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安市未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西安市未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2月

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文件

[编辑]

未政发〔2021〕4 号

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未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未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 2021 年 2 月 1 日

西安市未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PDF版本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未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重要时期,更是未央坚持高质量发展和由城市中心向城市核心转变的关键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里程碑意义。未央需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区域发展阶段性特征,系统谋划好“十四五”发展蓝图,引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篇 迈入新时代,开启未央发展新阶段

[编辑]

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依托资源禀赋优势,抢抓时代机遇,科学谋划前景未来,开启建设现代化新未央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编辑]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与改革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未央紧抓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招商与文化资源转化,推进百村城改、基础

设施建设与遗址区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与创新驱动,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与宜居环境建设,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完成了中心城区基础形态建设,实现区域快速发展、人口快速集聚以及产业持续转型,“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进展总体顺利,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坚持稳增长调结构,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编辑]

五年来,我们聚焦产业高端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升级版加快形成。地区生产总值从 2015

年 725 亿元跃升至 2020 年 1319.43 亿元,经济总量超越成都市武侯区1,进入“千亿元俱乐部”,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目标,连续 11 年荣膺“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跻身全国百强区。三次产业比例由 2015 年 0.2∶50.3∶49.5 调整为 2020 年 0.12∶ 43.91∶55.91。中国航发中航动力总部落户未央,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西北有色院、西航集团、青岛啤酒等企业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西安西航未央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一期建成开园。

五年来,我们以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型消费持续升级。建成并运营大明宫万达广场、未央印象城、盛龙广场等商业综合体,以及四海唐人街、未央路咖啡街区等特色街区,引入盒马鲜生、潮流剧场、运动公园等商业项目,发展品牌餐饮、新零售、创意咖啡等多元商业业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完成“十三五”目标。

1成都市武侯区为我区“十三五”时期追赶超越的对象。

五年来,我们不断扩大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增强未央的文化魅力和生态资源感召力。重点开发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科普研学、水上娱乐等旅游产品,推出“丝路未央”“趣创未央”“智慧未央”“学游未央”“书香未央”“食尚未央”六大文旅品牌,打造文物遗址游、休闲亲水游、时尚都市游等主题文化旅游线路。2020 年,全年旅游人数 752 万人,旅游总收入

亿元。

二、坚持促改革强创新,方式转变汇聚新动力

[编辑]

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助推西安汉港化工有限公司成为我市首家在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世界 500 强企

业 6 家,中国 500 强企业 4 家,实际引进内资 701.97 亿元、利用

外资 4.75 亿美元,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政府机构改革圆满完成,

全区涉改的 41 个部门职能划转人员转隶全部完成,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全市率先挂牌成立。

五年来,我们聚焦打造全市领先的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在全市率先推开“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完成“一窗受理”政务服务改革,366 项事项实现“一窗受理”。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安市唯一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区县,创新打造出“政务公开七步循环工作法”“线下 123、线上 789 ”等多个亮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政务公开“未央模式”,在陕西省名列第一,全国排位第七。累计新增各类市场主体 12.2

万户。

五年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成西安新材料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成立北大智能系统先进技术中心,引入 26 家科研团队。科技型中小企

业达到 150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5 家。西北有色院张平祥教授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坚持拓空间促融合,城市品质成为新优势

[编辑]

五年来,我们坚持筑城兴业,全力实施百村城改工程,推进城市更新,为经济社会发展腾挪空间。有序推进徐家湾、未央湖、六村堡、大兴新区未央区域、遗址区 5 大区域综合改造。建成交付安置房约 450 万平方米,33 个村、5.7 万群众实现回迁,拆除红旗板材市场、汇景国际建材城、祥云五金机电市场、广陶市场,为区域发展赢得宝贵资源。

五年来,我们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与建管水平。过境地铁线路增至 4 条。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 120 亿元,新建朱宏路快速干道、秦汉大道南侧规划路、朱宏路东侧规划路等 31 条市政道路,打通开元路、凤城四路、老二环规划路、永全路、大白杨东路等 7 条“断头路”,建成立交枢纽 5 座、各类停车泊位 1.3 万个。申遗区汉都新苑住宅及配套项目建设完成,遗址区水处理工程建成投用,14 万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建成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系统和建筑工地监控系统,搭建城市精细化管理信息平台,城区建管水平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们制定做优遗址保护利用、理顺财政体制机制、目标考核等 3 个《方案》,为遗址区发展破题奠定扎实基础。稳步实施未央宫遗址公园绿化、基础设施建设、遗址保护及展示工程,基本形成以宫墙、城墙显现和建筑遗址标示展示为主的遗址公园总体格局。举办大遗址保护活化利用学术研讨活动,张骞特种邮票全国首发式在未央宫前殿举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遗址与大明宫遗址同时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四、坚持护碧水防污染,增绿建设取得新提升

[编辑]

五年来,我们铁腕治理环境突出问题,全面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法整治“散乱污”企业 1638 家,削减散煤 436.7 吨,燃煤锅炉实现“清零”,三环以内“两类企业”全部搬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逐年下降。建成全市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环境质量信息综合监控系统。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防尘措施,扎实推进治污减霾网格化管理,PM10、PM2.5 平均浓度稳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上下达任务之内,万元 GDP能耗累计下降 16%。

五年来,我们努力营造美丽生活环境,实施碧水保卫战和全域绿化,提升城区形象。累计投资 6 亿元,实施河湖治理项目 23个,开展河道“清四乱”专项行动,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完成沣三干渠、东三厂渠、红旗中西渠及老皂河明渠深度治理,水生态更加优美。建成开放高铁寨、薛家寨、幸福河等一批城市

公园。完成文景路未央段等 9 条道路景观提升、经九路(凤城八路—凤城九路)等 13 条道路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 47.15%。

五、坚持保基本兜底线,社会民生呈现新亮点

[编辑]

五年来,我们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40 所,新增学位 2 万余个,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 36 个,实现“名校+”全覆盖,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顺利通过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区)”实地核查。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入选“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成功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建成各类医疗机构 342 家,成立未央城市医疗集团,在全市率先推

行区属区管公立医院“两票制”试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持续做好城乡低保复审、临时救助、医疗保障等工作,新增各类养老机构 9 家、床位 836 张。通过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验收,被省卫计委授予“全省幸福家庭示范区”荣誉称号。名京九合院和长乐东苑第二社区被列入全省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标准化社区。

五年来,我们创新治理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速向共

建共治共享转型。深化居民自治,群众参与感不断增强。通过全国法治政府创建省级验收,华远君城建成全市首个法治文化长廊。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重点行业乱象整治,扎实开展道路交通、危化品、建筑施工、城市消防“四项攻坚行动”,常态化开

展隐患排查整治。在全省率先建成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持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顺利通过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级验收。推广“两约一会”制度,中央及省、市积案化解和办结率均排名全市第 1 位,“3316”信访模式在全省推广,被推荐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

专栏 1:未央区“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年

2020 年

“十三五” 目标

属性

数值

年均增速

(%)

2020 年

年均增速

(%)

生产总值(亿元)

720.22

1319.43

(现价)

6.4

(可比)

8.5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万元)

8.72

15.42

10.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215.75

205.24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亿元)

37.8

30.2

7.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927.05

[4106.24]

[6226]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15.21

909.49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人)

预期性

科学研究与发展资金

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0.60

0.52

1.6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

值增速(%)

[5]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50.1

55.91

预期性

城镇化率(%)

95.97

预期性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51.4

预期性

常住人口(万人)

83.05

>100

预期性

单位GDP 综合能耗降低(%)

4.16

[16]

[16]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

[18]

约束性

碳排放降低(%)

污水集中处理率(%)

预期性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

预期性

建成区绿地率(%)

34.46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

(%)

化学需氧 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挥 挥发性有 机物

(VOCs) 排放量较2015 年分别削减30%、

25%、

15%、15%

和 10%,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1.2%。

化学需氧 量、氨氮、二氧化

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编辑]

(VOCs) 排放量较2015 年

分别削减

30%、

25%、

15%、

15%和

10%,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

1.2%。

约束性

城市PM2.5 浓度

-

69 微克/立

方米*

累计下降

10%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

52.6

(192 天)

62.3

(228 天)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36

3.3

预期性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

保率(%)

约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

保率(%)

95 以上

约束性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33422(增

速 8.3%)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

率(%)

99.51

预期性

注解:①[ ]中数值为五年累计数值;②—代表数值未出;③*代表测算国标发生变化无法比较。

在取得发展成就的同时,我区“十三五”时期发展中仍然存

在不足:一是城中村改造遗留问题亟待解决,“百村城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总量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二是汉长安城遗址区破题路径不明,申遗成功之后,遗址区的“活化”还未真正破题,“丝路起点区”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遗址保护和利用方式有待创新;三是产业发展层次以及关联度、聚集度低,主导产业不鲜明,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四是城市建设管理缺少内涵与特色,城区顶层设计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与中心城区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五是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推进大气治理仍面临较大压力,遗址区生活

污水治理问题依然突出;六是化解政府债务仍需加力,财源税源

亟需拓展。这些问题和不足是“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导向,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编辑]

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洗牌,传统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与裂变,新兴产业链不断出现,有利于未央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

开放,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重构、国内产业链提升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国家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部署,以及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这些利好因素不断叠加,为未央提升经济外向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方面带来了重大机遇。

从全省看,陕西正处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关键时期,处在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并重的阶段,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发展空间拓展优化,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中强调,陕西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 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重大要求进一步体现了陕西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也有利于未央吸引更多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从我市看,“十四五”时期,西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未央将责无旁贷肩负新使命,率先实现新突破,示范引领全市创新改革试验。西安也肩负着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历史使命,有利于未央依托区位、汉长安城遗址和大明宫遗址等文化资源、现代服务业等优势,加强与周边其他地区的要素流动、产业协作、功能互补。同时,西安将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与“十四运”相关的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西安丝路国际展览中心、西安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三中心”紧邻未央,有利于未央顺势而为,实现城市承载力提升、城市建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增强、生态环境改善。

从全区看,未央是西安行政中心区和向北发展的桥头堡,也是西安跨渭河发展后的总体格局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突出。以西安承办“十四运”为契机,北三环以北基础设施快速完善,形成与高铁新城、国际港务区等区域同步发力的带状优势,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中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和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西航集团、西北有色院等国家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未央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同时,中央及省、市、区共同推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形成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强大合力。“十四五”时期,未央区位、交通、产业、文化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人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将加速集聚,形成未来发展的坚实支撑。

image

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十四五”时期,未央迈入新发展阶段, 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依靠土地、资源要素为主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依靠变革和创新为主的内涵式增长,项目建设模式由单一的点状项目建设转变为集中开发的片区化项目建设,产业结构模式由粗放、无序式发展转变为集约、体系式发展,城市发展模式由以基础建设为主转变为以品质提升为主,推动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现代化新未央整体成势。

