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华阳国志/卷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巴志

[编辑]

[编辑]

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惟下中。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于是四隩刘、钱、《函》、张、吴、何、王等旧本皆作奥。《函海》注云:“惠校改隩。”廖本作隩。既宅,九州攸宋、明刻本作逌。清代刻本作攸。古今字。同,六府孔修,元丰本作修。嘉泰本作修。庶土交正,底刘、钱、《函》、廖本作厎。张、吴、何、王本作底。古慎字。元丰本如此。嘉泰本避孝宗讳缺一笔。惠栋校改眘。《函》、廖本同。财赋,成贡中国。盖时雍之化,东被西渐矣。

历夏、殷、周,廖本注:“当作历虞夏殷。脱虞字,衍周字。”兹不取。九州牧伯率职。周文为伯,西有九国。及武王克商,并徐合青,省梁合雍,而职方氏犹掌其地,辨其土壤,甄其【宝】〔贯〕利。旧各本俱作宝利。惠校改作货利。兹按,《周礼‧职方氏》:“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郑玄注:“贯,事也。谓九谷六畜等财用之事。”常氏用《职方》文,则当是贯字。兹改正。迄于秦帝。旧各本皆作“起于秦帝”。惟廖本改起作迄,无说。兹查《说文》走部:“起,能立也。”“𧺞,直行也。”辵部:“𨑔,古文起。”“●,至也。”盖常氏谓职方之制,行至秦帝时。后人写讹为起。惠校改作●,故廖本作迄也。句断。汉兴,高祖藉之成业。〔武帝开拓疆壤〕,乃改雍曰凉,革梁曰益。旧刻皆乃字上接高祖句。当是有脱。按《汉书‧地理志》:“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常氏实用其说,宛然原句,则其脱武帝一句明矣。《水经注》卷三十三,引《地理风俗记》曰:“元朔二年,改梁曰益州。以新启犍为、牂柯、越嶲、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兹据以补六字。故巴、汉、庸、蜀属益州。至魏咸熙元年平蜀,始分益【州】〔之〕旧皆作州。按“益州”既为州名,亦为州部属郡名。与巴、汉连称,甚碍文义。上益,亦不连州字。此益下州盖之字讹。巴、汉七郡置梁州。治汉中。以相国参军中山耿黼为刺史。元康六年,广【汉益】〔魏梁〕州,旧各本皆作“广汉益州”。廖本注云:“当作广益梁州。”今按:所广者魏之梁州。原文当是“广魏梁州”。传钞者因魏改广汉为广魏,每见广魏字即改为广汉。展转遂并讹梁益字也。广与益为一义。廖本所注亦非。兹改二字。更割雍州之武都、阴平,荆州之新城、上庸、魏兴以属焉。凡统郡【一十一】〔十二〕,县五十八。旧本尽作“凡统郡一十一”。顾广圻校云:“当云统郡一十二。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巴西郡、宕渠郡、汉中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梓潼郡、武都郡、阴平郡。县五十八者,不数省。”廖本据以入注。汉晋人记数,十、百、千、万上,例不著“一”字。原文当作“郡十二”。县不数省者,谓如乐城、常安、宣汉,晋世已省并县,不在五十八县内。

[编辑]

《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分野,舆鬼、东井。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殷人〕倒戈。旧各本不重殷人字,即无法句读。王本以“殷人倒戈”为句。则上句无宾词。廖本用《武成》文,补“前徒”二字。亦句无主语。必作“殷前徒”乃可。兹重“殷人”二字。意乃足矣。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函海》注云:“或改封。”其宗姬【封】于巴,廖本姬下有封字。他各本无。按常氏原意,谓因有宗姬在巴,而予巴以子爵。非谓封宗姬于巴。于,在也。巴既助伐纣有功,则何能更封宗姬夺其君位哉?抑或是巴冒姬姓往,武王以为宗姬也。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此下,旧本或空格,或连。顾广圻校稿云“当提行另起”。

[编辑]

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榖。牲具六畜。桑、蚕、麻、苎,旧刻本作纻。兹从钱写本作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或本作芰。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蕟。旧本作蕟。《函海》作葵,注云:“原讹蕟。何本作葵。刘、李本亦作蕟。”廖本未改字,而有注云:“橙字当衍。蕟当作。䔲即橙字。”今按:给客橙,三字读。蕟即荜茇。说详注。其药物之异者,有巴戟天、椒。竹木之璝钱写作贵。者,有桃支、灵寿。其名山有涂、籍、灵台、石书、刊山。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原省韵字。故其诗曰:“川崖钱写作厓。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其祭祀之诗曰:“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刘、李、廖本作牺。他本作仪。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其好古乐道之诗曰:“日月明明,亦惟其名。谁能长生,不朽难获。”又曰:“惟德实宝,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而其失,在于重迟鲁钝。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

[编辑]

周之仲世,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春秋》鲁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聘邓。邓南鄙左传》此下有“鄾人”字。攻而夺其币。巴子怒,伐邓,败之。其后巴师、楚师伐申。楚子惊巴师。鲁庄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左传》作:“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鲁文公十六年,巴与秦、楚共灭庸。〔鲁〕原脱。按上桓、庄、文例。当补。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败于鄾。《左传》作:“巴人伐楚,围鄾。……三月,楚公孙宁、吴由于薳固,败巴师于鄾。”是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此下,张、吴、何、王本有与字。当衍。战国时,尝与楚婚。“战国时”,有误。说在注。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此下旧本或空格、或连。兹提行。下提行处同。

