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卷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蜀志[编辑]

[编辑]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廖本注:“当脱唐虞二字。”无取。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太平御览》卷四十引作岷字。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狼〕旧皆作“井络”。《蜀典》引《括地象》云:“嶓冢之精,上为狼星。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常氏于此,以井、狼与江、汉对应,其非单言井络甚明。垂耀,江、汉遵流。《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旧本作“岷山之下为井络”,合下为十五字。廖本依《水经注》引补精字,改下字,合下为十六字,得之。《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而分为九江。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牦、犀、象、毡、毦,旧误作眊,从目。廖本从耳,正。丹、黄、空青【桑、漆、麻、纻】之饶,滇、獠、賨、僰,僮仆六百之富。

其卦值坤,故多班张、吴、何、王本作斑,钱、《函》、廖本作班。彩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应舆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与秦同分,故多悍勇。在《诗》,文王之化,被乎江汉之域,秦豳同咏,故有夏声也。顾观光校云“《长短经》注引作‘秦豳同诗,秦蜀同分’。”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百谷蕃庑〕,借张衡《南都赋》文补此四字,为“代熟”主语。“代熟”本是用其赋“四时代熟”文也。四节宋刻元丰本作时。张、吴、何、王本同。嘉泰本作节。刘、李、钱、《函》、廖本同。代熟。〔桑、漆、麻、纻〕靡不有焉。此句旧刻亦脱主语。审上文“其宝”,皆记工、矿、商品之难得者,惟“桑、漆、麻、苎”是农产品,当在山林、田圃产物之列。应是常氏原文在此。后人传钞,艳羡其文气势,犹嫌二十馀种为少,妄移此四字以助之。以其亦得为商品也。兹删移还原。

[编辑]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

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刘、李、张、吴、何、王本作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吴、何、王本无也字。浙本挤补。按当作后。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廖本无此二字。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据《御览》引《蜀王本纪》文补。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巴〕国称王,杜宇称帝。七国称王,在周显王世,距灭蜀只数十年,杜宇死已四百馀年矣。七字,应是巴之讹。形近,时间亦合。号曰望帝,更名蒲卑。元丰本作郫。他各本作卑。自以功德高诸王。此句释称帝,当断。指杜宇时。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于文当衍。各本有,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引无。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钱写本作火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旧本皆有,当衍。《西溪丛语》卷下引无。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西溪丛语》引此句作:“蜀人悲之,故闻子鹃之鸣,即曰望帝也。”较长。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廖本此下注云“当作若”,意谓当连下“开明”读。又重“开明”字。无取。

[编辑]

开明位号曰丛帝。廖本注上文“君当作若”,注此句云“当重有开明二字”。谓当以“先祀杜主若开明”断句,开明位号句另起。顾观光校云:“位即立字。廖校非。”兹从钱、《函》本。并提行另起。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旧本此下有空格。而上文“卢帝”二字重。亦未空。兹仍例不空,并补“保子”二字。〔保子〕帝攻青衣,雄张廖本注“当作长”。按常氏意谓国威扩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后汉书‧注》引作“开明尚”。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一作笋,下同。是也。号曰笋里。此四字是插注句。下文仍承时字。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黑〕帝也。钱、廖本黑字在中。《函海》脱黄字,黑在白前。兹依《月令》改正。开明王自梦廓移,元丰本王自二字黑疤。嘉泰本著字。旧各本皆作廓移。廖本改作郭移。乃徙治成都。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当作王。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当作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元丰本作●。也。”

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之。《西溪丛语》卷上引作“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西溪丛语》卷上引此下尚有“其石今俗名为石笋”一句。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钱写本此字作檐。《函海》担字皆作檐。是也。后,王悲悼,更作《臾邪歌》、《陇元丰与廖本作陇。钱、《函》,张、吴、何、王本作龙。《函海》注云“应作陇”。归之曲》。其亲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县内有一方折石,围可六尺,长三丈许。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桥,亦有一折石,亦此字衍。如之,长老传言:五旧本脱此字,廖本有。丁士担土担也。公孙述时,武担石折。故治中从事任文公叹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应之。”岁中卒。

周显王二当作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张、吴、何本作姜。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刘、李、钱、《函》本作虵。入穴中。一人揽张、吴、何、王本作览。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元丰本作黑疤。嘉泰以下本作抴,同拽。蛇。山崩,〔同〕据《御览》卷五五八引文补。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当作值。谓当蛇穴处。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川廖本注云“当作穿。属下读。”顾观光引《太平广记》作于。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编辑]

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此处顾观光依《史记正义》及《御览》卷一百六十七引补曰字。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元丰与廖本作仇。他各本作仇。故蜀王怒,伐苴。【侯】旧各本有侯字,为句。当衍。《史记正义》引此文无侯字。苴侯奔巴。〔巴为〕依《巴志》补。按《张仪传》:“苴蜀相攻,各来告急。”则求救于秦者非巴,惟苴侯。当于奔巴用读点。然与《巴志》抵牾,非常璩意。疑传钞者夺。求救于秦。秦惠王方欲谋楚,按《张仪传》当作谋韩。此云谋楚,盖常氏用谯周《古史考》文。〔与〕按《国策》、《史记》与本书文意,均当补与字。群臣议曰:“夫蜀,西僻之国,戎狄为邻,不如伐楚。”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巴上疑脱蜀字。浮大舶船《函海》作舡。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惠王曰:“善!”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相〕廖本倒作相傅。及太子退至逢当作逄,音彭。传写讹从丰。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焉〕。钱写本无此十四字。张本脱马字。廖本无焉字。

[编辑]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史记‧张仪传》作陈庄。《六国表》作壮。“索隐”引常文亦作庄。为相。置巴、〔蜀〕原无蜀字。按《巴志》文当有。郡,以张若为蜀【国】旧本皆有国字。当衍。守。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三年,分巴、蜀置汉中郡。六年,陈壮反,杀蜀侯通国。《秦本纪》在赧王四年。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诛陈壮。《秦本纪》在赧王五年。七年,封〔公〕子恽《史记》作煇。为蜀侯。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张本作舡。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于李本作淤。之地,为黔中郡。

〔赧王〕五年,上已叙至赧王七年,此乃回述五年,明是分章另起矣。当补王名。【惠王二十七年】此六字,是传写者用下文旁注,宋椠误入正文。当删。廖本此下有长注云:“按,此有误也。考《史记》,赧王二年,公子繇通封蜀。四年,蜀相杀蜀侯。五年,诛蜀相。秦惠王立十三年,明年更元。又十二年。凡二十五年而为赧之二年。是赧三年当惠二十六年也。赧四年,当惠二十七年也。是年惠王卒。赧五年当秦武王元年也。必经宋人改窜遂不可通耳。”今按:廖注谓《常志》与《史记》每差谬一年耳。秦汉世历法未精,各家推算方法不同,纪用年度每异。谯周、常璩之书与《史记》所纪年度固恒差异一年。《通鉴》于始皇元年,始具干支,确定年度之标识。始皇元年以前各书纪年皆纷歧不一,与干支不合,难定孰是故也。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当作门。置观楼,刘本倒作楼观。射兰。当作阑。张、吴、何、王本作“射圃”。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岁池水经注》卷三十三作万顷池。廖本云“当作倾”。是也。惠王二十七年也。刘本此句作双行夹注,无也字。此下元丰本空四格,刘本提行,钱、《函》、廖本空格,他本连。当连。城北又有龙坝池,元丰、张、吴、何、王本作坝。嘉泰、刘、钱、《函》本作坝。《水经注》作堤。廖本作坝,注云“当作堤”。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此四字以上至“城北”,文与《水经注》卷三十三全同。而本书少“西北”至“径通”十字。应是宋刻已脱。兹补。其园囿因之。平阳山亦有池泽,蜀【之】〔王〕渔廖本作鱼畋之地也。

赧王十四年,蜀侯恽祭山川,献馈于秦【孝文】〔昭襄〕王,当是昭襄王。赧王十四年,秦昭襄王之六年。又五十年乃卒。子孝文王立,赧王已死矣。恽后母害其宠,加毒以进王。王将尝之。后母曰:“馈从二千里来,当试之。”王与近臣,近臣即毙。【文】王大怒,遣司马错赐恽剑,使自裁。恽惧,夫妇自杀。秦诛其臣郎中令婴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恽郭外。十五年,王封其子绾为蜀侯。十七年,闻恽无罪冤吴、何、王本此下有枉字。死,使使迎丧入葬【之】郭内。旧本并有之字,于文当衍。初则炎旱三月,后又霖雨七月,车溺不得行。丧车至城北门,忽陷入地中。此下当有“因葬焉”字。蜀人因名北门曰咸阳门。为蜀侯恽立祠。其神有灵,能兴云致雨。水旱祷之。三十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张若因取笮刘、李、钱、《函》本作筰。他各本作笮。及【其】〔楚〕江南地【也】〔焉〕。其字无因。考《秦本纪》昭王三十年:“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谓取楚地也。是其乃楚字讹(参看《巴志》4章)。焉字廖本作也。

[编辑]