城市中心转变为城市核心的跨越期:未央东接灞桥、西至西咸、北临渭河,是

西安向北发展的桥头堡,区位优势突出,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丰富,进入“十四五” 时期,未央的区域价值将加速凸显,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以及消费群体、消费资料等消费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和集聚发展,经济活力不断释放,推动城市中心向城市核心转变。

区域均衡化与一体化发展的突破期:推动未央湖、徐家湾、未央路、汉长安城、

六村堡五大片区联动发展,加速破解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难题,实现全区均衡化发展。推进与经开区、浐灞生态区、沣东新城、曲江大明宫保护办等区内各开发板块一体化发展,强化与周边区县、开发区交流合作,提升发展质量与活力。

专栏 2:未央区“十四五”阶段特征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未央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城市中心转变为城市核心的跨越期以及区域均衡化与一体化发展的突破期,将由中心城区基础形态建设向城市功能提升与吸引国内外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转变。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未央既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机遇、借力中央及省市重要部署,又要发挥基础优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妥善应对风险挑战,持之以恒抓好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涵养税源增强综合实力,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寻找新路子、在提升城市魅力与要素吸附力上展现新作为、在提升民生幸福与社会治理能力上彰显新担当,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章 指导思想

[编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

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提出的“五项要求”,把“五个扎实”贯穿其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奋战一三五,建设新未央”总体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聚人气、提品质、育产业、强配套、惠民生,突出均衡化、集约化,加快构建富有未央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建设现代化新未央,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奋力谱写未央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第四章 基本原则

[编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化创新驱动,注重协调发展,厚植绿色生态底色,实施高水平开放,推进社会公平共享,全力推动由依靠土地等要素投入规模的外延式增长模式向依靠要素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内涵型高质量增长模式转变。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高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区“一盘棋”,深入推进全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与周边区县、开发区协调发展,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真抓实干。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打破僵化思维,摆脱路径依赖,发扬“创新、一流、务

实、高效、担当”的工作作风,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第五章 发展目标

[编辑]

主要目标:到 2025 年,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基本形成依靠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内涵型高质量增长模式,经济综合实力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城市形象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公共服务能力与居民幸福度大幅提升,智慧城区与新经济发展迈上新高度,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现代化新未央建设不断加速。

具体目标:未来五年,围绕以下具体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城区: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迈入要素变革、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内涵型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成为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的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形成全市一流的营商环境;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800 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15 万元/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费用投入强度达到 1%;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到 20 万户。

城市空间和生态空间实现新优化。城区形象与魅力更具特色,智慧城区加速建设,城区环境卫生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低密度、智能化住宅持续新增,宜居宜业环境得到稳步提升;互联互通的城市骨架全面建成,智慧道路建设不断加快,遗址区内道路交通持续改善,“十五分钟交通圈”不断优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全域绿化、全域景观,成为西安跨渭河发展桥头堡。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 15%,绿化覆盖率达到 50%以上。

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取得新成就。历史文化考古和保护取得重大成就,汉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更加繁荣,文化旅游实现创新发展,对经济贡献度显著提升;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和城市中央公园,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旅游价值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成为具有中华民族重要精神标识的旅游目的地。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达到新高度。建成区与遗址区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养老等社会事业更加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改群众全部回迁安置,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速形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6.2 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4.2%以

内。

专栏 3:未央区“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19.43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09.49

预期性

新增五上企业数

[150]

预期性

创新驱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费用投入强度

%

预期性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预期性

质量效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0.2

预期性

改革开

非公经济占GDP 比重

%

预期性

实有市场主体总量

万户

预期性

绿色生态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按市上下达任

务确定

约束性

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5]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62.3

按市上下达任务确定

约束性

绿化覆盖率

%

47.15

约束性

民生福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4.7

6.2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3

<4.2

预期性

人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6.25

28.68

预期性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99.5

预期性

注:①[ ]中数值为五年累计数值;②—代表数值未出。

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代表西安形象、引领西安都市圈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全面形成依靠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内涵型高质量增长模式,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成为带动西安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改革样板”“创新高地”;以新经济统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成,成为全国知名的智慧城区;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城市形象和文化更加外显,成为西部独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建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丝路人文交流基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群众绿色生活和绿色出行意识显著提升;城区发展与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化,遗址区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社会更加稳定、安全,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篇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

[编辑]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机遇,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引进来”和“走出去”、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增强国内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第六章奋战一三五,建设新未央

以“奋战一三五,建设新未央”为总体方针,奋力谱写未央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一”,即立足行政中心区。做好市级行政中心服务保障,优化调整周边商业业态与配套设施,营造良好政务办公与政务服务环境,助力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行政中心高端要素聚集作用,深度参与西安都市圈功能网络分工,探索推进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要素互通和空间优化组合,促进人口和具有活力的发展要素充分流动。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形成开放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产业高端发展与高端产业落地,增强未央核心竞争力与发展能量级,打造引领西安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三”,即实施三大战略。实施规划引领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和融合发展战略。

——实施规划引领战略。强化“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和对项目落地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专项规划的支撑作用,加快大学城创新生态园区专项规划、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规划、产业类规划和公共服务类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做好各类规划衔接,聚焦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统筹推进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重构,合理规划民生保障资源布局,实现区域有序开发。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促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聚焦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建设目标,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应对人口加速集聚带来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压力,围绕城市更新、社会民生、生态环境、文化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领域,抓好未央“十四五”时期策划的 85

个重大项目建设以及新项目储备,实行涵盖项目策划、储备、前期、建设、投产等全过程管理,提供涵盖项目规划、审批、土地、资金、安全等全方位服务,健全制度化、常态化项目推动工作机制,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有抓手、有载体、有平台。

——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探索建立“大未央”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以及常态化沟通、合作、利益补偿等机制,推动区域内一体化发展,加快实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核心的跨越式转变。推进与经开区、浐灞生态区、沣东新城、曲江大明宫保护办等区内各开发板块共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形成规划共筹、道路共联、旅游共线、资源共通、产业共融、科创共兴、环境共治、服务共享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环保一体化。

“五”,即做强五大片区:突出均衡化、集约化,全力推动未央湖片区、徐家湾片区、未央路片区、汉长安城片区和六村堡片区发展。

——未央湖片区。建设服务渭北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总部基地,打造“科创之芯”。抢抓西安跨渭河发展机遇,建设一批展示城市形象的甲级写字楼、星级酒店等建筑群,形成城市地标和名片,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等产业;推动校企、校地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创业聚集地,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创新孵化等服务,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创新生态圈;建设一批低密度、高品质住宅,吸引高级管理、高技术人才入住;引进“一

带一路”商品交易中心、智慧化家居产业基地等项目,引导建材市场发展平台型总部,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

——徐家湾片区。发展面向智慧城市的数字经济园区,打造 “智慧之芯”。高标准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西安城市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发展智慧城市数字经济园区,构建智慧城市超级体验基地,打造“西部数字港”,形成未央经济发展新高地;依托西安西航未央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支持西航集团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入园,打造国内一流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发展 TOD 模式,引入 5G 特色应用项目,打造集科创中心、商业中心、消费中心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智慧生活区,建设多维度“立体城市”。

——未央路片区。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打造“商业之芯”。依托西北有色院,吸引新材料研发设计企业聚集,鼓励和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打造西部新材料研发转化中心,形成国内新材料领域重要的产业集群;推进未央路、大明宫等商圈提档升级,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和“夜间经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商圈”;依托荣民金融中心,打造科技金融项目孵化中心和智慧金融场景应用中心,探索推进科技金融街区建设;打造二府庄、太华路区域的甲级写字楼集群,招引龙头型、税源型、孵化型优质项目落户;依托四海唐人街与四海中心,鼓励建设文创产品展览宣传基

地,发展文化创意,形成文化产业聚集新高地。

——汉长安城片区。发展文创活力带与特色旅游带,打造“文化之芯”。依托汉长安城遗址,展示好世界文化遗产魅力,提升 “丝绸之路历史起点”价值和内涵,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实施创新研究工程,加强文物、遗址、民俗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汉长安城遗址古都文化价值,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索 “文化生态银行”模式,建设田园艺术村、文化博物馆、民宿体验基地等场景,发展文创产业,提升品牌特色和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塑造城市“绿肺”,发展花卉苗木、景观农业、运动休闲、民宿旅游、房车露营等业态,打造假日休闲度假胜地,建设城市中央公园。

——六村堡片区。构建产城融合示范带,打造“基建之芯”。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紧抓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发挥毗邻机场、高铁站以及辖区建筑业企业聚集等优势,依托长安大学、交大城市学院等高校资源,吸引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等知名建筑业企业到区设立区域总部、运营基地和研发设计中心,构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等全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渭河古桥遗址公园建设,布局高端写字楼和精品住宅,高标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宜居宜业的高端总部经济园区;吸引大型商贸、建材家居等企业集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与智慧物流;依托汉文化资源禀赋,培育创意经济、特色民宿等产业。

image

专栏 4:未央区五大片区示意图

image

专栏 5:“奋战一三五”外延支撑

把城市更新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手:聚焦未央湖、徐家湾、未央路、汉长安城、六村堡五大片区,加快城市更新,健全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承载。优化生态环境,刷新城市颜值,增进群众福祉,增强要素资源吸附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城心”向“城芯”的跨越式转变。

把数字经济作为赋能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数字经济为统领,建立以数据、

信息和知识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和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跨界融合,促进业态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空间,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

把创新生态作为内涵型增长的重要动力: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搭建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产业创新需求与技术创新平台嫁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拓宽产业协同、资本互融等领域,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产业创新生态圈,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

把激活文化作为塑造城市魅力的重要方式:擦亮世界遗产、民族根脉“两大”

金招牌,讲好“丝路起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两大故事,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做大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交流,强化具有汉文化为底蕴的城市设计、旅游标识设计、文化景观雕塑设计,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打造 “文化强区”。

把开放合作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

市群和国家中心城市等机遇,积极承办或协办国际经贸交流、世界遗产主题展会等活动,加强国内外产能合作。扩大大明宫建材品牌与国机西部研发中心工程咨询的国际知名度,面向西航集团产业创新需求,引入国际知名新型研发机构与咨询机构,拓宽对外合作的领域和空间。

第七章 提升拓展城区空间

[编辑]

坚持多争增量、深挖存量、优化供给的建设思路,突出集约化发展,加强城市设计,做好城市更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高标准进行城市设计。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深度挖掘“繁荣昌盛、不尽不衰”文化内涵,记录未央符号,展示城市魅力。以现代化、国际化为基调,高水准开展城市设计,

强化全区城市空间、城市建筑风格、城市色彩、城市夜景、城市天际线规划管理,加快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实现旅游标识标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与交通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提升城市形象。布局一批高品质酒店,规划建设一批景观雕塑、园艺小品等景观休闲设施,布局一批国际社区,提高要素资源吸附能力。

image

image

背街小巷改造项目:升级改造芸辉路、文体路、西高路等 33 条背街小巷。

商业门面房盘活工程:聚焦盘活商业门面房资源,采用统一招商、政企合作招商等方式,鼓励支持发展社区商业,丰富街区、社区商业业态,拓展消费空间。

专栏 6:城市更新重点工程

统筹推进城市空间改造提升。以“三改一通一落地”为重点,高标准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全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稳妥推进片区改造、旧厂区、国有企业社区和老旧市场改造,到 2025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城中村实现清零。以“老文化、新设计、小改造”为思路,推进背街小巷改造,纾解城市压力,拓展城市空间。积极推进全区架空线缆落地,净化城区视觉空间,提升区域形象。

