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1月27日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1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





序 言

[編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戰略決策。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北京要胸懷兩個大局,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更加突出創新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開放發展、綠色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安全發展,緊抓機遇、奮勇爭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應有貢獻,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探索有效路徑,為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穩定再續新篇,努力建設好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緊密銜接,系統闡明市委市政府戰略意圖,明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具體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市場主體的行為導向,是政府履職的重要依據,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

PDF版本

第一篇 開啟首都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編輯]

第一章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編輯]

「十三五」時期是北京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五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團結奮鬥、砥礪前行,全力推動首都發展、減量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北京這座偉大城市的發展正在實現深刻轉型,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功能謀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從城市管理轉向城市治理,城鄉環境品質發生歷史性變化;從單一城市發展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首都功能布局實現歷史性突破,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出新步伐,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繪就新藍圖。黨中央、國務院批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分區規劃、鄉鎮國土空間規劃高質量編制實施,首都規劃體系得到歷史性深化和完善。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建立城市體檢評估機制,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首都功能持續優化提升。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堅持把政治中心服務保障放在突出位置,穩步推進核心區功能重組,多措並舉讓核心區「靜」 下來。建立重大國事活動服務保障常態化工作機制,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籃球世界盃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統籌推進「一城三帶」整體保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顯著進展,「三城一區」建設全面加速,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政策向全國推廣,研發投入強度、重大科技成果數量穩居全國首位。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深入實施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一般製造業企業、四環內區域性專業市場集中疏解任務基本完成,一批醫療、教育單位向外轉移布局。首批市級機關完成搬遷,城市副中心建設框架全面拉開,主動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兩翼」格局加快構建。大興國際機場順利建成投運,北京邁入航空「雙樞紐」時代。交通、生態、產業等重點領域協同實現率先突破。北京 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進展順利,北京即將成為世界首個「雙奧城市」。

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2020 年經濟總量達到 3.6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萬美元左右,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8萬元/人以上,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新業態新模式不斷發展壯大,2020年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 37.8%。建立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和金融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存量金融風險有序化解,新增金融風險有效遏制。

城市發展正在實現深刻轉型。超大城市減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常住人口規模、城鄉建設用地規模首次由「增」轉 「降」。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PM2.5年均濃度五年累計下降53%,大氣污染治理經驗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基本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峰目標。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森林覆蓋率達到 44.4%。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700公里,市郊鐵路開行近400公里,交通綜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城南、新首鋼地區、生態涵養區加快發展,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均衡。

超大城市社會治理水平顯著提高。創新推進並持續深化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依託12345市民服務熱線平台深化「接訴即辦」改革,強化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破解難點問題取得顯著成效。深化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完成鄉鎮機構改革,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抓好生活垃圾分類、物業管理兩個「關鍵小事」。探索形成回天地區大型社區治理樣本。

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批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營商環境大幅改善,在國內營商環境評價中連續兩年蟬聯第一。基本完成市級機構改革,國資國企改革、投融資改革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已成為國家級對外開放三大展會平台之一,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影響力不斷擴大。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台階。出台「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率先建成城鄉統一、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實現人群全覆蓋。建設提升基本便民服務網點 6000 余個,群眾身邊的便民設施加快補齊。助力受援地區 73 個旗縣全部脫貧摘帽,對口支援幫扶任務圓滿完成。本市低收入農戶收入全面過線、低收入村全面消除的目標如期完成。民主法治建設紮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由負轉正,經濟實現快速復甦。

綜合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首都工作高度重視、親切關懷,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和重大改革舉措,指明了新時期首都工作方向。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紮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生動實踐,「十三五」規劃實施成效符合預期,發展難題逐項突破,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勢能加速累積,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尤為重要的是,在「十三五」的實踐中,市委市政府統籌推進各項事業的體制機制優勢更加彰顯,廣大黨員幹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全市上下凝聚力、戰鬥力進一步增強,攻堅克難能力進一步提升,為首都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證和強大的奮進力量。「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首都現代化建設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第二章 把握髮展新階段新形勢新要求

[編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作出了科學研判。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從國內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從北京自身看,首都高質量發展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頻共振,與國家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同向發力,與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國家發展同步前行,首都北京與黨和國家的歷史使命聯繫更加緊密,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着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

機遇前所未有。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成為首都新發展最可靠的依託。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必將為首都新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四個中心」「四個服務」蘊含的巨大能量進一步釋放,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舉辦北京 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將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必將為首都新發展提供戰略保障,促進共同富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消費升級、加快新型城鎮化將進一步激發需求潛力。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將進一步提升北京的國際影響力,北京有條件有基礎率先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加速提升發展能級。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必將為首都新發展增添強大引擎,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實科技強國行動綱要,支持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定位更高、任務更重,激勵北京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不斷催生新發展動能。京津冀協同發展必將為首都新發展帶來廣闊前景,國家大力推動區域發展戰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和層級不斷提升,促進北京在更大範圍優化配置資源,更好發揮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挑戰前所未有。外部環境動盪加速傳導,全球疫情走勢帶來新影響,科技創新催生新變化,經濟發展加快調整,城市發展方式深刻轉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待提出更高要求。同時,本市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依然明顯,平原新城功能承載力和人口吸引力還需進一步提升,生態涵養區還需加強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有機融合。人口資源環境矛盾依然突出,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交通擁堵問題尚未根本改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難度加大,優化空間布局、推動城市更新任務艱巨,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任重道遠。制約創新引領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突出,創新發展動能仍然不足,結構性、系統性、周期性、質量性問題相互交織。在疏解減量背景下,傳統增長動力減弱,高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凸顯,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消費升級潛力尚未充分釋放,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壓力加大。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領域存在短板,政府服務效能尚有弱項,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困難挑戰前所未有,更具複雜性、全局性,歷史機遇前所未有,更具戰略性、可塑性。綜合分析判斷,「十四五」時期是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五年,也是面臨重要機遇的五年,危與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增強 「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通起來,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水平,始終胸懷兩個大局,牢牢把握首都工作特殊性,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堅定必勝信心,發揚鬥爭精神,保持戰略定力,勇於開頂風船,善於化危為機,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一定能夠以首善標準不斷開創首都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第三章 推動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編輯]

一、指導思想

[編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新引擎,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推進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嚴格遵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等重大原則,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正確處理好「都」與「城」的關係,始終把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作為首都發展的全部要義來牢牢把握,將「四個中心」「四個服務」蘊含的巨大能量充分釋放出來,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更加突出創新發展。在減量發展背景下,堅持走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路子,發揮北京科技和人才優勢,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需求,鞏固「高精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更加突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以減量倒逼集約高效發展,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翼齊飛,增強與天津、河北聯動,構建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更加突出開放發展。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更加突出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嚴守「雙控」「三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進一步擴大生態空間容量,持續改善環境質量,讓青山綠水藍天成為大國首都底色。

更加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堅持共同富裕方向,緊緊圍繞「七有」目標和市民需求「五性」特點,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更加突出安全發展。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底線思維,系統構築安全防線,妥善防範化解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風險,堅決維護首都安全穩定。

二、主要目標

[編輯]

2035年的遠景目標為:到二○三五年,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建設好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四個中心」功能顯著增強,「四個服務」水平大幅提升。更加適應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需要,成為擁有優質政務保障能力和國際交往環境的大國首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健全完善,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創新體系更加完善,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 90 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

——具有首都特點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更加成熟。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台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 2020 年翻一番,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 45 萬元/人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 32 萬元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居世界前列。

——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構架基本形成。「一核」 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城市副中心初步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現代化城區。

——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基本建成,平安北京建設持續鞏固拓展,韌性城市取得重大進展。

——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更加充足,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成為社會廣泛自覺,碳排放率先達峰後持續下降,碳中和實現明顯進展,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基本建成。

——市民「七有」「五性」需求在更高水平上有效滿足。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明顯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健康北京建設取得長足進展,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十四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按照首都發展要求,錨定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堅持戰略願景和戰術推動有機結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有機統一,今後五年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四個中心」首都戰略定位加速彰顯,推動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幹構架基本形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落實新發展格局取得實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

——首都功能明顯提升。中央政務活動服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全國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彰顯。國際交往環境及配套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成功舉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軌道上的京津冀」 暢通便捷,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機制更加完善,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幹構架基本形成。

——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具有首都特點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勞動生產率和地均產出率持續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5萬元/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 萬元。數字經濟成為發展新動能,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 7.5%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持續壯大,服務業優勢進一步鞏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均衡,城鄉融合發展指數達到 90%以上。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更大突破,開放型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

——生態文明明顯提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普遍推廣,垃圾分類成為全市人民自覺行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 37.5%。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持續下降,生產生活用水總量控制在 30 億立方米以內。碳排放穩中有降,碳中和邁出堅實步伐,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北京示範。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消除劣Ⅴ類水體,森林覆蓋率達到 45%,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2%,綠色北京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民生福祉明顯提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健康北京建設全面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教育、社保、住房、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軌道交通(含市郊鐵路)里程預計達到 1600 公里,交通綜合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城市治理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建設邁出新步伐。基層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社會治理總體效能持續增強,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平安北京建設深入推進,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城市韌性全面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 序號 指標 目標 屬性
創新發展 1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6左右 預期性
2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82左右 預期性
3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 5左右 預期性
4 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35左右 預期性
5 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 7.5左右 預期性
協調發展 6 城市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23 預期性
7 城鄉融合發展指數(%) >90 預期性
綠色發展 8 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微克/立方米) 達到國家要求 約束性
9 綠化 森林覆蓋率(%) 45 約束性
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 32
10 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 達到國家要求 約束性
11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37.5 約束性
12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 達到國家要求 約束性
13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達到國家要求 約束性
開放發展 14 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億美元) 【830左右】 預期性
15 服務貿易年均增速(%) >5 預期性
共享發展 16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預期性
17 城鎮調查失業率(%) <5 預期性
18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5.8左右 預期性
19 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5.6左右 預期性
減量提質 20 生產生活用水總量(億立方米) <30 約束性
21 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平方公里) 保持下降趨勢 約束性
22 常住人口規模(萬人) ≤2300 約束性
安全穩定 23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人/百億元) <0.9 約束性
24 每萬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人) 1.75 約束性
25 食品藥
品安全
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 >98.5 約束性
藥品抽驗合格率(%) >99

註:【 】為五年累計數。

第二篇 全力做好政治中心服務保障

[編輯]

做好全國政治中心服務保障,是黨和國家賦予北京的重大政治使命和職責。「十四五」時期,要立足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新需要,堅持首都發展的統領地位,始終如一提高政治站位、強化使命擔當,始終如一把全國政治中心的服務保障擺在首位,始終如一把主城區作為工作重心,把突出政治中心與突出人民群眾有機統一,科學統籌資源配置和服務供給,以更優越的空間、更優良的環境和更優質的服務,保障國家政務活動安全、高效、有序運行。

第一章 保障優越的政務空間

[編輯]

適應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的深層次需要,嚴格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優化核心區功能布局,統籌更大範圍空間布局支撐中央政務活動,服務政務功能集群式整合和組團式布局,加強重點地區空間管控,形

成相對集中、配套完善、運行高效的中央政務功能布局體系。

一、優化核心區中央政務空間

[編輯]

以長安街、中軸線、二環路沿線區域為重要載體,推進老城重組,優化利用疏解騰退空間,持續提升政務空間品質,全面增強首都功能核心區對全國政治中心功能的承載能力。

塑造長安街國家禮儀形象。着力推進長安街沿線功能調整和景觀提升優化,展現宏偉莊重的大國首都特質。有序推進長安街沿線南北兩側一定範圍功能調整和優化重組,服務中央政務功能向沿線相對集中布局。健全沿線統一管控政策和標準規範,整治建築形態和界面,充分展現莊嚴、沉穩、厚重、大氣的形象氣質。高標準設計打造東單、建國門等重要節點公共空間。實施沿線景觀綠化優化提升行動,提升兩側(除紅牆段)綠地開放率,打造連續開放的長安綠帶。

彰顯中軸線古都風貌底蘊。充分利用中軸線文脈底蘊深厚和文化資源集聚優勢,為中央政務活動提供更具文化品位的優美環境空間。健全完善中軸線風貌管控政策措施和城市設計導則,形成多層次、精細化、高標準的空間與環境管控體系,烘托中軸線作為城市骨架的統領作用。實施沿線重點文物騰退保護,充分保障沿線國際交往、文化展示等功能空間。實施中軸線沿線綜合整治和綠地景觀優化,展現首都獨有的嚴整壯美空間秩序和中正和諧的景觀形象。

提升二環路沿線空間品質。進一步凸顯二環路對城市空間和政務空間的塑造提質作用。優化沿線重點片區存量空間,加快推動西直門、車公莊、廣安門、朝陽門等重點片區存量空間資源優化重塑。提升德勝門、菜戶營、開陽橋、左安門、東便門等重要節點公共空間品質,實施一批護城河跨河橋梁景觀改造。構建靈動親民的藍綠空間,推動二環內歷史水系恢復和濱水環境建設,實現西板橋明渠北段(北海—景山公園西門)、前三門護城河正陽門段等歷史水系恢復,啟動研究玉河中下段、金水河(南海—金水橋段)等水系恢復工作。建成二環路全線林蔭騎行路和漫步道,打通沿二環路內側的連續綠化帶,以高品質綠色空間勾勒「凸字形」城廓形象。

二、強化全域範圍政務空間保障

[編輯]

合理布局政務空間供給,統籌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增強對中央政務功能的支撐保障能力。

有力保障中心城區政務空間。統籌核心區中央政務辦公、文化、公共服務、商務活動、綠地廣場、居住配套等功能。海淀「三山五園」地區要面向未來,加快推進周邊村莊減量騰退和功能疏解,優化景觀風貌,提高配套服務水平。高標準編制、高水平實施南中軸地區規劃,有序推進南苑、和義地區國家功能區建設,完善國家紀念、國家禮儀、國際交往、文化展示交流等功能。統籌石景山八大處、五里坨等地區空間資源,提升對駐京部隊的保障能力。統籌政務功能集中區域空間資源,完善配套設施,為政務功能集群式整合和組團式布局創造條件。

科學調配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全面落實疏解騰退清單制和目標責任制,突出中央政務功能保障,突出民生改善,推動政務功能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完善疏解騰退資源保障中央政務功能的政策措施,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搬遷騰退辦公用房與疏解騰退空間優先用於保障中央政務功能,優先用於補充城市基本服務功能。優化央屬用地房產資源置換、周轉、調整的配套政策。健全疏解騰退空間服務市民生活和城市運行的政策機制,逐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養老托育服務、基礎設施運行、區街管理用房、文體設施、綠化空間、停車服務等功能。

第二章 營造優良的政務環境

[編輯]

堅持優化改善政務環境與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有機統一,強化政務環境管控與特色風貌塑造,加強重點區域綜合整治,營造安全、整潔、有序的政務環境,展現新時代大國氣概、民族精神、首都形象。

一、塑造特色政務環境風範

[編輯]

以建築高度、城市風貌、街道空間為重點,構建科學完備、智慧高效的政務環境風貌管控治理體系。持續降低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建築、商業、旅遊「四個密度」,讓核心區逐步「靜」下來。嚴控建築高度和高層建築審批,「一樓一策」管控整治核心區及重點區域現狀建築制高點和超高建築,利用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等科技手段逐步實現中心城區高度管控全覆蓋。落實建築形式、城市色彩等管控要求,多維度、精細化開展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塑造舒朗莊重的中央政務空間形象。優化核心區街道發展定位、主導功能和規劃管控策略,使街區環境與政務功能協調融合。

二、顯著提升政務環境品質

[編輯]

點面結合、條塊融合實施重點地區集中綜合整治與分散點位特色化治理提升,基本完成中南海—天安門廣場、玉泉山、三里河等中央政務功能集中區域周邊綜合整治。實施內環路增綠添彩和道路空間優化工程,打造平安大街、西單北大街一線、東單北大街一線、兩廣路沿線內環綠蔭空間。淨化重點區域空間,加強重大活動服務保障區域空間環境治理,實施市政箱體美化行動。加強重點地區市容環境日常維護,提升重大活動、節假日、紀念日期間重點區域、重要街道環境景觀和夜景照明布置水平。積極倡導各類院落開展內部環境整治和「開牆透綠」,與市民共享更多綠色空間。

三、着力改善政務交通環境

[編輯]

堅持保障優先、科學配置、細化供需,精準協調政務交通與市民日常出行,為中央政務活動創造安全、高效、便捷的出行環境。加強中央政務功能集中地區交通綜合治理,優化周邊交通秩序環境。提升長安街及其延長線、二環路、朝阜大街、平安大街、前三門大街等線路智慧交通設施條件和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政務通行效率。因地制宜為黨政機關辦公及生活區科學配置停車資源。合理安排、科學調度,保障中央政務活動場所與車站、機場、聯絡通道的高效進出聯繫。

第三章 提供優質的政務服務

[編輯]

牢固樹立「紅牆意識」,健全重大活動保障相關體制機制,堅持「精益求精、萬無一失」的首善標準,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一、提升重大活動保障能力

[編輯]

堅持政府統籌、多方聯動、專業支撐、市場服務相協調,系統精準提供全流程、全要素、高品質服務,確保重大活動安全有序高效。完善重大國事活動常態化服務保障機制,健全國家重大活動專業化、制度化服務保障相關規章及配套政策,優化統一指揮調度體制和動員機制,實現央地、市區、部門協調聯動。分類分級制定重大活動服務保障實施方案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科學安排保障力量,實現活動舉辦平穩安全。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整合賓館飯店等核心資源,推動規模化、連鎖化運營,樹立一流的會務服務品牌,打造一批專業化綜合會務服務集團。提升重大活動資源供應鏈條的品質化水平,實現供給保障更加安全可靠。紮實

落實好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服務保障任務。

二、提升日常精細服務能力

[編輯]

編制實施政務功能優化提升專項規劃,堅持主動服務與爭取支持、保障政務與服務市民相統籌,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工作生活提供良好服務。優化首都功能核心區考核評價政策,完善歸口、屬地保障責任制和服務中央事項專辦機制,推動央地議事協調常態化、制度化。改善工作生活服務,完善中央黨政機關辦公生活區周邊教育、醫療、養老、托幼、文體及生活性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水、電、氣、熱、網等市政基礎設施保障水平。積極創新特色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服務模式。強化央地協作聯動,健全部市會商、央企戰略合作體制機制,建立央地需求信息「雙台賬」,協調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協同推動重大改革在京先試、

重大項目在京落地、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轉化。

第三篇 紮實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編輯]

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是北京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承擔的重要使命和職責。「十四五」時期,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全力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紮實推進人文北京建設,緊緊圍繞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努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精心保護歷史文化金名片,全面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北京建設成為弘揚中華文明與引領時代潮流的文化名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第一章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善之區

[編輯]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以思想理論新進步、文藝創作新成效、城市文明新提升,凝聚奮進力量,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

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高地建設

[編輯]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弘揚主流價值觀,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築牢理論思想基礎。發揮好首都作為黨的理論創新策源地的作用,加強社會主義理論研究闡釋,全力辦好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構建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等學術交流平台,打造國際馬克思主義研究傳播中心。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和首都高端智庫建設。推進理論大眾化,實施百姓宣講工程,把首都市民緊緊凝聚在新時代的思想旗幟下。

傳播好主流價值觀。適應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趨勢,推動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弘揚主流價值的現代傳播體系,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鞏固理論宣傳主陣地,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論宣傳融媒體產品,打造理論傳播品牌。發揮新聞輿論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作用,推進市屬主流媒體傳播平台建設,打造全國標杆性區級融媒體中心,培育若干「京字號」新媒體原創品牌,建設根植北京、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新型主流媒體集群。堅持正確導向,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創新網上精神文明實踐,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輿論生態,讓網絡成為傳播文明的重要陣地。

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推進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建設中國共產黨北京早期革命活動(北大紅樓)、抗日戰爭(盧溝橋和宛平城)、建立新中國(香山革命紀念地)三大主題片區,打造全國一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推進李大釗故居、長辛店、平北抗日根據地、平西抗日紀念館、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等革命文物保護及周邊環境提升,唱響紅色文化品牌。深入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方案,聚焦建黨 100 周年等歷史節點,依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紀念館等,組織開展系列紀念活動和群眾性主題教育。

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編輯]

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志願服務、誠信社會、網絡文明等建設,打造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

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深入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推進誠信建設。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推動「北京榜樣」向各領域各行業延伸,開展「學榜樣我行動」活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氣。

打造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示範區。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更加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實施文明創建工程,創建一批全國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到2025 年,全國文明城區數量力爭達到8個以上,推動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深入實施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開展「文明一米線」「光盤行動」「公筷公勺」「文明旅遊我最美」等專項行動。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開展尋找「最美家庭」等活動,促進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深入實施志願服務促進條例,完善志願者招募、培訓、管理、激勵等機制,讓志願服務閃亮京城。

三、鑄就新時代文藝創作高峰

[編輯]

營造能出精品、善出精品的文藝創作環境,推出文藝高峰之作,搭建全國文化交流平台,吸引「好作品來北京」,形成「大戲看北京」「影視看北京」「好書看北京」的標杆效應,建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藝創作、展演、傳播中心。

推動文藝創作守正創新繁榮發展。實施重點革命題材、重大歷史題材、重大現實題材、北京題材等專項創作計劃,建立動態更新的重點作品「種子庫」,抓實抓細文藝創作生產,提高全環節、全要素質量標準,不斷推出具有中國氣派、首都水準、北京特色的文藝精品。實施網絡文藝品質提升工程,推動傳統文藝與網絡文藝創新性融合。建立權威公信的文藝評論體系,辦好重點文藝評論報刊、網站和欄目,成為引導文藝創作的風向標。研究建立央地聯動協作機制,激發市屬文藝院團創作活力,調動高校、民企等創作積極性,建設文藝繁榮興盛的「百花園」。

促進全國優秀文化交流展示。推動國家美術館、國家工藝美術館等建成運營,加快建設中國雜技藝術中心、京南藝術中心,打造一批服務全國的國際級文化展示平台。研究制定吸引各地文化精品進京展演的有效政策,充分發揮北京劇目排練中心、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台功能,辦好北京新年音樂會、中國戲曲文化周、全國話劇展演季等國家級文化活動,讓各地優秀文化在首都展示交流。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名家名作推介工程、文學藝術遠航工程,把體現新時代文化成就、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文藝精品推向世界舞台,讓北京

成為全國優秀文藝作品走向世界的首發地。

第二章 打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範之城

[編輯]

統籌做好文物保護、騰退開放和綜合利用,構建涵蓋老城、中心城區、市域和京津冀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彰顯五千年文明厚重底蘊。

一、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

[編輯]

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注重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展現古都北京獨特的歷史風貌和人文魅力。

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實施老城整體保護規劃,開展核心區歷史文化資源普查,推進傳統平房區地下文物保護,擴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範圍,最大限度留住老城歷史印記。推動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實施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統籌推進太廟、社稷壇、先農壇等文物騰退、修繕與風貌整治,逐步恢復壇廟建築群歷史格局,力爭具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資格條件。保護好兩軸與四重城廓、棋盤路網和六海八水的空間格局,研究開展城垣、城樓遺址等重要歷史文化節點修復,完成皇城城廓沿線城市設計,強化老城整體空間形態。

煥發老城文化活力。實施歷史文脈研究整理工程,推進老城史志、歷史文獻、民風民俗、名人軼事等整理出版,講好老城故事。推進皇家建築、王府、會館、名人故居等騰退修繕利用,實現皇史宬、醇親王府南府、賢良祠等歷史建築開放。建設京報館、京華印書局、湖廣會館等主題博物館,結合非遺傳承、老字號保護,生動再現歷史場景,開展文化體驗活動,打造富有北京特色的文化標識。制定文化探訪路建設標準與管理模式,推進中軸線、天壇-先農壇-天橋等10 條文化探訪路建設,營造有鳥語花香、有文化內涵、有老北京味兒的訪古幽徑。推動什剎海-南鑼鼓巷、雍和宮-國子監、琉璃廠-大柵欄-前門東等 13 片文化精華區建設,實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發展傳統文化傳承、時尚創意等業態,打造歷史與現代交融輝映的文化空間。

二、加強「三條文化帶」傳承保護利用

[編輯]

發揮好文化帶聯結古今文化、優化城市功能布局、促進沿線區域發展的作用,構建融合歷史人文、生態風景與現代設施的城市文脈。

利用好千年運河文化品牌。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整體保護與文化品牌塑造,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延續壯美運河千年神韻。高水平保護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強化郭守敬博物館的節點作用,建設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等,整體保護通州古城核心區。實現北運河全線、通惠河、亮馬河、潮白河部分河段遊船通航,建設潮白河森林公園、慶豐公園等一批濱水公園,推進壩河濱水空間景觀提升,打造水清岸綠、文景共融的生態文化景觀長廊。統籌沿線空間建設數字體驗中心,創辦中國(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辦好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等活動,創建大運河國家 5A級文化旅遊景區,組建大運河文化旅遊企業聯盟,讓大運河文化活起來。

守護傳承好長城文化精神。加強長城搶險修繕,實施箭扣長城修繕工程,完成門頭溝沿河城、昌平明長城、密雲蟠龍山等點段保護,實現市域內長城全線無險情。基本建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集中打造馬蘭路、古北口路、黃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個核心組團,重現「居庸疊翠」「岔道秋風」 等歷史文化景觀。加強長城考古研究,推進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上宅文化博物館等建設,實施長城數字化展示工程,規劃愛國主義教育線路,弘揚長城文化精神。以八達嶺、居庸關、慕田峪、古北口、司馬台等為重點,打造長城國際精品景區,組織開展長城文化節、長城主題演出等賽事節展活動,讓遊客更好體驗長城文化。

建設好西山永定河山水人文家園。統籌西山永定河地區文化保護、生態建設與城鄉發展,推動連線成片保護和活化利用,構建由重要文化遺產串聯的生態文脈。加強「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實施圓明園大宮門遺址區保護展示工程等,建成「三山五園」藝術中心,完成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推進永定河文化綜合體、金中都城牆遺址公園、模式口文保區修繕改造以及大葆台西漢墓遺址保護,全流域提升永定河生態文化景觀,留住母親河文化鄉愁。統籌潭柘寺、戒台寺等遺產保護利用,建設小西山城市風景線,恢復提升香山-八大處等歷史景觀。深入挖掘工業遺址資源,推動首鋼、長辛店二七廠等京西工業遺址創造性轉化利用。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東胡林人遺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雲居寺為重點,打造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凸顯西山永定河山水人文風采。

三、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活化利用

[編輯]

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探索文物、歷史建築騰退與開放利用新模式,讓更多文物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群眾。

構建系統有效的文物保護體系。建立遺產登錄保護常態化機制,建設文物資源數據庫,分批公布歷史建築、傳統胡同、歷史街巷、歷史名園、革命文物、工業遺存保護名錄,健全古樹名木保護信息庫。修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完善保護內容與措施。制定歷史建築保護管理辦法,明確合理利用的底線與邊界。研究文物與歷史建築騰退保護政策,完善保護性修繕和恢復性修建政策機制,建立文物建築社會化保護利用機制。

加強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運用現代科技與藝術演繹手法,藉助網絡視聽等新興平台,加強文化遺產開發利用。深化「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編制文化遺產和典籍資源數字化清單,推動歷史建築可閱讀,開展文物線上展覽和數字體驗活動,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館。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進非遺數據庫、非遺展示中心、傳承工作室等建設,打造非遺傳承「北京樣本」。支持中醫藥傳統技藝傳承發展,推進燕京八絕等傳統工藝振興與創新。加強老字號傳承創新,推動前門老字號集聚區建設。完善文化 IP 授權機制,拓展文創產品開發平台,鼓勵各類文博單位推出更多「網紅」文創產品。

第三章 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編輯]

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編輯]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推動公共文化設施身邊化、服務內容品質化、供給主體多元化、服務方式智能化,讓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讓文化設施成為百姓樂園。織密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提高公共文化設施適用性。加強新城文化設施建設,建設城市副中心文化設施,推進中國飛天大劇院、懷柔綜合文化中心、昌平文化藝術中心等項目建設,促進公共文化設施均衡布局。補齊城市南部、西部等薄弱地區以及回龍觀、天通苑、方莊、望京、天宮院等大型社區文化設施短板。研究加強群眾身邊文化設施建設的扶持辦法,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運營,推動公共文化走進社區、產業園區、商業綜合體。

讓文化惠民走進群眾生活。積極發展實體書店,構建以公共圖書館、綜合書城、特色書店、社區書店等為支撐的15 分鐘現代公共閱讀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全民閱讀,讓閱讀成為時尚,建設「書香北京」。制定博物館改革發展實施意見,建設北京源文化博物館、中國視聽博物館等,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建設博物館之城。完善公共圖書、文化活動、公益演出、公益放映等線下線上一體配送體系,辦好北京文化惠民消費季,把優秀文藝作品、優質文化產品送到群眾身邊。推進藝術普及工程。完善市區優秀群眾文化項目扶持辦法,持續推進「我們的節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百姓周末大舞台」等群眾活動,保持市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

專欄1

「書香北京」計劃

積極拓展城市閱讀空間,加大對實體書店扶持力度,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構建以公共圖書館、綜合書城、特色書店、社區書店等為支撐的現代公共閱讀服務體系。舉辦豐富多彩的全民閱讀活動,努力提升市民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時尚、成為習慣,使北京成為流淌着濃郁人文氣息的「書香之城」。

打造一批「城市書房」。鼓勵各區利用疏解騰退空間,改造建設城市「微書屋」、社區共享書房、24小時書店等,支持社會資本建設一批特色主題書店。

提升一批閱讀活動。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提高北京閱讀季活動的群眾參與度和影響力。組織百年黨史等主題閱讀活動,持續開展「金牌閱讀推廣人」「書香家庭」「書香社區」「書香機關」「書香企業」 等書香系列評選活動,營造良好的城市閱讀環境和氛圍。

完善一批扶持政策。落實好《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完善實體書店資金項目管理實施細則、專家庫管理辦法等。加大實體書店房租成本補貼力度,給予實體書店租金補貼、融資支持、稅收優惠等方面政策。

推動一批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管理機制改革。推進公共圖書館數字化服務平台建設,推行總分館制,實現圖書借閱「一卡通」全覆蓋。支持圖書館延長開放時間,提高圖書館運營效能。


