胡汝辅濬渠砌阴沟于丹墀东凿石为井自为文记之
理事同知署在府署西长安铁炉一坊系旧分守道署
清军同知署在府署内东偏〈旧有刑厅署在府治南缺裁后改为管粮厅署雍正七年更名水利通判移驻泾阳王桥镇〉
经历司在府堂西照磨所在经历司南知事厅在府堂西北司狱司在府署中门西偏〈旧有税课司在府治东京兆驿丞廨在府治东南西安逓运所在府城西㶚桥逓运所在城东二十里今俱裁缺〉教授训导廨在府治东南明伦堂后阴阳学在府治东医学在府治西
长安县署在布政司西唐天祐间韩建筑西郭小城为县治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四年移建今治明末颓圮
本朝康熙元年知县梁禹甸修葺改建重门新前轩自为记堂西为库狱在堂西南禹甸复建小仓以羁轻犯
丞廨在县堂东〈旧有主簿廨在县堂西缺裁〉典史廨在丞廨南教谕训导廨在府学西
接官厅在西关外养济院在其侧
咸宁县署在布政司东南三里许即唐宣阳坊万年旧址天祐间韩建筑东郭小城为县治宋金因之元泰定至正间县尹唐兀王义相继增修明洪武初因拓城移建今治嘉靖二十三年知县马佩重修前后厅堂重门吏舍悉新之堂西为库狱在仪门西因邻旧养济院关防弗便廼筑圜堵九十四丈建屋十九楹给事王凖记万历十二年知县李生芳复修三十四年知县满朝荐更为拓修崇祯五年知县阎思学于退食堂后市民地构大生楼五楹左右厢各三楹前建退食轩易旧宅为幕馆长安知县张希夏为记土地祠旧在仪门外宾馆之左知县宋屺移置仪门右
本朝康熙三年知县黄家鼎以狱分轻重度狱东南隙
地建仓一所养济院在城内西北
丞廨在县堂右典史廨在丞廨南〈旧有主簿廨顺治间缺裁〉教谕廨在学宫敬一亭后训导廨在敬一亭左接官厅三所二在东关外一在北关外
会府在满城内钟楼东
将军署在满城吉茂巷康熙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
赐将军博济匾曰列雅著赞聫曰长为士心思鼓舞肯因
国事惜勤劳
左翼满洲副都统署在满城金谷府故址
右翼满洲副都统署在满城西华门街
左翼汉军副都统署在满城郃阳府故址
右翼汉军副都统署在满城天地坛故址
咸阳县署旧在城内西北今在中央明洪武四年县丞孔文郁建中为正堂五楹抱厦一楹东有库楼西南为狱
本朝顺治中知县江山秀修葺建马厩二十楹养济院
在县治东北
县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县堂西〈旧有咸阳逓运所渭水驿丞廨在县治内俱裁缺〉
教谕廨在儒学明伦堂西训导廨圮阴阳学在县治西南医学在县治西南
〈旧有东西南三察院又司署在县治西关内道署在司署东府馆在县治东北俱废〉
兴平县署在城内东南元至正十二年建明洪武十二年知县沈讷修葺成化中知县王琮改修嘉靖中知县郭孔完增修乙卯地震倾圮知县朱文修葺有刘永吉记正堂知县章评修颜曰琴堂建可为敦仁二堂自为记又建喜中楼陶梓记修仪门戒石亭左右吏舍建五喜亭御史陈讲少卿记库在堂左狱在仪门内东偏养济院在县西街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县堂西底张驿丞廨在县东北三十里〈旧有白渠驿丞廨在县治北底张逓运所在县治东俱裁缺〉教谕训导廨在学宫敬一亭后阴阳医学俱在县治前
〈旧有察院布政司署俱在县治东按察司署在县治东南长宁分司即古长宁驿西司在县治西南〉
临潼县署在城内中街之东明洪武二年建弘治癸亥重修嘉靖甲辰知县李裔芳增修自为记正厅六楹匾曰节爱堂左库右幕厅后为退思堂堂内东偏为藕叶山房北曰向用堂狱在仪门内西偏
本朝康熙二年知县孟长人改建大门移门楼于内署三十七年知县赵于京建外厩自为记养济院二一在城隍庙左侧一在县东南抵城下
丞廨在县堂西典史廨在县堂西〈旧有新丰驿丞在县治西逓运所在县东北缺裁〉
教谕廨训导廨阴阳学俱在县治北医学在县治东
〈旧有布政分司按察分司俱在县治东知县赵于京改为横渠书院有厅二一在县治东改居汛兵一在县治西迎候所二一在集凤门外一在永丰门外今俱废〉
高陵县署在城内正中宋政和间知县李文开建不欺堂主簿焦𬓲为记元延祐元年知县卢佐建正厅五楹立戒石亭于仪门北明正统十四年知县张锦重建正厅五楹东西俱有库景泰三年杨清建诸廨舍及土地祠成化十年知县张杰重修弘治初知县刘安建退思堂正德十四年知县翟清建马厩嘉靖四年知县邓兴仁改建正堂重门徙狱神祠及狱门于仪门外乙卯地震倾圮知县李翰重加修葺
本朝知县胡昌期撤退思堂于后堂前为榭署内楼五檼康熙三十四年知县王綦溥重修养济院在县东门内迤南城下
典史廨在县堂西
教谕廨在明伦堂后训导廨在教谕廨后阴阳医学俱在县治东
〈旧有布政司署在县治西按察司署在预偹仓东府厅在中街南〉
鄠县署在城内东隅明洪武八年知县许䜣重建中为正堂五楹东西俱有库后为思补堂西南为狱宾馆前有双槐宋程明道先生手植正统中知县徐纯修葺崇祯中知县张宗孟重修寅宾馆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康如琏改建大门四明楼
典史廨在县署西南
教谕训导廨在文庙北阴阳学在县治北医学在县治西
千总署在县治东
〈旧有察院在西门内按察司署在县治东布政司府署俱在县治西今废〉
蓝田县署在城内正中明洪武四年知县徐诚建嘉靖二年知县王科增建堂廨堂东幕厅两腋为库狱在仪门外二十二年知县赵师道建粮房及厩二十楹于仪门外二十七年知县吕好古悉鼎新之万历初知县何思建寅宾馆三十一年知县王邦才移旌善亭于大门内四十四年知县沈国华重修廨署养济院在南关街西
典史廨在县堂东南
教谕廨训导廨阴阳医学俱在县治南
〈旧有察院布政司署俱在县治西按察司署在县治南偏西今废〉
泾阳县
水利通判署在县北五十里王桥镇内雍正七年改粮厅为水利厅移驻于此〈旧有水利佥事署在洪口古洪门监久废旧有东西北三察院县治南则为南司今废〉
知县署在县城南门内迤东创建无考元大德问集贤学士萧𣂏修葺明弘治间知县宋鉴重修万历初知县傅好礼复新之大门重楼建于知县屈谏崇祯中知县高去奢以阴阳家言稍抑焉库在堂左西南为狱养济院在城隍庙西
县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丞廨南
教谕廨在儒学明伦堂西〈旧有训导廨在教谕廨南今废〉
三原县
督学署在县治北大街西旧关内道行署明洪武二年县丞仰山建十年知县吴自当重修天顺六年知县莫谦复修后改督学行署稍西为考院内门相通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县李瀛详请修葺六十一年改在省原署正学书院为义学移驻于此〈旧有布政分司在县治北府厅在县治西今废〉
知县署在县城南门内东街元至元二十四年县尹郭真建明洪熙元年知县宋麟重修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县李瀛建大堂五楹颜曰敬爱堂东为库有自撰记堂后为学古堂东书舍西射圃狱在仪门东偏
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丞廨东〈旧有税课局在谯楼北康熙四十年改建恩德祠建忠驿丞廨在谯楼南缺裁〉
