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北京市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1月


北京市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 年 1 月 12 日北京市東城區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批准


序 言[編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也是東城區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着力打造「五個東城」、持續推動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建設的關鍵五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新格局和新要求,東城要胸懷兩個大局,以首都發展為統領,立足首都核心區功能定位,謀劃好「十四五」時期東城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及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對於東城區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北京市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

遠景目標綱要》對東城區未來發展的方向、目標和重點任務做了總體部署,是新的歷史時期指導東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綱領性、指導性的總體規劃,也是編制和實施各類專項規劃、行動計劃、年度計劃、實施方案及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

本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 年-2035 年)》《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 年-2035 年)》《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關於制定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等文件。

PDF版本

第一篇 堅持「崇文爭先」理念,開創首善之區建設新局面‌[編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決策部署,立足發展基礎和優勢,準確把握髮展形勢的深刻變化,全力服務保障首都功能,堅持「崇文爭先」理念,統籌推進「五個東城」建設,努力實現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建設新跨越。

第一章 發展基礎‌[編輯]

「十三五」以來,東城區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團結帶領全區人民,認真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首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圓滿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發展新時代。

「四個服務」續新篇,服務保障首都功能更加有力。立

足「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做好「四個服務」,全面履行核心區使命擔當。高質量完成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慶祝活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世界

園藝博覽會等重大服務保障任務,首都功能持續優化提升。建立中央政務服務專員制度,完善與駐區中央黨政軍機關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健全「區級統籌、部門對口、屬地負責」的三級聯動工作體系,為中央黨政軍機關創造安全有序、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推動服務優勢轉化提升為區域發展優勢。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八連冠、「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等榮譽稱號。

「疏整促」成果豐碩,京津冀協同更加深化。緊緊抓住

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深入實施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累計未通過審批屬於北京市禁限目錄的市場主體 1232 戶,禁限行業零增長。實現區域性專業市場有序退出,批發功能相關倉儲物流和一般製造業全部疏解。全面完成全市首家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天壇醫院整體搬遷和全區中職在校生疏解工作。連續四年無市級督辦未拆新生違建,實現無證無照、占道經營、新增違建、地下空間違規住人等動態清零。出台加強疏解騰退地下空間再利用管理的實施意見,打通再利用路徑。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與津冀兩地在教育、文化旅遊、產業、醫療衛生等方面合作取得積極成效。

凝心聚力促轉型,經濟運行步伐更加穩健。經濟保持良

好發展勢頭,2020 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 2954.7 億元,是「十二五」末的 1.4 倍,年均增長 4.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 8.3 萬元,是「十二五」末的 1.4 倍,年均增長 6.2%。產業結構持續優化,「1+5+N」產業政策體系基本形成,文化、金融、信息服務三大主導產業集聚效應凸顯,增加值占全區比重分別為 8.4%、30.7%、13.6%。積極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

合作示範區。金融業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信息服務業增勢強勁。東城園經濟帶動作用日趨明顯,園區地均產出排名居中關村示範區首位。功能街區穩步發展,王府井、前門作為中國著名商業街區和首都對外開放成果展示窗口的地位更加彰顯。

提質加速促長效,城市更新效果更加凸顯。在全市率先

出台街區更新實施意見,建立全區街區更新動態項目庫。完成皇史宬、太廟等重點文物的居民騰退工作和廬陵會館等 20餘項修繕工程,南中軸御道實現全線貫通,啟動東四三至八條、鮮魚口等 6 片「歷史精華區」建設。雨兒胡同完成「共生院」改造,崇雍大街逐步恢復「文風京韻,大市銀街」的古都風貌,前門三里河重現「水穿街巷」歷史景觀,前門草廠三至十條精彩亮相。習近平總書記「讓老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的囑託變成生動實踐。啟動並實施了天壇周邊簡易樓騰退和西忠實里、南中軸路周邊、望壇棚改等一批重點項目。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取得良好成效,胡家園東區和春秀路小區列入全市試點。修復道路面積 113.7 萬平方米,改造提升

766 座公廁。建成 14 座小型消防站,解決 39 條胡同消防供水難題。

精耕細作提品質,城市管理更加高效。構建全區網格一

體化治理平台,平房區物業管理覆蓋率達 100%,完成 174 條大街、1004 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雨兒胡同等 7 條胡同被評為北京「最美街巷」,數量居全市之首,106 條胡同被評為「首都文明街巷」。清理架空纜線 2 萬餘千米,完成樓頂

牌匾廣告整治,打造清朗「天際線」。累計增加車位供給 1.87

萬個,85 條道路 6000 余個停車位實現電子收費全覆蓋,王府

井周邊 7 條胡同在全市率先建成交通安寧步行友好街區。公共綠地 500 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 93%,完成大通濱河公園等 5 處大尺度公園建設和 40 余個口袋公園建設。打好藍天碧

水淨土保衛戰,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降至 40 微克/立方米,累計下降 53%。東便門、文化宮、龍潭湖三個市級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榮獲全國首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區」稱號。在全市率先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2019 年生活垃圾首次出現減量拐點。

全力建設展魅力,「文化東城」品牌更加響亮。成立全

市首家非遺博物館,5 個項目單位被命名為國家和北京市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非遺人才建設全市領先。公共文化設施達標率 100%,形成覆蓋均勻、便捷高效的「十分鐘文化圈」。打造「書香東城」全民閱讀平台,建成角樓圖書館、更讀書社等城市特色閱讀空間。引導中央和市屬單位文化資源和設施免費開放,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專業化運營,打造文化服務新場景,形成美後肆時、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史家胡同博物館、東四胡同博物館、緣慶書苑等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戲劇東城」建設持續推進,形成王府井、東二環等五大劇場群,舉辦「全國話劇展演季」等品牌活動。前門歷史文化節、北京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等品牌影響力持續提高。榮獲「全國文明城區」五連冠、「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傾心傾力辦實事,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零就業家庭

保持動態為零,全面落實低保、低收入、特困、助學等各項救助政策。養老機構社會化運營比例達到 100%,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實現全覆蓋,老年餐桌覆蓋率達到 100%。小學、初中

就近入學比例超過 99%,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和社區衛生績效考核 2017 年、2018 年連續 2 年居全市第一,全區醫聯體實現全覆蓋。順利通過「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評估。食品和藥品抽檢合格率達到 99%以上。全區各街道全部建成市級「全民健身示範街道」,社區「15 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國民體質檢測合格率達到 93%。建立「接訴即辦」工作常態化機制,深化 「吹哨報到」改革,「小巷管家」「小院議事廳」「五民」群眾工作法在全市推廣,榮獲全國「12345 熱線治理實踐獎」與「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稱號,2020 年「接訴即辦」綜合成績居城六區第一。助力 5 個受援地區完成脫貧摘帽任務,對口支援幫扶任務圓滿完成。

更大力度促改革,對外開放展現更多活力。深入推進供

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批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首創「紫金服務」品牌,創新「紫金駐企專員」制度。推進「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增加透明度」及「告知承諾制」等審批制度改革,推動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完成「一門一窗一網一次」工作,全面開展「小小窗口滿滿服務」六大專項行動,推行「提級響應」「延時服務」等創新服務模式,推出 280 項「辦好一件事」利企便民主題服務,「區塊鏈+電子證照」應用落地東城。完成新一輪政府系統機構改革,事業單位改革按計劃推進。初步建成「四大平台、三級網絡、兩線互動」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對外貿易發展和多元化開拓國際市場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新設外商投資企業 305 家,實際利用外資 28.5 億美元。舉辦「地壇文化廟會全球行」「魅力東城」非遺交流等一系列國際交

往活動,文化、教育、經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

市委市政府關於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首善標準嚴格落實「四方責任」。率先推動機關幹部下沉,實現 784 個小區封閉式管理。深入開展「敲門行動」,

為 8.4 萬餘名居家觀察人員做好服務,擦亮「東城社工」品牌。實現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零感染」。出台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三年行動計劃,在全市率先制定加強健康監測管理體系建設指導意見,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顯著提升。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各項行動迅速有力,疫情防控措施全面落實、復工達產成效顯著、經濟社會平穩運行。

綜合來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首都核心區工作高度重視,親自謀劃部署推動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和重大改革舉措,黨中央、國務院批覆實施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東城區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工作方向。區委區政府帶領全區人民共同奮鬥,紮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東城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生動實踐。「十三五」規劃實施成效符合預期,發展難題逐項突破,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勢能加速累積,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尤為重要的是,在「十三五」的實踐中,區委區政府統籌推進各項事業的體制機制優勢更加彰顯,廣大黨員幹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全區上下凝聚力、戰鬥力進一步增強,攻堅克難能力進一步提升,為東城區發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證和強大的奮進力量。「十三五」

規劃圓滿收官,東城區現代化建設站在了新的起點上,為「十四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章 發展形勢‌[編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對國內外環境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作出了科學研判。從國際看,當今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

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從國內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

少困難和挑戰。從北京看,首都高質量發展與新一輪科技革

命和產業變革同頻共振,與國家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同向發力,

與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國家發展同步前行,首都北京與黨和國家的歷史使命聯繫更加緊密。從東城自身來看,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體現了中

央對首都功能核心區工作的高度重視,為東城未來發展提供了明確遵循,也為東城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

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是東城新時

代發展的強大依靠,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東城作為首

都功能核心區的重要性必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長期向好,

為新階段東城新發展提供了最可靠的依託,東城有責任也有條

件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成為強大引擎,加快落實核心區控規,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

個服務」水平,將進一步為東城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巨大能量。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國務院批覆北京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區」建

設方案,有利於東城搶抓北京「兩區」建設發展機遇,更深

層次推進改革和更高水平擴大開放,加快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京津冀協同發展拓展強大腹地支撐,有利於東城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優化首都功能,破解「大城

市病」難題。

同時,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各種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陣痛期仍將持續較長時間,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壓力加大。再加之東城區自身發展還面臨一些突出短板和問題:首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深入實施,對進一步優化首都功能、提高「四個服務」水平,提升政務服務環境和城市品質提出更高要求;疏解整治促提升任務依然艱巨, 「雙控四降」還要下大功夫;「文化東城」資源優勢仍未充分發揮,創新發展動能仍然不足,產業結構還需要深度優化,減量提質、高質量發展的水平有待提升;統籌推進老城整體保護仍然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領域還存在薄弱環節,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綜合分析判斷,東城區進入新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艱巨任務,又有

