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略/子略目
序 ◄ | 子略 子略目 |
► 卷一 |
史稱「劉向《七略》剖判藝文,揔百家之緒」,「每一書已,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自書災於秦,文字掃蕩,斷章脫簡,不絕如綫。上天祿、石渠、麒麟閣者,曾不一二,又雜以漢儒記臆綴續之言,書益蕪駁。枚數《諸子略》所鈔,則所謂「建藏書之策」者,不過是耳。天不椓喪,猶有可傳者,而後世乃復與之踈闊,鮮克是訂,而書益窮矣。采劉氏《略》,作《子略》。
《晏子》〈八篇。名嬰,謚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師古曰:「有列傳者,謂《太史公書》。」〉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爲魯繆公師。〉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啟後。〉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師古曰:「宓讀與伏同。」〉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爲魏文侯相。〉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師古曰:「《聖證論》雲軻字子車,而此《志》無字,未詳其所得。」〉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爲齊稷下祭酒,有列傳。師古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諱,故曰孫。」〉
《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後。師古曰:「羋音弭。」〉
《內業》〈十五篇。不知作書者。〉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師古曰:「卽今之《六韜》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弢字與叨同也。」〉
《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王所述也。〉
《讕言》〈十篇。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如淳曰:「讕音粲爛。」師古曰:「說者引《孔子家語》雲孔穿所造,非也。」〉
《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爲周威王師。〉
《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爲陳古今成敗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
《俟子》〈一篇。李奇曰:「或作侔子。」〉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
《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
《平原老》〈七篇。朱建也。 宋祁曰︰「老一作君。」〉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傳》〈十三篇。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
《陸賈》〈二十三篇。〉
《劉敬》〈三篇。〉
《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
《賈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
《賈誼》〈五十八篇。〉
《河間獻王》〈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兒寬》〈九篇。〉
《公孫弘》〈十篇。〉
《終軍》〈八篇。〉
《吾丘壽王》〈六篇。〉
《虞丘說》〈一篇。難孫卿也。〉
《莊助》〈四篇。〉
《臣彭》〈四篇。〉
《鉤盾宂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數言事。 宋祁曰︰「宂當作冗。〉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寬《鹽鐵論》〈六十篇。師古曰:「寬字次公,汝南人也。孝昭帝時,丞相御史與諸賢良文學論鹽鐵事,寬撰次之。」〉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爲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爲太公術者所增加也。師古曰:「父讀曰甫也。」〉
《謀》〈八十一篇。〉
《言》〈七十一篇。〉
《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爲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爲楚祖。師古曰:「鬻音弋六反。」〉
《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師古曰:「筦讀與管同。」〉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
《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師古曰:「蜎,姓也。音一元反。」〉
《關尹子》〈九篇。名喜,爲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師古曰:「駢音步田反。」〉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師古曰:「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
《宮孫子》〈二篇。師古曰:「宮孫,姓也,不知名。」〉
《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爲冠。〉〈師古曰:「以鶡鳥羽爲冠。」〉
《周訓》〈十四篇。師古曰:「劉向《別錄》雲人間小書,其言俗薄。」〉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所作,託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六國時。〉
《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說。〉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爲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容成子》〈十四篇。〉
《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國彊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衞後也,相秦孝公,有列傳。〉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韓昭侯,終其身諸侯不敢侵韓。〉〈師古曰:「京,河南京縣。」〉
《處子》〈九篇。師古曰:「《史記》雲趙有處子。」〉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
《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
《游棣子》〈一篇。〉
《鼂錯》〈三十一篇。師古曰:「棣音徒計反。」〉
《鄧析》〈二篇。鄭人,與子產並時。〉〈師古曰:「《列子》及《孫卿》並雲子產殺鄧析。據《左傳》,昭公二十年子產卒,定公九年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則非子產所殺也。」〉
《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師古曰:「劉向雲與宋鈃俱游稷下。鈃音形。」〉
《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師古曰:「卽爲堅白之辯者。」〉
《惠子》〈一篇。名施,與莊子並時。〉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蘇林曰:「俅音仇。」〉
《我子》〈一篇。師古曰:「劉向《別錄》雲爲墨子之學。」〉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爲宋大夫,在孔子後。〉
《蘇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傳。〉
《張子》〈十篇。名儀,有列傳。〉
《闕子》〈一篇。〉
《國筮子》〈十七篇。〉
《鄒陽》〈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樂》〈一篇。〉
《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大𢁰》〈三十七篇。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後《世語》。〉〈師古曰:「𢁰,古禹字。」 宋祁曰︰「一作[上合下巾]。」〉
《五子胥》〈八篇。名員,春秋時爲吳將,忠直遇讒死。〉
《子晚子》〈三十五篇。齊人,好議兵,與《司馬法》相似。〉
《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爲大夫。〉
《尉繚》〈二十九篇。六國時。〉〈師古曰:「尉,姓;繚,名也。音了,又音聊。劉向《別錄》雲繚爲商君學。」〉
《尸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師古曰:「佼音絞。」〉
《呂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
《淮南內》〈二十一篇。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師古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 宋祁曰︰「雜,邵本作新。」〉
《東方朔》〈二十篇。〉
《荊軻論》〈五篇。軻爲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
《吳子》〈一篇。〉
《公孫尼》〈一篇。〉
《伊尹說》〈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託也。〉
《鬻子說》〈十九篇。後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託也。〉
《務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隋代羣書始開皇三年牛弘表請搜訪,於是異書間出。平陳後,經籍稍該,召工書者於祕書補續殘闕,爲正副本,一藏宮中,一入祕府。煬帝立,別錄副本,分三品,上軸紅琉璃,中紺琉璃,下用漆,東都及觀文殿藏焉。又聚魏以來古蹟名繪於二閣,此爲奇矣。而唐舟沉於砥柱,存不一二,爲之嗟惜。《隋志》之作,盡出瀛洲學士之手,可謂極一時史筆之妙。而《志》甚淆雜,乏詮彙之工,因爲輯之。難哉!