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此下廖本多一有字。浙本挤刻增。他各本无。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周显王时,【楚】〔巴〕国衰弱。旧各本皆作“楚国”。于文不应。且显王时楚国方强,祇巴已衰弱耳。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旧脱侯字。按下文,当有。廖本有注。兹迳补。巴蜀世战争,此下刘本提行。钱、《函》、廖本空格。他各本连。审文意,不当断句。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旧各本均衍侯字为句。审文,不当有。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刘、钱、《函》本作“巴道之富”。傅增湘校刘本,以道为佳字。兹不取,依元丰及张、廖本。因取巴,湘本依《路史》作“巴丸王”断句。兹仍旧刻作执王,句下属。执王刘本作玉。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旧各本,张、吴、何、王、浙本作“为二县”,刘、钱、《函》、廖本作“为一县”。廖本一下注云“当衍”。皆不成文。查《汉书‧高帝纪》“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是秦置此三郡时,共有四十一县。《常志》据之。旧传钞者脱上二字也。兹补。顾观光《校勘记》作三十二县。其说云:“宋本脱去“三十”二字。俗本改一为二。廖校遂欲删去此字。皆失考也。今依《路史‧太昊纪》注补正。”查《路史》罗苹注,引《华阳国志》云:“顺王五年,张仪、司马错伐蜀。因取巴地。分为三十二县。”(未遵原文。又误慎为顺。)又查《史记‧高帝纪》“王巴蜀汉中”句下无县数。有《集注》引“徐广曰:三十二县”。广,刘宋人,应曾见《常志》,故所说与罗苹引数合。大抵,宋元丰本,依罗苹所见本,而脱“三十”字。嘉泰本改从《汉书》,作四十一县,亦复脱“四十”字。故张本只作“二县”,刘本只作“一县”。《汉书》作“四十一县”者,秦灭巴、蜀、苴,以其地置三十二县。汉中为秦旧郡,时存九县。高帝为汉王,王巴、蜀与汉中三郡,固应是四十一县。若仅言分巴、蜀地置县,乃当是三十二县。此文既系统蜀、巴、汉中三郡言之,则当以四十一县为正。徐广、罗苹所据,亦误本也。仪城江州。司马错自巴涪水,取楚商于地,为黔中郡。

[编辑]

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黔〕、旧各本皆作秦字。按,下言“四郡”,则此字当指黔中郡。《后汉书》作秦,缘音讹也。后人不知秦有黔中郡,又援《范书》改讹耳。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煞古杀字。《函海》注云“应作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李本作䏰。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李本作箭。《太平广记》引作矢。白虎常从群虎,瞋恚,尽搏煞群虎,大呴《太平广记》引作吼。古音义并通。而死。秦王嘉之【白】〔曰〕:钱本作曰,据改。“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欲如约,旧本作要。《函海》注“当作约”。廖本作约。义同。“王”旧有王字,兹删。嫌其夷人。太平御览》引作“以其夷,不欲封”。乃刻石为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广记》引作“不论”。煞人雇《函海》注云:“刘、吴、何、李本作顾。”死,当有纳字。倓钱《广记》引作“不死”。无“倓钱”字。盟曰:“秦犯夷,输黄龙当作珑。一双。《广记》引作“黄金一两”。夷犯秦,输清酒一锺。”夷人安之。汉兴,亦从高祖定乱,元丰与廖本作乱。嘉泰与明清各本作秦。当作乱。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旧各本虎上有白字。疑衍。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

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疑当作欲。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太平御览》无说字。作“为帝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帝将讨关东,賨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遂听还巴。谓目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徙封阆中慈乡侯。蜀都赋注》引《风俗通》作“慈凫乡侯”。目固辞。乃封渡沔【县】侯。旧本侯上皆有县字。古无渡沔县。且目辞乡侯,则渡沔为名号侯也。县字衍。故世谓:“〔三秦〕亡【秦】,范三侯”也。廖本改作“亡秦范三侯也”。范目功在率賨人助汉灭封于秦地之雍、塞、翟三国。非亡秦。此其乡人谓目灭三国亦三度封侯耳。三秦非秦。廖改非是。目复〔请〕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蜀都赋》注引《风俗通》作“并复除目所发賨之卢、朴、沓、鄂、度、夕、袭七姓不供租赋。”今按:目无权免除七姓租赋。当脱有请字。复与除,义有分别。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天下既定,高帝乃分巴、〔蜀〕旧脱蜀字。依下文当补。置广汉郡。孝武帝又两割置犍为郡。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广”也。

[编辑]

自时厥后,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伟既多,而风谣旁作。故朝廷有忠贞尽节之臣,乡党有主文歌咏之音。巴郡谯君黄,仕成哀之世,为谏议大夫。《函海》注云:“当去议字”。查考《后汉‧百官志》光禄勋属,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与议郎等官。“谏议大夫注”:“武帝元狩五年置谏大夫为光禄大夫,世祖中兴以为谏议大夫。”《函海》据此为说也。然本书目录作“太中大夫。”《后汉‧独行传》作“中散大夫”。数进忠言。后违避王莽。又不仕公孙述。述怒,遣使赉药酒以惧之。君黄笑曰:“吾不省药乎?”其子瑛,纳钱八百万,得免。国人作诗曰:“肃肃清节士,执德寔固贞。违恶以授命,没世遗令声。”巴郡陈纪山,为汉司隶校尉,严明正直。西虏献眩,王庭试之,分公卿以为嬉。《函海》以眩王断句。谓其人技绝高,号为眩王也。顾槐三校云“当作眩人”。亦是于王字断句。查《后汉书‧陈禅传》作:“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史记‧大宛传》亦言“黎轩善眩人”。均不称彼人为眩王。汉庭自合称“王庭”。眩句断。纪山独不视。京师称之。巴人歌曰:“筑室载直梁,国人以贞真。邪娱不扬目,枉行不动身。奸张、吴、何、王本作奸。刘、钱、《函》本作姧。下同。轨辟旧各本作僻。《函海》注云“应作辟”。避、辟字通。兹依廖本。乎远,理义协乎民。”巴郡严王思,刘、李本严作庄。他各本作严。为扬《函海》本扬字多作杨。上扬同。州刺史,惠爱在民。每当迁官,吏民塞路攀辕,诏遂留之。居官十八年卒,百姓若丧考妣。义送者赉钱百万,欲以赡王思家。其子徐州刺史〔羽〕据《目录》补。不受。送吏义崇不忍持还,乃散以为食,食行客。巴郡太守汝南应季先善而美之,乃作诗曰:“乘彼西汉,潭潭其渊。君子恺悌,作民二亲。没世遗爱,式镜后人。”

