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 | 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 | 古本《竹书纪年》 先秦 嘉定朱右曾 辑录 海寧王国维 校补 |
王国维《今本竹书疏证》 |
“晋武帝太康二年,汲县人不准〈音缶标〉盗發魏襄王冢,得竹简古编数十车。……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冢中书皆科斗字。初發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燼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復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时束晳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證”〈《晋书·束晳传》〉,统称《汲冢书》,或名《竹书》、《汲冢古文》等。其中得《竹书纪年》十三篇,所记自黄帝迄魏安釐王二十年。然其所载多悖正史,而近甲骨、青铜铭文,故颇为考證先秦史者所重。《竹书》经荀勗、束皙考正後,罹永嘉乱,竹简原本不復存世,但注释本、考證本尚在。历唐末五代,初释本、考正本渐佚。南宋初年罗泌著《路史》尝多引《纪年》,其後復佚。明时再现,然真伪相杂,已非原貌,称“今本”。至清,学者热衷训诂考據说,其中校證《竹书纪年》者甚多。嘉定朱右曾始取诸书所引之文,並加考證,辑为一编,题目《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近人海寧王国维因之,更为详考校补,以增益朱辑,又撰《〈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即为今行之“古本”。又撰《〈今本竹书纪年〉疎證》,以明其伪,其言曰:“纪年佚於两宋之际,《今本》乃後人所搜集,復杂採《史记》、《路史》、《通鑑外纪》诸书成之。……今一一求其所出,始知今本所载殆无一不袭他书,其不见他书者,不过百分之一,又率空洞无事实,所增加者年月而已。……事实既具他书,则此书为无用,年月又多杜撰,则其说为无徴,无用无徴,则废此书可。朱氏辑本,尚未详备,又诸书异同,亦未尽列,至其所取,亦不能无得失,乃以朱书为本,而以余所校注补正之,凡增删改正若干事。”或谓“今本”虽为重编,然早於“古本”,或存“古本”无从稽考之佚文,不宜全非。 |
自序
《汲冢纪年》佚於两宋之际。《今本》两卷,乃後人搜罗,復杂採《史记》、《路史》、《通鑑外纪》诸书成之,非汲冢原书。然以世无别本,故三百年来,学人治之甚勤,而临海洪氏颐煊、栖霞郝氏懿行、闽县林氏春溥三校本尤为雅驯。最後嘉定朱氏右曾復专辑古书所引《纪年》,为《汲冢纪年存真》二卷,顾其书传世颇希,王国维曾在上虞罗氏大雲书库假读之,独犁然有当於心。
丁巳二月,作《殷先公先王考》毕,思治此书,乃取《今本纪年》一一条其出处,注於书眉。既又假得朱氏辑本,病其尚未详备,又所出诸书异同亦未尽列,至其去取亦不能无得失。乃取朱书为本,而以自己所校注者补正之,凡增删改正若干事。至於读此书有所考证,当别为札记,将继是而写定焉。
昔元和惠定宇徴君作《古文尚书考》,始取伪古文《尚书》之事实文句,一一疏其所出,而梅书之伪益明。仁和孙颐谷侍御復用其法,作《家语疏证》,吾乡陈仲鱼孝廉叙之曰:“是犹捕盗者之获得真赃。”诚哉是言也。
余治《竹书纪年》,既成《古本辑校》一卷,復怪今本《纪年》为後人搜辑,其迹甚著,乃近三百年学者疑之者固多,信之者亦且过半。乃復用惠孙二家法,一一求其所出,始知今本所载殆无一不袭他书。其不见他书者,不过百分之一,又率空洞无事实,所增加者年月而已。且其所出,本非一源,古今杂陈,矛盾斯起。既有违异,乃生调停,纠纷之因,皆可剖析。夫事实既具他书,则此书为无用;年月又多杜撰,则其说为无徴。无用无徴,则废此书可,又此《疏证》亦不作可也。然余惧後世復有陈逢衡辈为是纷纷也,故写而刊之,俾与《古本辑校》並行焉。
正文
五帝纪
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山海经·海内经》注。〉
- 朱氏右曾曰:《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郭璞引此而释之曰:“乾芒即韩流也,生帝颛顼。”璞意颛顼为黄帝曾孙,与《史记》以为黄帝孙者异。然《礼记·祭法》疎引张融曰:“孔子删书求史,记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若五帝当身相传,何得有元孙帝魁?”疎又引《春秋命历序》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传十世,合一千五百二十岁;少昊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传九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传十四世,四百岁。”然则颛顼非黄帝孙,亦非黄帝曾孙,明矣!《水经》曰:“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注曰:“若水沿流,闲关蜀土,黄帝子昌意降居斯水,为诸侯焉。”今四川打箭炉厅西南二百八十里有鸦龙江,即古若水,下流合金沙江。”
帝王之崩曰“陟”。〈《韩昌黎集·黄陵庙碑》。〉
- 王国维案:此昌黎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如是。
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意林·卷四·抱朴子》。《御览·卷七十九》引《抱朴子》曰:“《汲中竹书》”云云,今《抱朴子》无此文。〉
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路史·後纪六》。《路史·後纪五》注:“《汲书》云:‘左彻乃立颛帝。’〉
颛顼产伯鲧,是维居阳,居天穆之阳。〈《山海经·大荒西经》注。〉
帝尧元年丙子。〈《隋书·律厤志》引《竹纪年》云:“尧元年丙子”。《路史·後记十一》。〉
- 朱氏右曾曰:韩恰《纪年辨證》曰:“皇甫谧、邵康节、金仁山定为甲辰。”罗泌《路史》在戊寅,章俊卿《山堂考索》在癸未,右曾案,《通鑑外纪》在戊辰,其论不一。又《竹书》作於魏人,去古较近,似可信也。古人不以甲子名岁,自王莽以下,书言:“始建国五年,岁在寿星,仓龙癸酉”,又云:“天凤七年,岁大大梁,仓龙庚辰”是始变古。原古人之法,以岁星定太岁之所舍。星有超辰,则太岁亦与倶超,故不可以甲子名岁也。东汉以来,步厤家废超辰之法,乃以甲子纪年,以便推算,此“丙子”二字,疑荀勗、和峤等所增也。《路史·後记》注:“《竹书》云:‘尧元年丙子’,故隋袁象先云:‘尧以景子受命,四十九年得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至仁夀甲子,凡八经上元。’”然考尧以戊寅即位,四十七年始得天正甲子,是年冬至日在虚一度,为演纪之端。在位百年禅舜,舜五十年起戊午,自天正甲子至开元甲子,三千一年,日退三十八度,四千一百二十八分。日在斗十度,下至皇朝庆厤四年甲申,凡三千三百一十一年。日退四十二度,五千五十八分,是岁冬至在斗五度。以岁差考之,毎七十八年差一度。则尧甲子岁,日至在虚一度,于是中星皆正。皇甫谧、邵尧夫皆以尧为甲辰即位、舜以壬午、尧在位七十载,皆误。
尧有圣德,封於唐。梦攀天而上。
- 朱氏右曾曰:《路史》曰:“始帝在唐,梦御龙以登雲。”注云见《梦书》。
后稷放帝朱於丹水。〈《山海经·海内南经》注。《史记·高祖本纪》、《五帝本纪》正义两引倶作‘帝子丹朱’。〉
- 朱氏右曾曰:《尚书》逸篇曰:“丹朱不肖,舜使君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太平御览·卷六十三·丹水》《汉书·律厤志》称:“帝系曰:‘陶唐氏让天下於虞,使子朱处於丹渊为诸侯。’”盖朱即放,舜因封之也。《山海经》曰:“苍梧之山,帝舜葬於阳,帝丹朱葬於阴。”郭璞曰:“丹朱称帝者,犹汉山阳公死加献帝之諡也。”《括地志》曰:“丹朱故城在邓州内乡县西南百二十里,去丹水二百步。”《史记正义》内乡县,今隶河南南阳府。
- 又曰:《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引《竹书》云:“舜囚尧,復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亦见《路史·發挥五》注。《广弘明集·卷十一》引《汲冢竹书》云:“舜放尧於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案,《史通·杂说》引此以为《琐语》文,故不录,《路史》注以为《纪年》文,妄也。即此可知,罗长源父子亦未见《纪年》古文也。又,苏鹗《汉书演义》引《竹书》云:“尧禅位後,为舜王之。舜禅位後,为禹王之。”案,此即咸邱蒙所谓“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之”意,盖亦《琐语》文。