《晏子春秋》〈七卷。齊大夫晏嬰撰。〉
《曾子》〈二卷,目一卷。魯國曾參撰。〉
《子思子》〈七卷。魯穆公師孔伋撰。〉
《公孫尼子》〈一卷。尼,似孔子弟子。〉
《孟子》〈十四卷。齊卿孟軻撰,趙岐注。鄭玄注七卷。劉熙注七卷。綦毌邃注,亡。〉
《孫卿子》〈十二卷。楚蘭陵令荀況撰。梁有《王孫子》一卷,亡。〉
《董子》〈一卷。戰國時,董無心撰。〉
《魯連子》〈五卷、錄一卷。魯連,齊人,不仕,稱爲先生。〉
《賈子》〈一卷。漢梁太傅賈誼撰。十卷錄。〉
《揚子法言》〈十五卷。揚雄撰,李軌注。六卷,宋衷注。十三卷,侯苞注,亡。〉
《揚子太玄經》〈十卷。揚雄自作章句,亡。宋衷注九卷。王肅注亡。〉
《桓子新論》〈十七卷。後漢六安丞桓譚譔。〉
《魏子》〈三卷。後漢會稽人魏朗撰。〉
《牟子》〈二卷。後漢太尉牟融撰。〉
《典論》〈五卷。魏文帝撰。〉
《新語》〈二卷。陸賈撰。〉
《新序》〈三十卷。劉向撰。〉
《潛夫論》〈十卷。後漢處士王符撰。〉
《申鑒》〈五卷。荀悅撰。〉
《徐氏中論》〈六卷。魏太子文學徐幹撰。〉
《杜氏體論》〈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
《顧子新語》〈十二卷。吳太常顧譚撰。〉
《譙子法訓》〈八卷。譙周撰。〉
《袁子正論》〈十九卷。袁準撰。〉
《新論》〈十卷。晉散騎常侍夏侯湛撰。〉
《志林新書》〈三十卷。虞喜撰。梁有《廣林》二十四卷,又《後林》十卷,虞喜撰。〉
《要覽》〈十卷。晉郡儒林祭酒呂竦撰。〉
《鬻子》〈一卷。周文王師鬻熊撰。〉
《老子》〈河上丈人注二卷。蜀才注亡。張嗣注二卷。鍾會注二卷。羊祜注二卷。邯鄲氏注二卷。王尚述注二卷。劉仲融注二卷。巨生注二卷。張憑注二卷。袁真注二卷。釋惠琳注二卷。盧景裕注二卷。嚴遵《指歸》十一卷。梁曠注二卷。毌丘望之《指趣》三卷。顧歡《義綱》一卷。韋處玄《義疏》四卷。孟智周《義疏》五卷。梁武帝《講疏》六卷。戴詵《義疏》九卷。葛仙翁《雜讑》一卷。何、晏《序訣》一卷。何、王等《私記》十卷。梁簡文帝《玄示》一卷。劉遺民《玄機》三卷。韓壯《玄譜》一卷。宗塞《幽易》五卷。山琮《志》一卷。並亡。李軌《音》一卷。孫登《音》一卷。戴逵《音》亡。〉
《鶡冠子》〈三卷。楚之隱人。〉
《列子》〈鄭之隱人列圉寇撰八卷,東晉光祿勳張湛注。〉
《莊子》〈李叔之《義疏》亡。郭象注三十卷。周弘正《講疏》八卷。李頤注十八卷。梁簡文帝《講疏》十卷。戴詵《義疏》八卷。嚴機《講疏》二卷。梁曠《南華論》二十五卷。李軌《音》一卷。又徐邈《集音》三卷,徐邈《音》三卷。郭象《音》一卷。向秀《音》一卷。梁曠《音》三卷。〉
《莊成子》〈十二卷。梁有《蹇子》一卷,今亡。〉
《任子》〈十卷。魏河東太守任嘏撰。梁有《渾輿經》一卷,魏安成令桓威撰,亡。〉
《唐子》〈十卷。吳唐滂撰。〉
《抱朴子》〈葛洪撰內外篇,共五十一卷。〉
《符子》〈二十卷。東晉員外郎符朗撰。〉
《廣成子》〈十三卷。商洛公撰。張太衡注,疑近人作。〉
《管子》〈十九卷。齊相管夷吾撰。〉
《商君書》〈五卷。秦相衞鞅撰。〉
《慎子》〈十卷。慎到撰。〉
《韓子》〈二十卷。韓非撰。〉
《墨子》〈十五卷。宋大夫墨翟撰。〉
《隨巢子》〈一卷。巢,似墨翟弟子。〉
《昌言》〈十二卷。仲長統撰。〉
《蔣子萬機論》〈八卷。蔣濟撰。〉