汉安帝时,巴郡太守连失道。国人风之曰:“明明上天,下土是观。帝选元后,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祸福由人。愿君奉诏,惟德日亲。”永初中,广汉、汉中羌反,虐及巴郡。太平御览》引《益部耆旧》记此事在中平五年。是误。有马妙祈妻义,王元愦妻姬,赵蔓君妻华《目录》蔓作云。夙丧夫,执共刘、李、《函》、钱作恭。姜之节,守一醮之礼,号曰“三贞”。遭乱兵迫匿,惧见拘辱,三人同时自沈于西汉水而没。死,当衍。有黄鸟鸣其亡处,徘徊焉。亡字,张、吴、何、王本作葬。国人伤之,乃作诗曰:“关关黄鸟,爰集于树。窈窕淑女,是绣是黼。惟彼绣黼,其心匪石。嗟尔临川,邈不可获!”永建中,泰山吴资元约为郡守,旧各本讹泰作秦。《函海》注“应作泰”。廖本作泰,是。屡获丰年。民歌之曰:“习习晨风动,澍雨润乎苗。我后恤时务,我民以优饶。”及资迁去,民人思慕,又曰:“望远忽不见。惆怅尝徘钱写作伭。张、吴、何、王本作伭。刘、李、《函》、廖、浙本作徘。徊。恩泽实难忘,悠悠心永怀。”

孝桓帝时,河南李盛仲和为郡守,贪财重赋。国人刺之曰:“狗吠何諠諠,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与。旧本皆作与。思往从邻贷,邻此下,钱写衍步字。人已旧各本作以。疑是目字变。廖本作已。得《常志》原字。言匮。旧皆讹作遗。廖本作匮。盖顾校改之佳字也。上与“思往”文协。下与悴字韵协。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汉末政衰,牧守自擅,民人思治,作诗曰:“混混浊沼鱼,习习激清流。温温乱国民,业业仰前《函海》作有,并注云:“刘、吴、何、李本作前。”实则他各本俱作前。修。”疑当作休。其德操、仁义、文学、政干,若洛下闳、任文公、冯鸿卿、庞宣孟、玄清代刻本避讳作元。文和、玄贺字,《东观记》作文宕。《舆地广记》作“文若”。赵温柔、龚升侯、《目录》作叔侯。李本亦作叔。他各本作升。隶书叔字与升易混,名调,则作升是。杨文义等,播名立事,言行表世者,不胜次载【者】当衍。也。

[编辑]

孝安帝【元】〔永〕初三年,旧作元初。兹依《后汉书》改正。吴、何、王本讹作梁。州羌入汉中,杀太守董炳,扰动巴中。中郎将尹就讨之,〔连年〕依《后汉书‧王堂传》补二字。不克。益州诸郡皆起兵御之。三府举广汉王堂为巴郡太守。下省堂字。拨乱致治,进贤达士。贡孝子严永,隐士黄错,名儒陈髦,俊士张𫞩,元丰本作璜。浙本改从。他各本及《目录》皆作𫞩。廖本注云:“以后书订之,𫞩当作湍。”皆至大位。益州刺史张乔,表其尤异。徙右扶风。民为立祠。

孝桓帝以并州刺史泰旧各本作秦。廖本作泰。山但望【字】伯阖为巴郡太守。旧各本望下有字字。按本书通例。不当有。钱写作勤。恤民隐。郡文学掾宕渠赵芬,掾张、吴、何、王本无此字。刘、李、钱、《函》、廖本有。浙本剜补。弘农冯尤,垫江龚荣、王祈、李温,临江严就、胡良、文恺,安汉陈禧,阆中黄阊,江州【毋】母《函海》作毋,注云“何李本作母”。刘本作毋。廖作毋。成、阳誉、乔就、张绍、牟存、平直等,诣望自讼曰:“郡境广远,千里给吏。兼将人从,冬往夏还。夏单冬复。惟逾时之役,怀怨旷之思。其【昏】忧明清旧本作忧。惠校改昏。《函海》注云“应作昏”。廖本与浙本改昏。按:忧,谓家人疾病,行役人不得闻见。昏谓婚事,当预定其期,无碍于行役。不当改。丧吉凶,不得相见。解缓补绽,下至薪菜之物,无不躬买于市。富者财得自供。贫者无以自久。刘、李本作支。是以清俭,夭枉不闻。加以水陆艰难,山有猛禽;旧本皆作禽。廖本作兽。《函海》亦注云“当作兽”。今按禽字古义通用于鸟与兽。无庸改。思迫期会,陨身江河,投死虎口。咨嗟之叹,历世所苦。天之应感,乃遭明府,欲为更新。童儿匹妇,懽喜相贺:‘将去远就近,释危蒙安。’县无数十,人无远迩,恩加未生,泽及来世。巍巍之功,勒于金石。乞以文书付计掾史。人鬼同符,必获嘉报。芬等幸甚。”望深纳之。郡户曹史枳顾广圻校稿云:“枳是县。下脱史名。”今按:巴郡户曹掾姓史名枳耳。户曹,犹功曹、贼曹,掾字省。白望曰:“芬等前后百馀人,历政《函海》注云“应作证”。今按历政犹云历任太守时耳。讼诉,未蒙感悟。刘、李、钱、《函》、廖本作寤。他各本作悟。古音义通。明府运机当作玑。《尚书》“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布政,稽当皇极。为民庶请命救患,德合天地,泽润河海。开辟以来,今遇慈父。经曰:‘奕奕梁山,惟禹甸之。有倬其道,韩侯受命。’比隆等盛,于斯为美。”