讓文化藝術浸潤城市品質。推動文化與城市空間、百姓生活有機融合,增強城市人文底蘊。推動城市公共空間精細化與藝術化塑造,突出歷史風韻在現代城市的創造性呈現,打造城市整體文化景觀格局。實施「漫步北京」計劃,讓人們更好地感受北京城市魅力。制定公共藝術百分比政策,把文化植入街區改造、市政建設、環境整治等方面,營造精緻品位的城市空間。實施「文化商圈」計劃,推進三間房文化綜合體、王府井書店改造升級等項目建設,提高 CBD、三里屯、五棵松等商業區文化品質,讓城市浸潤在隨處可見的藝術格調當中。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編輯]

創新公共文化管理機制,推動文化服務多元供給,提高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效率。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動態調整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制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辦法,通過委託運營、民辦公助、政企補貼合作等模式,支持社會機構提供優質文化服務。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完善績效考核與財政補貼機制,激發文化機構活力。加強公共文化設施運行效能考核評估,實施基層文化設施提效專項行動。合理調整各類場館開放時間,更好適應市民文化消費習慣。加快檔案事業發展,加強檔案資源徵集、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推進檔案館建設。實施公共文化數字化提升工程,實現數字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檔案館各區全覆蓋,打造公共文化數字服務網絡群,構建全天候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

第四章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建設

[編輯]

加快構建充滿活力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廣泛匯聚國內外高端文化要素資源,讓蓬勃興盛的文化產業為首都發展提供強勁動能,到 2025 年,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 10%以上,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意城市。

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實力

[編輯]

優化文化創新發展政策環境,實施「文化+」融合發展戰略,充分釋放文化創新活力、文化消費潛力,培育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

促進文化產業提質升級。圍繞演藝、音樂、影視、視聽和創意設計、動漫遊戲、藝術品交易等重點領域,滾動實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推動演藝行業延伸產業鏈,引進國內外知名演出經紀機構,鼓勵商業街區、文化園區、旅遊景區等引入演藝項目。加大對原創音樂創作扶持力度,促進數字音樂產業發展,推進中國樂谷、北京音樂產業園轉型升級。提升影視行業發展水平,推進懷柔影視產業示範區、大環影視城三期、首鋼科幻產業基地等項目建設,建設高新視聽產業園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視聽產業中心。制定北京設計之都建設行動計劃,建設設計名城。支持網絡遊戲行業發展,搭建遊戲技術公共服務平台,設立遊戲產業發展基金,完善電競產業發展政策,推進海淀、石景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電競產業集聚區建設。支持隆福寺建設文物藝術品展示交易區,推進國際藝術品網上交易平台、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等建設,打造全國藝術品交易中心。

推進「文化+」融合發展。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領域融合發展,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開展5G+8K、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在文化領域應用場景示範,實施超高清、智慧廣電行動計劃等。以紅色基因庫試點為切入,探索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路徑。建設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打造實力強勁的文化科技產業集群。完善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推動設立文化發展基金、文創銀行,用好文創板平台,建設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做強文化企業上市培育基地,構建文化與金融融合發展「北京模式」。實施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工程,依託「一城三帶」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推進青龍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建設,深入開展世園公園後續利用,打造「京韻滿鄉民族團結文旅精品示範帶」,實施智慧旅遊拓展工程、鄉村民宿提升工程等,建設彰顯文化魅力的旅遊名城。

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深化文化領域營商環境改革,清理文化領域行政審批事項,建立文化企業「服務包」機制。實施IP(知識產權)融合運營示範工程,推動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國家版權創新基地等項目建設,推進IP商業化、產品化、產業化,打造版權運營交易中心。激發文化市場主體活力,推進「旗艦計劃」「湧泉工程」「滴灌行動」實施見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頭部文化企業、骨幹文化企業和中小微文化企業集群。

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加強文化產業空間的布局引導,完善市級文化產業園區認定管理辦法。持續深化國家文創實驗區建設,打造引領全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園區。支持各區發展定位清晰、功能突出、輻射帶動強的文化園區,推進798藝術區、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新華1949」文化產業園、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水磨國家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園等建設,形成一批富有活力與特色的文化地標。開展網紅打卡地評選活動,打造更多受年輕人追捧的文化消費與體驗空間。研究建立重大文化項目和工程用地保障機制,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建立全市老舊廠房資源信息台賬,健全利用存量空間發展文化的實施機制。

二、深化對外文化交流合作

[編輯]

積極搭建國際文化交流、展示與傳播平台,促進文化貿易高水平發展,建設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鑒首要窗口,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利用好海外文化交流平台,打造「魅力北京」「歡樂中國年」等活動品牌,提升中華文化感召力、北京城市形象親和力。推進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影視譯製基地等項目建設,推動天竺綜合保稅區建設國家級文化藝術口岸交易平台。積極發展國際版權貿易,支持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視、出版、動漫遊戲等領域版權出口,促進優秀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支持跨境文化電子商務發展。組建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聯盟,搭建文化貿易與投資公共服務平台,扶持具有較高成長性文化企業成長為跨國文化企業集團。

第四篇 持續強化國際交往中心功能

[編輯]

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是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的根本任務。「十四五」時期,要適應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勢新要求,強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核心承載地功能,優化國際交往環境建設,推動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的開放合作。到2025年,初步建成國際交往活躍、國際化服務完善、國際影響力凸顯的國際交往之都。

第一章 提升國際交往服務保障能力

[編輯]

優化「一核、兩軸、多板塊」的國際交往空間布局,加強國際交往重要設施和能力建設,完善常態化運行保障機制,系統提升國家主場外交和重大國事活動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

一、精心打造服務國際交往的會客廳

[編輯]

着眼承擔重大外交外事活動,打造一批功能複合、環境優良、文化底蘊深厚的高品質承載空間。做優傳統國事活動空間,強化「一核、兩軸」在服務國家交往中的首要承載區和集中承載區作用,精心塑造代表國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加快打造服務國家頂層國際交往、可舉辦全流程主場外交活動的核心承載區,紮實推進雁棲湖國際會都擴容提升,完成雁柏山莊、棲湖組團等重點項目,建成國家會議中心二期,進一步提升重大國事活動場地周邊整體形象。培育重大國事活動特色功能區,完善大興國際機場、城市副中心等地區國際交往服務功能,挖掘古北水鎮等資源潛力,提供更多安全優質、環境優美的國事活動場所。

二、積極拓展承載國際交往的新空間

[編輯]

發揮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優勢,打造一批特色鮮明、亮點突出、功能互補、配套完善的國際交往活力板塊,服務保障新興國際交往功能需要。東部地區聚焦使館區、城市副中心、首都國際機場三大板塊,推動金盞地區打造「第二個三里屯」,加快建設通州運河商務區,實施新國際展覽中心二三期等一批重大項目,打造國際交往新窗口。北部地區聚焦雁棲湖國際會都-懷柔科學城、八達嶺長城-冬奧會-世園會兩大板塊,加快實施未來科學城展示中心、延慶冬奧村等一批重大項目,打造國際交往新平台。西部地區聚焦中關村-「三山五園」 板塊,加快實施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首鋼工業遺址公園等一批重大項目,打造國際交往新載體。南部地區聚焦大興國際機場板塊,加快推進國際會展、國際購物等一批重大設施建設,規劃南中軸國家文化功能區,打造國際交往新門戶。加強國際交往功能區周邊綜合整治與環境提升,完善商務休閒等配套和交通保障。

三、精準提供專業化國際化服務保障

[編輯]

完善服務保障常態化工作機制,打造快速對接、高效有序的運行保障平台,制定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和標準,持續提升重大國事外交活動專業化服務能力和保障水平。完善國禮供給、活動線路、文藝演出、保障人才等標準化資源庫,培育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會展集團,創新「雲外事」「雲交往」服務保障手段,形成程序化、個性化供給機制,滿足多樣化國際交往需求。加強京津冀國際交往功能協作,完善京津冀重大活動聯合承辦和協同保障機制。

第二章 深化對外交流合作

[編輯]

拓寬對外交往渠道,創新對外交往方式,搭建立體化交往平台,提升國際高端要素濃度和對外交流合作能級,深化重點領域務實合作,推動建立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不斷擴大北京對外交往朋友圈。

一、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編輯]

持續提升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平台能級,聚焦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專業服務、人文交流等優勢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共建品牌。高標準完成「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主場外交活動服務保障任務,抓好重大成果落地。

辦好中國—中東歐國家首都市長論壇及首都商會會長圓桌會議等活動。加強科技園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和科技人文交流等領域國際合作。鼓勵本市企業積極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和國際產能合作重大項目,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領軍企業與沿線國家開展合作,帶動「北京標準」「北京智造」和「北京服務」走出去。深度融入數字絲綢之路建設,開拓服務外包市場。深化與沿線國家在低碳環保、新能源等領域合作,支持建立「一帶一路」綠色股權投資基金及綠色科技孵化器,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積極參與健康絲綢之路建設,加強國際公共衛生領域合作,支持優質藥品和醫療器械產品拓展海外市場,推進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深化文化、教育、旅遊、體育等多領域人文交流合作。構建綜合服務體系,強化知識產權、商事調解、法律諮詢、金融保險、海外安保等領域服務支持,提升企業對外投資風險意識和防範能力。

專欄2

共建「一帶一路」企業夥伴計劃

把握「兩區」建設有利時機、搶抓 RCEP、中歐投資協議簽訂發展機遇,鼓勵北京企業與優勢市場主體形成夥伴關係,抱團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同打造「請進來」「走出去」的「北京樣板」。

藉助友城平台「請進來」。深入挖掘首都友城合作潛力,推動城市間全方位、深層次、立體式化互利合作。藉助首都友城平台引進國際創新型企業和研發機構在京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開展投資貿易活動,共同促進產業項目集群化落地。

沿合作之路「走出去」。支持本市企業聯合各類創新資源,在「一帶一路」國家建設科技園區、海外孵化器。穩妥推進海外經貿園區建設,引導海外布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形成走出去的產業合作集群。

深化港澳台在對外合作中紐帶作用。吸引港澳台高能級企業在京集聚發展,鼓勵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發揮香港專業服務優勢,鞏固京港合作會議機制,不斷拓展京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新領域。發揮澳門與葡語國家聯繫緊密的獨特優勢,鼓勵兩地企業

「拼船出海」。

打造一批綜合服務平台。充分發揮本市企業境外服務中心、民營經濟發展服務基地、城市商會聯盟、「一帶一路」雙向投資服務平台、

「京企走出去」線上綜合服務平台等作用,為企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供綜合性服務。依託海外華商組織、專業協會建設海外聯絡服務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合作服務驛站。


二、打造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服務貿易展會

[編輯]

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瞄準世界經濟前沿,搭建全球服務貿易展示、交流、洽商、合作平台,全力打造服務國家開放發展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鏈接全球尖端資源,深入拓展戰略性合作,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推廣「線上+線下」辦展辦會新模式,支持一批「雲端會展」,把永不落幕的雲上服貿會打造成靚麗品牌。組建全球服務貿易聯盟,引進一批國際知名會展及機構。實現更多務實服貿合作成果落地。將服貿會打造成為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擴大對外開放和拓展對外交往的新平台、促進國際貿易發展和世界經濟增長的新載體、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渠道。

三、積極拓展地區間友好交往

[編輯]

更好發揮城市交往、民間交往在服務國家外交大局中的支撐和補充作用。優化國際友城全球布局。推進友城合作提質增效,深化公共衛生、科技創新、城市治理、經貿投資、人文教育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擦亮「北京日」「北京周」等友城活動品牌,持續打造「歡動北京」「地球一小時」等品牌公共外交活動。積極參與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UCLG)、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等城市間國際組織,提升國際交往活躍度和話語權。積極參與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持續強化溯源、藥物、疫苗、檢測、診療等國際合作,在全球公共衛生標準制定、經驗共享、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四、培育提升國際知名活動品牌

[編輯]

積極承辦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文化節慶、品牌賽事活動,打造國際文體賽事首選地。持續辦好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旅遊節、世界劇院北京論壇、國際時裝周等文化節慶活動,吸引全球知名文藝團體、文化機構、業界大師參與。舉辦歷史文化名城論壇,做強北京國際設計周等品牌文化活動,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全球頂級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國際雪聯高山滑雪世界盃、中國網球公開賽、北京馬拉松等國際精品賽事,辦好 2023 年亞足聯亞洲杯北京賽區活動和比賽,積極申辦頂級國際體育賽事。積極吸引和擴大入境旅遊,發揮好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北京旅遊海外推廣合作夥伴等平台作用,辦好香山旅遊峰會、世界休閒大會、北京·房山國際葡萄酒大賽等。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開展城市品牌宣傳推介,講好北京故事。

五、聚集國際高端要素

[編輯]

主動做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等國際組織的對接服務和運行保障。積極爭取政府間國際組織落戶,推動符合北京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國際專業協會和科技、工程類國際組織落戶,推動全球服務貿易聯盟等一批國際組織在京發起設立。推動本市擔任國際性社團業務主管單位,結合第四使館區、城市副中心、大興國際機場等區域國際交往功能配置,規劃建設國際組織集聚區,積極探索場地、資金、人員及隨行家屬服務等方面政策創新。以北京國際交往中心智庫為依託,打造國際化高端智庫平台,加強與國際權威智庫交流。

第三章 全方位營造國際化服務環境

[編輯]

着力打造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國際化環境,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城市整體國際化水平,增強吸引力和親和力,打造開放包容的國際魅力之都。

一、提升國際人員往來便利化服務水平

[編輯]

積極穩妥推進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服務制度創新、政策優化、管理協同,實現國際旅客入出境更加順暢、境外人員停留居留管理服務更加規範、中外人員交流交往更加有序。深化永久居留直通車等政策措施創新,為更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長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提供便利。優化外國人工作許可、居留許可證件審批流程,建立「一站式」服務窗口和服務站點,逐步實現外籍人才工作許可、工作類居留許可 「一窗受理、同時取證」。加大144小時過境免簽、APEC商務旅行卡等政策推廣力度,爭取延長停留時間、增加免簽國家、放寬免簽入境事由,為研發、執業、參展、交流、培訓等人員提供簽證便利。在機場口岸、辦事窗口設立綠色通道,對境外人才參加國際交流合作活動提供出入境便利。

二、加快建設一流國際人才社區

[編輯]

以適應國際人才需求為導向,加快建設國際人才社區,打造一批有類海外環境、有多元文化、有創新事業、有宜居生活、有服務保障的特色區域。加快實施國際人才公寓建設、示範街區改造等項目,打造創新創業集聚空間和支撐平台,設立「一站式」國際人才服務中心。推動國際人才社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望京地區、中關村科學城強化提質升級,首都國際機場臨空經濟示範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強化吸納融合國際要素,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懷柔科學城強化規劃引領和產業融合,城市副中心、未來科學城強化完善配套和特色功能定位。

三、增強國際教育醫療服務能力

[編輯]

優化國際教育醫療機構和設施布局,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涉外教育、國際醫療服務體系。實施國際學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優化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高中中外合作辦學等國際學校學位配置,持續提升國際教育質量。進一步優化留學教育環境,完善國際招生、國際教學、留學生考核標準體系。深入實施國際醫療服務發展改革創新工作方案,強化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友誼醫院等8家醫院國際醫療試點效應,在「三城一區」、朝陽區、大興國際機場等重點地區規劃新建國際醫院。探索建立國際醫療醫聯體,完善會診轉診制度以及綠色通道建設。

四、營造國際化旅遊商務環境

[編輯]

完善國際化旅遊接待設施和服務,優化國際化商務環境,提升國際遊客消費便利度和旅行出行體驗。實施旅遊諮詢及服務國際化提升工程,完善多語種支持、醫療保障、應急救援等便利化服務功能,提升城市旅遊綜合信息服務能力。打造一批國際精品旅遊線路,提供便捷高效的旅遊觀光專線交通服務,構建以中高端為主的國際化住宿服務體系,加強大型旅遊度假綜合體、時尚消費街區建設。優化市域內外幣兌換點、外卡消費支付終端布局,完善便利外籍遊客使用移動支付的政策措施。完善國際會議會展設施空間布局,新增一批符合發展定位的大型會展設施。完善國際會展業發展政策體系,引入國際知名會展機構,吸引高水平的國際會議會展在京舉辦。提升航空雙樞紐的國際化運營服務能力,拓展國際航線覆蓋廣度和重點城市航班密度,提升國際航線網絡品質,優化國際航班中轉銜接流程和時間,建設麗澤城市航站樓和市內微型值機點。制定國際語言環境建設促進條例,規範外語標識使用與管理,提升窗口行業外語服務能力,拓展多語言服務。

第五篇 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編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四五」時期,要堅決落實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突出強化科技北京戰略,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創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着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科技創新主平台主陣地引領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抓住人才和體制的關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塑造發展新優勢。到2025年,基本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第一章 聚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編輯]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核心支撐,前瞻布局一批「從 0 到 1」的前沿基礎研究和交叉研究平台,加速產生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全面提升原始創新引領帶動能力。

一、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編輯]

以國家實驗室為龍頭,以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牽引,集聚國際國內優質創新資源,形成一批引領原始創新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強化國家實驗室創新引領。全力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着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圍繞生命、信息、能源等基礎前沿、重大戰略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開展跨學科、大協同和全鏈條創新攻關,打造原始創新突破的關鍵力量。研究謀劃物質、空天、人工智能等優勢領域國家實驗室。積極創新運行管理機制,在資源整合、人員管理激勵、科研任務組織、經費投入和績效評價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推動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落地布局。建設成果轉化服務綜合體,打通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綠色通道,構建測試驗證、資金支持、落地空間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務。

加強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戰略支撐。聚焦能源、物質、生命、空間等重點學科領域,以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核心,布局一批前沿領域交叉研究平台,完善互為支撐、交叉協同的設施體系。探索成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盟,推進跨學科、跨領域、跨主體和跨區域創新要素整合聯動,形成高度開放、密切合作的協同創新網絡。以開放共享的設施平台為載體和樞紐,集聚全球頂尖研究團隊、一流創新主體和服務資源,形成多圈層聯動的協同創新功能布局。加大國家、市級重大科技計劃定向支持,推動發起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依託設施集群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動重要學科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完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合作聯盟機制,構建國際科技合作交流網絡。

持續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量子科技、腦科學、人工智能、區塊鏈、納米能源、應用數學、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領域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在6G、光電、物質等領域新建一批與國際接軌的一流新型研發機構。鼓勵在人才引進、知識產權、經費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多元化投資機制,加快集聚戰略科技人才及團隊,推動實現國際前沿技術領域重大突破。

全面提升院所高校創新能力。堅持存量提升、增量搞活,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強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創新帶動能力。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全面落實科研自主權,充分激發創新活力。深化院市科技合作,完善創新平台共建共享機制和常態化對接機制,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並落地轉化。支持高校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鼓勵開展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打造基礎研究高地。加強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技、生命科學、新能源等前沿學科專業戰略布局,支持具備條件的高校設置交叉學科,鼓勵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共建產學研合作研究基地、高精尖創新中心等科教融合平台,提升高校科技創新水平和創新資源溢出帶動能力。

加快推進在京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目標,以提升科研組織化、體系化能力為突破口,改革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單位設置模式,鼓勵圍繞重點領域協同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深化「開放、流動、聯合、競爭」機制建設,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升級版」,保持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新性、先進性和引領性。

二、打造人才高地激發創新活力

[編輯]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不斷完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現、引進、培養、留用制度環境,強化支撐政策,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加快形成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

集聚全球頂尖人才。健全人才發現機制,建立高層次科技專家信息平台,構建重大科技領域人才榜單。全面推進面向海外高層次人才設立政府特聘崗工作,探索「推薦制」引進模式,在全球範圍內延攬急需緊缺頂尖人才。建立持續跟蹤聯繫機制,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型研發機構、龍頭骨幹企業研發中心等開放性創新平台,開展頂尖人才擴大研究自主權試點,在團隊配備、科研條件定製、資金穩定支持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幹事創業平台。

大力吸引培育青年人才。推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京設立青年科研人員研究子基金,用好北京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科學家開展探索性、原創性研究。在高校推廣企業導師制,鼓勵高精尖產業和前沿科技領域企業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培養複合型青年人才。實施北京科技新星計劃,搭建人才發現平台,建立青年人才儲備和支持機制。

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探索同行評議機制,支持條件成熟的用人主體開展職稱自主評聘。健全收益分配機制,在薪酬待遇、科研經費使用、股權激勵等方面深化配套改革,高效實現科研人員知識價值。加大北京學者、青年北京學者選拔培養和支持力度,並對培養對象給予精準政策供給。開放國際人才使用,支持外籍人才擔任科研機構負責人、領銜承擔科技計劃項目、提名市級科學技術獎項,開通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優化人才服務管理。匯聚各領域人才投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完善人才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加快形成創新人才梯隊。制定人才服務保障辦法,堅持分類施策、精準服務,優化各類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服務。

三、突破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

[編輯]

加強基礎研究布局,創新科研攻關組織機制,推動政產學研用聯動,加快形成央地協同、政企結合、研產融合、國際合作的創新格局,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增強基礎研究源頭供給。加強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圍繞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腦與認知等開展探索。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生物領域,實施未來技術占先工程,加快產出一批原創理論和成果。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企業、社會組織採取慈善捐贈、聯合資助、設立基金會等形式支持基礎研究,探索個人發起設立科技基金試點。對開展基礎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單位和企業,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必要政策支持。

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聚焦網絡信息、生命健康、能源安全、集成電路、新材料、智能機器人、航空發動機、5G 和通信等重點領域,率先組織開展集成電路產研一體突破、關鍵新材料及器件卡脖子技術攻關、關鍵零部件和高端儀器設備領域攻關。實施高精尖產業鏈技術短板攻關計劃,從技術需求、攻關突破到應用示範進行全鏈條設計,設立「軍令狀」,探索「揭榜」「賽馬」等責權清晰、多方參與的聯合攻關機制,通過設立基金、成立平台等方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本聯合投入,構建靈活、高效、規範的多層次技術攻關體系。發揮北京農業科技資源優勢,開展一批重點品種種子攻關,加強種子庫建設。聚焦重大疫情檢測試劑、疫苗、抗體、藥物等集中攻關,深化科研、臨床、防控相互協作。鼓勵各類創新主體、社會資本發起或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探索後補助、以獎代補、保險補貼等支持方式。實施創新範式引領工程,超前部署AI 大平台,建設基於區塊鏈的可信數字基礎設施平台以及架構統一、底層數據打通的車聯網平台等共性技術創新平台。

第二章 加快建設「三城一區」主平台和中關村示範區主陣地

[編輯]

緊緊圍繞聚焦、突破、搞活、升級,高水平落實「三城一區」規劃藍圖,高舉中關村創新改革旗幟,促進人才、技術和資金等要素高度集聚、自由流動、優化配置,高質量打造科技創新中心主平台主陣地。

一、聚焦中關村科學城

[編輯]

充分發揮一流院所高校、頂尖人才集聚優勢,打造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創新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率先建成國際一流科學城。

着力強化基礎前沿布局。支持院所高校科研能力和學科水平提升,加快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微芯邊緣計算研究院等新型研發平台建設,打造基礎研究多元群落。以大信息、大健康為主導方向,實施底層技術創新突破計劃,力爭在腦科學、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取得一批核心技術成果。

持續提升創新生態效能。深入推進創新合伙人計劃,不斷優化服務機制,推動各類創新主體融合協同創新。強化耐心資本、科學家基金培育,引導社會資本加強對創新的戰略性投資。積極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建設,依託北清路前沿科創發展軸,創新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強化知識產權運用保護,探索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創新開放政策和制度,增強國際高端創新要素資源集聚能力。

統籌優化空間功能布局。立足「一軸一廊一帶,一極多組團多節點」,持續推動產業與空間高效匹配。加快中關村大街改造提升,加大「騰籠換鳥」力度,打造科技創新軸線。支持中關村科學城北區規劃加快實施,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建設國際創新創業示範區,搭建全鏈條、專業化、國際化的綜合服務平台,持續優化國際化宜居宜業環境,打造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的重要支撐和新增長極。

二、突破懷柔科學城

[編輯]

以支撐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核心,體系化布局一批設施平台、創新主體,加快形成戰略性創新突破,培育創新創業生態,建成與國家戰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

建成一流重大科技設施平台集群。聚焦重點領域,新建和儲備一批重大科技設施平台,產出一批前沿科學研究和先進技術成果。加快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投運。聚焦材料與能源、材料與生命、生命與智能、能源與智能等交叉融合領域,完善重大科技研發平台布局,全面完成13個交叉研究平台和11個科教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創新要素集聚。支持中國科學院大學「雙一流」建設,布局高水平研究型校區或學院,實現一批符合定位的中科院研究機構整建制搬遷,支持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推動以科學大數據範式創新為導向的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建設北京海創硬科技產業園、創業黑馬科創加速總部基地等一批硬科技孵化器。

構建與科學融合共生的現代化城市。突出科學功能適度集聚與城市發展集約高效的有機融合,加快構建「一心一核三片、一帶一軸一網」的空間格局。聚焦「一心一核」,實施城市客廳等一批城市框架起步區品質提升工程。完善「三片」功能布局。推進懷柔南站交通接駁工程。布局雁棲小鎮等重大項目,以雁棲河城市生態廊道和南北向新型軌道交通為依託打造雁棲活力帶,構建聯動懷柔新城、密雲新城的融合發展軸。突出生態底色,建設藍綠與農田交織的綠網。加快一零一中學懷柔校區擴建,推進雁棲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完善多類型分層次住房保障體系。

三、搞活未來科學城

[編輯]

依託「兩谷一園」,積極營造「龍頭企業+中小創新企業 +公共服務平台+高校」的創新生態,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協同創新先行區、創新創業示範城。

加快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突破。聚焦生命科學、醫藥健康領域,加快實施生命技術趕超工程,支持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創新主體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加快形成技術創新「核爆點」。發揮能源領軍企業創新帶動作用,加快氫能燃料電池、儲能、能源互聯網裝備等技術突破及成果轉化落地。

全面深化與央企央校聯動合作。支持開展央企創新能力提升改革試點,建設一批央企協作創新平台,設立能源產業發展基金。推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與企業共建研發中心,搭建校企協同創新開放實驗室、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補齊創新服務短板,推動國際研究型醫院、大分子生物藥中試平台等建成投用,健全完善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中試研發生產流通-終端服務」創新鏈條。

重點打造「兩谷一園」。加快「能源谷」建設,「一企一策」盤活央企存量資源,加速形成更具活力的創新空間。提升「生命谷」創新能級,加快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器審中心、核查中心建設,推進生命園三期建設,進一步拓展居住、產業和商業配套空間。聚焦沙河高教園,設立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建設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中心,加快園區路網體系和周邊環境建設,營造良好辦學條件。統籌推進回天地區與未來科學城建設發展,做好大尺度職住平衡。

四、提升創新型產業集群示範區

[編輯]

發揮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區產業基礎優勢,積極承接三大科學城創新成果外溢,着力強化產業技術自控力和引領力,打造高精尖產業主陣地和成果轉化示範區。

保障核心產業自主可控發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機器人和智能製造四大主導產業,制定關鍵核心領域技術路線圖,推動集成電路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在車規級芯片、電池生產、整車製造等領域實現技術創新突破。順義區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車、第三代半導體、航空航天等領域,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重大技術集成與應用示範。

打造技術創新引領高地。支持頭部企業牽頭建設創新聯合體,搭建創新生態,開展政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三鏈聯動」。鼓勵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等院所高校設立創新成果轉化中心,加快新能源汽車整車研發、病毒載體基因藥物等中試基地建設。依託信創園,推動一批國家網絡空間安全尖端成果轉化。

加強區域協同聯動。健全「三城一區」主平台統籌聯動和融合發展機制,推動政策體系、創新平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協同配套,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成果產業化先導基地。

加強「一區」與通州區、大興區、房山區協同聯動。深化「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打造最優企業發展環境。

五、強化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先行先試引領作用

[編輯]

深耕中關村改革試驗田,在更深層次、更廣層面優化提升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引領功能,打造國際一流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

堅持中關村改革先行先試。圍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高精尖產業全鏈條,聚焦集聚人才、資金、技術等國際國內創新要素,激發創新活力,持續滾動開展一批先行先試政策試點。積極創建科創金融試驗區,爭取科技創新政策性金融機構、本外幣一體化賬戶等試點,完善創業投資支持政策,集聚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機制,打造一流科技創新金融服務體系。探索智能交通、互聯網醫療等重點領域制度創新,優化試錯容錯發展環境。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政策疊加,實現「三區聯動」。

辦好中關村論壇。堅持高端前沿引領,打造全球性、綜合性、開放性科技創新高端國際論壇。圍繞科學、技術、產品、市場交易全鏈條創新,發布一批具有世界引領性的尖端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研究報告,與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有機融合,形成頂級交流、全球交易、高水平展示品牌,搭建創新思想新理念的交流傳播平台、新科技新產業的前沿引領平台、新技術新產品的發布交易平台、創新規則和創新治理的共商共享平台。

建設創新創業高地。推動院所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升級,引入一批高水平國際技術服務主體,打造標杆型孵化器和加速器,促進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着力支持硬科技創業,扶持青年企業家創新創業。大力培育技術經理人,健全職業培訓體系,鼓勵為成果轉化項目提供深度服務。充分發揮京津冀雙創示範基地聯盟平台載體作用,強化清華大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海淀區等多類型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帶動作用,加快布局一批研究型、應用型、服務型雙創示範基地。支持朝陽園北區「三國際一未來」重點項目,引導更多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支持「未來科學大獎」 品牌。實施新技術新產品應用示範工程,健全符合國際規則的採購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政策體系,開展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示範應用,建立評測推廣應用制度,推動新技術迭代更新和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加快建設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推進國家玉米種業創新中心、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工程,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聚焦軍民融合潛力大、軍民共用性強的新興領域,推進建立以科技要素融合為重點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

推動一區多園統籌協同發展。進一步優化各分園產業布局,着力建設一批特色園區。支持各分園引入或設立產業促進服務機構,提升服務能力。探索建立分園結對合作機制,有序引導中心城區分園外溢的高精尖創新成果和優質孵化畢業項目在郊區分園落地轉化。加強與國際先進園區合作,布局一批國際創新示範園,支持創新主體在海外建設科技園區、創新中心、孵化器等平台載體,打造中關村國際創新品牌。

第三章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編輯]

加強政策引導、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加速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全面優化創新環境,深度激發創新動力,不斷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一、增強企業創新內生動力

[編輯]

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強化領軍企業引領,積極鼓勵、支持、引導企業加強科技創新。

