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此文档未完成,一部分的原作内容还未录入。请尽量协助改善这个页面
中国文学批评史
作者:罗根泽
1943年

目录

[编辑]
  1. 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 File:SSID-11375326 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1分册.pdf
    1. 章1 绪言
    2. 章2 诗说
    3. 章3 “文”与“文学”
    4. 章4 诗的祟高与汩没
    5. 章5 “文”与“文章”及其批评
    6. 章6 对于辞赋及辞赋作家的评论
    7. 章7 王充的文学批评
  2.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 File:NTUL-0527331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pdf
    1. 章01 文学概念
    2. 章02 文笔之辨
    3. 章03 文体类
    4. 章04 音律说(上)
    5. 章05 音律说(下)
    6. 章06 创作论
    7. 章07 鉴赏论
    8. 章08 论文专家之刘勰
    9. 章09 论诗专家之钟嵘
    10. 章10 北朝的文学论
    11. 章11 佛经翻译论
  3. 隋唐文学批评史 File:SSID-11374923_隋唐文学批评史.pdf
    1. 章1 诗的对偶及作法(上)
    2. 章2 诗的对偶及作法(下)
    3. 章3 诗与社会及政治
    4. 章4 元稹白居易的社会诗论
    5. 章5 史学家的文论及史传文的批评
    6. 章6 早期的古文论
    7. 章7 韩柳及以后的古文论
  4. 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 File:SSID-12128216_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_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四分册.pdf
    1. 章1 文学论
    2. 章2 诗格(上)
    3. 章3 诗格(下)
    4. 章4 诗句图
    5. 章5 《诗品》及本事诗

自序

[编辑]

余少好子集之学,长有述作之志。诸子百家,则作“探源”以辨正伪,作“集注”以明训诂,作“传论”以考行实,作“学案”以阐义理。历代文学,则先录“文学家传记集”,再作“文学家列传”,以述文人生平;先作各类“文学史”,再作“文学史类编”,以疏文学源流;先辑“文学批评论集”,再作“文学批评史”,以探批评奥蕴。资赋驽钝,人事俶扰,年至不惑,学无一成。“探源”“传论”,成书不全(“传论”止成《孟子》一种,商务印书馆出版;“探源”较多,单印者有中华书局出版之《管子探源》,余则收入开明书店出版之《古史辨》第四、六两册);“集注”“学案”,汗青无期;“文学家传记集”则旧录已佚,新录未终;各类“文学史”,则《乐府》悔其少作(北平文化学社出版),他亦不欲问世;“批评论集”则充溢箧笥,徒自赏玩;“批评史”亦止此五代以上五篇,差敢写付梓人耳。

盖庄周论道,蕲察“古人之全”;荀卿劝学,必解“一曲”之蔽。况乎史之为书,职司载述,不该不遍,不足语于实录;予取予夺,何得称为直笔?至《春秋》立褒贬之义,《史记》成一家之言,斯则以孔子悯道不行,笔削以垂训,马迁受辱发愤,纂著以自明。后人无孔子之圣,马迁之贤,而妄以支离卑痹乏说,谬附笔削一家之言,未有不如王通《续经》,见诋通人者也。故今兹所作,不敢以一家言自诡;搜览务全,铨叙务公,祛阴阳偏私之见,存历史事实之真,庶不致厚蔑古人,贻误来者。

一九二七年秋,负笈清华大学研究院。越明年,至开封,任河南大学教授。又明年,移保定河北大学。一九三一年春,即返故都。从此迄一九三七年芦沟事变,惟一九三四年秋,至一九三五年夏,赴安庆,任教安徽大学,余皆寄居北京,前后七年有半。故都多公私藏书,余亦量力购求,止诗话一类,已积得四五百种,手稿秘笈,络绎缥缃,闲窗籀读,以为快乐。最珍贵者,有明刊本宋人蔡传《吟窗杂录》,明人胡文焕《诗法统宗》。二书皆诗学丛书,收有晚唐、五代以至宋初诗格诗句图甚多,得以分述于五篇二、三、四各章,由是五代前后之文学批评,顿然炳蔚。其有公私珍藏,不能割让,或割让而索价太昂,则佣人缮写,亦积得数十册。

闻傅沅叔先生藏有《永乐大典》本诗话数种,未及借钞,变起仓皇,至今犹于邑于怀也。又以诗话盛于宋,而宋人诗话,泰半亡佚,与内子曼漪,从《苕溪渔隐丛话》、《诗话总龟》、《诗林广记》及诸家笔记中,辑出数十种,颜日《两宋诗话辑校》。事变后,浮海南来,道出徐、济,南至京师,北返开封,然后西走长安,又随西北联合大学,播迁汉上,虽续有所得,而博考无从。闻中央大学自京移渝,载书颇富,遂于一九四年一月,由陕入川,重理丛残,际千载复兴之运,述先哲不朽之言,曾曾小子,诚不胜欢忭鼓舞矣!

窃尝以谓古昔贤俊,学贵博综,运思含毫,吐纳万象,举凡天地之大,虫鱼之微,幽明之情状,古今之嬗变,以至六府三事,众技百家,莫不随意陈辞,即事为篇。摘金振玉者,最为文集;布实达旨者,汇为笔记;文集笔记者,儒先绩业之总萃,而文学批评亦寓藏其中。此外则群经子史,总集诗集,品藻之言,亦往往间出。余性鲁悫,不敢自信记诵,不得不一一.绎。清顾炎武谓著书譬犹铸币,宜开采山铜,不宜充铸旧钱。文学批评史之山铜为诗话文论,而文集笔记则为沙金;因彼开卷已得,此必排简始见也。

日月遄迈,呆拙濡滞,肇造迄今,忽将十稔。始以讲授清华大学,策蹇疾书,草成一至三篇;秋间增删复讲,翌年笔削付印(北平人文书店出版,事变后书店停业,印出之书,付之一炬)。而四、五两篇,又在师范大学,讲习编著,亦陆续脱稿。六篇以下,属写未竟,抗战军兴,故都沦为异域,已梓三篇,亦全数焚毁,故裒集董理,重托剞劂。陈钟凡、郭绍虞两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宗岳先生《中国文学批评》,日人铃木虎雄《中国古代文艺论史》,皆曾参阅;朱自清、朱东润、伍叔傥、汪辟疆、李翊灼、李长之、胡小石、吴世昌、楼光来、黎锦熙、刘盼遂、刘汝霖、储皖峰诸先生,皆曾商正;匡启之谊,所不敢忘。汉班彪论司马迁《史记》,“采获今古,贯穿经传,一人之力,文重思烦,故刊落不尽,多不齐一”。矧余不材,宁免疵累?

世有君子,可览教焉。一九四二年双十节自序于中央大学。

付印时,以篇辞繁重,分为《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四册,宋以后亦陆续刊布焉。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六日,根泽又记

本作品的作者1960年逝世,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43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39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应版权所有者撤下作品的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