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今奇闻类纪/卷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 古今奇闻类纪
卷三
卷四

地理纪

[编辑]

地理叙

[编辑]

大地之质,元气所生,纯阴之凝聚也。博厚以载物,柔顺以资生,贞观之道,配天而立极焉。夫其地域广轮之数,山川兵陵原隰之分,险阻厄塞之限,肇判鸿濛而迄今不易者,坤道之常也。乃若地之贞静也而倏焉,震动陷裂山之镇定也而忽焉。摧堕飞移洲滩岩洞之现异,昭奇川原泉石之璋神显怪,斯则地灵之示变,启人消𤯝以臻祥耳。故古之君子随其顺逆而善应之,以致盛治稽之治,水弼服而文命诞,敷正域四方而九围丕式,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而万邦咸休。皆俯察地理,顺常通变,以成参赞之通者也。若玩禨祥而图化理,抑亦远矣。有位者,敬念之哉。天地为群物之祖,神变多端,故特叙之。其馀篇所纪皆可类推,不复叙也。

[编辑]

周时地震此下纪地震

[编辑]

《史记》周幽王二年,周三川皆震。震,地震,三川竭也。三川,泾、渭、洛也。刘向以金木水火沴土者也。伯阳甫曰:“周将亡矣! 天地之气不过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迫阴迫阳,使不能升也。 于是有地震。今三川皆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阳也。失其所,失其道也。填阴,阳为阴所填,不得升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水之本也。原塞,国必亡矣。水土演而民用也,演,引也,所以引出土气者也。土无所演而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如二代之季,其原又塞,塞必竭川,竭山必崩。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是岁三川竭、岐山崩,刘向以为:“阳失在阴者,谓火气来煎枯水,故川竭也。山川运体,下竭上崩,理势然也。”时幽王暴虐妄诛伐,不听谏,迷于褒姒,废其正后。废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共攻杀幽王,幽王之败,女乱其内,夷攻其外,京房易传曰:“君臣相背,厥妖名木有名之木绝。”文献通考

宋时地震

[编辑]

宋徽宗宣和六年春,东都地震,后三月又震,宫殿门皆动有声。既而兰州地及山之草木悉没入地,而山下麦苗乃在山上,其神异甚矣。驿书上闻,徽宗为之侧席,方欲修省以消天变,会遣右司郎中黄潜善按视回,乃没其实以不害闻,上意遽变,潜善骤迁,户部侍郎复以攀附至鼎轴杀陈东、欧阳澈,逐李忠定纲,而宋之丧乱遂不可支矣,其罪可胜诛哉!桯史

纪地震甚多,此姑纪其一二耳。

安东城陷为湖此下纪地陷

[编辑]

硕项湖在淮安府安东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西连桑坜湖,东南各有小河达十淮。秦时童谣云:“城门有血城当陷,没有一老姆忧惧。”每旦往窥门者知其故,或以血涂门,姆见之即走,须臾大水至,城果陷,姆走至伊莱山得免。今山有神母庙,高齐时湖尝涸。西南隅城址犹存绕城古井数十处,乃知城陷非虚。神异传》及《一统志

古巢州陷为湖

[编辑]

巢湖在庐州府巢县西一十五里,周围四百馀里,洪㲼大小三百六十。占合肥、舒城、庐江、巢州四邑之境。古巢州一日洪水暴涨,寻复故道沟有巨鱼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独一姥素好善不食。忽有老叟曰:“此鱼神灵所化也。以此地官民皆好食鼋、龟、鱼、龞,戕害水族,故化此以试之。汝独不食此肉,将获厚报。东门石龟目赤,州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欺之,以朱传龟目,姥见急走出城,奔驰十馀里,登山以避之。及回,顾州城已陷为湖,而洪水四合,浩渺无际矣。后人又名巢湖为焦湖,从焦姥之姓也。又名所登山为圣女山,在府城东南巢湖中,居合肥、巢州、庐江三邑之间。一名姥山,上有太姥庙。青琐高议》及《武当嘉庆集》、《一统志

遂溪村陷成湖

[编辑]

湖光岩在雷州府遂溪县东南七十里,一名陷湖。相传隋开皇间,尝有白牛入村,居民杀而食之,惟一老妪不食。翼日,风雨大作,一村尽陷成湖,惟老怄携一伞竹行至湖岸,以伞竹倒插于地而去。湖有岩如星,后人盖屋檐建佛像于中,其前湖水澄澈,旧名净湖,宋李纲曾憩于此,改今名。岩北有神祠,岁旱,乡人刑白牛祭之即雨,宋封神灵惠侯,今其祠为湖光庵。一统志

衢民䆴陷为湖

[编辑]

彭湖在衢州府城东二十五里,相传里人彭氏䆴下忽陷,双笋斸之流血,即大雷雨,因陷为湖。一统志

遂昌民居陷为湖

[编辑]

蒋公湖在处州府遂昌县东二十里,五代时有蒋姓者,其居一夕陷为湖,举家溺焉,后乡人祈祷有应。一统志

郴州民居陷为池

[编辑]

陷浦在郴州城北二十里,又名陷池。相传昔有万氏居此,一旦雷雨,全家皆陷,故名。一统志

永州村陷为塘

[编辑]

烟塘在永州东北一百馀里,其深莫测。相传昔有民得一白鳝,将烹之,有老叟曰:“此湘江之龙,烹之必及于祸!”民怒,以为虚诞,排之。翼日,一村俱陷。一统志

武昌民宅陷为湖

[编辑]

陷池在武昌府武昌县东南一百二十里,相传故何氏宅也。何氏尝得龙卵,径七寸藏器中,忽龙化而宅陷,今祷雨于池多验。一统志

琼州民居陷为湖

[编辑]

东湖在琼州府城东一十五里,相传昔有富家居此,因大风雨陷而为湖。一统志

庙殿地陷船出

[编辑]

晋武帝太康八年,宣帝庙地陷。是年七月,殿前地又陷,方丈深数丈,中有破船。是时,帝不用和峤之言而信贾充之㑈。至十一年,惠帝亡,怀愍嗣位,俱辱虏庭,中原大乱。晋书

元康地裂地坠

[编辑]

晋惠帝元康四年六月,寿春地裂,人多陷死。八月,居庸地裂,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水出杀人,皆贾后乱朝之应也。晋书

洛阳当阳地陷裂

[编辑]

怀帝永嘉元年三月,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二年七月当阳地裂三所,广三丈,长三百馀步。《京房易传》曰:“地坼裂者,臣分离,不肯相从也。”其后司马越、苟晞交恶,四方牧伯莫不离散,王室遂亡。晋书

西河地陷火出

[编辑]

后魏孝静帝武定二年十一月,西河地陷有火出。《京房易妖》占曰:“地自陷,其君亡。”祖陌曰:“火,阳精也;地,阴主也;地燃,越阴之道行阳之政,臣下专恣,终以自害。”时齐神武作宰,侯景专擅河南。及神武没,景遂作乱。文献通考

偃师地裂异常

[编辑]

唐睿宗延和元年六月,河南偃师县李材村有雷电入民家,地震,裂溯阔丈馀,长十五里,深不可测。所裂处厕井相连,或冲冢墓柩出。平地无损,李同姓也;雷电威刑之象,地阴类也。唐书》及《存心录

漳州地裂神异

[编辑]

宋英宗治平丁未,漳州地裂,长数十丈,阔丈馀。有狗自中出。视其底皆林木,枝叶蔚然。暌车志

展武地陷为湖

[编辑]

当湖在嘉兴府平湖县治东四十馀里,《吴地志》王莽改海盐县为展武县,后陷为湖。亢旱水涸,髣髴见其行走陌遗迹。旧有白沃史君庙,相传陷为湖时,史君乘马走不及,将鞭围得湖东北角一片,遂不没,后立为庙焉。一统志

北胜地沉为海

[编辑]

陈海在云南北胜州南四十里,周围八十里,相传本陆地,有姓陈者居此,一夕沉为海故名。一统志

横州村陷为池

[编辑]