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探索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有效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優化配套政策,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年度新增研發部分給予獎勵。鼓勵企業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探索自主立項科研項目。鼓勵有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設立研發機構,通過組建創新聯盟、共設研發基金、共建實驗室和研發眾包等方式開展聯合創新。建立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依託市區兩級「服務包」機制,分級分類給予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精準服務,精準培育潛力型科研企業,發展一批硬科技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探索小微企業協同創新星火計劃。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創新激勵機制,加快提升創新能力。

專欄3

小微企業協同創新星火計劃

完善創新政策,加強創新服務供給,鼓勵小微企業組建多種形式的創新聯合體,抱團開展協同創新,聚集「星星之火」,點亮技術創新之光,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

支持組建協同創新聯合體。鼓勵小微企業採取資金注入、技術入股、協議共建等形式,組建戰略聯盟、技術研究院、創新中心等創新聯合體,推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開展協同創新。

鼓勵抱團開展創新攻關。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和高精尖產業發展需求,鼓勵小微企業協同科研院所、高校,開展前沿技術、現代工程技術、應用技術研發和創新。鼓勵參與共性技術、底層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建立一套工作機制。聚焦高精尖產業細分領域,支持建設一批協同創新服務平台,推動創新資源的集成整合、在線共享和優化配置。探索研發-轉化-應用全鏈條支持體系,設立小微企業協同創新科研專項,推動院所高校技術成果優先轉移,探索政府採購支持機制。

完善一攬子配套服務。建立小微企業創新聯合體「服務包」制度,設立服務管家,「一團體一策」做好精準服務。鼓勵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創新聯合體實施戰略合作,探索集合授信等融資服務。鼓勵人力資源中介機構開展人才聯合培訓、聯合引進等服務。鼓勵院所高校、龍頭企業開展聯合技術開發、分包研發等。


充分發揮領軍企業創新帶動作用。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夥伴計劃,鼓勵大企業開放支撐資源、應用場景,發布創新需求,優先採購中小企業首創高科技技術和產品,構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共享資源、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探索成立重點產業細分領域央地企業創新聯盟,支持央企帶動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出台鼓勵領軍企業創新發展政策,支持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牽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集聚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引領產業發展、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領軍企業。鼓勵領軍企業設立海外研究院、全球創新基金,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開展全球化創新。支持企業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和重大發明,面向海內外實施兼併重組,成為國際「鏈主」企業。

二、支持產學研協同創新

[編輯]

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協同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鼓勵組建產學研創新聯合體。支持企業聯合科研機構、高校、社會服務機構等共同發起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技術創新對接融通。支持企業牽頭創建工程研究中心等協同創新平台,推動形成優勢互補、互惠多贏的產學研合作關係。鼓勵在京央企、龍頭企業等創新主體聯合院所高校建設多層次、多類型和高水平共性技術創新平台,強化底層技術和共性技術支撐。

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激勵機制。鼓勵院所高校與企業開展合作創新,探索將產學研合作項目、科技成果轉化率納入績效評價,在項目評審、預算評估、結題驗收等環節更多吸收企業專家參與。通過雙向掛職、短期工作、項目合作等方式,推動校企人才柔性雙向流動。鼓勵企業建立科學研究基金,支持大學和科研院所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精準承擔技術研發項目、調整創新要素配置模式,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

第四章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編輯]

加快建立與科技創新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着力破除制約創新的障礙和制度藩籬,推動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涌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一、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編輯]

優化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務職能,加強統籌協調和戰略謀劃,推動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創新效率。

健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統籌協調機制。優化央地協調機制,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統籌,滾動實施建設方案,強化監督考核。集中資源要素系統謀劃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完善部市區聯動機制,實現人才、資金、空間一體化配置,高效保障重大創新任務。創新首都科技條件平台運行機制,建立科學大數據平台,推動在京院所高校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文獻、科學數據開放共享。

強化科技創新中長期戰略謀劃。做好頂層規劃設計,適時推進地方立法,制定中長期科學和技術創新規劃,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統籌部署。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健全創新主體全流程參與政策制定的常態化機制,開展政策實施效果整體性評價,提升創新政策的科學性、實效性、協同性。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全面落深落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創 30 條」,積極推動在京央屬單位適用。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示範行動,在院所高校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支持國企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和研發模式改革,研究制定技術類無形資產管理辦法,形成市場化賦權、成果評價、收益分配等創新性制度體系。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支持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轉化基地。

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科研項目管理機制。分層分類設置科研項目,優化立項、組織、申報、評審與決策機制。建立項目經理人制度,推行科研項目經費「包幹制」試點。建設頂級科學家及急需人才科研項目「綠色通道」。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實行科研項目績效分類評價,突出代表性成果和項目實施效果評價。

二、營造敢為人先的創新氛圍

[編輯]

大力培育創新意識,宣傳創新精神,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企業家精神。加大科學家精神宣傳力度,拓展宣傳渠道,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科技領域榮譽稱號,弘揚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協同精神、育人精神。設立顛覆性技術創新基金,探索非共識項目篩選、支持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尋新路徑。激發企業家創新精神,完善支持企業家創新的政策體系,鼓勵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持續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積極開展創新精神傳承、創新企業家評選等活動,講好創新者故事。

營造敢為人先、包容失敗的創新環境。建立鼓勵創新的容錯機制,形成追求真理、勇於探索的科研氛圍。完善與國際接軌的科研誠信制度,規範科技倫理,健全科研活動行為準則和規範,營造堅守底線、嚴格自律的制度環境。充分發揮科協等組織作用,廣泛開展科普活動,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形成熱愛創新、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三、拓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編輯]

持續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吸引全球優質創新資源,打造更加開放的創新體系。

堅持「引進來」推動開放創新。推動國際子午圈、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等國際大科學計劃組織實施,辦好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等國際性科技交流活動。制定財政資金支持國際創新合作管理辦法,開展科技計劃項目對外開放試點,鼓勵在京外資研發機構獨立申報科技計劃項目。支持成立國際性學術自由聯合組織,創辦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吸引國際頂尖人才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鼓勵院所高校與國際科技合作組織、基金會聯合設立科技合作平台和非營利性科技研發機構,鼓勵各類創新主體與外資聯合共建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打造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

鼓勵「走出去」開展創新合作。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在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設立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國際孵化聯合體。支持龍頭企業與國際知名機構組建海外科技中心。建立創新型企業國際化發展服務平台,為走出去企業提供研發合作、技術標準、知識產權、跨國併購等全方位服務。

第六篇 縱深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編輯]

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堅定不移推進疏解非首都功能。「十四五」時期,要堅持精準疏解、綜合治理、系統提升,全力推進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把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作為分內之事,加快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暢通三地循環,打造京津冀創新平台和新增長極,不斷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全力辦好北京 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到 2025 年,推動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幹構架基本形成。

第一章 精準推動疏解整治促提升

[編輯]

堅持疏解整治提升並重,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一體化持續推進功能疏解、系統治理和優化提升,促進首都減量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一、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

[編輯]

堅持內部功能重組與向外疏解轉移雙向發力,推動精準疏解、系統升級,不斷提升首都功能。

推動中心城區疏解提質。落實核心區疏解任務,制定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區疏解治理清單,有序退出不符合城市戰略定位的功能和產業。鼓勵適宜產業向園區聚集。大力推進城中村、邊角地、薄弱地區治理,推動集體建設用地集約利用。以疏解帶動功能重組和優化布局。動態完善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推動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製造業企業動態調整退出,高效利用一般製造業騰退空間和土地發展高精尖產業項目。保留一定規模的重要應急物資和城市生活必需品生產能力。推動區域性專業市場動態清零,鼓勵發展便民服務綜合體。持續鞏固區域性物流中心疏解成效。

完善央地聯動疏解機制。落實「控增量」「疏存量」政策,完善功能疏解引導和倒逼政策體系。主動配合支持部分央屬市屬資源向河北雄安新區等地疏解轉移,為轉移搬遷提供便利。積極爭取中央單位參與支持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加大重點難點事項推動力度。以「兩翼」建設帶動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梯次承接部分適宜功能。

二、深化重點領域綜合治理

[編輯]

圍繞市民最迫切訴求、制約城市發展最突出矛盾深化整治,突出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持續改善城市環境面貌。

強化違法建設和用地治理。分類處置存量違法建設,開展全市基本無違法建設區創建,保持新增違法建設零增長。健全拆違騰退土地高效利用機制,依據規劃對騰退土地及時復墾、還綠,因地制宜補建公共服務設施,支持符合功能定位的產業發展,對暫時未開發利用的建設用地進行臨時綠化。

全面開展街巷秩序整治。推動街巷環境整治向街區更新轉變、向平房院落延伸、向城市治理多維度拓展,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圍繞整修路面、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打造一批示範街巷,完成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任務。實行掛銷賬管理,鞏固占道經營、無證無照經營、「開牆打洞」、地下空間違規住人、群租房等治理成效。

着力破解一批歷史遺留難題。全面啟動棚戶區改造在途項目收尾和居民回遷安置,實現居民按時入住。有序推動道路、學校、醫院、保障房等市級重點工程征拆項目遺留戶騰退拆遷。推進代征代建道路移交,開展住宅小區配建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移交問題專項整治,確保依規依標配建、移交和投運。全面治理市政道路、公路、軌道交通的橋下空間違規侵占和無序使用行為。

聚焦市民訴求集中區域開展綜合治理。以街鎮為單元,圍繞反映突出的物業管理、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等問題,「一街鎮一方案」,滾動更新整治清單,通過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通過一個案例帶動一片治理提升。

三、系統創建精品片區

[編輯]

因地制宜成片區實施綜合治理和整體提升,集中連片釋放提升效果。

實施重點片區整治提升。加強天安門廣場周邊、長安街沿線、雁棲湖及周邊空間管控和綜合整治,持續優化政務服務功能。開展蓮花河、涼水河等沿河路以及京張鐵路、機場高速等沿線環境提升,加強跨區交界地區治理。

聚焦人口密集地區優化提升。實施新一輪迴天地區優化提升行動,開展房山區長陽鎮整治提升,加強超大型社區周邊基礎設施、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務保障,打造大型居住區治理示範。超前謀劃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功能配套,優先布局便民服務、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務。以環境和安全整治、村莊房屋出租管理為重點,系統開展城鄉結合部重點村莊綜合治理,大力改善環境面貌和社會秩序。

創建高品質重點功能片區。充分利用疏解高校資源的外溢效應,完善新建校區周邊購物、休閒娛樂、會議服務等配套設施。落實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優化布局計劃,補齊新建院區周邊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務缺口,提高生活品質。完成中心城區一批市屬行政事業單位、市屬國有企業等搬遷轉移,加強承接地住房、學校、醫院等功能配套,促進職住平衡。

打造騰退空間利用樣板。推動「騰籠換鳥」,改善人居環境,打造一批成功案例。利用騰退區域性批發市場等大體量空間植入城市功能,發展高精尖產業。利用小規模、分布零散空間補充生活生態空間。創新騰退空間利用的規劃、土地、消防等政策和標準,激活城市存量資源。

第二章 高水平建設城市副中心

[編輯]

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努力創造經得住歷史檢驗的「城市副中心質量」,形成綠色發展新優勢,成為北京發展新高地,打造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的

重要支點、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和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

一、實現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

[編輯]

落實「一帶、一軸、多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聚集全市優勢資源,抓好重大項目帶動,實現主要功能節點支撐城市框架成型。

建設支撐城市框架的重大功能節點。堅持一年一個節點,每年保持千億以上投資強度,構築高品質功能承載地。建設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和生態文明帶,建成城市綠心劇院、圖書館和博物館。完成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和東六環路入地改造,有效織補城市空間。建成行政辦公區二期,完成第二批市屬行政事業單位遷入,促進政務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機融合,帶動更多人口轉移。全面建成運河商務區起步區。高標準運營環球主題公園,謀劃建設二三期工程,帶動文化旅遊區成為全球文化旅遊目的地。建成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安貞醫院通州院區、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等重大公共服務項目。

建設綠色智慧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推進大容量快速交通體系建設,高效銜接內外交通,實施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整體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建設軌道交通 M101 線工程。基本建成「十一橫九縱」骨幹道路體系,加強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各新城之間的快速便捷聯繫。沿河、沿綠、沿路建設連續貫通的慢行大網絡,實現路網密、節點通、快慢有序。建立安全可靠的市政能源設施體系,建成南水北調通州水廠工程二期,建設智能高效電網和全域燃氣網絡。布局高標準的數字新基建,實現全域 5G 室外連續覆蓋及典型應用場景精準覆蓋。制定智慧城市實施方案,建設全城物聯感知「一張網」,實施智慧交通提升行動計劃,建成綜合管廊智慧管理平台和智慧水務監測系統。

建設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牢固確立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基本建成通州堰系列分洪體系,持續完善「三網、四帶、多水面、多濕地」的城市水系格局,深化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實施北運河、玉帶河等骨幹河道治理和沿線景觀建設,全力推進北運河重點河段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 IV 類,打造水清岸綠、清新明亮、便利可達的城市濱水生態體系。構建「一心、一環、兩帶、兩區」大尺度綠色空間,基本建成環城綠色休閒遊憩環,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6.5%。建設梨園城市森林公園等一批公園,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5%以上。建設國家級綠色交易所。開展綠色園區、綠色社區、綠色建築、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示範活動,推進新建公共建築開展 「近零碳排放示範區」建設,打造環境友好無廢城市。高水平辦好副中心綠色發展論壇。

精雕細琢推進老城「雙修」。堅持補基礎、強功能、做示範,深入開展老城區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完成一批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提升組團間綠帶質量,通過見縫插綠、立體綠化等拓展社區綠色空間。推進主幹街道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和景觀提升。着力實施重點示範項目,以家園中心建設為抓手,打造8個精品街區示範點,完成100個城市更新項目,讓老城變美,讓生活更加便利。

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新增或改擴建一批教育、醫療、養老、體育等設施。引入國際化辦學機構。構建優質多元的醫療服務體系,首都兒研所通州院區等醫療機構投入使用,在適宜區域建設國際醫院,增設一批社區(村)衛生服務中心。在重點功能區、產業園區周邊配建租賃住房,提高本地就業率,推動實現職住平衡。建成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中心,提供智能型政務服務新體驗,打造營商環境副中心樣板。

二、全力推進高端功能集聚

[編輯]

圍繞「3+1」主導功能,把科技創新放在核心位置,打造高端商務、文化旅遊、數字信息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獨具特色的功能小鎮。

打造高精尖產業發展新高地。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和創新資源,吸引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產業項目,深化與中心城區產業結對機制,推動一批央企二三級總部、市屬國企、民營企業和跨國企業總部等優質資源落地副中心。創新發展數字經濟,大力發展城市科技,率先建成一批帶動性強、示範性好的應用場景,辦好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落地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設國家ICT產業創新基地。加快建設台馬科技板塊和中關村通州園等片區,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等領域,加快發展智能製造產業。大力建設運河商務區,打造國際商務服務新中心,建設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和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示範區。引進更多優質總部經濟,承接和新設立總部機構數量達到 40 家以上,力爭財富管理機構突破200家。文化旅遊區圍繞環球主題公園建設運營,強化功能配套,延伸產業鏈條,建設國家文旅商融合發展示範區。打造現代化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吸引更多優質人力資源企業和國家級外事服務機構入駐,提供全鏈條人才服務。

建設符合功能定位特色小鎮。充分發揮特色小城鎮和新市鎮對服務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帶動作用,實現特色小鎮精彩亮相。張家灣設計小鎮聚焦創新設計和城市科技產業,打造成為北京設計之都的重要平台。台湖演藝小鎮聚焦演藝功能,發展以演藝、文創及配套服務為主的特而精產業,打造展示城市副中心文化魅力的新名片。宋莊藝術小鎮聚焦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宋莊文化品牌。推動潞城、馬駒橋、西集、漷縣、於家務等打造充滿活力、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永樂店新市鎮構建承接功能的基礎框架,促進與周邊區域聯動發展。

三、推動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聯動發展

[編輯]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合作共建」原則,落實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規劃,健全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加快形成一體化聯動發展格局。

共建高效一體的綜合交通網絡。堅持公交優先,完善公交網絡,打通道路堵點,提高運行效率。完成軌道交通平谷線建設,探索跨區域共同運營模式。加快骨幹道路對接,與北三縣共建區域快速公交走廊,開通大站快車,保障跨市域公交線路常態化運行。共同打造服務便捷、綠色智能交通服務系統,完善高效暢達的綜合交通體系。

培育創新引領的產業體系。落實產業分工定位,引導適宜產業向北三縣延伸。完善產業協同服務引導機制,開展形式多樣的項目推介。支持在京企業、行業龍頭企業以市場化方式參與北三縣開發建設。探索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帶動北三縣重點園區產業升級。帶動產業鏈形成,引導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智慧城市等中關村企業開展技術對接。

延伸優質便利的公共服務。鼓勵市屬國企和社會資本參與北三縣養老、教育、醫療等設施建設。引導北京優質養老資源向北三縣延伸,落實跨區域養老機構補貼、統一機構服務質量評定標準等鼓勵支持政策,依託既有養老項目,為北京養老人群提供更多選擇。推動安貞醫院、友誼醫院等與北三縣合作,提升醫養結合能力。與河北共同研究住房保障政策,促進區域職住平衡。積極推進跨區域市政設施共建共享,逐步實現設施建設區域一體化。

共築生態安全格局。着力擴大區域生態容量。嚴格生態綠帶控制線以內地區管控,共建北運河—潮白河大尺度生態綠洲,協同建設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共同實施北運河、潮白河綜合治理工程,完善跨流域河流水環境治理聯席會議機制,加強跨界地區聯合執法。統一高標準建設垃圾處理設施,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

第三章 主動支持雄安新區建設

[編輯]

支持雄安新區提升承載能力,推動符合雄安新區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轉移。

一、支持雄安新區健全承接功能

[編輯]

發揮北京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優勢,深化公共服務領域合作,完善直連直通交通體系,提升綜合承接能力。

推動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轉移。積極對接雄安新區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起步區控制性規劃,支持部分中央在京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高等學校等向雄安新區有序轉移,促進北京中心城區、北京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新區錯位聯動發展。

發揮北京優勢助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落實支持雄安新區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意見。建成支持雄安新區「三校一院」 交鑰匙項目並投入使用。持續深化4所學校、5所醫療衛生機構對口幫扶工作,拓展實施一批幫扶合作項目。系統實施 「基礎教育提升、醫療衛生發展、職業培訓創新」三大工程,完善共建共享和對接合作機制,鼓勵引導在京企業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加快直連直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雄安新區發揮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體系重要節點的作用,構建便捷通勤圈和高效交通網。建成京雄高速,推動雄安新區至大興國際機場快線建設,實現交通路網順暢銜接。

二、加強京雄產業創新協同

[編輯]

引導科技創新資源向雄安新區發展,支持北京企業拓展產業合作空間,發展高端高新產業。

建設高效協同創新平台。加快建設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打造協同創新重要平台,與北京錯位聯動發展,建設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爭取國家創新政策落地,推動兩地創新政策交叉覆蓋,培育具有優勢的創新創業生態。打造項目和資源對接平台,促進北京創新資源在雄安新區布局發展。

拓展企業合作領域。鼓勵有意願的在京企業有序向雄安新區轉移發展。支持市屬國有企業在市政基礎設施、城市運行保障等領域以市場化方式參與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支持北京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雄安新區設立分支機構,提供綜合金融服務。鼓勵在京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等參與雄安新區建設服務。

加強京雄幹部人才交流。持續選派優秀黨政幹部到雄安新區任職、掛職,支持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到雄安新區工作。為雄安新區管理人員來京培訓學習提供便利支持,提升管理服務能力。

第四章 推動形成更加緊密協同發展格局

[編輯]

着力構建更加高效的交通一體化網絡,着力加強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着力深化產業協作和經濟聯繫,着力創新公共服務合作,在更大範圍優化配置資源要素、拓展生產生活空間,打造現代化都市圈,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一、大力推進區域交通一體化

[編輯]

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一體化交通體系,實現職住平衡節點城市一小時通達,形成更加便捷高效暢通的交通網絡。

鞏固提升「軌道上的京津冀」。落實京津冀核心區鐵路樞紐總圖規劃,提升同城化效應。依託區域快線和市郊鐵路,健全「軌道+住宅」模式,通過大站快車便利通勤人員出行。完善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運行機制,2022年建成京唐及京濱城際鐵路,加快京港台高鐵(豐雄商段)建設,促進北京與周邊城市交通銜接。推動鐵路客運和貨運外環線建設,加快汊沽港等編組站建設,推進豐西、雙橋編組站外遷。

完善便捷暢通的公路交通網。推進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全線繞出北京,實現六環路國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建成大興機場北線高速東西延項目,推進大興機場南北航站樓聯絡線、大興機場高速(四環-五環段)等前期研究。建成國道 109 新線高速,促進西六環與首都地區環線聯繫。建成承平高速,提升北京東北區域運輸能力。推進京秦高速西延、姚家園路東延、東部發展帶聯絡線等項目建設。加快推動跨界道路規劃對接,打通交通堵點。加強區域公路網絡與軌道交通站點銜接。

推動構建世界級機場群。加快大興國際機場衛星廳及配套工程建設,完善集疏運體系,實現機場與北京中心城區「1 小時通達、一站式服務」、與周邊城市2 小時內通達。強化京津冀機場群分工協同,優化航線網絡布局,提升北京雙樞紐競爭力,形成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機場群,提升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樞紐地位。

直連直通津冀港口群。推進北京空港、陸港與天津港的融合,加強與唐山港、黃驊港等港口群對接,用好津冀出海通道,建設安全綠色、暢通高效的貨物運輸體系。發展集裝箱海鐵聯運,研究開行北京-天津港集裝箱鐵路班列。

二、深化生態環境協同治理

[編輯]

深化區域大氣、水和固體廢物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機制,共築綠色生態屏障。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動區域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傳輸通道城市不再新增鋼鐵、焦化等重工業產能,共同打造「全國運輸結構調整示範區」。擴展京津冀清潔生產夥伴計劃試點範圍,推動區域節能減碳和綠色發展。健全區域水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加大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等生態治理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支持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推進張家口和承德壩上地區造林,建立官廳水庫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永定河流域生態修復補償機制和密雲水庫上游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合作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加快生態融合發展,在交界地區劃定生態綠帶控制線,打造環京綠色生態帶,加強空間管控和布局引導,遏制貼邊發展和無序擴張。

三、合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

[編輯]

發揮北京創新資源優勢,以創新鏈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以園區鏈、政策鏈帶動服務鏈協同,加快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體系。

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推動區域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共建一體化的創新生態環境,加快構建世界級創新平台。建立聯合攻關機制,聚焦基礎科學、核心前沿技術等領域形成合力,加強區域水環境、大氣污染治理等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合作共建協同創新載體平台,建設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聚焦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建立有效項目篩選機制,加快落地和布局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完善「研發共同投入,產業化共同受益」的合作機制。在津冀建立成果孵化與中試基地,共建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創新創業服務平台,加強京津冀技術市場融通,促進創新要素跨區域高效配置。深化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發揮良鄉高教園區作用,研究設立協同創新研究院。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聯動。實施京津冀傳統產業升級賦能計劃,數字化賦能津冀傳統產業升級。鼓勵採取「產業基金+智能製造」方式,引導北京企業在津冀布局一批帶動力強的項目,吸引上下游企業聚集,共同完善企業供應鏈和產業生態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等領域為突破點,完善京津冀產業鏈規劃布局。推動京津冀規模化、協同化布局氫能產業。支持京津冀三地自貿區打造產業合作新平台,創新產業對接模式,探索建立自貿區聯合授信機制,完善一體化徵信體系。加快推進京津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優化區域營商環境。

專欄4

京津冀傳統產業升級賦能計劃

充分挖掘北京創新資源優勢,釋放輻射帶動作用,加速賦能津冀傳統產業,攜手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共同帶動區域產業升級。

推出一批創新資源供給清單。圍繞北京節能環保、氫能提純、5G、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等技術優勢,梳理北京科技創新優勢資源和代表企業資源,實現菜單式供給。通過發布會、推介會、對接會等方式,向津冀發布北京高新技術供給目錄,引導市場預期。

提出一批產業升級需求清單。梳理津冀企業改造升級需求,將各類需求項目化、具體化,形成需求側清單。積極對接企業實際需要,加快北京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向津冀延伸布局。

搭建一批市場化對接平台。依託北京市協同發展服務促進會等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搭建市場化對接平台,組織北京科創企業與津冀傳統行業企業開展「點對點」「面對面」對接洽談,形成一批應用場景和技術合作項目。

形成一批互利共贏機制。落實應用場景建設和改造升級項目鼓勵支持政策,協同推動區域產業整體提升和環境質量改善。在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延伸過程中,完善利益共享機制,合力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


四、加快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編輯]

發揮北京「一核」輻射帶動作用,「十四五」時期,以快捷高效的現代化交通體系為支撐,按照職住協同、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圈層結構,加快建設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協調聯動的現代化都市圈,推動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幹構架。

推進環京周邊地區職住協同。以一體化為目標,加強與廊坊北三縣、固安、保定涿州、天津武清等周邊地區發展協作,促進區域要素互補、職住平衡。建立周邊地區融合發展、高效聯動的工作協調機制。探索統一規劃、用地審批機制。完善區域快線連接,提高公交通行能力,降低通勤成本,提升主要通勤方向上的時效性。加強公共服務合作,增強居住配套。落實養老機構支持政策,以養老協同促進人口協同,鼓勵優質康養資源在環京周邊地區延伸布局,輸出服務品牌和管理經驗,發展養老產業。增強必要的生活物資保障功能,梯次布局應急物資生產儲備。提升周邊地區首都「護城河」 功能。

促進京津雄地區功能互補。圍繞疏解和承接功能,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雄安新區「兩翼」聯動、比翼齊飛。強化京津聯動,唱好「雙城記」,推動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中關村科學城、京津合作示範區等重點園區建設,全方位拓展合作廣度和深度,推進大宗物資運輸、口岸合作聯動,實現同城化發展。支持建設區域醫療中心、職業培訓中心。

增強「三軸」節點城市產業配套。依託產業發展軸,加強保定、唐山、張家口、承德、滄州等區域節點城市要素集聚,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協調聯動,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沿京津走廊,打造科技研發轉化、現代服務業、高端製造業發展帶。沿京保石走廊,打造先進製造業發展帶,強化北京創新資源與保定產業發展結合,推動產業協作項目落地,提升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合作水平。沿京唐秦走廊,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帶,共建唐山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推進首鋼京唐二期等項目建設。突出張承地區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功能,加快北京張北雲計算產業基地建設,發揮「科技冬奧」帶動作用,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合作。支持北京滄州渤海生物醫藥園、北京現代四工廠等重大項目,鞏固完善產業鏈協同。

協同提升區域節點城市公共服務水平。積極擴大北京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輻射帶動,提升綜合服務能力,促進人力資源等要素合理配置。鼓勵北京優質中小學採取教育集團、學校聯盟等方式開展合作辦學。吸引社會力量共同擴大基礎教育供給。推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推動區域醫療衛生協作項目落地,拓展合作共建和遠程醫療,增強衛生服務整體能力。推進跨省異地就醫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總結固化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聯動經驗做法,健全公共衛生協同發展基礎性長效機制。建設生活必需品協同保障基地。

第五章 全力辦好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

[編輯]

北京 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是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誌性活動。全面落實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理念,按照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主動做好各類風險防範應對準備,成功舉辦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

一、高質量完成籌辦任務

[編輯]

主動擔負起主辦城市責任,加強與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和國際冬季單項體育組織溝通銜接,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共同做好籌辦任務,深化賽事組織、場館運行和外圍保障,提升籌辦工作專業化、國際化水平,打造「奧運新標杆」。全面完成場館、冬奧村和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可持續性計劃,落實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不斷提高場館運行能耗和碳排放管理水平,實現碳排放全部中和。堅持「三個賽區、一個標準」,統籌做好交通、餐飲、住宿、醫療、安保、空氣質量、志願者、無障礙等領域綜合服務保障。有序做好市場開發、宣傳推廣、媒體運行、反興奮劑等工作。精心策劃組織火炬傳遞等文化活動,努力創作彰顯大國首都風範、展現中華文明、代表中國形象、富有冬奧特色的開閉幕式。制定北京冬奧會公共衛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結合疫情變化及時調整辦賽策略。加強數字孿生、雲轉播、沉浸式觀賽等技術應用,加快奧林匹克中心區、延慶賽區、首鋼園區等三大智慧示範園區建設,使科技創新成為北京冬奧會的鮮明亮點。

嚴格預算管理,控制辦奧成本,實現精彩辦賽和節儉辦賽的統一。

二、充分利用冬奧遺產

[編輯]

加強奧運遺產綜合保護和開發利用,做優做響「雙奧城市」品牌,樹立奧林匹克運動與城市良性互動、共贏發展的典範。弘揚奧林匹克精神,以體育交流拓展人文和經濟交流,加強與國外城市的體育合作和民間友好往來,展示大國首都良好形象。踐行志願服務精神,提升全社會助殘意識,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因地制宜謀劃好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首鋼滑雪大跳台等冬奧場館可持續利用,

「一場一策」制定賽後利用方案,打造奧運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標杆。成立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創建200所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和200所冰雪運動特色學校,做好奧運知識轉移和傳承。統籌規劃好奧運博物館,傳播和發揚奧林匹克文化。建設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和延慶奧林匹克公園,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奧運成果,打造傳承發揚、造福人民的冬奧遺產。

第七篇 構建特色與活力兼備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編輯]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十四五」時期,要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內生活力,以「兩區」制度創新為先導,以搶占數字經濟制高點為突破,以高精尖經濟結構為關鍵支撐,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夯實實體經濟根基,保持製造業競爭優勢,提升服務業質量和輻射力,進一步推動在更大範圍內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拿出北京行動。到2025年,基本建成創新引領型、服務主導型、協同發展型、全面開放型互融共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第一章 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編輯]

立足發揮消費需求能級高、服務供給能力強、國際資源配置影響大等優勢,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的核心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核心樞紐。

一、打造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核心支點

[編輯]

充分發揮首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加強需求側管理,鍛長板、補短板、接斷點、通堵點,擴大總需求、增強優質供給,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循環。