許多有利條件。要胸懷兩個大局,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堅定必勝信心,保持戰略定力,發揚鬥爭精神,深刻認識新時代新階段機遇和挑戰內涵的新變化,準確把握首都核心區發展的新特徵新要求,把「崇文爭先」理念貫徹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立足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力服務保障首都功能,持續提升「四個服務」水平,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補齊短板上取得更大成效,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

第三章 指導思想‌[編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堅持「崇文爭先」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為中心,以加強老城整體保護、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切實增進民生福祉為重點,更加突出高標準、精細化,不斷提高「四個服務」水平,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途徑,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力打造「文化東城」「活力東城」「精緻東城」「創新東城」和「幸福東城」,持續推動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建設邁上新台階、實現新跨越。

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嚴格遵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服從首都發展大局等重大原則,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強化「使命擔當」,堅持全力服務保障首都功能。深刻

認識全力服務保障首都功能是核心區工作全部要義,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深入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確保中央黨政機關和中央政務活動絕對安全,營造一流政務環境,充分釋放「四個中心」「四個服務」蘊含的巨大能量,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建設「文化東城」,全面彰顯歷史文化名城魅力。促進

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綻放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新時代魅力,開創以文化引領城市發展的新範式,將文化資源轉變為發展優勢,服務首都發展,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彰顯大國首都核心區文化自信。

聚焦「活力東城」,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在減量提

質發展背景下,緊抓「兩區」建設機遇,堅持走內涵型發展之路,集中力量做「白菜心」,營造國際一流發展環境,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打造「精緻東城」,高標準提升城市品質。以繡花功夫,

繼續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探索治理「大城市病」新路

徑,持續建設高品質城市環境,讓老城更富文化底蘊,彰顯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構築「創新東城」,推動改革開放邁上新台階。始終堅

持把創新思維融入全區發展大局,將創新作為引領全區發展的核心動力,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裝頭腦,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形成創新資源集聚、創新人才輩出、創新活力迸發的生動局面,努力為首都治理體系現代化貢獻東城智慧。

共建「幸福東城」,實現發展成果人民共享。堅持以人

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七有」目標和市民需求「五性」特點,有針對性地補短板、強弱項,持續改善民生福祉,提高全區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四章 發展目標‌[編輯]

2035 年的遠景目標為:到二〇三五年,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建設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打造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的首

都功能核心區。

——首都功能服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更加適應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需要,政務保障能力和國際交往環境更加優質。

「四個中心」功能顯著增強,「四個服務」水平大幅提升。

——「崇文爭先」成效顯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健全完善,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更加鮮明。市民素

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首善之區。

——現代化經濟體系更加成熟。經濟總量和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邁上新的台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2020 年翻一番,

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 60 萬元/人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

到 85 萬元以上。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依靠創新驅動實現內涵型增長。

——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大城市病」

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城市環境品質得到普遍提升,城市韌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大幅增強。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中國首善之區核心區率先建成,平安東城建設持續鞏固拓展。

——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更加充足,

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成為社會廣泛自覺,碳排放達峰後持續下降,碳中和實現明顯進展,天藍、水清、綠樹掩映的生態城區基本建成。

——市民「七有」「五性」需求在更高水平上有效滿足。

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優質均等化,衛生健康水平顯著提高,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十四五」時期東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五個

東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建設邁上新台階、實現新跨越。具體而言,未來五年要努力在以下方面達到新的更高目標要求:

——首都功能服務保障取得新提升。「四個服務」水平

持續提高,中央政務活動服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國際交往環境及配套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平安北京建設深入推進,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城市運行和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升。疏解非首都

功能取得更大成效,確保實現「雙控四降」要求。

——文化建設實現新突破。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加強歷史文化傳承展示,古都文化進一步弘揚,中華文明的金名片得到切實保護,成為弘揚中

華文明的典範地區。構建便捷、高效、優質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貫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加強文化品牌傳播,文化對外影響力不斷增強。

——老城整體保護取得新進展。保護老城整體格局,豐

富和拓展保護對象,不可移動文物、有價值建築和歷史建築等文化遺產數量持續增加,歷史文化資源得到充分展示利用,歷史文化街區得到有效保護,街區保護更新有序推進,城市風貌明顯提升,環境秩序明顯改善。

——經濟發展展現新活力。基本形成特色與活力兼備的

現代化經濟體系,經濟發展動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壯大,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增長方式切實轉變,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 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速達到 5%。到 2025 年,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 40 萬元/人。

——城市治理達到新高度。城市運行效率和精細化管理

水平顯著提升。城市環境不斷優化,居民居住條件切實改善,垃圾分類和物業管理深入推進。道路交通環境品質不斷提升,停車矛盾進一步緩和,市政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智慧城市開闢應用新場景,城市治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取得顯著成效。

——生態環境保護呈現新水平。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空間綠化增量提質,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普遍推廣。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水耗持續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細顆粒物(PM2.5)濃度降低達到市級要求。

——人民生活邁上新台階。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基

本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教育、社保、住房、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持續改善,「七有」「五性」民生保障指數保持全市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登記失業率低於 3%。

——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構建

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市場活力有效激發。基層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社會治理總體效能持續增強,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邁上新台階。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十四五」時期東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指標

十四五目標

2035 年

遠景目標

屬性

1

常住人口規模(萬人)

達到市級要求

達到市級要求

約束性

2

水資源配置總量(億立方米)

達到市級要求

控制增長

約束性

3

能源消費總量(萬噸標準煤)

達到市級要求

達到市級要求

約束性

4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水耗降低(%)

達到市級要求

達到市級要求

約束性

5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

達到市級要求

達到市級要求

約束性

6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

低(%)

達到市級要求

達到市級要求

約束性

7

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微克/ 立方米)

達到市級要求

大氣環境得到

根本改善

約束性

8

公園綠地 500 米服務半徑覆蓋率(%)

達到市級要求

達到市級要求

約束性

9

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40

60 左右

預期性

10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

5

4.7 左右

預期性

11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速(%)

5

4 左右

預期性

12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

7

6 左右

預期性

13

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速(%)

6

6 左右

預期性

14

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

5 左右

5 左右

預期性

15

每萬人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數(件)

82 左右

90 左右

預期性

16

人均期望壽命(歲)

84.3

84.5

預期性

17

登記失業率(%)

<3

<2

預期性

18

人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築面積(平

方米)

增加

增加

約束性

19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平方米)

2.5

增加

約束性

2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與經濟增長

基本同步

與經濟增長

基本同步

預期性

21

每千名常住人口養老床位數(張)

7

10.4

預期性

22

社區養老服務驛站 10 分鐘步行可達

覆蓋率(%)

98

99

約束性

23

每萬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人)

2.8

3.0

約束性

24

單位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百億元)

<0.9

達到市級要求

約束性

25

食品藥品抽 驗合格率(%)

食品安全抽檢合格

率(%)

>98.5

>98.5

約束性

藥品抽驗合格率(%)

>99

>99

約束性

第二篇 服務保障首都功能,打造優良中央政務環境‌[編輯]

立足首都核心區功能定位,牢固樹立「紅牆意識」,全力做好「四個服務」,維護首都安全穩定,保障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高效開展工作。深入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服務首都發展大局,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第一章 提高政務服務保障能力[編輯]

始終把政治中心服務保障擺在首位,堅持以最高標準履行好首都政務服務職能,全力營造安全、高效、有序的政務環境。

一、服務優化中央政務功能布局[編輯]

充分發揮政治中心核心空間載體作用,強化中央政務服務保障功能,服務國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街區保護更新,完善疏解騰退資源保障中央政務功能的政策措施,統籌騰退空間利用,優先用於保障中央政務功能,優先用於補充城市基本服務功能。優化空間布局和資源配置,服務優化中央政務功能布局,提升優化首都功能。以長安街為依託,持續推動長安街(東城段)縱深品質提升,便利中央政務功能向長安街沿線相對集中布局。

二、服務保障中央政務功能高效運行[編輯]

健全「四個服務」制度機制,創造一流的政務服務環境,

高標準、高水平服務黨政軍領導機關,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互補、合作、共贏。完善重大活動常態化服務保障機制,分類分級制定重大活動服務保障實施方案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優化統一指揮調度體制和動員機制,科學安排保障力量,強化央地、市區、部門協調聯動,實現活動舉辦平穩安全。結合中央政務功能規劃要求和街區保護更新,推動政務功能和城市功能有序、有機融合。

三、強化國際交往服務保障[編輯]

積極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完善外事服務設施,健全外事服務體系。優化國際化服務環境,加強國際交往綜合功能配套,提升對外交外事、重大國際活動服務保障能力,為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提供有力支撐。建立公共管理國際化機制體系,健全面向外籍人士的對外服務窗口,提升面向國際的公共服務能力。積極承辦重大國際會議,籌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論壇,提高國際交往水平和國際知名度。營造國際一流的文化旅遊環境,打造中外文化交流窗口。

第二章 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編輯]

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東城,堅決捍衛首都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文化安全和生態安全,確保中央黨政機關和中央政務活動絕對安全。

一、全面堅決捍衛首都安全[編輯]

加強政治安全風險防控。嚴格落實國家安全工作責任制,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鞏

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築牢首都國家安全屏障。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堅決捍衛首都政治安全。嚴格落實反恐怖工作責任制,保持對暴恐活動嚴打高壓態勢,守住不發生暴恐活動底線。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常態化輿情監測研判,落實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強化網絡空間綜合治理。

健全安全保障體系。堅持系統防範、統籌應對、守住底

線,把安全貫穿於發展的全過程,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體制機制,建立統一指揮、統一管理、統一協調的安全保障體系。完善城市安全體系,加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完善金融監管協調和風險防範處置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切實維護首都核心區經濟安全。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突發疫情應急處置能力,確保首都核心區公共衛生安全。

築牢基層安全網。健全完善政治中心區一體化防控,強

化重大活動安保維穩保障能力建設,確保絕對安全。依法嚴厲打擊突出違法犯罪,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持續深化派出所「兩隊一室」警務模式改革,精準推進警務網格劃分、社區警務室優化升級。深入推進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嚴防小矛盾引發大風險。紮實推進群防群控,完善公安、街道、物業、居民等多位一體的社區治安聯防網絡,形成鄰里相望、拱衛東城的安全和諧局面。

提升安全服務保障水平。加強綜治中心建設,實現三級

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加快公安信息網等網絡建設,提升公安系統雲計算中心智能化水平。持續開展公共區域智能感知前端布點覆蓋,實現一體化感知。加強社會治理大平台建設,

推動智慧平安小區全覆蓋,實現設施聯通、信息互通、工作聯動,建立健全動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二、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編輯]

提升風險識別和預警能力。健全城市安全風險辨識評估、風險預警預控、隱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險源監控、社會風險

