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括地誌輯校/0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括地誌輯校
◀上一巻 巻二 下一巻▶

蒲州

[編輯]

河東縣

[編輯]

蒲阪故城在蒲州河東縣南二里,卽堯舜所都也。史記·秦本紀》「取蒲阪」《正義》引。又《史記·五帝本紀》「代堯踐帝位」《正義》引作「蒲阪,今蒲州河南縣界蒲阪故城是也」。

河東縣南二里故蒲阪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壇。史記·五帝本紀》「舜飭下二女媯汭」《正義》引。

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山,亦名暦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棗山,亦名豬山,亦名獨頭山,亦名薄山,亦名呉山。此山西起雷首,東至呉阪,凡十一名,隨州縣分之。暦山南有舜井。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暦山」《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壺口雷首」《正義》引作「雷首山在蒲州河東縣」。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帝舜都」及《詩地理考》巻六「舜耕暦山」引作「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亦名暦山,南有舜井」。

陶城在蒲州河東縣北三十里,卽舜所都也,南去暦山不遠,或耕或陶,所在則可,何必定陶方得爲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史記]]》五帝本紀「陶河演」《正義》引。通《監地理通釋》巻四舜都引「或陶所在二十二字作「何必定陶」四字。

媯汭水源出蒲州河東縣南雷首山。許愼云:「水涯曰汭。」按《地記》云:「河東郡首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媯水,北流者汭水,二水異源合流,出谷西注河。」史記·五帝本紀》「舜飭下二女於溈汭」《正義》引。又《史記·陳杞世家》「居於媯汭」補《正義》引作「媯汭水源出蒲州河東縣南雷首山,《地記》云河東郡首山北中有二泉,下南者汭水」。按《五帝本紀》、《正義》引脫「縣」及「雷首」三字,「靑」爲「首」之誤,衍東山二字,依《陳杞世家》補《正義》引改正。《陳杞世家》補《正義》引「中有二泉」以下亦有脫誤,當如《五帝本紀》《正義》所引。

猗氏縣

[編輯]

令狐故城在蒲州猗氏縣西十五里。史記·秦本紀》「秦以兵送至令狐」《正義》引。又《史記·晉世家》「秦兵圍令狐」補《正義》引作「縣西四十五里」。按「界」字誤,當依《晉世家》補《正義》引作「西」。《晉世家》補《正義》引「西」下衍「四」字,水經涑水《注》可證。

王官故城在蒲州猗氏縣南二里。史記·晉世家》「渡河取王官《正義》引。

故郇城在蒲州猗氏縣西南四里。「詩地理考」巻二郇伯引。

虞鄕縣

[編輯]

晉陽故城今名晉城,在蒲州虞鄕縣西三十五里。史記·魏世家》「秦拔我蒲阪晉陽《正義》引,又《通鑑·巻一·周威烈王紀》「爲晉陽請曰」及巻三《周赧王紀》「秦取魏蒲阪晉陽封陵」注引。

故智城在蒲州虞鄕縣西北四十里。《古今地名》云:「解縣有智城」,蓋謂此也。史記·魏世家》「共伐滅智伯」《正義》引。

張陽故城一名東張城,在蒲州虞鄕縣西北四十里。史記·曹相國世家》「軍東張《正義》引。

虞州

[編輯]

安邑縣

[編輯]

鹽氏故城一名司鹽城,在虞州安邑縣。史記·秦本紀》「至鹽氏而還《正義》引。按唐初有虞州,領安邑、解縣、夏縣三縣,貞襯十七年虞州廢後,以安邑、解縣屬蒲州。《括地志》據貞觀十三年大簿,《序略》有虞州,此蒲字當作「虞」。

髙涯原在虞州安邑縣北三十里南阪口,卽古嗚條陌也。史記·殷本紀》「桀奔於鳴條」》、《正義》引。

解縣

[編輯]

濁水源出虞州解縣東北平地。史記·趙世家》「伐魏敗湪澤」《正義》引,又《通鑑·巻一·周威烈王紀》「戰於燭澤」注引。

汾州

[編輯]

隰城縣

[編輯]

西陽卽中陽也,在汾州隰城縣南十里。地理志云西都、中陽屬西河郡。史記·秦本紀》「伐取道中都西陽」《正義》引。按漢中陽縣在今山西中陽縣西,魏移置於漢茲氏縣界,卽唐隰城縣南中陽故城。此「東」字誤,當作「南」。

中陽故城在汾州隰城縣南十里,漢中陽縣也。史記·趙世家》「輿秦會中陽」《正義》引,又《史記·燕召公世家》「田單伐我拔中陽」補《正義》引。

謁泉山一名隱泉山,在汾州隰城縣北四十里。《注水經》云:「其山崖壁立,崖半有一石室,去地五十丈,頂上平地十許頃。隋圖經集記云:「此爲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有卜商神祠,今見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正義》引。按《新唐書藝文志》地理類有卽蔚之《隋圖經集記》,此誤,今據改。

平遙縣

[編輯]

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十二里,秦屬太原郡也。史記·孝文本紀》「立爲代王都中都」《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伐趙中都西陽」 《正義》引作「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十二里,卽西都也。又《史記·梁孝王世家》「以武爲代王」,《正義》引作「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十二里」。按《孝文本紀》《正義》引衍「南」字,《元和郡縣志》巻十三亦云中都在汾州平遙西十二里。

介休縣

[編輯]

介休縣屬汾州,本漢縣。史記·晉世家》「伐千畝有功」補《正義》引。

絳州

[編輯]

正平縣

[編輯]

臨汾故城在絳州正平縣東北二十五里,卽古臨汾縣也。史記·秦本紀》「益發卒軍臨汾旁」《正義》引。

王澤在絳州正平縣南七里。史記·趙世家》「至於王澤」《正義》引。

垣縣

[編輯]

故垣城,漢縣治,本魏王垣也,在絳州垣縣西北二十里。《[[史記]]》、《秦始皇本紀」攻魏垣蒲陽《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伐魏取垣蒲」注引。

絳縣

[編輯]

絳水一名白水,今名沸泉,源出絳山,飛泉奮湧,揚波北注,縣流奔壑一十許丈,望之極爲奇觀。史記·魏世家》「絳水可以灌平陽」《正義》引。又《通鑑·巻一·周威烈王紀》「絳水可以灌平陽」注引作「絳水」一名白水,一名沸泉水,源出絳山,飛泉奮揚注,縣積壑三十餘丈,望之極爲奇觀」。按《魏世家》、《正義》引及《通鑑》注引皆有脫誤,今據《水經》澮水《注》輿《元和郡縣志》校正。

乾河源出絳州絳縣東南崤山,南流注澮。其水冬乾夏流,故曰乾河。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正義》引。按乾河是教水支流,入澮不入河,今據《水經》澮水《注》改。

曲沃縣

[編輯]

絳邑故城,漢絳縣,本晉都新田,在絳州曲沃縣南二里,因絳山爲名。〈通鑑〉地理通釋·巻四·五伯》引。又《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食絳」引作「絳邑城,漢絳縣,在絳州曲沃縣南二里。」

絳州曲沃縣有曲沃故城,土人以爲晉曲沃新城。史記·秦本紀》「太子申生死新城《正義》引。

陘庭故城在絳州曲沃縣西北二十里,在絳州東北三十五里。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攻韓陘城」《正義》引。又《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秦攻韓汾涇」正義「陘庭敝城在絳州曲沃縣西北二十里」。按「陘城」當作「陘庭」,見《左傳》桓公二年及三年。襄公二十三年又作熒庭,《范睢蔡澤列傳》、《正義》不誤。

聞喜縣

[編輯]

周陽故城在絳州聞喜縣東二十九里。史記·孝文本紀》「趙兼爲周陽侯」《正義》引,又《[[史記]]》外戚世家「勝爲周陽侯」《正義》引,又《[[史記]]》滑稽列傳「因姓周陽氏」《正義》。

翼城縣

[編輯]