舜耕于历。梦眉长与髮等。遂登庸。〈《鸿书》。郝氏《尚书正义》。〉
命咎陶作刑。〈《北堂书钞·卷十七》。〉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於庙,日夜出,昼日不出。〈《通鑑外纪·卷一》注。《路史·後纪十二》注,小异。〉
- 朱氏右曾曰:韦昭《国语》注曰:“三苗,炎帝之後,诸侯也。尧舜之时,诛讨有罪,废绝其世,不灭其国。所以历代常存,屡不从化。” 《战国策》:“吴起云:‘三苗氏德义不修,禹灭之。’”《墨子·非攻下篇》:“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於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穀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夏纪
禹
禹居阳城。〈《汉书·地理—志》注、《续汉书·郡国志》注。〉
黄帝至禹,为世二十。〈《路史·發挥》三。〉
- 王国维案:此亦罗长源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
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启
启曰会。〈《路史·後纪》十三“启曰会”,注见《纪年》。〉
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晳传》。《史通·疑古篇》《杂说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
九年,舞九韶。〈《路史·後纪》十三注引“启登後九年舞九韶”。《大荒西经》注引“夏后开舞九招也”。〉
二十五年,征西河。〈《北堂书钞》十三引“启征西河”四字。《路史·後纪》十三云“既征西河”,注:“《纪年》在二十五年。”〉
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诰》十五。《路史·後纪》十三注引作“二十九年,年九十八”。〉
〈〉国维案:《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 “启升後十年,舞九韶。二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鑑外纪》引皇甫谧曰:“启在位十年。”则《世纪》不得有“启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纪年》而误题《世纪》也。此与《真诰》所引“启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既引《纪年》启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大康
大康居斟𬩽。〈《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傅瓒曰:“《汲冢古文》大康居斟𬩽,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乃失邦。〈《路史·後纪》十三注。〉
羿居斟𬩽。〈《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仲康
相
后相即位,居商丘。〈《太平御览》八十二。〉
- 王国维案:《通鑑外纪》“相失国,居商丘”,盖亦本《纪年》。《通鑑地理通释 四》云:“商丘当作帝丘。”
元年,征淮夷、畎夷。〈《後汉书·西羌传》引“后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路史·後纪》十三“征淮、畎”,注:“准夷、畎夷,《纪年》云元年。”〉
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後纪》十三“二年征风、黄夷”,注:“並《纪年》。”《後汉书·东夷传》注及《通鑑外纪》二均引“二年征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後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後纪》十三注。《通鑑外纪》二引“于”作“干”。〉
相居斟灌。〈《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路史·後纪》十三引臣瓒所述《汲冢古文》。〉
少康
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後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後纪》十三注引此下有“献其乐舞”四字,疑渉帝發时事而误。〉
杼
帝宁宣居原,自原迁于老丘。〈《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後纪》十三注。《御览》作“自迁于老丘”。《路史》注”宁“作“予”,“丘”作“王”。〉
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九百九引“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路史·後纪》十三:“帝杼五岁,征东海,伐三寿”,注:“本作王寿,”《纪年》云:“夏伯杼子之东征,获狐九尾。”又《国名纪》己云:“后杼征东海,伐王寿。”〉
芬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禦。〈《後汉书·东夷传》注、《太平御览》七百八十、《通鑑外纪》二、《路史·後纪》十三。《御览》“芬”作“方” ,又此下有“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十九字,郝兰皋曰:“疑本注文,误入正文也。”〉
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後纪》十三注。〉
荒
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北堂书钞》八十九。《初学记》十三引“珪”作“璧”,“鸟”作“鱼”,无“命九东”三字。《太平御览》八十二引“荒”作“芒”,“鸟”作“鱼”,无“命九”二字。〈〉国维案:“九”字下或夺“夷”字,疑谓后芬时来御之九夷。〉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後纪》十三注引作“后芒陟,年五十八”。〉
泄
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後汉书·东夷传》注。《通鑑外纪》二引“帝泄二十一年如畎夷等爵命”。《路史·後纪》十三注引下有“繇是服从”四字。〉
二十一年〈陟〉〈《路史·後纪》十三注。〉
不降
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後纪》十三注。〉
六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後纪》十三注云:“《纪年》云六十九陟。”〉
扃
厪
帝厪,一名胤甲。〈《太平御览》八十二。〉
胤甲即位,居西河。〈《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八十二、《通鑑外纪》二。《开元占经》六引作“胤甲居西河”,《御览》四引作“胤甲居于河西”。〉
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开元占经》六、《太平御览》四及八十二引上二句。《山海经》注无“天”字,《占经》无“妖”“十”二字。《通鑑外纪》二引“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路史·後纪》十三:“胤甲在位四十岁,後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並照于东阳,其年胤甲陟。”注云:“以上《纪年》。”案《路史》此条或有增字。又《御览》四引“十日並出”下有“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十三字,则恐是注文也。〉
孔甲
昊
后昊立三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發
后發一名后敬,或曰發。〈《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後纪》十三:“帝敬發,一曰惠。”注曰:“见《纪年》。”〉