强化土地资源利用。围绕未央湖片区、徐家湾片区、六村堡片区等重点区域,加强全区土地使用情况调查力度,狠抓闲置土地、低效土地专项整治,利用国有平台择优收购、企业兼并重组、租赁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与低效用地。鼓励北三环等建材市场集约发展,建设大学科技园区、高端写字楼群和商业综合体。

大力挖掘城区新增空间。加强汉长安城遗址区土地调查与核算,在遗址保护前提下,新增建设用地,探索设立区域发展战略

image

image

1.汉长安城遗址区保护范围内用地建设工程:将汉长安城遗址区保护范围内

公顷(约 956.8 亩)有条件建设用地用于博物馆、服务设施、管理机构、民俗文化展示等功能建设。

汉长安城遗址区北侧用地建设工程:围绕汉长安城遗址区北侧二类建设控制地

带内 2.34 平方公里(约 3510 亩)有条件建设用地,依托汉唐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载体作用,推动原有村庄改造提升,打造历史文化丰富、旅游产品新颖、配套设施齐全的文化旅游带。

汉城湖东侧用地建设工程:围绕汉城湖东侧 10.87 公顷(约 163.05 亩)用地,

强化主题设计,彰显未央特色,建设多功能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体育休闲公园。

未央湖东侧用地建设工程:将未央湖东侧 6.83 公顷(约 102.45 亩)用地打造成为特色文化街区与高品质商业街。

专栏 7:发展空间拓展重点工程

预留区,拓宽区域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区保护范围内及其北侧、汉城湖东侧、未央湖东侧等部分用地优化调整申请,积极推进基本农田规模核减。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审批和合理布局,适当推进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场、地下人防、地下服务设施等建设,增加城市容量。

第八章 释放群众消费潜力

[编辑]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消费升级。全力推动居民生活服务业提档升级,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服务经济,鼓励商贸企业创新服务产品,培育体验式、定制化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建成市级新消费体验中心。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线上超市”“网上餐厅”“线上家政”“在线教育”“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新

模式,支持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智慧生活先行引领区。建设“健康未央”医疗平台,发展互联网医疗,逐步实现在线问诊复诊、在线处方、送药送医上门等诊疗服务。

培育新消费场景。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围绕商业中心、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体娱乐功能区等重点区域,打造“夜未央”时尚文化核心聚集区,促进消费升级,推动“文商旅体娱”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化、品牌化未央经济新地标。优化“15 分钟便民购物圈”,大力发展“小店经济”,鼓励小店“一店多能”、标准化连锁经营,提升消费环境和品质。

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市场监管,落实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度和赔偿先付制度,推进辖区消费维权站建设,支持企业申请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在商圈、特色街区、酒店住宿等消费场所推行双语识别、标识引导,加强配套无障碍设施建设。引进一批国际知名酒店和境外餐饮品牌,营造“类海外”消费环境,提升国际消费吸引力。

第九章 探索区域协调发展

[编辑]

强化与开发区、周边区县协调发展,深化规划衔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联防联控、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改革创新、民生改善等方面合作,构建多网融合、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大未央”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以及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联动协调机制,推

进区内各开发板块共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加快实现政务融合通办,形成区域一体、统筹协调、错位发展、共竞共生的发展格局。推进与周边区县、开发区协调发展,探索构建公共服务、资源分布、利益补偿等合作机制,搭建信息互享、沟通协调、协作同建平台,实现政策沟通与协调常态化、信息共享与传递便捷化、城区发展与建设协同化。

推进区域内一体化发展。推进规划共筹,积极争取与区内各开发板块各类规划衔接,奠定区域一体化发展基础。推进道路共联,加强与区内各开发板块路网建设,推进全区设计、形象和特色相得益彰。推进资源共通与产业共融,畅通人才、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全域流动渠道,促进各板块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转型提升,形成产业资源互补、链式关联。推进旅游共线,深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联合打造精品旅游项目、产品和线路,构建同一旅游服务网络,共同推进与国内外的交流。推进科创共兴,整合全区研发机构、高校以及优势企业资源,探索制度创新、政策融合、空间同建,共同推进校地融合、校企融合,打造全区一体化创新生态。推进环境共治,围绕生态环境、宜居环境、应急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推进实行一张负面清单,构建标准、规则和措施统一的协同发展模式。推进服务共享,推进与区内各开发板块医疗、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共同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探索跨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科技创新、

公共服务、展会活动等多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资本、技术、劳动力、产权等生产要素跨界流动和高效配置,实现协调发展。积极争取与西咸新区、曲江新区文化资源共享,联合打造特色旅游项目与西北最优的文创产业聚集高地。探索推进与高陵区、临潼区、阎良区等西安跨渭河主要区域合作共赢,深化“功能互补”,探索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探索“总部、生活+生产”两地协作发展模式,促进企业主导的跨区域产业链合作,实现共建、共促、共享、共荣。

第十章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

[编辑]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新格局,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国际知名度。

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聚焦“四最”目标,完善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探索“AI+政务服务”新模式,完善“最多跑一次”自助服务终端等各类“AI+政务服务”应用,强化大数据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制度创新”推动政务流程再造、政府管理体制变革,重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流程及标准,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化基层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施 “政务服务便民工程、重大项目服务工程、市场环境创优工程、招商项目落地工程、创新创业升级工程”5 大亮点工程,形成具有未央特色的服务模式。做好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衔接落实

image

image

政务服务便民工程:加快推进全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加快“15 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压减、压缩申请材料、环节、流程等,构建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

重大项目服务工程:坚持“落地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运

营”,当好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一线服务员”,全力做好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落实和服务工作。精简企业办理使用水电气暖过程的前置审批事项,强化企业经营与项目建设水电气暖等要素保障。

市场环境创优工程: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组织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拓

宽外资、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以外商需求为导向,提升外商服务水平与直接投资便利化。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抓手,降低企业物流、研发、用工等运行成本。强化重点区域、领域的市场秩序整治。

招商项目落地工程: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打通全过程中的“痛

点”“堵点”“难点”,加强提醒督促,强力推动项目落地。

创新创业升级工程:完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激活市场活力。建设中介服务“网上超市”,搭建中介信息网络,规范涉审中介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供良好司法服务保障。

专栏 8: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程

工作,下沉政务服务资源,推进高频涉民事项下放。强化“互联网+监管”,建立健全审管联动机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探索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规范行政审批目录管理,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开通外资项目及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探索推进对外开放制度创新。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先进市场规则,建立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形成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双轮驱动发展格局。统筹推动外资、外贸等对外经济合作联动发展,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开放范围,提升外商财产安全、事务审批、投诉等服务效率,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窗口,促进投资便利化。鼓励资本主要投向新经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支持外资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外资利用规模和效益。

推动文化“走出去”。用好世界遗产、民族根脉“两大”金招牌,讲好“丝路起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两大故事,利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安文创大赛等平台,争取承办“东亚文化之都”、东盟中日韩“10+3”文化城市网络以及世界文化旅游大会,强化瓦当、汉服等仿古纪念品的开发推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打造丝路文化交流基地,推动汉文化“走出去”。支持民间文艺产业化发展,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国外各类艺术节和文化活动,引导辖区文化企业与海外华侨交流合作,推动优秀非遗项目对外商业巡演,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展示历史文化。

加强对外贸易往来。围绕未央产业以及新经济发展需要,瞄准投资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优质企业和高端项目,持续开展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借助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空港新城等对外贸易载体功能,推进文化旅游、大明宫建材、国机西部研发中心工程咨询等优势品牌“走出去”,推动文化产品、特色商品、建材家居、高端装备制造产品以及研发设计、建筑设计等服务“走出去”。鼓励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设计、建材家居等领域的优质企业参加国际重点展会,支持辖区有条件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合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总部,提高国际竞争力。

image

image

打造“丝路起点”展示平台:发挥未央汉唐文化资源优势,以历史文化展示为核心,结合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和汉城湖地块招商,提升国际知名度。

构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家及省、市举办的各类展会,策

划承办各类专业展会,鼓励辖区酒店提质扩容,打造汇聚人气、商气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营造国际化生活环境:提升学校、诊所国际化水平,鼓励房地产市场保留一批

面向高端国际租客的高档公寓。积极推动政务服务、社区文化、社会服务、交通出行、文旅商贸等领域与国际接轨,设置中外双语标识。鼓励特定区域发展街头文化。

专栏 9:对外交流重点工程

加强国内外产能合作。主动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与西安都市圈,着力突破行政壁垒,深入推进城区建设、生态保护、文化交流、产业协同等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协调发展,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经济圈等地区的交流沟通,推进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央企和民企的交流协作,积极吸引长三角、粤港澳优质企业到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加丝博会暨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国际展会,争取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地区、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建立友好关系,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构筑以品牌、技术、资本和管理为主导的新型国际产业合作体系。

第三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编辑]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现代产业体系推升三大变革,以新经济赋能转型升级,以改革

释放发展活力,推动未央实现新时代追赶超越。

第十一章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编辑]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未央发展的战略支撑,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创资源配置、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促进科创成果转化为路径,构建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创新体系,让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优化提升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聚焦航空发动机、新材料、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领域,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促进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吸引创新投资公司、新型金融机构、基金公司等入驻,通过科技创新项目路演、技术推介等方式,实现产业协同、资本互融。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推动辖区众创空间提质增效,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依托西北有色院、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驻地高校院所人才、科技孵化优势,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众创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争取重大装备设施、多学科研究平台等省级、市级创新平台布局未央。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面向企业的开放共享,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坚持以创业带动创新,强化政策支持,积极吸引科技型企业家、知名科研学者或专家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到未

央创业。发挥好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引导西北有色院、西航集团等企业协同发展,鼓励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面向全国发布辖区企业技术需求,面向全市收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成果,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资源库,实现创新供给端与需求端无缝衔接。鼓励辖区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聚焦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利用完善体系、健全制度、搭建平台、加强绩效评价与奖补等手段,引导高校院所、企业建立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借助西安科技大市场,探索建立“科学家经纪人”服务模式,提高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重点培育一批服务于创业孵化、科技成果交易、科技评估、风险投资等中介机构,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提升留区人才落户、住房、社保、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服务质量,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聚焦未央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国际“高精尖缺”人才、“卡脖子”领域高层次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企业家和创新团队,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

技能人才队伍,探索建立未央智慧高端人才信息库和服务平台,支撑经济发展。支持高校、科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专职、兼职开展有偿创新活动。支持西航集团、西北有色院等企业与全国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推动人才与产业精准匹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第十二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编辑]