教谕廨在县城南街训导廨在文庙棂星门前阴阳医学俱在县治南
盩厔县署在城内东北即宋元旧治明洪武二年重修弘治时知县萧选建大门楼嘉靖中知县李春芳建退思堂知县何起鸣建彰善瘅恶优老恤孤二亭万历中知县梁克从建库楼于堂左
本朝康熙元年知县骆锺麟鼎新之十九年知县章泰拓退思堂为五楹增左右厢重建库楼东西吏舍西南犴狴悉加修葺自为记养济院在太清观西庵巷内
县丞廨在县署西典史廨在丞廨西〈旧有十八盘巡检司在县西南一百里柴家关巡检司在县南一百七十里俱裁缺〉
教谕训导廨在学宫礼门阴阳医学俱在县治西
守备署在城内
〈旧有察院康熙己未知县章泰修葺布政司署本城隍庙地关内道署在县治中今废〉
渭南县署在城中人和街北明洪武二年县丞吴云建成化中知县周宁拓修正德中知县王鉴复新之嘉靖乙卯地震倾圮知县李希雒葺理知县赵云程建牧爱堂左为库知县刘翾甃库以砖建幕厅于堂右隆庆中知县帅祥建仪门及寅宾馆仪门内折而西为犴狴万历中知县崔邦亮益加拓修养济院二所一在东关北巷一在东门外神川原北
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县堂西〈旧有丰原驿丞廨在县治东南顺治七年裁缺逓运大使廨在县东郭康熙十六年裁缺〉
教谕训导廨在明伦堂西南阴阳学医学俱在县治西
〈旧有布政分司在南厢街东按察分司在人和街北分守道在县左街南分司在儒学前街南〉
富平县署在城内正中明洪武三年主簿陈忠信建天顺中知县王杰新之成化十八年知县郭镕建吏舍创后堂三楹知县张本增为五楹嘉靖乙卯地震倾圮知县张桐建亲民堂五楹右为库卷棚仪门各三楹隆庆中知县史灿建堂右翼室暨宣化坊万历中知县杨守川建堂右翼室暨戒石亭狱在县堂西南养济院在县治东南
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丞廨东〈旧有主簿廨在县堂西顺治初裁缺〉
教谕廨训导廨俱在县治东北阴阳医学俱在县治东
守备署在东察院内康熙十五年设〈旧察院在县治北布按二司府署俱在县治东〉
醴泉县署本在旧城元延祐六年县尹严承直增修廨宇有司业周恕记明洪武二年县丞楚玘徙于今城内近南正统四年知县胡琏重建万历四年知县姚烛拓修颜正厅曰仰奭堂东西俱有库狱在仪门内西偏养济院在县治东北
本朝康熙中知县陈裘佩题二堂曰谕蒙堂
典史廨在县堂西
教谕廨在明伦堂左训导廨在明伦堂右阴阳学在县治东北医学在县治西
〈旧有察院在县治南知县陈裘佩修葺布政分司在县治东南外城中按察分司在县治东关内道在县治西俱废〉
延安府
督学行署在北门内街西
〈旧有察院在北街之东马政院在府城南明正德间杨一清檄知府王彦奇建俱毁〉
参将署中军守备署俱在府城内〈旧有延安卫署在鼓楼街东顺治十四年裁缺〉
知府署在府城小东门内明洪武初建屡经兵燹兼大水后多圮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府吴存礼重修丰润库在大堂
旁
照磨所在府署右后毁移驻经历司旧廨〈旧有管粮厅在府署左理刑厅在府署右缺裁经历司在府署左雍正三年移驻靖边改为照磨廨司狱司知事检校廨俱在府大门内金明驿丞廨在府治西偏今俱裁缺〉
教授廨训导廨俱在府治北阴阳学在府治东医学在府治西
肤施县署在府城东门内明洪武六年建兵毁今移城隍庙街
典史廨在县署左
教谕廨训导廨在县治东
安塞县署在城内东偏天泽山下元至正间建明洪武二年增修嘉靖隆庆中知县韩弼王尚贤万历时知县方尽美丁允中相继修葺崇祯壬申寇毁十四年知县朱敏淔依堂基作舍三楹
本朝顺治戊子知县黄瑶前加三楹颜曰五美堂西为丰润库复建东西吏舍十八年知县李暲增修康熙十八年知县马震重建二堂狱在大门内西偏养济院在北门外
典史廨在县署右〈旧有敷政巡检司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缺裁〉
教谕廨在县治南今圮
〈旧有察院在城正中坐西今废〉
甘泉县署在城内东隅明洪武七年建正统十二年重修后残毁无存
本朝顺治十一年知县余明彛构茅屋以居十三年建堂于旧址康熙元年知县刘汝植增修二十五年知县高有基修葺雍正七年知县吴敦俭重修典史廨在县署东隅〈旧有抚安驿丞廨在县治西北缺裁〉
教谕廨在文庙东南阴阳医学俱在县治南〈旧有察院在城内北街之东久废雍正六年即其址改建常平仓〉
安定县署在城内正西元大德五年建明洪武初修葺嘉靖时知县曹铭重修
本朝顺治中知县李嘉引复葺之康熙中知县张洪谟增修建二堂三楹左右俱有库知县朱尚义建书舍三楹知县余大鹄颜曰日省斋三堂改建中楼则创于知县董蟾秋匾曰内省轩又升为层台大楼知县王友德建后知县蒋尚诩廖均施成泽相继修葺狱在大门左侧养济院在东关仁和门内典史廨在县堂左〈旧有丞廨在县堂旁顺治九年裁缺〉
训导廨在明伦堂西阴阳医学俱在县治东〈旧有察院二所一在西街北一在县署后久废〉
保安县署在城内中街明洪武癸丑建万历二十三年重修崇祯辛未冦毁
本朝顺治九年知县袁英重建十六年知县张嗣贤增修门堂吏舍规模稍备养济院在城外天夀寺典史廨在县署左〈旧有园林驿丞廨在县东九十里缺裁〉
训导廨阴阳学在县治西医学在县治东
〈旧有察院在县冶西久废〉
宜川县署在城内近北即宋丹州治明洪武九年知县高以敬重修正德三年建大堂岁久倾圮
本朝雍正元年知县王志深重建自为记
典史廨在县署右〈旧有丞廨在县署左雍正三年移驻定边今改建仓厫〉训导廨阴阳学医学俱在县治西南
〈旧有察院在县治东今废〉
延川县署在城内西北大阜元至治元年知县王恪建明洪武三年主簿王佐拓堂宇葺门楼景泰间修葺成化时知县贺璎重建大门楼嘉靖中知县宋大本重修廨宇建申明亭知县刘宗礼复葺之隆庆中知县王桢建旌善亭万历时知县畅杨王立身相继修葺知县苏廷建寅宾馆
本朝顺治七年知县钱茂秦重建大堂五楹颜曰亲民堂后堂如其楹数西为库狱在大门西偏十七年知县刘谷修大门楼及寅宾馆养济院在县北一里
典史廨在县堂西〈旧有文安驿丞廨在县西三十里雍正七年裁缺〉训导廨阴阳学医学皆在县治南
〈旧有察院在城内东南隅知县刘谷修葺布政司署在东北隅府署在县治中街迤北俱久废〉
延长县署旧在城内西北明洪武间知县吴宗梅建成化中知县娄鉴重修崇祯十六年冦毁移治山城
本朝顺治八年知县张三异拓修康熙九年知县陈天祐复移下城东街察院为廨舍狱在旧治内养济院在城隍庙左
典史廨在县治北〈旧有于谷驿丞廨在县西七十里雍正七年裁缺〉训导廨在学宫左
凤翔府
督学行署在文庙东考院雍正九年知府任晟倡捐重修
〈旧有关西道在府治东明正德五年设嘉靖十五年重建有王亿记三十七年佥事高尚志拓修万历八年佥事张应福扁后亭曰喜雨建萃德亭有记今裁缺又行署有分司在中察院南北分司在十字大街东〉
西凤协副将署在府治东系旧关西道署中军都司城守营都司署在府城内〈旧有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久裁缺〉
知府署在府城十字东街明洪武四年移元肃政廉访司故址即宋府治也苏轼喜雨亭在焉宣德四年郑王出封凤翔改为王府复徙城西南隅凤翔县故治正统四年知府扈暹重建有郑府右长史周瑮记成化中知府侯瓒正德中知府王江相继修葺嘉靖四十五年知府史官加拓俱有记
