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瀛探索/第八章/第七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導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七節 都市計劃與現代化的生活設施

都市計劃與街面整理

[编辑]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的「全盤西化」政策,學習了西方國家的市區改正,在日本東京直接引入了歐美都市構築計劃,使東京街道清爽、環境優美;而在尚未實施舊市區重新規劃之前的東京地區,居住環境惡劣、道路狹窄甚至導致傳染病的蔓延。

明治28年(1895)日本治臺以後,來臺的軍人、官員以及平民百姓,因水土不符、適應不良而導致身染疾病與惡疫(如霍亂、傷寒),全認為是臺灣環境衛生不佳,諸如;污水四處橫流導致惡臭、住宅的通風及採光不良、馬路狹窄彎曲、交通不便、排水溝不完善等諸多環境問題所造成。有鑑於在日本本國的舊經驗,於是產生將臺灣這新殖民地環境改良的計劃。

基於衛生功能的主要考量,而有市區街道改正計劃、下水道的明渠水溝,[1]加上家屋建築管制等多項措施。就在這樣的市區改正背景之下,透過都市計劃的實施,使得公共衛生及交通狀況改正許多。

都市計劃

[编辑]

臺灣的都市計劃起源於明治28年(1895)的「臺灣建築臨時規則」。明治32年(1899)年頒布的「臺灣下水道規則」及律令30號,30號律令的主旨為「市區計劃上提供為公用或官用目的使用,並經預先公告之地域內有關土地建物之案件」,限定市區公共用地的使用。在明治33年(1900)又制訂了「臺灣家屋建築規則」,提供了市區整頓及安寧的法源依據。 [2]

經過了數次的市區改正規劃及相關法令的制定,整個臺南縣的都市計劃,主要是根據昭和11年(1936)8月27日公佈的「臺灣都市計劃令」及同年12月30日公佈的「臺灣都市計劃令實施細則」為依據。因為新的法令條文眾多且有許多新的規定,於是臺灣總督府在昭和12年(1937)1月,舉辦為期11天的講習會,並將講習會的內容編纂成《臺灣都市計劃講習錄》。在《臺灣都市計劃講習錄》中,講師青島勝三提到了日本本土可實施都市計劃的街庄標準,其內容有五:

  1. 人口增加顯著。
  2. 人口在一萬人以上者。
  3. 有溫泉、海水浴場、歷史古蹟、觀光勝地等地方。
  4. 災害地區需要復建者。
  5. 由於港灣之修建,工廠、車站之新設置以致需要建立一新市區者。[3]

由於當時對於臺灣都市計劃令的標準還沒有決定,因此,根據昭和10年(1935)所做的國勢調查資料,選擇密集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街庄(郡公所所在地人口未滿5000人者亦列入),並分析歷年人口增加率,來判斷街庄的發展潛力,作為將來實施都市計劃令的準備。根據青島勝三所整理的資料,日本時期臺南縣主要的街庄人口資料如下:

【表8-7-1】日本時期台南縣主要的街庄人口資料表
街庄名 大正九年國勢調查人口 大正14年國勢調查 昭和五年國勢調查 昭和十年國勢調查 備註
人口 與上次比較人口增加率(%) 人口 與上次比較人口增加率(%) 人口 與上次比較人口增加率(%)
新化街 4,587 5,142 12.1 6,033 17.3 6,662 10.4 郡役所所在地
善化庄 3,852 4,128 7.2 4,690 13.6 5,386 14.8
佳里街 4,784 4,939 3.2 6,112 23.7 7,481 22.3 郡役所所在地
學甲庄 10,034 10,369 3.3 10,942 5.65 11,494 5.1
新營街 4,830 5,688 17.8 7,146 25.6 9,424 31.9 郡役所所在地
鹽水街 5,689 5,826 2.5 6,216 6.7 7,088 14.0
資料來源:黃世孟編譯,《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台北:胡氏圖書出版,1992年,頁263。

根據表列的資料除了學甲庄人口超過一萬人,新化、佳里、新營都有郡役所,因此開始實施都市計劃的規劃,而善化和鹽水應該是符合人口5000人的規劃條件而進行的都市計劃。

在昭和12年(1937)1月召開都市計劃講習會後,同年6月13日,總督府就公佈了新營、佳里、學甲、鹽水等四處之都市計劃。除了上述的地區之外,麻豆及西港在昭和6年(1931)就已建立市街計劃,白河也在昭和12年(1937)和善化一起公告了都市計劃。根據總督府所發布的府報及官報[4],將新營、鹽水、佳里、學甲、善化、白河等地之都市計劃相關項目分別表列如下:

1、都市計劃公告時間及都市計劃範圍

根據總督府所公佈的府報及官報,整理出都市計劃公告的時間及範圍。相關資料如下。

【表8-7-2】都市計劃公告時間及都市計劃範圍表
街庄名 都市計畫公告時間 都市計畫範圍
新營街 昭和12年(1937)6月13日 新營街新營、王公廟全部。
鹽水街 昭和12年(1937)6月13日 鹽水街鹽水、岸內、舊瀛各一部份,及新營街後鎮的一部分。
佳里街 昭和12年(1937)6月13日 佳里街佳里的一部分
學甲庄 昭和12年(1937)6月13日 學甲庄學甲的一部分
善化街 昭和18年(1943)2月14日 善化街善化、曾文、北仔店及座駕等各一部分。
白河街 昭和18年(1943)2月14日 白河庄白河、大排竹、客庄內、糞箕湖、頂秀祐及下秀祐等各一部分。
資料來源:《總督府府報》,第3004號,告示第115、118號,1937年6月,頁34-36;《總督府官報》,第258號,告示第111、112號,1943年2月,頁58-59。
2、街路

街路的規劃可說是都市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除了對各街庄聯外的重要道路做了規劃設計之外,對街路交會處也做了詳細的規劃。有關規定如後:「路寬不足15公尺的街路交會點截角寬5公尺;路寬不足15公尺的街路及寬15公尺以上的街路交會點不需截角;路寬15公尺以上的街路交會點截角寬6公尺。」[5]

從【表8-7-3】中可以看出,各街庄都規劃20條左右的街路,可以說相當的有遠見。雖然在數十年前所規劃的街路,現今看來雖然窄了點,但是這樣的規劃,卻成為各主要市街發展的重要基礎。

【表8-7-3】各街庄都市計劃街路數目統計表
街庄名 20m 15m 11m 9m 7m 6m 街路總數 備註
新營街 0 10 14 0 0 0 24 新營街及往柳營、鹽水、埤寮、番社、太子宮等地。
鹽水街 0 8 9 0 0 0 17 鹽水街及往後鎮、舊營、新營、義竹、汫水等地。
佳里街 5 10 10 0 0 0 25 佳里往學甲、七股、台南、麻豆、劉厝、七股鹽田、將軍等地。
學甲庄 5 10 0 0 0 0 15 學甲庄往鹽水、佳里、中洲及下山寮、漚汪、北門等地。
善化街 1 5 11 1 1 0 19 善化街及往座駕、曾文,北仔店往曾文等地。
白河庄 0 7 9 2 1 0 19 白河往客庄內,下秀柚、大排竹、糞箕湖、頂秀柚等地。
資料來源:《總督府府報》,第3004號,告示第115、118號,1937年6月,頁34-36;《總督府官報》,第258號,告示第111、112號,1943年2月,頁58-59。
3、水路

在水路方面,資料只顯示鹽水和佳里兩處有規劃。鹽水所規劃的水路,寬度8公尺,長約1065公尺,即月津港往西到大眾廟附近之大排水溝。[6]佳里規劃的水路寬度10十公尺長約1055公尺,就是現今新生路往七股方向佳里國中北側之大排水溝[7]

4、公園及公園道[8]

都市為人口聚集稠密之處,因此提供休閒的公園顯得相當的重要。從【表8-7-4】中六處的都市計劃,可看出日本人相當重視公共空間的規劃與設施。尤其是聯絡兩個公園的公園道設計,更使人感受到規劃的用心。

【表8-7-4】各街庄都市計劃公園數及公園道一覽表
街庄名 公園數 公園總面積 公園道 備註
新營街 12 約17.43公頃 寬40公尺的公園道,合計長約1295公尺 一號公園為運動公園就佔約6.82公頃,9到12號等4座公園含公園道。
鹽水街 11 約17.26公頃 寬40公尺的公園道,合計長610約公尺 一號公園為運動公園約4.75公頃,第9及第10號公園規劃有公園道。
佳里街 8 約15.79公頃 寬40公尺的公園道,合計長約1750公尺 一號公園為運動公園面積約佔6.45公頃,公園道面積合計約7.02公頃(公園總面積不含公園道面積)。
學甲庄 6 約13.15公頃 未列 一號公園為運動公園面積約佔6.81公頃。
善化街 5 約7.423公頃 兩條25公尺的公園道共1245公尺,一條20公尺的公園道長217公尺。 共三條公園道,兩條25公尺的公園道共都在座架,座架到善化的公園道寬20公尺
白河庄 7 約5.079公頃 寬25公尺的公園道,長270公尺、寬20公尺的公園道長475公尺 共有兩條公園道,白河庄內的公園道寬25公尺,客庄內到白河的公園道寬20公尺。
資料來源:《總督府府報》,第3004號,告示第115、118號,1937年6月,頁34-36;《總督府官報》,第258號,告示第111、112號,1943年2月,頁58-59。