后發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北堂书钞》八十二。《後汉书·东夷传》注、《御览》七百八十引均无“再保庸”以下七字,《通鑑外纪》二、《路史·後纪》十三引亦同。《外纪》末句作“献其乐舞”乃改本书句,《路史》仍之。〉
其子立为桀。〈《太平御览》八十二。〉
桀
居斟𬩽。〈《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畎夷入居豳岐之间。〈《後汉书·西羌传》。案《西羌传》三代事多本《汲冢纪年》,而语有增损。〉
后桀伐岷山,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太平御览》一百三十五。《艺文类聚》八十三引无末四句,《御览》八十二引无末二句。“后桀伐岷山”,《禦览》八十二引作“後桀命扁伐山民,进女于桀二人”,《类聚》引作“岷山庄王女于桀二人”,《御览》八十二引作“山民女于桀二人,桀受二女”,《御览》八十二作“桀爱二人”。“琰”,《御览》引皆作“玉”。“刻其名”, 《类聚》及《御览》八十二引皆作“斵其名”,《北堂书钞》二十二亦引“斵苕华”三字。〉
築倾宫,饰瑶臺。〈《文选·吴都赋》注。《文选·东京赋》注引作“夏桀作琼宫、瑶臺,殚百姓之财”,《太平御览》八十二引“桀倾宫,饰瑶臺,作琼室,立玉门”。〉
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太平御览》八百八十。《路史·後纪》十三注引“桀末年社震裂”六字。〉
汤遂灭夏,桀逃南巣氏。〈《太平御览》八十二。〉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览》八十二。《文选·六代论》注引“凡夏自禹至于桀十七王”十字,《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末二句,《通鑑外纪》二引“四百七十一年”六字,《路史·後纪》十三注:“《纪年》並穷、寒四百七十二年。”〉
商纪
汤
汤有七名而九徵。〈《太平御览》八十三。〉
外丙
外丙胜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仲壬
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春秋经传集解·後序》。《尚书·咸有一德》疏、《通鑑外纪》三引《纪年》,《太平御览》八十三引杜《後序》,均作“其卿士伊尹”。〉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春秋经传集解·後序》。《尚书·咸有一德》琉、《通鑑外纪》三。《太平御览》八十三引《汲冢琐语》同,但无“于桐”二字,又“立”下有“四年”二字。〉
大甲
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春秋经传集解·後序》、《尚书·成有一德》疏、《通鑑外纪》三。《外纪》“放大甲”作“于大甲”。《文选·豪士赋序》注引“大甲既出自桐杀伊尹”九字。〉〈十二年陟。〉〈《史记·鲁世家》索隐:“《纪年》大甲惟得十二年。”〉
沃丁
沃丁绚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庚
小庚辨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甲
小中高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雍己
雍己伷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大戊
仲丁
仲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太平御览》八十三。〉
征于蓝夷。〈《後汉书·东夷传》注、《太平御览》七百八十。〉
外壬
外壬居嚣。〈《太平御览》八十三。〉
河亶甲
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太平御览》八十三。〉
征蓝夷,再征班方。〈《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乙
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路史·国名纪》丁引“滕”作“胜”。〉
祖辛
开甲
帝开甲逾即值,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丁
祖丁即位,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
南庚
南庚更自庇迁于奄。〈《太平御览》八十三、《路史·国名纪》丁。〉
阳甲
阳甲即位,居奄。〈《太平御览》八十三。〉
盘庚
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太平御览》八十三。《水经·洹水注》引无“旬”字,《史记·项羽本纪》索隐、《殷本纪》正义均引作“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虚”,《尚书·盘庚》疏引“盘庚自奄迁于殷”七字,《路史·国名纪》丁引“旬”下有“即位”二字。〉
殷代邺南三十里。〈《尚书·盘庚》疏。《史记·项羽本纪》索隐引作“南去邺三十里”,《殷本纪》正义引作“南去邺四十里”。〉
- 王国维案:此七字乃注文。
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记·段本纪》正义。案“七百”朱辑本改作“二百”,又下有“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二十三字,盖误以张守节释《史记》语为《纪年》本文也。〉
- 王国维案:此亦注文,或张守节隐括本书之语。
小辛
小辛颂即位,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乙
小乙敛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武丁
祖庚
祖庚曜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甲
帝祖甲载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和甲西征,得一丹山。〈《山海经·大荒北经》注。〉
- 王国维案:“和”“祖”二字形相近,今本《纪年》繫之阳甲,乃有阳甲名和之说矣。
冯辛
冯辛先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庚丁
庚丁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武乙
武乙即位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太平御览》八十三。〉
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後汉书·西羌传》注。《通鑑外纪》二引“武乙三十五年周俘狄王”十字。〉
大丁
大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後汉书·西羌传》注。《通鑑外纪》二“周人”作“周公季”。〉
三年,洹水一日三绝。〈《太平御览》八十三。〉
四年,周人伐餘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後汉书·西羌传》注。《文选·典引》注引“式乙即位,周王季命为牧师”,与此异。〉
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後汉书·西羌传》注。〉
十一年,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後汉书·西羌传》注。〉
文丁杀季历。〈《晋书·束皙传》、《史通·疑古篇》《杂说篇》。《北堂书钞》四十一引《纪年》云“文丁杀周王”云云。〉
帝乙
帝乙居殷。〈《大平御览》八十三。〉
二年,周人伐商。〈《大平御览》八十三。〉
帝辛
帝辛受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六年,周文王初禴于毕。〈《通鑑前编》。《唐书·暦志》“纣六祀,周文王初禴于毕”,虽不著所出,当本《纪年》。〉
毕西于豐三十里。〈《汉书·刘向传》注。〉
- 王国维案:此亦注文。
殷纣作琼室,立玉门。〈《文选·东京赋》注及《吴都赋》注。〉
天大曀。〈《开元占经》一百一引“帝辛受时天大曀”。〉
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史记·殷本纪》集解。《文选·六代论》注引“殷自成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十四字,《通鑑外纪》二引“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十字。〉
