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瀛探索/第八章/第七节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七节 都市计划与现代化的生活设施

都市计划与街面整理

[编辑]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的“全盘西化”政策,学习了西方国家的市区改正,在日本东京直接引入了欧美都市构筑计划,使东京街道清爽、环境优美;而在尚未实施旧市区重新规划之前的东京地区,居住环境恶劣、道路狭窄甚至导致传染病的蔓延。

明治28年(1895)日本治台以后,来台的军人、官员以及平民百姓,因水土不符、适应不良而导致身染疾病与恶疫(如霍乱、伤寒),全认为是台湾环境卫生不佳,诸如;污水四处横流导致恶臭、住宅的通风及采光不良、马路狭窄弯曲、交通不便、排水沟不完善等诸多环境问题所造成。有鉴于在日本本国的旧经验,于是产生将台湾这新殖民地环境改良的计划。

基于卫生功能的主要考量,而有市区街道改正计划、下水道的明渠水沟,[1]加上家屋建筑管制等多项措施。就在这样的市区改正背景之下,透过都市计划的实施,使得公共卫生及交通状况改正许多。

都市计划

[编辑]

台湾的都市计划起源于明治28年(1895)的“台湾建筑临时规则”。明治32年(1899)年颁布的“台湾下水道规则”及律令30号,30号律令的主旨为“市区计划上提供为公用或官用目的使用,并经预先公告之地域内有关土地建物之案件”,限定市区公共用地的使用。在明治33年(1900)又制订了“台湾家屋建筑规则”,提供了市区整顿及安宁的法源依据。 [2]

经过了数次的市区改正规划及相关法令的制定,整个台南县的都市计划,主要是根据昭和11年(1936)8月27日公布的“台湾都市计划令”及同年12月30日公布的“台湾都市计划令实施细则”为依据。因为新的法令条文众多且有许多新的规定,于是台湾总督府在昭和12年(1937)1月,举办为期11天的讲习会,并将讲习会的内容编纂成《台湾都市计划讲习录》。在《台湾都市计划讲习录》中,讲师青岛胜三提到了日本本土可实施都市计划的街庄标准,其内容有五:

  1. 人口增加显著。
  2. 人口在一万人以上者。
  3. 有温泉、海水浴场、历史古迹、观光胜地等地方。
  4. 灾害地区需要复建者。
  5. 由于港湾之修建,工厂、车站之新设置以致需要建立一新市区者。[3]

由于当时对于台湾都市计划令的标准还没有决定,因此,根据昭和10年(1935)所做的国势调查资料,选择密集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街庄(郡公所所在地人口未满5000人者亦列入),并分析历年人口增加率,来判断街庄的发展潜力,作为将来实施都市计划令的准备。根据青岛胜三所整理的资料,日本时期台南县主要的街庄人口资料如下:

【表8-7-1】日本时期台南县主要的街庄人口资料表
街庄名 大正九年国势调查人口 大正14年国势调查 昭和五年国势调查 昭和十年国势调查 备注
人口 与上次比较人口增加率(%) 人口 与上次比较人口增加率(%) 人口 与上次比较人口增加率(%)
新化街 4,587 5,142 12.1 6,033 17.3 6,662 10.4 郡役所所在地
善化庄 3,852 4,128 7.2 4,690 13.6 5,386 14.8
佳里街 4,784 4,939 3.2 6,112 23.7 7,481 22.3 郡役所所在地
学甲庄 10,034 10,369 3.3 10,942 5.65 11,494 5.1
新营街 4,830 5,688 17.8 7,146 25.6 9,424 31.9 郡役所所在地
盐水街 5,689 5,826 2.5 6,216 6.7 7,088 14.0
资料来源:黄世孟编译,《台湾都市计画讲习录》,台北:胡氏图书出版,1992年,页263。

根据表列的资料除了学甲庄人口超过一万人,新化、佳里、新营都有郡役所,因此开始实施都市计划的规划,而善化和盐水应该是符合人口5000人的规划条件而进行的都市计划。

在昭和12年(1937)1月召开都市计划讲习会后,同年6月13日,总督府就公布了新营、佳里、学甲、盐水等四处之都市计划。除了上述的地区之外,麻豆及西港在昭和6年(1931)就已建立市街计划,白河也在昭和12年(1937)和善化一起公告了都市计划。根据总督府所发布的府报及官报[4],将新营、盐水、佳里、学甲、善化、白河等地之都市计划相关项目分别表列如下:

1、都市计划公告时间及都市计划范围

根据总督府所公布的府报及官报,整理出都市计划公告的时间及范围。相关资料如下。

【表8-7-2】都市计划公告时间及都市计划范围表
街庄名 都市计画公告时间 都市计画范围
新营街 昭和12年(1937)6月13日 新营街新营、王公庙全部。
盐水街 昭和12年(1937)6月13日 盐水街盐水、岸内、旧瀛各一部份,及新营街后镇的一部分。
佳里街 昭和12年(1937)6月13日 佳里街佳里的一部分
学甲庄 昭和12年(1937)6月13日 学甲庄学甲的一部分
善化街 昭和18年(1943)2月14日 善化街善化、曾文、北仔店及座驾等各一部分。
白河街 昭和18年(1943)2月14日 白河庄白河、大排竹、客庄内、粪箕湖、顶秀祐及下秀祐等各一部分。
资料来源:《总督府府报》,第3004号,告示第115、118号,1937年6月,页34-36;《总督府官报》,第258号,告示第111、112号,1943年2月,页58-59。
2、街路

街路的规划可说是都市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除了对各街庄联外的重要道路做了规划设计之外,对街路交会处也做了详细的规划。有关规定如后:“路宽不足15公尺的街路交会点截角宽5公尺;路宽不足15公尺的街路及宽15公尺以上的街路交会点不需截角;路宽15公尺以上的街路交会点截角宽6公尺。”[5]

从【表8-7-3】中可以看出,各街庄都规划20条左右的街路,可以说相当的有远见。虽然在数十年前所规划的街路,现今看来虽然窄了点,但是这样的规划,却成为各主要市街发展的重要基础。

【表8-7-3】各街庄都市计划街路数目统计表
街庄名 20m 15m 11m 9m 7m 6m 街路总数 备注
新营街 0 10 14 0 0 0 24 新营街及往柳营、盐水、埤寮、番社、太子宫等地。
盐水街 0 8 9 0 0 0 17 盐水街及往后镇、旧营、新营、义竹、汫水等地。
佳里街 5 10 10 0 0 0 25 佳里往学甲、七股、台南、麻豆、刘厝、七股盐田、将军等地。
学甲庄 5 10 0 0 0 0 15 学甲庄往盐水、佳里、中洲及下山寮、沤汪、北门等地。
善化街 1 5 11 1 1 0 19 善化街及往座驾、曾文,北仔店往曾文等地。
白河庄 0 7 9 2 1 0 19 白河往客庄内,下秀柚、大排竹、粪箕湖、顶秀柚等地。
资料来源:《总督府府报》,第3004号,告示第115、118号,1937年6月,页34-36;《总督府官报》,第258号,告示第111、112号,1943年2月,页58-59。
3、水路

在水路方面,资料只显示盐水和佳里两处有规划。盐水所规划的水路,宽度8公尺,长约1065公尺,即月津港往西到大众庙附近之大排水沟。[6]佳里规划的水路宽度10十公尺长约1055公尺,就是现今新生路往七股方向佳里国中北侧之大排水沟[7]

4、公园及公园道[8]

都市为人口聚集稠密之处,因此提供休闲的公园显得相当的重要。从【表8-7-4】中六处的都市计划,可看出日本人相当重视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施。尤其是联络两个公园的公园道设计,更使人感受到规划的用心。

【表8-7-4】各街庄都市计划公园数及公园道一览表
街庄名 公园数 公园总面积 公园道 备注
新营街 12 约17.43公顷 宽40公尺的公园道,合计长约1295公尺 一号公园为运动公园就占约6.82公顷,9到12号等4座公园含公园道。
盐水街 11 约17.26公顷 宽40公尺的公园道,合计长610约公尺 一号公园为运动公园约4.75公顷,第9及第10号公园规划有公园道。
佳里街 8 约15.79公顷 宽40公尺的公园道,合计长约1750公尺 一号公园为运动公园面积约占6.45公顷,公园道面积合计约7.02公顷(公园总面积不含公园道面积)。
学甲庄 6 约13.15公顷 未列 一号公园为运动公园面积约占6.81公顷。
善化街 5 约7.423公顷 两条25公尺的公园道共1245公尺,一条20公尺的公园道长217公尺。 共三条公园道,两条25公尺的公园道共都在座架,座架到善化的公园道宽20公尺
白河庄 7 约5.079公顷 宽25公尺的公园道,长270公尺、宽20公尺的公园道长475公尺 共有两条公园道,白河庄内的公园道宽25公尺,客庄内到白河的公园道宽20公尺。
资料来源:《总督府府报》,第3004号,告示第115、118号,1937年6月,页34-36;《总督府官报》,第258号,告示第111、112号,1943年2月,页58-59。


