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續通志 (四庫全書本)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欽定續通志 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志總目
  唐本紀凡十八卷
  卷一卷十八
  五代本紀凡六卷
  卷十九卷二十四
  宋本紀凡十六卷
  卷二十五卷四十
  遼本紀凡六卷
  卷四十一卷四十六
  金本紀凡十卷
  卷四十七卷五十六
  元本紀凡十四卷
  卷五十七卷七十
  唐后妃傳凡三卷
  卷七十一卷七十三
  五代后妃傳凡一卷
  卷七十四
  宋后妃傳凡三卷
  卷七十五七十七
  遼后妃傳凡一卷
  卷七十八
  金后妃傳凡一卷
  卷七十九
  元后妃傳凡一卷
  卷八十
  氏族畧凡八卷
  卷八十一卷八十八
  六書畧凡四卷
  卷八十九九十二
  七音畧凡四卷
  卷九十三九十六
  天文畧凡六卷
  卷九十七卷一百二
  地理畧凡七卷
  卷一百三卷一百九
  都邑畧凡一卷
  卷一百十
  禮畧凡八卷
  卷一百十一卷一百十八
  謚法畧凡三卷
  卷一百十九卷一百二十一
  器服畧凡五卷
  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六
  樂畧凡三卷
  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九
  職官畧凡十卷
  卷一百三十卷一百三十九
  選舉畧凡四卷
  卷一百四十卷一百四十三
  刑法畧凡八卷
  卷一百四十四卷一百五十一
  食貨畧凡四卷
  卷一百五十二卷一百五十五
  藝文畧凡八卷
  卷一百五十六卷一百六十三
  校讐畧凡一卷
  卷一百六十四
  圖譜畧凡二卷
  卷一百六十五卷一百六十六
  金石畧凡四卷
  卷一百六十七卷一百七十
  災祥畧凡三卷
  卷一百七十一卷一百七十三
  昆蟲草木畧凡七卷
  卷一百七十四卷一百八十
  唐宗室傳凡六卷
  卷一百八十一卷一百八十六
  五代宗室傳凡一卷
  卷一百八十七
  宋宗室傳凡三卷
  卷一百八十八卷一百九十
  遼宗室傳凡二卷
  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二
  金宗室傳凡六卷
  卷一百九十三卷一百九十八
  元宗室傳凡二卷
  卷一百九十九卷二百
  唐列傳凡八十卷
  卷二百一卷二百八十
  五代列傳凡十六卷
  卷二百八十一卷二百九十六
  宋列傳凡一百二十卷
  卷二百九十七卷四百一十六
  遼列傳凡六卷
  卷四百一十七卷四百二十二
  金列傳凡二十四卷
  卷四百二十三卷四百四十六
  元列傳凡五十四卷
  卷四百四十七卷五百
  外戚傳凡七卷
  卷五百一卷五百七
  忠義傳凡十五卷
  卷五百八卷五百二十二
  孝友傳凡四卷
  卷五百二十三卷五百二十六
  獨行傳凡三卷
  卷五百二十七卷五百二十九
  循吏傳凡五卷
  卷五百三十卷五百三十四
  酷吏傳凡一卷
  卷五百三十五
  孔氏後裔傳凡二卷
  卷五百三十六卷五百三十七
  儒林傳凡十六卷
  卷五百三十八卷五百五十三
  文苑傳凡十四卷
  卷五百五十四卷五百六十七
  𨼆逸傳凡六卷
  卷五百六十八卷五百七十三
  宦者傳凡六卷
  卷五百七十四卷五百七十九
  藝術傳凡六卷
  卷五百八十卷五百八十五
