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括地志辑校/00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括地志辑校
◀上一卷 卷二 下一卷▶

蒲州

[编辑]

河东县

[编辑]

蒲阪故城在蒲州河东县南二里,即尧舜所都也。史记·秦本纪》“取蒲阪”《正义》引。又《史记·五帝本纪》“代尧践帝位”《正义》引作“蒲阪,今蒲州河南县界蒲阪故城是也”。

河东县南二里故蒲阪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史记·五帝本纪》“舜饬下二女妫汭”《正义》引。

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暦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独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东至吴阪,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暦山南有舜井。史记·五帝本纪》“舜耕暦山”《正义》引。又《史记·夏本纪》“壶口雷首”《正义》引作“雷首山在蒲州河东县”。又《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帝舜都”及《诗地理考》卷六“舜耕暦山”引作“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亦名暦山,南有舜井”。

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暦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史记]]》五帝本纪“陶河演”《正义》引。通《监地理通释》卷四舜都引“或陶所在二十二字作“何必定陶”四字。

妫汭水源出蒲州河东县南雷首山。许慎云:“水涯曰汭。”按《地记》云:“河东郡首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妫水,北流者汭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河。”史记·五帝本纪》“舜饬下二女於沩汭”《正义》引。又《史记·陈杞世家》“居於妫汭”补《正义》引作“妫汭水源出蒲州河东县南雷首山,《地记》云河东郡首山北中有二泉,下南者汭水”。按《五帝本纪》、《正义》引脱“县”及“雷首”三字,“青”为“首”之误,衍东山二字,依《陈杞世家》补《正义》引改正。《陈杞世家》补《正义》引“中有二泉”以下亦有脱误,当如《五帝本纪》《正义》所引。

猗氏县

[编辑]

令狐故城在蒲州猗氏县西十五里。史记·秦本纪》“秦以兵送至令狐”《正义》引。又《史记·晋世家》“秦兵围令狐”补《正义》引作“县西四十五里”。按“界”字误,当依《晋世家》补《正义》引作“西”。《晋世家》补《正义》引“西”下衍“四”字,水经涑水《注》可證。

王官故城在蒲州猗氏县南二里。史记·晋世家》“渡河取王官《正义》引。

故郇城在蒲州猗氏县西南四里。“诗地理考”卷二郇伯引。

虞乡县

[编辑]

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史记·魏世家》“秦拔我蒲阪晋阳《正义》引,又《通鑑·卷一·周威烈王纪》“为晋阳请曰”及卷三《周赧王纪》“秦取魏蒲阪晋阳封陵”注引。

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四十里。《古今地名》云:“解县有智城”,盖谓此也。史记·魏世家》“共伐灭智伯”《正义》引。

张阳故城一名东张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四十里。史记·曹相国世家》“军东张《正义》引。

虞州

[编辑]

安邑县

[编辑]

盐氏故城一名司盐城,在虞州安邑县。史记·秦本纪》“至盐氏而还《正义》引。按唐初有虞州,领安邑、解县、夏县三县,贞衬十七年虞州废後,以安邑、解县属蒲州。《括地志》據贞观十三年大簿,《序略》有虞州,此蒲字当作“虞”。

高涯原在虞州安邑县北三十里南阪口,即古呜条陌也。史记·殷本纪》“桀奔於鸣条”》、《正义》引。

解县

[编辑]

浊水源出虞州解县东北平地。史记·赵世家》“伐魏败湪泽”《正义》引,又《通鑑·卷一·周威烈王纪》“战於烛泽”注引。

汾州

[编辑]

隰城县

[编辑]

西阳即中阳也,在汾州隰城县南十里。地理志云西都、中阳属西河郡。史记·秦本纪》“伐取道中都西阳”《正义》引。按汉中阳县在今山西中阳县西,魏移置於汉兹氏县界,即唐隰城县南中阳故城。此“东”字误,当作“南”。

中阳故城在汾州隰城县南十里,汉中阳县也。史记·赵世家》“舆秦会中阳”《正义》引,又《史记·燕召公世家》“田单伐我拔中阳”补《正义》引。

谒泉山一名隐泉山,在汾州隰城县北四十里。《注水经》云:“其山崖壁立,崖半有一石室,去地五十丈,顶上平地十许顷。隋图经集记云:“此为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有卜商神祠,今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正义》引。按《新唐书艺文志》地理类有即蔚之《隋图经集记》,此误,今據改。

平遥县

[编辑]

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遥县西十二里,秦属太原郡也。史记·孝文本纪》“立为代王都中都”《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伐赵中都西阳” 《正义》引作“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遥县西十二里,即西都也。又《史记·梁孝王世家》“以武为代王”,《正义》引作“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遥县西十二里”。按《孝文本纪》《正义》引衍“南”字,《元和郡县志》卷十三亦云中都在汾州平遥西十二里。

介休县

[编辑]

介休县属汾州,本汉县。史记·晋世家》“伐千亩有功”补《正义》引。

绛州

[编辑]

正平县

[编辑]

临汾故城在绛州正平县东北二十五里,即古临汾县也。史记·秦本纪》“益發卒军临汾旁”《正义》引。

王泽在绛州正平县南七里。史记·赵世家》“至於王泽”《正义》引。

垣县

[编辑]

故垣城,汉县治,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攻魏垣蒲阳《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始皇纪》“伐魏取垣蒲”注引。

绛县

[编辑]

绛水一名白水,今名沸泉,源出绛山,飞泉奋涌,扬波北注,县流奔壑一十许丈,望之极为奇观。史记·魏世家》“绛水可以灌平阳”《正义》引。又《通鑑·卷一·周威烈王纪》“绛水可以灌平阳”注引作“绛水”一名白水,一名沸泉水,源出绛山,飞泉奋扬注,县积壑三十餘丈,望之极为奇观”。按《魏世家》、《正义》引及《通鑑》注引皆有脱误,今據《水经》浍水《注》舆《元和郡县志》校正。

乾河源出绛州绛县东南崤山,南流注浍。其水冬乾夏流,故曰乾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正义》引。按乾河是教水支流,入浍不入河,今據《水经》浍水《注》改。

曲沃县

[编辑]

绛邑故城,汉绛县,本晋都新田,在绛州曲沃县南二里,因绛山为名。〈通鑑〉地理通释·卷四·五伯》引。又《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食绛”引作“绛邑城,汉绛县,在绛州曲沃县南二里。”

绛州曲沃县有曲沃故城,土人以为晋曲沃新城。史记·秦本纪》“太子申生死新城《正义》引。

陉庭故城在绛州曲沃县西北二十里,在绛州东北三十五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攻韩陉城”《正义》引。又《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攻韩汾泾”正义“陉庭敝城在绛州曲沃县西北二十里”。按“陉城”当作“陉庭”,见《左传》桓公二年及三年。襄公二十三年又作荧庭,《范睢蔡泽列传》、《正义》不误。

闻喜县

[编辑]

周阳故城在绛州闻喜县东二十九里。史记·孝文本纪》“赵兼为周阳侯”《正义》引,又《[[史记]]》外戚世家“胜为周阳侯”《正义》引,又《[[史记]]》滑稽列传“因姓周阳氏”《正义》。

翼城县

[编辑]

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春秋传》云夏孔甲时有尧苗裔刘累者,以豢龙事孔甲,夏後嘉之,赐氏禦龙,以更豕韦之後。龙一雌死,潜醢之以食夏後,既而使求之,惧而迁於鲁县。夏后盖别封刘累之孙於大夏之墟,为唐侯。至周戍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之而封大叔,更迁唐人子孙於杜,谓之杜伯,即范匄所云“在周为唐杜氏”。按鲁县汝州鲁山县是。今随州枣阳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上唐乡故城,即是後子孙徙後唐。《史记·晋世家》“成王立唐有乱”《正义》引。按此引刘累豢龙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文,当有“传”字。“唐”字依《郑世家》、《正义》引补。

