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書治要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九 羣書治要 卷第十
唐 魏徵 等奉敕編 景上海涵芬樓藏日本尾張刊本
卷第十一

《羣書治要》卷第十

    秘書監鉅鹿男臣魏徵等奉 勅撰

  《孔子家語

始誅

孔子爲魯大司冦,朝政七日,而誅亂法大夫少

正卯,戮之于兩觀之下,兩觀,闕也。屍於朝三日。子貢

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爲政而始

誅之,或者爲失之乎?」孔子曰:「天下有大惡者五,

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逆而嶮,二曰行僻而堅,

三曰言僞而辨,四曰記醜而博,醜,謂非義。五曰順非

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於君子之誅,而

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撮,聚也。

其談說足以飾熒衆,其强禦足以反是獨立。

此乃人之姧雄也,不可以不除。」

孔子爲魯大司冦,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

狴,獄牢也。三月不别,其父請止。夫子赦焉。季孫聞之

不悅,曰:「司冦欺余。曩吿余曰:『爲國家者,必先以

孝。』今戮一不孝,以敎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之,

何哉?」孔子喟然歎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

非理也。不敎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也。三軍

大敗,不可斬也。獄豻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敎

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誅,賊也。徵歛

無時,暴也。不誡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後刑

可卽也。旣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則尚賢

以勸之,又不可,則廢不能以憚之,若是百姓,正

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待之以刑,則民咸

知罪矣。是以威厲而不,刑措而不用也。今世

不然,亂其敎,煩其刑,使民迷惑而䧟罪焉。又從

而制之,故刑彌䌓,而盜不勝也。俗之陵遲久

矣,雖有刑法,民能勿踰乎?」

王言

孔子閑居,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居,

吾語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故非德道不尊也,非道德不明也。雖有國之

良馬,不敎服乘,不可以取道里。雖有博地衆民,

不以道治之,不可以致覇王。是故昔者明王

內修七敎,外行三至,七敎修而可以守,三至行

而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

外,其征也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敎,而上

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勞不費之爲明王,可得而聞乎?」孔子

曰:「昔者帝舜左禹右皐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

如此,何上之勞乎?若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

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此則生財之

路也,而明王節之,何財之費乎?」曾子曰:「敢問何

謂七敎?」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

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

德則下無隱,上惡貪則下耻爭,上廉讓則下知

節,此之謂七敎也。七敎者,治民之本也。政敎定,

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

曾子曰:「道則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孔子曰:「參

汝以爲姑止此乎?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有法,必

裂地而封之,分屬而理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暴

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進用賢良,退

不肖,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哀鰥寡,養孤獨,

恤貧窮,誘孝悌,選才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

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於腹心。下之

親上也,如幼子之於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故

令則從,施則行,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者來附,

政之致也。田獵𦋐弋,𦋐,掩網也。弋,繳射也。非以盈宮室也。

徵歛百姓,非以充府庫也。慘怚以補不足,禮節

以損有餘,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言可覆,其

迹可履。其於信也,如四時,其博有萬民也。如饑

而食,如渴而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也。故

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

而威,用利不施而親,此之謂明王之守,折衝乎

千里之外者也。」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

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

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

下之民,可得而用也。」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也?」

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旣知

其名,又知其實。旣知其實,然後因天下之爵以

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

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

悅。如此則天下之明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

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

天下之至親者也。所謂天下之至智者,能用天

下之至和。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擧天下之至

賢。』此三者咸通,然後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於

愛人,智者莫大於知賢,政者莫大於官能。有土

之君,能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供命而矣。夫

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

改其政,弔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曰:『明王之征也,

猶時雨之降也,至則民悅矣。』是故行施彌博,得

親彌衆,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言安而無憂也。

大㛰

孔子侍坐於哀公。公問曰:「敢問人道誰爲大?」孔

子對曰:「夫人道政爲大。夫政者正也,君爲正,則

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爲,百姓之所從也。君之

不爲,百姓何從?」公曰:「敢問爲政如之何?」孔子對

曰:「夫婦别,父子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從之

矣。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也;出以

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也。夫婦正,則出可以治政言

禮矣,身正乃可以正人矣。物耻則足以振之,耻事不如,禮則足以振敎之也。

國耻則足以興之,耻國不如,禮則足以興起之。故爲政先乎

禮,禮其政之本與。」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

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

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也。敬

也者,敬身爲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

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其本,

則支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言百姓之所法而行。身以

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則大化

愾于天下。」愾,滿也。公曰:「敢問何謂敬身?」孔子對曰:

「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言不過辭,

動不過則,百姓敬恭以從命。若是,則可謂能敬

其身。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公曰:「何謂成親?」

孔子對曰:「君子者,乃人之成名也。百姓與名,謂

之君子,則是成其親,爲君而爲其子也。」孔子遂

言曰:「爲政而不能愛人,則不能成其身。不能成

其身,則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則不能樂天。

不能樂天道也。不能樂天,則不能成身。」公曰:「敢問何謂

成身?」孔子對曰:「夫其行不過于物,謂之成身。

不過于物,合天道也。」

問禮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子之言禮,何其尊

也。」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禮爲大。非禮

則無以節事天地之神焉;非禮則無以辨君臣、

上下、長幼之位焉;非禮則無以别男女、父子、兄

弟、㛰姻、親族疎數之交焉;是故君子此爲之尊

敬,然後以其所能,敎示百姓。卑其宮室,節其服

御,車不雕璣,器不雕鏤,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

與萬民同利,古之明王之行禮也如此。」公曰:「今

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對曰:「今之君子,好利

無厭,淫行不倦,荒怠慢遊,固民是盡,以遂其心,

以怨其,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言茍求得

當其情欲而已。虐殺刑誅,不以其理。夫昔之用民也由

前,用上所言。今之用民也由後,用下所言,是卽今之君子,

莫能爲禮也。」

五儀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欲論魯國之士,與之爲

治。敢問如何取之?」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

士人、有君子、有賢、有聖。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愼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