唐贞观中,有女妇陈氏居广西南宁府横州朝京门。一日买鱼,忽有白衣人谓曰:“鱼不可食!既市,可掷水中,急上山顶避之!”陈如其言,回望所居,一村皆陷为池矣。陈殁后,乡人就此占钵,山顶立庙祀之,遍曰慈感,时又称为圣婆庙,所陷地名曰龙池。宋守徐安国诗:为谷为陵事已非,灵源汇泽发光辉。有时风雨连村暗,夜半龙游古钵归。一统志

[编辑]

三神山隐显莫测此下纪山神异

[编辑]

东海之外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去人不远,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山灵异,非有道者不能至。自威、宣、燕、昭,遣人入海求此山诸仙药,先有至者遥见鸟兽皆白,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史记》及《山海经》、《初学记

泰山鸡鸣见日

[编辑]

泰山在山东济南府泰安州北五里,即东岳岱宗也,名蓬玄太空之天。其山盘道屈曲而上至绝顶,高四十馀里,凡五十馀盘,经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天门,如从冗中,视天窗也。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东岩为介丘。又有三峯,东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出,长三丈许;西曰秦观,可望长安;有曰越观,望见会稽;有曰周观,望见齐鲁。黄河去泰山二百馀里,于上见黄河如带,若在山趾。盖泰山极高,寰宇之景一览无遗。李白登泰诗所谓:凭崖览八极,目界长空阔。是也。东岳记

衡山弦歌神书

[编辑]

衡山在湖广衡州府衡山县西三十里,五岳之南岳也。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宿当翼轸,度应栈衡,故曰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故号南岳,名朱陵太虚之天。其山盘绕八百里,高四千一十丈,东南临湘川,遥望如阵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复见。衡山、九疑皆有舜庙,太守至官常遣户漕致敬修祀,则庙中每有弦歌之声,显其灵异。禹治水至衡山,登而祭之,因梦遇玄夷使者,遂获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至今存焉。周职方氏荆州之镇曰衡山即此也。南岳记

太华巨灵擘山

[编辑]

太华山在陕西西安府华阴县南一千里,即西岳也。以西有少华山,故此曰太华,名太极总仙之天周官,豫州其镇曰华山。是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对河东首阳山,黄河流于二山之间。其初本一山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其上,以足踏离其下,中分为两,以通河流。今睹手迹于华岳上,指掌之形具在,足迹在首阳山下,今亦存焉。山顶有千叶莲,华服之羽化,因名曰华山。太华山记

恒山圭壁彰灵

[编辑]

恒山在真定府曲阳县西北一百四十里,五岳之北岳也。周回三千里,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三十里,名太乙总玄之天。𪧐应毕昂,境临赵代。其顶上抶干门黑帝之宫,观其足下捺坤轴玄神之都府,包括绵长,经纶中外非止。劈冀魏、截幽燕、拒洪河、撑大海。澒洞合沓,半天下之襟带;嵯峨巉岩,一宇内之标格也。周官并州,其镇山恒山,《风俗通》曰:“北方为常山者,阴终阴始,其道长久,故曰常山。”《舆地要览》曰:“其山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种,服之成仙。”崔鸿《前燕录》曰:“慕容儁寿光二年,常山寺大树根下得壁七十、圭七十三,光色精奇。有异常玉,儁以为神岳之命,以太牢祀之。”

嵩山金壁降瑞

[编辑]

嵩山在河南府登封县北一十里,五岳之中岳也,名上帝司真之天。《释名》云:“嵩字或作崧,山大而高曰崧。”《白虎通》曰:“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中岳居西方之中而高,故名嵩。”《高山诗》曰:“崧高维岳”是也。《西征记》曰:“嵩山三十六峯,东曰太室,西曰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谓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少室高八百六十丈,方十里,与太室相埒但小耳。《唐•天文志》曰:“鹑火、大火、寿星、豕韦为中州,其神主于嵩丘,镇星位焉。”崔融《嵩山庙碑》曰:“九天地险,五岳天中;蛇龙洞冗,日月仙宫。”《名山记》曰:“嵩山神祀在黄盖峯下,盖嵩山巍然中国之中,其周几二百里,群山拱列,有类儿曹,宜其秀钟灵聚,为五岳之尊。而黄盖一峯在山东南尽处,过客谒祠多展拜于此。”入门三重,四岳神祀分列左右。又入门有降神殿,壁绘生甫及神像。其西为御香亭,历朝降香悉贮于是。孙岩《宋书》曰:“沙门释法义于嵩高庙所石坛下,得玉壁三十二枚,黄金一罐,光彩润洁。河南太守毛修之以灵岳降瑞送诸神府焉。”

海山浮至庐州

[编辑]

浮槎山在庐州府城东八十里,相传此山自海上浮来,昔有梵僧过而指曰:“此耆阇一峯也。”梁武帝女为尼,于山建道林寺,释用孙诗云:“山为浮来海莫沉,萧梁曾此布黄金。梵僧亲指耆阇路,帝女归传达摩心。地控好峯排万仞,涧馀流水落千寻。灵踪断处人何在,日夕云霞望转深。”山顶有泉极甘美,宋嘉祐中,郡守李不疑饮之甚甘,遗欧阳修,修作纪以美之云。一统志

罗浮二山合体

[编辑]

罗浮山乃罗山、浮山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在增城、博罗二县之境,高三千六百丈,七十石室,七十长溪,周回三十七里。浮山本蓬莱之二峯,昔时洪水浮海而来。博于罗山崕𪩘皆合,故合而名之。其峯之秀者曰飞云玉鹅、麻姑仙女、会真会仙、锦绣玳瑁;洞之幽者曰金沙、朱明、黄龙、朱陵、黄猿、水藤、蝴蝶,䂂真洞天。有大小石楼,相去五里,皆孤高峻秀,邈出云表。重檐四柱,宛如楼阁,登之可望沧海。楼前一石门,方广可容几席。二山相接处有石磴,状如桥梁,名曰铁桥桥携两柱,亦曰铁柱。又有瑶石台,彩绮错烂,如霞锦迢迢独出,势若削成。绝顶有聚霞峯,高三百丈,周回二十馀里,常有紫霞在于峯上。洞中常有五百花首真人游会,又有跳鱼石、伏虎石、阿耨池、夜乐池、卓锡泉,皆兹山之奇胜也。六帖》及《南越志

武夷山仙遗灵迹

[编辑]

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治之南三十里,东抵大溪,南至石鼓渡、西西将溪、北至黄龙。溪峯峦大者三十有六,此外以名著者复数十,馀名曰昇真率化洞天。昔有神人降此山,自称武夷君,山之名由此兹得焉。其山周回一百里,岩岫连属,形状不一。有缜润玉削者,有森铳如笋立者,有端岩拱揖如神人异僧者,有峭秀娟丽如美姝静女者。又有如楼台之突兀,如城垒之周遭,如锺鼓之陈设,如廪庾之峻峙。其骧如龙,其踞如虎,其蹲如猊,其骤如马,神剜鬼削,奇奇怪怪。每天气积阴不复见顶,朝阳初照则异峯幽岩层见叠出,骇目惊心。飞瀑落崖,一泻万仞,溪流九曲,缭绕其间。屐登棹游,仰瞻巉岩,俯弄清泚,应接不暇,真一方之胜㮣也!其山大抵丰上敛下,而色皆红润,世言建为丹山碧水,盖指此也。其山有幔亭峯,在大王峯北,极高峻,冲祐观当其下。秦时,武夷君设宴于此,招乡人男女二千馀人赴会,各斋戒如期而往见。虹桥跨空,建幔亭彩,屋施红云,裀紫霞褥。进珍殽,奏仙乐,呼乡人为鲁孙。及宴毕下山,虹桥幔亭隐隐而没,其登桥者男女皆至上寿焉。武夷仙志

苍梧山徙至东海此下纪山飞移

[编辑]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今在东海朐县界。世传此山自苍梧从南徙来,上皆有南方物也。山海经

昭应山夜飞空中

[编辑]

昭应庆山,长安中不知从何处飞来,夜过空中,疾速声如迅雷,土石乱下,直坠新丰西南一村,百馀家因山为坟。今于其上起持国寺。太平广记

怪山飞至越城

[编辑]