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秦灭周移九鼎,在昭襄王五十二年(前二五五)。又四年,王卒,孝文王即位。《秦本纪》谓其:“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秦以十月为岁首,故史表有孝文王一年。然据《史记》、《索隐》孝文王即位时已五十三岁。则昭襄王晚年,孝文王实际已主秦政。以此推之,冰为蜀守在公元前二五六──二五0年间。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宋刻与刘、张、钱、吴、何、《函》、王、浙本皆作“湔及”。《函海》注云“当作氐”。廖本径改作氐,是。湔氐道治今灌县白沙。县,当作道。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髣髴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李本作祠。三所。钱写本重所字。祭用三牲,珪璧沈𣸣。汉兴,数使使者祭之。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捡〕钱、《函》二本作捡。他各本作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船。宋、明各刻本作舡。钱写本作船。廖作舡。《函海》亦作舡,注云“应作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函海》作敢。并注云“刘、吴、何、李本作致”。李本作林。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饥廖本作饥。按,饥当作饥,兹改正。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皆引谯周《蜀记》文。外作石犀当作兕。下同。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渠〕旧刻皆作溪。蜀语、山谷水为溪,平原人工河为渠。溪、渠音近易混,传写者缘音讹。兹迳改。于【江】南〔江〕,旧刻皆倒作“江南。”李冰穿二江于成都,郫江在北,捡江在南。又穿捡江为石犀渠,即今犀浦河,故曰穿“于南江”。命曰犀牛里。“命”,当作“今”。谓里因置石犀得名。是李冰开石犀渠之证。犀牛里唐置犀浦县也。后转【置犀】〔为耕〕牛此从钱、刘、《函》、浙四本。他各本作“后转置犀牛”字。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函海》删一市字。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钱、《函》本作二。《函海》并有注云“刘、吴、何、李本并作一”。在渊中。谓在石犀渊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宋明清旧刻作“自涉邮。”《函海》注云:“自涉,《水经注》作白沙。”廖本迳改。作三石人,立【三】水中。旧本皆衍三字。顾广圻校稿删,批“《水经注》无此字。”与江神要:水竭疑本作渴,水乏也。不至《北堂书钞》引作见。足,盛不没肩。时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会江南安;触山胁溷崖;水脉同脉。漂疾,破害舟船,历清代避讳作历。代患之。冰发卒凿平溷崖,元丰本作岩。下同。通正水道。或曰:冰凿崖时,水神怒,《函海》“水神”下有赑字。顾广圻校稿同。神名。冰乃操刀入水中,与神斗。迄张、吴、何、王、浙本作至。今蒙福。僰道有故蜀王兵【兰】〔阑〕,廖本作兰。元丰本无此字。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崖崭峻,不可凿;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有赤白五色。冰又【通】〔作〕笮通廖本有注云“当作道”。【文】〔汶〕廖本改从《水经注》作“文”。井江,径临邛。句断。径犹云通往。与字上省汶井江三字。蒙溪【分】水、白木江刘李本作白水江。会,〔至〕武阳天社山下合江。此段与《水经注》文大同小异。比而细审,知同取材于汉魏某书,均自以意改其文。故《志》“汶井”,《注》作“文井”。《志》“蒙溪”,《注》作“濛溪。”后文《志》“布濮”《注》作“布仆。”《志》“朱邑、小亭”。《注》作“朱亭。”《志》云“白木江”(布濮水)会天社山下,《注》则谓布仆水入文井江后“又东迳江原县”。甚至谓“其一水南迳越嶲邛都县西,东南至云南之青蛉县入濮。”地文舛谬以极。常璩生长于江原,应习详此诸水源流形势,以衡旧说,得其真实。而后之写刻者,乃妄以《水经注》文改窜之。然初犹仅衍、夺一二字。积久益谬,遂至不通。至于廖刻,尚欲全用《郦注》改易,曾不考察山水形势。兹依覆勘所及改订,俾复常文之旧。〔此其渠皆可行舟〕用《河渠书》、《沟洫志》文补此七字,以明常氏本旨。又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水经注》卷三十三:“常璩云:李冰导洛通山水,流发瀑口迳什邡县。”知“或”字当衍,或“发”字讹。经什邡、【郫】〔雒〕,别江会新都大渡。

又有绵水,出紫岩山,经绵竹入洛。东当作合流过资中,会江〔江〕阳。绵、洛二水合沱江(毗河)南流经资中,至江阳入江。故东当作合,并重江字。皆溉灌稻田,膏润稼穑。是以蜀【川】旧本皆有此川字。应是唐宋人缘习俗衍。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也。又识齐音济,古剂字。谓盐水。《水经注》引作察。非。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编辑]

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南,旧各本作西,廖本改作南。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虽王有巴蜀,南中不宾也。高祖六年,始分置广汉郡。高后六年,城僰道,开青衣。

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翁〕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廖注云,“当作刺。”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刘本脱教字,存空格。李本脱,不空。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巴、汉亦立文学。孝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因翁倡其教,蜀为之始也。孝武帝皆征入叔〔等〕为博士。叔明天文张、吴本作灾。同。异,始作《春秋章句》。官至侍中,扬州刺史。此下,钱写本有四空格。刘本提行。张本“章句”与下八字提为一行。而注云“十字当接“春秋”下书。”盖所据元丰本提行,李氏嘉泰本已改正。

元光四年,置蜀“四”〔西〕部都尉。旧各本皆作“四部都尉。”查《班志》各郡多有都尉治,蜀郡无,广汉郡有阴平道为北部都尉治。刘昭《郡国志》广汉属国注。“故北部都尉,属蜀郡。”蜀郡属国:“故蜀西部都尉。”犍为属国:“故郡南部都尉。”(谓前汉犍为郡之汉阳都尉。)是蜀郡原有北、西、南部都尉,无所谓“四部都尉”也。其北部都尉后属广汉郡,南部都尉后属犍为郡。皆当于分郡时割。则武帝元光四年安得置四部都尉?其西部都尉,治汉嘉,“故青衣。”青衣“高后六年”开。则武帝因开邛筰,乃置西部都尉于青衣。非元光四年置四部都尉明矣。兹改正。元鼎二年,立成都十八郭。廖本注云:“当作门,见《蜀都赋》及刘渊林注。”于是郡县多城观矣。

〔建元〕六年,旧各本俱脱建元字。查《班志‧犍为郡》云“建元六年开。”则此云“六年”是建元六年也。上文叙蜀郡建设,已至元鼎二年。此下叙分郡建置,为另一分节,故自建元另起。旧传钞者误连写之,碍建元字,妄删,作为元鼎之六年,大谬。兹补正。分〔蜀〕、广汉置犍为郡。《巴志》已云:“高帝分巴、蜀置广汉郡。武帝又两割置犍为郡。”谓牛鞞、资中初属广汉、后与蜀郡之武阳、南安、僰道为犍为郡也。故补蜀字。元封元年,分犍为置柯郡。张、吴、何、王、浙本作牂牁,李本作。廖本注云,“按《地理志》,元鼎六年开。”今按《武帝纪》,“定西南夷,以为武都、牂柯、越嶲、沈黎、文山郡”在元鼎六年。其明年十月改称元封元年。开地置郡,首尾逾年,史家合并言之,非错谬也。二年,分柯置益州郡。此下,廖本又注,“按《地理志》元封二年开。”既非有异,不当注。

“六年”以广汉西部〔白马为武都郡〕,蜀南部邛为越嶲郡,北部冉、駹为汶山郡,〔西部〕“邛”笮为沈黎郡,合置二十馀县。此段旧刻谬乱特甚。兹按《史记》《汉书》《西南夷传》与两《汉志》订正常氏原语,说详本注。删六年者,武帝开此诸郡在元鼎六年开始,经用兵,置县,升报,定案,于元封二年全部完成。常氏赓置益州郡叙入,皆承上文元封二年事讫为言,与《西南夷传》称元鼎六年开置此诸郡县为一事,只所举始事,讫事之年度异耳。旧传钞者妄依《西南夷传》窜入“元鼎六年”字。再转钞者,又以元鼎在元封前,删元封字,以适二年之文。下文诸脱字、衍文,率因传写讹乱。宋刻昧于地理,忽于校勘,混于年度、从其谬文。清代校勘诸家,率皆迷惑不解。顾广圻最先提出疑问于校稿中,廖刻缘之注“越嶲郡”下曰:“按《地理志》,元鼎六年开。考《汉书‧西南夷传》武帝建元六年,置犍为郡。又二十四年为元鼎六年,置柯郡及越嶲郡、沈黎郡、文山郡、武都郡。又二年为元封二年,置益州郡。《地理志》同。以订此文,先后舛驳特甚,必经宋人改窜,遂不可通耳。”又注“广汉西部”下云“当有脱”。注“汶山郡”下云“当有西部二字”。皆不能得常氏本旨。顾观光改“西部邛笮”句为“西部笮都”,而不能于“蜀南部”下补邛都字,广汉西下补“白马为武都郡”字。亦由昧于地理实际,不敢肯定史文。然已得其意矣。其“校勘记”云:“原脱西部二字。笮都误邛笮。按《汉书‧西南夷传》……然则越嶲治邛都,沈黎治笮都,不得连言邛、笮也。今改正。又上文广汉西部,下脱“白马为武都郡”六字。“蜀南部”部误郡。又脱邛都二字。冉駹駹误庞(谓张、吴、何、李本),并当依《汉书》改补。”此可取者。天汉四年,罢沈黎,置两部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廖本注云“当有徼字。”无取。一治青衣,主汉民。

孝宣帝地节三年,罢汶山郡,置北部都尉。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

[编辑]

蜀自汉兴,至乎张、吴本作于。何、王、浙本作于。哀平,皇德隆熙,牧守仁明。宣德立教,风雅英伟之士,命世挺生,感于帝思。于是玺书交驰于斜谷之南,玉帛践刘、李本作戋戋二字。乎梁、益之乡。而西秀彦盛,或龙飞紫闼,允陟璿玑,或盘桓利居,经纶皓素。故司马相如耀文上京,杨刘、李本作扬。他各本作杨。子云齐圣广渊,严刘李本作庄。君平经德秉哲,王子渊此上十字钱本写脱。才高名廖本作明。隽,刘、《函》本作李仲元湛然岳立,林翁廖本作公孺。张、吴、何、王、浙本作儒。训诰《函》、廖本作诂。元丰本作立。钱、《函》本作互。明刻本作玄、清刻本作元。远,何君公谟明弼谐,王延世著勋河平。其次,杨壮、《司马相如传》作庄。何显、得元丰本作德。意之徒,恂恂焉。斯盖华岷之灵标,江汉之精华也。元丰本作者。故益州刺史王襄悦之,命王褒作《中和颂》,令胄子作《鹿鸣》声歌之,以上孝宣帝。帝曰:“此盛德之事,朕何以堪之。”即拜为郎。降及建武以后,爰迄灵献,文化弥纯,道德弥臻,赵志伯三迁台衡,子柔兄弟相继元辅,司空张公宣融皇极,太常仲经为天下材英,广陵太守张文纪,号天下整理,武陵太守杜伯持,能决天下所疑,王稚子震名华夏,常茂尼流芳京尹。其次,张俊、秦宓,英辩廖本作辨。博通,董扶、杨厚,字当作序。究知天文,任定祖训徒,同风洙泗。其孝悌则有,姜诗感物寤灵,禽坚精动殊俗,隗通《先贤志》云:“隗相字叔通。”石横中流,吴顺赤乌来巢。其忠贞,则王皓陨身不倾,朱遵绊马必死,王累悬颈州门,张任守节故主。其淑媛,则有元常、纪常、程玦元丰及廖本作●,他各本作玦。及吴几张、吴、何、浙本作几。《函海》注“应作“几”。”先络,郫之二姚,殷氏两字当作贞。女,赵公夫人。自时厥后,龙宗有鳞,凤集有翼,搢绅邵右之畴,比肩而进,世载其美。是以四方述作有志者,莫不仰其高风,范其遗则,擅名八区,为世师表矣。其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不胜咏述。虽鲁之咏洙泗,齐之礼稷下,未足尚也。故“汉征八士,蜀有四焉”。

[编辑]

然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钱写作●。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疑当作妇。设太牢之厨膳,归《函海》作妇。女有百两之徒车,送葬必高坟钱写作坟。瓦椁,当作棺即陶棺。祭奠而羊豕夕牲,赠襚兼加,赗赙过礼,此其所失。原其由来,染秦化故也。若卓王孙家僮千数,程、郑各八百人;而公从禽,巷无行人;箫、鼓歌吹,击“锺”〔钟〕廖本作锺。肆悬;富侔公室,豪过田文;汉家食货,以为称首。盖亦地元丰、张、吴、何、王本作池。沃土丰,奢侈不期而至也。此下蜀郡文,旧皆误连。而廖本原作分章另起,兹分篇。

郡县[编辑]

蜀郡[编辑]