本朝顺治五年知府靳彦重建正堂三楹东为富聚库靖共堂五楹吏舍厅廨悉新之郡人袁楷为记管粮通判署在西马道〈旧有清军厅在府署东理刑厅在粮厅南俱裁缺〉经历司在东马道系旧刑厅署司狱司在府大门内西偏系旧照磨廨〈旧有知事照磨检校廨在本府内税课司在府门外街东仓大使副使廨在北街俱裁缺〉
教授训导廨在明伦堂后阴阳学医学俱在城内南街路东
凤翔县署在城内西街明洪武二年建嘉靖三十七年知县康一元重修正厅五楹东为库狱在二门内东偏邑人贾士元记养济院在城内北街县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县堂西〈旧有主簿廨在县堂西岐阳驿丞廨在县治东北俱裁缺〉
教谕廨在明伦堂左训导廨在明伦堂右
岐山县署在城内南街唐武德四年建元泰定中重修有记明洪武初知县陈元礼增修正厅曰忠爱堂西为库东赞政厅后则公暇堂狱在二门内西偏弘治四年知县荣节修葺万历十八年知县于邦栋继修改建土地祠寅宾馆崇祯二年知县王之瓒复葺之
本朝顺治五年知县赵镜修大门外坊题曰文王治岐
养济院在西门外
典史廨在县堂西〈旧有丞廨在县堂东主簿廨在县堂西岐周驿丞廨在县署东今俱裁缺〉
教谕廨在学宫敬一亭后训导廨在教谕廨右阴阳学在县治西医学在阴阳学西
〈旧有东察院东中察院俱在县治东东察院修于顺治十四年西察院西中察院俱在县治西今废〉
宝鸡县署在城西街北唐至德二年建明洪武初重修中为忠爱堂东西列吏舍内署二重有翼室书舍成化七年知县张珣建大门楼弘治十四年建库三楹于忠爱堂左狱在二门内西偏养济院在县治西
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县堂西南〈旧有主簿廨在县堂西缺裁〉散关巡检司在县治西南四十里虢川巡检司在县治东南一百二十里雍正七年设东河桥驿丞廨在县治西南七十里〈旧有陈仓驿丞廨在县治东顺治十七年裁缺〉教谕廨在明伦堂北训导廨在明伦堂西阴阳医学俱在县治东
〈旧有察院布政司关西道署俱在县治东府馆在县治西南今废〉
扶风县署在城内十字街西明洪武三年主簿金渊建正统间知县周本建库于堂西建狱于仪门西偏吏舍宾馆悉备焉三十四年地震倾圮知县孙科王世康相继修葺崇祯八年冦毁九年知县宋之杰重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刘瀚芳修葺康熙中知县孔元祚毛士储相继增修养济院在县治东街
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县堂西〈旧有凤泉驿丞廨在城东街顺治十七年裁缺〉
教谕廨在学宫敬一亭后训导廨在文庙右阴阳学医学俱在县治西
〈旧有察院在东街康熙五十年知县丁腹松修葺布政司署在县治东关西道府厅署俱在县治西今俱废〉
郿县署在城内正中宋政和二年县令吴需建有孙大年记元宪宗辛亥改州治至正元年复为县署明初重修弘治十七年知县贾廷玺复修中为节爱堂左右俱有库狱在仪门西南万历三年知县姚继先增修
本朝康熙知县梅遇始筑高垣复于宅后建霖雨堂四
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
赐知县孙志尚聨曰云飞北阙轻阴散雨歇南山积翠来
养济院在西门内北巷
典史廨在县堂东稍南〈旧有丞廨在县堂东缺裁〉
教谕廨训导廨俱在县治西阴阳学在县治东南医学在县治东
守备署在县城内旧在凤翔府雍正七年移驻于此〈旧有布政司按察司行署俱在县治东府厅在县治南久废〉
麟游县署旧在十字街东明洪武中县丞危孝先创建中为爱养百姓堂左为库狱在仪门右明末移治于按察分司
本朝顺治中知县刘玉瓉筑圃构小楼三楹知县吴汝为颜曰借山楼复颜寝后斗室曰容安斋俱有记养济院在县治东北
典史廨在县堂西〈旧有丞廨在县堂东久裁石窑铺巡检司在县西百二十里顺治十五年裁缺〉
教谕训导廨在学宫大门内今圮阴阳医学俱在县治西
〈旧有按察分司改为县署布政分司在西街府馆右按察分司右今俱废〉
汧阳县署明嘉靖二十六年建正厅三楹旁为库吏舍东西各九楹狱在大门内西偏署西有小圃灌引涧泉建亭其上额曰留清养济院在县城东北典史廨在县堂东
教谕廨在明伦堂东训导廨在明伦堂西
〈旧有察院在文庙后街市布政司署在文庙前街按察司署在县治前街府馆在县治后街今俱废〉
陇州署在城内东北金大定二年建明洪武十八年灾三十五年知州蔡祥重建崇祯间冦毁
本朝顺治十八年知州黄云蒸复建有参政袁楷记康熙四十三年地震倾圮五十一年知州罗彰彛建重门吏舍正厅曰中公堂东西有库后为亲民堂悉新之自为记狱在州署养济院在州城北巷内州同知廨吏目廨俱在州治内
长宁驿丞廨在州西一百二十里〈旧有故关大寨巡检司龙安巡检司廨缺裁〉
学正廨训导廨在州治西南阴阳学在州治东医学在州治南
〈旧有察院在州治西知州罗彰彛重建布政司署按察司署府馆在州治南今俱废〉
游击署在关山营
汉中府
督学行署在府治西北旧设于分守关南道行署后署废移此
汉兴道署在府治西大街康熙二十二年改分守关南道为今职驻此
〈旧有总督部院署在府治西康熙二十三年以汉中为川陜适中地发帑金委西安府通判茹珍等改修分巡道署为制府以便兼辖后冦平仍改驻西安岁一巡历今改为仓厫矣又察院二所一在府治西一在西门内久废康熙二十八年知府滕天绶倡九属捐俸创建于旧瑞府东分守道在东〉
〈察院右尝为考院盘茶厅在府治前今俱废〉
协镇副总兵署在府治东康熙二十六年副将郑启明倡阖营捐赀贸故明李方伯宅创建中军都司署在府治西北〈旧有汉中卫署在府治小十字西街之北顺治初裁缺总兵署在城内东察院顺治七年移驻兴安〉
知府署在城内东南宋绍兴中建江汉堂后更名亲民署左有古汉台台有榭明洪武三年知府费震修葺嘉靖中知府范以作营大有库改修府门自为文记之堂复江汉旧名亦有记万历二十五年知府李有实建二堂大楼各三楹崇祯六年知府冯上宾重修易江汉堂为汉濯
本朝康熙十年知府锺琇建喜雨堂于汉台西十四年二堂毁二十一年知府董遂昇重建构书舍于汉台下二十六年知府滕天绶建寅宾馆增修吏舍自为记仍易汉濯堂为江汉修汉台旧榭缭以垣左建茅亭颜曰一草
清军同知署在府堂左东夹道〈旧有抚民厅在府堂右西夹道久裁〉督捕通判署在堂左〈旧有推官署在府堂左康熙十年裁缺其署分于军捕二厅〉
经历司照磨所俱在府堂右
广积仓大使廨在府治东〈旧有司狱司在府治西缺裁〉
教授训导廨在明伦堂后阴阳学在府治前医学在府治西
南郑县署在城内正西旧在城西南隅明洪武八年迁于今地嘉靖十八年知县张佑重修明末冦毁
本朝康熙七年知县高世豪重建十一年滇逆残毁止存正堂三楹堂东为钱帛库十九年知县韩维新建二堂三堂书舍大楼东西厢西院及大门内犴狴规模始备养济院在北门内
典史廨在二门内西偏青石关巡检司在县南九十里〈旧有汉阳驿丞廨在县治前康熙三十八年裁缺〉
教谕廨在明伦堂后训导廨在明伦堂西
褒城县署在城内近西汉唐俱在打钟村宋移今治绍兴中兵毁嘉泰中县令张演陈彪继葺廸功郎张应昻记之明洪武三年知县段勉重建中为牧爱堂后为三事堂库在大堂东仪门内西偏为狱嘉靖九年知县严霜建库楼有训导黄江记养齐院在县治南知县张庚改阴阳学为之