言,格,法也。不擇賢以託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

闇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而不知所執;此則

庸人也。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

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率,猶述也。雖不能百善

之美,必有處也。是故智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

不務多,務審其所謂;所謂者,謂言之要也。行不務多,務審

其所由。智旣知之,言旣得之,得其要也。行旣由之,則

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

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

而心不怨,忍怨害也。仁義在身而色不伐,無伐善之色也。

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

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油然,不進之貌。越,過。

謂賢者,德不踰閑,閑,猶法也。行中規繩,言足法於天

下而不傷於身,言滿天下,無口過也。道足化於百姓而不

傷於本,本,亦謂身。富則天下無宛財,宛,積也。施則天下

不病貧,此賢者也。所謂聖者,德合天地,變通無

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

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

覩者不識其隣,此聖者也。」隣,以喩畔界也。公曰:「善哉!非

子之賢,則寡人不得聞此言也。雖然,寡人生於

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甞知哀,未甞知憂,

未甞知勞,未甞知懼,未甞知危,恐不足以行五

儀之敎。若何?」孔子曰:「君入廟而右,登自阼階,仰

視榱桷,俯察机筳,其器皆存,而不覩其人。君以

此思哀,則哀可知矣。昧爽夙興,正其衣冠,爽,明也。昧

明,始明也。夙,早也。興,起也。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

亡之端。君以此思憂,則憂可知矣。日出聽政,至

乎中昃,中,日中也。昃,日昳也。諸侯子孫,往來爲賔,行禮揖

讓,愼其威儀。君以此思勞,則勞可知矣。緬然長

思,出乎四門,周章遠望,覩亡國之墟,必將有數

焉。言亡國故墟,非伹一也。君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夫君

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

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旣明此五者,而又少留

意於五儀之事,則於政治乎何有失哉。」

哀公問於孔子曰:「請問取人之法。」孔子對曰:「事

任之官,言各當以其所能之事,任之於官也。無取捷捷,無取鉗鉗,

鉗,妄對不謹誠。無取啍啍。啍啍,多言也。捷捷,貪也;捷捷而不良,所以爲

貪。鉗鉗,亂也;啍啍,誕也。誕,欺詐也。故弓調而後求勁

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必慤而後求智能焉。不

慤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邇也。」邇,近也。言人無智能者,雖不慤

信,不能爲大惡也。不慤信而有智能者,然後乃可畏也。

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國家之存亡禍福,信有天

命,非唯人耶。」孔子對曰:「存亡禍福,皆在

天灾地妖,弗能加也。昔者殷王帝辛之世,帝辛,紂也。

有雀生大鳥於城隅焉。帝辛介雀之德,介,助也。以雀之

德爲助也。不修國政,殷國以亡。此卽以逆天時,得

福反爲禍者也。又其先世殷太戊之時,道缺法

邪,以致夭孽,桑穀生朝,七日大拱。太戊恐駭,側

身修行,三年之後,遠方慕義重譯至者十有六

國。此卽以逆天時,得禍轉爲福者也。故天灾

地妖,所以儆人主也。寤夢徵怪,所以儆人臣也。

儆,戒也。灾妖不勝善政,夢怪不勝善行。能知此至

治之極也,明王達此也。」

致思

季羔爲衛士師,士師,獄官。刖人之足,俄而衛有亂,季

羔逃之,刖守門焉。謂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

「君子不踰。」又曰:「彼有竇。」季羔曰:「君子不隧。」隧,從竇出。

又曰:「於此有室。」季羔入焉。旣而追者罷,季羔將

去,謂刖者曰:「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

今吾在難,此正子報怨之時,而子逃我,何故?」刖

者曰:「斷足故我之罪也,無可奈何。曩者君治臣

以法令,先人後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獄決罪

定,臨當論刑,君愀然不樂,見於顔色,臣又知之,

君豈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故然,此臣之所以

君也。」孔子聞之曰:「善哉爲吏,其用法一也。思

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公以行,其子羔乎。」

子路爲蒲宰,爲水備,修溝瀆,以民之煩苦也。人

與一簞食一壺漿,孔子止之。子路曰:「由也以民

多匱餓者,匱,乏也。是以與之簞食壺漿,而夫子使

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孔子曰:「爾以民爲

餓,何不白於君,發倉廪以給之?而私以爾食饋

之,是汝明君之無惠也。速則可,不則爾之

見罪必矣。」

子貢問治民於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

御扞馬。」懔懔焉,誡懼之貌。扞馬,突馬也。子貢曰:「何其畏也?」孔子

曰:「夫通達之屬,皆人也。以道導之,則吾畜也;不

以道導之,則吾讎也。若之何其無畏也。」

三恕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

使,非恕也;有親弗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

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

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端,正也。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

廟者曰:「此爲何器?」對曰:「此蓋爲宥坐之器。」孔子

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

以爲誡,故置於坐側也。」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

水實之,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歎曰:「嗚呼!夫

物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

道乎?」子曰:「聰明叡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

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好生

哀公問於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

公曰:「寡人問於子而子無言,何也?」孔子曰:「以君

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爲對焉。」公曰:「其

大何乎?」孔子曰:「之爲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

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之虛靜,化若四

時之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於異類,異類,四方之夷狄也。

鳯翔麟至,鳥獸馴德,馴,順也。無他,好生故也。君舍

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

觀周

孔子觀於明堂,覩四方之墉,墉,墻。有堯、舜、桀、紂之

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

成王,抱之而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孔

子徘徊而望之,謂從者曰:「此則周之所以盛也。

夫明鏡者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

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於所以危亡,是

猶未有以異於𨚫歩而欲求及前人也,豈非惑

哉?」

孔子觀周,遂入大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

有金人焉,參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愼言人

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安樂必誡,雖處安樂,必警誡也。無行所悔。所悔之事,不可復行。勿謂