按照“奋战一三五,建设新未央”的总体方针,围绕未央产业基础与资源分布,坚持高端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做强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做大文化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商贸服务业四大现代服务业,积极打造多样化经济承载空间,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1+2+4”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做强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加快西安西航未央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建设,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提升本地配套率,打造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集群。发挥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等重点军工龙头企业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军工重大研发项目和研制任务,鼓励军工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吸引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税收贡

image

image

西航技术改造及军品产能提升项目:主要用于发动机叶片、盘类零部件生产加工与研发,新购验仪,总建筑面积约 3300 平方米。

航发动力技改项目:新增工业设备 1000 余台/套,改造工艺设备 10 余台/套;

提升改造西航职工餐厅和游泳馆,新增建筑面积约 24 万平方米。

西安西航未央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二期与三期建设项目:围绕航空配套硬科技产业,以外包服务、加工、生产为主导,以核心技术创造、高技术含量产品开发为支柱,打造系统化运作、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环境优美的专业化产业园。

钛金科技西安分公司航空航天发动机高端基础零部件生产基地:聚焦航空航天

基础零部件产品实现通用化、标准化、体系化的目标,打造集航空航天金属材料等零部件设计研发与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基地。

建设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借力陕西省服务型制造发展

中心,建立本地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协作平台,推动数据共享与网络协调。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鼓励制造业企业与现代服务业企业探索合作新模

式,提升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专栏 10: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重点工程

献大的优质军工配套企业入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与现代服务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培育具有总承包能力的大型综合性装备企业,支持制造业优势企业加大服务业务投入和延伸服务链条,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定制化服务,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做大文化旅游业。按照“全域景观、景城融合”的思路,坚持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时化消费、全要素融合、全方位服务、全民化共享,打造一批文旅示范片区,加快建设 4A 或 5A级景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强化具有汉文化为底蕴的城市设计、旅游标识设计、文化人物与景观雕塑,打造以“一园、一廊、一节、一论坛”2的“四个一”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汉文化旅游新地标。提升大明宫遗址公园和梨园路旅游服务功能,打造唐文化“IP”。推进旅游与水生态、体育、商业、教育等领域

2一园、一廊、一节、一论坛:未央宫前殿遗址公园、汉文化长廊、汉文化旅游节、汉文化论坛。

image

深度融合,重点打造历史遗产文化游、生态休闲康养游、铁路航空工业游、商旅融合时尚游、文化教育研学游“五大”主题旅游产品。加快未央旅游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搭建智慧文旅平台,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提升文旅服务国际化、标准化水平。

专栏 11:文化旅游重点工程

汉城湖项目:以“汉文化+”为核心 IP,以“大文创+新产业”为特色,以“保护+活化”为基石,集聚形成国内首个以“汉文化+文创+科创+商旅”为主题的创新型、国家级文旅产业集聚区和地标级新旅游目的地。

“旅游+水生态”融合:依托渭河生态保护,开发滨水廊道,串联生态绿地,

孵化渭河生态观光、户外运动,发展水上婚庆服务、节会赛事等文化、体育产业,形成走廊式休闲游憩空间,打造生态休闲新地标。

“旅游+体育”融合:依托渭河湿地公园自驾车营地、汉城湖龙舟赛基地、渭

河极限运动基地、渭河城市运动公园,鼓励开发健步走、自行车、户外露营、龙舟赛、钓鱼等湿地河湖运动旅游项目,加强体育赛事策划和赛事基地建设。依托西安城市运动公园,大力发展体育赛事、运动体验、健身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运动休闲旅游,打造文体产业聚集区。

“旅游+商业”融合:依托未央路众创咖啡街区、梨园路文化街区、四海唐人

文化主题街区等特色街区,加快梨园路“音乐之城”、未央路“书香之城”建设,新建一批旅游商业街、特色美食街。结合片区综合改造,打造一批旅游商业综合体,培育一批旅游商贸精品项目。

“旅游+教育”融合:依托未央丰富的学府、遗址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游、高校

研学游、遗址研学游、假期夏(冬)令营、科普教育游、教育考察等研学旅行产品,发展研学旅游。

红旗铁路文化休闲公园建设项目:结合红旗铁路沿线的环境资源、城市记忆、

居住情结、工业文化等特点,打造融市民生活、运动健康、城市艺术、生态景观、民俗风情、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铁路文化休闲公园和文化创意休闲街区。 7.汉文化旅游体验研学基地项目:以未央宫遗址为核心,持续加强与省市委党校、

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各研学机构合作,联动学校、团委及社会力量,大力发展集科普、展览、体验功能为一体的研学旅游,建设汉文化研学体验聚集活动基地。

文化旅游企业培育计划:引进一批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全国文化产业

30 强等文化旅游企业。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旅游市场,扶持一批本土文旅企业成长壮大,培育一批综合性文旅企业集团。抓好中小微企业孵化培育,支持文旅企业做大做强。

未央旅游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主要建设汉文化展示中心、游客服务中

心、游客换乘中心、驾培中心、其他辅助服务等,占地 123 亩。

酒店项目:包括力高浐灞高品质酒店项目、明光大酒店建设项目等。

做大文化创意产业。用活四海唐人街、四海中心、汉城湖、大明宫中央广场、未央书城等资源,植入创意元素,融合数字化

image

image

发展文化创作:依托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围绕未央路片区、大兴新区未央区域、大明宫中央广场等区域,招引知名文化创作团队或工作室,大力发展以文学创作、演艺戏剧、工艺设计为重点的文化创作新业态。

发展数字创意:围绕徐家湾片区、大兴新区未央区域等区域,推进数字技术与

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领域融合发展,形成以创意设计为核心和以演艺、动漫、游戏为补充的数字创意产业体系。强化与华侨城文化集团等数字创意龙头企业合作, 打造西北数字创意产品策源地。

发展文创休闲:依托四海唐人街、四海中心、汉城湖、未央书城等区域,强化

主题设计,打造一批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特色、休闲为主题、时尚为理念的文创休闲场景,完善周边商业配套,构建“慢生活”体验区。

文化产品化工程: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文

化产业,吸引国内外设计大师、知名团队参与汉文化文创产品设计研发,推动汉文化产品化。建立文物IP 授权审查机制,构建“未央文创”线上销售网络,提升文创产品文化价值、品牌内涵,推动文创产品市场化发展。

策划文化创意活动:依托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举办以历史文化创意作品、民间

传统工艺品、民间游戏活动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与西咸新区合作,深度挖掘周秦汉唐四朝古乐文化,组织官方和民间乐社,举办古乐艺术节。充分挖掘汉服市场潜力,组织举办汉服艺术节,传承汉服之美,打响“汉文化在未央”。

专栏 12:文化创意重点工程

技术,培育文化创作、数字创意、文创休闲等新业态,推动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发展。以汉长安城片区、六村堡片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以文化研究、交流、推广、商贸物流为主的汉文化产业园,重点建设高端的文化会展中心、影视展演中心、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文化产品展销中心等项目,探索发展汉服、武术、中医、书法、围棋、音乐、丝绸、瓷器等文化产业。围绕汉唐文化,举办一批文化创意活动,培育发展一批创意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和中小微文化企业群落,打造创意经济发展高地。

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鼓励西北有色院、西航集团等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服务机构,鼓励建立研发设计服务联

image

image

国机集团西部研发基地建设项目:主要建设研发综合管理中心及设计大楼,立足于解决全球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符合国家重点投资领域与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的工程设计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打造工程技术产研高地。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新材料科创产业园:充分利用现有科研、中试的优势条件

建设研发平台、众创空间以及创业投资基金平台,打造全过程培育、全方位服务的双创示范基地。

新材料研发企业聚集工程:发挥西北有色院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

心、超导材料制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平台优势,加快推进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新材料科创产业园建设,引导超导材料、生物工程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特殊材

[编辑]

料等新材料研制企业落户未央。

专栏 13:研发设计重点工程

盟,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促进关键技术攻关。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省级或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服务平台,打造西北知名研发服务集聚高地。发挥国机西部研发中心、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等企业聚集优势,盘活广成国际、大明宫中央广场等楼宇资源,加强与长安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培育建筑工程设计、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装饰研发、建筑品牌设计等新业态。依托辖区建材、家居产业品牌优势,鼓励支持家装建材设计、时尚智能家居开发与设计等产业发展,打造西北“设计之都”。

发展科技服务业。以高质量发展和新动能培育为导向,发展检验检测、科创服务和科技推广服务“三大服务领域”。检验检测。加快建设“互联网+检验检测”一站式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线上下单、线下检测,大力发展线上检测,打造面向西安、辐射陕西、服务全国的检验检测服务中心。科创服务。立足西北有色院、陕西科技大学等科研优势,建立创新创业共同体,提供

image

image

未央创智园建设项目:主要建设人才公寓、创智大厦和社会化停车楼,建设集消费聚集、产业导入、配套优化、生态提升于一体的“科创新中心、幸福智慧城”, 打造高科技人才的安置场所和创客空间孵化器。

陕西科技大学技术市场建设项目:汇集陕科大的创客空间、孵化基地、技术转

化基地以及创办研究所,提供市场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政策咨询等服务。

哲思汇教育科技孵化器建设项目:建设集基础办公设备、创业咖啡厅、综合服

务中心、路演大厅、录课室、多媒体教室等于一体的教育科技孵化及服务空间。

西安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积极推动西安工业大学人才资源转化,建设涵盖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与转化、创新创业训练营、头脑风暴交流、创新创业苗圃、创新创业孵化、创客交流功能区域等服务空间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专栏 14:科技服务重点工程

技术咨询、创新孵化、成果转化、产业项目孵化、科创金融投资等服务,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多元协同的科创服务生态圈。科技推广服务。建设未央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培育集展示、交易、在线、投融资“四位一体”的网上科技市场平台,加快与浙江、上海等高端产权交易平台的链接,推动形成网上科技大走廊;加快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加快与实体企业建设一批校企、院企共享研发中试平台、共享实验室,引领推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

发展商务服务业。以服务本地以及渭北地区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依托高端楼宇,完善周边商业配套,支持财务服务、法律服务、专业咨询、资产管理服务、职业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打造西安商务服务机构或总部聚集高地。建立健全“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支持辖区企业挂牌上市,吸引国内外知名银行、证券、保险、投资机构等金融服务机构落户未央,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消

image

image

1.商务服务业项目:包括中建商务广场建设项目、老三届商业开发建设项目、广成国际中心建设项目、天空之城项目、西铁小区高品质写字楼集群项目、大明宫写字楼项目、凤城七路高品质写字楼项目、未央大厦C 座、未央路立交西南角企业总部商业大楼项目、辛家庙立交商务办公楼宇项目、西安吉利甲醇汽车维修服务站建设项目、苹果气调储藏技术研究中心商业开发项目、北辰大道国际商务中心等。

专栏 15:商务服务业重点工程

费金融等新业态,着力推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面向商务企业共性需求,加快建立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集成优化各类资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image

image

1.商业开发项目:包括大明宫购物中心项目、文景尚品项目、汉都美居装饰小镇项目、炕底寨商业楼建设项目、融府商业开发项目、曹家庙社区 1-6 号楼商铺改造项目、盛龙广场京东超级体验店项目、徐家湾片区商业地标开发项目等。

