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王弼本)
老子《道德經》上篇
[編輯]- 華亭張氏原本
- 晉 王弼注
一章
[編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 〈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默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二章
[編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 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 〉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 〈 自然已足,為則敗也。〉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 〈 智慧自備,為則偽也。 〉
功成而弗居。
- 〈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 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三章
[編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 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 〈 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 〉
弱其志,強其骨。
- 〈 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 〉
常使民無知無欲。
- 〈 守其真也。 〉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 〈 知者謂知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四章
[編輯]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 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銳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汙,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德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五章
[編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籥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事錯其言,不慧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橐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六章
[編輯]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 〈谷神,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天地之根,緜緜若存,用之不 勤。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緜緜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七章
[編輯]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 〈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八章
[編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 〈人惡卑也。〉
故幾於道。
- 〈道無水有,故曰,幾也。〉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言人皆應於治道也。〉
九章
[編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揣而梲之,不可長保。
- 〈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 〈不若其已。〉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不可長保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
- 〈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十章
[編輯]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載,猶處也。營魄,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也。〉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 〈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 〈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
愛國治民,能無知乎?
- 〈任術以求成,運數以求匿者,智也。玄覽無疵,猶絕聖也。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之也。〉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 〈天門,天下之所由從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倡,因而不為,言天門開閡能為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 〈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為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化。〉
生之,
- 〈不塞其原也。〉
畜之。
- 〈不禁其性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十一章
[編輯]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 〈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統眾也。〉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
十二章
[編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 〈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
十三章
[編輯]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 〈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辱等、榮患同也。為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
- 〈大患,榮寵之屬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之於榮寵,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 〈由有其身也。〉
及吾無身,
- 〈歸之自然也。〉
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 〈無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十四章
[編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 〈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
是謂惚恍。
-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十五章
[編輯]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
- 〈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
猶兮若畏四鄰,
- 〈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覩,德趣不可見,亦猶此也。〉
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 〈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 〈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 〈盈必溢也。〉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 〈蔽,覆蓋也。〉
十六章
[編輯]致虛極,守靜篤。
- 〈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 〈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
- 〈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 〈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也。〉
知常容,
- 〈無所不包通也。〉
容乃公,
- 〈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
公乃全,
- 〈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
全乃天,
- 〈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
天乃道,
- 〈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於極虛無也。〉
道乃久,
- 〈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窮極也。〉
沒身不殆。
- 〈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十七章
[編輯]太上,下知有之,
- 〈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
其次,親而譽之,
- 〈不能以無為居事,不言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其次,畏之,
