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策鰲雜摭/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國名原委

[編輯]

日本通中國最古。自兩漢而降,朝聘以時,厯久不渝,載在史乘。惟國名雜出,以致《搜神》、《述異》或疑為飛仙縹緲之鄉。罔揣譾陋,闡究原委,摭錄成篇。掛漏紕繆,固知未免,尚希博雅,糾正是幸。

扶桑

[編輯]

山海經》曰:「扶桑下有湯谷」註:湯當作暘。按《堯典》:「乃命羲和,宅嵎夷,曰暘谷。」傳曰:「暘谷者,謂日所出之義。」又曰:「嵎夷,東表之地也。」其即今之日本歟?又按南史曰:「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云:『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扶桑葉似桐,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績其皮為布,可製衣亦可為錦。無城廓,有文字,以扶桑皮為紙。無甲兵,不攻戰。』又曰:『名國王為乙祁。貴人第一者為對盧,第二者為小對盧,第三者為納咄沙。國王行有鼓角導從,其衣色隨年改易。甲乙青,丙丁赤,戊己黃,庚辛白,壬癸黑。有馬車、牛車、鹿車。國人養鹿,以乳為酪。有赤黎,經年不壞,多蒲桃,無鐵有銅,不貴金銀。舊無佛法,宋大明二年,𦋺賓國有比丘五人遊行其國,流通佛法經像,風俗遂改』云云。」據此說證之,今時殊多歧異,姑存之,足見古人未嘗親厯其境以致傳偽失實耳。

析木津

[編輯]

山海經》曰:「南倭、北倭屬燕。」又曰:「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樂浪海

[編輯]

前漢書》曰:「樂浪海中有倭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按樂浪海即朝鮮海也。漢時有樂浪郡,故名。

祖州

[編輯]

十洲記》載:「鬼谷先生曰:『臣聞東海祖州上有不死草,生瓊田中,或名為養神芝。一本可活一人。』始皇乃使徐福發童男女五百人,載樓船入海,尋祖州遂不返。」

[編輯]

後漢書》曰:「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朝鮮,使譯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光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臣自稱大夫,光武帝賜以印綬。」按日本天明四年築那珂郡,志賀島田,間有民人從大石下掘獲金印一顆,方七分,分之大半,高三分。紐似蛇,高四分,重二兩九錢,文曰:「漢委奴國王」今為傳國三寶之一,蓋即當時所賜者也。又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又《光武紀》曰:「中元二年,春正月辛未,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魏志曰:「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邑,舊有百餘。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餘國。從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厯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始渡一海至對馬島。」云云。是則倭國之稱,考之載籍,由來已久。按倭字本於為反,《說文》曰:「倭,順貌,從人委聲。」《》曰:「周道倭遲。」與逶迤、𨖿迤、委蛇、威遲、委移,古音並通。《玉篇》始有烏禾反。國名之說,後人襲偽,遂專以為國名矣。據日人謂大和之和字亦因委、倭和,音皆相近,故自昔通用之,今始專稱曰和而已。和氏歌》云:「倭奴乃人種之名,並非國名。其人鄙野,多居日本之東北境,後遷北海,與蝦夷合,然亦自是別種。今呼為挨拿,蓋即倭奴之轉義也。日本初無倭國之名,至中國唐時,日本屢與中國往來。唐時多呼日本為倭國,日本亦慣習之。後又以其字好音近,改用和字。」

日本

[編輯]

唐書》曰:「日本國者,倭奴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苐究未詳其始自何時,史乘所書,自唐以前,或曰倭或曰倭奴,惟任昉《述異記》有日本國之名,則南北朝時似已有此號矣。而《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又謂:「武后改倭奴國為日本國。」終未能衷於一是。按《爾雅》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郭璞注曰:「日下在東。」邢昺《》:「日下謂日所出處,其下之國也。」日本之稱蓋始於此。

邸閣國

[編輯]

魏志·倭人傳》:「有邸閣國,國有市,交易有無,使大倭監之。」

東倭

[編輯]

晉書·宣帝紀》:「魏正使元年,春正月,東倭重譯納貢。」

秦王國

[編輯]