5、神社

神社是日本人最重要的精神中心,神社对日人的重要,就如同庙宇对台人一般的重要。日人治台后希望将台人日人化,因此,神社的建立也成了重要的规划。

日本时期的神社,除了祭拜日本神祇天照大神之外,也是人民休闲的重要处所。除了学甲庄尚未列入之外,各街庄都规划了一神社。而且新营[9]及盐水神社的面积都达5公顷之多,佳里的佳里神社[10]也有2.4公顷,神社对于日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表8-7-5】各街庄都市计划公园数及公园道一览表
街庄名 数量 面积 街庄名 数量 面积
新营街 1 约5.30公顷 学甲庄 0 未列
盐水街 1 约5.91公顷 善化街 1 约0.917公顷
佳里街 1 约2.43公顷 白河庄 1 约1.196公顷
资料来源:《总督府府报》,第3004号,告示第115、118号,1937年6月,页34-36;《总督府官报》,第258号,告示第111、112号,1943年2月,页58-59。
6、学校

日本人想经营台湾作为南进的基地,因此在教育方面也相当用心。在都市计划时也没有漏了学校的规划。虽然,对于日人与台人的实施差别待遇,然而却是台人接受新式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

【表8-7-6】各街庄都市计划学校数量及面积一览表
街庄名 数量 面积 备注
新营街 4 合计约10.33公顷
盐水街 1 约3.52公顷
佳里街 3 合计约8.13公顷
学甲庄 2 合计约5.27公顷
善化街 1 约3.290公顷 位置在座驾
白河庄 7 合计约3.336公顷 位置都在白河为国民学效用地。
资料来源:《总督府府报》,第3004号,告示第115、118号,1937年6月,页34-36;《总督府官报》,第258号,告示第111、112号,1943年2月,页58-59。
7、市场

都市中人口稠密,在都市计划时,自然的会将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纳入考量。除了白河有两处市场外,馀皆规划了一处市场。传统市场是各街庄及附近村落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处,现在座落在佳里镇三级古迹金唐殿对面的传统市场,当是最佳的写照。

【表8-7-7】各街庄都市计划市场数量及面积一览表
街庄名 数量 面积 备注
新营街 1 约0.66公顷
盐水街 1 约3.56公顷
佳里街 1 合计约0.89公顷
学甲庄 1 合计约0.56公顷
善化街 1 约0.363公顷 位置在善化及座驾
白河庄 2 合计约0.594公顷 位置都在白河,2号市场为果菜市场。
资料来源:《总督府府报》,第3004号,告示第115、118号,1937年6月,页34-36;《总督府官报》,第258号,告示第111、112号,1943年2月,页58-59。
8、官公署

在六处都市计划中,规划官公署用地者,在学甲庄有2处,面积合计约3.03公顷,分别为庄役场与公会堂用地;善化街有一处,面积约0.568公顷,位置在善化及座驾之间,白河有两处面积合计约0.856公顷,位置都在白河,分别为役场及警察分室。

9、广场

广场的规划较少,善化有两处,位置分别在善化及座驾与善化之间,面积共约0.240公顷;白河有3处,白河有两处,客庄内有一处,面积共约0.569公顷。

日本时期所规划的都市计划,实施之后不久,就因为战事的日益吃紧而有所延宕。虽然如此,却也为本县国民政府时期,主要乡镇的都市发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街面整理

[编辑]

都市计划中和人民生活最密切的可说是街路的规划整理,原始的街道狭窄弯曲,下水道无统一规划,导致污水横流、恶臭四溢;传统的家屋窗户窄小,采光及通风都不良。

经过都市计划之后的道路宽敞,明渠下水道整齐通畅、主要的市街也纷纷出现仿巴洛克建筑的街屋,各都市计划街镇的面貌一夕之间改变许多。

1、台南县街镇的型态

街镇的主要商店街,都形成在联络村庄的道路上。街的原始型态大都是“一”字型的长街,之后渐渐的发展形成“Y”字型或“十”字型。“一”字型的街镇,佳里及善化是最好的代表;麻豆、新化是“十”字型,盐水街则是“Y”字型的街镇。从日本时期的市区改正及都市计划的推动,各街镇就因为人口及店面的增加,格子型的街镇,因而慢慢的形成。除了街道渐成格子状之外,街面上的道路也日渐的平整。[11]

各街镇的商店街,主要都为小型杂货店,贩卖各式杂货,供应附近乡村生活所需的商品。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杂货之外,现代生活所需的邮局、银行、诊所等也都集中在主要的街道。