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

神將伺人。熖熖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爲

江河。緜緜不絕,或成網羅。緜緜,微而不絕,則有成網羅者。豪末

不扎,如豪之末,言微也。扎,㧞也。將尋斧柯。尋,用。誠能愼之,福之

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

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君子知天

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衆人之不可先也,故

後之。温恭愼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

人皆趣彼,我獨守此。人皆惑惑,我獨不徙。惑惑,東西

轉移之貌。內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

唯能於此,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孔子旣讀斯文,顧謂弟子曰:「小子志之。此言實

而中,情而信。」

賢君

哀公問於孔子曰:「當今之君,孰爲最賢?」孔子對

曰:「丘未之見也,抑有衛靈公乎?」公曰:「吾聞其閨

門之內無别,而子次之賢,何也?」孔子對曰:「臣語

其朝廷行事,不論其私家之際也。」公曰:「其事如

何?」孔子曰:「靈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

千乘,其信足以守之。』靈公愛而任之。又有士曰:

『王林國者,見賢必進之,而退與分其祿,是以衛

國無遊放之士。』靈公知而尊之。又有士曰:『慶足

者,國有大事,則必起而治之。國無事,則退而容

賢。』言其所以退,欲以容賢於朝。靈公悅而敬之。又有大夫史

鰌,以道去衛,而靈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

史鰌之入而後敢入。臣以此取之,雖次之賢,不

亦可乎?」

子貢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爲賢乎?」子曰:「齊有

鮑叔,鄭有子皮,則賢者矣。」子貢曰:「齊無管仲,鄭

子產乎?」子曰:「賜,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

聞用力爲賢乎?進賢爲賢乎?」子貢曰:「進賢賢哉。」

子曰:「然。吾聞鮑叔達管仲,子皮達子產,未聞二

子之達賢之才者也。」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

妻,有諸?」孔子對曰:「此猶未甚者,甚者乃忘其身。」

公曰:「可得聞乎?」孔子曰:「昔夏桀貴爲天子,富有

四海,忘其聖祖之道,壞其典法,絕其世祀,荒乎

淫樂,沈湎于酒,佞臣諂諛,窺導其心,忠士鉗口,

逃罪不言。鉗口,杜口。天下誅桀,而有其國。此之謂忘

其身之甚者也。」

子路問於孔子曰:「賢君治國,所先者何在?」孔子

曰:「在於尊賢而賤不肖。」子路曰:「由聞晉中行氏

尊賢而賤不肖矣,其亡何也?」子曰:「中行氏尊賢

而弗能用,賤不肖而不能去。賢者知其不

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賤而讎之。怨讎並存

於國,隣敵搆兵於郊,中行氏雖欲無亡,豈可得

乎?」

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之急者莫大乎

使民富且壽也。」公曰:「爲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

薄賦歛,則民富矣。敦禮敎,遠罪疾,則民壽矣。」公

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矣。」孔子曰:「《詩》

不云乎:『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其子富而父

母貧者也。」

衛靈公孔子曰:「有語寡人爲國家者,計之於

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愛人

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者,則

知得之人。所謂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

之謂也。」

辨政

子貢爲信陽宰,將行,孔子曰:「勤之愼之,奉天之

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子貢曰:「賜也少而事君

子,豈以盜爲累哉?」孔子曰:「而未之詳也。夫以賢

代賢,是之謂奪;以不肖代賢,是之謂伐;緩令急

誅,是之謂暴;取善自與,是之謂盜。盜非竊財之

謂也。吾聞之,知爲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爲吏

者,枉法以侵民。此怨所由生也。匿人之善,斯謂

蔽賢。揚人之惡,斯謂小人。內不相訓,而外相謗,

非親睦也。言人之善,若有之,言人之惡,若

受之,故君子無所不愼焉。」

六本

孔子曰:「行有六本焉,然後爲君子:立身有義

矣,而孝爲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爲本;戰陣有列

矣,而勇爲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爲本;居國有道

矣,而嗣爲本;繼嗣不立,則亂之源也。生財有時矣,而力爲

本。置本不固,無務豐末;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

不終始,無務多業;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孔子曰:「藥酒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