管控的閉環管理模式,構建系統規範、管控有力的風險管理長效工作機制。堅持從源頭防範生態環境各類風險,提升生態安全治理能力。加強對水、電、氣、熱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安全保障和監測預警,建設韌性城市。

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強化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實行黨政

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責任制。強化行業、屬地監管責任,紮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高風險評估管控、隱患排查治理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推進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控制體系建設。

加強消防體系建設。實現區、街兩級防火安全委員會實

體化運行,加強基層防滅火力量,利用智慧消防完善基層火災防控體系。加強基層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消防隊站,完成鮮魚口隊站建設。建設「火眼系統」,強化文物消防安全。

推進城市綜合防護體系建設。落實首都核心區地下空間

及人防專項規劃。深入開展地下空間綜合整治,繼續推進騰退人防工程再利用和戰備空置工程管理。加強人防工程和應急避難場所維護管理,健全人防疏散地互動對接機制,逐步完善人口疏散行動運作體系。

三、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編輯]

完善應急指揮體系。明確應急指揮中心的指揮調度權限及應急處置流程,不斷完善應急指揮中心功能,升級應急視頻會議系統,實現市級、區級、街道(地區)三級應急指揮

系統互聯互通,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

加強應急預警和處置體系建設。健全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

體系,明確各部門和街道的應急協同責任,細化聯動流程,建立多部門、跨區域的聯合響應機制。

提升應急管理源頭治理能力。修訂完善各類突發事件應

急預案,提升針對性和實操性。加強地區應急物資信息管理,提升應急物資儲備調撥能力。廣泛開展應急宣傳教育,強化公眾應急意識和應對能力。

第三章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編輯]

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綜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等手段,持續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嚴格實施「雙控四降」,讓核心區「靜」下來,服務中央、北京市功能疏解和布局調整。

一、嚴格控制人口規模[編輯]

健全「人隨功能走」的政策措施,以疏解非首都功能帶動區域內部功能重組。嚴格落實人口調控工作責任制,結合區域功能定位實施精準調控。建立規劃引領、產業發展帶動、社會政策引導、居住管理支持的人口綜合調控體系,控制人口規模、優化人口結構。

二、嚴格控制建設規模[編輯]

加強與市級部門對接,明確在途項目建設規模調控機制,建立市區兩級統一的在途項目規模總量統籌平台。嚴格審查建設項目設計方案,控制在途項目建築規模,落實減量要求。

三、切實降低四個密度[編輯]

降低人口密度。建立內外聯動機制,疏解核心區聚集的公共資源和經濟功能,加快推進申請式退租等專項行動,推動人口在更大範圍內有序流動循環。逐步推動重點文物和歷

史建築等騰退。

降低建築密度。加強重點地區整治更新和規劃管控,實現減量提質。有序整治拆除違法建設,確保新生違法建設零

增長,積極創建無違建街道、無違建社區。加強簡易樓騰退改造,推動留白增綠。

降低商業密度。加強商業網點和大型商業設施管理,調

整商業業態結構,優化商業設施空間布局。堅持嚴控增量與優化存量有序結合,引導商業向高品質、內涵化發展,強化商業設施面向本地市民的服務效能,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嚴禁新建和擴建除滿足居民基本需求的零售網點以外的商品交易市場設施。

降低旅遊密度。嚴厲打擊非法、低俗旅遊項目和違規服

務設施,外遷旅遊集散中心,規範旅遊秩序。對故宮、國家博物館等區域,持續實施線上實名預約、分時限流等措施,提升老城旅遊舒適度。

第四章 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編輯]

強化「全市一盤棋」意識,加強區域協作,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全力支持北京副中心建設,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編輯]

加大與河北、天津等省市的溝通協作,加強各領域合作對接,增強與京津冀區域內城市的產業協同。對接承接地產業與市場資源,促進企業間直接合作。依託區內豐富的文化、教育、醫療等資源優勢,促進京津冀公共服務領域的資源互補和交流合作。對雄安新區提供辦學等支持。

二、積極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設[編輯]

引導推動優質服務資源向北京城市副中心輸出、拓展。鼓勵區內優質醫療資源與城市副中心開展醫療協作,支持提升副中心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大全區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市副中心輻射力度,加快東城區優質中小學在城市副中心選址建設分校區,緩解副中心教育壓力。

三、加強區域協作和對口幫扶[編輯]

在恢復「一軸一線」魅力景觀、加強老城整體保護、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等服務保障首都功能各項工作中,加強與西城區的協調聯動。進一步深化與懷柔區結對協作機制。在保障房建設、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等方面,主動加強與兄弟區的對接配合,實現互利共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繼續推動受援地區的發展,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第三篇 建設全國文化發展新高地,繁榮‌[編輯]

興盛首都文化

開創以文化引領城市發展的新範式,構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體」的整體城市意象,「文化東城」成為弘揚文化自信、彰顯首都形象的城市標識。

第一章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編輯]

全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打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高地。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編輯]

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思想理論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強化宣傳教育平台和渠道建設,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開展「紅色講壇」系列理論宣講,打造紅色宣講基地,開發精品宣講課程,建設理論宣講家隊伍。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營造更加清朗的網絡空間。利用基層治理能力優勢,鞏固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確保意識形態安全。

二、全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編輯]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各領域,形成日常教育機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市民的情感認同和自覺行動。傳承紅色文化基因,以北大紅樓及其周邊舊址為重點,建設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打造 「1+2+N」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帶 IP 和紅色文化探訪路線。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家安全教育、誠信教育、

志願服務等教育實踐活動,增強市民國家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安全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誠信意識和互助友愛精神。大力選樹各級各類先進典型人物,持久深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紮實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編輯]

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全國文明城區創建為龍頭,建立優良秩序、建設優美環境、倡導優雅言行,引領全國文明風尚。推動「三個中心」貫通、「五類資源」整合,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融合發展。持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開創「流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模式。建設網絡文明傳播志願者培訓基地,成立區志願者聯合會,打造志願服務的東城品牌。

第二章 加強歷史文化傳承展示‌[編輯]

系統整合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物活化利用研究,推進非遺傳承和老字號復興,詮釋老城歷史文化的新時代價值,把東城區建設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展示窗口。

一、加強文物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編輯]

健全文物保護修繕長效機制,加強對文物管理和使用的監督。研究編制不可移動文物活化利用指導意見,利用保護修繕好的各類會館、名人故居等載體,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引導、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充分發揮文物的社會價值。指導督促有條件的文物單位實現面向社會開放,以曹雪芹故居紀念館、老舍故居等為代表,推出一批文物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二、推進非遺傳承和老字號復興[編輯]

健全非遺傳承體系,實施非遺人才扶持計劃,推進優秀實踐名冊申報命名。推動非遺傳承進校園、進社區。打造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傳承)示範基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建設,持續開展非遺認定工作,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加強非遺保護。深入挖掘老字號文化內涵和商業價值,研究出台推動老字號傳承發展實施方案,加強老字號集聚區建設和原址原貌保護,創新「國潮」產品開發。

三、詮釋古都文化的新時代價值[編輯]

加強古都文化內涵研究,舉辦主題文化活動,保護好城市文化符號,傳播好古都文化。充分挖掘展示天壇、地壇、中軸線、大運河等歷史文化遺產內涵。依託歷史遺蹟、胡同街巷,推動文化探訪路線體系建設,講好「北京故事」「東城故事」。加強古都歷史文化數字場景運用與信息化支撐,積極推動文化遺產文創開發,推進歷史文化線上傳播。

第三章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編輯]

探索公共文化資源優化配置模式,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高品質、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編輯]

進一步優化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推動廣覆蓋、強適用、融合型、智能化、標準化發展。提高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效率,促進公共文化供給多元化、服務方式智能化,提升「十分鐘文化圈」服務品質。發揮文化館、圖書館帶動作用,鞏固深

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果,高標準迎接示範區複查。推動總分館制、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完善文化志願服務體系。積極發展實體書店,整合利用區域優勢資源,深入廣泛開展全民閱讀。加強現代化公共文化供給體系建設,建成集智慧服務、行業管理、數據分析於一體的智慧文旅平台。

二、打造高品質公共文化展示平台[編輯]

拓展文旅融合下的公共文化服務,將公共文化貫通融入城市生活服務圈,聯合實體書店、劇場、出版社、景區公園等,增設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間。引導鼓勵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文化設施逐步對外開放,提升區域文化資源使用效率,提高城市文化品味。突出東城文化的核心要素,構建區域特色文化發展格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打造戲劇之城、書香之城、博物館之城、非遺之城、中醫藥文化之城。

三、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運營[編輯]

加強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發揮不同供給主體專長優勢,釋放社會力量潛能,逐步形成由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公民個體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格局。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堅持普惠與特惠相結合,充分保障各群體基本文化權益。完善文化治理融入機制,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積極性。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手段擴大受眾群體範圍,建立多樣化需求表達機制和多渠道供給參與機制。

第四章 提升文化對外影響力‌[編輯]

大力傳播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和當代中華文化創新成果,建設國際級文化展示平台,集中體現首都文化的新時代魅力,開創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新局面。

一、發揮重大節事輻射效應[編輯]

結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大活動,助力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聚焦建黨 100 周年等歷史節點,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利用北京「雙奧之城」主場優勢,推動東城成為中華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依託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國際高端活動,積極利用中央媒體平台的海外渠道,匯聚核心宣傳推介力量,參與「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等外宣活動。

二、提升文化品牌傳播能力[編輯]

推進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建設,發起世界級文化城市對話。建設文藝精品創作基地,實施文藝高峰行動。提升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全國話劇展演季等活動品質,創設全國性高端話劇論壇,打造戲劇行業風向標。擦亮「大戲東望」品牌,推動「大戲東望」數字演藝區建設。高標準打造永定門中秋詩會等傳統節日主場活動品牌,創新前門歷史文化節等區級品牌活動。建立以視頻為支點的內容傳播矩陣,面向主流互聯網視頻平台發出創作邀約。建設新型網絡傳播平台,建強用好區級融媒體中心。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構建青年群體喜愛的新品牌、新形象。

三、擴大文化交流與合作[編輯]

深化央地合作,吸引各級各類優勢文化平台、資源和項

目落戶東城。發揮「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範走廊」作用,加強文化、旅遊和戲劇演藝等領域交流合作。構建友好城市文化發展聯盟。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繼續組織「地壇文化廟會全球行」,積極參與「北京文化周」等對外活動,促進更多非遺、老字號和文化企業走出國門。

第四篇 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彰顯千年‌[編輯]