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卽堯裔子所封。《春秋傳》云夏孔甲時有堯苗裔劉累者,以豢龍事孔甲,夏後嘉之,賜氏禦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之以食夏後,旣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夏后蓋別封劉累之孫於大夏之墟,爲唐侯。至周戍王時,唐人作亂,成王滅之而封大叔,更遷唐人子孫於杜,謂之杜伯,卽范匄所云「在周爲唐杜氏」。按魯縣汝州魯山縣是。今隨州棗陽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上唐鄕故城,卽是後子孫徙後唐。《史記·晉世家》「成王立唐有亂」《正義》引。按此引劉累豢龍事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文,當有「傳」字。「唐」字依《鄭世家》、《正義》引補。

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春秋傳》云夏孔甲時有堯苗胄劉累者,以豢龍事孔甲,夏後嘉之,賜曰禦龍氏,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之以食夏後,旣而使求之,懼而遷後魯縣。夏後蓋別封劉累之後於大夏之墟,爲唐侯。至周成王時,唐人作亂,成王滅之而封大叔,遷唐人子孫於杜,謂之杜伯,範匄所云「在周爲唐杜氏」也。《地記》云:「唐氏在大夏之墟,屬河東安邑縣。今在絳城西北一百里有唐城者,以爲唐舊國。」《史記·鄭世家》「唐人是因」《正義》引。按依《晉世家》、《正義》引補「大」字,改下「匄」字。「安」下脫「邑」字,據《漢書·地理志》增。

故翼城一名故絳,在絳州翼城縣東南十五里。《諸侯譜》云:「晉穆侯遷都後絳,曾孫孝侯改絳爲翼,至獻公又命曰絳。」《史記·晉世家》「翼晉君都邑也」補《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唐引末有「景公遷新田」五字。按晉至曲沃武公始稱公,此引兩「公」字皆當作「侯,《詩地理考》引不誤,今據改。

澮水在絳州翼城縣東南二十五里。史記·趙世家》「魏敗我瀹取皮牢」《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魏敗韓師趟師於澮」注引。按「縣」字衍,《通鑑》注引無。

澮髙山,又云澮山,在絳州翼城縣東南二十五里,澮水出北山。史記·魏世家》「翟敗我於澮」《正義》引。按澮水出澮山,澮水在翼城東南,澮山所在當同,《元和郡縣志》作「東南二十五里」是,今據改。

泰州

[編輯]

龍門縣

[編輯]

皮氏故城在絳泰州龍門縣西百三十歩,自秦、漢、魏、晉皮氏縣皆治此。}}《史記·河渠書》「渠皮氏汾陰下」《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 「秦取我汾陰皮氏焦」《正義》引作「皮氏故城在絳州龍門縣西一百八十歩」。又《史記·秦始皇本紀》「渡河取汾陰皮氏《正義》引作「皮氏在絳州龍門縣西一里八十歩,卽古皮氏城也」。按「絳」字當作「泰」。唐初泰州領龍門、萬泉、汾陰,芮縣四縣,貞觀十八年廢泰州及芮縣,以龍門、萬泉屬絳州,汾陰屬蒲州。《括地志》、《序略》有泰州,則此三縣應稱泰州,今改。}}

故耿城今名耿倉城,在泰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故耿國也。《都城記》云:「耿,姬姓國。」《史記·秦本紀》「晉滅霍魏耿」《正義》引。按「贏」當作「姬,據《左傳》閔公元年杜預注改。}}

龍門山在泰州龍門縣。史記·貨殖列傳》「龍門碣石《正義》引。

汾陰縣

[編輯]

汾陰故城俗名殷湯城,在泰州汾陰縣北。史記·秦本紀》「渡河取份陰皮氏《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取汾陰皮氏」注引作「汾陰故城在蒲州汾陰縣北九里」。

晉州

[編輯]

臨汾縣

[編輯]

平陽故城卽晉州城西面,今平陽故城東面也。《城記》云堯築也。史記·外戚世家》「號曰平陽公主」《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九·韓平陽》引作「晉州城因平陽故城東面而爲之」。

平陽,今巫曰州所理平陽故城是也。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堯都》引。

髙梁故城在晉州臨汾縣東北二十七里。《水經》汾水西過髙梁邑西。《通鑑·地理通釋》巻十四《東西魏周齊相攻地名考》引。

襄陵在晉州臨汾縣東南三十五里。闕駰《十三州志》云:「襄陵晉大夫肇邑也。」史記·秦本紀》「王輿楚王會襄陵」《正義》。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圍魏襄陵」注引首十四字。

平陽河水一名晉水。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正義》引。

洪洞縣

[編輯]

故楊城,本春秋時陽國,漢陽縣城也,今晉州洪洞縣也。至隋爲楊,唐初改爲洪洞,以故洪洞鎭爲名也。秦及漢皆屬河東郡。史記·酷吏列傳》 「郅都者楊人也」《正義》引。按《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分羊舌氏之田以爲三縣,僚安爲楊氏大夫」,卽此楊國,「秦」當作「春秋」。

郅都墓在洪洞縣東南二十里。史記·酷吏列傳》「郅都者楊人也」《正義》引。

岳陽縣

[編輯]

千畝原在晉州岳陽縣北九十里。史記·周本紀》「宣王不修籍於千畝」《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及千畝戰」《正義》引。

呂州

[編輯]

霍邑縣

[編輯]

呂州霍邑縣,漢彘縣也,後漢改曰永安,隋改曰霍邑,本春秋時霍伯國也。史記·魏世家》「魏悼子徙治霍」《正義》。又《史記·周本紀》 「厲王出奔於彘《正義》引作「晉州霍邑縣本漢彘縣,後改曰永安」。按唐呂州武德元年置,領霍邑、趙城、汾西、靈石四縣,貞觀十七年廢呂州,以靈石屬汾州,其餘三縣屬晉州,《括地志》、《序略》有呂州,則霍邑、趙城當稱呂州霍邑縣及呂州趙城縣。

呂州霍邑縣,本春秋時霍伯國。韋昭云:「霍,姬姓也。」史記·秦本紀》「晉滅霍」《正義》引。按「又」爲「本」字之誤。

呂州霍邑縣,本漢彘縣也。鄭玄注《周禮》云「霍山在彘。春秋時霍伯國也。史記·管蔡世家》「次曰霍叔處」《正義》引,又《史記·齊太公世家》「周厲王出奔居彘」《正義》引。

趙城縣

[編輯]

趙城,今呂州趙城縣是。本彘縣地,後改曰永安,卽造父之邑也。史記·秦本紀》「繆王以趙城封造父」《正義》引。

隰州

[編輯]

隰川縣

[編輯]

蒲邑故城在隰州隰川縣北四十五里。在蒲水之北,故日蒲陽。卽晉公子重耳所居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攻魏垣蒲陽」《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秦拔我垣蒲陽衍」《正義》引無末句。

慈州

[編輯]

吉昌縣

[編輯]

壺口山在慈州吉昌縣西南五十里。史記·夏本紀》「壺口治梁及岐」《正義》引。

昌寧縣

[編輯]

故鄂城在慈州昌寧縣東二里,絳州夏縣相近。史記·晉世家》「故曰唐叔虞」《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唐引。

文城縣

[編輯]

文城故城在慈州文城縣西北四十里。故老云此城晉文公爲公子時避驪姬之難,從蒲奔翟,因築此城,遂呼爲文城。《風俗通》云:「《春秋傳》曰狄本山戎之別也,其後分居,號曰赤翟、白翟。」《[[史記]]》晉世家「重耳遂奔翟」補《正義》引。}}

石州

[編輯]

離石縣

[編輯]

離石縣,今石州所理縣也。史記·周本紀》「北取道藺離石者《正義》引。

潞州

[編輯]

上黨縣

[編輯]

潞州本赤翟地。史記·匈奴列傳》「號曰赤翟白翟」《正義》引。

長子縣

[編輯]

屯留故城在潞州長子縣東北三十里,漢屯留縣,古留籲國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將軍撃趙反死屯留」《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徙處屯留」《正義》引作「屯留故城在潞州長子縣東北三十里,本漢屯留縣城也。」又《〈通鑑〉地理通釋·巻九·韓屯留之道》引首十五字。按春秋赤翟留籲,晉滅其國名純留,見《左傳》宣公十六年及襄公十八年,此引有脫誤,今補「縣古留」三字。

漳水一名濁漳水,源出潞州長子縣西力黃山。《地理志》云濁漳水出長子鹿谷山,東至鄴入淸漳。史記·河渠書》「西門豹引漳水溉鄴」《正義》引。按「在」當作「出」,據《漢書·地理志》改。