主簿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县堂西青桥驿丞廨在县北五十里马道驿丞廨在县北九十里〈旧有鸡头关巡检司在县北一十里今裁缺〉
训导廨在明伦堂后
〈旧有察院在县治西即儒学旧址关南道行署二所一在察院东一在察院前今废〉
城固县署在城内正北旧在县西十八里宋崇宁二年县尉柴炳移建今治元末废明洪武三年县丞刘翮重建缭以崇垣中为牧爱堂后有二堂其左为钱帛库仪门西为狱
本朝康熙十年知县毛际可重修二十二年知县徐永祚扩而新之二十四年知县胡一俊加拓裁缺丞廨入焉养济院在县东南
典史廨在县堂西南隅〈旧有税课司在察院南缺久裁〉
教谕训导廨在县治东南俱圮
千总署在县城内
〈旧有察院在城隍庙西街关南道行署二所一在察院后一在城隍庙后府署在察院后俱废〉
洋县署在城内正中即古洋州旧治唐天宝初建宋时建天语坊于甬道嘉定巳卯冦毁绍定间权知洋州李显忠重建有陈教授记明洪武三年改州为县堂署仍旧万历三年署篆同知刘钺建吏舍三十楹钺自为记十九年知县李文芳重修
本朝顺治十二年知县曹大可修内厅东西厢十五年知县李天叙新正堂堂西为库康熙四年知县柯栋修卷棚营西书舍二十四年知县刘嗣季新吏舍及东西司房二十七年知县谢景安颜正堂曰发育堂新桂花厅匾曰劲香窝复葺川廊后楼三十一年知县邹溶悬清慎勤匾额于前轩建止讼亭修西爽阁重门及西书舍悉新之狱在大门内西偏养济院在城内东南隅
县丞廨在县治东典史廨在县署西即旧主簿署教谕廨在明伦堂东训导廨在明伦堂西阴阳学在县治南医学在县治西
〈旧有察院在县治东大街明洪武十一年建知县刘嗣季重修今为讲读公所布政司署在县东门内按察司署在县治西青山公馆在县东南四十里红瓦铺今俱废〉
西乡县署在城内西北隅明洪武四年建正德十四年重修
本朝顺治元年知县凃腾茂重建正堂堂右为库五年知县张台曜增修内署鼎新大门建前轩三楹康熙十九年知县陶大成增设煖阁二十二年知县史左拓基建楼増置卷棚六楹改宅西凉亭曰德风斋丞簿废廨旧入令署就址建亭颜曰山月亭复葺班房仪门外东偏为狱五十六年知县王穆重建大门自为文记之养济院在社学前
典史廨在县堂西大巴关巡检司在县西南三百里盐场关巡检司在县东南二百里〈旧有子午镇巡检司在县东北百八十里康熙五年裁缺〉
教谕廨在学宫博文斋东训导廨在约礼斋西〈旧有察院在西门内南街布政分司在东门内街北按察分司在察院西今俱废〉
渔渡路游击守偹署俱在固县坝
凤县
𠫵将署在城内东中军守备署在县城东门内北偏〈旧有察院在县治东布政分司在县治西府馆在县治西北〉
知县署在城内近北即古凤州治明洪武四年知县王畿重建嘉靖十八年知县司恩加拓后屡被冦毁
本朝顺治初知县彭振翮修葺十一年知县张石麟重
修堂东为永积库
典史廨在县治西留坝巡检司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清风阁巡检司在县东一百五里松林驿丞廨在县南一百二十里草凉驿丞廨在县东七十里三岔驿丞廨在县南五十里留坝驿丞廨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武关驿丞廨在县南二百四十里训导廨在明伦堂右阴阳医学俱在县治东
宁羌州
参将署在游击署东南游击署在州城北门内中军守备署在州城东北隅
〈旧有察院二所一在治南一在州东分司在察院北府馆在治东今俱废又宁羌卫指挥署在州治北指挥羌观建指挥王煊重修今裁缺〉
知州署在城内东南隅明洪武二年知州张简建正德八年知州谢豸十四年知州朱崇让重修万历中知州方世让卢大模增修正堂五楹右为钱帛库狱在吏目廨旁
本朝顺治初知州李楷复葺之雍正元年知州王大士重建正堂吏舍重门悉备养济院在州治西北州同廨在阳平关吏目廨在州署西〈旧有宁羌仓大使廨在州治西北阳平驿丞廨在州西北八十里今俱裁缺〉
学正训导廨圮阴阳学在太元观右医学在太元观左
县署在城内东北旧在县东二十里即古沔州治堂西有秋兴亭明洪武四年知州王昱移今治七年改县永乐元年知县姜仲能修正堂库在堂东嘉靖二十三年知县张英修幕厅戒石亭及吏舍仪门仪门外西偏犴狴在焉养济院在县治南
本朝顺治十年知县季煊创新内署
典史廨在县治西黄沙驿丞廨在黄沙镇东大安驿丞廨在大安镇西即旧金牛驿改设〈旧有顺政驿丞廨在县治西今俱裁缺〉
教谕廨在明伦堂东训导廨在明伦堂西
〈旧有察院二所一在县治西北一在县治西守御千户署在县城内裁缺后改千总今并裁〉
略阳县
游击署在城内南街中军守备署在城内南街系旧布政司行署改建
〈旧有察院在县治北后改为儒学布政司署在南门内后改抚捕通判署今为守偹署按察司署在高台后改南察院久废〉
知县署向在北山下元废明洪武四年县丞叶礼仍建于旧址正德六年冦毁知县马翔重修堂右为常盈库狱在大门内西偏后毁于滇逆
本朝康熙庚申署篆李扈重修大堂内署二十三年署篆经历沈文蔚改建大堂二十五年知县施有光建狱神堂及狱养济院在北关
典史廨在县堂西〈旧有𦊨口巡检司在县西三十里九股树巡检司在县北八十里今俱裁缺〉
训导廨在县治西北〈阴阳学在县治西医学在西街俱废〉
榆林府
榆林道署在总兵署西即旧巡抚都察院也明天顺中置后圃有清宁台旧名德风台巡抚郑汝璧修筑
本朝雍正元年副使杨文干増修改名澄清台台后增
修八卦亭
〈旧有巡抚署在总兵署西康熙元年裁缺今为道署户部分司抚夷厅榆林局经历司俱久裁缺署废无考其中路管粮厅裁缺后改为卫署城堡同知署在凯歌楼东街雍正九年改府治税课司在南门内东偏缺裁又行署有总督府公议府布政司署今无存察院在西水门东顺治十三年都御史冯圣兆副使王廷諌城堡同知魏震因杜氏宅改为之城堡同知高选有记〉
总兵署在中城鼓楼西明正统间王祯建
本朝顺治十四年鼎新康熙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
赐总兵江琦匾曰边陲良将聫曰令肃三军无轶志丹心
九陛自深知
中营游击署左营游击署右营游击署城守营都司署俱在城内〈旧有榆林卫掌印守备署在后街中所千总在城内雍正三年俱裁缺卫署改驻州同今为县治〉
知府署在城内凯歌楼东即城堡同知署明万历中置
本朝雍正九年改为府署
照磨所在城内后街雍正九年以广有仓大使廨改
教授宅在府治西
知县署在城内后街旧为卫守备署雍正三年改驻州同九年改县署库建于堂东监设于署西养济院二所一在旧卫局西一在县署东康熙十二年城堡同知谭吉璁重修
典史廨
训导廨在
双山常乐保宁归德鱼河都司署俱在本堡内怀远县署在城内察院中雍正九年改建库东狱西典史廨
训导廨〈旧有巡检司在威武堡内雍正九年裁缺〉
中协副将署在罗波堡本城都司署在县治内响水怀远清平都司署俱在本堡内
靖边县
游击署在县城内宁塞镇靖守备署俱在本堡〈旧有西路兵偹道署在县城内监收同知同城俱裁缺又城内有千总署雍正三年改设经历九年改经历为知县巡检廨在镇靖堡内缺裁〉
知县署在城内即靖边同知旧署雍正九年改设库东狱西
典史廨即经历旧署改设
训导廨
定边县
西协副将署中军都司署俱在县城内盐场砖井安边柳树涧都司守备署俱在本堡内〈旧有千总署在县城内雍正三年裁缺将宜川县县丞移驻于此九年改县丞为知县又州同署在安边堡内雍正七年州同郭有即西门内义学改建缺裁〉
知县署在城内即县丞原署也雍正九年改设东库西狱
典史廨
训导廨
兴安州
