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探索/第八章/第六节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
- 第六节 新式学校和教育
台湾新式教育的滥觞,源于清末刘铭传在台所推展的自强新政与外人所设立的教会学校。除了教会学校外,其馀新式教育机构与措施仅是昙花一现。甲午战后,台湾割日,在经过初期数年台湾人民的抵抗之后,日本当局意识到武力镇压并非统治的最佳办法,唯有从内政著手,争取台湾民众的认同,才能收统治之效。
“军事胜利之后,下猛药之后,止痛剂是需要的。”[1]教育即是殖民当局口中的止痛剂,它比起军事的绥靖政策更有效,是基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之工具。希望透过普及的初等教育,使台湾民众成为现代世界的一员,并成为日本的忠顺臣民,对日本和天皇效忠;并培养台人具备殖民产业技术所需的基本能力。总之,殖民政府冀盼透过教育可以改造传统中国一隅的台湾,使之成为现代日本不可分离的一部份,达到其殖民的目的。
教育政策的演变
[编辑]教育为日本政府为贯彻其殖民统治方针的重要手段,故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乃以殖民政策之演变而推移。就其政策与方针,以台湾教育令之颁布为界线,略可分为两大期:前期为试验期(明治28年至大正8年)与后期的制度化期(大正8年至昭和20年)。[2]
试验期(明治28年至大正8年)
[编辑]日治初期,总督府参考明治维新的教育经验,[3]本乎渐进的原则,企图透过教育作为同化与开化台人的手段,以改变台湾的社会,在台湾建立近代西式教育制度。不过在渐进的原则下,亦采差别待遇与隔离主义的双轨制度,台日学童并未共学。
明治28年(1895)5月,总督府任用伊泽修二[4]担任第1任学务部长,开始作台湾教育措施的规划。同年7月26日,台北市近郊的士林成立“芝山岩学务部学堂”,招收台湾子弟修习日语,此为台湾日语教育之嚆矢。[5]翌年5月,又在台湾各重要城市设立“国语传习所”,分科教学。虽属草创,却为台湾殖民教育奠下了基础。[6]
“国语传习所”这般的初等教育设施,为总督府初期贯彻同化政策之主要机构。明治29年(1896)至明治30年(1897),总督府总计在全台各要地设国语传习所16所、分校18所,招募台人子弟入学,以教授日语为主。[7]明治31年(1898)7月28日,进而颁布“台湾公学校令”,以地方经费设立六年制“公学校”取代国语传习所,施以日语、道德、实学等教育,藉以养成日本国民的性格。[8]自此公学校乃成为此一时期最重要的同化教育机构。本诸渐进之原则,公学校设有汉文科,延聘书房教师或受尊敬的地方学者任教席。并对于传统的书房颁布“有关书房义塾规程”,[9]渐次加强管理,使其成为公学校教育之辅助机关。然而最初数年台人子弟入学书房仍远较公学校踊跃,一直要到明治37年(1904),公学校的学生数始超越书房(见表【8-6-1】)。
年代 | 书房数量 | 书房学生数 | 公学校数量 | 公学校教员数 | 公学校学生数 |
1899 | 1,421 | 25,215 | 96 | – | 9,817 |
1902 1903 |
1,623 1365 |
29,742 25,710 |
139 146 |
– – |
18,845 21,403 |
1904 | 1,080 | 21,661 | 153 | – | 23,178 |
1912 | 541 | 16,302 | 362 | – | 98,231 |
1917 | 382 | 7,625 | 327 | 2,224 | 88,099 |
1926 | 128 | 5,275 | 539 | 4,921 | 202,257 |
1927 1932 |
– – |
– – |
744 762 |
5,153 5,544 |
211,679 283,976 |
1935 | 61 | 1,407 | 781 | 6238 | 391,112 |
1937 | – | – | 789 | 7,282 | 457,165 |
资料来源:史明,《台湾人四百年史(上)》,台北:自由时代发行,1980,页290。 |
相较于台民所就读的“公学校”,日人在台子弟所就读的机构为“小学校”。明治29年(1896)军政结束后,日人携眷渡台者渐多,对其子弟的教育,总督府依据日本本国之小学校令及中学校令,另设小学与中学,施以与其国内相同之教育。小学校制度趋近于日本本国之原因,乃在鼓励在台日人携眷来台,保障其在台之教育内容与水准,并维持其和日本内地教育体制之连接,以保障其本国人之利益。[10]
至于中等以上的教育,可说极不完备与缺乏。日本殖民统治前期,中等教育机构仅设有国语学校实业部、农事试验所、糖业及工业讲习所等培养初级技术人才之设施。迨大正4年(1915),由于台民之请愿,始准设立招收台胞之四年制公立台中中学(今台中一中),校址、校舍之创建及一切经费概由台民自理。[11]此乃殖民政府本诸开化台民的政策,却又深怕若培养台民接受高等的教育,会影响其殖民统治政策。是故,为达到开化台人又能认同日本统治的原则下,初等教育设施的设置,才是总督府所关切的。
概言之,日治初期的台湾教育政策,无非是在使台湾人作一个忠顺、勤俭,甘为其奴役之徒,[12]故以“普及日语以及涵养日本国民之智德”[13]为教育的方针。然事实上,在大正8年(1919)颁布“台湾教育令”之前,日本人的教育是直接依据日本内地的法令办法,而台湾人的教育则是依据总督府颁布的学校官制、学校规则和学校令,没有完整的学制系统可言。亦可说日治初期的教育并未积极的推展,例如公学校之设置及学童的入学,均非强制义务,大正4年(1915)台湾学童的入学率仍不及10%,[14]能完成公学校之教育者为数甚少。
制度化期(大正8年至昭和20年)
[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为因应国内、外新情势的发展,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治台政策有了新的方案,一改后藤新平以生物进化史的观念,所实施的“渐进主义”与“隔离主义”,转而大唱“内地延长主义”,采所谓的“同化政策”。台湾的殖民教育亦以此为方向,而有台湾教育令的颁布。
然促使殖民政府颁布台湾教育令的主要原因有三:一则由于世界大战后民族运动的风潮波及台湾,总督府为了应付台人方兴未艾的民族运动与文化之要求;二则由于台湾于战后高度的资本主义化,使其生产及资本集中亦高度化,故在经济方面也需提高普通教育及技术教育;三则由于在台的日人子弟增加,有设置高等教育机关的必要。[15]
在“内地延长主义”的驱使下,以此为方针的台湾教育令乃于大正8年(1919)公布,台湾学制第一次出现制度化的规范。
1.大正8年(1919)台湾教育令的颁布
日治之初,台湾中等学校不足,加上尚没有为台湾人设置的专门学校,因此台人若想接受中等以上的教育,皆得到日本内地去寻求升学的机会,也因此,到日本内地留学的台湾学生日益增多。当这些留学生接触到日本内地的学生及教育之后,便感到台湾教育的不完备,并开始批评总督府的愚民政策,为总督府带来极大的压力。“台湾教育令”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公布的。
大正8年(1919)1月4日第7任总督明石元二郎明揭“同化主义”的施政方针,根据差别原则,以敕令第1号颁布“台湾教育令”,[16]确立台胞教育的学制方针与施设纲领。此次教育令的颁行,虽旨在修正“渐进主义”与“隔离主义”二原则,然并非意味著台湾人从此可以跟日本人享同等的教育权利,实际上仍然维持著差别待遇,台湾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仍远不如日本人,惟实业教育与女子教育二者较受重视罢了。[17]
在“台湾教育令”中规定,台湾的一切教育制度与设施乃依据本令实施(日本学童仍依日本内地法令),而教育的宗旨乃在培育“忠良臣民”[18]的台湾人。其内容共有6章23条,分为总则、普通教育、实业教育、专门教育、师范教育、补则等。[19]其制度与设施有了如下的变革(见表【8-6-2】):[20]
- “国语学校”停办,改设立台北及台南师范学院。
- 台中中学改称为公立台中高等普通学校,作为台人的中等教育机构。另新设台北女子高等普通学校。
- 创办独立的实业学校。
- 总督府医学校改名为“医学专门学校”。另新办“农林专门学校”等,各校都专收台人子弟。
14 | 医学专门学校 | ||||||||||
13 | |||||||||||
12 | 农林专校 | 商业专校 | 工业专校 | ||||||||
11 | 师范学校 | ||||||||||
10 | 医学预科 | ||||||||||