秦人徐福,一名市,字君房。奉使求藥不得,懼誅,止夷、澶二州。夷州即今夷港。澶州未詳。號曰秦王國。按《隋史》開皇二十一年,帝遣文林郎裴世清使倭國,渡百濟,東至一支國,又至竹斯國,又東至秦王國。其人同華夏,以為夷州,疑不能明也。又經十餘國達海岸。自竹斯以東皆附庸於倭。

紵㠘

[編輯]

太平御覽》曰:「紵㠘上多紵,有三千餘家,雲是徐福之後,風俗似吳人。」紵㠘疑與徐音相近之悞。按《海圖聞見錄》曰:「倭人皆覆姓,其單姓者徐福配合之童男女也。徐福所居之地名曰徐家村,即今紀州熊趾山下。」《和氏歌》云:「日本載籍從無秦王國徐家村之名,惟西京之西北有地名大秦者。此處有寺,極古,曰大秦寺,乃桓武遷都之前四百年,當中國唐朝時有。大臣秦川勝歸依佛教,捨家為寺,故名。」又紀州牟婁山中有熊野三山,人跡罕至,面海背山,居民繁多,皆以樵、漁、耕、稼為業。相傳為徐福所載來童男女之子孫也。

大和

[編輯]

周、秦之間,島中榛莽未闢,比蝦夷所居。自中土人浮海流寓,按《後漢書》、《三國志》,載有徐福入海求仙事。《日本通鑑》則又自以為周泰伯後。然其神武立國,實在周惠王十七年。二說不同,尚待考也。生聚蕃殖,侵逐蝦夷,而立君長,始都於築紫之日向宮,即今西海道之日向。號曰天御中主。逮二十三,傳至彥瀲尊之四子,名狹野彥波瀲武者,起師東征。自浪速,即今大阪。過河內,駐生駒山,將入大和州之橿宮,即今畿內大和國也,生駒山其北。《山海經》所云橿谷之山或即此。因命名曰邪馬堵,譯言大和也。按唐憲宗時,其國吉備大臣奉使至唐,有作野馬臺詩贈之者,蓋野馬堵、野馬臺皆轉音之相近耳。

蝦夷島

[編輯]

又名毛人國。在北海道之北,即所謂北倭也。其人類生番,性頑而悍。曩設征夷大將軍以鎮撫之,今改置開拓使。按《後漢書·鮮卑傳》曰:「光和中,鮮卑檀石槐聞倭善網捕,東擊倭人國,得千餘家,徙置秦水上,令捕魚以助糧食。」即北倭蝦夷也。其俗善於海中沉沒捕魚,至今猶然。又按《太平御覽》曰:「蝦夷,海島中小國也。鬚長四尺,尤善弓矢,插箭於首,令人載觚而去,數十步射之,無不中者。」唐顯慶四年,隨倭國使入朝。按日人稱蝦夷為阿那,蓋即倭奴二字也。

九夷

[編輯]

周書》曰:「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論語》曰:「子欲居九夷。」朱註:東方之夷有九種。欲居之者,乘桴浮海之意。後漢書》曰:夷九種: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無夷、風夷、陽夷也。杜氏《通典》所載與同一,曰:「元莬、樂浪、高驪、蔳飾、鳧吏、索豕、東屠、倭人、天鄙也。」按《說文》曰:「夷從大從弓,或作𡗝,東方之人也。」《集韻》:「延知切,平也、易也、安也、大也。」《詩·周頌》:「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又降福孔夷,《鄭風》:「既見君子,雲胡不夷。」又通作彝。孟子曰:「民之秉夷。」又曰:「舜,東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謚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靜,並曰夷。」然夷誠美稱,顧人以卑賤解之,得無謬耶?

三神山

[編輯]

史記》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按《拾遺記》曰:「三壺,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即方丈;二曰蓬壺,即蓬萊;三曰瀛壺,即瀛州,此三山形如壺。蓬萊亦名防邱,一名雲來;方丈一名巒稚;瀛州一名魂州,亦名環州。」和氏歌》云:「三神山,不識何處,今惟紀州之熊野三山。其東面大洋,西與大和境接,蜿蜒數百里,樹木鬱蔥,高淩霄漢。有瀑布日那知泉,直下數千丈,隱見雲中。昔曾有神戶至橫濱舟過紀州,遠眺海上三山,髣髴從九江之望匡盧,苐相距稍遠耳,奈屢擬往遊而未果。每有目送歸雲,不得遊之憾。想古籍所謂三神山,或即是歟?」

