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竹書紀年
外觀
← | 竹書紀年 | 今本竹書紀年 佚名 |
古本竹書紀年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四十七《竹書紀年》•二卷〈內府藏本〉==
案晉書·束晳傳:「晉太康二年,汲縣人發魏襄王冢,得古書七十五篇,中有竹書紀年十三篇。」今世所行,題沈約注,亦與隋志相符。顧炎武考證之學最爲精核,所作日知録中,往往引以爲據。然反覆推勘,似非汲冢原書。考平王東遷以後,惟載晉事;三家分晉以後,惟載魏事。是魏承晉史之明驗。然晉靈公桃園之事,董狐所書,明見左傳。孔子稱「趙盾爲法受惡」,足知未改史文。乃今本所載仍以趙穿蔽獄,則非晉史之舊也。束晳傳稱「竹書夏年多殷,益干啓位,啓殺之」。今本皆無此文。又杜預注左傳「攜王奸命」句引服虔説以爲伯服,疎併引束晳以爲伯盤,今本乃有余由之説。使竹書原有此文,不應二人皆未睹。則非束晳、杜預所見本也。郭璞注穆天子傳引紀年七條,以今本核之,相同者三條。璞稱紀年,而今在注中者三條。璞時不應先有注,且三條併爲一條,文亦不屬。其「穆天子見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鳥聘人』」一條,今本無之。則非郭璞所見本也。隋書·經籍志曰︰「紀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爲歳首。」今本自入春秋以後,時月竝與經同,全從周正,則非隋時所見本也。水經注引竹書七十六條,皆以晉國紀年。如春秋之爲魯史,而此本晉國之年,皆附周下。又所引「出公六年,荀瑤城宅陽」,「梁惠王元年,鄴師邯鄲師次于平陽」,「魏襄王六年,秦取我焦」,「及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諸條,今本皆無。其他年月,亦多舛異。則非酈道元所見本也。史通引竹書「文王殺季歴」,今本作「文丁」。又引竹書「鄭桓公,厲王之子」,今本錫王子多父命居洛,在宣王二十二年。王子多父爲鄭公,在幽王二年,皆不云「厲王子」。則非劉知幾所見本也。文選注引竹書五條,今惟有「太甲殺伊尹」一條。則非李善所見本也。開元占經引竹書四條,今本皆無。則非瞿曇悉達所見本也。史記索隱引竹書「晉出公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昭公之孫,是爲敬公」。今本作「出公薨」。又引「秦與魏戰岸門」,「惠王後元十一年,會齊于平阿」,「十三年,會齊于鄄」,「齊桓公君母,齊宣王后」,「宋易成盱廢君自立」,「楮里疾圍蒲」七條,今本皆無。則非司馬貞所見本也。穀梁傳疎引竹書紀年周昭王膠舟之事以駁呂氏春秋,今本但曰王陟,無膠舟事。則非楊士勛所見本也。元豐九域志引竹書「陰司馬敗燕公子翌于武垣」一條,今本亦無。則非王存所見本也。路史引竹書「周武王年五十四」,辨武王非年九十三,今本乃作「九十三」。又注引竹書「夏后不降六十九年」,證世紀五十九年之異,今本乃亦作「五十九」。路史又引「梁惠成八年,雨骨于赤鞞」,注又引「夏桀末年,社坼裂」,今本竝無。則非羅泌、羅苹所見本也。戰國策注引竹書「魏救中山,塞集胥口」,今本無之。則非鮑彪所見本也。廣川書跋引竹書「秦穆公十一年,取靈邱」,今本無之。則非董逌所見本也。雖其他證以竹書,往往相合,然允征稱「辰弗集于房」,説命稱「舊學于甘盤」,均出梅賾古文尚書,在西晉之後,不應先見竹書。豈亦明人鈔合諸書以爲之,如十六國春秋類歟?觀其以春秋合夏正,斷斷爲胡傳盛行以後書也。沈約注外,又有小字夾行之注,不知誰作。「中殷小庚」一條,稱「約案︰史記作太庚」,則亦當爲約説。考元和郡縣志,魏武定七年始置海州,隋煬帝時始置衞縣,而注「舜在鳴條」一條稱今海州。「夏啓十一年,放武觀」一條,稱今頓丘衞縣,則非約語矣。又所注惟五帝、三王最詳,他皆寥寥。而五帝、三王皆全鈔宋書·符瑞志語。約不應旣著於史,又不易一字,移而爲此本之注。然則此注亦依託耳。自明以來,流傳已久,姑録之以備一説。其僞則終不可掩也。 |
維基百科條目:今本竹書紀年 |
參見:竹書紀年_(四庫全書本)
參見:竹書紀年_(四部叢刊本)
參見:竹書綂箋_(四庫全書本)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