9 | 预科 | 预科 | 预科 | 普通中学校 | 普通高等女学校 | 农林学校 | 商业学校 | 工业学校 | |||
8 | 实业学校 | ||||||||||
7 | 预科 | ||||||||||
6 | 公学校 | ||||||||||
5 | |||||||||||
4 | |||||||||||
3 | |||||||||||
2 | |||||||||||
1 | |||||||||||
资料来源:派翠西亚.鹤见,《日治时期台湾教育史》,宜兰:财团法人仰山文教基金会,1999,页71。 |
根据“台湾教育令”所设立的台人学校制度,比起日人同级学校的程度要低,且日人还是直接依据其日本本国的教育令办理,两种学校之间根本无法联络,教育的双轨型态依旧存在。且教育制度偏重于职能教育,旨在令技工或半技工的台人投入成长迅速的工商部门。[21]之所以将日本人的教育和台湾人的教育分开的原因,依总督府的说法,是因为台湾人民归属日本的日子尚短,在学习日本语言方面尚有困难的缘故。[19]然而,此次学制的建立,在台湾教育史上确实是一件大事。
本次教育制度的变革虽然为期甚短,但深具时代的意义:一则教育令的颁布使得教育的目的、方针及制度有了法源的依据;二则因有法令为依据,迫使总督府不得不将差别教育之政策再作修改,而有新台湾教育令的颁布。[21]
2.大正11年(1922)新台湾教育令的颁布
为了彻底废除台湾人和日本人在教育上的差别,大正11年(1922)2月第8任总督田健治郎另颁布新的“台湾教育令”,不分日本人或台湾人,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均依据修正“台湾教育令”的规定来办理,其主旨在“撤销内台人间之差别教育,全达均等地步。”[22]使得台湾的教育由双轨制便成了单轨制。
依据新“台湾教育令”,初等教育中常用国语(日语)者,收容于小学校;不常用国语者,则收容于公学校。至于中等以上教育机关(师范学校除外)则取消台、日人间的差别待遇及隔离教育,开放共学。依此,台湾中等以上的教育机关比照日本国内制度设立。除在各地增设中学校、高等女学校、实业学校等之外,另创设七年制高等学校一所,原各实业专门学校改制为三年制高等农林、商业、工业学校,以及四年制医学专门学校,专收中学毕业生。并且明示将在台湾设立大学,6年后,台湾史上的第1所大学--台北帝国大学,于昭和3年(1928)正式设立。[23](见表【8-6-3】)
17 | 帝国大学 | ||||||||
16 | |||||||||
15 | 医学专门学校 | ||||||||
14 | 高等农林学校 | 高等商业学校 | 高等工业学校 | ||||||
13 | 高等科高校 | 师范学校 | |||||||
12 | |||||||||
11 | 中学校 | 高等女学要 (3–5年) |
实业学校 (3–5年) | ||||||
10 | 普通科高校 | ||||||||
9 | |||||||||
8 | |||||||||
7 | |||||||||
6 | 公学校 | ||||||||
5 | |||||||||
4 | |||||||||
3 | |||||||||
2 | |||||||||
1 | |||||||||
资料来源:张胜彦等,《台湾开发史》,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6,页252。 |
新“台湾教育令”主要的重点在于“内台共学”,作为全面同化教育制度的开始。表面上台人可以接受与日人程度相同的中等以上教育,然实际上共学的结果只是为迅速成长的在台日人子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台人子弟并未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故能进入较高教育机关的人数反而日减。原因乃在于公学校的毕业生,其水准低于小学校的毕业生;加上语言能力的限制,在中学实施共学后,台湾学童无法与日童竞争,反使台湾子弟进入中学的机会为日人子弟所剥夺。由【表8-6-4】中可以清楚的比较出,新“台湾教育令”颁布后,大正15年(1926)台人进师范学校、医学专门学校、高等农林学校、高等商业学校等的人数,反而比大正10年(1921)时来得少。
项目 | 小学校 | 公学校 | 中学校 | 高等女学校 | 师范学校 | |||||
大正10年 | 大正15年 | 大正10年 | 大正15年 | 大正10年 | 大正15年 | 大正10年 | 大正15年 | 大正10年 | 大正15年 | |
日本人 | 21157 | 24721 | 5 | 12 | 1230 | 2242 | 1227 | 2976 | 135 | 494 |
台湾人 | 213 | 1136 | 159542 | 209591 | 317 | 1718 | 607 | 1213 | 1533 | 1014 |
项目 | 实业学校 | 高等学校 | 医学专门学校 | 高等农林学校 | 高等商业学校 及 商业专门学校 | |||||
大正10年 | 大正15年 | 大正10年 | 大正15年 | 大正10年 | 大正15年 | 大正10年 | 大正15年 | 大正10年 | 大正15年 | |
日本人 | 627 | 996 | 79 | 368 | 93 | 123 | - | 111 | 132 | 243 |
台湾人 | 596 | 682 | 2 | 43 | 343 | 168 | 110 | 7 | 187 | 76 |
资料来源:矢内原忠雄,《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帕米尔书店,1985,页149。 |
田健治郎提出的新“台湾教育令”,原希望随著文化的进展与教育的普及,能完全废除日台间的差别待遇,然却始终未曾做到。田健之后的历任总督皆体认到,倘若“内台共学”真正付诸实行,则将会剥夺在台日人原本所享有的特权。因此之故,此阶段的台湾教育乃以“共学”为名,实际上差别化的待遇依旧存在。“内台共学”并非意味著教育制度的根本改变,而是政治意义大于教育意义,社会教育重于学校教育。[24]
3.昭和16年(1941)“国民学校令”的颁布
昭和12年(1937),中日战争爆发,台湾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南侵的据点。为使台湾成为开拓新殖民地的根据地,日人乃在台湾发起皇民化运动,要使台湾人彻底内地人(日本人)化。皇民化的教育政策中,最重要的的就是实施国民学校教育,昭和16年(1941)3月“台湾教育令”改正后,台湾的小学校和公学校乃依据“国民学校令”改称“国民学校”。[25]
表面上政治宣传日台教育均等,实际上仍以“为真正确保教育效果,必须考虑台湾的实况”为借口,[25]将课程分为一、二、三号表,规定使用日语生活的家庭子弟进入“课程第一号表国民学校”,显然仍属日童专利,仅少数的中上阶层台人子弟能够进入;而大部分的台民只能进入“课程第二号表国民学校”,原住民则进入“课程第三号表国民学校”。其平等共学的机会始终未开放,差别的作风依然存在。[26]
“台湾教育令”的颁布确立了台湾教育初期学制,之后虽经历二次修改,但就教育政策而言,始终以台湾子弟皇民化为其最高指导原则,惟在做法上稍有不同,初期之方式较为间接,而后期则较为直接。也就是透过教育,对台湾子弟进行意识型态的灌输,达成其殖民的目的。然不容否认的,日本殖民台湾期间,其教育设施的扩充是显著的(见表【8-6-5】)。教育设施的扩充,导致了教育普及化,昭和18年(1943)台湾学龄儿童的就学率,已高达71.3%。[27]而台人透过教育所接收的新观念与新思维,也对最台湾社会起了相当的变化。
年度 | 明治32年(1899) | 大正7年(1918) | 昭和10年(1935) | 昭和19年(1944) | ||||
项目 | 校数 | 学生数 | 校数 | 学生数 | 校数 | 学生数 | 校数 | 学生数 |
大学 | 0 | 0 | 0 | 0 | 1 | 114 | 1 | 357 |
专门学校 | 1 | 69 | 1 | 252 | 4 | 976 | 4 | 1817 |
高等学校 | 0 | 0 | 0 | 0 | 1 | 577 | 1 | 563 |
中学校 | 0 | 0 | 4 | 1843 | 24 | 12241 | 22 | 15172 |
高等女学校 | 0 | 0 | 2 | 725 | 13 | 5901 | 22 | 13270 |
师范学校 | 1 | 171 | 2 | 908 | 4 | 1379 | 3 | 2888 |
职业学校 | 0 | 0 | 3 | 393 | 46 | 5552 | 117 | 32718 |