《胡非子》〈一卷。墨翟弟子。〉
《尸子》〈二十卷。尸佼撰。〉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呂不韋撰。〉
《淮南子》〈二十一卷。淮南王劉安撰。〉
《論衡》〈二十九卷。王充撰。〉
《風俗通義》〈三十一卷。應劭撰。〉
《傅子》〈一百二十卷。傅玄撰。〉
《金樓子》〈十卷。梁元帝撰。〉
《子抄》〈三十卷。庾仲容撰。沈約二十卷,亡。〉
《燕丹子》〈一卷。〉
《世說》〈八卷。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亢桑子》〈二卷。天寶元年,詔《莊子》爲《南華真經》,《列子》爲《沖虛真經》,《文子》爲《通玄真經》。然《亢桑子》求之不獲,襄陽處士王士元謂《莊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倉子》,其實一也。諸子文義類者補其亡。〉
《牟子》〈一卷。牟融。〉
《太公六韜》〈五卷。〉
《太公金匱》〈二卷。〉
《司馬兵法》〈齊將田穰苴三卷。〉
《孫子》〈二卷。〉
《尉繚子》〈五卷。梁惠王時人。〉
唐因漢略,類經史子集爲四。至開元尤盛,凡五萬四千卷。唐學者自爲書二萬八千五百卷。初,隋嘉則殿書卷三十七萬,太府卿宋遵遺運入京,覆於砥柱。貞觀中,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繼爲祕書監,請構書,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藏於內,以宮人掌之。宮人任籤帙之責,繆矣。玄宗詔馬懷素、褚無量整比於乾元殿東序,請相宋璟、蘇頲同署如貞觀故事。後大明宮、東都各創集賢書院學士通籍,支月給蜀郡麻紙,季給上谷墨,歲給河間、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爲筆材。各聚四部,本有正有副,軸帶帙籤,亦異色。安祿山反,尺簡不藏。元載相,奏以一千錢購書一卷。文宗時,鄭覃侍講,言經籍未備,詔祕閣搜訪,乃復完。黃巢之亂,又益少。昭宗播遷,在京制置使孫惟晟歛書,寓教坊於祕閣,詔以書還。旣徙洛陽,蕩然無遺矣。今稽《藝文志》,殊虧詮敘。書之涉於瑣瑣,有不可以入子類者。合分別錄,若不可淆錯如此也。裁之。
《晏子春秋》〈七卷。晏嬰。〉
《曾子》〈二卷。曾參。〉
《子思子》〈七卷。孔伋。〉
《公孫尼子》〈一卷。〉
《孟子》〈十四卷。趙岐注十四卷。鄭玄注七卷。劉熙注七卷。綦毋邃注七卷。陸善經注七卷。張鑑《音義》三卷。〉
《荀卿子》〈十二卷。楊倞注二十卷。〉
《董子》〈一卷。董無心。〉
《魯連子》〈一卷。魯仲連。〉
陸賈《新語》〈二卷。〉
賈誼《新書》〈十卷。〉
桓寬《鹽鐵論》〈十卷。〉
劉向《新序》〈三十卷。〉
劉向《說苑》〈三十卷。〉
《揚子法言》〈六卷。揚雄。宋衷注十卷。李軌注三卷。柳宗元注十三卷。〉
《揚子太玄經》〈十二卷。陸績注十二卷。虞翻注十四卷。范望注十二卷。宋仲孚注十二卷。蔡文邵注十卷。王涯注六卷。劉緝注十四卷。員俶幽《贊》十卷。〉
《桓子新論》〈十七卷。桓譚。〉
王符《潛夫論》〈十卷。〉
《仲長子昌言》〈十卷。仲長統。〉
荀悅《申鑒》〈五卷。〉