2、仿巴洛克建筑的建筑特色

都市规划中,不仅规定了骑楼及道路的宽度,也开始倡导街道更新。于是,和西方巴洛克建筑样式相似的“仿巴洛克建筑”街道逐渐成型。[12]仿巴洛克型的街道,主要集中在街镇的街道上。探究其因主要有二:一是街为开发较早且当时人口较密集的地方,商业机能也较强。二为建造仿巴洛克的西式建筑所费相当可观,非一般市井小民能力所及,必为富绅商家方有能力建造,因而,银楼、杂货商、诊所、布庄等日常生活必需的商家林立于主要街道上。

仿巴洛克建筑与巴洛克建筑的异同在何处呢?戴文锋在1998年第3届鲲瀛文史研习营做了如下的说明:

(1)西方巴洛克的主要建筑是教堂;台湾则为民宅与商街住家,甚至墓园。

(2)西方房屋立面多是几何构图与线条;台湾则为花草鸟兽等传统吉祥物。

(3)因巴洛克的主要建筑在西方是教堂,所以外型较高大壮观,台湾因多为民宅与商街住家,故较低矮。

(4)西方除外观富丽外,亦重内部的格局,较肃穆庄严,而台湾民宅则指重外观,不重内部之材质格局。

(5)巴洛克建筑教堂多属独栋,十分注重采光与通风,而台湾则多为店铺街道型态的洋楼,有明显采光不足、通风不良的问题。

(6)内部主体结构,西方巴洛克建筑几乎少用木头,而台湾则和传统古厝一样,使用木头插榫方式,甚至屋顶也用台湾红瓦或日本黑瓦。[13]

从上述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日本时期西化的结果,使得台湾的街道出现了新的面貌,整齐宽阔的街道使人耳目一新;新颖的仿巴洛克建筑,繁复的建筑装饰成为商家展示财富的象征。也造就了新化、善化、麻豆、佳里、盐水等街镇,特殊的仿巴洛克街道景观。

经过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日式建筑已改建,现今所见新化、善化、麻豆、佳里、盐水等街面仍保留少数仿巴洛克建筑。尤其以新化镇中正路的仿巴洛克建筑保持最完整。在社区总体营造的推展之下,仿巴洛克建筑成为各街镇重要的文化资产。

现代化的生活设施

[编辑]

明治28年(1895)日人入台后,随著日人的经营台湾,除了现代化的巴士、戏院、邮务电信、图书馆等日常生活设施日渐完备,并引进了时髦的西洋音乐。台南县原本呈现农业大县的乡村景象,也因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而日渐地繁荣兴盛。

巴士

[编辑]

日人入台后积极的经营台湾,在“自动车”(汽车)以前,建设了“轻便车”[14],往来于城乡之间。“轻便车”可以搭载四名乘客,也可以兼载货物。“轻便车”的样式,类似矿场中使用的手推车(四轮台车),以人力在固定的铁轨上推动车身,以达到行驶的功能。在日本时期中、末期之前,本县各地间的往来,除了步行及脚踏车之外,较重要的联系道路大都铺设有轻便车来载客运货。

本县的汽车,大约出现在大正初年,但是一直要到大正9年之后(1920),才陆续有汽车客运公司的出现。公共汽车的出现才使得“轻便车”逐渐地走入历史。因为民营汽车运输业发展迅速,已产生压迫铁路营业的趋势,台湾总督府为保护铁路营运,于昭和7年(1932),强制将与铁路平行的客运路线,收归政府经营,并另指定汽车公司经营路线,当时全省共有142家民营客运业者。昭和13年(1938)实施自动车事业法,并在铁道部的监督课,增设自动车监理系。到了昭和17年(1942),为了配合侵略战争军事之需要,将全省民营汽车会社,强制合并为26家。[15]

日本时期本县大概有“协成汽车客运公司”、“兴南客运公司”、“新营客运公司”等三家较重要的客运公司。汽车客运行驶的路线有路权的规定,例如行驶台南到麻豆之间的黄金路线,路权就由原先的“台湾轻铁株式会社”也就是现今的“兴南客运公司”取得。协成及新营等公司取得的路权,就不是那么的好,这也影响了公司的营运。现今因为私人轿车的大量涌现,导致各家汽车客运营运惨淡,协成客运甚至已结束营运而与兴南客运合并。现将三家客运公司简介如下:

1、协成汽车客运公司

“协成汽车客运公司”的前身“协成自动车合资会社”,在昭和6年(1931)由盐水镇方柏杉创设,社址设在麻豆的下街(崎仔头,原麻豆派出所附近)。后迁址到麻豆顶街(麻豆镇农会西侧、原麻豆基督教会堂),于民国70年(1981)迁址到麻豆晋江宅。主要的营业路线为:(1)麻豆→佳里,(2)麻豆→隆田,(3)麻豆→新营等地。经历任董事长方逸川及方亮灵的经营[16],原本营运情形尚佳。最近几年因为社会的变迁,搭乘客运的人数急剧的下降,公司营业情形相当不佳。已于民国88年(1999)6月与兴南客运合并,结束约70年的公司经营,与兴南客运合并后迁址至麻豆渔市场(原屠宰场)对面营业。

2、兴南客运公司

“兴南汽车客运公司”设立于昭和17年(1942)9月3日。当时是由日本时期的“台湾轻铁株式会社”、“新化轨道株式会社”及“佳里交通公司”三家公司合并组成为“兴南乘合自动车株式会社”。“台湾轻铁株式会社”由台南市人辛西淮所经营、“新化轨道株式会社”由新化梁道投资,佳里交通公司则由佳里商会经营。在日本当局强制要求之下,三家公司合组成了“兴南乘合自动车株式会社”。创办者为原“台湾轻铁株式会社”负责人,台南市辛西淮与日人和田二三松两人,采合股方式经营。公司设在原来辛西淮所经营“台湾轻铁株式会社”轻便车的发车点,在现今台南市的公园路第二幼稚园附近。合并之后由新西淮担任董事长,原来“新化轨道株式会社”及“佳里交通公司”的梁道及佳里商会之股东则担任公司的董事等要职。

昭和17年(1943)合并时的路线,共有六条路线。现将路线简述如下:(1)台南→永康→新化→玉井→楠西。(2)台南→西港→佳里→学甲→北门→南鲲身。(3)台南→西港→佳里→将军→沤汪→马沙沟。(4)台南→西港→麻豆。(5)台南→港口→安定→善化→大内。(6)台南→土城。

从上述的六条路线可以知道“兴南乘合自动车株式会社”所经营的重点,就在台南县内。就杨松源[17]的说法,在民国42年他进入兴南客运时,全公司共有38辆自动车,主要负责台南县的客运服务。除了设在台南市的总站之外,日本时期还在本县设立新化站、玉井站、佳里站等三个分站。

因为在“轻便车”担任客运要角的时候,就已获取营运重要的黄金路权。在改成公共汽车营运时,也成为本县最重要的汽车客运公司。在三家汽车客运公司中,行驶的范围最广,营运也最好。

3、新营客运公司

新营客运公司创始于盐水镇,据前盐水镇长曾德辉的说法,盐水镇的巴士最刚开始由李进昌先生,约在昭和初年自己独资购买一辆,行驶于盐水及新营之间,为盐水客运,是为新营客运的前身。因为车资贵,在当时约可买一斤的虱目鱼,所以乘坐的人并不多,刚开始甚至还拜托人去乘坐。[18]

盐水客运后改名成为新营客运,主要路线为盐水→新营及新营→白河→东山、后壁等本县偏北的乡镇。

新营客运的营运范围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因为经营者规划得宜,经过了几十年的运作,在本县的客运业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日人在台后期,将自动车(汽车)引进本县,配合都市计划及街面整理的实施,使本县迈出了现代化的脚步。虽然所修筑的公路在二次大战期间,遭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却也为光复后本县的客运,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戏院

[编辑]

生活在现今,享受现代化电影院的空调及音效设备,看惯声光特效的现代电影。很难想像一百年前刚发明时的电影播放的情形,也很难想像日本时期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情形。

日本时期的戏院,除播放电影之外,也有真人演出的戏剧。从吕诉上的《台湾戏剧电影史》中可以清楚的知道,台湾电影及在戏院中演出的新剧[19]发展情形。 刚开始的电影影像是黑白呈像,而且是默剧,必需有所谓的“辩士”[20]专门人员做剧情内容的旁白说明。在昭和初年(1930年代)前后所演出的新剧,仍以乐队或电唱机唱片在幕后伴奏和配音,甚至有外国的黑白电影借助台语配音的有趣情形。

日本时期戏院的座位,男女有别。为不使担任剧情解说的“辩士”,藉著解说剧情的便利,说出影响人心思想的耸动话语,在戏院内都设有临监警官席,因此每当戏剧上演时必定有警察在场监视,是为“临监”。

早期的戏院,在日方审剧本及电影检查之下,各戏院的运作还算正常。宣导政策的“政策电影”较少,但是到了日本时期的后期,因为皇民化政策的推展,台湾的演剧及电影均被强力的控制。