小、公学校 | 103 | 10295 | 541 | 128436 | 917 | 407449 | 1109 | 932475 |
其他学校 | 6 | 781 | 19 | 1706 | 23 | 4457 | 11 | 3606 |
资料来源:黄昭堂,《台湾总督府》,台北:前卫出版社,1994,页153。 伊藤洁,《台湾--四百年的历史与展望》,台北:新远东出版社,1994,页104〜105。 张德水,《激动--台湾的历史》,台北:前卫出版社,1992,页72。 |
各类教育概述
[编辑]南瀛地区于日本时期,各及教育设施机构并不完备,主要以初等教育机构为主,中等以上的教育设施可谓付之阙如。直到日治末期,本县都未曾设立中等学校。因此,本县的儿童修毕国民学校初等教育学程之后,能进入普通中学就读者,实在是少之又少。
现将日本时期,本县的教育相关机构分幼稚教育、初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分别叙述之。
幼稚教育
[编辑]本县的幼稚教育可说起步于日本时期,迟至大正六年才设立第一所幼稚园,整个日本时期设立的校数相当少,现将日本时期的幼稚教育设立情形列表如后:
园名 | 幼儿 | 计 | 保姆 | 设立者 | 园长 | 设立年月 | 园址 | |||
日人 | 台人 | |||||||||
男 | 女 | 男 | 女 | |||||||
公立盐水幼稚园 | 23 | 13 | 16 | 12 | 66 | 3 | 盐水街 | 木村胜 | 大正11年(1922)3月 | 盐水公学校附设 |
公立白川幼稚园 | 3 | 4 | 26 | 4 | 37 | 2 | 白川庄 | 高木五男 | 大正11年(1922)3月 | 白河公学校附设 |
私立总爷幼稚园 | 9 | 17 | 0 | 0 | 26 | 1 | 明治制糖会社 | 相马半治 | 大正6年(1917)1月 | 蔴豆堡蔴豆庄 |
私立麻豆幼稚园 | 0 | 0 | 37 | 13 | 50 | 2 | 林拔 | 大正6年(1917)12月 | 蔴豆堡蔴豆庄 | |
私立新营幼稚园 | 26 | 27 | 0 | 0 | 53 | 2 | 桢哲 | 皿古广次 | 大正9年(1920)8月 | 新营郡新营庄 |
资料来源:台湾大观社,《最近的南部台湾》,台南:台湾大观社,1923,页274。 洪波浪、吴新荣等,《台南县志》,〈卷七教育志〉,台南:台南县政府,1980,页24〜26。 |
从上表可以发现,总爷及新营幼稚园为日人幼稚园,而麻豆幼稚园则专收台人幼儿。且每位保姆约照顾20到25位幼儿,这样的人数比和80年后的现今幼稚园,每班幼儿人数动辄30人相比,就可以知道日本人,相当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因为那将直接影响教育品质。
在大正11年之后,本县幼稚园设校情形有所增减。私立麻豆幼稚园曾停办,盐水也曾增设一私立幼稚园,公立的盐水及白川(白河)幼稚园也曾彻废,而新营及新化都增设一所私立幼稚园。到昭和10年(1935)为止全台南县的幼稚园也只有六所而已。[28]
初等教育
[编辑]日本政府至台的教育政策以初等教育为主,其重点在使台人成为归顺的皇民。在初等教育,设立小学校及公学校将日人及台人实施差别教育。虽然在日治后期实施“日台共学”政策,欲消弥日台学童的差别教育,然日、台学童在实质上,仍存在著不公平的差别待遇。大正11年新“台湾教育令”发布后,大量增设公学校,使本县受教学生人数大量增加,本县学童受教机会增加许多。
小学校
[编辑]明治41年(1908)11月,台南第一寻常高等小学校在设立关庙分教场开始,本县陆续设置寻常小学校,大正12年(1923)时有14所至昭和10年(1935)时也是14所,虽然校数并未增加,但学生数持续增加。因为对日籍学童采强迫入学,因此,就学率高达99.9%,[29]寻常小学校的设立,也为日籍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场所。
小学校以教授日人学童为主,虽然到了日治末期实施台日共学,然而小学校的学童仍以日人为主。从大正十二年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小学校校长全部都为日籍,且每位教员约负责教导20〜25位左右的学生,其中关庙寻常小学校教师与学生比更低到1比5.5。每郡约有2〜4所小学校,使日籍孩童能充分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职员编制及校数使得学生能受到充分的照顾,这样的重视教育,也难怪日本为当今强国之一。
郡名 | 学校名 | 教员数 | 儿童数 | 时任校长 | 创设年月 | ||
男 | 女 | 合计 | |||||
新丰郡 | 车路墘寻常小学校 | 2 | 18 | 25 | 43 | 饭盛新六 | |
三坎店寻常小学校 | 2 | 18 | 14 | 32 | 柚木满彦 | ||
关庙寻常小学校 | 2 | 6 | 5 | 11 | (土下)六郎 | 明治34年(1901)11月 | |
合计 | 3校 | 6 | 42 | 44 | 86 | ||
新化郡 | 新化寻常小学校 | 2 | 16 | 21 | 37 | 大九保又六 | 大正2年(1913)4月 |
玉井寻常小学校 | 2 | 9 | 8 | 17 | 内田幸吉 | ||
善化寻常小学校 | 2 | 15 | 11 | 26 | 小林董 | 大正2年(1913)4月 | |
合计 | 3校 | 6 | 40 | 40 | 80 | ||
曾文郡 | 麻豆寻常小学校 | 4 | 41 | 48 | 89 | 植竹长三郎 | |
六甲寻常小学校 | 3 | 47 | 34 | 81 | 西胁金藏 | 大正2年(1913)4月 | |
合计 | 2校 | 7 | 88 | 82 | 170 | ||
北门郡 | 佳里寻常小学校 | 2 | 29 | 21 | 50 | 竹下喜三太 | |
北门寻常小学校 | 2 | 5 | 7 | 12 | 日比生松二 | 明治44年(1911)4月 | |
合计 | 2校 | 4 | 34 | 28 | 62 | ||
新营郡 | 新营寻常小学校 | 6 | 53 | 76 | 129 | 高桥茂雄 | |
盐水寻常小学校 | 3 | 43 | 310 | 74 | 木村胜 | ||
乌树林寻常小学校 | 2 | 19 | 17 | 36 | 长友宗义 | ||
白川寻常小学校 | 4 | 26 | 18 | 44 | 高木五男 | ||
合计 | 4校 | 15 | 139 | 142 | 283 | ||
资料来源:台湾大观社,《最近的南部台湾》,台南:台湾大观社,1923,页260~261。 |
公学校
[编辑]寻常小学校为日籍学童上学之所,而台籍学童则到公学校就学。公学校之前身为国语传习所,明治31年(1898),台湾总督府令将国语传习所改为公学校。之后陆续设立了相当多的学校,增加了本县学童接受教育的便利性。
(1)公学校设立情形
明治31年(1898)之前本县有大目降等七所国语传习所,明治31年(1898),台湾总督府令将国语传习所改为公学校,因此本县有大目降等六所公学校,大正11年(1922)依“台湾教育令”本县公学校数大量增加,之后公学校数陆续增加。
大正12年(1923)编印的《最近的南部台湾》,详列了大正11年(1922)时本县公学校设立情形,整合了洪波浪等人于民国69年(1980)编印的《台南县志》、各校网页资料及教育局提供之资料,到民国36年(1947)为止本县约设有96所国民学校。 日本时期,大部分的学校设校后都延续至今,然也有少数的学校名称,因废校、更改校名或行政区划的转变,而提早走入历史。
现将各阶段公学校设立情形表列如【表8-6-8】。从表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日本时期,本县各公学校设立的情形,也可以看出各学校之间本校、分校之关系。另从【表8-6-9】可更清楚的了解本县公学校数变化的情形。
新丰区(郡) | ||||||||
乡、镇别 | 现校名 | 明治31年(1898) | 大正7年(1918) | 大正11年(1922) | 昭和11年(1936) | 民国36年(1947) | 各校网页资料(初创年月) | 初设校名 |
永康市 | 永康国小 | 永康公学校 | 永康公学校 | 永康国民学校 | 明治32年(1909)3月10日 | 埔姜头公学校 | ||
三村国小 | 永康三嵌店分教场 | 永康三嵌店分教场 | 三村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4月 | 埔姜头公学校三嵌店分教场 | |||
大湾国小 | 大湾公学校 | 大湾公学校 | 大湾国民学校 | 大正7年(1918)4月 | 埔姜头公学校大湾分校 | |||