《魏子》〈三卷。魏朗。〉
魏文帝《典論》〈五卷。〉
《徐氏中論》〈六卷。徐幹。〉
王肅《政論》〈十卷。〉
《杜氏體論》〈四卷。杜恕。〉
《顧子新論》〈五卷。顧譚。〉
《譙子法訓》〈八卷。〉
王嬰《古今通論》〈三卷。〉
夏侯湛《新論》〈十卷。〉
楊泉《物理論》〈十六卷。〉
王通《中說》〈五卷。〉
華譚《新論》〈十卷。〉
虞喜《志林新書》〈三十卷。又《後林新書》十卷。〉
顧子《義訓》〈十卷。顧夷。〉
干寶《正言》〈十卷。又《立言》十卷。〉
王劭《讀書記》〈三十二卷。〉
盧辯《墳典》〈三十卷。〉
《魏子》〈三卷。魏朗。〉
《譙子》〈五卷。譙周。〉
《周生烈子》〈五卷。〉
《袁子正書》〈三十五卷。袁準。〉
《崔子至言》〈六卷。崔靈童。〉
《鬻子》〈一卷。鬻熊。馮行珪注。〉
《老子》〈河上公注二卷。又《指例略》二卷。王弼注二卷。蜀才注二卷。鍾會注二卷。孫登注二卷。羊祜注二卷。王尚注二卷。袁真注二卷。劉仲熊注二卷。張憑注二卷。陶弘景注四卷。樹鍾山注二卷。陳嗣古注二卷。李允願注二卷。僧惠琳注二卷。惠嚴注二卷。義盈注二卷。鳩摩羅什注二卷。傅弈注二卷。楊上善注二卷。玄宗注二卷。辟閭仁諝注二卷。盧藏用注二卷。邢南和注二卷。白履忠注。馮朝隱注。李播注。尹知章注。並亡。成玄英注二卷。吳善經注二卷。孫思遜注二卷。任真子《集解》四卷。盧景裕、梁曠等注二卷。張道相《集注》四卷。丘望之《章句》二卷。王肅《玄言》二卷。嚴遵《指歸》十四卷。梁曠《經品》四卷。何晏《講疏》四卷。梁武帝《講疏》十卷。孟智周《義疏》五卷。顧歡《義疏》五卷。戴詵《義疏》六卷。葛洪《序訣》二卷。劉遺民《玄譜》一卷。韓莊《玄旨》八卷。馮廓《指歸》十三卷。賈大隱《違義》十卷。陸希聲《經傳》四卷。陳庭玉《疏》十五卷。成玄英《疏》七卷。李軌《音》一卷。〉
鶡冠子《三卷》。
《列子》〈八卷。列禦冠。張湛注。〉
《莊子》〈十卷。劉向注二十卷。郭象注十卷。崔譔注十卷。司馬彪注二十一卷。楊上善注十卷,《音》一卷。陸德明《文句義》十卷。李頤《集解》二十卷。李充《釋論》二卷。王玄古《集解》二十卷。梁簡文帝《講疏》三十卷。王穆疏十卷。成玄英《註疏》十四卷,《音》一卷。張隱居《指要》三十三卷。元載《通微》十卷。孫思邈注,柳縱注,尹知章注,甘暉、魏包注,李含光注,陳庭玉《疏》,並亡。〉
《廣成子》〈十二卷。張太衡注。〉
《文子》〈十二卷。徐靈府注。〉
《唐子》〈十卷。唐滂。〉
《蘇子》〈七卷。蘇彥。〉
《宣子》〈二卷。宣聘。〉
《陸子》〈十卷。陸雲。〉
《抱朴子》〈四十卷。葛洪。〉
《孫子》〈十二卷。孫綽。〉
《符子》〈三十卷。符朗。〉
《賀子》〈十卷。賀道養。〉
《亢倉子》〈二卷。天寶元年,詔號《莊子》爲《南華真經》,《列子》爲《沖虛真經》,《文子》爲《通玄真經》,《亢桑子》爲《洞靈真經》。然《亢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倉子』,其實一也。取諸子文義類者補其亡。〉
牟子〈一卷。牟融。〉
《尉繚子》〈六卷。〉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
《淮南子》〈二十一卷。許慎注。〉
王充《論衡》〈三十卷。〉
應劭《風俗通義》〈三十卷。〉
王肅《政論》〈十卷。〉
