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有学集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编辑]

传称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古之人三合为一。今仁义道丧,事勋希微,独有立言耳,而言亦难矣。剽窃之儒,绳规而矩步,得其象貌,失其精神;跅弛之士,恃聪而骋明,始乎离奇,终乎浅陋。两者交讥,递相胜负,而莫知所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牧斋先生产于明末,乃集大成。其为诗也,撷江左之秀而不袭其言,并草堂之雄而不师其貌,间出入于中晚宋元之间,而浑融流丽,别具炉䍋,北地为之降心,湘江为之失色矣。其为文也,仰观云霞之变,俯察山川之奇,中究人物品类之盛。本之六经,以立其识;参之三史,以练其才;游之八大家,以通其气;极之诸子百氏、裨官、小说,以穷其用。文不一篇,篇不一局,如化工之肖物,纵横变化而不出乎宗。又如景星卿云,光怪陆离,世所希见,而不自知其所至。信艺苑之宗工,词林之绝品也。

近世论文者率云:宁为真布帛,勿为伪绮罗。然才短则气局不雄,境僻则章施不烂。若富有日新,从心不逾矩,不得不以此事相推矣。先生目下十行,老而好学。每手一编,终日不倦。尤留心于明史,博询旁稽,纂成一百卷。惜毁于绛云一炬。岂天丧斯文耶?或所论之人为造物忌而靳之耶?抑如龙门是非有谬于圣而不欲传之耶?幸《初学集》已经付梓,得留人间。晚年名益高,望益重,颓然应酬,亦自病其滥觞。易箦时,乃以手订《有学集》授遵王。余子弟为及门,故得见而知之、合之,而先生之文尽,千古之文亦尽。于此,或有执尺寸过求先生,吾所谓不朽者,立言耳,他何知焉?

康熙甲辰阳月范阳后学 邹镃 序

目录

[编辑]

[编辑]

《有学集》五十卷本,康熙甲辰第一刻也。邹跋云:出牧翁手编遗稿。盖皆入清前后所作。集中行文仍奉明朔,有弘光纪元而无顺治年号。内明外清,显触时忌,观此知此老临文不屈,降志可哀。其不死也,实以遗山、太朴自负,欲完有明一代史稿耳。绛云一炬,悒悒逃禅,卒与吴梅村草间苟活,同一饮恨。后世因文见志,略迹原心,未尝不深惜之,此邹氏当日所以不顾一切为之毅然刊行也。板成远祸,始渐刊落。后二十年,流绮子弟复有金匮山房五十一卷定本之刻,“弘光”、“大明”字面抹削殆尽。墓志类标题,凡初刻大书明代封阶者,咸冠“明”字。清故碑志,旧题故某官者,悉易皇清字,尽失牧翁原本之真。他若四十七卷《题纪伯紫诗》引用放翁“家祭必告”语,暗寓恢复中原之旨,初板已剜者,重定本转复补完。明顺暗犯,或者当时以满人不谙汉文,校者故作狡狯欤?此其两刻得失大概也。

书重初刻,犹之狱贵初情,无他,真而已矣。清初《违碍书目》,凡有钱氏一序即在禁毁之列,于此可觇一代文字惨狱之因果。禁网烬馀,读者著眼有在,此《四部丛刊》所以有取乎初刻五十卷本也。原有抄配五卷,不若刻本之可信。初印因以金匮本代之,自视忞然,终思一睹真面。张菊生先生频年搜访,昨冬始于东京静嘉爵邸见之,手校所易五卷异同以归。归过吴门,复从潘君博山所获。睹其书,乃滂喜斋世守之秘也。因请借印,属余互勘,补完前阙。今重印观成,获弥此憾,可谓历尽求书之甘苦已。

或谓金匮山房本增订诗文多所是正,爰有校补之辑,俾读者兼收两本之长。书有不尽以多为贵者,此类是也。前辑书录于板本取舍略而未及,恐阅者得鱼忘筌,转昧纂录者收印初刻之真际,敢不惮辞费而书其后?

己巳霜降,吴县 姜殿扬。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