仁德乡 | 仁德国小 | 车路墘涂库分校 | 仁德公学校 | 仁德公学校 | 仁德国民学校 | 大正7年(1918)4月1日 | 车路墘公学校土库分校 | |
长兴国小 | 太子庙公学校 | 太子庙公学校 | 长兴国民学校 | 大正7年(1918)4月10日 | 埔姜头太子庙分教场 | |||
依仁国小 | 中州公学校 | 大洲国民学校 | 依仁公学校 | 大正10年(1921)3月24日 | 大洲公学校 | |||
文贤国小 | 车路墘公学校 | 车路墘公学校 | 车路墘公学校 | 文贤国民学校 | 大正4年(1915)4月 | 车路墘公学校 | ||
归仁乡 | 归仁国小 | 归仁公学校 | 归仁公学校 | 归仁公学校 | 大正9年(1920)4月 | 关帝庙公学校归仁南分校 | ||
保西国小 | 关帝庙妈祖庙分校 | 妈祖庙公学校 | 妈祖庙公学校 | 妈庙国民学校 | 大正4年(1915)4月14日 | 关帝庙公学校妈祖庙分校 | ||
大潭国小 | 关帝庙大潭分校 | 大潭公学校 | 大潭国民学校 | 昭和5年(1930)3月 大潭与中州合设大洲公学校 (今仁德乡依仁国小) |
昭和18年(1943) 4月1日创设 归仁公学校大潭分教场 | |||
关庙乡 | 关庙国小 | 关帝庙公学校 | 关帝庙公学校 | 关帝庙公学校 | 关庙国民学校 | 明治32年(1899) | 关庙国民学校 | |
崇和国小 | 关庙龟洞分教场 | 龟洞国民学校 | 大正8年(1919) | 关庙公学校深坑分离教室 | ||||
保东国小 | 保东国民学校 | 大正11年(1922) | 关庙公学校埤子头分教场 | |||||
五甲国小 | 五甲国民学校 | 民国36年(1947) | ||||||
龙崎乡 | 龙崎国小 | 龙崎公学校 | 龙崎公学校 | 龙崎公学校 | 大正11年(1922)4月1日 | 龙崎公学校中坑分教场 | ||
龙崎国小 龙船分校 |
关帝庙新丰分校 | 龙崎龙船分教场 | 龙船国民学校 | 大正7年(1918)4月1日 | 关帝庙公学校内新丰分校 设在龙庄番社510番地 | |||
永宁公学校 | 永宁公学校 | |||||||
下鲲鯓公学校 | 下鲲鯓公学校 | |||||||
安顺公学校 | 安顺公学校 | |||||||
妈祖宫分教场 | 妈祖宫分教场 | |||||||
学校数 | 0 | 6 | 16 | 17 | 16 | 15 | ||
新化区(郡) | ||||||||
乡、镇别 | 现校名 | 明治31年(1898) | 大正7年(1918) | 大正11年(1922) | 昭和11年(1936) | 民国36年(1947) | 各校网页资料(初创年月) | 初设校名 |
新化镇 | 新化国小 | 大目降公学校 | 大目降公学校 | 新化公学校 | 新化公学校 | 新化国民学校 | 明治31年(1898)10月1日 | 大目降公学校 |
那拔国小 | 新化郡拔林分教场 | 那拔国民学校 | 大正10年(1921)4月30日 | 新化公学校那拔林分教室 | ||||
口碑国小 | 新化虎头埤分教场 | 口埤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3月31日 | 大目降公学校冈仔林分校 大坑尾分离教室 | ||||
善化镇 | 善化国小 | 湾里公学校 | 湾里公学校 | 善化公学校 | 善化公学校 | 善化国民学校 | 明治31年(1898)5月28日 | 国语传习所湾里分教场 10月1日开校后改称 直加弄分教场 |
茄拔国小 | 湾里北仔店分校 | 茄拔公学校 | 茄拔公学校 | 茄拔国民学校 | 大正7年(1918)4月1日 创立于北仔店 |
茄拔公学校 | ||
新市乡 | 新市国小 | 大目降新市分校 | 新市公学校 | 新市公学校 | 新市国民学校 | 大正6年(1917)4月1日 | 大目降公学校新市分校 | |
大社国小 | 大正9年(1920) | 山仔顶公学校 大社分离教室 | ||||||
安定乡 | 安定国小 | 安定公学校 | 安定公学校 | 安定国民学校 | 明治39年(1906) | 东区分教场安定里公学校湾里 | ||
南安国小 | 南安公学校 | 南安国民学校 | 昭和元年(1926) | 安定庄南安公学校 | ||||
玉井乡 | 玉井国小 | 玉井公学校 | 玉井公学校 | 玉井国民学校 | 明治39年(1906)1月1日 | 噍吧哖公学校 | ||
层林国小 | 层林国民学校 | 大正10年(1921)4月30日 | 玉井公学校九层林分离教室 | |||||
楠西乡 | 楠西国小 | 楠西公学校 | 楠西公学校 | 楠西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 | 噍吧哖公学校茄拔分校 | ||
南化乡 | 南化国小 | 南化公学校 | 南化公学校 | 南化国民学校 | 明治42年(1909)4月 | 南庄分校 | ||
北寮国小 | 南化北寮分教场 | 北寮国民学校 | 教育局资料:大正10年(1921) | 南化北寮分教场 | ||||
左镇乡 | 左镇国小 | 菜寮公学校 | 左镇公学校 | 左镇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4月1日 | 大目降公学校菜寮分离教室 | ||
左镇冈林分校 | 冈子林公学校 | 冈子林左镇分教场 | 冈林国民学校 | 大正7年(1918) | 大目降公学校冈林分教场 | |||
学校数 | 2 | 4 | 11 | 15 | 16 | 17 | ||
北门区(郡) | ||||||||
乡、镇别 | 现校名 | 明治31年(1898) | 大正7年(1918) | 大正11年(1922) | 昭和11年(1936) | 民国36年(1947) | 各校网页资料(初创年月) | 初设校名 |
佳里镇 | 佳里国小 | 萧垅公学校 | 佳里公学校 | 佳里公学校 | 佳里国民学校 | 明治31年(1898) | 萧垅公学校 | |
佳兴国小 | 佳里兴公学校 | 佳里兴公学校 | 佳里兴公学校 | 佳里兴国民学校 | 大正5年(1916) | 麻豆公学校佳里兴分校 | ||
延平国小 | 番子寮分教场 | 番子寮公学校 | 延平国民学校 | 大正10年(1921)4月10日 | 萧垅公学校分教场 | |||
塭内国小 | 塭子内公学校 | 塭子内公学校 | 塭子内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4月 | 萧垅公学校分教场 | |||
西港国小 | 萧垅西港仔分校 | 西港公学校 | 西港公学校 | 西港国民学校 | 大正6年(1917)3月31日 | 萧垅公学校西港仔分校 | ||
后营国小 | 后营公学校 | 后营公学校 | 后营国民学校 | 大正元年(1912)2月9日 | 麻豆公学校后营分校 | |||
成功国小 | 成功国民学校 | 民国36年(1947) | ||||||
七股乡 | 七股国小 | 七股公学校 | 七股公学校 | 七股国民学校 | 大正10年(1921)1月18日 | 七股公学校 | ||
后港国小 | 后港公学校 | 后港国民学校 | 昭和3年(1928)3月20日 | 七股公学校后港分教场 | ||||
竹桥国小 | 七十二份公学校 | 七十二份公学校 | 竹桥国民学校 | 大正10年(1921)4月26日 | 时称七股公学校, 在树仔脚分离教室上课。 | |||
土城子分教场 | 土城子公学校 | 现今台南市 土城国小前身 |
||||||
将军乡 | 沤汪国小 | 沤汪公学校 | 沤汪公学校 | 沤汪公学校 | 沤汪国民学校 | 大正4年(1915)4月 | 萧垅公学校沤汪分校 | |
将军国小 | 山子脚分教场 | 将军公学校 | 将军国民学校 | 大正10年(1921)4月1日 | 沤汪公学校山子脚分教场 | |||
苓和国小 | 沤汪苓子寮分教场 | 苓子寮国民学校 | 昭和8年(1933)3月 | 沤汪公学校苓子寮分教场 | ||||
鲲鯓国小 | 鲲鯓国民学校 | 昭和16年(1941)4月1日 | 将军乡北国民学校 青鲲鯓分教场 | |||||
北门乡 | 北门国小 | 北门屿公学校 | 北门公学校 | 北门公学校 | 北门国民学校 | 明治34年(1901)1月 | 北门屿公学校 | |
蚵寮国小 | 蚵寮分教场 | 北门蚵寮分教场 | 蚵寮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4月1日 | 北门公学校蚵寮分离教室 | |||
文山国小 | 文山国民学校 | 昭和13年(1938)4月1日 | 首任校长小林登八 | |||||
三慈国小 | 北门溪底寮分教场 | 大正11年(1922)4月 | 北门屿公学校溪底寮分教场 | |||||