  佞幸傳凡三卷
  卷五百八十六卷五百八十八
  列女傳凡五卷
  卷五百八十九卷五百九十三
  載記凡十二卷
  卷五百九十四卷六百五
  貳臣傳凡六卷
  卷六百六卷六百一十一
  姦臣傳凡八
  卷六百一十二卷六百一十九
  叛臣傳凡七卷
  卷六百二十卷六百二十六
  逆臣傳凡八卷
  卷六百二十七卷六百三十四
  四夷傳凡六卷
  卷六三十五卷六百四十止
  等謹案
  欽定續通志六百四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奉勅纂其紀傳自唐始諸畧自五代始因鄭樵舊目㕘攷同異斟酌損益之有鄭志所無而增補者有鄭志所有而刪併者各於本門小序詳述端委竊惟作史之要貴於體例精嚴褒貶至當為天下後世立綱常名教之凖我
  皇上御批通鑑輯覽出以獨斷衡以大公為前代
  史論所未有
  御製全韻詩舉厯代帝王得失炯鑒據事直書誠皆千古定評足為萬世法戒謹於各卷內備載
  御批兼以
  全韻詩註意依次節敘若夫尊師重道教化之原皇上於明史命立衍聖公傳所以表章聖裔也今則於通志立孔氏後裔傳事君致身倫紀之大
  皇上於
  國史別編貳臣所以樹臣道之大防為古今之通義今則於通志依例立貳臣傳其奸臣叛臣逆臣名本唐書義昭鈇鉞並為増輯以正彛倫此皆鄭志所無而增補者鄭志有年譜有異姓世家有㳺俠刺客滑稽貨殖諸傳或併或刪不妨從闕至其氏族以下二十畧樵雖殫見洽聞蒐羅未盡蓋綜核名物博採為難我
  朝稽古右文圖書大偹近復廣蒐海內藏書編羅四庫取資既富攷據易精茲所續纂如藝文則以著録存目分編於各書之下圖譜則以記有記無統列八門皆本四庫全書以資討索他如周秦鐘鼎漢唐銘刻散布海宇方域限之樵之闕畧亦時地為之也我
  朝鴻圖式廓車書大同雖在流沙萬里之外如漢裴岑唐姜行本紀功之碑並在巴里坤為自來好古者所未得見今官吏往來皆得手摩其文又況直省之採求者哉茲所續金石畧補唐以前者十之三今有者十之五記無者十之二洵乎鄭樵所不能望見者也昆蟲草木羽翼註疏不可以朝代限今攷之全書統為採綴即食貨刑法災祥諸畧於唐事未偹者亦採新舊唐書增之並以補鄭志之闕焉凡茲義𩔖悉本
  睿裁較之樵書實更精覈自本紀后妃傳而外為畧二十為傳二十有二都六百四十卷乾隆五十四年正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職名
  三通館總裁
  經筵日講起居注官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嵇 璜經筵講官吏部尚書管理國子監事務劉 墉兵   部   尚   書王 傑
  經筵講官戶部尚書管理順天府府尹事務曹文埴
  纂修兼總校官
  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學士曹仁虎
  翰  林  院  侍   講蔡廷衡翰  林  院  編   修祝徳麟
  武英殿纂修翰林 院 編 修陳嗣龍
  翰  林  院  編   修黃瀛元翰  林  院  編   修陳昌齊翰  林  院  編   修翟 槐纂修兼校對官
  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陸伯焜
  署 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吳 璥翰  林  院  侍  講陳萬青翰  林  院  編  修勵守謙翰  林  院  編  修秦 泉翰  林  院  編  修李 潢翰  林  院  編  修余 集翰林院 編 修革職留 任汪 鏞