永兴二年,三月甲午,望上疏曰:“谨按《巴郡图经》境界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周万馀里。属县十四。盐铁五官,各有丞史。户四十六万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万五千五百三十五。远县去郡千二百至千五百里。乡亭去县,或三四百,或及千里。土界遐远,令尉不能穷诘奸凶。时有贼发,督邮追案,十日乃到。贼已远逃,踪迹【灭】绝〔灭〕。廖本倒作灭绝。罪录逮捕,吴、何、王本脱录字。他本有。浙本剜补。疑当作录罪。证验文书,诘讯,即从春至冬,不能究讫。绳宪未加,或遇德令。是以贼盗公行,奸宄不绝。〔郡掾龚〕荣等,旧各本省荣姓与职名。记述文,承上可省。此为录望原《疏》,则不可省。故补三字。及陇西太守冯含、上谷太守陈弘按《士女目录》,作上庸太守。说:往者,至有劫廖本作劫,阆中令杨殷、终津侯姜吴、何本讹作美。昊,伤尉苏鸿、彭亭侯孙鲁、雍亭侯陈已、殷侯乐普。又有女服贼千有馀人,布散千里,不即发觉,谋成乃诛。其水陆覆害,煞《函海》注云“应作杀”。郡掾枳谢盛、【塞】蹇元丰本作蹇。他各本作塞。《函海》注云“塞疑蹇”。威、张御,鱼复令尹寻,主簿胡直,若此非一。给吏休谒,往还数千。原省里字。闭囚须报,或有弹劾,动便历年。吏坐逾科,恐失冬节,侵疑先死。如当移传,不能何、王、浙本作不得。待报,辄自刑戮。或长吏忿怒,冤枉弱民,欲赴诉郡官,每惮还往。太守行桑农,不到四县。刺史行部,不到十县。郡治江州,时有温风。遥县客吏,多有疾病。地势刚险,水经注》作“侧险”。廖本注云“当作侧”。皆重屋累居,数有火害。又不相容,结舫水居五百馀家。承三江之会,廖本注三字下云“当作二。见《水经注》”。今按三江,谓三大河谷。内水、外水与合流后之长江。舟人结帮,各从一水,不相参越。直至近世,犹是三帮。故其人习称“三江”。此不可缘地理概念说为二江也。夏水涨盛,坏散颠溺,死者无数。而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精敏轻疾〕【姿态敦重】。垫江以西,土地平敞,〔姿态敦重〕【精敏轻疾】。旧各本误易二句。《汉书‧地理志》论楚俗云“急疾有气势”。论吴俗云“轻死易发”。又曰“吴粤与楚接比,数相兼并,故民俗略同”。此楚人轻疾之验也。盖操舟之民,无不轻疾。经商之民,无不精敏。而农户儒士,态度无不敦重。上文论巴风俗,以“重迟、鲁钝,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为失。所指皆垫江以北之人也(参看3章注)。故知《但望疏》原语,“精敏轻疾”承其人半楚言。“姿态敦重”承垫江以上言也。兹移正。上下殊俗,情性不同。敢欲分为二郡:一治临江。一治安汉。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鱼池。盐铁足相供给。两近京师。荣等自欲义出财帛,造立府寺。不费县官,得百姓懽心。何、李本作娱。孝武以来,亦分吴蜀诸郡。圣德广被,民物滋繁。增置郡土,释民之劳,诚圣主之盛业也。臣吴、何本脱此字。浙本剜补。虽贪大郡以自优【假】〔暇〕,廖本作假,误。不忍小民颙颙蔽隔,谨具以闻。”朝议未许。遂不分郡。分郡之议,始于是矣。【哉】旧各本有哉字。廖本无。《函海》注云:“李本无哉字。各本有。或作汉。此下吴、何本连。”盖张佳胤改哉作汉下连顺桓句读也。李、廖本删之,是。

[编辑]

顺桓之世,板楯数反。考当作灵帝之世,列在下条之后。详注释。太守蜀郡赵温,恩信降服。于是宕渠出九穗之禾,朐忍有连理之木。

光和二年,板楯复叛,攻害三蜀、汉中,州郡连年苦之。天子欲大出军。张、吴、何、王本倒作“出大军”。时征役疲弊。问益州计曹,考以方略。刘、李、钱、《函》本作计略。益州计曹掾当从《范史》作“汉中上计”。程包《先贤志》作苞。《士女目录》同。《范史》同此作包。对曰:“板楯七姓,以射【白】虎为业,立功先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板楯蛮夷”条引作“射杀白虎立功,先世复为义人”。《通鉴》系在光和五年七月。引作“自秦世立功,复其租赋”。皆不同于此文。按上文,射白虎在秦世。一次而绝,不得云“以射白虎为业”。当是传钞者衍白字。本为义民。复除徭役,但出賨钱,口岁四十。其人勇敢能战。昔羌数入汉中,郡县破坏,不绝若线。后得板楯,来虏弥廖本注云“当作殄”。尽。《后汉书》引作“羌死败殆尽”,《通鉴》同。号为神兵。羌人畏忌,传语种辈,勿复南行。后建【宁】〔和〕宋明旧本皆有小注云《后汉书》作“建和”。考当作和。兹迳改。二年,刘本二年提行。谬。羌复入汉,牧守遑遑。赖板楯破之。若微板楯,则蜀、汉之民为左衽矣。前车骑将军冯绲南征,虽授丹阳吴、何、王本讹作杨。精兵,亦倚板楯。近益州之乱,朱龟以并凉劲卒讨之,无功;太守李颙以板楯平之。忠功如此,本无恶心。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过于奴婢,棰楚【降】隆旧本作隆。廖本改作降,失其义。隆,多也,犹胜。然疑是酷字钞讹。《后汉书》作“仆役棰楚,过于奴虏”。于囚虏;至乃嫁妻卖子,或自刭割。陈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阙庭遥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愁于赋役,困于刑酷,邑域相聚,以致叛戾。非有深谋至计,僭号不轨。但选明能牧守,益其资谷,安便赏募,从其利隟,自然安集。不烦征伐也。昔中郎将尹就伐羌,扰动益部。百姓谚云:“虏来尚可,尹将杀我!”就征还后,羌自破退。如臣愚见权之,遣军不如任之州郡。”天子从之,遣太守曹谦,宣诏降赦。一朝清戢。