蜀郡,州治。属县五。旧各本皆作五。廖本注云“当作六。”今按:后文成都、郫、繁、江原、临邛、广都,明六县,而云五者,常氏原不计成都。李氏京邑,比于长安、洛阳令。不同于他县故也。国亡后重写,偶未改耳。当作六。户,汉廿七万,晋六万五千。去洛三千一百二十里。东接广汉。北接汶山。西接汉嘉。〔南接〕二字原脱。犍为。此下,旧本或连,或空格。叙郡治城市,当另起。

州治“太”大廖本作太。城。郡治少城。西南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中”上上字,元丰本黑巴,嘉泰本作中。兹依《水经注》引改作上。〔曰〕旧各本脱曰字,下各桥并有。兹依《水经注》、《初学记》引文补。冲“治”〔里〕桥。里字,刘本作冶。他各旧本皆作治。《水经注》、《初学记》、《后汉书》注引并作里。赵一清《水经注释》曰:“是唐人写本避高宗讳耳。”今按,下固云“蜀立里多以桥名”,冲里不误,冲治无义。兹改正。下同。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其〕下,石犀所潜渊“中”也。旧各本省其字,衍中字。《水经注》云:“桥下谓之石犀渊。”兹据补删。〔大〕城南〔门〕依《水经注》补二字。曰江桥。南渡流〔江〕括地志》:“大江,一名汶江,一名流江,一名笮桥水。”《元和志》:“大江经成都县南七里,蜀中又谓为笮桥水。此水濯锦鲜于他水。”据此知流下原脱江字。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水经注》官本作夷星桥。赵本作夷里桥。朱本作夷桥。上曰笮桥。上字,《水经注》作下。廖本注云“当作亦”。缘《寰宇记》误也。今按此四字,常氏因夷里桥所加自注语也。谓夷里桥更上检江有笮桥,不在七星桥之列。“桥”〔又〕各本旧作桥字。廖本注云“当作又”,是。盖传写又字小偏致误。从冲“治”〔里〕桥西“出”〔北〕廖本注云“当作北”。《初学记》正作北。折曰长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故世祖谓吴汉曰:“安军宜刘、李、钱、《函》本作置。他本同《水经注》作宜。在七星〔桥〕间。”星下当有桥字。《水经注》引作“七桥连星间”。桥字不可少。城北十里有《水经注》作曰。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水经注》引作将。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水经注》引作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市门,《水经注》引作其门。廖本注:“当作其。”无取。“其郫西上有永平桥”此八字与上文重复,当衍。参看附二《成都七桥考》。于是江众多作桥,故蜀立里多以桥为名。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曰里津;杨慎《丹铅录》,作“万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涉头津,涉字,刘、李本作步。钱、《函》、廖本作涉,元丰与张、吴、何、王本作沙。顾广圻校稿云,“《李志》云,自沙头津济,即此。”今按,西南夷语,渡头曰步。或加水作涉。仍读如步。“涉头”,犹今云渡口。本书《李志》沙头津,字讹也。刘璋时,召东州民居此,改曰东州头;五曰江南津。入犍为为字,吴本作黑巴、何本空脱。他本作为。有汉安桥,玉津,东沮津。“津亦七”桥、二津皆在犍为郡界。因述蜀郡津梁并及之。其时蜀地桥少,故列举殆尽。津渡甚多,常氏举其尤当冲著名者耳。何能有此三字?顾广圻校稿,此上有眉批云:“此按语,误入正文。”又有顾秋碧泐去,批云“不然”。廖刻仍存此三字。兹删。

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作玉室”元丰本作“一曰玉室”,小字双行。盖前人所加按语。嘉泰本乱入正文。廖本作字下注云“当作名”。顾观光改作曰。注云:“曰,原误作。廖谓当作名。今依《艺文类聚》六十三,《太平御览》百七十六改。”在城南。永初后,堂遇火。太守陈留高元丰本作瞬。音舜。用目示意也。春秋文七年《公羊传》:“晋大夫使与公盟。”更修立,又增造二石室。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江〕廖本改作“锦工”。非。织锦濯其中初学记》引作“流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初学记》、《事类赋注》引,并作“不如”。故命曰锦里《初学记》引作锦城。也。西又有车官城。元丰本车作军。缘下文讹。其城东、西、南、北,皆有军营垒城。此句,旧皆误连上文。兹分。谓郡城四方各有驻军营垒城。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今言十八里者,昔蜀王女未嫁,年二十亡,王哀悼,不忍言二十,故言十八也。王女墓在城北,今王女陌是也。

十一

其太守著德垂绩者,前汉莫闻。文翁,已前述。建武以来,有“弟”〔第〕廖本作弟。五伦,廉范叔度,特垂惠爱。百姓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来时我单衣,去时重当作有。。”其后,汉中赵瑶,自扶风太守来之郡,司空张温谓曰:““弟”〔第〕五伯鱼从蜀郡为司空。今扫吾第以待足下。”瑶换张、吴、何、王本作与。广汉。陈留高亦播文教。太尉赵公,初为九卿,适子甯还蜀,命为文学,撰《乡俗记》。“亦”〔其〕各旧本作亦。兹改。能屈士如此。广汉王商,犍为杨洪,皆见咏怀。及晋建西夷府,太守多迁为西夷校尉。亦迁益州刺史。

十二

成都县  郡治。有十二乡,五部尉。汉户七万,前汉志》,“户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六”。晋三万七千。名难治。〔顺帝〕时,原脱时上字。据《后汉书‧邛都夷传》“顺桓间为越嶲太守”,则作成都令当在迁太守前。顺帝在位十九年,则作成都令在顺帝初,据补二字。广汉冯颢为令。“而”当衍。太守京兆刘宣不奉法。颢奏免之。刘、钱、《函》本有免字,在句首。张、吴、何、王、浙本字作令。廖本移免至奏下。兹从廖本。立文学,学徒八百人。实户口万八千。开稻田百顷。治“有”〔绩〕刘、钱、《函》、廖本作有。张、吴、何、王、浙本作迹。兹作绩,谓考绩语也。尤异。后有广汉刘庞刘、钱、《函》本作庬,下亦作庞,《先贤志》讹作宠。为令,大姓恣纵,诸赵倚公,故多犯法,濮阳太守赵子真,父子强横,庞治其罪,莫不震肃。承上大姓为句。郫民杨张、吴、何、王、浙本作杨、刘、钱、《函》、廖本作阳。伯侯奢侈,大起冢营。因庞为郫令,伯侯遂徙占成都。庞复为成都,此下当有脱文。疑脱“召伯侯教而宥之”七字。不召无以称其明。不教,无以称其职。不宥,无以称其德。豪右敬服。有蜀侯祠。“大”〔四〕姓宋刻与刘、钱、《函》本作四姓。张、吴、何、王、廖本作大姓。浙本剜改作四。有柳、杜、张、赵、郭、杨氏。此下钱、《函》本有空位。《函海》注云:“吴、何本空作豪字。”盖元丰本黑巴,张本补。富,先有“程、郑”〔罗裒〕、程、郑在临邛。罗裒乃在成都。均见《货殖传》。公,后有郭子平。奢豪,杨伯侯兄弟。刘、钱、《函》、廖本此亦作杨字。

郫县  郡西北六十里。冠冕大姓何、罗、郭氏。

繁县  郡北九十里。有泉水,稻田。三张为甲族。

江原县 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称江祠。此下,钱写本有空位,刘、《函》二本直空至行末。疑有脱文。张、吴、何、王、廖、浙诸本连缮。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李本作铜。盛。小亭,有好稻田。此下,刘、钱、《函》本有空位。他各本连。东方,常氏为大姓。文井〔江〕旧脱江字。廖本注云“当有江字”。兹依《水经注》补。上有“守捉”〔常堤〕元丰本作“守堤”。嘉泰改“守捉”。按唐制,边徼有守捉,为兵站,以防蕃夷混入与汉族人奸出。江原腹县,不当有。《水经注》云:“文井江又东,迳江原县。县滨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明是引用《常志》。节引,故常下增“氏”字。常氏本文承上“常氏”为言,固可省云“常堤”二字。传写者讹常为守。李塈误缘《唐书》文改作“守捉”耳。兹改还。三十里,上刘、钱、《函》本作“土”。他各本作上。应是土字为讹。有天马祠。

临邛旧各本作邛,廖本作邛。县 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此字,钱写本作空格。张、吴、何、王、浙本作从。《函海》同,而注云:“刘李本作徙。”上郡〔民〕原脱民字。实之。有布濮水,从布濮来合“文”〔火〕井江。廖本讹作文井江。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光〕,元丰本与廖本作先,属下句。非。他各本作光。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钱写作千里。以竹筒盛其光当作气。藏当作然。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水,廖本注“二”下云“当有误”。今按:二水,当作齐水。谓盐水也。已详6章之注。盖火井之民,习于省写齐字,但用字头,常氏用之,传讹为二也。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有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元丰本作铁。下同。甚刚。因置铁官。有铁祖庙祠。汉文帝时,以铁、铜当有山字。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故王孙货当作赀。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尽按《佞幸传》当作布。天下。王孙女文君,能鼓琴。时有司马长卿者,临邛令王吉与之游王孙家,文君因奔长卿。汉世,县民陈立,历巴郡、牂柯、天水太守,有异政。陈氏、刘当是“郑”字讹。氏为大姓冠盖也。按《士女目录》,临邛仕宦,唯陈立,郑廑。刘氏无闻。故疑刘字讹。

广都县 郡西三十里。元朔二年置。疑原是“本治樊乡。{{|元朔二年}}徙”九字。传钞中脱讹。《蜀王本纪》云:“蜀王本治广都之樊乡。后徙成都。”本书亦谓成都、新都、广都为蜀之三都。又李冰穿广都盐井诸陂池。则秦时应已置广都县矣。或缘汉初曾废并,武帝复置而徙其城,世遂传为新置。常氏误援之耶?有盐井、渔田之饶。大豪冯氏,有鱼池、盐井。“县凡有小井十数所及渔田之饶”《函海》注:渔“何本作鱼”,田“应作井”。按此十三字是后人批注语,宋椠误入正文。大井、小井之名,出于五代之世,晋无有也。江有鱼钱、《函》本作鲁。刘、李、张、吴、廖本皆作鱼。鱼、鲁,古文每混。漕梁。山有铁矿。江西有安廖本注云“当有误”。审不误。稻田,穿山崖过水二十里。汉时,县民当作人。朱辰,字元燕,为巴郡太守,甚著德惠。辰卒官,郡獽民北送及墓。獽蜑鼓刀辟踊,感动路人。于是葬所草木顷许皆仿之曲折。迄今蜀人,莫不叹辰之德灵,为之感应。今朱氏为首族也。

成都市官,本有长,建武元丰本作建安。十八年省。

蜀郡,太康初按《晋书‧武帝纪》及《成都王颖传》初当作末。属王国,改号曰成都内史。王改封,乃复旧。

十三

广汉郡[编辑]