- 〈不復能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也。〉
其次,侮之。
- 〈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真,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處不足,非智之所齊也。〉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十八章
[編輯]大道廢,有仁義;
- 〈失無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
智慧出,有大偽;
- 〈行術用明,以察姦偽;趣覩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偽生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
十九章
[編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 〈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雲絕,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慾。〉
二十章
[編輯]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下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寒鄉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故續鳧之足,何異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刑。唯阿美惡,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為用也。〉
荒兮其未央哉﹗
- 〈歎與俗相返之遠也。〉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 〈眾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故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也。〉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 〈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舉,如嬰兒之未能孩也。〉
儽儽兮若無所歸。
- 〈若無所宅。〉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 〈眾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餘也。我獨廓然無為無欲,若遺失之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
- 〈絕愚之人,心無所別析,意無所好欲,猶然其情不可覩我頹然若此也。〉
沌沌兮,
- 〈無所別析,不可為明。〉
俗人昭昭,
- 〈耀其光也。〉
我獨昏昏。俗人察察,
- 〈分別別析也。〉
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
- 〈情不可覩。〉
飂兮若無止。
- 〈無所繫縶。〉
眾人皆有以,
- 〈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而我獨頑似鄙。
- 〈無所欲為,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棄生民之本,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欲異於人。〉
二十一章
[編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 〈孔,空也,惟以空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 〈恍惚,無形不繫之歎。〉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以無形始物,不繫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 〈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 〈至真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以閱眾甫。
- 〈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說萬物始也。〉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
二十二章
[編輯]曲則全,
- 〈不自見其明則全也。〉
枉則直,
- 〈不自是則其是彰也。〉
窪則盈,
- 〈不自伐則其功有也。〉
敝則新,
- 〈不自矜則其德長也。〉
少則得,多則惑。
- 〈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得其本。多則遠其真,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 〈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之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
[編輯]希言自然。
- 〈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 〈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 〈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
失者同於失。
- 〈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 〈言隨行其所,故同而應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
[編輯]企者不立,
- 〈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 〈其唯於道而論之,若郤至之行,盛饌之餘也。本雖美,更可薉也。本雖有功而自伐之,故更為肬贅者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二十五章
[編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 〈寂寥,無形體也。無物之匹,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為天下母也。〉
吾不知其名,
- 〈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
字之曰道,
- 〈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
強為之名曰大。
- 〈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繫於大,大有繫,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 〈逝,行也。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
逝曰遠,遠曰反。
- 〈遠,極也。周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逝,故曰遠也。不隨於所適,其體獨立,故曰反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 〈天地之性,人為貴,而王是人之主也。雖不職大亦復為大與三匹,故曰,王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
- 〈四大,道、天、地、王也。凡物有稱有名,則非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而王居其一焉。
- 〈處人主之大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 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為主其一之者,主也。〉
二十六章
[編輯]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 〈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為輕根,靜必為躁君也。〉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 〈以重為本,故不離。〉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 〈不以經心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 〈輕,不鎮重也,失本,為喪身也,失君,為失君位也。〉
二十七章
[編輯]善行無轍跡,
- 〈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
善言無瑕讁;
- 〈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讁可得其門也。〉
善數不用籌策;
- 〈因物之數,不假形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 〈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 〈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 〈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 〈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
[編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 〈式,模則也。〉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 〈忒,差也。〉
復歸於無極。
- 〈不可窮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 〈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雲,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 〈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不善為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
故大制不割。