周纪
武王
十—年庚寅,周始伐商。〈《唐书·暦志》。〉
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水经·清水注》。〉
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臺,遂分天之明。〈《水经·淇水注》。《初学记》二十四引“周武王亲禽受于南单之臺”十一字。〉
武王年五十四。〈《路史·發挥》四。〉
成王
康王
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太公吕望墓表》。〉
晋侯作宫而美,康王使让之。〈《北堂书钞》十八。〉
成康之世,天下安寧,刑措四十年不用。〈《文选·贤良诏》注。《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十”下有“餘”字。〉
昭王
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渉汉,遇大咒。〈《初学记》七。〉
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初学记》七。《开元占经》一百一、《太平御览》九百七引无末句。〉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反。〈《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四。《路史·發挥》三注引“清”作“有”。〉
穆王
穆王元年,築祇宫于南郑。〈《穆天子传》注。〉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晋书·束皙传》。〉
穆王以下都于西郑。〈《汉书·地理志》注臣瓒曰云云,不言出何书,然其下所云郑桓公灭郐居郑事皆出《纪年》,则此亦宜然。〉
- 王国维案:上二条皆束皙、臣瓒隐括本书之语。据第二条则《纪年》穆王、共王、懿王元年,均当书“王即位居西郑”矣。
穆王所居郑宫、春宫。〈《太平御览》一百七十三。《初学记》二十四引下四字。〉
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骝马,是生绿耳。〈《穆天子传》注、《史记·秦本纪》集解。“骝马”集解引作“骊马”。〉
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山海经·大荒北经》注。《穆天子传》注引“穆王北征,行积羽千里”九字。〉
西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王遂迁戎于太原。〈《穆天子传》注引“取其五王以东”六字,《後汉书·西羌传》:“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太原。”考《西羌传》前後文皆用《纪年》,此亦当隐括《纪年》语。〉
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鸟之所憩。〈《艺文类聚》九十一。《山海经·西次三经》注引“穆王西征,至于青鸟所解”十字。〉
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鸟甹人。”〈《穆天子传》注。《艺文类聚》七引至“西王母止之”,《史记·周本纪》集解、《太平御览》三十八引至“见西王母”,又二书“西征”下均有“至”字。〉
西王母来见,宾于昭宫。〈《山海经·西次三经》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引作“穆王五十七年”,然《穆传》注引“其年来见”,其年即承上文十七年,则《山海经》注所引衍一“五”字。〉
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鼋、鼍以为梁。〈《文选·恨赋》注。“三十七年”,《文选·江赋》注、《艺文类聚》九、《初学记》七、《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二、《通鑑外纪》三引同,《御览》三百五、《路史·国名纪》己均引作“四十七年”,《广韵》二十二元引作“十七年” ,《御览》七十三引作“七年伐越”,《北堂书钞》一百十四引作“伐大越”,《类聚》九、《外纪》三引作“伐楚”,《御览》三百五引作“伐纣”,《路史·国名纪》己作“伐纡”,“纣”乃“纡”之讹,“叱”,《类聚》、《初学记》均引作“比”,《书钞》引作“驾”,《御览》七十三及三百五均引作“架”。《文选·江赋》注引作“叱” ,与此同。〉
穆王南征,君子为鹤,小人为飞鸮。〈敦煌唐写本《修文殿御览》残卷。〉
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万里,南征亿有七百三里,北征二亿七里。〈《开元占经》四。《穆天子传》注引“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十三字。〉
共王
懿王
懿王元年,天再旦丁于郑。〈《太平御览》二、《事类赋注》一。《开元占经》三引“懿王元年天再启”。〉
孝王
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倶冻。〈《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八引《史记》,案《史记》无此事,殆《纪年》文也。〉
夷王
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珪。〈《北堂书钞》三十一、《太平御览》八十四。〉
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太平御览》八十四。《史记·周本纪》正义引作“三年致诸侯,翦齐哀公昴”。〉
猎于桂林,得一犀牛。〈《太平御览》八百九十。〉
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兪泉,获马千匹。〈《後汉书·西羌传》注见《纪年》。〉
七年,冬雨雹,大如砺。〈《初学记》二、《太平御览》十四。〉
厉王
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後汉书·东夷传》。案此条章怀太子注不云出《纪年》,然範史四裔传三代事皆用《史记》及《纪年》修之,此条不见《史记》,当出《纪年》也。〉
共伯和干王位。〈《史记·周本纪》索隐。《庄子·让王篇》释文引作“共伯和即于王位”。〉
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厉王死,宣王立。〈《太平御览》八百九十七引《史记》,然《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宣王
四年,使秦仲伐西戎,为戎所杀。〈《後汉书·西羌传》。〉
秦无历数,周世陪臣,自秦仲之前,初无年世之纪。〈《广弘明集》十一。〉
- 王国维案:此亦注文。
王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後汉书·西羌传》。〉
三十年,有兔舞镐。〈《太平御览》九百七。《初学记》二十九引作“宣王三年有兔舞镐”,《通鑑外纪》三作“三十年有兔舞于镐京”。〉
〈三十一年,〉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後汉书·西羌传》。〉
三十三年,有马化为狐。〈《开元占经》一百十九。《占经》作“周灵王三十三年”,“宣”“灵”形相近,字之误也。《御览》八百八十七、 《广韵》四十祃均引“周宣王时马化为狐”,《御览》九百九引“宣王时乌化为狐”'“乌”亦字误。〉
〈三十六年, 〉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後汉书·西羌传》。〉
〈三十八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後汉书·西羌传》。〉
戎人灭姜侯之邑。〈《後汉书·西羌传》。〉
〈三十九年,〉王征申戎,破之。〈《後汉书·西羌传》。〉
晋纪
殇叔
〈《春秋经传集解·後序》:“《纪年》无诸国别,惟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晋国灭,独纪魏事。”案殇叔在位四年,其元年为周宣王四十四年,其四年为幽王元年,然则《竹书》以晋纪年,当自殇叔四年始。〉
文侯
〈元年,周〉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後汉书·西羌传》。〉
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水经·洧水注》。案“同惠”疑“周厉”之讹。又《汉书·地理志》注引臣联瓒曰:“郑桓公寄奴与财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公之丘,是以为郑。”傅瓒亲校《竹书》,其言又与《洧水注》所引《纪年》略同,盖亦本《纪年》。然臣瓒以伐郐为在幽王既败二年,《水经注》以为晋文侯二年,未知孰是。〉