锦湖国小 | 锦湖国民学校 | 昭和20年(1945) | ||||||
学甲镇 | 学甲国小 | 学甲公学校 | 学甲公学校 | 学甲公学校 | 学甲国民学校 | 明治39年(0906)2月20日 | 学甲公学校 | |
中洲国小 | 中洲分教场 | 中州公学校 | 中州国民学校 | 大正10年(1921)4月1日 | 学甲公学校分离教室 | |||
宅港国小 | 学甲宅子港分教场 | 学甲国民学校 | 大正11年(1922)4月1日 | 学甲公学校宅子港分离教室 | ||||
顶洲国小 | 学甲顶溪洲分校 | 顶溪洲公学校 | 顶溪洲公学校 | 顶溪洲国民学校 | 大正7年(1918)3月31日 | 学甲公学校顶溪州分校 | ||
学校数 | 0 | 8 | 16 | 20 | 22 | 22 | ||
曾文区(郡) | ||||||||
乡、镇别 | 现校名 | 明治31年(1898) | 大正7年(1918) | 大正11年(1922) | 昭和11年(1936) | 民国36年(1947) | 各校网页资料(初创年月) | 初设校名 |
麻豆国小 | 麻豆公学校 | 麻豆公学校 | 麻豆公学校 | 麻豆公学校 | 麻豆国民学校 | 明治35年(1902)3月31日 | 麻豆公学校 | |
培文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4月30日 | 麻豆第二公学校 | ||||||
安业国小 | 安业公学校 | 安业公学校 | 安业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3月31日 | 独立称为安业公学校 | |||
文正国小 | 麻豆寮仔廍分校 | 寮仔廍公学校 | 麻豆寮仔廍分教场 | 麻豆东国民学校 | 大正7年(1918)3月31日 | 麻豆公学校寮仔廍分教场 | ||
大山国小 | 大山脚公学校 | 大山脚公学校 | 埤头国民学校 | 大正8年(1919)4月1日 | 达斗公学校分离教室 | |||
麻豆女子公学校 | 麻豆女子公学校 | |||||||
下营乡 | 下营国小 | 下营公学校 | 下营公学校 | 下营公学校 | 下营国民学校 | 明治44年(1911)5月1日 | 麻豆公学校下营分校 | |
贺建国小 | 麻豆寮公学校 | 麻豆寮公学校 | 麻豆寮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4月1日 | 下营公学校麻豆寮分校 | |||
中营国小 | 茅港尾公学校 | 茅港尾公学校 | 中营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4月20日 | 茅港尾公学校 | |||
六甲乡 | 六甲国小 | 六甲公学校 | 六甲公学校 | 六甲公学校 | 六甲国民学校 | 明治39年(1936)2月20日 | 六甲公学校 | |
林凤国小 | 林凤营公学校 | 六甲林凤营分教场 | 林凤营国民学校 | 大正8年(1919)4月 | 六甲公学校林凤营分教场 | |||
湖东国小 | 六甲王爷宫分教场 | 湖东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19)4月1日 | 六甲公学校王爷宫分离教室 | ||||
现已废校 | 大丘园国民学校 | 大正14年(1925)4月1日 | 大丘分教场 | |||||
官田乡 | 官田国小 | 官佃公学校 | 官田公学校 | 官田公学校 | 官田国民学校 | 大正2年(1913) | 六甲公学校官佃分校 | |
隆田国小 | 官田番仔渡头分教场 | 番仔田国民学校 | 昭和16年(1941) 社校创立分教场 |
官田国民学校番仔田分教场 | ||||
乌山头国民学校 | ||||||||
大内乡 | 大内国小 | 内庄公学校 | 大内公学校 | 大内公学校 | 大内国民学校 | 大正元年(1912)4月17日 | 六甲公学校内庄分校 | |
大内国小 头社分校 |
大内头社分教场 | 头社国民学校 | 昭和17年(1942)4月 | 头社国民小学 | ||||
二溪国小 | 二重溪公学校 | 二重溪公学校 | 二重溪国民学校 | 大正7年(1918)3月31日 | 噍吧哖公学校二重溪分校 | |||
大内国小 鸣头分校 |
鸣头国民学校 | 昭和15年(1940)3月 | 大内公学校头社分教场 鸣头分离教室 | |||||
学校数 | 1 | 6 | 13 | 16 | 19 | 18 | ||
新营区(郡) | ||||||||
乡、镇别 | 现校名 | 明治31年(1898) | 大正7年(1918) | 大正11年(1922) | 昭和11年(1936) | 民国36年(1947) | 各校网页资料(初创年月) | 初设校名 |
新营市 | 新营国小 | 新营公学校 | 新营公学校 | 新营国民学校 | 大正6年(1918)4月20日 | 自柳营学校分出 (原始校名是查亩营公学校) | ||
新名国小 | 新营西国民学校 | 昭和17年(1942)4月 | 新营西国民学校 首任校长日籍小择先生 | |||||
新桥国小 | 铁线桥公学校 | 铁线桥公学校 | 铁线桥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3月 | 创立校名为 “查亩营公学校 铁线桥分校” | |||
盐水镇 | 盐水国小 | 盐水公学校 | 盐水公学校 | 盐水公学校 | 盐水国民学校 | 明治31年(1898)10月1日 | 盐水港公学校 | |
河南国小 | 番仔厝坔头港分教场 | 河南国民学校 | 昭和6年(1931)4月1日 | 番仔厝公学校河南分教场 | ||||
欢雅国小 | 番仔厝公学校 | 番仔厝公学校 | 欢雅国民学校 | 大正8年 | 盐水公学校番仔厝分校 | |||
月津国小 | 月津国民学校 | 昭和19年(1944)4月1日 | 盐水东国民学校 南分教场 | |||||
白河镇 | 白河国小 | 店仔口公学校 | 白川公学校 | 白河公学校 | 白河国民学校 | 明治31年(1898)10月20日 | 店仔口公学校 | |
内角国小 | 内角公学校 | 内角海丰分教场 | 内角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3月31日 | 店仔口公学校内角分校 | |||
仙草国小 | 关子岭仙草埔分教场 | 仙草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4月10日 | 店仔口公学校关子岭分校 | ||||
竹门国小 | 竹门国民学校 | 昭和12年(1937)4月 | 海丰厝公学校竹子门分教场 | |||||
玉丰国小 | 海丰厝公学校 | 海丰厝公学校 | 玉厝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4月10日 | 店仔口公学校海丰厝分教场 | |||
关岭国小 | 关子岭公学校 | 关子岭公学校 | 关岭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4月10日 | 店仔口公学校关子岭分校 | |||
柳营乡 | 柳营国小 | 柳营公学校 | 柳营公学校 | 柳营国民学校 | 明治35年(1902)4月1日 | 盐水港公学校查亩营分教场 | ||
果毅国小 | 果毅后公学校 | 果毅后公学校 | 果毅国民学校 | 大正9年(1920)3月 | 查亩营公学校果毅后分校 | |||
后壁乡 | 后壁国小 | 后壁公学校 | 后壁公学校 | 后壁国民学校 | 大正10年(1921)4月1日 | |||
菁寮国小 | 菁寮公学校 | 菁寮公学校 | 菁寮国民学校 | 明治44年(1911)3月28日 | 菁寮公学校 | |||
安溪国小 | 安溪寮公学校 | 安溪寮公学校 | 安溪国民学校 | 大正3年(1914)4月20日 于安溪寮林家祖庙设校 |
大正5年成立 店仔口(白河)公学校 安溪寮分校 | |||
新东国小 | 新东国民学校 | 昭和14年(1939)3月 | 菁寮公学校新港东分教场 | |||||
东山乡 | 东山国小 | 番社公学校 | 番社公学校 | 东山国民学校 | 明治33年(1900)9月10日 | 大庄公学校 | ||
东原国小 | 前大埔公学校 | 前大埔公学校 | 东原国民学校 | 大正4年(1915)3月 | 番社庄前大埔公学校 | |||
圣贤国小 | 番社吉贝耍分教场 | 圣贤国民学校 | 何时创设不详, 昭和16年(1941)4月1日 之前为东山公学校 |
分校昭和16年(1941)4月1日 更名为番社乡吉田国民学校 | ||||