屯留縣

[編輯]

降水源出潞州屯留縣西南方山,東北流,至冀州人海。史記·夏本紀》「北過降水」《正義》引。按各本《[[史記]]》此《正義》作「西南方東北流」,淸呉春照校柯維熊本,張文虎校金陵本均刪「方」字。《河渠書》「過降水」《正義》云「降水源出屯留縣西南方山」,蓋《本括地志》爲説,《元和郡縣志》亦云「出方山」,今據增。

黎城縣

[編輯]

故黎戎,黎侯國也,在潞州黎城縣東北十八里。《尚書》曰「西伯旣勘黎」是也。史記·周本紀》「明年敗耆國」《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一黎侯引無《尚書曰》以下文。

銅鞮縣

[編輯]

銅鞮故城在潞州銅鞮縣東十五里,州西六十五里,在并州東南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攻韓信軍銅鞮」《正義》引。

關與聚一名烏蘇城,在潞州銅鞮縣西北二十里,趙奢破秦軍處。又儀州和順縣卽古關與城,亦云趙奢破秦軍處。然儀州與潞州相近,二所未詳。又有關與山,在洛州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趙奢拒秦軍於關與,卽此山也。史記·秦本紀》「中更胡陽攻趙關與」正義。又《[[史記]]》趙世家「秦韓相攻而圍關輿」《正義》引作「關輿聚落本名烏蘇城,在潞州銅鞮縣西北二十里。又儀州和順縣城亦云韓關輿邑,二所未詳。又有關輿山,在洺州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蓋是也。」按《秦奉紀》、《正義》蓋爲《括地志》原文。「有」字,依《趙世家》、《正義》引增。

沁州

[編輯]

沁源縣

[編輯]

霍太山在沁州沁源縣西七八十里。史記·夏本紀》「旣修太原至於岳陽《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雷首壺口至於太嶽」《正義》引作《太嶽》,霍山也,在沁州沁源縣。」

三神祠今名原過祠,今在霍山側。史記·趙世家》「使原過主霍太山祠祀」《正義》引。

澤州

[編輯]

晉城縣

[編輯]

髙都故城,今澤州也。史記·秦本紀》「蒙騖攻魏髙都」,《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莊襄王紀》「取髙都汲」注引。

髙平縣

[編輯]

光狼故城在澤州髙平縣西二十里。史記·秦本紀》「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正義》引。

長平故城在澤州髙平縣西二十一里,卽白起敗括於長平處。史記·趙世家》廉頗將軍軍長平《正義》引。又《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趙軍長平」《正義》「長平故城在澤州髙平縣西二十一里。」按「三」當作「二」,依《白起王翦列傳》、《正義》改,《元和郡縣志》亦説長平在髙平縣西二十一里。

趙鄣故城一名都尉城,今名趙東城,在澤州髙平縣西二十五里;又有故谷城,此二城卽二障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陷趙軍取二障四尉」《正義》引。

趙西壘在澤州髙平縣北六里,卽廉頗堅壁以待秦,王齡奪趙西壘壁者。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奪西壁壘」《正義》。

趙壁,今名趙東壁,亦名趙東長壘,在澤州髙平縣北五里,卽趙括作壁敗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正義》。

秦壁一名秦壘,今亦名秦長壘。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追造秦壁」《正義》。

頭顱山一名白起臺,在澤州髙平縣西五里。史記·趙世家》「卒四十萬皆坑之」補《正義》引。

澤縣

[編輯]

析城山在澤州澤縣一西南七十里。《注水經》云「析城山甚髙峻,上平坦,下有二泉,東濁西淸,左右不生草木。」史記·夏本紀》「砥柱析城」 《正義》引。按此引脫縣名,據《水經》沁水《注》「析城山在澤南」增「澤縣」三一字。澤縣後改名陽城。「下」字「泉」字亦據《水經》沁水《注》增改。

代州

[編輯]

鴈門縣

[編輯]

勾注山一名西陘山,在代州鴈門縣西北三十里。史記·趙世家》「羊腸之西勾注之地」 《正義》引。又《史記·孝文本紀》「軍勾注」補《正義》引作「勾注山一名西陲山,在代州鴈門縣西北三十里」。又《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兵已渝勾注」《正義》作「勾注山在代州鴈門縣西北三十里」。按「徑」「陲」皆當作「陘」,「四」當作「三」,《太平寰宇記》代州鴈門縣引《水經注》云「勾注山一名西陘山,在鴈門縣西北三十里」,今據改。

廣武故城在代州鴈門縣界。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屯廣武以南」補《正義》引。

夏屋山一名賈屋山,今名賈母山,在代州鴈門縣東北三十五里。夏屋與勾注相接,蓋北方之險,亦天下之阻路,所以分別內外也。史記·趙世家》「北登夏屋」《正義》引。

崞縣

[編輯]

原平故城,漢原平縣也,在代州崞縣南三十五里。史記·趙世家》「趙衰爲原大夫居原」《正義》引。

樓煩在代州崞縣界。《地理志》云在鴈門郡。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還攻樓煩三城」《正義》引。按崞縣屬代州,「並」字誤。

繁時縣

[編輯]

菱人故城在代州繁時縣界,漢菱人縣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降下霍人」《正義》引,又《[[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自霍人以往至雲中」《正義》引。

朔州

[編輯]

善陽縣

[編輯]

朔州,春秋時北狄地也。如淳云儋林也。爲李牧所滅。史記·匈奴列傳》「「晉北有林胡」《正義》引。按此引脫「狄」字,據《元和郡縣志》補。

朔州城,漢鴈門郡馬邑縣城也。史記·髙祖本紀》「匈奴攻韓王信馬邑《正義》引。按漢馬邑縣故城卽唐朔州善陽縣外城,此引有脫誤,據《方輿紀要》巻四十四山西朔州引舊誌補「城」字。「卽」爲「郡」之誤。

新城一名小平城,在朔州善陽西南四十七里。史記·秦本紀》「攻楡次新城」《正義》引。

趙武靈王長城,在朔州善陽縣北。《注水經》云:「白道城北出山椒上有垣若頽基焉,沿溪亙嶺,東西無極,疑卽趙武靈王所築也」史記·匈奴列傳》「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正義》引。按此有脫誤,據《水經》河水《注》增改。

陰山在朔州北塞外突厥界。史記·匈奴列傳》「自代並陰山下」《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自代並陰山」注引。

定襄故城在朔州善陽縣北三百八十里。《地理志》云:「定襄郡,髙帝置。」史記·匈奴列傳》「又復入代郡定襄」《正義》引。又《通鑑·巻十八·漢武帝紀》,「匈奴入代郡定襄上郡」注引無《地理志》以下十字。

武泉故城在朔州北二百二十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以前至武泉」《正義》引,又《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破胡騎於武泉北」正義。

雲中郡、縣在朔州善陽縣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是也。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自霍人以往至雲中」《正義》。

定襄縣

[編輯]

朔州定襄縣,本漢平城縣。縣東北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臺名曰白登臺,《漢書·匈奴傳》曰「蹋頓圍髙帝於白登七日」,卽此也。服虔云:「白登,臺名,去平城七里。」李穆叔《趙記》云「平城東七里有土山,髙百餘尺,方十餘里」,亦謂此也。史記·髙祖本紀》「遂至平城」《正義》引。又《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因撃胡騎平城下」《正義》引作「朔州定襄縣,本漢平城縣。」又《史記·匈奴列傳》「圍髙帝白登」《正義》引作「白登臺在白登山上,朔州定襄縣東三十里。」按唐初定襄縣屬朔州,貞觀十四年移於恆安鎭,屬沂州。

東安陽故城在朔州定襄縣界。《地理志》云東安陽縣屬代郡。史記·趙世家》「封長子章爲代安陽君」《正義》引。

當城在朔州定襄縣界。十三州志云:「當城在髙柳東八十里,縣當恆都山,故曰當城。」史記·髙祖本紀》「斬陳豨當城」《正義》引。按「土地」二字衍。「記」當作「誌」。《漢書·地理志》代郡當城顏師古注引闞駟《十三州志》與此同,作「恆都山,今據改。