专栏 16:商贸服务业重点工程

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推动未央路、大明宫等商圈以及四海唐人街等特色街区提质升级,谋划新增一批主题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区,策划和承办更多高层次商贸活动,积极引进商贸企业总部、知名连锁品牌、专卖店、网红小店等,支持“首店经济”和企业连锁经营发展,打造时尚消费中心。大力发展“互联网+商贸”,推动商贸企业向全渠道运营商、供应链服务商、新零售企业转型,升级改造智能化、场景化、体验式零售网点,发展高品质、个性化产品。改造升级建材家居等传统商贸业态,构建扎根西安、辐射西北、影响全国的专业建材电商平台。引导电子商务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消费升级。

打造多样化经济承载空间。依托未央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思

路,以发展楼宇经济、街区经济、地铁经济为抓手,构建适合未央经济发展的新承载空间。

——发展楼宇经济。推进楼宇周边环境整治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改造规划,合理调整四海中心、西部研发中心、广成国际中心等商务楼群周边业态。打造大明宫中央广场、泽星大厦、和生国际、未央大厦等特色楼宇。

——发展街区经济。完善四海唐人街、未央路咖啡街区等现有特色街区服务功能,提升街区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立足未央区位与交通优势,以特色化、人文化、规模化为发展思路,打造汉城湖汉文化主题街区、大学城校园商业街、徐家湾休闲购物街等特色街区。

image

image

楼宇经济提升工程:坚持高点站位、错位发展,通过政府引导、特色招商,明确未央主力业态,不断壮大楼宇经济。到 2025 年,争取新增税收亿元以上的楼宇 1

个,税收五千万元以上的楼宇 2 个,税收千万元以上的楼宇 8 个。

特色楼宇培育工程:做好二次招商,推动建筑企业总部入驻广成国际、工程咨询行业入驻国机集团西部研发中心、文化产业总部入驻四海中心、家居与时尚设计企业入驻大明宫中央广场、检验检测企业入驻和生国际、新材料研发企业入驻未央大厦。 3.闲置楼宇与低效楼宇盘活工程:针对未央大厦 A 座、老三届首座、水晶卡巴拉

等存量楼宇资源,建立楼宇经济台账,优化转型小微企业,积极招引优质企业。鼓励

专栏 17:经济承载空间重点工程

——发展地铁经济。围绕大明宫西站打造总部与高端产业聚集区,依托余家寨站发展创意经济,串联未央湖站与东风路站建设慢行休闲大走廊,以学府路站为核心发展“TOD+创业孵化”,聚焦团结村站建设智慧城市超级体验基地,构建多个国际化、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场景,推动交通圈、生活圈、购物圈、休闲圈实现“多圈合一”。

楼宇物业开展个性化服务,鼓励楼宇产权单位通过包装策划、置换改造、出售转让转租等形式,盘活闲置楼宇与低效楼宇。

总部招引工程:完善总部优惠政策,积极引进行政总部、科研中心、营销总部

等。到 2025 年,成功引进企业总部 3 家。

打造国际化新型消费城区:围绕各大商圈以及汉长安城遗址区、红旗铁路周边等重点区域,强化与美团、抖音、携程等流量平台的合作,打造新业态、新体验的消费活动,构建国际化、智慧化、特色化、时尚化、高品质的消费场景,提升国内外知名度。

大明宫西站 TOD 项目:依托周边商业楼宇资源,加强配套商业业态和服务设

施建设,推动与西北有色院联动发展,吸引总部企业和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努力打造集办公、交通、购物、娱乐、饮食、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

余家寨站TOD 项目:依托四海中心,以文化资源转化为目标,以文化创意为

抓手,发展创意经济,吸引创意设计、创意体验、文化科技创新和生活配套服务等企业集聚。

未央湖站与东风路站TOD 项目:围绕未央湖,打造慢行休闲大走廊,营造亲

生态、进绿城、快通勤、慢节奏的城区生活氛围,建设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公园商业街,构建时尚商业与餐饮、休闲文化社交、社区公共服务配套、会议会展观光等消费场景。

学府路站TOD 项目:依托大学城,发展“TOD+创业孵化”,打造集双创服务

研发设计、科技金融、生活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培育区,促进科教资源转化。

团结村站TOD 项目:推进智慧城区建设与城市更新同步规划,高标准配置商务写字楼、精品住宅、酒店、配套商业等,加快智慧城市超级体验基地建设,发展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夜间经济,培育新零售等新业态。

第十三章 新经济赋能新发展

[编辑]

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全力推动新经济发展,探索构建数字化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促进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群众生活方式变革。

加快新型智慧城区建设。以构建感知体系、计算运营系统、应用场景和安全保障体系为抓手,打造“数字未央”。以徐家湾片区城市更新为契机,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深度运用,率先打造“智慧徐家湾”。构建涵盖全面感知网络、通信网络和云计算中心的集约化智慧城区支撑体系,实现城市更新与数字化生态一体建设、智慧城区与数字政府一体部署。

image

image

1.建设城市智慧大脑运营“芯”:建设西安城市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集实时化、可视化的智慧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应急管理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指挥平台,实时监测政务服务、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通过大数据平台集成、分析、利用城市运行数据,形成城市智慧大脑运营“芯”。

专栏 18:智慧城区重点工程

建设西安城市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加快建成城市智慧大脑运营“芯”,对接省、市新型智慧城市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促进应用系统集成,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5G+园区”“5G+社区”“5G+景区”发展,构建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产业、群众生活等领域智慧化应用场景。构建监测、抵御、治理、评估“四位一体”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全民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群众信息技术使用和安全防范能力。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提升。围绕徐家湾片区,打造智慧城市数字经济园区,吸引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企业集聚,努力构建“独角兽+准独角兽+小巨人企业”的企业发展梯队。探索建立“以点带面”发展体系,建设新经济发展示范试点,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积极推进“5G+先进制造”,支持西航集团、西北有色院、西安安泰叶片技术公司等骨干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应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形成“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产业链协同转型”的智能制造发展格局。

image

image

新经济应用场景建设:梳理不同场景对各类解决方案的应用需求,在服务实体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等领域,发布城市机会场景清单,着力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和新模式融合创新,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新业态企业集聚:积极吸引网络交易平台、信息资讯平台、互联网医疗、自动

化物流网络、企业云办公、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企业集聚。

发展智能家居:加快北三环区域城市更新,积极引进智慧化家居产业基地,建立未央智能家居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传统家居企业向智能家居转型,打造西北智能家居产业集散地。

发展智能服务:以西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依托

徐家湾片区与大学城片区,充分发挥西安工业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和人才优势,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吸引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服务、人工智能识别等领

域优质企业集聚,推动产业、生活、政务等领域智能化升级。

专栏 19: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重点工程

促进服务业数字化提升。深化 5G、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金融、商贸等产业领域的应用,推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网红带货、直播荐货、新零售、数字金融等新模式发展。发挥大明宫、北三环建材家居产业品牌优势,强化政策、人才与资金等要素保障,推动智能家居、智能服务等领域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面向智慧城市发展需要,打造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政务、交通、环卫、供气、供水等服务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提升群众生活便捷化水平。

构建数字化生态。依托西安北站、城北客运站以及地铁 2 号线、4 号线等轨道交通,借力行政中心、咸阳机场,以提升办公、消费、居住环境为主线,增强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流量经济资源整合和承载能力。探索与区内各开发板块协同推进供应链要素数据化和数据要素供应链化,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链,支持产业以数字供应链打造生态

image

image

新经济政策和资金支持工程:制定数字经济综合扶持政策,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加大金融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新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积极引进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人才与高水平创新团

队,鼓励校企合作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平台。

经济发展支持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全域旅游平台、建筑智能创新平台、军地协作服务平台、云上会议会展平台、在线新经济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生产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

专栏 20:数字化生态重点工程

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空间链重塑。建立一批生产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平台型企业,加快吸引一批协同研发、解决方案、智慧仓储、融资租赁及金融服务等供应链协同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

第十四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编辑]

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加强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推进经济、社会、行政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财税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框架。积极争取中央及我省补助,全力回收历史遗留欠款,强化短期债务偿还保障。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土地

价值,筹建未央偿债基金与发展基金,建立长效化债机制,降低债务率。实行政府举债融资负面清单管理,完善政府债务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用足用好 PPP 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

——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领域的市场配置改革,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航空发动机、新材料、新经济等领域集聚,提升市场机制活力和创新力。加快建立公平竞争的审查制度,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区属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区属融资平台转型发展,鼓励区属国有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募集发展基金,为区域建设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动态调整国有资产布局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区属国有企业升级产业链条,参与产业项目招商、建设和运营,拓展业务范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3,充分

3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作用,优化财政资金对总部经济、规上企业和中小企业支持方式,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引导功能,完善对企业在创业、创新、融资、市场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商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坚持“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持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促进民生改善。

——推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实施统一流转、统一管理,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快建设遗址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遗址区土地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加强对宅基地管理等规章制度的宣传学习,稳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开展“共享农屋”“共享村落”等创新试验,引导市民与遗址区原居民共建共享农屋。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名校+”改革,发展集团化办学方式。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名师+” “名校长+”工程,不断完善教师交流、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制度。明确学校办学主体地位,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着力为学校松绑、为教师减压、为学生减负。深化课程课堂教学、教师育人方式、招生制度等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学生全面发展质量培养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提升技术工人技能水平。

——加快医药卫生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好药品三统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异地就医结算备案等各项医改工作。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为抓手,落实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落实医药价格信息监测与披露价格函询、约谈等制度。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价格、医保基金监管体制、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等改革工作,巩固提升医疗保障能力。

——推进其他民生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制度等改革,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持续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发展一网贯通、全程多项业务的“智慧诉讼服务”模式,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质效。深化城市管理市容环卫监管体制改革,探索构建以第三方机构参与信用考核评价的新型市场监管模式,完善市容环卫考核体系。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突出行政体制改革重点、难点和焦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放管服”改革为统揽,深入推

进简政放权,加快形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效能清单和行政协助事项清单,完善部门协同配合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强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建立清单动态调整与管理绩效评估系统,加强效能监察,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加快形成政府信息公开领域负面清单运作模式。认真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推进重大决策预公开,建立健全舆论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回应,提升重大决策的科学性,防范舆论风险。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经济发展、营商环境、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第四篇 全力建设文化强区,增强文化软实力

[编辑]

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以勤奋俭朴、励精图治、多元融合、追求卓越为核心的汉文化,把汉长安城遗址打造成为全国古都的统领、世界文化的高地。

第十五章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编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完善全区公共文

体服务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效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依托社区、学校等载体,借助现代媒体,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促进群众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延安精神”,传承 “西迁精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加强市民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筹划新增一批公共文化场所,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运行模式创新,提升公共文化阵地服务效能。以“促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之城”为主题,建立区、街分级负责工作机制,以旗舰店、示范店、标准店等实体书店为主体,以社区书屋、小书屋和阅读吧为补充,搭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

image

image

区级文化中心建设工程:于红旗东路选址建设集会议培训、图书查阅、作品展览、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

