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2368號刑事判決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2368號刑事判決
1998年7月9日
1998年7月14日
裁判史:
1997年10月2日臺灣桃園地方法院86年度重訴字第9號刑事判決
1997年12月29日臺灣高等法院86年度上重訴字第78號刑事判決
1998年3月5日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792號刑事判決
1998年4月29日臺灣高等法院87年度上重更(一)字第23號刑事判決
1998年7月9日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2368號刑事判決
1998年12月2日臺灣高等法院87年度上重更(二)字第59號刑事判決
1999年2月25日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817號刑事判決
2000年3月20日臺灣高等法院88年度重上更(三)字第45號刑事判決依法不得公開
2000年5月26日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3032號刑事判決
2001年3月30日臺灣高等法院89年度重上更(四)字第113號刑事判決
2001年6月29日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4034號刑事判決
2002年6月26日臺灣高等法院90年度重上更(五)字第152號刑事判決
2002年8月30日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4869號刑事判決
2003年1月8日臺灣高等法院91年度重少連上更(六)字第2號刑事判決
2004年3月29日臺灣高等法院92年度重少連上更(七)字第1號刑事判決
2005年6月2日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重少連上更(八)字第133號刑事判決
2005年8月12日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4391號刑事判決
2006年4月18日臺灣高等法院94年度重上更(九)字第156號刑事判決
2006年6月22日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3387號刑事判決
2006年9月29日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重上更(十)字第106號刑事判決
2007年1月4日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73號刑事判決
最高法院 裁判書 -- 刑事類
【裁判字號】 87,台上,2368
【裁判日期】 870709
【裁判案由】 殺人
【裁判全文】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八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二三六八號
  上 訴 人 甲○○
右上訴人因殺人案件,不服台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第二審更審
判決(八十七年度上重更(一)字第二三號,起訴案號:台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八十六
年度偵字第一七○三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左:
    主  文
原判決撤銷,發回台灣高等法院。
    理  由
本件原判決撤銷第一審關於上訴人甲○○殺人及定執行刑部分之判決,改判論該上訴
人以連續殺人罪,判處死刑,依法宣告褫奪公權終身。扣案之領帶壹條、彈簧棒壹支
併予諭知沒收,雖非無見。惟查:(一)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甲○○殺人之經過,係依
憑其於案發之初警訊中自白稱:伊搶下被害人呂美玲手持之彈簧棒朝其頭部用力敲一
下,此時被害人呂瑞瑩走到伊跟前,伊順手將其推開,但呂瑞瑩又趨前要伊不要毆打
其母,此際伊先以彈簧棒猛砸呂美玲後腦部份,呂美玲立即暈坐於地上,伊再持彈簧
棒往其頭部丟,並以左手掐住昏迷中之呂美玲頸部,右手則順勢提起以伊之領帶套於
頸部玩耍之呂瑞瑩,(按詳情應係因恐呂瑞瑩驚叫,乃係放開原先掐住呂美玲之左手
,以之以摀住呂瑞瑩之口鼻,右手則順勢提起領帶)並於提起後(手拉領帶)猛力甩
動,使呂瑞瑩之身體(部位不詳)碰及周圍之桌椅,歷時約五至六分鐘左右,直至呂
瑞瑩昏死無任何反應後,伊又以雙手再勒住昏死之呂美玲,直至二人全部死亡後方休
等語,為其所憑之證據。上訴人於同次警訊中並稱:砸呂美玲之彈簧棒在我殺害呂美
玲之住所,我未清洗……,勒死呂瑞瑩之領帶亦在我住宅,事後亦未清洗云云(偵查
卷第五、六頁)。但查被害人呂美玲之屍體經解剖複驗結果,其頸部並無絞掐傷痕,
有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八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刑醫字第七○四一四號鑑驗書堪憑(
相驗卷第五十五頁正面)。又扣案之鋁棒(彈簧棒)壹支、領帶壹條,經法務部調查
局檢驗結果,均未發現血跡存在,亦有同局檢驗通知書足考(第一審卷第七十一頁正
面)。是以上訴人上開自白中關於以左手掐住昏迷中之呂美玲頸部,以扣案彈簧棒猛
砸呂美玲腦部,及被害人呂瑞瑩頸部、喉部壓偏出血之傷,是否上訴人以扣案領帶拉
提甩動其身體所造成部分,能否認與事實相符,尚非無疑。原審就上開疑竇,未詳為
調查,細心勾稽,究明真相,以為判斷之依據,遽以上訴人之自白,為判決之唯一依
據,自嫌速斷。又原判決理由一方面引據上訴人之自白謂上訴人再持彈簧棒往其(呂
美玲)之頭部丟,……並於提起(呂瑞瑩之身體)後(手拉領帶)猛力甩動,使呂瑞
瑩之身體(部位不詳)碰及周圍之桌椅……(原判決第三頁反面倒數第一、二行,第
四頁正面第二、三行)。旋於分析上訴人自白之內容時,又稱上訴人以彈簧棒丟擲其
(呂美玲)之頸部(同頁正面第六行)及謂上訴人揪起將領帶套於頸部之被害人呂瑞
瑩猛力甩動,使其身體包含頭部等處撞及桌椅等(同頁反面倒數第一行、第五頁正面
第一行)。顯有判決理由之述先後矛盾之違誤。(二)上訴人於原審迭以書狀或言詞陳
稱:伊於案發前,係受死者呂美玲之託,報警逮捕通緝中之呂女同居人賴建佑,報案
當時呂女在其身旁。並請傳訊當日接聽報案電話並親往逮捕賴建佑之桃園縣警察局大
溪分局刑事組陳姓警員云云(見原審上訴卷第五十六-五十八頁,上重更(一)卷第十五
頁)。如果不虛,被害人呂美玲於案發前殊無再以其同居人賴建佑被警逮捕一事,要
求上訴人予以交待,而喋喋吵鬧之理。基此,原判決事實認定,上訴人甲○○於案發
前,「正擬休息,因呂美玲向甲○○稱係甲○○害伊同居人賴建佑被警查獲,要甲○
○予其交待等語,喋喋吵鬧,甲○○心生不悅,乃攜垃圾外出傾倒並於大樓警衛室與
警衛聊天,後因電梯使用頻繁,乃由一樓走樓梯返回三樓住所,進入客廳後呂美玲復
以前事與甲○○爭吵,並拿起甲○○所有之彈簧棒欲朝甲○○頭部揮打,甲○○遂抱
住呂美玲令其將彈簧棒放下,呂美玲依言放於地上後,隨即拾起欲再毆打甲○○,甲
○○一時氣憤,竟基於殺人之概括犯意……」等情,所依憑之上訴人警訊中自白,是
否與事實相符,而堪採為判決之基礎,即非無疑,案關重典,自應詳為調查,妥適認
定。原審對於此項足以證明上訴人警訊中自白憑信性之證據,既無不能調查或難以調
查之情形,竟未予調查,遽行判決,自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之違背
法令。上訴意旨,執以指摘,非無理由,應認原判決仍有撤銷發回之原因。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第四百零一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八十七    年      七      月      九      日
                              最高法院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黃  劍  青
                                        法官  劉  敬  一
                                        法官  林  增  福
                                        法官  邵  燕  玲
                                        法官  張  清  埤
      右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中      華      民      國    八十七    年      七      月     十四     日

本作品來自中華民國最高法院刑事判決,依據《著作權法》第九條,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