广汉郡,高帝六年置。属县八。汉户十七万,晋四万。去洛三千里。南去成都百二十里。西接汶山。北接梓潼。元丰本作橦。东接巴郡。〔南接蜀犍为〕。原脱南接一句。盖以南去成都句代蜀郡也。然广汉西南接犍为之牛鞞、资中界。此不当省。本治绳乡。《水经注》引作乘乡。又作沈乡,云姜诗居。实一地。安帝永“和”〔初〕中阴平、汉中羌反,羌乱发于安帝永初元年。汉中羌乱发生于永初四年。永和为顺帝年号,上距永初三十馀年。羌乱已平矣。故改一字。元初二年移涪。水经注》引作“永初二年”,亦误。后治雒元丰本作。下同。城。王莽改曰〔新〕“就”都。刘、李本作新都。他各本皆同《汉志》作就都。公孙述名曰子同。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旧各本不重为字。廖本加。当有。土地沃美,人士俊乂,此下旧各本皆有为字。顾广圻校稿批云,“上为字错压下”。廖本删。当删移。一州称望。“然”似为赘文。汉选此下浙本有为字。并挤刻下蜀郡字。蜀郡、广汉太守,每重德刘本作得。他各本作德。疑重德上脱一字。高俊。故前〔有〕廖本脱有字。他本具。赵护、疑当作“楼护”。见《游侠传》。赵护徒以平郑躬乱入史。常氏未言郑躬事,即不当列赵护。“弟”〔第〕五伯鱼,见《蜀郡》。后有蔡、陈,表章礼物,殊于诸郡。其太守著功德者,有刘“感”〔咸〕据《后汉书‧独行‧李业传》改。孙“宾”〔宝〕依《汉书》七十七改。蔡〔茂〕原脱。顾广圻校稿云:“蔡茂,在《大同志》,又《士女赞》。陈宠。四部备要本陈下空二格夺“宠伯”二字。“伯鱼”此广汉太守。浅人妄缘上文夺茂、宠填“伯鱼”字也。〔茂〕自郡迳迁司徒。宠亦至三公。而“”〔●〕廖本从衣作讽、尹睦、鲜于定、《四部备要》本夺定字,只空位。赵瑶皆公望也。薛鸿,疑当作汉。说在注。辈,卿佐也。“而”许靖亦为上公。“及”何祇、常闳刘、钱、吴、何、《函》、王诸本作阁。李本作阐。廖本改作闳。皆有称。此下,张、吴、何、王、浙本皆有一望字。并下连。于其上空格。刘、李、钱、《函》、廖本但空格,无望字,兹从。以处州中,益州恒明各本缺笔。治此郡。

初平中,益州牧刘焉自绵竹移雒县城。筑阙门,云其地不王。云上当有占字。乃留孙修三国志》作循。吴、何本作修。据之。建安十八年,刘先主自涪攻围,且一年。军师庞统中流矢死。先主痛惜,言则涕泣。广汉太守南“杨”〔阳〕廖本南阳作南杨,误,兹据钱本等改回。张存曰:“统虽可惜,违大雅之体。”先主怒曰:“统杀身成仁,非仁〔者〕廖本无者字,兹依钱本等补。乎。”即免存官。十九年夏,雒城拔。何本作牧,与他旧本并有“雒城援”三字连。廖本无。兹从廖本,删三字(援,李本作接)。襄阳马良书诒刘、李本作诏,吴、何本作诣。《三国志‧马良传》作与。诒同贻。诸葛亮曰:“承雒城何、王本作县。已下,尊兄配业光旧各本作先。《函海》云“应作光”。廖本改作光。良本作固作光。国,魄兆见矣。”时州或治成都,时复治雒。为蜀渊府。

十四

雒县  郡治。“汎”〔沈〕旧各本讹作汎。廖本注“当作沈”。乡旧各本“汎乡”上连,下乃空格,甚至提行。以“郡治汎乡”为句。兹移正。有孝子姜诗田“地”宅,姓族。〔大姓〕有镡、李、郭、翟氏。

绵竹县 刘焉初所治。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旧各本皆作“十五斛”,廖本改作“五十斛”。是。汉时,任定祖旧各本此下有安字,廖本删。是。以儒学教,号侔洙泗。有多士,秦、杜为首族也。

什“仿”〔邡〕廖本作仿。县 山出好茶。杨氏为大姓。美田。有盐井。

新都县 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有金堂山。当作峡。水通于巴。汉时五仓,名万安仓。有枣,鱼梁。多名士,有杨厚、当作序。董扶。当有误。又有四姓马、史、汝、郑者也。

五城县 郡东南。有水通于巴。汉时置五仓,发五县民,尉部主之。“尉部”当倒。后因以为县。〔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在县东二里。其山六屈六起。山〕此处原有脱。用《寰宇记》引文补二十字,当旧写本一行。出龙骨。云龙升其山,值天门闭,不达,堕死于此。后没地中。钱写本脱中字。故掘取得龙骨。

郪县  有山原田,富国盐井,濮疑当重濮字。出好枣。宜君山出麋,顾观光校作麈。尾特好,入贡。大姓,王、李氏。又有高、马家,世掌旧各本作常。廖本改作掌。部曲。蜀时,高胜、马秦旧本皆作泰。廖本依《李严传》改作秦。皆叛,伏诛。

广汉县 有山原田。蜀时,彭“义”〔羕〕廖本注云“当作羕”。《三国志》传文不误。有俊才。晋世“改”旧各本皆只此改字。廖本注云:“当作段。下当有容字。段容见《后贤志》。”〔段容〕号令德;故二姓为甲族也。

德阳县有青石祠。山原肥沃,有泽渔之利。士女贞孝。唐百川校云:《御览》五百五十六引,作“山原沃美,有泽原之利。士女多贞孝。”望山乐水,土地易为生事。车骑将军邓芝此下,顾观光依《御览》补“方之邓林”四字。雅有终焉之思,后遂葬其山。太守夏侯慕《三国志‧秦宓传》作纂。未定孰是。时,古濮为功曹。康、古、袁氏为四姓,大族之甲者也。钱写本无也字。

刘氏延熙中,分广汉四县置东广汉郡。咸熙初省。泰始末,晋书》作泰始二年又分置新都郡。太康省。末年,又置“蜀”〔新都〕王国晋世无“蜀王国”。按《后贤志‧常骞传》当作“新都王国”。蜀郡常骞为内史。永嘉末省。按《晋书‧成都王颖传》:“永嘉中,立东莱王蕤子遵为颖嗣,封华容县王。”是颖初封成都王,失权后降封新都王。至永嘉继绝世,乃立遵为县王。然则新都王国已除废。当在永嘉五年,颖败死时国除也。

十五

犍为郡[编辑]

犍为郡,孝武晋代人当称汉武。盖李寿国号汉,故凡汉帝皆不加汉字。建元六年置。时治鄨。此下廖本注云“当有属”字。今按《汉志》十二县无鄨。若治鄨时即不是属十二县。应是下脱“其后”二字。谓鄨属牂柯后,乃为十二县也。〔其后〕县十二,“汉”户十万。鄨,故犍为地“是”也。鄨有犍山,见《保乾图》。元丰本此下空五格。刘、张本提行。武帝初,欲开南中,令蜀通僰、青衣道。建元“年”〔中〕,旧各本皆作“是元年”。廖本改作“建元年”,又注“年”“当作中”,兹从廖本。僰道令通之,费功无成,百姓愁怨。司马相如讽谕之。司上当有“帝使”二字。使者唐蒙将南入,以道不通,执令,将斩之。令廖本无令,此据钱本等补。叹曰:“忝官益土,恨不见成都市。”蒙即令送成都市而杀之。蒙乃斩石通阁道。故世为谚曰“思都邮,斩令头”云。后蒙为都尉,治南夷道。元光五年,郡移治南广。太初二字旧脱,廖本据《水经注》补。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孝昭元年,郡治僰道,后遂徙武阳。至晋,属县五,户二万。去洛三千二百七十里。东接江阳。南接朱提。北接蜀郡。西接“广”汉〔嘉〕。旧各本俱作“广汉”。顾广圻校稿,圈“广汉”,改“汉嘉”。批“癸酉校定”字。廖本不改,注云“当作汉嘉”。兹迳改。王“桥”〔乔〕浙、廖本作桥。升其北山。彭祖家其彭濛。元丰本作濛,他各本作蒙。廖本于家字下注云“当有误”。此字下云“当作冢”。查顾广圻校稿云:“蒙当作冢。彭冢见《水经注》。”今按,彭蒙,山名。《岑彭传》作彭亡。《桓温传》作彭模。刘昭引《南中志》作彭望。《元和志》云“亦曰平无”。《寰宇记》作“彭女山”,“又名彭亡山,亦云平模山。”《水经注》:“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谓之平模。”下云:“此地有彭冢,言彭祖冢焉。”非谓山名“彭冢”也。濛、蒙、模、亡、无、汝音近,蜀人山名不当混为冢字。白虎仁于广德。宝鼎见于江溉。刘、李本作江流。吴、何、王本误作缓。和“五”〔元〕年,绥和只二年,成帝崩。五字当是元字之讹。又上宝磬十六。刘向以为美化所降,用立辟雍。此下,旧本皆有而字,缀其下八字承上为句。大谬。兹删而字,以士、女八字属下。说在注。“而”士多仁孝,女性贞专。王莽改曰西顺,郡人不会。更始都南阳,远奉贡职。及公孙述有蜀,郡拒守。述伐之。顾观光校云:“《书钞》百十八,伐作攻。与《御览》合。”郡功曹朱遵逆战,众寡不敌。遵绊马死战。当倒作战死。遂为述所并。而任君业闭户,费贻素隐。光武帝嘉之曰:“士大夫之郡也。”

郡去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昔人作大桥,曰汉安桥。顾广圻校稿批“安汉。《水经注》”五字。今按:安汉,巴西县名,犍为不至袭用。他汇书亦未见作安汉桥者,《水经注》亦误倒耳。广当作长。一里半。每秋夏水盛,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建安二十一年,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钱写本误作柱。山,寻江通车道,车字,元丰本作东。顾广圻校稿批云“《水经》州三无”。廖本注云“当衍”。今按:车字不误。后汉末,成都平原与彭眉平原间已行鹿车也。省桥“梁”,〔渡〕三津,旧本皆作“省桥梁三津”。廖本删梁字。皆与地理实际不合。审旧本梁字为渡字讹。谓省汉安桥,改由天社山下渡三津以通车道。说详注与图。吏民悦之。严因更造起府寺,观〔楼〕壮丽,旧脱楼字。观楼、射兰,见本卷第五章。为一州胜宇。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钱写本武下衍功字。赤水九日,蜀以〔为〕刘氏瑞应。其太守,汉兴以来,鲜有显者。