提升供需適配性。擴大政府消費引領作用,優化財政資金支出結構和方式,適當提高財政赤字水平,增加政府專項債、城市副中心債規模。適度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範圍和規模,精準有效支持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擴內需工程。推動城市布局結構優化、加強高端功能區建設帶動作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加大城市更新、民生保障、重大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力度。用好各類產業基金,實施一批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意義的重大項目,支持先進製造、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多種形式盤活沉澱國有資產,用好混改和資產證券化工具,打通「投資-運營-退出-再投資」的完整鏈條,形成良性投資循環。激發市場主體投資活力,建立需求帶動產業迭代升級促進機制,支持企業技改升級、數字化轉型和科技投入,培育具有創新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積極促進高質量就業,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例,降低住房、教育醫療成本,多措並舉消解居民消費後顧之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強綠色、健康、安全等領域特色消費供給,不斷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新需求。

提高供給質量水平。挖掘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汽車、高端裝備等領域高端產品供給優勢,釋放北京特色服務融合發展優勢,提升北京創意設計引領優勢,不斷提高產品服務供給能力和質量,不斷壯大促進國內大循環的高精尖產業集群勢能。鍛造「殺手鐧」技術,實施一批技術自主、應用帶動、關係全局的系統性建設項目,精準提升重點產業供應鏈保障能力和產業體系抗衝擊能力,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完善細分領域產業支持政策,破除先進智造業發展障礙,加快布局建設產業創新平台、中試生產服務平台、試驗驗證平台、示範應用平台。支持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落地先進智造業企業總部和研發、中試環節,適度發展占地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生態環保的智造環節,支持平原新城利用騰退工業用地布局高端製造。鼓勵製造業企業推廣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網絡協同製造、遠程運維服務、眾創眾包等虛擬生產、雲製造新模式。

二、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核心樞紐

[編輯]

依託國內大循環,充分發揮國際交往中心功能作用,展現「兩區」開放和營商環境改革新優勢,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吸引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集聚,穩固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以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開放,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有效鏈接,形成核心對接樞紐。

提升國際資源配置能力。發揮央企總部聚集優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宗商品配置決策中心、價格信號策源地。大力發展高能級創新型總部經濟,增強全球營運網絡地位和話語權,打造全球資本、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流動關鍵核心節點。支持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在京發展,支持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企業與海外機構搭建多邊、雙邊國際科技合作平台。支持輻射全球的跨國經營、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和受託管理經營。吸引國際金融組織、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入駐城市副中心等區域,集聚一批具有重要市場地位的資產管理機構。

加快融入世界產業分工體系。建立更加有效靈活的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依託龍頭企業吸引海外供應鏈企業在京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汽車、智能製造、節能環保、綠色能源等領域,引進一批世界 500 強企業和「隱形冠軍」,落地一批強鏈延鏈補鏈項目。加快建設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引領、效率效益優先型產業為支撐的高精尖產業結構,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創新鏈重構。實施境外經貿合作區創新工程,建設面向全球、兼顧國別特色的國際創新合作示範區。支持龍頭企業或協會組建對外投資聯合體,鞏固北京在全球服務網絡中的核心樞紐地位。依託世界級航空雙樞紐和機場群,構建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和服務網絡。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數字貿易等新型貿易業態,打造一批服務全國、面向國際、內外連接的國際貿易大平台,實現全要素、全天候交易和全方位、全鏈條服務。

第二章 全面激發「兩區」新活力

[編輯]

積極承擔國家賦予北京的光榮使命,全力建設好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大先行先試力度,落地一批有突破、有活力、有實效的制度

創新成果,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北京規則」「北京標準」。

一、系統謀劃國際先進的制度型開放

[編輯]

堅持全球視野,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探索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經驗,集成一批制度創新成果,落地一批產業基礎設施和重點平台項目,打造突出北京特色的制度創新高地。

全面推動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聚焦科技、互聯網信息、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金融、文化旅遊、教育、健康醫療、專業服務、航空服務、人才服務等優勢領域,深入探索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逐步形成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創新和要素供給體系,為全國服務業擴大開放提供更強的示範引領。

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突出北京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優勢,積極探索數字貿易規則體系,搶占新一輪貿易競爭制高點。高水平推進科技創新、國際商務服務、高端產業三個片區和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大興機場片區(北京區域)建設,推動京津冀協同開放。

「兩區」聯動探索制度型開放新路徑。釋放「兩區」政策疊加優勢,深入開展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實現「1+1>2」的效果。利用和對標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歐 CAI)以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等國際經貿規則和國內最新實踐,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投資貿易制度體系。最大限度放寬商業存在、自然人移動、跨境支付等方面對外資(外商)的准入限制。探索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的數字貿易發展規則,制定信息技術安全、數據隱私保護、跨境數據流動等重點領域規則,完善「規則構建+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生態模式。開展公司型創投企業所得稅、境外高端人才個人所得稅、知識產權稅收等優惠政策試點。實施創新性政策事中事後包容審慎監管。推動京津冀政務服務「同事同標」,鼓勵三地自貿試驗區抱團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建共享境內外合作園區。

二、全方位打造「產業+園區」協同開放

[編輯]

聚焦重點示範園區和優勢產業,強化政策清單、空間資源清單和目標企業清單「三單管理」,整合集聚要素資源,創新政策引導模式和支持方式,形成多點支撐的國內國際開放創新發展新高地。

拓展全面開放新空間。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突出金融街、麗澤金融商務區、通州文旅區、CBD 等重點園區建設,與自貿區三個片區銜接聯動。科技創新片區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科技服務等產業,打造數字經濟試驗區、全國創業投資中心、科技體制改革先行示範。國際商務服務片區遵循特色化差異化原則,在CBD和金盞國際合作區聚焦跨境金融、專業服務、數字經濟國際合作等領域加大創新力度,在天竺綜保區和首都國際機場臨空經濟示範區聚焦臨空經濟、商務會展、數字貿易等領域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在運河商務區和張家灣設計小鎮重點打造京津冀金融創新、高端商務和城市設計發展高地。高端產業片區重點發展商務服務、國際金融、文化創意、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等產業,與科技創新片區協同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國際高端功能機構集聚區。加快實施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行動計劃。各項試點任務具備條件的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實施,並逐步在全市推廣試驗。

培育全面開放新優勢。圍繞重點園區實施「定製式」政策,打造軟件開源生態、國際性文娛演出、藝術品體育用品展會等資源集聚區,激發金融、科技、信息、商貿、文化旅遊、數字經濟等產業開放活力。建設創業投資集聚區,對氫能、光伏、先進儲能、能源互聯網等領域採取「負面限制清單+正面鼓勵清單」管理模式。打造數字貿易試驗區,建設 CBD、金盞等服務貿易特殊監管區,在數字經濟新業態准入、數字服務、國際資源引進等領域開展試點,在數據跨境流動、軟件實名認證、數據產地標籤識別、數據產品進出口等方面先行先試,吸引一批海外電信運營商在京設立合資公司,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市場引領性的數字經濟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發展雲應用及開源軟件生態集聚區,鼓勵國際知名開源軟件代碼庫和開發工具服務商在京落地,支持開源社區交流平台、代碼託管平台和應用服務平台的建設。建設一批國際合作產業園,支持外商在中德、中日國際合作產業園投資通用航空等高端產業領域。以CBD為依託,建設國際金融開放前沿區,打造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高端商務服務集聚區。建設新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開展面向全球的非文物文化藝術品展示拍賣和交易。立足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集聚一批文化傳媒、視聽、遊戲和動漫版權、創意設計等高端產業。

第三章 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

[編輯]

聚焦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實施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行動綱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政府服務與市場參與高效協同,形成局部突破向全面迭代更替演進,實現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全要素數字化轉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十四五」時期,力爭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7.5%左右。

一、厚積數字化發展新勢能

[編輯]

深入實施北京大數據行動計劃,夯實數字化轉型技術支撐,建成網絡基礎穩固、數據智能融合、安全可信可控的新型基礎設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提速數字經濟新基建。實施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行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夯實北京城市大腦應用基底。加快基於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規模部署,新建5G基站6萬個,有效面積覆蓋率 95%以上。建設以物聯網、車聯網、工業級 5G芯片、網關、多接入邊緣計算(MEC)、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支持示範應用,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人工智能超高速計算中心、一體化大數據平台、區塊鏈共性平台等數據智能基礎設施。打造新型中試服務平台和共享開源平台,建成快速迭代的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支撐重大科技研究、產業技術創新等具有公益屬性的創新基礎設施。系統布局覆蓋終端、用戶、網絡、雲、數據、應用的可信安全基礎設施。推進新型基礎設施資源共享、設施共建、空間共用,形成合力體系,加速釋放潛能,激發更多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

增強數字技術支撐引領能力。立足數字產業鏈自主可控,建立核心技術產品清單和企業目錄,集中優勢資源突破一批細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支持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數字孿生和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和集成創新。超前布局「可用不可見」、量子芯片、大數據底層框架、分布式存儲、雲原生等前沿技術,支持概念驗證和前沿顛覆性項目。鼓勵領軍企業建設一批開源平台和算法資源庫,實現算法優化升級。建設中高頻核心器件產業創新中心和研發製造基地,加大對微機電系統、仿生傳感等新型智能傳感技術的前瞻應用。支持高並發高吞吐低延遲高可靠性區塊鏈解決方案,加強數據共享和可信體系建設。加快數字化共性標準、關鍵技術標準制定和推廣。

二、加快釋放數字經濟新活力

[編輯]

暢通「數字智能技術-數字智能經濟-數字智能社會-數字智能城市」發展路徑,實施智能生產力提升工程,推進數字賦能實體經濟,創建一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標杆,推出一批在線新經濟品牌,將朝陽等區打造為數字經濟示範區。

拓展典型應用場景。實施應用場景「十百千」工程,率先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麗澤金融商務區、冬奧園區、機場及臨空經濟區等區域建設一批數字經濟示範應用場景。推進以工業互聯網、5G自動駕駛、智能城市感知、超高清視頻應用等為重點的垂直行業場景應用示範。支持「5G+ 工業互聯網」內網建設改造樣板工程。支持能源、電力、通信、高鐵、航空、建築等領域在京央企推出一批具有較強示範帶動作用的應用場景,推動工業互聯網、智能裝備製造、現場總線控制等領域企業參與應用場景建設。依託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打造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實施智能網聯汽車路基工程,開展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基礎地圖應用試點,建立「車路雲網圖」支撐標準,搭建新一代自動駕駛出行綜合服務平台,聯合建設京滬車聯網公路,覆蓋道路里程超過 6000 公里。建成一批高級自動駕駛(L4級別)示範區,運行區域總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實現限定區域內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規模化運行。實施泛在智能的城市感知全覆蓋工程,在交通治理、應急調度、公共服務、智慧樓宇、智慧社區領域實施一批「揭榜掛帥」示範應用,培育一批品牌化示範項目和領軍企業。開放數字政務應用場景,支持區塊鏈數據溯源、V2X 智能網聯等新技術在數字政務建設中先試先用。建立典型應用場景的市場化推進長效機制,強化准入政策、實施程序、安全管理等制度保障。

加速傳統產業數字化賦能。聚焦個性化定製、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打造一批工業互聯網標杆園區,支持大型龍頭企業建設面向重點產業的行業級和通用型平台。支持企業建設智能產線、智能車間,圍繞智能手機、新一代顯示、智能家居、無人化裝備、高端儀器儀表等優勢產品,打造 10 家左右世界級智能製造「燈塔工廠」。推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線和業務系統上雲上平台,基本實現智能化改造全覆蓋。實施數字孿生創新計劃,鼓勵研究機構、產業聯盟圍繞數字基礎設施、通用軟件、應用場景推出一批數字孿生解決方案。培育1-2家擁有網絡安全核心技術和服務能力的世界級平台型企業,面向特定區域、特定行業培育20 家左右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研發普惠化的數字化轉型產品和服務,推出知識庫、創新App等一批共性解決方案、增值服務和標準。

積極布局在線新服務。加速數字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發展,在電子商務、生活服務、文娛消費、文化教育、醫療健康等領域,做大做強一批平台型數字化服務旗艦企業。發展互聯網醫院,支持在線疾病諮詢、電子處方、遠程診療、智慧康養等新模式,推進 5G 院前急救、中醫大數據智能診療等示範項目。支持教育機構開展雲直播、雲課堂等在線教育,辦好「空中課堂」「雙師課堂」「融合課堂」,促進優質教育全覆蓋。支持網絡視聽、動漫電競等在線文娛平台建設。支持雲上會展、數字場館、數字體育等新業態發展,建設智慧體育館、「雲遊」博物館等一批數字孿生景區,支持大型展覽展示企業和雲服務企業共建雲展服務實體。

激發數字貿易發展潛力。積極對接和運用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完善數字貿易要素流動機制,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數字貿易開放體系。實施數字貿易發展賦能工程,建設國際信息產業和數字貿易港,加強對數字貿易龍頭企業多元化支持,推動一批數字貿易跨國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和運營中心等重大項目落地。在海淀、朝陽、大興打造三個數字貿易試驗區,構建數字貿易跨境服務支撐體系,探索建立數據跨境流動規則、安全保護及風險管控機制。針對數字服務貿易領域商業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費、自然人移動等貿易形態涉及的跨境數據流動、數據保護能力認證等內容,最大限度放寬和創新管理政策機制,打造包容普惠的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開放發展環境。

三、加速拓展數字政府新服務

[編輯]

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城市管理服務機制,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基於市級大數據平台建設城市大腦中樞,建立物聯、數聯、智聯三聯一體的新型智慧城市感知體系,實施「城市碼」體系建設工程和「時空一張圖」工程。加快政務網絡升級改造,實現 1.4G 政務專網全覆蓋。建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AI應用服務中台,全面實現政府信息「一網通查」、互動交流「一網通答」、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建設「一庫一圖一網一端」的市區街一體化的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平台,構建專兼結合、政府和社會協同的綜合巡查監察數字化體系。

依託市級大數據平台,構建城市管理駕駛艙,搭建城市管理大數據平台,搭建城市運行監測、環境衛生管理、市政市容管理和網格管理等四個綜合業務應用平台,建成「一基一艙四平台」的城市管理大數據應用體系。

四、系統構建數字發展新生態

[編輯]

深度挖掘數字資源內在價值,加快業務流程重塑、組織結構優化、商業模式變革,構建集約完備的數據資源體系和融通融合的平台化發展生態。

推動數據資源資產化。制定數據開放計劃,加強數據資源「統采共用、分采統用」,推動匯聚融合治理,實現5000 項以上多層級政務數據、社會數據共享開放。建立健全數據交易規則、安全保障體系和平台監管機制。培育數據交易市場,組建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圍繞數字貨幣流通、數字資產交易、數字貿易、產品溯源等,開展一批數字資產交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試點,推動多行業、多領域、跨部門、跨層級數據有序流通。

開展數字經濟夥伴計劃。堅持「平台賦能+龍頭引領」,推行普惠性聯合「上雲用數賦智」,帶動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持在產業集群、園區等建設公共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和開源社區,強化平台、服務商、金融等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發展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數字服務聯合體,形成「生產服務+商業模式+金融服務」跨界融合的全鏈條轉型服務生態,打造「虛擬產業園」和「虛擬產業集群」。鼓勵平台企業積極參與數字領域國際規則。

專欄5

數字經濟夥伴計劃

發布實施數字化轉型夥伴倡議,以企業聯盟為載體,共同開展系統解決方案、技術創新、應用場景構建等聯合行動,推行普惠性「上雲用數賦智」服務,進一步帶動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政府和市場主體共同構建多元服務的聯合推進機制,培育數字化生態共同體,支撐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春風萌芽夥伴行動。支持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通過共同出資、共建平台、技術入股等市場化運作方式,建立數字技術創新聯合體。啟動一批聯合攻關科研項目,面向數字化轉型基礎軟件、重大技術、先進算法,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催生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數字經濟創新型企業集群。

雛鷹成長夥伴行動。針對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共性需求,編制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指南。搭建轉型服務供需對接平台,支持在產業集群、園區等建立公共型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和促進中心,完善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全面提升中小微企業群體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雨林共生夥伴行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研究機構、各類平台、第三方機構,面向廣大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所需的開發工具及共性服務,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共同體。支持創建數字化轉型開源社區,形成各類市場主體相互依存、有序競爭、互促互進的良好氛圍,全面增強本市數字經濟發展活力。


第四章 打造更具活力的高精尖產業

[編輯]

按照「穩住二產、發展高端、加強融合」的思路,堅持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築牢以實體經濟為根基的高精尖經濟結構,塑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北京智造」「北京服務」。到2025年,高精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 30%,製造業增加值比重回升至 13%左右,力爭達到15%。

一、大力發展智能製造高端製造

[編輯]

以智能製造為重要着力點,以智能化裝備為重要基礎,以智能工廠為主要形態,以智能化產品為重點突破,以智能化服務為延伸拓展,深度推進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萬億級先進智造產業集群。

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培育萬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聚焦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基礎領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主導權的龍頭企業。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以設計為龍頭,以裝備為依託,以通用芯片、特色芯片製造為基礎,打造集成電路產業鏈創新生態系統。開發 IP 庫和工具軟件,建成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二期、中國移動國際信息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基地二期和國家信創園。支持先進工藝、製造材料、EDA、碳基集成電路等一批突破性項目以及高端裝備等自主可控項目建設,實施集成電路製造業新生產力布局項目和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基地項目,支持 8 英寸晶圓產線和 8 英寸微機電系統(MEMS)高端產線落地,夯實「研發線+量產線」協同格局。

做大做強醫藥健康產業。培育以生物醫藥產業帶動大健康製造與服務配套發展的萬億級產業集群,聚焦新藥、新器械、新服務等細分產業方向,推進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協同發展。支持龍頭企業建設覆蓋創新藥物研發中心、中試平台、臨床前CRO、製藥CDMO產線、檢驗中心、臨床試驗、藥物警戒、聯合實驗室、研究型醫院等全鏈條共性服務平台。實施醫藥孵化器提升計劃,開展園區聯動型孵化試點,重點建設全球健康產業創新中心、概念驗證型和中試型孵化器,創建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型病房和研究型醫院。實施高端醫療器械基地創建工程,支持人工膜肺氧合機、高端有創呼吸機、手術機器人、超高分辨率 CT 等四類空白產品整機與關鍵核心零部件示範應用。實施新藥產業化工程,推進大分子抗體藥物、抗腫瘤創新藥物等一批 10 萬升以上規模醫藥生產代工基地投產,支持新型疫苗、下一代抗體、細胞治療、單抗新藥等10 個以上國際原創新藥落地轉化。實施全生命周期大健康服務工程,推動醫療、護理、康復、養老等全鏈條融合發展,重點建設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大興生物醫藥基地、醫療器械產業園、華潤生命科學園、京東方生命科技產業基地、生命與健康科學小鎮、國際數字健康應用創新中心、中醫藥改革示範區、小湯山美麗健康產業園區等一批生物醫藥研發和醫護康養產業集聚區。

加快發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培育萬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聚焦新能源汽車研發、製造和服務全價值鏈環節,支持形成一批生態主導型龍頭企業。支持福田戴姆勒高端重卡、奔馳高端汽車、福田康明斯發動機技改升級。加快新能源高端車型量產,在電池、電極、電控以及傳感器、專用芯片等領域形成領先優勢。實施汽車生產線智能化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智能製造科研中心、新能源汽車高端智能工廠,實現在京新產整車自動駕駛功能全面覆蓋。支持建設新能源汽車與智慧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創新平台,加快建設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在車載基礎軟件、車載計算平台、車載感知元器件、車聯網等核心技術領域,落地一批產業化項目,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形成津冀地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

打造綠色智慧能源產業。以智慧能源為範式,以氫能全鏈條創新為突破,聚焦新能源技術裝備產業化,打造綠色智慧能源產業集群。推進智能微網、現代能源互聯網、柔性直流電網建設,建立容納高比例波動性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發輸(配)儲用一體化的局域電力系統,探索電力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和新業態。依託能源互聯網雲平台實現區域能源系統協同管控,依託智慧能源數字孿生平台實現分布式能源友好消納,建設一批新能源微電網示範項目和綜合智慧能源園區典範。圍繞燃料電池產業鏈上下游,探索構建電氫能源體系,加快推進先進適用儲氫材料產業化。以重大示範場景應用為牽引,規劃一批氫能儲運、加氫站,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推廣應用。建設氫能高端裝備產業園、燃料電池發動機生產基地和國際氫能示範區。搭建清潔能源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推動供應鏈生態拓展和增值。

戰略布局未來產業。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新材料、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建設未來技術創新研究院和未來技術成果轉化中心。加快布局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等重點細分產業,支持企業參與量子點和拓撲體系量子計算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實施新材料產業鏈強基行動,建設新材料技術中試基地,支持石墨烯、納米材料、超材料、稀土永磁材料、高溫超導材料等一批變革性材料開發和加工製備企業發展。鼓勵企業開展 AI 芯片、高端傳感器等人工智能細分領域應用,建設國家高端儀器和傳感器產業基地。優化「南箭北星」空間布局,聚焦無人機、衛星、火箭、地面終端、定位服務等細分領域,吸引一批航天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京落地。打造國家北斗創新應用綜合示範區,建設北斗產業創新中心,培育全鏈條全流程的複合型「北斗+」集成業態,孵化一批北斗時空智能企業,打造未來空天產業集群。建設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集聚一批機器人核心部件、智能工廠解決方案等領域領先企業,實現專業隱形冠軍企業集群式發展,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實現規模化量產。

着力夯實產業基礎能力。加快基礎智造工藝、元器件等技術攻關,培育核心零部件、高端裝備製造、新型都市工業。打造一批高端裝備製造基地,支持複雜結構件數控加工中心、五軸加工中心建設。發展航空裝備產業,推進羅羅發動機等重大項目落地,建成航天精密光機電產業園。建設大型工程、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等軌道交通裝備特色園區和前沿創新中心,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填補大型水下系統和作業裝備等高端海洋工程裝備空白,打造國家級海洋裝備研發生產基地。發展 3D 打印、模具製造等新型都市工業。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改造提升工程,「一鏈一策」定製重點產業鏈配套政策,推進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實施雁陣培育計劃,通過投資基金、合作園區、創新平台、示範項目等方式,支持存量生態鏈企業在京穩定發展,吸引一批優質增量生態鏈企業在京津冀範圍內布局,形成小米智慧園、奔馳產業園等一批具有竹林效應的產業生態集群。打造先進製造業全鏈條孵化培育先行示範區,建立總部-生產基地、園區共建等多元化產業對接合作模式。支持中德、中日等一批國際合作產業園,引進一批先進製造業和隱形冠軍企業,穩定一批海外供應鏈企業。培育一批具有總承包總集成能力的大型綜合性裝備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帶動多元主體建立跨區域、跨行業、跨領域的新型產業聯盟,激發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合發展活力,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獨角獸、瞪羚和隱形冠軍企業,打造若干以平台型企業為主導的產業生態圈。

專欄6

產業雁陣培育計劃

打造以龍頭企業和系統集成商為頭雁領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緊密跟隨的「產業雁陣」,共同參與產業鏈集成布局、應用場景開拓、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等。以產業雁陣集群為基本政策單元,集中打包出台定製化政策,加快形成產業鏈生態整體效果。

明確一套確認體系。政府與雁陣集群共同研究需要突破的行業細分領域,選擇龍頭企業和系統集成商,明確組成雁陣的群雁企業清單,並根據發展需要進行動態調整。

提供一套服務機制。搭建推進專班,形成專項工作機制。集中受理雁陣企業的工商、稅務、審批等服務事項,提高對企業服務的針對性和專業化水平。

制定一套專屬政策。按照「一群一策」方式,集成土地、財政、金融、人才、產業等政策。將雁陣企業重點項目按程序納入市重大項目儲備庫,統籌審批綠色通道服務。

建立一套支撐平台。圍繞雁陣搭建專屬服務平台,探索「龍頭企業+」投資基金、合作園區、創新平台、示範項目的「1+4」引導帶動模式。搭建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雲服務平台,鼓勵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開放軟件源代碼、硬件設計和應用服務。圍繞雁陣企業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探索一套改革清單。推出產業鏈供地、產業鏈融資、產業鏈人才落戶等政策包。完善供應鏈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為雁陣企業提供一體化的系統解決方案,降低雁陣企業整體融資成本。


二、全面提升金融業核心競爭力

[編輯]

大力發展與大國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現代金融業,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推進金融創新,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全力服務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承接國家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推動支付清算、登記託管、增信評級、資產交易、數據管理等重大項目落地,提高服務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的能力。建設法定數字貨幣試驗區,利用冬奧會場景在京試點測試,推動形成貿易金融區塊鏈標準體系。加快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建設,設立國家金融科技風險監控中心,支持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金融安全產業園等發展,建成全球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支持麗澤金融商務區建設數字金融示範區。

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文化金融、基礎設施金融,豐富首貸中心、續貸中心、確權融資中心、知識產權融資中心功能。發展綠色金融,創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承接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打造綠色金融國際交流中心。統籌推動全市國有金融資本向關鍵行業、重點金融機構集中。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依法單獨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深入推動新三板改革,全面落實註冊制,鼓勵優質企業掛牌上市,豐富股債結合類融資工具,探索區域股權市場與新三板互聯互通,打造面向全球、服務中小企業的主陣地。落地一批私募股權轉讓平台、數字版權交易平台,培育一批有較強實力和影響力的融資擔保機構,拓寬民營、科創、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舉辦高水平金融街論壇。圍繞全球金融監管、金融開放、金融治理和金融科技等領域,開展高峰對話,發布重要金融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中國金融業與國際金融市場聯通。深入研討共同應對全球金融風險挑戰,參與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着力打造國家金融政策權威發布平台、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宣傳展示平台、服務全球金融治理對話交流平台,持續提高北京在國際金融秩序構建中的地位和國際金融規則話語權,提升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資源配置能力。

推動更高水平金融開放合作。率先在金融市場開放、資本跨境流動、投融資便利化等方面開展試點,打造國際創新投資集聚區,吸引更多優質外資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組織在京落地。支持社會資本在京設立並主導運營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有序推進金融綜合經營試點。開展本外幣合一銀行結算賬戶試點和跨境資金池試點。切實發揮金融法院作用,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多層次金融糾紛解決機制。鼓勵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私募和資產管理機構開展跨境金融服務,推動重點行業跨境人民幣業務和外匯業務便利化。

三、加快推動科技服務業與創新鏈聯動發展

[編輯]

推進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市場化改革,整合各類政府性科技產業基金,與國內外知名投行、基金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國際化技術轉移機構,布局中關村朝陽園等國際創投機構集聚區,提升科技服務支撐能力。鼓勵以企業為主體構建科技服務創新聯盟,延展科技創新服務鏈,大力發展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知識產權、法律諮詢、技術評估等業態。建設一批專注於中試開發、技術集成和工藝優化等環節的硬科技孵化器。支持一批技術集成、共性技術研究開發、中間試驗和工業性試驗、系統化和工程化開發、技術推廣與示範等公共研究開發平台建設。建立技術經紀人聯盟,發展信息加工、價值評估、交易對接、展示推介等個性化定製服務。實施高價值專利轉化行動,建立大數據等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及保險試點。發展全國技術交易市場和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加速國際高端科技服務要素集聚,鼓勵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企業在京設立研發設計中心等高端功能性機構,支持國際知名孵化器等在京落地。支持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離岸科技孵化基地、國際科技合作平台,推動全球開放共享孵化模式。加強科技信

貸和科技保險服務,鼓勵保險公司設立科技保險專營機構。

四、提升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融合力支撐力

[編輯]

聚焦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領域加快培育一批服務型、平台型企業。實施基礎軟件提升工程,大力發展具有軟硬件綜合設計開發能力的產品解決方案提供商,發展智能儀控系統、三維打印設備、模擬仿真系統、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和智能製造信息應用系統,塑造軟件牽引的高精尖產品創新集群。發揮互聯網平台型企業連接生產與服務、生產與消費的網絡樞紐優勢,培育基於大數據的精準營銷、定製服務、眾籌眾包等新興業態,實現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支持傳統系統集成商向信息集成服務商升級,貫通研發、生產、銷售的數據鏈,培育數據驅動的網絡製造、雲製造、協同製造等新興業態。

五、推動專業服務業高端化國際化發展

[編輯]

推進專業服務領域開放改革,加快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建成2-3個專業服務綜合示範區。探索專業服務業資質互認制度性突破,引進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法律、會計、管理諮詢、金融保險、風險防控、爭議解決等專業服務機構,實施一批為本土企業國際化提供綜合服務的標誌性項目。探索建立專業服務國際聯合體和行業聯盟,建立港澳專業人士來京執業服務機制,推出一批合作共建清單。鼓勵會計師事務所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分所,支持京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發展,鼓勵境外知名仲裁機構及爭議解決機構在京特定區域設立業務分支機構。支持在 CBD、金融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王府井、中關村等相對成熟的產業功能區配套建設專業服務業綜合承載,培育一批以單獨或聯合模式提供全過程、全鏈條服務的綜合性專業機構,形成全流程專業服務生態鏈。

加快構建境外服務合作夥伴網絡,支持專業服務企業設立境外分支機構,建設一批北京國際經貿發展服務中心。支持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開展專業服務品牌培育和塑造行動。

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便利化發展

[編輯]

把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品質作為重要民生工程,促進生活性服務業規範化、連鎖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發展。支持百姓家門口的社區生活服務設施改造升級,精準補建基本便民商業網點,引導優質商品和服務向社區延伸,實現蔬菜零售、早餐、美容美髮、洗染、家用電器修理等基本便民商業服務功能社區全覆蓋。支持品牌連鎖企業建設便民商業綜合體和社區商業「E中心」,鼓勵網上超市、智慧微菜場等線上便民小店發展。實施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大力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建設一批嬰幼兒照護、老年助餐網點,形成多元化、多樣化、覆蓋城鄉的生活服務體系。

七、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編輯]

突出首都農業生態、富民、服務與保障的複合功能,強化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發展觀光農業、特色農業、智慧農業、精品民宿,促進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壯大新型農村經濟。發揮科技優勢,促進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加強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守住農業「基本盤」。抓好「米袋子」「菜籃子」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穩住百萬畝菜糧生產規模,發展百萬畝林下經濟,提升百萬畝優質果園,確保百萬頭生豬出欄,建設一批現代化設施農業基地,蔬菜、豬肉自給率分別達到 20%和 10%。實施現代種業三年行動計劃,選育推廣一批都市精品籽種,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構建覆蓋城鄉的冷鏈物流體系,形成設施蔬菜等百億產值產業集群。發展數字農業,實施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抓好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和7個農業科技產業園區建設。

第五章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編輯]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拓展國內國際消費市場,抓好重大工程和重點領域投資建設,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

一、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編輯]

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以改善民生為導向,以新時尚、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擴大優質供給,有效清除隱形壁壘,推動消費向體驗化、品質化和數字化提檔升級。