- 〈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故無割也。〉
二十九章
[編輯]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 〈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
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 〈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為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
三十章
[編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 〈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
其事好還。
- 〈為始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為,故云,其事好還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 〈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焉。〉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 〈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 〈吾不以師道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 〈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為強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 〈壯,武力暴興,喻以兵強於天下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
三十一章
[編輯]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
[編輯]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 〈道,無形不繫,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為物,以無為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為物,憒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無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 〈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 〈始制,謂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川谷之求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
三十三章
[編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無改焉。〉
知足者富。
- 〈知足自不失,故富也。〉
強行者有志。
- 〈勤能行之,其志必獲,故曰強行者有志矣。〉
不失其所者久。
- 〈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
死而不亡者壽。
- 〈雖死而以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
三十四章
[編輯]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 〈言道氾濫,無所不適,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 〈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所由,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 〈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為小,故復可名於大矣。〉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
三十五章
[編輯]執大象,天下往。
- 〈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
- 〈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樂與餌,應時感悅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悅其目,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娛其耳,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也。〉
三十六章
[編輯]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 〈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為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眾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已反危。〉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器不可覩,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脫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三十七章
[編輯]道常無為
- 〈順自然也。〉
而無不為。
- 〈萬物無不由為以治以成之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 〈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鎮之無名之樸,不為主也。〉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 〈無欲競也。〉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老子《道德經》下篇
[編輯]- 華亭張氏原本
- 晉 王弼注
三十八章
[編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 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 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徧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於無以為,極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患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捨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真而義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閒,忿怒生焉。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雖貴以無為用,不能捨無以為體也。不能捨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後德也。以無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德其情,姦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昬,務而治薉,雖竭聖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茍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捨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 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憂患,功在為之,豈足處也。〉
三十九章
[編輯]昔之得一者,
- 〈昔,始也。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歇竭滅蹶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
- 〈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
天無以清將恐裂,
- 〈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用清則恐裂也。故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
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 〈清不能為清,盈不能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貴在其母,而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為本,高乃以下為基,故致數輿乃無輿也,玉石琭琭珞珞,體盡於形,故不欲也。〉
四十章
[編輯]反者道之動,
- 〈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 〈柔弱同通,不可窮極。〉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四十一章
[編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 〈有志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 〈建,猶立也。〉
明道若昧,
- 〈光而不耀。〉
進道若退,
-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道若纇,
- 〈纇,㘨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㘨也。〉
上德若谷,
- 〈不德其德,無所懷也。〉
大白若辱,
- 〈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後乃得。〉
廣德若不足,
- 〈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
建德若偷,
- 〈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質真若渝,