会稽越王城中有怪山,本琅琊海中东武山也。越王勾践栖兵会稽,筑城已成,忽夜寸晦冥,自山自海中飞至越城,越人怪之,因名为怪山。一统志》及《吴越春秋

越山飞入闽中

[编辑]

昇山在福建福州府城北一十四里,旧名飞来山,相传越王时自会稽一夕飞来。唐天宝间,临海任敦于此得道昇举,因改名昇山。一统志

蜀山飞堕金华

[编辑]

蜀山在金华县南四十里,高百丈,下有临蜀墅塘。耆老相传,秦末有三山飞空而过,一山堕此。蜀人来言,此乃蜀地所失之山,因名为蜀山。山多灵草,上有仙坛,昔有仙人隐于阳春洞中。金华志

福州山飞往临海

[编辑]

福州府西湖在府城西南三里。相传此湖旧有山,越王无诸时一夕飞往临海郡,郡人见而异之。一统志

灵鹫领飞至杭州

[编辑]

飞来峯在杭州府城西二十里,晏殊地志:“晋咸和中,西天僧慧理登此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可年飞来。’因号其峯曰飞来,一曰鹫峯。”宋梅询诗:“竺慧指此峯,飞来自灵鹫。猿鸟鲁未知,烟岚尚依旧。兴亡谩千古,天地岂关纽。祇恐舟壑移,他年却西走。”一统志

龟山琅瑘飞至绍兴

[编辑]

龟山在府治东南二里,一名飞来。唐徐季海诗:“兹山昔飞来,远自琅瑘台。孤岫龟形在,深泉缦井开。”唐方千诗:“遂岩乔木夏藏寒,床下云溪枕上看。台殿渐多山更重,却令飞去即应难。”一统志

华州山移压张村

[编辑]

唐武后永昌中,华州赤水南岸,大山昼日忽风昏,有声隐隐如雷,顷之渐移东数百步,壅赤水,压张村民三十馀家。山高二百馀丈,水深三十丈,坡上草木宛然。《金滕》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佞人执政,政在女主,不出五年有走王。”唐书》及《文献通考

夏阳山徙于河上

[编辑]

代宗大历九年十一月戊戌,洞州夏阳有山徙于河上。声如雷,两处人皆见之。唐书

浮丘山移至城西

[编辑]

浮丘山在广州府城西四里,即罗山,朱明之门户。先在海中若浮丘然,四面稿痕宛然。宋初有陈崇艺者,年百二十岁,自言儿时见山下泊舟船数十,今移至此,去海已数里矣。罗浮记

黄岩临海山移

[编辑]

宁宗庆元二年六月辛未,台州黄岩县大雨水,有山自徙五十馀里,草木、冢墓皆如初,面故址为渊潭。时临海县清潭山亦自移,《唐志》载:“金縢曰山自徙者,人君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佞人执政也。”此韩侂胄擅朝之应。宋史

成纪山移至河川

[编辑]

元仁宗延祐二年五月,一夜疾风雷雹,成纪县北山南移河川,次日再移平地,突出土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监察御史马祖常言:“山,不动之物,今而移焉,由在野有当用不用之贤,在官有当言不言之佞,故致然耳。”元史

馀杭周氏曰:“天道常动,地道常静。苟或宜动而静,宜静而动,则失乎常理,是乃所以为异也。”入纲目所书,山崩川竭有矣,未闻有山移者。山焉而移,则其变岂不大哉,故特谨而书之。纲目

陕西大山西飞

[编辑]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间,陕西省某县一夜大风雨,有一大山西飞十五里,山之旧基积为深潭。元史》及《草木子

云南山裂分移

[编辑]

国朝成化庚子五月问,云南丽江军民府巨津州,白石云山长四百馀丈,距金沙江计二里许。一日,忽然山裂中分,其一半走移于金沙江中,与两岸云山相倚,山上木石依然不动,江水壅塞逆流,渰没田苗,荡析民居。州府具申上司,镇守太监等官具闻诸朝。时云南屡有边警,此固为之兆也。謇斋琐缀录

吴城山移悬旧址

[编辑]

吴城西四十里,其地山峦叠嶂,中有一虾蟆山。弘治乙卯春,山忽徐徐而下,已而疾移。时有行道者惊见,肆声曰:“山走矣!”老稚莫不哄然。此山随声而止。漫从山下视之,已悬旧址数亩矣。次岁丙辰,玉峰朱殿试以状元及第,方言石移出状元,已验之矣。西樵野记

仙居山陷为洲此下纪山陷、山涌、山摧

[编辑]

安洲山在仙居县东南五里,旧名管山。上有潭,唐武德中,僧灌顶讲经于此。时渔者甚众,灌顶劝止之,不听。忽一夕风雨,旦视之则为洲矣,故更今名。一统志

沙州山沙自鸣

[编辑]

鸣沙山在陕西行都司沙州城南七里,山峯危峻,沙如干糖。天气晴明时,沙鸣闻于城内,其沙或随人足而堕,经宿复还山上。一统志

华州山摧阜出

[编辑]

宋神宗熙宁五年九月丙寅,华州少华山前阜头峯越八盘岭及谷,摧陷于石子坡,东西五里南北十里,溃散坟裂,涌起堆阜,各高数丈,长若堤岸。至陷居民六社,凡百户,林木庐舍亦无存者。并山之民言数年以来,峯上常有声,是夜初昏,略无风雨,山上忽雾起,有声渐大,地遂震动,不及食顷而山摧。宋史

广昌雷雨成山

[编辑]

天堆山在江西广昌县东南溪中,宋绍兴间,一夕雷雨大作,闻砂砾声,旦视之有山屹然,高丈馀,因名为天堆山。先是有童谣曰:“天雷飞石头,一夜成汀州,五十年内兴公侯。”一统志

新会风雷涌山

[编辑]

仙涌山在广州府新会县西北六十里。地本无山,一夜风雷震怒,涌出数峯。人见而异之,因名仙涌山。一统志

宁乡山响裂塌

[编辑]

隆庆元年五月初一日辰时,太原府永宁州宁乡县归正都任家,塔山忽响一声,至午时裂开一缝,山塌下一面,房屋人畜摧拥在沟,压死数多,亦有听得山响脱命逃走者。巡按山西御史宋𫄸具奏,灾异迭见,恳乞圣明亟图修弭,以仰答天心事一本。奉圣旨:礼部看了来说。邸报

崛门山显神异此下记山灵显奇

[编辑]

崛门山在台州府城东一百五十里海中,山腹有一孔,上达于顶,有声而风起水涌且有兵吴将亡。孔内有声,远闻十里。一统志

确山臼杵自动

[编辑]

确山在汝宁府确山县县南一十里,世传晋何曾出游,见山有石臼石杵自动有声,令左右取之不出,旋率僚属往观之,遂失其所,因名确陵神曰。一统志》及《确山县志

太白青岩山显灵异

[编辑]

太白山在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山极高,上恒积雪,望之皓然。山下军行不得鸣鼓角,鸣则疾风暴雨立至。上有洞,即道书第十一洞天也。一统志

闽山鸡鸣显灵

[编辑]

鸡鸣山在邵武府城东二十里。五代时卢绛叛入闽,居民未知避,夜有鸡鸣山顶,人皆起而贼适至,一方免扰攘之害也。一统志

山中音乐彰灵

[编辑]

象山县有鼓吹山,上有峯,崒然特高。天欲阴雨,有声,轰轰如鼓吹。一统志

雩县有君山,大风雨后闻管弦声。其山谓之仙宫。南康记

寿昌县有天井山,天欲雨山辄有声,若锺鼓。

舒城县有响山,行人过其下者常闻山中有声,如鼓。并《一统志

安定西陇,其山谷中有弹筝之声,行人过常闻之,谓之弹筝谷。述异记

泉州永春县东北有乐山,周围数十里,时有音乐之声。

徽州府黟县有三姑山,上有三峯。天将雨,此山先有鼓角之音。

漳州长泰县东北有鼓鸣山,每风雨晦冥,常闻鼓声。

铜鼓山在贵州宣慰司城东,每阴雨,闻山中有声如铜鼓。并《一统志

山中声响现异

[编辑]