〈七年,〉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以为太子。〈《太平御览》八十四。《御览》一百四十七引“幽王”下有“八年”二字,《左传·昭二十六年》疏引“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服”作“盘”。〉
平王奔西申。〈《左传·昭二十六年》疏。〉
〈九年,〉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十年,〉伯盘与幽王倶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于携,周二王並立。〈《左传·昭二十六年》疏。〉
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史记·周本纪》集解。《通鑑外纪》三引《汲冢纪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
二十—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左传·昭二十六年》疏。〉
昭侯
孝侯
曲沃庄伯
晋庄伯元年,不雨雪。〈《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案《史记》无此语,又不以庄伯纪元,当出《纪年》也。〉
二年,翟人俄伐翼,至于晋郊。〈《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
八年,无雲而雷。十月,庄伯以曲沃叛。〈《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六引《史记》。〉
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水经·浍水注》。《水经注》引此条不繫年,然首句与上条《御览》所引《史记》同,知在是年,又足证《御览》所引《史记》实《纪年》也。〉
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作为文公。〈《水经·浍水注》。〉
鲁隐公及郑庄公盟于姑蔑。〈《春秋经传集解·後序》。据《後序》在庄伯十二年正月。〉
武公
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水经·河水注》。〉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庭乃返。〈《水经·涑水注》。〉
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
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
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引作“九年戎人逆之郏”。〉
〈十三年,〉楚及巴灭邓。〈《路史·国名纪》戊引“桓王十七年”云云。〉
〈二十三年,〉齐襄公灭纪郱、鄑、郚。〈《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
二十九年,齐人歼于遂。〈《唐书·刘贶传》。〉
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水经·汾水注》、《汉书·地理志》注。《文选·北征赋》注引“荀”作“郇”,“原氏黯”作“原点”。〉
献公
献公二年,周惠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为蜮射人。〈《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太平御览》九百五十。〉
〈十七年,〉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泽洞。〈《春秋经传集解·後序》。《後序》云“洞”当为“泂”。〉
郑弃其师。〈《唐书·刘贶传》。〉
十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醜奔卫,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春秋後序》引“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十一字,“下阳”《路史》注作“夏阳”。〉
〈二十一年,〉重耳出奔。〈《史通·疑古篇》。〉
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水经·涑水注》。〉
惠公
晋惠公二年,雨金。〈《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记》。〉
秦穆公〈十二年。〉取灵丘。〈《古文苑》注一引王顺伯《诅楚文跋》。〉
六年,秦穆公渉河伐晋。〈《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记》。〉
惠公见获。〈《史通·疑古篇》。〉
〈十一月,〉陨石于宋五。〈《史通·惑经篇》。〉
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渉自河曲。〈《水经·河水注》。〉 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禦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盟于军。〈《水经·涑水注》。〉
文公
〈五年,〉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春秋经传集解·後序》。〉
文公城荀。〈《汉书·地理志》注。《文选·北征赋》注引作“郇”。〉
襄公
晋襄公六年,洛绝于[氵向]。〈《水经·洛水注》。〉
灵公
成公
景公
〈十一年,〉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甗。〈《春秋经传集解·後序》。〉
厉公
悼公
平公
昭公
晋昭公元年,河水赤于龙门三里。〈《水经·河水注》。〉
六年十二月,桃杏华。〈《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顷公
定公
晋定公六年,汉不见于天。〈《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五。〉
十八年,青虹见。〈《太平御览》十四。〉
淇绝于旧卫。〈《水经·淇水注》。〉
燕简公卒,次孝公立。〈《史记·燕世家》索隐:“王邵案《纪年》,筒公後次孝公,无献公。”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简公卒在是年。〉
二十年,洛绝于周。〈《水经·洛水注》。〉
二十五年,西山女子化为丈夫,与之妻,能生子。其年,郑一女而生四十人。〈《开元占经》一百十三。〉
三十——年,城顿丘。〈《水经·淇水注》。〉
〈三十五年,〉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水经·获水注》。〉
出公
晋出公五年,浍绝于梁。〈《水经·浍水注》。〉
丹水三日绝不流。〈《水经·沁水注》。〉
六年,齐、郑伐卫。〈《水经·济水注》。〉
荀瑶城宅阳。〈《水经·济水注》。〉
宅阳一名北宅。〈《史记·穰侯列传》正义。〉
- 王国维案:此亦注文。
十年十一月,于粤子句践卒,是为菼执,次鹿郢立。〈《史记·越世家》索隐。〉
卫悼公卒于越。〈《史记·卫康叔世家》“悼公五年本”,索隐引《纪年》云:“四年卒于越。”据《左氏·哀二十六年传》,悼公四年,当晋出公十年。〉
十二年,河绝于扈。〈《水经·河水注》。〉
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水经·汾水注》。〉
十六年,于粤子鹿郢卒,次不寿立。〈《史记·越世家》索隐引《纪年》“鹿郢立六年卒”。 〉
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水经·巨马水注》、《初学记》八、《太平御览》六十四。〉
十九年,晋韩庞取卢氏城。〈《水经·洛木注》。〉
燕孝公卒,次成侯载立。〈《史记·燕世家》:“孝公十二年,韩、赵、魏灭智伯,十五年,孝公卒。”索隐曰:“《纪年》智伯灭在成公三年。”又曰:“案《纪年》成侯名载。”今据此补。〉
二十二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尽併其地。〈《史记·晋世家》:“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尽併其地。”索隐:“如《纪年》之说,乃出公二十二年事。”今据补。〉