參合故城在朔州定襄縣北。通鑑·巻十二·漢髙帝紀》「斬韓王信於參合」注引,又《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復與胡騎入居參合」《正義》。

蔚州

[編輯]

靈邱縣

[編輯]

靈邱,蔚州理縣也。史記·趙世家》「趙以靈邱封楚相春申君」《正義》引。

靈邱故城在蔚州靈邱縣東十里,漢縣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因復撃豨靈邱」《正義》引。

故平舒城在蔚州靈邱縣北九十三里。史記·趙世家》「燕以葛武陽平舒與趙」《正義》引。

趙武靈王墓在蔚州靈邱縣東三十里。史記·趙世家》「餓死沙丘宮」補《正義》引。

飛狐縣

[編輯]

摩笄山一名磨笄山,亦名爲山,在蔚州飛狐縣東北百五十里。《魏上地記》云:「代郡東南二十五里有馬頭山,趙襄子旣殺代王,使人迎其婦,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慢弟非義也。』磨笄自刺而死,使者遂亦自殺。史記·趙世家》「名之爲摩笄之山」《正義》引。

蔚州飛狐縣北百五十里有秦、漢故代郡城,西南有山,俗號飛狐口。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距蜚狐之口」《正義》引。按據《匈奴列傳》、《正義》增「代」字,此脫。

代郡城,北狄代國,秦、漢代縣城也,在蔚州飛狐」縣北百五十里。史記·匈奴列傳》「直代雲中」《正義》。按「羌湖」爲「飛狐」之誤,依《酈生陸賈列傳》、《正義》引改。

并州

[編輯]

太原縣

[編輯]

并州太原,地名大明城,卽古晉陽城,智伯輿韓、魏攻趙襄子於晉陽,卽此城也。史記·梁孝王世家》「以參爲太原王」《正義》引。

晉陽縣

[編輯]

大夏,今并州晉陽及汾、絳等州是。昔髙辛氏實沈居之,西近河。史記·秦始皇本紀》「禹鑿龍門通大夏」《正義》引。

晉水源出并州晉陽縣西懸甕山。《山海經》云:「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汾水。」晉趙襄子保晉陽,智氏芳山以水灌之,不沒者三版。其瀆乘髙西入晉陽城以周溉灌,東南出城注於汾也。史記·魏世家》「決晉水以灌晉陽之城」《正義》引。按「壅」誤,當作「甕」,懸甕山以山腹有巨石如甕而得名。「陽」字衍,據《水經》晉水《注》刪。

故唐城在并州晉陽縣北二里。《城記》云堯築也。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唐叔虞之手燮父徒居晉水傍,今并州故唐城。唐者卽燮父所徒之處,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爲坊,城牆北半見在」《毛詩譜》云:「叔虞子燮父以堯虛南有晉水,故曰晉侯」《[[史記]]》「晉世家子燮是爲晉侯」《正義》引,又《通鑑·巻一·周安王紀》「孝公頃立」注引。按唐初并州太原、晉陽兩縣倶在州城,故晉陽亦可稱并州,此「理」字當作「州」。

楡次縣

[編輯]

楡次,并州縣,卽古楡次也。史記·秦本紀》「攻趙楡次」《正義》引。

淸源縣

[編輯]

梗陽故城在并州淸源縣南百二十歩。淸源,唐分晉陽縣置,本漢楡次縣地,春秋時晉大夫祁氏邑也。史記·趙世家》「秦取梗陽」《正義》引。按隋於梗陽故城置淸源縣,後廢入晉陽縣,唐初又於梗陽故城北重置淸源縣,故云「分晉陽置」,今增「淸源唐」三字方合。

祁縣

[編輯]

并州祁縣城,晉大夫祁奚之邑。史記·孝文本紀》「祁侯賀爲將軍」《正義》引。

文水縣

[編輯]

大陵城在并州文水縣北十三里,漢大陵縣城。史記·趙世家》「肅侯遊大陵」《正義》引。

陽曲縣

[編輯]

狼孟故城在并州陽曲縣東北二十六里。史記·秦本紀》「攻趙新城楡次狼孟」《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莊襄王紀》「取楡次狼孟等三十七城」注引。

孟縣

[編輯]

并州盂縣外城,俗名原仇城,亦名仇猶城,夷狄之國也。《韓子》云:「智伯欲伐仇猶,道險難不通,乃鑄大鍾遺之,載以廣車。仇猶大悅,除塗內之。赤章曼支諫曰:『不可。此所以小事大;而今以大遺小,卒必隨,不可。』不聽,遂內之。曼支因斷殼而馳,至十九日而仇猶亡。」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 「智伯之伐仇猶」《正義》引。按「山」當作「城」,又脫「城」字,據《元和郡縣志》增改。此引《韓非子説林》,有脫誤,今據改。

樂平縣

[編輯]

昔陽故城一名陽城,在并州樂平縣東。《春秋釋地名》云:「昔陽,肥國所都也,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肥國,白狄別種也。樂平縣城,漢沾縣城也。史記·趙世家》「廉頗將攻齊昔陽」《正義》引。按「城」字衍,晉沾縣屬樂平郡,據《左傳》昭公十二年杜預注刪。

石艾縣

[編輯]

井陘故關在并州石艾縣東八十里,卽井陘口。史記·淮陰侯列傳》「聚兵井陘口」《正義》。按「八十」兩字誤倒爲「十八」,據《元和郡縣志》巻十三太原府廣陽縣及《讀史方輿紀要》巻四十山西平定州井陘條改。按此當是引《括地志》,張守節時石艾已更名廣陽。

嵐州

[編輯]

宜芳縣

[編輯]

嵐州,樓煩胡地也。《風俗通》云故樓煩胡地也。史記·匈奴列傳》「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正義》引。

靜樂縣

[編輯]

汾水源出嵐州靜樂縣北百三十里管涔山,東南流入并州,卽西南流入絳州,至蒲州入河。史記·河渠書》「穿渠引汾《正義》引。按「北」字衍,「至」字錯在「絳州上,今據《太平寰宇記》刪改。

懷州

[編輯]

河內縣

[編輯]

故絺城在懷州河內縣西三十二里,《左傳》云蘇忿生十二邑,絺其一也。史記·秦本紀》「攻魏髙都汲」《正義》引。按「七」字衍。

故邗城在懷州河內縣西北二十七里,古邗國也。《左傳》云:「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史記·周本紀》「明年伐邗」《正義》引,又《項羽本紀》「引兵撃秦軍汗水」《正義》引。按《水經》沁水《注》「邗水南逕邗城西,故邗國」。此「地」字當刪。

太行山在懷州河內縣北二十五里。史記·夏本紀》「太行常山」《正義》引,又《通鑑·巻五·周赧王紀》「取南陽攻太行」注引。

太行、恆山連廷,東北接碣石,西北接嶽鄙。史記·周本紀》「北望嶽鄙」《正義》引。

羊腸阪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懷州,北口潞州。史記·魏世家》「昔者魏伐趙斷羊腸《正義》引。

野王在懷州河內縣,本春秋野王邑。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伐韓之野王」補《正義》引。

武陟縣

[編輯]

故懷城在懷州武陟縣西十一里。史記·夏本紀》「覃懷致功」《正義》引,又《通鑑·巻五·周赧王紀》「伐魏拔懷」注引。

武德縣

[編輯]

懷州武德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州邑也。史記·韓世家》「宣子徙居州」《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六國引。

平皋故城,本邢邱邑,漢置平皋縣,在懷州武德縣東南二十里,以其在河之皋地也。史記·魏世家》「秦固有懷茅邢丘」《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攻魏取邢丘懷」《正義》引作「平阜故城在懷州武德縣東南二十五里,」 又《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攻韓圍邢丘」《正義》「邢丘在懷州武德縣東南二十里平阜故城是也」。按《魏世家》、《正義》引脫「十」字,依《白起王翦列傳》、《正義》補。《秦本紀》、《正義》引「二十五里」,衍「五」字。唐武德縣在今河南武陟縣東南四十里,漢平阜縣在武陟縣東南六十里,是平阜在武德東南二十里。

修武縣

[編輯]