  翰  林  院  編  修王春煦翰  林  院  編  修徐如㴻翰  林  院  編  修戴均元翰  林  院  編  修周 瓊翰  林  院  編  修吳錫麒翰  林  院  編  修程昌期翰  林  院  編  修甘立猷翰  林  院  編  修劉汝謩翰  林  院  編  修秦承業翰  林  院  編  修俞廷掄翰  林  院  編  修王 受翰  林  院  編  修盧蔭溥翰  林  院  編  修萬承風翰  林  院  修  撰茹 棻翰  林  院  編  修邵 瑛
  文 淵 閣 檢 閲 內 閣中 書顧宗泰翰  林  院 庶 吉 士陳萬全翰 林  院 庶 吉 士王錫奎
  翰 林  院 庶 吉 士賀賢智
  翰 林  院 庶 吉 士溫汝適
  翰 林  院 庶 吉 士崔景儀
  翰 林  院 庶 吉 士李驥元
  翰 林  院 庶 吉 士朱依炅
  翰 林  院 庶 吉 士程嘉謨
  原任翰林院侍講候補主事莊承籛
  原 任 翰 林 院 庶 吉 士鄭應元滿纂修官
  理  藩  院  主  事巴達爾呼工 部 筆 帖 式 候補小京官齡 椿候  補  筆  帖   式嵩年內 閣  貼  寫 中 書明 達提調官
  內   閣   侍    讀西精額
  文淵閣校理 武英殿提調翰林院檢討彭元珫收掌官
  翰 林  院 筆  帖  式庫䝉額翰 林  院 筆  帖  式鶴 麟




  欽定續通志凡例二十則
  一通志本倣史記之例而成書故有本紀有列傳有譜以當表有略以當志其二十略敘事皆至唐而止紀傳及譜則訖於隋自序謂唐書五代史皆本朝大臣所修微臣所不敢議也今續纂紀傳應自唐始略則自五代始至明史紀傳成於
  本朝我
  皇上以大公至正之心彰善癉惡筆削維嚴具有全
  書
  垂訓萬世無庸更為節録
  一本紀列傳通志多全録舊史之文唐宋而下卷帙浩繁今所續纂務在勿冗勿漏其事之無闗法戒人之無足重輕者槩從芟汰至正史而外若資治通鑑若綱目若紀事本末及傳記文集碑版間有可補正史之闕而糾正其謬者仍廣為搜羅依𩔖增輯並仿司馬光通鑑攷異之例將攷正異同分注本條下以資㕘攷
  一金史於本紀之前有世紀所以溯祖宗積累之功明一王受命之始然開基大畧未有不詳於本紀者今採附帝紀其世紀補所列追尊三宗照元史改入宗室傳以符鄭志體例若遼史所載西遼餘澤未泯猶存一綫未可遽行湮沒謹附録本紀之後
  一列傳名目各史不同班馬以后妃為外戚范蔚宗則為皇后紀通志皆不從而從三國晉史之例別為后妃傳其他外戚傳金史曰世戚孝友傳宋史曰孝義獨行傳唐宋遼史皆曰卓行循吏傳遼史曰能吏舊唐書元史皆曰良吏藝術傳諸史皆曰方技儒林傳唐書元史皆曰儒學文苑傳唐書金史皆曰文藝遼史曰文學又元史儒學傳合儒林文苑為一皆名異而實同今悉依通志之名以昭畫一
  一列傳次第各史互異唐書列外戚於列女之後列隱逸於循吏之前宋史列方技於列女之後列外戚於方技之後今依鄭氏原書之序首宗室次列傳次外戚次忠義孝友獨行循吏酷吏次孔氏後裔次儒林文苑隱逸次宦者藝術佞倖次列女次載記次貳臣姦臣叛臣逆臣次四夷
  一列傳各史中分併互異如五代史家人傳今析入后妃宗室傳死節死事今併入忠義傳伶官併入佞倖獨行傳析入隱逸孝友宋史道學傳併入儒林元史儒學傳析入儒林文苑元史釋老傳併入藝術唐書宋史公主傳附綴后妃均依鄭志門𩔖以從其朔
  一皇太子皇子諸王例入宗室傳其追尊帝號者舊史俱不為區別魏收以景穆入帝紀後人譏之鄭志統列宗室體例較嚴但其間有史分而志合者有史闕而志補者有史繫之列傳而志入宗室者自唐而下互有異同今悉依例彚輯於以傳繫事之中仍不失以表系世之意
  一通志所載名目凡諸史不立此傳者皆從列傳採取以𩔖相從如史記不立隱逸傳則採伯夷四皓諸人補之三國志不立忠義傳則取典韋諸人入之史記無方技之名而以司馬季主扁鵲倉公傳移入藝術後漢書無孝友之名而以毛義江革諸人移入孝友是也今續通志即循此例如元史之伯勒格台六人入宗室傳托音色辰等三人補外戚傳宋史之周三臣入忠義五代史之馬重績趙延義入藝術唐之張昌宗張易之入佞倖均依𩔖改輯其有本無專傳而無可補入者仍從其闕