鍾會《芻蕘論》〈五卷。〉
《傅子》〈百二十卷。傅玄。〉
《抱朴子》〈二十卷。〉
《金樓子》〈梁元帝。〉
崔豹《古今注》〈三卷。〉
孟儀《子林》〈二十卷。〉
薛克構《子林》〈三卷。〉
沈約《子鈔》〈三十卷。〉
庾仲容《子鈔》〈三十卷。〉
《范子計然》〈十五卷。〉
王方慶《世說》〈十卷。〉
盧藏用《子書要略》〈一卷。〉
馬揔《意林》〈三卷。〉
《燕丹子》〈一卷。〉
《周書陰符》〈九卷。〉
《周呂書》〈一卷。〉
《司馬法》〈田穰苴二卷。〉
《孫子》〈三卷。魏文帝注。〉
《唐志》有陸景《典訓》、《譙子法訓》、周捨《正覽》、劉徽《欹器圖》之類,合登子錄。又《帝範》、《臣軌》、《政範》、《諫苑》之書,尤非其類。如此者數十家,裁之。
《子鈔》
[編輯]梁諮議參軍庾仲容,潁川人。
《子鈔》百十有七家,仲容所取或數句,或一二百言,是有以契其意,入其用,而他人不可共享者也。馬揔《意林》一遵庾目,多者十餘句,少者一二言,比《子鈔》更爲取之嚴,錄之精,且約也。戴叔倫敘其書曰︰「上以防守教之失中,以補比事之闕,下以佐屬文之緒。有疏通廣博、潔淨符信之要,無僻放拘刻、譤蔽邪盪之患。亦足以發其機,寫其志矣。孔子曰︰『雖小道,亦有可觀。』是於諸子未嘗廢也。聖人旣遠,承學易殊,義嚮之少純,言議之多詭,則百氏之爲家,不能盡葉乎一,亦理之所必然也。當篇籍散闕人所未見之時,而乃先識其名,又得其語,斯足以廣聞見,助發揮,何止嘗鼎臠、啖雞蹠也哉!陸機氏曰︰「傾羣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唐韋展《日月如合璧賦》雲︰「獵英華於百氏,漱芳潤於六籍。」語自此來。〉是庶幾焉。」揔,唐貞元中任評事,字會元,扶風人。
《鬻子》〈《藝文志》曰:名熊,著子十二篇。今一卷,有六篇。〉
《太公金匱》〈二卷。〉
《太公六韜》〈六卷。〉
《曾子》〈合十八卷。〉
《晏子》〈十四卷。〉
《子思子》〈七卷。〉
《孟子》〈十四卷。〉
《管子》〈十八卷。〉
《魯連子》〈五卷。〉
《文子》〈十二卷。周平王時人,師老子。〉
《鄧析子》〈二篇。〉
《范子》〈十二卷。〉
《墨子》〈十六卷。〉
《纏子》〈一卷。〉
《隨巢子》〈一卷。〉
《胡非子》〈一卷。〉
《尸子》〈二十卷。〉
《韓子》〈二十卷。〉
《列子》〈八卷。〉
《莊子》〈十卷。〉
《鶡冠子》〈三卷。〉
《王孫子》〈一卷。〉
《慎子》〈一卷。〉
《申子》〈三卷。〉
《燕丹子》〈三卷。〉
《鬼谷子》〈五卷。〉
《尹文子》〈二卷。〉
《公孫尼子》〈一卷。〉
陸賈《新語》〈二卷十篇。〉
晁錯《新書》〈三卷。〉
賈誼《新書》〈九卷。〉
《呂氏春秋》〈三十六卷。〉
《淮南子》〈二十二卷。〉
《鹽鐵論》〈十卷。〉
劉向《新序》〈三十卷。〉
劉向《說苑》〈二十卷。〉
《揚子法言》〈十五卷。〉
揚雄《太玄經》〈十五卷。〉
桓譚《新論》〈十七卷。〉
王充《論衡》〈二十七卷。〉
崔元始《正論》〈五卷。〉
王符《潛夫論》〈十卷。〉
應劭《風俗通》
《商子》〈五卷。〉
《阮子》〈四卷。〉
姚信《士緯》〈十卷。〉
殷興《通論》〈八卷。〉
《抱朴子》〈五十卷。〉
王叔師《正部》〈六卷。〉
《牟子論》〈一卷。〉
《周生烈子》
荀悅《申鑒》
仲長統《昌言》〈十二卷。〉
魏文帝《典論》〈五卷。〉
《魏子》〈十卷。魏朗。〉