平阳浮山县有鸣山,每天欲雨,飒然有声。

台州黄岩县西二十里有鸣山,旁有龙湫。每遇旱,致祷必闻飘风骤雨之声。

琼州陵水县东五十里有声山,其山有声如人言。

泉州惠安县东南有嘶山,五代时其山忽嘶响应千馀⾥,樵牧不敢近。并《一统志

滁州城西有大柳诸山,嘉靖十四年,诸山皆夜鸣,隐隐如雷,有顷乃止,声闻数十里外。时钱塘田汝成为州守,亲见之。滁州志

岩洞

[编辑]

雅州临安岩洞神奇

[编辑]

姚江杨安世,抚提学宪副也,尝与郎瑛论山川之奇,语瑛曰:“吾平生奇见,无出于四川雅州。去川数十里石壁一带,上有笔锋,长短数千,下有深岩,悬石数百,皆五彩锦川文石,青白红紫,灿烂夺目,至此而精神为之恍惚也。”又云南临安府,去城数十里有洞曰颜洞,嘉靖中蒙自县丞颜弘所开也。其地两山夹峙,水从洞入,洞口白石一柱,如玉垂水中,暗然莫测。颜放舟燃火而入,穷其至极,然后知洞有三层,迤逦盘旋而上,入深四十馀里,广处可坐千人,高不知其几何。洞水出阿迷州,下洞一龙,仰附于洞前,二足捧头而下,鳞角眼爪纤悉具备。中洞狮象相峙于口内,则飞走之禽、器具之物,不可枚数。若白鹭、青鱼、黄罗、伞红、卓园,种种色相宛然。而锺鼓二石,叩之,声切肖也。入深,观音半身,面如传粉,唇若点朱,头揔一髻,左有青石净瓶,右有白石鹦鹉,尽则石床一张,上下四柱,菱花片壁,即人间之拔步耳。上洞一僧一道蹲踞相视,若渔樵问答之状,极后洞门坐一老翁,戴东坡巾,但少生气耳。又普安进山四十里,有玲珑石树二株,一则绿干红花之桃,一则青干白花之李,非若绘画于壁者也。瑛疑洞中肖形之物,或前代好事者为之。杨曰:“若假人为,自与天生者不同。而观音一面,果当时颜色妆成,则薰蒸于洞,自昔至今不知几百年矣。近日方开,岂能尚如初妆之色?二树之妙,又岂人力能为之耶?”因相语曰:“天地精华之气,中国萃于人,而边夷发于山川也。”七修类稿

肇庆岩峒结成人物

[编辑]

肇庆岩峒中石乳溢出,结成人物之状者甚众。其濒海处则有石嶰、石蛇之属,首、足、尾、甲皆具,而端溪之石可以为砚者。又往往五色成文,万象皆具,宛若绘画,比楚、蜀、吴、越、赵所产文石优胜。因知恒山之圭壁、柳谷之瑛玦,果足以证器车之之出。而太华仙掌、峨眉佛镜之类,皆奇形异状,生有相似,非人迹鬼工也。未斋杂言

桂林岩洞胜㮣奇绝

[编辑]

宋范成大以使事往桂林,尝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盖桂林之山皆中空,故峯下多佳岩洞,有名可纪者三十馀所,皆去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游览者一日可遍焉。其纪北潜洞云:“北潜洞在隐山之北,中有石室、石台、石果之属。石果作荔枝、胡桃、枣、栗之形,我采取玩之,或以饤盘相问遗,其他岩洞率多胜㮣。”桂海虞衡

仙女洞风雷彰异

[编辑]

仙女洞在安陆州京山县东南四十里,岩谷竞秀,泉脉交流,峭壁插天,天水纹纡石如篆。洞有三门,中有石床、石枕、石镜台,宋时有道者秉烛入游,数日而出,即随州也。后有继之者,即遇风雷暴雨,不可复入。一统志

广德洞景象天成

[编辑]

大洞在广德州城东北七十里,广数丈,深不可测。游者秉烛而入,有石燕群飞、乳泉滴历、神人、佛像、碁盘、锺磬之属,皆白石天成。其东洞水深不可入,昔传神龙所居,遇旱祷雨辄应。一统志

阆仙洞仙遗奇物

[编辑]

阆仙洞在严州府桐庐县北一十五里,中有石床,卧之甚温。石鼓韾之则其声如鼓。又有石龙、石桥、巨蟾、碧鸡之类,相传昔有仙人居此,故多奇物。宋黄棠来游,见而异之,因作记并诗十绝以纪其胜。一统志

新洞开合异常

[编辑]

新洞在金华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先里民凿石作灰,宋绍兴间一石摧下,旁露一窍,高四尺,广八尺,风自中出,振动山谷,三日方息。外视深黑,秉烛以入则豁然甚大。洞皆石乳登之,若身在琼楼银阙中。采之为饵,与韶产锺乳不殊。有里豪专利,以木为门縢𫔎启闭。未几,巨石自坠掩洞口,人遂莫能入洞。有石龟长九尺,高五尺,阔如之。龟旁有悬石,类大旗,龟旗至今存。金华志

风洞常出乐声

[编辑]

风洞在绍兴府城西南七十里刻石山中,每遇风雨,人即闻洞中鼓乐之声。一统志

溆浦洞见红旗

[编辑]

红旗洞在辰州府溆浦县东二十里,五代马希范遣兵收武陵诸蛮至此,见洞中红旗隐隐,遂屯兵于上,今芦菔葱薤,野生人呼为马王菜。山高眷平,可坐数万人。石壁间有义莲塘、孝感桥刻字。一统志

子陵洞见星光

[编辑]

子陵洞在安陆州京山县南六十里,相传汉严子陵尝隐于此。旁有井,人常见有一星,光芒灿烂,见于其中。一统志

雷洞投石发声

[编辑]

雷洞在四川雅州荣经县瓦屋山罗汉阁下,深不可测,人投以瓦石,应手雷震。一统志

风洞投石飞沙

[编辑]

风洞在黄州府济县多云山,人以石投其中即风起,飞沙扬尘,人莫能御。一统志

会仙岩斗中起火

[编辑]

会仙岩在绍武府光泽县东岩口,有冗名石斗,内深而方,清泉常满。宋嘉定间,有醉者亵渎其地,火从斗中,烈焰四起,醉者惊骇奔避。崖上有桃,实丹色,熟时即坠,人莫能得。一统志

富川雷开六洞

[编辑]

秦山在平乐府富川县北一百八十里,高二千馀丈,北连道州。吴孙权时,此山夜雷暴震,开为六洞。一统志

上洛山洞发乐声

[编辑]

宋时有樵人常闻上洛县山中有音乐声。宜和乙巳春夏间,其山崩出一洞,冗层级而下,往往有石榻石椅之类。初级有石龙吐首,杂色药丸,前一石人以拌接之,皆如生。第三级宽博如十许间屋大,其下尚远,人未敢遽往也。其洞不知何名。陶山新录

贵溪岩仙遗胜迹

[编辑]

仙岩在广信府贵溪县南,去龙虎山二里。峯峦削立,高出云表。岩石嵌空,多为洞冗,房室、窗牗、床榻、仓廪、棺椁、鸡犬、禽鸟之状共二十四岩。宋白玉蟾题仙岩诗:“织就霓裳御冷风,玉梭随手化成龙。天孙归去星河畔,满洞白云机杼空。”王文卿题辘轳岩诗:“天上霞开金井晓,山中风引玉绳秋。长江万里吸不尽,断岸夕阳飞白鸥。”一统志

南山洞乳滴飞仙

[编辑]

有人游南山,乳洞深数里,乳旋滴沥成飞仙状。洞中已有数十,若工以玉石刻成,眉目衣服悉具,形制精巧。一处滴至腰已上,其人以手承乳漱之。经年再往,见所滴像已成矣,乳不复滴当手承处,缺衣二寸不就。酉阳杂爼

华阳洞小儿化龙

[编辑]