二十三年,出公奔楚,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史记·晋世家》素隐。〉
敬公
〈三年,〉于粤子不寿〈立十年。〉见杀,是谓盲姑,次朱句立。〈《史记·越世家》索隐。〉
六年,魏文侯初立。〈《史记·晋世家》索隐引“敬公十八年,魏文侯初立。”案《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由武侯卒年上推之,则文侯初立当在敬公六年,《索隐》作十八年,“十八”二字乃“六”字误离为二也。〉
〈十一年,〉田庄子卒。〈《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纪年》:“齐宣公十二年田庄子卒。”案宣公十二年当晋敬十一年。〉
〈十二年,〉田悼子立。〈《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燕成公〈十六年。〉卒,燕文公立。〈《史记·晋世家》索隐。〉
幽公
幽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水经·济水注》《太平寰宇记》曹州乘氏县下引作“幽公十三年”。〉
七年,大旱,地长生盐。〈《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
九年,丹水出,相反撃。〈《水经·沁水注》。〉
十年九月,桃杏实。〈《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十二年,无雲而雷。〈《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六引《史记》。〉
〈十四年,〉于粤子朱句〈二十四年。〉灭滕。〈《史记·越世家》索隐。〉
燕文公〈二十四年。〉卒,简公立。〈《史记·燕世家》索隐。〉
〈十五年,〉于粤子朱句〈三十五年。〉灭郯,〈《史记·越世家》索隐。〉 以郯子鸪归。 〈《水经·沂水注》。《水经注》引作“晋烈公四年,于越子朱句伐郯,以郯子鸪归”,系年与《索隐》不合。〉
秦灵公卒。〈《史记·秦始皇本纪》“肃灵公”,索隐曰:“《纪年》及《系本》无“肃”字,立十年。”〉
〈十七年,〉于粤子朱句〈三十七年。〉卒。〈《史记·越世家》索隐。〉
十八年,晋夫人秦嬴贼公于高寝之上。〈《史记·晋世家》索隐。〉
烈公
晋烈公元年,赵简子城泫氏。〈《水经·沁水注》。〉
韩武子都平阳。〈《水经·汾水注》。〉
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水经·丹水注》、《路史·国名纪》己。〉
四年,赵城平邑。〈《水经·河水注》、<初学记》八。〉
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水经·河水注》。〉
- 王国维案:田居思即《战国策》之田期思,《史记·田敬仲世家》之田臣思。巨思之讹。《水经·济水注》引《纪年》作田期,《史记·田敬仲世家》引《纪年》谓之徐州子期。而据《济水注》,“齐田期伐我东鄙”在惠成王十七年,距此凡五十三年,且此时三家尚未分晋,赵不得有邯郸之称,疑《河水注》所引“晋烈公五年”或有误字也。
〈六年,〉秦简公〈九年。〉卒,次敬公立。〈《史记·秦本纪》索隐。〉
〈九年,〉三晋命邑为诸侯。〈《史记·燕世家》索隐。〉
十年,齐田肦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河水注》。〉
十一年,田悼子卒,〈次田和立。〉 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水经·瓠子水注》、《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齐宣公五十一年,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十五字,“次田和立”四字亦据索隐补。〉
十二月,齐宣公薨。〈《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水经·汶水注》。〉
景子名虔。〈《史记·韩世家》索隐。〉
- 王国维案:此司马贞据《纪年》为说,非原文。
〈十五年,〉魏文侯〈五十年。〉卒。〈《史记·魏世家》索隐。〉
〈十六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十八年,〉秦敬公〈十二年。〉卒。乃立惠公。〈《史记·秦本纪》索隐。〉
二十二年,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今《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 王国维案:《史记·晋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以晋桓公十九年卒。以武侯卒年推之,则烈公当卒于是年。烈公既卒,明年太子喜出奔,立桓公,後二十年为三家所迁。是当时以桓公为未成君,故《纪年》用晋纪元盖讫烈公。明年桓公元年,即魏武侯之八年,则以魏纪元矣。《御览》引晋烈公二十二年,知《纪年》用晋纪元讫于烈公之卒。《史记》索隐引魏武侯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而无七年以前年数,知《纪年》以魏纪元自武侯八年後始矣。至《魏世家》索隐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缓,则惠成王元年之误也。说见後。
魏纪
武侯
武侯十一年,城洛阳及安邑、王垣。〈《史记·魏世家》索隐。〉
宋悼公〈十八年。〉卒。〈《史记·宋世家》索隐。〉
〈十七年,〉于粤子翳〈三十三年。〉迁于吴。〈《史记·越世家》索隐。〉
〈十八年,〉〈齐康公二十二年。〉田侯郯立。〈《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二十年〉〈于粤子翳三十六年。〉七月,于粤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子错枝为君。〈《史记·越世家》索隐。〉
〈二十一年,〉于粤大夫寺区定粤乱,立无餘之。〈《史记·越世家》索隐。〉
齐田午就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 王国维案:《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纪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郯立,後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又据索隐引《纪年》,齐宣公薨与公孙会之叛同年。而据《水经·瓠子水注》引,则公孙会之叛在晋烈公十一年,宣公于是年卒,则康公元年当为晋烈公十二年,二十二年当为魏武侯十八年,此事又後十年,当为梁惠成王二年。然索隐又引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後威王始见,又案《魏世家》索隐引齐幽公之十八年而成王立,幽公或桓公之讹。则桓公即田午。十八年当惠成王十三年,其自立当在是年矣。年代参错,未知孰是。
韩灭郑,哀侯入于郑。〈《史记·韩世家》索隐。〉
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而韩若山立。〈《史记·韩世家》索隐。《晋世家》索隐引“晋桓公十五年韩哀侯卒”。〉
赵敬侯卒。〈《史记·晋世家》索隐引“晋桓公十五年赵敬候卒”。〉
二十六年,武侯卒。〈《史记·魏世家》索隐。〉
燕简公〈四十五年。〉卒。〈《史记·燕世家》索隐。〉
梁惠成王
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水经·浊漳水注》、《史记·晋世家》索隐。〉
昼晦。〈《开元占经》一百一。〉
封公子缓、赵侯種、韩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赵围浊阳。〈《史记·魏世家》:“初武侯卒也,子莹与公中缓争为太子。”索隐引《纪年》曰:“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赵侯種、韩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赵围浊阳,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云云。案武侯元年当作惠成王元年,据本文自明。《水经·沁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路史·国名纪》己引同,惟“葵”作“鄈”,索隐引作“蔡”,乃字之误。〉
邺师败邯郸之师于平阳。〈《水经·浊漳水注》。〉
二年,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水经·河水注》。〉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史记·魏世家》集解。〉