学校数 | 2 | 0 | 16 | 19 | 23 | 23 | ||
资料来源:洪波浪等,〈卷七教育志〉,《台南县志》,台南:台南县政府,1980,页56〜60;页64〜65;页75〜79。 台湾大观社,《最近的台湾南部》,台南:台湾大观社,1923,页262 〜268。 各校网页资料、教育局提供资料。 |
据本县教育局的资料显示,明治31年(1898)成立的学校为盐水国小、白河国小、麻豆国小、佳里国小、新化国小及善化国小,共有六所。但《台南县志》所列明治31年(1898)共成立了大目降公学校(新化国小)、湾里公学校(善化国小)、番子寮公学校、麻豆公学校(麻豆国小)、盐水公学校(盐水国小)、店子口公学校(白河国小)、新港公学校等七校。网页资料及教育局资料显示,佳里国小之前身萧垄公学校为明治31年(1898)创校,但本县县志却未列入。据昭和12年(1937)台南州北门郡役所编印的《北门郡概况》一书,提到:明治31年(1898)7月25日在萧垄庄金唐殿成立嘉义国语传习所萧垄分教场,同年9月30日在庙内成立萧垄公学校,[30]而番子寮学校一直要到大正10年(1921)才成立。因此,推论《台南县志》所列番子寮公学应为萧垄公学校之误。
另本县并无新港公学校,因明治31年(1898)时,现今嘉义县之行政区域为台南县(见本章【表8-1-4】),故《台南县志》所列之新港公学校,应为现今嘉义县新港乡的新港国小之前身。
《台南县志》统计大正7年本县教员相关资料时,列出了【表8-6-8】中之24所学校,经比对教育局及网页资料,除了上表的24所学校之外,应尚有现属新丰区之大湾国小、永康国小、长兴国小;属新化区之安定国小、玉井国小、山上国小、南化国小、左镇冈林分校;属曾文区的二溪国小;新营区的新营国小、盐水国小、白河国小、玉丰国小、柳营国小、菁寮国小、安溪国小、东山国小、东原国小等18校,故大正7年(1918)时本县至少应有42所学校。
据大正12年(1923)的《台湾最近的南部》一书统计,大正11年(1922)时本县共有永宁公学校等72校。但比对《台湾最近的南部》一书,所列资料及校数,在北门郡应有16校,书中却只列出了15校,经查该书少列了现今之后营国小。
进一步比对各校网页及教育局资料,显示大正11年(1922)《最近的南部台湾》一书,少列新丰区关庙龟洞分教场(现之崇和国小,大正8年(1919)设校)、龙崎国小龙船分校(大正7年(1918)设校);新化区之口埤国小(大正9年(1920)设校)、北寮国小(大正10年(1921)设校)、新市乡之大社国小(大正9年(1920)设校);曾文区之湖东国小(大正9年(1920)设校),由上述可知大正11年时,本县应有78所公学校。
从大正7年(1918)的42校到大正11年(1922)的78校,4年的时间增加35所学校,可见大正11年(1922)发布的新“台湾教育令”之后,本县新设学校大量增加。
《台南县志》的资料显示,在昭和11年(1936)时本县共有87所公学校,据新市乡大社国小网页资料显示,大社国小于大正9年(1920)设校,但在大正14年(1925)并入山上国小,故于昭和11年(1936)时,本县仍有87所公学校。层林国小网页资料显示该校成立于大正10年(1921),但大正11年(1922)、昭和11年(1936)之资料均未列入,且教育局之资料也为民国35年(1946)才成立,详细情形待查。
从大正11年(1922)到昭和11年(1936)经过了14年的时间,本县才增加15校。
《台南县志》统计民国36年(1947)共有96校,其中成功国小及五甲国小民国36年成立,漏列新市乡之大社国小(于昭和16年独立为大社国民学校),[31]及北门乡三慈国小,故昭和20年(1945)日本投降为止,本县仍设有96所公学校。显示昭和11年(1936)到民国36年(1947)11年的时间,共增加6校。
民国36年本县国民学校为96所,但【表8-6-9】中之网页资料为95所,经比对为乌山头国民学校现已废校,故网页资料为95所。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知道大正11年(1922)新的台湾教育令,对本县初等教育的重大影响。
郡、区别 | 明治31年 (1898) |
大正7年 (1918) |
大正11年 (1922) |
昭和11年 (1936) |
民国36年 (1947) |
网站资料2003年统计 (1944止) |
新丰 | 0 | 9 | 18 | 17 | 15 | 15 |
新化 | 2 | 9 | 14 | 15 | 17 | 17 |
北门 | 1 | 8 | 16 | 20 | 22 | 22 |
曾文 | 1 | 7 | 14 | 16 | 19 | 18 |
新营 | 2 | 9 | 16 | 19 | 23 | 23 |
合计 | 6 | 42 | 78 | 87 | 96 | 95 |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制表 |
(2)公学校人力资源状况
公学校是本县学童主要的受教机构,现今男女学生的入学比例几乎都达百分之百,很难想像日本时期在重男轻女观念的作祟下,男女就学比例的差异相当大。
大正12年(1923)出版排印的《最近的南部台湾》一书,统计了大正11年为止本县设立的公学校,共有永宁公学校等72所。从【表8-6-10】及【表8-6-11】可以发现几个现象:
虽然明治38年(1905)时,台籍教员人数以较日籍为多。[32]但表所列72所学校中只有10位左右的台籍校长,馀皆为日籍校长。可见日本时期,在统治心态之下,公学校中的校长仍以日籍为主。
除了盐水郡的盐水公学校及白川公学校设立高等科之外,并无使台人受高等教育的学校,大部分皆为培养基础教育的公学校。由此可见,日本人使台湾人只具备基础能力的愚民治台政策。
各郡设立的学校数最多16所,最少也有11所,可见各郡的校数颇为平均。
男女受教育的机会差异极大,竟然相差到5.5倍之多,尤其妈祖宫分教场153位学生中,竟然只有一位女童。这样的现象,将台人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显漏无遗。
将教员数和学生总数加以平均,发现教员数及学生数比约为1:40左右。最高为土城分教场1:68,最低为林凤营公学校1:23.7。最高与最低比相差了三倍之多。
除了麻豆设立之公学校及女子公学校,分收男、女学童之外,其他学校皆为男女兼收。
郡名 | 学校名 | 教员数 | 儿童数 | 现任校长名 | 备注 | ||
男 | 女 | 合计 | |||||
新丰郡 | 永宁公学校 | 12 | 356 | 42 | 398 | 美谷助治 | |
车路墘公学校 | 5 | 154 | 26 | 180 | 宫川准一 | ||
下鲲鯓公学校 | 6 | 130 | 52 | 182 | 徐守益 | ||
安顺公学校 | 9 | 303 | 10 | 313 | 桥本新三 | ||
妈祖宫分校场 | 3 | 152 | 1 | 153 | 曾朝英 | ||
永康公学校 | 10 | 277 | 53 | 330 | 后藤鲁一 | ||
三坎店分校场 | 5 | 100 | 22 | 122 | 郭君盘 | ||
大湾公学校 | 5 | 232 | 36 | 268 | 桥口清 | ||
仁德公学校 | 4 | 167 | 19 | 186 | 栗原琢磨 | ||
太子庙公学校 | 6 | 158 | 52 | 210 | 山口次郎作 | ||
中州公学校 | 2 | 66 | 23 | 89 | 阮肇基 | ||
归仁公学校 | 5 | 217 | 52 | 269 | 名城正成 | ||
妈祖庙公学校 | 8 | 187 | 37 | 224 | 加藤藤一 | ||
大潭公学校 | 3 | 120 | 28 | 138 | |||
龙崎公学校 | 6 | 185 | 18 | 203 | 三木正夫 | ||
关庙公学校 | 18 | 693 | 99 | 792 | 赤松二三 | ||
合计 | 16校 | 108 | 3487 | 570 | 4057 | ||
新化郡 | 新化公学校 | 19 | 3487 | 570 | 4057 | ||
冈仔林公学校 | 5 | 159 | 19 | 178 | 中村龟吉 | ||
菜寮公学校 | 3 | 140 | 37 | 177 | 林心 | ||
山上公学校 | 10 | 336 | 69 | 405 | 栗原谦一郎 | ||
新市公学校 | 13 | 311 | 73 | 784 | 铃木章良 | ||
善化公学校 | 12 | 419 | 95 | 514 | 笠井源作 | ||
茄拔公学校 | 9 | 341 | 106 | 447 | 鹤川三鹤 | ||
安定公学校 | 13 | 532 | 51 | 383 | 田头清 | ||
玉井公学校 | 10 | 354 | 62 | 416 | 冲源谦市 | ||