劉邵《人物誌》〈三卷。〉
《任子》〈十卷。任弁。〉
杜恕《篤論》〈四卷。〉
杜恕《體論》〈四卷。〉
《傅子》〈一百二十卷。傅咸。〉
《唐子》〈十卷。傍孚惠潤。〉
《秦子》〈二卷。菁。〉
《梅子新書》〈一卷。按其語,晉人也。〉
楊泉《物理論》〈十六卷。〉
楊泉《太元經》
《蔡氏化清經》〈一卷。蔡洪。〉
《鄒子》〈一卷。其書多論漢人,恐是閏甫。〉
孫敏《成敗志》〈三卷。字休明。〉
王嬰《通論》〈三卷。〉
徐幹《四論》〈八卷。〉
蔣濟《萬機論》〈八卷。〉
譙周《法訓》〈八卷。〉
譙周《五教》〈五卷。並是《禮記》語。〉
顧譚《新言》〈二卷。字子默,吳太常。〉
鍾會《芻蕘論》〈五卷。〉
陸景《典語》〈十卷。〉
張儼《默記》〈三卷。字子節,吳大鴻臚。〉
裴玄《新言》〈五卷。〉
袁準《正書》
袁準《正論》
《蘇子》〈八卷。自雲魏人。〉
桓範《世要》〈十卷。字元則。〉
《陸子》〈十卷。陸雲。〉
夏侯湛《新論》〈十卷。〉
張顯《析言》〈十卷。〉
虞喜《志林》〈二十四卷。〉
《顧子》〈十卷。顧夷。〉
《諸葛子》〈著略一卷。〉
《陳子要言》〈十四卷。〉
《符子》〈二十卷。符朗。〉
《神農本草經》〈六卷。〉
《本草經》〈華陀弟子吳普。六卷。〉
《相牛經》〈一卷。〉
《相馬經》〈二卷。〉
《相鶴經》〈一卷。〉
《周髀》〈一卷。趙裴字君卿。〉
《司馬兵法》〈三卷。〉
《孫子兵法》〈三卷。〉
《黃石公記》〈三卷。上、中、下略。〉
《氾勝之書》〈二卷。〉
《夢書》〈十五卷。〉
《貝經》〈十卷。〉
《淮南萬畢術》〈一卷。〉
《九章筭術》〈一卷。〉
張華《博物志》〈十卷。〉
戴凱之《竹譜》〈一卷。〉
筆墨法
樞密院編修官莆田鄭樵漁仲譔
本朝藏書家最稱參政蘇公、宣獻宋公。文忠歐陽公又稱「丞相蘇公、丞相宋公兄弟而尤盛於邯鄲李氏。李氏其目足以與祕府敵。」
中興以來,垂意收拾。篤且富,無如鄭氏,雖曰包括諸氏,囊括百家,厥功甚茂。然秩翦繁歸彙,亦欠理擇,是又失於患多者也。似孫嘗閱天祿、石渠書,無古書,一也;無異書,二也;雜以今人所作,蕪雜太甚,三也。而又攷訂欠精,彙類欠確,一也;所合下詔更加求訪,一也;其書無祕副,每出外輙易毀失,一也。當必有能任其事者,旣采鄭氏目,入予《子略》,爲之太息。
《晏子春秋》〈七卷。齊大夫晏嬰。〉
《曾子》〈二卷。魯國曾參。〉
《子思子》〈七卷。魯穆公師孔伋。〉
《漆雕子》〈十三篇。漆雕開後。〉
《宓子》〈十六篇。孔子弟子宓不齊。〉
《世子》〈名碩,陳人。七十子之弟子。二十一篇。〉
《公孫尼子》〈一卷。七十子弟子。〉
《孟子》〈十四卷。齊卿孟軻,趙岐注。鄭玄注七卷。劉熙注七卷。綦毌邃注七卷。陸喜《經注》七卷。張鎰《音》二卷。孫奭《音》二卷。〉
《續孟子》〈二卷。唐林思慎撰。〉
《刪孟子》〈一卷。馮休撰。〉
《荀卿子》〈十二卷。楚蘭陵令荀況,湯倞注三卷。〉
《羋子》〈十八篇。齊人羋嬰,七十子之後。〉
《王孫子》〈一卷。〉
《羊子》〈四篇。秦博士羊百章撰。〉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
《魯連連子》〈五卷。齊人魯連,不仕,稱先生。〉
《賈子》〈十卷。漢梁太傅賈誼撰。〉
《秦子》〈三卷。〉
《何子》〈五卷。〉
《劉子》〈三卷。梁劉勰撰。〉
