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文库:写字间/存档/2006 (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写字间/存档/2006年 写字间存档 2006年 (2) 写字间/存档/2007年
这是Wikisource:写字间2006年的第二份存档

佛经的版权问题[编辑]

我刚刚在杂阿含经页的连结中,看到这个佛经资料库的版权宣告,其中一条是提供电子佛典资料库以供各界作非营利性使用,其意和GFDL有所抵触,但是佛经应属public domain,这样的宣告是有效的吗?--KaurJmeb 04:56 2006年1月3日 (UTC)

应该没有问题吧--Shizhao 02:36 2006年1月4日 (UTC)
最近,英文维基文库曾在en:Wikisource:Possible_copyright_violations#UN_Security_Council_Resolution_1154争论联合国文件的版权问题,结果是,虽然不合GFDL,但仍有license。顺便请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在大陆流行时,版权状况究竟如何?--Jusjih 09:48 2006年1月4日 (UTC)
这得看作者是不是逝世超过50年。中国大陆的著作权法有向前追溯的权利。--Shizhao 02:11 2006年1月5日 (UTC)
抱歉啊各位,目前所看到的杂阿含经,都是从CBETA电子佛典剪贴来的,不晓得发起这个讨论的 KJ 以及所有参与讨论的网友,是否也有安装这套电子书?在CBEATE电子佛典中,每篇经文的最后,确实都有该网页所提到的版本资讯,里面也有交待这些经文的来源为何。
本来在贴的时候也是有在思考,到底要不要把这个版本资讯一并附上,毕竟这些内容都是该协会成员OCR扫描、校对、整理的辛苦成果。以下节录其中一篇经文的版本资讯来让各位看看,然后讨论一下,这些东西是该一并贴进来,或是干脆不要有:

佛说铁城泥犁经


【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1 册 No. 0042 铁城泥犁经
【版本记录】CBETA 电子佛典 Rev. 1.7 (Big5),完成日期:2004/10/0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张文明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本资料库可自由免费流通,详细内容请参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说明
仅仅是对古籍的标点的话,不受到版权保护。但是如果增加了注解,那么注解部分受到版权保护--Shizhao 09:28 2006年1月5日 (UTC)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also: re-license information in Public Domain to GFDL is WRONG!

--Kentsin 11:44 2006年9月17日 (UTC)

1956年以前的中文文献应以正体字上传[编辑]

简体中文是自1956年后才规定施行的汉字简化制度,1956年前的文献应以正体字来保存,中文古文的研究,即使在简体中文使用区,仍然以正体中文为主。中文的维基已经提供了正简体转换的功能,让即使是研究者以外的读者也能自由使用习惯的阅读方式来阅读。维基文库是为了保留人类文明的资产而设立,部分原文以简体字表示后意思可能与完意不同,这样就失去了典藏这类文献的意义。请大家在上传文献时,原文为正体字的文献应以正体中文上传。--KaurJmeb 08:48 2006年2月5日 (UTC)

完全同意。因为我繁简中文都会用,所以有空我会处理这件事。--Jusjih 09:22 2006年2月6日 (UTC)
我也认为应该如此,应该以原始文献所使用的字来表达,例如:秦汉之后,大概都是用“于”,先秦大概都是用“于”(ex. 诗经)。都不要去更改它,务求保留原貌才是。--Ruan 15:43 2006年2月6日 (UTC)
我们应该透过怎样的程序,将之定成一个方针呢?--KaurJmeb 16:56 2006年2月7日 (UTC)
我认为这很难办到。我们不能强求如此。--Shizhao 06:07 2006年2月8日 (UTC)
虽然不能强求,但最好还是如此做。日文维基文库对于1945年以前的文献一般没有简化。--Jusjih 11:07 2006年2月8日 (UTC)
我有个疑问,在大陆,现在买得到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书,是简字印刷还是正体字印刷?--KaurJmeb 13:11 2006年2月8日 (UTC)
几乎都是简体字,除非是旧书才有可能,或者是影印本。也有个别的与古籍有关的著作会使用繁体字,但属于个别现象--Shizhao 15:23 2006年2月8日 (UTC)
我在深圳书城买过正体俞平伯校 <<红楼梦>>.--Hillgentleman 05:12 2006年11月11日 (UTC)
各位是否都赞成文库收录原则以第一手资料为主呢? 如果是,则以该文献之原貌收录应无异议。就算将来情况正好相反,繁体字成为汉语世界唯一的标准文字,同样的标准仍然适用于既有的简体文献。--百楽兔03:05 2006年2月9日 (UTC)
如果保持原貌,似乎连标点符号也应该不要了。古籍上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Shizhao 06:27 2006年2月9日 (UTC)
关于标点,我愿意且能够妥协,阁下如何?--百楽兔 16:09 2006年2月9日 (UTC)
简化字无法保持原貌,这点似乎不用再辩了,因为,简化字不只将原本的字形简化 (这一点还可以接受),也将原本不同义不同形不同音的字合并 (这一点是死穴)。也就是说,保留简化字,不一定能正确的对应到正体字。但,若是保留正体字,在需要时可以正确无误地对应到简化字。至于标点符号,只是为了方便阅读。若是某人因个别的需要必须将标点符号去除,也不是一件难事,而且这样做也不会伤害到古籍原貌,不是吗?--Ruan 17:14 2006年2月9日 (UTC)
中国的考据学,经常对古籍的句读就有多种--Shizhao 18:02 2006年2月9日 (UTC)
我正将超过一年的古文老条目正体化,但请问195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献,哪一日开始简化,哪一日之前应以正体字上传?--Jusjih 09:23 2006年2月10日 (UTC)
关于句读方面,台湾维基人曾在批踢踢的讨论版讨论,whoevert提出一个看法,大家可以参考,她认为句读是为了方便大家来解读,只要在文中注明“原文无句读”即可。同样的情形在英文版中也有,她以莎士比亚的剧为例,原文中,莎翁并无提到任何剧场的情形,只有人物的对话,但是后人解读的版本中,则会在每幕之前加上舞台指示,依旧是研究莎翁剧作学者所依凭的版本,她也提到“如果不加标点,也要把版面编排得容易阅读,如果使用者觉得不好查阅不方便,文库本身也会失掉他的一项重要功能”。--KaurJmeb 07:53 2006年2月12日 (UTC)
非常同意。最重要的只在于文字本身,其他的标点、注解等只是参考,弹性很大。我看此事就至此定案,列入方针吧。--百楽兔 13:36 2006年2月16日 (UTC)
使用简体字地区的用户,对于输入繁体字有一定困难,列入方针并不现实--Shizhao 02:22 2006年2月17日 (UTC)
我觉得方针可以这样订:有简体用户想要上传简体字的文献也可以(因为有总是比没有要好,还是有贡献),但只要是1956年以前的东西,都允许其他用户将简体字版本变更为繁体字。(也就是基本上还是支持用繁体)这样子弹性比较大,也比较不会打击想要贡献的简体字用者的热情。--Ffaarr 02:47 2006年2月17日 (UTC)
同意。若原文就是简体的文献,这里自动繁体化出错时,逐字订正转换就可以了。--Jusjih 09:00 2006年2月17日 (UTC)
文献内容的“正体化”,希望不会对原编辑者产生不敬的意思。--Ruan 09:11 2006年2月17日 (UTC)
文章条目应否移动到正体中文名称?--Hello World! 15:11 2006年3月16日 (UTC)
个人认为条目名倒是无所谓。因为为了方便繁简双方用户,重定向是一定要做的,所以基本上不会像内文一样产生那么大的困扰。--百楽兔06:25 2006年3月17日 (UTC)