督学行署在学宫东先是新城考棚在按察分司守道李天麟建冦毁移旧城康熙五年知州王章割学宫东偏地附于察院为考棚章自记之三十二年圮于水雍正三年知州丁克成修建九年知州鲍遐龄踵成之
〈旧冇分守关南道署在十字街西明嘉靖十八年建后移新城顺治四年复建于故址今裁缺又察院在州治西顺治四年改建于安康街布政分司在税课司西后移新城随废按察分司在魁楼巷南府署在州治前今俱废〉
总兵署旧在迎仙街南顺治四年总兵任珍建康熙三十二年大水后总兵万永祺重修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
赐总兵何天培匾曰力臣材官聨曰军簿克明人乐用资财与共士同心四十五年复圮于水改建新城移驻
中营游击署旧在迎仙街北顺治五年游击白守荣建游击陈其栋李奉云胡恺相继修葺四十六年新城成移驻于内守备署旧在朝冠街西南左营游击署旧在崇道街南顺治五年游击仰九明建游击江朝海重修城守备署旧在崇道街南右营游击署旧在朝阳街北顺治五年游击王之鼎建康熙三十二年大水后游击傅龙金重修守备署旧在朝阳街南今俱移驻新城城守营都司署在新城内〈旧有防御千户所在州城西顺治四年裁缺设守备寻并裁又前后营游击守备署在城内顺治七年裁缺城守营副将署在朝冠街北顺治七年于奋起建康熙三十二年大水后副将郭元章重修守备署在朝冠街南今改设都司并裁缺〉
知州署旧在十字街西明洪武四年知州马大本改建于十字街东报恩寺故址成化十四年知州郑福重修万历十一年大水坍塌移建于新城四十五年知州许尔忠重修后毁于寇
本朝顺治四年复移旧城知州杨宗震建厅事于旧址康熙元年知州王章重修建正厅于前东为广受库仪门西偏为狱三十二年圮于水知州王希舜复修匾正厅曰大观堂三堂曰静观堂左建退思堂采山亭雍正二年江水溢坏知州丁克成修整之养济院在东郭门外
州同廨在州堂左吏目廨在仪门内右〈旧有州判廨在仪门内左税课司在州治西俱裁缺〉
学正训导廨在明伦堂北阴阳学在州治西医学在阴阳学西
平利县署在城内近西明洪武五年建成化中知县赵贤相大加修葺作正厅三楹左为库藏右为幕厅旁列吏舍狱在大门右侧戊戌知县赵伦复新廨宇有教谕刘博记
本朝雍正八年知县王霔增建书舍及仪门三楹典史廨在县署左〈旧有镇坪巡检司在县东南六百里缺裁〉
训导廨在学宫左
白土路游击守备署在八里冈
洵阳县署在城内西北明洪武三年知县李肃因元旧建署成化十年圯于水知县杜琳改迁今治中为牧爱堂堂左钱帛库甃以石墙弘治间知县蒋昺建申明亭于县前万历九年知县南兆新建川堂
本朝康熙五十九年知县张存恒建钟楼于大堂左典史廨在县堂右〈旧有三岔巡检司在县北一百二十里闾关巡检司在县东一百四十里俱裁缺又两河关巡检司顺治中裁缺〉
教谕廨在明伦堂右训导廨在博文斋后阴阳学在县治东医学在县治西
守备署在七里关
白河县署在城内正东明成化十二年建中为正厅后为二堂三堂俱三楹
本朝雍正三年知县刘元清修葺建赏心亭
典史廨在县署右
训导廨在县署左
紫阳县
游击署在县治西即察院旧址顺治八年游击仰九明建千总署在西门内顺治八年钱必秀建〈旧有察院在城内县治西后改为游击署顺治十一年知县李如桂改建于西门外康熙初知县朱允治重修〉
知县署旧在东北隅即今之大名寺嘉靖丙辰知县张亨甫迁今治即昔之大名寺址也明末倾圮
本朝顺治八年知县董㢲祥建正堂三楹及内署仪门十一年知县李如桂建库于堂左营书舍创东西厢各二楹康熙二年知县朱允治建东西吏舍堂西设犴狴五年拓增书舍八年知县张麟化复拓基增修五十五年知县李弘焕新二堂六十年重建大堂雍正六年知县李昌宗增置吏舍广书舍三楹倾圯者悉葺之
典史廨在县堂东
训导廨在县治东门
石泉县署在城内正中明洪武六年建日久就圮康熙五十三年毁于火后知县渐次修理大门三楹仪门三楹大堂二堂三堂左右书房各三楹堂东建库厩囹圄在大门右
典史廨在县署仪门内西边〈旧有饶峯岭巡检司缺裁〉
训导廨在文庙西阴阳学在县治西北医学在县治东
千总署在县城内
〈旧有东西二察院西则知县潘瑞奇修葺旧府厅新府厅并在县治东今俱废〉
汉阴县署在城内西北旧在今石泉江汉之南以社溪院为朝贺地宋皇祐四年没于汉水绍兴初徙治新店即今治也明洪武五年重建成化甲辰灾丙午知县张大纶拓基建堂户吏舍自为记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知县赵世震复拓缭垣建三堂构卧月斋筑云构轩设二亭于射圃自记之养济院在东门外
典史廨在县署西
训导廨阴阳学医学俱在县治西
〈旧有察院在县治西南关南道行署在察院西〉
商州
督学行署在上街即北察院万历乙卯建舍于两廊遇试设棚厂试已撤去知州王邦俊修葺崇祯癸未寇毁
本朝顺治癸巳知州刘正率五学诸生输赀建正厅六楹大门三楹丁酉知州王思治相继鼎建堂室号舍规模大备有记后移试华州棚渐圮雍正四年复移试本州署篆捕盗同知杨宗泽捐俸重建督学王謩为记
〈旧有商洛道署在州治东旧为布政分司明弘治十一年𠫵议李贵和改建正德十年𠫵议苏干重修有太仆南镗记万历十八年𠫵议苏濬凿池种莲有纪异记今裁缺又南察院在州治东布按二司在州治南俱久废〉
城守营游击署在城内十字街南康熙二十八年建旧为守备署四十八年改设游击
知州署在城内近西因元之旧明洪武中知县陈荣祖修葺成化十三年改州正德中知州王瑀修吏舍嘉靖时知州李文瀚修后堂州判欧珠书忠爱堂匾额东为幕厅西为恒足库仪门内西偏为狱万历中知州司光祖修寅宾馆署篆州判赵汴成之知州王邦俊重修匾曰事友堂今移州治东北街养济院在州西大云寺南
吏目廨在州署东〈旧有州同廨在州署东嘉靖七年缺裁州判廨在州署西顺治十六年缺裁武关巡检司在州东一百八十里秦岭巡检司在州西一百二十里今俱裁缺〉学正廨在儒学㦸门西训导廨阴阳医学俱在州治西北
镇安县署在城内东北隅明景泰三年建弘治十六年知县仪凤正重建正堂五楹退思堂三楹重门吏舍悉备崇祯十三年流冦侵残移治县寨
本朝康熙中知县耿晋光复移城内旧署养济院在县
治西
典史廨在县署东北〈旧有旧县关巡检司在县北一百二十里五郎坝巡检司在县西三百五十里今俱裁缺〉
训导廨在县治东阴阳医学俱在县治西
〈旧有察院在县治东今改儒学署分司在县治西北府署在县治南水獭太家青峯三铺公馆各一所〉
游击署在旧县关
雒南县署在城内正中明洪武元年建正统中知县张玑修葺弘治中知县秦安正德时知县赵琮继修嘉靖中知县杨士元复修规模略备中为正堂左赞政厅右钱帛库仪门内右偏为狱知县高绶复新之养济院在县治西关
本朝顺治中堂库俱圮知县徐徴凤建之
典史廨在县署西三要巡检司在县东南九十里〈旧冇丞廨在县署东石家坡巡检司在县东四十里今俱裁缺〉
训导廨圮
〈旧有察院在县署西布政分司在东门内北街俱废按察分司在察院旁今改建关帝庙〉
山阳县署在城内正街东西之中明成化十二年建十四年知县杨隆续成之有秦府教授陈嘉猷记明末冦毁
本朝康熙中知县阮振增修大堂六楹西为库狱在大
门西偏
典史廨在大门内西北〈旧有主簿廨大门内东偏竹林关巡检司在县东一百三十里丰阳巡检司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今俱裁缺〉
训导廨在明伦堂后
〈旧有察院在城隍庙东布政司署在东街按察司署在西街今俱废〉
商南县署在城内东隅明成化十二年建明季倾圮
本朝知县李国统宋广业蔡名辅相继修葺