《揚子法言》〈解一卷。揚雄撰,李軌注十五卷。侯苞注六卷。宋衷注十卷。柳宗元注十三卷。司馬光《集注》十卷。〉
《元子新論》〈十七卷。後漢六安丞元譚撰。〉
《魏子》〈三卷。後漢會稽人魏朗撰。〉
《牟子》〈二卷。後漢太尉牟融撰。〉
《王子政論》〈十卷。魏王肅撰。〉
《顧子新語》〈十二卷。吳太常顧譚撰。〉
《譙子法訓》〈八卷。譙周撰。〉
《譙子五教志》〈五卷。〉
《袁子正論》〈十九卷。袁準撰。〉
《袁子正語》〈二十五卷。〉
《顧子義訓》〈十卷。晉揚州主簿顧夷撰。〉
《崔子至言》〈六卷。〉
《賈子》〈一卷。〉
《元子》〈十卷。元結撰。〉
《元和子》〈二卷。杜信撰。〉
《伸蒙子》〈三卷。唐林慎思撰。〉
《冀子》〈五卷。〉
《傅子》〈五卷。晉司隸校尉傅元撰。舊有百二十卷。〉
《鯫子》〈一卷。趙鄰機撰。〉
《素履子》〈一卷。張弧撰。〉
《東莞子》〈十卷。〉
《商子新書》〈三卷。商孝逸撰。〉
《孫綽子》〈十卷。〉
《樊子》〈三十卷。樊宗師撰。〉
《老子》〈古本二卷。河上丈人注二卷。河上公注二卷。毌丘望之注二卷,又《章句》二卷,《指趣》二卷。嚴遵注二卷,又《指歸》十一卷。鍾會注二卷。羊祜注二卷,又《解釋》四卷。蜀才注二卷。孫登注二卷,又《音》一卷。汪尚注二卷,又《音》一卷。劉仲融注二卷。袁真注二卷。張憑注二卷。曹道中注二卷。盧景裕注二卷。陶景注二卷。陳臯注二卷。鍾植山注二卷。李允願注二卷。陳嗣古注二卷。僧惠琳注二卷。僧惠嚴注二卷。鳩摩羅什注二卷。僧義盈注二卷。梁曠等注四卷。偃松子注二卷。李納注四卷。道士李滎注二卷。辟閭仁諝注二卷。唐明皇注二卷。傅奕二卷。吳善經注一卷。成玄英注一卷。楊上善注二卷。盧藏用注二卷。李軌疏一卷。戴逵疏一卷。李若愚注一卷。孟智周疏一卷。戴詵疏一卷。趙至堅疏一卷。韋處元疏一卷。江徵疏二卷。王顧等疏二卷。梁武帝疏八卷。賈青夷疏四卷。何晏疏四卷,又《講疏》四卷。任貞子《集注》四卷。《政和御解》二卷。程韶《集注》二卷。張道相《集注》四卷,又《義綱》一卷。顧歡《義疏》一卷,又《章門》一卷。王弼《節解》二卷。韓莊《指略》,《指例略》二卷。賈大隱《述義》十卷,又《元指》八卷賈善翊傳三卷。元景先生《簡要義》五卷。呂氏《昌言》二卷。李畋《音解》二卷。王守《注心鑑》一卷。〉
《鶡冠子》〈三卷。楚之隱人。〉
《列子》〈鄭之隱人列圉寇撰八卷,東晉光祿勳張湛注。〉
《莊子》〈郭象注十卷。崔譔注十卷。向秀注二十卷。司馬彪注十六卷,《音》一卷,又疏三卷。晉李頤注三十卷。孟氏注十八卷。楊上善注十卷。盧藏用注十二卷。道士文如晦注十卷。道士成元英注三十,又疏十二卷。張昭《補注》十卷。四家注十五卷。徐邈疏三卷。王穆疏三卷,又疏十卷。戴詵八卷。周宏正《講疏》八卷。李叔之《義疏》三卷。張機疏二卷。梁簡文帝《講疏》三十卷,又《內音義》一卷,《外音義》一卷。馮廊《正義》十卷。陸德明《句義》三十八卷,又《句義》二十卷。張隱居《指要》三十六篇。李充《論》二卷。陳景朝《內要》一卷,又《餘事》一卷。賈參廖《統略》三卷。李頤《集解》二十卷,又《通真論》三卷,《邈》一卷。王元《集解》二十卷。賈善翔《直音》一卷。〉
《鬻子》〈一卷。周文王師,楚人鬻熊。唐鄭縣尉逢行珪注。王觀注三卷。〉
《列子》〈八卷。鄭穆公時隱者列禦寇撰。唐加《沖虛真經》,本朝加《至德》。晉張湛注八卷。盧重光注八卷。孫鶚注八卷。《政和御注》八卷。《統略》一卷。《釋文》一卷。《指歸》一卷。《音義》一卷。〉