山陽故城在懷州修武縣西北太行山東南。史記·秦始皇本紀》「繆毒封爲長信侯予之山陽地」《正義》引。大寧城西二十里有小寧城。《路史》、《國名紀》乙引。

懷州修武縣本殷之寧邑。《韓詩外傳》云:「武王伐殷,勒兵於寧,故曰修武。史記·魏世家》「通韓上黨於共寧」《正義》。

獲嘉縣

[編輯]

懷州獲嘉縣,古修武也。史記·魏世家》「秦固有懷茅」《正義》引。

懷州獲嘉縣,卽古之南陽。杜預曰:「在晉山南河北,故曰南陽。」史記·秦本紀》「魏入南陽以和」《正義》引。按「晉」下衍「州」字,據《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杜注刪。

茅在懷州獲嘉縣東北二十五里。史記·魏世家》「秦固有懷茅」《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九·懷茅》引。

濟源縣

[編輯]

故幟城在懷州濟源縣東南十三里,七國時魏邑。史記·蘇秦列傳》「左更錯取幟及鄧」《正義》引,又《史記·呂太后本紀》「子朝爲軹侯」《正義》引。

故原城在懷州濟源縣西北二里。《左傳》云襄王以原賜晉文公,原不服,文公伐原以示信,原降,以趙衰爲原大夫,卽此也。原本周畿內邑。史記·趙世家》「趙衰爲原大夫居原」《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趙衰居原》引首十三字。

曲陽故城在懷州濟源縣西十里。史記·魏世家》「秦拔我新垣曲陽」《正義》引。

河陽縣

[編輯]

故鄧城在懷州河陽縣西三十一里,六國時魏邑。史記·秦本紀》「左更錯取鄧及軹《正義》引。

盟津,周武王伐紂,與八百諸侯會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注水經》云小平津,今云河陽津也。史記·夏本紀》「又東至於盟律」《正義》引。按此引酈道元《注》,今增「注」字。《水經》河水《注》於盟津云「又曰富平津,又謂之陶河,」不言又名小平津。小平津見洛水《注》,爲漢靈帝所置八關之一,《括地志》乃引之以爲盟津別名。

盟津在懷州河陽縣南門外。史記·河渠書》「東下砥柱及孟津」《正義》。按河陽屬懷州,此「洛」字誤,今改。

髙平故城在懷州河陽縣西北四十里,俗謂之韓王城,非也。周桓王以與鄭,《竹書紀年》云:「魏襄王四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更名陽爲河雍,向爲髙平。〈通鑑〉地理通釋·巻九·少曲注》引。又《史記·范睢葉澤列傳》「東伐韓少曲髙平」《正義》引作「南韓王城在懷州河陽縣西北四十里,俗謂韓王城非也。春秋時周桓王以與鄭,《紀年》云『鄭侯使辰歸晉陽向,更名髙平』。」又《史記·趙世家》「反髙平根柔於魏」《正義》引作「髙平故城在懷州河陽縣西四十里。《紀年》云魏哀王改向曰髙平也。」按《通鑑》注引有脫字,今據《水經》濟水《注》引汲郡《竹書紀年》補「韓」字、「及」字、「二月城陽」句。《趙世家》、《正義》引 「西四十里」當作「西北四十里」,「哀王」當作「襄王」。

溫縣

[編輯]

故溫城在懷州溫縣西三十里,漢、晉爲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左傳》云周與鄭人蘇忿生十二邑,溫其一也。《地理志》云溫縣,故國,己姓,蘇忿生所封也。史記·周本紀》「取襄王所絀翟後典居溫」《正義》引。

懷州溫縣,本李城也,李同父所封,隋煬帝從故溫城移縣於此。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李同戰死封其父爲李侯」《正義》。

王屋縣

[編輯]

王屋山在懷州王屋縣北十里。《古今地名》云:「山方七百里,山髙萬仞,本冀州之河陽山也。」史記·夏本紀》「砥柱析城至於王屋」《正義》引。

中條山在王屋縣西北九十里,東接王屋山,南入絳州垣縣界。《太平寰宇記》巻五王屋縣引魏王泰《地志》。

沇水出懷州王屋縣北十里王屋山頂崖下,石泉渟不流,其深不測,旣見而伏,至濟源縣西北二里平地共源重發,而東南流爲泲水。史記·夏本紀》「道沇水東爲濟」《正義》引。按沇水無汜水之名,「汜」當作「泲」,形近致誤,今據《水經》濟水《注》改。

相州

[編輯]

安陽縣

[編輯]

安陽縣,相州所理縣,七國時魏寧新中邑。秦昭襄王拔魏寧新中,更名安陽。史記·項羽本紀》「行至安陽」《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卽從唐拔寧新中」《正義》引作「寧新中,七國時魏邑,秦昭襄王拔魏寧新中,更名安陽,城卽今相州外城也。」按《項羽本紀》、《正義》引脫「襄」字,《秦本紀》《正義》引有,今補。秦拔寧新中在秦昭襄王五十年。

相州安陽縣本盤庚所都,卽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書紀年》云「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墟,南去鄴四十里」,是舊都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陽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謂北蒙也。史記·殷本紀》殷契《正義》引。又《玉海·巻四·殷商》引無「是舊都」以下文。按《玉海》引有 「縣」宇。

防陵城在相州安陽縣南二十里。史記·廉頗藺相如傳》「攻魏之防陵安陽」《正義》。

鄴縣

[編輯]

伯陽故城一名邯會城,在相州鄴縣西五十五里,七國時魏邑,漢邯會城。史記·趙世家》「攻魏伯陽」《正義》引。

按橫渠首接漳水,蓋西門豹、史起所鑿之渠也。《溝洫志》云:「魏文侯時,西門豹爲鄴令,有令名。至文侯曾孫襄王與群臣飲,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門豹之爲人臣也。』史起進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西門不知用,是不智;知而不興,是不仁。仁智豹未之盡,何足法也!』於是史起爲鄴令,遂引漳水以溉鄴,以富魏之河內。」左思《魏都賦》云:「西門溉其前,史起濯其後」也。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卽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正義》引。

臨漳縣

[編輯]

平陽故城在相州臨漳縣西二十五里。平陽戰國時屬韓,後屬趙。史記·秦始皇本紀》「桓齮攻趙平陽」《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敗趙將扈輒於平陽」注引。

林慮縣

[編輯]

石城在相州林慮縣西南九十里。史記·趙世家》「秦拔我石城」《正義》引,又《通鑑·巻四·周赧王紀》「秦拔趙石城」注引。

滏陽縣

[編輯]

相州滏陽縣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卽殷時九侯減也。史記·殷本紀》「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爲三公」《正義》引。

濁漳水又東經葛公亭北,經三戸峽爲三戸津,在相州滏陽縣界。《史韶項羽本紀》「楚雖二戸」《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二世紀》「引兵渡三戸」注引作三戸津在相州滏陽縣界。」

魏州

[編輯]

元城縣

[編輯]

陽狐郭在魏州元城縣東北三十里。史記·魏世家》「秦伐我至陽狐」《正義》引,又《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伐晉毀黃城圍陽狐」《正義》引。

頓丘縣

[編輯]

觀澤故城在魏州頓丘縣東十八里。史記·趙世家》「齊敗我觀澤」《正義》引,又《史記·韓世家》「虜得韓將叟甲差濁澤」《正義》引,又《通鑑·巻三·周愼靚王紀》濁澤注引。

陰安故城在魏州頓丘縣北六十里。史記·外戚世家》「一曰陰安侯《正義》引。

頓丘故城在魏州頓丘縣東北二十里。史記·蘇秦列傳》「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正義》引。

冠氏縣

[編輯]

故黃城在魏州冠氏縣南十里,因黃溝爲名。史記·趙世家》「拔魏黃城」《正義》引。又《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伐晉毀黃城」《正義》引無「因黃溝爲名」句。

昌樂縣

[編輯]

平邑故城在魏州昌樂縣東北四十里。史記·趙世家》「伐齊至平邑」《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欲通平邑之道」《正義》、《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至平邑而罷」《正義》輿《趙世家》、《正義》引同,但作「三十里」。

觀城縣

[編輯]

魏州觀城縣,古之觀國。《國語注》:「觀國,夏啓子太康第五弟之所封也,夏衰,滅之矣。」史記·魏世家》「齊敗我觀」《正義》。

黎州

[編輯]