古都風韻

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堅持「保」字當頭,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推動老城彰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互交融、歷史文脈與時代新風交相輝映的獨特魅力。

第一章 保護老城整體格局‌[編輯]

深刻認識老城整體格局的特殊價值,推動長安街沿線整體提升,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綜合整治,打造二環文化景觀環線,營造平緩開闊的城市空間形態,彰顯獨一無二的壯美空間秩序。

一、推動長安街沿線整體提升[編輯]

實施長安街縱深品質提升計劃,對東單、建國門節點周邊公共空間進行優化設計,逐步形成與長安街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城市形象與品質。配合摸清天安門廣場周邊用地情況,優化調整功能布局。加強區域交通組織,優化路網系統。進一步增加道路綠化面積,串接內環路、二環路人文景觀、現代設施與文化空間,展示傳統文化精髓,體現現代文明魅力。

二、實施中軸線申遺保護綜合整治[編輯]

紮實推進中軸線遺產保護,營造良好文化遺產環境,全面烘托中軸線作為城市骨架的統領作用。實施鐘鼓樓緊鄰地區、萬寧橋周邊等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推動影響中軸線風貌的重點建築整治。挖掘中軸線文化內涵,開展鐘鼓樓、正陽

橋疏渠記方碑和永定門公園御道遺址等保護修繕及展示利用,講好「中軸故事」。

三、加強老城空間格局保護[編輯]

全面強化老城空間的整體性,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讓歷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觀。結合城址遺存保護、綠化空間建設等,強化老城歷代城址格局。以 13 處景觀節點空間優化為重點,實施二環文化景觀環線營造計劃,打造具有歷史文化展示、遊憩健身功能的文化景觀環。通過對平安大街、朝阜路、前三門大街、兩廣路、東單北大街等城市幹道東城段的林蔭化改造,強化老城棋盤式道路網格局。啟動玉河中下段水系恢復論證工作。加強大運河玉河古道文化展示,建設大運河文化數字體驗中心。

第二章 豐富和拓展保護對象‌[編輯]

加強歷史文化挖掘,不斷擴展保護視野、擴大保護對象、豐富保護類型,把老城保護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實現應保盡保。

一、健全歷史文化保護名錄[編輯]

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常態化保護機制,加大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遺產、革命史跡、二十世紀建築遺產的保護、實施歷史建築分類分級保護。建立健全傳統胡同、歷史街巷、歷史名園保護名錄和古樹名木及大樹保護信息庫。配合建立傳統地名保護數據庫,鼓勵在更新改造中保護或優先使用傳統地名。

二、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編輯]

最大限度的保護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成片區域。開展特色地區的分類改造與更新。結合歷史風貌恢復,實現故宮周邊、鐘鼓樓周邊、崇雍大街沿線等區域整治提升,推動重點街區亮相。以公共空間品質提升為基礎,通過立面提升、恢復性修建,強化古都神韻、歷史風貌、文化底蘊和革命傳統展現,實現中軸線、平安大街、國子監街、五四大街等重點區域環境品質提升。

三、加強傳統胡同和歷史名園保護[編輯]

守住老城傳統街巷肌理與空間尺度,重點保護風貌與尺度尚存的傳統胡同、歷史街巷,不得拓寬道路。保護老城傳統院落格局和建築風貌,逐步恢復傳統胡同四合院格局。延續胡同生活形態,建設南鑼鼓巷、前門草廠等老胡同現代生活宜居社區。打造一批街巷文化景觀、胡同漫步系統、胡同微空間、街區會客廳,塑造濃厚「京味」的文化體驗區。分類實施歷史名園保護、騰退和開放,完成地壇齋宮院修繕,推進地壇皇祇室修繕工程,還原景觀風貌,使歷史名園貼近市民生活。

第三章 加強城市風貌管控‌[編輯]

高水平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係,使城市風貌更好地體現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對民族精神的傳承。

一、建立風貌管控體系[編輯]

以城市設計為主要抓手,建立貫穿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的風貌管控體系。強化核心區風貌總基調及整體空間形態特

征,實施分區管控,嚴格控制建築高度,落實好建築形式、建築體量、第五立面、城市色彩、廣告牌匾、夜景照明等管控要求。加強城市體檢評估,落實規劃實施監督問責制度,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健全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的標準規範,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二、保護提升城市特色景觀[編輯]

突出兩軸在城市風貌中的統領地位,以獨特的空間特徵傳承歷史文脈。高標準推進二環路沿線、玉河、三里河等特色區域、重點地區景觀提升工程,打造精品景觀,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歷史文化街區以保護和還原古風古韻為核心,凸顯歷史人文特色。其他街區注重歷史文化和現代元素的結合,凸顯城市品質和人文魅力。

三、深入開展環境秩序綜合整治[編輯]

深入推進環境整治提升,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和街區保護更新,完成新一輪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任務,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推進拆違工作向院落延伸,合理利用騰退空間。挖掘老磚老瓦等老物件的重新利用價值,尊重、保護街巷歷史原真性,形成風貌特色突出、功能類型多樣、文化內涵豐富的特色街巷。加強對故宮、天壇等周邊旅遊秩序整治,提升古都風貌保護區環境品質。

第四章 有序開展街區保護更新‌[編輯]

堅持規劃引領,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諸環節,分

層次、分類型、按照不同方式推動街區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保護更新,實現街區功能完善、品質提升、文化彰顯、治理有序和發展動能重塑。

一、健全街區保護更新實施機制[編輯]

加強街區保護更新領導協調,建立區級老城保護規劃設計平台和專家評審機制,對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和城市設計一體化統籌推進。推行以街區為單元的更新實施模式,編制一級街區更新單元保護更新綜合實施方案,確定更新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推動重點項目落地,形成整體連片規模效應。建立區級街區更新動態項目庫,突出街道主體地位,強化部門協同聯動,推動供需對接,組織做好項目實施。完善責任規劃師長期跟蹤參與街區規劃實施、街區治理、效果評估的工作機制。

二、搭建規劃與治理協同平台[編輯]

建立街區保護更新專家庫,形成街道內相對穩定的專家顧問團隊、責任規劃師團隊等,推動街道城市建設、社會建設、文化服務等多方融合,提升街區治理水平。探索建立深度整合、動態更新、有效支撐街區保護更新工作的大數據管理服務平台。鼓勵街道、社區運用「互聯網+」創新基層治理,提高公共服務、便民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街區。

三、加強街區保護更新政策研究[編輯]

加強政策集成創新,研究建立適應減量更新的街區保護更新政策體系。聚焦用地調整、規劃審批、項目實施、老城保護、房屋管理、資金保障、監督管理等相關領域,探索政策創新和機制突破,破解老城保護更新難題。借鑑「勁松模式」「首開經驗」,探索推動老舊小區改造等領域引入社會

資本參與的政策路徑。

第五篇 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編輯]

高質量發展

率先探索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以北京「兩區」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為契機,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需求側改革,推動產業提質升級,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需求,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完善產業發展支撐體系,推動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建立特色與活力兼備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第一章 「兩區」建設引領重點產業快速發展‌[編輯]

搶抓「兩區」建設重大政策機遇,積極爭取符合東城發展特點的先行先試政策,發揮文化和金融特色優勢,以文化為底色,以金融為引擎,加快項目和任務落地,實現文化與金融融合發展,助力全區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發揮「兩區」建設帶動作用[編輯]

立足東城區服務業發展良好基礎,全面融入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進一步推動金融、文化、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科技、互聯網信息、教育、健康醫療、旅遊、專業服務等領域擴大開放。關注研究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適用情況,積極爭取符合東城發展特點的開放改革政策,複製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熟試點經驗。着力建設高標準制度創新、高水平擴大開放、高輻射發展帶動的主陣地,持續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文化與

金融合作示範區,創新文化與金融深度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及管理機制。支持「北京文創板」建設,爭取北京市文創銀行落戶示範區,打造文化企業股權交易服務平台,探索構建包容審慎的「監管沙盒」。建設示範區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打造「十分鐘」文化金融服務圈。

二、做優做強金融業[編輯]

依託銀行、保險、信託、證券等傳統金融業態,加快區域金融總部聚集。推動傳統金融新業態創新發展,吸引新興持牌金融機構聚集。營造外資金融、智能金融發展環境,促進財富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聚集。利用好金融開放創新政策紅利,構建人民幣資產國際化的生態體系,建設具有更高水平的國際金融開放前沿區。發揮智能金融產業發展基金作用,實施智能金融獨角獸「暘谷計劃」。依託智能金融研究院,建設智能金融和 REITs 產業孵化中心,形成以「場景應用」為核心的產業服務體系,促進金融業創新發展。推動數字貨幣場景應用。增強金融風險監測防控能力,穩定金融秩序,確保屬地金融安全。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 6%。

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編輯]

打造「一主三副」文化產業格局。做強內容創作生產主業,鼓勵優質戲劇創作,優化文化演藝生態。做優創意設計服務業,引進、孵化一批高端設計組織及機構。做精文化傳播渠道業,推動藝術品交易高端發展,打造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支持隆福寺地區建設高質量藝術品展示交易服務平台。做專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業,打造以文化資產評估、交易、投融資等為重點的文化產權交易產業鏈。優化調整空間布局,打造園區新生態。發揮嘉誠胡同創意工場、德必天壇

WE 國際文化創意中心、77 文創園等市級文化園區示範引領作用,打造以南陽共享際、首創非遺詠園、大磨坊文創園等 「文化+」主題園區為依託的文化產業生態區。不斷完善「文菁計劃」扶持政策。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挖掘文化消費潛力,助力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 7%。

第二章 「五新」政策驅動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編輯]

全面落實市級「五新」政策,以數字經濟為引領,以數字化賦能服務業轉型升級,努力擴大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融合協同發展。

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編輯]

順應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設立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金,創新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相結合的支持模式,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傳統優勢產業深度融合,催生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數字賦能文化產業,打造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組織落實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項目,壯大文化科技融合類高新技術企業,積極培育數字內容、在線醫療、在線教育、遠程辦公、雲上會展等新業態發展。加快企業數字化賦能,促進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加快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政務數據分級分類、安全有序開放,保障數據安全。着力推進 5G 應用場景建設,支撐智慧城市發展,培育數字經濟領域的高成長性企業,做強發展增量。重點科技項目向數字化經濟傾斜,支持鼓勵與數字化經濟有關的科技項目落地。發揮 5G 產業聯盟聚集優

勢,完善新基建產業支持政策,吸引企業入駐。

二、擴大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編輯]