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

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其無過

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

之。兄失之,弟得之。士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

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

無絕。」

孔子讀《》,至於「」、「」,喟然而歎。子夏避席問曰:

「夫子何歎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

者,必有決之。吾是以歎也。」子夏曰:「然則學者不

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

損。夫學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之。天道成而必變,

凡持滿而能久者,未甞有也。故曰:『自賢者,則天

下之善言,不得聞其耳矣。』」

孔子曰:「以富貴而下人,何人不與;以富貴而愛

人,何人不親。發言不逆,可謂知言矣。」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

問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者處,賜也好

悅不如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

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

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卽與之化矣;與不善人

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是以君子必愼其所與者焉。」

哀公問政

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文、武之政,布在方

䇿,其人存則其政擧,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爲政

在於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

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有五,其所

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

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

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

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

一也。好學近於智,力行近於仁,知耻近於勇,知

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

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矣。」公曰:「政

其盡此而乎?」孔子曰:「凡爲天下國家者有九

經焉,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羣

臣也、子庶人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

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羣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

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

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公曰:「爲之奈何?」孔子

曰:「齊莊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

賤貨而貴德,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

好惡,所以篤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

盛其官,任而使之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忠信者,與之重祿也。

使薄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旣禀稱事,所

以來百工也;旣禀食之,各當其職事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

不能,所以綏遠人也;綏,安也。繼絕世,擧廢邦,朝聘

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治天下國家

有九經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

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跲,躓。事前定則不困,行前

定則不疚,疚,病。道前定則不窮。」公曰:「子之敎寡人

備矣,敢問行之所始?」孔子曰:「立愛自親始,敎民

睦也。立敬自長始,敎民順也。敎以慈睦,而民貴

有親。敎以敬長,而民貴用命。民旣孝於親,又順

以聽命,措諸天下,無所不行。」

《顏回》

魯定公問於顏回曰:「子亦聞東冶畢之善御乎?」

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必逸。」公不悅。其後

三日,東冶畢之馬逸。公聞之,促駕召顏回。顏回

至,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冶畢之善御,而

子曰:『其馬將逸。』不識吾子奚以知之?」顏回對曰:

「以政知之而矣。昔者帝巧於使民,而造父

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

以舜無逸民,造父無逸馬。今東冶畢之御也,歷

嶮致遠,馬力盡矣;然而其心猶求馬不。臣以

此知之。」公曰:「善哉!吾子之言其義大矣。願少進

乎?」顏回曰:「臣聞之,鳥窮則噣,獸窮則攫,人窮則

詐,馬窮則逸。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

者也。」公悅。

困誓

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彌子瑕不肖,而反任

之。史魚驟諫,公不從。史魚病將卒,命其子曰:「吾

在公朝,不能進蘧伯玉,退彌子瑕,是吾爲臣不

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死不可以成禮矣。吾

死,汝置屍牖下,於我畢矣。」畢,猶足也。禮殯於客位。其子從

之。靈公弔焉,怪而問之,其子以其父言吿公,公

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過也。」於是命之殯於客

位,進蘧伯玉而用之,退彌子瑕而遠之。孔子聞

之曰:「古之烈諫者,死則矣,未有若史魚死而

屍諫,忠感其君者也,可不謂直乎。」

執轡

閔子騫爲費宰,問政於孔子。孔子曰:「以德以法。

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衘勒也。君者

人也,吏者轡也,刑者䇿也。人君之政,執其轡䇿

矣。」子騫曰:「敢問古之爲政。」孔子曰:「古者天

子以內史爲左右手,以德法爲衘勒,以百官爲

轡,以刑罰爲䇿,以萬民爲馬,故御天下數百年

而不失。善御馬者,正衘勒,齊轡䇿,均馬力,和馬

心,故口無聲而馬應轡,䇿不擧而極千里。極,至也。

善御民者,一其德法,正其百官,均齊民力,和安

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化治,

是以天地德之,天地以爲有德。而兆民懷之。懷,歸。不能御

民者,弃其德法,專用刑辟,譬猶御馬,弃其衘勒,

而專用箠䇿,其不可制也,必矣。夫無衘勒而用

箠䇿,馬必傷,車必敗;無德法而用刑辟,民必流,

國必亡。凡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所法修,民無

所法修,則迷惑失道。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總

治焉,六官在手以爲轡,故曰御四馬者執六轡,

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馬者,正身以總轡,

均馬力,齊馬心,迴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

長道,可以趣急疾,此聖人所以御天地與人事

則也。天子以內史爲左右手,以六官爲轡,

與三公,執六官,均五敎,齊五法。仁、義、禮、智、信之法也。

亦唯其所引,無不如志。」

五刑

冉有問於孔子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於大夫,

禮不下於庶人。然則大夫之犯罪,不可以加刑?