楠西公学校 | 4 | 161 | 50 | 211 | 见山满 | ||
南化公学校 | 7 | 318 | 26 | 344 | 铃木彻 | ||
合计 | 11 | 105 | 3710 | 767 | 4477 | ||
曾文郡 | 麻豆公学校 | 19 | 764 | 0 | 764 | 香曾我部吉治 | |
麻豆女子公学校 | 6 | 0 | 201 | 201 | 同上 | ||
大山脚公学校 | 5 | 293 | 47 | 340 | 立冈博韦 | ||
安业公学校 | 6 | 230 | 17 | 247 | 森佐平次 | ||
寮仔廍公学校 | 4 | 85 | 31 | 116 | 中岛清荣 | ||
茅港尾公学校 | 5 | 154 | 36 | 190 | 平田泰男 | ||
下营公学校 | 9 | 348 | 42 | 390 | 长尾茂 | ||
麻豆公学校 | 4 | 84 | 34 | 118 | 同上 | ||
林凤营公学校 | 4 | 66 | 29 | 95 | 增永清 | ||
官田公学校 | 13 | 277 | 86 | 363 | 泽田武雄 | ||
六甲公学校 | 14 | 403 | 89 | 492 | 冈部松五郎 | ||
大内公学校 | 12 | 329 | 65 | 394 | 本田四郎 | ||
二重溪公学校 | 4 | 151 | 34 | 185 | 王戊子 | ||
合计 | 13 | 105 | 3184 | 711 | 3895 | ||
北门郡 | 佳里公学校 | 13 | 517 | 102 | 619 | 雄谷雄作 | |
番子寮公学校 | 3 | 127 | 14 | 141 | 同上 | ||
佳里兴公学校 | 9 | 356 | 52 | 408 | 田坂一人 | ||
塭子内公学校 | 3 | 110 | 7 | 117 | 田口国一 | ||
西港公学校 | 7 | 243 | 20 | 263 | 小山田良辅 | ||
七十二份公学校 | 3 | 107 | 5 | 112 | 田口国一 | ||
土城子分校场 | 1 | 66 | 2 | 68 | 同上 | ||
七股公学校 | 2 | 118 | 6 | 124 | 金给黎纯行 | ||
沤汪公学校 | 11 | 454 | 59 | 509 | 中井悟 | ||
山子脚分校场 | 2 | 98 | 7 | 105 | 同上 | ||
北门公学校 | 10 | 496 | 36 | 532 | 前川五十吉 | ||
蚵寮公学校 | 3 | 122 | 11 | 133 | 同上 | ||
学甲公学校 | 15 | 696 | 84 | 780 | 古贺房次郎 | ||
中州公学校 | 2 | 115 | 10 | 125 | 同上 | ||
顶溪州公学校 | 5 | 202 | 35 | 237 | 亲川孙太郎 | ||
合计 | 16校 | 97 | 4114 | 492 | 4602 | ||
新营郡 | 新营公学校 | 11 | 369 高46 |
92 高4 |
461 高50 |
高巢虎五郎 | |
铁线桥公学校 | 4 | 166 | 23 | 189 | 度部钺二 | ||
柳营公学校 | 6 | 200 | 25 | 225 | 常吉梧朗 | ||
小脚腿公学校 | 3 | 123 | 26 | 149 | 曾国恩 | ||
果毅后公学校 | 5 | 210 | 13 | 223 | 森川真一 | ||
盐水公学校 | 20 | 517 高37 |
161 | 677 高37 |
前元真良 | ||
番子厝公学校 | 5 | 210 | 13 | 223 | 木原操 | ||
菁寮公学校 | 9 | 315 | 77 | 392 | 山下正太郎 | ||
安溪公学校 | 6 | 167 | 29 | 196 | 织田荣吉 | ||
后壁公学校 | 2 | 86 | 24 | 110 | 陈朝渠 | ||
白川公学校 | 15 | 377 高14 |
67 高2 |
444 高16 |
押川真藏 | ||
海丰公学校 | 7 | 328 | 68 | 397 | 广濑清士 | ||
关子岭公学校 | 5 | 157 | 42 | 199 | 中井安一 | ||
内角公学校 | 3 | 130 | 30 | 160 | 罗福寿 | ||
番社公学校 | 11 | 383 | 93 | 476 | 桥本胜伸 | ||
前大埔公学校 | 4 | 143 | 26 | 169 | 氏家桢治 | ||
合计 | 16校 | 116 | 3781 高97 |
817 高6 |
4598 高103 |
||
资料来源:台湾大观社,《最近的台湾南部》,台南市:台湾大观社,1923,页262 〜268。 |
郡名 | 校数合计 | 教员数 | 男 | 女 | 合计 | 备注 |
新丰郡 | 16 | 108 | 3487 | 570 | 4057 | |
新化郡 | 11 | 105 | 3710 | 767 | 4477 | |
曾文郡 | 13 | 105 | 3184 | 711 | 3895 | |
北门郡 | 16 | 97 | 4114 | 492 | 4602 | |
新营郡 | 16 | 116 | 3781 | 817 | 4598 | |
合计 | 72 | 531 | 18276 | 3357 | 21633 | |
资料来源:台湾大观社,《最近的台湾南部》,台南:台湾大观社,1923,页262 〜268。 |
(3)日台学童受教比较
日治后期,总督府提倡所谓的“内台共学”,希望使台人、日人一视同仁,然从【表8-6-12】中可发现,在小学校中不论是教师或学童,仍以日人为主,这显示仍存在著差别待遇。
项目 | 学制 | 学校数量(间) | 学生数(人) | 教师数(人) | ||||
公立 | 私立 | 日人 | 台人 | 日人 | 台人 | |||
幼稚教育 | 三年 | 2 | 3 | 108 | 102 | 7 | 2 | |
初等教育 | 小学校 | 六年 | 14 | 1166 | 84 | 56 | 0 | |
公学校 | 87 | 30290 | 559 | |||||
注:幼稚教育与小学校的统计时间为昭和10年(1935),公学校的统计时间为昭和11年(1936)。 资料来源:洪波浪等,〈卷七教育志〉,《台南县志》,台南:台南县政府,1980,页25〜26;55〜60。 |
除了受到差别待遇之外,日治时期台湾一般民众可提供子弟受教育者,亦非多数。从【表8-6-13】中可以看出,日据后期,台南县各郡的学龄儿童就学的比例普遍不高,大部份的平均就学率多在30﹪上下;此外从数据中,可以发现到,女童的就学比例极低,比平均的百分比低了许多,这说明了台湾社会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女童就学的权利。
分析学童就学率低的原因,一乃台人的经济情况较差,无法提供多馀的学费资助孩子就学,故多希望孩子能够在家帮忙家计,以增进家庭的收入;二为各校学区过大,年幼者通学较困难,降低了家长送子女入学的意愿;三为殖民政府实施差别待遇,台湾子弟在学习上处处受限,影响了台人的就学意愿;四是台湾民众自清代以来即汲汲于经济上,故不重视子女的教育环境。
项目 | 学龄儿童总数 | 在学者 | 失学者 | 就学百分比 | ||||||||
男 | 女 | 合计 | 男 | 女 | 合计 | 男 | 女 | 合计 | 男 | 女 | 合计 | |
新丰郡 | 8820 | 8351 | 17172 | 4581 | 838 | 5419 | 4239 | 7514 | 11753 | 51.94 | 10.03 | 31.56 |
新化郡 | 7610 | 7160 | 14770 | 4206 | 1269 | 5475 | 3404 | 5891 | 9295 | 55.27 | 17.72 | 37.07 |
曾文郡 | 6905 | 6482 | 13387 | 3958 | 1199 | 5157 | 2947 | 5283 | 8230 | 57.32 | 18.50 | 38.52 |
北门郡 | 11241 | 10462 | 21704 | 5242 | 898 | 6140 | 5999 | 9565 | 15564 | 46.63 | 8.58 | 28.29 |
新营郡 | 9312 | 9001 | 18313 | 4737 | 1561 | 6298 | 4575 | 7440 | 12015 | 50.87 | 17.34 | 34.39 |
资料来源:洪波浪等,〈卷七教育志〉,《台南县志》,台南:台南县政府,1980,页61。 |
职业教育