因为我不总是能确定自动正体化后,用字合于原文,所以各位发现不转换字体应正体化,但不便亲自处理的条目,请用Template:正体化,留给任何用户处理。条目名最好也忠于原文,但各位若无法自行移动页面,请找管理员合并页面历史,不要自行剪贴,否则不会自动移动页面。简体文献内容的“正体化”,还是不做得好,除非是在香港以及澳门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因为简体换繁体常有分叉,容易错误。--Jusjih 12:12 2006年3月24日 (UTC)

另外,我认为古文不应该使用现代的标点符号。根据传统对古文的句读,应该只使用“。”--Shizhao 03:22 2006年3月27日 (UTC)
我认为正体化的标签应该加到文章的末尾,这样不影响到正文的内容阅读,毕竟在没有正体文章之前简体的也同样有意义。--Vipuser 06:40 2006年4月21日 (UTC)
我不认为如此。--Ruan 10:35 2006年4月21日 (UTC)
  • 同意1956年以前的中文文献应以正体字上传。--encyclopedist (对话页) 21:19 2006年4月21日 (UTC)
    补充说明一下,我的意思是尚未正体化的页面将正体化标签放在页面底部,并不否认1956年以前的中文文献应以正体字上传。--Vipuser 08:50 2006年4月22日 (UTC)

我觉得应当确立尽量复原原文的方针,即原文是什么字,就以改为该字为最终目标,若有多个版本,以最原始版本为准。具体来说:

  1. 1956年以前的文字用繁体字。我有个学历史的同学说,如果是简体字出版的古籍,有时候相当麻烦,建议少看。另建议尽量保持原文使用的异体字,过于生僻可以加脚注,如果过于生僻到无法输入,用正字代替,并在脚注说明原字是如何写的(如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劳)。如果1956年以前的文字已简体输入,改为繁体才可算完美品质,即加Template:正体化促进用户转写,位置我认为无所谓,个人感觉上面好一些。大陆也不是推行简体字后就一夜就使用简体字了,有些1956年后的文字仍然使用繁体字,建议这种情况下仍保持繁体字原貌。
  2. 对于两岸四地的文字,应以属地对待,即大陆、新加坡原文是简体的,可以由繁体改为简体,香港、澳门、台湾原文是繁体的,可以由简体改为繁体。
  3. 对于二简字(似乎电脑字库里是没有的)文字,使用简体。
  4. 文章名原则同正文原则,但要建立必要的简繁重定向。
  5. 最后建议确立为方针,提倡使用。

前几日,想确定一个历史事件时间(各个文章说法不一),查一下《明实录》,结果发现网上根本免费查不到,要不就得一下子掏好几百块钱的年费来查询。图书馆也找不到,这才觉得维基文库的重要,这种没版权的文献趁早放上来造福大众,少几个像我这种有想探求真相兴趣却被金钱打击积极性的人。--Pubuhan 18:02 2006年5月23日 (UTC)

正体字这个词可能没有问题,但是我一直认为简体字这个词有斟酌的空间。这个词似乎应被称呼为“简化字”较为妥当。--兰若非 2006年7月14日

顺便一提的事,新加坡自从1969年开始在学校推广简化汉字,所以更早的新加坡汉字文献也不应使用简化字。这点已经写入Template:正体化。--Jusjih 12:29 2006年7月27日 (UTC)
Category:不应使用简化字的页面已经有近400条目。尝试将鸭的喜剧回正时,难以找到可靠的正体网页。各位如欲正体化,但找不到可靠的网页对照时,建议在页面顶端加注{{Textquality|50%}},表示尚待校对。--Jusjih 07:43 2006年11月3日 (UTC)
因应#联合国部份作品属于公有领域,需要特别强调联合国1971年以前的中文都是中华民国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蒋介石代表才用简体。刊登时要依据联合国网站的原文字体为准。--Jusjih 16:16 2006年11月12日 (UTC)

电脑字体[编辑]

中文不仅有繁简体之分,也有不同地区电脑字体之分。例如,<font lang="zh-tw">表示台湾电脑字体,所以“祇”若用<font lang="zh-tw">祇</font>就显示成。当我们普遍认为早期中文文献应以传统汉字刊登时,是否也应注重电脑字体?大部份传统汉字的确实字体与font lang="zh-tw"所用者同。然而,刚才在大理院统字第13号解释测试时,发现使用font lang="zh-tw"的字体转换成简体时,不会转换成font lang="zh-cn"的字体,所以暂时取消font lang="zh-tw",想要讨论,征求意见。--Jusjih 16:22 2006年12月11日 (UTC)

刚才发现中文维基百科介面语言设定为台湾正体时,自动采用<font lang="zh-tw">。我们也应该比照处理,也就是介面语言设定为台湾正体时,自动采用<font lang="zh-tw">;设定为大陆简体时,自动采用<font lang="zh-cn">;其馀中文地区电脑字体类推。--Jusjih 18:57 2006年12月11日 (UTC)