茅山隐士吴绰素擅洁誉,唐神凤初因采药于华阳洞口,见一小儿手把大珠三颗,其色莹然,戏于松下。绰因询谁氏子,儿奔忙入洞,绰恐为虎所害,遂连呼相从入,欲救之。行不三十步,见儿化作龙形,手握三珠填左右耳中。绰素刚胆,以药斧断之落左耳,而三珠已失所在,龙亦不见出。不十馀步,洞门闭矣,绰后封养素先生。龙城录

婺源洞仙童刺船

[编辑]

婺源县有张公山洞,洞冗如井,深不可测。唐咸通末,有洞灵观郑道士以绳缒下百馀丈乃至底。旁视有光,往诣之,路尽阻水,隔岸有屋宇花木树石,宛然仙境。有二道士方綦使一童子刺船而至,问欲渡否,答曰当还,于是童子刺船而去,遂复缒而出。明日,井中出一石笋塞,其口无复入者。稽神录

观音岩人物奇怪

[编辑]

观音岩在湖广武昌府通山县。宋绍兴间,居民万俊见云气盘结异常,寻其源,见一洞窈然,广十馀丈,有石磬、石盘、石果,内有一石观音像,旁有人物森列奇怪,邑宰朱朝仙为记。一统志

荆泉洞占验神奇

[编辑]

荆泉洞在湖广武昌府蒲圻县南一十五里。中有石台,其旁列石如锺鼓,果实形状不一。又有石田,沟塍悉具,居民岁视其燥湿以占凶穰。自洞门入,行可百步,别有门甚狭,父老云尝有好事者裹粮而入,信步趋出则在崇阳之葛藤坪,相距百馀里。洞门有六泉,合流数里,入于锺潭。一统志

柜崖洞斧声飞屑

[编辑]

柜崖在四川重庆府南川县东南一百里。峭崖壁立,上有洞,洞门中有一柜,时闻斧斤声。有飞屑随水下,疑洞中有神物也。一统志

黎州洞飞鸢避瘴

[编辑]

避瘴山在四川黎州安抚司城南九十里,近大渡河。岚瘴,夏秋最多,土人移居此山避之。山有干湿二洞,一空涧高燥,一有水出。其中有床、座、灶、突之类,皆崖石自生,不假人为。凡瘴欲动时,飞鸢皆集此山,瘴已乃出。土人欲知无瘴,以鸢为候,然鸢出必在立冬前后,古谓禽鸟得气之先,于鸢亦可见也。一统志

诸葛洞床粟化石

[编辑]

诸葛洞在四川平茶洞长官司治南石崖屹立。傍有石洞数丈,相传诸葛亮征九溪蛮尝过此。宿留洞中设一床,悬粟一握以秣马,后遂化为石。石床、石粟至今犹存。一统志

桂东洞见金鸡

[编辑]

金鸡洞在湖广郴州桂东县东洞中。石壁上隐然有仙人掌迹,下有金鸡石,昔有金鸡见于石,故洞以此名。一统志

洲滩

[编辑]

高州风雷涌洲

[编辑]

南洲在高州府城南茂岭岗下。唐天宝中,天大雷风,湖心涌出一洲,因建亭于上,号小瀛。一统志

嘉陵江忽生滩

[编辑]

龙爪滩在阆中嘉陵江。宋雍熙中忽生此滩,陈尧叟尧咨兄弟相继为状元。元丰间复生一滩,马涓亦为状元。一统志

伊阙水出金滩

[编辑]

御史滩在河南嵩县北九十里,古伊阙县也。前临大溪,每僚佐有入台者即水中滩出。唐元和中,牛僧儒为尉,忽水中有一滩出石砾金沙,老吏曰:“此必分司御史。若是,西台当有一双㶉𪄠。”牛祝曰:“既能有滩,何惜㶉𪄠?”言讫,一双飞下,不旬日拜西台御史,历仕四朝,位至宰相。本传及《一统志

益州市桥生洲

[编辑]

自晋以来,益州刺史皆以良将为之。宋泰始中,益州市桥忽生小洲,道士邵硕见之曰:“当有贵王临州。”永明二年,武帝不复用诸将为益州,始以始兴简王鉴为益州刺史。南宋宗室传

兜率滩见金箭

[编辑]

金箭滩在郴州兜率岩下。旧传岩上有汉李广所射之箭,每遇风雨晦冥,滩下舟行见之。一统志

松柏滩险自徙

[编辑]

松柏滩在眉州青神县。东南多覆舟之患,宋天禧中,令张逸为文祷于江神,不逾月,滩徙五里。一统志

[编辑]

石见花文

[编辑]

花石在岳州府慈利县武口寨。石上有花,如堆心牡丹,枝叶缭绕,虽精于画者莫能及。人或以物击碎其花,拂拭之,其花复见,重叠非一。一统志

石屏出零阳白鹤山,屈处静上升之所。宋绍兴壬午间,有宗于邑居,一日舣舟山下,于水中得一石,光彩绚异。其纹若峯峦耸秀,浑然天成。自是石工知之,竞至凿取烟云雪月之景、波澜龙凤之象,隐然可观。大者方广可四五尺,虽巧画者莫臻其妙。零陵志

花石峡在陕西巩昌府阶州。峡中有石青质黑,理其文有松柏、人物、溪桥、水石、山林、楼屋、日月之状,州人斵以为屏人宝玩之一。一统志

画山石在陕西庆阳府宁州山。石上有文,灿然若战马状,无异图画,州人因名为画山石。一统志

点苍山在云南在云南大理府城西。高千馀仞,有峯十九,苍翠如玉,盘亘三百馀里。其山石白质青文,有山水草木状。邵人斵为屏流布四方,人并珍之。一统志

湖南永州有苏山,乃仙人苏耽飞升之所。山中多奇石,山人取之以水淋锯,界破其像,有桃、有塔、有观音弥勒。寒山拾得像,甚至有“天下苏山”四字,不知造化何为而融结哉!夷坚续志

异石飞移

[编辑]

飞来石在福建汀州府城内云蹗阁西。此地旧本无石,忽有巨石,一夕随雷雨而至,人皆异之,因名为飞来石。一统志

逃石在广东韶州府境。本在桂阳汝成县,因夜迅雷,移至此土,人以逃石名之。一统志

宋乾道二年三月丙午夜,福清县石竹山大石自移,声如雷。石方可九丈,所过成蹊。其广四尺,而山之草木如故。宋史

安远县马鞍山,弘治丙辰,山顶巨石移于半山。路侧有见者走报,县尹即乘马来视,石已下山麓矣。遂召里老厝薪,攒烧醋沃,以铁锤碎焉,不报上官。明年盗起,摽掠居民,兵扰数县。闻见类纂

石自行动

[编辑]

唐宝历元年乙⺒岁,资州资阳县清弓村有大石,可三间屋大,从此山下。忽然吼涌下山,越涧却上坡,可百步。其石走时,有锄禾人见之,各手执锄赶至止所,其石高二丈。朝野佥载

元时,遂昌县徐孟芳及其母舅间步沙洲,见一石自行,异之,疑其中有物,遂拾以归,后碎之,实石也,中无所有,此至阴生阳之兆也。草木子

姑苏枫桥运河中,有青石一方,可长四五尺,盖塜墓间物沦没于此,岁久为怪。每至秋间,能自出行于河,出必有覆舟之患。一岁,有木商泊筏于港口,石自其下过,木为撑起尺馀,商大惊,而外报覆一麦舟。少时,复自外入,木起如前。今犹在水中,时为变怪。庚巳编

后齐河清四年,殿上石自起,两两相击,齐王及侍臣皆异之。眭盂以为:“石,阴类,下人之象,殿上石自起相击者,左右亲人离叛之应也。”《通考》

动石山在宁波府鄞县境。山有竖石,高五六丈,下有小石支之,暴风雨则其石自动,隆隆作声,行于山者常闻之。寰宇记

嘉靖三十三年,定海舟山所忽有石如斗,平地滚掷如飞,顷刻而止。所城外东高岭复有石大数十围,跳跃越山而止。定海志

浮石登岸

[编辑]