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春秋传》云夏孔甲时有尧苗胄刘累者,以豢龙事孔甲,夏後嘉之,赐曰禦龙氏,以更豕韦之後。龙一雌死,潜醢之以食夏後,既而使求之,惧而迁後鲁县。夏後盖别封刘累之後於大夏之墟,为唐侯。至周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之而封大叔,迁唐人子孙於杜,谓之杜伯,範匄所云“在周为唐杜氏”也。《地记》云:“唐氏在大夏之墟,属河东安邑县。今在绛城西北一百里有唐城者,以为唐旧国。”《史记·郑世家》“唐人是因”《正义》引。按依《晋世家》、《正义》引补“大”字,改下“匄”字。“安”下脱“邑”字,據《汉书·地理志》增。

故翼城一名故绛,在绛州翼城县东南十五里。《诸侯谱》云:“晋穆侯迁都後绛,曾孙孝侯改绛为翼,至献公又命曰绛。”《史记·晋世家》“翼晋君都邑也”补《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唐引末有“景公迁新田”五字。按晋至曲沃武公始称公,此引两“公”字皆当作“侯,《诗地理考》引不误,今據改。

浍水在绛州翼城县东南二十五里。史记·赵世家》“魏败我瀹取皮牢”《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魏败韩师趟师於浍”注引。按“县”字衍,《通鑑》注引无。

浍高山,又云浍山,在绛州翼城县东南二十五里,浍水出北山。史记·魏世家》“翟败我於浍”《正义》引。按浍水出浍山,浍水在翼城东南,浍山所在当同,《元和郡县志》作“东南二十五里”是,今據改。

泰州

[编辑]

龙门县

[编辑]

皮氏故城在绛泰州龙门县西百三十步,自秦、汉、魏、晋皮氏县皆治此。}}《史记·河渠书》“渠皮氏汾阴下”《正义》引。又《史记·魏世家》 “秦取我汾阴皮氏焦”《正义》引作“皮氏故城在绛州龙门县西一百八十步”。又《史记·秦始皇本纪》“渡河取汾阴皮氏《正义》引作“皮氏在绛州龙门县西一里八十步,即古皮氏城也”。按“绛”字当作“泰”。唐初泰州领龙门、万泉、汾阴,芮县四县,贞观十八年废泰州及芮县,以龙门、万泉属绛州,汾阴属蒲州。《括地志》、《序略》有泰州,则此三县应称泰州,今改。}}

故耿城今名耿仓城,在泰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故耿国也。《都城记》云:“耿,姬姓国。”《史记·秦本纪》“晋灭霍魏耿”《正义》引。按“赢”当作“姬,據《左传》闵公元年杜预注改。}}

龙门山在泰州龙门县。史记·货殖列传》“龙门碣石《正义》引。

汾阴县

[编辑]

汾阴故城俗名殷汤城,在泰州汾阴县北。史记·秦本纪》“渡河取份阴皮氏《正义》引。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取汾阴皮氏”注引作“汾阴故城在蒲州汾阴县北九里”。

晋州

[编辑]

临汾县

[编辑]

平阳故城即晋州城西面,今平阳故城东面也。《城记》云尧築也。史记·外戚世家》“号曰平阳公主”《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九·韩平阳》引作“晋州城因平阳故城东面而为之”。

平阳,今巫曰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尧都》引。

高梁故城在晋州临汾县东北二十七里。《水经》汾水西过高梁邑西。《通鑑·地理通释》卷十四《东西魏周齐相攻地名考》引。

襄陵在晋州临汾县东南三十五里。阙骃《十三州志》云:“襄陵晋大夫肇邑也。”史记·秦本纪》“王舆楚王会襄陵”《正义》。又《通鑑·卷二·周显王纪》“围魏襄陵”注引首十四字。

平阳河水一名晋水。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正义》引。

洪洞县

[编辑]

故杨城,本春秋时阳国,汉阳县城也,今晋州洪洞县也。至隋为杨,唐初改为洪洞,以故洪洞镇为名也。秦及汉皆属河东郡。史记·酷吏列传》 “郅都者杨人也”《正义》引。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僚安为杨氏大夫”,即此杨国,“秦”当作“春秋”。

郅都墓在洪洞县东南二十里。史记·酷吏列传》“郅都者杨人也”《正义》引。

岳阳县

[编辑]

千亩原在晋州岳阳县北九十里。史记·周本纪》“宣王不修籍於千亩”《正义》引,又《史记·赵世家》“及千亩战”《正义》引。

吕州

[编辑]

霍邑县

[编辑]

吕州霍邑县,汉彘县也,後汉改曰永安,隋改曰霍邑,本春秋时霍伯国也。史记·魏世家》“魏悼子徙治霍”《正义》。又《史记·周本纪》 “厉王出奔於彘《正义》引作“晋州霍邑县本汉彘县,後改曰永安”。按唐吕州武德元年置,领霍邑、赵城、汾西、灵石四县,贞观十七年废吕州,以灵石属汾州,其餘三县属晋州,《括地志》、《序略》有吕州,则霍邑、赵城当称吕州霍邑县及吕州赵城县。

吕州霍邑县,本春秋时霍伯国。韦昭云:“霍,姬姓也。”史记·秦本纪》“晋灭霍”《正义》引。按“又”为“本”字之误。

吕州霍邑县,本汉彘县也。郑玄注《周礼》云“霍山在彘。春秋时霍伯国也。史记·管蔡世家》“次曰霍叔处”《正义》引,又《史记·齐太公世家》“周厉王出奔居彘”《正义》引。

赵城县

[编辑]

赵城,今吕州赵城县是。本彘县地,後改曰永安,即造父之邑也。史记·秦本纪》“缪王以赵城封造父”《正义》引。

隰州

[编辑]

隰川县

[编辑]

蒲邑故城在隰州隰川县北四十五里。在蒲水之北,故日蒲阳。即晋公子重耳所居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攻魏垣蒲阳”《正义》引。又《史记·魏世家》“秦拔我垣蒲阳衍”《正义》引无末句。

慈州

[编辑]

吉昌县

[编辑]

壶口山在慈州吉昌县西南五十里。史记·夏本纪》“壶口治梁及岐”《正义》引。

昌寧县

[编辑]

故鄂城在慈州昌寧县东二里,绛州夏县相近。史记·晋世家》“故曰唐叔虞”《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二唐引。

文城县

[编辑]

文城故城在慈州文城县西北四十里。故老云此城晋文公为公子时避骊姬之难,从蒲奔翟,因築此城,遂呼为文城。《风俗通》云:“《春秋传》曰狄本山戎之别也,其後分居,号曰赤翟、白翟。”《[[史记]]》晋世家“重耳遂奔翟”补《正义》引。}}

石州

[编辑]

离石县

[编辑]

离石县,今石州所理县也。史记·周本纪》“北取道蔺离石者《正义》引。

潞州

[编辑]

上党县

[编辑]

潞州本赤翟地。史记·匈奴列传》“号曰赤翟白翟”《正义》引。

长子县

[编辑]

屯留故城在潞州长子县东北三十里,汉屯留县,古留吁国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将军撃赵反死屯留”《正义》引。又《史记·赵世家》“徙处屯留”《正义》引作“屯留故城在潞州长子县东北三十里,本汉屯留县城也。”又《〈通鑑〉地理通释·卷九·韩屯留之道》引首十五字。按春秋赤翟留吁,晋灭其国名纯留,见《左传》宣公十六年及襄公十八年,此引有脱误,今补“县古留”三字。