鼓勵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動消費向體驗化、品質化和數字化方向提檔升級,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培育做優平台企業,引導傳統零售企業開展線上線下銷售,鼓勵電商優勢企業做大做強,積極開展跨境電商業務。增加健康、養老、文化、體育、旅遊等服務消費供給。推進傳統商圈改造,提升特色商業街區品質。推進新消費項目落地,引導百貨企業等傳統商業拓展 「雲購物」模式,搭建釋放新消費潛力的消費場景。繁榮夜間經濟。積極發展首店經濟,布局免稅店,促進境外消費回流。把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品質作為重要民生工程,促進生活性服務業規範化、連鎖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發展。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一批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意義的重點項目。持續加大對中軸線沿線、故宮周邊、前門、永外等重點區域投資力度。強化城市更新、民生保障等領域投資,持續提升基礎設施承載能力。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有力激發社會投資活力,推動高精尖產業聚集發展。

三、推進文商旅深度融合[編輯]

挖掘傳統商圈和特色商業街區文化內涵,加快推動文商旅產業融合,形成產業互相促進、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以文化藝術表演、體育競賽等特色活動帶動餐飲、購物、娛樂等綜合消費。引導文化體驗、文化創意、文化消費創新融合,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商業轉型升級,打造全國一流商業街區。重點發展會計、法律、諮詢、廣告、

會展等專業服務,推動商務服務業高端化國際化發展。充分發揮文化探訪路線的歷史文化價值,構建城景一體的全域旅遊空間體系,打造「東城中軸文化體驗走廊」和「東城歷史文化消費片區」。

四、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編輯]

着力完善健康產業鏈建設,引導國際資本、社會資本投資健康產業,建設產業發展平台。深入推進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強中醫藥服務國際交流,支持中醫藥機構和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開拓國際市場,推動中醫藥特色產業向國際化和標準化發展。以智慧技術賦能健康醫療服務各個環節,打造國際數字健康應用創新中心。推動「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鼓勵健康服務機構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搭建公共服務平台,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依託現有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優勢,深挖第三方醫療服務市場需求,鞏固高端醫療服務地位。吸引一批健康產業及支撐產業的總部企業和高端項目,完善產業生態。培育多層次體育消費渠道,以龍潭湖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為龍頭,積極發展高端體育賽事和組織管理、體育健康服務、體育傳媒等產業。依託現有資源和騰退空間轉型升級,推動崇文門、體育館路、永外地區形成健康產業集聚區。

第三章 優化布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編輯]

遵循產業布局規律和產業空間分布現狀,優化提升全區產業發展環境,引導新興產業向南部集聚,着力構建區域協調、功能互補、特色彰顯的「兩帶、三區、多點」的產業空間新格局。

一、構築兩大產業融合發展帶[編輯]

打造 5 號線文化融合創新發展帶。推動地鐵 5 號線(含崇雍大街、崇外大街)沿線區域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以崇雍大街沿線為重點,提升隆福寺輻射帶動效應,引領交道口、

美術館、東四、天壇等周邊區域優化提質,聯動崇文門外、紅橋市場等商業商務樓宇和產業園區建設,串聯老城重要公共空間、歷史節點、城市地標、胡同文化,打造老城特色文化展示和高端品質空間載體,培育新消費熱點,促進文商旅深度融合,激發南北區域文化產業創新活力。

提升東二環金融商務集聚發展帶。以東二環沿線為載體,

依託二環路文化景觀環線建設,強化軌道交通支撐,提升區域發展環境。優化東直門、朝陽門、建國門、廣渠門等重要節點區域功能布局,加快商務樓宇改造,打造高端智能樓宇集群,吸引高端金融、信息服務等頭部企業集聚。持續提高高端商業商務配套服務水平,打造產業生態優越的金融商務集聚發展帶。

二、優化建設三大重點功能區[編輯]

構建王府井獨具人文魅力的國際一流步行商業街區。推動王府井地區城市更新,加快智慧商街建設。優化重要節點設計,實施主街景觀綜合提升工程、西街片區更新工程。探

索建立與街區持續更新相適應的管理機制,以東安市場、新燕莎金街購物廣場、好友世界商場、新中國兒童用品商店、利生體育商廈、外文書店等改造升級為示範帶動,「一店一策」推動傳統設施提質升級。展示利用街區歷史文化資源,加快推動「商旅文」多業態融合發展,加大首店、旗艦店和品牌新形象店引進力度,提升街區業態品質,豐富消費體驗,

彰顯街區活力。探索創新商業模式,與知名電商企業合作,積極吸引開設線下融合體驗店,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示範。鼓勵城市免稅店落戶街區,打造國際化消費區域示範,成為商業文化活動、網紅打卡地的集聚區,年輕消費群體商業消費新地標。

打造前門地區京味兒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落實「一個

中心,兩種體驗,四大區域」規劃布局,推動地區整體復興。培育發展以文化為核心,層次豐富的體驗型業態,倡導「讀書」體驗式生活方式,構造以書為媒的城市溝通空間,形成特色文化體驗商業街區。積極申報全國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加快建設一流文化體驗新地標。加快研究待建地塊綜合實施方案,推動項目建設。引入多樣化新型消費形態,培養前門特色文化品牌和業態,提升商業活力,推動消費升級。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有活力的老字號聚集區」,塑造京味兒文化的代表性區域,成為北京文化「金名片」展示平台。

重點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東城園。積極實施

一園區多基地戰略,以中關村雍和園、東二環總部經濟集聚區、龍潭湖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等為抓手,推動園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文化科技特色產業,引導以研發創新為核心的總部企業入駐,鞏固總部經濟,打造國家級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強化園區「高精尖」發展定位,打造園區建設運營平台,推動園區地塊規劃利用,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資源。加強高新企業管理,提升園區創新發展能力,拓寬各類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渠道,培育成長型企業、優質稅源企業、上市公司。

三、打造產業融合發展新亮點[編輯]

建設金寶街智能金融現代服務區,實施智能街區示範重點工程,加快街區及區域內辦公樓宇現代化、智能化改造,建設數字化招商服務平台,形成金融機構聚集、商務配套齊全、服務智能便利的良好金融生態。推動東直門國際金融生態城建設,開展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先行試點,引進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落戶,帶動周邊服務業協同發展。優化利用安定門外存量產業空間資源,發揮頭部企業示範作用,實現高端金融業匯聚發展。打造隆福寺世界級文化藝術消費目的地,建設高品質藝術品服務平台,聯動嘉德藝術中心、中國美術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等周邊文化資源,為文化交流、文化科技融合等多元化發展提供優質空間載體和配套服務。培育壯大紅橋文化產業集群。緊抓南中軸建設契機,打造永外地區成為新產業發展高地,加快實現南北均衡發展。

第四章 完善產業發展支撐體系‌[編輯]

以「融合、激活、創新、升級」為發展路徑,從政策指引、品牌塑造、人才吸引、空間提升、創新生態等方面,積極為新型產業體系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完善產業政策體系[編輯]

將政策資源向結構優化、創新引領、人才支撐、公共平台建設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傾斜,引導生產要素向重點產業薄弱環節集聚。建立政策調整和退出機制,及時修訂調整相關政策,確保政策的持續效果。進一步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強化基金市場化功能,建立績效評價制

度,加強基金監管,促進重點產業發展。對接利用資本市場平台,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促進產業、項目、技術和人才聚集。

二、實施品牌塑造工程[編輯]

明確文化、金融等主導產業的差異化發展路徑,打造有特色、有影響力的產業品牌。以故宮、前門、隆福寺等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區為核心,完善「故宮以東」品牌體系戰略規劃,強化 IP 效應,提升具有老北京特色的文商旅品牌影響力。聚焦文化傳承發展、文娛品牌打造、文旅資源轉化,塑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金融特色品牌。辦好「前門歷史文化節」等品牌活動,提升東城產業品牌影響力。打造「中國文化金融峰會」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與金融合作盛會。依託 「王府井國際品牌節」「王府井論壇」,搭建國內外著名商業品牌交流合作平台,吸引知名高端品牌匯聚。

三、匯聚產業發展高端人才[編輯]

拓展高端產業人才引進渠道,積極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建設國際人才全流程服務體系。對境外高端人才給予入出境便利,優化外國人工作許可、居留許可證件審批流程。依託「集賢計劃」,進一步完善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打造創新樂園、創業家園。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持續推進人才住房服務保障,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安居環境。完善創新創業人才獎勵機制,鼓勵通過股權和期權獎勵方式,實施更大力度的自主創新人才激勵政策。

四、做優做細樓宇經濟[編輯]

加快發展東二環等樓宇集聚區域,升級一批老舊商務樓宇,引進一批知名物業管理企業,新增一批億元樓宇、主題樓宇,引導形成產業特徵明顯的特色樓宇,持續提高區域樓宇在地納稅率。開展樓宇經濟發展質量監測與評價,健全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評價樓宇經濟發展狀況,促進樓宇經濟提質增效。提高樓宇服務精細化水平,健全「樓宇管家」制度,形成「政府+樓宇+入駐企業」聯動機制,實現政府服務企業 「零距離」。

五、積極完善科技創新生態[編輯]

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健全創新服務體系,完善創新支持政策。整合醫藥健康、電子科技、低碳能源等科研機構研發資源優勢,推動創新鏈向產業鏈、價值鏈轉化,提高科技支撐發展能力。發揮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金作用,優化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配置,完善科技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切實發揮科技資金、稅收減免、政府採購等對創新的引導支持作用,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建立健全企業創新服務平台,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孵化機構、科技中介與企業的對接合作,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環境。

第六篇 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建設一流人居環境‌[編輯]

用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構建和諧宜人的居住環境、生態宜居的綠色空間體系、綠色高效的城市交通體系、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智慧精細的城市治理體系,成為人居環境一流的首善之區。

第一章 切實改善居住條件[編輯]

系統研究平房區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簡易樓更新改造的實施機制與路徑,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環境優美、整潔有序、設施完備、鄰里和諧的美麗家園。

一、提高平房區居住品質[編輯]

以申請式退租政策為核心,聚焦中軸沿線的鐘鼓樓、皇城-故宮、皇城-景山、西草紅廟等街區,探索開展鐘鼓樓周邊、故宮周邊重點院落、景山三眼井片區、西草市街南段等申請式退租工作試點,逐步改善平房院落居民居住條件。加強直管公房管理政策研究,建立健全退出機制,推動直管公房規範管理、合理使用。完善推廣「共生院」模式,引導功能有機更替、居民和諧共處,讓老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加大平房區房屋修繕及改造力度,完善院落功能,提高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清理違法建設,恢復傳統院落格局。開展院落微整治,建設「美麗院落」。

二、分類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編輯]