晋惠帝太安元年,丹阳湖熟县夏架湖有大石浮二百步而登岸,民惊躁相告曰石来,寻有石兵入建业。晋书

广东廉州府城东南有杨梅庙,昔有盘石浮海而至,渔人以为神,祝曰:“若得鱼副所祈,当立祠以报。”果如所祝,遂昇石至杨梅山,绳断即其处立庙,凡水旱札瘥,祷之即应。一统志

石鼓自鸣

[编辑]

吴兴长城夏架山有石鼓,长丈馀,面径三尺。所下有盘石为足,鸣则声如金鼓。晋安帝隆安中大鸣,后有孙恩之乱。文献通考

宁国石鼓山在县南八十五里。山有石如鼓,天将雨则自鸣。

广德石鼓山在州城东南五十里。山巅有巨石如鼓,下有石如架。每阴雨则石自鸣,后坠于山南乱石中。

彰德武安县石鼓山在县南二十里,山有二石如鼓,南北相对。《冀州图经》云:“邺城即武安西有石鼓,鸣则兵起。”高齐之末,此鼓尝鸣而齐遂灭。隋末,鼓又鸣,声闻数百里而隋亡。

陕西伏羌县石鼓山在县南五十里。山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

严州夀昌县石鼓山在县南一十里。山有大石,以小石投之,有声如鼓,邑有灾沴则不击自鸣。乡人候之有验。

泉州永春县有石鼓山,其状如鼓,鸣则天降霖雨。

衡州石鼓山在府城东北三里。山有石鼓,高六尺,鼓鸣则有兵革事。并《一统志

石臼相斗

[编辑]

国朝成化间,武清县民家石臼与邻家碌轴,皆自滚至麦地上,跳跃相斗。乡人聚观,以木隔之,木皆损折,斗不可解,至晚方息。乡人怪之,以臼沉污池中,以轴坠深坎,相去各百馀步。其夜,轴与臼复斗于池边地上,麦苗皆坏。秀才李廷瑞亟往观之,斗犹不辍。乍前乍却,或磕或触,硁然有声,火星炸落,三日乃止。廷瑞目击其事。廷瑞,予之友,信实人也。马氏日抄

石吼水沸

[编辑]

新北市是景云观旧基。有一巨石,大如柱檚,性极炎热,人坐之榻之,逡巡如火烧,应心烦热,因便成疾,往往致死。若聚火烧此石,石吼;即瞿塘,水沸。山吼而水沸,亦甚异也。录异记

石僧献茶

[编辑]

宋二帝北狩到一寺中,有二石金刚并拱手而立,神像高大,首触桁栋。别无供器,止有石盂、香炉而已。一胡僧出入其中,僧揖坐问何来,帝以南来为对。僧呼童子点茶,茶味甚香美,再欲索之,僧与童子趍堂后而去。移时不出,求之寂然空舍,惟竹林间有一小室,中有石刻胡僧并二童子侍立。视之俨然如献茶者。江湖纪闻

山石成形点头

[编辑]

嵩山有达摩洞,其下有庵石,刻“达摩面壁之庵”六大字,中塑达摩像,案置一石,高仅二尺,广尺许。其上达摩之形宛然,拭之益显,兹石乃其九年所面。古谓精诚可通金石,谅哉!游嵩山记

虎丘寺在苏州虎丘山,其寺有钜鹿僧竺道生讲堂。昔道生入吴讲经于此,无人信从,乃竖石为徒,与讲至理,石皆点头。一统志

石像自跃

[编辑]

周建德元年,濮阳郡有石像,郡官令载向府,将刮取金,像忽在道自跃投地,如此者再 。乃以大绳缚著东壁,又绝绳而下。时帝既灭齐,又事淮南,征伐不息,百姓疲敝,失众心之应也。《通考》

梁武帝太清元年,送石辟邪于建陵左双角者。至陵,所右独角者将引于车上,振跃者三,车辆辕俱折。因换车,未至陵二里,所又振跃者三,每一振则车侧,人莫不耸怖。又奋起去地三四尺,车轮陷入土三寸,此木沴金也。刘向曰:“失众心,令不行,言不从,以乱金气也。石为阴,臣象也,臣将为变之应。”武帝暮年,君臣惟讲经谈玄,朝纲紊乱,令不行、言不从之咎也。其后致侯景之乱。《通考》

石虎移、石牛鸣

[编辑]

赵王虎建武八年,济南平陵城北石虎一夕移于城东南,有狼狐千馀迹随之,迹皆成蹊。虎喜曰:“石虎者,朕也,自西北徙而东南,天意欲使朕平定东南也。”其敕诸州兵:“明年悉集,朕当亲董六师以奉天命。”群臣皆贺上皇,德颂者一百七人。制征士五人、出车一乘、牛二头、米十五斛、绢十⽦,不办者斩。民鬻子以供,犹不能给,自经于道,树者相望。明年七月,晋诏议经略中原,庾翼表遣梁州敕史桓宣伐赵。又明年正月,赵王虎享群臣于太武殿,有白雁百馀集马道之南,时诸州兵集者百馀万。太史令赵揽曰:“白雁集庭,宫室将空之兆,不宜南行。”虎乃临宣武观,大阅罢兵。《通鉴》

石季龙末,洛阳城西北九里,石牛在青石跌上忽鸣,声闻四十里。季龙遣人打落两耳及尾,铁钉钉四脚,寻而季龙死。《通考》

石鲸鸣动

[编辑]

昆明池在汉上林苑。元狩二年,武帝欲伐昆明,穿此池以习水战。池周回四十里,中有豫章台刻石为鲸鱼,每至雷雨,鱼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世祀之以祈雨有验。杜工部诗:“石鲸鳞甲动秋风”盖刻石之鲸鱼相传有验也。一统志》及《西京杂记

石马饮河

[编辑]

姑苏阊阖门内二里,夜有二石马饮于河,天曙为负刍者惊见,叱之,遂昂首而止。是晓遍访市野,城东禅法寺有一妙善公主墓,已失二石马矣。地人惧其复为怪,损其额,遂堕于此,今名石马鞍头。此元末国初之事也。西樵野记

石龟灵异

[编辑]

四川顺庆府广安州北一十里,路次井旁有石龟,每冬夏间,人常见龟能自转,其首所批之方,岁必丰稔。一统志

东北岩海畔有大石龟,俗云鲁班所作。夏则入海,冬复止于山上。述异记

石燕飞翔

[编辑]

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如真燕,风雨止则还为石。湘州记

芝山在应天府溧水县东南七十里,上有李子洞,泉出沸涌。相去三百步名燕洞,中有石燕,遇雨则飞,晴则还落为石,广可容数千人。

石燕山在南宁府城东九十馀里。山有石燕,天欲雨则飞出,雨止复为石。

石燕岩在汀州府城南七里。岩有飞燕颉顽,遇骤雨集石上,雨止皆化为石。并《一统志

石雁候时

[编辑]

平固县覆笥山上有湖,周回数数里。湖畔多生灵草异物,人莫能识。湖中有石雁,至春秋时皆能群起飞鸣,如候时然。及下湖中,依然为石。匡俗学真游诸名山至此,爱其灵异,居之,后服食得道。《类钞》及《真仙通鉴

石鹊鸣噪

[编辑]

宋穆陵宫中有灵鹊石,石中有灵鹊,每且天将明,人即闻其噪声。此石在南渡前得之,晋州参政董槐奏以为妖物,不宜寘宫中,后不知所在。夷坚续志

石破岛飞

[编辑]

崔元亮常侍在洛中,尝闻步沙岸得一石子,大如鸡卵,黑润可爱。翫之行一里馀,忽然而破,有鸟大如巧妇飞去。合壁事类

石中鸡鸣

[编辑]

陈仓山在陕西宝鸡县东南四十里。上有石,类山鸡,晨鸣山头,声闻三十里。一统志

鸡鸣峯在处州遂昌县西四十里。四山中立一峯,常闻鸡鸣。牧人迹之绝顶,获一石,绀青而洁。持以归,后鸡声寂然。一统志

金鸡岩在岩州寿昌县西六十里。昔有异人过此,闻石中有鸡声。剖石得一物如鸡,有金色石窍,今存。一统志

分宜人陈志甫,一日往山庄中,逮夜,将宿佃人家,见有块石,方二尺许,佃人以为槌藳业履之用。陈更尽步月,忽闻鸡鸣,远视之见一鸡在石上,近视之无有也。陈疑之,令人移数步外,次宿验其有无,则其鸣如故,乃舟载以归。每当月夜置之月光中鸡必鸣,独其子公允者不信,以为顽石。剖视之,中有雌雄二鸡,文采灿然,可怪也。夷坚续志