5、神社

神社是日本人最重要的精神中心,神社對日人的重要,就如同廟宇對臺人一般的重要。日人治臺後希望將臺人日人化,因此,神社的建立也成了重要的規劃。

日本時期的神社,除了祭拜日本神祇天照大神之外,也是人民休閒的重要處所。除了學甲庄尚未列入之外,各街庄都規劃了一神社。而且新營[9]及鹽水神社的面積都達5公頃之多,佳里的佳里神社[10]也有2.4公頃,神社對於日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表8-7-5】各街庄都市計劃公園數及公園道一覽表
街庄名 數量 面積 街庄名 數量 面積
新營街 1 約5.30公頃 學甲庄 0 未列
鹽水街 1 約5.91公頃 善化街 1 約0.917公頃
佳里街 1 約2.43公頃 白河庄 1 約1.196公頃
資料來源:《總督府府報》,第3004號,告示第115、118號,1937年6月,頁34-36;《總督府官報》,第258號,告示第111、112號,1943年2月,頁58-59。
6、學校

日本人想經營臺灣作為南進的基地,因此在教育方面也相當用心。在都市計劃時也沒有漏了學校的規劃。雖然,對於日人與臺人的實施差別待遇,然而卻是臺人接受新式基礎教育的重要途徑。

【表8-7-6】各街庄都市計劃學校數量及面積一覽表
街庄名 數量 面積 備註
新營街 4 合計約10.33公頃
鹽水街 1 約3.52公頃
佳里街 3 合計約8.13公頃
學甲庄 2 合計約5.27公頃
善化街 1 約3.290公頃 位置在座駕
白河庄 7 合計約3.336公頃 位置都在白河為國民學效用地。
資料來源:《總督府府報》,第3004號,告示第115、118號,1937年6月,頁34-36;《總督府官報》,第258號,告示第111、112號,1943年2月,頁58-59。
7、市場

都市中人口稠密,在都市計劃時,自然的會將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市場納入考量。除了白河有兩處市場外,餘皆規劃了一處市場。傳統市場是各街庄及附近村落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供應處,現在座落在佳里鎮三級古蹟金唐殿對面的傳統市場,當是最佳的寫照。

【表8-7-7】各街庄都市計劃市場數量及面積一覽表
街庄名 數量 面積 備註
新營街 1 約0.66公頃
鹽水街 1 約3.56公頃
佳里街 1 合計約0.89公頃
學甲庄 1 合計約0.56公頃
善化街 1 約0.363公頃 位置在善化及座駕
白河庄 2 合計約0.594公頃 位置都在白河,2號市場為果菜市場。
資料來源:《總督府府報》,第3004號,告示第115、118號,1937年6月,頁34-36;《總督府官報》,第258號,告示第111、112號,1943年2月,頁58-59。
8、官公署

在六處都市計劃中,規劃官公署用地者,在學甲庄有2處,面積合計約3.03公頃,分別為庄役場與公會堂用地;善化街有一處,面積約0.568公頃,位置在善化及座駕之間,白河有兩處面積合計約0.856公頃,位置都在白河,分別為役場及警察分室。

9、廣場

廣場的規劃較少,善化有兩處,位置分別在善化及座駕與善化之間,面積共約0.240公頃;白河有3處,白河有兩處,客庄內有一處,面積共約0.569公頃。

日本時期所規劃的都市計劃,實施之後不久,就因為戰事的日益吃緊而有所延宕。雖然如此,卻也為本縣國民政府時期,主要鄉鎮的都市發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礎。

街面整理

[编辑]

都市計劃中和人民生活最密切的可說是街路的規劃整理,原始的街道狹窄彎曲,下水道無統一規劃,導致污水橫流、惡臭四溢;傳統的家屋窗戶窄小,採光及通風都不良。

經過都市計劃之後的道路寬敞,明渠下水道整齊通暢、主要的市街也紛紛出現仿巴洛克建築的街屋,各都市計劃街鎮的面貌一夕之間改變許多。

1、臺南縣街鎮的型態

街鎮的主要商店街,都形成在聯絡村莊的道路上。街的原始型態大都是「一」字型的長街,之後漸漸的發展形成「Y」字型或「十」字型。「一」字型的街鎮,佳里及善化是最好的代表;麻豆、新化是「十」字型,鹽水街則是「Y」字型的街鎮。從日本時期的市區改正及都市計劃的推動,各街鎮就因為人口及店面的增加,格子型的街鎮,因而慢慢的形成。除了街道漸成格子狀之外,街面上的道路也日漸的平整。[11]

各街鎮的商店街,主要都為小型雜貨店,販賣各式雜貨,供應附近鄉村生活所需的商品。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雜貨之外,現代生活所需的郵局、銀行、診所等也都集中在主要的街道。