打造國際消費時尚地標。匯聚全球高端知名品牌,支持國內外一線品牌總部機構在京落地,培育買手團隊,大力引進品牌「首店」、旗艦店,在CBD、金盞國際合作服務區加快布局一批市內免稅店,促進境外消費回流。推動北京航空雙樞紐擴大包括第五航權在內的貨運航空業務權,暢通國際消費品物流渠道。打造一批國際博覽會、購物節、時尚周、消費展和世界級賽事活動,增強三里屯、望京、五棵松、麥子店、亦莊等國際消費社區吸引力,擴大入境消費。高標準運營環球主題公園,依託雙樞紐建成一批國際消費標誌項目,打造北京臨空國際免稅城,培育具備全球輻射力的旅遊消費新增長點。用好用活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完善公共場所國際化引導標識和便利化服務設施,提升消費環境國際化水平。

促進新型消費優質供給。實施新型消費質量提升工程,推動互聯網和各類消費業態緊密融合,實現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雙向提速。建設一批新消費體驗館,加快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可穿戴設備、雲終端等中高端信息產品研發和供給。加快建設全國信息消費示範城市,在朝陽、海淀等地區建設信息消費示範區,加快落地一批信息消費體驗中心。優化服務消費供給,積極引進國際化、品牌化教育醫療養老機構,規範發展托幼、托育行業,滿足一老一小社會新消費需求。鼓勵發展健康諮詢、體育健身等健康產業,支持無人機競速、智能拳擊靶、在線健身、旱地冰球等時尚前衛體育消費,培育房車旅居、冰雪旅遊等旅遊消費新熱點。打造融合文化商業娛樂的旅遊消費集聚區,推出一批展現首都特色的精品旅遊、文創旅遊消費項目。

推進傳統消費擴容提質。支持北京老字號傳承和創新發展,打造享譽全球的高端國貨精品。推進傳統商圈改造,一企一策、以點帶面推動傳統百貨企業向體驗化、數字化、特色化、社區化方向轉型,建成一批品牌集聚、供給豐富、功能完善的高品質生活體驗型都市商圈。建設一批購物小鎮、體驗式商業綜合體、特色街區,加快頤堤港二期、郎園 station、藍色港灣、亮馬河-壩河國際風情商業街等建設。發展有品質的夜間經濟,支持發展「夜京城」地標。培育一批高標準高品質消費示範區,樹立商品質量標準標杆,實施商業服務質量提升工程,打造必到必買打卡地。

二、精準有效拓展投資空間

[編輯]

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加快構建適應減量發展、城市更新的投資體制機制,促進投資在量的合理增長中實現質的有力提升,增強城市發展後勁。

培育壯大區域投資增長極。核心區圍繞老城保護、老舊小區改造和街區更新精準投資。集中力量加快建設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堅持「科學+城」打造高技術產業投資集中承載地。加大城南地區投資力度,強化骨幹交通網絡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集中打造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大興生物醫藥基地、麗澤金融商務區、良鄉、竇店、青龍湖等投資組團。加快新首鋼地區建設,帶動京西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投資。持續推進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農業領域補短板投資。

積極擴大重點領域有效投資。加快釋放城市更新投資潛能,占全市比重逐步提升至三成左右。圍繞智能製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保持軌道交通、市郊鐵路、城市道路、停車設施等交通基礎設施領域較高強度的投資。加快補齊能源、固廢處理、物流設施等領域短板,加大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聚焦教育、醫療、養老、生態環保等領域投資建設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資,保持房地產投資強度。積極擴大民間投資,為儲蓄打通更多投資渠道,推動一批基礎設施REITs試點項目,創新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將企業服務與產業引進、項目落地相結合,推進實施一批社會投資項目,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三、完善超大城市現代流通體系

[編輯]

系統建設規模化、網絡化、集約化現代流通體系,從國內國際兩個維度推動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確保雙循環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高效順暢。

暢通流通骨幹通道。立足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優勢,堅持以存量設施整合提升為主、以增量設施補短板為輔,合理規劃布局綜合運輸通道和交通樞紐節點。拓展延伸國際物流快運網絡,力爭實現雙樞紐貨運吞吐量翻番。完善航空口岸功能,發展「卡車航班」「空空中轉」通關模式,構建高價值商品的快捷物流服務網絡。發展一批海外倉,開闢國際供應鏈新通道。適應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需要,構建網絡化鐵路貨運新體系。串聯暢通環京公路運輸網絡通道。建設新型一體化聯運轉運銜接設施,鼓勵發展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統一配送、夜間配送等運輸組織模式。

打造重要物流節點。在大興、亦莊、房山等南部地區依託綜合運輸通道和交通樞紐節點布局產業園區,密切通道沿線經濟產業聯繫,高效聯通骨幹網絡和出海口。持續推進大宗生產生活物資運輸「公轉鐵」,支持具備條件的物流園區和重點企業引入鐵路專用線,加快實施平谷地方鐵路改造等工程。在大興國際機場周邊、北三縣、天津武清、河北涿州等區域設立大型物流集散區,布局多個「組團式」的現代化倉儲物流基地。加快布局西北(昌平南口)和西南(房山竇店)兩大智能化物流基地。鼓勵公路、鐵路貨運場站在環京交通幹線樞紐建設新型綜合化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發展智能化立體倉、雲倉等新型綠色倉儲設施。分級建設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適度擴容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支持利用工業廠房改造建設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統籌規劃集零售、配送和便民服務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末端配送網點。實施新能源物流配送車替代工程,推廣快遞機器人、可穿戴外骨骼設備在高校、社區試點,打通末端物流「最後一公里」。

促進現代流通與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延伸農業供應鏈,提升製造業價值鏈,創新商貿服務產業鏈,推動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支持物流企業與製造企業協同共建供應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物流供應鏈創新示範企業。支持具備條件的大型工業園區新建或改擴建鐵路專用線、倉儲、配送等基礎設施,吸引第三方物流企業進駐並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鼓勵龍頭商貿流通企業創建具有充分議價權和話語權的國際採購聯盟,建設跨國採購中心和連鎖分銷中心。培育一批網絡型龍頭物流企業,支持建設供應鏈綜合服務和交易平台,實現採購、分銷、倉儲、配送全鏈條協同。鼓勵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下沉供應鏈,拓展社區服務網點,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等冷鏈物流新模式。

第六章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編輯]

以產業集群為基礎,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共生、資源優勢互補、生態高效支撐,推動高端要素向更具發展條件、更大範圍優化集聚,促進現代化都市圈產業高效協同,構建 「一核兩翼三圈三軸,兩區兩帶五新雙樞紐」的產業空間格局。

一、推動「一核兩翼三圈三軸」協同布局

[編輯]

一核。充分發揮全國政治中心政策策源定向引領能力,把政治活動的影響輻射力、政策制定的強大影響力、資源配置的骨幹支撐力、政策承接的引領帶動力轉化為首都發展勢能。充分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示範帶動力,堅決扛起文化強國建設的使命擔當,把文化軟實力轉化為首都發展的硬實力。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提升北京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位勢,打造開放新高地。充分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新策源力,更高水平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形成首都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兩翼。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翼齊飛。城市副中心積極吸納和集聚高端要素和創新資源,增強總部經濟發展吸引力。引導京津冀區域性金融機構集聚,建設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大力發展文化創意、主題旅遊、原創藝術、演藝娛樂等產業,建設文化旅遊新窗口。打造台馬科技走廊,實現城市副中心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融合發展。雄安新區建設成為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範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範區。

推動「三圈三軸」一體化聯動發展。以職住協同、功能互補、產業配套三個圈層為支撐,帶動環京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要素配置、服務協同,提升現代化都市圈發展能級。強化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軸」輻射引領作用,增強與天津、河北聯動,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二、發揮「兩區」政策疊加優勢

[編輯]

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在全市域探索服務業開放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自貿試驗區着力構建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數字經濟試驗區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實施範圍 119.68 平方公里。統籌推進北京自貿試驗區和大興國際機場片區(北京區域)的聯動創新,帶動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三、強化「兩帶」產業聯動效應

[編輯]

集中力量打造北部研發創新帶、南部創新型產業集群和先進智造產業帶發展格局,形成南北兩帶技術交流、人才流動、分工協作、利益共享、協同融合、鏈接全球的創新生態體系。

北部研發創新帶。以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為主體,以海淀(學院路和學清路)為主支撐,緊扣科學、科學家、科學城的核心要素,打造科技與城市有機融合發展的新示範,形成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節點。

創新型產業集群與先進智造產業帶。以亦莊、順義、昌平、大興、房山等平原新城為載體,聚力全產業鏈系統性優化升級。以智能製造為核心,推動三大科學城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與先進智造產業帶。堅持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形成南北兩帶技術交流、人才流動、協作互補、協同融合的創新生態體系。

四、提升五個平原新城產業承載能力

[編輯]

亦莊、順義、昌平、大興、房山新城是首都面向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門戶,也是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重點地區。

亦莊新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生物醫藥四大產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和科技服務中心、首都東南部區域創新發展協同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及製造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宜居宜業綠色城區。

順義新城聚焦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第三代半導體、航空航天等創新型產業集群,依託世界級航空樞紐建設,發展臨空經濟、產業金融、商務會展、文創旅遊等現代服務業,打造港城融合的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創新引領的區域經濟提升發展先行區、城鄉協調的首都和諧宜居示範區。

昌平新城聚焦發展先進能源、醫藥健康、先進智造等優勢主導產業,着力完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商務商業等配套,打造首都西北部重點生態保育及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一流的科教新區、特色歷史文化旅遊和生態休閒區、城鄉綜合治理和協調發展的先行示範區。

大興新城立足生物醫藥基地和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做優做專醫藥健康產業,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產業,打造面向京津冀的協同發展示範區、科技創新引領區、首都國際交往新門戶、城鄉發展深化改革先行區。

房山新城聚焦良鄉高教園區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加強高端製造業基地、新材料產業基地、生態谷建設,打造首都西南部重點生態保育及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京津冀區域京保石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科技金融創新轉型發展示範區、歷史文化和地質遺蹟相融合的國際旅遊休閒區。

五、打造雙樞紐新動力源

[編輯]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與臨空經濟示範區。立足航空服務、通用航空的基礎優勢,實施「再造國門」計劃,推動「四型」 機場建設,打造世界級航空樞紐機場。挖掘現有空港資源,推動多式聯運、智慧口岸、單一窗口等平台建設,聚焦發展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着力提升國際會展、跨境電商、口岸貿易、健康醫療、產業金融等高端服務業,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承載區。實施全球航空營運商計劃,打造國際航空高端資源配置與聚集區,建設輻射帶動性強、國際影響力大的世界級空港城。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與臨空經濟區。聚焦國際生命健康主導產業,吸引一批國際製藥企業、創新型企業落地。規劃建設數字產業園,積極引進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和新型數據中心,全力打造數字貿易試驗區。高水平設計和建設大興國際會展中心及配套設施,以高端展、國際展、特色展為重點,吸引國內外大展入駐。大力發展航空科技、航空物流等航空核心產業,打造國家物流樞紐、智慧物流示範區。創新發展航空租賃、離岸金融等配套產業,吸引外資金融服務企業入駐,打造臨空國際金融服務港。

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發揮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雙樞紐機場聚集輻射效應,打造以航空物流、科技創新、服務保障三大功能為主的國際化、高端化、服務化臨空經濟示範引領區。加強與天津濱海機場、河北石家莊正定機場的分工協作。

第八篇 建設高品質宜居城市

[編輯]

「十四五」時期,要系統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創新超大城市現代治理,推動「全周期管理」,優化城市空間和功能布局,推動城市更新,建設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顯著提升城市品質和承載能力,加快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健康、韌性城市。到202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第一章 深入落實城市總體規劃

[編輯]

堅決維護城市總體規劃嚴肅性,持續推動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優化調整,科學實施減量提質,促進均衡協調發展,系統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一、優化城市空間功能布局

[編輯]

統籌規模精簡、空間集約、區域協同,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功能優化、複合利用、融合發展,統籌地上和地下空間資源,為提升首都功能提供集約高效可持續的空間支撐。

強化全域空間管控。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推動重點功能區規劃、專項規劃和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有機融合,實現「多規合一」。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實施生態控制區、集中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全域空間管控。全面實施增減掛鉤,持續推進城鄉建設用地減量提質。嚴格控制建築規模,中心城區規劃總建築規模控制在8.5億平方米左右並實現動態零增長。統籌剛性約束與彈性供給,精準調控減量實施的時序與空間,保障重大項目規劃建設。落實城市設計規範,加強建築高度、城市天際線、第五立面、城市色彩等管控,塑造特色鮮明的城市風貌。鞏固深化規劃自然資源領域問題整改,堅定依法有序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淺山區違法占地違法建設、違建別墅等專項整治。健全分級分責不分散的規劃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城市體檢評估,落實規劃實施監督問責制度。

高效配置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生產空間,拓展高品質生活、生態空間,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融合發展。科學調控、精準配置產業用地,騰退低效集體產業用地,城鄉產業用地占城鄉建設用地比重保持在 25%以內。健全產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提高地均產出。打造職住平衡的宜居空間,「十四五」時期,城鄉職住用地比例調整至1:1.5左右。中心城區居住用地優先用於建設租賃住房和中小套型共有產權住房,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地區適度提升居住用地供應規模與比重。統籌軌道交通建設與居住用地供應,增加大站快線、市郊通勤鐵路沿線居住用地供給。整合閒置村莊居住用地。推動生態空間優化重組,強化非建設空間集中連片布局。

統籌推進地下空間複合利用。推進地下空間利用立法,推動各類地下設施時空統籌、功能優化、布局協調、集約開發。建立分層分類配置制度,制定設計標準和專項規劃,鼓勵豎向分層立體綜合開發和橫向空間聯通開發,實現地下交通、公共服務、商業等功能複合利用。探索地下商業綜合體開發模式,完成 CBD、金融街等商圈地下空間改造。強化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地下空間連通建設,優化站點換乘體系和出入口設置。在中心城區探索利用公園綠地等公共空間建設地下停車場。分區分類有序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建成城市副中心、麗澤金融商務區、懷柔科學城等幹線項目。

堅定實施戰略留白。加強戰略留白用地管理,分區分類制定清理方案,將疏解騰退無使用計劃零散用地、部分城市建成區農業用地和未利用地納入留白管理,加快實現「地上物清零」和「零成本」持有,引導戰略留白用地向更具區位優勢的區域集中,逐步實現連片分布。

二、促進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發展

[編輯]

着力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推動中心城區疏解提質、平原多點地區承載支撐、農村地區振興發展,實現城鄉互補、南北均衡、西部轉型升級。

提升中心城區空間品質。進一步完善分散集團式空間布局。提升北中軸奧林匹克中心區環境品質。強化南中軸地區發展統籌。圍繞重點功能區拓展高端要素聚集空間。優化提升二環-五環存量居住區空間品質,拓展五環外東壩、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等空間功能。暢通一環百園生態空間連接。實施城鄉結合部建設行動計劃,強化產業提升和環境整治。24 個一道綠隔地區試點單元全面實現城市化,形成「用地整合、功能組合、空間圍合、高低結合」的組團式空間形態。制定二道綠隔地區規劃,建立全域全要素的管控體系。

增強新城綜合承載能力。系統構建平原新城城市框架。建設中心城和平原新城「半小時軌道交通圈」,建設站城融合的城市支點,增強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延伸覆蓋生態涵養區新城。制定公共服務資源補短板項目清單,有序引導教育、醫療等中心城區優質資源向新城精準轉移。加強產業准入管理,承接適宜的功能和產業。統籌重大活動、重大工程、重要平台優先向平原新城布局。

建設新型城鎮體系。統籌職住平衡、功能互補、公共服務、產業支撐,構建微中心-新市鎮-特色小鎮-小城鎮的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網絡型城鎮結構。以軌道交通帶動城鎮建設,圍繞望京、順義、昌平等站點布局 71 個軌道微中心,加強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土地利用、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開發,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接駁,推動規劃指標向軌道站點周邊集聚,統籌布局生活性服務業、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和公共設施。圍繞重點廊道和主要交通沿線,加快推進魏善莊、長辛店等 8 個新市鎮建設,「一鎮一策」打造產業聚集區。加快建設特色小鎮,塑造特色風貌。着力提升鄉鎮綜合服務功能,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城市功能的區域中心。

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制定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菜田面積底線,調整農業結構布局,分類制定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保護發展區政策。紮實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 30 年試點。實施扶持農村集體經濟專項幫扶行動,基本消除年經營性收入小於 10 萬元的集體經濟薄弱村。推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變革,構建連通農村地區與微中心、新市鎮、城鎮的高效交通網絡,把新型城鎮體系打造成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補充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分片區系統優化集體建設用地複合承載功能,建設符合現代化農村需求的能源、給排水體系,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美麗鄉村建設,注意保住鄉村味道,留住鄉愁,深入推進「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運營管護長效機制。打通城鄉人才培養交流通道,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口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培育鄉村旅遊、生態旅遊、精品民宿等綠色產業,提供更多二、三產業就業崗位。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文化等新業態,積極引導專業人才下鄉創新創業。

加快城南地區崛起。滾動實施城市南部地區行動計劃。高起點高水平建設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輻射南中軸延長線、永定河、南五環路沿線功能提升。打造麗澤金融商務區、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北京高端裝備製造基地等重點功能區。加快豐臺站站城一體化、南部區域性綜合樞紐等項目建設,構建連通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等區域的交通廊道。推動首都醫科大學新校區、北京口腔醫院遷建工程,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統籌推進南中軸生態文化發展軸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重點項目。

推動京西地區轉型發展。加快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發展,加強工業遺存保護利用,高質量完成首鋼北區、東南區建設,加快首鋼南區開發工作,全面提升區域城市功能品質,推動文化、生態、產業、活力復興,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加快京西產業轉型示範區建設,強化區域產業協同、園區配套聯動,提升中關村石景山園、門頭溝園高端承載力,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業園、銀行保險產業園、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產業園、京西智能科技園等一批特色園區。持續加強永定河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支持門頭溝區建設京西「一線四礦」文旅康養休閒區,打造綠色生態轉型發展示範區。

第二章 加快推進城市更新

[編輯]

推動城市建設發展由增量開發向城市更新轉變,加快構建「政策機制+重點領域」工作格局,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促進老城保護和街區更新形成整體連片效應。

一、落實城市更新計劃

[編輯]

緊扣民生保障,集中實施一批特色鮮明、惠及面廣、示範帶動作用強的城市更新項目,推動城市發展轉型和經濟動力轉換。

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分類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危舊樓改造和簡易樓騰退。力爭完成全市2000 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統籌基礎類和「菜單式」自選類項目,系統推進抗震加固、節能改造、專業管線改造,精準實施適老化改造、加裝電梯、綠化改造,補充便民設施和停車設施。實施100萬平方米危舊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改造。基本實現在施棚戶區改造項目「銷賬」,新啟動一批群眾訴求強烈的棚戶區改造項目。推動老城平房區申請式騰退和改善,完成平房區6000戶住戶申請式退租和4000戶修繕。更新改造平安大街、鼓樓大街、觀音寺等重點片區,全面完成菜西片區、磚塔片區等試點項目,打造一批精品街區。

促進存量產業空間活力復興。研究推進區域整體轉型開發、節餘土地分割轉讓等機制,鼓勵市場主體利用老舊廠房發展科技研發、商務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有序推動 700 處老舊廠房、低效產業園區騰籠換鳥。推動約500萬平方米超十年樓齡甲級寫字樓升級改造。提升王府井、西單等傳統商圈的國際化水平。

二、創新城市更新政策體系

[編輯]

創新存量空間提質增效政策機制。加快城市更新領域立法,制定落實城市更新行動計劃和年度實施計劃。推行以街區為單元實施更新。建立組團實施、動態兼容的存量空間規劃、用地政策。建立規劃技術規範容缺制度,完善用地性質混合、兼容和轉換機制,實現各類功能空間兼容利用和混合設置。盤活利用紅線內外、地上地下經營性空間資源,跨項目、跨區域、組團式推進項目實施。合理確定各類用地地價水平,研究土地出讓金作價入股、年租制過渡期等相關激勵政策。下放城市更新項目市級立項、用地、規劃、施工許可等審批權限。鼓勵項目合理打捆,探索一次性招標等方式確定實施主體。建立確保微利可持續回報的利益平衡機制,創新市場化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設立專門針對城市有機更新項目的金融產品。

第三章 提供智慧高效交通服務

[編輯]

切實發揮軌道交通對城市空間結構調整和功能布局優化的引導作用,深化交通綜合治理,加快構建綜合、綠色、安全、智能的立體化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到 2025 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提高至76.5%。

一、打造高效便捷的軌道交通體系

[編輯]

加快構建圈層式、一體化軌道交通網絡,紮實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地鐵「四網融合」,實現軌道交通與城市協調融合發展,讓市民樂享「軌道上的都市生活」。到2025年,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預計達到1600公里,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56%。

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充分發揮各類軌道交通比較優勢,推動網絡整合、樞紐銜接、運營一體、站城融合。建成豐臺站、霍營(黃土店)等大型交通樞紐,充分發揮朝陽站、清河站等外圍站點客流轉換作用,推動鐵路與城市交通信息共享、安檢互認,實現便利換乘。依託軌道交通大興機場線、城際鐵路聯絡線等,在城市航站樓實現值機和行李託運服務。推廣民航、鐵路與城市交通聯程聯運服務,提升全鏈條出行效率。科學分配鐵路運行時刻資源,推進部分線路承擔城市內通勤服務功能。建立軌道站點一體化開發的用地和建築規模指標優先保障制度,促進城市沿軌道交通廊道軸向發展。實施城市副中心站、朝陽站、豐臺站等一批站城一體化、高強度綜合開發,打造新活力中心。健全土地綜合開發收益反哺軌道建設機制,提高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能力。

高水平發展市郊鐵路。統籌鐵路既有資源盤活利用與補齊城市功能短板,實施市郊鐵路建設行動計劃。構建市郊鐵路主骨架,整體提升城市副中心線、東北環線、通密線,推進S2線南段通勤化改造,新增京門-門大線、京九線等線路,提供「大站快線」軌道交通服務,實現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快速交通聯繫。加快建設平谷線,推進城市副中心線、京九線等向環京地區延伸,拓展快速通勤服務範圍。盤活利用良陳線等小鐵路資源,開發文旅新產品。到 2025 年,市郊鐵路運營里程力爭達到600公里,站點覆蓋率顯著提升。做好市郊鐵路站點交通接駁,方便乘客快進快出、安全乘坐。在新城等地區有序發展中低運量系統,有機銜接市郊鐵路和地鐵網。加快形成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市郊鐵路裝備製造、工程建設、運營服務等標準體系。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探索靈活多樣的票制票價體系,鼓勵市郊鐵路建設運營主體多元化。

增強地鐵線網服務能力。織補、加密、優化中心城線網,建設麗金線、CBD線、11號線西段、19號線北延等線路,提高重點地區線網密度,增強就業中心與居住組團間快速聯繫。具備條件的線路實現快慢線交叉運行和同台換乘,實施1號線與八通線貫通運營等改造工程。治理軌道振動噪聲。開展既有地鐵車站綜合性改造提升,增設換乘通道和出入口。建設智慧地鐵,建立基於乘客信用體系的智慧安檢新模式,集成安檢票務體系,推廣無感通行。加快五環路以外駐車換乘(P+R)停車場建設,建成蘋果園等綜合交通樞紐,為小客車換乘軌道交通提供便利。

二、提升綠色出行服務水平

[編輯]

圍繞軌道交通優化地面公交線網,完善城市路網結構,街道空間分配向步行和自行車傾斜,推進城市綠色交通發展邁上新台階。

提高公共交通效率。推進與軌道交通協調發展的公共交通體系建設。優化地面公交線網,減少長距離、長時間運行線路,科學設置公交專用道,改善銜接換乘條件。編制實施中心城區公交場站布局規劃,建設郭公莊、東小營等立體公交場站,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引入超市、菜站等便民服務設施。發展定製公交。

暢通城市道路網絡。優化集中建設區道路網規劃。結合城市更新,加大中心城區次幹路、支路建設力度,提高路網密度,暢通道路微循環。加快實施京密路、京良路西段、通懷路等跨區道路工程,推進擁堵節點改造,加強幹線公路與城市道路有效銜接。推廣實施路口秩序化改造,減少道路隔離護欄,規範設置標識標線。

建設慢行友好城市。分區域制定慢行系統專項規劃,優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車路權,打通堵點、斷點,建設自行車道網。積極鼓勵「騎行+公共交通」通勤方式,規範共享單車管理,因地制宜建設地下過街設施,推廣使用降噪路面,增設人性化街道家具,加強綠道、濱水路與城市慢行系統銜接融合。

三、大力推動交通綜合治理

[編輯]

全面規範動靜態交通秩序,推進交通治理智慧化、精細化,引導優化出行結構,不斷提升交通文明水平。

建設智慧交通系統。高水平推動交通數字轉型、智慧升級,形成交通整體解決方案。持續推進信號燈統一管理、聯網升級改造和信號配時優化,實現全市有建設需要的路口智能信號燈覆蓋率達到100%,城市重要功能區域系統聯網控制率達到95%以上,推動智能信號燈「綠波調節」。以乘客出行需求為導向,大力推廣預約出行、共享出行,集成各類交通資源,推廣「出行即服務」。

持續治理交通擁堵。分年度制定治堵清單,科學利用現代技術,全面推進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學校醫院等周邊專項治理、堵點亂點精準治理。加快建設非現場執法設備設施,建立健全交通信用監管機制,對各類交通違法行為實施綜合執法、聯合懲戒。加大交通文明宣傳力度,培育形成維護城市交通秩序的社會氛圍。

加強停車綜合治理。落實「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基本要求,推進道路停車電子收費全覆蓋,全面實現停車規範管理。發展智慧停車,推動居住區和鄰近單位停車資源共享。完善市級統籌、區街共治、社區自治的停車治理體系,健全居住停車認證機制。科學規劃建設自動化立體停車設施,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停車設施建設。

實施交通需求管理。在街區控規編制階段同步開展區域交通評估,實現規劃開發強度與交通綜合承載能力動態平衡。實施更加科學合理的擁車、用車管理策略,優先照顧「無車家庭」,優先考慮新能源車配給,實施差別化停車供給與收費政策。鼓勵採用線上辦公、錯時上下班、彈性工作制等措施,減輕集中交通出行壓力。通過碳交易等市場化手段,激勵綠色出行。

第四章 構建安全高效資源支撐體系

[編輯]

堅持平衡、可持續、韌性的發展理念,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全面提升城市資源保障水平。

一、提高水資源保障水平

[編輯]

建設多源供給、兼容並蓄、精細調配、彈性適應的水保障體系,優化城市水生態循環系統,推進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到2025年,全市生產生活用水總量控制在30億立方米以內,實現零增長,地下水位穩步回升。

推動水資源循環高效利用。強化指標剛性約束,聚焦用水效率提升,推動用水結構優化升級。實施用水總量、強度雙控,健全分區域、分行業用水控制指標體系,落實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加快「三城一區」節水標杆園區創建。逐步退出園林綠化領域自來水、地下水灌溉。到2025 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水耗下降到10立方米/萬元以內,水資源節約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立覆蓋水資源利用全空間全鏈條全領域的監測網絡體系,深入開展獨立計量區建設和管理,做到供水管網「逢漏必知」,到2025年,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力爭降至8%。實施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改造城市道路綠化隔離帶、公園綠地,增強對雨水的調蓄和消納作用,探索雨洪水利用市場化機制,到 2025 年,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比例達到 40%以上。加強再生水多元、梯級和安全利用,提高再生水輸配能力,推進一道綠隔再生水調配水源環線建設,實施重點功能區及重點工業項目再生水輸配水工程。到202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5%以上。

強化水資源戰略儲備。完善多元供給、統籌平衡、儲備充分的水資源保障體系。實施南水北調中線擴能工程,加快研究推動東線調水工程,「十四五」時期,總調水規模力爭達到 60 億立方米。完善南水北調輸水網絡結構,實施大興機場、丁家窪等配套水廠建設,推進河西支線、大興支線等配套干支線工程。進一步完善永定河生態補水機制。實施密雲水庫水源保護京冀共同行動,開展庫濱帶治理。研究推動官廳水庫恢復飲用水戰略儲備功能。通過壓采、回補等措施建設西郊、密懷順等地下蓄水區。深入開展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實施自備井置換清單式管理,推進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自備井逐步退出常規供水體系。到 2025 年,地下水開採量力爭降至14億立方米,平水年地下水位穩步回升,局部漏斗區水位明顯回升。

擴大優質供水覆蓋。完善「一環、兩脈、九廠、多點」 聯動的供水設施布局,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建成石景山、亦莊兩大主力水廠,強化中心城區西部南部供水保障。建成溫泉水廠、河西第二水廠、河西第三水廠,提高中心城區外圍供水保障能力。推動智慧水務建設,加強多源互濟、分區聯網,結合老城雙修建設改造供水管網 1000 公里以上。加快推進水錶智能化改造。重點功能區試點探索直飲水直供入戶。到 2025 年,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保障係數超過1.3。

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構建「源頭消減、管網輸送、蓄洪消峰、超標應急」的內澇防治體系。鞏固提升中心城區 「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排水格局,有序推進蓄滯洪澇區建設,進一步完善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骨幹河道防洪工程體系,持續推進中小河道達標治理,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基本建成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體系,建成北運河通州段、溫榆河綜合治理工程和宋莊蓄滯洪區二期工程,加快實施溫潮減河治理工程。核心區和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重點地區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和雨水管道提標。優先解決已經形成的下凹式立交橋、鐵路橋等積水點位,實現主城區積水點動態清零。提升洪澇災害監測預報調度能力,健全「測、報、防、調」工作機制。

二、推進能源綠色低碳智慧轉型

[編輯]

統籌能源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着力增強設施供應能力,補齊儲備能力短板,系統推進能源轉型,構建堅強韌性、綠色低碳智慧能源體系。

健全首都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制訂首都能源綜合保障方案,完善多源多向、多能互補、城鄉協調的總體策略。構建央地協同、區域聯動的綜合協調保障機制。加強京津冀能源一體化發展,促進山西、內蒙古清潔能源合作。提高能源運行精細化、智慧化水平,確保城市能源運行平穩。加快建立能源儲備體系,提升重大突發事件能源應急響應和處置能力。