石鹰窃米

[编辑]

湖潭㙁下江畔有石,高十数丈,大如之。其形类鹰喙插水,翼如坠而将敛,其势甚雄。舟人不敢舣舟其下,云有怪。忽一年,州仓失米,被诬者三四十人,遂命道士行法考召,方知为此石鹰㘅去。掘之石下,果得其米数十馀石。夷坚续志

石中生鱼

[编辑]

陕西汧阳县西四十里有鱼陇,掘地破石得石鱼,状若鳅鲫,鳞鬣俱备,可辟衣蠹。一统志

石成虾蟹

[编辑]

石蟹生海南形真,是蟹云是海味所化,理不可诘。又有石虾,亦其类。桂海虞衡

临川水在崖州东一百三十里,唐以此水名。县中产石蟹,渔人采之。初颇软,出水坚硬如石。一统志

石化蝇虫

[编辑]

会稽进士李聎偶拾得小石,青黑平正,温滑可翫,用为书镇。偶有蝇集其上,驱之不去。视之,已化为石。求他虫试之,随亦化焉。壳落坚重,与石无异。录异记

石树天成

[编辑]

唐永昌中,台州司马孟诜奏:临海水下冯义得石连理树三株,皆白石天成。洽闻纪

石梅生海中,一丛数枝,横斜瘐硬,形色真枯梅也,虽巧工造作所不能及。根所附著如覆菌,或云本质为海水所化,如石蟹、石虾之类。桂海虞衡

石柏生海中,一干极细。上有一叶,宛是侧柏扶疏,无小异根。所附著如鸟药,大抵皆化为石矣。此与石梅皆奇物,海滨人常得之,不可不志。桂海虞衡

石松生水中。婺州永康县山亭中有枯松树,人斫伐之,误堕一叚于水中,化为石。因取未化者投水中,随亦化焉。其所化者枝干及皮与松无异且坚劲,有未化者数叚,相兼留之,以旌异物。录异记

石枇杷生海中,枝柯文理俨然,真枇杷树也。余亲见之,以是知海涵万象,凡陆地所生之物,无一不有。他如海人、海马、海牛、海螺之类,人常见之,以至深山穷谷、奇形异态之物。所谓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纷见杂出,如《山海经》所载者,乌可谓之妄诞哉!

异石生风醒酒

[编辑]

唐武宗会昌元年,夫馀国贡松风石,方一丈,莹澈如玉。其中有树形若古松偃盖,飒飒焉而凉飚生于其间。至盛夏,上令置诸殿内,稍倾,秋气飕飕即令撤去。杜阳编

唐李德裕于平泉别墅采天下珍木怪石为园池之玩,有醒酒石,酒醉一踞即醒,德裕尤所宝。唐馀录

二晋石言

[编辑]

鲁昭公八年,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凭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作事不时,怨仇动小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左传

晋愍帝建兴五年,石言于平阳。时帝蒙尘亦在平阳,故有非言之物而言,妖之大者。俄而,帝遇害。《通考》

土木化石

[编辑]

王乔洞在新安县西二十里。洞之石皆土所成,取而破之,木叶之形交错其间,文理俱在若雕刻者,不特一石为然。洞之上二木亦皆化石,而一木复产枝叶,予见之,始而惊,终乃骇,以为穹壤之间所未有也。昔人言神仙大舟之成土木,墟化为石,讵不信然耶。游王乔洞记

石彰灵异

[编辑]

锺石在南宁武缘县西江水中。有石如锺形,相传扣之则风雨作,好事者试之果然。

落膊石在琼州昌化县西北二十里。石形如人帽,其首面南侧橘柚,食之则可,携去即黑雾暴风骇人。池中有鱼亦然。土人以为神,往往祈祷。

羊角山石在衡州府治谯楼前。有人自西蜀青城山来寻羊角山石,乡人指示之,其人扣石云:“青城山有书石,忽开书,入复合,人亦不知所往。”并《一统志

宋徽宗政和间,建艮岳异花奇石来自东南,不可名状。忽录壁县贡一巨石,高二十馀丈,周围称是。舟载至京师,毁水门楼以入,千夫𢌿之不动。或启于上,上曰:“此神物也,宜表异之。”裕陵亲洒宸翰云:“庆云万态奇峯”仍以金带一条挂其上,遂即可移,省夫役之半顷刻至苑中。挥麈录

一指石在岩州府桐庐县西北四十里。长一丈,高五尺,缀岩谷间。游人以手指抵之则摇动,人力多则不能移。元杨维祯诗:“一指力可动,万夫莫能移。”一统志

飞霞石在台州城南,盖竹山旧有仙人上升于此。石累三层,牧孺戏其上,以手转之不坠。一统志

[编辑]

乐平杉墩水斗

[编辑]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正月,饶州乐平县何冲里田陇数十百顷当霁天无云,田中水如为物所吸聚,为一直西行,高平地数尺。不假堤防而水自行里南。程氏家井水溢亦高数尺,天矫如长虹,声如雷,穿墙毁楼。二水斗于杉墩,且前且却,约十馀刻乃解,各还故处。是时高宗信任非人,忘仇事虏,杀忠勋之岳飞,宠奸邪之秦桧。水斗之异,固逆气之所致,而天之所以示戒也。宋之君臣方且溺于宴安,恬无警省,其不亡者亦幸矣哉。宋史》及《纲目

滚塘蛙池水斗

[编辑]

贵州普定卫有二水,一曰滚塘寨,一曰闹蛙池,相近前后。正德初,吴人从军至此,夜闻水声搏激,既而其响益大。居人辟户视之,喷面波涛竟不可遏。坐以伺旦,其二水一涸一溢,人始知为水斗也。西樵野记

洛深地见水影

[编辑]

唐中宗神龙二年二月壬子,洛阳城东七里,地色如水,树木车马,历历见影,渐移植都,月馀乃灭。长安街中,往往见水影。昔符坚之将死也,长安尝有是。

代宗大历末,深州束鹿县中有水影,长七八尺,遥望见人马往来,如在水中。及至前,则不见水。《唐书•五行志》

睢泗水忽逆流

[编辑]

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六月丙申,沛国睢水逆流,一日一夜止。《通考》

桓帝永兴二年六月,彭城泗水增长逆流。徐州志

湫港神应风雷

[编辑]

华阴湫在华阴县南十里馀。唐咸通九年春,一夕风雷暴作,有龙移湫,自远而至先。其崖岸高无贮水之处,此夕徙外数十丈。小山东西直,南北峯峦草树,一无所伤。碧波回塘,湛若䟽凿,京各行旅,无不枉道就观。有好事者,自辇毂蒲津,相率而至,车马不绝音,逮于累日。剧谈录

神塘在衢州府东五十里。唐开元中,因风雷摧山,堰涧成塘,溉田二百顷,郡人利之。

万寿湫在西安故三水县北三十里。唐大历间,因一夕风雷而成。

神应港在琼州府城北一十里。旧名白沙津,番舶所集之地。初港狭小不通大舟,而海道多风涛之虞。宋淳熙中,琼帅王光祖欲开而未遂,忽飓作,自冲一港,舟楫便之,人皆以为神应,故名。并《一统志

南山湫初在平地,一日风雷,移在山下,其山下湫遂化为土。韵府续编

三娘湫水灵异

[编辑]

京城南灵应台有三娘湫,与炭谷相近,水波澄明,莫测深浅。每秋风摇落,常有草木之叶飘于其上,虽片叶织芥,必飞禽衔而去。祷祈者多致花钿锦绮之类,启视投之,歘然而没。唐乾符初,有朝士数人同游于终南山,遂及湫所,因话灵应之事,期间不信者试以木石投之,寻有巨鱼跃出波心,鳞甲如雪,俄而风晦冥,车马几为暴水所漂,而后人愈敬服,莫有犯者。剧谈录