2、仿巴洛克建築的建築特色

都市規劃中,不僅規定了騎樓及道路的寬度,也開始倡導街道更新。於是,和西方巴洛克建築樣式相似的「仿巴洛克建築」街道逐漸成型。[12]仿巴洛克型的街道,主要集中在街鎮的街道上。探究其因主要有二:一是街為開發較早且當時人口較密集的地方,商業機能也較強。二為建造仿巴洛克的西式建築所費相當可觀,非一般市井小民能力所及,必為富紳商家方有能力建造,因而,銀樓、雜貨商、診所、布莊等日常生活必需的商家林立於主要街道上。

仿巴洛克建築與巴洛克建築的異同在何處呢?戴文鋒在1998年第3屆鯤瀛文史研習營做了如下的說明:

(1)西方巴洛克的主要建築是教堂;臺灣則為民宅與商街住家,甚至墓園。

(2)西方房屋立面多是幾何構圖與線條;臺灣則為花草鳥獸等傳統吉祥物。

(3)因巴洛克的主要建築在西方是教堂,所以外型較高大壯觀,臺灣因多為民宅與商街住家,故較低矮。

(4)西方除外觀富麗外,亦重內部的格局,較肅穆莊嚴,而臺灣民宅則指重外觀,不重內部之材質格局。

(5)巴洛克建築教堂多屬獨棟,十分注重採光與通風,而臺灣則多為店舖街道型態的洋樓,有明顯採光不足、通風不良的問題。

(6)內部主體結構,西方巴洛克建築幾乎少用木頭,而臺灣則和傳統古厝一樣,使用木頭插榫方式,甚至屋頂也用臺灣紅瓦或日本黑瓦。[13]

從上述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日本時期西化的結果,使得臺灣的街道出現了新的面貌,整齊寬闊的街道使人耳目一新;新穎的仿巴洛克建築,繁複的建築裝飾成為商家展示財富的象徵。也造就了新化、善化、麻豆、佳里、鹽水等街鎮,特殊的仿巴洛克街道景觀。

經過時間的推移,大多數日式建築已改建,現今所見新化、善化、麻豆、佳里、鹽水等街面仍保留少數仿巴洛克建築。尤其以新化鎮中正路的仿巴洛克建築保持最完整。在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展之下,仿巴洛克建築成為各街鎮重要的文化資產。

現代化的生活設施

[编辑]

明治28年(1895)日人入臺後,隨著日人的經營臺灣,除了現代化的巴士、戲院、郵務電信、圖書館等日常生活設施日漸完備,並引進了時髦的西洋音樂。臺南縣原本呈現農業大縣的鄉村景象,也因這些現代化的設施,而日漸地繁榮興盛。

巴士

[编辑]

日人入臺後積極的經營臺灣,在「自動車」(汽車)以前,建設了「輕便車」[14],往來於城鄉之間。「輕便車」可以搭載四名乘客,也可以兼載貨物。「輕便車」的樣式,類似礦場中使用的手推車(四輪臺車),以人力在固定的鐵軌上推動車身,以達到行駛的功能。在日本時期中、末期之前,本縣各地間的往來,除了步行及腳踏車之外,較重要的聯繫道路大都舖設有輕便車來載客運貨。

本縣的汽車,大約出現在大正初年,但是一直要到大正9年之後(1920),才陸續有汽車客運公司的出現。公共汽車的出現才使得「輕便車」逐漸地走入歷史。因為民營汽車運輸業發展迅速,已產生壓迫鐵路營業的趨勢,臺灣總督府為保護鐵路營運,於昭和7年(1932),強制將與鐵路平行的客運路線,收歸政府經營,並另指定汽車公司經營路線,當時全省共有142家民營客運業者。昭和13年(1938)實施自動車事業法,並在鐵道部的監督課,增設自動車監理系。到了昭和17年(1942),為了配合侵略戰爭軍事之需要,將全省民營汽車會社,強制合併為26家。[15]

日本時期本縣大概有「協成汽車客運公司」、「興南客運公司」、「新營客運公司」等三家較重要的客運公司。汽車客運行駛的路線有路權的規定,例如行駛臺南到麻豆之間的黃金路線,路權就由原先的「臺灣輕鐵株式會社」也就是現今的「興南客運公司」取得。協成及新營等公司取得的路權,就不是那麼的好,這也影響了公司的營運。現今因為私人轎車的大量湧現,導致各家汽車客運營運慘澹,協成客運甚至已結束營運而與興南客運合併。現將三家客運公司簡介如下:

1、協成汽車客運公司

「協成汽車客運公司」的前身「協成自動車合資會社」,在昭和6年(1931)由鹽水鎮方柏杉創設,社址設在麻豆的下街(崎仔頭,原麻豆派出所附近)。後遷址到麻豆頂街(麻豆鎮農會西側、原麻豆基督教會堂),於民國70年(1981)遷址到麻豆晉江宅。主要的營業路線為:(1)麻豆→佳里,(2)麻豆→隆田,(3)麻豆→新營等地。經歷任董事長方逸川及方亮靈的經營[16],原本營運情形尚佳。最近幾年因為社會的變遷,搭乘客運的人數急劇的下降,公司營業情形相當不佳。已於民國88年(1999)6月與興南客運合併,結束約70年的公司經營,與興南客運合併後遷址至麻豆漁市場(原屠宰場)對面營業。