  一鄭志有孔子列傳今考自唐以後孔氏歴有襲封我
  朝於明史特立衍聖公傳表章聖裔甚盛典也茲採唐以下史傳㕘之闕里文獻考諸書分列嫡嗣支庶按次彚輯為孔氏後裔傳
  一鄭志有年譜異姓世家二門皆仿於史記按史記年表即本紀中詳著之文故班史以後不襲其體無妨闕如五代宋史雖各有世家其所載南唐吳越前後蜀南北漢諸國皆係偏隅分據非封建諸侯比也鄭志本晉書之例於前涼西涼以及後梁蕭氏別稱載記體例最精今統歸載記不復更列世家之目又鄭志有㳺俠刺客滑稽貨殖四門亦本史記唐以後無可載並宜從闕
  一列傳未備名目應為增修
  國史剙立貳臣傳出自
  睿裁於旌別淑慝之中寓扶植綱常之意允昭褒貶
  之至公實為古今之通義今亦恪遵
  聖訓於前代別立此門較諸原書體例實詳且核焉至唐書之姦臣叛臣逆臣傳皆唐以前諸史所無而其目實不可易今悉攷核事跡增立姦臣叛臣逆臣三門列於貳臣之後
  一有一人而兩史並為立傳者如裴矩李密王世充已見隋書而唐書亦載之王倫宇文虛中張邦昌劉豫宋金兩史俱有傳張特立金元兩史俱有傳亦有一史之內一人而重傳者有父子兄弟分傳而彼此互複者名不勝數均刪併折衷以歸一是
  一續纂諸略自五代始禮樂器服職官選舉之屬皆與史志相表裏今採取正史各志按代續編而鄭志食貨刑法災祥諸略於唐事亦多未備並採新舊唐書諸志以補其闕
  一遼金元三朝氏族未有専書今詳加蒐輯如遼之三耶律氏二審密氏金之白號黑號諸姓元之䝉古七十二族色目三十一種備著於篇
  一遼金元三朝文字史家所録未有志書法之書故六書鮮有徴據契丹國志稱遼太祖以隸書之半增損作字金則有女真大字女真小字今皆不傳元蒙古字之制見於著述者有陶宗儀書史會要所載蒙古字母朱伯顔所載䝉古字韻其中譌誤相沿不一而足我
  皇上欽定同文韻統綜以國書於蒙古字音字體無
  不賅備詳見
  皇朝通志六書茲就三朝史冊所見者撮其大畧以
  次敘述
  一鄭志天文略祇載丹元子步天歌而不詳推步之法七音略祇載字母內轉外轉諸圖而不詳合聲切音之法今所續纂各為詳載
  一鄭志藝文略止載羣書目録未具撰人爵里撰述之家有姓名同而著書復同者如顔師古稱兩京房皆治易之𩔖每易混淆今所續纂謹遵

  欽定四庫全書例以著録存目分編於各書之下備載撰人姓名凡宋代諸書已登鄭志者不復列入其總𩔖仍依鄭志為十二門每門細目則以四庫全書為準
  一圖譜略鄭志首索象原學明用三篇以辨其源流次自周秦迄於北宋分撰記有記無二篇以攷其存佚但樵局於見聞周秦圖譜至宋鮮有存者故記有篇祇總為一門而記無篇多至二十六門我
  皇上稽古右文圖書大備又復蒐羅海內藏書親加釐定自南宋而下圖譜孰有孰無瞭如指掌今於記有記無中各區為經學史乗天文地理政典學術藝事物𩔖八門各門之下再為分晰名目斷自淳熙至於明季博採史志旁及畫譜書目按𩔖增輯若夫文人㳺藝涉筆成圖與夫私家譜牒偶見存留者無裨實學概不綴録
  一金石略鄭志所録原本歐陽修趙明誠諸家著録粗具撰人姓氏而於碑碣所在大半未詳蓋限於方域捜羅未廣亦時地為之也我
  朝幅員遼濶車書大同周秦鐘鼎漢唐銘刻往往有晦於古而顯於今者今所續纂即依鄭志圖譜之例以今有今無分載取唐以前鄭志所未著者為一卷五代以下為二卷分綴撰書姓氏建立年嵗與現存之地詳確考覈其散佚難稽者另為一卷至前人著録之誤兼為辨證焉
  一昆蟲草木略鄭志分為八門已稱詳贍然郭注陸疏亦多未盡所謂通鳥獸之情狀察草木之精神者代有著述不厭捜羅今所續纂於鄭志未載者則補其遺已載者兼正其誤庶於諸經註疏足資考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