漳水一名浊漳水,源出潞州长子县西力黄山。《地理志》云浊漳水出长子鹿谷山,东至邺入清漳。史记·河渠书》“西门豹引漳水溉邺”《正义》引。按“在”当作“出”,據《汉书·地理志》改。

屯留县

[编辑]

降水源出潞州屯留县西南方山,东北流,至冀州人海。史记·夏本纪》“北过降水”《正义》引。按各本《[[史记]]》此《正义》作“西南方东北流”,清吴春照校柯维熊本,张文虎校金陵本均删“方”字。《河渠书》“过降水”《正义》云“降水源出屯留县西南方山”,盖《本括地志》为说,《元和郡县志》亦云“出方山”,今據增。

黎城县

[编辑]

故黎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尚书》曰“西伯既勘黎”是也。史记·周本纪》“明年败耆国”《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卷一黎侯引无《尚书曰》以下文。

铜鞮县

[编辑]

铜鞮故城在潞州铜鞮县东十五里,州西六十五里,在并州东南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攻韩信军铜鞮”《正义》引。

关与聚一名乌苏城,在潞州铜鞮县西北二十里,赵奢破秦军处。又仪州和顺县即古关与城,亦云赵奢破秦军处。然仪州与潞州相近,二所未详。又有关与山,在洛州武安县西南五十里,赵奢拒秦军於关与,即此山也。史记·秦本纪》“中更胡阳攻赵关与”正义。又《[[史记]]》赵世家“秦韩相攻而围关舆”《正义》引作“关舆聚落本名乌苏城,在潞州铜鞮县西北二十里。又仪州和顺县城亦云韩关舆邑,二所未详。又有关舆山,在洺州武安县西南五十里,盖是也。”按《秦奉纪》、《正义》盖为《括地志》原文。“有”字,依《赵世家》、《正义》引增。

沁州

[编辑]

沁源县

[编辑]

霍太山在沁州沁源县西七八十里。史记·夏本纪》“既修太原至於岳阳《正义》引。又《史记·夏本纪》“雷首壶口至於太嶽”《正义》引作《太嶽》,霍山也,在沁州沁源县。”

三神祠今名原过祠,今在霍山侧。史记·赵世家》“使原过主霍太山祠祀”《正义》引。

泽州

[编辑]

晋城县

[编辑]

高都故城,今泽州也。史记·秦本纪》“蒙骛攻魏高都”,《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庄襄王纪》“取高都汲”注引。

高平县

[编辑]

光狼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里。史记·秦本纪》“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正义》引。

长平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一里,即白起败括於长平处。史记·赵世家》廉颇将军军长平《正义》引。又《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军长平”《正义》“长平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一里。”按“三”当作“二”,依《白起王翦列传》、《正义》改,《元和郡县志》亦说长平在高平县西二十一里。

赵鄣故城一名都尉城,今名赵东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五里;又有故谷城,此二城即二障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陷赵军取二障四尉”《正义》引。

赵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六里,即廉颇坚壁以待秦,王龄夺赵西垒壁者。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夺西壁垒”《正义》。

赵壁,今名赵东壁,亦名赵东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五里,即赵括作壁败处。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战不利因築壁坚守”《正义》。

秦壁一名秦垒,今亦名秦长垒。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追造秦壁”《正义》。

头颅山一名白起臺,在泽州高平县西五里。史记·赵世家》“卒四十万皆坑之”补《正义》引。

泽县

[编辑]

析城山在泽州泽县一西南七十里。《注水经》云“析城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史记·夏本纪》“砥柱析城” 《正义》引。按此引脱县名,據《水经》沁水《注》“析城山在泽南”增“泽县”三一字。泽县後改名阳城。“下”字“泉”字亦據《水经》沁水《注》增改。

代州

[编辑]

雁门县

[编辑]

勾注山一名西陉山,在代州雁门县西北三十里。史记·赵世家》“羊肠之西勾注之地” 《正义》引。又《史记·孝文本纪》“军勾注”补《正义》引作“勾注山一名西陲山,在代州雁门县西北三十里”。又《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兵已渝勾注”《正义》作“勾注山在代州雁门县西北三十里”。按“径”“陲”皆当作“陉”,“四”当作“三”,《太平寰宇记》代州雁门县引《水经注》云“勾注山一名西陉山,在雁门县西北三十里”,今據改。

广武故城在代州雁门县界。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屯广武以南”补《正义》引。

夏屋山一名贾屋山,今名贾母山,在代州雁门县东北三十五里。夏屋与勾注相接,盖北方之险,亦天下之阻路,所以分别内外也。史记·赵世家》“北登夏屋”《正义》引。

崞县

[编辑]

原平故城,汉原平县也,在代州崞县南三十五里。史记·赵世家》“赵衰为原大夫居原”《正义》引。

楼烦在代州崞县界。《地理志》云在雁门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还攻楼烦三城”《正义》引。按崞县属代州,“並”字误。

繁时县

[编辑]

菱人故城在代州繁时县界,汉菱人县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降下霍人”《正义》引,又《[[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自霍人以往至雲中”《正义》引。

朔州

[编辑]

善阳县

[编辑]

朔州,春秋时北狄地也。如淳云儋林也。为李牧所灭。史记·匈奴列传》““晋北有林胡”《正义》引。按此引脱“狄”字,據《元和郡县志》补。

朔州城,汉雁门郡马邑县城也。史记·高祖本纪》“匈奴攻韩王信马邑《正义》引。按汉马邑县故城即唐朔州善阳县外城,此引有脱误,據《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山西朔州引旧誌补“城”字。“即”为“郡”之误。

新城一名小平城,在朔州善阳西南四十七里。史记·秦本纪》“攻楡次新城”《正义》引。

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北。《注水经》云:“白道城北出山椒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即赵武灵王所築也”史记·匈奴列传》“北破林胡楼烦築长城”《正义》引。按此有脱误,據《水经》河水《注》增改。

阴山在朔州北塞外突厥界。史记·匈奴列传》“自代並阴山下”《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始皇纪》“自代並阴山”注引。

定襄故城在朔州善阳县北三百八十里。《地理志》云:“定襄郡,高帝置。”史记·匈奴列传》“又復入代郡定襄”《正义》引。又《通鑑·卷十八·汉武帝纪》,“匈奴入代郡定襄上郡”注引无《地理志》以下十字。

武泉故城在朔州北二百二十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以前至武泉”《正义》引,又《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破胡骑於武泉北”正义。

雲中郡、县在朔州善阳县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是也。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自霍人以往至雲中”《正义》。

定襄县

[编辑]

朔州定襄县,本汉平城县。县东北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臺名曰白登臺,《汉书·匈奴传》曰“蹋顿围高帝於白登七日”,即此也。服虔云:“白登,臺名,去平城七里。”李穆叔《赵记》云“平城东七里有土山,高百餘尺,方十餘里”,亦谓此也。史记·高祖本纪》“遂至平城”《正义》引。又《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因撃胡骑平城下”《正义》引作“朔州定襄县,本汉平城县。”又《史记·匈奴列传》“围高帝白登”《正义》引作“白登臺在白登山上,朔州定襄县东三十里。”按唐初定襄县属朔州,贞观十四年移於恒安镇,属沂州。

东安阳故城在朔州定襄县界。《地理志》云东安阳县属代郡。史记·赵世家》“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正义》引。