竖式书写的古文[编辑]

刚刚做好了Template:VH1Template:Vtext两个模板,专门用于古文。示例见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前者保留原来的横式书写,后者原横式书写原文仅为学校课本中的节选,现扩充为全文并将原节选删除),请大家看看效果。句读方面,采用了半角的“.”,个人感觉更好。--地球发动机 13:52 2006年4月24日 (UTC)

非常好。这样遇到原文直写的中华民国文献也能如此显示。--Jusjih 15:58 2006年4月24日 (UTC)
  • 看了你整理的作品,我感觉很棒。不过,你可能要多实作几篇,我才会知道模版怎么使用。 :) 谢谢!--Ruan 16:49 2006年4月24日 (UTC)
目前这套方案的特点和限制:
  1. 可以做到复制粘贴为普通文本时保持语序不变
  2. 可以做到句读不影响排版
  3. 由于每行自动加入一个全角空格,因此能保证文字较多超过一排的时候不会上下混在一起
  4. 处理英文字母混杂的时候可能难以排版,最好避免。
  5. 不能自动断句,如果一个非常长的段落中间有多/漏字会非常麻烦
  6. 可以加入<ref></ref>引用,但字高会有变化,正在研究更好的解决方法
最新添加了Template:VtextStartTemplate:VtextEnd两个模板,是将Vtext模板加以拆分。还有Template:Lborder,儅需要在左边加竖线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些模板。例子是郑伯克段于鄢。其实这些模板的用法非常简单,VH1就是一个标题,Vtext是一列文字。Lborder除了要给出正文外,还需要给出正文的字数(不包括句读符号)。儅使用{{Vtext|}}的时候,就是一个空列,用作分段。--地球发动机 18:03 2006年4月24日 (UTC)
问题是这不利于文献的传播,他人转载是会不会造成困难?--Shizhao 01:03 2006年4月25日 (UTC)
这是这套模板的另一个优点。如果你复制粘贴为普通文本,就是正常语序的横排文本,一点不会打乱。因此,对于转载来说应该不存在困难。当然,这里一行(竖式文本的一列)的长度比较短,大约只有22个字。我想尽管稍许有些不便,但应该还是可以用。--地球发动机 02:29 2006年4月25日 (UTC)
个人感觉对于编辑者来说难度太大了一点,还需要数字数来排版--Shizhao 03:46 2006年4月25日 (UTC)

竖式排版有其好处是不能否认的,但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个人的观察,

  1. 字数少的文章很有视觉效果,字数多的就看得有点眼花。特别是目前电脑是以横向阅读为设计出发点,这个先天限制使得竖式显示在实用性及效果上都打了不少折扣。
  2. 句读效果还是以全形为佳。
  3. Shizhao兄所言,除了数字数(用程式数是很快,但多一个步骤就是多一分时间)之外,排版及后续的维护上会增加投入的时间,有的文献可能值得,有的又不值得了。
  4. 一篇文章同时有竖横两式的实用性是否足够?
  5. 目前可能还看不出来,但如果未来各类应用模板陆续出现后,竖式显示会不会影响到那些模板的使用,即排版上的问题。甚至,是否会为了解决排版问题而增加模板设计的难度?
  6. 也是未来的发展。可以想见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各式媒体的交互整合,各类新型态应用的推陈出新,是否会增加未来转换时的困难度?

我好像批评多于赞美,但其实不是,我非常高兴有这么美丽的模板可以使用,只是考虑到实用价值,就会有所取舍。就好像男人娶老婆不一定会娶自己觉得最漂亮的,有时会选择最适合一起生活的。(最后这个例子聊资一欢,笑笑就好)--百楽兔 14:42 2006年4月25日 (UTC)

你的意见是非常中肯的。目前的Web标准确实完全没有考虑竖式,虽然能够用各种办法避开,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我自己发现的,竖式文本的打印能力非常差。只要文本一多,打印结果就乱七八糟。看来只能靠W3C将来推出竖式的CSS支持,才能彻底解决问题。目前情况下,我建议竖式文本仅用于字数较少的文章。--地球发动机 08:12 2006年4月26日 (UTC)
打印我倒是没想到,看来我实在太惯于存档而不是打印了(笑)。的确如地球发动机兄所言,需要等待支援竖式显示的时机。--百楽兔 07:43 2006年4月29日 (UTC)
重大发现:竖式书写不能繁简转换。--Jusjih 04:14 2006年8月10日 (UTC)
除非你把屏幕也竖过来,把浏览器的缺省滚动条改成横滚的,让w3把t2b写进XHTML1.0……没用!Source被割得七零八落还叫甚么Wikisource?Firefox和Maxthon的滚轮缩放也都成了摆设了……我不是反对直书,实在是没有这个条件。有女同车 21:13 2006年8月13日 (UTC)

短条目竖写[编辑]

我以客中行测试短条目竖写。请大家发表意见。目前我对竖写的看法是,短条目古文先用竖写,再用横写,不困难。长条目建议不要太勉强制作竖写。--Jusjih 16:13 2006年9月17日 (UTC)

说实话,我不太同意使用竖写,实在没有这个必要--Shizhao 02:48 2006年9月19日 (UTC)
请参看#不同版本的处理更进一部的讨论。竖写也是不同版本。--Jusjih 19:46 2006年9月21日 (UTC)

繁简体转换问题[编辑]

请管理员注意下,这里的繁简体转换系统存在问题。比如著简体变成了着,请看这个:著作权。这里的繁简体转换最好跟维基百科的保持同步为好。--地球发动机 05:35 2006年4月23日 (UTC)

我倒觉得文库应取消繁简转换。尽管可能会有一页之中繁简交杂的问题,但似乎又不是那么令人介意。我比较在意许多乍看之下无法判断是否是转换错误的问题,增加校稿上的痛苦指数。--百楽兔 13:35 2006年4月25日 (UTC)
校稿时候毫无疑问应当手动切换到不转换状态。校毕还应测试各种情况方妥。--地球发动机 18:46 2006年4月28日 (UTC)
就是这一点讨人厌啊。第一次检校时,同一个页面要Load两次,编辑完后的再次校对又要Load两次。又不能在参数设置预设不转换…--百楽兔 07:32 2006年4月29日 (UTC)
直到最近才发现可以设置为不转换(汗)…--百楽兔 12:45 2006年5月13日 (UTC)