碧海

[編輯]

十洲記》曰:「東有碧海,廣狹與東海等。水不鹹苦,正作碧色。扶桑在碧海中,東海外,別有圓海繞蓬萊,海水正黑,謂之溟海。無風而洪波萬丈。」又曰:「扶桑在碧海之卯地,一面萬里太帝之宮,東皇君所治處。」夫閬苑、蓬萊,固難徵信,而壺山、碧海似尚與古籍相侔也。和氏歌》云:「相傳,阿波土、佐伊、豫讚歧等地即上古扶桑樹之所化。」

廣乘山

[編輯]

雲笈七簽曰云:「海外蓬萊閬苑,有五嶽靈山,一曰廣乘之山,天之東嶽也。在東海之中爲發生,首上有碧霞之闕,瓊樹之林,紫雀、翠鸞、碧藕、白橋,歲星之精居九氣青天之內。」

沃焦

[編輯]

《山海經》曰:「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九日,落為沃焦。」《莊子疏》曰:「沃焦在珠海之東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焦盡故名。」據日人謂今之北海道一島是也。

蛇海、魚海、鳥海

[編輯]

高僧傳》曰:「釋鑑真往日本,漂入蛇海,又入魚海,復入鳥海。既出,達於日本。」

呼韓昆邪

[編輯]

王維送晃監還日本國,詩序呼韓來朝,舍於葡萄之館。昆邪遣使報以蛟龍之錦。

秋津洲

[編輯]

日本史》曰:「神武嗣位之三十一年即周襄王二十二年,巡幸登腋上、嗛間皆其地名,立望國中地形如秋津之聳咕,故名之曰『秋津洲』。」按秋津,蟲名,即蜻蛉也。

蜻蜓國

[編輯]

即秋津洲之意也。謹按《皇清通考·四裔門》曰:「日本乃小國,爲倭所併,故冒其號。國在東海中,東北限大山。其地東高西下,勢若蜻蜓,故曰蜻蜓國。」

韓中倭

[編輯]

顧林亭《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倭奴鄰三韓而國,故名韓中倭。後自惡其名,更號日本,在東海中,依三島而居,地方數千里。」

彌耶穀

[編輯]

李言恭《日本考紀》曰:「國王以王為姓,居長崎島之東北,地名彌耶穀,譯曰京也。從長崎至彌耶穀,陸行近一月,去遼東遠而閩浙邇。」陳倫炯《海國聞見錄》所載與此同。惟唐人野馬臺詩,謂國王姓姬,不知孰是《和氏歌》云:「日本歷代史乘未嘗有書天皇姓者,惟其諱上冠以阿每之字,蓋阿每譯言天也,故《舊唐書 ·日本傳》為姓阿每,亦,然亦訛也。夫姓者,天子所賜於臣,日本開國以來,一系相承,從未降而為臣,故無人賜之姓名之氏也。至於世族之姓,如平源、紀橘,皆天皇所賜,來歷分明,其餘多以地名為姓,如國中姓某田者極多,據傳皆齊田氏之裔。子姓繁多,各以其所居地名加於田上,如村田、島田是也。」

吾妻

[編輯]

吾妻係郡名,在東山道之上野國。按日本史,稱景行漢順帝時其國王號之太子倭武尊。東征北倭,逐至相模渡海,復東,將抵安房。時妃橘姬隨行,乃墜海。死後,太子凱旋,取道毛野國,西經簿冰嶺。回顧東方,遙見相模海上有女神形,因感姬死事,歎曰:「吾妻哉!」遂名其處吾妻山,復名其郡為吾妻郡,後竟以吾妻為東方之總名。

宋時,日本僧奝然攜來《吾妻鏡》一書,又名《東鑑》,五十二卷,紀其國自安德承治四年至龜山文永三年,凡八十七年事,蓋以吾妻為東,鏡猶鑑也。

朱竹垞太史曾作《吾妻鏡序》。《和氏歌》云:「《吾妻鏡》乃鎌倉氏之日紀,並非正史。錯雜不堪,蓋武人所記也。」

苻婁

[編輯]

《汲冡周書》曰:「正東苻婁、仇州、伊慮、漚深、九夷、十蠻、越漚,斷髮紋身,請令以魚皮之鞞,鰂之醬、鮫瞂,利劍為獻。」

策鰲雜摭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