切實轉變城市能源發展方式。堅持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系統優化,強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能源新技術應用與智慧城市融合。落實可再生能源優先的理念,將可再生能源利用作為各級規劃體系的約束性指標,實現與城市建築、基礎設施、現代農業設施、礦山修復治理的融合發展,推進光伏、熱泵等可再生能源技術規模化應用,有序推進源網荷儲用一體化發展。推進既有建築能源系統綠色智慧化改造,統籌供熱與製冷系統耦合應用,統籌生產生活熱水供應。推動城市副中心、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未來科學城等重點功能區創建綠色能源示範區,新建功能區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不低於 20%。加大綠色電力調入力度,加快構建適應高比例、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一代電力系統。到 2025 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4%左右,煤炭消費量控制在100 萬噸以內。

建設堅強智慧城市電網。統籌本地及周邊區域電源設施布局,提升分區電源支撐能力和分布式能源系統保障能力。優化完善環京特高壓環網及下送通道,推進北京東-通州北、北京西-新航城 500 千伏等通道建設,提升北京電網「多方向、多來源、多元化」受電能力。到2025 年,外送通道輸電能力增加到4300萬千瓦。規劃建設亦莊南、CBD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完善主網結構和城市重點負荷區域220千伏電網結構,建成源網儲輔協調、分區互聯互濟的高可靠智能化城市配電網,全市供電可靠率達到 99.996%。發揮電力在能源互聯網中的紐帶作用,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建設虛擬電廠,完善電力輔助市場,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和調節能力,增強分區保障能力。利用先進儲能系統,建成多路徑「黑啟動」電源,開展重點負荷區域、重要用戶應急儲能與調峰系統重構,構建電源、電網和用戶三方協同綜合應急保障體系。

提高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完善陝京輸氣系統,聯結中俄東線、海上液化天然氣輸氣通道,形成「三種氣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環」的多源多向天然氣供應格局。完善市內管網輸配系統,有序實施密雲、城南、平谷3座門站及配套系統,實現六環路高壓A管網成環。投運天津南港LNG接收站及外輸管線工程,到 2025 年,本市儲氣能力達到國家考核要求。持續擴大管道燃氣城鄉覆蓋,提高中心城區管道天然氣接通率。探索生態涵養區、山區清潔供氣新方式。制定瓶裝液化石油氣替代措施,規範治理液化石油氣市場。有序控制天然氣使用規模。

建設清潔低碳城鄉供熱體系。優化「集中熱網+區域熱網+城鎮供熱+農村清潔供熱」的體系化布局。實施中心熱網分區管理,加強與需求端區域供熱製冷的高效匹配,整合區域供熱系統,優化分布式源點建設布局,加快推進智能供熱系統建設。提升中心城區供熱保障水平,建成魯谷北重、左家莊二期等西部、南部薄弱地區熱源及配套熱網工程,打通熱網斷頭斷點,替代散小鍋爐,推進熱電中心等各類餘熱深度利用。優化新城地區供熱網絡布局,建成昌平未來科學城等區域配套熱網,提高重點區域清潔供熱水平。大力發展鄉鎮地區熱泵、太陽能、儲能蓄熱等清潔供熱。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占比達到10%以上。

保障清潔油品供應。優化調整油品設施布局,加快管網系統智能化改造,改建石樓等油庫。完善成品油儲備,加強成品油市場監管,保障北京地區成品油高品質穩定供應。

第五章 提高超大城市現代治理水平

[編輯]

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充分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新技術,賦能城市管理、支撐社會治理,讓城市品質落在細微之處,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一、提高城市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編輯]

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理念、手段、模式創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科學布局城市大腦。完善市級大數據平台,建設高價值數據服務、AI算法模型服務等城市大腦中樞引擎,全面支撐城市管理駕駛艙迭代升級,實現全面感知、全局統攬、精準服務、高效決策。強化數據融合和業務協同,構建以城市人口精準管理、經濟活動準確監測、城市運行全面動態感知、資源和生態環境智能監控、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為核心的城市運行決策管理體系。

智慧賦能城市精細管理。實施城市一網統管,統籌管理網格和城市運行事項清單,加速推進基層應用與垂直業務部門系統的融合集成,實現城市運行管理「橫到邊、縱到底」。推進數字技術在城市基礎設施的率先深度應用,強化市政管網重要節點實時監測,實現運行狀態全掌控。統籌雪亮工程、道路視頻監控、社區監控等系統,實時感知交通出行、生態環境、城市實景等城市要素,映射動態城市畫像。統一城市部件的基礎身份標識和編碼,打造厘米級高精度3D地圖AR實景基礎服務,建設虛實無縫融合交互的城市數字孿生體。

推廣智慧服務惠民。用數據聯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大幅提升醫療、教育、就業等公共服務智慧水平,實現民生服務網上可辦率達到100%。實施「多表合一」專項行動,大力推廣居民室內水、電、氣、熱智能化監測和調節,推廣智能繳費。加快政府政務、公共服務、電子商務、電子導航等信息無障礙建設。

二、創新超大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編輯]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在基層形成生動實踐。

深入推進「吹哨報到」「接訴即辦」。進一步優化運行機制和工作流程,釐清權責邊界,提高「吹哨」精準度,增強 「報到」實效性,推進「吹哨報到」機制向社區治理深化。全面落實《關於進一步深化「接訴即辦」改革工作的意見》。加快推進「接訴即辦」立法,明確範圍邊界、各方權責、辦理機制、法律責任,提高法治化水平。全面整合「接訴」渠道,打造統一組織、分級管理、快速高效的網上12345體系。規範訴求受理分類,強化「首接負責」,推動「有一辦一、舉一反三」向「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深化。推進「接訴即辦」數字化轉型,實現12345熱線平台與全市大數據平台對接,建立民生訴求數據庫,深化數據分析研究、開放共享,對輿情實施動態監測和分析研判,為科學決策和數字治理提供數據支撐。

強化基層社會治理。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有序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全面實施街道辦事處條例。優化基層管理職能體系,建立健全街道職責清單、賦權清單,強化12345與網格化、常態化管理制度銜接。推進社區減負,實施社區工作準入機制。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優化整合社區政務服務、物業服務、綜合服務等,建立健全社區服務業發展的制度體系。發揮好街巷長、社區專員、小巷管家、協管員等作用,加強一線力量整合規範管理。落實物業管理條例。積極為失管小區引入物業管理,健全微利可持續的物業運營回報機制,提高業委會組建率、物業管理覆蓋率。總結運用好疫情防控經驗,發揮街道、社區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的前沿優勢,提升社區應急動員和群防群治能力水平。

完善多元參與治理格局。培育發展各類社會治理主體,構建以黨建引領、政府主導,企業、社會組織、居民多方共治的聯動機制,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完善區域化黨建工作機制,推動「雙報到」常態化。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監督、議政作用,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深化「回天有我」社會治理機制和模式創新,探索打造多方參與、居民共治的大型社區治理樣本。推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發揮服務基層、聯繫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志願服務規範化、制度化建設。完善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機制。進一步激發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促進社會企業發展。規範運用社區議事廳、居民懇談會、居民 「微提案」等形式,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三、精準提升城市環境品質

[編輯]

精心管理好市民身邊的空間環境,提升服務品質,讓城市更加整潔有序。

打造高品質公共空間。持續推動城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工程,營造人本友好、安全、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間。堅持「功能優先」,統籌優化城市客廳、街邊公園和城市微空間規劃,充分利用騰退邊角地、立交橋下等拓展公共空間,補充停車、健身、休憩等設施短板。擴展活力街區和濱水空間公共綠地,優化周邊道路組織,打造良好步行環境和濱水休閒健身環境。合理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健全公共空間運營維護長效機制。

全面提升無障礙環境水平。修訂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條例,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和規範。在城市更新、鄉村振興、老舊小區改造、智慧城市建設等城鄉建設和公共服務項目中同步開展無障礙建設。持續推進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務場所、居住小區無障礙建設和改造。制定家庭適老化改造計劃,實施殘疾人、失能失智老人居家環境無障礙改造工程。探索傳統無障礙設施設備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加快政府政務、公共服務、電子商務、電子導航等信息無障礙建設,打造無障礙智慧城市建設。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管護長效機制。

強化市容環境治理。集中開展城市環境難點問題專項治理行動,解決高快速路、橋下空間、施工工地等區域垃圾渣土亂倒亂卸、垃圾暴露等環境衛生問題。實施機械化、精細化深度保潔,擴大街巷小型機械化組合作業覆蓋範圍,城市道路機掃率提升到 97%。不斷提高道路亮燈率和維護水平,優化提升重點商圈、傳統商區、公園和開放空間夜間景觀照明品質。持續推進城市電力箱體設備隱形化、小型化、景觀化,推動「多杆合一」治理。強化架空線入地,加強規範梳理,嚴控新增復掛。

第九篇 大力推動綠色北京建設

[編輯]

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時期,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綠色北京戰略,持續提升生態環境空間容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碳達峰後穩中有降,紮實推進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健全首都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讓青山綠水藍天成為大國首都的靚麗底色。

第一章 系統提升城市生態容量

[編輯]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推動生態空間聯通、生態質量提升、生態功能複合,進一步拓展生態環境承載經濟社會發展的容量。到 2025 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 45%,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2%,森林蓄積量及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進一步提升。

一、持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編輯]

統籌推動建設空間減量和生態空間增量,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形成以生態涵養區為屏障、森林為主體、河流為脈絡、農田湖泊為點綴、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城市生態系統。

完善國土生態空間格局。加強「兩線三區」規劃和用途管控,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統籌推動集體建設用地騰退和造林綠化,加強戰略留白,到 2025 年,生態控制區面積力爭達到市域面積的 75%。構建完善的國土空間生態環境管控體系,劃定「三線一單」,科學劃分環境管控單元,嚴格制定並落實分區管控措施。構建大林大田、林田交融的複合生態系統,推動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布局,集中連片規模1000畝以上耕地占總量的80%以上,劃定林地空間優化引導區,加快生態林斷帶織補。

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和治理。完善「一屏、兩軸、兩帶、三環、五河、九楔」的市域綠色空間結構,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提高生態系統連通性、穩定性。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維護森林生態系統,推動城市與自然更加協調融合。北部燕山區域重點加強水庫等水源地保護,嚴格防控森林火災和有害生物入侵。西部太行山區域重點加強廢棄礦山治理,持續改善林分質量。東南部平原地區重點實施造林綠化,加強水系連通,推動林田水生態效益提升。繼續完善「一核、三橫、四縱」濕地總體布局,加強河湖濕地生態補水,逐步恢復濱水空間自然形態,因地制宜保護恢復濕地,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編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以道路幹線、河流為依託建立生態廊道體系,打通動物遷徙空間,加強候鳥棲息地建設和野生動物棲息環境保護,建立100處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500處生態保育小區。加強與津冀協作,共建環京綠化帶,拓展首都綠色空間。

二、堅決守護好生態涵養區綠水青山

[編輯]

嚴格施行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將生態涵養區建設成為首都戰略腹地和生態文明金名片。

實施高質量生態涵養保護。加強深山區生態保育,堅持自然恢復為主、適度人工修復,實施60 萬畝封山育林、15 萬畝山區造林、350萬畝森林健康經營,全面保護436萬畝天然次生林,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進一步提升山區森林質量。守護好以密雲水庫為核心的水源地,加強各類水庫庫濱帶保護,以水庫上游區域為重點,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600 平方公里。統籌開展淺山區生態保育和環境整治。優化生態涵養區城區風貌,構建城區與郊野、平原與山區有機融合的綠化隔離體系。

提升生態涵養區規劃建設水平。嚴格落實分區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確保生態涵養區生態空間只增不減、土地開發強度只降不升。探索開展重大政策環評。落實點狀供地政策閉環管理機制,保障和規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堅持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強化全過程監督,嚴控河湖水域周邊、山腳線以上開發強度。

培育特色產業促進綠色發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制定生態涵養區適宜產業引導支持政策,培育壯大現代農業、鄉村旅遊和精品民宿等產業,引導資源節約型、生態友好型產業項目在生態涵養區落地,打造生態溝域。深度挖掘傳承世園會遺產,辦好園藝小鎮,發展現代園藝、會議會展等產業。壯大生態涵養區農村集體經濟,結合新業態鼓勵建立民宿聯盟、生態產業合作社等,發展新型集體林場。制定生態涵養區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推動鄉村旅遊瓶頸道路、農村集中供水、基礎教育和基層醫療等一批項目建設,有力保障生態涵養區基本權益和發展權益。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和綠色建築,抓好鄉村污水處理、環境衛生、垃圾分類和廁所革命。

三、建設大綠大美的城鄉生態環境

[編輯]

進一步豐富城鄉生態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構建連片成規模、聯通成體系的平原地區大尺度綠色空間組團,增加可進入、可體驗的生態休閒空間。到 2025 年,全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 16.7 平方米,公園綠地 500 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 90%,在嚴格保護耕地的前提下,除核心區外各區全部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

努力打造花園式核心區。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增加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推動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加強歷史水系修復。推廣種好「院中一棵樹」。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強化生態功能置入。加強公共空間生態化改造。對平安大街等特色街道實施林蔭化改造。

建設公園式中心城區。構建綜合公園、社區公園、遊園三級公園體系,將中心城區建設成為公園綠地服務基本無盲區的「公園城市」。建設國家自然博物館,研究國家植物園建設。提升綜合公園服務品質,建設溫榆河公園、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等成長型公園。建設全齡友好型社區公園,注重個性化設計和多樣化展示,完成 50 處以上公園綠地改造,因地制宜增設生態停車場、體育運動場地。高效利用邊角地、留白地設置小型遊園。加快綠化隔離地區規劃建綠,新建綠隔公園17處,有條件的實行10%自然帶,形成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二道綠隔郊野公園環。進一步完善市級綠道系統空間布局,建設綠道350公里以上。將中心城區與外圍空間聯繫的九條楔形生態空間打造成為城市「新風」系統。加強河湖水域配套設施建設,實現每個區都有適宜垂釣區和河湖水域滑冰場。

全面推進靚麗新城建設。結合濱河森林公園體系以及郊野公園建設,推進新城森林公園、城市森林建設。在郊野和山區規劃建設森林步道1000公里,打造若干特色化的全程、半程、微型馬拉松跑道。建設綠意盎然、舒適宜人的慢行環境。拓展部分河道水域通航,全市遊船通航河道達到 70 公里以上。

大力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風貌。全面推進鄉鎮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結合特色風貌和承載功能,加強生態休閒空間建設。實施千村千園(林)計劃,充分利用古樹、大樹等自然人文遺存,結合鄉村歷史文化,因地制宜塑造森林鄉村。

第二章 全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編輯]

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更加突出源頭減排和全過程管控,更加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推動條塊分散治理向系統集成治理轉變、工程治理為主向精細化管理為主轉變,大力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一、精準實施大氣污染協同治理

[編輯]

堅持多策並舉,深化「一微克」行動,加大產業、交通和能源結構調整力度,推進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治理、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本地和區域協同共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有效控制移動源污染。積極推進運輸「公轉鐵」、車輛 「油換電」,大力提升建材等生產材料、商品車、電商快遞等大宗物資鐵路運輸比例。推動公交(通勤)、環衛、出租、渣土以及市內郵政、快遞、旅遊等車輛基本實現純電動或氫燃料電池汽車替代。推動存量燃油汽車更新為新能源汽車,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力爭達到200萬輛。優化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推進氫能源汽車加氫站規劃建設。嚴格實施國六(B)排放標準。全面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管理制度,以產業園區為重點推廣新能源叉車,推動機場運營保障車輛和地面支持設備基本實現新能源替代。加大對重型柴油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執法檢查。

精準控制生產生活源污染。實施以揮發性有機物(VOCs)為重點的專項治理行動,重點行業新建項目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削減替代。大力推動低(無)VOCs含量原輔材料源頭替代,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全面使用。深入開展石油化工、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治理,完善「一廠一策」管理。持續推動汽修行業優化整合升級,建設集中式、封閉式鈑噴中心。試點推廣使用綠色乾洗劑,推廣具有淨化回收功能的全封閉式乾洗機或碳氫乾洗機。研究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餐飲廢氣淨化技術。

精細治理揚塵污染。逐步提高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比例,2025年力爭達到60%。完善施工揚塵智能化視頻監管平台,制定各行業施工揚塵管控技術規範,加強對小微工程、市政工程及建築垃圾消納(資源化)場所揚塵管控。推行封閉式施工及線性工程分段施工,全市預拌混凝土攪拌站實現全密閉生產。推廣標準化、可重複使用的高效揚塵治理設施和第三方治理模式。進一步提高城市道路清掃保潔標準,完善塵土殘存量監測考評體系。中心城區全面開展步道沖刷作業。加強裸露農田、裸露地面、楊柳飛絮治理,適應下凹式綠地要求降低林地綠地相對地面高度,全面推廣綠化治塵及園林有機物等生物質覆蓋抑塵。

系統推動核心區超低排放區建設。推動核心區燃油汽車減量,基本實現公交、環衛、貨運、旅遊及公務車輛為新能源動力,逐步禁止柴油車輛駛入,打造純電動或氫燃料電池車輛巡迴旅遊專線,鼓勵存量擁車置換為新能源車輛。新建建築大力推廣近零能耗建築,有條件施工工地探索施行全封閉管理。

強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堅持統一標準、統一監測,強化聯合執法、應急聯動。積極爭取國家開展區域生態環境污染防治立法。大力推動區域能源結構調整,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全力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完善聯合預警預報和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完善跨區域環境保護聯合檢查、聯動執法、環評會商機制,推進機動車異地環境違法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

二、統籌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

[編輯]

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深入打好碧水攻堅戰,實施城鄉水環境治理行動方案,推動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態保護轉變。到2025年,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消除劣 Ⅴ類水體。

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以核心區為重點,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合流溢流和初期雨水污染治理,持續開展 「清管行動」,加強調蓄淨化,治理雨污混接錯接,因地制宜改造管網100公里。持續推進新城、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建改建污水收集管線 1000 公里,基本實現建成區污水收集管網全覆蓋。

全面提升農村水污染防治水平。以水源地周邊村莊、民俗旅遊村莊、人口密集村莊為重點,因地制宜採取工程和生態措施推進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完成900個以上村莊污水收集管線建設,完善運行管護機制。建立道路邊溝、溝渠、坑塘等小微水體整治台賬,完成小微水體綜合整治。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基本普及無害化衛生戶廁,健全並嚴格落實公廁管護機制。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

進一步提升河湖水系生態品質。健全排污口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水環境監督管理和聯合執法,堅決禁止污水、垃圾入河。推進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拒馬河、泃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推動引黃工程向永定河生態補水常態化,增加再生水補充河道生態用水。加強河湖水系連通,打造自然岸線。到2025年,河湖水生態狀況持續改善,優良水體斷面達到國家考核要求。

三、鞏固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編輯]

推動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完善標準體系,加強土壤環境監測和數據分析應用。遏制新增土壤污染,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全面建立廢舊農膜和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體系,到 2025 年,農膜基本實現全回收。推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少耕免耕,逐步提升農用地土壤質量。動態更新本市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細化電子、製藥等重點行業土壤污染源頭管控措施。強化未利用地土壤保護,嚴格控制開發利用。完善關停企業原址用地動態篩查機制,維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動態更新,探索開展綠色低碳生態修復。到 2025 年,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左右。

四、全面提升固體廢物治理水平

[編輯]

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原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收運、資源化處理和市場化運營體系,努力打造超大城市垃圾分類治理的標杆。

加強垃圾分類和源頭減量。完善生活垃圾管理規範和技術標準。強化生活垃圾產生單位和個人分類投放主體責任,促進垃圾分類成為廣泛自覺。推動完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探索推廣適合家庭和社區使用的廚餘垃圾新型就地處理技術。全面限制使用塑料製品,嚴格禁止生產銷售超薄塑料購物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製品,推動餐飲、外賣平台、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等重點領域減塑,推廣和擴大可降解塑料製品的使用。大力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限制產品過度包裝。

提高各類固體廢物資源化處置能力。高標準建設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提高垃圾焚燒、生化處置能力。完善全市循環經濟園系統布局。提高先進適用技術運營能力,提升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理水平。到 2025 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燒和生化處置能力達到 3.1 萬噸/天以上,預留 3000 噸/天的設施儲備建設條件,全面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推動全面實現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和綜合利用,建成燕山石化藍翠鳥等危險廢物資源化處置設施。實施報廢機動車綠色拆解及京津冀區域協同資源利用工程。

提升固體廢物處置設施環境友好水平。完善固體廢物處置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發展「互聯網+」固體廢物處理產業。開展已封場垃圾填埋場環境治理,推動實施北神樹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及再利用。推動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園區化集聚,實現設施間廢棄物循環利用、協同處置。實施既有生活垃圾、建築垃圾等固體廢物處置設施清潔化、密閉化升級改造。

第三章 紮實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編輯]

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碳排放穩中有降和推動碳中和為抓手,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一、實現碳達峰後穩中有降

[編輯]

堅持先立後破,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減排降碳,率先宣布碳達峰,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交流合作中彰顯負責任大國首都形象。

發布實施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堅持法制化、市場化、社會化相結合,健全和完善低碳治理體系,「十四五」時期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率先達峰後穩中有降,為實現碳中和打好基礎。研究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制定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戰略規劃。開展碳中和路徑研究,組織碳中和技術專項科研攻關。綜合考慮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技術進步、生產力布局、節能減排等多方面因素,系統建立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和排放總量初步下降的「雙控」機制。完善低碳標準體系,健全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和監測體系,定期編製發布市區兩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強化二氧化碳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實施二氧化碳控制專項行動,深入推動能源、產業、建築、交通低碳發展,深化重點單位碳排放核查工作,實現碳排放水平保持全國領先。深化完善市場化碳減排機制,積極爭取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研究低碳領跑者計劃。優化造林綠化苗木結構,推廣適合本市的高碳匯量樹種,進一步增加森林碳匯。

專欄7

低碳領跑者計劃

為引導激勵全社會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加快實現生產生活低碳轉型,共同推動本市碳排放穩中有降,「十四五」時期計劃實施多種形式的低碳領跑者計劃。

面向家庭和個人:低碳生活送普惠。搭建碳普惠平台,讓低碳行為及時「變現」,讓綠色生活的好處「看得見,摸得着」。個人綠色出行、家庭節約用水用電、利用新能源、參與植樹造林等綠色減碳行為通過碳普惠平台登記,折算為碳減排量,形成碳減排積分,可以兌換成地鐵票優惠券、電影票兌換券、節能商品購物券等。碳減排量達到一定規模後,還可以通過本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鼓勵碳中和。

面向企業和機構:低碳領跑樹標杆。鼓勵本市重點行業龍頭企業爭當低碳引領企業,營造「你追我趕」互相低碳領跑的氛圍,引領提升全社會整體低碳發展水平。率先制定並公開發布低碳發展規劃,積極參加國際低碳發展合作。推動各類機構定期披露碳排放數據,政府對碳排放最低的低碳領跑者給予激勵,並鼓勵金融機構將領跑者相關指標納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標準,對低碳領跑者給予融資優惠。鼓勵碳中和。


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交流合作。打造北京國際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品牌,辦好綠色發展論壇。參加聯合國相關機構、國際大都市等氣候變化國際交流。深化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國際合作,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講好綠色發展「北京故事」。

二、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

[編輯]

以綠色技術創新為驅動,以綠色服務為支撐,加大產業園區、重點行業綠色升級改造力度,建立健全綠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高效的產業體系。

加快建設綠色技術創新高地。實施綠色技術創新引領工程,着力形成研發引領、成果轉化、應用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融合貫通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聚焦重點領域,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綠色技術集成攻關。開展綠色技術創新企業認證評估。打造中關村、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平谷區綠色技術創新集聚區。支持高校院所與企業聯合建設綠色技術人才培養、研發基地。大力推進綠色技術應用場景建設,在冬奧會、城市副中心、大興國際機場、「回天」地區建設綠色技術綜合應用示範區,加大綠色技術在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農村清潔供暖等領域應用力度,在部分循環經濟和污水資源化園區建設一批專業技術示範園區。建成具有區域輻射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綠色技術創新中心。

加快推進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嚴控、壓減在京石化生產規模和剩餘水泥產能。修訂清潔生產管理辦法。修訂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制定實施汽車製造、生物醫藥、電子設備製造等重點行業綠色提升計劃,推動構建綠色產業鏈。制定產業園區綠色改造計劃,促進園區內產業原料互供、資源能源環境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全面完成市級工業園區綠色低碳循環改造。建設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綠色工廠。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建設「秸稈-畜禽養殖-有機肥」種養結合示範基地和循環農業示範園。

推動綠色服務模式創新。完善園區評價考核機制,強化低碳環保等評價。以公共建築節能改造、園區環境綜合治理等為重點,推行合同能源、合同節水管理以及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促進綠色產品標準實施、認證結果使用和效果評價,按照相關法規對家用電器、汽車、建材等產品實施第三方認證。擴大政府綠色採購範圍,鼓勵企業自主開展綠色採購。

三、實現資源高效集約利用

[編輯]

完善能源和水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

深化重點領域節能。修訂節能法實施辦法、民用建築節能管理辦法、重點用能單位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重點補齊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領域節能標準。加快推廣超低能耗建築,到 2025 年,全市累計推廣規模達到 500 萬平方米以上。推進城鎮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完成 3000 萬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築節能改造。推動供熱系統全面提效,加快推進供熱計量改造。新增餘熱供暖面積800萬平方米。推動高端替換、重組整合、集約高效用能,優化數據中心布局,新建數據中心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實施公交系統節能計劃,提升軌道交通牽引能效。完善節能潛力評估與節能量核證平台。

開展全民節水行動。堅持節水優先、量水發展,推動節約用水立法,制定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嚴格落實用水全過程精細化管理。深化水價改革,創新市場化節水體制機制,全面推廣獨立分區計量管理。鼓勵支持工業企業節水改造和園區水循環梯級利用。嚴格施工用水、降水管理,創建節水標杆園區和企業。加強生態用水計量、收費管理。全面完成「兩田一園」高效節水灌溉,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保持在0.75以上。

專欄8

節水「曬一曬」計劃

大力推動全社會節水,持續提升全民節水意識,推行細節節水、科技節水、行為節水,培育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政府聯合公益組織搭建「曬一曬」平台,形成節水積分獎勵機制,引導全社會形成節約用水的首都時代新風尚。

個人「曬」習慣。開展節水習慣我養成行動,不斷改善個人用水習慣,從隨手關水龍頭、喝乾礦泉水瓶、減少淋浴時間等身邊小事兒做起,讓節水行為貫穿每個生活細節。組織個人節水「大比拼」系列活動,推選一批節水形象大使。鼓勵利用新媒體進行節水主題相關創作。

家庭「曬」妙招。組織北京市「優秀節水家庭」評選活動和「曬出水費單」活動,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展示節水妙招。在中小學校園中開展「節水我家強」活動。開展「節水積分兌換」的活動,選擇有影響力的網購平台設立節水積分兌換商品、節水積分打折專區,提供豐富多彩的節水互動活動。

機關「曬」表單。開展機關節水做表率行動,政府率先垂範,引領帶動全社會節水意識提升,營造良好節水氛圍。加強機關用水管理,在「首都之窗」網站上定期公布機關用水情況,持續提升機關節水水平。研究制定機關用水定額標準,編寫機關用水行為手冊,推行用水規範化、精準化管理。


大力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再生資源回收三級設施體系,實現生活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完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體系,推行小舊家電回收定時定點進社區。推動電商、物流公司構建逆向物流回收體系,開展快遞包裝、外賣餐盒資源化回收試點。優化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布局,推廣建築垃圾再生產品利用。建設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溯源信息系統與回收網絡。提升再製造產業技術服務水平,引導企業建立以售後維修為核心的舊件回收體系。

四、共同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編輯]

倡導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理念,引導全社會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大力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科學知識,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推動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基地。持續辦好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活動。制定實施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領域綠色生活創建方案。在綠色出行、節電、增加綠色碳匯等領域推廣碳普惠。推動制止餐飲浪費立法,倡導「光盤」行動、低碳綠色過節。

第四章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編輯]

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完善的法規體系和嚴格的執行制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首都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一、優化生態保護制度體系

[編輯]

統籌構建底數清晰、標準銜接、責任明確、管理協同的生態系統保護管理體制,提高保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完善生態空間保護制度。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和落地,建立生態空間監督管理協同機制,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完善市域自然保護地體系,制定自然保護地內建設項目負面清單,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制度。推進園林綠化建設規劃用地改革,完善公園綠地服務配套設施。完善水生態空間管控措施,開展流域水生態狀況監測評價。

完善自然資源保護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自然資源數據庫。健全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修訂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及實施辦法,完善森林消防安全保障體系,健全完善河湖長制、林長制等自然資源監管機制。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對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重要棲息地實施拯救保育和生境修復。構建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和應急防治體系。

二、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編輯]

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明晰森林、草地、水流等生態要素產權,研究建立生態服務價值測算指標體系和統計制度,試點開展將生態服務價值納入土地出讓、產業准入、旅遊開發成本,相關收益分配向產權主體傾斜。

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健全以財政支出為主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為基礎,逐步推動生態保護補償與財力性轉移支付聯動掛鉤。完善流域、區域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健全流域上下游雙向補償、區域結對協作機制。拓展社會各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渠道和方式,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

三、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制機制

[編輯]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責任體系、監督體系、信用體系、法規體系,夯實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基礎。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強化政府主導,深化企業主體作用,推動公眾參與。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分工,制定生態環境領域市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完善「一證式」管理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引導環保公益組織、志願者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志願行動。

完善環境治理市場機制。積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升環境治理效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環境治理投資、建設、運行,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等機制。推動將企業環境保護信用評價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嚴格落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等制度。研究環境權益交易。

完善考核評價和監督體系。建成環境質量、生態質量狀況和污染源監測全覆蓋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大數據平台。制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技術規範。完善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體系。完善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銜接機制,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

第十篇 攜手共建健康北京

[編輯]

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十四五」 時期,要深入落實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預防為主,全面推進健康北京建設,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提高群眾健康水平。

第一章 健全首都公共衛生管理體系

[編輯]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構築堅強有力的公共衛生體系,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全面提升首都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築牢公共衛生安全屏障。

一、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編輯]

嚴格落實「四早」措施,完善「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常態化重大疫情防控機制。切實發揮好發熱門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哨點」作用。持續抓好口岸、社區、公共場所、特殊場所、人員密集和空間密閉場所等監測。加強網絡直報管理。發揮首都聯防聯控機製作用,強化信息追溯,落實全鏈條監督管理措施。健全更新各類防控技術指南。加強重大疫情預防性研究。提高市民個人防護意識,養成文明衛生習慣。提高突發疫情應急處置能力。