“大陆简体”中“拾”居然都转成了“十”,能不能取消转换呢?--Hy48 03:44 2006年5月21日 (UTC)

应该取消自动转换,但我不会。建议暂时输入-{拾}-。-{}-就能禁止自动转换。--Jusjih 17:17 2006年5月21日 (UTC)
繁简转换的整理,是由谁来负责?若是管理者本身需有很强的电脑知识才能胜任,那么,可不可以到百科中找个愿意帮忙一下的人过来看看。不要一直放著老问题不管。宏 都会被转成 巨集 --Ruan 18:13 2006年6月17日 (UTC)

Category 页面分类[编辑]

Category:Chinese 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分类?不太懂它的作用。 --Ruan 06:45 2006年4月29日 (UTC)

这个是当初在wikisource.org上的分类,用来表明文章内容的语言,现在没有用了--Shizhao 07:32 2006年4月29日 (UTC)
经过整理,已经没有页面链入此页面,并且删除了。--Jusjih 09:29 2006年6月5日 (UTC)

我做了一个“缺字”的模板[编辑]

目前仍有一些字未纳入Unicode规范,以致缺字的情况还是不可避免。为了整理那些缺字,我做了一个缺字的模板。请见:template:?

方法:{{?|這裡輸入描述}}

范例:,仁的古字之一。

使用此模板后的好处有二:

  1. 在该模板的链入页面中就能找到有哪些文章中有缺字。
  2. 因为以显眼的红色表示,所以在浏览文章时能够很快地找到。

有些字一时打不出来或找不到时也可使用此模板,也许其他编辑者发现时能够协助输入。--百楽兔 08:03 2006年4月29日 (UTC)

最好将描述加括号显示出,以区分文章中的正文。--Tevatron 13:38 2006年5月13日 (UTC)

描述不会影响到正文(“,仁的古字之一。”是正文)。你可以将鼠标移至上面那个红色问号上停留一下,你就会见到效果。--百楽兔 15:27 2006年5月13日 (UTC)
目前缺字最多的是这一篇:史记:卷117,不愧为华丽夸张的汉赋…(汗),大家可前往看看缺字效果。--百楽兔 13:47 2006年5月14日 (UTC)
使用这类模板有一个大问题。如史记/卷117,在打印版模式下,使用这些模板的地方的注释文字无法打印出来。是否有好的解决办法?例如能否将这些模板和<ref>结合起来?不知道可否通过修改css或者js实现?--Shizhao 16:35 2006年12月23日 (UTC)

中华民国法律格式标准化提议[编辑]

最近从立法院网站上载许多中华民国法律正文,想问的事,非现行条文要如何消歧义。

  • “民国八十九年一月十五日”或类似写法太长,不易了解那是立法院修正日期或总统公布日期,所以我考虑移动页面缩短之。
  • “民国九十四年一月修正”或类似写法,“修正”二字可以表示那是立法院修正日期,不是总统公布日期。
  • “民国五十九年”或类似写法,如果不制造歧义,最精简。

若有意见,请讨论。--Jusjih 15:33 2006年5月12日 (UTC)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可有哪篇为例?--百楽兔 12:54 2006年5月13日 (UTC)
请看Category:中华民国法律非现行条文。顺便一提的事,大部份中华民国法规的正式名称不冠以“中华民国”,所以要消歧义,例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法律名城类似,向公司法,建议殿以“ (中华民国)”。--Jusjih 14:36 2006年5月13日 (UTC)
个人觉得“民国XX年X月修正”这种写法比较好,若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则能更进一步缩短,看起来也会更整齐。“殿以“ (中华民国)””本人亦赞同。--百楽兔 15:36 2006年5月13日 (UTC)
谢谢回应。虽然台湾近年更长在日期用印度阿拉伯数字,但正式文书仍用汉字。我偏好民国纪年用汉字,但既然立法院法律系统显示的法律沿革也改用印度阿拉伯数字,原用汉字,我现在开始参考您的意见。--Jusjih 13:00 2006年5月14日 (UTC)
已经大规模移动页面。新标题简洁许多。--Jusjih 17:14 2006年5月17日 (UTC)
请大家去Wikisource:专题/法律进行进一步讨论。--Jusjih 16:24 2006年10月27日 (UTC)

维基文库的使用量排名[编辑]

根据 [1]的使用量统计。

中文维基文库超过阿拉伯语版, 成为除了英文版之外最受欢迎的文库。--Ffaarr 01:18 2006年5月22日 (UTC)

恭喜。--Jasonzhuocn...._交流 23:37 2006年6月1日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格式化的建议[编辑]

由于法律法规是没有版权的,所以法律法规是维基文库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法律法规的格式很杂乱,完全没有相应的规则。我们应该讨论一个相应的格式规则出来。我的问题如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要不要包括相应的主席令?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要不要包括相应的国务院令?
  3. 法律文本的开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是采用Header模板还是采用其他的格式?
  4. 法律正文每行开头是否缩进2个空格?

--Siriudie 16:40 2006年5月30日 (UTC)

法律不能说“作者”吧!--Tevatron 17:50 2006年6月2日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应的主席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相应的国务院令当然可以包括,只是要不要分开业面尚待考虑。法律文本的开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建议采用Header模板。人大网法律正文每行开头缩进2个空格(全角),所以我建议这里也如此处理。

法律不能说“作者”?我认为可要可不要。顺便一提的事,澳门法律也不受著作权保护,但香港及新加坡法律有政府版权。这里有没有澳门人?--Jusjih 15:03 2006年6月3日 (UTC)

请大家去Wikisource:专题/法律进行进一步讨论。--Jusjih 16:24 2006年10月27日 (UTC)

新的维基文库标志[编辑]

新的维基文库标志已使用,但仍是英文名称。已有新的中文维基文库标志吗?--encyclopedist (对话页) 18:55 2006年6月5日 (UTC)