泉水因人显异

[编辑]

喜客泉在句容县茅山,客至则涌出,故名。又有抚掌泉,闻人击掌之声则沸。此二泉者,皆茅山之奇泉,游客每试之辄验。

双泉在岳州府澧州西九十里。二泉相近,其水常涌,或闻人声则怒涛异常。

温泉在德安府应城县北六十里京山上。渊静如鉴,闻人声则如汤奋发,其热可以𬊈鸡。

真珠泉在滁州城西三十里幽栖庵前。游客抚掌则泉水溅射,状若跳珠。

笑泉在庐州府无为州西北五十里。唐洞宾憩此卓剑,泉忽涌出石底,累累如贯珠。今游人或在泉上笑谩,泉益滚沸,故俗呼笑泉。 并《一统志

湖潭水彰灵怪

[编辑]

九里潭在金华府武毅县东南九里。晦冥之夕,锺声隐隐出潭中,尝有渔人闻声,怪之,入潭扪锺,见锺之旁有佛庙,又有屋庐之类。凡遇岁旱,乡人必祷雨于此。金华郡志

像光湖在杭州城东北十五里。唐神龙中,湖有五色光明,人异之,掘地得石佛像,因立佛刹,而名其湖曰像光。一统志

元封县有泉,泉眼中水交旋如盘龙。人或试挠破之,随手复成龙状,驴马饮之皆惊走。酉阳杂爼

蛟湖在福建宁化县北六十里。深不可测。昔有僧见白龙卧湖面,乡人遇旱,投败铁于内辄作暴雨,怒涛涌出其铁而后已。宋嘉泰间,祷雨有应,遂建龙神庙于湖测。《续编》

金锁潭在广东清远县东。秦时,昆仑贡犀牛带、金锁索走入潭中。晋时,有罗公钓者收纶得金索,曳之有犀牛出,掣断其索,得一尺。

青岩山在陕西行都司,旧姑臧县界下。有湫甚广,人触之风雹立见。并《一统志

池沼涌出奇花

[编辑]

清水池在广东儋州城东。其中忽涌出四季荷花,清香奇艶,连绵不绝,腊月尤甚。

红莲沼在云南富民县治东南。一日,沼中忽涌出荷花,烂熳异常,见者莫不惊异,因名为红莲沼,遂建龙神祠于上。并《一统志

滦海水高如山

[编辑]

永乐八年二月,上亲征北虏,出塞数千里。六月初一日,次凝翠冈。次日发行,经阔滦海子,上令金幼孜数人往观。去营可五六里,有山如长堤以限水。海子甚阔,望之若无畔岸,遥望水高如山,但见白浪隐隐,自高而下。天下之物莫平于水,尝经江湖间,望水无不平者。独此水,远见如山之高,近处若极下,此理极不可晓。观毕复命。上曰:“此水周围千馀里,斡难胪朐,凡七河注其中,故大也。”遂赐名曰玄冥池。北征录

水泉变见异色

[编辑]

五色泉在松江府城西南。相传葛玄炼丹于此,丹成投水中,至今常涌泉成五色,郡士人见者必擢高第。

五色潭在荆州府城西南隅。水气上浮,常成五色,上有龙祠。

碧泉在长沙湘潭县西南七十里。唐天宝间,石岩中泉忽沸出,色如挼蓝,投物水中皆碧。

青泉洞在平凉府泾州废临泾县境。其中水皆青色,四时常流,味苦不堪食。 并《一统志

陈后主祯明二年四月,郢州南浦水黑如云。黑水在关中,而今淮南水黑,荆扬之地陷于关中之应。陈书

唐德宗贞元四年,自陕至河阴,河水黑流入汴,至汴州城下,一宿而复。唐书

陈宣帝大建十四年七月时后主已即位,江水赤如血,自建康西至荆州。南史

唐僖宗光启元年正月,润州江水赤凡数日。唐书

唐穆宗长庆元年九月,灵州奏黄河清,从硖至定远界二百五十里见底。唐书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五月丁丑,泰山王母池水变红紫色。宋史

宋徽宗大观元年八月,乾宁军河清。二年十二月,陕州河清。同州韩城县郃阳至清及百里,涉春不变。至是迄政和、宣和诸路数奏河清,辄遣郎官致祭,宰臣等率百官表贺,岁以为常。宋史

右水赤河清,皆变异也,多不胜书,姑记其一二耳。

诸方潮候各异

[编辑]

江浙朝汐,昼夜各有定候,余襄公安道曰:“潮之涨退,海非增一,盖月之所临则水性从之。日月右转而天左旋,一日一周,于四极,故月临卯酉则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皆系于月,固不易之定论也。然亦止论潮汐之常昼夜两候者云尔。而他方之潮疏数迥异,其盈其竭皆不系于月者,又何为而然哉!”此则襄公之所未论而理固不可测识也。具列于上,以俟博洽者辨之。

郴䕫等水三潮

[编辑]

潮泉在湖广郴州城南二十里。一日三涌三退。阮美成诗:朔月盈亏已可疑,随泉上下更难知。钱塘江在吴山外,谁见来时与去时?一统志

三潮溪在四川䕫州府开县,清水温汤盐井之侧。水日常三潮,冬热夏凉,颇为神异。水经注》及《一统志

抚州宜黄县有曹山,山前有回龙亭,其下有泉。昔白眉禅师结庵山中时,其水一日三潮。

三潮泉在重庆府南川县北五里。早晚三潮,晷刻不差。每潮则水下有声如雷,春秋分其潮倍常,声闻十里。故老相传,谓泉通海。

三潮水,在庆远府天河县西一十里。一日三潮,潮退则其流一线,可以溉田,民受其利,因名“圣水”,立祠祀焉。并《一统志

龙泉潮候莫测

[编辑]

龙泉在思南府婺川县东二十里。其泉或一日一涨,或三日一涨,消则澄清,涨则浑浊,人莫能测,故名龙泉。一统志

琼海潮候异常

[编辑]

江浙钦廉之潮皆有定候,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随长短星,不系月之盛衰,亦甚异也。琼管志

分水海潮神变

[编辑]

分水在占城之外罗海中。沙屿隐隐如门,延绵横亘,不知其几百里。巨浪拍天,异乎常海。由马鞍山抵旧港,东注为诸番之路,西注为朱崖儋耳之路。天地设险,以域华夷者也。由大罗历大佛灵以至崐𡶁山,自朔至望,东旋而西,既望至晦,即西旋而东,此又海中潮汐之变也。惟老于操舟者乃能察而慎之。铁桥海语

福州石泉应潮

[编辑]

福州雪峯有应潮泉,其广不过二三尺,水才数寸,而进退浅深与潮候无差。然四旁皆顽石堆,中央有数沙眼,每潮上则涓涓而出,潮退复竭,故老相传以为海眼。伹其处高当山脊,不知何以能与水泽相通,亦甚异也。墨客挥犀

韶州汤泉熟物

[编辑]

汤泉在韶州府城东南五十里。能熟生物,每霜雪时,泉气上蒸,泉中时见赤鱼游泳,人不能获。一统志

金陵湖水神奇

[编辑]

半汤湖在应天府东北四十里。水同一壑而冷热相半,冷者如冰,热者如汤,可以瀹鸡。中皆有鱼,鱼交入辄死。民引热水溉田,岁再熟。一统志

上汤泉、汤湖可以熟物瀹鸡,热之极也。然中皆有鱼游泳自得,又入冷水辄死,是其性与汤一。如外夷火中有鼠,其色洞赤。常居火中,若出外而人以水沃之即死,同一类也。夫夷多奇物,固无足怪,在中国而有此水此鱼,异亦甚矣,故纪之。

丹水赤光如火

[编辑]

龙巢山下有丹水,水中有丹鱼。欲补其鱼,伺鱼之浮出水,有赤光如火,网取割其血,涂足可行水上,如履平地。述异记

瀵泉光如烛熖

[编辑]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己未,河中府宝鼎县瀵泉有光如烛熖四五炬,其声如雷。宋五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