- 〈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大方無隅,
- 〈方而不割,故無隅也。〉
大器晚成,
- 〈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
大音希聲,
- 〈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大象無形,
- 〈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炎,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成之不如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四十二章
[編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 〈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凶。故人相教,違之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違之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強梁則必不得其死。人相教為強梁,則必如我之教人不當為強梁也。舉其強梁不得其死以教邪。若雲順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適可以為教父也。〉
四十三章
[編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 〈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 〈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編輯]名與身孰親?
- 〈尚名好高,其身必疏。〉
身與貨孰多?
- 〈貪貨無厭,其身必少。〉
得與亡孰病?
- 〈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 〈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
[編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 〈隨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 〈大盈充足,隨物而與,無所愛矜,故若沖也。〉
大直若屈,其用不居。
- 〈隨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
大巧若拙,其用不輟。
- 〈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
大辯若訥,其用不差。
- 〈大辯因物而言,己無所造,故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四十六章
[編輯]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 〈貪欲無厭,不修其內,各求於外,故戎馬生於郊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編輯]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
-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同歸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闚牖而可知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 〈無在於一,而求之於眾也,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須出戶,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 〈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不為而成。
- 〈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
四十八章
[編輯]為學日益,
- 〈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
為道日損。
- 〈務欲反虛無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 〈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 〈動常因也。〉
及其有事,
- 〈自己造也。〉
不足以取天下。
- 〈失統本也。〉
四十九章
[編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 〈動常因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 〈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
德善。
- 〈無棄人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 〈各用聰明。〉
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 〈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夫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旒充目而不懼於欺,黈纊塞耳而無戚於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 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於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於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網,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於上,魚亂於下。是以聖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 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所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五十章
[編輯]出生入死。
- 〈出生地,入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十有三,猶雲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極,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無生之地焉,善攝生者無以生為 生,故無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獸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無所容其鋒刃,虎兕無所措其爪角,斯誠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 淵為淺,而鑿穴其中,鷹鸇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矰繳不能及,網罟不能到,可謂處於無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餌,乃入於無生之地,豈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茍不以 求離其本,不以欲渝其真,雖入軍而不害,陸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則而貴信矣。〉
五十一章
[編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 〈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則害,不得不貴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命並作爵。〉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
- 〈謂成其實,各得其庇蔭,不傷其體矣。〉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 〈為而不有。〉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謂之玄德也。〉
五十二章
[編輯]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 〈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矣。(按此段注文原脫,據樓宇烈補。)〉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塞其兌,閉其門,
- 〈兌,事欲之所由生;門,事欲之所由從也。〉
終身不勤。
- 〈無事永逸,故終身不勤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 〈不閉其原而濟其事,故雖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 〈為治之功不在大,見大不明,見小乃明。守強不強,守柔乃強也。〉
用其光,
- 〈顯道以去民迷。〉
復歸其明,
- 〈不明察也。〉
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 〈道之常也。〉
五十三章
[編輯]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 〈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行大道於天下,唯施為之是畏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 〈言大道蕩然正平,而民猶尚舍之而不由,好從邪徑,況復施為以塞大道之中乎。故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
- 〈朝,宮室也。除,潔好也。〉
田甚蕪,倉甚虛;
- 〈朝甚除,則田甚蕪,倉甚虛,設一而眾害生也。〉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 〈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則皆邪也,邪則盜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竊位也,故舉非道以明非道,則皆盜夸也。〉
五十四章
[編輯]善建者不拔,
- 〈固其根而後營其末,故不拔也。〉