我做了一个中文的标志,已上传,请大家发表意见。--Vipuser 09:03 2006年6月10日 (UTC)
我改成新篆体+文字antialias的版本,若不喜欢可以回退。不过文字最好antialias一下,看起来会比较自然。--百楽兔 09:06 2006年6月11日 (UTC)
不错,这个古香古色,我同意用这个新的,有其他意见的请继续发表。--Vipuser 10:20 2006年6月11日 (UTC)
这个不错。若是没有出现更好的,我也同意用这个新的 logo。 --Ruan 12:37 2006年6月11日 (UTC)
  • 我建议用中文维基百科标志的字体,看上去会比较统一。--encyclopedist (对话页) 20:29 2006年6月11日 (UTC)
有没有更古一些的?--Shizhao 02:49 2006年6月12日 (UTC)
甲骨文?另外,我觉得标志上的字体不必统一,本来中文的书法就是比较有特色的,各种漂亮的字体都可以通过logo上的字体展示一下哦!--Vipuser 02:56 2006年6月12日 (UTC)

子页的使用[编辑]

英文维基文库已经能使用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1/1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1等子页链接。但在这里,三国志:卷1三国演义:第一回等页面,不能使用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卷1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第一回等子页。能否修正?子页最后最好用 / 但非 : 。--Jusjih 18:48 2006年6月13日 (UTC)

这将是一件大工程!因为很多古籍已经用 : 来做子页链接。不过,若是要跟其他语言采用同样的格式,也只好动手。大家先讨论吧--Ruan 01:29 2006年6月14日 (UTC)
刚刚到英文维基文库看了一下,他们正在做这件大工程。还有一点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将 redirect 改为 Soft Redirect?这样做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也要这么做吗?--Ruan 05:12 2006年6月14日 (UTC)
英文维基文库有一种做法是管理员可以快速删除“不需要”的重定向,但我们暂时不要如此做。要大规模更改子页格式,最好有机器人代劳。--Jusjih 05:40 2006年6月14日 (UTC)
刚刚测试了一下,发现目前中文版还不支持这个功能。--Shizhao 02:21 2006年6月15日 (UTC)
中文维基文库支持/1,但还不支持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1,要端看如何改善。--Jusjih 03:31 2006年6月15日 (UTC)

请大家再讨论一下,若是要改成 /卷1 的型式,有没有必要如 资治通鉴 般,在某些数字前补零,如 001,023... 。本人认为现在命名的规则好像有点儿混乱。 --Ruan 23:39 2006年6月15日 (UTC)

若使用印度阿拉伯数字,某些数字前应补零以求位数一致。--Jusjih 07:14 2006年6月16日 (UTC)
依据Bugzilla的讯息,我们可以在这里使用子页了,包括像是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1/1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1等子页链接。英文维基文库的Soft Redirect是指最后应删除,但不立即删除的多馀重定向。--Jusjih 02:15 2006年8月15日 (UTC)
我正在进行子页移动重新命名。/卷1 的形式,某些数字将前补零,如 001,023...。中华民国法规曾修订者,准备用类似/民国80年命名为子页,而主页存放沿革,例如罚金罚锾提高标准条例的新形式。如果没有反对意见,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曾修订者,也使用类似/1990年命名为子页,而主页存放不同版本的目次。--Jusjih 17:03 2006年8月16日 (UTC)

/2005年#典籍命名方式典籍名:卷数命名方式,不适合子页使用。最近许多页面都已经移动重命名,以右斜(/)取代冒号(:)配合子页使用。因为带有冒号的旧条目重定向,包括多数双重重定向,想不到太多保留太多价值,反而占空间,所以如果没有显著反对,要不要准备快速删除带有冒号的旧条目重定向?--Jusjih 21:55 2006年9月21日 (UTC)

 支持--百楽兔 05:30 2006年9月22日 (UTC)

Wikisource talk:标题格式有列出部份带有冒号的旧条目重定向。不用链接是为了减少服务器负担。去Special:Listredirects就能看到许多占空间的带有冒号的旧条目重定向。至于已经存在的繁简重定向则不在这里提议的快速删除范围。--Jusjih 08:30 2006年9月22日 (UTC)

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都是联合国大会决议案的一部份,在联合国网站的PDF原文都是中华民国正体中文。然而,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就地取代蒋介石的代表后,不但流行简化字版,还重新编译,成为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改编简化字版。

有没有谁知道何时何地何人重新编译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改编简化字版?如果版权没问题,也许我们能双重版本并列,否则就仅保留原始正体版。Ruan已经完成还原世界人权宣言,而我已经完成还原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Jusjih 03:43 2006年6月15日 (UTC)

关于Textquality和header模板的堆叠[编辑]

Textquality和header模板在编辑框中通常会如下堆叠:

{{Textquality}}
{{header

但是这种堆叠方式会造成在“维基文库,自由的源文档库”下方多了一条不必要的空行。虽然以下列方式堆叠则不会:

{{Textquality}}{{header

即两模板间不断行,但这种堆叠方式对编辑者而言又不直观,请问有无解决良策?--百楽兔 16:13 2006年6月16日 (UTC)

作者[编辑]

看到许多法律文件的头部有“作者:xxx”,觉得很可笑。法律文本应该是没有作者的。--Shizhao 01:28 2006年6月27日 (UTC)

法律法规的确不该有“作者”一说,应该是发布机构,建议单独使用Law模板--Siriudie 03:17 2006年6月27日 (UTC)
其实不用再建另一模板 (Template:Law),可以套用 Header 模板并将作者的参数改用 noauthor= 即可。--Ruan 01:24 2006年7月2日 (UTC)
删除作者时,请注意大多数的中华民国法律名称不冠以“中华民国”四字。--Jusjih 10:50 2006年8月4日 (UTC)
建议将中华民国法律改成| author = | noauthor = 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Jusjih 09:49 2006年8月10日 (UTC)
甚至可以简化为| noauthor = 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Jusjih 05:30 2006年8月11日 (UTC)
请大家去Wikisource:专题/法律进行进一步讨论。--Jusjih 16:25 2006年10月27日 (UTC)

跨语言链接[编辑]

能否增加英文版的跨语言链接样式?--Shizhao 09:33 2006年6月27日 (UTC)

现在没有这种样式?--Jusjih 01:42 2006年6月28日 (UTC)

Special:Import功能已经开启--Shizhao 05:58 2006年6月29日 (UTC)