当城在朔州定襄县界。十三州志云:“当城在高柳东八十里,县当恒都山,故曰当城。”史记·高祖本纪》“斩陈豨当城”《正义》引。按“土地”二字衍。“记”当作“誌”。《汉书·地理志》代郡当城颜师古注引阚驷《十三州志》与此同,作“恒都山,今據改。

参合故城在朔州定襄县北。通鑑·卷十二·汉高帝纪》“斩韩王信於参合”注引,又《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復与胡骑入居参合”《正义》。

蔚州

[编辑]

灵邱县

[编辑]

灵邱,蔚州理县也。史记·赵世家》“赵以灵邱封楚相春申君”《正义》引。

灵邱故城在蔚州灵邱县东十里,汉县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因復撃豨灵邱”《正义》引。

故平舒城在蔚州灵邱县北九十三里。史记·赵世家》“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正义》引。

赵武灵王墓在蔚州灵邱县东三十里。史记·赵世家》“饿死沙丘宫”补《正义》引。

飞狐县

[编辑]

摩笄山一名磨笄山,亦名为山,在蔚州飞狐县东北百五十里。《魏上地记》云:“代郡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赵襄子既杀代王,使人迎其妇,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慢弟非义也。’磨笄自刺而死,使者遂亦自杀。史记·赵世家》“名之为摩笄之山”《正义》引。

蔚州飞狐县北百五十里有秦、汉故代郡城,西南有山,俗号飞狐口。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距蜚狐之口”《正义》引。按據《匈奴列传》、《正义》增“代”字,此脱。

代郡城,北狄代国,秦、汉代县城也,在蔚州飞狐”县北百五十里。史记·匈奴列传》“直代雲中”《正义》。按“羌湖”为“飞狐”之误,依《郦生陆贾列传》、《正义》引改。

并州

[编辑]

太原县

[编辑]

并州太原,地名大明城,即古晋阳城,智伯舆韩、魏攻赵襄子於晋阳,即此城也。史记·梁孝王世家》“以参为太原王”《正义》引。

晋阳县

[编辑]

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昔高辛氏实沈居之,西近河。史记·秦始皇本纪》“禹凿龙门通大夏”《正义》引。

晋水源出并州晋阳县西悬瓮山。《山海经》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东南流注於汾水。”晋赵襄子保晋阳,智氏芳山以水灌之,不没者三版。其渎乘高西入晋阳城以周溉灌,东南出城注於汾也。史记·魏世家》“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正义》引。按“壅”误,当作“瓮”,悬瓮山以山腹有巨石如瓮而得名。“阳”字衍,據《水经》晋水《注》删。

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築也。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手燮父徒居晋水傍,今并州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徒之处,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虚南有晋水,故曰晋侯”《[[史记]]》“晋世家子燮是为晋侯”《正义》引,又《通鑑·卷一·周安王纪》“孝公顷立”注引。按唐初并州太原、晋阳两县倶在州城,故晋阳亦可称并州,此“理”字当作“州”。

楡次县

[编辑]

楡次,并州县,即古楡次也。史记·秦本纪》“攻赵楡次”《正义》引。

清源县

[编辑]

梗阳故城在并州清源县南百二十步。清源,唐分晋阳县置,本汉楡次县地,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也。史记·赵世家》“秦取梗阳”《正义》引。按隋於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後废入晋阳县,唐初又於梗阳故城北重置清源县,故云“分晋阳置”,今增“清源唐”三字方合。

祁县

[编辑]

并州祁县城,晋大夫祁奚之邑。史记·孝文本纪》“祁侯贺为将军”《正义》引。

文水县

[编辑]

大陵城在并州文水县北十三里,汉大陵县城。史记·赵世家》“肃侯遊大陵”《正义》引。

阳曲县

[编辑]

狼孟故城在并州阳曲县东北二十六里。史记·秦本纪》“攻赵新城楡次狼孟”《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庄襄王纪》“取楡次狼孟等三十七城”注引。

孟县

[编辑]

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城,亦名仇犹城,夷狄之国也。《韩子》云:“智伯欲伐仇犹,道险难不通,乃铸大鍾遗之,载以广车。仇犹大悦,除涂内之。赤章曼支谏曰:‘不可。此所以小事大;而今以大遗小,卒必随,不可。’不聽,遂内之。曼支因断壳而驰,至十九日而仇犹亡。”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智伯之伐仇犹”《正义》引。按“山”当作“城”,又脱“城”字,據《元和郡县志》增改。此引《韩非子说林》,有脱误,今據改。

乐平县

[编辑]

昔阳故城一名阳城,在并州乐平县东。《春秋释地名》云:“昔阳,肥国所都也,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肥国,白狄别種也。乐平县城,汉沾县城也。史记·赵世家》“廉颇将攻齐昔阳”《正义》引。按“城”字衍,晋沾县属乐平郡,據《左传》昭公十二年杜预注删。

石艾县

[编辑]

井陉故关在并州石艾县东八十里,即井陉口。史记·淮阴侯列传》“聚兵井陉口”《正义》。按“八十”两字误倒为“十八”,據《元和郡县志》卷十三太原府广阳县及《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山西平定州井陉条改。按此当是引《括地志》,张守节时石艾已更名广阳。

岚州

[编辑]

宜芳县

[编辑]

岚州,楼烦胡地也。《风俗通》云故楼烦胡地也。史记·匈奴列传》“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正义》引。

静乐县

[编辑]

汾水源出岚州静乐县北百三十里管涔山,东南流入并州,即西南流入绛州,至蒲州入河。史记·河渠书》“穿渠引汾《正义》引。按“北”字衍,“至”字错在“绛州上,今據《太平寰宇记》删改。

怀州

[编辑]

河内县

[编辑]

故𫄨城在怀州河内县西三十二里,《左传》云苏忿生十二邑,𫄨其一也。史记·秦本纪》“攻魏高都汲”《正义》引。按“七”字衍。

故邗城在怀州河内县西北二十七里,古邗国也。《左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史记·周本纪》“明年伐邗”《正义》引,又《项羽本纪》“引兵撃秦军汗水”《正义》引。按《水经》沁水《注》“邗水南迳邗城西,故邗国”。此“地”字当删。

太行山在怀州河内县北二十五里。史记·夏本纪》“太行常山”《正义》引,又《通鑑·卷五·周赧王纪》“取南阳攻太行”注引。

太行、恒山连廷,东北接碣石,西北接嶽鄙。史记·周本纪》“北望嶽鄙”《正义》引。

羊肠阪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怀州,北口潞州。史记·魏世家》“昔者魏伐赵断羊肠《正义》引。

野王在怀州河内县,本春秋野王邑。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伐韩之野王”补《正义》引。

武陟县

[编辑]

故怀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史记·夏本纪》“覃怀致功”《正义》引,又《通鑑·卷五·周赧王纪》“伐魏拔怀”注引。

武德县

[编辑]

怀州武德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州邑也。史记·韩世家》“宣子徙居州”《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六国引。

平皋故城,本邢邱邑,汉置平皋县,在怀州武德县东南二十里,以其在河之皋地也。史记·魏世家》“秦固有怀茅邢丘”《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攻魏取邢丘怀”《正义》引作“平阜故城在怀州武德县东南二十五里,” 又《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攻韩围邢丘”《正义》“邢丘在怀州武德县东南二十里平阜故城是也”。按《魏世家》、《正义》引脱“十”字,依《白起王翦列传》、《正义》补。《秦本纪》、《正义》引“二十五里”,衍“五”字。唐武德县在今河南武陟县东南四十里,汉平阜县在武陟县东南六十里,是平阜在武德东南二十里。

修武县

[编辑]