善抱者不脫,
- 〈不貪於多,齊其所能,故不脫也。〉
子孫以祭祀不輟。
- 〈子孫傳此道以祭祀則不輟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 〈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則真,修之家則有餘,修之不廢,所施轉大。〉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
- 〈彼皆然也。〉
以天下觀天下。
- 〈以天下百姓心觀天下之道也,天下之道,逆順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於外也,所謂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也。〉
五十五章
[編輯]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 〈赤子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蟲之物無犯之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 〈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 〈作,長也。無物以損其身,故能全長也。言含德之厚者,無物可以損其德、渝其真,柔弱不爭而不摧折,皆若此也。〉
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
- 〈無爭欲之心,故終日出聲而不嗄也。〉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
- 〈物以和為常,故知和則得常也。〉
知常曰明。
- 〈不皦不昧,不溫不涼,此常也。無形不可得而見,曰明也。〉
益生曰祥。
- 〈生不可益,益之則夭也。〉
心使氣曰強。
- 〈心宜無有,使氣則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編輯]知者不言,
- 〈因自然也。〉
言者不知。
- 〈造事端也。〉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
- 〈含守質也。〉
解其分,
- 〈除爭原也。〉
和其光,
- 〈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也。〉
同其塵,
- 〈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 〈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也。〉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 〈可得而利,則可德而害也。〉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 〈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也。〉
故為天下貴。
- 〈無物可以加之也。〉
五十七章
[編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 〈以道治國則國平,以正治國則奇正起也,以無事則能取天下也。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國則不足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淺,民無所及,故必至於奇用兵也。〉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昬;
- 〈利器,凡所以利己之器也。民強則國家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 〈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 〈立正欲以息邪,而奇兵用;多忌諱欲以恥貧,而民彌貧;利器欲以強國者也,而國愈昬多。皆舍本以治末,故以致此也。〉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上之所欲,民從之速也。我之所欲,唯無欲而民亦無欲而自樸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
五十八章
[編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 〈言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政可舉,悶悶然,卒至於大治,故曰,其政悶悶也。其民無所爭競,寬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 〈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姦偽,故曰察察也。殊類分析,民懷爭競,故曰,其民缺缺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 〈言誰知善治之極乎!唯無可正舉,無可形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
正復為奇,
- 〈以正治國,則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 〈立善以和萬物,則便復有妖之患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 〈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責。〉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 〈以方導物,捨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
廉而不劌,
- 〈廉,清廉也;劌,傷也。以清廉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汙,不以清廉劌傷於物也。〉
直而不肆,
- 〈以直導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於物也。所謂大直若屈也。〉
光而不燿。
- 〈以光鑑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隱慝也,所謂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復之也。〉
五十九章
[編輯]治人事天,莫若嗇。
- 〈莫若,猶莫過也。嗇,農夫,農人之治田務,去其殊類,歸於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綏百姓,莫過於此。〉
夫唯嗇,是謂早服;
- 〈早服,常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 〈唯重積德,不欲銳速,然後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謂之重積德者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 〈道無窮也。〉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 〈以有窮而蒞國,非能有國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 〈國之所以安謂之母,重積德是唯圖其根,然後營末,乃得其終也。〉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
[編輯]治大國,若烹小鮮。
- 〈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後乃能廣得眾心矣。〉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 〈治大國則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則其鬼不神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 〈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也。〉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 〈道洽則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則不知神之為神。道洽則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則不知聖人之為聖也。猶雲,不知神之為神,亦不知聖人之為聖也。夫恃威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聖之為神聖,道之極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神亦不傷人。故曰,兩不相傷也。神聖合道,交歸之也。〉
六十一章
[編輯]大國者下流,
- 〈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故曰,大國下流也。〉
天下之交。
- 〈天下所歸會也。〉
天下之牝,
- 〈靜而不求,物自歸之也。〉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 〈以其靜故能為下也。牝,雌也。雄躁動貪欲,雌常以靜,故能勝雄也。以其靜復能為下,故物歸之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
- 〈大國以下,猶雲以大國下小國。〉
則取小國;
- 〈小國則附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 〈大國納之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 〈言唯修卑下,然後乃各得其所。〉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 〈小國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歸之,大國修下則天下歸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則大者宜為下也。〉
六十二章
[編輯]道者萬物之奧。
- 〈奧,猶曖也。可得庇蔭之辭。 〉
善人之寶,
- 〈寶以為用也。〉
不善人之所保。
- 〈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 〈言道無所不先,物無有貴於此也。雖有珍寶璧馬,無以匹之,美言之則可以奪眾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則千里之外應之,故曰,可以加於人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 〈不善當保道以免放。〉
故立天子,置三公,