建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儲備庫,按照「成熟一批、

推進一批」的原則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落實《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以提高「三率」為切入點,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管會)、物業服務企業、產權單位等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機制。實施物業服務品質提升工程,切實破解「12345」熱線居民投訴反映的重點難點問題,增強群眾獲得感。鼓勵用市場化手段破解老舊小區、失管棄管小區物管難題,推動物業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三、有序開展簡易樓更新改造[編輯]

制定實施簡易樓騰退改造計劃。按照「居民申請、政府引導、企業實施」的原則,發揮社區居委會協調作用,在充分徵求居民意願的基礎上實施申請式改造。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多元化推進實施簡易樓更新改造。開展簡易樓騰退空間再利用研究,優先用於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或留白增綠。

第二章 打造生態宜居綠色空間體系[編輯]

以增綠惠民、精準治污、綠色生產生活為重點,全面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一、提升城市綠化水平[編輯]

完善古都綠化格局。圍繞老城空間格局特徵,推進中軸線區域綠化增量提質。加強二環文化景觀環線建設,提升沿

線步行環境的舒適性。推進地壇等名園恢復,開展胡同、庭院環境品質提升,推進「巷巷成蔭,院院有樹」工作。優先落實保障古都「核心格局」的綠地建設,彰顯千年古都綠色風貌。

綠化美化公共空間。推進既有公園改造提升與規劃綠地

建設,實施龍潭中湖公園改建、亮馬河(東城段)景觀提升、龍潭西湖公園改造等工程,提升綠化覆蓋率和全區公園綠地 500 米服務半徑覆蓋率。落實「道路林蔭計劃」,繼續加強小微綠地、口袋公園建設,實現居民就近享綠。探索多元複合、功能多樣的公共綠色空間營造。

推動綠化共建共管共享。持續深入推進園林綠化精細化

管護。建立綠化建設公眾參與機制。繼續做好「樂享自然,快樂成長」等主題園藝活動,培養居民愛綠護綠意識。廣泛邀請志願者和社會團體參與綠化美化工作,鼓勵居民通過各種方式認建認養,調動全民綠化積極性。

二、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編輯]

深化大氣污染防治。以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繼續聚焦細顆粒物污染治理,強化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鞏固提

升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強化機動車、揚塵、餐飲油煙監管,開展大氣污染精細化管理,深化「一微克」行動,推進大氣污染精細化管理示範區建設。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達到市級要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加強水生態環境治理。提升河長制、湖長制效能。結合

歷史水系保護與恢復,加強水系周邊生態緩衝帶保護和濱水空間建設。開展水生態系統修復,加大生態補水力度,提高河湖自淨能力。結合公園綠地、湖泊等公共空間建設調蓄設施,實施龍潭西湖等區域調蓄工程,推進老城現狀合流制排水系統改造。健全截流堰等截污設施,擴大雨水篦子物聯網監測範圍,減少入河污染,改善水環境質量。力爭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

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

管控、突出重點、分類管理、嚴控新增、減少存量」的原則,構建更加高效完善的土壤環境監管體系。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源頭管控,完善建設用地全過程風險管控體系,實現項目建設用地監管的部門聯動和信息共享。

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

責,提升現代環境治理水平。加強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落實最嚴格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標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提高生態環境監察能力。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強化生態環境輿論監督。

三、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編輯]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強化二氧化碳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實施二氧化碳控制專項行動,深入推動能源、產業、建

築、交通低碳發展,提升園林綠化碳匯能力,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深入推進節能降耗。優化能源結構,鼓勵分布式太陽能

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繼續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新建建築全面達到綠色建築一星級水平,政府投資公共建築全面達到二星級水平,推進大型公共建築按照三星級水平建設,鼓勵建設超低能耗或零能耗標準建築。激勵大型公共建築和用能單位開展節能改造,在環衛等領域加快推廣新能源車應用。推動公共機構節能。

加強節水型城市建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嚴控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推動園林綠化、公共服務等重

點行業節水,加大節水器具普及力度,降低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加強再生水回用設施建設,城市綠化、道路清掃、景觀用水等優先使用再生水。加快節水大數據共享平台建設,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提高節水用水精細化管理水平。

不斷提升垃圾減量與分類水平。完善各品類垃圾分類投

放和收運體系,補齊設施、站點、運力和管理短板。推進「智慧環衛」建設,以科技助力垃圾分類工作。消除廚餘垃圾露天暫存等環境問題,實施分類排放登記計量,實現全覆蓋規範運行。大力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嚴格落實禁限措施。引導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環衛保潔融合對接,提升回收利用率。加強前端宣教指導和末端監督執法,促進社會守法履責,全面提高垃圾分類質量。

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綠色生活理念,提倡家庭節約

用水用電,鼓勵購買節能、節水、綠色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鼓勵市民綠色出行。貫徹落實新「限塑令」。倡導合理控制室內空調溫度,推行夏季公務活動着便裝。開展綠色生活和消費主題宣傳活動,開展「光盤行動」。組織創建節約型機關,將綠色發展理念納入社區宣傳、學校教育和幹部培訓內容。

第三章 創造高效友好的交通出行環境[編輯]

堅持以人為本、綠色交通發展理念,創造宜居宜業、幸福安康、精緻友好、穩健可靠的出行環境,為城市高效運行提供交通保障。

一、提升道路交通環境品質[編輯]

完善城市道路網絡,持續推進北極閣頭條等區內次支路

建設項目。加快道路「微循環」建設,完善區域單行系統,提升路網通行能力。實施道路「微創手術」,改造梗阻節點,緩解校園、醫院周邊等地的擁堵狀況。加快代征代建道路的移交接收,加強對失管、棄管道路的監督管理。系統規範全區交通信號、標識標線和引導指示設施,完成全區 50 條支路以上道路無障礙改造,提升全區道路無障礙環境。強化交通執法,保障通行安全和秩序。

二、推進健步悅騎城區建設[編輯]

以二環路鼓樓橋至永定門橋 16.1 公里林蔭騎行環線建設為重點,提高全區沿街綠蔭覆蓋,提升步行、自行車交通出行意願及滿意度。結合道路斷面優化、規範安全島、調整過街信號等措施,確保行人安全過街距離和時間,加大步行、自行車路權保障。以兩廣路、平安大街為重點,打造自行車出行示範街。以王府井地區為重點,推進「交通安寧步行友好街區」建設。持續推動全區慢行系統整治工作,織補斷點,暢通堵點。

三、加強停車綜合治理[編輯]

積極彌補停車資源缺口,在白橋大街、工體西門等地以改擴建、立體化改造等措施增加車位供給,逐步推進有償錯時共享停車供給,累計增加 3000 個共享車位,提高停車位利用效率。統籌協調推進新能源車充電樁建設。強化停車秩序管理,創新道路停車管理體制機制,通過「探頭賦能」,加大非現場執法力度。持續改善居住區停車秩序,推進社區居民停車自治管理。整治非機動車亂停放,擴大「電子圍欄」應用範圍,加強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總量控制和秩序管理。

第四章 提供安全可靠的市政基礎設施保障‌[編輯]

優化水、電、氣、熱、道路、環衛、照明等市政服務質量,強化隱患排查,推進老舊管線設施改造,提升安全運行水平。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通過一體化設計等方式提升市政設施友好度。

一、保障市政設施可靠運行[編輯]

健全地下管線管理體制,完善區內供排水、供電、燃氣、熱力等管網設施的巡查監測和搶修排險機制,及時消除風險隱患。健全區級、街道管理聯動機制,確保燃氣安全穩定供應,保障冬季供熱。深化道路巡養一體化和 24 小時修復機制,

推進 30 項地下管線消隱及道路積水點改造項目,實現道路積水點動態清零。

二、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編輯]

以老舊小區、平房區為重點,持續推進老舊隱患設施管線提標升級,提升設施管網安全性。推動地下管線消隱工程與道路施工協同,避免「馬路拉鎖」。優化環衛設施布局,加快設備更新,提升環衛信息化水平。推進「廁所革命」,持續改善如廁環境,倡導內部廁所對公眾開放。

三、提升市政基礎設施品質[編輯]

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結合城市更新改造,進行雨污分流,加強雨水調蓄設施建設,控制雨水徑流外排,實現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建設友好型市政基礎設施。以平安大街等重點道路,繼

續推動「箱體三化」「多杆合一」等設施集約化改造,引導占道設施騰退道路空間。繼續推動街巷架空線入地。完善街

巷基礎照明,推進「有路無燈」改造工程。

第五章 建立智慧城市管理體系‌[編輯]

大力推進城市管理網格生態體系建設,建立大數據綜合監測指標體系,重點支撐城市治理、產業經濟、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決策指揮和調度部署,有序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一、加強智慧城市基礎建設[編輯]

構建城市運行大數據指揮管理平台。以大數據為核心,打造多網融合的泛在感知網絡,提高對突發事件的實時響應能力及城市應急管理能力。建立數據統籌機制,實現政府、社會、企業數據協同共享常態化。建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台,推進智慧市政建設,形成「一張網、一片雲」的智慧應用體系,為公眾提供優質精準的市政公共服務。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圍繞「七有」「五性」需求進行創新,不斷提高為民服務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二、強化城市管理大數據挖掘應用[編輯]

以能源管理、交通治理、生態環保等為重點,有序推進城市管理大數據平台建設,提升數據匯聚和統籌能力。着力打通數據壁壘,切實提升數據質量,推動相關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構建城市信息模型,推動「數字生態東城」建設。不斷開闢城市治理應用新場景,藉助科技手段着力降低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供給成本,推動城市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三、建立智慧化「大監督大城管」格局[編輯]

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高標準構建城市大腦和網格化管理體系。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理念、手段等創新。深化智能感知、分析研判、公共服務、指揮調度、巡查監察「五位一體」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設。以網格化治理為核心,提升城市基層智慧化治理水平。全面建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體系完整、網格覆蓋」的「統一數據、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的治理模式。

第七篇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建設和諧幸福家園‌[編輯]

圍繞「七有」「五性」需求,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不斷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持續優化公共服務供給,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章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編輯]

緊緊圍繞穩就業決策部署,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強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推動全區就業形勢穩定、就業質量提高。

一、穩定和擴大高質量就業[編輯]

着力擴大就業容量,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區域就業結構。強化對重點就業群體的分類幫扶和實名制動態管理,促進失業人員實現就業,「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新職業的扶持。健全職業技能培訓公共補貼制度,完善清單化、目錄化、菜單式培訓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崗前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就業創業培訓,不斷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

二、實施精準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編輯]