怎么使用呢?先要申请吗?有很多网页可以直接导入到文库中的,比如四书五经之类的。--Vipuser 06:40 2006年6月29日 (UTC)
这个功能我也不大清楚。我只知道可以在使用mediawiki的站点之间导入、导出文章,包括编辑历史和编者。对于其他网站我不知道能不能用(这个功能好象只支持xml)--Shizhao 06:44 2006年6月29日 (UTC)
祭十二郎文举例:
  1. 在wikipedia上使用w:Special:Export,并把默认钩选的“只导出当前版本,不含完整的历史版本”去掉,输入“祭十二郎文”
  2. 将导出的页面存为xml文件
  3. 在维基文库使用Special:Import,上传这个xml文件

比较一下w: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的修订历史就可以发现,所有在wikipedia上的编辑历史都被倒入到了维基文库。哦,这个功能必须具有sysop以上的权限才能使用,也可以单独授予用户Import权限--Shizhao 06:57 2006年6月29日 (UTC)

由于百科的版本未经过校对 (例:得软脚病) 应为 (意为近来)。所以我将之回复成原文基的版本。抱歉。 --Ruan 14:01 2006年6月29日 (UTC)
import权限需要单独授予,我现在也不能用这种功能,好像也没有授予的权限。--Vipuser 01:00 2006年6月30日 (UTC)
我也无法导入修订史,已经在meta:Talk:Requests for permissions询问。--Jusjih 01:43 2006年7月8日 (UTC)
我刚刚才发现,Import功能需要单独授权,目前好像这里只有我有这个权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我们应该商讨一个政策,来决定使用Import权限的方针。

我的一个简单的想法:设立一个页面,专门处理Import权限的请求。可以使用这个权限的用户必须在这里有一个用户页,而且必须至少是某个wikimedia项目中的管理员(任何一个语言版本),因为目前来看,经常作这种移动到其他计划的工作的用户,几乎都是管理员。--Shizhao 15:01 2006年7月8日 (UTC)

去元维基询问后,发现steward能授予导入页面权限。中文维基文库没有steward,但Shizhao在元维基就是steward。我在中文维基词典有此功能,也希望能在中文维基文库以及百科使用。--Jusjih 02:04 2006年7月10日 (UTC)
我已经把Import权限开放给了Jusjih --Shizhao 02:25 2006年7月28日 (UTC)
谢谢。我可以导入页面历史了。非常有用。--Jusjih 02:42 2006年8月3日 (UTC)

Poem[编辑]

现在维基文库支持<Poem> tag,参看m:Poem Extension[2]--Shizhao 17:13 2006年7月7日 (UTC)

Wikimedia Incubator的中文名称投票[编辑]

Wikimedia Incubator的中文名称投票正在中文维基百科进行中:w:Wikipedia:投票/Wikimedia Incubator的中文名。只要您在任何中文维基媒体计画中编辑50次以上、参与7天以上都可以投票。 by w:zh:User:笨笨的小B。--218.170.66.181 07:40 2006年8月17日 (UTC)

不同版本的处理[编辑]

我们文本录入时要为文本的各种不同用途留活路。尽可能令文本多留空间。

看起来每一文本只需最佳的版本即可, 但是令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并存才是正途。现时维基文库并不支持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并存。希望大家认真考虑一下, 定一个长远的解决方案。

We need to allow multiple version of a text exists in wikisource. How to design a naming convension such that it can allow different versions of ttext to co-exist in wikisource. And how to reference them?


--Kentsin 11:58 2006年9月17日 (UTC)

我觉得不同版本的内容大多大同小异,将小异的部份以类似繁简转换的方式注记,并提供切换连结就好了。例如:内容中注记为-{A版:真真假假;B版:假假真真}-,并在页面上方或其他地方留下切换为A版切换为B版这种连结。--百楽兔 05:28 2006年9月22日 (UTC)
可以使用<ref></ref>来进行标注,具体可以参看玉台新咏:序--Shizhao 06:25 2006年9月22日 (UTC)
我发现维基媒体基金会伺服器的错误画面中所用的语法就很类似我上面所说的效果,也许可以考虑引进。--百楽兔 16:02 2006年10月1日 (UTC)

译者不明的作品[编辑]

英语及葡萄牙语维基文库已经有模板标示译者不明的作品。从现在开始,我们可用Template:Translator?标示中文译者不明的作品,考虑删除。--Jusjih 13:27 2006年10月13日 (UTC)

真奇怪,这个template在我的firefox上打不开,页面标题显示为Template:Translator--Shizhao 14:27 2006年10月14日 (UTC)
要不要移动到Template:Translator unknown?--Jusjih 15:17 2006年10月17日 (UTC)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firefox最近出问题了,只要是打开标题带有“?”的页面都会自动把问号省略掉。例如打开Template:Translator?,就会自动进入Template:Translator。以前没有这个问题。这只是不方便编辑,使用倒是正常--Shizhao 02:36 2006年10月18日 (UTC)

重大发现:1992年6月9日或更早的中华民国著作权限终身加30年[编辑]

中华民国著作权法/民国79年或更早的版本,著作权限终身加30年,而且没有该期间届满当年之末日为期间之终止规定。直到美国嫌中华民国保护著作权太差劲,施压形成著作权法/民国81年5月修正时,才改为著作权限终身加50年,而且该期间届满当年之末日为期间之终止规定。因为新法不溯及既往,所以中华民国作者在1962年6月9日或更早逝世者,包括胡适(1962年2月24日卒),其作品在台湾已经属于公有领域。因为1992年在母国已经属于公有领域的作品,在美国也属于公有领域,所以我们应考虑制作新版权标记,为被删除的胡适作品“平反”。(在中国大陆可能仍有版权。)--Jusjih 17:34 2006年10月24日 (UTC)

经过清查,我的母亲容忍与自由是曾经被删除的胡适文章。--Jusjih 18:02 2006年10月24日 (UTC)
现在制作{{PD-TW-old-30}},准备恢复胡适文章,但请中国大陆用户目前勿刊登。--Jusjih 17:09 2006年11月1日 (UTC)

查封网址守则[编辑]

英文维基文库有en:Wikisource:Blocking policy,但这里尚无相应守则时,我们能接受Copyright的用户名吗?请看w:Wikipedia:用户名。--Jusjih 17:00 2006年10月29日 (UTC)


Wikiversity[编辑]

Wikiversity Beta: 建中文Wikiversity问题 讨论

联合国部份作品属于公有领域[编辑]