- 〈言以尊行道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 〈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為道也。物無有貴於此者。故雖有拱抱寶璧以先,駟馬而進之,不如坐而進此道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 〈以求則得求,以免則得免,無所而不施,故為天下貴也。〉
六十三章
[編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 〈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 〈小怨則不足以報,大怨則天下之所欲誅,順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
- 〈以聖人之才猶尚難於細易,況非聖人之才而欲忽於此乎,故曰,猶難之也。〉
故終無難矣
六十四章
[編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 〈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謀之無功之勢,故曰易也。〉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 〈雖失無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興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說慎終也。不可以無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無而弗持則生有焉,微而不散則生大焉。故慮終之患,如始之禍,則無敗事。〉
為之於未有,
- 〈謂其安未兆也。〉
治之於未亂。
- 〈謂微脆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 〈當以慎終除微,慎微除亂,而以施為治之,形名執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敗失也。〉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 〈不慎終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 〈好欲雖微,爭尚為之,興難得之貨雖細,貪盜為之起也。〉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 〈不學而能者,自然也,喻於不學者,過也。故學不學,以復眾人之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
[編輯]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 〈明謂多見巧詐,蔽其樸也。愚謂無知守真,順自然也。〉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 〈多智巧詐,故難治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 〈智,猶治也,以智而治國,所以謂之賊者,故謂之智也。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也,當務塞兌閉門,令無知無欲,而以智術動民。邪心既動,復以巧術防民之偽,民知其術,防隨而避之,思惟密巧,奸偽益滋,故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
- 〈稽,同也。今古之所同,則而不可廢,能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 〈反其真也。〉
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
[編輯]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七章
[編輯]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 〈久矣其細,猶曰其細久矣。肖,則失其所以為大矣。故曰,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
- 〈夫慈,以陳則勝,以守則固,故能勇也。〉
儉故能廣,
- 〈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 〈唯後外其身,為物所歸,然後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為物之長也。〉
今舍慈且勇,
- 〈且,猶取也。〉
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
- 〈相慜而不避於難,故勝也。〉
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
[編輯]善為士者不武,
- 〈士,卒之帥也。武,尚先陵人也。〉
善戰者不怒,
- 〈後而不先,應而不唱,故不在怒。〉
善勝敵者不與,
- 〈不與爭也。〉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 〈用人而不為之下,則力不為用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章
[編輯]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
- 〈彼遂不止。〉
攘無臂,扔無敵,
- 〈行,謂行陳也,言以謙退哀慈,不敢為物先,用戰猶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也,言無有與之抗也。〉
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 〈言吾哀慈謙退,非欲以取強,無敵於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於無敵,斯乃吾之所以為大禍也。寶,三寶也,故曰,幾亡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 〈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七十章
[編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可不出戶窺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無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於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於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言有宗,事有君。
- 〈宗,萬物之宗也。君,萬物之主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 〈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 〈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故曰,知我者希則我者貴也。〉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 〈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聖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
七十一章
[編輯]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 〈不知知之不足任則病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編輯]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 〈清靜無為謂之居,謙後不盈謂之生,離其清淨,行其躁欲,棄其謙後,任其威權,則物擾而民僻,威不能復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則上下大潰矣,天誅將至。故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夫唯不厭,
- 〈不自厭也。〉
是以不厭。
- 〈不自厭,是以天下莫之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 〈不自見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
自愛不自貴;
- 〈自貴則物狎厭居生。〉
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編輯]勇於敢則殺,
- 〈必不得其死也。〉
勇於不敢則活。
- 〈必齊命也。〉
此兩者,或利或害。
- 〈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 〈孰,誰也。言誰能知天下之所惡意故邪?其唯聖人。夫聖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猶難之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 〈天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言而善應,
- 〈順則吉,逆則凶,不言而善應也。〉
不召而自來,
- 〈處下則物自歸。〉
繟然而善謀。
- 〈垂象而見吉凶,先事而設誠,安而不忘危,未召而謀之,故曰,繟然而善謀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
[編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 〈詭異亂群謂之奇也。〉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 〈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殺也。〉
七十五章
[編輯]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 〈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從上也。〉
七十六章
[編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
- 〈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
木強則兵。
- 〈物所加也。〉
強大處下,
- 〈木之本也。〉
柔弱處上。
- 〈枝條是也。〉
七十七章
[編輯]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
- 〈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言唯能處盈而全虛,損有以補無,和光同塵,蕩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