強化就業創業服務,打好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創業指導、人才服務組合拳。全面落實創業扶持政策,特別是加大青年優秀人才就業創業扶持力度,加快創業孵化基地和眾創空間建設。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健全欠薪治理長效機制,全力保障勞動者工資支付。

三、加強就業信息監測預警[編輯]

健全就業形勢會商、規模裁員及失業風險監測預警、突發事件就業應急等工作機制,完善就業失業統計指標體系。做好就業形勢研判、企業發展困難和服務需求調查、重點群體就業情況跟蹤管理,有效防範和化解就業風險。

第二章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編輯]

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擴大覆蓋範圍,提高服務能力,充分保障各類群體合法權益,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一、不斷完善社會保險體系[編輯]

統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落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各項工作。進一步完善失業、工傷、醫療、生育等保險制度。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實現人群全覆蓋。強化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切實維護基金安全運行。完善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模式,推進經辦服務數字化轉型。

二、健全社會救助制度[編輯]

進一步完善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制度為配套,臨時救助、慈善救助和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引入社會專業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搭建困難群眾身邊的綜合服務平台,構建「物質+服務」的精準救助模式。加大對困難家庭關愛和救助力度。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逐步擴大社會救助面。

三、加強住房保障工作[編輯]

堅持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並舉,加大市場租房補貼力度。

落實精準分配要求,對取得住房保障資格的低保、低收入等特困家庭保障率達到 100%。嚴格住房保障資格審核,加強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和使用監管,加大違規查處力度。推進保障性住房籌集和建設,充分發揮區保障房平台公司運營管理主體的作用。提高保障性住房使用效率,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四、健全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制度[編輯]

深化服務舉措,創新服務形式,紮實推動雙擁共建高質量發展,全力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九連冠」。全面落實退役軍人移交安置政策制度,改進安置辦法,拓寬安置渠道,完善安置機制,提高安置質量。進一步提升優撫對象服務保障水平,加大軍隊離退休幹部服務保障力度。完善區、街道、社區退役軍人三級服務保障體系,創建示範型退役軍人服務站,提升基層退役軍人服務保障能力。

五、維護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合法權益[編輯]

加強婦女勞動保護、衛生保健、生育關懷、社會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完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探索解決 0-3 歲兒童托育問題,健全社區未成年人保護與服務體系,加強學校及周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試點。加強困境兒童分類保障,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建設。提升殘疾人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打造「誠益聯盟」助殘品牌,加大精準幫扶力度,促進殘疾人就業增收。加強殘疾人全生命周期康復服務,實現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康復服務覆蓋率達 100%。推進殘疾人康復和托養設施建設。全力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

第三章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編輯]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建設教育現代化示範區。

一、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編輯]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北京市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試點區為契機,全面實施教育質量和隊伍建設質量「雙提升」計劃。組建並發揮東城區教育綜合科學研究院智慧高地作用,啟動高校戰略合作工程,加快實施高端優秀人才引進、青年成長營、名教研員工作站、名學科基地工程,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提升教育綜合質量。

二、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編輯]

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優化教育資源供給和布局。建成青少年科技館、特殊教育學校並投入使用。持續推進學區制、集團化辦學、九年一貫制長鏈條人才培養工作,多途徑擴大學位供給,推進義務教育實現更高水平優質均衡發展。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促進高中教育優質多元、特色發展。建立健全 3-18 歲貫通培養體系和全體市民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建設學習型強區。

三、持續完善素質教育體系[編輯]

堅持立德樹人、五育並舉,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培養模式,深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提升工程,暢通社會參與支持教育渠道。實施「健康·提升 2025」工程,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實施「文化·傳承 2030」工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實施「家校社·共育 2035」工程,加強家庭、學校、社會全方位合作。建立一批特色鮮明、高端優質的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開闢多條「東城品格」的實踐活動路線圖。

四、全面推進國家智慧教育示範區建設[編輯]

積極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融合應用,構建開放協同、精準感知、可選擇、可持續的智慧教育生態。以智慧教育創新驅動優質教育,探索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新模式。加快完善智慧教育基礎設施,發揮遠程教育平台作用,打造東城教育「數據大腦」,推進優質數據資源共建共享。健全多元化多層次的智慧教育人才培養機制,助力教育現代化實現新突破。

第四章 發展衛生健康事業‌[編輯]

堅持以人為本、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增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建機制,構建整合協同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形成符合新時期首都功能核心區戰略定位的衛生健康發展新格局,健康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實現人人基本享有高質量的衛生健康服務。

一、建立健全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編輯]

健全以區屬公立醫院為主體,中央市屬醫院為支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社會辦醫療機構為補充的醫療服務體系,形成全周期、全區域、全人群的新型整合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構建區屬衛生健康機構「24310」發展格局,推動第六醫院、普仁醫院 2 個區域醫療中心初步達到三級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建設鼓樓中醫醫院、隆福醫院、和平里醫院、

區第一人民醫院 4 個特色醫療中心,發展區婦幼保健院、區

精神衛生保健院、崇文口腔醫院 3 個區級保健中心,優化建

設 10 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補齊區屬衛生健康機構基礎設施短板,推進和平里醫院綜合樓建設,實施普仁醫院病房樓改造,完成區第一人民醫院異地遷建等重點工程。築牢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做實社區公共衛生委員會。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職業衛生監管、職業病防治和慢性病防控。

二、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編輯]

認真總結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經驗,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原則,嚴格落實「四方責任」,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制定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清單和評價制度,強化預警監測與風險評估,建立醫防融合機制,完善區級發熱門診(哨點)運行模式。加強區疾控中心和急救站點建設,院前急救呼叫滿足率不低於 95%,每萬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達到 2.8 人。健全應急醫用物資儲備機制。加強衛生應急隊伍建設,提升現場處置和自我保障綜合能力。

三、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編輯]

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做好國家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和北京市健康聯合體建設試點。推進城市醫聯體網格化布局管理,整合網格內醫療衛生資源,大力發揮區屬醫院的樞紐作用,形成網格內居民健康管理、疾病診治、康復護理等一體化管理。強化區屬公立醫院戰略規劃管理,按照特色立院、人才強院、科技興院、文化塑院發展戰略,堅持特色發展、錯位

發展、融合發展、借勢發展。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公立醫院治理機制。

四、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編輯]

創建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區,持續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和體育設施功能優化,打造具有東城特色的體育公園,做大做強區、街道、社區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滿足群眾多層次體育健身需求。有效整合各類資源,豐富體育場地空間供給,推動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全面完成東單體育中心升級改造,有序推進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積極做好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服務保障,抓住冬奧契機,推動群眾性冰雪運動普及發展。探索並完善社會力量運營體育設施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機制,創新「體育+產業融合」「體醫融合」 「體教融合」的發展格局。

第五章 完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編輯]

聚焦民生需求、群眾關切,以優化養老基礎設施布局為保障,以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為重點,以增強老年人獲得感為根本,加快推進養老服務創新發展。

一、整合居家養老服務資源[編輯]

推進家庭養老照護床位建設,提升街道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輻射居家養老服務能力,為重度失能等老年人提供綜合照護管理、專業照護服務、居家安全協助、家庭照護支持等服務。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打造以街道為資源統籌主體,以養老照料中心、養老驛站為核心平台的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協同推進區域內養老服務設施

布局、功能服務銜接、為老服務隊伍建設,探索構建居家養老服務「東城模式」。

二、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能力[編輯]

加強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和發展,從鋪攤子、建機構逐步向增強驛站造血功能、拓展養老服務領域、實現精準服務轉變。推動運營商藉助自身優勢發展專業特色服務,豐富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滿足老年人及家屬多層次、個性化需求。

三、優化機構養老服務供給[編輯]

深入落實「七有」「五性」工作要求,在保持現有養老機構良性運轉基礎上,通過家庭照護床位建設、國企系統和社會力量支持、對口協作支持、衛生保健轉型等方式,推進養老床位建設。加快街道照料中心建設,支持街道利用現有資源推進集養老、助殘、福利為一體的複合型設施建設,提升養老服務保障水平。

第八篇 深化改革開放,推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編輯]

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深化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加快推進法制建設,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步提供強大支撐。

第一章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編輯]

打造黨建引領下的「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綜治、智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實現社會治理機制運轉更加規範,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更加精準高效,居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一、強化街道治理能力建設[編輯]

全面實施《北京市街道辦事處條例》。優化基層管理職能體系,建立健全街道職責清單、賦權清單,擴大街道辦事處服務管理權限。圍繞街道機構改革完善運行機制,健全三級管理、五方聯動的社會治理格局。推動職能部門向街道下放職權,優化基層服務工作流程。發揮社區專員力量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更好發揮 12345 市民服務熱線作用。持續提升街道精細化管理水平,圍繞居民訴求,深化「接訴即辦」改革,用好民生大數據,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打通落實「最後一公里」的工作機制,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二、提升社區綜合治理水平[編輯]

提升社區服務水平。持續推動社區規範化建設,推進社

區減負增效。開展社區開放式服務空間試點建設,提升社區服務環境品質。優化調整社區居委會規模,健全完善居委會組織機構,提高社區居民組織化程度。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加強協管員等一線力量整合規範管理,強化社工隊伍建設,培育扶持社會工作機構發展,做強做響「東城社工」品牌。總結運用好疫情防控經驗,發揮街道、社區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的前沿優勢,提升社區應急動員和群防群治能力和水平。

完善社區協商共治機制。推進黨建引領「吹哨報到」向

社區治理深化。做實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實施「頭雁計劃」。推廣「小院議事廳」等居民自治經驗。積極推動「五力引航」社區治理能力提升計劃,探索「全周期」社區治理操作路徑和整體性解決方案,打造「東城樣板」社區治理模式。運用新媒體搭建居民議事網絡化參與平台。加強志願者隊伍建設,發揮街巷長、小巷管家等力量,積極引導駐地單位、群眾團體、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居民及離退休幹部等多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

三、加強基層網格化服務治理[編輯]

明確網格化城市管理各相關部門職責清單,並將城市治理的觸角逐漸向基層延伸。加快建成功能齊全、區街有序聯動、條塊相互支撐、線上線下相互補充的「網格生態」體系。推動網格管理服務治理融合,推動基礎數據、業務流程深度整合。利用大數據公共服務平台,推進智慧政務建設,優化基層公共服務供給和資源配置,為民眾提供優質精準的公共服務。

第二章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創新‌[編輯]

抓住新一輪改革重要窗口期,全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創新市場監管方式,營造風清氣正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一、構建高效服務型政府[編輯]