[编辑]

献帝初平【元】〔六〕年,旧本皆作“初平元年”。刘昭《郡国志》注引谯周《巴记》作“初平六年”。兹据改。初平元年刘焉初入蜀。五年,焉卒,子璋为牧,乃得分郡。初平五年改元兴平。浅人以为初平无六年,妄以为是元字讹而改之也。盖蜀乱道闭,颁朔不至,蜀人犹奉初平年号。六年,即兴平二年也。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颖卷五作赵韪。《三国志》、《后汉书》并同。然旧刻各本于此皆作颖。当时人有改名习,后史每并存之。本书多见。建议分巴为二郡。颖欲得巴旧名,故白《函海》本小注云:“惠校改曰,非是。刘本作曰。”益州牧刘璋,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江南庞羲为太守,治安汉。此下有脱。脱江州以东郡名与治所。然亦可省。兹但补两字。〔璋更〕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巴遂分矣。

建安六年,鱼复蹇胤宋本避太祖讳缺笔,明本均作㣧。清各本又避讳作允。或亦缺笔。白璋,争巴名。璋乃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徙当作改。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于是涪陵谢本白璋,求【以】〔分置〕丹兴、汉发二县,〔以涪陵〕为郡。旧本皆作“求以丹兴汉发二县为郡”。查两汉无此二县。谢本亦必不愿失涪陵为郡。应是旧有脱乱。兹补四字,移以字,以通其意。〔璋〕初以为巴东属国。后遂为涪陵郡。此下,旧本连接《巴郡序》。兹断章。并补巴郡字另起。

郡县

[编辑]

巴郡

[编辑]

〔巴郡,旧属县十四。郡〕分后,属县七,户二万。旧各本分字误连上文。显有脱谬。兹分章,并补八字。去洛三千七百八十五里。东接朐忍。西接【蒋】符县。旧各本皆作“蒋县”。廖本注“当作符”。兹改。南接涪陵。北接安汉、德阳。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其畜牧在沮,今东突硖下畜沮是也。又立市于龟亭北岸,今新市里是也。其郡东枳,疑原作“东至枳”。有明月硖,广德屿,〔及鸡鸣硖〕。广德屿下,顾广圻校稿批“《水经注》黄葛峡”六字。廖本注云:“此有误也。以《水经注》订之,当作黄葛峡。故下文言巴亦有三硖。《续汉志》注引此作广德屿。当是传写之误。李𡉙又依彼误改此耳。”今按:《水经注》明白定为黄葛、明月、鸡鸣三峡。以今地理考之,黄葛峡即东突峡,今云铜锣峡。明月峡外有离堆曰尖山子,即广德屿。鸡鸣峡在枳县界。应是旧本脱“鸡鸣峡”耳。兹补四字。故巴亦有三硖。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捍关、阳关及沔关。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𡉙张、吴、何、王本作柑。古今字。}}橘官,今北府城是也。后乃【迁】还廖本作迁。南城。

刘先主初以江夏费瓘《水经注》作观。《三国志》亦屡见费观。《三国志‧杨戏传》字宾伯。当以观字为正。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护李严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后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为州。李本作洲。古今字。求以五郡旧作都。顾广圻校,依《水经注》改作郡。廖本同。置巴州。丞相诸葛亮不许。亮将北征,召严汉中。故穿山不逮。然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严子丰廖本依《三国志》改丰。旧各本作农。下同。代为都督。丰解后,梓潼宋本与刘、李、钱、《函》本讹作漠。李福为都督。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芝刘、钱、《函》本作艾。《函海》注云:“吴、何本作文。《邓艾碑》作乂。李本作芝。”廖本同《三国志》作芝。为都督,治阳关。十七年,省平都、乐城、常安。

咸熙元年,但四县。以镇西参军陇西怡思和为太守,廖本怡上有小注云“当有脱”。盖疑其人名怡字思和,脱姓也。今按,怡自是姓,未见为脱。下文二部句无动词,乃真脱领字也。〔领〕二部守军。

十一

江州县  郡治。涂山,有禹王祠及涂后水经注》字作君。祠。北水有铭书,词李本作祠。云:“汉初,犍为张君为太守,忽得仙道,从此升度。”钱、吴、何、《函》、王本作渡。刘、李、廖本作度。今民曰张府君祠。县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膏晖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江州堕【休】〔林〕刘、李、钱、《函》本作休。张、吴、何、王、浙本作林。廖本亦作休而注云“当作林”。粉”也。有荔支元丰、《函海》本作支。他各本作枝。廖本作芰。园。至熟,二千石常设厨膳,命士大夫共会树下食之。县北有稻田,出御米;《函海》作朱。注云“刘、吴、何、李本作米”。陂池出蒲蒻蔺刘、李本作兰。他各本皆作蔺。席。其冠族有波、鈆、【毋】〔母〕、谢、然、㦈、李本作盖。杨、白、上官、程、常,世有大官也。

枳县  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土地确瘠。时多人士。有章、常、连、黎、牟、阳,旧各本作杨。廖本作阳。郡冠首也。