七十八章
[編輯]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 〈以,用也。其,謂水也。言用水之柔弱,無物可以易之也。〉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編輯]和大怨,必有餘怨,
- 〈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
- 〈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 〈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後責於人也。〉
無德司徹。
- 〈徹,司人之過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八十章
[編輯]小國寡民,
- 〈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況國大民眾乎?故舉小國而言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 〈言使民雖有什伯之器而無所用,何患不足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 〈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無所欲求。〉
八十一章
[編輯]信言不美,
- 〈實在質也。〉
美言不信。
- 〈本在樸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
- 〈極在一也。〉
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
- 〈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
既以為人己愈有,
- 〈物所尊也。〉
既以與人己愈多。
- 〈物所歸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 〈動常生成之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順天之利不相傷也。〉
王弼老子道德經二卷,真得老子之學歟,蓋嚴君平指歸之流也。其言仁義與禮,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萬物各得於一,豈特有功於老子哉。凡百學者,蓋不可不知乎此也。予於是知弼本深於老子,而易則末矣。其於易,多假諸老子之旨,而老子無資於易者,其有餘不足之跡,斷可見也。嗚呼,學其難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賴傅弈能辯之爾。然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歟!其文字則多謬誤,殆有不可讀者,令人惜之。嘗謂,弼之於老子,張湛之於列子,郭象之於莊子,杜預之於左氏,范甯之於穀梁,毛萇之於詩,郭璞之於爾雅,完然成一家之學,後世雖有作者,未易加也。予既繕寫弼書,並以記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 嵩山晁說之鄜畤記。
克伏誦咸平聖語,有曰:「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明皇解雖燦然可觀,王弼所注,言簡意深,真得老氏清淨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蓋久而後得之,往歲攝建寧學官,嘗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題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無篇目,喜其近古,繕寫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復鏤板以傳,若其字之謬訛,前人已不能證,克焉敢輒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 左從事郎充鎮江府府學教授熊克謹記
老子道經音義
[編輯]- 唐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贈齊州刺史吳縣開國男陸德明撰
老子,
- 〈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陽。陳國苦縣厲鄉人。《史記》云:字聃。又云:仁里人。又云:陳國相人也。〉
生而皓首,
- 〈劉向《列仙傳》雲受學於容成,生殷時。〉
為周柱下史,覩周之衰,乃西出關,
- 〈是周敬王時也。〉
為關尹喜說道德二篇,尚虛無無為,
- 〈劉向云:西過流沙,莫知所終。〉
凡五千餘言。河上公為章句四卷。
- 〈不詳名氏。〉
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踴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言治身治國之要,其後談論者莫不宗尚玄言。唯王輔嗣妙得虛無之旨。
- 〈今依王本博採眾家以明同異。〉
道
- 〈生天地之先。〉
德
- 〈道之用也。〉
徼
- 〈小道也,邊也,微妙也,古弔反。〉
較
- 〈音角,又校。量深淺也。〉
傾
- 〈高下不正貌。去營反。〉
隆之稱
- 〈尺證反。一本作號,一本作名。〉
也曷
- 〈何葛反。何也。〉
為而常校
- 〈音教。〉
能相射
- 〈食亦反。〉
穿
- 〈音川。〉
窬
- 〈音俞,又音豆。〉
探
- 〈吐南反。〉
聖人之治
- 〈直吏反。〉
弱其志
- 〈心虛則志弱也。本無為字。〉
強
- 〈其良反,又作彊。〉
使夫
- 〈音符。〉
知者
- 〈音智。〉
道沖
- 〈直隆反。〉
不盈
- 〈本亦作滿。〉
淵兮
- 〈河上作乎。〉
挫
- 〈子臥反。〉
銳
- 〈悅歲反。〉
解其紛
- 〈拂雲反。河上雲芬。〉
湛
- 〈直減反。〉
夫執一家之量
- 〈音亮。〉
贍
- 〈涉豔反。〉
滿以造實
- 〈十報反。〉
又復
- 〈扶又反。〉
不盈
- 〈或作滿。〉
不能累
- 〈力偽反〉
萬物舍
- 〈音捨。又作捨。〉
汙
- 〈音烏。〉
而不渝
- 〈羊朱反。〉
以萬物為芻
- 〈楚俱反。〉
狗
- 〈古口反。〉
治
- 〈直吏反。〉
有為
- 〈於偽反。下有為不為皆同。〉
其猶橐
- 〈他各反。〉
籥
- 〈音藥。〉
掘
- 〈求物反,又求月反。河上本作屈,屈竭也。顧作掘,云:猶竭也。〉
動而愈出
- 〈羊主反,又羊朱反。〉
排
- 〈扶拜反。〉
橐
- 〈無底囊。乃各反。〉
空洞
- 〈同貢反。〉
多言數窮
- 〈王云:理數也。顧云:勢數也。〉
□□□ 足以共
- 〈音恭。亦音拱。〉
谷
- 〈古木反。中央無者也。河上本作浴。浴者,養也。〉
玄牝
- 〈頻忍反。舊音扶恐反。簡文扶緊反。〉
中央無
- 〈一本作空。〉
私邪
- 〈河上直云:以其無私。〉
處
- 〈一本作居。〉
惡
- 〈烏路反。注及下同。〉
幾
- 〈音機。近也。又一音祈。〉
善治
- 〈直吏反。〉
揣
- 〈初委反。又丁果反、志瑞反。顧云:治也。簡文章樏反。〉
而梲
- 〈音銳。梲字音菟奪反。又徒活反。河上作銳。〉
末令
- 〈力征反。〉
尖
- 〈子廉反。〉
勢必摧
- 〈粗雷反。〉
衄
- 〈女六反。〉
滿堂
- 〈本或作室。〉
自遺
- 〈唯季反;以之反。〉
咎
- 〈求九反。〉
功遂
- 〈本又作成。〉
四時更
- 〈音庚。〉
能無離
- 〈力智反。〉
滌
- 〈徒歷反。〉
疵
- 〈在斯反。〉
邪
- 〈似嗟反。〉
物介
- 〈音界。〉
民治
- 〈河上本又作活。〉
以求匿
- 〈他得反。〉
辟
- 〈匹亦反。〉
開闔
- 〈戶獵反。〉
不昌
- 〈尺亮反。〉
而處
- 〈昌慮反。〉
以知乎
- 〈音智。河上又直作智。〉
恃
- 〈河上本作侍。〉
長
- 〈丁丈反。〉
三十輻
- 〈音福,車輻。〉
共一轂
- 〈古木反,車轂。〉
當
- 〈丁浪反。〉
無有車
- 〈音居,又去於反。〉
挻
- 〈始然反。河上云:和也。宋衷注本云:經同。聲類云:柔也。字林云:長也。君連反。又一曰柔挻。方言云:取也。如淳作繫。〉
埴
- 〈市力反。河上曰:土也。司馬云:埴,土,可以為器。釋名云:埴,膱。杜弼云:埴,黏土也。〉
鑿戶
- 〈在各反。〉
五色
- 〈青赤白黑黃也。〉
令
- 〈力征反。〉
盲
- 〈陌庚反。〉
五音
- 〈宮商角徵羽也。〉
聾
- 〈力東反。〉
五味
- 〈酸鹹甜辛苦也。〉
口爽
- 〈爽,差也。河上云:亡也。〉
騁
- 〈勑領反。〉
狂
- 〈求匡反。〉
令人行
- 〈下孟反。〉
妨
- 〈音芳。〉
去
- 〈羌呂反。〉
寵辱
- 〈簡文云:寵,得也;辱,失也。〉
若驚
- 〈顧云:若,而也。〉
貴
- 〈重也。河上云:畏也。〉
大患若身
- 〈河上云:空也。〉
何謂寵辱若驚
- 〈河上本無若驚二字。〉
身為
- 〈於偽反。〉
易
- 〈以豉反。〉
名
- 〈武征反。〉
曰夷
- 〈顧云:平也。鍾會云:滅也,平也。〉
曰希
- 〈希,疏也,靜也。〉
搏
- 〈音博。簡文:補各反。〉
曰微
- 〈細也。〉
致詰
- 〈起吉反。〉
故混
- 〈戶本反。〉
不皦
- 〈古曉反。明式云:胡老反。〉
不昧
- 〈悔對反〉
繩
- 〈食陵反,又民忍反。梁帝云:無涯際之貌。顧云:無窮不可序;或曰:寬急。河上本作繩。〉
復
- 〈音服。〉
怳
- 〈虛往反。〉
治
- 〈直吏反。〉
強
- 〈其丈反。〉
豫
- 〈如字,本或作懊,簡文與此同也。〉
儼
- 〈魚檢反。〉
樸
- 〈普角反。又作朴。〉
混
- 〈胡本反。〉
蔽
- 〈必世反。王雲覆蓋也。鍾:婢世反,梁武同也。〉
蔽覆
- 〈芳富反。〉
生長
- 〈丁丈反。〉
卒
- 〈子恤反,又尊恤反。〉
凡物
- 〈本作夫。〉
則物離
- 〈力智反。〉
其分
- 〈扶問反。〉
虎兕
- 〈徐子反。〉
無所容鋒刃
- 〈芳逢反。〉
太上
- 〈音太。王云:太上謂大人也。顧云:太古上德之人也。〉
行施
- 〈始豉反。〉
次侮
- 〈亡甫反。〉
疵
- 〈字斯反。〉
釁
- 〈許靳反。〉
悠
- 〈孫登、張憑、杜弼,俱作由,一本猶,用也。〉
有應
- 〈應對之應。〉
知慧
- 〈音智。〉
趣
- 〈七喻反,或音促。〉
覩形見
- 〈賢遍反。〉
大惡
- 〈烏路反。〉
治
- 〈直吏反。〉
則濡
- 〈而朱反,又而注反。〉
百倍
- 〈蒲罪反。〉
令
- 〈力征反。〉
所屬
- 〈之欲反,注同。〉
見
- 〈賢遍反。〉
抱樸
- 〈普角反。〉
之善
- 〈一本作傑。〉
行
- 〈下孟反。〉
唯
- 〈遺癸反。舊雲維水反。〉
相去
- 〈欺慮反。〉
幾
- 〈居豈反。〉
燕
- 〈於見反。〉
雀
- 〈將籥反。〉
鳩
- 〈九求反。〉
鴿
- 〈古合反。〉
有仇
- 〈音求。〉
氈
- 〈之然反。本作旃。〉
裘
- 〈音求。〉
續鳧
- 〈音符。〉
截
- 〈昨結反。〉
鵠
- 〈戶各反〉
眾人熙熙
- 〈許其反。〉
若亭
- 〈普庚反,殺煑也。簡文:許庚反。河上公作饗,用也。〉
牢
- 〈力刀反。〉
廓
- 〈苦郭反。河上本作泊,普白反。〉
咳
- 〈胡來反。說文字本或作孩。〉
儽儽兮
- 〈力追反。一本曰損益也,敗也,欺也。說文音雷。古本河上作乘乘兮。〉
所別
- 〈彼列反。〉
析
- 〈星歷反。〉
所好
- 〈呼報反。〉
沌
- 〈本又作忳,徒損反,又徒門反。簡文音頓。〉
俗人昭昭
- 〈章遙反。一本作照。〉
悶悶
- 〈如字。〉
澹兮其若海
- 〈徒紺反。古本河上作忽兮若海。嚴遵作忽兮若晦。〉
飂
- 〈力幽反。梁簡文作飄,雲敷遙反。河上作淵兮。〉
繫縶
- 〈張立反。一作執。〉
母
- 〈如字。〉
德之容