《文子》〈十二卷。老子弟子。朱弁注十二卷。李暹《訓法》十二卷。徐靈府《注音》一卷。《統略》一卷。《家語要言》一卷。〉
《鶡冠子》〈三卷。楚之隱人。〉
《莊成子》〈十二卷。〉
《蹇子》〈一卷。〉
《唐子》〈十卷。吳唐滂撰。〉
《蘇子》〈十卷。晉北中郎參軍蘇彥撰。〉
《宣子》〈二卷。晉宜城令宣聘撰。〉
《陸子》〈十卷。陸雲撰。〉
《幽求子》〈二十卷。杜英撰。〉
《抱朴子》〈葛洪撰《內篇》二十卷,《外篇》三十卷。〉
《符子》〈二十卷。東晉員外郎符明撰。〉
《賀子》〈十卷。宋太學博士賀道養撰。〉
《少子》〈五卷。齊司徒左長史張融撰。〉
《無名子》〈一卷。張太衡撰。〉
《元子》〈五卷。〉
《廣成子》〈十三卷。商洛撰,張太衡注。何璨注三卷。〉
《亢倉子》〈三卷。老聃之徒庚桑楚撰。王士元注、《音略》一卷。〉
《無能子》〈三卷。唐光啓中隱者,不得名氏。〉
《同光子》〈八卷。劉無待撰。〉
《元真子》〈三卷。張志和撰。〉
《達觀子》〈一卷。〉
《淨注子》〈二十卷。蕭子良撰。〉
《天隱子》〈一卷。〉
《元中子》〈三卷。杜登暉撰。〉
《元筌子》〈一卷。珞琭子撰。〉
《素履子》〈一卷。〉
《任子道論》〈一卷。魏河東太守任嘏撰。〉
《赤松子》〈一卷。陳摶撰。〉
《管子》〈十八卷。齊相管夷吾撰,漢劉向校。唐尹知章注,有三十卷,今存十九卷。房玄齡注二十一卷。〉
《愼子》〈二卷。戰國時處士慎到撰。舊有十卷,漢有四十二篇,隋唐分爲十卷。今亡九卷三十七篇。〉
《韓子》〈二十卷。韓非撰。唐有尹知章注,今亡。〉
《阮子政論》〈五卷。魏清涼太守阮武撰。〉
《陳子要言》〈十四卷。吳豫章太守陳融撰。〉
《鄧析子》〈一卷。戰國時鄭大夫。〉
《尹文子》〈二卷。尹文,周之處士。〉
《公孫龍子》〈一卷。戰國時人。舊十四篇,今亡八篇。賈大隱注一卷。陳嗣古注一卷。〉
《隨巢子》〈一卷。墨翟弟子。〉
《胡非子》〈一卷。墨翟弟子。〉
《董子》〈一卷。戰國時董無心撰。其說本墨氏。〉
《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先生,楚人也。生於周世,隱居鬼谷。樂壹注三卷。唐尹知章注三卷。梁陶景注三卷。〉
《補闕子》〈十卷。梁元帝撰。〉
《尸子》〈二十卷。秦相衛鞅上客尸佼撰。〉
《淮南子》〈二十一卷。漢淮南王劉安撰,許愼注。又高誘注二十一卷。〉
《金樓子》〈十卷。梁元帝撰〉
《子鈔》〈三十卷。梁黟令庾仲容撰,雲諮議參軍鈔序。〉
《子鈔》〈三十卷。沈約撰。〉
《子林》〈三十卷。薛克撰。〉
《子書要略》〈一卷。盧藏用撰。〉
《子談論》〈三卷。〉
《范子計然》〈十五卷。〉
《農子》〈一卷。〉
《燕丹子》〈一卷。〉
《青史子》〈一卷。〉
《宋玉子》〈一卷。楚大夫宋玉撰。〉
《郭子》〈三卷。東晉中郎郭澄之撰,賈泉注。〉
《猗犴子》〈一卷。元結撰。〉
《炙轂子》〈五卷。唐王叡撰。〉
《乾𦠆子》〈一卷。溫庭筠撰。〉
《太公六韜》〈五卷。〉
《太公金匱》〈二卷。〉
《司馬兵法》〈三卷。〉
《孫子》〈三卷。〉
《吳子》〈一卷。〉
《尉繚子》〈五卷。梁惠王時人。〉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