临江县  枳东四刘、李、吴、何、钱、《函》、王、浙本作西。元丰、张、廖本作四。百里。接朐忍。顾广圻校稿据《水经注》卷三十三引,于接上补东字。然可省。有盐官,在监涂何本作除。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又】各本有又字。当衍。严、甘、文、杨、杜为大姓。晋初,文立实作常伯,纳言左右。杨宗符廖本注云“当作有”。称武【隆】〔陵〕。旧各本皆作隆。廖本于此注云“当作陵。读以“杨宗有称武陵”六字为一句。《后贤志》及《目录》宗作崇”。今按:杨宗事在《大同志》。平吴前任武陵太守,有称。隆字应讹。符字未谬。不改。〔甘宁轻侠杀〕人,在吴为孙氏虎臣也。旧各刻本皆以人字与武隆字连。廖本于此注云:“按,此有误也。考《三国志‧甘宁传》云:“巴郡临江人也。”当是人上脱“甘宁县”三字。”今按:常氏先举临江五大姓,下乃以文立、杨宗、甘宁为之疏证。文、杨不赘县人字,何得独施于甘宁?查《甘宁传》,其人盖巴地大盗也。然为孙氏虎臣,著于陈寿《赞语》。常氏标榜人物,偏重忠节孝义。故《巴郡士女》不收赵韪。而此疏证亦不举严颜。于甘宁、臧否兼及,而列之举末。所阙,盖贬宁语。兹用《裴注》引韦曜《吴书》,补五字。

平都县  蜀延熙时省。大姓殷、吕、蔡氏。

垫江县  郡西北【中】〔内〕水旧本尽作中水。中水,今沱江。从来各书皆以涪江为内水。垫江在涪入嘉陵处。当是旧误作中。四百里。有桑蚕牛马。汉时,龚荣以俊才为荆州刺史。后有龚扬、赵敏,以元丰本有以字。廖本亦有。他本无。令德为巴郡太守。淳于长宁钱写本无宁字。他各本有。雅有美貌。《函海》作皃。古今字。黎、夏、杜,皆大姓也。

乐城县  在西州江三百里。延熙十七年省。此下,宋明各本皆连,不提行。廖本于各县名皆提行,下空二格。

常安县  亦省。

十二

巴东郡

[编辑]

巴东郡,先主入益州,改为江关都尉。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鱼复、此下钱写本有空格,明有脱字。《函海》本与顾广圻校稿并谓是汉丰字,按后文,当是。《函海》注谓“刘吴何李本无空位”,盖误以宜都为县,成六数也。〔汉丰〕、羊渠,此下,张、吴、何、王本有小注云“按《晋志》,巴东郡有宕渠”。何焯过录元丰本泐之,是。宕渠在巴西郡。及宜都之巫、北井六县为固陵郡。武陵康立为太守,〔治故陵溪会〕。何焯校元丰本,此下有五空格。当是原有“郡治固陵邑”,或“治羊渠水会”五字,嘉泰本以治不在县阙之。太守治不在县,古曾有之。故补。又,《函海》本为字下注云:“似宜加汉丰二字。”原在鱼复字下,重刻时误写于此也。章武元年,朐忍徐【惠】〔虑〕、据钱本改。鱼复蹇机,以失巴名,上表自讼。先主听复为巴东。南郡辅匡宋、清并避庙讳缺笔。为太守。先主征吴,于夷道还,薨斯郡。以尚书令李严为都督,造设围戍。严还江州,征西将军汝南陈到为都督。到卒官,以征北大将军南阳宗预为都督。预还,内领军襄阳罗献为代。蜀平,献仍其任,拜凌江将军,领武陵太守。《三国志‧吴书》《晋书》并作罗宪。又凌江,《晋书》作陵江。刘、张、吴、何、《函海》本作凌江。

泰始二年当作延熙元年。按《吴书‧孙休纪》“永安七年,进兵巴东”。即魏灭蜀年也。《晋书‧罗宪传》“泰始初入朝”,在败吴师后。《通鉴》不误。吴大将步阐、《吴书》作步协。当是阐受命,以弟代行。唐咨攻献,献保城。咨西侵至朐忍。故蜀尚书郎巴郡杨宗告急于洛,未还,献出击阐,大破之。〔阐〕、廖本无此字,他各本俱有。咨退,献迁监军、假节、安南将军,封西鄂侯。入朝,加锡御盖朝服。吴武陵太守孙恢寇南浦,安蛮护军杨宗讨之,退走。〔献〕因表以宗为武陵太守,住南浦;诱恤武陵蛮夷,得三县初附民。献卒,以犍为太守天水杨攸为监军。攸迁凉张、吴、何、王本作梁。州刺史,朝议以唐彬及宗为代。【晋】当衍。晋人在晋朝举晋年号,不当赘晋字。惟如是其在蜀撰《巴汉志》旧文,乃当有。武帝问散骑常侍文立曰:“彬、宗孰可用?”立对曰:“彬、宗俱立事绩,在西不可失者。然宗才诚佳,有酒嗜。彬亦其人,性在财欲。惟陛下裁之。”帝曰:“财欲可足。酒嗜难改。”遂用彬为监军。加广武将军。

迄吴平【巴东】二字旧各本同有。是旧钞衍。后,省羊渠【置】〔入〕南浦。按上下文,晋初已有南浦县。何待平吴后置?考羊渠是蜀汉旧县,建兴八年曾经改名南浦,见沈约《宋书‧州郡志》。本书言孙恢寇南浦,即此羊渠改名之南浦。经杨宗击退后,乃分为羊渠南浦二县,羊渠仍故治,南浦则徙治长江岸,为武陵太守杨宗所住,今云武陵镇是也。既平吴后,晋武陵太守移就吴武陵郡治,南浦还属巴东郡,故省羊渠入南浦。南浦县治亦北徙百五十里即今万县市处。故万县旧名南浦。今长滩井地区即晋羊渠县地,仍属万县。是定此“入南浦”一“入”字的明证。《水经注》曾称羊渠为“南浦故县”,又云“南浦侨县”,亦皆是“省羊渠”,其地必入南浦的旁证。【晋】当衍,同上。太康初,将巫、北井还建平,但五县。顾广圻校稿改作“四县”。廖本未改而注云“当作四”。今按,巴郡列省县乐城、常安。则此亦当列羊渠为五县也。去洛二千五百里。东接建平。南接武陵。西接钱写脱此二字。他各本有。巴郡。北接【房陵】〔上庸〕。旧各本皆作“房陵”。查《汉志》但有房陵县,属汉中郡。本书《汉中志》“汉末以为房陵郡。”同时仍有上庸郡。魏改房陵为新城郡。《晋志》新城郡统房陵等四县,与本书同。考其地皆在建平、上庸两郡之东,不与巴东郡境相接。此房陵字,应是“上庸”乃合。原书已误作“房陵”。〔其属有〕仿《巴郡总序》增。奴、獽、夷、蜑之蛮【民】。