英文维基文库历经一年的争论后,联合国部份作品的版权问题终于落幕。en:Administrative Instruction ST/AI/189/Add.9/Rev.2(联合国网站仅有英文版)第二点规定决议案编辑物放入公有领域。因此,我们可以再度开放刊登联合国决议案。我们的Template:PD-UN也要参考en:Template:PD-UN修正。--Jusjih 12:33 2006年11月11日 (UTC)

有些大中华地区公有领域作品在美国可能仍有版权![编辑]

因为美国尚未接纳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七条第8款较短期间规则,所以有可能给一个作者以长于他本国版权期限的版权。这就是说,虽然中、港、澳、台一般著作权期限都是作者终身加50年,但1996年1月1日在原作国有版权的作品,在美国可能有更长的期限。许多政客盲目延长版权期限,但许多版权所有者难以联络,因而引起破坏文化发展的批评。好在1996年1月1日在原作国已经属于公有领域的作品,可用{{PD-1996}}。--Jusjih 18:09 2006年11月16日 (UTC)

不同地区的版权[编辑]

假如一篇文章在中国已经是PD,而在美国则不是(尤其是当这本书在中国和美国都有出版时),那么维基文库能否收录?这里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是,维基文库得服务器位于美国,似乎应该遵从美国的法律--Shizhao 02:42 2006年12月14日 (UTC)

对。更坏的事,在大中华地区已经著作权过期的作品,或许在美国仍法理有著作权。依据此英文列表,1923年至1977年在美国之外出版的作品,若1996年1月1日在原作地仍有著作权,包括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则是2002年1月1日,见),则美国著作权自出版起95年有效,即使现在在原作地著作权已经失效。而1978年起在美国之外出版的作品,若1996年1月1日在原作地仍有著作权,则美国著作权是个人作者终身加70年,或法人作品,出版起95年或创作起120年较短者为准。这些应该写入Wikisource:版权信息--Jusjih 08:51 2006年12月14日 (UTC)
已经写入Wikisource:版权信息。因为那里曾经有重大翻修,所以删除的部份划去,而增加的部份划底线。--Jusjih 09:18 2006年12月14日 (UTC)

中文维基文库进居第四大文库网站[编辑]

刚加入中文维基文库第6666条目大理院统字第320号解释时,也发现以条目数量论,中文维基文库进居第四大文库网站,不但早就超越波兰文版,最近也超越的德文版,仅次于英、法、西班牙文版。--Jusjih 09:45 2006年12月15日 (UTC)

诗歌文献[编辑]

诗歌文献建议使用<poem>标签--Shizhao 03:22 2006年12月19日 (UTC)

对。使用此标签格式会更统一。建议从短条目整顿格式。--Jusjih 16:44 2006年12月19日 (UTC)

特色文章[编辑]

我们是否可以引入Wikisource:Featured texts的做法,评选特色文章或特色文献?--Shizhao 16:48 2006年12月23日 (UTC)

当然可以,但因为这里用户少多了,所以尚不知效果如何。--Jusjih 17:06 2006年12月23日 (UTC)
我觉得特色文献的评选标准应该会很客观,不外乎完整度、正确度和版面美观。在客观标准下,参与用户多寡并不太重要。--百楽兔 11:53 2006年12月26日 (UTC)

关于竖行文字的问题[编辑]

使用{{Vtext}}等template时存在一些问题,见万寿寺记

  1. 文中存在的空字的地方,变成竖行以后会被忽略掉
  2. 怎么才能让整篇竖行文字在页面上左右居中?

--Shizhao 18:10 2006年12月23日 (UTC)

  • 第一个问题,空格要用“全形”的“ ”,不可用“半形”的“ ”。第二个问题,我也不知道。--Ruan 01:39 2006年12月24日 (UTC)
  • 同意Ruan的说法。能设计直写模版无不可,但若能设计Shizhao主张的整篇竖行文字在页面上左右居中,会更好,但我不会。--Jusjih 17:38 2006年12月24日 (UTC)
  • 左右居中应可用三个表格来处理,将本文嵌于中间的表格即可。--百楽兔 11:44 2006年12月26日 (UTC)
  • 如何用三个表格?请尝试示范。--Jusjih 14:46 2006年12月26日 (UTC)

这首诗哪个才是正解?[编辑]

天马歌 (李白)作李白所写,而乐府诗集天马歌 (汉郊祀歌)则写作汉郊祀歌,没有作者,参看[3]。但是两首诗内容相同,不知道是哪一个错误了?--Shizhao 13:00 2006年12月25日 (UTC)

古诗排版[编辑]

古诗使用买行一句,还是每行两句比较好?对于律诗和绝句,目前的出版物两种情况都有采用,以后者居多。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古诗,则大多使用每行两句拍版。但是对于天门这样句子长短不一的古诗,采用哪种方式比较好?--Shizhao 08:54 2006年12月26日 (UTC)

这很难说了。--Jusjih 14:47 2006年12月26日 (UTC)

诗集一类作品的录入与排版[编辑]

诗集一类的著作都是对许多诗歌等作品的汇编。由于每首诗歌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作品,因此一首诗就是一个页面。但是对于诗集来说,以前的做法是所有卷列一个目录,例如唐诗三百首这样。但是这种做法的缺点是损害了这部著作对诗歌排列的原始面貌。因为原始的唐诗三百首是一卷有很多首诗,而现在每卷则只有一个诗歌的目录。

我在乐府诗集/001卷做了一些尝试。仍然是每首诗一个页面(一首诗既是一个作品,而且一首诗常常会被多部诗集收录)。但是我通过在每首诗的页面里<onlyinclude>标签,并且在乐府诗集/001卷使用{{:页面名称}}的语法,使得乐府诗集/001卷更加接近于原貌的排版形式。大家看这样做是否更好一些?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参看玉台新咏: <ref>标签通过{{:页面名称}}的页面调用出现了问题,<references/>无法显示注释文字,谁有办法解决吗?--Shizhao 14:55 2006年12月26日 (UTC)

引入两个 class[编辑]

我从 英文文库 引入两个 class :prose 以及 lefttext ,而且将原本的行宽 35em 及 33em 都改成 40em,其馀没更动。我试作了两个条目: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汉书/卷008。各位看看如何? --Ruan 04:28 2006年12月27日 (UTC)

具体用处是什么?--Shizhao 05:07 2006年12月27日 (UTC)
我又补上 text 与 leftprose 两种 class。 范例请见我的 Talk好处是每行的字数不会超过40个中文字。差别是 prose 与 text 是置中,leftprose 与 Lefttest 是靠左; prose 与 leftprose 不会将段落行首退缩两个中文字的距离,text 与 lefttext 会自动将段落行首退缩两个中文字的距离。--Ruan 05:34 2006年12月27日 (UTC)

内文字体大小[编辑]

请问一下,今天为什么内文的字体变得这么小?跟左方的导航文字一样大小了。可以更改吗?可不可以参考百科那儿的做法? --Ruan 06:31 2006年12月27日 (UTC)

字体大小已经恢复之前的样子了。 --Ruan 06:48 2006年12月27日 (UTC)

大清部份著作原文有无汉文?[编辑]

请问有没有谁知道以下大清著作原文有无汉文?