典史廨在县署西〈旧有富水堡巡检司在县东三十里康熙十五年裁缺〉训导廨在县治西北
同州
督学行署在州治东
〈旧有御史行台在州治左东为布政分司西为按察分司兵备道在按察分司东关内道在鼓楼右后为府馆今俱废〉
知州署在城内北隅即古冯翊郡治明洪武三年同知邢权重建中为牧爱堂堂左库藏大门内西南为狱嘉靖乙卯地震倾圮知州梁恩郭显鸣贾化醇相继修葺养济院在儒学东
州同廨旧在州堂左后移堂右康熙五十四年兼理河东事务旧大庆关亦设署焉州判旧廨原廨废吏目廨在州堂西南〈旧有州判廨在州堂右缺裁今为州同廨〉学正训导廨在明伦堂北阴阳医学俱在州治西南
千总署在州署东雍正九年建
朝邑县
同州同知兼理河东事务署在河东旧大庆关康熙五十四年设
知县署在城内正中金大定七年建元大德七年县尹颜英重修明宣德中知县王鼎成化中知县郭良相继修葺中为牧爱堂左赞政厅右钱帛库大门有台有楼郭良建大门外为旌善申明亭东西列棹楔嘉靖中知县呼为卿题其西曰爱人东曰应宿仪门右为狱
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县王兆鳌修葺养济院在城内西南隅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建自为记
典史廨在县署东〈旧有大庆关巡检司在新大庆关原属潼关卫雍正二年改归县辖五年复归潼关县辖税课局大使廨亦在新大庆关雍正二年裁缺〉
教谕训导廨在文庙西阴阳学在县治西北医学在县治西北药王庙
〈旧有察院在儒学南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陈昌言修葺布政分司在察院西南久圯兵备道署在马王庙东康熙三十四年知县杨又时修葺府署在儒学西北久废〉
郃阳县署在城内近西北明洪武三年县丞康世杰建嘉靖二十四年知县李豸大加修葺大门初在㢲方至是移向正南构轩于后堂颜曰盘鉴居其馀堂屋俱为一新库在县堂西典史廨西北为狱县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县堂西
教谕训导廨在学宫东阴阳学在县治东医学在县治西
〈旧有察院布政司潼关道行署俱在县治东今废〉
澄城县署在城内西北隅建元末毁于兵燹治事于亲邻寨明洪武二年县丞乐韶始复故治建廨宇正统三年知县杨季琦建厅事仪门大门正厅右为库嘉靖甲辰知县郑光溥重修尚书韩邦奇记戊申知县徐效贤新吏舍葺禁狱大同断事马跃如记之己酉复饰堦戺拓仪门庚戌知县敖佐葺内署完吏廨创园亭天启甲子知县毛丹凤重修寅宾馆举人路世龙为记崇祯乙亥冦毁正堂甲戌县丞梁才重建
本朝顺治六年知县姚钦明因废莲幕宅建趵厦三楹中厅前轩后舍颜厅曰槐堂轩曰花署舍曰冰斋鹿庵澹轩自为文记之养济院在县西城外丞廨在县署左典史廨在丞廨东
教谕廨在文庙西训导廨在教谕廨南阴阳学在县治东南隅医学在阴阳学西
〈旧有布政分司在县治南偏东按察分司在县治东府署在布政分司右〉
韩城县署在城内正西本汉唐旧治元至正二年县尹解荣祖重修明洪武三年主簿范恒复修成化癸卯知县吴雄重构正厅教谕王时敩记之嘉靖十年知县冯录建仪门三楹万历二十九年堂倾于雨知县戴章甫重修颜曰忠爱堂东西有库前为虚讯轩后为退省堂门廊囹圄悉葺之御史张士佩为记三十三年知县苏进建寅宾馆旌善申明二亭大门三楹崇祯甲戍知县左懋第建梅花屋
本朝康熙十五年知县王廷选重修堂廨三堂东为鸿雪堂知县翟世琪修建养济院在县南门外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县堂西
教谕廨在儒学敬一亭前训导廨在敬一亭右阴阳学在县治东北医学在县治东南
〈旧有察院在县治东今废又东为府厅分司久废知县翟世琪重建〉
游击署在柳沟城内
华州
督学行署在城内西南隅明崇祯中知州史文楷建
本朝康熙中知州冯昌奕改修
〈旧有布政分司兵备道府厅各行署俱久废〉
知州署在城内近南明洪武二年知州胡惟俊建正德士申知州刘锦修葺建堂五楹库当东南吏舍列东西后为退省堂仪门外内楼各二左厩右狱状元吕柟记嘉靖五年州堂火知州甘望重建未竣十三年知州周朝俛继成之颜曰节爱堂状元康海为记乙卯地震倾圮知州朱茹葺节爱堂有主事王尧弼记隆庆中知州李可久建寅宾馆于大门左侧
本朝康熙中知州罗斌捐俸重起堂廊养济院在东门
内街南
州同廨在州堂东吏目廨在州堂西南〈旧有州判廨在州堂西康熙四十九年裁缺华山驿丞廨在州治北顺治十七年裁缺罗文桥大使廨在州东十里康熙十六年裁缺〉
学正廨在儒学敬一亭西训导廨在明伦堂后阴阳医学俱在州治北
千总署在州署西
华阴县署在城内西北明洪武二年县丞黄文明创建正厅六楹左属库藏前抱厦楹如堂数嘉靖中知县简仲宇王时雍李冲汉相继修葺堂下东西序列吏舍西南隅为狱旧在二门外万历中知县刘若水移门内养济院在县治西关
典史廨在县堂西南〈旧有丞廨在县堂西雍正三年移驻潼关改建仓厫主簿廨在县堂西潼津驿丞廨在县治东俱裁缺潼关驿丞廨潼关逓运所大使廨俱在潼关城内旧属县辖潼关改县后俱归潼关辖华阴逓运所大使廨在县治西税课局二一在县内一在潼关今俱裁缺〉
教谕廨在明伦堂右训导廨在明伦堂左阴阳医学俱在县治西
〈旧有察院在儒学右兵备道署在察院南府厅在察院右今俱废〉
蒲城县署在城内近北唐开元宋元祐宣和金大定元大德至正间代有修葺明洪武初肇修于主簿高秉彛典史郭固景泰时知县高隆继修成化中知县黄䇕正德中知县张锾续拓之中为牧爱堂堂左库藏犴狴西连廨舍知县刘大谟增修嘉靖乙卯地震倾圮知县李瑶重修
本朝康熙中知县邓永芳复加修葺养济院在县东门内稍北明天启中知县方应节改移北数十武丞廨在县堂东典史廨在县堂东〈旧冇主簿廨在县堂西顺治中裁缺〉
教谕训导廨在明伦堂西南阴阳学在县治南医学在县治西
〈旧有督学行署在县治西顺治戊子知县翟凤梧重建知县张舜举成之康熙中知县姜兴齐修葺有李馥蒸记知县汪元仕重修今移试华州又察院在县治南兵备道在县治西南今改建关帝庙按察分司府署俱废〉
潼关县
潼商道署旧在城内西北隅后移今县治东故明王司马第也康熙十六年副使胡戴仁修葺增建大门仪门置寅宾馆构川堂书台复于缭垣后贸民地五尺为更道自为文记之雍正六年分守道张正瑗贸地于大门外拓十有九丈缭以崇垣左右建中正和平二门中建岳峙河澄坊亦自为记
抚民理事同知署在县治东系东察院旧址明万历中改为抚民同知署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抚民同知翁世庸捐俸重建雍正四年改选满洲兼理事管辖旗民〈旧有经历司久废〉
潼关协副将署在潼关道署西中军都司署在副将署东
〈旧有东察院在县东西察院在县西俱废〉
知县署在城内东北即旧卫署明初洪武元年千户刘通建成化六年魏赟重修
本朝雍正二年缺裁五年改为县署养济院在西门内典史廨在县署东北帅府街知县黄宪鲲修大庆关巡检司在县北六十里风陵渡巡检司在东门外永乐镇巡检司在县治北四十里潼关驿丞廨在县署东〈旧有逓运所大使廨在县署东北帅府街旧属华阴县雍正五年改归县辖七年裁缺〉
教谕训导廨在明伦堂西
潼关城守尉署在满城内雍正四年建
耀州