黎陽縣

[編輯]

大邳山今名黎陽東山,又曰靑壇山,在黎州黎陽縣南七里。史記·夏本紀》「至於大邳」《正義》引。按唐初黎州,武德初置,領黎陽、內黃、臨何、澶水四縣,貞襯十七年廢黎州及澶水縣,以黎陽、臨河屬衞州,內黃屬相州。《括地志》、《序略》有黎州,則黎陽等縣不能以改屬州名稱之,今各改正。

內黃縣

[編輯]

故殷城在黎州內黃縣東南十三里卽河亶甲所築都之,故名殷城也。史記·殷本紀》「河亶甲居相」《正義》引,又《玉海·巻四·商都》引。

繁陽故城在黎州內黃縣北二十七里。應劭云:「在」繁水之北,故曰繁陽」也。史記·趙世家》「廉頗將攻繁陽」《正義》引。按據《漢書·地理志》魏郡繁陽注增「在」字。

澶水縣

[編輯]

故戚城在黎州澶水縣東三十里,杜預云「戚衞邑,在頓丘衞縣西有戚城」是也。史記·趙世家》「衞不內居戚」《正義》引。

衞州

[編輯]

汲縣

[編輯]

今衞州城卽殷牧野之地,周武王伐紂所築也。史記·殷本紀》「紂亦發兵距之牧野」《正義》引。

衞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紂至於商郊牧野,乃築此城。郾元《注水經》云自朝歌南至淸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牧野也。史記·周本紀》「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正義》引。

紂都朝歌在衞州東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紀》云帝乙復濟河北徒朝歌,其子紂仍都焉。史記·周本紀》「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正義》引,又《玉海·巻四·牧野》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商都》引。

汲故城在衞州所理汲縣西南二十五里。史記·秦本紀》「攻魏髙都汲拔之」《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莊襄王紀》「伐魏取髙都汲」注引。

南津一名石濟津,又名棘津,在衞州汲縣南,文公渡河伐曹,卽是也。史記·晉世家》「還自河南度」補《正義》引。又史記·衞康叔世家》「晉更從河南度」補《正義》引作「衞州汲縣南,河水至此有棘津之名,亦謂之石濟津,故南津也。」又《史記·遊俠列傳》「呂尚困於棘津」《正義》引作「棘津,古亦謂之石濟津,故南津。」按《晉世家》引誤作「汝縣」,今據《衞康叔世家》引改。又《衞世家》引誤作「右濟津」。

比干墓在衞州汲縣北十里二百五十歩。史記·周本紀》「命閎夭封比干之墓」《正義》引。

比干見微子去,箕子狂,乃歎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持?比干曰:「修善行仁,以義自持。」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諸?」遂殺比千,剖視其心也。史記·殷本紀》「剖比干觀其心」《正義》引。

衞縣

魏德故城一名晉鄙城,在衞縣西北五十里,卽公子無忌矯奪晉鄙兵,故名魏德城也。《史記·魏世家》「奪將軍晉鄙兵以救趙」《正義》引。

朝歌故城在衞縣西二十三里,衞州東北七十二里,謂之殷虛。《〈通鑑〉地理通釋·巻六·三監》引,又《詩地理考》巻一沫引。}}

鹿臺在衞州衞縣西南三十二里。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正義》引。

酒池在衞州衞縣西二十三里。《太公六韜》云紂爲酒池,迥船糟而牛飲者三千餘人爲輩。史記·殷本紀》「以酒爲池」《正義》引。淸淇縣

廷津,故俗字名臨津,故城在衞州淸淇縣西南二十六里。杜預云「汲郡城南有廷津」是也。史記·魏世家》「城垝津以臨河內」《正義》引。

洺州

[編輯]

武安縣

[編輯]

武安故城在洺州武安縣西南五里,六國時趙邑,漢武安縣城也。史記·外戚世家》「封田蚡爲武安侯」《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説武安故城在武安縣西南五里。《史記·秦本紀》「白起爲武安君」《正義》説「在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蓋衍「十」字。今依「元和郡縣志」改。

武始故城在洺州武安縣西南十里。史記·秦本紀》「向壽伐韓取武始」《正義》引。按「洛」當作「洺」,「始」字渉上文誤,唐無武始縣。漢魏郡武始縣。於唐爲武安縣地、在今河北邯鄆縣西南。

閼與山在洺州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趙奢距秦軍於閼與,卽此山。史記·趙世家》「秦韓相攻而圍閼與《正義》引,又《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先據北山上者勝」《正義》引。

漳水源出洺州武安縣三門山。史記·魏世家》「與盟漳水下《正義》。

臨洺縣

[編輯]

檀臺在洺州臨洺縣北三里。史記·趙世家》「魏獻榮椽因以爲檀臺《正義》引。

邯鄲縣

[編輯]

馬服山在邯鄲縣西北十里。史記·趙世家》「賜號馬服君」《正義》引。又《通鑑·巻五·周赧王紀》「趙王封奢爲馬服君」注引作「邯鄲縣西北有馬服山。」增「在」字。

曲周縣

[編輯]

曲周故城在洺州曲周縣西南十五里。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曲周侯酈商者」《正義》引。

邢州

[編輯]

龍崗縣

[編輯]

邢州城本漢襄國縣,秦置三十六郡,於此置信都縣,屬鉅鹿郡。頂主改曰襄國,立張耳爲常山王,理信都。《地理志》故邢侯國也。《帝王世紀》云邢侯爲紂三公,以忠諫被誅。史記》云周武王封周公旦之子爲邢侯。《左傳》云:「凡、蔣、邢、茅,周公之胤」也。《史記·項羽本紀》「王趙地都襄國」《正義》引。又《通鑑·巻九·漢髙帝紀》「治襄國」注引「立張耳」以上文。

邢國故城在邢州外城內西南角。《十三州志》云:「殷時邢國,周封周公旦子爲邢侯,都此。」《[[通鑑地理通釋_(四庫全書本)/卷04#沮乙遷於邢|〈通鑑〉地理通釋·巻四·沮乙遷於邢]]》引,又《詩地理考》巻一邢侯引。按此引有脫文,據《項羽本紀》、《正義》引補「周公旦子」四字。

平鄕縣

[編輯]

邢州平鄕縣城,本鉅鹿,王離圍趙王歇卽此城。史記·秦始皇本紀》「撃趙王歇等於鉅鹿」《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八·沙丘鉅鹿》引作「鉅鹿,邢州平鄕縣城」。據史文增「王」字。

濁漳水一名漳水,今俗名柳河,在邢州平鄕縣南。《注水經》云漳水一名大漳水,兼有浸水之目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軍漳南」《正義》引。

沙丘臺在邢州平鄕東北二十里。《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徒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爲離宮別館。《史記·殷本紀》「益廣沙丘苑臺」《正義》引。

沙丘臺在邢州平鄕縣東北二十里。《地理志》趙、中山地薄人衆,猶有沙丘紂淫亂餘民。《玉海·巻八》「沙丘鉅鹿」注引。

柏人縣

[編輯]

柏人故城在邢州柏人縣西北十二里,漢柏人屬趙國。史記·髙祖本紀》「過柏人」《正義》引。

貝州

[編輯]

淸陽縣

[編輯]

淸陽故城在貝州淸陽縣西北八里也。史記·梁孝王世家》「而徙代王王淸河」《正義》引。

歴亭縣

[編輯]

東陽故城在貝州歴亭縣界。史記·趙世家》「王再之衞東腸決何水」《正義》引。

經城縣

[編輯]

枯絳渠在貝州經城縣界,北入信都縣界。《通典》巻一百八十引魏王泰《地志》。

博州

[編輯]

聊城縣

[編輯]

故聊城在博州聊城縣西二十里。春秋時齊之西聊攝也,戰國時亦爲齊地,秦、漢皆爲東郡之聊城也。史記·髙祖本紀》「撃聊城」《正義》引,又《通鑑·巻十二·漢髙帝紀》「渡河攻聊城」注引,又《史記·燕召公世家》「唯獨聊莒卽墨」《正義》引首十三字。

堂邑縣

[編輯]

發幹故城在博州堂邑縣西南二十三里。史記·外戚世家》「二曰發幹侯」《正義》引。

冀州

[編輯]