山阳故城在怀州修武县西北太行山东南。史记·秦始皇本纪》“缪毒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正义》引。大寧城西二十里有小寧城。《路史》、《国名纪》乙引。

怀州修武县本殷之寧邑。《韩诗外传》云:“武王伐殷,勒兵於寧,故曰修武。史记·魏世家》“通韩上党於共寧”《正义》。

获嘉县

[编辑]

怀州获嘉县,古修武也。史记·魏世家》“秦固有怀茅”《正义》引。

怀州获嘉县,即古之南阳。杜预曰:“在晋山南河北,故曰南阳。”史记·秦本纪》“魏入南阳以和”《正义》引。按“晋”下衍“州”字,據《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杜注删。

茅在怀州获嘉县东北二十五里。史记·魏世家》“秦固有怀茅”《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九·怀茅》引。

济源县

[编辑]

故帜城在怀州济源县东南十三里,七国时魏邑。史记·苏秦列传》“左更错取帜及邓”《正义》引,又《史记·吕太后本纪》“子朝为轵侯”《正义》引。

故原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北二里。《左传》云襄王以原赐晋文公,原不服,文公伐原以示信,原降,以赵衰为原大夫,即此也。原本周畿内邑。史记·赵世家》“赵衰为原大夫居原”《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赵衰居原》引首十三字。

曲阳故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十里。史记·魏世家》“秦拔我新垣曲阳”《正义》引。

河阳县

[编辑]

故邓城在怀州河阳县西三十一里,六国时魏邑。史记·秦本纪》“左更错取邓及轵《正义》引。

盟津,周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注水经》云小平津,今云河阳津也。史记·夏本纪》“又东至於盟律”《正义》引。按此引郦道元《注》,今增“注”字。《水经》河水《注》於盟津云“又曰富平津,又谓之陶河,”不言又名小平津。小平津见洛水《注》,为汉灵帝所置八关之一,《括地志》乃引之以为盟津别名。

盟津在怀州河阳县南门外。史记·河渠书》“东下砥柱及孟津”《正义》。按河阳属怀州,此“洛”字误,今改。

高平故城在怀州河阳县西北四十里,俗谓之韩王城,非也。周桓王以与郑,《竹书纪年》云:“魏襄王四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通鑑〉地理通释·卷九·少曲注》引。又《史记·范睢葉泽列传》“东伐韩少曲高平”《正义》引作“南韩王城在怀州河阳县西北四十里,俗谓韩王城非也。春秋时周桓王以与郑,《纪年》云‘郑侯使辰归晋阳向,更名高平’。”又《史记·赵世家》“反高平根柔於魏”《正义》引作“高平故城在怀州河阳县西四十里。《纪年》云魏哀王改向曰高平也。”按《通鑑》注引有脱字,今據《水经》济水《注》引汲郡《竹书纪年》补“韩”字、“及”字、“二月城阳”句。《赵世家》、《正义》引 “西四十里”当作“西北四十里”,“哀王”当作“襄王”。

温县

[编辑]

故温城在怀州温县西三十里,汉、晋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左传》云周与郑人苏忿生十二邑,温其一也。《地理志》云温县,故国,己姓,苏忿生所封也。史记·周本纪》“取襄王所绌翟後典居温”《正义》引。

怀州温县,本李城也,李同父所封,隋炀帝从故温城移县於此。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正义》。

王屋县

[编辑]

王屋山在怀州王屋县北十里。《古今地名》云:“山方七百里,山高万仞,本冀州之河阳山也。”史记·夏本纪》“砥柱析城至於王屋”《正义》引。

中条山在王屋县西北九十里,东接王屋山,南入绛州垣县界。《太平寰宇记》卷五王屋县引魏王泰《地志》。

沇水出怀州王屋县北十里王屋山顶崖下,石泉渟不流,其深不测,既见而伏,至济源县西北二里平地共源重發,而东南流为泲水。史记·夏本纪》“道沇水东为济”《正义》引。按沇水无汜水之名,“汜”当作“泲”,形近致误,今據《水经》济水《注》改。

相州

[编辑]

安阳县

[编辑]

安阳县,相州所理县,七国时魏寧新中邑。秦昭襄王拔魏寧新中,更名安阳。史记·项羽本纪》“行至安阳”《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即从唐拔寧新中”《正义》引作“寧新中,七国时魏邑,秦昭襄王拔魏寧新中,更名安阳,城即今相州外城也。”按《项羽本纪》、《正义》引脱“襄”字,《秦本纪》《正义》引有,今补。秦拔寧新中在秦昭襄王五十年。

相州安阳县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书纪年》云“盘庚自奄迁於北蒙,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是旧都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蒙也。史记·殷本纪》殷契《正义》引。又《玉海·卷四·殷商》引无“是旧都”以下文。按《玉海》引有 “县”宇。

防陵城在相州安阳县南二十里。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攻魏之防陵安阳”《正义》。

邺县

[编辑]

伯阳故城一名邯会城,在相州邺县西五十五里,七国时魏邑,汉邯会城。史记·赵世家》“攻魏伯阳”《正义》引。

按横渠首接漳水,盖西门豹、史起所凿之渠也。《沟洫志》云:“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有令名。至文侯曾孙襄王与群臣饮,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进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西门不知用,是不智;知而不兴,是不仁。仁智豹未之尽,何足法也!’於是史起为邺令,遂引漳水以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左思《魏都赋》云:“西门溉其前,史起濯其後”也。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發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正义》引。

临漳县

[编辑]

平阳故城在相州临漳县西二十五里。平阳战国时属韩,後属赵。史记·秦始皇本纪》“桓𬺈攻赵平阳”《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始皇纪》“败赵将扈辄於平阳”注引。

林虑县

[编辑]

石城在相州林虑县西南九十里。史记·赵世家》“秦拔我石城”《正义》引,又《通鑑·卷四·周赧王纪》“秦拔赵石城”注引。

滏阳县

[编辑]

相州滏阳县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即殷时九侯减也。史记·殷本纪》“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正义》引。

浊漳水又东经葛公亭北,经三戸峡为三戸津,在相州滏阳县界。《史韶项羽本纪》“楚虽二戸”《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二世纪》“引兵渡三戸”注引作三戸津在相州滏阳县界。”

魏州

[编辑]

元城县

[编辑]

阳狐郭在魏州元城县东北三十里。史记·魏世家》“秦伐我至阳狐”《正义》引,又《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伐晋毁黄城围阳狐”《正义》引。

顿丘县

[编辑]

观泽故城在魏州顿丘县东十八里。史记·赵世家》“齐败我观泽”《正义》引,又《史记·韩世家》“虏得韩将叟甲差浊泽”《正义》引,又《通鑑·卷三·周慎靓王纪》浊泽注引。

阴安故城在魏州顿丘县北六十里。史记·外戚世家》“一曰阴安侯《正义》引。

顿丘故城在魏州顿丘县东北二十里。史记·苏秦列传》“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正义》引。

冠氏县

[编辑]

故黄城在魏州冠氏县南十里,因黄沟为名。史记·赵世家》“拔魏黄城”《正义》引。又《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伐晋毁黄城”《正义》引无“因黄沟为名”句。

昌乐县

[编辑]

平邑故城在魏州昌乐县东北四十里。史记·赵世家》“伐齐至平邑”《正义》引。又《史记·赵世家》“欲通平邑之道”《正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至平邑而罢”《正义》舆《赵世家》、《正义》引同,但作“三十里”。

观城县

[编辑]

魏州观城县,古之观国。《国语注》:“观国,夏启子太康第五弟之所封也,夏衰,灭之矣。”史记·魏世家》“齐败我观”《正义》。

黎州

[编辑]

黎阳县

[编辑]