三年,郑城邢丘。〈《水经·河水注》。〉
秦子向命为蓝君。〈《水经·渭水注》。《太平寰宇记》雍州蓝田县引“惠王命秦子向为蓝田君”,《长安志》引作“梁惠成王命太子向为蓝田君”。〉
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河水注》。〉
五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
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水经·渠水注》。《汉书·高帝纪》注臣瓒曰:“《汲冢古文》惠王之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史记·魏世家》集解、 《孟子》正义皆引“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
于粤寺区弟思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史记·越世家》索隐。〉
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史记·魏世家》索隐。〉
雨碧于郢。〈《太平御览》八百九、《广韵》二十二昔、《路史·發挥》一注。〉
地忽长十丈有餘,高半尺。〈《太平御览》八百八十。〉
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水经·浊漳水注》。〉
雨黍于齐。〈《太平御览》八百四十二引“惠成王八年雨黍”七字,又八百七十七引全文作《史记》。〉
雨骨于赤髀。〈《路史·發挥》一注。〉
齐桓公〈十一年。〉弑其君母。〈《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九年,与邯郸楡次、阳邑。〈《水经·洞涡水注》。〉
晋取泫氏。〈《太平御览》一百六十三、《太平寰宇记》泽州高平县条、《路史·国名纪》己注。〉
王会郑厘侯于巫沙。〈《水经·济水注》。〉
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水经·渠水注》。〉
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水经·青衣水注》。〉
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戸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轵道,与郑鹿。〈《水经·河水注》。〉
东周惠公杰薨。〈《史记·六国表》集解。〉
十二年,龙贾帅师築长城于西边。〈《水经·济水注》。〉
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水经·河水注》。〉
郑取屯留、尚子、涅。〈《水经·浊漳水注》。《太平寰宇记》潞州长子县下引“郑取屯留、长子”六字。〉
十三年,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厘于郑。〈《水经·济水注》。〉
齐威王立。〈《史记·魏世家》索隐引“齐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又《田敬仲世家》引“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後威王始见” ,今据补。〉
十四年,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厘侯来朝。〈《史记·魏世家》索隐。〉
于粤子无颛〈八年。〉薨,是为菼躅卯。〈《史记·越世家》索隐。〉
十五年,鲁共侯来朝。〈《史记·六国表》集解。〉
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史记·六国表》集解。〉
遣将龙贾築阳池以备秦。〈《太平寰宇记》郑州原武县下。〉
郑築长城自亥谷以南。〈《水经·济水注》:“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竹书》曰:梁惠成王十五年築也。”〉
十六年,秦公孙壮帅师伐郑,围焦城,不克。〈《水经·渠水注》。〉
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氏。〈《水经·渠水注》。〉
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水经·济水注》。〉
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水经·鲍丘水注》。〉
邯郸四曀,室坏多死。〈《开元占经》一百一引作周显王四年。〉
十七年,宋景[善攴]、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水经·淮水注》。〉
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索隐:“王劭案《纪年》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我桂陵,与此文异。”又《田敬仲世家》“田臣思”索隐:“《战国策》作田期思”,《纪年》谓之徐州子期。〉
东周与郑高都、利。〈《水经·伊水注》。〉
郑厘侯来朝中阳。〈《水经·渠水注》。〉
有一鹤三翔于郢市。〈敦煌唐写本《修文殿御览》残卷。〉
十八年,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水经·淮水注》。〉
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水经·淮水注》。〉
王会齐、宋之围。〈《水经·淮水注》。〉
赵败魏桂陵。〈《史记·魏世家》索隐。〉
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水经·沁水注》。〉
二十年,齐築防以为长城。〈《水经·汶水注》。《史记·苏秦传》正义引“齐”下有“湣王”二字。〉
〈二十四年,〉楚伐徐州。〈《史记·越世家》索隐。〉
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水经·汾水注》。〉
二十六年,败韩马陵。〈《史记·魏世家》索隐。〉
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肦败梁马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索隐。案《魏世家》索隐引“二十八年与齐田肦战于马陵”,二十七年十二月在周正为二十八年二月,是《魏世家》索隐已改算为周正也。《田敬仲世家》索隐引“齐威王十四年田肦伐梁战马陵”,考《纪年》齐威王以梁惠王十三年立,至此正得十四年。〉
二十八年,穰苴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通逋。〈《水经·渠水注》。〉
二十九年五月,齐田肦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水经·泗水注》。《史记·魏世家》索隐引作“二十九年五月齐田肦伐我东鄙”。〉
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史记·魏世家》索隐。《商君列传》索隐引无月。〉
十月,邯郸伐我北鄙。〈《史记·魏世家》索隐。〉
王攻卫鞅,我师败绩。〈《史记·魏世家》索隐。〉
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史记·六国表》惠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年会诸侯于泽,徐广曰:“《纪年》作逢泽。”《水经·渠水注》引徐说略同。〉
二十年城济阳。〈《水经·济水注》。〉
秦封卫鞅于邬,故名曰商。〈《水经·浊漳水注》、《路史·国名纪》己。《後汉书·光武帝纪》注引作“卫鞅封于鄡”。〉
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经·渠水注》。〉
邳迁于薛,改名徐州。〈《水经·泗水注》。《史记·鲁世家》索隐引“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孟尝君列传》正义引“梁惠王三十年下邳迁于薛,改名徐州”,“三十”下夺“一”字。〉
〈三十二年,〉与秦战岸门。〈《史记·秦本纪》索隐。此年据《史记·六国表》补。〉
三十六年。〈《春秋经传集解·後序》:“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
一年。〈《春秋经传集解·後序》。〉
〈二年,〉郑昭侯武薨,次威侯立。〈《史记·韩世家》索隐。〉