十六

武阳县 郡治。有王“桥”〔乔〕、浙、廖本作桥,钱本等作乔,兹据改。彭祖祠。蒲元丰本作藉。廖本注云“当作藉”。此下廖本又注云:“当有为字,见《水经注》。”大堰灌郡下。六〔水〕门水字用《水经注》补。有朱遵祠。山出铁及白玉。疑当作土。特多大姓,有七杨、刘、钱、《函》本作阳。五李诸姓十二也。疑“大姓”下有脱文。

南安县 郡东四百里。治青衣江会。县溉,县字《水经注》作悬。古字通。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李冰所平也。《水经注》引此作“悬溉有汉名垒坻。亦曰盐溉,李冰所平也”。顾广圻校稿据以反改本书。廖本亦据以入注。兹不取。有柑橘官社。柑字当衍。汉有盐井。(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多陂池。)此十一字,系常氏自注语。原当是双行小字,不害正文。兹加括弧。西有熊耳〔峡〕。旧脱一字。廖本注云:“当有峡字。《续汉志》引不误。”南有峨眉山,山去县八十里。《孔子地图》言,有仙药。汉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药,不能得。此二十三字,疑后人窜入。有四姓,能、宣、谢、审、五。大族:杨、费。“有四姓”至此句疑有脱误。又有信士吕孟真,纪至行也。

僰道县 在南安东四百里。距旧各本作拒。廖本改作距。二字古通用。郡〔八〕百里。按南安县文推当有八字。高后六年城之,治马湖江会。水通越嶲,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童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有荔芰、张、何、《函海》本作支。刘、钱本同廖本。姜、蒟。滨江有兵兰,刘、钱、《函》本作栏。张、吴、何、王本有注云:“《后汉书》注引本志云:“有玉兵兰”,疑“兵栏”误。”今按:栏、兰古通用。蜀王兵栏,已见前本卷6章之注。李冰所烧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黄。鱼从楚廖本注云:“当作僰,见《水经注》。”来,至此而止,畏崖映水也。《函海》注云“何本少“所”字。”又空此字。张、吴本已然。有韩原素祠。又有孝子隗通,为母汲江“裔”〔膂〕旧皆作裔,廖本注云:“当作膂,见《水经注》。”是。水,天为出平石生元丰本作至。江中。廖本注江字下云“当有膂字。”今石在马湖江。而孝子吴顺“奉”〔养〕廖本作奉。母,赤乌巢其门。崩容江,浙本无容字,作空位。出好磨石。“崩”江廖本删崩字。是。多鱼害。张、吴、何、王、浙本俱无害字。张误删也。民失在征巫,好鬼妖。大姓吴、隗。又有楚、石、薛、相者。

牛鞞县 受新都江。去郡三百里。元鼎水经注》作元封。二年置。“相”〔有〕旧皆作相,应是有字之讹。廖本注云:“当作有。下属。”阳明盐井。程、韩氏为冠盖之族。此下,刘、张、吴、何本接写资中县,不提行。《函海》本有小注隔之。钱写本与廖本提行。

资中县 受牛鞞江也。此下,宋、明旧本有“江阳郡”三字,提行。《函海》本、廖本乃迳接“先有”以下三十六字。先有王延世著勋河平。后有董钧为汉定礼。王、董、张、赵为四族。二县在中〔水〕,旧各本脱水字,即不成文。兹补。中水,即沱江。此云牛鞞江者也。多山田,少种稻之地。廖本此下注云:“以上三十六字,旧错简入《江阳郡》下,今移正。”未知《函海》本已先移正矣。

十七

江阳郡[编辑]

江阳郡,旧刻本此下错入资中县“先有王延世”至“种稻之地”三十六字。《函海》本与廖本先已移正。本犍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置郡。原衍“十”字。汉安程〔征〕、石谦白州牧刘璋求立郡。璋听之,以都尉、广汉成存为太守。属县四。户五千。去洛四千八“百”〔十〕廖本十作百,非。里。东接巴郡。南接张、吴、何、王本作牂。下同。柯。李本作西接“广汉”犍为。钱、《函》及张、吴、何、王、廖本皆作“西接广汉、犍为”。《函海》注云“刘、李本无“广汉”二字。”廖本注“当衍广汉二字”。查郡西界亦不当与广汉接。迳省之。北接广汉。有荔芰、巴菽、桃枝、蒟、给橙。廖本注云:“当有客字。”俗好文刻,廖本注云:“当作刺。”少儒学,多朴野,盖天性也。

江阳县 郡治。治旧各本不重。廖本有。江、雒会。有方山兰祠。刘昭《郡国志》注引此文,无方字。江中有大阙、小阙。季春,黄龙堆没,阙即平。昔云,世祖微时,过江阳,有一子。望气者曰:“江阳有贵儿气。”王莽求之,县人杀之。后世祖为子立祠,谪江阳民不使冠带者数世。有富“义”〔世〕盐井。本名富世盐井,后周因之置富世县。唐人避讳作“富义”。又郡下百二十里者,当是有字讹。当衍伯涂鱼梁,云旧各本皆作六。廖本改作云。当作云。伯氏女为涂氏妇,造此梁。张、吴、何、王本无“造此”二字。他各本有。浙本挤刻有。四姓,王、孙、程、郑。八族,又有魏、赵、先、周也。钱写本此下有小注云:“有荔支、巴菽、桃枝、蒟、给橙字,与上文《巴志序》所称果蔓名大同小异。”盖元丰本已有之校批语。嘉泰本存之。张本移郡序下。李本在书头。《函海》本注云:“李本,小注在上段书头。是本江阳县云云接上段为一,故置小注于“魏赵先周”句下。”

汉安县 郡东元丰本作西。五百里。顾广圻校稿据《一统志》改此句为“在郡西五十里”。廖本于东字、百字下并注云“当有误”。今按,当作“郡东三百里”。土地虽迫,山水特美好。宜蚕桑,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四姓,程、姚、郭、石。八族张、季、李、赵辈。而程、石杰立,郡常秉议论选之。

符钱写作苻。县 郡东二百里。元鼎二年置。治安乐水会。此下廖本注云“当有水字”。东接巴“蜀”顾广圻朱改蜀作郡字。又批“癸酉”字。廖本注云“当衍”。乐城。南“水”廖本注云“当衍”。通平夷、旧皆作羌。廖本改作夷。是。鄨县。永建元年十二顾广圻校稿改作一。批云“据《水经注》州三”。按朱、赵本作“十一”,官本仍作“十二”。兹不改。月,县长赵祉遣吏先尼和搜神记》作“叔先泥和”。《后汉书‧列女传》作“孝女叔先雄”。《水经注》作“先尼和女络”。疑当作“先尼叔和”。先为姓,名尼字叔和。拜檄巴“蜀”〔郡〕顾广圻校稿改蜀字作郡。廖本注云“当衍”。守,过成“瑞”〔湍〕滩,《水经注》官本作成湍,朱、赵本作“成濡”。《范史》作“乘船堕湍水物故”。皆足证原是水旁字。死。子贤求丧,不得。女络《范史》作雄。年二十五,〔有二子并数岁。〕依《水经注》与《范史》补。迺分金珠,作二锦囊系儿头下。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女络乃乘小船,至父没所,哀哭自沈。见梦告贤曰:“至二十一日与父尸张、吴、何本作尸。俱出。”至日,父子浮出。县言郡,太守萧登高之,上尚书,遣户曹掾为之立碑。人为语曰:“符有先络。下当有脱。僰道张帛,求其夫,天下无有其偶者矣。”此下张本有小注云:“按僰道黄帛,张贞妻也。沈身求贞,事颇类此。语乃云。”吴、何、王、浙本并有,刘、李、钱、《函》、廖本无。黄帛事具《先贤志》。《水经注》引《益部耆旧传》亦作“张帛”,从夫姓也。顾广圻校稿批云:“《士女赞》无张字。又无“者矣”二字。”又注云:“广圻按:当云“符有先络,僰道帛,求其夫、父无有偶”。洛、帛为韵,父、偶为韵也。”今按,不如云“符有先络求其父,僰道张帛求其夫,天下无偶”亦韵。各书无删“天下”字者。

新乐县 郡西二百八十里。元康五年置。西“楚”〔接〕僰道。旧各本作“西楚”。元丰本小注:““西楚僰道”四字未详。”嘉泰本注:““西楚僰道”四字疑误。”并在文末。李本在书头。张本删此注。吴、何、王本并无。顾广圻改楚为近字。廖本注云:“当作通。”意谓水道相通。兹按符县“东接乐城”例改。有盐井。大姓魏、吕氏。

十八

汶山郡[编辑]

汶山郡,本蜀郡北部冉、駹都尉,孝武元封四年置。廖本封四下注云:“当作鼎六。《汉书‧武帝纪》、《后汉书‧冉駹夷传》皆有明文。郡立于元鼎六年庚午,省于地节三年甲寅,故凡四十五年也。”今按:常氏非不见《汉书》,此特与之立异者,必有所据。帝纪就决策时言之,方志就实成郡时言之,地方史与正史记年不同者,往往由此。迟四年者,或是吏民反对立郡,都尉已改太守,仍只行都尉职以慰抚其人,更阅四年绥辑而后成郡。故《帝纪》汶山郡叙在新立五郡之最后也。旧属县八。当作五。户二十五万。去洛三千四百六十三里。东接蜀郡。当云“东接广汉”。对北部言,蜀郡当在南。南接汉嘉。当作“南接蜀郡汉嘉”。西接凉廖本注云:旧误梁,今改正。州“酒泉”〔生羌〕。汉魏凉州洮、湟内外皆羌民。洮、湟内者,与齐民同供赋役。洮、湟外者为生羌,北至祁连,南尽赐支,不隶郡县,称为徼外。酒泉郡又在祁连山北,与汶山隔绝。《常志》误与阴平同。兹改酒泉为生羌,俾符实际。北接阴平。有六、为楼薄族之省称。用陈宗祥先生说。夷、羌、胡、“羌”〔赀〕虏、原作羌虏。兹用《吐谷浑传》改赀虏。即阴平郡之紫羌也。白兰、〔蚌〕峒钱、廖本作峒,他各本作●。《大同志》作“蚌●羌”。九种之戎。上七种合冉氐与駹为九也。《后汉书‧冉駹传》作“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是范氏因六夷、九氐语误凑为七羌之字。牛、马、〔旄〕、毡、班罽、刘、张、吴、何、王本作斑。钱、《函》、廖本作班。义同。青顿、毞毲、钱、《函》、廖本作毞。他各本作●毲。羊、“羖”〔羧〕廖本注云:“《后汉书》羖作羧。”兹据改。之属。《后汉书》以羊羧比旄毡、班罽、青顿、毞毲为工艺品。是误。当以羊、羧为家畜。特多杂药,名香。土地刚卤,不宜五谷,唯种〔稞〕麦。原脱稞字。《范史》同。当补。“而”此字衍。多冰寒,盛夏凝冻不释。“故”此后人缘《范史》文衍。夷人冬则避寒入蜀,庸李本作佣。赁自食,夏则避暑反落,岁以为常,故蜀人谓之作“五”〔氐〕旧皆作五。兹据《寰宇记》引文改。百石子也。