二、改革強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編輯]

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建設完善監測哨點,加強對不明原因疾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的監測。加強市區兩級疾控中心基礎設施、技術能力和標準化建設,規劃建設市疾控中心新址。優化疾控專業人員配置,到 2025 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達到 1.75 人。規劃建設高等級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築牢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做實社區(村)公共衛生委員會。推動疾病預防控制與醫療救治功能融合,強化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責,建立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清單和評價機制。

三、完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

[編輯]

加強公立醫療機構傳染病救治能力建設。完善傳染病醫院布局,推進佑安醫院新院區建設。優化各區救治資源配置,強化區級綜合醫院傳染病救治功能。實施發熱等感染性疾病門急診標準化建設、實驗室快速檢測能力建設、負壓病房、重症監護病房和負壓救護車輛設備配置等項目,全市負壓病房增至700間。每區至少擁有1支現代化、專業化綜合類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完善傳染病中西醫結合防治方案和救治機制,提升中醫醫療機構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的能力。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醫療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

四、健全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體系

[編輯]

深入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全面落實關於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和行動計劃,制定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傳染病防治條例、獻血條例,修改動物防疫條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推進血液保障體系建設。建設本市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物資保障基地。強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科研攻關,健全平戰結合的應急科研機制,推動在地壇醫院建設北京市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加強呼吸、重症、麻醉、感染以及流行病學、檢驗檢測等重點專科建設。培養公共衛生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建立首席公共衛生專家制度,辦好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加強公共衛生應急信息化建設,推進公共衛生領域健康大數據應用。統一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均衡布局急救站點,每個街道(鄉鎮)至少設 1 個標準化急救工作站。到 2025 年,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平均反應時間小於 12 分鐘,急救呼叫滿足率不低於95%。

第二章 完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體系

[編輯]

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屬性,推動醫療衛生和愛國衛生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更好滿足群眾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需求。

一、紮實推動全民健康行動

[編輯]

落實首都市民衛生健康公約,強化自我健康管理。推廣一批新媒體健康科普節目和健康專欄,開展健康教育,提升群眾健康知識水平。突出抓好中小學健康促進,加強學校衛生保健所建設,保健醫、校醫配備達標率提高至 80%。鼓勵學校創建健康食堂,學校採光照明合格率和課桌椅符合率均達100%,有效控制青少年肥胖率、近視率上升趨勢。推動建設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治示範區,完善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病防控體系,開展戒煙、限酒、減糖、運動等行為干預。繼續做好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工作,推廣重點癌症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藥品、器材和設施配備,推動重點公共場所AED設備覆蓋並實現與急救平台聯網。開展居民心理健康和腦健康體檢項目,建立心理諮詢熱線聯盟。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超過40%。

二、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編輯]

將愛國衛生運動與傳染病防控緊密結合,提升衛生區、衛生鄉鎮創建水平,實現國家衛生區全覆蓋。創建家庭、社區(村)、單位、學校等健康單元。堅持實施「周末衛生日」

「城市清潔日」等群眾性愛國衛生活動,加強垃圾、污水等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管護,全面開展社區、村莊、農貿市場清潔行動。加強愛國衛生與基層治理融合,強化社會動員,擴大愛國衛生隊伍。

三、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編輯]

結合城市功能和人口分布,推進優質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均衡布局、優化結構、提質增效,更好服務群眾健康需求。

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推進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資源區域統籌,推進積水潭醫院、安貞醫院、口腔醫院等一批優質醫院新院區建成投用。持續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向城市西部和西南部地區布局,實現每區都有三級醫院。加大兒童、婦產、精神、傳染等專科醫院建設和布局優化,實現每區都有標準化婦幼保健院。深化區域醫療中心區辦市管,進一步盤活資源,提升區域醫療水平。

推動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實現全市鄉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動態全覆蓋。改進簽約服務激勵與評價方法,鼓勵社會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以多種形式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高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和服務水平,全人群簽約覆蓋率達到45% 以上。以定向培養等多種方式,擴大鄉村醫生供給。通過機構服務、鄰村覆蓋、巡回醫療,在農村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推進醫療服務創新發展。強化臨床研究,規劃建設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型醫院,加快建設一批研究型病房。加強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科研攻關,支持診斷技術、治療藥物、高端醫療設備等研發應用。建設高水平衛生健康信息系統及北京健康行業雲,促進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等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使用。支持互聯網醫院發展,試點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診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四、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編輯]

堅持中西醫並重和優勢互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建設國家級、市級中醫醫學中心。實施中醫藥重點專科提升計劃。加強非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功能。完善優質中醫藥資源下沉基層工作機制,深入開展中醫醫師基層定期巡診、組建中醫醫療聯合體、推廣普及中醫醫療技術、強化基層醫師中醫藥知識培訓等工作。推動中醫藥適宜治未病項目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在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廣20 個中醫藥治未病干預方案。加大對中醫藥科技創新項目和創新平台類重點示範項目的支持力度,保護和利用好中醫藥知識產權。加強師承教育,啟動北京中醫院士培育計劃,實施基層中醫藥人才紮根、中藥技術人才培育等計劃。

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編輯]

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動健康聯合體建設試點,建立以改善健康水平為核心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建立資源共享、利益與責任共擔的合作機制,探索醫聯體內醫保總額付費制度。完善預約轉診、服務價格、醫保支付、慢性病長期處方管理等政策措施,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就醫秩序。支持規範社會辦醫,引導社會辦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錯位協同發展,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健康體檢中心、眼科醫院、婦兒醫院等,鼓勵連鎖化、集團化經營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穩妥推進醫保藥品目錄向國家目錄過渡。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s)。進一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規範調整,完善科學定價、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進一步推進藥品耗材採購改革。加強醫院安全秩序管理,嚴厲懲治涉醫違法犯罪行為。

第三章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編輯]

落實人口長期發展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婦女、兒童、青年全面發展,推動人口與城市協調發展。

一、保持城市人口發展活力

[編輯]

嚴守全市人口總量規模上限,着力優化人口分布和結構,促進人口合理有序流動。

分區域引導人口布局優化。嚴格落實人口調控責任制。核心區以功能置換推動人口減量和結構調整,通過「共生院」 等新模式植入高精尖產業,加快配套安置房建設,服務外遷居民改善住房條件。中心城區以功能重組牽引人口分布和就業結構優化,深入推進高端產業功能區職住平衡,推動城鄉結合部地區整治改造。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積極承接發展與首都定位相適應的功能和產業,形成吸引更多適宜功能和人口轉移的強大磁力中心。生態涵養區保持人口規模基本穩定。提供快速通勤服務,在更大範圍內推動職住平衡,促進人口協同發展。

提供更有溫度的人口服務。全面推行使用電子居住證,擴充服務功能,提升居住證登記便捷度。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按照實有人口配比市政基礎設施、公共安全、應急保障等城市服務供給。聚焦景區、醫院、重點交通站點等人口密集區域,運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加強人口動態監測,精準調整服務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人口評估機制,加強人口發展與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有效銜接。

促進婦女事業全面發展。拓寬婦女參與決策和管理渠道,保障從業女性勞動權益,提高婦女受教育質量,提升婦女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發揮婦女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作用。健全政策法規性別平等評估機制。加強婦女全生命周期衛生健康服務保障,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嬰傳播,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7/10萬以下。

保障兒童優先發展。優先保障兒童健康,7 歲以下兒童保健系統服務率達到 97%以上,中小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良率達到 60%以上。完善兒童福利體系,市、區屬獨立法人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增至20 所。積極推動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補充兒童遊憩健身設施。設立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諮詢專線。建立健全兒童傷害防控體系。

服務家庭優生優育。完善支持家庭發展的政策體系,倡導適齡生育。完善生育服務,提供免費婚前、孕前保健服務,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通過靈活工作機制、設置母嬰室、延長陪產假等多種方式為生育婦女提供便利。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務供給,制定實施托育機構建設、運營獎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在社區開展托育服務,穩步推進家庭托育點試點建設,積極推進「托幼一體化」,按照不少於4托位/千人的標準配置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強化家庭育兒指導,實現兒童服務中心社區全覆蓋,到2025 年,全市每年接受 6 次以上科學育兒指導的適齡嬰幼兒家庭占比達到80%。

吸引青年煥發城市活力。着力構建適合青年人發展的城市生態,創造更多適合青年人的就業機會。加強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指導,完善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強化勞動權益保障,增強青年職業發展能力。更好服務青年人住房需求,支持引導建設功能齊全、靈活多樣、現代

時尚的低成本租賃住房。營造更加適合青年人的生活氛圍。

二、提升養老服務品質

[編輯]

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更多高質量養老服務。

完善「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完善照護補貼、技能培訓、喘息服務、心理疏導等政策,支持家庭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構建完善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支持社區嵌入式、小微型、功能複合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社區助餐、助潔等服務覆蓋率,提升短期托養服務能力,建成社區養老服務驛站 1200 個,打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總服務台」「信息島」。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支持物業服務企業開展老年供餐、定期巡訪等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啟動家庭照護床位建設工程,探索上門醫療新模式新服務,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居家醫療照護,完善體系化建設。加快填補街道養老照料中心空白點,推動存量養老機構設施提質增效,建成並運營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 280 個。到 2025 年,千人常住人口養老床位數達到7張。提供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健全預防-治療-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服務鏈。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比例,鼓勵和引導部分一二級醫院、養老機構積極向醫養康養聯合體機構轉型。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服務政策體系,完善長期照護服務標準和管理規範,支持建設失智老年人照護機構或照護專區,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比重提高至60%。積極穩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基本形成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

構建多元參與的養老格局。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支持養老服務機構依法連鎖化、綜合化、品牌化運營。引導社會組織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土地和房屋開辦養老機構,推進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培訓療養機構轉型為養老服務設施。發展「時間銀行」等互助養老模式。

優化養老服務資源空間布局。在平原新城和新市鎮建設一批交通便利、生活舒緩、宜居宜養、醫養結合的養老設施,支持發展康養小鎮,更好承接中心城區養老功能外溢。深化 「政策跟着老人走」「補貼隨着機構轉」扶持政策,制定醫療資源合作、醫保異地結算、專業人才培養、公共服務配套等一攬子異地養老「政策支持包」,推動養老資源在周邊區域布局。

專欄9

幸福晚年養老計劃

打造「四種模式」,實現「四個打通」,更好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讓老年人都能享有幸福晚年。

打造「四種模式」。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鼓勵社會力量提供高質量的居家醫療照護服務,將養老服務送到老年人的床邊、身邊、周邊。

新城普惠養老模式。在郊區新城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醫養結合水平較高的普惠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規模化養老服務。

京郊小鎮養老模式。選取一批風景秀美、環境宜人的小鎮,為老年人提供健康養護、森林康養等養老服務。

環京田園養老模式。發揮環京周邊親近自然、宜居宜養、生活舒

緩、成本較低的優勢,打造種田放牧、養花養魚的田園特色養老模式。

實現「四個打通」。

打通補貼扶持政策。對在環京周邊利用自有或者合作方的土地投資建設養老機構的北京企業和社會組織,符合相應標準的按照床位給予一次性建設補貼。對接收京籍健康、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環京周邊養老機構提高運營補貼。

打通醫療醫保政策。做好北京參保人員在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服務,探索推進京津冀區域跨省異地就醫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打通老年優待政策。推動北京社會保障、老年福利異地有效接續。

支持入住環京周邊養老機構的京籍老年人免費乘坐地面公交車。

打通養老服務標準規範。實現京津冀養老服務信息資源實時發布、同步共享、遠程獲取。推進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信用評價等養老服務執行標準的互通互認。


三、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編輯]

弘揚社會傳統美德,倡導代際和諧,開展形式多樣的敬老愛老活動。普及公共設施無障礙建設,加強適老化改造。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數字鴻溝」問題。倡導積極有為的老齡觀,充分調動老年人社會參與積極性。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搭建老年人就業公共服務平台,鼓勵專業技術領域人才延長工作年限,鼓勵知識性、技能型、創新型老年勞動者創業和自主就業。實施老年教育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健全社區老年大學辦學網絡。

第四章 加快體育強市建設

[編輯]

以籌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為契機,帶動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全面發展。

一、廣泛開展全民健身

[編輯]

聚焦群眾就近健身需求,完善基層體育健身設施布局,健全全民健身活動賽事體系,讓更多市民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

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編制實施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行動計劃。充分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公園綠地、老舊設施、閒置廠房等公共空間,兼容建設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因地制宜建設非標準街區球場、屋頂球場。完善場地設施維護管理制度。完成工人體育場改造,推動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南部場館、房山體育場、潞城全民健身中心、石景山區體育中心改造等項目建設。推進學校體育設施有序開放,新建學校體育設施應滿足向社會開放條件。到 2025 年,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5平方米。

豐富全民健身服務供給。強化場地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服務,鼓勵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符合條件的「四荒」土地、閒置地塊、疏整促地塊「見縫插針」建設一批小型多樣的「三大球」運動場地、冰雪運動場地等體育設施。支持在商業用房、舊工業廠房、倉儲用房、城市公園、公共綠地、樓頂等改造建設健身休閒設施。鼓勵社區與周邊中小學校共建、共享體育場館,支持有條件的學校體育俱樂部、社會力量承辦親子運動會等社區體育賽事,協同推進教育體育融合發展,培養群眾運動氛圍。鼓勵各級各類體育協會、業餘社團和專項俱樂部聯盟提供公共體育服務。建立市民體育運動水平等級標準和評定體系,實現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超過50%。

專欄10

全民健身品牌培育計劃

加快建設與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相適應的品牌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為市民提供更多大眾化體育產品供給。

打造一批運動場景。充分利用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建設極限運動場地、遊憩性體育場地、非標準的街區足球和籃球場等運動時尚元素場景。適度開放鄉野道路、岩壁、水面,有序推廣戶外極限運動。

培育一批特色活動。支持線上健身活動走進社區,向市民提供線下服務。培育北京滑板公開賽等具有休閒時尚消費引領特徵的運動。推動冰雪健身休閒發展。持續舉辦鄉村體育健身季、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廣受群眾歡迎的特色活動。

開放一批健身設施。重點挖掘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潛力,委託專業機構集中運營。以鎮街為單位開展公共體育設施開放評比活動,向市民定期公布公共體育設施開放名錄。

激活一批社會組織。支持群眾自發組建各類體育健身組織和健身團隊,促進海淀區廣場舞健身運動協會、回龍觀足協等具備深厚群眾基礎的社會組織發展,形成互助互促、充滿活力、鄰里和諧、共同進步的體育健身社會氛圍。

搭建一批公共平台。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豐富全民健身互聯網應用,鏈接全民健身設施資源、賽事活動、社會組織和指導服務,向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可及的全民健身服務。


二、普及發展冰雪運動

[編輯]

完善冰雪設施,普及冰雪運動,發展冰雪產業,努力實現本市冰雪體育跨越式發展。建設一批群眾身邊的冰雪場地,打造一批冰雪品牌賽事活動,提升市民快樂冰雪季系列活動品質。積極引進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等國際頂級賽事,辦好國際雪聯單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盃。創建北京品牌冰球聯賽,打造北京「冰球名片」。提升冰雪運動競技水平,抓好市級專業運動隊、各區青少年冬季運動隊和冰雪體育俱樂部建設,健全青少年冰雪項目U系列賽事體系。集聚發展冰雪體育產業,推動共建京張文化體育旅遊帶,加快延慶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發展,建設國際級冰雪賽事舉辦地和訓練營地,打造以冰雪運動休閒、四季山水度假為主的世界知名冰雪小鎮。到2025年,全市參與冰雪運動人數達到1000萬人。

三、全面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

[編輯]

做強奧運優勢項目,突出集體球類和基礎大項,發展城市特色項目,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競技體育布局。辦好亞洲杯足球賽,提高北京馬拉松等國際賽事的組織運營和市場推廣能力,打造一批國際品牌賽事。發揮中國網球公開賽龍頭作用,打造國家級網球特色區。深入推進體教融合,建設220所市級以上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引導學校、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培育一批優秀運動員、精英教練員、體育經紀人、高水平隊醫等。深化「三大球」項目改革,引導俱樂部完善青訓體系,建設一批「訓、科、醫、教、服」一體化的訓練基地。

第十一篇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編輯]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十四五」時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共同富裕方向,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豐富多層次供給,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第一章 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

[編輯]

積極穩定和擴大就業,深入落實國家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政策,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創建國家共同富裕示範區。

一、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編輯]

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持續優化就業結構,着力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不斷提升就業質量。

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加強就業政策與宏觀政策協調聯動,保持就業規模基本穩定。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發揮政府技能培訓補貼引導作用,大力實施技能人才培養帶動就業項目,實現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400萬人左右,新增高技能人才7.5萬人。釋放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推動各項創業支持政策與就業帶動成效掛鉤。提高城市運行服務保障崗位吸引力。推動城鄉就業困難群體、農村轉移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在生活性和公益性服務崗位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持續提升就業質量。全方位優化就業服務體系,全人群保障基本勞動權益。發揮市場化技能等級認定體系引導作用,強化由用人單位和相關社會組織按照職業標準或評價規範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實現本市勞動者終身享有基礎職業技能培訓和基本技能培訓補貼。實行公共就業服務清單制供應,實現勞動者在常住地進行失業登記並就近享有公共就業服務。深入推進「互聯網+公共就業服務」,創新推出「京尤碼」全鏈條服務,全面推行電子勞動合同,拓展「就業超市」功能。提高中國北京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運營能力,集聚更多就業服務業態和行業龍頭品牌。完善企業用工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健全集體合同和集體協商制度,維護勞動關係和諧穩定。

二、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編輯]

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有效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促進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持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經營主體市場決定、國有企業效益掛鉤、科研院所知識導向的各類分配政策,規範收入分配秩序。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穩步提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一線職工工資待遇。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經營性、財產性收入。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收入。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積極發展慈善事業,搭建慈善資源供需對接平台,全面落實資產過戶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引導以股權、有價證券、資產收益、知識產權等多種形式開展慈善捐贈。

着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研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行動計劃,大力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努力實現淨增 100 萬中等收入群體。提升勞動者人力資本水平,提高技能型人才收入。進一步加大重點群體支持力度,抓好收入不穩定群體穩收增收。增加公益崗位,持續促進中低收入農戶增收,鞏固脫低成果。落實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工資保證金等制度,保障農民工收入無拖欠。強化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定期發布企業、行業工資指導線。做好新就業形態下勞動者基本報酬權等權益保障。

第二章 推進首都教育現代化

[編輯]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落實教育強國戰略,加快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系統提升素質教育水平

[編輯]

統籌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構建「五育並舉」育人體系。全面提升學生品德修養、綜合素質、運動技能、審美情趣和勞動實踐能力。以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增強學生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挖掘社會課堂資源,讓學生享有生動活潑、浸潤人心的思政教育。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心態。落實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提高學生每天1小時校園體育鍛煉實效,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基本掌握2項運動技能。落實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開齊開足上好藝術課程,拓展美育實踐活動平台,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基本具備 1 項藝術愛好。深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將學生參與家務勞動、校內勞動和社會勞動等計入相應課時,提高學生實踐本領。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堅持把師德建設放在首位,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規範,完善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探索構建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的師範教育體系。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良好風尚,建立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教師薪酬制度,健全教師榮譽和表彰制度,讓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

二、構建高水平現代化教育體系

[編輯]

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推動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優化學前教育布局,更加精準投放學位,重點解決中青年人口稠密區的「入園難」問題。落實學前教育普惠發展保障制度,確保普惠性幼兒園持續健康發展。啟動學前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加強對各類幼兒園的規範管理和專業指導,提高幼兒園科學保教水平,堅決防止幼兒園「小學化」傾向。

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力推進教育公平,推動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向郊區輻射,深化學區制管理和集團化辦學,持續增加優質資源覆蓋面。實施中小學建設專項行動,多途徑擴大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實現新增學位16 萬個。擴大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制度,推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學區走教等方式,推動區域、校際師資差距顯著縮小。完善市級優質高中教育資源統籌機制,通過市建共管、市建區辦等方式,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等重點產業功能區和人才聚集區新建 17 所左右市級優質統籌學校,引導鼓勵中心城區高中寄宿部外遷。推進綜合高中建設。完善特殊教育和專門教育保障機制。

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用性。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紮實構建符合首都功能的現代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實現首都職業教育高質量、特色化、國際化發展。開展產教融合試點,精準對接高精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運行服務保障行業緊缺人才需求,支持國內外龍頭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100個左右工程學院及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打造 15 個左右職教集團和若干世界技能大賽集訓基地。推進現代學徒制和「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

促進高等教育特色發展。構建辦學定位更加明確、優勢特色更加突出、辦學活力充分釋放的高等教育體系。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支持部屬高校與市屬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國際協同創新基地,推動若干高校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完善市屬高等學校分類發展支持政策體系,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和交叉學科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學校選用國際高水平理工類專業課程教材。着力改善高校辦學條件,推進北京大學懷密醫學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平谷校區、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校區、首都師範大學良鄉校區二期工程等一批高校新校區建設。提升優化海淀高校聚集區發展環境。推動沙河、良鄉高教園區向大學城轉型,完善配套設施。

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城市,營造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社會環境。探索建立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之間的銜接機制,構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強化自主學習激勵,依託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北京學分支行,探索高中後教育全面實施學分制、彈性學制和自主選課。深化學習型組織建設,擴大社區教育服務供給。

三、持續深化教育改革

[編輯]

鼓勵學校開展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激發學生好奇心和興趣。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力發展數字教育,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不同形態、靈活高效的學習共同體,促進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推進不同級類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基於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模式,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分類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立國際一流教育質量標準,積極探索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加強教育督導改革,完善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現代教育督導體系。深化民辦教育分類管理。進一步優化民辦學校準入條件和程序,保障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在劃撥用地、稅收優惠等方面享有與公辦學校同等待遇,積極引進國際一流教育集團或教育品牌在京舉辦民辦學校。全面規範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行為。

第三章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編輯]

堅持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編輯]

健全公平的社會保險制度。落實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最低繳費年限調整、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等國家政策。支持擴大企業年金覆蓋範圍。深入落實國家支持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發展的措施和政策,有序探索擴大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規模,完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規範發展社會醫療救助,建立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完善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技能提升補貼等預防失業政策,建立促進提升技能、自願返崗的失業保險待遇水平調整機制,將失業保險待遇水平逐步提高至最低工資水平的 90%。促進工傷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協調平衡發展。

推進社保基金持續平穩運行。落實國有資本劃轉充實社保基金政策,穩妥運營確保國有資本股權分紅和運作收益保值增值。加強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投資監管和績效考核。科學合理制定社保待遇調整機制。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應急管理處置機制,防範化解基金安全風險。

提升社保服務綜合能力。以人性化、智能化為目標,全面提升社保經辦服務效能。實現民生卡「多卡合一」。為參保人員提供參保繳費、轉移接續、待遇領取等「全網通辦」 服務。創新勞動能力鑑定服務模式,完善退休人員服務管理制度,全面實現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

二、健全社會救助和福利體系

[編輯]

完善主動發現和救助響應機制,織牢織密社會救助網底,穩步提高重點群體社會福利水平,營造充滿關愛的社會氛圍。

強化社會救助政策統籌和有效幫扶。健全更加精準、更加高效和更有力度的社會救助服務體系,讓每個身處困境者都能得到關愛和溫暖。制定社會救助條例。整合困境老人、困境兒童、殘疾人等重點群體數據庫,動態調整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等認定標準,確保人員認定精準、措施有效、救助到位。延伸社會救助神經末梢,強化基層黨組織和城鄉社區主動發現職能。優化提升流浪救助管理手段和方式。

穩步提升社會福利水平。健全退役軍人四級服務保障體系,實施褒揚紀念示範工程。簡化殘疾人「兩項補貼」審批流程,逐步將四級智力殘疾、精神類殘疾、生活困難家庭中未領取養老保險金的殘疾人納入生活補貼範疇。健全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提高孤殘兒童養育標準,完善家庭寄養制度。健全關愛失獨家庭、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的組織化救助體系。加強基層福利設施建設,推進北京市第三社會福利院擴建,實施平谷區綜合福利中心等一批區級綜合性設施建設。

做好少數民族和宗教群體民生保障,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睦。修訂殯葬管理條例,完善基本公共殯葬服務制度,補充公益性殯葬設施。

第四章 完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

[編輯]

堅持「房住不炒」,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構建與城市功能定位和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住房體系,努力實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一、加大住房有效供給

[編輯]

統籌新增住房建設供應和存量住房品質提升,堅持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滿足市民不同層次住房需求。

優化住房供應結構和空間布局。統籌住房保障、職住平衡和區域協調發展,提升住房供給體系的適配性。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優先導向,增加住房供應,規劃期內新增各類居住用地 5000 公頃、供應各類住房 100 萬套左右,基本實現總體供需平衡。堅持職住平衡導向,推進居住用地優先在軌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節點周邊布局,同步組團式實施周邊區域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形成一批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多功能社區。加強 CBD、金融街、中關村、麗澤金融商務區等主要就業中心半小時通勤圈住房供應。在新建產業園區配套建設一定比例職工住房。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導向,中心城區適度增加租賃型住房供給,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平原新城等地區加大各類住房供給。統籌特色小鎮和村莊規劃建設。

加大租賃型住房供給。加大多層次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針對中低收入家庭自住需求,大力籌集建設各類租賃型住房,提高公共租賃住房備案家庭保障率,新增供應套數占比不低於 40%。新增集體土地租賃住房等政策性租賃住房供地占比不低於供應總量的 15%,鼓勵存量低效商業、辦公、廠房等建築改造為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或公寓。加快高層次人才公租房和國際人才公寓建設。研究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支持集體土地租賃住房項目配套建設市政基礎設施。租賃住房、周邊配套市政和公共服務設施實施彈性合理配置,實現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用。推動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享有同等權利。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和專業機構參與租賃住房建設運營。

優化政策性住房供給。持續推進共有產權住房建設,精準對接自住型需求。新增共有產權住房供地占比不低於供應總量的 15%。強化房源建設市級統籌,結合不同區域申購需求試行跨區分配。合理控制共有產權住房售價。完善共有產權住房「分、供、管、退」機制,出台市場交易程序細則,促進共有產權住房資源在無房家庭間有序流轉。

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以市場化為主導,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居住需求。穩定普通商品住房建設規模,優化商品住房供應結構,在確保中小戶型商品住房有效供應基礎上,合理保障改善型居住需求,暢通「先租後買、先小後大、不斷改善、合理升級」的住房消費循環。創新「三城一區」 等重點區域高層次人才住房保障模式。

二、優化房地產市場管理和服務

[編輯]

不斷提升房地產市場管理和服務質量效能,確保住房交易市場平穩有序,規範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為市民群眾提供高水平住房管理服務。強化供求雙向調節,保持調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堅決遏制投機炒房,按照「全市統籌、因區施策」原則,逐步完善各區域調控長效機制,合理設定調控目標,全面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規範住房租賃市場秩序,健全市場主體信用約束機制,提高住房租賃企業專業化、規模化水平。完善房屋租賃管理服務平台。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開展租賃業務,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由單一目標的項目開發商向城市綜合物業運營商轉變。

第十二篇 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

[編輯]

改革開放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十四五」時期,要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新動能。到202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系統、有效、定型,形成更高水平、更有效率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第一章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編輯]

建設高效規範、競爭有序、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一、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

[編輯]

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推進土地要素集約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廣大興區集體建設用地改革試點經驗,穩妥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健全「村地區管」體制機制。推進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規範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統一地上物安置補償標準。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加強農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設管理,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地基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方式,研究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導實施的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開展閒置宅基地復墾試點。

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改革。積極探索規模化推介、「預申請」方式供應,推進標準廠房建設。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彈性出讓、作價出資(入股)等制度。推行用地性質混合、主體功能兼容的綜合用地管理。

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建設用地。加大科研、醫療、養老、教育等用地供給。構建產權明晰、市場定價、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監管有效的土地二級市場,完善信息發布機制。探索實施預告登記轉讓制度,加快對開發完成投資總額不足25% 的低效用地處置。探索實施作價出資或入股方式使用土地。強化出租管理,推進分級分類差別化徵收稅費。放寬抵押人的限制,探索建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風險提示機制和抵押資金監管機制。

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流動。構建多元化、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清理准入類職業資格,分步取消水平評價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以年金、股權、期權等綜合薪酬制度為重點,探索人才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優化人事檔案管理服務,打通人力資源雙向流動通道。編制人力資源開發目錄。鼓勵發展高端人才獵頭等專業化服務機構。

推進資本要素有效供給。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優化新三板掛牌公司申請轉板上市機制措施,分區分行業建立企業掛牌精選層指標。探索國有掛牌公司在新三板系統公開發行和股權轉讓。探索銀行理財、保險資管、企業年金、養老金、政府引導基金等成為合格機構投資者。在北京股權交易中心開展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推動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轉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探索與新三板市場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打通資本市場對創新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積極探索對區域性股權市場符合條件的掛牌企業的投資者實行稅收優惠。

發展技術要素市場。賦予高校、科研院所對科技成果的完全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出台適用於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化、商業化運營的職務發明人法律保護規定。建立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批國際一流的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轉移職業經理人,積極搭建國際技術轉移平台。落實技術轉讓所得稅免徵額調整等優惠政策。

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制定數據管理條例,探索制定數據資源產權、信息技術安全、數據隱私保護等重點領域規則。制定公共數據管理辦法,推動公共數據安全共享。鼓勵互聯網平台公司、大型研究機構向社會共享公共數據,驅動商業數據有效聚集。推進數據資產金融服務,探索數據資產質押融資、保險、擔保、證券化。

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編輯]

以市場准入、公平競爭、公正監管、產權保護等為重點,健全完善市場運行機制,打造公平高效的市場環境。

持續放寬市場准入門檻。全面落實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清理工程建設、專利代理、信息傳播等領域在企業資質、資金、股比、人員、場所等方面設置的過多限制條件。研究提出放寬數字經濟領域市場准入改革措施,健全「互聯網+」教育、醫療、交通、養老、家政等新業態准入標準。清查隱性壁壘,分類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

大力推進市場公平競爭。健全以反壟斷執法與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為核心的市場運行維護機制。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規則,健全審查投訴舉報受理回應機制。推動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在市區兩級政府部門中全面覆蓋。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在污水、垃圾處理等領域實行網運分開、廠網分離,放開競爭性業務。深化政府採購和招標投標改革,探索建立重點領域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定價標準,試點開展集中採購機構競爭。修訂招標投標條例。完善統一規範、全流程電子化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推行各交易系統與公共資源交易金融擔保服務平台對接。