大邳山今名黎阳东山,又曰青坛山,在黎州黎阳县南七里。史记·夏本纪》“至於大邳”《正义》引。按唐初黎州,武德初置,领黎阳、内黄、临何、澶水四县,贞衬十七年废黎州及澶水县,以黎阳、临河属卫州,内黄属相州。《括地志》、《序略》有黎州,则黎阳等县不能以改属州名称之,今各改正。

内黄县

[编辑]

故殷城在黎州内黄县东南十三里即河亶甲所築都之,故名殷城也。史记·殷本纪》“河亶甲居相”《正义》引,又《玉海·卷四·商都》引。

繁阳故城在黎州内黄县北二十七里。应劭云:“在”繁水之北,故曰繁阳”也。史记·赵世家》“廉颇将攻繁阳”《正义》引。按據《汉书·地理志》魏郡繁阳注增“在”字。

澶水县

[编辑]

故戚城在黎州澶水县东三十里,杜预云“戚卫邑,在顿丘卫县西有戚城”是也。史记·赵世家》“卫不内居戚”《正义》引。

卫州

[编辑]

汲县

[编辑]

今卫州城即殷牧野之地,周武王伐纣所築也。史记·殷本纪》“纣亦發兵距之牧野”《正义》引。

卫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於商郊牧野,乃築此城。郾元《注水经》云自朝歌南至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泽,悉牧野也。史记·周本纪》“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正义》引。

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纪》云帝乙復济河北徒朝歌,其子纣仍都焉。史记·周本纪》“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正义》引,又《玉海·卷四·牧野》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四·商都》引。

汲故城在卫州所理汲县西南二十五里。史记·秦本纪》“攻魏高都汲拔之”《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庄襄王纪》“伐魏取高都汲”注引。

南津一名石济津,又名棘津,在卫州汲县南,文公渡河伐曹,即是也。史记·晋世家》“还自河南度”补《正义》引。又史记·卫康叔世家》“晋更从河南度”补《正义》引作“卫州汲县南,河水至此有棘津之名,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也。”又《史记·遊侠列传》“吕尚困於棘津”《正义》引作“棘津,古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按《晋世家》引误作“汝县”,今據《卫康叔世家》引改。又《卫世家》引误作“右济津”。

比干墓在卫州汲县北十里二百五十步。史记·周本纪》“命闳夭封比干之墓”《正义》引。

比干见微子去,箕子狂,乃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谏,不去者三日。纣问:“何以自持?比干曰:“修善行仁,以义自持。”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诸?”遂杀比千,剖视其心也。史记·殷本纪》“剖比干观其心”《正义》引。

卫县

魏德故城一名晋鄙城,在卫县西北五十里,即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兵,故名魏德城也。《史记·魏世家》“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正义》引。

朝歌故城在卫县西二十三里,卫州东北七十二里,谓之殷虚。《〈通鑑〉地理通释·卷六·三监》引,又《诗地理考》卷一沫引。}}

鹿臺在卫州卫县西南三十二里。史记·殷本纪》“厚赋税以实鹿臺之钱《正义》引。

酒池在卫州卫县西二十三里。《太公六韬》云纣为酒池,迥船糟而牛饮者三千餘人为辈。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正义》引。清淇县

廷津,故俗字名临津,故城在卫州清淇县西南二十六里。杜预云“汲郡城南有廷津”是也。史记·魏世家》“城垝津以临河内”《正义》引。

洺州

[编辑]

武安县

[编辑]

武安故城在洺州武安县西南五里,六国时赵邑,汉武安县城也。史记·外戚世家》“封田蚡为武安侯”《正义》引。按《元和郡县志》说武安故城在武安县西南五里。《史记·秦本纪》“白起为武安君”《正义》说“在武安县西南五十里”,盖衍“十”字。今依“元和郡县志”改。

武始故城在洺州武安县西南十里。史记·秦本纪》“向寿伐韩取武始”《正义》引。按“洛”当作“洺”,“始”字渉上文误,唐无武始县。汉魏郡武始县。於唐为武安县地、在今河北邯郓县西南。

阏与山在洺州武安县西南五十里,赵奢距秦军於阏与,即此山。史记·赵世家》“秦韩相攻而围阏与《正义》引,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據北山上者胜”《正义》引。

漳水源出洺州武安县三门山。史记·魏世家》“与盟漳水下《正义》。

临洺县

[编辑]

檀臺在洺州临洺县北三里。史记·赵世家》“魏献荣椽因以为檀臺《正义》引。

邯郸县

[编辑]

马服山在邯郸县西北十里。史记·赵世家》“赐号马服君”《正义》引。又《通鑑·卷五·周赧王纪》“赵王封奢为马服君”注引作“邯郸县西北有马服山。”增“在”字。

曲周县

[编辑]

曲周故城在洺州曲周县西南十五里。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曲周侯郦商者”《正义》引。

邢州

[编辑]

龙岗县

[编辑]

邢州城本汉襄国县,秦置三十六郡,於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顶主改曰襄国,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地理志》故邢侯国也。《帝王世纪》云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史记》云周武王封周公旦之子为邢侯。《左传》云:“凡、蒋、邢、茅,周公之胤”也。《史记·项羽本纪》“王赵地都襄国”《正义》引。又《通鑑·卷九·汉高帝纪》“治襄国”注引“立张耳”以上文。

邢国故城在邢州外城内西南角。《十三州志》云:“殷时邢国,周封周公旦子为邢侯,都此。”《[[通鉴地理通释_(四库全书本)/卷04#沮乙迁於邢|〈通鑑〉地理通释·卷四·沮乙迁于邢]]》引,又《诗地理考》卷一邢侯引。按此引有脱文,據《项羽本纪》、《正义》引补“周公旦子”四字。

平乡县

[编辑]

邢州平乡县城,本钜鹿,王离围赵王歇即此城。史记·秦始皇本纪》“撃赵王歇等於钜鹿”《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八·沙丘钜鹿》引作“钜鹿,邢州平乡县城”。據史文增“王”字。

浊漳水一名漳水,今俗名柳河,在邢州平乡县南。《注水经》云漳水一名大漳水,兼有浸水之目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军漳南”《正义》引。

沙丘臺在邢州平乡东北二十里。《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徒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史记·殷本纪》“益广沙丘苑臺”《正义》引。

沙丘臺在邢州平乡县东北二十里。《地理志》赵、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乱餘民。《玉海·卷八》“沙丘钜鹿”注引。

柏人县

[编辑]

柏人故城在邢州柏人县西北十二里,汉柏人属赵国。史记·高祖本纪》“过柏人”《正义》引。

贝州

[编辑]

清阳县

[编辑]

清阳故城在贝州清阳县西北八里也。史记·梁孝王世家》“而徙代王王清河”《正义》引。

歴亭县

[编辑]

东阳故城在贝州歴亭县界。史记·赵世家》“王再之卫东肠决何水”《正义》引。

经城县

[编辑]

枯绛渠在贝州经城县界,北入信都县界。《通典》卷一百八十引魏王泰《地志》。

博州

[编辑]

聊城县

[编辑]

故聊城在博州聊城县西二十里。春秋时齐之西聊摄也,战国时亦为齐地,秦、汉皆为东郡之聊城也。史记·高祖本纪》“撃聊城”《正义》引,又《通鑑·卷十二·汉高帝纪》“渡河攻聊城”注引,又《史记·燕召公世家》“唯独聊莒即墨”《正义》引首十三字。

堂邑县

[编辑]

發幹故城在博州堂邑县西南二十三里。史记·外戚世家》“二曰發幹侯”《正义》引。

冀州

[编辑]