宣帝地节“元”〔三〕年,旧各本皆作元年。廖本注云:“当作三。《汉书‧宣帝纪》、《后汉书‧冉駹夷传》皆有明文。又前云“孝宣地节三年罢汶山郡”者,即此事,亦可证。《太平寰宇记》引作元年,所见本已讹耳。”用本书证,固应作三年。武都白马羌反。使者骆武平之。因旧刻此下接“拜越嶲太守,迎者如云”句,属《越嶲郡序》张𫞩事。中脱汶山、汉嘉、越嶲三郡文字,约宋刻六页之多。明清校刻诸家,未有觉者。顾广圻校稿开始指出,并辑有各书引文数条。廖本有长注六百十五字说明,并续有辑句。兹更蒐讨《》、《》、《三国》、《晋志》、《宋志》,及各方志、地理书与汇书所记三郡文之可能出于《常志》及常氏所引据者,进行补缀。力遵常氏格局、语调、纂组方法,俾成《蜀志》全文。〔慰劳汶山郡。吏及百姓诣武自讼:“一岁再役,更赋至重。边人贫苦,无以供给。求省郡。”郡建以来四十五年矣。武以状上,遂省郡,复置北部都尉。〕以上依金陵刻本,《寰宇记》卷七十八引《华阳国志》文补,原误诣作谓,役作度,郡作部,并据他本改正。又都尉上脱“北部”字,用《后汉书‧冉駹夷传》补。〔孝安延光三年,复立之以为郡。〕十二字用《后汉‧郡国志》刘昭注引《华阳国志》补。〔已仍为蜀郡北部都尉。灵帝时再为郡。〕此据《后汉书‧ 冉駹传》意补。原传云“灵帝时复分蜀郡北部为汶山郡。”则延光后曾复为都尉也。〔寻复为都尉。先主定蜀,陈震为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据《三国志‧ 陈震传》文补。〔后主延熙十年,平康夷反。卫将军姜维讨平之。维资此郡,屡出兵狄道。〕此据《三国志‧后主纪》及《姜维传》补。〔晋平蜀,郡人不附。泰始七年,诸屯兵杀其督将以叛。十年,白马胡叛。刺史皇甫晏讨之,至都安,军叛被杀。后刺史王濬讨平之。〕此据《大同志》补。〔于时属县八,户一万六千。〕此用《晋书‧地理志》补。元康八年,西夷校尉麹炳讨兴乐乱羌,大为羌胡所破。群羌皆叛,太守但保都安。永宁元年,刺史罗尚遣牙门将王敦讨之。为羌所杀。李雄入成都,汶山太守兰维随尚东走。雄弃其地,以都安属蜀郡。〕依本书《大同志》补。

十九

〔汶山县  郡治。〕此用《晋书‧地理志》补。原作“文山”。〔本汶江道,〕依《后汉‧郡国志》。〔蜀改。〕据《三国志‧廖立传》。〔汶山在西,有玉轮阪。〕用《水经注》文缀。原作“山”,字古通。〔濊水、駹水出焉。〕六字,刘昭《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濊,《前汉志》作渽,《水经》作涐。〔故冉駹界邑也。〕依《后汉书‧冉駹传》意补。说在注。〔其王侯颇知文书。而法严重。贵妇人,党母族。死,则烧其尸。〕用《冉駹传》文补。〔山岩间多石室,深者十馀丈。〕用《寰宇记》卷七十八“汶川县”文割补。〔有盐溪。山出咸石,煎之得盐。〕此据《太平御览》卷五十二引《华阳国志》文,参《寰宇记》卷七十八文补。

〔都安县  本湔氐道。〕据《前汉‧地理志》。〔李冰作堰处。〕据《蜀志序》文。〔蜀曰湔县。有观阪,后主登之,看汶水之流。〕据《三国志‧后主纪》建兴十四年文补。〔县东南皆沃野,〕此用《史记‧货殖传》文意补缀。〔有大芋如蹲鸱也。〕七字据颜师古《货殖传》注引《华阳国志》文补。张守节《史记正义》同引,“都安”误作“安上”。蹲作踆。

〔广阳县  郡北一百里。〕此据《元和志》。《水经注》文为“百二十里”。〔本绵虒道。〕依《郡国志》。前汉无道字。〔北部都尉治。太康初更名。〕据《水经注》文推定。〔有玉垒山,出璧玉,湔水所出。〕《郡国志》注“绵虒道”引《华阳国志》文。〔连岭九峰,通曰岷山。夏含霜雪,昆仑之仲也。〕此用《寰宇记》引王羲之《与谢安书》,论岷山文,并《一统志》缀九峰句补。〔一曰沃焦。安乡山,直上六里,岷岭之最高者。遇大雪开泮,望见成都。〕二十六字为《寰宇记》卷七十八引《华阳国志》文、《四川通志》作“其高直上六十里,山有九峰四时积雪”。〔山出青珠。〕此为《初学记》卷二十七引《华阳国志》文。

〔广柔县  郡西百里。〕依《元和志》推定。〔有石纽乡,禹所生也。〕据《水经注》卷三十六文补。〔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中,不敢追,〕《水经注》作“捕之者不逼”。〔云畏禹神;能藏三年,为人所得,则共原之,云禹神灵祐之。〕此二十三字,为《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末句《水经注》作“大禹之神所佑也”。

〔蚕陵县  郡北二百二十里。〕此据《水经注》:“蚕陵至北部一百二十里”计算补。〔本蚕丛邑也。汉武帝元鼎中开为县。〕此依《元和志‧翼州》文补。〔莽曰步昌。〕《前汉‧地理志》文。〔有蚕陵山。〕据《旧唐书‧地理志》补。

〔升迁县  在广阳西百里。〕此定晋升迁县为今黑水位置推定。说详注。〔蜀汉立。〕依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补,下三县同。

〔平康县  在郡北三百里。〕意推补。〔有岷阜,江水所出之处也。〕此为《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七引《华阳国志》文。岷原讹作●。《水经注》云:“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亦当是引《常志》,岷、汶字古通,《禹贡》作岷。《汉书》作,又作岷。《史记》作汶。《三国志‧秦宓传》:“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疑常氏原语为“有汶阜之山”,《书钞》夺二字。〔江初出,未可滥觞。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馀里至汶山,乃广二百馀步矣。〕此用《水经注‧江水》文补。原引《益州记》,疑亦出于《常志》。

〔兴乐县在郡东北五百里。〕依南坪位置推算。〔蜀开,为白马县。晋平蜀,更名。〕此据《宋书‧州郡志》引《太康地记》补。云“元年更名,本曰白马”。

二十

汉嘉郡[编辑]

〔汉嘉郡,本筰都夷也。〕五字用《后汉书‧南蛮‧筰都夷传》文借补。原有都字,当衍,说在注〔一〕。〔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上四十一字,借用《史记‧西南夷传》补。〔是谓西夷。〕用《西南夷传》意补。〔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十二字,用《司马相如传》文。元鼎六年通南夷道,邛、筰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西南夷传》。〔乃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便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此节取《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筰侯,冉、駹皆请臣、置吏。乃以邛都为越嶲郡,筰都为沈犁郡,冉、駹为汶山郡。〕此用《史记‧西南夷传》文。《汉书》同。〔沈犁郡,治筰都,去长安三千三百三十五里。领县二十一。〕此据《汉书‧武帝本纪》颜注引《茂陵书》文。〔天汉四年,并蜀郡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此用《后汉书‧莋都夷传》文补。〔邛来山本名邛筰,邛人、筰人所由来也。〕此依刘昭《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改三字。来字原作崃,依李贤《后汉书》注引文改。筰下句,原作“故邛人、莋人界也”,两注同。考其山为今大相岭,在汉为旄牛、严道两县界,非邛人、莋人界,邛国尤远不及此。但邛人莋人入蜀,则必须由此山。当是原释邛来之义,作“邛人、莋人所由来也。”刘昭或据误本,或误“本名邛莋”之义为界山,改由来为界字,李贤又缘核对刘注而从其误,兹订正。〔有九折阪,〕意补四字,以启下文。〔岩阻峻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结,冬则剧寒。〕此续用刘昭注引文。李贤注引回作回。又重山上二字。〔宣帝时,琅邪王吉子阳〕此据《汉书》卷七十五《王吉传》文,以郡、姓名,字联称之常氏语格缀补刘注引文。刘注有“王阳行部至此退”句。〔为益州刺史,行部至此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元帝时,涿郡〔王尊子赣为刺史,至此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尊居部二岁,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此用《汉书》卷七十六《王尊传》文补。微有加字。〔公孙述据蜀,青衣人不附。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以为汉嘉郡。〕据《水经注》卷三十六文补。〔已,复为都尉。〕此据《郡国志》蜀郡属国注推定。〔永平中,益州刺史梁国朱辅好立功名,在州数岁,宣示汉德,威怀远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菆等百馀国,户百三十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称为臣仆。辅上疏曰:“臣闻诗云:“彼徂者岐,有夷之行。”传曰:“岐道虽僻而人不远。”诗人诵咏,以为符〕〔验。今白狼王唐菆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路经邛来大山,零高阪,峭危峻险,百倍岐道。繈负老幼,若归慈母。远夷之语,辞意难正。草木异种,鸟兽殊类。有犍为郡掾田恭与之习狎,颇晓其言。臣辄令讯其风俗,译其辞语。今遣从事史李陵与恭护送诣阙,并上其乐诗。昔在圣帝,舞四夷之乐。今之所上,庶备其一。”明帝嘉之。事下史官录其歌焉。〕此全用《莋都夷传》文补。《常志》既志邛来山,必缀有此三故事。《东观记》有《朱酺传》,今存残文云:“朱酺,梁国宁陵人,明帝时为益州刺史,移书属郡,喻以圣德。白狼王等百馀国重译来庭。献诗三章。”〔时部尉府舍,以部御杂夷,宜炫燿之。乃雕饰城墙,华画府寺及诸门,作神仙、海灵、穷奇、凿齿。夷人出入恐惧。骡马或惮而趄。〕此用《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引《华阳国志》文补。御原作御。恐下原无惧字。《后汉书》作“画山神、海灵、奇禽、怪兽以眩耀之。”延光二年,旄牛夷叛攻零关,杀长吏。益州刺史张乔与西部都尉击破之。于是分置蜀郡属国都尉,领四县,如太守。〕此用《后汉‧莋都夷传》文。〔灵帝时,复以蜀郡属国为汉嘉郡。〕此用《莋都夷传》文。加复字以照上文。〔四县户十一万。〕依《郡国志》蜀郡属国户数。〔太康户一万三千。〕据《晋书‧地理志》。