七大恨出自《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辛丑条约等既然是和清朝签订的,应该有汉文的。当时满文已经没有几个人会了--Shizhao 07:35 2006年12月28日 (UTC)
瑷珲条约注释说原文没有汉文。之所以问此问题,是因为许多上述文章用简字时,会影响是否应用Template:正体化分类为Category:不应使用简化字的页面。--Jusjih 10:20 2006年12月28日 (UTC)

佚名文本[编辑]

我们应该参照en:Wikisource:Anonymous texts制作佚名文本列表,但在Template:header要如何表示作者佚名?--Jusjih 07:01 2006年12月28日 (UTC)

用override_author或者noauthor?--Shizhao 07:37 2006年12月28日 (UTC)
此事风格在中英文维基文库都不统一。我们有时用“author=佚名”,连到“作者:佚名”。用“override_author=佚名”会显示“作者:佚名”但无链接。用“noauthor=佚名”会显示“佚名”,无链接。英文维基文库有时用“override_author=unknown”会显示“by unknown”但无链接。用“noauthor=”不会显示任何作者。--Jusjih 10:27 2006年12月28日 (UTC)

写字间名称讨论[编辑]

写字间是从英文版的Scriptorium翻译过来的,词典解释:“文书房。在寺院里被留出来用于复写、写作或者注解手稿和记录的房屋”。我想中国文化在文献整理上源远流长,是不是也取一个有文化意味的名字?同时能够切合文库的性质。

一些建议:

  • 写字间
  • 缮写处
  • 文渊阁
  • 文化殿
  • 自习室
  • 誊书处
  • 誊录所 古时考试,为避免阅卷者认出应试者的笔迹,而将试卷重新誊写的机构
  • 藏经阁
  • K书中心
  • 文书房
  • 皇史成
  • 誊往阁
  • 善本整理委员会常委会办公室

欢迎大家继续讨论,提出建议--Shizhao 08:09 2005年12月27日 (UTC)

补充誊往阁、善本整理委员会常委会办公室,和原文写字间--KaurJmeb 09:03 2005年12月27日 (UTC)
虽然感觉比较没有古意,但是最后一个办公室选项看起来比较能让人一目了然-_-。又,K书中心好像不太适合吧,感觉像是给考生用功的地方。--Kichyou 21:13 2005年12月27日 (UTC)
翰林院如何?--百楽兔 12:38 2006年1月3日 (UTC)

写字间名称讨论-续[编辑]

目前“写字间”(英文/法文:Scriptorium;德文:Skriptorium)的命名,前面曾有shizhao等诸位用户提出该名有所不妥,宜重予命名,在对应西欧Scriptorium意义的同时,并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深远博大的品质,见Wikisource:写字间#写字间名称讨论。不过之前的讨论没有给出结论,所以现重提该题。

行政规则: 讨论及征询意见分为三个过程:

  1. 征集译名提案及讨论:2006年3月26日至2006年4月2日04:00 (UTC)
    • 若届时讨论未能结束,得申请延期;但若无人申请延期,在投票进行期间不得进行讨论。
  2. 第一轮多选投票:2006年4月2日04:00 (UTC)至2006年4月9日04:00 (UTC)
    • 每位维基文库编辑可以选择多项投票,但每人只能投票一次。若次高票得票数不足最高票得票数的一半,最高票胜选且不进行第二轮投票。否则,得票最多的两个方案进入第二轮投票。
  3. (若有需要)第二轮单选投票:2006年4月9日04:00 (UTC)至2006年4月16日04:00 (UTC)
    • 每位维基文库编辑只能选择一项投票。最高票胜选。

征集译名及讨论[编辑]

“Scriptorium”,根据韦氏辞典的解释是“a copying room for the scribes in a medieval monastery”(中世纪修道院供经书抄录、编缮、讲解人员用的抄写房)。Shizhao提供的英汉字典解释是“文书房。在寺院里被留出来用于复写、写作或者注解手稿和记录的房屋”。译名的第一批提案已在下面列出。新增提案请列在后面(#起始,并以提名人签名结尾)。有关讨论请放在相关的译名下(#:起始,同主题的后续讨论使用#::等分层放置)。--R.O.C 04:36 2006年3月26日 (UTC)

译名提案(依提出顺序):

  1. 缮写处
  2. 誊书处
  3. 缮本整理委员会办公室
  4. 文书房
  5. 誊录所
  6. 翰林院...提案人需要签名吗?--百楽兔 13:37 2006年3月26日 (UTC)
  7. 昭文馆...提案人需要签名吗?--百楽兔 13:37 2006年3月26日 (UTC)
  8. 弘文馆--Ruan 2006年3月27日 05:03 (UTC)
    昭文馆是避李弘的名讳而改的。新唐书‧志第三十七‧门下省:‘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新唐书‧志第三十七‧门下省‧弘文馆:‘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
    我觉得这个名字不错。Wikisource编者的部分功能,像古代的“校书”(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而根据国语辞典,弘文馆是“唐朝高祖武德初年置‘修文馆’,详设正学士、讲经博士、校书等官,后改称为‘弘文馆’,又改称为‘昭文馆’。以他官兼充学士,以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并以宰相一人充昭文馆大学士,自设‘集贤院’以后,昭文馆之任渐轻,然其制至宋不废。”而且也正合“Scriptorium”之义,及中文维基文库的重要目的。--roc (talk) 19:25 2006年3月27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