十三

鱼复县  郡治。公孙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咸熙初复。有橘官,〔盐泉〕。又有泽水神,天旱,鸣鼓于旁即雨也。〔巴楚相攻,故置江关,旧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南岸,对白帝城故基〕。依《后汉书》注引《华阳国志》文补。

朐忍县 郡旧本无此字,廖本有。西二百九十里。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势。张、吴、何本作并。〔故陵郡旧治,有巴乡名酒〕、灵寿木此下廖本注云:“当有橘圃二字。《水经注》引不误。”〔橘圃〕、盐井、顾广圻校稿删此二字。云,“《水经注》三三,无盐井字”。然汤溪盐井正属此县。灵龟。〔汤溪盐井,粒大者方寸〕。并据《水经注》补。咸熙元年,献灵龟于相府。大姓扶、先、徐氏。汉时有扶徐,〔功在〕荆州,著【石】〔名〕《楚【访】〔记〕》。宋椠作“扶徐荆州,著石楚访”八字。有注云:“著石楚访四字未详。”明清各本因之。读者莫识其义。顾广圻校稿谓是“著名《楚记》”。廖本从以入注,俱未能详其说。兹考扶徐即《后汉书‧度尚传》之抗徐。《楚记》为《荆州记》之别称。名、石二字形似易混。扶抗二字亦易混。此谓县人扶徐,立功于荆州,为楚人方志所称道耳。〔其属〕有弜头白虎复夷者也。

汉丰县  建安二十一年置。在郡西北彭溪【源】〔原〕。旧各本作源。县距溪源数百里。皆行山谷,惟县治处为小平原。故改作“原”。

南浦县  郡南三百里。晋初置〔武陵郡〕,主夷。各本“置”接“主夷”字。张、吴、何、王本作“主夷郡”。今按:《宋书‧州郡志》蜀汉时已有南浦县,非晋置。此云“晋初置武陵郡主夷”,非县无汉民也。但郡守杨宗职在抚夷耳。

郡与楚接,人多劲勇,少文学,有将帅材。此郡字亦承“武陵郡”言。刘、廖本提行,钱、《函》本空格,张、吴、何、王、本重郡字,俱非。杨宗为武陵太守,初只寄居南浦。故称县为郡也。

〔羊渠县  汉末置。平吴后省入南浦。〕

〔巫,北井  还属建平郡。〕

十四

涪陵郡

[编辑]

涪陵郡,巴之南鄙。从枳南入,【析】〔折〕寰宇记》引作溯。廖本作析。他本多作折。丹涪水,刘昭《后汉书郡国志注》引涪下有陵字。本与楚商于之地接。秦将司马错【由之】取楚商于地为黔中郡也。丹涪水与巴涪水异,参看3章之注。刘、李、钱、《函》、浙本有。张、吴、何、王本无。【后】〔兴〕《寰宇记》引作“汉兴”。考当从。恒有都尉何、王、浙本作郡尉。他各本作都尉。守之。旧属县五。去洛五千一百七十里。东接巴东。南接武陵。西接牂柯。张、吴、何、王、浙本作牂牁。《汉志》牂柯。北接巴郡。土地山险、水滩。人〔多〕戆勇,廖本无多字。他各本有。据补。多獽蜑之民。县邑阿党,斗讼必死。【无蚕桑】少文学。〔无蚕桑〕。此三字,旧本在“少文学”上。兹倒在下。惟出茶、丹、漆、蜜、蜡宋本与刘本作䗶。汉时,赤甲军常取其民。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延熙十三年,大姓徐巨反。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之。三国志‧邓芝传》作延熙十一年见玄清刻各本避讳作元。猿缘其山,《三国志》注引无其字。《北堂书钞》引同。宋、明、清写、刻本,并有。于文当有。芝性好弩,手自射猿,中之。猿子拔其箭,《裴注》引此句无子字。《水经注》卷三十三作“自拔矢”。《裴注》又引别本作“芝见猿抱子在树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为拔箭”。《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并同。卷木叶塞其创。其字,《裴注》引前种有,后种无。《类聚》《御览》引亦无。芝叹曰:“嘻!吾伤《裴注》引作违。物之性,其将死矣。”《裴注》引另本作“芝乃叹息。投弩水中,自知当死。”《类聚》《御览》引同,无后四字。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羸弱配督将韩、蒋等,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蒋字下,元丰本空三格。嘉泰空二格(据钱本),刘、《函》本空一格。似原有姓氏漫灭。然不可补。只补一等字。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在〕蜀、汉、关中、涪陵,有,当作在。下贯至“犹存”为句。今改。当作及。为军在南方当作南中。者犹存。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义,古钗字。《书钞》《类聚》、《御览》引并作钗。下同。世号灵义。

十五

涪陵县  郡治。宋本涪字不提行,只于叉字下空一格。张、吴、何、王本遂于空格补一出字连下。大谬。

丹兴县旧本脱县字。廖本有。  蜀时省。山出名丹。

汉平县  延熙十三年置。

万宁县  孝灵帝时置,旧本脱置字。廖本有。本名永宁。

汉发晋志》作汉复。县  有盐井。【诸】县北有獽、蜑,又有蟾夷也。十一字,旧本皆上连。廖本提行。皆衍诸字。

〔汉葭县  省入涪陵。〕

十六

巴西郡

[编辑]