2、興南客運公司

「興南汽車客運公司」設立於昭和17年(1942)9月3日。當時是由日本時期的「臺灣輕鐵株式會社」、「新化軌道株式會社」及「佳里交通公司」三家公司合併組成為「興南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臺灣輕鐵株式會社」由臺南市人辛西淮所經營、「新化軌道株式會社」由新化梁道投資,佳里交通公司則由佳里商會經營。在日本當局強制要求之下,三家公司合組成了「興南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創辦者為原「臺灣輕鐵株式會社」負責人,臺南市辛西淮與日人和田二三松兩人,採合股方式經營。公司設在原來辛西淮所經營「臺灣輕鐵株式會社」輕便車的發車點,在現今臺南市的公園路第二幼稚園附近。合併之後由新西淮擔任董事長,原來「新化軌道株式會社」及「佳里交通公司」的梁道及佳里商會之股東則擔任公司的董事等要職。

昭和17年(1943)合併時的路線,共有六條路線。現將路線簡述如下:(1)臺南→永康→新化→玉井→楠西。(2)臺南→西港→佳里→學甲→北門→南鯤身。(3)臺南→西港→佳里→將軍→漚汪→馬沙溝。(4)臺南→西港→麻豆。(5)臺南→港口→安定→善化→大內。(6)臺南→土城。

從上述的六條路線可以知道「興南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所經營的重點,就在臺南縣內。就楊松源[17]的說法,在民國42年他進入興南客運時,全公司共有38輛自動車,主要負責臺南縣的客運服務。除了設在臺南市的總站之外,日本時期還在本縣設立新化站、玉井站、佳里站等三個分站。

因為在「輕便車」擔任客運要角的時候,就已獲取營運重要的黃金路權。在改成公共汽車營運時,也成為本縣最重要的汽車客運公司。在三家汽車客運公司中,行駛的範圍最廣,營運也最好。

3、新營客運公司

新營客運公司創始於鹽水鎮,據前鹽水鎮長曾德輝的說法,鹽水鎮的巴士最剛開始由李進昌先生,約在昭和初年自己獨資購買一輛,行駛於鹽水及新營之間,為鹽水客運,是為新營客運的前身。因為車資貴,在當時約可買一斤的虱目魚,所以乘坐的人並不多,剛開始甚至還拜託人去乘坐。[18]

鹽水客運後改名成為新營客運,主要路線為鹽水→新營及新營→白河→東山、後壁等本縣偏北的鄉鎮。

新營客運的營運範圍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因為經營者規劃得宜,經過了幾十年的運作,在本縣的客運業仍然佔有一席之地。 日人在臺後期,將自動車(汽車)引進本縣,配合都市計劃及街面整理的實施,使本縣邁出了現代化的腳步。雖然所修築的公路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受到相當嚴重的破壞,卻也為光復後本縣的客運,奠下了良好的基礎。

戲院

[编辑]

生活在現今,享受現代化電影院的空調及音效設備,看慣聲光特效的現代電影。很難想像一百年前剛發明時的電影播放的情形,也很難想像日本時期到電影院看電影的情形。

日本時期的戲院,除播放電影之外,也有真人演出的戲劇。從呂訴上的《臺灣戲劇電影史》中可以清楚的知道,臺灣電影及在戲院中演出的新劇[19]發展情形。 剛開始的電影影像是黑白呈像,而且是默劇,必需有所謂的「辯士」[20]專門人員做劇情內容的旁白說明。在昭和初年(1930年代)前後所演出的新劇,仍以樂隊或電唱機唱片在幕後伴奏和配音,甚至有外國的黑白電影借助臺語配音的有趣情形。

日本時期戲院的座位,男女有別。為不使擔任劇情解說的「辯士」,藉著解說劇情的便利,說出影響人心思想的聳動話語,在戲院內都設有臨監警官席,因此每當戲劇上演時必定有警察在場監視,是為「臨監」。

早期的戲院,在日方審劇本及電影檢查之下,各戲院的運作還算正常。宣導政策的「政策電影」較少,但是到了日本時期的後期,因為皇民化政策的推展,臺灣的演劇及電影均被強力的控制。

本縣的戲院之發達開始於日治末期,剛開始由市街興起,光復後慢慢地往鄉村普及,是扶老攜幼看戲的好地方,也是情侶約會看電影的好選擇。民國69年出版的《臺南縣志》,記載了日本時期及光復初期本縣所設立的戲院名稱。經筆者重新整理,本縣在日本時期共設立了8座戲院,另加上《舊情南瀛》中提到的新營新戲臺戲院共有9座戲院。現將相關資料表列如下:

【表8-7-8】日本時期設立之戲院一覽表
戲院名稱 地址 建設者 建設年月 收容人員 演劇或電影
東山戲院 東山鄉東山村 陳澄沂 大正11年(1922)1月 350人 電影及演劇
新化戲院 新化鎮東榮里 蔡樹 大正14年(1925)1月 350人 同上
明新戲院 佳里鎮西安里 高俊雄 大正16年(1927)1月 1200人 同上
歸仁戲院 歸仁鄉歸仁村 林錦標 昭和3年(1928)1月 600人 同上
電姬戲院 麻豆鎮新建里 陳臣 昭和12年(1937)3月 800人 同上
大內戲院 大內鄉大內村 大內農會 昭和16年(1941)8月 800人 同上
永成戲院 鹽水鎮水正里 黃李蔭 昭和16年(1941)10月 400人 同上
東文社戲院 鹽水鎮水正里 林耀東 昭和17年(1942)8月 400人 同上
新戲臺戲院 新營市 不詳 昭和8年(1935)5月 不詳 同上
備註:新戲臺戲院於二次大戰時遭到炸燬,由李耀乾於民國40年(1951)3月重建更名為新舞臺戲院,容納人數600人。
資料來源:洪波浪等,《臺南縣志》,卷6〈文化志〉,新營:臺南縣政府,1980,頁54-56。
謝玲玉,《舊情南瀛–臺南縣老照片之一》,新營:台南縣文化局,1996,頁178。


從表中可以看出,戲院大都出現在人口較密集的鄉鎮。各戲院的人數多為數百人,新化鎮的新化戲院所容納的人數最多,可達1200人。可見當時新奇的電影,應相當受歡迎。而鹽水鎮在日本時期就有兩座戲院,可見當時的鹽水是縣民重要的休閒娛樂鄉鎮之一。大多數的戲院都由私人投資興建,大內農會所投資的大內戲院算是較特別的。

日本時期的戲院,除了演劇看電影之外,在沒有戲碼演出時,也是政商名流商界辦喜宴的場所。新營市沈乃霖醫師就在昭和8年擺開筵席並且拍下家族的紀念照。[21]

經歷了數十年的歲月,隨著現代化腳步的變遷,日本時期的戲院大都已拆毀,沒有拆毀的也都已停止營業。麻豆鎮的電姬戲院,仍屹立在麻豆的老街;新化戲院在數年前已拆毀,改變經營成消費合作社,現在新化鎮的「台南縣消費合作社新化分社」即為新化戲院之舊址。

郵便局

[编辑]

本縣郵局的設立,最早在清光緒7年(1881),日人領臺後在明治29年(1896)在郵局增加了電信業務,因此日本時期的郵、電業務是合併辦理的,一直到民國38年4月,才實施郵電分辦。[22]

整個日本時期臺灣的郵電業務是合併辦理的,郵局及電信業務合辦就稱「郵便所」。郵便所的設立,為本縣的郵務、通信提供了重要的服務。根據《臺南縣志》的記載,整理本縣日本時期的郵便局如下表:

【表8-7-9】日本時期設立之郵便局一覽表
名稱 開辦時間 備註 名稱 開辦時間 備註
後壁郵便局 清光緒7年(1881) 鹽水郵便局 明治32年(1899)
學甲郵便局 清光緒13年(1887) 白河郵便局 明治32年(1899)
新營郵便局 明治29年(1896) 北門郵便局 明治32年(1899)
善化郵便局 明治30年(1897) 新化郵便局 明治32年(1899)
關廟郵便局 明治30年(1897) 六甲郵便局 明治38年(1905)
玉井郵便局 明治30年(1897) 佳里郵便局 明治40年(1907)
麻豆郵便局 明治31年(1898) 車路墘郵便局 明治43年(1910)
總爺郵便局 明治44年(1911)
資料來源:洪波浪等,《臺南縣志》,卷5〈經濟志〉,新營:臺南縣政府,1980,頁115-122。

圖書館

[编辑]

圖書館設立的目的,在提高人民的社會知識及文化水準。另一重要功能在蒐集、整理、分類及保管文化產物。日本入臺之後積極的經營臺灣,建設臺灣為其重要的南進基地,在各項建設中並沒有疏忽了圖書館的設立。

本縣圖書館的設立,開始於日本時期的大正13年(1924),剛開始在兩三年內設立了7所圖書館,館址都在鄉鎮所在地,是為鄉鎮圖書館。所圖書館都為公立圖書館,因為經費的限制,藏書並不多,現將創立當時的情形表列如下:

【表8-7-10】大正時期設立之圖書館一覽表
名稱 所在地 開館年月 藏書册數 首任館長姓名 備註
歸仁圖書館 歸仁庄歸仁 大正13年(1924)3月 348 佐藤天(日人)
佳里圖書館 佳里街佳里 大正15年(1926)5月 382 黃深淵(臺人)
柳營圖書館 柳營街柳營 大正13年(1924)5月 799 劉明哲(臺人)
新化圖書館 新化街新化 大正13年(1924)7月 488 梁道(臺人)
麻豆圖書館 麻豆街麻豆 大正14年(1925)2月 194 林欽(臺人)
善化圖書館 善化街善化 大正14年(1925)8月 215 蘇添壽(臺人)
鹽水圖書館 鹽水街鹽水 大正14年(1925)9月 464 陳宗能(臺人)
資料來源:洪波浪等,《臺南縣志》,卷5〈經濟志〉,新營:臺南縣政府,1980,頁51~54。

在大正年間設立7所圖書館之後,因為經費的逐年增加,所藏圖書日漸增多,也陸續增設多所圖書館。昭和10年(1935)時臺南縣的圖書館共有11所,其藏書及閱覽情形如下表:

【表8-7-11】昭和9年時本縣圖書館相關資料一覽表
名稱 藏書冊數 年間閱覽人員 備註 名稱 藏書冊數 年間閱覽人員 備註
歸仁圖書館 1,615 8,996 下營圖書館 692 1,425
新化圖書館 912 1,462 官田圖書館 488 3,731
麻豆圖書館 1,779 11,718 關廟圖書館 627 2,286
善化圖書館 1,428 11,059 佳里圖書館 719 8,384
鹽水圖書館 2,218 11,087 柳營圖書館 1,658 606
六甲圖書館 770 4,056
資料來源:洪波浪,吳新榮等,〈卷五經濟志〉,《臺南縣志》,臺南:臺南縣政府,1980年,頁51〜54。

從上表可以看出,圖書館都設立在人口較為密集的街庄,而所藏的圖書也有增加的情形。尤其以麻豆、善化、鹽水、佳里等圖書館使用人數最多。然而,從藏書數目及一年中到圖書館閱覽的人數統計,可以知道各圖書館的藏書及每日到圖書館看書的人並不多。雖然如此,但卻可看出日人對臺經營的用心。雖然光復後因為仇日的心態作祟,各圖書館的圖書大都受到人為的損壞。但日本時期圖書館的設置,卻也為光復後鄉鎮圖書館的設立,奠下了良好的基礎。

除了設置圖書館之外,日本時期也有巡迴書庫的設立。巡迴書庫在大正11年(1922)就開始實施。巡迴書庫的圖書由總督府圖書館撥付,以地方郡役所[23]或地方圖書館等機關為對象。巡迴書庫採流動性的經營方式,將書送到機關單位,因此借閱率比固定的圖書館好一些,也因為大都巡迴機關團體展出,所以使用者大都是公教人員,一般人使用率較低。

西洋音樂

[编辑]

臺灣的西洋音樂,最早應是由荷蘭時期的傳教士自西方傳入,但是當時傳教士所傳教的對象大都為平埔族人,在17世紀的當時,教育資訊都不發達,因此對臺灣的影響並不大。[24]一直到日本時期,因為日本實施「明治維新」,採行西式教育,所以西洋音樂在臺灣逐漸地興盛,一般的年輕人也將學習西洋音樂視為時髦的活動。

在日本時期,本縣也有年輕人開始學習與演奏西洋音樂。包括了管樂、打擊樂等西洋樂器,成了年輕人時髦的學習玩意。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對西洋樂器有興趣的青年開始籌組的樂團,成了地方上最重要、也是最健康與時髦的娛樂。當時受過西洋新式教育的醫師及地方上的望族,成了青年們最大的支持力量。

昭和10年(1935)前後,新營市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在地方人士的發起並籌措經費,加上政府從旁協助,組成了「愛鄉音樂團」,顧問是曾任「保正」的楊允中及醫師沈乃霖。當時的「愛鄉音樂團」快樂的音符與朝氣,常常受邀在各地的電臺、喜慶宴會等場合演出。除了到各地演出之外,他們也熱中於參加音樂比賽和文化交流。雖然新營的「愛鄉音樂團」在228事件之後解散了,然而也為民國40年代政治穩定之後西樂團的發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礎。[25]