本县的戏院之发达开始于日治末期,刚开始由市街兴起,光复后慢慢地往乡村普及,是扶老携幼看戏的好地方,也是情侣约会看电影的好选择。民国69年出版的《台南县志》,记载了日本时期及光复初期本县所设立的戏院名称。经笔者重新整理,本县在日本时期共设立了8座戏院,另加上《旧情南瀛》中提到的新营新戏台戏院共有9座戏院。现将相关资料表列如下:

【表8-7-8】日本时期设立之戏院一览表
戏院名称 地址 建设者 建设年月 收容人员 演剧或电影
东山戏院 东山乡东山村 陈澄沂 大正11年(1922)1月 350人 电影及演剧
新化戏院 新化镇东荣里 蔡树 大正14年(1925)1月 350人 同上
明新戏院 佳里镇西安里 高俊雄 大正16年(1927)1月 1200人 同上
归仁戏院 归仁乡归仁村 林锦标 昭和3年(1928)1月 600人 同上
电姬戏院 麻豆镇新建里 陈臣 昭和12年(1937)3月 800人 同上
大内戏院 大内乡大内村 大内农会 昭和16年(1941)8月 800人 同上
永成戏院 盐水镇水正里 黄李荫 昭和16年(1941)10月 400人 同上
东文社戏院 盐水镇水正里 林耀东 昭和17年(1942)8月 400人 同上
新戏台戏院 新营市 不详 昭和8年(1935)5月 不详 同上
备注:新戏台戏院于二次大战时遭到炸毁,由李耀干于民国40年(1951)3月重建更名为新舞台戏院,容纳人数600人。
资料来源: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6〈文化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54-56。
谢玲玉,《旧情南瀛–台南县老照片之一》,新营:台南县文化局,1996,页178。


从表中可以看出,戏院大都出现在人口较密集的乡镇。各戏院的人数多为数百人,新化镇的新化戏院所容纳的人数最多,可达1200人。可见当时新奇的电影,应相当受欢迎。而盐水镇在日本时期就有两座戏院,可见当时的盐水是县民重要的休闲娱乐乡镇之一。大多数的戏院都由私人投资兴建,大内农会所投资的大内戏院算是较特别的。

日本时期的戏院,除了演剧看电影之外,在没有戏码演出时,也是政商名流商界办喜宴的场所。新营市沈乃霖医师就在昭和8年摆开筵席并且拍下家族的纪念照。[21]

经历了数十年的岁月,随著现代化脚步的变迁,日本时期的戏院大都已拆毁,没有拆毁的也都已停止营业。麻豆镇的电姬戏院,仍屹立在麻豆的老街;新化戏院在数年前已拆毁,改变经营成消费合作社,现在新化镇的“台南县消费合作社新化分社”即为新化戏院之旧址。

邮便局

[编辑]

本县邮局的设立,最早在清光绪7年(1881),日人领台后在明治29年(1896)在邮局增加了电信业务,因此日本时期的邮、电业务是合并办理的,一直到民国38年4月,才实施邮电分办。[22]

整个日本时期台湾的邮电业务是合并办理的,邮局及电信业务合办就称“邮便所”。邮便所的设立,为本县的邮务、通信提供了重要的服务。根据《台南县志》的记载,整理本县日本时期的邮便局如下表:

【表8-7-9】日本时期设立之邮便局一览表
名称 开办时间 备注 名称 开办时间 备注
后壁邮便局 清光绪7年(1881) 盐水邮便局 明治32年(1899)
学甲邮便局 清光绪13年(1887) 白河邮便局 明治32年(1899)
新营邮便局 明治29年(1896) 北门邮便局 明治32年(1899)
善化邮便局 明治30年(1897) 新化邮便局 明治32年(1899)
关庙邮便局 明治30年(1897) 六甲邮便局 明治38年(1905)
玉井邮便局 明治30年(1897) 佳里邮便局 明治40年(1907)
麻豆邮便局 明治31年(1898) 车路墘邮便局 明治43年(1910)
总爷邮便局 明治44年(1911)
资料来源: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5〈经济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115-122。

图书馆

[编辑]

图书馆设立的目的,在提高人民的社会知识及文化水准。另一重要功能在搜集、整理、分类及保管文化产物。日本入台之后积极的经营台湾,建设台湾为其重要的南进基地,在各项建设中并没有疏忽了图书馆的设立。

本县图书馆的设立,开始于日本时期的大正13年(1924),刚开始在两三年内设立了7所图书馆,馆址都在乡镇所在地,是为乡镇图书馆。所图书馆都为公立图书馆,因为经费的限制,藏书并不多,现将创立当时的情形表列如下:

【表8-7-10】大正时期设立之图书馆一览表
名称 所在地 开馆年月 藏书册数 首任馆长姓名 备注
归仁图书馆 归仁庄归仁 大正13年(1924)3月 348 佐藤天(日人)
佳里图书馆 佳里街佳里 大正15年(1926)5月 382 黄深渊(台人)
柳营图书馆 柳营街柳营 大正13年(1924)5月 799 刘明哲(台人)
新化图书馆 新化街新化 大正13年(1924)7月 488 梁道(台人)
麻豆图书馆 麻豆街麻豆 大正14年(1925)2月 194 林钦(台人)
善化图书馆 善化街善化 大正14年(1925)8月 215 苏添寿(台人)
盐水图书馆 盐水街盐水 大正14年(1925)9月 464 陈宗能(台人)
资料来源: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5〈经济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51~54。

在大正年间设立7所图书馆之后,因为经费的逐年增加,所藏图书日渐增多,也陆续增设多所图书馆。昭和10年(1935)时台南县的图书馆共有11所,其藏书及阅览情形如下表:

【表8-7-11】昭和9年时本县图书馆相关资料一览表
名称 藏书册数 年间阅览人员 备注 名称 藏书册数 年间阅览人员 备注
归仁图书馆 1,615 8,996 下营图书馆 692 1,425
新化图书馆 912 1,462 官田图书馆 488 3,731
麻豆图书馆 1,779 11,718 关庙图书馆 627 2,286
善化图书馆 1,428 11,059 佳里图书馆 719 8,384
盐水图书馆 2,218 11,087 柳营图书馆 1,658 606
六甲图书馆 770 4,056
资料来源:洪波浪,吴新荣等,〈卷五经济志〉,《台南县志》,台南:台南县政府,1980年,页51〜54。

从上表可以看出,图书馆都设立在人口较为密集的街庄,而所藏的图书也有增加的情形。尤其以麻豆、善化、盐水、佳里等图书馆使用人数最多。然而,从藏书数目及一年中到图书馆阅览的人数统计,可以知道各图书馆的藏书及每日到图书馆看书的人并不多。虽然如此,但却可看出日人对台经营的用心。虽然光复后因为仇日的心态作祟,各图书馆的图书大都受到人为的损坏。但日本时期图书馆的设置,却也为光复后乡镇图书馆的设立,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设置图书馆之外,日本时期也有巡回书库的设立。巡回书库在大正11年(1922)就开始实施。巡回书库的图书由总督府图书馆拨付,以地方郡役所[23]或地方图书馆等机关为对象。巡回书库采流动性的经营方式,将书送到机关单位,因此借阅率比固定的图书馆好一些,也因为大都巡回机关团体展出,所以使用者大都是公教人员,一般人使用率较低。

西洋音乐

[编辑]

台湾的西洋音乐,最早应是由荷兰时期的传教士自西方传入,但是当时传教士所传教的对象大都为平埔族人,在17世纪的当时,教育资讯都不发达,因此对台湾的影响并不大。[24]一直到日本时期,因为日本实施“明治维新”,采行西式教育,所以西洋音乐在台湾逐渐地兴盛,一般的年轻人也将学习西洋音乐视为时髦的活动。

在日本时期,本县也有年轻人开始学习与演奏西洋音乐。包括了管乐、打击乐等西洋乐器,成了年轻人时髦的学习玩意。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对西洋乐器有兴趣的青年开始筹组的乐团,成了地方上最重要、也是最健康与时髦的娱乐。当时受过西洋新式教育的医师及地方上的望族,成了青年们最大的支持力量。

昭和10年(1935)前后,新营市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在地方人士的发起并筹措经费,加上政府从旁协助,组成了“爱乡音乐团”,顾问是曾任“保正”的杨允中及医师沈乃霖。当时的“爱乡音乐团”快乐的音符与朝气,常常受邀在各地的电台、喜庆宴会等场合演出。除了到各地演出之外,他们也热中于参加音乐比赛和文化交流。虽然新营的“爱乡音乐团”在228事件之后解散了,然而也为民国40年代政治稳定之后西乐团的发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础。[25]