知州署在城内正中元末兵毁寄治州南二十里之渔池明洪武二年知州侯必兴重建州治正堂五楹东西俱有库前为仪门旁为列庑有编修王祎记嘉靖十八年知州温秀建池亭于退思堂后三十二年知州李廷宝改建退思堂自为记署后有望辉楼
本朝康熙中知州李铨重修狱在仪门内右侧养济院
在城隍庙东
吏目廨旧在州署西南后移堂西州判废廨〈旧有州判廨在州堂西缺久裁顺义驿丞廨在州治南今裁缺〉
学正廨在明伦堂左训导廨在文庙后阴阳医学俱在州治南
守备署旧在金锁关今移驻州城内守道旧署〈旧有分守关内道署在州署东今裁缺改为守备署又察院在东门内布政分司在州治西按察分司府署俱在州治南〉
同官县署在城内西北隅明洪武二年建宣德三年重修景泰初知县樊荣重建正堂五楹西安知府吴孟祺题曰节爱堂两翼为积贮库左右吏舍西南隅为狱堂后退思厅内署及书舍俱知县马铎重建万历三十年知县董廷范建圣谕彰善申明三亭四十五年知县刘泽远建戒石亭及仪门四十六年建寅宾馆及鄼侯祠
典史廨在县堂西南〈旧有金锁关巡检司在县北三十里漆水驿丞廨在县治东北俱裁缺〉
训导廨在尊经阁东今圮阴阳医学俱在县治东〈旧有察院在县治南布政司署在县治东按察司署在布政司西俱废〉
白水县署在城内西隅明洪武三年知县张三同建中为正堂五楹东库藏狱在仪门外西偏崇祯中知县张名世建柳浪亭署旧有思齐楼
本朝康熙三十年知县钮琇重修自为记养济院在城
东南隅
典史廨在县堂东〈旧有马莲滩巡检司在县北五十里缺裁〉
训导廨在县治东
〈旧有察院在县治东偏〉
乾州
督学行署在城内东街旧为察院巡按巡茶按临之所后改为考院万历乙卯知州夏思曾増建内堂大堂左右舍各五楹崇祯五年知州杨殿元修葺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州黄炜重修雍正二年炜复新
号舍
〈旧有布按二司署俱在州治东府署在州署后州同廨在州治东督粮厅廨在州治西督捕厅廨在州治西南今俱废〉
知州署在城内西偏即唐德宗行在故址后改为州治宋元丰元年奉天令杨景亮构轩于厅事之东北隅颜曰清美轩金大定戊子刺史郑彦文修二堂颜曰思政堂刺史吕云卿州署图载有丽春静治口安宜口岁寒诸堂及澄碧亭静乐斋平岚观俱废惟静治堂尚存令改谦益堂明洪武七年知州王师尹重修成化甲辰知州刘济撤而新之建大堂五楹堂右为库后退省轩前仪门悉如大堂楹数周围夹道纵一百弓横五十弓吏廨亭厩悉新之嘉靖中西安知府吴孟祺题正厅曰节爱堂万历辛卯知州贾一敬改建大门崇祯五年知州杨殿元重修堂室廨舍改仪门为大门左为囹圄
本朝雍正三年知州拜斯呼朗复加修葺
州判廨旧在州治西南隅明末遭毁今赁民房吏目廨在州大门内西北隅〈旧有威胜驿丞廨逓运所俱在州治东北缺裁〉学正廨在明伦堂后训导廨在明伦堂西今圮阴阳医学俱在州治北
千总署在州城内
武功县署在城内西北宋大圣中种世衡改建县厅后高士辙建手诏亭吕义山新内署钱秉创鉴堂李宗作清心堂崇宁初赵茂曽增修钱库孟通广辟庾舍内外完葺焕然一新政和元年刘干重修县厅游靖记之金元屡经兵燹移今治系旧学宫明洪武初知县严祀重建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知县章绅增修堂东为库狱在大
门内西偏养济院在邰城驿西
典史廨在县署西〈旧有邰城驿丞廨在县治东南今裁〉
教谕训导廨俱在县治东北阴阳学在县治南医学在县治东
千总署在县治南
〈旧有布政司署在宣化街按察司署在县治西府署在县治南又长宁分司即故长宁驿也在县东四十五里〉
永寿县署旧在麻亭镇城内东偏明洪武二年建崇祯末冦毁移治虎头山
本朝康熙八年知县张焜鼎建于新城重门堂室吏舍
库狱焕然悉备
典史廨在县署旁〈旧有土副巡检司久裁缺永安驿丞廨在县治西北底窖铺逓运所在县北三十里蒿店逓运所在县南十五里俱裁缺〉
训导廨在县治西北
〈旧有北察院南察院布政司关内道行署俱废〉
邠州
知州署在城内东北明洪武二年建十三年州同张斌増修大门宣德间重修堂宇正德癸酉知州齐宁尽撤其旧建正厅五楹莲幕厅三楹东西两荣各十四楹颜正厅曰牧爱堂郡人宋瑭记之嘉靖己酉知州姚本重修过厅万历十六年知州刘昇重修正厅自为记正厅西为库狱在仪门西偏养济院在西街路南知州顾问修葺
州判廨在州堂东吏目廨在州堂西〈旧有新平驿丞廨在州治西邠州逓运所在驿西今俱裁缺〉
学正训导廨在明伦堂东阴阳医学俱在州治西
守备署在州城内
〈旧有兵备道署在州治西明佥事李仅可知州姚本建今裁缺又有察院在州治西布政分司在察院西按察分司在州治南北向〉
三水县署在城内近西元至正十八年废为巡检司明成化十四年复为县知县杨豫筑缭垣创建正厅五楹卷棚楹数如之东为幕厅万历中知县秦渠建退思堂三楹崇祯间知县高知建署于双槐堡
本朝顺治初知县王儒复修堡廨康熙己酉知县林逢泰修县署颜大堂曰思辑后堂曰鉴水堂后建甓香厅库在二堂西狱在典史廨前乙卯丙辰间复修堡廨颜其堂曰井劝文倬天题其亭曰茇柳养济院在县治北
典史廨在幕厅西〈旧有石门巡检司在县东南六十里缺裁〉
教谕廨在明伦堂后训导廨在教谕廨西阴阳医学俱在县治南
〈旧有察院在县治左知县林逢泰建〉
淳化县署旧在北门内宋宣和七年县令张安祖完治西堂使南向颜曰吏隐堂后楹曰蒙轩有石彦政记明洪武初知县楚桓移建城内正中崇祯中知县杨泰祯建寅宾馆有记乙亥知县赵之琴建节爱堂自为记堂西为库藏仪门内西偏为狱
本朝康熙中知县张如锦莅任张遇复为题正堂曰吏
隐堂有后记养济院在县治南门外
典史廨在县堂东
教谕训导廨在大成殿后阴阳医学俱在县治北〈旧有察院在县治南〉
长武县
游击署在城内东北顺治八年总督孟乔芳
题请迁邠州游击驻于此动帑贸民房建大堂后堂大
门各三楹营房二百五十楹
〈旧有大察院西察院明末张克隽叛悉被焚既擒克隽以其居为察院又布政司旧址改建关帝庙〉
知县署在城内西偏旧为邠州同知署明万历十一年改为县署知县梁道凝拓修中为牧爱堂五楹东库藏西幕厅后为思补堂狱在仪门西自为记崇祯庚辰冦毁知县武振重建正堂二堂寅宾馆各三楹大楼五楹
本朝知县赵亮陈所抱相继增修知县张纯儒建西书
舍养济院知县陈所抱建在县治
典史廨在县署西〈旧有窑店巡检司在县西三十里旧系宜禄明万历中改宜禄驿丞廨在县治东俱久裁缺宜禄逓运所大使廨在驿东康熙四十四年裁缺停口逓运所大使廨在县东四十里雍正七年裁缺〉
训导廨在文庙西阴阳医学俱在县治南
鄜州
督学行署在学宫左雍正三年建〈旧有分巡河西道署在州治东嘉靖元年副使孙乐建康熙二年巡道李荣宗重修六年缺裁又察院在州西山布政司在州治东南按察司在州治西南俱废〉
知州署旧在城内大街东明洪武四年知州郑晖建永乐九年重修崇祯间兵毁移西山寨
本朝顺治五年知州李芳澂倚山东向建堂三楹八年知州刘应科改堂南向增建大门十一年知州江中耀倚山作榭建仿欧亭十七年知州顾耿臣增修康熙二年复移下城旧治重建大堂三楹左右有库重门吏舍悉备狱在大门内西偏后被洛水冲崩三十三年知州刘显爵移建西关养济院在南门外
吏目廨在旧州同廨南〈旧有州同廨在州西山雍正三年分驻榆林今改为守备署又州判廨在州同廨右直罗巡检司在州西一百三十里鄜城驿丞廨在州治西南张村驿丞廨在州西七十里隆益镇驿丞廨在州西一百四十里缺久裁三川驿丞廨在州南六十里雍正七年裁缺〉
学正训导廨在西关岩山下
守备署旧在州治西康熙二年守备叶呈兰建二十五年洛水冲崩守备汪可德移建西关后复被水患雍正六年守备刘起龙移建西山州同旧廨址