巴西郡,属县七。去洛二千八百一十五里。东接巴郡。南接此下旧各本俱连“梓潼”字。脱“西接”。廖本注云“当有脱”。盖脱“广汉”二字。汉广汉郡辖地包涪江全流。在巴西之西南。〔广汉〕。西接旧本并脱此二字,廖本有。梓潼。北接【凉】张、吴、何、王本作梁。他各本作凉。并是汉字讹。又脱中字。〔汉中〕、西城。土地山原多平,有牛马桑蚕。其元丰与廖本有其字。他各本无。人,自先汉以来,傀伟俶傥,冠冕三巴。及郡分后,叔布、《函海》注:“周舒,子群,孙巨。”荣始、《函海》注:“谯缾,子周。”周群父子、程公弘等,或学兼三才,或精李本作清。秀奇逸。其次,马盛衡《函海》注勋。承伯,《函》注参。才藻清李本作精。妙;龚德绪兄弟,《函海》注“禄、皦”。英气晔然;黄公衡《函》注权。应权通变;马德信、《函》注忠。王子均、《函》注平。勾孝兴、《函》注扶。张伯岐《函》注嶷。建功立事;刘二主之世,称美荆楚。〔若〕乃先汉以来,〔范三侯〕、旧本无,按《巴总序》当有范目。冯车骑、《函》注绲。【范】〔马〕镇南,《函海》不注。与他各本俱作“范镇南”。查《士女目录》巴西无范姓官镇南将军者。惟马忠有是衔。范姓惟范目是名将。应是旧写脱乱。皆植斯乡,故曰“巴有将,蜀有相”也。及晋,谯侯《函》注周。修文于前,陈君《函》注寿。刘、李、《函》本作涣。炳于后,并迁双固,倬群颖世。甄在传记,缙绅之徒,不胜次载焉。

十七 

阆中县  郡治。有彭池大泽。名山灵台,见文纬书谶。廖本注云“当作《孔子内谶》。见《续汉志注》”。大姓有三狐、五马,蒲、赵、任、黄、严也。

【南】〔西〕充国县  〔故充国,〕和帝时置。有盐井。大姓侯、谯氏。〔汉末分置南充国时改名。〕两汉有充国县,无西充国。《后汉志》谓充国“永元二年置”,和帝即位之第三年也。又谓南充国“初平四年置”,汉末献帝年号也。《三国志》,谯周“巴西西充国人”。周生于建安六年,上距初平只六年。是其时已有西充国,而《后汉志》无之者,足知其是充国分后改名。谯周、陈寿皆生于巴西,所传应不误。二县惟西充国有盐井。谯亦西充国大姓。常氏崇用《汉志》与谯、陈之书,不当误属于南充国。而自宋椠至于廖刻,皆误此为“南充国县”,莫能订正。又脱西充国,而以平州足成七县之数。兹考订釐补,庶复常氏之真。

〔南充国县  汉末置。大姓张氏。〕

安汉县  号出人士。大姓陈、范、阎、赵。

平州县  〔太康元年置。〕用《宋书‧州郡志》文补。删其“以野人归化”五字。

其二县为郡。旧本皆与平州县三字连。廖本提行。二县,谓宕渠与汉昌为宕渠郡也。

十八

宕渠郡

[编辑]

宕渠郡,【延熙中】〔蜀先主〕置。以广汉王士为太守。郡建九年省。〔延熙中复置。寻又省〕旧刻脱误。兹依《隋志》与《寰宇记》改补。永兴元年,李雄复置。今遂为郡。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秦始皇时,有长人二十五丈见宕渠。秦史胡母敬曰:“是后五百年外,十六国春秋》引无外字。《太平御览》引有。必有异人为大人者。”及雄之王,祖世出自宕渠,有识者皆以为应之。先汉以来,士女贤贞。县民、车骑将军冯绲、大司农玄贺、大鸿胪庞雄、桂阳太守李温《函海》注云:“《目录》作然。”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绲、温各葬所在。廖本注云“当作任”。常以三月,二子之灵还乡里,水暴涨。郡县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其列女节义在《先贤志》。《巴郡先贤》,宋椠已阙。今无可考。

宕渠县  郡治。有铁官。石蜜,山图所采也。

汉昌县  和帝时置。大姓勾氏。

宣汉县  今省。

十九

[编辑]

右巴国,凡张、吴、何、王本无此字。他各本有。分为五郡,二十三县。二十三县者,按上文,巴郡七县,具三省。巴东五县。涪陵五县,省一县。巴西五县。宕渠三县,省一县。应共为二十七县。不数省,则当为二十二县。而云二十三县者,脱西充国故也。此十二字,张、吴、何、王、浙本,直承宣汉县行,但空格。

[编辑]

撰曰:元丰、《函海》与浙剜改本作赞曰。他篇仍皆作“撰”。巴国,远世则黄【炎】〔帝〕《巴志总序》言“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无炎帝支封之意。且炎帝在黄帝前,使常氏本意为炎、黄,亦不当倒炎在下。其炎为帝字之讹甚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故于春秋,班侔秦楚,示甸卫也。若蔓子之忠烈,范目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斯乃江汉之含灵,山岳之精爽乎?观其俗,刘、钱本空格,注一小阙字。《函海》夹注云:“原阙。惠校李本改俗字。”张、吴、何、王本皆不空,径填为俗字。廖本无俗字,注云“旧校云阙”。足以知其敦壹矣。昔沙麓崩,卜偃言:“其后当有圣女兴。”元城郭廖本注云:“当作建。见《汉书》。”公谓王翁孺属当其时。故有政君。李雄,宕渠之【斯】厮廖、湘本作斯。伍,略阳之黔首耳。起自流隶,君获廖本注云“当作获君。误倒。”兹不取。士民;其长人之魄,良有以也?也读如耶。疑似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