- 〈鍾云:法也。簡文云:狀也。〉
怳
- 〈況往反,又呼廣反。〉
窈
- 〈烏了反。〉
冥
- 〈莫輕反。〉
說
- 〈一雲悅。〉
狀哉
- 〈河上一本直雲吾何狀也。〉
見
- 〈賢遍反。〉
枉
- 〈音往。〉
窪
- 〈烏瓜反。簡文烏麻反。顧云:洿也。〉
蔽
- 〈必世反。〉
轉遠
- 〈於萬反。〉
自見
- 〈賢遍反。〉
彰
- 〈音章。〉
淡
- 〈徒暫反。一作澹。〉
故飄
- 〈毗遙反,又扶遙反。〉
驟
- 〈狀救反。〉
道者於道
- 〈河上於道者絕句。〉
企者
- 〈苦賜反。河上作豉。〉
跨
- 〈苦化反。〉
餘食贅
- 〈專稅反。疣贅也。簡文云:之睿反。河上云:贅,貪也。〉
行
- 〈下孟反。注同。〉
郤至之行
- 〈去逆反。郤至,晉大夫,自伐之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更為肬
- 〈音尤。〉
惡
- 〈烏路反。〉
混成
- 〈胡本反。〉
先天
- 〈悉薦反。〉
{宀尗}
- 〈本亦作寂。〉
寞
- 〈音莫。河上云:寥空無形也。鍾會作飂,雲空疏無質也。〉
而不殆
- 〈田賴反。危也。〉
稱
- 〈尺證反。〉
強
- 〈其丈反。〉
亦復
- 〈扶又反。〉
重為輕
- 〈起政反。〉
躁
- 〈早報反。〉
離
- 〈利。〉
輜
- 〈側其反。〉
重
- 〈直用反。〉
榮觀
- 〈古亂反。〉
宴處
- 〈於見反。簡文云:謂靜思之所宴居也。〉
萬乘之主
- 〈繩證反。謂天子也。〉
輕則失本
- 〈河上作臣。〉
躁則失君
- 〈謂失君位。〉
喪
- 〈息浪反。〉
善行
- 〈下孟反。〉
無徹
- 〈梁云:應車邊今作邊者古字少也。〉
跡
- 〈河上作跡。〉
無瑕
- 〈下家反。疵過也。〉
謫
- 〈直革反,譴責也。〉
不別
- 〈彼列反。〉
善數
- 〈色主反。簡文:色具反。河上作計。〉
籌
- 〈直由反。〉
策
- 〈初厄反。〉
楗
- 〈其偃反。距門也。〉
所好
- 〈呼報反。〉
裕
- 〈羊注反。〉
長
- 〈丁丈反。〉
谿
- 〈苦奚反。或作溪。〉
不離
- 〈力智反。〉
模
- 〈莫胡反。〉
不忒
- 〈吐得反。顧云:差也,爽也。〉
樸
- 〈普角反。〉
官長
- 〈丁丈反。〉
百行
- 〈下孟反。〉
故為
- 〈於偽反。〉
無割
- 〈乾遏反。〉
物或歔
- 〈音虛。河上本作呴,許具反。〉
羸
- 〈力為反。〉
或挫
- 〈作臥反,搦也。簡文:在臥反。河上作載。〉
隳
- 〈許規反。毀也。〉
去
- 〈羌呂反。〉
其事好
- 〈呼報反。〉
還
- 〈音旋。〉
治
- 〈直吏反。〉
凶年
- 〈天應惡氣,災害五穀,盡傷人也。〉
難
- 〈乃旦反。〉
當復
- 〈扶又反。〉
佳
- 〈格牙反。善也。河上:飾也。〉
惡
- 〈烏路反。〉
恬
- 〈
- �嫌反。本或作栝。梁武音膾。〉
澹
- 〈徒暫反。本亦作惔,音同。又音談,字同。河上本作恢。梁武雲苦回反。簡文恬惔。〉
樂
- 〈五教反,又音洛。〉
戰勝
- 〈式證反。〉
天下莫能臣也
- 〈河上本作天下不敢。〉
侯王
- 〈梁武作王侯。〉
隤
- 〈徒回反。〉
長
- 〈丁丈反。〉
立名分
- 〈符問反。〉
錐
- 〈音隹〉
治
- 〈直吏反。〉
行
- 〈下孟反。〉
道氾
- 〈本又作汎,周張並同。〉
衣
- 〈於既反。河上作愛也。〉
施
- 〈始豉反。〉
故復
- 〈扶又反。〉
以其終不自為大
- 〈河上本云:是以聖人終不為大也。〉
於易
- 〈以豉反。〉
樂
- 〈音岳。〉
餌
- 〈而志反。〉
過
- 〈古臥反。〉
道之出
- 〈尺類反。〉
淡
- 〈徒暫反,又徒覽反。〉
說
- 〈音悅。〉
令
- 〈力征反。〉
中
- 〈丁仲反。〉
將欲㒆
- 〈簡文作歙,又作洽。河上本作㬛也,許及反。顧云:閉塞也。〉
去
- 〈羌呂反。〉
脫
- 〈代活反。〉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
- 〈簡文作不。〉
欲
- 〈河上本作吾將鎮之。河上者,非老子所作也。〉
老子德經音義
[編輯]- 〈德者,得也。道生萬物有得獲有故名德經四十四章一本四十三章。〉
應
- 〈應對如字。〉
則攘
- 〈若羊反。〉
臂
- 〈必寐反。〉
而扔
- 〈人證反。又音仍,引也,因也。字林云:就也,數也,原也。〉
故去
- 〈羌呂反。〉
無喪
- 〈息浪反。〉
心見
- 〈賢遍反。〉
肌
- 〈己其反。又音既。〉
無所徧
- 〈音遍。〉
之量
- 〈音亮。〉
母
- 〈莫後反。〉
舍本
- 〈音捨。〉
博施
- 〈始豉反。〉
偏
- 〈音篇。〉
抑
- 〈於力反。〉
亢
- 〈苦浪反。〉
忿枉
- 〈紆放反。〉
尚好
- 〈呼報反。〉
敬校
- 〈音教。〉
為贍
- 〈涉豔反。〉
治
- 〈直吏反。〉
穢
- 〈於廢反。〉
耽
- 〈都南反。〉
行
- 〈下孟反。〉
遠
- 〈於萬反。一本作棄。〉
裂
- 〈力竭反。〉
恐歇
- 〈許謁反。〉
將恐蹶
- 〈蹇月反,又其月反,又居衞反。〉
數
- 〈色主反。〉
譽
- 〈逸注反。毀譽也。〉
琭
- 〈音祿。〉
珞
- 〈音洛,又音歷。〉
昧
- 〈悔對反。〉
夷道若纇
- 〈雷對反。簡文雲疵也。河上作類。一本作纇。〉
內
- 〈如銳反, 又若對反。〉
不見
- 〈賢遍反。〉
全別
- 〈彼列反。〉
有分
- 〈符問反。〉
炎
- 〈於沾反。〉
貸
- 〈吐代反。〉
恭
- 〈一作供。〉
裁
- 〈音裁,又才代反。〉
所惡
- 〈烏路反。〉
稱
- 〈尺證反。〉
可舍
- 〈音捨。〉
愈遠
- 〈於萬反。〉
非強
- 〈其丈反。〉
騁
- 〈勑領反。〉
折
- 〈章舌反,又常列反。〉
名好
- 〈呼報反。〉
無厭
- 〈於鹽反,又於豔反。〉
費
- 〈芳責反。〉
藏
- 〈才良反。〉
缺
- 〈窺悅反。〉
獘
- 〈婢世反。〉
不為
- 〈於偽反。〉
屈
- 〈丘物反。偽也。〉
訥
- 〈怒忽反。〉
躁
- 〈早報反。〉
罷
- 〈音皮。〉
卻
- 〈除也。〉
糞
- 〈弗問反。〉
禍莫大於不知足
- 〈河上本此句上有罪莫大於可欲一句。〉
咎
- 〈其九反。〉
不窺
- 〈起規反。〉
羑牖
- 〈二同,由九反。〉
搏
- 〈波洛反。〉
歙歙
- 〈許及反。一本作惵惵。河上本作惔。顧雲許葉反,危懼貌。簡文雲河上公作怵。〉
渾
- 〈胡本反。〉
注
- 〈之樹反。〉
咳
- 〈胡來反。本或作孩。〉
冕
- 〈音勉。〉
旒
- 〈音留。說文作{流玉}。〉
充
- 〈如字。〉
黈
- 〈吐口反。〉
纊
- 〈苦放反。〉
戚
- 〈七歷反。〉
於慢
- 〈武晏反。〉
其徑
- 〈經定反。〉
喪
- 〈息浪反。〉
所適
- 〈丁歷反。〉
舍
- 〈音捨。〉
兕
- 〈徐履反。〉
被
- 〈皮彼反。〉
投
- 〈音頭。〉
錯
- 〈七路反。〉
而令
- 〈力征反。〉
鋒
- 〈芳逢反。〉
累
- 〈劣偽反。〉
黿蚖
- 〈二並音元。〉
蟺
- 〈徒多反,又音蟮。又本作蟮。〉
襲
- 〈音習。〉
鷹
- 〈憶矜反。〉
鸇
- 〈之然反。〉
埤
- 〈音婢。〉
矰
- 〈竹能反。〉
繳
- 〈諸若反。〉
網
- 〈亡兩反。〉
罟
- 〈音古。〉
卒
- 〈子戌反。〉
餌
- 〈而志反。〉
離
- 〈音利。〉
稱
- 〈尺證反。〉
長
- 〈張丈反。〉
亭之
- 〈如字,別也。〉
毒之
- 〈徒篤反。今作育,余熟反。〉
庇
- 〈必寐反,又音祕,亦作芘。〉
廕
- 〈於鴆反。〉
復
- 〈扶又反,又音服。〉
其兌
- 〈徒外反。簡文云:言也。河上本作銳。銳,自言也。〉
見
- 〈賢遍反。〉
小曰
- 〈音越。〉
遺
- 〈唯季反。〉
介
- 〈音界。〉
好
- 〈呼報反。〉
徑
- 〈經定反。邪徑。〉
復
- 〈扶又反。〉
朝
- 〈直遙反。〉
絜好
- 〈如字。〉
蕪
- 〈音無。〉
厭
- 〈於豔反。〉
夸
- 〈口花反。〉
盜夸非盜哉
- 〈河上本同。〉
不拔
- 〈皮八反。顧云:私。〉
齊
- 〈才細反。〉
不輟
- 〈張劣反。〉
孫傳
- 〈直專反。〉
比
- 〈必履反。〉
蜂
- 〈芳逢反。〉
蠆
- 〈勑賣反。〉
虺
- 〈虛鬼反。〉
蛇
- 〈食奢反。〉
螯
- 〈失亦反,又呼各反。河上云:毒蟲不螫。〉
攫
- 〈俱縛反。〉
不搏
- 〈音博。〉
筋柔
- 〈居勤反。{艹觔}者俗。〉
而握
- 〈於學反。〉
知牝
- 〈頻忍反。〉
牡
- 〈牟後反。〉
之合而全作
- 〈全如字。河上作䘒,於和反。本一作朘。說文子和反,又子壘反,云:赤子陰也,子垂反。〉
終日號
- 〈戶毛反。〉
不嗄
- 〈一邁反。氣逆也。又於介反,而聲不嗄當作噫。〉
則夭
- 〈於驕反,又於表反。〉
強
- 〈其良反。〉
壯
- 〈側諒反。〉
挫
- 〈子臥反。〉
銳
- 〈悅歲反。〉
令
- 〈力征反。〉
去
- 〈羌呂反。〉
不劌
- 〈居衞反。河上作害傷也。〉
污
- 〈音烏。〉
辟
- 〈匹亦反。〉
激
- 〈經覓反,又古堯反。〉
拂
- 〈芳佛反。〉
不嬥
- 〈以照反。〉
匿
- 〈女力反。〉
莫如嗇
- 〈生力反。河上云:貪也。〉
去
- 〈羌呂反。〉
早復
- 〈音服。〉
謂之重
- 〈直容反。〉
柢
- 〈丁計反。亦作蔕。〉
烹
- 〈普庚反。不當加火。〉
小鮮
- 〈音仙。〉
以道蒞
- 〈力至反。古無此字,說文作䇐。〉
治
- 〈直吏反。〉
牝
- 〈頻忍反。〉
靜復
- 〈扶又反。〉
以下
- 〈遐嫁反。〉
則取
- 〈七榆反,又七喻反。〉
卑下
- 〈遐嫁反。〉
過
- 〈古禾反,又古臥反。〉
奧
- 〈於六反。暖也。河上:烏報反。〉
曖
- 〈音愛。暄也。說文作懓。〉
庇
- 〈必寐反,又本祕反。〉
蔭
- 〈於鴆反。〉
尊行
- 〈下孟反。〉
有拱
- 〈居勇反。〉
璧
- 〈並歷反。〉
以先
- 〈悉薦反。〉
所以為
- 〈於偽反。〉
不曰
- 〈於月反。〉
淡
- 〈徒暫反。〉
於其易
- 〈以豉反。〉
必多難
- 〈乃旦反。〉
其脆
- 〈七歲反。河上本作膬,昌睿反。〉
易泮
- 〈普半反。〉
於累
- 〈劣被反。〉
者敗
- 〈必賣反。〉
施
- 〈始志反。〉
辟
- 〈匹亦反。〉
好
- 〈呼報反。〉
令
- 〈力征反。〉
復以
- 〈扶又反。〉
稽式
- 〈古兮反,嚴。河上作楷式。〉
善下 言下
- 〈遐嫁反。〉
厭
- 〈於豔反。〉
夫
- 〈音扶。〉
唯大
- 〈絕句。〉
以陳
- 〈直忍反。〉
費
- 〈芳味反。〉
匱
- 〈其貴反。〉
器長
- 〈張丈反。〉
舍
- 〈音捨。〉
而不辟
- 〈音避。〉
於難
- 〈乃旦反。〉
卒
- 〈尊忽反。〉
帥
- 〈所類反。〉
為
- 〈於偽反。〉
無行
- 〈戶剛反。〉
攘
- 〈若羊反。〉
扔
- 〈音仍。〉
幾
- 〈音祈,音機。〉
易
- 〈以豉反。〉
被
- 〈音備。〉
褐
- 〈戶葛反。〉
無狎
- 〈戶甲反。〉
無厭
- 〈於豔反。〉
離
- 〈力智反。〉
物擾
- 〈而小反。〉
辟
- 〈匹亦反。〉
不能復
- 〈扶又反。〉
潰
- 〈戶對反。〉
見
- 〈賢遍反。〉
故去
- 〈羌呂反。〉
之所惡
- 〈烏路反。〉
猶難
- 〈乃旦反。〉
繟
- 〈音闡。〉
坦
- 〈吐但反。梁王尚鍾會孫登張嗣本有此。坦,平大貌。河上作墠。墠,寬也。坦,尺善反,又上單反也。〉
而見
- 〈賢遍反。〉
凶先
- 〈悉薦反。〉
恢
- 〈苦回反。〉
是大匠斲
- 〈陟角反。〉
僻
- 〈匹亦反。〉
治
- 〈直吏反。〉
強
- 〈其兩反,舊其良反。〉
柔脆
- 〈七歲反。〉
枯槁
- 〈苦老反。〉
與
- 〈音餘。〉
抑
- 〈於力反。〉
之量
- 〈音亮。〉
身去
- 〈羌呂反。〉
天下莫柔弱於水
- 〈河上本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垢
- 〈古口反。〉
和大怨
- 〈紆萬反。〉
契
- 〈苦計反。〉
不令
- 〈力征反。〉
伯
- 〈絕句。河上本。〉
不貪貨賂
- 〈音路。〉
輿
- 〈音餘。河上曰:車。〉
使人復
- 〈音服,又扶又反。〉
樂
- 〈音洛。〉
人己
- 〈基倚反。〉
愈
- 〈音與。〉
而不爭
- 〈爭鬭之爭,注同。〉
注釋
[編輯]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