彰顯首善之區特點,強化系統思維,統籌謀劃設計,探索構建減量增效體制機制。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突出重點領域,抓住關鍵環節,優化部門職能設置,加快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持續完善政務服務平台,加強數字服務、數字監管,運用技術手段提升政府現代化治理能力。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嚴格控制政府運行標準、政府公共服務保障標準和政府公共事業運行保障成本。推進全成本預算績效改革,開展績效指標成本效益分析,有效發揮績效管理激勵約束作用,促進財政資金提質增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建立健全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

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編輯]

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及市場環境、政務服務、監管執法、法治保障等改革系列政策,牢固樹立「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持續放寬市場准入門檻,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實施涉企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擴大政務公開。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完善優化營商環境長效機制,強化定期評價和常態化監測。建立營商環境智庫,完善特邀監督員制度,定期開展企業滿意

度調查。持續擦亮「紫金服務」品牌,構建親清政商關係。開展多維度、新場景、軟環境等標準化建設,深入推進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拓寬移動端服務應用,建設利企便民的智慧政務大廳。

三、全面激發市場活力[編輯]

健全完善以市場准入、公平競爭、公正監管、產權保護等為重點的市場運行機制,完善市場環境和規則,確保市場機制高效發揮作用。全面落實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准入標準。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暢通要素合理有序流動,提高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研究制定綜合性機制,鼓勵盤活存量和低效建設用地。分類推進區屬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企業重組,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強國有企業監管。完善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支持政策,落實好減稅降費、減租降息、穩企穩崗等政策措施,有效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四、積極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編輯]

加強重點領域監管。守住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及產品質量安全底線。強化食品、藥品、化妝品、醫療器械等的監督

抽檢。加強對重大節日、易發時段、重點領域的價格監管。打通准入、生產、流通、消費等監管環節,建立覆蓋全過程、全鏈條、全周期和統一規範、權責明確、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場監管體系。

健全信用監管體系。依託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北京

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構建以信用為基礎,以信用承諾、信息公示、聯合獎懲為核心的信用監管體系。加強事中事後

監管,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依託區級信用監管平台,開展針對重點行業領域的跨部門「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實現「一次抽查、全面體檢、綜合會診、精準施治」,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

第三章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編輯]

適應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以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全方位、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打造服務業開放新高地,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不斷邁向新台階。

一、提升對外開放服務能力[編輯]

積極推動國際國內雙循環互動發展,依託「兩區」建設,深化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和服務體系創新,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堅持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提升利用外資質量和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水平。引導外貿企業鞏固傳統國際市場的同時,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新興市場,促進多元化經營,支持企業提升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國際競爭力,積極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優化配套支撐體系,積極落實各級各類信貸支持、稅費減免、穩崗就業等支持政策,做好政策宣傳解讀、諮詢解答,提升對外資企業的服務保障能力,促進外資企業健康發展。擴大開放項目占全區重點項目的比重達 15%以上,新引入外資機構占全區招商引資項目比重達 10%,實現年均實際利用外資 6 億美元,推動東城區服務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二、打造服務業開放高地[編輯]

抓住北京「兩區」「三平台」建設機遇,有序放開市場准入,改革監管模式,創新服務方式,推動科學技術服務、互聯網和信息服務、文化教育服務、商務和旅遊服務、健康醫療服務等領域擴大開放。加強 REITs 資產管理機構等各類金融機構集聚,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設立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消費金融公司,提升資產管理國際化水平,爭取外資金融開放試點政策在東城先行先試。大力發展外資金融中介服務,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積極發展國際版權貿易,支持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視、出版、動漫、遊戲等領域版權出口。

三、提升國際合作水平[編輯]

積極踐行「外事為民」理念,適應服務經濟開放發展新要求,建立國際化服務創新體系。加強對外服務產品、服務模式和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具有國際特色的夜間經濟等新經濟形式。加快構建境外服務合作夥伴網絡,以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參與國際競爭、國際貿易、國際經濟治理。營造與國際接軌的商業環境,推進商貿服務業國際化。積極參與服貿會等大型貿易活動,組織區內老字號、龍頭企業走出去。支持本地企業開創國際品牌,走國際化道路,提升區域國際影響力。深化與國際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加強政府間交往,強化雙方在文化教育、城市管理、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商貿旅遊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第四章 加快推進法治建設‌[編輯]

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核心區,努力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法治保障。

一、加大全面依法治區工作統籌力度[編輯]

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加強區委對依法治區工作的統一領導,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健全區委全面依法治區委員會體制機制。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加強對依法治區工作進展情況的督促檢查和考核評價。

二、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編輯]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強化依法治理,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大力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實行動態管理。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建立決策諮詢論證專家庫,提升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大對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和行政規範性文件合法性審核力度。嚴格執行

《東城區行政規範性文件制定、備案和監督的若干規定》,建立規範性文件清理長效機制。加強行政複議、行政應訴工作,紮實推進行政複議體制改革。

三、提升行政執法規範化水平[編輯]

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健全行政執法規範化體系。堅持權責統一,進一步規範公權力運行。全面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和重大執法決定法治審核制度。推進綜合執法,理順綜合執法體制,強化街道統籌職能,加強賦權

清單管理,提高街道執法和法治保障能力。落實行政執法協調機制,完善執法部門間案件移送和行刑銜接工作機制。

四、建設公正高效權威司法[編輯]

深化司法領域改革,構建權責一致的司法權運行新機制,完善法官、檢察官權力清單和履職指引,對案件監管實行全程留痕。加快推進網上立案、跨域立案。持續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推進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加強訴源治理。積極開展公益訴訟,深入落實《關於深入推進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意見》,促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五、持續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編輯]

完善基層依法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法治化治理水平。推動將基本公共法律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建立健全三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完善人民調解組織體系,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完善落實訴調對接和「多元調解+速裁」機制,推廣訴調對接街道工作站試點經驗。深入開展「八五」普法,學習宣傳貫徹民法典,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形成全社會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堅守法治的良好風氣。

第九篇 創新規劃實施模式,保障規劃‌[編輯]

有序實施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為本規劃實施提供堅強保障,從統籌實施、要素保障、監督考核等多個層面抓好落實,創新規劃實施機制,動員和引導全社會力量共同推進規劃順利實施。

第一章 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領導‌[編輯]

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要求,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按照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強區委對重大工作的統籌,完善區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機制,推動全區黨員幹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在東城不折不扣落地落實。各級黨組織必須強化責任擔當,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凝心聚力,將規劃綱要實施情況列入黨委(黨組)年度重點事項。堅決扛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推動政治監督具體化常態化。以提高治理能力為重點,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乾部擔當作為的激勵和保護機制,着力鍛造一支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相適應、與首都核心區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以提升組織力為

重點,突出政治功能,高標準完成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推動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

第二章 強化規劃統籌實施‌[編輯]

發揮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規劃統籌協調銜接,完善規劃實施配套政策,全區「一盤棋」加強規劃實施管理。

一、加強上位規劃統籌協調[編輯]

嚴格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發揮本規劃綱要約束引導作用,與各級各類規劃形成定位清晰、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統籌實施的規劃體系。健全規劃協調實施機制,確保規劃體系在總體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間配置上相互協調,在時序安排上科學有序,提高規劃的統籌水平和執行效果。

二、確保各類專項規劃緊密銜接[編輯]

各部門編制的專項規劃和行動計劃,要以本規劃綱要為統領,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細化落實本規劃明確的重點目標任務,做好與本規劃確定的發展戰略、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的對接協調,特別是加強約束性指標和重大任務的銜接,設置反映新階段、新理念、新要求的特色

專項指標,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三、完善規劃實施配套政策[編輯]

圍繞本規劃綱要目標任務,統籌加強各部門政策制定,完善人口、產業、土地等相關配套政策,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密切聯繫發展實際和宏觀環境變化,加強政策儲備,為規劃實施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宏觀監測預警,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四、統籌規劃組織實施[編輯]

成立規劃實施領導機構,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完善規劃實施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定期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同上級部門聯繫,積極爭取國家、北京市規劃、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支持。圍繞本規劃目標,做好年度任務分解,明確責任部門,合理安排時序。各部門要按照本規劃要求,制定年度實施方案,確保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各項規劃目標任務。

第三章 強化資源要素保障‌[編輯]

發揮好重大項目對規劃實施的支撐作用,科學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健全項目、資金、人才協同保障機制,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一、科學謀劃重大項目[編輯]

堅持以規劃確定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發揮好重大項目對規劃落實的支撐作用。完善區級統籌機制,謀劃一批關係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儲備項目,優先實施一批服務保障首都功能、老城整體保護、民生保障等重大項目。

二、加強資金保障[編輯]

加強規劃任務和重大項目的資金保障,將其列入政府年度摺子工程,加快推進實施。加強財政資金統籌,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績效。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領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市場化手段和市場化運作方式,充分利用好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擴大社會融資規模,依靠市場機制多渠道解決規劃實施資金問題。

三、強化人才保障[編輯]

image

堅持人才引領發展,健全人才引進、培育、評價、激勵和保障的全流程服務機制,推動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全面推動文化、金融、基礎教育、醫藥、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和體育等七大人才高地建設,深入實施「集賢計劃」,集聚和培養一批經濟社會發展緊缺的高精尖人才,為規劃實施提供強大人才保障。

第四章 強化實施監督考核[編輯]

強化規劃考核評價,完善規劃評估監督制度,擴大公眾參與,確保實現規劃綱要目標任務。

一、加強考核評價[編輯]

本規劃確定的各項指標和重點工作任務,要納入區政府年度工作報告及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科學合理的政府考核機制,加強績效考核,強化對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治理、民生改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基本公共服務等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考核,確保如期完成。

二、完善評估監督機制[編輯]

加強第三方獨立評估,聽取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對規劃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完善專家諮詢與公眾參與長效機制,加強規劃實施風險評估。在規劃實施的中期階段,由區政府組織全面評估,並將中期評估報告提交區人大審議。接受區人大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充分發揮區政協對規劃實施的民主監督。拓展政府與企業、居民的信息溝通渠道,強化司法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

三、適時進行規劃調整[編輯]

本規劃經東城區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後,由東城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規劃執行期間,如遇經濟社會環境或其它重要因素發生重大變化,導致規劃不能正常實施,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中期評估等情況,需要對規劃進行調整時,由區政府提出意見,報請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實施。

四、推動公眾監督參與[編輯]

採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廣泛開展「十四五」規劃宣傳,深入開展宣講學習培訓工作,及時公布規劃實施相關信息,形成全社會關心、參與、實施和監督規劃的良好氛圍,讓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深入人心。凝聚各方合力共同參與規劃實施,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任務繁重、前景光明。全區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

心的黨中央周圍,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