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于太华北路附近选址建设集文化展示、政务服务、休

闲服务、会堂等功能一体的市民服务中心,拉近政企民距离,提升区域服务水平。

未央三馆建设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建设文化馆

专栏 21: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机构建设。

4.未央区档案馆项目: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建设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办公室用房等主要功能用房,以及附属用房和建筑设备,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推动未央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第十六章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

[编辑]

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协调做好文物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夯实民族根基,促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

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深化汉长安城遗址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研究,争取中央及省市资金支持,实施创新研究工程,建立遗址区研究中心,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汉长安城遗址相关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合推动遗址区发展。组织编制文物考古工作计划,加强对汉长安城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席王高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挖掘辖区文化遗产历史资源,摸清文物家底和资源分布。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物资源调查中的应用,采集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信息数据,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和历史文物基础数据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建设,明确遗址区范围与坐标。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快推进汉长安城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渭河古桥博物馆、中国古代冷兵器博物馆等博物馆建设,新增一批民俗、艺术、自然、科技等多元化、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示范区”。扎实推进汉长安城遗

址区违建拆除,搬迁占压遗址的违规建筑,探索利用无人机等新

image

image

“天然历史博物馆”之区建设工程:依托丰富的汉唐文化,整合社会力量与资本,新增一批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游客感受中国历史、体验未央风情、享受文化滋养的旅游目的地。

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位于汉长安城西安门外,以展示汉长安城遗址内历

年出土的珍贵文物、汉长安城全景复原模型及汉文化历史载体为核心,建设丝绸之路博物馆。

渭河古桥博物馆建设项目:以建设与渭桥本身级别相应的中国古桥博物馆为目

标,规划建设渭河古桥博物馆,保护渭河古桥遗址,展示“丝绸之路第一桥”魅力。

汉长安城遗址沧池及南护城河水系建设项目:进行沧池和南护城河考古勘探, 实施保护性恢复工程。

专栏 22:历史文化保护重点工程

技术,推动技术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对遗址区非禁止范围实施重大修缮保护项目,对濒危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完善集中连片保护措施,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督察制度,强化各级部门主体责任,促进汉文化有效传承。统筹博物馆、社会组织、爱好者协会等力量,打造亮点活动品牌,构建具有未央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体系。

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公园。以体验丝路文化、展示丝路风情、讲好丝路故事为主题,提升“丝绸之路历史起点”价值和内涵。利用露天原状展示、基址复原展示、原状复原展示、标识展示、场馆展示、考古发掘现场展示等方式,全面展示汉长安城遗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标识地。引入 AI、VR、AR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展示形式,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推动历史文化数字化。建设汉长安城遗址区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推动遗址区文物和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实现历史名人、汉代故事、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实时展示,打造“空中汉长

image

露天原状展示:围绕城墙、宫殿基址等各类地上夯土遗迹,实施遗址本体保护、技术加固以及周边环境整治,以露天原状展示为主要方式,展现历史遗迹。

基址复原展示:摸清历史遗迹保留情况,选择历史价值较高、遗址保存较好、

展示效果较好的建筑基址,实施基址复原展示。

原状复原展示:强化池沼、渠道、城壕等水体遗迹考古挖掘,做好水系景观原状恢复工作,选取部分地面夯土全部缺失的城墙段落,实施原状复原展示。

标识展示:积极推进地下遗迹以及破坏严重的地上遗迹的覆盖保护,利用种植

浅根系植被或卵石铺设等方式,实施标识展示。

场馆展示:选取部分考古价值较高、观赏性较好的地下遗址,修建地上展示厅, 实施场馆展示。

考古发掘现场展示:选取部分考古发掘意义高、观赏性较好的考古地点,实施

考古发掘现场展示。

专栏 23:历史文化展示重点方向

安城”。坚持保护优先、重点展示、还原历史、突出特色,探索恢复好、展示好古遗址、名建筑、名人故里等文化遗存。

第十七章 振兴汉长安城遗址区

[编辑]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活力迸发、绿色生态、路网贯通、民生幸福的发展体系,推动遗址区全面发展。

优化遗址区发展环境。以修复和重塑遗址区再生产能力为任务激发发展活力,以创建生态宜居环境、保障民生为任务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以强化人才支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任务增强遗址区内生发展动力,以构筑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为任务畅通要素流通,以繁荣文化、健全治理体系为任务推进文明治理,建立健全建成区与遗址区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文物

保护、文化挖掘、环境提升、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专项资金,大力宣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进展成效,撬动社会资金,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投资补充”的多层次国家文化公园财政体制,全面推进汉长安城与六村堡两大片区整体发展。设立汉长安城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与汉长安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集团,根据国家文化公园资源整体布局、环境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融合现代科技,在允许范围内打造保护传承、主题展示、文化教育、儿童游乐、旅游休闲等多个特色功能区,提升国家文化公园服务功能。组建汉长安城文化传播公司,强化历史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特色功能区宣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活动,鼓励打造实景演出,提升未央汉文化知名度。

打造城市中央公园。坚持“遗址保护和遗址振兴”并行,创新遗址区发展模式与投资模式,完善遗址区旅游接待设施,打造遗址感知、文化修学等体验式文旅项目,培育花卉苗木、田园观光、运动休闲、民宿旅游、房车露营、创作体验等业态。在满足文保条件下,全力推进遗址区内“绿化+文化+设计”的绿化提升工程,打造西安城市“绿肺”。坚持“一村一品”,挖掘遗址区原住民房、原住民资源优势,探索建立“艺术生态银行”“文化生态银行”运作模式,引进汉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建设田园艺术村、民俗文化博物馆、艺术部落、艺术之家等。

image

专栏 24:城市中央公园建设重点方向

花卉苗木:依托遗址区土地资源优势,在满足文保的前提下,以“公司+集体+农户”参股为方式,建立公司化运行机制,以“时尚设计+有机绿色”为思路,鼓励发展花卉苗木业,打造集花卉种植销售、摄影游览、特色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区。

田园观光:发挥汉长安城遗址区资源和规模优势,加强民俗文化植入、园林景

观设计、慢节奏田园生活氛围营造,将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科技应用、艺术加工有机结合,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特色休闲农庄、田园康养旅游、特色种植等产业,培育农田养殖、特色体验、农产品订购等业态。

运动休闲:依托汉长安城遗址区场地优势,嫁接国际康体运动品牌,在满足文

保的前提下,设计专用自行车道和智慧跑道,适度设计满足足球类运动等场地,积极争取承办马拉松等运动比赛,提升遗址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民宿旅游:依托遗址区现有村落,坚持留住文化、突出设计、科学改造,实施

“一村一品”工程,保留原有“老村文化”,设计一批民宿客栈、国际旅游驿站、树屋篱园等项目,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打造西安老文化民宿集聚区。

房车露营:以拖挂式房车、帐篷等为主要方式,全力打造全新现代休闲度假体

验。积极推进与周边餐饮、酒店、商贸等企业的合作,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无接触配送等服务,丰富游客体验和选择空间。

创作体验:引入国内外一流工艺美术大师、文化艺术家、非遗文化传承人、艺

术创作团队,积极发展美术创作、艺术展览、艺术摄影、艺术写生等文创业态,建设艺术体验馆、艺术涂鸦村、创作工作室等,构建全要素、开放式的文化创意类“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打造全市最具文化特色的艺术创作体验基地。

改善遗址区生活环境。加大投入力度,改造提升遗址区公路,争取纳入市政道路管理,规划建设生活性道路4、展示性道路5与景区联系道路6,加快实现遗址区公路与市政道路互联互通。推进供气设施向遗址区延伸,加强遗址区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清洁燃料利用规模。加快遗址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逐步解决遗址区供暖、用电、供水、就医、如厕、排污、通讯、物流等问题,切实提升遗址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

4生活性道路:为遗址保护区居民及相关生活活动提供出行条件的道路。

5展示性道理:复原保护汉代道路,用于遗址区内参观游览,展示历史文化要素。

6景区联系道路:为遗址区保护区内各旅游展示区提供交通联系的道路。

image

image

汉长安城遗址区 15 条道路:对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的 15 条道路进行路面修复、绿化补栽、水沟改造。

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八条汉代道路建设工程:实施遗址区内八条汉代道路(宣平

门内大街、雍门内大街、清明门内大街、直城门内大街、横门内大街、安门内大街

厨城门内大街、洛城门内大街)及相应的遗址道路保护提升工程。

专栏 25:遗址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例,提升居民群众生活质量。以遗址区保护和发展为契机,布局一批适合遗址区发展的产业,扩大公益性岗位供给,促进遗址区居民就业增收。实施遗址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争取将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纳入全国试点,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逐步解决遗址区土地污染问题。

第五篇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生态宜居城区

[编辑]

按照“筑城兴业、品质聚人”的发展思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升城市品质。

第十八章 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编辑]

完善区域交通微循环体系,加强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大力推动交通建设再提升。全力配合西延高铁等高铁建设,助力西安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配合做好地铁线路未央区域建设工作。加快五大片区路段提升改造,加强与高铁新城、浐灞生态区等重点区域的快速路连接,加强次干路、支路建设,增加区域

image

路网密度。打通断头路,改善路网路况,加快实现与西咸新区、高新区、灞桥区、莲湖区以及渭北地区等市域范围内各区县、开发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15 分钟交通圈”,加密辖区公交线路和站点,做好地铁与公交线路的衔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分离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保障群众出行安全、顺畅。引入多功能智能杆、多功能路边设备箱等设计理念,推动道路改造提升,努力建成全市领先的车联网和智慧道路。

专栏 26:城区交通提升工程

地铁线路未央段建设工程:配合做好地铁 2 号线二期北延段、8 号线、14 号线、

10 号线一期等过境征迁,全力支持地铁线路未央段建设。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力配合建设尚稷路立交、元朔路立交、朱宏路快速干道、太华路快速干道、北辰大道快速干道、北辰大道向北延伸跨渭河道路、启源三、五路与浐灞段连接项目。加快推进纬二十七街、纬二十八街、纬二十九街、文景路西侧规划路、凤城三路北侧规划路、文景路东侧规划路、启源四路、启源五路、环湖南路至尚稷路、红旗路二期、灞浦四路、建材北路、同建路(西高路-红旗东路)、西高路北侧规划路(同建路-渭滨路)、御井路(凤城八路-红旗东路)、凤城九路(太华北路-北辰路)、经九路(团结村段)、凤城八路北侧规划一路(经九路-护卫路)、凤城八路北侧规划二路(铁路线规划路-御井路东侧规划二路)、凤城八路北侧规划三路(太华北路-北城大道)、凤城九路北侧规划路(太华北路-北辰大道)、永清路北延伸(凤城八路-太华北路)、铁路线规划路(太华北路-凤城八路)、经九路西侧规划路(太华北路-凤城八路)、经九路东侧规划路(凤城八路北规划一路-凤城九路)、御井路东侧规划一路、御井路东侧规划二路、创智广场西侧规划路、同建路东侧规划路(红旗东路-太华北路)、渭青南路(同建路-同建路东侧规划路)、渭青南路北侧规划路、红旗路拓宽改造、渭滨路改造提升、北三环南路规划一路、北三环南路规划二路、汉渠北路、汉渠南路、秦川路东侧规划路、永信路南侧规划路、永庆路北侧规划路、长青二路、永信路北侧规划路、永庆路(长青路-永信路南侧规划路)、团结片区市政道路、环湖东路、环湖西路等项目建设。完善华圣地块路网建设,加快开通西安北客站到临潼兵马俑公交线路。