盐水镇就在光复后成立了“雅声”西乐团,当时乐声浑厚雄壮的西乐团,有别于荡气回肠的国乐团,令人耳目一新,常受邀在生日、婚丧喜庆等场合演出,深受欢迎。

注释

[编辑]
  1. 台南州郡役所,《台南州要览》,台南:台南州郡役所,1934年,页81-82。
  2. 黄世孟编译,《台湾都市计画讲习录》,台北:湖氏图书出版,1992年,页249。
  3. 黄世孟编译,《台湾都市计画讲习录》,台北:湖氏图书出版,1992年,页262。
  4. 总督府发布重要法规及命应公报,类似现在公务机关发行的公报。如教育部公报、台南县政府公报等。
  5. 资料来源:《总督府府报》,第3004号,告示第115、118号,1937年6月,页34-36;《总督府官报》,第258号,告示111、112号,1943年2月,页58-59。
  6. 潘丰富,电话访问曾任盐水镇里长之耆老吴离东,2003.08.19。
  7. 潘丰富,电话访问曾担任佳里镇公所人事室副主任之耆老陈丙丁,2003.08.19。
  8. 公园道是一种联络公园与公园间的道路,使形成一公园系统。游人由这一公园至另一公园时,如利用公园道,因道路本身具有公园的气氛,故不觉得有离开公园的感觉,且可避开市街地的杂乱、嘈闹,充分利用公园的清静。黄世孟编译,《台湾都市计画讲习录》,台北:胡氏图书出版,1992年,页141。
  9. 新营神社兴建于昭和11、12年间,后来改建为今日的省立新营医院、新营市公园和台南县文化中心。谢玲玉,《旧情南瀛–台南县老照片之一》,新营:南县文化中心,1996,页146。
  10. 现在的佳里镇中山公园,为佳里神社旧址。
  11. 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1〈自然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96。
  12. 主要是17、18世纪时期,在义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机场上,所发展起来的建筑风格与装饰,其特点是外观自由奔放、装饰华丽、雕刻曲线复杂繁藻、比例夸张富于变化。戴文锋,〈台南县访巴洛克建筑街道〉,《1998年第三届鲲瀛文史研习营》,佳里:爱乡文教基金会编印,1998,页38。
  13. 戴文锋,〈台南县访巴洛克建筑街道〉,《1998年第三届鲲瀛文史研习营》,佳里:爱乡文教基金会编印,1998,页38。
  14. “轻便车”的车身,是在车轮上面装置一个四方型的桶子,车顶无盖,乘客必须自备雨伞以防日晒雨淋。乘客就坐在桶子上,由推车的工人撑著竹竿推动车身,在固定的铁轨上行驶。铁轨称为“单车道”,两车相会时,乘客较少的一方,需下车将车台卸下来搬到铁道边,以让对方先行通过。如果双方乘客相同时,以往城市的车辆为优先通行。麻豆镇公所《台南县麻豆镇耆老口述历史纪录》,麻豆:麻豆镇公所,2002,页101-103、332。
  15. 台湾省文献会,《重修台湾省通志》,卷4〈经济志交通篇〉,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6,页113。
  16. 协成客运的前身“协成自动车合资会社”,由盐水镇芳山诊所医师方柏杉投资经营,之后交给其子方逸川经营,方逸川再交给方亮灵经营。潘丰富,访问方逸川医师的女儿方淑荔,2003.07.25。方淑荔民国25年(1936年)出生,民国45年(1956)到协成客运公司任职,直到民国62年(1973)结婚后离开协成客运。
  17. 杨松源,民国23年(1934)出生,民国42年(1953)10月进入兴南客运公司服务,在兴南客运公司服务将近50年,对兴南客运的过往相当清楚。潘丰富,访问松源, 兴南客运总站,2003.07.22。
  18. 潘丰富,电话访问曾任盐水镇镇长的耆老曾德灰,2003.7.20。
  19. 剧情以台湾当时的实事为体才,例如:“廖添丁”、“周成过台湾”等等。起初以简单的风屏式布景布置在舞台上,采取日本歌舞伎伴奏用各种各乐器。因为内容大多与实事相关,可说是当时文化界反日思想的文化武器。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出版部,1961,页293-294。
  20. “辩士”,指在银幕旁边说明剧情的人。说明剧情的对白,必须按照日保安课审查通过部份,有关治安思想或败坏风俗言语等,不能任意开口。因在一旁监督的临场警察,如果发现说明的言词,有越轨的情形,就会命令终止,且需受处罚。辩士亦有一定的资格,每年都得到各州警察客考试,如果被认为有思想危险者,即失去检定资格,检定及格的才发给解说许可证。吕诉上,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出版部,1961,页19-20。
  21. 谢玲玉,《旧情南瀛–台南县老照片之一》,新营:台南县文化局,1996,页178。
  22. 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5〈经济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119。
  23. 郡役所为各乡的行政中心。
  24. 陈郁秀,《台湾音乐阅览》,台北:玉山社,1997,页146。
  25. 谢玲玉文字撰述、姜博智主编,《旧情南瀛–台南县老照片之一》,台南:台南县文化局,1996,页124。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