[编辑]日本人花费了大量的心力设立初等教育的公学校,主要在培养台人成为其奴化的对象。在本县完全无设立中等教育机构,在“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理念之下,职业教育也只设立农业补习学校。
从明治34年(1901)设立台南农事试验场招收讲习生七名,讲习一年,开本县职业教育的先河。之后陆续设立了大目降糖业讲习所、新化、新营、归仁、北门农业补习学校及永康的台南农业学校。此外又设有曾文、新营实践女学校,也曾在玉井专修农业班增设女子家政班。[33]
日人在台50年,在本县只设立上述的几所职业学校,和九十几所的初等教育公学校相比,实在是诧异太大。这又可再次的证明,日本人广设初等教育公学校,欲使台湾人成为其归顺良民的居心。
社会教育
[编辑]日人除了针对适龄学童设立公学校之外,也成立了国语传习所教育成人。国语传习所,为传习日语及实施公民教育的机关,其目的在使台人学习日语,作为地方行政设施之准备,并做教育之基础。
本县的国语传习所,从大正10年(1921年)开始筹设,到大正12年4月31日,已有146所,教员4694人,学生7418人。入学的年龄大都在20到30岁之间,30岁以上的人较少。而就学者大都为从事农业者,其次为从事商业者。除了国语传习所之外,又有青年会与青年团,其多偏重于整肃青年风纪及练习日语,在培养台人之德性,实施公民教育、卫生教育及国民常识之养成。[34]
另图书馆之设置亦属社会教育之一环,相关资料见本章第七节。
注释
[编辑]- ↑ 派翠西亚.鹤见,《日治时期台湾教育史》,宜兰:财团法人养山文教基金会,1999,页3。
- ↑ 陈清添,《重修台湾省通志》,卷6〈文教志〉,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页154。
- ↑ 明治维新的教育制度形成了“哑铃”状结构的特征:上层是少数的、高等的、甚至是开放的、爱教育的学者、技术人员和官僚,下层的国民接受文字和经济实用之学,以及政治上的服从,而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其他的教育机构;也就是说,明治维新的教育制度,一方面造就具指导政经所需的技术及管理能力的社会精英,一方面则透过普及的初等教育,使国民具有基本的是自能利、经济知能及政治服从性。参见派翠西亚.鹤见,《日治时期台湾教育史》,宜兰:财团法人养山文教基金会,1999,页10。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教育与社会流动〉,〈台湾文献〉51(2),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0,页163。
- ↑ 伊泽修二于1875年赴美国麻州桥水师范学院进修,回日本后成为西是教育的信徒,他为日本学童引进体育与西方音乐。1885年受聘为文部省编辑局局长。见派翠西亚.鹤见,《日治时期台湾教育史》,宜兰:财团法人养山文教基金会,1999,页12。
- ↑ 史明,《台湾人四百年史》,台北:自由时代发行,1980,页291。
- ↑ 黄秀政,《台湾史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页266。
- ↑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教育与社会流动〉,〈台湾文献〉51(2),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0,页164。
- ↑ 戚嘉林,《台湾史》,台北:农学社,19895,页1450。
- ↑ 陈清添,《重修台湾省通志》,卷6〈文教志〉,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页160。
- ↑ 徐南号,《台湾教育史》,台北:师苑图书出版部,1993,页97。
- ↑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史》,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90,页593。
- ↑ 徐南号,《台湾教育史》,台北:师苑图书出版部,1993,页98。
- ↑ 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师范教育之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3,页29。
- ↑ 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教育与社会流动〉,〈台湾文献〉51(2),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0,页165。
- ↑ 矢内原忠雄,《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帕米尔书店,1985,页144。
- ↑ 陈清添,《重修台湾省通志》,卷6〈文教志〉,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页375。
- ↑ 黄秀政,《台湾史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页269。
- ↑ 徐南号,《台湾教育史》,台北:师苑图书出版部,1993,页100。
- ^ 19.0 19.1 林天祐等,《台湾教育探源》,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2000,页99。
- ↑ 矢内原忠雄,《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帕米尔书店,1985,页143。
- ^ 21.0 21.1 陈清添,《重修台湾省通志》,卷6〈文教志〉,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页176。
- ↑ 黄秀政,《台湾史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页270。
- ↑ 张胜彦等,《台湾开发史》,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6,页252。
- ↑ 黄秀政,《台湾史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页271。
- ^ 25.0 25.1 陈清添,《重修台湾省通志》,卷6〈文教志〉,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页
- ↑ 徐南号,《台湾教育史》,台北:师苑图书出版部,1993,页103。
- ↑ 李筱峰,《台湾史100件大事(上)》,台北:玉山社,1999,页127。
- ↑ 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7〈教育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26。
- ↑ 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7〈教育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55~56。
- ↑ 台南州北门郡役所,《北门州概况》,台南州:北门郡役所,1937,页16。
- ↑ 教育局及该校网页资料均显示,高校成立于大正9年(1920)。网页资料显示该校于大正14年(1925)10月并入山上公学校,昭和13年(1938)第2次设立大社分校厂,昭和16年(1941)独立为大社国民学校。
- ↑ 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7〈教育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64。
- ↑ 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7〈教育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121。
- ↑ 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7〈教育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132-138。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