六村堡街道辖区路网提升改造项目:对一干路西段,稻田路全段,丰产路六村

堡段提升改造,对东风村 5 条、桂宫新村 1 条、关庙村 2 条、唐家村 1 条、古渡口村

1 条、感业寺村 1 条道路进行提升改造。

未央区城市夜景亮化建设项目:以服务“十四运”为立足点,重点实施朱宏路、凤城八路等 10 条城市主要道路两侧楼宇亮化提升工作,提升城区形象。

5.道路照明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提升改造事权下放移交涉及的 10 条建设较早、老旧破损、线路故障较多的道路,改善人民群众夜间出行问题,提升道路照明安全。 6.道路照明灯杆进行“多杆合一”改造工程:按照西安对于“多杆合一”工作的

要求,开展事权下放移交涉及的 46 条道路照明设施中位于十字口的道路照明灯杆的“多杆合一”改造,综合提升线杆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营造智慧城市氛围,美化城市环境。

7.未央区市政道路维护提升工程:改造提升区属及事权下放移交涉及一些建设较

早、老旧破损的市政道路,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推进缓堵保畅,方便人民群众出行。

加强城区停车管理。强化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停车资源共享,鼓励错时停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策划新建一批地下停车场、公共停车场,改善城区“停车难”问题。落实《西安市查处摩托车和非机动车非法载客若干规定》,加强摩托车、非机动车管理。控制共享单车投放数量,依法惩处共享单车乱停、乱堆、乱放等行为,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解决共享单车街面堆积问题。改善大学城周边交通环境,优化城区市容。

提升市政配套能力。加快完善给排水、环卫、电力、热力、天然气等市政基础配套设施,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区承载力。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市给水管网设施,加快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雨污分流管道改造,增加覆盖建成区与遗址区的集中供水网络密度。加强协调对接,加快推进尚贤变电站、湖北庄变电站、红旗变电站等项目建设,继续谋划一批变电站建设项目,满足区域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加快西安市西北片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强化供热保障,提升供热质量。推进老旧居民楼天然气入户改造,推进天然气输配管网门站和应急储气调峰能力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气需求。

image

image

雨污水管网项目:落实《西安市雨污管网分流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要求,实施显庆路污水管道等多项雨污水管道工程,实现雨污分流处理。

电力建设工程:推进尚贤变电站、湖北庄变电站、红旗变电站、常青变电站、

大兴变电站、闫新村变电站、中营变电站、伍家堡变电站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

西安市西北片区集中供热建设项目:建设调峰能源站及配套热力管网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 27:市政配套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共享应用的数据要素全链条思路,积极建设 5G 高速无线城区,优化提升IPv6 网络接入能力,引进华为、阿里等知名智能化设施服务商,提升 5G 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任务之中,积极布设新能源电动车充电站,构建覆盖全区、布局合理的新能源电动车充电网络。配合全市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西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广窄带物联网在交通、环境、公共安全、政务等各领域的应用,探索建设窄带物联网智慧小区,打造窄带物联网应用示范区。积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服务平台、信息云平台等,引进培育一批面向产业转型的支撑平台,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第十九章 优化群众生活环境

[编辑]

以改善群众最为关心、最为期盼的生活环境问题为着眼点,加强区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进全域绿化,构建绿色、整洁、美好的生活环境。

拓宽区域绿化空间。聚焦西安“三河一山”绿道建设,提升

渭河周边绿化环境,融入生态元素、运动功能和汉唐文化创意,打造渭河生态休闲绿廊。新增和提升一批环境优异、特色鲜明、配套完善、主题突出的城市休闲公园,打造未央城市公园带。提升区域公园绿地覆盖范围,减少绿地服务盲区。加强绿地广场和社区绿道建设,到 2025 年,全区范围内累计建设和改造提升绿地

广场、口袋公园不少于 25 个,建设社区绿道不少于 100 公里。大力实施城市出入口、市政道路、地铁沿线等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完善“15 分钟休闲圈”。

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做好建成区、汉长安城遗址区、背街小巷、主干道等重点区域市容环境卫生治理,探索根本性改善遗址区内环境质量新途径,提升城区形象。加强部门协同和区街联动,构建三级管理网络,加大违法排污、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居住等问题整治力度,持续加强公厕管理和建设,改善环境面貌。坚持清洁化、安全化、集约化、高效化,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第二十章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编辑]

强化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倡导群众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打造西安都市圈生态文明建设新标杆。

积极推行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合同管理服务,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建立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升清洁生产能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突破清洁能源和低碳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强重点耗能行业和单位监督管理,严禁新增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做好散煤削减替代和居民煤改洁工作,持续扩大 LED 照明改造、污水热源利用等新能源项目覆盖范围。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强化楼宇、园区节能改造和建筑节能,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销售和使用,推广替代产品和模式,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树立群众生态文明风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组织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生态主题宣传活动入城区、入社区、入学校,不断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鼓励建立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场、节能超市、节水超市等绿色流通主体,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引导群众绿色消费,倡导居民 1 公里内步行、3 公里内骑自行车、5 公里以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到 2025 年,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到 90%以上。

第二十一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编辑]

坚持可持续发展,聚焦大气、水、土壤和噪声污染防治,持续推进“互联网+环保”,扎实推动城区环境持续好转。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加强工业、交通、

建筑、生活等各领域碳排放督察、管控,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源综合治理,探索推进碳中和相关工作,持续降低 PM2.5 水平。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科研攻关,建立健全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机制,强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大气污染治理能力。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全民性环保教育工作,构建大气污染防治全民共治体系。

加强水污染防治。按照“治、保、引、用、管”总体思路,以分级分段为原则,科学推进全域治水、碧水兴城各项工作。加强无人机、无人船等新兴技术推广应用,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加强对工业、餐饮服务业以及居民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污染源排查和防治,加快解决遗址区内沣三干渠整治、涝池纳污及城市污水等生态环境问题。巩固提升浐河、灞河综合治理成果,加快推进渭河支流幸福河、漕运河和皂河提升整治。

image

1.积水点、排污渠、涝池等治理工程:实施六村堡街道 2 个区域的 4 处道路积水、

7 处明渠污水、20 处涝池综合治理。

未央区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新建排水泵站 20 座,改造现状排水泵站 1 座; 在中官亭村新建污水处理站 1 座;改造现状排污明渠为管道或箱涵 6km;排水泵站建成后将现状 26 座污水涝池全部回填,恢复植被;改造区域内严重积水点 10 处;清淤

并修复现状接入北三环合流管道的排水箱涵,清淤并修复 22 个村村内排水明沟。

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改造规模 50 万立方米,改造内容现状细格栅、超细格栅、生物反应池等;拆除现状锅炉房、接触消毒池;新建生物反应池、中间提升泵站、鼓风机房及变配电室、加药系统、除臭系统、臭氧接触池、臭氧发生间、液氧站等。

专栏 28: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加强土污染防治。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土壤环

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数据动态更新。根据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影响范围,明确改良的重点区域,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加强污染源监管,杜绝二次污染。建立调查评估制度,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落实各部门监管责任,严防土壤污染。加强危险废弃物、放射性废物等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危废处理能力。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加强交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工业企业等重点领域噪声污染防治,强化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加快实现噪声污染排放全面达标。加快建立各部门联动和信息互动机制,构建政府、群众、媒体等多方监督主体结构,积极开展常态化联合检查,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提升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畅通噪声污染投诉渠道,着力提高投诉事件处理能力和效率,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建立噪声信息通报制度,提升群众噪声污染防治意识。

第六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高品质生活

[编辑]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民生保障与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十二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编辑]

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推进建成区与遗址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教育事业向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发展。

提升学前教育普惠化水平。加强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学前教育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提高幼儿园办园与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到 2025 年,新建 10 所公办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 500米服务半径全区覆盖,实现公办幼儿园“进得去”。全力推进小区配建幼儿园治理与企办幼儿园剥离移交,鼓励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监管,实现民办幼儿园“进得起”,实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5%以上。

全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学校与学校、建成区与遗址区的教育发展差距,到 2025 年,新建初中

与小学 7 所,改扩建初中与小学 10 所。以实施“名校+”、创新招生制度等方式,深入推进与区内各开发板块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共同办好群众家门口学校,实现学生“上得好”。优化军人、高层次人才等人群子女就学服务质量,落实低保户、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实现学生“上得起”。

持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与特色化发展。积极与全国知名高校、高校附中合作,吸引高校附中或高校附中分校落户未央,提

升区域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大力推动普通高中在培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管理、育人方式等方面形成办学特色,鼓励学校自主建设特色项目和特色课程,到 2025 年,全区创建普通

高中特色学校 3 所。

支持教育事业多元化发展。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完善民办学校管理机制,优化民办学校审批程序,形成公办、民办教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重视辖区职业技术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探索推进现代学徒制发展,丰富人才供给。提升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等其他各类教育水平,深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抓好学校美育工作,鼓励学校分学段有侧重地规划美育课程设置,推动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鼓励发展一批素质教育课堂、线上线下特色课堂、校园特色活动、校园文化品牌等,培育一批体育、艺术、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特色学校,打造一批研学旅行、国学教育、社会实践等示范基地,实现素质教育。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互联网、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启动智慧学校示范试点学校工程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image

image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汉都新苑DK5 中小学、西航二校与渭滨学校整合、王家棚学校、惠育小学教学综合楼、徐寨小学教学综合楼、太元路学校教学综合楼、长安大学公路基础设施创新平台、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人文社科与建筑实验中心、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师生服务大厅、联合村城改配套中学、联合板块配套中学、三家庄城改配套小学、红旗村城改配套幼儿园和小学、帽珥冢城改配套小学、帽珥冢城改配套中学、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改扩建、枣园小学改扩建、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改扩建等项目建设。

大学附属学校建设工程:利用大学城优势资源,引导和支持在大学城周边建设

附属小学、中学等学校。

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监管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推进语言文字

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专栏 29:教育事业重点工程

第二十三章 促进就业增收

[编辑]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激活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完善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全面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推动重点人群就业增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有机结合,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积极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

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区、街两级创业服务平台功能,加大创业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创业培训。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区、区青创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空间承载优势,大力支持重点群体创业,鼓励成功人士二次创业。