二十一

〔汉嘉县  郡治。〕据《晋书‧地理志》,是用《太康地志》文。〔故青衣羌国也。〕此用《水经注》卷三六原语。〔高后六年开为青衣县。〕此据《蜀志总序》与《汉书‧地理志》〔有蒙山。〕此用《后汉‧郡国志》汉嘉县文。《前汉志》合。〔青衣水所发。东迳县,南与沫水会。〕此用《水经注》文。删县上其字与会字下“于越嶲郡之灵关道”八字谬文。〔沫水从岷山,西来,出灵山下。其山上合下开,水出其间,至县东与青衣水合,东入于江。〕此用《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参合《水经注》文整补。刘昭此注引《华阳国志》,文殊谬乱,不可句读。盖据误本又自行窜乱。故与地理实际刺谬。《水经注》文亦多窜乱,故用今地文参合订之。〔土地多山。〕此刘昭注引《华阳国志》原语。〔产名茶。〕此用《寰宇记》引《九州记》及《茶谱》补。说详注释。〔灵山下有灵关,在县北六十里。有峡,口阔三丈,长二百步。关外即夷邑。〕此借《元和志》文。〔安帝永初二年,青衣道夷邑长令西,与徼外三种夷三十一万口,赍黄金、旄牛毦举土内属。安帝增令田爵,号为奉通邑君。〕据《莋都夷传》文。延光二年,为属国都尉治。阳嘉二年,改县名汉嘉。〕节取《莋都夷传》文。〔用建武时郡名也。〕意补。〔自时厥后,人文蔚兴。王元泰州里无继。〕据《三国志‧杨戏传‧季汉辅臣赞注》补。〔樊叔达号为吏师。〕用《樊敏碑》文补。〔向举为一时表率。〕据《三国志‧先主传》,劝进表名列第二。〔张休、王晖并俊彦称也。〕并据今存墓铭等文献补。

〔严道县  邛来山,邛水所出,东入青衣。有木官。〕十四字用《汉书‧地理志》班固本注文。〔秦开邛来道,置邮传,属临邛。〕右十一字依《司马相如传》与《淮南王传》合参意补。〔始皇二十五年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于此地,汉为县,故曰严道,属蜀郡。至文帝,又徙淮〕〔南王之族于此。〕此四十字,用《寰宇记》卷七十七文。倒“汉为县”三字在“故曰”上,以明“严道”取义。秦与前汉皆不讳庄为严。常氏不当有此说。然《读史方舆纪要》及《清一统志》皆有与此相同之文,云出《华阳国志》。是唐宋人书引《华阳国志》以存此说者尚有他种。乐史亦实转引可知。固当录补。〔道通邛筰,至险。有长岭、若栋、八渡之难,杨母阁之峻。昔杨氏倡造作阁,故名焉。〕此《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原无“通邛筰”三字,据《水经注》卷三十三再增补。〔有铜山,文帝赐邓通铸钱处也。〕取《史‧汉‧佞幸‧邓通传》补。〔其人士,则李磐图像府庭,〕见《先贤志》,前汉时属蜀郡。〔高颐树阙锦里。〕据现存雅安姚桥之《高君碑》,与石阙。雅安,汉严道县地也。〔卫继仕蜀,至奉车都尉、大尚书。〕三国志》附《杨戏传》。

〔徙阳县  本斯榆邑。汉武略斯,以为徙县。〕据《司马相如传》及《汉书‧地理志》,颜注:“徙音斯。”〔晋改曰徙阳也。〕据《晋书‧地理志》。〔山出丹砂,雄、雌黄、空青、青碧。〕据《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增山字。

〔旄牛县  在邛来山表,本旄牛王地。邛人筰人入蜀必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恒止市于此。〕此用《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改“旄地也”为“本旄牛王地”,改“邛人自蜀入”为“邛人筰人入蜀必”七字,增“恒止市于此”五字,补全文义。昔人引文多意为夺衍,故失之也。〔有鲜水、若水〕五字据《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出徼外,南至大莋入绳。〕九字用《前汉志》旄牛县注补足。〔濊水一名洲江,合沫水,自南安入江。〕《郡国志》注原引脱濊水字,遂失《常志》本旨。兹用《前汉志》青衣县注,更补后八字。而易渽字为“濊水”,俾与“汶山县”引文符合。

〔晋乐县〕此据《宋书‧州郡志》补。说在注释。

二十二

越巂郡[编辑]

〔越嶲郡,〕“拜越嶲太守,迎者如云。后蜀郡赵温,亦著治绩”十八字当后移。〔故邛都夷国也。〕此用《后汉书‧南蛮‧邛都夷传》(以下省称《邛传》)文意。〔秦时尝通为郡县。〕此用《史记‧司马相如传》语插补。〔汉武帝复开,〕用《邛传》文,加汉字与复字。〔以为邛都县。无几而地陷为污泽,因名为邛池,南人以为陷河,〕《邛传》文作邛河。兹依刘昭注引李膺《益州记》改作陷河。李膺后于常璩,当据《常志》,《范史》字讹。〔后复反叛。元鼎六年,汉兵诛邛君,以为越嶲郡。〕《邛传》汉兵下“自越嶲水伐之”六字,系用应劭说改《常志》语,其说无足取。兹用《史记‧西南夷传》“诛邛君”三字易之,参看注释。〔其土地,平原有稻田。〕以上并用《邛传》文。〔其人椎髻、耕田,有邑聚。〕用《西南夷传》文补。〔俗多游荡,而喜讴歌,略与牂柯相类。豪帅放纵,难得而制。〕用《邛传》文。

〔王莽时,郡守枚根调邛人任贵以为军候。〕《邛传》文本作“长贵”。兹依宋椠残文改作“任贵”,下同。更始元年,任贵率种人攻杀枚根,自立为邛谷王。〕用《邛传》文。改“更始二年”为元年。说在注释。“故”王莽“遣”以任贵为镇戍大尹守之。此十二字为宋元丰刻本所谓“略加整理刻之”所保存旧本讹乱中的残文。原作“遣任贵”改用以字。〔又降于公孙述。述败,光武封任贵为邛王,建武十四年,任贵遣使上三年计,天子即授越嶲太守印绶。十九年,武威将军刘尚击益州夷,路由越嶲。任贵闻之,疑尚既定南边,威法必行,己不得自放纵,即聚兵,起营台,招呼诸君长,多酿毒酒,欲先以劳军,因袭击尚。尚知其谋,即分军先据邛都,遂掩任贵,诛之,徙其家属于成都。〕以上《邛传》文。

自建武后,数叛。此六字亦宋椠所保存旧本讹乱中的残文。永平元年,姑复夷叛,益州刺史发兵讨破之,斩其渠帅,传首京师。后太守巴郡张翕,政化清平,得夷人和。在郡十七年卒,夷人爱慕,如丧父母,苏祈叟二百馀人,赍牛羊送丧至翕本县安汉,起坟、祭祀。诏书嘉美,为立祠堂。〕此用《邛传》文。《太平御览》卷六十引《华阳国志‧张翕传》作“在官十九年”,别详《补巴郡士女轶文》。〔安帝元初三年,郡徼外夷大羊等八种,户三万一千,口十六万七千六百二十,慕义内属。时郡县赋敛烦数。五年,卷夷大牛种封离等反畔,杀遂久令。明年,永昌、益州及蜀郡夷皆叛应之,众遂十馀万,破坏二十馀县,杀长吏,燔烧邑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积,千里无人。诏益州刺史张乔选堪能从事讨之。从事杨竦将兵至楪榆,大破之。封离等惶怖,斩其同谋渠帅,诣竦乞降,竦厚加慰纳。其馀三十六种皆来降附,诸郡皆平。州中论功,未及上,会竦病创卒,张乔深痛惜之,乃刻石勒铭,图画其像。〕以上用《邛传》文。删省与《南中志》从同者及战略部署七十二字。存常氏刺守令不良,激成夷乱与表彰杨竦功勋之意。〔天子以张翕有遗爱,〕此用《邛传》文截缀《御览》引文。〔翕子𫞩,方察孝廉,天子起家拜越嶲太守。迎者如云。〕此二十字,用《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二引《华阳国志》文。𫞩原作端,《范史‧邛传》作“湍”,本书《士女目录》又作张𫞩,《巴志》同,兹改从本书。后九字亦保存于宋椠讹乱残文中。足见《御览》引文原在此处。原所谓“略加整顿”者妄以上接于汶山郡骆武事因字之下,时次列王莽前,谬甚,兹移正于此。〔曰:“郎君仪貌类我府君。”后𫞩颇失其心,有欲叛者,诸夷耆老相晓语曰:“当为先府君故。”遂以得安。〕此《邛传》文。曰上原有“夷人懽喜,奉迎道路”八字,删去。〔后顺桓间,广汉冯颢为太守,〕十字用《邛都传》文。〔亦著治绩。〕《邛传》文作“政化尤多异迹云。”本书宋刻本有讹舛略加整顿残文作“后蜀郡赵温,亦著治绩”。当是妄人用残乱之后字,与亦著治绩字,及湍残存字妄用赵温缀成。亦足证《常志》此处本有此后四字,范晔改其文耳。冯颢见12章之注。

章武三年,越嶲此下廖本有高字,他各本无。“高”叟大帅张、吴、何、王浙本作师。高定元三国志‧张嶷传》作高定。称王恣睢,钱写本讹作睚。遣都督李承之《张嶷传》作李求承。《函》、廖二本作煞。他各本作杀。《函海》注云:“亦作杀之。”当非。将军梓潼焦璜,破没郡土。丞相亮遣越嶲太守龚禄住安上县,遥领太守。安上去郡八百里《张嶷传》作“八百馀里”。今按:八当衍,常氏缘《陈志》文误也。有名当作“徒有郡名。”而已。建兴三年,〔丞相亮南征,复郡治。〕此依《三国志‧后主纪》及《杨戏传‧辅臣赞》“龚德绪赞”注文补。“蜀安南将军马忠讨越嶲郡夷”旧刻此上混乱,不成文理,考与史事殆全不合。除已校订上文,存其残字,更还常志原貌外,审此十字,与马忠与张嶷两传皆不合,又下文叠出而不衔接,当是宋椠依妄人窜乱残字所为,故删去另补。郡夷刚狠廖本作很。皆鸱视。〔军去后,复杀太守禄叛。延熙初以安南将军马忠率将张嶷为〕越嶲太守。“张”嶷将所领之郡。以上旧刻讹乱依《三国志》马忠、张嶷传及本书《南中志》改补。移上“安南将军马忠率”七字于此。诱杀苏祈、顾广圻校稿注“即苏示”。邑君冬逢及其弟隗渠等,怀集种落,威信允著,诸种渐服。又斩斯都耆帅李承之首,乃吴、何、王本作及。浙本剜改作乃。手煞焦璜、龚禄者也。又讨叛鄙,降夷人,安种落,蛮夷率服。嶷始以郡郛宇颓,更筑小居之。延熙二二当作五。年乃还旧郡。《嶷传》云:“在官三年,徙还故郡。”更城郡城,夷人男女莫不致力。兴复七县。嶷迁后,复颇奸轨,旧各本后复二字倒。兹从廖本。虽有四部斯儿,廖本注云“当作叟。下同。”及七营军,不足固守。乃置赤甲、北军元丰本作都。二牙门,及斯儿督军中坚,卫夷徼。此下刘、张、李本连缮,误。