信都县

[编辑]

扶柳故城在冀州信部县西三十里,汉扶柳县也。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平为扶柳侯”《正义》引。按據《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扶柳县注引阚驷说补“扶”字。

昌城故城在冀州信都县西北五里。史记·赵世家》“将攻昌城”《正义》引。

辟阳故城在冀州信都县西三十五里,汉旧县。史记·高祖本纪》“上使辟阳侯迎馆”《正义》引。

武邑县

[编辑]

观津城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史记·魏世家》“齐伐我观津”《正义》引。又《史记·乐毅列传》“三摧晋於观津”《正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父世观津人”《正义》並云“观津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按“枣阳”当作“武邑”,據《乐毅列传》、《正义》改,《元和郡县志》观津城亦在武邑县东南。窦少君墓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七里。史记·外戚世家》“弟曰窦广国字少君《正义》引。

德州

[编辑]

安德县

[编辑]

故鬲城在德州安德县西北十五里。史记·曹相国世家》“攻著漯阴平原鬲卢”《正义》引。

白石古城在德州安德县北二十里。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白石侯《正义》引。

平原县

[编辑]

平原故城在德州平原县东南十里。史记·曹相国世家》“攻著漯阴平原鬲卢”《正义》引。

故鄃城在德州平原县西南三十里,本汉鄃县,吕他邑也。史记·吕太后本纪》“吕他为兪侯”《正义》引。

观州

[编辑]

[编辑]

故城俗名南城,在观州县南十二里,汉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封为侯”《正义》引。按唐观州武德四年置,贞观十七年废。《括地志序略有观州,此县为观州旧领六县之一,《括地志》当称观州县。

汉暦县城在观州县西南四十六里。〈通鑑〉地理通释·卷八·濮磨》引。

深州

[编辑]

饶阳县

[编辑]

深州饶阳县东二十里饶阳故城,汉县也。史记·赵世家》“封长安君以饶《正义》引。按《括地志》、《序略》有深州,治饶阳,贞观十七年废深州,以饶阳属瀛州,在《括地志》应是深州饶阳县。

瀛州

[编辑]

河间县

[编辑]

武垣县今瀛州城是。《地理志》云武垣县属涿郡也。史记·曹相国世家》“追至武垣”《正义》引。又《史记·赵世家》“武垣令傅豹”《正义》引作“武垣故城,今瀛州城是也”。

高阳县

[编辑]

故葛城一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赢州高阳县西北五十里。以徐、滱二水並过其西,又徂经其北。曲曰阿,以齐有东阿,故曰西阿城。《地理志》云瀛州属河间,赵分也。史记·赵世家》“成侯舆魏惠王遇葛孽”《正义》引。按此引《括地志》因张守节删节不当,並有脱夺,多不可解。《地理志》十二字,或是“瀛州,隋河间郡,《地理志》云河间赵分也,俟考。

安都故城在瀛州高阳县西南三十九里。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安都侯《正义》。

平舒县

[编辑]

衡漳水在瀛州东北二百十五里平舒县界也。史记·夏本纪》“至於衡漳”《正义》引。

文安县

[编辑]

武平亭今名渭城,在瀛州文安县北七十二里。史记·赵世家》“赵徒漳水武平西”《正义》引,又《玉海·卷八·河漳》引。

平曲县故城在瀛州文安县北七十里。史记·孝景本纪》“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正义》引,又《史记·三王世家》平曲侯《正义》。

沧州

[编辑]

清池县

[编辑]

茅焦,沧州人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车裂以徇灭其宗《正义》引。

南皮县

[编辑]

故南皮城在沧州南皮县北四里,本汉南皮县城,即陈餘所封也。史记·项羽本纪》“闻其在南皮”《正义》引,又《史记·外戚世家》“封其子彭祖为南平侯”《正义》引,又《史记·张耳陈餘列传》“闻其在南皮”正义。

盐山县

[编辑]

公孙弘所封平津乡,在沧州盐山县南四十二里。史记·三王世家》“褒厉群臣平津侯等《正义》。

长芦县

[编辑]

燕留故城在沧州长芦县东北十七里,即齐桓公分沟割燕君所至地与燕,因築此城,故名燕留。史记·燕召公世家》“桓公因割燕所至地典燕”《正义》引。

无棣县

[编辑]

阳信故城在沧州无棣县东南三十里,汉阳信县。史记·孝文本纪》“封典客掲为阳信侯”《正义》引。

阳信县

[编辑]

富平故城在沧州阳信县东南四十里,汉县也。史记·滑稽列传》“齐人东方生名朔”《正义》引。

鲁城县

[编辑]

章武八今沧州鲁城县。史记·外戚世家》“乃封广国为章武侯《正义》引。按汉勃海郡章武县,北齐废,惰於障武故城置鲁城县,唐因之,今增“今”字。

定州

[编辑]

恒阳县

[编辑]

上曲阳故城在定州恒阳县西五里。史记·赵世家》“合军曲阳”《正义》引。又《史记·曹相国世家》“撃魏王於曲阳”《正义》引作“上曲阳,定州恒阳县是。”按开元中改恒阳为曲阳,张守节以当时名称改易旧名,《曹相国世家》《正义》引作恒伤县是,今改。

定州恒阳县西南四十里有白龙水,又有挟龙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以攻龙孤庆都《正义》引。

恒山在定州恒阳县西北百四十里。《周礼》云并州镇曰恒山。史记·封禅书》“北嶽恒山也”《正义》引。

恒山在定州恒阳县西北百四十里。道书《福地记》云:“恒山高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里,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可度俗。”史记·夏本纪》“太行常山”《正义》引。

北嶽有五别名:一曰兰臺府,二曰列女宫,三曰华阳臺,四曰紫臺,五曰太一宫。史记·赵世家》“攻取丹丘华阳”《正义》引。

新乐县

[编辑]

野臺一名义臺,在定州新乐县西南六十三里。史记·赵世家》“为野臺”《正义》引。

唐县

[编辑]

定州唐县,尧后所封。史记·五帝本纪》“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正义》引,又《玉海·卷四·帝尧都》引。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县东北四十一里,春秋时鲜虞国之中人邑也。史记·赵世家》“伐中山又战於中人”《正义》引。又《史记·赵世家》“将赵帅而攻燕中阳”《正义》引,《通鑑·卷五·周赧王纪》“取中阳”注引无春秋时鲜虞国之中人邑也”句。

定州唐县东北五十四里有孤山,盖都山也。《帝王世纪》云望尧母庆都所居。张晏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相去五十里,北登尧山,南望庆都山也。《注水经》云望都故城东有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孤、都声相近,疑即孤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以攻龙孤庆都”《正义》引。

呜上故关今名汝城,在定州唐县东北六十里,本晋鸿上关城也。又有鸿上水,源出唐县北葛洪山,接北嶽恒山,与鸿上塞皆在定州。史记·赵世家》鸱之塞《正义》引。

北平县

[编辑]

曲逆,定州北平县东南十五里蒲阴故城是也。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汉兵撃斩陈豨将侯敞王黄於曲逆下”《正义》。

鼓城县

[编辑]

下曲阳在定州鼓城县西五里。史记·曹相国世家》“撃魏王於曲阳”《正义》引。

恒州

[编辑]

真定县

[编辑]

常山故城在恒州真定县南八里,本汉东垣邑也。史记·吕太后本纪》“子不疑为常山王”《正义》引。

稿城县

[编辑]

宜安故城在恒州稿城县西南二十五里。史记·赵世家》“秦攻赤丽宜安”《正义》引。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取宜安”《正义》引作“宜安故城在常山稿城县西南二十五里。”