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禮乎?」孔子曰:「不然。凡治

君子,以禮義御其心,所以厲之以廉耻之節也。

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汚穢而退放之者,則

曰簠簋不飾;飾,整齊。有坐淫亂男女無别者,則曰

帷薄不修;有坐罔上不忠者,則曰臣節未著;有

坐疲軟不勝任者,則曰下官不職;言其下官不其職,不斥

其身也。有坐干國之紀者,則曰行事不請。言不請而擅行

也。此五者,大夫旣自定有罪名矣,而猶不忍斥

然正以呼之也,旣而爲之諱,所以愧耻之,是故

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譴發,則白冠氂纓,

盤水加劒,造于闕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縛

牽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

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之也。曰:『子大

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禮矣。』是以刑不上大夫

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敎使然也。凡所謂禮不

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

之以備禮也。」

刑政

仲弓問於孔子曰:「雍聞,至刑無所用政,至政無

所用刑。至刑無所用政,桀紂之世是也;至政無

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聖人之治

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敎民,而以禮齊

之;其次以政導民,以刑禁之。化之弗變,導之弗

從,傷義敗俗,於是乎用刑矣。」仲弓曰:「古之聽訟

可得聞乎?」孔子曰:「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

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愼測淺

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大

司冦正刑明辟以察獄,獄必三訊焉,一曰訊群臣,二曰訊

群吏,三曰訊萬民也。有指無簡則不聽,簡,誠也。有其意,無其誠者,不論以爲

罪。附從輕,赦從重,附人之罪,以輕爲比;赦人之罪,以重爲比。疑獄則

汎與衆共之,衆疑赦之。故爵人必於朝,與衆共

之也;刑人必於市,與衆弃之也。古者公家不畜

刑人,大夫不養也,士遇之塗,弗與之言也,屏諸

四方,唯其所之,弗及以政,弗欲生之故也。」仲弓

曰:「聽獄,獄之成,成何官?」孔子曰:「獄成於吏,吏以

獄之成吿於正,吏,獄官吏也。正,獄官長。正旣聽之,乃吿於

大司冦,大司冦聽之,乃奏於王,王命三公卿士,

參聽𣗥木之下,外朝之法,左九𣗥,孤卿大夫位焉;右九𣗥,公、侯、伯、子、男位焉;面

三槐,三公位焉。然後乃以獄之成報于王,王以三宥之

法聽之,君王尚寬,罪雖定,猶三宥之,不可得輕,然後刑之也。而後制刑

焉,所以重之也。」仲弓曰:「古之禁何禁?」孔子曰:「析

言破律,巧賣法令者也。亂名改作,變易官與物名。執左道以亂

政者,殺;左道,邪道。作淫聲,淫逸惑亂之聲。造異服,非人所常見。

竒伎竒器,以盪上心者,殺;怪異之伎,可以眩曜人心之器。盪,動也。

行僞而堅,行詐僞而堅守。言僞而辨,學非而博,順非而

澤,順其非而滑澤之。以惑衆者,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

以疑民者,殺。此四誅者,不待時,不以聽。」不聽於𣗥木之

也。

問玉

子張問聖人之所以敎,孔子曰:「師乎,吾語汝。聖

人明於禮樂,擧而措之而。」子張又問,孔子曰:

「師,爾以爲必布几筵,揖讓升降,酌獻酬酢,然後