开辟就业新空间。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创业成本、就业成本与融资成本,积极培育新个体,扩宽就业空间。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积极与省市对接,制定新业态成长计划,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打造兼职就业、副业创业等多种形式蓬勃发展格局。积极推进灵活就业,建立灵活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

第二十四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编辑]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全区、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持续推进全民参保。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促进社会保险实现全区覆盖。推动“互联网+”社保模式,建立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障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完善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确保各类社会保障、救助和福利政策公平实施。推动社会救助由基本生活救助向满足多样化基本需求转变,逐步丰富基本社会服务,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建成区与遗址区社会救助家庭情况核查,畅通民政部门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渠道,提升社会救助信息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

做好基本住房保障。争取国家及省、市资金支持,坚持分类制策,以“搬迁一批,安置一批,盘活一批”为思路,利用就地安置、异地安置等方式,稳妥推进遗址区住房安置。全力做好项目拆迁和回迁安置,加大力度,精细工作,确保建成区现有城改拆迁群众全部回迁安置。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建立健全住房租赁体系,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做好退役军人和残疾人保障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构建“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平台,扎实做好就业安置、优待褒扬、权益维护、服务管理工作,依法维护退役军人权益。完善帮扶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开展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残疾人康复救助、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加大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加强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升无障碍设施配套率和完好率。

image

image

未央区安置楼建设工程:推进王家棚村城改安置楼、草二村城改安置楼、枣园村城改安置楼、谭家村城改安置楼、团结村城改安置楼、未央区后村集体土地上棚户区改造、西航公司生活区改造六期、井上华府等项目建设。

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加快民生佳苑经适房、奇星御园二期(中宝达·理想时

光)、西安珠江新城、盛世家合经济适用房等项目建设。

专栏 30:社会保障重点工程

第二十五章 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编辑]

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创建国家健康促进区为契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构建以三级医院为引领、二级医院与一级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提升居民群众健康水平。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支持辖区医院项目建设,提升医院服务能力与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区级专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事业以及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领域,发展专科医疗和特色医疗,提升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能力。支持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养老、体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与区内各开发板块联合建立 “大未央”健康信息平台和医保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采购和综合管理等健康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提升公共卫生风险防控能力。加快未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建设,加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应急应对能力建设,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升重点传染性疾病调查与处置能力。加快建成区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提高水质常规检测、职业病检测等常规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学校卫生监测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与常态化医疗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储备、物流配送机制,完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和重大疾病联席会议制度,推进与经开区、浐灞生态区等区内各开发板块联防联治,推行网格化疾病防控管理模式,完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打造“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卫生应急体系。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基层医疗体系,加强社区医院建设,健全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住院服务能力建设,到 2025 年,新建、改扩

建 10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推进与区内各开发板块三级、二级医院资源共享,全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共同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制度,创建“三级医院+”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功能互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构建以未央区中医医院为核心、社区中医药服务为辅助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大力推广中医治未病,积极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医药发展。

提升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用房及周边广场、街心花园、废弃厂房、屋顶等城市空间,建设集室内健身房、室

image

image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工程:包括未央区中医医院迁建项目、西航医院医联体建设项目、西安市第三医院二期扩建项目、唐城医院二期住院楼建设项目、未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未央区第一人民医院建设项目、经九路三甲综合医院建设项目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以每 3—10 万居民规划设置 1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的标准,加快张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明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村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央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央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汉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辛家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草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徐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谭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团结片区体育综合体建设项目:以特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服务为内核,按照

集约化、信息化、市场化原则,推动业态融合,打造集健康、文化、休闲、教育等

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消费重要载体。

专栏 31:医疗事业重点工程

外健身场地于一体的综合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推进智慧体育公园建设,积极承办和参加国家及省、市相关赛事,持续举办“全民健步走体育嘉年华活动”“千人千场”“乒乓球赛” “篮球赛”等区级品牌活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第二十六章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编辑]

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不断完善具有未央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服务青年成长和发展。创新“延安精神代代传”“践行西迁精神”等活动载体,引导青年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倡导合理用眼、科学

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和体质健康水平。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加强青年就业服务,推动青年创业实践。

image

image

1.促进青年全面发展计划:以“延安精神代代传”“践行西迁精神”为载体,加强青年思想引领。以“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规范化管理”为指导,提高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力度。以“青春驿站”为辐射,广泛开展青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积极参与并做好重大赛事和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以未检基地为中心,做好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合法权益维护。

专栏 32:促进青年全面发展重点工程

组织青年建功立业。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组织的主导作用,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鼓励青年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引导青年社会组织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增进不同青年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不断强化青年志愿服务在各领域的社会功能,鼓励青年投身“奋战一三五,建设新未央”生动实践,形成发展新动力。

第二十七章 关心关爱妇女儿童

[编辑]

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各单位、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协调配合,凝聚工作合力,加强舆论引导,让尊重妇女、保护儿童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推动妇女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水平,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加强妇女救助保障。加大妇

女就业和创业支持力度,推动妇女就业、创业。加大“两癌”筛查工作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特殊时期妇女、老年妇女等群体提供心理关爱服务,提高妇女健康指数。建立妇女维权联动机制,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健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建立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基本权益。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支持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服务。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

第二十八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编辑]

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规范养老服务市场,做好养老服务保障,为老年人营造健康、幸福、和谐、可游玩的城区环境。

强化养老服务保障。统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进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持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15 分钟养老圈”。推广“智慧养老”创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化养老平台,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养老新业态,打造“未央养老模式”。优化老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鼓励支持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开通老年人“绿色通道”。积极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服务机构,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发展“银发经济”。加大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产业,整合医院、家政服务企业等机构以及养老护理员、营养师等服务资源,创新养老服务产品,繁荣老年人服务市场。深度挖掘老年人消费潜力,鼓励商贸企业、文旅企业等服务企业开展老年人适用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银发经济”高端化发展。规范发展养老服务、养老保健品、营养美容、老年投资等服务业,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新空间。

image

未央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按照《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8-2030)》和“15 分钟养老圈”建设要求,在未央湖片区,选址新建未央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覆盖老人生活、文娱、健身、康复、医疗、管理等服务功能,为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提供坚实保障。

团结片区医养结合体建设项目:以团结片区城市更新为契机,选址建设集治疗、

康复、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医养结合综合服务区,提升区域医疗与养老服务保障能力。

专栏 33:养老服务重点工程

第二十九章 推进高效能治理

[编辑]

坚持党建引领,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完善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社会治理网络,提高数据汇聚、在线监测、事中监管、协同联动等能力,形成智慧高效的治理体系。推进部门之间、层级之间“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通公安、民政、人社、税务等各专项数据壁垒,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探索形成社会治理“网上枫桥经验”未央模式,深化“四社联动”7工作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和规范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提升区域法治水平。落实司法责任制,全面推进严格公正司法。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推动审管联动、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推广律师参与全过程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公证服务能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完善标准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健全法制宣传教育机制,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以及“扫黑除恶”主题宣传活动,做实做强“融媒体”普法。积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群

7“四社联动”工作机制: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以社会志愿者为依托的社区

治理机制。

众依法维权。

image

公安未央分局信息化建设工程:包括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大数据指挥中心建设项目、未央区看守所智慧监管和智慧磐石建设项目、徐家湾派出所信息化建设项目、执法办案中心信息化建设项目、加密网专用机房和加密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项目、大明宫派出所新址信息化建设项目等。

公安未央分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未央区看守所迁建项目、徐家湾派出所

建设项目、执法办案中心建设项目。

未央区检察院优化提升工程:包括“蒲公英之家”项目、未检基地项目、控申业务与案件管理机器人项目、文明接待室建设项目、智慧党建(检察文化)引领发展示范化基地项目。

张家堡人民法庭项目:建设审判工作用房、办公用房、附属用房和生活用房,

集当事人接待室、立案室、中法庭、小法庭、案件合议室、会议室、调解室、陪审员室、律师室、法警值班室、文印室、车库、驻庭人员宿舍、食堂等功能于一体。

未央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做好应急指挥中心办公楼建设、应急指挥平台

建设、硬件设施建设、办公用品、LED 显示屏、对讲机、卫星电话配置等工作,改善应急救援工作现状条件,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未央区消防站与消防救援中队建设项目:按照消防中队配置要求,建设办公场

所、配备消防救援设备、器材、消防车辆等,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 保障社会稳定及人民安居乐业。

西安市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建设项目:主要建设技术用房及配套设施,优化西

安市公安局业务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未央区委党校改造提升项目:新建一栋三层钢结构综合教学楼,进一步完善党校功能设施,从根本上改变党校面貌,打造高标准、高水平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专栏 34:社会治理重点工程

加快幸福社区建设。完善社区交通、医疗、教育、就业、休闲、健身、养老、政务等服务组织与功能,推动餐饮、物流配送、商贸商务、物业、家政等服务业发展,形成设施完备、主体丰富、服务优质的社区服务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居民自治组织网络,引导各类社会主体有序参与社区建设,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带头、各社会组织与专委会协助的治理模式。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实现社区运行“一网统管”。提升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和防疫应急能力,增强居民安全感。

第三十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

[编辑]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区域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新未央建设进程中的各种风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统一调度、分级响应、多部门联动”的响应运行机制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完善消防、防汛、减灾救灾等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与周边区县、开发区联防合作,提升应急预警和处置能力。推进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和应急避难所建设,完善物资、人员、信息等应急资源保障体系,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升群众应急能力。

保障区域经济安全。以“全科网格化”建设为抓手,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社保、环保、民政等网格资源,规范全区网格划分标准,加快建设区、街、社区三级综合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多网合一”。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提高经济韧性。维护电力、供水、排水防涝、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健全安全责任制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聚焦文旅休闲、学校、医院、养老

等与群众生活生命相关重点场所以及建筑施工、房屋危房等重点领域,依法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未央。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防范,建设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和处置机制,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智慧安防在防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与群众参与治安防控,全力维护社会安定,切实保障人民安宁。

第七篇 凝心聚力,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编辑]

“十四五”规划纲要作为未央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遵循,需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集全区之力、汇全区之智,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三十一章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编辑]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落实到“十四五”全区发展各领域,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作用,提高决策制度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

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激励全区干部在新时代各项工作中展现新气象、做出新作为。

第三十二章 加强组织保障

[编辑]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组成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负责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考评工作。区级相关部门、各街道办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明确措施、责任和期限,加强合作、切实推进,提高规划执行力,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十三章 强化要素保障

[编辑]

根据未央“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人才、资金、土地、政策等要素保障。落实《西安市 D、E 类人才分类认定办法 (试行)》,注重商务服务类、研发设计类、军地协作类、文化艺术类、教育医疗类等人才培育与招引,夯实区域发展基础。做好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工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结合规划实施要求,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衔接配合。

第三十四章 加强考核机制

[编辑]

完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完善规划主要指标监测、评估、考核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期末全面评估,强化对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

第三十五章 扩大社会参与

[编辑]

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宣传未央“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及时披露规划纲要信息,搭建社会参与平台,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共建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现代化新未央。

image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纪委办公室,区人武部,各人民团体;

image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 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 年 2 月 5 日印发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