肥累故城在恒州稿城县西七里,春秋时肥子国,白狄别種也。史记·赵世家》“与战肥下”《正义》引。

行唐县

[编辑]

行唐县属恒州。史记·赵世家》;“城南行唐”《正义》引。按唐行唐县即汉南行唐,为恒州属县,“冀”字误。

井州

[编辑]

井陉县

[编辑]

绵蔓水一名阜将,一名回星,自并州流入井陉界,韩信背水阵,即此水也。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正义》引。

房山县

[编辑]

番吾故城在井州房山县东二十里。史记·赵世家》“番吾君自代来《正义》引,又《通鑑·卷三·周赧王纪》“據番吾”注引。又《史记·苏秦列传》“據番吾”《正义》引作“蒲吾故城在镇州常山县东二十里。”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攻番吾”《正义》作“番吾在相州房山县东二十里。”按唐井州,武德元年置,贞观十七年废,旧领井陉、房山、鹿泉、灵寿四县。《括地志》、《序略》有井州,此四县应属之。塡州即恒州改名,相州又恒州之误。

鹿泉县

[编辑]

石邑故城在井州鹿泉县南三十五里,六国时旧邑。史记·赵世家》“取鄗石邑《正义》引。

封龙山一名飞龙山,在井州鹿泉县南四十五里,邑因山为名。史记·赵世家》取鄗石邑封龙东垣”《正义》引,又《通鑑·卷三·周赧王纪》“又取鄗石邑封龙东垣”注引。

幽州

[编辑]

蓟县

[编辑]

昌平故城在幽州东南六十里。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为胶西王”《正义》引。

元英、磨室二宫皆燕宫,在幽州蓟县西四十里寧臺之下。史记·乐毅列传》:“齐器设於寧臺”《正义》引,又《〈通鑑〉地理通释·卷七·寧臺》引。按首《燕》字衍,《通鑑·地理通释》引无。“四”下脱“十”字,據《太平寰宇记》补。

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四十里寧臺之东。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築碣石宫”《正义》。按寧臺在蓟县西四十里,宫在臺东,此“三”字误,今改。

良乡县

[编辑]

广阳故城在幽州良乡县东北三十七里。史记·三王世家》“立燕故太子建为广阳王。”《正义》引。

范阳县

[编辑]

鸣泽在幽州范阳县西十五里。史记·封禅书》鸣泽《正义》引。

督亢坡在幽州范阳县东南十里。刘向《别录》云督亢,膏腴之地。《风俗通》云亢,莽也,言平望漭漭无涯际也。亢,泽之无水斥卤之谓。史记·燕召公世家》“使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补《正义》引。又《玉海·卷二十·一》引“督亢坡”以下十三字。

督亢坡在幽州范阳县东南十里。今固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史记·刺客列传》“燕督亢之地图”《正义》。

固安县

[编辑]

方城故城在幽州固安县南十七里。史记·赵世家》“拔武遂方城”《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始皇纪》,“取武遂方城”注引。

临乡故城在幽州固安县南十七里。史记·赵世家》“以龙兑扮门临乐与燕”《正义》引。

昌平县

[编辑]

幽州昌平县,本汉浑都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屠浑都”《正义》引。

渔阳县

[编辑]

幽州渔阳县,本北戎无终子国。史记·匈奴列传》“唐虞以上有山戎”《正义》引。

幽州渔阳县东南七十七里北平城,即汉右北平也。史记·韩长孺列传》“屯右北平”《正义》。

燕山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史记·周本纪》“封召公奭於燕”《正义》引,又《玉海·卷四·六国》引。又《诗地理考》卷四燕引无《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句,“取名焉”下有“北燕伯款始见《春秋》”八字。

归义县

[编辑]

易县故城在幽州归义县东南十五里,燕桓侯徒都临易是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破之易下”《正义》引。

易州

[编辑]

易县

[编辑]

故安故城在易州界武阳城中东南隅故城是也。通鑑·卷十五·汉安帝纪》“以嘉为丞相封故安侯注引,又《史记·张丞相列传》“因故邑封为故安侯”正义。

易水一名故安河,又名北易水,源出易州易县西谷中之东,东南流过归义县东舆滹沱河合。〈通鑑〉地理通释·卷十·燕易水》引。又《史记·苏秦列传》“南有滹沱易水”《正义》“易水出易州易县,东流过归义县东与滹沱河合。”按《通鑑·地理通释》引“西谷中之东”,当是“西山宽中谷东”,《括地志》盖本《水经注》为说,见易水《注》。

永乐县

[编辑]

易州永乐县有徐水,出广昌岭,三源奇發,同泻一涧,流至北平县东南,歴石门中,俗谓之龙门,水经其间,奔激南出,触石成井。史记·赵世家》“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正义》引。

遂城县

[编辑]

易州遂城县,战国时武遂城也。史记·赵世家》“拔武遂方城”《正义》引,叉《通鑑·卷六·秦始皇纪》“取武邃方城”注引。《通鑑》注引有“县”字。

桑丘故城俗名敬城,在易州遂城县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袭燕取桑丘”《正义》引,又史记·魏世家》,“伐齐至桑丘”《正义》引,又《史记·赵世家》“死於桑丘”《正义》引,又《通鑑·卷一·周安王纪》“伐齐至桑丘”注引。

北新城故城在易州遂城县西南二十里。史记·赵世家》“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正义》引。

遂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有龙山,邢子励《赵记》云:“龙山有四麓,各有一穴,大如车轮,春风出东,秋风出西,夏风出南,冬风出北,不相夺伦。”史记·赵世家》“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正义》引。

嫣州

[编辑]

怀戎县

[编辑]

潘,今嫣州城是也。史记·五帝本纪》“代尧践帝位”《正义》引。

上谷故城在嫣州怀戎县东北百二十里。燕上谷,秦因不改,汉为沮阳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復撃破绾军沮阳”《正义》引。又《通鑑·卷六·秦始皇本纪》“军上谷”注引首十六字。

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史记·五帝本纪》“合符釜山”《正义》引。

羹颉山在妫州怀戎县东南十五里。史记·楚元王世家》“信为羹颉侯”《正义》引。

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舜厘二女於妫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暦山,山上有舜庙。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正义》引。”

舜井在妫州怀戎县西外城中。其西又有一井,耆旧传云並舜井也,舜自中出。《帝王世纪》云河东有舜井,未详也。史记·五帝本纪》“舜穿井为匿空旁出”《正义》引。

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史记·五帝本纪》“战於阪泉之野”《正义》引。

啄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理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史记·五帝本纪》“战於阪泉之野”《正义》引、又《玉海·卷四·黄帝都》引。

涿鹿山在妫州东南五十里,山侧有诼鹿城,即黄帝、尧、舜之都也。史记·五帝本纪》北过涿鹿《正义》。

妫州怀戎县东北有马兰溪水。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破绾军上兰《正义》引。

檀州

[编辑]

燕乐县

[编辑]

故龚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史记·五帝本纪》“请流共工於幽陵”《正义》引。

密雲县

[编辑]

渔阳故城在檀州密雲县南十八里,在渔水之阳也。史记·陈渉世家》“適戍渔阳”《正义》引,又《通鑑》卷七秦一世纪“適戍渔阳”注引。

平州

[编辑]

卢龙县

[编辑]

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民。史记·周本纪》“伯夷叔齐在孤竹”《正义》引。《史记·封禅书》“过孤竹”《正义》引作“南一十里”,又《史记·秦本纪》“次於孤竹”《正义》引作“在平州卢龙县十二里,殷时诸侯竹国也”,並有脱误。


◀上一卷 下一卷▶
括地志辑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