謂之禮乎?爾以爲必行綴兆,執羽籥,作鐘鼓,然

後謂之樂乎?言而可履,禮也。行而可樂,樂也。聖

人力此二者,以恭南面,是故天下太平,萬國

順服,百官承事,上下有禮也。夫禮之所興,衆之

所以治也;禮之所廢,衆之所以亂也。昔者明王

聖主之辨貴賤長幼,正男女外內,序親疏遠邇,

而莫敢相踰越者,皆由此塗出也。」

屈節

宓子賤爲單父宰,恐魯君聽讒人,使不得行

其政,於是辭行也,故請君之近史二人,與之俱

至官,宓子戒其邑吏,令二史書。方書,掣其肘,書

不善,則從而怒之。二史患焉,辭請歸魯。君以問

孔子,孔子曰:「宓不齊,君子也,意者其以此諫乎?」

公寤,大息而嘆曰:「此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亂宓

子之政,而責其善者數矣。微二史,則寡人無以

知過。微夫子,則寡人無由寤。」遽使吿宓子曰:「自

今日以往,單父非吾有也,從子之制,有便於民

者,子決爲之,五年一言其要。」宓子遂得行政於

單父焉。躬敦厚,明親親,尚篤敬,施至仁,加懇誠,

致忠信,百姓化之。

正論

定公問於孔子曰:「大夫皆勸寡人,使隆敬於高

年,可乎?」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將天下實賴

之,豈惟魯而已哉。」公曰:「何也?」孔子曰:「昔者有虞

氏貴德而上齒,夏后氏貴爵而上齒,殷人貴富

而上齒,富,謂世祿之家。周人貴親而上齒。虞、夏、殷、周,天

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焉。年之貴于天下久

矣,次于事親,是故朝廷同爵則上齒,七十杖於

朝,君問則席,君欲問之,則爲之設席。八十不仕朝,君問則

就之,而悌達於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並,不敢與長

者並肩也。不錯則隨,錯,鴈行也。父黨隨行,兄黨鴈行。見老者,則車從

避,見老者在道,車與歩皆避之也。斑白者,不以其任行於路,任,

也。少者代之也。而悌達於道路矣;居鄕以齒,而老窮不

匱,強不犯弱,衆不暴寡,而悌達於州巷矣;古之

道,五十不爲甸役,五十始老,不從力役之事,不及田獵之徒也。頒禽

隆諸長者,而悌達於蒐狩矣;軍旅什伍,同爵則

上齒,而悌達于軍旅矣。夫聖王之敎孝悌,發諸

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蒐狩,修于軍旅,

則衆同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公曰善。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之,東益不祥,東益,東益宅也。

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夫

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

祥也;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也;老者不敎,幼

者不學,俗之不祥也;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

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

子夏問

子夏問於孔子曰:「記云:『周公成王,敎之以世

子之禮。』有諸?」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莅

祚,周公攝政而治,抗世子之法於伯禽,欲成王

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爲人

子者,然後可以爲人父;知爲人臣者,然後可以

爲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是故抏世子

法於伯禽,使之與成王居,使成王知父子君臣

長幼之義焉。」







《羣書治要》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