信都縣

[編輯]

扶柳故城在冀州信部縣西三十里,漢扶柳縣也。有扶澤,澤中多柳,故曰扶柳。史記·呂太后本紀》「呂平爲扶柳侯」《正義》引。按據《漢書·地理志》信都國扶柳縣注引闞駟説補「扶」字。

昌城故城在冀州信都縣西北五里。史記·趙世家》「將攻昌城」《正義》引。

辟陽故城在冀州信都縣西三十五里,漢舊縣。史記·髙祖本紀》「上使辟陽侯迎館」《正義》引。

武邑縣

[編輯]

觀津城在冀州武邑縣東南二十五里。史記·魏世家》「齊伐我觀津」《正義》引。又《史記·樂毅列傳》「三摧晉於觀津」《正義》、《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父世觀津人」《正義》並云「觀津在冀州武邑縣東南二十五里。」按「棗陽」當作「武邑」,據《樂毅列傳》、《正義》改,《元和郡縣志》觀津城亦在武邑縣東南。竇少君墓在冀州武邑縣東南二十七里。史記·外戚世家》「弟曰竇廣國字少君《正義》引。

德州

[編輯]

安德縣

[編輯]

故鬲城在德州安德縣西北十五里。史記·曹相國世家》「攻著漯陰平原鬲盧」《正義》引。

白石古城在德州安德縣北二十里。史記·齊悼惠王世家》白石侯《正義》引。

平原縣

[編輯]

平原故城在德州平原縣東南十里。史記·曹相國世家》「攻著漯陰平原鬲盧」《正義》引。

故鄃城在德州平原縣西南三十里,本漢鄃縣,呂他邑也。史記·呂太后本紀》「呂他爲兪侯」《正義》引。

觀州

[編輯]

[編輯]

故城俗名南城,在觀州縣南十二里,漢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亞夫封爲侯」《正義》引。按唐觀州武德四年置,貞觀十七年廢。《括地志序略有觀州,此縣爲觀州舊領六縣之一,《括地志》當稱觀州縣。

漢暦縣城在觀州縣西南四十六里。〈通鑑〉地理通釋·巻八·濮磨》引。

深州

[編輯]

饒陽縣

[編輯]

深州饒陽縣東二十里饒陽故城,漢縣也。史記·趙世家》「封長安君以饒《正義》引。按《括地志》、《序略》有深州,治饒陽,貞觀十七年廢深州,以饒陽屬瀛州,在《括地志》應是深州饒陽縣。

瀛州

[編輯]

河間縣

[編輯]

武垣縣今瀛州城是。《地理志》云武垣縣屬涿郡也。史記·曹相國世家》「追至武垣」《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武垣令傅豹」《正義》引作「武垣故城,今瀛州城是也」。

髙陽縣

[編輯]

故葛城一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贏州髙陽縣西北五十里。以徐、滱二水並過其西,又徂經其北。曲曰阿,以齊有東阿,故曰西阿城。《地理志》云瀛州屬河間,趙分也。史記·趙世家》「成侯輿魏惠王遇葛孽」《正義》引。按此引《括地志》因張守節刪節不當,並有脫奪,多不可解。《地理志》十二字,或是「瀛州,隋河間郡,《地理志》云河間趙分也,俟考。

安都故城在瀛州髙陽縣西南三十九里。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安都侯《正義》。

平舒縣

[編輯]

衡漳水在瀛州東北二百十五里平舒縣界也。史記·夏本紀》「至於衡漳」《正義》引。

文安縣

[編輯]

武平亭今名渭城,在瀛州文安縣北七十二里。史記·趙世家》「趙徒漳水武平西」《正義》引,又《玉海·巻八·河漳》引。

平曲縣故城在瀛州文安縣北七十里。史記·孝景本紀》「隴西太守渾邪爲平曲侯」《正義》引,又《史記·三王世家》平曲侯《正義》。

滄州

[編輯]

淸池縣

[編輯]

茅焦,滄州人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車裂以徇滅其宗《正義》引。

南皮縣

[編輯]

故南皮城在滄州南皮縣北四里,本漢南皮縣城,卽陳餘所封也。史記·項羽本紀》「聞其在南皮」《正義》引,又《史記·外戚世家》「封其子彭祖爲南平侯」《正義》引,又《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聞其在南皮」正義。

鹽山縣

[編輯]

公孫弘所封平津鄕,在滄州鹽山縣南四十二里。史記·三王世家》「褒厲群臣平津侯等《正義》。

長蘆縣

[編輯]

燕留故城在滄州長蘆縣東北十七里,卽齊桓公分溝割燕君所至地與燕,因築此城,故名燕留。史記·燕召公世家》「桓公因割燕所至地典燕」《正義》引。

無棣縣

[編輯]

陽信故城在滄州無棣縣東南三十里,漢陽信縣。史記·孝文本紀》「封典客掲爲陽信侯」《正義》引。

陽信縣

[編輯]

富平故城在滄州陽信縣東南四十里,漢縣也。史記·滑稽列傳》「齊人東方生名朔」《正義》引。

魯城縣

[編輯]

章武八今滄州魯城縣。史記·外戚世家》「乃封廣國爲章武侯《正義》引。按漢勃海郡章武縣,北齊廢,惰於障武故城置魯城縣,唐因之,今增「今」字。

定州

[編輯]

恆陽縣

[編輯]

上曲陽故城在定州恆陽縣西五里。史記·趙世家》「合軍曲陽」《正義》引。又《史記·曹相國世家》「撃魏王於曲陽」《正義》引作「上曲陽,定州恆陽縣是。」按開元中改恆陽爲曲陽,張守節以當時名稱改易舊名,《曹相國世家》《正義》引作恆傷縣是,今改。

定州恆陽縣西南四十里有白龍水,又有挾龍山。史記·秦始皇本紀》「以攻龍孤慶都《正義》引。

恆山在定州恆陽縣西北百四十里。《周禮》云并州鎭曰恆山。史記·封禪書》「北嶽恆山也」《正義》引。

恆山在定州恆陽縣西北百四十里。道書《福地記》云:「恆山髙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里,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可度俗。」史記·夏本紀》「太行常山」《正義》引。

北嶽有五別名:一曰蘭臺府,二曰列女宮,三曰華陽臺,四曰紫臺,五曰太一宮。史記·趙世家》「攻取丹丘華陽」《正義》引。

新樂縣

[編輯]

野臺一名義臺,在定州新樂縣西南六十三里。史記·趙世家》「爲野臺」《正義》引。

唐縣

[編輯]

定州唐縣,堯后所封。史記·五帝本紀》「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正義》引,又《玉海·巻四·帝堯都》引。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縣東北四十一里,春秋時鮮虞國之中人邑也。史記·趙世家》「伐中山又戰於中人」《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將趙帥而攻燕中陽」《正義》引,《通鑑·巻五·周赧王紀》「取中陽」注引無春秋時鮮虞國之中人邑也」句。

定州唐縣東北五十四里有孤山,蓋都山也。《帝王世紀》云望堯母慶都所居。張晏云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相去五十里,北登堯山,南望慶都山也。《注水經》云望都故城東有山、不連陵,名之曰孤。孤、都聲相近,疑卽孤山。史記·秦始皇本紀》「以攻龍孤慶都」《正義》引。

嗚上故關今名汝城,在定州唐縣東北六十里,本晉鴻上關城也。又有鴻上水,源出唐縣北葛洪山,接北嶽恆山,與鴻上塞皆在定州。史記·趙世家》鴟之塞《正義》引。

北平縣

[編輯]

曲逆,定州北平縣東南十五里蒲陰故城是也。史記·韓信盧綰列傳》,「漢兵撃斬陳豨將侯敞王黃於曲逆下」《正義》。

鼓城縣

[編輯]

下曲陽在定州鼓城縣西五里。史記·曹相國世家》「撃魏王於曲陽」《正義》引。

恆州

[編輯]

眞定縣

[編輯]

常山故城在恆州眞定縣南八里,本漢東垣邑也。史記·呂太后本紀》「子不疑爲常山王」《正義》引。

稾城縣

[編輯]