〈九年,郑〉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五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十月,郑宣王朝梁。〈《史记·韩世家》索隐。〉
〈十年,〉齐田肦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河水注》。〉
〈朱氏右曾曰:此事《水经注》引作晋烈公十年,索隐云《纪年》败韩举当韩威王 八年,计相距七十八岁,不应有两田肦、两韩举。考《赵世家》云:“肃侯二十三年, 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丘。”肃侯元年当梁惠王二十二年,下逮後元十年,为肃侯 之二十五年,盖《赵世家》误“五”为“三”,《水经注》误“惠成後元十年”为“晋 烈公十年”也。至《韩世家》以韩举为韩将,则更舛矣。 〉 十一年,〈会韩威侯、齐威王于〉平阿。〈《史记·孟尝君列传》:“田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盟而去。”索隐曰:“《纪年》当惠王之後元十一年,作平阿。但齐之威、宣二王文舛互不同也。”案韩昭侯《纪年》亦当作韩威侯。〉
十三年,会齐威王于甄。〈《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四月,齐威王封田婴于薛。十月,齐城薛。〈《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婴初封彭城。〈《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 王国维案:此司马贞据《纪年》为说,非本文。
十四年,薛子婴来朝。〈《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十五年,齐威王薨。〈《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十六年,惠成王卒。〈《春秋经传集解·後序》。〉
今王
〈四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水经·济水注》引无年,《史记·赵世家》集解:“徐广曰:《纪年》云魏襄王四年改河阳曰河雍,向曰高平。”据此补。又《秦本纪》集解:“徐广曰:《汲冢纪年》云魏哀王二十四年改宜阳曰河雍,向曰高平。”案《纪年》终于今王二十年,不得有二十四年,“二十”字衍。〉
碧阳君之诸禦产二龙。〈《开元占经》一百十三。〉
〈五年,〉燕子之杀公子平。〈《史记·燕世家》索隐。〉
齐人禽子之而醢其身。〈《史记·燕世家》集解。〉
赵立燕公子职。〈《史记·六国表》集解。《赵世家》: “赵召燕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集解:“徐广曰:《纪年》亦云尔。”〉
六年,秦取我焦。〈《路史·国名纪》己。〉
齐地暴长,长丈餘,高一尺。〈《太平御览》八百八十引作周隐王二年。〉 七年,韩明帅师伐襄丘。〈《水经·济水注》。〉
秦王来见于蒲坂关。〈《水经·河水注》。〉
四月,越王使公孙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水经·河水注》。〉
齐宣王〈八年。〉杀其王后。〈《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楚景翠围雍氏。〈《史记·韩世家》集解。〉
秦助韩,共败楚屈丐。〈《史记·韩世家》集解。〉
韩宣王卒。〈《史记·韩世家》集解。〉
齐、宋围煮枣。〈《史记·韩世家》集解。〉
八年,翟章伐卫。〈《史记·魏世家》索隐。〉
秦楮里疾围蒲不克,而秦惠王薨。〈《史记·樗里子列传》索隐。本不繫年,以秦惠王薨年考之列此。〉
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经·洛水注》。〉
五月,张仪卒。〈《史记·韩世家》及《张仪传》索隐。〉
楚庶章帅师来会我,次于襄丘。〈《水经·济水注》。〉
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水经·济水注》。〉
十二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围皮氏,翟章帅师救皮氏围,疾西风。〈《水经·汾水注》。〉
十三年,城皮氏。〈《水经·汾水注》。〉
〈十四年,〉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史记·穰侯传》索隐。〉
〈十六年,秦拔我蒲坂、〉 晋阳、封谷。〈《史记·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阳晋、封陵。”索隐曰:“《纪年》作晋阳、封谷。”〉
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水经·河水注》。〉
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水经·济水注》。〉
楚入雍氏,楚人败。〈《史记·韩世家》集解。〉
二十年。〈《春秋经传集解·後序》:“今王终二十年。”〉
附 无年世可繫者
洛伯用与河伯冯夷鬥。〈《水经·洛水注》。〉
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主甲微假帅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河伯僕牛。〈《山海经·大荒东经》注:“河伯、僕牛皆人姓名,见《纪年》”。〉
不窋之晜孙。〈《尔雅·释亲》注。〉
应。〈《水经·滍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汲冢古文》殷时已有应国。”〉
留昆。〈《穆天子传》注:“留昆国见《纪年》。”〉
盟于大室。〈《北堂书钞》二十二。〉
执我行人。〈《史通·惑经篇》。〉
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水经·泚水注》。〉
宋大水,丹水壅不流。〈《水经·获水注》。〉
子南弥牟。〈《史记·周本纪》集解、《水经·汝水注》、《汉书·武帝纪》注皆引臣瓒曰:“《汲冢古文》谓卫将军文子为子南弥牟。” 〉
子南劲朝于卫,後惠成王如卫,命子南为侯。〈《史记·周本纪》集解、《水经·汝水注》、《汉书·武帝纪》注。〉
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赐民。〈《左传·哀十一年》疏。《汉书·地理志》注引“废”作“發”。〉
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水经·涑水注》。〉
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水经·沁水注》、《路史·国名纪》丁。《太平寰宇记》怀州下引“秦师伐郑,至于怀、殷”。〉
宋桓侯璧兵。〈《史记·宋世家》“闢公闢兵”,索隐曰:“《纪年》作桓侯璧兵。”〉
宋剔成肝废其君璧而自立。〈《史记·宋世家》索隐。〉
纺子。〈《太平寰宇记》赵州高邑县下“《史记》云'赵敬肃侯救燕,燕与中山公战于房子,惠文王四年城之'是也,《竹书纪年》作纺子。 ”〉
卫孝襄侯。〈《史记·卫康叔世家》索隐:“乐资据《纪年》以嗣君即孝襄侯。”〉
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水经·滱水注》。〉
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水经·滱水注》。〉
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戸邦郛。〈《水经·丹水注》。〉
孙何取㶏阳。〈《水经·颍水注》。〉
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取纶氏。〈《水经·伊水注》、《後汉书·黄琼传》注、《路史·後纪》十三。〉
秦胡苏帅师伐郑,韩襄败秦胡苏于酸水。〈《水经·济水注》。〉
翟章救郑,次子南屈。〈《水经·河水注》、《汉书·地理志》注。〉
魏章帅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水经·汝水注》。〉
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水经·渠水注》、《左传·定九年》疏。〉
救山塞,集胥口。〈《史记·苏秦传》集解。〉
外部链接
- 方诗铭 王修龄 古本竹书纪年缉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5年10月 存档
- 古本竹书纪年白话译文
维基百科条目:古本竹书纪年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