引導要素交易市場有序發展。做強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北京鐵礦石交易中心等全國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探索開展非標準倉單交易等多種交易方式。推進北京綠色交易所建設,推廣國際綠色資產登記、估價、交易、結算、服務業務,推動各類環境權益交易、綠色金融信息服務、綠色金融產品交易等相關交易業務。深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構建企業碳排放信用體系。探索開展碳期貨等衍生產品和業務,爭取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在京發展。支持北京產權交易所集團化運營,優化國有基金份額交易、國有企業大宗採購業務等交易規則。探索與各地交易所共建北交所網絡司法拍賣平台。支持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創新發展。

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健全完善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加強行政、執法、司法等各方協同聯動,推動形成明晰、穩定、可預期的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制定知識產權保護與促進條例。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評估機制,探索懲罰性賠償制度。發揮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作用,打造「一站式」知識產權糾紛解決平台。完善國際數字產品專利、版權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發展全國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引進創新與知識產權管理國際標準運營中心項目。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機制,推進融資成本分擔和風險補償試點。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

構建現代化市場監管體系。實施「互聯網+監管」,建設市場監管大數據中心。制定社會信用條例。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市場監管機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60%以上的監管事項實行信用監管。分行業、分領域推出監管規則和標準,加快推廣「監管沙盒」、觸髮式監管。規範涉企行政檢查和處罰,健全各領域、各部門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健全價格引導行業發展體制機制。保持生活必需品價格總體平穩。探索建立健全輕微違法行為容錯糾錯機制。推動行業協會建立健全經營自律規範、公約和準則。

三、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高地

[編輯]

深入推進「放管服」和營商環境改革,探索實施一批突破性、引領性改革舉措,推進北京效率、北京服務、北京標準和北京誠信「四大示範工程」迭代升級,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高地,打造國家營商環境示範區。

推進企業登記全生命周期便利化。全面推行市場主體登記告知承諾制,實行企業開辦網上全程電子化即時辦理。開展商業銀行賬戶遠程開戶試點。落實「一照多址」改革,擴大企業信用承諾範圍,簡化登記過程性文件,探索結果登記制模式。簡化企業普通註銷程序,擴大簡易註銷範圍。探索殭屍企業除名制度。建立破產狀態自主公示制度,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

持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制定發布全市統一的行政許可事項清單,清理簡併工程建設、機動車銷售、藥店開設等一批重複審批、不必要審批事項。建立健全行政許可設定審查機制。全面建立以告知承諾為基礎的審批制度,60%以上事項實行告知承諾制。推廣備查制,壓減市場主體合規成本。深化「證照分離」全覆蓋改革,推動企業營業執照及其他行政許可事項聯合審批改革,推進「一業一證」改革,實現 「一證准營」。優化教育、健康、養老、托育等在線數字經濟領域的審批制度改革,推進線上線下相關審批事項同步辦理。

深化投資項目審批改革。推動建設工程項目分級分類管理,探索非關鍵要件「容缺後補」機制。全面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重點區域開展投資項目「區域評估+標準地+承諾制+政府配套服務」改革。深入推進「多規合一」,實現「一張藍圖」共享共用,分項目類型規範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事項、技術審查和中介服務事項,分批次向社會公開約束性技術標準規範。

全面提升政府服務效能。系統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捷化、智能化。加快標準化立法,制定城市規劃、生態環境、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社會管理、政務服務等一批「北京標準」。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不斷提升統計數據服務企業質量和水平。打造全市統一的數字服務、數字監管和數字營商平台,實現100%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全域通辦」,高頻事項跨省通辦,100%審批結果實現信息共享互認。推進高頻公證服務「一網通辦」,減少企業公證事項,降低收費標準。推動電子證照、電子簽章、電子檔案等高頻證照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互通、互認、互用,在稅務、社保登記、公積金等領域率先實現無紙化。推進政務服務指尖行動計劃,實現95%事項移動辦理。

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健全重點企業服務包工作機制,強化「一企一策」服務,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健全12345便企服務功能。全面實行重大行政決策預公開制度。明確惠企政策兌現流程,推行稅收等優惠政策核准轉備案或申報即享。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聯繫機制。積極發揮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社會監督員和政務服務「體驗員」 作用。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更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權責法定、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競爭有效的現代財政體制。加強財源建設,積極落實消費稅改革,涵養培育地方稅源。全面實施預算績效改革。深化零基預算管理。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新型預算資金分配與管理模式,健全預算安排與績效結果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探索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化管理。穩步推進市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修訂市級政府投資基金管理辦法,建立基金存續、管理費提取等與績效評價結果掛鉤的機制。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全面落實國家各項稅制改革和減稅降費政策。

四、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編輯]

堅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弘揚企業家精神,培育更多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堅持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打造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聚焦實體經濟,做強做精主業,堅決退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非主營業務,加快處置低效無效國有資產。加強國有資本對創新體系建設的投入布局,支持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參與設立各類政策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實現國有資本跨區域、跨出資人、跨行業優化配置。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分層分類推進市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類國有資產管理報告制度,逐步擴大報告範圍並向社會公開。

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放開民間投資領域,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城市更新項目。鼓勵民營企業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合資經營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民營企業資金融通和降成本的政策體系,引導商業銀行增加製造業民營企業信貸投放。健全司法對民營企業的平等保護機制,加強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財產的保護,為企業家創新創業、公平競爭、安心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全面落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加強用地保障,安排一定比例的儲備土地優先保障中小企業用地需求。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單列小微企業信貸計劃。制定中小微企業信用擔保代償補償資金管理辦法,鼓勵銀行和擔保公司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降低中小企業發債門檻。

第二章 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編輯]

持續推進對外經貿合作提質增效,確保開放程度與監管能力相適應,推動北京開放型經濟邁上新台階。到2025年,服務貿易規模超過1.3萬億元,貨物貿易規模突破3萬億元,五年累計利用外資規模達到830億美元左右。

一、加快構築對外開放新高地

[編輯]

加快從商品要素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更好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體系。推動「兩區」政策與中關村先行先試等政策貫通。探索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放寬外資准入。支持外資投資機構參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QF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制度(QDLP)、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等試點。按照相關標準向外資開放國內互聯網虛擬專用網業務。鼓勵外商投資養老機構、舉辦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參與商業性旅遊景區開發建設,支持設立國際研究型醫院或研究型病房。探索金融、建築設計、規劃等專業服務領域國際人才過往資歷認可機制,為研發、執業人才提供簽證、工作和生活便利。

提升適應全面開放新格局的監管能力。不斷完善法規政策、標準規制、管理流程等監管體系,構建更加公平、安全的市場環境。進一步落實好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制度,完善反壟斷審查、行業管理、用戶認證、行為審計等管理措施。深入落實國家「宏觀審慎+微觀監管」管理框架,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嚴格實施出口管制法,優化出口管制許可和執法體系,努力構建現代化出口管制體系。探索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貿易治理中的應用。

優化進出口結構和質量。發揮進口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作用,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支持能源資源產品、優質消費品、農產品進口,積極申報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主動擴大諮詢、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環境服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進口和旅遊進口。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科技創新產品出口,推動一批中關村品牌的產品、技術、服務全產業鏈出口,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標準為核心的國際競爭新優勢。支持電力、軌道交通、通信設備、航空航天等優勢領域大型成套設備開拓國際市場。完善專業服務業走出去支持政策,推動研發設計、信息服務、文化貿易、中醫藥服務走向國際市場。

支持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積極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試點、B2B出口監管試點、「網購保稅+線下自提」等業務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跨境電商提供貨物貿易外匯綜合服務,建立跨境電商外匯綜合服務平台。推動服務外包轉型升級,支持信息技術外包發展,發展服務型製造等新業態,積極爭取將企業開展雲計算、基礎軟件、集成電路設計、區塊鏈、生物醫藥等技術研發和應用納入國家科技計劃支持範圍。

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編輯]

堅持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提升利用外資質量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提升國際貿易便利化水平。提高通關信息化水平,拓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服務功能和應用領域,推進業務辦理全程信息化、貨物管理電子化、通關申報無紙化、物流狀態可視化。針對鮮活易腐商品實施預約通關、快速驗放,擴大高級認證企業免擔保試點範圍,簡化文物藝術品進口付匯和進出境手續,對軟件和互聯網服務貿易進行高效、便利的數字進出口檢驗。對進境貨物實行「兩段准入」監管模式,推進「兩步申報」「兩類通關」「兩區優化」等通關監管改革,提高提前申報比例,打造空港貿易便利化示範區。優化首都國際機場貨運設施及智能化物流系統,打造大興國際機場全貨機優先保障的貨運跑道,提升高端物流能力。利用區塊鏈技術,建設京津冀通關物流數據共享平台,實現三地跨境貿易數據「上鏈」。

提升利用外資和服務水平。堅持高質量引進來,推行准入、促進、管理、保護多位一體的外商投資服務機制。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簡化外資項目核准手續,所有備案的外資項目一律實行告知性備案管理。做好外資服務,引導企業用好各項惠企措施,暢通外資企業諮詢服務和訴求反饋渠道。用好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投資北京洽談會、京港洽談會等投資促進平台,創新開展招商活動,探索建立市場化招商引資獎勵機制。加快建設北京市政府門戶網站國際版。引導外資利用差異化均衡化發展,促進外資項目合理布局。

提升境外投資服務和管理水平。支持企業高水平走出去,培育本土跨國企業集團,健全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堅定維護企業海外合法權益。推進企業境外投資備案管理改革,進一步簡化備案程序,優化企業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流程,創新境外投資事中事後監管。加強與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國家開放平台對接。完善「走出去」綜合服務和風險防控體系,打造「京企走出去」線上綜合服務平台,發揮企業境外服務中心、民營經濟發展服務基地、城市商會聯盟作用,為企業提供商機發現、項目撮合、投資諮詢、財稅指導、風險評估、安全預警等全方位服務。

三、深入開展互利共贏區域合作

[編輯]

積極擴大經濟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形成良性互動發展格局。

完善京港、京澳全方位合作機制。依託京港洽談會等合作平台,深化京港在共建「一帶一路」和經濟貿易、服務業、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重點領域全面對接合作。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信息服務業等領域吸引港資進入。做實 「京澳合作夥伴行動」,不斷拓寬合作領域,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促進京台交流合作。積極為台資企業在京投資和經濟合作提供同等待遇,鼓勵台資企業投資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等高精尖產業。藉助京台科技論壇品牌活動,加強兩地工商團體聯繫,深化兩地經貿科技交流合作。鼓勵兩地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積極服務台灣各界人士和機構參與北京文化周、北京文博會、北京特色周、京台社區發展論壇等活動。

持續做好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堅持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長效機制,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深化產業、就業、消費、教育、健康等重點領域幫扶,加強交流交往交融,助力受援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受援地區可持續發展。

深化對口協作與合作。聚焦「保水質、強民生、促轉型」,深化生態環保、文化旅遊、科技創新、教育醫療、科技人才等領域合作,助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綠色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京瀋對口合作和區域合作,加強與合作地區資源要素對接流動,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第三章 全面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

[編輯]

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首都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推動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建設向縱深發展。

一、完善首都特色地方法規體系

[編輯]

加強市委對全市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加強憲法貫徹實施,維護國家法治統一,推進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開展主動審查、專項審查。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圍繞「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四個服務」水平提升,加強首都安全、科技創新、信息技術、公共衛生、城市治理、生態文明、風險防範、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立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全過程,充分發揮地方立法補充、先行、創製的作用。按照急用先行原則加快推進涉及重點改革任務的立法項目,確保立法和改革相銜接相促進,確保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強立法工作協調,完善立法規劃計劃編制、立法調研、立項論證、起草審議、意見徵求、解釋宣傳、「雙組長」制等法規調研起草機制,豐富立法形式,突出首都特色和立法的針對性、適用性、可操作性。及時制定實施地方性法規涉及的配套文件和措施,建立立法執法互動機制,加強執法檢查和立法後評估。

二、建設高效法治實施體系

[編輯]

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要求,推進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統籌配置行政執法職能和執法資源,推進行政執法方式創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監管執法。健全各領域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基準制度。推進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制度。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推動高效權威公正執法司法。加強訴源治理,深化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健全完善綜合治理執行難工作大格局,從源頭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提高公共法律服務供給水平。

三、健全法治監督和保障體系

[編輯]

加強對法治工作的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監察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形成監督合力。全面推進立法公開、執法公開、司法公開。加強法治建設的政治保障、人才保障和科技保障。建設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法治專門隊伍。加快發展律師、公證、司法鑑定、仲裁、人民調解等法律服務隊伍,健全職業道德準則和執業行為規範。辦好金融法院、互聯網法院、知識產權法院等。深化公益訴訟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協調機制。依託法治中國信息平台,實現首都法治領域各類信息、數據、網絡平台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共用。

四、深入推進全民守法

[編輯]

完善各級黨和國家機關以及領導幹部帶頭遵法守法工作機制,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深入開展學習、維護、運用憲法的宣傳教育活動,抓好民法典等法律的宣傳普及,在全社會形成信法、學法、懂法、守法的濃厚氛圍。建立健全立法工作宣傳報道常態化機制,對立法熱點問題主動發聲,釋疑解惑,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

第十三篇 塑造更加安全的城市

[編輯]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維護首都安全極端重要。「十四五」 時期,要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健全完善首都安全體制機制,系統提升防範化解風險的能力,增強城市韌性,廣泛形成首都安全人人有責、人人可為、人人享有的社會共識,不斷夯實首都安全基礎,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為黨中央站好崗、放好哨,確保首都大局持續安全穩定。

第一章 健全完善首都安全體系

[編輯]

加快完善組織領導體系和工作機制,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為維護首都安全穩定提供強有力支撐。

一、強化首都安全工作組織領導

[編輯]

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首都安全工作各領域和全過程。嚴格落實國家安全工作責任制,健全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制度,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平安北京建設領導小組工作體系,健全專項組工作制度和重點行業平安建設協調機制,推動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健全網絡空間安全管理體系。優化市應急委綜合統籌、各級黨委和政府分級負責、各部門分類管理的首都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完善市級專項應急指揮部、區應急委、街道(鄉鎮)應急機構等組織體系。完善安全生產督察工作機制。

二、提升首都風險防控能力

[編輯]

立足防範在先,開展前瞻治理,強化全周期風險防控和全鏈條安全管理,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協同響應機制。

提升源頭防範能力。科學規劃城市防災減災功能,適度提高建構築物抗災能力標準。開展氣候脆弱性風險識別與災害評估,建設氣候變化數據共享平台,提高城市氣候變化預測預警能力。修訂城市基礎設施氣象災害防護標準。制定公共安全風險管理辦法和公共安全風險管理實施指南,定期對重要設施目標、重點區域開展評查。建立隱患排查數據庫,抓好清單化落實。健全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實現「應評盡評」。

提升感知預警能力。堅持預防在早、化解在小,建立健全實時監測、快速反應、多方聯動的監測預警協調機制。進一步提升地震綜合觀測台網、氣象雨量監測網等監測系統的精度和時效水平,推進地震風險探查與監測感知工程,不斷提高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覆蓋率。拓寬預警信息發布渠道,推進應急廣播體系建設。

提升快速響應能力。健全完善會商聯動處置機制,規範處置流程、處置措施。完善預案銜接審核機制,基本形成覆蓋全面、銜接有序、管理規範、智慧賦能、注重實效的應急預案體系。強化應急指揮調度機制,完善突發事件現場指揮處置制度。建立健全應急救援物資及力量快速調用機制,完善公路、鐵路、航空立體化、全方位的應急通道保障機制。

提升災害處置應對能力。全面開展自然災害風險普查,編繪綜合風險清單、地圖。在重點領域和脆弱地區開展基礎設施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防禦適應性工程可行性研究與示範建設。系統化推進多類型災害情景構建,組織開展預案啟動和災害應急演練。建立健全動員機制。探索建立災害保險機制。布局建設異地災備中心、數據存儲中心等。開展城市生命線災害情景壓力測試,提升重要基礎設施災時運行能力。健全京津冀重大突發事件協同應對機制。

提升基層基礎能力。推動安全管理重心下移。加強派出所(警務站)、司法所、人民法庭設施規範化建設。增強社會整體安全意識,實施應急管理社會化建設提升工程,常態開展應急宣傳基礎素養培訓。建設局部社會應急網格,以社區為單元,提升基層風險識別、應急演練、社區聯動能力,倡導社區守望相助。試點建設基於物聯網技術的社區應急服務站。

三、提高城市運行韌性

[編輯]

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提升城市運行安全綜合管理能力,保障城市安全、高效、有序運行。

建設堅強韌性城市生命線。科學確定韌性規劃設計標準,預留適度冗餘,加強設施適應性,確保城市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具備防禦風險和快速恢復能力。應用數字化技術,提升水電油氣熱等系統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動城市生命線系統由集中化、大型化的中心放射式布局,向分布式、微循環、多向聯通的多節點網格化布局轉變。健全地下管線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機制,嚴防施工等外力破壞地下管線,有效杜絕馬路拉鏈現象。依法界定市政專業企業管理界面,解決小區市政管線「最後一公里」失管問題。推動檢查井病害源頭預防和病害治理常態化、規範化、標準化。

優化城市韌性空間。利用公園綠地、體育場館、地下空間等場所,建設就地避難、就近避難、步行避難等分級分類疏散通道和避災場所。加強人防設施與城市基礎設施相結合,實現軍民兼用。以幹線公路網、城市幹道網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統。針對城市重大危險源和敏感管線預留安全生產空間,規範重大危險源安全距離設置,降低重大危險源的危害性。

第二章 築牢首都安全大門

[編輯]

堅持系統防範、統籌應對、守住底線,堅持把安全貫穿於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推動實現首都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文化安全和生態安全。

一、確保政治安全

[編輯]

始終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深入貫徹落實全面加強首都政治安全工作意見。加強首都功能核心區安保機制建設,編制實施核心區公共安全專項規劃。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保持對極端暴恐高壓態勢,持續深化重點區域反恐協作機制,嚴格落實行業領域反恐防恐責任。嚴格落實意識形態、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強化網絡空間綜合治理。深化國防動員體制改革,健全完善首都軍地聯合防空工作機制,加強全民國防教育。

二、築牢經濟安全

[編輯]

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切實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國際經貿風險、產業鏈風險以及網絡數據安全風險。實施地方金融監管條例,完善地方金融監管協調和風險處置機制。持續做好重點風險領域的整治工作,堅決打擊違法違規的金融活動。構建京津冀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台。嚴格防範和有序處置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等重點領域風險,嚴厲打擊各類非法集資活動。穩妥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堅決反對壟斷和不公平競爭行為,提高監管能力,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嚴格規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完善債務風險預警評估體系。加強國有企業債務約束和經營風險管理。提升宏觀經濟運行監測預警能力,加強疫情對宏觀經濟運行和微觀主體影響監測研判,滾動開展經濟政策評估、儲備和相機調整。加強國際經貿風險監測研判和預案制定,豐富法律政策工具箱,落實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範措施。健全完善重大科技安全風險和危機管控體系。加強產業鏈供應鏈核心環節、敏感技術和高端裝備監測預警,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建立大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各類公共數據資源的安全評估與保護,加強個人數據保護。

三、保障社會安全

[編輯]

持續完善立體化、信息化、智能化首都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體系建設,組織開展治理重複信訪、化解信訪積案攻堅,加強訴源治理,完善訴前調解與仲裁、行政裁決、行政複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全面開展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工作。嚴厲打擊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突出違法犯罪活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強化新型涉網犯罪大數據研判預警,依法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等違法犯罪行為。健全掃黑除惡長效機制。完善禁毒戒毒體系。加強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修訂安全生產條例,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建築施工、交通、核、生化、危爆物品、水電氣熱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管理,實施重點行業領域重大安全隱患治理工程,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強危險化學品全鏈條管理,完善集中管理體系,研究推動危險化學品物流樞紐基地建設。

完善消防救援體系,全面強化公共消防設施布局,建成市級消防第二訓練基地和戰勤保障基地,推進朝陽區消防指揮中心、海淀區巴溝消防站等一批消防設施建設。推進森林滅火實訓基地、直升機停機坪、水滅火設施、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地震、山嶽、水域、空勤等專業救援隊建設,配置專業化救援裝備。構建物品寄遞安全信息化監管體系。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行動,健全藥品全生命周期監管。

四、維護文化安全

[編輯]

加強思想輿論陣地建設。健全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對社會熱點問題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打造健康文藝生態,健全完善文藝創作會商、論證研判、科學評估等監管模式。強化文化執法,嚴厲查處打擊非法出版物、黑廣播、涉黃涉毒和暴力恐怖等信息,加強跨平台、多終端的融媒體信息安全監管。加強文物保護執法和檢查,嚴懲各類毀壞文物行為,抓好文物消防安全管理。

五、守護生態安全

[編輯]

加強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環境與生物安全管理。修改實驗動物管理條例。深化外來物種入侵調查評估,加強海關檢驗檢疫監管能力建設,落實國門生物安全責任。制定種子條例。規範轉基因研究和轉基因植物物種管理。探索生物遺傳資源惠益分享工作機制。嚴厲打擊非法捕殺、交易、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強化企業保護生態主體責任,發揮社會組織引導和監督作用,形成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

第三章 夯實首都安全基礎保障

[編輯]

完善法治保障、標準約束、科技應用、隊伍能力、物資儲備等多維度支撐體系,築牢首都安全工作基礎。

一、健全法治保障

[編輯]

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首都安全工作。不斷完善首都安全地方性法規體系,加快金融監管、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等安全領域立法修法進程。加大對生產安全、生態環境、食品藥品等領域執法力度。

二、推動標準約束

[編輯]

發揮標準化對首都安全工作提質增效作用。落實國家強制性標準,加快建設公共安全、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應急管理標準體系。鼓勵行業協會制定安全產品及服務標準,強化行業安全自律。加強安全標準實施情況評估,持續改善安全標準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三、突出科技支撐

[編輯]

強化科技對首都安全工作的支撐作用。完善安全大數據平台,構建全覆蓋、立體化感知網絡,推動安全領域數據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深化政法辦案智能管理系統建設。推進「智慧應急」能力建設工程。強化網絡安全防護核心技術攻堅,確保城市基礎設施、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穩定運行。開展本質安全關鍵技術攻關和應急救援裝備研發。

支持應急產業發展,推進國家級應急產業示範基地建設。

四、加強隊伍建設

[編輯]

打造以專業人才為骨幹、兼職和志願者等其他力量為補充的高素質安全隊伍。健全與各類安全人才職業特點、專業需求相適應的發展通道、管理制度和保障機制。完善專家資源庫和參與機制。統籌實施專業應急隊伍能力提升工程,強化標準化建設,擴大重點領域隊伍規模,提升協同處置能力。推動社會化應急救援隊伍、群防群治組織、平安志願者、禁毒社工、社會消防員、應急小分隊等發揮更大力量,共同守護平安家園。

五、強化物資儲備

[編輯]

制定應急物資儲備規劃,健全市、區、街三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北京市應急物資儲備庫,倡導社區、單位和家庭適度儲備。統籌應急物資實物儲備、技術儲備、生產能力儲備和信息儲備,推進應急資源綜合平台建設。適度提高生活必需品本地自給能力,優化市域內成品糧油加工和儲備能力建設。建立京津冀應急物資生產互保互濟機制。

第十四篇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編輯]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要在黨的領導下,更好履行各級政府職責,最大程度激發全社會力量,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有效落實。

第一章 加強黨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

[編輯]

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動全市黨員幹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北京不折不扣落地落實。強化各級黨組織的領導責任和實施職責,各級黨組織必須強化責任擔當,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凝心聚力,將規劃綱要實施情況列入黨委(黨組)年度重點事項。以提高治理能力為重點,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乾部擔當作為的激勵和保護機制,着力鍛造一支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相適應、與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高標準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推動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全面貫徹黨的民

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構建大統戰工作格局,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和發展大團結大聯合局面。

第二章 強化規劃統籌實施

[編輯]

堅持以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引領,健全規劃體系,強化項目、改革和政策協同,科學

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全市「一盤棋」加強規劃實施管理。

一、突出規劃引領作用

[編輯]

增強本規劃的引導和約束功能,領銜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全市規劃體系。加強本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城市副中心控規、各專項規劃、各區規劃綱要在發展目標、重大任務等方面的銜接,推動專項規劃從「條」上進行深化、各區規劃從「塊」 上予以細化、空間規劃從「地」上加以落實。跨區域任務做好與天津市、河北省溝通銜接。

二、實施重大項目帶動

[編輯]

堅持以規劃確定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健全重大項目儲備庫制度和推進機制,聚焦事關全局的重大任務,規劃一批、儲備一批、實施一批、帶動一批重大項目。對納入本規劃的重大工程項目,優先保障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融資安排。

三、增強政策協同效應

[編輯]

緊緊圍繞本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統籌加強各區、各部門政策制定和協調落實。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銜接協調,市級財政性資金優先投向本規劃確定的重大任務,探索建立政府資金與社會資本合作的資金保障機制。土地、金融、人才等相關政策向本規劃確定的重大任務傾斜,科學引導市場預期。

四、系統推進改革突破

[編輯]

落實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務,系統推進市委重大改革舉措,加強對改革實施效果評估。支持基層探索更多原創性、差異化改革,及時總結推廣,推動一批切口小、見效快的改革。加強政策工具整合,把改革舉措融入各項發展措施中,推動改革滿足實踐需要,為規劃任務落實破除障礙、提供動力。

五、統籌規劃組織實施

[編輯]

建立健全各區、各部門協同的規劃實施工作機制,提高規劃實施的協同性和主動性。以本規劃為依據,制定實施方案、重點領域行動計劃和年度計劃,分解落實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主要指標和重點任務,設置年度目標並做好年度間綜合平衡。定期向市委財經委報告實施情況,確保規劃有序實施。

第三章 強化規劃實施監測考核

[編輯]

強化規劃監測評估,完善規劃實施監督考核制度,擴大公眾參與,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實現。

一、加強監測評估

[編輯]

建立評估指標體系,系統開展規劃年度、中期及總結評估工作。加強第三方獨立評估,提高規劃實施評估工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跟蹤監測分析,為科學評估提供支撐。

二、加強監督考核

[編輯]

加強實施情況報告,實施過程中宏觀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需要對本規劃進行調整時,應按法定程序和有關規定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健全市政府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機制,市政府及所屬部門要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着力推進規劃實施信息公開,健全政府與企業、市民的信息溝通和反饋機制,暢通公眾監督渠道。將綱要實施情況納入市委市政府監督考核體系,建立綱要實施專項督查機制,加強審計機關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審計監督。強化評估結果使用,將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各級領導幹部考核評價。探索實行規劃實施考核結果與被考核責任部門績效相掛鉤。

三、推動公眾廣泛參與

[編輯]

把開門編規劃、社會參與的積極性轉化為落實規劃的合力,發揮社會主體作用,強化政府引導支持,聚焦高質量發展和群眾關注,堅持梯次穩妥推進。廣泛開展「十四五」規劃宣傳,讓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深入人心,探索搭建重點專項領域主題活動平台,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主動性

和創造性,形成全體市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任務繁重、前景光明。全市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附表 「十四五」時期重大工程包

[編輯]
名稱 建設目標 主要內容
1.全國政治中心建設重大工程包 增強中央政務活動服務保障能力,營造安全、高效、有序的政務環境。 推動實施長安街沿線及中南海周邊等重點地區綜合整治和景觀提升、核心區老舊小區改造、核心區棚戶區改造、「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等4項工程。
2.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大工程包 圍繞「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持續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建設人文北京。 推動實施中軸線申遺保護、老城整體保護和街區更新、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青龍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建設、世園遺產傳承利用、公共文化設施補短板、文化產業集群培育等9項工程。
3.國際交往中心建設重大工程包 積極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全面提升國際交往環境和配套服務能力。 推動實施大興國際機場配套工程、首都國際機場國門再造工程、「三平台」承載空間建設、國際交往設施提升、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國際學校建設、國際化醫院建設等 7 項工程。
4.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大工程包 全面服務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基本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推動實施國家實驗室建設、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策源工程、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未來科學城技術創新高地建設、數字技術新基建、人工智能創新平台、電子型量子計算機及全球量子網絡等7項工程。
5.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工程包 全面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高質量完成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任務。 推動實施雄安新區「三校一院」交鑰匙工程、行政辦公區二期、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及商業綜合體、張家灣小鎮、城市綠心活力谷、城市副中心新潮匯、台湖演藝港、集成電路高端製造基地、城市副中心生態綠洲、大運河金港景區、環球主題公園二期、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城市副中心北部國際合作科創園、六環路創新發展活力街區、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環京生態環境聯防聯控、京津冀產業協同、京津冀能源協同、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設施建設、公共安全設施協同布局等 21 項工程。
6.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重大工程包 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建設特色與活力兼備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明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 推動實施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集成電路製造業新生產力布局和集成電路裝備產業、醫藥健康 「3+N」產業鏈提升、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領跑工程、傳統汽車產業優勢再造、未來空天產業集群、氫能產業示範、高端製造業補鏈強基、新材料產業提升、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示範、CBD國際化提升、麗澤金融商務區建設、金科新區建設、新首鋼城市功能提質和產業轉型創新提升、京西新興產業融合發展、中外合作產業園區、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農業「中關村」工程、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提升工程等19項工程。
7.城市更新重大工程包 提升城市品質,改善民生,促進城市發展轉型和經濟動力轉換。 推進實施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改造、老舊廠房「活力復興」、傳統商務樓宇升級改造、傳統商圈改造、城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架空線入地、城市天然氣消隱等7項工程。
8.基礎設施補短板重大工程包 加快補足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基礎設施短板,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 推動實施軌道交通建設及消隱改造、市郊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高速公路連通、城市路網完善提升、停車設施補短板、智能交通能力建設、城市道路噪音治理、南水北調後續配套、城市電網強網工程、綠電應用、城市供熱保障能力提升、城市新能源供熱等13項工程。
9.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工程包 聚焦「七有」要求和 「五性」需求,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動實施賽事場館及全民健身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養老設施補短板、中小學教育設施補短板、高校資源均衡布局工程、民政兜底性服務設施建設、城市應急體系建設等7項工程。
10.綠色北京建設重大工程包 大力推動綠色北京建設,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推動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城市森林公園和郊野公園建設、生態休閒綠道步道系統建設、濕地生態系統打造、留白增綠和小微綠地建設、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置設施建設等6項工程。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