宜安故城在恆州稾城縣西南二十五里。史記·趙世家》「秦攻赤麗宜安」《正義》引。又《史記·秦始皇本紀》「取宜安」《正義》引作「宜安故城在常山稾城縣西南二十五里。」

肥累故城在恆州稾城縣西七里,春秋時肥子國,白狄別種也。史記·趙世家》「與戰肥下」《正義》引。

行唐縣

[編輯]

行唐縣屬恆州。史記·趙世家》;「城南行唐」《正義》引。按唐行唐縣卽漢南行唐,爲恆州屬縣,「冀」字誤。

井州

[編輯]

井陘縣

[編輯]

綿蔓水一名阜將,一名回星,自并州流入井陘界,韓信背水陣,卽此水也。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正義》引。

房山縣

[編輯]

番吾故城在井州房山縣東二十里。史記·趙世家》「番吾君自代來《正義》引,又《通鑑·巻三·周赧王紀》「據番吾」注引。又《史記·蘇秦列傳》「據番吾」《正義》引作「蒲吾故城在鎭州常山縣東二十里。」又《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攻番吾」《正義》作「番吾在相州房山縣東二十里。」按唐井州,武德元年置,貞觀十七年廢,舊領井陘、房山、鹿泉、靈壽四縣。《括地志》、《序略》有井州,此四縣應屬之。塡州卽恆州改名,相州又恆州之誤。

鹿泉縣

[編輯]

石邑故城在井州鹿泉縣南三十五里,六國時舊邑。史記·趙世家》「取鄗石邑《正義》引。

封龍山一名飛龍山,在井州鹿泉縣南四十五里,邑因山爲名。史記·趙世家》取鄗石邑封龍東垣」《正義》引,又《通鑑·巻三·周赧王紀》「又取鄗石邑封龍東垣」注引。

幽州

[編輯]

薊縣

[編輯]

昌平故城在幽州東南六十里。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爲膠西王」《正義》引。

元英、磨室二宮皆燕宮,在幽州薊縣西四十里寧臺之下。史記·樂毅列傳》:「齊器設於寧臺」《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七·寧臺》引。按首《燕》字衍,《通鑑·地理通釋》引無。「四」下脫「十」字,據《太平寰宇記》補。

碣石宮在幽州薊縣西四十里寧臺之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築碣石宮」《正義》。按寧臺在薊縣西四十里,宮在臺東,此「三」字誤,今改。

良鄕縣

[編輯]

廣陽故城在幽州良鄕縣東北三十七里。史記·三王世家》「立燕故太子建爲廣陽王。」《正義》引。

范陽縣

[編輯]

鳴澤在幽州范陽縣西十五里。史記·封禪書》鳴澤《正義》引。

督亢坡在幽州范陽縣東南十里。劉向《別録》云督亢,膏腴之地。《風俗通》云亢,莽也,言平望漭漭無涯際也。亢,澤之無水斥鹵之謂。史記·燕召公世家》「使荊軻獻督亢地圖於秦」補《正義》引。又《玉海·巻二十·一》引「督亢坡」以下十三字。

督亢坡在幽州范陽縣東南十里。今固安縣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史記·刺客列傳》「燕督亢之地圖」《正義》。

固安縣

[編輯]

方城故城在幽州固安縣南十七里。史記·趙世家》「拔武遂方城」《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取武遂方城」注引。

臨鄕故城在幽州固安縣南十七里。史記·趙世家》「以龍兌扮門臨樂與燕」《正義》引。

昌平縣

[編輯]

幽州昌平縣,本漢渾都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屠渾都」《正義》引。

漁陽縣

[編輯]

幽州漁陽縣,本北戎無終子國。史記·匈奴列傳》「唐虞以上有山戎」《正義》引。

幽州漁陽縣東南七十七里北平城,卽漢右北平也。史記·韓長孺列傳》「屯右北平」《正義》。

燕山在幽州漁陽縣東南六十里。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史記·周本紀》「封召公奭於燕」《正義》引,又《玉海·巻四·六國》引。又《詩地理考》巻四燕引無《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句,「取名焉」下有「北燕伯款始見《春秋》」八字。

歸義縣

[編輯]

易縣故城在幽州歸義縣東南十五里,燕桓侯徒都臨易是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破之易下」《正義》引。

易州

[編輯]

易縣

[編輯]

故安故城在易州界武陽城中東南隅故城是也。通鑑·巻十五·漢安帝紀》「以嘉爲丞相封故安侯注引,又《史記·張丞相列傳》「因故邑封爲故安侯」正義。

易水一名故安河,又名北易水,源出易州易縣西谷中之東,東南流過歸義縣東輿滹沱河合。〈通鑑〉地理通釋·巻十·燕易水》引。又《史記·蘇秦列傳》「南有滹沱易水」《正義》「易水出易州易縣,東流過歸義縣東與滹沱河合。」按《通鑑·地理通釋》引「西谷中之東」,當是「西山寬中谷東」,《括地志》蓋本《水經注》爲説,見易水《注》。

永樂縣

[編輯]

易州永樂縣有徐水,出廣昌嶺,三源奇發,同瀉一澗,流至北平縣東南,歴石門中,俗謂之龍門,水經其間,奔激南出,觸石成井。史記·趙世家》「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正義》引。

遂城縣

[編輯]

易州遂城縣,戰國時武遂城也。史記·趙世家》「拔武遂方城」《正義》引,叉《通鑑·巻六·秦始皇紀》「取武邃方城」注引。《通鑑》注引有「縣」字。

桑丘故城俗名敬城,在易州遂城縣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襲燕取桑丘」《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伐齊至桑丘」《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死於桑丘」《正義》引,又《通鑑·巻一·周安王紀》「伐齊至桑丘」注引。

北新城故城在易州遂城縣西南二十里。史記·趙世家》「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正義》引。

遂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有龍山,邢子勵《趙記》云:「龍山有四麓,各有一穴,大如車輪,春風出東,秋風出西,夏風出南,冬風出北,不相奪倫。」史記·趙世家》「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正義》引。

嫣州

[編輯]

懷戎縣

[編輯]

潘,今嫣州城是也。史記·五帝本紀》「代堯踐帝位」《正義》引。

上谷故城在嫣州懷戎縣東北百二十里。燕上谷,秦因不改,漢爲沮陽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復撃破綰軍沮陽」《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本紀》「軍上谷」注引首十六字。

釜山在媯州懷戎縣北三里,山上有舜廟。史記·五帝本紀》「合符釜山」《正義》引。

羹頡山在媯州懷戎縣東南十五里。史記·楚元王世家》「信爲羹頡侯」《正義》引。

媯州有媯水,源出城中,耆舊傳云卽舜厘二女於媯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暦山,山上有舜廟。史記·五帝本紀》「舜冀州之人也」《正義》引。」

舜井在媯州懷戎縣西外城中。其西又有一井,耆舊傳云並舜井也,舜自中出。《帝王世紀》云河東有舜井,未詳也。史記·五帝本紀》「舜穿井爲匿空旁出」《正義》引。

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史記·五帝本紀》「戰於阪泉之野」《正義》引。

啄鹿故城在媯州東南五十里,本黃帝所都也。《晉太康地理志》云:「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史記·五帝本紀》「戰於阪泉之野」《正義》引、又《玉海·巻四·黃帝都》引。

涿鹿山在媯州東南五十里,山側有諑鹿城,卽黃帝、堯、舜之都也。史記·五帝本紀》北過涿鹿《正義》。

媯州懷戎縣東北有馬蘭溪水。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破綰軍上蘭《正義》引。

檀州

[編輯]

燕樂縣

[編輯]

故龔城在檀州燕樂縣界,故老傳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史記·五帝本紀》「請流共工於幽陵」《正義》引。

密雲縣

[編輯]

漁陽故城在檀州密雲縣南十八里,在漁水之陽也。史記·陳渉世家》「適戍漁陽」《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一世紀「適戍漁陽」注引。

平州

[編輯]

盧龍縣

[編輯]

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縣南十二里,殷時諸侯孤竹國也,姓墨胎民。史記·周本紀》「伯夷叔齊在孤竹」《正義》引。《史記·封禪書》「過孤竹」《正義》引作「南一十里」,又《史記·秦本紀》「次於孤竹」《正義》引作「在平州盧龍縣十二里,殷時諸侯竹國也」,並有脫誤。


◀上一巻 下一巻▶
括地誌輯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