旧本记此段,讹舛不重叙,姑考事之本末,略加整顿刻之。记字,《函海》本作纪。并注云:“李本此注在书头。刘、李本作记。刘、吴、何本亦有此注。似吕氏语。”按,此二十三字,各本皆有,在“更筑小坞居之”句下,大字、提行,低一格排,作二行。其下“延熙二年”,乃提行作正文。此明是吕大防付刻时,因前脱页下,存文蠹坏,漫不成理,妄以所可辨识残字纂合为之。廖本刻作双行夹注,在“小坞居之”句下。循此以求原文,参合历史文献,本易得其大致,而竟将“拜越嶲太守”句上接汶山郡骆武事下之“因”字,而又将残页末行“更筑小坞居之,延熙二年乃还旧治”的不可分割之句割离为两段。兹将其移于章末,存其原形,以助了解校补移易之义。

二十三

邛都县 郡治,因邛邑名也。邛,邛二字古通用。《》、《》及宋、明各本皆作邛。《函海》与廖本作邛。邛之初有七部,后为七部营军。又有四部斯儿。顾观光校勘记引上文廖本注。并于此注云:“《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引作叟。不误。”今案:是误。南山出铜,此下,廖本注云:“《续汉书‧志》注引“邛都河有唪嶲山。”疑此有脱文。”〔邛河有唪嶲山,又〕有温泉穴,冬夏〔常〕热,依《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补上八字。其温初学记》卷七,《太平御览》卷七十一引作源。可汤水经注》卷三十六引作𬊈。鸡、豚。下流《初学记》作汤。〔澡洗〕治疾病。《初学记》作“下汤澡洗疗宿疾”。《御览》引作“下流澡洗治宿病。”馀多恶水,水神护之,不可污秽及沈乱发,照●《函海》注云:“元本作●,古●字也。吴、何本误回。”则使人被恶疾,一郡通云然。

台登县 有孙水,一曰白沙江,入马湖水。山有砮石,火烧成铁,刚利。《禹贡》“厥赋砮”是也。又有漆,汉末,夷皆有之,〔张〕嶷取焉。宋椠元有小注“嶷,张嶷也”。钱写本只“张嶷”二字。《函海》注云:“刘本无也字。李本小注在书头,亦无也字。”兹迳补张字。

“阐”〔阑〕县旧皆同误本《郡国志》作“阐县”。兹依《前汉志》改。故邛人邑,李本作也。 〔治〕邛“都”〔部城〕。旧本皆只“邛都”二字。兹依《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补治,城两字。兹依《元和志》改“邛都”为“邛部”字。〔地〕接“寒”〔零〕关。旧各本皆作“接寒关”三字。寒为零字讹甚明。依《司马相如传》改,并补地字。

〔零关道〕依《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补。〔有铜山,又有利慈渚。太始九年,黄龙〕〔见于利慈,县令董玄之率吏民观之,以白刺史王濬。濬表上之,改名护龙县。〕前七字,用《郡国志》注引文。并援《水经注》卷三十六补渚字及其下三十五字。今省。此二字存宋椠旧文,元接“阑县”条。

苏示县 钱写本作“汉示县。”《张嶷传》作“苏祁”。汉末,夷王〔冬逢〕依《张嶷传》补此二字。及弟隗渠数偝刘、李本作背。吴、何、王本作偕。钱、函、廖本作偝。浙本剜改作偝。叛。以服诸种,张嶷先杀王。“弟”隗渠又叛,遁入西徼,遣亲信二人使嶷。《张嶷传》云“诈降嶷。实取消息”。嶷知奸计,以重赂使,使杀渠。《嶷传》云:“许以重赏,使为反间。二人遂合谋杀渠。”渠死,夷徼肃清。“县晋省”此三字,当是后人批注,吕刻收入正文,说在注释。

会无县 “路通宁州。渡泸得住狼县”廖本注:住,“当作堂。”狼,“当作螂。《南中志》作螂”。今按:此十字,当倒在末,以故濮人邑句上承县。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闭户,闭字宋明旧本皆作开。清刻本皆同《郡国志》注引作闭。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有天马河,天马《郡国志》注引讹作“元马”。下文同。〔天〕马日千里,依《郡国志》注引文补天字。后死于蜀,葬江原小亭,今天马冢是也。“县”〔山〕有天马祠。“山有”是常氏文例“县有”非例。《郡国志》注所引文,固多改字,不足全遵。兹还县字为山字,与下文山下字相应。山,谓天马河侧之天马山也。“初”旧本皆有此字,于文不适。《郡国志》注引亦无。民家马牧山下,或产骏驹,云天马子也。今有钱、《函》本作其,廖本作有。天马“径”〔迳〕,刘、《函》、廖本作径。不取。厥迹存焉。河中有铜胎,钱、《函》、廖本作胎,《郡国志》注引作船,张、吴、何、王本同作船,《水经注》作“具子铜胎”,顾广圻校云:“当依《水经注》。”今以羊祀之,可取,河中见存。土地“时”〔特〕产〔好〕犀牛,犀当作兕。〔东〕山“色”〔出〕青碧。依《郡国志》注所引《华阳国志》文补好字与东字,改时作特,色作出。顾广圻顾观光二校稿已先见及。

大筰县旧各本作笮、廖本作筰。汉末省也。刘、李本无也字。

定筰县《函海》注云,“前后《汉书》、《晋书》作莋。”筰,笮夷也。笮字,廖本注云“当衍”。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嶲曰筰,蜀曰邛,皆夷种也。县在郡西。渡泸水,宾刚徼,“白”〔曰〕旧皆作白,兹改作曰。摩沙夷。有盐池,《郡国志》注引此文,作“盐坑”。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郡国志》注引作“而后焚之”。其后字当衍。成盐。汉末,夷皆锢之,张嶷往争,夷帅狼旧无此狼字,廖本补,并注。岑,槃木王舅,旧各本作“槃木明。”廖本依《张嶷传》改,有注。不肯服,嶷禽,挞杀之。厚赏赐,馀类皆安,官迄〔今〕有之。“北沙河是”四字可疑当衍,说在注释。

三缝县前汉志》作三绛。一曰小会无,音三播。旧本此下皆有小注云“音三播字疑误。”唯刘本多注“缝音播”三字。通道宁州。渡泸,“得”〔接〕蜻蛉县。得当作接,谓县境越泸水,接蜻蛉县界处有长谷。蜻蛉在云南郡。有长谷石刘李本作古。“时”〔猪〕旧各本皆作“石时坪。”顾广圻校稿依《水经注》改。坪,张、吴、何、王本作平,依元丰本也。刘、李、钱、《函》、廖本作坪,依嘉泰本也。中有石猪,子母数千头。长老传言:夷昔牧猪于此,一朝猪化为石,迄今夷不敢牧于此。张、吴、何、王本作“不敢往牧”。

卑水县去郡三百里。水流通马湖。《郡国志》注引作“水通马湖”四字,当是“水通马湖江”五字被削,详注释。

潜街县《函海》注云:“刘、吴、何、李本作溪。《汉志》作灊。”汉“末”置,《前汉志》已有此县,末字衍。晋初省。后汉志》已无此县,则当云“后汉省”。而云“晋初省”者,盖蜀汉时曾复置。

安上县

马湖县 水通僰道入江。晋初省。刘、李本无初字。

二十四[编辑]

右益州,汉初统郡五。按,谓巴、汉中、蜀、广汉、犍为,皆高祖王汉中时故地,截至武帝建元六年止,不计武帝新开诸郡也。后渐分建,蜀郡及巴“郡”,又分为五郡。为,当作出。谓蜀郡分出汉嘉、江阳二郡,巴郡分出巴东、巴西、涪陵三郡,合为五郡,皆在建安以前。不计汶山郡,非汉王故地也。〔刘二主时,又自〕广汉、汉中、犍为、〔巴西分出六〕“为四”郡。谓自广汉分出梓潼、阴平,汉中分出西城、上庸、房陵,巴西分出宕渠,犍为分出朱提,亦皆故汉中王故境。〔武帝〕“又”开益州五郡,此谓武都、汶山、越嶲、柯、益州五郡,沈黎旋废不计,益州后改晋宁。〔明帝开永昌郡,丞相亮分置建宁、兴古、云南郡〕,合二十五郡。蜀汉世有此二十五郡不误,但上文夺去字多,即不可合,各郡文固在,可按补也。南中平乐、南广二郡亦蜀汉置。平乐旋废,南广丞相亮后所置,故不当计入。旧刻各本怪其数不合,莫知考补,廖本注云“以上舛駮,所未详矣。”及宁、“州”〔荆〕、梁州建,复增七郡,蜀于是有“三”州四,及字《函海》注云“何本误又”。顾观光校云“原误又”。盖元丰与张、吴、何本皆作又,刘、李、钱、《函》、廖本作及也。又“于是有”下州四上,各本皆无三字。廖本有,并注云:“旧脱此字,今补正。”今按:李雄曾置荆州,见《大同志》,常氏原本有荆,为州四。降江左后,嫌荆州与晋抵牾,删去,改荆为州以掩之,而“州四”二字未及改。后之传抄者遂自州断句,以四下属。兹改还荆字,从四断句。

〔凡三〕十二郡,旧刻误以四字下属代三字。兹补“凡三”二字。三十二郡者,上二十五郡,加李雄与王逊所增立之平夷、夜郎、平乐、南广(李雄复置),河阳、梁水、西平七郡及荆州之建平郡。由常氏去荆字删建平郡,故从来抄传与镌刻者不能得三十二数而作四十二,并上各数字疑昧不解,听其舛駮,甚至于改四州为三州,三十二郡为四十二也。一百九十六县。各本此文并同。查本书所列郡县,共只百七十四县,尚差二十二县,疑皆在原荆州郡县中,合省并之县计,非常氏原文有误,不尽详考。州分后,《函海》作为。益州凡新旧郡“九”〔七〕,旧刻皆作九,当是七字之讹,说详注释。县四十八,户夷、晋二十“二”〔四〕万。廖本作“二十二万”。

[编辑]

撰曰:蜀之为邦,天文,〔则〕井络辉其上。地理,〔则〕岷、嶓镇其域。五岳,则廖本有则字,他本无。华山表其阳。四渎,则旧各本有。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女。显族,吴、何本无女、显二字,吴作墨巴,何本空格。疑是张佳胤删,以族代女字,意实胜于嘉泰本,然窃疑显族下有脱文,当是原有表扬诸大族字被删。大贤,彭祖育其山。列仙,王乔升其冈。而宝鼎辉光于中流。离张、吴、何、王本作骊。龙、仁虎跃当脱有一字。乎渊陵。开辟及汉,国富民殷。府腐谷帛,家蕴畜积。《雅》、《颂》之声,充塞天衢,中“林”〔穆〕旧本皆作穆。廖本作林。之咏,侔乎《二南》。蕃衍三州,土广万里。方之九区,于斯为盛。固乾坤之灵囿,先王之所经纬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