洛川县
西延捕盗同知署在县南一百三十里黄龙山城东门内明天启中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同知刘显第重修二十四年同知许
恒龄增修〈旧有鄜城巡检司在黄龙堡内缺裁〉
知县署在城内东南隅明洪武四年主簿萧复仁建弘治间知县茍鹏修葺正德七年冦毁嘉靖二年重修万历辛巳知县陈惟芝増修
典史廨在县署大门内
教谕训导廨俱在县治西南阴阳医学俱在县治东南
千总署在城内
〈旧有察院在县治东分司在县治前〉
中部县署旧在坊州明洪武初知县黄琮建成化中知县刘洁移建下城崇祯四年知县姚一麟改移上城桥山半坡寻复仍旧
本朝顺治十一年知县彭圣培再移上城建堂庑规模略备康熙三年知县金九鼎改建移南一百五十步
典史廨在儒学署西〈旧有丞廨在县署旁翟道驿丞廨在县治北俱裁缺〉训导廨旧在县署西今圮
〈旧有察院二所一在下城城隍庙西一在上城县治西南〉
宜君县
𠫵将署在县署北顺治初创建康熙十五年𠫵将张光焕拓之中军守备署在县治东南
知县署在县西北隅明洪武八年县丞王文辅建弘治中知县李相増修崇祯辛未寇毁
本朝顺治十二年知县郑名新建于山城上康熙十七
年知县贾有福增修
典史廨在下城县仓西〈旧有云阳驿丞廨在县治东北康熙十六年缺裁〉训导廨在文庙旁阴阳医学俱在县治东南
绥德州
督学行署在州治西
延绥道署旧在神木县雍正九年改今职移驻州城内
〈旧有绥德卫指挥署在州治北顺治初革去指挥止为卫十六年省入榆林卫又察院在州治西今改为守备署〉
知州署在城内疏属山下东北隅明洪武中知州张进建正厅曰敬事堂左幕厅右为库狱在仪门外西偏景泰间知州张轼重修
本朝顺治十六年知州王元士增修养济院在城南
吏目廨在仪门外东偏
〈旧有州判廨在州治中又官菜园渡口巡检司在州东一百四十里青阳驿丞廨在州城内义合驿丞廨在州东六十里今俱裁缺〉
学正廨训导廨阴阳医学俱在州治前
都司署在州治西系旧察院改建
米脂县署在城内东隅高阜之上元泰定四年县尹吕东建明洪武中知县王元成増修
本朝顺治九年知县张禹谟重建大堂五楹两掖为库大门内右侧为狱吏舍重门悉新之康熙二十年知县甯养气修葺颜大堂曰忠爱堂建二堂三楹颜曰忠恕堂葺寅宾馆题曰广益堂养济院在东上胡同
典史廨在大门内东偏〈旧有银川驿丞廨在县西缺裁〉
训导廨在文庙后阴阳医学俱在东门内
〈旧有察院在草场街北知县黄离炤建〉
清涧县署在草场山麓中街之北明洪武六年知县邹宗彛建嘉靖癸未知县冯琎丙寅知县阮孝继修万历丁未知县陈王道建寅宾馆甲寅知县陈汝元重修堂署改建寅宾馆匾曰虚受堂崇祯庚午正堂火知县牛养蒙重建四楹东西有库大门内右偏为狱
本朝康熙乙未知县张永祚重修虚受堂题曰集思堂
养济院在教场旁
典史廨在县堂西〈旧有县丞廨在县堂东奢延驿丞廨在县东南俱废石嘴驿丞廨在县北七十里雍正七年缺裁〉
教谕廨在敬一亭后阴阳医学俱在县治南〈旧有察院在县治西石嘴驿察院在县北七十里知县廖元发修自为记〉
葭州
知州署在城内正街西明洪武八年同知崔一思建堂东为库狱在大门内西偏弘治间知州沈理重修隆庆中知州章评颜三堂楼曰浩然退思堂曰澹然贡生张鹗翼撰记
本朝顺治十五年知州武弘祖增建僚属廨舍养济院
在南郭普照寺西
吏目廨在旧州判廨西〈旧有州判廨在大门内西偏久裁缺〉
学正廨在明伦堂北阴阳医学俱在州治东南〈旧冇察院在南郭街西〉
高家堡都司署建安堡守备署俱在本堡内
吴堡县署在城中高阜之上明洪武三年知县范平仲建中为正厅库在堂东仪门外右偏为狱正统时知县俞安增修
本朝康熙中知县李云龙建书舍于东知县马廷诏建书舍于西雍正七年知县詹绍德增修吏舍养济院旧在县治东后移北门外
典史廨在县堂西〈旧有河西驿丞廨在杨家店雍正七年裁缺〉
教谕廨在文庙㦸门外
〈旧有按察分司在县治南今废〉
神木县
东协副将署在县城内西北旧驻孤山堡顺治十三年移驻于此中军都司署在城内西南柏林大柏油守备署俱在本堡内
管理夷汉同知署在县治西凯歌楼北康熙中东路道张衡所建希文书院也旧驻横城雍正元年移驻于此今遣理藩院司官
榆林同知署在城内文笔峰西
〈旧有神木道署在县治西凯歌楼东北雍正九年改为延绥道移驻绥德又神木仓大使廨在县治东康熙二十五年裁缺〉
知县署在城内东北隅明洪武十四年知县任奉先建正统中知县彭佐改建知县糜奎重修万历三年夏雨倾圮知县朱希颜重建正厅内署吏舍犴狴悉加修葺高琏撰记十七年知县朱秉儒二十六年知县戈千仭相继修葺
本朝顺治八年知县程启朱重修养济院在县治西
典史廨在县署内大门东
训导廨阴阳学俱在县治南医学在县治西
府谷县
游击署在黄甫川清水木瓜孤山镇羌永兴都司守备署俱在本堡内
知县署旧在城内文庙西洪武十九年知县齐翺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县龚荣遇移北察院康熙元年知县杨许玉构二堂及库东西吏舍八楹书舍六楹典史廨在县治西〈旧有清水营孤山堡永兴堡镇羌堡四仓大使廨今俱裁〉教谕训导廨圯
陜西通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17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18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19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20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21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22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23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24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25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26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27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28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29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30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 all footerTemplate: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