鹽水鎮就在光復後成立了「雅聲」西樂團,當時樂聲渾厚雄壯的西樂團,有別於蕩氣迴腸的國樂團,令人耳目一新,常受邀在生日、婚喪喜慶等場合演出,深受歡迎。

註釋

[编辑]
  1. 台南州郡役所,《台南州要覽》,台南:台南州郡役所,1934年,頁81-82。
  2. 黃世孟編譯,《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台北:湖氏圖書出版,1992年,頁249。
  3. 黃世孟編譯,《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台北:湖氏圖書出版,1992年,頁262。
  4. 總督府發布重要法規及命應公報,類似現在公務機關發行的公報。如教育部公報、台南縣政府公報等。
  5. 資料來源:《總督府府報》,第3004號,告示第115、118號,1937年6月,頁34-36;《總督府官報》,第258號,告示111、112號,1943年2月,頁58-59。
  6. 潘豐富,電話訪問曾任鹽水鎮里長之耆老吳離東,2003.08.19。
  7. 潘豐富,電話訪問曾擔任佳里鎮公所人事室副主任之耆老陳丙丁,2003.08.19。
  8. 公園道是一種聯絡公園與公園間的道路,使形成一公園系統。遊人由這一公園至另一公園時,如利用公園道,因道路本身具有公園的氣氛,故不覺得有離開公園的感覺,且可避開市街地的雜亂、嘈鬧,充分利用公園的清靜。黃世孟編譯,《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台北:胡氏圖書出版,1992年,頁141。
  9. 新營神社興建於昭和11、12年間,後來改建為今日的省立新營醫院、新營市公園和台南縣文化中心。謝玲玉,《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之一》,新營:南縣文化中心,1996,頁146。
  10. 現在的佳里鎮中山公園,為佳里神社舊址。
  11. 洪波浪等,《台南縣志》,卷1〈自然志〉,新營:台南縣政府,1980,頁96。
  12. 主要是17、18世紀時期,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機場上,所發展起來的建築風格與裝飾,其特點是外觀自由奔放、裝飾華麗、雕刻曲線複雜繁藻、比例誇張富於變化。戴文鋒,〈台南縣訪巴洛克建築街道〉,《1998年第三屆鯤瀛文史研習營》,佳里:愛鄉文教基金會編印,1998,頁38。
  13. 戴文鋒,〈台南縣訪巴洛克建築街道〉,《1998年第三屆鯤瀛文史研習營》,佳里:愛鄉文教基金會編印,1998,頁38。
  14. 「輕便車」的車身,是在車輪上面裝置一個四方型的桶子,車頂無蓋,乘客必須自備雨傘以防日曬雨淋。乘客就坐在桶子上,由推車的工人撐著竹竿推動車身,在固定的鐵軌上行駛。鐵軌稱為「單車道」,兩車相會時,乘客較少的一方,需下車將車臺卸下來搬到鐵道邊,以讓對方先行通過。如果雙方乘客相同時,以往城市的車輛為優先通行。麻豆鎮公所《臺南縣麻豆鎮耆老口述歷史紀錄》,麻豆:麻豆鎮公所,2002,頁101-103、332。
  15. 臺灣省文獻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4〈經濟志交通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113。
  16. 協成客運的前身「協成自動車合資會社」,由鹽水鎮芳山診所醫師方柏杉投資經營,之後交給其子方逸川經營,方逸川再交給方亮靈經營。潘豐富,訪問方逸川醫師的女兒方淑荔,2003.07.25。方淑荔民國25年(1936年)出生,民國45年(1956)到協成客運公司任職,直到民國62年(1973)結婚後離開協成客運。
  17. 楊松源,民國23年(1934)出生,民國42年(1953)10月進入興南客運公司服務,在興南客運公司服務將近50年,對興南客運的過往相當清楚。潘豐富,訪問松源, 興南客運總站,2003.07.22。
  18. 潘豐富,電話訪問曾任鹽水鎮鎮長的耆老曾德灰,2003.7.20。
  19. 劇情以臺灣當時的實事為體才,例如:「廖添丁」、「周成過臺灣」等等。起初以簡單的風屏式布景佈置在舞臺上,採取日本歌舞伎伴奏用各種各樂器。因為內容大多與實事相關,可說是當時文化界反日思想的文化武器。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1961,頁293-294。
  20. 「辯士」,指在銀幕旁邊說明劇情的人。說明劇情的對白,必須按照日保安課審查通過部份,有關治安思想或敗壞風俗言語等,不能任意開口。因在一旁監督的臨場警察,如果發現說明的言詞,有越軌的情形,就會命令終止,且需受處罰。辯士亦有一定的資格,每年都得到各州警察客考試,如果被認為有思想危險者,即失去檢定資格,檢定及格的才發給解說許可證。呂訴上,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1961,頁19-20。
  21. 謝玲玉,《舊情南瀛–臺南縣老照片之一》,新營:台南縣文化局,1996,頁178。
  22. 洪波浪等,《臺南縣志》,卷5〈經濟志〉,新營:臺南縣政府,1980,頁119。
  23. 郡役所為各鄉的行政中心。
  24. 陳郁秀,《臺灣音樂閱覽》,臺北:玉山社,1997,頁146。
  25. 謝玲玉文字撰述、姜博智主編,《舊情南瀛–臺南縣老照片之一》,臺南:臺南縣文化局,1996,頁124。
導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